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财产性质的认定(共6篇)
虚拟财产性质的认定 篇1
一、虚拟财产及其价值
虚拟财产是数字化、非物化的财产形式, 包括网络游戏、电子邮件、网络寻呼等一系列信息类产品。虚拟性是其最大特性。计算机软件属无形资产, 虚拟财产仅是网络中由软件支持的环境中运行的一段程序, 不能独立存在离开具体环境也无法运行。1本质是一段计算机程序, 其使用价值依附于软件环境, 交换价值存在于特定软件环境的人群中。
二、需要价值认定的虚拟财产范围
广义认为一切具备现实交易价值的与不具备交易价值的虚拟财产, 包括ID、邮箱、虚拟货币、虚拟装备等, 都是虚拟财产。2狭义认为虚拟财产指具备现实交易价值的虚拟财产, 只包括网络用户通过支付费用取得, 在离线交易的市场内可通过交易获取现实利益的虚拟物品。如游戏虚拟装备, 收费电子邮箱等。
笔者认为, 狭义的划分方法抓住了虚拟财产需要价值认定的重点, 需要价值认定就必须具备现实交易价值, 不然虚拟财产的价值无法用现实的货币价值衡量, 无法用一般等价物进行衡量的商品其价值是无法体现的, 无法体现价值的虚拟财产又何来价值认定的必要?但是, 狭义说的缺陷在于虚拟财产的现实交易价值是可以通过某种形式转化的。如原本免费的QQ号因为号码具有特殊性而具备了现实交易价值, 或某位玩家因为水平高于一般玩家, 率先打到其他玩家可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才能打到的免费的极品装备, 该装备也因为凝结了该玩家的劳动变得抢手而可以进行现实交易。因此, 可以发现原本不具有现实交易价值的虚拟财产可以因为凝结了用户的特定劳动或因具有特殊性质而具备了通过交易获取现实利益的价值。暂且将这一部分的虚拟财产称为转化型的虚拟财产, 转化型的虚拟财产同样需要价值认定。故笔者认为, 需要价值认定的虚拟财产的范围应该包括具备现实交易价值的虚拟财产和转化型虚拟财产两类。
三、虚拟财产价值的计算模式
虚拟财产价值的计算模式尚未有权威定论, 根据司法实践采用的情形, 可分为以下几种:
1. 通过计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算。
此法可借鉴韩国的虚拟环境管理者强制协助现实秩序管理制度。游戏管理者在物价评估部门配合下, 选取多个中等水平玩家, 计算出平均时间, 在专门网站公布并报物价部门备案。以司法解释的形式确认其必要劳动时间, 用最低上网费和游戏费的单价计算出必须支付的费用, 定为游戏装备价值。此法须相关部门协助且运营商保持游戏政策的稳定。
2. 玩家举证, 以其投入成本计算。
此为最常用方法, 玩家主要投入游戏费、网费、装备费以及时间精力。但玩家属弱势群体, 所能收集的证证据仅仅局限于点卡、网费, 对于时间精力、装备费无法提供证据。如当运营商因过错将玩家的虚拟装备删除, 则只能赔偿玩家游戏点卡费用, 上网费用, 显为不公。但此方法不失为一种思路。
3. 根据黑市的交易价格来确定。
据估, 我国虚拟财产的地下交易额超过了10亿。越是交易活跃、虚拟物品抢手的游戏, 越是能够吸引人气, 创造财富, 而即将死亡游戏的先兆则是玩家的中间商竞相抛盘, 清仓离场。这些将促使虚拟财物的交易走向有法可依。该价格也是一种市场价格, 但不能反应真实价值。如《传奇》, 虚拟道具的离线交易价格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一些玩家因为在游戏中受挫, 花费数千甚至上万元购买高级别账号, 在游戏中报复。故当下虚拟装备交易市场还不规范, 此方法亦不成熟。
4. 由游戏运营公司定价。
如新浪为推广其代理的网络游戏《天堂》而打包出售虚拟道具和财产;育碧公司在北美地区代理《魔剑》时推出优惠方案使部分玩家可获得游戏中某些隐藏种族的密码。其价格数元到数百元不等。而相关数据都在游戏运营商的服务器上, 一些网站还专门开辟了游戏者交换、购买游戏装备的服务平台, 让游戏装备等虚拟物品得以用人民币明码标价。但任何运营公司都是以赢利为目的的, 这必然使得此种价格为运营商的主观价格, 有易变性, 非客观性。故笔者认为此法不妥, 但可为确定虚拟财产价值的考虑因素。
5. 以原始的物易交换来代回避估虚拟财产价值的尴尬。
此是以回复原物, 赔偿原物, 回档原物的方式来补偿玩家的损失, 回避对价值的具体评估的一种可行的方法。例如当玩家的虚拟财物因为游戏运营商的过错而被删除、丢失, 就可以通过由运营商在技术上回档相应的等额数据来对玩家进行补偿;当玩家因为虚拟财物交易而受到欺诈或者违反约定, 也可以由欺诈方或违反约定一方返还等额虚拟财物作为补偿。
上述计算模式有各自的参考系又不具备统一的权威性。故笔者认为, 在具体认定某虚拟财产的价值时应以计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方法为主并参考运营商定价、市场价、玩家投入成本等因素;当其相互之间的价格不一致时, 为了更好的维护玩家的利益, 从长远的角度促进游戏产业的发展, 应以最高价格来认定该虚拟财产的价值。
摘要:目前对虚拟财产的认定, 虚拟财产所包含的范围等问题仍缺乏统一的权威说法。尤其是对虚拟财产的价值认定这一迫切的现实问题缺乏有效可行的方法。本文从虚拟财产概念和价值出发, 阐述了虚拟财产为什么需要价值认定, 需要认定虚拟价值的财产范围以及虚拟财产的价值该如何计算这几个问题, 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愚见, 希望在实践中有所裨益。
关键词:虚拟,现实交易,价值认定
参考文献
[1]邵啸.网络虚拟财产的民法属性.中国集体经济, 2007年第8期[1]邵啸.网络虚拟财产的民法属性.中国集体经济, 2007年第8期
[2]吴高臣.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初探.中国律师, 2004年第8期[2]吴高臣.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初探.中国律师, 2004年第8期
[3]陈旭琴, 戈壁全.论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浙江学刊, 2004年第5期[3]陈旭琴, 戈壁全.论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浙江学刊, 2004年第5期
[4]郭丽娜.网络虚拟财产的价值及价值评估探析.法制与社会, 2010年3月 (中) [4]郭丽娜.网络虚拟财产的价值及价值评估探析.法制与社会, 2010年3月 (中)
虚拟财产性质的认定 篇2
[关键词]婚姻法;婚姻关系;夫妻;互赠财产;共同财产
我国《婚姻法》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除外。但在法律实践中,却常常会遇到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互赠财产的情况。那么,这类财产属于夫妻一方所有,还是属于夫妻共同所有呢?对此,法律尚无明确的规定,那我们应该如何认定这类财产的性质呢?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案情介绍
徐男离异,与厉女再婚。徐男婚前有一房,曾立具一份公证遗嘱赠与其与前妻所生之女,徐小某。与厉女再婚期间,徐男办理了该房的产权变更手续,将房屋产权变更归厉女所有。后徐男死亡,徐小某得知该房已生变后遂起争执,诉至法院。
徐小某诉称,厉女所得该房系其婚后所得的受赠财产,依据法律规定应属夫妻共同财产,因此其父理应享有该房产的一半,而不应全部归属厉女,遂起诉要求继承该房产一半。
法院审理后认为:系争房屋产权变更属配偶间变更登记,徐男将产权变更为厉女,应视为其同意将全部产权份额赠送于厉女个人,不再保留其夫妻共有产权份额,因此可推定为夫妻间明确归一方所有的赠与,徐男已通过生前合法有效的行为自主处分了自有财产,因此对于徐小某的诉请法院不予支持。
二、案件主要争议点
婚姻存续期间,夫妻互赠财物性质应当如何认定?
观点一:婚姻存续期间,夫妻间互赠财物,受赠方作为婚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理应作为夫妻双方的共同财产。
观点二:婚姻存续期间,虽是夫妻间互赠财物,但是从该行为的性质可以看出明确是要赠与对方,因此不应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三、法理探析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185条的规定,赠与是指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的合同。徐男给厉女的房产是其婚前个人财产,他对该房产的处分有完全的自主权。其次,他对厉女的赠与是自愿和无偿的,不存在受胁迫或者欺骗的情形。因此,徐男给厉女的该房产依法属赠与行为。赠与的结果就是发生赠与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由赠与人转给受赠人,结合本案来看,该房产的变更也已取得产权证,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因此除非有法定可撤销情形,否则赠与人无权要求对方返还。
那么,厉女是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接受的该赠与,其所取得的该财产是否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呢?我国《婚姻法》第17条和第18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除外。从字面看,该条所指的赠与人并未将夫或妻排除在外,但是从赠与的本质来看,如果是夫或妻赠送给对方财物,应当是使赠送物归受赠人独自所有,这样才能称之为完整的赠与,倘若要使之成为夫妻共有财产,有违赠与人的本意,以及赠与的本质所在。况且,在法理上也不能够成立自己赠给自己的“赠与”行为。由此可见,虽然对于夫妻之间互赠财物法律并无明确的规定,但参照《婚姻法》上述条款的规定也可以认定赠与物属于个人财产。因此,徐男将该房产赠送给厉女之后,这房子就成为了她的个人财产,正如法院判决所写,可以视为徐男生前通过自己的行为对之前的公证遗嘱进行了实质上的变更,因此该房产只能属于厉女一人,徐小某自然分不到该房的任何产权。
四、发散思维
婚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互赠财产,是否一律视为另一方的个人财产呢?
通过以上的案例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互赠财产不能认定为夫妻双方的共同财产,仅能作为受赠一方的个人财产,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互赠一律视为受赠一方的个人财产呢?
笔者认为,并不尽然。因为按照我国《婚姻法》第17条规定,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所取得的工资收入应当作为夫妻的共同财产。如果说夫妻双方在婚姻存续期间,利用自己所取得的工资收入为对方买物品并将物品赠与对方,也要视为受赠一方的个人财产的话,赠与物作为工资收入的等价替代品,只不过形式上起了变化,但性质却完全两样。
因此,笔者认为,区分是否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关键要看是否该所赠物品是婚前财产还是婚后财产,或者说,该所赠物品是利用婚前财产所购买取得还是利用婚后财产进行购买而取得,这个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如果是婚前财产购买取得,赠与本质是明显的,就是要对方一人取得所有权,因此就应当作为受赠方一人的财产;而如果是用婚后取得财产购买所得,笔者认为虽然赠与意图明显,但赠与物品的取得是利用婚后取得财产所得,其实质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形式上是不同的,将A换成B,此时,该赠与物品应认定为属夫妻共同财产为宜。当然,也可以听取当事人自己的意愿。
[作者简介]李慧(1981—),女,河北邯郸人,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民行处,硕士。
虚拟财产性质的认定 篇3
1 婚约财产纠纷性质认定
1.1 婚约的概念及法律性质
婚约是指无配偶的男、女双方以结婚为目的达成的协议, 又称订婚或定婚。但我国《婚姻法》对婚约没有具体规定, 订婚不作为结婚的必经程序, 法律既不提倡, 也不保护。目前关于婚约的法律性质, 法学界有两种见解:一是契约说。婚约是作为本约的结婚契约的预约, 违反婚约责任的一种契约责任。另一种是非契约说。婚约是结婚的一个事实阶段, 但不是必经阶段, 不是独立的契约, 也不是一种契约之债, 因此任何人不能根据婚约提起结婚之诉, 也不能约定不履行婚约时支付违约金。但认为, 婚约也是一种契约。根据《合同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 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我国《合同法》明确承认了人身关系的协议也是一种合同。婚约是关于人身关系方面的协议, 所以婚约理应是一种契约, 但人身关系方面的契约不同于一般的契约, 应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契约, 不具有履行人身关系的违约义务。
1.2 婚约财产的法律性质
从我国的习俗看, 婚约中的彩礼指的是男女双方在完婚之前, 由男方付给女方作为缔结婚姻关系的财物, 女方接受彩礼后, 婚事初定。但对于彩礼给付行为的性质, 法学界尚无统一的认识。一般有以下几种观点:1.2.1附条件说。婚约期间的财产赠与是以对方将来与自己结婚作为赠与所附的条件。当双方未能成为夫妻时, 应视为所附的条件没有成就, 受赠人应当返还全部财产。1.2.2所有权说。婚约期间的财产流转是一种民事赠与关系, 一旦所赠与的财物交与对方, 所有权就发生转移, 即使婚约解除, 受赠人也无需返还受赠财物。1.2.3从契约说。彩礼给付是一种赠与契约, 这种赠与契约是婚姻的从契约。若婚约解除, 则从契约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受赠人应当依不当得利或显失公平规则返还。1.2.4定金说。男方向女方给付的财物, 主要是以正明婚约成立为目的, 因而类似财产契约上的定金, 如果婚约解除一方应予返还。比较倾向于第4种观点, 即定金说。按照传统的习俗婚约中彩礼的给付, 是用以男女双方成为准夫妻关系的证明, 任何一方不得再行与异性确定婚约关系, 同时民间的习俗对婚约的解除涉及的彩礼纠纷历来有不成文的规定, 即男方提出解除婚约, 不退还彩礼款;女方提出解除婚约, 双倍返还彩礼款的做法, 民间的做法是把彩礼的给代看做与定金对等。即然婚约是传统习俗由来已久而成, 当我们对婚约的彩礼给付行为的性质产生疑义时, 我们不妨按照习惯解释方法对婚约的彩礼给付行为予以解释。婚约是一种特殊的契约, 民间的这种习俗做法, 可以看成是对婚约这种契约关系的默示条款, 即定金条款。
2 婚约财产纠纷的处理
2.1 婚约财产纠纷诉讼主体的处理
实际生活中, 彩礼款的给付、接受, 不仅是婚约中的男、女双方当事人从事的行为, 而是在双方父母或亲属通过婚姻介绍人给付另一方父母或亲属。一旦解除婚约发生纠纷后, 诉至人民法院时, 诉讼主体有的列男女;有的列婚约关系的男女双方父母;有的列男女双方及其父亲, 做法不一。认为婚约是男女双方为将来结婚而举行定婚仪式, 而这种仪式, 一般情况下, 不是男女双方个人的行为, 而是在男女双方亲友和其他参与人的参与下进行的, 且彩礼款的具体数额, 一般也是在男女双方的直系亲属作出明确同意的表示后达成的, 这种彩礼款的给付是男、女双方两家的行为, 绝对不是其个人的行为, 一旦发生婚约财产纠纷, 应将男、女双方及其父母列为诉讼主体较切合实际, 又符合法律规定。
2.2 婚约财产纠纷中的彩礼返还原则、标准
婚约财产纠纷中彩礼返还, 应按照婚约解除时的双方违约程度、财产的实际情况以及民间对这种风俗的看法态度加以确定。
2.2.1 接受彩礼款一方主动提出解除婚约的, 看作是其本身的违约, 应按彩礼款的100%予以返还。
2.2.2 接受彩礼款一方被动提出解除婚约, 是
给付彩礼款的行为过错而提出的解除婚约, 应按彩礼款30%予以返还。
2.2.3 给付彩礼款的一方主动提出解除婚约
的, 应视为其本身的违约行为引起的, 应按彩礼款数额的30%予以返还。
2.2.4 给付彩礼款的一方被动提出解除婚约
的, 看作是接受彩礼款一方的行为过错引起的, 应按彩礼款的100%予以返还。
2.2.5 若定婚时间较长, 一般在二年以上, 双
方符合结婚条件, 而男方拒不提出结婚的, 女方提出解除婚约的视为女方被动提出解除婚约。
2.2.6 若男、女任何一方故意隐瞒实情, 使对
方产生误解, 而订立婚约后, 提出解除婚约的, 视为被动提出解除婚约。
2.2.7 男、女双方订立婚约后三年以上含三年
的, 双方符合法律结婚实质要件, 双方均未提出解除婚约的, 但双方无结婚的可难, 若婚约关系继续存在, 势在必行必造成一方年岁过大, 从而失去许多选择良偶的机会, 此种情形下, 任何一方提出来解除婚约, 不视为违反婚约的行为, 由此产生的彩礼款纠纷, 应按公平原则进行处理, 按彩礼款的50%予以返还。
2.2.8 男、女双方订立婚约后, 男、女任何一方
因意外原因 (主要意外事故造成肢体残疾等) 失去了订立婚约时的身体情况造成解除婚约情形出现的, 按照公平原则处理, 彩礼款按照50%予以返还。
3 婚约财产纠纷法律上的完善
3.1 婚约财产纠纷案由的确定问题
我国现行审理婚约财产案件都是以婚约财产纠纷确立案由的, 认为, 这样的案由有失准确和全面。在此类纠纷案件中, 是男、女双方乃至双方的家庭在男女双方订立婚约前后至结婚这一段时间内, 双方及双方家庭之间的彩礼款及其他财产的往来, 比较稳妥的定性应将这类案由定为婚约财产流转纠纷为宜。
3.2 解除婚约后的损害赔偿问题
从严格意义上讲, 这不属于婚约财产纠纷的案件调整范围, 但因涉及解除婚约后, 一方给对方造成的财产损失及精神损失问题。据《台湾民法典》的规定:无过失的一方当事人得向有过失的一方当事人请求赔偿其因此而受的损失。其损害赔偿的范围, 一是财产上的宴席费、订婚广告费及为准备结婚而准备的其它费用等;二是非财产上的损失, 包括精神痛苦、名誉损失等。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也作出了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的财产、人身的,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种损害赔偿不在返还彩礼款系列之内, 与彩礼款返还问题属于两个不同的法理依据。若当事人能够证明对方有过错, 确有损失的情况下, 可依侵权行为法, 提出赔偿之诉。
3.3 增补“婚约”的相关规定问题
网络虚拟财产性质研究 篇4
欲解决网络虚拟财产的一系列问题, 首先必须对其概念进行界定。关于网络虚拟财产的概念, 亦是比较模糊, 难以给出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从字面意义上看, 网络虚拟财产首先是“虚拟”的, 然后是存在于网络上的一种财产。学术界大致将其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广义的网络虚拟财产是对网络虚拟财产进行的一种比较宽泛的界定, 并不局限于网络游戏中能够用金钱来衡量的财物。杨立新教授认为:“网络虚拟财产是指虚拟的网络本身以及存在于网络上的具有财产性的电磁记录, 是一种能够用现有的度量标准度量其价值的数字化的新型财产。”①刘慧荣教授则认为:“广义上的虚拟财产指的是包括电子邮件、网络账号等能为人所拥有和支配的具有财产价值的网络虚拟物。”②由此可见, 广义的网络虚拟财产就是网络上能够衡量其价值的电磁记录, 包括电子邮件、网络账号、虚拟物品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其外延还会不断地增加。
狭义的网络虚拟财产则主要指网络游戏中, 由玩家控制的角色、装备、游戏币、灵兽及其他道具。比如就有学者认为:“所谓网络中的虚拟财产, 是指在网络游戏空间环境中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 包括游戏用户所申请的账号中的虚拟人, 也包括虚拟人在虚拟世界中使用各种方式所获得的虚拟货币和虚拟物。”③玩家遵循运营商设定的规则, 通过游戏中打怪, 或直接向运营商购买, 或玩家之间互相交易来提高等级和取得一些物品。这些物品具备一定的使用价值, 并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便属于财产。与现实中的财产不同的是, 它们存在于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因此, 简而言之, 狭义的网络虚拟财产就是“在网络游戏中存在的数字化、非物质化的财产。”④
二、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
(一) 网络虚拟财产法律性质的不同观点
关于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 学术界亦是众说纷纭, 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 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1. 物权说。持物权说的学者认为玩家对网络虚拟财产享有所有权。可以对其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 可以排他地进行支配。玩家通过注册账号, 取得对账号独占性地权利, 通过不断地时间和金钱的投入使账号增值。玩家可以随时出售其所拥有的虚拟物品来获取对价, 其他任何人都无权干涉。并且, 网络虚拟财产虽然依存于网络, 看不见, 摸不着, 但是却客观存在于网络中。因此, 网络虚拟财产应该作为一种物, 用《物权法》加以保护。
2. 债权说。
持债权说的学者认为, 玩家通过与游戏运营商签订合同, 遵守游戏规则, 投入相关成本来进行游戏, 而运营商为玩家提供一定期限的服务。二者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实际上, 玩家下载注册游戏以后, 在开始游戏之前都会有一个运营商单方制定的《用户协议》, 玩家需要点“同意”方能继续游戏, 否则会直接退出。所以持债权说的学者们认为这实际上是玩家跟运营商在签订服务合同, 玩家不断地投入成本, 运营商则以收取玩家金钱为对价提供稳定健康的游戏环境。
3. 知识产权说。
目前我国的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持知识产权说的学者分为两派, 一派认为网络开发商在开发过程中, 通过编写游戏程序, 设定数据而创造出一款独一无二网络游戏, 是开发商的智力成果, 因此应对其享有著作权。另一派认为玩家注册账号以后, 不断地投入金钱和脑力劳动, 从而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虚拟财产, 是玩家的智力成果, 因此应对其享有著作权⑤。虽然具体谁享有著作权存在争议, 但是两派都认为网络虚拟财产是一种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和可复制性的智力成果, 并且基于其无形性, 应当属于知识产权中的著作权, 应当用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保护。
4. 新型财产权说。
有些学者看到了网络虚拟财产权的独特属性, 认为既然它不能为现有的权利种类所包容, 那不如干脆创设出一种新的权利。这样既能避免出现现有权利体系不能包容的尴尬状况, 又能使网络虚拟财产权得到更为全面的保护。如蔡忠良先生认为“按照传统民法, 人们习惯于对任何一种权利进行物权和债权的类型化划分。而实际上这样划分并不能将一些新出现的权利完完全全地归入到物权或者债权之下……笔者建议立法上承认虚拟财产权, 将其与物权、债权并列, 成为一种独立的新型财产权。”
(二) 笔者的观点
笔者认为以上四种观点都无法单独解决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问题。首先网络运营商对网络虚拟财产享受所有权, 然后基于这种物权通过与玩家签订服务合同而建立起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1. 运营商对网络虚拟财产享有物权。
虽然传统物权理论认为物权的客体必须是有体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物权的客体早已不能局限于有体物。杨立新教授就认为:“只要具有法律上的排他支配可能性或管理的可能性, 都可以认定为物。”⑥梁慧星先生也认为:“如果具备独立之经济价值及有排他的支配可能性两项要件, 即得为物, 得为权利之客体。”⑦笔者是非常赞同这一观点的。运营商投资开发出网络游戏就是以盈利为目的, 并且游戏本身和供玩家使用的虚拟物品确实具备一定价值, 具有独立于其他网络资源和现实财产的经济价值。基于前文论述, 网络虚拟财产属于民法理论中财产的概念, 并且是一种无形财产, 网络运营商完全可以排他地对网络虚拟财产进行支配或管理, 而其他任何人包括玩家都不能加以干涉。运营商对玩家最多承担一种违约责任。所以网络虚拟财产可以是一种物权。
前文提到, 有些学者认为网络虚拟财产是一种物权, 但应归玩家享有。原因是玩家通过投入金钱、时间和精力才在游戏中形成了具备一定交换价值的网络虚拟财产。笔者认为, 这种观点的错误之处在于把游戏中的网络虚拟财产当成是玩家凭空创造的, 而事实上只有网络运营商事先设定好电磁数据, 玩家只有遵循运营商拟定的规则才能产生玩家想得到的虚拟物品。所以, 根本上这些虚拟物品也是运营商创造的。
2. 用户对网络虚拟财产享有债权。
用户在下载注册一款游戏后, 在进入游戏的画面之前都会有一份《用户协议》让用户阅读, 并且只有在点“同意”的情况下方可继续游戏, 否则会直接退出。事实上, 这就是用户在与运营商签订一种服务合同。而这份《用户协议》就是运营商事先拟定的格式合同。在游戏过程中, 玩家通过不断地投入来获得虚拟物品的使用权。运营商有为用户提供健康的游戏环境和一定时间内持续地保证用户使用虚拟物品的义务。
一些反对用户对网络虚拟财产享有债权学说的学者认为, 玩家可以自由地支配其所拥有的虚拟物品, 如自由交易装备、道具甚至角色等, 这是玩家对网络虚拟财产进行排他性支配的情形。但笔者认为, 这种现象实际上是在网络虚拟财产所有人即运营商同意的前提下进行的一种债权转让。在债权理论中, 只要通知了债务人, 债权转让即发生效力。在实践中, 运营商大多都在《用户协议》中明确表示未绑定的物品, 用户可以进行交易。实际上, 大部分运营商直接为用户开辟虚拟物品交易的官方平台, 如前述网易公司开通的“藏宝阁”。用户通过官方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实际上就已经履行了通知的义务。
一些学者反对用户对网络虚拟财产享有债权的原因在于, 基于债权的相对性, 当发生第三人侵害用户利益时, 只能向运营商追究违约责任, 而运营商又无法继续向第三人追究责任。而依据本文笔者的观点, 从两个角度来看待网络虚拟财产的性质, 这一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依据合同, 运营商负有向用户提供健康、稳定的游戏环境的义务。当第三人侵害用户账号下的虚拟财产时, 用户完全可以依据合同请求运营商恢复数据即返还其丢失的虚拟物品。而运营商完全可以基于物权的规则向第三人请求损害赔偿, 甚至当触犯了刑法时可以提起刑事诉讼。而实际上债权能否作为侵权行为的客体亦是一个争议的话题, 随着实践的发展, 债权成为侵权行为客体的现实性越来越大。笔者也是这一观点的支持者。倘若理论及立法将确定债权可以作为侵权行为的客体时, 用户也可以直接向第三人主张权利。但在目前, 笔者认为用户毕竟属于弱势群体, 让用户直接向运营商主张违约责任, 把向第三人追责的任务交给运营商更符合现实需求。
综上, 笔者认为从不同角度来看, 首先认为运营商对网络虚拟财产享有所有权, 基于这种物权与用户签订一种服务合同而建立起债权债务关系这一观点既有利于平衡用户和运营商的利益, 也可解决许多现实问题。是一种比较符合理论和实践的观点。
三、结论
网络虚拟财产是伴随这互联网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比较新的概念, 但是却给传统民法理论形成了很大的挑战。近十年来, 学术界围着绕网络虚拟财产的性质以及如何进行法律规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但是至今仍无法达成统一的认识。这也导致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立法出现了空白的尴尬局面。本文对网络虚拟财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并介绍了目前学术界关于网络虚拟财产法律性质的不同学说。最终笔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从两个角度来看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 在确认运营商对网络虚拟财产享有物权前提下, 承认用户与运营商通过签订服务合同而建立起债权债务关系。笔者认为这样界定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有利于解决目前理论和实务中的一系列问题, 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注释
11杨立新, 王中合.论网络虚拟财产的物权属性及其基本规则[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4 (12) .
22 刘慧荣.虚拟财产法律保护体系的构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51.
33 周维德.论网络游戏中虚拟财产的保护[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4, 12 (12) .
44 于志刚主编.网络空间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9.23.
55 蔡忠良.论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06.6.
66 杨立新, 王中合.论网络虚拟财产的物权属性及其基本规则[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4 (12) .
虚拟财产性质的认定 篇5
(一) 问题的产生
随着网络游戏的发展, 虚拟财产作为一个法律概念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于2009年11月发布的《2009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研究报告》统计, 中国大型网络游戏用户已达6931万, 平均每月游戏花费为165元。网络游戏的市场规模也从2003年的13.2亿元, 经过连续多年爆炸式增长, 在2009年达到了258亿元人民币。与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市场相伴而来的, 则是相关法律问题的产生。
(二) 虚拟财产是财产么?
虚拟财产虽然名为“财产”, 但对其是否属于财产, 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存在争议。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1.否定说
持否定说的人认为, 玩家在网络游戏中获得的财物完全是虚拟的, 其实质不过是一组数据信息, “虚拟财产不是由玩家的劳动创造的, 也不是玩家通过劳动获得的”。由于虚拟财产的价值是由游戏运营商决定, 而不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因此, 虚拟财产本身没有价值。还有人认为, 即使虚拟物品有价值, 其价值也不是普遍的, 对于玩家来说, 也许它值千金, 但是对于不玩的人来说, 却一文不值。
2.肯定说
肯定说认为, 虚拟财产具有经济价值, “虚拟财产既可以从游戏开发商处直接购买, 也可以从虚拟的货币交易市场上获得, 因而虚拟财产已经具有了一般商品的属性, 其真实价值不言而喻”。
3.本文观点
法律是调节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 在社会生活发生剧烈变化的时候, 是承认这种变化, 努力让法律适应这一变化, 还是固守法律体系的完美性, 企图通过法律的形式让社会的发展按照固定的轨道来运行?奥地利法学家欧根·埃利希 (Eugen Ehrlich) 在其《法社会学原理》中指出, “‘法体系的完美性’从来不过是一种纯粹理论上的书本知识。对于强大而公平的社会需要或经济需求, 法学或许从来就不可能长期地进行抵抗……所有曾经考察过法学的人都会承认, 法学家每日每时面临的任务不仅是可以解决的, 而且也事实上每时每刻都被解决”。法律当然具有价值导向的功能, 但是法律的这一功能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 那就是法律本身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是善法, 是良法。因此, 不应也不能刻意追求法律的价值导向功能, 而是首先应该实实在在的反映社会生活。具体到虚拟财产这一法律概念, 虚拟财产本身具有交换价值, 同时, 虚拟财产也具有一定的稀缺性, 故虚拟财产已经具有了财产的基本属性, 对其理应给予保护。
(三) 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
现在主流的观点均承认虚拟财产属于财产范畴, 玩家对其所有的虚拟财产享有一定的权利。但是, 这样一种权利在法律上属于何种性质, 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概况起来, 有这样几种观点。
1.物权说
有学者认为, 网络虚拟财产是物权的一种客体物, 与民法上的物之间在基本属性上是相同的。所以, 在理论上认识网络虚拟财产, 应当把网络虚拟财产作为一种特殊物, 适用现有法律对物权的有关规定。”
2.债权说
债权说认为, 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实质上是一种通过合同确立的债权。虚拟财产是网络游戏用户得以请求服务商为其提供特定的游戏服务内容的证据, 或称之为债权凭证。
3.知识产权说
该学说认为, 虚拟财产本质上是一种智力成果, 虚拟财产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可复制性以及需要载体, 故应该将其视为知识产权中的著作权来保护。
4.本文观点
本文认为, 究其实质, 应将虚拟财产认定为无体物, 对其适用物权法的相关法律进行规范。
罗马法, 将物分为有体物和无体物。这里所称的无体物, 是指没有实体存在、人们凭主观拟制的物, 如债权、继承权、用益权等权利。其实质是“无体财产, 即不具备物质形态但能给权利人带来物质利益的财产权利。”而虚拟财产, 完全可以被理解为是在网络技术条件下所出现的无体物。这一观点已经被我国台湾地区的司法实践所接受。
按照传统民法的定义, “所有权系对物为一般概括支配的权利, 所有人对标的物得为占有, 自由使用、收益、处分, 并排除他人的干涉。”现在我们依次从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个方面来对虚拟财产进行考察。
网络游戏玩家注册并保有游戏账号, 就等于是实现了对其虚拟财产的实际占有。有学者认为, 虚拟财产其实质是电磁纪录, 这些电磁纪录实际的占有人是网络游戏运营商, 而游戏玩家并没有实际占有。对于这一问题, 根据传统民法理论对占有按照不同标准划分为直接占有和间接占有就可以解释。网络游戏运营商是直接占有, 而游戏玩家对虚拟财产的占有则是一种间接占有。
网络游戏玩家登录其游戏账号, 并通过虚拟角色来进行游戏, 就是实现了对虚拟财产的使用和收益。在游戏过程中, 游戏玩家所操控的虚拟角色通过战斗、打怪等方式, 获得虚拟的金币、提升角色等级等, 一方面增加了其虚拟财产的总额, 另一方面, 在战斗过程中, 其所拥有的虚拟装备等也为其战斗打怪增加了相应的经验值和金币等。
而对虚拟财产的处分则是认定其为物权的最主要也是最有力的证据。虚拟财产的交易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游戏玩家从网络游戏运营商处以一定的价格购买虚拟装备等。另一种则是网络游戏玩家之间相互买卖, 而具体的交易方式则有在线交易和线下交易以及通过第三方平台等多种方式。无论在哪一种交易中, 出售人都处分了其所有的虚拟财产。
因此, 对虚拟财产的权利完全符合传统民法理论中对所有权所做出的定义, 游戏玩家对其所有的虚拟财产享有的就是物权。
参考文献
[1]于志刚.网络空间中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9.
[2]寿步.网络游戏法律政策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虚拟财产性质的认定 篇6
关键词:婚姻法,婚姻关系,夫妻,互赠财产,共同财产
我国《婚姻法》规定, 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除外。但在法律实践中, 却常常会遇到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互赠财产的情况。那么, 这类财产属于夫妻一方所有, 还是属于夫妻共同所有呢?对此, 法律尚无明确的规定, 那我们应该如何认定这类财产的性质呢?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案情介绍
徐男离异, 与厉女再婚。徐男婚前有一房, 曾立具一份公证遗嘱赠与其与前妻所生之女, 徐小某。与厉女再婚期间, 徐男办理了该房的产权变更手续, 将房屋产权变更归厉女所有。后徐男死亡, 徐小某得知该房已生变后遂起争执, 诉至法院。
徐小某诉称, 厉女所得该房系其婚后所得的受赠财产, 依据法律规定应属夫妻共同财产, 因此其父理应享有该房产的一半, 而不应全部归属厉女, 遂起诉要求继承该房产一半。
法院审理后认为:系争房屋产权变更属配偶间变更登记, 徐男将产权变更为厉女, 应视为其同意将全部产权份额赠送于厉女个人, 不再保留其夫妻共有产权份额, 因此可推定为夫妻间明确归一方所有的赠与, 徐男已通过生前合法有效的行为自主处分了自有财产, 因此对于徐小某的诉请法院不予支持。
二、案件主要争议点
婚姻存续期间, 夫妻互赠财物性质应当如何认定?
观点一:婚姻存续期间, 夫妻间互赠财物, 受赠方作为婚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 理应作为夫妻双方的共同财产。
观点二:婚姻存续期间, 虽是夫妻间互赠财物, 但是从该行为的性质可以看出明确是要赠与对方, 因此不应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三、法理探析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185条的规定, 赠与是指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 受赠人表示接受的合同。徐男给厉女的房产是其婚前个人财产, 他对该房产的处分有完全的自主权。其次, 他对厉女的赠与是自愿和无偿的, 不存在受胁迫或者欺骗的情形。因此, 徐男给厉女的该房产依法属赠与行为。赠与的结果就是发生赠与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 由赠与人转给受赠人, 结合本案来看, 该房产的变更也已取得产权证, 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因此除非有法定可撤销情形, 否则赠与人无权要求对方返还。
那么, 厉女是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接受的该赠与, 其所取得的该财产是否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呢?我国《婚姻法》第17条和第18条规定, 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除外。从字面看, 该条所指的赠与人并未将夫或妻排除在外, 但是从赠与的本质来看, 如果是夫或妻赠送给对方财物, 应当是使赠送物归受赠人独自所有, 这样才能称之为完整的赠与, 倘若要使之成为夫妻共有财产, 有违赠与人的本意, 以及赠与的本质所在。况且, 在法理上也不能够成立自己赠给自己的“赠与”行为。由此可见, 虽然对于夫妻之间互赠财物法律并无明确的规定, 但参照《婚姻法》上述条款的规定也可以认定赠与物属于个人财产。因此, 徐男将该房产赠送给厉女之后, 这房子就成为了她的个人财产, 正如法院判决所写, 可以视为徐男生前通过自己的行为对之前的公证遗嘱进行了实质上的变更, 因此该房产只能属于厉女一人, 徐小某自然分不到该房的任何产权。
四、发散思维
婚姻存续期间, 夫妻双方互赠财产, 是否一律视为另一方的个人财产呢?
通过以上的案例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 那就是婚姻关系存续期间, 夫妻双方互赠财产不能认定为夫妻双方的共同财产, 仅能作为受赠一方的个人财产, 但是, 是不是所有的婚姻关系存续期间, 夫妻双方互赠一律视为受赠一方的个人财产呢?
笔者认为, 并不尽然。因为按照我国《婚姻法》第17条规定, 夫妻关系存续期间, 夫妻双方所取得的工资收入应当作为夫妻的共同财产。如果说夫妻双方在婚姻存续期间, 利用自己所取得的工资收入为对方买物品并将物品赠与对方, 也要视为受赠一方的个人财产的话, 赠与物作为工资收入的等价替代品, 只不过形式上起了变化, 但性质却完全两样。
【虚拟财产性质的认定】推荐阅读:
虚拟财产的法律06-14
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07-08
虚拟财产的保护方向07-27
论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07-05
网络游戏虚拟财产07-20
网络虚拟财产权05-14
虚拟财产保护现状研究09-14
虚拟财产及其法律属性09-28
网络虚拟财产管理问题10-04
财产性质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