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的内涵解读(精选5篇)
合作学习的内涵解读 篇1
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与实践, 它基于“人多智广”的哲学思想。合作学习理论在美国教育历史上曾深受欢迎并被广为应用, 教育家帕克 (Park) 就是这个时期合作学习理论的最杰出代表人物之一, 他把鲜明的革新精神引入课堂, 使课堂充满了真正合作与民主的气氛。远在2000 多年前, 我国儒学大师在教育实践中就已重视合作并运用于教学情景中, 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相互切磋, 彼此交流学习经验, 以增加学习的效率。世界各国 (地区) 合作学习专家都曾对合作学习的内涵下过定义, 下面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表述:
1.美国明尼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 (Cooperative Learning Center) 的约翰逊兄弟 (D.W Johnson & R.T Johnson) 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 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
2. 合作学习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梅瓦里克 (Z.R.Mevarech) 女士认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小组中共同学习的学习环境。”
3. 我国台湾学者林生傅先生指出:“合作学习乃是一种创新的教学设计, 目的在于使学习活动成为共同的活动, 其成效关系到团体的荣辱。”
4.我国学者王坦《在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一书中指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 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 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5.合作学习专家Cuseo (1992) 的定义较为完整:“合作学习是指学生根据不同的性别或能力, 混合编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 (每组3~5 人) , 通过组内成员互助互勉、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 并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教师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仅充当顾问, 起协助辅助的作用。”
虽然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合作学习定义的表述不尽相同, 但从中可以认识到合作学习的内涵至少涉及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
1.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
2. 合作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
3.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
4.合作学习是以各小组在达到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
5.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
6.合作学习能够发展批评性思维、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学习方法的共同目标是:增强合作能力, 建立自信心, 体验学习成就感, 促进组织与交际能力的发展。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合作学习理论的内涵并不难理解, 但是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 把强调竞争性学习和个人化学习的课堂转到以合作学习为主流的课堂上来, 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合作学习的内涵解读 篇2
中鱼口常西完小 陈光锋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的新变化,产生了新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法成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最多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与传统教学有明显的区别: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但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有效的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它能给学生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它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老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通过两个学期的实践,我们这两个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在决定三、四、五、六年级全面铺开。我校的具体操作如下:
一、合理分配小组在构建合作小组时,注意小组组合的科学性。
1、合理安排小组人数
我校是一所乡村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共有六个教学班。课改开始设置了两个课改班:四年级和六年级。四年级有40人,男孩、女孩各半。六年级毕业班有43人,男孩有24人,女孩19人。合作小组人数以7人或8人相对而坐,合作学习开始,全班共编排六个小组。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组内每个学生都有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小组成员的共同发展。
2、精心搭配小组成员:合作小组的人员搭配一定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我们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性别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由于每个小组成员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充分体现了“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创设了公平竟争的宽松环境。
3、及时进行组间调整
小组合作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有利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优势互补。根据测试成绩,学生个别差异,以及平时的观察,了解到的各小组的合作状况,进行及时的人员调整或重新搭配,不断地改变学生的合作对象,使之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合作能力。
二、明确组内成员分工
建好学习小组后,我们帮助各小组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明确任务职责,学习时才不会盲从。在每个合作小组内设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监督等,让每次合作学习有序开展。记录员负责将小组讨论的要点记录下来便于向全班交流汇报。汇报员负责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结果。这种角色分工并不是长期固定的,组内成员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比如“快乐小博士”组:组长丁晶是个能干的女孩,有管理才能。记录员刘森林文笔功夫好,写字速度快。汇报员随课堂变换更替,每个成员都可以汇报。
三、建立合作的规则
学生拿到老师的学研指导案后必须先自主学习。学生有独立面对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的个体思维培育不受伤害。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引入竞争机制,对合作学习的效果能起到纠正、提高、深化的作用,使合作学习更具实效、高效。汇报交流时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在整个活动的各个阶段不时地督促他们要有合作精神,教育他们要互相尊重,彼此鼓励和支持,每个小组要有凝聚力,合作过程融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引导学生对其他组的汇报成果给予尊重和肯定。大家互相借鉴,互相启迪,达到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目标。
四、班级内小组文化建设
1、创设组标及小组口号
在老师的引领下,六个小组的同学尝试着建设了他们各小组的组标:有组名、口号和各个小组成员的愿景。如快乐小博士组、奋力拼搏组,沙漠之鹰组、团结战车组、亮水晶组、给力棒棒堂组都是他们自己商量后定的小组组名。学生们选的口号也是很多,像“永不言弃;同甘共苦;携手共进;坚持到底;再坚持一小会儿;为理想而努力;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挑战自我,天下无敌;要努力,要奋斗,永争第一”等。我们把每个小组的组标、成员的合照和小组口号制成一个小宣传橱窗张贴在教室墙上。
2、课改班教室内设置六块展示板:合作学习的成果展示专用。对应小组的个数每小组一块。除了板书板演所需的地方外,其它边角都是展示小组文化的阵地。小组内的口号,小组成员一致认同的名人名言,小组成员自己编写的格言都可以不定时的用彩色粉笔书写上去,以通过展示时时激励所有小组成员和全班学生。学生参与合作学习后等待的是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许、小组的认同,这种等待可以在评价中实现,还可以在成果展示中体现。及时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成果包括学生得到的喜报、老师的即时性评语、小组内课上课下集体完成的手抄报、艺术作品,特色作业等展现。
3、组内对小组成员活动的评价
对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和小组成员的表现,组长和副组长要根据事先班内的训练要求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评价主题要多元化,可以有纪律评价、卫生评价、学习(发言、展示、作业等方面)评价。评价的手段要多样化,可以有表扬、有鼓励、有建议。这些评价固定下来成为小组内部的常规工作后就自然演变成了小组的文化。
4、隐性小组文化建设
(1)、关于组内制度建设
组内制度也就是小组成员共同通过的组内规范,用来约束小组成员的说、做、行。对每一个小组在课上和课下的说做行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也是我们在推进小组合作学习的进程中自然产生的。
(2)、用动态的思维来管理小组,促小组文化的形成与持久
随着学生学习水平的不断提升,随着学生管理各个小组的能力不断发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不能用统一的和不变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学生,所以,对合作学习的小组我们实行动态的管理形式。
(3)、老师,应该进行角色转换了
至于我嘛——老师,应该进行角色转换了——做好小组长的引导、协调和服务。
第一步,首先开好组长会,通过每周多次的组长会议明确组长的职责。最基本的职责就是带头讨论,组织组员参与讨论,监督组员完成预习及各项作业的情况并进行检查与汇报;带头组织好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凝聚小组成员的向心力。第二步,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组长管理经验交流会,商讨办法,经验共享。因为组长的性格各异,其管理能力也有强弱,有的办法多,有的办法少,召开交流会可以取长补短,经验共享,特别是他们交流的办法都来自于组长,来自于学生本人,往往更适合于管理学生,比老师支的招还有效果。保证了小组合作讨论始终具有活力。
第三步,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把家长请到学校参与到各班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来,让家长了解和理解小组自主互助合作学习,并从行动上和学校保持高度一致,支持小组的建设与发展,促进小组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4)、通过开展活动来提升小组文化
第一、我们要求时时处处不打破小组界限,时时处处以小组为基本的育人单位。在上课和活动时不打破小组界限,保证小组的整体性,以方便小组长对小组进行施政。如我们的班队主题活动、各种节日文化活动、升国旗和国旗下讲话等主题实践教育活动,都是以小组为单位来参加,活动后的奖励也不发给个人,而是给小组集体所有。
第二、打造“月月有活动、组组能参与”的良好氛围。如,三月开展学习雷锋活动和植树节植树活动、四月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五月书画艺术节活动,六月欢庆六一活动、毕业班宣誓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们尽力给小组提供更多的适合小组整体参与的机会。在活动前,我们把每一个活动进行分解,能直接由小组完成的部分我们组织小组竞标后完成,以此来加强小组的对内凝聚力和对外活力。文化要寓于活动中来发展和提升。
五、建立评价机制,设立评价的项目。如我校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记分册:分小组名称、小组成员、导学案我会学完成情况、课堂质疑、解答汇报、自测评估完成、课堂纪律、导学案是否违纪、小组表现等。然后,个人的得分累计起来就是小组得分,优胜是以小组积分为标准。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互帮互助,互相协作的精神,同时学生也能资源共享,困难共度,团结友好,共同提高。学习结果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既要体现个人的智慧,更要体现团队的力量。因此在评价学习结果时,要让学生个人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肯定,又要让小组成员分享到集体成功的喜悦,及时奖励优胜小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栏画一个笑脸或一面红旗都能大大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下一阶段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我们的评价方式也是多样化的,评价不能只是教师的评价,还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生生互评,组间互评,力求全面,科学而又具有激励性。
“合作学习”有效性的解读 篇3
【关键词】合作学习 有效性 解读
一、“合作学习”的渊源及含义
合作学习是二十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家首先倡导并实施的。这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改革理论与策略。它将班级分成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小集体,为完成一个集体任务进行切磋,以达成一致或作出决定。最后再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其成果,以达到每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有机会展示自己,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获得全面的发展。
在合作学习诸多理念中,最重要当数互动观,它不再局限于师生的互动,而是将教学互动推延至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且把互动的中心更多地聚焦在生生关系的拓展上。
二、有效“合作学习”的要素
基于对上述合作学习含义的理解,我认为“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必须具备以下要素:
1、必须要有明确的任务指向。
任务的确立(也就是问题的提出)“含金量”要高,是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而且是学生一个人所无法完成的,它必须借助小集体的协作力量,在小组内分工配合,才有希望突破的。合作学习前教师需提出举全组之力才能才能解决的问题,任务确立明确,易于合作学习的操作。
2、合作学习应将“刀刃”装在难点的突破上。
合作学习是通过教师任务的引领,让学生自主思考后,再进行组内切磋,以谋求对这一指定任务的共识,采取一致的解决行动。动用这些,目的显而易见,是希望集学生的集体智慧,将文本内容进行“自我建构后的集体再建构”,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习得“精华”。因此,合作学习必须为突破难点服务。
3、合作学习必须“全员齐动”。
从合作学习的含义可知,合作学习要求每个学生在小组里都要参与展示,体验交流、合作的快乐。而这,是针对以往班级授课制中,生生交互面窄的弊端进行创意改进的“匠心”所在。教师课堂组织的力气就必须花在激发学生“全员齐动”上。课堂上教师应特别关注那些比较沉默、沉寂的小组,参与他们的合作、讨论,以自己的模范示范行为激活学生的思维。另外,课前,教师就应在合作学习小组划分上下功夫,学习小组的划分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气质,现有的学习状况等因素,尽量往均衡搭配上努力。力争使每个组的成员组成“旗鼓相当”,这样有助于课堂学习引进“竞争机制”,以“小组的荣辱”来迸发学生全员参与与合作学习的激情。
4、合作学习的成果必须多样化展示,允许在各组启发下不断修正完善。
合作学习的目标不只展示对任务指标的完成情况,更重在倡导小组能创造性地展示学习小组的合作成果。特别希望,后发言的小组能在其他发言小组的启迪下,不断地修正完善原有的决定,不走与前面小组一样的路,力求风格各异,呈现多样化。当然小组推荐的代表在展示成果时,千万别忘了自己的集体,不能把“我认为”老挂在嘴边。
三、“合作学习”的运用时机
合作学习的优势不言而喻,恰当地运用它,会让我们的课堂充满蓬勃的生机,但切忌滥用。什么时候运用“合作学习”,巧用而不盲目让合作学习的标签满天飞,我想,这就关系到运用的时机问题了。
1、用在学生质疑问难的“卡壳”处。
课堂是生成的,学生以自己的心灵世界解读文本,体验生活,以他们的视角看世界,可能会出现我们成人难以想象的一些“问题”。开放的课堂,学生有可能冷不丁地提出一些棘手的问题。我认为此刻,是采用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如教学《麻雀》一文时,有位学生出乎我的教学预设,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屠格涅夫是不是缺乏爱心,眼睁睁地看着猎狗一步步逼近小麻雀,他竟然无动于衷,要不是老麻雀及时现身,说不定小麻雀早就成了猎狗的腹中餐了,老师,他为什么不马上唤回猎狗呢?此时,合作学习便到“发威“的时刻了。
2、用在读写结合的一些训练点上。
每一篇精读课文,总能挖掘出一两个对学生进行读写迁移的训练点,由于学生的层次有异,如果统一步调要求,势必造成“两极分化,中间膨胀不起来”的流弊。为此,若适当采用“合作学习”,能取得以优扶差,集体受益的好效果。如学了《麻雀》、《猫》、《雪猴》、《鸟情》一组课文后,要求学生“合作创作1~2条的广告语”来呼唤人们保护动物的意识,学生热情高涨,一条条充满了童真、爱心的广告语纷纷出炉,合作的效果明晰可见,课堂学习也因此被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3、用在课本剧的演练上。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适合于让学生表演。如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童话等。这些课文的学习就适宜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学生自我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经过集体的合作编成课本剧,小组成员兼导演、编剧、演员、美编等的职责于一身,倾全组之力,再现文本的内容,并能融全组的理解与加工于创作中。这时的合作便能产生迷人的力量,这是“单枪匹马”独干难于企及的。
4、用在习作的评改环节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改作文的习惯,自改前的互改依然是不容忽视的,而合作,能让小组成员就“旁观者读众”角色解读分析习作,能以“小眼睛”看习作的得与失,提出供参考的修改意见,这样将有助于学生的习作自改。实践证明,此环节用“合作学习”,效果甚佳。
对大学学习型学术团队的内涵解读 篇4
1 大学学术团队的基本特征
大学学术团队具有明显的学科倾向性。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些研究项目也许可以由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依靠个人的力量而独立完成, 而自然科学领域的科研项目则经常依赖高尖端的科研仪器以及汇集跨学科的科技人才来共同研究, 目前的趋势是无论社科领域还是自然学科领域都越来越多地应用团队合作的模式。大学学术团队是团队中的一种形式, 因此它具有团队的显著特征, 即人数不多、互补的技能、共同的目的与业绩目标、使用共同的方法和相互承担责任。其基本特征如下:
1.1 知识性
以知识为核心是大学学术团队的基本特征。大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传承、发现知识和培养人才, 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都通过知识工作来实现。知识在大学的各项活动中起基础性作用, 而这种知识又非一般的日常知识, 是相对高深的专门的、复杂的知识。高等教育以探究高深学问为己任, 以专门知识的教与学为逻辑起点, 相比其他社会组织机构, 大学的知识工作更显其自主性、深奥性。 (1) 这一特征使大学组织中产生了许多知识群, 这些知识群由学术团队中的专业人员掌握着, 各种专业人员在进行科学研究、教学活动或其他学术工作时驾驭和运用着各自的知识群。可以说, 知识工作是大学学术人员的最大共同点。
1.2 目标导向性
大学学术团队的建立并不是无目的的, 而是以学科建设、教授专门知识、实现科研目标为导向的。团队成员科研目标明确, 为了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或科研任务而相互协作, 具有明显的目标导向性。对大学的学术成员来说, 将身心投入到教学研究中去不能简单地归咎为工作职责, 他们多数人视学术传承或创造科研价值为实现个人价值的最重要的途径。
1.3 协作密切性
大学学术团队是一个学术组织实体, 其内部的各个要素都在团队运作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互动性。如培养一个合格的专业人才需要专业领域里的各位教师通力合作, 谁都不能说谁的教学任务是重要或次要的。就像水桶原理一样,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忽视了, 必将降低人才的质量。另一方面, 在共同的科研目标的引导下, 团队成员之间虽有明确的分工, 但也需要相互协作、密切配合。他们定期交流思想, 共同商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并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惟有如此, 才能共同攻克学术难题。学术团队中的潜在资源 (如创新的灵感) 在不同思维方式、观念的冲击下实现优势整合、得到很好的利用并促进科研目标的实现。
2 大学学习型学术团队的内涵与特征
2.1 大学学习型学术团队的内涵
结合学习型组织理论以及学术团队的相关概念, 本文认为大学学习型学术团队是指在大学内, 为实现某个全体成员认可的学术目标而凝聚在一起的学术团队中, 每个成员能自觉地不断获取新知、共同分享知识, 而团队为学术成员的个人及团队学习提供保障, 促使整个团队不断发挥学习功效以求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不断地创新与发展。
2.2 大学学习型学术团队的基本特征
学习型学术团队是大学的基层单位,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学习型组织特征的描述, 再结合我国大学学术团队的具体情况, 本文从应用的角度提出了学习型理念下学术团队的特征:
2.2.1 具有融合学术自由的团队学习理念
学术自由的理念一直被视为大学内在的精神诉求, 那么在学习型组织理念下的学术团队就更关注学术自由。学术自由是大学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但学术自由不是提倡闭门造车。科技创新越来越依赖学者的通力合作, 学习型学术团队的成员必须学会团体合作学习, 共同参与团队管理。团队学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它可以使团队智慧远大于个人智慧, 使个人不断地获取知识, 在团队内传递并不断创造新的知识。然而, 这种整体的学术繁荣不是以牺牲学术自由为代价, 因为团队组建之初以共同研究为标准, 而在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的不同选择产生的不同观点同时能被其他成员所包容, 允许异端的存在, 能使学术创新大放异彩。
2.2.2 实行开放、民主的管理
学习型学术团队的管理者是学科的专业权威, 不是以形式上的职权而是以所拥有的知识来影响他人, 因此, 学术管理组织内部通行的应该是平等民主的准则。学习型学术团队应实行民主化、柔性化管理。所谓民主化, 即尽最大可能让团队中的成员参与决策的制定与实施, 给他们行动的自由去实现他们自己的构想, 并对所产生的结果负责。柔性化则强调以学术成员为主体, 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只有民主化、柔性化的组织结构, 才能保证团队领导与成员沟通顺畅, 成员才能直接领会领导的决策思想, 领导也能了解到成员的思想意图和行动, 并听取各成员的建议以使自己的决策更符合客观实际, 并杜绝学霸倾轧的不良学术风气。
2.2.3 具备促进团队学习的机制
机制是由细化了的有效性措施与规则组成。学习型学术团队必须有促进团队学习的机制, 即包括个体学习与团队学习。学术带头人通过推广有效的学习方式, 开展团队学习, 以灵活的方式展开深度汇谈、研讨, 促成充分交流沟通, 使成员积极反思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模式。为使团队学习有效并持续展开, 学习型学术团队必须具备促进团队学习的制度保障, 构建针对团队实际情况的学习激励机制, 以解决学术成员时间不足等原因而缺席的问题。团队学习制度化是推动团队学习的保障, 但如果没有根据团队实际情况适时调整, 将可能使团队学习变成例行公事, 最终也会导致半途而废、无疾而终的结果。
2.2.4 具有领导角色的转化
在大学学习型学术团队中, 领导者 (学术带头人) 扮演了设计师、仆人和教师的角色。领导者的设计工作是一个对组织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 他不只是设计组织的结构和组织政策、策略, 更重要的是设计组织发展的基本理念;领导者的仆人角色表现在他对实现愿景的使命感, 他自觉地接受愿景的召唤;领导者教师角色的首要任务是界定真实情况, 协助学术成员对真实情况进行正确、深刻的把握, 提高他们对组织系统的了解能力, 促进每个人的学习。
2.2.5 有利于团队学习的文化氛围
学术团队的团队学习离不开团队生存的大环境, 包括学术团队内部的有利于学习型学术团队发展的文化氛围和大学校园内鼓励创新改革的宽松的人文环境。学术团队内部既要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学科道德, 又要致力于创新;作为学术成员活动环境的大学既想杜绝浮躁、腐败的不良学术现象, 又要严格量化各种成果指标, 给学术团队乃至具体学术成员下科研任务, 这两者是很矛盾的事情, 需要从内外两种环境予以解决。学习型学术团队的创建需在内部形成对创新学术自发自觉的文化氛围, 同时也需要大学层面鼓励创新、倡导试验、允许失败的宽松学术环境。因为, 团队对个人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可激发个体的热情, 而团队的规范和要求同样可以帮助个体纠正认识和行为上的偏差, 通过他人的力量提高自身的素质。 (2) 但是对自觉自发的创新团队的培育只能以奖励原创、倡导试验和允许失败的宽松学术环境为前提, 否则必然会由于急功近利的量化评价指标而扼杀团队的创新动力。
参考文献
[1]何其芳.中国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2.
合作学习的内涵解读 篇5
20世纪60年代末, 终身教育思想逐渐成熟, 并提出建立一体化的教育体系, 这一理念推动着各国教育的发展。终身教育打破了传统学校教育是唯一教育手段的模式, 使学习的空间得到广泛的扩展。终身教育的发展呼唤学校和家庭合作, 形成教育的合力, 建立学习共同体。随着社会的转型、经济的变革和教育的改革, 人们对学习高度的关注, 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也随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建立学习共同体的呼声也日趋高涨。家校合作成为学校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家校合作中构建学习共同体, 家庭和学校都参与到终身教育中来, 呈现出家校共学、互学模式, 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成为共同的学习过程, 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趋向。学习共同体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主题, 在我国尚处在起步阶段, 对此, 笔者从家校合作的角度, 阐述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内涵、意义, 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家校合作和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家校合作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家校合作是一种双向活动, 是家庭参与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家庭和学校是合作中的双主体, 家长要对学校教育给予支持, 学校要对家庭教育作出指导。家校合作过程体现着家长对学生、对学校教育的认同, 同时, 也体现着学校对家长以及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因此, 在家校合作过程中, 学生、家长、教师三者间的相互交流尤为重要, 值得重视。
“共同体”一词最初源于德文“gemeinschaft”, 原义指共同的生活。共同体是指当一群人相互交往、相互依赖共同完成某些任务时, 就形成了共同体。“共同体”理论引入教育领域出现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为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 组织中的个体共同参与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学习共同体具有共同愿景、尊重差异性、强调共享、共同发展等特征。其中, 共同愿景主要是指全体成员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如果没有共同愿景, 就不会有学习共同体。而就尊重差异性而言, 共同体主张依靠个性差异的原动力, 寻求、探索和建构学习的实践活动。学习共同体就具有共享、共发展的特征。学习共同体与非学习共同体的显著区别在于共同参与、沟通对话与彼此分享。在共同参与中, 成员之间相互交流, 共同分享学习的资源和成果。这一过程, 体现了共同体的民主精神和情感态度, 营造了愉悦的学习氛围, 实现共同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意义
1. 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
首先, 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能够强化社会功能, 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在学习共同体中, 学习者有一种集体的归属感, 具有较为一致的价值趋向性。在这种共同倾向性下, 学习者间能展开更广泛的交流, 取长补短, 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随之提高。其次, 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有利于家长和教师间、家长和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家长可以向教师、其他家长学习, 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综合素质。在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中, 家长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神圣, 更加支持教师的工作, 尊重教师的劳动, 给子女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 教师可以向家长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 从而因材施教。而家长的性格、生活环境、经历各具特点, 教师可以从中获得各种信息从而进行区别对待、针对性管理。再次, 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有利于促进家校教育的协调一致。家庭和学校二者以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形式, 对学生进行教育, 一丝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一些不健康文化思想的侵害, 甚至出现“学生在校进一步, 回到家庭退两步, 到了社会退三步”的现象。因此, 需要家长和教师在交流沟通中保持高度一致的教育观念, 以形成教育合力。
2. 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可行性
首先是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终身教育理念提倡教育和学习贯穿人的一生, 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不应受到时空的限制。学校是贯通教师、学生、家长、学习工作的场所, 应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 增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其次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有力条件。由于电视、网络媒体的普及,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 学生可以同伴为师, 老师和家长也可以学生为师, 由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习共同体。再次是应试教育诟病的留存。学校教育是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培养的目标, 以系统科学的教材为载体, 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但是, 应试教育下僵化的课程体系, 单一的评价标准, 使得学校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学生的思维被同一模型所框定, 教师忽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而学习共同体则注重学生异质性, 学生、教师、家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平等的关系。而在应试教育教学中, “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是教学的全部, 家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如今新课改下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家校合作为其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三、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家校双方对学习共同体的认识不足
学习共同体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是一个较新的理念, 大部分教师对学习共同体的概念了解甚少, 而对于广大家长来说更是陌生。学校和家长还未充分认识到构建学习共同体的优势, 学校教师平时忙于教学, 没有将精力投入到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之中, 而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业成绩, 使家校双方忽视了对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2. 学校主体性过强, 而家长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是家庭和学校双向的活动, 是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过程。然而, 多数教师认为部分家长对教育规律认识的欠缺, 会给学校教育带来障碍。于是当家长走进校园时, 教师们倾向于自我保护, 呈现出主导性和领导性的态势。在具体的合作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活动中, 有些学校与家长进行交流时, 大都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 使活动内容很难被家长内化为参与学习共同体的行动。与此同时, 从家庭方面看, 部分家长缺乏参与构建学习共同体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没有认识到活动过程中自身的责、权、利。除此之外, 家长参与自学和共学的程度较低, 在与教师的交往中, 坚持己见, 或是被动等待。因此, 使合作达不到相互促进的目的, 无法找到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有效途径。
3. 构建家校双方学习共同体的计划性欠缺
计划是家校合作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基本保证, 是构建活动开展的指南。然而, 目前大部分学校缺乏一套整体的计划, 没有具体的活动步骤。很多学校在活动开展前没有专门对学习共同体内容做细致的准备, 对结果的预测也只是想当然, 整个合作构建活动经常缺少完备的流程安排。即使部分有计划的也多是与实际不符, 缺乏实践意义。在实际操作中, 随意性较强, 收到的效果差。因此, 合作活动缺乏计划性和针对性, 无法从根本上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学习共同体的实施体系。
4. 缺乏相关教育部门的整体统筹, 学校学习方式单一、学习内容偏狭
学习共同体在我国是一个新事物, 如果没有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 学校感觉无从下手, 也不知道开展什么样的活动可以推进学习共同体的发展。而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是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重要保证, 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和奋斗目标, 学习共同体的创建工作就会有成效。同时, 大部分家庭还是以孩子学习为主, 团队学习、合作学习多是发生在学生之间。目前家校共学的形式多以网络和传统的学习媒介为主, 这使得家校双方难以深入了解对方的想法和要求, 而缺乏在实践中、社会中和自然中的共同学习。除此之外, 学习内容多是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 忽视了美学、体育、人际交往等等领域的学习。因此, 学习方式的单一和学习内容的偏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四、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主要措施
1. 掌握学习共同体的相关理论
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因此, 需要教师、家长及相关教育管理者学习和掌握其相关理论。首先, 终身学习理论和学习型社会理论。终身学习思想是以强调学习者为中心, 重视学习者个体的参与意识, 关注学习者自身的内部变化, 强调以自我为中心进行系统的选择、计划和实施。而学习型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具有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的能力。由此可见, 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具有全员性, 强调学习对象的整体性, 而学习共同体正是注重全员性, 把成员看作一个学习的整体。同时, 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具有开放性和主体性, 强调全面发展, 并注重学习的自觉性, 这些都与学习共同体提倡的理念相吻合。因此, 只有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建设, 才能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其次,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理论。建构主义者认为, 教学不是教师简单地传递知识给学生, 知识是学生自我建构的,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建构新的知识。它强调学习的建构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为建立学习共同体提供了理论依据, 我们可以把学习共同体看作是实现建构主义理念的实践与创新。
2. 更新传统学习观念
学习观念是对学习者关于学习观的总称, 包括对学习目的、学习价值、学习对象、学习过程、学习策略、学习评价等方面所持的观念。观念对学习行为具有先导性和决定性。在提倡终身学习的今天, 要改变应试教育影响, 形成新的学习观念, 促进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就应该做到观念先行。首先, 教师、家长、学生都应该明白学校毕业并不代表着学习的终结, 而是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 要加强自主学习观念的养成。其次, 转变依赖型学习观, 形成主动学习观。在学习过程中, 有目的地从事学习活动, 创造性地学习。再次, 建立创新型学习观。改变过去学习中忽视创造能力的培养, 重视知识的创新与发展。除此之外, 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只有“会学”的人才能实现学习者自主性的培养。
3. 系统地、有序地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 发挥教育部门统筹和组织的作用
在我国目前的大部分学校, 每学期开始和期末都会召开一次由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会议, 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学校应将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纳入正式的议程, 成立学习共同体建设领导小组, 制定出科学的合作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计划, 并将计划的内容和具体任务分解, 落实到个人。同时, 规定学校和家长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家长要发挥主动性和主体性, 积极推动计划的落实, 发现计划有不当之处或出现阻碍, 应大胆地提出合理意见, 以切实推进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同时, 学习共同体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主题, 尚处在起步阶段。要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资源, 职能部门必须协调和统筹规划制定计划、落实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 统筹协调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制定相关促进学习共同体发展的制度和法规, 制定督导评估内容和业绩考核办法, 使其逐步走向科学化、制度化, 成为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动力。
4. 增强教师和家长的个人综合素养
教师和家长是保证双方合作构建学习共同体成功的关键因素。教师在尊重、理解和接受的基础上与家长和睦相处。教师应当具备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 如人际洞察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学校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时候, 除了进行教学、教法等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外, 可适当增加交往能力培养的内容。而家长是学生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习共同体的成效。因此, 为了提高家长的整体素质, 学校应通过宣传、咨询、讲座、交流等方式, 激发家长关心教育的热情, 向家长宣传各种科学的学习方法, 并予以指导, 以提高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 加强家长、教师和学生间交流沟通
在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中, 家长与教师应该处于平等的地位, 家长和教师是双主体, 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否则难以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同时, 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应是一种民主关系, 教师、家长与学生三者之间应是平等的。在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中, 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成长并注重平等交流, 充分尊重他人的意见, 以获得学习的整体效果。在这一过程中, 平等是合作的基础, 它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 在促进学习共同体健康和谐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除此之外, 学校应创新和丰富学习方式, 拓宽学习内容。要建立起交互式的学习模式, 它有利于促进学校、家长和学生共同成长。在学习共同体中, 它为其成员提供了更宽泛的内容, 以更情境化的方式帮助各成员学习更多领域的知识, 并要求每一个成员用不同的方式参与学习。同时, 在学习共同体中, 还应关注所有成员参与的项目, 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通过应用合作学习的技巧和小组学习的多种途径来培养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合作的学习精神。
参考文献
[1]陈乃林.面向21世纪中国终身教育体系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厉以贤.学习社会的理念与建设.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4.
[3][美]乔治·雅各布斯.共同学习的原理与技巧.林立, 马容, 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
[4]安富海.课堂: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特点.江西教育科研, 2007 (10) .
[5]侯新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评析.教学与管理, 2007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