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

2024-07-19

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共9篇)

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 篇1

一引言

路径依赖理论最开始用以解释技术的进步, 指技术演进过程中存在类似于物理定义中的惯性, 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 就会对其产生依赖。而在经济变迁中, 一个路径依赖的最终结果会被很久以前的事件影响 (Paul A.David, 1985) 。一方面, 现代的复杂技术环境体现了报酬递增的特性, 该技术或方式被采用的越多, 就能获得越多的相关经验, 进而导致该技术的进步, 而随机的小事件使得多种相互竞争的、具有报酬递增特性的技术获得了最初的优势 (W.Brian Arthur, 1989) 。另一方面, 组织沿着错误的路径下滑, 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而导致停滞, 因此路径依赖对制度的改进和优化有极强的制约作用 (何云, 谢志华, 2011) 。

二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动态核心能力的形成机制

通过对企业资源理论的回顾可发现, 企业资源观中, 最值得高管注意的便是企业核心能力 (Prahalad C K, Hamel G, 1990) 。“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力的动力”这一观点得到了当时的普遍认同。随着相关研究的发展, 学者期望将企业能力理论规范化。经过进一步研究, 企业在进行专业化的同时, 已可能逐步形成核心刚性。企业沿着惯性发展时, 其战略与运营的灵活性已经逐渐失去。企业自有的知识与技术则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资产。这些资产的异质性较高, 是企业在长期的竞争中赖以生存的关键所在。企业通过对这些知识资产的不断改进, 以期在未来竞争中保持领先。像微软公司的Windows操作系统, 经历了从1985年的Windows 1.0到目前的Windows 8, 产品被不断改进和替代, 以迎合时代发展和消费者需求。

三路径依赖对动态核心能力构建的影响因素

路径依赖随着组织的发展而逐步形成, 并随时间推移和组织规模扩张而不断强化和显现。在路径依赖的早期研究阶段, 就突出了路径建立时存在自我强化过程的核心地位 (Arthur, 1994) 。而对于自我强化过程的推动因素, “收益递增”被当作决定性因素 (Arthur, 1989) 。而本文认为以下几种机制成为了路劲依赖的形成和强化机制:规模经济、学习效应、协同效应、适应性预期效应。

拉夫经济学辞典中对规模经济的解释为:给定技术的条件下 (指没有技术的变化) , 对于某一产品 (无论是单一产品还是复合产品) , 如果在某些产量范围内平均成本是下降 (或上升) 的话, 我们就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 (或不经济) 。而规模经济具体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由于存在着规模经济, 因此在市场条件允许、自身实力具备的情况下, 企业会寻求规模的扩大, 以摊薄前期的成本。

学习效应相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操作得越多, 最后得到的效果将会越好。操作技能变得越加娴熟, 意味着每单位产出的平均成本将会下降。这是因为过去积累的经验和技巧的延续所致。而转到新的领域时, 由于一切要重新开始, 因此这一方案将很难吸引企业。当一个组织形成一套成功的竞争优势时, 常会把重心放在完善这一优势的学习能力上, 组织通过学习效应强化这些优势, 但是同时也忽略了其他机会 (Miller, 1993) 。

美国学者H·伊戈尔·安索夫 (H·Igor·Ansoff, 1965) 最早提出了协同的相关概念。他认为, 战略构成要素应包括产品与市场范围、增长向量、协同效应和竞争优势, 而战略的四要素中任一项或是全体都可以增强公司的协同性, 协同效应部分源于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

适应性预期效应在经济学领域被指为:人们对未来发生事项的预期是基于历史的。在判断未来经济发展走势时, 通过过去预期与过去实际状况之间的差异来调整对未来的预期。最常见的例子是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在企业管理与组织发展过程中, 人们往往会根据财务报表等历史信息, 进行分析判断, 从而对未来进行预期, 并进一步确定发展目标。这意味着, 组织目标的确定往往存在对过去预期以及过去实际状况的延伸。因此, 适应性预期效应也强化了过去发展路径。

四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初步结论:组织学习是构建企业动态核心能力的关键。特别对于知识密集型企业而言, 通过对公共知识、企业自有知识和智力资本以及外购技术和专利等的综合学习, 企业能在良好的位势条件下, 形成运作流程, 最终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发展, 形成路径, 并加以强化。规模经济、学习效应、协同效应和适应性预期等促使组织形成路径依赖, 而路径依赖使组织“锁定”在一定的发展轨迹内, 使得组织难以建立动态核心能力应对变化的内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Paul A.David.Clio and the Economics of QWER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5, 75 (4)

[2]W.Brian Arthur.Competing Technologies,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ck-in by Historical Events[J].The Economic Journal, 1989, 99 (394)

[3]何云, 谢志华.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路径依赖与创新问题研究——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视角[J].经济体制改革, 2011 (01)

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 篇2

【发布日期】1988-04-03 【生效日期】1988-05-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上海市外商投资企业享受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项目优惠待遇的办法

(一九八八年四月三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鼓励外商投资技术必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工业项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关于经济特区和沿海十四个港口城市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和工商统一税的暂行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在本市老市区内开办的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及外资经营的生产性企业(以下简称外商投资企业),凡属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项目,均适用本办法。

凡属上款规定范围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第三条第三条 本市外商投资企业必须提出申请并经批准后,才能享受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项目优惠待遇。

第四条第四条 本市外商投资企业项目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享受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优惠待遇:

(一)能提供本市急需的先进制造技术和制造工艺,生产本市急需的新产品(包括新材料,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及促进本市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

(二)采用先进科技成果,能大幅度提高产品产量、质量和性能,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能源和材料,促进出口创汇的;

(三)能推动行业技术改造的;

(四)能提供本市急需的关键性技术专利和技术决窍(包括先进配方)的。

第五条第五条 本市负责洽谈外商投资企业项目的主管局(区、县)应在可行性报告中,对该项目是否应享受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项目优惠待遇提供依据,并提出初步意见。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对外经贸委)在审批项目时,应征求有关委、办、局的意见,给予原则的批复。

第六条第六条 享受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项目优惠待遇的外商投资企业,可在免税期满前两个月向主管局(区、县)提出申请书(由市对外经贸委统一印制),正式办理申请手续,经主管局(区、县)提出意见后转报市对外经贸委。市对外经贸委接到该申请书后,必须在一个月内会同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市经济委员会等有关部门共同审定后批复。市税务局根据该项批复办理减免税手续。

第七条第七条 本办法由市对外经贸委负责解释。

第八条第八条 本办法自一九八八年五月一日起施行。

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 篇3

[关键词] 知识密集型企业技术资产现行会计体系

一、以战略管理总体观念为导向建立适应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现行会计体系

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经营思想即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发生的各种关系的认识和态度的总和随之发生深刻变化,这就要求知识密集型企业更新会计管理观念,实施更具有全局性和竞争性的战略管理,建立以战略管理为导向的会计支持系统。具体体现在以下观念:

1.树立积极的风险观念

知识密集型企业具有高风险,想要以不变应万变是根本不可能的。一方面承认风险与收益并存,正视风险,在有效认识、控制风险的基础上积极地创造收益。另一方面深化对风险本质的认识,将各种重要的资源以适当的方法记入会计系统,并尽可能地反映会计项目中的内在风险,使会计信息与用户的需要密切相关,真正具有决策价值。知识密集型企业的风险大,应从动态角度对会计环境及会计要素项目进行评判,建立与之相应的会计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实施时点为基础的动态实时会计系统,建立实时报告系统。

2.树立面向未来的时空观念

知识密集型企业的飞速发展,要求我们树立一种面向未来的会计时空观。第一,要彻底抛弃财务会计反映以过去业务为重心的理论体系和观念,建立面向未来的会计观念和理论体系。第二,构建一种面向未来的会计组织结构体系及方法体系,便会计系统与周围环境紧密地融为一体。

3.树立资本为重心的观念

知识密集型企业会计必须强调会计资产向资本转移,扩大会计资产的范围,将一切具有目前价值并可能带来或控制未来利益的资源尽可能纳入会计计量的范畴,从而使会计信息其有一般的经济意义及决策意义,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4.坚持可持续和谐发展的会计观念

知识密集型企业的会计作为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必须包涵可持续和谐发展的观念。该会计观念要求从空间上要把会计主体放到其周围环境中考虑,使项目能兼顾企业经济效益和国家的长远社会效益,从时间上要防止透支未来,滥用自然资源。

5.坚持创新的观念

会计创新应包括结构体系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可从二个方面树立会计创新观念:

(1)一体化观念,会计系统的构建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从微观与宏观共同的需要出发进行总体设计,实现会计系统的内外一体化、国际一体化。

(2)发展性观念,既要有发展的眼光,强调未来,充分反映现在,适当地揭示未来。

二、建立适应知识密集型企业特点的会计信息生成系统

会计信息的生成系统是以货币的形式,按照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信息处理程序,反映经济过程及其结果,提供信息用户作出经济决策所需的财务信息,其在反映知识密集型企业的业绩及潜力方面应注意在以下方面:

1.对支出予以正确的费用化和资本化处理

(1)正确处理研究开发费用。知识密集型企业一般都要投入大量的研究开发费用,但现行会计制度将研究开发费用作费用化处理不适应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密集型企业应当根据研究开发项目的具体情况,同时考虑重要性原则,分别对研究开发费用给予资本化和费用化。若某项研究其未来前景将取得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并将成为企业的一项新的产品;或该项研究支出能对原生产设备或生产流程进行重大的技术改进,从而大大降低能耗,提高产品的产量、质量及性能。

(2)正确处理从外部获得技术时发生支出。外购技术所发生的支出,可资本化;并购中获得的一项研发中的技术而且该项技术对企业而言并不能转作其他用途,应在合理估定该项技术之后将其计入当期费用。

(3)正确处理营销支出。对于以提供网络、信息服务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企业,在成立初期,往往投入巨额营销支出,同时提供许多免费或降价服务项目以争取客户。对这类企业而言,该营销费用应在成立初始年份资本化并在以后各收益期摊销。

2.无形资产的处理

(1)无形资产的计价。按技术内涵无形资产可分为技术型无形资产和非技术型无形资产两大类,我们将技术型无形资产称为技术资产,是指无形资产中以技术为核心的资产,如专利权、电脑软件、技术诀窍、产品创新等。

技术性无形资产具有高收益,其价值远远大于研究开发的成本,因此,对其计价的方法一是应反映实际经济价值而非历史成本,二是在不改变目前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的原则下,在自创无形资产的研发期间建立备查簿,记录所发生的支出,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详细披露研发支出的具体金额和研发项目的进展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确定知识密集型企业的价值。

(2)无形资产的摊销。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高新技术发展迅速,产品更新换代很快,所以,对于无形资产的价值应在其经济寿命的期间进行分摊;摊销方法应反映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方式,采用有一定依存关系的摊销方法。根据无形资产所能提供的未来收益来确定无形资产的价值并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这是知识密集型企业对企业会计工作的另一个要求。

3.存货的处理

(1)存货发出计价。知识密集型企业产品与原材料等存货项目的跌价趋势明显,存货发出应采用先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

(2)存货期末计价。知识密集型企业产品的更新速度快,对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存货期末计价可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

4.人力资产的处理

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实力往往体现在公司拥有的人力资产上,人力资产对知识密集型企业收益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但却未纳入现行会计体系加以核算和管理。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将人力资源定义为知识资本,对知识劳动既给予记入成本费用的工资、奖金、福利等形式的报酬,又给予股权形式的报酬,使员工能参与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

5.风险管理的处理

这就决定了知识密集型企业面临的风险巨大,必须进行风险规避,会计必须实行风险管理。例如,加大提取科技开发费用的比重,提高风险准备金的比例,更加普遍地采用谨慎性原则,普遍采用加速折旧法,根据历史经验或行业标准合理预计产品保修责任等。知识密集型企业根据产品开发协议,可能在产品与服务尚未全部提供之前获得客户的付款,如果此时确认收入,必将加大知识密集型企业的风险。

6.信息披露的处理。

为了不影响信息使用者进行判断和决策。因此,知识密集型企业会计应着重提供多种属性的报告:既包括最低层的原始数据,也包括高浓缩的综合信息;既包括定量信息,也包括定性信息;既包括历史信息,也包括预测信息等。

三、建立适应知识密集型企业特点的会计信息加工利用系统

会计信息的加工利用系统是通过会计利用信息来实现参与经济管理的过程。作为会计信息加工利用系统,在反映知识密集型企业的业绩及潜力方面应注意在以下方面:

1.成本管理和研发预算管理方面

知识密集型企业特征之一是成长快。因此不宜采用传统的不能合理表述知识密集型企业产品成本组成的制造成本法,代之以作业基础管理为核心的成本控制系统;应进一步研究研发预算编制方法及流程、研发成本项目、产品项目的成本构成、研发核算方法及成本控制管理的相关问题。

2.核心竞争力分析方面

知识密集型企业的产品价值的主要是其中包含的人的创造力和领先的技术。因此核心竞争力分析的不应以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核心竞争力分析的重点,而应以科技的研究开发作为核心竞争力分析的重点。

3.知识密集型企业财务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

知识密集型企业财务指标评价体系的要素应包括:

(1)营业额每年增长率(至少15%);

(2)税前销售利润率(即毛利率)(至少15%或更高);

(3)股东权益报酬率(即净资产收益率)(至少15%或更多);

(4)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至少7%);

该比值越高,表明企业创新能力越强。发达国家高技术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平均在8%以上,有的甚至达20%以上,而我国过去10年的企业研究开发经费仅占销售收入的0.18%~0.3%。

(5)无形资产的构成:包括无形资产在资产总额中的比重和技术型无形资产在无形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

(6)成长流量比=股价/成长流量;知识密集型企业则应按“成长流量比”來衡量其投资价值。

知识密集型企业财务还有其他指标,如每股研发费用,年专利申请数,研发成果转产率,新产品占全部产品的比重,人力资源的构成,人力资本比例,非财务的每百人中研发人员数等。

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 篇4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思考

一、创新型企业特征

创新内涵的界定直接决定政府实施何种创业政策以及何种外部环境能推进创新进程。有的学者认为创新企业是技术改革的原发地, 对带动区域性经济有着一定作用 (Schumpeter, 1934;Birch, 1981;kirchkoffand Philips, 1988;Reynolds and Maki, 1990;Davidsson et al., 1994;Reynolds, 1994) 。对于创新企业的界定主要从“创新”“活力”“独立”。

“创新”:现有的研究对于新兴企业的界定以“新”为主要特征。Keeble (1976) 认为创业是指一个从未以组织形式出现过的新兴企业。Gudgin (1978) 认为创业是指首次开始从事实际生产的企业。“新”的定义被定义为在既定的时间内新近创立的企业, 企业名称、所有制、地区或法律效益方面的改变除外。“新”的标准对日期也有界定, 通常为作为合法组织身份进行注册的日期。

“积极、活力”:Hadden (1977) 对这个标准进行了批判, 因为有的企业仅仅是为了避税而形式上存在, 所以应当将“积极、活力”归为创业的标准之一。所以创业意味着不光要求具备“新”的标准, 还要有商品的交易, Dun&Bradstreet将创业定义为新近创立的有活力的组织。对于现在众多的形式企业来说, “新创立的”与“新创立且有活力的”的区别是创业的重要标志。当从“活力”的角度, 注册日期就不具有参考性了, 或者, 我们可以从企业何时开始雇佣第一位全职员工开始对创业的认定。 (Johnson and Cathcart, 1979) .

“独立性”:Johnson (1978) 提出, 从规模、资金和经济因素等考虑, 认为创业更倾向于将新的观念进行引入, 并对现有的结构构成影响, 对地方经济有一定刺激作用。Johnson and Cathcart (1979) 将创业行为定义为和任何已有企业不存在任何隶属关系的行为。这个特征诠释了创业的“独立性”, 认为创业不仅要遵守“新”与“活力”, 也要同时具备“独立性”特征。“独立性”标准与“新”标准相似, 都拒绝任何形式的附属关系。Mason (1983) 在其早期的研究用引用了Johnson和Cathcart’s对于创业的比较严格的界定, 并对现有企业中属于真正创业性质的企业做了比例上的统计。“独立性”成为了创业的重要因素。通过子公司向母公司股票转移所成立的公司被认为是员工从母公司脱离后创立的组织 (Garvin, 1983) 。子公司无法满足“独立性”特征。企业是否是创业的结果依赖于创业企业本身与其创业者原任职企业之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企业是法律意义、财务以及功能上上独立于母公司, 并且进入的是不同的市场领域, 方可被称为创业行为。

作为社会分工的深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产物,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科技进步所引发的服务性行业内部的结构变化。其自身的发展以及发展所引发的溢出效应将提升制造业的生产竞争力并成为众多其他行业创新思想的源泉。

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研究综述

1.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内涵。

对于知识密集型服务的定义有很多争议 (Den Hertog, 2000;García-Quevedo et al, 2013;Audretsch, 2012) , Miles (2005) 将KIBs定义为针对具体人群特征的职业化的服务, Mas-Verdúet al. (2011) 则认为KIB是包含从宣传到法律服务等在内的服务行业, 通过咨询, 指导, 策划、技术分析等手段来实现。Bettencourt et al (2002) 提出能够提供KIBs服务的企业主要涉及会计、设计、文化传播, 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客户对于服务产品的需要。因此, 有的学者 (Muller and Zenker, 2001) 也强调KIBs能够产生增值效果。KIBs的功能主要包含:1.是企业创新的原动力;2.通过只是转让进行创新发展 (Audretsch, 2012;GarcíaQuevedo et al, 2013;Mas-Verdúet al, 2011;Muller and Zenker, 2001) 。所以, KIB成为了知识转让、信息交换及改革创新链条中的关键因素。所以, 考虑到YIC在实现由技术改革实现经济复苏的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 对YIC相关的服务领域的学习就显得至关重要。而适合的公共政策将有助于YIC获得KIB, 从而为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带来有价值的服务 (Kirzner, 2009) 。由于其自身特征, 小企业, 包括年轻的创新型企业在内, 在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时, 都有各自的创新的法宝。这就促使小企业能够将内部的知识资源在相互间进行更有效的融合, 同时与合作伙伴进行资源分享 (Muller and Zenker, 2012) 。KIB作为一种外部的知识来源, 在企业改革过程中显示出了重要意义, 从这个层面上说, KIB与YIC客户是共同改革者的关系 (García-Quevedo et al, 2012;Lee et al, 2012) 。但是, 就改革的技巧和能力方面来说, 当KIBs在与企业互动的过程中有所受益, 这种共同改革者的关系就会更加深入。由此, 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并提出假设1:对于YIC来说KIB是改革的驱动力。

2. 创新行为的生存环境。

政策对于创新的推动功能, 许多学者都进行了讨论, 然而, 观点却不尽相同。Baumol (1990) , Stevenson以及Lundstorm (2001) 等学者认为公共政策与创新行为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 而Duckett (2001) , Djankov (2002) 等却对创新性政策的有效性提出质疑。本文将立足于讨论政府行为在YICs (年轻企业) 创新方面的作用。由于大量企业创新的失败, 公共机构参与的必要性得到了肯定。许多企业创新失败与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金融支持失利有关, 同时, 还存在其他无形的障碍 (Schneider and Veugelers, 2010;Baba and Hakem Zadeh, 2012) . (Lundvall et al, 2000;Furman et al, 2002;Lin and Liu, 2012) 。

对于YIC的激励设计应从2个方面进行着手, 第一, 风险承担决策中固有的金融鼓励政策;第二, 为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同时, 提供有助于推进年轻创新型企业获得高层次专业指导 (Simmie and Strambach, 2006;Goktan and Miles, 2011;Nielsen and Lassen, 2012) 。KIBs本身涵盖了战略咨询、设计等, 为企业提供必要的专业知识咨询服务 (Veugelers, 2009) 。由于创新对于企业本身及其所在地区的意义, 所以, 企业创新是公共政策中的重要议题。从概念上来说, YIC是属于创新型企业, 对所属地区来说, 创新型企业对于经济转型及增长有着重要意义 (Azagra-Caro et al, 2011;Hotho and Champion, 2011;Reed et al, 2012) , 而本文将着重讨论KIB在多大程度上会对YIC发生作用。

3. 创新特征下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价值。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企业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外部信息支持。区域内的经济能否长期保持增长, 实现可持续发展, 依赖于各个产业结构间的竞争力提升以及内部机制尤其是创新机制的不断调整。对于我国正在从高污染、高耗能的行业向低耗能、高附加值产业的转型过程中, 能够提供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先进技术、高效、节能、低碳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产业将成为经济转型期的中流砥柱。Miles (2005) 将KIBS定义为能为个体及公共机构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提供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案。同时, KIBS可以为其他行业提供创新和多种专业化知识的整合 (García-Quevedo et al, 2013;Parker, 2012) 。对于培养创业精神来说, 创新企业的公共政策研究还不够深入, 尤其是政策有效性特征方面。就创新性政策如何推动公共服务来说, 对KIBS与YIC之间的关系研究并不多。

参考文献

[1]刘克汉, 杨杰.引导学生创办微型企业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以梧州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 2012 (9) :44—46.

[2]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 2011 (5) :64-67.

[3]杨康.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0) :53-54.

[4]Devi R.Gnyawali, Daniel S.Fogel.Introduction to statistical mediation analysis[M].New York:Erlbaum, 1994.

[5]Friederike Welte, David Smallbone.Opportunity recognition: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a component of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in the context of the health care industry.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J], 2011 (2) :81–95.

[6]A Fayolle, JM Degeorge.Attitudes, intentions, and behaviour:New approaches to evaluat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Chapters, 2006.

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 篇5

关键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知识产权,保护方法

上个世纪以来, 学者们一直着眼于技术创新的研究, 并认为制造业是所有创新的来源。由于技术创新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知识的产生, 对这些创新需要进行合理的保护和管理, 所以最初对知识产权 (IP) 保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 而很少有人将服务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纳入研究视野。但是, 随着全球范围内服务经济的蓬勃发展, 人们逐渐认识到服务部门不仅有能力进行创新, 而且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KIBS) 这一分支的创新活动非常活跃。伴随服务业越来越走向知识密集和创新密集, 与创新相关的知识产权日益成为这些企业持续竞争的优势的来源, 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知识产权保护问题[1]。魏江指出我国KIBS创新的三大制约因素是创新保护机制的缺位、人力资源不足和创新资金紧缺, 并且强调创新的难于保护问题是阻滞KIBS创新的最大障碍[2]。因此必须对服务业创新的知识产权予以充分的保护, 没有必要的创新保护, 创新者就没有足够的动力从事创新。

1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KIBS) 及其知识产权特点

1.1 KIBS的主要特点

KIBS提供基于专业知识的服务, 主要有以下特点: (1) 高知识性。KIBS主要依靠智力劳动向社会提供以知识为基础的产品和服务;服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专业性知识;其服务产品中包含大量的隐性知识。

(2) 高创新性。KIBS作为客户的创新合作者, 有着影响其客户创新轨迹的能力, 在创新过程中扮演着推动着、传播者和发起者等多重角色[3]。在这个过程中, 知识实现重组、创新和增值, KIBS体现出高创新性。从组织内部来看, KIBS自身也在不断创新, 包括服务方式、服务途径、服务内容等方面的知识创新[4]。

(3) 高技术性。KIBS一方面积极地使用新技术为企业提供服务 (如金融、广告、保险) , 另一方面创造并扩散新技术 (如软件开发) 。KIBS包含了特殊领域的技术知识, IT咨询、工程咨询等都聚集了大量的技术知识[5]。

(4) 高互动性。KIBS创新过程中的高互动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KIBS与客户之间的高度互动, 另一方面是KIBS企业内部的强交互作用, 创新过程通常是一个集体性非系统性的过程[5]。1.2 KIBS知识产权的特点

1.2.1 KIBS知识产权。对知识产权 (IP) 的理解有侠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IP是指那些编码化的、受法律保护的知识资产, 通常指专利、商标和版权。广义的IP特别是KIBS中的IP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知识产权概念, 包括:①工作知识, 这类大部分是员工在实践中形成的隐性并根植于员工脑海中的知识;②客户和市场知识, 一是由企业积累的信息 (可能是包含在数据库中的客户与供应商的核心人员等) , 这类知识既有编码化的 (数据库) 也有隐性的;二是企业与其客户在合作中产生的知识;③服务产品或产出 (如技术设计或咨询报告) , 知识嵌入这些编码化的材料中;④产品或过程创新中的显性或隐性知识[6]。本文研究的是广义IP, 因为它涵盖了企业通过内部组织管理而加以保护的其它知识, 更符合实际情况。

1.2.2 KIBS知识产权特点。根据KIBS知识产权的类型并结合KIBS自身的特点可以看出其知识产权的特点:

(1) KIBS的知识产权具有高知识密集的特性, 企业进行了大量的相关要素的投入;

(2) KIBS的服务交易和产出很多具有无形的特性;

(3) KIBS创新过程具有高度互动的特点, 其很多重要知识与客户和内部员工密切相关;

(4) 基于技术的KIBS (如软件服务业) 可将其创新及相关知识嵌入有形的产品中, 如专业软件。

具有高创新度、高知识密集度等特点的知识产权是KIBS企业竞争优势的最关键来源, 只有当这些知识产权能够在企业组织内自由地转移和使用而不被外部组织获取或使用时, 它们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投资收益。因而如何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企业创造和维持持久竞争力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2 KIBS知识产权保护方法

2.1 正式的保护方法

通常, 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新的重要动机。越来越多的服务R&D投资表明服务企业也需要保护不断发展的知识产权。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是伴随工业经济的兴起而产生并逐渐完善的, 其保护对象主要是制造业中的技术创新, 而服务创新很少被纳入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但是近年来服务业也逐渐使用正式的知识产权保护 (IPR) 方法, 比如专利、版权和商标来保护其创新避免被模仿[7]。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法律赋予企业对知识资产的垄断所有权来实现保护效果的。第四次欧共体创新调查 (CIS-4) 就针对企业在前三年申请的专利、版权和商标的情况进行调查 (见表1) [8]。根据此项调查, 服务业尤其是KIBS也利用正式的法律方法保护自己的创新。但是, 制造业中申请专利的企业所占的比例是服务业的两倍还多, 而且KIBS中申请专利的企业所占的比例也显著低于制造业。可是在版权申请方面, 服务企业所占的比例要多于制造业。而这几乎全部是因为KIBS企业, KIBS有12.5%的企业申请版权, 而整个其它服务业所占的比例仅为3.2%。这可能是因为计算机软件企业对版权的申请数量较多[9]。

总体来讲, 正式的知识产权保护 (IPR) 方法尤其是专利对于服务业创新的保护力度要远远低于制造业中的技术创新[6][8]。这是因为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 基于知识的服务交易和产出大多是无形的。创新通常是来自于知识的新组合而不是有形的物质的新组合。此外,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类型多样, 服务所提供的知识内容也不尽相同, 所以通常很难简单地用传统的像专利这样正式的知识产权保护方法来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10][11]。

2.2 非正式的保护方法

在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中, 法律形式即正式的保护 (IPR) 如专利、商标和版权等所发挥的作用有限, 许多企业更愿意采取保密、锁定策略、领先市场、复杂设计等这些非正式的保护方法[12,13]。虽然保密、锁定策略、领先市场等这些非正式方法的性质和使用目的略有差异, 但本质上都是为了防止知识的流失或者限制他人或非法获取敏感信息。这些保护方法通常比较简单, 容易控制, 成本较低, 并且根植于日常的工作实践中。

2.2.1 保密。

企业的核心知识或者诀窍对企业内部的一些员工或外部的合作伙伴、客户进行保密 [6][14], 即限制能获得敏感的关键信息的人数。许多企业都会仔细区分信息类型并决定应该对哪些人保密。比如, 大型的会计或咨询公司通常制定一套完善的体系限制参与主要项目的员工对重要信息的获取, 这样可以避免员工在离开企业时带走企业的一整套知识而对企业构成竞争性威胁。但是, 过分强调保密可能不利于合作的质量, 也会对创新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允许信息在各参与者之间自由地流动这种开放的态度会促进企业的创新[15]。一些企业中, 保密和领先市场相结合被视为一种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的方法。

而不同的服务部门对关键信息的保密程度也不同[13]:广告服务业对其员工的信息保密程度要远远低于软件和管理咨询服务业。软件服务业几乎一半的管理者强调企业内部的知识或敏感信息会对客户保密, 而在管理咨询和广告服务业中这个比例仅有33%和22%。另外, 企业的规模也会影响对保密方法的实施, 例如一些小型服务企业不看重对信息的保密, 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对一些员工、客户或者外部合作伙伴隐藏信息。

2.2.2 锁定策略。

锁定策略是指通过与主要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管理确定企业对创新等相关知识的所有权, 防止核心知识从利益相关者处流失。这种策略有两种, 分别是内部锁定和外部锁定策略[5,6]。

内部锁定策略主要是指与员工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和建立员工忠诚。在许多领域员工被看作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 一个核心员工的离开可能导致IP的大量损失。一方面, 企业可以与员工签订合同对其进行法律约束。另一方面, 企业也可以通过物质奖励、培训或其它与员工个人职业发展相关的激励措施来培养或维持员工对企业的忠诚[13]。

外部锁定策略是指与供应商、合作伙伴、外部专家签订合同, 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管理, 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等等[9]。其中外部锁定策略以与供应商签订合同和与客户之间建立相互保密的信任关系这两种方法为主。与供应商签订合同主要是指企业与服务提供者之间就产品所有权的归属以合同形式确定下来, 特别针对供应商为企业定制的产品, 防止其将同样的产品转售给其他公司, 尤其是公司的直接竞争对手。与客户间建立互相保密的信任关系有利于双方形成较为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防止因为客户更换服务提供商而导致企业的一些知识资产从客户那里流到新的服务提供商。由于服务业的高定制特性, 企业与客户之间存在高度的知识互动, 事实上很多知识是从客户流失的, 因此, 维持跟客户的信任、保密关系很重要。

2.2.3 领先市场策略。

领先市场策略, 即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快速地把新产品和服务引入市场, 企业就可以在时间上领先竞争对手[14]。有些学者也称为缩短创新周期[11], 其本质都是让潜在的竞争对手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模仿或复制, 从而起到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效果。因此, 等到其他企业对其产品和服务进行模仿时, 该企业已经转移到下一代产品和服务。领先市场策略也支持企业活动, 对于发展较快的企业如软件和移动技术服务业来说很重要。但是, 这种策略会增加企业的成本, 这就意味着企业必须在短时间内收回创新成本。

2.2.4 复杂设计。

复杂设计是指通过增加知识资产自身模仿的难度来实现保护的目的, 其原理类似于制造企业中的复杂产品设计, 通过自身的复杂性、系统性增加其复制、转移的难度。服务业中这一保护手段是指在产品和服务中采用有形成分和无形成分相结合的方式来增加其被复制和模仿的难度[9]。当服务业的相关流程或工具的运用必须与使用者的专业水平和经验、企业环境体系和资源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有效作用的时候, 即便这套知识资产被其它企业所获取, 离开了使用者的经验以及企业的配套体系的支撑作用, 同样的服务流程所发挥的效果也是非常局限的, 这种复杂设计增加了这类知识被复制的难度, 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2.2.5 公开发表。

与保密相反, 企业可以将新想法或新做法对外公开, 确定众所周知的创新者地位, 从而从社会道德上约束其他人对该想法的复制行为, 达到保护的效果。事实上, 当企业把创新声誉看作其竞争成功的因素时, 这种声誉上的约束力可以有效阻止其他企业的模仿。这种方法对极易模仿和复制他人新想法的服务部门来说很重要[12]。

公开发表也是有法律效力的。因为不论企业以何种方式公开发表都可以构成需要新颖性的专利申请的障碍。因此, 该方法可以阻止其他企业在相同的领域申请专利。比如企业可以在小地方的报纸上发表关键的信息。这样可以阻止他人申请专利, 而且竞争对手也几乎不可能从一个小地方的报纸上获得这些关键的信息。另外, 一些企业也会在网站上公布其相关研究的文章, 比如IBM就在其官方网站上提供其相关研究文章。因此, 当存在竞争者也在对类似的新想法进行开发的风险或者企业无法支付申请专利的费用时, 快速公开发表则是一个很好的保护方法。

3 KIBS知识产权与保护方法概念框架

根据以上的分析, 笔者对KIBS的知识产权与保护方法之间的对应关系构建了一个概念框架:

1) 锁定策略中的内部锁定是保护工作知识的主要方法。工作知识主要根植于员工的头脑中, 企业主要通过与员工签订合同或建立员工忠诚度来有效地防止员工的离开给企业造成的重大损失。2) 保密和外部锁定策略是保护客户和市场知识的主要方法。一方面企业客户的核心资料要对员工进行保密, 另一方面, 企业要通过与客户签订合同、对客户关系进行管理来维持跟客户的信任、保密关系, 防止客户更换服务提供商而使重要知识流失。3) 正式的知识产权 (IPR) 保护、领先市场、复杂设计是企业服务产品或产出的主要保护方法。一些服务产品或产品可以用IPR进行保护, 而由于很多服务产品容易被复制, 所以服务企业可以通过持续构建一种领先优势使得别人在模仿或复制本企业创新成果前向市场推出新的服务[9]。复杂设计可以增加服务产品中的隐性成分达到保护的目的。4) 保密、复杂设计和出版是保护创新中的隐性或显性知识的主要方法。与创新有关的核心知识对可以通过复杂设计或对员工保密来进行保护。而公开发表一般是在竞争对手也在进行类似的开发时企业采用的有效的保护方法。虽然这些保护方法的性质和直接使用目的略有差异, 但本质上都是为了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

4 结语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研究 篇6

1 国外研究进展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已经成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由于欧洲国家服务业相对比较发达, 因此研究涉猎的广度和深度也领先于其他国家。尤其自1998年由欧盟首先发起了专门针对服务业的调查项目——SI4S以来, 各方面的研究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研究工作也正经历着逐步成熟和发展的过程。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综述。

1.1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定义及创新认识方面

目前国际上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尚无统一的概念, 各国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定义, 主要有:Miles (1995) 指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指那些显著依赖于专门领域的专业性知识, 向社会和用户提供以知识为基础的中间产品或服务的公司和组织;Baark Erik (1999) 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创新型的服务业;Muller和Zenker (2001) 提出KIBS主要是为其他公司提供有高知识附加值的服务公司;Kong Rae lee (2003) 认为KIBS在许多方面同普遍服务存在差异。

学术界最初以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理论为基础, 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的行为、轨迹和机制的研究 (Galloujetall, 1997) , 并在此基础上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创新滞后于制造业 (Miles, 1993) 。随着研究的深入, 产生相对客观的服务创新概念 (Emmanuel Muller;David Doloreux, 2009研究成果, 以及对创新模式的深入探讨。

1.2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作用和影响方面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作用与影响包括对企业自身、行业 (本行业和其他相关行业) 、地区以及国家经济的影响。Iose Albors等学者 (2008) 分析了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创新动力, 以及创新对于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 结果发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创新都与业绩正相关。Heidi Wiig Aslesen (2008) 研究发现, KIBS从业人员的转移会通过知识的流动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Mika Kautonen和Anne Tuhkunen (2008) 通过对芬兰的商业咨询公司和广告公司的研究发现, KIBS是连接国内和地区与国际发展水平的媒介。Simmie和Strambach (2006) 研究了KIBS对城市创新系统的贡献和作用, Wer Jiang和Marja (2006) 分析了KIBS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1.3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模式方面

KIBS创新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KIBS在进行服务创新时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创新模式。对KIBS创新模式的深入研究, 将有利于合理高效的产业政策的形成。Kam等 (2004) 通过比较新加坡KIBS与制造业的创新模式, 认为KIBS企业更具有创新性和具有更高的平均创新密集度。Freel (2006) 从创新的投入与产出、创新网络、知识密集度和竞争力四个方面比较了KIBS与制造业的创新模式。Ojanen (2007) 通过对芬兰咨询公司进行实证研究, 得出其主要有客户主导创新和服务创新两种模式。Miles (2008) 分析了服务业创新的特有模式, 认为基于技术的KIBS创新与高技术制造业的创新模式相似, 而以专业知识网络为基础的创新则具有不同的特征。Corrocher等 (2009) 通过对意大利北部州进行实证研究发现KIBS有互动创新模式、产品创新模式、保守创新模式、组织技术创新模式四种创新模式。

2 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学术界在2002年后才开始接触服务业创新研究领域, 并于2005年出现“量”上的飞跃, 但是在“质”上的进展却相对较慢, 对于该问题的探讨仍然处于介绍、引进国外研究成果, 以及小范围的案例调查分析的层面上。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蔺雷、吴贵生 (2007) 的《服务创新》第二版, 魏江、胡胜荣 (2007) 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范式》。当然随着服务业在国内的迅速发展, 对该领域的研究工作也在不断地拓展, 梳理相关文献资料, 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宏观层面

郭丕斌、王其文 (2009) 对我国第一次工业企业创新调查和欧共体创新调查问卷和结果进行了比较, 认为我国企业创新活动与英国存在较大差距, 需要进一步改善;冯锋、高娟、詹正茂 (2007) 借鉴国外制定服务业创新政策, 结合我国情况提出制定政策的参考建议;刘建兵、柳卸林 (2008) 提出理论框架的同时重点探讨了服务业创新对追赶的战略意义;刘邦成、刘学方 (2009) 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相关研究进行评述, 并从组织知识理论视角探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功能释放的模式和途径。

2.2 产业层面

即对相关产业和行业的研究, 比如金融业的研究成果如下:陶颜、魏江、王甜 (2007) 《金融服务创新过程中的知识转移分析》;张维、喻颖、张永杰、熊熊、赵帅特 (2008) 分析了金融创新对中国金融业发展水平的宏观影响, 以及三个子行业的制度创新特征和演进路径。另外对金融行业的研究还涉及对创新的保护问题, 相关研究成果有, 李顺德 (2002) 《金融产品商业方法专利保护》, 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对于商业方法专利的申请仍然持谨慎态度, 所以研究工作也仅停留在介绍国外的经验和成果的层面上。

2.3 微观层面

KIBS创新受到内部体系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彭颢舒等 (2006) 认为影响KIBS创新的内部体系包括新技术、创新组织和创新文化;影响KIBS创新的外部环境包括客户、KIBS产业集群和科学研究机构, 并构建了KIBS创新要素沙漏模型。当然随着KIBS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KIBS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和政策环境的不同, KIBS创新要素也会发生相应变化。由于缺少调查数据, 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相对就更加薄弱些, 大部分已有成果基本上都停留在针对具体企业进行案例分析的阶段, 针对行业或地区调查也仅限于小范围抽样, 而且并未连续进行, 因此数据反映企业实际情况的能力有限。

3 结语

现有的研究虽然大部分显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但相关理论成果还带有一定的制造业身影, 真正适用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本身的创新研究还极为薄弱,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理论依然不够成熟, 特别是针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驱动力的提炼、创新模式构建方面的研究相对更少。总结最新发展理论, 本文认为今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研究:KIBS创新动力、创新模式和KIBS创新保护机制等方面。

参考文献

[1]熊励, 孙友霞, 刘文, 李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研究进展[J].情报杂志, 2010 (8) :22~27.

[2]魏江, 胡胜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范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 篇7

一、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过程

工业革命前期, 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城市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社会分工逐步加深, 专业化的人才开始出现。作为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初期阶段, 知识还停留在原始的积累阶段。11世纪欧洲出现大学;15世纪英国兴起律师团体;17世纪第一个保险组织诞生。这都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萌芽。但此时尚没有形成独立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虽然知识专业服务人员开始提供专业的知识服务, 但数量少、规模小。知识服务开始出现。

18世纪末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 使得以机器为代表的大生产工业把生产力又推进了一个新高度。此时, 完整的企业形态得以出现, 随之而来的是社会越来越细的专业化分工, 社会的需求不断带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19世纪开始, 信托在英、美等国家得到发展, 美国也诞生了现代管理。20世纪初, 咨询公司开始出现。这些现象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生组织的初级阶段。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机构和专业从业人员数量快速增长, 组织化服务是这一时期的鲜明特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此时不再是零散的个人行为, 而变成了由组织来提供完备服务的组织服务。组织提供完善服务, 但还依附其他产业发展, 并不是独立行业。

二战之后, 科技发展以前所未有的姿态爆炸式前行, 科技革命引领世界经济取得跨越式的发展。以美国为例, 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远远大于制造业的发展而且保持着持续增长, 在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 已逐步发展为发达国家的经济主体。咨询、金融、律师、会计、保险、设计、通信、医疗卫生等行业得到发展,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逐渐形成独立的产业, 摆脱了依附其他产业的状况, 在经济中发挥着自身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地位。

20世纪90年代开始, 世界经济形成联盟式的发展, 知识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更好的发展打下基础, 并且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得以快速发展。知识经济作为独立的产业概念被人们广泛的接受和认同。知识是第一生产力, 世界对知识产业的认同, 使作为知识产业重要组成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得到飞速发展, 出现了史无前例的飞跃。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以规模化、集群化的发展方式带动着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不再依附其他产业, 而是单纯的行业聚集带动支撑经济发展。

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主要影响因素

(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在发达国家中, 区域经济水平是影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重要因素。根据研究得出,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人均GDP与服务业消费市场的产业供需结构有着明显的关联性, 但是不是在每一阶段都呈同步的对称性, 也就是非严格的线性关系。在工业化前期, 人们的人均收入在1 000—1 500美元, 这时服务业比重快速增加到45%—50%之间;在工业化发展阶段, 人们的人均收入在1 500—5 000美元, 农业的比重明显降低、工业的比重不断增加, 而此时的服务业比重基本保持相对稳定;当工业化进入发达时期也就是信息化时代, 服务业的比重迅速增长, 达到60%—70%。区域经济水平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是影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 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是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动力, 尤其是内需市场能够先于国际市场被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所识别。由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提供的服务对消费者的个人素质有较高的要求, 例如咨询机构等所提供的服务往往是与高素质消费者紧密相关, 所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市场需求有限。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从而产生了一大批目光挑剔, 但具有较高消费水平的顾客群体, 他们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产品层次要求更为严格。促使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更早地了解市场需求的最新状态, 达到市场需求与提供服务的良性循环。也就是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创新与发展。

(三) 高素质人才供给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以知识为主要产品, 为企业客户提供专业化人员服务的产业。人力资本是决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生产力的宝贵资源。引进优秀的人才就意味着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资产的增加,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势就是优秀人力资本之间的差距。何晓东 (2006) 对人力资本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 分别对某一区域的人力资源水平提供和地区咨询产业的收入来反应地区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水平, 得出两者的相关系数达到90%, 以此证明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供给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推动性的作用。

(四) 制造业总体发展情况

伴随着经济结构不断调整, 制造业中心的转移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往往是共同进行的。制造业逐步地退出地区经济发展,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不断占有地区经济的比重。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却是来源于制造业的支撑。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制造业企业,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专业化的知识性服务。经济不断的发展、生产型企业的规模和生产效率的不断扩大和提升、国际化经营和多元化经营的情况得到广泛认同, 这些让制造型企业对生产经营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必须由专业化程度更高的服务部门提供, 专业化和高水平的服务显得尤为重要。制造业的效率提升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制造业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

(五)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模式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模式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通过集群发展模式, 为其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第一, 知识和信息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基础。由于通讯的发展使得跨空间传递的信息成本逐步降低, 但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直接关联的缄默性知识却受到空间的影响, 且距离越远成本就越高。形成良好的知识面密集型服务业集群发展模式, 有利于企业间的集体学习, 进而产生知识溢出, 达到集群共享知识和成本降低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正向效应。第二,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在对知识的收集、整理和传播上。通过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集群发展模式, 使信息处理得到了规模化和集聚化的优势, 降低信息处理的成本。第三, 经济全球化不断蔓延, 全球化的市场需求给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 带来了更多的机遇。研究表明, 通过集群发展, 英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获得了更好的世界网络关系, 及更多的客户和知识。全球知识的集聚是通过人才来体现的, 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同时, 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带来了世界各地专业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人才的集聚。

(六) 政府规划和调控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构建有效的外在支持载体。政府可以有效地规划和引导产业发展, 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通过优惠性政策扶持和基础建设相结合的方式, 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业的建设营造了更适合的发展空间。政府通过实施战略, 可以有效地将非营利组织和技术服务、制造业部门三方进行相向互合作, 实现产业能级的提升, 占领国际产业竞争的高点, 提升区域的国际竞争力。

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设计

(一)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政策体系构建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政策体系是促进和改变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业发展的核心, 核心政策和辅助政策构成了整个政策体系的有机整体。只有对核心政策和辅助政策进行准确完善的界定, 才能使得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政策体系发挥最大效能和拥有最大发挥空间。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中核心政策与辅助政策是构成政策体系的有机整体。核心政策是直接影响或者说是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业本身的政策;而辅助政策则是间接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进行有效促进的政策。在具体一项有力的政策里, 调整的可能既有核心政策, 又有辅助政策。二者可以相辅相成, 共同作用。也可单一根据实际产业发展需要, 调整其一。但对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政策体系而言缺一不可。无论核心政策或辅助政策都是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更快、更好发展的有力武器。

(二)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核心政策

区域产业结构扶持政策、发展规划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中心, 明确区域内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加大对产业结构的扶持政策, 在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同时, 促进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 向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前进。清除产业结构调整和体制优化的政策障碍, 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营造良好的政策发展环境。在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深化的新阶段, 通过市场的有效调节, 使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内部企业公平竞争, 形成优质、高效的产业结构。

建立完善的再教育体系政策, 知识更新步伐的加快, 标志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就是以知识量的丰富及知识更新的速度, 为人们提供所需的服务。政府和行业协会针对在职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从业人员, 要积极实施人员能力的再培养工程。在相关组织的支持下, 鼓励进行大学后教育, 全面开展岗前培训;加强开展在职培训, 实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建立一支信息化强、战略目标明确的, 具有创新能力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人才队伍。重点引进国外和国内著名的培训机构, 更有利于开拓人才的培养方式, 强化岗位技能培训, 提高知识面密集型服务业在职人员的宗合能力水平。

(三)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辅助政策

金融支持、资金支持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重要的推动力。当下要不断完善金融体系, 打通金融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新道路。我国的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中心的, 所以必须推动银行对制度进行创新。国家和地区应该在金融政策上专门制定一些有利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资金需求的政策, 正确引导和开发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项目建设和发展。要对企业进行贴息等资金方式支持, 广泛吸收除政府之外的社会资本投入。拓宽资金投资渠道, 鼓励企业做好上市和发展基金业务, 为营造良好的、适宜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环境提出政府政策。

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人才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保障。对于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发展, 其主要资源是有形的土地等资源;但对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而言, 其生产资源则是人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具有专业知识特征的行业, 那么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 决定着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对于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也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政府可以针对吸引不同层次人才, 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进而不断完善人才的配置, 健全用人机制。

技术开发和交流政策, 企业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技术开发和交流的载体。企业具有贴近市场、信息传达迅速、科技成果形成快的明显优势。但企业面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部分技术开发时, 明显表现出科研能力不足。根据这样的情况, 很多发达国家采取产学研的结合模式。针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技术开发的要求, 创造促进相关企业与高校共同研究的条件。由政府和产业共同分担研发费用, 促使技术开发得到更高效的开发。

完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信息平台。信息技术的完善改变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方式, 使网络化、虚拟化成为现实。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水平相对落后, 市场机制还不完善, 企业的规模小、分布散。这使信息化的平台建设的优势日益凸显, 优越性明显加强。使产业智能化水平、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化平台改善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服务方式, 使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客户双方的合作建立在更加透明和互信的基础之上促进了企业间的长期战略合作发展, 更形成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因此, 必须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中, 建立完善信息沟通系统, 着力形成系统完善、准确快速的先进化信息平台, 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快速发展。

结语

本文从区域产业结构扶持政策、区域经济环境改善政策和建立完善的再教育体系政策、促进知识创新体系的形成政策四方面诠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核心政策。研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辅助政策, 包括金融支持、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技术开发、交流政策和完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信息平台等四项政策。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实际的发展中做出理论支持。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科技不断得以进步, 推进了社会的前行。当前, 各国产业结构正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 使得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热点。通过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进行研究, 设计出有利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提升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能级, 带动其他产业创新发展, 从而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影响因素,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1]DEN HERTOG P.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as co-producers of innov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0, 4 (4) :491-528.

[2]M iles I, KASTRINOS N, FLANAGAN, K, BILDERBEEK.R, HERTOG P.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Users, Carriersand Sourees of Innovation EIMS publicstion 1995, (15) .

[3]SUNDBO J.The service economy:standardization or customization A dilemma for service firms and economic theory[J].The ServiceIndustrial Journa, I2002, 22 (4) :93-116.

[4]Muller, E.Zenker, An Business Services as Actors of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the Role of KIBS in Regional and NationalInnovation Systems[J].Research Policy, 2001, 30 (9) :1501-1516.

[5]郭红莲, 侯云先.北京市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的预测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2, (2) :292-298.

[6]郑刚.国家知识经济体系的理论建构及其测度[J].科学学与科技管理, 2001, (1) :59-61.

[7]张玉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知识创新系统中的功能研究[J].情报杂志, 2006, (10) :129-132.

[8]刘顺忠, 景丽芳, 荣丽敏.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政策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07, (4) :793-797.

[9]WOOD P.A service-informed approach to regional innovation-or adaptation[J].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2005, 25 (4) :429-445.

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 篇8

市场势力一直是主流经济学竞争理论一个重要的论题,现阶段主流经济学一般将市场势力定义为企业将自身产品价格控制在边际成本之上的能力。从以新古典经济学派为代表的静态竞争理论到现代的动态竞争理论,国外一些学者从市场结构入手来分析市场绩效,确定市场势力的来源及其衡量方法。Lerner(1934)在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下指出,市场势力是对完全竞争的偏离,并以完全竞争为基础构建了著名的“勒纳指数”,即每家企业价格边际成本差的加权平均值,

undefined。

哈佛学派的代表人物Bain(1941)认为,厂商的市场势力可以用厂商的利润率与厂商正常竞争情况下的平均利润率之比来衡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结构——行为——绩效”范式,即SCP范式。

另外,还有的国外学者从市场势力导致的相关效益角度出发,研究市场势力对开放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利益的影响。Comanor、Smiley(1975)估计了市场势力在1890-1962年之间对美国财富分配状况的影响后认为,市场势力的初始分配效应表明它会加剧收入分配中的“马太效应”现象。Hubbard(1954)估计了73个产业样本中因市场势力所导致的净损失,估计出因为制造业部门具有市场势力而导致的净损失占美国国民收入的比例在0.1%以上。

国内学术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相关产业市场势力的实证测度,近年来以下方面的研究颇具代表性:刘志彪(1992)对产业市场势力理论及其估计方法进行了介绍,并且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市场势力导致的福利效应及收入转移效应。魏后凯(2002)、杨晓玲(2005)基于不同产业的特征对中国具有代表性产业的市场势力进行了测度。黄先海、陈晓华(2006)则以浙江省纺织服装业为例,对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市场势力进行实证测算,发现基于产业层面的潜在市场势力与基于企业层面的现实市场势力之间存在背离的现象。张小蒂、朱勤(2007)从理论上提出并探索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市场势力与企业创新的良性互动与循环的命题。

综上所述,关于中国服务贸易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市场势力的研究不太多见,本文将借鉴Hall的“价格——边际成本率”法及其创建的计量经济模型对此予以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二、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市场势力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目前,知识密集型服务在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说是指一些技术和人力资本投入密度较高,附加值较大的服务。结合WTO 关于知识密集型服务的定义,并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把建筑服务,通讯服务, 保险服务, 金融服务,电脑和信息服务, 版税和特许费,其他商业服务(主要指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作为研究对象,从实证角度探讨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中我国出口企业的市场势力现状。

(二)数据选取与变量说明

勒纳指数是用于测算市场势力较为常见的方法,但由于模型中有关边际成本的数据获取难度比较大,因此本文将采用Hall推导出的测量一国潜在市场势力模型( Robert E. Hall,1785)对市场势力进行实证测算:

undefined

该模型有其适用的前提假设:(1)假定生产性的投入只有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资本存量在一定时期内固定不变,产出变化只取决于劳动投入的变化量;(2)假定一定时期内技术水平进步会影响产出的变化。在该模型中,Y表示产出,μ表示价格加成率,用来测量市场势力,W表示工资率,N表示劳动力投入,p表示该行业商品的出口价格,θ为常数,用来反映技术进步带来的影响,εt表示随机扰动项。

用Δy表示undefined,用α表示undefined,用Δn表示undefined,则上述方程(1)可以转换为:

考虑到我们是针对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进行市场势力的测算,一些数据有其内在的不可测量性,因此在做实证分析前,本文将对模型中的数据做一些适当的处理:

1.在Hall的模型中,W表示工资,由于我们针对的是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因此本文的W采用的是从事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七个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进行度量。

2.为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就业人数N 也采用从事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就业人数来进行计量。

3.由于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不同于一般的货物贸易,其产值无法进行直接测算,因此本文将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设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值与服务业总产值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利用服务业的总产值间接计算出各个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产值。

(三)模型操作与计量结果

本文将采用1997-2008年期间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七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对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的市场势力进行实证测度。为了避免模型设定的偏差,改进参数估的有效性,要先检验样本数据究竟属于无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还是变系数模型。因此,对模型主要检验如下两个假设:

H1:截距和斜率在不同的截面样本点和时间上都相同。

H2:斜率在不同的截面样本点和时间上都相同,但截距不同。

如果接受H1,则可认为样本数据符合不变截距、不变系数模型模型;如果拒绝假设H1,则需检验H2。如果接受H2,则认为样本数据符合变截距、不变系数模型;反之,则认为样本数据符合变系数模型。

利用Eviews5.1软件,估计等式(2)无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得到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在假设H1下,需检验统计量F1是否服从5%自由度下的F分布。计算得到统计值F1= 3.2578,大于5%置信度下相应的临界值F0.05(12,56)=1.92,因此,拒绝H1假设,继续检验H2。计算F2统计值,并将其与F0.05(6,56)统计值相比较,因为F2=26.29大于F0.05(6,56)=2.25 ,所以拒绝假设H2,应建立变系数模型,即模型形式为:

其中i为行业,t为年份,μi即为要求的市场势力。利用Eviews软件得到整体回归结果如下:

根据Hall的研究,当μ<1.2时,表明该产业企业具有比较小的市场势力;当1.2<μ<2时,表明该产业具有较大的市场势力;当μ>2时,表明该产业具有非常大的市场势力。从表2的回归结果看,除了其他商业服务外,其他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μ值即市场势力都小于1.2,这表明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的市场势力非常弱。在这几个市场势力较弱的行业中,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的市场势力又比其他几个行业稍高,这与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发展现状是大致相符的。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快速发展信息产业从而带动整体工业化的进程,信息业的蓬勃发展对服务贸易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从影响市场势力的重要因素出口额为例,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行业在1998-2007年间,出口额从134亿美元增长到4 345亿美元,年均增长175%,遥遥领先于其他几个行业。

建筑服务行业市场势力为0.1293,随着建筑服务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我国由于受到资本、技术等方面的制约,与发达国家相比出口劣势比较明显。

通讯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的市场势力分别为0.150997、0.277171和0.015375,几乎不存在市场势力。这是由于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后,原先受到保护的通讯服务、金融服务和保险服务等行业逐渐参与世界竞争,国内消费者对国外优质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大,导致顺差减少逆差扩大,间接导致出口市场势力低下。

在这七大服务贸易行业中,其他商业服务的出口市场势力达到2.94,存在较为明显的市场势力,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咨询行业的快速发展。1997年,咨询服务出口3.46亿美元,2006年达到78.3亿美元,增长了2161.5%,年均增长41.4%。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2009年上半年,咨询服务出口82.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3%,进口59.6亿美元,下降3.4%;顺差22.9亿美元,为最大的服务贸易顺差行业。

三、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市场势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快,但贸易逆差持续扩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具有高知识度、高技术度、高人力资本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发展,并且开始赶超传统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服务贸易。2008年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已经达到了671.9亿美元,同比增长26.5%。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数据,在1997年至2008年间,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总额从108.5亿美元发展到2008年的1 387.0亿美元,增长了11.8倍。尽管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很快,但是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净出口贸易总额却一直处于逆差状态,由1997年的84.49亿美元扩大到2007年的543.58亿美元,贸易逆差呈不断扩大的趋势,除了计算机信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在大部分年份为顺差外,其他项目在大部分年份为逆差,特别是保险服务和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逆差额在逐年扩大,而这几个行业都具有高附加值和基础产业的性质,发展不足会成为制约整体经济增长的“瓶颈”。

(二)服务贸易结构逐步改善,但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比重仍然偏低,内部结构不合理

在一些发达国家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50%以上,英国更是高达67.6%(潘菁、刘辉煌,2008),与中国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印度,其计算机、信息、通讯和其他商业服务占比达到66.4l%,而我国2008年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在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中却只占到45.6%,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内部结构也极不合理。以2007 年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分类构成为例,其他商业服务贸易额为261.56 亿美元排在第一位,占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总额的38%,而金融服务和通讯贸易额分别仅占1%和3%左右。如果在一定时期内无法改变这种不协调发展的状况那么服务业的整体竞争力以及各行业的发展将会受到极大的制约。

(三)服务水平低,同质化现象严重

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具有雇员知识化、服务个性化、服务时效性强、手段高科技等特点(郑明亮、陈祥义,2006),而在我国从事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高素质人才少,提供的服务质量较差仍处于服务的低级水平阶段,同质化现象严重,而企业要想规避价格竞争并获得一定的市场地位最好的方式就是向消费者提供差别化的服务。企业服务的差别化会增加顾客转换供应商的成本,因而,培养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具有比较显著效能。

四、提升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势力的对策建议

1.大力促进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形成规模优势。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总体水平还相当落后,产值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服务贸易的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程度也大大低于其他行业。因此发展过程中既要注重整体的发展速度又要侧重于加快发展技术、知识型占优势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政府要加大对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政策倾斜和扶植政策,完善财政、信贷等措施,另外辅之以积极地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一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扩张,还必须基于充足的国内需求,一旦该种服务的国内需求规模巨大,其生产成本将会大大降低。因此立足国内市场,改善服务贸易的需求结构,扩大需求范围并增加需求层次,形成高层次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优势,将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

2.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就是通过对知识的加工和生产不断地进行创新活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竞争说到底是知识和技术的竞争。因此,当务之急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保护企业知识产权,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和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让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在关键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其次,对我国大规模的研究机构进行市场化的改造,使他们在既有的知识优势的前提下积极向市场化的知识密集型服务提供机构转变,这样可以解决研究成果与应用的脱节的问题(白灵、汪小雯,2006)。

3.积极培育本土大型跨国公司,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知识密集型服务市场势力的形成说到底要由企业来完成。在服务业的国际化进程中,企业的主体地位日益凸现,因而决定一个国家服务贸易对价格的控制力关键性因素往往看该国服务企业的价格加成能力。目前,我国大部分知识型服务企业只注重价格竞争却忽视服务质量。以保险行业为例,一方面,保险行业存在保险产品种类少,销售方式单一,保险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低,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另一方面,为了扩大营业额,企业间盲目进行价格竞争,竞相降低费率,导致国内保险公司信用低下。这给我国的服务业带来了及其不好的国际影响。结合我国目前服务业发展的环境和契机,走企业联合为主的集团化道路,重点扶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龙头企业,注重品牌经营,鼓励服务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或重组。除此之外,政府应加快改善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配套功能齐全的国际化服务园区,为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

4.加大人力资本投入。随着知识经济这一经济形态在社会中的深化,知识资源显示出更大的价值,因此具有现代新型知识结构的人才将成为支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走向世界的核心基础,人力资本也成为服务贸易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挥价格优势的关键因素。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虽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由于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长期处于传统的经营模式,缺乏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密切相关并熟悉国外法律、国际惯例及市场环境的人才,难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因此,应加大人力资本和教育的投入,鼓励教育创新,多层次多渠道办学,组织专业的培训机构培养适应现代服务业需求的复合型服务人才。另外,要注重改革企业的用人机制,留住国内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多从海外吸引专业人才来国内就业。

摘要:是否拥有市场势力是衡量一个行业或一个企业能否取得定价权的一个主要因素。通过选取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作为切入点,在分析其出口特征的基础上引用Hall的模型,实证测算了各行业出口的市场势力,发现我国大部分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存在市场势力缺失的事实,由此提出了增进市场势力的对策。

关键词:市场势力,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Hall模型

参考文献

[1]Robert E.Hall.The Relation Between Price and Marginal Cost in U.S.Industry,Working Paper No.1785.

[2]潘菁,刘辉煌.我国知识型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1).

[3]郑明亮,陈祥义,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形成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J].集团经济研究,2006(16).

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 篇9

一、黑龙江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人力资源缺乏

近年来, 虽然黑龙江省服务业就业人数逐年增多, 在全省就业总人口中的比重也逐年上升。但是, 将黑龙江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从业人员与KIBS发展较好的上海、广东等地从业人员情况进行对比 (见表1) 发现, 从绝对值看, 黑龙江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从业人员为194.2万人, 与其余五省市比较处于最后一位, 约为广东省从业人数的1/2。由此可见, 黑龙江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从业人员在数量上严重缺乏。

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黑龙江统计年鉴 (2009年) 、浙江统计年鉴 (2009年) 、上海统计年鉴 (2009年) 、山东统计年鉴 (2009年) 、广东统计年鉴 (2009年) 、北京统计年鉴 (2009年) 。

(二)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市场化水平低

一些知识服务业尚未进入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产业化轨道, 市场化水平低。在黑龙江省知识服务业发展过程中, 以下三种现象严重削弱了知识服务业的发展动力:

第一, 在行政、事业单位和一些大中型企业内部, 福利型、事业型的服务部门还很多, 这些部门主要为内部提供服务, 向经营型、企业型转变的步伐比较慢。教育科研、文化体育过于看重公益性, 其价格被严重低估, 不能反映和补偿其生产经营成本, 从而造成我国服务业行业大面积的亏损, 直接影响到知识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 市场进入限制多, 行业垄断是一种普遍现象。除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业中的公路运输和部分社会服务业等传统服务业外, 金融、保险、电信、电力、教育、卫生、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现代服务行业和公用事业,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部门所有或行业垄断, 市场化步伐缓慢,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导致知识服务企业间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 知识服务业创新不足, 企业经营效率低下, 同时产生行业收入分配严重不公。

第三, 医疗卫生、城市交通过于看重社会福利性。导致这些行业过分依赖于政府, 缺乏自我发展机制。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不健全, 这都是不利于知识服务业发展的。

(三)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低

黑龙江省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虽有所发展, 但是服务业的构成主体仍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批发和零售业和餐饮业。2008年仅这3个传统服务业的增加值占服务业总GDP的比重就达到50.4%, 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等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近几年一直在1.6%左右, 大约比全国平均值低0.9个百分点;2008年黑龙江省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只有2.7%, 远远低于全国17.5%的平均水平。表2中列出了全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程度较高的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的发展情况: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黑龙江统计年鉴 (2009年) 、浙江统计年鉴 (2009年) 、上海统计年鉴 (2009年) 、山东统计年鉴 (2009年) 、广东统计年鉴 (2009年) 、北京统计年鉴 (2009年) 。

在六省市的横向比较中, 黑龙江省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 无论是GDP总量, 还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 都与其他五省市相差甚远。2008年黑龙江省GDP总量达到8310亿元, 与北京市9353.3亿元 (见表2) 的差距最小, 与广东省30673.71亿元相差最大, 仅为广东省GDP的1/3左右。

通过图1, 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进行对比, 黑龙江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15.52%, 在六省市排序中居最后一位。仅次于山东的23.03%, 仅为北京市的59.02%的1/4,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与占GDP的比重要远低于北京和上海这两个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的中心城市。这说明黑龙江省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高。

二、黑龙江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优化产业布局, 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空间聚集

根据对产业集群理论的分析, 集群形成的方式主要有三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自发形成。自发形成集群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而黑龙江省正迫切需要服务业竞争力, 优化产业结构, 解决就业难问题, 因此自发形成对于迫切需要快速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黑龙江省来说太过漫长。而自上而下的方式适用于未形成产业集中的情况下, 由政府和企业培植某类产业的集群。这显然也是不适合黑龙江省情的, 因为目前黑龙江省内各地已经形成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初步产业集中, 如哈尔滨市长江路CBD、大庆的高新技术开发园区、绥芬河的口岸物流产业等。因此, 现在的黑龙江省比较适合自下而上的集群形成方式, 在现有的产业集中基础上通过企业自身努力, 加上政府的扶持, 逐步加快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形成。

(二) 建设信息基础设施, 构筑创新平台

基础设施是指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要为各个经济部门提供服务必需的信息加工、网络设备等硬件设施。通信建设、信息化平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不仅有利于构建一个促进知识流动和扩散的环境, 而且经济水平的提高将大大降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创新成本, 从而为其发展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由于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 这将影响产业结构升级, 也不能有效消化、吸收世界先进技术, 从而成为制约黑龙江省科技发展的瓶颈。因此, 今后黑龙江省应该不断加大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入, 为发展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与经济竞争力提高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具体做法:一是建立并完善政府的信息管理数据库, 充分利用政府的资源优势, 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提供全面、真实的信息、统计等信息支持和技术支持。二是由相关政府部门牵头发动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建设, 加快形成一个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和一个共享的开放型数据库, 尤其要加快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网建设。打破政策部门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垄断, 降低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获取信息资源的成本。三是政府应兴建公共的知识服务平台, 尽快解决公共信息渠道不畅、供应不足的问题, 打破信息封闭, 整合政府部门、科研单位、信息分析研究机构的信息资源, 建立区域性公共信息网络。

(三) 以科教产业为重点带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

在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过程中, 在经济发展的任何时期内, 总会存在着一组主导产业, 推动和刺激了其他产业的发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其在知识经济中的影响, 已引起全球的关注。我国提出的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 同时也是第三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战略。今后必须加大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力度, 继续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 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 把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放在更加重要位置, 逐步使科教产业成长为支柱产业。同时不断加强产学研联合, 促进产学研联合方式不断创新。全省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和引导以企业为主体, 建立市场化、多形式、多层次的产学研联合体。鼓励和推进高等学校、研究院所进入企业或与企业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行业共性技术中心。

(四) 政府要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为服务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 加快建立公开透明、管理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 允许各类资本进入法律允许进入的服务行业, 实现不同所有制服务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进一步优化融资环境, 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服务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 鼓励创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支持服务企业运用新技术、发展新业态, 大力支持中小服务企业发展。做好服务业的新闻宣传工作, 引导居民合理扩大服务消费, 营造有利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 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监管制度。整顿和规范服务市场秩序, 坚决打击违法行为, 严肃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 坚决查处侵犯知识产权行为, 建立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体系, 逐步完善服务市场秩序。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建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自我规范和约束机制。完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监测体系, 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 创新信用消费方式, 规范发展租赁服务, 拓宽消费领域, 全力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五) 完善黑龙江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

与国家层面的服务业发展政策相比, 地区服务业发展政策是国家服务业政策的细化, 内容更加具体、可操作性更强、政策时效相对较短、措施手段更加多样、干预性也更加直接。从省级层面来看, 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仍然比较多, 情况也比较复杂, 而且省内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 因此适宜制定框架性政策, 强调政策的指导性、平等性和鼓励性。省级以下地区, 包括市、县 (区) , 区域内不同地区的服务业发展水平相似、层次相仿, 适合制定较具体、可操作性较强的政策。总的来说, 要把握好政策的计划性、可操作性和短期性。不断完善已出台的行业扶持政策, 明确具体适用范围和实施细则, 确保各项政策得到彻底落实。

参考文献

[1]辛枫冬.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 2010 (2) .

[2]张贺.黑龙江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0.

[3]高娟.创新视角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研究与政策启示[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

上一篇:矩形多孔砖下一篇:现代化的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