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精选12篇)
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 篇1
为了适应多样化、个性化的市场环境, 现代企业纷纷联手构建一种新的经营模式——虚拟企业。在虚拟企业里, 成员企业交流信息, 共享知识, 不断创新, 知识成为虚拟企业运作的根本要素之一。而知识管理则是虚拟企业提升效率水平的根本保证。作为管理学的热门领域, 专家学者们主要从技术、模式等层面对虚拟企业知识管理进行研究, 而对其组织、流程、机制的研究较为薄弱。然而, 作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开展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恰当的环境、有效的评价, 更需要适当匹配的组织结构。正如人体的骨架支配着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等功能一样, 组织结构在整个虚拟企业知识管理中同样起着重要的“框架”作用, 加强它的研究, 必将对改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内涵
组织结构是表现组织成员排列次序、空间位置、聚集状态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它是执行管理和经营任务的体制, 在整个组织中起着“框架”作用。有了它, 组织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知识流才能正常流通, 组织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组织结构有静态和动态两层含义:静态指的是组织结构的框架体系, 它可以用组织结构图、职位说明书和组织手册来表示;动态指的是组织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即组织的责、权、利的分配关系, 这一关系是由组织的分工、协作引起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是指虚拟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组织成员、知识资源在逻辑次序、空间位置、聚集状态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物理分布状态。
二、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特征
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需要一个强大的组织结构, 该组织与工业时代的传统组织应该有决然的不同。
(一) 扁平化。
就是精简中间管理层, 把层次众多的金字塔式组织压平, 使得虚拟企业成员之间的知识传递更快, 使虚拟企业中的每个成员 (或员工) 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和创造性。
(二) 柔性化。
这是与刚性化相对应的, 典型的柔性化组织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职务界限模糊;二是集体决策参与管理;三是上下左右进行良好的意见交流。柔性化组织要根本改变由企业领导驾驭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 真正发挥广大员工的无穷的创造能力, 而且还需要建立柔性化管理机制, 及时将员工的个人知识转变为企业员工共享的知识。
(三) 网络化。
现代社会的网络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信息、交流知识的重要途径。网络化结构以比其他现有组织速度更快、更富有情感、更能节省资源的方式沟通信息。企业员工通过这一网络不仅可以了解到技术创新的最新发展, 而且彼此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 并在交流中使知识得到共享与发展。网络上的每一个结点都是创新的源泉, 所以企业内部网络联系越广就越有利于创新, 信息就能得到越多越好的共享, 知识也就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另外, 通过网络化组织, 企业也可以与外部建立知识联盟, 尽可能地吸收各种知识, 并使之与本企业的知识相结合, 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四) 适应性。
该组织结构使虚拟企业可集中社会中已有知识资源快速响应市场机遇, 从而大大增加企业竞争能力, 降低失败风险;该结构没有一成不变的组织边界, 在运作过程中可以重组和迅速调整。
(五) 集权与分权的统一。
盟主企业在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方向选择以及知识管理的自组织范围的确定上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同时各成员企业也有相对独立的知识管理实施的独立性。
三、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吧模型设计
(一) 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吧模型设计的影响因素。
根据经典管理学理论, 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有:环境、战略、技术、组织结构和生命周期等。
1、环境因素。
环境包括一般环境和特定环境。一般环境包括对组织管理目标产生间接影响的诸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技术等环境条件, 这些条件最终会影响到组织现行的管理实践。特定环境包括对组织管理目标产生直接影响的诸如政府、顾客、竞争对手、供应商等具体的环境条件, 这些条件对每个组织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并且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两者具有互动性。为了增强组织的环境适应性, 不同的组织应该采用不同的类型。
2、战略因素。
战略是指决定和影响组织性质及根本活动方向的总目标, 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方法。有研究表明:许多经营成功的公司, 如果保持在单一行业发展, 最好采用集权的职能结构, 而实施多元化经营的公司, 一般宜采用分权的事业部结构。不同的发展阶段应匹配相应的组织结构, 否则新的组织结构如不因战略而异, 就将毫无结果。因此, 在选择组织结构时一定要考虑战略要素。
3、技术影响。
任何组织都需要通过技术将投入转换为产出, 因此在进行组织结构设计和选择时要考虑技术因素。专家佩罗认为, 组织内部部门技术越是常规化, 组织规范化、集权化的程度就越高, 采用机械式组织结构的效率也就越高;组织内部技术越是非常规范, 组织规范化、集权化程度就越低, 这时柔性大的有机式的组织结构效率比较高。
4、组织规模。
布劳认为, 组织规模是影响组织结构性选择的最重要的因素。当组织规模扩大时, 组织的规范化、集权化、复杂化、人员结构比率等指标都会发生变化, 风险也随之提高。当组织规模扩大时, 组织的分权化变革就成为必然, 采用分权型组织是较好的选择。
5、组织的生命周期。
组织的演化呈现生命周期特征, 组织结构在各个阶段呈现不同形态。奎因认为, 企业的成长包括创业、集合、规范和精细等阶段, 每个阶段又分为稳定的发展期和组织的变革期。因此, 在每个阶段的后期, 组织内部会产生很多的矛盾和问题, 使组织结构与活动不适应, 这时必须经过变革才能使结构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使组织保持适应性。因此, 在进行组织结构调整时一定要考虑组织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二) 适合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吧的模型设计。组织单元的设计 (知识吧) :在组织中具备独立个体属性和行为能力、在组织过程中能执行独立组织活动以完成相关业务、在相关领域中满足一定需要并且不能再分的最小组成部分, 称为组织单元。在虚拟企业知识管理过程中, 我们认为组织单元既要有静态的结构部分, 也要有动态的结构部分。结合面向对象的知识, 我们设计了以下组织单元, 如图1所示。 (图1)
静态结构部分主要充分反映组织单元相对固定的属性的吧类图、吧包图和构件图。比如:
动态结构部分主要反映对象运动过程及其动态特性 (运动性) 的描述体, 包括用例图、交互图 (时序图、顺序图、通讯图) 等。
四、结束语
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竞争的日趋激烈和资源整合的日益复杂, 迫使虚拟企业在知识管理过程中不断调整组织结构, 提高竞争力。因此, 本文在针对组织结构与知识管理之间的相关因素, 知识管理流程引入组织框架设计, 提出一种类组织架构:静态组织框架和动态组织框架, 并加以描述, 为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组织建模提供参考。
摘要:本文介绍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内涵, 阐述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特征, 在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 构建适合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组织结构的吧模型。
关键词: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组织结构模型,吧模型
参考文献
[1]叶飞, 孙东川.面向全生命周期的虚拟企业组建与运作[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2]包国宪.虚拟企业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8.
[3]余鲲鹏.海峡西岸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实施影响因素及策略[J].科技管理研究, 2010.8.
[4]程刚.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应用的环境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10.4.
[5]李贺等.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式的构建研究[J].情报杂志, 2008.8.
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 篇2
这是中小企业实施虚拟化管理的最主要方式。作为被委托方的培训机构需要有良好的软硬件设施:一是拥有合格的培训管理人员和培训专家。二是拥有满足培训所需要的教学场所、实习基地以及各种培训运作的前提。在培训规划阶段,由培训机构选派培训需求分析专家深入企业,帮助企业确定需要培训的内容,向企业主管领导提出建议并提供咨询,
企业领导依据当前和今后业务发展的需要,确定培训的轻重缓急,并提出具体要求,培训机构则依照企业领导的要求制定培训计划。接着委托方和被委托方共同讨论拟出的培训计划,并以商业运作方式洽谈培训事宜。在培训实施阶段,作为委托方的企业可以根据培训规模大小及重要程度派出专职或兼职的督察员。在培训评估阶段,若是小规模的评估,通常只由培训机构按已制定的评估制度进行。若是规模较大投入较多的最终培训效果评估,为客观公正起见,可以聘请第三方(如专业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也可以是企业、培训机构和专业评估机构共同组成评估小组予以评估。
引导和鼓励员工进行自我开发式培训
浅析现代企业虚拟团队的管理 篇3
关键词:虚拟团队;电子沟通;信息共享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22-0075-02
传统的企业组织模式以员工工作性质、业务特长为标准,把相同业务内容的人员划分到同一个部门,以方便企业的管理。但是,在以项目型管理为特点的企业里,这种组织机构受到了考验。如果一个项目过程涉及企业的多个部门,涉及企业多个部门的不同级别的工作人员,企业该如何协同这些人的行动?
其实,所有涉及到相同项目的人员 ,都可以把他们看作是一个团队,但这是一种临时性的团队。这种团队具有以下特点:团队相对不稳定,成员随项目的进展而随时增加或缩减:所涉及人员对于项目的参与程度不同: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松散,大多数的时候,在团队成员甚至在公司管理者眼里,并没有把它视作一个“团队”。我们可以称之为“虚拟团队”。
1 虚拟团队的特征
有关虚拟团队的定义,不同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虚拟团队是一个群体,他们分散于不同的时间、空间和组织边界,但他们一起工作,共同完成任务。TOUNSEND等这样描述这种组织机构形式:虚拟团队由一些跨地区、跨组织的、通过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联结、试图完成共同任务的成员组成,虚拟团队可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体:一是现代通讯技术;二是有效地信任和协同教育;三是雇佣最合适的人选进行合作,而是人员是最重要的的因素。也有人提出;超越50英尺之外进行运作,通过电子沟通进行协作达到他们共同目标的团队,都可以称之为虚拟团队。
综合相关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虚拟团队存在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团队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二是团队成员地理位置的离散性:三是采用电子沟通方式:四是宽泛型的组织边界。
2 虚拟团队的类型
虚拟团队可分为以下七种类型:①网络式虚拟团队。团队和组织边界模糊,团队成员具有较高流动性。②并行式虚拟团队。团队成员构成明确,团队和组织边界明确,在短期内构建的为改善某一过程或系统而设计方案的临时性组织,任务完成时自动解散。③项目产品开发团队。团队界限明确,团队成员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团队任务具有长期性,非常规性,团队具有决策权。④工作团队。团队界限明确,成员确定,完成常规的、单一功能的任务,通过内部Internet进行沟通、共享信息。⑤服务团队。由提供网络维护、技术支持的跨地域的技术专家组成,根据不同地区的时差轮流工作。⑥管理团队。由跨国公司的高层人员组成,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协同工作以指导公司目标的实现。⑦行动团队。对于紧急情况,突发事件提供快速反应。
3 虚拟团队的投入产出模型
综合虚拟团队相关的案例研究,虚拟团队主要包括三个要素:目标、成员和联结。
①目标。目标对虚拟团队而言,尤为关键。因为目标是使虚拟团队成员一起工作的粘合剂,只有当团队目标被团队成员认同和接受,他们才会一起工作。在虚拟团队中,目标必须转换为行动方案,成为团队成员一起工作的基石,并要求目标具有可合作性、任务相依性和结果的具体性。团队的存在是为了获得结果,没有合作性的目标,项目任务始终不会启动,如果任务都是相互独立的,团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由于个人和单个组织独自无法取得预期的结果,通常会建立虚拟团队解决面临的困境。
②成员。团队成员是虚拟团队的核心,必须考虑以下三个关键因素:一是独立性。虚拟团队的每位成员必须自主、自我依赖,但又能相互依存。二是领导分享。虚拟团队的每一位成员能随着团队进程,担当领导者角色,领导者随着任务的变化而变动,每一位成员在任务进程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专长。三是整合水平。虚拟团队不仅仅是横向连接的团队,它必须能与组织上下连接。
③联结。联结是联系,不仅仅是技术。这些联系可通过面对面的交谈,也可通过信息技术。但这些联系本身是被动的。任务的结果需要某些类型的互动,互动能产生关系,如果这些关系是可信任的,则其就有持续性。信息时代的不同之处并不在于关系和互动,而是数字技术。数字技术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互动机会,但这些技术如何影响组织方式值得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并不想放弃其他沟通方式,而是要加以丰富化。如可以通过面对面交谈,快速建立信任关系,但如果存在空间距离,就不可行。一旦明确了团队目标和成员,我们就可以选择最为适用的联结方式与团队成员沟通,并完成共同的任务。
4 成功虚拟团队的关键要点
虚拟团队想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以下9方面的工作:①认真选拔团队成员,团队成员必须具有自我开拓意识,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其他较高的虚拟团队技能。②保持项目任务为中心,使团队成员能测定自己的工作进程,明白自己是否处于目标方向之中。③保持团队的积极互动和行为取向。④公共协议的标准化。⑤建立清晰的团队目标。⑥恭贺目标的达成。⑦建立共享空间。共享空间能超越工作范畴,实现团队成员的互动。⑧识别成员需要克服的协作障碍。⑨明确危机发生时团队成员应该做什么,应与谁联系和决策的等级层次。
5 虚拟团队在管理上的问题
虚拟团队既然不同于实体团队,那么它就具备自己的特点。虚拟团队在管理上经常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①团队成员的行政隶属与项目隶属。每一个团队成员首先属于公司某一具体部门,在业务上受该部门的领导,这是行政隶属。其次,每一个成员又在项目上受到项目经理的指导,这是项目隶属。这种双头领导的现象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管理效率的降低。②沟通过度与沟通不足。对于一个真正的团队,经常性的“团队会议”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以项目为中心的“虚拟团队”来讲,每个成员涉及到项目的时间、深入程度不同,对于项目进展信息的需求也就不同。频繁的“团队会议”会造成大量的时间浪费,沟通过度。如果团队没有及时的进行有效的沟通,成员之间的配合就会出现问题,又导致沟通不足。③绩效考核。员工在不同时间参与不同项目,对于每个项目的贡献也不尽相同。如何客观的考核员工绩效?很多企业对于员工绩效考核的依据来自于其行政隶属部门的工作评价。而存在虚拟团队的企业里,往往项目经理能够更清楚的知道虚拟团队成员的项目贡献有多大。
6 解决对策
虚拟团队的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归结为一点:准确信息的缺乏。及时、准确的项目信息可以有效避免沟通过度和沟通不足,使员工在多个项目之间、在所属项目与本部门临时制定的工作之间取得平衡。而员工充分的项目参与信息又可以提供绩效考核的有力依据。
因此,IT技术是虚拟团队管理的必要手段。其中销售能力自动化(SFA)是一个在目前看来具有现实意义的方法。在实践中,SFA也其实达到了有效管理虚拟团队的作用。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北京某数据系统有限公司在虚拟团队的管理中应用SFA的三个功能模块:任务协同、信息共享和知识共享。
任务协同是指SFA在销售中的某一阶段制定任务,选择相关参与人员,灵活的、阶段性的扩大或缩小虚拟团队,有时总经理也会纳入虚拟团队。
在虚拟团队确定后,SFA通过信息共享的方式完成对虚拟团队的协同。这包括:首先是关于项目进展的信息共享。这个模块可以通过客户、机会等资源对团队或个人进行共享设置,使得信息能够及时准确的传递给应该到达的成员。其次,是项目知识的信息共享。即该项目涉及的产品、技术、竞争厂商、应用解决方案等。
通过知识共享使得“虚拟团队”的成员可以及时了解到非本部门业务范围、但涉及项目的相关信息,从而达到默契的工作配合。
参考文献:
[1] 刘雪峰,张志学.模拟情境中工作团队成员互动过程的初步研究及其测量[J].心理学报,2005,(2).
敏捷虚拟企业知识网络模型研究 篇4
目前, “敏捷虚拟企业是21世纪企业主要的组织形式”这一观点已得到普遍认同, 它被认为是企业应对快速多变的市场的重要手段和方法[1]。敏捷虚拟企业是将不同企业的核心能力进行“强强联合”, 为企业减短产品设计和开发周期, 以实现对市场需求机遇的快速反应[2]。其所具有的敏捷性、虚拟性及动态性的核心是知识资源[1]。知识网络作为第二代知识管理, 是敏捷虚拟企业运行的基础平台, 作为一种外部资源整合的手段, 能弥补单个企业知识的不足[3]。
现有关于虚拟企业知识网络的研究多数集中于探讨其概念、研究视角等, 侧重于探讨知识网络“是什么”, 如柯青[4]从能力整合、运行平台和管理理念三个研究视角对虚拟企业知识网络进行了研究;李志宏[5]在论述知识管理过程的基础上, 提出知识网络是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基础网络平台的核心网络;BETTINA等[6]论述了利用核心业务构建虚拟知识网络的步骤。已有研究都未对虚拟企业知识网络运行模式及具体模型研究。本文以敏捷虚拟企业为背景, 对知识网络构成要素、层次及运行方式进行研究, 利用web2.0技术构建知识网络模型, 帮助虚拟企业识别、构建知识网络。敏捷虚拟企业知识网络的核心思想是:各个结点通过跨学科专业知识的获取、应用、共享、创新等互动环节, 经一定的关系链构成的网状系统。
2 敏捷虚拟企业建立知识网络必要性
知识资源作为敏捷虚拟企业的核心, 使建立知识网络成为解决敏捷虚拟企业知识资源共享、能力互补、伙伴合作的重要解决途径。知识网络作为敏捷虚拟企业运行的基础平台[5], 既是虚拟企业快速应对环境变化、有效运营知识资本的需要, 也是成员企业之间协同运行的需要。知识作为核心资源, 其价值也表现出敏捷虚拟企业创造的价值。知识具有对时间效用的递减性, 而敏捷虚拟企业需要的正是新知识, 所以对新知识进行快速应用和转化非常重要[1]。因此, 本文建立以下分析模型:
t为获取该知识所需时间, 其取值显然依赖于两个因素, 即获取该知识的知识距离[7] (r) 以及获取该知识的难度 (d) , t的取值与r、d的取值有关, r越大, 即获取该知识所需路径长, 相应的时间会增加, d越大, 即获取该知识的难度增大, 相应的时间增加, 所以r、d与时间t成正比。
用v1、r1、d1分别表示敏捷虚拟企业中的知识获取参数, v2、r2、d2分别表示传统企业中的知识获取参数。
敏捷虚拟企业在知识共享平台的基础上所形成知识网络, 将各成员企业所拥有的知识, 提供到平台中, 使敏捷虚拟企业能快速获取所需的知识, r即可表示成员企业获取所需知识的距离, 由于敏捷虚拟企业内部知识共享机制, 不再如传统企业一样对知识获取时风险大、稳定性低、不确定性高, 使其获取知识的路径减短, 而传统企业获取知识的路径不确定, 如图1所示, 不仅使获取知识的距离增加, 同时可能带来知识的冗余, 增加工作量, 因此企业获取知识的难度增加。
那么,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论, 得出:t1
因此:t1-t2<0
结合公式 (1) (2) , 根据公式 (3) 有:v1-v2<0
那么有:v1
即敏捷虚拟企业中知识网络能够降低知识对时间效用递减性的效果。因此, 知识网络不仅是敏捷虚拟企业的重要知识来源, 也是形成敏捷虚拟企业的优势所在。所以需要构建知识网络模型, 以增加对知识网络的认识, 从而更好对知识网络进行管理, 做到更好的创新。
3 敏捷虚拟企业知识网络模型
3.1 敏捷虚拟企业知识网络基本要素
Hakasson (1993) 认为, 网络包括三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资源、网络联系, 以其三要素观点为基础, 结合敏捷虚拟企业知识网络特点, 本文认为知识网络的构成要素包括:知识结点、知识活动、知识链、知识共享平台。
(1) 知识结点
包括核心组织 (核心企业为了敏捷地响应知识经济时代快速多变的市场机遇, 与具有不同核心能力的企业结成的暂时联盟, 一般为知识型企业, 具有自身的知识优势, 这种优势或体现在技术上或企业品牌、管理水平、市场洞察力等方面[8]) 、从属组织 (通过核心企业融合而进入到虚拟企业中的组织, 各从属组织所开展的知识活动可能只涉及知识网络运作中的一个部分[9]) 、外部相关者 (包括顾客、政府、研究所、院校等相关部门, 获取客户知识并和客户不断的进行知识交流是企业获取知识源关键, 政府等相关部门是制定政策、创新知识等的资源主体) 。
(2) 知识网络活动。知识网络活动包括了通过知识网络获取[10]需要知识 (由外到内) 、应用、共享、创新活动。敏捷虚拟企业针对顾客的需求进行小批量的快速生产, 需要获取客户知识并和客户不断的进行知识交流;敏捷虚拟企业生产多为知识密集型产品, 需要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不同学科和不同属性知识的应用不同, 需按各领域对知识进行整合和应用;敏捷虚拟企业的项目往往需要多个成员企业进行公同参与, 具有不同组织文化、技术背景、研发经验和实力的多个企业、研发团队和个人组成大跨度多层次的知识资源体系, 需要各个知识源之间进行知识共享;敏捷虚拟企业成员之间通过对知识进行获取、应用、共享, 进而创新出新的技术知识。
(3) 知识链。知识在参与知识活动的知识结点之间的扩散和转移形成知识链, 体现了共同参与创新活动组织间的交互作用, 知识就是在各条链条中流动的基础上, 各个结点呈辐射状与其他结点发生知识活动, 形成知识链, 每个节点有可能同时归属于不同的知识链, 由知识链的组合生成知识网络。如图2为敏捷虚拟企业知识链的结构。
(4) 基于web2.0跨组织知识共享平台。一个理想的敏捷虚拟企业的组建和运行必须在一个的平台的支持下才能实现[1]。Web2.0是与互联网有关的一系列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应用的门槛逐步降低、技术与需求得以方便地结合、从而产生的一次大规模的应用普及[11], 强调的是以人为导向的知识流动, 目的是实现网络中的参与者之间知识的传递、共享、创造和应用, 而敏捷虚拟企业成员之间需要一种平台进行信息交流, 从而有助于实现知识的创造和传递, 促进了组织中信息的交流、知识模式的改善、知识共享环境的营造和创新空间的拓展, 同时也促进了员工之间工作的协同性。利用web2.0技术建立跨组织知识共享平台, 通过维基、博客、即时消息等方式引导和激励成员企业、客户等积极共享知识, 为知识网络提高知识基础及共享平台。
3.2 敏捷虚拟企业知识网络层次
知识网络中存在于企业知识系统之间的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的有效互动, 是企业间知识整合的结果[1], 包括个人知识、团队知识、敏捷企业知识 (包括研究院所等) 及敏捷虚拟企业知识库, 四个知识网络层次由内向外层层递进。敏捷虚拟企业知识网络是经过知识在网络中的传播、共享、创新激发后的结果, 个体、团队之间的知识活动形成敏捷企业知识网络, 经过各个结点的有效的知识传播、共享与交流形成敏捷虚拟企业知识网络。知识网络层层嵌套, 低层从属于高层, 最终转化为虚拟企业知识网络。
3.3 敏捷虚拟企业知识网络运行过程
敏捷虚拟企业知识网络是一个动态系统, 知识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叠加、线性集合, 而是经过知识的转移、转化、群聚达到知识由量到质的变化。知识由低层向高层的知识转移流动, 转化形成团队知识、企业知识及虚拟企业知识层, 构成前向反馈;由高层向低层的知识转移流动流动, 将外部知识内化, 转化为新的内部知识, 构成负向反馈。在此螺旋状知识转化的基础上, 知识结点之间进行充分的沟通、协作, 对知识网络中大量的知识进行整合, 使知识之间具有互补性、全面性, 不同来源的知识进行碰撞、延深, 从而创新出具有更高价值的知识, 完成从“量”到“质”的变化, 使敏捷虚拟企业在短时间内释放出较传统企业更大的知识“能量”。而知识创新的最终完成要依靠知识网络所具有正反馈机制, 知识结点间进行有效的交换与共享, 并实现这些新知识在网络结点间进一步共享, 从而正向促使知识增加, 达到网络的临界容量。同时, 成员企业之间共享知识、创新知识的过程, 也是其学习、吸收外界知识的过程, 使敏捷虚拟企业中各方达到知识“共赢”的效果, 如图3所示。
3.4 敏捷虚拟企业知识网络模型
本研究将知识网络定义为:各个结点通过跨学科专业知识的获取、应用、共享、创新等互动环节, 经一定的关系链构成的网状系统。以下建立知识网络, 设该敏捷虚拟企业中I=5, 即有5家敏捷虚拟企业, 如图4所示。顾客、成员企业、政府部门、其他部门及公开知识作为知识来源, 通过博客、维基、即时信息等方式共享知识, 形成图中的知识共享平台, 使敏捷虚拟企业有更广阔的知识获取范围, 也促进顾客与企业间的交流。
敏捷企业内部知识网络 (其他从属企业亦具有该内部网络) , 包括各个团队 (如决策层、研发部、市场部、员工等彼此之间形成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知识网络) [12], 在敏捷企业内部知识网络中, 员工个人之间、团队之间、部门之间, 可以通过社会网络或者信息网络 (内联网、互联网、及时通讯工具等) , 交流和分享企业和员工自身拥有的知识资源。通过知识网络活动, 由核心企业、从属企业、外部相关者组成的外部知识网络。
图中实线代表相关企业对另一方企业发生知识活动关系;各个节点通过知识资源引用关系形成知识链 (图中所标注的即为某一条知识链) ;成员企业将自有的知识共享到知识网络中, 从中获取、应用知识共享平台中的知识资源, 最终实现创新知识活动。节点成员企业通过相互知识活动, 形成敏捷虚拟企业知识网络。知识结点、知识链是构成知识网络的元素, 而所形成的知识网络是敏捷虚拟企业动态能力的重要知识来源, 对敏捷虚拟企业的创新、运作产生重要影响。
4 总结
通过知识网络, 敏捷虚拟企业具备了传统单个企业无法具备的全面知识体系。本文分析了敏捷虚拟企业建立知识网络的必要性, 知识网络是敏捷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平台, 是形成敏捷虚拟企业动态能力的重要知识来源, 是使敏捷虚拟企业做到真正“敏捷”的根源。在此基础上, 分析知识网络要素、知识网络运行方式及其运行的共享平台, 建立敏捷虚拟企业知识网络概念模型, 进一步明确了知识网络模型框架及各个节点组成、运作方式。该模型有助于成员企业识别知识网络结构, 从而明确自己在网络中的地位, 促进敏捷虚拟企业的知识创新;有助于敏捷虚拟企业明确建立知识网络的过程, 发现知识网络的不足, 寻找不足进而改进, 改善企业表现。
参考文献
[1]陈菊红.灵捷虚拟企业科学管理[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2
[2]DOWLATSHAHI S, CAO Q.The relationships among virtual enterpri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in agile manufacturing:An industry perspective[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6 (174) :835–860
[3]陈剑, 冯蔚东.虚拟企业构建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4]柯青.论虚拟企业知识网络的三大研究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 2006 (8) :197-198
[5]李志宏, 吴鹏飞.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模式构建与支撑平台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08, 52 (1) :35-38
[6]BETTINA, STEFFEN.Knowledge-creating Value Networks[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20 (6) :587-596
[7]王海花, 谢富纪.企业外部知识网络能力的结构测量-基于结构洞理论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12 (7) :134-146
[8]顾新, 李久平, 王维成.知识流动、知识链与知识链管理[J].软科学, 2006 (2) :10-16
[9]李丹, 俞竹超, 樊治平.知识网络的构建过程分析[J].科学学研究, 2002, 12 (6) :620-623
[10]朱秀梅, 李明芳.创业网络特征对资源获取的动态影响——基于中国转型经济的证据[J].管理世界, 2011 (6) :45-48
[11]王伟军, 孙晶.Web2.0的研究与应用综述[J].情报科学, 2007 (12) :1907-1913
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 篇5
汪锐武雪萍郑晓丹何丹农摘要:虚拟企业以网络为依托,拥有全新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采用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避免了传统金字塔组织结构产生的信息传递的时滞、延误、失真和扭曲。具体组织的实现可以采用混合型组织形式,从而结合了集中式分布组织结构和网状对等实体分布式组织结构的优点。
一、虚拟企业概述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经济系统也产生相应的进步。企业面临的环境已经由传统意义上相对的静态、单一、稳定转向动态、复杂、不可预测,消费者的需求由大众化、单一化发展为柔性化、多样化。传统企业的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全方位受到冲击,单靠技术革新已经无法解决企业所有的问题,制度革新已经成为企业产生突破的关键。虚拟企业是一种崭新的企业制度,它用信息流连接整条生产价值链建立开放式动态联盟,组建和运营的动力来自多样化、柔性化的市场需求,以市场价值的实现作为目标,因此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参加合作的企业通过各自核心能力的组合突破了资源有限的限制,整个虚拟企业组织以网络为依托,充分发挥了协同工作和优势互补的`作用,同时采用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避免了传统金字塔组织结构产生的信息传递的时滞、延误、失真和扭曲。实际上,虚拟企业已经成为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制度创新的方向,世界500强企业的大多数都在不同程度上引入了虚拟企业的运作机制,实现了自身的壮大与发展。
二、虚拟企业管理模式知识经济的关键特征是创新,面对新环境的挑战,管理理论也涌现了多种创新理论,如企业过程再造理论、竞争-合作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等。1990年美国MIT教授MichaelHammer博士首次提出企业过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简称BPR)理论,并于1993年出版了《再造企业》,迅速掀起了全世界的BPR理论研究浪潮。企业过程再造理论的基本内涵是:以过程作业为中心,摆脱传统组织分工理论的束缚,提倡面向顾客、组织变通、员工授权及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达到适应快速变动的市场环境的目的。BPR的主要原则之一就是使组织扁平化,通过适当授权,把决策点置于工作进行之中。它注重工作过程中的管理,简化了信息传递过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竞争―合作理论是相对于现代管理理论过分强调竞争这一缺陷而提出的,它认为为了实现创新,企业应当与供应商、用户甚至竞争对手建立起战略伙伴关系,目的是为了通过相互交流和学习,达到创新(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等)的目的,最终实现双赢。学习型组织理论是著名经济学家彼得・圣吉于《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强调企业员工不分层次组成小组,通过团队式学习,充分利用各自的知识差异进行交流和相互学习,有利于产生新思维并学会系统思考。
以上几种理论都是针对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而提出的新型管理理论,核心是实现创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需要全新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虚拟企业作为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制度的创新方向,企业文化主要包括开放的气氛、高效的组织结构、密切合作的团队精神和有效的综合协调,从而形成了新型现代化管理模式―――扁平化、开放式管理模式。
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以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为基础,建立了链状多阶段、多环节的劳动分工组织和金字塔式多层次、多部门的管理组织。这种管理模式使
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 篇6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虚拟利润
在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质量、成本和速度是决定企业取得并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仍而通过改进质量,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方法越来越成熟,企业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降低供应链成本,提高链上各企业的利润已经成为人们在研究和关注的话题,本文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分析它对企业虚拟利润产生的诸影响。
1有关企业虚拟利润的问题
企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的财务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是指存在着利息的情况下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的总称,它在数量上就是平均利润和利息的差额。企业的营业利润是指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和费用(包括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及财务费用),再减去营业收入应负担的税金后的数额。产品的价格、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等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动都会引起企业利润的变动。
有关企业利润的核算都是基于当期利润而言,从长远来看,不能反映出企业的增长潜力,对当期绩效的考查也不准确。当期绩效应该由当年的工作在当年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当年的工作在未来产生的经济效益组成。此经济效益就是虚拟利润。只有当虚拟利润是连续稳步增加时,企业才能稳步发展。如果先进的技术长期不能为企业带来效益即产生虚拟利润,这种技术再先进对企业也无益,其他关键绩效也是如此。所以,所有的关键绩效都必须服从虚拟利润。虚拟利润向现代企业的管理者们提出了新的观念,要用全面、发展的视角看待企业的运营状况。
2企业虚拟利润的核算
企业虚拟利润是企业各生产要素在会计年度内创造的价值总额,其基率构成包括当期效益及因当期研发与市场投入所形成的未来预计可实现的潜力增长两部分。
虚拟利润=当期效益一前期潜力增长额+当期潜力增长额
当期效益=税前利润+低值易耗品调整+维修备件存货调整+坏帐准备调整+折旧调整+无形资产摊销调整+税前劳动所得-投入资本成本
其中,税前利润为当期损益表中列示的利润总额。
低值易耗品调整额=当期低值易耗品摊销额/2-前期低值易耗品摊销额/2
维修备件存货调整额=当期转人维修备件库金额/2-前期转人维修备件库金额/2
坏帐准备调整额=本期提取坏帐准备额—本期坏帐损失发生额
折旧调整额=加速年限直线法计提折旧额一规定年限直线法计提折旧额
无形资产摊销调整,本项调整特指作为无形资产核算的专利权、专有技术的摊销调整。
税前劳动所得指在税前列支的全体员工的工资、补助、奖金等,少数员工获得的活动奖励,差旅补助、产品开发奖励等不包括在此项内。
投入资本成本=资本平均占用额 资本占用时间 社会平均借款利率利率调整系数
潜力增长额=投入产出相关系数投资折现系数利润实现修正系数 (研发投入均衡系数研发投入+市场投入均衡系数市场投入)
3供应链管理对企业虚拟利润的影响
供应链是指由客户的需求开始,经过产品设计、原材料供应、生产,批发、零售等环节,到最后把产品送到最终用户的各项制造和商业活动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上的各企业是密切合作的。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下游生产流程的重组,组织结构的改变会造成上游原材料供应企业的变化,产品终端的销售环节也随之改变策略。
1992年,重要科技业者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在思考宏碁的未来策略方向时,为“再造宏碁”提出了有名的“微笑曲线”(smmng curve)理论。微笑曲线中间是制造,左边是研发,属于全球性的竞争,右边是营销,主要是当地性的竞争。当前制造产生的利润低,垒球制造也已供过于求,但是研发与营销的附加价值高,因此产业未来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所以很多企业都在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上聚集了大量的资源,—方面加强研展创造智慧财产权,另—方面加强客户导向的营销与服氖
在供应链管理中,链上的核心企业要在垒球范围内选择合适的供应商,或是与相关外部企业强强联合,形成优势互补的战略联盟,核心企业的持续竞争力是其他企业虚拟利润增长的源泉。
进行供应链管理,就是要协调供应链节点企业的活动。缩短产品完成时间,使生产更加贴近实时需求,减少采购,库存、运输等环节的成本,控制和降低整条供应链的成本。供应商管理库存就是体现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思想,降低供应链整体库存成本,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益。从时间和成本两个方面使产品增值或增加顾客价值,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间接激活企业的增长潜力,增加企业的虚拟利润。
供应链上各企业通过信息共享实现链上各企业之间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环节的畅通。
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 篇7
关键词:虚拟企业,知识共享,知识流程
一、虚拟企业知识共享的过程模型
虚拟企业知识的流动既发生在组织内部, 也存在于组织与组织之间, 并且以后者为获取和积累知识的主要途径。成员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核心能力的要求, 分别提出对知识的需求, 并经过一系列中间处理过程, 形成最终的转化结果。本文提出了基于知识流程处理的虚拟企业知识共享模型, 并把其划分为四个阶段, 即知识需求阶段、知识提供阶段、共享知识处理阶段和知识吸收内化阶段。
1、知识需求阶段
虚拟企业组建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获取并共享合作伙伴的知识。因此, 如何在整个虚拟企业内部最大化的挖掘企业成员所需的知识, 从而提高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虚拟企业的首要任务。虚拟企业的各成员都有其自身的核心优势, 各企业之间优势互补, 从而形成整条知识链上的共同优势, 因此在执行任务时, 企业必将存在一定的知识缺口, 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来寻找这些知识。企业对知识的需求首先通过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交流, 或者是寻找企业自由的知识库等途径在企业内部进行寻求。当内部企业无法提供所需知识时, 企业成员就会向虚拟企业的知识库寻求帮助, 虚拟企业的知识库存放的大多是比较容易表示和规范化的显性知识, 如果企业找到了匹配的知识, 则向虚拟企业知识库提出请求要求反馈回所需知识, 如果没有找到所需的知识, 则需要转向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 向其它的企业成员求助。
2、知识提供阶段
知识提供阶段是知识发送方对知识需求方的响应阶段。当知识需求方提出对知识的需求时, 发送方对其进行响应。一般来讲, 对知识的提供分为两类:显性知识的提供和隐性知识的提供。显性知识可以通过文字、图形、编码等方式存放在企业或者虚拟企业的共享知识库中, 因此其共享比较容易进行, 且比较容易获取;而隐性知识存在于成员企业员工的头脑中, 是个人经验和技能的综合体, 一般比较隐晦, 难以进行标准化将其物化到知识库中。而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知识交流, 更侧重于隐性知识的交流, 需要虚拟企业构建好一个可以供组织成员进行知识交流和会话的网络平台, 从而为隐性知识的传播提供基础平台, 有利于知识需求方找到自身所需的知识。
3、共享知识处理阶段
共享知识的处理过程实质就是知识的转移过程, 知识需求方通过网络平台与知识发送方进行知识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主动识别出自身所需的知识。但知识需求方并不是将这些知识原封不动地存入本企业的知识库进行应用。由于企业自身的文化和知识基础不同, 对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处理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隐性知识具有路径依赖性以及缄默性等特点, 当所处的环境不同时, 其存在的状态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知识发送方在将知识传递给需求方的过程中会产生偏差。在需求方接收到知识之后, 就会在组织内部对其进行再组织, 开始了又一次的企业内部之间的知识交流。
4、知识吸收内化阶段
再组织后的知识并非就是需求方内部成员的个人知识, 第三个阶段的完成只代表知识转移过程的结束, 而知识的共享过程还没有真正结束, 只有当这些知识被企业内部员工理解并消化吸收, 并将有价值的部分存入企业内部知识库或者是员工头脑中, 知识共享的一次循环才真正结束。知识吸收过程就是知识需求方将获得的知识与企业环境进行相互碰撞, 从而为个体所掌握和拥有, 用来解决企业核心能力环节的问题, 这些知识才真正转化为企业内部知识, 可以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内化为企业独有的知识, 提高企业知识积累的基础, 为下一次更好地吸收企业外部的知识做好充分的准备, 从而使企业的知识共享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虚拟企业知识共享的过程模型如图1所示。
二、虚拟企业知识共享过程分析
虚拟企业知识共享各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对每一个过程进行具体的分析, 有助于对虚拟企业知识共享的把握, 从而提高共享效率, 达到最终组织的目标。
1、知识需求阶段分析
知识需求是知识共享的起点。一个组织, 从组建的一开始, 就面临着对知识的需求。例如, 虚拟企业的各个成员, 在完成自己在虚拟组织中扮演角色的过程中, 需要不断地吸收外界的知识, 只有不断地更新自身知识, 才能保持在虚拟组织中的优势地位, 否则就有被淘汰的可能。因此, 需要对自身的知识需求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在合作的过程中企业要克服对知识的刚性认识, 即要发现新的知识需求, 适时的对知识进行更新, 不能一味的因为某些旧知识在企业中曾经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就故意强化其作用, 而弱化新知识的作用。总体说来, 一个企业对知识的需求贯穿于整个发展过程的始终, 但很少有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专门花时间去关注对知识的需求, 也很少会做出对哪些知识的需求才是重点的判断, 因此, 往往在组织的知识库中保存了陈旧的、过时的知识, 而没有及时补充创新的、与组织发展相匹配的知识, 造成了知识保存和检索的高成本。
2、知识提供阶段分析
当知识需求方在虚拟组织内部提出知识需求时, 知识提供方就会根据网络化组织的一些运作协议, 通过信息网络和知识共享平台, 为知识需求方提供共享知识。但是, 虚拟企业运作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组织。在组织内部, 知识共享程度越大, 知识运用能力就越强, 对整个组织的贡献也就越大;但是在虚拟企业的运作中, 知识共享发生在组织与组织之间, 如果知识发送方对核心知识保护的意识不强烈, 很容易泄露企业的核心机密, 造成自身竞争力的减弱, 所以知识提供方要注意对核心能力的保护。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 对知识的描述技术尚未成熟, 网络信息的爆炸、企业文化的差异, 造成了用户对信息需求描述的多样性, 从而降低了检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使知识的提供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与用户的需求不匹配, 需要进行反复的索取, 知识发送方才能提供给需求方真正所需的知识。
3、共享知识处理阶段
知识需求方并非能轻而易举地将发送方提供的知识组织入库, 需要对知识的形态、结构、性质等进行一定的处理和加工, 在充分理解知识的基础上, 对其进行溶解, 使其融入企业的知识库, 内化为企业内部的知识。野中郁次郎和管内广孝提出的SECI模型, 合理的解释了知识转化的实质, 该模型清晰地描述了知识处理和转化的四个阶段, 即知识的社会化、表出化、内在化、融合化。
4、知识吸收内化阶段
一般来讲, 企业的吸收内化能力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 即知识的转换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由于企业本身有一定的知识存量, 知识的转化能力可以表现出企业对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整合能力, 通过优化和更新企业的知识, 结合企业的组织文化以及特有的理解知识的方式, 对两种知识赋予一种新的解释, 从而产生新的见解,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发现外界机遇, 进而可以使企业具备以主导者的身份组建虚拟企业的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是企业吸收内化知识的主要目的, 即在知识进行吸收后, 可以为企业所用, 以实现提高企业核心能力之目的。这种应用能力通常有一定的组织惯例, 即与企业现有的知识存量、以往进行知识吸收的能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需要长期的保持吸收和利用知识的能力, 使知识的创造过程并不是一种偶尔进行的活动, 而变为企业持续不断的、系统的对知识的一种应用过程。一般来讲, 越是以高新技术、知识型生产为主要核心能力的企业, 其知识的吸收和应用能力就越强, 在合作过程中主动吸收能力的表现也就越强。
参考文献
[1]侯人华.虚拟研发组织知识管理模式研究.吉林大学, 2008.
[2]程赟.基于知识链的网络化组织知识共享研究[J].东南大学, 2006.
[3]袁静.基于融知发酵模型的组织知识需求、获取与管理研究.天津大学, 2005.
[4]范晓春.知识联盟中的知识共享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 2008.
[5]徐凯峰.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演化模式及提升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
[6]马文峰, 杜小勇.知识检索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6 (2) :157-160.
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 篇8
虚拟企业是以项目驱动的, 由一系列空间上分布的具备不同“知识能力”的节点企业组成的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动态的网络型组织。虚拟企业各成员地理位置上的分散性和组织管理上的分布性, 要求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必须满足分布性、异构性、智能性和安全性等要求。而多Agent系统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分布性、灵活性、鲁棒性和可扩展性, 可以用来解决许多复杂动态的分布式问题。因此, 将多Agent技术应用于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是非常适宜的。目前, 已有一些研究将多Agent技术用于分布式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中。如:Aguirre[1]等将多代理系统 (MAS) 技术引入到组织中知识的发现、重用与创新过程中, 吕永波等提出了基于Agent的web知识发现模型及系统。沈洁等则根据第二代知识管理的思想, 以及现在企业、组织的分散式管理特点, 提出一种基于多Agent系统的分布式知识管理模型。[2]姜继娇等提出了一个基于多Agent的虚拟组织知识管理概念模型[3]。然而, 目前将多Agent技术用于分布式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大多数也只是从概念上简单构建了几种Agent, 而对分布在不同节点上的各多Agent系统之间以及每个节点的多Agent系统内部的各Agent之间如何协调协作完成对知识管理流程的支持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4,5]。
2 多Agent技术和本体理论
2.1 多Agent技术及其特征[6]
Agent是运行于动态环境的、具有高度自治能力的实体, 它具有自治性、主动性、响应性、智能性、学习性、社会性等优点, 它能够感知环境, 并且对外界的信息做出一定的判断和推理, 从而来控制自己的决策和行为, 以便完成一定的任务。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以单Agent为主要特征的研究思路已经无法满足应用的需求。多Agent系统 (Multiple Agent System, MAS) 的研究已成为分布式人工智能的重点。多Agent系统是指多个Agent相互通讯、彼此协调, 共同完成作业任务的系统, 它不仅具备一般分布式系统所具有的资源共享、易于扩展、可靠性强、灵活性强、实时性好的特点, 而且各Agent通过相互协调解决大规模的复杂问题, 使系统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可靠性和自组织能力。
2.2 Ontology[7]
Ontology (本体) 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 它是领域内部不同主体 (人、应用系统等) 之间进行交流 (对话、户早操、共享等) 的基础, 是对某一领域的概念以及相互关系的统一、正规、明确的描述, 是知识库较高层次的抽象, 其即由本体提供一种明确定义的共识。构造本体的目标是捕获相关的领域知识, 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 确定该领域内共同认可的词汇, 并从不同层次的形式化模式上给出这些词汇和词汇之间相互关系的明确定义。本体的构建有利于知识的共享与重用。
3 基于多Agent和Ontology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
3.1 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需求
虚拟企业的生命周期特点是强调创建、运作、调整和解体各个阶段的动态性;成员企业物理上的分布性、异构型和自治性使成员企业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耦合;虚拟企业跨企业便捷的全局协同运作, 使其成员之间的协作和协调尤为重要。基于上述分析, 一方面, 构建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必须考虑以下问题, 如:成员企业知识资源的分布性;成员企业知识资源语义、格式及其操作平台的异构性;虚拟企业知识资源的互补性导致的对知识协作的需求;虚拟企业成员企业独立而又协作的特殊组织关系导致的知识共享安全性。另一方面, 从功能层面上来看, 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必须全面支持知识管理流程的各个环节, 包括知识识别、获取、存储、 共享、应用与创新。
为了适应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分布式的特点, 本文将每个成员企业以及虚拟企业视为一个完整的知识管理子系统, 这样保证了各节点既具有传统知识管理的功能, 又能在开放和异构的环境下进行相互协作和交互。 (如图1所示)
3.2 基于多Agent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模型
从多Agent的特点可以看出, 多Agent技术可以满足有效解决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对分布性、智能性和协作性的要求。而将Ontology嵌套在Agent系统中则可以解决开放和异构不同的知识管理系统之间对知识表示语义上的差别, 更好地支持不同的系统和Agent之间的交互和协作, 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复用。因此, 本文采用多Agent技术和Ontology构建了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模型。 (如图2所示) 该模型主要包括以下11个重要的组件。
(1) 用户管理Agent (User Management Agent, UMA) :
负责管理用户的知识服务请求。对于发送请求的客户, 用户管理Agent首先要验证用户的身份, 验证的方法就是检查企业内的合同库, 看是否与这个请求的用户签订过合同, 如果有则将请求发送给翻译Agent。
(2) 翻译Agent (Translation Agent, TA) :
翻译Agent接收用户管理Agent发送来的合法请求, 将用户用其语言表达的请求翻译为用本企业本体知识表示的请求。然后判断该请求是否为一个新请求:当接收到的请求是一个新的知识服务请求, 用户管理Agent就创建一个知识流程Agent (KFA) 来执行请求的服务;如果此请求是对一个已运行的服务实例暂停、恢复或者放弃的请求, 就将这个请求转发给相应的已存在的知识流程Agent。
(3) 知识流程Agent (Knowledge Flow Agent, KFA) :
具有解释知识流程定义、控制流程实例的执行 (包括激活、刮起、恢复和终止) 、任务分配 (将知识流程分解为若各个知识活动) 活动的调度、知识流程控制数据的维护以及执行中的管理和监控等功能。当启动一个知识流程时, 与之相对应就创建一个知识流程Agent。对于流程中的每个知识活动, 如果在虚拟企业中能够执行, KFA就指派虚拟企业内相关的资源Agent负责任务的执行。如果不能在虚拟企业中执行, 知识流程Agent就创建一个请求知识服务Agent。知识活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 知识主体对知识执行某种操作 (如获取、创造等) 的逻辑单元。知识活动导致知识的某种改变, 包括知识表现形式的变化 (如知识数字化活动) , 或知识内涵的变化 (如知识创造活动) 等。通过各种知识活动, 知识得以创造和应用。而知识流程的概念是参考工作流的概念提出的, 指为完成一定目标或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特定逻辑关系的知识活动集合。
(4) 资源Agent (Resource Agent, RA) :
负责具体执行知识流程中的某个知识活动。在这里认为资源Agent既可以执行人工活动也可以执行自动化活动。知识流程Agent可以令资源Agent开始、挂起、放弃和结束;资源Agent在完成任务或者出现异常时向知识流程Agent发送消息。
(5) 请求知识服务Agent (Request Knowledge Service Agent, RKSA) :
请求知识服务Agent将委托服务管理Agent在服务记录库里查询能提供该项服务的成员企业, 服务管理Agent将查询到的成员企业列表作为请求的执行结果发送给请求知识服务Agent。请求知识服务Agent携带着请求服务的用户信息和请求的服务内容移动到成员企业 (服务管理Agent发送的成员企业列表中的企业) 中, 与成员企业中提供知识服务Agent进行协商, 协商成功则与其签订合同, 并由其完成相应的任务。协商过程是采用合同网的方式进行的。请求知识服务Agent为移动Agent。
(6) 提供知识服务Agent (Provide Knowledge Service Agent, PKSA) :
负责与成员企业中的请求知识服务Agent进行协商, 当协商成功后, 它将签订的合同保留在和他那个苦中。另外提供知识服务Agent还负责将本企业中的服务注册到虚拟企业服务记录库中。
(7) 服务管理Agent (Service Management Agent, SMA) :
负责对个成员企业所声明的能提供的服务进行管理, 例如新增服务、删除服务、修改服务、检索服务等。
(8) 服务记录库:
存储各成员企业所声明的服务。
(9) 合同库:
合同库中存储着虚拟企业与成员企业所签订的合同列表。这里合同的含义是指虚拟企业可以访问成员企业的资源或者被成员企业访问本地的资源。合同有一个期限, 当合同履行完毕, 合同项就从合同库中删除。
(10) 本体库:
本体库存储着虚拟企业领域内的多个本体。如客户本体、产品本体、设计本体等。
(11) 虚拟企业知识库:
在本系统中, 我们希望在领域本体的支持下, 知识能得以在语义基础上进行管理, 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重用和知识共享;信息能够按照本体的知识结构、知识关系进行抽取和挖掘, 并进一步进行知识创新。
而成员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模型与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模型相似, 只是缺少了服务管理Agent和服务记录库两个组件。 (如图3所示)
3.3 用户请求在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中的完成过程
图4显示了用户发出一个新的服务请求后, 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为完成这个服务所执行的各个Agent之间的交互过程, 本文采用UML中的序列图表示此过程。
(1) 用户通过客户端想虚拟企业请求某个服务, 实际上是通过客户的Web浏览器向虚拟企业的Web服务器发出请求。
(2) 用户管理Agent (UMA) 接到用户的请求后, 首先验证用户的身份, 如果身份合法, 就将请求转发给翻译Agent (TA) 。
(3) 翻译Agent (TA) 将用户请求用领域本体知识表示, 并创建一个知识流程Agent (KFA) 。
(4) 知识流程Agent (KFA) 执行知识流程, 将知识流程分解为若干个知识活动, 当某个活动可以由虚拟企业域内的资源Agent (RA) 执行, 就将该任务分配给这个RA。
(5) 资源Agent (RA) 执行完活动后, 通知知识流程Agent (KFA) 。
(6) 知识流程中的某个活动如不能由本地的RA执行, 知识流程Agent (KFA) 就创建一个请求知识服务Agent (RKSA) 。
(7) 请求知识服务Agent (RKSA) 向服务管理Agent (SMA) 发出请求, 请其帮助查找具有提供所需服务的成员企业。
(8) 服务管理Agent (SMA) 从服务记录库中检索到一个可以提供请求服务的成员企业列表, 并将此列表交给请求知识服务Agent (RKSA) 。
(9) 请求知识服务Agent (RKSA) 与成员企业域中的提供知识服务Agent (PKSA) 进行协商。请求知识服务Agent (RKSA) 可能是与多个成员企业域中的提供知识服务Agent (PKSA) 进行协商的。为了简化, 图中只给出了一个提供知识服务Agent (PKSA) 。
(10) 请求知识服务Agent (RKSA) 与提供知识服务Agent (PKSA) 协商成功, 签订合同, 双方分别将合同存入自己域内的合同库里。
(11) 请求知识服务Agent返回虚拟企业域内, 通知本域内的知识流程Agent (KFA) 所需服务已找到。
(12) 知识流程Agent (KFA) 向成员企业域内的用户管理Agent (UMA) 发出需要服务的请求。
(13) 成员企业域内的UMA检索自己域内的合同库, 确认是否有合同证明这个来自虚拟企业域内的知识流程Agent (KFA) 的请求合法。如果请求合法, UMA就创建一个本域内的知识流程Agent (KFA) 执行对应服务。
(14) 成员企业域内的知识流程 (KFA) 将将本知识流程中的活动分配给对应的资源Agent (RA) 执行。
(15) 成员企业域内的资源Agent (RA) 通知本域内的知识流程Agent (KFA) 活动已执行完成。
(16) 成员企业域内的知识流程Agent (KFA) 通知本域内的用户管理Agent (UMA) 过程执行完毕。
(17) 成员企业域内的用户管理Agent (UMA) 通知虚拟企业域内的知识流程Agent (KFA) 服务已执行完毕。
(18) 虚拟企业域内的知识流程Agent (KFA) 执行完知识流程的所有活动后就将结果返回给翻译Agent (TA) 。
(19) 翻译Agent (TA) 将整个知识流程执行的结果以用户可以理解的形式发送给用户管理Agent (UMA)
(20) 用户管理Agent (UMA) 将结果返回给请求服务的用户。
4 结语
本文针对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对分布性、异构性、智能性等的特殊要求, 构建了基于多Agent和Ontology的系统模型, 并详细说明了虚拟企业与成员企业中的多个Agent相互协作完成一项知识请求的过程。但是, 模型中各种Agent的体系结构设计, 以及Agent之间的通信协作机制, 本文并未涉及,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摘要:针对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对分布性、异构性、安全性、智能性等各方面的要求, 构建基于多Agent和On-tology的知识管理系统模型, 并详述虚拟企业与成员企业中的多个Agent是如何相互协作完成一项知识请求的过程。
关键词: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多Agent,Ontology
参考文献
[1]AGUIRRE J L.Multi-Agent based knowledge networks[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1, 20:5-75.
[2]沈洁, 罗建利.基于多Agent系统的分布式知识管理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6 (1) :56-58.
[3]姜继娇, 杨乃定.基于Multi-Agent的虚拟组织知识管理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5, 15:78-80.
[4]FURUI-XUE, YUE XIN, SONG MING, et al.An architecture of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based on agent and ontology[J].Th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2008, 15 (4) :126-130.
[5]VIZCAINO A, SOTO J P, PORTILLO J, et al.Develop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from a Knowledge-Based and Multi-A-gent Approa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7, 3 (4) :45-47.
[6]王汝传, 徐小龙, 黄海平.智能Agent及其在信息网络中的应用[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6:60-123.
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 篇9
(一) 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概念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教授提出, 经威廉姆森等人发展成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交易成本经济学。交易成本经济学是以交易为基本分析单位, 研究经济组织的比较制度理论, 属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范畴。
根据威廉姆森的定义, 交易成本包括事前成本和事后成本。事前部分包括协议的起草、谈判和维护等成本;事后部分包括交易偏离一致性后所产生的不适合成本、双方矫正事后不一致性所产生的讨价还价成本、与规划结构有关的设计与运行成本以及实现可信承诺的保证费用。交易双方欲达成协议, 必须相互了解, 将可能提供的交易机会告诉对方, 这种信息的获得和传递耗费时间和资源成本;如果交易的一方有多个经济代理人, 在决定交易条件时, 还会产生决策成本;相互同意的条件确定后, 有执行所订协议成本以及控制和监督他方以确定是否按照所订契约条款履行其责任的成本。从签约过程来看, 交易成本包括了解信息成本、讨价还价成本、决策成本以及执行和控制成本。
按照交易费用理论, 当一项交易活动的企业内部的管理费用低于市场交易成本时, 该项交易活动将在企业内部完成, 否则交易就从企业中剥离, 在市场中进行。随着IT技术和设施的高速发展与普及, 为了维护企业交易的优越性, 减少交易费用, 就要精简企业规模, 减少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 保留企业最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功能。虚拟企业因为交易事前成本降低, 内部进行的市场交易费用较自由市场交易费用低;交易过程中讨价还价的费用减少;控制和执行的费用也得到节约。可见, 虚拟企业不仅降低了企业的交易费用, 而且还降低了组织费用和生产费用, 以有限的资源、最低的成本和最高的效率提供市场最需要的产品。
(二) 核心能力理论
核心能力最早由美国的C.K.Prahalad和Gray Hamel提出。他们将核心能力定义为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核心能力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成的蕴涵于企业文化、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的能力, 是企业独具的、难以被其它企业所模仿和替代的, 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 并使企业长期在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企业技术、智力、产品、管理和文化的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集中反映, 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上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和基础。
核心能力有以下特征:价值性, 核心能力富有战略价值;独特性, 核心能力难以被其他企业复制和替代;不可交易性, 核心能力不能像其它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交易进行买卖;延展性, 核心能力存在于多种业务领域, 拓展于新产品开发中。
核心能力理论强调各合作伙伴发展自己的核心能力, 突出自己的核心业务流程, 获得在这一业务流程上相对于其他企业的竞争优势, 而将其他的非核心的业务流程交给在这方面具有核心能力的合作伙伴去完成。可见, 虚拟企业的形成需要各合作伙伴具有对某一业务过程的核心能力, 而形成了核心能力的单个企业也需要虚拟企业这个新的组织和管理模式来实现市场机遇。
(三) 组织间协调治理理论理查德森 (Richardson GB, 1972) 在
马歇尔的企业知识基础理论基础上, 提出企业间协调的知识基础理论, 补充了科斯和威廉姆森关于市场与企业相互替代的交易费用理论。他认为企业的合作关系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产业组织方式, 因为企业内部组织从根本上说就是协调“互补性活动”的结果。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 在市场中, 价格机制是实现组织间交易的依据;在企业中, 企业家的行政命令是实现组织内管理交易的依据。虚拟企业各成员企业依靠电子契约进行链接, 相互间也通过电子协议进行协调, 具有企业一体化性质。同时, 虚拟企业中各成员企业又存在独立性, 其结成的联盟随着市场机遇的变化而迅速建立或分离, 具有市场交易的特性。因此, 虚拟企业是一种半企业、半市场的组织形式, 是企业和市场的中间地带, 是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一种中间组织。
虚拟企业是处于战略联盟和竞争较充分的各类市场之间的一段组织间协调连续, 其兼具中等程度的企业和市场特征, 虽像战略联盟一样, 在组织经济活动时具有企业式的强制性持征, 但却没有战略联盟那样高度的强制性;虽像竞争较充分的各类市场那样, 组织经济活动时, 只有自主的行动和利益机制, 但竞争程度却相对更低。事实上, 虚拟企业具有垄断竞争市场中垄断程度较高的那一类市场的特征。其中, 垄断产生的原因在于虚拟企业核心能力之间的差别化。
(四) 委托——代理理论
最早提出委托——代理 (principal—agent) 概念的目的是为了研究股份制公司的管理体制问题。在股份制条件下, 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经理阶层代表股东行使管理职能。代理问题研究如何进行制度设计, 使经理层在按自身利益最大化行动时, 最大程度地实现股东的利益。委托——代理问题是由当事人各方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信息不对称是指一方拥有另一方所没有的信息, 拥有信息的一方称为代理方, 缺乏信息的一方称为委托方。委托——代理问题普遍存在, 只要当事人各方在拥有的信息上具有不对等性, 就存在着委托——代理问题。政府和纳税人、公司和雇员、供方和需方等都存在代理问题。
在虚拟企业的合作关系中, 存在着许多由于合作伙伴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委托———代理问题:备选合作伙伴不具备提供某种服务的能力, 而做出错误的能力承诺, 而虚拟企业又难以正确辨认备选者的能力, 由此产生了逆向选择问题;合作伙伴可能在签约后采取欺骗行为, 结果产生道德风险问题。逆向选择问题通常可以采用信号理论的方法解决, 即利用某种信号揭示参与者的私有信息, 将高质量的合作伙伴和低质量的合作伙伴区分开来。道德风险问题则可以通过采用激励机制来加以防范, 如给予价格补偿, 约束合作伙伴的欺骗行为。
二、评价模型数学基础
(一)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 , 是由著名运筹学家Satty提出的一种多目标评价决策方法。韦伯等将层次分析法用于合作伙伴的选择。层次分析法将决策人对复杂系统的评价决策思维过程数学化, 并将决策者的经验给予量化, 从而降低了决策中由主观因素造成的不精确性, 对目标结构复杂且缺乏必要数据的问题可操作性较强。其基本原理是根据有递阶结构的目标、准则、约束条件、部门等来评价方案, 采用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判断矩阵, 然后将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的各个分量作为相应的系数, 最后综合给出各方案的权重。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建立在专家咨询之上的优化方法, 把复杂系统中的各种因素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 形成多层次的分析结构, 弥补了人的大脑难以在两维以上空间进行全方位扫描的弱点, 便于各层次、各指标进行权重赋值。
层次分析法建立描述系统功能或特征的内部独立的递阶层次结构。层次结构一般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三层组成。目标层为最高层, 或称理想结果层。目标层可进一步分为总目标层、战略目标层、战术目标层以及子战术目标层。准则层是递阶层次结构中的第二层, 为评价准则或衡量准则, 分为因素层、约束层, 还可进一步分为子准则层、子因素层。方案层位于第三层, 又称对策层或被择对象层, 对于不同的问题描述亦不同。方案层分为子方案层或子对策层。结构的层次数由问题的复杂程度和所要求的分析深度来决定的。
其具体评价步骤为:一是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最上层为目标层, 一般只有一个因素;中间可以有一个或者几个层次, 是准则层 (用C表示) , C= (c1, c2, …cn) , 用来评价目标企业的各种定性和定量指标;最下层为方案层 (用R表示) , R= (r1, r2, …rn) 。二是构造成对比较矩阵。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二层开始, 对从属于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 用成对比较法和萨蒂1-9标度方法构造成对比较阵, 直到最低层, 准则层相对于目标层的判断矩阵为:A= (rtij) max。三是计算权向量和组合权向量。四是一致性检验。五是计算各层元素对总目标的合成权重。
通过这种比较评判结果的综合计算处理, 则可以得到关于决策对象、方案、行为的优劣排序, 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定量形式的决策依据。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是遇到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 规模较大的问题时容易出现问题, 如判断矩阵难以满足一致性要求, 难以进一步对其分组等。
(二) 熵值法
熵是信息论中测度系统不确定性的量, 作为特征值表示系统的存在状态与运动状态的不肯定程度。熵值法是一种依据各指标值所包含的信息量的大小确定决策指标权重的客观赋权法。虚拟企业内、外部环境多变, 比以往更多出现大量信息某种状态的几率问题, 所有这些不确定性都可以用信息熵的概念来描述。信息量越大, 不确定性就越小, 熵也越小;反之, 信息量越小, 不确定性就越大, 熵也越大。
其计算步骤如下:
(1) 计算无量纲化值Pij。 (i为单位, j为指标。i=1, 2, …, n;j=1, 2, …, p) 可以是结构化, 即每个评价单位的指标值占全部单位该指标值的比重, 也可以是用标准化或极差变换进行同度量化, 但为避免出现负值与零值, 需要进行线性变换。
(2) 采用shannon熵计算墒熵ej
(3) 计算差异系数gj=1-ej
(4) 对gj进行归一化, 即为比重权数
熵值法的本质是各参评单位单项指标的离散程度, 离散程度越大, 则熵值越小, 而权重却越大, 这定义了一个新的测度指标变异情况的指标, 以此指标的归一化值作为权数。显然, 熵值法同样要求有一定量的样本单位才能使用, 且权重与指标值本身大小关系十分密切。因此, 熵值法只适用于相对评价而不适用于绝对评价, 只适用于指标层的构权而不适用于中间层的构权。
(三) 灰色关联分析法
灰色关联分析法是由华中理工大学邓聚龙教授于1982年首先提出的, 该方法是灰色系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动态过程发展态势的量化分析, 是通过对灰色系统中有限数据列的分析, 挖掘数据内部规律的有效方法。灰色关联是指事物之间不确定性关联, 或者系统因子与主行为之间的不确定性关联。灰色关联分析法是基于灰色关联度, 以行为因子序列 (数据序列) 的几何接近度, 对数据序列几何关系和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进行比较分析, 以曲线间相似程度大小作为关联程度的衡量尺度, 分析并确定因子之间的影响程度。曲线越接近, 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越大, 反之则越小。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弥补了回归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的不足, 寻求系统内部诸多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找出影响目标值的主要因素, 进而从总体上把握系统动态运动规律。
根据灰色关联决策理论, 以评价虚拟企业伙伴指标向量与相对最优虚拟企业伙伴指标向量的关联度作为评价虚拟企业伙伴优劣的准则。作关联分析时, 把这种多因素问题分成不同的层次, 逐级计算它们之间的关联度, 把得到的关联度按层次用树状结构表示出来即得到灰色关联树, 再清晰直观、层次分明的逐级进行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经济管理等领域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近年来, 该方法与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中的其它原理方法相结合, 不仅解决了广泛存在于客观世界中具有灰色性的问题, 而且进一步拓宽了灰色关联分析的应用范围。
随着全球信息化、网络化, 以及市场、技术变革的加速,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面对不断变化和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 为抓住经营机遇, 赢得竞争, 必须整合核心企业优势资源, 快速组建虚拟企业。虚拟企业通常是一个动态的、暂时性的组织, 其生成期和发展期都需要选择合作伙伴并进行评估, 则合作伙伴的选择成为关键。虚拟企业伙伴之间强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而对合作伙伴作出准确的分析与评价则是提高虚拟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环节。由于涉及候选者的量大, 评价指标多且有些是定性指标, 以及专家判断不确定等诸多因素造成伙伴选择相当困难。因此, 迫切需要研究提出一种全新的虚拟企业合作伙伴定量评价模型, 利用计算机辅助工具处理复杂不确定情况的虚拟企业伙伴选择的定量评估方法, 较好地解决合作伙伴选择的问题。在需要的时候, 可以运用上述评价程序和模型对潜在的合作伙伴进行评判。
参考文献
[1]沈斌、张曙:《网络联盟企业中合作伙伴选择的研究》, , 《同济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2]冯尉东、陈剑:《基于遗传算法的动态联盟伙伴选择及优化模型》, 《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0年第10期。
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 篇10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对高技术的依赖程度更深,而我国高技术企业起步较晚,大多数的高技术企业都是中小企业,成活率低,成长性差,风险性高。虚拟企业的出现给高技术企业提供了一个可以削弱风险和增强竞争力的平台。但是HTVE在风险分散的同时又增加了一些新的风险。如何有效地控制这些风险,就成了HTVE能否成功组建并持续发展的关键。控制风险的前提是识别风险。风险识别后,对所识别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各风险因素对HTVE总风险的相对影响程度及其相互关系,为后续的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奠定基础。
2 高技术虚拟企业风险因素分析
2.1 高技术的特点及虚拟企业的风险因素
高技术通常包括公认的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微电子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光电子科学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及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等十项高新技术及其他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1]。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智力密集、资金密集、战略性、高风险性、高效益性和敏捷性的特点[2]。高技术的这些特点使高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短,市场竞争力强,时间效益性更为突出。
虚拟企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具有传统企业模式所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在给企业带来更为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其风险因素也不容忽视。因此,许多学者对虚拟企业风险因素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冯蔚东[3]和黄秀梅[4]等把风险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进行研究;叶飞[5]等把风险分成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来进行研究,并在内生风险细分上采用生命周期划分方法;宋光兴[6]等进行了虚拟企业的合作风险研究;还有一些学者把风险划分为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如曾志斌等[7]。
虚拟企业的外部(外生)风险是虚拟企业外部的环境,是不可控制的风险,是组建虚拟企业的前提。虚拟企业的内部(内生)风险是虚拟企业持续运作的保障,是虚拟企业成员间的风险,是能够进行控制的风险。通过对虚拟企业风险因素的全面分析,进而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控制,可以为虚拟企业的顺利运营提供保障。
2.2 高技术虚拟企业风险内容
高技术虚拟企业是指由一个或几个与高技术相关的企业,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的竞争优势,依据契约关系而联合起来的,通过企业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的整合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并最终向社会提供高技术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无企业法人的、虚拟的、临时的企业组织形式。根据高技术的资金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敏捷性等特点以及虚拟企业的风险因素,本文主要从6个方面对HTVE总风险进行分析。
(1)资金风险 在HTVE运行过程中,HTVE对资金的需求很大,HTVE对资金的需求主要有研发资金和生产资金(其中包括:中试和产业化所需资金)。对HTVE来说,资金是否到位是虚拟企业能否组建并运行的关键,而对投资方来说,资金成功回收是企业利益实现的保障。因此,HTVE的资金风险主要来源于投资到位风险S2和投资回收风险S3。
(2)道德风险 HTVE是一个没有法人实体的合作组织,合作的各方都要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当有更好的机遇时,使HTVE成员中途退出联盟或出卖联盟信息等情况是很可能发生的。因此,HTVE的道德风险主要包括:出卖联盟信息风险S4和成员中途退出风险S5。
(3)知识风险 HTVE是知识密集型企业,成员企业有自己的知识,HTVE有联盟知识,而联盟知识是由成员企业的一部分知识共享或联盟本身形成的。由成员企业共享形成的联盟知识有可能产生知识共享不足风险S6,知识共享过渡风险S7。由联盟本身形成的联盟知识有可能产生知识产权合理分配风险S8。
(4)技术风险 HTVE同高技术企业一样,技术风险始终存在。HTVE的知识共享可能导致企业的技术外泄,或者由于合作给个别成员提供了窃取其他企业技术的可乘之机,由于研发资金不足或者研发力量欠缺等导致的技术落后等等原因都可能引起技术风险。因此,HTVE的技术风险主要包括:技术外泄或被窃风险S9和技术落后风险S10。
(5)市场风险 对潜在的顾客来说,高技术产品是一个全新的产品,他们能否接受还不得而知,高技术产品市场需求只是一个预测的结果,对高技术产品采取什么样的分销渠道和市场上替代产品的出现等都构成了HTVE的市场风险。因此,HTVE的市场风险包括:市场需求预测风险S11,销售渠道风险S12,替代品出现的风险S13。
(6)时间风险 HTVE比传统的虚拟企业还要快速地响应市场,及时地把生产的产品投放到市场,把产品快速投放到市场的前提是要有一个成形的产品和工艺,并且还要有一套优良的产品生产系统和研究、生产产品所需的资金。因此,时间风险包括:产品研发周期风险S14,产品生产周期风险S15。
3 HTVE风险的ISM模型结构解析
通过对高技术及虚拟企业风险因素的分析,初步概括出了影响HTVE的风险因素。为了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评价和控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对HTVE总风险的影响程度。为此运用解析结构模型分析的方法,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研究,得出一个多级阶梯的结构模型。
ISM是美国J.N.沃菲尔德教授于1973年开发的,作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结构问题的一种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各种创造性技术,提取问题的构成要素,利用有向图、矩阵等工具和计算机技术,对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等信息进行处理,最后用文字加以解释说明,明确问题的层次和整体结构,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8]。
3.1 建立HTVE的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
首先,对影响HTVE的风险因素进行两两关系比较,确定各要素之间的二元关系,并在两要素交汇处的格内用符号V、A和X加以标识,如表1所示。
表中:V为表中的行要素直接影响到列要素;A为列要素对行要素有直接影响;X为行列两要素相互影响。
根据表1中风险因素的二元关系,由下式建立HTVE风险因素的邻接矩阵
通过计算(A+I)5=(A+I)6,得到可达矩阵R=(A+I)5。
3.2 对可达矩阵进行级间划分
如果R(Si)=R(Si)∩A(Si),其中R(Si)为可达集,A(Si)为先行集,则Si就是最上一级元素。找出最高级元素以后,将可达矩阵中相应的行和列划去。接着再从剩下的可达矩阵中寻找新的最高级元素,依次类推,可以找出各级包含的最高级要素集合,若用L1,…,L2,…Lk表示从上到下的级次,则有k个级次的系统,级间划分πk(S)可以用下式表示
πk(S)=[L1,L2,…,Lk]
由于R(S1)∩R(S1)=R(S1),所以L1={S1}。同理可以求得,L2={S3,S4,S5,S6,S8,S10,S13,S14};L3={S9,S11,S12,S15};L4{S2,S7}。因为S-L1-L2-L3-L4=φ,所以影响因素共分为4个层次。
3.3 建立解析结构模型
由划分后的可达矩阵,建立HTVE风险影响因素解析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对HTVE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知识共享过渡风险S7和投资不到位风险S2是底层风险,S7发生将引发技术外泄或被窃风险S9发生,而S2发生将导致生产周期风险S15发生。这4个风险都是虚拟企业的内部风险,是可控风险,要控制的主要是两个底层风险S7和S2。市场需求预测风险S11和销售渠道风险S12是源头风险,是外部环境风险,对他们进行控制是不可行的,主要是对其进行规避,如预测到S11很大,就得终止组建HTVE。
图1中的环状结构表示这7个风险因素之间是强连接关系,即7个因素互相影响,技术外泄或被窃风险S9、市场需求预测风险S11、销售渠道风险S12、产品生产周期风险S15都可以相继引发这7个风险因素,然后引起HTVE总风险S1发生。一般地环上的这7个风险因素不会无故发生,但当风险传递到这时,HTVE就岌岌可危了。知识共享不足风险S6是一个源头风险,直接对HTVE总风险S1产生影响,虽然它的发生不能导致HTVE的解体,但是知识共享不足抑制了虚拟企业健康发展。对HTVE的风险控制主要是对知识共享不足风险S6、知识共享过渡风险S7、投资到位风险S2、市场需求预测风险S11和销售渠道风险S12的控制。
因此,HTVE的风险控制主要从知识风险、资金风险和市场风险3个方面进行,把市场预测作准,将资金风险降到最低,再掌握好知识风险,HTVE就一定能够健康发展起来。风险的传递速度非常快,放大效应也很迅速。因此,还要在结构模型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风险评价方法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评价,最后,结合具体评价结果制定出一套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策略。
4 结语
高技术企业是一种高效益与高风险并存的企业,通过合作可以降低企业的整体风险。但是在降低原有风险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风险,如何控制HTVE风险是HTVE能否成功运行的关键。本文在对高技术特点和虚拟企业风险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从资金风险、道德风险、知识风险、技术风险、时间风险和市场风险6个方面,提炼出了影响HTVE总风险的14个风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利用ISM对HTVE的风险因素进行了解析,得出了HTVE风险因素的相互影响关系及其对HTVE总风险影响的重要程度。根据ISM模型分析结果,知识风险、资金风险和市场风险是对HTVE总风险进行控制的3个重点风险因素。在此基础上,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将HTVE的风险降到最低。
摘要:结合高技术特点,深入分析了对高技术虚拟企业(High-tech virtual enterprise,HTVE)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风险因素。在此基础上,利用解析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ISM)对HTVE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描述与研究,得到了HTVE风险解析结构模型。通过对HTVE风险的ISM进行分析可知,知识风险、资金风险和市场风险是影响HTVE的3个主要风险因素。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降低HTVE的风险,为HTVE的风险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分析手段。
关键词:高技术,虚拟企业,风险分析,解析结构模型
参考文献
[1]王宏起,胡运权.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界定和使用规范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4):8-11.
[2]高长元.基于Internet高新技术产品评价群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
[3]冯蔚东,陈剑.虚拟企业中的风险分析与监控[J].中国管理科学,2001(10):24-31.
[4]黄秀梅.基于敏捷虚拟企业内部风险的模糊聚类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7(1):131-132.
[5]叶飞,孙东川.面向生命周期的虚拟企业风险管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1):130-133.
[6]宋光兴,杨肖鸳,张玉青.虚拟企业的合作风险研究[J].软科学,2004(3):83-86.
[7]曾志斌,李言,李淑娟.基于模糊多属性决策的虚拟企业风险评价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4):189-192.
网上虚拟学习社区模型研究 篇11
关键词:网络;虚拟学习社区模型;设计;实现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不断发展,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学系统已经开始广泛使用,建立了网上虚拟学习社区。虚拟学习社区以网络为媒介,为学习者提供实时及非实时交互的学习环境,学习过程中需要学习者充分利用虚拟的学习环境进行交互和探索,积极构建自身知识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优势,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与自主学习,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了进一步发挥网络虚拟学习社会有效性,有必要分析与探讨应如何构建网络虚拟学习模型。
一、网上虚拟学习社区概述
虚拟学习社区是指子在某一特点的网络空间中,由学习者和助学者(教师、管理人员等)共同组成的,具有持续的师生、生生互动的社会集合体及其网络活动区域。它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帮助学习者实现知识的获取、分类、存储与共享。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师生、生生之间能够随时随地交流信息、讨论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甚至相互争论、达成共识、产生新观念和拓展与开拓思路,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也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及其他能力。
在同一个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可以处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学习者之间可能认识也可能不认识。并且,在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可能是正式学习也可能是非正式学习。其中,非正式学习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传递和渗透知识,由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组织与自我调控。因此,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教”与“学”的界限逐渐被打破,教学者可以是学习者,学习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可以为自己提供所需要的知识。不断变化的角色,有助于实现资源信息共享,进而提升学习者各方面的能力。
二、网上虚拟学习社区模型框架
基于互联网构建虚拟学习社区模型,主要由表示层、业务层、数据访问层、数据库构成,如图一所示。该虚拟学习社区模型明确地将客户端的表示层、业务逻辑访问数据访问及数据库区分出来,有利于模型系统的维护、部署及扩展。
图一 网上虚拟学习社区模型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进入终端平台后,最上面的是表示层,即Web应用的外观显示。该层直接与用户交互,用于用户处理输入输出、选择判断等。接下来是业务逻辑层,用于直接处理业务落实及系统功能等。最下面的是数据访问层,其作用就是将所有对数据库操作的有关过程业务分离开来,使用户进入学习社区时只需输入代码即可,便于对不同数据库进行读取和存储。
在这里需要阐述一点关于终端平台的问题。当前,终端平台主要包括职能手机、平板电脑及掌上电脑等。在这些终端平台上需要运行浏览器,学习者在访问和进入虚拟学习社区时,才能通过浏览器提出服务请求,进入虚拟学习社区。另外,终端平台呈现所需要的文字图像书库应采用无限标记语言技术。
三、网上虚拟学习社区模型设计及实现
由于网上虚拟学习社区中存在不同角色功能,应根据不同角色功能的差别,将其具体分为学习者子系统、教师子系统和管理者子系统。其中,学习者子系统和教师子系统作为学习社区的关键内容,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论述。
(一)学习者子系统
学习者子系统负责支持学习者进行学习的整个过程,模块包括交流、学习资源、个别化学习及社区服务等,且每个模块下仍然涵盖更加细致的内容。
1.交流模块
为了给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交流环境,虚拟学习社区为其提供了讨论、成员列表、聊天、学习小组、博客等服务。学习者登入该学习社区后可以查看社区内每个成员的详细信息,并可以查看其在线状况和发送站内信息,与其他成员进行交流;社区成员还可以借助于论坛交流学习经验、答疑解惑,进行师生、生生互动等活动,进而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社区内每个学习者还可以在各个不同的主题讨论区内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想法,为其他人解答问题或提出问题,尽量引起讨论吸引更多的人的参与进来,便于开拓思路、集百家之所想;另外,社区成员也可以根据自身爱好和兴趣建立不同的学习小组或聊天室,实时进行交流与沟通,以实现合作交流。
2.学习资源模块
学习资源模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为社区成员提供学习资源,是网上虚拟学习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板块既支持将社区资源转移到其他学习管理系统,也支持师生上传、下载与收索服务。根据需要,师生可以随意进行以上操作,完成学习目标。与此同时,该板块还可以让师生添加一社区主体内容相关的网站链接。但是,师生链接的网站需要通过学习社区审核,审核过后才可以添加到在线资源列表中。除了以上内容,教师还可以上传本地资源供社区成员分享,也可作为教学素材,包括文档、图片等内容。
3.个别化学习模块
虚拟学习社区系统具有一项特殊的功能,即能够记录社区内每个成员在社区中的活动过程,有助于为学习者的个别化学习提供详细追踪,这就是个别化学习板块所具有特殊能力。通过个别化学习板块,学习者能够自主构建自我知识体系并掌握体系构成的过程。但是,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建立网络的学习共同体,还要依靠合作学习和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4.社区服务模块
社区服务模块主要提供激发用户兴趣及参与性的网上调查、社区公告或在线用户列表等服务,为社区成员活动提供引导。
(二)教师子系统
在虚拟社区学习系统中,教师子系统主要负责帮助教师设计教学活动,辅助教师进行授课、考试、答疑等教学工作,还帮助教师对社区内的学习、资源、公告等内容进行管理,同时也为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提供帮助和支持。具体而言,教师子系统模块则包括教学管理、合作学习管理、学习资源管理及个别化学习管理等,如图三所示。
1.教学管理模块
教学管理模块主要由公告管理、课程管理及学习者工具管理等内容组成,通过一整套教学管理服务去完成各个系统的教学活动。在教学管理模块中,课程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包括选课认证重要内容。选课认证是指学生选择学习社区中任意一门课程时,需要经过开课教师的认证。只有经过开课教师认证后,学生才能进行该课程的学习。同时,教师利用课程认证也可以随时查看学生的访问情况,便于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程内容。
2.合作学习管理模块
合作学习管理模块包括论坛管理、聊天管理和兴趣小组管理等内容。教师通过合作学习管理模块,能够实现对每个学习小组和兴趣小组管理,还能够为每个小组分配成员及成员学习工具。并且,在讨论、聊天管理中可以将聊天记录完整地保存下来。
3.学习资源管理模块
学习资源管理模块包括文件管理、课程管理和参考书目管理等内容。其中,文件管理模块是对社区内文件进行管理,既可以上传各种文件,也可以编辑社区内的各种文件。
4.个别化学习管理模块
个别化学习管理模块包括测试管理、答疑管理和学习任务管理等内容。在这一模块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任务管理向学生分配学习任务,并规定学习任务的截止日期、提交方式等内容,然后利用答疑管理功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当学习任务结束后,教师就可以使用测试管理功能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统计与分析学生的成绩。
四、结束语
经过本文的分析与论述,使我们较为详细地了解和掌握了网上虚拟学习社区模型的概述及构成。该学习社区的构建有利于满足“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要求,帮助学生构建自我的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和发展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但是,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建立结构完整、内容完善的虚拟学习社区模型,尤其学习者子系统和教师子系统方面特别重视。
参考文献:
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 篇12
关键词:敏捷虚拟企业,创成式企业建模,派生式企业建模,模型重用
0 引言
国内外在企业建模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主要涉及:模型体系结构和模型框架、建模语言、建模过程、建模环境、模型应用和标准化等几个方面。
在企业模型体系结构和企业模型框架研究中,国际上比较著名的主要研究有J. Zachman提出的Zachman框架[1,2]、欧共体ESPRIT项目AMICE研究组提出的CIMOSA(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open system architecture)体系结构[3,4]、法国Bordeaux I大学G. Doumeingts提出的GRAI/GIM(GRAI integrated methodology)体系结构[5]、德国Saarland大学A.W. Scheer提出的ARIS(architecture integrated information system)体系结构[6]和美国Purdue大学T. J. Williams提出的PERA(pudure enterprise reference architecture)体系结构[7,8,9]等;国内主要有清华大学陈禹六教授提出的阶梯形CIM(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系统体系结构[10]和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共同提出的集成化企业建模系统体系结构[11]等。
在企业建模过程中,常用的企业建模过程主要有SADT(structural analysis and design technology)建模过程、GRAI/GIM建模过程和RUP(rational object process)建模过程等。虽然这些模型体系结构、模型框架和建模语言研究都设计和开发了相应的建模环境,但是真正面向企业建模的商品化建模软件并不多见。在基于模型重用的敏捷虚拟企业建模过程研究中,提出了基于模型重用的敏捷虚拟企业(agile virtual enterprise, AVE)建模过程框架,并在该框架下对两个特殊的AVE建模过程实例进行了研究,即G-EM(generative enterprise modeling,创成式企业建模)建模过程和V-EM(variant enterprise modeling,派生式企业建模)建模过程。同时,为了支持AVE建模过程中的模型重用,提出了面向AVE建模的基于CBR的模型重用方法,使AVE建模过程的效率更高,AVE模型的语义一致性更强。
1 AVE建模模式和模型重用粒度
AVE建模者可以使用AVE建模语言进行AVE建模,也可以使用模型构件、伙伴企业模型和AVE模型进行AVE建模。根据AVE建模重用的类型,可以将AVE建模划分为4种不同的模式,即“非模型重用”、“基于模型构件重用”、“基于伙伴企业模型重用”和“基于AVE模型重用”的AVE建模模式。
a) “非模型重用”的AVE建模模式如图1标号A1所示:这是一种极端的情况,既不存在可重用的模型构件,也不存在可重用的伙伴企业模型或者AVE模型。这时建模人员可以依据AVE建模方法论所提供的模型框架、建模语言、建模方法和建模过程进行AVE建模。
b) “基于模型构件重用”的AVE建模模式如图1标号A2所示,这时建模人员依据AVE建模方法论所提供的模型框架、建模语言和建模过程,并通过选择合适的模型构件进行建模。如图1标号C1所示,可以使用AVE建模语言建立模型构件;如图1标号C2和C3所示,也可以由伙伴企业模型、AVE模型抽取模型构件。
c) “基于伙伴企业模型重用”的AVE建模模式如图1标号A3所示,这时建模人员依据AVE建模方法论所提供的模型框架、建模语言和建模过程,将AVE相关的模型元素从伙伴企业模型中抽取出来,建立新的AVE模型。如图1标号P1所示,可以使用AVE建模语言建立伙伴企业模;如图1标号P2所示,也可以使用模型构件建立伙伴企业模。
d) “基于AVE模型重用”的建模模式如图1标号A4所示,这时可以通过修改已经建立的AVE模型而得到新的AVE模型。
2 G-EM建模过程和V-EM建模过程
分析AVE建模的4种模式,“非模型重用”的AVE建模模式与“基于模型构件重用”的AVE建模模式的共同点在于:1)采用该模式的前提不存在可重用的完整的模型;2)主要建模活动包括实例化模型类或者选择模型构件、建立模型对象间的关联等;3)新建模型的品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建模者所采用的建模语言和建模过程,以及建模者本身的素质;
“基于伙伴企业模型重用”的AVE建模模式和“基于AVE模型重用”的AVE建模模式的共同点在于:
1)采用该模式的前提:存在可重用的完整的模型;2)主要建模活动包括:修改或删除模型对象,建立、修改或删除模型对象间的关联等;3)建模品质的依赖性:新建模型的品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伙伴企业模型或AVE模型的品质;
将与“非模型重用”的AVE建模模式和“基于模型构件重用”的AVE建模模式对应的建模过程称为“创成式AVE建模过程”,将与“基于伙伴企业模型重用”的AVE建模模式和“基于AVE模型重用”的AVE建模模式对应的建模过程称为“派生式AVE建模过程”,下面给出它们的定义。
G-EM建模过程:是基于建模语言或模型构件,通过实例化模型类、选择模型构件、建立模型对象间关联等建模活动,创建新的AVE模型的建模过程。
G-EM建模过程的具体步骤如下:1)使用建模语言,或者选择恰当的模型构件,建立AVE全局模型的需求定义模型;2)使用建模语言,或者选择恰当的模型构件,细化步骤1)得到的AVE全局模型的需求定义模型,建立AVE设计说明模型;3)使用建模语言,或者选择恰当的模型构件,建立AVE实施描述模型,实现步骤2)得到的AVE设计说明模型;4)运行AVE实施描述模型描述的AVE,得到AVE运行维护模型;5)维护AVE运行维护模型;
V-EM方法是基于伙伴企业模型或AVE模型,通过修改或删除模型对象、建立、修改或删除模型对象间关联等建模活动,派生出新的AVE模型的建模过程。
V-EM建模过程的具体步骤如下:1)选择重用的需求定义模型,通过重用建立AVE全局模型的需求定义模型;2)选择重用的设计说明模型,参照该模型,通过重用细化步骤1)得到的需求定义模型,建立AVE设计说明模型;3)选择重用的实施描述模型或者伙伴企业模型,参照该模型,通过重用建立AVE实施描述模型,实现步骤2)得到的AVE设计说明模型;4)运行AVE实施描述模型描述的AVE,得到AVE运行维护模型;5)维护AVE运行维护模型;
按照基于模型重用的AVE建模过程框架,AVE建模过程中的每一个建模活动都可以选择任意一种AVE建模模式,加上AVE建模过程中的一致性检查和协同建模,就形成了多种复杂的建模过程。G-EM建模过程和V-EM建模过程在不同的AVE建模阶段采用相似的AVE建模模式,因此G-EM建模过程和V-EM建模过程仅仅是基于模型重用的AVE建模过程框架的两个最简单的AVE建模过程实例。
V-EM建模过程、G-EM建模过程以及其他基于重用的AVE建模过程都需要进一步的支持,才能够被正确的运用,达到提高建模效率和建模质量的目的。下面所提出的基于模型构件实例的模型重用方法,就是为了解决基于模型构件重用的AVE建模模式中“如何选择恰当的模型构件”的问题。
3 基于模型构件实例的模型重用的一般过程
基于实例推理(case-based reasoning, CBR)是一种基于分析的推理方法,其核心在于利用过去的实例和经验来解决问题。CBR重视的是如何组织和管理一个实例库,需要进行类比推理时如何检索这个库以找到合理的类比对象,当有多个对象均可参与类比时如何排除二义性,选中最合适的对象,以及如何根据类比结果的成败与好坏去改进案例库的组织及检索方法。
基于模型构件实例的模型重用一般过程如下:1)以某种便于检索的方式组织存在的模型构件实例,建立模型构件实例库MCCB;2)根据建模需求,定义需求模型构件实例Cr;3)检索MCCB,得到一个能与Cr作最佳匹配的模型构件实例Cbm;4)修改Cbm使之完全满足建模需求,得到目标模型构件实例Cd;5)将Cd用于G-EM建模;6)将Cd作为新的模型构件实例,存储到MCCB之中。
4 模型构件实例的表示
一个模型构件实例往往具有许多属性,其中某些属性有助于判断该模型构件实例是否与其他模型构件实例相似或者是否符合当前的建模需求,本文将模型构件实例的这些属性称为模型构件实例的特征属性。模型构件实例特征属性的类型主要包括定性属性、数值型属性和逻辑型属性3种。
用于模型重用的模型构件实例以某种便于检索的方式组织在一起,构成模型构件实例库。显然,根据模型构件实例所具有属性的不同以及相同属性取值的不同,模型构件实例库中的模型构件实例可以分为若干模型构件实例类。
设需求模型构件实例Cr有m个特征属性,有Cr=(ar1, ar2, …, arm)。Cr的m个属性对于模型构件实例相似性的影响权重分别为w1, w2, …, wm,则对于任意0≤i≤m,有0≤wi≤1,且undefined。
设模型构件实例库MCCB中有n个模型构件实例,有MCCB={C1, C2, …, Cn}。MCCB可以划分为p个模型构件实例类,有1≤p≤n。若Cr属于第j类模型构件实例,1≤j≤p,且MCCBj为第j类模型构件实例的集合,MCCBj={Cj1, Cj2, …, Cjq},1≤q≤n,则对于任意1≤k≤q,模型构件实例Cjk有m个特征属性,Cjk=(ajk1, ajk2, …, ajkm)。
基于模型构件实例的模型重用就是通过检索MCCBj,得到一个与Cr最佳匹配的模型构件实例Cjk,并修改Cjk使之满足建模需求,以用于G-EM建模。
5 结论
主要研究了基于模型重用的AVE建模过程。首先,提出了一个基于模型重用的AVE建模过程框架,研究了该框架的两个特殊的AVE建模过程实例:G-EM建模过程和V-EM建模过程。为了支持AVE建模过程中的模型重用,提出了一种面向AVE建模的基于CBR的模型重用方法,使AVE建模过程的效率更高,AVE模型的语义一致性更强。
参考文献
[1]Zachman J.A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architecture[J].IBMSystems Journal.1987,26(3):276-292.
[2]Sowa J,Zachman J.Extending and formalizing the framework forinformation systems architecture[J].IBM Systems Journal.1992,31(3):590-616.
[3]ESPRITConsortium AMICE.CIMOSA:Open system architecturefor CIM.Second Edition.Springer-Verlag,Berlin,1993.
[4]Zelm M,Vernadat F B,Kosanke K.The CIMOSA business mod-elling process.Computers in Industry[J].1995,27(2):123-142.
[5]Doumeingts G.Developing interoperability of enterprise applica-tions and software-an European IST Thematic Network Project:IDEAS.2nd CENNET(China Europe Network on the Net)Workshop on Digital Manufacturing and Business,Oct 10-14,2003,Shenzhen:22-29.
[6]Scheer A W.Architecture for integrated information systemspringer-verlag[M].Berlin:1992.
[7]Williams T J.The purdue enterprise reference architecture[J].Computers in Industry,1994,24(2-3):141-158.
[8]Li H,Williams TJ.Some extensions to the purdue enterprise ref-erence architecrure(PERA)I.Explaining the purdue architec-ture and the purdue methodology using the axioms of engineeringdesign[J].Computers in Industry,1997,34(3):247-259.
[9]Williams TJ,著.CIM规划与实施的技术指南-Purdue企业参考体系结构[M].陈禹六,等,译.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
[10]陈禹六.阶梯形CIM系统体系结构[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1999,5(3):30-38.
【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推荐阅读:
虚拟企业发展模型06-01
虚拟企业财务管理12-09
虚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06-03
虚拟企业信息资源管理06-07
虚拟软件企业08-26
虚拟企业理论10-31
敏捷虚拟企业12-08
小企业集群虚拟企业05-22
虚拟企业形成分析08-21
虚拟化企业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