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大型企业

2024-08-05

高技术大型企业(精选12篇)

高技术大型企业 篇1

摘要:本文针对耗能较高的大型化工石化类企业提出三种实践性和实用性较强, 节能量较为可观, 技术较为成熟的通用节能技术, 并对实际应用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为现有企业和即将建设的类似项目提供相关节能减排指导意见和建议, 为项目采用相关新技术提供参考。

一、引言

国家工信部2011年初提出目标, 2015年我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分别要比“十一五”末降低18%、18%以上和30%。

要达到以上目标就要求现有企业及即将建设的各类企业以节能减排为首要任务, 节约能源资源的同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而应用新技术, 新设备是实现该目标的一条捷径。本文就大型化工石化类企业中常用的三种节能节水技术予以简单分析, 为相关企业新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二、节能新技术浅析

本文主要介绍可以应用于大型化工石化类企业的三种节能节水技术:

1、工业冷却塔用混流式水轮机技术【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2008年5月起已经陆续公布了三批“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其中对于“工业冷却塔用混流式水轮机技术”做了较为详细介绍。

水轮机的工作动力来自循环冷却水系统水的重力势能以及循环水泵的富余扬程, 工作时保证冷却塔的技术参数, 而且循环水泵的能耗不变。水轮机的输出轴直接与风机连接并带动其转动, 取消了原电机驱动风机系统, 节约了电能。

某石化企业投入150万元对一座4500m3/h流量的机械通风冷却塔进行改造, 改造完成后相对应改造前做了对比, 如表1, 改造前冷却塔风机电机年耗电量约为175万kWh, 改造后完全省去本部分电耗, 经济效益、环境效率显著。

2、中水循环冷却水技术

大型化工类石化类企业一般都是用水大户, 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 节约新鲜水资源已经迫在眉睫。除工艺用水外, 化工石化类企业中循环冷却水补水为最大耗水点, 如果利用中水替代循环冷却水系统新鲜水将大大降低循环水系统新鲜水消耗量。

与新鲜水比较中水属于再生水, 是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水, 一般为二级处理, 具有不受气候影响、不与临近地区争水, 就地可取、稳定可靠、保证率高等优点。再生水虽不能饮用, 但它可以用于一些水质要求不高的场合, 如冲厕所、冲洗汽车、喷洒道路、绿化等。再生水工程技术可以认为是一种介于建筑物生活给水系统与排水系统之间的杂用供水技术。再生水的水质指标低于城市给水中饮用水水质指标, 但高于污染水允许排入地面水体的排放标准。

中水和新鲜水比较, 后者更适宜细菌藻类生长从而沉积堵塞管路等, 为防止发生微生物的危害, 选择合适杀菌剂至关重要。从目前运行的中水循环冷却系统看, 推荐使用TS-52809A杀菌灭藻剂和TS-867杀菌灭藻剂, 配合使用, 杀菌灭藻、剥离粘泥效果极佳。可有效防止微生物危害。解决了微生物藻类危害, 中水循环可以达到和新鲜水补水循环一样的效果, 目前的水处理技术可以将污水处理到人们所需要的水质标准。城市污水所含杂质少于0.1%, 采用的常规污水深度处理, 例如滤料过滤、微滤、纳滤、反渗透等技术。经过预处理, 滤料过滤处理系统出水可以满足生活杂用水, 包括房屋冲厕、浇洒绿地、冲洗道路和一般工业冷却水等用水要求。

天津滨海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2】联合开发的3000m3/h循环冷却水系统中水利用工程, 2003年使用至今, 效果较好。每年可节约新鲜水3280万m3。

新鲜水系统改中水循环系统后投入和运行费用基本无变化, 由于再生水一般偏酸性, 所以水处理药剂和新鲜水相比较可减少酸性处理药剂投加剂量, 从而进一步降低药剂费用。

再生水是城市的第二水源。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是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 减轻水体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再生水合理回用既能减少水环境污染, 又可以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矛盾, 是贯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污水的再生利用和资源化具有可观的社会效益, 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3、凝结水闭式收集技术

大型石化化工类企业往往也是蒸汽消耗大户, 尤其石化类企业, 很多工艺过程均需要用到蒸汽直接加热或间接加热, 间接加热换热用蒸汽冷凝水既具有热力资源又是很好的软化水资源。虽然目前多数企业已经对蒸汽冷凝水进行了相关回收, 但是主要使用开式回收方式, 所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未能充分合理地利用高温饱和冷凝水的热能, 无法克服严重的水泵汽蚀现象, 在多参数蒸汽使用压力下, 非同期使用用汽设备的冷凝水回收时, 经常出现汽塞、水锤和压力不均等现象, 同时, 不能在各种条件下进行疏水阀合理选型。其冷凝水收集箱是开口式的, 冷凝水和大气相通, 由于压降闪蒸造成系统产生大量二次闪蒸汽, 散失了部分热量, 为防止输送水泵汽蚀又兑入冷水, 回收水温仅在70℃左右。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的“重点推广节能技术 (第二批) ”中“乏汽与凝结水闭式全热能回收技术”是一项可以实现高效冷凝水闭式回收的技术。

该技术将蒸汽放热后形成的凝结水收集至集水罐进行汽水分离后, 采用由PLC控制的离心泵以全密闭方式自动加压输送至规定位置, 对其余热余压进行回收再利用。产品由多路共网器、集水罐、离心泵、自控柜、PLC控制器及通用阀门等构成。

该套设施可以实现凝结水回收过程中汽水分离、消除汽蚀、多路共网、自力增压、自动感应、数字控制技术;乏汽回收热交换过程中乏汽瞬时液化连续控制技术。

蒸汽凝结水闭式回收装置主要由闪蒸罐、多路共网器、自力增强器、喷吸器、集水罐、管道元件、电动泵、电控等组成。具体见图1。

最大回收量5~300 t/h, 最高工作压力1.6MP, 最高回收凝结水温度170℃。

天津某在建大型化工项目设计可产生蒸汽冷凝水210t/h (0.25MPa, 温度138.89℃, 焓值584.459kJ/kg) , 与70℃热水 (焓值293.53 kJ/kg) 比较, 按照年生产8000小时统计, 每年相比较开始回收系统可节能量折算为标准煤16676tce。

三、总结

以上文章中提到的节能节水技术相对于其他技改措施较为容易实现, 且节能节水量相当可观, 大型石化化工类企业应用以上三种技术可以大幅度减少企业年耗电量, 耗水量。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2008-2010.

[2]商永鑫, 刘光华, 李映川.中水回用循环冷却水系统现场应用.工业水处理.2005.12.

高技术大型企业 篇2

1.大学毕业后有的人希望在大公司工作。

2.有的人则认为在小公司工作更能锻炼人。

3.我的看法。

参考范文:

Large Companies and Small Companies

大型企业集团需建立企业文化生态 篇3

影响集团文化形成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集团的形成方式,“先有儿子、后有老子”的集团企业面临全集团的文化整合问题;比如集团下属企业的业态和地理分布,多行业经营、跨地区发展的集团企业,其价值体系就要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还有行业特点、管理习惯、领导风格等等。透过千变万化的集团特点,仁达方略咨询公司提出了大型企业集团应该建设企业文化生态的核心观点。所谓文化生态,其核心含义是指集团企业内部文化倡导有主有次,文化实践丰富多彩又形散神不散,集团内部各种要素和谐共生;同时,整个集团与外部又形成相容相生的关系。这种生态还具有自我调节和主动回应的能力。

集团文化类型

我们可以将集团与分、子公司的文化关系分为以下几类:

一元型:母子公司的文化高度统一。一元型的文化管理基于人力资源、公司战略和品牌管理等方面的高度统一。比较典型代表是连锁经营类企业,像麦当劳、沃尔玛等公司,他们对企业要求有高度认同,集团成员对母公司的文化几乎没有任何弹性的变动空间。

紧密型:母子公司的文化在主体上一致,但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这种文化特征源自母子公司的业务单一。母子公司行业及职业的特点相近,没有产生大的外在文化差异,文化管理的内容及方式潜移默化达到一致。但他们的文化管理不像一元型文化管理模式一样,明确要求子公司的高度一致性,而是要求在使命、愿景、价值观等统一的条件下,允许子公司根据地域、经营环境等情况,有一定的差异。这类模式多见于业务相近的集团公司,比如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

多元型:母子公司文化仅保持基本一致,注重共同价值观的管理。这种类型的文化管理模式一般是多元化战略的集团公司,由于各子公司在业务上的多元化,母公司期望通过文化输出的方式加强下属各成员企业的协调与一致性,但因为多元化业务的行业以及职业文化差异,母公司除了在共同价值观上有所作为外,在其他文化层面上则很难达到高度统一,因此这类型的文化管理模式是母公司有规范的文化传播渠道和固定的方式,但只能局限在精神层面,其他层面的文化管理方式则较少,典型的公司如美国通用电气。

离散型:母子公司文化不统一而且凌乱。母公司对子公司主要以硬控制为主,如财务制度、投资制度、人力资源制度等,企业文化输出较少,或者既不规范又很零散,如仅仅是一些宣传口号或者行为准则,在实际集团管理模式中很少去实践它,兼并重组而形成的集团在未整合前多属于此类。

如图所示:

集团文化建设的三条定律

在文化生态的理论大框架下,集团文化建设有三条定律:

第一条:集团文化是企业集团的文化,而不是集团公司(总部)文化,但是,是由集团公司(总部)发动和推行的。这个定律,明确了集团文化建设中企业集团总部和所属企业的角色、地位和作用。集团公司在推动集团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防止将集团公司文化等同于甚至是取代企业集团文化的倾向。这样一来,要么是忽视了集团文化建设对子公司的要求,变成了集团公司本身的文化建设,没有从一个整体上考虑子公司企业文化与企业集团文化的统一性,破坏了企业集团的整体文化形象;要么是完全忽视了子公司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将集团公司的文化建设移植到子公司,将“统一性”变成了“同一性”,使得企业文化不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失去了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促进作用,而且往往恰得其反。

在进行集团文化建设的时候,什么企业应该包括进来,什么企业可以包括进来,这不但与集团公司的目的有关,也与企业集团中成员企业的层次有关,更与集团公司的管控能力有关,也就是说,与企业集团的管控模式有关。不同的管控模式,体现了企业集团中集团公司和其他成员公司的联系紧密程度和业务相关程度,也决定了应该在何种层次上将成员企业纳入到集团文化建设之中。

说集团文化建设与集团管控模式有关,需要简要介绍一下集团管控。一般来说,集团管控模式分为三种:财务管理型、战略管理型、运营管理型。

考虑到企业文化的管理学属性,企业文化本身就是管理方式。由于不同集团企业文化不同,也是企业管理类型不同,对下属企业的文化辐射程度也就不同,像财务管理型管控模式之下的企业,因集团对其所占股份比例小,集团对此类所属企业只能影响不能控制,也就是说文化影响力很小,但是弱影响也是一种影响,是文化生态的弱势和附属;运营管理型,集团对所属企业采取的是一种高度集权的管理方式,强调大一统,统一意志和统一的价值观体系,不允许下属企业在价值观体系上有自己的个性。这种文化是集团企业文化生态的一个变种,是一元生态,不具有代表性;战略管理型集团企业内部,有主有次,有收有放,跟我们通常语境里的生态系统很像。此外,集团企业当中最大量存在的是上述三种管理类型的混合,这就形成了一个复杂多样的集团管控模式,显性的管理手段转化到精神层面就形成了复杂多变又井然有序的文化生态。

第二条:集团文化建设是包括两个层次、多个主体的企业文化建设。这里的两个层次是指集团公司(总部)和企业集团其他所属各成员机构两个层次,他们之所以被当作集团文化建设的两个不同层次,是从他们在集团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出发的,集团公司(总部)是集团文化建设的发动者和推行者,企业集团其他所属各成员机构则更多的是参与者和执行者。多个主体是指集团文化建设中,有企业集团所属的各成员机构参与,共同进行集团文化建设。两个层次和多个主体,他们指称的对象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对他们分析的角度,两个层次是从整体上看,多个主体是分解来看,体现的是集团文化建设主体的多样性。

集团文化建设的两个层次和多个主体的特点,是集团文化建设必须充分考虑的前提条件,对集团文化建设在类型、建设方法、关注重点、建设路径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同于单个企业文化建设的独特性要求。

第三条:集团文化建设是两条路径的结合,一条是自上而下的指导路径,一条是自下而上的实施路径。对于中国的集团公司而言,经历了最初的发展阶段,规模正一步步扩大,企业在实行战略扩张的同时,各种问题随之而来。其中多种因素硬性结合后带来的消化不良是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对于并购后的忧思及应对措施充斥各大媒体,更多的专家学者提出了文化整合的种种手段,提出如何让两种文化融合。我认为,跨国公司也好,国内大型企业集团也好,不必一定非要在集团范围内建设一种大一统的企业文化,如果在集团内不同产业、不同地域的分公司或子公司,采取过于统一的企业文化理念,就会容易在集团公司的发展中造成僵化的趋势。因此,要大力倡导在大型集团公司建立集团文化生态。

企业文化与其他文化体系的互动关系

以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为例,华电国际公司目前参控股企业已达134家,随着公司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和规模不断扩张,管理范围还会不断扩大。在一个单一化的企业里,管理不同利益相关者已经是很困难了,而在一个集团公司中,复杂因素又会进一步增加,每一个基层企业都有自己的利益相关者,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而且通常都有自己鲜明的管理风格,不可能在全集团范围内建设一种大一统的企业文化,如果不同地域的分公司或子公司都采用同一的企业文化模式,就容易在公司的发展中造成僵化的趋势。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华电集团着眼于建立“一主多元”的企业文化格局,坚持以本部为依托、以基层企业为基础的原则,在对各基层企业的文化进行适度整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共同的理念识别系统。在这个共同理念识别系统的指导下,允许并鼓励公司所属各单位子文化的培育、创造和个性发展。所属各单位子文化的成熟与健康发展,又成为公司企业文化向纵深发展的坚实基础。由此形成的理念体系,能够适应与协调公司集团化管理运营,符合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管理的内在规律。

我们再进一步解释一下“一主多元”的集团文化建设思路。所谓“一主”是指企业文化的统一性,即共性;所谓“多元”是指企业文化的差异性,即个性。文化的一致是企业灵魂的统一,是企业的重要纽带。没有统一性的文化建设要求,就不能形成统一的企业文化氛围、统一的企业形象和统一的企业品牌。各企业必须正确处理集团公司母文化与企业子文化的关系。华电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纲要》明确规定:以统一的公司使命、公司愿景、公司精神、核心理念、经营宗旨、行为规范和形象标识规范集团文化,保持集团内部文化的统一性。在坚持统一性的同时,要贯彻“一主多元、各具特色”的指导思想,大力培育多元化的企业文化。公司所属企业遍布大江南北,企业形成历史、规模特点、构成素质、所处环境和地位作用各不相同,必然存在强烈的文化差异。在这种情势下,华电集团坚持“一主”与“多元”相结合,确立“系统思考、立体推进、全方位建设”的工作思路,鼓励基层企业从自身实际出发,认真总结分析企业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深入挖掘企业文化积淀,在统一性要求指导下探索和培育具有本企业特色,更具操作性和适应性的特色文化。培育多元化的企业文化,还要在主文化的引领下,努力推进企业文化多元建设。如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培育“人员零违章、设备零缺陷、安全零事故”的“三零”安全文化,在市场营销工作中培育“拓展市场、竞合共赢”的营销文化,在设备管理工作中培育“勤于巡检、勤于监督、勤于维护”的“三勤”文化,在检修工作中培育“下道工序是客户、严格标准求精艺”的质量文化,此外还有廉政文化、社区文化、景观文化等等,各企业都要完整把握,全方位积极探索。总之,要通过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形成公司系统既有整体优势又有个性彰显、完整的全方位立体化企业文化建设体系。

企业文化生态建设

华电集团的案例为我们进一步揭示了企业文化生态的涵义。企业文化生态表明企业文化体系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和自我更新能力、具有不同层次的完整系统,不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还与其他文化体系相适应,互为依赖,和谐共生;其他文化系统不仅包括整个社会、地区的政治、经济、人文等,也包括公司各自内部的子文化。

在企业文化生态体系中,我们始终强调企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企业所属各单位必须适应和服从企业的一体化管理,局部发展要服从整体规划,局部利益要服从全局利益;企业每一位员工必须自觉认同企业文化,并以其不断熏陶自己的思想感情,审视和约束自己的日常言行,坚持个人智慧服务于集体目标,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协调一致。

与此同时,在企业文化生态体系中并不排斥个性文化的存在。对于一家区域性集团公司甚至全国性集团公司、以及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跨国公司来说,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产业、不同的子公司、不同的职能部门或者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学历的职员之间,会有不同的子文化。以华润集团为例,其主营行业包括零售、地产、啤酒、食品加工及经销、纺织、微电子、石油及化学品分销、电力、水泥等,而这些产业又分布在全国不同地区,集团整体上要有能够包容不同子文化的大文化体系。华润的核心价值观是“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和员工价值最大化”,这是下属每个企业、每个产业的基本准则。但同样是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和员工价值最大化,啤酒行业和房地产行业的企业不可能用同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即使在华润啤酒内部,又有很多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企业,如哈尔滨的新三星、吉林的华丹、辽宁沈阳的雪花、成都的蓝剑、合肥的零点以及浙江钱啤等,东北、西南以及华东地区在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方式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企业文化生态循环

企业文化的生态循环

从过去20年跨国公司实际发生的情况来看,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大型跨国公司一直都希望产生出一个把公司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全球文化,他们寻求一套统一的价值观、信仰、规则、制度、行动和行为,甚至着装。然而,实践证明,文化上的高度一致性是不现实的,跨国公司提出了“全球思考,本土行动”的经营理念。这与我们所提出的企业文化生态体系中“一主多元,尊重个性”是一致的。

这样看来,集团要统一文化的本质而不是文化的做法。可以说,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本质,制度和行为规范是企业文化的做法,形象层是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企业文化建设更重要的是统一企业文化的本质,本质统一了,做法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改变。在IBM,员工一律穿黑色西装、白衬衣,打黑色领带,所有员工打卡上班,等等。而在微软,员工主导自己的工作,没有“打卡”的制度,上下班时间基本上由自己决定,等等。但是,虽然IBM和微软的做法差别如此之大,他们的文化本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平等。在企业中没有谁有特权,不论是领导者还是普通员工,大家是平等的。而关于IBM和微软,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说的是IBM和微软要进行一次谈判,IBM的人员改变了自己的一贯风格,特意购买了牛仔裤和T恤,而微软的人员,也特意穿上西装,打着蹩脚的领带,当双方见面的时候,双方不禁哈哈大笑,为自己和对方的行为觉得有趣。集团生态文化的建设是系统和长期的工作,尽管艰难,但是只要遵循其内在规律进行着力建设,就会产生自发的强大的内在驱动力!

高技术大型企业 篇4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对于能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这对于电能的生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然而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目前我国电能的合理利用率较低, 尤其是在大型企业电气管理使用方面, 电能的不合理应用, 以及对电能管理技术的不高, 都导致了我国企业电气能耗过高, 相较于国外能耗水平, 我国十分有必要开展企业电气节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为此, 本论文重点对大型企业的电气管理进行分析研究, 重点探讨一些先进的电气节能技术在企业管理和电气管理中的应用, 以期从中能够找到合适有效可靠的节能技术, 以实现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和能源的合理应用。

1 我国企业电气节能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还是很依赖高消耗的能源增长方式, 我国企业工业生产的能耗值太高, 相比于国外较为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 我国的企业实现节能主要存在体制及技术上的难点, 主要表现在:

l) 我国工业生产集中度偏低, 造成了我国企业生产能耗消耗过高, 企业生产成本较高, 这带来了两个问题, 一是我国大型企业的生产成本偏高, 使得我国企业的商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足;二是由于电气能耗过高, 造成我国能源浪费严重, 利用率不高的事实, 极大的影响了我国行业的做大做强的目标。

2) 落后和低水平工业装备仍然是工业节能减排的难点。我国很多企业大是大在规模大, 但是其工艺水平、装备水平仍然较为落后, 落后的设备运行过程中就消耗了大量的电气能源, 同时落后的设备装备也导致了相应的设备检修体质的落后, 这更加剧了企业电气能耗的偏高, 为此, 十分有必要开展企业电气管理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 企业电气节能先进技术应用探讨

2.1 生产电机的节能启动控制

我国生产企业的能耗主要消耗在电机控制方面, 因此要实现企业电气能耗的节能管理,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机设备的节能控制的实现。传统的电机软启动, 只是依靠电机接线方式的改变, 减小电机启动瞬间的电流冲击, 进而实现减小对电机部件的冲击的目的, 但是这样的软启动是从保护电机内部元件的角度出发的, 并没有真正实现电机的节能减排。

电机的起动电流近似的与定子的电压成正比, 因此要采用降低定子电压的办法来限制起动电流, 即为降压起动。对于因直接起动冲击电流过大而无法承受的场合, 通常采用减压起动, 此时, 起动转矩下降, 起动电流也下降, 只适合必须减小起动电流, 又对起动转矩要求不高的场合。常见降压起动方法:定子串电阻降压起动、Y/Δ起动控制线路、延边三角起动、软启动及自耦变压器降压起动。当负载对电动机启动力矩无严格要求又要限制电动机启动电流且电机满足380V/Δ接线条件才能采用降压启动。该方法是:在电机启动时将电机接成星型接线, 当电机启动成功后再将电机改接成三角型接线;因电机启动电流与电源电压成正比, 此时电网提供的启动电流只有全电压启动电流的1/3, 但启动力矩也只有全电压启动力矩的1/3, 这样可以大大节约电气能源的消耗。

2.2 控制变压器负载

对于生产企业而言, 变压器是仅次于电机的使用频率最高的电气设备, 对于变压器的使用, 关键是要控制变压器的负载, 要实现对变压器负载的控制, 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实施:

1) 提高负载的负荷率

所谓变压器负载率是特指负载最大时对应的负载率, 而不是指随负载变化而变化的变压器实际负载率。所谓经济负载率是指负载最大时、能使变压器有功损耗率最低、即效率最高所对应的变压器负载率。为了安全生产, 减少电能损耗, 合理支付电费, 降低设备投资, 正确选用变压器台数、容量, 采取合理的运行方式和不断地调整用电负荷, 是用电企业共同关心的问题。

2) 削峰填谷节能

所谓削峰填谷, 就是通过发电侧或用电侧的调度, 将尖峰负荷时段内的部分负荷安排到低谷负荷时段内, 以便削减系统的尖峰负荷、增加系统的低谷负荷, 提高负荷率。因电厂是全天候持续发电的, 如果发出来的电不用掉, 用于发电的能源也就浪费掉了。一个发电厂发电能力通常是固定的不轻易改变的, 但是用电高峰通常在白天, 造成白天电不够用, 晚上则是低谷, 有多余用不掉发的电都浪费了, 针对此现象, 电力系统就把一部分高峰负荷挪到晚上低谷期, 从而就利用了晚上多余的电力, 也就达到了节约能源的目的。

2.3 改善企业电机设备的检修计划

企业的电气能量管理系统主要是根据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的数据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对企业内各种电气设备进行调度优化管理, 从而实现企业的节能降耗。

对电机实施状态监测, 就是对电机的输出特性参数进行实时检测, 如电机输出电压, 输出电流, 输出转矩等特征参数, 通过设置合理的传感器将这些参数监测并采集出来, 纳入负反馈环节实现对电机的闭环控制, 从而进一步提高电机的运行特性和运行效益, 真正实现电机能耗的降低;另一方面, 随着电机运行时间以及服役时间的增加, 电机的各部分功能部件势必会发生老化、变旧等现象, 造成电机能耗的迅速增高, 为此, 还需要为电机制定合理的维修机制。过去我国对机电设备的维修普遍都采取事后维修的策略, 这样的维修策略普遍造成了维修过剩、维修不足和盲目维修的状态, 人为的造成了电机运行状态提早下滑甚至恶化, 造成电机能耗过高, 电机未到服役期便宣告报废, 因此, 需要对电机运行实施状态维修策略。状态维修策略就是指定期对电机实施“体检”, 通过一系列体检参数来确定电机的运行状态, 并建立电机的运行状态数据库,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将有可能发生的电机故障提早发现, 有针对性的进行维修, 进而实现控制电机能耗、节能减排的目标。

3 结论

我国企业, 尤其是工业生产大型企业, 均是电气能耗大户, 要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的战略目标, 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我国的大型生产企业实施和应用节能的先进技术, 而现实情况是我国大型企业普遍存在电气能耗过高、节能措施应用不足的现状, 节能管理水平低, 配电网电能损失严重。本论文结合大型企业电气管理节能的若干先进技术的应用, 详细探讨了大型企业节能减排技术的合理应用, 对于进一步提高大型企业电气管理节能的技术应用水平以及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指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唐占荣.供电企业电能质量管理与节能降耗问题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 2005.

[2]周志强.中国能源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J].能源与环境, 2008 (6) :9-10.

[3]宗振.企业配电网电气节能新技术探析[J].企业技术开发, 2009, 28 (12) :124-125.

大型企业文化 篇5

对策之一:根据自身特点调整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具有前瞻性、全局性、方向性和长远性的特征,因而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做大做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企业应当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并根据自身特点调整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是指围绕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确立的愿景目标以及为实现既定目标而选择的发展方向、发展模式、竞争策略等。缺乏明确和清晰战略的企业,不可能有高效的战略管理,不可能有持续的竞争优势,也不可能成长为卓越的大企业。从国内外一些大企业在实施发展战略方面的做法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企业实施发展战略时至少有3点要把握好。

一是要重新审视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市场定位。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修正自己的发展战略,重新确定市场定位,并相应进行资源配置。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重大且深远,市场竞争格局势必会发生重大变化。面对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大企业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认真评估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分析企业应对危机的前景和对策,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修正企业的发展战略。如果是所处行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并且自身具有相当竞争优势的企业,可以采取收缩战线、压缩产量的战略,以渡过难关,再谋发展;如果是所处行业严重不景气并且自身已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要审时度势,必要时应及时实施战略调整,重新确立企业的市场定位。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的三星集团深受重创,公司负债达170多亿美元,裁员达30%,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三星集团果断调整发展战略,从大规模OEM制造业务及时转向以电子、金融及服务业为其核心业务,经营核心转向以自有品牌、数字技术为主,最终获得重生,成长为引导信息时代的“数字企业”。

二是要不断提高主业的竞争能力。主业是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和企业生存的基础。世界500强的发展,其主业都很清晰,并且大多集中在有限的几个主业,采用专业化的战略参与市场竞争。当然,在强调企业要突出主业并不断提高主业竞争能力的同时,并不排斥适度多元化。对大企业来说,适度多元化经营,有利于扩大企业规模,分散经营风险等。企业在做大做强的过程中,会遇到是突出主业还是多元化的战略选择问题。作为企业的立身之本,大企业应集中有限资源做优做强做大现有的主业,不断巩固和提高主业的竞争优势。对认准的主业要锲而不舍,不要轻易放弃。在集中资源发展主业的基础之上,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一些与主业及其核心能力联系密切的业务作为新的发展板块,通过不同业务之间共享已有的技术、品牌、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等资源,依托现有主业形成的优势地位和核心能力,以较低的成本和风险尽快建立起新业务的竞争优势。世界上许多优秀企业在选择业务经营领域时,基本上都是在确立了主业的竞争优势之后,以原有主业为基础开始选择多元化战略,进入相关多元的业务领域。美国苹果公司在成长过程中,就是利用苹果电脑作为共同的“中枢系统”,开发出一系列关联性高的产品,都取得了成功。从我国的情况看,一些企业为了迅速扩大规模或为了谋取高额利润,热衷于多元化战略,盲目进入一些本身并不熟悉或没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和领域,并且多元业务之间缺乏关联性,结果大多并不成功,甚至因此深陷困境。对已经进入多元业务并且处境较为困难的企业,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要主动剥离不具竞争力的业务,主动剥离与主业无关的业务板块,把有限资源集中于最有竞争力的业务,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主业的竞争力。

三是要慎重实施兼并收购。企业规模是企业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要做大,一般会面临是依靠自我积累滚动发展还是兼并收购的战略选择问题。从国内外的经验看,兼并收购是一把双刃剑,成功的兼并收购有利于企业壮大实力,不成功的兼并收购则会成为企业的沉重包袱,甚至会拖垮企业。大企业在实施并购重组时,一定要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考虑到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和整合能力。近几年,我国不少大企业发展较快,积累了相当的实力,也增强了做大的信心,同时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也给许多企业提供了兼并收购的良机,企业既要抓住机遇,充分用好机遇,利用兼并收购成本较低的有利时机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又要保持清醒,切不可脱离企业的能力为一味扩张而兼并,为单纯做大而收购,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对策之二:提高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

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政府监管严重缺位,大企业公司治理和激励约束存在制度缺陷等。大企业应从中吸取教训,加快形成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健全和有效的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和核心。这次美国次贷危机的实质,从微观层面分析也可以说是一场金融企业的公司治理危机。大企业应从中吸取教训,加快形成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一是要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国际经验表明,到目前为止,公司制是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最有效的制度安排。大型企业普遍采用公司制的形式。适合建立股份制的企业则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产权多元化,符合条件的到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分析世界500强的企业,基本都是职业经理人管理的上市公司。世界级大企业之所以大多采用股份制的资本组织形式,是因为股份制有利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的组织形式与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相适应;有利于把分散的社会资本集中起来,迅速扩大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规模;有利于分散投资风险,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营效率;有利于企业资本的流转,在更大范围进入资本回报更高的行业和领域。

二是要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用以处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而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的制度安排,是公司制度发挥作用的基础。大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要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做到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我国大企业应分析公司治理的发展趋势,借鉴国外企业的普遍做法,积极引入外部董事或独立董事制度,优化董事会结构,充分发挥外部董事、独立董事的作用,规范董事会运作,提高董事会科学决策和内部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要不断提高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这次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仅仅建立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保证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事实说明,再好的企业制度安排,如果缺乏政府的有效监管,都会导致制度失效。总结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企业的监管时刻不能放松,并且要形成有效的政府监管体制;另一方面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提高治理结构的有效性。

对策之三: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使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发生了根本变化,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企业持续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企业只有把资源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优势与创新能力相结合,才能真正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一些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和传统技术企业受到的冲击较大,同时,一些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则显示出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事实再次说明,创新是企业兴旺发达的生命源泉和不竭动力。

通常认为,企业自主创新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3种类型。技术创新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能力和独特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具有特殊作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企业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和新产品,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上世纪70年代日本汽车企业抓住石油危机对小型节能车的迫切需求,迅速组织开发出可节油25%—30%的新车型,成功占领全球市场,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期。加快技术创新必须拥有足够的技术创新能力,包括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近年来,我国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从总体来看,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发展规模依然不相适应,大量关键和核心技术要依赖进口,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企业必须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摆在突出和核心位置。但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仅有技术创新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管理创新为保障,以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和促进技术创新,加快建立创新型企业,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体系和长效机制。企业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核心战略,纳入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之中。要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用人机制,完善人才的选聘和评价机制;要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完善薪酬分配制度,加快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制度。要构建权责清晰、运转有效的企业创新管理体系,明确企业内部各层次之间的创新职责和分工,整合各类创新资源,不断提高管理效率,提升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二是要持续加大研究开发投入。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提高研发经费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并且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三是要培养和造就敢于创新并善于创新的人才队伍。要善于发现创新人才,使敢于创新并善于创新的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要制定长期有效的培养规划,加快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的创新人才。要加强人才的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为创建创新型企业培养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各类人才。

四是要加强自主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构建企业自主创新的基地和平台。要提高自主创新所需的装备水平,建立健全信息网络。

五是要大力营造创新文化。要通过创新文化的建设,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新热情,使自主创新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形成员工人人参与创新、关心创新、保护创新、支持创新的文化氛围。要大力宣传献身创新并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提倡勇于创新、宽容失败、敢为人先的精神,努力营造敢于突破、和谐包容的创新环境。

对策之四:优化结构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在带来严重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调整机遇,企业要变被动为主动,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结构调整,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有效克服危机冲击,继续保持较快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发展整体上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单纯依靠低成本进行竞争的经营模式正在丧失传统优势,大量生产低附加值产品和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正在失去市场生存空间,我国企业迫切需要加快产业结构和技术升级的步伐。面对严峻的生存发展环境,企业必须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通过结构调整赢得新的竞争优势。一是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现有的产品结构,开发市场需要、盈利能力强的产品,淘汰那些没有销路、经济效益差的产品。差异化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种重要战略。所谓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提供区别于竞争对手并在行业内具有独特性产品的一种战略。差异化战略的核心是以产品的特色赢得竞争优势,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在行业内独树一帜,从而赢得用户,赢得市场,取得高于竞争对手的收益,用产品或服务的优越性来锁定顾客群。目前,我国有些企业的竞争手段趋同,最常见的就是价格战和产品同化。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当根据企业的核心能力和市场变化进行战略定位,推行差异化战略,避开战略趋同和恶性竞争,使自己在市场中能有独立的发展思路,减少短期环境变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进而保持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是要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企业的价值链和产业链。产业升级换代是企业赢得新的竞争优势和获得更多盈利的重要措施,也是企业应对危机和渡过难关的重要对策。美国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前后的11年里,杜邦公司投入2200万美元和230名科技人员,致力于合成纤维开发,于1938年研制成功世界第一种合成纤维尼龙,从此奠定了全球合成纤维工业的基础及杜邦公司在行业及全球的地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适时调整产业结构。要调整投资结构,对建设周期长、见效慢的长线项目,须审慎决策,把有限的资金用到重点项目建设上,聚焦主业发展,保持适当的投资规模。要围绕主业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使产业结构更趋完善合理,获取产业链前后端和价值链高端收益分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按照市场原则,加快推进强强联合、上下游整合等多种形式的并购重组,促进产业的集中化、大型化,有条件的要逐步由国内大企业向跨国公司进而向全球企业转型,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能力,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要与相关产业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战略联盟关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围绕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提高装备水平。要努力突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开发高附加价值、低资源消耗、高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的产品,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尽快占领产业技术前沿和市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三是要调整组织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机构臃肿僵化,市场反应迟缓,成为不少大企业的通病。从我国大企业的状况看,有的企业存在着管理层次多、管理链条长的问题,这种状况不及时改变,势必会降低企业的管理效率,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优化组织结构。要明确集团总部与子公司之间的管理关系和权力分配,理顺各职能部门的责权划分和协调关系;要压缩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要理顺管理流程,做到岗位职责清晰,程序科学合理。对策之五:强化管理健全防范风险的机制

建立适合企业特点和富有效率的管理方式有助于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大企业要真正在国际竞争中胜出,就要不断加强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水平。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建立适合企业特点和富有效率的管理方式有助于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日本丰田汽车公司能够在强手如林的世界汽车厂商中崛起、发展、壮大,跻身世界汽车巨头行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丰田公司的生产方式。这种科学的精益生产方式,其核心的一点就是不断改进管理,不断挖掘管理潜力,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竞争力。我国大企业要真正在国际竞争中胜出,一方面应不断扩大和开拓市场,另一方面应不断加强和改进管理。当前要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质量管理,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水平。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质量也是行业的生命,关系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如果企业见利忘义,急功近利,忽视和不注重产品质量,不管企业有多久的历史,不管企业发展到多大规模,必定会被消费者抛弃。要牢固树立质量就是企业生命的意识,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要以对人民、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把质量关,坚决杜绝不合格产品。

二是加强成本管理,提升控制成本的能力。价格竞争是企业最常用的一种竞争策略。在质量、服务等大体相同的情况下,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就成为决定企业胜败的重要因素。而价格竞争的背后主要是成本的竞争。近年来,我国企业的综合成本增加较快,许多企业的市场空间和获利空间受到很大挤压,不少既无技术又无品牌、主要依靠劳动力低成本竞争获得出口订单的加工制造型企业陷于生存危机。应该看到,相对发达国家而言,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企业的综合生产经营成本仍然具有一定优势,但这种优势会越来越小。因此,一方面我国企业要尽可能利用好低成本的相对优势;并将这种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转变发展模式,增强控制成本的能力,更多地通过体制创新、技术进步、优化结构、加强管理等途径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获取新的竞争优势。

三是加强财务管理,防范资金链条断裂。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尤其要注意现金流的管理,因为决定企业生存的是现金流量。我国有些企业在经济快速发展时,盲目扩大规模,高额负债经营,遇到经济不景气时,企业的资金普遍较为紧张,很容易出现现金流断裂的问题。大企业都应从中吸取教训,切实加强财务管理和现金流管理。要尽可能实行财务和资金的集中管理,加强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所属各级子企业财务的实时监控和管理。要实行稳健的财务战略,保持必要的现金流量,严格控制大额资金的流向,合理确定资产负债结构。要建立财务危机的预警、监测和应对系统,有效防范和化解财务危机。

四是加强风险管理,增强应对各类风险的能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风险,这些风险可能来自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或突发事件,也可能来自内部决策失误或管理失控等。从我国许多企业的情况看,内部风险很多来自乱决策、乱投资、乱担保。企业应切实加强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完善防范和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要规范和完善投资决策程序,防止随意决策和个人专断。要加强企业投资全过程的监管,落实投资项目责任制。要加强高风险业务管理,审慎运用金融及其衍生品工具。

对策之六: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素质

坚定信心是应对当前世界经济动荡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有力武器。具有强烈进取心和高度责任感的企业家,不仅要树立战胜困难的必胜信心,还要振奋士气,带领全体员工顽强拼搏,共渡难关。

企业文化是指为企业广大员工普遍接受和遵循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企业持续发展,都要求企业把加强文化建设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危机和艰难不仅考验企业家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更考验企业家的意志和品质。危机时刻和挑战面前,企业家的信心尤为重要。具有强烈进取心和高度责任感的企业家,要有战胜困难的必胜信心和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凝聚人心,振奋士气,带领全体员工顽强拼搏,共渡难关。

对企业而言,诚信不仅是提升商誉和树立品牌形象的必备条件,也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和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诚信是企业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基础和重要保证。一个具有良好社会形象的企业,可以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增加消费者的认可程度,提升无形资产的价值,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只有诚实守信,注重声誉,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才能使企业的持续发展成为有源之水。

高技术大型企业 篇6

就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而言,它们在训练销售经理人的方法上有着怎样的差异?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调研,调查美国企业的销售经理和培训人员,搜集相关的数据。而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则是基于企业的销售规模划分的。

调研结果表明,虽然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在销售经理的培训方面的确有着许多相似性,但也有一些显著的差异,包括培训方法、培训导师选择、培训地点、培训内容等。研究结果显示,和之前相关领域的研究相比,此次调研既提示了大型企业与小型企业的相似性,也揭示了它们之间新的差异性。

调研结果表明:1.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在销售经理培训活动上,更多存在的是相似性,而不是差异性。2.在大型企业,基于互联网的培训方法越来越盛行,而与之相比,较小型的企业仍然没有能力接受这种培训方法。3.不管是对于大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而言,都没有将特定类型导师的作用看得非常重要。4.高层管理人员必须支持、鼓励与销售经理人培训相关的工作,否则相关人员的努力将会以失败告终。

高技术大型企业 篇7

1.1技术发展情况

电气节能技术在全球各地的发展情况都有着显著的区别。 众所周知随着数十年来全球经济的不断迅猛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节能环保意识的苏醒使得人们更加珍惜目前生存的地球环境。因此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地区的人民都试图尽可能地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其次, 在大型的炼油化工企业中能源问题的影响是非常直接且严重的。因此这意味着企业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则应当对电气节能技术进行合理的应用, 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节约炼油的能源耗损量。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电气节能技术的应用最为可靠、成本合理的技术措施融入利用能源的区域内, 最终能够有效地降低炼油消耗率的同时进而提高能源提炼设备的利用水平。

1.2技术具体分类

电气节能技术可以细分为许多的子技术。通常来说随着电气节能技术的持续分类与普及, 在这一过程中大力的推广节能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缓解紧张的能源供应形势。 因此许多研究学者开始将化工企业供配电系统中涉及节能的相关技术, 如补偿功率因数和选择变配电设备等与涉及电气照明节能领域的相关技术如选择照明设计和应用光纤照明进行分析与对比, 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少浪费晚间的电力能源, 并且使得炼油化工业达到电气节能的效果。

1.3技术应用效率

电气节能技术的应用效率较高。电气节能技术本身最大的优越性就是良好的技术应用效果。举例来说, 包括光伏电源系统的应用和地源的应用以及风力发电系统的应用在内的电气节能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降低电网提供的那部分启动电流。其次, 电气节能技术的高应用效率还体现在了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电气能源的不合理损失, 因此可以有效地适用于那些必须减小启动电流的环境设备中去, 最终取得良好的技术应用效果。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发电厂整体时段的发电能力是固定的, 总是白天用电量高, 负荷大, 晚上用电量低, 负荷小。从而使得白天电不够, 晚上电多余。 针对这个实际情况, 电力系统就有意将白天部分高负荷在晚上使用, 才能够取得更加良好的电能应用效果。

2大型炼油化工企业电气节能技术应用

大型炼油化工企业电气节能技术的应用需要从许多方面出发, 以下从提升电机节能效果、变压负载控制、高负荷时段节能等方面出发, 对大型炼油化工企业电气节能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2.1提升电机节能效果

大型炼油化工企业电气节能技术应用的第一步就是提升电机的节能效果。企业在提升电机节能效果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清醒地认识到, 如果想要达到合理可控的电能消耗率则需要对于电机设备的操作加以控制。其次, 企业在提升电机节能效果的过程中还应当在凭借电机接线方式的变化去降低电流的突然冲击的同时考虑到设备的损耗, 最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电机受损。与此同时, 企业在提升电机节能效果的过程中应当起到保护电机内零件的显著效果, 最终能够在本质上解决节能问题。

2.2变压负载控制

大型炼油化工企业电气节能技术应用的关键是变压负载的控制。企业在变压负载控制的过程中首先应当认识到如何高效率地使用变压器, 则应当更加积极的控制变压器本身的负载量。 其次, 企业在变压负载控制的过程中如果希望提升整体的负荷率, 则应当提升变压器负载率, 其实就是负载量在最大时将与之相对应的负载率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与此同时企业在变压负载控制的过程中应当在考虑安全生产运营的过程中进一步的降低电能不合理损耗, 从而能够在减少设备投资成本的过程中进一步的优化选用企业所需变压器的数量、容量。

2.3高负荷时段节能

大型炼油化工企业电气节能技术应用离不开高负荷时段节能的开展。企业在高负荷时段节能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合理的把负荷最高时段内的那一部分的负荷排序到负荷较低的用电时段内, 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便可以削弱整个炼油企业用电系统的“尖峰负荷”。其次, 企业在高负荷时段节能的过程中应当在进一步的强化用电系统整个低谷负荷用电力度的同时进一步的提升负荷率。与此同时, 企业在高负荷时段节能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自身通常全天候处于发电的环境中, 在这一过程中如果那些已经发出的电未被完全用掉的实际上代表着发电时消耗的能源也同样有所浪费, 因此处理好高峰时段的用电就可以有效地减少电能使用负荷。

3结束语

大型炼油化工企业电气节能技术应用需要着眼于更多先进技术与先进节能理念的实践。因此企业需要对于包括能量节能管理和高峰时段节能策略在内的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 最终才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电气节能技术应用效果的显著提升。

摘要:在大型炼油化工企业中电能的消耗是非常惊人的, 因此电气节能技术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从对于电气节能技术的发展情况和应用效率进行阐述入手, 对大型炼油化工企业电气节能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大型炼油厂,化工企业,电气节能技术

参考文献

[1]毛以俊.浅谈大型炼油化工企业电气节能技术应用[J].科技与企业, 2014, (5) .

高技术大型企业 篇8

一、有关加工贸易的理论概述

(一)加工贸易的定义

加工贸易将生产行为引入贸易,是以贸易为目的的加工行为。典型的加工贸易是:A国企业向B国企业提供原料,B国企业负责进行加工,然后将产品交给A国企业,原材料从B国进入A国,最终产品从A国进入B国,但A国企业只须一次性向B国企业支付加工费即可,二者之间并不就原材料和成品进行两次结算,即“来料加工”;后来又发展为:B国企业自行购进原料,加工后向A国企业提交成品,即“进料加工”。

(二)加工贸易的积极作用

国外许多学者认为,加工贸易是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转移以及世界范围的产业内贸易和跨国公司内贸易发展的结果,是相关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手段。加工贸易可以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外汇收入、解决就业,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外溢提高本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促进产业的升级。

我国众多学者也致力于研究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汪五一(2000)全面分析了加工贸易对我国民族经济壮大的积极作用。罗兴武、蔡宜斌(2002)则就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是该时期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由负(1981年的-1.9%)转正(1998年的11.79%)。张松涛(2003)研究了加工贸易在使用国内原材料、零部件,带动国内产业升级,增加出口附加值方面发生的显著而积极变化。朱启荣、孟凡燕分析了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对改善我国就业状况的积极作用(国际贸易问题,2007)。隆国强(2009)分析了加工贸易对于我国成为吸收外资大国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加工贸易转型的必要性及策略

随着我国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问题逐步体现出来。我国加工贸易以外企为主体,技术含量低,出口产品结构以传统劳动密集型为主,中间投入品主要依靠进口,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作用较小(2007)。对比中日韩的加工贸易,我国的加工贸易属于产业链残缺的外资型加工贸易,因而存在深层次问题,诸如经济结构上的“植入性”易导致国内产业边缘化现象,不利于我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2008)。我国加工贸易附加值增长缓慢或不增长,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产品由于加工过程短、两头在外,在核心技术、品牌、销售渠道等环节均受制于国外客户,更是存在增值率低的问题(2009)。劳动力成本的逐年上升对于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大型高新技术加工贸易企业造成了成本压力;同时,周边国家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劳动力成本优势显于我国(2009)。因此,加工贸易亟待转型。

众多学者从多种角度研究我国加工贸易转型的策略,张燕生(2003)认为我国加工贸易由“世界工厂”和“中国制造”向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并举转变,必须引进高技术含量的制造环节并提高全球配套生产能力。王子先(2004)从推动新型工业化的角度阐述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张旭宏(2004)主张实施产业聚集与配套、提高加工深度、培育自创品牌。李少华(2008)从全球价值链角度,研究了知识转移扩散机制、研发扩散与合作机制以及学习机制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关系,并提出我国企业加工贸易升级的路径。张秀环(2006)、邵金菊(2008)、邵娜(2010)、王世平和赵春燕(2010)、林祥(2010)等分别探讨了广东、宁波、山东、江苏、深圳的加工贸易转型途径。

二、大型高新技术加工贸易企业存在问题分析

从1978年至今,加工贸易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其发展过程亦呈现出许多问题。首先,以大型高新技术加工贸易企业为例,跨国公司以较大的投资规模,投入技术、资金和管理,利用我国的劳动力优势做大企业,从中获利。而在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我国的大型高新技术加工贸易企业所从事的多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活动,企业获利较小,始终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这一点从Chikashi Kishimoto的价值链与加工贸易模式升级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见图1)。

资料来源:沈玉良,孙楚仁凌学龄.中国国际加工贸易模式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

资料来源:Mathews,J.A.and Cho,D.S.(2000)Tiger Technology:The Creation ofaSemiconductor Industry in East Asi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其次,国内加工贸易企业缺乏长远发展目标。多年来,与之合作的外资企业不仅从源头上控制核心技术、品牌、关键零部件,而且控制营销渠道,国内企业无法完全进入,逐步被挤进“世界工厂”的行列,再想走出“世界工厂”回到“中国制造”需要国内企业树立长远发展目标,舍得付出,敢于迈进。

第三,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问题。企业追求利润无可厚非,但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让员工拥有积极快乐的人生态度,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某些从事高新技术加工贸易的企业忽略了这一点,虽然这些企业工人的薪酬水平很高,但要经常加班加点,还有可能随时被“炒鱿鱼”,随着工人们压力的与日俱增,就有可能爆发“富士康跳楼现象”。

第四,周边国家竞争力加大。近几年,周边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且劳动力成本低于我国,使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竞争力加大。一些跨国公司将企业的发展重点放在降低劳动力成本上,将重点从中国移开,进入那些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周边国家,会使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面临企业发展萎缩的前景。

三、大型加工贸易企业发展模式

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从事大型高新技术加工贸易的企业在做好企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同时,还要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

1.使产业链向两端延伸,提升配套能力。高新技术加工贸易的最终产品技术含量较高,配套的零部件、原材料等中间产品的技术含量也高,企业可以从中间产品的进口替代入手,加强与本土上游企业的配套合作,逐步向零部件的设计生产活动延伸,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同时做好向下游服务链的延伸。我国目前的加工贸易在服务增值中仅占据很小的一部分,高新技术加工贸易企业亦如此。向下游服务链延伸的空间巨大,国内重点发展配套的仓储、物流、配送等业务,国外重点在国际营销,从控制销售渠道入手,逐步形成自己的销售网络。

2.发挥自身优势,发展自主品牌。大型高新技术加工贸易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分享了“知识溢出”效应,学会了国际化企业管理,懂得了国际品牌的内在含义,那就是国际品牌的创立基础是技术和质量,国际品牌的保障是现代化的管理。借鉴企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提升的战略(见图2)来构建大型高新技术加工贸易企业的品牌发展战略。第一步从OEM提升到ODM,通过提升企业制造能力、制造技术来降低制造成本,在做好OEM的基础上,加大技术投入,加强产品的设计和研发,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独特的优势,创建自己的品牌。第二步从ODM到OBM,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创建自己的营销网络,推广自己的品牌、维护自己的品牌,使企业的自我发展壮大进入良性循环。

3.积极申请SA8000认证,向广大公众展示企业的对社会责任的承诺。SA8000标准又被称为“社会责任标准”,是全球第一个有关企业道德规范的国际标准,它强调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要承担保护劳工基本权益的社会责任。大型高科技加工贸易企业通过改善企业的劳动条件、完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人的福利待遇等来申请通过SA8000的认证。这样不仅加强了对劳动者的保护,显示出企业的社会责任心,同时也会激发工人的劳动热情,提升企业的国际化形象,可谓一举两得,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4.完善企业管理制度,重视人才培养。大型加工贸易企业在与外商合作的过程中,要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并逐步本土化。要高度重视人才管理,做到能够发现并吸引人才、培养并留住人才,要以人为本地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同时,应努力自我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劳动力,加大培训资源投入,加强企业职工在岗培训,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好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沈玉良,孙楚仁,凌学龄.中国国际加工贸易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高敏雪.话说加工贸易[J].中国统计,2008(10)

[3]Qasmi,Bashir A and Scott W.Fausti,2001,"NAFTA In-tra-industry Trade in Agricultural Food Produc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Finance&Economics,Vol.17(2):255-271

[4]Kandogan,Yener,2003,"Intra-industry Trade of TransitionCountries:Trends and Determinants",William DavidsonInstitute Working Papers,Series 2003:566-588

高技术大型企业 篇9

1.1 石化企业污水的特点

石化企业炼油污水是电脱盐、常减压、催化裂化等工段产生的污水汇集而成,是一种集悬浮油、乳化油、溶解有机物及盐于一体的多相体系,悬浮物及盐出自电脱盐工艺,油及溶解于污水中的硫化物、酚、氰化物等与原油加工工艺有关。

1.2 石化企业污水治理现状

石化企业污水处理技术按治理程度分为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和三级处理。一级处理所用的方法包括格栅、沉砂、调整酸碱度、破乳、隔油、气浮、粗粒化等;二级处理方法主要是生物治理,如活性污泥、生化曝气池、生物膜法、生物滤池、接触氧化、氧化塘法等;三级处理方法有吸附法、化学耗氧法、膜法等。炼厂污水一般经二级处理可达标排放。国内采用三级处理即深度处理的企业极少,而国外很多石化企业污水一般都有三级或深度处理工艺。据国家环保局统计,真正达到规定排放标准的不足50%。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和环境因素制约着我石化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为解决这些问题,研究适宜的污水深度处理工艺使炼油污水循环回用是十分必要的。

2 石化企业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2.1 污水处理概述以及污水回用途经

污水的回用一般要经过深度处理(即三级处理)来除去二级处理(生化处理)所不能除去的污染物(有机物及胶状固体,可溶的无机矿物质氮磷等等)和COD、BOD、颜色、味道、气味等。

石化企业废水回用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作循环水补充水源,二是作为工业用水水源,三是作锅炉用水产生蒸气。

2.2 石化企业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按照原理不同,可分为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单一的深度处理技术一般只能去除某一类污染物,几种技术有机耦合才能满足回用水质的要求。

(1)物理处理法。物理处理法主要包括沉淀、过滤、吸附、空气吹脱、膜分离等。沉淀主要用于固液分离,澄清水质,去除大颗粒的絮体或悬浮物。过滤主要是澄清水质,可以去除大于3μm的悬浮物、病原菌等。常用的过滤介质有石英砂、褐煤、核桃皮、活性炭等。利用活性炭或某些粘土类材料的巨大比表面积吸附大分子有机物,去除色度,降低COD和去除某些无机离子。膜分离技术用于污水深度处理的历史很短,但用途却十分广泛。根据膜材料孔径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等几种。(2)化学处理法。化学处理法主要有絮凝、化学氧化、消毒、离子交换、石灰处理、电化学和光化学处理等。絮凝是指投加无机或有机化学药剂使胶体脱稳,凝结悬浮物、絮体等,去除悬浮物和胶体,常与沉淀、过滤等结合使用。化学氧化能去除COD、BOD、色度等还原性有机物或无机物,如O3氧化、H2O2+Fe SO4氧化等,常与其它方法结合使用。消毒是指利用CI2、Cl O2、O3等杀生剂、45和电化学方法杀灭细菌、藻类、病毒或虫卵。离子交换能去除水中的阴、阳离子,用于咸水或半咸水脱盐。石灰处理用于沉淀钙、镁离子,降低水的硬度,防止结垢。电化学、光化学处理能去除水中的难降解物质,如45催化氧化或辐照处理,电水锤技术、脉冲电晕技术等,常与化学氧化结合应用。(3)生物处理方法。生物法在污水回用深度处理中应用非常广泛,能够降解多种污染物,处理成本低、运行稳定可靠,抗冲击能力很强。常用的生物处理法有生物过滤法、生物接触法、氧化法、氧化塘和地层生物修复。

3 大型石化企业的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的选择

3.1 大型石化污水处理回用技术选择-膜生物反映器技术

传统的生化处理工艺普遍存在COD、氨氮去除效果差,抗冲击负荷能力弱等缺点,而膜生物反应器技术,把生化技术与膜分离技术组合处理工艺虽然流程较长、成本较高,但处理后的水质情况较为理想,比较适合于大型石化企业。

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简称MBR,把膜分离技术和生化技术结合在一起。膜分离技术是4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在能源、电子、石化、环保等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一种利用特殊的薄膜对液体中的某些成分进行选择性透过的方法。20世纪70年代,许多膜分离技术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世纪80年代膜分离技术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不断提高工业化的应用水平,拓展应用范围,加大开发力度,开拓新型的膜分离技术等方面。膜生物反应器一般采用一定孔径的中空纤维膜,通过膜分离,使污水中大分子难降解成分在生物反应器内有足够的停留时间,有利于特效菌的培养,大大提高了难降解有机物的降解效率,它可以取代传统活性污泥法中的二沉池进行固液分离。

3.2 利用膜生物反映器技术进行污水处理的流程

MBR系统由缺氧池、好氧池、中沉池、好氧池、膜池、清洗和反洗系统组成。在生化前有均质调节罐、CPI除油、涡凹气浮、容器气浮、匀质罐等预处理设置,主要作用是去除油类和悬浮物等。经过预处理后的污水自流进入MBR系统的水解酸化池、好氧池、中沉池、好氧池、膜池,在水解酸化池中大分子转化为小分子,提高了水的可生化性,在好氧池中进行有机物降解和暗淡的消化作用,在中沉池中进行部分泥水分离和反硝化作用,经过好氧和缺氧反应后的混合液自流到膜分离池,在此进行泥、水分离,污水中绝大部分活性污泥(尤其是硝化菌)被截留残留在生化池内,混合液回流泵提升进入前端生化池,清水透过中空纤维膜在泵的抽吸下进入清水池。反洗系统用来去除附在膜丝上的污染物,保证膜丝有良好的水通量。

反洗过程在一定周期后进行一次。MBR系统的出水中仍含有一些有机物,通过臭氧-生物炭降解作用,进一步去除水中残留的COD、氨氮等污染物。

摘要:本文以大型石化企业为例,介绍了石化企业污水的特点,污水处理回用现状以及相关的污水处理技术,并针对大型石化企业的特点重点介绍了膜分离技术和生化技术结合膜生物反映器技术以及利用该技术的进行相关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的流程。

关键词:石化企业,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

参考文献

[1]杨金鹏.中国石化广州分公司膜生物炼油污水处理回用装置投用[J].炼油技术与工程,2008(6).

高技术大型企业 篇10

在大型钢铁企业中,铁水物流系统是由铁转钢的重要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图1所示。

铁水物流系统是一类特殊的物流系统,它具有以下特点:

1) 需满足炼钢生产节奏的要求:确保连铸生产的连续性,一次连浇过程中不能出现铁水断供的现象;

2) 需满足高炉安全出铁的要求:高炉出铁过程中炉下必须有空罐连续受铁,否则将出现安全事故;

3) 在运输过程中,还需要进行部分铁水预处理的作业,保证入炉铁水在硫、硅、磷、锰等成分上的要求;

4) 追求物流过程中的最小运输成本、最小铁水温降、最小预处理消耗等一系列技术指标;

5) 运输载具(如鱼雷罐、铁水罐)数量有限,空重循环使用,工艺对罐内温度有严格的要求。

一般地,企业在月度生产计划中考虑铁水物流系统下月的分配方案及相关设备的定检修方案。此外,企业设置管控中心等类似部门,依据月度生产计划对铁水物流系统进行实时的集中调度。部分企业还下设运输调度室,在线协调运输资源的使用。

随着规模的扩大,上述运行组织模式已经不太适应铁水物流系统,主要表现在:

1) 月度生产计划跨度过长,不能适应铁水物流系统的实时性要求;

2) 月度生产计划的制定需要协调多个部门,不能适应设备故障等一些异常的工况;

3) 实时调度的工作量增加,调度人员对于工况判断存在主观性,对调度原则的理解也存在差异,较难保证调度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因此无法定量化,更无法优化。

1 动态平衡与实时调度技术研究

本文对此类系统的决策调度机制进行数学建模,并结合人工智能算法、人机结合技术,实现系统的动态平衡和实时调度。

铁水物流系统是一类典型的多目标、多约束的混杂系统,具有多级管理的显著特征。为此,本文采用大系统分解协调原理,建立三级递阶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上层为能力平衡层,主要解决供需能力动态匹配的问题。中间层为实时调度层,解决实时集中调度问题。下层为作业执行层,完成具体的预处理作业和运输作业。

1.1 能力平衡层

能力平衡是系统稳定运行的前提,影响因素包括:分期建造、工艺主设备的定检修、政策性限产、设备故障等。能力平衡的核心是验证物流方案的可行性,同时需要找出最佳的供需分配方案。为此,建立总运输时间最小、并满足铁水供应/需求量约束(即铁水平衡)的数学优化模型。

minz=i=1m+pj=1n+pxijtij+i=1pyiti(1)

j=1nxij=aii=1,2,m+Ρ(2)

i=1mxij=bjj=1,2,,Ρ+n(3)

i=1mai=j=Ρ+1Ρ+nbj=Q(4)

tij+tj+tkltmaxi=1,2,…,m;j=1,2,…,P;

k=m+j;l=P+1,…,P+n (5)

xij≥0 (6)

yi≥0 (7)

i=1,2,…,m j=1,2,…,n

其中,m:高炉个数;

n:转炉或电炉的个数;

ai:第i个供应点的产量(净供应量),即供应的鱼雷罐车数量;

bj:第j个需求点的消耗量(净需求量),即需求的鱼雷罐车数量;

xij:由第i个发送地点到第j个接收地点的鱼雷罐车数量;

tij:由第i个发送地点到第j个接收地点的TPC运输时间;

yi:第i个地点(指预处理工位)转运鱼雷罐车的数量;

Q:铁水总供应量,即铁水总需求量;

ti:第i个地点(指预处理工位)转运鱼雷罐车的时间;

tmax:铁水在TPC中最大允许停留时间。

式(1)是模型的目标函数,求最短完成时间,包括运输时间和预处理工位的转运及处理时间;式(2)为模型的约束条件,表示第i个供应点的铁水产量等于该供应点发送铁水的数量,即满足该点的铁水供需平衡;式(3)表示第j个需求点的铁水需求量等于该需求点接收铁水的数量,即满足该点的铁水供需平衡;式(4)表示铁水总供应量等于铁水总需求量,即高炉供应铁水量等于转炉及电炉等的需求铁水量;式(5)表示铁水在TPC中停留时间,即TPC从高炉到转炉(或电炉)的运输时间不能超过铁水最大允许停留时间,因为超过这一时间会造成铁水温降过大,甚至损坏TPC;式(6)、式(7)是变量约束。

该数学模型属于整数规划问题,仅能解决既定前提下的最优问题,如高炉产量或转炉产量确定的前提下如何分配。为实现动态平衡,将常用的调整规则(如调整设备生产速度、启用铸铁机等)注入算法中,当模型发现能力不匹配时,调整算法根据规则进行调整,然后由模型计算出最优的分配方案。当供需能力发送变化时,可以人工启动该模型重新计算分配方案,实现动态平衡。能力平衡层得出的最优分配方案作为实时调度层的控制参数。

1.2 实时调度层

实时调度问题可以抽象为混合流水车间问题。在此,按以下步骤进行实时调度,并根据供需双方的变化进行滚动计算,如图3所示。

1) 确定铁水的预处理工艺路径;

2) 根据工艺路径选择具体的预处理设备;

3) 根据所选设备作业能力和铁水的受铁结束时间确定其在各工序的处理开始及结束时间以及预罐次在各工序之间的运输时间后,形成子调度;

4) 将子调度结果进行叠加生成粗调度;

5) 粗调度往往带有设备冲突,为此需要进行设备冲突解消,最终获得可行的调度方案。

其中,设备冲突解消是该算法的难点。为此,建立如下的数学优化模型,并采用优化算法以解消存在的设备冲突。

i∈ϕ∑j=5C2imin(0,Xi,j-TZDi)+∑i∈ϕ∑j=5C3imax(0,Xi,j-TZDi) (8)

XSI(i,j),j-Xi,j≥Ti,j i∈ϕ,SI(i,j)∈ϕ,j∈J (9)

Xi,SP(i,j)-Xi,j≥Ti,j+tj,SP(i,j) i∈ϕ j,SP(i,j)∈J (10)

USj,l≤Xi,j≤UEj,l-Ti,j i∈ϕ j∈J l∈{1,…,Nj} (11)

Xi,5≤TiWDi∈ϕ (12)

Xi,1=TiGSi∈ϕ (13)

式(8)表示的目标函数使得下列两个部分惩罚费用总和最小:

① 所有TPC铁水在所处理设备上的等待惩罚费用;

② 每个TPC铁水不满足最早倒罐开始时间的惩罚费用。

约束:

式(9)表示在同一个工位上相邻的两个TPC铁水要等前一个TPC铁水处理完后才能处理下一个TPC铁水;

式(10)表示在同一个TPC铁水要等前一个工位处理完后才能进行下一个工位的处理;

式(11)表示TPC铁水在设备上的处理时间必须在设备可用时间段范围内;

式(12)表示TPC铁水在倒罐站的开始处理时间必须早于其倒罐最晚开始时间;

式(13)表示TPC铁水在高炉受铁的开始时间必须严格准时。

因模型的目标函数属于非线性问题,为了便于求解,可以进行如下的变换:

假设: Zij=-min(0,Xi,j-TiΖD) i∈ϕ j=5

Yij=max(0,Xi,j-TiΖD) i∈ϕ j=5

则:Yij-Zij=Xi,j-TiΖD

即:Xij=Yij-Zij+TiΖD

将Xi,j代入原模型中,即将其转化成一个线性规划模型问题,进而可用标准线性规划程序进行求解。

在高炉出铁预报信息、炼钢出钢计划等实时供需信息发生变化时,重启上述算法进行重调度,实现滚动决策、实时调度。实时调度层得出的最新铁水运行计划作为作业执行层的作业命令。

1.3 作业执行层

作业执行层根据铁水运行计划完成运输和预处理两类作业,其中运输调度是作业执行层的核心。运输作业存在高实时性、高灵活性的特征,固定的数学模型和优化算法无法满足运输调度的运行要求。本技术采用人机结合的方式实现运输调度,即实现一个高效的图形化调度平台,实现各类运输调度作业。该平台能够实时跟踪铁水运行计划,支持鼠标拖放完成车辆的作业调度,并能够同步生成、下达机车运输指令和工位的预处理计划,如图4 所示。

1.4 模型整合技术

在分级递阶结构模型中,不同层级的子模型通常具有不同的管理粒度和运行周期。模型整体运行效果取决于不同层级子模型间整合的合理性。铁水物流动态平衡与实时调度技术整合的重点包括:子模型模间接口整合、模型与支撑系统间的嵌入整合。

子模型模间接口整合包括能力平衡层与实时调度层的整合、以及实时调度层与作业执行层的整合。能力平衡层输出结果(包括调度分周期、分去向、分类型的需求总数等)作为实时调度层的重要运行参数。实时调度层输出各个运输载具的运输任务(包括下一步去向、截至时间等),作业执行层根据上述运输任务完成具体运输调度和预处理作业。

本技术整合的关键是模型与支撑系统间的嵌入整合,主要解决支撑系统如何及时准确地收集并整理出模型运算所需要的各类参数,以及模型的运算输出如何通过支撑系统下达到具体执行点。整合主要在模块间的接口处进行,内容涵盖生产计划、运行状态和运行实绩三部分。其中,生产计划包括了高炉的出铁计划、炼钢计划、出钢计划和定检修计划,上述计划是能力平衡计算的重要参数。运行状态包括预处理工位状态和运输状态,用于支撑实时调度计算和作业执行时的决策。运行实绩的收集和统计将最终反映模型的运行效果。

2 应用效果

某大型钢铁企业建有4座5 000m3级大型高炉、6座300t大型转炉、2座电炉、14个预处理工位,铁水物流系统呈4×14×8的复杂结构。采用铁水物流动态平衡与实时调度技术模拟上述系统在正常、主设备定检修、设备故障三种情况下的运行,结果表明:

1) 能力平衡模型能够验证三种不同情况下的物流方案的可行性,并能够在方案可行时给出最优的分配方案。当供需能力不匹配时,可以根据调整规则进行自动调整,实现了动态平衡;

2) 实时调度模型能够结合分配方案,并结合生产实时状态,制定出合理的铁水运行计划;

3) 作业执行层采用的图形化调度平台可以高效、稳定地完成96台车辆,日均3800条作业指令的大负荷调度任务;

4) 与原有技术比较,动态平衡与实时调度技术的实时性、一致性有显著提高。

3 结 语

随着国家兼并重组政策的推进,钢铁业的集中度将逐步提高,铁水物流系统的规模将随之扩大,复杂度也随之提高。在此背景下,如何保证高炉的出铁安全,如何保证转炉的吹炼节奏,如何保证物流的运行效率,以及铁水物流动态平衡与实时调度技术,都是颇具意义研究。

参考文献

[1]Gibson J E.Nonlinear automatic control[M].Mc Grow Hill bookcomp,1963.

[2]李子阳.铁水运输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应用[C]//第十一届全国自动化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6.

[3]刘峰.宝钢铁水运输组织和运输能力分析[J].宝钢技术,2001(5).

[4]邱剑.宝钢铁水供应管理系统的二次开发[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

[5]杨炼.基于层次化的网格资源三层调度模型[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8(9).

[6]采峰.基于订货型的流程型生产物流平衡方法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13(1).

[7]杜守建.南水北调工程山东段水资源实时调度模型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8]张明龙.区分服务的动态队列管理策略[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30).

[9]向渝.区分服务模型中的一种动态队列管理算法[J].通信学报,2003(10).

国有大型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篇11

夏金娜(1978.07-),女,单位名称: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党校,籍贯:河北沧州,所学专业:哲学,目前学历:研究生在读,毕业学院:南开大学,现有职称:讲师。

摘 要:国有大型企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兴衰成败。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国有大型企业严重缺乏以文化制胜的管理思想,严重影响了其健康快速发展。本文分析了当前国有大型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有效解决措施和对策,以期为促进国有大型企业经营效益提升,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国有大型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坚持“有进有退”的改革方向,向重点经济领域和行业集中,将非重要性领域的资本逐渐撤出,逐渐优化调整国有资产投资结构,切实提高国有经济总体经营效率。但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逐渐脱节,严重制约了企业创造力和活力的提升,鉴于此,本文在全面分析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了有效解决对策和建议。

1、当前国有企业文化特征分析

我国国有企业经历了独特的发展历程,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从封闭经济到改革开放,国有企业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企业文化体系,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首先,企业内部关系导向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错在一起形成一种特殊的社交圈子,国企中中的小“圈子”现象十分突出。许多人在“圈子”与企业利益面前,会选择维护“圈内”人的利益。国有企业内部存在的“圈子”现象,不仅影响了效率,也容易导致内耗和冲突。

其次,“家文化”导向突出。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思想影响下,国有企业内部形成了浓厚的“大家庭”文化氛围,由于人事岗位比较固定,员工对企业产生了很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面前,根深蒂固的“家文化”必然会产生免疫效应,将现金管理技术和理念排斥在外。

最后,业绩导向和责任导向并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推进,国有企业文化中开始新增了“效益”元素,要求以经济效率来衡量企业经营活动。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还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这就决定了国有企业不能像民营经济那样单纯的以“利润”为经营目的。国有企业双重责任决定了其企业文化具有特殊性的一面。

2、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缺乏创新意识。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思想影响下,国有企业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企业文化,传统经营思想根深固蒂,其中一些内容逐渐与市场经济发展相脱节,严重制约了企业进一步发展和改革。国有企业内部复杂的利益关系决定了其企业文化具有十分复杂的特性,在这种背景下,国有企业要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创新显然困难重重,因此,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是当前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工作任务。

其次,“大锅饭”思想盛行。国有企业在许多人眼中,就是工作稳定和可靠的代名词,员工除非犯了重大错误,都不会被辞退。同时,国有企业内部员工薪酬与个人绩效没有紧密挂钩,“干多干少一个样”现象十分普遍。在这种企业环境中,“大锅饭”思想盛行,严重损害了企业创造活力。

最后,“小团体”主义严重。在国有企业内部,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员工会根据不同的利益分配格局形成一个个非正式的“小团体”,在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环境里,小团体利益会取代企业利益,员工会以牺牲企业效率来满足小团队利益,这不仅伤害了内部公平,也会影响国有企业总体经营效率的提升。

3、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改进措施和对策

3.1 重视传统文化的导向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不断吸收和引入国外先进企业文化建设经验和理念,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国内传统文化却并没有得到高度重视和利用。例如儒家文化一直主张“天人合一”的理念。虽然这种文化价值观有重精神轻物质的负面内容,但是其也有弘扬精神理想积极的一面。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企业与员工之间、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多变,缺乏一套共同的行为价值观统领,企业内部存在严重的本位主义和部门主义思想,而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来化解。通过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导向作用,在国有企业内部塑造诚信和仁义的价道德体系,重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帮助广大员工树立宽容、包容、和谐、合作的工作观和人生观,逐步淡化团体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不断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3.2 加强“人本管理”思想

经营利润不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唯一目标,而且还要帮助每位员工实现个人发展目标。进入二十一世纪,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实现长期经营发展目标,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将员工是为企业重要的财富。因此,企业要为广大员工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培育浓厚的人文关怀观念,为他们提供展现自我才能的广阔舞台和空间,鼓励他们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自己的一技之长。只有将企业价值与员工价值融合在一起,才能够不断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这个大家庭里,员工不仅可以获得物质回报,还可以得到精神层面上的满足感。

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要做好两方面共工作:一方面,要为广大员工创造良好的个人职业发展环境,为他们展现自我才华和技能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员工职业培训体系,为促进员工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3.3 建立其有企业特色的价值体系

国有企业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时,要结合自身具体情况,打造一套个性化企业价值体系:首先,要从企业内部去发掘核心价值观念;要坚持差异化策略,突出企业特色和个性,围绕企业灵魂来提升企业文化影响力和号召力;另一方面,要通过提高企业的自我认知水平来促进企业特色文化建设,要让全体员工熟悉和了解企业的发展优势、经营理念、竞争形势以及战略目标。

3.4 加强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教育

国有企业承担着发展经济和社会责任双重使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要强化员工社会责任感,在追求经济利润的同时,还要为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此外,还要在生态保护、社会慈善以及改善民生方面用于承担和履行责任和义务。国有企业通过企业文化来规范和约束员工价值行为,来承担和履行上述社会责任。

3.5 树立榜样,发挥模仿带头作用

企业文化是一种软约束力,只有被全体员工接受并自觉拥护,才能够发挥出其应用的作用,不断促进企业生产力水平提高。而树立榜样就是一种培育集体观念和意识的有效途径。 在企业内部,总有奋斗在一线的优秀员工,他们无私的贡献精神、锐意创新的进取心、维护集体利益的忠心都是每位员工学习的榜样。因此,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先进员工的带头作用,既要利用榜样的正向引导作用,也要发挥企业奖惩机制的激励功能,鼓励广大员工争当排头兵,勇于为企业发展积极献言纳策,不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进取动力。

4.结束语

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实现长期生存发展目标的基本保证。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国有大型企业要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任务来抓,通过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来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为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作者单位: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党校)

参考文献:

[1] 吴小红,王君.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初探[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4.

[2] 邓大雷.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成功案例研究[J].華中科技大学学报,2010(5).

高技术大型企业 篇12

一、大型化工企业消防给水系统概述

(一) 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

根据当前的国家规定, 在大型化工企业中必须设置高压消防给水系统, 尤其是在储罐区域和工艺装置区域内, 并将压力值控制在0.7MPa~1.2MPa之间。在高压消防给水系统中, 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是其中的重要一种, 主要是由消防水泵、消防水池和管网组成, 在该消防给水系统中, 止回阀连接着生产生活给水管道与消防给水管道, 在日常工作当中管网一直保持低压状态, 且经由生产生活给水管道完成供水, 而一旦火灾发生时, 将手动开启消防水泵, 为消防用水提供设计流量及压力, 因此该系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二) 设置稳压水泵的稳高压消防给水系统

设置稳压水泵的稳高压消防给水系统也是大型化工企业当中一种重要的消防给水系统类型, 其构成要素比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多了一套稳压水泵。该消防给水系统中的管网具有绝对独立性, 不与其他任何给水管道相连;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使用稳压水泵保证管网高压, 而火灾一旦发生, 由于开启了各种消防设施, 因此管网的压力会在短时间内达到设定值, 此时消防水泵将会自启, 为消防用水提供设计流量及压力。

(三) 设置成套稳压设备的稳高压消防给水系统

另外一种消防给水系统是以设置成套稳压设备为主要形式, 由消防水池和水泵、管网以及成套稳压设备包括稳压水泵、气压水罐以及各种控制系统组成。与设置稳压水泵的稳高压消防给水系统相同, 其内部管网也具有独立性, 而成套稳压设备正是在平时用于维持管网高压, 当火灾发生的初始阶段, 各消防设备进入开启状态同时管网内的压力也将在短时间内达到设定值, 而稳压设备则自动开启负责为初期火灾提供必要的消防用水。

(四) 常高压消防给水系统

除却消防水泵之外, 常高压消防给水系统构成要素与其他消防给水系统相同, 但其消防水池具有一定的高度落差;管网保持独立性不与任何其他给水管道相通, 在日常工作当中, 负责为消防管网提供额定工作压力和流量的是高位消防水池, 常高压消防给水系统具有消防动作迅速及时的特点。

二、大型化工企业主要消防给水设施

(一) 消防水泵

设置消防水泵时需要将系统当中需要使用的最大消防用水量设置成为设计流量, 确定水泵扬程则需要按照在检修任何一条干管或其出现故障时, 环状管网其余干管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仍能通过全部消防用水量, 计算水泵扬程的最不利点。在确定最不利点时需要将消防给水系统中的最大消防用水量和消防给水系统与消防泵房之间的距离等作为主要的考量依据。依照消防供水系统中需要的最大用水量以及具体的设计压力, 消防水泵最好能够选择使用曲线较为平缓的水泵类型, 当前S型离心泵比较适合大型化工企业的消防给水系统。鉴于开启消防水泵的几率较低, 因此在选择泵壳和叶轮时还需要着重注意防锈以及防腐蚀的问题。

(二) 稳压水泵

与消防水泵不同是, 在选取稳压水泵时应尽量避免选择曲线较为平缓的泵型, 因为该类泵型很难保证在流量发生变化时扬程能够维持在稳定状态;另外选取的稳压水泵流量需要大于管网泄漏量, 当没有管网泄漏量具体数据时, 设计流量宜按消防给水设计流量的1%~3%计, 且不宜小于1L/s;同时稳压水泵的选取扬程应满足系统自动启动和管网充满水的要求。在确保型号一致的情况下建议使用一用一备形式, 该形式能够最大程度地消减需要使用的消防水泵数量, 将仪表、电气在消防过程中出现的联锁环节进行优化, 进而有效控制消防水泵房使用面积, 为大型化工企业尽可能地压缩消防成本, 扩大其利润空间并提升经济效益。

(三) 安全泄压设施

在大型化工企业当中为消防给水系统提供必要保护措施的设施就是安全泄压设施。通常情况下, 在火灾发生初期阶段或是灾情比较轻微且处于可控范围内时, 消防水泵会自动启泵并进入工作状态, 但此时的消防用水量并不大, 因此极有可能导致消防给水系统中的管网超压。为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 需要在水泵出水管道处安装安全泄压设施, 在完成泄压任务之后, 水能够回流至消防水池。此种做法在日常工作状态中能够随时对消防水泵的性能和工作状况进行测试, 与此同时也能够在开启泄压设施的情况下将泄压水进行回流。因此还需要在回流管道处安装能够手动操作的切断阀, 回流管道的直径不能够超过消防水泵出水管径, 否则将影响回流。

(四) 储水设施

为确保大型石化企业的消防给水系统能够维持正常的工作运行时间, 同时在火灾发生时提供足量的消防用水, 需要在厂区和企业内分别挖设消防水池和生活水池, 水池总容积一旦超过1000m3时, 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将其分隔成两个, 若已经挖设完毕的老消防水池无法通过改建完成分隔工作, 那么可以将生活水池连通消防水池以此为企业消防给水系统提供至关重要的用水保障。

(五) 管网设施

为提高大型化工企业消防给水系统的综合性能, 在建设管网时需要采用质量过关、性能最优的钢材料。以250mm为分界线, 超过250mm的管路推荐使用螺旋缝钢, 而未超过的管道则推荐使用无缝钢, 与此同时在管路内壁中需要刷涂防腐材料切实完成防腐、防锈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 各种新型管道材料譬如钢骨架增强塑料复合管等在大型化工企业中得到普及。新型管道材料不仅具有极好的耐高温性能, 不易发生热膨胀, 同时其还具有优越的柔韧性能, 光滑的内壁能够大大缩小流动阻力。由于新型管道材料具有显著的优势作用, 因而也成为企业消防给水系统当中一款炙手可热的材料。

三、现阶段大型化工企业消防给水设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 消防给水泵房选址不当

消防给水泵房作为大型化工企业消防给水系统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 为整个消防给水系统提供动力并提供安全可靠的设计压力和设计流量。鉴于大型化工企业中易燃易爆物质较多, 危险化学物料较多且装置多为半露天状态, 因此必须仔细考虑消防给水泵房的位置。常年主导风向是挑选消防泵房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 当前有部分大型化工企业选择将消防给水泵房建立在下风向位置, 导致危险发生时, 易燃挥发性气体与伴随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将顺风扩散, 工作人员很难靠近消防给水泵房开启泵组。

(二) 消防给水泵房耐火等级较低

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 消防给水泵房需要具备二级以上耐火等级, 但当前我国部分大型化工企业内部不仅消防水泵房耐火等级偏低, 同时也忽略了在严寒酷暑等极端恶劣环境下, 消防泵组的抗旱和保温能力。常年的风吹日晒以及冬季的降温、冰冻灾害对消防泵组的电子元器件以及其他各部分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导致其故障频发, 为维修和养护消防给水设备工作增添了巨大难度。

(三) 消防供电可靠性低

在当前部分大型化工企业中, 消防电源缺乏一定的可靠性导致消防供电时断时续, 严重影响消防救援效果。譬如说国家规定化工企业内部供电设计必须能够实现自动切换, 而现如今有一小部分企业仍旧使用人工切换方式, 将两路不同的供电线路连接至不同配电柜但同属于一个变配电室当中, 因此当火灾发生时其中一路配电柜若因此发生故障, 往往另一路配电柜也会连带引发故障, 导致企业和厂区内出现大范围停电甚至诱发爆炸等事故的发生。

(四) 消防供水流量较小

根据走访多家化工企业可知, 在大多数企业内部将中型的石油化工工艺装置的消防用水量设置在150L/s~300L/s左右, 大型装置消防用水量则设置在300L/S~450L/S之间;而中型的炼油工艺装置需要的消防用水量设置在150L/s~230L/s之间, 大型的炼油工艺装置消防用水量设置在230L/s~300L/s。根据前段时间天津某石化企业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的调查显示, 为扑灭该次火灾共使用了1100L/s左右的消防用水, 并在此基础上使用了超过4门流量在120L/s的水炮。由于很多化工企业为控制预算和成本, 会在设置工艺装置消防用水量方面采用最低标准, 因此导致用于消防给水系统的供水流量普遍偏小。

四、大型化工企业消防给水设施维护管理的技术应用

(一) 合理布置消防管网

大型化工企业在设置消防给水系统时, 若其内部存在消防通道, 那么需要落实好消防装置内外管网的连接工作。利用整合的方式整合生产装置 (体积偏小) 内部的消防管网, 同时结合厂区内部的实际情况在消防给水设施中的必要位置处设置支管。针对下消防给水系统中的环状管网, 管网需要被检修阀门分成若干个不同管段, 并于独立管段的位置上设置好消防设施。在大型化工企业的原料、半成品储罐区内, 一般情况下危险物料储量大, 而该部分区域内一旦发生火灾, 往往用水无法及时控制火情甚至有可能加重火灾情况。因此需要在储罐区域的消防给水系统附近安装固定泡沫灭火系统, 并且在灭火装置中, 针对醇、酯、醚、酮、醛、胺、有机酸等可燃极性溶剂火灾或油类火灾配置具有抗熔性特征的泡沫液。从而使得储罐区内一旦发生火灾, 工作人员能够通过使用泡沫液进行灭火并有效控制火情。储罐区中的控制室在出现火灾情况的第一时间内能够通过接收火灾警报信号, 掌握现场的火灾情况, 并且及时启动消防水泵, 为灭火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消防用水。

(二) 定期检修消防管网

消防管网是大型化工企业的消防给水系统中极其重要的一项组成部分, 具备良好供水通过能力、符合设计流量和设计压力要求的消防管网能够在火灾事故发生时为企业和火灾发生地提供足量的消防用水, 从而有效控制火情将化工企业的经济损失降至最低并避免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自动排气阀是继管网之后在消防给水系统当中的又一项重要设备, 在设计自动排气阀的位置时, 需要充分了解管网的实际情况并进行深入分析。通常情况下, 自动排气阀被设置在管道长距离缓升段以及最高点的位置上, 由实际情况一般将自动排气阀的安装间隔设置为500m~700m之间。除此之外, 自动排气阀的口径尺寸通常是主管径的1/8, 并且在消防给水系统的最低点设置泄空阀, 在日后的实际工作当中需要派遣专人定期对其进行维修和检查, 一旦发现故障需要及时进行处理。

(三) 消防水炮和消火栓管理

消防给水系统在大型化工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就是能够在火灾情况发生时, 第一时间为其提供必要的消防用水从而有效控制住火情, 避免企业因火灾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需要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重视对相关消防设施的维修和养护工作。在设置消火栓以及消防水炮的过程中, 需要对设置位置进行严格计算和考量, 确保消火栓与消防水炮出水覆盖面能够覆盖保护对象, 同时确保保护对象与消防设施之间不存在任何障碍物, 这也是保障消火栓和消防水炮能够充分发挥其灭火作用和灭火效果的必要举措。杜绝随意切断消防检修阀门的行为发生, 为防止低温严寒天气造成管道冻裂, 还需要做好保温措施。消防水炮通常被设置在企业的防火堤区域外, 因此为确保其灭火效果需要有效控制其高度, 水炮高度不得低于防火堤顶部高度, 否则在实际喷射过程中, 水炮产生的水流不能全面覆盖住失火区域。

(四) 消防水泵管理

当前企业内部的消防水泵主要采用手动和自动两种控制管理方式, 其中手动控制又可以细分为现场手动, 譬如说在消防泵房内通过手动操作开启或关闭消防水泵, 以及远程手动控制即通过在远程控制室内手动开启或暂停消防水泵。而控制管理稳压水泵主要有现场手动和自动两种方式, 其中现场手动与消防水泵中的现场手动基本一致, 均通过在消防泵房当中利用手动操作完成水泵的开启或暂停;自动控制则是利用管网中的压力信号进行连锁启动水泵或关闭水泵, 通常情况下, 当管网中的压力低至设定值时将触动连锁系统自动开启水泵, 若管网压力回升至稳高压消防管网准工作设定值高限, 即代表其恢复稳定高压状态, 稳压水泵将会自动关停。

消防水泵宜根据可靠性、安装场所、消防水源、消防给水设计流量和扬程等综合因素确定水泵的型式, 水泵驱动器宜采用电动机或柴油机直接传动。单台消防水泵的最小额定流量不应小于10L/s, 最大额定流量不宜大于320L/s。柴油机消防水泵应采用热备式, 能随时自动启动的压缩式点火型柴油机, 确保消防给水的可靠性;柴油机消防水泵的供油箱应根据火灾延续时间确定, 且油箱最小有效容积应按1.5L/k W配置, 柴油机消防水泵油箱内储存的燃料不应小于50%的储量。消防水泵吸水管及出水管的管径设计还应考虑管道流速, 吸水管的直径小于DN250时, 其流速宜为1.0m/s~1.2m/s;直径大于DN250时, 宜为1.2m/s~1.6m/s;出水管的直径小于DN250时, 其流速宜为1.5m/s~2.0m/s;直径大于DN250时, 宜为2.0m/s~2.5m/s。

(五) 组建专业技术团队

大型化工企业内部主要组建专业的消防团队, 定期测试消防给水系统的功能, 并通过使用终端固定消防设施, 将管网当中的锈水及时排除。避免影响消防设施使用效果;与此同时化工企业内部还需要委派专业的给排水、电信、电气、动设备等专业技术类工作人员, 定期联动测试消防给水系统中的自动控制线路以及其他电气、转动设备、管道等部分, 从而有效保证自动启动消防给水系统和消防设施间能够正常完成联动功能切换;大型化工企业还需要加快成立专业抢修团队的工作进程, 以便消防给水系统在出现问题的第一时间内能够得到修复;除此之外, 大型化工企业还需要与专业消防维保单位及有关检测部门积极建立合作关系, 定期测试、调试整体消防给水系统中的各项功能, 从而能够尽早发现并排除在运行消防给水系统中的各种不正常现象。

结论

总而言之, 前段时间化工企业频繁发生的火灾事故和爆炸事故引起了包括化工企业在内的全社会各领域广泛重视。为此大型化工企业迅速作出调整, 在企业内部设立了专业完善的消防给水系统等一系列消防措施。本文通过对大型化工企业内部的消防给水系统以及给水设施进行简单介绍, 分析当前在大型化工企业中消防给水存在的问题, 着重论述消防给水设施维护管理的技术应用, 以期能够给相关研究人员和化工企业必要的帮助, 提升其内部消防能力, 从而有效避免因火灾事故等导致企业蒙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摘要:大型化工企业几乎掌握着我国的经济命脉, 其内部生产运输的石油、煤、天然气等能源是维持我国正常运转生产的重要原料。而火灾事故将会为企业和国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消防设施尤其是给水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大型企业内部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内容。

关键词:大型化工企业,消防给水设施,维护管理,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孙玉平, 韩晓波, 顾向兵, 等.石化企业稳高压消防给水系统可靠性分析与对策[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15 (10) :32-35.

[2]李传贵, 刘艳军, 刘建, 等.基于石化企业消防给水设施维护管理中的技术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6 (6) :116-121+3.

上一篇: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下一篇:会计信用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