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企业的会计问题

2024-12-13

虚拟企业的会计问题(精选10篇)

虚拟企业的会计问题 篇1

网络经济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 展现现代信息技术的一种新经济形态, 属于知识经济范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普及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利用信息的效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网络两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市场上的自由联结度也有了明显提升, 从而使得网络经济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空前提高。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 使得企业组织结构日趋扁平化, 企业之间合作的价值链意识、拓宽销售渠道的手段、控制成本的能力等, 都得到了强化。

虚拟企业是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上的共享技术和信息、分担费用、联合开发的互利的企业联盟。这种联盟源于拥有不同资源和优势的各行各业的实体企业, 它们为了抓住市场机遇, 突破自身的组织界限, 采取合作方式, 以应对市场竞争、提高收益。从信息网络角度看, 虚拟企业是以信息网络为技术基础, 并通过这种网络联结起来的无形化的企业组织。网上商店、网上银行, 以及电子商务公司, 都是虚拟企业的典型形态。

虚拟企业适用传统会计理论存在的问题

虚拟企业是现代经济的产物, 是随着网络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而逐渐演变来的, 而国际会计理论的发展则经历了几个世纪, 早已形成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但这一体系当前肯定难以适应虚拟企业的会计理论要求, 甚至会阻碍虚拟企业的迅速扩张。不仅如此, 虚拟企业的蓬勃发展还对传统会计理论产生了明显的挑战和冲击, 暴露了不少问题。

1. 虚拟企业与传统会计假设的冲突

会计假设, 是指会计人员面对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 所作出的一些合理推断, 使用者根据这些假设所收集和加工的会计信息, 作出经济决策。会计假设是企业开展会计活动的基础, 与虚拟企业的经济实质相冲突, 具体表现在:

(1) 与会计主体假设相冲突。会计主体, 是指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一个稳定的特定单位。这一假设把特定单位限制在具有经济业务、且存在价值运动的特定单独实体, 明确规定了会计活动的空间范围及主体的稳定属性。然而, 虚拟企业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完整经济实体, 其存在的无形化, 使会计主体不仅局限于现实生活中的实体空间, 而且还对应于网络经济的虚拟空间。虚拟企业空间范围的灵活多变, 不利于企业主体的持续稳定。可见, 虚拟企业与传统会计主体明显存在矛盾, 这就导致了虚拟企业会计主体责任不明确, 并加大了政府部门对其监管的难度。

(2) 与持续经营假设相冲突。持续经营, 是指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继续下去, 也就是说在可预见的未来, 企业不会面临破产清算。但虚拟企业的参与者可自主决定与其他参与者聚或散, 不受有关部门和法律的制约, 具有充分的流动性和灵活性, 这就决定了持续经营假设在虚拟企业不适用。此外, 虚拟企业经营的临时性, 还决定了它以持续经营假设为基础的历史成本原则失效, 也就是在发生经济业务时, 无法以实际取得的成本进行计量计价, 结果导致会计计量标准不统一, 影响了会计工作正常进行。

(3) 与会计期间假设相冲突。会计期间假设, 是指企业在持续经营中发生的经济业务可归属于人为划分的各个相等的期间, 是持续经营假设的一个必要补充。在网络经济条件下, 一方面虚拟企业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一项交易, 缺乏持续经营的基础, 也就缺少了会计期间划分的依据;另一方面, 在信息时代, 企业随时可获得会计信息, 未必一定要等到具体会计期间的期末。这样, 会计期间划分和应用在虚拟企业中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4) 与货币计量假设相冲突。货币计量, 是指会计所表明的内容, 只限于那些用货币计量的企业经济活动, 以货币为统一计量单位, 以货币币值稳定不变为前提。但是, 网络经济下跨国性的虚拟企业跨越了地域的限制, 通过聚合全球资源以推动资本之间的流动, 在此过程中难免会加剧货币的币值稳定风险。另外, 网络经济条件下传统的纸质货币正逐渐发展成电子货币, 随着网上银行、网上商店迅速普及, 电子货币在虚拟企业货币计量假设中产生了能否与纸质货币共同计量的问题。

2. 虚拟企业难以适应传统会计确认

会计确认, 是要明确一项经济业务涉及哪个会计要素的问题。现行会计准则中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虚拟企业作为特殊的会计主体, 同样会发生资产购置、负债扩大经营、付出成本获取收入, 以及确认时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等问题, 主要表现在会计确认的界定模糊造成的确认难度。在六大会计要素中, 成本和收入的确认涉及企业的知识资源、商誉、专利和固定客源等无形资源。由于没有统一标准去衡量和测度, 虚拟企业中的这项成本、收入确认, 往往不利于企业联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虚拟企业成本、收入确认过程中的原始信息资料, 难以达到真实性会计原则的要求, 这一直是存在于虚拟企业会计确认方法中的隐患。随着网络经济的快速扩张, 越来越多的虚拟企业如电子商务企业, 大胆尝试引用无纸化的电子办公数据, 其中包括企业之间的电子会计数据, 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企业会计的审核, 免去了复查原始凭证资料等各种票据的繁琐程序。但是电子会计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却难以保证, 因而这种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会计确认带有极大的不稳定性。

3.虚拟企业对会计报表的价值失信

会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核心部分, 是把会计信息传递给报表使用者的主要手段。虚拟企业作为会计主体的特殊承担者, 需要编制和公布会计报表, 但是作为由诸多企业组成的企业联盟, 企业参与者更多关注的是合作者之间资源投入和利用效率等相关事宜, 对所组建的虚拟企业的相关财务报告不太关心。每个企业只考虑自身所处价值链的会计信息, 而这些又很难在反映企业联盟的财务报告中获得, 这就造成虚拟企业的会计报表对于各参与者的价值流失。另外, 从会计报表编制的属性看, 虚拟企业最看重的是以知识资源为主的无形资产, 这不同于以有形资产为核心的传统会计报表, 虚拟企业编制会计报表也会产生能否有效适应与结合的问题。

虚拟企业如何适应传统会计理论

虚拟企业在适应传统会计理论方面, 虽然面临着许多难题, 但是并非难以解决。一方面, 随着传统会计理论的发展和革新, 会源源不断地有新理论去阐释、完善它;另一方面, 随着网络经济的扩展和创新, 虚拟企业也会进行会计改革, 向更加有利于企业监控的趋势发展。当前, 对虚拟企业的会计核算不宜要求过高, 应让其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逐步完善。具体做法是:

1.明确认识会计假设是会计理论发展的基础

会计假设是建立在会计业务上的合理假设, 其理论属性决定了与实践相结合时的不完全统一。尽管虚拟企业在适用会计假设上具有某种程度的颠覆色彩, 但是在看待虚拟企业时进行适度的改变, 就可符合传统会计假设的要求。

对于会计主体, 虚拟企业是以许多实体企业为基础的, 整体无形下的实体化使其具备了会计主体假设的全部条件, 可把虚拟企业看做相对会计主体。对于货币计量, 虚拟企业电子货币的最终结算还是归根于经营活动中的实在货币, 只是拓展了会计假设的应用范围。在持续经营和会计期间假设方面, 起初在网络经济下, 企业短暂、高效的运营虽然对其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虚拟企业的协作参与者都不会贸然地迅速加入或退出, 这种虚拟企业存在时期越长, 说明对上述假设的适应性越强。比如, 虚拟企业美特斯邦威成立于1995年,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 该企业一直经营良好, 并于2008年在深交所上市。这种虚拟企业在经营期延长中, 逐渐向实体企业靠拢。可见, 传统会计的这两大假设对理论基础始终起到了应有的支持作用。

2. 考虑虚拟企业的会计确认因素

传统会计确认要求, 企业应根据当期的实际情况计算收入结转成本。虚拟企业对收入成本的实现过程与之大体相似, 只是实体企业有更多的营业收入和固定资产摊销等成本, 而虚拟企业则拥有大量的无形资产, 这就决定了其营业收入外有大部分的资产置存收入、无形资产的摊销成本。考虑这些因素, 虚拟企业的会计确认就不那么困难了。

3. 体现会计报表在虚拟企业中的作用

传统会计报表在企业财务中具有核心地位, 但由于虚拟企业的协作参与者对企业投入资源及利用效率的关注度较高, 忽视了参与者之间的财务状况, 因此会计报表在虚拟企业一直体现不出其核心地位。随着产业之间价值链的密切合作和延伸、参与企业之间投资和融资不断扩大, 以及虚拟联盟运作的长期性, 会计报表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之相关部门的监管, 会计报表在虚拟企业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虚拟企业的会计问题 篇2

(一)监督的法律法规规定笼统滞后

近些年来,我国虽然出台和修改了大量会计监督法规、规章,比如重新修订的《公司法》、《证券法》、《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企业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等等,

从现行的这些会计法律法规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出会计监督中发现的大量违规行为没有得到及时处理,特别是关于民事赔偿责任规定不完备,究其原因就是这些会计法律法规规定较为笼统,相互衔接差,可操作性较弱。

我国证券立法中关于责任人的行政责任的规定比较完善。

比如:对注册会计师的行政法律责任,包括对会计师事务所可以给予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暂停执业、撤销营业执照等处罚;对注册会计师可以给予警告、暂停执业资格和吊销职业资格证书等处罚;涉及相关犯罪的,送交司法部门。

我国《公司法》中有如下规定:“相关责任人在信息披露中隐瞒重要事实或编造重大虚假内容,属于妨害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注册会计师等中介组织人员提供虚假证明文件,属于扰乱市场秩序罪”、“证券监督及经营机构提供虚假信息,

造成投资者的损失,属于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

刑法中对于以上各种犯罪行为都有明确处罚规定。

(二)会计师事务所中心业务偏离审计业务

根据《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指南准则》中规定:“中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同时从事鉴证业务和非鉴证业务”,非鉴证业务可以包括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财务咨询等。

我们知道,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同时从事安然公司的鉴证业务和非鉴证业务,甚至非鉴证业务的收入超过鉴证业务收入。

试想,当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收入,主要来源于报酬丰厚的咨询业务时,那么我们怎么可以期望注册会计师在执行业务时会保持高度的独立性,高度的职业谨慎,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审计服务呢?这种独立性早就淹没在“利益驱动”之下。

因此,美国在安然事件之后出台了《萨班斯法案》,其中就对中介机构从事的非鉴证业务进行了限定,这一点我国是可以借鉴的。

(三)对会计人员监督的错误认识

人们对会计监督存在两种极端观念。

一种认为会计监督就是管、卡、压,处处充满着对会计工作的不信任感和敌视态度;另一种认为会计纯粹是为企业“老板”服务的,“老板”要怎么干,就怎么干,不存在什么监督不监督的问题。

所以实际上,会计人员往往会被牵向企业中实际权力较大的一方,影响了会计监督的力度。

因此,会计监督能否步入良性循环,不仅取决于会计人员敢不敢监督,更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对被监督的态度。

在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下,如何造就一个被监督者能主动接受和欢迎会计监督的氛围,显然是强化会计监督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强化企业会计监督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内部稽核和内部审计制度

建立内部稽核制度是会计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健全的内部稽核制度,才能保证各种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才能使各部门的经办人员之间形成一种相互牵制的机制。

而内部审计是对会计监督的内容实施再监督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上,内部审计机构与财务机构应分别独立,同时保证内审人员独立于被审部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会计监督的内容实施再监督,

才能严肃财经纪律,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保证企业的经营实现良性循环。

所以,有条件的中小企业都应该建立健全内部稽核和内部审计制度,保证经济活动的真实完整,保证企业的财产安全运营,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外部监管力度在国家监督中,各级财政部门

首先应指导、督促中小型企业依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账簿体系。

一旦发现不符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的,应及时严肃处理。

同时,财政部门应加强工作指导,帮助中小企业依法建帐。

其次应加强对中小型企业会计人员的监督。

具体来讲应依据有关法规做好以下各项工作:对中小型企业会计人员实行资格证书管理制度,对没有认真履行职责的会计人员,要坚决取消其任职资格,吊销有关资格证书,

情节严重的要根据相关法规的规定责令其不得再从事会计工作,财政部门应督促中小型企业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核算制度,税务部门也应改进查核方式,侧重于进行实质性查核,

确实扫除逃漏税企业,以建立公平的纳税环境,改进税务人员对于中小型企业的态度,并建立税务代理人制度。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观念的建设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管理,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强化中小企业会计监督的根本要求。

会计人员首先是要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在国家会计法律体系下真正履行会计人员的职责。

其次是要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有一定的行为规范来自我约束,遵守公共道德,保持良好的信誉。

这样素质的会计人员才是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才是会计职业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

再次,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综合判断能力。

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技能的高低决定着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所以要注意会计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继续提高,要为他们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

最后,会计人员还要有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

因为会计人员在提供会计信息时,也承担着一定的风险。

而且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人员面临的经济事项会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在保持职业的谨慎性和规范性的同时,能从整体的角度,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明确的理解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找出解决的办法和思路。

虚拟企业的会计问题 篇3

【关键词】虚拟企业(Virtual Enterprise);企业联盟;SWOT

一、虚拟企业

虚拟企业(Virtual Enterprise),是指当市场出现新机遇时,具有不同资源与优势的企业为了共同开拓市场,共同应对其他的竞争者而组织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上的共享技术信息、分担费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企业联盟体。1991年“美国21世纪制造战略报告”中首次提出“敏捷制造”的概念,强调制造企业具有快速、灵活和协同的能力,企业各部门间必须建立高效的信息共享,协同工作的要求扩大到企业之间,以实现跨地区、跨企业的合作。进而提出虚拟企业是实现“敏捷制造”的生产组织模式,尽管其成员在地域上是分散的,但每个成员有各自的组织系统和管理机构,以满足网络市场的需求。而虚拟企业本身又只是公司间的一种暂时组织形式。虚拟企业随着联盟目标的完成而解散,为了新的战略和目标,新的合作者又可能组成新的虚拟企业。虚拟企业可以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如虚拟生产、虚拟开发、虚拟销售、虚拟管理企业等。而虚拟生产是虚拟经营的最初形式。

二、SWOT分析

虚拟企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一种使用最普遍的企业内部分析方法。它主要根据企业自身条件,通过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以及威胁)threat)四个方面的分析来进行企业定位和战略选择。

(一)优势(strength)

1.企业功能特点专长化。虚拟企业不强调企业的全部职能,也不强调一个产品从头到尾都由一个企业去开发和制造,它保留每个企业自身的核心专长及相应的功能。各个企业建立起来的战略联盟有效根据市场需求发挥自身集结的特长、优势虚拟经营。虚拟企业集合了各参与方的优势而形成,在产品或服务的技术开发上形成更加强大的竞争优势,使其开发的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处于领先水平。

2.企业运作方式分工、合作化。虚拟企业没有强制具备现实市场上企业应具备的完整功能和资源,强调完成一个项目必须各企业之间的合作。采用虚拟生产的企业凭借自身在品牌知名度、较强的研发实力、成熟的市场基础或完备的分销渠道进行成功地经营。同时,类似能力欠缺但具有高效生产能力的企业可以成为其生产的承包商,利用各自优势形成价值增值链。合作的企业以技术合作作为联盟的出发点,为了项目的利润最大化,集中企业优势整合资源,共担风险,共享受益,是统一的利益共同体。

3.中介方式网络化:虚拟企业通过各种网络代替市场的各种功能。虚拟企业通过信息网络获取消费者信息,并通过知识网络,形成契约网络(生产网),再通过物流网络把产品直接送达消费者手中。虚拟企业的运行中采用通用数据进行信息交换,使所有参与企业都能共享需求、生产及营销的有关信息,从而能够真正协调步调,保证合作各方能够较好合作,从而使虚拟企业集成出较强的竞争优势。

4.企业存在形式离散动态化、不拘泥。虚拟企业突破了企业的有形界限,取缔了传统企业组织结构的层次。它由一些独立的经济实体本着自愿的原则,为了共同的经济目标而结合起来成为松散的企业联盟。因此它本身在空间上不受到任何限制,始终考虑如何提高顾客满意度和自身竞争力,不断进行动态演化,以便对环境变化敏捷、灵活、快速、高效做出快速反应。

(二)劣势(weakness)

1.法律法规、公司建制待完善。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虚拟企业并不是现实市场上按照规定的法律法规设置的私人、合伙、公司制企业。因而相关法律的使用受到了限制,同时也无法按照规定的公司建制进行管理,在任务的协调上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另一方面,当各个企业间由于利益纠纷或企业与市场间产生冲突、矛盾时,缺失的法律法规不能为此提供法律依据。使其制度体系的建设难以正常有效的开展。

2.企业间联盟信用程度要求高。虚拟企业的存在同样面临着信用风险、技术风险、合作关系风险和市场风险等。企业为了本身的存在和发展,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基本常规的目标。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完成虚拟企业的项目目标。企业联盟起来依靠信用关系维系,要求较高的信用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劣势,限制了虚拟企业功能的有效发挥。

(三)机会(opportunity)

我国自从实行五年规划以来,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从“六五”到“十一五”的增长数值来看,一个五年规划中各年的平均投资增速分别为17.3%、24.1%、28.5%、18.8%、19.8%。这为我国企业的发展以及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目标非常有利的机会。2009年8月,我国颁布虚拟企业发展设立暂行规定,鼓励企业集中优势,整合资源,集众家之所长,既能发展经济又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国家的经济举措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虚拟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加快其又好又快发展。

(四)威胁(threat)

在虚拟企业暂行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虚拟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有严格交易成本上限。在严格设定界限的情况下,市场调节丧失有效性。在财政债务压力和市场交易趋冷对地方投资融资能力形成制约的市场化机制下,虚拟企业对于风险的抵制能力会受到明显的削弱。因此,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虚拟企业战略联盟合作的积极性。另外,在经济如此迅猛发展的宏观大背景下,企业出于自身的发展和利益最大化,为了适应变化形势下的经济环境,很有可能再发展新的更好的企业形式,这将对虚拟企业产生替代威胁。

三、虚拟企业面临的问题

尽管虚拟企业比传统组织模式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但其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阻碍其发挥快速、灵活和高效作用的问题。

(一)信息网络有待进一步提高。虚拟企业主要是通过高效的信息沟通得以实现其快速反应的功能,目前我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的发展,但仍然滞后于虚拟企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我国当前整体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另一方面,虚拟企业各成员之间的协作必然涉及到交易结算,而虚拟企业得到发展必然要使交易结算满足低成本的要求,我国至今还没有全面解决网上交易支付方面的问题,使得大量价值损失在交易结算环节从而降低了虚拟企业的效益。

(二)企业之间的信用成本依然很高。虚拟企业主要是通过协作和合作来实现整个价值链的整体效益。虚拟企业的网络建立是在对合作对象的核心能力是否具有互补关系的确认基础上,靠彼此之间的真诚信任来维持长期合作关系,否则就难以保证虚拟企业低成本运作特征。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人们违约成本较低造成许多企业信用程度较低,这些都增加了企业之间的信用成本,降低了虚拟企业的效率和效益。

(三)物流网络运行效率有待提高。虚拟企业的物流承担者其交易成本很高,运作速度也很慢。一般由商业流通系统承担市场的功能,通过批发商、零售商将产品传递到顾客手中,生产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信息来从事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而这些信息首先由零售商从顾客那里得到。再由它向上一级机构传递,一直到生产企业那里。在每次信息传递中,难免失真、失效,使得物流系统长期在低效率下运转,影响虚拟企业的收益。

四、实现虚拟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政府鼓励,健全法规,规范合作关系。虚拟企业拥有市场上单个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国家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与支持。在经济非正常运作下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扶持虚拟企业的发展。同时由于缺少相应的法规使虚拟企业组织建制上存在缺陷,因此政府应该增加或者调整企业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制定一种规范来确定合作领域、合作方式及虚拟企业的沟通与管理等。若任何一方面背离虚拟企业的初衷,其他方都将诉诸法律,使虚拟企业得以维系。

(二)企业组织文化的融通。虚拟企业是由具有不同优势职能的公司组织起来的。由于每个公司本身的企业文化不尽相同,而组织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又深深的影响着企业的各种行为。组织文化的隐性差异,会进而转化为显性的经营管理上的差异。忽视文化的融通,会引发许多争议,最终导致虚拟企业的破裂。因此,在建立虚拟企业时,组织文化的兼容成为行为一致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个虚拟企业来说具有现实意义。

(三)企业制定撤退战略。虚拟企业由于项目结束、项目中断等原因而不再继续维系。当解除虚拟关系时,可以有许多撤退战略可以选择,如兼并撤退,重组撤退等。然而,许多虚拟关系是在不友好地情况下解除的。无计划不友好地解除虚拟关系可能会对企业产生很大冲击,虚拟双方能得到的利益将减少,其原因主要是双方对解除关系的意见不一致。因此,企业应建立健全撤退战略,达到损失最小化。

参考文献

[1]张华新.虚拟企业的运作模式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1):119-124.

[2]卢福强,薛岩松.基于随机层次分析法的虚拟企业风险评价[J].信息控制,2012(1):110-117.

[3]张文建.虚拟企业:一种全新的企业运作模式[J].工程机械,2006(6):76-79.

[4]吕健.虚拟企业的优势和发展中的问题[J].科技经济市场,2008(10):137-138.

[5]韩晶.虚拟企业的运作模式及其对我国企业组织创新的启示[J].山东经济,2004(1):86-89.

[6]薛建改.虚拟企业运作模式研究[J].企业管理,2011(6):213-216.

[7]魏想明,冯勤.虚拟企业优势与其IT支持[J].科技创业,2009(11):70-72.

基于虚拟企业的会计要素研究 篇4

一、虚拟企业及其特征

虚拟企业是美国里海大学艾柯卡研究所的肯尼斯·普瑞斯与史蒂文·L.戈德曼、罗杰·N.内格尔于1991年在合作完成的一份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的。该报告对虚拟企业的定义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公司组成的一种有时限的、暂时的、非固定化的相互依赖、信任、合作的组织, 以便以最少的投资、最快的反应速度 (或最短的反应时间) 对市场机遇做出快速反应。”可见, 虚拟企业是一个由实体企业组成的企业间网络。这种由独立经济实体通过契约结成的企业组织网络, 以其成员的信息高度共享、优势资源互补和对市场机遇的敏捷反应等诸多特点, 成为一种能够有效整合企业资源、实现外部资源内部化、实施企业间竞争合作战略以实现共赢的新型企业组织形式。它突破了传统企业组织的有形界限, 弱化了具体的组织结构形式, 强调通过对企业外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实现优势互补来迎合某一快速出现的市场机遇。

综上所述, 虚拟企业具有如下特点: (1) 虚拟企业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非法人经济组织。它不具备法人资格, 但是是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 (2) 它与市场机遇为一一对应关系。虚拟企业应市场机遇的出现而建立, 随市场机遇的消亡而解体。 (3) 地理范围的灵活性和分散性。虚拟企业的成员可能位于不同的地区, 甚至不同的国家。虚拟企业的地理边界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分散性, 联盟的成员企业之间运用信息技术, 借助于互联网突破空间的束缚, 在内部形成电子虚拟市场, 并实现成员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 (4) 成员企业间的优势互补性。成员企业间资源的互补性使虚拟企业成为优势资源的统一体, 从而拥有市场竞争优势。 (5) 市场机遇的快速应变性。虚拟企业能够快速地拥有抓住市场机遇所需的资源, 缩短把想法变成现实的时间。 (6) 成员企业间的相互独立性。虚拟企业中的各成员之间并不存在从属关系, 市场机遇是联结它们的纽带。虚拟企业成员可根据需要退出某虚拟企业, 也可以同时是多个虚拟企业中的成员。

二、关于会计要素的相关理论

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进行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 它既是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依据, 也是确定财务报表结构和内容的基础。有了会计要素, 并科学地对其加以确认和计量, 才能最终实现会计目标。

目前各国划分会计要素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格局是相似的。但因其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法律等会计环境及会计目标的差异, 致使各国对会计要素的认定和分类有所不同。本文仅以我国和美国为例阐释会计要素的相关理论。

1. 我国的六大会计要素。

我国企业会计要素按其性质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类。其中, 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称之为静态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称之为动态要素。会计要素的界定和分类使财务会计系统更加科学严密, 并可为使用者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我国对企业会计要素的划分与目前的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是相匹配的。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会计对象的科学认识。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 我国会计界对会计对象的认识逐步达成共识, 即认为企业的资金运动有动态和静态两种类型, 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表现。二是关于会计方程式和财务报表在理论上的协调一致。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构成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收入、费用和利润三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构成编制利润表的理论依据。

2. 美国的十大会计要素。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在其第6号概念公告中指出, 财务报表共有十个要素, 即资产、负债、产权 (或称业主权益) 、业主投资、业主派得、全面收益、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其中, 资产、负债、产权为静态要素;业主投资、业主派得、全面收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为动态要素。

由此可见, FASB对会计要素的划分也有两大特点:一是突出了权益要素。它将影响业主权益要素的两项重要内容——业主投资和业主派得作为两个独立的要素, 既要求提供业主权益的静态信息, 又要求提供业主权益的重要变动信息, 这将有利于维护业主权益。二是突出了全面收益要素。它将影响全面收益的两个特殊内容———利得和损失也作为两个独立的要素, 既要求提供经营性收支 (即营业收入和费用) 的信息, 也要求提供非经营性收支 (即利得和损失) 信息, 这就能更为充分地反映全面收益的形成来源。因此, 这种划分较为全面地揭示了产权变动的根本原因和结果, 比较科学。

三、基于虚拟企业的会计要素分析

虚拟企业与其他实体企业一样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不能缺少各种资源的支撑, 这便是虚拟企业的资产。毋庸置疑, 这种资源与实体企业的资产有实质性区别;随着虚拟企业相关经济业务的展开, 其将会取得一定的收入, 同时, 也会发生相应的成本和费用。以虚拟企业当期的收入冲抵对应的成本、费用后的余额, 就是其当期损益。所以, 笔者认为, 虚拟企业作为特殊的会计主体也同样具有相应的会计要素, 但虚拟企业自身的特点又决定了其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和实质与实体企业有质的区别。

1. 资产要素。

就资产要素而言, 虚拟企业本身仅是一个临时性的会计主体, 它只是集中地运用各成员企业的优势资源, 本身并不直接拥有有形财产。虚拟企业的资产有如下特征:

(1) 资产的含义和范围将发生质的变化。各个成员企业的资源只能有限地为虚拟企业使用和临时调配, 即成员企业的资产可能只有一部分参与联盟, 成为虚拟企业资产的一部分。所以, 虚拟企业的资产无论在质上还是量上与传统意义上的资产相比都将大打折扣。

(2) 无形资产将成为资产的主体。在虚拟企业中, 原本在资产中占重要地位的有形资产将被更加难以计量和控制的无形资产所代替, 而且无形资产的内容也将进一步拓宽, 例如信息资本、人力资本等, 它们在虚拟企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知识是贯穿其经济业务活动的主线, 所以虚拟企业的资产主要是无形资产和智力资产, 而不是有形的物质资产。

(3) 虚拟企业的资产均来自于所有者权益。虚拟企业是由各成员企业利用各自的竞争优势组建起来的, 不具有法人资格, 不具有法人财产权, 无法对外负债融资, 其资产来源于各实体企业的直接投资。因此, 虚拟企业只有所有者权益, 没有负债。即虚拟企业的资金来源于成员企业依据协议或契约所作的投入, 这种投入, 不论是属于成员企业自有还是借入, 都不能等同于虚拟企业的自有资金或借入资金。

2. 所有者权益要素。

虚拟企业的形成以契约而不是资金为纽带, 虚拟企业经营的资金仍属于各成员企业自有, 这些资金只是确保联盟内价值链生产的顺利进行, 虚拟企业对其不具有最终的所有权和控制权。所以, 虚拟企业不仅没有负债要素, 其所有者权益要素与实体企业也有本质区别。首先, 虚拟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仅来自于联盟各成员企业内部, 而没有外部投资者的投入。其次, 投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在虚拟企业中, 各成员企业多以无形资产 (知识产权或智力资源) 加盟, 即使有货币的投入也仍在成员企业内部使用, 并无真正意义上的资金划转。再次, 虚拟企业条件下, 所有者权益在量的构成上也较实体企业简单, 具体应包含产权和未分配利润两部分。其中, 产权是指各实体企业的投入资产 (主要是无形资产) , 它代表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产权, 而未分配利润是指虚拟企业跨年经营的项目在会计报表日已实现但尚未分配的利润。因为虚拟企业是个动态联盟, 合作终结时将按契约分配其实现的所有利润, 所以, 非跨年经营项目就不存在未分配利润。

3. 收入要素。

随着相关经济业务的展开, 虚拟企业将会取得一定量的收入。此收入在量上不包含各成员企业取得的与加入虚拟联盟无关的部分。虚拟企业生产的通常是知识密集型产品, 知识密集型产品相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具有更高的增值性, 其置存收益也会更大。忽略资产置存收益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的整体评价。因此, 在虚拟企业条件下, 收入的确认不仅包括营业收入的确认, 还要包括资产置存收益的确认。而且, 随着虚拟企业的兴起, 生产商、销售商、顾客之间信息沟通更为畅通, 产品销售风险大大降低, 资产置存收益实现的可能性显著提高, 因而, 收入确认将由单一的“已实现”标准向“已实现或可实现”标准转化。

4. 费用要素。

根据配比原则, 虚拟企业在取得一定收入的同时, 也会发生相应的成本和费用 (本文统称为费用, 即虚拟企业为取得收益而发生的所有耗费与支出。也有学者称其为成本) 。它在量上亦不包含各成员企业内部发生的与加入虚拟企业无关的支出。实践证明, 虚拟企业费用的核算范围、构成内容、归集和分配标准等较实体企业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虚拟企业费用主要是知识资源、商标权、商誉、固定客源等无形资产要素的消耗以及网络信息成本、市场机遇捕捉成本、核心能力的确定与培养成本、合作伙伴的选择与确定成本、成员企业之间的协调成本、解散重构的调整成本和风险成本等。

5. 利润要素。

利润通常是指对实体资本的回报。在虚拟企业条件下, 利润通常应是对知识和实体资本共同投入的回报。利润在计量上应为上述收入与费用之差。前已述及, 因为虚拟企业是个动态联盟, 合作终结时将按契约分配其合作期间实现的所有利润。这也是虚拟企业与实体企业的本质区别之一。

由以上分析可知, 虚拟企业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五部分。虚拟企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会计要素的构成内容和实质与实体企业不同。

参考文献

[1].董一.基于价值链的虚拟企业财务创新.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7;4

[2].包国宪, 张效功.不完全契约、资产专用性与虚拟企业稳定性.统计与决策, 2007;9

[3].田中禾, 张华.合作博弈下的虚拟企业财权配置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8

民营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篇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促进市场竞争,安置失业人员,增加就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方便群众生活,推进技术创新,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民营企业在财务会计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有些还相当严重,应引起

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存在的问题

1、核算主体界限不清,即企业产权与个人财产界限不清。民营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往往不那么明显,尤其是在有些小民营企业中,投资者就是经营者,企业财产与个人家庭财产经常发生相互占用的情况,企业的财产就像银行的“活期存款”一样,可以自由存取,不

受任何限制,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不少困难。

2、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机构设置与会计人员任用不符合会计规范要求。基于成本考虑,在会计机构设置上,有的民营企业干脆不设置会计机构,有的即使设置会计机构,一般也是层次不清、分工不太明确,而且设施简陋,缺乏一些必要的硬件设备,办公条件差。在会计人员任用上,民营企业最常见的做法就是任用自己的亲属当出纳,外聘“高手”做兼职,这些人往往身兼数个单位,一般定期来做账,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有些企业管理者也愿意聘请能力强的会计人员,但是,民营企业由于其发展前景及社会上得到人们认同程度较低等,使得其对优秀人员的吸引力远不如一些大企业,会计队伍不稳定,跳槽较为频

繁。

3、建账不规范或不依法建账,会计核算有违规操作现象。有些民营企业根本不设账,以票代账,或者虽然设账,但账目混乱。还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设两套账或多套账,不按规定使用会计科目,张冠李戴,无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不按规定摊提;

收入与费用不配比;人为操纵利润;采用倒轧账方式记账等等时有发生。

4、内部会计监督职能没有发挥出来。由于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常干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由于受制于管理或受利益驱使,往往按管理者的意图行事,会计的监督职能无法进行。

5、内部管理制度缺失。民营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残缺不全,或者虽有其中几项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从未认真执行过。部分民营企业管理者也已认识到这些问题,但是依靠现有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无法建立健全这些制度。

6、不按规定保管会计资料。不少民营企业不按会计档案要求妥善保管会计资料,由于条件限制,民营企业的会计资料,既没有专门的地方存放,更没有专人负责。由于随意存放,会

计凭证、账簿、报表丢失、毁损情况屡屡发生。

二、对策

1、尽快建立与民营企业相适应的会计制度。由于民营企业会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在进行会计制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操作上的简便易行,在会计报表体系设计中,应只要求编制简化财务报告,而且只要求较为简略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就可以了,免除编制现金流量表。会

计科目设置上应考虑通用性,同时在制定会计制度时,尽量要求同现行的会计制度相一致。

2、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工作质量。(1)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管理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贯彻执行会计法规,保证单位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措施,也是加强会计工作的重要手段。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具体包括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财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等。必须加强民营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从制度上保证会计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2)加强会计档案管理,完善会计工作交接手续。会计档案是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重要历史资料和证据,企业必须严格按规定对会计档案进行整理立卷、装订和保管。会计档案保管期满,应严格按规定程序填制审

批表,建立销毁清册并经过审批以后方可销毁。

3、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1)民营企业应按规定设置会计机构,根据自身业务量的大小,配备足够的、业务素质较高的会计人员,同时企业应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留住会计人员,坚持以人为本,从工作、生活等方面关心和爱护会计人员,积极支持会计人员开展工作,稳定会计队伍,杜绝无序跳槽现象的发生。(2)会计人员应不断加强业务学习,熟悉会计的基本知识,以及行业会计制度,练好基本功,掌握操作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要求,同时不断加强对政策法规的学习,严格按照会计制度和相关政策法规处

理各种会计事项,不断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

4、实施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会计工作是一项繁杂、耐心细致的技术工作,单位领导应给予高度重视。会计法规明确规定,各单位领导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负有领导责任。各单位应当妥善安排会计人员的培训,保证会计人员每年有一定的时间用于学习和参加培训。对于工作突出的会计人员应该予以嘉奖,对不能胜任会计工作的人员,要从会计岗位上调换下来。

5、充分发挥中介机构作用,加强民营企业外部监督。从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现状来看,靠企业自身来规范会计工作是不现实的,应更多的借助于外部监管,帮助民营企业实现会计规

范化。

总之,要解决民营企业会计工作规范化问题,光靠少数企业会计人员的努力是很难达到的。只有在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过程中,解决民营企业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帮助民营企业实

虚拟企业的优势和发展中的问题 篇6

1 虚拟企业的定义

所谓的虚拟企业 (Virtual Enterprise) , 是当市场出现新机遇时, 具有不同资源与优势的企业为了共同开拓市场, 共同对付其他的竞争者而组织的、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上的共享技术与信息, 分担费用, 联合开发的、互利的企业联盟体。虚拟企业的出现常常是参与联盟的企业追求一种完全靠自身能力达不到的超常目标, 即这种目标要高于企业运用自身资源可以达到的限度。因此企业自发的要求突破自身的组织界限, 必须与其他对此目标有共识的企业实现全方位的战略联盟, 共建虚拟企业, 才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

2 虚拟企业的优势

与传统的企业组织模式相比虚拟企业的主要优势表现在:

2.1 虚拟企业是专业化分工合作必然结果。

虚拟企业是现代企业内部生产职能的外部化, 以便企业集中自己的资源于优势职能上。采用虚拟生产的企业凭借自身在品牌知名度、较强的研发实力、成熟的市场基础或完备的分销渠道进行成功地经营。同时, 没有上述能力的企业但具有高效生产能力制造商愿意成为其生产的承包商, 形成各自分工, 利用各自优势形成的价值增值链。

2.2 虚拟企业具有较强的动态性。

当客户需求出现时, 企出于共同的需要、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结盟, 一旦合作目的达到, 这种联盟便可能宣告结束, 虚拟企业便可能消失。因此, 虚拟企业可能是临时性的, 也可能是长期性的, 虚拟企业的参与者也是具有流动性的。虚拟企业正是以这种动态的结构。灵活的方式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

2.3 虚拟企业一般在各自领域占有优势。

由于虚拟企业是集合了各参与方的优势而形成的, 因此在产品或服务的技术开发上更容易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 使其开发的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处于领先水平, 这一点是任何单个实体企业很难相比的。

2.4 虚拟企业具有良好的信息网络。

虚拟企业的运行中信息共享是关键, 由于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应用使得企业间的沟通更为便利。采用通用数据进行信息交换, 使所有参与企业都能共享需求、生产及营销的有关信息, 从而能够真正协调步调, 保证合作各方能够较好合作, 从而使虚拟企业集成出较强的竞争优势。

2.5 以任务为导向, 组织结构简单。

虚拟企业为某一个特定的目标和任务而组成的, 任务一旦完成, 该虚拟企业就自然解散, 当有新的任务时, 再找新的合作伙伴, 组织新的虚拟企业。虚拟企业采用能够充分发挥企业内人的能动性和才能扁平化网络组织, 它始终考虑如何提高顾客满意度和自身竞争力, 不断进行动态演化, 以便对环境变化作出快速反应, 它的敏捷、灵活、快速、高效, 大大低于多层结构的运作成本。

3 虚拟企业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虚拟企业比传统组织模式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但其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阻碍其发挥快速、灵活和高效作用的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

3.1 信息网络有待进一步完善。

虚拟企业主要是通过高效的信息沟通得以实现其快速反应的功能, 目前我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的发展, 但仍然滞后于虚拟企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 我国当前整体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 另一方面, 虚拟企业各成员之间的协作必然涉及到交易结算, 而虚拟企业得到发展必然要使交易结算满足低成本的要求, 但我国至今还没有全面解决网上交易支付方面的问题, 使得大量价值损失在交易结算环节从而降低了虚拟企业的效益。

3.2 企业之间的信用成本依然很高。

虚拟企业主要是通过协作和合作来实现整个价值链的整体效益。虚拟企业既不是单纯企业, 又不是单纯市场, 而具有“半企业、半市场”的特征。从契约角度研究, 虚拟企业形成的是“契约网络”, 契约网络的建立是在对合作对象的核心能力是否具有互补关系的确认基础上, 首先形成骨架性的契约网络即一级网络, 然后, 在此架构下再由任何一个企业向下继续发展次级契约网络来完成的。契约网络的维护主要不是靠制度规范、再谈判等手段对契约进行适当调整, 而是靠彼此之间的真诚信任来维持长期合作关系, 否则就难以保证虚拟企业低成本运作特征。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人们违约成本较低造成许多企业信用程度较低, 这些都增加了企业之间的信用成本, 降低了虚拟企业的效率和效益。

3.3 物流网络运行效率有待提高。

工业时代中, 物流的承担者包括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 其交易成本很高, 运作速度也很慢。在商品市场中, 一般由商业流通系统承担市场的功能, 通过批发商、零售商将产品传递到顾客手中, 生产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信息来从事组织生产经营活动, 而这些信息首先由零售商从顾客那里得到。再由它向上一级机构传递, 一直到生产企业那里。在每次信息传递中, 难免失真、失效, 使得物流系统长期在低效率下运转, 影响虚拟企业的效益。

4 总结

本文介绍了虚拟企业的优势, 同时也提出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采取针对措施解决相关问题, 从而促进虚拟企业在我国的发展, 帮助企业对组织模式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虚拟企业收益分配问题探讨 篇7

一、虚拟企业收益分配依据

虚拟企业的收益分配就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利益按一定的依据在各成员企业之间进行分割和分配的过程。虚拟企业的收益分配应严格按照财务会计政策和法规执行, 依据财务计划和财务目标, 按程序进行。虚拟企业收益分配形式常常与虚拟企业的模式有关。如果虚拟企业的生命周期较长, 成员企业是产品或项目链中主要环节, 而且独立性也较强, 其分配常常考虑成员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如果虚拟企业的盟主企业实力较强, 形成龙头企业, 这时的收益分配有较强的集中性, 往往由盟主企业统筹统管。在虚拟企业成立时订立的契约中, 除对各成员企业在生产中的职责作了详细规定外, 对各成员最终的分配也作了详细规定。所以, 契约是虚拟企业收益分配最重要的依据。

二、虚拟企业收益分配原则

其一, 多赢原则。多赢原则是指虚拟企业的所有收益都由所有成员按确定的收益分配方法共享, 并且各成员的收益要不低于他单独行动时的保留收益。记Bi为成员i参加虚拟企业分得的收益, B为虚拟企业总收益, Ni为成员i单独行动时的保留收益, 则应有:

其二, 激励原则。激励原则是指对虚拟企业贡献越大, 其分得的收益也应该越多。由于虚拟企业是建立在市场机制之上的, 各成员可自由选择加入和退出, 对虚拟企业成员的贡献的衡量就应该偏向于成员能否提供难以替代的资源, 如核心技术、品牌和难以替代的制造能力等。并且这种针对资源稀缺度的分配应该是快速上升的, 即资源稀缺度高的成员所得到的收益应远高于资源稀缺度低的成员。记Si为成员企业i所提供资源的稀缺系数, 则应该有

其三, 风险补偿原则。风险补偿原则指对在虚拟企业承担了较多的风险的成员予以补偿, 并且对于承担风险越大的成员, 给予的补偿也应该大大地超过对低风险的补偿。记Ri为成员i的风险系数, 则应该有:

三、虚拟企业收益分配方法

其一, 联盟型虚拟企业的收益分配。联盟型虚拟企业是指地位平等的虚拟企业, 他们为实现共同的战略目标, 通过各种协议或契约结成的利益与风险共担、资源共享、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松散型联合体。

(1) 联盟型虚拟企业利益分配过程需要考虑公平和效率问题。“公平”, 即在一方从协议中所得收益与另一方从中所得到的收益是相称的。这个意义上, 通常涉及到与参与人在没有协议时所得到的收益相比较, 而“效率”的概念一般只涉及到与其他可行配置之间的比较。下面通过两个指标对“公平”进行度量。

绝对公平度的度量:这个指标是分配合理的充要条件, 是超可加性的衡量标准。设F (Xi) 是盟员企业Xi联盟后的收益, R (Xi) 是盟员单独行动时的保留收益。则需要满足:

相对公平度的度量:满意度概念。这个指标是分配合理的必要条件。

设定ai=max F (Xi)

i=1、2;在ui=[bi, ai]上, 定义隶属函数为ui (F (xi) ) , 它满足当目标值F (Xi) 接近决策人追求的期望值时, ui (F (xi) ) 接近1;反之ui (F (xi) ) 接近0。我们称ui (F (xi) ) 为盟员企业对利益分配所得的初始满意度。满意度的计算方法如下给出:

(2) 虚拟企业中盟员间利益分配模型及求解步骤。笔者提出了一个虚拟企业利益分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该体系基本囊括了对虚拟企业利益分配研究的重点因素。盟员收益系数计算及调整总结:按模糊综合评判求得盟员的收益系数;在群中成员能够就评价准则及各准则的权重达成一致意见时采用一致准则法, 否则用个体各自评价法;进行绝对满意度和相对满意度的约束验证。若通过则结束, 所求系数即为最终分配系数;若未通过进行下一步调整;若不满足约束条件, 可能原因主要在进行单因素判断过程中出现的主观偏向或对信息的把握不明。可以通过强调专家的责任心、互相沟通、盟员代表再次突出阐述己方特点的方法使专家调整心态, 并对双方实力进一步了解的基础上对最后一层再次进行评估。当然为了不影响专家打分的客观性, 前一次的结果应不公开给各位专家, 以免专家的评断向有利于通过超可加性验证的方向倾斜。循环这个过程直到结果满足约束, 得到最终合理公正的分配结果。联盟型虚拟企业的收益分配是将虚拟企业的收益分配过程看作是一个群决策过程, 在全面分析了利益分配应遵循的原则和影响利益分配的众多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利益分配评判指标体系, 通过专家对权重和盟员企业的评估即可以得出盟员的分配系数, 并根据需要调整分配系数以满足相对满意度和绝对满意度。该方法以主观评判为主, 因此需要强大的专家系统的支持。

其二, “盟主—成员”型虚拟企业收益分配方法。“盟主—成员型”虚拟企业是指行业中的关键技术往往为某一家企业掌握, 然而该企业可能在相关的一些辅助技术方面不具竞争优势, 需要其他企业的加盟。这样就形成了以某一个企业处于领导地位, 其他企业处于成员地位的战略联盟, 处于领导地位的企业往往在主要技术上具有垄断优势, 是创造利润的主要力量;成员企业对主要技术没有垄断性, 但是可能对某一个辅助技术具有垄断性, 是创造利润的重要盟友。在这一类型的战略联盟中, 收益分配、风险分摊的规则一般由盟主制定。盟主企业应该制定有利于激励成员企业做出最大贡献的规则。

由于虚拟企业的收益分配要素有三个, 虚拟企业成员所分享的收益也应该由三部分组成, 即与收益分配要素生产成本、资源稀缺性和风险相对应, 虚拟企业成员所分享到的收益由估计成本、利润分成和风险补贴三部分组成。盟主企业在启动虚拟企业之前就应该通过市场调研确定该产品的顾客可接受的价格 (即虚拟企业的总收益) , 并将总收益划分为总估计成本 (依据市场价格和技术复杂度确定) 、总风险补贴 (依据虚拟企业风险程度确定) 和总名义利润, 即:

式中, B为虚拟企业总收益;EC为虚拟企业总估计成本;RB为虚拟企业的总风险补贴;NB为虚拟企业的总名义利润。

(1) 估计成本。为了保证多赢原则, 成员获得的收益至少应该高于其生产成本。但依据生产成本进行收益分配会导致成员夸大自己的生产成本, 甚至远高于合理生产成本, 因此, 应当依据市场价格确定成员所负责分包项目的估计成本。盟主企业需要以总估计成本为基础, 参考市场价格, 确定各分包项目的估计成本。各分包项目估计成本是盟主企业选择合作伙伴, 与合作伙伴进行组建谈判时的重要内容。为了保证虚拟企业的赢利, 盟主企业应尽可能选择生产成本低, 也就是能接受更低生产成本的伙伴。与合作伙伴就分包项目的估计成本达成一致是虚拟企业组建的前提条件。记ECi为成员i的估计成本, 则有:

项目的总估计成本不应在虚拟企业的总收益中占到过大的份额, 否则盟主企业就应该寻找新的合作伙伴或放弃该项目。

(2) 风险补贴。在虚拟企业组建之后, 盟主企业就可以和合作伙伴一起评价虚拟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应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法不但可以对虚拟企业的整体风险进行评判, 也同样可以用于对分包项目的整体风险进行评价。

模糊综合评判的评语很容易转换为定量表征虚拟企业整体及各成员所面临的风险程度的风险系数。盟主企业依据虚拟企业的整体风险等级确定应该从虚拟企业总收益中拿出多少用于风险补贴, 虚拟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越大, 总风险补贴也应该越大。成员间再依据各自的风险系数对总风险补贴进行分配。风险补贴的分配可按照如下公式:

式中, RBi为成员i分得的风险补贴。

(3) 利润分成。在总收益中扣除了总估计成本和总风险补贴后, 剩余部分就作为名义利润由提供稀缺资源的盟主及核心成员分享。分享的依据是各成员所提供资源的稀缺程度。稀缺程度的评价依然可以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 并可方便地将其转换为定量的稀缺系数。根据激励原则, 对名义利润的分配可采用如下方法:

式中, NBi为成员i分得的名义利润。

依据以上3部分, 虚拟企业成员i分到的收益为:

式中, Bi为成员i分到的收益。

参考文献

[1]郭晖:《虚拟企业利益分配机制研究》, 复旦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虚拟企业的会计问题 篇8

1 虚拟企业的概念

虚拟企业是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化分工程度的日益提高而产生的。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迫使人们对企业如何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美国国家工程院和国家科学院联合发起对当前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和对策的研讨会, 并在美国国防部的资助下成立了以美国13家大型制造企业为核心的领导组, 带领百多家企业对如何建立“灵活型制造企业”进行了研究, 要求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具有既灵活又密切的大联合管理机制, 以适应目前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问题。由此开创了虚拟企业与虚拟经营的新模式。

虚拟企业就是在具体的商业目标的趋动下, 由生产商与供应商暂时组成的网络企业或者说是他们之间较为松散的联合体, 目标达到, 即告解散。其生命周期视其既定目标及产品或服务的类型不同而异。在虚拟企业中, 接受业务的企业本身不具备完成任务 (或者是出色完成任务) 的全部技术和资源, 但却可以高效且出色的完成任务。这是由于虚拟企业的运作是以计算机网络通信设备为基础, 通过把与某项服务、产品相关的企业相连, 利用虚拟, 各个企业从事自己最善于从事的工作, 整个虚拟企业中的各个合作企业都能高效的运作, 从而为顾客提供最满意的服务或产品。从戴尔公司的运作过程中可以更清楚地理解虚拟企业的运作, 每当戴尔公司接到用户订单后, 其所有相关信息立刻被分解成具体零部件生产信息, 并随即通过其巨大的计算机网络传递到各地合作企业的信息库, 在那里零部件通过批量生产被迅速制造出来。生产一旦完成, 产品立刻通过联邦快运被传递到离用户最近的戴尔公司分部所在地。于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飞机携带着不同厂家生产的零部件, 经重新组合一齐送往戴尔公司装配流水线, 这样完全由用户自己定制的计算机便问世了, 整个过程历时5日或更短。

综上所述, 虚拟企业的优势有:a.虚拟企业属于强-强组合, 它注重各合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各合作企业的收益也会成倍增长。b.虚拟企业可以降低各合作企业在人力资源、厂房、设备等方面的投资, 可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和对新产品的投资。c.虚拟企业是由各伙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融合而成, 因而可以生产出最佳的产品或服务。d.虚拟企业具有制造与设计的灵活性, 它能对瞬息万变的生产环境产生迅速的反应, 可以在短时间内生产出新的产品。e.由于合作企业可轻易地改变, 虚拟企业具有操作上的灵活性。一家企业可以同时参与多个虚拟企业。

2 虚拟企业人力资源的特点

2.1 人力集成化。

虚拟企业的核心企业根据市场信息, 一旦产生一种产品方案, 即开始虚拟制造过程, 首先是人力资源的虚拟集成, 根据企业自身的人才资源优劣, 和外部企业进行人才资源优势互补——“借鸡生蛋”, 通过信息网络把来自不同企业的人员集成在一起, 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协同工作, 一旦虚拟企业解体, 这些来自不同企业、职位和法律关系互不归属的人员的合作关系即告结束, 这种“集智”是虚拟企业成败的关键。

2.2 文化多元化。

虚拟企业的伙伴更可能有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这可能引起冲突。随着信息通讯的增多, 不同文化间将有更多交流和理解, 从而减少冲突, 故应提倡允许不同文化和不同生活方式的共存。

2.3 组织动态化。

虚拟企业由组建、生产、解体三个过程组成, 其存在的时间完全取决于项目或产品, 因此虚拟企业是动态的、暂时的, 一旦项目或产品完成, 虚拟企业宣告结束或组建另一形式的虚拟企业。

2.4 结构虚拟化。

虚拟企业的优点是“用最大的组织来实现最大的权能”, 由于企业自身资源有限, 组织结构功能有限, 为实现某一市场战略而组成的虚拟企业其结构功能也是虚拟的集成结构, 在整个企业虚拟联合体中, 每个成员只充当其中某部份结构功能, 是分布式动态虚拟联合结构, 通过信息网络, 支持着为虚拟企业依空间分布的生产而设立的复杂的后勤保障工作, 这样的企业结构和传统的组织结构相比, 有较大的结构成本优势, 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3 虚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急需重视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虚拟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研究的论文较少, 有的学者甚至认为该问题不存在或没有研究的必要。对此, 笔者不敢苟同。因为, 人不是机器。在虚拟企业中, “集智”是关键, 协调是核心, 信任是基础, 沟通是手段, 可以说, 不重视人力资源的虚拟企业, 其巨大的优势将难以发挥。甚至可能因为内部的文化冲突、互不信任、协调不畅而进入困境。当前虚拟企业人力资源中急需重视的问题有:a.文化冲突;b.信任度低;c.协调不畅;d.沟通困难;e.整合乏力。

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指出:“在日常生活中, 随着愈来愈互相依赖的全球经济的发展, 我认为语言和文化特点的复兴即将来临。简而言之, 瑞典人会更瑞典化, 中国人会更中国化, 而法国人也会更法国化。”也就是说, 在当代全球化的世界里, 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趋势:一是人类愈来愈具有全球化的共性;二是在全球一体化的世界中, 人类却愈来愈坚持保留各自原有文明的特色或个性。由此而带来了走向国际的虚拟企业将面临多种民族文化互相磨合、冲突的挑战。正确地对不同文化以及在这种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进行研究, 不仅有助于我们客观地认识和理解他人的文化和管理理论, 而且能更好地学习与借鉴其他文化环境中产生的管理理论。按照荷兰学者霍夫斯蒂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文化差异可用五维来描述和比较。这五个维度是个人/集体主义、权力距离、非确定性避免、刚性/柔性倾向和短期/长远取向。它们对跨文化冲突的产生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 处理好虚拟企业的人力资源问题必须重视以下几点:第一, 分析把握文化冲突对虚拟企业的影响, 创造文化协同效应。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文化冲突对虚拟企业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因为会使虚拟企业全球化战略失败。因此, 创造文化协同效应尤为重要。文化协同, 作为一种管理文化冲突影响的办法, 是指管理人员根据组织成员和顾客个人的文化倾向, 而不是限定文化差异, 来形成组织的战略、策略、结构和管理的过程。这就涉及到了虚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虚拟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具备跨文化管理的能力, 不但要具备必要的跨国经营知识, 而且要具有语言知识和沟通技能。第二, 开创管理沟通创新研究, 开创虚拟企业内部沟通新模式。虚拟企业是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 面对着不确定的, 不断变化的合作伙伴, 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将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如何避免沟通中信息的缺失, 进行跨文化、跨背景、跨地域的沟通将对虚拟企业的成败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跨文化的沟通是在具有文化敏感性的基础上, 尊重和领悟虚拟企业内部的多元文化, 使虚拟企业内部交往人员的双方能够理解彼此的意图的行为。有了良好的跨文化的沟通, 跨文化的领导、激励和决策也就易如反掌。基于国际互联网的在不确定环境下的柔性沟通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第三, 建立学习型组织, 树立共同愿景, 进行广泛的团队学习。在虚拟企业中广泛地创建学习性组织的活动, 使各协助单位能够树立共同愿景, 共同学习, 共同发展, 应该用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等方法在虚拟企业中创造良好的氛围和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并且在学习中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 不断创新, 以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要求。这就涉及到了虚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虚拟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具备跨文化管理的能力, 不但要具备必要的跨国经营知识, 而且要具有语言知识和沟通技能。第四, 虚拟企业需要新型的领导者。虚拟企业从传统的权力直线制变成了平等协调制, 从传统的上下级关系变成了平等的协调关系。虚拟企业的经理不再是命令发布者, 而是彼此的协调者, 这种新的角色需要新型的领导者。新型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全方位的协调能力、系统的思考能力和全球化的视野。第五, 虚拟企业需要新型员工。虚拟企业是各合作企业核心竞争力基于信息网的联姻, 需要自我导向型、知识型、技术型且充分可靠的员工, 同时能运用计算机。另外, 虚拟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是由各合作企业合作而完成, 这要求员工具有持续的学习能力和团队精神。而且, 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传统的决策层与操作层分开的做法已经不再适应市场的要求。新型的员工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与决策能力。第六, 开展知识管理, 整合资源。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已经取代了自然资源, 成为最为活跃和最有创造力的因素, 虚拟企业要想发挥它的优势, 必须进行知识管理, 进行整个虚拟企业及相关合作单位之间的知识的挖掘、开发、保值、分享等业务, 使个人的知识变为组织的知识, 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

摘要:虚拟企业是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化分工和谐的日益提高而产生的。它在合作企业降低投入、增加收益、提高新产品生产速度等方面具有传统企业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其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解决好虚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是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虚拟企业的会计问题 篇9

虚拟企业是21世纪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的主要形式,能否选择出灵捷的、有竞争力和相容的联盟伙伴,关系到虚拟企业的成败。虚拟企业联盟伙伴的选择是虚拟企业联盟关系的基础,联盟伙伴的业绩对核心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交货、产品质量、提前期、库存水平、产品设计等方面影响着企业的运作。基于虚拟企业联盟伙伴选择的重要性,国内外学者对其做了一定的研究[1,2,3,4,5]。现有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虚拟企业联盟伙伴选择的原则、方法和管理的内容及策略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企业改革经营模式、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启发和一定的理论指导。但现有研究大多数均是使用单一的评价方法评价潜在联盟伙伴,未考虑各专家在评价潜在联盟伙伴时体现的偏好特性,因此使得现有的方法和模型与客观实际有一定的差距。本研究在分析虚拟企业联盟伙伴评价指标选择原则的基础上,从推动力、互补性、风险性等9个方面建立联盟伙伴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各决策专家偏好特性对决策结果的影响,提出采用语言信息标度对各指标进行评价,建立虚拟企业联盟伙伴选择的群决策模型,利用LWM算子和HLWA算子求解模型,最后对一实例求解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虚拟企业联盟伙伴评价涉及因素众多,指标多种多样,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6,7]:

1.1.1 完整性原则

设计虚拟企业联盟伙伴评价的因素涉及很多,为了能成功地进行联盟,评价指标体系应尽可能地包括所有的相关因素,尽量不遗漏。

1.1.2 有效性原则

在遵循完整性原则的基础上,应针对具体设计任务,认真分析各个评价因素是否涉及伙伴选择的必要性标准,同时力求指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1.1.3 风险最小化原则

虚拟企业运行模式具有高风险性,因此,在伙伴选择时必须认真考虑风险问题,并使之充分体现于评价指标体系中。

1.1.4 灵活性与可扩展原则

由于影响设计联盟伙伴的因素很多,而且根据市场机遇的不同、具体任务的不同,设计联盟伙伴选择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同时设计联盟伙伴的评价标准在很多时候应该结合潜在联盟伙伴群的整体水平与状况进行设置,因此其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可扩展性,以便盟主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

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考虑虚拟企业及其潜在联盟伙伴的特点的基础上,以虚拟企业整体收益为总目标[8],建立虚拟企业联盟伙伴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 模型建立

由于评价指标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和模糊的因素,指标难以量化。又因为人类思维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以及决策问题的复杂性,决策者对事物进行判断时用语言形式给出偏好信息是最方便的。笔者提出利用语言标度集L={l-5,…,l5极差,很差,差,较差,稍差,一般,稍好,较好,好,很好,极好}对各指标进行评价,建立选择联盟伙伴的群决策模型,使得决策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1决策预备知识

2.1.1 LWM算子[9,10]定义1:设(α1,α2,…,αn)是一组语言数据,若LWM(α1,α2,…,αn)=max i min{ωi,αi}其中ω=(ω1,ω2,…,ωn)是语言数据αi的加权向量,且αi,ωi∈L则函数LWM称为语言加权取大算子,即为LWM算子。

2.1.2 HLWA算子[9,10]定义2:一个混合语言加权平均(HLWA)算子是一个映射,HLWA:Ln→L,w={w1,w2,…,wn}是与该算子相关联的加权向量,且wj∈L,使得:HLW其中bj是一组加权语言数据中第j个最大的语言数据,ω=(ω1,ω2,…,ωn)是一组语言加权数据(α1,α2,…,αn)的加权向量,且ωi∈L。

2.2模型建立

基于语言标度集建立虚拟企业联盟伙伴选择群决策模型并利用LWM和HLWA算子求解,具体步骤如下:

Step1设有c个潜在联盟伙伴待选择,记为x={x1,x2,…,xc}。建立选择联盟伙伴的评价指标集u,u={u1,u2,…,un},选定t为决策专家,记为d,d={d1,d2,…,dt}。ω={ω1,ω2,…,ωn}为指标权重向量,λ=(λ1,λ2,…,λt)为决策专家的权重向量,且ωj,λk∈L,设决策专家dk∈d给出潜在联盟伙伴xi∈x在指标uj∈u下的语言数据评估值

Step2利用LWM算子对决策矩阵Rk中第i行的属性值进行集结,得到决策专家dk所给出的评价潜在联盟伙伴xi的综合属性值

Step4利用zi(λ,w)对潜在联盟伙伴进行排序,进而选择联盟伙伴。

3 实例分析

建立如表1所示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各一级指标可按实际需要做相应扩充。由表1可知,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u={u1,u2,…,u9}={推动力,互补性,相处性,双赢性,集中焦点,整合性,成长性,一致性,风险性}。

3.1 决策准备

选定3为决策专家对4家潜在联盟伙伴进行评价,即决策专家集d={d1,d2,d3},潜在联盟伙伴集x={x1,x2,x3,x4},采用语言标度集L={l-5,…,l5}={极差,很差,差,较差,稍差,一般,稍好,较好,好,很好,极好}进行决策,3位专家的权重向量λ=(l0,l4,l2),各指标的权重向量ω=(l1,l0,l2,l3,l3,l0,l4)。

3.2 决策矩阵

各位决策专家利用语言标度集对各指标进行评价决策,得到决策矩阵Rk(k=1,2,3)如下:

3.3 LWM集结

利用LVM算子对决策矩阵Rk中第i行的属性值进行集结,得到决策者dk所给出的潜在联盟伙伴xi的综合属性值:zi(k)(ω)(i=1,2,3,4;k=1,2,3):

3.4 HLWA算子集结

假定w=(s4,s2,s1),利用HLWA算子对三位决策专家给出的潜在联盟伙伴xi的综合属性值zi(k)(ω)(i=1,2,3,4;k=1,2,3)进行集结,得到潜在联盟伙伴xi的群体综合属性值zi(λ,w)(i=1,2,3,4):

3.5 潜在联盟伙伴选择

利用zi(λ,w)(i=1,2,3,4)对4个潜在联盟伙伴进行排序,得:x3酆x1酆x2酆x4。故最佳潜在联盟伙伴为x3,选择x3作为联盟伙伴。

4 结论

本文在分析虚拟企业联盟伙伴评价指标选择原则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考虑联盟伙伴选择决策问题包含大量的模糊和不确定因素以及专家的偏好特性,笔者提出通过语言标度集对指标进行评价,建立群决策模型,并基于LWM算子和HLWA算子求解了模型,最后通过一算例验证了模型。结果表明,基于语言标度的虚拟企业联盟伙伴选择群决策模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摘要:提供一种新的虚拟企业联盟伙伴选择的群决策模型。在分析虚拟企业联盟伙伴评价指标选择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联盟伙伴评价指标集,考虑决策专家对指标的偏好特性,提出利用语言信息标度建立虚拟企业联盟伙伴选择群决策模型,利用LWM算子和HLWA算子对模型进行求解,最后予以实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虚拟企业,伙伴选择,群决策,LWM算子,HLWA算子

参考文献

[1]王硕,唐小我.基于广义熵的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遴选综合评价系统[J].运筹与管理,2003,12(2):73-76.

[2]叶飞.信息不完全条件下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的多维决策模型[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9(5),38-41.

[3]Jeremy S Lurey,MAHESH S RAISINGHANI.An empirical study of bestpractice in virtual teams[J].Information&Management,2001,38(8):523-544.

[4]李志敏,杜纲.基于生命周期的虚拟企业风险识别指标体系及评估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06,16(2):92-96.

[5]梁昌勇,杨国兰,金琳.不完全信息条件下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策略[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7):748-750.

[6]赵小惠,赵小苗.基于模糊决策的供应商选择方法[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2,7(4),27-29.

[7]陈敬贤,施国洪,操芳.供应质量模糊评价办法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7,3,65-66.

[8]孙东川,叶飞.基于虚拟企业的合作伙伴选择系统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1,19(1):60-62.

[9]徐泽水.不确定多属性决策方法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1,187-197.

虚拟企业的会计问题 篇10

随着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推广,当前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同时信息的安全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解决信息安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很多人致力于发现新的安全技术以及新的算法的应用。在人们解决信息安全的过程中,普遍认为加密技术是信息安全的核心。因此,数据加密技术也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而蓬勃发展。为了提高信息的安全性,人们将多种加密技术综合起来,充分发挥各种技术的特点,共同提高信息的安全性;比如利用数据加密、数字信封、哈希函数和数字签名等技术来实现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认证性和不可否认性[1,2,3]。

目前,一些地区的财政部门为提高本辖区内的企业数据上报的及时性和便利性,积极升级改造企业财务会计记录的上报方法,其中有些地方利用了互联网的便利性,推出了企业财务会计记录直报系统。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企业财务会计记录数据上报系统的性能,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由于这些数据可能包含每个企业的商业机密,因此,不论是在企业财务会计记录的生成、传输还是上报过程中,都会存在数据信息的安全性问题,可能造成信息的泄露、篡改,就会使企业蒙受损失,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以及企业的信誉、生产和经营。

因此,一个功能完善的企业财务会计记录直报系统,除了需要具备之前系统的数据导入、数据查询、数据统计、权限控制等功能外,企业财务会计记录数据从生成到入库的安全性尤其重要。企业财务会计记录直报系统不仅需要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更要保证的机密性、完整性、认证性和不可否认性。而本研究方案所使用的虚拟专用网[4]及多种数据加密技术,很好地满足了企业财务会计记录直报系统的要求,为企业财务会计记录直报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

通过对企业财务会计记录直报系统使用环境的研究,并针对从企业财务会计记录采集、发送到企业财务会计记录接收、入库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通过虚拟专用网技术在互联网上建立数据传输安全通道,实现各企业与本地财政系统的随时联网,提高了系统的可伸缩性,降低系统运行成本;再利用数据加密、数字信封、哈希函数和数字签名[5]来实现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可鉴别和不可否认性,为企业财务会计记录直报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安全保障。

本文主要介绍本系统所使用的虚拟专用网、数据加密、数字信封、哈希函数和数字签名等技术及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原理。

2系统主要技术(Main technology of system)

本研究方案主要涉及的技术包括虚拟专用网、数据加密、数字信封、哈希函数和数字签名等技术,现这些技术简单介绍。

2.1虚拟专用网技术

虚拟专用网(Virtual Private Net,即VPN),通常是在公用网络(Internet)上建立一个临时的、安全的连接,是一条穿过混乱的公用网络的安全、稳定的隧道。它的功能是在公用网络上建立专用网络,进行加密通讯,虚拟专用网网关通过对数据包的加密和数据包目标地址的转换实现远程访问,在企业网络中有广泛应用。虚拟专用网能提供如下功能:

(1)数据加密:以保证通过公网传输的信息即使被人截获也不会泄露。

(2)信息认证和身份认证: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合法性,并能鉴别用户身份。

(3)提供访问控制:不同用户有不同的访问权限。

目前,除了一些专业的公司如思科(Cisco)、华为等有虚拟专用网产品外,常用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Unix,甚至Android、i OS都带有虚拟专用网功能。

2.2 RSA公钥加密算法

RSA[6]是目前很有影响力的公钥加密算法,它能够抵抗到目前为止已知的绝大多数密码攻击,已被ISO推荐为公钥数据加密标准。RSA公钥加密算法是1977年由罗纳德·李维斯特(Ron Rivest)、阿迪·萨莫尔(Adi Shamir)和伦纳德·阿德曼(Leonard Adleman)一起提出的。1987年首次公布,当时他们三人都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RSA就是他们三人姓氏开头字母拼在一起组成的。在本系统中,使用的密钥长度为1024比特。

2.3数据加密标准

数据加密标准(Data Encryption Standard,DES)[7],是一种使用对称密钥加密的算法。1977年被美国联邦政府的国家标准局确定为联邦资料处理标准(FIPS),并授权在非密级政府通信中使用,随后该算法在国际上广泛流传开来。

DES设计中使用了分组密码设计的两个原则:混淆(Confusion)和扩散(Diffusion),其目的是抗击敌手对密码系统的统计分析。混淆是使密文的统计特性与密钥的取值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复杂化,以使密钥和明文以及密文之间的依赖性对密码分析者来说是无法利用的。扩散的作用就是将每一位明文的影响尽可能迅速地作用到较多的输出密文位中,以便在大量的密文中消除明文的统计结构,并且使每一位密钥的影响尽可能迅速地扩展到较多的密文位中,以防对密钥进行逐段破译。为了提高DES的加密强度,也可以使用双重DES和三重DES。在本系统中,使用的密钥长度为2048比特。

2.4信息—摘要算法5

信息—摘要算法5(Message-Digest Algorithm 5,MD5)[8,9],为计算机安全领域广泛使用的一种哈希函数,用以提供消息的完整性保护,该算法的文件号为RFC 1321,用于确保信息传输完整一致,是计算机广泛使用的杂凑算法(也称摘要算法、哈希算法)之一。

3系统设计及实现(System design and realization)

本系统的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在本系统中,财政部门的信息中心安装有本系统的服务器(Web Service)和数据库服务器,而该财政部门其所管辖的每个企业都有系统客户端,在这些系统客户端中安装有“基础数据采集引擎”(负责财务会计记录的采集),这些系统客户端在需要时可以通过虚拟专用网与服务器相连,不需要时则断开连接。虽然,把很多企业的客户端通过VPN的方式连入信息中心的服务器后,如同组建了一个局域网,为各企业上报数据带来了方便性、快捷性;但也会引起本“局域网”的安全问题,如果某个企业可以通过把自己系统客户端或本企业的其他计算机的网卡设置成混杂模式,就可以监听本网络中其他计算机的通信,为了解决本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系统服务器和每个系统客户端都采用了通过第三方CA认证的RSA密钥管理机制,上报的数据文件必须进过加密处理。系统客户端上报数据文件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系统客户端采集企业财务会计记录。一般而言,在每个周期内,系统客户端根据需要完成企业财务会计记录的采集,生成上报数据文件,如M0。

第二步:系统客户端对上报数据签名。客户端利用MD5生成上报数据M0的信息摘要h0,并用自己的RSA私钥K1对该信息摘要进行数字签名h1。然后将上报数据文件M0和数字签名h1合并为M1。

第三步:系统客户端加密上报数据。客户端随机产生一个DES密钥KDES,用DES密钥加密M1,生成密文C1;再用服务器的公钥加密DES密钥KDES生成数字信封C2。

第四步:系统客户端向系统服务器发送数据。客户端通过VPN方式请求连接服务器,通过服务器验证后,客户端将向系统服务器发送上报数据及数字签名的密文C1和数字信封C2。

系统服务端处理上报的数据文件有两个步骤如下:

第一步:系统服务器验证上报数据。服务器收到客户端发送的C1和C2后,使用自己的私钥打开数字信封C2,得到客户端的DES密钥KDES;并用此密钥KDES去解密C1,得到数据M1,再从M1中分离出M0和h1。然后求出上报数据M0的信息摘要h S,再对该客户端的数字签名进行身份验证,即使用该客户端的RSA公钥解密h1,得到收到的该客户端发送的消息摘要hC,比较hS和hC,如果hS=hC,则说明M0确是该客户端发送的上报数据,如果hS≠hC,则收到的上报数据是不可信的。

第二步:企业财务会计记录的入库。系统服务器在收到客户端发送的上报数据并完成验证后,认为该企业财务会计记录确是某个企业所发,于是将企业财务会计记录入库。完成后通知客户端断开VPN连接。

如果在服务器完成企业财务会计记录入库后,发现企业财务会计记录存在错误,系统客户端可以重新发送企业财务会计记录,服务器收到重新入库的请求后,先删除之前的错误企业财务会计记录,再把通过验证的新收到的企业财务会计记录入库,避免了错误信息的存在。

4结论(Conclusion)

本系统将虚拟专用网技术和数据加密、数字信封、哈希函数和数字签名等结合在一起,实现了系统在安全方面的功能,满足了当前条件下信息的安全性。而且在试运行过程中,该系统可以实现企业财务会计记录的直报要求,并达到快速及时、安全性的要求。但该系统还存在部分不足,主要存在一下几个问题,一是有时候网速比较慢,可能是由于虚拟专用网的配置引起的;二是目前使用的DES和RSA算法的密钥长度可能成为安全隐患。对于以上问题,将在以后的版本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Liu Jinhui,et al.Digital Signature Protocol Based on Errorcorrecting Codes[J].Huazhong Univ.of Sci.&Tech.(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4,42(11):97-101.

[2]Wang Mingwei,Hu Yupu.Forward and Backward Secure Signature Scheme[J].Journalof Xidian University,2014,41(2):71-78.

[3]Wang Ding,Wang Ping,Lei Ming.Cryptanalysis and Improvement of Gateway-oriented Password Authenticated Key Exchange Protocol Based on RSA[J].Acta Electronica Sinica,2015,41(1):176-184.

[4]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80950.htm

[5]何明星,等.高效的可证明安全的无证书数字签名方案[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5,44(6):887-891.

[6]陈财森,等.针对RSA算法的踪迹驱动数据Cache计时攻击研究[J].计算机学报,2014,37(5):1039-1051.

[7]程磊.基于AES和RSA的网络数据加密方案[J].现代电子技术,2015,38(09):87-89.

[8]吴志军,赵婷,雷缙.基于改进的Diameter/EAP-MD5的SWIM认证方法[J].通信学报,2014,35(8):1-7.

上一篇:一体化思维下一篇:病理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