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制度

2024-06-07

财产制度(精选12篇)

财产制度 篇1

一、引言

我国新婚姻法中所规定的夫妻财产制度的内容非常多, 同时也存在部分需要改进的地方。随着时代的发展, 夫妻财产制度需要进行不断地修改和完善, 才能够更好的符合我国的国情。作为婚姻制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夫妻财产制度是维持和谐婚姻家庭的重要依据。

二、夫妻财产制的特点

夫妻财产制, 也称为婚姻财产制, 是对夫妻双方的财产关系进行有效规范的法律制度。同一般的财产关系相比较, 夫妻财产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一) 夫妻双方主体的特定性

我国的婚姻家庭主要是以男性和女性双方结为夫妻作为共同体。夫妻财产制度的前提条件是男女双方必须是一对夫妻。因此, 夫妻财产制度只用适用于具有特定身份的主体之间。也就是说, 如果男女双方是非合法的夫妻身份, 那么就不存在法律意义上的夫妻财产权。由于我国尚未承认同性之间的婚姻关系, 因此同性之间的婚姻家庭财产关系不在夫妻财产制度范畴内。

(二) 权利的平等性

夫妻财产制度是婚姻法中的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民法范畴中的一个部分, 因而所调整的主体双方也是平等的。通俗地说, 夫妻双方不管谁的贡献大、收入高, 都可以平等地享有公共财产。比如, 如何支配和使用等。但是, 夫妻双方在行使财产所有权时, 必须充分地尊重对方, 通过讨论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由于现实生活中夫妻双方的收入难免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因而也会存在表面上的不平等。

(三) 夫妻财产制度的易变性

所谓易变性, 指的是该制度会随着夫妻双方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夫妻双方由于各种原因而离婚, 则夫妻的身份立刻终止, 双方的财产制度也就不存在了。同时, 单独的个体也不能享有夫妻财产制度的相关权利和义务, 只有男性和女性两者结为夫妻时, 夫妻之间的财产关系才开始确立。

三、约定财产制的局限性分析

根据夫妻财产制度的使用依据, 可以划分为法定财产制和约定财产制[1]。其中约定财产制主要是指婚姻当事人以约定的方式, 对夫妻财产制的形式进行确立的法律制度。约定财产制的主体必须是夫妻, 形式必须是书面形式, 约定内容不受限制, 对双方都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目前, 我国夫妻财产制度中的约定财产制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主要表现在:

(一) 双方约定的时间有待明确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 我国的夫妻约定财产制度的约定时间有待明确。一般情况下, 夫妻双方的财产约定时间可以发生在婚前, 也可以发生在婚后。实际上, 同样的财产约定, 对夫妻双方的婚前和婚后具有完全不同的法律效力。通常, 婚前的财产约定的法律效力会高于婚后财产约定的法律效力[2]。

(二) 双方约定的具体规定有待完善

现阶段, 我国夫妻双方的约定财产制主要分为一般共同财产制、部分共同财产制以及分别财产制[3]。夫妻双方在约定财产的时候只能从以上三种类型进行选择。实际上, 相关契约的订立必须建立在双方平等自愿的基础上。

(三) 双方约定的公信力有待提升

目前, 夫妻双方之间的财产约定主要是以书面协议为主, 并且通过履行特定的确认程序来增强效力。但是, 随着夫妻双方的财产项目日益增多, 对财产的约定情况也会变得更加复杂。同时, 相关的财产协议效力只能作用于夫妻双方之间, 如果缺乏公正机关的介入, 双方的约定可能就会因为误解而产生利益冲突。尤其是当夫妻双方发生债务纠纷时, 将会严重地损害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四、完善约定财产制的相关建议

约定财产制是夫妻财产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构建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具有重要影响。因此, 完善夫妻财产制度中的约定财产制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 明确双方约定的具体时间

夫妻约定财产制的时间应该充分地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

首先, 夫妻双方不管是在婚前, 还是在结婚时和婚后, 对相关财产关系的约定都应该在第三人进行公证的情况下进行登记。

其次, 从我国的婚姻家庭关系出发, 明确地规定夫妻双方财产约定的时间, 不管是在婚前、结婚时, 还是婚后, 都需要进行说明。

最后, 夫妻双方对财产关系的约定只有在进行约定之后, 才能够正式生效。

(二) 完善双方约定的具体规定

为了有效地避免夫妻双方的利益纠纷, 确保财产约定的有效性, 笔者认为应该对夫妻双方的约定进行具体地规定。

首先, 夫妻双方在确定财产契约时, 必须遵守自愿原则。同时, 只有是夫妻双方在自愿的前提下, 真实地表达各自的意思, 契约的订立才具有法律效益。

其次, 夫妻财产制的约定必须是由夫妻双方共同约定, 不能由他人代理, 否则无效。

最后, 夫妻双方的约定事宜必须要控制在法律允许范围内, 不得违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三) 提升双方约定的公信力

为了有效地提升夫妻双方约定的公信力, 从而更好地保护其合法权利。夫妻在婚前进行约定时, 应该到相关机构进行登记, 提交有关的财产清单和协议。同时, 夫妻双方还可以到公证机关进行公证, 以获得第三人的法律效力。此外, 在保护第三人利益的基础上, 需要充分地尊重夫妻之间的隐私。只有这样, 才能够保证财产约定的公信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 夫妻财产制度作为《婚姻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安全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婚姻家庭关系日益复杂, 夫妻财产制度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地完善。

摘要:夫妻财产制度的确立和完善, 对促进婚姻家庭的和谐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基于夫妻财产制度的特点, 重点探讨了夫妻财产制度中约定财产制存在的不足, 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以期为提高夫妻财产制度的有效性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夫妻财产制度,完善,约定财产制

参考文献

[1]傅远佳.论夫妻财产制与民事交易安全[J].安徽大学学报, 2012, 05 (06) :77.

[2]代美华.夫妻财产约定之我见[J].丹东师专学报, 2011, 06 (02) :56

[3]周显晶.夫妻财产制中隐名共有人权利保护问题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 2011.

财产制度 篇2

爱护公物,这是每个公民应有的道德,全体师生应自觉遵守公民道德规范。爱护公物,这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损坏公物要赔偿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1、损坏公物要赔偿。赔偿现金标准如下:

⑴打破玻璃,按每平方50—70元赔偿。

⑵损坏日光灯管一支,赔款20元。

⑶损坏壁灯,吸顶灯一盏,赔款30—50元。

⑷损坏凳脚一只,赔款3-5元。

⑸损坏台桌脚一只,赔款5—10元。

⑹损坏凳面一张,赔款10-15元。

⑺损坏桌面一张,赔款15—20元。

⑻损坏广播音箱一只,赔款80——100元。

(9)损坏树木、花卉,赔偿5——20元。

(10)损坏开关、接线盒盖,每个赔偿5元,安全通道灯面盖每块12元。

(11)损坏球类、图书、文娱用品、仪器等公物,视情赔偿。

(12)损坏门、窗、床、黑板、墙壁等其他公物,视损坏程度计价赔偿。

2、赔偿原则:损坏者应在当天报校产管理员核实损坏程度,核价开单据,再凭损坏价格单向校财会室一次性交付赔偿金。

3、谁损坏公物由谁承担赔偿。如查不出肇事者,室内应由班级负责赔偿,一经查清,仍由损坏者承担,并视实情,从重赔罚。

4、凡有一列情况之一者,应从重赔款处罚,直到校纪处分。

①屡教屡犯,知错不改者;

②有人证物证而拒不承认,态度恶劣者;

③策划、煽动者;

④知情不报、包庇隐瞒者。

5、对损坏公物的维修、凭赔偿发票由总务处统一安排修理。

篇二:学校财产管理规定及赔偿制度的实施办法

为了更好地管好学校财产,提高财产使用率,为教育、教学服务,做到财尽其力,物尽其用,同时进一步对学生加强爱护公共财物教育,树立以爱护公物为荣,破坏公物为耻的好风尚,特制定学校财产管理办法及财产损坏赔偿制度的实施办法如下:

一、学校财产管理办法:

遵照“勤俭办校”的方针,对本校财产管理作如下规定:

1、教室经调整维修后,各班要爱护使用,卫生用具、锁头、课桌椅等不得随便调换。

2、要保持门窗、玻璃、墙壁的整洁完好。学生不得在墙壁上乱写、乱贴、乱敲、乱画。

3、教育学生必须爱护课桌椅,责任到人。不得随便乱踩踏,拖动课桌椅,不准在课桌上乱刻、乱写、乱涂、乱画等。

4、各班教室由班主任负责管理,每天值日生必须关闭电源、关好门窗。各部门、功能教室均由相关人员负责管理,确保财产完好无损。

5、节约用水用电,爱护公共设施。

6、人人必须爱护公物,遵守规定,人为损坏或破坏公物者必须照价赔偿。

二、财产损坏赔偿制度:

1、根据财产管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十二条的规定,建立以下财产损坏赔偿制度:

①打破玻璃一块,赔偿10元。

②损坏凳面,赔偿20元。

③损坏桌面一张,赔偿30元。损坏桌子造成不能使用,赔偿70元。

④损坏门、窗(门玻璃、窗玻璃)、黑板、墙壁等公物视情况赔偿。

⑤损坏树木,按原价赔偿。

⑥损坏球类、图书、文娱用品、仪器等公物,视其单价赔偿。

⑦损坏旗台周围不锈钢栏杆、不锈钢圆球,按市场价赔偿。

⑧损坏其它公物,一律按市场价赔偿。

2、谁损坏由谁承担赔偿、赔款时间原则上应在当天,一次支付。

3、以实物抵偿或负责修理的,原则上在三天之内办好,不得拖延。

4、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从重赔款处罚:

①屡教、屡犯、知错不改者。

②有人证物证而拒不承认,态度恶劣者。

③恶意损坏、煽动者。

④知情不报,包庇隐瞒者。

篇三:学校财产赔偿制度

一、教育师生养成爱护公物的好习惯。各班要建立爱护公物制度,建立好人好事登记簿。

二、以班级、处室为单位,专人负责管理。学校定期检查评比,将检查结果公布于众,并作为文明班队、教职工评优条件之一。

三、不得在桌凳上胡写乱画,课桌凳要责任到人,一旦损坏,照价赔偿。

四、一切公共财物若有损坏或丢失,除照价赔偿外,还应根据情节给予批评教育,直至处分。

五、财产保管人、使用人,若因失职保管不善或使用不当,而造成损失,要照价赔偿或酌情罚款。

篇四:学校财产物资管理及赔偿制度

为加强学校财产管理,防止积压、浪费、降低损耗,提高教育使用效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特制定本制度。

一、财产内容

(一)固定资产

1、学校的所有土地、建筑物、活动场地、设备和环境设施、交通工具等。

2、各处室、年级、教研组、班级内配备的各种电器、电脑、电教设施、文件柜、桌、沙发等物品。

3、教室内学生用课桌、凳、电器,寝室内床铺及各类电器、桌凳等。

4、图书馆、阅览室内设备及各类图书。

5、实验室、教学机房内各类仪器、电教设备、教具等物品。

6、音乐器材、美术器材、体育非易损器材等。

7、其它固定资产。

(二)非固定资产

1、各类办公用品、教具、学生实验用药品、器皿等。

2、学校正常维修购置的材料、配件及其它物品。

3、体育教学用各类易损器材。

二、财产管理

(一)财产管理与组织分工

1、学校的财产实行“归口领导、层层负责、统一管理”的原则,避免重购轻管、只用不管的倾向。

2、分管总务工作的副校长对全部财产负责,总务处在分管校长的领导下对全校财产负责管理。

3、各处室主任、年级主任、教研组长、班主任要对本部门本班级的财产负责日常管理,保证办公、教学的正常使用和财产安全。各处室主任、年级主任、教研组长、班主任为本部门、本班级财产日常管理的直接责任人。

(二)财产的购买、登记与领用

1、财产的购买审批程序制度

学校各部门因教学、办公需要购买设备及物品,应由处室主任填写《物品购置申请表》,并报分管副校长审核,经校长办公会同意,分管财务的校长审批签字后,由总务处购买。使用部门到总务处保管室办理出库手续,领取物品。

2、财产登记中要依照规定正确分类,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

(1)购入、调入的资产,按实际支付的买价或出售单位的账面原价、调拨价等记账。

(2)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按照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或者根据捐赠者提供的价值凭据记账。

(3)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按建造中实际发生的工资、材料费用等全部成本记账。

3、办公用品的领用由各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按照核定的人数统一到保管室领用。

(三)财产的年核及移交制度

1、学校的财产实行年核管理制度,以学年为一阶段(班级财产每学期为一阶段)总务处根据学校规定的配备设施目录,负责财产年(期)初配发、登记工作,学年(期)末核实验收工作。

2、处室主任、年级主任、教研组长、班主任对总务处配备的设备、用品目录单要验收签字(一式二份),并负责日常使用管理,保证一切财产的安全。

3、总务处和电教管理人员对各处室、部门财产的执行平时与集中相结合的维修制度。总务处在学期中对财产实行不定期督查制度,集中维修在寒、暑假进行,保证办公、教学的正常使用。

4、财产的年核方法及程序

①暑期放假前一个星期,各处室部门、教研组和班主任要按照总务处配发的财产设施目录清单对责任范围内的财产进行一次自查,之后总务处派人进行核实验收,并形成财产验收报告。

②每个学期结束前,图书室、体育器材室、微机室、理化生实验室管理员(保管员)要将所有领借、用图书资料或器材追回并整理盘点。学期结束最后一周教务处和总务处联合对以上部门进行财产验收年核,年核办法:

查征订目录与实际数字是否相符;查配置帐单、入库单与实物是否相符;查财物保管、使用情况看是否有损坏。根据验核结果形成验收报告。

③验收报告要写出财产遗失或破坏的数字和处理意见。(参照财产物资赔偿制度)

报告一式三份,分别送办公室和财务室各一份。

5、由于工作调动或退休等原因离开原单位,必须到总务处办理财产交接手续,否则学校一律不予办理调动有关手续。

6、特殊情况,如办公、教学等需要进行财产调整(或负责人变更)有关人员需到总务处办理变更手续。凡是未办理变更手续的,将追查原领用保管人责任。

(四)财产的报损与报废

1、学校财产报废,应由管理人员、总务处工作人员、技术人员作出鉴定,经确定无修复价值后,由相关人员书面上报,总务处签署意见,分管后勤的校长审核,最后报校长办公会同意后,方可报废(填写物品报废申请单),大型、精密、贵重设备仪器的报废和转让,应当经过有关部门鉴定,报主管部门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

2、低值易耗品做到节约和爱护使用。如有损坏,及时到相关处室、年级、教研室报损,然后到总务处登记。

3、报废固定资产,不得任意销毁或转给私人,按合法程序作变价处理。变价处理在工会办公室的监督下进行,其收入要上交到学校专户。

三、公物的借用与损赔

1、学校公共财产一般不予外借,因有特殊情况确需借用的须经校长批准。

2、因工作需要借用公物的应出具借据。借用期间因保管不当造成物品丢失的应照单价赔偿;因使用不当造成物品损坏的,由当事人根据损坏的程度给予合理赔偿。

3、学校教职工携公物出校门必须持总务开出的物品出门证,没有物品出门证而门卫私自放行的,一经发现扣发门卫与放行物品价值等同数额的工资。

5、非本校人员不得借用本校公物,因情况特殊确需借用,须经校长批准。

四、财产物资赔偿制度

第一条:财产、物资损坏、丢失的索赔,由总务处负责,财务室进行协助。

第二条:财产、物资在储存过程中损坏、丢失,经查明由于保管不善造成的,由保管人员负责赔偿。保管不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摆放、取用不当;

2、收发失误;

3、由于未采取恰当措施造成财产、物资腐烂、霉变、虫蛀、鼠啃等。

4、由于未采取有效的防盗措施,造成财产、物资被盗。

5、其他保管不善的情况。

第三条:财产、物资在使用过程中损坏、丢失的赔偿,按以下情况分别处理

1、发到个人使用和保管的工具与用品,包括各种教学用品、测试仪器、电工工具、量具、耐用文具、办公桌椅柜等,在未达到物品使用年限前丢失或非因公损坏时,由领用人自行进行赔偿。各种财产使用年限:

(1)电工工具:5年以上;

(2)三角板、圆规:2年以上;

(3)收录机:3年以上;

(4)跑表、计算器具:4年以上;

(5)办公桌椅:不能出现刻画痕迹,不得私自撬锁。

(6)其他教学设备设施按照使用年限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执行。

2、公共物品损坏、丢失,该物品的管理部门应及时确定责任人,由责任人赔偿,无法确定责任人的,由该使用或管理部门相关人员共同赔偿。

3、学生故意损坏、丢失学校财物,由物品归口管理责任人确定当事人,由当事人赔偿;无法确定当事人的,由管理责任人赔偿。学生故意损坏的加倍处罚,并将其处罚事由通知家长(另见《班级财产管理制度》)。

4、贵重物品如照相机、电视机、功放、摄相机、电脑、乐器等各使用部门应指定专人保管,并制定相应的使用和保养制度,由于使用和保养不当造成损坏时,由责任人赔偿。

5、图书、资料管理部门要建立借阅制度和相应的管理制度,丢失、损坏图书资料,由责任人负责赔偿。

第四条:因工作调动、退休等原因离开学校在办财产移交时如有财产丢失或损坏,应先进行财产、物资赔偿之后才可办理其它手续。

第五条:财产、物资损坏、丢失后的索赔责任及赔偿程序

资产管理干事将有关情况和应赔偿金额等写成书面报告,交总务主任签字后,交财务室,并通知有关人员到财务室交款,或从其工资中扣回其应赔偿金额,如赔偿较大不能从当月工资一次扣回时,可以分月扣回每月扣款金额不能小于该责任人当月所发工资的50%。

第六条:本校职工的亲属及来客损坏我校财产,由该职工承担赔偿责任,按照本制度对职工的规定处理。

第七条:赔偿款项由学校财务室统一收取,其他部门和个人不得收取赔偿款项,平时的款项应及时上交学校财务室。

我国婚姻财产制度的评析 篇3

关键词:婚姻;婚姻财产制度;制度完善

婚姻财产制度是婚姻家庭的物质基础和保证,因此完善婚姻财产制度对于保证婚姻家庭稳定与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婚姻法中关于婚姻财产分配制度的规定却并不尽如人意,而根据《婚姻法》中规定,我国夫妻财产制根据其形式可分为法定财产制和约定财产制两种。法定财产制又分为共同财产制和个人财产制。约定财产制分为共同财产制、个人财产制和混合财产制。但在通常情况下,我国婚姻法学理论将夫妻财产制度归纳划分为共同财产制、个人财产制和约定财产制三种形式。本文主要针对个人财产制度进行探析。

夫妻个人财产制,也称夫妻保留财产制,是指排斥夫妻共有关系,专属于夫妻一方所有的财产制度。其实质是确立个人财产所有权,因其通常相关个人身份不可分离,不宜双方共同共有。其具体内容包括:(一)一方的婚前财产;(二)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三)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一、增补个人财产内容

我国《婚姻法》中增设了夫妻个人财产制度,明文穷举式的列出属于个人财产的范畴,这项改进对于婚姻财产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其规定太过狭窄,生活实践之中存在诸多法律无法穷尽的状况,因此该规定其实并不能完全保护个人财产,同时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家庭收入的多元化,心理观念的转变,婚姻关系的财产制度原则也逐渐趋向民法化,物权观念渐渐加强,对个人财产重视的提高,都决定了若不能有效保护个人财产,保证个人自由完全的行使个人财产所有权也将不利于婚姻关系的稳定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对于个人财产内容,不应穷尽列举,而应作出概括规定,并合理补充个人财产内容,明确其与共有财产的界限,因个人不同,行使财产权利的意义与效益也不同,因此应该将个人财产与共有财产合理区分开来,才能有力的保护个人财产、第三人利益以及交易安全。

二、明确个人财产合理范围

我国《婚姻法》个人财产中规定了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该项看似平常,然而专用生活用品若为普通的生活必需品等,并无可争议之处,然而因夫妻双方各自的价值迫求与生活质量的要求不同,专用的生活用品也可出现大相径庭的情形。例如一方购买的昂贵的名牌衣物、眼镜、手表等物品,虽然性质上属于一方生活专用品,然而其包含很大的经济价值,若是一方购买该类物品的财产为夫妻共同财产,在划分财产范围时,笼统的将此类物品归属为一方所有,则对另一方是不利的。

因此,应当合理界定生活专用品的范围,排除一方利用此项恶意侵占、损害另一方财产的可能,保证财产划分的公平。

三、明确提出离婚或分居期间个人财产所有权

夫妻在提出离婚或分居期间,婚姻关系仍然存续,然而此期间取得的财产,依照合理意愿,应当属个人所有,当然此意愿不排除子女抚养义务、共同债务承当等内容,然而婚姻法中对此却没有明确规定,不利于保护个人财产。因此应规定婚姻一方正式提出离婚或者分居,在此期间的个人所得财产,完全属一方所有,另一方不享有平等支配权,对于另一方的个人负债,在此期间的个人所得财产范围内,也不负有承当责任。

四、保护个人财产更应注重公平

《婚姻法》虽规定了夫妻各自的个人财产,然而夫妻关系始终有别于其他民事关系,其共同生活的形式也决定了财产混合的发生。然而我国婚姻法中的个人财产制的规定中对此却没有提及,例如属于夫妻一方财产,然而一方无偿进行维护、管理、甚至投入财力人力进行维修,按揭付款等,然而此项财产却依然属于一方所有,显然对无偿投入的一方是不利的。

因此,可在此种情形下适用民法中的添附原则,赋予投入的一方以主张其因投入而取得的相应财产份额及其增值、孽息的权利。此外,还应着重指出的是虽然现代社会个人独立性不断增强,婚姻家庭关系不断弱化,然而婚姻关系始终区别普通民事关系,婚姻双方经济地位不平等以及对家庭付出的不对等,都决定了完全的个人财产制所带来的是真正实质的不公平。

婚姻财产分配虽有许多适应民法原则,然而婚姻产生的基础、宗旨与功能都与其他民事关系不同,因此尽管明确规定了个人财产制度,对基于婚姻的财产分配,较之其他民事关系的财产分配,更应注重实质公平。更多的关注婚姻本身的弱者的利益,对家庭贡献多少,过错方补偿或赔偿等,在此基础之上兼顾个人财产利益。而非完全基于物权的法律规定与分配,更不应过分强调等价有偿,才能保护婚姻存在的原旨,实现婚姻的社会功能。

而共同财产制最能反映婚姻区别于其他民事关系的本质特性,却不利于保护个人财产,而约定财产制又有悖于婚姻伦理,约定财产制度正好弥补了两者规定的缺陷与空白,最能体现夫妻双方意愿,符合婚姻实际,因此更有利于保证婚姻关系的稳定以及减少基于婚姻关系解除、第三人债务等引起的纠纷,因此应该更多的引起立法者的重视。

综上,对于我国婚姻财产制度的改善首先应遵循公平正义原则,结合我国国情制度,立足我国婚姻实际现状,尊重传统风俗,注重司法实践,同时注意吸收国外相关立法,才能日趋完善我国的婚姻财产制度。

参考文献:

[1]朱猜《婚约财产相关问题研究》 经济与法出版社,2011 (4)

[2]刘丛《对婚姻财产中赠与财产的定性研究一一浅析婚姻财产赠与》 知识经济出版社,2012 (9)

[3]许莉《夫妻个人财产婚后享息之归属》 法学出版社 2010, (12)

论夫妻共同财产制度 篇4

关键词:婚姻法,夫妻共同财产,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完善

一、我国夫妻共同财产分割

夫妻财产制又称为婚姻财产制, 是调整夫妻财产关系的法律制度。其内容包括各种夫妻财产制的设立、变更与终止, 夫妻婚前财产和婚后所得财产的归属、管理、使用、收益和处分, 以及家庭生活费用的负担、夫妻债务的清偿、婚姻终止时夫妻财产的清算和分割等问题。而夫妻财产的分割是夫妻财产制的重要部分。

从1950年制定的《婚姻法》到1980年《婚姻法》、2001年《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来看, 我国夫妻财产制度发展的个人化、法治化趋势明显, 共同财产范围缩小, 个人财产范围扩大, 夫妻共同财产分割的规定越来越具体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 适应调整夫妻财产关系新情况, 我国2001年《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增加了许多有关夫妻财产分割的新规定, 体现了夫妻财产分割的法治化趋势, 增强了法律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我国现行夫妻共同财产分割的新发展

依据我国新《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 人民法院处理夫妻共同财产分割问题, 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 男女平等原则。就是夫妻双方有平等地分割财产的权利, 平等地承担共同债务的义务。

(二) 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原则。这一原则意味着, 一方面分割夫妻共同财产不得侵害子女和女方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 应视女方的经济状况及子女的实际需要给予必需的照顾。

(三) 尊重当事人意愿原则。在分割共同财产时尊重当事人意愿, 尤其是一方自愿放弃全部或部分权利时, 自不应加以禁止。

(四) 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原则。一方面, 夫妻共同财产中的生产资料, 分割时不应损害其效用和价值, 另一方面, 对于夫妻共同财产中的生活资料, 分割时也应视各自的实际需要, 从而做到方便生活, 物尽其用。

三、通过《婚姻法解释 (三) 》 (征求意见稿) 看夫妻共同财产分割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现实生活和审判实践也给婚姻家庭法律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2010年11月15日, 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中国法院网公布《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 》 (征求意见稿) 以下简称《征求意见》, 向全社会公开征求修改意见和建议。其中涉及到财产分割的部分, 主要以下几点:

(一) 明确婚前个人财产婚后产生的孽息或增值收益认定为个人财产, 另一方有贡献的, 可以认定为共同财产。

(二) 明确婚后父母为子女购房出资部分的归属。

根据《婚姻法解释二》第22条规定, 父母出资购房只有在明确赠与一方的情况下, 才能归一方所有。

(三) “婚前首付购房”房产归个人所有。

《征求意见》第11条第1款规定:“夫妻一方婚前签订不动产买卖合同, 以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 婚后不动产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 离婚时可将该不动产认定为不动产权利人的个人财产, 尚未归还的部分贷款为不动产权利人的个人债务。

(四) 对于离婚前转移财产行为可以请求合法保护。

《征求意见》第5条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 夫妻一方请求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的, 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四、关于夫妻共同财产分割的立法完善

(一) 公平分割原则替代均等分割原则

根据我国《婚姻法》第39条第1款规定和1993年《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的相关规定, 人民法院在处理财产分割问题时, 一般遵循“均等分割”原则。

(二) 增加婚内共同财产的分割

我国关于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有两个:一方死亡和离婚。我国婚姻法第39条规定:“离婚时, 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 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 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基于一方死亡而导致共同财产分割则是在继承法第26条规定的:“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共同财产, 除有约定的以外, 如果分割遗产, 应当先将共同所有的财产的一半分出为配偶所有, 其余的为被继承人的遗产。”

(三) 增加“知识产权的收益”的预期利益的分割

《婚姻法解释 (二) 》第12条将“知识产权的收益”定义为“婚姻关系存续期间, 实际取得或者已经明确可以取得的财产性收益。”这一规定解决了知识产权中有关财产权部分的问题, 但对知识产权还未曾实现的经济利益, 即所谓的财产期待权, 却未作具体规定。[5]

(四) “家务劳动补偿制度”应能更好的体现家务劳动的价值

家务劳动补偿制度是指在婚姻存续期间对家务劳动付出较多的夫妻一方, 在离婚时有权请求另一方从个人财产中给予一定经济补偿的法律制度。我国《婚姻法》第40条规定:“夫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 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 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 另一方应当予以补偿”

(五) 夫妻共同财产分割过程中, 防范一方不诚信行为的规定应更明确

我国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虽然增设了分割夫妻财产的保障措施, 但是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2]:第一, 规定过于简单。。第二, 规定不够明确。第三, 在举证责任问题上存在问题:其一“对个人财产还是夫妻财产难以确定的, 主张权利的一方有举证责任”, 其二, 缺少间接证据的使用。

(六) “无形财产”应参与共同财产分割

按照我国现行婚姻法, 人力资本这一无形财产并未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力资本在工作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结论

夫妻共同财产制必将成为我国的法定财产制, 这是由我国的历史、文化及社会状况决定的, 也是我国几十年来婚姻立法历史的发展趋势。而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问题随着我国法定财产制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改进, 具体的法律规定更有利于实现夫妻共同财产分割的实质正义。但是, 应该看到, 我国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还存在许多立法缺陷, 需要我们不断地改进, 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蔡福华.夫妻财产纠纷分析[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3.189.

[2]裴桦.夫妻共同财产制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年.320.

[3]杨大文, 马忆男.婚姻家庭法 (一)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253.

[4]夏吟兰.在国际人权框架下审视中国离婚财产分割方法[J].环球法律评论, 2005.

财产清查制度 篇5

1、树立勤俭办学从严治校的思想,加强各种财产和物品的管理工作,延长财产及物品的使用寿命,提高办学效益。

2、对办公场所及独身宿舍的行政设备,实行个人管理责任制,由于个人原因造成丢失或损坏,由个人赔偿。

3、对公共设施,要按部门、班、组划分责任区,落实到人,全校师生必须保护有关设施的完好和清洁。

4、对被破坏的设施,如属于个人失职,由个人原价赔偿。

制度护航农民土地财产权 篇6

温总理的讲话从国家层面指出了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是解决目前矛盾的总抓手,但要真正落实农民的土地财产权,还需要六大制度来护航:

其一要尽快出台新的土地管理法,从顶层解决目前侵犯农民土地权益乱象,让法律为农民土地财产权护航。2011年出台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解决了近年来城市房屋拆迁纠纷乱象。而对于涉及到农民土地财产权的现行《土地管理法》,其征地程序、补偿和补助水平已远不能适应我國农民需求的实现,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在该法中一直难以得到合理补偿和充分体现,也是目前一切乱象的总根源。虽然目前新的《土地管理法》修改稿已持续多年讨论,但由于涉及到地方部门利益,一直未能出台。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快进展,争取今年一定要出台,否则问题会越拖越大,问题越积越多。

其二要大大压缩目前的征地范围,除了纯公益性用途外,其他的应该由用地单位与农民协商解决。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土地管理法并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但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自1998年出台后,一直未作修改。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并没有明确界定哪些建设项目用地是为了“公共利益”需要,而目前农村土地征用泛化“公共利益”,给多征滥占、侵犯农民权益提供了方便。不少地方政府任意扩大的范围,将“城市建设”、“经济建设”等用地均按“公共利益”处理,新的条例应对公共利益的概念、范围进行明确规定,以限制借“公共利益”目的滥用征地权的现象。将土地征收权限定在“公共利益”的范围内。

其三应严禁“宅基地换房,土地换社保”等各种强制剥夺农民土地行为。目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演变成“双置换”,即以农村承包地置换城市社保、以农村宅基地换取城市住房,更有些地方演变成农民“被集中”、“被上楼”,还有些地方大规模取消行政村编制、改村变居,强迫农民拆房、搬迁,这些侵犯农民土地权益的行为应该在新法中明令禁止。

其四征地增值收益分配中农民应该占半。目前的城镇化、工业化是靠牺牲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来推进的,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所获不足15%。未来的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中,应该明确规定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应该提升到50%以上。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就必须给农民足够的补偿,以此保障农民的生存就业与发展权。土地使用成本增加,也可以减少盲目占地、随意圈地,以求“经营土地生财”等现象发生。

其五允许农民宅基地可抵押农用贷款。应该给农民土地完整的所有权,允许农民的宅基地、耕地、林地可以交易、抵押、入股和继承。当然要保证耕地、林地抵押贷款农用。

浅议我国夫妻约定财产制度 篇7

一、我国夫妻财产约定制度的历史演变

我国夫妻财产约定制度有较长的历史, 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华民国民法典》第4编《亲属》第4节《夫妻财产制》第1004条规定:“夫妻得于结婚前或结婚后, 以契约就本法所定之约定财产制中, 选择其一, 为其夫妻财产制”, 第1007条规定:“夫妻财产制契约之订立、变更或废止, 应以书面为之”。这应视为我国历史上正式有夫妻财产

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未对夫妻财产约定做出明文规定。但是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起草经过和起草理由的报告》指出, 婚姻法“对一切种类的家庭财产问题, 都可以用夫妻双方平等的自由自愿的约定方法来解决, 这也正是夫妻双方对于家庭财产有平等的所有权与处理权的另一具体表现”。这里的家庭财产约定应当包括: (1) 允许夫妻双方就财产问题进行约定; (2) 夫妻财产约定必须遵循自由、自愿、平等的原则; (3) 夫妻财产约定的对象是家庭财产; (4) 夫妻财产约定的内容涉及所有权、管理权等。由于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所作的立法解释, 具有法律效力, 因此可以说我国1950年的《婚姻法》实质是允许实行夫妻财产约定的。但是, 由于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加之实际生活中个人财产极少, 以至夫妻财产约定这一立法精神很难体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年后, 我国经济有了较快发展, 人们的婚姻家庭观念有了一定变化, 婚姻家庭生活日趋复杂。1980年《婚姻法》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家庭关系发展的需要, 在第13条第1款中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归夫妻双方共有, 但另有约定的除外”。自此, 我国夫妻财产约定制作为法定财产制的必要补充, 得以正式确定。但是, 法律对夫妻财产约定制无具体规范, 现实中夫妻如何采用约定财产制, 不好掌握。

为适应日益纷繁复杂的夫妻财产关系, 满足不同社会阶层对夫妻财产制度的要求, 2001年《婚姻法》进一步发展了我国夫妻财产制度, 继续允许婚姻当事人实行约定财产制度, 并对夫妻约定财产制作了较大修改和补充, 比较明确地规定了夫妻财产约定制的约定范围、约定条件、约定内容、约定形式、约定效力、约定后债务的清偿等一系列问题。如赋予约定财产制与法定财产制同等的法律地位;以授权性规范对夫妻财产制作了规定, 明确婚姻当事人可以以契约方式对夫妻财产做出约定;双方无约定或约定无效时, 适用法定财产制等。

二、夫妻约定财产制的特点

夫妻约定财产制是确立夫妻财产关系的合同。虽然它具有财产合同的特点, 但与一般的债权合同和物权合同却有所不同。

(一) 夫妻财产约定具有身份属性。

它以婚姻关系为基础, 从属于夫妻身份关系。因而缔约的主体严格限制在夫妻直接, 也就是说, 夫妻之外的人无权对夫妻的财产进行约定, 重婚或非法同居双方不能成为其主体。在实践中, 常出现重婚或非法同居双方对财产有约定, 有的还经合法婚姻的另一方同意, 甚至出现夫与“妻妾”共同对财产进行约定的情形, 这些情形由于其约定的主体不合法, 因此, 不能适用夫妻约定财产制度。从约定的主体为夫妻来讲, 应当是婚姻关系成立之时或者是婚姻关系成立之后, 但是如果双方在婚姻登记之前进行了约定是否可以呢?法律没有作出否定性的回答, 笔者认为, 只要不违反法律之规定, 是可以的, 有效的, 但产生法律约束力的时间应为结婚之后。

(二) 夫妻财产约定的内容具有复合性。

对夫妻财产约定的内容, 有的国家采取限制主义的立法模式。我国采取的是自由式的约定财产制, 即法律不限制夫妻对财产进行约定的内容, 夫妻可以对夫妻财产进行自由地约定。可供双方约定的财产范围包括“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 也包括“婚前财产”;既可对全部财产的归属进行约定, 也可以对部分财产的归属进行约定;约定的形式也不受限制, 可以约定财产为共同财产制、分别财产制、或者是共同财产制和分别财产制并存。这些均由夫妻双方当事人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定。夫妻对财产未作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 才要根据该财产的属性来确认该财产是夫妻共同财产或夫妻个人财产。所谓“约定不明确”是指夫妻双方因为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或文字表述上错误, 导致对财产归属的约定相互矛盾的情况。

(三) 约定的形式应当以书面的形式。

在《婚姻法》修改前, 依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规定, 对夫妻财产的归属可以以书面的方式或者是口头的方式加以约定, 但有效成立的口头约定需要双方的认可, 如果发生争议, 则该口头约定不成立。口头约定的方式不能适用复杂的夫妻财产关系, 而且也不确定, 当事人难以举证, 很难设想在离婚时, 或者是在确定财产权属时, 一方会承认对己不利的口头财产约定。所以修改后的《婚姻法》要求, 夫妻财产约定应当以书面的形式, 没有采用书面形式的, 认定为没有约定。书面形式, 根据《合同法》有关规定, 包括协议书、信件和数据电文, 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有没有必要公证的问题, 这次修改后的《婚姻法》没有作出规定, 表明夫妻双方对约定可以进行公证, 也可以不进行公证。如果进行了公证, 变更时也应进行公证。夫妻双方没有公证的财产约定, 只要不违反有关法律的强制性的规定, 就应为有效约定。

三、我国夫妻财产约定的成立

夫妻或拟结为夫妻的当事人, 订立财产约定要产生法律效力, 必须具备一般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有效要件。

(一) 当事人双方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订立夫妻财产约定的当事人必须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由于我国法定婚龄大大高于成年年龄, 且《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障法》禁止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 所以当事人无论是婚前订立夫妻财产约定或者婚后订立夫妻财产约定, 都不会涉及未成年问题。当事人在订立夫妻财产契约时依法当然是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 同时, 当事人一方的男性不得早于22周岁、女性不得早于20周岁。

(二) 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

意思表示真实是指当事人在意志自由并能确认自己意思表示法律效果的前提下, 内心意志与外部表现相一致的状态。意思表示真实的情形下订立的夫妻财产约定, 才能对当事人产生法律效力, 如果当事人的内心意志与外部表现不适应, 则意思表示不真实。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等行为不正当地干涉了当事人的意思表示, 严重破坏了意思自治原则, 极大地损害了当事人的利益, 因此, 这些行为导致的意思表示于法于理有悖, 不能产生法律上夫妻财产约定的效力。

(三) 当事人亲自为的行为, 不适用代理

夫妻是婚姻财产关系的主体, 是财产权利的享有者和财产义务的承担者。订立夫妻财产约定是一种与当事人身份有密切关系的法律行为, 当事人必须亲自实施, 不得代理, 其他任何人代替婚姻关系当事人所作的约定都无效。同时, 因契约关系到当事人双方一生或重大的个人财产利益, 涉及到夫妻双方相互扶养的义务, 涉及到对未成年子女抚养教育的义务以及对长辈的赡养义务, 因此只有当事人本人才能恰如其分地订立与其社会、经济地位适合的契约。

(四) 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法律行为要取得法律效力, 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否则只能成为无效的或可撤销的法律行为。这里的“法律”不仅包括民事法律规范, 同时也包括其他部门法律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58条规定下列民事行为无效: (1)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 (2)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 (3)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 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 (4) 恶意串通, 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5)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无效的民事行为, 从行为开始起无效。

四、总结

夫妻财产约定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夫妻财产约定的完善和发展也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具体到婚姻当事人来说, 在选择夫妻财产约定时应慎重, 必须考虑两个问题, 其一是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是否有必要做出财产约定, 因为财产约定并不普遍适用;其二是在选择财产约定时不要忘了公证, 因为公证能给当事人提供了一种在目前的立法现状下最佳的、最能充分保障当事人财产权益的法律途径。愿我国在夫妻财产约定立法方面更加健全、更加完善、更加符合广大婚姻当事人的需要, 更能保障约定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维护民事交易安全, 最终让婚姻更美好, 让家庭更稳定, 让社会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王洪著:《婚姻家庭法》法制出版社2004年1月[1]王洪著:《婚姻家庭法》法制出版社2004年1月

[2]康峰主编:《试议我国夫妻财产制度》《安徽公证》2002年第1期[2]康峰主编:《试议我国夫妻财产制度》《安徽公证》2002年第1期

[3]蒋月主编:《夫妻的权利和义务》法制出版社2001年[3]蒋月主编:《夫妻的权利和义务》法制出版社2001年

[4]马原主编:《新婚姻法诠释与案例评析》法制出版社2001年12月[4]马原主编:《新婚姻法诠释与案例评析》法制出版社2001年12月

[5]巫昌祯主编:《婚姻家庭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5]巫昌祯主编:《婚姻家庭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6]张献军主编:《婚姻法新释与例解》同心出版社2001年[6]张献军主编:《婚姻法新释与例解》同心出版社2001年

[7]何志著:《婚姻法判解研究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7月[7]何志著:《婚姻法判解研究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7月

[8]梁文书主编:《婚姻法及相关规定条例新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8]梁文书主编:《婚姻法及相关规定条例新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

财产公示制度的价值分析 篇8

一、财产公示制度概述

陈君认为财产公示制度是国家全体或部分公职人员将自己的财产向专门监督机构登记申报或公之于众的制度。[1] 周佑勇提出国家公职人员财产公示制度是指法定范围内的国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的期限和方式向有关机关申报法定范围内的财产, 并接受有关机关监督检查的制度。[2] 王士伟认为财产收入公示制度是通过公开公职人员个人财产收入, 预防、处置国家公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进行权钱交易的一种有力手段。[3] 通过分析上述几种观点可以看出, 他们都侧重从国家监督的层面来进行定义, 忽视了公民作为监督主体的重要性, 因而具有片面性。

笔者认为财产公示制度是指国家公务人员依照法律规定的时间、范围以及相关程序向有权机关申报财产并向社会公布, 受国家监督机构检察监督和公民检查举报的制度。只有通过国家、公民和公务人员三者共同努力, 才能真正构建有效的财产公示制度, 才能真正体现这一制度应有的价值。

作为预防腐败行为发生的有效机制, 最早出现在240多年前的瑞典的官员财产收入申报公示制度被称为一项“阳光法案”。官员财产申报公示制度是指相关官员向有关机构进行财产申报、登记和公示的相关制度。自从1766年起, 瑞典民众就可以查看上至首相下至普通官员的纳税清单, 这个制度没有中断, 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而且世界上有很多国家都参考了这一制度, 它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反贪污腐败的手段。由于它的反贪污腐败效果被实行这一制度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所验证, 因此后来慢慢被大量国家所采用, 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给予发展和完善。英国、美国、泰国、墨西哥、新加坡、韩国、俄罗斯以及尼日利亚等国家都相继地实行了财产公示制度。与世界上多数国家相比, 我国有关财产公示制度发展的步伐较晚, 理论与实践工作开展的还不够细致深入。

二、财产公示制度的秩序价值

我们通常从广义上说秩序, 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性现象。美国著名法理学家博登海默认为, 秩序“意指在自然进程和社会进程中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4] 良好的秩序一直是我们苦苦追寻的, 从古代到现在, 无数思想家、先哲们都在努力勾勒、构建一定的秩序, 他们力求完美, 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相信这不会停止, 从现在到将来, 仍然会有大量学者为此奋斗终生。

与秩序相对应的自然是无序。当无序状态出现时, 许多关系的稳定性消失了, 相关结构的秩序性混淆不清了, 有关进程的持续性和行为方式的规范性被打破了, 偶然情况与无法预见的各种未知因素不间断的扰乱着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 导致人与人之间变得陌生、缺乏信任感, 紧张与恐慌加剧, 为了保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人们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消除无序状态或预防无序状态的发生。在文明的现代社会, 各种制度是消除或预防无序状态的首要的、起重要作用的手段, 而财产公示制度正是这各种制度中的重要一项。

财产公示制度对于维护权力运行秩序这一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说来, 没有规则的权力运行必然会导致对社会及其他成员造成危害, 甚至还有可能威胁到统治阶级的本身利益, 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早已屡见不鲜。为了能够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财产公示制度应运而生, 通过大量的理论和实际的考察, 赋予财产公示制度丰富的内涵, 使其在制度设计上趋于完善。这一制度的出现和实施, 使掌握权力的人在行使权力时会有所顾忌, 因为以前他们往往通过权力寻租来获取不法利益, 对这一部分不法利益国家没有有效的监察机制, 经常让他们逃脱法律的制裁, 而现在不同了, 他们必须公示自己的财产状况, 接受国家和民众的监督, 这样就会给予相关人员极大的威慑力, 使他们不敢也不能再牟取非法利益。经过一定的时间, 自然会促使绝大多数权力所有者奉公执法、洁身自好, 腐败等相关问题也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缓解, 继而会使权力运行秩序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从而避免广大民众因为腐败等问题对政权产生不信任, 以至不愿接受领导, 给正常的权力运行秩序造成严重障碍。

三、财产公示制度的自由价值

自由是全人类所共同追求的重要的价值目标之一, 它广泛的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各个学科对它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法律上的自由指的是人的行为和法律的关系, 法律上的自由的含义在于:自由常常是指法律上的权利, 它的范围界限就是不应为被法律禁止的行为。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 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 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 而不被强迫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 他就不再有自由了, 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5]

我们通常以权利义务的方式设定自由的范围以及实现方式。权利和义务二者是相互关联的, 即是对立统一的。权利和义务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 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 从其对立统一关系意义的层面上可以说“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财产公示制度充分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根据财产公示制度的定义我们可以得知, 掌握权力的人也即国家公务人员负有向有权机关申报财产的义务, 但是他们并不是仅负有义务而不享有权利的, 他们所具有的权利是由法律明确规定的作为国家公务人员所能够享受的相关权利;同时, 他们在行使相关权利时也需要履行一定的义务, 并且这些义务比作为普通公民所应履行的义务有更高的要求, 不可能只享有权利却不履行义务, 这充分展现了财产公示制度中权力与义务的关系。因此, 更深一步来看, 这就体现了财产公示制度中自由价值的魅力, 它为国家公务人员的行动提供了正确的指引, 使他们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遵纪守法, 时刻保持自身廉洁性, 有利于改变广大群众对国家公务人员的看法和提高对国家公务人员的信任度。

四、财产公示制度的正义价值

正义是一个历久而弥新的概念, 有的人认为正义意味着各得其所;有的人认为正义意味着一种对等的回报;有的人认为正义指一种形式上的平等;有的人认为正义指法治或合法性;还有的人认为正义指一种公正的体制。虽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 但这并不妨碍正义作用的发挥。

财产公示制度同样体现了正义价值, 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这样说, 财产公示制度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实现社会正义。这里所说的社会正义指的是一种特殊的正义, 即社会体制的正义或者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它包含两个层面, 一是社会上各种资源、利益以及负担分配上的正义, 也即实体正义;二是社会利益冲突解决上的正义, 也即形式正义。

财产公示制度对于所展现的正义价值毫无疑问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财产公示制度明确规定了国家、个人以及国家公务人员所享有和承担的权利和义务, 明确规定了各种社会资源 (主要是国家权力) 的分配和社会负担 (主要是违反财产公示制度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的承担, 这体现了财产公示制度的确定性与规范性, 可以防止国家权力对资源的垄断, 也可以防止国家权力对负担的混乱分配, 这特别有利于规范国家公务人员的行为, 减少和预防权力寻租现象, 对腐败问题也可以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同时, 财产公示制度赋予广大公民检查监督的权利, 他们有权要求有关国家公务人员进行财产公示并接受社会监督, 这为公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提供了及其必要的保障条件, 为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公民提供了制度保障。总之, 大力推行财产公示制度, 是实现社会正义的重要制度保障。

财产公示制度所体现的秩序、自由和正义的价值将会永存其中, 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三大价值还会有更为丰富的完善和发展, 这是财产公示制度顽强生命力的源泉所在。虽然目前在我国推行财产公示制度仍然存在许多障碍和阻挠, 而且我国关于该制度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还不足,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对该制度的追求, 我们应该更加努力, 深入探索, 发展和完善财产公示制度, 为我国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财产公示制度是预防国家公务人员腐败的有效手段, 也是加强社会大众检查监督能力的重要机制。财产公示制度具有三大价值:秩序价值、自由价值以及正义价值。

关键词:财产公示,秩序,自由,正义

参考文献

[1]陈君.财产申报制度是廉政之必要条件[J].社会, 1994, (5) .

[2]周佑勇.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探讨[J].社会科学研究, 1997, (6) .

[3]王士伟.关于实行领导干部家庭财产报告制度和公务员依法申报个人财产的理论思考[J].理论导刊, 2002, (4) .

[4][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219) .

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伦理思考 篇9

(一) 利用外部控制实现行政责任的迫切需要

现代政府是责任政府, 行政管理活动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行政责任。关于如何保证公职人员实现行政责任, 美国学者库珀提供了两种方法: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其中, 外部控制是指“试图强行对公务员个人进行控制, 这些控制因素是来源于公务员自身之外的”[1], 例如行政伦理制度化、行政伦理监督;而内部控制则更倾向于指公务员的“自律”行为。鉴于公务员个人的判断力、道德水平、思想认识程度很难保证其行为是合乎道德规范的, 故外部控制对于实现行政责任至关重要。

财产申报制度是外部控制的具体形式, 推行这项制度, 是更好地利用外部控制的手段实现行政责任的迫切需要。具体而言, 行政伦理制度化、行政伦理监督作为两种重要的外部控制方式, 均要求构建财产申报制度。

1. 行政伦理制度化的需要

制度建设意义重大,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 甚至会走向反面。”而行政伦理制度化是指把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提升、规定为制度, 并强调行政伦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

行政伦理制度虽然更多地具有法律的特征, 但它是依据道德理念和道德原则做出的制度设计与安排, 同时它又对行政人员关于行政责任的道德自觉有着提供保障的意义[2]。伦理学家罗尔斯指出, 个人职责的确定依赖于制度, 首先是由于制度有了伦理的内涵, 个人才能具有道德的行为。

财产申报制度是一种对公务员伦理行为的“他律”, 是带有强制性的, 是不得不、必须要遵守的。这也就等于将公务员道德规范制度化、法制化了, 其实质就是行政伦理制度化。将行政伦理道德规范上升为制度、法律, 进行道德立法, 从而可以有效地弥补道德“自律”的不足, 这也就为国家公职人员自觉地践履道德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因此, 推进行政伦理制度化, 并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一系列明确的行政伦理规范, 这迫切需要在全国推行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

2. 行政伦理监督的需要

行政伦理监督是外部控制的重要形式, 它是指对行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是否符合有关伦理道德原则进行监察和督导, 主要防止行政人员违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行政行为的发生。它的有效实施必须依托于完善的行政伦理监督机制, 需要行政监督、立法监督、社会监督等监督形式多管齐下。

财产申报制度是立法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来监督行政人员是否贪污受贿, 意义重大。因此, 若要充分发挥行政伦理监督的功能, 完善监督机制, 首先需要在国内落实财产申报制度。

(二) “法治”与“德治”有机统一的必然选择

财产申报制度很好地体现了德法合治的理念。一方面, 财产申报制度属于法律层面的规范, 体现了对行为主体的“他律”, 它通过法律规范的震慑和惩罚功能, 减少公务员失职的行为。另一方面, 财产申报制度更是一种道德层面的规范, 约束并引导公务员“自律”, 约束公务员在行政的过程中不可以以权谋私、徇私舞弊, 引导公务员在行政过程中克己奉公、清廉为民。因此, 财产申报制度体现了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统一:它作为一项具有强制性特征的制度, 是打击和惩治腐败的有力武器, 体现着“法治”;同时, 它本身就体现着伦理追求和道德要求, 体现着“德治”。

(三) 公务员的双重角色决定必须建立财产申报制度

公务员的角色具有双重性:在一些情况下, 公务员扮演的是“公共人”角色, 是公共权力的行使者, 他们的行为是公共权力的行使行为;在另一些情况下, 他们扮演的是“经济人”角色, 以自己名义活动, 这是其作为一般公民所享有的行使自身权利的行为。正是由于公务员的这种双重角色的存在, 财产申报制度的建立才十分必要。因为公众不仅需要知道公务员职务行为中直接涉及到的“隐私”, 还需要知道他们私人行为中的一些隐私, 以判断他们是否有以权谋私的行为。

首先, 公众知情权应得到保障, 公务员的隐私权应受到限制, 这要求官员进行财产申报与公示。一方面, 法治国家要求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得到有效保障, 公众应该有权知道公职人员是否合理行使权力;另一方面, 公务员的隐私权应受到一定的限制, 否则腐败行为将会被其用“隐私权”为借口而逃避法律追究。

其次, 公务员的经济人角色要求建立财产申报制度。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时是“公共人”, 而在执行公务以外是“经济人”, 他们也有各自的需求和愿望。这种角色决定了公务员在行使权力时不可能完全做到出以公心, 只要有机可乘, 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本性总要占上风, 就可能替自己谋取利益, 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财产申报制度要求公务员将其财产公开, 接受监督, 他们廉洁与否就一目了然, 可以有效地防止公务员的腐败行为。

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伦理困境

(一) 外部控制的局限与不足

外部控制最大的局限在于:外部控制过强会导致内部控制不足。如果将伦理层面的问题用制度、法律等方式来解决, 那么“一旦成为立法的问题就不再是伦理问题而是法律问题了”[1]130。如果个人不再能够自主地用自己的价值观来处理具体问题, 而是通过法律等外部控制来行事, 即法律的限制和惩罚功能已取代了个人的决策过程, 那么人们便不再浪费时间去思考自己的义务, 会出现公务员伦理道德缺失、“自律”力量不足的现象。

同样, 财产申报制度也避免不了这种困境。如果仅仅依靠财产申报制度的刚性制度规范, 不重视公务员内在德性的建设, 财产申报的精神得不到认同, 则腐败总能找到生长的空间, 最终导致财产申报制度的空泛乏力甚而萎缩坍塌, 流于形式。

(二) 公务员的内在矛盾与冲突

首先, 体现于公务员的角色矛盾。如上文所述, 公务员存在“公共人”和“经济人”的双重角色, 角色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具有必然性。在财产申报制度推行过程中, 这种角色冲突导致了部分公务员的抵触。一方面, 作为“公共人”的公务员进行财产公示不仅是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也是人民对其最基本的信赖和期待。另一方面, “经济人”的自我保护本能会促使公务员趋利避害, 当财产公示危及到其个人和家庭以及其他相关利益时, 他不可能随时依据道德标准进行自我约束, 会对财产公示行为反应冷漠甚至加以抵制。

其次, 体现于公务员的价值取向冲突。公务员的价值取向冲突, 反映了公务员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选择困境。事实上, 他们总在寻找公共利益最大化和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最佳结合点, 但大部分公务员很难找到。财产申报制度推行过程中遇到障碍, 很大程度上缘于部分公务员采取了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 偏向了个人利益最大化一方。

三、完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伦理路径

(一) 强化外部控制, 多管齐下

首先, 要赋予财产申报制度法律地位。对财产申报制度进行伦理立法, 赋予其法律地位, 这是发达国家的共同做法。“一旦发现伦理越轨行为, 美国人最典型的反应是:采取新的立法、制定新的规则或者颁布新的制度。”[1]122虽然各国关于财产申报的法律形式多样, 但它们都是以法律的形式对财产申报制度作出规定, 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

其次, 要完善财产申报制度的配套措施。要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各项措施, 确保财产申报工作顺利进行。

最后, 要完善监督措施, 对制度、法律的落实情况进行核查, 即进行外部控制实施后的设计。其一, 要进行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指监督的主体和客体同在一个系统内的监督形式, 包括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公务员自我监督。其二, 要加强外部监督。外部监督是指由来自行政机关之外的监督主体所构成的监督力量的集合体, 具有广泛性、经常性、普遍性和有效性等特点, 是一种强有力的监督手段。

(二) 重视内部控制, 巩固外部控制效果

首先, 培养公务员对财产申报制度的认同感。财产申报制度的建立, 首先必须要有公务员群体对这项制度的认同, 并且排除既得利益者的阻力。如果目标群体对制度的实施缺乏认同性, 他们就会自始至终地对制度产生抗拒, 从而使制度只停留在纸面上而难以付诸实施。

其次, 摆正观念, 形成公共性信仰。公务员要扮演“公共人”的角色, 故他们对公共性的信仰是其从业之本。要通过各种前期有效的制度设置来激发公务人员潜在的道德存在, 激发他们潜在的作为“公共人”的特性来实现他们的自我规范, 把他们引导到公共利益至上的道德自觉上来。

最后, 注重伦理道德修养, 提高“自律”能力。在注重公务员行政行为“他律”作用的同时, 更应提倡公务员的自身修养、自我约束, 要加强公务员的行政伦理教育培养与自我修养建设, 用先进的方法、先进的理念武装头脑, 提高“自律”能力。

摘要:财产申报制度作为一项“阳光法案”, 是预防和惩治官员腐败行为的重要手段。财产申报制度有利于惩治官员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 也是打造透明政府、阳光政府的客观要求。目前, 适合我国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 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伦理因素的研究和分析被忽视。

关键词:财产申报制度,伦理考量,内部控制,外部控制

参考文献

[1]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2]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3]张康之, 李传军.行政伦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4]汪玉凯.深化改革要敢于触动既得利益———建立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几点思考[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9, (4) .

论我国保护私有财产法律制度 篇10

一、为什么要修改有关我国私有财产保护的法律

(一) 修改有关我国私有财产保护的法律是社会、政治和经济向前发展的需要

宪法中首次提出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说明了保护所有的财产权, 私有的财产权就不会你以前一样不受重视, 从而获得了和公有财产权一样的法律地位。私有财产权单独提出是要和公有财产得到同等保护。1、保护私有财产就是保护人权的体现。私有财产的安全是人身自由的前提。如果得不到保护, 别的权利和自由就保不住了。另一方面, 财产权利是生命权和自由权的物质基础, 构成了全部人权的基础。2、尊重和保护私有财产是政治文明——民主宪政权制的突出表现。3、私有财产有的保护利于我国经济发展。

(二) 我国经济的发展要求完善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障规范

从改革开放到我国加入世贸易, 中国的经济开始融入到全球一体化之中, 而要与全球经验接轨, 首先要保证财产权利的平等。财产权利是公平的市场交易的基础。要是财产权利不平等平交易和公平竞争就得不到保证。

二、我国现在的法律对私有财产保护的不足

我国现在的法律对私有财产保护的正在足步加强, 但仍然存在一些缺位的地方,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公共财产和私有财产的保护力度方面存在区别。

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保护国家和集体的财产以及公民的财产, 在当今社会, 国家和集体、公民的财产是受法律保护, 但如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以及一些社会团体法人等这些组织的财产保护的力度还不够。

(二) 有关私有财产权的保障规范体系不完整

相比西方国家, 我国现行宪法对私有财产权的保障缺乏规范性, 《中外合资企业法》和《外资企业法》都有国家对合营及外资企业不实行国有化和征收, 在特殊情况下, 根据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 对合营及外资企业可以依照法律程序实行征收, 并给予相应的补偿。在对私有财产和企业等组织及实行征收也应给予补偿, 在宪法中没有提到。使私有企业等组织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 不利于社会之稳定。

我国普通法律有关征用私有财产予以补偿的规定, 也存在缺陷, 比如对外商投资征用予以补偿的法律和国际不能有效接轨;而国内法律相互之间的有关规定也不一样。现行法律对公民私有财产征用予以损害补偿的条款也不够系统。

(三) 国家赔偿制度和完善且具体的司法救济

放眼全球大多数的国家在社会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发生矛盾时都会采取社会公共利益为上的原则, 在社会公共利益确实需要时, 应当允许实行征收私有财产权。但是我国的法律还不够健全, 对公共利益的定位不够准确, 现实生活中政府借社会利益需要之名侵犯私有财产权的行为在不时发生, 比如强制和集体土地征用虽然现以经引起政府重视并提出了禁止但法律上的保护还不够完善。另外, 个别政府工作人员、执法人员的素质的高低也是私有财产权受侵害的重要原因。权利得不到救济就不再是权利, “私权利和公权利的碰撞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是不可避免的, 与公权利相比, 私权利也总是脆弱的, 难以对抗强大的公权力”。所以, 有效的司法救济和赔偿制度是公民在财产权遭受公权侵害之后可以得到保护和恢复。与此同时进一步有效的阻止公权对私权的侵害。

(四) 对公共利益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位不清楚, 私有财产的宪法地位有待提高

财产权是公民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权利, 是公民其他基本权利的基础。布来克斯提出:“财产、生命和自由, 这是每个英国人所固有的权利”他把财产权看成是人的固有的权利。1789年《人权宣言》第2条规定:一切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自然的、不可消灭的人权利;这些权利是自由、财产权, 安全和反抗压迫。所以, 在许多发达国家的宪法中, 有关财产权保障的规定一般都置于公民的基本权利体系之中。我国宪法有关公民财产权保障规定是置于第一章总纲部分, 融入宪法有关社会经济制度的规范体系之中。从这一点来看, 我国宪法并没有把财产权以一项公民的基本权利给予保障, 这就难以防止国家权力对公民财产权的不当侵害。再有一点就是社会主义公共财产与公民私有财产的宪法地位高低不同。我国宪法第12条明确规定:“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国家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与宪法第13条相比较, 现行宪法对公民财产权的宪法评价更为积极, 就保障的程度而言, 两种保障制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倾斜性。这种保障机制反而对公共财产的保护不利。

综上所述:只有给两者的宪法地位平等时, 市场竞争机制才会相对平衡, 各市场主体才能基于对利益的合理期待而焕发出创造财富的精神, 最终使国有资产不流失的状态下得到增值, 对公共财产的法律保护的也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摘要:当前, 我国私有财产法律制度依然存在缺陷, 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在分析完善我国保护私有财产法律制度的必要性、我国现行法律对私有财产规定的缺陷的基础上, 提出了实现法律对私有财产的保护的具体方法:除了对私有财产的最高层次的宪法保护外, 还应有第二层次的民法、行政法、刑法保护, 第三层次的单行法保护。以期完善我国保护私有财产法律制度, 真正落实了我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真正的保证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

新加坡财产申报制度探析 篇11

摘 要:新加坡是世界上著名的廉洁之邦,国内研究新加坡反腐制度的著作较多,但是对于新加坡财产申报这一项预防腐败制度的专门性研究却较少。新加坡财产申报制度的三大特点,即明确的财产申报法律、独立的审查机构、相关的配套政策,可以为今后我国财产申报制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检视。

关键词:公务员;财产申报;反贪污调查局

中图分类号:D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031-02

根据透明国际的分析报告,新加坡政府自1995年起其清廉指数一直在8.5分以上,位列全球清廉政府的前十名,新加坡现任政府也被誉为世界最廉洁政府之一。新加坡还是存在着腐败现象,但这个国家并非一个腐败的社会,腐败在新加坡只是一种偶发事件而非常态化行为。新加坡廉政取得的成就吸引着我国学者和政府人员对其反腐制度的研究,国内学者对新加坡的廉政制度建设研究的著述很多,但是专门对新加坡预防腐败的财产申报制度研究较少,本文对新加坡的财产申报制度做了一个全面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一、新加坡财产申报制度的建立

历史上的新加坡并不是现在这样的“廉洁之邦”,它也曾深受政府贪污腐败的折磨。在英殖民统治时期,腐化到处盛行,从官僚政权最高级别到最低级别,腐化成为当权人物的一种生活方式。英殖民政府认识到腐败已经深入到了警察内部,建立一个独立于警方的反腐局势在必行。于是在1952年10月建立了反贪污调查局(the Corrupt Practices Investigation Bureau),这也是后来审核和监督财产申报的反腐机构。李光耀领导的人民行动党上台后,为了培养出一支高效廉洁的公务员队伍,同时扭转新加坡当时的腐败状况,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规章来减少腐败发生的可能。《公务员守则和纪律条例》(Conduct and Discipline)、《财产申报法》(Property Declaration)、《防止贪污法》(Prevention of corruption Act)构成了新加坡财产申报的法律体系。其中《公务员守则和纪律条例》主要是规范公务员的日常行为,防止公务员贪污腐败,其中第113条规定了新加坡公务员每年必须申报自己和配偶的全部财产和收入情况。《财产申报法》则是对申报者申报的时间和内容做了具体的规定。《防止贪污法》经过了1959、1966、1981、1988年等七次大的修改,形成了一部相当完备而又具体可行的重要法令,他赋予反贪污调查局审核和获取财产申报的权力。20世纪60年代后期之后,新加坡从根本上扭转了公务员机关大面积、普遍性的腐败状况,成就了他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的全球最清廉国家之一的地位。

二、财产申报制度的主要经验

新加坡反腐制度建立的前提假设是性恶论,所以政府注重对腐败行为的事前遏制,财产申报制度就是这一理念最重要的一个体现。新加坡的财产申报制度之所以能够在新加坡得以确立和取得成功,其主要原因就是明确的法律规定、独立而又强大的监察机构、一个配套政策的推行。

1.明确的法律规定

新加坡的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在世界上以其严谨细致闻名,体现在法律中关于财产申报的主体、内容、种类上。

一是从申报主体来看,新加坡的财产申报制度中规定的申报者是指所有公务员,依《新加坡共和国宪法》第116条第2款解释指:从事公务的固定的常设官员。它较之一些其他西方国家而言比较广泛。

二是从申报内容上分析,包括公务员本人及其配偶、子女的财产,涵盖了动产和不动产。法律上规定:所有的在私人或公开上市公司的投资与股份,以及拥有的土地、房屋等不动产和其他财产;配偶、任何依其生活之家庭成员的利益、投资(特别是在私人公司),以及其他可能会导致利益冲突的财产。

三是从申报的种类分析,新加坡的公务员从进入公务员体系的那一刻起就要申报自己的财产,延续到他走出这个体系,是一种财产申报终身制,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申报类型。第一是任职申报,新加坡法律规定,凡是经考试、考核、审核获得通过并被正式录用的人,在出任前必须申报个人财产,不申报者不得进入公务员队伍。第二是任职申报,参加工作后,公务员必须在每年的7月1日做一次财产申报。第三是变动申报,任职以后的公务员,如果其财产有变动,应主动填写财产申报清单,并说明变动原因,经过一定的程序修改原来的财产清单。第四是债务申报,每名公务员在初任公职时,都需要签署一份声明书,声明他没有财务方面的困境。公务员如果真的陷入财务困境,就可能会面临革职的纪律处分。之所以会有债务申报是因为新加坡政府认为,公务员不能欠债太多,否则就会有贪污的可能。

2.独立的监督机构——反贪污调查局

新加坡公务员上交或者修改财产清单后,必须有一个机关对其财产进行审核和调查,这个机关就是新加坡的反贪污调查局。反贪污调查局是一个直属于总理公署下的独立的反腐机构,局长由总统任命,只对总理负责。他是新加坡唯一调查贪污罪的权威机构,既是行政机构又是执法机构。为了保证反贪污调查局的经济独立性,避免受到其他机构的制约,新加坡政府自2008年起单独为反贪污调查局设立了年度预算,即使在取得反腐巨大成绩的同时,新加坡对反腐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2008年反贪污调查局的年度预算是1 340万美元,占当年政府总支出的6.3%,及至2012年增长到3 010万美元,占年度总支出的8.1%。

反贪污调查局在对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监督主要体现在对公务员财产的审核和财产的调查权上。一方面,公务员上交财产清单后,其所属的机关的人事部门会将他的财产清单和公证书交给贪污调查局,贪污调查局会对这份清单进行审核。审核的内容包括:财产申报是否属实、有无瞒报或漏报、是否将其财产故意转入其他人门下,如果是任职以后财产变动的清单,则要变动财产来源是否合法,财产增加的部分是否和其正当收益相符。如果发现有问题,立即进行调查取证,之后把证据移交法院审理。另一方面,凡是涉嫌或被指控贪污的人,被逮捕后送到警察局或反贪污调查局,反贪局会指令专门调查人员进行调查,调查包括当事人的任何银行账户、股份账户、购物账目、消费账目和其他账目,以及任何银行的任何保险箱等。如果贪污的罪证可能在与其妻子儿女有关的银行账册中,可以要求所得税审计员按照书面通知的规定,提供一切被调查者的配偶、子女的材料。反贪污调查局关于财产申报的审查的职能使得新加坡的公务员财产处在严密的监察之下,对有贪腐嫌疑公务员的调查职能使反贪局在调查过程中如果发现有来源不明财产便可作为该嫌疑人贪污的罪证。

3.相关的配套政策

财产申报制度在新加坡能够花费较少的政治成本以及取得巨大的预防腐败的成功,还要归功于新加坡政府制定的相关配套措施。一是著名的高薪养廉,二是廉耻文化。财产申报的法律规定使新加坡公务员不能贪,而严厉的反贪污调查局就让公务员不敢贪,与财产申报制度相伴生的高薪养廉和廉洁文化教育则是分别从经济上和心理上使人不必贪也不想贪。

高薪养廉是新加坡政府用来肃清腐败、建立清明政府的一个独特的政策,新加坡的高薪主要体现在高级公务员的薪金上。2011年政府削减薪金后,总理年薪下调至220万新元,内阁成员下降至每年的110万新元。新加坡总理的年薪仍然让美国总统年薪40万美元望尘莫及,内阁成员和高级官员也是年薪百万让人震惊。与高级公务员上百万的年薪相比,普通公务员的工资相对就低很多,甚至低于私营企业员工的工资,但也能保证普通公务员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在某种意义上,高薪养廉相当于国家用国库的钱来犒劳公务员,换取他们的廉洁行为。

新加坡政府反腐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培育廉耻文化,力图把消灭腐败、肃清政治深入到每一个公民的意识中,并成为新加坡面对政治腐败行为的指导思想。20世纪70年代末,新加坡政府发动了自上而下的“文化再生运动”,推动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方价值观——“忠、孝、仁、爱、礼、义、廉、耻”。通过家庭、社区、社会教育把这种传统文化根植于普通大众意识中。“其中的‘廉指的就是廉洁、清廉,这是为官者负责处理公务时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因此新加坡民众反贪意识强烈、普遍鄙夷贪污行为、勇于举报贪污,每年向政府举报贪污行为的公众大约有2/3采用实名举报,这也提高了反贪污调查局的工作效率。新加坡政府从文化层面构建了庞大的反腐败网络,提倡清廉政治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的共识,使掌握公共权力的人不愿意腐败,也不想腐败。

三、结语

新加坡的财产申报制度之于反腐的意义注重在事前监督公务员,这种制度把腐败扼杀在摇篮里,有利减少腐败的发生以及降低反腐的成本。由于在人口、地域和经济发展程度的极大差异,新加坡的财产申报的一些制度设计并不适合我国的国情,但是其财产申报中明确的申报者和广泛的申报内容、独立的监察机构等都能为日后我国财产申报制度走向成熟提供重要启示。一是我国要制定一部更为严谨和法律权威性较大的《财产申报法》。我国有关财产申报的规定是在1995年颁布的《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下面简称规定)。从这个规定中发现我国财产申报人范围比较狭窄,没有包括领导干部的配偶和子女,申报内容没有包括一切财产,只是官方的工资收入和劳务所得。同时由于《规定》只是一个政策性文件而不是法律文件,其法律权威性比较低,这极大地限制了财产申报作用的发挥。二是建立一个独立且权力较大的监察机构来审核官员的财产申报。目前我国是由单位组织人事部门接受本单位申报人的申报,对不报或是谎报的情况也给予一些批评教育的惩罚,再严重点就是党纪处分。笔者比较同意在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内设立廉政委员会,下设一办事机构负责受理财产的申报和登记等事宜。我国财产申报制度要走向完善需要向一些西方国家吸取经验,但关键还是在于党和政府能否有一个坚定的反腐决心和强大的反腐行动力。

参考文献:

[1]吕元礼.新加坡治贪为什么能?[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2]鲁虎.列国志——新加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陈新民.反腐镜鉴的新加坡法治主义[M].北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财产制度 篇12

2013年1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指导案例15号: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诉成都川交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等买卖合同纠纷案。公司的独立人格、股东有限责任是法人制度的基石, 本案通过否认公司法人格, 即:要求公司及其关联公司对外承担并列的连带清偿责任, 而不要求公司背后的股东以及实际控制人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值得重视。

第一, 本案法院分别从人员、业务和财务三个方面, 综合考虑证据后, 认定了三家公司存在人格混同的事实。需要注意的是, 法院在对人格混同的认定上, 并未依赖某一个因素进行判断。可见法院在认定人格混同上, 非常严格和谨慎。第二, 运用诚信信用原则和类推适用的法理填补了法律漏洞。法院认为, “上述行为违背了法人制度设立的宗旨, 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 (民法通则第四条) , 其行为本质和危害结果与《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的情形相当, 故参照《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三款的规定, 川交机械公司、瑞路公司对川交工贸公司的债务应当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笔者认为, 根据我国《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三款的规定:“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 逃避债务, 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 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本案三家关联公司之间不存在相互投资的情形, 并非母子公司的架构, 但实际控制人均为同一人。而从原告的诉讼请求来看, 原告是希望实际控制人以及背后的所有自然人股东 (包括财务出纳) 均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的。但法官并未采纳这种观点。可见, 我国法院在对股东“滥用”法人格制度、严重损害债权人利益而承担连带清偿责任上, 采取了非常严格的解释 (对股东有限责任的维护) 。

但基于公平原则和法人格否认制度的立法目的 (保护债权人利益) , 法院灵活运用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和类推适用的法理, 采纳了法人格法理上的“企业整体说” (来自美国) , 即:“股东如果设立若干公司经营同一事业, 或各公司之间存在着经营业务、利益和权属的一致性时, 这些公司实质上为同一企业的不同部门而已, 法院可以无视各个公司法律主体的独立性, 而将它们视为一个企业实体或经济上的统一体来追究企业整体的责任。”应该说, 司法上丰富了法人格否认制度在实践中的适用情形, 值得肯定。

二、财产混同制度概述

1.公司财产混同概念及特征。存在合法注册的公司。合法真实存在的公司是公司财产混同的大前提, 公司的成立才存在了股东个人财产和公司财产的并存。公私财产界限不明确。在公司的经营过程中, 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和监事制度, 造成了公司财产和股东财产难以区分, 从而对公司或股东的债权人、其他股东以及公司的国家监管带来不利。股东权力滥用。股东为了自身的利益, 借助公司的组织机构从而获取私人利益, 严重侵害公私和债权人以及股东的利益。

2.财产混同的类型。财产混同有广义的财产混同和狭义的财产混同, 狭义的财产混同主要是指在资金上的混同, 而广义的财产混同主要是指公司经营场所混同、主要办公设备混同、生产设备混同以及狭义的财产混同,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 公司经营场所混同。这一混同类型主要是指市场主体的住所与经营场所混为一体, 即市场主体的住所与市场主体的经营场所属于同一地方。然而这两个之所以要进行区分是有着必要的法律意义的。市场主体的住所是其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 也是法律文件送达地和司法、行政管辖地。市场主体的经营场所是市场主体从事经营活动的场所, 也是我国《公司法》第37条规定的法人成立的条件之一。在实践中, 往往存在公司的经营场所也是法人的居住场所, 存在公司承租或买受的房屋所支出的费用与公司法人承租或买受的房屋所支出的费用造成混同, 难以区分该场所是公司经营场所还是法人个人居住场所, 从而也为狭义的财产混同打开了缺口。 (2) 办公设备的混同。公司成立需要购置必要的办公设备用于日常的公司的生产和经营, 然而有些办公设备极易与法人个人财产进行混同, 从而难以区分办公设备是为公司所有还是为个人所有。 (3) 生产设备的混同。对于一些实体型公司, 生产设备是其生产产品的必备要素, 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存在着股东为了个人利益而生产与公司无关的产品, 或者存在股东以生产设备作为出资方式, 然而却未将生产设备登记在公司名下, 从而造成公私设备不分的情况发生。或者将设备作为出资, 在出资后又以个人名义转借或出租、 出让出去等行为。 (4) 狭义的财产混同。由于公司账目不清或者公司账目管理部规范, 造成公司收支账目与公司法人个人收支存在混淆, 难以真实反映公司的收支情况。

3.财产混同制度的现状。 (1) 立法现状。财产混同只是一种表象, 其实质是对公司财产的侵犯、破坏公司安全的财产基础, 导致公司无法偿债, 从而侵害了债权人的利益。对于财产混同, 我国只有《公司法》第63条, 是对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规定, 根据该法律的规定可以看出, 股东承担举证责任, 需要证明公司财产独立, 不存在财产混同的现象;若股东不能举证, 就得承担无限责任。这一法条的立法本意是认为这样能更有利于保护债权人, 但实践中, 合理的操作也需要债权人承担一定的举证责任。举例来说, 如股东提供报表证明财产不存在混同, 债权人针对此则要举证诸如报表记载存在不实等情况。如果一味地生搬硬套第63条的规定只让股东承担举证责任显然是不合理的。 (2) 司法实践。法律所规定的公司的独立人格, 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公司的财产制度, 一旦公司出现了财产混同, 也就是说当公司财产不再独立或者不能完全独立的时候, 那么独立人格也必定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如果公司的财产不能与股东的财产作出明确的区分时, 这种情况很容易被某些股东顺势借机来敛财,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侵吞公司的财产, 并可能出现通过隐匿财产来逃避债务和责任的情况。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条例对于财产混同没有一个具体而同一的标准, 公私财产混同到什么程度、混同多少金额或者才能达到财产混同呢, 对于债权人或者公司而言难以把握, 对于法官而言难以衡量。

三、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是指为阻止公司独立人格的滥用, 在特定法律关系中否认公司的独立人格, 使股东对公司债务直接承担责任的一种法律制度。这一制度的理论基础是:法律之所以赋予某种团体以法人资格, 是根据对这个团体的社会评价而从立法政策上采取的手段。也就是说, 法律认为该团体具有以之为权力主体的价值时, 才在法的政策上以之为法人, 从而, 如果法人资格完全成为一种虚构时, 或者法人资格被滥用时, 仍然承认法人资格, 就不符合原来承认法人资格的目的了, 这时就有了否认法人人格的必要。可以出财产混同是法人“人格否认”制度适用的情形之一, 意在通过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当出现公司法人或者股东的私人财产与公司财产难以区分, 或者当公司法人或者股东利用财产混同达到自己的非法目的时, 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设立成为保护债权人和公司的重要救济制度。

四、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中所存在的财产混同问题及立法建议

1.问题。公司的独立财产是公司拥有的并独立于其发起人或股东的财产。公司以其独立的财产对外从事民事活动, 进行财产交易, 并以此财产为基础承担民事责任。公司的独立责任的实现依赖公司所拥有的独立财产, 因而保障公司拥有稳定的独立财产至关重要。在我国, 针对公司财产问题有三个立法原则, 主要有资本确定原则、资本维持原则、资本不变原则。

财产混同并不一定代表债权人受害, 例如股东把大量的个人财产补贴到公司财产中用于公司运营, 此时混同并没有危害性, 反而给公司带来益处, 和债权人的权利没有得到保障完全没有关系, 因而财产混同并不必然带来危害性。公司财产混同是与法律要求公司具有独立财产而体现的法律精神是不相符的, 这一财产混同对于因拥有独立财产而体现的公司所具有的独立人格进行了巨大破坏, 损害了债权人和公司对公司法人的信任, 破坏了自身的商业信誉。

上一篇:雌、孕激素治疗下一篇:高清电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