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联盟模型(精选7篇)
虚拟联盟模型 篇1
网格计算是解决科学计算和工程计算等大规模计算的非常具有潜力的计算平台,它是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的一种。目前由于网格资源动态性,多样性,可扩展性,跨管理域性,以及现有Internet存在的带宽和延迟限制以及网络的不可靠性,使得网格资源管理和任务调度成为一项复杂的任务,富有挑战意义。
Petri网理论是研究和模拟系统并行发生、次序发生或循环发生的理想工具。网格任务调度问题从特征上分析具有并行性和异步性,采用Petri网描述网格任务调度问题具有相当的优势。
本文建立了网格虚拟联盟模型的随机Petri网模型,并进行建模分析,进行有效的性能评价。
1 随机petri网
给P/T网的每个变迁相关联一个实施速率,得到的模型就是随机Petri网SPN(Stochastic Petri Net)。
定义1:连续时间随机Petri网SPN=(S,T;F,W,M0,λ),其中(S,T;F,W,M0)是一个P/T系统,λ={λ1,λ2,…,λm}是变迁平均实施速率集合。
2 网格虚拟联盟模型
虚拟联盟组织结构
通过分析,可以给出一个虚拟联盟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这个模型主要完成以下方面的功能:1)资源注册到虚拟联盟中,通知网格系统中相应的管理者有关该资源的信息;2)系统中各层之间可以进行信息传递;3)用户在各自的站点将任务提交给本地的子联盟,便于用户对任务提交和执行情况进行监控。用户提出的大多数资源请求任务均能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满足,即资源分配的大多数任务在本地的几个子联盟内完成,少量资源需要调用远程子联盟内的资源。
图2给出了网格资源管理的虚拟联盟内部的组织结构,从上至下分别为:用户层、管理层与资源层。用户层用于提交服务需求;管理层用于资源匹配和任务调度;资源层用于资源的注册、注销及资源的组织。
3 网格虚拟联盟模型的Petri网模型
定义2:第k个区域资源服务目录中的第i个局部资源服务目录的任务申请者所对应的随机Petri网(SPN)是一个6元组TSPNki=(Pki,Tki,Fki,Wki,Dki,Mki),其中,
Pki={Pki j|j=1,2,…,10}是位置的有限集合;
Tki={Tki j|j=1,2,…,6}是变迁的有限集合;
Fki属于(Pki×Tki)∪(Tki×Pki)的弧的有限集合;
Wki={λi|λ=1,2,…,6}是变迁实施速率的集合;
Mki0为初始标识;
Dki={(RTki,DTki)∪(ETki,CTki)∪(Mki,TAki)},其中RTki与DTki分别是任务的到达时间与截止期限,ETki是任务在各机器上估计执行时间矩阵,CTki是任务在机器与局部资源目录、与区域资源目录以及区域资源目录之间进行全局资源协同的估计通信时间矩阵,Mki是资源的状态信息,TAki是(子)任务完成的状态信息。
类似于定义2,资源注册模块、局部资源目录管理者模块、任务请求与局部资源目录进行匹配模块、区域资源目录管理者模块分别对应的随机Petri网(SPN)为:RSPNki,LSPNki,MSPNki,ASPNki。
定义3:设网格计算系统有n个区域资源目录,第k个区域资源目录有m个局部资源目录,则整个系统所对应的共享合成随机Petri网(SPN),即:
根据上述定义,网格虚拟联盟模型的合成图如图3所示。
图中任务申请模块TSPNki的位置与变迁的说明见表1。
下面按照功能和过程对此模型进行说明:
1)资源注册模块(为用户提供了三个接口:P1、P10、P11,其中P1为多入口,可同时接受多个资源的注册请求。),它的功能是用于资源的注册。
2)任务申请模块(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接口:P1,其中P1为多入口),它的功能主要用于任务请求的提交。
3)局部资源目录管理者模块(为用户提供了三个接口:P1、P9、P10,其中P1为多入口),它主要用于局部资源目录的管理,它可以处理资源的注销和资源信息的注册添加、修改等维护操作。
4)任务请求与局部资源目录进行匹配模块(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接口:P6,其中P6为多出口),它的功能用于:将任务对资源的请求与局部资源目录中的资源进行匹配,并返回结果。
5)区域资源目录管理者模块(为用户提供了两个接口:P7、P8,其中P8为多出口),它的功能是:接受局部资源目录处理不了的任务请求,如果此区域资源目录能为任务请求寻求到合适的服务;如果不能为任务寻求到合适的服务,则需要与其它区域资源目录进行全局的资源协同。
4 性能分析
定义4:设RTT(SPN)=(V,E)是SPN的可达任务树,其构造算法如下:
(1)RTT垂直分成m1+m2+…+mn+n+z+1个区域,其中mk是第k个局部区域中机器的个数,n是局部区域的个数,z是区域的个数,1是负责资源协同的区域。
(2)设V={M0},E={φ},M0标记为“新”;
(3)如果V中不存在“新”的结点,则算法结束;否则,执行(4);
(4)在V中选择一个“新”的标识M,做以下工作:
1)在标识M下,对于使能的每一个与任务相关的变迁Ti,做以下工作:
(1)在标识M下,Ti发生后,通过计算弧函数得到新的标识M';
(2)如果M'不属于V,则:
(a)V=V+{M'},将M'标记为“新”;
(b)如果Ti符合{T19,T27,T34}中的一个条件,则将M'放到对应的局部区域中;
(c)如果Ti符合{T17,T21}中的一个条件,则将M'放到局部区域所属的区域中;
(d)如果Ti符合T20的条件,则将M'放到全局资源协同的区域中;
(e)如果Ti符合T36的条件,则为任务提供所需的服务;
(3)E=E+{M,M'},并将{M,M'}标记为“Ti/TAj”,若Ti=T36,则再附加标记“[t]”,其中t为任务TAj(或其子任务)在某台机器上的执行时间;
(4)将M'标记为“[c]”,其中c为当前时刻;
2)如果在标识M'下,某一任务执行完毕,则将M'标记为“端点”。
3)删除M中的“新”,然后转到(3)。
假设一个网格计算系统有两个区域(虚拟联盟)组成,第一个区域由两个局部区域(子联盟)组成;其中假设机器M11,M12分别代表了一个局部区域。第二个区域由一个局部区域组成;假设机器M21代表了这个局部区域。现有3个独立任务TA111、TA121、TA211分别在3台机器上提交,3个任务又分别由多个具有相互依赖关系的子任务组成,它们的DAG如图4所示。表2给出了这些任务的到达时刻、截止期限、估计执行时间及估计通信时间。
注:CT1指机器与局部资源目录通信;CT2与区域资源目录通信;CT3指全局资源协同时间;
分析:
(1)从表2得知,任务TA111、TA121、TA211在本局部区域内均不能在其截止期限内完成,因此需要向上提交。从图5可以看出,TA111在本区域内完成,其中子任务1、2在机器M11上执行,子任务3在机器M12上执行。在TA121通过全局资源协同在区域2的机器M21上执行。TA211被分配到区域1中,其中子任务1、3被分配在机器M11上执行,子任务2、4被分配在机器M12上执行。
(2)从图5可以得出,M11执行所有任务所用时间之和time1=40+30+60+65=195,M12执行所有任务所用时间之和time2=37+58+45=140,M21执行所有任务所用时间之和time3=162。
(3)从图5还可以看出,可达任务图有3个端点:M127、M132、M134,标注在它们后面的数字分别为96、254、296,这3个数字分别为任务TA111、TA121、TA211的完成时刻,所以整个系统完成三个任务所用的调度时间为:max{96,254,296}=296。
5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一个网格虚拟联盟的Petri网模型用于网格任务的调度和资源的管理,它包含资源申请注册、任务请求、资源注销、局部资源目录和区域资源目录等几个部分。网格虚拟联盟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网格任务调度和资源管理的特征,同时也能有效地进行性能的评价。
网格虚拟联盟模型的研究还在进行中,下一步的工作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注册成功后,关于资源组织排序、优化的研究;2)用户或任务提交请求后,有关服务自主性的研究;3)在单个资源不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有关资源组合或服务合成的研究;4)对此模型进行进一步的系统性能分析;5)缩短任务调度完成时间。
参考文献
[1]吴哲辉.Petri网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林闯.随机Petri网和系统性能评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王涛.网格资源自治管理和任务自主调度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5.
[4]韩耀军.网格计算资源调度方案及其Petri网建模与分析[J].系统仿真学报,2006,18(4):824-828.
[5]曹盛勇,赵瑞芳,胡志刚.基于Petri网的网格调度模型研究[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05,24(4):123-125.
虚拟联盟模型 篇2
虚拟企业是21世纪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的主要形式,能否选择出灵捷的、有竞争力和相容的联盟伙伴,关系到虚拟企业的成败。虚拟企业联盟伙伴的选择是虚拟企业联盟关系的基础,联盟伙伴的业绩对核心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交货、产品质量、提前期、库存水平、产品设计等方面影响着企业的运作。基于虚拟企业联盟伙伴选择的重要性,国内外学者对其做了一定的研究[1,2,3,4,5]。现有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虚拟企业联盟伙伴选择的原则、方法和管理的内容及策略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企业改革经营模式、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启发和一定的理论指导。但现有研究大多数均是使用单一的评价方法评价潜在联盟伙伴,未考虑各专家在评价潜在联盟伙伴时体现的偏好特性,因此使得现有的方法和模型与客观实际有一定的差距。本研究在分析虚拟企业联盟伙伴评价指标选择原则的基础上,从推动力、互补性、风险性等9个方面建立联盟伙伴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各决策专家偏好特性对决策结果的影响,提出采用语言信息标度对各指标进行评价,建立虚拟企业联盟伙伴选择的群决策模型,利用LWM算子和HLWA算子求解模型,最后对一实例求解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虚拟企业联盟伙伴评价涉及因素众多,指标多种多样,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6,7]:
1.1.1 完整性原则
设计虚拟企业联盟伙伴评价的因素涉及很多,为了能成功地进行联盟,评价指标体系应尽可能地包括所有的相关因素,尽量不遗漏。
1.1.2 有效性原则
在遵循完整性原则的基础上,应针对具体设计任务,认真分析各个评价因素是否涉及伙伴选择的必要性标准,同时力求指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1.1.3 风险最小化原则
虚拟企业运行模式具有高风险性,因此,在伙伴选择时必须认真考虑风险问题,并使之充分体现于评价指标体系中。
1.1.4 灵活性与可扩展原则
由于影响设计联盟伙伴的因素很多,而且根据市场机遇的不同、具体任务的不同,设计联盟伙伴选择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同时设计联盟伙伴的评价标准在很多时候应该结合潜在联盟伙伴群的整体水平与状况进行设置,因此其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可扩展性,以便盟主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
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考虑虚拟企业及其潜在联盟伙伴的特点的基础上,以虚拟企业整体收益为总目标[8],建立虚拟企业联盟伙伴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 模型建立
由于评价指标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和模糊的因素,指标难以量化。又因为人类思维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以及决策问题的复杂性,决策者对事物进行判断时用语言形式给出偏好信息是最方便的。笔者提出利用语言标度集L={l-5,…,l5极差,很差,差,较差,稍差,一般,稍好,较好,好,很好,极好}对各指标进行评价,建立选择联盟伙伴的群决策模型,使得决策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1决策预备知识
2.1.1 LWM算子[9,10]定义1:设(α1,α2,…,αn)是一组语言数据,若LWM(α1,α2,…,αn)=max i min{ωi,αi}其中ω=(ω1,ω2,…,ωn)是语言数据αi的加权向量,且αi,ωi∈L则函数LWM称为语言加权取大算子,即为LWM算子。
2.1.2 HLWA算子[9,10]定义2:一个混合语言加权平均(HLWA)算子是一个映射,HLWA:Ln→L,w={w1,w2,…,wn}是与该算子相关联的加权向量,且wj∈L,使得:HLW其中bj是一组加权语言数据中第j个最大的语言数据,ω=(ω1,ω2,…,ωn)是一组语言加权数据(α1,α2,…,αn)的加权向量,且ωi∈L。
2.2模型建立
基于语言标度集建立虚拟企业联盟伙伴选择群决策模型并利用LWM和HLWA算子求解,具体步骤如下:
Step1设有c个潜在联盟伙伴待选择,记为x={x1,x2,…,xc}。建立选择联盟伙伴的评价指标集u,u={u1,u2,…,un},选定t为决策专家,记为d,d={d1,d2,…,dt}。ω={ω1,ω2,…,ωn}为指标权重向量,λ=(λ1,λ2,…,λt)为决策专家的权重向量,且ωj,λk∈L,设决策专家dk∈d给出潜在联盟伙伴xi∈x在指标uj∈u下的语言数据评估值
Step2利用LWM算子对决策矩阵Rk中第i行的属性值进行集结,得到决策专家dk所给出的评价潜在联盟伙伴xi的综合属性值
Step4利用zi(λ,w)对潜在联盟伙伴进行排序,进而选择联盟伙伴。
3 实例分析
建立如表1所示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各一级指标可按实际需要做相应扩充。由表1可知,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u={u1,u2,…,u9}={推动力,互补性,相处性,双赢性,集中焦点,整合性,成长性,一致性,风险性}。
3.1 决策准备
选定3为决策专家对4家潜在联盟伙伴进行评价,即决策专家集d={d1,d2,d3},潜在联盟伙伴集x={x1,x2,x3,x4},采用语言标度集L={l-5,…,l5}={极差,很差,差,较差,稍差,一般,稍好,较好,好,很好,极好}进行决策,3位专家的权重向量λ=(l0,l4,l2),各指标的权重向量ω=(l1,l0,l2,l3,l3,l0,l4)。
3.2 决策矩阵
各位决策专家利用语言标度集对各指标进行评价决策,得到决策矩阵Rk(k=1,2,3)如下:
3.3 LWM集结
利用LVM算子对决策矩阵Rk中第i行的属性值进行集结,得到决策者dk所给出的潜在联盟伙伴xi的综合属性值:zi(k)(ω)(i=1,2,3,4;k=1,2,3):
3.4 HLWA算子集结
假定w=(s4,s2,s1),利用HLWA算子对三位决策专家给出的潜在联盟伙伴xi的综合属性值zi(k)(ω)(i=1,2,3,4;k=1,2,3)进行集结,得到潜在联盟伙伴xi的群体综合属性值zi(λ,w)(i=1,2,3,4):
3.5 潜在联盟伙伴选择
利用zi(λ,w)(i=1,2,3,4)对4个潜在联盟伙伴进行排序,得:x3酆x1酆x2酆x4。故最佳潜在联盟伙伴为x3,选择x3作为联盟伙伴。
4 结论
本文在分析虚拟企业联盟伙伴评价指标选择原则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考虑联盟伙伴选择决策问题包含大量的模糊和不确定因素以及专家的偏好特性,笔者提出通过语言标度集对指标进行评价,建立群决策模型,并基于LWM算子和HLWA算子求解了模型,最后通过一算例验证了模型。结果表明,基于语言标度的虚拟企业联盟伙伴选择群决策模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摘要:提供一种新的虚拟企业联盟伙伴选择的群决策模型。在分析虚拟企业联盟伙伴评价指标选择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联盟伙伴评价指标集,考虑决策专家对指标的偏好特性,提出利用语言信息标度建立虚拟企业联盟伙伴选择群决策模型,利用LWM算子和HLWA算子对模型进行求解,最后予以实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虚拟企业,伙伴选择,群决策,LWM算子,HLWA算子
参考文献
[1]王硕,唐小我.基于广义熵的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遴选综合评价系统[J].运筹与管理,2003,12(2):73-76.
[2]叶飞.信息不完全条件下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的多维决策模型[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9(5),38-41.
[3]Jeremy S Lurey,MAHESH S RAISINGHANI.An empirical study of bestpractice in virtual teams[J].Information&Management,2001,38(8):523-544.
[4]李志敏,杜纲.基于生命周期的虚拟企业风险识别指标体系及评估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06,16(2):92-96.
[5]梁昌勇,杨国兰,金琳.不完全信息条件下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策略[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7):748-750.
[6]赵小惠,赵小苗.基于模糊决策的供应商选择方法[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2,7(4),27-29.
[7]陈敬贤,施国洪,操芳.供应质量模糊评价办法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7,3,65-66.
[8]孙东川,叶飞.基于虚拟企业的合作伙伴选择系统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1,19(1):60-62.
[9]徐泽水.不确定多属性决策方法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1,187-197.
虚拟联盟模型 篇3
1 虚拟联盟中信任关系的理论诠释
1.1 虚拟联盟的内涵及其产生溯源
“虚拟” (virtual) 一词原出自计算机术语, 指的是“虚拟技术”, 后被应用到企业管理中, 实际上是一种借用外部力量, 整合内、外部资源以达到内部效果最佳的策略模式。当今企业管理者面对的是一个变幻莫测的竞争环境。这种环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的全球化以及其他一些发展态势, 致使传统的企业模式难以有效运作, 由此, 一种新的企业运作模式———虚拟联盟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的步伐相伴而生。虚拟联盟是一种从最大限度发挥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着眼, 以“共赢”为目的的全新的企业合作模式, 它强调充分利用各企业已有的资源优势, 通过组织动态联盟, 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把握市场机遇。它克服了传统企业的封闭性、局限性和设计、制造能力的不完备性, 减少了资源的重复投入, 缩短了生产周期, 提高了产品从设计、制造到销售全过程的整体柔性和敏捷性, 增强了企业 (群体) 的竞争能力。它是企业间一种暂时性的联盟方式, 当出现了市场的机会, 各加盟企业就迅速地组织起来, 共同开发并生产销售新产品, 一旦发现利益衰竭, 便自动解散。通过虚拟联盟, 企业建立了一种不同于纯粹市场关系或者纯粹一体化关系的新型组织形式, 形成了一个互相交叉、互相融合的外部网络, 以此适应了新经济时代竞争加剧、研发成本提高、市场范围扩大、更新和淘汰加快、需求的个性化与日俱增等市场快速多变的挑战。
1.2 虚拟联盟中的信任关系析疑
我国古代学者孔子曰“敬事而信, 谨而信”, 孟子曰“可欲之谓善, 有诸己之谓信”;“任”更多的解释为责任, 义务。字典解释“信任”为:相信, 敢于托付。有时也可以说, 信任是指个体完成基于共同期望的行动的积极性, 而这些行动与信任托付者的监控无关。事实上, 自从有了人类以来, 信任就已有之。众所周知, 人类与大自然比起来是非常渺小, 人类要想适应自然界的无常变化, 要想以自己有限的能力在与无限且广袤的大自然抗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就必须进行合作, 有合作的地方, 信任就成为首选的需要, 因为信任是合作关系的基础, 是合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用哲学的观点来看, 世界上任何事物在与外部环境发生作用时, 都必然存在正反两个反向的结果, 虚拟联盟灵活性与动态性使它更易适应个性化日益突出以及市场瞬息万变, 同时, 也必然会存在控制职能的作用弱化, 指挥职能的效能受到掣肘。虚拟联盟的规制结构和特点决定其运作只有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 才能实现既定目标。从国内外虚拟联盟运作的实践来看, 失败更多源于信任关系的破裂。因此, 建立有效的信任关系对虚拟联盟的良好运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当前虚拟联盟中由于信任原因而引发的问题辨析
2.1 信息共享障碍重重
在当今社会中, 信息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而虚拟联盟主要是通过应用信息技术, 以网络作为载体结成的动态联盟, 由于成员分布不受区域地理位置的局限, 在很大程度上就必须依赖信息网络实现协同工作, 难以“面对面”交流。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是彼此进行深入了解, 增强彼此信任的最有效、也是最经济的途径。缺乏这种当面沟通, 就会导致各种不同的信息常常滞留于信息源附近, 使信息传输通道变形, 信息由于受阻迟滞以及过滤失真等现象严重, 信息同时共享就更加难以企及, 不能准确获知伙伴可能的行为是什么, 这将严重影响到虚拟联盟合作伙伴信任关系的建立与维系, 信任关系的提升更无从谈起。当今国内外虚拟联盟中都摆脱不了这个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尽快寻求解决此问题的应对措施, 已成为现今众多虚拟联盟殚精竭虑为之努力的方向。
2.2 构建“快速信任”难度很大
虚拟联盟是为抓住市场的瞬间机会, 并能做出快速响应而产生的, 但同时我们也清楚, 信任关系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与沉淀, 不少事实表明, 盲目的信任或“一见钟情”所引发的悲剧, 在现实中俯拾即是, 两者内质性的矛盾几乎难以调和。在虚拟联盟产生之初, 作为盟主企业在选择其他成员企业的时候, 更多考虑的是该企业所拥有的核心能力以及为把握市场机遇而必须具有的关键资源。但当虚拟联盟组建后, 各成员企业可能会面临较多自己以前没有合作过的伙伴, 如何在伙伴之间快速地建立起的信任关系就成为虚拟联盟有效运作的基础。而现实中, 在合作的各方达成合作意向后, 合作协议的签订还有一个商讨过程。如果合作伙伴间没有快速建立对彼此的信任关系, 虚拟联盟的计划就难以顺利实施, 其敏捷性以及对市场的快速响应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这必将造成大量顾客的满意度下降, 从而失去可能存在的市场, 乃至动摇联盟存在的根基, 甚至还有可能使企业由此承担巨大的风险, 从而走向一条不归的路。
2.3 伙伴企业间的关系盘根错节
虚拟联盟的独特形式决定了合作伙伴间的关系会出现一种既合作又竞争的微妙局面。各企业之间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进行联合与协作。我们知道, 企业加入虚拟联盟后, 其独立的法人地位不会因此而改变。它将对企业在市场中或在联盟中的各种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也将影响企业在联盟合作中的态度和信任关系。比如有的企业运用了其拥有的全部或绝大部分资源参与联盟合作之中, 它的发展目标就可能与联盟的发展目标近似, 与其他伙伴企业的合作意愿就更强烈, 信任关系就会受到更多的重视。但也有一些企业在参与联盟的合作中只占用企业的极少资源, 可能还不是企业的绝对核心资源 (也许对其他合作伙伴而言是核心资源) , 那么这些企业的目标就会与联盟的目标发生较大差异, 其合作的意愿与对信任关系的重视程度就会大打折扣。另外伙伴企业在进行合作的同时还要想方设法保持自己的竞争的优势, 并希望通过外溢作用而尽可能了解和掌握其他企业的核心技术与核心资源, 使自己在现在以及将来的市场竞争中占居有利地位。这就有可能导致联盟伙伴之间陷入既要通力合作又要相互提防的窘境而步履维艰。在这种情况下, 对虚拟联盟合作伙伴信任关系的建立与维系造成了非常不利影响。
2.3 企业文化管理理念上的冲突
由于各成员企业可能来自于不同的地区和国家, 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及由此而派生出的企业文化和背景, 所以伙伴在相互合作交流中容易出现企业文化、管理理念上的冲突在所难免。这也是当今国内外虚拟联盟合作伙伴构建信任关系最常见的棘手问题之一。一般情况下, 企业间物质性资源的合作靠契约或合同方式比较容易处理, 而像企业文化这类软资源的整合就很困难, 有时会出现不同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冲突, 最后往往由于文化上的不和谐而导致合作失败。所以, 在虚拟联盟中, 无论是由核心企业来管理虚拟联盟, 还是建立协调组来管理虚拟联盟, 不确定性因素较多, 经常出现管理文化上的冲突。从而, 使建立的伙伴关系受损, 难以修复。
3 虚拟联盟合作伙伴信任关系的构建与维系的措施剖析
3.1 企业必须认真筛选适合自己的伙伴
在选择战略合作伙伴时, 要及时了解伙伴企业的合作经历及背景, 企业的合作经历可以用于判断伙伴信任度的高低。如果伙伴在前面与其他企业的合作非常融洽并取得成功, 则它具有较高的信任度, 否则, 要谨慎与其合作。另外, 也必须对该企业的经营业绩、资源能力、资信状况等进行细致考察, 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估, 选择出值得信赖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 为今后的相互信任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而保障虚拟联盟生命周期的完整性, 在对潜在候选伙伴进行评价时要特别重视其信用等级。一般情况下, 虚拟联盟伙伴间的信任可以分为4个等级: (1) 基于威慑的信任, 即各伙伴按照各自的承诺去完成自己的任务, 因为它们害怕被惩罚; (2) 基于认知的信任, 即指伙伴间相互了解, 双方都可以理解和预测对方的行为; (3) 基于共识的信任, 即指伙伴间有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价值取向, 相互间就像是一个统一体; (4) 敏捷信任, 即虚拟联盟伙伴在建立上述三种信任关系的基础上, 为迎合某一市场机遇而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的信任关系。可以说, 伙伴选择是否适当对虚拟联盟组建后伙伴间信任关系的建立非常关键, 因此, 企业必须认真筛选适合自己的伙伴, 以促进虚拟联盟合作伙伴信任关系的快速建立与维系。
3.2 建立良好的“信誉机制”
依靠“信誉机制”可建立和维护虚拟联盟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如果一方为了眼前利益而欺骗对方, 那么会损害其信誉而影响到合作的利益, 最终会失去伙伴的信任。而信誉的建立要社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1) 社会信誉机制, 即政府建立的信誉保障制度及法律等, 以及其他社会中介机构的信息机制的建立, 以保证信息平台的权威性和企业成员依法从业、健康发展。这要在“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层面上狠抓, 一定要讲法律信用, 起到惩罚失信者、警示企图违约者和保护守信者的效果。在市场经济中, 任何企业都是“经济人”, 在做出某种行为时, 都要进行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对失信者不加重处罚, 使失信者获得的收益大于失信的成本, 即失信者有利可图, 企业当然会有一种失信的冲动。
(2) 企业自身信誉机制。开放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 尤其是现代沟通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企业通过大众传媒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被社会公众所了解, 企业间的竞争逐渐形成了一种由产品、技术竞争向综合性的企业信誉竞争转移的趋势。一个企业信誉好坏, 是它的公众舆论及公众关系状况的折射和反映, 又反过来作用和影响企业的社会舆论和公众关系, 直接影响着能否为其他企业接受、与其他企业合作。对企业来说, 拥有信誉, 就意味着利润和效益。
3.3 构造一个可重复博弈环境、规范企业行为
虚拟联盟是基于能力分工而形成的功能专一的生产经营组织, 它们与合作者在功能、业务领域等方面具有互补性, 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一种产品或劳务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 它们之间的合作意愿都较强, 如果违约其机会成本也会大大增加。同时, 虚拟联盟中的大部分企业都希望增加交易次数, 使重复博弈的可能性加大, 建立信任机制的前提条件成立。根据这样的特点, 虚拟联盟为确保信任机制的建立、使合作得以顺利完成, 可采取以下两个步骤来协调交易关系:一是合作初始阶段的第三方监督。在交易之初, 各方互不了解, 缺乏信任的基础, 需要公正的第三方予以监督 (如合同等) , 以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随着重复交易次数的增加, 双方的合作基础不断加固, 第三方监督的成本可能大于制定内部协议的成本。此时, 协调交易关系的步骤就要向纵深发展。二是双边或多边协议。即参与虚拟经营的各方, 在遵循市场通行的交易规则的基础上, 根据交易各方的特殊要求, 制定双边协议。建立信任机制, 以规范当事人的行为。
3.4 建立合理公平的利益依赖和分配机制
作为独立的经济利益体, 企业不可能不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 而较好的经济利益预期及合理公平的利益依赖和分配机制, 可以促使成员企业信守诺言, 努力合作, 从而增加彼此间的信任。利益依赖和分配机制可靠虚拟联盟的协议来规定, 协议中应在加强成员企业利益相关性基础上, 明确利益分配的依据及原则, 并建立一套科学的利润核算和分成方法。这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成员企业间的相互信任。其中必须遵循的一个根本原则是:“风险分担、收益共享”, 即成员企业的收益分配应与成员企业所承担的风险密切相关。同时, 由于投资的不可逆性, 在收益与风险分配机制中也要考虑成员企业投资的机会成本。
3.5 加强文化冲突管理
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合作伙伴间的误解、冲突和争议, 使得合作关系处于一种不均衡的状态。因此, 要使虚拟联盟合作伙伴信任关系得到长期维系, 必须加强文化冲突管理。在组织中倡导理解精神, 通过诸多培训及集体活动等多种形式, 让员工明白企业内部多元文化之间差异, 尽量设法理解对方的观念及行为方式, 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冲突, 通过正确的引导和逐步化解冲突。在交叉文化条件下管理, 仅知道伙伴需要和目标的达成对伙伴的激励是不够的, 还必须了解各伙伴的特殊需要, 尽量满足他们的特殊要求。实行跨文化的协调管理, 使之产生文化协同效应, 将各种文化的优秀部分进行整合, 产生多元化的影响和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实现共同的目标。
摘要:虚拟联盟将是21世纪企业的主流模式之一, 其成功与否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与影响, 而合作伙伴之间的相互信任对其成功运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就虚拟联盟构建信任关系的重要性、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构建与维系进行探讨。从虚拟联盟内部及其外部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通过建立虚拟联盟成员共同愿景, 构建并维系起长效的虚拟联盟的信任机制。
关键词:虚拟联盟,合作伙伴,信任关系
参考文献
[1].陈剑, 冯蔚东.虚拟联盟构建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2].贺盛瑜.虚拟联盟伙伴间信任关系的建立与发展[J].软科学, 2003, (4)
[3].高映红等.虚拟联盟运作中的信任机制研究[J].价值工程, 2002, (3)
[4].慕继丰, 冯宗仙, 徐和平等.信任在知识型网络组织中的作用[J].预测, 2003, 22 (1) :15~19
虚拟联盟模型 篇4
虚拟物流企业虽然不具备独立企业的名份,但是却可以像一个超大规模的独立企业一样,把整个系统运作得十分有效。虚拟物流企业在物流领域不仅表现在供应链的构筑之上,而且也表现在主要依靠信息而没有形成整套流通生产力硬件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和虚拟仓库、网上的物流服务交易等方面。
农产品冷链虚拟物流联盟的构建
必需突出网络和信息技术基础。农产品冷链虚拟物流联盟,必需满足让农产品冷链物流供需双方方便、快捷的达成物流服务,主要技术手段必须实现电子化、网络化、自动化和集成化,通过虚拟组织完成物流组织、交易、服务、管理方式虚拟网络化,以实现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商务活动方便、快捷进行和物流高速、安全、可靠、低耗的目的。
必须突出虚拟性和自组织特性。区别于传统实体联盟的完整化、内部化、科学化、产权化等特征;虚拟物流联盟为了形成合理的利润与效率保障,必须增加其形式与结构的动态性,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动态调整;虚拟物流联盟因快速响应市场需要而成立、也因市场机遇消失而解体,虚拟物流联盟的构建、运行与解体可以由核心企业与成员根据外部变化而自行响应,无需外力强行作用,表现出较强的自组织特性。
建立农产品冷链虚拟物流联盟的根本目的是基于低风险水平上实现跨区域或全球范围内提供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活动、获取持续的利润保障和发展动力、最大化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效用、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增强冷链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因此,良好、高效的组织架构是虚拟物流联盟成功运作的保障,能够不断激励成员企业相互合作、促进联盟目标实现。
农产品冷链虚拟物流联盟的组织架构包括:基于产业链的垂直一体化虚拟物流联盟、基于竞合的水平一体化虚拟物流联盟、基于网络化的综合虚拟物流联盟与协调虚拟联盟运作的冷链虚拟物流信息平台。
产业链是产业部门间基于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而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形态。产业链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相互对接的企业群结构,存在结构属性和价值属性两维属性。
基于产业链的垂直一体化虚拟物流联盟是指由处于供需关系的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等构成环节间形成的满足物流服务需要的虚拟联盟关系;农产品冷链虚拟物流联盟的垂直一体化虚拟物流联盟构成环节主要包括:核心农业生产企业、核心代收代购企业、核心流通加工企业、核心深度加工企业、核心冷链仓储企业、核心冷链运输企业、核心仓储联盟企业、核心配送联盟企业、核心批发流通企业等。
垂直一体化虚拟物流联盟的发起者一般是供应链中强势与核心企业,主要负责整合产业链上下资源,共同完成农产品冷链物流活动和农产品流通的完成,以弥补自身物流功能或分工上的不足、实现满足客户要求同时实现价值最大化和物流活动及服务过程一体化。虚拟物流联盟中的核心企业可以是独立物流企业,也可以是若干企业构成的紧密型物流联盟。
竞合是竞争与合作的简称,竞争是合作的基础、合作是竞争的结果;企业间的竞合是为了实现企业竞争族群化背景下的企业利益最大化,是将企业间利益分配转化为企业族群间利益分配的合作机制。
基于竞合的水平一体化冷链虚拟物流联盟是指由处于冷链物流供应链同一环节中处于平行位置或服务范围相同的两个或以上独立物流企业或紧密型企业联盟之间结成的完整、具规模的虚拟物流联盟系统;水平一体化虚拟物流联盟还可以表现在跨区域的地域上的扩张。
水平一体化冷链虚拟物流联盟成员企业在功能、规模上差异不大,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只有通过多企业、企业联盟体或跨区域合作形成规模经济和集约化运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成本和单位企业的风险。
农产品水平一体化的冷链虚拟物流联盟根据产业链长度差异可以由不同核心企业与围绕在各自周围的独立企业或中小型企业联盟构成若干联盟体。
基于网络化的综合虚拟物流联盟是垂直一体化和水平一体化联盟形式的组合形式,即以基于产业链或竞合关系、以农产品冷链物流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为中心组合的同一产业链环及不同链环共同构成的联盟体;联盟企业可以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可以是供应链核心整合企业,参与联盟的众多企业可以包括物流企业、也可以包括生产、物流、流通等企业。
参与联盟的成员通过签订联盟协议或契约、由盟主统筹规划、统一指挥,联盟成员共同采购、共同配送,构筑物流市场,形成相互信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集约化物流伙伴关系。
农产品冷链虚拟物流联盟信息平台开发
友好的管理信息系统或信息平台应该具备的条件包括:实用性;适应性;可靠性;可扩充性;可维护性;系统安全保密性强。A S P(动态服务器页面)是微软公司开发的代替C G I脚本程序的一种应用,它可以与数据库和其它程序进行交互,是一种简单、方便的编程工具,现在常用于各种动态网站中。A S P网页具有以下特点:突破静态网页功能限制,实现动态网页技术;ASP文件易于修改和测试;服务器上的A S P解释程序会在服务器端执行A S P程序,适合各种浏览器浏览;提供了一些内置对象,使服务器端脚本功能更强;可以使用服务器端Active X组件执行任务;使用者不会看到原始程序代码、防止程序代码被窃取;方便连接A C-CESS与SQL数据库。因此本案选用ASP作为开发环境。
信息平台结构是指在对参与者功能与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所定义的一个总体建设框架。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农产品冷链虚拟物流联盟信息平台要体现出系统和各子系统中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层次结构,描述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信息传递、实现的相互依赖关系等。
本系统结构设计的要求应体现虚拟物流联盟的特征与内涵、反映农产品冷链运作特点,具有开放性、实用性、适应性、可靠性、可扩充性、可维护性、安全保密性、模块化等特点;尽量兼容企业或行业中已有的技术及系统、实现无缝对接;应用信息安全技术,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和认证机制,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及安全性。
农产品冷链虚拟物流联盟信息平台体系架构上分为三层:平台基础数据及标准架构层。主要提供农产品冷链物流相关的产业与行业资讯数据、标准与规则相关的基础数据库、知识库、信息库、模型库、方法库、规则库以及标准、规范、协议和应用指南等。平台应用控制及管理层。提供平台的管理、维护及应用协调,包括用户管理、接口管理、事务管理、消息管理、日志管理、安全管理、运行监控和资源调度等;提供对L M I S、E R P、G M I S系统和外挂系统及接口设计和功能嵌入。平台业务和联盟管理层。平台业务管理由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务管理系统、农产品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系统、农产品冷链客户福安里服务系统组成;其中:物流物业管理系统包括冷链资源交易系统、保险商检代理系统、定位跟踪增值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冷链服务查询系统、资金结算融资系统、质量控制追溯系统、数据资讯交换系统等八个子系统;物流电子商务系统包括实时查询、清单录入、网上下单、网上报价、网上交易、项目招标、信息外包、信息交易等八个子系统;客户管理服务系统包括流程查询、在库查询、在途查询、定制查询、账单查询、定制信息、实时跟踪、咨询服务等八个子系统。
虚拟联盟模型 篇5
1.1 虚拟联盟的内涵及其产生的理论诠释
虚拟联盟是一种从最大限度发挥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着眼, 以“共赢”为目的的企业合作模式。它强调在具体的商业目标的趋动下, 各企业充分利用已拥有的资源、技术、市场等各种资源优势, 通过组织动态联盟, 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把握市场机遇。它克服了传统企业的封闭性、局限性和设计、制造能力的不完备性, 减少了资源的重复投入, 缩短了生产周期, 提高了产品从设计、制造到销售全过程的整体柔性和敏捷性, 增强了企业 (群体) 的竞争能力。它是企业间一种暂时性的联盟方式, 当出现了市场的机会, 各加盟企业就迅速地组织起来, 共同开发并生产销售新产品, 一旦发现利益衰竭, 便自动解散的准组织形态。
1.2 知识共享的蕴意及拓展
知识是什么?各种解释纷繁不一, 综合各方叙述可归纳为, 知识是一种设定经验、价值、连惯信息和卓越见识的流动混合体, 它可以为估量和吸收新的经验与信息提供框架, 它形成于睿智者头脑中, 并得以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一般而言, 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所谓“显性知识”是指那些能够以常用的语言方式, 通过书面记录、数字描述、技术文件等逻辑工具清晰表述和进行交流的知识, 具有公有性, 易共享。如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的理论知识, 在进入组织前的岗前培训中掌握的一般性行业知识等就属于这种。具体到虚拟联盟生产经营, 显性知识可表现为各项管理规定、专利、商标等。而“隐性知识”是指建立在个人或组织的经验基础之上并涉及各种无形因素的知识, 它高度个人或单个组织化, 根植于较为私密或有限的时空范畴, 彰显和作用于个人或组织的行为中, 难以用逻辑工具进行精确化和明晰化的表述, 具有专有性等特点, 它在虚拟联盟的生产经营中更多体现于专有技术或生产诀窍中, 本文所论述的知识偏重于此。当然, 知识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囊括了社会、经济、政治等方方面面, 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 本文限于篇幅, 其研究着重于那些能为虚拟联盟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所涉及的知识。
知识与有形资产不同, 随着使用的增加它具有收益递增的性质, 即知识的使用不但不会减少价值, 反而会使价值有所增加。如果措施得当, 管理有方, 知识得到共享, 其共享的成本非常低廉, 但价值会呈几何级数增长。因此善于进行知识交流和共享所获得的收益是巨大的。相反, 如果知识得不到交流和利用, 不仅不能使知识增值, 反而会使知识变得陈旧而失去价值。所以, 在知识经济时代, 要想成为时代滚滚向前的潮流中的幸运弄潮儿, 必须对所拥有的知识及时地进行充分的利用, 要想对知识资源进行很好的掌握, 知识共享就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最佳手段和方式。
1.3 知识共享对虚拟联盟发展的意义
在虚拟联盟中, 知识共享是指个体知识、各合作伙伴企业的知识财富通过各种交流手段为联盟中其他成员所共享, 从而转变为虚拟联盟的资产和所形成的原来单个企业所难以具备的市场竞争力, 这是虚拟联盟强大生命力和不竭动力之渊源。 (1) 虚拟联盟知识共享的范围扩大了。虚拟联盟突破传统企业的边界, 在更广袤的时空范围内, 各伙伴企业能更有效地掌握和利用其他伙伴企业的核心知识, 并通过对它进行有效地协调和管理, 组合创新成具有更大价值和更具有实用性的知识。 (2) 虚拟联盟在知识共享方面具有内在合作性优势。虚拟联盟由于是核心企业与各个成员企业的集合体, 因而便于集合各企业的核心知识, 实现从信息共享到知识共享的跨越, 并通过共同治理的新型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起成员企业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 进而通过知识挖掘, 加速知识从产生到转化为现实竞争力的过程, 培育出虚拟联盟不同于传统企业的创新能力和集体创造力。 (3) 虚拟联盟还具有不同于传统企业的知识战略。其最大的特点是, 在虚拟联盟中, 作为知识主要载体的人和作为知识主要表现形式的技术, 已经被融合到企业的流程再造 (BRP) 之中。而流程再造是一种更为重要的知识, 它作为人与技术的黏合剂, 加速了知识转化为价值的过程, 从而大大地提高了企业联盟核心能力的创新性。由此可见, 虚拟联盟竞争优势的形成已从资源基础和一般的核心能力理论转向基于知识共享的具有不断创新功能的核心能力。这种共享不仅仅是将各伙伴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进行系统的无缝链接, 而是要将各方面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有机的整合和交融, 实现“1+1>2”的效果。
2 虚拟联盟中知识共享的障碍透析
如前所述, 知识共享对于虚拟联盟的产生和发展既有坚实的理论支撑, 又可为合作各方带来巨大的现实经济利益, 各伙伴企业乃至每位员工理应殚精竭虑而为之, 但现实却是差强人意, 为什么会形成这一悖论之实呢?那就是在联盟中, 知识共享的障碍仍然是根深蒂固, 且盘根错节, 桎梏着知识共享的实现, 这一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与深究。
2.1 经济效益失衡的障碍因素
在虚拟联盟中, 经济效益失衡是掣肘于知识共享主要因素。 (1) 个人或伙伴企业在知识的获取与创新方面可能需要经历无数次的失败, 并为此必须要付出巨额成本, 尤其是在一些知识密集型组织中, 所需耗费更是巨大, 包括资金与技术和时间与精力, 这些成本与付出往往不是用薪水或利益就能完全补偿的, 但是复制和利用这些知识的人却无须付出相应的代价, 轻而易举的就可以获得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或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的知识。这种成本与收益不对称的状况, 自然会影响知识创新人员持续进行知识共享活动的积极性。 (2) 知识私有化观念, 在知识问题上, 个人或伙伴企业都会或多或少地持有一种“知识私有”的观念, 认为知识是一种私有的资源和财富, 只有占有了知识, 才能在竞争中处于强势地位, 才能获取和保持自己的利益。而一旦自己的知识被共享, 相应的优势地位就会随之丧失, 自身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 更不希望在自己的知识被他人获取之后对自己的地位形成一种取代或竞争威胁。正是基于这样的观念, 知识拥有者自然不愿把自己的知识拿出来与人共享。 (3) 知识共享的风险。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知识共享确实存在着风险, 其中主要是可能会出现核心技术的泄露和关键人才的流失。这种情况的发生, 将会导致竞争优势的下降、知名品牌的淡化、知识产权的被侵犯等, 从而使自己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出于对这种风险的畏惧, 知识拥有者的企业或个人也就往往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去参与知识共享活动。
2.2 知识本身的特质性障碍因素
具体而言, 知识的本质性特征在虚拟联盟知识共享过程中主要表现在:知识的模糊性——一般情况下最重要、最有价值的知识往往隐含在人的头脑中, 表现为人的经验、技能或心智模式等, 是高度个体化的, 根深蒂固于行动和独立的包含于特殊背景中, 难以被一个正式的系统的语言来描述、整理和转移;知识的粘性——主要指知识, 特别是专业知识被总结或创新出来, 是要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为前提的。这些新的知识就如同粘附在同一系列专业基础知识之上, 缺少了这一部分的专业基础知识做铺垫就难以进行共享, 这方面的实例在现实中几乎俯拾皆是。比如某些技巧对有些人只要稍有提示, 他就会茅塞顿开, 瞬间就会运用自如, 而对其他人即使你费尽口舌和心机, 仍然有对牛弹琴之惑;知识的差异性——由于知识提供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在不同时空条件下提供的知识就会有不同的水准, 另外, 接受者自身的知识底蕴, 兴趣与偏好等也直接影响知识共享的质量和效果;以及知识评价难以量化等方面, 当其他成员企业或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的本质特性强时, 合作者向他们学习, 吸收他们的知识、技能的机会就受到了限制。知识在组织间的正常流动受到了限制, 个人或成员企业拥有的知识就不能进行充分的共享。也就是说, 虚拟联盟知识共享的输入资源在转换过程中常常会受到了许多其他因素的干扰, 并不总是很顺畅, 这必然会影响到输出结果——虚拟联盟的敏捷性 (企业快速地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创新性等。并且, 知识在跨组织界面流动的不畅也势必会带来虚拟联盟知识共享活动资源消耗的增加。所以说, 知识所具有的本质性特征极大地影响了虚拟联盟进行跨组织界面知识共享活动的有效性。
2.3 知识共享手段方面的障碍因素
如前所述, 虚拟联盟的边界是模糊的, 理论上讲, 联盟运作时间的跨度可以从几天甚至几小时到几年或几十年, 其运作的空间跨度大多是多地域, 甚至是多国家的企业联盟, 同时从行业分布也可能从上游的理念设计到中游的生产再到物流、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多行业的集合, 这些对于虚拟联盟在有效进行知识共享中, 对技术手段的要求更高, 而现实却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2.3.1 技术手段薄弱
技术手段薄弱主要是指: (1) 缺少有效的计算机网络和沟通系统, 使遍及各地的伙伴企业间知识交流步履维艰; (2) 虽然建立起了数据库, 但由于涉及的知识面太宽泛, 很难进行去伪存真等相关技术处理, 致使知识被隐埋于错综复杂的数据库中, 使得知识需求者使用成本急剧攀升; (3) 对于已有的知识和信息, 缺乏应有的信息技术进行整理与综合, 以致大量知识资源很难得到有效的利用。因此, 薄弱的技术基础将令企业难以摆脱时间、空间和知识的数量及质量的钳制, 难以有效地共享与利用。
2.3.2 组织结构的缺陷
要进行知识共享, 要有必要的交流手段或交流平台, 诸如经验交流会、研讨会、小组学习等。然而, 在传统的金字塔式的企业组织结构中, 常常会使这些交流手段难以实现。在这种企业的管理结构中, 纵向看, 信息和知识的流向大多是单向的, 即信息和知识总是从金字塔的顶部通过重重层级结构流向底部。处于底层的人员只需要简单的服从, 无须进行交流和讨论, 因而也就极少存在信息反馈和知识反向流动。横向看, 每个人的工作都被组织定格在一个狭小的范围里, 按照管理者的安排来进行, 无法突破岗位对个人的约束和行业对企业的束缚, 彼此之间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很少, 交流的难度也较大。这样一来, 会严重妨碍知识共享活动的正常进行。
2.4 知识共享环境方面的障碍因素
知识共享活动的进行必须要有一定的客观环境作为支撑, 但目前这方面还亟待完善。归纳起来, 这方面的障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4.1 缺乏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
在实际中, 企业员工和单个伙伴企业在联盟中的地位和利益上的竞争关系, 而共享与竞争在理念上存在相互对立的一面, 往往会造成彼此之间的难以形成亲密无间伙伴关系。这种彼此不信任的人际关系, 给知识共享活动造成很大障碍。知识共享的主要回报是互惠性, 即在你遇到困难时我帮助了你, 日后当我需要帮助时你也会回报我。当这种理念成为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准则和文化认同时, 人们才都愿意贡献自己的知识。相互信任是知识共享的前提和灵魂, 如果没有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 知识共享就成了海市蜃楼。
2.4.2 缺少良好的共享企业文化氛围
众所周知, 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可对员工及每个伙伴企业的行为起规范、凝聚、激励和强化作用, 能有力地促进知识共享的顺利进行。但是, 如果缺乏这样的企业文化环境, 被一片拒绝或消极对待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所包围, 就会对知识共享产生阻碍。而在虚拟联盟中, 各个企业间经营的理念、运作的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上必然是千差万别, 譬如某个企业在观念方面对知识和人才重视不够, 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价值取向方面, 强调个人能力至上, 利己主义盛行, 奉献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匮乏;在上下级关系方面, 等级森严, 缺乏民主, 没有平等畅通的互动渠道等;那么它的知识共享活动就难以开展, 即使动用外力强制推进, 其成本也将是巨大的。
3 虚拟联盟中有序进行知识共享的对策分析
3.1 构建联盟内部知识市场
我们知道知识的真正价值主要是知识的创新与充分地交流与共享, 这对于虚拟联盟的发展其意义十分显著。但如何达到这一目标, 构建联盟中内部知识市场是一个极富挑战的课题。
3.1.1 要有有价值的交易标的物
若没有值得买卖双方投入此市场的交易标的物, 市场就成了无源之水。从买方的角度而言, 从这个市场取得的知识必须符合需要、方便取得, 并肯定能为自己带来预期效益。因此, 知识创造者 (卖方) 提供的知识内容要丰富实用, 且格式要规范易于交流, 并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例如使知识取得者不再需要花费太多费用与时间, 就可以了解、掌握并能熟练运用这些知识内容。
3.1.2 交易机制
联盟内部知识分享的最大受益者是联盟本身, 因此, 联盟的管理者应该扮演提供交易机制的角色, 为知识在联盟中能有序且快速地交流提供平台, 奖励知识创造与提供者, 让他们愿意分享知识;确保真正的知识创造者获得奖励, 而不是那些掠人之美者。同时也要维持市场的良性竞争, 只有市场能持续不断提供新的知识与技术, 市场才能活络及有效运作。联盟应该设法激励同仁竞相创造高质量的知识, 以争取更高荣誉或报酬。当然, 还要制定各种市场规范标准, 规范知识提供的格式、分类、确定哪些种类的知识可进入交易市场等等。另外还必须注意知识的定价。没有收获 (价格) , 哪来卖方?在联盟内部知识市场, 知识创造者获得的回报, 通常是个人的荣誉、升迁, 也包括财务报酬, 这是知识定价的最基本的依据之一。
3.1.3 市场组织
市场必须有谙熟知识交流特性的专业人员, 熟悉市场运作机制与规范管理者, 来促进交易与维持市场秩序。例如, 主管可以指派专人负责知识目录的编列, 以确定哪些知识符合进入市场的资格, 及时删除过时的知识, 找出哪些领域的知识匮乏, 激励专业人员创造知识等等。
3.2 建立知识共享库
虚拟联盟知识共享库的建立, 有助于企业成员间的知识交流, 加快知识共享的效率。一方面, 对于虚拟联盟内的部分专业性很强的知识, 例如企业技术心得等需要特定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才能学习的知识, 我们需要对此进行总结分类, 并与企业的技术心得进行一一对应, 最后把特定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技术捆绑在一起, 一并放在虚拟联盟的信息平台 (通常是联盟组建的网络服务器) 上, 这样就能够有效地降低知识模糊性与知识粘性产生的负面影响。更重要的一方面, 由于隐性知识的难以描述特性, 同时考虑到不同企业间对自身核心知识能力的保护, 无法对隐性知识进行系统书面的汇总, 就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把这些隐性知识显性化。第一种方式是可以把隐性知识载体 (通常为企业成员) 的信息进行编辑, 例如, 研发创新需要某种技术, 可是与这种技术相关的知识只存在于某些专家脑中无法书面表达, 而需要这些知识的人就可以在信息平台上搜索此技术的信息, 由此得知该专家研究的知识领域、知识类型、曾参与研发的技术成果等, 最后进行交流, 以达到知识共享, 知识创新的目的。第二种方式是对于无法言语及书面表达, 却能够用动作等的方式展示的隐性知识, 用现代的媒体技术进行汇编。例如, 把一支独特、优美的舞蹈用录像的方式进行记录, 并刻录成光盘, 这样不但能够使知识显性化, 并且节省了知识共享的时间和成本 (无需进行多次演示) 。
3.3 构建新的联盟文化
组织文化从意识形态层面对知识型员工的行为产生影响, 在联盟中营造浓厚的尊重知识和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 为知识管理的实施提供一种无形的凝聚力。联盟的制度和组织文化建设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 熏陶员工乐于参与知识共享, 最终沉淀为知识共享型的组织文化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
(1) 虚拟联盟需要树立一个整体的, 正确的道德观, 合作观, 能够引导各个伙伴企业全力发挥自身优势和绩效, 为虚拟联盟利益的最大化出力。合作过程中, 伙伴企业必须发扬团队精神, 在注意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为其他伙伴企业的利益考虑, 正确看待伙伴企业间核心竞争力的差异, 遵循商业道德和规范, 共同谴责和惩罚违规企业, 形成鼓励采用合作性学习策略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作用下, 任何伙伴企业用不正当的手段偷学、模仿其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都只会给自身利益带来影响。
(2) 虚拟联盟要建立一种融合成员企业文化差异, 差异对于学习来说至关重要, 它们给学习提供了能量和动机。要敢于向自己传统的习惯提出挑战, 敢于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支持各成员之间知识有效分享的新型组织文化。这样的组织文化具有信任与合作, 开放性的特征。开放性的组织文化, 要求员工或单个企业间的积极交流, 通过交流减少因为语言不通, 个人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误会;鼓励虚拟联盟成员在自己企业的边界之外寻求新的知识资源, 和其他的伙伴企业进行知识交流, 由此加深团队的凝聚力;提倡企业成员都抱着学习态度, 相互分享有用的知识, 从而形成一个虚拟联盟内鼓励知识共享的良性循环。
3.4 建立成员间的信任机制
知识转化的基础是信用, 相互信任是知识共享的灵魂。要激励人们愿意共享自己所拥有的知识, 必须要有企业的信用体系作保证, 使得个人贡献出来的知识不会被他人盗用或滥用。因此, 应针对虚拟联盟的特点, 通过适当的方式来快速建立和发展信任机制。
3.4.1 对合作伙伴的甄别
通常, 虚拟联盟主要根据核心能力原则来进行伙伴选择, 但同时也需要重视候选伙伴的信用等级。对于候选伙伴企业的信用等级的评定可以利用第三方资讯进行评定, 如根据专门的信用等级评定机构对其进行信用认证, 其指标可以包括候选企业的成立时间长短、资金实力、企业文化等;同时可以设定一个进入虚拟联盟的最低信任度, 只有那些信任度高于该指标的企业才有可能成为虚拟联盟的成员企业, 从而将一些潜在的危险伙伴排除在虚拟联盟候选伙伴之外。同时, 在联盟成立后, 仍需建立联盟内部信任评审体系, 即建立合作伙伴的信誉、风险偏好、竞争能力及行为机制评审体系。
3.4.2 建立对机会主义行为的防范约束机制
包括制订合同或契约和缴纳保证金, 对企业行为进行规范。在虚拟联盟组建初期, 虚拟联盟的决策层可以订立合同或契约, 规定了每个虚拟联盟成员需要尽的义务 (包括必须把自身知识与技术进行一定的共享) 。这些合同条款必须做出, 是因为参与虚拟联盟的合作伙伴间信任关系的形成是由博弈产生的信誉机制, 成员企业为了建立良好的信誉机制, 在开始阶段都乐于采取合作的态度。但这种出于自愿的行为具有不稳定性, 存在着潜在的威胁, 并且随着联盟存续期的延长而加大。因此, 为保证合作各方在交易过程中严格执行事先签定的协议, 必须制定完善的合同约束机制。与此同时, 还可以缴纳保证金的方式强化。该保证金在联盟成立之初可由各伙伴企业缴纳, 金额不要太大, 放入专门账户中由专人管理, 并规定在每一规定时间 (一季度或半年) , 将各企业的可分配利润的一定比例转入该账户中, 该保证金还可由指定人员运作, 确保该资金的保值和增值, 联盟延续时间越长, 各企业在账户中的保证金数额就越大, 这与联盟存续期越长其稳定性所受影响越大呈正相关关系, 如有企业此时违反已签订的条款, 就可以扣除其保证金, 使其违规成本骤然攀升。如果没有违反, 联盟解散时联盟再对企业按比例分配保证金, 以此来强化伙伴企业的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罗志勇.知识共享机制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3:116~168
[2].廖成林.虚拟联盟管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214~239
[3].孙锐, 赵大丽.虚拟联盟知识共享困境及对策[J].商业时代, 2008, (2)
[4].周在天.虚拟联盟中知识共享问题研究[J].价值工程, 2005, (9)
[5].陈菊红, 林聪.虚拟联盟知识共享的过程及其博弈分析[J].情报杂志, 2005, (2)
虚拟联盟模型 篇6
1 工艺创新虚拟动态联盟的概念与特征
1.1 概念
虚拟组织(Virtual Organization)是相对于实体组织而言的一种组织结构。美国学者Kenneth Preiss、Steven L. Goldman和Roger N. Nagal于1991年提出虚拟组织概念以来,虚拟组织在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下己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3]。在虚拟组织研究的基础上,Goldman等(1994)提出了虚拟化创新联盟的概念,认为这种组织是分散在一个或几个大公司内部多个独立机构之间的核心能力机会联盟,这些独立机构通过信息联系,共享技术和成本,能够彼此利用对方的资源[4]。而Martins等人(1996)则将虚拟创新联盟定义为:团队中的成员们在完成同一项研发项目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程度地运用技术交流来完成该项不可能独立完成的研发项目,该团队成员间的交流跨越了空间、时间和关系的界线[5]。目前,国外不少学者认为,虚拟创新联盟代表了21世纪新的组织结构以及使传统企业组织获得新生的模式。
依据以上分析可知,工艺创新虚拟动态联盟是指由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组织(科研院所)之间基于工艺创新任务而构成的具有网络关系并超越时间、空间约束的临时性动态联盟[6]。该组织具有动态响应企业创新需求的能力,以企业工艺创新为中心,以解决企业生产问题为目标,并通过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应用,联合各成员的人力、设备、技术等共同改造或开发某项工艺技术、工艺设备等。
1.2 特征
依据工艺创新虚拟动态联盟的概念,可看出这种新型的组织结构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组织的三维虚拟性。该组织是结构虚拟、时间虚拟以及空间虚拟的三维叠加。结构虚拟是指虚拟动态联盟没有固定的组织结构,参与方之间的协作是基于信任和资源的共享,其组合不存在正式的合同关系。时间虚拟是指参与方的协作在时间上可以灵活安排,可以是同步也可以是异步之间,其组合也是临时的。空间虚拟是指参与工艺创新虚拟动态联盟的成员方在空间上往往是分布的,彼此可能距离遥远,并且其地理位置也可以不断移动。
第二,组织边界的模糊性。工艺创新虚拟动态联盟的组织边界模糊性主要体现在,这种组织的边界并非僵硬化或固定化的,而是具有可渗透性和灵活性,即以变化的结构代替原先那种相对固定的组织结构,以柔性组织结构模式替代刚性模式。而这种模糊边界的产生主要依赖于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平台。
第三,组织的临时性。工艺创新虚拟动态联盟是为实现企业临时存在的工艺创新问题,通过信息网络联合拥有能够实现该工艺创新资源的若干企业而形成的网络化、分布式动态组织。这种组织随工艺创新问题的产生而产生,随创新的实现而结束,是一种临时组成的具有企业功能的组织形式。其中组织成员不固定的,这些成员可以随着任务的不同而不断加以调整、变化。
第四,合作成员的资源互补性。与传统的组织结构形式不同,它更加强调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企业在工艺创新资源上的互补性。因而无边界创新网络是解决工艺创新资源限制性问题的一个强有力的途径——企业不必再需要具备工艺创新所需要的全部资源,而只要知道哪里有这些资源和如何去与这些资源发生联系。
第五,信息技术的支持。由于工艺创新虚拟动态联盟的成员是跨越地区、跨越时间的,因此进行工艺创新时成员必须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交流[7],例如信息处理技术中的LVIIS软件、财务软件和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等;远程交互技术中的网络通信技术Internet、Intranet等,支持异地同步工作的CAD和WANs,方案输出技术中的EDI、共享数据库技术等。
2 工艺创新虚拟动态联盟的组织架构
工艺创新虚拟动态联盟的组织架构有两个层面:一是企业内部工艺创新组织形式的虚拟化,即以特定的工艺创新项目或任务为导向而结成的任务团队。团队的成员来自同企业的不同职能部门,通过模糊职能部门的界限而使工艺创新团队与职能部门之间加强横向协调性。二是企业内部形成动态联盟后,还会与外部实体基于工艺创新需求而形成动态联盟,即工艺创新组织结构在形式上突破了有形界限,以创新资源的互相依赖性和创新信息的共享、合作等为目的,通过与外部组织(其他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之间并利用信息技术模糊外在界限及地理障碍,实现远程工艺创新合作(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每个工艺创新虚拟动态联盟由领导和一般成员构成。领导更多产生于核心企业,而虚拟动态联盟中的成员则来自于核心企业以及各参与方,这些成员根据工艺创新任务的需要将从原组织中脱离,组合为临时性的工艺创新虚拟动态联盟,工艺创新任务完成后,成员重新返回到原来的组织,虚拟动态联盟解散。而参与方可能会唯一参与一个虚拟动态联盟,也可能会同时参与其他虚拟动态联盟的创新活动,即一个工艺创新虚拟动态联盟的同一个参与方可以同时参与多个虚拟组织。
此外,在工艺创新虚拟动态联盟中,工艺创新是组织核心任务,工艺创新发起的企业为核心企业,核心企业与外部组织视为组织要素,组织要素与组织核心之间以工艺创新为目的,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工艺创新有关的人员、信息等交流,共同参与创新开发与扩散。该组织的核心思想是企业能够快速地组成一个柔性的工艺创新虚拟动态联盟来完成创新任务,从而减少创新周期。
3 工艺创新虚拟动态联盟的生命周期
在工艺创新虚拟动态联盟中,核心企业提出工艺创新要求,到组成工艺创新虚拟组织完成创新任务是一个过程,即工艺创新虚拟动态联盟是一个包括了搜寻-形成-解散完整生命周期的组织体(如图2所示)。
3.1 搜寻
核心企业出现需要解决的工艺创新问题(创新提出)时,如果该企业没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独立完成工艺创新,它则会作为工艺创新虚拟动态联盟的发起者在互相有关系的网络中搜寻具有合作可能性的成员,从而获得工艺创新所需要的资源和能力[13]。在这个阶段,合作成员会逐渐向工艺创新虚拟动态联盟靠拢,而工艺创新的提出是工艺创新虚拟动态联盟成立的驱动因素。
3.2 形成
工艺创新虚拟动态联盟完成创建后,所有的参与成员就像工艺创新虚拟动态联盟的一个部门那样运作,各自负责工艺创新的某一项具体内容,并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工艺创新信息的交流,从而通过合作共同完成工艺创新。如果有必要,该阶段也可能会不断从组织外部继续选择具有所需能力的合作成员。
3.3 解散
当工艺创新虚拟动态联盟完成工艺创新的所有任务,达到创新目标后,工艺创新虚拟动态联盟则会解散,参与成员会回归到以前的状态,进行它们正常的经济活动, 或者进入下一个工艺创新组织的参与。
4 工艺创新在虚拟动态联盟中的组织流程
工艺创新在虚拟动态联盟中的组织流程详细包括了工艺创新提出的组织流程、创新合作的组织流程和创新实现的组织流程三个方面。
4.1 工艺创新提出的组织流程
当核心企业接受到来自内外部工艺创新动力源的创新动力后,通过组织企业决策者进行工艺创新决策并确定了工艺创新目标后,这时核心企业会将工艺创新的相关创新指令传输到企业内部的各部门以及企业外部的其他合作成员方,企业内部容易达成共同的创新合作意向,而企业外部的其他成员方则需要对创新目标的合理性、创新任务的分解、合作条件等问题进行相互反馈,直至创新计划在创新组织内的完全被接受,具体如图3所示。图中实线箭头表示工艺创新计划指令的传达,虚线箭头表示动态联盟间在创新指令的传达过程中有关信息的交流。
4.2 工艺创新合作的组织流程
当工艺创新的合作成员方接受工艺创新的指令并完成工艺创新任务的分配后,成员方会根据工艺创新所分配的任务对创新方案进行论证,并形成各自负责的创新子方案,其次,工艺创新组织结合各成员方所提交的子方案形成团队创新方案,并将该方案报批给提出工艺创新需求指令的核心企业(工艺创新虚拟组织的负责人),如果方案则会通过审批,则交付工艺创新方案,如果未得到审批,则需要重新进行论证,直至审批通过。在工艺创新合作的过程中,组织的成员方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实现创新信息的交流(如图4所示)。
4.3 工艺创新实现的组织流程
工艺创新方案最终交付后,工艺创新即表示实现,这时核心企业内部来自于各部门的工艺创新参与人员解散,回归原先所在的职能部门继续从事以前的工作,核心企业则需要进一步完成工艺创新的扩散。其他成员方则会从工艺创新组织中解散,并从事自身业务,直到新工艺创新需求的出现及创新指令的提出,创新组织则会再次形成(如图5所示)。
5 结论
工艺创新虚拟动态联盟的本质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各实体组织间通过契约关系与特定组织或业务部门结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联盟过程。工艺创新虚拟动态联盟的主要优势在于其灵活性,即工艺创新虚拟动态联盟能够有效利用分散的创新资源,有助于企业快速实现工艺创新,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因此,对于处在信息化环境中的企业而言,虚拟动态联盟无疑是一种促进企业有效实施工艺创新的新型组织结构,但在采纳这种组织结构时要注意解决好以下问题:
(1)工艺创新虚拟动态联盟的创新效率问题。工艺创新虚拟动态联盟是成员间为了及时响应工艺创新需求而结成的暂时性联盟,根据经济人假设,虚拟动态联盟中的每个成员都希望以最小付出获得最大回报,这就不可避免要产生搭车现象。当每个成员都以这种方式进行决策的时候,整个组织的创新效率很难达到最优。
(2)工艺创新虚拟动态联盟中成员间的信任问题。由于虚拟动态联盟具有临时性特征,如果联盟内缺乏长期合作的思想与有效的约束制度,成员彼此间可能会由于相互不信任而导致合作失败。所以工艺创新虚拟动态联盟的临时性特征虽然能在时间上缩短企业的工艺创新周期,但是也会为成员彼此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带来困难。
(3)工艺创新虚拟动态联盟中的隐性知识传播问题。由于工艺创新中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而这些隐性知识是不可言喻和不易察觉的,因此,当这些隐性知识对工艺创新的进行起关键作用时,对这种知识的识别、传播和共享进而推动工艺创新合作则会成为组织内的难题。
摘要:提出一种适应信息化环境的新型工艺创新组织结构——虚拟动态联盟,并分析虚拟动态联盟的概念、特征、组织架构以及生命周期,提出工艺创新在虚拟动态联盟中的组织流程。
关键词:工艺创新,新型组织结构,虚拟动态联盟
参考文献
[1]ZAMMUTO R F,O’CONNOR E J.Gaining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Benefits:The Roles of Organization Design andCulture[J].Academy of Management,1992(10):17
[2]张伯鹏,汪劲松,郑力,等.先进制造技术基础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机械工程,1997(2):60-63,124
[3]PREISS K,GOLDMAN S L,NAGEL R N.21st century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strategy:an industry-Led view[M].Iacocca Institu-te,Lehigh University,1991
[4]PRESS S G R N K.Agile Competitors and Virtual Organization[M].Wiley:New York,1994
[5]FRANCES J,MILLIKEN L L M.Searching for common threads:Un-derstanding the multiple effects of diversity in organizational group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6,21(2):402-433
[6]MILES R E.The new network firm:a spherical structure built on ahuman investment philosophy[J].Organizational Dynamics,1995,23(4):5-18
陶瓷产业动态联盟企业模型研究 篇7
动态联盟的优势在于对市场机遇把握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当前陶瓷企业的竞争主要侧重点不仅在于产品质量、产品价格、销售品牌等方面的竞争, 更重要的是市场机遇的竞争。在当前以订单为驱动的生产模式下, 如果企业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信誉度等大致相当, 优先抢到订单的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胜出的可能性就会偏大。
在动态联盟机制下, 企业基于市场机遇临时结盟, 利用网络组织动态虚拟合作, 提高了生产的灵活性。陶瓷企业不再局限于原有的客户关系群体, 可以拥有更多的盟员合作伙伴, 从而集中各个企业的核心能力, 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市场机遇实现后, 联盟组织解散, 盟员企业可以另外寻找新的市场机遇组建新的动态联盟。
陶瓷区域性动态联盟可以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等外部环境因素的作用。陶瓷行会等第三方组织可以在动态联盟平台中起到调解员和监督员的作用, 审核陶瓷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机遇的真实性, 监督各企业间合同的履行情况, 从而提高企业的信誉, 保障动态联盟模式的实施。
鉴于陶瓷行业的特点和信息化实施程度较低, 陶瓷行业动态联盟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 实用化的理论和模型有案例出现, 但大规模推广和应用尚不成熟。
2 包含环境因素的动态联盟企业模型
企业不能孤立的生存, 任何企业的运营必然与周围的各种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动态联盟模型是以企业实体为基础的虚拟组织, 描述的对象是区域性群体企业。引入环境因素是跟动态联盟的特点分不开的, 动态联盟的特点为虚拟性、敏捷性、基于契约。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 动态联盟企业组织是虚拟的, 企业的信息资料具有不透明性和隐蔽性, 单凭企业信息介绍和交易特征不能得到真实、准确、全面的信息。因此, 动态联盟企业在虚拟环境下开展业务需要第三方机构的监督, 建立良好的运作体制和虚拟企业运作环境, 以确保企业信息和业务信息的真实性, 谨防商业欺诈。动态联盟本身是靠契约和信用组织起来的利益联合体, 各盟员之间必须严格履行契约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盟员企业的信誉度和动态联盟的成败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如果中途其中任何一个盟员不能履约, 那么动态联盟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甚至导致动态联盟的失败。如何确保契约的履行和提高企业的信誉是动态联盟正常运作的有力保障。所以, 这种起监督作用的第三方机构是必要的, 我们要把它放到环境因素中去分析。
3 陶瓷产业动态联盟模式关键技术
本课题所用的关键技术有:①使用非结构化转化为结构化模式完成了任务描述和存储, 并设计成灵活的编辑方式, 各任务子项可以增、删、改, 从而实现了联盟任务的描述和扩展。②利用AHP进行动态联盟盟员伙伴选择是由盟主企业、盟员企业、专家协会三方共同完成的, 专家协会发挥了评审和信誉保障作用。在组建动态联盟时, 盟主企业不必亲自考察各个盟员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专长、信誉评价等各方面因素, 把这些繁琐的任务交给专家协会来完成, 可以直接利用由专家协会提供的企业客观描述数据和企业综合评分, 只要每次确定AHP算法所需要的各因素的权重加上企业报价因素即可找到合适的联盟伙伴。于是, 盟主企业可以专注于自身的业务, 既缩短了组盟的时间, 又提高了组盟的安全性和组盟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