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联盟

2024-09-28

价值联盟(共7篇)

价值联盟 篇1

所谓联盟, 管理学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伙伴在互相承诺和信任的基础上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合作。高校联盟则是若干所各有特色的高校, 以提高办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提升高校竞争力为共同目标, 本着“以生为本, 开放建设、机制创新、合作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 以共享互融, 文、理、工、医、艺等多学科互补为优势, 以联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共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突破口, 同时建立一套完整的与之相适应的运行管理机制。高校联盟是一种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 具有边界的模糊性。联盟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边界和层级, 高校之间仅以一定的契约联结起来, 打破了传统高校管理行为的地域界限, 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变外部竞争为内部协调, 产生一种“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战略联盟竞争局面。

1. 价值分析

(1) 从建城到办学的转向。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加速发展, 大学正在逐渐从一种边缘性或适应性组织走向社会发展的中心位置, 成为一种核心组织和主导力量。因此, 一个地区, 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 在面临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时, 充分意识到要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向高级形态的转变, , 必须转变传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方式和途径, 建立以教育为基础、以高等教育为重要依托和发生器的先进社会组织结构, 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兴办大学城在区域发展上就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学城作为一种伴随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 促使各级地方政府开始寻求新发展的办学模式, 在短短的十几年内已在中国大地斐然兴起, 大有恰似“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据统计, 至今, 中国已建有50多个大学城, 其中已经产生较大影响的大学城有杭州大学城、宁波大学城、北京东方大学城、北京华北大学城、上海大学城、福州大学城、天津泰达大学城、青岛大学城、广州大学城和合肥大学城等。目前, 大学城建设的投入和规模已到达了一个峰值。然而投入是否得到合理规划和支配?是否产生所期望的成效?南方周末曾报道过东方大学城, 细数了作为中国第一个大学城的十年运行情况, 揭示了大学城建设的不少问题[1]。这些对投资效益的诉求开始成为大学城建设的主要问题。伴随着这种诉求, 地方政府开始由“建城”向“办学”转向, 建设区域高校联盟, 改革大学城区域内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实现教育资源共享、降低教育成本, 提高教育效能, 实现教育创新成为位于大学城内所有高校在“十二五”规划中列出的重要工作内容。区域高校联盟能发挥资源最佳效益、减少浪费。有利于具有不同特点的学校优势互补、强强合作, 将各自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教学研究领域, 把有限的资金集中用在最好的地方, 能让学生感受优秀教师的教学;在校企联系方面, 能够组成良好的团队, 承担更多、更为复杂的课题, 为高校提供更多的服务。

(2) 从共享到互融的延伸。

20世纪末21世纪初, 国内大学联合体在许多城市涌现, 教学联合体作为一种教育发展模式曾经风靡一时[2]。江苏省教育厅就分别在江苏南通、徐州等6个地区启动了高校区域教学联合体建设工作, 目的是要盘活现有高校教育资源, 使之集成优化, 实现区域高校间教育资源的共享[3]。打破以往高校封闭办学模式, 努力实现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设备互享、图书互借、实验互开、信息互通、场地互用。[4]”然而有关学者对长三角地区, 运行较为成功, 声势颇为浩大的某大学城教学联合体教育资源共享情况作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 在该占地10km2, 投入了77亿元人民币, 拥有14所大专院校的大学城中, 进行过跨校选课的学生只有10%, 因此“课程共享”就明显是一句停留在口头上的响亮而诱人的口号。关于师资共享, 有40.17%的学生表示在他们的课堂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外校老师的身影。至于参加外校的学术活动, 有71.97%的学生与外校举办的各种学术活动无关。公共平台建设是多校合作的纽带, 但是有90.75%的学生表示由于大学城内还没有实现免费的电脑联网, 因此公共平台中选课信息不足, 信息传递不够快捷。然而, 在该项调查中还显示了绝大多数的同学都是希望能够与他校共享课程、教师等教育资源的, 学生们对共享保有积极的价值期望。因此, 我们可以总结出教学联合体内资源共享的现实和期望之间还是存在着鸿沟。透析其深层原因: (1) 地理空间上的阻隔。虽然同在一所大学城内, 但是由于现在高校普遍规模庞大, 且城内校际之间交通不便, 使学生跨校听课困难。 (2) 实际利益的冲突。多元化导致对利益的封闭或是无序的竞争, 并因此而阻隔共享与合作。因此, 大学城存在着教育资源共享不足问题, 大学城高校间距离“共享”“联合”的路还十分遥远。大学城教学联合体在经历10年左右的热潮之后, 建设工作趋向缓慢, 进入低谷, 遭遇瓶颈期。因此, 教学联合体的可持续发展路在何方?

高校联盟给教学联合体提供了一个概念延伸, 即从“共享”走向“互融”。以联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共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突破口, 同时建立一套完整的与之相适应的运行管理机制的做法将高校和高校之间的协作关系从资源共享层面深入到联合育人的层面。

2. 路径设计

组建高校联盟的目的就是利用各高校均有自己的优势领域这一特点, 将自身优势领域的资源让其他高校的弱势领域共享, 同时也让自己的弱势领域分享其他高校优势领域的发展成果, 实现高校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在此基础上, 实现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大学功能上的共享互赢。从路径设计来讲, 可由以下步骤来实现目标。

(1) 转变观念, 正确认识联盟的重要作用。

高校联盟是一种新的管理方式, 要求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放弃本位主义思想, 做到求同存异, 借助联盟整合各高校的优势资源, 由“单兵游击”转为“军团作战”, 达到协作制胜, 联盟共赢的目标。传统的高校竞争方式是采取孤军作战寻求发展, 以超越竞争对手为目的的。而高校联盟是基于一种新的合作竞争观, 即认为竞争并不排斥合作, 有时合作更有利于提高效率。因此要求联盟成员校改变以往的竞争思路, 坚持“共赢策略”。联盟高校旨在创造并分享一个不断成长的更大的发展空间。

(2) 培育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高校联盟的实质是一组相关核心能力的组合。只有联盟成员校都拥有了核心竞争力, 才可以同合作伙伴实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否则, 即使短期内实现了联盟合作, 也难以取得长远的发展和成效。联盟内的各高校都必定是具备各自的特色和优势的, 这为高校联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是, 还必须尽可能的培育并突出各自的核心竞争力。每个高校要适当的摒弃“大而全”的思想, 认真审视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并对未来的人才市场、就业市场、经济市场进行科学的分析, 进一步找准高校的定位, 将有限的资源专注于最擅长的某一点或某几点上, 形成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专业进退和整合机制对非专长部分进行剥离或者转移。只有这样, 才能将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在刀刃上, 并获得战略联盟所必备的优势能力, 也才可能充分利用联盟获取竞争优势, 使联盟做强、做大。

(3) 建立理想的组织机构。

联盟成员校在收益、竞争以及战略目标方向和文化协调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 在实践操作中, 容易引起联盟各方的矛盾和冲突, 而这种矛盾和冲突若没有得到适当调解的话, 必然使联盟瘫痪、解体, 导致失败。因此, 必须成立能承担起协调工作的组织, 并由教育主管部门、联盟成员校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成员。该组织必须具备完整的信息网络, 以对高校内外不断变化的情况作出迅速的反应, 并具有一定的权力和权威, 能对联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进行有效调解, 以完成联盟任务。因此, 成立高校联盟委员会作为中央协调机制, 由教育主管部门领导、联盟校校长任领导小组成员, 下设指导委员会、执行委员会、联盟管理人员以及各项目委员会。通过这个组织协调战略联盟的各项建设任务。

(4) 制定科学合理的框架协议。

高校联盟应以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为切入点和突破口, 不断加强深层次合作与交流, 充分利用优质办学资源互补优势, 发挥人才培养中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就必须制定科学而合理的联盟人才培养框架协议, 具体可包括:

(1) 实施本科生交流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在本科生层面主要开展跨校转专业、课程学分互认和学生第二校园学习交换。其中跨校转专业是指将转专业从校内扩展到校际之间;交换学生是指学生可以在另一学校进行一学期或多学期的学习, 校际间互相承认交换生在他校学习和交流期间取得的课程成绩与学分。在研究生层面, 依托各校的优势学科设立若干个学科培养平台项目, 作为校际互访研究平台, 面向联盟成员校研究生接受申请, 获准者可进行为期半年或更长时间的访学研究。校际间互认访学期间取得的课程成绩与学分。

(2) 充分利用地理优势, 联合举办系列暑期学校, 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教育品牌。依托各自优势学科, 充分利用联盟校教师和学科优质资源, 联合举办系列暑期学校, 为联盟校及整个联盟区域本科生、研究生、青年学者乃至社区居民开设课程和专题讲座;加强与同区域其他联盟高校的联系, 加强与我国“C9联盟”、澳大利亚“G8”联盟、乃至美国常青藤高校联盟等大学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扩大在国内和国际的影响力。

(3) 联合开展教材建设, 教学与教改研究;联合建立和发布以精品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为主的学分互认课程目录;联合建立共享的网络教育平台, 进行远程学习。

(4) 建立人才培养对口部门定期交流机制, 进行相互间交流、学习和借鉴。每年分招生、培养、学位和学籍与培养机制改革四个模块各召开一次本科教务管理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会议和研究生院业务交流研讨会, 由联盟校相关部门轮流举办。

(5) 联合开展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青年导师队伍培训工作。共同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成长提供帮助。

(6) 建设联盟校专门网站, 用于特色展示、信息发布、课程互选、实践互动。

(7) 联合举办以同专业本科生为主参加的联合野外考察、联合生产实习、联合设计实习、联合社会调查等各种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 为联合培养实践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8) 积极推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引领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培养向全国一流大学接轨。

摘要:文章对区域高校联盟进行了学理上的价值分析, 提出高校联盟的成立是从建城到办学的转向, 是从共享到互融的延伸。在价值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区域高校联盟建设的路径设计, 主要应从转变观念, 正确认识联盟的重要作用, 培育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建立理想的组织机构, 制定科学合理的框架协议等四个方面进行。

关键词:高校联盟,价值分析,路径设计

参考文献

[1]陈新焱.东方大学城:中国第一个大学城的十年生死[EB/OL]. (2010-6-25) [2012-6-30].http://www.infzm.com/con-tent/46784.

[2]杨兴华, 任爱珍.常州高职园区教学联合体资源共享体制、机制的研究[J].高教研究, 2009 (6) :86-91.

[3]范亚芳.高校区域教学联合体文献资源共享运行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07 (8) :120-123.

[4]徐州高校教学联合体建设正式启动.[EB/OL] (.2006-9-30) [2012-6-30].http://www.xze.cn/portal/showtopic.jsp?id=8461.

借力联盟实现创新技术商业价值 篇2

由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主办的“仪纶纺织产品开发技术创新联盟”专题论坛是“第17届(2015年度)全国纺织新产品开发研讨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探讨了中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新一代合成纤维——仪纶的产品开发、推广及合作。

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主任李斌红,中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卢立勇、销售服务部经理阮云峰、副经理吴旭华,中石化化工销售公司处长张有定,合成纤维部副经理王九荣,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产品事业部主任陈宝建、创意总监李雷以及国家纺织产品开发基地企业代表、中国流行面料入围企业的近百名代表参与了此次活动。

研发者说

仪纶将成产品创新理想原料

作为仪纶产品一路开发的亲历者,没有谁比中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销售服务部副经理吴旭华更了解仪纶了。

吴旭华介绍,仪纶是中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新一代合成纤维,是仪征化纤和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共同承担的“十二五”科技攻关项目的超仿棉产品。仪纶具有聚酯纤维的抗皱、保型、易洗、快干等优点,又具有棉等天然纤维的柔软、舒适、抗起毛起球等优点,既可以部分代替棉花,减少纺织品对棉纤维的依赖,缓解粮棉争地问题,又可以作为普通聚酯纤维的升级换代产品,是纺织产品创新的理想原料。

“仪纶是一种合成纤维,但不是普通的合成纤维,它之所以新,是因为它是创新联盟自主开发的一个专利产品,目前拥有17项发明专利,可见其新。”吴旭华自豪地说。

仪纶柔软舒适,触感优于其他纤维。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曾经对应用了仪纶纤维的机织平纹面料做了经向和纬向的弯曲刚度测试,结果显示比棉和涤纶低得多。此外,该面料抗起毛起球等级可以达到4级。吸湿快干也是仪纶的一大特性,其毛细效应、扩散速度都高于棉,比如仪纶芯吸的高度可高达65,而棉为3。仪纶面料的色牢度也比较高,无论是在酸性还是碱性条件下测试,产品的耐光色牢度均在4级及以上。

趋势分析

通过混纺发挥最大优势

如何应用一款纤维研发出让服装设计师和服装品牌满意的面料?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产品事业部创意总监李雷认为,需要从设计、质量、可持续以及性价比四个方面来组成产品矩阵,仪纶也不例外。

李雷分析,从设计角度看,结合仪纶的特点,应关注质感条纹、格型演绎、肌理表面、风格纹理等设计,从视觉、感官效果、穿着效果等几方面发散思维。

从风格角度看,仪纶面料开发可关注与正装相关的钱布雷布元素、粗糙质地风格、微形纹理、纹理触感、柔软触感。现在有很多面料采用了双面风格,表面是一种风格的面料,里面是仪纶面料,既保证了外观的特性,又不失内在的柔软性和亲肤性。

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产品事业部项目经理解廷儒结合仪纶产品的特性以及开发现状,分析了产品的开发方向及开发要点。

目前,仪纶纤维已经达到了量产,已经有万吨级的连续生产装置,且已开发出多款产品。从技术角度讲,仪纶拥有常压可染的优势,特殊的漂白工艺使其着色鲜艳。

结合仪纶的优势、特性和市场需求,解廷儒分析仪纶更适合混纺使用,开发多元化、复合功能型、舒适性的面料及服装;开发更多棉纺、麻纺和毛纺等系列的混纺面料;开发休闲、运动及家居等系列产品。

从开发方向看,仪纶面料应用领域较大的是休闲装,包括衬衫、裤装、西装、风衣、夹克和大衣。其他应用领域还有运动、家纺和特殊风格纺织品等。

解廷儒总结,仪纶产品应用范围较广,适合各类混纺面料,品类涵盖棉、毛、麻和再生纤维素纤维领域,产品优势明显。

应用心得

仪纶面料获认可

来自鲁丰织染有限公司的宋琳就超仿棉开发背景、开发情况、市场开拓情况、产品特点与优势、产品展示、开发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讲解,为仪纶纤维的开发运用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宋琳谈到,鲁丰使用仪纶纤维开发出的超仿棉产品主要有四个优势:面料的上染速度快、上染率高、色牢度高;面料经过免烫处理后具有良好的免熨烫效果;面料具有良好的吸湿透气效果,防紫外线性能满足GB/T 18830-2002标准UPF>30且T(UVA)AV < 5%;面料经过绿色环保的液氨技术整理后,布面外观平整,光泽自然柔和,手感柔软、光滑、穿着舒适,无起毛起球现象。

价值联盟 篇3

关键词:技术标准联盟,专利价值,专利筛选,评估

技术标准联盟是以制定和推广应用技术标准为目标而组建的联盟,通常包含产业内大量的创新主体和涉及合作伙伴的众多专利技术,以专利的高度共享与综合集成为重要特征。以技术标准为目标导向的专利价值评估与专利筛选是技术标准联盟的一项常规性工作,需要定期和不定期开展,通过专利价值的科学评估与专利的合理筛选,可以明确联盟伙伴的专利价值,识别出标准的核心专利和外围专利以及必要专利和非必要专利,将必要专利纳入技术标准,为联盟技术标准的专利群布局和专利许可模式选择及收益分配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在专利价值评估环节,评估的对象是联盟各伙伴拥有的专利,既可以对单一专利进行评估,也可以对组合专利进行评估; 评估的范围既包括已有专利,也包括新生专利; 既考虑专利自身的价值,又重点强调专利对于技术标准的重要性。在专利筛选环节,需要根据各专利价值的高低,筛选出必要专利将其纳入技术标准。由于专利价值评估和专利筛选是一项复杂的管理工作,如果评估指标和评估的过程以及专利纳入技术标准的规则不合理,将无法使伙伴达成一致并愿意贡献各自的专利,因此要求技术标准联盟的专利价值评估和专利筛选的方法手段既要科学合理,又要简单、易操作,使该项工作具有有效性和可靠性。

1 文献回顾

国内外学者关于专利价值的研究,主要包括专利价值的影响因素、评估指标与方法。一般认为,专利价值包括技术价值、经济价值、市场价值、权利价值等[1,2]。

专利价值主要从引用次数、被引次数、同族专利数、专利范围、专利所有者身份、专利请求数、专利异议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估[3],其中引证文献和被引情况两项指标是学者们普遍采用的基础性指标,然而Harhoff等[4]也发现被异议的专利往往具有较高的价值。专利价值主要取决于专利质量,专利质量受到多因素的影响[5],Ernst[6]将衡量专利质量的指标分为专利授权占专利申请的比重、技术范围、国际范围、专利引用频率等。大部分学者的研究集中于专利的技术价值,如胡小君等[7]提出基于结构化数据的专利技术价值多维分析框架,认为基于“专利向心引用网络”的专利结构指标可以对专利技术价值的全面判断提供参考。一些学者的研究涉及专利的商业价值,如李正卫等[8]的研究表明,研发力度大、校企合作、技术激进度低、具有过程创新特征的专利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借助代理机构进行专利研发和推广以及提高技术重要性对专利的商业价值有积极的影响。

一些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专利价值评估指标和方法进行了研究。从专利文本自身的价值出发,可利用数值类数据( 包括权利要求项数量、专利被引用数量、引用其他专利数量) 和非数值类数据( 分为名称类、编号类、日期类和其它类) 进行专利价值评估[9]。还有很多学者从专利存续期的视角切入,如张古鹏等[10]基于专利收益指数分布特征重新构建了专利价值模型,考虑了存续期未终止专利数据,以及专利及申请人特征对专利价值的影响[10]。

部分学者对特定情境下的专利价值影响因素和评估指标进行了研究,以处于专利质押状态下的专利价值为例,薛明皋等[11]以我国2004—2010年176份专利质押贷款数据为样本的研究表明,质押状态下的专利属性仍是决定专利价值的关键因素; 唐恒等[12]以专利质押贷款中的专利价值为对象,构建了包含法律价值、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3个一级指标的专利价值分析指标体系。

目前,关于专利价值的传统评估方法包括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也有学者进行拓展性研究,提出的评估方法包括实物期权法、产业标准法、价值增量法、专利组合的算数估价等[13],还有很多学者给出基于专家判断和智能化的专利价值评估方法,如AHP方法[14]、机器学习方法、神经网络方法[15]。

综上,关于专利价值,国内外众多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当前研究侧重于挖掘影响专利价值的因素并设计专利价值的评估指标和方法,多数学者能够在某些专利价值衡量指标方面达成一致,然而,很少有学者对技术标准中的专利价值及其在技术标准中的价值体现开展研究,相关研究只涉及技术标准与专利的关系[16,17],技术标准下的专利许可与定价[18]、技术标准中的专利引用网络[19],此外,对于技术标准中的专利筛选问题研究较少,还难以为技术标准联盟的专利价值认定和专利纳入技术标准的相关活动提供有效的理论方法支持。

2 技术标准联盟的专利价值评估体系

2. 1 专利价值评估指标

已有的研究很好地解决了专利价值评估问题,但多数是从专利自身的价值出发,未能充分考虑专利在技术标准中的重要性和价值体现形式,因此,结合有关文献和专家意见,根据科学性、简便性、易获取性和标准导向性等原则,设计技术标准联盟专利价值评估指标,如表1所示,表中给出的指标权重值是通过专家咨询给出的示意性权重值,具体应用时,可根据技术标准的实际情况及其专利特征进行调整。

指标内涵与说明如下。

( 1) 技术含量。专利所包含技术的水平,一要考虑专利是发明、实用新型还是外观设计,由于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3种专利的技术含量和获取的难易程度不同,因此其价值也不同,发明专利最能代表专利的技术水平; 二要考虑专利属于哪类标准,包括: 技术基础标准,设计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工艺标准,检验、试验方法标准,设备、基础设施、工艺装备标准,包装、运输、储存标准等,其中技术基础标准的技术含量最高。

( 2) 技术生命周期。用专利引证的所有专利年龄的中位数来表示,指标值越低,说明专利是基于新技术而进行的创新,技术越先进。

( 3) 专利引证次数。对新生专利进行评估,用引证其它专利数量,即专利引用在先专利的数量,数量越多,说明该专利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主要是对先前技术的改进; 对已有专利进行评估,用专利被引次数,被引次数越多,代表该专利技术属于基础性或领先性技术,技术含量越高。其中,专利被引证是指自专利申请公开日起至今,专利的被引情况。

( 4) 同类专利市场价格。市场上同类或相似专利的价格或价值,由于专利可以以商品的形式出售、或转让或许可,因此可能有市场价格可供参考[20]。

( 5) 专利实施概率。专利在未来能够许可实施的可能性,实施概率越大,说明专利能够纳入标准专利包并转化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 6) 剩余有效期。已经授权专利的剩余保护年限,剩余有效期越长,专利潜在价值越大,其经济寿命越长。

( 7) 专利家族数。同一项专利获得授权的国家总数,由于一项专利可以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申请专利保护,而且部分发达国家专利申请和维护的费用远高于国内,因此部分国家的专利比国内获批的专利更能体现专利的价值,它不但直接反映了专利的地域保护范围,同时也间接反映了专利的技术和经济价值; 由于许多有价值的专利只要在几个重要的国家和地区受到保护就够了[21],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获得专利的重要性不同计算当量值,欧美日等国的权重应高于其它地区。

( 8) 专利贡献。专利对技术标准的贡献度,一项重要的专利远比几十项一般专利的作用大得多,它决定了联盟的专利战略取向和标准竞争地位。

( 9) 专利后续价值。能否在该专利基础上进行后续深入研究和改进,申请新的专利,完善技术标准。

当评估对象不同时,可对指标进行筛选和处理,以简化评价过程。例如,当评估单项专利价值时,可应用全部指标; 当评估某一伙伴贡献的全部专利对联盟技术标准的价值时,也可只考虑“专利贡献”和“专利后续价值”。

2. 2 专利价值评估方法

在专利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上,根据实用性和易操作性的原则,可采用专家打分法,由专家根据所有定量指标的数值和定性指标( 技术含量、专利贡献和专利后续价值) 的基础信息,给出各三级指标的定性评语和量化分值; 然后通过加权求和得到一级指标专利价值的得分值。为了同时体现联盟标准管理者的权威性、联盟技术委员会的指导性和联盟决策的全员参与性,参与专利价值评估的专家应包括联盟标准管理者、联盟下设的技术委员会和联盟伙伴代表。

一级、二级和三级指标的定性评语和量化分值及其所属等级,如表2所示。

在专家对三级指标进行打分后,可通过加权求和方法得到一级指标“专利价值”的得分值。对于一项专利,设其专利价值总得分为A,其第i个三级指标的权值和得分分别是ωi和Ai,其中Ai是多位专家打分的平均值,则该项专利价值总得分为

3 技术标准联盟的专利筛选规则

制定专利的筛选规则至关重要,原因是一方面,技术标准联盟的技术标准要纳入大量的专利技术,需要联盟各专利权人贡献各自的专利,然而并非所有专利都能纳入技术标准,只有标准的必要专利才能纳入标准; 另一方面,选择哪些专利作为标准专利将会使联盟的利益格局发生变化,由于联盟各伙伴拥有不同价值的专利,其专利共享意愿也各不相同,一旦专利被纳入标准,需要制定合理的价格,并遵守相应的规则,避免专利权人借助标准的强制力或公信力放大其实际价值。因此,在对联盟伙伴专利价值进行评估之后,需要对专利进行筛选,以科学地选择技术标准所包含的必要专利,实现标准的全面覆盖。专利纳入技术标准的流程,如图1所示。

根据联盟各伙伴的专利价值,选择标准的必要专利,剔除非必要专利,征得专利权人同意后,将其纳入标准专利群,如果标准的必要专利尤其是核心专利的专利权人由于加入标准使其私有利益受损从而降低专利纳入技术标准的意愿,则联盟可以给予一定的补偿使其能够加入技术标准; 通过专利的筛选,可以审查标准专利构成是否全面,并根据联盟技术标准的专利群布局,明确有待开发或可从外部获取的专利; 当标准体系较健全的情况下,标志着联盟可以着手于标准的商用,将标准专利广泛地转化运用。在筛选专利的过程中,需要决定专利是否应纳入标准以及纳入标准的条件,专利的筛选规则,如表3所示。

综上所述,技术标准下的联盟专利筛选规则包括先进性、必要性、重复性、意愿性、合理性、可共享性、可集成性和可转化性8个维度,其中必要性需要根据专利价值判断其是否属于标准的必要专利,判断方法是: 在求得专利价值的分值之后,得到其对应的专利价值定性评语和等级,从而判断出专利在技术标准中的地位( 是必要还是非必要专利,是核心专利还是外围专利) ,如表4所示。

表4中,标准核心专利AAA、AA、A和外围专利BBB、BB都是联盟技术标准所必须使用的专利,其中外围专利BBB和BB两类专利也是构成技术标准的必要专利,是标准实施无法绕开的专利,有利于实现标准专利的全面覆盖,它们共同构成了联盟技术标准专利群。只有标准的必要专利,才能纳入标准专利群。

4 结 论

依托产业联盟重构数字出版价值链 篇4

[关键词] 产业联盟 数字出版 价值链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5-0085-04

1 引 子

2013年4月17日,当当网宣布其网站的所有电子书均可免费购买,一时间在互联网上掀起了读者免费下载的热潮。随后,京东商城在第一时间紧急上架5万本电子书,也打出“免费”的旗号。这一事件引起出版社、作者的强烈反感,部分出版社已经保留相关证据并打算通过法律手段为自己及作者维权。事情虽已过去,但这一事件更像是一面放大镜,将目前我国电子书产业的核心问题暴露无遗。

当前的数字出版价值链上,以当当网、京东商城以及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为代表的内容销售方由于掌握了庞大的用户群体,在产业链中处于强势地位,甚至掌控了内容产品的定价权;而以出版社为代表的内容生产方,由于客观原因,企业规模较为平均并按地域分布,内容产品同质化严重,不具备核心优势与垄断性,因此在同内容销售方的合作中处于弱势,掌握不了话语权,导致电子书定价权频频丢失,这种局面在传统实物商品销售领域是无法想象的。笔者认为,只有在内容生产方获得充分利益后才能更积极地投身到内容创作和生产中,从而产出优质的产品。试想,如果内容产品到了可以免费获得、价格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我国文化产业如何能够实现大发展、大繁荣?“电子书免费”这一事件恰恰折射出我国目前数字出版价值链上各方的合作是不健康的,存在较大问题。

2 出版社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出版社的管理主要按行政区域划分,成立了多个出版集团,各集团之间没有行政管理关系的约束,主要市场都集中在所在地。因此,在从事数字出版业务时,出版社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与分工,导致在同强势的内容销售方合作时,无法取得话语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面对数字内容销售方时,出版社之间缺少沟通机制,没有形成行业凝聚力。在传统图书发行环节,图书的生产方是出版社,发行方是新华书店。出版社与新华书店是同一体制下的产物,均属于国有企业,共同受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约束,双方的合作除了依赖市场因素,更有行政因素的干预。因此,传统图书的出版、发行环节双方势力较为均衡,利益分配也较为合理。而当当网、京东商城等民营企业完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其经营活动不依赖于任何单一出版社的内容,而且出版社的传统图书网络销售渠道也大多依赖这类平台,出版社同其合作时处于劣势是必然的。

在这种情况下,出版社之间只有形成较为紧密的联盟,建立行业协会,共同制定对外合作的标准,才有可能在同内容销售方的合作中逐步争取话语权。目前来看,这可能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二是出版社对价值链延伸的期望,导致在数字出版分工上定位模糊。随着对数字出版重视程度的提高,各家出版集团都在依托自身的内容资源搭建独立的运营平台,寄希望于能够依赖内容的独特性与所掌握的地方渠道吸引用户,将价值链从内容生产扩展到内容销售,以平衡传统图书业务对用户渠道的失控。但事实是,由于版权过期、生产规模限制等原因,出版社虽然对外号称拥有海量内容资源,但任何一家出版社的内容生产规模均无法满足平台级的内容需求。此外,数字出版平台的建设需要较高的投入与较长的培养期,就目前国有企业的考核机制而言,任何一家出版企业对于平台级的投入都是较难承受的。这也是目前各集团、各出版社的数字出版平台在“轰轰烈烈”建成之后很快就“悄无声迹”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种情况下,出版社之间更应该形成紧密的合作机制,找准自身优势与定位,立足于数字内容产品的生产,把握住数字产品的内容质量,由行业联盟建立“共同投资、共享收益”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对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对相关标准进行统一,以推动整个行业的共同进步。

3 产业联盟对数字出版价值链的重构

全球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产业共性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产业技术问题、标准问题与产业链配套问题等几个层面,往往是单个企业无法解决的。因此,20世纪70年代末,产业联盟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据统计,自1985年以来产业联盟组织的年增长率高达25%。在美国最大的1000家企业的收入中,16%来自各种联盟。这些产业联盟是以市场为导向自发成立的组织,其运转效率比政府直接干预要高,效果也十分明显。我国也于2008年由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鼓励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联盟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基于以上对出版社所遇到困境的分析,结合我国出版社的现状,本文提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建立数字出版领域的产业联盟。

3.1 产业联盟的概念

产业联盟[1]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

产业联盟建立的方式是企业的联合,通过联合使得联盟在某一领域形成较大的合力和影响力,以便企业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的开拓;并且,联盟可以以较低的风险实现较大范围的资源调配,帮助企业优势互补、扩展发展空间、提高产业或行业竞争力,实现超常规发展。产业联盟的这一特点,正适合目前我国出版企业的数字出版现状[2][3]。

3.2 数字出版产业联盟的主要任务

nlc202309032027

当前,我国出版企业在建立数字出版产业联盟时应主要着眼于以下两大任务。

第一,建立公共的出版企业数字内容分发平台。在电子书销售环节,传统出版机构天生缺乏对渠道的掌控。出版企业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优势是内容资源,因此,应将重点放在内容资源的建设上。各出版企业应改变目前同内容销售方合作时单兵作战的方式,聚成合力,形成内容资源的垄断效力。在这种形势下,各家出版社、出版集团应共同搭建数字内容分发平台,对所有出版社的内容资源进行整合、统一管理,实现对数字内容的统一加工、统一分发;内容销售方在获取平台授权后,才能从平台获取电子书数据并销售。

这种情况下,内容生产方才能真正控制电子书的分发销售,掌握真实的销售数据,改变以往由内容销售方掌握销售数据带来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双方产业合作的根本问题。电子书的内容生产方和内容销售方都能准确及时地获取电子书的真实销售数据,并据此实现公平结算,双方明确产业分工,逐步形成健康的电子书产业链。

该平台能够为数字出版产业链上的各方提供服务:对内容生产方来说,该平台提供了一个公共内容管理与发布平台,统一了文件的加工制作标准,同时可以统一电子书的定价规则,并有效监控电子书的销售情况;对内容销售方来说,该平台帮其整合了全国的电子书资源,使之可以专注于电子书的销售与推广,无需投入大量人力来做内容整合;对新闻出版管理机构来说,该平台实现了内容发布的唯一性,为其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可审查的电子书版本库,方便实现对数字内容的有效监管[4]。

第二,建设数字出版领域的相关标准。产业联盟的另一个任务是依托联盟管理委员会,共同对产业的共性技术进行攻关,开展产业领域的标准化建设等工作。目前,由于缺乏技术研发能力,我国的电子书产业缺乏统一的标准。这里面既包括内容生产方面的标准,也包括内容销售方面的标准。因此,各家出版机构应依托于产业联盟,着重在建设数字内容分发平台的实践中,统一产业所需的相关标准,如电子书文档格式标准、版权保护标准、内容分发及交易计费标准等,逐步完善电子书定价机制,保护内容提供商的合理利益,建立健康的产业环境,并进一步开拓、完善在B2B等领域的收费结算机制。只有实现了各项标准的统一,在实现数字内容加工、生产、发布、销售等整体环节上才有秩序可循,也才能进一步促进数字出版产业在稳定、健康的环境中快速发展。

4 产业联盟的利益分配及监督机制

出版社之间由于地域划分的原因,本身就缺乏统一的管理与约束机制。在组建产业联盟时,由于联盟内的出版社在发展能力、信息获取以及资源占有率方面的差异,更容易产生信任问题与利益分配问题,再加上缺乏一致目标与考核机制不同等问题,极易造成产业联盟的破裂或者联盟工作的停滞不前[5]。因此,这里主要提供确保产业联盟稳定性的方法,以实现联盟“利益共享,风险共担”[6-7]。

第一,组建理事会,轮值主席。由联盟成员代表组建联盟理事会,并由理事会成员轮流担任联盟主席职务。理事会及轮值主席对整个联盟的相互间沟通、合作起到桥梁作用;通过联盟大会的方式同联盟成员一起制定联盟研发方向与运营模式,对数字内容分发平台的建设标准、联盟对外合作的标准等重大问题进行管理和监督,做到全局掌控,确保联盟的稳定发展。

第二,共同投资,共同收益。联盟的运作资金主要由联盟成员共同投入,以完成对数字出版技术的攻关,完成联盟所需内容分发平台的研发。联盟理事会根据联盟成员的出资情况,确定成员占有的股份比例,从而确定今后对平台收益的分配比例。对无法投入经费的出版社,仍可以加入联盟,享有对内容分发平台的使用权利,享有内容生产方的销售利益分配权利,但不参与平台的利益分配。

第三,财务公开、利润公开。整个数字出版产业联盟运营过程中,在技术、设备、劳务等资金投入领域要实现全程的财务公开、透明。理事会指定审计机构定期对联盟运营的财务情况进行审计,依据合同确定各成员单位利益分配,并向所有联盟成员公开。通过这一制度保证联盟成员建立彼此间的信任,促进联盟的可持续发展。

5 建立数字出版产业联盟的意义

2011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全年收入规模达到1377.88亿元,已经超过传统图书出版业,但同出版社关联度最大的电子书销售产值只有16.5亿元,所占比例甚少,致使我国整个电子书销售产业无法形成规模,出版社无法真正实现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升级,而仍然只能将数字出版作为纸质出版的“有益”补充。就现状而言,依托产业联盟对数字出版价值链进行重构,促进电子书产业合理有序发展,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是有助于合力解决数字出版的共性技术研发、标准与平台建设等问题。数字出版平台与相关技术问题对所有出版社而言是具有共性的,出版社孤立地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研发、搭建内容平台极易造成资源重复建设,并且不易取得成果。出版社组建数字出版产业联盟,可以集中出版单位的资金力量,减少单个出版社的投入,并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服务商合作共同完成技术攻关与平台开发,最终形成的成果为联盟成员共同所有,从而从总体上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

二是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出版社在产业链中的分工。传统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内容资源方面。在现阶段的数字出版模式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数字出版平台及相关标准,没有形成良性的产业合作,出版企业无法将重点放在优质内容的生产上,导致其逐渐失去核心竞争力。而组建产业联盟,可以使传统出版商主动利用自身的内容资源优势,在优质内容生产与内容质量把关上投入主要精力,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重新获取产业链上的话语权。

三是有助于构建健康的产业合作方式。类似于“电子书免费”这样的事件,导致了内容生产方与内容销售方之间的信任危机,造成了电子书产业的恶性循环。内容销售方苦于无法获得出版社的内容资源,而出版社的内容资源不交给销售渠道,数字出版业务永远得不到发展,编辑部门也就没有积极性参与到数字出版中。通过构建产业联盟,出版社依托数字内容分发平台进行数字内容资源的安全分发,实现数字内容的透明交易与结算,从而有助于在内容生产与销售双方之间建立健康、规范的产业合作环境。

nlc202309032027

四是有助于为新的出版模式奠定合作基础。随着技术不断发展,互动电子书、语义出版等新兴出版技术已经崭露头角。这些出版方式的发展同样需要产业链上内容提供方与内容运营方的合理分工。数字出版产业联盟的建立,有助于在新的数字出版模式出现时,以出版社为代表的内容生产方仍然可以发挥内容资源的整合优势,在同销售方合作时处于主导地位。

6 小 结

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阅读终端的不断普及以及人们对数字阅读方式的逐步接受,数字出版产业成为出版社的核心业务是大势所趋。但是,由于无法摒弃相互间的竞争关系及缺乏合作,无法形成统一的技术、定价、结算等行业标准,使得各自优势的内容资源无法实现共享,更无法建立合理健康的数字出版产业链。在一段时期内,出版社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仍将处于弱势地位。

依托产业联盟重构数字出版价值链将成为出版社开展数字出版活动的一个新契机,希望各出版社、出版集团能够重视产业联盟对破解目前数字出版困境的重要作用,加强相关研究与实践,尽快找准自身定位,加强内部沟通与合作,通过产业联盟的合力促进产业链的合理利益分配,同渠道方一起共同推动数字出版产业更快发展。

注 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EB/OL].[2009-02-20].http://www. most.gov.cn/tztg/200902/t20090220_67550.htm

[2]龚红,李燕萍.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综述及其最新进展[J].中国科技产业,2010(7):49-51

[3]喻金田,马池顺.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内研究进展与趋势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2(14):47-50

[4]吴雷,毕昱.破冰数字出版:数字内容投送平台的建设研究[J]. 编辑之友,2013(1):79-82

[5]胡争光,南剑飞.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战略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74-77

[6]胡梅,刘安松. 战略联盟利益分配及分配监督机制[J].广东农业科学,2009(1):121-123

[7] 刘安松,党元波.战略联盟利益分配的监督机制[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2):77-79

(收稿日期:2013-06-24)

价值联盟 篇5

一、现代物流企业的功能要素及价值创造分析

物流服务功能要素是物流企业满足市场及客户物流需求的根本和前提保证, 良好的物流功能要素基础才能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物流服务, 实现与物流需求的较高匹配, 亦能提高物流企业的经营效率, 降低运营成本, 获得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比较优势, 达到物流企业价值创造的目标。

从物流企业功能要素的基本划分而言, 主要包括运输配送、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物流信息等六大要素, 这是与物流企业运营类别、市场物流需求相对接的。从物流企业运营的实际情况看, 不同类别的物流企业在功能上各有侧重, 但总体而言, 运输配送、仓储、装卸搬运、信息处理等是物流企业的基本和核心功能要素, 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创造更好的价值。上述六类功能要素是组织网络化下物流企业通过战略联盟实现价值创造研究的着力点。

中国物流企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在物流功能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提高, 物流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提升迅速, 创造的价值增长显著。但是, 物流企业仍然亟待发展, 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化的物流供给不够, 难以满足社会物流需求, 成为制约中国物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二是物流服务社会化程度低, 物流企业小、散、差等问题较为突出。大量规模较小、实力薄弱的物流企业服务功能单一, 经营效率差, 运营成本高;三是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仍然不高, 与现代信息经济时代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作为具有典型服务业特征的物流企业, 其价值创造主要是指物流企业为了满足、引导和创造客户的物流服务需求, 能够充分整合和利用企业内、外部各种资源, 对物流服务功能要素不断优化和提升, 提高经营效率, 为客户创造价值, 最终实现企业价值创造的表现程度。

物流企业的价值创造有以下几点特性:一是物流价值创造依赖于其物流服务的能力, 物流服务能力是其中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二是物流价值创造的实现不是被动地满足客户需求, 而且可以主动引导并创造新的客户需求, 通过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 实现价值创造的目标;三是物流企业的价值创造必须是在创造客户价值中体现出来的, 即物流企业需要获得客户的认可和支持, 才能创造出更好的效益。因此, 中国的物流企业价值创造的实现必须树立以市场及客户需求为中心、服务效率至上的经营思想, 强化创新, 引进现代组织变革的先进经验, 不断完善物流服务功能, 提高物流服务质量, 才能在激烈的物流业市场竞争中实现更多的价值创造, 获得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二、组织网络化下的战略联盟与物流企业价值创造关联

Michael E·Porter (1985) [1]在其著作《竞争优势》中提出了价值链作为基本分析工具, 该理论把企业看作是一系列创造价值和支持价值创造的功能活动的集合, 企业通过有效管理价值链活动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获得更好的竞争优势。物流企业应当优化价值链管理, 可以利用组织网络化中的内外部硬件、软件资源来提高物流服务功能水平, 获得更多的利润, 实现其价值的创造 (见图1) 。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于物流需求日益提高, 难度也随之不断增加, 物流企业单靠个体资源力量往往难以满足高要求的物流需求。而物流企业充分利用组织网络下各个物流企业的资源、技术等优势, 形成战略联盟, 共同协作完成, 能够提高价值链过程的质量和效率, 实现更多的价值创造。

组织网络及组织网络化的研究文献较多, Granovetter (1985) [2]、Drucker (1994) [3]、Gulati (1999) [4]等国外学者对组织网络结构变革、组织网络资源的利用进行较为详细深入的研究。国内学者如林润辉、李维安 (2000) [5]、李培林 (2003) [6]、李兆磊 (2008) [7]等都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组织网络化发展的作用。如何利用组织网络化发展为物流企业及物流业发展服务, 值得深入探讨。作为物流企业的组织网络化发展, 一方面有企业自身在不同区域设置服务节点所形成的物流服务网络, 即物流企业的内部网络化发展;另一方面是物流企业的外部网络化发展, 即通过企业之间的网络化协作, 实现硬件、软件资源共享和利用, 实现价值创造。因此, 物流企业组织网络视角下的价值创造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物流企业的系统价值链是物流活动的运营过程中的多条价值链中的价值活动之间在硬件、软件资源的整合且在相互协调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关联价值链。在组织网络化下, 物流企业个体可以充分利用物流企业之间结成战略联盟所形成的组织网络资源优势, 通过协调和优化组合物流企业之间的价值链关系, 实现最佳的资源配置和实现最优的物流服务功能组合, 提高物流服务的效率, 构建更强的竞争优势。

组织网络中, 物流企业之间构建的战略联盟形成的系统价值链中, 能够借助于系统资源重新安排和优化配置资源, 促进物流企业服务功能的提升。组织网络化下的战略联盟与物流企业价值创造关联十分密切。物流企业必须关注整个系统价值链的效率, 使整体价值链能够保持优势, 使物流资源各个价值链环节能够优化一致, 才能使价值链环节中各个物流企业获得更好的收益和经济价值, 从而使得物流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物流企业个体由于硬件、软件资源稀缺性的存在, 要求能够满足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 将眼光突破个体价值链, 树立开放式思想, 着眼于系统整体价值链中 (李恒, 2008) [8]。在系统价值链的基础上物流企业之间构建战略联盟, 实现组织网络化发展, 其本质就是形成扩展供应链, 实现价值链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从而达到价值链在物流服务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有效整合, 获得更多的价值创造。

三、组织网络化下战略联盟对物流企业价值创造作用

现代物流企业的价值创造不是由其孤立完成的, 物流企业个体力量薄弱, 而必须依赖于整个物流系统, 强化系统资源的整合利用。物流企业个体的价值创造依赖组织网络的资源, 通过相应的物流服务能力外购也可成为组织网络条件下物流企业之间战略联盟中价值创造的重要来源, 实现其价值创造的目标。

1、能力外购对物流企业价值创造作用。

物流服务能力外购主要是物流服务能力的来源, 即物流服务能力的获取来源。物流服务能力外购是物流企业通过组织网络化发展战略联盟中实现价值创造的重要来源。根据能力外购的观点, 组织网络战略联盟内部的物流企业, 往往限于自身资源、技术条件的制约, 对物流服务功能产生较大的影响。物流企业的服务功能既涉及其自身的硬件、软件资源水平, 又与其实际运营过程密切相关。物流企业在运营过程中, 按照所提供服务所处的区域来分析, 势必涉及到不同的区域范围, 从乡镇、市县、省乃至不同的国家, 区域范围影响物流企业的服务距离、难度等。特别是在大区域、大范围内物流服务的提供则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在此情况下, 物流企业服务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与服务功能的大小。由于物流企业的个体资源、物流技术、物流管理等因素制约, 必然要寻求外在的资源以支撑其更好地完成物流服务, 物流能力外购则提供了可能。物流企业个体就可以运用组织网络化发展的原理 (芮明杰, 邓少军, 2009) [9], 通过不同区域内物流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 相互协作, 充分利用组织网络内不同区域范围内成员物流企业的资源、物流技术、物流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进而高效率、高质量地满足市场及客户的物流需求, 又能够不断降低运营成本, 创造更多的价值, 促进物流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绩效, 实现其发展目标。

2、战略联盟对物流企业价值创造作用。

物流企业组织网络化下的战略联盟主要是以物流企业为单位的经济行为主体的一系列通过契约式合作的联合。在激烈的物流市场竞争中, 战略联盟是在一定的资源、物流技术、物流信息、物流知识的基础上, 以彼此信任为基础, 良好的企业间合作关系为前提, 从而能大大降低市场交易过程中的风险, 共同抗衡物流市场经营中的风险, 提高物流运营效率。物流企业之间结成物流服务战略联盟, 形成组织网络, 可以拓宽物流企业自身的价值链, 使物流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战略联盟使得物流企业的合作目标更为明确, 合作各方的资源要素投入重新组合, 降低组织成本, 提高经济效率, 在更大范围内实物流服务的专业化分工, 形成物流组织网络内部专业化、规模化的模式。物流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 使物流企业在其不具备竞争优势、或服务功能薄弱的环节上能享受其他物流企业的功能优势、效率优势, 从而在整个价值链系统中的物流企业都能实现硬件、软件资源的共享, 获取竞争优势, 提高整体服务功能, 获得更多的价值创造。组织网络化下物流战略联盟对于物流企业价值创造的作用如下:

一是有助于物流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物流企业在考虑组织网络化发展, 寻求外部硬件、软件资源构建战略联盟的过程中, 其重心是建立在满足市场物流服务的功能提升及核心竞争能力分析上。物流企业通过组织网络化发展参与组织战略联盟, 可以发挥物流企业自身优势环节和弥补其缺陷、劣势环节, 强化系统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从而能够不断优化物流企业自身的价值链资源, 凸显优势物流功能, 增强劣势功能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实现更多的价值创造, 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二是有利于转化竞争对手为合作伙伴。

整体上看, 中国物流企业竞争实力不强, 特别是与国际大型的物流企业如Fedex、UPS、DHL等先进的物流运输配送企业完善的物流服务网络比较, 存在很大的差距。而国内物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物流企业成为市场中竞争对手。那么, 如果物流企业能够通过合作, 从竞争对手成为合作伙伴, 形成物流服务的组织网络, 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和能力, 降低运营成本, 就实现更多的价值创造, 实现企业之间的双赢和多赢, 共同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有利于物流企业之间的知识信息共享。

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信息的共享尤为重要, 知识资本和信息已经成为物流企业获取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成为实现价值创造的必备基础。物流企业组织组织网络化下的战略联盟是其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作用下, 强化知识、信息的共享, 以价值创造的战略为目标导向, 依据组织网络和组织战略联盟充分整合利用知识、信息资源, 以维持、发展和优化物流服务的核心能力, 达到物流企业增强服务功能、持续生存发展的目的。知识和信息的充分有效利用可以消除物流服务运作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 提高物流企业的运营效率, 降低运营成本, 提高市场及客户的满意度。在组织网络化发展下, 物流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可以充分利用组织网络的知识、信息资源, 学习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经验, 从知识信息的获取、实现不断往复的过程中提高物流企业服务能力, 实现企业价值的创造。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7.

[2]M.Granovetter.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 91 (3) .

[3]Drucker, P.The New Society of the Organization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September-October, 1992.

[4]R.Gulati, N.Nohria, &A.Zaheer.Strategic network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21) .

[5]林润辉, 李维安.网络组织一更具环境适应能力的新型组织模式[J].南开管理评论, 2000, (3) .

[6]李培林, 梁栋.网络化:企业组织变化的新趋势[J].社会学研究, 2003, (2) .

[7]李兆磊, 张雅琪.现代物流企业网络组织结构探析[J].河北交通科技, 2008, (3) .

[8]李恒.组织公平:网络组织的治理结构与组织效率[J].软科学, 2008, (10) .

价值联盟 篇6

生态环保是时代的需求, 是民意的呼唤。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提出要大力发展“低碳和循环经济”, 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体现了中央政府对生态文明和生态发展规律的高度重视。

为顺应时代需求和行业发展需要, 中国皮革协会将所有“真皮标志”和“真皮标志生态皮革”企业联合在一起, 成立“真皮标志与生态皮革合作联盟”。此举是真皮标志企业2012年4月联合发布“践行环境保护、使用生态皮革、提升民族品牌”倡议的延续, 也是建设皮革行业生态文明、满足消费者生态环保需求的重要途径。

成立合作联盟, 为上下游优秀企业的战略合作与共赢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借助生态皮革的支撑, 真皮标志品牌可更好的凸显其生态价值, 更好的满足生态环保的市场需求;通过真皮标志的拉动, 生态皮革企业可更好的了解市场需求, 为真皮标志品牌提供更高品质的皮革。

成立合作联盟, 促进产业上下游品牌企业间的优势合作, 有助于增强行业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 促进皮革行业品质、品牌、环保的协同发展, 从而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成立合作联盟, 打造绿色生态的皮革产业链条, 引导行业向绿色、低碳、环保方向发展, 加快皮革行业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

目前, 460余家皮革制品企业获得了“真皮标志”使用资格, 为市场提供了大量品质优良、新颖时尚的皮革产品;49家制革企业获得“真皮标志生态皮革”使用资格, 在为下游企业提供环保、时尚和高品质的成品革的同时, 也在环保治理、节能减排等方面有着突出表现。这500多家企业是我国皮革行业的优秀群体, 对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表率作用。

合作联盟设立了执行委员会, 由中国皮革协会、真皮标志和生态皮革代表企业、部分科研院校及检测机构等共33家单位组成, 负责总体工作的安排和协调, 从而更好的发挥合作联盟的引领作用, 促进皮革行业的持续发展。

在宣布合作联盟正式成立后, 王世成副会长、工信部消费品司谢立安处长、国家商标局张萍副处长等领导为执行委员会委员颁发证书。

价值联盟 篇7

拿美国职业棒球联盟的数据来看,截至2014年年底,美国职业棒球联盟的每支球队平均价值已经超过了1.03亿美元,较2008年增长了178%。也就是说,如果美国职业足球大联盟不断扩充球队数量后,在未来5年收益可观。

1.西雅图海湾人

市场价值:1.75亿美元

2012年收入:4800万美元

2012年利润:1820万美元

球队拥有人:乔·罗斯、保罗·艾伦、德鲁·卡雷和阿德瑞恩·汉努尔

进入大联盟时间:2009年

2.洛杉矶银河队

市场价值:1.7亿美元

2012年收入:4400万美元

2012年利润:780万美元

球队拥有人:菲利普·安舒茨

进入大联盟时间:1996年

3.波特兰木材队

市场价值:1.41亿万美元

2012年收入:3910万美元

2012年利润:940万美元

球队拥有人:梅里特·鲍尔森

进入大联盟时间:2011年

4.休斯顿迪纳摩队

市场价值:1.25亿美元

2012年收入:3260万美元

2012年利润:820万美元

球队拥有人:菲利普·安舒茨、奥斯卡·德·拉·霍亚、加布里尔·布伦纳

进入大联盟时间:2006年

5.多伦多队

市场价值:1.21亿美元

2012年收入:3090万美元

2012年利润:450万美元

球队拥有人:枫叶体育娱乐公司

进入大联盟时间:2007年

6.纽约红牛队

市场价值:1.14亿美元

2012年收入:2810万美元

2012年利润:-630万美元

球队拥有人:红牛集团(迪特里希·马特希茨,尤维亚家族)

进入大联盟时间:1996年

7.斯泊汀堪萨斯城队

市场价值:1.08亿美元

2012年收入:2770万美元

2012年利润:510万美元

球队拥有人:尼尔·帕特森、克里夫·伊里格、格雷·马代、派特·库兰和罗布·海纳曼

进入大联盟时间:1996年

8.芝加哥火焰队

市场价值:1.02亿美元

2012年收入:2450万美元

2012年利润:-320万美元

球队拥有人:安德鲁·霍普曼

进入大联盟时间:1998年

9.达拉斯队

市场价值:9700万美元

2012年收入:2420万美元

2012年利润:60万美元

球队拥有人:亨特家族

进入大联盟时间:1996年

10.蒙特利尔冲击队

市场价值:9600万美元

2012年收入:2620万美元

2012年利润:340万美元

球队拥有人:萨普托家族

进入大联盟时间:2012年

11.费城联队

市场价值:9000万美元

2012年收入:2140万美元

2012年利润:110万美元

球队拥有人:杰·苏格曼

进入大联盟时间:2010年

12.新英格兰革命队

市场价值:8900万美元

2012年收入:1710万美元

2012年利润:260万美元

球队拥有人:罗伯特·克拉夫特

进入大联盟时间:1996年

13.温哥华白帽队

市场价值:8600万美元

2012年收入:2300万美元

2012年利润:无

球队拥有人:格雷格·科伏特、史蒂夫·卢克左、杰夫·马尔雷特、史蒂夫·纳什

进入大联盟时间:2011年

14.皇家盐湖城队

市场价值:8500万美元

2012年收入:2300万美元

2012年利润:-10万美元

球队拥有人:戴尔·罗伊·汉森

进入大联盟时间:2005年

15.科罗拉多急流队

市场价值:7600万美元

2012年收入:1810万美元

2012年利润:-290万美元

球队拥有人:斯坦利·克罗恩科

进入大联盟时间:1996年

(宁良凌编译自美国《福布斯》)

【价值联盟】推荐阅读:

品牌联盟07-22

联盟计划05-09

专利联盟05-23

采购联盟05-29

联盟博弈06-10

校际联盟06-22

营销联盟07-22

内容联盟07-24

伙伴联盟07-25

联盟现状08-07

上一篇:职高生英语学习指导论文下一篇:高分辨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