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2024-06-07

虚拟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精选12篇)

虚拟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篇1

1引言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意识到自己在制造业上与日本的差距,为了夺回制造业的优势以保持其国际竞争力, 美国学者首次提出了 “虚拟组织”的概念。随后,国内外众多学者就虚拟组织的内涵[1 -5]、发展进程及其模型[6 -11]、评价模型与方法[12 -18]等相关理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当前学者对虚拟组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虚拟组织的战略决策、合作伙伴选择、运作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研究角度主要从信息技术角度,把虚拟组织理论作为技术问题研究,对企业内部虚拟组织即虚拟班组的研究还不多见,对虚拟班组产生机理、性质特征的全面深入论述更是鲜有人尝试。

2虚拟组织产生的理论基础与存在的必要性

虚拟组织的诞生,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且有着强大的理论背景支持,成为现代企业变革的重要方向。

2. 1虚拟组织存在的基础

虚拟组织的存在,主要建立在以下四个重要的假设基础之上:

( 1) 目标一致性。即强调虚拟组织内部的成员必须有着相同的目标,从定义中也可以看到,虚拟组织主要是针对某一特定问题而建立,因此所有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解决当前实际问题。

( 2) 信任。强调虚拟组织成员间的互相信任,只有在成员间互相信任的基础上,所有成员才可能尽力发挥自己的能力,以达成组织目标。

( 3) 合作有助于更好地解决问题。虚拟组织成员均是各个领域的专家,有着积极性,在虚拟组织理论中,强调合作更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达成目标。

( 4) 知识共享。由于虚拟组织成员是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要使他们合作产生更好的效果,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需要他们乐于将自己的知识想法贡献出来,以头脑风暴的方式获得更好的结果。

在这四个重要假设的基础上,虚拟组织受到企业和公众的重视并得以实践,成为组织变革的一种重要方式。

2. 2现代企业进行虚拟组织变革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需要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快速的反应并提供服务,端到端的高效扁平化体系和流程日益普及,效率成为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企业的组织模式更加 “短、平、 快”,传统的组织机构已经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虚拟组织逐步成为组织变革的必然选择。

移动互联网、物联网、3G以及云计算等新兴网络技术的出现,传统部门之间的壁垒被打破,企业业务出现多元化,服务领域也越来越宽泛,单一的组织模式已经满足不了企业对于不同属性业务进行快速研发、快速上市的需求,这就要求在企业内建立虚拟组织,以适应当前经济发展。

与传统的基层班组对应,企业中虚拟组织的基层单元我们往往称之为虚拟班组。虚拟班组是企业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和时期产生的一种新型的组织形态,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3虚拟班组的特征

在新形势下产生并发展的虚拟班组,与传统的班组相比较,有着其鲜明的特征:

( 1) 目标一致性。虚拟班组的成立总是为了一个共同的任务目标而设立,它具有明确的时间期限、任务目标和功能要求。

( 2) 并行分布作业。为了达到某个具体目标或者解决某个实际问题,虚拟班组的成员来自于不同的实体部门,其工作同步进行,体现出“并行分布作业”特点。

( 3) 沟通方式的电子化。由于地理位置的离散,他们之间的沟通主要通过现代的电子化方式。

( 4) 组织边界模糊性。虚拟班组以解决特定问题而成立,其成员来自各个不同部门,因此打破了传统的部门界限,跨越了部门、专业的限制。

4虚拟班组建设面临的问题

班组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最基层组织,是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是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力量,是基层员工队伍建设的重要载体,虚拟班组的作用也不例外。信息时代,随着虚拟班组的发展等新的班组形态的产生,班组建设工作也相应地面临新的问题:

( 1) 虚拟班组组员的工作绩效难以对其晋升产生影响。现阶段,几乎所有的企业结构还是以传统的基层班组为主,员工晋升主要以其在传统基层班组的表现为依据, 虚拟班组内成员的工作绩效较少被考虑到。

( 2) 虚拟班组组长管理能力要求高。与传统基层班组相比,虚拟班组中成员素质、能力普遍较高,对虚拟班组的班组长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

( 3) 虚拟班组与传统基层班组间关系不清。在现实中,由于虚拟班组的成员主要来自于各个传统基层班组, 这就导致了两个班组之间在职责分工、工作内容、管理流程等方面存在交叉,甚至是相冲突的地方,影响了整个企业的运营效率。

( 4) 虚拟班组建设缺乏统一、规范的制度性保障。 虚拟班组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而存在,因此班组结构松散、稳定性差,大部分公司在虚拟班组的组建、班组内员工的考核方式、奖惩等方面还没有具体、统一的规范。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虚拟班组的建设,阻碍了虚拟班组的进一步发展。

5结论

本文结合虚拟班组建设的实践,对虚拟班组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 1) 企业应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虚拟班组建设。

( 2) 虚拟班组建设需要获取企业管理层的认可与支持。

( 3) 虚拟班组需配备专项资源,以激发成员的工作热情,提升班组工作绩效。

( 4) 虚拟班组长的管理能力和组员的合作精神应重点提升。

虚拟班组是现代企业为快速应对市场、客户需求而建立并发展,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建立好、管理好虚拟班组是保持企业长盛不衰的重要手段。

摘要:信息时代,社会组织结构发生变化——虚拟组织开始出现。本文探讨了现代企业内部出现虚拟班组的必要性,分析了虚拟班组相对于传统基层班组的特征,以及虚拟班组的出现导致企业管理面临的新问题,并提出有益建议。

关键词:信息时代,虚拟班组,企业管理

虚拟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篇2

摘 要:文章对国内传统的实践教学的弊端进行分析,提出“开放共享、优化管理、先虚后实”的原则,构建信息类专业虚拟仿真教学及管理平台。平台包含实验仿真、教学管理、教学资源、考核资源、实验室管理和虚拟考试等六部分,给管理人员智能、全方位管理和监督实践教学、教师快捷安排教学内容和阶段性考核等开辟了全新的渠道,为相关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内容的改革提供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虚拟仿真教学及管理平台;电子信息;开放共享

随着近十几年全球信息化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已在我国受到极大的关注。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都提出加快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开展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发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三亚学院(以下简称“本校”)在201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后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进程中,积极响应国家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号召,不断加大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在提升本校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管理,在借鉴其他高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于2015年开始在本校理工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试点建设“虚拟仿真教学及管理平台”,为本校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虚拟仿真环境和教学管理系统,解决了实践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初步提升了理工学院的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

一、国内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存在一大批高校从传统高校向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转型,随着应用型高校联盟的成立,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层次和规格也逐渐明晰,人才培养的途径和配套的课程体系也在逐渐形成,但由于各高校实验室体系庞大、设备成本高昂,实验室的功能转型相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缓慢得多。虽然学校都很关注对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技能和素养的培养,但大多数高校的实验教学都是通过演示性、验证性实验来支撑的,这种直观的形式不仅便于学生掌握,也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本身。但这样的教学模式也存在以下问题:①实验室的管理难度很大,设备维护成本高,很难实现实践教学资源的灵活管理。②以人工管理为主的模式使管理工作的任务繁重,需要避免所有课程的人、时、地之间的冲突,同时还需能够对实验室的设备进行前期的准备和调试,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进行管理和监督等,其中对于教与学各过程的管理和监督需要人为进行操作完成,因此较为容易出错。③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需按照教学需求和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调整教学大纲,设定教学重点、难点,准备各种教学文档对学生进行过程化考核。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专业学生人数呈现大量增长的趋势,因此,教师没有足?虻木?力去管理学生,这样的现状与教学过程需要教师进行过程化考核的要求之间形成较大的矛盾。④学生学习习惯、自觉性较差,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过程,且不能反复自学。⑤实验室建设费用高昂,前期投入大、后期维护费用高,实验室使用率不高,硬件实验设备损坏比例较大,维护难,寿命短,且以验证型实验器材为主。⑥学生数量众多,教师指导难以到位,不能分层分类培养学生,教学目标难以落实,实验教学容易走过场,设计性和探究性实验难以开展,体现不出因材施教。⑦现行的教学模式容易产生众多纸质化的教学过程档案,容易造成教学成本浪费,且不易保管。

二、平台建设目标

平台建设之初的定位是服务理工学院的所有班级(也可扩展为其他学院部分班级)的实践教学,因此在建设时需预留接口,以便今后能和其他专业仿真平台和软件对接,能够整合成一个校级综合大平台。

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充分利用Proteus、LabVIEW、Multisim、MATLAB、GMDSS及汽车仿真教学等虚拟仿真软件的设计及虚拟仿真等功能。同时平台的建设也形成学校之间、学院之间及校企之间共建、共享、共营的新型协同体,更好地为培养校内外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优质人才提供服务。具体的目标包括:

(1)实现对绝大部分实验课程的教学管理和监督。减轻人工的程序化的工作,通过平台帮助教师过程化监督学生的学习状态,让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目标的落实、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上,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开设设计性、探究性实验;系统记录教师的过程化教学管理内容,增加评判教学管理好坏的依据;系统定时考查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此外,可以减少实验室维护费用,将纸质化教学档案转化为电子化教学档案,减少教学成本,便于教学管理及监督。

(2)理工学院的实验项目应包含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等多个层次,虚拟仿真实验应涵盖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从器件到电路,采用PSpice、Multisim等仿真软件,结合LabVIEW等工具软件,实现电路分析、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等的仿真设计;从信号到处理,利用Verilog、DSP Builder、Matlab等EDA工具软件,实现信号采集分析与处理;从传输到控制,结合Matlab、Simulink等,实现通信传输和控制实验;从单元到系统,结合Proteus、Multisim等,实现功能单元和集成系统设计;此外,结合Protel、Orcad、Padscad等布线软件,实现从设计到应用级仿真。

(3)构建高等学校之间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共享资源的渠道。通过互联网技术和云端服务器,可以为实现与国内优秀高校的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平台的互通提供软硬件平台,各个学校的教师之间可以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学生也可以像学习MOOC一样,通过网络进行实践类课程的学习,获取名校名师的指导。

三、平台架构和功能

虚拟仿真教学及管理平台由6个模块构成,如图1所示。这6个模块相辅相成,紧密结合,共同组成平台的架构和功能。

实验仿真模块是本系统的核心模块,所有的仿真实验、考试、测评和角色体验等都可以利用Proteus、Multisim、LabVIEW等仿真环境在平台上进行。

视频教学和题库管理是平台的内容部分,提供教学、实验和测评的具体内容,也是工作量最大的部分,并且可以依据建设的需要后续添加。

系统管理和考试系统是平?_的管理部分,通过各种角色可以实现时间教学管理的各种功能。

虚拟仿真教学及管理平台功能包括:①实现对绝大部分实验课程的教学管理和监督;②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包括上传各种教学文档、教学资源、考核资源等;对学生进行过程化考核,包括学生是否预习、复习、完成作业等;③学生通过平台进行相应教学资源的学习、整理笔记、复习、完成并提交作业及项目考核;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教学环节学习,包括基础技能训练、课题仿真设计、自主开发创新和岗位角色体验等,完成学习任务。

本校虚拟仿真教学及管理平台界面如图2所示。

四、平台建设成效

(1)实现电子信息类各专业大部分课程实验项目的虚拟仿真,部分因实验设备陈旧而完成不了的项目或难度较大的项目,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成“虚拟仿真”和“实际操作”两个层次分类指导,实现分类分层次培养的教学理念,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提高实验室利用效率,降低实验设备损坏率,减少教学成本。

(2)平台可以将教师过程化教学管理的内容与执行情况记录下来,对教师进行全过程化的监督和考核,增加评判教学管理的依据。

(3)为“小班上课”的改革提供平台,系统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学习进程来划分层次,根据层次来预约小班辅导的时间,同时小班辅导的形式也可从课堂转移到虚拟的网络中。

(4)为课程论文(项目)的改革提供平台,课程论文(项目)的选题、项目系统的虚拟仿真实现、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学生与教师的交流等都可在该平台中实现。

(5)实现无纸化教学和管理,教师的所有教学资源、学生的所有学习资源及教务管理的文档全部电子化,极大方便了各种教学资料的管理和存储的问题,真正实现无纸化教学和无纸化办公。

总之,对国内传统的实践教学的弊端进行分析,提出“开放共享、优化管理、先虚后实”的原则,本校建设了信息类虚拟仿真教学及管理平台,为管理人员智能、全方位管理和监督实践教学、教师快捷安排教学内容和阶段性考核等开辟了全新的渠道。

平台的建设,加强了对本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了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为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参考文献:

虚拟化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篇3

引言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通常70%的IT预算都花在了基础设施采购和数据中心运维方面。特别对大型集团型企业来说,传统的分散式数据中心的管理缺乏灵活性,资源利用率低,运营成本过高,持续增长的空间占用和能耗不断增加信息化运营成本,这些都已成为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桎梏,亟待改善。有效整合支撑企业信息化系统的网络、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以及中间件等基础设施资源,改善IT资源利用率,推进大型企业信息化由粗放型、分散型向集约型、整合模式转变,成为了当今企业信息化的迫切需求。

因此,有效整合集团公司及其子公司信息化基础设施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以及系统软件等),搭建统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是降低公司信息化运营成本和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而虚拟化技术则为实现基础设施资源有效整合提供了技术保障,与传统技术方式构建基础设施平台相比,其可能带来的收益如图1所示。

基于虚拟化技术的服务器架构

随着高手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进,公司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越来越多,对服务器的需求亦日益增加,新的服务器的增加不仅对数据中心的空间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而且使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也大大提高。

因此必须抛弃传统的竖井式服务器建设架构,采用先进的虚拟化技术对数据中心的服务器进行规划和建设,从而为公司未来搭建云计算平台奠定基础。传统的竖井式服务器架构、虚拟化数据中心服务器架构以及云计算数据中心服务器架构如图2所示。

虚拟化服务器架构和传统的竖井式服务器架构相比,其在服务器数量、资源利用率、运营成本、业务连续性、大数据处理与分析、新业务上线以及向云计算过渡等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如表1所示。

服务器虚拟化架构与传统的竖井式服务器架构相比具有如下优势:

(1)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

从图2可以看出,采用虚拟化技术后,服务器数量大大减少。据业内权威统计,目前,采用虚拟化技术可使服务器的整合比达到8:1~15:1。按照整合比8:1计算,用购买8台中低端服务器的费用购买1台高性能服务器,可将一台物理服务器虚拟成多台逻辑上相互隔离的虚拟机,因此,可使服务器的利用率更高,服务器调度更为灵活;另外,由于虚拟化技术将多台物理服务器的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了资源的弹性供给,因此可提供高的服务质量,并能提升大事务量和大数据处理能力,有效提升了IT服务水平。

(2)降低数据中心运营成本

采用服务器虚拟化架构,使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及相关硬件的数量大大减少,相应地也减少了数据中心占地空间、能耗和散热需求,同时,在保障应用系统正常运行的同时,能智能地休眠不需要的物理服务器。这些都有效地降低了数据中心能耗(按整合比8:1计算,单服务器用电量一项上就可节约80%以上),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

(3)有效提升运维效率

采用虚拟化技术,可通过运维管理软件有效监控和调度整个数据中心服务器资源;通过应用模板方式部署应用以及vmotion等技术可有效减少停机维护和事件检查等操作,提升了运行维护效率,减少运维人员的工作负荷。

(4)保障业务连续性

采用虚拟化技术对物理服务器虚拟化后,CPU、内存、硬盘及网卡等计算资源均被池化,同类资源之间相关备份,当资源池中的一个节点发生故障时,利用Vmotion技术和FT技术可使运行在其上的虚拟机可安全地自动迁移到运行状态良好的物理服务器上,从而可使业务应用服务不被中断,保障业务的连续性;另外利用FT技术和HA技术,可消除计划内停机,并可从计划外故障中立即恢复。

(5)提升新业务管理系统上线速度

当新的业务管理系统需要服务器和系统软件上线运行时,不需要像以前一样,需要长时间的采购流程,只需要从服务器资源池中划出虚拟机并使用模板完成系统软件的安装,即可搭建完成新业务管理系统运行环境,从而提升新系统的上线速度。

(6)有效地保护了信息化投资

采用传统的竖井式服务器架构,一些旧有的被替换掉的服务器将处于闲置状态,不能被有效地再利用,这对企业的投资造成了浪费;而采用虚拟化技术后,可以将这些服务器组成资源池,整合资源提供计算服务,因此,可使数据中心的资源都能得到充分利用,有效地保护了信息化投资。

(7)为云计算奠定基础

随着集团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和集团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未来集团需要搭建云计算平台,构建云计算数据中心,而云计算的基础就是虚拟化,因此,采用服务器虚拟化架构,未来可以有效地支持云计算。

结论

基于虚拟化技术的服务器架构建成后,将实现基础设施平台对公司及其子公司提供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服务,各子公司不需要单独建数据中心和购买服务器等设备,大大降低了信息化建设和运营成本,其应用场景如图3所示。

(作者单位:中国大唐集团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虚拟企业的信息共享机制研究 篇4

1.1 虚拟企业的特征

虚拟企业就是对市场机会能够做出快速反应, 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拥有相关资源的若干独立企业集结起来, 以及时地开发、设计、生产和销售多样化的产品或服务而形成

企业将信息化等同于计算机化, 认识的局限性成为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而且未引起充分重视。

3.企业联合共建信息化平台的需求值得重视

调查发现, 许多企业希望联合起来共建信息化平台, 国内外资料研究也表明, 中小企业通过信息化这个纽带建立战略联盟, 是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的一种网络化的动态战略联盟。它是在消费需求多样化、市场竞争白热化、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组织和运作模式。

虚拟企业内部成员之间的合作需要不同系统应用环境、不同地域、不同组织结构和运营模式的企业实现工作协同和信息共享, 因此, 必须建立一个满足虚拟企业合作需求的虚拟企业资源共享系统, 从而保证合作成员在业务和工作流程上的协同。

4.追求合适的信息化方式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方式没必要过度追求先进, 而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 选择合适的信息化方式。

主要参考文献

[1]北京市人民政府.以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全面促

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EB/OL].http://www.sme.gov.cn/

[2]赵晓凡.推进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思路和对策.在2006年中国

通信业发展高层论坛上的讲话[EB/OL].http://it.sohu.com/

[3]杨学山.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重三点[N].每周电脑报, 2006-06-26.[4]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

调查报告[EB/OL].赛迪网———中国计算机报, http://www.csai.

[5]陈洪佳, 刘晓冰.中小企业ASP应用模式研究[J].科技与管理,

[6]李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N].中国计算机报, 2006-01-09.[7]李伟超.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模式问题研究[J].情报科学, 2006

1.2 虚拟企业合作途径

企业在发现市场机遇采用虚拟企业的形式参与市场竞争时, 根据不同情况有多种不同的合作方式, 但总的来说, 企业之间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以提高协同竞争能力。通过对大量虚拟企业在实践中的合作方式进行研究, 发现虚拟企业最常用的合作方式有以下几种:

(1) 虚拟生产。虚拟生产是企业之间一种常见的合作模式, 它以委托加工为手段, 将自身的生产能力弱化, 把生产功能用委托加工的办法转移到别的企业去完成, 而自己只保留最具优势的研发或市场渠道掌控功能。这种合作方式主要利用虚拟企业合作型竞争的特点, 以实现合作各方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采用这种合作方式的虚拟企业在组建信息共享中心时主要是为了实现产品信息的共享, 如产品的生产进度、生产流程的管理、原材料采购价格信息、生产成本的预算和产品的性能指标等。

(2) 虚拟开发。虚拟开发通常采用项目合作的方式, 几个企业通过联合共同开发新产品, 从而取得共同的市场优势。这种企业联盟是合作各方围绕特定产品建立起来的拥有共同利益的临时性组织, 随着市场和产品的变化可以进行动态调整, 项目完成后便失去存在价值。这种合作方式主要利用虚拟企业的合作型竞争、动态性、灵活性和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等特点。

这种合作方式主要是为了实现产品开发的高效性, 缩短产品开发时间, 达到提前占领市场的目的。因此, 信息共享中心的主要功能就是集成项目开发过程中一些标准化数据, 规范合作项目文档。同时将项目管理和时间管理等基本管理理念引入系统, 以提高产品开发进度和成功率。

(3) 虚拟管理。虚拟管理可以把企业某些管理部门虚拟化, 能够行使管理职能, 但其行政组织并不真正存在于企业内部, 而是委托其他专业化公司承担这些管理部门的职责。

这种合作方式主要利用虚拟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特点, 可以简化企业内部组织结构, 提高信息在企业内部的传播效率, 削减企业管理成本, 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4) 虚拟销售。虚拟销售可以实现销售功能的扩张, 而不是销售组织的扩张。通过虚拟销售, 可以扩大销售规模, 提高市场占有率。这种合作方式主要利用虚拟企业合作型竞争、动态性、灵活性和地域上的分散性等特点, 比如利用不同合作伙伴的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 利用动态性、灵活性以及地域上的分散性等特点进行不同区域市场资源的置换, 实现协同开发。

采用这种合作方式的虚拟企业在组建信息共享中心时, 主要是为了扩大市场, 提高市场占有率, 减少企业销售成本。因此, 信息共享中心共享的信息应以市场信息为主, 如市场行情、市场规模、新市场开发成本、市场占有率等。

1.3 虚拟企业周期模型

虚拟企业信息共享中心不仅要考虑虚拟企业合作过程中需要共享哪些资源或信息, 而且还需要考虑在虚拟企业解散或部分成员退出后如何处理退出的成员在信息共享中心发布的信息, 并且还要对虚拟企业合作时间长短, 以及在不同阶段对信息资源访问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权限进行界定。因此, 需要对虚拟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有一个完整的把握。

虚拟企业从组建到解散是一个周期性过程。本文从虚拟企业组建之前的识别、虚拟企业的组建、虚拟企业的运行和虚拟企业的解散4个阶段对虚拟企业的生命周期加以描述。考虑到特殊情况, 虚拟企业之间有的是短期性的合作, 有的是一种长期性稳定的合作, 因此, 要求虚拟企业无论在生命周期哪个阶段都要有动态性和灵活性。虚拟企业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是在虚拟企业组建阶段完成的。

在识别阶段, 企业首先要识别市场机会, 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市场机会做出评价, 以决定机会是否可以把握。

在组建阶段, 企业首先要能够界定各自的资源优势, 然后才能决定选择哪个企业作为合作伙伴, 选择合作伙伴是决定虚拟企业合作成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合作伙伴选定以后要确定企业之间的运行方式。在确定虚拟企业的运行模式后, 即可着手搭建虚拟企业信息共享平台。

整个虚拟企业组建起来后, 虚拟企业进入正式运行阶段。根据虚拟企业采用的合作方式, 可以在虚拟企业运行当中共享管理流程、市场渠道、产品开发和委托加工等方面的信息。

虚拟企业运行结束或某成员企业退出后, 要进行财产清算, 最后退出的成员删除在信息共享中心的所有相关信息, 整个虚拟企业合作过程结束。

2 信息共享

信息共享中心是企业间通讯的桥梁, 使各个成员企业不仅能够处理内部信息, 而且可以通过信息共享中心共享其他成员企业的信息。这就决定了虚拟企业信息共享中心需要满足如下要求:

(1) 可扩充性。虚拟企业在运作过程中, 还要具有把握市场机会的能力, 如果找到了新的合作伙伴, 则虚拟企业信息共享中心在满足原来成员企业之间合作的同时, 可以实时地加入新成员, 实现虚拟企业合作与发展过程中业务上的平滑过渡。

(2) 远程可访问性。虚拟企业包括众多成员企业, 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分散性, 因此要求虚拟企业在分散环境下可以通过Internet访问信息共享中心, 实现远程信息共享。

(3) 安全性。由于虚拟企业合作成员背景各不相同, 企业之间的合作只限于某一个方面或领域, 在其他没有参与合作的业务上还保持着高度独立性, 所以, 虚拟企业信息共享中心要保证成员企业的有效合作, 避免业务上的摩擦或恶意盗取数据, 企业之间共享的信息和数据必须进行安全设置, 防止数据遭到恶意破坏。在信息安全控制中, 盟主企业通过用户鉴定、建立防火墙、访问权限设置和数据加密等措施保证信息安全。

(4) 可配置性。虚拟企业具有灵活的市场应变能力, 随着业务需求的变化需要不断改变其配置, 虚拟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也应随时调整, 以适应业务上的变化。

(5) 无缝集成性。虚拟企业之间的业务合作靠高效率的信息共享中心来保证。信息共享中心的信息要在不同的应用系统中存储、传输和加工处理, 不同成员企业信息系统的组成结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可能差异很大, 为实现虚拟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 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使虚拟企业信息共享中心能够实现对不同企业信息资源的无缝集成。

3 虚拟企业的信息共享机制

对于虚拟企业信息共享中心来说, 可将信息交互分为以下3个层次:

(1) 外部信息交换。虚拟企业通过Internet, 一方面完成对企业在不同地域的分销商、分支机构、合作伙伴的信息沟通与控制, 实现对重要客户的实时访问与信息收集;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企业的电子商务, 在网上进行售前和售后服务。

(2) 内部信息交换。Intranet是成员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的核心, 因为成员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建立在Intranet之上, 与外部交换信息也是以Intranet组织的信息为基础。因此, 虚拟企业在建立硬件框架之后的关键工作就是决定在Internet上共享信息的形式。对共享信息的处理主要包括数据处理、状态统计和从信息中提炼出知识等。内部信息共享大部分要依靠成员企业部门内部独立的个人计算机应用系统组成的局部网络, 共享信息要涉及成员企业内部的业务信息和资源信息。

(3) 信息的集成共享。在网络环境下, 无论是成员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换或者成员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 目的是要实现信息共享, 通过Internet的标准化网络应用规范, 实现企业之间的信息交互, 并完成信息的无缝集成, 使虚拟企业内外部信息集成在一个统一的信息共享中心平台上。

从信息的不同层次看, 虚拟企业信息共享中心要共享的信息分为组织单元、部门、成员企业、虚拟企业联盟和联盟外部环境5个层次。组织单元信息为第一层信息, 也是底层信息;部门信息为第二层;成员企业信息为第三层;虚拟企业联盟信息为第四层, 也是虚拟企业需要集成共享的信息;联盟外部环境是虚拟企业为了开拓新市场和发现新伙伴所需要共享的信息。

对于不同的信息层次, 集成所实现的目标是不一样的, 集成的难度也随着层次的增加而变得复杂, 从易到难有以下几个层面的集成:

(1) 单元级信息集成。一般情况下, 这一层次的信息比较简单, 是企业运行过程中的最基本层次的信息, 属于部门内部的信息, 一般在成员企业的部门内部使用。对于虚拟企业联盟来说, 也是整个虚拟企业信息共享中心需求的基本构成要素。属于这一层次的信息是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为完成其本职工作所需要的基本职能。如财务部门会计人员所需的凭证处理、账簿处理、分类核算等。单元级信息是构成部门级信息的基础。

(2) 部门级信息集成。部门级信息集成是构成企业信息系统的基础, 如生产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库存管理系统。部门级信息是对单元级信息的集成与管理, 它将各单元级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成为一个部门级的信息系统。

(3) 企业级信息集成。企业级信息集成是对部门级信息的综合集成与管理。它将企业各职能部门紧密结合在一起, 成为一个沟通各个职能部门的信息集成与共享平台, 比如成员企业的ERP系统。

(4) 虚拟企业联盟级信息集成。虚拟企业联盟级的信息集成是对虚拟企业信息的综合集成与管理。虚拟企业联盟级信息描述了各成员企业间的协作信息, 是对联盟内各成员企业进行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5) 联盟外部环境集成。联盟外部环境信息是虚拟企业为了开拓新市场, 寻求新的业务合作伙伴, 同时也是为了最大化地利用外部环境为虚拟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而要实现的对外部环境信息的集成。

4 实现信息共享关键问题分析

由于虚拟企业信息共享中心是一个基于网络的信息集成系统, 系统集成复杂程度高, 同时也面临着安全方面的威胁, 为此, 需要对组建虚拟企业信息共享中心的一些关键问题做进一步分析。

(1) 系统安全。由于虚拟企业自身分散性的特点, 建立的信息共享中心系统基于网络基础之上。安全问题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 在基层构架上, 受到设备质量的影响;在网络通讯安全方面, 受到病毒和黑客攻击等方面的威胁;在应用系统层面, 主要是数据安全, 主要解决办法是对数据进行访问权限分级和加密, 对重要数据采取冗余备份;在管理层面上, 要达到整体系统的管理目标, 除了以设备和技术措施来进行安全防范以外, 还要建立规范的制度和组织运营流程, 对相关人员进行规范的操作流程培训等。

信息技术投资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综述

彭义兵, 马辉民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武汉430074)

要]信息技术 (IT) 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分别对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业务流程导向和知识管理视角的IT投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 目的是探索和综述IT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的各种路径, 为IT投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提供一些简要的评论。最后, 指出将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资源基础理论;企业绩效;信息技术;业务流程导向;知识管理[中图分类号]F270.7;C931.6[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IT (信息技术) 与企业绩效之间是否有必然的关系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 过去的理论在解释IT“为什么”、“是怎样”对企业产生绩效这一问题时, 经历了较大的范式改变。最早在产业组织理论中, 结构-行为-绩效范式主要影响着IT领域的研究;接着在战略管理文献中, 基于这一范式的定位理论又被提出;后来又有学者建议, 除产业结构中的竞争优势资源外, 还需要关注企业内部的要素, 资源基础理论成为学者们的主要理论支持。

大量的文献基于以上3个范式研究了IT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有些研究证明了IT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关系, 但是有些学者的研究结论是IT投资与企业绩效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由于这些研究结论不一致, 有些研究提出要弄清楚IT创造价值的路径和原因, 必须建立新的理论模型。Tallon和Mukhopadhyay等学者认为, 既然IT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业务层面, IT的价值就应该首先在业务流程层面体现。于是, 大量的学者开始倡导

[收稿日期]2007-12-14

[作者简介]彭义兵 (1971-) , 男, 湖北天门人,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

(2) 标准化。虚拟企业之间的业务联系靠高效率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平台中的各种信息要在不同的应用系统中存储、传输和加工处理, 而虚拟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由于系统之间不兼容而造成信息传输受阻、数据丢失, 或者由于软硬件的更新或升级而造成信息不可重用。

为实现虚拟企业信息共享中心中各种信息在不同的应用系统中存储、传输、转换和处理, 需要建立企业之间数据交换与共享机制, 对信息的定义格式进行标准化处理, 同时建立标准的数据通讯接口, 实现数据在不同成员企业系统之间的无阻碍传输, 确保信息交换与共享在一个开[文章编号]1673-0194 (2008) 12-0092-05

基于业务流程的视角去分析IT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那么, IT为什么或者是怎样形成绩效的呢?近年来, Tanriverdi等学者提出知识管理 (Knowledge Management) 能力可能是一个介于IT和业务流程绩效之间的关键中间变量。他们相信, IT首先增强了知识管理能力, 而知识管理能力提高了业务流程绩效, 甚至企业绩效。

总结以前学者们关于IT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思路, 可以归纳为3种路径:一是基于资源基础理论, 分析IT资源的属性和分类, 希望分析和探讨哪些IT资源与企业绩效具有正向关系;二是从业务流程的视角分析IT对业务流程绩效的影响, 从而间接影响企业绩效;三是基于知识管理的视角探讨IT资源通过对知识管理能力形成作用力, 间接提高企业绩效。

2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IT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历史上, 资源基础理论一般应用于理解什么条件下企业能够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或者竞争性的绩效。这一理论假定当企业资源具有价值性、稀有性、难以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等4个属性时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而且, 由于因果模糊、时间压缩不经济、嵌入性和路径依赖等隔离机制的存在, 这些资源创造的竞争优势难以被模仿。

放、分布和异构的平台上顺利进行, 同时满足信息存取和操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要求。

参考文献

[1]李金勇, 郑丕谔, 王维斌.虚拟企业组织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1 (3) :94-97.

[2]杨楠, 王云莉, 杨涛, 等.虚拟企业信息基础设施框架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02, 8 (3) .

虚拟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篇5

利用虚拟技术可以将一台物理机划分为多个虚拟主机,当不同的用户使用或者运行不同的应用程序时,每个虚拟机都有一套各自专属的虚拟硬件,用来加载各自的操作系统,运行相应的应用程序。各虚拟机的运行和管理与一台物理主机几乎完全相同,均可独立享有自己的用户、系统函数库、访问权限、网络地址、应用程序以及配置文件等。

1、医院应用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应用系统及服务器数量众多,软硬件资源无法实现动态调配,资源浪费严重。很多业务系统的软件架构和运行环境各不相同,对服务器的配置要求也不相同,为减少各系统的相关影响,保证其独立性, 就需要将各系统相互隔离,通常采用的办法是采用一个物理服务器只运行单个应用, 造成资源浪费,某些服务器的负载多数时候只有30%左右,另一些服务器却硬件资源严重不足。由于物理服务器之间彼此独立隔离,闲置资源无法实现动态调配和充分利用。另外由于一些重点应用系统稳定性、安全性要求较高,还采用了双机热备技术,也增加了服务器数量。以上情况都会造成硬件及运行成本提高、管理及维护难度增大,而且导致电力、制冷压力大、机房空间饱和等一系列问题。

医院业务的特殊性对信息系统的业务连续性、各种软硬件故障响应速度的要求很高,而庞大杂乱的物理服务器集群难以达到相应要求。医院的HIS、PACS、电子病历等系统是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不同时期分批建成的,各系统分散在不同的物理服务器上,这种分散式布局和存储架构造成运营维护不便、备份方案复杂;发生灾难时需重新安装服务器、配置运行环境,恢复周期长。

2、虚拟技术在医院的应用

2.1虚拟化架构设计

1)虚拟化主机程序的设计:虚拟化主机程序是整个系统虚拟化架构的.基础及核心部分,其采用的软件技术基于底层硬件系统,直接在物理服务器裸机上安装虚拟化主机程序,然后再创建出满足各种应用的虚拟服务器。

2)存储系统的设计:在虚拟化架构的服务器系统中,由磁盘文件与配置文件两部分共同构成了虚拟服务器,这些文件有本地存储和共享存储两种类型,存放于数据存储系统中的虚拟存储空间内。

3)集中管理平台的设计:为高效管理虚拟化架构系统,并更好的监控其性能,设计搭建专门平台用以集中管理所有安装了虚拟化主机程序的服务器,该平台需在中心机房独立配置一台集中管理独立服务器。通过该平台,共享数据存储配合虚拟化主机程序可以实现许多高级功能,例如虚拟服务器故障切换与动态迁移、虚拟资源的动态调度与分配等。在相互连接构成网络的物理服务器之间,该平台还可以通过共享存储设备,进而共享各服务器的硬件资源,实现资源的动态调度与分配;管理平台还能对中心机房进行不间断地实时监测,甚至可以在出现硬件故障和问题,或各物理服务器任务量差异过大时,实现故障机上的或负载过大的虚拟服务器跨物理服务器动态迁移,实现自动化的故障切换和负载均衡。

2.2虚拟化的实施

1)存储整合:采用SAN(Storage Area Network,存储区域网络)存储架构。组建SAN后,将所有存储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成一个存储池,可实现服务层中的物理服务器与虚拟服务器同时对不同阵列上的磁盘空间进行访问,从而避免了因存储设备相互独立造成的不可共享等问题。在此基础之上,还可将不同阵列上的存储空间进行整合,供同一台虚拟服务器使用,从而在存储级别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化。

2)服务器整合:物理服务器的虚拟化整合,采用VMware公司的vsphere套件进行。首先进行分类整理,利用性能较好的服务器作为虚拟平台服务器,并安装配置VMware公司出品的虚拟架构套件vsphere,经过相应的配置,就可以在单个物理服务器上生成多台相互独立的虚拟服务器。在每台虚拟服务器上,都可以安装配置各不相同、独立运行的操作系统,运行各种应用软件,实现业务系统的整合。利用与物理机连接的SAN存储,还能为每一台虚拟服务器分配诸如计算和存储等各种资源。

3)应用扩展:基础架构虚拟化整合完毕后,可以获得灵活快捷的应用扩展,各种应用不需重新进行安装部署,就能够直接对其进行计算、存储资源的扩展。并且当基础计算或存储资源难以满足需求时,只需购买新的服务器或SAN阵列,并将其加入现有虚拟服务器群集或者SAN网络就可增加计算、存储资源,满足不断增长的应用需求。

2.3运用虚拟技术的优点

1)高效整合和充分利用资源:美国能源部的统计数据显示,电力资源输送到数据中心后,大部分被消耗在照明、冷却、监控等设备上,信息设备所使用的平均只有45%左右;而这其中大部分又被用于内存、硬盘和风扇等,只有30%被CPU使用。而CPU很多时候又处于闲置状态,平均负载只有 5%~20%。在这个前提下,若一台服务器仅仅就只部署一个业务应用系统,必然会导致能源、软硬件、资金等资源的大量浪费。通过虚拟化技术,利用强大的虚拟化架构,能够在一台物理服务器上构建多个虚拟服务器,或把多个分散的物理服务器整合为一个逻辑虚拟服务器,从而实现对多个操作系统和应用服务的高度整合。虚拟化整合之后,还可以按实际需求自动进行资源调配,从而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大幅提升服务器硬件资源的平均利用率。采用虚拟化技术还可以缩减医院在硬件采购中的开支,并大幅减少物理服务器的配置数量。综上所述,虚拟技术的采用,不仅能够大大的降低能源消耗,更能为医院节约大笔资金和机房空间。

2)动态迁移超强容错:由于医疗行业的极其特殊性,某些重要服务的短暂中断也会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这是必须要杜绝出现的。然而传统服务器通常需要几天的筹备期以进行硬件维护,维护窗口期还另外需要数小时,且由于硬件故障导致的非计划停机也无法避免。而采用虚拟化技术后,可以根据需要在服务器群集中创建安装部署不同系统和应用的主从虚拟机,能够在发生故障的时候自动进行动态迁移,将整个服务无缝转移到无故障的物理服务器上,从而能在不中断业务的前提下,对出现故障的服务器和硬件进行维护,在维护过程中用户丝毫不会受到任何影响,既能降低管理维护工作量,又大大提高系统运行连续性。运用虚拟技术之后所获得的高连续可用性能够为医疗行业的特殊应用需求提供可靠保障,是传统服务器所无法比拟的。

3)集中管理平台实现高效的数据维护与管理 管理控制平台通过友好可视、功能强大的界面,不仅可以对物理服务器及各虚拟机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还能方便地对系统中的全部虚拟资源进行管理、部署以及维护。通过配置文件和模板,可以快速将主机的标准化配置和虚拟机模板批量部署在需要的物理服务器和虚拟机上。动态资源分配能根据预先定义的调配规则和业务需求的变化,在互联互通的虚拟机之间动态智能调配资源,并合理调整优先级,实现内置负载的智能平衡,高度的自我管理和优化。分布式的优化电源管理通过动态监控系统资源和能量消耗,可以实现工作负载的优化整合,既确保服务达到要求,又减少能耗,节约资金。在整合服务器的同时,虚拟化还提供管理工具,能够减少管理维护人员在以太网路、电线网络以及软硬件维护等方面的工作量,使其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推动工作创新和业务增长,为医院带来实际的效益。

3、结语

浅析现代企业虚拟团队的管理 篇6

关键词:虚拟团队;电子沟通;信息共享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22-0075-02

传统的企业组织模式以员工工作性质、业务特长为标准,把相同业务内容的人员划分到同一个部门,以方便企业的管理。但是,在以项目型管理为特点的企业里,这种组织机构受到了考验。如果一个项目过程涉及企业的多个部门,涉及企业多个部门的不同级别的工作人员,企业该如何协同这些人的行动?

其实,所有涉及到相同项目的人员 ,都可以把他们看作是一个团队,但这是一种临时性的团队。这种团队具有以下特点:团队相对不稳定,成员随项目的进展而随时增加或缩减:所涉及人员对于项目的参与程度不同: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松散,大多数的时候,在团队成员甚至在公司管理者眼里,并没有把它视作一个“团队”。我们可以称之为“虚拟团队”。

1 虚拟团队的特征

有关虚拟团队的定义,不同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虚拟团队是一个群体,他们分散于不同的时间、空间和组织边界,但他们一起工作,共同完成任务。TOUNSEND等这样描述这种组织机构形式:虚拟团队由一些跨地区、跨组织的、通过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联结、试图完成共同任务的成员组成,虚拟团队可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体:一是现代通讯技术;二是有效地信任和协同教育;三是雇佣最合适的人选进行合作,而是人员是最重要的的因素。也有人提出;超越50英尺之外进行运作,通过电子沟通进行协作达到他们共同目标的团队,都可以称之为虚拟团队。

综合相关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虚拟团队存在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团队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二是团队成员地理位置的离散性:三是采用电子沟通方式:四是宽泛型的组织边界。

2 虚拟团队的类型

虚拟团队可分为以下七种类型:①网络式虚拟团队。团队和组织边界模糊,团队成员具有较高流动性。②并行式虚拟团队。团队成员构成明确,团队和组织边界明确,在短期内构建的为改善某一过程或系统而设计方案的临时性组织,任务完成时自动解散。③项目产品开发团队。团队界限明确,团队成员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团队任务具有长期性,非常规性,团队具有决策权。④工作团队。团队界限明确,成员确定,完成常规的、单一功能的任务,通过内部Internet进行沟通、共享信息。⑤服务团队。由提供网络维护、技术支持的跨地域的技术专家组成,根据不同地区的时差轮流工作。⑥管理团队。由跨国公司的高层人员组成,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协同工作以指导公司目标的实现。⑦行动团队。对于紧急情况,突发事件提供快速反应。

3 虚拟团队的投入产出模型

综合虚拟团队相关的案例研究,虚拟团队主要包括三个要素:目标、成员和联结。

①目标。目标对虚拟团队而言,尤为关键。因为目标是使虚拟团队成员一起工作的粘合剂,只有当团队目标被团队成员认同和接受,他们才会一起工作。在虚拟团队中,目标必须转换为行动方案,成为团队成员一起工作的基石,并要求目标具有可合作性、任务相依性和结果的具体性。团队的存在是为了获得结果,没有合作性的目标,项目任务始终不会启动,如果任务都是相互独立的,团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由于个人和单个组织独自无法取得预期的结果,通常会建立虚拟团队解决面临的困境。

②成员。团队成员是虚拟团队的核心,必须考虑以下三个关键因素:一是独立性。虚拟团队的每位成员必须自主、自我依赖,但又能相互依存。二是领导分享。虚拟团队的每一位成员能随着团队进程,担当领导者角色,领导者随着任务的变化而变动,每一位成员在任务进程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专长。三是整合水平。虚拟团队不仅仅是横向连接的团队,它必须能与组织上下连接。

③联结。联结是联系,不仅仅是技术。这些联系可通过面对面的交谈,也可通过信息技术。但这些联系本身是被动的。任务的结果需要某些类型的互动,互动能产生关系,如果这些关系是可信任的,则其就有持续性。信息时代的不同之处并不在于关系和互动,而是数字技术。数字技术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互动机会,但这些技术如何影响组织方式值得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并不想放弃其他沟通方式,而是要加以丰富化。如可以通过面对面交谈,快速建立信任关系,但如果存在空间距离,就不可行。一旦明确了团队目标和成员,我们就可以选择最为适用的联结方式与团队成员沟通,并完成共同的任务。

4 成功虚拟团队的关键要点

虚拟团队想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以下9方面的工作:①认真选拔团队成员,团队成员必须具有自我开拓意识,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其他较高的虚拟团队技能。②保持项目任务为中心,使团队成员能测定自己的工作进程,明白自己是否处于目标方向之中。③保持团队的积极互动和行为取向。④公共协议的标准化。⑤建立清晰的团队目标。⑥恭贺目标的达成。⑦建立共享空间。共享空间能超越工作范畴,实现团队成员的互动。⑧识别成员需要克服的协作障碍。⑨明确危机发生时团队成员应该做什么,应与谁联系和决策的等级层次。

5 虚拟团队在管理上的问题

虚拟团队既然不同于实体团队,那么它就具备自己的特点。虚拟团队在管理上经常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①团队成员的行政隶属与项目隶属。每一个团队成员首先属于公司某一具体部门,在业务上受该部门的领导,这是行政隶属。其次,每一个成员又在项目上受到项目经理的指导,这是项目隶属。这种双头领导的现象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管理效率的降低。②沟通过度与沟通不足。对于一个真正的团队,经常性的“团队会议”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以项目为中心的“虚拟团队”来讲,每个成员涉及到项目的时间、深入程度不同,对于项目进展信息的需求也就不同。频繁的“团队会议”会造成大量的时间浪费,沟通过度。如果团队没有及时的进行有效的沟通,成员之间的配合就会出现问题,又导致沟通不足。③绩效考核。员工在不同时间参与不同项目,对于每个项目的贡献也不尽相同。如何客观的考核员工绩效?很多企业对于员工绩效考核的依据来自于其行政隶属部门的工作评价。而存在虚拟团队的企业里,往往项目经理能够更清楚的知道虚拟团队成员的项目贡献有多大。

6 解决对策

虚拟团队的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归结为一点:准确信息的缺乏。及时、准确的项目信息可以有效避免沟通过度和沟通不足,使员工在多个项目之间、在所属项目与本部门临时制定的工作之间取得平衡。而员工充分的项目参与信息又可以提供绩效考核的有力依据。

因此,IT技术是虚拟团队管理的必要手段。其中销售能力自动化(SFA)是一个在目前看来具有现实意义的方法。在实践中,SFA也其实达到了有效管理虚拟团队的作用。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北京某数据系统有限公司在虚拟团队的管理中应用SFA的三个功能模块:任务协同、信息共享和知识共享。

任务协同是指SFA在销售中的某一阶段制定任务,选择相关参与人员,灵活的、阶段性的扩大或缩小虚拟团队,有时总经理也会纳入虚拟团队。

在虚拟团队确定后,SFA通过信息共享的方式完成对虚拟团队的协同。这包括:首先是关于项目进展的信息共享。这个模块可以通过客户、机会等资源对团队或个人进行共享设置,使得信息能够及时准确的传递给应该到达的成员。其次,是项目知识的信息共享。即该项目涉及的产品、技术、竞争厂商、应用解决方案等。

通过知识共享使得“虚拟团队”的成员可以及时了解到非本部门业务范围、但涉及项目的相关信息,从而达到默契的工作配合。

参考文献:

[1] 刘雪峰,张志学.模拟情境中工作团队成员互动过程的初步研究及其测量[J].心理学报,2005,(2).

虚拟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篇7

关键词:虚拟化,企业信息化,信息服务

1 引言

虚拟化技术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由IBM公司提出并在其大型机产品中得到应用,当时由于受到设备造价、计算能力和网络带宽的限制,虚拟化技术在应用和推广上进展缓慢。近年来,随着千兆网络、海量存储以及高性能处理器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化的研究取得了很多先进的成果,在服务计算领域显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应用前景,例如当前计算机领域研究热点之一的云计算,其主要支撑技术就是虚拟化。企业信息化是现代企业高速运转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元素,其信息服务水平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有联系紧密。虚拟化技术为企业的信息服务系统设计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使得信息服务的数据管理和服务部署高效而便捷,能够提高信息系统的服务利用率,节省资源降低能耗,已经成为了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首选解决方案。

2 虚拟化核心技术及应用特性

2.1 核心技术

虚拟化是一种计算机资源的抽象表示方法,即将传统的CPU、内存、硬盘、网络和应用程序等进行整合与仿真,为用户提供和传统方式基本无差别的信息资源使用环境。虚拟化将技术细节进行了封装,对实际的资源进行了虚拟,使得用户可以在虚拟环境中使用真实环境中的若干功能。虚拟化的核心技术主要有:

(1)指令虚拟化,将底层的不同架构的CPU指令进行虚拟化,使得不同指令编写的应用程序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得到正确的执行。

(2)CPU虚拟化,将物理的CPU进行虚拟化,使得虚拟出来的操作系统可以使用一个或多个虚拟的CPU。

(3)内存虚拟化,将物理的内存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弹性分配,为多个虚拟系统提供相互独立的内存空间。

(4)设备虚拟化,将服务器端的关键设备进行虚拟化,在虚拟环境中建立多个虚拟设备供用户访问,包括I/O设备、存储设备、网络设备等。

(5)系统和桌面虚拟化,将操作系统及其应用进行虚拟化,为用户提供虚拟的资源服务,实现弹性配置、广泛兼容和安全稳定的计算机程序使用环境。

2.2 虚拟化技术特色

虚拟化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几乎主要的服务器厂商和大型软件公司都推出了相应的虚拟化解决方案,这些方案从应用条件上可以分为硬件虚拟化和软件虚拟化;从程序授权上可以分为商业解决方案和开源解决方案;从虚拟化程度上可以分为全虚拟化和半虚拟化。目前主流的虚拟化技术公司和产品主要有Citrix公司的Xen、IBM公司的Power VM、VMware公司的VMware以及Microsoft公司的Virtual PC和Hyper-V等,这些产品推动了云计算产业的发展,许多大公司都在此基础上推出了若干云主机和云服务项目。虚拟化技术的特色主要有:

(1)资源充分利用。虚拟化技术允许在一个服务器上运行多个虚拟机,而且这些虚拟机的虚拟配置可以各不相同,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服务器的物理设备资源,而且容易扩展。

(2)实例安全隔离。虚拟化技术生成的不同虚拟机相互隔离,虚拟机实例和实例之间耦合粒度大,内部独立性高,通过网络协议进行数据访问,安全性能够得到保证。

(3)虚拟环境封装。虚拟化技术屏蔽了底层硬件的差别,在不同物理实体上可以生成相同的虚拟设备和虚拟环境,可以运行广泛的应用程序,提高了虚拟机的兼容性。

(4)管理功能全面。虚拟化技术具有客户端和服务器等多种不同的虚拟机版本,通过虚拟机管理器(VMM,Virtua Machine Manager)实施统一管理,满足多种应用环境的需求。

3 系统设计

3.1 需求分析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企业提供现代化的信息服务,将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业务流和信息流进行有机的统一。大型企业强调信息服务系统稳定可靠,通常需要建立具有容灾备份功能的数据中心和支持关键应用的高性能计算中心;中型企业注重信息服务系统的可用性与扩展性,通常需要建立功能丰富的桌面应用系统和灵活快速的网络访问系统;小型企业关心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成本和信息服务的投入产出比值,通常需要建立简单实用的办公系统和形式灵活的信息发布系统。虚拟化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不同企业规模的信息服务系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基于虚拟化技术的企业信息服务系统在设计时不仅要满足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目标,而且要能够体现出虚拟化技术的应用特点,在服务部署方面要求快速集成,在管理监控方面要求实时集中,在性能配置方面要求动态优化,在资源调度方面要求按需分配。

3.2 解决方案

企业信息化涵盖的子系统数量较多,各个部门要求的功能也相对丰富,尽管企业在规模上存在大小差异,基本的办公自动化、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和门户Web站点等常规的应用模块都是信息服务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企业信息化中的信息服务有3种主流模式,分别是软件即服务(Saas Software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和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虚拟化技术的成功应用可以为企业减轻服务定制成本,缩短服务部署时间并且提高服务的运行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子技术的进步,服务器和网络设备的性能在不断提升,单位成本在不断下降,通过虚拟化技术解决方案,依托先进的基础设施将企业服务器进行整合和部署,通过虚拟化管理程序为企业信息化系统提供桌面应用程序和虚拟主机,屏蔽了底层物理硬件和操作系统的差异,为前端用户提供透明的信息服务系统。基于虚拟化技术的企业信息服务系统解决方案如图1所示。

3.3 设计实施

系统设计实施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虚拟化解决方案的设计实施,另一方面是企业信息化服务系统的设计实施,前者需要企业与虚拟化技术公司和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设备厂家等进行技术交流,在硬件设备上创建虚拟镜像和部署应用程序,将物理机器转变为虚拟设备并在其上运行信息服务系统;后者需要企业认真分析业务流程和数据处理要求,根据企业自身经营发展的要求,与软件开发人员进行交流,进行信息系统功能模块开发。完成虚拟化解决方案部署和企业信息化功能开发之后,需要应用虚拟化管理程序对基于虚拟化技术的企业信息服务系统进行整合,信息服务系统的访问用户必须在虚拟化管理程序的授权下进行访问,用户使用的信息资源和服务可以在虚拟化管理程序的监控下进行扩展和迁移,保证企业信息服务系统安全平稳运行。

3.4 系统应用分析

与传统的企业信息服务系统相比,虚拟化技术的应用突出了弹性部署特性,可以为企业的关键应用提供充足的运行资源,可以将一台高性能服务器虚拟成多个相对独立的应用服务器,实现了按需分配并且节省了企业的服务器购买费用。虚拟化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信息服务管理系统简化了服务器端的维护工作,提高了安装系统、配置软件、程序兼容等常规的机房管理操作的自动化程度,企业信息服务系统的维护人员可以更加专注于系统应用功能研究和创新。系统在虚拟化技术的支持下,企业信息化的各个应用模块部署速度相比传统方式更加快速,虚拟化技术将功能模块都进行了封装,只需要在虚拟化管理程序中设置虚拟化参数、分发虚拟镜像文件、启动和激活虚拟机系统和服务就可以运行企业信息服务系统,基本上不需要人工现场操作,在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完成系统应用程序部署。在企业信息服务系统出现故障时,虚拟化技术可以对信息服务进行快速还原或动态迁移,提高了信息系统服务的可用性和资源利用率。

4 结语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信息服务系统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以虚拟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信息服务系统设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了满足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的需要,企业通常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进行软件更新换代和设备安装调试,虚拟化技术为企业信息化提供的解决方案不仅性价比高,而且系统运行维护起来也简单快捷,在企业信息服务系统的搭建和运行过程中提供稳定可靠的信息资源和技术保障。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信息服务系统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贡献率也在不断上升,基于虚拟化技术的企业信息服务系统势必将成为企业高科技信息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曹卫民,陈寰,熊智华.基于虚拟化技术的石化企业生产专网的设计与应用[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2,(9).

[2]朱海涛.VMware虚拟化系统在高校图书馆中的构建与应用[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2,(1).

[3]陈臣,马晓亭.基于虚拟化的云图书馆数据中心组织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1,(19).

[4]李亚琼,宋莹,黄永兵.一种面向虚拟化云计算平台的内存优化技术[J].计算机学报,2011,(4).

虚拟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篇8

随着信息化系统的深化应用, 公司内部的网络服务器由2000年的10台左右增加到60台, 数据量从500MB迅速升至50TB, 覆盖全局应用系统增至六十几个 (包括专业应用系统和生产、办公管理系统) , 承载各应用系统的各服务器之间却没有有效互联, 造成重复投资、管理不便、数据容易丢失, 随着应用系统的进一步推广使用, 受网络机房场地限制, 硬件数量的增加也受到限制, 针对这种情况, 公司IT部门专门成立相关“质量管理小组”, 对已有的信息应用系统和网络服务器运行情况做了深入分析, 制订相应对策, 成功应用“虚拟化”技术, 把几台网络服务器变成很多个独立的虚拟服务器, 大大提升了网络服务器的利用率和安全性, 有效地控制了信息化硬件投资成本。

虚拟化就是采用先进的虚拟技术使许多应用在虚拟的平台基础上运行。虚拟技术包括服务器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等方面。

据市场研究公司国际数据公司 (IDC) 的调查显示, 部署典型的服务器只能达到总容量10%至15%的平均利用率。通常在每一台服务器上只运行一种应用程序, 以避免应用程序自身漏洞风险影响同一服务器上其它应用程序的运行。这种"一台服务器一种应用程序"的方式, 再加上大多数服务器的应用程序使用的相对低效率等因素, 导致了服务器的资源利用率极其低下。我们希望通过使用“虚拟化”技术, 应用于服务器维护管理中, 能够使信息化应用维护成本、软件支持成本、人员管理成本、设备管理成本四项影响的平均效率提高50%以上。

1 研讨阶段

首先详细地列出现有存储架构, 服务器架构, 网络架构 (包括设备的应用部署和配置、网络的部署和连接) , 其次, 分析汇总各应用数据的存储状况、对设备的使用率及数据年增长率、对存储的性能要求, 以及应用对数据安全性的要求。

2 规划与评估阶段

利用前阶段分析汇总信息, 评估哪些数据的存储可以被整合, 哪些应用的数据适合被整合在一起, 整合后对各个应用性能的影响是什么, 整合是否需要多层次存储架构。另外, 要评估整合与虚拟化是否同时进行, 如果不同时进行, 那么谁先谁后, 后者需要前者完成什么工作, 需要架构提供什么样的支持。在完成整体评估后, 需要规划整合与虚拟化的目标, 确定是整合为先, 还是整合与虚拟化同步进行。根据整合的目标, 可以按应用规划整合的阶段, 可以采用先试点再推广的方式。开始阶段先整合一些相对独立的应用, 成功后总结经验, 然后尽量将相关联的应用一起整合, 以提高效率, 减少整合对应用的影响。在规划阶段, 需要企业的应用开发部门、数据管理部门和运行维护部门的通力协作, 从功能性实现到生产运行保障, 统筹规划和安排, 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3 设计阶段

针对目标进一步细化虚拟化技术方案, 包括架构的设计以及设备的选择。方案设计要遵从虚拟化的原则, 符合设计要点, 以整合为目的, 以虚拟化为重要技术实现, 即实现虚拟化基础上的整合。架构设计要考虑新旧架构的平滑过渡, 尽可能降低架构变化带来的影响, 并关注架构的可扩展性和一定的灵活性。设备选择要关注扩展性、标准化和整体的兼容性。应分析现状与目标的差距, 并设计相关技术实现。

在应用虚拟化技术的实施过程中, 发现由于所有服务器上的应用都是实时运行的网络版, 有任何一个应用故障都将直接影响生产, 经过研论, 制定了实施原则:以点带面。先选择用户数少的应用系统物理机虚拟化, 将这些物理机迁移到虚拟机中运行一段时间 (通常为1周的时间) , 查看虚拟化后是否对业务应用有所影响, 并模拟一些故障、对以后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调试, 等这些测试完成之后, 再全面虚拟化其他的物理机, 而一些重要信息化应用系统和不适合虚拟化的应用仍然会运行在原来的独立物理主机上。在此原则上, 制定了实施方案。利用服务器虚拟化解决方案, 设计了测试架构, 方案整体架构如下:

4 实施与管理阶段

完成存储架构对数据透明的转变。该阶段的工作要考虑到与其它虚拟化的关联, 尤其是服务器的虚拟化;要结合设计的目标和阶段性, 制定各阶段的实施计划;要做好数据迁移与系统切换的准备, 降低停机的影响;对新环境的管理和监控要做到集中管理、集中监控、集中审批资源申请和变更;要监控新的架构下存储系统的使用状况, 包括资源使用率、整体性能和对未来发展的预估等;要实现预警存储系统发生的问题, 能结合相应的自动化工具, 自动应对虚拟化系统的相关问题。

按照方案, 通过比选, 硬件平台一期建设先选用2台2.6GHz 8C双CPU、64GB内存的服务器、20T存储设备和2台冗余交换机;通过使用相应的虚拟技术, 利用了它的高可用性和数据保护性性能, 为信息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虚拟高可用群集一般具有一个包括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虚拟主机的系统。在此类群集中, 每一台虚拟主机配有一个心跳功能, 持续不断地互相检测系统中其他主机的心跳信号。假如其中一台在连续一段时间间隔后没有发出心跳信号, 那么该主机就被默认为发生了故障或者与网络的连接出现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原本在该主机上运行的虚拟服务器就会立即自动地转移到群集中的其他虚拟主机上。在实施虚拟化服务器的过程中, 由于专业应用系统多数采用USB KEY, 受服务器物理接口数限制, 我们建立虚拟化USB设备池, 将每一个设备共享给需要的专门应用服务器。集中化的管理使USB设备能够更方便、更高效的为公司信息化应用系统服务, 同时又顺利解决了服务器USB口资源不够使用的情况。

虚拟机数据保护性支持完整虚拟机和文件级的恢复, 甚至关机状态的虚拟机也能受保护, 数据内容被频繁地备份和保护, 备份时由于未变化的旧数据被清除, 后续的数据备份将只需要极小的存储空间, 最终备份新数据时需要的存储空间约等于删除旧的数据量之后的剩余值。经优化调试后, 备份数据的存储空间占用率稳定在总存储空间的80%以下, 而恢复一台故障的虚拟机所使用的时间成本要远远低于维修一台损坏的物理机所用的时间, 因此可大大提高服务器故障恢复效率, 使应用系统能在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环境下高效运行。

经过一定时间的监控, 同量应用系统的硬件平台设备采购和运维等各个方面成本节约超过了60%。近期, 根据业务需求, 我们在虚拟服务器群中添加了物理服务器, 进一步扩大了虚拟群集, 它的灵活扩展性、安全性、高效性正在不断彰显。

随着公司业务需求的不断提高, 信息化建设要不断完善, 通过虚拟化技术的实施, 企业可以有效降低IT设备采购成本和运维成本, 同时, 提高服务器资源的利用率, 着眼于长期发展, 建设一个便于管理、安全且扩展性大、功能完善、结构简单的信息化架构, 将会更好地为企业高速发展服务。

摘要:传统的信息化架构中许多应用都被捆绑在固定的硬件平台上, 每个应用系统均以最大负载的需求来配置硬件, 资源浪费严重。由于企业内部应用系统迅速增加, 而计算机机房场地建设受限, 虚拟技术的实施将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本文介绍了虚拟化技术结合USB池技术增加服务器利用率和安全性的实施建设经验。

关键词:虚拟技术,服务器虚拟化

参考文献

[1]鲁松.计算机虚拟化技术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虚拟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篇9

关键词:虚拟化,信息系统,利用率,计算资源

0 引言

虚拟化技术现今发展迅猛, 各类厂商不断研究针对计算、存储、网络级别的应用技术并迅速推陈出新, 虚拟化技术的本质其实就是不断发掘IT软硬件资源的可充分利用之处, 带给各行业用户更大的利益与价值。作者在集成商与高校单位中工作多年, 见证了虚拟化应用从无到有、逐步起步强大的发展历程。

如今高校信息应用需求不断增加, 绝大部分教学资源已经网络平台化, 师生的日常教学、科研、生活越来越依赖手机、网络与软件系统。同时用户体验越来越重要, 要求资源平台响应及时、界面简洁、使用方便、内容丰富、所见所得, 但高校的应用规模普遍在万人以上, 并发访问时形成海量数据请求, 如此大规模的访问压力下给网络、应用、计算与存储资源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尤其在迎新、选课、报名、离校、上课等使用高峰期, 在传统运行模式下谷时利用率低、峰时资源穷尽等情况层出不穷, 给运维人员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所以利用虚拟化技术对数据中心及校园网进行全面虚拟化改造, 不但可以提高物理资源的利用率, 实现系统资源的快速部署灵活调度, 还可以进一步降低管理成本。

通过长期使用、研究逐步发现原有IT运行模式存在如下缺点:单体物理设备硬件资源利用率低, 设备功耗大, 系统部署效率偏低, 冗余性低, 资源调度不灵活。所以通过对校园各类网络、计算、存储虚拟化的研究, 分析传统模式的问题与发展瓶颈, 必须要能找到符合当前高校信息系统特殊需求的应用方案, 最终期望的结果是信息资源的使用类似现在的水、电、气一样就可以快速获取直接使用, 用户使用体验良好, 不必关心计算设备、存储或数据等相关资源位置和具体部署方式。

1 建设目标

当前信息系统一直朝着资源整合、精细化管理的趋势发展, 利用虚拟化整体解决方案的目标就是解决物理设备利用率低下、维护困难等问题, 降低运行维护和建设成本, 帮助管理人员更高效利用资源充分发掘投资价值。

具体而言, 通过信息资源虚拟化能够达到如下目标:

(1) 在用户无需知情或感觉中断的情况下进行虚拟化部署及改造, 无缝融入现有信息系统中。

(2) 降低信息系统管理复杂度、解决服务器及网络扩展性差的问题。确保部署虚拟化技术的信息系统无单点故障问题, 实现故障预警和统一协调管理, 消灭信息数据孤岛。

(3) 解决部分应用系统软硬件资源分配不均问题, 让不同服务对象、不同应用功能、使用频率大为不同的各业务系统在高峰时能满载利用, 低峰时释放资源支援其他服务。

(4) 缓解机房建设及运行维护成本过高的问题, 尤其随着设备增多, 运转能耗与空调能耗比例逐渐呈现1:1的情况、机房空间捉襟见肘的问题。

(5) 解决系统快速备份和有序恢复的难题, 降低管理工作量, 减小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上的不确定因素。

(6) 实现极端灾难情况下, 重要业务系统数据不丢失、系统能够短时间内迁移重新上线运行。

2 资源虚拟化方案设计

2.1 带宽线路虚拟化方案

高校一般使用教育科研网络对外发布信息资源提供各类服务, edu域名解析为教育网公网IP地址。由于外部访问者用户一般使用的是电信、联通、移动、广电运营商线路, 所以访问时会存在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瓶颈, 访问响应慢、延迟高、高峰期线路满载、容灾备份能力不足。一旦教育网线路出现故障, 一段时间内会造成所有资源无法访问。

针对带宽资源的虚拟化方案是将单位所有的不同运营商线路进行整合, 将几条不同的线路虚拟化为整体资源。尤其考虑到高校应用场景流量以下载方向为主, 上传方向较为空闲, 可以充分利用其它运营商上传空闲方向带宽, 结合unix平台技术使用源IP地址进行智能DNS解析, 将用户按照来源划分为校内用户、校外四大运营商用户、海外用户等不同角色, 使得用户就近访问获得较好的使用体验, 一旦任意一条线路出现故障可以触发解析切换, 尽量减少中断时间, 如图1所示。

2.2 接入与核心网络虚拟化方案

传统网络部署模式下, 见图2所示, 高校网络一般分为接入、汇聚、核心三层, 接入设备连接终端用户与无线AP, 汇聚与双核心之间采用路由模式传输数据, 多个接入设备互连一般采用级联模式, 上联为单线路至汇聚层设备。这种方式下单点故障源较多, 单上联线或者上级接入交换机一旦出现故障会波及所有或部分下游设备, 造成大面积瘫痪, 且内部线路带宽仅为1Gbps。

目前主流设备厂商如思科、华为、华三、锐捷等都已经有自己的网络虚拟化解决方案, 功能上各有侧重, 如思科的VSS虚拟交换机技术, 华三的IRF弹性智能技术, 锐捷的VSU虚拟交换单元或者简化版的STACK堆叠技术。所以改造方案可以采用双核心采用双机虚拟化, 同一楼层中所有的接入采用N:1虚拟化。分别在第一台与最后一台接入设备上联光口使用双线路LACP聚合模式, 确保任意一台设备或线路故障, 其余设备下的用户不受中断影响, 见图3所示。以一组四台为例, 正常互联线路为A-B-C-D, 通过虚拟化为单台设备的互联线路为A-B-C-D-A;正常上联光纤线路为A-核心, 通过聚合方式设置为A-核心1、D-核心2的2Gbps上联。

接入设备虚拟化部署后, 可以降低分支楼宇网络任一互连线路损坏时50%故障概率 (以双上联线路为标准) , 将原先单台接入设备出现故障时的影响范围降低75% (以四台一组为标准) , 在双核心设备虚拟部署后核心故障概率降低50%, 单台核心宕机情况下换对整网运行无影响, 见图4所示。

2.3 计算资源虚拟化方案

目前国内外服务虚拟化技术发展已经较为成熟, 主流的服务虚拟化如VMware公司的v Sphere、微软公司的Hyper-V R2和Citrix公司的Xen Server/Xen Desktop。通过上述技术可以实现物理机应用环境到虚拟机迁移 (P2V模式) 、虚拟机应用环境到虚拟机迁移 (V2V模式) , 并能够实现根据定义的事件如灾难、停电、负载过重的情况下实现在线动态迁移功能。

以本单位使用的VMWARE公司vsphere产品为例, 首先对应用服务器机运行情况评估如CPU核数、物理内存大小, 其次分别在空闲服务器上部署vsphere虚拟化平台与底层杀毒软件。在控制台中部署虚拟机同时分配资源限额, 划分的虚拟资源应该控制在物理资源的70%左右为佳。逐步将应用系统迁移至虚拟机上线, 将应用迁移出去后的空余服务器上继续部署底层软件, 见图5所示。

在服务器资源虚拟化部署后, 可以实现大部分数字化校园应用资源 (除oracle数据库) 从物理机无缝迁移至虚拟机环境中, 在虚拟机寄存的物理实体机宕机后, 10秒内能自动迁移至其他实体机并恢复服务。在物理实体机CPU内存达到75%的情况下, 触发漂移机制, 将负载过大的虚拟机器逐台迁移出去控制资源利用率。通过类似的模式, 可以将服务器与空调能耗比逐步降低为3:1, 将每年采购服务器的需求逐步降低2/3。在一些特殊应用如选课、考试系统访问量过大异常繁忙时, 自动分配额外资源提供支持, 满足至少2000人并发访问需求, 保证业务不瘫痪, 同时解决资源闲置无法合理利用的问题。在底层硬件中统一部署反病毒软件, 虚拟机无需加载安装其他杀毒软件或系统管理工具, 节约单台虚拟机约1/10的运行资源并能实现所有虚拟机的克隆备份与还原功能。通过将旧的设备虚拟化, 持续降低采购、供应、维护方面的成本支出, 实现快速部署应用、动态负载均衡, 并且简化灾备流程。在基础硬件的层面上构建操作系统, 使得虚拟服务在不同硬件之间自由迁移, 将操作系统和基础硬件相分离, 有效解决兼容性方面的问题。

2.4 存储资源虚拟化方案

通过存储主备模式的改造, 增设虚拟硬盘管理池, 实现双活存储运行, 提升数据读写效率和安全性。搭建彼此独立且同时活跃运行的存储系统, 使得虚拟机的数据能够在不同平台的存储系统中进行动态转移, 准确识别热数据及冷数据并分类存放在不同响应速度的存储硬盘中, 实现高可用性和分布式资源调度功能, 见图6所示。

首先对存储设备运行情况评估 (一般至少有两台, 传统模式下为活跃-冷备工作状态) , 部署相应逻辑资源池管理网关。对两台存储设备上的所有硬盘进行虚拟化作业, 将两台设备虚拟化为逻辑单台 (两台活跃-活跃) 。在存储设备上补充少量固态硬盘, 针对热门数据进行标识并将其分配到固态硬盘, 确保用户感兴趣的热门数据读写速度快。最后将虚拟机与存储资源池关联, 使得用户不必关心数据在哪一台存储或哪一块硬盘中。

这种方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将主用、冷备存储均划分到虚拟化资源池, 预留高速硬盘用于热数据读写操作, 后期划分硬盘空间时候, 直接以虚拟资源池为目标分配资源代替原有的主用存储, 将冷备存储的功能及利用率进一步提升, 彻底形成双活运行的存储环境。

在存储资源虚拟化部署后, 减少存储资源碎片空间, 提升20%磁盘利用率;实现冷、热数据分盘存放, 热数据存储固态硬盘, 每秒读写次数IOPS不低于3500次, 冷数据存储低速硬盘, 每秒读写次数IOPS不低于180次;增强备份存储设备利用率, 将原先设计的一主一备存储在部署虚拟化后实现双活存储模式, 提升闲置设备利用率, 降低重复投资。

2.5 整体测试

整体虚拟化部署完成后, 需要进行虚拟化的策略优化与测试工作, 如接入网络的逻辑线路聚合、防分裂检测功能、核心网络的单向追踪定期监控、线路冗余及利用率情况、虚拟化设备在极端情况下的单机运行测试、制定阀值触发虚拟机在线迁移、灾难情况下的迁移功能、服务数据还原功能、双活存储中的数据备份情况确认。

3 结论

在整体虚拟化方案应用后, 对园区型高校具有减小硬件投资、提高利用IT软硬件资源率、节省机房空间、降低能源消耗、容灾备份能力高、管理流程简化等显著作用。

以本单位2014-2015年信息系统平均维护统计数据为例, 通过部署网络系统虚拟化, 四大校区47座楼宇 (校园网覆盖范围内) 中70个机房每年发生整体楼宇网络故障中断时间 (停电情况除外) 由6小时降低为3小时, 服务人员出勤处理办公室网络故障由260次降低40%至150余次, 按照每个故障0.5小时处理时间计算可节约人力资源52小时每人次;核心机房网络年度故障中断时间 (计划的网络割接与升级情况除外) 由20分钟降低为0。

通过部署物理服务器整体虚拟化, 年度需要投入的服务器硬件资金由40万元采购4-6台机架式服务器降低为12万元, 转为主要采购服务器内存和相关配件用于已有服务器硬件性能扩容。传统安装部署正版服务器操作系统、软件驱动、插件、反病毒软件需要1小时左右, 通过虚拟化克隆技术, 单台服务器安装只需5分钟时间, 按照年度部署40台新服务器情况下, 可以节约管理人员37小时时间;在服务器硬盘损坏、系统崩溃、应用系统故障情况下, 重新部署业务系统、安装数据库时间约为3小时, 通过虚拟化备份还原技术, 只需15分钟左右时间即可恢复运行。所有的虚拟化平台的业务系统一般能支持至少2000人并发, 选课等高峰时段服务仍能够坚持使用, 原有的服务器利用率提升至于70%。

目前核心机房UPS最大支持40KVA, 主要供应网络、服务器、存储、照明、新风及精密空调系统电力, 按照0.9的功率因子换算最大功率为36千瓦, 目前已经接近满载。2014年度机房电费支出60万元, 按照民用电0.5元每千瓦时来计算, 耗电120万度电。预计在部署虚拟化后, 核心网络设备由目前的6台减少至2台、低端PC服务器硬件停机冷备、减少一套低性能存储设备运行等操作未来5年内不需要购买大功率UPS进行电力扩容, 节约15万UPS设备费用;由于新增设备减少, 机房能耗降低1/8;目前机房面积约150平方米, 当前占用率75%, 在部署虚拟化后预计的5年内不需要增加网络与服务器机柜, 所以可以节约部分机房改造扩容及相应空调、风力系统升级使用经费。

参考文献

[1]吴联盟, 王洪波, 程时端.Open Stack虚拟机启动机制研究[J].新型工业化, 2012, 2 (8) ;28-32.

[2]李啸剑, 王智立.虚拟化环境中服务监控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软件, 2016, 37 (02) :103-106.

[3]张灿, 林昭文, 马严.Open Flow网络环境中的路由技术研究[J].新型工业化, 2014, 4 (2) :57-61, 66.

[4]刘嘉.基于虚拟化进行系统及业务快速恢复[J].软件, 2013, 34 (1) :146-148.

[5]鲍月玲.强化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方法研究[J].软件, 2014, 35 (2) :113-114.

[6]李晓坤, 邵娜.云计算虚拟化与SAN存储大集中集成研究[J].软件, 2014, 35 (1) :112-114.

[7]李华清.云计算技术及应用服务模式探讨[J].软件, 2014, 35 (2) :127-128.

虚拟企业运作风险管理 篇10

一、虚拟企业风险的内涵

虚拟企业的风险定义:虚拟企业风险是指由于虚拟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生产经营及合作关系的复杂性和虚拟企业能力的有限性, 而使虚拟企业及其参与各方面临风险。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是导致风险的客观原因, 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 使知识和技术更新的步伐正在加速, 新产品层出不穷, 产品寿命周期越来越短”。市场正变得复杂莫测, 预测难度大, 构成风险的因素多, 掌握信息的难度大, 能够适应及有效利用外部环境变化的企业会从中获得发展。然而, 随着竞争的加剧, 能适应并有效利用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些企业能力、不仅包括人、财、物、制造能力、技术等硬件设施, 更包括信息、人才、营销能力、营销渠道、商业信誉等软件财富以及这些构成要素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外部环境要求的虚拟企业能力与虚拟企业的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形成虚拟企业风险。多个合作伙伴的参与形成了复杂的合作关系, 取代了单个企业内部部门间的行政协调方式以及潜在的企业素质、企业文化之间的不一致性更增加了虚拟企业面临的风险。

虚拟企业蕴含的风险主要会带来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虚拟企业通常面临不同的组织文化、不同的设计平台等, 从而带来一些管理上的难题, 并直接导致协作成本增加;2、由于市场机会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总体市场风险依然存在, 只不过在联盟中的各个伙伴之间得到了重新分配;3、由于虚拟企业中伙伴企业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导致的管理合作风险却大大增加了;4、虚拟企业中通常需要事前关键性 (专用性) 投资, 投资战略风险将变得更加复杂;5、虚拟企业具有“动态性”, 因此自己的合作伙伴也可能成为竞争对手, 这可能导致企业本身核心技术的外泄和核心能力的丧失, 即技术、知识产权的风险大大增加。

上述风险问题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它可以导致虚拟企业的夭折, 并给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 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控制虚拟企业中存在的风险是关系到虚拟企业是否能够实际运行成功的重要环节。

二、虚拟企业风险的层次分析

虚拟企业中存在众多的风险, 为了便于研究, 我们从虚拟企业盟主的角度出发, 根据风险的来源可以把虚拟企业的风险分为市场风险、协作风险和能力风险, 其内在联系可用图1表示。 (图1)

(一) 市场风险。

任何企业在市场中都会面临着风险, 虚拟企业也不例外。由于市场机会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市场风险总体上依然存在, 只不过是在虚拟企业各个伙伴之间得到了重新分配。这里的市场风险指的是产品相对竞争优势的不确定性, 由于市场接受的时间、市场寿命及市场开发所需资源投入强度等难于确定, 从而导致虚拟企业的失败。市场风险具体又分为消费者需求变动和竞争风险。

(二) 协作风险。

在虚拟企业中, 单个企业都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 不可否认的是, 其必然与虚拟企业整体目标存在相当的差异, 必须通过管理与协调来消除。同时, 虚拟企业中的伙伴企业面临不同的技术标准和硬件环境、不同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等, 这些因素大大增加了管理、协作风险, 并可能直接导致管理失控。

(三) 能力风险。

能力风险大致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的先进性和市场化风险。落后的技术在市场中几乎是没有什么优势, 但是先进的技术也不一定就会占据主导地位, 关键还是看技术能否满足用户的需求, 同时还要考虑技术的先动优势。另一类风险是质量问题, 由虚拟企业的一个特点动态性, 质量控制无法直接运行, 增大产品质量风险。

三、虚拟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和范围

虚拟企业风险管理的主体是各个合作伙伴临时组成的组织, 其客体或对象是虚拟组织潜在致险因素的运作规律。虚拟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使风险主体以最小风险管理成本投入, 处理和控制各类致险因素, 防止和减小损失, 保障虚拟企业成功运营, 达到预期目标, 其实质是以最经济合理的方式消除风险导致的灾害性后果。以风险实际发生为界, 风险管理目标可以分为损前目标和损后目标。损前目标是指在风险发生前即做好对风险的识别、估计、评价、控制与防范工作, 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损后目标是针对已发生的风险, 采取必要措施努力减少或消除损失带来的后果, 维持风险主体正常运作。虚拟企业风险管理的范围主要是指管理影响需企业成功组建和运营的各种风险问题。虚拟企业需要管理来自虚拟企业外部的风险, 也要管理来自虚拟企业内部的风险;虚拟企业需要管理各个合作伙伴本身面临的风险问题, 也要管理各个伙伴合作所带来的新风险。

四、虚拟企业风险管理的过程

虚拟企业风险管理的顺利进行要依赖科学的实施步骤, 风险管理全过程依次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在此基础上对风险实行的有效控制。企业或项目活动的内外部环境总是不断发生变化, 所以风险管理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一旦环境发生变化, 有新情况出现, 应马上对新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估计和评价, 并采取必要的行动妥善处理风险造成的不利后果。风险管理从风险识别开始贯穿于虚拟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以企业经营计划的完成为结束标志。 (图2)

(一) 风险识别与分析。

风险识别是虚拟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 不经过识别并用语言表述, 风险是无法衡量、无法进行管理的。虚拟企业的风险识别, 是指虚拟企业的成员企业通过对大量来源可靠的信息资料进行系统了解和分析, 认清虚拟企业组织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而确定虚拟企业面临的风险及其性质, 并把握其发展趋势。虚拟企业中的各个成员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对虚拟企业存在的各种风险加以识别。有待识别的风险, 不仅仅是那些比较明显的风险因素, 而且还有那些潜在的因素。对于潜在风险因素的识别更为困难, 但有时也是更为重要的。虚拟企业的风险识别, 一方面可以通过感性认识、经验、类推比较方法加以判断;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成员企业的客观经营管理资料及风险事故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 从而发现虚拟企业的各种风险。风险识别阶段通常包括:一是全面分析虚拟企业成员构成及业务活动;二是分析虚拟企业活动中的各种风险因素, 判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三是分析虚拟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及其形态;四是鉴定风险的性质, 以便采取合理有效的处理措施。虚拟企业风险识别是一种具有持续性和系统性的工作。虚拟企业的风险来自政治、金融、市场、合作、运行等各个方面, 在虚拟企业运行的不同阶段, 风险大小和各种风险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因此, 虚拟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变化之中, 一种风险消失了, 另一种新的风险却出现了;此种风险减小了, 彼风险却增大了, 另一些风险的性质改变了。这就要求虚拟企业中的成员企业要不断地去识别风险, 密切注意原有风险的不断变化, 随时发现出现的新风险。因此, 风险识别必须制度化。

(二) 风险衡量和评估。

风险衡量是对虚拟企业某种特定的风险, 测定其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及其损失程度。风险衡量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风险的识别, 发现虚拟企业面临的风险, 弄清风险存在的因素, 确认风险的性质, 并获得有关数据。风险衡量主要是通过对这些资料和数据的处理, 得到关于损失发生的概率及其程度的有关信息, 为选择风险处理方法, 进行正确的风险管理决策提供决策依据。风险衡量以损失概率和损失程度为主要测算指标, 并据以确定风险的大小或高低。

风险测量主要包括以下工作:1、收集有助于估计未来风险的资料;2、整理、分析损失资料;3运用概率统计工具进行分析、预测;4、减少估算方法的局限性, 避免失误。

风险评估, 即风险估计和评价, 是指应用各种技术,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最终估计风险的大小, 找出主要风险并评价风险的可能影响, 以便采用相应的对策。常用的方法主要有9种。 (图3)

风险评估的偏差可能使虚拟企业面临着失去机会的风险以及承担保守或冒进的代价。另外, 风险评估更是风险防范与控制的依据。基于这些原因, 虚拟企业应对风险评估给予高度重视。

(三) 风险管理对策选择。

风险防范, 针对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处处设防、堵住漏洞, 使风险难以出现。要求虚拟企业的成员企业对各种风险因素的运动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进而在风险发生前采取一些预防性措施, 以减小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控制, 是指针对风险识别、衡量和评价之后的风险问题采取控制行动, 它是风险管理过程的一个关键性阶段。风险控制性手段主要是风险形成前预防和减轻风险损失的技术性措施, 它通过避免、消除和减少损失概率、降低损失程度, 使风险损失达到最小的目的。这种手段的重点在于改变引起风险事故和扩大损失的条件。风险控制手段主要有:避免、防范与抑制、控制性非保险转移等。在应用控制手段时, 往往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知识。

(四) 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是指对风险处理手段的应用性和效益性进行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在前一阶段, 对风险应用防范和控制手段后, 还应对执行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价, 并不断修正和调整计划。随着时间的推移, 虚拟企业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业务活动的条件都会发生变化, 这些会导致原有风险因素的变化, 会产生新的因素。因此, 必须定期评价风险处理效果, 修正风险处理方案, 以适应新的情况并努力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

五、结语

虚拟企业能够突破传统企业所受到的种种限制, 具有“精、专、特、新、快”以及核心竞争能力突出等特点, 实现了产品群、客户群、技术群和人才群等资源的重新组合和优化, 开辟了新的竞争领域并避免了资源浪费。虚拟企业已被视为21世纪的一种主要、先进的企业组织与经营模式。本文从虚拟企业的特点出发, 对虚拟企业中的风险进行了识别与分析, 提出了风险衡量与评价的方法, 并提出了应对各类风险的具体措施, 进一步提出了建立风险预警系统, 希望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小虚拟企业中的风险影响, 为虚拟企业的成功运行提供更加有效、全面的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l]贾平.企业动态联盟.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2]张旭梅, 黄河, 刘飞.敏捷虚拟企业一21世纪领先企业的经营模式.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虚拟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篇11

关键词: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科技型中小企业;SWOT分析

1.序言

随着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经营理念及管理模式正发生深刻变化。这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以战略性的全球思维方式对人力资源所应扮演的角色进行重新思考,构建企业顺应时代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美国学者戴斯曾阐述了人力资源发展趋势:“在未来一切人力资源服务将都能根据企业需求在世界任何地方得到,而虚拟化能让企业办妥仅靠自己实力办不成的事,如末位淘汰、人事重组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已逐渐由以往对具体事务活动的管理,转变为企业对整个活动宏观过程的管理,这就是虚拟人力资源管理。

基于电子技术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企业实现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技术基础。管理人员的管理方式因网络的职能化服务变得更加高效和便捷,组织的管理方式也被高度的信息化所改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摆脱了大部分事务性的工作进而可以投入大量的精力参与企业战略与组织发展规划的工作。很多优秀企业如中国移动、爱立信、思科和联想等,通过外包将各自核心业务聚焦于企业内部,或将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架构于强大的人力资源数据处理系统之上,极大方便了所有人力资源人员的工作,增强其竞争力。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新兴的知识型企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大企业相比,由于规模、资金、成本、效益等诸多因素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常困扰于各种人事问题,如由于缺乏相关劳动法和人事方面的法规政策,企业与员工发生纠纷时容易损害其声誉及发展;中小企业人员流失严重,大量繁杂的人事操作程序致使企业疲于应付。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将有限资源集中于核心能力,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吸引人才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因此,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虚拟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2.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2.1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虚拟”管理强调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虚拟”是指企业利用外部环境的资源,即借用企业外资金、技术、人才和专业服务,用以弥补自身资源的薄弱,通过自身强大的资源整合,实现企业对市场环境的不可预测性,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方法。

有关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Connell认为任何在没有人力资源部门的操作和支持下,而使员工录入、更新和接受信息的技术都可以认为是虚拟的。而Lepak和Snell则指出,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是基于网络的一种新的人力资源框架,它是基于伙伴关系,帮助组织获取、开发和统筹智力资本。在现实生活中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有如下三重含义:一是指将部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分离,由专业机构或组织来运作,如业务外包;二是指人力资源管理的部分职能在互联网或信息技术支撑下得到实现,如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三是指企业通过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途径获取外部人力资源,企业无其“所有权”,但是可暂时拥有其“使用权”为企业服务,如人才租赁。

2.2虚拟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与传统人力资源相比,虚拟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重点是如何把个人需求和组织的需求结合起来,而传统模式强调专业化人力资源的各个模块,功能专业化;其次,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是以“小而全”为基础,形成了以企业核心能力为基础,一个单一功能或功能性组织,而不是传统的“大而全”的组织形式;再次,合作的运作方式,通过与其他组织的合作,形成一个强大而完整的功能,和传统企业在自身内部实现整个生产过程不同;最后,虚拟企业的功能与部门是分散运作的。

3.科技型中小企业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SWOT分析

从宏观角度分析,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既受到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的限制,也受到外包专业服务商的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下面通过对科技型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实践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3.1优势分析

3.1.1灵活的经营管理方式

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较小,领导阶层精简高效,经营决策权相对集中,具有较强的市场应变能力,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幻莫测,随时抓住市场信息和机遇,调整发展战略和方向,促使企业的完美转型和企业更进一步发展。

3.1.2明确的企业产权归属

中小企业不同于大型的企业集团,产权归属于几方合作者,也不同于国有企业,产权归属于国家和人民。我国中小企业大部分为民营企业,为私人所有,负责人级负责机构较为单一,产权比较明晰,决定了企业的决策效率比较高。相比于大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进行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时较高的决策效率。

3.1.3核心竞争力优势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其既具备技术优势,又具备人才优势,为其构建核心竞争力优势提供了条件。企业科研创新能力强,以满足细分市场的个性化需求为发展宗旨,能够快速实现企业的发展。这将有力促使企业着手内部管理质量的提升,改善人力资源管理。

3.2劣势分析

3.2.1经营管理经验不足,缺乏专业人才

企业的创业人员主要是科技人员,对企业管理知识较欠缺,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没有规范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更没有形成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薪酬制度和顺畅的晋升机制,很难吸引、留住人才。企业要提高市场占有率,人才的缺乏是最大的阻碍。

3.2.2风险抵御能力弱

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业务单一,组织结构简单,资本及人员规模较小,其抗风险能力弱。企业缺乏整合所有风险的管理系统库,多数经营管理者做出决策是建立在个人经营管理经验,而不是置身于市场发展中宏观与微观的统筹协调发展之中。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时,可能会忽视来自虚拟化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如外包服务商,人才租赁等。

3.2.3营销渠道不畅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营销渠道通常由于企业的资金及人力资源的限制而不通畅,使得企业在市场占有率方面处于明显劣势,阻碍了其快速发展。企业会注重将有限的资金和精力致力于开拓新市场,忽视内部管理问题。造成企业内人力资源管理混乱,制度不完善。

3.3机会分析

3.3.1信息技术迅速发展

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组织的管理方式被高度的信息化所改变,网络的职能化服务使管理人员的管理方式变得更加高效和便捷,同时也大大加强了企业的信息处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者摆脱了大部分行政事务性的工作进而可以投入大量的精力参与企业战略与组织发展规划的工作。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为企业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技术基础。

3.3.2经济全球化影响

经济全球化将世界变成一个大市场,世界各地区的技术、信息、产品不断扩散放大,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物质、技术和人才基础。传统的以“拥有”为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逐渐由以资源整合、战略合作和业务外包等具有虚拟化人力资源管理特征的科技人力资源战略取代。不少国际中外企业的管理实践已经证实了人力资源管理虚拟化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新的发展趋势。

3.3.3风险投资的发展

我国风险投资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风险投资的发展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不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降低了技术创新的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将考虑通过虚拟人力资源管理,获得专业管理服务来完善自身内部管理,扩大自己的规模。

3.4威胁分析

3.4.1来自专业外包服务商的风险

在我国,由于虚拟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较晚,市场落后,还未形成产业化、市场化。市场上外包服务商的数量多,而能力水平不一,所提供服务的质量参差不齐。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性,部分外包商可能存在机会主义心理而隐藏虚拟工作的信息,企业难以快速了解代理服务商的水平。

3.4.2国外成熟经验不断挑战

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本来起源于国外,国外的虚拟理论、实践都比较成熟。这些模式、经验不可避免给国内中小企业实施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构成了挑战和威胁。国外企业在其经验,语言,软件等优势因素,众多国内中小企业在考虑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时首选这些企业,相互之间可能会产生恶性竞争,这无疑给国内企业虚拟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构成了威胁。

3.4.3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外部宏观经济环境是阻碍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另一个严重的威胁。当经济不景气时,科技型中小企业可能会出现资金断流的危险。当通货膨胀带来成本上升的压力时,中小企业在价格方面处于劣势。

4.科技型中小企业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分析

4.1SWOT分析的矩阵组合

依据以上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会、威胁的分析,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优化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SWOT矩阵,并探索科技型中小企业优化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如表1所示。

4.2科技型中小企业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分析

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尽量主动采取S+O战略,即依靠企业自身的内部优势如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去抓住外部发展的机遇,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在中小企业中管理因素对企业的发展极为重要,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尤其注重企业管理艺术,充分调动企业资源,同时,利用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应该以此为契机,增强实力。另利用风险投资解决企业融资问题,输送充足的发展血液。

在虚拟人力资源管理决策过程采取S+T战略时,一定要慎重选择外包商。国内企业在选择外包供应商时一方面可借鉴国外企业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有益经验,另一方面还需考虑这些地区的代理服务商是否对中小企业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构成了威胁。另外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低成本的威胁,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科技实力,保持技术优势,降低成本。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政府部门的宏观经济政策,这也是重要外部推动因素,企业应保持对相关政策的灵敏性,适时调整发展路线。

科技型中小企业处于w+0策略时,应充分利用外部机遇来改善自身内部劣势,比如利用市场扩容来改善自己的规模,以促进企业发展。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规模的等因素的限制,企业的营销渠道还不是很畅通,在一定程度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利用经济全球化这一外部因素来拓展市场,这是这类型企业走向强大的关键一步。

当企业外部环境处于w+T内外双重不利状态,并且自身劣势凸显时,这类型的企业此时应该采取保守型发展战略。企业要适时调整自己战略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虚拟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篇12

1服务器虚拟化整合和部署

1.1整合可以使用虚拟化的应用

虚拟化技术在医院实施首先要确定可以进行虚拟化的应用, 不是所有的应用都能进行虚拟化。医院管理中的医学影像系统 (PACS)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HIS) 、电子病历管理系统 (EMR) 、图形图像工作站、占用资源比较高的数据库服务器 (如安装在高性能物理服务器上, 其平均CPU占用率大于75%) 不适用于虚拟化。对于医院的很多服务器, 如果服务器只运行有限的应用程序根据硬件的条件可以按照1:10-1:15或更高的比例来对物理服务器来进行虚拟化。

在确定可以使用的虚拟化应用后, 要对物理服务器进行整理, 对服务器存储进行资源整合, 构建存储架构构建核心存储网络。将存储被整合成一个存储池, 物理服务器和虚拟服务器可以同时访问不同阵列上的磁盘空间。同时, 可以将存储资源划分为在线存储区、近线存储区、离线存储区及桌面端备份区以满足不同业务的需求。对于大多数医院来说, 用于虚拟化的物理服务器可以选择近期购买的机器, 进行内存扩充, 添加存储。

1.2服务器虚拟化实施部署

通过虚拟化技术, 可以将不在同一台服务器中的应用整合于一台物理服务器中。通过虚拟化软件的调配, 能将一台服务器的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在虚拟化实施部署中, 可以采购或者将现有的性能较好的服务器作为虚拟平台服务器, 每台服务器上安装VMware v Sphere 5.5。物理服务器上的应用程序可以用VMware的P2V工具v Center Converter来进行迁移, 转换成虚拟机, 基本上可以100%迁移成功。虚拟化迁移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在VMware ESXi中新建虚拟机, 虚拟机与要迁移的物理服务器操作系统最好一致, 再对照源物理服务器安装物理服务器上的应用程序对照安装, 安装之后再将源物理服务器上的数据迁移到新的虚拟机中。部署成功后, 关闭源物理服务器, 修改迁移后的虚拟服务器IP地址, 代替原服务器。待业务试运行一段时间, 测试业务时候工作正常, 如果正常, 原物理服务器可以另作他用。安装VMware v Sphere后, 可以选择一台低性能服务器安装v Center来对虚拟服务器进行管理。

虚拟化实施后, 对于医院传统的双击热备可以改用虚拟化, 通过配置HA来实现。在启用了HA之后, 当某个硬件或操作系统出现故障时, 在1-3分钟内即可实现重启。

图1是医院虚拟化整合平台, 由三台物理服务器, 两台光纤交换机和一个存储柜组成。物理服务器之间互相备份, 如果其中某台服务器出现故障, 另外两台服务器将接管它的应用, 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两台光纤交换机是网络备份。存储柜中安装两个控制器, 组成存储的备份。

VMotion在线维护, 可在不中断用户使用的情况下在服务器间实时迁移。当一台服务器需停机维护时, 先将其上运行的虚拟机在线迁移到其他的服务器上, 维护完成后将其在线迁回。DRS实现了服务器资源的动态负载平衡, 可以通过v Center对资源使用状况的监控和调节, 根据业务优先级向正确应用程序提供正确资源。

2 VMware虚拟化实施后的效果

在硬件维护上, 通过HA集群软件提高了业务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避免了传统双机软件经常遇见的切换问题。在虚拟平台上, 可以通过虚拟环境内的多机互备, 杜绝了硬件问题导致的集群平台故障。通过虚拟平台的FT技术, 保障两台虚拟机之间的实时同步, 避免了故障时系统切换带来的中断。

经过虚拟化整合改造后, 医院的物理设备数量大幅度减少, 提高了管理效率, 降低了维护成本。由于物理设备减少, 相应的节省了物理空间, 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同时可以节约用电量, 减少能源消耗。对于医院新系统上线, 如果采用虚拟机, 则不用采购新设备, 直接在虚拟平台上创建新的虚拟机, 安装新应用, 大幅降低了项目实施部署时间。在设备减少, 维护时间降低后, 信息管理部门可以将时间用于业务优化创新, 提高业务服务水平。

3结束语

医院通过使用虚拟化技术搭建资源整合平台, 节省了多台物理服务器, 满足医院现有办公、信息、科研、教学系统的正常资源需求, 构建了整合、统一、安全的层次化整体存储和计算系统, 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少了重复投资、降低了维护成本、优化了系统架构。对医院信息系统中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谢启波.数据中心, 虚拟构架[J].网络运维与管理, 2013.12, 23:51-52.

[2]赵君, 孙宏国, 郝雁罡, 王鹏.利用虚拟化技术整合医院信息系统平台[J].中国病案, 2011, 12 (12) :49-50.

上一篇:物理仿真实验下一篇:全数字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