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组织管理论文

2024-06-09

虚拟组织管理论文(共11篇)

虚拟组织管理论文 篇1

一、虚拟组织

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虚拟组织, 正在对传统的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产生深刻影响。虚拟组织与传统的实体组织不同, 它是围绕核心能力, 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通信技术, 与全国乃至全球企业进行互补、互利的合作, 合作目的达到后, 合作关系随即解散。以此种形式, 能够快速获取处于全球各处的资源, 为我所用, 从而缩“从观念到现金流”的周期。不仅如此, 灵活的“虚拟组织”, 可避免环境的剧烈变动给组织带来的冲击。目前, 欧美已经有成千上万的公司引进了虚拟组织模式, 竭力实施敏捷制造等实践活动。

但是虚拟组织是一个复杂的契约混合体, 伙伴的独立性、分散性与合作的动态性使得协作的难度大, 由此带来系统内部运作的高风险。同时虚拟组织中的信任、沟通与跨组织文化问题也成为了虚拟企业的发展障碍, 阻碍了这种新型组织方式的发展。

二、虚拟组织集群化管理模式

虚拟组织的性质决定了虚拟组织是一个临时的、动态的组织, 而其成员本身的经营是长期的、持续的, 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如何使企业连续的形成虚拟组织成为新的难题, 由此引出了集群化管理模式。

1. 集群化管理能够提高虚拟组织的整体竞争力。

通过集群化管理, 虚拟组织可以通过多种途径, 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 提升整个组织的竞争能力, 并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这种新的竞争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业所无法拥有的。也就是说,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 集群将比非集群更具有竞争力。集群加剧了竞争, 竞争是产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动力。

2. 集群化管理能够保持虚拟组织的相对稳定性。

虚拟组织具有临时性、敏捷性的特点, 这是虚拟组织无与伦比的优势所在。但是, 又正是由于虚拟组织之间相互独立的关系, 无法保证形成长期的供应链, 并且在技术创新项目中, 各自项目的不确定性风险较大, 加之各系项目开发成功后, 又可能为了形成技术垄断而打破供应链的平衡, 因此, 企业合作中的机会主义问题突出。虚拟组织产生的利益不能长期维持。通过集群化管理, 可以加强虚拟组织内部企业之间的合作, 群内组织之间密切联系, 形成共同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行为规范和惯例, 从而减少机会主义倾向, 降低合作的风险和成本。因此其合作的机会和成功的可能性无疑会大大增加, 在集群内部虚拟组织能够长期稳定的被组建。

3. 集群化管理有利于虚拟组织长期持续发展。

集群化管理从整体出发挖掘虚拟组织的竞争优势, 突破了虚拟组织的边界, 着眼于一个特定范围内中, 具有竞争和合作关系的企业、相关机构、政府、民间组织等的互动。这样使他们能够从一个集群整体来系统思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来考察可能构成特定邻域竞争优势的虚拟集群, 考虑整个集群的竞争与合作, 而不仅仅局限于考虑一些个别虚拟组织和成员的利益。当整个集群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的时候, 虚拟组织的向外扩张力将大大的增强。

三、虚拟组织集群化管理的环境建设

1. 集群平台的建设。

集群平台是集群中组织进行信息交流的场所, 平台可以是非正式组织, 例如论坛, 也可以是正式的组织, 例如协会。集群平台的构建能够减少虚拟组织成员寻找伙伴的时间与费用;降低了构建虚拟组织中的交易成本 (包括谈判、签约、执行等成本) ;创建了成员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的氛围与合作机制;减少了不同企业的文化与运作方式的冲突;减少了信息在跨组织传递中的技术与标准障碍。

2. 信息网络的建设。

网络技术是实现虚拟组织集群化管理的最强有力的保障虚拟企业是建立在当今发达的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企业合作, 因特网及其相关的IT技术是虚拟组织赖以生存的基础。由于地理上的分散, 成员企业之间信息交流与传递主要通过网络, 这就要求成员之间在技术上要统一标准、相互兼容, 充分的利用网络完成各成员之间的交流。

3. 诚信机制的建设。

诚信是社会公德中的一个重要规范, 在虚拟组织集群化管理建设中尤为重要。在虚拟组织中, 成员之间的技术合作和其他的非正式互动关系就成了知识转移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因此, 成员间合作的基础是信任而不是契约。没有成员之间的深刻信任, 任何形式的契约都难达到合作的预期目标。集群运行机制的基础便是信任和承诺等人文因素。因此诚信机制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诚信变成一种标准, 虚拟组织的集群化管理模式才能健康的生存下去。

4. 集群化管理下政府的定位。

虚拟组织在集群化管理模式下要求政府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 减少甚至消除政策、体制的制约对虚拟组织集群化管理的影响。政策制约主要就是由于国家缺乏关于虚拟组织的法律规范, 这要求政府不断制定, 以及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制制约的根本在于各自为营的行政狭隘观念, 实施集群化管理必须打破这一障碍才能打下稳固的基础, 形成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平台、统一运作的虚拟组织集群网。集群化管理的观点更贴近竞争的本质, 要求政府专注于消除妨碍生产力成长的障碍, 强调通过竞争来促进集群产业的效率和创新, 从而推动市场的不断拓展, 繁荣集群经济。

凡事有其利, 必有其弊, 任何企业网络组织形式都有其不可避免的优势与劣势。虚拟组织协作的难度大、机会主义倾向严重等弊端已经一步步地显现出来, 虚拟组织集群化管理的提出, 较好地解决了虚拟组织的矛盾, 适应了虚拟组织发展的要求, 对虚拟组织能够长期、和谐的发展必将是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杨建华:全球虚拟业务框架与策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1 (12) :71~72

[2]易军:虚拟科技园组织结构与模式探析[J].中国软科学, 2002 (8)

[3]孙耀吾韦海英贺石中:虚拟集群:经济全球化中集群的创新与发展[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2)

虚拟组织管理论文 篇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竞争趋势促进了产品的个性化和制造过程的敏捷化,制造业面临快速变化且难以预测的市场需求,以区域共生组织集聚为特征的中小企业集群的迅速发展开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成为区域性企业群体降低生产成本、集聚资源、提高竞争力的重要策略,市场竞争的全球化,使中小企业集群在获得更大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小企业集群存在的许多问题(如供应链结构与管理、制造模式等方面的缺陷)逐渐显现出来,削弱了它们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小企业群体组成虚拟组织,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开发、制造和客户化能力,改善资源利用率和敏捷性。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是虚拟组织高效、低成本运行的关键,它涉及从基本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物料供应管理,着眼于如何利用供应商的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来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是一种为了共同的优化目标而将合作伙伴集成起来,进而使传统的企业内部行为扩大到企业外部的管理哲理,其目的是通过降低供应和库存成本,减少库存空间,增加销售场地,控制流入的材料,集成从采购到销售的各种功能以及加强对供应链的控制来改善柔性。供应链管理也是虚拟组织实施客户化生产、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敏捷性的重要手段。

1平行型企业集群及其虚拟组织的供应链

1.1平行型企业集群的供应链

在平行型企业集群的供应链中,一个供应商可以为集群内的多个企业提供原材料或产品,集群内的某个企业也可以同时向多个供应商采购相同的原材料或零部件。这类集群内的企业相互独立,各企业之间的供应链基本上是一种平行关系,制造活动一般局限于企业内部。产品销售时,集群内的一个企业可以向多个经销商供应其产品,每个经销商也可以向集群内的多个企业采购同一产品。平行型企业集群的供应链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集群内企业的原材料、在制品和产品由各企业自行储存和管理,属企业单独所有,与集群内的其他企业无直接关系,供应链上采购、制造、销售等阶段的相关计划及控制由企业自主完成。

图1平行型企业集群的供应链结构框图

1.2 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的供应链

由平行型中小企业集群内的企业集成,可以组建有统一计划与协调功能的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内的企业间是一种相互合作的关系,其内部的各个企业都是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的组成部分,各企业的制造活动也是虚拟组织制造活动的一部分。就集群所在的区域而言,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每个供应商只能为由集群内众多中小企业组成的虚拟组织提供原材料或产品,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可以向多个供应商采购相同的原材料或零部件。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可以向多个供应商供应其产品,但每个经销商只能向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采购其产品以进行销售。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的原材料、在制品和产品库存不管存储在何处,都属于虚拟组织,而非单个企业,供应链上采购、制造、销售等阶段的相关计划与控制由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统一协调和实施。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的供应链结构,如图 2所示。

图2 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的供应链结构框图

1.3 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供应链的特点

除了一些共生企业,中小企业集群内成员往往过程比较简单,构成产品的零部件数量较少、供应链较短,但产品的品种、规格很多。各企业的制造资源和供应链结构大致相同,企业之间的相互约束和交流很少,集群供应链的原材料采购、产品制造与销售配送由各企业自行完成,没有统一的计划与管理,容易产生无序竞争。以中小企业集群成员为基础而组建的虚拟组织,继承了中小企业集群在产品品种、产品结构和工艺过程等方面的特点,虽然供应链的长度没有变化,但其供应链上的采购、生产、配送都由统一的计划来协调,而且这种供应链具有区域性虚拟组织供应链的全部特征。

2 虚拟组织的客户化生产及其分离点

2.1 中小企业集群的产品客户化

单一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是有限的,难以实现利用品种的多样性来满足客户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同时,生产何种产品、产量多少也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而且当市场需求与预测产生偏差时,往往没有调整生产计划的方法或预案。从集群的角度看,集群的客户化能力主要来自集群内所有成员所形成的总的品种(或规格)上的优势,这种多样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但这种客户化是通过带有随机性的、自发的多品种生产来实现的,可能会导致不同品种产品数量的严重不均衡,从而影响企业产品品种数的增加。

2.2 虚拟组织供应链中的客户化分离点

类似于垂直集成型,并具有较长供应链结构的虚拟组织,通常可以通过实施延迟生产策略来实现敏捷、低成本的产品客户化。延迟生产的目的是通过分离点向最终用户移动,来提高客户化产品供应链的效率,它将产品设计为能在客户化中心完成装配,即在虚拟组织内部供应链的上游,零部件的制造采用大规模生产的方式,而最终产品则根据顾客的要求在客户化中心进行装配,客户化的产品通过虚拟组织外部供应链直接(或经转运点)送到销售商或最生产同一类产品,因此产品的结构、制造技术和工艺终用户手中。这样,在虚拟组织内部供应链上,通过将供应链上游的第一次制造(基本零件和通用产品的生产)与供应链下游体现客户化的第二次制造(装配过程解耦),使第一次生产注重于经济规模,第二次制造着眼于对顾客的需求作出响应,结合虚拟组织外部供应链的客户化配送,可以实现虚拟组织内、外部供应链的规模效益与客户化的有效结合。

在面向零部件或模块装配的虚拟组织供应链中,“根据计划而组成的部分”与“供应链中面向客户需求而组成的部分”的分界点就是供应链的分离点,虚拟组织采用延迟生产技术实现客户化生产时,在分离点之前是零部件的大规模生产,主要考虑的是生产效率和成本;在分离点之后是最终产品的客户化装配或配送,其目标是产品的客户化。对于中小企业集群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由于其内部供应链较短,成员企业自身调整的效率和成本以及承受环境波动的能力都比较差,对确定零部件制造与产品装配中合适可行的分离点存在困难,难以通过零部件制造与产品装配解耦实施延迟生产,以实现产品的客户化制造,但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可以利用全局统一计划、调度与管理上的优势,集成和协调虚拟组织内部和外部的供应链,均衡制造资源负荷,通过寻找和利用适当的分离点,有计划地在供应链采购、生产、配送等不同环节为客户化生产和配送创造条件,从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供应链运行敏捷性,降低客户化成本。

2.3 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供应链的分离点

在以中小企业集群为基础组建的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中,虽然客户化延迟生产及其分离点技术难以实施,但其客户化与分离点的思想对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的全面供应链管理仍有借鉴作用,

延迟生产分离点的目标本质上是要在供应链上的分离点前后实现产品批量制造的经济性、敏捷性与延迟装配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统一。据此,将这一目标延伸至全面供应链的其他部分,可以在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内、外部供应链上,寻找到类似的分离点,这些分离点按其功能可分为原材料分离点、客户化制造分离点和配送分离点,如图3所示。原材料分离点的批量来自于虚拟组织的集中统一采购,考虑成本和效率,原材料分离点按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各成员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为其提供个性化的配套原材料组合。在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中,通常一种产品制造的全过程由同一企业完成,所以制造分离点的批量来自于同种产品在少数企业内的集中生产,形成局部的规模优势,利用虚拟组织内企业群体整体的产品品种优势为客户提供不同的产品选择,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其本质是大规模客户化生产。配送分离点的产品批量源于集中了虚拟组织内部供应链制造的各种产品,客户的订单也集中于此,配送分离点根据客户的要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产品、配送或服务。

3 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的供应链管理

3.1 虚拟组织的全面供应链管理

虚拟组织的供应链具有集成性、动态重构性、结构复杂性、敏捷性和多赢性的特点,虚拟组织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已经从单纯的外部关系转变成内外一体的集成关系。在虚拟组织环境下,各成员企业具有明确的供需关系,企业自身的经营运作也需要供应链的支持,虚拟组织的内部供应链因此而构成。而虚拟组织作为独立的企业组织,与外界存在着联系与合作(如供应商、产品零售商、最终消费者等),从而构成了虚拟组织的外部供应链。所以,高效率的虚拟组织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面综合地协调、管理整个供应链的构建和运行过程,集成虚拟组织内、外供应链的全面供应链管理,不仅需要考虑虚拟组织内部和外部的供应链管理问题,而且还要考虑虚拟组织的内外部供应链之间的相互作用,协调和平衡两者之间的冲突。除了外部供应链上的原材料供应商和产品销售商外,对于供应链较长的产品在制造过程中,还有大量的合作企业,在组成虚拟组织后,原来的合作者就成为虚拟组织的组成部分,这些合作者之间的供应链就由外部供应链转变为虚拟组织内部的供应链,其管理方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变化。对于这类供应链的客户化问题,可以立足全面供应链管理的视角,通过模块化和延迟生产策略,沿着供应链,从下游的配送开始,向上游的制造和采购发展;在供应链的不同阶段,实现时间、地点、形式的延迟,进而实现客户化的制造和配送。

3.2 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内、外部供应链的协调

对于大多数平行型中小企业集群来说,产品制造的全过程一般都由集群内的一个企业完成。这类虚拟组织是一种集群内企业水平方向的集成,主要是为了形成一种规模优势和实现统一的计划、控制与管理,所以组建虚拟组织后,各成员的供应链长度一般不会有明显变化。由于虚拟组织的姐织、物理结构必须简化以应对更具有挑战性的顾客需求,对于这种产品结构简单、供应链较短的制造系统,为了保持供应链制造阶段的效率,防止产生混乱,一般不需要改变制造流程。与供应链较长的虚拟组织或垂直集成型虚拟组织相比,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往往小适用模块化制造和延迟生产的客户化策略,它通过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产品选择,以及提高供应链的输出、配送和服务的客户化能力,改善外部供应链的性能,增加用户对制造系统及其产品的满意度。外部供应链输出性能的改善,有利于促进虚拟组织内部供应链性能的改善,提高效率和效益,降低诸如制造资源利用率低引起的生产任务不平衡的矛盾,减少内部成员之问的冲突。内部供应链效率、性能的改善,将促进外部供应链输入、服务性能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为外部供应链的输出提供更多的客户化支持,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3.3 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客户化生产的供应链管理

从全面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对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运行的各个阶段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提高供应链的敏捷性,降低运行成本,提升客户化水平和用户满意度。如图3所示,在虚拟组织上游的外部供应链和内部供应链之间的原材料采购分离点,原来集群内企业的分散采购转变为统一的集中采购,扩大了采购规模,可以降低原材料的采购和运输成本。通过将过去集群内企业各自分散的原材料库存管理转变为虚拟组织集中统一的全局库存计划、调度与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备用库存量,减少原材料库存成本与管理成本。根据虚拟组织的生产计划,供应链上的原材料分离点将各成员企业生产所需要原材料分为相应的原材料族,在产品制造的作业活动展开后,分别供给对应的成员企业,使原材料的供应有序高效进行,提高敏捷性。在虚拟组织内部供应链的制造分离点,由于平行型中小企业集群供应链的特点,一般的客户化策略在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内部供应链上难以实施。所以,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的客户化生产,不是依靠通过类似不同模块的组装来增加产品种类,而是依靠虚拟组织群体的力量,通过预测生产与订单生产相结合,由各成员企业生产不同品种的产品,形成差异化的产品族群或系列产品来实现生产规模和客户化的统一,通过对群体内生产能力的整体调控,实现成员企业生产资源负荷的基本均衡。专一化的生产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虚拟组织的组建,在制造过程上实现了统一的计划、控制与管理,避免了企业间的无序竞争。这种客户化所产生的产品差异化的幅度更大,更能适应客户的需求。同时,由于基本上保留了成员企业原有的运行机制,成员企业不需要太多的调整和适应,就可以迅速参与虚拟组织的生产活动,并且对于动态的虚拟组织来说,当联盟完成预期目标后,其成员还可以快速恢复原有的企业活动或加入新的虚拟组织。在虚拟组织全面供应链下游的产品销售、配送阶段,虚拟组织依据顾客和分销商的订单及其批量大小、交货期等,由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之间的配送分离点确定直接由生产相应产品的成员企业配送,或经分离点集中,与其他货物形成经济运输批量后,实施配送。在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的客户化配送分离点,客户和分销商能更经济、快捷、方便地选择所需的产品,而不需要从多家企业采购产品以完成数量上的需求,保证了所购产品性能和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4 实例分析

近年来,浙江东部地区某中小企业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出现了一些新的、与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及其供应链相近的运作方式;①集群内的许多企业逐渐将生产集中于一、二种自身的优势产品上,产品品种出现了专一化的趋势。②集群内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其产品的档次和销售对象开始出现比较明确的界限。③集群内的一些企业已开始尝试建立联盟,合作研发、制造、销售产品,以群体的力量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从上述现象分析,集群内的企业已开始意识到个体力量的局限性和通过合作形成群体力量的重要性。从供应链的角度分析,在原材料采购阶段,企业联盟的形成有利于扩大采购规模,吸引供应商,促使供应商在交货时间、价格、质量、服务等方面作出改进;此外,还有利于实现原材料统一的计划与调度,减少库存。在制造阶段,产品的专一化趋势有利于企业实现做好、做强的目标,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和制造敏捷性。当企业联盟形成时,相对于一个企业生产多种产品时每种产品的生产规模而言,可以形成类似于大规模的客户化生产;配送阶段,同一品种不同档次产品联盟的形成,使企业群体的客户范围得到互补,实现为不同层次消费市场提供合适产品的客户化配送目标;由生产不同单一品种产品的企业形成企业联盟,可以从品种上实现客户化的配送目标;同时,企业联盟的群体配送还可以扩大配送量,缩短配送周期,降低配送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

5 结束语

水平集成型虚拟组织可以依据各个成员企业自身的特长,完成一种或有限几种产品的专一化生产,由虚拟组织形成总体上的多品种优势,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虚拟组织管理论文 篇3

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建设企业中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基于因特网的协同工作系统对于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对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实用性和经济性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面向业主的、基于虚拟组织的维修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一、目前维修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业主在维修工程管理中的主要问题:一是项目投资金额小、责任小、工期短、管理不规范,对原始数据难以查询、汇总、统计分析,造成事后缺乏依据而无法准确核实工程量。二是招标方式、招标程序和评标办法不够严密,招标信息公开范围不够,未形成有效竞争;三是项目信息、业务流程不规范,致使项目信息渠道不通畅;四是各职能部门之间存在信息鸿沟,数据和文档管理困难,业务流程缺乏连贯性和合理性,影响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五是信息收集速度慢,准确性差,不全面,难以满足业主决策、调整、管理的需要,无法及时对项目进行准确的项目核算。

要解决维修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应利用IT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通过建立维修决算审计信息系统,进一步明确维修项目的立项、决策、招标投标管理、合同管理、现场管理、竣工验收、工程送审、财务付款等环节的程序和管理控制制度,规范管理行为,保证项目信息渠道畅通,实现工程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综合信息管理。

二、虚拟的工程管理组织环境构建与实现

1.工程建设虚拟组织环境的组成

构建虚拟的工程管理组织的实质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数字通信技术为项目参与各方营造个信息沟通与协调合作的共享环境,建立工程参与各方的信息传递平台和管理协作框架,搭建以Internet/Intranet技术为核心的网络应用环境;实现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和工程数据信息在本网络系统中的高度集成与所有工程参与者在此环境下的有效组织,按照业务化流程串起各个系协同工作为总体项目目标服务:有效的信息沟通与各参建部门的协调合作;基于网络的信息管理平台;系统的核心是中央数据库;应用程序集成;现代工程管理控制先进方法的实现。

2. 虚拟组织构建的技术实现

虚拟组织的工程管理系统构建方式,以网络平台为构建基础,融合现代工程管理理念和方法,集成先进成熟的工程项目管理软硬件,具有开发快速性、系统结构可扩充性、适应性好、可操作性强和维护简便等特点,能够有效地适应现代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三、维修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体系构架的基本原则

(1)系统目标。建立一个高效的项目决算审查和监督系统,采用开放的系统工作平台,以资金管理为主线,实现项目的申报、立项、决策、招标投标管理、合同管理、结算上报、数字签名、结算审核、结算复核全过程的网络化。

(2)系统设计原则。一是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和软硬件设备,使系统投资能够发挥应有的效益,并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的使用周期和扩展能力;二是坚持开放性原则,采用国际标准,使之能够与Internet相连;三是必须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先进和稳定,有效防止信息泄密及对信息的非法窃取;四是系统的设计应符合日常管理工作的需要,功能完备,易学易用,界面友好清晰;五是系统信息统一设计规划。

(3)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分析。 1、用户层。图形化的用户界面,是人机交互的接口。基于系统安全的考虑,将用户权限分为四类:系统管理员具有最高权限,可以管理用户权限和所有信息;项目管理员权限由系统管理员设定,并可动态改动;一般浏览者只能浏览发布的信息;2、应用层。服务器和服务器的扩展程序,集中了项目管理系统所有的应用逻辑和大部分的系统开发和维护工作;3、数据层。当用户通过Web服务器访问数据库信息时,Web服务器向Web接口发送一个SQL请求,数据库根据SQL请求提交结果给Web服务器,然后发给用户。

(4)各业务模块功能简介。 1、录入。包括立项审批过程、立项项目合同招标和议标过程、合同审批、合同结算、合同付款及合同变更,施工单位结算上报,建设单位确认结算,审计单位结算审核、复核上报等的录人。其中一些部分是由合同管理员录人,而另一部分则由审批人或者申请部门直接提交数据库; 2、查询。各类立项项目及合同的查询以及执行情况的查询、结算、预算查询,此外,还包括某些审批过程的查询,如查询某个申请部门在某个时间内的申报项目的审批情况等;3、修改。由于粗心等各种原因引起的差错的修改,如合同录入过程中合同金额、承接单位名称的修改等。其他类似于合同编号、项目编号以及各级主管审批意见等不允许修改;4、统计。指对各个年度的付款情况及合同、项目的完成情况的统计,各类属性的合同在某个时间的付款额,统一对审计项目全部资料进行管理.建立审计项目数据关联,统一打包归档,便于审计成果的利用,实现审计资料共享;5、输出。根据实际需求.保留手工签字的传统此输出界面保持原来签字界面的格式;6、帮助。对整个系统的每个组成部分的详细说明。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对于某些重点、难点的举例说明;7、系统维护。数据的导入、导出、备份与恢复以及用户的管理(用户增加、删除,权限的授予与回收)。

该管理系统的实现具有以下一些优点:1、全程控制,规范行为。以质量控制体系为依据,将质量控制点部署于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用系统自动控制或提示的方式予以实现; 2、记录轨迹,落实责任。提供工程日记功能,全员全过程记录审计实施轨迹.清晰反映审计步骤和方法,落实责任;3、统一归档,信息共享。数据的统计、查询等更加迅速、准确可以为决策者实时反馈信息,便于及时做出合理决策对于高校的数据管理更加准确;4、提供平台,交流及时。只要登录网站,即可进行审批和管理活动,加强了工程各参建方的沟通联系与协调,增强了项目管理工作的效率和目标控制工作的有效性。

虚拟企业组织管理与技术研究评述 篇4

虚拟企业 (Virtual enterprise) 或称企业动态联盟 (Dynamic alliance) 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里海 (Lehigh) 大学艾可卡 (Lacocca) 研究所的三位学者肯尼斯·普瑞斯 (Kenneth Preiss) 、史蒂文·L·戈德曼 (Steven L. Goldman) 与罗杰·N·内格尔 (Roger·N·Nagel) 在1991年合作完成的《21世纪制造企业研究:一个企业主导的观点》的研究报告首次提出, 主要是描述企业为了适应环境变化, 把握市场机遇, 实现成本及风险分担与资源及能力共享, 多个具有价值链不同环节核心能力的独立厂商, 以知识、产品、服务或项目为中心, 以信息与网络技术为支撑, 通过契约合作方式所构建的不具有独立企业形态 (形式虚拟) 却实现特定企业职能 (功能完善) 的动态的协同合作与竞争的联盟体。客观地说, 企业间这种竞合并存的特殊关系由来已久, 并不是什么新组织。事实上, 从经济学鼻祖斯密在其《国富论》中对于企业间合谋的阐述我们就可以看见这种关系的影子。按照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和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说法, 社会分工与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而交易费用的存在则使这一进程受到了障碍, 人们因此设计了各种组织制度安排 (按交易内部化由强到弱的程度排序:企业→中间层组织 (企业集团→企业战略联盟→虚拟企业→企业集群) →市场) , 旨在降低交易费用, 促进由于分工而带来的企业之间的协调、合作与交易的顺利实现。如果说在市场经济的早期, 个人是参与市场活动的主体, 研究人与人之间在竞争中如何实现生产协调与合作的制度安排——各种企业制度——是那个时代研究的重点, 那么在企业早已成为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今天, 我们将目光投向企业间 (中间层组织——虚拟企业联盟) 各种复杂、精巧的“新组织”制度安排几乎是理论发展演进的必然。经济学的这一逻辑显然也为问题导向的管理学界所认同,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早在1988年就曾预言了这种“新组织”的出现。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近年来, 虚拟企业的数量急剧增加, 企业动态联盟也成为理论界与工商界讨论的焦点, 越来越多的企业向这种组织迈进。

一个时代造就一种组织经营模式, 虚拟企业的产生有其自身的现实背景与实践动因, 虚拟企业的概念、理论也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正是在市场需求、技术范式、管理理念发生重大变革的背景与动因下, 20世纪90年代初, 虚拟企业这一新的经营模式和管理理论应运而生, 被喻为21世纪企业组织管理的主流模式, 并迅速激发了我国理论界和实业界的广泛关注。

1 虚拟企业内涵界定研究

国外对虚拟企业所用词汇一般有“Virtual Enterprise”, “Virtual Corporation”, “Virtual company”, “Virtual Organizations”, “Agile Enterprise”和“Cybercorp”等, 文献检索分析国内对虚拟企业主要有两种翻译方法:一种是译为“虚拟企业”、“虚拟公司”或“虚拟组织”;另一种译为“动态联盟”。兰州大学包国宪教授认为这两种译法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这种新型组织的特征:“虚拟企业”较好地反映了其联盟性和虚拟性;“动态联盟”较好地反映出动态性和敏捷性特点。为了进一步反映该组织的敏捷性, 还有学者将虚拟企业翻译为“敏捷虚拟企业”或“敏捷动态联盟”。由于“虚拟企业”的译法体现了这种新型组织模式的功能虚拟特征, 并且使得这种新型组织模式作为完整的企业形态被确认和界定下来,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这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因此, 本论文采用了“虚拟企业”的译法。

目前国内学者对虚拟企业的定义有以下几种:

从组织与运行角度, 认为虚拟企业是由一些独立的厂商、顾客甚至是竞争对手, 以商业机遇中的知识、产品、服务或项目为中心, 以信息与网络技术为支撑, 充分利用各自的核心能力, 通过契约合作方式所构建的不具有独立企业形态 (形式虚拟) 却实现特定企业职能 (功能完善) 的动态的、网络型的协同合作与竞争的联盟体。

依据新制度经济学中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原理, 认为虚拟企业是一种半市场、半企业性质的组织, 它使企业功能市场化或市场交易内部企业化。虚拟企业产生的原因是当交易成本低于实体企业内部管理成本之后, 最合适的选择就是寻求外部合作, 交易费用节约是虚拟企业的动力机制。

基于组织学习理论, 认为虚拟企业是一种学习型联盟组织, 学习型联盟是虚拟企业的最高形态。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获得是虚拟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因此虚拟企业被界定为若干个企业将各自核心知识进行有机结合, 旨在学习和掌握合作伙伴的知识和技能, 且与伙伴共同创造新知识的动态联盟组织。

从生物仿生学视角界定虚拟企业, 是指企业为适应环境, 与其他优势企业共生在一起, 通过优势互补、共享利益、共担风险来提高生存能力的企业群落, 组成群落的企业间是一种共生关系, 并将其分为专性互利共生、兼性专性互利共生、附生模式和寄生模式四种。万伦来、达庆利基于企业仿生学原理对虚拟企业类生物机制及其生态位进行了深入分析, 将虚拟企业生态位分解为虚拟企业生存力 (虚拟企业的“态”) 、虚拟企业发展力 (虚拟企业的“态”和“势”的界面) 、虚拟企业竞争力 (虚拟企业的“势”) 三个层面及六个维度。还有学者对企业集群、供应链联盟、战略联盟等中间层组织共生机理与演进模式进行了理论探讨。

利用自组织理论、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界定虚拟企业, 是指由多家独立的企业为抓住和利用模糊、快速变化的市场机遇, 在紧密合作和高度信任的基础上,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集成各自的优势资源, 形成一个没有界线的、超越约束的、统一指挥的合弄 (holon) 组织。虚拟企业时时处于动态多变的市场环境之中, 以分形的结构、根据市场变化, 通过自学习、自适应、自相似性、自组织和非线性的方式来响应环境的变化, 所以虚拟企业又称为分形企业。

2 虚拟企业组织结构、特征、运行与管理研究

关于虚拟企业组织结构, 陈红菊、叶丹博士等提出了以职能为中心的静态结构和以过程为中心的动态结构的二元结构模式, 并以此作为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依据, 是较有代表性的一种组织模式。蒋山花、何跃等提出虚拟企业从静态上看是一个具有有机整体性、结构功能性、层次序列性、分型结构的复杂巨系统, 从动态上看是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开放系统, 具有自组织性。陈志祥、陈荣秋、马士华提出的虚拟企业组织结构模型中, 核心企业通过授权、控股或信息网络、中介机构控制专业化协作单位、单元化工厂组成虚拟企业, 相应的管理策略包括:集成化信息网、网络精神、职业文化、协调功能及群体决策。冯蔚东、陈剑、冯铁军、赵纯均围绕影响企业组织设计过程的六个关键因素——机遇、核心能力、伙伴、企业重构、敏捷性度量、组织运行模式, 运用IDEF0和IDEF3方法建立了虚拟企业的组织设计过程模型, 给出了各阶段的定性和定量工具, 提出了基于项目的虚拟企业混合型组织结构。田卫、徐晓飞、战德臣、叶丹等人的观点是动态联盟组织的构成可分成以下四个层次:动态联盟层、企业间合作层、伙伴企业动态组织层和现实企业基本组织层。而包国宪、贾旭东认为虚拟企业的组织模式从根本上是一种两层结构, 即整个虚拟企业由核心层 (还可称之为战略层) 与外围层 (还可称之为执行层) 构成, 核心层由一个或几个企业构成, 核心成员联系紧密, 比较稳定, 通过建立一个共同的协调指挥委员会 (Alliance Steering Committee, ASC) 或类似机构负责整个虚拟企业构建、内部协调、资源整合、战略决策等工作, 以知识、项目、产品或市场机遇为中心, 根据一定条件选择合作伙伴, 形成外围层, ASC 是虚拟企业的最高决策和协调机构, 是虚拟企业运行的指挥中心。关于虚拟企业组织结构还有许多成果, 大都是按功能区分层次结构, 也有学者从网络集成框架或基于类生物组织结构或基于虚拟企业业务流程来设计虚拟企业组织结构, 本文不再赘述。

张洁、李培根、王惠、郝文育等人认为敏捷虚拟企业具有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规模小型化、组织格局分权化、组织性质柔性化、组织形式网络化的特征。张旭梅等认为虚拟企业具有虚拟化、敏捷化、网络化、合作化、组织界限模糊性、组织存在的临时性、人员素质的独特性、管理职能开放性、生产经营灵活性、成员企业的相互信任性等特征。万伦来、达庆利、王志宏、包涵龄等则分别从自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仿生学理论角度阐述虚拟企业的自组织、学习型和类生物特征。

国内关于虚拟企业运行与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虚拟企业运行、动力机制、伙伴选择、公司治理、信任机制、收益分配、风险管理与虚拟企业敏捷性评价等方面。

3 虚拟企业模型设计、敏捷制造、敏捷供应链等工程技术研究

近年来, 我国学者在国家863/CIMS主题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等支持下, 在虚拟企业工程技术方面作了大量的科研工作,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企业模型设计方面典型性的研究主要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徐晓飞、战得臣、李全龙、叶丹等人提出了一种由工作流视图、组织视图、物理视图、信息视图组成的动态联盟的多视图面向对象的企业模型 (VEM) , 并解决了多视图企业模型中各视图之间的关联性问题;在讨论动态联盟企业过程组成及其特点的基础上, 2000年李全龙、徐晓飞又提出一套面向对象 (OO) 的动态联盟企业过程建模方法;在上述企业模型研究基础上, 徐晓飞、张大勇等人于2002年提出了一种基于UML的统一建模语言的虚拟企业联盟建模方法, 高阳对UML进行了扩展, 提出通过对UML消息的图形扩展和语义扩展, 构建基于合同网的多Agent协作机制, 并利用UML图实现了虚拟企业任务分配的多Agent协作建模。此外, 冯蔚东、陈剑、赵纯均提出基于IDEF系列模型方法;熊斌根据美国学者J.G.Miller的生命系统理论 (LST) 提出了基于LST的虚拟企业设计的工程技术方法;万伦来、达庆利采用仿生学原理对虚拟企业类生化模型的组织设计和系统集成进行了深入探讨;徐旭珊等在我国首次将Petri网理论引入虚拟企业领域, 并提出了基于Petri网的企业模型;在此基础上, 周二辉为降低Petri网建模难度并增强模型的可读性, 提出一种通过消息序列表模型对虚拟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进行Petri网仿真建模的新方法等。

国内对敏捷制造的研究相当重视, 早在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国家863/CIMS发展战略研讨会上, 有关部门就将敏捷制造列为我国863/CIMS主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并将CIMS与敏捷制造、并行工程、大规模定制等先进制造技术和敏捷企业的组织形态、管理模式等统筹进行研究。同时面向企业、注重实际, 先后组织了200多家企业参加研究和运用示范工作, 形成了中国敏捷制造研究的特点;资助了清华大学等组织的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敏捷制造中的使能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重点项目“敏捷制造的理论体系和关键技术”在敏捷制造和动态联盟的体系结构、敏捷供应链、敏捷制造车间和制造单元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其它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如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与同济大学等也都在积极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敏捷供应链 (Agile Supply Chain, ASC) 一般指在竞争、合作、动态的市场环境中, 由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等实体构成的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动态供需网络。理论界对敏捷供应链与虚拟企业的关系有不同的表述:Strader等人认为敏捷供应链是虚拟企业经营的某一阶段, 张申生认为敏捷供应链是支持虚拟企业优化的重要使能技术, 张晓东等人认为敏捷供应链相当于建立在所有结盟企业之上的一个完整的虚拟企业信息系统, 它可以根据虚拟企业的形成和解体进行快速的重构和调整。目前国内对于敏捷供应链的研究较热, 是国家863/CIMS主题计划关键攻关项目, 相关研究成果有如:上海交通大学的“基于智能代理和可重构原理的敏捷供应链体系结构”;清华大学的“集成化敏捷供应链原形支持系统”和采用代理软件设计平台Agent Builder构建的“基于MAS的企业敏捷供需链多代理模型”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从供应链管理技术和支持技术的角度研究了供应链节点企业的信息共享问题, 提出了基于Extranet的供应链管理框架结构;武汉理工大学等也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 侧重于供应链的管理集成研究, 探讨了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系统方法论和经营理念, 提出了基于价值增值和用户满意的供应链运作模式。另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重庆大学等也都多年致力于敏捷供应链的研究, 对于敏捷供应链的信息集成系统、工作流管理系统、合作伙伴的选择、供应链的构建与管理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综上所述, 虚拟企业理论研究自从1991年问世以来, 受到了国内外、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视。肯尼思·普瑞斯、史蒂文·戈德曼、罗杰·N·内格尔、瑞克·大卫以及保罗·T·基德是此领域的先驱和巨人, 十多年来他们在此领域耕耘不懈, 初步构建起虚拟企业的理论体系框架;国内的汪应洛、张申生、张旭梅、陈红菊、徐晓飞、战得臣、冯蔚东、陈剑、包国宪、达庆利等分别在虚拟企业网络化制造、敏捷制造理论与技术、虚拟企业组织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龙怒博士关于生态关系视角下的企业战略联盟研究、达庆利教授关于虚拟企业结构模型及运作机制——一种类生物化的分析视角的研究也取得了成果。

由于虚拟企业是一种“全新”的企业组织模式, 客观上要求其管理学研究范式的转型。目前, 国内外关于虚拟企业, 特别是关于其本质、运行、演化与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才刚刚起步, 一些基本概念 (即便是“虚拟企业”的内涵也是莫衷一是) 的界定至今尚未得到公认, 这对深入研究虚拟企业的本质与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障碍。虚拟企业研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有待完善之处:

其一, 虚拟企业理论的研究总体上还处于前期研究阶段。虚拟企业理论是在新经济背景下提出的新的企业理论命题, 是一项世界范围内的前沿课题, 目前总体上处于前期研究阶段。在这方面我国的研究是在两个层面进行的:第一层面侧重从虚拟企业组织、结构、运营与管理的角度研究虚拟企业的实现;第二层面则侧重从技术的角度研究虚拟企业模型设计、敏捷制造、敏捷供应链等实现方法和关键使能技术。但总体上讲, 我国对虚拟企业的探索更多关注技术层面, 对组织层面的变革研究与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其研究的进程、广度、深度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如:文献检索分析国内研究虚拟企业的博士学位论文共20篇, 技术方面的有14篇, 占70%;硕士学位论文共192篇, 技术方面的有117篇, 占61%;国内期刊论文数为1 399篇, 其中绝大多数也是从技术层面研究虚拟企业的 (中国知网提供的数据, 检索时间:硕士博士论文为1999年至2008年1月;期刊论文为1991年至2008年1月) 。文献显示我国对虚拟企业组织、管理理论研究较为薄弱。

其二, 研究的系统性欠缺、学科面较窄。虚拟企业理论研究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要求由国家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 目前国内的研究者以机械制造工程、计算科学与通讯工程等专业技术的研究人员为主, 管理学、生态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其它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参与较少, 应适当增强虚拟企业研究的系统性、多学科交叉性。

其三, 要积极探索理论研究的新方法。综观目前文献检索资料, 国际上无论是经济学界还是管理学界对于虚拟企业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尝试, 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 形成了包括交易费用理论、企业资源理论、核心能力理论、自组织学习理论、重复博弈理论、竞争战略与价值链理论和网络经济学在内的诸多理论流派, 但对于虚拟企业这种新型的组织模式, 传统理论并不能完全有效地解释其组织结构与演变机制, 对虚拟运营实践指导尚嫌不足, 这促使学者从新的理论视角开展研究。师法自然, 利用仿生学原理对虚拟企业进行研究就是一种重要的探索。尽管近年来从仿生学角度研究企业动态联盟有所进展, 但应用产生于生物科学领域的共生理论对虚拟企业进行深入探讨尚属鲜见。作者认为生物共生理论为深入研究虚拟企业范式的转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工具, 运用其来指导我国企业的虚拟经营管理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摘要:从组织管理与技术层面两个角度考察了国内虚拟企业理论研究的代表性论述, 并对虚拟企业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作了分析与评论。

虚拟组织管理论文 篇5

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组织模式-虚拟企业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顾客需求将向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产品生命周期将越来越短,市场竞争则日趋激烈.企业外部环境的.瞬息万变造成原有的企业组织模式无法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在这种情况下,虚拟企业应运而生.虚拟企业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它既有市场的灵活性,又有传统企业的相对稳定性,是一种介于市场和传统企业之间的新的组织模式.虚拟企业灵捷、动态的运营特点顺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作 者:周延东 ZHOU Yan-dong  作者单位:辽宁饭店,辽宁,沈阳,110000 刊 名:辽宁财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EASTEN LIAONING UNIVERSITY 年,卷(期):2002 4(3) 分类号:F272.9 关键词:虚拟企业   知识经济   企业组织模式  

虚拟组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虚拟组织 管理 引导

2004年3月东华大学学生预谋罢餐事件。2005年4月上海等地发生大规模涉日游行。2008年5月全国各地群众抵制家乐福事件。这些事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事件的发起和组织过程中,组织者大量使用了非传统的联系方式:手机短信、QQ群发留言、MSN、BBS论坛等新的联络方式。这些事件小则影响一个单位正常学习和工作,大则影响较大范围的社会稳定。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而言,高校思政工作者首先必须根据新形势、新情况,重视对大学生虚拟组织的研究。

虚拟组织是指以网络等虚拟界面为平台,以各种网络通讯技术为联系纽带,由具有相似话语体系的网友组成,具备一定的虚拟组织形式,侧重网上交流,同时可能开展一些网下活动的团体。虚拟组织可分为固定的虚拟组织和临时的虚拟组织。固定的虚拟组织主要有虚拟社团(以网络为平台建立的类似现实学生社团的组织)、专属网站(歌迷会、同学录等)、会员制论坛等,其成员相对固定,有比较完善的规则制度,存在时间较长,类似于现实的各种组织;临时的虚拟组织是借助网络新闻、短信、邮件、BBS、聊天室、QQ群、MSN等网络技术,为实施特定的目的,短时间内在无领导者的状态下组织的松散团体。

网络虚拟组织具有以下特性:一是虚拟性与现实性。虚拟组织中的“人”及其交往对象是符号的化身,以一个个ID 的形式存在,无法确认个体的真实身份。但由于虚拟组织成员是电脑背后现实世界中的人的投射,因而虚拟组织成员又具有现实人的种种特征,有着情绪、心理、价值观等的表达;同时由于虚拟组织的讨论基于共同的话题,使得组织成员之间有一定的心理相容性。当前,有些网上虚拟组织又向现实世界延伸,出现虚拟组织与现实组织合一的交错状态。二是自由性与规范性。虚拟组织的存在完全基于共同兴趣或价值观。是否加入某一虚拟组织、加入后何时退出或在组织中是否参与组织的交往或活动、发表什么样的观点,完全由上网者自主决定。但是,基于社区管理和交流讨论的需要,加入组织(即注册一个ID) 通常会有一定的附加条件,在组织中的行为也受到一定的限制。网上社区以及虚拟组织内部往往存在一些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比如某种言论只能在特定的板块和组织中发表,组织中长期不“发言”的成员可能会被“开除”等,但这些规范的力量往往很弱,效果并不明显。三是多样性与脆弱性。虚拟组织划分主要依据所讨论的话题性质(主题) ,上网者因兴趣而加入相应虚拟组织,不同虚拟组织能满足人的不同需要,因此,话题的多样性决定了虚拟组织的多样性。虽然网络虚拟组织类型众多,但由于其成员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匿名的结果使得组织成员组成并不固定,组织缺乏约束力,“版主”(网络社区中虚拟组织讨论的管理者) 的非专职化、管理能力欠缺又容易使得虚拟组织缺乏吸引力,从而相对于传统组织而言,网上虚拟组织表现出明显的脆弱性和易散性特征。四是平等性与多元化。在虚拟组织交流中,个体之间完全平等,只要有共同需求,人们可以克服地域、语言、年龄、社会地位的差别而存在于同一网上虚拟组织中。由于网络的隐匿功能,人们在网上可以完全抛开现实社会的种种顾忌,任何个体都可能会把他(她) 在现实社会中的价值观、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带到网络中,从而使虚拟组织的文化、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状态。五是生动性与机械性。网上虚拟组织的交流主要依赖文字和各种符号。丰富的网络语言使得网络交往显得十分生动而活泼,这也是是网络人际交流的魅力所在。但是,虚拟组织的交流是隔着机器(电脑网络) 进行的,是一种间接的交流。现实交往方式中参与者彼此间的肢体接触,比如拥抱、握手等丰富的动作语言在虚拟交往中不复存在,使得这种“人- 机- 人”式的交往具有鲜明的机械性特征。

虚拟组织在学生中迅速流行,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新兴的联络手段在青少年中得到普及,并成为他们接受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兴起之后,高校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已经逐渐转移至网络媒体。二是相对于传统的更多地通过大型门户网站、综合BBS、大众化论坛等传播方式来说,通过即时通讯手段(如QQ、MSN等)、各专业论坛、网上社区、等方式进行信息的传播,具有更加隐蔽而难被发现、被管理的特点。这些都迎合了青少年的心理需要(追求新奇事物,讲求个性,要求独立,不愿受约束),因而虚拟组织能在他们中间迅速流行。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和管理者必须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积极适应新形势的被动局面,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组织的教育和引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新的途径” ,“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组织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跟上网络技术发展的步伐,主动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形势的要求,开辟网络虚拟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领域,尽快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化。

首先,利用虚拟组织的虚拟性与现实性特点,促进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转变,实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方法的转变。通过开辟网上阵地,将学生工作拓展到网络环境中。这不仅仅是将网络作为一种媒体来发布各种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便捷的服务,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网络文化观,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网络的迅速发展,已经逐渐渗透到了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对学生行为的发展也正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生管理的日常工作中,要大力加强合理使用网络资源,规范网络行为的宣传,充分利用网络来管理网络行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可以建立一支熟悉网络技术,具有网络时代的教育管理理念和综合工作能力的网络辅导员队伍。目前可采取培训等手段,让现有的政治辅导员同时担任网络辅导员,条件成熟时可将思想政治辅导员与网络辅导员分开设立。网络辅导员的工作不仅是督导学生,而且是以网络平台作为工作阵地,发挥教育管理和引导功能,在学校和院系网络建设和应用上发挥重要作用,主动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网络使用行为,管理院系网站的建设和发展。及时做好上网学生的思想工作,努力在校园网上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发挥学校在网络上的主导作用。同时加强校园网BBS、博客的建设,由网络辅导员担任网管。例如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利用博客构建起一个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人人平等、人人参与的的班集体管理和德育教育平台。鼓励学生建立个人博客或班级博客,以网络日志的形式抒发个人心声,流露真情实感。这样可以实现辅导员面授与网络整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了解。同时还要丰富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在校园中,给学生们发展提供更多的舞台,既要培养他们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还要挖掘这类学生的其他兴趣、特长,把他们课余上网的时间抢占过来,用丰富多彩的班级社团活动取而代之,让他们在体育文艺、社会活动或其他方面逐步发现自身的特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逐渐减少对参加虚拟组织的兴趣。

其次,利用虚拟组织时效性特点,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个性化、多元化,复杂化特征更加明显。能否在信息全球化条件下及时地捕捉信息,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将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及时性和针对性。由于BBS、OICQ等的普遍使用,对高校来说,BBS、OICQ 等组织开启了了解学生个人和组织思想状况的窗口,学校可以有意识地收集BBS、OICQ上反映的意见,更好地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以便对各种具体思想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把网上动态作为学生思想的“晴雨表”,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真实反馈学生思想状况的基础上,有重点地解决学生思想方面的深层次问题。这就要求,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努力掌握网上话语权,掌握网络宣传阵地,建立一套快速高效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利用网络掌握学生虚拟组织的活动动态,及时处理可能的突发事件,借助学生党员和班干部等学生骨干力量建立一支网络协管员队伍,把主流思想的影响力辐射到各虚拟组织。

再次,运用虚拟组织的内容的多样性和主体选择性特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创新和丰富。学校要建立主流虚拟组织,引导虚拟组织的健康发展。主流虚拟组织是指由学院专业老师、班干部、党团支部、辅导员等发起成立,具有较强的教育目的性,以特定青年组织为对象的网络虚拟组织。如专业课老师可以发起成立网络学术性的虚拟社团,引导学生参加;辅导员可建立QQ群、博客等。主流虚拟组织的建立现在还处在个别人员自发建立状态,缺乏组织、资金等支持。当前,学校建立的虚拟组织总量还不多,规模也不是很大,影响力不强。今后学校在这方面要加大投入,建立一批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把学生需求列为首要工作目标,使学生需求和工作需求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的主流虚拟组织。

最后,利用虚拟组织学生参与的广泛性特征,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学生的功能。创新是增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要努力将教育功能与服务功能融为一体:内容设置上,既要有精神上的熏陶,也要有对学生工作、学习和生活实实在在的服务。在形式上,要做到生动活泼。充分利用诸如虚拟网络组织如MSN、QQ之类的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建立起网络通讯公共平台,实现点对点的第一时间信息传送;突出网络组织的渗透力、吸引力,作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要体现服务学生的原则,充分体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工作理念,对学生在组织中反映出来的各种问题能及时疏导,用同学们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开展教育,同时通过现实帮助学生排忧解难、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服务于学生的成才需要。

总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大学生虚拟组织特点,探索适应其发展规律有效途径,不断创新管理制度和方法,使虚拟组织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发挥其正面效应,更好地为大学生的成材成长服务。

参考文献

[1] 孔令军.浅析大学生中的“网络常客”[N].中国青年报,2006-11-20.

[2]刘楠,朱亮亮.从“涉日游行”看新形势下青年工作新需要[J].北大青年研究,2005(2).

[3]王军,蔡丽娅,陈斌.大学生网上虚拟群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对象[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6).

虚拟组织的特点及其组织机制 篇7

一、虚拟组织的含义及其分类

虚拟组织是一些独立的厂商、顾客、甚至竞争对手, 以商业机遇中的项目、产品或服务为中心, 充分利用各自的核心能力, 广泛利用以INTERNET为核心的信息技术, 以合作协议、外包、战略联盟、特许经营或许可等方式所构建的, 以充分利用市场机会或学习和掌握合作伙伴的知识能力为目的的动态的、网络型的经济组织。就目前来看, 虚拟组织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业务型虚拟组织 (价值链型虚拟组织) 。

为了能够抓住和有效利用外部短暂的市场机会, 达到迅速反应的目标, 各企业在专注于自己的核心能力的基础上, 组建了一种能力互补型的动态联盟形式, 它以任务为导向, 随着市场机会的聚散而聚散。各成员企业之间的关系是最终产品价值创造链上的上下游间的关系;从整体上看, 各成员企业间采取的是以时间为基础的纵向型的业务流转工作方式 (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工作环节的并行开展) , 即业务不断由一个成员企业流转到另一个成员企业。这与传统的直线职能制中的业务流转相类似, 只不过完成业务各流转环节工作任务的是整个企业, 而不再是企业中的各个部门。作为这种动态联盟形式的虚拟组织, 体现了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的思想。各成员企业间的接触交流仅限于业务层次, 它所注重的主要是充分利用市场机会, 强调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的共享。这类虚拟组织主要存在于生产型行业中。

2. 知识型虚拟组织。

这一类虚拟组织较第一类而言, 更加注重对于成员企业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把握。各成员企业间的接触和交流更加频繁和深入, 并以此作为共同完成任务的基础, 各成员企业多采用并行工作的方式, 因为他们的能力互补不仅体现在价值创造的上下游上, 更体现在任务各环节的相互启发与借鉴上。这种学习型的虚拟组织多为知识型企业间的动态联盟, 它强调的是成员企业对于知识能力等无形资产的共享。各成员企业必须紧密协作才能共同完成任务, 其组成人员的来源更加广泛。

第一类虚拟组织所需的是一种以虚拟总部 (多为虚拟组织中的核心企业) 为中心的常规制度性协调管理, 成员企业各司其职, 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各成员企业间的交流仅停留在较浅的业务层面上, 彼此间强调的是一种功能的互补。第二类虚拟组织所需的是成员企业间全面密切的交流与合作, 它在一定程度上仍以完成任务为目标, 但它更重视在相互接触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掌握对方的知识技能, 即把虚拟组织这一动态联盟作为一种学习和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

二、虚拟组织的特点

1. 敏捷性。

敏捷性是企业驾驭变化、把握机遇和发动创新的能力, 它具有可重构 (Reconfigurable) 、可重用 (Reusable) 、可扩充 (Scalable) 的特性, 即RRS特性。从企业管理角度讲, 敏捷性是指通讯连通性、跨组织参与性、生产灵活性、管理相关性、雇员能动性。

2. 组织虚拟和功能虚拟。

为了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企业的组织结构也要做到能够及时反映市场的动态。企业组织结构不再是固定不变的, 可根据目标和环境的变化进行组合, 动态地调整组织结构, 当企业战略目标改变, 产品方向更换时, 随即解散现有的虚拟组织, 重新组合另外的虚拟组织, 此即组织虚拟。虚拟组织摈弃了传统的企业内部框架, 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 不设立完整的专司其职的功能组织, 而是将传统企业内部的信息、计划、开发、生产、供销等环节根据自身优势和需要进行功能调整, 只保留企业最核心的关键功能, 而将其它非优势功能或能在社会网络中廉价获取的功能虚拟化。

3. 新产品竞争性强且开发时可节约大量的时间和费用。

虚拟组织的各成员间之所以联盟, 主要原因是技术各有优势。单项技术即便达到尖端水平, 在市场上的优势也相对较小, 众多单项尖端技术一旦联合, 则形成强大的优势, 这种优势可以大量节约新产品开发费用和时间, 并使虚拟组织的产品竞争性更强。

4. 虚拟组织易于抓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机会总是短暂的, 产品的时间性很强, 早一个月与晚一个月投入市场的经济效益是不同的, 虚拟组织联合了具有优势的技术, 在产品开发的时间上有很大的优势, 抓住机会的可能性要比一般组织大得多。

5. 虚拟组织共享各成员的核心能力。

虚拟组织是通过整合各成员的资源、技术、顾客市场机会而形成的。它的价值就在于能够整合各成员的核心能力和资源, 从而降低时间、费用和风险, 提高服务能力。如波音777型客机开发小组的某些成员具有互补性核心能力, 某些成员具有协同操作能力, 而另一些成员则能提供进入非波音公司市场的途径。

6. 虚拟组织中的成员必须以相互信任的方式行动。

合作是虚拟组织存在的基础。但由于虚拟组织突破了以内部组织制度为基础的传统管理方法, 各成员又保持着自己原有的风格, 势必在成员的协调合作中出现问题。但各个成员为了获取一个共同的市场机会结合在一起, 他们在合作中必须彼此信任, 当信任成为分享成功的必要条件时, 就会在各成员中形成一种强烈的依赖关系。否则, 这些成员无法取得成功, 顾客们也不会同它们开展业务。有些企业通过拥有突出的能力处于虚拟组织的中心, 并对其他成员产生有力的影响, 使虚拟组织的协调变得相对容易。如耐克公司凭借设计和营销方面的卓越能力, 将负责生产的亚洲的合作伙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实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

三、虚拟组织中的成员企业及其职能

虚拟组织中的成员企业一般可以分为主导成员和从属成员两类。主导成员也即虚拟组织中的核心企业, 它相当于软件设计中调用各标准功能模块的主模块, 它本身既可承担一定的职能, 也可将全部职能外包, 但必须具备一种整体协调控制的功能, 而这一功能正是虚拟组织得以有效运行的关键。各从属成员企业相当于软件中各标准功能模块, 正像标准功能模块可被多个上层模块同时调用一样, 成员企业本身也可以同时加入到多个虚拟组织中, 即具备RRS特性, 其核心能力等同于低层模块的标准功能。

在软件设计中, 上层模块在调用下层模块时, 用于连接两者的是标准化接口, 并且要求下层模块的功能设计尽可能的单一和标准化, 鉴于虚拟组织与软件设计的可重构、可重用、可扩充的相似特性 (RRS特性) , 可以设想: (1) 初级阶段的虚拟组织中, 各成员企业间可以以标准化的业务规范要求作为业务在成员企业间流转的检查关口, 从而保证业务的高质完成。 (2) 成员企业职能的单一化 (即注重核心能力) 和标准化 (即它所提供的职能其规范为其他大多数成员企业所认同) , 在一定程度上是虚拟组织构建的基础, 单一化和标准化的程度越高, 便越符合RRS特性, 虚拟组织的构建也便越加容易。若成员企业的职能普遍不具备一定程度的标准化和单一化, 尽管某些虚拟组织会在特定的时空中建立起来, 然而它的持续可重构性 (reconfigurable) 将大打折扣。

四、虚拟组织的组织机制

虚拟组织的目标是通过一定的组织机制来实现的。虚拟组织常用的组织机制包括外包、合作协议、战略联盟、特许经营、虚拟销售网络等。根据每个虚拟组织自身的行业特点及约束条件, 它们往往采用这些组织机制中的一种或几种:

1. 外包。

外包是分工整合模式下的一种有效的组织方式。许多企业将那些能够由供应商完成的工作交付供应商去做。外包本质上是以外加工方式充分利用公司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 从而达到降低成本、降低风险、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的目的。“外包”改变了企业自给自足的组织模式, 把非核心技术工艺的大部分分包给其他厂商, 而集中重点资源构造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制造业的企业大都在生产环节采用这种组织机制。

2. 合作协议。

该种组织机制主要被用于制造业的开发环节, 这可能和开发的临时性的特点有关。从契约的紧密程度讲, 合作协议要明显弱于战略联盟和合资企业。

3. 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对等实力的企业, 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 通过各种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战略联盟多为自发的、非强制的, 联盟各方仍旧保持着原有企业的经营独立性。当几家公司拥有不同的关键技术和资源而彼此的市场互不矛盾时, 就可以采用战略联盟的形式相互交换资源以创造竞争优势, 实现资源 (技术、资本、人才、信息等) 的共享和风险与成本的共担, 以获得预期的经济绩效。这种组织机制在制造业的开发环节和生产环节使用较多。

4. 特许经营。

特许经营是指一种在特许人与被特许人之间达成的协议关系, 在这一关系中特许人愿意或有义务对被特许人的经营在技术援助和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而被特许人自己拥有或自行投资相当一部分企业。对特许方来说, 不需投入大量资金, 而且收缴被特许方交纳的各种费用, 还可以使特许方获得更多的资金加速发展, 有利于扩大自己品牌的知名度和商品的市场占有率。对被特许方来说, 加盟所需投入的资金较少, 只需支付店面和人工等费用, 就可以在特许方的指导下, 利用特许方的品牌等优势, 尽快改善经营管理, 开展业务和占领市场并获取一定的利润。特许方和被特许方之间的这种合作关系使双方的资源得到重新的配置, 不必靠单个企业的自我积累来缓慢地实现企业的扩张。在特许经营的运作过程中, 特许方和被特许方的核心能力也不断地得以加强。特许方在店名、专利、品牌、成功的营销经验以及商品货源、广告策划等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 而被特许方在生产或经营的执行方面具有优势, 合作双方的核心竞争能力形成优势互补的关系。特许经营的主要应用领域是零售业、餐饮业、宾馆业等服务行业以及制造业的销售环节。

5. 虚拟销售网络。

也就是说, 企业将销售功能虚拟化。具体做法是:公司总部允许下属销售网络成为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销售公司, 销售公司与公司总部之间是市场经济关系。这样可以减轻企业在销售环节的成本支出和管理负担, 充分发挥销售网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强化企业的销售业绩。

五、虚拟组织的现状及未来前景

高校虚拟科研组织初探 篇8

1 虚拟科研组织的产生背景

我国高校的教学形成了校—院 (系) —研究所—教研室一整套很完备的组织管理体系, 能够充分发挥培养人才的功能。而高校学科众多、人才密集、学术环境宽松, 具有很强的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能力, 但是大部分高校仍将科研看作教学的附属。科研具有显著自由化特征, 以教师自主行为为主, 以基础或应用基础性研究为主导地位, 这在倡导自由探索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却不能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提出的举国办大事的需求。

我国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一般由校长主持并负完全责任, 由分管副校长直接领导, 由科研 (技) 处负责具体管理工作。校务委员会内设科技委员会, 负责审议协调全校科研工作。具有显著的行政组织特色。

目前, 我国高校的科研力量和研发资源大多分散于各个老师和研发人员, 普遍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和凝聚机制, 高校内部的院系之间、研究所之间和研究人员之间的科技资源和成果不能实现共享。现行的校、院、系层级式的科研管理、科研评价和利益分配制度, 过分重视项目经费、论文和奖励数量, 缺乏对研发团队的整体评价和管理, 缺乏对研究的基础平台等硬件资源和研究成果、研究经验等软的知识资源的共享管理, 从而形成了典型的以师傅带徒弟、夫妻店为代表的小农经济式的研发模式, 远远不能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国内很多高校尤其是著名的高校, 如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重点院校相继建立科学技术研究院, 整合全校的科技力量, 合理配置科技资源, 推动学科交叉与融合,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 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 不断提高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这些科研机构在管理上按照市场化的模式进行运作, 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现行科研管理模式。

2 虚拟科研组织方式

虚拟 (Virtual Reality VR) 即虚拟现实, 原指依靠现代的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计算机的仿真模拟。目前, 虚拟的概念已经从技术领域扩散到其他社会学领域。在管理领域则出现了虚拟团队。Lipnack等认为, 虚拟团队系“有一个共同目标, 通过网络信息技术, 跨越空间、时间和组织界限障碍, 相互协作工作的一群人。”这与我们所称的虚拟科研组织具有相关性。

在管理方面出现的是虚拟团队。Lipnack等在他们《虚拟团队:利用技术跨越空间、时间和组织》一书中将虚拟团队定义为“有一个共同目标, 通过网络信息技术, 跨越空间、时间和组织界限障碍, 相互协作工作的一群人。”这些与我们所谈的虚拟科研组织具有相关性。

根据现有管理理论成就和现实需要, 我们提出虚拟科研组织的概念。虚拟科研组织是指突破现有政策和时空局限、有针对性地整合社会科研资源的科研组织。虚拟科研组织在广义上突破体制局限、实现跨行政组织的科研联合, 在狭义上突破地域、时间局限、组建当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远程异地科研团队。

虚拟现实科研组织以重大科研项目为纽带, 组建具有实体运作功能的机构 (机构虚体、运作实体) , 具有以下特点: (1) 组织性, 这是在学校统一组织下的科研活动, 增强了科研组织功能, 而且一般由主管副校长亲自领导; (2) 包容性, 可以涵盖全校范围内的所有学科, 跨学科进行研究; (3) 项目导向型, 面向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 承接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基础性研究课题和亟待解决的重大瓶颈性难题以及企业的重大技术难题; (4) 人员流动性, 没有固定研究人员, 根据研究任务及时调整组合; (5) 功能多样性, 担负着建设重点科研基地、加强学术团队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造就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等重任; (6) 管理功能性, 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考核机制和利益分配制度, 为研究群体提供管理上的支持; (7) 调整的弹性, 虚拟科研组织的边界可随组织运作各阶段的需要在国内外、地区区域、行业领域内灵活调整内部成员, 动态赋予其角色。

西南交大的交通运输、电气工程、土木工程等工科专业在全国名列前茅, 而经济、法律等文科专业却相对滞后。长期的发展, 逐渐形成了强势专业越强、弱势专业越弱的两极态势, 这为学校综合实力提升产生了阻力。因此, 学校按照“学科交叉, 优势集成, 软硬结合, 以软带硬”的思想建设软科学团队。以主管副校长为组长、科技处处长任副组长, 成员涉及到土木、机械、电气、交通运输等传统优势学科以及经济管理、公共管理等学科的教师, 同时科技处相关主管人员也是团队成员, 构建了虚实结合的科研共同体。按照“服务政府、服务铁路、服务学校”的发展思路, 主动响应国家和地区的重大需求, 积极为国民经济和综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产业布局等建言献策。针对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战略部署, 主动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提供技术支撑、规划咨询和政策建议, 就“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交通路网”、“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与区域空间发展格局”等11个方面的专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提出了可行性建设方案, 部分方案已被采纳。针对成都市委确定的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 我校积极参与并完成“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重大问题研究”等专题的研究, 并与成都市社科院联合倡议创建了“成都学”研究领域, 建立了成都“和谐指数”测评指标体系, 得到了社会各界及成都市委领导的高度重视。

这些成绩的取得, 一是团队研究方向是学校层面或是政府级的, 有共同的目标;二是计划性强, 由于有科研管理人员介入, 加大了管理力度, 使科研活动更有组织性;三是突破了现行管理体制, 解决了考核和利益分配制度;四是虚实结合能更好地整合相关资源, 使软科学研究团队成为学校和社会连接的一个平台, 成为学校内部资源整合的一个平台, 让软科学真正形成与硬科学匹配和配套的学科发展格局。

3 结语

高校科研本是一种自组织行为。目前随着科学整体化趋势和科研从简单性研究到复杂大系统的研究发展趋势的加强, 这种组织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构建这种虚实结合的虚拟科研组织模式, 能够解决当前大部分高校在承担重大科技项目中存在的管理问题, 确保重大科技项目顺利实施, 对我国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国家创新系统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摘要:目前, 科研项目正在向大型化、综合化方向发展, 高校原有的科研管理方式逐步出现不相适应的问题。本文从高校科研组织方式入手, 结合科研管理工作实际, 提出重大科技项目新的科研组织方式-虚拟现实科研组织模式, 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 证明了模式的可行性, 为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管理提供新的方法。

关键词:虚拟组织,科研管理,重大科技项目

参考文献

[1]程新奎.大学跨学科组织的主要运行模式及其特征比较[J].现代教育科学, 2007 (5) :25-28.

[2]袁建明, 黄鑫, 岳一涛.国家创新体系下的大学科研管理研究[J].管理教育:105-106.

[3]Lipnack T, Stamps J.Virtual teams:Reaching across space.time and organizations with technology.New York:John Wiley&Sons.Inc, 1997:9-l3.

[4]赵晓春.跨学科研究与科研创新能力建设[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7.

虚拟组织管理论文 篇9

关键词:虚拟组织,领导,组织绩效

1 引言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彼此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前提, 上司和部属间人际信任的发展更是决定个人、群体及组织生产力的重要因素。Colquitt, Scott and Le Pine及Dirks and Ferrin[1]的汇整分析 (meta-analysis) 报告指出, 部属对上司的信任与部属的工作态度、角色内行为及角色外的组织公民行为间呈显著的正向关系。值得注意的是, 或许是出于提升领导者效能的考虑, 过去人际信任研究多将焦点集中于“部属对上司信任”的前因及影响上。然而人际信任是一个双向发展过程, “部属对上司信任”和“上司对部属信任”密不可分, 但对于领导被信任的相关研究却较少。因此, 本文深入讨论虚拟组织领导被信任与组织绩效间关系。

2 虚拟组织领导被信任与组织绩效间关系分析

广为领导研究者所引用的领导者与部属交换理论主张, 上司与部属间高度互信, 彼此才可能发展出高关系质量;在这样的工作情境下, 部属的工作表现将会最好。然而上司与部属间的信任未必是互相的;Brower et al[1]的实证研究显示, “部属对上司信任”及“上司对部属信任”间相关系数仅0.16。依据LMX理论, 唯有上司信任部属、且部属亦信任上司时, 部属才会有最好的表现。遗憾的是, 至今少有研究探讨、验证部属知觉被上司信任与部属对上司信任的交互作用是否会扩大对部属的影响力。

国外许多研究纷纷探讨、验证上司的领导风格或其特质, 如能力、善良、正直等与部属对上司信任之关系;国内许多研究以华人为对象, 验证上司的家长式领导部属对上司信任的影响。然而就像部属评价上司的可信赖性以决定他们对上司的信任一样, 上司也会评价部属的可信赖性以决定他们对部属的信任程度。当上司信任一位部属时, 上司可能会做出冒险的行为 (如授予部属职权、分享组织的计划或问题、邀请部属参与项目或决策等) 以暗示他对部属将来行为的信心[2], 部属则依据这些体验的行为推测上司对他的信任。换言之, 尽管上司对部属的信任是一种内隐的个人态度, 部属仍可以透过观察到的上司 (领导) 行为知觉到上司对他的信任。遗憾的是, 至今除Lau等人[3]验证上司—部属价值观一致性对部属知觉被上司信任的影响外, 少有研究探讨上司的领导行为是否也会影响部属“知觉上司对他的信任”。

关于领导信任的研究已经进行了50年, 相关实证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在50年的研究中, 员工对领导的信任一直都是应用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重要概念。学界和管理界对信任问题都非常关注,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信任可能对组织结果有显著影响。然而, 学界与实务界对信任与企业结果间的关系并没有一致意见。员工对领导信任的后果研究的相关综述并不能得到确切的结果, 因此, 很多学者对领导被信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是从领导被信任与员工的行为、态度开始的。

王晶晶[4]认为“信任是团队的重要资源, 它可以增加团队成员之间的安全感, 降低管理监督成本, 并强化良性的社会互动”。张康之[5]认为唯有当信任存在时, 成员们才能够充分合作, 且愿意在不确定的情境之下, 对其他合作伙伴继续持有正面和积极的态度与信念。要使团队成员互相合作、产生加成效果, 而不会相互抵触、彼此削弱力量的重要关键, 就是信任。团队中是否会产生信任, 其相关因素, 许多学者有不同看法, 从信任者本身来看, Rossiter&Pearce认为信任的产生必须具备3个条件[6]: (1) 即使你不确定对方是否信任你, 你本身也必须信任他。 (2) 双方必须愿意信任对方。 (3) 在互动过程中, 双方愿意协商, 一点一滴累积信任的基础。Williams亦指出, 信任将使团队更具有凝聚力, 透过信任, 团队成员能够减少忧虑并进行合作, 完成团队目标, 以产生团队学习的绩效。

Herzog[7]对信息产业中4个团队共21人进行访谈的质性研究, 发现成功、高质量的团队拥有较高的信任程度, 信任的建立存在于拥有分享的条件, 而分享的条件是公开的沟通与分享环境, 如共同价值。Mc Allister则将信任区分为以下3种形式:其一是以情感为基础, 是基于情感的因素而对合作成员产生好感、感情以及信任, 其基本特质是人际间所建立之关心、关切等;其二是以认知为基础, 主要是经由过去合作的经验, 来判定合作成员是否值得信任, 当过去合作经验的满意度愈高, 合作伙伴愈是值得信赖及可依靠的。对团队的信任越高, 凝聚力会越高。其三则是以行为为基础, 认为合作成员是正直的, 所以会公平对待对方。

基于上述, 笔者认为虚拟组织中员工对领导的信任与组织绩效间存在微观—宏观联系, 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虚拟组织成员企业绩效与虚拟组织整体绩效正相关。

假设2:虚拟组织中员工对领导的信任与虚拟组织整体绩效正相关。而信任又可以分为能力信任、善意信任和正直信任。因此有员工对领导的能力信任 (假设2a) 、善意信任 (2b) 、正直信任 (2c) 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假设3:虚拟组织中成员企业的员工对领导的信任与成员企业绩效正相关。而信任又可以分为能力信任、善意信任和正直信任。因此有员工对领导的能力信任 (假设3a) 、善意信任 (3b) 、正直信任 (3c) 与成员企业绩效正相关。

3 实证检验

本文选择上海的张江高科技园区、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等上海几个主要高新区中的企业为样本, 共206家企业。

本文根据Govindarajan所发展的5个题项来测量组织绩效: (1) 营运净利润。 (2) 销售利润。 (3) 营运现金流量。 (4) 投资报酬。 (5) 营运成本。虚拟组织绩效借鉴Govindarajan及其他组织研究成果, 采用3个指标衡量: (1) 合作经历愉快。 (2) 合作成果达到预期。 (3) 如有机会愿意继续合作。员工对领导信任采用Mayer&Davis[3]的研究, 包含3个维度:对领导的能力信任、善意信任和正直信任。

本文采用分步线性回归对假设进行检验。虚拟组织成员企业的绩效对虚拟组织整体绩效的回归系数为0.25 (p<0.001) 。因此, 可以认为虚拟组织成员企业绩效对虚拟组织整体绩效有正向影响, 假设1得证。虚拟组织成员企业中员工对领导的能力信任、善意信任和正直信任对虚拟组织成员企业的绩效的回归系数都显著为正, 分别为0.32 (p<0.001) 、0.28 (p<0.001) 、0.21 (p<0.001) , 可知能力信任、善意信任和正直信任分别对成员企业的绩效有正向影响, 假设2得证。能力信任、善意信任和正直信任对成员企业的绩效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35 (p<0.001) 、0.31 (p<0.001) 、0.29 (p<0.001) , 表明虚拟组织成员企业的绩效正相关, 验证了假设3。

4 结论

本文对虚拟组织这一新型的且当前广泛流行的组织形式内领导被信任与组织绩效间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提出并验证了虚拟组织成员企业绩效与虚拟组织整体绩效正相关, 虚拟组织中员工对领导的信任与虚拟组织整体绩效正相关, 虚拟组织中成员企业的员工对领导的信任与成员企业绩效正相关。进一步扩充了虚拟组织领导被信任的相关理论研究, 并对虚拟组织领导的相关实践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H H Brower, S W Lester, et al.A Closer Look at Trust between Managers and Subordinates: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Both Trusting and Being Trusted on Subordinate Outcom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9, 35 (2) :327-347.

[2]周浩, 龙立荣.恩威并施, 以德服人——家长式领导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 2005, 13 (2) :227-238.

[3]C M Lau, D K Tse, etal.Institutional Forces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 in China:Effects on Change Schemas, Firm Commitment and Job Satisfac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2, 33 (3) :533-550.

[4]王晶晶, 杜晶晶.高管团队心理契约、集体创新与团队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 2009, 6 (5) .

[5]张康之.论组织化社会中的信任[J].河南社会科学, 2008, 16 (4) :157-159.

[6]C M Rossiter, W B Pearce.Communicating Personally:A Theory of Interpersanal Communication and Human Relationships[M].Indianapolis, IN:Bobbs-Merril, 1975.

虚拟组织与企业间的关系探讨 篇10

1虚拟组织的概念及其特点 :

虚拟组织 :亦称虚拟企业,是区别于传统组织的一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人机一体化组织。它与传统的实体组织不同,它是围绕核心能力,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与全球各企业进行互补、互利的合作,合作目的达到后,合作关系随之解除。在此种形式下,能够快速地获取来自全球的资源,以缩短“从观念到现金流”的周期。不仅如此,灵活的“虚拟组织”还可以避免因环境的剧烈变化给组织带来的冲击。其特点如下 :

1.1虚拟组织的本质思想是优势互补协同共进。这就要求各成员企业贡献自己的核心优势,在竞争中方能最大效率地利用企业资源。

1.2虚拟组织具有流动性和灵活性。企业成员间的合作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来进行的,没有专门的领导机构,这就能够对客户的需求做出更为迅速的反应。

1.3虚拟组织是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上的企业合作,是以信息网络为依托建立的动态联盟,使企业间的信息传递和业务往来得以实现。虚拟组织一般在技术上占有优势。

1.4虚拟组织在运行过程中运用的是并行工程来分解和安排各成员企业的工作,合作的基础的彼此信任。各成员企业可以分享技术、分担费用、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

2从企业体的角度来看虚拟组织的特色与企业间的竞合关系

虚拟组织已经成为管理学领域中,研究新信息科技对企业组织营运影响的重要策略议题,包括了新的合作机制、弹性工作、资源(知识)分享、权力分散、核心竞争能力与人力资源管理。唐校庆和张正明在〈论新组织型态—网络观点的虚拟化组织控制模式之刍议〉一文中指出,从网络观点所形成的虚拟组织型态,涵盖范围相当广泛,例如 :人际网络、社会网络、关系网络以及信息网络,但就企业控制的观点来看,网络化的虚拟组织实可区分为利用通讯科技的信息网络,达成组织内外虚拟的组织 ;以及利用企业间正式与非正式的关系网络,达成组织内外虚拟的组织。

所谓的信息网络是指 :通过电子信息传输,可突破空间阻隔的障碍,时间延误的问题,对于增进沟通、协调、及信息共享有实质帮助。信息网络对组织产生明显的影响在于 :「因应信息科技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网逐渐参与协助跨组织活动与活动控制,影响组织的生产方式,渐渐由垂直整合模式 :将某些上下游相关的生产活动都纳入组织的疆域来执行 ;演变到除了核心专长之外的生产活动都委外(Out Sourcing)处理,以适应多变且不确定的竞争环境」。也就是说,信息网络下的虚拟组织是一种强调核心专长与信息分享的组织型态。

至于关系网络则是 :以交换的观点,认为组织生存在开放系统下,与外界有输入及输出接口,所以形成彼此的网络关联,可能是基于资源的依赖、交易成本的经济考虑或是策略联盟的竞争优势。对网络合作关系之决定因素作研究,提出六个主要命题 :命题一 :交易成本的衡量是网络合作关系的首要决定因素。命题二 :企业组织特性不同,造成网络合作关系的决定因素不同 ;企业规模愈小,愈倾向采取竞争导向、资源导向的网络合作关系 ;企业规模大,愈倾向采取效率导向的网络合作关系 ;企业成立时间愈短,愈倾向采取竞争导向、资源导向的网络合作关系 ;企业成立时间愈长,愈倾向采取效率导向的网络合作关系。命题三 :企业扩张动机不同,造成网络合作关系的决定因素不同 ;企业扩张动机愈重视快速成长,愈倾向采取竞争导向的网络合作关系 ;企业扩张动机重视稳健发展,愈倾向采取效率导向的网络合作关系 ;企业扩张动机愈重视多元发展,愈倾向采取资源导向的网络合作关系。命题四 :企业开放程度不同,造成网络合作关系的决定因素不同 ;企业开放程度愈大,愈倾向采取资源导向的网络合作关系 ;企业开放程度愈小者,愈倾向采取效率导向的网络合作关系 ;企业开放程度愈特定,愈倾向采取竞争导向之网络合作关系。命题五 :产品市场特性不同,造成网络合作关系之决定因素不同 ;产品愈具独创性,愈倾向采取效率导向的网络合作关系 ;产品愈具企划性,愈倾向采取资源导向的网络合作关系 ;产品愈具信息传播主导性,愈倾向采取竞争导向的网络合作关系。命题六 :人际关系强若不同,造成网络合作关系之决定因素不同 ;人际关系愈弱,愈倾向采取效率导向的网络合作关系 ;人际关系愈强,愈倾向采取资源导向与竞争导向的网络合作关系(注6)。由此可知,人际网络或社会网络也应该放进广义的关系网络当中,才能有效达成组织目标,强化成员彼此间的合作关系,这一点是唐校庆和张正明也认同的,而网络化的优点则可能有 :(1)获取资源、(2)效率提升、(3)风险承担、(4)成本降低、(5)控制权力、(6)竞争优势等。

然而在检视了唐校庆和张正明对虚拟组织的小节探讨之后,两人因站在组织协调与资源整合的角度,而提出应该采取(1)市场控制、(2)产出控制、(3)官僚控制、(4)文化控制等四个控制的焦点,以确保组织任务与目标能够成功达成,笔者则认为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第一,控制是属于传统科学管理为了掌握生产流程而设计的一套活动,是否适合应用在「知识」时代的动态虚拟组织仍有疑虑 ;第二,信息科技,特别是网络化的科技,强调的是合作、分享的过程,如果过于紧抓控制权力,是无法让随着环境应变的弹性做法发挥效益的 ;第三,系统观的组织理论已经受到混沌、去中心的后现代组织理论影响,控制的集权式机制将无法抵挡松散的分权式结构。以上的呈述当然不是否定控制在企业管理上的重要性,也不代表控制从此应该遭到淘汰,只是试图借机厘清相关的概念,使得企业在选择则策略时,能够有更灵活的观点。

虚拟组织管理论文 篇11

合作博弈模拟决策者之间的交互。将网格服务提供者看作是决策者, 用Myerson的合作结构体作为合作联盟的基础, 把虚拟组织联盟模型化为合作联盟问题。这样就能利用合作博弈模型来研究、分析虚拟组织的形成。

基于模型提出一个资源管理系统——虚拟组织联盟管理器。它不仅可以跨网格复制, 允许用户、服务提供者同本地的副本交互;而且还管理着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信息交换, 便于有效形成虚拟组织联盟进而选择一个虚拟组织来完成程序的执行。

1 虚拟组织形成

基于列表调度方法, 设计了一个启发学习法。它假设联盟的整个成本最小, 就使服务提供者的收益最大。用启发学习法计算出给定合作联盟S的最低成本, 从而得到最低成本映射关系。

算法1 (最小成本算法) 。

在以上算法中, 针对合作联盟S中的服务提供者, 用完全多项式时间G A P算法来计算 (1+ε) , 0<ε<1。若假定P是成本范围, d是时间范围, 那么针对合作联盟S计算映射πS, 要满足以下条件。

计算的结果, 映射将在截止期限和支付的 (1+ε) 倍之内。最小成本算法用一个简单的启发学习法找到了最低成本映射关系。启发学习法的原理如下:在所有未分配任务中, 若任务是最低成本分配, 且分配不导致G超过截止期限, 则任务被安排给。对每个任务Ti, i=1, 2, …, n, 存在一个优先队列TQi, 对任意i和j, 按非递减成本来排序元组。

由最小成本算法确定的映射πs可能会使某些服务提供者得不到任务。可以将这些服务提供者从合作联盟中删除, 不会影响映射或成本, 相反会增加合作联盟中活动成员的收益。

2联盟管理器框架

利用上述合作联盟模型, 可以形成虚拟组织联盟, 我们还提出了一个资源管理系统——虚拟组织联盟管理器。虚拟组织联盟管理器作为一个网格中间件, 用来管理用户和服务提供者的程序和资源, 并负责调度资源来完成程序。它不仅被网格实现支持, 还可以跨网格系统进行复制, 允许用户和服务提供者跟本地拷贝进行交互。

对于G`h, h=1, 2, …, k, 为了选择他的首选虚拟组织, 在2 k个可能的合作联盟中, 他必须通过映射计算来确定每个合作联盟的值。这些计算不仅耗时, 而且还耗费成本, 但却得不到回报。因此, 服务提供者需要用启发学习法来缩短计算时间以增加收益。这就导致服务提供者之间不可能共享算法。但对一个服务提供者来说, 把自己的首选虚拟组织和关联映射公开, 是非常有利的。这样, 该虚拟组织中的其他成员就可方便、快速地估算是否该联盟也是自己的首选联盟。

没有好办法能让服务提供者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内确定他的首选虚拟组织。但仍然有两种方法可采用: (1) 通过检查包含很少 (小于k) 服务提供者的所有可能的虚拟组织, 可以计算出服务提供者的首选虚拟组织; (2) 先随机产生一个虚拟组织, 然后把服务提供者作为它的一个成员来计算。

每个服务提供者都会把他的首选虚拟组织和映射信息传给虚拟组织联盟管理器, 然后被公开给其他人。一旦两个服务提供者都同意时, 链接就建立。链接形成后, 联盟管理器就得到满足条件的虚拟组织集合, 其中值为0的虚拟组织将被删除。最后, 联盟管理器从剩下的虚拟组织集合中随机选择一个来完成程序。下面描述了虚拟组织形成过程中的协议。

协议1 (虚拟组织形成过程) 。

阶段1:初始化。

(1) 服务提供者通知联盟管理器, 准备就绪。

(2) 用户提交程序给联盟管理器。

(3) 联盟管理器通知服务提供者, 有程序等待执行。

阶段2:提交。

(1) 对未处理的程序, 服务提供者G估算成本和时间。

阶段3:虚拟组织形成。

(1) 联盟管理器分派成本和时间集合给那些已提交的服务提供者:

(2) 联盟管理器公开一个随机的排序规则。

(3) 服务提供者执行逆序归纳法, 计算策略组合。

(4) 联盟管理器逐个通过排序规则, 在每个链接上, 联盟管理器把当前虚拟组织形成的状态通知给跟链接关联的服务提供者, 这样服务提供者就可声明是接受或拒绝该链接。当两个服务提供者都接受时, 链接就形成。

(5) 虚拟组织的集合被确定。

(6) 联盟管理器删除那些值为0的虚拟组织。

(7) 联盟管理器从剩余的虚拟组织集合中随机选择一个虚拟组织S。

(8) 虚拟组织S来执行该程序。

3 结语

本文为自治的网格服务提供者之间形成虚拟组织提出了一个模型, 并描述了虚拟组织形成的过程。最后, 提出了一个管理虚拟组织联盟的资源管理系统——虚拟组织联盟管理器。

摘要:网格计算中, 需要资源组合起来执行程序。网格服务提供者作为计算资源的拥有者, 必须形成虚拟组织才能提供组合资源。虚拟组织中的每个服务提供者都想最大化自身的利益, 网格服务提供者之间的资源组合可看作是博弈论中的合作联盟问题。基于博弈论中的合作结构体, 提出了一种框架来模型化合作联盟问题。利用这种框架设计出一种资源管理系统, 来支持网格服务提供者之间虚拟组织的形成。

上一篇:合作学习的思考下一篇:服饰图案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