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组织与管理论文

2024-11-01

学校组织与管理论文(共8篇)

学校组织与管理论文 篇1

学校组织与管理

姓名:熊润青

学号:2012105040224 学校发展规划是指一所学校根据国家或地区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的要求,系统地分析学校发展现有的基础及所处的环境,确定学校“规划年”(指规划执行的起止年月)内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和发展途径,把握学校的优先发展项目,并按照自己的价值观,通过学校共同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挖掘自身潜在的资源,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最终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那么,一个学校怎样去合理地进行组织与管理呢?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要有正确的管理理念、人文的管理机制和科学的管理措施。(1)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作为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2)分校长要加强学习,成为学校办学理念的引领者和科学管理的促进者。坚持校务公开,增加学校管理透明度,提高分校长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执行力。

(3)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民主管理作用。坚持精神与物质奖励相结合、成绩与利益相结合、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和严格管理相结合。

(4)以规程为向导,以评比为杠杆,努力向管理要质量。

2、提升师资素质。

以“让教师与学校一起发展,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为目标,以师德教育为核心,以教师培养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教师培养活动为载体,遵循教师成长的规律,采取全方位、多途径的培训措施,促进全体教师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更新知识能力结构,聚焦内涵发展,提升教育品质,从而建设一支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时代特征的,适应教育信息化、优质化要求的理论水平高、学科造诣深、业务技能精、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加强队伍建设。

(1)建立责任感强、求真务实、具有创新意识、具有现代学校管理意识与能力的学校管理机制。(2)探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班级管理体制,建立一支学生喜欢、家长满意、具有科学管理能力和民主管理思想的班主任队伍。

(3)加强教师培训,培养一批业务上过硬,个性明显,教有所长的专业教师队伍。

3、强化教育科研。

坚持以科研为学校发展动力,勇于教育创新,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1)积极开展课题的研究,重点在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上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学校教育特色。

(2)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方式,深入研究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三种学习方式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

(3)围绕课题,突出主题,进行常规教研活动,实现教中研、研中教。(4)关注教研网络,进一步规范课题研究管理,人人有小课题研究。

4、提高教学质量。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未来的五年中,我校将强化质量意识,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模式。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有效教学,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实行三个优化:

一是优化教学过程,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是优化教学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提倡激活思维的“启发式”、“探究式”,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新颖性;

三是优化师生关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我们要以课程改革为重点,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中心,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本着“夯实基础,突显个性;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原则,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在教学质量上有一个大的提高。

5、改善办学条件。

(1)以发展的眼光高起点、高标准“绿化、美化、人文化“建设,使学校达到校园标准化建设标准。

(2)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逐步更新设备,努力配备班级多媒体设备,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的能力。

(3)解决各种功能室的配置。对微机室、图书室、实验室等要加强管理,方便使用,提高使用率。

6、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抓好校园环境建设,逐步规划、精心布置,做到净化、绿化、美化; 建立和谐、健康的校园人文环境,做到学校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家长经常交流沟通,互帮互助,互谅互让,共同进步;

弘扬校园文化,培育校园文化内涵,校风、教风、学风、办学目标、办学宗旨装饰上墙上栏,让办学理念变成师生的共同追求,内化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

提高学校文化品位,铸造具有鲜明时代感和学校个性特点的校园文化精神。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时时、处处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7、关注学生健康。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体艺2+1项目”实施方案》,推动学校体育和艺术工作的改革与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学校体育要保持特色,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户外活动,体育达标率和合格率要全部达标。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学校能有效控制各类疾病的传播。

(3)关心师生身体健康,积极推广全民健身 活动,用丰富的文体活动融洽人际关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8、保障校园安全

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全面落实校园安全责任制;做到物防、技防、人防三结合,切实保障校园安全,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学校组织与管理论文 篇2

1. 明确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扎 实有效地推进阳光体育运动

阳光体育运动是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延续,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强劲动力,同时也是促进学生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培养终身体育观的基础。是由学校、社会、家庭多方组织的一体化体育工作,工作的重心是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虽然国家出台了多种文件,要求强化学校体育的地位,努力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但在现实中,学校的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更多的趋于形式主义,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教育内容。为了达成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各级各类学校在保证学校体育课开足开好、不被挤占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校情,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等,以保证学生每天运动一小时,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不再成为一种口号。

2. 掌握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有 的放矢地组织相关活动

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体现在生活环境及饮食习惯的变化:体力劳动、体育活动的减少等导致了青少年体质的下降,出行方式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等减少了青少年自然的运动刺激。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及农村留守式的教养方式、电子网络等新生事物的刺激,导致青少年逐步养成静态的生活方式,阻碍了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此外,受升学率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学校不能按国家规定严格开齐开足体育课;体育课外活动时间被挤占;体育场地被占用;体育教学内容及大课间的内容缺乏科学性、兴趣性,不能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同时学校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在法律层面有待完善,各类安全事故的纠纷造成无论从学校层面,还是从教师的个体层面都以安全为由,淡化了运动技能的教学和运动强度与负荷。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加强了学校对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同时也提升了学校体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但如何有效组织管理阳光体育运动,保障学生每天活动一小时,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呢?①自主选择与学校规定有机整合。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早操、课间操学生必须全体参加;下午的课外活动,则可以是学校规定亦可根据学生的自愿原则,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既要有一些规定性的要求,又要给学生自由参与留有余地。②组织形式多样化,活动内容兴趣化。大课间可以是全校性的,也可以部分全校性。比如整体做完课间操后,有体育课的班级退场,没有的班级留下来组织一些素质练习。对于特长生可以不参加整体的活动,直接参与到专项训练中去。大课间既可以以班级为行政单位,也可以项目为行政单位,只要明确好活动的组织主体,组织好活动过程,就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活动的效果,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③阳光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续,同时体育课堂教学也是阳光体育活动的基础保障,在课堂教学中要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教会学生运动的技术与方法,并培养一些体育骨干,协助组织好课外活动,同时促进特长生的个性发展。校园体育是学生日常锻炼的最重要环节。学校体育课的开齐开足、学生锻炼活动的有效组织、体育课堂技能教学的高 效,直接关系到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以及终身体育观的培养。

3. 加强阳光体育运动的管理,向 管理要质量

(1)建立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网络,明确管理的责任主体。课外体育活动不仅仅是体育教师努力就能做好的,它需要领导的支持、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管理、具体管理责任主体的直接指导等。应明确一个分管校长,责任科室负责检查督导,体育教研组负责策划组织与技术指导,班主任或指定管理责任人负责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2)课外活动项目的规划与制定,与学校体育教学、学校传统项目、特色文化等相融合,做到相互促进。同时要兼顾那些不爱运动的群体,在竞技性、群体性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调节,并能适当组织一些体育竞赛,在比赛中让学生锻炼的效果得以呈现,学生取得的成功得以释放。

学校组织与管理论文 篇3

[关键词] 高等学校 体育组织 管理 运行机制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JK0229。

随着中国的高等学校体育的深入改革和不断发展,高等学校除了需要一支具有较强责任心、高素质、专业技术精湛、知识结构合理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队伍外,更加需要建立起一个具有完善的体育组织管理与运作的体系。人们已开始利用各种学科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高校体育发展的规律,以发挥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大功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如何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加重大的作用,这不仅需要解决长期禁锢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改革高校体育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随着新的科技成果不断被引入到高等学校体育管理领域,这就更加迫切需要对高校体育组织管理的进一步认识和探讨。高等学校体育管理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校在教育模式上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高校体育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综合运用不同学科和科学的知识来探讨高等学校体育组织管理规律及其运作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高等学校体育组织形式

学校体育的目的就是以学生运动和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其机体进行理想培育,并提高其生物潜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从而达到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它的任务就是强健学生的机体,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品质,发展心智和培养高尚情操。高等学校体育组织的管理是依据高校体育的特点、规律和目标,通过运用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对高校体育工作进行的科学管理和合理运作的管理。高校体育组织形式主要有基础的形式和专业的形式两种情况,基础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体育课、体育竞赛、竞技运动(含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两种形式)等;专业的体育组织形式主要针对高校的体育专业,同时还有相对应的体育公共专修和专业课程。高校体育组织管理强调的是管理上的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是高校稳定教学质量、保证教学秩序和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1]目前,中国的高等学校体育组织形式主要是体育课、课外活动和代表队训练等相结合的形式,他们总体还能够适应目前高校体育组织管理的状况,但是这对构建符合21世纪的高校素质教育所要求的体育组织管理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一方面不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不利于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爱好和习惯,达不到国家实施终身教育的目标。在高校体育组织形式改革与发展的认识上要进一步分析其利与弊,运用系统论的发展来研究,这样才能得到较公正的评价[2]。2002年颁布和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标志着中国高校体育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参与运动、养成习惯、掌握技能、学会保健、提高素质、增进健康等技能的学习,将成为体育组织管理的目标取向。

进入新的世纪,高等学校体育组织形式将会引入新的内容和形式,其中,大学生体育俱乐部将会成为高校体育组织工作的主要发展方向。未来的体育组织形式将更趋于诱发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这使得体育组织工作将更好地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能动性而服务,同时也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知识的更新,及时了解并吸收最新的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培养身心俱佳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校体育组织的管理及其运作机制

高校体育组织发展的历史还很短,在内外部的管理模式上还不够完善,需要借鉴国外体育组织管理的经验模式来发展我国高校体育事业。高校体育组织管理首先要明确体育组织管理的原则。所有的管理都是以提高效益为目的,因为管理的效益是考核管理工作优良的价值标准,高校体育组织管理工作同样要重视效益的提高。高校体育管理就是要围绕高校体育组织这个核心,科学、高效地安排和调度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有效地实现高校体育组织管理的目标和效益的提高。人是高校体育管理的最重要的元素,现代的管理就是要处理好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在高校体育组织管理中就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力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间的平等和尊重,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做好高校体育组织管理的重要保障。评价一个高校体育管理组织结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就是要判断其结构能不能用最小的成本或代价来实现高校体育工作的管理目标。

高校体育组织管理就是要改变过去在学术科研所轻视的体育领域,利用高校内部和体育相关的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和体育相关专业等资源,从不同角度对体育组织进行科学的研究,改变体育在高校的地位和作用,使高校体育由过去单纯的体育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业余运动训练等功能方式,逐步向体育研究、服务社会大众的方向转变[3]。高校体育组织的运作机制中,首先要确定高校体育管理的目标,目标对体育管理工作有着指向和激励作用;管理者接着要对组织目标进行分解,转变成各个部门及各个人的分目标,管理者再对分目标的完善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高校体育管理的分目标可以根据体育组织中的体育教学、群体工作、课余训练、竞赛工作、体育科研等方面来开展和制订。体育教学就是要严格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来统一确立本校的体育课程的设置、结构、内容及评价等方面内容。群体工作包括课外活动、学生体育社团、校内外体育比赛和体育文化之间的交流、教工体育活动开展。课余训练和竞赛工作主要是对有特殊运动能力的学生进行的招生和训练等管理方面的内容;高校的体育科研工作中应当对体育教师的科研提出明确和具体的要求,给予必要的时间和经费保证,制订相关的考核和奖惩标准。

在明确体育组织管理目标后,就要确定高等学校体育管理的内容,首先要在财务与经费上进行管理,财务预算的拟定要合理,收支明细表要规范;第二,在体育场地、器材和设备管理上要认真执行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相关规定,完善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和科学、合理地配置体育资源,充分提高现有体育资源的使用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在校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第三,要加强体育组织信息工作的管理,包括学校各类的教学文件和教师、学生的考核资料的归档和立案;第四,要建立和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建立高等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和咨询中心,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身体测试[4];第五,在高校体育教师培养上,学校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体育教师定期接受教育培训,不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逐步提高体育教师的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学历水平,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高等学校体育组织结构的优化设计

高校体育工作质量的好坏,大部分取决于高校体育组织的运作与管理, 而管理的成就取决于管理者对体育组织的原则、目标和实践的设定与实践完善程度,更重要的是需要对体育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优化设计。从体育组织发展趋势来看,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到田径、游泳等等体育组织项目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并已由最初的极少数学生发展到现在包括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青年教师等等参加的庞大队伍。其活动层次和领域不断扩大,活动方式也日趋多样化, 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体育活动的中心。

高等学校体育组织结构的优化和设计主要工作包括对管理层次、管理部门和权责的划分。体育部门领导要制订本校的体育工作的指导方针和目标,认真履行体育上层组织的计划和政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情报并授权下属部门分担相应的任务,控制体育组织内部的联系和沟通,并代表本校的体育部门开展对外交流活动。高校体育组织还需要设计相应的管理规范,确定各项体育组织管理的工作程序、标准和要求等。例如,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以及相应的监督机制的完善,制订体育组织管理的评价标准和奖励实施的办法。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把体育组织建设纳入到正常的体育组织管理发展的轨道。在体育组织管理机制的设计上要根据设计要求,配备各类管理人才,人才的管理是管理的核心工作,这是因为其他方面的因素都取决于这个因素。体育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整体系统,各要素间存在着有机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动态的封闭循环系统。具体地说,一方面,通过人才创造性的劳动,合理的人才结构,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体育组织系统的综合实力;另一方面,优良的人才生态环境通过直接培养体育组织系统内部人才和吸引外来优秀人才,增加人才存量,促进人才流动,提高人才整体素质,并为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改造体育组织系统的人才环境创造更好的条件。[5]因此,管理者需要通过人才的合理配置来达到各尽其才,创造出良好的人才环境。

高等学校体育组织管理及其运作取决于管理者对体育工作目标的合理确认,对体育组织实践的熟悉程度和全体人员的积极配合。高校体育组织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又细致的工作,需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要付出高度的责任心来落实高校体育组织管理的目的、任务,这样高校体育工作组织管理就会更加健康的运作和有序的发展。

总结与建议

我国高校体育组织工作经过多年来的改革与尝试,已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高校现状的具体组织形式和运作机制,但随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中提出的要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战略的实施,现有的体育组织形式已不满足培养高校优秀人才的新趋势。这就需要对高等学校体育组织工作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高校体育组织工作的管理和运作是一项非常细致和复杂的工作,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关心、支持,需要管理者付出高度的责任心去对待这项工作,做到以身作则, 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才能够得到更好的落实, 体育组织工作就会在健康的轨道上有序发展。高校体育事业由以前的健身为主转向以全面育人为主的方向发展,体育教育不但要达到锻炼学生体能的目的,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所以,这时候体育内容的安排不能再固定在某几项技术的掌握上,而更应安排一些基本的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及原理, 以及如何养生与保健等内容上面来,重在促进身体素质健康发展的同时,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为此,笔者对高校体育组织的管理和建设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逐步改革体育教学方式和方法, 通过采用有利于学生个性发挥的教材与教法, 让体育课成为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提高体育活动兴趣的手段,强化“自觉体育”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学生作为体育学习的主体投入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去,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使其愉快地在体育方面得到教育和发展。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二,健全体育教育的结构, 通过发展不同的体育组织或体育协会来系统承接和完善高校体育内容和形式,在体育招生政策、学籍管理、运动训练、竞赛制度方面不断积累经验,使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价值超出学生时代,这对学生以后的教育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通过聘请有经验的教师来开设专项体育课或裁判员的培训班, 重点是针对高校学生进行体育科学基础理论和技术实践进行教学, 进一步培养学生由对体育实践活动的直接兴趣和爱好, 逐步向长期的、相对稳定的间接兴趣和爱好方面发展, 进而促进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念的转变。

第四,完善高校体育组织领导机构,建立健全高校体育组织参与式管理模式。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高校体育组织管理模式和先进经验,完善体育组织管理的基本原则与方针,更加重视高校体育组织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和领导能力的培训。转变教育观念,使得高校学生在体育训练与学习方面达到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洪论.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组织与管理体系及其运作[J].网络科技时代,2008,(4):84-86.

[2]James A. Michener. Sport in America[J].2000,(11):34-55.

[3]吴春霞.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管理组织结构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4]Bennett et.Compartiv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Brucel a[J]. 1999,(09):11-17.

[5]李萃英.人才环境论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0,(2)71-72.

学校中非正式组织的管理 2 篇4

陈保峰

(北京市应用高级技工学校学校 北京 100079)

摘要:学校中非正式组织是客观存在的,它对学校组织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结合学校中的管理实际,对非正式组织管理中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重视教师非正式组织的客观存在、充分发挥教师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区别对待教师非正式组织、提高管理艺术满足教师需求的具体管理措施。

关键词:非正式组织;学校;管理

学校中非正式组织是教职工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由于共同的工作经历、兴趣、利益、学术观点等而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虽然他们没有正式机构和明确的组织界限,不靠法律、政策、规章制度来维系,但他们可以通过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其成员的行为,对学校组织功能产生影响。对于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学校要承认这个事实,要克服学校管理中只重视正式群体的倾向,要对其进行研究并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争取较好的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防止消极作用的产生。

一、重视教师非正式组织的客观存在学校中非正式组织是教师们自发依其需要所组成的。学校管理者应认识到,教师们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而学校正式组织不可能满足教师们的一切需求的,学校无法以行政命令建立或取消它,它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现实,有其存在的意义。因此,学校管理者应接纳非正式组织存在的事实,任何不承认、轻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都是不正确的。同时,也不能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或将他们与学校严重对立起来,强调其消极的作用,从而加大了他们与学校的对立程度,将积极或比较积极的力量人为的转化为消极力量。学校管理者要重视对它的研究,努力协调好学校与它的关系,使占统治地位的学校正式组织伴随着健康发展的非正式组织共存。

二、充分发挥教师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既然学校中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那么它就成为学校管理者必须正视的问题。学校管理者应善于研究非正式组织的成因、特点等因素,融合学校特有的组织文化,妥善运用权变领导策略,充分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使非正式组织成为实现学校目标

1的推动力之一。

(一)扩大信息沟通,弥补正式沟通渠道的不足

利用非正式组织信息传递的优势,它可以弥补正式渠道通常传递那些能够被人容易接受的命令,只能反馈那些能够得到容易认可信息的不足。在信息收集上,非正式组织的信息可以验证正规信息渠道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还可以弥补其对信息收集的不足。在传播信息上,一些有争议、尚无把握的事情和意见,可通过非正式组织渠道交换意见、观察反应,为最后决策提供参考。

(二)提高教师的凝聚力

利用非正式组织凝聚力强,能较好的满足教师的社交、归属等心理需求特点,使其成员与学校进行有效沟通,并有意安排学校的部分工作交给他们去做,使其感受到被信任,这对于提高学校的凝聚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当其成员教师与学校发生矛盾,而正式渠道的工作收效甚微时,可利用其成员讲情义、重感情的特点,通过核心人物的出面做工作,化解矛盾,增强团结。

(三)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

学校可以通过非正式组织成员间的关系比较融洽的特点,安排他们完成一些需要良好人际关系的特定工作,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学校应诱导非正式组织的目标与学校的目标一致,获得他们的充分理解和支持,通过他们代替学校完成诸如教师的文体活动、思想工作等任务,减缓学校管理人员的负担,甚至学校遇到管理困难时,也可通过非正式组织的核心人物出面解决。

(四)发挥非正式组织的制约与参照作用

教师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对学校的管理者滥用权力、以权谋私、分配不公等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使他们在行使权力时要慎重考虑不同组织对其行为的反应。迫使他们能较多的接近群众,并收敛自己的行为。此外,还可以通过非正式组织的成因、活动等因素折射出学校在满足教师需求上的缺陷;通过非正式组织与学校的关系折射出学校组织内部的一些弊端。如一个学校内几个教师非正式组织与学校均有对立情绪存在,这有可能存在学校领导人行使权力不当等缺陷,或存在其他严重的个人问题。

三、区别对待教师非正式组织

教师非正式组织根据其性质可分为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积极型是一种亲组织的非正式组织,其目标与学校的目标基本一致。中间型是与学校若即若离的非正式组织,其目标与学校目标具有不确定性。消极型是与学校有一定矛盾的非正式组织,其目标与学校基本

目标不一致。

学校管理者应该深入研究教师非正式组织的性质、成因、结构和核心人物,做到“知己知彼”,不能用相同的模式来管理非正式组织,应根据其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一)支持和保护积极型非正式组织

积极型非正式组织能够与学校同舟共济,它是学校正式组织的有机补充,它在学校工作中起着积极正向作用。学校管理者应了解其成员的需要与动机,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支持和保护其健康发展。学校可通过对其核心人物授权,让他帮助学校开展部分工作。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慎重提拔其核心人物为正式领导,利用其非正式领导才能为学校服务。

(二)引导和帮助中间型非正式组织

中间型非正式组织的活动对学校的影响通常是没有明显益处或害处。对待他们的管理要积极引导,热情帮助。引导他们充分发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向积极型非正式组织转化。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防止被消极型非正式组织利用和影响,背离学校的发展方向,向消极型非正式组织转化。

(三)转化、教育或解体消极型非正式组织

消极型非正式组织通常他们抵制学校的变革、传播谣言、结党营私,在学校人事安排、资金使用等诸多方面对学校管理产生负面影响,使学校内部产生各种离散现象,导致教师“离心”偏离学校目标,促使矛盾激化。教师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难以形成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资源内耗增加,更有甚者达到与学校正式组织抗衡,破坏学校的良性发展。

学校应采取转化、教育、诱导沟通的方法。通过耐心的教育,动之以理,导之以行。对于该群体中的教师趋利者给予小利满足他们合理的要求,诱导他们将自己的个人利益与学校利益联合起来,并找好转化点,努力争取把他们转化为积极型非正式组织的成员。只要方法得当,选择时机适合,大多数情况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当然,转化、教育无效时,学校应采取果断措施,利用下列方法解体它:

1. 调离核心人物

非正式组织核心人物的意识和行为对其组织的目标和规范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渠道将核心人物调到其它单位或采用令其内退等办法,使其组织“群龙无首”、树倒猢狲散,瓦解这个群体。此外对该群体中的骨干人物,学校有意对其放置不用,使其感到无可奈何,并采用区别对待的方式,使其感到冷落、厌倦,主动提出调离。

2. 重组

对于该群体内的一般教师,学校可根据工作需要有意识的将他们和其他教师安排在一起工作,让这些人在与他人的共事过程中,消除不良的观念和行为,进而达到工作上的和谐,人事上的安稳,使其融入学校教师集体中或进入新的非正式组织。

3. 换岗

对于该群体内的工作关系比较密切的教师,由于时空上的接近,他们有机会互相利用,勾结谋私。学校让他们轮岗,从时空上加以限制,从而破坏掉他们之间横向,纵向的群体利益或关系链。没有了利益交换和时空上的联系,动摇它们之间的基础。

4. 撤职

对于该群体中担任一定职务且屡教不改的教师,学校将其撤职。这样其一,降低了该群体教师在学校中的影响力。其二精简了学校的机构和人员。其三,赢得了广大教师的拥护顺应了民心。

5.警告

学校在适当场合,明确管理方法。使该群体明白,学校利益至高无上,任何有损学校利益和阻碍学校发展的行为和言论都是不允许的,在学校内不存在着特权和特殊公民,所有人都要受到纪律的约束。要营造学校正确的舆论氛围,形成正气,以谴责其群体的消极行为,对其产生心理压力而促其自动调节自我行为。

四、提高管理艺术、满足教师需求

学校管理者要认识到,非正式组织形成的基本原因是满足了教师的个人需求。为此,学校在兼顾教师个人需求与学校利益的情况下,发挥高度的领导艺术,将学校目标与教师的需求相结合,使实现学校目标的同时满足教师个人的合理需求。如果每个教师在正式组织中需求得到满足,则教师另行组织或参加非正式组织的可能性就大为减少。因此,学校要尽可能地满足广大教职工的兴趣、爱好、志向等需求,使教师在学校中获得“心理平衡”,使他们对在学校工作中建立起的人际关系感到满足,从而削弱建立非正式组织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付树京著 《教育管理学导论》 第二版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2年2月

2.陈孝彬著 《教育管理学》第二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

3.程正方著 《学校管理心理学》 第一版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

作者简介:

陈保峰(1962-)、教育硕士、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督学、北京市技工院校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应用高级技工学校校长兼党委书记、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曾先后做学校管理方面的讲座数十场。

学校组织与管理论文 篇5

相互学习

相互促进

为深化校际间学习交流,提升全镇学校规范化管理水平,10 月 20 日上午,天羽县徐明学校组织全镇各中小学校长及徐明学校班子成员 20 余人,进行现场观摩活动。

每到一所学校,观摩团通过听取讲解、现场参观、实地查看、查阅档案等形式,对所观摩学校的党的建设、行政管理、校园环境、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逐项查看,详细了解观摩学校在开展学校常规管理方面的做法。

由于被观摩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但亮点各有特色。校长们边走边看边议,相互探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在下午的观摩总结会上,镇徐明学校校长刘明对本次观摩活动进行了总结,深入分析了全镇中小学常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下一阶段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工作的具体意见。

各学校纷纷表示:在今后的教学管理中,要对照先进找差距,虚心交流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组织与管理论文 篇6

一、“六个好”党组织标准(100分)

(1)学校领导班子好(25分)。

1、党组织班子、工会、妇委会、共青团、教代会、学生会、少先队等组织机构健全,工作机制完善,职责明确,能充分发挥作用。(2分)

考核要点:

看各组织是否健全,是否配齐配强班子成员,有无工作机制,各组织班子成员是否发挥了各自作用。(2分)

考核方法: 查阅档案资料。

2、党组织富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就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做到同部署、同检查、同总结、同考核。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有长远规划,有具体计划和管理制度。(3分)

考核要点:

①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是否形成齐抓共管、互相促进的格局。(1分)

②制定党建和业务工作计划、长远规划和管理制度,通过抓党建促业务取得了哪些具体实效。(2分)

考核方法: 查阅档案资料,个别谈话,查看会议记录。

3、校长由党员担任,实行学校党组织书记与校长交叉任职,党组织书记兼任副校长,校长兼任党组织副书记,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有效落实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班子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2分)

考核要点:

①校长是党员,校长与党组织书记交叉任职。(1分)

②党政班子成员明确分工,职责到人,且履职情况好。(2分)

考核方法:

查看会议记录、相关文件,个别谈话,了解履职情况。

4、学校党政职责明确、民主议事规则完善、决策程序符合要求。凡涉及学校发展规划、干部任免、评优选先、奖励惩罚、人事职称、基建项目、大额经费开支等重大事项,都能提交学校党委(总支、支部)会议集体研究决定。(2分)

考核要点:

①建立了完善的民主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1分)

②严格按照重大事项由学校党组织研究决定制定,按分工组织实施。(2分)

考核方法: 个别谈话,查看会议记录、相关文件。

5、坚持党委中心组学习,每年集中学习研讨不少于12天,班子成员每人理论学习笔记不少于10000字,并撰写1篇以上与本职工作有联系的调研报告、经验材料或论文;总支、支部坚持每月召开一次支委会。班子成员每人理论学习笔记不少于5000字,并撰写1篇以上与本职工作有联系的调研报告、经验材料或论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政绩观,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依法治教、科学管理、严谨治学。(2分)

考核要点:

①中心组学习(支委会学习)有计划、有制度、有学习资料,有发言,有记录。(1分)

②读书笔记达到规定要求,完成调研报告或论文。(1分)

考核方法: 查看会议记录、相关文件,查阅相关档案资料、抽查笔记。

6、成立党建办公室,有专职党建干事,学校党建工作经费保障。党务工作者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精通党的基本知识、群众基础好、作风民主、能深入教师和青少年学生中,与之打成一片,并能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2分)

考核要点:

①有办事机构,有专人负责,有工作计划、有工作制度、有办公地点,有办公经费。(1分)

②能够全面掌握学校党的工作状态和教师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完成上级党组织交办的各项任务,工作出色,成效显著。(1分)

考核方法: 查看会议记录、相关文件,查阅档案资料,个别谈话了解。

7、后备干部培养有计划、有制度、有措施。有计划地输送党、政、工、团干部参加培训或进修,鼓励他们继续教育,成为业务上的行家里手,发挥他们的骨干和带头作用。(2分)

考核要点:

①有后备干部名册,有培养计划、有管理制度,有培养措施。(2分)

考核方法: 查阅档案资料,个别谈话了解。

8、开展“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妇建”活动,加强对学校工会、共青团、妇委会、学生会、少先队组织的领导和指导。经常听取群团组织工作汇报,协调帮助解决问题。(2分)

考核要点:

①将群团组织的工作纳入党建目标管理考核,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1.5分)

②经常听取群团组织工作汇报,协调帮助解决问题。(0.5分)

考核方法: 查阅档案资料,查看会议记录,个别谈话了解。

9、实施党建“示范点工程”。开展“最佳党日”、“最佳奉献日”活动,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娱乐活动搭建“七有”(有活动场所、有专职人员、有经费保障、有管理制度、有办公设施、有电教设备、有活动载体)平台,(2分)

考核要点:

①开展“最佳党日”、“最佳奉献日”活动有计划、有活动内容、有资料、有实际效果。(1分)

②阵地建设达到“七有”目标。(1分)

考核方法:

查看档案资料,实地查看

10、建立了党务、校务公开的工作机制,设置党务、校务公开设施,落实党务、校务公开工作要求。(1分)考核要点:

按照要求公开党务、校务,透明度高。(1分)

考核方法: 实地查看。

11、党政班子考核测评满意率达到85%以上,班子成员清正廉洁,年内无违法违纪现象。(5分)

考核要点:

①班子考核测评满意率达到85%以上(2.5分)

②年内无违法违纪现象。(2.5分)

考核方法:

查看档案资料,个别谈话了解。

(2)党员教师队伍好(20分)。

1、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党建工作全过程,突出“五大”教育内容:一是突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二是突出形势政策、国情、区情、州情、县情教育;三是突出“三个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新疆三史”、“六个好”等内容的教育;四是突出民主法治、公民道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教育;五是突出科学文化、业务知识、能力素质的教育.(1分)

考核要点:

有思想政治学习教育规划、计划,内容达到规定要求(1分)

考核方法:

查看学习计录,提问,抽查。

2、根据各自业务工作实际制定学习教育培训方案。保证每周不少于一次政治理论学习,做到学习有计划、有学习材料和学习记录,有专人负责组织学习和讲解,结合实际,开展形势讲座,党员领导干部亲自授课。(1分)

考核要点:

①学习时间保证一周一次,有计划、有材料、有记录。党员每年应写出3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和1000字的心得体会。(0.5分)

②党员领导干部亲自授课。(0.5分)

考核方法:

查看学习记录、档案资料和读书笔记。

3、切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对党员的经常性教育、管理和监督。在学校党员教师中要积极开展

“三争三创三满意”活动:即争当爱生标兵,创模范联系点,让学生满意;争当减负增效提质能手,创教学实绩,让家长满意;争做敬业奉献先锋,创师德示范岗,让社会满意。班主任队伍中党员比例达到90%以上,发挥党员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先锋模范和示范引领作用。(3分)

考核要点:

①“三争三创三满意”活动有计划、有内容、有措施、有总结、有实效(2分)

②班主任队伍中党员比例不低于50%。(1分)

考核方法:

查阅档案资料。

4、创新党员管理考核模式,在党员中开展“五好”(理想信念好、思想作风好、岗位业绩好、服务师生好、履行义务好。)星级化管理争创活动,将评议与日常管理考核相结合,对党员的思想觉悟、工作能力、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廉洁自律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3

分)

考核要点:

根据《教育工委“五星级”党员星级化管理考核细则》进行考核。(3分)

考核方法:

查阅档案资料、个别谈话了解。

5、完善党内表彰制度,每年表彰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建立党内关怀机制。建立教育救助基金,专门救助困难党员、大病教师和困难学生,通过开展救助活动,增强学校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1分)

考核要点:

①开展表彰活动,营造比学赶帮超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0.5分)

②建立党内关怀机制。(0.5分)

考核方法:

查阅档案资料、会议记录,座谈了解。

6、建立对党员发挥示范作用的教育、培养、考核、认定、奖励机制,党员在教育和教学中的带头、示范作用有效发挥,60%以上的党员成为教学能手和各学科带头人。(3分)

考核要点:

60%以上的党员成为教学能手和各学科带头人。(3分)

考核方法:

查看有关文件资料,个别谈话了解。

7、提高教师党员比例,切实保证每个学校每年都有计划地在教学一线、中青年骨干、学科带头人中发展一批党员,提高党员教师占教师队伍总数的比例。(1分)

考核要点:

①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充满生机与活力。(1分)

考核方法:

查阅档案资料、会议记录。

8、实施“学生业余党校规范建设年”活动,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开展“红色教育”。业余党校建设要做到“七有”(有组织领导机构、有培训阵地和教育实践基地、有学习培训计划、有教材教案、有专兼职教师队伍、有经费和制度、有考核标准)。年内创建州级“学生业余党校示范校”5所,县级示范校60所,3年达到规范化建设目标。(3分)

考核要点:

①有创建州级“学生业余党校示范校”方案、措施。(0.5分)

②业余党校建设要达到“七有”目标。(2分)

③“红色教育”活动载体主题鲜明,方式灵活,成效显著。(0.5分)

考核方法:

查阅档案资料、会议记录,实地查看。

9、建立教师“政治合格、业务精湛、作风优良”考核评价机制,开展考学、述学、评学”活动,以座谈会、学习园地等形式进行交流,将政治理论学习情况与教师的评优选先相结合。(1分)

考核要点:

①有考核、评价办法,有奖罚措施。(0.5分)

②教师注重理论学习,认真履行人民教师的职责和义务。(0.5分)

考核方法:

查阅档案资料、会议记录。

10、完善教师政审制度,严格对补充和新进教师的政治审查;建立和落实教材、教案审查制度,每学期开展一次学校教辅用书清查审核工作;建立班主任管理制度,严格选拔,定期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聘任、奖励、职务晋升和津贴发放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完善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讲课、听课评课制度。(3分)

考核要点:

①建立教师政审制度、程序。(1分)

②建立教材、教案审查制度、程序,每学期开展一次学校辅用书清查审核工作。(1分)

③建立班主任管理制度,有选拔程序、有考核。(0.5分)

④建立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讲课、听课、评课制度。(0.5分)

考核方法:

查阅档案资料、会议记录,个别谈话了解。

(3)德育工作好(15分)。

1、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有关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及自治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一系列文件精神,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学校德育工作理念先进、思路清晰,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学校有德育专项经费,其比例占学校事业费总额的1%以上,并逐年增长。(3分)

考核要点:

①学习、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措施具体,有较强的德育首位意识。(1分)

②德育专项经费保障,其比例占学校事业费总额的1%以上,并逐年增长。(2分)

考核方法:

查阅档案资料、会议记录

2、定期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开展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重视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行为养成教育,突出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公民意识、法制意识教育,强化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和无神论教育,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宗教对学校的渗透。(3分)

考核要点:

定期开展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有计划、有方案、有措施、有

实效。年内无影响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事件发生。(3分)

考核方法:

查阅档案资料、会议记录

3、学校党组织负责联合学校行政、工会、共青团、妇委会、学生会等各方面力量,形成党、政、群齐抓共管思想政治工作的局面,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德育工作者队伍。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教职工在思想品德、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学校的团队生活动和班会活动等教育形式生动活泼。(2分)

考核要点:

① 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德育工作队伍。(1分)

② 学校的团队生活和班会活动等教育形式生动活泼。(1分)

考核方法:

查阅档案资料。

4、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学校改革与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做好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将思想政治工作贯彻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对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有明确要求,有考评奖惩措施。(1分)

考核要点:

① 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有明确要求。(0.5分)

② 有考评奖惩措施。(0.5分)

考核方法:

查阅档案资料,座谈了解。

5、建立家庭、社会、学校相结合的德育工作制度。有学校德育工作规划。德育规划工作目标明确、有层次性、任务具体、措施得力。有或学期德育工作计划、总结。计划能与规划相衔接,落实好。(2分)

考核要点:

①建立家庭、社会、学校相结合的德育工作制度(1分)

②德育规划工作目标明确、有层次性、任务具体、措施得力。有或学期德育工作计划、总结(1分)

考核方法:

查阅档案资料、会议记录,个别谈话了解。

6、将依法治校与普法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分别制定依法治校与普法工作规划和计划,明确工作任务,确保责任到人;按要求完成依法治校与普法工作任务,认真做好和阶段性总结工作。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制度健全、运行规范,教职工能够充分行使民主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权利。依法维护学生的受教育权,无违规拒收、开除和劝退学生的行为,尊重学生人格及其他人身和财产权力,无侮辱歧视和体罚学生(2分)。

考核要点:

①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制度健全、运行规范,教职工能够充分行使民主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权利。(1分)

②无违规拒收、开除和劝退学生的行为,尊重学生人格及其他人身和财产权利,无侮辱歧视和体罚学生。(1分)

考核方法:

查阅档案资料、会议记录,个别谈话了解。

7、无违规招生办学和违规设置学校课程行为。无违规收费、违规罚款、违规使用教材和教辅资料、违规向学生推销商品和服务等行为.(1分)

考核要点:

①无违规招生办学和违规设置学校课程行为(0.5分)

②无违规收费、违规罚款、违规使用教材和教辅资料、违规向学生推销商品和服务等行为(0.5分)

考核方法:

个别谈话了解,查阅州教育工委关于收费问题的相关信访记录。

8、保障教师对学校重大决策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依法保障教师

开展教学活动、科研和参加进修等权利。(1分)

考核要点:

①定期召开教职工大会通报学校重大决策。(0.5分)

②保障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科研和参加进修等权利(0.5分)

考核方法:

(4)素质教育好(10分)。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执行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办学、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学校发展规划、工作计划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2分)考核要点:

学校发展规划、工作计划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取得哪些成效。(2分)

考核方法:

查阅档案。

2、积极构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评价新机制;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定期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考核,做到每月一小结,每学期末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总结。(2分)

考核要点:

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定期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考核,做到每月一小结,每学期末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总结(2分)

考核方法:

查阅档案。

3、有导向正确,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学生考核评价机制。(1分)考核要点:

考核评价机制运行情况。(1分)

考核方法:

查阅档案。查阅会议记录、档案,个别谈话了解。

4、坚持规范的升降国旗制度。(1分)

考核要点:

升降国旗制度规范。(1分)

考核方法:

查阅档案,实地查看。

5、重视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要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开展青春期教育,每学期不少于1次。(1分)

考核要点:

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0.5分)

②开展青春期教育,每学期不少于1次。(0.5分)

考核方法:

6、重视体育和美育工作。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保证开足音乐、体育、美术课时,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积极开展预防艾滋、禁毒等专项健康教育;每天坚持做好“两操”,积极推广大课间活动。(2分)

考核要点:

①开足音乐、体育、美术课时。(1分)

②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每天坚持做好“两操”。(0.5分)

③ 开展预防艾滋、禁毒等专项健康教育(0.5分)。

考核方法:

7、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根据学校的实际,分层次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1分)

考核要点:

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有计划、有实施。(1分)查阅档案,个别谈话了解。

查阅档案,个别谈话了解。

考核方法:

(5)育人环境好(10分)。

1、校纪严明,校风优良,制度健全,好人好事及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得到大力表彰,正气浓。(1分)

考核要点:

表彰好人好事及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1分)

考核方法:

查阅档案,个别谈话了解

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安排部署,有检查总结,开展评选文明家庭、文明科室、文明班级、文明教职工、文明学生等活动形成制度。(2分)

考核要点:

精神文明建设有安排部署、有检查总结,开展评选文明家庭、文明科室、文明班级、文明教职工、文明学生活动。(2分)

考核方法:

查阅档案,座谈了解。

3、教师具有良好的教风,责任心强,备课认真,教学严谨,能面向全体,客观、公正、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有良好的学风,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学习积极主动,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学生课业负担合理,符合有关规定。学生无违法违纪现象。(1分)

考核要点:

①教师责任心强,备课认真,教学严谨。(0.5分)

②学习积极主动,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学生无违法违纪现象(0.5分)

考核方法:

4、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发掘利用,体现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重视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查阅图片资料、文字档案,个别谈话了解。

个别谈话了解,查阅资料。

按教育部有关校园文化建设文件的规定,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1分)

考核要点:

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1分)

考核方法:

实地查看。

5、“党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荣辱观”、“校风”、“学风”、“教风”及“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维护祖国统一”的标语悬挂或立于校园醒目处。(1分)

考核要点:

党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荣辱观”、“校风”、“学风”、“教风”及“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维护祖国统一”的标语悬挂。(1分)

考核方法:

实地查看

6、教室中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图案、张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小学生守则(试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学生守则(试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教学楼内张贴、悬挂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科学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画像和格言。(1分)

考核要点:

按照要求悬挂各类图案、画像和格言。(1分)

考核方法:

实地查看

7、重视校园安全设施建设,学校主要安全生产部位有安全防范标识,按规定设置消防安全设施,学生聚集场所、学生宿舍等安全疏散(通道)出口畅通,指示标识、应急照明完好有效。(2分)

考核要点:

安全设施建设齐全,符合要求,安全事故逐年下渐。(2分)

考核方法:

实地查看。

8、学校教学、教改、服务各项制度健全,管理科学规范,公平公正;教师工作、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内外部环境优良。(1分)

考核要点:

学校教学、教改、服务各项制度健全,管理科学规范。(1分)

考核方法:

查阅档案、个别谈话了解。

(6)民族团结好(20分)。

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重要指示精神及自治区、自治州党委的决策和部署,有结合校情实际的落实措施和办法。按照《伊犁州直教育系统民族团结教育年实施方案》开展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20分)考核要点:

能够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州党委的部署和要求,民族团结教育丰富多彩,扎实有效。(20分)

考核方法:

查阅档案资料、个别谈话了解,召开座谈会。

二、“六个好”学校党组织考核表彰办法及结果运用。

(一)考核总分值100分。

(二)各县(市)学校党组织创建属地管理。州教育工委负责指导。

(三)教育工委直属学校党组织创建由州教育工委负责。

(1)对照“六个好”学校党组织标准自查,符合条件的,向州教育工委申报;

(2)考核验收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共同进行,考核总分值达到95分以上的,单项分值达到总分的90%以上的,定为“六星级党组织”初步创建单位;报教育工委审批。单项分值达不到

总分的90%,按照项数,定为“五星级党组织”、“四星级党组织”、“三星级党组织”,依次类推。

(3)命名为“六星级”学校党组织的,经教育工委会议研究同意后,进行公示,无异议的,由州教育工委命名,并颁发牌匾。并作为当党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进行表彰奖励,并在上级部门的各类表彰中,优先推荐上报;其党务干部在上级部门的各类表彰中,优先推荐上报。

(4)创建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工委直属学校党组织每年申报创建不少于4个,计划三年内全部实现“六星级”党组织创建目标。创建命名工作一年一次,已被命名表彰的学校第二年进行复验。复验不合格的,哪项不达标,减去相应的星级,全部不达标的,予以摘牌,取消所有荣誉称号。并与领导干部、党务干部考核、晋职晋级、职称评定挂钩。

学校组织与管理论文 篇7

组织理论源于工业领域, 基于在工业上的成功运用, 又迅速渗透到其他领域。学校组织理论研究的初期以工业组织理论在学校领域的应用为主要内容, 现在的学校组织理论一些是在学校领域中产生的, 大部分则是一般组织理论与学校系统特殊性相结合的产物, 是组织理论在学校领域的创造性移用。自20世纪初产生开始, 在经历了古典组织理论、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现代组织理论、组织理论的新进展四个阶段近百余年的发展以后, 学校组织理论现已日趋成熟, 为学校管理变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思维。

一、学校管理的历史演变:学校组织理论关照下的学校管理

古典组织理论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 泰罗的科学管理、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韦伯的科层理论是其突出代表。科学管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主要研究组织中的管理问题, 依据该理论, 人们建立了量化和标准化的管理标准, 并将其应用于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一般管理理论均以组织整体作为研究对象, 具体研究组织中的管理职能、管理过程和管理原则, 根据其思想, 学校管理中也强调建立系统、理性和科学的原则。科层理论所构建的科层组织强调组织应该是层次分明、制度严格和权责明确的,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人们便把学校作为一种科层组织进行研究和管理, 并把其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古典组织理论深信, 人类的组织及其活动虽然各不相同, 但管理共存、共通, 这为学校领域应用其思想提供了依据, 促进了学校管理的科学化, 为学校管理的发展奠定了科学主义的基础。因古典组织理论着重强调学校管理的科学与理性, 而未给学校中人的因素以足够的重视, 教职工仅仅被当作一种“活机器”, 这使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未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挥, 因而遭到了人们的批评, 这些批评认为学校中的“人”被忽略了。正如罗伯特·欧文斯所说, “组织, 尤其是教育组织, 毕竟是人的活动, 不能简单化为机械系统, 这一点令那些在人文事务中追求简约、精确、系统秩序和确定性的人们大失所望”[2]。

诞生于20世纪30至50年代的人际关系—行为科学理论是对古典组织理论陷入理性和效率的反应, 但并没有全盘抛弃, 而只是将行为科学融入组织理论, 以此来阐明古典组织理论中的基本原理是如何受到人的行为影响的。代表理论有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理论和继而兴起的行为科学。人际关系理论改变了古典组织理论的哲学观念, 将视角由单纯面向工作转向了面向人, 强调管理中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 依据其思想, 人们开始注意改善学校中的人际关系, 如学校领导者与教职工应和谐共处、教职工应参与学校决策、管理等。行为科学是在人际关系理论基础上, 对人的行为及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 进而全面、深入地研究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 寻求激励、提高组织成员士气的各种方法和途径, 该理论迁移到学校以后, 人们开始用科学的手段, 考察教职工的需求层次及校长的领导行为方式。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改变了传统学校对人的看法, 开始重视教职工合理需要的满足, 并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目标, 寻求建立一个符合人际关系原则的学校。但是, 由于过分强调人际关系因而忽视了劳动分工、等级结构和规章制度的作用, 使学校管理效率的提高受到一定限制。

二战后, 管理界掀起了研究和实践的热潮, 涌现出了众多的管理流派。与传统组织理论 (古典组织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 视组织为封闭系统不同, 现代组织理论把组织看作是开放的、有机的和权变的系统。代表理论有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的系统理论、劳伦斯、洛西和伍德沃德为代表的权变理论及科恩等人的松散结合理论。系统理论强调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 作为开放系统的组织同其周围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动态作用, 同样, 学校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则表现为社会向学校输入各种物力、财力、人力、文化信息等资源, 通过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 然后向社会输出具有新价值的毕业生、知识和文化。权变理论认为管理应当根据组织内外条件的变化, 随机应变, 参照其思想, 人们认为学校管理应该依据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有所调整。松散结合理论则认为科层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学校组织的特征, 因为学校组织目标的不明确、学校教育行动和技术的模糊及学校组织的无序状态使学校组织表现出了不同于科层体制的松散结合性。现代组织理论对学校管理的认识主要体现为:一是重视学校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依存与相互影响的作用, 突破了传统组织理论对学校管理封闭、静态的看法;二是强调组织与个人的联结, 使学校管理者开始注意教职工利益与学校目标实现间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技术革命引发了组织的变革, 人们对组织的认识逐步深化, 组织理论体系也日趋完善。这一时期对学校管理影响深刻的有沙因的文化理论、后现代理论和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文化理论的出现使组织管理由物质层次、管理层次转向意识层次, 组织文化对组织和个人行为的作用开始受到重视, 该理论对学校的影响是深刻的, 学校文化的建设及学校教育核心理念的构建逐渐弥补了科学管理的不足。随着管理科学弊症的日渐显露, 以关注人的意图、价值、习惯和信念及教育的公正、民主和平等为主题的后现代教育管理思想日渐隆盛, 人们开始从更宽广的视野来认识学校管理中的问题。彼得·圣吉提倡构建学习型组织:“在其中, 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 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 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 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 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 并提出创建学习型组织要通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构建组织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五项修炼来完成。在学习型组织研究热浪的影响下, 人们开始以学习型组织的理念为核心, 探索构建学习型学校。主流组织理论围绕“理性与效率”对学校管理的认识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超组织层面, 讨论学校与环境的关系;二是组织层面, 探讨学校的组织结构、技术、权力等;三是个体层面, 探讨学校成员的需要、满足、行为。而反主流的文化理论、后现代理论, 包括学习型组织理论, 都将主流组织理论忽视的价值观、信念、文化、个体价值张扬等非理性因素纳入学校管理研究的范围, 是对过去组织理论的全面反省。

二、学校管理的发展:学校组织理论研究述评

自20世纪以来, 学校组织理论依次走过了古典组织理论、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现代组织理论和组织理论新发展阶段, 这四阶段的理论对学校管理的认识是不同的:古典组织理论从学校组织层面入手, 着重研究“劳动分工”、“正式组织”、“组织结构”、“规章制度”、“职能权责”对学校管理效率的影响, 理论的重点放在对学校管理基本原则的概括上。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则从个体层面入手, 注重研究“心理与行为”、“人际关系”、“非正式组织”对学校管理效率的影响, 理论的重点放在满足学校成员需要的分析上。实际上, 二者强调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只是后者把心理因素引入学校研究, 是对前者的重要补充。现代组织理论在较好归纳和总结前两个时期组织理论的基础上, 强调了组织与外部系统之间的关系, 认为学校总是处于与环境的持续互动中, 并在这种互动中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在动态平衡中保持其能量的转换。如果说以前的组织理论重视的是组织结构、人的行为、组织的开放性等理性因素, 那么新进展阶段的组织理论则把它们忽视的文化及人的价值等非理性因素提上研究的台面, 为学校管理提供了崭新的思路。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认识到, 四阶段的学校组织理论从多个角度对学校管理产生了影响, 又各自从不同方面揭示了学校管理的特点, 对学校管理思想和实践的影响是逐渐丰富、全面和系统的, 这对更好地把握学校管理的本质和活动规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在各学校组织理论关照下的学校管理也因组织理论的繁复而迥异, 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期望某一理论对学校管理作出全面和系统的解析也是不现实的, 所以, 综合多种理论对学校管理进行分析, 是学校管理变革的关键。

从学校组织理论演变的历程上看, 学校管理经历了一条质疑、反思和发展的道路。我们不能抹煞任何一个阶段学校组织理论的伟大意义, 它在相应的时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正是在对前学校组织理论不断质疑的过程中, 在批判性反思的过程中, 后来的学校组织理论才得以超越和发展, 也才使得人们对学校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洞察和分析不断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英]托尼·布什.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2][英]D·S·皮尤.组织理论精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

[3][美]马克·汉森.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3.

[4][美]罗伯特·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吴志宏.新编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6]张广斌, 谢延龙, 赵承福.教育管理组织:技术理性的视角[J].当代教育论坛, 2003, (8) .

[7]邱泽奇.在工厂化和网络化的背后——组织理论的发展与困境[J].社会学研究, 1999, (4) .

学校组织与管理论文 篇8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人力资源管理 绩效成绩

中等职业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经济发展方面的影响以及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已经被西方国家所证实。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作用也更加凸显出来。我国政府也正在加大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力度。《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人力资源开发,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升国民素质,把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會对技术型人才需求量增加,中等职业学校快速发展,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人力资源的弱势就是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制约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一个因素。

管理是一个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决定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学校的管理就决定了学校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介于义务教育和大学教育之间。其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的需要。学校的性质和人们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认知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资源都是非常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发展好中等职业教育就必须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中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这种情况下,中等职业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就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决定因素之一。

对于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学术界还有着不同的认知,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宁冬华,唐礼勇两位就认为“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有吸引、保留、激励与开发学校所需的人力资源这四项基本目标。表现在具体职能上有:制定学校人力资源管理计划,教师的招聘、培训、业绩评价和薪酬管理”。 王文通在其硕士论文中对所有这些观点进行汇总,认为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应该涵盖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的各个方面,应能反映出管理的规划、招聘、调配使用、培训、考核、薪酬等各项功能。 从他的这一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对学校发展而言不仅仅是人员招聘,管理更多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调动学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这一角度来讲人力资源管理和学校的绩效有着相同的作用。

所谓绩效是指学校为教师提供的考核其工作的标准体系,这种标准也是发放教师薪酬的标准。绩效体系本是在公司企业中采用的考核体系。由于学校隶属于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即属于企业办学和政府支持的管理,学校的费用是有企业补贴和国家财政补贴组成。在政策的允许下,东方公司根据学校的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给予学校较强的自主权,学校按照自己发展规划制定了效益和工作人员待遇挂钩。绩效考核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引入到学校发展过程中当中的。职业教育是最先采用绩效考核的。这是由于其学校性质和办学目的来决定的。就目前而言绩效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普遍采用的管理体制。但是这种管理体系无疑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最为明显,最为重要。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办学目的,学生的职业素质决定了学生的就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决定了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办学效益。而教学和教师就对学生职业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乃至是决定性的。中等职业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在教师工作、学生培养和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力资源管理是以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的。在中等职业职业学校人力资管过程中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建立和谐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工作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一种人生追求。在工作的过程中,人不仅要获得物质生活基础也要获得精神需要。所以要搞好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人的劳动积极性就必须要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其次,要建立一个浮动的管理体系。量化标准在管理的过程中是必须也能够使被管理者感受到管理的客观和公正。但是管理是基于人性发展而开展的。从人本主义理论角度出发,管理本身不可能完全脱离人的需要,完全采用机器化的衡量标准。这就意味着在管理过程中量化的同时要保留一定的浮动空间。

绩效本身就是以人力资源管理为基础的量化考核标准体系。在组织绩效的过程中,我们要将其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目标联系起来。同样的绩效考核是在量化的同时也要有一个浮动的空间,从而从人性化的角度来调控体系建设进而保证工作效率。目前我们正在完善SAP薪酬体系。

从理论上来讲,中等职业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绩效的基础。两者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办学效益。因此,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将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绩效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不应该将作为管理的两个部分分开实施。

参考文献:

[1]常思亮.学校管理学概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

[2]王秀勤.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制度.内江科技,2006,(3)

[3]孙军平.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探讨.职业教育研究,2006,(3)

[4]李景杰.刘国栋.对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集宁师专学报,20的,24

上一篇:×××××幼儿园保健医工作流程及要求下一篇:初二议论文:时间的感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