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仪器用于生物医学论文

2024-11-26

虚拟仪器用于生物医学论文(共13篇)

虚拟仪器用于生物医学论文 篇1

虚拟仪器用于生物医学论文

1.虚拟仪器在生物医学领域的重大意义

虚拟仪器的发明以计算机为母体,以软件为核心,利用计算机的升级和更新换代来不断新鲜自己的血液,扩充自己的价值,特别是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它在数据分析,样本储蓄,传输速度和处理漏洞等方面至今无以匹敌。传统的医学仪器由于体积庞大,价格昂贵,功能不全等缺陷,使生物医学研究受到极大阻碍。而虚拟仪器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这些障碍,使科研变得更为便捷和精确。它不仅能迅速掌握患者的各项生理数据,还能自动实现数据储存,样本分析和资源共享。虚拟仪器的.整个系统通过精密软件为依托,其精确性和稳定性都能得到可靠保障,且运行方便,节约成本,易于维修,逐渐成为代替传统仪器的主流生物医学工具。

2.总结

在科技如此飞速发展的当今,通讯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虚拟仪器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步伐也饿越来越矫健,不断地向高速化,远程化和精密化发展,旨在为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带来光明的前景和卓越的贡献。

作者:张玲 宋霄薇

虚拟仪器用于生物医学论文 篇2

1 仪器分析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21世纪生命科学要求该领域的人才能够顺利地与国外学者进行交流与合作, 快速地更新知识, 把握生命科学的最新动向。仪器分析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部分, 其发展日新月异, 新的仪器设备和分析手段层出不穷。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 及时了解最新的仪器分析发展动向、认识该课程的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需要大量结合国际先进分析仪器的发明和应用实例。因此, 该课程实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通过双语教学将国外最新的仪器分析技术引入到课程教学中。仪器分析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课程的教学必须反映仪器分析领域最新的理念、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最前沿的实际应用。仪器分析双语教学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了解书本以外的最新科技前沿,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也能促使教师实时更新知识体系。第二, 双语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交流能力和人才市场适应能力。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就业主要面向制药、医疗、环保等相关产业和科研领域。而这些领域无一不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与国际接轨, 具有一定的专业英语交流能力是对人才的必然要求。第三, 仪器分析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 其双语教学起到了巩固大学英语教学的作用。大学英语课程一般只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 进入大三后以学习专业课程为主, 此时开展专业课的双语教学, 是帮助学生将英语实际应用到本专业学习中的有效途径。因此, 专业英语以及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英语交流能力的重要环节。

2 仪器分析双语教学教材的选择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元素。我国现有的大多数仪器分析教材与国外仪器分析教材相比, 在仪器设备的种类和分析方法的实际应用等方面相对比较陈旧。因此, 双语教学使用英文原版教材, 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专业英文文献的能力, 学习地道的英文表达方式, 同时又使学生能够及时地接触本学科的前沿信息, 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和国际交流能力。目前仪器分析的国外原版教材种类繁多, 比较流行的主要有Skoog等主编的Principles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 (第5版) ;Rouessac主编的Chemical Analysis: Modern Instrumentation Methods and Techniques (第2版) ;以及Rubinson主编的Contemporary Instrumental Analysis (第1版) 等[5,6,7,8]。尽管这些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各有优点, 有的在国外被广泛用作大学仪器分析教材, 但对中国学生而言直接使用外文原版教材, 会大大增加学习的难度。因此, 我们采取了中文教材和英文原版教材相结合的方法, 即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 选取内容接近、能够比较好的相互参照的中文教材同时配以英文原版教材。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以朱明华编写的《仪器分析》[9]为基本教学内容, 配合Rouessac主编的Chemical Analysis: Modern Instrumentation Methods and Techniques (第2版) 。这两本教材中前者曾获得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和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2008年又出版了第4版, 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该教材注重仪器分析的基础知识, 深入浅出的介绍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后者是2007年由John Wiley出版, 该书共574页, 内容丰富, 教材中每种分析方法都介绍了最先进、最新型号的仪器设备, 其中大量的仪器照片、结构图示和图谱等不但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而且是对中文教材的极好补充。

3 仪器分析双语教学的课堂组织

为了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 课堂教学中需要注意既讲透课程知识, 又强调外语的应用和提高。因此, 我们选择了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双语教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仪器分析课程在本科三年级上学期开设, 这时学生已经学习了两年大学英语, 大多数学生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 对于一般的英语阅读没有太大问题。但是, 双语教学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学生掌握的专业词汇太少, 在此之前很少完整地阅读专业文献或书籍。因此, 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就是在保证教学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尽量为学生补充专业词汇。某一专业领域中的词汇通常具有类似的构词方法, 在讲课过程中通过分解前缀、后缀、词根等使学生掌握正确简便的记忆方法;同时每章附学习小结和专业英语词汇表以帮助学生复习。第二就是要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阅读能力。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是提高英语阅读水平的最佳时机, 为了保证预习阅读的效果, 我们以问题的形式给出阅读提纲并要求学生下次课用英语回答;课后要求学生阅读英文教材, 用英语完成作业。对某些知识难点, 要求学生对照中英文教材进行学习, 从而使学生对专业知识能够充分理解。第三, 使用生动形象的英文多媒体课件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双语教学情境。对课件中涉及到的仪器分析重要概念、基本原理、分析方法等使用直观的图片和动画, 并配以简短的英文解释, 尽量避免大段的英文文字。为了保证学生有效地掌握课程内容, 同时再给学生一份中文课件作为课后复习的对照参考。第四, 注重加强英语交流互动。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的使用英语进行交流, 教师用英语提出问题, 学生用英语作答;教师用英语布置作业, 学生用英语完成, 然后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再用英语指出问题或给出正确解答;设置英语讨论课, 安排学生就某一部分内容查阅文献用英语作演讲汇报, 学生用英语提问、讨论, 最后教师用英语进行点评。

4 仪器分析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虽然目前仪器分析双语教学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教学效果, 但是双语教学不是一项一蹴而就的工作, 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双语教学课程开课伊始通常面临较大的难度, 学生往往反应课程难、听不懂, 这就要求教师在正常的中文教学中适当穿插使用英语, 在理解中文的基础上适当用英文补充。随着学生逐渐适应双语教学, 教师逐渐增加英语教学的比例和提高专业英语的难度。总之, 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是动态的, 要随课程的内容、难度及时调整, 这其中教师要做到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逐渐接受、适应、喜爱这种学习模式。可以说, 双语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场严峻的智慧和毅力的考验。教师素质也是双语教学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双语教学要求教师能做到在课堂上熟练地在双语之间进行切换, 准确地表达专业知识, 因此教师的外语水平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的成功与否。为此, 我们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比如每个学期都举办双语教学口语培训班, 聘请外教统一授课培训, 对发音和口语表达能力进行强化训练;设立本科双语教学项目资助, 大力支持具备一定教学水平和外语水平的教师开展双语教学;引进了大批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担任教学工作, 这些教师大多具备优秀的科研素质和外语水平。这些举措都为双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师资基础。

总而言之, 随着经济、知识的全球化和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双语教学必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专业课教学的重要手段。仪器分析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双语教学对学生更好地掌握仪器分析及其它相关知识大有益处。目前本课程距离高层次双语教学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 尚需要进一步探索, 许多教学方法还有待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我们期望, 通过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改进双语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增进双语教学经验交流等一系列措施, 更进一步提高仪器分析课程双语教学的质量。

摘要:仪器分析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其双语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仪器分析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经验, 阐述了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并在教材的选择、课堂的组织和目前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为仪器分析课程双语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仪器分析,双语教学,生物医学工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钟明, 冯务群, 王国祥.制药工程专业仪器分析双语教学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 2007, 6 (4) :335-336.

[2]张立新.现代仪器分析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育, 2006 (9) :32-35.

[3]王氢, 胡坪.仪器分析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大学化学, 2008, 23 (3) :14-17.

[4]张秀兰, 杨艺虹, 王凯, 等.制药工艺学双语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 2009 (2) :55-57.

[5]张立新, 王宗花.仪器分析化学双语教学英文原版教材优势探讨[J].大学化学, 2007, 22 (3) :24-27.

[6]Skoog DA, Holler FJ, Nieman TA.Principles of InstrumentalAnalysis (5th ed.) [M].Kentucky, USA:Brooks Cole, 1997.

[7]Rouessac F, Rouessac A.Chemical Analysis:Modern Instru-mentation Methods and Techniques (2nded.) [M].Hoboken, USA:John Wiley&Sons, 2007.

[8]Rubinson KA, Rubinson JF.Contemporary Instrumental Anal-ysis[M].Upper Saddle River, USA:Prentice Hall, 2000.

虚拟仪器用于生物医学论文 篇3

【关键词】《医学超声仪器》原理 生物医学工程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143-01

1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

1.1教材与课程教学内容

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分流后,课程增多,课时减少。《医学超声仪器原理》按教学计划,理论36学时,实验3学时,课时非常有限。讲授内容需突出重点,去粗取精,点面结合。其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医学仪器的操作人员、维护人员、销售人员、设备管理人员和研发人员,授课过程中要既重基础又结合实际。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我们选择西安交通大学万明习教授主编的《生物医学超声学》作为教材。该书是目前国内对医学超声学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及超声新技术发展介绍最为全面的一本专著,但内容较多且难,并不完全适用于39学时的本科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实际需要对其内容进行了相应筛选调整,并结合具体超声仪器实例进行授课,真正做到既重基础又结合应用实际。

具体课程内容归结为如下6个章节。(1)绪论:介绍医学超声仪器的分类,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2)医学超声的物理基础:介绍描述超声波的重要物理参数,超声波的传播特性、波动方程、多普勒效应,超声波的生物特性及安全剂量。(3)医用超声换能器:介绍压电效应及压电材料特性,医用超声换能器的种类与结构、声场的形成与分布。(4)超声波束的接收、预处理与DSC数字扫描变换器:介绍B型超声诊断仪超声回波信号的前置放大、接收多路转换、可变孔径技术、相位调整技术、增益控制与动态滤波、对数放大、检波与勾边技术,以及DSC数字扫描变换器。(5)超声多普勒血流测量与成像:介绍多普勒血流测量的基本原理,所需提取的主要参数,血流速度大小及方向的检测方法,多种多普勒血流仪系统和各自距离选通的原理,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的基本方法和原理。(6)其他医学超声技术及发展:介绍超声治疗技术、超声显微技术、超声CT,以及医学超声研究的新进展。

1.2实验设置

在教学实践的第一学年,我们采取的是以学生为检测对象,指导学生完成对颈部主动脉、肝、肾的纵向和横向扫查,并对图像进行分析,但是教学效果不很理想。原因有两个:一是虽然学生有一些解剖学基础,但是实验中让其独立准确找到解剖学位置仍有一定难度;二是教学资源有限,男女生同组,实验过程中进行腹部检测时难免尴尬,学生积极性难以调动。因此在第二学年,我们借鉴了其他高校的经验[2],将检测对象由人换成熟鸡蛋,不仅可以形象地显示超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而且很容易探测到熟鸡蛋的蛋白与蛋黄的切面图,避免了上述两个问题的存在。同时还可引导学生向鸡蛋内注入色拉油等物质,模拟组织内部发生病变的状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鲜明、生动、直观。

2 生物医学工程的生物化学教学现状

生物化学相对于其他基础学科具有抽象难懂、内容繁杂等特点,是医学院学生感觉最难的课程之一。尤其是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缺乏一部为该专业量身打造的教材,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极为突出。就本校而言,该专业的生物化学理论学时数仅为40学时,而使用的教材为刘新光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化学(案例版)》,该书系统全面完整,但课时数远远不够,如果按照一般医学本科教学大纲进行讲授,学生感觉难以消化,对生物化学课程的畏难情绪和抵触情绪增加。其次,教学模式单一,以教师为课堂的绝对主体,进行传统填鸭式教学,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容易疲劳。第三,考查形式单一,仅对书本知识进行闭卷考试的单一评价考核体系,既不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容易使学生投机取巧,仅关注考点,而忽视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

针对教学内容,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采用启发式教学,在每一章节授课前先根据教学内容针对性地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在课堂中寻求答案,变“填鸭式”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利用介绍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国内外重大研究成果、新方法、新应用等内容来激励学生,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3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经过两个学年的教学实践,我在《医学超声仪器原理》课程的教学中已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存在不足之处,其中最突出的是实验教学内容略显单薄。针对这一问题,我已着手解决,将在原3个学时实验的基础上再设置相应的开放性实验,如生物组织超声参数的测量与估计、单阵元圆形超声换能器辐射声场分布特性测试与分析、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仪的操作及数据分析等。所设计的实验项目将与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进一步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超声仪器原理涉及多个学科,内容较为抽象,且课时量有限,因此教学难度较大。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本专业的实际需求,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结合教学体会和学生的反馈信息,从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万明习.生物医学超声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陈艳霞,孙媛,柴英,王桂莲.医学物理学B超实验的新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9,20:193.

医学检验仪器的维护 篇4

医学检验仪器是用于疾病诊断、疾病研究和药物分析的现代化实验室仪器,是集光、机、电于一体的仪器。它涉及光学、机械、电子、计算机、材料、传感器、生物化学、放射等技术领域,是多学科技术相互渗透和结合的产物。

我国各级医院常用的医学检验仪器有光电比色计、分光光度计、生化分析仪、酶标仪、火焰光度计、尿液分析仪、血气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血球计数器、气相和液相色谱仪等。

医学检验仪器始终跟踪各相关学科的前沿。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新材料新器件的产生以及新的分析方法等都在医学检验仪器中体现出来。

膜生物反应器用于处理医院污水 篇5

在“SARS”流行期间,针对医院污水的特点,膜生物反应器(MBR)采用全封闭负压运行,对其出水进行消毒,并对曝气尾气进行了处理.利用自控技术与公共通讯网络在远程监控中心可对MBR实施控制,并可实时获得运行参数.该工程于8月正式投入运行,出水水质良好.

作 者:张颖 李力 杨振刚 顾平 作者单位:张颖,顾平(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072)

李力,杨振刚(天津市兴源环境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天津,300384)

刊 名:中国给水排水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A WATER & WASTEWATER 年,卷(期): 21(2) 分类号:X703.1 关键词:膜生物反应器   医院污水   远程监控  

虚拟现实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篇6

1VR教学的优势和特点

面对医疗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人们对医护水平的更高要求,医疗岗位对医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标准。通过老师书本授课、模具操作和现场观摩等方式开展医学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不可避免地存在理论知识抽象难懂、实践与临床脱节等问题。应用VR技术进行医学教学,能够弥补传统医学教学的不足。VR技术可以打造出一个随时可用的实验室和近在眼前的观摩台,这种逼真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是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比拟的。用VR技术开发的虚拟教学平台可将各种医学影像和数据信息创建成一个沉浸式的虚拟培训环境,学生通过3D人体模型,从视觉、听觉、触觉多感官直接观察人体细节,并借助多传感器、头戴式显示器(HMD)、体感外设备等工具与虚拟环境中实物进行互动。这种集视觉、听觉、操作为一体的虚拟学习系统,可使学生完全沉浸于自主学习的三维虚拟环境中,通过自身与环境的交互全方位获取知识和技能。例如,用VR外科手术系统模拟外科手术。系统可以实现多人同时介入,以协作方式共同完成一项手术或者以共享模式观摩一场作业。在操作时,计算机AI可对学生进行视觉、听觉、动作的.综合指导,老师或专家也可直接介入进行实时指导[3]。这种教学方式将有助于学生理解医学基础理论,掌握基本临床技能,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此外,投资昂贵的实验对象(尸体、假人、模具等)和器材是医学科研机构巨大的负担,VR技术具有不受标本、场地、时间等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可以使教学培训活动根据需要随时随地进行,在减少教学费用投入的同时获得良好教学效果。不仅能大幅降低医学科研机构的经济负担,而且能有效缩短科研人员的培训练时间。

2VR技术在医疗教学领域的应用

2.1模拟教学以强化教学效果

医学要求学生记忆的知识点多,学生要想记住书上的知识点很大程度上依靠背诵和老师讲解,这种方式需要学生付出很大的努力。利用VR教学系统,老师可为学生选择一个针对特定知识点的模拟教学情境,学生就可以通过3D视屏动态演示,人机互动界面操作,对设定的知识点进行学习[4]。例如,学习人体骨骼结构,学生利用虚拟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配合系统机器人的指导和讲解,学生可以直接对3D数字人体进行解剖,身临其境的观察特定部位骨骼的结构,这种亲身经历般的感觉可让学生对所见所闻的知识难以忘怀,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2.2自主学习以提高创新能力

通过虚拟场景设置智能化虚拟教学,使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求知。在虚拟环境中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设计学习情境,制订实验方案,例如,学生可以通过人机交互系统观察不同参数条件下的人体结构模型,单体器官模型,或进行内部“漫游”、局部解剖等探索[5],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极大的扩展教学空间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的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由被动灌输转变为主动学习。

2.3模拟实训以客观评价学习效果

传统医学教育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察主要通过理论考试,但简单地通过考试分数不能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通过VR技术,老师提前录入数字人体基本信息、诊疗参数及药物影响等数据,再让学生自主在虚拟人体模型上进行病情分析,并实施诊断和治疗。系统自动收集学生实时操作数据,并对其做出诊疗评价,从而实现教学全程可视化管理,实时评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这将有利于老师更好地处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知识盲点和薄弱环节,增强教学效果。

2.4医学模拟诊断以提高实践能力

将传统的实习观摩方法与虚拟诊断项结合,将有利于学生实习时获取更多的实践经验,掌握基础临床技能。对于高年级学生和规范化培训医生,现场观摩是临床实践的主要培训方式。受医学院校培训资源有限的限制,加之医生工作任务繁重,观摩实习难达预期教学效果。VR模拟诊断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医学培训生利用VR系统,可在虚拟人体上进行大胆的诊疗试验,测试不同治疗方案在人体上的反应,从而获取大量虚拟诊疗数据,将这些数据与患者实际身体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理论与实际的差距,将有助于学生获得临床经验,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6]。在临床上,虚拟诊疗数据还可作为各种复杂病症的辅助判断指标。

2.5虚拟分子设计以促进医药研发

分子生物学、药学等基础学科在医学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但这些学科的研究对象大多处于分子级别,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研究起来很抽象,常常给人一种说不清也道不明的感觉。VR技术可把各种分子微观结构进行宏观化展示,使药物研究人员逼真而清楚地看到各种分子结构3D模型。通过人机交互设备可以对分子模型进行改造和设计,这将为药物研究带来许多便利。宏观化展示化合物微观结构,可加深研究人员对化合物结构的理解,有助于找到最佳合成路径;模拟各种生物大分子与药物小分子的结合,找出药物分子与生物大分子最佳结合位点,有利于探索药理特性;观察特定条件下活性分子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全过程,有利于探索活性分子生物特性[7]。这些便利将有助于药物研发人员更加有针对性的取去设计和合成药物,缩短药物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

3VR医学教育系统的建设

VR医学实验室是VR医学教育系统必不可少的载体,与一般VR实验室一样,主要由开发渲染平台、三维沉浸显示系统,三维交互系统和中央控制系统四大部分统组成[8]。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为VR技术医学应用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实现VR技术医学应用的关键还在于能否开发出高度逼真的教学情景、科学的教学模型和恰当的人机交互系统等“软件”系统[9]。医学知识专业性强,要建成可用于医学培训的VR医学实验室离不开医学专家和信息技术开发人员的通力合作。先由医学教学工作者设计科学的医学教育方案和内容,提出人机互动方案,VR系统开发人员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医学教育系统开发,医学教育工作者对模型设计进行全程跟进,不断修正仿真内容,提高模拟的逼真程度,这样才能做出符合实际应用需要的VR医学培训系统。

4VR技术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应用

目前,全世界许多团体都在致力于VR技术研究和开发,该技术在娱乐、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可谓是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VR产品已经走入人们的生活。医学关系人们的身体健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攻关领域。虽然VR技术的医学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应看到其巨大的应用前景。VR技术在医学教育上应用所带来的教学方式改变已逐渐被医学专家认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VR技术终将会在教学领域取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BloodgoodRA.Activelearning:asmallgrouphistologylaboratoryexerciseinawholeclasssettingutilizingvirtu-alslidesandpeereducation[J].AnatSciEduc,2012,5(6):367-373.

[2]冯逸飞,刘辉,徐铮.关才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教育中应用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5(26):11-12.

[3]石巧,侯建霞.虚拟现实技术在口腔诊疗操作培训中的应用[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5,42(1):69-74.

虚拟仪器用于生物医学论文 篇7

1.1 原理

该设备的工作原理是:以高精度步进电机驱动超铟钢合金轮在导轨中作一次往返运动,作为位移基本测量装置,同时采集差动位置传感器的差动电压,然后把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数值分析,确定各个位置标志之间的距离,不同时刻的距离之差即为该时间段的位移变化量。

1.2 系统组成

该系统由四大部分组成:系统控制记录部分、位移驱动部分、标志捕捉部分和信号分析部分。系统控制记录部分相当于电脑的CPU,起到对整个系统进行动作控制,采样记录,信号接收与发送等功能,主要通过单片机来实现。位移驱动部分是整个系统的核心之一,其位移控制精度高,温度、震动等变化对其影响较小,对系统的总体误差起主要控制作用。标志捕捉部分是系统的另一个核心部分,它通过差动传感器得到标志点的精确点位。信号分析部分通过数值分析来确定标志点的位移和方向的变化情况。(参数要求(1)1步进电机的步进角至少在0.9。以下,位移控制差在0.01mm/m左右;(2)根据温度、震动及摩擦条件,步进电机位移误差控制在0.25mm/10m以下,步进角位移最大影响误差控制在0.01mm/r左右)。

1.3 该设备具有以下特点

(1)安装准备简单,只需最初在钻孔安装位置标志及带导轨的塑料管即可。

(2)使用简单,在需要测量时把测量仪放入孔中的导轨中,打开开关让其自动运行即可。

(3)位移测量几乎不受限制。

(4)可以测量弯曲路径。

(5)测量设备可以重复使用。

(6)选用超铟钢合金轮系统受温度影响很小。

(7)测量设备体积小,方便携带。

1.4 智能位移测量系统的主要技术创新

(1)充分利用步进电机,步进角误差的无累积性进行长距离的位移测量。

(2)利用差动位置传感器的离散信号来捕捉标志点的位置。

(3)对捕捉信号在理论曲线下进行拟合,寻其峰值,也即标志点的精确位置,利用数值方法大幅度提高位移测量精度。

(4)采取一步的信号措施,利用数理统计,使其在一定置信度下充分满足稳定性要求。

(5)设置自动往返装置,进一步减小其测量误差。

2 智能位移测量系统的使用方法

在位移检测过程中,首先根据工程实际需要,如设计中钻孔的方向(水平钻孔、竖直钻孔、斜钻孔)、深度、地下的温度和地下水等情况来选择不同型号的步进电机和转轮的材料和尺寸。安装导轨前应先固定标识点且选择相应型号的传感器。然后把导轨放入已钻好的钻孔中并且用水泥砂浆将其与孔壁固定成一体。最后打开开关让其自动运行,把系统控制记录部分,信号分析部分的结果与工程允许位移进行比较分析,最终确定岩体的变形程度。

3 室内实验

实验目的:检验相对位移测量仪器的工作性能和精确度。

实验步骤:(1)把实验导轨放置在实验台上,导轨两端固定,保证导轨底部的平稳。(2)把标志点(磁点),每隔0.15m安置在导轨的侧端,并且标号为1.2.3…11,放置过程中要用角分器进行标志点位置测量,尽量做到标志点之间的距离为0.15m。(3)测量装置放在导轨上,打开开关让其在导轨上做往复运动,并记录标志点未受扰动时的初始位置,取左端为坐标原点。(4)人为的扰动标志点(在轨道中间加压使轨道变形),然后通过测量装置中的控制记录部分,记录扰动后标志点的位置。(5)通过信号分析部分进行数据的分析,并绘图。(6)通过游标卡尺来确定扰动后各标志点的位置,来检验系统的精确度。

结论分析:(1)相对位移测量系统可以测定两点之间相对位移的变化,说明该设计方案可行,具有实用性。

(2)测量精确度与设计精度差一个数量级,主要有三个原因:①实验时所用步进电机的步进角为1.8度,如果使用0.9度的步进电机效果会更好。②软件方面划分细度比较粗略,要进一步细分。③轨道的加工精度没有达到设计要求,其加工精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 结语

本仪器的研发在功能上已经实现设计要求,并通过室内试验证明了该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仪器的实用性,但由于步进电机和软件等方面的原因使得精度达不到设计和工作实际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对该仪器从硬件配套和软件开发方面做一些工作以提高其精度。

纵观其他行业各种仪器设备的发展,可以看出都在向小型化、自动化及智能化方向发展,所以岩体相对位移测量装置的小型化及智能化的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摘要:为了得到精确的岩体内部变形参数,岩体内部相对位移测量设备的应用已非常广泛,但国内外的位移测量设备相对落后。改变了传统的机械化测量装置,设计出一种自动化、智能化、高精度的位移测量系统。介绍了智能位移测量系统的结构组成、特点及创新点和使用方法。应用函数模拟和数值分析法进行标识点的布置,可为后续的位移测量设备提供参考。

关键词:岩体,智能位移测量系统,智能化,相对位移

参考文献

[1]田希晖,薛亮儒编著.C51单片机技术教程.丛书:普通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系列教材[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2]石林珂,孙文怀,郝小红.岩土工程原位测试[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3]孙训方,方孝淑,关来泰.材料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温州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简介 篇8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BME)是理、工、医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现代生命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医学科学与技术等广泛渗透、交叉、融合,形成了生物医用材料、现代工程医学、现代医院监护系统、医学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远程医疗工程、智能医用仪器系统、人工器官等诸多生物医学工程技术新领域。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创新了集产学研为一体的工程技术中高级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是浙江省省属高等院校,浙江省重点建设大学,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我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本世纪初,在原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室的基础上组建了生物医学工程系和生物医用材料研究所,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07年该专业被确立为浙江省重点特色建设专业,是至今为止浙江省本工程领域唯一的一个重点特色建设专业,2008年获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批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11年自主设置了医学信息学和移动医疗技术与健康物联两个硕士二级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仪器、卫生事业管理、基因工程、基因药物、生物医用材料。

本学科拥有1支包括国家千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百人计划、千人计划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才支持计划、省特级专家组成的国际化队伍,共74人,其中高级职称54人,博导6人、硕导33人,有博士学位50人,还有1支年轻的博士后备队伍。本学科教师现担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材料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委员及浙江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等学会委员,并入选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等等。2000年以来,引进了一批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专业师资,特别是与眼视光学学科的有机结合,先后开展眼视光光学器械、眼科分子诊断试剂、眼科超声设备的研究和开发,使得我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优势得到发挥、特色更加明显。

近年来本学科来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承担国家级项目15项、省部级项目29项,国家精品课程2项、国家规划教材13项、省部级精品课程2项。

科研经费4865万,年均695万。SCI、EI、ISTP三大权威索引收录第1或通讯作者论文92篇,其中SCI收录85篇,IF 5.0以上论文9篇;专著17部;获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12项;教材8部。我校发明了对数视力表(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并成为至今仍在执行的国家强制性执行标准),先后研制了裂隙灯显微镜等20多种仪器,研发了视光学门诊部信息管理系统 V1.0等八个软件著作,成功完成了多种生物制品一类新药。另外,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GP)等的研发和产业化已取得突破。

本学科拥有较为完善的实验教学系统,包括医用传感器实验室、医学信号处理实验室、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实验室面积2600平方米,设备资产总值3000万。同时拥有眼视光学和视觉科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现代眼视光技术和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转化平台,为培养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工程硕士提供一流的条件保障。

生物医学工程论文 篇9

关键字:学科概论、生物材料、医学影像学、生物信息学、发展与展望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由理、工、医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多种工程学科向生物医学渗透的产物。它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在多层次上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其生命现象,为防病、治病提供新的技术手段的一门综合性、高技术的学科。有识之士认为,在新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一门高度综合的交叉学科,这是它最大的特点。它综合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各层次上研究人体系统的状态变化,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去控制这类变化,其目的是解决医学中的有关问题,保障人类健康,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它有一个分支是生物信息、化学生物学等方面主要攻读生物、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仪器分析化学等,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发展,为医疗诊断和药物筛选,以及个性化、转化医学提供了生物医学工程新的技术前景,化学生物学、计算生物学和微流控技术生物芯片是系统生物技术,从而与系统生物工程将走向统一的未来。

生物医学工程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它与医学工程和生物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发展非常迅速,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主要领域之一。生物医学工程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其发展也是由科技、社会、经济诸因素所决定的。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美国。1958年在美国成立了国际医学电子学联合会,1965年该组织改称国际医学和生物工程联合会,后来成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工程学除了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外,还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前景非常广阔,是目前各国争相发展的高技术之一。以1984年为例,美国生物医学工程和系统的市场规模约为110亿美元。美国科学院估计,到2000年其产值预计可达400~1000亿美元。生物医学工程学是在电子学、微电子学、现代计算机技术,化学、高分子化学、力学、近代物理学、光学、射线技术、精密机械和近代高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在与医学结合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过程与世界高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它采用了几乎所有的高技术成果,如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等。

生物医学工程因为是一门综合学科,所以其学科内容十分的丰富。其涉及生物力学、生物控制论、生物效应、生物材料、医学影像、介入放射学和生物磁成像等方面,所以对于生物医学工程的学生来说以后就业的方向也是多种多样的。下面就接着介绍生物医学工程的学科内容。

首先,说一说生物材料。生物材料的定义很多, 归纳起来可理解为生物材料是一类用于人工器官、修复、理疗康复、诊断、检查、治疗疾病等医疗保健领域, 对人体组织、血液不致产生不良影响的功能材料。生物材料的发展已经有非常长的历史, 自人类认识了解材料起, 就有了生物材料端倪。早在公元前3500 年, 古埃及人就利用棉花纤维、马鬃做缝合线;16 世纪开始用黄金板修复颚骨, 陶材做齿根;用金属固定内骨板以及用金属种植牙齿等。随着医学以及材料学的发展, 尤其是新型材料的研究开发成功, 如20 世纪40 年代高分子材料的大力发展, 为生物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极大的发展机会。目前可以说从人体天灵盖到脚趾骨、从内脏到皮肤, 从血液到五官, 除了脑以及大多数内分泌器官外, 都可用人工器官来代替。医学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类生活质量的改善, 也促进了生物材料的发展。根据发展水平和产业化状况, 把生物材料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一、惰性生物材料, 即材料与组织细胞无界面作用;

二、生物材料的生物化, 即材料与组织细胞亲和性改善, 关注界面间的相互作用;

三、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不仅关注材料与组织细胞的亲和性, 还关注材料本身的成型、力学性能和降解能力。下面分别说说这三个阶段生物材料的研究状况和发展前景。

惰性生物材料是指对人体组织化学惰性,其物理机械和功能特性与组织匹配,使材料在应用过程中不致产生不利于功能发挥和对其它组织影响的反应, 特别是与组织接触或短(长)时间不产生炎症或凝血现象,无急性毒性或刺激反应,一般无补体激活产生的免疫反应的一类功能材料,这类材料的应用基于对材料本身性能的全面了解,是人类最早、最广泛应用的生物材料。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惰性生物材料的应用会向更高层次生物化或组织工程化生物材料过渡。但就目前商品化和普及应用水平看,尤其是医学的目的从治病救人转轨到预防保健过程中,需要大量常用人工器官和生物材料为主体的医疗器械,使惰性生物材料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占统治地位是研究开发的重点.生物材料的生物化,随着材料科学、医学的发展, 以及先进仪器设备的发明, 带动了生物材料的发展。集中表现在发现新型生物材料, 以及更多关注惰性生物材料所制成的人工器官和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与组织或血液产生的界面反应。新型生物材料有代表性的成果是20 世纪70 年代发现的钙磷系玻璃陶瓷, 如羟基磷灰石、B-磷酸三钙、珊瑚等。这类材料具有与人体骨组织的无机成分有类似的化学组成, 材料抗压、抗折强度与人骨接近, 植入后与组织亲和性良好, 同时有降解作用并诱导成骨细胞(加诱导因子如BMP)的长入, 使植入组织骨化, 一段时间后植入组织转化为正常组织等特点, 也即材料在使用过程中逐渐生物化。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材料生物化毕竟不能改变材料的基本结构。这为材料的长期使用留下隐患,同时器官(尤其是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可能用单一无活性的材料来模仿其全部或大部分功能。因此在器官(或组织)供体来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在体外培养出正常的组织供手术使用,是医学界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界追求的目标之一。组织工程的出现和发展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组织工程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应用生命科学和工程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开发用于修复、增进或改善人体各种组织或器官损伤后功能和形态的新学科,作为生物医学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继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之后,生命科学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组织工程的关键是构建细胞和生物材料的三维空间复合体,该结构是细胞获取营养、气体交换、废物排泄和生长代谢的场所,是新的具有形态和功能的组织、器官的基础。生物材料在组织工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组织工程也为生物材料出了难题和提供了发展方向,那么组织工程用生物材料(支架材料)应具备哪些性能呢? 首先是无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其次是可降解吸收,在组织形成过程中材料降解并被吸收。具有可加工性,尤其是能形成三维结构并有较大的孔隙率,以便进行营养物质传输、气体交换、废物排泄;使细胞按一定形状生长,良好材料细胞界面,利于细胞黏附、增殖、激活细胞特异基因表达等。目前应用于组织工程研究的生物材料为可降解性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无机陶瓷或玻璃、珊瑚等。

其次,医学影像学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医学影像是临床诊断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世界上开发科研的重点课题。医用影像设备主要采用 X射线、超声、放射性核素磁共振等进行成像。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受益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其与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技术的结合产生了一个新的计算机技术分支--医学图像处理。

X射线成像装置主要有大型X射线机组、X射线数字减影(DSA)装置、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成像装置(CT);超声成像装置有B型超声检查、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等装置;放射性核素成像设备主要有γ照相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装置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装置等;磁成像设备有共振断层成像装置;此外还有红外线成像和正在兴起的阻抗成像技术等。

超声波成像是利用人体内的波散射、组织运动、流体灌注、组织弹性和人体的血液所产生的实时影像。目前在临床诊断上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存在信号提取和处理的复杂性以及在影像空间分辨率上的局限性问题。因此, 研究者在寻找新的超声波成像方法,弹性图像造影便是一种新的方法。

过去, 磁共振成像(MRI)在临床医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软组织成像有着明显的优势。今后, 磁共振的两个扩展方向是功能性磁共振(Funct io nal MRI ,fM RI)和磁共振波谱学(M agnet ic ResonanceS pect roscolo y, MRS)。fMR I 的价值主要在通过血氧含量绘制人体的脑皮层功能图, 通过这种技术, 人的神经对不同刺激, 如说话、视觉和听觉的感应图可以绘制出来。

还有就是生物信息学方面,生物医学信息学可理解为医学信息学(Medical Informatics)和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的结合。医学信息学是一个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进行医学信息交换、理解和管理的领域,其最终目的是在合适的时机和场所为医学临床决策提供支持,涵盖了所有与医学数据和知识应用相关的数据结构、算法及系统研究,包括基于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医学成像及图像处理等方法提供临床诊疗支持,面向各类医疗仪器和设备的数据采集、传输、管理和应用,以及以患者为中心的各类医疗信息系统等。当前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是电子健康档案(或称电子病历),通过解决个体综合医疗健康数据的生成、融合、存储、传输、管理和利用,实现医疗卫生健康的高质量和低成本。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均已制定了长期的国家计划进行全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生物信息学伴随基因组学的研究而产生,主要研究分子级别的生物医学信息的储存、检索和利用。进入后基因组时代后,对基因型和表型关系的阐述成为其研究重点,近年来各类研究成果逐渐走入临床应用(如生物芯片等)。生物信息学和医学信息学的边界趋于模糊,互相渗透和结合的趋势明显。广义上,生物医学信息学可定义为与医疗服务、生物医学、公共卫生等领域中信息和知识的集成、管理和利用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交叉性学科领域。

以上就是我对生物医学工程这个学科的一些了解,接下来就谈谈我对生物医学工程这个学科的一些认识,并且谈一下自己对这个学科的展望。

从生物医学工程崛起都现在,生物医学工程已经深入于医学, 从临床医学到医学基础, 并深刻地改变了医学本身, 而且预示着医学变革的方向。可以说, 没有生物医学工程就没有医学的今天。另一方面, 生物医学工程的兴起和发展不仅推动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而且使它发生了质的改变, 最根本的是, 把人和医疗装置看作是一个系统整体, 强调其间的相互作用, 进而用系统工程的观念研究发展所需要的医疗装置, 实现预定的医疗目的。作为一门工程科学,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不能单纯追求科学技术先进性, 更不能盲目地以市场为导向。因为, 市场是少数利益集团利用社会心理定势, 扭曲、放大实际需求的炒作、操作结果。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应当也必须以医疗费用控制、医学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因而, 作为社会健康保障体系的技术支撑, 21 世纪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必然是科学技术和人文的有机结合体。

纵观医学新技术诞生和发展的 历史,从伦琴发现X线到今天X射线诊疗技术的发展,从朗兹万发现超声波到今天B超诊断的 广泛应用,从布洛赫和伯塞尔发现核磁共振到今天MRI的问世,从赫斯费尔德发明CT到今天CT成像系统的应用,都是以物理学工程技术为基础、医学需求为前提发展起来的医学新技术。循着20世纪医学发展的轨迹,我们有理由预测21世纪新的医学诊疗技术可能在以下10个方 面有重大突破和创新:

(1)各种诊疗仪器、实验装置趋向计算机化、智能化,远程医疗信 息网络化,诊疗用机器人将被广泛应用。

(2)介入性微创,无创诊疗技术在临床医疗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激光技术,纳米技术 和植入型超微机器人将在医疗各领域里发挥重要作用。

(3)医疗实践发现单一形态影像诊查仪器不能满足疾病早期诊断的需要。随着PET的问世和应 用,形态和功能相结合的新型检测系统将有大发展。非影像增显剂型心血管、脑血管影像诊 查系统将在21世纪问世。

(4)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将有较大发展,生物机械结合型、生物型人工器官将有新突破,人工器官将在临床医疗中广泛应用。

(5)材料和药物相结合的新型给药技术和装置将有很大发展,植入型药物长效缓释材料,药 物贴覆透入材料,促上皮、组织生长可降解材料,可逆抗生育绝育材料、生物止血材料将有 新突破。

(6)未来医疗将由治疗型为主向预防保健型医疗模式转变。为此,用于社区、家庭、个人医 疗保健诊疗仪器,康复保健装置,以及微型健康自我监测医疗器械和用品将有广泛需求和应用。

(7)除继续努力加强生物源性疾病防治外,对精神、心理、社会源性疾病的防治诊疗技术和 相应仪器设备的研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开发,研制精神分析、心理安抚、生物反馈型诊 疗技术和设备将是生物医学工程的新起点。

(8)创伤是造成青年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研制新型创伤防护装置、生命急救系统是未来生 物医学工程的重要课题。

(9)即将迎来的21世纪是分子生物学时代,有关分子生物学的诊疗新技术将快速发展,遗传、疾病基因诊疗技术,生物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相结合的DNA芯片、雪白芯片和诊疗系统将被 广泛应用。

(10)空气污染、环境污染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研究和开发劳动保护、家庭保健、个人防护 用的人工气候微环境是未来不能忽视的问题。

综上,我想说的就是生物医学工程涉及十分的广泛,将来我们出来也会有很多的选择,但是我们想要找到好的工作还得靠自己好好的努力学习,争取学好、学精自己的专业,并且有能力的还可以考研去更加深入的学习自己的专业。

参考文献:

[1] 杨玉星 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与应用 [2] 《生物医学工程概论》

[3] 悟进.医学图像处理:从基础理论到解决实际问题[J ].中国

卫生画报,2006 ,(106):28100.[8] 袁力,赵遵强,袁聿德,等.高等医学影像教育课程设置改革[J ].医学影像

学杂志,2003 ,13(5):37359.[10] 熊荣生.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存问

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2).[11] 顾汉卿, 徐国风.生物医学材料学[M].天津: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1993.[12] 赵于前,汤井田,等*从交叉学科的角度谈生物医学工程教育改革*医

疗卫生装备,2004(6)[13] 汤顺清, 周长忍, 邹 翰 生物材料的发展现状与展望(综述)2000(10)[14] 973 项目综合与交叉领域重要临床医学信息处理的关键科 学问题研究(2003CB716100 [15] 生物医学材料现状和发展对策研讨会论文集.1997 [16] 杨子彬。发展中的生物医学工程[J]北京工业大学 学报1988年12月

[17] 胡兴斌。浅谈生物医学工程的现状及前景[J]医疗 卫生装备2004年第9期

[18] 陶祖莱.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报告(2006-2007)[M].北

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9] C M E 2 0 0 7 第二届国际复合医学工程学术大会报告

医学生物考试重点 篇10

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某一或某些特定致病因素与生物体交互作用产生的一种损伤或抗损伤的过程。

病因:导致疾病发生并赋予疾病一定特征的因素称为疾病的致病因素,简称病因。研究病因及其作用条件的学科称之为病因学。

遗传性疾病具有的特点是:遗传性、家族性、先天性。

生物治病因素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理化治病因素包括:声光热,电、摩擦、放射性物质。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即环境类激素污染物,它们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具有激素样属性、可干扰生物体内的内分泌活动、影响人类和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

人类玩蛋白疾病:这类疾病是由一种蛋白质所引起的,并可在群体中传播。它不仅能像遗传病一样垂直传播,还可以像传染病一样水平传播。

遗传多态性或基因多态性:基因结构上的差异,基因表达及其功能上的差异。

炎症:就是典型的集体活组织对各种损伤所发生的一系列的自我保护反应,其临床特点表现为局部的红、肿、热、痛,甚至为功能障碍。

克隆:是指通过无性方式由单个或个体产生的、和亲代非常相似的一群细胞或生物体,一个克隆内的所有成员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构成。

克隆的概念强调:①以无性的方式进行繁殖或增殖;②克隆中的每一个成员其遗传构成完全相同。。克隆可分为四个层次:个体克隆、组织器官克隆、细胞克隆和分子克隆。动物克隆,可以通过3条途径而获得:①胚胎分割,②胚胎移植,③细胞融合。

细胞核移植技术:①供体细胞的准备;②受体细胞的准备;③核移植;④重构配的培养或移植。

组织工程: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应用工程学和生命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创建组织和器官或替代物,植入体内,修复组诗缺损,替代损伤的组织器官,达到提高生活、生存质量,延长生命的目的。

人类基因组计划:旨在阐明人类基因组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高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使人类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面的认识自己。包括遗传图、物理图、序列图和基因图。

人类基因组测序的要求:①错误率低于万分之一;②序列是连续的,即没有缺口;③序列所用的克隆能忠实地代表基因组的结构。

遗传图:又称为连锁图,是利用连锁分析的方法将每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或遗传标记的相对位置确定下来而构建的基因组图。

遗传图完成主要以遗传标记进行定位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短串联重复序列又称微卫星,单核苷酸多态。

结构基因组学: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研究遗传图、物理图、序列图、基因图的基因组学,主要探讨的是基因组的结构特点。

比较基因组学:是基于基因组图谱和测序基础上,在DNA水平上对不同生物金银组的结构进行比较,以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表达机制和物种进化的学科。

候选基因包括:有毒物质代谢和解毒基因、激素代谢基因、受体基因、DNA修复基因、细胞周期相关基因、介导免疫与感染反应的基因、介导营养因素的基因、细胞内药物敏感性及新的易感性基因。

性别决定:胚第6-7周,原始性腺是中性的,具有双重潜能,决定原始性腺向卵巢或睾丸分化的过程称为性别决定。

性分化:由定型的性腺调节内、外生殖器形成的过程为性别分化,主要受性腺

生殖性克隆与治疗性克隆的区别??

生殖性克隆是指对生物包括人个体的复制,即从被克隆的个体获得细胞之后,将其植入被去除了遗传物质的卵细胞中,通过刺激使重构胚分化发育成囊胚,然后植入母体子宫孕育,发育为与供体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组成个体;治疗性克隆通常是指出于治疗为目的而克隆人的胚胎,提取胚胎干细胞,并使干细胞定向发育,培育出健康的可修复或替代坏死受损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然后移植,治疗疾病。动物克隆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前景??

1克隆技术结合转基因技术制备生物反应器。以往制备转基因动物大都用显微注射法,这种方法整合率特别低,常出现嵌合体,难于获得生殖系传代的动物,而转基因结合克隆技术则可以使成功率明显提高;2克隆技术与基因疗法结合治疗遗传疾病。这类方法的使用,使能全面、彻底、高校地治疗遗传性疾病。克隆技术存在的理论和不完善的问题??

1目前克隆技术无法保证安全性;②体细胞克隆动物的成功率很低;③克隆需要大量的卵细胞;④影响生物遗传多样性;⑤克隆改变了人类自然生殖方式。疾病基因组学的主要任务??

疾病基因组学的主要任务是坚定和分离重要疾病的治病基因与相关基因,并确定其致病机制。人群的疾病谱广,且不同人群的发病有一定差异。以肿瘤为例,我国的肝癌、鼻咽癌、食管癌的发生就明显的高于西方,黑色素瘤等的发生发生几率则低于西方,1型糖尿病的人群发生也吗,明显低于西方。对这些差异的分析表明,除环境因素外,遗传因素也有重要的作用。

药物基因组学:是研究机体对包括药物在内的化学物质反应的遗传差异,以寻找更为有效的药物作用。

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重点??

生物医学论文 篇11

医学学术论文是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医学科学技术及医学思想的重要形式之一。

学术论文不同于一般的工作总结和工作报告,学术论文是对科研或实际工作中得到的材料进行科学的归纳、分析、推理,形成能反映客观规律的论点的一种文字记录。

医学学术论文主要指论著(Originalarticles),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临床报告,防治研究、现场调查研究等。这些都属一次性文献(primarydocument),即都是在著作者本人工作的基础上写成的。

一次文献还包括另外一些类型的学术论文,如:毕业论文、学位论文、实验报告、研究工作总结。索引、文摘则为二次文献。

医学论文的种类:1.论著类.2.评论类.3.综述、讲座类.4.摘要简报类.5.消息动态类.

1.医学论文的写作首先应遵循医学论文的写作的四大要素。

1.1:可读性撰写医学论文是为了交流、传播,存储新的医学信息,让他人用较少的时间和脑力就能顺利阅读,以解论文的内容和实质。这不仅要求论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楚,用词准确;而且要求论文语言通顺,文风清新,可读性强。

1.2:创新性所谓“创”,是指医学论文所报道的主要科研成果是前人没有做过或没有发表的“发明”、“创造”,而不是重复别人的工作。所谓“新”,是指医学论文所提供的信息是鲜为人知的,非公知公用,非模仿抄袭的,即指医学的研究性课题,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医学边缘学科等三个领域。

1.3:科学性包括“三严”和“五个体现”两个方面。三严:严肃的态度:严谨的学风:严密的方法.五个体现:体现真实性;再现性;准确性;逻辑性;公开性.

1.4:实用性医学论文发表后,对人类医学事业具有使用价值,是一种社会承认的劳动。发表论文最终目的就是给同行参阅,效仿使用,推动医学事业的向前发展。能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从现代需要的观点出发,医学论文有的能解决防病治病的实际问题,具有实用价值;有的着眼示来,能促进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生物医学论文写作的编写格式

IMRAD格式:前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讨论(discussion).由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推荐通用.其概括了论文4个关键性问题,适用于临床试验、观察研究和实验室研究论文.

撰写出高质量的医学论文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取得学历、学位、晋升职称的必要条件。

生物医学工程课后感 篇12

通过本学期的老师的讲课和同学的演讲交流,我认识到了生物医学工程的基本内容。生

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综合工程学、生物

学和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各层次上研究人体系统的状态变化,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去控

制这类变化,其目的是解决医学中的有关问题,保障人类健康,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

疗和康复服务。其中,吕老师上课与同学之间的互动让我受益颇多。课程后的PPt演讲和论文的写作更使

我认识到生物医学工程的魅力,尤其是激光医学更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希望以后还有机

会聆听吕老师的讲课,领略生物医学工程的魅力。

但是在其中也感到了一些不足之处,最大的不足就是这门课程开设的课时太少,整个学期

就10来节课,而对于浩瀚如烟的学科知识,我们的学习所需要的时间肯定要远远超过这个

时间。所以这么短的时间内学习程度不够深,只是了解了一点点皮毛而已,需要了解和掌

握的知识还远远不够,知识的海洋永远是无边无际,希望以后有时间和精力的话,会找到

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 篇13

生物医学工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美国。这一学科一经产生,就迅速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1965年,国际医学和生物工程联合会建立,后来改名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协会[1]。生物医学工程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是因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能够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物医学工程将现代科学的技术成果与医学联系起来,极大地提高了人体对疾病的预防水平和治疗水平。欧美等地区的先进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已经成立了针对这一学科的研究部门,负责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与建设。而我国的生物医学工程起步相对较晚,而且应用范围比较窄,仅限于医院设备保管和维修、医疗物资采购等方面,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生物医学工程的学科建设方面起步比较晚,应用也处于初级水平。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以下2个方面。首先,历史遗留的体制问题。我国的各级医院,负责生物医学工程的科室没有统一的名称,也没有明确的职责范围,各级医院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设定有关部门的名称、职责范围、人员编制、归属单位等情况,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有些医院的生物医学工程部门只负责医疗设备和物资的采购,对医疗设备进行维修,而另一些医院的类似部门,不仅要负责医疗设备和物资的采购,还要负责生活用品的采购;有些医院的生物医学工程部门由医务处来管理,而另一些医院却将其列为后勤保障处的管理范围。这种学科建设上的混乱,极大程度地妨碍了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导致人们对其产生了偏见,没有意识到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意义。其次,人员编制问题。我国很多医院在设立生物医学工程的相关部门时,为了方便医疗设备的维修,聘用了一些电工、钳工等专业维修人员。然而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设备越来越精密,这些维修人员的水平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生物医学工程的需要。如果医院不能够加强对员工的培养,建立起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能够规范应用现代医疗技术的人才队伍,就会导致人员冗余,许多专业能力不足的人占据岗位,真正的人才难以被引进,不能对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上一篇:电器公司简介下一篇:医疗服务项目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