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的思考

2024-06-09

合作学习的思考(通用12篇)

合作学习的思考 篇1

合作学习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 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促进学生智力品质的发展。它作为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也逐渐走入了课堂教学中, 并扮演着不寻常的角色。然而, 调查数据显示,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合作有80%以上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只是以学习目标的形式存在, 使其失去了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强大功能, 甚至于走入了合作学习的误区。

一、合作学习的误区分析

(一) 为合作而合作, 让合作失去了本质

合作的本质是“以人为本”, 让不同的人在合作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然而, 当前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徒有其形, 完全偏离了合作的本质。如有位教师为了在课堂中设计一个合作环节费尽了心思。在试教环节, 一位老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这堂课中为什么要组织小组合作?不合作会不会影响教学效果?”该教师是这样回答的:“现在不管什么级别的公开课都有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 如果我没有这个环节, 别人会不会说我新课程的理念落实不到位呢?”这个回答引起了笔者的思考。我们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仅仅是为了让别人看到在实践新课程的理念吗?这种为了合作而开展的合作学习真的有效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开展了一次教研活动, 收集了许多名师的课堂教学录像进行分析, 有90%以上的课堂教学中都有合作学习。但我们对此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发现他们所选择的学习内容本身就适合用小组合作进行学习, 而反观我们的研讨课, 基本上没有合作的必要, 我们的合作只是一种目的, 而不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二) 机械操作性合作, 让合作失去意义

有了上述经验, 我们对莲都区的一些公开课进行了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分析, 结果也不容乐观。在这些公开课上, 上课教师无一例外都选择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与名师相比, 这些合作有很大一部分都比较牵强。比如, 在“圆锥的体积”这堂公开课上, 教师采用了四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给每组学生准备了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 (北师大教材配套学具) , 一杯水。合作的要求是让学生探究圆柱的体积和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合作”在教师故作惊讶的表情中很快就结束了, 并得出了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在这个小组合作的过程中, 每组只有一人动手在操作, 另外三个人只是合格的观众 (因为有很多教师在听课) 。在这次合作学习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比如, 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材料单一, 缺乏选择性, 整个合作过程都是在教师的预设中进行, 学生的合作只是一个纯粹的操作过程, 使合作失去了意义。

(三) 漫无目的合作, 让合作失去了价值

当合作学习成为常见的学习方式进入课堂之后, 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教师指导的缺失, 使得合作漫无目的, 很难凸显合作学习的价值。比如, 在上“体积与容积”一课时, 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合作环节:“通过合作学习认识容积。”在合作前教师只要求四人小组合作, 由于教师合作学习指导的缺失, 课堂场面挺热闹, 可实质上小组合作只是空摆设, 没有真正做到小组交流与合作, 让合作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这样的课例真是举不胜举, 由于观念更新的速率超越了教师培训的速度, 许多教师走入了合作学习的误区, 使得“合作学习”这一高效的学习方式成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一种摆设, 甚至成了一种累赘。

二、合作学习有效性思考

基于上述分析, 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我们创立了“动态分组, 合作学习”的模式。“动态分组, 合作学习”是在教师有意识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合作的一种新型的合作学习模式, 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合作学习组织形式单一、学习小组人员配置不合理等弊端, 拓宽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其基本操作程序如下:

“动态分组, 合作学习”, 首先, 建立在合作是学生自身的需求, 这样的合作才有意义;其次,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 让合作更具创造性;第三, 让孩子体验合作带来的成功, 产生愉快的情绪;第四, 利用成功的情绪体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最后, 在学习兴趣的支撑下寻找新的“学习需求”, 主动进入新一轮的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越走越远, 体验合作带来的乐趣, 凸显合作学习的价值优势, 从本质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 培养合作的能力, 让合作成为习惯

“动态分组, 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习小组组长为核心、小组成员为主体的学习理念。小学生受知识水平、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 不可能在短期内呈现“动态分组”交互自如的自主学习状态。合作初期, 教师的主导作用非常关键, 首先, 我们不仅要将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看待, 更要将合作学习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来落实;其次, 要长期坚持, 逐步教会学生如何根据学习目标进行动态分组、如何分工合作、如何互助、如何交流反馈等“动态分组, 合作学习”的方法及策略;第三, 着重开展学习小组组长的选拔与培训, 让这批学生成为合作学习的核心力量;第四, 教师还要分析全班学生的特点及特长, 引导学生在动态分组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最后, 通过合作学习的不断深入, 让大家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二) 挖掘合作的需求, 让合作更有价值

为了避免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无序泛滥, 首先, 教师要读懂教材, 选择的内容要有合作的必要性;其次, 要充分了解学生, 找准学生的起点, 根据学生的知识起点精设问题, 根据学生的心理起点安排合作;再次, 问题设计不能过细, 只有开放性的大问题, 才能激起学生合作的欲望;最后, 合作学习的次数不宜过多, 课堂只有短短的40分钟, 只有合理组织, 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更有价值。

在具体情境中引发合作的需求, 是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可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有了探究的兴趣才会有合作的需求。例如, 在教学“可能性大小”时, 笔者提出一个问题“抛硬币游戏中, 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真的一样吗?”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适时引导学生要用事实说话, 提出只有大样本的数据才有说服力。此时, 孩子在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需求中寻求合作, 大大激发了他们主动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三) 明确合作的目标, 让合作富有创造

教学目标是动态分组的指针, 也是对整节课评价的标准。合作学习小组是一个小小的团队, 小组内部个人利益和小组的集体利益高度统一, 只要目标定位准确, 就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为了达成这一共同目标, 学生在合作中就能自觉地尊重他人, 养成倾听的习惯;欣赏他人, 养成主动观察的习惯;学会分享, 在互助互学中提升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合作学习特别强调人际交往技能的养成, 并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目标予以遵循和追求。所谓合作技能目标, 是指组内交流与组外沟通。为了达成这一目标, 组内成员必须要通过分工合作、资源共享、角色轮换等形式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和依赖关系。

(四) 体验成功的喜悦, 让合作促进兴趣

“动态分组, 合作学习”把个体的竞争转化为团队之间的竞争, 以小组合作的成果作为给予奖励或认可的依据, 形成了“精诚合作, 公开竞争”的新格局。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 在“动态分组, 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 可以充分激活学生的多种感官, 增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 大大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合作学习的过程, 就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 为了取得共同的成功取长补短。小组成员在实践中不断总结, 提高了自身的组织能力和探究能力, 合作精神得到培养, 健康心理得以发展。在小组合作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保证, 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加入探究学习的行列, 共同感受成功的满足、胜利的喜悦。

“动态分组, 合作学习”以动态分组的形式做到学习资源的优势互补。以问题解决引起合作的需求, 以团队目标引导有效合作, 以成功体验激起合作的兴趣, 有效地激活了师生的创造激情, 营造了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引领师生走出“合作学习”的误区, 彰显“动态分组, 合作学习”的魅力。

合作学习的思考 篇2

唐 超

【摘要】新课改从有效教学到高效课堂,新的理念,新的方法焕发着蓬勃生机,原有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合作学习方式。但在实践中由于对高效课堂所倡导的理念理解不到位,以至于很多教师产生了认识上的模糊和困惑、矛盾与冲突,继而引发了教学实践行为上的偏差,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绝对化的做法。如何在有效的基础上做到高效合作,有效的情景预设,优化合作过程,正确的评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高效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与思考 正 文: 新课改从有效教学到高效课堂,新的理念,新的方法焕发着蓬勃生机,我们的课堂在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示的同时,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也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合作学习方式。在高效课堂理念的指导下,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要求三五个学生围成一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整个课堂都要“活”起来,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在实践操作中,在肯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如:课堂由自主学习转为合作学习时,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课堂上呈现出一片“朝气蓬勃”、“热热闹闹”的景象:学生忙于肆无忌惮地交流,小组忙于旁若无人地讨论,教师忙于在各小组间转悠,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成了旁观者,有的组甚至大家都干坐着,把时间白白地浪费掉了;有的小组的学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

这其中的原因,是一些老师对高效课堂的理念理解不到位,以至于产生了认识上的模糊和困惑、矛盾与冲突,继而引发了教学实践行为上的偏差,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绝对化的做法。殊不知大量的小组活动,使学生沉浸于活动之中,对外物的刺激变得麻木,它让我们失去了倾听的空间,也丧失了反思的品质,其结果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效率下降、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有时看是活泼热闹的课堂,最终连有效都难以达到,更别说高效。长此以往,学生对合作也就失去了信心,老师也对合作学习的合作苦于乏术。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以上问题,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一、有效的情景预设,激发学生合作兴趣

合作式学习也称为“问题导向式”学习,“问题”往往被视为合作式学习的核心。既然合作式学习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那么教师就要巧妙地把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问题的确立对学生学习整个过程起导向作用。它能使学生明确合作目标,引导思维方向,诱发合作欲望,产生思维动力。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的材料,创设出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例如教学《法律为序强有力》一课时,在进行法律的作用时交流前,教师可先出示一个案例,通过案例引导、设问。使学生生成问题,从而产生了合作欲望。教师趁机提出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二、优化合作过程,提高学生合作实效

合作学习做为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学生合作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对不同见解进行综合、归纳,提出正确的思想观点。同时,对讨论中积极发言的学生给予肯定,对有独特见解的学生予以表扬,对讨论表现出来的典型思路给予评议,启发学生正确的思考问题,提高分析判断解决问题能力。那么如何更好地优化合作的过程呢?笔者认为:

首先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三是小组成员就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其次小组成员要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因此,在小组内应做好具体的分工,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成员有序地开展活动,教师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再次培养学生民主、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内容不但要自我解读、自我理解,而且要学会表述、学会倾听、学会询问、学会赞扬、学会支持、学会说服和学会采纳等,这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合作互助意识和较高的学习与交往的合作技能。否则缺乏必要的合作技巧,就无法有效地合作学习。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倾听行为的培养。指导学生专心听别人发言,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学会思考,尊重别人的发言。培养学生先准备后发言的习惯,要求学生在发言前认真思考,能够围绕中心规范有条理地表述。同时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求助和帮助行为,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要向同学请教,学会对别人的意见表示支持,并能进一步扩充,向别人提供热情、耐心、有价值的帮助。

最后交流合作成果,体验成功乐趣。学生经过合作,获得了合作性的学习成果,并希望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也希望在开展合作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听取教师和同学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成果。因此,教师要在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和互相质疑等办法开展成果交流活动,师也可以以学生的身份平等地参与讨论。

三、及时正确评价,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合作性学习是学生自已动脑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合作结论不可能是统一标准的,因此,教师点评不能用整齐划一的对或错来评判,应对学生具体结论作具体分析,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点评应以激励为主,即使学生有点滴成功,微小进步,也应得到表扬和肯定,使学生体会到合作成功的乐趣。

重视个人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评价在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运用适当的评价能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对在合作展示中每位学生、每个小组的发言尽可能给予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合作展示交流的快乐。

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小组合作表现”进行评价,即对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小组成员分工的合理性、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小组成员的合作态度等进行评价,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进行充分的肯定。

总之,高效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把握合理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间的知识、态度、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体现新课标“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学生的合作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做人,学会学习,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对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形成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加强研究、努力探索适合政治课高效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不断健全和完善课堂教学。

“合作学习”的误区及思考 篇3

一、合作学习的误区分析

(一)为合作而合作,让合作失去了本质

合作的本质是“以人为本”,让不同的人在合作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然而,当前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徒有其形,完全偏离了合作的本质。如有位教师为了在课堂中设计一个合作环节费尽了心思。在试教环节,一位老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这堂课中为什么要组织小组合作?不合作会不会影响教学效果?” 该教师是这样回答的:“现在不管什么级别的公开课都有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如果我没有这个环节,别人会不会说我新课程的理念落实不到位呢?”这个回答引起了笔者的思考。我们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仅仅是为了让别人看到在实践新课程的理念吗?这种为了合作而开展的合作学习真的有效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开展了一次教研活动,收集了许多名师的课堂教学录像进行分析,有90%以上的课堂教学中都有合作学习。但我们对此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发现他们所选择的学习内容本身就适合用小组合作进行学习,而反观我们的研讨课,基本上没有合作的必要,我们的合作只是一种目的,而不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二)机械操作性合作,让合作失去意义

有了上述经验,我们对莲都区的一些公开课进行了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分析,结果也不容乐观。在这些公开课上,上课教师无一例外都选择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与名师相比,这些合作有很大一部分都比较牵强。比如,在“圆锥的体积”这堂公开课上,教师采用了四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给每组学生准备了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北师大教材配套学具),一杯水。合作的要求是让学生探究圆柱的体积和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合作”在教师故作惊讶的表情中很快就结束了,并得出了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在这个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每组只有一人动手在操作,另外三个人只是合格的观众(因为有很多教师在听课)。在这次合作学习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材料单一,缺乏选择性,整个合作过程都是在教师的预设中进行,学生的合作只是一个纯粹的操作过程,使合作失去了意义。

(三)漫无目的合作,让合作失去了价值

当合作学习成为常见的学习方式进入课堂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教师指导的缺失,使得合作漫无目的,很难凸显合作学习的价值。比如,在上“体积与容积”一课时,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合作环节:“通过合作学习认识容积。”在合作前教师只要求四人小组合作,由于教师合作学习指导的缺失,课堂场面挺热闹,可实质上小组合作只是空摆设,没有真正做到小组交流与合作,让合作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这样的课例真是举不胜举,由于观念更新的速率超越了教师培训的速度,许多教师走入了合作学习的误区,使得“合作学习”这一高效的学习方式成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一种摆设,甚至成了一种累赘。

二、合作学习有效性思考

基于上述分析,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们创立了“动态分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动态分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师有意识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合作的一种新型的合作学习模式,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合作学习组织形式单一、学习小组人员配置不合理等弊端,拓宽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其基本操作程序如下:

“动态分组,合作学习”,首先,建立在合作是学生自身的需求,这样的合作才有意义;其次,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让合作更具创造性;第三,让孩子体验合作带来的成功,产生愉快的情绪;第四,利用成功的情绪体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最后,在学习兴趣的支撑下寻找新的“学习需求”,主动进入新一轮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越走越远,体验合作带来的乐趣,凸显合作学习的价值优势,从本质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培养合作的能力,让合作成为习惯

“动态分组,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习小组组长为核心、小组成员为主体的学习理念。小学生受知识水平、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不可能在短期内呈现“动态分组”交互自如的自主学习状态。合作初期,教师的主导作用非常关键,首先,我们不仅要将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看待,更要将合作学习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来落实;其次,要长期坚持,逐步教会学生如何根据学习目标进行动态分组、如何分工合作、如何互助、如何交流反馈等“动态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及策略;第三,着重开展学习小组组长的选拔与培训,让这批学生成为合作学习的核心力量;第四,教师还要分析全班学生的特点及特长,引导学生在动态分组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最后,通过合作学习的不断深入,让大家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二)挖掘合作的需求,让合作更有价值

为了避免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无序泛滥,首先,教师要读懂教材,选择的内容要有合作的必要性;其次,要充分了解学生,找准学生的起点,根据学生的知识起点精设问题,根据学生的心理起点安排合作;再次,问题设计不能过细,只有开放性的大问题,才能激起学生合作的欲望;最后,合作学习的次数不宜过多,课堂只有短短的40分钟,只有合理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更有价值。

在具体情境中引发合作的需求,是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可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有了探究的兴趣才会有合作的需求。例如,在教学“可能性大小”时,笔者提出一个问题“抛硬币游戏中,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真的一样吗?”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适时引导学生要用事实说话,提出只有大样本的数据才有说服力。此时,孩子在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需求中寻求合作,大大激发了他们主动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三)明确合作的目标,让合作富有创造

教学目标是动态分组的指针,也是对整节课评价的标准。合作学习小组是一个小小的团队,小组内部个人利益和小组的集体利益高度统一,只要目标定位准确,就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为了达成这一共同目标,学生在合作中就能自觉地尊重他人,养成倾听的习惯;欣赏他人,养成主动观察的习惯;学会分享,在互助互学中提升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合作学习特别强调人际交往技能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目标予以遵循和追求。所谓合作技能目标,是指组内交流与组外沟通。为了达成这一目标,组内成员必须要通过分工合作、资源共享、角色轮换等形式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和依赖关系。

(四)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合作促进兴趣

“动态分组,合作学习”把个体的竞争转化为团队之间的竞争,以小组合作的成果作为给予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精诚合作,公开竞争”的新格局。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动态分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可以充分激活学生的多种感官,增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大大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合作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为了取得共同的成功取长补短。小组成员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了自身的组织能力和探究能力,合作精神得到培养,健康心理得以发展。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保证,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加入探究学习的行列,共同感受成功的满足、胜利的喜悦。

“动态分组,合作学习”以动态分组的形式做到学习资源的优势互补。以问题解决引起合作的需求,以团队目标引导有效合作,以成功体验激起合作的兴趣,有效地激活了师生的创造激情,营造了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引领师生走出“合作学习”的误区,彰显“动态分组,合作学习”的魅力。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人民路小学 323000

合作学习的思考与探索 篇4

一、合作学习要以独立思考为前提

教学中有一个较普遍的现象, 就是教师一提出问题或有学生提出问题, 就会马上安排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根本来不及独立思考.这样, 怎能进行有效地交流呢?形式上的热闹, 只能证明学习方式在变, 但根本没有成效可言.要想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合作学习, 必须:

(一) 要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讨论必须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在提出问题后, 不要急于组织或要求学生讨论, 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 等学生各自有了不同的见解之后再参与讨论, 这样的合作交流才能提升人的能力, 才能形成集体的智慧, 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如教授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 可先让学生根据手中的学具独立自主地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再开展合作学习, 集个人智慧为集体学习的资源.于是就出现了“用直尺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相乘求出面积”, “用剪刀从角的顶点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 再拼成一个长方形, 量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 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即是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些意想不到的学习资源.如果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形成个体的思想与认识, 那么在合作学习中就只能充当观众和听众, 合作学习就会失去应有的效用.

(二)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

合作不是一种被动接受, 而是一种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相互提升.合作以独立为基础, 即从合作中独立听取、独立思考、评价、独立完善自我, 而不是盲目顺从.如教授“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除法 (除数不能整除被除数的最高位数) ”时, 让每名学生准备4捆 (每捆10根) 零2根学具小棒, 把这些小棒平均分成3份, 看每份是几根小棒.学生经过独立思考, 竞相在小组内表达自己的见解:“先分整捆的, 把4捆平均分成3份, 每份先分得1捆, 剩下的1捆拆开和2根合起来是12根, 再平均分成3份, 每份又分得4根, 所以每份是14根”这样, 在合作交流中, 同学们情绪高昂, 思维活跃, 各自在表达自己独特见解的同时, 也同样在完善、提升自己的认识.

二、合作学习要以“共同成长”为目的

在传统的教学中, 以教师为中心, 师生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由于学生自身的独特性, 在合作中稍有不慎, 仍会重蹈与传统教学模式雷同的以“优生”为中心的“单边活动”.这样, 根本无法达到师生互动, 共同成长的合作目的.要实现这一目的, 要:

(一) 表达和倾听并重

在课堂上, 我们不难发现, 教师一宣布让小组讨论, 学生就“千姿百态”:有的思维敏捷, 语言表达能力强, 便霸占“讲坛”;有的反应较慢, 又不善言谈, 甘做“录音机”;有的交头接耳, 东张西望, 根本是在“自得其乐”.这样的合作到底会有几分“含金量”?因此,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留给每一名同学表达自己意见的时间与机会, 还要根据学习小组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指导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 碰撞和沟通同行

如果讨论中出现“争执不下”的沟通技巧, 如评判对事不对人, 不要急于对别人的观点下定论, 要多思考和交流, 要以理服人, 不要以势压人, 要去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要多做换位思考, 要尊重事实, 达成共识.

(三) 共享与共创相伴

要引导学生形成资源共享的意识, 愿意分享彼此的思想、知识、情感和智慧.合作学习时, 要引导学生相互启迪、相互汲取, 通过整合彼此的精华, 启迪智慧, 从而产生新思想, 萌生新智慧, 达到共创之目的.

三、师生合作是合作学习的发展

教师的新角色, 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也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一) 角色重新定位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不应是旁观者, 更不要作局外人.教师应该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教师作为合作者必须深入到各个小组, 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 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二) 排除合作障碍

在合作学习中, 时常会出现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 这时教师就要及时点拨, 使学生尽快排除障碍, 继续与其他同学交流.如某教师教授“除法的意义”时, 合作学习“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有同学说:“这是数学上的规定.”有的说:“怎能把一个数平均分成0份呢?这多没意义啊!”还有的说:“像0÷0, 表示把0平均分成0份, 就更没有意义了!”这时, 教师便引导学生:“如果0做了除数, 像5÷0, 0÷0, 你能求出商吗?为什么?”于是学生进一步探究出:“0做除数, 要么不可能得到商, 要么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所以, 0不能做除数.”

(三) 引导深化

在合作学习的初始阶段, 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往往会停留在浅层次、表面化.比如, 教师要求学生对一个问题寻找多种解法时, 学生往往就满足于解法的数量, 而忽略了解法的类型和独特性.这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 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 不仅关注流畅性, 还关注变通性, 更关注独创性.

总之,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规范的参与和指导, 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 学生的合作才会日趋有效、完美.

摘要:只有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 以共同成长为目的, 以培养学生互尊、互助的合作意识为重点, 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 积极互动, 才能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从而取得合作学习的真实效果.

合作学习的思考 篇5

【内容提要】: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合作学习正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中,经过不断地自主、合作、交流,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从而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有效性

我尝试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科学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一、科学分组是基础

在日常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或六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因此,我们觉得科学小组的合作学习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即: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为宜;二是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互换或流动,可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提高新鲜感和合作学习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二、制定规则是保证

给学生设置问题,让他们去解决;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去思考;给学生制造悬念,让他们去探究;这样可以加大合作学习的力度。然而在科学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或者教师提供实验器材未说明目标、要求就让学生分组实验,或许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或分组实验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场面混乱;有的小组只是个别学生主宰“合作”过程;有的小组汇报积极,但未能表达小组的意见;有的小组心不在焉,一言不发。充其量是各行其是罢了,小组合作学习似乎形同虚设。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

叶圣陶先生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说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要想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制定相关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只有建立了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才能使之形成习惯[3]。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其中有一组的分工安排如下: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记录员应选责任心强、书写能力强的人,他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中心发言人应选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因为他的职责主要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通过合理调配及教师对各项任务的负责人做了一定的指导和培训,小组合作活动做到责任到人,并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协助他人。此次让每个组员的价值作用都得到了发挥,使小组合作学习变得更加有效。

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2)建立有序的合作交流的常规。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制定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规则,可以使学生在进行小组活动时愿意执行自己承诺过的规则。因为人们发现,由儿童自己制定的规则容易执行,而且执行这些规则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种负担,也不需要别人时常提醒,对于他们来讲,活动规则和活动本身就如同睡觉时要闭上眼睛一样自然。如果规则遭到破坏,他们也有大家都能理解和接受的处理办法]。

(3)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4)培养学生良好的交流习惯。.要让学生学会表达。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有自己的想法,却又不一定能够很好的表达。因此出现一些沉默的学生,他们有的是不敢表达,对自己的发言有种种顾虑,自己的发言能不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同?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和帮助,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让学生感觉到小组中的快乐,愿意与小组合作交流。

三、适当契机是关键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有的教师在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学生科学探究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等等,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收效甚微。同时,还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我们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进“最近发展区”[5]。同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千万不要为了小组合作而“小组合作”。

四、评价机制是导向

假如教师常常以“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来评价小组学习汇报中的“我认为……”、“我觉得……”、“依我之见……”,那么学生的不正确的发言方式往往由教师的不科学的评价造成的。

我们要对每个小组进行综合的考评。但在一次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而是要针对不同的课和不同的内容,要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我们的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对每一小组进行评价是: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的哪一个小组最团结合作哪一个小组最有创新,哪一小组最守纪律,让学生进行互评,并且让每一个小组进行互评,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予奖励,加星,不断激励学生不断强化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五、能力培养是根本

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有些问题往往是因为学生不善于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造成的,尤其是小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须的有效技能。这是一节四年级科学课,老师在引导学生认识了噪音对人类的影响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想办法(同时可查阅资料),帮助居住在某一环境中的某人改造环境,并为每组学生设计了一个表格,要求学生把自己小组的方法记录在表格上。学生接到任务后,马上忙开了,各自忙于上网寻找资料……本案例中,学生缺乏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曾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在我们看来,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使之形成必要的合作技能。如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等。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1、学会如何倾听。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处理好踊跃发言和虚心听取的关系。在课堂观察中可知,学生比较多的注意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而不重视同学的发言。为此,教师要逐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

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要听完整,不插嘴;二是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2、学会表达观点。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点。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思考 篇6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政治;自主合作探究;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240-01

学生合作探究式学习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倍受重视的教学手段,它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去自由的合作、探究,促进学生的有效性发展。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下面就谈谈具体做法。

一、创境设问,明确探究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如通过录像剪辑、音乐欣赏、实景拍摄、动画制作等途径提出教学目标或创设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将教学目标问题化,明确探究问题是这种教学模式的操作起点。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因此,精选什么样的材料、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和怎样提出问题是关键。作为教学起点的材料必须是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置的问题必须能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钻研教材,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具有“导学”功能的问题。为此,通常可借助民间故事、诗词、歌赋、名言锦句、时事政治等材料设疑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上路,唤起求知热情,给学生打造好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氛围。

二、发挥主动,个性自探

政治教学中,应该逐步减少强制性和划一性,为学生思考、探究、发现、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要给予学生选择方法的自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鼓励他们运用自己觉得有效的方法学习。学生的自主探究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是传统教学长期养成的恶习;而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提倡的科学学习方式。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就会给自主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因此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探究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发展个性,培养创造

课堂上“意外”情况复杂,当学生有意无意地打乱教师的思路,跳出教师设计的问题时,教师需要的是冷静,调动自己的教学经验,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把意外事件转化为“教学资源”,我们可以把问题当作“绣球”再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解决。使意外成为课堂教学中“无法预约的精彩”。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分析能力,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讨论。最后由学生或教师作出归纳,这样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的教学不仅会给学生带来快乐,而且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使得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舞台。

例如在讲《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时,学生突然问我:“老师,你到这个学校来工作有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啊?”又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你为什么不到更好的单位去工作,比如,政府部门,法律部门,这些与你的专业也对口呀”。正好上节课我们学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于是,我告诉他们我学的是师范类,让他们用“自主择业观”的知识来分析。

四、评价激励,体验成功

评价一般侧重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一方面肯定探究的成果,另一方面将探究成果中错误的、不精练的或不全面的地方进行自我改正、改进和完善。然后再由教师就主要错误或独立见解进行讲评。通过这种展示、交流与评价,能充分肯定学生探究的成绩,修正探究中的错误,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也让他们体验到成果的喜悦。

因此,教师应做到三个“给予”:

①给予信任。要相信每个学生,鼓励他们充满自信、乐观。在教学中,我经常这样鼓励学生:“你真棒!”“别灰心,你一定行!”……这些欣赏和鼓励性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②给予宽容。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这样,既训练了他们的思维,又维护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③给与微笑。法国作家雨果说过:“微笑,就是阳光,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对学生出色的表现给予微笑,是欣赏和激励,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心理安全感。有老师微笑的课堂,一节课就能轻松愉快度过。

语文合作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篇7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 在合作中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合作学习的特点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策略。合作学习的目的不光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 还要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交流能力。

合作学习必须在设计与实施上具备五个特征。1、分工合作。指以责任分担的方式达成合作追求的共同目的。真正有效的合作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每个学生都必须认识到工作是大家的责任, 成败是大家的荣辱;二是工作分配得当, 必须考虑每个学生的能力与经验, 做到合理安排。2、密切配合。指将工作中应在不同时间完成的各种项目分配给各个人, 让大家在完成自己的任务的同时, 要互相协调, 互相帮助, 以便发挥合作的效能;3、各自尽力。合作学习的基本原理是同心协力追求合作成功, 因为合作学习的成绩评价是以团体为单位的。如果成功, 大家都是成功者, 没有失败者, 要想成功, 团体成员必须各尽其力, 完成自己分担的工作, 并且要帮助别人;4、社会互动。合作学习的成效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作用, 即大家在态度上要互相尊重, 在认知上要集思广益, 在情感上要彼此支持;5、团体历程。指由团体活动以达成预定目标的历程。这些团体活动包括如何分工、如何监督、如何处理困难、如何维持团体中成员的关系等。

二.合作学习的实践

1、研究班集体, 进行内部分组。

研究班集体的每一个成员, 并进行内部分组是我们进行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经过调查了解, 我们必须对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知识情况, 能力状况, 情感智力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 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作出内部分组的初步人员调配。比如:一个班级有60人, 学生的知识能力的状况大致为:优秀15人左右, 一般30人左右, 较差15人左右, 为方便操作, 我们可以结合学生座位情况分为4人一组, 每组选一个优秀的学生做组长, 但必须带领一名成绩较差的同学, 一般的同学成绩可以自由结合。根据需要还可以有其他形式的分组, 这里不一一举例。然后教师对分组的目的与合作的要求作出规定。一、老师考核时以组为单位进行, 成绩是每个组员的, 失败也是每个组员的, 因此, 每组的组长要带领小组的每一位同学共同进步, 树立荣辱与共的观念;二、明确组内成员之间的关系, 你们是合作的伙伴, 是一个战壕的战友, 是兄弟姐妹的关系。以组为单位, 学习结束时, 再评选优胜组;三、学习讨论时, 必须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在本小组内先发言、交流、讨论, 这样可以给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 统一意见后, 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2、强化合作意识,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要做到这些, 就必须帮助学生树立合作的意识, 强化合作学习的训练, 教师的主导地位要降低为引导地位。因此,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现状, 教师要安排一定的教学环节, 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能起引导组织的作用, 而不能替学生解决问题, 要相信学生中的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的作用, 同时教师对这一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情况要给予及时处理。比如:在语文教学中,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打擂台”的活动, 这样就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操作过程如下:一部分学生专门对文章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 另一部分学生专门负责解答, 然后交换双方角色, 由答题的一方出题, 原来出题的一方再负责答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负责裁判, 并对出现的情况加以评点引导或进行纠正。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训练,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另外, 在写作教学中, 也可以充分进行合作学习的训练, 如在小组内进行“互批”活动, 组与组之间开展交流活动, 每组选出最好的作文在别的组传阅, 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3、打破课堂壁垒, 延伸合作范围。

大语文课堂观念已经广为人知, 事实上生活中到处都有语文知识的存在, 到处都有语文知识的应用, 到处都有同学们暂时还未掌握的语文知识。成功的语文教师总是将语文课堂的“围墙”拆掉, 发动学生去收集资料, 去体验语文知识的存在。而这一切, 让单个学生去做, 可能遇到的困难就比较多, 产生的效果也比较差, 此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做, 互相合作, 互相帮助, 产生的效果就会好一些。比如有一单元是关于“新闻”的训练, 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出去调查采访, 从中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近, 全球“金融危机”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它离我们有多远?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什么影响?你对这个事件了解多少?你有什么看法?诸如此类问题, 可以指导学生收集这一方面的资料, 然后在小组交流, 并写点关于这方面的文章, 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4、改革评价体系, 调动学生合作动机。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更是为了检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改善课程设计, 完善教学过程,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 语文合作学习的评价必须做到以下几个转变: (1) 由个体的评价转向集体的评价。合作是以组为单位进行的, 组里的每个成员都是在组长的分工下进行活动的, 因此, 我们评价时应该以组为单位进行, 应该强调集体的作用, 淡化个人作用, 加强对团队精神, 合作意识, 合作能力, 整体效果方面的评价。 (2) 由终结性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教师在评价时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 而不是只看到眼前的成绩, 应该把评价对象的过去, 现在进行比较, 找出他们哪些地方在进步, 哪些地方在退步, 并指出努力的方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观察, 做好记录, 引导学生注重学习的过程, 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淡化“成绩观念”。 (3) 由知识的评价转向能力的评价。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 而能力的形成才是我们的目的。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情况下, 我们要转变观念, 要从传统的重视知识评价转向重视能力的评价, 如:口语交际的能力, 合作交流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技能, 与人相处的能力, 在这些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这样有利于一个优良的集体快速形成。

5、丰富合作形式,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最新的课程理论认为:合作能够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变的更好。合作的形式对于合作的效果来说, 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学生的能力水平是处于变化状态之中的, 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此, 为了发挥最好的合作效果, 合作的形式一定要做到多样化, 层次化, 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合作的主观能动性。 (1) 多样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讨论、竞赛、采访、调查等多种形式进行合作学习的训练, 同时除了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 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之间进行合作; (2) 层次化:教师可以根据训练内容或者学生的能力水平划分不同的层次来进行合作的训练。如:可以组织大组合作, 小组合作, 同桌合作, 师生合作, “好差”合作等。通过丰富合作的形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合作的“小组”里面来, 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关于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思考 篇8

虽然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论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还只是停留在面上, 对合作学习的原理和理论基 础的了解并不深入, 这就导致了教师在使用合作学习进行教学时徒具其形, 只是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加入 了简单的小组讨论, 其教学目标、评价内容并没有发生转变, 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模仿必将使合作学习的实 施走入误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学习、了解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基本理念和评价体系, 掌握其精神 内涵, 真正做到"形神兼具", 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教育功能.

此外, 虽然合作学习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 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而 且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小组协作能力, 开拓思路、启发思维.可是由于教学压力和自身条件的影 响, 合作学习很少被教师数学课堂上采用.合作性教学是新课程观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它能有效地促 进学生智与情的和谐发展, 但一个好的教学方式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发挥出它蓬勃的生命力.为此, 教师必 须冲出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樊篱, 摆脱重教轻学的旧辙, 顺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 转变教学理念, 从 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 在数学课堂上适时适度地采用合作性教学,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二、合作学习是提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的一条有效途径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 强调在重视并落实好认知目标的同时, 也要关 注情感因素的发展.情感与态度目标虽然已被纳入数学课程标准, 并给予了明确的表述, 但在实践中, 情 感目标并没有被放到与认知目标同等重要的地位.数学学科虽然在中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数学是理 性学科, 不像人文学科那样含有明显的情感因素, 那么如何才能在数学学科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情 感呢?合作性教学实验的结果说明合作学习可以显著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认 知和情感协同发展的平台.合作学习课堂营造了一个民主和谐的气氛, 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帮互助、 互相协作的开放式的学习群体空间, 为学生提供了可以自由学习、主动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为学生创造了 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 学生在小组中可以各抒己见、各展所长、各尽其能, 把原本沉闷、缺乏生机的数学 课堂变成一个生机勃勃的学习论坛.通过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给每个学生成 功的机会,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使学生乐学、爱学、好学, 正是合作学习的精神所在.

三、实施合作性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注重中学生情感领域的发展, 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而合作性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 径.数学教师身处教学改革的第一线, 是开展数学教学工作的核心力量, 要保障合作性教学的顺利开展, 除了要求教师有一般的教学技能以外, 还有更高要求.

(一) 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 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 而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已有知识 经验出发, 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学生间的合作, 就能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 从 而对新知识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因此, 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认知对象的不同, 创设适宜学生 探究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的状态, 以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 从而使 学生产生出期盼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 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注入活力.此外, 数学学科中对于一些规律性 强、涵盖面广、迁移和应用范围大的定理、公式和数学思想的教学都可以用于设计合作情境的素材.比如 , 在"图形与证明"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涉及到大量的图形操作 (图形的变换、几何体的制作等) ;代数中因 式分解公式的推导;可能性大小的摸球实验等, 都可以在小组中创设动手操作的实验情境, 让学生剪一剪 、拼一拼、摸一摸, 既破解了由教师独自讲解的单一、枯燥, 又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激发出 强烈的数学学习热情, 在丰富的活动中主动建构获得的知识也会更加深刻.

(二) 指导组间合作交流的技巧

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与思考 篇9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有细致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它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 为学生创设了民主、平等、互帮互学的学习氛围, 从而进一步完善学生健康的人格, 使学生人人参与, 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 使小组成员间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相互激励、相互促进,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因此,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也是新课标的需要。

下面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 谈谈自己在指导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一些做法和一些思考。

一、科学地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 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类别的学生进行分组, 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 组间竞争, 让每一位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激发出兴趣, 增强其信心, 从而不断提高自我。在合作中, 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 目标明确, 让每一位学生都担任一定的角色。例如: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 孩子们相约带来了玩具、礼物、文具、书等, 教室里开张了几个小商店:有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教室里热火朝天, 但秩序井然, 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 如果不分组, 如果不分角色, 全班一起做这样的游戏, 那么场面太乱、达不到效果。而运用了合作小组的学习方法, 教学上轻松了, 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大增了, 掌握的也容易了。

二、以小组集体的学习效果, 作为评价的依据

以往教学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 热衷于分数排队。排名次这种竞争性评价有其局限性, 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甚至挫伤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 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 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依据, 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 转向大家合作达标, 这样会让大多数学生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特别是原来一些得不到表扬的学生, 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树立了学习的信心, 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学习积极性日益高涨, 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更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 从而达到培养教育全体的学生, 而不是少数类子生, 避免了班级的两极分化。

三、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并做出指导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 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合作的是否有效, 同教师的参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 教师不应袖手旁观, 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 在组间巡视, 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 对各个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必要时可进行有效的指导, 比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 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及时点拨, 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总结, 对开展顺利的小组予以表扬。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指导, 就能避免“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 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 交流才更有效, 理解才更持久。

四、小组合作学习应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但并不是万能的, 还应与其他的学习方式有机结合, 特别是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 才会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果。因此, 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 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实效性。例如:教学量角器量角时, 先自主探索怎样量出角的大小, 观察量角器自己先试试怎样度量, 后在小组里说说是怎样量的。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困扰着我们。比如学生的两极分化怎样处理, 什么时候合作交流最佳, 是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合作学习, 怎样使学生不带情绪的随机组合等等, 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研究。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 随着我们意识的不断提高, 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 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从而能更好地理解新课改, 实践新课改,

参考文献

[1]《江苏教育》.2006年第3期.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版.

对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思考 篇10

一、考虑适合的问题情境

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任务最好是团体性任务,任务所要求的资源最好是单个学习者不可能全部具有的,离开与他人的合作交流,凭个人很难实现的任务目标”。

例如,一些数学建模问题就是比较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数学建模可以采用课题组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引导和组织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分工合作、交流讨论、寻求帮助。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和参谋。而在中职数学教材基础模块中也提到了类似的例子,如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解析、数列在利息计算中的应用等。再比如一些关于数学规律的探索性问题,我认为也比较适合用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多让学生去观察、发现问题,寻找规律。当然,这个过程学生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去实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相互启发、质疑、争论和评价,并经历从发现不成熟规律到最终获得准确的规律的探索过程。教师应把“发现过程中的数学”这一学习目标交给学生,使学生学会用探究的科学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如中职数学教材基础模块中有关三角函数的周期性与奇偶性、单调性的数形结合,类似潮汐现象与三角函数结合的数学模型在码头建设中的应用等,都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素材。

二、重视学生合作技能的培养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搜集资料、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评价等,因为这些技能不仅对于学生合作学习的成功来说是最基本的,而且对于让其在现实生活中实现成功来说也是最基本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能够有计划地通过媒体、书籍、网络,甚至家长、教师来收集一些有利于主题的资料,能够为他人提供有用的信息和建议,清楚地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观点;能够总结资料等。同时,教师还应告诉学生要以有序礼仪的方式开展小组讨论,压低声音说话,表现出兴趣和参与的热情,要服从示意安静的信号,要鼓励其他学生参与,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并且在合适的时候分享知识。此外,在小组学习尾声,教师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展示思考过程。在评价他人思考过程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提问要具有深刻的批判性和创造性,要对事不对人。最后,教师还应把学生的不同观念加以总结和整合。

三、重视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引导与参与

首先,教师应该指导合作小组分工合作,每个角色最好能轮流让学生担任以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其次,教师要督促并鼓励学生讨论前一定要独立思考,切忌人云亦云。作为教师,他要担负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甚至应细致到每一个成员在合作学习中做了什么、是怎么做的,还要全程把握合作过程的展开和评估,随时处理并解决意外问题,以防阻碍学生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对当前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 篇11

一、流于形式,随意合作学习

例如:《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一课中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时,老师说:“今天我们来一起研究圆的面积。同学们猜一猜,圆的面积和什么面积有联系?比一比,哪小组最先探索出圆和这个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拿出材料袋,操作。”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该从何处着手?该怎样去合作探究?

有些老师提出了一个主题,立即宣布小组合作;有些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看到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于是就组织小组合作;有些教师往往不考虑是否必要,动不动就采用小组合作。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合作学习的随意性很大,整堂课貌似热热闹闹,其实是一盘散沙。

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在小组合作学习前一定要留有“空白”,让每个小组成员进行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与想法,做好合作交流的准备。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学习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交流只是信息的单向传递,收获甚微。

二、引入竞争,加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价值之一,就是将个体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锻炼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价值之二,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但是,如果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过分地强调竞争,尤其是强调速度方面的竞争,那么,非但不能实现这两个价值,还会“事”与“愿”违。

一些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因为受制于时间,怕影响了下面的教学环节,教师频频催促:“第四小组合作得最快!”“嗯,第三小组也合作好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焦灼不安,目光扫视还在合作的小组,尤其不忘给那些后进生以更多的“关注”。这时,小组内部的同学也开始不停地埋怨起来……对此,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合作学习有价值吗?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吗?”

因此说,合作学习不宜过分强调速度方面的竞争。尤其是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开始,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开始,要让学生多一些积极的体验。在时间安排上,要宽余一些,这样也有助于教师深入其中进行合作方法与技能的指导。

三、设计陷阱,制造合作学习

曾听过一节《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课。在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建立了“1平方厘米”的表象之后,为了加深对“1平方厘米”的感受,老师设计了一次活动。用手中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量量课桌面的面积。当学生拿出纸片摆放在桌上时,不由地说:“太小了!”显然,学生凭手中仅有的几张1平方厘米的纸片,不能独立地完成测量任务。不容学生思量,教师马上指令“小组同学合作一下测量”。学生们立即开始合作测量起来。

还有一节《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课,教者出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模型。

师:你能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这样的长方体吗?

生:能!(实际上每个学生课前只发了10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而摆成这样的长方体需要24个小正方体)

师:好!现在小组合作一下,摆摆看!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学生强烈地感受到合作的需要时,才能激活他的合作意识,才能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但是在这样的一些课堂里,“合作”已经成了教师的精心安排。这一环节中,学生只是做了一些简单的操作。如果是让孩子们自己产生合作的需要和愿望,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这将十分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注重结果,忽略合作过程

“注重结果”是传统教学固有的弊端,“关注过程”是新课程理念的基本特征,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多处强调:“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合作学习,更加需要关注其过程,这是因为“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在小学阶段,除了要通过合作获得学习的成果外,其本身就有要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合作精神的内在要求。因为合作的精神与能力不是天生的,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来培养。

因此,“合作学习”的方式,需要教师精心地组织,积极地引导,细心地发现,要使合作学习的过程同时成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形成合作能力的过程,而不只是为了获得预期的结果。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尤其是要关注“两极”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对于学优生,要指导他们调动每个组员的积极性,学会帮助别人,使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对于学困生,则要帮助其建立信心,鼓励他们参与到合作活动中去,指定一些适合他们完成的任务,使他们也能有所为,不至于被小组同伴搁置在一边。

总之,就小组合作学习来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广大教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作为教师我们要把学生当成主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握最佳时机,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从形式走向实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如城镇大明小学)

合作学习的思考 篇12

关键词:初中英语,合作学习,问题诊断,改进策略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下倡导的积极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活跃了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在合作开展的过程中合作形式化现象严重。如何避免合作中的不足,彰显出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提高有效度,下面以牛津英语教学实践和教学案例为例,笔者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和具体实践体会。

一、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合作学习的英语表达是cooperative learning,无论是从汉语“合作学习”还是从英语“cooperative learning”上都可以看出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以“合作”为前提、以“小组”为单位、以共同完成任务为目的的学习方式。

有效开展合作学习,可以实现“优劣互补”、“优帮差”之目的。同时,在合作中学困生和同学交流显得更加轻松,并敢于说和表达,而优生通过“讲出来”,能使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二、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弊端

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多次的听课、评课、上课发现,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亮点:学生动起来,课堂也精彩。但在精彩课堂的背后,学生动起来的大好形势下合作重形式、轻实效者居多。

合作、实践、自主成为新课改主要倡导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开展使课堂一下子活跃热闹了起来。于是,课堂就被美其名曰“改变了……培养了……提高了……构建了……”等,给课堂教学、给教师带上了冠冕堂皇的“桂冠”。

常常会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一个组是6个学生,最多有3个能参与合作,1~2人人云亦云,听优生说,马上写下来,不发表任何看法和观点,有1~2人静坐不语,“合作与我无关”的想法左右着他们,使之成为合作学习的“局外人”。小组合作没有做到人人参与,导致合作的低效,导致合作的形式化严重。

三、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改变对合作的“情有独钟”

合作学习被教师奉为“至尊”,认为课堂没有几个“热闹”的合作,课堂就会顿失光泽。于是,在教学中插入“合作”的环节,使之成为教学不可或缺的,把合作放在一个不需要合作的地方开展,致使合作没有挑战性,降低了合作的意义。如教学牛津译林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1task时,经过了预习检查、新课导入环节后,进入新课的主题———写作教学,教师用多媒体呈现出月光镇20年前和20年后变化的两幅图,让学生看图,说说有哪些变化?这个任务,显然不需要合作,人人都能看出来环境、交通、住房等的不同,而开展合作就显得“画蛇添足”,所以放下对“合作学习”的情有独钟,适时、适当、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能让合作更高效。

(二)力避合作的“喧宾夺主”

一次公开课,教师在Pets单元教学的导入部分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每一个小组从tiger,elephant,squirrel,goldfish等动物中选择出一个动物说一段话来描述这个动物。于是,学生先是有争论性地“选择”,最后意见达成一致。不用说,1号组员说了算。紧接着,开始描述。毋庸置疑,能开口说的也还是1号和2号,其他学生静听,偶尔个别学生欲言,却又被阻止。然后,教师一声令下,合作结束,教室内恢复了安静,接着小组代表发言。可想而知,发言的学生也是事先安排好的,就是不安排,1号学生也义不容辞,毕竟代表小组的“利益”。

由此,这样的合作,优秀生成为哗众取宠的对象,成为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代言人,优秀学生的“一言堂”取代了教师的“灌输”,由教师的“灌输”变为优生的“灌输”,学困生无论是从合作的组织到讨论的过程,乃至发言的环节,他们只能是“看客”、“听众”,成为合作学习中有名无实的局外人……这样“喧宾夺主”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三)力避“越俎代庖”

仍然以牛津译林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1task教学为例,在开展合作学习———看图,了解月光镇20年来的变化,教师让学生讨论发生了哪些变化?当学生积极讨论时,教师的声浪压过了学生的声音,“从环境environment、人们的生活life、交通工具transport等方面观察,做到观察全面、细致”。稍一停顿,又接着说:Look at picture1,in the past,people lived in old houses.They went to the town on foot or by bicycle.The roads are narrow and dirty.There were rubbish everywhere...如此的合作意义全无,学生没有充分讨论、交流。教师应明确在合作过程中予以指导、疏导,而不是换方式的“灌输”。

如果在开展合作学习中不走出“喧宾夺主”、“越俎代庖”、“情有独钟”的误区,合作学习的效率就会降低,难以实现合作的目的,凸显合作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让合作流于形式,而应充分以合作学习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为宗旨,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焦秋红.初中英语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导刊,2011(18).

上一篇:超声报告错误率下一篇:虚拟组织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