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联盟

2024-10-23

企业知识联盟(精选10篇)

企业知识联盟 篇1

知识联盟是经济时代为适应外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而兴起的一种新的战略组织模式, 是联盟发展连中较高级的形式。它是从知识角度划分的一种联盟, 是组织间通过联盟的方式, 共同创建新的知识并进行知识的转移, 是企业适应全球竞争和知识经济环境挑战而做出的战略反应。

一、知识联盟构建的意义

知识联盟不仅能使企业获取新的发展机会, 降低成本, 分散风险, 而且促使企业获取新知识,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

1. 降低风险。

现代技术创新既有高利润的一面, 更有高投入、高风险的一面:比如企业在经营中不仅要面对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资金不足风险!经营决策风险, 而且还要面对政治风险!环境变动风险。面对着如此巨大的风险, 单凭一个企业是难以承受。

2. 提高创新的效率。

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 高新技术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 有些专家甚至提出了技术零生命周期的概念。国外有学者指出:“对于相互竞争的跨国公司, 不是廉价劳力引发差距, 也不是机器, 而是快速持续的创新导致了短暂领先。”许多企业都认识到了这一点, 因此纷纷建立R&D战略联盟, 集中资金、人才、设备优势, 从事技术追随和创新开发, 避免重复研究, 加快了产品开发速度, 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实现双赢。

3. 增强国际竞争力。

企业要在全球科技经济竞争中有一席之地, 必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 不断地提升自身在国际技术经济分工中的地位。据资料介绍, 全世界科技成果的80%是由世界500家跨国公司所拥有。一般规模的企业要实现经济规模的扩张, 首先要实现技术的跨越, 知识联盟是实现技术跨越的有效途径, 知识联盟可以有效地实现技术要素从低效部门向高效部门流动, 达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目的。

二、知识联盟构建的理论基础

知识联盟有三种基本理论基础, 从三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1. 交易成本理论。

基于市场力量的竞争优势的构建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我们可以通过交易成本、合同、预期等分析工具来分析企业如何利用市场的力量来达到控制市场、排挤竞争对手的目的。在知识联盟中的成本包括谈判成本、拟定合同、监督合同、执行合同的成本, 违约后可能发生的处理成本等。建立在市场和科层组织形态之间的知识联盟比科层更有效益, 能够使联盟主体交易成本最小化。但是不能保证所有参与知识联盟主体在参与之间都能发生交易成本最小化。

2. 基于资源的理论。

资源学派认为, 企业的资源具有异质性和非完全流动性特征, 因此不同企业之间会存在很大差异性, 也就是说, 资源的异质性导致了企业的异质性。如果一个企业拥有稀缺的、能够创造价值的资源, 并且这些资源既不能够被其竞争对手所模仿, 也不能被其他资源所替代, 那么这个企业就具有垄断的地位, 并成为企业获得持久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的必要条件。企业的异质资源是其核心资源, 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来源于这些异质资源, 组建知识联盟目的是为了维持或获取这些异质资源, 保持其核心竞争力。在构建联盟的同时也要注意到两个问题:一是联盟主题努力向伙伴学习的同时, 要设置自己的知识溢出屏障, 即防止知识流失;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一种快速学习机制, 从而具备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知识的可能性。

3. 社会网络理论。

社会网络理论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 是一种新的社会学研究范式。社会学是以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影响等作为研究对象的体系。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所有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就是一个关系网;所有主体所形成的关系网络影响了主体本身各方面的能力;在关系网络中能产生作用的所有的有关主体是与你建立起比较充分信任关系的主体。也就是说信任机制是社会网络建立的支撑因素、核心因素。

三、知识联盟构建的过程

企业知识联盟不仅涉及知识资源的获得、积累、创新等问题, 而且关系到企业文化的碰撞、管理方式的进化和变革等深层次问题。为此, 必须选择联盟成员、联盟方式和方法, 排除知识联盟中的学习障碍, 有效控制联盟的风险, 使联盟的作用真正得以发挥。

1. 正确认识和把握知识战略联盟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战略联盟改变了传统的竞争方式, 组成联盟的企业之间不再是简单地进行对抗性竞争, 而是在竞争中合作, 在合作中竞争, 从“竞争”走向“竞合”, 从“单赢”走向“共赢”。因此, 一方面要信任合作伙伴, 相互学习, 以实现共同的战略利益;另一方面, 应考虑到联盟组织灵活性的特征, 对自己拥有的核心能力进行适当的保护, 防止只注重合作而忽视竞争的片面倾向。

2. 培育联盟基础。

(1) 培育知识型企业。首先, 把知识作为企业创造财富的最主要资本;其次, 获取和创新知识及运用知识是企业产生效益的根本;第三, 知识型人才是企业生命力的源泉;第四, 学习成为企业一项持续不断的修炼活动。 (2) 培育学习能力。企业要加强学习意识, 大力开发知识资源, 企业内部要建立一种持续学习的文化, 鼓励并帮助员工个人学习, 不断积累知识, 加强组织学习, 建立知识共享机制, 是其成为企业的知识资本。

3. 科学选择联盟成员。

战略联盟成员的选择一直是构筑战略联盟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 企业在寻找知识联盟伙伴时, 一方面应注意寻找众多的伙伴, 实现联盟伙伴的多元化;另一方面, 注意对其中一些企业保持重点伙伴关系, 实现多元化中的重点化。 (1) 资源互补性:按照资源学说的观点, 有价值的资源通常都是稀缺性的、难以模仿的。参与联盟的企业应具有为其他成员提供互补知识的能力, 实现优势互补。 (2) 能力独特性与匹配性:合作伙伴必须有能力与核心企业合作, 才能创造出潜在的联盟价值。企业需要具有一些难以模仿的技能, 是个人、组织或一个系统在特定时期内, 技术、管理的数量表征和质量表征的综合体现, 是企业在长期运作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根植于组织、交易过程及文化中的, 通过市场交易很难获得的, 这是企业独特的能力。 (3) 可信任度:在联盟选择阶段对信任考察可选取战略意图、信誉和合作愿望三个指标。如果战略意图与联盟目标不一致, 则会对盟主企业的竞争优势造成极大影响;信誉是理性指标, 良好的伙伴最起码没有过任何不良信誉记录;合作愿望则属于感性指标, 反映潜在伙伴从情感上和心理上对联盟关系重要性认识的程度, 强烈的合作意愿会促使盟员付出额外的努力。 (4) 文化相容性:文化相容性是联盟企业获取隐性知识的基础。文化相容性的判断可选用基本价值观的认同及文化背景相似性指标。联盟企业间基本价值观的相互认可是联盟实施的成功保障。

4. 选择合适的联盟方式和形式。

首先, 在联盟方式上, 可采用股权联盟、契约联盟和信任联盟。股权联盟典型的做法就是彼此交换各自的股份, 让联盟成员相互持有少量股份, 交换少量关键人员, 传播交流知识, 知识的交流既包括正规课堂授课时的技能和技术培训, 也包括生产一线工人、基层管理人员、中高层经营决策和执行经理人员之间的隐性知识的切磋, 建立起长期相互合作的关系。契约联盟:联盟主体关系透明化、异质资源保护。信任联盟:发挥联盟主体的社会资本的作用, 社会关系转化为社会资本要以信任为基础。其次在联盟的机会开发方式上, 可在现存产业和技术领域中认识和开发机会, 重塑企业形象。在新产业和技术领域中认识和开发机会, 扩大企业的指示规模和范围经济效应。

5. 构建风险预警指标, 有效的控制战略联盟的风险。

具体包括: (1) 市场运作能力预警指标。即联盟在多大程度上扩大了市场份额、开辟了新市场, 是否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 开拓出令顾客满意的产品或服务; (2) 组织能力指标。即联盟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企业获取新技术, 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等; (3) 创新能力指标。联盟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给企业带来了哪些最新技术和知识等; (4) 财务指标。包括企业的现金流量增加多少、日常开支降低多少、市场营销成本降低多少、回报率增加多少、盈利能力增加多少等。通过预警指标的建立, 以降低联盟中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确定性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在构建知识联盟的过程中以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中心, 将不同的从属组织纳入到知识联盟中来。企业在知识联盟中要以增强自己核心竞争力为标准, 集中自己的力量于自己的专长并使用自己的专长与其他企业合作, 借鉴吸收有用的新知识, 与原有的知识进行组合, 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摘要:本文从知识联盟的构建理论基础, 构建的意义以及构建的过程等方面入手, 对企业知识联盟的构建进行介绍。

关键词:企业知识联盟,理论基础,联盟协议,指标

参考文献

[1]石书玲.初选阶段知识联盟成员评价与选择模型[J].科技与对策.2007 (9) .

[2]孙建华.企业外部知识网络管理体系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 (3) .

唐骏:希望成立知识产权联盟 篇2

唐骏:因为私服和外挂等的影响,一些正版游戏厂商每天的损失都在十万元以上。此外,因为这些违法行为的不负责任,导致的社会问题被转嫁到合法运营商头上,也直接加大了合法运营商的社会压力。可以说,“私服”、“外挂”的出现和恶性循环已经影响到了我国游戏产业的正常发展。

《互联网周刊》:目前网络游戏产业面临的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唐骏:除了私服、外挂以外,国外上游研发厂商不尊重知识产权的事件也屡有发生。盛大引进的《传奇》发生过类似的问题,现在的《魔兽世界》也是类似。国外的厂商通过所谓寻找同一款游戏新版本的代理,挑起国内代理厂商的恶性竞争,从而打压民族企业,把更多的利润攫取到国外。事实上,这不仅对游戏企业不利,对玩家利益的不负责任,也对产业的长期发展不利,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互联网周刊》:面对如此严峻的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形势,我们的互联网企业该如何应对?

唐骏: 我们认为,国家就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设立相关法规对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一家深受其害的企业,我们也强烈呼吁政府有关部门采取保护民族企业发展的措施,规范引进游戏的知识产权市场。我们也希望和业内的企业组成知识产权联盟,共同维护行业的利益,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向不重视知识产权的行为宣战。

《互联网周刊》:你认为政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终途径么?

唐骏:我们看到有很多网络游戏运营公司就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公开做了表态。如果能出现一个统一的组织,将极大促进网络游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开展。当然,仅仅靠互联网公司自发组织和能力可能会有一定困难,我们也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参与引导,起到规范行业和激励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互联网周刊》:盛大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是什么?

企业知识联盟 篇3

关键词:企业知识联盟,模糊博弈,博弈解,收益分配

一、引言

近年来,在有关联盟利益分配的研究文献中,不少学者致力于运用投资评估理论、满意度理论、博弈理论等开展联盟利益分配的研究。然而,现实中更多的情况是面对很多不确定因素,参与者分别以不同的参与程度或参与率参与到多个联盟中,且他们在合作前并不确定甚至不清楚在不同合作策略下的收益,及各自在特定联盟中所获得的分配。本文将模糊理论与经典博弈论相结合,建立了企业知识联盟组建过程的模糊网络博弈模型、模糊简化博弈模型、模糊平均单调博弈模型来分析最优决策及收益分配方案,最后对模型进行求解并应用算例进行论证分析。

二、模糊博弈模型描述

(一)模糊网络博弈

(二)模糊简化博弈

(三)模糊平均单调博弈

企业知识联盟收益分配的模糊平均单调博弈模型描述为:

三、模糊博弈模型求解

模糊环境下,企业知识联盟收益分配向量x={x1,x2,……,xn},描述为:

(一)模糊核心解

关于企业知识联盟模糊合作博弈,Aubin模糊核心分配C(v)即为如下集合:

x∈C(v)表示对企业知识联盟合作总收益值的最优分配向量,其中,任意知识联盟s中的伙伴i∈N所获得的收益与其合作的参与程度有关,即,联盟伙伴i以全部资源参与到知识联盟s中获得收益值为xi,若以参与度Si部分参与到知识联盟中将获得值为si·xi的收益,而且每一知识联盟s的总收益值不会比v(s)少。

(二)模糊谈判集

令x是企业知识联盟合作的模糊博弈v的一个收益分配向量,可能有两个合作伙伴k和l对此分配方案存在异议:k可能感觉自己所得收益太少,而质疑l获利太多。而且k可以找到一个知识联盟s,使得,针对知识联盟s,各合作伙伴的收益分配向量y的分量是car(s)中的成员,同时满足:

同样,针对伙伴k提出的模糊环境下的异议(y,s),l可能也会采取相应的抵制策略,即l可以组织一个没有k参与的知识联盟t,

由此可知,在知识联盟t中的各合作伙伴其收益至少与他们参与在s中所获得的收益相等,并且对于那些同时又在s中的参与者,它们的收益不少于其在s中所获得的收益。则二元偶(z,t)称为模糊环境下伙伴l针对k的异议(y,s)的反异议。

因此,基于Mas-Colell模糊谈判集MCF(v)的企业知识联盟博弈的利益分配方案可进行如下描述。

以企业知识联盟伙伴合作模糊合作博弈v的一利益分配向量x为谈判点,如果针对每一对合作伙伴k和l,有:k针对l关于收益分配向量x的任何模糊异议(y,s)都要遭到l针对k的模糊反异议(z,t),则企业知识联盟伙伴合作模糊合作博弈v的谈判点的全体称为企业知识联盟伙伴合作博弈的Mas-Colell模糊谈判集,描述为:

四、博弈结果分析

以参与度1参与到联盟中时,求得企业A,B,C应获取的收益分别为2.83,3.34,3.83,若三家企业各自拥有100单位的资源,在实际合作时,由于不确定因素,企业A,B,C在合作中分别只投入20单位,40单位,50单位的资源,即,A,B,C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参与联盟的参与度分别为S1=0.2,S2=0.4,S3=0.5,应用模糊核心及模糊谈判集解求得企业A,B,C从其共同参与的最大模糊知识联盟中获取的收益分别为0.56,1.37,1.57。若企业A,B,C形成最大知识联盟,则可分别获利0.56,1.37,1.57百万元。也就是说,三家企业参加大联盟后分得的收益比各自单独完成时要多。因此,均会同意加入联盟,确保联盟的有效性及稳定持续发展。

五、结论

本文的模糊网络博弈、模糊简化博弈、模糊平均单调博弈模型,充分体现了模糊环境下企业知识联盟组建过程中,博弈现实决策者行为对博弈联盟收益的影响,改进了传统经典博弈模型的弊端,使收益分配直接与参与程度相关,模糊博弈模型更贴近实际、更全面。

参考文献

[1]Ron Holzman.The comparability of the classical and the MasColell bargaining sets[J].Int J Game Theory.(2001)29:543-553.

[2]M.Le Breton,G.Owen,S.Weber.Strongly balanced cooperative gam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ame Theory.(1992)20:419-427.

[3]李翠,薛昱.基于谈判集的模糊合作博弈的收益分配方案[J].控制与决策,2014,29(11):2101-2107.

企业知识联盟 篇4

本次峰会是中国知识管理界最高水平和最高规格的一次峰会。在中国经济转型和智造升级大背景之下,知识管理从业者积累多年的知识、经验、梦想和激情通过这次会议交流与碰撞,产生出新的火花。海内外500多名的知识管理从业者欢聚一堂,共同见证了中国知识管理的专业组织逐步由自发走向正规的历史时刻。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各个领域特别是企业界的知识管理实践持续蓬勃开展,紧贴世界潮流。但是长期以来国内知识管理的实践者、研究者和关注者一直缺少专业的组织机制和权威交流平台。中知联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本次峰会活动核心发起人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首席知识官CKO吴庆海博士和原国家发改委培训中心《投知管理》办公室主任王猛先生指出“中知联成立缘于一群有坚守、有信念的KMer(知识管理者)。整合并打通知识管理全价值链一直是大家的共同梦想。在产业界、学术界、企业界等朋友的鼎力支持下,中知联终于能够正式成立,浮出水面,实属不易。中知联矢志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知识管理专业社团,汇聚知识管理英才,创新知识管理做法,促进组织价值升级,通过知识管理助力中国经济腾飞。

本次峰会在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杜平先生热情励志的致辞中拉开了序幕。国家知识管理标准委员会秘书长咸奎桐先生、蓝凌软件CEO徐霞女士也分别代表标准界和企业界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其后两天内,国内外共有23位知识管理大咖轮番上阵,为大家奉献出一场场精彩绝伦的精神食粮和知识大餐。三场高峰对话分别以“企业智造升级”、“知识管理发展洞察”、“知识管理落地策略”为主题,邀请了29位专家进行现场讨论和互动,使台上台下智慧碰撞,灵感洞见频现。15家顶级知名企业的知识管理优秀实践及最新技术,通过全新的知识集市方式得以全方位展现;参会者可以近距离直接感受和体验,同时可以面对面深入交流和探讨。两场圆桌会谈,让发起人能够充分参与和对话,为联盟的发展献计献策,共同设计未来中国知识管理蓝图。35人的独家专访,让大家第一时间深入了解嘉宾所思所想,洞悉他/她们的心路历程以及对知识管理的热爱和情怀。

此外,由中知联众包编著出品的《知识+实践的秘密》也在会议期间进行了首发。书中探索了中国航天、中粮、华为、新东方、招商证券、阿里巴巴、和氏璧化工、越秀、东软等企业经营知识资产为组织创造价值的秘密。

本次峰会国内外知识管理高手云集,国际知名知识管理大师Nancy Dixon,有“国内知识管理三剑客”之称的吴庆海博士、夏敬华博士、邱昭良博士,投知管理专家王猛,蓝凌软件CEO徐霞,原惠普中国CKO高建华,华为CKO谭新德,北京大学社会责任与中华文化研究所执行所长刘丰,原IBM高管Martin Lee,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曾东,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隋国发,企明创想CEO王宝明,为知笔记CEO李峻,用友大学校长田俊国,乐视大学常务副校长马成功,利百加CEO戴秋芸,瑗源文化传播董事长宫元年,远东控股首席行政官周东佼,深圳质量创新技术联盟学术委员会主任郭晓渝,原深高速前副总裁周庆明,Arup公司东北亚研发部董事Ricky Tsui博士,北京大学董小英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左美云教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葛新权教授,浙江大学顾新建教授,香港理工大学李荣彬教授,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编辑出版中心主任初景利,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悦副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王馨副教授、台湾跨界思考导师陈永隆博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主任于建荣,AMT研究院院长葛新红,顺丰知识管理项目总监李丰,招商证券总经理助理林红,中粮集团标杆管理中心副主任姜胜,和氏璧化工总裁助理方优,东软集团知识管理资深顾问陈雪玲等业内知名人士悉数汇聚北京。

峰会嘉宾演讲内容集锦

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杜平在开幕致辞中指出,成就伟大的企业,并不在于追求多大的规模,而是要成为有价值、被社会尊重的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企业知识管理的意义更加重大。中知联的成立也顺应了当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趋势,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共同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全国知识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咸奎桐介绍了我国知识管理标准化的工作进展。原国家发改委培训中心《投知管理》办公室主任王猛介绍了中知联的缘起。原广东省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深圳质量创新技术联盟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郭晓渝分享了他在知识管理、创新驱动与卓越绩效方面的心得。

在企业演讲嘉宾方面,国内知识管理顶级服务商蓝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CEO徐霞与大家分享了十余年从事知识管理的心路历程,并提出了共建知识管理生态的设想和展望。中国第一位首席知识官(CKO)、原中国惠普总裁助理高建华就企业顶层设计与知识管理发表了看法。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首席知识官CKO吴庆海博士提出了“知识+:中国企业智造升级”的理念。华为公司知识管理部CKO谭新德回应大家对于华为公司知识管理的兴趣和期待,并给大家介绍了华为从知识应用入手聚焦通过知识管理方法的落地实现业务交付的质量、效率、成本等方面的大幅提升,实现华为知识管理与业务运作深度结合方面的经验。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用友大学校长田俊国分享了他在用友大学推行“上接战略、下接绩效”的知识管理心得。乐视集团乐视大学常务副校长马成功也从培训角度阐述了新时代“动态的、鲜活的知识管理”。IBM知识管理资深顾问赵亮向大家介绍了IBM的知识管理之道。埃森哲Accenture知识与学习负责人,IBM知识开发部和人力资本管理学习解决方案大中华区总经理Martin Lee介绍了新经济时代知识管理战略对企业价值的冲击。MAKE奖获得者、奥雅纳工程顾问公司东亚区研究及发展部董事Ricky Tsui与大家分享了奥雅纳公司跨技术社区及跨地域知识分享和合作的案例。中粮集团标杆管理中心副主任姜胜引入标杆管理视角,向大家介绍了标杆管理这一工具,并陈述了标杆管理的知识核心,将标杆管理和知识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来自航天一院的隋国发研究员基于中国航天的案例阐述了基于知识管理的组织精益创新。蓝凌副总裁夏敬华同样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出发,阐述了从知识到“知识+”的知识管理创新维度,包括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运营创新。最后,80后创业者、企明KMC(企明知识管理社区)产品与企明岛产品创始人王宝明以其丰富的实践经历,从知识管理角度论述了企业网络平台的产品设计和运营实施,以80后的身份代表了中国知识管理的新生代和新声音。

在学术界演讲专家方面,来自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董小英在峰会上发布并解读了由她所率领团队完成的《知识管理推动创新-中国企业2015发展报告》。来自北京大学社会责任与中华文化研究所执行所长刘丰从更高层次的知识角度阐述了全息智慧管理体系。香港理工大学知识管理及创新研究中心总监李荣彬向大家介绍了全球MAKE奖(全球最受尊敬的知识型组织大奖)的评选及获奖情况。浙江大学现代制造工程研究所、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知识产权和知识管理研究所所长顾新建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提出了基于大数据的知识管理。

在国外专家方面,大会邀请到了华盛顿大学的国际知识管理顶级专家Nancy Dixon(南希·迪克逊),她有超过30年以上的知识管理工作经验,专长于实践社区、组织学习,担任了美国陆军、中央情报局CIA、航空航天局NASA、波音公司等机构的知识管理顾问。Nancy Dixon就知识管理时代的划分进行了演讲,指出当前我们已进入智慧协同的新一代知识管理阶段。

中知联简介

企业知识联盟 篇5

一、交易成本理论对战略联盟知识转移动因的阐释

交易成本的概念最早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提出, 他认为经济活动存在交易, 而交易过程总是要花成本的, 包括寻找市场交易的成本, 谈判成本等等。有两种可以相互代替的制度来协调和配置资源, 在企业外部, 价格运行指挥生产, 它通过一系列在市场上的交易来协调。在企业内部, 这些市场交易被取消, 由厂商内部的协调来代替。所以是企业代替市场还是市场代替企业, 取决于哪一种协调机制的成本更低。著名的经济学家威廉姆森等人又提出了人的有限性与机会主义行为, 资产专用性等理论观点, 初步形成了交易成本经济学。他认为, 企业选择不同的制度安排目的是使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最小化。

知识转移的动因可以用交易成本理论来进行阐释。按照传统微观经济学的观点, 市场是完成交易的最有效方式, 借助市场提供的价格信号, 具有交易动机的经济组织可以搜索到所需的最佳资源, 基于这一观点我们似乎可以认为, 如同商品交易那样通过市场交易获得知识产品是最经济的。但是实证研究表明, 知识产品市场存在着较多的市场失灵现象。对于隐性知识而言, 交易双方对采用市场形式交易都极为谨慎, 过高的信息搜索成本和谈判成本似的隐性知识的交易几乎不可能进行。交易成本理论对此进行了合理的解释, 交易成本形成的过程也就是商品和劳务跨越技术上可分离的界面进行转移的过程。交易纬度 (资产专用性程度、风险和交易频率) 的不同将影响交易成本的大小, 随着资产专业化程度、风险的提高以及交易频率的下降, 交易成本不断提高。科维斯等人进一步指出, 交易的不确定性较高, 交易双方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有限理性将影响交易成本的高低, 因而在交易中存在着严重的机会主义行为和不确定性, 也使知识产品难以用市场价格机制进行交易。按照威廉姆森的观点, 知识和技术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是存在高额交易费用商品, 通过市场交易的形式完成知识的生产和整合, 必定会产生巨额的交易费用。

战略联盟作为一种半内部化的组织形式, 可以克服知识产品的市场失灵。国际企业建立战略联盟, 最显著节省的就是知识交易成本。信息经济学表明,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交易当事人所掌握的信息不仅是不完全的, 而且是非对称的。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和契约关系, 国际企业战略联盟可以在信息不完全和非对称的条件下, 有效地弥补市场运行机制的缺陷和不足。因为联盟伙伴在长期的交往中容易掌握对方的真实情况, 获取较为完全的信息, 经常的沟通也能使信息非对称现象得到缓解, 即使由于信息失灵出现利益损失, 也可由联盟方通过协调和交涉进行弥补。这种战略联盟的运作是一种高效的知识积累的联合化过程, 创造了知识进行“半内部化”转移的条件, 即知识转移在联盟中低成本而高效地实现, 因此成本优势是知识在战略联盟内部进行转移的动因之一。

二、企业知识理论对战略联盟知识转移动因的阐释

从企业知识理论的角度分析国际企业战略联盟成员间知识转移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知识市场的路径依赖原理角度分析

经济学家阿瑟在分析高技术市场规模报酬递增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市场的路径依赖原理。该理论认为企业可以通过观念、技术、和生产等方面的知识领先而获得市场领先, 从而获得知识投资的报酬递增。因此, 企业缩短知识创新、新产品和服务面世的时间, 是实现与提高知识收益的关键, 而一旦领先市场, 根据学习曲线和规模报酬递增原理, 新产品开发的投资收益会不断的提高。

国际企业与其他企业结成不同形式的战略联盟可以通过以知识为核心的组织优势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重新整合, 形成新产品上的资源优势, 克服产品创新和商品化中的各种问题与困难, 提高产品开发的速度与效率, 提高市场领先的能力。国际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就是对这一原理最好的实证。

2. 知识能力过剩原理角度分析

市场中不同规模的企业, 由于技术、经济和政府管制等方面的变化, 将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显著的资产上有不同的投资和管理积极性。像国际企业这样的大型企业往往有投资于规模经济的积极性。由于独立的经济人无法根据个人效用来估计专门性资产上的投资带来的外部成本和利益的增长, 一体化的企业机制比市场结构更有优越性, 但是企业机制具有投资甚至是过分投资的强烈愿望, 与市场结构相比, 其在专门性资产的有效运营与管理上的积极性不高, 因此在市场多变、知识极易贬值的情况下, 大企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资产投资和知识能力的过剩。

解决大企业知识能力过剩问题的主要出路是提高知识的有效扩散能力与扩散速度, 提高知识的利用率, 而利用战略联盟的形式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许多国际企业与东道国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就是为了解决知识能力过剩, 提高知识利用率的。

3. 知识缺口理论角度分析

各个企业的知识系统具有异质性, 同时具有有限性。在利用市场机会、开发新产品和实现战略目标时, 企业现有的竞争能力不能够达到战略目标, 这样在战略目标和企业现有竞争能力之间就存在一个“能力缺口”。之所以出现能力缺口, 是因为现有知识体系与企业所要求的知识有一定的差距, 即“知识缺口”。而外部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能弥补这一差距时, 那么企业之间合作建立战略联盟则能够有效利用市场机会、开发新产品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国际企业要实现其全球发展战略必然会出现知识缺口。比如, 缺少在东道国进行生产和销售的相关知识, 这就需要他们与东道国的企业结成战略联盟获取当地的营销知识。国际企业为了保持技术领先就需要实现技术创新, 但是研发所应具备技术知识可能并不充分, 则就需要与其他的国际企业建立战略联盟, 获取伙伴的知识一同进行创新。

三、结论

在一个战略联盟内两个或者更多的企业之间的关系都是相对的, 对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通过战略联盟获得一定的知识收益。所以国际企业建立的战略联盟内, 不论盟友是同等实力的国际企业还是东道国的不对等企业, 双方都可以从知识转移的过程中获利, 只是可能各自得到的优势类型是不相同的。此外, 既然联盟双方都得到了对方企业的一些知识, 那么对于任何一个企业也有可能会出现自身核心知识优势减弱的危险。欧洲学者列维特和马奇认为企业结成战略联盟有可能使自己的知识转移给他的盟友, 这种知识的扩散可能会造成危害, 使自己的竞争优势减弱。但是, 企业同时又会受益与这种转移, 因为它自身的正统性得到了加强。美国学者Baughn Denekamp Stevens&Osborn在对美国、西欧、日本两百多家多种形式的国际企业联盟参与者做了调查后, 认为企业联盟对企业造成的知识渗漏的危害远远小于通过知识转移得到的收益。

综上所述, 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国际企业战略联盟中的知识转移在理论上是有动因的, 它可以为联盟成员带来许多收益, 但同时这种知识转移也可能导致联盟成员企业知识优势的削弱。在得与失得权衡中, 一般情况彼此都是得大与失。因此, 我国企业只要能够理解联盟知识转移的动因, 确保双方的信任关系, 选择合适的战略途径, 可以在联盟中获得国际大企业的先进知识并保持长期合作。

参考文献

[1]苏小华张数军:中外合资企业控制演变及中方学习机制的构建.科研管理2006 (1)

[2]Iris Berdrow, Henry W.Lane,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Creating Value Through

企业知识联盟 篇6

关键词:知识转移,仿真,联盟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以向战略合作伙伴学习知识、增强竞争力为目的的知识联盟开始兴起。知识联盟为知识流动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成为企业获取知识, 进行知识创新, 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知识联盟中, 知识转移与知识创新是密不可分融为一体的, 知识转移的有效程度, 直接影响了企业知识创新的能力和效果。因此, 如何在联盟中进行有效的知识转移已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转移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马克斯.H.博伊索特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信息空间理论, 为社会系统内的知识流动提供了一个概念框架。Albino等 (1993) 研究了组织间的知识转移过程, 并将其分解为“沟通过程”和“认知过程”两个基本过程[1]。Anil.K.G (2000) 通过实证研究了转移渠道、知识存量、获取知识的动力以及吸收能力对知识转移的影响。傅荣 (2006) 以交互概率、知识存量、知识认知度以及对知识的需求为参量建立了参与者交互偏好对知识网络演化的仿真模型。张喜征 (2007) 通过分析交互概率、知识差距与知识存量的关系, 构建了项目开发中参与主体间知识转移机制的仿真模型。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 目前对于知识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描述和实证研究方面, 在定量描述和数学建模方面不是很多。其中, 在数学建模中还存在假设不合理、模型变量过少等缺陷。如文献[4]中参与者对某类专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在仿真过程中保持不变的假设, 以及设定参与者的交互概率仅由对知识的认知程度这一单一因素来决定等都是不合理的。此外, 文献[5]在构建仿真模型时, 仅仅考虑了交互概率和知识差距两个因素对知识禀赋的影响, 这显然也是不合理的。本文从知识转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着手, 通过分析联盟内部企业间的知识转移对各企业知识存量的影响, 探讨了联盟企业间知识转化和扩散的特点及演化趋势, 在此基础上, 构建了联盟企业间知识转移演化仿真模型, 说明了联盟企业间知识转移演化的内在机理。最后利用多智能体仿真软件Blanche模拟了联盟内部企业向合作伙伴学习新技术, 解决自身技术难题的过程, 并对企业间技术交流活动中的知识转移状态进行了仿真描述。

1 联盟企业间知识转移演化仿真模型设计

联盟企业为了获得新的互补技术, 加快学习过程, 进而获得技术乃至产品上的创新, 取得协作经济效益, 与其他企业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知识合作网络, 在这一网络中存在着有意或无意的知识转移。知识转移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演化过程, 在把知识从知识源转移到接受源的过程中受到沟通意愿、对知识的需求、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的认知程度、知识差距、吸收能力等多个干扰因素的影响。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些干扰因素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对参与者知识禀赋的影响, 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构建相应的仿真模型, 以探寻联盟内部知识转移的演化过程 (见图1) 。

1.1 模型假设

模型假定参与联盟的企业有n个, 联盟企业各方都会积极主动地指导或学习有价值的, 企业所需的知识。模型中涉及6个变量, 各符号的含义表示如下:

向量K (k1, k2…km) 表示联盟内的知识种类, 为了简化起见, kxi (x=1…m) 表示为企业i对知识x的掌握程度或者说是企业i对知识x的知识禀赋, 用取值为一个[0, 1]间的数值表示。“1”代表对某种知识完全掌握。“0”表示对某种知识的完全缺乏。

向量R (r1, r2, …rn) 表示企业的吸收能力, rx (x=1…m) 则表示企业i对知识x的吸收能力, 取值[0, 1]。

向量P (p1, p2…pn) 表示企业通过合作获得的新知识所创造的价值, 其可以用企业绩效的增量与企业知识存量的增量的比值来表示, 但由于知识存量难以测量, 因而, 可以用能够提高企业存量的各种投资、成本等来替代知识存量。为简单起见, P的取值为[0, 1], 在现实中, 这种假设或许是不合理的, 但在仿真过程中, 关注的只是P取值的大小对知识禀赋的影响, 所以这样的简化应该是可以接受的。pi表示企业i获得的新知识所创造的价值。

向量TK (tk1, tk2…tkm) 表示企业在某项任务中对知识kx的需求程度。TK的分量取值为0或者1, 以表示对某种知识的需求, 参见文献[4]。

Kkxij表示企业i对企业j掌握知识kx的认知程度, 取值[0, 1]。

Commij为企业i与企业j进行交互的主观概率反映了企业间的沟通意愿, 取值[0, 1]。

ncommij表示1个交互周期中企业i与企业j的交互次数。

tcommij表示在T个交互周期中企业i与企业j的交互次数。

1.2 模型构建

张喜征 (2007) 在对项目中多个参与主体间知识转移机制进行仿真分析时, 将知识转移机制模型表达如下:

kmj (T) =kmjt0* (1+r) *δmjT/ (1+δmjT (*)

其中, kmj (T) 表示进行交互活动后项目各方的知识禀赋, δmjT表示在T个交互周期内交互的次数, r表示参与方学习能力与其他综合因子。

但模型在构建知识禀赋的影响变量时, 主要考虑了知识差距和交互概率这两个因素, 而将其他因素, 诸如学习能力等合并成为一个干扰因子, 并未对更多的因素的影响进行具体的分析。本文试将企业新增知识价值、知识认知程度单独抽出, 以期望得到它们与联盟内知识转移之间的相关关系。此外, Cohen & Levinthal (1990) 认为吸收能力是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最重要因素[2]。因而, 本文将上述模型中的r 表示为联盟企业的吸收能力。

Ⅰ 企业在通过知识共享得到新的互补知识, 进行知识创新时, 会根据任务的需要, 产生对各种知识不同的需求TK, 继而产生对各种知识的存量的不同要求。因而, 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 由企业获得的新知识所创造出的价值pi, 同该企业所拥有的各类知识的存量的平均值是正相关的。该平均值记为:

undefinedi*v (1)

其中undefined

设pi的取值为一个位于[0, 1]上的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值, 其均值为μki, 方差为σki。方差的取值是一个经验值, 说明企业获得的新知识所创造出的价值的变化程度。

Ⅱ Cohen & Levinthal (1990) 认为吸收能力是指企业评估、消化外部知识并最终商业化应用的能力, 是企业以前知识库的函数, 具有累积性和路径依赖性特点[3]。因而, 可以认为企业对知识x的吸收能力rx与联盟内部所有企业拥有知识x的存量的平均值, 即与联盟内部各企业掌握知识x的一般程度是有关的。记为:

undefinedi/n (2)

设rx的取值为一个位于[0, 1]上的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值, 其均值为μkx, 方差为σkx。方差的取值是一个经验值, 说明知识存量的变化程度。

Ⅲ 某一时刻Kkxij的取值是一个位于[0, 1]上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 其均值μkkxij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参与者j掌握知识kl的程度; (t-1) 时刻的参与者i对参与者j掌握知识kl的认知程度;知识联盟中其它参与者对参与者j知识的认知程度, 参看文献[4]。该均值记为:

μkkxij=α1*klj+α2*klijundefinedundefinedil) *Commkj*Kklkj) (3.1)

其中α= (α1, α2, α3) 为权重。

Commij表示企业i与企业j间的沟通意愿用。企业间的联盟就是为了获取新知识, 得到技术或产品上的创新, 继而提高自身的绩效, 因而前一时期的新知识价值所带来的价值对当前企业间的沟通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此外, 对合作伙伴掌握知识高低的认知以及交互双方知识的差距同样会影响企业的沟通意愿。故某一时刻联盟内部企业间的沟通强度与 (t-1) 时刻企业的新知识所带来的价值pi (t-1) ;企业i对企业j掌握的各种知识的认知程度的平均值, 即企业i对企业j总体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 以及交互双方的知识差距有关。

其模型可设为:

Comm-ij=w1*pundefinedkXundefinedi-kxj) ) (3.2)

权重 (w1, w2, w3) 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

为了计算方便, 每次互动由Commij来截取具体的交互数, 该交互数用ncommij表示为:

URAND (0, 1) 表示 (0, 1) 上的均匀分布。

T个交互周期中, 企业i与企业j的交互次数tcommij则表示为:

tcommundefinedijt) (3.4)

Ⅳ 根据以上的分析, 由模型 (1) , (2) , (3.4) 可以得到本文所设计的知识转移演化模型, 如下, 联盟内部企业间每次互动都伴随着知识的转移和共享, 导致知识存量kxi发生变化:

kxi=θ1*r*tcomm/ (1+tcomm) +θ2*p (t-1) (4)

其中:θ= (θ1, θ2) 为权重。

模型 (4)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模型 (*) 中所存在的模型变量过少的缺陷, 也弥补了文献[4]在模型假设上的不足。

在模型中没有对其取值进行说明的变量, 将在下面的仿真假设中设定。

2 联盟企业间知识转移演化仿真

2.1 参数设定

在利用Blanche进行仿真前, 先对模型中相关变量进行参数实例化, 如下:

设定1:联盟中有n=9个企业;

设定2:模型中个权重系数在仿真过程中分别设定为:

α= (α1, α2, α3) = (0.7, 0.2, 0.1) , w= (w1, w2, w3) = (0.5, 0.3, 0.2) , θ= (θ1, θ2) = (0.7, 0.3)

设定3:在仿真过程中, 假定任务的知识需求特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 如在10个仿真周期内保持不变, 即:TK在每隔10个仿真进行一次随机变化, 参看文献[4]。

2.2 仿真结果

利用Blanche对该模型进行仿真, 仿真周期T=100, 模型计算结果如下, 选取知识点k2、知识点k4、联盟企业2、联盟企业3 、联盟企业4、联盟企业7作为主要观察对象, 得到以下结论。

结论1:如图2所示, 可以看到0 ~ 30 次交互期间联盟内部各企业对知识k2的掌握程度 (或知识禀赋) 显著上升, 之后进入了相对稳定的状态。通过仿真易知, 这一规律对于其他知识点同样适用。各企业在进行交互后知识禀赋都有很大的提高, 各方的知识差距也有所缩小, 这反映了联盟企业间知识转移的效果。

结论2:随着交互时间的推进、交互接触次数的增加, 企业对于合作伙伴掌握知识的程度形成了越来越清晰的认知, 如图3, 联盟企业7对联盟企业2掌握知识k2的认知程度随着时间的演化, 越来越贴近联盟企业2 对知识k2的掌握程度。

结论3:随着交互次数的增多, 联盟内部各企业自身的知识禀赋都有所增加 (结论1) , 同时, 企业对合作伙伴知识禀赋的认知程度也越来越清晰 (结论2) 。这意味着随着交互时间的推进, 联盟企业间的知识差距在缩小, 而他们自身也意识到了这个变化。于是, 便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交互双方在交互初期, 由于知识存量的差距较大, 沟通意愿很强烈, 而到了中后期, 随着知识差距不断缩小, 双方交互的概率逐渐稳定下来, 甚至有下降的趋势。如图4所示, 在0~70次交互期间联盟企业3同其他企业间的交互率逐渐上升并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而在70~90次交互期间该交互率则由此稳态逐渐下滑至另一个稳态。

在知识联盟中, 由新知识所创造出的价值对于企业间知识的转移也有影响。新知识所带来的价值的高低会影响到企业的知识禀赋, 一方面它决定了企业是否参与交互, 另一方面它也决定了用于丰富企业知识存量的研发投入的多少。因此, 在某一特定仿真周期中, 可以为p设置一个阀值, 以此来观察其对知识禀赋的影响。该阀值记为:η

当η=0.2, η=0.7时, 分别利用Blanche软件进行仿真, 得到以下结论:

结论4:由新知识所创造出的价值P对企业的知识禀赋有着积极的影响。如图5, 图6, 通过对两图的对比, 易发现当P值较大时, 联盟企业4对于知识k4的掌握程度要优于P值较小的时候。如图, 在30次之后的交互周期中, 图5的k4 4大致是介于0.6到0.8之间, 而图6的k4 4则是介于0.7到0.9之间。通过仿真计算, 这一规律对于其他知识点同样适用。由此说明, 在其他条件一定时, 由新知识创造出的价值越高, 联盟内部企业间的知识转移越有效。

通过多次仿真运行可以看出, 首先, 随着企业间技术交流的不断深入, 各企业自身的知识禀赋有了显著的提高, 与合作伙伴的知识差距也逐步缩小, 这反映了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效果。其次, 随着技术交流次数的增加, 各企业对于合作伙伴的知识掌握程度有了越来越清晰地认识。这共同导致了技术交流各方的交互意愿由低到高再降低到一个稳态情况的出现, 简单说来, 在技术交流初期由于对合作伙伴知识掌握度了解不深、各方知识差距较大, 联盟企业有进一步进行交流沟通的意愿, 这一沟通意愿在一定时期内会持续上升。而随着交流的深入, 知识差距不断缩小, 了解不断加深, 各方对知识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联盟企业各方的沟通意愿会逐渐平稳下来, 甚至有下降的趋势。最后, 在进行技术交流时, 由新知识创造出的价值的高低对企业间的知识转移有着积极的影响。

3 结束语

知识联盟是企业获取新知识, 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知识能否有效的传递和转化决定了联盟的成败。本文针对联盟内部企业间的知识转移建立了一个演化模型并进行了仿真计算, 得到了以上结论。但是, 在现实的知识联盟中, 知识的转移总是存在这些或那些的问题, 并没有随着企业各方技术交流的深入而有效地进行。这与仿真计算得到的结论有所出入, 其原因可能在于知识联盟内部各企业组织文化的差异、时间跨度、知识传输渠道等情境因素的影响。因此, 为了保证知识转移的有效进行, 企业在知识联盟时,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 建立有利于知识转移的企业文化, 同时注意彼此之间企业文化的相容性, 这有利于提高知识转移的效率; (2) 建立信任, 保持伙伴间的紧密联系。企业间的信任, 可以降低知识转移的成本, 增加知识流动的速度, 促进企业间的知识转移; (3) 建立稳定持久的联盟, 为各企业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来接受或改变知识; (4) 将企业知识模块化、标准化, 减少知识流动的成本, 以提高知识转移的效率; (5) 提高企业的学习、吸收能力, 这有利于加快企业间知识的流动速度, 缩短知识创新的周期。

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 本文仅仅是对联盟内部企业间的知识转移进行建模仿真, 缺少实证分析。其次, 本文所建模型虽然引入交互率、新增知识价值、知识认知度、知识差距等因素作为模型变量, 但实际中的知识传

递和转移要复杂得多, 本文没有对所有影响因素加以考虑, 因此可能不能很好的模拟现实中的知识转移的演化。这些将是本文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卢兵, 岳亮, 廖貅武.企业通过联盟进行隐性知识转移的三阶段模型[J].管理工程学报, 2008, 22 (1) :16-23.

[2]简兆权, 吴隆增, 黄静.吸收能力、知识整合对组织创新和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 2008, 29 (1) :80-86.

[3]王菁娜, 韩德昌.基于知识吸收能力视角的学习型战略联盟成因探析[J].科学管理研究, 2007, 25 (1) :69-72.

[4]傅荣, 裘丽, 张喜征.产业集群参与者交互偏好与知识网络演化:模型与仿真[J].中国管理科学, 2006, 14 (4) :128-133.

[5]张喜征, 刘祚艾, 刘捷.项目开发中多个参与主体间知识转移机制及仿真分析[J].情报杂志, 2007 (11) :10-12.

[6]马克斯.H.博伊索特, 张群群, 陈北, 译.知识资产——在信息经济中赢得竞争优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7]ANIL K GUPTA, VIJAY GOVINDARAJAN.Knowledge Flows Within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21 (4) :473-496.

[8]王娟茹, 赵嵩正, 杨瑾.基于知识溢出和吸收能力的知识联盟动态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 2005, 13 (1) :107-110.

[9]卢兵, 岳亮, 廖貅武.组织通过外部学习进行隐性知识转移的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6 (10) :35-43.

[10]周密, 赵西萍, 李徽.个人关联绩效与团队知识转移成效、团队绩效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 (12) :138-143.

企业知识联盟 篇7

荆楚网消息 10月27日, 燕矶镇9家金刚石企业结成知识产权战略联盟, 这对于鄂州市金刚石产业的自主创新, 加强行业自主知识产权优势, 提升金刚石产业的准入标准具有重要意义。据悉, 这是湖北省首个知识产权战略联盟。

上世纪80年代初, 金刚石锯片技术在鄂州生根开花。20多年来, 通过推进技术创新和拓展产品销售市场, 鄂州市金刚石产业已发展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支柱产业, 成为典型的富民产业, 燕矶金刚石工业园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15家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之一。鄂州市现有相关企业80多家, 从业人员2万多人。产品产量雄踞全国之首, 并远销越南、蒙古、俄罗斯等周边国家, 年销售额5亿多元。产品涉及金刚石刀具、人造金刚石基体、金刚石工具制造装备等系列。全行业专利申请数量达59件。

根据联盟公约, 各成员单位将积极参与技术合作, 共同筹资建立专利检索分析数据库, 搭建知识产权信息平台,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 共同建立知识产权协调保护制度。规范技术贸易和产品贸易市场, 共同打造良好的商誉、信誉和品牌, 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企业知识联盟 篇8

1、学习型联盟及其特点

实际上,战略联盟是介于一般市场交易关系和企业一体化之间的中间组织。Terce(1992)把战略联盟定义为:两个或更多的合作伙伴,共同承诺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汇集它们的资源和协调它们的行动。构成战略联盟的三个基本要件:首先,联盟会涉及两个或更多个独立的企业;其次,联盟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双方企业的特定战略目标,并共享联盟所带来的利益;第三,联盟可以多种不同的组织形态存在。

学习型联盟又称知识联盟。知识联盟的出现是伴随着知识经济而产生的。企业间之所以建立联盟相互学习是由于知识存在特殊性,使得市场较多地存在失灵现象。原因之一,知识的开发生产需要消耗资源,而知识的使用往往不具备排他性。这使得企业趋向于使知识潜藏于组织内部,不愿向外传播;原因之二,知识产品的交换成本极高。因信息不对称、机会主义行为和不确定性的存在,使知识难以用市场价格机制进行交易。这种情况下,通过知识联盟,使知识的交流在一种半内部化状态下完成,可以克服知识产品市场失灵问题,解决企业无法高效的获得自身所稀缺的知识资源的状况。这类为了转移和学习知识的联盟称之为学习型联盟。学习型联盟的真正目的是在进行战略联盟的过程中,通过组织学习而获得合作方的核心能力或优势能力,弥补自身的能力差距,成为市场中的领导者。

学习型联盟与产品联盟相比较,具有几个显著特征:第一、以学习和创造知识为中心而并非以产品价值创造为中心。联盟使企业在广泛的领域交换知识,既相互获取自身稀缺的知识,也创造出新的知识。学习型联盟有助于战略上创造新的核心能力,而在产品联盟中则局限于产品价值的创造,是一种防御性的联盟战略。第二、联盟伙伴之间的关系密切。企业之间要学习、创造和加强专业能力,则企业员工间必须一起紧密的工作。只有消除彼此隔膜,才能掌握隐藏在企业内部的知识。第三、知识联盟是竞争性合作的,而产品联盟是风险互补的。

2、组织学习方式与学习型联盟类型

组织学习理论认为,联盟为伙伴企业提供了独特的学习机会,不同的伙伴具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意图和学习能力,从而影响到其学习的绩效,进而影响到其在联盟中的地位。其实,不同的学习方式对应于不同企业经营领域,不同学习联盟类型也与不同的学习方式相关。结合伯厄勒对组织学习方式的研究,我们把组织学习的方式与学习型战略联盟的类型进行匹配,不同的学习方式对应不同的类型。(见表1-1)。

联合生产型。两家或更多家公司为最终产品制造作出贡献。如果每个参与公司在加工中掌握一定产品的零部件,或掌握成本最小化或具有差别性(例如质量领先者)的工艺,它们会在生产优质的最终产品中进行互补。例如:通用汽车公司与富士重工共同制造汽车。通用汽车公司将从富士的四轮驱动和连续可变传送技术优势中受益,而富士将从通用汽车替代型电厂和其他环境保护方面受益。生产分工是一种减少制造成本、保持竞争力的途径。学习型战略联盟,并非一种简单的产品联盟,而是联盟中边干边学,相互学习内部生产管理活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联合营销型。两家来自不同国家的企业,或在多个国家经营的两家跨国企业达成一项市场营销协议,这样,双方彼此帮助,一家公司帮助营销另一家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这种情况下,合作伙伴享有进入一国市场而不用直接投资的优越性,因为低销售量可能不值得采取直接的市场进入策略。这种联盟采用一种科学学习的方式,从初始的产品设计、调研吸收新科技知识,到产品的实用阶段,通过亲身尝试产品的使用进行设计与使用的改革,科学学习的方式起到了重要作用。

联合研发型。研究和开发新产品或新技术。企业通过分担巨额资本的成本花费,将资源汇聚在一起,或者结合人力与技术的资源能力进行创新。在当前复杂的技术生产系统与交叉的产业中,没有几个公司能拥有全部创造新产品和服务的技术竞争力,这就要求公司间开展协作。这种形式采用搜索/模仿学习的方式,在最能启发与加强企业现有能力的区域搜索,形成核心能力。吸收外部知识,模仿竞争对手、合作伙伴的知识。

当然,无论哪种联盟都需要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但不同经营环节有不同侧重点。一个组织的吸收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它是一个组织认识到新的外在的知识的价值、消化并将其运用到商业终点的能力。具有更强学习能力的公司处于更好地向其合作者学习的位置。

3、学习型战略联盟的知识的创新与外溢

按照Nonaka&Takeuchi(1995)的划分,知识在主体间分四个层次:即个体、团体、组织与组织间。罗纳卡将组织知识分为显性知识(数据、说明书、手册等易于存储、传播的知识)与隐性知识(认知与经验等难于表达与传播的知识)。根据知识创新活动的特点,罗纳卡进一步提出了著名的“知识螺旋”(SECI)模型,SECI分别指知识转换的四种模式。A.社会化(模糊知识到模糊知识):与专家一起工作通过“传帮带”来解决知识的传递问题。传统的工厂学徒制是最典型的代表。这个过程难以管理,关键是营造信任、协作的氛围。B.外在化(模糊知识到明晰知识):具有丰富隐性知识的组织成员通过各种手段,如编写操作技巧手册等实现隐性知识的明晰化。C.组合化(明晰知识到明晰知识):将孤立的明晰知识组合成明晰知识系统,在筛选、分类、组合的过程中也将创造一部分新的知识。D.内在化(明晰知识到模糊知识):个人吸收明晰知识,并使其转化为个人模糊知识的过程,与边学边干紧密联系。内化过程使得组织的模糊知识进一步扩散。SECI过程形成的知识资产分别是:A.经验性知识资产,包括个人技能、作业经验,附加关怀、爱心、热情等情感资产;B.概念性知识资产,产品概念、技能表述、设计,附加组织的作业流程成熟度;C.系统性知识资产,系统的文件、说明书、数据库、专利、许可证;D.常规性知识资产,融化在组织实践中的组织常规与运作技能,附加组织文化。学习型战略联盟可以通过联盟双方的相互学习,在知识主体间的四个层次上和以四种模式进行知识创新,进而分享伙伴已有的知识和合作产生的新知识。

企业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自身素质的提高与新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大量研究表明,企业在学习联盟伙伴知识的同时,也面临着被伙伴所学习的风险。而企业中的许多知识,特别是涉及企业核心能力的知识,往往是不希望被其他企业学习的。因此,联盟企业往往希望能够在联盟关系中比自己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从而尽量避免或减少自身的损失,这就是战略联盟中的“学习竞赛”现象。“学习竞赛”往往使联盟组织的运作过程陷入困境,是导致联盟失败的重要原因。一些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拥有强烈学习动机并且创造出有效学习环境的企业往往成为“学习竞赛”的赢家。有学者提出,可以通过建立关系资本来解决“学习竞赛”的难题。关系资本即指联盟伙伴之间通过密切合作而产生的相互信赖、尊重和友谊等关系。他们认为,关系资本可以帮助公司在联盟中成功地平衡吸取新技能与保护核心资产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关系资本通过联盟伙伴之间一对一地接触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关系资本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某一方通过恶意投机行为来单方面吸收或窃取合作伙伴的核心技术或诀窍的可能性。乔治.西美尔指出:“没有普遍的信任(人们相互之间的)社会将会是一盘散沙”。相互信任是一个双向的概念。相互信任能较事先预测、依靠权威或进行谈判等手段可更快、更经济地减少联盟内部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并能因此改善联盟的绩效。当然选择合理的治理结构加以防范意识是必须的,如通过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的合资企业,在同一企业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而为我方企业提供更多技术学习机会,或在合作协议中对外方企业的技术转让明确加以界定。

摘要:战略联盟是一种全新的现代组织形式。由于知识的特殊性,使知识交易存在市场失灵现象,企业为了转移和学习知识建立学习型联盟。不同学习联盟类型与不同的学习方式相关,我们区分了三种学习方式,探讨了与之相适应三种学习型战略联盟类型。并进一步指出学习型战略联盟的知识创新和学习竞赛导致的知识的外溢问题。

关键词:学习,战略联盟,知识创新,知识外溢

参考文献

[1]D.J.Terece,Foreign,investment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n Silicon Valley,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2,34(2):88-107.

企业战略联盟构建探析 篇9

企业战略联盟的重要作用

战略联盟可为企业合作双方提供机制上的显著优势:战略联盟通过整合联盟中分散的公司资源凝聚成一股力量,使各方原有的技术、人才、设备、资金等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专业化生产和分工的程度大为提高,各自的相对优势在生产规模扩大的条件下可以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具有明显的协同性。目前,企业需要承担的经营风险来自于政治、金融、技术等多个方面,经营环境的复杂多变无时不在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而战略联盟有利于分担和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使公司能够把握较大风险的机遇;尤其是战略联盟有利于降低技术风险,在我国大多数的集体、民营和私营企业资本不够雄厚、难以承受住巨大的技术风险、投资于技术开发的资金非常有限的情况下,都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结成战略联盟来降低技术投资风险,同时也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投资,而且还可以通过共同支付技术开发费用,共同承担开发风险,共同享有技术开发成果等协同作用,相互交流信息、传递技术,加速研究与开发的发展,并为企业的新品开发和研究找到资金来源,促进企业研究开发队伍的形成,尽早带来丰厚的收益。战略联盟有利于使合作者在各自独立的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可以把竞争对手限定到它的地盘上,避免双方投入大量资金展开两败俱伤的竞争。同时,通过联盟可给双方带来工程技术信息和市场营销信息,使他们对于新技术变革能够做出更快速地调整和适应,大大提高市场运作速度,有利于营销领域向纵向或横向扩大,使合作者能够顺利地进入新的市场,进入单方难以渗透的市场,大大方便和支持销售的增长,一旦战略联盟管理有方,合作双方将比单方自行发展具有更广阔的战略灵活性,最终可以达到双赢。战略联盟还是推动我国企业国际化进程的有效手段,企业通过战略联盟可以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共同销售或推销对方的产品,共同拓展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合作伙伴的资金、技术、管理、市场营销能力等资源,迅速增强自己的实力和竞争力,这对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利用跨国公司的优势发展自己极为重要。因此可见,战略联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实现规模经济的有力保证,也是研究开发实力形成的基础和获得关键技术的捷径,战略联盟的出现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为竞争而合作,靠合作来竞争”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企业之间通过组建战略联盟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企业的整合,克服和超越传统的重组方式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和矛盾。首先,战略联盟不涉及产权让渡,从而回避产权重组中的障碍和控制权转移中所带来内部冲突,在战略性的合作中,促使双方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从而无需扩大企业的有形规模而获得规模经济效果。其次,企业通过组建和参与战略联盟可从合作伙伴中获取所需要的“战略资产”,以弥补自身在其他经营领域中资源和核心能力的不足,从而成功地扩大企业经营范围、有效地实现范围经济。三是战略联盟能促使企业之间进行合理分工,提高专业化分工水平,防止竞争过度,避免重复建设造成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四是战略联盟还有助于建立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增进对彼此的信赖,从而有效地节约专业化协作中的各类交易费用。五是战略联盟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建立战略联盟之后,企业联盟采取的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由联盟成员共同制定决策,企业活动从自身利益出发,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从而大大的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目前,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着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企业,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承诺进一步开放市场,外国的公司将对我国幼小企业造成巨大的竞争压力。面对严峻的竞争考验,企业应充分认识应用战略联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采取兼并、收购特别是战略联盟的形式壮大自身实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长壮大。

企业战略联盟必须注意的关键环节

企业构建有效的战略联盟必须注意以下三个关键环节,一是要挑选合适的联盟伙伴。企业在联合与合作之前,首先要树立明确的战略目标,并据此来寻找或接受能帮助实现战略意图、弥补战略缺口的合作伙伴。一个合适的联盟伙伴的基本条件是:能够带来本企业所渴望的技术、技能、知识风险分担和进入新市场的机会等优势,还要有文化上的相容和相似性。二是由于联盟伙伴之间往往存在着既合作又竞争的双重关系,双方应对联合与合作的具体过程和结果进行谨慎细心的谈判,成功的联盟不仅要搞好交叉许可安排、联合开发、合资经营、股权共享等基础的初始合作协议,还要搞好包括厂址选择、成本分摊、市场份额获得等通常的细节以及对知识创新、技术协同等方法的设计。三是每个参加联盟的企业都应该贡献出必要的信息供对方分享,从而提高联盟的成功率。同时企业要合理控制信息流动,保护自身的竞争优势,防止对方得到我方应予以保护的关键信息,做出有损我方的行为。联盟内的企业应该把通过联盟向对方学习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最大限度地尽快将联盟的成果转化为我方的竞争优势。企业若想获取战略联盟的成功,从实践操作角度看还应注意以下一些重要问题。一是合作伙伴战略应该具有一致性,这是保证战略联盟持续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联盟伙伴应经常地接触和沟通,寻求缩短或消除目标距离与冲突的途径,以保证联盟的平稳运行。二是要注重战略联盟伙伴的选择。战略联盟能否获得成功,联盟的伙伴选择是关键因素。按联盟伙伴实力强度来划分,战略联盟包括强强联盟、强弱联盟和弱弱联盟几种方式。而实力相当,业务互补是战略联盟成功的必要保障。因此,企业在选择战略联盟伙伴时,并不一定非要寻求与国际一流跨国公司的合作,关键在于联盟能否产生优势互补或优势相长的效应。一般情况下,战略伙伴的选择要考虑产业链、产品质量、技术关联性、成本、企业信誉、交货情况、地理位置等因素,要通过综合分析选择最佳盟员。三是要注重联盟伙伴之问企业文化的一致性和差异协调能力强弱,选择合作伙伴时,必须深入了解、研究各公司的文化背景。如果伙伴之间存在着文化上的不一致,就会被失败的阴影所笼罩。文化及战略的一致性越高,战略联盟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创造以“合作”为指导思想的战略联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构建企业战略联盟的主要困难和障碍

战略联盟与任何的企业战略一样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和机制性障碍。大多数公司经理认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联盟的控制权问题。同时,战略联盟与并购一样,寻找合适的伙伴是联盟构建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难题。除此而外,参与联盟的企业要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尤其是在联盟涉及的领域发生直接竞争务必谨慎从事。联盟双方所拥有的技术也应当进行适当保护,否则,就有可能被其中一方用于私自目的,甚至于被用来与主要竞争对手成立另一个联盟,造成对对方的侵害。此外,组建联盟可以分担风险但不可逾越风险,无论协议制订的过程是多么小心谨慎,技术上的失败仍是技术开发联盟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战略转换会使联盟存在的基础发生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战略环境的变换,当其中一家企业的弱点不再存在时,另一家企业将不得不改变它的合作战略。联盟的成功还有赖于经营运作的有效性,即使总体战略制定正确,是否成功还仃赖于经理们的经背运作,选择了不善经营的经理很可能导致联盟的失败。另外,在联盟中如忽视联盟与单一企业在管理上的共性和个性,没有对联盟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联盟往往因缺乏有力的支持而机能失调。

从实务角度看,我国企业的战略联盟意识不强,联盟的层次不高,对国际战略联盟的重视程度较低,尤其是在战略联盟中的角色定位非常混乱,严重制约了联盟绩效的存续和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阻碍联盟伙伴关系的发展,战略协同的基础并不十分稳固,联盟存在演变为一方对另一方的兼并和收购的可能,联盟各方的特定优势并不完全对称,市场交易中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也常常会带进联盟里面,联盟的过渡性质和特定目标任务,也容易使联盟各方产生损人利己的动机。联盟内部的管理权关系模糊不清,甚至有些联盟伙伴本身在市场上仍是直接的竞争对手。合作伙伴关系复杂多变,一方面表现在合作伙伴可能与竞争对手结成联盟,另一方面表现在收益的不均等分配,赞成期望值无法实现。企业文化的沟通和认同不足,联盟的持久性将受到威胁。

加快构建战略联盟

促进企业整合的对策

1、高度重视战略联盟在促进企业整合方面的重要意叉和作用,抓住联盟的优势加以充分利用。我国企业的成长战略方式目前主要还是以内部扩张为主,这种方式能为企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和实力,有其优点,也有速度太慢、综合实力要求高等局限性。而兼并收购风险大、失败率高。我国企业正处于成长阶段,实力不够雄厚。运用联盟战略更好地“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以取得竞争优势,促使企业不断成长,是未来市场竞争优势的需要,也是我国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需要,不失为明智之举。目前,要不断扩大企业战略联盟的范围,形式不应仅限于研究与开发联盟,还可以形成生产联盟、营销联盟、原材料供应联盟等多种形式;可以是国内企业问的联盟,还可在中外企业问搭建“鹊桥”。通过这多种形式重新整合企业资源,扩大企业外延,降低交易成本,获取竞争优势。

2、对战略联盟实施有效的管理。要把战略联盟作为专有职责,建立战略联盟专职部门,组建和组织专门队伍和资源,有效地结成和管理联盟。战略联盟专职部门能够发挥改善知识管理;增加外部的可见性;提供内部协调;解决责任问题和干预问题四个方面的关键作用。拥有良好的联盟管理部门的公司长期的战略联盟成功率会更高。随着时间的积累,联盟管理能力上的投入会给公司带来容易合作的好名声,为那些认识到其价值的企业带来巨大收益。要建立战略联盟互信机制和纠纷冲突解决机制,使纠纷出现后便能迅速地得到解决。

3、注重创造新的战略联盟文化。现代商品文化含量、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市场经济与企业文化也呈现出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联盟企业一方面应注重自身文化的开发,同时要吸收合作方的文化精华,将其注入到企业管理实践中,创造以“合作”为指导思想的战略联盟文化,不断弱化联盟企业间组织文化的差异,加强经营管理上的趋同,为战略联盟奠定稳固的基础。

4、坚持共利共存原则,合理的分配利益。结盟必须建立在合作者双方共利的基础之上,各自都获得相应的利益,这是结盟成功的基本前提,也是联盟能否形成的核心问题,因此,联盟产生的增加利益要在成员企业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利益分配应该体现效率和公平的原则,做到每个成员所获利益要大于其不参与联盟所获利益,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成本分担成正比。在合作中要讲求互利互惠,要有意识地奉献或付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联盟是一场双赢的游戏,不能过分失衡。

5.扶持和培育企业集团联盟的优势。国家应有重点地选择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增强我国跨国经营的实力,最后形成自己的跨国公司、跨国企业集团。同时国家应为企业对外结盟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政策支持,注意交易成本的控制,从培育市场、明晰产权、鼓励发展和政策准入等方面,给于支持和引导,为战略联盟提供法律支持,搭建战略联盟发挥作用的平台。

6、重视企业战略联盟核心专长的培养和保护。企业的核心专长是企业拥有的关键技能、隐性知识和智力资本,它规定了企业的本质和边界,是顾客价值和企业创新的源泉,并最终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经营绩效。联盟内企业开发和培养其核心专长的基础是在企业之间合作过程中,尽量减少或避免自己积累性学识和无形资产的流失、技能和科技优势的转移,以及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贬值,即首先需要保护好自己的核心专长。包括注重核心专长信息的保护,力争使核心专长中的关键信息为少数人所控制和掌握,同时要通过各种手段控制人才流动,以降低能力扩散的风险,并增加核心专长的“因果关系模糊性”,尽力使核心专长处于知识的最初阶段,以增加仿制的难度。企业除了保护好自身核心专长之外,还需不断学习联盟内企业的长处,想办法通过联盟的便利获取、开发、培养自身的核心专长,以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知识联盟 篇10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 知识联盟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形式, 尤其对施工企业更为明显。施工企业与其他企业或机构结成知识联盟关系, 可以迅速学习、吸收外界知识, 增加自身的施工经验, 提升工程管理水平, 进而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优势。

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展开了广泛的研究。D.Teece认为,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特有的、不易被模仿的并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集合, 对知识的有效管理是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基础, 知识联盟中的企业可以利用搜索工具、文件管理系统等不断地从联盟中获取与企业运营有关的技术和市场知识, 实现知识传递与知识共享, 从而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提供知识来源。陈坤、李平指出, 核心竞争力源于企业的核心资源, 而管理能力是企业所拥有的非物质性资源, 通过管理能力的有效发挥可以调动企业被动性资源, 并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互补的整体, 进一步形成对手无法跟进的竞争力。许正良等则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解为企业文化力、学习力、创新力三者有机结合形成的能量源。

现有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多数仅就企业内部或企业外部因素的影响进行分析, 较少将两者结合进行研究, 同时, 鲜有针对施工企业知识联盟的相关文献。基于此, 本文以施工企业为分析对象, 主要考虑如下三个问题:一是施工企业作为个体而言, 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及影响因素有哪些;二是施工企业作为知识联盟中的成员而言, 其他企业或机构的内在特性如何影响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综合以上两方面, 说明知识联盟的建立对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共生理论作为一种独特的生物学理论, 可以为分析与整合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提供有效的思路。

2 共生理论及其分析施工企业知识联盟核心竞争力的优越性

2.1 共生理论简介

“共生”的概念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在1879年首先提出。他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之后, 众多生物学家对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 Lewis清楚地说明共生、同住、寄生等有关不同物种生物体间关系的概念, 并注入了超出生物学领域更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Scott提出共生是两个或多个生物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程度达到平衡的状态。1998年, 袁纯清将共生理论应用到社会领域, 并定义了共生的三大要素, 即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 共生是具有联系的诸方协调吻合的动态平衡状态。它既是一种自然进化的事实, 也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是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 也是人类价值目的。袁年兴指出“共生”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名词, 更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和理念, 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首先, 共生单元与共生系统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任何一个共生单元都不是孤立的存在, 而是作为共生系统的组成部分而存在, 它不仅与系统中其他要素相联系, 也与环境相联系, 并且这种联系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客观属性, 不能任意设想或主观臆造。其次, 共生系统中共生单元之间, 共生单元与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差异的存在使得共生单元之间存在矛盾, 共生关系即要求各单元承担不同的分工, 相互合作, 相互补充, 达到对立基础上的统一。再次, 共生关系是持续变化的, 共生单元和共生系统都是在不断的变化与否定之否定过程中实现进化和发展。人类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尊重自然, 按自然规律办事, 这也就要求人类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贯彻共生理念。

2.2 共生理论分析施工企业知识联盟核心竞争力的思路

根据共生理论的基本原理, 将施工企业知识联盟作为共生系统进行分析, 首先要将三要素在知识联盟中进行界定, 从而使所建立的模型能有针对性地提高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其次, 必须从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共生环境三个维度出发去考虑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及影响因素。第三, 针对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要灵活运用三要素及其结合来提出相关政策和措施, 不能偏废。

2.3 共生理论的优越性

从图1可以看出, 应用共生理论分析施工企业知识联盟核心竞争力, 其优越性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综合考虑施工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核心竞争力来源, 更将施工企业作为知识联盟系统中的共生单元, 从自身及其与联盟中企业之间关系的角度分别研究;第二, 从机理层面提供了全面分析施工企业知识联盟核心竞争力构成来源的思路, 特别指出, 对于来自环境的影响, 是共生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它主张共生单元与共生环境的和谐相处, 即企业应尊重环境, 包括联盟内部和联盟外部的运行机制和组织政策, 以增强施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延展性;第三, 这一理论集中体现了动态性的特点, 强调施工企业的不同阶段, 应该运用三要素的不同结合方式提供策略。综合以上三点优越性, 本文认为运用共生理论来分析施工企业知识联盟核心竞争力问题不仅是可行的, 且具有独特的优势。

3 施工企业知识联盟核心竞争力模型

在共生理论指导下构建施工企业知识联盟核心竞争力分析模型, 有三个关键步骤:一是在联盟内部就企业自身和企业之间关系两个层面分析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来源, 制定提升策略;二是在联盟环境层面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来源, 提示企业关注外部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三是考虑不同阶段和情境中两种来源的耦合, 灵活分析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3.1 基于共生单元的核心竞争力模型

根据共生理论, 共生单元是共生系统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 是形成共生系统的基本物质条件;共生关系也称共生模式, 是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在施工企业知识联盟中, 施工企业的共生进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稳定共生的演化过程。

通常情况下, 生物学中引入Logistic模型对种群的增长规律进行描述, 即其增长速度在最初是加快的, 当增长到某一定值时, 速度开始减慢, 直到最后减为零, 停止增长, 有时也用它刻画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如竞争、互利、偏利、寄生) 。因此, 本文利用Logistic模型来描述施工企业知识联盟核心竞争力的动态演化过程。

为了方便构建模型, 提出以下模型假设条件:

(1) 假设施工企业单独运行时, 其核心竞争力x将随时间t成指数增长。根据Logistic规律, 有:。其中N表示在一定的空间和范围内, 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极限值, r表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自然增长率, 它是由施工企业对各种工程技术知识的整合与利用能力决定的。

(2) 假设施工企业1因加入了知识联盟, 与其他企业建立共生关系, 从而促进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由合作项的统计筹算率, 可设联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长速率与两者乘积成正比, 即:。其中, δ21反应了施工企业2对施工企业1核心竞争力的贡献程度, 且有δ21>0。

综合以上假设, 建立施工企业知识联盟处于共生状态时,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综合模型:

由于上述方程是自治的非线性方程组, 可用线性化方法求解其平衡点的稳定性, 设:

3.2 基于共生关系的核心竞争力模型

知识联盟中的施工企业是在不断自我更新的发展运动中实现各成员之间的共生关系, 即动态平衡的。施工企业之间共生关系的稳定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首先, 探索阶段。企业之间尚未建立完善的信任机制, 而尚以自身的工程目标为主, 只在部分活动上 (如工程活动的非关键工序上) 试探性的寻求合作与共赢。在这个阶段, 联盟企业之间没有形成完整的共生界面, 施工企业主要凭借自身的工程技术与资源完成各项生产活动。因此, 联盟内部企业的发展较为缓慢。

第二, 磨合阶段。经过探索与选择, 施工企业单元之间开始建立初步的合作机制, 首先通过统一的工程目标, 以专业知识或工艺流程为依据明确企业单元各自的地位和作用, 然后利用各自的优势竞争力, 兼顾其他联盟企业的利益, 完成工程建设活动。此时, 共生能量基本形成, 共生系统内部得到平衡发展, 同时, 联盟环境的影响范围已由施工企业单元转变为知识联盟整体。如果单个施工企业不遵守规则, 盲目追求自身利益, 就会打破联盟整体的稳定性, 最终不仅无法实现知识联盟的目标, 该企业的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第三, 成熟阶段。施工企业知识联盟内部建立了稳定的共生关系, 企业单元之间能够非常信任的公开自身的发展条件与核心资源, 共享彼此的工程管理经验和先进施工技术, 整个共生系统形成了一定的自我调节机制。另外, 随着不断的发展, 知识联盟会不断扩大力量, 吸纳其他适合的企业单元加入, 以增强联盟的完整性。

综上所述, 共生关系能够促进施工企业知识联盟的可持续发展, 增强施工企业单元核心竞争力的发挥, 同时通过不同企业的沟通与协作, 实现从平衡到不平衡到平衡状态的转变, 以保证知识联盟的稳定性。

3.3 基于共生环境的核心竞争力模型

在知识联盟发展过程中, 不确定的联盟环境对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按照共生理论, 共生环境是指共生单元以外的其他因素的总和。具体到知识联盟中的施工企业, 其共生环境主要包括联盟内的组织环境和联盟外的政策环境, 如图2所示。

联盟内的组织环境包括信任和声誉两个方面。信任是指知识联盟内部的施工企业之间具有充分的共生意愿, 并不会对彼此做出危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在相互信任的条件下, 施工企业单元之间可以毫无顾忌地分享彼此的优势资源和工程知识, 相互交流和学习, 促进知识联盟内部知识共享的有效进行。声誉则是施工企业单元所得到的总体评价, 如果某个施工企业将自己的施工工艺传授给其他企业, 并得到了知识联盟内部的一致肯定, 那么该企业的声誉收益就会提高, 同时激励该企业进一步分享工程技术知识, 增强知识联盟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联盟外的政策环境主要是指建设行业或国家政策对知识联盟整体的影响和作用。当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知识联盟形成时, 相对独立的施工企业单元就会自然顺应号召, 与其他互补企业单元结合成整体, 共同完成建设任务, 进而得到补贴、奖励和竞争力的提升。此外, 行业或国家政策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有助于增强施工企业单元加入共生系统的意愿, 从而削弱磨合阶段在施工企业单元之间的相互排斥和抵抗。

4 知识联盟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

4.1 选择具有相当竞争力的施工企业单元建立共生关系

知识联盟的建立首先需要确定组成单元, 即能够建立共生关系的施工企业。对施工企业单元而言, 选择竞争力相当的共生单元, 能够显著提高其建设效率和发展水平, 进一步加强共生意愿, 促进共生关系的深入发展。反之, 如果两个施工企业的竞争力相差很大, 通过合作所获得的共生能量并不明显, 就会使企业单元之间失去完善共生关系的信心。因此, 施工企业在初期需要对自身和其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估, 选择能量相当且工程目标一致的企业建立知识联盟, 以保证后期共生关系的稳定发展。

4.2 优化共生关系结构, 强化共生界面的形成

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 知识联盟具有动态性的特征, 因此良好的系统结构是该系统能够继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由于知识联盟内部的施工企业单元之间并不能在初期就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 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的磨合和准备才能做到相互配合, 相互制约, 因此, 知识联盟内部的共生关系结构需要不断修改、不断完善。

另一方面, 共生界面的有效形成是共生关系发展的催化剂, 良好的共生界面有助于企业单元之间工程建设经验的沟通和交流, 减少中间传输的知识损失, 能够大大提升知识共享的效率。而不完备的共生界面使得企业单元之间沟通困难, 严重时甚至增加彼此之间的误会, 破坏信任关系, 最终导致共生关系的破裂。由此可见, 共生界面的强化对共生关系的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4.3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加强施工企业知识联盟的抗风险能力

对于共生环境, 应在施工企业知识联盟内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通过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 推动施工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 并在此过程中强化信任, 为更深层次的经验交流和知识传递提供可能。同时, 激励机制的实施能够使企业单元在知识共享过程中得到奖励和满足, 提升施工企业之间的沟通效果, 有助于知识创新和知识创造的发生。而联盟外的政策环境是不可控的, 施工企业知识联盟必须加强整体的稳定性, 才能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5 结语

施工企业知识联盟是施工企业为增强核心竞争力而与其他企业单元一起建立的共生系统。本文以共生理论为指导, 从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和共生环境三个方面建立了施工企业知识联盟核心竞争力模型。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共生系统的形成对施工企业知识联盟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和共生环境则从不同维度影响着施工企业单元和知识联盟整体核心竞争力的发展; (2) 通过施工企业知识联盟核心竞争力模型的阐释, 基于共生理论提出了施工企业知识联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以期为知识联盟的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支持。

摘要:知识联盟是施工企业发展的重要形式, 通过建立联盟关系, 施工企业之间可以迅速学习新知识, 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基于共生理论, 从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共生环境三个方面构建施工企业知识联盟核心竞争力模型, 并据此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以期为施工企业知识联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上一篇:广告语英译中的奥妙下一篇:影响力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