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企业知识管理论文

2024-07-11

Wiki企业知识管理论文(共6篇)

Wiki企业知识管理论文 篇1

0引言

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工业转型升级。 其中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发掘利用企业信息资源,建成各类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是提高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转变企业传统管理模式的重要途径。 煤炭企业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传统煤炭企业迫切需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建立基于Blog和Wiki的煤炭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实现煤炭企业知识积累、共享和管理,是推进企业现代化进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可行途径。

知识共享包含了隐性知识社会化和显性知识内在化这两种模式的知识转化。 知识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适当的知识管理系统,通过网络进行知识的存储、共享、交流及获取是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 通过结合Blog和Wiki社会软件建立煤炭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可以促进隐性知识外化, 帮助企业实现显性知识的共享、交流及内化。

1煤炭企业知识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煤炭企业以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主体, 一些大型煤炭企业初步建立了符合自身需要的信息管理平台, 探索自身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组织架构庞大, 矿业分公司地域分布分散。 以开滦集团为例,目前开滦集团拥有唐山和蔚州两个生产矿区,矿区零散分布于唐山市和张家口市,其中唐山矿区下辖7 个矿业分公司,分布于路南区、丰润区、古冶区、玉田县。 矿业分公司在集团公司的统一管理下独立经营, 各矿业分公司之间生产独立, 地域上分散和组织结构的独立使各分公司之间的人员横向交流有限, 各分公司间的信息沟通和共享以及知识的交流存在较大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型国有煤炭企业规模庞大, 公司地域分散, 容易在各个分公司之间形成信息孤岛和知识孤岛。 各分公司自身的信息资源在内部能较好地通过已有联网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共享,但各分公司之间很难通过已有的网络或已有的信息系统实现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不能实现知识的整合,使得煤炭企业知识竞争力有限,知识分布不均衡,知识浪费严重。

(2) 技能知识的编码化、 外化过程困难, 难以发掘企业自身知识资源。 煤炭企业属于传统生产行业,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意识不强。 煤炭企业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不注重煤炭生产技能知识的整理和利用。 一线生产技术人员虽然在实践生产中积累了大量的隐性技能知识, 但不能较好地通过知识整理以生产手册或技术档案的形式加以编码化, 并形成全企业共有的知识财富。

(3)集中知识学习过程难以实现,知识资源难以发掘。 煤炭企业的分散性以及煤炭企业24 小时不休的成产方式,使得通过组织集中学习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交流较难实现, 煤炭企业迫切需要一种跨地域、跨时空的知识交流方式和知识共享系统。

(4)企业知识资源共享不足,知识资源库建设滞后。 很多煤炭企业没有意识到信息资源对于企业的重要价值, 不注重知识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没有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知识资源库。 企业在有知识需求的时候不能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加以解决, 使得企业自身竞争能力有限。

3煤炭企业知识管理解决方案

鉴于煤炭企业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可以通过网络辅以知识管理系统,对企业自身知识资源加以整理、发掘和共享。 本文基于Blog和Wiki平台提出煤炭企业知识管理解决方案。

2.1 通过Blog平台帮助煤炭企业实现知识资源的外显和内隐过程

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并且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在《创造知识的公司》一文中,提出了知识转化存在4 种模式:个体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其他个体的隐性知识称为知识的社会化;显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称为知识的结合化; 个体的隐性知识通过编码或表述形成为其他个体容易理解的显性知识称为知识的外化; 显性知识被个体吸收形成个体自身的隐性知识称为知识的内化。

使用知识管理系统平台的目的是使得知识更高效地共享,在系统平台的帮助下同时实现企业知识的相互转化, 使个体知识转变为企业的知识财富和知识资源,提高企业的知识利用率。作为社会软件的Blog平台,能够实现个人日志信息的发布,并能通过网站平台进行较好的针对某一问题的交流。 这种工作过程可以很好地转换为知识管理平台,帮助企业进行知识管理。 通过Blog平台可以帮助企业将员工的显性知识发布到自己的Blog主页上进行知识的共享,实现了知识的结合化过程。 针对于某一知识博文的交流,实现了类似组织集体学习的过程,在交流中能帮助知识博主更好地思考自身已有的隐性知识,并通过交流使员工进一步明确自身隐性知识的编码方式,通过新的博文将已编码的显性知识发布出来,实现了知识的外化过程。 其他参与者通过学习博文文章,结合交流中得到的新知识及自身的实践经验,会形成自己的隐性知识,实现了知识的内化过程。 综上,通过Blog平台,能够在知识结合化、外化、内化的过程中使企业员工自身的隐性知识转换为企业其他员工以及企业整体的知识,开发并共享了知识资源,是实现企业知识管理的一种有效途径。

2.2 通过Wiki平台实现企业显性知识的编码, 帮组企业建立自身知识资源库

通过Blog平台共享知识资源对于企业自身而言仍然是零散的,并未实现企业的知识库,没有充分地对知识资源进行挖掘整理。 叶茂林等人认为,知识管理的内容应该在建立企业内部和外部网络系统基础上,进一步包含建立、更新、扩充知识库,进而提高知识编码率,充分利用知识资源。 Wiki平台同样是一种可以应用在知识管理中的社会软件,是指一种面向社群的协作式的超文本写作系统,可由多人共同参与网站内容的更新和维护。 Wiki充分体现了协作学习和资源共建、 知识共享的思想, 通过Wiki平台,企业可以使自己的员工对某一知识问题进行写作与编辑,在共同编辑的基础上建立了企业的知识数据库。 这是共享知识资源建立企业知识库的一种有效途径。

3基于Blog和Wiki平台的煤炭企业知识管理模式

鉴于煤炭企业自身的组织结构特点和知识资源利用特点,可以将Blog和Wiki平台结合起来形成适合煤炭企业特点的知识管理模式。 通过Blog平台实现煤炭企业员工个体知识的交流和发布,进行充分的知识转化和知识发掘。 发掘出的员工个体知识通过Wiki平台进行充分编码,实现企业整体的知识数据库,对煤炭企业知识进行共享和固化,形成煤炭企业整体的知识资源,进而帮助煤炭企业进行深层次的知识发掘和利用,使知识转化为企业的知识产权和竞争力。

3.1 基于Blog平台的知识管理模式

通过Blog平台, 企业每一名员工都是知识的写作者与利用者。 每一名员工通过Blog平台可以将自己头脑中的隐性知识通过写作整理的方式编码化, 并以知识日记的形式形成显性知识发布到Blog空间中,实现了知识的编码化和外化过程。 由于Blog平台可以实现在线交流功能, 使得跨地域时空的员工能针对某一问题进行交流、探讨,这种交流过程同样促进了员工对于隐性知识整理的效果,使得隐性知识能以更好的方式表达出来,提高了隐性知识外化的效率。 通过以上过程,每一名员工自己的Blog空间都成为了企业显性知识的发布平台, 通过Blog空间员工们可以随时查找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学习所需要的技能知识,进一步通过交流可以进行在线的交互学习过程。 通过此过程也实现了企业最基层的知识资源共享过程, 外化的显性知识通过Blog平台可以高效共享,同时也形成了企业整体的知识资源储备。

3.2 基于Wiki平台的知识管理模式

通过Blog平台实现了最基本的知识共享,但相对而言,Blog平台上的知识资源相对个人化,知识共享的效果并未达到最佳,企业没有形成统一的知识资源库, 员工们对知识的搜索效率不高。 鉴于此,可以通过集中或个人的进一步知识整理,通过Wiki平台实现企业整体知识库建设, 使知识资源共享效率最大化。Wiki平台以词条的形式整理、共享知识资源形成知识库,知识库中每一个知识点以词条的形式体现。 企业的专家和每一名员工都可以使用自己已积累的知识对某个知识点进行编辑, 在多人协作共同编辑的基础上使得知识库中知识能更加准确、 精炼地表述,配以多媒体辅助内容,知识点更容易为一般员工理解和学习。 最终形成的企业知识库内知识资源排序更加科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容易形成知识地图,极大地提高企业知识资源共享效率,为企业提升知识资源竞争力提供有效途径。

3.3 基于Blog平台和Wiki平台相结合的煤炭企业知识管理模式

通过将Blog平台和Wiki平台引入煤炭企业知识管理过程,两个平台针对特定问题更好地实现了企业知识资源共享。 Blog平台帮助企业解决个人隐性技能知识的外化和共享问题, 使得企业有能力通过网络平台发掘自身知识资源, 并实现了企业基础的知识交流、知识学习和知识共享。 外化出的个人显性知识通过Wiki平台的多人共同编辑,提高知识编码的准确程度,并最终形成了以词条形式序化的企业知识库, 实现了煤炭企业整体的知识资源共享,提高了企业知识利用效率(参见图1)。 Blog平台和Wiki平台互补利用最终实现了煤炭企业对知识管理的基本过程,实现了隐性知识外化、社会化过程,并最终提供给企业知识库共享各类知识资源。

摘要:煤炭企业作为传统工业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水平落后,知识资源共享效率低。针对煤炭企业知识管理特点,本文提出煤炭企业知识管理解决方案,并基于Blog和Wiki平台设计了煤炭企业知识管理模式,帮助解决煤炭企业知识管理实际问题,为提高煤炭企业知识竞争力进行尝试。

关键词:知识管理,博客,维基,煤炭企业

Wiki企业知识管理论文 篇2

当前, 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提升和管理变革的有效工具, 尤其对知识密集型的通信企业, 知识管理的重要性更趋明显。通过系统的知识管理规划、深入的知识梳理、合理的知识管理IT平台建设和推广应用, 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外优秀企业和机构提高组织智商、提升管理效率, 增强企业综合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本文从通信企业的知识管理应用出发, 结合WIKI的特点, 分析WIKI的知识共享机制, 探索WIKI在企业知识管理与协作交流的应用模式。

2 WIKI与企业知识管理与交流协作的关连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知识正逐渐取代金融资本和自然资源, 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企业的活力、竞争力和发展力越来越取决于对知识的获取、存储、传播、运用、开发创新和组织管理能力。对企业而言, 特别是一些知识密集型的企业, 已经将知识视为自己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和体现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但是在很多企业中, 大部分的知识都是零碎的, 分散在不同员工的头脑中, 难以在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时发挥出真正的效用。为此需要建立企业知识管理体系。

按照经典的SECI知识转化模型 (由日本知识管理专家学者野中郁次郎提出) , 知识创造是通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其模式是: 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社会化、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外显化、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结合化、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内隐化[1]。

企业知识管理同样遵循知识转化模型, 是一个动态、持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员工不断地把个人知识转变成组织知识, 然后又从不断扩大的组织知识来增加个人知识。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就要是形成一种有效的机制, 包括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等来保证这个过程的流畅运行。

虽然目前来说有众多的知识管理产品和软件系统支持, 但是目前的知识管理系统大都是产品昂贵, 而且体系架构都相对复杂, 维护和推广使用成本比较高, WIKI协作软件为上述所有问题提供了解决之道。WIKIWIKI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wee kee wee kee”, 是“快点快点”之意[2]]。1995年, Ward Cunningham为了方便社群的交流, 建立了波特兰模式知识库 ( 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 交流工具。在建立这个系统的过程中, Ward Cunningham提出了WIKI的概念, 并且实现了支持这些概念最早的WIKI服务系统。从1996 年至2000 年期间, 波特兰模式知识库围绕着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 不断发展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 从而使WIKI得到不断的发展。作为web2.0中最成功、最典型的应用之一, WIKI是一种特别的内容管理系统技术, 具有多人协作模式、内容逐步积累、网状知识链接等鲜明特色。WIKI的出现和在互联网上成功的应用, 为企业知识管理与协作、知识收集和共享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应用WIKI构建企业知识管理与交流协作平台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

(1) WIKI 页面具有维护快捷的特点, WIKI 使用简单的格式标记来替代复杂的HTML 格式标记, 加上WEB 界面的编辑工具, 降低了内容维护的门槛, 使所有企业员工和企业客户专注于知识交流、知识共享和协同作业上, 是简单、快捷的企业知识管理与交流协作工具。

(2) WIKI 具有对信息持续编辑的功能, 非常适合成为知识建立基地, 可以非常方便地让企业员工共同构建起内容。WIKI系统集中和管理企业的各类数据、信息与知识, 且简单得连非技术人员都可以使用。是快速、全面的信息整合工具。

(3) WIKI具有较好的版本控制功能, 包括: 保留网页每一次变动的版本、 版本对比功能、 更新描述功能, 做到既面向大众公开参与又尽量降低众多参与者带来的风险, 使企业知识管理中的协同作业团队合作成为可能。

(4) WIKI改变人们获取、处理和传播知识的方式, 它所具有的使用方便和开放性等特点使企业内部员工、外部客户和供应商都可以参与知识库构建, WIKI 基于主题的组织模式, 符合企业按主题进行分类和组织知识库的要求。

特别是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 WIKI系统还可支持员工在实践过程中创造各类新知识, 帮助企业实现整体知识规模的拓展以及知识质量的提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 应用WIKI进行知识管理与交流协作管理还是一种企业管理本质的改善过程。

3 基于WIKI的企业知识管理和交流协作应用模式

随着移动通信企业对知识经济的逐渐认同, 移动通信企业近些年在人员培训、知识共享与交流以及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均卓有成效, 有效推动了企业对客户服务及内部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但是在知识管理体系的建设和运营方面, 虽然在企业自身努力下, 已经建设了TL9000文控管理系统、企业论坛、在线培训系统、BLOG (企业文化博客) 以及主要面向一线服务部门的考试减压系统等, 并且逐步积累了一定的企业文档和知识资产, 但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缺乏整体规划, 系统之间相对独立, 信息共享和互通能力弱, 使得现有的企业知识资产在传播、共享、应用方面发挥作用非常有限。

为加强对企业内部知识资产的传播、共享与利用, 以及进一步推进企业知识资产在企业经营生产过程中发挥更有效的积极作用, 企业迫切需要建设一套完整的知识管理平台体系, 来支持公司内部的知识共享、交流与协作, 从而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和工作效率。而随着IT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具备多人协作模式、内容逐步积累、网状知识链接等鲜明特色的WIKI技术在知识管理及内容管理方面的广泛应用, 使得基于轻量级、易部署易维护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得以更加方便有效地发挥其对企业运营的支撑作用。

3.1 基于WIKI的企业知识管理体系架构

根据企业知识管理的要求和现有知识管理系统架构, 结合WIKI技术和思想特点, 可以构建出移动通信企业基于WIKI模式的知识管理模型:即以企业知识资源为内容, 以知识应用与创新为目标, 覆盖知识定义、收集、分类&索引、存储、共享、应用和创新等环节的知识管理系统总体模型。

企业知识管理平台基于统一的知识管理核心服务基础平台为支撑, 以知识门户和知识地图为内容展示形式, 并基于统一的知识库统一访问接口对外提供知识管理全过程的系统服务。在面向知识贡献者方面, 提供多种使用方面的知识发布方式, 如:文档发布与审核、BLOG系统、WIKI知识协作系统等, 并通过统一的知识管理核心服务基础平台进行企业知识资源的组织和存储;在知识应用方面, 系统提供包括知识地图、搜索、知识订阅、在线培训学习、知识社区、专家库系统等多方式多途径提供知识访问方式, 以最简洁最方便的方式确保知识获得者的使用感受, 以加强企业知识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价值。

(1) 现有系统的整合。

目前企业已经具备了较多的信息系统, 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培训学习系统、创新管理系统、文档管理系统等知识管理相关系统等, 我们可以以企业现有的系统为基础, 以知识库为链接, 形成新的基于WIKI的企业知识管理平台, 合理利用原有的资源。

(2) 知识库。

知识库是构建企业WIKI的核心件之一, 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在, 包含了企业现有文化、技术等知识, 与WIKI平台相联, 并在专业信息人员和专家的创建、补充和修改下得到动静态的管理。

(3) WIKI知识管理与协作系统。

企业WIKI平台的技术核心。现在采用比较广泛的有MediaWIKI (最大的开源WIKI引擎, 被维基百科全书及大量站点广泛采用、中文支持较好) 、MoinMoin、PhpWIKI (PHP 语言) 、UseModWIKI、TWIKIClone、WakkaWIKI等[4]。

(4) 门户 (PORTAL) 。

企业统一展示平台, 是企业办公管理系统、知识管理系统的统一入口, 负责员工身份认证、统一登录管理等。

3.2 基于WIKI的知识体系

根据企业知识结构特点, 可以按照主题来规划通信企业基于WIKI的知识体系。移动通信企业知识体系的第一分解层面为:公司运营管理、公司业务&服务、技术&系统、综合知识库、公司业务过程/表单与模板、新员工指南等不同纬度, 各纬度的知识存储分类和内容如下:

(1) 公司运营管理:主要存储与公司运营管理直接相关的管理类和公司运营类方面的知识, 主要包括:公司介绍材料、公司战略&目标、公司制度、企业文化、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企业知识;

(2) 公司业务&服务:主要存放公司业务和服务类方面的知识;

(3) 技术&系统:主要存放公司技术类、支撑性系统类方面的知识;

(4) 综合知识库:主要存放公司其它分类的知识, 一方面可以部门为子地图分类依据;同时也可以工作类别, 如:集团文件、ISO9000文控文档、培训资料、供方管理、情报新闻等来进行子地图分类依据;

(5) 公司业务过程/表单与模板:主要存放与公司业务过程相关的流程性文件、模板与表单等相关信息;

(6) 新员工指南:主要存放新员工入职时需要的相关公司资料和文档, 如:员工入职手册类文档、公司资源类介绍性文档等。

3.3 基于WIKI的知识收集模式

除了通过常规知识贡献途径外, 可以通过WIKI的主题文章模式来进行知识文章的收集和发布。

(1) 利用WIKI在知识分类范围内知识关键点——词条进行知识发布和收集

知识分类下具有添加权限的用户可以进行知识创作:添加词条, 即主题文章, 新建文章时, 必须填写以下内容, 标题, 分类, 可以添加多个分类, 内容等;可以对主题文章内容进行维护, 包括:每次发生版本变化时, 会收到一个邮件/短信通知, 对历史版本进行操作, 如删除和回滚, 在一个主题结束时, 按参与者对文章的贡献, 生成所有参与者积分分配表, 提交相关部门, 为参与者添加知识贡献积分。

(2) 对WIKI形式的知识点进行维护

所有登录用户可以对文章进行编辑修改, 编辑分为全文编辑和部分编辑两种方式;

全文编辑:对全文进行编辑。每编辑一次会创建一个新的版本, 在编辑内容时, 除常规的编辑外, WIKI为了适合多人协助, 共同构建一个协作的知识库的功能, 提供了两种特殊的操作: (A) 标题和内容:其中标题在文章中创建一个节, 在文章显示时, 该内容被转成目录显示在文章的左栏以及部分编辑时的节, 可以创建多级层次的目录结构;而内容在文章中创建一个链接; (B) 部分编辑:可以对主题文章按节单独对节进行编辑, 而不必每次编辑时, 都打开整篇文档;用户每编辑一次文章, 会增加相应的积分, 积分规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3.4 基于WIKI的知识展示和运用

除了通过知识地图、知识搜索、知识订阅等途径进行知识运用外, 也可以通过WIKI模式进行知识的查看和运用。首先根据知识分类, 在知识分类下面进行词条的收缩, 根据词条, 进行知识文档的展示和运用。

所有登录用户可以通过WIKI的栏目按分类查看所有文章, 可以对分类进行按创建时间、浏览次数排序;可以按关键字对文章进行搜索, 查看文章内容, 正文以分节的形式显示;进入某篇文章后, 可以以列表的方式查看该文章的所有历史版本, 点击任一版本, 可以查看该版本的内容, 查看文章的统计信息, 包括文章的分类、更新、点击数等基本信息以及参与者统计、引用条目等, 还可以查看文章的修改痕迹, 显示本次版本与上一版本的对比。

3.5 WIKI知识管理与交流协作平台的主要功能

WIKI知识管理与交流协作平台的主要功能实现包括知识存储、知识搜索、专家库管理、知识 (WIKI) 收集、知识评论、综合提醒、知识订阅、我的团队、知识地图、知识论坛、系统参数管理、知识统计、系统日志等功能模块。

具体的功能模块关系示意图如图3。

由于本通信企业在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统一采用了基于.Net的技术架构, 因此在WIKI系统的建设上采用SPS2007 (SharePoint Server2007) , SPS2007是微软公司推出的用来进行知识管理系统开发的平台产品, 在该产品中封装了知识管理系统开发中的一些通用功能, 并以.Net Namespace的方式提供给开发者, 同时SPS自带不同类别站点的模板, 可根据这些模板自动生成门户站点及其下面的一些子站点, 开发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其提供的平台上面进行定制和二次开发。另外由于SPS2007自带的页面采用Asp.Net开发而成, 因此需要和IIS一起运行。

4 基于WIKI的知识管理与交流协作平台在企业创新中的应用实例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对于竞争日趋激烈的通信企业尤其如此。为提高企业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移动通信企业制定了一系列的创新管理和激励制度, 鼓励员工进行自主创新, 如创新提案、QC小组攻关等。

基于WIKI的知识管理与交流协作平台可以成为企业创新提案、QC小组攻关活动等实际应用有效的支撑平台。

4.1 创新提案管理

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会引起反思, 并促进员工进一步对企业的流程、技术、工具和支撑环境提出优化的意见和建议, 这就是创新提案的来源。一个好的企业, 应该鼓励、引导员工提出自己的想法, 除了传统的领导信箱、沟通会以外, WIKI知识管理系统是一个促进员工交流、收集员工提案的简易、快捷的平台。

首先, 员工根据自己初步的想法, 按照一定的格式编写创新提案, 发布在知识管理与交流协作平台上。因为个人的知识限制, 最初提出的创新提案不一定是最完善的。企业其他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 对提案进行补充和完善, 由于WIKI系统具有版本控制的功能, 因此系统会记录每一次修改。经过多人多次不断补充完善, 提案质量、可操作性等方面都得到一定提升, 这样就会促进提案能够尽快优化、在企业内部得到实施和应用。为鼓励员工创新, 在WIKI系统上可以采用积分制, 根据提案原创、提案完善等环节给予知识贡献者、创意提供者一定的积分奖励, 并在季度、半年或年度绩效考核中根据提案积分排名给予适当的积分奖励, 从而将创新提案工作常态化、日常化。

4.2 QC小组攻关

QC活动是企业群众性的质量管理和创新活动, 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WIKI知识管理与交流协作平台可以为基层QC活动提供交流平台, 依托WIKI系统, 员工可以针对某一主题或技术专题发表见解或意见, 促进相关知识的完善、优化和固化。从而不断丰富企业知识库, 支撑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

5 结束语

本文从WIKI技术特点出发, 探讨了通信企业基于WIKI的知识管理与的应用模式, WIKI具有多人协作模式、内容逐步积累、网状知识链特性, 必将成为企业知识管理与交流协作优选的平台和工具之一, 逐步在企业内部知识管理与交流协作中得到大量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纲, 赵杨.基于WIKI的组织内部知识共享[J].江西社会科学, 2006 (7) :50-53.

[2]陈立华, 徐建初.Wiki:网络时代协同工作与知识共享的平台[J].中国信息导报, 2005 (1) :51-54.

[3]朱烨.浅析WIKI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情报, 2006 (9) :157-159.

Wiki企业知识管理论文 篇3

标准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企业建立有序环境的重要支撑和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产品研发周期不断缩短, 企业管理和发展须遵循的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和技术标准也与日俱增, 标准的标龄在不断缩短, 标准制修订工作越来越频繁, 标准化工作的涉及面也越来越大, 标准化工作的信息化需求越来越迫切。

2 标准制修订工作信息化需求

目前, 标准制修订工作呈现周期短、数量多、更新频繁等特点, 传统的以手工和纸质文件为主的方式, 越来越不能满足需要。解决该问题的办法就是, 将标准制修订工作信息化, 即建立支撑标准化工作的信息系统, 对企业标准制修订过程进行管理控制, 提高标准制修订的效率和规范性, 保障制修订工作正常运行, 同时对企业标准在制修订状态中的所有资料进行跟踪管理, 为标准的制修订提供依据。

典型的标准制修订流程包括立项阶段、起草阶段、征求意见阶段、审查阶段、批准阶段, 如图1所示。在立项阶段、审查阶段和批准阶段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流程的规范化和办公自动化, 在起草阶段信息化工作主要集中于提供异地协同编辑环境和多版本文档管理工具, 在征求意见阶段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有效管理反馈意见, 建立有效的编制-反馈-修改的信息畅通渠道。

总的来说, 标准制修订工作信息化应注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系统应提供高效的标准体系的构建和查询工具, 提高标准立项的效率和质量。

(2) 信息系统为标准制定小组提供异地协同办公功能, 满足跨地域、跨专业协同工作的要求。

(3) 信息系统以标准的具体条文为单位管理标准的审核、征求意见和反馈意见, 从而准确管理各方意见。

(4) 信息系统提供灵活的流程定制功能。

(5) 信息系统提供版本控制、版本比对、版本快速恢复功能, 确保标准修改历史可追溯性。

(6) 信息系统需提供自动产生满足标准编制标准的格式要求的文档, 从而降低制修订人员的工作强度。

3 标准化信息化解决方案

在国外, 标准化信息化的工作开展的较早也较为成熟。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开发了一系列的网络标准化工作系统;API美国石油学会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已实现文件发送及专家投票网络化。2000年后, 国内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开始建立行业和企业的标准管理系统, 功能日渐成熟。如:船舶行业标准信息管理系统[1]、烟草专卖局的烟草行业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2]、山东省标准管理系统[3]等。

国内目前的标准化编制工作信息化的解决方案主要有以下两种:

初级解决方案, 以Word为工具, 使用宏编程提供标准编制过程中的格式输入, 利用Word 2007提供的母子文档工具, 实现协同编制的功能。该方法关注的是标准编辑过程的计算机辅助功能, 降低了标准制修订人员在标准格式编辑上的工作强度, 通过母子文档模式也实现了简单的协同。然而该解决方案不能实现标准制修订工作流程及标准的查询检索。

典型的解决方案是采用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方式, 以关系型数据库为基础, 构建C/S或B/S模式的标准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标准编制任务的分解、合并、标准制修订流程意见的反馈。然而, 该类系统关注的内容主要是标准化工作流程和标准的元数据 (标准名称、制定时间、发布时间、状态、适用范围、起草单位等标准的基本信息) 的管理。

由于传统管理信息系统面向的是标准的管理工作, 而不是面向标准的辅助制修订工作, 在标准制修订过程中, Word文档是内容的载体, 系统对于非结构化的Word文档数据并不能进行有效的深入管理。具体表现在:

●Word版本间的差异特别是在标准草稿过程中的修改历史, 需要通过手工录入的方式记录, 工作量较大;

●由于系统管理对象是Word文档, 标准的审核、审批、反馈等意见在系统中是与Word文档对应, 无法根据标准每一条内容进行意见的自动化整理;

●没有提供标准编辑辅助功能, 即标准编制人员在进行标准内容的组织时, 仍需要关注标准的格式;

●标准制修订人员各自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 需要专人手工完成合稿工作。

针对以上问题, 本文提出面向标准内容的标准化信息化解决方案, 即基于Wiki的标准制修订系统。

4 标准制修订系统

4.1 体系结构

Wiki是一种在网络上开放、可供多人协同创作的超文本系统[4], 典型的Wiki系统包含网页编制模块和内容管理模块、为用户提供网页创建和编辑、Wiki的历史变化追踪、内容分歧讨论、版本对比、特点页面锁定等功能。这些功能为标准系统满足异地协同办公、标准版本对比、逐条跟踪条款意见等需求, 但尚不能满足标准体系创建、流程定制、标准文档格式化输出等需求。为此, 需要对Wiki系统进行功能扩充。

基于Wiki的标准制修订系统体系结构分为数据层、组件层、功能层和门户层四个层次, 如图2所示。

数据层为系统提供数据来源, 包括存储系统用户基本信息和权限信息的用户数据库、存储专家信息的专家库、存储标准相关组织机构和标准制定小组信息的机构库、存储标准信息和文档的标准文档库、存储用于标准模版 (Schema) 和扩展样式表转换语言 (Extensible Stylesheet Language Transformations, XSLT) 样式模板的标准模板库。

组件层为功能层的实现提供支撑, 组件层包含的组件可使业务功能的实现更高效、更灵活。其中, 身份验证与授权组件实现了基于角色的授权策略和验证;Wiki引擎实现基于XML的网页协同编制和版本控制;工作流引擎实现办公流程的灵活定义;样式引擎则实现解析XML文档, 按照样式模板输出文档。

功能层是用户使用的业务功能, 按照标准制修订流程的划分, 包括标准项目管理、标准体系管理、标准编纂、标准实施与监督等部分。此外, 还包括维护各类数据的功能模块。专家管理功能用于管理标准立项、制定、征求意见、审核阶段使用的专家资源信息;用户管理功能用于管理用户的权限和账户其他信息;标准模板管理功能用于管理标准格式化输出时的样式模板;数据库管理功能用于系统数据的备份与恢复。

门户层为各用户提供标准制修订工作的门户服务与统一业务活动入口。基于Wiki的标准制修订系统的主要用户有四类:

(1) 负责标准立项、审批等标准管理工作的标准管理人员;

(2) 负责标准编写的标准制定人员 (即标准制定小组成员) ;

(3) 负责标准内容审核的领域专家;

(4) 最终使用标准的使用人员。

根据用户的权限设置, 用户在门户中只能看到许可的功能模块, 门户层的日常动态、待办事项、预警提示、我的标准等功能有效提高各用户的效率。

日常动态:主要用于发布最新的工作信息。

待办事项:在办公流程中系统用于自动提示用户的待办工作。

预警提示:系统自动预警提示功能, 包括项目申请截止提醒、标准专家意见提交截止时间等。

我的标准:用户可直接访问参与制定或浏览过的标准。

4.2 标准编纂功能

标准编纂功能是标准制修订系统的核心业务系统, 使标准制修订人员协同编写标准的草案, 具体功能模块包括:

起草人员管理:参与起草标准人员的增加、删除、修改、查询。

标准编写:根据标准的类别, 选择相应的标准Schema模板生成标准大纲;提供Wiki的协同编制, 多起草人员同时编写标准。

标准意见征询:从专家库中选择征询意见专家, 发起征询流程;各专家针对标准草案各章节在线批注意见。

标准查看与导出:查看标准的基本信息、内容、引用和被引用关系;标准格式化输出, 及根据需要导出的内容, 导出为PDF格式文本。

4.3 标准文档格式化功能

通过标准文档格式化输出功能, 将描述标准内容的XML文档渲染成符合GB/T 20001-2001《标准编写规则》要求的标准文档。该功能使标准制修订人员重点关注标准的内容, 而不是标准文档的格式, 不仅提高了标准制修订的效率, 同时也保证了标准文档的质量。

如图3所示, 标准文档格式化输出流程共分为三步:

第一步, 通过标准版本号, Wiki引擎中的版本控制组件从标准文档库中读取标准XML文档;

第二步, 根据选择的标准样式模板号, 从标准模板库中读取标准格式模板 (即XSLT模板) , 样式引擎中的XSLT引擎将标准XML文档转换成XSL-FO文件。所谓XSL-FO文档是带有输出信息的XML文件, 包含着有关输出布局以及输出内容的信息, 用于描述向屏幕、纸或者其他媒介输出XML数据的格式化 (信息) 。

第三步, 生成的FO文档通过样式引擎中的Apache FOP—FO引擎 (处理器) 的开源实现—传送, 生成PDF文档。FOP (Apache XML Formatting Objects processor) 是一个基于XSL-FO的打印格式处理器, 能够从对象树中读入然后生成渲染过的页面输出到指定的流。

5 结语

本文从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实际出发, 分析了标准制修订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在总结已有解决方案优缺点的基础上, 提出了基于Wiki的标准制修订系统, 有效地解决了标准协同编制、标准意见搜集反馈等标准信息化工作的难题, 提升了标准编制工作的效率。标准化信息化是推动标准化工作、落实促进标准应用的重要手段, 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在今后的工作中, 系统仍需不断改进, 才能有利支撑标准化工作。

参考文献

[1]黄诚学, 赵昌军.企业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J].舰船电子工程, 2003, (05) :74-77.

[2]冯茜, 房竹娟.烟草行业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3年学术年会.沈阳:中国测绘学会.2003.68-70.

[3]吴佩杰.山东省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济南:山东大学, 2008.

Wiki企业知识管理论文 篇4

然而,随着Wiki在知识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深入,一些问题被相继提出。 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方面,Wiki缺少结构,学习者对于Wiki的第一印象通常都是“ 混乱”。 因为Wiki中的任一用户均可以自由的编辑主题页面,同步或异步的在这些页面中添加新的链接 。 这些举动 都会使Wiki中的超文 本结构变 得更加复 杂,导致学习者在其中陷入“ 迷航”。 第二方面,Wiki中的大部分知识无法被机器所理解,Wiki中的大量词条中包含的知识是隐含的,只能通过用户大脑的理解或用户间的相互交流才能成为可用的知识。

因此, 本文用语义Wiki代替传统Wiki作为知识管理的工具, 构建基于语义Wiki的知识管理系统, 更好地促进知识的存储、知识协同与共享,提高知识服务质量,提供更高效的知识管理。

一、文献综述

语义Wiki充分结合了维基和语义Web技术的特性, 使其成为开放Web环境下和组织内部进行知识管理与共享的有效工具。 目前国内外对语义Wiki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可以归纳为三类:构建知识库、知识共享、具体应用领域的知识管理系统。

1.构建知识库。 由于维基百科的半结构化性质和覆盖度 ,已成为一种用来构建语义知识库的优质语料来源,可用于构建主题词表、 词典和本体等多种形式的语义知识库, 典型代表有YAGO3、 DBpedia等。

2.知识共享。Wiki的初衷是实现知识共建与共享 ,但在网络环境下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共享其个人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 因此,提升知识共享意图和构建基于Wiki的知识共享平台成为国内外的研究重点。 国内学者主要从Wiki知识共享系统模型、实现流程及与知识创新的契合性这三方面展开研究。 但这些研究成果都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进行实际系统的开发。

3.具体应用领域的知识管理系统 。 以德国为首的欧洲等国家的研究人员近年来将Wiki用于不同的领域,并开发出多个功能迥异的知识管理系统,推动了Wiki理念和语义技术的融合,促进了知识管理模型的发展。均未给出一个系统的基于语义Wiki的知识管理系统模型,同时也没有将知识进行可视化。

二、基于语义Wiki的知识管理系统模型

1.知识管理系统需具备的条件 。 一是知识编码化:要在组织中实现知识的存储以及知识重复利用与共享,其前提是实现知识编码化。 组织中的个人或整体的知识,特别是显性知识,应搜集整理成文档的形式,转入组织的知识库中。 二是促进知识螺旋:根据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提出的SECI知识转化模型,知识创造需要通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作用并螺旋上升而实现。 三是人与知识技术相结合,活跃的知识共享:组织知识的累积,必须通过将人与技术充分结合, 而在分享的平台和环境达到乘数的效果。 因而,知识管理系统必须提供用户友好型并利于知识共享交流的平台环境。

2.系统模型 。 考虑语义Wiki管理系统具备的条件 ,并运用其他一系列知识管理技术及应用,建立了一个如图1所示的基于语义Wiki的知识管理系统模型 。 该模型共分为四层,每一层的具体功能如下。

( 1) 表示层 。 表示层是 连接用户 与系统接口,负责响应用户操 作并显示 处理结果。 任一用户, 登录进入系统后,除了可以 对当前页 面中的条目进行浏览、 编辑 、 修改功能 之外,还可对当前页面中所感 兴趣的条 目进行语义标注功能。

( 2) 应用模块层 。 应用模块层负责实现各种知识管理处理逻辑,是知识管理软件体系的核心,直接决定着整个体系的功能。 应用模块层包含的基本模块根据不同企业需求或随着新的技术出现还可对相关模块进行扩展。 1知识检索模。 知识检索区别于基于关键字的匹配的传统信息检索机制, 是一种基于知识组织体系,能够实现知识关联和概念语义检索的智能化检索方式。 知识检索的突破点是将信息或者知识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根据用户的需要找出有关知识,在此过程中,知识表示和存储、知识组织、知识推理和知识发现贯穿其中,这一过程不仅是描述和有序化,最终目标是对知识信息全方位的表达,利用知识管理技术充分表达和优化用户信息需求,从匹配结果中发现隐性知识。 2知识导航与知识地图。 知识导航是加强的导航,提供描述链接关系的额外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用于提供更复杂的导航将用户引领到其真正所需的信息和知识, 而不是在一堆无关信息中苦苦寻觅。 知识地图是知识导航的强大补充,是组织知识的分布图,是指引知识位置的向导,告诉人们到哪里去寻找他们所需的专门知识。 知识地图是整个知识管理系统内部的知识索引。 在知识地图中,使用者能够找到相关的知识和专家。 3知识订阅中心与知识推送。 面对海量数据,要了解本领域内最新的知识,用户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基于语义Wiki的知识管理系统提供知识订阅和推送功能。 该模块列出所有供用户选择的知识类型,用户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当对应的知识发生变化时,订阅中心将自动把文档的更新通知推送到用户面前。 4知识评价。 知识评价对维护知识管理系统以及实现相关的知识推送服务至关重要。 一方面, 知识评价的结果可以作为数据清理的一个标准。 另一方面,推送服务往往需要向用户推送知识评价为完整性、可信度较高的知识。 此外,知识评价还是一种很好的用户参与形式。 5实时交流和Wiki社区。 这两个模块分别加强用户与管理人员、专家和用户以及用户之间的交流。 使用者在知识地图中确定专家后,可以通过实时沟通建立联系。 而Wiki社区则是一个更大的交流平台,用户之间可以对某些感兴趣的条目进行讨论,相互激发,社区为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提供了很好的环境。

( 3) 功能模块层 。 功能模块层没有用户界面 ,不直接实现具体的知识管理操作,作为进一步开发知识管理应用提供工具或平台支持。 存储管理模块可以实现应用模块层与数据存储层之间的数据传递。 用户管理通过用户目录来实现,用户目录不仅存储用户的基本信息,还存储用户归属的用户组、角色、存储权限等。 消息管理,使用者获取、传递知识都需要通过消息管理提供的服务来实现。 这一模块有四大类功能:异步消息管理、同步消息管理、消息捕捉机制和消息推送机制。

知识流管理是本知识管理系统后台的基础模块之一,在底层提供管理知识的流转功能, 包含最基层的XML到资源描述框架RDF,至高层的OWL描述本体。 本体存储于Wiki知识库中 ,相关的智能代理或应用可以在Wiki知识库中的本体基础上,实现知识整合、知识挖掘、语义推理,并最终将知识可视化,以方便用户对知识的利用。 这一系列知识流管理是上一层各项应用如知识地图、知识导航等的基础。

( 4) 数据存储层。 数据存储层由统一的知识库构成,负责响应检索请求、数据的存储管理和数据安全管理等功能。 统一的知识库需要整合组织的各个同构或异构的数据库,包括遗留系统、专家库以及Wiki信息库等。 这些数据库可以是文档数据库,也可以是xml数据库,但必须通过代理的收集以及整合,形成一个统一的知识库。

3.系统知识价值链。 知识价值链由四个主要环节构成 :知识采集和加工、 知识的分享与交流、 知识的存储和积累以及知识 使用与创 新 。 基于语义Wiki的知识管理系统能促成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使组织知识以知识价值链形式动态的流动和更新。 知识管理系统各个应用模块与层次与知识价值链的对应模型。

知识采集和加工通过语义Wiki系统从组织内部和外部采集显性和隐形性知识,并通过对显性知识进行编码,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给知识进行加工和分类。 知识存储和积累是通过一个统一的Wiki知识库来对相关知识进行存储,沉淀组织文化、凝聚组织价值与核心竞争力,并且知识库具备优胜劣汰的机制,通过评论评分,将有用的知识保留下来,对过时不一致的知识定期清除。 知识共享与交流,语义Wiki系统遵循用户参与原则,并提供一个开放的协作空间和知识传递平台,即Wiki社区、即时通信以及RSS订阅模块,使每个用户均可接触、使用、参与编辑组织知识和信息,并能畅通无阻的方便知识交流,最大限度地是知识在交流过程中得到融合和升华。 知识使用和创新的实现是用户在知识门户充分利用知识搜索、知识导航知识地图等手段,快速而系统地利用系统中包含的知识,完成知识的学习、利用和创新,并指导实践,为组织创造更好的效益。

三、系统实现

1.系统搭建。 本文实现系统原型的环境配置如下 :操作系统为Windows xp,Web服务器为Apache, 数据库系统为My SQL,Wiki引擎为Mediawiki,语义Wiki引擎为semantic mediawiki。

2.知识标注 。 在Wiki知识管理系统中词条即为知识点 ,为了挖掘知识点之间隐含的关系实现知识共享和智能化的知识服务, 需要对词条进行如下格式的语义标注:

上式中表示被标注的词条名称, 表示属性名, 表示属性值, 表示关系名,表示相关词条名称。 词条的标注信息既可存储到关系数据库,又可存储为RDF文档,同时标注信息显示在词条页面的下端。

3.知识可视化 。 经过语义标注和知识编辑 ,得到一个有关知识链接和关系的元知识库。 为了使得用户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某领域中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该知识管理系统通过分析知识点所属类别之间的层次关系及其语义标注信息, 运用分类树和知识点结构图两种方式进行具体领域中知识点的可视化。 上面为分类树,下面为“ 电子计算机”领域部分知识点的结构图。 通过该图用户可以直观了解“ 电子计算机”领域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而且用户可以单击知识结构图中的每一个节点跳转到该知识点的词条页面,阅读和学习相关的知识。

本文通过分析普通Wiki所存在的不足,利用语义Wiki代替普通Wiki进行词条的语义标注与存储。 在融合知识演化模式和知识管理目标的基础上, 构建基于语义Wiki的知识管理系统模型,实现知识的动态管理与可视化,并搭建了原型系统。 但该系统还不具备语义推理的能力,其智能化也处在较低的阶段,另一方面, 利用标记和语义表单来实现语义标注的方式虽然能结构化建立知识本体,但过程相对繁琐。 因此,我们下一步工作是逐步实现半自动化的语义标注和基于领域融合的语义推理功能。

摘要:本文在分析语义Wiki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知识管理系统的核心功能和基本技术因素,构建了基于语义Wiki的知识管理系统模型,并分析该系统的价值链,采用Media Wiki和SMW实现了基于语义Wiki的知识管理系统原型,对知识进行可视化表示。

Wiki企业知识管理论文 篇5

当今的互联网世界早已进入了web 2.0时代, 在这个大的理念框架下, 令人激动的新应用程序和网站正在以令人惊讶的规律性涌现出来。而作为web 2.0的代表之一, wiki技术自它1995年诞生之日起, 就吸引了无数的眼球, 而它所倡导的“更多分享﹑更好交流﹑更愿参与”的理念, 更是让广大网民趋之若鹜。网络上的wiki网站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涌现, 究其流行的原因, wiki出色的协同性无疑是其中之一, wiki本身就是协作的产物, 是由整个社群成员进行管理的, 而最后表达的也是社群内成员的共识, 这使它能有效地调动使用者的积极性, 也利于社群内的知识积淀。

本文的目的就是利用wiki的特性将其与现代企业中经常出现且扮演重要角色的协同工作系统相结合, 并给出一个应用模型, 以达到提高协同工作效率﹑降低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成本, 从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wiki技术及其特点

由于wiki出现的时间还不是很长, 所以现在对它的定义也依旧处在讨论之中, 维基百科中将其定义为:一种在网络上开放、可供多人协同创作的超文本系统, 由“wiki之父”Ward Cunningham于1995年所创。而Ward Cunningham自己将wiki定义为“一种允许一群用户通过简单的标记语言来创建和连接一组网页的社会计算系统”。可以看到, 在为数众多的释义版本中, 无不在字里行间透出其万变不离其宗的一个特点:协同。wiki的产生本身就带有浓重的协同属性。而围绕着这一特点, 又衍生出其他的特色比如开放平等性、简易方便性等。

为了支持这些特性, wiki有自己的一套技术规范, 包括更改保留、页面锁定、版本对比、更新描述、IP禁止、沙箱测试、编辑规则等, 这些已经有很多学者进行过总结, 本文不再赘述。

正如上面文中所指出的, Wiki拥有与生俱来的协同天性, 所以它被认为是能够满足协同工作 (特别是知识密集型企业) 中知识管理需求的合适的解决方案。

三、协同工作系统对知识管理的要求

现在我们所说的“协同工作系统”, 基本上指的就是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系统 (CSCWS) , 它利用先进的网络通讯手段和工作流等信息技术, 将企业部门、各种设备、人力等资源有效的组织在一起, 建立起一个资源共享、流程自动化、即时通讯、知识积累、统计决策、协同工作的平台。协同工作系统现在已应用于多个领域, 可以说凡是具有广义协同工作特征的领域都可以属于其研究和应用范围, 而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产品协同设计、项目管理、协同办公、远程协同教育等。在文献2中, 作者将一个桌面协作知识标记系统应用于专利文档的分析中。一套标准的协同工作系统的研发和使用需要多个学科技术的支持, 比如计算机通讯、分布式处理、人工智能、心理学等。

在大多数情况下, 协同工作是一种以知识为中心的活动, 所以在协同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知识。怎样对知识的产生、加工、存储、应用进行有效的管理, 是相当具有研究价值的。在实际的协同工作中, 经常出现一些所需知识无序混乱, 难以查找的情况, 比如电子邮件通过不同的路径发送;急需的电子数据表格和Word文档的最新版本不知现在已经在谁手中;所需资料由于相关人员不在而无法获取;对于产品的内部工艺的改变, 没有及时通知其他相关部门人员等等。这些漏洞说明在协同工作中对知识管理有相当的要求, 以下就是公认的比较重要几点:

1、协同工作一般都涉及多人, 这些人可能从属于不同部门, 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 有不同的专业知识, 他们需要进行知识的交流、沟通和共享。

2、在协同过程中能够获取与当前项目相似的案例经验。

3、如果在系统知识库中不能找到所需知识或对搜寻到的知识不满意, 能够迅速找到拥有所需知识的用户, 且与之建立联系, 获得其隐性知识。

4、已经被证明有价值的相关知识需要得到储存积淀, 使系统中的知识库越来越丰富, 为后面的重用打下基础。

对照上面的这些要求, 可以看到, wiki技术的特点就决定了它能轻而易举地满足其中的几条, 如1和4, 对余下的几点要求, 经过一些改动, wiki也完全可以满足, 下面的章节就主要阐述wiki是如何与协同工作流程相结合来满足这些要求的。

四、基于wiki的协同知识管理模型

在协同工作系统 (特别是知识密集型工作, 如协同软件开发、协同产品设计、协同办公) 中, 一个工作流程往往会被细分为一个个活动, 而每个活动内部又可再分为一些具体的执行步骤。本模型关注的焦点就是整个工作流与知识的协同, 以及在流程的各个活动中对于用户的知识应用的支持。目的是要确保在协同工作过程中, 用户方便、及时、有针对性地获取和使用与当前活动相关的知识资源。而且不仅仅考虑过程中存在的显性知识, 对过程中隐性知识的交流、激发、共享和流动也要加以关注。

在上面文章中已经介绍过wiki是以主题为基准, 以主题的索引和搜索为主要组织方式的工具。所以在模型中首先要建立主题与活动的联系, 将已有知识与协同活动相互映射,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以满足一个工作流程中不同协同活动对知识的个性化需求, 又可以满足同一类工作流程的相似活动对知识资源的需求。为了建立这种联系, 我们在模型中设定了“主题树”这个概念, 每棵“主题树”对应一个活动。树的根节点一般是所对应的活动名称, 也可以与之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条, 而在根节点下的全是叶节点, 这些叶节点与根节点的层次距离关系由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决定, 下一层次的叶主题是上一层次叶主题或根主题的直接细化产物。每个主题可以出现在多棵相关的“主题树”上。比如在图1中, 在“协同软件开发”的工作流程中按时间顺序有一系列活动, 其中有一个是“软件需求分析”, 对应的根节点是“需求分析”, 根节点下有许多叶节点, 其中三个是“业务流程提取”、“业务分类”及“软件功能描述”, 而“软件功能描述”叶节点的下一层叶节点也包含很多叶主题, 其中的三个是“需求规格”、“功能框架图”及“功能说明书”, 而其中的“功能说明书”叶节点在其他的主题树中也会出现, 这是与实际的软件开发流程相符的, 在其他活动如软件的开发实现, 软件测试中, 也会用到它。

就知识管理的过程来说, 一般会有知识发现、获取, 知识分类储存, 知识的传递共享, 知识创新, 知识的淘汰与更新, 知识评价与反馈等环节, 下面就沿着着这个闭合的环路结合wiki来构建这个模型。

1、知识的发现、获取。

最初的知识库内并没有知识, 知识在用户使用系统过程中慢慢积累, 每完成一个项目, 就有一定数量的主题产生, 从而与这些主题相关的知识被加入到知识库中。如果你在使用wiki的时候搜索不到相关主题, 或者对搜索到的知识内容不太满意, 则可根据所进行的项目和所处的活动来找到系统中可能拥有用户想搜索的隐性知识的其他用户。

2、知识分类储存。

Wiki用主题页面的形式对知识加以储存。用户可通过主题的属性进行聚合分类查看。

3、知识传递共享利用。

在这一阶段, 用户可以在wiki页面的查找栏中, 键入若干关键字, 然后搜索指定或者所有相关主题页面, 就可将想找的主题条目和其上下级主题找到, 再进入相应的wiki页即可查看相关知识然后加以利用。在使用wiki的过程中, 协作者会很自然地构成一个社群, 或加入到项目用户组中来, 所以, wiki可以帮助人们在一个社群内共享知识, 建立共享知识社区平台。

4、知识的创新、淘汰、更新。

由于wiki本身就是一个协作共创系统, 有权限的项目用户组成均可对wiki文本进行创建、更改、删除, 最后得到的主题页面是被项目用户组成员认为是最好的, 最实用的, Wiki系统中的知识是社群集体成员的智慧结晶。这些特性决定了在wiki系统中知识的创新、淘汰、更新的速度都会比在其他知识管理工具中快, 效果也会比较好。

5、知识评价与反馈。

用户在得到知识之后应用于具体工作中, 再将所得到的结果反应在相对主题的页面中, 对主题页面进行相应修改。

根据上述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到图2中的模型, 这里要指出的是:本文主要是从单个工作流的角度来考虑协同工作中的知识内容管理的, 实际上, 还应该从整个协同工作过程角度来考虑知识管理对协同工作的支持。如何从这个角度对协同工作中的知识内容进行管理, 以及用何种技术将上述的模型实现, 是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田锋, 李人厚.基于知识的协同设计工作过程建模.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3, 7:10-12, 48.

[2]、Hsieh, W.-T., et al.A collaborative desktop tagging system for group knowledge management based on concept space[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 2009, 10:1016

Wiki企业知识管理论文 篇6

知识社群, 一般是指组织内部, 如企业内部, 由组织成员 (员工) 自动自发或半自动自发而组成的知识分享的团体。高校中正式的知识传播和知识分享是以高校院系为单位的。同时在高校中也存在非正式或半正式的知识团体, 即高校知识社群。高校知识社群一般为非正式的知识团体, 通常基于某种任务的驱动而自发形成, 并自发进行知识的共享和知识创新工作。如以科研任务为驱动的高校科研知识社群和以教学任务为驱动的高校教学知识社群。高校科研知识社群往往以完成某一科研项目而自发形成, 成员可以是同一学科下的专业教师, 也可以是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跨专业教师, 同时还可以包括相关专业领域的在校学生。成员为了共同的科研目的和知识创新目的集合在一起, 为了共同的科研任务而工作, 在工作中需要将个体的知识分享为共同的社群知识, 并在每一个成员之间进行交流, 才能保证任务的完成。在这一过程中, 知识转移是高校知识社群所有成员的共同景愿, 知识转移的效率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创新。与高校科研型知识社群不同的是, 高校教学型知识社群往往以共同的教学任务或共同的教学研究任务自发组合在一起。如以课程组的形式存在, 成员为了共同的教学内容, 需要及时交互各自的知识前沿及教学过程中的技能知识, 来确保某一课程的知识传播效率。在这类知识社群中, 同样存在着个体知识、团队知识之间的转换即知识转移的过程。

二、高校知识社群的特点及知识转移过程

Levine和Gilbert认为, 只有当知识的转移和知识的创造与获取融为一体时, 知识的转移才有价值。他们将知识的转移分为5个阶段:知识的提出;知识的共享;对知识价值的评价;知识的传播;知识的采纳。在这五个阶段中, 如何将知识进行有效分享, 并被其他个体所采纳和吸收是知识转移过程的重要环节。

高校知识社群一般有共同的知识景愿, 以某种任务为驱动。高校知识社群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高校知识社群在科研和教学活动中, 更加强调互补性融合、集体智慧的团队运作。二是目前的科研项目和教研项目往往涉及很宽的领域, 需要运用复杂的实验手段和多学科的合作攻关。

鉴于高校知识社群的特点, 高校知识社群内部的知识转移一般经历以下过程:第一, 任务的发布与分工。高校知识社群以任务为驱动, 由任务自发形成。所以在知识社群中每一次的知识转移都以特定的任务为起点, 如科研型知识社群通过科研项目的申请与分工开始一次知识转移过程。第二, 个体隐性知识的外显。在高校知识社群中, 更多的个体知识以没有编码的隐性知识存在于每一个社群成员自身内部。要形成知识的转移, 隐性知识的编码化, 显性化是必不可或缺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才能实现知识以明码的形式通过各类信道在各类个体之间进行传播和交流。第三, 个体知识的交流。这一过程是知识在社群内部的传递过程, 通过知识的交流, 能使社群中的个体知识最大化地被分享到各个成员之间。第四, 个体知识的吸收。在知识交流的基础上, 个体的知识能被其他个体多学习、吸收、掌握和利用。最终形成个体的新的隐性知识并内隐到个体自身内部。并最终成为社群的共同知识财富。第五, 社群知识的再创新。在交流、学习的基础上, 高校知识社群内部所有成员能对某一任务的背景知识和前沿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在任务分工的基础上, 知识社群可以针对任务进行知识创新, 形成相关的知识创新成果, 如论文、科研成果等。

三、高校知识社群内部的知识转移模式研究

在知识社群的知识转移过程中, 如何促进隐性知识的编码化和显性化, 如何实现个体知识的有效交流, 并最终共享成为社群整体知识, 是制约高校知识社群内部知识转移效率的主要问题。传统环境下, 通过组织集体学习, 定期公开培训虽然能帮助解决一些制约社群内部知识转移的问题, 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知识转移效率仍有待提高。WEB 2.0环境, 使得网络环境下的交流更加关注个体的交互作用, 并形成一系列以Wiki和Blog为代表的社会型软件。这类软件能更加关注网络环境下每一个用户的信息发布和信息交互, 并且关注用户之间的协同和协作, 适合针对共同任务的高校知识社群内部的知识转移, 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隐性知识编码化、个体知识交流和社群知识共享所面临的问题, 是有效提高高校知识社群内部知识转移效率的途径之一。

Blog是一种个性化创作和交流软件。传统解决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途径之一是组织相关的交流和学习, 在交流中加深个体对自身知识的认知, 使得个体隐性知识明晰化, 便于编码表达, 使隐性知识显性化。而Blog能通过个人的日志主页针对某一问题持续发布, 并能通过网页及时与相关用户进行在线交流, 恰恰是一种有效地解决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工具。通过Blog平台, 社群内部成员能将自身的编码好的显性知识发布到网络中, 其他成员可以有效针对某一任务的已有知识进行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有利于成员发现自身的隐性知识的表述方式, 并在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编码化的个体显性知识, 又以Blog日志的形式上传到网络, 方便更多人学习和交流。

Wiki是一种更加适合于协同创作的社会性软件。高校知识社群一般以任务为驱动, 要求社群成员共同配合, 协作完成相关工作, 并在协作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创新和知识的共享。Wiki可以在网络环境下架设协作平台, 方便任务的分工与实施, 并且能在协作的基础上以任务为单位形成相关的知识资源库, 有效解决了社群内部的知识共享问题。

基于Wiki和Blog在知识社群内部知识转移的作用, 构建如图1所示的高校知识社群内部知识转移模型, 能有效在如下方面促进社群内部知识的共享和吸收, 提高知识转移的效率。

(一) 基于Wiki平台的知识转移。

高校知识社群通过任务驱动进行知识转移。知识社群的负责者通过Wiki平台发布任务, 如科研任务、教研任务。在Wiki平台上创建基于任务的词条, 形成Wiki文档。社群成员, 通过网络获取任务分工, 依靠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 分工协作, 在Wiki平台上合作完成任务, 在任务过程中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修改彼此的缺陷内容, 使得任务能更圆满的完成, 并最终形成Wiki的任务文档。历史的各种任务文档会以词条的形式存储在Wiki数据库中, 形成永久的知识库, 供知识社群内部和外部的用户进行共享。在此过程中社群内部成员的个人知识, 被有效的针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编辑、集成, 形成新的社群共有知识, 完成了人体知识到群体知识共享、分享的转移过程, 使知识由个体资源变为共享资源。

(二) 基于Blog平台的知识转移。

社群成员都有自身的知识博客主页, 通过知识博客可以发布自身的新知识和知识体会, 也能相互之间通过博客交流学习, 获取新的知识和新的知识灵感。在自身知识博客的基础上, 成员们相互交流, 在交流中, 形成对知识的认知, 有利于促进自身隐性知识的理解, 形成正确的隐性知识编码。成员在交流、学习的基础上, 将自身的隐性知识通过博客主页再以博文的形式进行发表, 这一过程是隐性知识编码的过程, 实现了由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而外显的新个体知识, 通过博文被其他成员阅读、交流, 形成了新的知识转移过程。通过Blog平台, 能帮助完成个体成员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使个体显性知识进行分享和吸收再利用, 形成知识转移的过程。

以任务为驱动, 综合Wiki和Blog平台, 实现的知识社群内部知识转移促进了个体的隐性知识编码化, 使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将个体知识在社群中进行传递交流、分享。并在协作分工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的任务知识, 将分散的知识进行融合、集成, 进行知识创新, 使个体知识转化为群体知识, 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综合两个平台较好地提高了知识的传递、分享、吸收的知识转移过程效率。

摘要:作为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主要阵地, 如何更好的管理知识, 提高知识转移效率, 促进知识创新, 已经成为高校提升自身竞争实力的重要保证。本文通过对高校知识社群知识转移过程分析, 提出基于Wiki和Blog的高校知识社群知识转移的模型。帮助解决高校知识社群知识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为提高知识转移效率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

关键词:高等学校,知识转移,知识社群,Wiki,Blog

参考文献

[1] .Y.Malhotra.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the New World of Business[J].Journal for Quality and Participation Special Issue of Learning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1998

上一篇:提高信任度下一篇:学生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