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思考(共12篇)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思考 篇1
一、知识产权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产权这个名词对大多数人来说,已不再陌生。知识产权管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引起了大多企业的重视,因为它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知识产权可以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大多数的竞争企业在经济实力方面都大同小异。企业生命力的竞争的关键就在于专利技术和品牌,而一个企业如果拥有自身的核心技术,懂得保护自身企业的知识产权,就可以让自己的企业能够明显地领先于同类竞争企业,有一句俗语说得好: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这就是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作用。
2.知识产权保障企业的核心技术不被侵害。在现在的经济市场发展中,由于侵权而发生的事件屡见不鲜,而一些企业由于这种原因,更是使自身的企业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企业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才创造出的核心技术,却由于不懂得保护知识产权,而使花费的精力付诸东流,这也大大挫伤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倘若在企业研发之前就申请知识产权保护,这无疑可以给企业带来强大的保障,也让员工可以更加积极地发挥创新能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3.知识产权是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一些企业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中叱咤风云,成为市场中的常青树,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懂得保护自身企业的知识产权。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作为企业发展最强大的财富源泉和发展动力,它为企业上市以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大多数企业都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明白拥有区别于其他竞争企业的核心技术,对企业竞争的关键作用。但是虽然经过长期的发展,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了解了知识产权管理,但是它仍然是企业管理中十分薄弱的一项环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力度不够。企业只是认为知识产权会对自身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将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来看待,由于一直以来的管理习惯,企业仍然是高度重视有形资产。另外由于对知识产权的知识了解并不深入,很多都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由于知识产权意识的薄弱,就会引发企业知识产权知识以及人才的缺乏。而一切发生的原因则是由于企业领导者对知识产权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发挥的影响认识不够深入。
2.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积极性不高。仔细观察市场发展, 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某一个企业研发出了新技术,在市场中很快就会涌现出大量的类似的仿冒者。可是由于企业没有及时地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甚至会由于维权费用较高,放弃对自己权利的保护,从而进入恶性循环,导致知识产权侵犯案件不断滋生,给企业带来不小的损失。
案例一:中国——影响知识产权保护及执行的措施案
2007年4月10日美国向世界贸易组织(WTO)争端解决机构(DSB)提出申诉,指控中国海关处理侵犯知识产权的措施与WTO规则不符,中国惩治盗版和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的刑罚门槛规定太高,为此类犯罪行为提供了“避风港”;要求中国修改著作权法第4条第1款(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不受本法保护)等。该案主要涉及的是著作权方面的利益,而著作权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财产的一种重要形式。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等在知识经济时代给很多人带来了传统经济条件下根本带不来的财富:比尔·盖茨主要靠windows软件成为世界最有钱的人之一;著名学者易中天和于丹等依靠《百家讲坛》及他们出版的与讲坛相关的作品,进入中国知识分子中富人行列;赵本山、小沈阳等依赖自己的艺术表演,让自己也让许多与己相关的人改变了命运,成为中国最先富起来的人之中的一部分。这些都说明文化产品在知识经济时代,已经作为独立的商品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美国基于自己“文化产品”的制造优势,试图通过国际制度的实施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该案可见一斑。
3.企业没有设置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众所周知,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企业的核心技术是否保护完好,研发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就相当于知识产权,一个企业的核心技术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所以企业应该相当重视知识产权管理事务。可是通过调查发现,中国大多数企业只设置兼职机构和配备兼职人员管理知识产权事务,只有极少数的企业会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和配备专职人员,更有部分企业根本不关注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机构的不完善,无疑会阻碍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解决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措施
环顾众多企业的发展形势,多数企业是一味地重视经济发展速度,而知识产权保护却普遍滞后,这就导致企业中或者企业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混乱,给企业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因此切实采取解决知识产权管理的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企业对知识产权的认识,转变对知识产权的原有观念。企业应该着重教授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使企业上至各层领导人下至普通员工都应对知识产权有着准确的认识。 这就需要企业将知识产权知识融入企业员工的日常培训当中,而且要通过人力资源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将它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去,以此达到实际的效果。另外要着重培养知识产权管理专员,结合自身企业的发展特点,有效地进行知识产权管理。转变原有只是重视厂房和设备等有形资产的观念,加强对知识研究成果以及知名品牌的重视程度。
2.设置科学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至关重要。因此面对众多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就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机构,负责企业日常的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工作: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实施并监督知识产权管理措施的进度,如果出现问题,能够采取有效的改善办法,保障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能够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当然,不同的企业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用一把钥匙去开所有的锁。”不同规模的企业一定要设置与己相适应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比如若是大型多元化集团产业,就适宜采用集权式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因此,企业一定要结合自身情况,设置适合自己企业,能够为企业经济带来最大化利润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3.优化外部环境中的知识产权制度。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结构的不断完善,政府也应该在推动知识产权上发挥积极的作用,如果能够借助于政府的力量,相信也会对企业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在日常的工作中,政府应该即时下发并传达知识管理制度,让企业能够对最新的政策的得以准确的了解。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加大执法力度,增加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对企业加以指导,促进各企业的良性发展,保障各企业的良好竞争环境。
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发展
随着企业知识产权经营机制的逐步实施和完善,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也将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完善,知识产权经营效益将成为企业利润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不断生产和销售产品,也将生产和输出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薪技术。
1.企业技术创新的研发模式向第四代转变。企业在向第 四代研发管理改变的进程中要实现五个转变,提升四个能力。
实现五个转变:一是经营策略由技术创新支撑企业发展向主导企业发展转变;二是竞争方式由适应性向破坏性转变; 三是创新活动由以问题、需求驱动为主向以技术引领为主转变;四是创新评价由以效益衡量为主向以能力贡献为主转变; 五是创新成果由知识产权管理向知识资产管理转变。
提升四个能力:一是创新思维能力;二是科技策划能力, 科技策划能力基于对科技发展信息的综合研判能力和创新方向的把握程度;三是科技资源国际化能力;四是体系保证能力,企业应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增强体系执行力,通过推行扁平的网络组织结构,建立独立的项目团队组织,持续提升体系的效能和效率;将研发管理由一个部门提升到针对企业整体创新活动的管理。
2.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向扩展式转变。随着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向第四代转变,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必然要向扩展式管理模式发展。
3.知识产权经营将成为企业利润增长的加速器。不远的将来,随着企业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和知识产权经营管理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作为一个真正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企业,不仅要出精品,而且要出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相对于产品收益的增长来说,技术收益增长的速度将逐渐加大,知识产权经营将成为公司利润增长的加速器。
五、结论
知识产权管理是新形势下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简单的核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削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需要企业提高对知识产权概念和法律关系的认识,建立管理机构,健全管理制度,积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效益,这是企业改革的大势所趋。
摘要: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加入WTO,知识产权这个话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讨论。按照中国特色的常规判断:越是强调一个主题,越意味着缺少这个主题!目前,中国企业知识产权产生、保护能力的薄弱,与的基础有关;同时,也反映了国家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环境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此,针对知识产权对企业的影响,企业中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案例分析等四大内容进行剖析,希望可以为中国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国有控股企业提供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
关键词: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发展战略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思考 篇2
更新时间:2012-6-21 9:32:09 点击率:116 来源:统力知识产权
最近一段时间最引人关注的知识产权案件当属苹果公司与深圳唯冠之间的iPad商标案。该案受各方之关注并不在于案件本身之复杂新颖,而是因为涉案一方为世界知名的跨国企业巨头——苹果公司。苹果公司的iPad产品在大陆上市以来,为国内消费者所追捧,其超高的市场人气和商业价值得到国内消费者的认可。然而,国内消费者所熟知的苹果iPad商标,却早已被深圳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深圳唯冠公司于2001年在先注册。2010年6月,苹果公司、IP公司起诉深圳唯冠,认为苹果公司依法取得了涉案商标的专用权,要求确认其为涉案商标专用权人,其诉请却遭到深圳中院的驳回。目前广东高院尚未对iPad商标案做出终审判决,但是苹果公司却已陷入极为被动的局面,遭受了巨大损失。
iPad商标案发展至今,已引发各方关注和研讨,学界和业界众多专家、律师、学者就iPad商标案的商标权属问题、法院判决问题、iPad商标的撤删问题等等作出了一系列全面、深入的研讨和分析,笔者对上述问题无意做过多阐述。作为一名专业的知识产权律师,笔者拟对苹果公司商标管理与商标战略中出现的问题做一番解析和反思,以期能引起更多企业对自身知识产权战略和知识产权管理的关注和思考。
一、iPad案件基本介绍
2000年1月和9月,唯冠集团旗下唯冠台北公司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iPad”相关商标。2001年,唯冠国际旗下的唯冠科技(深圳)公司(以下简称深圳唯冠)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分别注册了编号为1590557的“IPAD”商标和编号为1682310的“iPad”商标,注册类别都为第9类,涉及计算机、计算机周边设备、显示器(电子)等。
2009年12月23日,唯冠国际CEO和主席杨荣山授权麦世宏签署了相关协议,将10个商标的全部权益转让给英国IP公司,其中包括中国内地的商标转让协议。协议签署之后,英国IP公司向唯冠台北公司支付了3.5万英镑购买所有的iPad商标,然后英国IP公司以10英镑的价格,将iPad商标的所有权益转让给了“苹果”。
2009年12月23日,苹果与唯冠台北公司联系,用3.5万英镑获得了iPad的全球商标使用权。该协议所涉及的转让商标共10个,其中包含被告深圳唯冠的1590557号、第1682310号两个IPAD注册商标。唯冠国际CEO和主席杨荣山授权麦世宏签署了相关协议,苹果公司签字为协议生效的依据,而深圳唯冠事后以未启用公司印鉴为由绝承认这一协议,双方由此产生纠纷,并围绕Ipad商标权属引发了一系列跨法域的诉讼案件。
2010年6月,苹果公司、IP公司起诉深圳唯冠,认为苹果公司依法取得了涉案商标的专用权,要求确认其为涉案商标专用权人。2011年11月,深圳中院做出一审判决———驳回苹果公司及IP公司的诉讼请求。2012年1月,苹果公司向深圳中院就其作出的驳回诉讼请求一审判决提交了上诉状,上诉至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目前法院尚未宣判。
二、IPAD商标收购与商标管理反思
纵观苹果案件前后,可以发现正是由于苹果公司自身在知识产权管理尤其是商标管理上的失误才导致了苹果公司与深圳唯冠之间的商标权纠纷。对于跨国企业或者是正在国际化的企业而言,制定完善的商标战略和不断改善自身的商标管理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苹果公司而言,其在中国大陆市场推广iPad产品之前,首要的就是要解决商标问题,具体要做好三项基本工作:
第一,商标战略布局必不可少。一个跨国企业或者国际化企业在推出一项新的产品商标或者服务商标之前,必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商标战略布局,哪些国家或者地区是企业的战略发展区域,哪些国家或地区已经注册了本企业即将推出的商标,等等。如果拟推出商标在战略发展区域出现大量被注册的情形,那么该商标可能不具备全球布局的价值,企业即应当考虑更换商标,例如,联想公司把英文名从legend 改为lenovo。如果没有这种情形,企业即应着手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战略发展区域进行商标注册,如果条件允许,应该进行全方位的多类别的商标注册。苹果公司似乎在这一环节未出现大的失误,虽然唯冠集团及其下属企业深圳唯冠早在2000年至2001年期间就在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注册了IPAD商标,但是iPad商标权集中在唯冠集团及其下属公司手上,苹果公司企图通过一个壳公司英国IP公司“低价”从唯冠集团手中收购IPAD商标是明智的、可行的。
第二、商标收购之前,提前做好知识产权尽职调查。企业的全球商标注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拟推出的商标在某个国家或者地区被抢先注册是正常情况,那么进行商标收购在很多时候是不可避免的。在进行商标收购之前,围绕拟收购商标进行详尽的知识产权尽职调查是必不可少的。收购方在收购之前必须要掌握该商标权的相关信息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商标权利归属,商标权利瑕疵情况,商标证的注册信息,商标的历次转让情况,商标有无侵犯他人在先权利,近似商标情况,等等。笔者以为苹果公司在这一环节出现了很大的失误,如果做好了知识产权尽职调查,就应知中国大陆IPAD商标的权利人是深圳唯冠,而不是唯冠台北公司。为交易的安全起见,苹果公司在商标收购中,应该就中国大陆两个Ipad商标直接与深圳唯冠签订合同。在整个“IPAD”商标权转让事件中,杨荣山只在唯冠台北公司的授权委托书中,加盖了杨荣山的印章,虽然杨荣山是唯冠集团的CEO,同时也是集团所有下属公司的CEO,但是唯冠台北公司与深圳唯冠从法律上是两个独立的法人,不能因为杨荣山的多重身份,就可以想当然认为作为唯冠台北公司CEO的杨荣山可以处分深圳唯冠的财产。在这一点上,苹果公司&英国IP公司的不严谨操作是纠纷的根源。
第三、做好商标权转让与登记。根据《商标法》第三十九条规定:“转让注册商标的,转让人和受让人应当签订转让协议,并共同向商标局提出申请。受让人应当保证使用该注册商标的商品质量。转让注册商标经核准后,予以公告。受让人自公告之日起享有商标专用权。”根据此条可知,在中国,商标转让合同成立并不等于商标权转让生效,这中间还需要经商标局核准公告。2010年,英国IP申请发展有限公司以10英镑把iPad商标注册权转给苹果。同时,苹果公司和IP公司向中国商标局申请大陆iPad商标的转让过户,被中国商标局驳回。然而,就在按照中国法律iPad商标权属并未发生转移的情况下,苹果公司在其生产的平板电脑产品上使用“iPad”商标,并向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市场销售了上述商品。如果说,苹果公司在签订商标转让合同时出现失误是考虑不周全所致,那么苹果公司在中国大陆尚未明确获得IPAD商标权的情况下,即推出了iPad产品可以说是过于轻视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了。商标是有“国籍”的,各国商标法的规定也不是完全一致的,那么在跨国知识产权交易中,知识产权尽职调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IPAD商标案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思考
“知识产权案件的背书是利益,法律的背后是商业”,揭开IPAD商标案的面纱,不过是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唯冠集团及其背后的八家债权银行想借机索取一大笔商标转让费,苹果公司想以合理的价格获得Ipad商标维护其在中国大陆的销售市场。唯冠针对苹果公司的诉讼实则是以诉讼给苹果公司施加压力,以利于深圳唯冠的条件达成和解。IPAD商标案本身并不复杂,但是作为世界巨头的苹果公司却在如此不起眼的商标收购上栽了大跟头,却不得不引起我们国内企业的深思:那就是要及时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知识产权战略,积极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
但是目前国内企业对知识产权管理的投入并不乐观,也很少有企业理解知识产权在其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对于企业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对于那些准备上市的企业来说,完善的知识产权战略和良好的知识产权管理是避免企业因知识产权问题而上市失败的重要环节。
据最新数据统计显示,仅2010年,国内就有61家上市公司因知识产权信息披露问题,在上市途中遇阻被否。如 2010年12月28日,武汉金运激光股份有限公司创业板首发申请成功过会,但其上市一事却因大族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指控其侵犯专利权的一纸诉状而搁置。近几年来,苏州恒久、新大新材、高德红外等多家企业上市遇阻,无不是因为企业自身存在的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方面的问题。一系列“专利门”事件表明,专利纠纷已经成为企业上市,尤其是拟在创业板上市企业的主要问题。知识产权意识淡薄,是企业在上市过程中屡屡受挫的主要原因之一。拟登陆创业板的部分中小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产品先行,知识产权滞后”的情况,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薄弱,结果很有可能被竞争对手或投机分子恶意抢注,并以此人为制造知识产权纠纷,中小企业极易因此在进入资本市场的过程中遭遇阻滞。
结语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思考 篇3
关键词: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内容;培育
中图分类号: 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1-0179-02
收稿日期:2012-01-10
基金项目: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苏教高[2011]29号)
作者简介:石华(1977-),男,江苏无锡人,实验师,从事电气技术、高校科技管理研究。
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知识产权是西方经济强国在国际贸易战争中的最后一道墙,也是最难突破的一道墙。高校是实施知识产权文化的重要主体之一,高校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不仅是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需要,而且是高校拓展社会服务的重要支撑。所谓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其在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等领域内,主要基于脑力劳动创造完成的智力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广义概念上的知识产权包括下列客体的权利: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表演艺术家的表演以及唱片和广播节目,人类一切领域的发明、科学发现,工业品外观设计、商标、服务标记以及商品名称和标志,制止不正当竞争,以及在工业、科学、文学和艺术领域内由于智力活动而产生成果的一切权利。狭义概念上的知识产权只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名称标记权、制止不正当竞争,而不包括科学发现权、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
一、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是在市场经济的搏击中产生的一种新型高校科研管理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1)专利权管理:发明创造的立项管理、专利申报的论证管理、专利申请管理、专利文献管理、专利技术许可实施管理、资助与奖励管理;(2)著作权管理:涵盖科技论文、专著、文艺作品的出版权和使用权;(3)学校无形财产使用权管理:学校的校名、校标、校训属于学校的无形资产,使用时的规范性规章制度;(4)非专利科技成果管理:属于学校战略管理的范畴,涉及成果转让管理、成果价值评估管理、成果推广审批管理等。
二、我校知识产权工作的推进
高职教育担负着为地方经济培养大批把自然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力军和提供企业科学发展重要人力资源的重任,高校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知识产权工作起步于2004年。2007年3月学院成立市场部以来,始终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任务书”作为科技工作的作战图,始终以“校企合作”作为科技工作的联络图,始终以“服务社会”作为科技工作的己任蓝图,坚持以知识产权工作作为“校企合作”和“服务社会”的重要突破口。
我们认为合理的知识产权教育制度和良好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是实施学校知识产权战略的基本前提。为进一步强化广大教职工对知识产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通过组织教职工“普学”国家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专门文件外,还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专学”《专利法》和《著作权法》,针对科研骨干举办专利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管理培训班进行“重学”。
1.加强制度建设,培育知识产权意识
制度是风向标。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鼓励创造,这需要一套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发明创造积极性,增强创新的主动性,激发其创造的热情,从而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2007年以来,学校出台的《精品课程建设管理若干规定(修改稿)》、《教学资源库建设管理若干规定(修改稿)》、《科研项目管理与结题验收若干规定(修改稿)》、《产学研项目奖励办法(修改稿)》、《开展科技讲座的管理办法科研成果评奖办法(修改稿)》、《四技项目管理办法(修改稿)》等一系列教科研的文件中,特别强调知识产权的意识要求,同时文件中跟进了激励机制。制度建设内化了要求,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知识产权意识的培育。
2.制度规则支持,引领自觉法权思维
制度规则引导学校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科技工作、社会服务等项目,在知识产权平台上按照引证与引用、参考与应用、创新与发明的法权要求运行。在课程、教材、课题的申报、立项、检查、结题与评审环节中严把知识产权关,牢固构筑知识产权的防火墙。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若干意见》要求:高等学校要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形成人员、场所、经费三落实和管理人员专业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认真落实《意见》要求,制定学校知识产权管理的一系列制度,有效地规范了学校知识产权事务的管理,规范了学校有关知识产权的转让、许可、使用等事务,规范了学校与教师在知识产权共享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3融入校园文化,形成知识产权风尚
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成果,为进一步推进学校的知识产权工作奠定了比较厚实的基础。截至2011年底,研究项目“系统改革高职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另有5个项目分获省教学成果特等、一等、二等奖;建有与装备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相适应的专业35个,其中教育部教改试点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4个、省品牌与特色专业8个、全国机械行业品牌与特色专业3个;拥有13门国家精品课程、16门省精品课程,18部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13部省高校精品教材、6部省重点立项建设精品教材;1个数控技术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为87家中小企业完成技术服务项目89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5项;同时为社会、企业培训4万多人次;教师完成近400件专利,其中20件专利已向企业成功转让;四技项目的年到账资金近1 000万元。
三、结语
我校开展知识产权工作,提升了学校的社会美誉度,拓宽了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增强了学校的专业辐射力。纵观我校知识产权管理,一是要有重视知识产权的意识,并有一套长效的激励机制,二是要重视研发前期的检索、分析和有效地制定目标,三是要有强有力的研发团队,关键是在平时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结合实际做出切实有效的创造,这样在取得了所有权后,可以将其转化成物化成果。在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知识产权保护无疑成为了全民关注的热点,切实有效地将知识产权管理应用到各行各业以及科研院校乃是及其迫切而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罗青兰,苏春辉,秦彩萍.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
究[J].情报科学,2007,(8):1170.
[2] 孙秀丽.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研究[J].前沿,2010,(16):183.
[3] 郭志新,马小红.高职知识产权教育缺失及对策[J].职业教育
研究,2009,(6):118.
[4] 王志红.关于加强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思考[J].华章,2010,(7):68.
[5] 鲍文胜.试析高校知识产权的管理内容[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2004,(3):39.(责任编辑:周 聪)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的思考 篇4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 如今知识产权已经上升为国家级战略高度, 它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1], 因此,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显得尤其重要。
1 知识产权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企业界多年来就流行一句熟知的习语:“一流的企业经营标准、规则;二流的企业经营品牌、专利技术、文化;三流的企业经营产品, 搞价格竞争;四流的企业卖力气, 经营苦力”[2], 而知识产权包含专利、商标、著作权、标准等, 一流、二流企业所经营的范围都在知识产权范围内, 它是企业的一笔宝贵财富, 能够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贡献。
1.1 知识产权可以为企业提供有力的竞争法宝
知识产权是由国家授予的合法垄断权, 知识产权一旦获批, 就会在市场上形成一种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任何企业和个人都不得侵害其权利。如果发现有侵犯自己知识产权的产品时, 企业可以利用法律武器要求对方停止生产和销售该产品, 或者要求赔偿因侵犯知识产权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1.2 知识产权可以保护企业的创新思想
企业研发一项新产品需要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 企业的创新思想将会付诸东流, 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预期, 也很容易让企业丧失继续研发的信心。如果企业在研发初期就将自己的创新思想申请知识产权, 就会避免研发后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从而也大大提高了研发人员研发积极性。
1.3 知识产权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
知识产权是衡量一个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企业缺乏知识产权很难做大做强。如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企业, 其申请的首要门槛就是企业知识产权的拥有量, 没有知识产权, 企业很难在知识经济时代有大的发展。
2 企业中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普遍较弱, 绝大部分的企业目前对知识产权的认识是抽象的;企业对知识产权工作也仅仅只是停留在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这个层面上[3],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 总结出现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四个不够”的通病。
2.1 企业领导层对知识产权重视力度不够
领导层所做出的决策攸关企业发展, 在调查中, 笔者发现很多企业对知识产权相关知识了解不太深入, 很多都只停留在表面。他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做知识产权相关工作, 没有真正将知识产权管理灵活运用到企业实际中。
2.2 企业对知识产权宣传力度不够
企业技术创新的来源在于员工, 他们在生产第一线, 是最容易产生创新思想的。但是, 很多企业员工却不知道什么是知识产权, 即使他们有好的创新思想, 也不知道怎么将自己的创新思想进行保护, 出现知识产权宣传脱节的状态。
2.3 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我国的部分企业, 由于本着为了申报知识产权而申报的意图, 他们很少关注市场对自己知识产权的侵犯, 也不会使用法律武器去制止, 或者是由于维权费用较大, 放弃自己权利的保护, 这样导致知识产权侵犯案件不断, 给企业也带来不小的损失。
2.4 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力度不够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 大多数企业没有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 员工中对知识产权管理了解的人才匮乏, 他们为了节约成本, 知识产权管理工作都由技术部或者是办公室的相关人员兼任, 没有专门从事知识产权管理的专业人才。
3 解决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措施
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 不但需要有适合自己生长、发展的环境, 还需要制定恰当的策略, 并在策略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企业应该从以下“五个加强”来不断完善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
3.1 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工作
企业应该把知识产权宣传工作进一步推向广大企业员工, 宣传时可分两个类型:一是普及型, 主要是面向全体新员工或不同层次员工设立的有关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课程教育;二是针对型, 主要是针对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人员的岗位培训[4]。通过宣传, 让企业员工能参与到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过程中。华为公司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是一个很成功的案例。
3.2 加强培育企业领导层的知识产权意识
知识产权意识决定知识产权地位, 企业领导的知识产权意识对推动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起着巨大推动作用。企业领导层要认真学习知识产权相关知识, 并且要会分析知识产权纠纷案例, 总结经验教训, 努力把知识产权工作作为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知识产权工作做得较好的企业, 如IBM、华为、海尔、上海宝钢等。
3.3 加强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
俗话说:“干一行专一行”, 因此企业要有专人分管知识产权工作。知识产权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 不断提高自我的工作, 因循守旧不能适应现代知识经济发展, 因此分管知识产权工作者应该经常参加知识产权培训, 让他们与其它公司相关管理人员交流工作, 更新思想。随着企业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 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也将会走向专业化、系统化, 这也更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3.4 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
笔者认为, 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 明确分管领导和职能落实部门, 强化知识产权工作, 充分发挥知识产权部门在企业的管理、培训、维权、保护、联系等工作中的作用, 为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提供组织保证。不同的企业可以建立不同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 大型企业集团的知识产权管理可以设立网络管理模式, 或者分层管理模式;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可以设立独立总管模式, 或者兼管模式。
3.5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核心, 企业需要制定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加强侵犯企业知识产权案件的打击力度, 积极应对知识产权纠纷, 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为企业营造良好知识产权保护氛围。
4 结论
企业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 能减少由于技术外泄而导致的损失, 能有效控制市场占有率。目前仍有相当多的企业没有认识到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性。企业应当努力利用知识产权占领市场, 通过对知识产权的科学管理和有效运用, 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宋伟, 王智源.服务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知识产权管理问题思考.中国科技论坛, 2008.1:63-66.
[2]逯长明.企业市场运做的基础战略——知识产权战略[EB/OL].[2010年9月3日].http://www.unitalen.com.cn/html/report/13044-1.htm.
[3]李重.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策略措施[J].舰船科学技术, 2007.29卷增刊2:P68-70.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思考 篇5
关于知识管理的思考-《你的知识需要管理》读后感
去年十一月收到了田志刚老师寄来的《你的知识需要管理》,全书是田老师关于个人知识管理多年研究的心血结晶。全书对“知识管理”的整个生命周期的进行了详细阐述和梳理。开篇是一个自我测试,然后沿着一般人在知识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现状,怎样学习、保存、共享、使用和创新知识,用最直白的语言,但是几乎可以在每个部分都对号入座地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当时几乎是一口气看完的,发现自己在学习和阅读以及知识获取上存在不少误区,以前虽然也隐约希望在知识积累上有些突破,但很多问题一直没有意识到也没有想清楚,看完《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之后,眼前一亮,感觉以前一直困扰自己的那层窗户纸被捅破,而且说得很到位很透彻。 整理硬盘,我的资料几乎快成为一个小型图书馆了,分门别类的存储了4个T的资料,3T的培训视频,以及各类的快1T的文字资料。但是自己能利用到很少,资料不是知识,还不属于自己!那些只是作者的,是真正认真去学的读者的,不是自己的,只有装进了头脑经过消化能够运用的才是自己的! 当个人的知识积累到一定量时,就需要把自己的知识进行有效梳理后共享,通过对田志刚老师的知识管理理论和案例的学习,我尝试把自己有价值的知识进行分享,开始写博客和围脖,开始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总结自己所经历过的,尝试尽可能的帮助身边的同事和朋友。这样做的效果非常好,同事不仅对我储存的信息更加了解,而且同事更清楚可以从我这里能得到什么,在工作中哪些需要进一步交流。这种主动交流,相互启发的沟通方式,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成就感。 我所从事人力资源及培训工作,一直强调人是最宝贵的资源,其实对企业而言,人的知识才是最宝贵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全体员工的创新能力,而员工的创新能力则来自知识积累和知识管理。一个企业在项目运作、产品研发和过程加工中,会获得大量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如果不及时加以积累和管理,就会造成这些经验的流失,而类似的失误就会在新的项目中一遍遍地重复出现。 我目前所在的玉柴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企,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各种知识。这些知识既包括成功经也有失败总结,有管理方面的,有制造加工方面的,也有采购营销、产品设计、产品工艺等方面的,尤其是在发生质量问题后解决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这些知识有一部分已经上升为企业的制度和SOP层面,但很大一部分仍掌握在人的大脑里面,成为不能共享的隐性知识。在处理问题以及售后服务方面这些隐性知识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但是,这些隐性知识仅仅是个人的资源,只是通过员工暂时属于企业。这就增加了企业对这些隐性知识的依赖性,在竞争日益残酷的今天,在人才流动日益频繁的明天,这种情况对企业的威胁是潜在而且危险的。 在个人的职业发展上,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工作除了完美的沟通,更多的是需要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很多都是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此时比拼的就是自身的学习力和知识管理的能力了,未来的路争取做到:锁定目标,正向的学习和积累;定期整理,合理的进行保存;积极分享,树立个人的品牌;大胆的运用,提升自己价值;融会贯通,天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学会排列组合进行创新。 附:《你的知识需要管理》精彩观点记录 第一章你的知识问题 1、现在,无畏无知不是指没有知识,而是不会展示自己的知识、不会发挥知识的价值、不会发现新知识、不会学习新知识,不不去创造知识。对于主要靠知识谋生的知识工作者而言,你的知识管理过程是否运转自如,是个人发展和个人竞争力能否持续提升的关键。 2、信息不等于知识! 3、个人知识的管理不仅仅是指信息和知识的保存,而是知识学习、知识保存、知识共享、知识利用和知识创新的过程。 4、学习知识――你会学习吗;保存知识――用时能找到;知识共享――让人知道你知道;知识使用――让知识带来价值;知识创新――用创新超越竞争。 第二章学习知识 1、不学习当然不行,但学习也不一定行。你必须知道要学习什么知识,获取什么知识;同时,学习任何领域的知识必须达到一定的深度,否则你的知识就是常识。而常识怎么可能给你带来个人的竞争优势呢? 2、P60的“学习方法模型”很精彩,摘抄如下: 打好基础->了解行业->跟进发展->实践创新 打好基础:学习内容包括:1、书籍:选择简单、经典的入门和概论类书籍;2、经典论文、文章: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被收藏最多的文章 了解行业:1、阅读关于你关注领域搜索引擎的前50页内容,形成对行业的感性认识;2、与同行人士交流,获取隐性知识 跟进发展:跟进对象包括:1、相关书籍、期刊、杂志;2、互联网信息;3、行业论文;4、行业专家的观点、博客等,争取能够面对面甲流;5、参与行业的社区交流(研讨会、网络论坛等) 实践创新:1、在工作中有意识地利用知识,做完每项工作后进行回顾和总结;2、有意识地做知识显性化的.工作,写出你的观点和体会,充分利用机会说出自己的看法 第三章保存知识 介绍了一些保存资料的方法和工具 第四章共享知识 1、“让别人知道你知道”,建立你的个人品牌,让别人更愿意跟你合作――传递和共享自己的知识是最简单的方法,通过知识共享,可以促进人们对你的了解和信任,为个人发展开拓新的天地。 2、一直都在用书中介绍的共享知识方式在进行知识管理:博客和微博。当然,知识的共享还要更多的和同样具有知识共享意识的能人多交流,这样自己才能提高。 第五章使用知识 1、为什么感觉自己满腹经纶却郁郁不得志,为什么那个学历比你低的人却比你更成功?因为只有被使用的知识才有价值。能不能将自己的知识使用好是对一个人能力的重要考验。 2、提升个人价值的方法很精彩:向前看三年。别看多了,无用。持续提高你知识的独特性。A、在某方向上的专。B、整合资源的能力。通过知识共享树立你的个人品牌。 第六章创新知识 1、层次的竞争是不竞争,是通过创新颠覆原来的模式。学会知识创新后,你就可以超越竞争。其实创新并不神秘,我们每个人都做过也一直在做,那么为什么不做得更好一些呢? 2、要了解创新的“三性”――新颖性、实用性和可行性。开发自己的右脑,和时间管理一样,知识管理也需要我们去画思维导图(看来我要认真研究研究mindmanager这个软件,向逛逛老师学习)
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管理研究 篇6
[关键词]企业;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管理
[中图分类号] F4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2)10-0089-05
知识产权运营是在当代知识产权制度环境下,随着知识产权作为企业资源重要性的提升而提出并适用的企业经营的新课题。知识产权运营与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其中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是知识产权运营的基础和保障,知识产权运营则是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最终目的。企业知识产权运营也是企业知识产权经营管理的基本形式,加强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是实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目标的重要保障。基于知识产权运营的重要性,《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创建工作方案》明确指出要提升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全面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工作,推进知识产权商品化、产业化,不断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加强已有专利技术的实施、转化、转让工作,实现专利价值最大化。要深入研究知识产权制度,充分运用知识产权规则,把知识产权转化为企业竞争力”。
本文将从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管理的一般原理出发,着重对企业知识产权许可,企业知识产权转让,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投资入股、证券化、信托等为表现形式的资本运营等进行深入探讨。①
一、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概述
企业知识产权运营反映了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资产与实现企业价值的内在关联性。国外有学者提出了“潜藏价值”概念,论证了企业可以从知识产权资产中获取价值以及知识产权资产与企业增值的关系。不过,知识产权资产价值的实现却离不开有效的运营。“现代企业运营已由原先的生产过程的计划、组织与控制,外延到与产品生产和服务创造密切相关的管理范畴,囊括从运营战略制定、运营系统设计、运营系统运行等多个层次,企业运营对象也由传统的劳动力、原材料等物质要素向知识、服务等非物质要素转变,使得知识及知识产权资源经营的重要性日益增强”。[1]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环节,也是其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确定的战略方针是“激励创新、有效运用、科学管理、依法保护”。其中,依法保护是手段,科学管理是基础,激励创新是源泉,而有效运用则是最重要的归属和目的。正如知识产权法专家陶鑫良教授指出:上述方针的灵魂是有效运用,激励创新应落实到有效运用,依法保护也要落实到有效运用,科学管理更应在有效运用,国家与企业知识产权之战略与策略,有效运用是目标,运用有效是关键。[2]知识产权法专家郑成思教授在对“知识产权制度”进行解读时也道出了知识产权战略中知识产权战略运营的意旨。他在《关于我国知识产权战略与思考》文章中指出,知识产权制度包含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取得一批拥有知识产权的成果和将该成果“产业化(即进入市场)”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将其结合起来可以看成是我们的知识产权战略。这三个方面实际上涉及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用,其中运用是创造与保护的延续,是实现知识产权价值的根本所在。
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本身属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层面上即为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战略。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战略的核心是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功能和特点谋求与企业生产经营紧密结合,实现企业最佳经济效益。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战略的重点和创造战略、保护战略以及管理战略不同之处在于,它侧重于如何有效地运用知识产权的资产,整合企业各种资源,及时有效地将知识产权转化为技术产品,利用知识產权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因而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战略主要表现为企业知识产权的利用、知识产权产品化、市场化和商业化、知识产权投资和预防与控制知识产权流失等内容。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战略直接目的在于通过运作知识产权资产而获取经济效益,最终目的则服从于企业战略,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显然,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战略是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管理的最高层次,它需要牢固地立足于日常的知识产权运营管理事务上。
我国目前即使是知识产权实施情况较好的企业,也基本上是以自行实施为主,实施方式比较单一。2010年2月1日至2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在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中指出: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产业化仍然是当前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薄弱环节。这说明在知识产权运营方面,企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提高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水平,促进技术创新,需要大力培育企业知识产权运营能力。企业知识产权运营能力属于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的范畴。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则是一个内涵较为丰富的概念,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角度来说,包括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保护能力、管理能力和运营能力等;从动态能力的角度看,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属于企业动态能力的范畴。企业知识产权能力是实现企业自主创新目标的基本能力之一,对于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当然企业确立自主创新目标也对其知识产权能力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是企业培育知识产权能力的重要动力。无论如何,提高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水平,是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运营能力的关键。
另外,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模式看,传统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侧重于知识产权保护,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及知识经济的凸显,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逐步“从作为法律资产的桎梏中释放出作为商业资产的获利,进而发展到策略资产的境界”,[3]确立知识产权的经营管理理念。国外一个知识资产管理组织(ICMG)提出的企业专利管理的五个阶段,也体现了运营知识产权资产的重要性。这五个阶段是:一是发展知识产权的数量;二是以有限的资源获得量多质优的知识产权;三是许可使用并实现经济价值;四是利用知识产权协助企业发展策略定位;五是创造专利领导技术发展,协助企业调整并创造市场空间的战略影响。[4]
二、企业知识产权许可
企业知识产权许可有独占许可、排他许可、普通许可、交叉许可、分许可等多种形式。其中交叉许可是实践中运用较多的形式。通过交叉许可,企业可以实现知识产权的等价交换,并可以节省研究开发经费、避免市场风险。知识产权交叉许可具有互利互惠性,因此企业需要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知识产权才能实施。发达国家企业高度重视交叉许可的利用,特别是专利技术交叉许可。以美国思科公司为例,其与微软、因特尔、通信国际、IBM、罗克韦尔等公司进行了双边交叉许可,相互许可实施对方的专利技术。如在2004年,思科公司与罗克韦尔公司签订VOIP技术创新专利交叉许可协议。根据思科公司专利部门主管罗伯特? 巴尔的介绍,公司持有大量专利的目的之一就是实行交叉许可,提高谈判的筹码。公司通常以双方或者多方技术联盟的形式实现交叉许可,这样可以保持在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同时也控制着新型市场的发展。由此可见,交叉许可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产权许可形式,其本身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特别是发达国家企业之间的知识产权交叉许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共同对技术与相关市场的垄断。以LED产业为例,2011年4月欧司朗与克里签署了专利交叉许可协议后,标志着全球五大LED产业完成了新一轮专利交叉许可,垄断了该产业上游关键技术,包括该产业链的衬底、外延、芯片等。当然,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许可亦具有各自独到的特点,如在专利许可中,就存在主动对外许可的进攻型模式、以交叉许可为代表的防御型模式、以技术扩散和市场拓展为目的的开放性模式以及以为促进产业而在标准战略适应的合作共享模式等,其中进攻型模式最为普遍,也是通常意义上的专利许可研究对象,在具体实施上它有时通过专利组合模式的运作加以实现;开放式许可形式是知识产权人将自己的知識产权无偿许可他人使用的形式,如开源联盟OMP就是一种开放式许可联盟的方式。
关于企业知识产权许可管理,从以上论述可知,不应将企业知识产权许可行为视为纯粹的一种获得经济利益的行为,而应从许可战略的高度加以把握。在有些情况下,知识产权许可面临树立和培养了强劲的竞争对手,自身失去市场的风险。美国彩色电视机市场被日本企业占领就是一例:当初美国在彩色电视机专利技术开发上占先,但由于美国本土企业缺乏开拓全球市场的战略构想,而是向日本企业发放专利许可,结果反而使美国企业失去了彩色电视机市场。为了增加知识产权许可的科学性,企业无论是作为许可方还是被许可方,都要进行仔细的论证,以便使许可行为成为增进企业经济效益的行为,同时避免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和技术风险。一般地说,作为许可方的企业在进行知识产权许可时,应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能否扩大本企业在相关产业中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二是该许可对本企业自身是否具有不利的竞争形势;三是该许可能否给本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四是该许可是否存在法律风险,如本企业只是共有知识产权人之一,在许可时需要遵循共有知识产权许可的法律规范。从企业有关实践看,科学合理的知识产权许可确实能够为企业发展和市场拓展带来多方面的效益。以河南宇通公司为例,公司在实施国际化战略时重视输出技术和品牌。例如,公司在2005年进入古巴市场时,技术和品牌许可同时进行,要求古巴厂商进口的运通客车使用宇通商标,并支付技术和知识产权费用,既扩大了国际市场份额,也通过技术和品牌许可时实现了经济效益,提高了企业竞争实力。
三、企业知识产权转让
知识产权转让是知识产权人以出让其知识产权为代价获取转让价金的法律行为。②知识产权转让对知识产权人和受让人而言均具有独特的价值:就转让人而言,可以从转让行为中获得一次性收益,收回知识产权开发的投资,并获取预期利润。就受让人而言则可以在不付出开发知识产权的投资和承担开发风险的情况下直接获取他人的知识产权,并且可以利用受让的知识产权占领市场。例如,美国贝尔公司发明半导体技术后,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最早在报纸上获得了这一信息。当时美国人认为半导体的工业化应用为时尚早。盛田昭夫则认为该项技术具有巨大的市场,遂购买该专利。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公司率先推出了晶体管收音机,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效益。不过,知识产权转让对双方而言都存在一定的风险。转让人的风险在于可能为自己树立了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丢掉了可以垄断的市场。受让人的风险则在于通过受让获得的技术存在法律瑕疵或者失去应用价值。因此,无论就知识产权人还是受让人而言,知识产权转让活动均需进行从战略角度进行通盘考虑,综合评估转让的方式、对象、价值、风险等问题。事实上,知识产权转让已成为当前跨国公司的一种知识产权战略形式。跨国公司通常以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为先锋,在技术和产品的产生和发展初期自己生产产品,以获取技术成长阶段的垄断利润。待该技术发展到一定时期被其他很多企业掌握后,即实施专利转让战略,向他人转让其专利技术,而在转让行为本身中,跨国公司也高度重视转让的策略性,如将技术分成不同类型,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绝不转让,以保持技术
领先。
与企业知识产权许可一样,知识产权转让也需要对拟受让的知识产权进行全面考察。以企业受让某项专利权为例,首先应对该专利权涉及的技术和市场价值进行评判,防止花费巨资购买落后技术,过去我国很多企业这方面存在不少教训;其次,应对该专利权的法律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在进行相关专利分析(必要时涉及同族专利)的基础上,明确该专利的权利保护范围和地域范围、权属、剩余有效期限、发放许可证的情况,以防止其在法律上的任何瑕疵;最后是进行防范专利侵权的调查分析,防止行使购买的专利权而侵害他人的专利权,为此需要明确该专利权的性质,如是否为从属专利、共有专利。
在企业知识产权转让中,海外收购有一定的特殊性。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深入,海外知识产权收购也成为知识产权转让的重要形式,甚至在公司收购业务中,知识产权成为最重要的目标。例如,我国联想集团在2005年收购IBM PC就是中国企业实施知识产权并购战略的体现。又如,2003年路明集团收购美国晶体技术公司技术水平处于美国第二、世界第四的光电事业部,收购的资产包括全部生产设备,芯片制造、外延片生长的成熟工艺与关键技术方面的专利数十项,并吸纳了其数十名研究开发人员,为实现技术创新创造了条件。还如,加拿大3M公司董事艾伦?马格拉斯指出,公司认为知识产权是在不确定条件下增强核心能力的关键驱动力之一,公司收购其他公司不限于扩大公司规模,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产权。[5]
通常,企业海外收购知识产权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收购目标公司的专利技术、商标权等知识产权;二是并购国外企业,该企业的知识产权自然落入并购企业手中。并购企业则通常也有两种形式:一是资产并购;二是股权并购。后者如2012年1月我国三一重工收购德国著名工程机械公司普茨迈斯特90%的股权。从国际化企业的发展历程看,很多是通过并购而发展壮大的。例如,国际大型跨国食品公司法国达能公司非常典型。该公司的并购业务早先以并购单个企业为主,后来发展为并购目标国家或地区相关行业中的龙头企业,试图以品牌收购等形式实现对整个行业的控制。英国经济学家情报社曾总结该公司的并购策略之一即是广泛收购世界不同市场上的优秀品牌,形成多品牌格局。该公司在并购国外品牌时,还非常注重资本运营战略,实行品牌吞噬和资本输出相结合战略,逼迫目标企业就范。[6]
在通过并购的形式获取目标企业知识产权时,应确保被并购企业的知识产权的安全,避免法律风险。现实中就出现过不少并购失误的案例。例如,TCL收购汤姆逊这一国际并购中就存在严重失误,公司截止2006年9月在欧洲的业务已亏损20亿元,受到专利困扰而难以脱身。为此,企业应对目标知识产权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和评估,特别是应重视以下问题:
①目标知识产权的权属和法律状况,弄清楚拟并购的知识产权的所有者,以及该知识产权是否存在共有或被质押的情况,弄清楚该知识产权剩余保护期限、保护地域和范围,特别是需要明确目标知识产权是否存在权属争议、其真正的所有者是谁、其现行的许可使用情况等,并在并购协议中予以确认,以便万一发生知识产权权属纠纷时能处于有利地位。这一点主要是保障被并购的知识产权没有法律瑕疵,防止和避免法律风险。为此,企业在并购知识产权时,应对目标知识产权的真实性、无争议性和权属状况进行调查,并要求对方提供相应的担保。以专利技术为例,通常需要考虑专利权利要求的范围、专利保护地域和剩余保护期限、是否存在权属争议等专利权属状况、是否存在专利纠纷等。另外,目标专利是否正在自己实施或者许可他人使用的情况也需要在并购时处理。如果在并购目标专利技术时,专利技术转让方自己仍然在实施或者已许可他人实施,则应明确转让方能否再予以实施的权利,以及被许可方与并购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原则上说,如果没有约定,则在并购完毕后,转让方即不得再实施该专利,转让方与被许可人签订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转移到并购方与被许可人。
②目标知识产权的经济价值,这涉及收购知识产权时的价金问题。收购企业应从技术发展阶段、市场供求关系、替代技术的可能性、同类知识产权价格水平等多方面加以考虑,还应当考慮目标知识产权与本企业的结合度,如拟收购的专利技术和本企业技术发展战略的关联性、拟收购的商标企业形象及其品牌价值与本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的吻合度、拟收购的商业秘密对本企业的经济价值和竞争优势的作用等。
③被收购企业的知识产权法律环境。有些国家对重要技术采取了严格的技术管制措施,在收购这类知识产权时就可能遇到被收购企业的政策法律障碍。
④ 收购时机。不同的收购时机被收购企业的知识产权资产价值不同,如在被收购企业处于经营发展困难时机,需要通过变卖知识产权资产等走出困境,此时收购对自身有价值的知识产权资产所支付的价金可能较小。如路明公司收购美国晶体技术公司光电事业部,就是利用其遭受意外重大打击出现运营困境之际,收购价格只有约1,000万美元。
⑤ 目标知识产权与收购企业知识产权的匹配性。在现实中,企业知识产权的实施很多采取组合策略。被收购的知识产权和企业自身拥有的知识产权形成一定的匹配效果,有利于实现企业无形资产增量价值,因此在并购时考虑被并购的知识产权能否与已有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的组合,形成集群效应,是很有益的。认识这一点,还可以从“战略并购理论”得到理解。根据该理论,企业实施并购战略时应考虑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业务的相关性,侧重于相关的业务和能力发展。波特教授曾对财富500强企业的并购问题进行研究,发现与核心业务有关的企业并购能较好地进行整合,而被并购的与核心业务关系不大的企业在5年后大多数又被重新剥离。与企业知识产权并购一样,越是具有相关性的知识产权,并购后产生的协同效应越好。具体地说,企业在选择并购目标时,应注意目标企业的知识产权与本企业知识产权的协同关系,保障被收购的知识产权能与本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实现良好的组合,如目标企业的专利技术与本企业的核心技术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就是较好的模式。国外跨国公司实施并购战略时也很重视上述匹配性。例如,前面提到的达能公司以并购实现品牌扩张,其收购本土品牌后,高度重视自有品牌与被并购品牌的契合,通过自有品牌的影响力与本土品牌的整合,强化品牌形象和文化的融合,提高品牌竞争力。
外资并购我国企业也会涉及知识产权转让问题,需要审慎对待。为了加强外资并购我国企业这一行为的规范,2011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建立我国投资者并购国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的通知》,该审查制度对安全审查的范围、内容、审查程序和工作机制等内容都作了相应规定,反映了外资并购国内企业时对国防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关注。其中,涉及知识产权的内容主要有:一是重大、基础性技术并购涉及国家安全、国防安全,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对外转移应当通过安全审查;二是保密专利在申请、转让、许可等环节上应遵循专利法的规定,由相关部门进行安全审查;三是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导致拥有驰名商标或中华老字号境内企业实际控制权转移的,当事人应当对此进行申报;③ 四是在外资并购境内企业过程中应注意保护自身的商业秘密,防止商业秘密泄密。这些规定有利于在外资并购国内企业时中方知识产权的流失,在知识产权方面防范国家和国防安全问题。
此外,由于知识产权并购与企业生产经营具有重大的利害关系,企业在进行知识产权并购业务时,应从知识产权战略高度,将其纳入知识产权战略的范畴。例如,有时并购的目的是为了对抗竞争对手、获取竞争优势,此时知识产权并购的战略意味就很突出。
四、企业知识产权资本运营
知识产权资本运营是发挥知识产权资产价值,实现知识产权价值变现的重要形式。就政府而言,需要从政策层面鼓励和引导企业知识产权的资本运营活动,如鼓励风险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加大对专利技术转化和产业化的资金保障,对创新型企业加大股份制改造的步伐,充分显示知识产权的价值,培育和完善知识产权资本市场。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通过创业板上市或在境内外上市积极给予支持。政府在知识产权资本运营中,尤其需要加强知识产权资本运营机制与模式的创新,建立金融机制支持知识产权金融的服务机制,建立与完善知识产权资本市场服务平台,促进知识产权产业基金、创业投资和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发展,促进知识产权与资本的融合以及知识产权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以合作、联营、独资、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投身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的资本运营,以形成多元化的知识产权资本运营体制和机制,使知识产权的产品化、商品化与资本化、产业化紧密地结合起来。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即指出:要“强化支持企业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财税金融政策,加大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开放共享,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培育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这一规定为我国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资本运营提供了明确的政策依据。实际上,近些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颁行了不少促进企业知识产权资本运营的政策性规定,而这些规定最终还需要在企业层面予以落实。
企业知识产权资本运营方的客体即是企业知识产权资本。关于企业知识产权资本,国外学者有较深的研究,如雷夫·艾德维纳斯和米谢尔·马龙认为知识产权是与企业的组织结构、制度规范、企业文化、信息技术支持系统、公司形象等具有相似的特点的资本,属于结构资本的范畴。安妮·布鲁金明确将知识产权资本纳入知识资本的范畴,并主张知识产权资本是企业人力资本的创新活动转化为知识资产后, 为了防止被模仿而获得法律保护的知识资产, 如技能、商业秘密、版权、专利和各种设计专有权等。知识产权资本与人力资本、商业资本及结构资本协同作用就是从组织知识资本的角度对知识进行管理。[7]这些观点揭示了企业知识产权资本的基本内涵,有助于领会企业知识产权资本运营的重要意义。
在知识经济凸显的当代,知识产权构成了企业非常重要的资本形式,也是企业关键性的无形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也属于知识资本的范畴,而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资本的拥有和运营能力成为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核心,因此知识产权资产在企业生产经营中也占据极端重要的地位。企业知识产权资本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市场价值和竞争价值,通过知识产权资本运营能够为企业创造经济收益,弥补知识创造成本。正因为知识产权作为资本经营具有合理性和重要作用,企业需要有效地开发知识产权资本,实施知识产权资本运营战略,实现企业的价值。
[注 释]
①至于企业特许经营管理,其涉及企业利用其知名商标、企业名称、专利、技术秘密等无形资源和经营模式授权其他经营者从事统一的经营活动,也可以纳入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管理范畴。不过,由于其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知識产权运营管理存在较大差别,本文不作专门探讨。
②就转移所有权而言,知识产权拍卖也属于知识产权转让的范畴。不过,它与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产权转让仍然存在区别,如它是通过公开竞价的形式将被拍卖的知识产权转移给出价最高的竞拍者。
③由商务部2003年颁布、2009年修订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对此也作了相应规定。
[参考文献]
[1]朱国军,杨 晨.企业专利运营能力的]化轨迹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7).
[2]陶鑫良.有效运用应对“三剑齐发”[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1-09-14.
[3]袁真富.企业知识产权的发展模式——从保护到经营之知识产权观念的改造[J].知识产权,2006(4).
[4]于雪霞.现代企业专利管理模式的要素与结构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0(5).
[5]李 平,潇延高,等.产业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关于深圳实践的深层次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
[6]包晓闻,刘昆山,等.企业核心竞争力经典案例(欧盟篇)[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214-218.
[7]张 涛.企业知识产权资本价值及其管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10).
Research on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for Corporates
Feng Xiaoqing
(Research Center for Intangible Assets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Beijing 100088,China)
Abstract: The enterprise's intellectual property operation is the basic form of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rpor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strengthening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peration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achieve the enterprise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rpor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volves corpor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license, corpor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transfer, us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to pledge financing, investment shares, securitizatio n, trust operations. Corpor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per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rpor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its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Key words: enterpris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思考 篇7
一、国有铁路企业产权制度的弊端
产权制度是在财产所有权的基础上, 界定和保护各产权主体行使对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等各项权能, 以及由此所形成的责、权、利的制度安排。铁路企业产权管理主要包括国有资产产权界定、价值评估结果认定、资产处置的决策和审批等。由于我国铁路长期以来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所以铁路企业产权制度具有不少弊端。
(一) 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通常是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等组织架构以及约束这些组织架构的责权利划分、制衡以及激励约束等机制构成。铁路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只占少数, 大部分都是单一投资主体。就广铁集团而言, 2014年底共有155个铁路法人企业, 而真正成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不到30个, 绝大多数企业都是铁路方单一投资, 企业最高的决策机构是党政联席会或总经理办公会, 法人治理结构极不完善。
(二) 产权关系不明确
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局及所属铁路企业均为企业法人, 各层次管理的对象都是铁路国有资产, 但各自应具有的产权责任、权利和利益并不明确, 造成各个管理层次在各自资产构成和管理职能上经常互相交叉。比如铁路总公司既是一个权利主体, 又是一个利益主体;既行使行业管理职能, 又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管理、运输调度指挥、运输结算等经营管理的职能。铁路局及所属铁路企业也会在产权管理上出现职能交叉或管理真空, 比如资产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经常是分离的。
(三) 法人地位名存实亡
法人地位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法人财产权上。一直以来, 铁路企业名义上是独立的企业法人, 却没有相应的法人财产权。企业的资源配置, 包括职工的增减、投资来源和使用、资产的转移和处置等主要通过纵向安排和调整, 企业基本上没有自主权;铁路企业尤其铁路运输企业实际上也没有完整的收益权, 他们收取的客货运费不能直接作为其营业收入, 应全额上缴中国铁路总公司, 然后按照规定的清算办法取得清算收入;铁路企业也不是真正的盈亏主体, 有些铁路企业由于投资失误或管理不善, 导致效益下滑、出现亏损, 甚至资不抵债的, 却基本不用承担责任, 更不会依法破产。
二、铁路企业产权管理不善带来的问题
铁路企业产权制度中的各种弊端给铁路运输经营管理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交易费用扩大
铁路企业基本上都是国有企业, 理论上讲, 国有资产归全国人民所有, 而全国人民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不可能将产权清晰地分配给每一个人, 最后出现理论上人人都有产权, 可实际上人人都没有产权的怪像。产权不清晰带来的后果是收益主体不确定, 似乎人人都可以从中收益。这种状况使得大部分人 (甚至包括很多铁路企业的管理层) 只考虑获利多少, 不考虑获取利益所付出的成本, 导致交易成本无谓增加。近些年来, 铁路企业的会议费、业务招待费、短途运输费等一直居高不下, 就与铁路企业产权不清晰导致成本控制不力有很大关系。
(二) 监督成本扩大
正如上面所说, 企业产权制度安排不清晰, 会直接导致损公肥私和无端浪费的现象。而铁路企业是国有企业, 肩负着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责任。为了履行国有资本出资人代表的职责, 铁路总公司、铁路局都会加大对所属子企业的监督力度, 比如制定各种监督、考核办法, 委派领导班子成员或部门负责人到所属子企业。但铁路这种委派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委派, 他们的人事关系在被委派企业, 工资薪酬也由被委派企业支付, 基本起不到监督的作用。甚至由于产权的模糊导致职责不明确, 有些监督者会利用手中的监督权进行交易, 投入的监督成本不仅没有发挥作用, 还起了反作用。为了遏制这种现象, 铁路总公司、铁路局不得不再次投入更多的监督费用, 以至于形成监督怪圈。
(三) 资源配置效率不高
最优的资源配置带来最佳的经济效率, 而产权是影响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 企业经营者最清楚自己的资源应该如何分配最合适、最有效, 因为他们掌握的企业信息最全面, 也最熟悉市场第一手信息。但在铁路企业中, 由于产权不清晰, 企业的法人地位名存实亡, 企业经营者往往会受到管理权和监督权的过多制约, 在资源配置上没有自主性, 当经营者与管理者意见相左时, 往往是经营者最终服从管理者。久而久之, 经营者的积极性和敏锐性就会渐渐钝化, 最后他们就会放弃企业资源的最优配置来迎合上层意思以获得升迁、加薪。另外, 由于历史原因, 铁路企业还存在投资链条过长、投资效果不佳等现象。在广铁集团的155个法人企业中, 4级子企业56个, 5级子企业75个, 6级子企业1个。过长的投资链, 导致铁路企业的资金分散、经营风险大, 很难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强化铁路企业产权管理的几点构想
铁道部撤销, 铁路实现政企分开,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铁路企业市场化改革进程, 但日前铁路企业改革的内容多局限于职能调整, 没有从产权这个根本性问题上着手, 铁路国有资产的所有权还没有真正界定清楚, 产权的各个权利主体之间的关系还很模糊, 所以铁路企业应致力于产权制度改革, 强化产权管理,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铁路企业的经营效率。
(一) 利用全路清产核资结果, 界定产权边界, 明晰产权关系
2014年, 中国铁路总公司组织开展了全路清产核资与资产评估工作, 其主要目的是要摸清铁路企业家底, 并将之前未入账的土地资产评估入账, 做到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完整、准确。下阶段, 铁路企业应该利用清产核资结果, 界定出资人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 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套落实铁路资产经营责任制的制度和机制, 确保出资人股东权责和企业的经营权责层层到位, 做到产权清晰, 权责明确。只有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后, 企业才有权力和动力参与市场竞争, 逐步增强企业活力, 最终推动铁路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
(二) 加快公司制改革, 引进多元化投资主体, 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机构
由于大部分铁路企业没有实行公司制改革, 或者只是名义上的公司制企业, 只是铁路单一投资, 或者多家铁路企业交叉持股, 没有真正引进多元化投资主体, 所以无法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造成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且日益严重。铁路企业只有加快规范的公司制改革, 引入社会资本,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按照公司法规定设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 完善企业内部权力机构。同时改变目前委派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做法, 要通过竞争机制选派具有较强经营能力的人进入董事会, 监事会要建立公司内部层次分明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逐步理顺企业内部产权关系。
(三) 推动产权交易, 让产权自由流动,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铁路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就是产权无法自由流动, 无法引入竞争机制, 企业没有优胜劣汰的压力, 所以大部分企业和职工都没有动力去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企业效益, 只要能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就行。所以, 在本次清产核资之后, 铁路局原则上不应该再无偿划转资产给子企业, 各铁路企业之间划转闲置资产也应该有偿交易, 尊重企业市场主体地位, 经营市场化, 盈亏自负, 提高铁路企业的成本意识和投入产出意识。同时允许铁路国有产权对外流动, 闲置的资产、股权要在经过中介机构价值评估后进入产权交易市场公开交易, 既能规范操作提高资产价值, 又能引进战略投资者提高铁路企业市场竞争力。最后引入淘汰机制, 因经营不善而导致严重亏损的企业应当按照公司法的规定予以破产, 并且规定破产企业的负责人在一定时间内不得再任企业负责人, 打破“旱涝保收”、“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 增加企业经营者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夏志强.产权制度创新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重构[J].财经科学, 2004.
[2]李津京, 荣朝和.基于产权关系的我国铁路法律研究[J].政策论坛, 2006.
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思考 篇8
一、转变企业管理理念
为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市场发展的需求, 企业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改进管理、实现企业管理的转型, 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而这一重要前提在于思想与理念的转变。一是知识经济时代下, 企业管理的重点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显然难以再单纯地依靠各类经济资源, 企业要深刻认识到知识资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更新管理理念, 自觉树立起知识管理思想与理念, 对于知识资源的特殊性, 要给予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全面客观看待知识资源具有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重视和关注知识资本, 如知识产权、品牌、企业管理方式等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作用, 加大对于信息技术的积极应用, 积极推动知识资源对于企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二是相对传统管理模式中对于人力资源的物化管理, 知识经济条件下, 人作为知识的最为重要的载体, 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人的作用与地位也被提升到全新的高度。只有具有良好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队伍, 才能真正把知识与技术有效地运用到企业发展过程中。因此, 知识资本重要性的提升必须促进企业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的转变, 企业不论是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还是具体的日常管理中, 要进一步强化人本管理理念的落实, 提高管理的艺术性, 充分调动员工作为知识载体的主动性及创新性的发挥。三是知识经济条件下, 企业注重知识的创新以提升附加值。作为知识经济的灵魂, 创新是企业把新的要素, 包括理念、方法、模式等引进企业原有的管理体系, 提升企业管理能力, 是企业形成新的增长点的关键, 这也对于加快企业管理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需企业加快创新的步伐积极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发展的需求。这也要求企业在今后的管理过程中树立创新意识, 寻找知识经济条件下各种对于企业经营管理具有积极促进效果的资源条件, 为企业所用, 从而实现企业的真正持续健康发展。
二、积极打造学习型企业
知识更新速度的加速, 使加强学习型企业的建设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积极提升员工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氛围, 提高企业与员工个体的学习能力, 为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培育与强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是企业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只有一个学习型企业, 在主动学习中不断地追求进步与成长, 不断地获取新的理念与知识, 更新知识, 创造出有利于企业成长与发展的新知识, 才能使企业实现充实自我, 完善自我与超越自我的目标, 才能真正地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对于企业发展的全新要求。具体来讲, 一是重视知识的积累与更新, 鼓励与支持员工从日常工作与具体事务项目中不断地进行总结, 积累成功经验, 加快对于不足之处的补充学习, 使主动学习成为员工内在的自觉要求;二是重视对于员工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制定科学的培训规划, 加大员工继续教育的投入, 加大培训力度, 建立起一种持续培训的良好机制, 使培训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常规内容;三是通过企业内部平台的建设, 为员工间经验的交流与资源的共享提供良好的机制与平台, 使员工在交流与相互学习中得到进步与提高, 也有利于和谐、民主的企业文化氛围的形成。另外, 各级管理层在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的同时, 要做好表率作用, 身体力行, 带头学习, 给全体员工形成良好的模范示范作用。
三、推动企业结构的扁平化发展
知识具有高度的整合性与流动性, 尤其是随着整个经济网络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与健全, 信息网络在企业内部的全面覆盖, 对于新知识、新成果的积极吸引与利用也是企业重要能力之一。因此, 为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信息传递的特点, 要加快推进企业金字塔式科层结构向扁平化的方向发展, 加快信息间的横向联系, 提高对于各类信息获取与利用的效率。首先, 编制好科学、全面、详细的实施方案, 做好扁平化管理的具体流程。对企业业务、流程及现有结构、职能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调查, 同时根据企业目标进行业务流程的重新整合和设计, 实现缩短管理流程, 保证信息流动的畅通, 使总体业务流程达到最优化。其次, 围绕客户需求, 以顾客驱动为企业经营的第一原则, 加快企业流程的重组与优化, 将原本较为分散的活动进行有效集中, 减少部门设置, 使企业逐渐向扁平化的团队组织转变, 更加适应知识资源流动的特点。再次, 按照权责统一与明确的原则, 科学设计相应的职能部门, 突破部门与职能职责的界定, 做到责权对应, 实现企业结构的横向一贯与纵向集中, 以实现对于企业的统筹集成管理。同时, 为企业员工提供更为便捷的工作方式, 要相应地减少企业管理层级, 尽可能地减少管理岗位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四、积极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下,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是知识经济最为主要的体现, 而计算机网络在企业广泛使用最直接的体现在于电子商务的崛起与快速发展。不可否认互联网已经成为各个企业不可忽视的平台, 如何通过这一平台实现企业战略发展成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为更好地发挥知识经济下电子商务所具有的信息传递与资源共享的巨大优势, 企业要进一步加快自身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积极构建企业内外部的信息网络, 保持企业对于知识与信息的高度敏感性, 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能力。具体来讲, 一是要做好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 保证规划的战略性和前瞻性, 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做出积极的贡献。知识经济条件下, 要紧密结合企业外部环境的发展需求, 通过企业内部团队小组或借助第三方咨询机构, 对企业发展战略及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及准确定位, 由此确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以服务于企业长远发展及强化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二是选择恰当的时机启动企业信息化建设, 尽可能避免企业实力不足或准备不充分给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制约。尤其是在体质、理念、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资金预算等各个方面做好准备, 避免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另外, 虽然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企业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但另一方面要看到信息化建设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可能一步到位, 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量力而行, 分步实施。
五、加强企业与外界的合作
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企业可积极借助外部的力量, 实现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有机整合和统一, 并进行高效运作,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体包括, 鉴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有限性及企业其他方面的制约, 可通过多种方式借“力”引“智”, 利用外部人才高专业水平的优势, 为企业发展提供相应的参与意见, 有助于弥补企业人力资源不足或能力不够的缺陷;将自身所不擅长、不具备优势业务的领域通过外部第三方的合作或独立分离等, 实现供应链的优化, 提高企业自身资源的运作效率和核心能力的强化;另外, 也可以通过实现多个企业间的战略联盟, 实现全方位的合作与竞争, 提升企业市场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孟丽霞.知识经济下的管理创新[J].辽宁经济, 2006 (06) .
[2]张伟力, 张怡, 李桂君.试论知识经济下的管理创新[J].新西部 (下半月) , 2008 (02) .
[3]李苗苗.论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09) .
[4]邹玉艳.新时期知识经济管理初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 (24) .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思考 篇9
关键词:数字档案馆,知识管理,知识服务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知识管理在各领域的普遍应用,我们采取了基于知识管理的发展模式,通过对数字档案馆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应用,打造高效智能的信息服务平台,更多地提供档案知识的增值服务,真正走上面向档案用户的知识服务之路。
1档案知识管理的服务方向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通过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和对知识过程的管理(包括知识生成、知识积累、知识分类、知识整理、知识组织、知识挖掘、知识开发、知识服务、知识共享、知识交流和知识评估等),充分挖掘知识的内在潜力,提高创新能力。
2档案知识管理的服务模式
2.1主动式知识服务模式:通过档案用户需求建模,删除与主题无关的知识资源,提高知识资源的筛选效率,为档案用户提供全过程、全智能化的主动式知识服务。
2.2交互式知识服务模式:依托信息管理平台,通过跟踪服务,发现和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以主动提问的方式引导用户更有效地利用知识。
2.3推送式知识服务模式:充分发挥知识库中知识地图的效用,记录和分析用户以往的检索需求,通过知识单元之间的语义关联自动发现相关需求,定制性地推送急需的知识资源。
2.4导航式知识服务模式:面对海量的档案知识资源,需要通过导航式的服务方式为用户提供服务。
3档案知识资源的科学规范管理
各类知识资源的科学规范管理不仅能真实反映企业发展历程,而且对有效保存企业知识,实现企业知识共享,提供有效信息服务,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基础保障作用。
3.1重视核心知识资源的科学规范管理,保证归档文件的系统完整、安全可靠与长期可读。
3.2加强电子档案管理: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确保电子文件的标准统一,格式一致,数据规范等。同时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应用,保证了对电子文件的全程控制。
3.3做好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工作。首先要进行重新鉴定。根据本单位实际,将永久、长期和短期档案进行一次全面系统鉴定,剔除无保存价值的档案。其次,做好优选工作。把利用率高、价值高、社会需求大的档案优先数字化,进行全文录入。最后,要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方便检索。在数字化工作中,要严格遵循规范性、安全性和效益性原则。
4建立符合用户需求的档案知识管理体系架构
4.1获取与转换:从用户角度进行组织建设,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核心工作,尤其是重点项目的需求,先建选题目录数据库,按照主题或专业等多种分类原则;后建选题内容数据库,采集相关数字信息,并按照知识化管理的要求进行加工处理,转换成结构化数字信息,包括信息整理、格式转换、知识分类、知识编码等过程。
4.2挖掘与发现:构建档案信息数据库、数据仓库和相关知识链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组织、存储和更新。同时利用先进的隐性知识挖掘工具,将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元数据信息、背景数据和用户信息作为一个集合体,从中发现隐含的有规律的信息,应用特定的算法工具,找出相关的知识联系。
4.3分类和建模:按照分类标准构建有序化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分类体系。充分利用专题数据库的功能优势,立足用户需求建设企业各类知识库,如院史库、文档库、资料库、规章制度库、荣誉库等,成为企业知识资源管理与知识服务平台,实现集成化和智能化管理。在检索方面实现了目录检索,全文检索和空间检索,提高了档案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4.4反馈和更新:用户反馈就是判断、评价知识的价值,将有用的知识信息输入知识库。用户可以将知识服务过程中的任何问题提供给档案管理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有助于更好地挖掘用户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转化为生产力,具有高边际效益,成为知识服务的重点。
5知识服务的有效应用
5.1专题服务。充分利用数据库技术进行整序和知识重组,将档案的历史价值体现出来,形成知识密集型的服务内容。档案编研员通过对档案用户的需求偏好分析,查阅相关档案资料编撰成为系统性强,参考价值高的专题。利用电子档案举办展览,形式新颖多样,纸质、照片、录音、录像、实物档案等都可以通过数字化后完整地展现其原貌,使展览内容丰富,有身临其境之感。
5.2咨询服务。数字档案馆咨询服务是利用现代化服务软件,包括电子邮件、留言表单及在线实时通讯等,解决档案用户在寻找相关信息和知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其更好地利用馆藏资源,找到所需的信息和知识,实现有一定深度和知识含量的服务。
6促进信息共享与知识创新
知识库建设是在数字化前提下,向网络化、合作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创新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实现实时通讯、协同工作、共享文件等功能。充分发挥专业用户的作用与积极性,同时加强馆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7对企业知识管理者的新要求
7.1在知识层面上,要兼备档案学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对数量庞大的档案进行科学管理,具备发现和寻找信息的能力;组织和管理信息的能力;评估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不仅让用户更有效率地使用档案资源外,还可根据档案提供者的背景资料,找到该主题领域内的知识专家,进一步实现企业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7.2在技能层面上,要具备信息管理技能与沟通协调能力。知识库建设是数字档案馆的中枢工程,是成功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的先决条件之一,其规划、实施、管理、维护、标准建设等都需要相关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熟悉馆藏,还要掌握数据库管理的基本技能和业务流程。加强知识管理的培训和学习,营造合作与研究的环境和氛围。
7.3在态度层面上,要具有良好的人格特质。知识管理者具有敬业精神,工作细心、耐心,工作积极主动,乐于学习新知识,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大数据时代晨曦初现的当口,档案部门在创新性地开展知识管理建设工作中,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使档案管理工作真正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不断开创档案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王传宇.科技档案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53.
[2]徐欣.浅谈档案馆档案资源的建设[J].档案学通讯,2006(1):82-84.
[3]章小波.基于企业知识管理的档案人员角色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7(1):21-24.
[4]薛匡勇.现代档案观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6(2):17-20.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思考 篇10
1 企业会计管理现状
1.1 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
会计管理是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内容,其不仅仅是以成本、价格等为指标进行分析的经济活动,还涉及许多不确定的因素。然而,我国仍旧存在一部分企业在开展会计管理活动时,缺乏相应的会计管理理念,往往会忽视从市场上引入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指标,用一些先进的方法对企业的会计工作进行管理。因循守旧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无法适应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会计工作,使得企业在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管理人员没有经过科学的分析就得出重要的、关键性的决策数据,这些数据信息与企业预期的经营发展方向相背离,丧失了自身所应具备的分析和决策的意义,会计管理的作用在此过程中也大打折扣。
1.2 管理人才专业知识匮乏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给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注入了新的思路,与此同时也给会计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要想稳步推动会计向前发展,有关管理人员应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领会经济改革精神,并将其付诸实践。然而,我国企业的一些会计管理人员安于现状,并没有对时下的管理知识进行有效的补充,他们的业务操作能力也在安逸的日子中逐步落后于社会,与时代脱轨。这使得会计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只能简单地完成一些基础性、细节性的工作,引发了企业会计管理能力衰弱的现象,会计难以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2 知识经济时代下推进企业会计管理模式创新的策略和方法
2.1 树立战略理念,实现管理模式现代化
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束缚性太强,对管理人员而言有太多的约束,不利于创造性地进行管理工作。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应脱离会计传统管理理念的禁锢,树立一种全新的、符合经济体系改革发展态势的良性理念,并用新的理念去贯彻到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只有在科学高效、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的带领下,才能增强每个参与人员的时代认识,才能确保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与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规划目标相融合。在此过程中,企业有关职能部门和相关人员可以根据企业的经营方向进行统一规划、指导和协调,深入探索一套新的、符合企业实际的会计管理模式,促进会计管理建设的现代化,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改革和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前景。此外,还可以利用数据库、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技术获取会计信息知识,提高会计信息与数据查找的精确度和规范性,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兄弟部门和其他职工提供优质的服务。
2.2 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必须要从会计管理体系建设入手,推进网络信息化建设,才能使会计管理建设体系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合理性,才能发挥会计信息的最佳功效。网络信息技术为企业会计管理建设提供了良好的阵地,基于网络技术的会计管理是一种创新型的管理模式,是信息科技与现代化管理的有效整合,其能够有效的把会计信息资源实现共享,能够满足财务、会计部门多方信息需求,是实现会计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为此,企业应在参照《企业会计准则》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会计部门的实际,结合各部门以及企业的发展需求,制定一个可操作的方案,使会计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方向、经营目标相一致。此外,相关职能人员还应把会计的核心资源建设作为会计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核心,根据企业的经营、发展需求,购买必需的信息技术资源,把核心数据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建立重点专题数据库,会计信息数据库等特色数据库,强化宣传及使用培训力度,实现优势互补,实现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2.3 完善监控机制,实现会计管理制度的创新
要想长久保持企业会计管理的作用,就必须要从制度体系建设入手,建立一套符合企业发展实际、满足会计管理实际需要的监控机制。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涉及面日益广泛,工作量庞大,且工作复杂性高。为此,企业在开展会计管理工作时,要把握好关键部门,对现有的会计管理制度进行改善和升级,以全面提升管理工作效率和实现安全管理。一方面,企业要高度重视会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功能,建立一套考虑周全的管理办法、规划管理办法的操作流程指南,提高制度的实用性,确保会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负责会计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和人员必须遵守职业规范,在执行工作时保证制度条例能够发挥其最基本的功能,以起到加强会计管理的目的,推动管理工作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和更大的突破,进而达到强化会计管理效率的目的。
2.4 重视人员素质建设,提高管理人员工作意识
随着企业的扩展,企业的内部组织架构日益复杂,会计的管理工作也开始呈现出管理多异、性质多异等特征,倘若企业仍在采用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那么势必会带来管理人员的快速膨胀,以引发管理流程效率低、工作质量不高等问题。根据这种情况,企业必须要从人员素质建设入手,以确保会计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功效,凸显其优势。首先要努力提高会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利用短期培训、在岗学习等合理的形式有针对性、有计划性、有重点地对会计人员进行全方位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管理技能以及职业道德水准。此外,在日常的工作流程中,企业会计还可以建立一个考核评估系统,对会计管理人员进行分层次检查考核,对于表现出色的要给予适当的物质或者精神上的嘉奖,以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和热情的最大程度地发挥。
3 结论
综上所述,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我国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企业必须要意识到社会发展变更对会计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脱离传统管理模式的禁锢,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积极探索和寻找新的管理方法,以解决管理工作中难以避免的“瓶颈”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以发挥其在强化资金管理的功效,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护航。
参考文献
[1]唐昭华.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创新及发展探索[J].中国商贸,2013(24).
[2]王畅.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创新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3(13).
论知识管理的基础——企业知识 篇11
一、数据
数据可以被定义为人类所能接触到的所有事件与活动的信号。其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但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基本的要素来源。没有数据的存在,就谈不上信息与知识。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由于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存储、处理和传输数据的能力较以往大大提高了。正因如此,当今社会才处在一个信息与知识极度膨胀的状态,充分表明了数据是信息与知识的基础。
二、信息
信息一定是从数据中提炼汇总出来的。不论是从一群数据中进行提炼(比如,在一片麦地中随机抽取一些麦穗以预测产量),还是把单个数据置于某种环境下予以解释(比如观察马的牙齿以预测其年龄),但这样描述信息还不足以揭示其本质。
1、信息的概念。 《辞海》对信息的定义是: “指对消息接受者来说预先不知道的报道。”这个定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信息的本质特征的客观性,即“预先不知道”,但我们认为信息还含有主观性的一面。当我们把其主观性与客观性融合在一起时,便可以对信息下这样一个定义:信息是指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消除消息接受者未来不确定性的报道。在这个内涵解释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准确把握信息的外延范围。信息的外延范围是很广泛的,这从其载体的广泛性上就可见一斑。我们可以用文字记载信息,可以用声音记录信息,可以用数字、图形、图像作信息的载体,也可以用触觉、气味、电磁、光学等手段来做载体,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经常用面部语言(一个眼神、一颦一笑)、肢体语言等载体来传递信息。只要传载信息的载体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信息接受者在未来的不确定性,那么这种载体都可归为信息载体。
从我们对信息这个概念的定义中,会发现信息主观性的一面在于:同样的一条“信息”,如果对于此接受者能消除其未来的不确定性,那对于他就称得上是“信息”;如果对于彼接受者而言,不能消除其未来的不确定性,那对于他就不能称其为“信息”。这种特性可以被定义为“主体指向性”。正是信息的这种“主体指向性”才使信息能够成为一种资源,具有价值,使信息具有稀缺性。
2、信息量的测算。在一条信息能够消除其接受者未来不确定性的前提下,这条信息对不同接受者的价值大小是不同的。所谓一条信息的价值大,即这条信息能够消除其接受者未来不确定性的程度大;所谓一条信息的价值小,即这条信息能够消除其接受者未来不确定性的程度小。那么,如何衡量一条信息所消除的未来不确定性的大小呢?“信息量”这个概念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一条信息的信息量大,即说明这条信息所能消除接收者的未来不确定性程度大,即价值大;一条信息的信息量小,即说明这条信息所能消除接收者的未来不确定性程度小,即价值小。一条信息的信息量与其载体的形式、数量无关。信息量的计算公式是由仙农首先提出的
信息量计算公式:
H(x)=∑P(x1)10gP(x1)
在上式中H表示信息量,P表示概率,Ⅺ表示事件。例如,有0和1两个状态,则n=2,又设0与1出现的概率相等。即P(x=0):P(x=1)=1/2,则0与1每个状态的信息量为:
H(x):—1/2logl/2—1/210g1/2=1(比特)
也就是说,0或1所代表的信息量是一个比特。比特就是信息量的单位。
三、知识
1、知识的概念。知识是能够解决信息接受者问题的信息集合。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我们在信息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的定义。由于知识的概念仍然坐落于信息概念之上,因此,知识也具有客观性的一面与主观性的一面。知识的客观性在于其客观存在,不以主观意识为转移,能够以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予以保存。这一点是比较好理解的,与信息的客观性是相类似的,在这里关键是对其主观性的理解。知识的主观性首先在于信息的主观性,即对于此接受者可称为信息的,不一定对彼接受者也能称为信息。因此,知识也是具有主体指向性的,但仅仅于此,还不能揭示出知识与信息的本质差异。由这里知识的定义可以看出,知识与信息相比,还具有“问题指向性”,即知识一定能够解决某种问题,知识往往表现为信息的集合体(如为了诊断出病人的病情,医生需要采集病人各方面的信息)。如果单个信息也能解决问题,它也可被视为知识(如为了历史考试所记忆的某朝代国都的地名)。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会发现,不仅同样的“知识”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而且,即使是同样的“知识”对相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价值。因为,人们在不同的时期往往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在解决此问题时所应用的信息集合未必能全部用来解决彼问题。在解决彼问题时能称为知识的信息集合,至少将部分地复归为对这个人的“信息”,而不能再称为“知识”了。基于此,我们往往将知识划分为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基础知识是几乎在解决任何问题时都要应用到的信息集合(如语文知识),而专业知识是只在解决该专业领域问题时能称为知识的信息集合(如计算机知识)。
不论对个人还是组织,都会有一些想做但做不了的事情,这些事情我们通常称为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要求助于他人解决,同时又有能解决相应问题的个人或组织,也就是说有了供求双方。这样,知识作为能解决问题的信息集合就具有了稀缺性,成为了可交易的商品。这种商品性知识交流往往发生在组织外部,称作知识产权交易;在组织内部,我们强调知识共享,是另外一种知识交流,而这正是知识管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
2、知识量的测算。信息有信息量的衡量问题,知识也有知识量的衡量问题。我们经常说某人知识量大,往往是指这个人大脑中所存储的信息多、信息量大,并非指他的知识量大。由于在这里我们把知识定义为能够解决信息接受者问题的信息集合,所以,知识量在这里被定义为:信息接受者能够解决的所有问题所需的所有信息的信息量之和,即某个主体的知识量可表示为:
知识量二∑解决问题1所需的每条信息的信息量+∑解决问题2所需的每条信息的信息量+∑解决问题3所需的每条信息的信息量+……+∑能解决的最后一个问题所需的每条信息的信息量
这个公式实际上表达的意思是:某个主体知识量取决于该主体所能解决问题的多少,以及所能解决的每个问题需要的所有信息的信息量的大小。
四、企业知识
1、企业知识的概念。企业知识是指能够解决企业问题的信息集合。因此,企业知识的接受者即指企业组织本身;企业知识所能解决的问题即指企业组织需要并能够解决的问题,包括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所有问题。同样,企业知识也具有主体指向性和问题指向性。企业知识的主体指向性在于不同的企业需要不同的知识。同样的知识对于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价值。因此,实施知识管理的任何企业都有一个搜集、整理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由于企业知识的主体指向性,必须排除掉那些企业不需要的知识。企业知识价值的真正体现在于其问题指向性。如同前文所述的信息与知识的关系一样,主体指向性并不能区分信息与知识。也就是说,主体指向性并不能区分开企业信息与企业知识,因为二者都能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企业未来的不确定性,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具有问题指向性。
2、企业知识量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在未来的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竞争中,尤其是在同一行业中,拥有知识量大的企业必然取得绝对的竞争优势。如前所述,知识量被定义为:信息接受者能够解决的所有问题所需的所有信息的信息量之和。某个主体知识量取决于该个体所能解决问题的多少,以及所能解决的每个问题需要的所有信息的信息量的大小。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其拥有的知识量大即指两个方面:或其能解决的问题多,或其能解决的某些问题所需的信息量极大,或二者兼而有之。
一个能解决许多问题的企业,意味着它能为其客户提供广泛的服务。在经营领域上可以找到多个支撑点,当然比同行业的其它企业竞争能力强,这些企业我们通常称之为多元化经营企业;一个解决不了很多问题,但其所能解决的那么几个问题都需要很大的信息量才能解决的企业,也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因为假如解决一个问题需要很大的信息量,那就意味着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很专业的人士,甚至很多很专业的人士进行协作,那么这个问题的解决成本就会很高。一般表现为面窄,但极为专业化和精深化的行业,如核工业公司、铁路工程公司、电力公司等,我们通常称之为进入成本很高,并且在经营上贯彻集中一点经营策略的行业;如果一个企业不但能解决很多问题,而且解决的大多数问题所需的信息量又很大,那么这个企业是很难被打败的。但现实是残酷的,很少有企业能两方面都具有优势。这就象担扁担,很多企业在实现了扁担一头的优势(具有解决所需信息量大的单个问题的能力)后,就想加强另一头的优势(解决多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加强优势是要付出成本的,最后或不堪重负,或扁担折了。在中国,这样倒下的企业比比皆是。
综上所述,企业知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性概念。数据、信息、知识、企业知识是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基本概念,不应当被混用。只有如此,企业知识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对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才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思考 篇12
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大赛是一种以沙盘为载体融角色扮演 (CEO首席执行官、CSO营销总监、CFO财务总监、COO运营总监) 、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于一体的体验互动、学习竞赛并存的活动, 通过直观的企业经营沙盘, 模拟企业的实际运行状况, 譬如企业整体战略、产品研发、生产、市场、销售、财务管理、团队协作等, 而且寓教于乐, 竞赛者在游戏般的比赛中体验完整的企业经营过程, 学习管理知识, 掌握管理技巧, 感悟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
2 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大赛现场答辩引发的专业知识掌握不足的问题
作为一名工商管理专业课老师, 有幸带队参加由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2010年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全国总决赛, 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所院校的250多位领导和老师观摩了预赛、决赛、现场答辩整个比赛环节。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最后的现场答辩环节, 考验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提炼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表现。
在现场答辩中, 很多小组在进行自我陈述时, 讲解得非常详细、具体, 唯一不足的就是感觉像“拉家常”, 不能够用专业的语言来阐述, 也不能很好地提炼小组制定的企业经营战略。在回答评委老师提出的专业知识问题时, 也表现出答非所问、答错、答偏等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熟悉的问题。比如, 问到某一小组的营销总监“关于营销和销售的区别”时, 学生表现有点紧张, 最后答出这两个概念没有区别, 是等同的。还有, 评委老师问到某一小组的财务总监“财务管理和财务核算的区别”, 学生回答说对这个问题不太清楚。再比如, 评委老师问到“什么是波士顿矩阵, 简述一下你们小组的产品是属于波士顿矩阵中哪个类别?”、“什么是计划?位于战略管理金字塔的哪一个层次?”、“请用SWOT分析工具进行战略环境分析?”。学生在回答类似的专业问题时不够准确或者根本不知道怎么回答。
3 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不足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大赛现场答辩引发的代表小组的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不足问题只是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一个案例代表和缩影。目前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教学中, 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学生不爱听理论知识, 考试时突击一下, 考完之后就还给老师了。对大多数理论知识是强行记忆, 没有很好地理解和运用。究其原因, 主要体现在学校办学特点、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特点等三个方面:
第一, 在高职院校办学特点方面, 主要培养高技能人才, 即“理论知识够用为度, 强调实践能力培养”。在这样一种办学模式下, 可能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在校企合作企业实习的经历。在专业知识设置以及教学方面, 不如本科院校系统、深化。
第二, 教师在教学方面, 所讲的知识点重点不够突出, 导致学生记忆不够深刻;另一方面, 在讲解专业知识时, 过于理论化, 显得比较枯燥和生硬, 学生理解困难, 在记忆和运用方面效果也不好。
第三, 学生学习特点方面, 表现为以下几点。
3.1 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情绪化较强, 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于内容枯燥的内容则学习效率较低。而专业课程的学习一般难度较大, 内容较为枯燥。
3.2 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导致人的特定行为的重要原因。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动机多种多样, 而且也随着学生生活的社会历史条件和个人的成长经历的不同而发展变化。高职高专学生往往存在更多的意志障碍, 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 在课堂上可能注意力不够集中, 对老师讲解的专业知识没有很好地理解和消化。
3.3 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方法
高职高专阶段的学习不同于中学时期的学习, 初高中阶段班主任及其它任课老师都会给学生安排好学习目标, 并全程跟读;新生入学后, 对高职高专的学习活动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 由“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高职高专学生在学习时,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比较差, 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听记课堂笔记的习惯。
3.4 高职高专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缺少系统化的理论基础
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在开设课程方面, 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在高中阶段, 主要学习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课, 对专业课没有一点了解, 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有限。
4 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提出提高学习专业知识积极性的措施
第一, 在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 老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结合学生日常生活或参加的学生工作实践, 增强教学的互动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 比如在讲到SWOT分析工具时, 可以实行任务导向式教学, 让学生以学生会班干部竞争为例, 利用SWOT分析学生会班干部竞选环境的机会、威胁以及自身的优势、劣势。通过给学生设置一个熟悉的情境,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第二, 在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 引导学生先预习, 对相关知识点有个大致的了解, 在课堂听讲的过程中也要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 对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要善于归纳和总结, 学会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记忆。
第三, 在课程设置方面, 要考虑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循序渐进性。在大一时就应该先开设专业基础课, 在有了大概的了解之后学习后面的专业知识相对容易接受一些。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 要先学习管理学原理、企业经营战略、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 再进一步学习现场管理、项目管理、流程管理等课程。
第四, 在教学方法方面, 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如图片教学、视频教学、案例教学等。通过声音、文字等形象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 在讲到现场管理中的5S管理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提高素养) 知识点时, 可以去观察校园环境或食堂、超市, 拍一些做得很好或需完善的图片作为素材, 帮助学生理解5S管理的重要性以及操作措施。另外视频教学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 可以给学生播放现实企业中5S管理的一些操作流程, 让学生在观看中总结理论知识点。
强化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共同努力, 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因此, 在课堂内外, 要善于总结和归纳重要的知识点, 并努力拓宽自己的思维, 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利民.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分析及教育策略[J].宿州学院学报, 2005, (3) .
[2]丁振中.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与德育对策[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1) .
[3]李华.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创新的探讨[EB/OL].www.govyi.com.2008 (11) .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思考】推荐阅读:
企业竞争知识管理07-07
勘测设计企业知识管理10-15
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06-09
企业跨国经营知识管理08-23
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09-05
知识型企业管理09-25
信息经济企业知识管理10-06
知识管理和企业创新10-22
知识企业的财务管理10-26
现代企业知识管理平台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