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财产犯罪论文

2024-12-02

虚拟财产犯罪论文(精选10篇)

虚拟财产犯罪论文 篇1

摘要:随着网络游戏的普及化, 网络游戏玩家人数越来越多, 在游戏中积累的虚拟道具或游戏币等虚拟财产受到侵犯的情况也日益频发。本文将对网络游戏中虚拟财产的性质和虚拟财产相关案件的定罪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虚拟财产,刑法规制

现今社会随着网络游戏虚拟空间的普遍使用化, 虚拟财产不再仅仅孤立地在于网络游戏的虚拟空间里被使用, 而在现实世界中也有其一定的价值属性, 部分网络虚拟财产在现实世界中也能被高价转卖。网络虚拟财产经过持有者的个人劳动、真实财物付出、市场交易等过程, 已经具备了真实财产的基本特性。虚拟财产有关犯罪也逐渐延伸现实领域, 由于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尚未确定, 在如何处理违法犯罪上就遇到了难题。

一、虚拟财产概述

( 一) 网络虚拟财产的概念

广义上的网络虚拟财产指一定的数据、信息、符号储存到网络平台或者服务器中的的虚拟物。

狭义上的网络虚拟财产则更与网络游戏有着紧密的联系, 存在于网络游戏平台中属于特定的人的财物, 其主要包括个人的游戏账号、游戏装备、存在于游戏中的金钱等价物等。

( 二) 网络虚拟财产应当属于刑法保护的对象

1. 虚拟财产在法律上具有财产的属性

网络虚拟财产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网络虚拟财产归根结底是由行为人自身花费时间、精力而产生的, 并且不仅在游戏中可以交换使用, 有些还能与现实货币相挂钩。

2. 侵犯虚拟财产具有社会危害性

针对虚拟财产的违法行为不仅侵犯了公民对财产的所有权, 还在一定程度上使网络空间处于一种不安全的状态。随着人类社会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 网络己经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毫不夸张的说, 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工作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网络的普及使很多用户成为了虚拟财产被侵犯的受害者。

3. 侵犯虚拟财产案件呈多发趋势

目前, 侵犯虚拟财产的行为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并在作案手段上呈现科技化的特定, 通常由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人制作木马病毒进行盗号, 再通过游戏平台对账号内的物品进行转移或者直接修改密码盗取账号, 最终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进行贩卖销赃。

4. 此类犯罪成本低而效率高, 私力救济难度大

由于虚拟财产寄生于特定的网络平台中, 犯罪行为人不需要借助武力来强迫, 也不会遇到反抗, 所有的犯罪行为都可以凭借自身的计算机技术来完成, 简单高效地将被害人在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转移到自己的手中。而作为被害人来说, 只有通过对运营商的申诉这一种手段来实现对自己财产的救济。

二、虚拟财产相关犯罪的刑法规制

目前, 网络虚拟财产相关犯罪虽然已经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 在司法实践上也产生了很多刑事判例, 但在最终的判决结果上往往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我认为, 网络空间的发展瞬息万变, 我国的网络游戏产业也还处于一个发展未成熟的阶段, 很多相关的网络立法还没有跟上, 要马上对“虚拟财产”这种特殊的新型财产作出一个确定的、官方的解释还为时过早, 目前只能在现有的法律体制之下, 最合理地把虚拟财产相关的犯罪行为纳入到原有的刑法体系之中。

( 一) 盗窃虚拟财产如何定罪的讨论

如下表所示在各地的司法实践中, 对盗窃虚拟财产这一行为的认定都各有不同, 有的不认为是犯罪的, 有的虽然认为是犯罪, 但在各地判决中所定的罪名却不同。

首先, 盗窃虚拟财物的行为不应属于民事侵权行为, 应根据被盗物品的数额来确定该行为系一般行政违法行为, 还是刑法上的盗窃罪。行为人通过网络漏洞、木马程序等秘密窃取的方式, 将被害人的虚拟财产转移至自己的掌握之中, 涉案金额达到万元以上的, 这显然应该在刑法的规制之内。

其次, 盗窃虚拟财产不应认定为刑法上的侵犯公民通信自由罪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侵犯公民通信自由罪所涉及的客体是公民的通信自由权利, 而盗取QQ号这一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 并不是为了故意妨碍他人的通信自由。QQ号作为一个可以在交易平台中买卖的物品, 其被盗的缘由是其自身所具有的经济价值, 而不是QQ号可以作为用来通信的手段。

盗窃虚拟财产不应认定为刑法上的破坏计算机系统罪。在认定盗窃网络虚拟财产行为的罪名时, 我们应该区别“以计算机网络为对象的犯罪”和“以计算机网络为工具的犯罪”。我国《刑法》第287 条之规定即为“以网络为工具的犯罪”。而《刑法》第285 条“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刑法》第286 条“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均是属于“以计算机网络为对象的犯罪”。 (1) 显然盗窃虚拟财产应为“以计算机网络为工具的犯罪”。

最后, 我认为根据《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6 条之规定, 一般的偷盗网络游戏物品行为, 其危害后果并不严重, 属于第四款“危害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行政处罚范围, “后果严重”的虚拟财产盗窃构成盗窃罪。

( 二) 非法制造销售虚拟财产的认定

2003 年, 上海徐汇区公安分局破获了第一起对网络游戏数据库进行非法入侵案。违法行为团伙通过修改网络游戏的数据库, 使用计算机代码非官方地“制造”出大量游戏中的装备, 并在交易平台中销售获利12 万余元, 并使整个游戏数据库混乱瘫痪, 众多玩家遭受损失。我认为该案从其行为造成的实际后果来看, 已经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 如果排除先例的因素, 应按照《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规定成立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但公安机关因此案的处理还无先例和确定的法律依据, 未对行为人的刑事犯罪行为进行立案, 仅给予行为人较轻的行政处罚。

( 三) 网络交易环境中诈骗虚拟财产行为的认定

网络游戏中骗取虚拟财产的情况也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的, 例如用比较相似的用户名来假冒友人来骗取财物; 编造虚拟理由, 如互相交流“宝物”, 然后趁其不备, 转移甚至抢夺财物等。

网络游戏中的诈骗行为还有可能发生这种场合:因为网络游戏中允许玩家之间进行装备、道具、宠物和虚拟货币的交易, 在交易过程中, 行为人利用交易界面的特点和玩家的疏忽大意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 从而违背双方合意, 获得公平交易中不应获得的利益。例如双方达成以100 万的虚拟货币交易一个游戏中的宠物的合意, 但在交易过程中, 行为人故意少打一个0, 用一个只值10 万虚拟货币的物品冒充价值100 万的物品, 而交易的另一方没有发觉并完成了交易。台北市警察局电脑犯罪小组公布的己经移送诉讼的虚拟财产案件中, 关于诈骗虚拟财产的方式就有此类诈骗行为。

我国在网络游戏环境中此类诈骗行为虽然常见, 如诈骗行为数额较大、危害严重, 在理论上也应构成诈骗罪, 但由于在网络环境下取证困难并且当事人在认识上的差异, 往往不会将此类情况进行报案。

( 四) 虚拟财产所衍生的现实犯罪的认定

侵犯虚拟财产已经跨越虚拟空间的界限向现实社会转化, 已经发现的犯罪类型包括:

1. 虚拟财产所引发的现实诈骗行为: 编造虚拟理由, 声称自己有顶级武器装备, 让玩家汇款到指定账户, 然后侵吞玩家的购货款。

如北海市警方破获一起网络游戏装备诈骗案件, 网络诈骗团伙涉案成员有20 多人, 受骗的游戏玩家涉及北京、上海、浙江等全国16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数百人, 涉案金额达200 余万元。罗某某、陈某等6 人均为北海市的社会闲散青年, 初中以下文化, 平时热衷上网玩游戏。2003 年底以来, 他们化名在网上玩电脑游戏中结识了北京、浙江、重庆等10 多个地区的电脑游戏玩家后, 谎称自己拥有“游戏顶级武器装备”, 外地的电脑游戏玩家如果需要, 只要给他们指定的银行账户汇款, 即可在网上获得。许多急欲提高自己游戏水平的玩家对此信以为真, 纷纷向罗某某等人提供的银行账号汇款, 结果无一例外地上当受骗 (2) 。

诈骗是以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式, 骗取财物。此类案件由于目标在于现实的财产, 所以不涉及对虚拟财产的价值确定问题, 能够构成传统诈骗罪。

2. 虚拟财产所引发的现实抢劫行为: 18 岁的高中生王某因在游戏中与其同学许某结下宿怨, 约许某在现实中碰面, 对许伟拳打脚踢, 逼其说出他的游戏账号和密码, 随即以更改许某账号密码的方式, 将其账号转移到自己的控制之下。

郑州市二七区法院经审理认为, 6 被告人抢走的游戏账号虽然只值35 元, 但在虚拟世界里却属于一种无形资产。该案中, 6 被告人事前预谋抢劫游戏账号犯意明确, 并参与完成了全部犯罪过程, 用暴力手段强行获取账号及密码, 并通过修改密码的方式达到了占有被害人游戏装备的目的, 符合《刑法》关于抢劫罪的构成要件, 所以认定6 被告人构成抢劫罪 (3) 。

在亚洲其他网络游戏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一般对虚拟财产的价值予以肯定, 在案件的定罪量刑上一般也参照实现财产。上述案件中就参照了其他国家对于虚拟财产价值的认定, 肯定了虚拟财产的价值属性, 并在判案过程中将游戏中的虚拟财产等同于一般的现实财产, 认为抢劫虚拟财产满足抢劫罪的客体要件。虽然该案只是个例, 但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无论在法律效果还是社会效果上都达到了一个很好警示作用, 对我国虚拟财产的刑法规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注释

1蒋平编.计算机犯罪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2000.10.

2[EB/OL].http://www.people.com.cn/GB/it/1071/2563536.html, 2009-3-26.

3[EB/OL].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2005/2005-07-17/26/600131.shtml, 2009-3-26.

浅析侵犯财产犯罪的构成及其认定 篇2

关键词:所有权;侵占罪;占有;意思表示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攫取公私财物或者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的行为。刑法上称侵犯财产罪,有的简称为财产罪。在我国,财产犯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主义财产关系,包括公共财产和公民个人财产所有权。其侵害的对象为财物,包括有形财物、无形财物、知识产权、有价证券、动产、不动产等。上述财物必须有所有权归属,才可作为本类罪的侵害对象,废弃物、声明放弃所有权的财物不属此范围。

一、侵犯财产罪的构成要件

1.客体要件

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他人财物的所有权。

本罪的犯罪对象为他人的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和埋藏物。所谓他人的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即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是指通过他人委托或依照契约或有关规定而为他人收藏、管理的财物,所谓他人的遗忘物,是指出于自己的本意,本应带走却因遗忘没有带走的财物,如买东西将物品忘在柜台上,到他人家里玩将东西遗忘在人家家里,乘坐出租车把财物遗忘在车里等。应当提出,遗忘物不等于遗失物。后者是失主丢失的财物,失去对财物的控制时间相对较长,一般也不知道丢失的时间和地点,拾捡者一般不知道也难以找到丢失之人。而遗忘物,则是刚刚、暂时遗忘之物,遗忘者对之失去的控制时间相对较短,一般会很快回想起来遗忘的时间与地點,回来寻找,而拾拣者一般也知道遗忘者是谁。遗忘物也不同于遗弃物,后者则是所有人或保管者不再需要而基于自己的意志加以处分而抛弃的财物。所谓埋藏物,是指为隐藏而埋于地下之物,如埋在自己院子里的钱财、埋在坟墓中的珠宝等。埋藏物不同于地下的文物,后者年代久远,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一般应属于国家所有。总之,无论是代为保管之物还是遗忘物以及埋藏物都必须是他人的财物。所谓他人,在这里仅指公民个人,不包括国家或单位。国家、单位之物基于委托或其他原因而由他人代管的,行为人如果非法占为己有,则应构成贪污罪或者职务侵占罪,他人遗忘的财物,财物的所有权虽然可能是国家或单位的,但遗忘行为仅是个人行为,其应对遗忘之物承担赔偿责任。因此,从本质上讲,仍属于遗忘者个人之物。至于埋藏物,国家和单位一般不会为了隐藏而埋于地,因此,不会存在本罪意义上的埋藏物。至于这些财物的表现形式,则可多种多样,既可以是动产,又可以是不动产;既可以是有形物,又可以是无形物;既可以是合法之物,又可以是违禁品、赃物;等等。

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将他人的交由自己代为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

(1)要有通过正当、善意、合法的手段,持有他人财物的行为。这是构成本罪的重要前提,也是本罪区别于其他犯罪的重要特征。如果不是通过正当、善意、合法的手段持有该财物即持有该财物就具有非法性,则不可能构成本罪。合法持有,其形式多种多样,如接受他人的馈赠,通过合法交易等,但本罪的合法持有,根据刑法的规定,仅包括以下三种情况:①代为保管,既包括受他人委托,代为收藏、管理其财物,如寄存、委托暂时照看,又包括未受委托因无因管理而代为保管他人的财物;既包括依照有关规定而由其托管的财物,如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的财物依法应由其监护人代为保管,又包括依照某种契约如借贷、租赁、委托、寄托、运送、合伙、抵押等而持有代为保管,但因职务或工作上的关系代为保管本单位的财物的,不属于本罪的代为保管。行为人如果将财物非法占有的不是构成本罪,而是构成贪污罪或职务侵占罪。②拾捡他人的遗忘物。③发掘得到他人的埋藏物,但这种发掘得到不能属于非法。其一般应出于善意偶然得到,如果其本身非法,如盗掘他人埋在坟墓中的财物,或明知他人将某物埋下而故意盗掘得到,就不是构成本罪,这时构成犯罪,也应以盗窃罪论处。

(2)必须是将他人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拒不交还的行为。所谓占为己有,是指应当将他人交为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当成自己的财物,以所有人自居,擅自加以处分、使用和收益。有的是将财物出售、赠与他人,有的是出租、消费、充抵债务、设定抵押加以使用,但不能包括故意毁坏这种处分。具有后者这种行为,应以故意毁坏财物罪治罪科刑。所谓拒不交还,是指依法、依约而当将他人的财物退回而拒不退回,如财物所有人明确提出交还并举有证据证明属及所有,行为人仍视而不见,明确表示不予旧还;或者虽然表示归还,但事后又擅自处分致使实际无法交还;或者采用诸如谎称财物被盗、丢失等欺骗手段而拒不归还;或者携带财物逃离他乡而拒不归还;或者已经非法处分而拒不追回或者赔偿的等等,当然,行为人如果最终还是交出或者退还了财物,或者是在他人明确提出主张交还前处理了财物事后已作了或答应赔偿的,甚至是在他人提出主张后还擅自处分财物但又作了赔偿的,等等,就不应以本罪论处。

2.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

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出于故意,即明知属于他人交与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而仍非法占为己有。过失不能构成本罪。构成本罪还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仅有故意而无非法占有之目的,如故意毁坏所代管的他人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或者要求他人偿付因代管等支出的费用而迟延交还的或者因不小心毁坏或丢失的等,就不能以本罪论处。

二、如何认定侵犯财产罪

1.本罪与盗窃罪的界限

侵占罪与盗窃罪同属侵犯财产罪,其主体都是一般主体。其区别主要表现在:盗窃罪是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在盗窃时,财物并不在行为人控制之下:而侵占罪则是行为人侵占物主委托管理的财物,其实施侵占行为时,被侵占之物当时已在他的实际控制之下。

2.本罪与贪污罪的区别

(1)犯罪对象不同,贪污罪只限于公共财产,且不能是不动产而侵占罪不仅可以是公共财物,还可以是私人财物,且包括不动产;

(2)犯罪主体不同。侵占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只要是代为保管他人财物且对其加以侵占的人,均可成为本罪的主体。贪污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

虚拟财产犯罪论文 篇3

(一) 盗用他人账号密码

一是利用特洛依木马程序或者别的病毒程序侵入玩家电脑或者通过钓鱼网站, 即通过制作与官方网站极为相似的病毒网站, 盗取玩家的账号和密码。二是利用游戏中建立起来的社交关系来骗取玩家账号密码, 进而盗取账号内的虚拟财产, 低价出售。

(二) 卖号后恶意找回

此方法就是出售自己的账号后, 恶意找回将购买此号后的玩家再此号上获得的装备宝物游戏币出售, 该玩家也无法再找回账号, 从而骗取出售账号的钱和出卖装备的钱。有的玩家不喜欢从低级开始玩, 因此直接购买高等级的账号, 但是在购买的时候卖家提供的资料错误或者信息不全, 保留了可以找回账号所需的一些资料信息。

(三) 法律适用

对于“盗窃”虚拟财产的行为, 按盗窃罪处理更为妥当。理由如下:

在盗取虚拟财产案中,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和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只是手段行为, 目的行为是非法占有他人虚拟财产。属于牵连犯, 应构成盗窃罪。对于卖号后恶意找回行为, 因为行为人已经于受害人进行了交易, 交易后该号就已经属受害人所有且为受害人占有, 行为人通过保留的资料而将其“找回”的行为符合盗窃罪的犯罪构成, 因此应按盗窃罪处理。

二、“诈骗”

“诈骗”, 即利用欺诈手段骗取他的虚拟财产。

(一) 伪装游戏角色

此方法是冒充他人进行诈骗或者在游戏里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别人信任后骗取别人财物。主要有:一是冒充游戏里的“名人”, 在网络游戏中, 很有多很受尊重的玩家, 也有信誉很好的职业商人, 都称为“名人”, 与这些名人交易, 安全系数较高。所以就利用相似的名字来冒充。二是冒充游戏里玩家的朋友, 也是利用相似的名字与玩家进行交流, 假意借宝物或金币, 然后一借不还。

(二) 欺骗加盟

此方法主要是通过在游戏中创建“工会”或者“联盟”, 对外进行召集玩家, 收取会费, 然后将会员踢出, 骗取会费。

法律适用:诈骗罪, 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 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在以诈骗行为骗取虚拟财产购车诈骗罪的案件中, 只要承认侵犯虚拟财产能够构成犯罪的, 都会认定为诈骗罪, 没有太多的争议。

三、诈骗行为与盗窃行为

犯罪手段是多种多样的, 盗窃行为中经常伴有欺诈性, 因为通过欺诈可以掩盖盗窃行为, 使其得以顺利的实施。欺诈行为中也伴有有隐蔽性, 因为不隐蔽, 诈术就会被揭穿, 不可能得到实施。所以, 一个案件里经常有盗窃行为, 又有诈骗行为:

(一) 冒充管理人员或客服

一是, 通过冒充游戏管理人员或者交易平台的客服。二是, 冒充交易平台的客服。

(二) 假意交易

一是, “偷天换日”。在进行交易时, 趁受害人不注意, 调包宝物或修改交易金额。二是, 通过假意与玩家进行交易而骗取虚拟财产。游戏里说人民币收游戏金币或者游戏装备, 有人与其对话后谈妥交易, 说已经将款打入该玩家账号, 等几分钟后就会到账, 该玩家相信后将宝物交易给他, 然后货款迟迟未到, 此人也逃之夭夭。

在一个案件中, 既有诈骗行为又有盗窃行为时, 问题的本质就是区分盗窃罪与诈骗罪。主要是从受害人有无做出实质性的行为来判断是否构成诈骗罪。

构成诈骗罪需要几个要素:1、行为人采用了欺诈的手段。2、受害人发生了错误的认识。3、受害人基于错误的认识而实施了处分财产的行为4、行为人获取财务或者财产性利益, 且数额较大。

在以上例子中, 同样是采用冒充客服和假意交易的方法, 但是行为模式不一样, 犯罪构成就不一样, 从而构成的罪名就不一样。两个方法里的第一种行为模式, 都只是采用欺骗的手段来盗窃受害人的虚拟财产, 受害人并不是基于错误的意识而处理财产。受害人进入钓鱼网站输入账号密码, 并不是想将自己的虚拟财产给“客服人员”或者“官方网站”, 仅仅是登陆领取“奖品”。假意交易中, 受害人和行为人谈好价格, 行为是趁受害人不注意之机, 调包宝物或者修改金额, 并没有使受害人产生错误意识。第二种行为模式, 则符合诈骗罪的犯罪构成。受害人相信了行为人虚构的事实, 并给予该错误的认识处分了财产。只要分清诈骗罪与盗窃罪的区别, 就不难定罪。

四、“抢劫”

线上“抢劫”, 是利用病毒程序与玩家强行交易。线下“抢劫”, 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持凶器抢盗虚拟宝物。冒充网络游戏玩家, 谎称要购买网络游戏宝物, 并约在某一地点当面交易, 然后持凶器逼问账号密码, 盗取账号内财物出售牟利。

法律适用:抢劫罪,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和公民的人身权利。值得注意的是, 被害人不能抗拒、不敢抗拒、无法抗拒的情况是由行为人的积极行为造成的。

线下抢劫虚拟财产的行为与传统的抢劫行为最大的不同就是行为的对象是虚拟财产, 因此毫无疑问能够构成抢劫罪。

参考文献

[1]孟庆伟.试论盗窃网络虚拟财产犯罪[J].当代法学论坛, 2007.

[2]孙石平.论盗窃网络虚拟财产行为的法律属性[J].大连海事大学, 2009.

虚拟财产的继承研究 篇4

关键词 虚拟财产 遗产 继承

中图分类号:D923.5 文献标识码:A

1 虚拟财产的概念、特征及类型

首先,虚拟财产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自然人在网络上所拥有的个人账号信息;第二类是涉及到金钱的虚拟货币;第三类则是个人在网络上创作的作品等著作权相关的个人资产。通过对虚拟财产的三种类型研究,关于虚拟财产的含义,广义上是指长时间在虚拟世界中形成的各种虚拟关系所产生的实际财产利益;狭义上是指数字化、虚拟化的财产形式。

其次,虚拟财产具有以下几点特征:第一,虚拟财产占有的双重性。网站和网络游戏由企业开发建设和运营,用户占有、使用、支配、处分自己在网络中的各种虚拟的数字物品。运营商和用户相互依存,共同创造了这些虚拟财产。第二,虚拟财产类别不同,用户享有的权限也不同。网络服务协议规定网络产品或内容归服务的提供者所有,用户只享有使用权,但对个人相册、电子文件等具有用户人身属性的数字物品,用户应当享有所有权。第三,互联网是虚拟财产存在的基础。虚拟财产由所有者或使用者和运营商共同控制,所有者或使用者的继承人需要运营商的配合才能完成对虚拟财产的继承。

2 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界定

虚拟财产属于财产。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财产的外延范围不仅局限于实物的范畴,它包括各种有形、无形财产,甚至财产权益,只要财产的取得方式合法并且不为法律或行政法规所禁止就可以认为是合法财产,并且要同时符合价值性、稀缺性和可支配性的基本特征。由此看来,网络运营商和用户在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的基础上创造出虚拟财产,其形式合法,并且符合财产的特征,应当属于法律规定的合法财产。参考各国立法和相关判例,大多数均承认虚拟财产属于财产。总的来说,应当承认虚拟财产的财产属性,将其纳入财产的范畴予以保护。

3 虚拟财产继承的应然性、实然性基础

3.1 应然性基础

身份上的承继关系是继承能否启动的应然性基础。那么对虚拟财产主张权利的当事人是否具备这种身份上的承继关系,则是继承能否启动的关键。虚拟世界中,自然人在网络上创建一种虚拟主体身份,并通过此虚拟身份进行各种行为,引起各种社会关系,这是现实主体在虚拟世界中的适当性分离。虚拟财产的权利义务关系依旧是与现实自然人主题联系起来的。对虚拟财产主张权利的被继承人只要能够证明与该虚拟财产之所有人具有身份上的承继关系,就有发生继承的可能性。

3.2 实然性基础

虚拟财产具有经济价值。虚拟财产属于财产,其具备价值性、稀缺性和可支配性的财产属性,它是由当事人花费时间、精力创造出来的财富,故而虚拟财产的财产属性决定了其切身关系到当事人的经济利益。在现实纠纷中也表明当事人大多围绕其财产利益产生归属之争。

虚拟财产具有纪念价值。互联网上的虚拟空间已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伊甸园,人们的部分活动已转移到了网络之中。这些虚拟财产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巨大需求,例如儿子可以通过与父亲之间往来的邮件来缅怀去世的父亲。

4 虚拟财产继承的方法

4.1 完善相关法律条款

以长远计,可以进行专门性的单独立法,制定一部系统的网络虚拟财产保护法,将虚拟财产的继承、分割等财产纠纷,以及网络运营商的责任、虚拟交易平台的规范均纳入其中,确立以专门的网络虚拟财产保护法为中心,由《民法通则》、《继承法》等法律构成的网络虚拟财产法律保护体系,各法互相补充、协同作战。

从近期看,就我国现有法律来说,可以进行修补型的间接立法模式。司法机关可以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 做出扩大化的司法解释, 扩大继承对象的范围,将网络账号、邮件等网络财产纳入继承法的保护体系,从而合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可以说,对虚拟财产进行立法保护才是最直观、最根本的方法。

此外,从当前状况看,国家能够出台单独的《虚拟财产保护法》或相关的司法解释当然好,即使没有,现有法律也足以保护虚拟财产。杨立新教授指出,网络虚拟财产尽管还没有法律的直接规定,但已“囊括”在《物权法》规定的“物”之中, “目前很多法院的判决,都已经确认了虚拟财产的财产属性,并且依法予以保护。比如,解决虚拟财产的归属和利用的法律是《物权法》,调整虚拟财产如何继承的是《继承法》,都有直接的适用性。”所以,对于虚拟财产的继承问题,完全可以适用《继承法》来保护。

4.2 修改网络服务协议

有关虚拟财产继承案件的主要矛盾集中在继承人与网络运营商之间,主要是运营商基于同被继承人生前签订的网络服务协议不同意继承人取得被继承人的网络财产。如淘宝店主与阿里巴巴公司签订的合同中规定每个淘宝店主的实名账户和密码,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让、赠与或继承。这种与网络运营商订立的合同,否定了虚拟财产的财产属性,应当予以修改,允许虚拟财产的转让、赠与和继承。这是大规模解决这类问题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能够使广大的用户接受。

4.3 网络公司“数字遗产继承”服务

目前,数字遗产继承服务是一种新型的网络商业模式,它主要为当事人代理保管网络遗产,在确认当事人去世之后会发给最初指定的联系人。这是一种新兴的解决虚拟遗产继承的方法。

4.3.1 国外网站继承服务介绍

Deathswitch网站是美国新出现的“数字遗产守护者”中的一员。该网站规定,通过在该网站进行注册,当事人可以创建30封带有附件的电子邮件,如果当事人在自己限定的时间内没有登录网站,这些电子邮件会自动发送到自己指定的地址列表。

4.3.2 国内网站继承服务介绍

网络遗嘱服务yizhu.cn提供专为意外死亡而设计的终身托管服务,具体是可以花29元购买一个网络遗嘱保管箱,在保管箱内写下情感告白、储存个人私密信息等并留下指定联系人,如果用户离世(网站客服人员会根据用户的死亡证明文件对照用户的身份证件,并向有关单位进行核实后确认),则把保管箱传递给指定的联系人。可以说,这种网站参与的方式在现阶段是比较可行的。

5 结束语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在创造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数字遗产。希望我国加快数字遗产保护的立法进程,以保证每个网络用户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陶信平,刘志仁.论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政治与法律,2007(4).

[2] F Greory Lastowka,Dan Hunter.虚拟财产的理论分析.余俊,译.网络法律评论,2008(1).

[3] 耿伟杰.数字遗产继承的必要性.兰台世界,2011(12).

[4] 王国强,耿伟杰.网络环境下数字遗产的继承问题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3).

虚拟财产犯罪论文 篇5

(一) 虚拟财产的定义

谈及什么是虚拟财产, 可以肯定的是虚拟财产已经是法律所保护的财产, 但是对于其具体定义, 学界尚无定论, 主流观点主要有两类, 即广义的虚拟财产和狭义的虚拟财产。广义的虚拟财产主要是着眼于虚拟财产的虚拟性, 认为其是存在于虚拟空间的、非物性的财产形式, 因而其范围也非常广泛, 包括虚拟金币、游戏装备, 甚至于账号ID、邮箱账号等。狭义的虚拟财产则仅指在网络空间中, 游戏玩家通过支付各种形式的费用, 通过自己的各种行为取得、控制、使用的,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具有很大的现实交易可能性的虚拟游戏资源, 主要包括游戏中的货币、装备、宠物等。但是考虑到虚拟财产一词产生于网络游戏中, 并且在广大公众眼中, 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有更大的代表性和认可度, 因而本文讨论的虚拟财产仅仅只狭义的虚拟财产。

(二) 虚拟财产的特征

1. 虚拟财产的虚拟性。

虚拟财产之所以得名就是由于其虚拟性, 这主要体现在其存在上无法脱离其赖以存在的存储介质———电磁存储设备。然而虚拟财产本身与其存储介质的价值又存在很大差异, 存储介质的价值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虚拟财产有的却价值不菲, 一旦失去了其存储介质, 虚拟财产的价值也就会不复存在。而且虚拟财产的价值往往要通过玩家之间一种虚拟的, 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社会关系来实现, 这是在运营商虚构的场景中存在的, 这些财产都严重依赖这个虚拟的网络环境, 这都证明了虚拟财产在脱离这个特定的环境就没有了其存在的依据和意义。

2. 虚拟财产的有价值性。

首先, 虚拟财产具有使用价值, 它能够满足某些人的精神需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乐此不彼地在网络游戏中努力获得虚拟财产, 他们能够从中获得荣誉与羡慕等等精神享受, 这和其他用于娱乐的产品的使用价值是一样的。而且虚拟财产不论是在虚拟世界中的玩家之间, 还在虚拟世界与现实之间都可以进行交易, 很明显具有交换价值。在现实中, 很多玩家会用人民币等现实货币购买游戏中的虚拟财产, 并且某些已经成为产业, 明码标价, 例如, 魔兽世界中的金币。在同一个特定服务器中, 这些金币具有稳定的与人民币进行交换的价值, 很多人也以此为职业, 产值不菲。因此笔者认为虚拟财产具有价值性。

3. 虚拟财产具有时空上的有限性。

在时间上, 虚拟财产的存在时间受制于游戏运营商服务器的存在时间, 虚拟财产的产生发生于服务器开始运营之后, 消失与服务器运营的终止。现在存在的任何一款游戏都有其周期性, 没有任何一款游戏能够经久不衰, 在缺少运营商或者玩家任何一方的情况下, 游戏空间都会在时间上终结。运营商可能会因为利润问题结束游戏, 玩家也会因为游戏的更新换代或者失去兴趣而离开游戏, 这都会导致游戏的结束。在空间上, 玩家进行游戏必须在运营商创造的虚拟空间。离开这个虚拟空间玩家的虚拟财产没有任何意义, 而且其记录数据也都存在于这个虚拟的社区中, 因而说它的存在也受到极大的限制。

(三) 虚拟财产归属的争论

围绕虚拟财产的归属, 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 包括智力成果说、无形财产说、权益说等等, 但是本文中笔者只围绕几种法定权利发表看法:

1. 虚拟财产属于物权。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是认为虚拟财产的存在形式上是一种电磁记录的数据, 通过玩家的一定付出获得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劳动成果, 这种劳动成果是记录在电磁数据中的有可能转换成现实财富的。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是抓住了物的两个属性, 那就是它是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 并且它和物一样具有一定价值。但是忽略了物权最主要的区分与其他权利的特点, 那就是支配性。在民法理论中很多东西虽然客观存在, 但是无法为人们所直接控制, 像这种物质并不能成为民法中的物权客体。虚拟财产虽然可以通过电磁记录为人们所掌控, 但是这种掌控不同于人们对物权的掌控, 不具有直接的排它的支配性。虚拟财产是存在于网络游戏服务器中的, 玩家对它的支配往往需要游戏运营商的积极配合, 离开运营商玩家所拥有的财产就会化为乌有。对于虚拟财产的任何法律行为都无法摆脱运营商的束缚, 根本无法谈及支配权。

2. 虚拟财产属于知识产权。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虚拟财产是玩家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包括时间、精力、财力上的努力, 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使用价值和现实价值的财产, 在其取得过程中, 往往需要玩家动用自己的智慧, 通过自己一些创造性的方法。玩家的装备和形象等一些东西是不受运营商控制, 仅仅玩家依自己的喜好创造的, 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并且基于其电磁存储的特性, 还具有可复制性, 因而有的学者认为其属于知识产权。笔者看来, 虚拟财产三个方面的缺陷阻碍了其被归入知识产权。一是创造性, 知识产权的一个明显特征就在于其创造性, 它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 可以不断地产生财富。笔者认为, 虚拟财产严格意义上不具有创造性, 玩家打出的装备已经是运营商程序中设计好的, 不具有创新性, 只是玩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这些虚拟财产, 而不是创造出来的。二是知识产权能够不断产生财富, 推动社会进步, 而虚拟财产的价值可能仅仅存在于它本身, 玩家无法通过它创造其他价值。三是知识产权往往是可以通过一定手段物化为其现实载体的, 而虚拟财产只能按其交换价值转化, 并没有现实对应的物质载体。

3. 虚拟财产属于债权。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网络游戏中, 玩家与运营商是一种债权关系, 玩家在支付点卡等相关费用的同时就意味着他同意运营商所提供的格式条款。玩家在游戏中的所有行为都要遵循运营商创造的游戏环境, 都是按照预先设定好的规则进行的, 这是一种默示的约定。此处的虚拟财产只是玩家与运营商之间债权的标的物之一, 两者的合同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玩家支付价款, 运营商提供产品和服务, 并且满足玩家在规则允许情况下获得他应获得的产品的买卖合同与服务合同关系。因而玩家在此过程中都需要运营商的配合, 玩家在游戏中的任何行为都受到运营商的限制, 这与债权关系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 笔者认为虚拟财产也不属于债权。之所以有人会认为虚拟财产属于债权是将虚拟财产单纯视为运营商服务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是虚拟角色和装备等已经产生就脱离了运营商的服务, 是特定服务造成的结果, 具有了其独立性, 不再是运营商的服务。比如在不触犯运营商创建的规则的情况下, 玩家对虚拟财产可以随意处分, 这就造成虚拟财产的交易中, 玩家具有极大的自由, 连向运营商进行通知的基本义务都没有。在我们肯定虚拟财产的价值性的前提下, 将虚拟财产作为债权合同凭证的观点也存在明显不足, 例如玩家与运营商签订的是完全相同的格式条款, 然而他们得到的却是价值相差极大的装备或者账号, 也就是说在同样的合同条件下, 运营商与不同人所签订的合同造成的给付相差很大, 这明显有违合同的基本原则。

因此, 笔者也认为虚拟财产应该属于一种新型的财产, 虽然各方观点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并且学界有人提出要通过对物权, 或者其他权利范围进行扩大解释的方式来讲虚拟财产纳入其中, 但是不论哪个权利体系都是有其缜密的逻辑的, 对于权力范围的扩大可能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后果, 因此笔者也认为将其新列为其他财产权力进行保护更加合理。况且财产权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从物权开始, 知识产权、著作权等权力也是伴随着经济发展陆续建立的, 也就是说财产权是在逐步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的, 按照现实情况的要求增加新型财产权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虚拟财产侵权主要形式的法律探讨

在探讨保护虚拟财产的问题之前, 有一个问题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 那就是虚拟财产纠纷的主要形式。只有了解了纠纷的情况、产生纠纷的原因, 我们才能有效地提出保护虚拟财产的相关问题。下面笔者就从虚拟财产的纠纷的主要形式开始阐述有关虚拟财产保护的一些问题。

(一) 虚拟财产被盗引发的所有者与盗窃者、所有者与运营商之间的纠纷

虚拟财产被盗是虚拟财产侵权中一种主要的纠纷来源形式。首先, 虚拟财产盗窃不同于现实中的盗窃案, 它是在运营商提供的环境中产生的, 是在运营商的“营业场所”中发生的, 因而笔者认为, 运营商在没有过错的情况下有一个补充责任, 因为玩家与运营商之间存在一个买卖或者服务合同关系, 玩家支付了点卡或者其他费用, 运营商就要对玩家在这个环境中的行为提供必要的保护措施。在运营商不仅没有提供应有的保护, 甚至存在过错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依法使其与第三人承担连带责任。这样将民法中的规则直接引用还可以节约立法成本。其次, 虚拟财产盗窃案发生在运营商网络中, 运营商掌握大量的资源, 而被害人往往无法对其遭受的损害进行追踪, 即使能够发现侵权人也无法进行举证, 并且网络侵权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账号拥有人和侵权人很可能不是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虚拟财产拥有人往往会面临举证困难的问题, 此时网络运营商应该负有一个必要的辅助义务。

(二) 网络游戏玩家之间交易纠纷

玩家与玩家之间的买卖行为虽然发生在运营商网络中, 但是环境对于双方订立合同的因素影响微乎其微。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很难对运营商进行归责, 因而其一般不负任何连带责任或者补充责任。玩家之间的交易侵权的主要形式就是诈骗。这完全可以依照合同欺诈的相关法律条款进行规定, 只是此时在强制执行上相较于现实有所区别, 那就是可以通过绕过侵权人, 通过运营商的辅助来完成受害人虚拟财产的恢复与补偿。

(三) 虚拟财产数据丢失引发的纠纷

这种纠纷主要是玩家与运营商之间产生的。运营商在玩家付款创建账号、进行游戏之后, 负有很明显的服务合同关系。玩家为此支付的对价就包括购买运营商为其游戏进行服务, 并提供一些必须的安全义务。对于虚拟世界这个环境来说, 虚拟数据的存储是一种类似于格式条款的义务, 应当是基于公平原则产生的当事人之间的义务。因此, 对于数据的丢失, 运营商应该承担过错责任。由于运营商在此环境中的强势地位, 玩家往往会面临举证困难的问题。为了平衡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在举证责任方面, 玩家只需提供虚拟财产遭受损害的证据, 而对于主张不承担责任的举证责任则由运营商承担, 也就是举证责任倒置。

(四) 运营商停业引起的纠纷

运营商停业引起的纠纷主要就是停业之后玩家虚拟财产的赔偿问题。首先对于运营商的停业可以分为经营不善导致的停业和恶意停业两种。在运营商由于经营不善导致停业的情况下, 运营商对于玩家的损失没有过错, 其倒闭也是单纯的合理的商业风险。如果运营商是处于任何目的的恶意导致游戏停业, 则因其过错责任造成的损失就需要对玩家进行相应的赔偿。

摘要:随着网络游戏的发展, 虚拟财产的价值在逐步显现和提升, 针对虚拟账号、装备、金币等等的侵权行为也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视线。然而想要对这类行为进行法律规制, 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对其法律性质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与归类, 才能按照其特点加以保护, 文章就在虚拟财产的性质及其界定上略述己见。

关键词:虚拟财产,有限性,价值

参考文献

[1]石先钰, 陶军, 郝连忠.论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N].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 (04) .

[2]杨立新, 王中合.论网络虚拟财产的物权属性及其基本规则[N].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 (06) .

虚拟财产犯罪论文 篇6

笔者在生活中大量接触网游, 因为自身利益被侵害开始关注网络游戏中虚拟财产的保护问题。然而, 是否要保护, 如何保护这些问题, 都要建立在对虚拟财产的定性上。互联网的发展, 衍生了很多类型的虚拟财产, 这其中有的能直接与现实货币挂钩并被广泛认同, 有的却没有一个定论。这就需要在民商法领域中对其性质进行认定, 通过对玩家、运营商的法律关系分析, 以及对虚拟财产与现实货币转换问题的思考, 来有效的解决虚拟财产保护的问题。通过简单的检索, 即可发现现有的法律和司法解释并没有作出明确解释, 虽然当前存在的各种侵权行为使网络游戏甚至涉及犯罪问题, 法律救济却难以适用。

网络游戏案件中法律适用问题的产生, 原因之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 而法律却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随着新的经济形式随社会发展不断出现, 现有的法律不可能面面俱到, 尤其是在无形资产领域, 这种滞后性更是暴露无疑。这就要求我们利用现代法律观念, 将社会生活、社会经济中出现的新因素及时地纳入到法律体系中, 及时调整网游这一新领域出现的矛盾, 从而进一步实现社会和谐。

除了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以及网络游戏本身的发展以外, 涉及网络游戏纠纷案件使用法律问题的产生, 也与法学理论界自身原因有关。目前法学理论界对网游作为一种新经济形式的意义缺乏客观正确的了解, 往往先入为主地采取回避和不屑的态度, 忽略了利用法律调整网络游戏运营商和游戏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保护合法权益。这表现为, 对于有涉网络游戏、虚拟财产权益纠纷的探讨, 法律实务界较为活跃, 而法学理论界较为沉默。网络游戏的吸引力客观上导致少数青少年荒废学业, 正说明了这是一种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的经济形式, 需要法律对其进行调整。

为了将网络游戏侵权案件、虚拟财产纠纷等问题纳入法律调整范围, 我们有必要对网络游戏的内容及其如何成为中国的新经济形式进行了解, 并对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进行定性。

二、网络游戏和网络游戏业

网络游戏, 是指以互联网作为基础和依托, 通过某种网络协议 (如TCP/IP协议) , 可以多人同时参与的游戏项目。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一是广泛参与性, 只要能够连接到国际互联网, 就可以参与到这种利用网络协议发布的游戏;二是内容上的互动性, 传统的单机游戏是人机互动, 而网络游戏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游戏, 可以实现多人同时在线, 游戏参与者之间可以自由交流、合作或者战斗。

网络游戏的以上两个特点使其拥有了大量的客户群, 从而为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自第一款网络游戏《万王之王》于2000年在中国大陆出版以来, 网络游戏很快成为了整个出版业的经济增长点。新闻出版总署的调查数据显示, 2004年, 我国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达到了2025.2万户, 市场规模达24.7亿元, 网易、盛大、九城在纳斯达克都有着良好表现, 网易的总收入中, 网游占比达62%。

这些数字反映了国家对游戏产业的认可和重视。这种认可和重视既是因为网络游戏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是前景广阔的新兴经济形式, 也由于网络游戏能够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对于引发青少年的科技兴趣、推动IT产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以及促进就业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而网络游戏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意义及其能够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 在媒体对网游的片面的、负面的报道中往往是见不到的。实际上, 所谓的“沉迷网络游戏”只是部分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一种显形化, 在网络游戏没有出现的年代, 也有各种形式的所谓“问题少年”, 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因此, 对于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而影响学业这一问题, 解决的根本途径应该从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的角度来寻找, 是否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的关爱太少?抑或受到的压抑过多?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群体有吸引力是客观事实, 但并不是所有学业之外的、有吸引力的事物都是不利于成长的。

总之, 网络游戏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经济形态, 市场巨大, 前景广阔, 在政府的认可和支持下快速发展, 逐渐形成了一个更加有序和成熟的产业。但是同时, 传统道德尚不能很好约束至网络游戏领域, 法律规范的试用也存在空白, 不能很好地解决网络游戏中虚拟财产的纠纷。因此, 将网络游戏运营商和游戏参与者的利益纳入到法律调整范围, 使得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得到法律的规范和保障, 成为了一种必然需求。

三、虚拟财产的定性

在网络游戏中, 玩家先注册账户和密码, 再登陆游戏便可以创建一个或多个游戏角色, 玩家通过操控这些人物角色进行游戏, 并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得到虚拟货币、装备等虚拟财产。另外, 由于游戏中的虚拟人物在游戏中因等级、技能等不同, 在游戏中也是有价值的, 因此虚拟人物也应算作虚拟财产。

直观来说, 这些虚拟财产就是玩家的帐号以及由此衍生的利益, 包括其帐号上的角色、装备、宠物、游戏货币、帐号中奖产生的收益、交易帐号产生的收益等等。那么, 本文所指虚拟财产是网络游戏玩家在网游中所拥有的一切可以兑换为虚拟货币或现实货币的物、其拥有的货币、游戏时间对价以及由其产生的利益。举个例子, 一个网游可以让玩家存钱在钱庄, 虚拟货币进入钱庄后可以获得凭证, 该凭证不由玩家携带而寄存在钱庄中, 也是玩家财产的一部分。世界杯来临时, 网游允许由定额凭证对世界杯进行押注, 由此最高可以获得装备, 该装备也是虚拟财产。如果通过游戏能获得现实中的奖品, 则自确认中奖之时起, 玩家就不再具有虚拟财产, 而转换成对现实财产的期待权。另外的, 对于虚拟财产的期待权则应分情况讨论, 例如, 一个账号被盗, 除了上述利益, 还拥有使用此帐号可以获得的利益, 一般来说, 没有对其偿付的必要。较为特殊的是, 有时候玩家会签订契约, 与他人进行有偿的代练活动, 那么这时, 由于其被盗号而未完成契约, 其损失不仅仅局限于被盗号, 还应加上因未完成而收到的处罚。

在所有网游中, 都存在现实货币和虚拟货币直接兑换的现象, 因而虚拟财产必将产生现实的价值。虚拟财产具有现实意义上的价值, 网游世界的利益转移必然导致现实意义上的得利或损失, 产生纠纷, 需要法律予以调整和保护。当前, 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交易引发的各种纠纷逐渐增多, 虚拟财产权受到侵害的一方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司法救济。不仅如此, 由于纠纷并未得到法律的解决, 当事人各方就会通过其他方式自行解决, 这可能会导致欺诈、盗窃、故意伤人等犯罪问题的发生。笔者曾遇上骗子骗取虚拟财产, 而上一次笔者关注他正是因为他在聊天界面中痛骂骗子、诉说损失

虚拟财产具有现实意义上的价值, 但是虚拟财产是否具有法律上的财物属性是有争议的。

一种观点否认虚拟财产在法律意义上的财物属性。这种观点认为虚拟财产不具有现实财产的价值, 其本质只是一段计算机字符, 而不是实体物质。这种观点有此问:如果承认虚拟财产的财物属性, 则一款游戏停止运行之后, 运营商是不是必须要继续保管或者返还游戏中的财产给游戏参与者?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虚拟财产的获得, 需要玩家付出网络费用和购买游戏时间的费用, 同时也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虚拟财产属于玩家的个人劳动所得。同时, 很多游戏参与者所得的虚拟商品是直接从游戏运营商处购买, 或者从虚拟交易市场通过交易获得。这种虚拟商品的交易直接用货币作为手段本身就是一种商品交易过程。虚拟商品具备了一般商品的属性, 因此属于法律意义上的财物。

笔者认为, 尽管虚拟财产在形式上体现为一串字符串记录在计算机中, 但不可否认的是, 它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德国曾因电不具有物理上的实体形态, 判定电不属于财物范畴, 因此盗窃电力的行为不构成犯罪。这就把法律意义上财物的范围等同于人类感官能够把握的范畴。这种旧有的思维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需要。网络虚拟财产虽然是存储在计算机磁盘上的字符串, 并不以物理形态存在, 但它仍然是客观存在, 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 并能够被人类所认识和使用。从上文的分析中能够看出, 网络游戏虚拟财产中凝结着游戏参与者的体力劳动或者脑力劳动, 并且能够为游戏参与者所实际支配和使用, 在游戏中具有实际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体现为虚拟货币, 而且通过所购买的游戏时间, 可以实现从虚拟货币到现实货币的转化, 从而具有现实中货币的流通性。由于完全符合现代物权理念对财物的界定, 因此虚拟财产应当被纳入物权保护范畴。

韩国的网络游戏相当发达。韩国明确规定游戏参与者在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独立于游戏运营商而具有财产价值, 虚拟财产的所有权当属玩家。运营商只是提供银行的存放功能, 无权对虚拟财产进行肆意修改或删除。有些学者认为网游公司拥有所有权, 而玩家拥有使用权, 认为服务器都是网游公司现实存在的所有物。现实中不乏网游公司上架网游后, 玩家资本短时间内大量注入, 网游又突然下架并再也没有下文的情况, 这样的一种行为如果同化为网游公司拥有所有权, 那么所有资本都变成了网游公司自己的, 网游公司这一行为便是合法的, 玩家的损失就无法找回。因此, 这一观点绝对是站不住脚的。然而, 另一方面, 必须看到虽然玩家拥有所有权, 但是网游还是有终止的可能, 程序终止的网游会有一段长期免费的游戏体验时间, 这时, 玩家的所有权并不直接消失, 而是其所有权的对价在不断下降, 最后其所有权将不再被玩家群体广泛承认。

四、结语

网络游戏具有巨大经济效益和广阔前景, 针对愈演愈烈的侵犯网络虚拟财产问题, 需要通过立法来对此进行规制。即使短时间内无法通过立法完善, 也可以通过出台司法解释, 来为司法机关打击这类行为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刚.浅析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1 (5) :131-133.

[2]杨立新, 王中合.论网络虚拟财产的物权属性及其基本规则[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4, (06) :5-15.

[3]周文凤.网络虚拟财产的民法保护[D].吉林大学, 2014.

大学生财产犯罪现状和类型探讨 篇7

第一, 大学生违法犯罪数量日益增多。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 高校招生由最初的全国统考形式发展到现在的自费、定向等多种形式, 导致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学生的家教情况和素质修养不一, 学校又历来重分数轻德育, 有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缺少法律意识。据资料显示, 近十年高校在校生违法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 2001年比1999年增加54.15%, 2002年较2001年又增加了97.1%, 从2005年至2007年, 大学生违法犯罪率增长平均在18%以上。

第二, 犯罪主体扩大。起初, 犯罪主体多出自一些职高学校和私立大学, 而现在重点高校的大学生的犯罪案件数量也明显增多。在一项关于大学生犯罪的调查中显示, 违法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高校, 占总数的31%, 同时也不乏博士生和硕士生。

第三, 开始向多样化和智能化发展。大学生财产型犯罪的类型和手段最开始都比较单一, 主要盗窃他人财物方面。但从目前的调查结果来看, 大学生财产型犯罪类型开始呈现多样化趋势。从盗窃延伸到抢劫、赌博、绑架、卖淫、吸毒、传销等。同时犯罪手段还表现出智能化、技术性等特点。如大学生卢某就利用黑客软件, 盗取某公司上网账号和密码, 给该公司造成经济损失达几万余元, 还有某些博士硕士利用所学科学知识研制冰毒, 从事毒品交易活动等等。

2 因心理问题导致的犯罪类型

第一, 心理失落型。从全国各地聚集到高校的大学生, 在中学时都是好学生, 进入大学后, 突然发现周围许多同学比自己优秀。原本的自信崩塌, 于是他们通过其他方式来发泄情绪, 当心理失衡严重时, 又得不到正确引导, 很容易采取极端方法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典型案例:某重点大学的一学生因频繁盗窃同学的电脑、手机等贵重财物被公安机关抓获。他说, 上大学后, 每次考试他室友的成绩排名都在他前面, 他自尊心受挫, 偷同学的东西目的就是想让丢东西的同学花费时间精力, 这样他就可以借此多看点书, 超过其他同学, 找回失去的自信。

第二, 报复发泄型。大学生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转型期, 易冲动, 不愿意委屈自己, 在生活中面对与同学的摩擦, 缺乏对事情的处理能力, 喜欢钻牛角尖, 常怀恨在心, 随着时间的积累, 这种“恨”得不到合理释放, 导致他们采取极端方法来化解心中的不平, 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

典型案例:某校一寝室中, 一同学发现自己的日常用品被破坏了, 他怀疑是同寝室的另一同学, 被怀疑的同学非常气愤, 与之吵嘴来并动手。这位日常用品被损坏的同学怀恨在心, 选择报复。趁室友都不在, 将同学的高档电脑浇了一杯水, 构成了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 后被公安机关查获。

第三, 虚荣享乐型。虚荣之心, 人皆有之。可虚荣心一旦过了线, 往往会造成不良后果。某高校一女生来自西部省份的城市, 家庭条件一般。上大学后, 看到周围同学都用高档化妆品买高档衣服, 而自己只能维持日常生活学习。于是不择手段, 盗窃他人的钱财, 触犯了法律。

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学生恋爱现象, 少数学生价值观恋爱观扭曲。有的学生为满足其恋爱对象的物质需要, 不惜盗窃财物;有的崇尚奢靡的生活方式, 与社会上的“大款”谈恋爱, 经常接受对方财物, 甚至非法同居。

第四, 伪装掩护型。大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 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自控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 他们的违法犯罪受这种因素和环境的影响, 多具有伪装性。平时表现良好, 也许还乐于助人, 但在学习生活外, 有的专门盗窃同学的财物;有的则利用专业知识或组成团伙, 专门盗窃国家财产。

3 结语

存在大学生盗窃犯罪的类型呈现多样化的发展, 除了学校, 社会各界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政府应加大文明社会的宣传力度, 多开展有益于人们心理发展和人格塑造的社会活动,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并给予失足大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帮助, 采取相应的心理辅导手段其回归到生活的正轨上。相关立法执法部门也要负起责任来完善社会法律体制, 充分认识大学生犯罪情况的特殊性, 办案人员也要负起责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成长特殊性。其次, 学校要从本职工作入手加大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完善贫困生奖助学金和贷款制度、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 培育多方位的综合素质人才。当然家庭和学生个人也要充分理解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家长要以身作则, 树立榜样, 采取正确的家教方式, 多与子女进行沟通, 掌握子女的成长动态。学生自己可以通过阅读有益的书籍, 积极的心理暗示, 参加户外活动等塑造自己的人格特质。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 才能减少大学生财产犯罪日益严重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周宇中.在校大学生犯罪预防、防范及犯罪处理实务全书[M].合肥: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 2003.

[2]罗大华.犯罪心理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376.

[3]聂振伟, 张蔚, 贾睿琦.大学生心理健康[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4]郭晋, 龙兴跃, 阮鹏.学生财产犯罪分析与预防[J].现代预防医学, 2006, (2) .

[5]颜小东.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4:235-236.

虚拟财产价值评估初探 篇8

关键词:虚拟财产,虚拟财产价值,价值评估

《2008中国虚拟物品交易市场发展研究报告》指出, 虚拟财产交易有近百亿元的市场规模。2008年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通过买卖虚拟货币取得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和北京市地税局发布《网络虚拟财产交易个人所得税征收细则》都表明虚拟财产是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市场, 影响着广大人群的现实生活。例如, 有人花几千元购买网络中的虚拟角色装备, 花几万元购买网络游戏账号的虚拟财产交易行为同一般等价物货币联系起来。现实的市场交易表明虚拟财产具有其特定价值, 并且应当受到保护。几年前天津一位网络游戏职业玩家发现, 他在过去两年花费几千小时的精力和上万元现金积累、购买的各种“生化武器”没有了。为了挽回经济损失他向法院起诉, 要求被告赔偿损失。这是我国公民在网络环境中虚拟财产遭受损失的一个事例。现实生活中虚拟财产的种类越来越多, 涉及虚拟财产的纠纷也有越来越多的趋势。要合理解决、平息关于虚拟财产的纠纷, 确定虚拟财产的价值是一个重要的基础问题。虚拟财产价值评估问题值得讨论研究。

一、虚拟财产及其价值

什么是虚拟财产?就目前涉及虚拟财产争议的事例来看, 网络游戏账号、网游世界角色装备、虚拟货币等, 这些虚拟财产存在、运用于网络环境之中, 离开网络环境就不能存在、无法运用, 既无使用价值也没有交换价值。网络环境是由计算机设备、通讯设施和软件支撑的系统。在网络环境中的所有功能运用都是由软件指令完成。法人或自然人在网络环境中拥有或控制的只是一些软件。

可以认为, 虚拟财产就是法人或自然人在网络环境中拥有或控制的软件资源。这些资源的取得要耗费智力或财力, 通过运用、转让资源可以获取经济利益或者带来精神享受。换句话说, 虚拟财产是数字化的、非物化的财产。电子计算机软件属于无形资产, 虚拟财产仅是网络中由软件支持的环境中运行的一段程序, 不能独立存在离开具体环境也无法运行。软件是在计算机硬件基础上运行, 构成虚拟财产的一段程序只能在软件环境中运行。虚拟财产可以看成广义无形资产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这是由于其本质是一段计算机程序, 其使用价值依附于软件环境, 交换价值存在于围绕特定软件环境的人群之中。

虚拟财产具有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进一步细化, 可以从四个角度来认识:1.知识产权价值。虚拟财产作为一段具有特定功能的程序, 具有知识产权属性, 但是其知识产权从属于整体软件的知识产权。2.使用功能价值。虚拟财产在网络环境中的功能作用依赖于网络运营商的设定。功能强大带来更多的快乐和成就感。3.供需交易价值。虽然, 软件的复制几乎不要成本, 网络运营商也不能无限量供应虚拟物品, 这受到硬件设备、网络环境、软件设计等多因素的限制。某种受到欢迎的角色装备供应量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必然涨价。4.创造性价值。对于具有学习增长能力的角色装备, 拥有使用者的运用过程和智慧参与其中, 拥有者的智慧和劳动增加其价值。

二、虚拟财产价值评估方法

目前, 网络游戏运营商公开的标价出售各种各样的角色装备作为一种利润来源。运营商确定虚拟物品价值是从自身利益出发, 定价高低取决于特定游戏的营销策略、运营和利润状况。运营商确定的价格是虚拟财产价值评估的参考数据, 但是不能作为虚拟财产价值评估的标准。虚拟财产的拥有者离线交易的情况, 从市场交易角度来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小圈子的熟人之间的交易具有感情色彩, 其价格不具有公允性;另外一种是包含较多的市场参与者对一项虚拟财产的效用、未来的经济利益的不确定性以及承受这样的不确定性所要求的金额等方面的一致观点, 即形成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在特定时刻和市场状态下对虚拟财产的定价。

虚拟财产价值评估就是要确定虚拟物品比较公允的价值。公允价值通过活跃市场报价来取得, 然而, 现实中许多虚拟物品的交易没有活跃市场。假设如果存在那样一个市场时其市场价格应是多少来确定虚拟物品的价值, 通常基于评估人关于未来的假设和使用的估值模型。由于假设存在大量的人为主观判断, 难以保证得出的价值是可靠的。

基于虚拟财产作为软件资源依附于系统环境的特点和其是在特定群体活动中产生的确定价值的需求, 开展评估调查是非常必要的。运行环境调查和交易市场的调查是价值评估的基础。运行环境调查通过上机入网了解虚拟财产的存在基础、功能作用、自身的特殊性, 发现未掌握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取得相关事实证据, 同时验证已掌握资料的真实性和特定性, 体会虚拟财产在运用人手中可以获得的价值和与环境中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注意收集虚拟财产提供商对虚拟财产的取得、使用、交易等作出的约定。交易市场调查通过对使用人群之间的虚拟财产转让过程的了解, 掌握交易的范围、规则、价格形成方式、行情等, 并把虚拟财产的功能置于社会需求的经济原则上, 考察虚拟财产实际发挥的经济效用。虚拟财产使用权的获取条件需要认真分析。虚拟财产取得时的市场条件是属于公开市场或不公开市场。公开市场交易价格明确, 公认度较强, 而不公开市场的私下交易, 价格基础就不为广泛认同。虚拟财产的供应是由存在环境提供商设计、控制, 鉴于其复制上的便捷, 技术上不存在虚拟财产供应不足的问题。一般是供应商为运行和商业需要进行技术控制。虚拟财产使用权的取得途径还有规则赋予, 例如网络游戏中胜方对败方所有虚拟财产获得使用权 (还可以使用的话) 。

虚拟财产评估的一般步骤:首先, 可以直接在交易市场上寻找参照物与被评估虚拟财产具有功能一致性, 则参照物的市场价格可以直接作为被评估虚拟财产的评估值。其次, 如果找不到具有功能一致性的虚拟财产来比照, 可以寻找具有功能相似性的虚拟财产作为参照物, 按其成交价格作一定的差异调整, 确定被评估虚拟财产的价格。由于虚拟财产对于运行环境的依附度很高, 虚拟财产的功能一般只能在特定的运行环境中发挥作用, 参照物的寻找范围比较明确易于寻找。但是获得公允价值并不容易, 原因在于虚拟财产的交易经常是不公开的私下交易所涉及人群的价值共识是潜藏的。大量的调查分析和数据的统计处理是非常必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虚拟财产的功能发挥与使用人的经验、技能有很大关系, 通常情况应当是功能强表示价值高卖价也高, 但是由于对使用人的技能要求更高限制了需求市场, 而其供应 (复制) 可以是几乎没有成本, 价值与价格的偏离可能很大。虚拟财产不是实体财产没有折旧对价值的影响。时间是影响虚拟财产价值的重要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们兴趣的转移, 网络环境的更新, 原虚拟财产的价值逐渐贬值, 当新网络运行环境出现, 原运行环境被淘汰时, 依附于原运行环境的虚拟财产也就毫无价值了。

从目前虚拟财产价值评估需求的案例来看利用市场上同样或类似虚拟物品的近期交易价格, 经过直接比较或类比分析来估测虚拟财产价值是正确的评估思路。通过市场调查按步骤利用已被市场检验的虚拟物品成交价格, 并据此判断和估测被评估的虚拟财产价值。运用已被市场检验了的结论来评估被评估对象, 显然是最容易为当事人所接受。

三、虚拟财产评估的困难

虚拟财产是在特定的虚拟实践中产生的, 人们在虚拟世界利用数字化中介手段进行有目的、双向对象化的感性活动, 达到对现实的感性超越而获得精神享受。虚拟财产损失连带的所有权人的精神损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精神损失又是一个难以评价的问题。主观方面精神损失的个体感觉差异很大, 所有权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参与虚拟实践活动的不同目的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主观评价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有助于获得一个可参考的损失确定基础。目前, 虚拟财产价值评估的初期对于虚拟财产所有权人的精神损失需要另外层次考虑。

虚拟财产在现实社会中显现的案例尚少, 一般表现为网络游戏这一特定虚拟实践产生的问题。从网络游戏到更广阔的虚拟世界中的虚拟社会所能形成的虚拟财产的复杂性, 对现实社会生活影响的深远性需要更新思维方式、更新角度认识和了解。虚拟财产不会限于网络游戏这一特定虚拟实践, 最早显现于此的原因是由虚拟世界发展的阶段性所决定。对虚拟财产评估的研究不能限于网络游戏中的“生化武器”、“装备”等, 应从虚拟商品的视角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网游产业已有巨大的市场规模, 新的利润增长点在不断出现, 任何商家都不会忽视其迅猛的发展。虚拟世界将会有更多出人意料的虚拟商品产生并服务于虚拟世界的各项活动。虚拟商品的生产、销售给现实社会的经济增加新的内容。虚拟商品的研究开发将使人们拥有更多的虚拟财产。展望虚拟世界的发展和更加丰富多彩的虚拟实践, 虚拟财产价值评估问题也越来越多地联系我们的生活, 不断带来和产生新的难题。

参考文献

[1]林立.论虚拟财产与虚拟财产交易.LAW-LIB.COM, 2005, 1.

[2]邵啸.网络虚拟财产的民法属性.中国集体经济, 2007, (8) .

职务犯罪附加财产刑的制度完善 篇9

职务犯罪刑罚中财产刑的执行现状

对职务犯罪的刑罚,现实中存在只关注实体刑的执行。但作为刑罚的组成部分:追缴和没收犯罪所得,的确没有得到重视。检察机关在侦查期间没有追缴足额的财产或没能追缴到财产,法院判决一般是继续追缴或限期上缴。司法实践中,如何追缴、谁去追缴,没有明确规定,处于空白状态。有的职务犯罪高达几十万元、上百万元赃款得不到追缴的,有不退赃、坐几年牢就出来的,等等。这些问题不仅严重败坏司法公信力和法治权威,而且严重损害党和国家形象以及人民群众对反腐的信心。

由于条件所限,笔者无法就职务犯罪案件中没收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的情况进行较为细致的调查分析。下面是重庆B区2009年以来职务犯罪判决中财产刑执行的情况(见下表)。

下表中追缴金额均为B区检察院在侦查中查扣上缴的。笔者走访B区法院,截至目前,该法院尚未对一起职务犯罪案件的财产刑部分实施过执行或强制执行。2014年,B区法院对职务犯罪分子财产刑的判决是这样表述的:对被告人×××受贿款××××元,予以追缴,上缴国库(限本判决书生效之日三十日内缴纳);或,已退赃××××元予以没收,上缴国库,未退赃款××××元继续追缴并上缴国库。(限判决生效后三十日内予以追缴)。但该法院并未实际执行。当然,其未执行有其法律细则及现实的困惑。

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已对反腐中的司法公信力产生了影响。如,2011年的周××因受贿9万元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此人在有6万元未退赃款的情况已于2013年刑满释放,并在B区一高档小区生活。再如B区第二人民医院原院长夏××收受贿赂人民币180.4万元、港币5万并挪用公款60万元,仅退赃70万元,被判有期徒刑11年;同时期,市七院原副院长冉××收受贿赂人民币17.8万元,且退清全部赃款,被判有期徒刑10年。这两个案件在法理上没有任何问题,但在群众中(特别是在B区卫生医疗系统内)引起不必要的误解:未退赃都有100多万并没有比全部退赃的多判多少。

强化职务犯罪刑罚中财产刑执行的必要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人民群众对反腐败的现实关注度极高,加大对职务犯罪分子的财产刑执行,势必彰显惩治贪腐的决心;加大对职务犯罪分子的财产刑执行,是在挽回国家损失的同时,也更好地树立司法权威和公信力。作为从事法律监督和打击职务犯罪一线的检察人员,必须从依法治国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职务犯罪分子的财产刑执行是推进刑事执行检察工作的切入点,它涉及到社会公平正义、涉及刑罚强制力、涉及法律权威,加强职务犯罪分子的财产刑执行工作,对于促进执法司法机关依法规范履职、保障人权、维护法律正确统一实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从问题入手,紧盯刑罚执行不公,依法监督纠正“有权人”“有钱人”等罪犯违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问题。在清理、完善刑事执行工作制度,在促进规范化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对财产刑执行监督等新增职能。

1.职务犯罪刑罚中财产刑执行的法理依据

职务犯罪刑罚中财产刑执行仅系刑事执行的一项工作。刑事执行是指法定的国家专门机关依法将法院作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裁定以及某些决定的内容付诸实施的各种活动。目前,我国关于刑事执行的规范散见于刑法、刑事诉讼法和监狱法等法律以及一些司法解释文件、行政法规中,规定得都比较原则简约,操作性不够强。而对于罚金、没收财产等附加刑刑罚更是缺少细致的专门规定,专门规定刑罚执行的《监狱法》对此未作规定。笔者尝试梳理了一下: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该公约于2003年联合国大会审议通过的,同年12月10日,我国政府签署了《公约》。这部《公约》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的反腐败国际法律文件,是世界各国反腐败经验的总结,体现了国际社会治理腐败的共同意愿和决心,对于促进各国反腐败工作、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義。《公约》对“没收”作为术语的使用进行了定义,对“定罪和执法”“资产的追回”做了专章规定。我国在制定了研究实施《公约》第二阶段工作方案,明确需要完成的20项任务,就包括了:《刑法》的修正和解释;调整诉讼制度,统筹研究犯罪所得的没收、追缴、收缴、返还;民事诉讼直接追回腐败资产;腐败资产返还中的分享问题。

《刑法》。现行《刑法》第53条规定,罚金在判决指定的期限内一次或者分期缴纳。期满不缴纳的,强制缴纳。对于不能全部缴纳罚金的,人民法院在任何时候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以执行的财产,应当随时追缴。如果由于遭遇不能抗拒的灾祸缴纳确实有困难的,可以酌情减少或者免除。第59条规定,没收财产是没收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者全部。第64条规定,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还有《刑法》第383条、第386条、第395条、第396条;《刑法修正案(八)》、 两高《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的意见》等。这些规定包含了对职务犯罪刑罚中财产刑执行的原则。

nlc202309021124

《刑事诉讼法》。现行《刑事诉讼法》第261条 没收财产的判决,无论附加适用或者独立适用,都由人民法院执行;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会同公安机关执行。高法于2010年6月1日起施行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财产刑执行问题的若干规定》,但其实施效果并不理想。2012年3月,《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设专章规定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隐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2014年7月2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人民检察院办理减刑、假释案件规定》中对人民检察院收到执行机关移送的减刑、假释案件材料,对拟提请减刑、假释罪犯的财产刑执行、附带民事裁判履行、退贓退赔等情况进行调查核实。

2.强化职务犯罪刑罚中财产刑执行对现实反腐败斗争的作用

加大对职务犯罪刑罚中财产刑执行力度能够培育法律信仰、促进依法治国的实现,推动反腐斗争和顺应人民期待。

一能加快促进职务犯罪刑事法律的完善。现在的司法实践中,职务犯罪嫌疑人积极主动全额退赃与部分退赃、不退赃在量刑时区别并不明显,甚者在认罪态度的认定上都毫无影响,产生了极坏的示范效应。在贪污罪受贿罪的刑法治理上,有论者认为,贪污数额是目前衡量贪污罪社会危害程度的主要标准,对其有必要在犯罪构成上进行适度限制,改变其唯数额论的立法和司法。也有论者认为,立法机关应因反腐败的现实需要,接轨《联合国反腐败公约》,降低受贿罪入罪门槛,简化其犯罪构成,将更多的腐败行为纳入受贿罪评价范围。同时,细化受贿罪量刑情节,将受贿数额与其他情节结合起来作为刑事责任轻重的依据,以实现受贿罪刑事责任的罪刑均衡。在职务犯罪的立法及司法实践应建立视退赃情况区别对待嫌疑人的刑罚。对案发后积极主动退清赃款的嫌疑人,与退赃不彻底、不及时或者拒不退赃的嫌疑人,在量刑上应当有明显区别,将积极退赃作为从轻、减轻处罚的法定量刑情节考虑,以及作为认罪态度较好的必备要件。检察机关在起诉书,法院在判决书中应对追赃情况予以载明,并在量刑时体现出区别对待,适时加以宣传和舆论引导,长此以往必然会形成嫌疑人及其家属积极主动退清赃款的良好社会效果,打击犯罪的过程中实现预防职务犯罪的目的。

二能“倒逼”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水平全面提升。当下,检察机关的侦查部门以查办重大的职务犯罪案件,追究犯罪分子刑事责任为重点;往往不能及时全面地将职务犯罪所得财产予以查扣、追缴。当然,司法实践中,贪贿案件追赃难度很大。首先是贪贿犯罪分子在获得非法利益之初就已经着手实施隐匿、转移或者“漂白”赃款,其表现形式一般为购置房产、豪车或者用于家庭共同开支。也有犯罪分子将赃款转移至国外或者挥霍殆尽。其次是有贪贿犯罪分子家属坚信退赃对案件处理没有影响或者以未受益等借口拒不配合。第三是检察机关侦查部门尚未形成一套系统、成熟的追赃办法;侦查措施使用不合时宜;对追赃重视不够;以及人力物力不够等。很多职务犯罪分子在能够获取巨额利益的情况下往往会将赃款赃物进行藏匿、转移,宁可被重判,也决不退赃;或家属受益或在其出狱后仍能坐享其成。这便在一定程度上使刑法的威慑力大打折扣,也弱化了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的社会效果,甚至产生极坏的示范效应。职务犯罪案件中的贪贿案件说到底也是一种涉财案件,针对犯罪分子的死穴,检察机关查办贪贿案件时,如果追赃不到位,也就难以从根本上断绝其犯罪的动机和念想,使刑法的一般预防目的落空。通过检察机关查明赃款赃物的走向,适时对职务犯罪嫌疑人涉案违法所得进行扣押、冻结等,既可以是获取职务犯罪的衍生证据、完善证据锁链,又是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提供准备保障。

三能促进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化。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中,“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是对司法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也对检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就是要重新调整、定位检法之间、检警之间、控辩之间的关系,重新梳理、分离侦查、起诉、审判、辩护、监督等职能,通过改革实现由以侦查为中心、以审前程序为中心向以庭审为中心、以审判为中心的转变,确保有证举在庭上、有证质在庭上、有理辩在庭上,以客观、中立、公正的裁判向社会宣示法治,实现司法的公正和权威。首先,检察机关在职务犯罪案件侦查环节,应充分运用法律赋予各类等措施,应当核查涉案财物去向(境外追赃,不在本文研究范畴)。发现涉案款物的予以扣押、冻结,暂时无法判明是否涉案的,也可以先行扣押,及时审查。若赃款已被嫌疑人用于购置房产、车辆、基金、股票等,侦查机关应及时联系有关部门,予以查封或者限制交易。确保涉案财产不被相关人员隐匿、转移。对于嫌疑人愿意将有价证券变现的,在不损害其本人利益、第三人利益的情况下,检察机关应该允许,并将变现款予以扣押控制。最后,检察机关经审查起诉、提起公诉环节,提请法院对贪贿罪名、刑期的确定,还要对涉案财产进行确认并处置。四中全会公报在遵循宪法关于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原则立场上,同时对检察机关如何进一步加强法律监督工作提出了明确和具体的要求。公报指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完善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的法律制度,加强对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绝不允许法外开恩,绝不允许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 完善职务犯罪刑罚中财产刑执行制度便是检察机关主动推进以职务犯罪审判为中心而进行刑事执行诉讼制度改革的尝试,从而树立检察机关在刑事执行监督上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司法实践中,对于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裁定作出的罚金、没收财产的执行情况不到位、不规范,特别是对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的生效判决,执行效果不理想等执行活动,就需要进行检察监督。《检察机关执法工作基本规范》(2013年版)第658条就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人民法院执行罚金刑、没收财产刑以及执行生效判决、裁定中没收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的活动实行监督,发现人民法院有依法应当执行而不执行,执行不当,没收的财务未及时上缴国库,或执行活动中其他违法情形的,应当依法提出纠正意见。”

nlc202309021124

完善职务犯罪刑罚中财产刑执行监督

加强职务犯罪刑罚中财产刑执行监督,就必须对职务犯罪刑罚中财产刑执行制度进行重新设计,既便于规范执行,又便于监督有据。

刑事执行主要是指法定的国家专门机关依法将法院作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裁定以及某些决定的内容付诸实施的各种活动。但由于我国现在没有统一完整的刑事执行法典,对刑事执行各类问题缺乏顶层、系统设计,导致有关法律、法规对于刑事执行的某些规定欠协调,刑事执行主体不统一,决定机关和执行机关不分,刑事执行的法律监督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 现行的刑事执行中的诟病较多,主要是因为缺乏严密的操作和监督程序。尤其是职务犯罪的刑罚执行情况,已成关注焦点。腐败官员罪犯被判刑后减刑快、假释及暂予监外执行比例高、实际服刑时间偏短等逃避刑罚执行的现象确实存在。近期媒体对湖北天门“五毒书记”张二江减刑十年的现象要求给个说法。如果相关部门回应,笔者认为应当首先将张二江对法院判决认定的贪污受贿款项及没收款项是否如数上交国库情况如实公布。

以问题为导向的改革才是真正的司法改革,任何改革必须于法有据。通过完善职务犯罪分子附加财产刑的制度,逐渐填补刑事执行的司法空白,真正树立起刑罚的权威,发挥刑罚对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应有威慑的作用。同时努力实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部署,以看得见的方式,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一是加强构建刑法规范,刑法对职务犯罪行为的惩罚在正当化基础上要得以看到见方式实现,才能与国民之间产生交互认同。刑法谦抑性是法治国家最基本的操守。刑法作为社会控制高度專业化手段,只有针对特定目的时才有效用。在惩治贪贿职务犯罪方面,现行刑法制度供给上的不均衡导致了人民群众对刑法预期出现严重偏差。

针对司法实践中,职务犯罪嫌疑人多种方式隐匿、转移赃款行为,司法机关要敢于运用刑法加大对打击力度。如《刑法》第191条洗钱罪;第312条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第313条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第314条非法处置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罪。彻底断绝犯罪分子“一人受刑,全家受益”的念头,避免出现职务犯罪者及其家人有数套乃至十余套房产以及其他隐匿的巨额资产,却不愿退出几十万、一百多万元赃款的情况。尽管最高人民法院新出台了《关于审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考虑了近亲属间犯罪从宽处理原则,但不应影响职务犯罪的追赃和财产刑的执行,因为职务犯罪的财产隐匿、转移已大大超出了近亲属间的行为了。

二是刑事诉讼法应明确细化司法各机关在执行追缴职务犯罪的违法所得和涉案财产的职责、分工及流程,应当增加赋予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协作执行有关贪贿犯罪的刑罚中附加财产刑的规定。

以《关于审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规定:“认定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以上游犯罪事实成立为前提。”来看,在认定掩饰、隐瞒贪污(贿赂)犯罪所得、贪污(贿赂)所得收益罪时,就必须以贪污(贿赂)犯罪事实成立为前提。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部门除天然具有对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的侦查职能和追缴违法所得、涉案财产的职能外,它还掌握有大量关于涉案财产信息及相关人员的情况。那么在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改革进程中,就必须强化检察机关在职务犯罪(主要是贪贿)案件中承担围绕有关财产属于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的举证责任。改变以往只追求职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定罪和量刑,忽略了证明犯罪的另一关键点:财物与职务犯罪的联系。通过法院做出确认哪些财产属于应当没收和应当执行的判决或裁定,解决了有关贪贿犯罪等职务犯罪案件的刑罚中附加财产刑执行的法律依据。

据此,判决生效后,对于职务犯罪分子尚未退赃部分,法院执行局应当及时与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加强联系沟通,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应将掌握的职务犯罪分子财产状况通报法院,并配合法院对查封、扣押赃物予以拍卖、变卖,将所得赃款上缴国库,从而破解追赃不到位的现象,保障法院判决中“继续追缴”不是一句“空话”。

三是通过司法解释明确职务犯罪(主要为贪贿案件)刑罚中财产刑执行应在判决生效后三十日追缴完成为主和主刑罚执行完毕时财产刑自动终止为辅的一般原则。此期间系法院判决与收监之间,原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公诉部门以及刑事执行检察部门与人民法院执行局、监管场所基本处于同一行政区域,便于各部门沟通协作与相互监督。多数情况下,贪贿犯罪的违法所得的财产或涉案资产也在原办案部门掌握之中。三十日后,原审法院应当做出财产刑的终止、中止执行及因未退赃款(含无力退还)实际执行主刑罚期限(即一定年限内不得“假、减、保”)的裁定,此时方可将职务犯罪罪犯送交监狱执行主刑罚。财产刑的终止是指财产刑执行完毕或无财产可供执行。财产刑中止执行是指尚不能判明职务犯罪罪犯财产状况或无执行对象,暂不执行财产刑。如,2012年,B区地方税务局开票员彭某贪污税款210余万元,挥霍一空,法院判决其贪污税款予以追缴。这种情况就可以适用裁定财产刑的终止(或中止)。

此时,检察机关可以发挥其监督制约作用。一可监督立案。如洗钱犯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犯罪;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非法处置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犯罪。二可监督刑罚执行,特别是职务犯罪附加财产刑的执行。目前具体是对法院执行职务犯罪罪犯罚金刑、没收财产刑以及执行生效判决、裁定中没收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的活动是否合法进行全面监督。

监狱一般不执行职务罪犯的附加财产刑。监狱在执行主刑罚期间,财产刑的执行情况应作为职务罪犯“假、减、保”的必备条件。必要时,可向职务罪犯的户籍所在地、服刑地或职务犯罪行为发生等地公开查办其贪贿等职务犯罪案件中查扣财物、资产的查抄、流向、处置等情况,避免出现群众误解、误传的现象。

(徐正茂,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检察院预防科科长。)

网络虚拟财产性质研究 篇10

欲解决网络虚拟财产的一系列问题, 首先必须对其概念进行界定。关于网络虚拟财产的概念, 亦是比较模糊, 难以给出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从字面意义上看, 网络虚拟财产首先是“虚拟”的, 然后是存在于网络上的一种财产。学术界大致将其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广义的网络虚拟财产是对网络虚拟财产进行的一种比较宽泛的界定, 并不局限于网络游戏中能够用金钱来衡量的财物。杨立新教授认为:“网络虚拟财产是指虚拟的网络本身以及存在于网络上的具有财产性的电磁记录, 是一种能够用现有的度量标准度量其价值的数字化的新型财产。”①刘慧荣教授则认为:“广义上的虚拟财产指的是包括电子邮件、网络账号等能为人所拥有和支配的具有财产价值的网络虚拟物。”②由此可见, 广义的网络虚拟财产就是网络上能够衡量其价值的电磁记录, 包括电子邮件、网络账号、虚拟物品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其外延还会不断地增加。

狭义的网络虚拟财产则主要指网络游戏中, 由玩家控制的角色、装备、游戏币、灵兽及其他道具。比如就有学者认为:“所谓网络中的虚拟财产, 是指在网络游戏空间环境中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 包括游戏用户所申请的账号中的虚拟人, 也包括虚拟人在虚拟世界中使用各种方式所获得的虚拟货币和虚拟物。”③玩家遵循运营商设定的规则, 通过游戏中打怪, 或直接向运营商购买, 或玩家之间互相交易来提高等级和取得一些物品。这些物品具备一定的使用价值, 并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便属于财产。与现实中的财产不同的是, 它们存在于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因此, 简而言之, 狭义的网络虚拟财产就是“在网络游戏中存在的数字化、非物质化的财产。”④

二、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

(一) 网络虚拟财产法律性质的不同观点

关于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 学术界亦是众说纷纭, 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 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1. 物权说。持物权说的学者认为玩家对网络虚拟财产享有所有权。可以对其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 可以排他地进行支配。玩家通过注册账号, 取得对账号独占性地权利, 通过不断地时间和金钱的投入使账号增值。玩家可以随时出售其所拥有的虚拟物品来获取对价, 其他任何人都无权干涉。并且, 网络虚拟财产虽然依存于网络, 看不见, 摸不着, 但是却客观存在于网络中。因此, 网络虚拟财产应该作为一种物, 用《物权法》加以保护。

2. 债权说。

持债权说的学者认为, 玩家通过与游戏运营商签订合同, 遵守游戏规则, 投入相关成本来进行游戏, 而运营商为玩家提供一定期限的服务。二者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实际上, 玩家下载注册游戏以后, 在开始游戏之前都会有一个运营商单方制定的《用户协议》, 玩家需要点“同意”方能继续游戏, 否则会直接退出。所以持债权说的学者们认为这实际上是玩家跟运营商在签订服务合同, 玩家不断地投入成本, 运营商则以收取玩家金钱为对价提供稳定健康的游戏环境。

3. 知识产权说。

目前我国的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持知识产权说的学者分为两派, 一派认为网络开发商在开发过程中, 通过编写游戏程序, 设定数据而创造出一款独一无二网络游戏, 是开发商的智力成果, 因此应对其享有著作权。另一派认为玩家注册账号以后, 不断地投入金钱和脑力劳动, 从而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虚拟财产, 是玩家的智力成果, 因此应对其享有著作权⑤。虽然具体谁享有著作权存在争议, 但是两派都认为网络虚拟财产是一种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和可复制性的智力成果, 并且基于其无形性, 应当属于知识产权中的著作权, 应当用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保护。

4. 新型财产权说。

有些学者看到了网络虚拟财产权的独特属性, 认为既然它不能为现有的权利种类所包容, 那不如干脆创设出一种新的权利。这样既能避免出现现有权利体系不能包容的尴尬状况, 又能使网络虚拟财产权得到更为全面的保护。如蔡忠良先生认为“按照传统民法, 人们习惯于对任何一种权利进行物权和债权的类型化划分。而实际上这样划分并不能将一些新出现的权利完完全全地归入到物权或者债权之下……笔者建议立法上承认虚拟财产权, 将其与物权、债权并列, 成为一种独立的新型财产权。”

(二) 笔者的观点

笔者认为以上四种观点都无法单独解决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问题。首先网络运营商对网络虚拟财产享受所有权, 然后基于这种物权通过与玩家签订服务合同而建立起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1. 运营商对网络虚拟财产享有物权。

虽然传统物权理论认为物权的客体必须是有体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物权的客体早已不能局限于有体物。杨立新教授就认为:“只要具有法律上的排他支配可能性或管理的可能性, 都可以认定为物。”⑥梁慧星先生也认为:“如果具备独立之经济价值及有排他的支配可能性两项要件, 即得为物, 得为权利之客体。”⑦笔者是非常赞同这一观点的。运营商投资开发出网络游戏就是以盈利为目的, 并且游戏本身和供玩家使用的虚拟物品确实具备一定价值, 具有独立于其他网络资源和现实财产的经济价值。基于前文论述, 网络虚拟财产属于民法理论中财产的概念, 并且是一种无形财产, 网络运营商完全可以排他地对网络虚拟财产进行支配或管理, 而其他任何人包括玩家都不能加以干涉。运营商对玩家最多承担一种违约责任。所以网络虚拟财产可以是一种物权。

前文提到, 有些学者认为网络虚拟财产是一种物权, 但应归玩家享有。原因是玩家通过投入金钱、时间和精力才在游戏中形成了具备一定交换价值的网络虚拟财产。笔者认为, 这种观点的错误之处在于把游戏中的网络虚拟财产当成是玩家凭空创造的, 而事实上只有网络运营商事先设定好电磁数据, 玩家只有遵循运营商拟定的规则才能产生玩家想得到的虚拟物品。所以, 根本上这些虚拟物品也是运营商创造的。

2. 用户对网络虚拟财产享有债权。

用户在下载注册一款游戏后, 在进入游戏的画面之前都会有一份《用户协议》让用户阅读, 并且只有在点“同意”的情况下方可继续游戏, 否则会直接退出。事实上, 这就是用户在与运营商签订一种服务合同。而这份《用户协议》就是运营商事先拟定的格式合同。在游戏过程中, 玩家通过不断地投入来获得虚拟物品的使用权。运营商有为用户提供健康的游戏环境和一定时间内持续地保证用户使用虚拟物品的义务。

一些反对用户对网络虚拟财产享有债权学说的学者认为, 玩家可以自由地支配其所拥有的虚拟物品, 如自由交易装备、道具甚至角色等, 这是玩家对网络虚拟财产进行排他性支配的情形。但笔者认为, 这种现象实际上是在网络虚拟财产所有人即运营商同意的前提下进行的一种债权转让。在债权理论中, 只要通知了债务人, 债权转让即发生效力。在实践中, 运营商大多都在《用户协议》中明确表示未绑定的物品, 用户可以进行交易。实际上, 大部分运营商直接为用户开辟虚拟物品交易的官方平台, 如前述网易公司开通的“藏宝阁”。用户通过官方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实际上就已经履行了通知的义务。

一些学者反对用户对网络虚拟财产享有债权的原因在于, 基于债权的相对性, 当发生第三人侵害用户利益时, 只能向运营商追究违约责任, 而运营商又无法继续向第三人追究责任。而依据本文笔者的观点, 从两个角度来看待网络虚拟财产的性质, 这一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依据合同, 运营商负有向用户提供健康、稳定的游戏环境的义务。当第三人侵害用户账号下的虚拟财产时, 用户完全可以依据合同请求运营商恢复数据即返还其丢失的虚拟物品。而运营商完全可以基于物权的规则向第三人请求损害赔偿, 甚至当触犯了刑法时可以提起刑事诉讼。而实际上债权能否作为侵权行为的客体亦是一个争议的话题, 随着实践的发展, 债权成为侵权行为客体的现实性越来越大。笔者也是这一观点的支持者。倘若理论及立法将确定债权可以作为侵权行为的客体时, 用户也可以直接向第三人主张权利。但在目前, 笔者认为用户毕竟属于弱势群体, 让用户直接向运营商主张违约责任, 把向第三人追责的任务交给运营商更符合现实需求。

综上, 笔者认为从不同角度来看, 首先认为运营商对网络虚拟财产享有所有权, 基于这种物权与用户签订一种服务合同而建立起债权债务关系这一观点既有利于平衡用户和运营商的利益, 也可解决许多现实问题。是一种比较符合理论和实践的观点。

三、结论

网络虚拟财产是伴随这互联网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比较新的概念, 但是却给传统民法理论形成了很大的挑战。近十年来, 学术界围着绕网络虚拟财产的性质以及如何进行法律规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但是至今仍无法达成统一的认识。这也导致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立法出现了空白的尴尬局面。本文对网络虚拟财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并介绍了目前学术界关于网络虚拟财产法律性质的不同学说。最终笔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从两个角度来看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 在确认运营商对网络虚拟财产享有物权前提下, 承认用户与运营商通过签订服务合同而建立起债权债务关系。笔者认为这样界定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有利于解决目前理论和实务中的一系列问题, 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注释

11杨立新, 王中合.论网络虚拟财产的物权属性及其基本规则[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4 (12) .

22 刘慧荣.虚拟财产法律保护体系的构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51.

33 周维德.论网络游戏中虚拟财产的保护[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4, 12 (12) .

44 于志刚主编.网络空间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9.23.

55 蔡忠良.论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06.6.

66 杨立新, 王中合.论网络虚拟财产的物权属性及其基本规则[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4 (12) .

上一篇:高效教学的探索下一篇:雷达中频模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