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企业发展模型(共9篇)
虚拟企业发展模型 篇1
一、虚拟企业定义提出
虚拟企业这个概念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被正式提出后, 理论界一直争议颇多。就其定义而言, 也是各家论述不一。其主要观点有:
1. 虚拟企业是一些独立的厂商、顾客、甚至竞争对手以商业机遇中的项目、产品、服务为中心, 充分利用各自的核心能力, 广泛利用以internet为核心的信息技术, 以合作协议、外包、战略联盟、特许经营或许可, 甚至以成立合资企业的方式所构建的以赢利为目的的动态的、网络型的经济组织。
2. 虚拟企业是一种运用技术手段把人员、资产、创意动态联系在一起的新型的组织形式。
3. 虚拟企业是一种介于市场和完全一体化企业之间的组织协调机制和资源优化配置机制。
4. 虚拟企业是指一些独立的经济实体组织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 实现共同的利益目标, 以信息网络为技术基础, 借助外部资源而建立起来的临时性的网络企业组织。
从上述定义看, 主要都是从虚拟组织的形式上进行描述, 很少涉及这个概念的内涵和本质。不能从理论研究方面给与说明, 亦不能对构建虚拟虚拟组织的实践给与指导。
本人认为虚拟企业的定义为:核心企业通过有核心竞争力的无形资源控制有大量有形资源而无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而形成的动态、松散、无边界的企业联盟。
二、虚拟企业实践背景
管理理论的出现必定滞后于管理实践, 一般发展过程是管理行为→管理思想→管理理论。那么, 在虚拟企业、虚拟经营、虚拟战略等虚拟管理理论尚未成熟的今天, 我们有必要从源头开始探索这个问题, 即从管理实践中找出规律。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 创业企业在生存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自发形成了一些企业模式, 有传统的, 亦有非传统的。在严酷的市场环境下, 幸存并壮大的那些企业, 必定有它们的道理存在。其中那些创业初期无自有资源、无后台背景的那些所谓“草根”企业, 尤其应该引起理论界的注意。
在草根企业中, 最杰出的代表有两个, 一个是“美特斯邦威”, 一个是“谭木匠”。美特斯邦威集团由董事长周成建于1995年创办, 投入5 0万元资金, 自创洋味十足的“美特斯邦威”品牌, 业务外包, 逐步发展, 迅速成为国内颇具影响和特色的休闲服饰企业, 年销售额达到30亿元。谭木匠集团由董事长谭传华同期创办, 公司成立之初主要生产民间传统的木制梳子, 创立品牌“谭木匠”, 业务外包, 年销售额上亿元。分析这两家企业, 其经营的产品大相径庭, 但是在创业初期, 两个企业都缺乏资金, 没有技术实力, 更没有什么官方背景和垄断资源, 是同时期创业的草根企业的典型代表。
三、虚拟企业创业模型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虚拟企业在形成初期, 组织起虚拟企业的那个核心企业并无核心资源, 然而通过协调和控制手段, 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形成最初的松散联盟。本人称之为“糖葫芦模型”, 见图1。即那些联盟前有各种资源的企业为“山楂”, 虽有有形资源, 但无活力和竞争力。那个核心企业没有多少资源, 就像一根小木棍。但是这根小木棍把那些山楂穿起来后, 就有了很大的价值, 实现了1+1﹥2的整体效应和协调效应。在此“糖葫芦模型”中, 起最大作用的不是那些山楂, 而是那个小木棍。因为作为发起者的小木棍事实是这串山楂的核心, 充当着盟主的角色。它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和山楂的表现随时更换山楂, 形成新的“糖葫芦”来适应市场的变化。
那么, 作为盟主的小木棍用什么手段来控制那些作为随从的山楂呢, 除了前期的市场远见、策划手段和信息不对称优势外, 要达到长期处于主导地位, 让山楂为令是从, 必须打造核心竞争力。上述两企业均采用名牌战略, 使山楂自愿受到小木棍的控制。当然, 还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 比如特有技术、设计能力、信息手段等, 这样就实现了无形资源对有形资源的有效控制, “糖葫芦”型发展模式就在盟主小木棍的主导下形成了。
四、虚拟企业壮大模型
随着“糖葫芦模型”虚拟企业的发展壮大, 更多的随从企业加入这个松散的联盟组织, 尤其是目标市场的扩大, 顾客、随从企业在地域和空间上的分布越来越广, 核心企业对随从企业和目标市场的选择和控制就变的越来越重要。显然, 这时候, 核心企业要想作为一根小木棍把山楂穿起来, 就变的不容易, 这样就进入了虚拟企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本人称之为“渔网模型”, 见图2。
在此模型中, 盟主企业自身也随着虚拟企业的壮大而壮大, 已经拥有了大量有形资源, 但是不表示它就要完全靠自有资源去发展。恰恰相反, “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 目标市场的扩大, 更强大的竞争对手必然出现, 这时候更需要更多更大更强的随从企业加入虚拟企业, 来应对新的挑战, 创造新的辉煌。
这时候, 对随从企业的挑选、控制, 对市场变化的探知、应对, 就成为盟主企业的工作要点。这就要求盟主企业必须做到两点:
1. 继续保持发展强大的无形资源, 如技术能力、设计能力、品牌优势、标准制定、市场把握等, 这样才能吸引更多随从企业加入。
2. 发展现代化的通讯手段, 这样才能对市场的变化及时应对, 对随从企业能及时指挥、沟通、协调和控制, 真正形成无边界组织。
上图中企业间连线, 既表示控制链, 说明了无形资源对有型资源的控制。也表示信息沟通链, 由现代化的沟通工具构成, 如办公电话、手机、互连网、ERP等。
这样, 庞大、结实、实用的渔网就形成了, 可以在市场的大海里有效捕鱼。而且盟主企业可以随时根据鱼 (目标市场) 的大小通过增减随从企业调整网 (虚拟企业) 的大小, 达到投入最小而获利最大的结果, 机动灵活的把虚拟企业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五、结束语
本人提出虚拟企业新定义以及虚拟企业发展模型, 是希望能给中小企业创业和发展壮大提供一些思路, 为虚拟管理理论作些探索。构建虚拟企业来进行扩张, 在今后必将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战略, 将会越来越受到企业界和理论界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叶小玲等:关于虚拟企业的企业核心能力提高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 (3月下旬刊)
[2]徐世伟:草根企业的虚拟经营与信息化建设[J].经济管理2007, (12)
[3]GEORGANTZASN C.V irtual enterprise networks the fifth element of corporate]J].Human Systems Management, 2001, 20 (3) 171~188
[4]张文建等:虚拟企业模式[J].煤矿机械 2007, (5)
虚拟企业发展模型 篇2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前景判别模型及应用
从技术、市场和资金三个基本影响因素入手,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前景的`预测指标体系.根据样本企业的指标取值,在先验概率为各类样本占总样本的百分比的假定条件下 ,使用全部指标一起进入模型的分析方法,推导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前景类别为二的判别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相关检验.
作 者:朱书红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刊 名:机械研究与应用英文刊名:MECHANICAL RESEARCH & APPLICATION年,卷(期):15(4)分类号:F830.59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 预测指标 先验概率 判别模型 差别准则
虚拟企业发展模型 篇3
【关键词】虚拟企业(Virtual Enterprise);企业联盟;SWOT
一、虚拟企业
虚拟企业(Virtual Enterprise),是指当市场出现新机遇时,具有不同资源与优势的企业为了共同开拓市场,共同应对其他的竞争者而组织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上的共享技术信息、分担费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企业联盟体。1991年“美国21世纪制造战略报告”中首次提出“敏捷制造”的概念,强调制造企业具有快速、灵活和协同的能力,企业各部门间必须建立高效的信息共享,协同工作的要求扩大到企业之间,以实现跨地区、跨企业的合作。进而提出虚拟企业是实现“敏捷制造”的生产组织模式,尽管其成员在地域上是分散的,但每个成员有各自的组织系统和管理机构,以满足网络市场的需求。而虚拟企业本身又只是公司间的一种暂时组织形式。虚拟企业随着联盟目标的完成而解散,为了新的战略和目标,新的合作者又可能组成新的虚拟企业。虚拟企业可以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如虚拟生产、虚拟开发、虚拟销售、虚拟管理企业等。而虚拟生产是虚拟经营的最初形式。
二、SWOT分析
虚拟企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一种使用最普遍的企业内部分析方法。它主要根据企业自身条件,通过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以及威胁)threat)四个方面的分析来进行企业定位和战略选择。
(一)优势(strength)
1.企业功能特点专长化。虚拟企业不强调企业的全部职能,也不强调一个产品从头到尾都由一个企业去开发和制造,它保留每个企业自身的核心专长及相应的功能。各个企业建立起来的战略联盟有效根据市场需求发挥自身集结的特长、优势虚拟经营。虚拟企业集合了各参与方的优势而形成,在产品或服务的技术开发上形成更加强大的竞争优势,使其开发的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处于领先水平。
2.企业运作方式分工、合作化。虚拟企业没有强制具备现实市场上企业应具备的完整功能和资源,强调完成一个项目必须各企业之间的合作。采用虚拟生产的企业凭借自身在品牌知名度、较强的研发实力、成熟的市场基础或完备的分销渠道进行成功地经营。同时,类似能力欠缺但具有高效生产能力的企业可以成为其生产的承包商,利用各自优势形成价值增值链。合作的企业以技术合作作为联盟的出发点,为了项目的利润最大化,集中企业优势整合资源,共担风险,共享受益,是统一的利益共同体。
3.中介方式网络化:虚拟企业通过各种网络代替市场的各种功能。虚拟企业通过信息网络获取消费者信息,并通过知识网络,形成契约网络(生产网),再通过物流网络把产品直接送达消费者手中。虚拟企业的运行中采用通用数据进行信息交换,使所有参与企业都能共享需求、生产及营销的有关信息,从而能够真正协调步调,保证合作各方能够较好合作,从而使虚拟企业集成出较强的竞争优势。
4.企业存在形式离散动态化、不拘泥。虚拟企业突破了企业的有形界限,取缔了传统企业组织结构的层次。它由一些独立的经济实体本着自愿的原则,为了共同的经济目标而结合起来成为松散的企业联盟。因此它本身在空间上不受到任何限制,始终考虑如何提高顾客满意度和自身竞争力,不断进行动态演化,以便对环境变化敏捷、灵活、快速、高效做出快速反应。
(二)劣势(weakness)
1.法律法规、公司建制待完善。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虚拟企业并不是现实市场上按照规定的法律法规设置的私人、合伙、公司制企业。因而相关法律的使用受到了限制,同时也无法按照规定的公司建制进行管理,在任务的协调上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另一方面,当各个企业间由于利益纠纷或企业与市场间产生冲突、矛盾时,缺失的法律法规不能为此提供法律依据。使其制度体系的建设难以正常有效的开展。
2.企业间联盟信用程度要求高。虚拟企业的存在同样面临着信用风险、技术风险、合作关系风险和市场风险等。企业为了本身的存在和发展,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基本常规的目标。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完成虚拟企业的项目目标。企业联盟起来依靠信用关系维系,要求较高的信用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劣势,限制了虚拟企业功能的有效发挥。
(三)机会(opportunity)
我国自从实行五年规划以来,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从“六五”到“十一五”的增长数值来看,一个五年规划中各年的平均投资增速分别为17.3%、24.1%、28.5%、18.8%、19.8%。这为我国企业的发展以及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目标非常有利的机会。2009年8月,我国颁布虚拟企业发展设立暂行规定,鼓励企业集中优势,整合资源,集众家之所长,既能发展经济又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国家的经济举措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虚拟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加快其又好又快发展。
(四)威胁(threat)
在虚拟企业暂行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虚拟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有严格交易成本上限。在严格设定界限的情况下,市场调节丧失有效性。在财政债务压力和市场交易趋冷对地方投资融资能力形成制约的市场化机制下,虚拟企业对于风险的抵制能力会受到明显的削弱。因此,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虚拟企业战略联盟合作的积极性。另外,在经济如此迅猛发展的宏观大背景下,企业出于自身的发展和利益最大化,为了适应变化形势下的经济环境,很有可能再发展新的更好的企业形式,这将对虚拟企业产生替代威胁。
三、虚拟企业面临的问题
尽管虚拟企业比传统组织模式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但其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阻碍其发挥快速、灵活和高效作用的问题。
(一)信息网络有待进一步提高。虚拟企业主要是通过高效的信息沟通得以实现其快速反应的功能,目前我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的发展,但仍然滞后于虚拟企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我国当前整体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另一方面,虚拟企业各成员之间的协作必然涉及到交易结算,而虚拟企业得到发展必然要使交易结算满足低成本的要求,我国至今还没有全面解决网上交易支付方面的问题,使得大量价值损失在交易结算环节从而降低了虚拟企业的效益。
(二)企业之间的信用成本依然很高。虚拟企业主要是通过协作和合作来实现整个价值链的整体效益。虚拟企业的网络建立是在对合作对象的核心能力是否具有互补关系的确认基础上,靠彼此之间的真诚信任来维持长期合作关系,否则就难以保证虚拟企业低成本运作特征。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人们违约成本较低造成许多企业信用程度较低,这些都增加了企业之间的信用成本,降低了虚拟企业的效率和效益。
(三)物流网络运行效率有待提高。虚拟企业的物流承担者其交易成本很高,运作速度也很慢。一般由商业流通系统承担市场的功能,通过批发商、零售商将产品传递到顾客手中,生产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信息来从事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而这些信息首先由零售商从顾客那里得到。再由它向上一级机构传递,一直到生产企业那里。在每次信息传递中,难免失真、失效,使得物流系统长期在低效率下运转,影响虚拟企业的收益。
四、实现虚拟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政府鼓励,健全法规,规范合作关系。虚拟企业拥有市场上单个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国家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与支持。在经济非正常运作下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扶持虚拟企业的发展。同时由于缺少相应的法规使虚拟企业组织建制上存在缺陷,因此政府应该增加或者调整企业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制定一种规范来确定合作领域、合作方式及虚拟企业的沟通与管理等。若任何一方面背离虚拟企业的初衷,其他方都将诉诸法律,使虚拟企业得以维系。
(二)企业组织文化的融通。虚拟企业是由具有不同优势职能的公司组织起来的。由于每个公司本身的企业文化不尽相同,而组织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又深深的影响着企业的各种行为。组织文化的隐性差异,会进而转化为显性的经营管理上的差异。忽视文化的融通,会引发许多争议,最终导致虚拟企业的破裂。因此,在建立虚拟企业时,组织文化的兼容成为行为一致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个虚拟企业来说具有现实意义。
(三)企业制定撤退战略。虚拟企业由于项目结束、项目中断等原因而不再继续维系。当解除虚拟关系时,可以有许多撤退战略可以选择,如兼并撤退,重组撤退等。然而,许多虚拟关系是在不友好地情况下解除的。无计划不友好地解除虚拟关系可能会对企业产生很大冲击,虚拟双方能得到的利益将减少,其原因主要是双方对解除关系的意见不一致。因此,企业应建立健全撤退战略,达到损失最小化。
参考文献
[1]张华新.虚拟企业的运作模式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1):119-124.
[2]卢福强,薛岩松.基于随机层次分析法的虚拟企业风险评价[J].信息控制,2012(1):110-117.
[3]张文建.虚拟企业:一种全新的企业运作模式[J].工程机械,2006(6):76-79.
[4]吕健.虚拟企业的优势和发展中的问题[J].科技经济市场,2008(10):137-138.
[5]韩晶.虚拟企业的运作模式及其对我国企业组织创新的启示[J].山东经济,2004(1):86-89.
[6]薛建改.虚拟企业运作模式研究[J].企业管理,2011(6):213-216.
[7]魏想明,冯勤.虚拟企业优势与其IT支持[J].科技创业,2009(11):70-72.
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 篇4
一、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内涵
组织结构是表现组织成员排列次序、空间位置、聚集状态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它是执行管理和经营任务的体制, 在整个组织中起着“框架”作用。有了它, 组织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知识流才能正常流通, 组织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组织结构有静态和动态两层含义:静态指的是组织结构的框架体系, 它可以用组织结构图、职位说明书和组织手册来表示;动态指的是组织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即组织的责、权、利的分配关系, 这一关系是由组织的分工、协作引起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是指虚拟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组织成员、知识资源在逻辑次序、空间位置、聚集状态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物理分布状态。
二、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特征
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需要一个强大的组织结构, 该组织与工业时代的传统组织应该有决然的不同。
(一) 扁平化。
就是精简中间管理层, 把层次众多的金字塔式组织压平, 使得虚拟企业成员之间的知识传递更快, 使虚拟企业中的每个成员 (或员工) 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和创造性。
(二) 柔性化。
这是与刚性化相对应的, 典型的柔性化组织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职务界限模糊;二是集体决策参与管理;三是上下左右进行良好的意见交流。柔性化组织要根本改变由企业领导驾驭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 真正发挥广大员工的无穷的创造能力, 而且还需要建立柔性化管理机制, 及时将员工的个人知识转变为企业员工共享的知识。
(三) 网络化。
现代社会的网络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信息、交流知识的重要途径。网络化结构以比其他现有组织速度更快、更富有情感、更能节省资源的方式沟通信息。企业员工通过这一网络不仅可以了解到技术创新的最新发展, 而且彼此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 并在交流中使知识得到共享与发展。网络上的每一个结点都是创新的源泉, 所以企业内部网络联系越广就越有利于创新, 信息就能得到越多越好的共享, 知识也就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另外, 通过网络化组织, 企业也可以与外部建立知识联盟, 尽可能地吸收各种知识, 并使之与本企业的知识相结合, 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四) 适应性。
该组织结构使虚拟企业可集中社会中已有知识资源快速响应市场机遇, 从而大大增加企业竞争能力, 降低失败风险;该结构没有一成不变的组织边界, 在运作过程中可以重组和迅速调整。
(五) 集权与分权的统一。
盟主企业在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方向选择以及知识管理的自组织范围的确定上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同时各成员企业也有相对独立的知识管理实施的独立性。
三、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吧模型设计
(一) 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吧模型设计的影响因素。
根据经典管理学理论, 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有:环境、战略、技术、组织结构和生命周期等。
1、环境因素。
环境包括一般环境和特定环境。一般环境包括对组织管理目标产生间接影响的诸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技术等环境条件, 这些条件最终会影响到组织现行的管理实践。特定环境包括对组织管理目标产生直接影响的诸如政府、顾客、竞争对手、供应商等具体的环境条件, 这些条件对每个组织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并且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两者具有互动性。为了增强组织的环境适应性, 不同的组织应该采用不同的类型。
2、战略因素。
战略是指决定和影响组织性质及根本活动方向的总目标, 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方法。有研究表明:许多经营成功的公司, 如果保持在单一行业发展, 最好采用集权的职能结构, 而实施多元化经营的公司, 一般宜采用分权的事业部结构。不同的发展阶段应匹配相应的组织结构, 否则新的组织结构如不因战略而异, 就将毫无结果。因此, 在选择组织结构时一定要考虑战略要素。
3、技术影响。
任何组织都需要通过技术将投入转换为产出, 因此在进行组织结构设计和选择时要考虑技术因素。专家佩罗认为, 组织内部部门技术越是常规化, 组织规范化、集权化的程度就越高, 采用机械式组织结构的效率也就越高;组织内部技术越是非常规范, 组织规范化、集权化程度就越低, 这时柔性大的有机式的组织结构效率比较高。
4、组织规模。
布劳认为, 组织规模是影响组织结构性选择的最重要的因素。当组织规模扩大时, 组织的规范化、集权化、复杂化、人员结构比率等指标都会发生变化, 风险也随之提高。当组织规模扩大时, 组织的分权化变革就成为必然, 采用分权型组织是较好的选择。
5、组织的生命周期。
组织的演化呈现生命周期特征, 组织结构在各个阶段呈现不同形态。奎因认为, 企业的成长包括创业、集合、规范和精细等阶段, 每个阶段又分为稳定的发展期和组织的变革期。因此, 在每个阶段的后期, 组织内部会产生很多的矛盾和问题, 使组织结构与活动不适应, 这时必须经过变革才能使结构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使组织保持适应性。因此, 在进行组织结构调整时一定要考虑组织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二) 适合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吧的模型设计。组织单元的设计 (知识吧) :在组织中具备独立个体属性和行为能力、在组织过程中能执行独立组织活动以完成相关业务、在相关领域中满足一定需要并且不能再分的最小组成部分, 称为组织单元。在虚拟企业知识管理过程中, 我们认为组织单元既要有静态的结构部分, 也要有动态的结构部分。结合面向对象的知识, 我们设计了以下组织单元, 如图1所示。 (图1)
静态结构部分主要充分反映组织单元相对固定的属性的吧类图、吧包图和构件图。比如:
动态结构部分主要反映对象运动过程及其动态特性 (运动性) 的描述体, 包括用例图、交互图 (时序图、顺序图、通讯图) 等。
四、结束语
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竞争的日趋激烈和资源整合的日益复杂, 迫使虚拟企业在知识管理过程中不断调整组织结构, 提高竞争力。因此, 本文在针对组织结构与知识管理之间的相关因素, 知识管理流程引入组织框架设计, 提出一种类组织架构:静态组织框架和动态组织框架, 并加以描述, 为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组织建模提供参考。
摘要:本文介绍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内涵, 阐述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特征, 在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 构建适合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组织结构的吧模型。
关键词: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组织结构模型,吧模型
参考文献
[1]叶飞, 孙东川.面向全生命周期的虚拟企业组建与运作[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2]包国宪.虚拟企业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8.
[3]余鲲鹏.海峡西岸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实施影响因素及策略[J].科技管理研究, 2010.8.
[4]程刚.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应用的环境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10.4.
虚拟企业发展模型 篇5
(一) 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概念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教授提出, 经威廉姆森等人发展成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交易成本经济学。交易成本经济学是以交易为基本分析单位, 研究经济组织的比较制度理论, 属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范畴。
根据威廉姆森的定义, 交易成本包括事前成本和事后成本。事前部分包括协议的起草、谈判和维护等成本;事后部分包括交易偏离一致性后所产生的不适合成本、双方矫正事后不一致性所产生的讨价还价成本、与规划结构有关的设计与运行成本以及实现可信承诺的保证费用。交易双方欲达成协议, 必须相互了解, 将可能提供的交易机会告诉对方, 这种信息的获得和传递耗费时间和资源成本;如果交易的一方有多个经济代理人, 在决定交易条件时, 还会产生决策成本;相互同意的条件确定后, 有执行所订协议成本以及控制和监督他方以确定是否按照所订契约条款履行其责任的成本。从签约过程来看, 交易成本包括了解信息成本、讨价还价成本、决策成本以及执行和控制成本。
按照交易费用理论, 当一项交易活动的企业内部的管理费用低于市场交易成本时, 该项交易活动将在企业内部完成, 否则交易就从企业中剥离, 在市场中进行。随着IT技术和设施的高速发展与普及, 为了维护企业交易的优越性, 减少交易费用, 就要精简企业规模, 减少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 保留企业最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功能。虚拟企业因为交易事前成本降低, 内部进行的市场交易费用较自由市场交易费用低;交易过程中讨价还价的费用减少;控制和执行的费用也得到节约。可见, 虚拟企业不仅降低了企业的交易费用, 而且还降低了组织费用和生产费用, 以有限的资源、最低的成本和最高的效率提供市场最需要的产品。
(二) 核心能力理论
核心能力最早由美国的C.K.Prahalad和Gray Hamel提出。他们将核心能力定义为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核心能力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成的蕴涵于企业文化、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的能力, 是企业独具的、难以被其它企业所模仿和替代的, 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 并使企业长期在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企业技术、智力、产品、管理和文化的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集中反映, 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上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和基础。
核心能力有以下特征:价值性, 核心能力富有战略价值;独特性, 核心能力难以被其他企业复制和替代;不可交易性, 核心能力不能像其它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交易进行买卖;延展性, 核心能力存在于多种业务领域, 拓展于新产品开发中。
核心能力理论强调各合作伙伴发展自己的核心能力, 突出自己的核心业务流程, 获得在这一业务流程上相对于其他企业的竞争优势, 而将其他的非核心的业务流程交给在这方面具有核心能力的合作伙伴去完成。可见, 虚拟企业的形成需要各合作伙伴具有对某一业务过程的核心能力, 而形成了核心能力的单个企业也需要虚拟企业这个新的组织和管理模式来实现市场机遇。
(三) 组织间协调治理理论理查德森 (Richardson GB, 1972) 在
马歇尔的企业知识基础理论基础上, 提出企业间协调的知识基础理论, 补充了科斯和威廉姆森关于市场与企业相互替代的交易费用理论。他认为企业的合作关系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产业组织方式, 因为企业内部组织从根本上说就是协调“互补性活动”的结果。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 在市场中, 价格机制是实现组织间交易的依据;在企业中, 企业家的行政命令是实现组织内管理交易的依据。虚拟企业各成员企业依靠电子契约进行链接, 相互间也通过电子协议进行协调, 具有企业一体化性质。同时, 虚拟企业中各成员企业又存在独立性, 其结成的联盟随着市场机遇的变化而迅速建立或分离, 具有市场交易的特性。因此, 虚拟企业是一种半企业、半市场的组织形式, 是企业和市场的中间地带, 是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一种中间组织。
虚拟企业是处于战略联盟和竞争较充分的各类市场之间的一段组织间协调连续, 其兼具中等程度的企业和市场特征, 虽像战略联盟一样, 在组织经济活动时具有企业式的强制性持征, 但却没有战略联盟那样高度的强制性;虽像竞争较充分的各类市场那样, 组织经济活动时, 只有自主的行动和利益机制, 但竞争程度却相对更低。事实上, 虚拟企业具有垄断竞争市场中垄断程度较高的那一类市场的特征。其中, 垄断产生的原因在于虚拟企业核心能力之间的差别化。
(四) 委托——代理理论
最早提出委托——代理 (principal—agent) 概念的目的是为了研究股份制公司的管理体制问题。在股份制条件下, 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经理阶层代表股东行使管理职能。代理问题研究如何进行制度设计, 使经理层在按自身利益最大化行动时, 最大程度地实现股东的利益。委托——代理问题是由当事人各方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信息不对称是指一方拥有另一方所没有的信息, 拥有信息的一方称为代理方, 缺乏信息的一方称为委托方。委托——代理问题普遍存在, 只要当事人各方在拥有的信息上具有不对等性, 就存在着委托——代理问题。政府和纳税人、公司和雇员、供方和需方等都存在代理问题。
在虚拟企业的合作关系中, 存在着许多由于合作伙伴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委托———代理问题:备选合作伙伴不具备提供某种服务的能力, 而做出错误的能力承诺, 而虚拟企业又难以正确辨认备选者的能力, 由此产生了逆向选择问题;合作伙伴可能在签约后采取欺骗行为, 结果产生道德风险问题。逆向选择问题通常可以采用信号理论的方法解决, 即利用某种信号揭示参与者的私有信息, 将高质量的合作伙伴和低质量的合作伙伴区分开来。道德风险问题则可以通过采用激励机制来加以防范, 如给予价格补偿, 约束合作伙伴的欺骗行为。
二、评价模型数学基础
(一)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 , 是由著名运筹学家Satty提出的一种多目标评价决策方法。韦伯等将层次分析法用于合作伙伴的选择。层次分析法将决策人对复杂系统的评价决策思维过程数学化, 并将决策者的经验给予量化, 从而降低了决策中由主观因素造成的不精确性, 对目标结构复杂且缺乏必要数据的问题可操作性较强。其基本原理是根据有递阶结构的目标、准则、约束条件、部门等来评价方案, 采用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判断矩阵, 然后将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的各个分量作为相应的系数, 最后综合给出各方案的权重。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建立在专家咨询之上的优化方法, 把复杂系统中的各种因素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 形成多层次的分析结构, 弥补了人的大脑难以在两维以上空间进行全方位扫描的弱点, 便于各层次、各指标进行权重赋值。
层次分析法建立描述系统功能或特征的内部独立的递阶层次结构。层次结构一般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三层组成。目标层为最高层, 或称理想结果层。目标层可进一步分为总目标层、战略目标层、战术目标层以及子战术目标层。准则层是递阶层次结构中的第二层, 为评价准则或衡量准则, 分为因素层、约束层, 还可进一步分为子准则层、子因素层。方案层位于第三层, 又称对策层或被择对象层, 对于不同的问题描述亦不同。方案层分为子方案层或子对策层。结构的层次数由问题的复杂程度和所要求的分析深度来决定的。
其具体评价步骤为:一是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最上层为目标层, 一般只有一个因素;中间可以有一个或者几个层次, 是准则层 (用C表示) , C= (c1, c2, …cn) , 用来评价目标企业的各种定性和定量指标;最下层为方案层 (用R表示) , R= (r1, r2, …rn) 。二是构造成对比较矩阵。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二层开始, 对从属于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 用成对比较法和萨蒂1-9标度方法构造成对比较阵, 直到最低层, 准则层相对于目标层的判断矩阵为:A= (rtij) max。三是计算权向量和组合权向量。四是一致性检验。五是计算各层元素对总目标的合成权重。
通过这种比较评判结果的综合计算处理, 则可以得到关于决策对象、方案、行为的优劣排序, 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定量形式的决策依据。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是遇到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 规模较大的问题时容易出现问题, 如判断矩阵难以满足一致性要求, 难以进一步对其分组等。
(二) 熵值法
熵是信息论中测度系统不确定性的量, 作为特征值表示系统的存在状态与运动状态的不肯定程度。熵值法是一种依据各指标值所包含的信息量的大小确定决策指标权重的客观赋权法。虚拟企业内、外部环境多变, 比以往更多出现大量信息某种状态的几率问题, 所有这些不确定性都可以用信息熵的概念来描述。信息量越大, 不确定性就越小, 熵也越小;反之, 信息量越小, 不确定性就越大, 熵也越大。
其计算步骤如下:
(1) 计算无量纲化值Pij。 (i为单位, j为指标。i=1, 2, …, n;j=1, 2, …, p) 可以是结构化, 即每个评价单位的指标值占全部单位该指标值的比重, 也可以是用标准化或极差变换进行同度量化, 但为避免出现负值与零值, 需要进行线性变换。
(2) 采用shannon熵计算墒熵ej
(3) 计算差异系数gj=1-ej
(4) 对gj进行归一化, 即为比重权数
熵值法的本质是各参评单位单项指标的离散程度, 离散程度越大, 则熵值越小, 而权重却越大, 这定义了一个新的测度指标变异情况的指标, 以此指标的归一化值作为权数。显然, 熵值法同样要求有一定量的样本单位才能使用, 且权重与指标值本身大小关系十分密切。因此, 熵值法只适用于相对评价而不适用于绝对评价, 只适用于指标层的构权而不适用于中间层的构权。
(三) 灰色关联分析法
灰色关联分析法是由华中理工大学邓聚龙教授于1982年首先提出的, 该方法是灰色系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动态过程发展态势的量化分析, 是通过对灰色系统中有限数据列的分析, 挖掘数据内部规律的有效方法。灰色关联是指事物之间不确定性关联, 或者系统因子与主行为之间的不确定性关联。灰色关联分析法是基于灰色关联度, 以行为因子序列 (数据序列) 的几何接近度, 对数据序列几何关系和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进行比较分析, 以曲线间相似程度大小作为关联程度的衡量尺度, 分析并确定因子之间的影响程度。曲线越接近, 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越大, 反之则越小。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弥补了回归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的不足, 寻求系统内部诸多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找出影响目标值的主要因素, 进而从总体上把握系统动态运动规律。
根据灰色关联决策理论, 以评价虚拟企业伙伴指标向量与相对最优虚拟企业伙伴指标向量的关联度作为评价虚拟企业伙伴优劣的准则。作关联分析时, 把这种多因素问题分成不同的层次, 逐级计算它们之间的关联度, 把得到的关联度按层次用树状结构表示出来即得到灰色关联树, 再清晰直观、层次分明的逐级进行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经济管理等领域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近年来, 该方法与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中的其它原理方法相结合, 不仅解决了广泛存在于客观世界中具有灰色性的问题, 而且进一步拓宽了灰色关联分析的应用范围。
随着全球信息化、网络化, 以及市场、技术变革的加速,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面对不断变化和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 为抓住经营机遇, 赢得竞争, 必须整合核心企业优势资源, 快速组建虚拟企业。虚拟企业通常是一个动态的、暂时性的组织, 其生成期和发展期都需要选择合作伙伴并进行评估, 则合作伙伴的选择成为关键。虚拟企业伙伴之间强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而对合作伙伴作出准确的分析与评价则是提高虚拟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环节。由于涉及候选者的量大, 评价指标多且有些是定性指标, 以及专家判断不确定等诸多因素造成伙伴选择相当困难。因此, 迫切需要研究提出一种全新的虚拟企业合作伙伴定量评价模型, 利用计算机辅助工具处理复杂不确定情况的虚拟企业伙伴选择的定量评估方法, 较好地解决合作伙伴选择的问题。在需要的时候, 可以运用上述评价程序和模型对潜在的合作伙伴进行评判。
参考文献
[1]沈斌、张曙:《网络联盟企业中合作伙伴选择的研究》, , 《同济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2]冯尉东、陈剑:《基于遗传算法的动态联盟伙伴选择及优化模型》, 《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0年第10期。
虚拟企业发展模型 篇6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对高技术的依赖程度更深,而我国高技术企业起步较晚,大多数的高技术企业都是中小企业,成活率低,成长性差,风险性高。虚拟企业的出现给高技术企业提供了一个可以削弱风险和增强竞争力的平台。但是HTVE在风险分散的同时又增加了一些新的风险。如何有效地控制这些风险,就成了HTVE能否成功组建并持续发展的关键。控制风险的前提是识别风险。风险识别后,对所识别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各风险因素对HTVE总风险的相对影响程度及其相互关系,为后续的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奠定基础。
2 高技术虚拟企业风险因素分析
2.1 高技术的特点及虚拟企业的风险因素
高技术通常包括公认的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微电子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光电子科学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及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等十项高新技术及其他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1]。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智力密集、资金密集、战略性、高风险性、高效益性和敏捷性的特点[2]。高技术的这些特点使高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短,市场竞争力强,时间效益性更为突出。
虚拟企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具有传统企业模式所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在给企业带来更为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其风险因素也不容忽视。因此,许多学者对虚拟企业风险因素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冯蔚东[3]和黄秀梅[4]等把风险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进行研究;叶飞[5]等把风险分成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来进行研究,并在内生风险细分上采用生命周期划分方法;宋光兴[6]等进行了虚拟企业的合作风险研究;还有一些学者把风险划分为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如曾志斌等[7]。
虚拟企业的外部(外生)风险是虚拟企业外部的环境,是不可控制的风险,是组建虚拟企业的前提。虚拟企业的内部(内生)风险是虚拟企业持续运作的保障,是虚拟企业成员间的风险,是能够进行控制的风险。通过对虚拟企业风险因素的全面分析,进而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控制,可以为虚拟企业的顺利运营提供保障。
2.2 高技术虚拟企业风险内容
高技术虚拟企业是指由一个或几个与高技术相关的企业,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的竞争优势,依据契约关系而联合起来的,通过企业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的整合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并最终向社会提供高技术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无企业法人的、虚拟的、临时的企业组织形式。根据高技术的资金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敏捷性等特点以及虚拟企业的风险因素,本文主要从6个方面对HTVE总风险进行分析。
(1)资金风险 在HTVE运行过程中,HTVE对资金的需求很大,HTVE对资金的需求主要有研发资金和生产资金(其中包括:中试和产业化所需资金)。对HTVE来说,资金是否到位是虚拟企业能否组建并运行的关键,而对投资方来说,资金成功回收是企业利益实现的保障。因此,HTVE的资金风险主要来源于投资到位风险S2和投资回收风险S3。
(2)道德风险 HTVE是一个没有法人实体的合作组织,合作的各方都要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当有更好的机遇时,使HTVE成员中途退出联盟或出卖联盟信息等情况是很可能发生的。因此,HTVE的道德风险主要包括:出卖联盟信息风险S4和成员中途退出风险S5。
(3)知识风险 HTVE是知识密集型企业,成员企业有自己的知识,HTVE有联盟知识,而联盟知识是由成员企业的一部分知识共享或联盟本身形成的。由成员企业共享形成的联盟知识有可能产生知识共享不足风险S6,知识共享过渡风险S7。由联盟本身形成的联盟知识有可能产生知识产权合理分配风险S8。
(4)技术风险 HTVE同高技术企业一样,技术风险始终存在。HTVE的知识共享可能导致企业的技术外泄,或者由于合作给个别成员提供了窃取其他企业技术的可乘之机,由于研发资金不足或者研发力量欠缺等导致的技术落后等等原因都可能引起技术风险。因此,HTVE的技术风险主要包括:技术外泄或被窃风险S9和技术落后风险S10。
(5)市场风险 对潜在的顾客来说,高技术产品是一个全新的产品,他们能否接受还不得而知,高技术产品市场需求只是一个预测的结果,对高技术产品采取什么样的分销渠道和市场上替代产品的出现等都构成了HTVE的市场风险。因此,HTVE的市场风险包括:市场需求预测风险S11,销售渠道风险S12,替代品出现的风险S13。
(6)时间风险 HTVE比传统的虚拟企业还要快速地响应市场,及时地把生产的产品投放到市场,把产品快速投放到市场的前提是要有一个成形的产品和工艺,并且还要有一套优良的产品生产系统和研究、生产产品所需的资金。因此,时间风险包括:产品研发周期风险S14,产品生产周期风险S15。
3 HTVE风险的ISM模型结构解析
通过对高技术及虚拟企业风险因素的分析,初步概括出了影响HTVE的风险因素。为了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评价和控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对HTVE总风险的影响程度。为此运用解析结构模型分析的方法,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研究,得出一个多级阶梯的结构模型。
ISM是美国J.N.沃菲尔德教授于1973年开发的,作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结构问题的一种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各种创造性技术,提取问题的构成要素,利用有向图、矩阵等工具和计算机技术,对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等信息进行处理,最后用文字加以解释说明,明确问题的层次和整体结构,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8]。
3.1 建立HTVE的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
首先,对影响HTVE的风险因素进行两两关系比较,确定各要素之间的二元关系,并在两要素交汇处的格内用符号V、A和X加以标识,如表1所示。
表中:V为表中的行要素直接影响到列要素;A为列要素对行要素有直接影响;X为行列两要素相互影响。
根据表1中风险因素的二元关系,由下式建立HTVE风险因素的邻接矩阵
通过计算(A+I)5=(A+I)6,得到可达矩阵R=(A+I)5。
3.2 对可达矩阵进行级间划分
如果R(Si)=R(Si)∩A(Si),其中R(Si)为可达集,A(Si)为先行集,则Si就是最上一级元素。找出最高级元素以后,将可达矩阵中相应的行和列划去。接着再从剩下的可达矩阵中寻找新的最高级元素,依次类推,可以找出各级包含的最高级要素集合,若用L1,…,L2,…Lk表示从上到下的级次,则有k个级次的系统,级间划分πk(S)可以用下式表示
πk(S)=[L1,L2,…,Lk]
由于R(S1)∩R(S1)=R(S1),所以L1={S1}。同理可以求得,L2={S3,S4,S5,S6,S8,S10,S13,S14};L3={S9,S11,S12,S15};L4{S2,S7}。因为S-L1-L2-L3-L4=φ,所以影响因素共分为4个层次。
3.3 建立解析结构模型
由划分后的可达矩阵,建立HTVE风险影响因素解析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对HTVE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知识共享过渡风险S7和投资不到位风险S2是底层风险,S7发生将引发技术外泄或被窃风险S9发生,而S2发生将导致生产周期风险S15发生。这4个风险都是虚拟企业的内部风险,是可控风险,要控制的主要是两个底层风险S7和S2。市场需求预测风险S11和销售渠道风险S12是源头风险,是外部环境风险,对他们进行控制是不可行的,主要是对其进行规避,如预测到S11很大,就得终止组建HTVE。
图1中的环状结构表示这7个风险因素之间是强连接关系,即7个因素互相影响,技术外泄或被窃风险S9、市场需求预测风险S11、销售渠道风险S12、产品生产周期风险S15都可以相继引发这7个风险因素,然后引起HTVE总风险S1发生。一般地环上的这7个风险因素不会无故发生,但当风险传递到这时,HTVE就岌岌可危了。知识共享不足风险S6是一个源头风险,直接对HTVE总风险S1产生影响,虽然它的发生不能导致HTVE的解体,但是知识共享不足抑制了虚拟企业健康发展。对HTVE的风险控制主要是对知识共享不足风险S6、知识共享过渡风险S7、投资到位风险S2、市场需求预测风险S11和销售渠道风险S12的控制。
因此,HTVE的风险控制主要从知识风险、资金风险和市场风险3个方面进行,把市场预测作准,将资金风险降到最低,再掌握好知识风险,HTVE就一定能够健康发展起来。风险的传递速度非常快,放大效应也很迅速。因此,还要在结构模型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风险评价方法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评价,最后,结合具体评价结果制定出一套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策略。
4 结语
高技术企业是一种高效益与高风险并存的企业,通过合作可以降低企业的整体风险。但是在降低原有风险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风险,如何控制HTVE风险是HTVE能否成功运行的关键。本文在对高技术特点和虚拟企业风险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从资金风险、道德风险、知识风险、技术风险、时间风险和市场风险6个方面,提炼出了影响HTVE总风险的14个风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利用ISM对HTVE的风险因素进行了解析,得出了HTVE风险因素的相互影响关系及其对HTVE总风险影响的重要程度。根据ISM模型分析结果,知识风险、资金风险和市场风险是对HTVE总风险进行控制的3个重点风险因素。在此基础上,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将HTVE的风险降到最低。
摘要:结合高技术特点,深入分析了对高技术虚拟企业(High-tech virtual enterprise,HTVE)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风险因素。在此基础上,利用解析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ISM)对HTVE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描述与研究,得到了HTVE风险解析结构模型。通过对HTVE风险的ISM进行分析可知,知识风险、资金风险和市场风险是影响HTVE的3个主要风险因素。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降低HTVE的风险,为HTVE的风险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分析手段。
关键词:高技术,虚拟企业,风险分析,解析结构模型
参考文献
[1]王宏起,胡运权.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界定和使用规范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4):8-11.
[2]高长元.基于Internet高新技术产品评价群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
[3]冯蔚东,陈剑.虚拟企业中的风险分析与监控[J].中国管理科学,2001(10):24-31.
[4]黄秀梅.基于敏捷虚拟企业内部风险的模糊聚类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7(1):131-132.
[5]叶飞,孙东川.面向生命周期的虚拟企业风险管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1):130-133.
[6]宋光兴,杨肖鸳,张玉青.虚拟企业的合作风险研究[J].软科学,2004(3):83-86.
[7]曾志斌,李言,李淑娟.基于模糊多属性决策的虚拟企业风险评价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4):189-192.
虚拟企业发展模型 篇7
关键词:敏捷虚拟企业,创成式企业建模,派生式企业建模,模型重用
0 引言
国内外在企业建模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主要涉及:模型体系结构和模型框架、建模语言、建模过程、建模环境、模型应用和标准化等几个方面。
在企业模型体系结构和企业模型框架研究中,国际上比较著名的主要研究有J. Zachman提出的Zachman框架[1,2]、欧共体ESPRIT项目AMICE研究组提出的CIMOSA(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open system architecture)体系结构[3,4]、法国Bordeaux I大学G. Doumeingts提出的GRAI/GIM(GRAI integrated methodology)体系结构[5]、德国Saarland大学A.W. Scheer提出的ARIS(architecture integrated information system)体系结构[6]和美国Purdue大学T. J. Williams提出的PERA(pudure enterprise reference architecture)体系结构[7,8,9]等;国内主要有清华大学陈禹六教授提出的阶梯形CIM(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系统体系结构[10]和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共同提出的集成化企业建模系统体系结构[11]等。
在企业建模过程中,常用的企业建模过程主要有SADT(structural analysis and design technology)建模过程、GRAI/GIM建模过程和RUP(rational object process)建模过程等。虽然这些模型体系结构、模型框架和建模语言研究都设计和开发了相应的建模环境,但是真正面向企业建模的商品化建模软件并不多见。在基于模型重用的敏捷虚拟企业建模过程研究中,提出了基于模型重用的敏捷虚拟企业(agile virtual enterprise, AVE)建模过程框架,并在该框架下对两个特殊的AVE建模过程实例进行了研究,即G-EM(generative enterprise modeling,创成式企业建模)建模过程和V-EM(variant enterprise modeling,派生式企业建模)建模过程。同时,为了支持AVE建模过程中的模型重用,提出了面向AVE建模的基于CBR的模型重用方法,使AVE建模过程的效率更高,AVE模型的语义一致性更强。
1 AVE建模模式和模型重用粒度
AVE建模者可以使用AVE建模语言进行AVE建模,也可以使用模型构件、伙伴企业模型和AVE模型进行AVE建模。根据AVE建模重用的类型,可以将AVE建模划分为4种不同的模式,即“非模型重用”、“基于模型构件重用”、“基于伙伴企业模型重用”和“基于AVE模型重用”的AVE建模模式。
a) “非模型重用”的AVE建模模式如图1标号A1所示:这是一种极端的情况,既不存在可重用的模型构件,也不存在可重用的伙伴企业模型或者AVE模型。这时建模人员可以依据AVE建模方法论所提供的模型框架、建模语言、建模方法和建模过程进行AVE建模。
b) “基于模型构件重用”的AVE建模模式如图1标号A2所示,这时建模人员依据AVE建模方法论所提供的模型框架、建模语言和建模过程,并通过选择合适的模型构件进行建模。如图1标号C1所示,可以使用AVE建模语言建立模型构件;如图1标号C2和C3所示,也可以由伙伴企业模型、AVE模型抽取模型构件。
c) “基于伙伴企业模型重用”的AVE建模模式如图1标号A3所示,这时建模人员依据AVE建模方法论所提供的模型框架、建模语言和建模过程,将AVE相关的模型元素从伙伴企业模型中抽取出来,建立新的AVE模型。如图1标号P1所示,可以使用AVE建模语言建立伙伴企业模;如图1标号P2所示,也可以使用模型构件建立伙伴企业模。
d) “基于AVE模型重用”的建模模式如图1标号A4所示,这时可以通过修改已经建立的AVE模型而得到新的AVE模型。
2 G-EM建模过程和V-EM建模过程
分析AVE建模的4种模式,“非模型重用”的AVE建模模式与“基于模型构件重用”的AVE建模模式的共同点在于:1)采用该模式的前提不存在可重用的完整的模型;2)主要建模活动包括实例化模型类或者选择模型构件、建立模型对象间的关联等;3)新建模型的品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建模者所采用的建模语言和建模过程,以及建模者本身的素质;
“基于伙伴企业模型重用”的AVE建模模式和“基于AVE模型重用”的AVE建模模式的共同点在于:
1)采用该模式的前提:存在可重用的完整的模型;2)主要建模活动包括:修改或删除模型对象,建立、修改或删除模型对象间的关联等;3)建模品质的依赖性:新建模型的品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伙伴企业模型或AVE模型的品质;
将与“非模型重用”的AVE建模模式和“基于模型构件重用”的AVE建模模式对应的建模过程称为“创成式AVE建模过程”,将与“基于伙伴企业模型重用”的AVE建模模式和“基于AVE模型重用”的AVE建模模式对应的建模过程称为“派生式AVE建模过程”,下面给出它们的定义。
G-EM建模过程:是基于建模语言或模型构件,通过实例化模型类、选择模型构件、建立模型对象间关联等建模活动,创建新的AVE模型的建模过程。
G-EM建模过程的具体步骤如下:1)使用建模语言,或者选择恰当的模型构件,建立AVE全局模型的需求定义模型;2)使用建模语言,或者选择恰当的模型构件,细化步骤1)得到的AVE全局模型的需求定义模型,建立AVE设计说明模型;3)使用建模语言,或者选择恰当的模型构件,建立AVE实施描述模型,实现步骤2)得到的AVE设计说明模型;4)运行AVE实施描述模型描述的AVE,得到AVE运行维护模型;5)维护AVE运行维护模型;
V-EM方法是基于伙伴企业模型或AVE模型,通过修改或删除模型对象、建立、修改或删除模型对象间关联等建模活动,派生出新的AVE模型的建模过程。
V-EM建模过程的具体步骤如下:1)选择重用的需求定义模型,通过重用建立AVE全局模型的需求定义模型;2)选择重用的设计说明模型,参照该模型,通过重用细化步骤1)得到的需求定义模型,建立AVE设计说明模型;3)选择重用的实施描述模型或者伙伴企业模型,参照该模型,通过重用建立AVE实施描述模型,实现步骤2)得到的AVE设计说明模型;4)运行AVE实施描述模型描述的AVE,得到AVE运行维护模型;5)维护AVE运行维护模型;
按照基于模型重用的AVE建模过程框架,AVE建模过程中的每一个建模活动都可以选择任意一种AVE建模模式,加上AVE建模过程中的一致性检查和协同建模,就形成了多种复杂的建模过程。G-EM建模过程和V-EM建模过程在不同的AVE建模阶段采用相似的AVE建模模式,因此G-EM建模过程和V-EM建模过程仅仅是基于模型重用的AVE建模过程框架的两个最简单的AVE建模过程实例。
V-EM建模过程、G-EM建模过程以及其他基于重用的AVE建模过程都需要进一步的支持,才能够被正确的运用,达到提高建模效率和建模质量的目的。下面所提出的基于模型构件实例的模型重用方法,就是为了解决基于模型构件重用的AVE建模模式中“如何选择恰当的模型构件”的问题。
3 基于模型构件实例的模型重用的一般过程
基于实例推理(case-based reasoning, CBR)是一种基于分析的推理方法,其核心在于利用过去的实例和经验来解决问题。CBR重视的是如何组织和管理一个实例库,需要进行类比推理时如何检索这个库以找到合理的类比对象,当有多个对象均可参与类比时如何排除二义性,选中最合适的对象,以及如何根据类比结果的成败与好坏去改进案例库的组织及检索方法。
基于模型构件实例的模型重用一般过程如下:1)以某种便于检索的方式组织存在的模型构件实例,建立模型构件实例库MCCB;2)根据建模需求,定义需求模型构件实例Cr;3)检索MCCB,得到一个能与Cr作最佳匹配的模型构件实例Cbm;4)修改Cbm使之完全满足建模需求,得到目标模型构件实例Cd;5)将Cd用于G-EM建模;6)将Cd作为新的模型构件实例,存储到MCCB之中。
4 模型构件实例的表示
一个模型构件实例往往具有许多属性,其中某些属性有助于判断该模型构件实例是否与其他模型构件实例相似或者是否符合当前的建模需求,本文将模型构件实例的这些属性称为模型构件实例的特征属性。模型构件实例特征属性的类型主要包括定性属性、数值型属性和逻辑型属性3种。
用于模型重用的模型构件实例以某种便于检索的方式组织在一起,构成模型构件实例库。显然,根据模型构件实例所具有属性的不同以及相同属性取值的不同,模型构件实例库中的模型构件实例可以分为若干模型构件实例类。
设需求模型构件实例Cr有m个特征属性,有Cr=(ar1, ar2, …, arm)。Cr的m个属性对于模型构件实例相似性的影响权重分别为w1, w2, …, wm,则对于任意0≤i≤m,有0≤wi≤1,且undefined。
设模型构件实例库MCCB中有n个模型构件实例,有MCCB={C1, C2, …, Cn}。MCCB可以划分为p个模型构件实例类,有1≤p≤n。若Cr属于第j类模型构件实例,1≤j≤p,且MCCBj为第j类模型构件实例的集合,MCCBj={Cj1, Cj2, …, Cjq},1≤q≤n,则对于任意1≤k≤q,模型构件实例Cjk有m个特征属性,Cjk=(ajk1, ajk2, …, ajkm)。
基于模型构件实例的模型重用就是通过检索MCCBj,得到一个与Cr最佳匹配的模型构件实例Cjk,并修改Cjk使之满足建模需求,以用于G-EM建模。
5 结论
主要研究了基于模型重用的AVE建模过程。首先,提出了一个基于模型重用的AVE建模过程框架,研究了该框架的两个特殊的AVE建模过程实例:G-EM建模过程和V-EM建模过程。为了支持AVE建模过程中的模型重用,提出了一种面向AVE建模的基于CBR的模型重用方法,使AVE建模过程的效率更高,AVE模型的语义一致性更强。
参考文献
[1]Zachman J.A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architecture[J].IBMSystems Journal.1987,26(3):276-292.
[2]Sowa J,Zachman J.Extending and formalizing the framework forinformation systems architecture[J].IBM Systems Journal.1992,31(3):590-616.
[3]ESPRITConsortium AMICE.CIMOSA:Open system architecturefor CIM.Second Edition.Springer-Verlag,Berlin,1993.
[4]Zelm M,Vernadat F B,Kosanke K.The CIMOSA business mod-elling process.Computers in Industry[J].1995,27(2):123-142.
[5]Doumeingts G.Developing interoperability of enterprise applica-tions and software-an European IST Thematic Network Project:IDEAS.2nd CENNET(China Europe Network on the Net)Workshop on Digital Manufacturing and Business,Oct 10-14,2003,Shenzhen:22-29.
[6]Scheer A W.Architecture for integrated information systemspringer-verlag[M].Berlin:1992.
[7]Williams T J.The purdue enterprise reference architecture[J].Computers in Industry,1994,24(2-3):141-158.
[8]Li H,Williams TJ.Some extensions to the purdue enterprise ref-erence architecrure(PERA)I.Explaining the purdue architec-ture and the purdue methodology using the axioms of engineeringdesign[J].Computers in Industry,1997,34(3):247-259.
[9]Williams TJ,著.CIM规划与实施的技术指南-Purdue企业参考体系结构[M].陈禹六,等,译.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
[10]陈禹六.阶梯形CIM系统体系结构[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1999,5(3):30-38.
虚拟企业发展模型 篇8
作为一终7B的组织和管理模式,虚拟企业(Virtual Enterprises,VE)和传统企业有着很大的差别,它是由多个组织组成的暂时性的复杂的综合体,它的复杂性决定了虚拟企业构建的高难度。而虚拟企业的主要目的就是快速响应多变的市场需求,因此如何快速有效的构建虚拟企业以保证虚拟企业的成功运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建立规范明确的虚拟企业构建过程模型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目前存在的相关模型都是应用IDEF系列方法进行结构化描述的[1,2]。本文采用定义良好的UML建模语言。同时,由于虚拟企业的提出是以制造业为背景的,目前有关虚拟企业的研究与应用也多局限于制造业。为了扩展虚拟企业的研究领域,本文以服务型虚拟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如何快速有效的构建虚拟企业来满足服务市场的动态需求。
1 虚拟企业构建与业务建模
1.1 虚拟企业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虚拟企业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在许多项目运作成功的同时,也不乏失败的案例,只有找出导致虚拟企业失败的不利因素,在构建过程中加以杜绝,才能保证虚拟企业构建的有效性。为此,我们对相关企业进行了实际调研,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总结,最终发现,虚拟企业构建过程中存在的以下几个问题,是导致虚拟企业失败的主要原因。
1)虚拟企业构建缺乏敏捷性。由于某些环节运作不畅,虚拟企业构建不及时,从而失去了时效性,构建完成后市场机遇已经不存在或者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2)市场机遇识别决策失误。虚拟企业发起者往往由相关企业的领导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响应市场机遇的决策,缺乏科学统一的决策流程和依据,导致决策失误;
3)成员企业选择的不合理。成员企业的选择问题是虚拟企业构建的关键问题,选择方法不当、企业信息失真等都会造成成员选择的不合理,导致企业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而失败;
4)成员间沟通协调不畅。协调沟通环节出现问题,导致了成员对企业整体目标及进度安排等认识不够明确、责权不清,增加了虚拟企业的运作成本和风险,同时企业的总体目标无法达到最优。
由此可见,只有解决虚拟企业构建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才能保证虚拟企业构建的快速性和有效性。借助业务模型,便可以在虚拟企业构建过程中避免上述问题。
1.2 业务模型的优势
业务模型是现实业务的简化视图,起着引领业务开展计划的作用。它是决策的基础,同时根据业务目标的优先级对决策产生影响,获取适用的资源,或者寻求合适的分包商[3]。因此建立虚拟企业构建过程的业务模型能够有效支持市场机遇识别、伙伴成员选择、虚拟企业运行模式等问题的决策过程,从而减少机遇识别错误和伙伴选择不合理等问题的发生,同时业务模型也为成员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化的交流平台,实现成员间的有效沟通,解决了成员沟通不畅的问题。规范的模型也为虚拟企业构建的敏捷性提供了保障。由此可见,建立虚拟企业构建过程的业务模型,是快速有效构建虚拟企业的关键。
2 UML业务建模
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称为“统一建模语言”,1997年11月由对象管理组织(Object Management Group,OMG)进行了标准化,是标准化软件和业务开发的一种工具[4]。基于现有的UML基础构件和标准扩展机制,Hans-Erik Eriksson和Magnus Penker两位专家对现有的UML建模元素进行了一系列扩展,为业务系统中的目标、业务过程、资源和业务规则的建模提供了相应的符号标识以更好地支持业务建模,这些扩展了的建模元素被称为Eriksson-Penker业务扩展。Eriksson-Penker业务扩展为UML业务扩展奠定了基础框架,业务架构可以在这个框架之上根据业务需要添加相应的构造型或者属性。这些扩展将UML和过程建模相结合,因此UML业务建模将更加简单[1]。
因此本文采用UML建模语言和Eriksson-Penker业务扩展,对服务型虚拟企业的构建进行UML业务建模,以可视化的形式规范了服务型虚拟企业的构建过程,使虚拟企业发起者能够依据模型正确决策,迅速重构虚拟企业,响应市场需求,满足了服务型虚拟企业的动态需求。同时通过模型,虚拟企业成员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企业的目标、业务流程、用到的资源和各自在团队中的分工和任务等,从而更好地协作,出色的完成任务,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最优化。
3 基于UML的服务型虚拟企业构建的业务建模
3.1 服务型虚拟企业构建业务综述
服务型虚拟企业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中心企业在对市场机遇充分挖掘、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自身资源和能力的分析判断,确定企业的目标,然后对构建虚拟企业的形式、参与成员等进行选择和决策,最后要对构建起的虚拟企业进行有效的组织与控制,从而最终完成目标,抓住市场机遇。
虚拟企业是临时性的、具有生命周期的,所以虚拟企业的构建过程也要与虚拟企业的生命周期相一致。本文把服务型虚拟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4个阶段:识别决策阶段、组织构建阶段、运作实施阶段和解体阶段。通过建立业务的目标模型、过程模型、组织模型和资源模型,建立起规范的服务型虚拟企业构建流程,为快速有效的构建服务型虚拟企业提供依据。
3.2 服务型虚拟企业构建业务的目标模型
目标建模是建立一项业务模型的第一步,目标模型决定了业务过程的开展方向和资源及组织结构的配置方式。服务型虚拟企业的构建以迅速抓住市场机遇、占有市场、实现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要实现最终目标就要求在服务型虚拟企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实现相应的分目标。识别决策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及时准确的识别市场机遇、正确的作出决策。这是虚拟企业构建的基础,也是虚拟企业实现最终目标的基础。组织构建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及时、有效的构建起虚拟企业组织。这是虚拟企业成功的关键环节。运作与实施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准时完成虚拟企业的各项任务,最终实现虚拟企业的总目标。解体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清算资产和总结归档。用UML建立的服务型虚拟企业构建业务的目标模型如图1所示。
3.3 服务型虚拟企业构建业务的过程模型
业务目标模型关注的是业务的方向,而业务过程模型将关注如何实现业务目标。业务过程建模是业务建模的核心部分,模型展示了为达到目标而必须采取的活动以及参与过程的资源之间的关系[5]。
过程图是附加了一系列构造型的UML活动图,它描述了过程中所执行的活动以及这些活动之间的交互关系、输入输出对象、过程中的资源供给和控制以及过程的目标。图2展示了服务型虚拟企业构建的泛化的过程图。过程是构造为《process》的活动。构造型以图2所示的传统的过程图标表示。
服务型虚拟企业的构建过程与其生命周期相一致,最高层分为识别决策、组织构建、运作实施和解体4个主要过程,每个过程都有相应的输入对象、输出对象、支持对象和控制对象,都为实现相应阶段的目标而进行。用上述的过程图展示,如图3所示。
3.4 服务型虚拟企业构建业务的资源模型
资源就是参与业务或者为业务所用的对象。它们是一些被业务过程消耗、产出、转化或使用的概念。图4展示了虚拟企业构建中所用到的主要资源及其关系。
3.5 服务型虚拟企业构建业务的组织模型
组织的基本功能就是展示资源的分配情况、任务分配情况以及公司的管理模式。由于服务型虚拟企业的组织方式具有极大的动态性和灵活性,因此我们用具有高度灵活性的UML强类型的类图来描述虚拟企业的组织结构,并以一个工程物流项目的虚拟企业为例,用对象图对其组织结构进行了建模,如图5所示。
4 结束语
服务型虚拟企业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市场机遇的正确识别、成员的合理选择、成员间的有效沟通等都是虚拟企业构建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同时虚拟企业构建的敏捷性也是虚拟企业成功运作的关键。本文应用UML建模语言,对服务型虚拟企业构建过程的目标模型、过程模型、组织模型和资源模型分别进行了描述,建立了一个规范的服务型虚拟企业构建流程,为服务型虚拟企业的构建提供了可视化的模型,为虚拟企业成员提供了统一的交流平台,为服务型虚拟企业的成功运作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剑,冯蔚东.虚拟企业构建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汪贻生,王丰,姜大力.虚拟物流组织构建过程[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4(4):79-83.
[3]Hans-Erik Eriksson,Maguns Penker,夏昕,何克清,译.UML业务建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Hans-Erik Eriksson,Maguns Penker,Brian Lyons,David Fado,余安萍,俞俊平等,译.UML2工具箱[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虚拟企业发展模型 篇9
1.1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需求
虚拟企业是由具有独特核心能力的多个法人主体联合组成的, 依托网络技术为主要运行手段,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和风险共担的动态联盟。虚拟企业的优势在于使各企业的优势互补, 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各个企业在虚拟企业中的核心能力往往是以知识资产作为体现, 知识资产需要在企业的网络间顺畅流动和开发加工才能产生价值, 而虚拟企业由于其特殊性, 使得传统管理模式难以实现知识资产在虚拟企业中的充分利用。因此, 在虚拟企业体系中, 有效地进行知识、积累、传播与共享是虚拟企业战略成功的关键。
1.2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式
虚拟企业是依据信息技术和网络发展起来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 虚拟企业在知识与信息的交流过程中会产生种种障碍, 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流程主要涉及虚拟企业中知识的识别、获取、传播、共享、应用和更新等主要活动。由于虚拟企业中各企业的核心知识资产的异构性和知识类型的多样性, 使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活动变得复杂, 如何有效地组织起知识网络结构和对知识进行有效的存取更新是其关键。虚拟企业的知识产生来源应该是以联盟成员企业内部原有知识为基础, 因为虚拟企业具有分布式的特点, 各个企业管理制度、组织团队、信息技术、组织文化等有不同的差异, 企业内部原有知识很难直接传播和共享。虚拟企业知识应该分为两个层次, 即企业内部层和企业网络层, 中间设置过滤和转换地带, 再通过虚拟企业网络层知识的获取、共享和应用, 实现知识的更新并创造价值, 成员企业网络之间知识管理是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
2主题地图及其在虚拟企业知识管理中的作用
主题地图最初被作为本文后面描述索引结构的一种方法发展起来的, 其目的是方便不同来源的多个索引能被合并到一起。近年来, 主题地图已经不再局限于在索引领域中, 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功能强大的知识管理工具, 被普遍应用到各个领域中。
主题地图的构成包括三要素, 如图1所示:①主题 (Topics) 。主题是主题地图的知识基本单元, 现实生活中的任何对象都可以是主题, 只要它对知识使用者是有意义的和感兴趣的, 一个主题通常用来表示某一知识领域, 根据具体应用来定义, 每一个主题可被赋予多个名称, 以及一个统一的资源识别符。主题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别, 称为主题类型, 主题类型就是主题所归属的类别, 一个主题可以归属到一个以上的主题类型;②关联 (Associations) 。不同主题之间的关系为关联, 关联的形式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存在于主题之间的各类关系, 通过关联联系起来, 形成该应用领域的知识网络。关联中也有关联类型, 它把具有相同关系的主题分为一类;③事件 (Occurrences) 。事件是指对某主题更进一步描述的相关资源。一个主题可连接一个或多个事件, 指向与这一主题密切相关的信息, 事件可以是某一知识主题的详细说明, 也可以是描述该主题的一张图像或者一段视频, 或者是任何其它形式的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源。
主题、关联和事件这三要素使我们能够根据主题来组织知识资源并建立索引, 描述不同知识领域间的关系, 建立语义关系的知识网络。主题地图的结构分为两层:知识层和信息层。知识层包含主题以及关联;信息层是指事件, 是主题连接的东西, 可以是任何类型的信息资源。主题地图的两层结构使得知识资源独立于信息资源而存在, 相同的主题可以指向不同的知识资源, 不同的主题可指向相同的知识资源。综上所述, 我们发现主题地图可以在大量知识中建立起知识结构网络, 在知识管理中有效地组织知识以利于探索、推理、传播和共享, 虚拟企业网络间知识的无序性和多样性, 正好适合利用主题地图对虚拟企业进行高效的知识管理。
3基于主题地图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
3.1虚拟企业的知识分析与定义
知识分析是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前提, 知识管理领域中大部分知识是不明确的, 虚拟企业需要对其整个生命周期中所需的知识进行清晰的描述。在虚拟企业成立的初期, 这种知识的需求可能是不明确的, 虚拟企业需要从全局角度来综合各个知识领域, 并随着企业的成长, 不断更新其知识需求。虚拟企业知识分析与定义的工作应当尽可能细化, 明确各个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 并且建立一个虚拟企业知识领域库, 用于对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支持和更新。
3.2成员企业内部知识抽取
知识抽取是为建立知识结构网络获得所需素材的过程。根据之前定义的虚拟企业知识领域库, 各成员企业相应地从自身的知识库中提出相应的知识, 由于不同企业知识的异构性, 抽取后的结果通常需要是一种结构化的数据, 例如, 标记、图表、术语表、公式和非正式的规则等, 并且要是通用的文档格式, 以便于虚拟企业知识使用者的使用。对每个抽取出来的知识对象, 结合虚拟企业知识分析的结果, 分别确定知识对象的主题、关联和事件, 这时对知识对象划分主题地图三要素是初步的和粗略的, 最基本的要求是对于主题连接事件的地址, 一定要保证其可到达性, 即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可以访问。
3.3构建虚拟企业知识主题地图
虚拟企业知识的主题地图是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的核心部分, 需要对知识抽取的结果进行规范整理。知识对象的主题被划分为不同的主题类型, 这种划分应基于概化的方法, 即知识主题自上而下不断细化和分解, 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应用需求。最高层为领域知识, 包含所有虚拟企业所属领域的知识, 最底层是任务知识, 即为项目执行所需的知识, 一个主题可以属于一个或多个主题类型, 主题之间通过关联来连接。在主题整理的过程中, 相同的主题应该被合并, 同一主题被赋予统一的标识符, 过大的主题需要分解, 对于主题的描述, 包含在主题属性中, 定义了主题的范围、角色和特征等, 用于检索的需要。
主题地图的国际标准定义了主题地图两套交换语法:XTM和HyTM, 前者基于XML语法, 后者基于SGML语法。其中以主题地图可扩展标记语言 (XTM) 用得较广泛, XTM是基于主题地图规范的描述语言, 主要定义了用于描述主题地图的DTD文件, 提供了描述结构化信息的语法和模型, 该语法可定义主题、主题与主题间的关联等。
3.4知识管理系统模型
基于主题地图技术, 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实现了一个知识传播和共享的结构网络, 各成员企业的知识和虚拟企业的知识可以方便地使用和更新, 具有开放性、可伸缩性和可重构性的特征, 如图2所示。
该模型主要分为两个视角, 从底层成员企业来看, 成员企业A、B…N各自根据虚拟企业领域知识库, 抽取出相关的知识资源, 用事件来标示。这些资源既可以存放于企业中, 也可以独立存放, 只要保证可以到达;而最上层从虚拟企业的视角来看, 虚拟企业利用主题地图知识网络, 根据主题的描述和关联, 寻找到所需的知识资源。这时, 虚拟企业中每个企业既是知识提供者, 又是知识使用者, 当成员企业作为知识提供者时, 它自身的知识管理体系对外隐藏于主题地图共享知识之外, 它只需对外提供事件的连接接口, 内部不需要改动。对于虚拟企业来说, 可以忽略各成员企业的内部知识结构的异构性, 只需连接主题地图就可查询和使用知识, 这样就达到了知识共享的目的。虚拟企业使用主题地图的可视化查询工具, 对知识对象进行共享使用, 这些工具包括主题地图查询语言TMQL。TMQL对于主题地图的作用类似于SQL对于关系数据库系统的作用, TMQL是主题地图的接口, 支持从一个或多个持久的主题地图的信息检索、向主题地图中添加或移除信息及支持不同的访问点等;主题地图引擎, 用于与XTM文件交互, 为符合XTM DTD规范的主题地图提供编程接口, 包括查询主题地图的结构, 创建、输入、处理及输出主题地图信息等。虚拟企业在运作的过程会产生新的知识和新的知识需求, 这些知识的更新来自于外界或内部。这时, 透过虚拟企业领域知识库进行知识管理的知识更新, 主题地图知识网络据此增加主题和关联, 更新的知识资源以虚拟企业为载体, 存放于虚拟企业的共享知识库中, 供主题进行事件连接。
4结语
虚拟企业由于其特殊性, 使得传统管理模式难以实现知识资产在虚拟企业中的充分利用。因此, 在虚拟企业体系中, 有效地进行知识的形成、积累、传播与共享是虚拟企业战略成功的关键。基于主题地图技术建立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 可以实现一个知识传播和共享的结构网络, 各成员企业和虚拟企业的知识可以方便地使用和更新, 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可伸缩性和可重构性等特征。
参考文献
[1]齐二石, 毛照日方, 霍艳芳.虚拟企业发展研究综述[J].制造技术与机床, 2004 (9) .
[2]葛新权, 周秀玲.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07 (12) .
[3]吴振华.主题地图及其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探索[J].远程教育, 2005 (6) .
[4]张露, 成颖.主题地图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 2009 (2) .
[5]DICHEVA, D DICHEV, C DANDAN WANG.Visualizing topicmaps for e-learning[C].Washington, DC, USA:IEEE ComputerSociety, 2005.
[6]何建新.主题图及其应用[J].中国索引, 2005 (1) .
[7]JACK PARK, SAM HUNTING.XML Topic Maps[M].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 2002.
[8]PARK, JACK, HUNTING, et al.XML topic maps:Creating andusing topic maps for the Web[M].Boston:Addison-Wesley,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