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化

2024-07-24

高技术化(共12篇)

高技术化 篇1

高技能人才是企业生产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决定企业产品质量和技术进步的主要载体, 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加快构建高技能人才发展通道, 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 是企业发展不竭的内在动力。

企业的竞争表面是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竞争, 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而高技能人才作为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数量和素质将直接决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就如何加快高技能人才成长一题, 作如下方面的阐述。

1. 完善企业技能鉴定体系, 构建高技能人才评价通道

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体系, 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建立高技能人才评价标准, 给予高技能人才培养与成长的政策性保障。

(1) 健全组织机构, 完善鉴定工作体系。

企业建立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管理体系相配套的职责明确、运转有效的企业技能鉴定实施系统, 即:人力资源部门 (劳动保障部门) 实行统筹计划、综合管理、宏观调控、政策指导和检查监督;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具体组织实施;基层用人单位积极配合, 认真执行。形成管理层、实施层和执行层有机配合的三个工作层次的鉴定工作体系。

(2) 强化鉴定基础工作, 提高鉴定工作水平。

为了确保职业技能鉴定结果的公正性、权威性以及工种特点的符合性, 要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管理人员和考评人员队伍建设。一是建立一支领导有方、组织得力、工作到位、严格管理的专兼职管理人员队伍。二是建立一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作风过硬、业务熟练的考评人员队伍。考评人员可以是基层单位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工程师、高级技师、技师担任。

(3) 狠抓规范管理, 确保鉴定工作质量。

为了确保职业技能鉴定的公信度和公平性, 一要采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管理系统》, 实现考务工作全过程计算机管理;二要结合行业特点制定与本企业相吻合的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及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在组织实施鉴定过程中, 做到统一标准、统一教材、统一命题、统一考务。考场上严肃考纪, 端正考风, 规范组织管理, 明确操作流程, 严格执行“考教分离”制度, 严把考评关。

2. 完善激励机制, 构建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措施, 推动高技能人才成长。

(1) 完善工资激励机制。

一些企业为了促进技术工人岗位成才制定了与之相配套的岗位工资标准。标准中, 高级技师的工资待遇等同于工程师工资待遇, 技师工资待遇等同于助理工程师的工资待遇。这些企业通过工资标准的提高, 激励在岗技术工人钻研技术, 提高操作技能水平, 取得了良好的收效。工资标准与配套的工资评定工作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的实施, 从根本上推动了技术工人学理论、研技术、练技能的积极性, 为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建立了长效机制。

(2) 完善奖金激励机制。

完善责任承包制, 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奖励制度, 实现责、权、利三者的统一。加大高技能人才在工程责任承包中的技术责任, 发挥高技能人才在制造过程中的技能优势。在奖励分配中, 充分体现高技能人才的技能价值。从而推动技术工人爱岗敬业, 发奋钻研, 岗位成才。

(3) 完善福利激励机制。

在企业, 培训是最大的福利。其次有体检、特殊行业的保险、物质等等。高技能人才作为企业的栋梁, 在福利方面可考虑参照技术人员享受同等待遇。不仅以事业发展吸引高技能人才, 而且以情感留住高技能人才, 让更多的人自愿成长为高技能人才。

(4) 创造竞争激励机制。

支持技术工人参加各级政府或行业举办的技能大赛。企业内部也要创造各种竞争的环境, 举办各工种的技能大赛。通过人人参与, 发现高技能人才的苗子和促进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与发掘。对参加各类级别技能大赛取得好名次的技术工人, 给予一次性或阶段性奖励、表彰, 并予以广泛宣传, 以形成企业内学技术, 练技能的良好氛围。许多企业实施的“竞赛获奖晋升制”“首席技工制”, 为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搭建了平台, 技术工人积极努力奋发向上, 岗位练兵蔚然成风, 从而促进了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发展。

3. 创新培训机制, 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通道

长期以来, 因工学矛盾、人才流失等多种矛盾因素导致企业对职工培训, 特别是技术工人培训执相对谨慎的态度。重生产、轻培训的现象仍然存在。随着我国经济步入快车道以及企业发展自身的需要, 成为学习型企业, 提高员工素质, 特别是提高技能人才的素质, 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如何创新培训机制, 协调好生产与培训之间的关系, 自然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

(1) 企校合作实现双赢。

企校合作不失为一种好的模式。一是职业技术学校为企业送教上门, 灵活掌握培训时间, 减少工学矛盾。二是根据工程进度适时安排技能人才到高级技术院校、职业技术学校进行短期对口培训。

(2) 鉴定与培训相结合, 相互促进。

以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动力, 促进人才培养为目的, 采取鉴定与培训相结合的办法推动技能人才培训工作有效、有序开展。

(3) 充分挖掘企业教育资源优势。

充分发挥本企业现有教育资源和技术优势, 合理安排重点技术工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集中培训。对人员分散, 不易集中培训的, 采取降低培训工作重心, 将培训办到生产一线的办法, 促进一线操作人员在岗学习。还可以采取导师带徒形式, 以老带新, 以新促老。

(4) 开展专项培训, 突出培训实效.

围绕生产需要, 对一线员工开展专项培训。针对具体生产任务、技术要求、工艺指标等生产既定方案请专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身怀绝技的技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展专项培训。这种培训是产品质量的保证, 颇具实效性。这也是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 不可缺少的最原始的积累。

4. 合理使用技能人才, 构建高技能人才发展通道

在高技能人才相对贫乏的今天, 合理使用技能人才显得更为重要。众所周知, 高技能人才产生于无数次地实践——学习——再实践的过程之中。因此, 合理使用技能人才可以实现在使用中培养高技能人才, 在培养中使用高技能人才。

一是合理组合人员搭配。在生产小组的人员安排调配上下功夫, 形成技能人才梯度, 使在生产进程中技能传授成为可能。二是适当给技能人才压担子, 促进其在实践中学习成长。三是给高技能人才设立专门的技术岗位, 突出其技能优势, 达到技术管理、技术革新、质量控制、技能传授等多方统一的效果。四是对任务不足出现的高技能人才闲置的暂时性现象, 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及时介入, 予以合理调配。实现人尽其才, 用其之长, 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生产一线的人力资源优势。

总之, 促进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与发展, 是为企业的“明天”扩大再生产做准备, 是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是保证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人才战略之一。因此, 在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的今天, 更要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形成技能人才发展梯度, 进一步拓宽技能人才的培养通道, 促进高技能人才的成长。

摘要:高技能人才是决定企业产品质量和技术进步的主要载体, 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然而, 如何加快高技能人才成长,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文章围绕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 作了完善企业技能鉴定体系, 完善激励机制, 创新培训机制, 合理使用技能人才等方面的阐述。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成长

高技术化 篇2

一、支撑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的通用性基础技术

二、直接应用于武器装备并使之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专用技术高技术武器装备划时代的发展:

一、武器装备信息化程度越来愈高,性能获得重大突破

二、信息化主战平台仍将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精确制导武器成为攻击兵器发展的主页方向

三、武器装备的未来发展将趋于综合化、隐形化、无人化和低成本化

四、新概念武器和作战航天器等更新的高技术武器将登上战争平台

五、武器装备的发展日趋体系化信息化战争:在信息技术时代,在信息网络化战场上,以网络中心战为主要作战思想,大量应该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武器装备及其体系,并在指挥自动化系统指挥控制下,以信息战、精确打击作战、空间战等为主要作战方式的诸军兵种联合进行战争侦查和监视:是获得军事情报的手段,其目的在于在一定的背景中发现与识别目标光电探测技术:是将光学和电子技术以及其他相关技术结合起来的探测技术,可见光、红外和紫外波段,可见光观测仪、多光谱相机、多光谱扫描仪声纳:利用声波在水下的传播性通过电声转换和信号处理完成水下目标探测、进行水下通讯、遥测或遥控的设备伪装技术:为隐蔽自己欺骗或迷惑敌方所采取的各种隐真示假的技术,是军队战斗力保障的重要内容伪装技术措施:天然伪装、迷彩伪装、植物伪装,人工遮蔽伪装,烟雾伪装,假目标伪装,灯火和音响伪装隐形技术:又称低可探测技术,是通过降低武器装备等目标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的技术典型点对点通信系统框:信源~压缩~加密~纠错编码~复接~调制~信道~分接~纠错译码~解密~解压机~信宿现代通讯传输途径:光纤、无线电、电缆、红外、大气激光、声波、水声、可见光我国信息战的解释:是敌对双方在信息领域的对抗活动。主要是通过夺取信息资源,掌握信息的生产、传播、处理等得主动权破坏敌方信息传播,为遏制和打赢战争创造有利的条件信息战方式:攻击信息战和防御信息战信息作战基础技术;电子对抗技术、通信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侦查技术、信息保障技术电子战定义:为确保己方对电磁频谱的利用,消弱、破坏、遏制敌方对电磁频谱的利用而采取的综合措施电子战的技术内容:电子侦查和反侦查技术、电子干扰和反干扰技术、隐身和反隐身技术、摧毁和反摧毁技术、制导和反制导技术精确:制导技术含义:以高性能探测器为基础,采取先进的信息处理与自动目标识别等方法,控制和导引武器准确命中目标的技术精确制导技术分类:寻的制导、遥控制导、匹配制导、惯性制导、卫星定位制导、复合制导精确制导武器的特点:命中率高、作战距离远、作战效率高引导方法:两点法、三点法军事高技术概念:又称国防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在军事领域应用的,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那部分高技术的总称。军事高技术的两个层次或类型:

一、支撑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的通用性基础技术

二、直接应用于武器装备并使之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专用技术高技术武器装备划时代的发展:

一、武器装备信息化程度越来愈高,性能获得重大突破

二、信息化主战平台仍将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精确制导武器成为攻击兵器发展的主页方向

三、武器装备的未来发展将趋于综合化、隐形化、无人化和低成本化

四、新概念武器和作战航天器等更新的高技术武器将登上战争平台

五、武器装备的发展日趋体系化信息化战争:在信息技术时代,在信息网络化战场上,以网络中心战为主要作战思想,大量应该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武器装备及其体系,并在指挥自动化系统指挥控制下,以信息战、精确打击作战、空间战等为主要作战方式的诸军兵种联合进行战争侦查和监视:是获得军事情报的手段,其目的在于在一定的背景中发现与识别目标光电探测技术:是将光学和电子技术以及其他相关技术结合起来的探测技术,可见光、红外和紫外波段,可见光观测仪、多光谱相机、多光谱扫描仪声纳:利用声波在水下的传播性通过电声转换和信号处理完成水下目标探测、进行水下通讯、遥测或遥控的设备伪装技术:为隐蔽自己欺骗或迷惑敌方所采取的各种隐真示假的技术,是军队战斗力保障的重要内容伪装技术措施:天然伪装、迷彩伪装、植物伪装,人工遮蔽伪装,烟雾伪装,假目标伪装,灯火和音响伪装隐形技术:又称低可探测技术,是通过降低武器装备等目标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的技术典型点对点通信系统框:信源~压缩~加密~纠错编码~复接~调制~信道~分接~纠错译码~解密~解压机~信宿现代通讯传输途径:光纤、无线电、电缆、红外、大气激光、声波、水声、可见光我国信息战的解释:是敌对双方在信息领域的对抗活动。主要是通过夺取信息资源,掌握信息的生产、传播、处理等得主动权破坏敌方信息传播,为遏制和打赢战争创造有利的条件信息战方式:攻击信息战和防御信息战信息作战基础技术;电子对抗技术、通信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侦查技术、信息保障技术电子战定义:为确保己方对电磁频谱的利用,消弱、破坏、遏制敌方对电磁频谱的利用而采取的综合措施:电子战的技术内容:电子侦查和反侦查技术、电子干扰和反干扰技术、隐身和反隐身技术、摧毁和反摧毁技术、制导和反制导技术 精确制导技术含义:以高性能探测器为基础,采取先进的信息处理与自动目标识别等方法,控制和导引武器准确命中目标的技术精确制导技术分类:寻的制导、遥控制导、匹配制导、惯性制导、卫星定位制导、复合制导精确制导武器的特点:命中率高、作战距离远、作战效率高引导方法:两点法、三点法

航天技术各关:上天关~回收关~一箭多星关~地球静止关~太阳同步关~深空探测关航天系统:(1)航天运输系统(2)航天器任务系统(3)航天基地系统.军事航天技术:军事航天技术是将军用航天器送入外层空间,为军事目的而开发和利用外岑空间的综合性工程。军事航天力量组成:军事航天系统、航天部队国际定位系统:GPS定位系统、伽利略定位系统、导航卫星系统发展军事航天力量的对策;

一、建设精干、实用、高效的航天力量,增强我军信息战能力

二、完善军用卫星体系,重点建设天地一体化信息获取系统

三、加强军事航天应用,开展航天作战攻防对抗技术研究

四、适应实战需求,重视军事航天力量建设

五、加强培养军事航天人才新概念武器特征:创新性、高效性、时代性、风险性高能激光武器:又叫激光武器或激光炮,利用高能激光束来摧毁飞机、导弹、卫星等目标或使之失效的定向能武器激光武器的特点:速度快、机动灵活、精度高命中概率高、无污染、效费比高、不受电磁干扰高功率微波武器:利用定向发射的高功率微波频段的电磁波波束对目标进行干扰、致盲或破坏的武器核武器杀伤破坏因素: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放射性沾染核武器损伤的防护:个人防护动作、简易武器防护、大型兵器防护、工事防护、化学武器:利用化学毒剂毒害,扰乱敌有生力量、牵制敌军军事行动的装置总称军用毒剂:神经性毒剂、糜烂性毒剂、全身中毒性毒剂、窒息性毒剂、失能性毒剂、刺激性毒剂指挥自动化:在军队指挥系统中,运用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自动化设备和软件系统,使指挥员和指挥机构对所属部队的作战和其行动的指挥,实现快速和优化处理的措施C^4I: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指挥自动化功能:战场感知功能、信息传输功能、指挥控制功能、系统对抗功能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地位和作用:国防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战斗力的倍增器、现代作战指挥与控制的必备手段、未来敌我双方对抗的重要领域指挥控制过程:情报获取~态势评估~方案产生~方案选择~作战计划~下达命令网络中心战的主要特点:加快部队的指挥作战速度、增强各军种的协同作战能力、武器作战效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密切关注和认真研究新军事变革的发展与影响、以信息化为先导,加速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创建中国特色军事理论、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新军事变革需要的新型人才精确制导武器的地位作用:提高作战效能、促进作战样式发生深刻变化、成为我改革军事力量对比的杠杆军事通信的地位和作用:是自动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战场的神经系统、海量的信息通过通过通信网络传送和发布,部队和武器装备调度通过通信网络传递,作战命令通过通信网络实施下达、军事通信网络将成为战场信息化的最重要基础航天技术各关:上天关~回收关~一箭多星关~地球静止关~太阳同步关~深空探测关航天系统:(1)航天运输系统(2)航天器任务系统(3)航天基地系统.军事航天技术:军事航天技术是将军用航天器送入外层空间,为军事目的而开发和利用外岑空间的综合性工程。军事航天力量组成:军事航天系统、航天部队国际定位系统:GPS定位系统、伽利略定位系统、导航卫星系统发展军事航天力量的对策;

一、建设精干、实用、高效的航天力量,增强我军信息战能力

二、完善军用卫星体系,重点建设天地一体化信息获取系统

三、加强军事航天应用,开展航天作战攻防对抗技术研究

四、适应实战需求,重视军事航天力量建设

家庭艺术化 篇3

近150年来,奢侈品在改变着历史,过去专属于富有资产阶级和阶层的奢侈品渐渐走向了街头,数码产品在经历其曾经的奢侈化之后,也由曾经的遥不可及现在变得唾手可得。美学元素的渐入,让数码产品不再是理性坚硬的科技体现。当数码产品被当成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而出售时,它为消费者带来的就不只是科技与性能上的情感认同,而成为了一个可以让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发光的艺术画框

三星LED电视的问世,并不代表着一种奢侈态度,而是在这个奢侈爆炸的时代里炫耀出的一种艺术,而这种艺术则来自于技术上的创新与美学元素的深度渗入。

2008年四月,三星电子影像显示器事业部社长尹富根等经营班子,就“2009年电视模式”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是一个决定三星电子能否连续四年夺取全球电视市场首位的重大时刻。当时,尹富根社长大胆地提出把具有“发光半导体”之称的LED电视,作为续写“R系列液晶电视神话”的新式武器,实现对比度、厚度等全面升级。

尹富根社长主张:“与其等待市场的形成,还不如领先一步去创造市场”,彰显了“R系列电视神话”主角的领导能力。

为了让三星LED电视投产上市而设立的项目,就这样启动了。三星首先着手进行的就是设计课题。三星设计人员为了得到灵感,飞向意大利米兰参观家俱展览会等,仔细参观和学习别人的设计理念。并且,三星设计人员还重访了以水晶工艺而著称的意大利穆拉诺达三次以上。

经过不懈的努力,三星设计人员创造出令世人惊叹的LED电视,它能够展现出水滴般“清纯美丽”的动人画质,并且厚度仅为2.99厘米,仅相当于根手指的厚度。因此这一惊人的超薄设计又被称为“纤薄如指”。

为了制造出“亲环境的产品”,三星在电视外壳上采用了先进的双重注塑工艺而研发的独有技术——幻彩晶虹设计。“幻彩晶虹”在2008年美国拉斯维加斯召开的CES展上首次亮相,便引发业内业外的一片赞不绝口。日本行业的设计师更是曾这样评价它:“这不是优秀设计,而是令人惊叹的设计,”

“幻彩品虹”用于电视外壳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自然的美感。电视机的外观呈现出自然的纯黑本色,但随着投射其上的光线变化而不断变幻出隐约的玫瑰红色。实际上,在制造工艺中要体现出这种曼妙的“幻彩品虹设计”并非易事。

要表现出这种水晶玫瑰般的质感,必须采用先进的双重注塑工艺。但是在当时的同行业中,这种工艺从未被运用在电视上,并且所需要的费用也十分庞大。没人知道这种技术能否成功,一切都是个未知数。开发部门也认为这个设计的表现十分棘手。

设计团队的首席设计师杨俊浩事后表示,虽然这个设计提案是他提出的,但坦白说他也觉得可能性不大。然而设计团队提交了设计提案一个月以后,杨首席接到了开发部打来的电话。内容很简单,他们说“经过我们的努力,做出来了。”

三星LED电视“纤薄如指”的设计,无疑是对空间分割方式的一种改变,在减少空间的占有率之外,同时减少了因为空间局促给人带来的压迫感。而“幻彩晶虹设计”则代表着工业美学在数码产品上的突破,让三星LED电视看上去不再是数码产品,更像是可以幻化出不同图案的画框,成为空间中的艺术点缀。

放慢时间脚步的影院

CRT时代的电视更像是一件普通家电,一台接收新闻、信息以及快餐文化的接收器。它在占据着有限空间的同时,也让人的生活变得局促忙碌,让人无法体会到只有在电影院里才能感知的闲适。三星LED电视的出现则为此做出了重大的改变,在“维基百科”里,“LED电视”的描述是:采用BLU-光源的LED电视,相比原有的液晶电视拥有优越的技术。是2009年初推出的。链接到“LED电视”项目,所说明的超薄设计、环保、高画质等优点和特点,基本上都引自于三星对LED电视的宣传。

三星LED电视应用了三星最新一代LED引擎技术,通过创新的画质技术带来无以伦比的高清画质。作为三星LED电视的核心画质技术,三星LED引擎能够智能分析和优化标清或者高清视频信号,大幅提升对比度和色彩表现力,再现惊人的自然效果。独有的黑水晶液晶面板能够大幅度提高电视在明亮环境下的对比度,并可实现更加深邃自然的黑色表现。即使在电源关闭的状态下,也能感受到如黑水晶般的透彻黑色。另外,100Hz智能动感技术消除画面抖动和拖尾现象,即使是动态影像也能同样锐丽逼真。

不仅如此,三星LED电视同时配备了1080p全高清画质、WCE2超级靓彩技术等先进图像技术,无论是观看精彩体育比赛,还是观赏最新电影大片,都能体验到身临其境的震撼享受。

随着全社会对节能减排概念的日益关注,不少消费者对电视机的耗能情沉也颇为关注。基于环保节能并可循环利用的考虑,作为一直致力于环境保护与节约能源的全球环保企业,2009年三星LED电视新品采用了一系列节能技术,充分体现了三星的环保节能理念。凭借先进的节能技术,三星LED电视相比传统LCD电视实现了接近一半的节能效果,55英寸LED电视和32英寸的液晶电视的功耗基本相当。三星LED电视的亮度可以随着画面的亮度进行自主调节,相比以往电视可有效节能。三星LED电视在材质和制造过程中不含铅等有害物质,是真正的绿色环保电视。幻彩晶虹边框采用国际领先的双重注塑工艺,将色彩在制作过程中注入材质内一次成形,比简单的喷涂着色方式更有效的杜绝了有害挥发物的产生。

随着消费者消费理念的不断进步,消费者对于电视的理解不再仅仅是作为观看节目的工具,而是可以满足多重需要的“多媒体中心”三星LED电视区别于传统影音体验。media@2.0带来的强大、高附加娱乐价值也充分体现了三星电视在电视领域绝对领先的技术实力,三星LED电视不仅仅用来看电视,更是一台实用的多媒体设备。强大的Media@2.0功能集Internet@TV、无线DLNA、趣味百科(Flash)以及USB2.0Movie于一体,“全新信息体验、快捷的接入、丰富的多媒体内容”带给家庭生活更多愉悦感受。在幻彩晶虹的瑰丽外表下,三星LED电视内涵表现得相当丰富,media@2.0让电视不仅仅是电视,更如一个多媒体中心。

三星LED电视的推出,让影院家庭化变成了可能,电视不再只是一个固定接受器。而成为了一个显现艺术作品的画框:观看也由此变成了一种欣赏,时间的匆匆也敲打成了一曲可以舒缓身心的节奏。

将批评“艺术化” 篇4

一、无声式批评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能够无声而准确地将内心想法传达表示出来,在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时,老师可以运用无声的眼神来进行批评教育。例如:有一次我发现教室地上有纸屑等物,于是我要求同学们把座位周围的垃圾拾起来,同学们纷纷动手清洁地面。这时,我发现一位男生悄悄地用脚将自己座位下的纸屑踢到前面同学的位置下,我对此情景并未大声呵斥,而是轻轻地走到他旁边,然后双目紧紧地注视着他,一开始他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端坐着,可随着注视时间一长,他开始心神不宁了,终于弯下腰伸手将纸屑捡了起来并扔进垃圾桶里。这时,我的目光不再严厉而是充满了赞许,并摸了摸他的脑袋以示表扬,他的脸上也露出了愧疚的笑意,自此他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的目光只要恰到好处地刚柔并用,就能发挥良好的作用,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让学生在自觉状态下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

二、欲擒故纵式批评

有些学生性格倔强,若是动辄以严厉的态度对待他,反而会激发他的敌对情绪,结果会事与愿违。如何让他能主动承认错误呢?欲擒故纵不失为一种良策。有一位同学因一些小事与同桌发生摩擦,一气之下他将同桌的饭盒扔了出去,结果饭盒被摔坏了。我知道依他的个性是不会轻易认错的,于是我在课余时间找到他与他交谈,而交谈的内容丝毫不涉及饭盒一事。开始时,他用一种防备的心态对待我,可是渐渐地随着轻松话题的展开,他的态度也变得随和起来,最后我们完全像朋友一样交谈着,他主动向我解释饭盒一事,并表示自己错了。我开玩笑地说:“那么漂亮的饭盒被摔坏了真可惜,它的主人不但伤心而且没法吃饭要饿肚子了。”他也不好意思地笑了。到了下午,他将一个同样的饭盒送到同桌的手上,两人和好如初,而他从此对我更加信赖,师生关系也有了进一步改善。

三、无意式批评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老师无意说出的话、无意做出的举动往往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甲同学犯了某种错误,然而他并未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而乙同学正好在这方面做得好,于是老师可以在全班对乙同学进行表扬,让大家向他学习,在这种情况下甲同学能够从老师对他人的表扬中明白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缺点。这样,老师在不点名批评的情况下就能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既给了他机会,维护他的自尊心,又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表扬式批评

有了错误就应当给予批评,这是不变的定律,但如果一个学生总是犯同样的毛病,那么一次又一次的批评也就变得苍白无力了。面对这种情况的出现,老师该怎么做呢?其实很简单,老师要做的就是去挖掘他的闪光点并给予放大。所以,老师表现出来的态度应当是和蔼的,面对犯错误的学生不应当有丝毫的烦躁厌恶之情,在分析情况时,对于缺点应做到轻描淡写,对于可取之处就应当给予肯定和称赞,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进步,一个小小的进步会给学生动力,老师的表扬会让他觉得老师在关注他、重视他,从而更能激发他的上进心,正所谓我们常说的“老师的一句话也许会改变学生的一生”。

人生艺术化 篇5

欧洲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宽阔的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一条标语说:“慢慢走,欣赏啊!”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最后一章就以这6个字为标题,全书也以这6个字结尾,朱先生以此奉赠青年朋友们:在这车水马龙的世界中生活,不要像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而要多多回首流连风景,这样,丰富华严的世界才不会了无生趣。

人生的艺术化主要是指人生的情趣化,人生的严肃主义。

人生的情趣化。朱先生建议我们像欣赏艺术一样欣赏世界和人生。凡是善于欣赏的人,他“有一双慧眼看世界,整个世界的动态便成为他的诗,他的图画,他的戏剧,让他的性情在其中‘怡养’。到了这种境界,人生便经过了艺术化”。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常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

让说、听艺术化 篇6

对于幼儿来说,要养成良好的讲述、倾听习惯需要教师花费很大的精力。因为这个时候的幼儿比较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情绪方面反复性比较强。为此,我在组织幼儿活动的时候总是设计形象有趣的情节来吸引幼儿,并在一日活动中设计了几个 “节目”,来培养孩子安静倾听和大胆讲述的好习惯。”

一、 晨间谈话时的“小小记者会”

每天晨间谈话时,我会留有十分钟时间让今天的小记者来“说新闻”。他们可以说说在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和身边发生的事情,也可以讲述晚上看到的动画片和其他精彩的电视节目,一句话、两句话都可以,只要孩子们愿意说、大胆地说,都可以得到记者“上岗证”。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每天,他们都会认真看节目、认真观察,为第二天的说新闻做准备。

在这短短的十分钟里,我时时提醒他们要做一个文明的小观众,要尊重主持人,安静倾听新闻,并每天设置一个“最佳新闻奖”和“小喇叭奖”,让文明的小观众来当小评委。几个星期下来,我发现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光荣榜上的小花一点点增多,孩子们“说”的兴趣日益高涨,倾听和评价的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二、点心前的“悄悄话时间”

每天下午活动后到午点前的短短五分钟里,我设计了一个“悄悄话”栏目。这个小细节不仅可以调节好他们活动后兴奋的情绪,让他们能安静用餐,也是培养他们倾听习惯的一个小细节。

每天我请几个孩子分别来和老师说一句悄悄话,然后由老师或者可以由幼儿自己来表演哑语,用动作和口型来让大家猜他说的是一句什么话。在别人表演的时候,教室里安静得鸦雀无声,孩子们都听得特别认真,看得特别仔细,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字眼。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个小环节,他们把它当做了一个安静的游戏,在这个游戏里,每个孩子都分享到了说听的乐趣。

三、语言活动中的“录音棚”

很多幼儿在语言活动中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故事、念儿歌兴趣保持时间较短。于是我充分利用录音机的录音效果来增加幼儿的倾听时间和增强说的积极性。

每到幼儿讲故事、念儿歌的时候,我就拿出录音机为他们录音。一开始孩子们很好奇,录音机里竟然会有自己的声音,一个个争着用耳朵贴紧录音机,好像发现了新的秘密。渐渐的,孩子们喜欢上了“录音棚”,而且说的时候是那么投入,听的时候是那么专注。有的孩子一下课就对我说:“刘老师,我还想听听我的声音,这里面的声音真好听。”“老师,这是怎么弄的呀?能不能教教我呀?”开展了这档节目以后,原来上课调皮的孩子也变得听话多了,内向的孩子也变得敢说了,大多数孩子都养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

四、阅读区内的“倾听角”

每到孩子看书的时候,活动室就静悄悄的,虽然经常有人换书,但他们都是井然有序的。后来我想,与能否

让孩子在看书之余再抽点时间讲讲书上的内容,调节一下气氛呢?试验下来,孩子们果真感兴趣,“我看到了小白兔,他们在玩游戏;小朋友在说对不起……”,虽然有的说得长,有的说得短,但这都是孩子自己创作的精品,小听众们听得津津有味。这样,阅读区的“倾听角”就在不经意中形成了。

新闻摄影艺术化 篇7

“摄影记者=摄影师+记者”。摄影师是创造艺术品给受众欣赏, 而摄影记者是记录新闻并展现给读者, 起到记录和传播的作用。所以, 一个合格的摄影记者就要做到在拍摄新闻事件现场的同时, 尽可能地通过自己的思维和理解使画面精美, 让读者看到新闻图片时, 不单单觉得是在看一个新闻事件现场的还原, 同时也是在欣赏一幅作品, 或者说是欣赏一幅新闻艺术品。 (图1) 笔者就选择拍摄地点下了很大的功夫, 并没有选择城市作为背景, 而是选择了很有气势的山峰作为陪体, 再加上晨雾的烘托, 使图片无论从色彩上还是气势上都表现得非常壮观。

追求美感或者用艺术的手法去表现新闻, 是摄影记者今后的探索和发展方向。新闻摄影艺术化, 就是如何将新闻作品拍得更精美, 让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完美结合。

1999年, 笔者进入哈尔滨大学艺术系商业摄影专业开始了摄影生涯, 2002~2016年先后在黑龙江日报、南方日报、新文化报和湛江日报任摄影记者、摄影部主任和图片总监。由于受过专业的艺术摄影和广告摄影的教育, 所以在从业的14年间, 笔者一直在追求让新闻画面更精美、让摄影语言更简练、让画面内容更有意义, 让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完美结合, 即“新闻摄影艺术化”。

新闻摄影是一个减法, 画面中对主题或主体没有烘托作用的陪体都应该避免。我们这里所说的新闻摄影艺术化与艺术摄影有着本质的区别。新闻摄影艺术化最重要的还是新闻摄影, 在真实客观地反映新闻事件的基础之上, 发挥摄影师的实力, 在画面的内涵、形式感、构图、光线等方面考虑充分, 让新闻照片尽可能地变成一幅新闻艺术品, 尤其是那些非突发现场的日常新闻的拍摄更需要头脑的加工。

不同题材的新闻事件有其自己独特的个性, 如何表现它的独特个性是拍摄时的重点突破口, 在图片的表现上采用细节描写、运用特写镜头还是大场景, 运用具有强烈冲击力的镜头来表现, 还是采用形式感的线条或色彩来营造, 都能让同一个新闻题材表现出不同的意义, 也会给读者在感官上造成不同的感受。所以, 准确地选用表现手法和视觉语言是拍摄出一张好的新闻图片的关键所在。 (图1) (图2) 同样是表现天晴, 同样是学生宿舍晒衣物的画面, 但是 (图2) 选择了整体的大场面, 再加上画面上的点线面的构成, 使画面充满了张力, 形式感和视觉冲击力都很强, 而 (图3) 只是平面化地拍摄宿舍的正面, 虽然也可以反映出天晴了晾晒衣物现象, 但是与 (图2) 相比则逊色了很多。

新闻摄影艺术化的提出, 是建立在以新闻传播效应为基础的前提下, 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有着本质的去区别。新闻图片如果失去了新闻的传播效应, 那么它就失去了自己的灵魂, 不具备在媒体上发表的条件, 如果是简单的记录, 则又失去了摄影的价值。所以, 能将新闻摄影拍摄得更美观、更精致, 让新闻图片更唯美的人, 离成功也就越来越近了, 这也符合当今纸媒图片的使用和传播规律——“具有新闻性和传播价值, 同时具有影像价值是媒体用图的首选”。

摘要:新闻摄影在目前的媒体中扮演的角色已经不单单是配角, 在媒体的办报理念和读者审美观念转变的同时, 新闻摄影也要实现质的变化和提升。增加新闻图片的艺术化处理, 是提升新闻摄影质量的关键所在, 如今版面上需要的新闻图片除了要传达出新闻信息外, 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美感, 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新闻宣传的艺术化 篇8

首先,在全国各地创下不俗收视率的湖南卫视推出了《晚间新闻》栏目,以新闻的可看性为宗旨,抛弃了时政要闻,以软新闻为主,贴近生活、形式丰富。近年来,新闻节目的宣传方式方法犹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新闻宣传的艺术性不断提高。以往说教式的新闻逐渐改变,让播新闻变成了说新闻,甚至是聊新闻。在宣传的形态上,不断地倾向于大众性、通俗性、娱乐性;在内容上,则靠近软新闻接近性、实用性的要求。无独有偶,10年后的2014年元旦,一向以严肃著称的央视《新闻联播》向全国观众进行了一次浪漫的“表白”。当天晚上的《新闻联播》最后播放了一段全国各地新年日出景象的风光片,播音员康辉轻松的总结道:“朋友们都在说,2013就是爱你一生,2014就是爱你一世,那就让新闻联播和您一起传承一生一世的爱和正能量吧!”此番结束语在网民中掀起不小的热议,纷纷留言称“越来越有人文气息了。”“更高端了!央视《新闻联播》是全国乃至全球收视人群最多的新闻类节目,它的一举一动都具有“风向标”意义。此档新闻在逐渐改版,改版后的节目“更接地气”、更有亲和力和活力。”自从2012年下半年以来,央视《新闻联播》在逐步改版,尤其是2013年之后,改版力度更大,改版后的央视《新闻联播》更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更“接地气”、更有亲和力和活力,一改过去较为严肃、拘谨、呆板的形象,被称之为《新闻联播》的“变脸”。青春偶像剧也陆续登陆《新闻联播》的预告片,比如2013年的3月份,《新闻联播》中播出了《媳妇的美好时代》斯瓦西里语版片段。随后在7月份,电视剧《非缘勿扰》居然也上了《新闻联播》。《新闻联播》“卖萌”也是一种正能量,不仅能够看到改文风、改作风的成效和重要,而且能够看到媒体突围的一个方向。我们要突破“现状偏见”、“影响偏见”,“摸透传播规律、讲究宣传艺术、对接群众需求”,在改进创新中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其次,除了日常报道的时政要闻要严格遵守报道规则之外,一些民生新闻、社会新闻在宣传的艺术手段上不断丰富,甚至娱乐化。把一些新闻事实与表演相结合,将一些真实的新闻编成故事,综合运用多种电视元素,采用故事化的手段,展现新闻事件。新闻栏目的包装,表现形式,主持风格等都是其中的关键。对新闻节目进行包装,制作形象宣传片,栏目名称,标志,主题词,主题音乐、形象片、字幕等都可以深度挖掘其中的艺术特色。远的例如,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节目中的电视荧屏被划分为两个部分,左边是简报内容,右边是主持人读报的情形,读一段报纸之后,还要放一段音乐或者Flash轻松一下,节目结束时编制人员名单用毛笔字写出,再配上主持人的唐装,很有视觉效果。近的例如齐鲁台的《拉呱》,烟台电视台的《琪谈》《非常道》等,先不说内容,但是表现形式上已经创新了新闻的宣传形式,舞台、灯光等多种艺术元素的混合,让受众眼前一亮。在节目当中,在不违背新闻纪律原则的情况下,追求通俗,幽默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据笔者了解,烟台电视台的《绿色田园》和笔者所在单位的《乡村行》栏目在本地区都非常地受欢迎。个人认为,一方面农业农村节目贴近百姓,再一个就是他们特有的栏目风格,表现形式,平易近人的语言,客串主持,搭词,表演等多种形态,能让一些生硬的新闻,科学知识变得具有趣味性,增强了可看性,这也就是新闻宣传艺术性的体现。

第三,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新闻内容的表现形式上,越来越多地加入了动漫元素,让一些镜头无法实现的新闻具有较强的可看性。例如我国的嫦娥探月,玉兔着陆月球,马航MH370失踪、韩国岁月号沉没等一些重大新闻事件,如果没有动漫模拟等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虽然事件重大,影响深远,但是毕竟与广大的受众相隔甚远,无论用多么优美的言语,多么感概的语气,受众还是无法直观的感受事件的真实性,动漫的表达手段有效地增强了新闻事件的说服力。

总而言之,新闻宣传艺术化,强调更多的是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这样的新闻更加直观、生动、具体,容易使受众接受和理解。在“内容为王”的新闻世界里,借助于艺术化手段去有目的的选择、加工出让受众容易注意和理解的新闻信息,并适当地回避掉受众潜意识中不愿意接受的或不容易接受的信息,就更容易能够获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高技能人才成长需“制度护航” 篇9

当前,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 一些地方和单体似乎更看重高学历人才的培养, 而忽视了高技能人才的作用。这是由于传统的“重科学、轻技术”、“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根深蒂固。

与之相对应的是, 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存在许多不足。比如, 高技能人才评价跟不上社会需要, 影响高技能人才的成长。用人单位普遍反映, 许多劳动者在企业工作岗位中, 技能已经达到高级工以上水平, 但由于评价工作没有及时跟上, 不能被认定相应的职业资格, 其能力和才干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成长受到制约, 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影响。还有, 高技能人才评价与培养、使用、激励等环节没有形成有效联动, 导致评价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有学者指出, 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技况, 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瓶颈。可以说, 培养高技能人才正逢其时, 但这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其中一个最为关键的要素是要打破高技能人才传统、僵化的考核机制, 引入市场经济法则, 培育高技能人才成长土壤。

高技能人才成长亟待“制度护航”。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建立和完善与市场法则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突破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限制, 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以工作业绩为重点, 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对在生产实践中确有绝技绝活、能够发挥技术带头人作用和关键岗位的操作技术骨干, 甚至在在某一领域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 允许他们破格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考评, 帮助他们尽快脱颖而出。

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篇10

高技能人才的概念和基本特点

(一) 内涵

高技能人才是一种融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较强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于一身的新型人才, 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发展条件下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高技能人才的特点

1.高技能性的“高”, 从知识层面上讲, 含有高等性的意思, 即知识素养高、专业理论高。因为高技能所凭借的决不是单纯的技能, 还应体现在职业技能中所蕴含的知识含量和智能水平上。没有这些支撑, 高技能人才就难以成为技术工人的核心骨干, 难以成为技术技能的优秀代表和技术创新的主体, 同时, 也难以胜任解决技术难题、应对突发问题、完成心智技能的创造性活动以及从事管理实践等智力含量高的工作。

2.从技能本身层面上讲, 高技能性的“高”, 是指技能精湛优异, 具有一般技能人才所不具备的综合技能以及解决复杂性、关键性和超常规实际操作难题的能力。对于高技能性人才来说, 最重要的是执行能力和操作经验, 他们是掌握了高超生产技能的人才, 是掌握了专门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技师和高级技师。

(三) 高技能人才的类型

按照一般的理解, 高技能人才有以下3种类型:

1.技术技能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兼有技术的特质, 具备一定的技术素养, 它不排斥技术, 相反是与技术相融通的概念, 只不过是以技能为主而已。

2.知识技能型人才。知识技能型人才是既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 又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水平的人才。他们能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上述例子可知, 掌握了高超技能的人才, 必定具备某一方面的知识, 知识与技能相辅相成, 共同推进。如烹饪大师, 不仅掌握了烹饪方面的高超技巧, 而且一定懂得相关方面的知识, 如营养学、烹饪学以及烹饪历史发展和现状等方面的知识。

3.复合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不仅具备了高超的操作技巧, 而且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应的技术, 这样的人才是复合技能型人才。如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是“双师型”教师队伍, 这样的“双师型”教师即是复合技能型人才。再如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人员, 往往都是在生产一线经过了长期锻炼, 掌握了高超技能, 他们知道各种产品的特性以及生产方法,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 在相关科研知识的指导下, 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工作。

我国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由于经济转型, 一些传统低端产业逐步减少, 高端企业增加, 用人单位对用工素质要求提高, 特别是对有中高级技术职称要求的劳动力需求量明显增大, 而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求职过程中, 明显受到技能的限制。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严重的高级技术工人短缺的现象, 有关人士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高级技工荒。目前, 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高技能人才在我国极度匮乏。这一问题已成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最大障碍。高级技师就是企业生产中的魂。设计有问题, 可以请科研院所帮助解决。但生产中如果没有钳工、电工、车工、焊工、铆工等高级技师, 企业生产流程不用几天就会瘫痪。

遗憾的是, 这类人才在我国企业里不仅极为稀少, 而且严重匮乏。我国技术工人素质不容乐观。高级工、中级工和初级工的比例分别为2∶4∶94, 而工业发达国家则为35∶50∶15。在我国7000万名技工中, 大约只有140万名左右的技师, 10万名左右的高级技师。劳动力市场出现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紧缺的问题已引起了中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原因

当前, 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主要矛盾是:技能人才尤其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配置与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要求之间不相适应。高技能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结构性矛盾突出。现有高技能人才队伍的产业比重、行业分布、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及技术等级构成很不合理, 劳动力整体队伍技能结构重心较低, 技能人才的存量和结构都远远不能适应需要, 原因有:

(一)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不完善

对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缺乏深入的研究, 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学校不足, 培训手段和教材落后, 教师能力存在差距, 考核评价的社会化程度不够高, 职业资格证书的覆盖面不够广, 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之间的衔接与融通、职业资格框架体系等重要的制度建设不完善, 不利于解决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道路问题;职业资格和职业标准还有待完善。由于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较晚, 制度本身还有许多方面急需完善。现有纳入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统一的职业中, 生产亟需的技术性专业少。

(二) 企业未充分履行技能培训义务

目前我国的技能人才主要呈现自发分散成长的状况, 缺乏系统化、规模化和制度化的科学培养体系。企业缺乏技能人才的培养制度, 许多优秀青年技术工人难以得到及时培养和晋升, 企业内部难以制度化的持续培养自己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难以形成高级技术工人梯队。

一些企业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忽视企业职工培训。高级蓝领工人的经济待遇却普遍不尽如人意。高级技师们虽然普遍被安排在技术部门工作, 但他们的身份仍然是工人, 高级知识分子的岗位工资和高奖金, 他们享受不着。工人们的计件工资和奖金, 他们也靠不上。现实当中高技能人才地位低下, 待遇寒酸, 挫伤了高技能人才的进取心, 又严重影响了众多“蓝领”向高技能人才的跨越。一些高技能人才在贡献智慧、施展高超技能、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 往往是才能得不到尊重, 成果得不到回报, 价值得不到体现, 过着清贫的生活。

(三) 社会观念误区, 激励、交流机制不畅

受传统观念“学而优则仕”的影响, 存在重学历文凭轻素质技能, 重仕轻工, 鄙薄技术技能工人, 鄙薄职业教育培训的观念。加上管理上人为划分的干部、工人以及退休待遇的实际差距等, 导致青年学生都想当白领、做管理、坐办公室, 家庭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少。

部分已有高技能从业者没有获得与专业人才同等的待遇, 且尚未普遍建立起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技能人才配置的公共服务平台还不够完善, 交流渠道不通畅。

(四) 教育体制和实践脱节, 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

我国现行的教育方式属于典型的应试教育, 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 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 加上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 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知识面过窄, 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 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就业逐步实现市场化了, 但教育体制并未真正实现市场化, 教育方式还是“供给导向”, 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高职和专科院校大多仍按照本科压缩型来培养, 未与市场需求接口, 没有体现高职生突出的技能特点, 培养特色不鲜明和考核模式滞后。而真正适合市场需要的职业技术类学校发展得不到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如不转户口关系、不发教育部统一印制的毕业证书、不发统一的派遣证和高收费的政策, 使高等职业教育在推向市场的初期就面临着很大的不公平竞争等。国家对职教投入不足, 资源分配不合理。总体看, 有限的教育资源分配中存在重学历教育, 尤其是高等教育, 轻职业教育的现象。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 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

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 在全国继续组织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按照国家五大经济带分布, 与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等发展战略, 以及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求相结合, 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特点, 有重点地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实施“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 重点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精湛技艺的技师、高级技师。

(二) 推动行业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

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推动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 将企业职工培训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要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成效, 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纳入目标管理, 为职工创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生产技术技能的良好环境。积极支持、推动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强化岗位培训, 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以及技术攻关、岗位练兵等活动, 培养和形成一批技能带头人队伍。鼓励企业推行企业培训师制度和名师带徒制度, 建立技师研修制度, 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传帮带作用, 实现绝招绝技的代际传承;积极开展班组长和技能带头人的培训。鼓励并支持企业通过出国培训和研修培养高技能人才。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要结合本行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以及高技能人才队伍现状, 做好需求预测和培养规划, 组织好行业内高技能人才的培训、交流和服务

(三) 推进劳动人事制度保障, 建立完善的职业资格制度

坚决打破干部、工人的身份界限, 破除社会影响很大的“官本位”制度, 推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以职业、岗位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体制, 推行能够与外部劳动力和人才市场相衔接的单位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推行以人为本, 注重员工能力建设的单位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只有在全社会, 而不是仅仅在少数企业内部打破干部、工人身份界限, 真正消除干部、工人的身份差异, 才能够彻底消除导致高技能人才价值错位的制度基础。

只有解决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制度保障和待遇问题,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普通民众不愿做技术工人的心理问题。首先, 从国家人力资源的保障角度来看, 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道路应该实施“高技能-高工资”的平衡机制, 这已经超出了教育领域的范围, 却是职业教育提升吸引力的一个外部前提。其次, 要建立面向所有人的统一的职业资格制度。现有的职业资格制度是有差别的、分离的, 因人才类型的不同而不一样, 缺乏一个像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那样的统一的职业资格制度, 即所有人在统一的制度框架内, 通过一个平等的教育和职业发展阶梯向上攀登, 通过不同途径的努力都可以达到一个高度, 享受同样的报酬。

(四) 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

1.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重视职业教育

开发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 尽快地为市场上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提供新的供给, 缓解制约当前经济发展的人才瓶颈。很长时间以来, 我们过多地重视学历教育, 而忽视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本身天然与产业界存在联系, 职业教育与工业发展密不可分, 职业教育直接为企业培养输送各类一线生产技能人才和熟练的技术工人, 满足了企业人力资源的需要, 对企业生产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培养社会所急需的高技能型人才。社会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职业价值观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极大。改变这些价值观念既需要改革旧的教育和劳动人事制度, 政府也要通过社会舆论进行正面的宣传引导, 加强对高职教育宣传的力度。一是要广泛宣传高职教育的人才观和价值观。要弘扬“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思想, 让社会了解高职、认可高职、支持高职, 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2.产学研结合为基本途径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开展产学结合,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 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产学研合作, 一要构建利益与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二要加快体制创新;三要建立和完善合作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四要加强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建设;五要采取有效措施, 营造有机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政策环境。校企合作, 产教结合, 一方面学校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毕业生, 为企业提供服务, 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另一方面企业也向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 为学校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保障, 通过投入资金和设备等各种方式支持高职院校建设, 根据社会市场需要及时更新和升级实验实习设备。依托专业办产业, 办好产业促专业。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依存关系。企业中的技术问题需要学校专业教师参与解决, 同时需要专业教师的技术创新与技术开发来拓展新的市场, 教师在为企业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能力。院校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专业, 按照生产和教学双重需要, 可以创办自己的校办企业, 既充分利用有效资金和设备,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创造经济效益, 弥补教育经费不足, 又在办好产业的同时, 更好地为实践教学创造条件。形成“产教结合、产教并举、以教促产、以产养教”的良性循环。产学研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和执著追求的创新意识,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 产学研结合相对处于弱势, 需要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实际, 结合企业需求寻找突破口, 解决好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参考文献

[1].胡先祥.略论高技能人才的特点.中国职教, 2008, (11) .

[2].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2010, (12) .

[3].孔宪峰.高职教育:上下求索天地宽继续教育研究.2004, (2) .

[4].游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2012, (3) .

施正荣:战略艺术化 篇11

当有人问道,从科学家到企业家,最大的转变在哪里?施正荣认为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有无市场战略意识。企业家即便进行科技创新,也会从市场角度来充分考量,用市场意识来统领科技创新。尚德第二条生产线的上马就是对这一点的最好阐述。转换效率(将光能转换成电能的百分比)是太阳能电池最主要的技术指标,尚德第一条生产线产出的太阳能电池片,转换效率就达到了较高水平。按照科学家的思路,第二条生产线产品的转换效率应该定得比第一条生产线更高,公司才能赚得更多。“当时我脑子好像突然开窍了,认识到抓住市场机遇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大胆决定,把第二条生产线的转换效率定得比第一条还低。通过降低一部分技术要求,大大降低了我们的投资成本,及时完成了这条生产线的建设。”由于这条生产线的及时投产,尚德抓住了2004年光伏市场的黄金机遇。

制定良好的战略是管理者的重要职责。明茨伯格认为,管理者進行战略决策制定的风格可分为三种类型:艺术化、手艺化和科学化。其中战略艺术化主要靠管理者利用自身的创造力、远见卓识来制定决策,区别于凭经验来决策的战略手艺化和凭工具来决策的战略科学化。施正荣的决策风格应是战略艺术化的典范。

“对于太阳能电池公司来说,目前甚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关键不是生产能力与销售问题,而是是否有足够的原材料供应—高纯度硅材料。”施正荣对“拥硅为王”非常清醒。扮演一个产业链上良好的合作伙伴,成功事半功倍。四年前,原材料还不紧张,施正荣便参与援建了两家硅棒切片厂,并无偿给予技术帮助。如今这两家生产的硅片全部供应给尚德。业务做大后,施正荣又利用手头的资源积极寻找海外合作者。2005年10月,施正荣与德国某太阳能原材料供应商达成十年长期供货协议;2005年底,尚德与日本一家公司签订了一份两年期的供货意向;2006年,尚德数度出手,60亿美元与美国MEMC公司签下硅原料采购大单;3亿美元收购日本知名光伏企业MSK公司;成立美国分公司……从控制原材料供应直到终端销售,施正荣一直在筹谋擘划着整个产业链。

论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篇12

1.1 人才的定义

人才, 一般是指在各种社会实践中, 具有某种专门知识和技能, 并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劳动, 对认识, 改造自然和社会, 对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人们。

1.2 高技能人才定义

企业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和服务等岗位的一线从业者中, 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 在关键环节中发挥作用, 工作中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例如: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 这些都属于高技能人才。

1.3 高技能人才对于企业的作用

企业高技能人才虽然不属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 但对于企业却具有以下几点作用:

(1) 高技能人才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

高技能人才通常工作在企业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的第一线, 他们对于提高技术、节约原材料、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改善生产组织与改进管理等各个方面, 有着其他人才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2) 高技能人才使得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向现实生产力。

组织要推动科技研发和成果的应用, 要将科技成果产业化, 这些都离不开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工作在第一线, 最了解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向生产力, 从而使得科技成果产业化。

2 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

2.1 企业缺乏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与落后的工作思路已经不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没有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计划, 或者缺乏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则和测量人力资源价值的标准, 这些都可能使得高技能人才不再适应社会发展, 也使得高技能人才严重流失。

2.2 对高技能人才存在偏见

长期以来, 很多企业在人才队伍的建设上, 也把学历结构作为很重要的一项指标, 却没有意识到技能人才也是人才, 是可以将企业的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的直接人才。但是, 很多企业仍然对于员工的身份存在界限, “干部”和“工人”之间的身份差别使得高技能人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社会和经济地位的低下, 严重影响了技能人才的积极性。

2.3 对高技能人才缺乏激励措施

目前, 很多企业实行工资改革, 工资的标准依岗位而定, 而岗位工资制对于高技能人才过低, 因此没有给予高技能人才激励, 造成企业高技能人员积极性不高。

2.4 企业高技能人才数量有限

造成高技能人才数量有限的原因有很多。其一, 高技能人才因为缺乏激励, 使得技能较低的人员无动力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其二, 由于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不完善, 使得普通技能人才无法得到学习机会;其三, 由于多数企业的“重学历, 轻技能”现象的存在, 使得青年人不愿意学习技能, 也不愿意从事技能劳动。

3 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建议

(1) 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

从企业战略的高度而言, 高技能人才是企业很宝贵的人力资源, 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应该成为人力资源工作的重点, 也应该在人力资源规划中作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计划。

(2) 改变观念, 提升高技能人才地位。

“干部”和“工人”之间的身份差别, 以及重学历, 轻技能的现象使得高技能人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因此, 给予高技能人才一定的高级职位, 例如:某工作带头人、企业首席操作师、首席技师等, 这些都是给予高技能人才的精神奖励, 由此提升他们受重视感, 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

(3) 建立完善的高技能人才激励措施。

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精神奖励, 给予高级职位及人才表彰等;另一个是物质奖励, 例如:设立政府专项基金, 用于发放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津贴和获得政府部门组织的技能大奖、技术能手称号的职工的一次性奖励。再者可以采用“示范效应”推广高技能优秀人才的技能方法。

(4) 建立完善的高技能人才选拔机制。

推动企业建立培训师制度、名师带徒制度和技师研修制度, 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5) 加强企业相关法规的实施, 保障企业投资回报率。

完善企业内的相关法规, 保障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应得利益, 保障企业人力资本投入的正当回报, 对于违反职业道德的不正当“跳槽”行为和“挖墙脚”行为给予严重惩戒, 由此保障高技能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

综上所述, 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内部高技能人才开发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 使企业高层管理者在内的全体成员行动起来, 把高技能人才的选人、育人、留人工作做好, 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高技能员工的积极性, 发挥高技能员工的潜能, 使企业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毕结礼.高技能人才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5.

[2]刘庆唐.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J].重庆工业学院学报, 2005.

上一篇:城市园林树木下一篇:所有权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