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虚拟企业(精选12篇)
高技术虚拟企业 篇1
1 引言
高技术企业面临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各企业间竞争非常激烈,传统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在解释高技术领域的经济现象时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局限[1],这就需要为高技术企业构建新的管理模式。高技术企业绝大部分为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运作资源的能力小,但该类企业灵活性强,代表着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发展方向。随着全球制造和国际化经营趋势越来越明显,在竞争日趋全球化和技术创新频率加快的背景下,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开发风险和市场不稳定性更为显著,单靠一个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要获得高技术产品开发要求的所有技术,无论是资金还是时间上都不允许,因此,为了最大程度上优化高技术企业资源配置,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施展空间,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长远的角度看,高技术产业最适合采用虚拟企业这种具有优势互补能力的新型组织模式,这种组织模式即是高技术虚拟企业(High-Tech Virtual Enterprise,HTVE)。
HTVE的核心成员———高技术企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其竞争优势尤其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知识以及对所拥有知识的利用[1]。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对现有知识进行高效的管理,达到知识的完全共享,发挥知识的最大功效,最小程度地避免因为人员的离职造成公司知识的流失和断档,保证企业自有知识产权的安全,成为高技术企业生存发展所要解决的头号问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多的来源于不断提升员工和组织部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不断创新、提高效率和效果、降低风险的手段和方法。因此采用系统化方法对上述知识资源进行管理变得日益重要,对HTVE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必须首先界定HTVE及其知识的分类。
2 高技术虚拟企业的界定
目前国内关于HTVE的研究,由哈尔滨理工大学的高长元教授主持的高技术虚拟企业管理模式研究小组对高技术虚拟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不同研究人员分别从利润分配、共同治理、风险管理和知识管理的角度对HTVE进行了界定,本文从高技术企业知识需求的角度来定义高技术虚拟企业:HTVE是指,当企业存在知识缺口时,通过Internet识别具有相关知识能力的合作伙伴,使用现代通信技术构建起来的,旨在进行高技术研发或生产高技术产品(或服务)的虚拟企业。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所有资源都可看作是企业的知识资本,当企业所需知识和企业现有知识平台中具有的知识存在差距,企业就存在知识缺口[2,3]。具有知识缺口的企业不一定是知识匮乏的企业,知识缺口可能是由于企业已有的知识资源和企业的知识需求不能完全匹配。企业存在的知识缺口可能是企业信息和知识的缺口,资金需求,也可能是对掌握知识的人员的需求。
3 高技术虚拟企业知识的界定与分类
人类关于知识的讨论自古就有,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或根据各自的需要来界定知识。对于HTVE知识进行管理,既要管理成员企业内部的知识,还要管理企业间的知识,因此对HTVE知识进行分类是HTVE知识管理的基础。本文通过知识的分类来界定HTVE知识。
3.1 按照知识的使用范围和来源分类
(1)成员企业的局部知识
成员企业的局部知识是指联盟体内个体组织所拥有的知识,大部分知识不被其它成员所分享或分享的成本比较高,虽然虚拟企业的形成的必备条件之一是成员间知识的共享,但所共享知识的范畴只涉及单个成员知识集的一部分[4]。又分为企业员工的个人(参与虚拟企业运作的员工)知识和组织知识。局部知识是隶属于成员企业内部,这类知识一般只在成员企业的Intranet上进行共享,对于掌握高技术的成员企业,涉及专利、知识产权等的高技术知识,甚至只要技术发明人掌握该技能知识,企业内部员工也不能共享。
(2)HTVE全局知识
全局知识作为公共知识在VE的各成员之间传递、交换和共享(Internet环境)。全局知识是发布在HTVE信息管理平台上的共享知识,包括HTVE战略知识,合作协议,协调日志,公开文档,虚拟企业运行期间的通知,解散协议等。需要说明的是,共享知识也包括合作过程中所涉及到固化在人脑中的隐性知识。因此HTVE的全局知识包括企业间的共享知识和创新知识。创新知识来源于各个成员通过共享知识交互而产生的创新知识。
(3)HTVE外部知识
外部知识包括成员企业的外部知识和HTVE作为联盟所共有的外部知识。
3.2 按照HTVE构建流程(生命周期)分类
1. 识别阶段:
市场机遇信息;机遇评价信息。
2. 组建阶段:
拟合作伙伴知识(核心能力、企业信用、专业领域)、伙伴选择模型知识、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基础设施管理信息、合同信息、项目管理信息(项目成本、项目进度、项目质量)、风险预测信息。
3. 运行:
虚拟企业建模知识、成员企业基本信息,成员企业核心能力信息、协调机制、运行信誉信息、研发进度管理知识、生产管理知识、高技术所有权知识、高技术研发进度信息,销售管理知识、客户关系信息、风险管理知识。
4. 终止(解散):
利益分配知识、债务处理信息、解散协议、企业绩效评价信息。
根据文献1中的虚拟企业生命周期IFOT模型[5],HTVE知识的分类如图1所示。
3.3 按照知识的属性分类
显性知识是指能够用符号表达出来的,存放在各种文献中的,易于存储、交流与共享的知识[6],显性知识包括结构化数据库、非结构化文档等。对于每一个成员企业来说,专利、商标、市场研究、客户名单、设计图纸、工艺文件、手册、管理规程、数据库与计算机程序等都是宝贵的知识资源。这些资源可以用语言文字传递、交流和保存,其作用和影响比较明显。隐性知识是指高度个性化的和难以格式化的知识,它植根于个人的经验、技巧和诀窍,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来交换和共享知识[7]。隐性知识一般是隐含在员工头脑中的某种经验或技能。对于成员企业来说,对于隐性知识的管理一直是知识管理研究的瓶颈问题;对于HTVE全局来说,隐性知识的管理在知识管理的实践中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部分。
对于HTVE来说,对显性知识的管理涉及虚拟企业内部知识(对合作伙伴信息,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相关员工信息,合作协议、公开文档、财务往来帐务、合作日志、专家渠道、培训等)和虚拟企业外部商业环境知识(客户,竞争对手、技术和产品,竞争情报等)[8]的管理,显性知识体现在资料、说明书或报告中的编码后的知识或者物化在机器设备上的知识;对隐性知识的管理涉及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知识,固化在组织制度、管理形式、企业文化中的知识,这种知识可以通过记录知识来源的形式进行记录。
3.4 按照生命周期与认知角度对HTVE的知识分类
将HTVE不同生命周期中的知识资源按照对知识的认知角度进行分类,可将知识资源进行分类,如表1所示。
基于虚拟企业生命周期IFOT模型和知识的认知角度对HTVE的知识资源进行了分类,为HTVE的知识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HTVE知识的分类,可以看出,HTVE的知识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相对于一般虚拟企业而言,HTVE的知识更加复杂化,不仅包含企业内部知识和联盟知识,还包括通过成员企业的合作的创新知识,和可以嵌入到产品和服务中的高技术知识。HTVE的知识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这是由高技术企业的加盟决定的。高技术企业需要进行快速持续的知识创新以保持其技术知识的先进性优势,并可在市场上快速实现这种优势,因此对于旨在生产高技术产品的HTVE的知识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同时HTVE的知识具有动态性和模糊性[9,10],成员企业在合作过程中,高技术大都存储在知识员工的头脑中,很难显性化,并且通过联盟成员的合作,推动知识创新,因此HTVE的知识需要通过成员协作可以加速知识创新的速度,使HTVE的知识具有较高的增值性。
HTVE是一个围绕核心高技术企业知识缺口弥补任务展开成员协作的动态联盟,可将HTVE的本质看作是成员的整合知识体系,那么在这个庞杂的知识体系下,知识的形成、积累与快速有效的传递是实现成员企业运行的战略支撑[11],因此知识管理是HTVE管理的重点。HTVE知识的特点决定了HTVE知识管理任重而道远,从知识管理的主体、个体、管理内容和过程较单个企业来说,都更为复杂。HTVE知识管理重要性和复杂性决定了HTVE的知识管理模式将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研究内容。
4 结语
本文从高技术企业弥补知识缺口的角度分析了HTVE形成的必然性,界定了HTVE这种新的企业合作模式,分别从HTVE生命周期和知识属性等角度对HTVE的知识进行了分类研究,通过对HTVE知识的分类发现HTVE知识具有时效性、动态性、复杂性和价值增值性等特征。对HTVE知识进行分类是HTVE知识管理的基础,HTVE的成员企业大都具有高知识积累和快速创新的特征,在HTVE构建和运营过程中,由于各成员地理分散,而相互之间依托各自的核心优势连接在一起,HTVE涉及的知识领域广,管理规则不统一,因此,HTVE的知识管理体系尚有广阔的领域有待研究。在知识分类的基础上,从价值链的角度管理HTVE的知识体系,可更有效的推进HTVE的快速知识创新,本文作者在进一步研究中,将完善对基于知识价值链角度的HTVE知识管理模式的研究。
摘要:针对高技术企业的知识缺口弥补问题,分析了构建高技术虚拟企业的必要性,从HTVE的生命周期、知识来源、知识属性等角度分析HTVE的知识内容及其特点,进而论证了HTVE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关键词:高技术虚拟企业,虚拟企业,知识分类,知识管理
参考文献
[1]芮明杰,李鑫,任红波.高技术企业知识创新模式研究——对野中郁次郎知识创造模型的修正与扩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6(5):8-12.
[2]MICHAEL H Z.Developing a knowledge strategy[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iew,1999,41(3):125-134.
[3]党兴华,任斌全.网络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中的知识缺口及其弥补策略研究[J].科研管理,2005,5(3):12-16.
[4]彭佳.虚拟企业中的知识转移问题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5.
[5]陈剑,冯蔚东.虚拟企业构建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6]王众托.知识系统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7]IKUJIRO N,HIROTAKA T.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8]薛春芳,张劲松.网络环境下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框架研究[J].情报杂志,2006(4):57-60.
[9]芮明杰,陈娟.高技术企业知识体系的构建与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10]常荔,邹珊刚,李顺才.基于知识链的知识扩散的影响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2001,22(5):122-127.
[11]齐二石,郑晓东,郑轶松,等.基于Web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研究[J].工业工程,2006,9(1):71-75.
高技术虚拟企业 篇2
一、虚拟企业的产生及其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世界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根据自己生产、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对产品的品种与规格、花色式样等提出了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要求,企业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为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具有高度的柔性和快速反应能力。为此,现代企业向组织结构简单化、扁平化方向发展,于是就产生了能将知识、技术、资金、原材料、市场和管理等资源联合起来的虚拟企业。
1991年,美国艾科卡(Iacocca)研究所为国会提交了一份题为(21世纪制造企业战略)的研究报告,在报告中富有创造性地提出了虚拟企业的构想,即在企业之间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动态联盟,以便能够充分利用整个社会的制造资源,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1992年,William Davidow和MichaelS.Malone给出了虚拟企业的定义:“虚拟企业是由一些独立的厂商、顾客、甚至同行的竞争对手,通过信息技术联成临时的网络组织,以达到共享技术、分摊费用以及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虚拟企业没有中央办公室,也没有正式的组织图,更不像传统组织那样具有多层次的组织结构。”由此可见,虚拟企业是由几个有共同目标和合作协议的企业组成,成员之间可以是合作伙伴,也可以是竞争对手。这就改变了过去企业之间完全你死我活的输赢(Win―Los)关系,而形成一种共赢(Win―Win)的关系。虚拟企业集合各成员的核心能力和资源,在管理、技术、资源等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通过分享市场机会和顾客,实现共赢的目的。虚拟企业是工业经济时代的全球化协作生产的延续,是信息时代的企业组织创新形式。目前人们对它的认识仍然处在不断探索的阶段,在相关文献中有虚拟企业、虚拟公司、虚拟团队、虚拟组织等称谓。不过总的说来,虚拟企业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合作型竞争。虚拟企业运建立在共同目标上的合作型竞争,在数字化信息时代,合作比竞争更加重要。虚拟企业―般由一个核心企业和几个成员企业组成,在推出新产品时能以信息网络为依托,选用不同企业的资源,把具有不同优势的企业组合成单一的靠信息技术联系起来的动态联盟,共同对付市场的挑战,联合参与国际竞争。虚拟企业以网络技术为依托,跨越空间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的许多备选组织中精选出合作伙伴,可以保证合作各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有效合作。虚拟企业是建立在共同目标上的联盟,它随着市场和产品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在项目完成后联盟便可以解散。
2.动态性。虚拟企业能动态地集合和利用资源,从而保持技术领先。它快速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各成员企业以及各个环节的员工都能参与技术创新的研究和实施工作,从而维持技术领先地位。虚拟企业不仅向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更重视向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背后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传统的组织常常为大量顾客提供同一产品,而忽视了同一产品对不同顾客在价值上的差异,虚拟企业则能从顾客的这种差异入手,综合所有参与者给顾客提供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因此虚拟企业能够按照产品新观念和灵敏性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利用经济上可承受、已有或已开发的技术与方法,同时十分重视高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保证了技术的领先性。
3.组织扁平化。扁平化的网络组织能对市场环境变化做出快速反应。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将极大地改变企业内部信息的沟通方式和中间管理层的作用,虚拟企业通过社会化协作和契约关系,使得企业的管理组织扁平化、信息化,削减了中间层次,使决策层贴近执行层。企业的组织结构是“橄榄型”或“哑铃型”,组织的构成单位就从职能部门转化成以任务为导向、充分发挥个人能动性和多方面才能的过程小组,使企业的所有目标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团队来完成。组织的边界不断被扩大,在建立起组织要素与外部环境要素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向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企业能随时把握企业战略调整和产品方向转移、组织内部和外部团队的重新构成,以战略为中心建立网络组织,通盘考虑顾客满意和自身竞争力的需要,不断进行动态演化,以对环境变化做出快速响应。
4.学习型组织。虚拟企业竞争的核心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提倡“无为而治”的有机管理,突破了传统的层次组织。虚拟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往往处在十分复杂的动态变化中,企业经营者必须不断地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做适应性的调整。所以虚拟企业的经营过程是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互动式教育过程,因此人力资源不仅要从学校里产生,而且要从企业中产生。企业要建立一种适应动态变化的学习能力。虚拟企业的学习过程不仅仅局限在避免组织犯错误或者是避免组织脱离既定的目标和规范,而是鼓励打破常规的探索性的试验,是一种允许出现错误的复杂的组织学习过程。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反馈机制,是一个循环的学习过程。
二、虚拟企业中的协调管理
虚拟企业是战略与结构的有机结合,突出的是技术联盟,要求各个企业有核心技术的存在、企业优势有互补性。而且由于虚拟企业是各成员企业就某一项目的完成为目标而结合起来的临时性联盟,管理过程中的协调问题更加复杂和多样化,因此需要更灵活的协调管理机制。
1.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与协调。知识管理是指通过改变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建立起知识共享与创新的`企业内部环境,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企业的目标。知识管理强调对人力资源和知识的开发与利用,通过全员参与的以知识的积累、生产、获取、共享和利用为核心的企业战略,促进人力资源、信息、知识和经营过程的紧密结合。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对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知识管理就是要促进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它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达到知识的共享,运用群体的智慧进行创新,以赢得竞争优势。
2.虚拟企业的跨文化管理与协调。虚拟企业的管理经常面临着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甚至冲突,一般的企业是基于统一的文化管理,而且存在一个固定形式的组织内部,虚拟企业的组织形式无法实施单一的文化管理,临时性的合作又不可能有时间来培育十分完善的组织文化,构建虚拟企业、保持和培育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以及对核心能力的载体――人才的培养、激励和发展,都要求虚拟企业要实行跨文化的协调管理。虚拟企业的文化管理具有以下特点:①强调团队文化。虚拟企业实际是一个以完成项目为目的的团队,合作是参与各方共同的义务,因而要求形成目标一致的团队文化。团队文化不是以牺牲合作伙伴的利益来服从整体目标,而是应用并行工程技术系统地考虑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的关系,并在项目实施中通过随时协调、沟通达到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的一致。因此,在选择伙伴时,要利用网络中足够的信息。选择信誉好、拥有核心技术、具有良好合作意愿的成员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充分沟通信息、加强协调,促进团队文化的形成。②建立信任关系。虚拟企业必须建立起―个良好的需求信息网络和合作伙伴关系网,使各成员企业能充分、及时地进行信息沟通,从而准确理解与把握相互的需要,建立信任关系,这是虚
拟企业协调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由于各成员企业来自不同的组织,有着不同的背景,在合作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习惯性的防卫心理和行为,在虚拟企业中形成障碍。所以,必须通过充分的沟通与尊重,建立起信任关系。
3.建立新型的管理体制。虚拟企业需要魅力型领导、中层教练和知识型员工。虚拟企业要求领导在判断力和能力上有绝对的自信,善于创建组织的共同未来远景,并能清楚地向下属阐明目标与要求,鼓励下属为达到目标而努力;中层管理人员在虚拟企业中由考评、监督者的角色转变为教练的角色,为其所领导的小组顺利开展工作提供建议、协助、鼓舞和激励;企业的所有员工应具有更多的知识和更强的适应能力。在虚拟企业管理过程中,对员工的激励必须建立在团队产出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激励框架要有对团队内部协调性的刺激,以使员工更加努力工作。
虚拟化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虚拟化技术;信息化;桌面虚拟化;服务器虚拟化
中图分类号:TP30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逐渐变革,各类企业也都有了新的发展,而企业信息化发展作为给类企业的重点发展目标,已经成为当前企业发展的主流趨势之一。为了办公需求,各类企业的办公室和机房内部逐渐增添了越来越多的计算机,而企业需求的增加以及网络环境的日趋复杂,使得企业内部的计算机维护成本以及采购成本都呈现出了逐年递增的趋势。而购买回来的计算机的工作利用率连一半都达不到,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及空间浪费。但是采用虚拟化技术将同一种类的应用程序安装在同一台办公电脑当中,便可以对企业中的浪费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1 虚拟化技术的概述
虚拟化技术(Virtualization Technology,VT)又可以称之为VT技术,而其中的“虚拟化”一词只是一个广义范围的术语,一般计算机领域,通常指的是计算机中的原件部分不在实际的物理产物中进行运行,而是在虚拟的范围内来进行操作。虚拟化技术最早诞生于上世纪的60年代初期,是由美国的IBM公司进行研究和发展起来的主机镜像[1]。而在当时,虚拟化技术主要被应用于大型的计算机当中。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虚拟化技术也得到了新的发展,并延伸出了多种计算虚拟化模式。VT技术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将一台物理状态的计算机内部软件环境转化为多个以独立形式进行存在的单独区域,而这些被分出的单独的分区又可以按照具体的指令来模拟出一台系统完整的计算机。这些被虚拟化技术独立分出的计算机又可以称之为虚拟机(Virtual Machine,VM)。当前在企业中应用的虚拟化技术有很多,其中包括服务器虚拟化以及桌面虚拟化等。
2 虚拟化技术在服务器虚拟化中的应用
虚拟化技术在企业服务器虚拟化中的应用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虚拟化技术可以将企业计算机内的硬件程序进行整合[2]。也就是说其可以将计算机内部的多种应用程序全部整合到同一台计算机服务器当中,继而使得企业因业务量大而不得不备置大量服务器的问题得到解决。而且服务器数量的减少,还可以有效降低企业内部整体的服务器维护成本以及硬件设施的更换购买成本。当然,虚拟化技术在应用到企业服务器系统内部的过程中,其所模拟的程序必然是主机里所包含的系统成分,而主机中没有的部分虚拟化技术并无法模拟出来。
其次,虚拟化技术还可以通过对高级工具进行利用,使服务器在工作中的负载平衡、工作容量规划、工作内容自动部署以及虚拟机等系统得以实现,继而使得企业的服务器管理效率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3]。与此同时,虚拟化技术在企业服务器中的应用,还可以将企业的IT人员从以往常规枯燥乏味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使其能够将节省下来的时间投入到对其他服务器增值业务的研发当中。IT人员资源的节省,也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输出。
最后,虚拟化技术在企业服务器中的实现是以虚拟机的形式来进行体现,而虚拟机的运行过程中并没有与最底层的硬件绑定在一起,故在对其进行移动的时候,并不会对企业服务器的总体工作带来影响[4]。也就是说,在对服务器虚拟机进行升级和维修的的过程中,并不需要将所有的应用程序全部中断。与此同时,企业服务器虚拟化还可以实现最终的对IT资源进行按需访问的活动。也就是说,企业只需配备少量的人力资源就可以完成全部的工作需求。
3 虚拟化技术在桌面虚拟化中的应用
虚拟化技术在桌面虚拟化中的应用是微观应用的一种体现,其具体表现在企业员工的桌面交付当中。桌面虚拟化的产生是为了能够使企业内部的任何一名员工无论在任何一个地方,只要能够启动一个可以连接网络的终端桌面,便可以对自己的专用桌面进行访问。也就是说企业内部桌面虚拟化的最终实现目的是为了能够使操作者完全摆脱对设备的依赖,并为各种操作者的需求来提供网络资源,继而使操作从以往传统的以操作设备为中心转化为以操作者为中心。可以说,虚拟化技术在企业中的集成应用典型便是企业操作系统的桌面虚拟化,其能够将服务器中的资源在后台数据库中进行整合和管理,继而构建出一个虚拟的操作桌面结构(Virtual Desktop Infrastructure,VDI),而在服务器的终端数据库中又同时运行着多种虚拟架构(Virtual Desktops),并为操作者提供在服务器原有资源基础上的对中计算操作环境/镜像形式[5]。也就是说,操作者可以在任何时候以网络为载体对企业终端的桌面系统进行操作和访问,就跟在使用终端物理形式存在的计算机一样,没有丝毫差别。操作者在操作中接收到的系统平台信息以及运行的系统应用程序都是通过桌面虚拟化技术的制作来得以实现的。终端服务器的管理人员可以对操作者的请求进行直接的接收,并通过软件将其的请求进行统一的认证、管理、分配。其主要的操作步骤包括操作者访问验证、桌面系统配置以及程序数据交付。
在整个的企业服务器终端交付系统实现过程中,其对虚拟化技术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并将自身包含的软硬件资源进行了全方位的整合与管理,最后通过智能化的运算体系按照用户的具体需求将其进行分类和交付。这种动态灵活的云端体系和资源交接方式使得操作者的操作界面可以一直处于高效的运转之下,继而有效提高了企业在进行办公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当然,为防止操作者的操作安全出现问题,桌面虚拟化还对操作者也就是用户的信息进行了录入和保存。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所研究的虚拟化技术主要是通过将物理资源按照逻辑的方式来进行实现,继而好能为各类企业提供一个高效、快捷、便利以及安全的信息管理和IT环境。与此同时,虚拟化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企业内部服务器的工作效率,使得以往传统复杂的计算机服务器管理变得简单、快捷,继而从根本上提高了企业计算机系统的整体安全性和实用性。虚拟化技术不但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指导,更具有极高的性价比,能够使企业以往因为制备服务器过多而造成的运营成本浪费的情况得到缓解和解决。
参考文献:
[1]董秋生,黄文,宋欣.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在数字图书馆服务器整合中的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22):119-121.
[2]钱磊,谢向辉,陈左宁.虚拟化技术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1(12):307-311.
[3]马骏涛,黄杰.虚拟化技术在电力企业的应用及趋势分析[J].电子测试,2013(24):49-50.
[4]李宏亮,李春榆.浅析基于VMareACE的桌面虚拟化在企业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6):1209-1210.
[5]王玮,都平平.虚拟化技术在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情报探索,2014(05):74-78.
作者简介:张仁志(1982.11-),男,吉林梅河口人,信息工程师,中级职称,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高技术虚拟企业 篇4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对高技术的依赖程度更深,而我国高技术企业起步较晚,大多数的高技术企业都是中小企业,成活率低,成长性差,风险性高。虚拟企业的出现给高技术企业提供了一个可以削弱风险和增强竞争力的平台。但是HTVE在风险分散的同时又增加了一些新的风险。如何有效地控制这些风险,就成了HTVE能否成功组建并持续发展的关键。控制风险的前提是识别风险。风险识别后,对所识别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各风险因素对HTVE总风险的相对影响程度及其相互关系,为后续的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奠定基础。
2 高技术虚拟企业风险因素分析
2.1 高技术的特点及虚拟企业的风险因素
高技术通常包括公认的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微电子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光电子科学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及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等十项高新技术及其他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1]。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智力密集、资金密集、战略性、高风险性、高效益性和敏捷性的特点[2]。高技术的这些特点使高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短,市场竞争力强,时间效益性更为突出。
虚拟企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具有传统企业模式所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在给企业带来更为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其风险因素也不容忽视。因此,许多学者对虚拟企业风险因素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冯蔚东[3]和黄秀梅[4]等把风险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进行研究;叶飞[5]等把风险分成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来进行研究,并在内生风险细分上采用生命周期划分方法;宋光兴[6]等进行了虚拟企业的合作风险研究;还有一些学者把风险划分为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如曾志斌等[7]。
虚拟企业的外部(外生)风险是虚拟企业外部的环境,是不可控制的风险,是组建虚拟企业的前提。虚拟企业的内部(内生)风险是虚拟企业持续运作的保障,是虚拟企业成员间的风险,是能够进行控制的风险。通过对虚拟企业风险因素的全面分析,进而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控制,可以为虚拟企业的顺利运营提供保障。
2.2 高技术虚拟企业风险内容
高技术虚拟企业是指由一个或几个与高技术相关的企业,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的竞争优势,依据契约关系而联合起来的,通过企业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的整合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并最终向社会提供高技术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无企业法人的、虚拟的、临时的企业组织形式。根据高技术的资金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敏捷性等特点以及虚拟企业的风险因素,本文主要从6个方面对HTVE总风险进行分析。
(1)资金风险 在HTVE运行过程中,HTVE对资金的需求很大,HTVE对资金的需求主要有研发资金和生产资金(其中包括:中试和产业化所需资金)。对HTVE来说,资金是否到位是虚拟企业能否组建并运行的关键,而对投资方来说,资金成功回收是企业利益实现的保障。因此,HTVE的资金风险主要来源于投资到位风险S2和投资回收风险S3。
(2)道德风险 HTVE是一个没有法人实体的合作组织,合作的各方都要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当有更好的机遇时,使HTVE成员中途退出联盟或出卖联盟信息等情况是很可能发生的。因此,HTVE的道德风险主要包括:出卖联盟信息风险S4和成员中途退出风险S5。
(3)知识风险 HTVE是知识密集型企业,成员企业有自己的知识,HTVE有联盟知识,而联盟知识是由成员企业的一部分知识共享或联盟本身形成的。由成员企业共享形成的联盟知识有可能产生知识共享不足风险S6,知识共享过渡风险S7。由联盟本身形成的联盟知识有可能产生知识产权合理分配风险S8。
(4)技术风险 HTVE同高技术企业一样,技术风险始终存在。HTVE的知识共享可能导致企业的技术外泄,或者由于合作给个别成员提供了窃取其他企业技术的可乘之机,由于研发资金不足或者研发力量欠缺等导致的技术落后等等原因都可能引起技术风险。因此,HTVE的技术风险主要包括:技术外泄或被窃风险S9和技术落后风险S10。
(5)市场风险 对潜在的顾客来说,高技术产品是一个全新的产品,他们能否接受还不得而知,高技术产品市场需求只是一个预测的结果,对高技术产品采取什么样的分销渠道和市场上替代产品的出现等都构成了HTVE的市场风险。因此,HTVE的市场风险包括:市场需求预测风险S11,销售渠道风险S12,替代品出现的风险S13。
(6)时间风险 HTVE比传统的虚拟企业还要快速地响应市场,及时地把生产的产品投放到市场,把产品快速投放到市场的前提是要有一个成形的产品和工艺,并且还要有一套优良的产品生产系统和研究、生产产品所需的资金。因此,时间风险包括:产品研发周期风险S14,产品生产周期风险S15。
3 HTVE风险的ISM模型结构解析
通过对高技术及虚拟企业风险因素的分析,初步概括出了影响HTVE的风险因素。为了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评价和控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对HTVE总风险的影响程度。为此运用解析结构模型分析的方法,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研究,得出一个多级阶梯的结构模型。
ISM是美国J.N.沃菲尔德教授于1973年开发的,作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结构问题的一种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各种创造性技术,提取问题的构成要素,利用有向图、矩阵等工具和计算机技术,对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等信息进行处理,最后用文字加以解释说明,明确问题的层次和整体结构,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8]。
3.1 建立HTVE的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
首先,对影响HTVE的风险因素进行两两关系比较,确定各要素之间的二元关系,并在两要素交汇处的格内用符号V、A和X加以标识,如表1所示。
表中:V为表中的行要素直接影响到列要素;A为列要素对行要素有直接影响;X为行列两要素相互影响。
根据表1中风险因素的二元关系,由下式建立HTVE风险因素的邻接矩阵
通过计算(A+I)5=(A+I)6,得到可达矩阵R=(A+I)5。
3.2 对可达矩阵进行级间划分
如果R(Si)=R(Si)∩A(Si),其中R(Si)为可达集,A(Si)为先行集,则Si就是最上一级元素。找出最高级元素以后,将可达矩阵中相应的行和列划去。接着再从剩下的可达矩阵中寻找新的最高级元素,依次类推,可以找出各级包含的最高级要素集合,若用L1,…,L2,…Lk表示从上到下的级次,则有k个级次的系统,级间划分πk(S)可以用下式表示
πk(S)=[L1,L2,…,Lk]
由于R(S1)∩R(S1)=R(S1),所以L1={S1}。同理可以求得,L2={S3,S4,S5,S6,S8,S10,S13,S14};L3={S9,S11,S12,S15};L4{S2,S7}。因为S-L1-L2-L3-L4=φ,所以影响因素共分为4个层次。
3.3 建立解析结构模型
由划分后的可达矩阵,建立HTVE风险影响因素解析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对HTVE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知识共享过渡风险S7和投资不到位风险S2是底层风险,S7发生将引发技术外泄或被窃风险S9发生,而S2发生将导致生产周期风险S15发生。这4个风险都是虚拟企业的内部风险,是可控风险,要控制的主要是两个底层风险S7和S2。市场需求预测风险S11和销售渠道风险S12是源头风险,是外部环境风险,对他们进行控制是不可行的,主要是对其进行规避,如预测到S11很大,就得终止组建HTVE。
图1中的环状结构表示这7个风险因素之间是强连接关系,即7个因素互相影响,技术外泄或被窃风险S9、市场需求预测风险S11、销售渠道风险S12、产品生产周期风险S15都可以相继引发这7个风险因素,然后引起HTVE总风险S1发生。一般地环上的这7个风险因素不会无故发生,但当风险传递到这时,HTVE就岌岌可危了。知识共享不足风险S6是一个源头风险,直接对HTVE总风险S1产生影响,虽然它的发生不能导致HTVE的解体,但是知识共享不足抑制了虚拟企业健康发展。对HTVE的风险控制主要是对知识共享不足风险S6、知识共享过渡风险S7、投资到位风险S2、市场需求预测风险S11和销售渠道风险S12的控制。
因此,HTVE的风险控制主要从知识风险、资金风险和市场风险3个方面进行,把市场预测作准,将资金风险降到最低,再掌握好知识风险,HTVE就一定能够健康发展起来。风险的传递速度非常快,放大效应也很迅速。因此,还要在结构模型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风险评价方法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评价,最后,结合具体评价结果制定出一套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策略。
4 结语
高技术企业是一种高效益与高风险并存的企业,通过合作可以降低企业的整体风险。但是在降低原有风险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风险,如何控制HTVE风险是HTVE能否成功运行的关键。本文在对高技术特点和虚拟企业风险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从资金风险、道德风险、知识风险、技术风险、时间风险和市场风险6个方面,提炼出了影响HTVE总风险的14个风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利用ISM对HTVE的风险因素进行了解析,得出了HTVE风险因素的相互影响关系及其对HTVE总风险影响的重要程度。根据ISM模型分析结果,知识风险、资金风险和市场风险是对HTVE总风险进行控制的3个重点风险因素。在此基础上,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将HTVE的风险降到最低。
摘要:结合高技术特点,深入分析了对高技术虚拟企业(High-tech virtual enterprise,HTVE)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风险因素。在此基础上,利用解析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ISM)对HTVE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描述与研究,得到了HTVE风险解析结构模型。通过对HTVE风险的ISM进行分析可知,知识风险、资金风险和市场风险是影响HTVE的3个主要风险因素。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降低HTVE的风险,为HTVE的风险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分析手段。
关键词:高技术,虚拟企业,风险分析,解析结构模型
参考文献
[1]王宏起,胡运权.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界定和使用规范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4):8-11.
[2]高长元.基于Internet高新技术产品评价群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
[3]冯蔚东,陈剑.虚拟企业中的风险分析与监控[J].中国管理科学,2001(10):24-31.
[4]黄秀梅.基于敏捷虚拟企业内部风险的模糊聚类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7(1):131-132.
[5]叶飞,孙东川.面向生命周期的虚拟企业风险管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1):130-133.
[6]宋光兴,杨肖鸳,张玉青.虚拟企业的合作风险研究[J].软科学,2004(3):83-86.
[7]曾志斌,李言,李淑娟.基于模糊多属性决策的虚拟企业风险评价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4):189-192.
虚拟企业IT企业的组织创新 篇5
随着全球经济信息化、一体化和网络化过程的不断推进,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虚拟企业,正在对传统的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产生深刻影响。所谓虚拟企业(VirtualOrganization),是一种利用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等手段,对市场环境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企业动态联盟,所以又称动态联盟。本文通过分析虚拟企业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探讨了在虚拟企业中的协调管理问题。期望对信息时代的企业管理理论研究有所参考。
一、虚拟企业的产生及其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世界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人们根据自己生产、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以及经济承受力,对产品的品种与规格、花色式样等方面提出了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要求,对交货期的要求越来越短,要求价格合理并与其经济可承受性相适应;另一方面,企业面对人们不确定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和不断变化的市场,为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具有高度的柔性和快速反应能力。现代企业向组织结构简单化、扁平化方向发展,于是就产生了能将知识、技术、资金、原材料、市场和管理等资源联合起来的虚拟企业。
1、虚拟企业的产生
1991年,美国利海(Lehigh)大学的艾科卡(Iacocca)研究所为美国国会提交了一份题为《21世纪制造企业战略》的研究报告,在报告中富有创造性地提出了虚拟企业的构想,即在企业之间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动态联盟,以便能够充分利用整个社会的制造资源,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1992年,WilliamDavidow和MichaelS.Malone给出了虚拟企业的定义:“虚拟企业是由一些独立的厂商、顾客、甚至同行的竞争对手,通过信息技术联成临时的网络组织,以达到共享技术、分摊费用以及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虚拟企业没有中央办公室,也没有正式的组织图,更不象传统组织那样具有多层次的组织结构”。
由此可见,虚拟企业是由几个由共同目标和合作协议的企业组成,成员之间可以是合作伙伴,也可以是竞争对手。改变了过去企业之间完全你死我活的输赢(Win-Los)关系,而用共赢(Win-Win)的关系。虚拟企业通过集成各成员的核心能力和资源,在管理、技术、资源等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通过分享市场机会和顾客,实现共赢的目的。
虚拟企业是工业经济时代的全球化协作生产的延续,是信息时代的企业组织创新形式。尽管以上给出了虚拟企业的定义,但人们对它的认识仍然处在不断探索的阶段,在相关文献中有虚拟企业、虚拟公司、虚拟团队、虚拟组织等称谓。不过总的说来,虚拟企业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2、虚拟企业的特点
(1)合作型竞争。虚拟企业是建立在共同目标上的合作型竞争,在数字化信息时代,合作比竞争更加重要。虚拟企业一般有一个核心企业和几个成员企业组成,在推出新产品时能以信息网络为依托,选用不同企业的资源,把具有不同优势的企业综合成单一的靠信息技术联系起来的动态联盟,共同对付市场的挑战,联合参与国际竞争。由于虚拟企业以网络技术为依托,跨越了空间的界限,因而能在全球范围内的许多备选组织中精选出合作伙伴,保证了合作各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有效合作。在速度上具有极大的竞争优势。由于虚拟企业的参与者是建立在共同目标上的联盟,将随着市场和产品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在项目完成后联盟便可以解散。虚拟企业的内部约束机制就是这个合作型竞争的共同目标。
(2)动态性。虚拟企业能动态地集成和利用资源,从而保持技术领先。虚拟企业能够快速有效地集成和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各成员企业以及各个环节的员工都能参与技术创新的研究和实施工作,因而更能够维持技术领先地位。虚拟企业不仅向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而且更重视向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背后的实际问题“解决方案”。传统的组织常常为大量顾客提供同一产品,而忽视了同一产品对不同顾客在价值上的差异,而虚拟企业则能从顾客的这种差异入手,综合所有参与者给顾客提供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因此虚拟企业能够按照产品新观念和灵敏性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利用经济上可承受、已有或已开发的技术与方法,同时十分重视高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保证了技术的领先性。
(3)组织扁平化。扁平化的网络组织能对市场环境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由于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将极大地改变企业内部信息的沟通方式和中间管理层的作用,虚拟企业通过社会化协作和契约关系,外包非核心零部件生产和认证零部件质量的可靠性,使得企业的管理组织扁平化、信息化。削减了中间层次,使决策层贴近执行层。企业的组织结构是“橄榄型”或“哑铃型。从而使虚拟企业面对急剧变化的不确定的市场,能针对市场和顾客的需要和要求,对业务工作的开展过程予以重新认识和组织,从再造中获得新生。组织的构成单位就从职能部门转化为以任务维导向充分发挥个人能动性和多方面才能的过程小组,使企业的所有目标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团队来完成,组织的边界不断地被扩大,在建立起组织要素与外部环境要素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向顾客提供优价的产品或服务。能随时把握企业战略调整和产品方向转移、组织内部和外部团队的重新构成,以战略为中心建立网络组织,通盘考虑顾客满意和自身竞争力的需要,不断进行动态演化,以对环境变化作出快速响应。
(4)学习型组织。虚拟企业竞争的核心是学习型组织。由于虚拟企业是由不同企业组成的动态联盟,有着共同的价值观,所以能采用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提倡“无为而治”的有机管理,突破了传统的层次组织。在学习型组织中,要求每一个人的思考与行动都必须合为一体,达到各单位之间的协调、同心协力实现目标。这是信息时代的组织形式,虚拟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往往处在十分复杂的动态变化中,企业经营者必须不断地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做适应型的调整。所以虚拟企业的经营过程是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互动式教育过程,因此人力资源不仅要从学校里产生,而且要从企业中产生。企业要组织建立一种适应动态变化的学习能力。学习型组织的学习类型有别与单向式学习,而是双向式、反思式学习。双向式学习是指发生在组织的渐进过程中或根本性创新时期,或两个组织合并,一个组织的价值观、行为规范被另一个组织成功地接纳的构成;反思式学习则表现为组织反思以往是怎样学习的以及学习中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包括有意识地学习、怎样学习以及努力寻找提高单向式学习和双向式学习效率的途径。
虚拟企业的学习过程不是仅仅局限在避免组织犯错误或者是避免组织脱离既定的目标和规范,而是鼓励打破常规的洞察力和探索性的试验,是一种允许出现错误的复杂的组织学习过程。在很大程度是的要依赖反馈机制,是一个循环的学习过程。
二、虚拟企业的组织创新和协调管理
虚拟企业是战略与结构的有机结合,突出的是技术联盟,要求各个企业有核心技术的存在、企业优势有互补性。而且由于虚拟企业是各成员企业就某一项目的完成为目标而结合起来的临时性联盟,在管理过程中的协调问题更加复杂和多样化,因此需要更灵活的协调管理机制,特别应研究在虚拟企业中如何准确把握各成员企业的需要相互满足即协调的动因;灵活应用协调的各种渠道;更加有效地开展协调活动等问题。
1、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与协调
信息技术是沟通虚拟企业各成员的桥梁,通过信息建立网络企业联盟及了解其他企业的需求,因此信息化可以提高企业联盟的运转效率。虚拟企业的知识化则使伙伴实行知识分工,并通过双向式学习获得知识交流。虚拟企业相对独立的重视分工使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充分发挥知识结构优势,进行创造性的活动。知识化使人们在更高层次是的达到统一。虚拟企业通过信息管理再发展到知识管理,促进成员企业之间、成员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培育了整体创造力。知识管理是指通过改变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建立起知识共享与创新的企业内部环境,从而实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企业的目标。知识管理强调对人力资源和知识的开发与利用;构建全员参与的以知识的积累、生产、获取、共享和利用为核心的企业战略;促进人力资源、信息、知识和经营过程的紧密结合。对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人们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智力,协调各种关系,培养和实现集体的创造力。
[虚拟企业IT企业的组织创新]
★ 组织史编纂范文
★ 企业党支部组织生活会会议记录
★ 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通知
★ 供电企业纪委组织监督职能浅谈
★ 家族史1000字范文
★ 史思明简介
★ 学史明理心得体会
★ 缅甸史概述
★ 学史力行心得体会
高技术虚拟企业 篇6
关键词:虚拟化;中小企业;信息化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小企业已经普遍把使用网络和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手段。但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软硬件更新速度很快,导致如今广大中小企业决策者们又面临着诸多挑战:大量应用系统亟需信息化系统支持;急切需要加快信息化系统对应用业务需求的响应值;缺少信息化经费,但信息化建设需求却与日俱增;缺少有经验的信息化工作人员;必须快速低成本的完成IT系统建设。因此,对中小企业而言,仅靠传统的系统架构和信息化技术是难以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探索新的解决方式。近年来IT虚拟化技术脱颖而出,随着软硬件厂商的相关技术也在不断完善、提升,虚拟化技术成为提升中小企业IT系统适应性、建设适应性IT基础设施的必由之路。
1 虚拟化技术
1.1 什么是虚拟化技术
在计算机用语中,虚拟化(英语:Virtualization)指的是一种信息资源管理技术,指的是把计算机中的各种实体化资源,如服务器、内存、网络及存储等实际存在的物理设备,抽象化、转换后呈现出来,打破了实际物理设备之间无法最大化利用资源的问题,使使用者可以以比原本的组成形态更好的方式来应用这些资源。这些资源的新虚拟出的部分是不会受现有资源的物理地域,架设方式或物理状态限制。当前,一般指出的虚拟化资源包括资料存储和计算能力两大块。
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虚拟化技术主要用来解决高性能的物理硬件产能过剩和老的旧的硬件产能过低的重组重用,透明化底层物理硬件,从而最大化的利用物理硬件。虚拟化技术本质上是利用物理资源封装手段,通过虚拟化技术可以最大程度的屏蔽软硬件资源的差异性,还可以根据需求灵活的分配资源达到减少成本的目的。
根据实现层次不同,虚拟化技术可分为硬件虚拟化、操作系统虚拟化、应用虚拟化;根据应用领域不同,虚拟化技术可分为存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服务器虚拟化与桌面虚拟化等。
1.2 虚拟化技术的发展历程
在六十年代初,美国科学家克里斯托福就提出了虚拟化技术的概念,他的论述被认为是虚拟化发展的萌芽。到了九十年代,IBM公司提出了新的虚拟化高可用性服务器集群的解决方案。在IBM自家的POWER系列服务器管理程序上运行的虚拟化管理软件使得每台服务器的工作效率相当于十二个独立的同等规模的服务器。随后这项技术还应用在了IBM P系列服务器上。
现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交换领域、存储领域以及桌面虚拟化方面等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多的运用起虚拟化技术。
存储虚拟化技术:所谓虚拟存储技术,就是把各种不同的存储设备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用,从而得到一个容量很大的“存储池”,可以给各种服务器进行灵活的使用,并且数据可以在各个存储空间之间灵活相互迁移。它是把虚拟的存储状态与实际的物理存储空间脱离开来表示,应用系统只和虚拟出来的虚拟卷交换数据,却不用管这数据到底在哪里存放。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对应关系只是由安装在物理机上面的管理软件来管理。
服务器虚拟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就算是在历史悠久的服务器硬件虚拟化方面,在RISC领域,IBM公司在2000年左右发布的AIX5L v5.2产品中实现了动态逻辑分区功能,它可以在不重新启动服务器的前提下将CPU、内存以及其他硬件设备资源分配给一个独立的区,此种在后台的静默状态的分配资源不但使对系统的管理轻松许多,还能有效地利用资源降低成本。
应用虚拟化技术:在桌面应用来看,开始出现了应用虚拟化(也称为桌面虚拟化)的技术,该技术把应用程序的人机交互逻辑(应用程序界面、键盘及鼠标的操作、音频输入输出、读卡器、打印输出等)与计算逻辑隔离开来,客户端无需安装软件,通过网络连接到应用服务器上,计算逻辑从本地迁移到后台的服务器完成,实现应用的快速交付和统一管理。
网络虚拟化技术:在网络交换领域,虚拟交换设备可以使中小企业的网管们在物理交换机中使用虚拟化交换机,可以按流量、按连接数等详细化需求对特定任务特定用户开启按需分配,同样是用更少的实际物理资源满足了不同的实际需求,降低了运营成本。
1.3 虚拟化的优势分析
相较于传统信息技术的资源分配形式,虚拟化技术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①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虚拟化技术把实际物理硬件设备虚拟成多个虚拟硬件,比如说可以把n块硬盘组成磁盘阵列,再由虚拟化系统将它虚拟成多个机器的硬盘这些空间是相互独立的但是又是共享的。这个资源聚合再分配的过程就是虚拟化的实质。相比传统信息化项目每个项目都要占用一台独立的服务器而言,虚拟化可以根据访问情况动态分配空闲资源,减少服务器数量,优化资源利用。②可以方便的管理和升级硬件资源。通过虚拟化管理软件,在硬件设备的添加上也是极为方便的,只需几个命令就可把虚拟服务器迁移到其他机器上,将设备升级后再迁移回来,全过程在前台无任何影响,完全静默式升级。相较于以前的硬件升级方式,虚拟化管理和升级硬件设备大大的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③应用环境独立优化。虚拟化可以在一台物理服务器上虚拟多个服务器,多个操作系统,这样就可以使得各个系统之间既统一又独立,既有联系又互不影响。并且数据的备份仅仅是简单的文件的复制。极大地降低了网管的工作强度,相应的也会降低资本投入。
2 中小企业信息化中面临的问题及如何利用虚拟化解决问题
2.1 中小企业信息化中容易遇到的问题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及网络环境的搭建、信息化资源的管理上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
应用系统数量和种类繁多,但受到不同设备之间物理距离的存在制约,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相互隔离独立,无法数据共享,容易形成所谓的信息孤岛效应。
企业拥有数量巨大的服务器资源,占有很高成本,但是服务器资源额利用率却很低,为了保障信息化系统的顺畅运行,往往反复追加服务器投入,从而造成信息化成本成倍增加。
随着系统和服务器的增多,网管人员管理任务量剧增,技术人员必须经常性的进行软硬件设备的部署安装,同时拆卸或卸载旧的资源,造成巨大工作量。
由于系统繁杂、硬件设备不统一等情况造成服务保障水平以及系统的安全性较低。
2.2 中小企业如何利用虚拟化技术解决问题
基于以上问题,中小企业引入虚拟化技术,正是利用了虚拟化技术的特性及优点。
可以利用服务器池的方式在实际物理机上虚拟出多台计算机,可安装不同操作系统,并且可以利用模板技术将安装配置时间大大的缩短,单个应用系统的故障问题也不至于会影响到整个服务器,减小了资源管理难度。
具体来说,虚拟化具有以下优点。
支持多种操作系统。支持包括windows和linux在内的多平台操作系统,并且可同时部署多个虚拟化操作系统,并且互不影响。
安装部署快捷方便。利用虚拟化管理软件,虚拟出的硬件与实际物理硬件无关,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虚拟机的硬件兼容性,部署好一台虚拟系统后,可利用模板技术,快速复制出无数个新的虚拟环境,十分便捷。
虚拟化集成度高。各种软件可以不经过修改就可以在虚拟机运行,虚拟机可以为软件提供隔离、迁移等功能都无需对软件进行修改。屏蔽了底层硬件的异构性,并且支持跨平台运行软件。
隔离性强。不同系统可通过在不同的虚拟机中,互不影响的运行在一台物理机中。可以对底层共享。
移植方便。虚拟机实例里所有文件都封装在虚拟化系统特有的文件形式中。虚拟化系统的备份、分发等都可以通过复制虚拟机文件的方式实现。这也大大减少了软件部署的繁琐。
管理性强。虚拟化系统的开关机、修改硬件配置等操作,都可以通过菜单形式来实现。管理员可以通过程序完成虚拟化系统的任意操作通过管理软件可以实现硬件资源的远程管理、集中管理。
容灾性强。虚拟化管理软件可以在线将虚拟化系统迁移至不同的硬件设备中,迁移过程不会中断服务,最大程度的降低了事故风险。
资源利用率高。虚拟化可将所有应用整合在少数的实际物理机中,减少了服务器硬件的数量,从而有效地减少了硬件投入,降低了能耗。
减少了PC频繁更换成本。桌面虚拟化技术,搭配瘦客户机可以给每个工作人员虚拟化出个人办公用电脑。以后的硬件投入只需更新服务器端硬件,从而大大降低了频繁购买更换个人用电脑设备的开支。
3 中小企业如何搭建虚拟化
基于虚拟化系统以上优点,在构建企业信息化环境中主要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搭建硬件池。通过搭建硬件池,可将企业全部应用整合在少数几台高性能服务器中,一改过去每个应用都要单独占用一个服务切断现状。
搭建桌面虚拟化环境。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人员可以使用虚拟化管理软件建立独立于物理环境的桌面虚拟化,由于所有系统的相同性,可杜绝由于计算机硬件兼容性造成的无法安装软件的问题。
快速部署。利用虚拟化技术中的模板功能,可以将提前做好的操作系统及应用快速部署至新的虚拟化服务器中,极大提高管理效率。
提高资源共享率。中小企业还可以利用存储虚拟化技术为每人建立起独立的、大容量的虚拟化存储空间。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网络终端远程利用属于自己的资源。这样不但极大的提高了安全性也使得资源得到了综合利用。
虚拟企业组织管理与技术研究评述 篇7
虚拟企业 (Virtual enterprise) 或称企业动态联盟 (Dynamic alliance) 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里海 (Lehigh) 大学艾可卡 (Lacocca) 研究所的三位学者肯尼斯·普瑞斯 (Kenneth Preiss) 、史蒂文·L·戈德曼 (Steven L. Goldman) 与罗杰·N·内格尔 (Roger·N·Nagel) 在1991年合作完成的《21世纪制造企业研究:一个企业主导的观点》的研究报告首次提出, 主要是描述企业为了适应环境变化, 把握市场机遇, 实现成本及风险分担与资源及能力共享, 多个具有价值链不同环节核心能力的独立厂商, 以知识、产品、服务或项目为中心, 以信息与网络技术为支撑, 通过契约合作方式所构建的不具有独立企业形态 (形式虚拟) 却实现特定企业职能 (功能完善) 的动态的协同合作与竞争的联盟体。客观地说, 企业间这种竞合并存的特殊关系由来已久, 并不是什么新组织。事实上, 从经济学鼻祖斯密在其《国富论》中对于企业间合谋的阐述我们就可以看见这种关系的影子。按照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和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说法, 社会分工与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而交易费用的存在则使这一进程受到了障碍, 人们因此设计了各种组织制度安排 (按交易内部化由强到弱的程度排序:企业→中间层组织 (企业集团→企业战略联盟→虚拟企业→企业集群) →市场) , 旨在降低交易费用, 促进由于分工而带来的企业之间的协调、合作与交易的顺利实现。如果说在市场经济的早期, 个人是参与市场活动的主体, 研究人与人之间在竞争中如何实现生产协调与合作的制度安排——各种企业制度——是那个时代研究的重点, 那么在企业早已成为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今天, 我们将目光投向企业间 (中间层组织——虚拟企业联盟) 各种复杂、精巧的“新组织”制度安排几乎是理论发展演进的必然。经济学的这一逻辑显然也为问题导向的管理学界所认同,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早在1988年就曾预言了这种“新组织”的出现。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近年来, 虚拟企业的数量急剧增加, 企业动态联盟也成为理论界与工商界讨论的焦点, 越来越多的企业向这种组织迈进。
一个时代造就一种组织经营模式, 虚拟企业的产生有其自身的现实背景与实践动因, 虚拟企业的概念、理论也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正是在市场需求、技术范式、管理理念发生重大变革的背景与动因下, 20世纪90年代初, 虚拟企业这一新的经营模式和管理理论应运而生, 被喻为21世纪企业组织管理的主流模式, 并迅速激发了我国理论界和实业界的广泛关注。
1 虚拟企业内涵界定研究
国外对虚拟企业所用词汇一般有“Virtual Enterprise”, “Virtual Corporation”, “Virtual company”, “Virtual Organizations”, “Agile Enterprise”和“Cybercorp”等, 文献检索分析国内对虚拟企业主要有两种翻译方法:一种是译为“虚拟企业”、“虚拟公司”或“虚拟组织”;另一种译为“动态联盟”。兰州大学包国宪教授认为这两种译法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这种新型组织的特征:“虚拟企业”较好地反映了其联盟性和虚拟性;“动态联盟”较好地反映出动态性和敏捷性特点。为了进一步反映该组织的敏捷性, 还有学者将虚拟企业翻译为“敏捷虚拟企业”或“敏捷动态联盟”。由于“虚拟企业”的译法体现了这种新型组织模式的功能虚拟特征, 并且使得这种新型组织模式作为完整的企业形态被确认和界定下来,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这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因此, 本论文采用了“虚拟企业”的译法。
目前国内学者对虚拟企业的定义有以下几种:
从组织与运行角度, 认为虚拟企业是由一些独立的厂商、顾客甚至是竞争对手, 以商业机遇中的知识、产品、服务或项目为中心, 以信息与网络技术为支撑, 充分利用各自的核心能力, 通过契约合作方式所构建的不具有独立企业形态 (形式虚拟) 却实现特定企业职能 (功能完善) 的动态的、网络型的协同合作与竞争的联盟体。
依据新制度经济学中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原理, 认为虚拟企业是一种半市场、半企业性质的组织, 它使企业功能市场化或市场交易内部企业化。虚拟企业产生的原因是当交易成本低于实体企业内部管理成本之后, 最合适的选择就是寻求外部合作, 交易费用节约是虚拟企业的动力机制。
基于组织学习理论, 认为虚拟企业是一种学习型联盟组织, 学习型联盟是虚拟企业的最高形态。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获得是虚拟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因此虚拟企业被界定为若干个企业将各自核心知识进行有机结合, 旨在学习和掌握合作伙伴的知识和技能, 且与伙伴共同创造新知识的动态联盟组织。
从生物仿生学视角界定虚拟企业, 是指企业为适应环境, 与其他优势企业共生在一起, 通过优势互补、共享利益、共担风险来提高生存能力的企业群落, 组成群落的企业间是一种共生关系, 并将其分为专性互利共生、兼性专性互利共生、附生模式和寄生模式四种。万伦来、达庆利基于企业仿生学原理对虚拟企业类生物机制及其生态位进行了深入分析, 将虚拟企业生态位分解为虚拟企业生存力 (虚拟企业的“态”) 、虚拟企业发展力 (虚拟企业的“态”和“势”的界面) 、虚拟企业竞争力 (虚拟企业的“势”) 三个层面及六个维度。还有学者对企业集群、供应链联盟、战略联盟等中间层组织共生机理与演进模式进行了理论探讨。
利用自组织理论、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界定虚拟企业, 是指由多家独立的企业为抓住和利用模糊、快速变化的市场机遇, 在紧密合作和高度信任的基础上,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集成各自的优势资源, 形成一个没有界线的、超越约束的、统一指挥的合弄 (holon) 组织。虚拟企业时时处于动态多变的市场环境之中, 以分形的结构、根据市场变化, 通过自学习、自适应、自相似性、自组织和非线性的方式来响应环境的变化, 所以虚拟企业又称为分形企业。
2 虚拟企业组织结构、特征、运行与管理研究
关于虚拟企业组织结构, 陈红菊、叶丹博士等提出了以职能为中心的静态结构和以过程为中心的动态结构的二元结构模式, 并以此作为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依据, 是较有代表性的一种组织模式。蒋山花、何跃等提出虚拟企业从静态上看是一个具有有机整体性、结构功能性、层次序列性、分型结构的复杂巨系统, 从动态上看是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开放系统, 具有自组织性。陈志祥、陈荣秋、马士华提出的虚拟企业组织结构模型中, 核心企业通过授权、控股或信息网络、中介机构控制专业化协作单位、单元化工厂组成虚拟企业, 相应的管理策略包括:集成化信息网、网络精神、职业文化、协调功能及群体决策。冯蔚东、陈剑、冯铁军、赵纯均围绕影响企业组织设计过程的六个关键因素——机遇、核心能力、伙伴、企业重构、敏捷性度量、组织运行模式, 运用IDEF0和IDEF3方法建立了虚拟企业的组织设计过程模型, 给出了各阶段的定性和定量工具, 提出了基于项目的虚拟企业混合型组织结构。田卫、徐晓飞、战德臣、叶丹等人的观点是动态联盟组织的构成可分成以下四个层次:动态联盟层、企业间合作层、伙伴企业动态组织层和现实企业基本组织层。而包国宪、贾旭东认为虚拟企业的组织模式从根本上是一种两层结构, 即整个虚拟企业由核心层 (还可称之为战略层) 与外围层 (还可称之为执行层) 构成, 核心层由一个或几个企业构成, 核心成员联系紧密, 比较稳定, 通过建立一个共同的协调指挥委员会 (Alliance Steering Committee, ASC) 或类似机构负责整个虚拟企业构建、内部协调、资源整合、战略决策等工作, 以知识、项目、产品或市场机遇为中心, 根据一定条件选择合作伙伴, 形成外围层, ASC 是虚拟企业的最高决策和协调机构, 是虚拟企业运行的指挥中心。关于虚拟企业组织结构还有许多成果, 大都是按功能区分层次结构, 也有学者从网络集成框架或基于类生物组织结构或基于虚拟企业业务流程来设计虚拟企业组织结构, 本文不再赘述。
张洁、李培根、王惠、郝文育等人认为敏捷虚拟企业具有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规模小型化、组织格局分权化、组织性质柔性化、组织形式网络化的特征。张旭梅等认为虚拟企业具有虚拟化、敏捷化、网络化、合作化、组织界限模糊性、组织存在的临时性、人员素质的独特性、管理职能开放性、生产经营灵活性、成员企业的相互信任性等特征。万伦来、达庆利、王志宏、包涵龄等则分别从自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仿生学理论角度阐述虚拟企业的自组织、学习型和类生物特征。
国内关于虚拟企业运行与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虚拟企业运行、动力机制、伙伴选择、公司治理、信任机制、收益分配、风险管理与虚拟企业敏捷性评价等方面。
3 虚拟企业模型设计、敏捷制造、敏捷供应链等工程技术研究
近年来, 我国学者在国家863/CIMS主题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等支持下, 在虚拟企业工程技术方面作了大量的科研工作,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企业模型设计方面典型性的研究主要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徐晓飞、战得臣、李全龙、叶丹等人提出了一种由工作流视图、组织视图、物理视图、信息视图组成的动态联盟的多视图面向对象的企业模型 (VEM) , 并解决了多视图企业模型中各视图之间的关联性问题;在讨论动态联盟企业过程组成及其特点的基础上, 2000年李全龙、徐晓飞又提出一套面向对象 (OO) 的动态联盟企业过程建模方法;在上述企业模型研究基础上, 徐晓飞、张大勇等人于2002年提出了一种基于UML的统一建模语言的虚拟企业联盟建模方法, 高阳对UML进行了扩展, 提出通过对UML消息的图形扩展和语义扩展, 构建基于合同网的多Agent协作机制, 并利用UML图实现了虚拟企业任务分配的多Agent协作建模。此外, 冯蔚东、陈剑、赵纯均提出基于IDEF系列模型方法;熊斌根据美国学者J.G.Miller的生命系统理论 (LST) 提出了基于LST的虚拟企业设计的工程技术方法;万伦来、达庆利采用仿生学原理对虚拟企业类生化模型的组织设计和系统集成进行了深入探讨;徐旭珊等在我国首次将Petri网理论引入虚拟企业领域, 并提出了基于Petri网的企业模型;在此基础上, 周二辉为降低Petri网建模难度并增强模型的可读性, 提出一种通过消息序列表模型对虚拟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进行Petri网仿真建模的新方法等。
国内对敏捷制造的研究相当重视, 早在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国家863/CIMS发展战略研讨会上, 有关部门就将敏捷制造列为我国863/CIMS主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并将CIMS与敏捷制造、并行工程、大规模定制等先进制造技术和敏捷企业的组织形态、管理模式等统筹进行研究。同时面向企业、注重实际, 先后组织了200多家企业参加研究和运用示范工作, 形成了中国敏捷制造研究的特点;资助了清华大学等组织的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敏捷制造中的使能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重点项目“敏捷制造的理论体系和关键技术”在敏捷制造和动态联盟的体系结构、敏捷供应链、敏捷制造车间和制造单元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其它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如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与同济大学等也都在积极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敏捷供应链 (Agile Supply Chain, ASC) 一般指在竞争、合作、动态的市场环境中, 由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等实体构成的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动态供需网络。理论界对敏捷供应链与虚拟企业的关系有不同的表述:Strader等人认为敏捷供应链是虚拟企业经营的某一阶段, 张申生认为敏捷供应链是支持虚拟企业优化的重要使能技术, 张晓东等人认为敏捷供应链相当于建立在所有结盟企业之上的一个完整的虚拟企业信息系统, 它可以根据虚拟企业的形成和解体进行快速的重构和调整。目前国内对于敏捷供应链的研究较热, 是国家863/CIMS主题计划关键攻关项目, 相关研究成果有如:上海交通大学的“基于智能代理和可重构原理的敏捷供应链体系结构”;清华大学的“集成化敏捷供应链原形支持系统”和采用代理软件设计平台Agent Builder构建的“基于MAS的企业敏捷供需链多代理模型”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从供应链管理技术和支持技术的角度研究了供应链节点企业的信息共享问题, 提出了基于Extranet的供应链管理框架结构;武汉理工大学等也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 侧重于供应链的管理集成研究, 探讨了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系统方法论和经营理念, 提出了基于价值增值和用户满意的供应链运作模式。另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重庆大学等也都多年致力于敏捷供应链的研究, 对于敏捷供应链的信息集成系统、工作流管理系统、合作伙伴的选择、供应链的构建与管理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综上所述, 虚拟企业理论研究自从1991年问世以来, 受到了国内外、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视。肯尼思·普瑞斯、史蒂文·戈德曼、罗杰·N·内格尔、瑞克·大卫以及保罗·T·基德是此领域的先驱和巨人, 十多年来他们在此领域耕耘不懈, 初步构建起虚拟企业的理论体系框架;国内的汪应洛、张申生、张旭梅、陈红菊、徐晓飞、战得臣、冯蔚东、陈剑、包国宪、达庆利等分别在虚拟企业网络化制造、敏捷制造理论与技术、虚拟企业组织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龙怒博士关于生态关系视角下的企业战略联盟研究、达庆利教授关于虚拟企业结构模型及运作机制——一种类生物化的分析视角的研究也取得了成果。
由于虚拟企业是一种“全新”的企业组织模式, 客观上要求其管理学研究范式的转型。目前, 国内外关于虚拟企业, 特别是关于其本质、运行、演化与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才刚刚起步, 一些基本概念 (即便是“虚拟企业”的内涵也是莫衷一是) 的界定至今尚未得到公认, 这对深入研究虚拟企业的本质与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障碍。虚拟企业研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有待完善之处:
其一, 虚拟企业理论的研究总体上还处于前期研究阶段。虚拟企业理论是在新经济背景下提出的新的企业理论命题, 是一项世界范围内的前沿课题, 目前总体上处于前期研究阶段。在这方面我国的研究是在两个层面进行的:第一层面侧重从虚拟企业组织、结构、运营与管理的角度研究虚拟企业的实现;第二层面则侧重从技术的角度研究虚拟企业模型设计、敏捷制造、敏捷供应链等实现方法和关键使能技术。但总体上讲, 我国对虚拟企业的探索更多关注技术层面, 对组织层面的变革研究与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其研究的进程、广度、深度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如:文献检索分析国内研究虚拟企业的博士学位论文共20篇, 技术方面的有14篇, 占70%;硕士学位论文共192篇, 技术方面的有117篇, 占61%;国内期刊论文数为1 399篇, 其中绝大多数也是从技术层面研究虚拟企业的 (中国知网提供的数据, 检索时间:硕士博士论文为1999年至2008年1月;期刊论文为1991年至2008年1月) 。文献显示我国对虚拟企业组织、管理理论研究较为薄弱。
其二, 研究的系统性欠缺、学科面较窄。虚拟企业理论研究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要求由国家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 目前国内的研究者以机械制造工程、计算科学与通讯工程等专业技术的研究人员为主, 管理学、生态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其它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参与较少, 应适当增强虚拟企业研究的系统性、多学科交叉性。
其三, 要积极探索理论研究的新方法。综观目前文献检索资料, 国际上无论是经济学界还是管理学界对于虚拟企业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尝试, 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 形成了包括交易费用理论、企业资源理论、核心能力理论、自组织学习理论、重复博弈理论、竞争战略与价值链理论和网络经济学在内的诸多理论流派, 但对于虚拟企业这种新型的组织模式, 传统理论并不能完全有效地解释其组织结构与演变机制, 对虚拟运营实践指导尚嫌不足, 这促使学者从新的理论视角开展研究。师法自然, 利用仿生学原理对虚拟企业进行研究就是一种重要的探索。尽管近年来从仿生学角度研究企业动态联盟有所进展, 但应用产生于生物科学领域的共生理论对虚拟企业进行深入探讨尚属鲜见。作者认为生物共生理论为深入研究虚拟企业范式的转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工具, 运用其来指导我国企业的虚拟经营管理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摘要:从组织管理与技术层面两个角度考察了国内虚拟企业理论研究的代表性论述, 并对虚拟企业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作了分析与评论。
虚拟化技术在企业的应用 篇8
一、为什么要虚拟化
虚拟化能够消除旧的“一台服务器运行一个应用程序”模式下的效率低下现象, 在旧模式下, 大多数服务器远未得到充分利用。借助虚拟化, 一台服务器可用作多个“虚拟机”, 而且每个虚拟机都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运行, 例如Windows、Linux或Apache。因此, 采用虚拟化的公司能够将多台服务器整合到更少的物理设备上, 从而有助于减少空间、能耗以及管理需求。
多数大型企业都已采用虚拟化, 而服务器数量不足100台的小型企业, 也正在快速跟进。分析机构预测, 采用虚拟化的中小型企业数量将在未来的24个月内实现倍增;另据VMware 2009年秋季对309位来自中小企业的高级业务和IT经理进行的调查显示, 34%的企业已为虚拟化分配预算, 并计划在一年内进行部署, 而另外17%的企业则计划部署虚拟化, 但尚没有相关预算。
据Forrester Research 2009年对北美和欧洲的大型企业以及中小型企业开展的调查显示, 对于已经部署虚拟化的企业, 继续扩展是当务之急。53%的大型企业和33%的小型企业都希望对他们实施的x86服务器虚拟化进行扩展和升级。
二、虚拟化的优势
(一) 降低成本。
管理IT对于某些组织而言, 不论是时间成本还是资源成本, 代价都很高昂。通过虚拟化服务器基础架构, 不但可以帮助降低硬件和维护成本, 同时还能降低公司的能耗成本。
1. 降低开销。
虚拟化的最大优势是可以降低服务器基础架构的成本。通过虚拟化, 可以整合多余的服务器和桌面硬件, 从而使x86服务器的利用率从5%~15%提高到60%~80%。随着人们对能源成本以及全球变暖问题担心的加剧, 能耗也成为众多企业关注的另一个问题。虚拟化有助于降低能源成本并减少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2. 整合硬件。
如果当前的企业中每个应用程序都在使用一个服务器, 可以通过将多个应用程序整合到一台服务器上节省昂贵的场地空间, 并帮助消除服务器数量剧增问题。这可以使硬件和维护成本降低达50%。
(二) 提高效率并增强业务连续性。
除了能够节省成本之外, 虚拟化还具有其他优势, 包括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增强业务连续性和灾难恢复能力。此外, 它还使IT团队将工作重点放在更具战略意义的项目上, 对于企业为了保持竞争力而开发的关键产品或服务, 可以加快它们的上市时间。
1. 提高工作效率。
由于IT员工不需要为每个新的应用程序订购和设置新的服务器, 其能够更快地启动和运行这些应用程序。需要管理的技术问题也随之减少, 他们可以将工作重心放在战略性项目上, 例如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或开发新的产品。据73%已实施虚拟化的中小型企业报告, 他们花费在日常管理任务上的时间大大减少。
2. 保护业务免受停机和灾难的影响。
传统的业务连续性解决方案价格昂贵且难以部署, 从而令许多小型企业无法企及。虚拟化可帮助企业更快更方便地备份和恢复关键应用程序的工作负载和数据, 更经济高效地切换到IT辅助站点以及恢复关键业务运营。重新启动应用的速度甚至比部署还要快:当服务器发生故障时, 无需手动干预的自动重启功能能够最大限度减少服务中断情况, 而且使员工再也无需深夜加班。一旦发生灾难, 恢复虚拟系统所需的时间只是采用一对一方式运行应用的物理服务器的十分之一。
3. 提高企业响应速度。
管理虚拟基础架构使IT专业人员可以快速连接并管理资源以满足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 从而为他们的系统和应用程序提供更高的灵活性, 并使他们有更多时间关注战略计划。IT不再被企业视为费用项, 而是能够缩短响应时间和帮助开发和推动新业务计划的项目。
4. 保护公司资产。
公司并不是要保护硬件的安全, 而是要保护数据的安全, 无论这些数据位于网络上的什么位置。虚拟化可提升企业加强安全性的能力, 因为IT员工可以应用安全修补程序并在虚拟机之间移动应用程序, 从而避免停机。由于虚拟机可以减少服务器的数量, 它还能使企业不易受到安全攻击。例如, 借助VMware的v Shield工具, 可以在共享的计算机资源池中高效地运行应用程序, 同时仍将用户和敏感数据保留在各自的安全分区内。
v Shield将网络安全性策略在v Center管理控制台中定义并且应用到虚拟机管理程序层, 这意味着虚拟机不再需要被“钉”在特定主机或集群上, 使客户能够充分利用动态移动能力, 比如实时迁移、自动负载平衡和自动虚拟机重新启动。集中式安全模型还使客户能够在逻辑级别而非物理级别定义安全性, 使得有不同安全性要求的应用能在同一个基础架构上共存。这两种功能使自适应的信任区域成为现实, 您可以在同一个云计算基础架构中同时运营具有不同安全性要求的虚拟机组。
三、结语
在当前这个极富挑战的经济环境下, 虚拟化案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说服力, 因为有可能节省大量成本并带来巨大的生产效率和运营优势。通过管理虚拟基础架构, IT专业人员可以在系统和应用程序的管理上获得更高的灵活性, 而且还能获得更多的时间以帮助开发和推动关键的企业战略计划。
参考文献
[1] .VMware中小型企业虚拟化资料简报
[2] .“The Benefits of Virtualization for Small and Medium Businesses” (中小型企业实施虚拟化的优势) , VMware于2009年秋季对美国和加拿大309位中小型企业的高级业务和IT经理进行的调查
高技术虚拟企业 篇9
随着企业网应用的日益广泛, 邯郸钢铁集团公司 (以下简称邯钢) 企业网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逐渐从本地发展到跨地区跨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多个直销公司业务迅速拓展, 远程和移动办公访问需求不断增长, 而核心的ERP系统必须依托于互联互通的网络平台才能够真正发挥应有的效能。依赖租用昂贵的数字专线或帧中继虚电路的传统互连方案, 已经不能满足跨地域网络互联互通以及灵活接入的要求。
企业级虚拟专用网络 (VPN) , 可以基于Internet, 以低成本、高度安全、灵活接入及易于管理等特点, 保障异地网络通信及数据交换的安全与高效, 实现跨地域网络的互联互通, 企业拥有完全自主的“专用”网络基础设施逐渐成为企业跨地域安全互联的主要技术手段。
1 企业VPN需求分析
1.1 网络现状及需求
邯钢目前在本地设集团本部, 还包括邯钢宾馆、矿业公司及联西秤房等下属单位, 在全国范围内设有9个直销公司, 每个机构均组建了单独的局域网。邯钢宾馆、联西秤房及矿业公司等分支机构采用光纤接入互联网, 各直销公司大部分采用ADSL方式接入互联网。对于远程分支机构来说, 访问ERP系统时需要借助于互联网来进行。同时, 邯钢本部拥有一定数量的移动办公人员, 需要在出差和远程办公地点实时访问邯钢ERP及OA等系统。互联网的开放性以及IPv4协议的脆弱性无法保证用户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利用VPN技术组建邯钢虚拟网络成为最有效及安全的途径。
1.2 确定VPN建设目标和内容
综合上述网络现状和需求分析, 确定了建设目标为实现跨地域网络安全互联, 依托互联网组建邯钢私有的虚拟专用网络。
(1) 通过组建“专网”, 实现ERP系统的远程安全访问
使ERP系统能够辐射到所有直销公司及移动用户, 实现实时远程安全访问及网络资源远程共享。同时, 满足移动办公需求。
(2) 确保ERP服务器及ERP数据的安全性
杜绝ERP服务器映射到互联网上的安全隐患, 防止非授权用户访问ERP服务器, 确保服务器的安全性。同时, 利用数据加密、认证及权限控制等多种网络安全技术, 保证核心业务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数据安全性、机密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
(3) 能够解决南北互通问题
解决不同ISP运营商之间的互通性问题, 南方分公司通过电信线路访问ERP系统时, 能够确保访问速度和数据传输速率。同时, 为后续应用系统的扩展提供强有力的网络基础平台。
2 VPN建设总体方案
2.1 总体框架和网络拓扑
邯钢网络已经实施了完整的网络安全防御系统, 本方案以实施VPN安全网关及VPN客户端软件构建VPN专网, 延伸邯钢的安全边界为主要内容。根据邯钢业务特点和网络架构要求, 组建星型专网拓扑结构。
实施完成后拓扑如图1所示。
2.2 方案实施
邯钢本部部署一台HD VPN200硬件安全中心网关, 放置在防火墙前端, 连接网通、电信双线接入互联网, 为各分支及移动用户提供V P N接入功能。V P N安全网关支持E T H、ADSL等多种互联网接入方式, 在现有的网络接入环境下可直接完成设备部署。
在邯钢宾馆、联西秤房、矿业分公司及各直销公司局域网与因特网的接口处, 部署HDVPN 100/100NP安全网关, 直接与ISP提供的接入设备相连。VPN网关完成接入因特网、代理内部主机访问因特网信息及为内部主机提供功能完善的防火墙保护等功能;同时, 向邯钢本部HD VPN200安全网关建立VPN安全隧道, 实现跨地域网络互联互通, 完成与公司本部信息的安全共享。
对只有单台主机的办事处和移动办公人员, 在其主机上安装HD VPN软件客户端, 客户端软件启动后以VPN拨号方式向中心V P N网关进行身份认证, 认证通过后建立相应的VPN隧道。VPN客户端支持开机自启动及初始化默认连接, 每次使用时用户只需启动控制界面即可自动建立VPN隧道。
2.3 方案特点
(1) 跨地域网络互联互通, 构建融合性基础网络平台
VPN实现了跨地域网络互联互通, 将邯钢宾馆、联西秤房、矿业分公司、各直销公司以及移动用户全部连接到邯钢本部局域网当中, 远程用户可以安全、便捷地访问公司内网中的ERP、OA及视频会议等应用系统。
用户通过“网上邻居”共享数据文件, 如在本部局域网当中一样, 操作方式和使用习惯没有任何改变。不但可以保障数据安全、彻底消除地域性的限制, 而且有效提升了网络的可扩展性、应用软件部署和使用上的灵活性, 进一步实现了邯钢整体的网络安全、资源整合及应用融合。更为顺畅的业务和信息沟通方式, 为邯钢的业务流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也使客户满意度不断提升。
(2) 保障网络及信息安全
通过VPN专网, ERP服务器可以完全放置到局域网当中, 不用在防火墙做任何地址或端口映射, 远程用户经过严格的身份认证之后连回到局域网当中, 通过高位加密的VPN隧道进行数据传输。ERP服务器和用户数据的传输对互联网上的用户来讲是完全不可见的;对于服务器和应用数据而言都高度安全, 从而不用担心服务器的安全和数据泄露问题, 确保了服务器的高度安全。
VPN采用国际标准的数字证书确认远端接入用户的合法身份, 通过隧道封装、加密、动态密钥管理机制, 杜绝了数据在互联网传输过程中的各种安全隐患;远程用户所有的业务、ERP等数据均通过VPN加密隧道以密文形式传输到中心服务器, 隧道内高强度认证和加密算法 (3DES-CBC、AES) 确保了中心服务器及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高度安全。
(3) 多线路捆绑, 解决南北互通问题
中心VPN网关支持多线路捆绑功能, 完美地解决了南北互通问题, 并且实现了线路备份和负载均衡功能。通过将电信、网通两条专线接入到VPN网关上面, 远程用户如果采用的是网通线路, 就直接与中心网关的网通线路建立隧道, 如果是电信线路则与中心电信线路建立隧道。这种方式有效地避免了南北运营商之间的网络瓶颈, 解决了不同ISP运营商之间的互通性问题, 且两条VPN通道之间互为热备份 (即无论是一台V P N设备故障还是一条通信线路故障均不影响V P N业务) , 解决了中心节点设备和线路的冗余问题, 完美实现了企业安全网络的畅流应用。
(4) 满足移动办公需求, 实现随时随地移动办公
VPN专网可以满足远程和移动用户的办公需求, 远程及移动用户只要能够接入互联网, 就可以利用VPN客户端软件直接与中心网关建立安全加密隧道, 通过加密隧道随时随地访问ERP、OA等应用系统服务器, 大大提高了员工的办公及工作效率。
同时, 通过精细粒度的访问权限设置, 实现对不同级别、不同角色的远程用户, 按需分配不同的访问权限。访问权限细划到协议、IP地址、端口、端口范围。有效杜绝了非授权用户 (人) 非法访问敏感信息。移动用户一旦启动客户端软件并正确建立VPN隧道后, 就可以根据中心网关为此用户分配的权限, 访问相应的内部网络资源, 且只能访问权限明确允许的网络应用和共享资源, 进一步保障网络及信息安全。
(5) 灵活接入、轻松扩展的专网应用平台
邯钢VPN专网具备灵活的扩展性, 当需要增加新的网络节点时, 只需简单的部署VPN设备或客户端软件即可。VPN专网构建基于IPSec国际标准, 在网络模型的第三层 (网络层) 实现对数据包的封装和加密, 而对于上层的应用是完全透明的, 这样使得邯钢VPN专网平台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对于有着不同实现方式的应用系统, 如B/S结构 (OA) 、C/S结构 (ERP、视频会议) 等, 在专网平台上, 可直接扩展并覆盖到所有的分支机构, 大大简化了邯钢的网络结构和应用架构。
(6) 延伸邯钢网络安全边界
在实现数据传输安全的基础上, 局域网内部的网络安全同样需要重视;通过VPN网关的专业防火墙功能, 实现了内、外部网络授权访问、基于时间段的访问控制策略、防网络攻击、地址绑定以及应用代理、DMZ区部署等功能, 确保远程局域网的安全。
(7) 高效承载网络防病毒系统, 进一步提升网络安全性
VPN专网在实现跨地域网络互连, 保证应用服务器和业务数据不受来自互联网的非法攻击和入侵的同时, 也有效承载了网络防病毒系统, 保障邯钢内部网络不受病毒侵扰, 进一步提升网络的安全性。在整个专网内部, 可以方便地实现趋势防病毒系统的远程管理、智能升级、自动分发及远程报警等多种功能;同时, 中心管理员能够通过VPN隧道随时启动对全网的统一查杀毒和病毒库升级, 最大程度地减小了病毒传播的可能。
(8) 稳定、高效的专网平台
邯钢VPN专网构建采用业界领先的HD VPN硬件安全网关, 系统支持平均80000小时连续无故障运行, 最高可提供800Mbps的加密数据吞吐量 (3DES 168位加密算法) , 确保了VPN专网的稳定、高效。系统支持DPD隧道探测协议, 可实时感知VPN隧道状态, 在断线恢复后能够自动进行重新连接, 确保了VPN专网的实时畅通。
3 效果及展望
邯钢通过对跨地域VPN专网的成功构建, 使异地分支机构与总部的无缝沟通和实时信息共享基于共同的基础网络平台, 有效地保护了企业信息核心资产及服务器的安全性, 确保核心业务数据在互联网上传输时的安全性, 实现了核心业务服务器的信息安全及授权访问。在实现信息安全保障方面, 起到了积极明显的作用。邯钢专网架构上线至今一直平稳运行, 经过一年多的运转,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VPN专网以低成本的网络互联互通, 以及ERP、OA等各种应用系统实时共享的特点, 可以保持邯钢本部与分支机构之间实时的业务联系, 促进了邯钢远程业务的开展;同时, VPN专网能够方便企业实现分布管理和集中管理, 保障信息安全和应用无限扩展, 推动企业网络应用可持续发展, 为邯钢未来的发展提供更为强大的平台支持。
摘要:基于对邯钢企业跨地域网络安全互连的需求分析, 本文研究确立了虚拟专用网的建设目标, 提出了一个运用VPN技术实现低成本网络安全互连的解决方案, 并分析其应用效果和特点。
关键词:网络互连,VPN,信息安全,移动办公
参考文献
[1]赵兵.IPSec VPN和SSL VPN两种技术的对比选择.电力信息化.2007.
高技术虚拟企业 篇10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油田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深入进行,服务器结构形态完成了从塔式、机架式到刀片式的转变,服务器系统和应用方式也随之更新换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大庆录井一公司的企业服务器数量的激增,不仅带来系统管理繁琐、升级费力、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能耗高等问题,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与数据备份困难等问题。出现上述问题,企业的网络运维人员该如何解决呢?虚拟化技术是有效利用现有物理服务器的一种好办法。
虚拟化方案的实施
采用最合理的软硬件组合,整合现有的服务器资源,利用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将企业的数据交换中心构建一个虚拟资源池,把虚拟出来的资源按需分配给目标用户。这些虚拟出来的资源,则是用户的专属资源。这样维护人员,就可在企业范围内管理、优化服务器资源。
整合对象的选择
要实施虚拟化技术,就需要对公司的业务加以分类,使之符合油田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特别是某些业务不能进行系统结构上大的改动。经过多次论证确定了28个大的应用服务:企业门户、生产指挥调度、9个分公司综合管理、公文办公、3类录井地质资料数据库、邮件传输、即时通讯、FTP文件传输、软件工具下载、内部局域网控制、HSE监督、财务管理、物资管理、ERP管理、数字证书等是需要整合业务;而视频会议平台、党群政工、档案管理等则是须要与上级保持一致的业务,有一定的限制暂不整合。
方案的实施
根据公司的实际需求,对市场上成熟的虚拟化产品功能、占有率、易用程度等方面和性价比进行了分析比较,最终选择了Vmware vSphere v5 (企业版)作为数据中心的服务器虚拟化软件。vSphere是VMware推出的基于云的新一代数据中心虚拟化套件,不仅提供了虚拟化基础架构、高可用性、集中管理、监控等一整套解决方案,而且还能为企业今后将虚拟化平台扩展至更高的应用层次的云计算平台积累实践经验。具体的实施方案如下。
服务器虚拟化的架构设计是方案实施的难点。公司的服务器现状是,拥有大量不同时期、不同厂商,硬件配置与操作系统等差异极大的X86架构服务器,要把这些服务器统一管理维护的难度可想而知。为了稳妥期间,做了一个最小单位的虚拟化资源池,由3台性能不高服务器组成,其中两台用于部署多个虚拟机,余下的一台作为备分服务器。不论那台服务器发生故障,都可以将其上的虚拟机迁移至备用服务器上。在实验取得成功后,进行了公司范围内的虚拟机部署,下图1为部署示意图。
服务器的整合虚拟化工作须要按照油田的要求进行。根据业务需求和现有服务器资源,虚拟化方案采用5台IBM×3850物理服务器。利用VMware软件生成了40多个虚拟服务器,平均每台ESX可以运行8台左右的虚拟系统。而每一个虚拟服务器,从功能、性能和操作方式上,等同于传统的单台物理服务器。为了集中管理和监控虚拟机、实现自动化以及简化资源调配,在IBM×Series366服务器安装Virtual Center软件,对5台物理服务器及其上的虚拟服务器进行统一的管理。借助光纤盘扩展柜EXP710,扩展IBM DS4700的存储量为20TB以上,每台服务器均配置双HBA卡,通过光纤连接到存储阵列的双控制器上,保证了整个硬件平台的冗余。配合使用VMware的P2V工具、VMotion功能和HA高可用性,实现对现有服务器虚拟化整合,提高业务连续性。新购交换机华为S8512作为公司核心交换机,通过最长路由匹配和Crossbar技术进行高速报文交换,从而大大提升了路由交换机的转发性能和扩展能力。机房出口部署了防火墙、入侵监测设备,通过精细、有效的安全策略,把对数据与信息系统的窃取与损害阻挡于数据中心之外,另外部署了负载均衡设备,为实现关键系统(如DNS解析)的负载均衡提供了便利条件,保障了这些系统的24h服务。
虚拟化的效果
降低维护成本
虚拟化方案实施之后,服务器由28台降到了1 1台,减少了物理服务器的数量,停用了像SUN Fire V880、HPLH3000、DELL 6600这样的老旧、故障频发的服务器,明显提高每个物理服务器及其CPU的资源利用率。同时采用VMware的动态管理功能,可在服务器空闲时减少服务器使用数量,显著的降低了电源消耗、制冷成本及消防设备的投入。
提高维护效率
把所有的服务器作为统一的资源进行管理,实现了对整个服务器网络的集中化管理,极大提升了管理效率。通过集中管理,可以按需远程动态进行资源调配(监测所有的虚拟服务器运行状态是否正常)。若出现硬件故障时,则可以在线迁移虚拟机,可实现零宕机、零数据损失的故障切换;同时短时间内就可以开启备用服务器资源,用于安装新的应用服务。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服务器虚拟化技术为油田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和建设,提供了一种成本可控的技术手段。通过服务器虚拟化整合解决方案,实现了现有服务器资源的灵活调配,不但有效的解决了长期困扰的服务器维护难题,保持了业务的连续性,提高了维护效率和服务水平,而且还降低了运维成本。
企业的虚拟化变革 篇11
由于网络的流行,技术信息的易得,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在当今经济生活中,产消合一在悄悄地增长扩大,并且其范围已经宽广了。但是,就组织而言,产消一体的启示其实不止于“商业模式”的变革,而在于组织变革。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组织内外部呈现出网络化的发展趋势。网络化组织的中心是关键人物组成的小规模内核,他们为组织提供着持久的核心能力。网络组织通过整合组织要素,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有效合作,从而实现网络共同体的多赢目标。组织本身就是网络结构,是一个优势互补的有机体,由层层叠叠的人际关系网、能力资源网组成,组织中的各类人员,相互间形成一种心理契约,以信任和合作来完成组织的目标。
三叶草:组织的生态
“产消一体”将“顾客”视为外包人员,是组织充分组织各类资源的表现。汉迪称之为组织的“第四片叶子”,其它的三片叶子分别为:核心人员、外包人员与弹性人员,网络化组织就是要充分利用组织内外的各色人力资源,优势互补,发挥协同、整合之效,实现组织目标。
三叶草,爱尔兰的国家象征,它的每根茎上长有三片叶子。汉迪借此象征“组织是不同类型工作和人员的联合”——核心人员、外包人员与弹性人员。今天的组织就由这三种不同的人员组成,他们的期望不同,适用的管理方法不同,薪酬形式不同,组织方式也不同。
核心人员是组织中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人士、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组织的真正特性附着在这些人身上,他们负责设计、控制和协调等组织的关键职能。灵活陸、机动陸、责任感和忠诚是组织对他们的期望。然而,仅仅靠高工资、高福利就能拴住他们吗?他们要的不仅是眼前的合理的报酬,更有对未来的某种保证。
外包人员中既有个人也有组织,他们惟一的组织原则就是:根据结果而不是时间拿报酬,收取的是费用而不是工资。弹性人员被汉迪称为自雇工作者,也就是就业市场上增长最快的兼职人员和临时工作人员。这部分人组织要认真对待,他们身上的潜能在需要的时候完全可以开发出来。组织要把他们视为是自己有价值的组成部分,乐于在他们身上投资,提供培训,并给他们一定的地位和权利。也只有这样,组织才能得到符合自己标准的临时或兼职工作人员。
三叶草中的每一片都与组织本身有着关联,核心人员处于权力文化氛围,控制其规模是关键,否则不断扩张的组织将如一张蔓延的蜘蛛网一样面临破裂。外包人员处于任务文化氛围,对规则和程序的遵从、对职责的全力履行,这是组织卓越绩效的保证;弹性的兼职工作者则处于个性文化氛围,让他们享有自由、保留自身的特质,他们的能力和责任才能充分发挥。三片叶子,是最迥然不同的三类人,他们的个性不同,期望不同,如何有效管理他们,必将是困扰组织管理者的难题。
精简第一片叶子,是要保住组织的小规模核心,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组织核心常常保存组织最有价值的资源与人才,但组织要学会如何让人尽其事,发挥核心的作用。华为曾网罗人才,但任正非认为,华为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人才资源,而在于管理有效的人才。组织应当记住,很多事情只能由组织自己去做,这最便宜,也最珍贵。而保证组织核心的“小规模”则在于管理有效。
甄选第二片叶子,是要寻找最经济合算的伙伴,把一些业务外包出去。术业有专攻,当我们发现市场上连“客户投诉”的专门公司都出现时,科斯的话才真正发挥影响。沃尔玛的“天天低价”被视为它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但在其背后有超一流的全球化供应链系统,其实质就是全球化的资源整合。充分利用世界各地的物资、劳动力优势为己所用,这才锻造出了低价的基础。
发掘第三片叶子,是要善于调动智慧资源,用别人的脑子替自己想事情。延伸组织能力是知识、信息社会给予组织最大的便宜,当人才成为21世纪最贵的稀缺资源时,他们的智慧、创意却是源源不绝。顾问、咨询,让他们为组织难题出谋划策,相对于付给他们的兼职费用而言,组织收获的也许更多。
三叶草是三类人,但在组织的眼中,更应该把它们视为竞争力的支持资源。聪明的组织要学会找对三叶草上的每一片叶子,要善于寻找合适的资源,并有效组织这些资源。这样的组织,将是未来最精明和最易成功的组织。
联邦制:扁的组织与平的世界
随着大型组织的成长,其背后牵扯的仍然是权力的话题。分权与控制是管理中的孪生体,一个大型组织始终面临这样的矛盾:既需要把整体做大又需要把单位划小,既偏好集中管理又崇尚自由开放。如何让大象跳舞,让巨型组织焕发小组织的活力和灵性?联邦制从组织结构上提供了参考答案。
联邦制的优势:以小单位来维持大组织,鼓励自治但又不至于失控,整合多样性和差异性、个人主义和合作精神、地方性和全球性。从表面来看,实施联邦制的组织是庞大的,但是联邦内部各成员依然保持很小的规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能把自治与合作结合起来。联邦组织既追求规模经济又不失灵活性,它是一种既紧又松的组织。
(1)分权与联邦制。联邦追求的是做大,最大的途径确实保持小型化。联邦制不同于分权,分权的逻辑是“1-N”,即中央保持总体控制,向下面授予权力,同时把某些任务或职责交给外围部分。中央的职责是分派、发起和指导,真正的控制权仍在中央。而联邦制的逻辑是“N-1”,成员单位向中央让渡权力。联邦下的自治能发挥组织成员的能动陸,在共同利益为目标的前提下组织欣员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组织成员需要得到充分的信息、指示和教育培训,从而产生联邦式协作的集体意识,组织成员更希望给予指导而不是被管制。
(2)信任与协调是联邦制的运作机制。联邦制表现为“小核心、大组织”,中央核心只把握一些意义重大的决策权,通过协调将各个部分整合成一个巨型组织。恰如日本三井造船公司的山下勇所说,“今天最好的公司结构,是一个很小的战略核心,由很多一线团队提供支持。”将权力补贴给各个部分,才能让各部分负起责任。要成为一个有效的组织,就要有积极的意愿,愿意信任人,给人以表现的机会。好的组织很少犯错误,因为他们的人才优秀,而人才优秀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会承担重任,包括犯错误的机会。现在组织的毛病是,谨小慎微,只求不错,所以安于现状,没有勇气去“破”、去“立”,其根源就在于权力的保守。
(3)是结构更是文化。联邦制绝不是构建组织结构这么简单。联邦制组织不仅在形式上与以往不同,在文
化上也有不同。这种非连续性的变化不在于结构的改变,而在于理念的改变。联邦制组织远不止是一种结构,它还是思维方式的变化,关系到如何看待组织成员和成员的能力,如何让自己的人员工作以及如何管理人的问题。联邦制组织属于扁平组织,它们的结构虽然扁平,意义却很深远。汉迪指出,以前组织好像若干架顶部绑在一起的梯子。对大多数人来说,所谓职业生涯就是沿着梯子往上爬。成功的回报就是晋升到上一级。尽管在较低级别上也有一些交叉点和一般管理工作,但是整体而言,欧美大型组织都是以层级制为主。日本在培养年轻人方面就很有一套,他们为年轻人提供快速通道,但这些通道不是垂直的,而是水平的,为他们提供一系列平级的工作。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年轻人对组织有广泛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在角色轮换中找到自己的才能和技术特长所在。威廉·大内在研究日本企业时也曾指出这种水平通道是日本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联邦制组织用自身复杂的组织系统来适应世界的复杂性,依靠一个统一的权力和体制来实现一系列复杂的目标,同时也不忽视外部世界的多样性。为了充分利用全球的多样化资源,扁平的联邦制组织能够兼顾地方性和全球性。IBM所进行的全球整合转型,就是以全球化的角度进行战略、管理和运作,进行整合生产,并应用全球的资源带给顾客价值。全球整合的趋势要求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大量地流动和不断重组,经济资源的配置将取决于世界各地区的不同特点和优势。
弗里德曼告诉我们,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新一波的全球化,正在抹平一切疆界,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网络经济条件下可以利用互联网的整合资源能力,通过网络整合利用众多分散的信息资源。联邦制组织可以在全球各个角落“招兵买马”,组织核心却可以“决胜千里”。
一直以来,企业架构、业务规模、技术创新和市场发现推动IBM不断在全球整合之路上进行探索,并形成了完整的全球整合企业的思路和战略。现在,在全球整合企业模式下,IBM在生产、分销和劳力配置等流程运作上采用完全创新的方法:把技术研发中心设置在技术人才丰富的国家;把生产和制造基地建立在制造业发达;并距离原材料产地较近的地区;财务中心、采购中心等职能中心分布在相应具有优势的地区。这样能够更好的利用和配置全球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减少成本、高效运行业务。
在组织面临的全球化整合的浪潮中,彼得·德鲁克认为,“公司的技术、财务、产品、市场、信息和员工等方面的战略也必须是全球性的,”公司可以根据战略判断,把业务组块拆分开来,然后再拼到一起,形成新的组合。公司要将雇员们集中到遍布世界的各个相应的中心,而后,公司或者客户可以根据具体的项目要求,迅速集合合适的人才,形成工作小组。
虚拟组织:构建合作网络
无论是三叶草组织还是联邦制组织,其本质都是一种“资源整合”的主张。说到底,这正是将组织虚拟化,即在信息沟通的基础上,整合各处资源和能力,构建资源组织网络,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实现合作共赢。不同的是,三叶草和联邦制都针对组织内部而言,而虚拟组织更强调组织间合作,甚至抛弃了单个组织的概念。对虚拟组织可以从四个角度来理解其定义。
行动主体
虚拟企业可以看作是一个企业网络,该网络中的每个成员都是一定资源的所有者,在大家共享资源、协调合作的基础上,这个企业网络运行的集合竞争优势和竞争力水平就会大于各个参与者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力水平的简单相加。这也决定了虚拟企业具有较强的适应市场能力的柔性与灵捷性,各方优势资源集中更催生出极强的竞争优势与竞争力。
企业产品
网络的优势正在无孔不入。虚拟企业的产品可以同时在许多地点提供顾客多样化的选择,在迅速便捷的同时,提供顾客的满足感,戴维陶称之为“虚拟产品”。
信息网络
企业网络之所以能够有效运行的基础在于信息沟通。各种信息沟通技术的发展,为虚拟企业的诞生提供了直接的技术支持。组织结构无形化、通过信息网络线上沟通,这都是虚拟企业的明显特征。
运作方式
虚拟组织关系是一种相对较新的组织形式,利用信息技术把人力、资产和思想动态地连接起来,是一种有机的企业网络组织。为了共同利益的联合,在离散化的形态上构建资源合作的网络,这是虚拟企业的本质。所以,其运作的保障在于协调,而非控制。
(1)虚拟企业具有自组织的特征:自形成、自管理、自学习。自组织中没有独裁的组织者。所有的组织成员都是其所属组织的组织者,根据任务导向或某种共识,大家通过信息网络自行结合在一起,并相互协调自己与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基于对任务、愿景的理解,相应的组织过程得以顺利实现。敏捷的公司是自组织的,企业能够迅速组织其资源和能力。虚拟企业的每个部分都具有独特的性质,每个要素都有自我优化、自我设计、自我创造和自我组织的自由,但都受整个企业任务的大背景制约。
(2)运作平台。虚拟企业的建立和运作依赖信息网络、知识网络、物流网络和契约网络。沟通是为了支持工作和学习所进行的信息和知识的创造、交换、存取、应用、分配、保存、更改及共享。由于沟通在虚拟经营中扮演着既复杂又重要的角色,所以沟通就变得十分关键,必须对其进行周密的规划,以保证充分利用信息基础设施。知识网络的构建是虚拟企业能够真正共享合作的前提,“核心能力和优势”常常只是一种无形的知识形态保留在组织记忆中,这种核心能力网络才是虚拟企业“1+1>2”的关键所在。物流网络是虚拟企业克服组织分散,实现顾客需求快速响应的基础。契约网络则是对虚拟企业的合作关系的维系,临时性的、兼有交易与联盟性质的关系只有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信任与沟通才能以低成本维持运行。
(3)虚拟的本质。任何企业都处在资源合作网络中,供应商、生产商、消费者……只是很多企业的资源合作网络构建得并不完整和充分。三叶草讲求各类人员之间的互补合作,联邦制追求各地各部门资源的联通合作,而虚拟组织则是组织间的联盟合作。从组织内部到组织外部的合作,并不仅仅在于合作意识的改变,它还依赖整个社会的基础变革,信息技术和物流的发展,这都不是朝夕之功。就当前环境而言,企业需要重视虚拟所代表的“无形的合作网络”,哪怕就是传统的沟通、物流,只要能够改善现有的合作关系,对企业而言,必然也会带来竞争优势。
同时,虚拟也不意味着企业所有业务或流程的合作联盟,单个关键环节的合作也能达到优势互补、提升竞争力的功能。如2003年IBM和AMD合作开发新的芯片工艺技术,就是典型的技术虚拟合作。而传统的如Nike的外包加工,则是“虚拟生产”,其耐克鞋,只有气垫系统由耐克公司自己生产,其余业务均由外部供应商来完成,而公司则集中精力进行产品设计、品牌经营和成本销售。日本的任天堂、香港的金利来,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厂家,整个生产过程全通过外包来完成。
美特斯邦威的“虚拟销售”,则利用社会闲散资金来弥补自己的销售网络扩张中遇到的资金不足问题。通过契约的方式,将特许权转让给加盟店,实行经营理念共享,对所有加盟连锁店实行“复制式”管理。又如乐凯的“虚拟管理”,公司聘请麦肯锡、罗兰贝格咨询公司的管理专家为其做战略规划、管理咨询。而有的企业可以不设人力资源部门,对员工的培训直接委托专门的培训机构来完成。这些都是“虚拟”的成功典范。
资料
高技术虚拟企业 篇12
随着油田信息化不断发展, 生产业务机构对数据中心的依赖性日渐加强, 对服务器硬件需求的不断加大, 数据中心机房资源日趋紧张, 投资回报、系统运维、用户期望的矛盾日益突出。
管理层:期望以最小投资完成最大效益, 不希望产生过多资源浪费情况;运维人员:希望硬件维护简单易行, 给每套业务系统足够多的资源, 有剩余资源应对突发事件;用户:期望系统7x24小时高速稳定运行, 即使出现问题也能够及时恢复, 不影响业务办理和使用。为解决上述弊端, 2012年吐哈油田数据中心采用了VMware服务器虚拟化解决方案构建了服务器虚拟化平台。
二、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原理
服务器虚拟化就是将服务器物理资源抽象成逻辑资源, 让一台服务器变成几台甚至上百台相互隔离的虚拟服务器 (在服务器硬件配置足够高的情况下) , 或者让几台服务器变成一台服务器来用, 使得应用系统不再受限于物理上的界限, 而是让CPU、内存、磁盘、I/O等硬件变成可以动态管理的“资源池”, 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简化系统管理, 实现服务器整合, 让IT对业务的变化更具适应力。
虚拟化在三个方面突破了传统模式: (1) 它是一个抽象层, 它将物理硬件与操作系统分开, 从而提供更高的IT资源利用率和灵活性。 (2) 虚拟化允许具有不同操作系统的多个虚拟机在同一实体机上独立并行运行。每个虚拟机都有自己的一套虚拟硬件, 可以在这些硬件中加载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 (3) 虚拟机封装在文件中, 因此可以快速对其进行保存、复制和部署。
三、吐哈油田数据中心VMware服务器虚拟化建设方案
1. 服务器虚拟化架构配置和部署。
2. 系统硬件连接拓扑图。
四、采用这种虚拟架构的优点
1. ESXi主机的高可用性。
每台ESXi主机本地硬盘采用RAID1方式, 只用于安装VMware ESXi软件, 通过镜像方式防止本地硬盘出现单点故障, 提高了VMware ESXi自身可用性。2.SAN集中存储的优势。将每个虚拟机的文件系统创建在共享的SAN集中存储阵列上, 让不同服务器上的虚拟机都能访问, 消除了单点故障;服务器对存储空间使用可以采用Thin Provision格式, 磁盘空间利用率得到最大化。3.物理链路的可靠性。ESXi主机网络通信链路和存储SAN链路都是双链路, 实现了双冗余功能。在实际生产环境中, 任何一条物理链路硬件故障均不会影响虚拟架构上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4.软件系统的优势。 (1) 每台ESXI主机都启用VMware HA功能, 任意1台发生硬件故障时, 其上运行的所有虚拟机将自动迁移到其他ESXi主机中工作, 保障所有业务系统正常运行, 无需人工干预。主机硬件故障修复后再把虚拟机迁移回即可, 不影响业务系统正常运行。 (2) 可在线迁移运行中的虚拟机 (VMware VMotion) , 进行动态平衡与资源分配管理 (VMware DRS) , 增强了对业务需要的响应能力;基于虚拟机快照技术的Lan Free整合备份 (Data Recovery) 实现了数据的集中存储和备份, 而且为以后的容灾提供扩展性和打下了基础。 (3) 集中化管理功能允许IT部门通过单一界面组织、配置整个IT环境;虚拟机的监控实现了自动化。 (4) 在服务器管理方面的重大改进, 包含添加, 移动, 变更, 预制和重置, 缩短了灾难状态下的系统恢复时间, 确保了更少冗余的情况下的高可用性。
五、实施效果
VMware服务器虚拟化架构建设完成后, 迁移进虚拟架构或新建正式生产系统共45套。方案实施以来, 系统运行稳定、安全可靠。
1. 提高了硬件利用率, 减少了硬件投资:每台服务器的平均利用率从5%-15%提高到80%, 虚拟化前后的服务器数量对比为15:1, 大大节省了服务器购买投入。2.降低了运行成本。硬件维护和服务费用, 机柜空间、电力消耗、制冷等运营费用进一步降低。3.简化数据中心管理, 更加适应动态业务需求, 提升运作效率。改进了服务器的管理灵活性, 简化统一了资源调配, 减轻了人员工作量, 加快了应用程序开发和部署的生命周期。4.提高安全性:油田业务不因服务器维护而终止运行, 所有服务器都具备了在线备份能力, 为服务器提供了更高级别的安全保护;数据集中管理更加安全, 异地灾备更加实时、方便。5.实现了信息中心服务器层面的IaaS (基础设施即服务) , 为未来吐哈推广应用云计算平台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