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企业理论(精选12篇)
虚拟企业理论 篇1
一、评价模型的经济与管理学理论基础
(一) 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概念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教授提出, 经威廉姆森等人发展成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交易成本经济学。交易成本经济学是以交易为基本分析单位, 研究经济组织的比较制度理论, 属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范畴。
根据威廉姆森的定义, 交易成本包括事前成本和事后成本。事前部分包括协议的起草、谈判和维护等成本;事后部分包括交易偏离一致性后所产生的不适合成本、双方矫正事后不一致性所产生的讨价还价成本、与规划结构有关的设计与运行成本以及实现可信承诺的保证费用。交易双方欲达成协议, 必须相互了解, 将可能提供的交易机会告诉对方, 这种信息的获得和传递耗费时间和资源成本;如果交易的一方有多个经济代理人, 在决定交易条件时, 还会产生决策成本;相互同意的条件确定后, 有执行所订协议成本以及控制和监督他方以确定是否按照所订契约条款履行其责任的成本。从签约过程来看, 交易成本包括了解信息成本、讨价还价成本、决策成本以及执行和控制成本。
按照交易费用理论, 当一项交易活动的企业内部的管理费用低于市场交易成本时, 该项交易活动将在企业内部完成, 否则交易就从企业中剥离, 在市场中进行。随着IT技术和设施的高速发展与普及, 为了维护企业交易的优越性, 减少交易费用, 就要精简企业规模, 减少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 保留企业最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功能。虚拟企业因为交易事前成本降低, 内部进行的市场交易费用较自由市场交易费用低;交易过程中讨价还价的费用减少;控制和执行的费用也得到节约。可见, 虚拟企业不仅降低了企业的交易费用, 而且还降低了组织费用和生产费用, 以有限的资源、最低的成本和最高的效率提供市场最需要的产品。
(二) 核心能力理论
核心能力最早由美国的C.K.Prahalad和Gray Hamel提出。他们将核心能力定义为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核心能力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成的蕴涵于企业文化、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的能力, 是企业独具的、难以被其它企业所模仿和替代的, 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 并使企业长期在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企业技术、智力、产品、管理和文化的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集中反映, 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上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和基础。
核心能力有以下特征:价值性, 核心能力富有战略价值;独特性, 核心能力难以被其他企业复制和替代;不可交易性, 核心能力不能像其它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交易进行买卖;延展性, 核心能力存在于多种业务领域, 拓展于新产品开发中。
核心能力理论强调各合作伙伴发展自己的核心能力, 突出自己的核心业务流程, 获得在这一业务流程上相对于其他企业的竞争优势, 而将其他的非核心的业务流程交给在这方面具有核心能力的合作伙伴去完成。可见, 虚拟企业的形成需要各合作伙伴具有对某一业务过程的核心能力, 而形成了核心能力的单个企业也需要虚拟企业这个新的组织和管理模式来实现市场机遇。
(三) 组织间协调治理理论理查德森 (Richardson GB, 1972) 在
马歇尔的企业知识基础理论基础上, 提出企业间协调的知识基础理论, 补充了科斯和威廉姆森关于市场与企业相互替代的交易费用理论。他认为企业的合作关系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产业组织方式, 因为企业内部组织从根本上说就是协调“互补性活动”的结果。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 在市场中, 价格机制是实现组织间交易的依据;在企业中, 企业家的行政命令是实现组织内管理交易的依据。虚拟企业各成员企业依靠电子契约进行链接, 相互间也通过电子协议进行协调, 具有企业一体化性质。同时, 虚拟企业中各成员企业又存在独立性, 其结成的联盟随着市场机遇的变化而迅速建立或分离, 具有市场交易的特性。因此, 虚拟企业是一种半企业、半市场的组织形式, 是企业和市场的中间地带, 是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一种中间组织。
虚拟企业是处于战略联盟和竞争较充分的各类市场之间的一段组织间协调连续, 其兼具中等程度的企业和市场特征, 虽像战略联盟一样, 在组织经济活动时具有企业式的强制性持征, 但却没有战略联盟那样高度的强制性;虽像竞争较充分的各类市场那样, 组织经济活动时, 只有自主的行动和利益机制, 但竞争程度却相对更低。事实上, 虚拟企业具有垄断竞争市场中垄断程度较高的那一类市场的特征。其中, 垄断产生的原因在于虚拟企业核心能力之间的差别化。
(四) 委托——代理理论
最早提出委托——代理 (principal—agent) 概念的目的是为了研究股份制公司的管理体制问题。在股份制条件下, 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经理阶层代表股东行使管理职能。代理问题研究如何进行制度设计, 使经理层在按自身利益最大化行动时, 最大程度地实现股东的利益。委托——代理问题是由当事人各方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信息不对称是指一方拥有另一方所没有的信息, 拥有信息的一方称为代理方, 缺乏信息的一方称为委托方。委托——代理问题普遍存在, 只要当事人各方在拥有的信息上具有不对等性, 就存在着委托——代理问题。政府和纳税人、公司和雇员、供方和需方等都存在代理问题。
在虚拟企业的合作关系中, 存在着许多由于合作伙伴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委托———代理问题:备选合作伙伴不具备提供某种服务的能力, 而做出错误的能力承诺, 而虚拟企业又难以正确辨认备选者的能力, 由此产生了逆向选择问题;合作伙伴可能在签约后采取欺骗行为, 结果产生道德风险问题。逆向选择问题通常可以采用信号理论的方法解决, 即利用某种信号揭示参与者的私有信息, 将高质量的合作伙伴和低质量的合作伙伴区分开来。道德风险问题则可以通过采用激励机制来加以防范, 如给予价格补偿, 约束合作伙伴的欺骗行为。
二、评价模型数学基础
(一)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 , 是由著名运筹学家Satty提出的一种多目标评价决策方法。韦伯等将层次分析法用于合作伙伴的选择。层次分析法将决策人对复杂系统的评价决策思维过程数学化, 并将决策者的经验给予量化, 从而降低了决策中由主观因素造成的不精确性, 对目标结构复杂且缺乏必要数据的问题可操作性较强。其基本原理是根据有递阶结构的目标、准则、约束条件、部门等来评价方案, 采用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判断矩阵, 然后将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的各个分量作为相应的系数, 最后综合给出各方案的权重。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建立在专家咨询之上的优化方法, 把复杂系统中的各种因素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 形成多层次的分析结构, 弥补了人的大脑难以在两维以上空间进行全方位扫描的弱点, 便于各层次、各指标进行权重赋值。
层次分析法建立描述系统功能或特征的内部独立的递阶层次结构。层次结构一般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三层组成。目标层为最高层, 或称理想结果层。目标层可进一步分为总目标层、战略目标层、战术目标层以及子战术目标层。准则层是递阶层次结构中的第二层, 为评价准则或衡量准则, 分为因素层、约束层, 还可进一步分为子准则层、子因素层。方案层位于第三层, 又称对策层或被择对象层, 对于不同的问题描述亦不同。方案层分为子方案层或子对策层。结构的层次数由问题的复杂程度和所要求的分析深度来决定的。
其具体评价步骤为:一是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最上层为目标层, 一般只有一个因素;中间可以有一个或者几个层次, 是准则层 (用C表示) , C= (c1, c2, …cn) , 用来评价目标企业的各种定性和定量指标;最下层为方案层 (用R表示) , R= (r1, r2, …rn) 。二是构造成对比较矩阵。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二层开始, 对从属于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 用成对比较法和萨蒂1-9标度方法构造成对比较阵, 直到最低层, 准则层相对于目标层的判断矩阵为:A= (rtij) max。三是计算权向量和组合权向量。四是一致性检验。五是计算各层元素对总目标的合成权重。
通过这种比较评判结果的综合计算处理, 则可以得到关于决策对象、方案、行为的优劣排序, 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定量形式的决策依据。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是遇到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 规模较大的问题时容易出现问题, 如判断矩阵难以满足一致性要求, 难以进一步对其分组等。
(二) 熵值法
熵是信息论中测度系统不确定性的量, 作为特征值表示系统的存在状态与运动状态的不肯定程度。熵值法是一种依据各指标值所包含的信息量的大小确定决策指标权重的客观赋权法。虚拟企业内、外部环境多变, 比以往更多出现大量信息某种状态的几率问题, 所有这些不确定性都可以用信息熵的概念来描述。信息量越大, 不确定性就越小, 熵也越小;反之, 信息量越小, 不确定性就越大, 熵也越大。
其计算步骤如下:
(1) 计算无量纲化值Pij。 (i为单位, j为指标。i=1, 2, …, n;j=1, 2, …, p) 可以是结构化, 即每个评价单位的指标值占全部单位该指标值的比重, 也可以是用标准化或极差变换进行同度量化, 但为避免出现负值与零值, 需要进行线性变换。
(2) 采用shannon熵计算墒熵ej
(3) 计算差异系数gj=1-ej
(4) 对gj进行归一化, 即为比重权数
熵值法的本质是各参评单位单项指标的离散程度, 离散程度越大, 则熵值越小, 而权重却越大, 这定义了一个新的测度指标变异情况的指标, 以此指标的归一化值作为权数。显然, 熵值法同样要求有一定量的样本单位才能使用, 且权重与指标值本身大小关系十分密切。因此, 熵值法只适用于相对评价而不适用于绝对评价, 只适用于指标层的构权而不适用于中间层的构权。
(三) 灰色关联分析法
灰色关联分析法是由华中理工大学邓聚龙教授于1982年首先提出的, 该方法是灰色系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动态过程发展态势的量化分析, 是通过对灰色系统中有限数据列的分析, 挖掘数据内部规律的有效方法。灰色关联是指事物之间不确定性关联, 或者系统因子与主行为之间的不确定性关联。灰色关联分析法是基于灰色关联度, 以行为因子序列 (数据序列) 的几何接近度, 对数据序列几何关系和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进行比较分析, 以曲线间相似程度大小作为关联程度的衡量尺度, 分析并确定因子之间的影响程度。曲线越接近, 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越大, 反之则越小。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弥补了回归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的不足, 寻求系统内部诸多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找出影响目标值的主要因素, 进而从总体上把握系统动态运动规律。
根据灰色关联决策理论, 以评价虚拟企业伙伴指标向量与相对最优虚拟企业伙伴指标向量的关联度作为评价虚拟企业伙伴优劣的准则。作关联分析时, 把这种多因素问题分成不同的层次, 逐级计算它们之间的关联度, 把得到的关联度按层次用树状结构表示出来即得到灰色关联树, 再清晰直观、层次分明的逐级进行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经济管理等领域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近年来, 该方法与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中的其它原理方法相结合, 不仅解决了广泛存在于客观世界中具有灰色性的问题, 而且进一步拓宽了灰色关联分析的应用范围。
随着全球信息化、网络化, 以及市场、技术变革的加速,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面对不断变化和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 为抓住经营机遇, 赢得竞争, 必须整合核心企业优势资源, 快速组建虚拟企业。虚拟企业通常是一个动态的、暂时性的组织, 其生成期和发展期都需要选择合作伙伴并进行评估, 则合作伙伴的选择成为关键。虚拟企业伙伴之间强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而对合作伙伴作出准确的分析与评价则是提高虚拟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环节。由于涉及候选者的量大, 评价指标多且有些是定性指标, 以及专家判断不确定等诸多因素造成伙伴选择相当困难。因此, 迫切需要研究提出一种全新的虚拟企业合作伙伴定量评价模型, 利用计算机辅助工具处理复杂不确定情况的虚拟企业伙伴选择的定量评估方法, 较好地解决合作伙伴选择的问题。在需要的时候, 可以运用上述评价程序和模型对潜在的合作伙伴进行评判。
参考文献
[1]沈斌、张曙:《网络联盟企业中合作伙伴选择的研究》, , 《同济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2]冯尉东、陈剑:《基于遗传算法的动态联盟伙伴选择及优化模型》, 《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0年第10期。
[3]陈菊红:《虚拟企业伙伴选择过程及方法研究》,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7期。
虚拟企业理论 篇2
构建虚拟团队知识共享机制的主要困难是挖掘成员的隐性知识,使其在虚拟团队中共享。另外,新木桶原理对于虚拟团队知识共享机制建设提供了其他一些重要启示。据此,笔者提出了构建虚拟团队知识共享机制的一些可行性建议。
3.1 虚拟团队成员的选择标准
虚拟团队应该选择那些愿意或乐意分享自己知识的人,而不能仅仅考虑他们的专长。很多人具有一技之长,是虚拟团队寻找的“长板”,但是如果他们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只能让虚拟团队成员间的关系陷入彼此不信任的恶性循环。另外,所选择的成员要有很强的主动性和自主管理的能力,这是由虚拟团队的自身性质决定的。
3.2 虚拟团队领导的作用
虚拟团队中领导的作用就像木桶的桶箍。由于虚拟团队是一个松散、相对自由、趋近扁平化的组织,因此,领导的作用显得非常重要。一个好的虚拟团队领导能使“木桶”各个板间距最小化,能使虚拟团队成员之间关系更加融洽。使各个成员乐于为实现团队目标共享和贡献自己的知识。虚拟团队的领导如何使其成员为虚拟团队充分共享、贡献自己的知识呢?
3.2.1 营造创新的团队文化氛围
团队文化以团队精神为核心,可以对组织成员起到价值导向和角色规范的作用。团队领导应该充分了解团队的成员,营造一种以人为本、鼓励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文化氛围。虚拟团队的领导应该鼓励成员之间发言、交流。成员的隐性知识只有通过交流才能不经意问流露或是在充分讨论中激发出来。激发员工的.表达欲望,提高员工的表达能力,鼓励他们用隐喻陛文字、象征性语言、模型、概念等表达自己的经验、知觉、直觉和灵感,使一些难以表达的思想直观化和易于理解。
3.2.2 在虚拟团队中设立激励措施
在团队中建立一种动态的团队百科知识系统,不仅能激励团队成员贡献自己的知识,还可以为将来积累经验,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能迅速吸取经验,了解其中的注意事项以及不足。也就是说在虚拟团队中建立知识库,成员对团队解决问题时提出的有见解性的方案将保存在知识库里并公开给每个成员,还可作为对成员精神上、物质上的奖励依据。选择精神还是物质上的奖励,领导应该把握好成员的需求,从而将激励变成成员间充分进行知识共享的动力,更利于团队目标的实现。
3.2.3 虚拟团队知识共享机制规章制度化
虚拟团队领导应制定虚拟团队知识共享规章,不要将虚拟团队中成员置于利益冲突的关系中,而是把团队绑缚在一起,要让团队中的每个人都知道,彼此之间是相互依靠和不可分割的。只有把各自的才智发挥到极致,才能创造团队利益最大化。
3.2.4 虚拟团队及其知识共享平台的建设
虚拟团队的成员来自世界各地,他们分散在世界每个角落,靠互联网保持着密切联系。平台技术的发展相当于扩建木桶的桶底,将给虚拟团队及其知识共享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虚拟团队知识共享方面目前需要两种技术的存在,它们是群件系统和工作流管理:a 群件系统。群件是帮助协同工作的软件,一般包括电子邮件、文档管理与工作应用等部分;b 工作流管理。知识集成的工作流管理系统,能够将知识管理和工作流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分析和识别企业业务中的关键知识,合理地将知识管理融入到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中。目前,这两项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在许多企业得到了应用。
3.2.5 虚拟团队中核心成员相对稳定
虚拟团队中的核心成员掌握着核心的技术,一旦核心成员流失,不仅会导致核心技术流失,而且与其进行合作的其他成员建立的可靠关系也不得不中断。这些成员同时还面临着与替补核心成员迅速建立信任关系的问题,这将给整个团队的正常运转带来不利。虚拟团队成员为了达到知识的持续共享,就要保持该虚拟团队的核心成员不流失。从另一角度讲,为了保证团队核心成员的流失不对团队造成更大的波动,可将核心成员的知识共享给其他成员,这样利于培养其他成员掌握核心技术,一旦团队中核心成员流动可暂时由该类成员负责。若想保持虚拟团队核心成员相对稳定,可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满足他们合理的需求,比如相对公平合理的薪金、给予相对自由的环境等;其次,虚拟团队的工作内容应能充分挖掘成员的才智,即团队对成员有吸引力;最后,成员在虚拟团队中要有强烈的归属感。团队成员彼此信任,彼此工作、合作愉快等都是培养其归属感的最基本条件。
4 结束语
建设虚拟学习社区理论综述 篇3
【关键词】虚拟学习;社区;建构主义
一、理论支撑
1.情境认知理论
(一)基本原理
情境认知理论(Situated Cognition)是继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后,与建构主义大约同时出现的又一个重要的研究取向,它试图纠正刺激反应和符号学说的失误。情境认知理论试图纠正认知的符号运算方法的失误,特别是完全依靠于规则与信息描述的认知,仅仅关注有意识的推理和思考的认知,忽视了文化和物理背景的认知。由上述可知,情境认知理论具有的特征:一是基于情境的行动;二是合法的边缘参与;三是实践共同体的建构。
(二)指导意义
第一,强调人、工具和情景的相互作用。新的教学方式为教学提供了各种平台,为虚拟学习社区实践共同体创设真实、丰富的教学情境,满足了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求,为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交流讨论的平台。
第二,强调虚拟学习社区实践共同体存在的重要性。情景认知理论关注实践共同体(即个体和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成员之间相互的介入、共同的事业、共享的技艺库构成了虚拟学习社区实践共同体的构成要素,这些要素也正具备了情境认知学习的条件。虚拟学习社区实践共同体下的情境学习不仅是新手“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更是学习者“朝着充分参与实践共同体的方向前进”。
第三,强调学习的连续性与更替性。莱芙等认为:“学习必须把实践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若把学习单独分离出来,就会为社区中的情境学习造成混乱,不同的观点和冲突将会影响社区中环境的失衡。社区之所以能不断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新见解的注入和新成员带来的活力,新旧观点的碰撞和互动是虚拟学习社区实践共同体发展的途径,也是学习过程的必然。
2.建构主义理论
(一)基本原理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structivism,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因此,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教学环境的四大要素。
情境:学习不仅仅是以学生学到知识为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协作:学习的过程不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过程。虚拟学习社区中的成员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相互之间信息的传递,依靠已有的信息,把旧的知识链建构到新的知识单元中,形成一个新的知识结构。因为成员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文化差异,所以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中所获得的信息并不一样,因此,在这样的前提下,只有通过共同协作才能对某一知识达成共识。会话:学习成员之间,要通过会话沟通交流去制定共同的学习计划,并完成学习任务。另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会话是建构主义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人们自身的认知结构对事物的理解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学习者在接受新的知识时,要能与旧知识进行连接。
(二)指导意义
第一,强调成员之间通过协作学习共同参与实践而发展。基于虚拟学习社区实践共同体的教学不仅是成员的学习实践和知识的建构,更要重的意义在于成员之间通过协作学习共同参与实践而发展,成员在实践共同体中的参与、交流,有助于新知识的产生,方便了学习资源的共享,学习者的实践更有助于知识的创新。
第二,强调成员(即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会话和协商。会话是共同体成长所依赖的方式。信息化的社会也使虚拟学习社区实践共同体的形式多样,会话方式丰富。每个虚拟学习社区实践共同体有着不同于其他同类社区的特性,由于成员之间的协商学习,使他们所处的社区都有其独特的约定和学习规则,有自身的语言情境。
第三,强调情景(实践)对虚拟学习社区实践共同体的建构作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发生在真实世界的情景中才能更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懂得更多知识,而是能运用知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社区中的成员学习不是刻意追求的行为,而是自然发生在社区的环境中,发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的结果是掌握一种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技术学习和学科学习
1.技术学习
(一)基本原理
学习技术是基于学习科学的技术,根据学习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对学习过程中的硬件和智能技术进行系统设计,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以技术为中介,更好地支持教学活动,使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协商和实践参与。其中,硬件技术指的是解决实际问题中所使用的工具和设备,如多媒体、计算机等硬件设施;智能技术指的是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所使用的软件设施以及相关的知识、策略和方法,如思维方式、学习策略等。学习技术是实践共同体成长的支撑,也使得教学行为中教与学的方式得到更好的扩展。
(二)指导意义
学习技术的存在扩展了虚拟学习社区实践共同体中的交互行为,也为教学行为中知识的创造和分享提供给了更多的手段和工具。
第一,学习技术促进教学行为中主体和客体交互的融合。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学习技术的广泛应用,师生对知识的需求度越来越高,社区中的参与者不断与高智能化的学习资源交互,学习成员也通过交互学习来沟通交流。
第二,学习技术为虚拟学习社区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虚拟学习社区主要依靠学习者的主动性,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促进虚拟学习社区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鼓励沟通,交流和合作;通过对社区实践共同体的发展方向和教学目标的制定,让参与者在社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利用学习技术的优势提供给成员尽可能多的学习资源。
第三,学习技术促进学习方式的扩展。学习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教学随时随地的进行,它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参与者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要随时进入社区学习;社区中丰富的教学资源也使得成员之间的沟通学习变得更为方便,虚拟学习社区中的教学方式符合当代人对教学的需求。
2.学科学习
学习科学(Learning Science)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门关于学与教的交叉性学科,主要研究以更好地理解有效学习为目的,运用其学科的知识是人们的学习更有效、更深入的发展。这里所提到的有效学习,简单地说就是将正式学习(Formal Learning)、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和隐形学习(Implicit Learning)统一在一起的认知过程。在学者的研究中,他们运用主动的和实践性的学习理论来设计软件、构建合适的学习环境来促进有效学习的教育方式,所研究的成员在这种被控制的环境中互动学习,以便更好地了解促进高效学习的学习行为。学习科学是由认知科学所诞生,且学习科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
目前对学习科学的研究有两类方法,一是从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现在学者所提出来的“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模式就属于此类,探究式学习主张在实践中学习;另一类就是比较基础的跨学科研究。学习科学为教育教学开辟了一片全新视角的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史璐.虚拟学习社区实践共同体的教学行为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3.
虚拟企业理论 篇4
虚拟建筑施工企业既涉及到与建筑施工有关的工程活动的虚拟,以包含与建筑施工企业组织经营有关的管理活动的虚拟。它以生产为中心的虚拟施工在施工过程中融入仿真技术,以此来评估和优化施工的过程,以便降低费用,快速地评估不同的工艺方案、投资需要规划、生产计划等。其主要目标是评价施工性。它主要解决“这样组织施工是否合理的”问题。它将现实制造环境及其制造过程通过建立系统模型映射到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所支撑的虚拟环境中,在虚拟环境下模拟现实制造环境及其制造过程的一切活动和产品的制造全过程,并对产品制造及制造系统的行为进行预测和评价[1]。
虚拟企业的最大特点是杨长避短,即企业的组成是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但核心竞争力则需要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纳什均衡的讨价还价模型来评估。也就是说假设某项工程需要由多个施工企业(或个人)协作(虚拟)完成,现给定目标的战略条件如下:每个企业或个人选择自己的最优战略(企业或个人最优战略可能依赖于也可能不依赖于其它企业或个人的战略),所有参于企业或个人选择的战略一起构成一个战略组合[2]。这种战略组合由所有企业或个人的最优战略组成。
纳什均衡需要虚拟施工企业中各方遵守协议,不得有违背协议的个人或企业,即虚拟施工企业中各方均应发挥协作精神。
1 虚拟建筑施工企业的协作风险
(1)市场风险:由于组织中的个别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导致纳什均衡失败,从而造成其它成员的具大损失。
(2)金融风险:由于利率、汇率的变动,股市波动,导致成员的利息、债务负担加重,虚拟施工企业的成员融资渠道阻塞。
(3)能力风险:伙伴忽视质量管理,产品不能达到设计要求,项目不能通过验收;对成本管理的轻视,使生产成本超出了预期成本或对技术复杂性的轻视,使施工困难;不能严格按施工工序所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丧失市场机遇和客户信任。
(4)协作风险:伙伴间联络渠道的阻塞,伙伴主动沟通的积极性不足,使施工时间安排上脱节;伙伴所安排的技术思想、技术平台不同,伙伴间的成果或信息在相互集成时出现技术衔接的困难;合作伙伴成为竞争对手,核心竞争力被削弱;合作伙伴信息传递不畅,信息失真;伙伴的组织结构与虚拟施工企业不适应,伙伴间不同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发生冲突,导致组织内工作效率低下,协调失衡、管理失控,虚拟施工企业解体;法律不完善,伙伴单方面违约,伙伴弄虚作假、泄漏机密,导致新的竞争对手出现(主要体现在施工项目鉴定前),竞争力下降;伙伴退出,伙伴中技术人员的流失,管理人员的变动,会导致组织内配合度下降;伙伴承担的风险与获得的利益不匹配,使伙伴的积极性降低,伙伴相互扯皮;外部环境变化,伙伴的生存能力削弱,降低了伙伴的稳定性发挥。
(5)投资风险:施工项目的前期投资大或建设方的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伙伴因其它风险问题终止或失败,导致投资不可逆及伙伴套牢,从而使虚拟组织资金运行困难;伙伴因自身问题不能按合同进行投资,导致项目延期或失败。
2 虚拟建筑施工企业中的博弈概念
(1)参与人(players):参与人指虚拟建筑施工企业中决策的主体—也称为合作伙伴。他的目的是通过选择行动(或战略)以最大化自己的支付(效用)水平。参与人可能是自然人,也可能是团体。
(2)行动(actions or moves):行动是参与人在协作时的决策变量。一般地,我们用ai表示第i个参与人的一个特定行动,Ai={ai}表示可供i选择的所有行动的集合。
(3)信息(information):信息是参与人有关博弈的知识,特别是有关“自然”的选择,其它伙伴的特征和行动的知识。
完美信息:指一个伙伴对其它伙伴的行动选择有了准确了解的情况,即每一个信息集只包含一个值。
完全信息:指自然不首先行动或自然的初始行动被所有参与人准确观察到的情况,即没有事前的不确定性。
共同知识:指所有人知道所有人知道的知识。
(4)战略(strategies):是伙伴在给定信息集的情况下的行动准则,它规定参与人在什么时候选择什么行动。因为信息集包含了一个伙伴有关其它伙伴的之前行动的知识,战略告诉伙伴如何对其它伙伴的行动作出反应,因而战略是“伙伴的相机行动方案”。
一般地,我们用Si表示第i个参与人的一个特定战略,Si={si}代表第i个参与人的所有可选择的战略的集合。如果n个参与人每人选择一个战略,n维向量S=(s1,…si,…sn)称为一个战略组合,其中Si是第i个参与人选择的战略。
(5)支付(payoff):在博弈论中,支付或者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战略组合下合伙人得到的确定效用水平,或者是指合伙人得到的期望效用水平。支付是博弈合伙人真正关心的东西。
我们假定每一合伙人的偏好都可以由一个期望函数来代表,他的目标是选择自己的战略以最大化其期望效用函数。
令ui为第i个合伙人的支付(效用水平),U=(u1,…ui,…un)为n个合伙人的支付组合,博弈的一个特征是一个参与人的支付不仅取决于自己的战略选择,而且取决于所有其它合伙人的战略选择,就是说,ui是所有合伙人的战略选择的函数:
(6)结果(outcome):结果是博弈分析者所感兴趣的所有东西,如均衡战略组合,均衡行动组合,均衡支付组合等。
(7)均衡(equilibrium):是所有合伙人的最优战略的组合,它是i的所有可能的战略中使ui或Eui最大化的战略。因为一般来说,ui是所有所有合伙人的战略组合的函数,i的最优战略通常依赖于其它合伙人的战略选择。
3 用博弈理论选择虚拟建筑施工企业的合作伙伴
从前述中我们已经知道合作伙伴在协作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可能造成伙伴协作风险过大,或导致虚拟建筑施工企业的合作失败。所以,为了避免在虚拟建筑施工企业的合作中出现协作风险大的因素,选择虚拟建筑施工企业的合作伙伴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选择合作伙伴就是要选择协作能力强、技术水平和技术平台相同或相近的企业或个人,同时,企业之间的合作都具有一定的信誉度,在困难情况下,大家能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设某建设项目由盟主A企业(个人)来组织虚拟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在某些分项上寻找合作伙伴。为了降低协作风险,取得双赢的结果,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按下列矩阵进行主(设所选择的分项中有多个合作伙伴可以选择,我们以第i个合作伙伴为例进行说明),具体如下:
其中:UAi、Ui—分别为盟主A和第i个合作伙伴合作时的支付(或效用水平);
U/Ai、UAi//—分别为盟主A合作、而合作伙伴不合作时,盟主A与他人合作时的支付(或效用水平)和盟主A与第i个合作对象不合作时,盟主A与最后确定的合作伙伴合作时的支付(或效用水平)。
在与第i个合作伙伴合作的过程中,UAi、Ui为纳什均衡。当同一项目有n个合作对象时,每个合作对象与盟主A的合作均有一个纳什均衡。把这些纳什均衡列矩阵如下:
在这些纳什均衡平衡中,找出UAi、Ui中最大的一组或接近最大值的几组作为初步的合作伙伴。此时,协作风险应为较小或最小。
4 用博弈理论分析虚拟建筑施工企业中合作伙伴的协作风险
由于虚拟建筑施工企业的协作风险具有前述的几个特点,所以,在初步确定合作伙伴后,还应进行协作风险的评估,以确定最后的合作伙伴。
协作风险的评估,我们用纳什均衡理论按下列步骤进行:
(1)分别列出盟主A和己初步确定的合作伙伴协作风险各种的组合,作为战略的多种决策。如盟主A的一种风险组合为:施工项目的前期投资大,而其它方面的协作没有风险,仅需要合作伙伴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作为投资,用于施工项目的前期投资;而合作伙伴针对这种风险组合提出的策略为:资金作为投资可以,但要求有较高的回报率。
我们把这样的组合分别作为盟主A和合作伙伴的各一种决策策略。在实际虚拟建筑施工企业中,由于工程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所以,虚拟建筑施工企业的组织也就越来越大,组织内的协作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协作风险组合(策略)尽量是成熟的组合,同时,又应该是提高企业信誉的组合。
(2)分别求出盟主A和合作伙伴的每一个最优策略效用水平,即:分别求出盟主A和合作伙伴的每一个最优策略函数,分别记作Aij、Bji(设合作伙伴为B),i=1,2,…n;j=1,2,…n。
其中:Aij—是合作伙伴B的第j种最优策略对盟主A的第i种最优策略所对应的效用水平;
Bji—是盟主A的第i种最优策略对合作伙伴B的第j种最优策略所对应的效用水平。
(3)将Aij、Bji分别记入表中,则有下列矩阵:
(4)利用AHP方法分别求解盟主A和合作伙伴B的策略重要性排序[3]。假定在上述矩阵中,根据AHP方法分别求出盟主A和合作伙伴B的策略重要性排序中最重要的策略分别为第i个和第j个策略,则Aij、Bji所形成的策略效用水平就是一个纳什均衡(强纳什均衡)。也就是说,盟主A采用第i个策略、合作伙伴B采用第j个策略时,盟主A和合作伙伴B的协作风险较小。或者说,当盟主A和合作伙伴B协作形成虚拟建筑施工企业中的成员时,盟主A和合作伙伴B都能得到较高的效用水平。
(5)确定最后的合作伙伴。按照上述方法,重复盟主A和其它合作伙伴的策略效用水平的计算,并从中找出效用水平最大的一个纳什均衡(强纳什均衡),这个纳什均衡中的合作伙伴就是盟主A要找的合作伙伴,也就是虚拟建筑施工企业中的成员。
(6)对虚拟建筑施工企业组织中的所有成员均可按照上述方法找到。
摘要:虚拟企业是二十一世纪制造业主要的发展模式,是以制造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支持的系统建模和仿真技术为基础、集成现代制造工艺、计算机图形学、并行工程人工智能、人工现实技术和多学科知识形成的一种综合系统技术。根据虚拟建筑施工企业涉及到与建筑施工有关的工程活动的情况,分析了虚拟建筑施工企业协作伙伴的选择方法,得出采用博弈理论的讨价还价模型来评估协作伙伴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博弈理论,虚拟,协作伙伴,纳什均衡
参考文献
[1]张旭海,黄河等.敏捷虚拟企业[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什么是虚拟企业 篇5
虚拟企业具有以下特点:
①虚拟企业使得传统的企业界限模糊化。虚拟企业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完整的经济实体,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一些具有不同资源及优势的企业为了共同的利益或目标走到一起联盟,组成虚拟企业,这些企业可能是供应商,可能是顾客,也可能是同业中的竞争对手。这种新型的企业组织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企业组织 界限,使企业界限变得模糊。
②虚拟企业具有流动性。灵活性的特点。诸企业出于共同的需要。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结盟,一旦合作目的达到,这种联盟便可能宣告结束,虚拟企业便可能消失。因此,虚拟企业可能是临时性的,也可能是长期性的,虚拟企业的参与者也是具有流动性的。虚拟企业正是以这种动态的结构。灵活的方式来适应市场 的快速变化。
③虚拟企业是建立在当今发达的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企业合作。虚拟企业的运行中信息共享是关键,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手段使得沟通更为便利。采用通用数据进行信息交换,使所有参与联盟的企业都能共享设计。生产以及营销的有关信息,从而能够真正协调步调,保证合作各方能够较好合作,从而使虚拟 企业集成出较强的竞争优势。
④虚拟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运用并行工程而不是串行工程来分解和安排各个参与企业要做的工作。虚拟企业在完成某一项目或任务时,项目或任务按照并行工程的思想被分解为相对独立的工作模块,促使承担分解任务的各方能够充分调动和使用他们的资源而不必担心核心技术或核心知识被泄露。并且各个合作模块可 以并行作业,项目或任务的主持者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通讯手段在其间不断地沟通与协调,从而保证各个工作模块最终的互相衔接。这样既缩短了时间,又节约了成本,同时还促进了各参与企业有效地配置自己的资源,以及虚拟企业整体资源的充分利用。
⑤虚拟企业一般在技术上占有优势。由于虚拟企业是集合了各参与方的.优势,尤其是技术上的优势而形成的,因此在产品或 服务的技术开发上更容易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使其开发的产品 或服务在市场上处于领先水平,这一点是任何单个实体企业很难 相比的。
⑤虚拟企业可以看作是一个企业网络。该企业网络中的每个成员都要贡献一定的资源,供大家共享,而且这个企业网络运行的集合竞争优势和竞争力水平大于各个参与者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力水平的简单相加。虚拟企业的上述特,煮决定了虚拟企业具有较强的适应市场能力的柔性与灵捷性,各方优势资源集中更催生出极强的竞争优势与竞争力。
虚拟企业理论 篇6
一、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以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虚拟资本为研究对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的演化路径,它以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区别于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货币金融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三卷中对虚拟资本的具体运行形态有详细的研究,分析并运用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有益于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人们把虚拟资本的形成叫作资本化”,虚拟资本作为资本的一种存在形式,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经历了货币资本、生息资本,最后到虚拟资本的演化过程。虚拟资本的形成首先需要货币转化为资本,货币在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中,从单单只是具有特定价值的货币,转化为可以自行增值的资本。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劳动力成为一种商品而能够给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人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转化为对货币的追求,虚拟资本就是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而在经济行为中创造出的不具有价值的“资本”。这个过程使得资本脱离生产过程也可以创造利润。货币资本主要为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代理支付结算、货币兑换、货币贮藏等业务。随着货币支付业务的不断扩大,资本家不再满足于承担简单的业务服务,他们将暂时存放的货币资金与信用制度相结合,把货币资金贷放给资金短缺的资本家,从中获得利润,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息资本便产生了。
货币所有者通过贷放的方式将资金转移给借贷者,只是让渡了资金的使用权,生息资本经过一定时期回流到资金所有者手中,便实现了它的使用价值,即实现了剩余价值的价值。
(一)虚拟资本的特点
虚拟资本是顺应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以实体资本为基础,又独立于实体资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依存、不可分离。首先,没有实体经济就没有虚拟经济。没有实体资本,虚拟资本就失去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虚拟资本的收益来源于实体资本,实体资本是虚拟资本的源泉,虚拟资本实现的收益从根本上说是从剩余价值中作出的一种扣除,因为他们的活动只与已经实现的价值有关。虚拟资本并不直接创造价值,其利润来源于实体经济,且受企业经营状况和发行人信用等级的影响。其次,虚拟资本又独立于实体资本。虚拟资本虽来源于实体资本,但其有独立的价格运动规律,有自我循环和周转的特点,当出现危机或者政策变动时,虚拟资本价格的反映速度和幅度要远远高于实体资本。
虚拟资本来源于实体资本,实体资本对虚拟资本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同时,虚拟资本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对实体资本产生影响。
(二)虚拟资本对经济的影响
1.虚拟资本的积极影响。一是促进资本的集聚,有利于实体资本的扩大和再生产。实体资本在不断的周转过程中会逐渐扩大再生产,当单个的资本无法承担大规模的货币资金需求时,股份公司就会通过发行证券筹集资金,通过资本的集聚扩大生产规模。在这个过程中,社会闲置资金也得到了有效的利用,提高了资本的收益。
二是促进资本的有效配置。现实环境中资源是有限的,如何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合理配置资源,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经济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掌握足够的信息对有限配置资源有重要的作用。虚拟资本对资源配置有很大影响,首先表现在对存量资本的调节,虚拟资本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可以在不同的生产部门、流通领域进行流动,实体资本根据虚拟资本流动反映出的信息进行调整,使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配置效率得到改善。其次表现在对增量资本的引导。虚拟资本具有流动迅速的特点,其运行信息将反映实体经济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投资者为获得较高的收益,将会把资金投向更有效率更有前景的部门和领域,优化了资源在社会各部门的配置效率。
2.虚拟资本的消极影响。一是引发盲目投资,造成生产过剩。在社会各部门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投资者对股票、债券、汇票的投资热情将被极大地激发,这又将引起实体部门的加速扩张,与商品的快速增加相对应的是市场的消化和接纳能力并没有提高,形成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投资者盲目地将资金投向利润率最高的部门,必然造成该领域生产的相对过剩,生产力和购买力的不平衡将引起市场的波动,虚拟资本过度膨胀还将引发经济危机,使企业面临生产困难而面临破产的境地。
二是造成社會财富的集中。虚拟资本的价值由其利息率决定,与市场利率成反比。虚拟资本的特质决定了其价值运动的波动性极强,投机者将利用虚拟资本价格的波动谋取利益,有实力的投资者或会人为制造波动,引起资本市场的恐慌,从中牟利,巨额的资本出入将扰乱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转,引发金融危机。
三是引发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谓生产的相对过剩并不是资本主义生产了足够的商品,而是生产了超过消费者购买能力的商品,这种结果的产生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利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资本家会把劳动者的工资降到最低,尽量雇佣最少的劳动者,这就造成了工人失业和工人的贫困。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与消费者有效的消费能力是一个永恒的矛盾。市场供给超过需求的生产过剩,严重时将引发经济危机。“一切现实的经济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面对大量的商品过剩,资本家将大量发展消费信用以解决剩余的生产力,虚拟资本便开始膨胀,随着虚拟资本的数量不断扩大、种类不断更新,覆盖的利益群体也逐渐扩大,当虚拟的债权债务链条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时,就会产生难以控制的连锁反应,对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产生破坏作用,虚拟经济中的问题会迅速传导到实体领域,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虚拟资本作用于实体资本,延迟了危机到来的时间,同时也增大了危机的潜在破坏力。实体资本的生产过剩会造成虚拟资本市场的金融危机,虚拟资本的信用链条的断裂会传递到实体资本领域,加重实体资本的危险程度,严重时将引发经济危机。
二、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视角下的资本主义金融危机
由美国次级房地产贷款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影响到资本主义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也被卷入其中,至今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消除,世界经济在缓慢复苏中艰难前进。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危机的根源,金融过度创新导致衍生品泛滥、次级贷款发放过度、金融监管不力、市场失灵、资本家贪婪无度等,更有一些学者别有用心地指责中国等新兴经济体高储蓄率和高外汇储备使得世界经济失衡造成了本次金融危机。这些因素都是从技术或者操作层面来考虑的,并没有把金融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揭示出来,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我们能找到金融危机更为本质的原因。
马克思论述了虚拟资本与信用之间的关系,也说明了金融危机的形成机制,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金融衍生品的泛滥是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高速的信息传播极大地缓解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资金流、物质流在不同部门之间迅速传导,利率、汇率等金融变量的微小变动就会引发资本市场、金融机构、投资者的连锁反应,波浪式的市场波动会破坏金融稳定,引发金融危机。表面看来,危机的原因是虚拟资本的无序运行,实际上实体资本中的基本矛盾才是危机的根本原因,马克思指出,“乍看起来,好像整个危机之表现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而且事实上,问题只是在于汇票能否兑换为货币,但是这种汇票多数是代表现实买卖的,而这种现实买卖的扩大远远超过社会需用的限度这一现实,归根到底是整个危机的基础”,“这一事实”便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无限扩大与人民群众的日益贫困,它通过资本的过剩、人口的过剩、产品的过剩表现出来,经济危机实际上是用暴力的手段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强制平衡,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在相对平衡的基础上保持基本稳定。
三、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对经济建设的指导作用
在现代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凸显,金融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部门,金融安全也是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充分利用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有益成分指导金融体系的建设和改革,发挥金融部门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建立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良性补充的稳健金融体系。
(一)加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發展
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对经济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金融市场的价格变量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有利于市场合理配置资源;其次,金融市场使资金的流动更加有效率,能有效满足实体经济的资本需求。但是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指出,虚拟资本具有逐利性、虚拟性的特点,市场变量的波动会引发资本的盲目流动,这些因素会使虚拟资本过度膨胀,使虚拟经济的发展严重脱离实体经济,危及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因此,在我国深化金融体制的实践中,应注意虚拟经济的规模与结构,使其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相协调,充分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二)建立虚拟资本的监管机制,约束虚拟经济的过度繁荣
根据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虚拟资本代表的是现实资本的“纸质副本”或者不代表资本,虚拟资本的虚拟性将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加强,这种虚拟性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约束,将会形成金融体系的潜在危险因素。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衍生品是重要的保值及避险的工具,应适度发展虚拟资本,建立对虚拟资本的监督和管理体制,防止和约束虚拟资本的过度虚拟化,将其体量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规范其内部结构,充分发挥其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
虚拟实验理论初探 篇7
虚拟实验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实验技术或实验方法。虚拟实验是利用软件技术构建系统的逻辑结构模型, 结合相关硬件构成虚拟系统, 并利用网络技术实现网络化虚拟系统。根据实验物体以及研究内容, 利用软件构成总体的逻辑结构模型, 并对相关硬件以及实验仪器进行控制和操作, 形成虚拟系统的整体结构。运用网络将虚拟系统的实验范围进行扩展, 实现系统的分布式构建和实验过程的多方协作处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 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的控制、处理和协调功能。与仿真实验相比, 虚拟实验运用计算机处理的数据是从实际的实验对象和实验仪器中获得的, 实验的结果能够正确表征实验对象的特性, 反映本质联系。同时, 计算机中的软件程序能够反向控制实验对象和实验仪器中的信号输出, 实验结果具有针对性, 增加对实验对象的认识的明确性。虚拟实验由于其强大的功能和突出的优点, 所以在大学实验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1]。
二、虚拟实验理论基础
在虚拟实验中, 主要是通过学生与教学媒体、学习资源环境以及自身新旧概念的交互来达到实验的目的。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的陈丽博士在对远程教育方面的教学交互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了远程教学中的教学交互层次塔理论。她将远程教学交互分为三个层面:学生与媒体界面的操作交互, 学生与教学要素的信息交互, 学生原有的概念和新概念之间的概念交互。见图1。
层次塔以媒体为平台。层次塔底层是操作交互;中间层是信息交互, 信息交互有三种形式: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交互、学生与教师的交互、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交互;最上层是概念交互。与远程学习中的教学交互相类似, 虚拟实验过程中的教学交互也是分层次的, 从操作交互、信息交互再到概念交互, 逐渐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高级的教学交互以低级的教学交互为条件和基础。三种教学交互的关系是:操作交互是信息交互发生的条件, 操作交互中的动作由信息交互的需要和媒体界面的特征来决定。概念交互产生于信息交互的过程中, 概念交互的水平和方向决定了学习结果, 概念交互的结果将决定信息交互的内容和形式。所有类型教学交互的目的都是通过各种信息交互来促使概念交互的发生, 并使结果朝着教学目标不断接近, 操作交互是这个过程的技术保障[2]。教学交互层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交互本质, 对虚拟实验中的交互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借助该理论可以辨析虚拟实验中各种教学交互现象的实际作用和相互关系;探索促进虚拟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 通过媒体功能的完善, 提高操作交互的水平, 通过良好教学设计和学习支持提高适应性的水平, 通过概念交互反馈, 可以评价教学交互是否促进有意义学习。
三、虚拟实验的优点和不足
1.虚拟实验的优点
虚拟实验为教育教学开辟了新的思路, 因为它大大扩展了学生的经验范围。模拟能让学生去探索那些十分昂贵、十分危险、在时空上行不通或在现实中不可能达到的实验。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由于计算机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可利用计算机图形、声音和图像来再造逼真的情境, 因此学习者会完全沉浸于其中而无法将其与真实世界区分开来, 给人们以很好的“临场感”和“逼真感”。它超越了通常的交互作用, 可以达到真正自然的高水平的交互作用。
(2) 时间和空间的有效性
虚拟实验可以压缩时间和空间展开真实事件, 使静态的变化速度宜于学生观察, 因此也就大大节约了对某些过程的观察时间或者使得一些原本无法观察的现象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可以有效弥补教学中的不足。
(3) 安全性和经济性
某些物理实验, 由于其危险性或是设备比较昂贵, 不太可能在真实情况下让学生去经历比如核反应、太空旅行, 利用计算机进行虚拟实验则可以做到既安全又经济, 并且让学生有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
(4) 富有真实感
尽管模拟对真实世界并不是不折不扣的复制, 但确实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虚拟的情景, 学生所经历的决策过程则是真实的。这样学生能够较为容易地进行知识迁移, 即使是在真实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景, 也会很轻松地去处理。
(5) 教学方式灵活、方便
虚拟实验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并且可以利用网络教育提高教学效率。
2.虚拟实验的缺点
虚拟实验教学完全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 对于学生来说, 整个教学过程是在计算机屏幕上完成的。因此, 计算机模拟实验教学具有局限性。
(1) 可能淡化对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视程度
在使用计算机进行虚拟实验的过程中, 学生可能会由于把注意力集中于计算机操作上, 淡化了对基本技能训练, 妨碍利用现成的简单设备进行探索和实验的欲望和习惯养成。
(2) 难于获得对真实仪器的客观实际感受和由此给基本技能训练带来的影响
无疑, 即使再逼真, 计算机的真也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所以计计算机模拟实验的天然弱点就是难于使学生获得对真实仪器装置的客观实际感受。
(3) 减少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机会
在实验中遇到仪器方面故障、突发问题及由于某些条件不能满足或一些条件的改变, 会使学生遭遇问题, 增加克服困难的训练机会,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计算机模拟实验的条件相对理想, 减少了学生应对突发事件、排除故障及对实验仪器的常规检修的机会, 又由于“仪器”相对比较精确, 也使学生无法通过实验数据处理, 误差分析这一训练, 体验、分析来源于仪器和操作者等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 减少了对整个实程的反思及寻找可用的经验和过失机会[5]。
四、解决虚拟实验不足的措施
在利用计算机进行虚拟实验进行教学时, 要注意真实与虚拟学习之间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关系从真实到虚拟, 指导学生把所掌握的规则、原理等知识应用到虚拟实验中, 减少学生的错误操作。从虚拟到真实, 通过虚拟实验的训练来提高学生对规则、原理的理解, 引导学生将虚拟实验中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从而使得虚实两者优势互补, 共同促进实验教学的发展。
由于虚拟实验加入了教学的环节, 势必要求制定出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发展的需要。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的有关知识, 可建立以下两个教学模式如图2、3所示:
第一种模式是先做1~2次实物实验, 学生有了形象体验后再做虚拟实验, 对于从事没有实物操作经验或抽象思维能力、形象化能力较差的人, 这样做效果会好些。虚拟实验可分4个阶段予以实施。
第一阶段, 采用牵着走教学模式。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实验原理、基本实验技能、常用仪器使用及数据测量与处理等方法。在此阶段, 教师对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及常用仪器的使用等知识进行较系统详细的讲解;在学生独立实验过程中, 教师也应给予学生较多的指导。
第二阶段, 采用领着走的教学模式。在此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在此阶段, 由于学生刚刚做完实物实验, 所以学生有了一定的实物实验基础和实验技能, 因此, 在虚拟实验预备知识教学中, 对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等知识只进行粗放式讲解;在学生独立实验过程中, 教师不直接回答问题, 只给学生启发和提示, 让学生通过实验去寻找答案, 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能力。
第三阶段, 采用放手走的教学模式。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此阶段, 学生有了较好的实物实验基础和虚拟实验的相关技能, 教师只给出实验任务和设计思路, 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探索实验结果, 以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能力;从成功与失败中得到科研训练[4]。
第四阶段, 撰写报告。设计报告包含方案设计与论证、理论计算、电路图及设计文件、测试方法与数据、结果分析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设计总结报告的专业性与工整性直接体现了学生的专业素质, 也是电子设计成果性的汇报材料, 是电子设计的重要一环。
第二种模式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 关于电子实物制作一般都已有所接触, 所以第二种教学模式他们能较好地接受。虚拟实验可分5个阶段予以实施。
第一阶段, 每堂课前给予学生课前研习导向, 提出文献资料查阅要求, 准备和设计实验的各项记录、图表、统计方法、结果的预测和相关理论。教师以讲座形式向学生介绍某一领域的研究动态及方向, 学生根据介绍, 自己查阅文献和进行实验设计, 由学生作开题报告讨论选择设计题目的意义、基本设计方案、预期的设计性能、所需元器件耗材等。最后, 教师可以对其选题进行评议, 确定选题的可行性, 并从选题的实用意义、设计思路等方面提出建议并最终确定一个比较科学和可行的研究方案进行实验测试和实验研究。
第二阶段, 在充分利用现有的计算机资源的基础上, 购买所需仪器模块和软件 (如Lab VIEW) , 由教师编写程序, 以实现现有仪器设备的模拟, 这样有效增加了实验设备的数量, 从根本上改善学生实验条件, 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第三阶段, 学生在已建立的虚拟实验环境中完成教师规定的基本电子实验, 掌握用虚拟仪器代替传统仪器来进行数据处理, 来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等等。
第四阶段, 增加综合性实验项目, 并鼓励学生选做设计型实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对数据采集、储存、分析、处理、传输及控制的强大功能, 在同一台PC机上虚拟出数10台仪器, 如信号发生器、数字存储示波器、频谱及信号分析仪、数字电压表和噪声测试仪等.把这些虚拟仪器应用到实验教学中去, 以取代常规仪器.学生还可根据实验要求, 自行设计各种软面板, 定义仪器的功能, 并以各种形式表达输出检测结果, 进行实时分析。要求学生自己选题, 拟订方案, 编写程序, 设计虚拟仪器检测系统[5]。
第五阶段, 组织科研小组, 在原有的仪器模块上进行二次开发, 拓宽其应用范围, 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科研能力。在此阶段, 一方面设计和构建新的虚拟仪器, 另一方面全面带动高校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并将实验结果以撰写论文的形式给出报告。
五、结束语
随着虚拟仪器技术的发展, 以开放式模块化仪器标准为基础的虚拟仪器标准正日趋完善。加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虚拟实验将成为学校未来教学科研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特别是在理工科学校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对于远程教育而言, 构建在在互联网上的虚拟实验室已经逐渐成为实验教学的主流。
摘要:本文介绍了虚拟实验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指出了虚拟实验的优点和不足, 并提出了虚拟实验教学改进的两种模式, 为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虚拟实验,虚拟实验理论,虚拟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朱敏.虚拟实验与教学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2]林建强.虚拟现实技术在大学物理研究性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05.
[3]熊忠.计算机模拟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7
[4]陈国杰, 谢嘉宁, 黄义清, 等.改革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构建三级双循环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 (8) :86-97
虚拟资本理论发展探究 篇8
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已提出了100多年。但马克思所揭示的虚拟资本的实质并没发生根本的改变,相反,更加证明了马克思理论的正确性。虚拟资本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银行家威里瑟姆提出的。他提到了“要判断汇票有多少是来自实际的营业,有多少是人为地制造的,只由空头汇票构成,这是不可能的。空头汇票,是指人们在一张流通的汇票到期以前又开出另一张代替它的汇票,通过单纯流通手段,就制造出虚拟资本”。“在货币过剩的时候,这个办法被人使用到惊人的程度。”他认为虚拟资本是可以加以创造和利用的。马克思由此创建了虚拟资本理论。
1 虚拟资本的起源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在深入分析生息资本、资本主义信用的基础上,提出有关虚拟资本的理论,其主要观点包括:第一,虚拟资本是资本主义信用发展的产物,是生息资本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二,其主要形式是股票等有价证券;第三,其价值有自己独特的运动方式。虚拟资本代表着现实资本,以现实资本为基础。现实资本价值的变动,会引起虚拟资本价值的变动。
1.1 虚拟资本起源于货币的支付手段
虚拟资本的萌芽状态表现为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直接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使商品的让渡同商品价格的实现在时间上分离开来的关系也发展起来。等价物-商品和货币,不再同时出现在买卖过程。货币只是执行观念上购买的职能。由契约规定所卖商品的价格,契约以债券的形式代替货币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由出售商品得到的债券本身取得了信用货币的形式。这种债券又因债权的转移而流通,随着信用事业的扩大,信用货币产生。
1.2 虚拟资本是由生息资本演化的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信用货币取得了货币资本形式。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单个资本的积聚已经不能满足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日益完善使得一部分货币资本可以由银行家贷给职能资本家。“资本作为一种特殊商品,通过特殊形式转让,并获得利息,使自己增殖,因此成为生息资本。”在这里,资本流通的一般公式“G-W-G”简化为“G-G”,没有借助任何中介就实现了价值的增值。这种自己对自己本身的关系———当我们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看作整体和统一体时,资本就表现为这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上,资本就表现为会生出货币的货币。生息资本就成为一种虚拟的资本形式,即虚拟资本。同时,生息资本的形式产生“每一个确定的和有规则的货币收入都表现为资本的利息的结果”。货币收入首先转化为利息,利息再成为产生这个货币收入的资本,利息会表现为本金。同样,能够获取固定收益的所有权证书,也取得了虚拟资本的形式。
1.3 信用制度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虚拟资本的规模
在论述虚拟资本的产生时,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他在分析虚拟资本以发达的信用制度存在为前提时,指出:“真正的信用货币是以汇票流通为基础。”虚拟资本是信用被使用到惊人程度的结果。同时,虚拟资本是伴随货币资本化的过程而实现的,是生息资本的派生形式。货币资本商品化是信用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金融市场建立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货币资本化就是货币转化为资本,变成了商品,“货币取得了一种追加的使用价值,即作为资本职能的使用价值。它的使用价值在于它转化为资本而生产的利润。就它作为可能的资本,作为生产利润的手段的这种属性来说,它变成了一种特殊的商品”。
2 虚拟资本的内涵
马克思并没有明确给出虚拟资本的概念,而是从狭义和广义上以银行资本的组成论述了虚拟资本。银行资本是为经营银行业投下的自有资本,以及集中到银行的货币资本。狭义上,虚拟资本主要是以股票形式存在的资本。它们只是资本的所有权证书和领取收入的凭证,是资本的一种纸制复本;只是对其所有者来说是资本,实际上是收入的资本化。人们把虚拟资本的形成叫作资本化,人们把每一个有规则的会反复取得的收入按平均利息率来计算,把它算作是按这个利息率贷出的资本会提供的收入,这样就把收入资本化。广义上,虚拟资本是指银行的借贷信用、有价证券等形成的资本的总称。银行家资本都是虚拟的。所有这些证券实际上都只是代表已积累的对于未来生产的索取权,它们的货币价值或资本价值,或者像国债那样不代表任何资本,或者完全不决定于它们所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它们自身没有内在价值,不能直接作为现实生产要素发生作用,而只是所有权证书,反映着债权债务关系。它们只有通过作为资本投入,才能转化为一个自行保存的价值。
综上,马克思所认为的虚拟资本具有双重属性:首先,它是以现实资本为依托的,通过投入实际的生产过程而使货币资本所有者获得资本所有权收入,是现实资本的纸质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其次,虚拟资本是幻想的产物,当它完全不作为现实生产要素或资本发生作用,只是作为一种投机手段时,具有纯粹的虚拟性。
3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由虚拟资本的双重属性可看出,虚拟资本和实体经济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虚拟经济是一柄双刃剑,既是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也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一方面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运行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会为实体经济增加动力。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必然带动社会生产的过度膨胀,促进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爆发。
4 结论
虚拟资本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又会给实体经济带来损害。对于股市的大涨,我们要加强监管,预防股市失控,预防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而盲目的扩大规模。虚拟经济最大的危害是会造成泡沫经济,并有可能引发经济和政治危机,导致社会动荡。在虚拟资本的发展逐渐和实体经济的发展相脱离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虚拟资本的运动和发展规律,尽量消除其消极影响,大力促进虚拟资本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要不断汲取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精髓以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成思危.虚拟经济探微[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3]刘俊民.从虚拟经济的角度重构国际经济理论[J].中国工业经济,2005(11).
成思危的虚拟经济理论 篇9
问题导向的新视角
重大问题导向是成思危研究虚拟经济的主要推动力。20世纪90年代初, 国内部分学者开始研究美国证券化背后的原因、日本泡沫经济问题, 成思危也展开了研究, 并从复杂学和系统论的角度研究造成“正反馈效应”“羊群效应”的机制、背后的逻辑及条件。在这些研究中, 虚拟资本、金融危机等字眼已成为关键词, 从字里行间可以明显看出成思危和这些学者已经感觉到金融危机正在临近。当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时, 成思危与少数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虚拟经济”的概念。这个概念一提出就争议不断, 许多人认为将房地产业、金融服务业归在虚拟经济名下是标新立异的炒作。但成思危力主创新, 坚持研究虚拟经济,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虚拟经济研究正在获得一些重要进展。
“用钱生钱”的理论研究
成思危很早就说过, 虚拟经济不是一个贬义词, 它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是对用钱生钱方式的一种理论描述。用钱生钱在经济学中涉及经济学最根本的问题, 即货币中性问题。成思危说, 如果用MPS (计划经济时期的物质平衡核算系统) 来统计货币对实际GDP的贡献, 货币就一定是中性的;如果用SNA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核算实际GDP, 货币在虚拟经济发达的条件下就是非中性的。我们称之为“成思危猜想”。
货币中性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如果在现实中, 货币数量可以像铁矿石投入钢铁生产那样, 作为要素投入直接参与GDP创造, 就意味着货币不是简单的交易媒介, 而是可以进入某些部门的投入要素, 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经济增长理论。如果在长期, 货币数量一方面直接创造产出, 另一方面又影响其他产出的价格总水平, 货币就会通过影响相对价格关系, 以及直接影响收入水平及其分配, 来影响资本的流向和流量, 从而决定资源配置, 这就会动摇当代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此外, 货币也关系风险生成和系统风险配置, 关系现代金融危机的生成机制。因此, 货币中性问题在经济学中具有极其关键的意义。
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组织十几位博士、硕士和中青年教师, 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 采集了130多个国家的数据。在反复核实重点国际文献计量研究结果的基础上, 做了多种分类的计量研究, 其结果完全支持“成思危猜想”。这项研究更加坚定了我们对虚拟经济研究的信念, 为了将这个问题的解决回归到更直接更简单的逻辑上来, 我们提供了一些货币直接创造GDP的事实。
根据SNA的核算原则, 制造业企业与餐饮服务业和银行服务业一样为消费者提供满足其需求的效用, 制造业提供产品, 餐饮业提供餐饮服务, 银行提供金融中介服务, 这些服务提供的效用就是价值, 需要计入当年的GDP。而被官方以M1、M2定义的具体货币概念中, 除去少量现钞以外, 都是不同期限的存款, 包括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等。这就是说, 无论根据哪个国家的官方定义, 所有的存款都是货币。银行与钢铁厂一样也是企业, 钢铁厂是将铁矿石加工为钢铁的企业, 银行则是将存款加工为贷款的企业;钢铁企业在投入劳动与资本的同时还要投入铁矿石, 货币对钢铁企业而言是获得要素投入的媒介, 银行不但要投入资本和劳动, 还要投入其特有的原材料——存款, 即货币。货币在银行业的生产函数中是投入, 而不是获得投入的媒介。货币增加就是存款增加, 也就是银行投入的增加, 这必然造成银行的贷款增加, 于是银行提供的中介服务增加, 中介服务就是银行创造的净产出, 需要计入GDP。当货币成为“生产要素”投入银行的时候, 就绝不是什么短期货币冲击了, 而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创造净产出 (GDP或GNP) 的真实方式。
货币创造GDP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就是重复交易。如股票二级市场的交易, 一张股票交易的次数越多, 证券公司和交易所提供的中介服务就越多, 这种中介服务就是经纪服务创造的价值, 要计入GDP。重复交易在金融业十分常见, 成思危曾经用“外汇交易已经是国际贸易的70倍”来描述虚拟经济膨胀的程度。外汇交易与产品贸易的最大不同就是其中有大量重复交易, 房地产业、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大宗商品期货交易以及其他衍生品市场都存在大量重复交易。
货币创造实际GDP, 创造国民收入, 是SNA核算系统之下的不争事实。这就是“用钱生钱”背后的真实故事, 它是像生产钢铁需要铁矿石那样的事实, 不需要证明。当然, 如果按照计划经济的MPS核算原则, 金融、房地产等活动不计入财富创造, 货币当然就是中性的了。但那样一来, 美国根据SNA统计的GDP大约要减去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将重复交易与制造业等同起来, 是主流经济学逻辑下的核算原则所致。而虚拟经济的研究恰恰是要区别这两类不同的经济活动, 指出重复交易等创造GDP方式的虚拟性质。也正因为这种虚拟性质, 外汇交易可以脱离贸易和实际投资的需要大幅度膨胀。成思危认为, 虚拟经济这个词之所以不可回避, 就是因为它是对应实体经济最恰当的概念。虚拟经济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带来繁荣, 但也会创造风险, 孕育金融危机。
经济结构的新视角与新理论
主流经济学的宏观经济结构是指消费、储蓄与投资, 政府税收与开支, 进出口以及货币量等形成的总量关系。成思危提出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划分则提供了一个新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
在经典的国际经济学中, 只要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国际收支就是自动均衡的, 只要国际资本是自由流动的, 利息率平价规律就会自动起作用, 使得金融项目的国际收支趋于平衡, 因此贸易收支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也存在着自动均衡机制。另一方面, 根据经典的微观经济理论, 在一个国家内部, 只要实行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制度, 供求之间就会存在自动的均衡机制, 包括储蓄与投资的均衡。当自动均衡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时候, 其结果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这种状态下, 不存在金融危机和凯恩斯所谓的有效需求不足的经济危机。在解释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的各种文献中, 多是将次级债务产生的前因后果作为主线来分析叙述, 而成思危则要探讨更深层次的逻辑。他要探讨的问题是, 如果没有次级债, 还会有其他“偶然”因素造成这次金融危机吗?从虚拟经济的视角, 他看到了虚拟经济自我膨胀的机制, 看到了市场经济存在着虚拟性质的经济活动, 看到了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必然联系。
如果说在最初几年, 成思危还只是叙述虚拟经济的性质, 以及它怎样为金融危机打下基础, 从而寻求偶然背后的必然性的话, 那么, 最近几年, 他和他的学生们开始着手更精准的研究, 并试图建立虚拟经济运行的基本模型。他提出了虚拟经济的“介稳性”理论, 其基本含义为, 在极端假定情况下, 虚拟经济并不生产实际产品和服务, 它与实体经济的互动是其能否存在下去的前提。这种互动分两个方面, 一是货币输入, 二是其与实体经济的价值交流。这个理论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它不但内含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机制, 还包含了金融危机的生成条件和必然性, 同时也为解释世界贸易失衡提供了新的视角。
从一般均衡角度分析世界贸易失衡, 会将过错归咎于中国, 如储蓄率过高、资本不流动、汇率机制没有市场化等等, 自由主义经济学为上述指责提供了理论基础。西方新自由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理论中唯一可以让美国对世界贸易失衡负一点责任的是财政赤字会引起贸易逆差的理论。成思危的理论告诉我们, 当一个国家经济虚拟化 (对应去工业化) 的时候, 其经济的正常运行依赖于虚拟经济的介稳性, 依赖于美国经济对外输出金融资产和服务, 输入制造业产品和其他相关服务。成思危的介稳性理论指出了世界贸易失衡的原因主要来自各国经济结构的差异, 在这个结构中人们需要重视工业化和去工业化或经济虚拟化之间的差异, 而不是简单地用储蓄—投资关系来解释。
从成思危的介稳性理论看, 美国再工业化的政策导向是正确的, 它改善了美国经济的基本结构。长期大规模量化宽松的货币环境虽然可以再度提振虚拟经济, 但对美国去工业化和经济虚拟化的基本经济结构并无多大改善。这个结构得不到改善, 其财政赤字问题就难以好转, 美国从根本上改善其经常项目的国际收支就很难。
科学的方法
强调方法的科学性是成思危虚拟经济研究长期坚持的原则。他不但重视经济学广泛使用的方法, 也十分重视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 对方法创新充满兴趣。天津财经大学的肖红叶教授曾经提出“全相资金流量观测系统”的设想, 以投入产出方法为基础, 以资金流量为基本观测对象, 涵盖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两大方面。成思危建议, 先搞简单的几个部门的模拟观测, 以搞清楚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和意义。南开大学的刘晓欣教授提出用MPS和SNA逆运算方法来衡量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差别, 并用以刻画发达国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真实情况。成思危对此高度重视, 多次提到要加强这类特有方法的研究和发展, 极大地推动了这个学术研究方向和团队的发展。成思危是系统论专家, 数学功底厚, 对当代各发达国家的宏观测度方法也有较深的理解。他注重跨学科的研究项目, 特别是跨学科方法的借鉴。林左鸣提出了广义虚拟经济的理念, 也引起了成思危的极大关注, 觉得他借鉴其他学科的概念将价值决定描述为“二元融介态”很新颖。成思危很欣赏用一种动态的“态”来描述价值状态, 而不是用单一的劳动成本或单一的效用和心理需求。将价值描述为供求两方面因素形成的一种“态”, 为研究定价过程从波动到稳态之间的过渡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虚拟企业理论 篇10
实验, 是多数工程类课程和应用类课程的重要一环, 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教学正是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观察事物发展及变化, 加深理解和认识从而使学生的观察、思维、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和提高。虚拟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 利用计算机模仿真实过程的实用技术, La VIEW作为一个功能强大的图形化编程软件, 是开发虚拟仪器的一种方便快捷的工具。电子理论虚拟实验正是利用计算机构造一个基于Lab view的实验模拟环境, 通过电路的建立和对数据与电路功能的分析, 达到实验效果和目的的一种新的实验方法。电路理论虚拟实验平台的开发, 不仅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也能满足不同领域、不同用户的需求。
电路理论是一门较为抽象的理论型课程。在学习电路理论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抓好教学中的实验环节, 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结合教师的教学要求进行实验操作, 验证所学到的电路原理。但是, 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又不尽人意, 暴露了传统实物实验的一些固有缺陷。例如:
学生不熟悉电路连接, 实验时极易出错, 造成电子元器件及测试仪器的损坏。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安排实验时间, 更不能像做家庭作业一样在课余时间进行练习。有限的教学时数与学生技能的提高矛盾突出。
实验的元器件离散性、环境变化可能引起实验数据的偏差。
传统的电子技术实验是以实物为主的, 设备易磨损老化, 需要定期更新, 消耗我们有限的教学经费。
基于Lab view的虚拟实验技术恰好能够弥补传统实验的不足。它的优点是:在计算机上即可完成和实现电路的电气连接, 检测电路的性能, 及时获得实验结果;可以在短暂的实验时间里快速完成较复杂的电路连接、测试工作;可以很容易地实现对学生的量化评估。
二、开发目标
本实验系统是根据大学《电路理论》课程配套开发的可在网上开展的虚拟实验, 提供与真实实验相近的环境, 可满足实验教学环节的需要, 尤其适用于远程教学。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 参看了教育部相关文件、多种电路分析实验指导书, 以及多个高校的实验指导书, 文章提取出以下八个典型实验:
实验一:元件的伏安特性;
实验二: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
实验三:戴维南定理的验证;
实验四:一阶RC电路的响应;
实验五:正弦稳态电路参数的测定;
实验六:功率因数的提高;
实验七:RLC串联电路的谐振;
实验八:三相电路中电压, 电流和功率的测量。
三、虚拟实验系统简介
电路理论虚拟实验系统提供一个虚拟实验平台, 其核心是对电路作数值计算的程序, 也就是“电路仿真程序”。利用平台, 教学的模式实现了“实验”和理论紧密配合。该系统可以用在电路技术基础课程的辅助教学上, 诸如:电路理论、电路分析等。在广度和深度上可以满足高校本科、高职乃至中等职业学校电类或非电类不同层次的相类似课程的教学需要。
(一) 实验平台
本系统是用虚拟仪器工具Lab VIEW开发环境下制作完成的, 界面非常直观, 数据分析、数据显示、及波形显示均简单易懂, 适合学生自学完成。
虚拟实验操作平台界面, 一般分为参数设置、观察数据和波形显示三部分:
【参数设置】
在面板上的工具栏Window中选择“Show Tools Palette”, 在弹出的工具框中选中Edit Text后, 即可将鼠标移至参数设置处, 根据需要任意设置元件参数, 设置完毕后, 按运行键运行。
【观察数据】
运行实验后, 在数据显示框中可以观察到所需的各项数据。
【波形显示】
运行实验后, 在面板上的示波器中可以直接观察到波形图, 完毕后按界面上的STOP键结束实验。
(二) 系统特点
操作简单, 用户界面友好;操作方式、仪表读数、波形显示、实验过程贴近真实实验;与教材配套, 适合学生自学。
(三) 系统运行环境
客户端操作系统:Windows2000系列、XP系列, 需要安装Lab view的插件。
四、电路理论虚拟实验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在《电路理论》的八个典型实验中, 以实验四为例介绍本虚拟实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
实验四一阶RC电路的响应。
【实验目的】
测定一阶RC电路的响应和时间常数τ;
观察一阶RC电路的全响应波形图。
【实验步骤】
在界面上设置电源电压值Us, 电容的初始电压值Uc (0) , 电阻值R和电容值C, 运行并观察时间常数值τ, 填入下表1:
根据步骤1画出i (t) 和u (t) 的波形图 (图1) , 与界面上所示波器所示的波形图 (图2) 相比较是否一致。
根据以上实验要求及步骤, 可以在下面实验平台上开展实验, 框图程序如图3所示。
五、结束语
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及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知道用实物设计制作复杂一点的电路, 单是搭建时准备零件、制作电路板、焊接就要花费不少功夫;接好电路后, 为了使电路处于满意的工作状态, 不断地更换零件、调整参数也是十分费时费工的。学生要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设计制作新颖的电路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现在, 虚拟实验室给学生创造一个优良环境, 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 展现他们的才华。
随着远程教育的不断普及, 网上虚拟实验室也必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建立多种实用、高效的网上虚拟实验室, 利用网上虚拟实验室进行教学, 可以解决传统实验教学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大大节约实验成本和经费, 并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及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晓英, 祖大鹏.基于虚拟仪器的虚拟实验[J].高师理科学刊, 2002 (4) .
[2]、曹军义, 刘曙光.虚拟仪器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自动化与仪表, 2003 (1) .
[3]、雷勇.虚拟仪器设计与实践[M].电子工业出版社.
[4]、杨乐平, 李海涛, 赵勇等.Lab view高级程序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论虚拟企业的品牌营运 篇11
[关键词] 虚拟企业 品牌营运 技巧 启示
一、虚拟企业的品牌营运技巧
品牌注册登记后就成为商标,商标是法律术语,受知识产权的保护;品牌是从管理学、营销学角度称谓的。品牌与商标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注册后的品牌等同于商标。
1.品牌营运不同于商标保护
从商标权的法律学释义(如图1)可知,商标权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它包括图示的五个方面内容。前三种权利只是商标保护权,是企业行使商标权的较低级阶段;而后两种权利属于品牌营运权,才是企业行使商标权的较高级阶段。目前我国国内企业的品牌经营与管理多处在商标保护的低级阶段,而国内极少数驰名商标和国际知名品牌的营运已上升为商标转让与商标许可使用的高级阶段。
图1商标权法律学释义
2.虚拟企业的品牌运作形式
现代虚拟企业是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全球化而发展形成的战略联盟,又称动态联盟。通俗地讲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实体为迅速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在一定时间内结成的非永久性企业联合体。虚拟企业所追求的目标是一种单靠自身能力难以实现的超常目标,即这种目标要高于企业运用自身资源可以达到的限度。虚拟企业通常专注于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如核心技术或商标等无形资产)的发挥,最常见的两种运作形式为:
(1)直接转让商标特许经营。如世界驰名商标肯德基、麦当劳的运营模式就是将自己的商标转让,进行品牌输出,与加盟企业连锁经营,并对加盟企业技术人员定期培训,实行技术转让,实现了企业在全球的快速扩张。
(2)间接转让商标定牌生产。虚拟企业利用国际品牌优势,将生产环节对外发包,成为没有工厂的企业,如:耐克公司(Nike)是全球最大的运动鞋制造商,它着力于产品的设计、销售,却未生产过一双鞋。波音(Boeing)是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制造公司,却只生产座舱和机翼。可口可乐罐装饮料只保留原液0.31%,约99.7%原料都在世界各地就地取材加工制造,成为全球“饮料大王”。
以上这些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都是依靠了自身的品牌优势而成功地进行了品牌营运的典型例证,实现了企业滚雪球式的超常规发展,而同时企业自身的结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从常规企业成长为现代虚拟企业,这就是虚拟企业品牌营运的技巧。
二、虚拟企业品牌营运的意义
1.品牌营运可实现企业营销理念的升华
在市场经济初级阶段,传统企业在商品经营过程中从产品的设计、产品的质量、产品成本、产品价格等要素出发,企业关注的是产品生产和经营,关注产品如何满足顾客需求,怎样才能将生产的商品卖出去,企业强调开办生产工厂实体,通过加工、生产、销售产品而获取利润。此时企业的营销理念始终围绕着产品的销售实现,即如何把产品卖出去是最高目标,在商品运营这一初级阶段,企业始终依靠商品实物为载体获取利润。
当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到较高级阶段,企业除了常规的商品营运以外,还不断加大了资本营运的力度,依靠货币投资、融资租赁、金融市场等渠道,获取利润。资本运营的目的是使资本保值、增值,使货币生金蛋。资本所有者,投资者受利润、股利、利息的刺激,总是将资本投向获利最多的部门、行业、企业,资本运营追求的是利润、股利、利息最大化,资本所得最大化。这一阶段,企业从关注实物商品的营销转向关注投资渠道、投资方向的选择,关注投资回收期、投资损益值、成本、利润等财务指标。企业战略管理的中心从“贸易战略”转为“投资战略”,企业营销理念已从商品营运上升为资本营运,企业主要依靠货币为载体获得利润。
图2营销理念升华图
而当市场经济发展到更高级阶段时,企业以运营品牌为核心,企业战略管理转为“品牌战略”,企业运营的客体是品牌,是商标,是一种知识产权。运营品牌有一种“超人”的力量,它可以吸纳巨额资本,支配比自身企业资本大若干倍的社会资本,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此时企业营销理念已升华为最高级——品牌营运阶段,企业主要依靠品牌为载体获得利润。此时的企业组织结构也更加松散和扁平,发展为现代虚拟企业(以上营销理念升华如图二所示)。企业从商品营运上升到资本营运再上升到品牌营运实现了企业营销理念从有形实物——商品经营,到有形资产——货币资本经营,再到无形资产——商标经营的升华。
2.品牌营运可实现企业文化的升华
企业文化有结构层次的差异性,其内涵通常包括企业形象、产品质量、品牌知名度等几方面的因素(当然还有人的因素在此不予讨论比较。见图3:传统企业文化与现代虚拟企业文化比较:企业文化的升华图)。传统的企业文化以树立企业在公众中的良好的企业形象为核心,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质量文化只是同一层次的交叉关系与部分包含关系。品牌文化还没有从企业文化、质量文化中提升出来,得到重视。传统企业所关注的是企业厂址的选择、厂容厂貌等硬环境的建设,对商标保护(或品牌宣传)也只是处在商标权的较低级别,产品质量还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完善,品牌形象也还在打造过程中,因而真正的品牌文化还没有完全形成,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品牌文化的魅力。目前中国的绝大部分企业都是常规的、传统的文化层次与结构。
图3企业文化的升华图
现代虚拟企业在品牌营运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品牌文化核心要素,企业形象与企业文化只是企业表层文化,或称基础文化、起点文化;品牌文化已从质量文化中提升,升华为企业内部最高层次、最高品位的文化。虚拟企业经营与运作的是商品的牌子这一无形资产,而不是商品实物本身。正如可口可乐公司总裁伍德拉夫曾经所言:即使可口可乐公司一夜之间化为灰烬,仅凭“可口可乐”这块牌子就能在很短时间内东山再起。这就是品牌文化魅力的经典回放。虚拟企业通过品牌营运,企业文化也得以升华为新的结构层次。
三、虚拟企业品牌营运的启示
分析现代虚拟企业的品牌营运技巧与意义,可以使按常规模式发展的中国传统企业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品牌弱势,明确自身发展方向。
1.必须认识中国企业的品牌弱势地位
根据美国《国际品牌》2002年发布的权威信息:全球200个最有价值品牌之中,中国只有“海尔”一家企业榜上有名。又根据2006年美国《商业周刊》全球顶级品牌100强排行榜,饮料业“老大哥”可口可乐蝉联榜首,软件业巨擘微软及电脑公司IBM分列第二及第三位。能打入百强排行榜的企业,品牌价值须最少达27亿美元。另外,百强品牌中也有多个来自日本及韩国的亚洲企业,包括第七位的日本丰田汽车、第十九位的日本本田汽车及第二十位的韩国三星电子。而中国企业无一有缘进入百强排名。由此可见,世界驰名商标几乎都来自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
中国自加入WTO后,海外品牌借资本输出的契机抢滩中国市场,运用品牌进行“地毯式”轰炸,一些行业已被海外名牌垄断,有的行业仅剩一、二个中国品牌苦苦挣扎,如碳酸饮料行业,中国人喝的基本上都是“洋水”,珠江水少了,长江水没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在新的国际分工中,中国企业成为世界名副其实的最大的加工厂,充分显示了中国的品牌弱势的现实。例如:德国大众就把中方合资的企业看成是它的一个分支机构,道理很简单,合资企业的品牌是“大众”。由此可见品牌运营比资本运营技高一筹,外国的品牌调动中国的人力资本和资源生产出“洋娃娃”,占领中国市场赚大钱,这是典型的品牌运营资本和产品。
2.品牌营运应成为中国企业经营的核心目标
中国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品牌营运是市场经济的永恒主题,是企业经营的最高级别,是企业经营的核心目标,从商品经营到资本运营都必须服从品牌运营。品牌营运是知识产权的营运、是质量信誉的营运。正如波音公司董事长威尔森说:从长远看,无论在哪个市场上,惟一经久的价值标准是质量本身。质量是产品的生命,质量是商标的物质基础,质量是企业生存的保证。品牌营运也是广告宣传的营运,是人才科技的营运。因此,抓住了品牌营运这一核心目标,就抓住了“牛鼻子”,就抓住了知识产权法律武器、抓住了质量信誉、抓住了广告与人才科技居多关键要素。
3.要以品牌营运促进中国企业内涵扩张
从现代虚拟企业品牌营运的实质可看出,品牌营运实际就是品牌的扩张,它实现了品牌价值的增值、品牌知名度的扩展、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张,从而实现了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伴随着企业资产重组、企业兼并、联营等经营的多元化、多角化,品牌扩张具有多样性、多元性。例如武汉“健民”就是利用自己的驰名商标与随州楚天制药厂合并重组,组建健民集团楚天外用药有限公司,武汉健民没有投资一分钱,仅用“健民”品牌就取得51%的控股权;此外,“健民”运用品牌优势在河南组建了河南健民药业有限公司,在重庆组建重庆九龙坡健民药业有限公司,使之成为武汉健民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民族工业海尔集团在兼并青岛红星电器厂时,也没有投资一分钱,仅用不到2年时间,硬是依靠“海尔”品牌文化和管理盘活了这个当时资不抵债达1亿2千多万元的亏损企业。利用品牌扩张可以称为一种“无投资增长”战略,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对某些处在“瓶颈”制约期的中国企业或地区寻找发展思路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黄焕山:论品牌运营的意义.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2001.01
[2]张明华:多品牌战略浅探.当代经济[J],2006,05
[3]黄金火:市场营销学[M](第二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09
[4]陈迹:品牌延伸刍议.当代经理人[J].2006.05
[5]张思民: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品牌构筑与有效传播.中国广告[J],2002.08
虚拟企业理论 篇12
长期以来对装备维修操作人员的训练工作大多是在实装上进行,这种训练模式消耗大、开展时机滞后、训练范围和场地受限、训练效率较低,使得日常训练成本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促进装备管理、训练和使用水平的不断提高,提出了利用虚拟维修训练系统使维修人员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装备的拆卸仿真和模拟维修训练。
以往对维修人员的训练只能借助教练员在实装上才能实现,由于教练员经验和偏好差异,结果的随机性和主观性强,不能做到客观的公平、公正;特别是维修人员相对较多,教练员不能及时掌握每名人员的操作过程,无法给出指导性的建议和意见。因此,为了得到一个客观准确的评判结果,开发了某型推土机虚拟维修训练系统。要实现系统要求,需要对维修人员的操作工具、操作时间、操作技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1]。本文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设计了评价模型,建立了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综合评价结果,找出训练人员操作能力及知识水平的差距,有针对性的找出训练的重点和难点。
1模糊综合评价方法[2,3]
1.1建立评价因素集
对于被评判对象,影响它的若干个因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之为因素集,共设有m个因素,表示成集合形式为:U={u1,u2,…,um},式中ui(i=1,2,…,m)代表各影响因素。
1.2建立备选(评价等级)集
备选集是评判者对评判对象可能做出的各种评判结果所组成的集合,即V,其中vj(j=1,2,…,m)代表各种可能的评判结果。因为训练质量本身就是个模糊的概念,其评价结果也只能用模糊集合来建立,可建立质量评价模糊集合V={v1、v2、v3、v4},即将质量分为四个等级,v1为优秀,v2为良好,v3为合格,v4为不合格。
1.3建立权重集
权重集是某个因素在综合评价过程中对被评价对象的重要程度(即权重),设U中每个因素相对U的权重分别为w1,w2,…,wm并且满足undefined,定义权重集为
W={w1,w2,…,wm}
1.4单因素评判
单独从一个因素出发进行评判,以确定评判对象对备选集元素的隶属程度,称为单因素模糊评判。对评判对象的第i个因素进行评判所得到的结果称为单因素评判集。即:Ri=(ri1,ri2,…,rim),其中Ri为第i个因素评判集,rij为第i个因素对备选集中第j个元素vj的隶属度。因此因素集与备选集之间的模糊关系矩阵为
undefined
2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
2.1评价方法的选择
对于虚拟维修训练系统,m个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不同,对最后整体评判的影响也不相同,所以各个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至关重要,核心问题是权重函数的确定。在综合评判的过程中,要对不同目标的重要度做出正确的估计。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主要有德尔菲专家咨询法(Delphi)、层次分析法(AHP)、二项系数加权法、环比评分法等,最常用的方法是层次分析法(AHP)。以往采用的是1-9标度方法[4],但利用此方法构建判断矩阵时,随着判断矩阵阶数的增多,越来越难以满足一致性要求。在本文中,舍弃了以往的传统做法,采用三标度AHP方法,此方法是1-9标度方法的一种简化,使指标两两比较,减少了比较次数,而且自动满足一致性的要求[5]。
2.2三标度AHP方法的数学模型[6]
1) 建立比较矩阵A
各个元素通过以下关系比较得出
undefined
其中:i>j表示i指标比j指标重要;
i=j表示i指标和j指标同样重要;
i
2) 计算重要性排序指数yi
undefined
即yi为矩阵A中第i行元素之和,取ymax=max{yi},ymin=min{yi}
3) 构造判断矩阵C
undefined
4) 计算判断矩阵C的最优传递矩阵D
undefined为C的阶数
5) 求一致性矩阵B
6)计算B的特征值,找出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然后将特征向量归一化,作为各指标的相对权重。
3 确定隶属度
隶属度的确定是模糊综合评价的关键之一,要建立单因素模糊关系评价矩阵,需要构造各指标的隶属函数并计算隶属度。而确定隶属度函数的方法多种多样,没有统一的模式。本文通过模糊数学方法,模拟隶属函数曲线,根据曲线形状选取函数表达式,得到隶属函数。
首先确定各评价指标的评价界限ti∈[tdi,tui],tdi和tui分别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评价值下限和上限。然后根据本文的备选集,将评价指标的评价界限[tdi,tui]划分为四个区间,从大到小分别为[tdi,ti1],[ti1,ti2],[ti2,ti3],[ti3,tui]。本文利用梯形分布法确定各个指标对备选集的隶属度。式中,ti是教练员给被维修人员第i个评价指标的成绩。隶属函数如下,其对应的函数曲线见图1[7]。
4 某型推土机虚拟训练系统操作评价
某型推土机虚拟操作训练中,根据现象对故障进行分析,通过故障机理、专家知识等对故障定位,利用相应的测试工具进行关键部位的操作。因此对其操作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本文评估系统的主要实现途径如图3所示。
4.1确定虚拟维修的备选集
在上述中已选择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评价等级对虚拟维修训练人员进行评价。将每项指标量化为百分制,质量评价模糊集合V={v1,v2,v3,v4}={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各评价指标的评价区间[100,0]划为四个相应的区间:[100,90],(90,80],(80,60],(60,0]。
4.2 对维修人员进行评价
假设教练员对被考核人员甲的虚拟维修训练的四个评价指标给出的成绩为[90,92,83,78]。
利用梯形分布法,进行单因素模糊评判,可以得出甲的模糊关系矩阵
根据图2的评价体系,建立比较矩阵A,求出一致性矩阵B
可以得到矩阵B最大值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L=[0.274 8 0.274 8 0.076 5 0.918 2],归一化得到权重S=[0.178 0 0.178 0 0.049 5 0.594 6]
建立评判模型进行评判。评判模型为:
甲=归一化后得到甲=[0.188 8 0.460 70.320 3 0.030 3]。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可知人员甲的综合评判结果为良。
5 结语
本文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多指标性能参数的评价模型,将评价中多参数因子目标评价归结为单目标决策,对某型推土机的虚拟训练维修系统的虚拟维修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实现了评定结果的定量描述,能较准确地反映考核人员虚拟维修训练的综合水平,为其他类型的模拟训练系统的故障维修训练的操作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刘颖,朱元昌.面向维修训练的故障建模、仿真与评估[J].计算机工程,2007,(7):182-184.
[2]郭鹏,郑唯唯.AHP应用的一些改进[J].系统工程,1995,(1):28-31.
[3]焦玉民,张琦,王强.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工程机械质量评价[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10,4(8):489-494.
[4]李士勇.工程模糊数学及应用[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5]王守敏,孙有朝.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民机虚拟维修训练评估[J].飞机设计,2008,6(28):42-45.
[6]张天军,苏琳,乔宝明,马咪娜.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在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等级预测中的应用[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0,5(30):536-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