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仪器管理

2024-06-29

医学仪器管理(精选12篇)

医学仪器管理 篇1

摘要:本文阐述医学计量是医学装备质量管理的技术基础, 医学计量在医院管理工作中的目的及重要性, 医学计量的法制观念及管理制度, 特种设备的计量检测等。加强医学计量检测工作, 对提高临床疾病的诊断水平、减少误诊、减少医疗机构与患者的纠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医学装备,管理,医学计量

1 医学装备质量管理的目的及管理的意义

医学装备是医院开展医疗技术的重要物质基础, 是医院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医学装备的量值准确与否, 直接关系到诊断结果和治疗效果。开展医学装备质量管理的目的就是使医院诊断、治疗工作的质量得到可靠的保障。

医学装备质量管理是医院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医学装备已成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基础医学领域所必须的十分重要的工具, 是医院应用医学装备最新技术, 提高诊断治疗质量, 实现医学科学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2 医学计量是医学装备质量管理的技术基础

医学装备的质量管理贯穿于设备运行寿命周期的全过程, 渗透于医学装备管理的各方面, 医学计量是保证医学装备量值准确可靠的技术基础。如果医学量值失准就会导致试验结果出现错误, 从而直接影响到诊断、治疗结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计量参数超过阀值可能会危及人的健康和生命。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 计量学是关于测量的科学, 是研究测量、保证测量统一和准确的科学。计量是医学装备的技术基础和手段, 设备安装、调试、验收都需要通过计量检测验收才能保证设备质量, 计量是医学装备技术保证的核心。

3 医院计量管理工作涉及的范围

3.1 医学计量领域管理的分类

在医学计量领域, 根据医学装备的计量参数特性分为:医学热学、生物力学、医用电磁学、医用生物化学、医用声学、医用超声学、医用光学、医用激光学、医用放射学等专业。

3.2计量的基本特点:统一性、准确性、广泛性、法制性、保障性。

3.3 计量设备管理工作涉及的范围:医学热学 (体温计、保温箱、培养箱) ;生物力学 (血压计、氧气表、压力表、呼吸机、麻醉机、输液泵、体重称等) ;医用电磁学 (核磁共振、心脑电图机、多参数监护仪、高频电刀、心脏除颤器等) ;生物化学 (血细胞计数仪、酸度计、血气分析仪、血氧饱和度仪等) ;医用声学 (声强计、听力计等) ;医用超声学 (超声诊断仪) ;医用光学 (分光光度计、验光镜片、验光仪等) ;医用激光学 (激光手术和治疗设备、激光诊断仪器等) ;医用放射学 (X射线机、CT、ECT、加速器、DSA等) 。

4 医学计量在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4.1 医学计量是科学诊断的保证

医学计量测试仪器对人体组织进行检测, 通过对病理、药理的定量测试分析, 以数据为依据, 进行诊断与治疗。医生从简单地运用米尺、体重称测量人体的高度、体重, 使用血压计、体温计测量人体血压、体温, 到复杂的心电图、脑电图机对人体心、脑疾病的诊断, 都是通过医学设备的检测而完成的。超声、DR、CT、MRI、PET等检测是通过数据转换为图像。医生对疾病的准确诊断, 除了依靠自己的医疗经验外, 最重要的是依靠科学的计量检测仪器, 因此, 医学计量是重要的科学诊断手段及保证。

4.2 医学计量是药物治疗的科学依据

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 都是通过计量器具对药物进行组分测定的, 药理检验, 确定治疗范围, 服药方法、药量及注意事项等, 只有计量器具准确一致, 才能对药物进行正确测定, 若计量器具不准确, 用药量就会偏离处方规定的份量, 轻者影响疗效, 重者会导致其他病变, 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 计量器具的准确性是保证药物治疗的科学依据。

4.3 医学计量是理化治疗的正确保证

在理化治疗方面, 计量器具是进行治疗和控制的重要手段。理化治疗是直接依靠医疗仪器实现的, 治疗仪器不准确会给理化治疗带来严重影响。如直线加速器对肿瘤的放射剂量需要准确的照射剂量与控制, 才能进行安全有效的治疗。如果剂量不够, 会延误患者的治疗效果, 如果剂量超标, 将会出现严重后果。

4.4 医学计量是生化检验分析的基础

计量测量仪器是检验分析仪器的基础, 检验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诊断治疗的结果, 无论是生化分析还是其他设备的常规检验, 都离不开计量测试仪器, 必须保证校验数据的准确。

4.5 医学计量是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参数

除颤监护仪、呼吸机、多参数监护仪、输液泵、注射泵等对挽救生命垂危病人起着非常重要作用。这些设备如果数据失准, 能量超值或不足, 呼吸压力值不准, 监护参数有误, 会造成病人危机。

5 医学计量的法制管理

计量的法制管理是指国家用法律、法规对计量进行监督和管理。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国家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明细目录》、《国家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等都属于计量的法律法规。贯彻计量法制意识, 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制观念, 强化计量器具和医疗设备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对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保证患者的安全、防止医疗隐患和纠纷具有重要的意义。

6 医学计量的管理制度

计量的管理制度是医学计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计量管理制度的目的是提高计量工作质量和计量管理水平, 保证计量工作全面、正常地开展。

(1) 必须有专职或兼职计量管理人员负责计量管理工作。我院是兼职计量管理人员。对医院计量设备统一编号, 单独建账, 对计量设备建立检测档案, 做到账物相符。对计量设备制定周期检定时间表, 积极配合检定部门, 完成计量检测工作, 杜绝漏检发生。

我院每年常规检定计量设备的时间是每年九月份, 每年都有650 台以上医疗设备进行检测, 按照计量设备检测的分类内容, 由佛山市计量技术监督检测中心派相关工作人员到我院现场进行检测, 医院领导高度重视, 派医院工作人员积极配合执法部门对需要检定的设备到临床科室进行检测, 防止漏检。

(2) 对新购置的医疗设备的计量检定:对新购置的医疗设备按照购置合同, 对需要检测的设备一定要经过佛山市计量技术监督部门检测合格后, 方可投入使用。防止新购医疗设备按照平常验收, 只看外观有无破损、附件是否齐全, 开机使用是否正常, 主观验收的现象。忽视医疗设备的技术指标及相关参数的验收, 这需要计量技术监督部门对设备的技术及相关参数进行科学、准确的检测数据报告与厂家提供的检测数据报告是否要慎重考虑是否投入使用, 否则, 会导致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

(3) 对维修后的计量医疗设备的管理:对维修后的计量医疗设备要重新检定合格后, 才能投入使用。要求我们维修人员定期到临床科室巡检, 对计量设备定期保养、维护, 掌握每台设备的运行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检测校准。

7 特种医疗设备的计量检测

7.1 主要特种设备的检测

我院主要针对供应室的脉动真空灭菌器、手术室、检验科、口腔科的台式 (立式) 灭菌器、高压氧舱、口腔科压力空气储气罐、锅炉等特种设备进行强检, 这些压力容器的类别属于Ⅰ类。对新购买的压力容器首先把压力表和安全阀、氧压力表、精密氧压力表送到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所佛山分院检定, 取得合格证书。其次, 还要带上生产厂家的“特种设备产品质量证明书, 使用说明书、产品合格证、安装说明、图纸、上岗人员的特种设备工作人员证”等资料, 办理“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后, 才可以使用这些特种设备。这些设备投入使用后, 每一年对这些设备强检一次。 强检时间以各医院与特种设备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约定的时间为准。

7.2 特种设备配件检测

主要是对氧压力表、精密氧压力表、安全阀、普通压力表的检定, 其中氧压力表、普通压力表每半年强检一次, 精密氧压力表、安全阀每年强检一次。

7.3 特种设备报废

报废必须到广东省特种设备质量技术监督局申请, 审批同意后方可报废。

8 结束语

在新的医改政策下, 一定要做好医学计量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 强化医护人员的计量意识。医学计量工作不仅关系到医院的诊疗水平, 还关系到患者的身心健康, 医疗机构应加强医学计量检测工作, 对提高临床疾病的诊断水平, 减少误诊、减少医疗机构与患者的纠纷有重要的意义。

医学仪器管理 篇2

摘要:现在我国正处于网络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知识系统大爆炸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渗入到社会经济中各个领域,随着我国现代化医疗改革的深入推进,医学图书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作用也日益显现,加强医学图书信息管理,发挥医学图书信息的积极作用,能够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从而推动我国医疗事业健康高效的发展。本文先是对医学图书信息管理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然后针对医学图书信息管理出现的漏洞和不足进行阐述,最后分析了在现代信息迅猛发展的前提下,医学图书信息管理如何有效发挥医学信息的作用,为我国民众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医学图书;信息管理;发挥作用

一、我国医学图书信息管理的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医学图书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日益显现,新形势下医学图书信息管理工作必须与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相适应。医学图书信息管理工作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依然存在好多弊端和不足,医学图书信息管理技术落后,各级医疗卫生领导层的管理者对医学图书信息管理的认识还不够,医学图书信息管理队伍建设滞后等等这些,都是医学图书信息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加速向前发展,医学图书信息管理工作也要与时俱进,鼓励创新,革除医学图书信息管理的冗长积弊,更好的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服务[1]。

二、医学图书信息管理出现的不足

(一)医学图书信息管理技术落后

医学图书信息管理工作能否顺利的开展,与医学图书信息管理能否为医护人员和病患及家属更好的服务息息相关。而医学图书信息管理为了提供让人满意的服务就必须有先进的医学图书信息管理的技术作为依托。现今很多医学图书信息的分类过于多样化,给医护人员检索医学图书资料带来一定的障碍。医学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落后,造成一些先进的医学知识无法让医护人员及时了解,一定程度上造成医学信息的闭塞,一般非医人员基本很难看到专业的医学图书,医学图书资源的共享率很低[2]。

(二)医学图书信息管理者认识不够

医学图书信息管理行业正在飞速发展,从当前我国医学图书信息管理基本情况来看,各级医疗卫生领导层的管理者对医学图书信息管理的认识还不够,认为医学图书信息管理工作可有可无,既增加部门工作,又浪费钱,医学图书信息管理者依然固守医学图书传统的管理观念,束缚了现代医学图书信息管理的科学性、综合性、智能性和共享性的发展。

(三)医学图书信息管理队伍建设滞后

认真的工作态度是作为一位合格的医学图书信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现在好多从事医学图书信息管理的人员都过于浮躁,不能静下心来以认真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医学图书信息管理的岗位。医学图书的信息涉及到医学学科的各个领域,专业性很广,但是一些医学图书信息管理者由于一直处于一种安逸的状态未能紧跟医学的时

代潮流,进行知识的储备和更新,所以给医学图书信息的管理带了一些不必要的影响。医学图书信息管理是否合理,需要医学图书信息管理工作人员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过硬的专业素养,保证医学图书信息管理系统有条不紊的运行[3]。

三、针对医学图书信息管理存在的不足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医学图书信息管理技术设备的投入

医学图书信息管理先进技术的发展、引进和应用,能更好的为医学图书信息管理服务。医学图书信息有很强的时效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加大医学图书信息管理技术设备的投入,很大程度上能带来最新最精的科研技术和成果,能让医护人员第一时间了解国内外最先进的医学图书信息。加大医学图书信息设备的研发力度,提高创新性,创建医学图书信息管理资源共享平台,加快医学知识的更新换代,让更多的民众也能接触到更加专业和先进的医学知识,加强民众的医疗卫生安全防护意识,一定程度上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增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二)增强医学图书信息管理者的认识

随着我国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卫生改革也在不断深入贯彻实施,增强医学图书信息管理者对医学图书信息管理作用的认识十分重要。医学图书信息管理人员的认识和素质直接影响着医学图书信息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各级医疗卫生领导层的管理者要提高对医学图书信息管理的认识,明确医学图书信息管理在医疗卫生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不断进行自我教育,拓宽知识领域,还要紧盯医

学图书信息时事,做好医学图书信息管理工作[4]。

(三)加强医学图书信息队伍建设

作为一个专业的医学图书信息管理人员,需要不断的学习积累,深入了解医学图书信息管理相关的知识,去提升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医学图书信息管理人员对医学信息专业知识的培养十分必要。定期对医学图书信息管理人员进行更加专业和系统的培训,让他们紧跟医学时代发展,学习最新的医学成果,才能随时掌握专业的医学图书信息管理知识,更好地管理和组织工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医学图书信息管理工作理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适应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医学图书信息管理工作不仅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利益密切相关,而且也是为我国医护人员提供医学专业知识的源泉。要积极面对当前医学图书信息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其工作的创新性,为医学图书信息管理工作提供新的生命力,加强医学其先进性职能,提高医学图书信息管理人员专业素养,完善医学图书信息管理机制,运用现代化的医学图书信息管理手段,提高医学图书信息管理的效率,为将来我国医学图书信息管理事业的繁荣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月秋.刍议加强医学图书信息管理有效发挥医学信息的作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7):104-105.[2]陈蔚.加强医学图书信息管理有效发挥医学信息的作用[J].中国

医学大学生学习压力管理 篇3

关键词 医学大学生 学习压力 因素分析 建议

一、医学大学生学习压力基本概况

据笔者对其所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学生个人咨询记录的统计发现,因就学习压力的单一原因来咨询的学生占来访学生人数的10%左右,而来访者中约30%的学生谈及来访原因涉及学习压力。由于医学学习的特殊性,医学大学生整体学习压力比较大,学习动力普遍不足,心理调适,求助行为,压力应对和信息利用等方面自我应付能力较弱。学习压力与其他压力源互相作用,已对其心理造成影响,使学习压力更加突出。

二、医学大学生学习压力相关因素分析

(一)差异性因素。

1.年级差异性。

医学学习学制长,总体大三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最差,这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下,经过大一大二的基础理论学习后,大三开始转入医科专业学习,学期课程门数增多,难度增大,学习方式变化,向实践性过度,面对转变,学生学习压力也有所增大。

2.性别差异性。

男生是应用型的学习风格,而女生是理论型的学习风格,女生在记忆、对课堂学习材料的组织、应试技能上有优势,同时,在自主学习、信息利用、知识组织应用和求助行为上适应性强。但是女生在成绩的高低、考研追求、对自身的要求方面高于男生,也导致部分女生学习压力很大。另外,由于医疗系统各科对男女要求不一,男女学生对各学科喜好追求不一,导致在学习压力上,男女学生对各学科反映有较大区别。

3.农村生源差别性。

农村学生家庭经济压力普遍大,经济压力与学习压力相互影响,部分学生怀有自卑感,学习行为上较拘束和被动,而农村学生更看重成绩的高低,对就业的前景更加担心,导致压力增大。

4.家庭环境差异性。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有重要的影响,学习不良学生的家庭在问题解决、沟通、情感反应、行为控制以及总体家庭功能的评价要低于一般学生的家庭。来至有医学背景家庭的学生在自信和获得家庭学习帮助上较多,压力较小。而一些肩负为父母或者亲人治病目的前来学医的学生思想负担重,学习压力相对较大。

5.生理健康差异性。

生理健康不良的学生明显学习压力大,自身一直体弱多病的学生,经常无法坚持上课,无心学习,而本身医学学习任务繁重,也可能加重学生病情,疾病的痛苦往往也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从而渐渐的学习压力更大。

(二)学习成绩因素。

医学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与学习成绩是相辅相成的,不容忽视,由于医学的专业特殊性,医学考试想要获取高分实属不易,而医科大学生由于学习压力申请缓考、留级、退学现象也相对较多。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若没得到及时帮助,自卑感增加,其学习压力自然就变大。

(三)心理状况因素。

医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的年级差异,其中大一、大三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大一阶段的学习适应性问题,大三阶段的学习转型和学习任务加重问题是导致学习压力相对较大的原因。而由于学习任务繁重,可能忽视了其他能力的锻炼和心理调适,有研究认为医学生学习生活的特点是导致其出现较多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通过接触了医学知识以后疑病现象较为普遍,少数学生甚至产生了心理障碍,影响了学习。

(四)感情因素。

医学大学生尚处于青春期的后期与成年初期,由于远离家人,一方面缺乏情感支持,另一方面没有了家庭的束缚,同时学习的枯燥导致其对情感的渴望,有针对大学新生的调查显示,只有4.7%的学生认为“谈恋爱,不利于双方学习”。此时的大学生,虽然生理成熟,但心理还不太成熟,很难把握学习、友谊、爱情的关系和分寸。因此在处理感情问题上会有些茫然,常常在情感纠葛后产生心理问题造成对学习的影响。

(五)社会及道德因素。

当前,社会医疗改革对医学教育及学生的就业产生了较大影响,对医生的素质也更加看重,医疗纠纷不断升级,使学生普遍感觉职业生涯道路的艰难,同时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也迫使医学大学生努力钻研、艰苦学习,这些都转化到学生的学习压力上来。部分学生面对现今医学科技仍无法攻克的疾病感到迷茫、失望也对其造成了一定的学习压力。

(六)其他因素。

医学学生干部群体需要承担繁重的工作压力,导致影响学习。另外,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师教学水平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效率和质量。

三、医学大学生学习压力管理建议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动力。

没有人生目标和对未来职业的不清晰定位势必导致没有学习动力,没有了学习动力势必学习效率降低,成绩下降,但学生身处实际环境又迫不得已要维持及格的分数,故而学习压力增加。因此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出发,做好学生的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职业的使命感和光荣感也可以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同时也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加强心理辅导工作。

积极开设心理讲座,开展心理咨询,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懂得自我心理调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重视医学生人格特征的培养,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提高学习能力,勇敢面对社会道德和医学伦理的挑战;医学院校应建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不同层次学生,不同时间段的心理教育长效体系,建立应对各种学习心理问题的措施体系,适时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和采取多种形式的互助交流活动,让医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受到健康教育,宣泄压力。

(三)学校家庭有机的结合,创设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与其所拥有的社会支持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大学生拥有的社会支持越多,其学习适应性越好。学习适应性好的学生其学习压力自然较小,因此,应鼓励学生产生适当求助行为,在遇到学习困难,向学长、教师等进行有效求助;培养信息运用能力,对图书馆、互联网和人际关系等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学校辅导员等一线教育工作者应深入了解医学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把学校和家庭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改善学生的各种学习环境,建立有效地帮扶体系和激励机制,完善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络。

(四)培养医学学习思维和模式,提高实践技能。

医学生需要建立正确的思维习惯,运用良好的学习方法应对各种学习难题;加强教师教学的思维引导;促使学生到医院和社会去实践探索;加强学生在学校的技能锻炼,动脑和动手相结合;学校在应试方面更多注重向技能学分的倾斜,将灌输型教学向讨论型、研究型、实践型教学转变。

四、结论

医学仪器管理 篇4

由信息的定义可知, 只有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之间相互发生联系、进行相互作用时才有信息。在这个过程中, 存在着信息的发射方、信息的接收方、传播信息的媒介 (载体) 及发射方与接收方之间信息交换的途径。从信息的观点出发, 一个系统内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看作是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存储、传输、应用和反馈的过程, 这个过程形成一个循环, 称为信息循环, 是信息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

1 信息的概念

1.1 信息的基本特性

1.1.1 无限性和相对性:

信息的无限性基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无限性。由于人们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所能处理的信息是有限的, 因此在实际生活中需要关注的应该是、也只能是对系统的运作关系最大的那些信息。

1.1.2 时效性和时滞性:

任何信息从发射源到达接收方都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 信息接收方所得到的信息都已经是发射方既往的情况, 存在一定的滞后。如果这种时滞过长, 接收方根据所得信息作出的反映和处理将会缺乏针对性, 即失去时效。

1.1.3 可存储性和可传输性:

信息可以借助一定的媒介进行存储, 也可通过一定的载体进行传输。信息在离开发射方后即可借助载体进行独立的运动, 不再受发射方的控制。

1.1.4 共享性:

一个信息可以同时为多个潜在的信息接收者所享用而不影响信息内容本身。

1.2 信息资源和信息化

在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中, 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过去, 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比较低, 人们的社会活动比较简单, 规模也比较小, 往往只需根据既往累积的一些经验就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因此对信息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足够的认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频率与数量不断增加, 所要面对的信息量急剧增长。在现代社会中, 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战略资源, 除了物质资源, 包括再生资源 (如动、植物等, 又称第一资源) 和非再生资源 (如矿产等, 又称第二资源) 之外, 还有信息, 人们称之为信息资源或称第三资源。现代医院除了要重视学科建设, 提高诊疗水平外, 还必须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 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中站稳脚跟。

正是由于信息资源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提高, 因此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传输和利用等信息活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 专业化分工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劳动生产率飞速增长, 要维持这种增长则必须得到高效信息活动的支持。所谓信息化, 就是指人们信息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长以至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信息化将把社会生产力推向更高的阶段。

必须注意信息化并不仅仅是计算机化或网络化。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活动的主体是人而不是计算机, 人的管理水平和素质在信息活动中才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计算机和网络使得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加, 但是最终利用信息作出决策的是人。技术进步、组织管理的变革和人们素质的提高是信息化的三项关键要素, 三者缺一不可。目前我国在医院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 组织管理和人的素质相对落后, 因此还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对此除了应该加快组织管理的变革和使用者素质的培训外, 在信息化建设中也不应操之过急, 追求一步到位, 应讲求循序渐进, 选用合适各医院自身条件的信息技术, 逐步发展。

1.3 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形式

从信息的观点出发, 可以把系统内外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看作是信息获取、加工、存储、传输、应用和反馈的过程, 一般把这个过程称为信息循环。管理者调查研究事物的现况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评价、制定相应措施的过程, 也可以看作是信息循环的过程。把管理的过程看作是信息循环的过程即所谓信息管理。 (图1)

(1) 信息获取:包括信息的收集、验收、汇总、整理等活动, 要确认信息的准确性并进行初步的整理。

(2) 信息加工:包括信息的筛选、分类、排序、分析、评价等活动。筛选主要是指去除那些无关紧要的信息;分类是把各种信息按其来源、性质等进行有序分类;排序是指明确信息传输和利用上的优先级, 最紧急和最重要的信息最快进行处理。

(3) 信息存储:收集到的并经过加工处理的信息有时不是马上就要应用或者不适合、不能马上应用, 因此需要暂时存储起来。常见存储形式有书面保存、计算机保存等。

(4) 信息传输:各种不同的信息应分别传输给各自潜在的使用者以供应用, 常见传输形式有书面传递、口头传达或通过电子计算机网络进行传递。

在信息处理的循环中, 要遵循所谓的“4R”原则, 即"The right data to the right person in the right amount at the right time”, 意指“应该使信息的潜在使用者能够在适当的时间得到他能力范围内的适当数量的准确信息”。这也是后述开发医院信息系统的指导性原则。

1.4 医院信息

医院系统的信息可以分为医疗信息和管理信息两大类。这两类信息对于进行正常的医疗护理工作和管理工作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从信息论的角度看, 诊疗护理工作和管理工作都是信息收集、分析、存储、传输、应用和反馈的信息处理过程。没有及时准确的信息, 医护工作人员无法进行有效的诊疗护理工作, 医院各管理决策部门的决策也将缺乏针对性, 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1.4.1 医疗信息。

是指医护人员从病人及其家属身上获取的关于病情发生发展变化的信息, 包括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回报、技术检查等。诊疗护理的过程就是医护人员以自身的知识、经验结合这些信息来作出判断和决策的过程。

(1) 医疗信息的特点: (1) 信息的类型多样且复杂:不仅包括病人生理方面的信息, 还有心理、社会、家庭等方而的信息。 (2) 信息获取比较困难:医疗信息能够直接获得的很少, 往往要结合医务人员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等进行判断, 比如一些内脏病变、脑部病变等;很多信息需要医务人员耐心仔细询问才能得到。 (3) 信息往往不太准确:医疗信息的获取过程有较强的主观性, 医务人员自身的技术和经验会影响到信息的判断, 不同的医生可能对同一检查结果会有不同结论;不同病人在描述可能是相同程度的症状时可能会有不同的感觉, 如疼痛到底痛到什么程度, 不同痛阈的病人有不同描述;凡此种种定性指标很难有确定标准。 (4) 时效性要求高:医疗信息有较强的时效性, 病人几个小时前的病情和症状可能与现在的情况有所不同, 医务人员要及时利用医疗信息作出判断和治疗处理决策并付诸实施。 (5) 医疗信息收集要求连续进行:病人病情的发生发展变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医务人员必须连续观察这一过程, 从而帮助理解病情的发生发展规律, 有助于医务人员的诊疗工作。

(2) 医疗信息分类体系: (1) 诊疗信息。主要包括:门急诊诊断治疗记录, 住院病人诊断治疗记录 (包括病例、会诊、病例讨论等记录) , 临床检验送检单和检验报告单、登记记录检索, 医学影像检查, 临床病例送检单和病例诊断报告、登记记录检索, 内镜检查申请、报告、登记检索, 电生理检查申请、报告、登记检索, 药物处方 (医嘱单) 和临床药学信息, 手术通知单、手术记录, 麻醉记录、术后复苏记录, 输血申请、配血单、输血记录和血库信息, 营养医嘱 (处方) 、饮食护理记录和营养治疗信息, 康复医疗处方、治疗记录, 假肢、支具和辅助器具处方及安装记录, 核医学检查申请单、检查报告、登记检索, 放射疗法申请单、治疗记录, 其他医疗检查、治疗处方、记录, 各专业学科诊疗操作规范和技术常规。 (2) 护理信息。主要包括:护理检查、诊断和护理计划, 各种对病人的护理观察记录, 责任制护理、整体护理执行情况记录, 医嘱执行情况记录, 护理值班、交接班病情观察记录, 护理方式、病人心理、护理并发症记录, 对病人进行咨询指导和预防知识教育情况记录, 病房护理评价记录, 护理操作常规和技术规范, 护理质量、差错事故情况记录和讨论情况登记、上报材料等。1.4.2管理信息。 (1) 管理信息的作用:信息是医院管理的基础要素;信息是医院工作计划和决策的依据, 信息是对工作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有效工具, 信息交流是协调医院各部门运作的纽带。 (2) 医院管理信息分类体系:医院决策辅助信息, 医疗管理信息, 护理管理信息, 科教管理信息, 药品管理信息, 器械设备管理信息, 物资材料管理信息, 环境卫生管理信息, 情报资料管理信息, 财会管理信息, 医院经营管理信息, 人事工资管理信息。

1.5 医院信息管理

医院信息管理, 就是把医院管理过程作为医院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反馈的过程, 通过信息为管理服务, 把管理决策建立在信息的充分利用基础上。医院信息管理有双重含义, 即可以分别理解为“医院信息的管理”和“医院的信息管理”。前者指对医院信息进行的管理, 包括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传输、反馈等;后者指一种管理模式, 指有别于传统经验管理的一种基于信息利用的管理模式。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和应用。

1.5.1 医院信息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充分、合理利用信息为医院服务的能力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和判断医院管理者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信息管理是医院现代化发展方向的客观要求。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 医院分工越来越细, 科室之间的合作要求也越来越高, 对病情信息的挖掘也日趋深广, 信息的流动量和流动频率也不断增加, 客观上要求医院实施现代化的信息管理, 能通过对信息的充分利用来提高诊疗工作的水平。信息管理能帮助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

1.5.2 医院信息管理的内容。

医院信息管理遵循信息获取、加工、存储、传输、应用和反馈这样一种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通过信息的管理为管理决策和临床决策服务。目前, 我国医院信息管理中存在不少共性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 (1) 利用的信息内容有限。这一点主要是由于医院管理者本身素质不高, 通常只是收集上级部门要求的一些常规统计数据, 而对于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来为医院决策服务没有明确认识, 不懂得应收集哪些资料来为医院管理服务;同时在资料收集中又存在重复和浪费现象, 往往不同部门多次收集同一资料, 没有从医院全局的角度来综合分析和利用信息。 (2) 信息处理的手段相对落后、效率低下。目前我国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正方兴未艾,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先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信息处理方式, 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信息处理的效率还不是很高, 管理者一般无法在任何需要的时候都能随时得到他所需要的信息, 只能得到定期的一些报表资料。

针对上述问题, 医院信息管理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1) 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管理、监督医院日常运转所需的信息内容。利用这些信息, 可对医院服务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 并分析影响因素, 以期能改进医院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促进医院全面发展。 (2) 建立健全信息制度。保证医院信息处理全过程的效果和效率, 为信息的及时、有效、准确利用提供保证。 (3) 探索更有效的信息处理方式。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只能处理非常有限的信息, 效果和效率都比较低下。当前应加强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开发, 提供技术支持。 (4) 普及信息和信息管理知识, 提高管理者素质。在医院信息管理中, 归根结底的因素是人的因素, 例如资料要由人输入计算机, 信息的分析决策要由人来进行。因此在全院普及信息和信息管理的相关知识, 提高职工和管理者的素质, 则是提高医院信息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

2 医学装备信息的内容

医学装备是医院进行正常医疗活动的重要物质条件。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医学装备都制定了完整的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 医学装备管理部门应按照这些管理办法和制度对医学装备进行管理。在医学装备管理的全过程中就会接触和产生大量的信息, 包括规划计划、选型论证、安装验收、使用保管、计量维修、档案资料、统计报表、检查考核、事故处理、调剂报废及经费管理、效益评估等等。这些信息都是医学装备管理工作中需要进行决策时的重要依据, 也是对医学装备进行有效调控的基础数据。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 医学装备的全过程管理分为前期管理、中期管理和后期管理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所包含的信息内容各有不同。

2.1 医学装备前期管理中的有关信息

主要包括: (1) 计划信息中长期规划、当前购置计划, 财务预算计划、资金来源等。 (2) 合同信息合同号码、批准证号、装备名称、规格型号、生产厂家、数量价格、技术指标、功能特点、配件种类、消耗材料、化学试剂、资料图纸、订货日期、到货日期、电话传真等。 (3) 管理信息审批程序、审批权限、固定资产管理手续、财务手续等。 (4) 进口信息外商名称、注册证号、代理授权证书、招标程序、专家论证、外贸合同、付款方式、运输方式、运费保险等。 (5) 到货信息报关免税、商检索赔、单据验收、安装调试等。

2.2 医学装备中期管理中的有关信息

主要包括: (1) 出入库信息建账建卡、建数据库、使用分类代码等。 (2) 使用信息项目内容、使用制度、操作规程、使用部件、性能状态、开关时间、人次数量、标本数量等。 (3) 档案信息申购资料、定货卡片、合同发票、货单运单、进口批文、使用手册、维修手册、故障记录、维修记录、计量记录等。 (4) 计量信息人员状况、送检免检、强制检测等。 (5) 维修信息装备名称、损坏部位、调换零件、工时费用等。 (6) 考核信息计划执行、库房管理、档案资料、效益评估、维护保养、使用维修、调剂报废等。 (7) 效益信息诊疗人次、科研成果、培养人才、课题数量、教学任务、收入支出、开发服务等。

2.3 医学装备后期管理中的有关信息

主要包括:调剂信息条件标准、审批权限、调剂原则、保管维护等, 以及报废信息条件标准、审批权限、资产处置、财务处理等。

此外, 根据医学装备信息不同的来源, 又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来自国家机关的信息国家公布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 国家规定的特定产品目录、特定产品招标办法、《医疗器械管理条例》、《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办法》、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品目、指导装备机型、进出口商品检验、海关报关免税的规定和政策等。 (2) 来自医院内部的信息。如:医院的等级、规模、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医院的医疗项目、科研项目、教育项目、增设项目、调整项目;医院的经费来源、政府投资、自筹经费、使用情况;医学装备使用科室的要求、用途、目的;医学装备的安装环境、房屋水电、安全防护条件等。 (3) 来自厂家的信息。如:国内外厂家的基本状况, 包括如厂名厂址、独资合资、工商执业证书、产品合格证书、在国内注册证书、代理授权证书、资信名誉、其他医院的评价等;装备质量的情况, 包括厂家技术力量、服务维修力量、装备的档次、精度、升级换代的情况等。 (4) 技术信息。如:装备新技术的应用、维修技术要求、操作使用程序、线路图、安装图以及更新换代技术进步的状况等。 (5) 来自国内外的经济、技术信息。如:世界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的变化、国民经济总产值的增加或减少、国家地区卫生规划的调整;医疗技术的新发展, 包括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等。

3 医学装备信息的收集

3.1 厂商信息

收集来自国家和单位内部的医学装备信息比较容易。这里重点介绍收集生产医学装备厂家的信息和医学装备技术质量信息的方法。 (1) 订阅。这是收集市场信息的主要方法, 除了我们日常见到的报刊外, 现在有专门传递信息的各种报刊可以订阅。如科学器材导报、国外科学仪器及医疗器械等。 (2) 交换。医院之间可以相互交换市场信息资料。 (3) 索取。现在国内外已有很多生产厂商、公司、集团印制大量有关资料, 如产品目录、厂商介绍等, 可以向其索取, 国际上有若干种可以赠阅的商业信息方面报刊。 (4) 网上查询。利用各类检索工具, 进行网络查询。

3.2 市场信息

国外市场信息与国内市场信息是基本相同的, 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时效性短。国外厂家之间竞争激烈, 各厂家都竞相将科技新成果应用于医学装备之中, 以形成竞争优势。因此, 样本、资料的内容很快就过时了, 应及时、不断地收集, 才能满足需要。二是系列化强。国外厂家的样本、资料向世界各地方发送。有的大型厂家其样本、资料已经系列化, 内容简洁, 数据详尽。三是定期发送。国外很多厂家, 大多会把列入其发送样本、资料名单内的单位或姓名, 实行定期资料和信息发送, 因而可积极向此类公司提出申请获取相关资料信息。

3.3 样本资料

国外医学装备除通过在我国举行的展览会、厂商设立的样品陈列室、考察国内已进口的设备或向国外派出考察团 (组) 外, 均不能见到实样, 主要是通过样本、资料了解情况。因此, 收集样本、资料就成了进口医学装备首先要做的事情。其收集方式主要包括: (1) 国内收集。如:国内专业进出口公司, 国内科技情报研究所, 国内中外文报纸, 利用外商来华参展的机会直接索取, 以及查询有关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网站等。 (2) 国外收集。如:利用国际联机情报检索系统, 厂商目录, 国外产品介绍刊物, 采购指南, 期报刊广告, 来华展览会, 以及向厂家直接索取该资料等。

4 医学装备信息的整理及分类

医学装备信息的整理及分类是医学装备信息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收集来的大量资料, 若不分类或不及时分类, 就不便利用, 在一定时期后, 这些样本、资料也会失去使用价值。国外产品换型很快, 因此, 国外资料更应及时收集、及时整理、分类利用。如何整理和分类, 简要介绍如下:

4.1 整理

4.1.1 分检综合目录。

一般国外厂家有定期综合目录。为了使用和分类方便, 首先把此种目录与其他目录分开。

4.1.2 按外文字母分放。

英文可按A、B、C...Y、Z, 如在每堆内还要细分, 可再按字母分堆, 如X线机第一次可放在X字母堆内, 如再细分, 可以按归类字母先后把X线机细分, 这种方法比较易分易记, 不会分乱。

4.1.3 加盖日期。

有些资料有明显的日期。有的在背面边沿有印刷的简写日期。如3/2002, 表示2002年3月出版。有的无任何日期, 为了日后利用时知道资料的时间, 可以加盖收集日期。

4.1.4 处理过期资料。

应不断去掉过期的资料或已被更新的旧资料。哪些该处理, 哪些该保留, 要依据使用者来定。

4.2 分类

国外信息分类应根据不同情况来定, 特别要根据使用者的业务熟悉程度而定。如使用者很熟悉国外厂家产品内容, 就可以按生产厂来分, 如使用者不熟悉业务, 只有按仪器类别来分;如样本很多, 最好按单位器材编号的分类目录来分, 查阅方便。现介绍如下:

4.2.1 按厂家分类。

把收集到的目录, 按厂家名称第一个外文字母排序, 如Beckman, BioRad, Bruker, Baker就可以排在B类堆。Aloka可以排在A类堆。如A类堆中还要细分, 可再按第二字母排序。

4.2.2 按产品分类。

把收集到的资料按产品外文字母排列, 如英文按A、B、C...等分堆。先分大堆, 再分细类, 如把分光光度计分在S类堆, 再根据其后序英文字母分细类。

4.2.3 按分类代码分类。

可按卫生1999年颁布的《全国卫生行业医疗器械仪器设备 (商品、物资) 分类与代码》[WS/T118-1999]分类。使样本资料号与现有医疗器械、仪器设备分类代码一致, 便于查阅。

4.3 国外资料整理

国外样本、资料的利用与国内基本相同, 但也有其特殊的使用方法, 为了更好地利用国外样本、资料, 现介绍如下:

4.3.1 产品名称。

一般样本、资料上均用外文名称, 有的厂家有时把两个以上的外文名称字头相连拼成一个新字, 作为产品名称, 通常在外文字典中查不出, 有些此类名称因沿用很久, 少数外文字典也予以收入。利用时要特别注意。

4.3.2 型号。

国外样本、资料对产品型号的表示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1) 用外文字母。国外产品型号仅用字母, 如Kodak厂的Sajelight Lamp B型。 (2) 用数字。国外产品型号仅用数字作为型号, 如Corning厂的血气分析仪为Corning 178型。 (3) 外文字母+数字。国外产品型号有用外文字母F数字表示, 如Rdiometer厂的血气分析仪的型号用ABL—500。以上型号表示方法中一般外文字母顺序越靠后的表示产品越新, 用数字表示型号的数字越大, 表示产品越新。

4.3.3 价格。

国外产品报送价格, 有时已包括必须配件在内, 在比较价格时要特别注意。总之, 要弄清价格包括什么内容。

4.3.4 其他。

在填报需要的国外产品时, 不但要填名称, 有的厂家要求填产品号 (Code NO) 、目录号 (Cat NO) 、部件号 (Part NO) ) 等, 这样更不易误订。

4.4 医学装备信息系统管理

医学管理 篇5

医疗质量评价系统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医疗质量评价。用病例类型、医疗转归、医疗差错事故率、诊断符合率、平均住院日数、平均医疗费用等参数作为评价依据,计算医疗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对医疗质量进行评价。②护理工作质量评价。以基础护理、操作技术、心理护理、病房管理、填写护理表格、实施规章制度等为评价条件并规定权重,建立数学模型,由计算机处理,作出评价。③医院工作效率评价。以平均床位工作日、实际床位使用率、平均床位周转次数和出院者平均住院日数作为参数,规定权重,建立综合评价指数,来评定工作效率。④医务人员工作质量评价。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数学模型,以模糊矩阵算出每人工作评价相对分值。

医疗质量控制系统

高效液相仪器的管理与维护研究 篇6

高效液相仪器的组成及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是为了实现对试样的分析,以液体为流动相,采用高压输液系统,将具有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缓冲液等流动相泵入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在柱内各成分被分离后,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的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可广泛应用于工业、医学、化学、商检、农学和法检等领域的分离分析技术,例如用于检测食品添加剂中检测三聚氰胺,或用于检测药物成分分析,如检测血栓通注射液中皂苷成分的含量等,已成为医药研究的有力工具。高效液相色谱仪器种类和型号各异,通常由高压泵、贮液器、进样器、梯度洗提装置、色谱柱、恒温器、检测器、记录仪等几部分组成。液相色谱仪分离分析技术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和应用,液相色谱仪的分辨率不断提高,分析速度不断加快。仪器分析工作者在应用液相色谱仪进行科研工作中,要不断提高液相色谱仪的使用技术,加强对仪器的规范管理和维护,确保液相色谱仪处于最佳运行状态,从而获得科学、准确、可靠的分析数据。

高效液相仪器的常见故障分析

以日本岛津公司生产的LC-10AT型高效液相色谱仪为例,高效液相色谱仪使用中的常见故障有以下几个方面。1)过滤器由于长期沉浸于乙酸铵等缓冲液内,内部滋生霉菌并形成了菌团,导致阻塞了过滤器,缓冲液难以流畅通过,在泵的压力下,空气则经过过滤器进入流动相,使流动相内不断产生气泡。对此故障,可使用浓度为5%的硝酸溶液浸泡过滤器,使用超声清洗几分钟或轻轻震荡几次,破坏过滤器内部的霉菌菌团,再用纯水和纯甲醇反复清洗过滤器即可。2)由于乙酸铵等缓冲液盐等沉积于色谱柱内,导致柱压过高。对此,可先用50℃左右的温水低速冲洗柱子,再配合使用甲醇冲洗柱子约半小时以上,则可消除故障。3)由于泵密封垫圈磨损,使泵体进入了大量气泡,引起色谱柱无压力指示,也无液体流过,对此,应立即更换密封圈,在泵作用的同时,用一个50ml的玻璃针筒在泵的出口处帮助抽出空气。4)由于空气或单向阀的宝石球与阀座间夹有异物,使两者密封不两,导致压力波动大,流量不稳定。处理时,要注意观察流动相的量,保证不锈钢滤器沉入储液器瓶底,避免吸入空气,流动相要充分脱气,必要时拆下单向阀,放入盛有丙酮的烧杯用超声波清洗。5)由于色谱柱被污染,柱头填料塌陷,导致出峰不佳,峰分叉。此时,应依次使用纯水、甲醇以及甲醇和异丙醇反向冲洗柱子,再用依次用甲醇、纯水正向冲洗柱子30分钟以上。如冲洗后依然出峰不佳,则拧开柱头,去除硬结污染的填料,装入新填料并滴入甲醇,反复几次直至装满填平。再用甲醇冲洗干净柱头,擦净柱外壁的填料,拧紧柱头,用纯甲醇冲洗干净。6)进样阀漏液,加样针不到位导致峰面积重复性不佳,此时应立即更换进样阀垫圈;7)由于室内气温的变化引起保留时间产生波动、缩短、延长等变化,此时将柱温设置为恒定温度,并检查管路是否有泄露,若温度和梯度间仍没有充分达到平衡状态,则需用十倍以上柱体积的流动相去平衡色谱柱,流动相的pH值应保持在3-7.5范围内;缓冲液浓度太低时,应换用浓度大于25mmol/L的缓冲液;8)峰拖尾,色谱柱超载,进样量太大时,要减少样品用量或降低样品浓度;或使用高容量的色谱柱;色谱柱被污染或性能不佳时,应及时新的色谱柱或保护柱。合理的调整所有的连接点,降低死体积或柱外体积,并尽可能采用细内径的连接;加入钝化色谱柱,增加缓冲液的浓度,降低流动相的pH值,钝化样品;出现峰干扰时,应清洁样品,调整流动相。9)样品过载时,进小浓度、小体积样品;进样体积过大时,用流动相配样;在进样阀中造成峰扩展时,进样前后排出气泡,以降低扩散;流动相粘度过高时,提高柱温,并采用低粘度流动相;10)产生噪声故障的原因是由于流动相或检测器中有气泡、色谱柱等出现污染,或者是由于电源电压不稳定引起的。此时,要对流动相进行脱气处理,及时清洗色谱柱、净化样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采用稳压电源。

加强高效液相仪器的维护与管理的措施

1)做好仪器周边日常环境的维护工作,液相色谱仪应放置在室内照明条件适中、避免阳光直射、通风良好、环境温度控制在20-30℃之间,日夜温差小于3℃,室内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0%以下的室内环境中。同时,仪器要远离空调、电梯等大型大功率电器设备,必要时要设置与仪器负荷相当的稳压电源。2)配制缓冲盐的流动相要现用现配,使用AR级以上、没有污染、过期,避免pH发生变化和成分分解,同时,要确保使用高纯度的水配制流动相。配制好的流动相,要经过滤膜过滤后才能使用,并将溶剂放在密闭容器中防止被污染。所有的流动相在进人高效液相色谱仪系统之前都应采用真空法、氦气法和超声波等方法首先脱气。3)加强液相色谱仪输液泵和连接管道的管理与维护,确保输液泵的流量精度和保留时间的正确。要根据承受压力的大小和流动相、样品性质的差异,合理的选择液相色谱仪管路的材质,高压管路应使用不锈钢管连接,而从储液器到泵、检测器出口和泄液阀出口处可使用塑料聚和物管连接。从进样器到柱、柱与检测器之间,使用的连接管内径要尽量短小,而排放用的管路可以稍粗。4)常见的液相色谱仪检测器主要有紫外吸收检测器、荧光检测器和电化学检测器等,使用紫外检测器和荧光检测器时,要特别注意防止室内环境的其它干扰,不能使用可熄灭、抑制或吸收荧光的溶剂作流动相。在进行荧光检测时,样品要配成低于1ug/mL浓度的样品。检测器不使用时,要定期冲洗流路赶走池内产生的气泡。使用电化学检测器时,要定期对工作电极进行清洗和抛光,保持电极表面的光洁度。使用安培检测器时,要配置专门的液相色谱仪,同时,必须保证配制的流动相具有导电能力,配制流动相的水要新鲜,充分脱气,以消除流路中气泡的干扰。5)加强色谱柱的维护与管理,在注射样品前,严格进行过滤或离心,避免色谱柱滤板堵塞。日常使用和维护时,可在色谱柱增加一个保护柱,以便减少强吸附组分的污染。要依据待测组分的分子量大小及流动相pH值、离子强度和溶剂极性等条件合理选择分离柱。要定期对柱子和再生柱子进行冲洗,每次分析工作结束时,要及时用水和甲醇等強溶剂冲洗色谱分离柱。6)建立健全仪器档案,详细纪录仪器的型号、制造厂家、购人日期、启用日期和放置地点等,保护好仪器的验收文件、使用手册、开箱资料等档案。要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管理和使用液相色谱仪,分析前要检查仪器有无故障,分析时严格按使用说明进行操作。仪器使用后要及时、详细的纪录仪器的使用状态和维修纪录。

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组成、原理和常见故障与处理方法,并探索了加强对实验室精密仪器管理的措施。仪器使用人员在操作前还需要由专业人员现场进行专门的讲解和培训,熟悉和掌握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原理,以便于更好的发挥仪器的使用效率。

医学仪器管理 篇7

医学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实验教学是整个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机能实验教学又是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随着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现代医学技术不断更新,为适应教学科研发展的需要,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减少重复购置、浪费教学资源,我院于2007年组建了机能实验中心,将资源优化整合,设置了新的实验教学场地,并且配备了大量的先进仪器设备。由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不断引进,加之种类繁多、功能多样、多学科交叉使用,对设备管理的科学性和保养维修的时效性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使中心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变得更加突出,给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通过对仪器设备的科学管理、统筹安排、资源共享,才能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和完好率,是保障教学科研实验数量和质量的重要方式[1]。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浅谈在实验场地及仪器设备管理和保养维修中的一些体会。

1 中心模式在实验场地及仪器设备管理上的优势

1.1 资源整合、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本中心组建后,将原来分属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教研室的9间实验室合并成4个大型综合中心实验室,从而减少了教学场地空置现象,提高了实验室的使用频率,同时将分属各教研室的实验仪器设备优化集中于本中心,并购置了新的仪器设备。验收工作是实验室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日后进行使用和维护管理的基础工作,参照医疗仪器设备验收的几个重点环节[2],成立验收小组,中心主任负责协调和培训验收人员,1人负责1个实验室的验收工作,确保验收达标。如新设备到货后,首先应按合同核对仪器规格、型号是否相符,其次应开箱验货,仪器在运输途中难免有磕碰,因此到货后必须仔细观察仪器内外是否有损坏。由于场地、仪器设备集中配置,大大减轻了实验技术人员在管理上的工作量,降低了工作负担,原来由各教研室分管时需要3人完成的工作,现1人就可以完成,而且便于账目的建立和清查,并且减少了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节约了教学成本,利于仪器设备的更新。

1.2 简化管理、统筹兼顾

实验室由原来的三级管理(院、部、室)转变成二级管理(院、部),简化了管理环节,因此二级管理模式更有利于实验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申报每学期实验仪器设备用品计划时,可统筹考虑,综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教研室特点,依据实验教学的要求,统一规划、全面衡量、突出重点、按先急后缓的原则制定计划,从而有利于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及人力、物力的管理。

2 中心模式为实验仪器设备的保养维修提出了新的挑战目标

2.1 加强管理是前提

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快了仪器设备的更新,使得设备管理问题日益突出,这给医院、学校、科研单位等大型研究机构设备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3,4]。首先是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强化软件建设,结合实际情况,修订完善了一整套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切实可行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并且把规章制度设置在学生专用的计算机桌面上和教师使用的中央控制系统的主机桌面上,使实验管理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其次为每台设备及配件、导线进行了统一编号、建账造册,并设置相对固定的摆放位置,防止因实验中人多手杂而发生混乱。为贵重仪器设备(5 000元人民币以上)配备了专用的《仪器使用情况登记本》,规定每次使用后由使用人认真填写使用记录,并由中心人员复核,这样有利于实验技术人员掌握第一手资料和仪器设备的质量跟踪等。

2.2 仪器设备保养是基础

目前大部分医疗仪器设备是国外的知名品牌,日常维修和保养都由公司售后负责,这样设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能够得到较高的保证,设备出现故障也能得到及时的修复。但是我中心的仪器设备大多是国产品牌,售后服务问题较突出,因此仪器设备的保养是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关系到仪器的完好率、使用率和实验成功率。参照仪器保养新模式和维修人员分工方式[5,6],根据本中心设备结构、性能和使用特点,我们把保养分成3类,即:例行保养、一级保养和二级保养。(1)例行保养:包括除尘、清洗、防潮、驱虫、除锈、润滑等最基本的保养。(2)一级保养:由实验技术人员完成,每周进行1次,主要对仪器设备的内、外部及自身标准特点进行保养,对易损部件进行重点检查,更换损坏部件,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延长使用寿命。(3)二级保养:为使仪器设备在最佳状态下工作和保持较灵敏的测量精度,应对仪器进行全面和有关项目的详细检查和调整,主要是由实验专业技术人员对实验仪器内部进行全面检测调试,一般每学期进行1次。

由于仪器保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检查,检查又是发现隐患、摸清和掌握仪器情况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把检查分为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认真做好各项检查记录和汇总分析工作笔记,使之成为日后制定维修计划的主要依据。此外,每个学期末还要组织本中心的人员对所有实验仪器设备、器材、器械和实验室安全、卫生等进行一次全面彻底保养和清整,为新学期开课做好准备。

2.3 仪器设备分类维修是关键

医疗仪器设备维修管理也是设备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7],是延长仪器使用寿命、降低使用成本的保证。设备的维修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我们参考仪器维修的通用法则,对检查出有故障的仪器,先查阅使用说明或技术资料等,进行故障分类后,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维修。把零部件松动、老化、接触不良、灵敏度下降等设定为轻度故障,可由学生在实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对损坏度较大的仪器故障设定为中度故障,由实验专业维修人员解决。对精密仪器和严重仪器故障,请厂家技术人员进行上门维修,在维修时,实验技术人员应跟随学习,做好维修记录,以后遇到类似的仪器故障,如不需更换配件的,可自己动手维修,从而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运行,也能节省维修经费。对无法修理的仪器设备进行报废处理,在报废时应把能正常使用的零部件拆卸下来,用于日后维修更换使用,这样既能节省经费,又能满足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3 结语

为了适应我院医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为了顺应实验室建设节约化、实验内容整合化、实验教学队伍标准化、实验室管理规范化的发展方向,机能实验中心通过上述方法和措施,使得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管理水平、仪器保养维修能力、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等方面都有了一个较大的飞跃。在此基础上,我们工作的目标是建立数字化实验室[8],在全程标准化、安全化和最优化的前提下,结合教学的实际和临床应用需求,不断实践完善,分阶段实现中心实验室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以便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科研。

参考文献

[1]张晓燕,黄媛,汪娜,等.手术室贵重仪器设备的安全管理及合理使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1,32(2):119,124.

[2]袁继红,骆汉生.贵重医疗仪器设备验收管理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4):72-73,75.

[3]曹阳.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2011,32(10):131,135.

[4]陈琳.疾控机构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9):76-77.

[5]温艳平,张卫杰,侯小平.检验科仪器维修保养的新模式[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7):93-94.

[6]陈林.浅谈医疗设备维修人员的分工与协作[J].医疗装备,2007,20(10):35-36.

[7]杨晶晶,郑淑荣,宫斌.浅谈神经外科研究所科研仪器的管理[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9):69-70.

浅谈医学院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 篇8

1 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的意义

医学院校实验室是进行教学、科学研究和医疗服务的重要基地,是办好学校的一个基本条件,也是反映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仪器设备则是实验室的主要技术设备,是最直接最主要的物质基础和保障。随着医学教育发展、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求提高,但是临床技能教学与卫生法律之间的矛盾、病人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促进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质量锐减与掌握临床技能的矛盾更加尖锐,另外大学的附属教学医院也迫切需要通过医学院的实验平台从事科研实践和医师的培训、考核任务。所以最近几年笔者所在的实验室随着学校各项计划的实施,大大促进了对实验室人力、物力的投入,临床技能实验平台搭建完成并投入使用。大学也加大了科研水平的投入,实验的综合性特征不断增强,从硬件角度考虑可以说已经站在了相对与自身前所未有的高度,实验教学的地位也得到了加强,在实践中需要大量的使用仪器设备,需要消耗大量的实验材料。广大的学生、教师、科研人员、医疗人员迫切需要一支实验仪器设备管理队伍为他们提供日常仪器的维护以及信息、咨询等服务工作。

2 现有仪器设备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部门所有、分散管理,仪器设备利用率较低

传统的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带有很强的封闭性和独立性,一些原本可以在多个部门、院系甚至全校通用的仪器设备由于分散管理而得不到有效利用,更有甚者,有些仪器设备在购买后仅使用几次,就被闲置了,造成仪器设备使用率低下甚至不必要的巨大浪费。

2.2 管理观念陈旧、手段落后

之前在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中,大部分的做法都是管好设备,搞好卫生,防火防盗,对仪器设备的综合利用和维护保养的重视不够。在具体管理手段上,普遍采用的则是实验定位手工登记的管理模式,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编制各种管理和维护程序并没有完全进入实验室,并没有给仪器设备管理带来方便、效益。

2.3 管理人员工作热情和技术素质有待提高

笔者所在院系的大部分实验技术人员具有双重身份。一个是通常说的实验员:担任日常的实验准备、实验室仪器设备维护,另一个身份是教研室的教辅人员:作为连接教学管理部门与基层教师教学工作的桥梁,工作中需要不断与教师、学生沟通,主动了解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并尽力帮助解决。从排课、通知上课、课前的教具准备到学生教材购买、成绩统计分析等到学生的考试、补考、教学总结、试题分析等工作,教辅人员都参与其中。工作烦琐且并不被很多人理解。待遇较差,地位较低,出去学习深造培训的机会几乎为零,导致实验技术人员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不能跟上新技术发展需要,对工作缺乏高度的责任感、热情。这与现代结构和功能齐、技能含量越来越多的实验室仪器设备极不相称。比如一些精密仪器,不仅使用和维护技能要求很高,而且使用说明书也往往有很高的专业水平,这使那些对专业知识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的实验室管理者根本无法适应。

3 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的建议

3.1 仪器设备的管理

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是直接影响办学效益的重要因素,为加强领导,理顺关系,是搞好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关键。强化学校—院(系)—实验室的学校三级仪器设备管理体系,实行“统一领导, 分类管理,层层负责,管用结合,责任到人”的管理原则。所有的分实验室均有专人具体负责,课程、课时、实验内容的完成明确落实到具体实验教师。还要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如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包括仪器设备的使用办法、仪器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大型贵重精密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管理制度、保管制度、规范操作制度、仪器损坏丢失赔偿的责任制度、安全检查制度等,使仪器设备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查。院系现有的实验室常规管理的重要内容包括每台仪器都有相对的建账、档案卡(档案卡记录仪器的名称、分类号、规格型号、价格、厂家、出厂号、购置日期、出厂日期等),下一步建议利用电脑建立网络化信息平台(实验室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把完整的实验室仪器设备档案、信息输入数据库, 通过这个信息平台可详细了解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情况,利用计算机对仪器的使用项目、使用率、运行、故障及维修等情况进行记录。利用计算机在每学期期末将仪器设备使用率、完好率上报实验室管理科备案。凡在本院开课,所有实验室均保证实验期间无条件对学生开放。真正做到资源的最大化共享。

3.2 仪器设备的调拨、维修及报废

为了防止仪器设备闲置浪费,实验室把需更新淘汰或闲置的仪器统计成数据报到实验设备管理部门,实验设备管理部门按照其他部门的需要在校内进行及时有序的调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陈旧的设备需要维修,高精密度的仪器需要高素质的维修人员保养与维修 。为了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对损坏严重的设备组织厂家人员及时维修,确保教学科研的顺利进行 。对经过长期使用,已经陈旧 、过时,技术性能 、指标都达不到标准的,或存在安全隐患的仪器设备,在经过专家鉴定后确认无维修价值或无修复可能,应按照报废制度进行报废 。对各部门的申请报废,经过鉴定小组鉴定后认为需报废的仪器通过检测 、调试 、维修后,各项技术性能 、指标能达到基本要求,继续使用 。对已经报废的仪器设备,由设备管理部门统一回收。

3.3 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仪器设备管理是一项政策性、经济性和业务性很强的工作,要求管理者要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这就需要各级领导重视这支队伍的建设,要有稳定这支队伍的政策,还要进一步完善建立各项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制度和技术考核指标体系,把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作为经常性的工作落到实处。

现代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技术性能越来越高,要求管理者和维护者了解和掌握相应的仪器设备知识。要按照专业化的要求培养和配备实验室管理人员、仪器设备的维护人员,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必须全面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大力提高技术人员的思想作风,强化服务意识,做到爱岗敬业,引进人才竞争机制择优上岗,鼓励和创造条件让在职的实验人员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鼓励实验人员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工作和创造性工作,积极申报课题和发表实验教学论文和管理论文、鼓励有条件的实验技术人员参与实验指导带教。并在政策、职称晋升上给予一定扶持。

医学仪器管理 篇9

医学装备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和对医学装备进行再评价是医学装备上市后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 制度和管理办法是否有效实施, 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健康利益和医学装备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世纪80年代初, 美国FDA开始实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Medical Device Repon—ing, MDR) , 即医疗器械使用中发生死亡和严重伤害事件必须向FDA报告, 随着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 逐步成为一种制度, 实施这个制度的目的是重新评价同类医疗器械的依据, 和避免类似的事件重复发生, 对相关医疗器械上市后实施“再评价”, 在此基础上建立国内和全球的不良事件警戒体系。目前, 这个制度已在欧共体、美国、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建立和实施, 医疗器械管理的国际协调行动力量 (GHTF) 也成立第二工作组专门研究和协调其相关法规。目前, 这个制度已成为医疗器械管理中非常活跃的议题和不可缺少的环节。1984年,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 要求生产厂家在产品注册时应提交医学装备不良事件报告, 即医学装备导致的患者死亡和严重伤害的事故必须报告, 并实施年度认证制度;1993年和1996年又分别颁布实施了医疗器械销售商、制造商和用户的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此同时, 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欧共体也相继发布了相关制度。从1992年开始, 上述国家医学装备管理机构和企业代表联合召开全球协调行动力量 (GHTF) 会议, 进一步协调医学装备的管理, GHTF会议专门成立了第二工作组 (美国FDA为工作组主席国) 负责调医学装备警戒和上市后监督体系的文件审核, 目前已发布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在1994年、1995年和1996年美国FDA和生物材料学会等机构还召开了有关植入体内的记录、报告和再评价国际会议, 呼吁建立植入休内器械的数据库, 进一步加强植入体内器械的管理。

近年来, 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为了加强对医学装备的监督管理, 提高器械生产、销售企业和用户的风险意识, 健全监督管理规章制度和规范监督管理行为, 先后颁布实施“医学装备质量事故报告”和“医学装备再评价”管理办法, 以全面推动我国医学装备上市后监控和警戒体系的建立, 避免和及时纠正医学装备不良事件, 提高医学装备质量, 保证进入临床或患者直接使用的医学装备产品的安全有效。

2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是指由医疗器械导致 (或可能导致) 的死亡或严重伤害事件。“严重伤害”一词的含义, 是指威胁生命或造成机体结构 (或机体功能) 的损伤或需药物和治疗避免机体功能 (或机体机构) 损害的损伤, 但目前医学界无法根据“严重伤害”的定义对不良事件的一些具体事例作出严格和具体的界定。因此, 上报不良事件时, 报告人可能会扩大不良事件的报告范围。医院是发生不良事件的主要场所。医护人员和医院管理部门掌握不良事件的定义对处理问题和界定责任非常重要。在医学装备使用过程中, 凡是发生下列情形之一, 则被认为是不良事件。 (1) 导致病人、使用者或其他人员的死亡。 (2) 导致病人、使用者或其他人员的严重伤害。所谓的严重伤害 (也称为对健康状况的严重损坏) 是指具有生命危险的疾病或伤害, 对机体功能的永久性损伤或对其结构的永久性破坏, 急需医药和手术介入以防止对机体功能的永久性损伤和对机体结构的永久性破坏。其中“严重”一词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量化, 需要医生、医学专业学会和医疗事故处理部门等—起协商, 共同制定一个伤害程度的评估标准。术语“永久性”是指对机体结构和功能的不可恢复的损伤和破坏, 不包括轻微的损伤或破坏。造成服用药物本身并不代表严重的伤害, 然而导致服用药物的原因却可以被用来评估不良事件的可报告性。 (3) 其他不良事件。是指虽然没有发生死亡或严重伤害, 但如果此事件再次发生则可能导致病人、使用者或其他人员的死亡或严重伤害, 也就是司法人员所说的“濒临事故”, 此种情况亦被认为属于不良事件。如果医学装备的测试和随机提供的信息 (包括与医学装备相关的任何信息) , 表明有能够导致死亡或严重损伤的因素, 也认为是不良事件。

2.1 关于错误使用

医院中经常发生的装备的错误使用和不良事件的概念是不同的。一般根据国家授权管理机构的要求而定, “使用错误”包括无意识和有意识的使用错误。与使用错误相关的不良事件的报告在全球还未统一。欧美等国家立法要求医学装备的设计和制造必须考虑不得危害医疗环境、病人的安全、使用者和其他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但同时也必须承受一些对于病人的利益更重要的可以接受的风险。EN1441和ISO14971—1包含了降低风险的方法, 其应用范围已经扩展了设备的整个寿命周期。该标准要求, 为了达到应有的使用目的, 应该进行风险分析并将其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也应该预料到合理的可预见性的临床错误使用问题, 同时, 与医学装备使用有关的错误相应地被命名为使用错误, 以避免对使用者或器械有谴责的含义。因此, 使用错误的概念可以如下定义:一种造成了出乎于生产厂家意图之外或操作者预料之外的不同结果的行为, 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各方面的因素之间的不匹配造成的, 如操作者、设备、目的或环境等。

2.2 误使用与不良事件的区别

国内外对错误使用问题是否上报存在争议, 但有些权威人士也建议要上报那些尽管未发生在应上报的不良事件范围之内的与错误使用相关的不良事件。国外授权管理机构一般也倾向于接收与使用错误相关的报告, 尤其那些导致死亡或严重伤害的报告, 至少可以为其他使用人员避免错误使用提供经验教训。

发生错误使用最常见的是将厂家生产的并明确标注的单病人使用或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再加工或再使用, 显然这不符合生产厂家的规定, 所以与再次使用相关的潜在不良事件的报告应被认为是使用错误的报告。同样, 将不是正规合法的生产厂家生产的医疗器械用于临床, 也被认为是错误使用。

当临床错误使用的情况发生时, 一般需要保持必要的现场、素材和证据, 等待专家的调查、分析和判断, 如涉及到医学装备的性能问题, 还需要请法定或权威测试机构对其进行性能测试, 给出合格或不合格的测试报告, 如反复测试和验证设备没有性能问题, 可能要从环境和操作方面找原因。如果操作人员非常明显地运用了厂家明文禁止的或建议不采用的操作行为, 则可以判定为使用错误, 如高频电刀使用时应该远离麻醉剂、酒精等易燃物, 因为刀头的火花可以点燃易燃物。经专家证明是错误使用后, 应该按医学装备相关责任事故处理程序进行处理。

2.3 导致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原因

导致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根据美国FDA的统计, 医疗器械的设计缺陷导致不良事件大致占到14% (表1) , 设计缺陷包括在设计策划、设计评审、设计验证、设计确认、未履行风险分析原则等诸多环节中的缺陷, 有些缺陷是由于条件所限而难以避免的, 如安全性评价方法、临床研究的缺陷等。医疗器械使用错误所造成的不良事件占到60%-70%, 使用错误中也有相当部分是由于标签或使用说明错误 (或不明确) 所导致的 (这类错误也可以归咎于设计错误) 。使用不合格或非法上市的产品所导致的死亡和严重伤害是否也纳入不良事件范畴, 尚有争议, 一些人认为对不合格产品可区分为“有意”和“无意”使用, 有意使用不合格产品和使用非法上市产品导致的死亡和严重伤害应属于“医疗事故”的范畴, 医疗事故不是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所讨论的问题。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具体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 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器械故障。指器械在符合其性能规范或与性能要求的情况下失效, 特别是长期植入人体和支撑生命的医疗器械, 一旦出现故障, 则必然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二是未预期的副作用 (或事前不可接受的不良作用) 。三是测试 (或检查) 以及使用信息表明继续使用必然导致不良事件。四是由于使用错误 (或操作错误) 导致的不良事件。

3 不良事件处理

凡是因操作、维护不当或维修技术失误等造成的装备损坏情况视为人员责任事故, 而因发生使用错误而造成病人死亡或受到严重伤害的情况视为医疗责任事故。所以, 与装备相关的责任事故可分为因使用或技术保障行为不当造成装备损坏的人员责任事故、因厂家设计或制造缺陷等造成的不良反应事件和因使用人员发生使用错误而造成的医疗责任事故。

3.1 不良事件责任归属

国内职能管理部门并未出台责任归属问题的指导性文件或规定, 通常认为因使用或技术保障行为不当造成装备损坏的责任归属于当事人, 当事人应按医院的管理制度进行处分或赔偿;因厂家设计或制造缺陷等造成的不良反应事件应该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要求上报, 同时厂家要承担相关的责任和赔偿, 召回和履行改进有缺陷的产品的责任和义务;因使用错误而造成的医疗责任事故应按国家或本地区医疗事故处理的有关办法和程序进行处理, 使用错误所造成的事故应该定性为技术事故, 技术事故是医、护、技等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因技术过失为主要原因所致的事故, 也应该包括虽然按技术规程操作, 但由于技术水平有限而造成的过失。

装备在使用期限内出现故障或失效且造成病人死亡或受到严重伤害的责任事故, 如果故障的原因是偶然发生和不可抗拒的, 而医院也按规范操作使用和定期进行了维护与计量测试;那么责任的归属和判断比较困难, 需要深入地进行调查分析, 找到故障的物理原因所在, 然后再判断是维护方面的还是设计方面的。

3.2 不良事件处理程序

医学装备责任事故的处理应该有法律依据, 目前应参照国务院发布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当认定为医学装备责任事故后, 一般先经过授权的专家和专业测试机构进行检测, 根据检测的结果分清责任归属, 再按医疗事故处理程序办理。通常其处理程序为: (1) 发生事故后, 当事人要立即向本科室负责人报告, 科室负责人应随即向本院负责人报告。科室要保留必要的现场和材料、证据或照片等, 但应遵守病人的生命优先的原则。 (2) 医院应指定专门的机构妥善保管有关病案、原始资料、实物和标本等。 (3) 医疗单位和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分析、研究和鉴定。 (4) 对于无法分清是装备性能问题还是使用问题的, 要请有资格或经授权的测试机构进行必要的测试, 给出合格或不合格的结论。 (5) 如测试合格, 按技术事故进行处理和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鉴定。 (6) 根据事故等级、情节和病员情况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 并处理好其他善后事宜。 (7) 对事故责任人进行行政处分。

对于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的单位, 应该进行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 发现更多的不足和隐患, 制定改进措施。未建质量体系的单位要加强人员技术培训, 完善管理制度, 深究问题发生的原因并引以为戒。

4 医疗器械再评价和不良事件监督管理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定义和表现形式表明, 医疗器械上市后可能导致的不良事件的数量和危害是不可忽视的, 从美国1990年一1995年间收到的不良事件报告 (图1) 可以看出, 仅1995年就收到近10万件不良事件报告。我国也是医疗器械生产和使用的大国, 据估计每年发生的不良事件至少在4万件以上。如此大量的不良事件如果不加以监督管理, 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性是难以保证的。

从我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完整性来看,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建后, 对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和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监管。最近, 国务院颁布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也强调了不良事件和再评价的监管。如果在实际监督管理工作中不开展对上市后产品的不良事件报告和再评价制度, 管理工作就不能完全到位。如前几年较突出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骨钉、骨板、超声理疗设备、髋关节、心脏起搏器、弱视治疗等事件, 如果我们已经建立了不良事件监测和评价体系, 就可能减少出现以上问题。

随着医疗器械工业的发展, 大量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将会不断涌现, 在对新产品的安全性评价手段、临床研究的要求不断提高的同时, 对医疗器械产品的管理也不能只局限于在一种旧的管理模式上, 即仅局限于产品上市之前的审评和上市后的不合格的产品的监管, 或者仅局限于设备类、传统性的产品的监管, 这种旧的管理模式只能将出现的。

医学档案管理工作刍议 篇10

一、医学档案的重要价值

(一) 医学科研, 基础依据。

现代化的医院中, 医学科研和教学已经成为和医疗并重的职能, 医技在高速发展, 很多原来未知的疾病逐渐被发现, 如何诊治医疗, 是医疗科研者神圣使命。医院在临床治疗中形成了大量的科研档案, 这些档案总结出了最新最佳诊疗方法和临床经验, 避免了重复研究和走弯路, 从而有利于医学科研成果与医学技术的形成、应用和推广。

(二) 医疗教学, 经验指导。

现在医院中都承载着属地医疗院校的学生临床教学任务, 在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教学档案。它真实地记录了临床教学活动的经验与教训, 反映了医院临床教学的主要职能和历史面貌, 对医院的教学与研究, 包括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等, 都是不可缺少的珍贵资料。

(三) 医患纠纷, 法律证据。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加强, 人们自我保护意识的深化, 以及社会道德滑坡, 医患不信任度加大, 医疗纠纷越来越多, 甚至引发医患官司。当出现医疗纠纷甚至医患官司的时候, 医学档案尤其是病历档案, 就会成为法庭上的证据, 医学档案就具备了法律意义, 成为涉案理赔和医疗费用报销的基本凭据, 成为司法机关作出法律鉴定、判决和处理纠纷的重要法律依据。

(四) 社会价值, 功能体现。

医学档案中包含着大量社会资料, 如药品不良反应检测、疾病流行监测控制、卫生发展规划、预防保健、医疗保险等有关数据。在社会重大抢险急救活动、地方病职业病防治中发挥了应有的信息支持、储备与利用功能, 为保障百姓健康、安全作出了贡献。

二、医学档案管理的普遍现象

(一) 缺乏医学档案归档整理利用的意识。

医院的工作重心在于医疗的效果, 满足病患的需求, 实现经济社会等多重效益。对于医学档案而言, 立卷、归档、整理不能产生任何的经济效益, 反而要有人员、设备、空间等投入, 且不会立刻见得成效。所以很多的医院管理者, 对档案的归档、整理、开发不重视, 不能充分认识到这些医学档案的宝贵性, 没有意识到档案资源对整个医疗体系的积极意义, 疏于对医学档案的开发、整理、利用, 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二) 管理档案的技能薄弱, 方法不科学。

医学档案是一种专业档案, 不同于文书档案和普通的科技档案, 它是在横向和纵向上都有密切联系的一类特殊档案。医学档案对于今后医院治疗水平的提高, 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很多医院不重视档案的管理, 其档案管理的方法也很落后, 管理人员也不固定, 档案管理水平难以提高。有些档案管理人员认为医学档案就是病历, 而很多重要的相关数据及背景情况却没有纳入进去。一些新兴载体的档案也没有合适的存放空间, 比如底片、照片、磁盘、光盘甚至数字化介质档案都只能和文书档案堆放在一起, 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

(三) 医院档案管理部门混乱。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 医院的科室分工越来越具体, 医院的医疗设备和科室也越来越健全, 人员和过去相比有了更细的分工。很多医院不同时期的档案就存放在其形成的相关部门, 这就产生了非常多的问题, 随着科室的变化、人员的变化、机构的增加、档案管理人员的变化等等, 有的档案会丢失、破损而无人负责。专业的档案管理部门的缺失对医学档案的管理非常的不利, 可以想见的是, 如果一个部门的管理混乱, 那么其管理的效果可想而知, 如果医学档案管理部门混乱, 那档案管理就难以起到推动医院发展的目的。

三、发挥医学档案更大效益的途径

(一) 强化档案意识, 改进服务方式。

医院的管理者应进一步强化医院档案的宣传意识, 提升档案信息的知晓率, 提高医院各级人员的档案意识。根据医院利用档案信息的变化情况, 探讨利用服务的新途径、新方式。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要熟悉和了解馆藏档案的门类、存放地点, 能够迅速准确地为利用者提供所需档案资料。在服务方式上由过去的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提供服务, 并做好信息反馈, 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二) 抓好医学档案收集整理工作。

要积极抓好立卷归档工作, 确保档案信息的完整齐全, 建立背景资料, 丰富档案馆藏。要加强新载体、新门类档案材料的收集, 尤其是特色档案和珍贵档案。并将相关资源进行整合, 在文书档案和新载体档案中建立有效链接, 快速准确全面地发挥效益。

(三) 有效合理编研, 产出医学成果。

利用馆藏档案资源, 结合医院当前形势或长远的医疗技术、科研活动以及各项管理的实际需要, 对医学档案进行深入研究, 积极转化科学成果。使死文书变成活档案, 更全面地发挥资源效益。并对编研的论文、著作等成果进行归档, 进一步丰富馆藏, 展示医院取得的科技成果。

(四) 广开门路, 资源共享。

浅谈继续医学教育的班级管理 篇11

关键词:继续医学教育;班主任;班级管理

伴随着继续医学教育的深入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成为相关管理部门的一个重要内容。班主任是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的基层组织者,其工作质量将直接影响到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因此,加强做好班主任工作,对提高继续医学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班主任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时要注重做好下列工作。

一、做好学员的调查摸底工作

首先,在学员参加学习之前,到各医院科教科等职能处室做好学员的调查摸底工作,调查摸底内容包括学员的姓名、性别、年龄、职称、从事专业、行政职务等方面,通过调查摸底为班级的分组做好准备工作。其次,了解学员的学习目的,学员参加学习是为了提高专业技能、综合执业能力还是为了应付医院的要求,以此为做好学员的思想管理做好准备工作。

二、有针对性地开展班级管理

1.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综合素质

面对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学员,班主任不能以“老大”自居,但也要树立必要的威信,这就要求班主任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管理素质,在日常管理中要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以理服人,使学员能自觉配合班主任工作。

2.组建好班干部团队

根据学员的年龄、职称、从事专业、行政职务、特长等内容合理组建班干部团队,并进行明确分工,使班干部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发挥上传下达作用,及时反映学员的正确要求,正确传达班主任的管理理念,提高班级管理效果。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学员都是卫生系统的在职职工,已经工作了一定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会逐渐下降,加上家庭的拖累、工作的繁忙,双重压力使他们学习时倍感艰辛。因此,班主任在管理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情感上对学员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多一些人性关怀,充分考虑他们学习的特殊性,经常与学员沟通,从思想上、情感上关心他们,切实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困难。

4.认真开展学员的思想教育

继续医学教育学员的特殊性决定了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必须有针对性地做好学员的思想工作。首先按照上级部门培训要求使学员明确学习目的性,具体工作时做到坚持“两个结合”。即紧密结合上级有关培训的政策、任务,紧密结合医务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在班级内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确保完成继续医学教育的学习任务。针对大部分学员学习时思想上有懈怠的共性现象,通过采用谈心、开座谈会、开展联谊活动等形式,了解教学情况,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学员对培训的重视程度;采用激励方法,设置优秀学员奖,及时表彰优秀学员;针对上课迟到早退、不请假等问题进行个别沟通,注重沟通内容、技巧、气氛和学员心理,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实处。

5.认真做好班级的组织管理工作

在继续医学教育实施过程中,班主任首先要做好日常的管理和后勤服务工作,做到管理科学、规范、严格。首先,充分发挥班委会、骨干学员的作用,发挥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作用。其次,强化考勤制度,严格学员应遵守的各项制度。第三,处处热情为学员服务,体现人文关怀精神,合理解决学员的工学矛盾、家学矛盾,切实解决学员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第四,加强管理,做好学员档案管理、作业收发、认真考核等工作。第五,对每期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班反馈的问题进行总结、研究,报相关管理部门,及时调整课程设置,突出继续医学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培养学员的综合执业能力。第六,积极探索继续医学教育规律,认真征求学员意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尽可能为学员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6.处理协调好各种关系

继续医学教育每期培训周期不长,学员来自不同单位,这些学员年龄不一、职称不一、学历不一、专业不一、在单位担任的行政职务不一,这些学员临时集中在一起学习,需要协调的事项、部门多,不确定因素也很多,这就要求学校领导、管理部门,特别是班主任要有较强的综合协调能力,在较短时间内把学员组织、团结在一起和谐愉快地参加学习。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班主任与学员的关系、学员与教师的关系、班主任与教师的关系,协调好学员与学员的关系,使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能顺利开展。

7.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管理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将学校的管理制度、培训信息、调课通知、考试时间等内容在网上公布,使学员能及时了解培训动态,为学员参加学习以及进行教学咨询提供方便。

在继续医学教育中,由于医务工作的特殊性,需要班主任在管理中付出更多的心血。班主任在管理中要善于探究,努力提升管理能力,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充分调动卫生技术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切实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的培训效果。

血站仪器设备的管理 篇12

1 仪器设备管理的主要内容

按照“一法两规”(《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和ISO9001 2008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我们制定了设备采购、设备确认、设备培训、设备管理、设备维修、设备检定及校准、档案管理、关键设备应急预案等8个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并纳入血站质量管理体系。

2 仪器设备管理的工作流程

2.1 设备采购

设备采购工作是一项具体的,涉及多种专业领域的技术管理工作。为提高有限资金的利用率,使仪器设备配置优化,确保所采购仪器设备的适用性、易用性和易维护性。目前,我站大型设备的采购方式,根据采购金额大小,主要有政府招标采购、自主招标采购、比质比价采购及预算审批采购等4种。

采购的流程:科室提报计划-专家组考察论证-办公会研究市场调研确定采购方式-设备采购设备验收。其中,最关键的一环应是设备的前期市场调研,包括同类型设备市场占有率、其他血站的评价、性价比,以及易用性等,这是做好采购工作的前提与基础。

2.2 设备确认

设备(特别是关键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及维修后都必须进行设备确认。设备确认流程:确认设备登记-编写确认准则-确定设备-确认计划和方法-使用科室确认-质量控制部门确认-设备管理科室评估-管理者代表审批。

设备确认的重点是确认标准和确认方法的编制,只有正确的确认标准和确认方法才能使设备得到正确的评估。

2.3 设备培训

加强仪器设备使用人员的培训,是充分发挥设备性能的保证。关键设备一般由设备供应方中具备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对使用者进行培训。培训应有培训计划、评估标准、培训实施记录、培训评估结果和结论,同时做好各项培训的记录。

2.4 设备日常管理

做好设备日常管理工作能够保障设备正常运转,提高设备的正常利用率。设备日常管理主要有设备登记、设备维护保养、设备巡察等项。对验收设备合格后进行登记,这是设备日常管理的基础。对关键设备进行日常维保与特殊维保分类,常规维保在使用科室内进行,特殊维保由设备管理科室列入维保计划,定期组织实施。设备巡察作为设备管理的手段,应建立制度并定期组织实施,通常为每月1次,最长不宜超过每季1次。大型和关键设备进行惟一性标签标记,明确维护和校准的周期,其档案实行专人管理。

2.5 设备维修

及时、高效的设备维修,对血站工作正常运转起着有力的保障作用。设备维修流程一般为:科室提报维修确认-摆放故障停用标示-设备维修-维修验收-维修效果确认-摆放正常运行标识-设备正常运行。

设备维修的重点是所有关键设备要均有应急预案和备用设备,并将备用设备与正常使用设备统一管理,使之不影响血站的正常工作和血液质量。

2.6 设备检定及校验

设备检定与校验一般可分为:质监局强制检定、质监局校验、厂家校验、说明书校准、仪器检定、室间质评和仪器比对。根据关键设备的种类、数量和科室使用情况按计划进行设备校验。

校验流程一般为:提报设备校验计划(使用科室)-制定全站年度设备校验计划(根据关键设备档案及科室设备校验计划)-校验设备分类-设备检定与校验-粘贴校验标识-完成校验。

对检验科全自动样本处理系统、酶免分析系统等关键设备,可委托厂家维修站专业工程师每年对设备进行检测校准,并注意保存好测试校准报告;对酶标仪及其他常规计量设备应按照计量仪器要求由当地计量部门进行强制性周期检定;属于非强检的加样枪对实验影响较大,应按强检仪器进行检定[2]。设备校验的关键是完善关键设备检定校验目录,保证关键设备的应检必检。另外,维修后设备的检定与校验易被忽视,须特别注意。

2.7 设备档案管理

(1)建立台帐。将所购设备列入设备台帐,标明设备名称、品牌及规格型号、设备编号、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投入使用日期、固定资产编号,以及是否需校验等相关资料。

(2)做好安装维修使用记录。将设备安装调试情况、使用情况与维修情况进行记录,并定期归档。

(3)保存原始资料。设备购置的申请和验收单、论证报告、设备培训记录和操作人员考核试卷、产品合格证、装箱单等。

(4)技术资料。产品说明书、操作规程或中英文使用手册、图纸等。

(5)设备保养与校验记录。对设备保养和校验情况进行记录,并定期归档。

3 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血站设备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3,4]:

(1)政府招标设备有时不能完全满足工作需求。政府招标一般采取高性价比优先的原则,但这样往往忽略了血液质量的高标准和高要求,采购的设备在质量和性能上不能完全满足血站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与政府招标采购部门进行充分沟通,把工作做实做细,避免发生此类问题。

(2)设备确认存在技术方面的瓶颈。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中规定:设备安装、设备维修及设备发生重大变动后都需要进行设备确认,以保证血液的质量。目前,血站使用的设备多为进口设备,当地的计量部门往往不具备相应的检测能力,设备只能通过厂家进行校验。受质控设备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对需要通过检测血液产品的质量来反映设备性能的确认,还不完善,使确认工作存在一定的漏洞。通过加强对血站质控部门的设备和技术投入,不断提高血站质控能力,提高我们的确认水平。

(3)对设备维修后的确认重视不够。随着血站设备数量的不断增加,设备故障也在成倍增长,设备维修成为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实际工作中“重维修、轻确认”的现象较为普遍,主要原因:一是没有认识到设备确认的重要性;二是设备确认培训不足,能力欠缺,致工作畏难发愁,甚至有抵触情绪。对策:加强设备管理人员对“一法两规”的学习,对设备确认工作进行培训,克服麻痹思想,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让关键设备处在良好的运行状态,才能确保血液质量和血液安全。

参考文献

[1]申喜,叶张瑶,婵潘斌,等.血站设备使用和维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6,8(2):150-151.

[2]李红兵.试论血站医用设备的管理[J].中国医学装备,2005,2(2):34.

[3]师玉红.血站关键设备的科学化管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0,31(19):2,221-222.

[4]申喜叶,张瑶婵,潘斌.血站设备使用和维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6,8(2):74-75.

[5]范锴,张敏.浅谈血站设备管理[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8,14(1):2,65-66.

[6]陈斌.对建立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7):2,71-72.

上一篇:全脊柱成像下一篇:杨树丰产育苗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