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财产及其法律属性

2024-09-28

虚拟财产及其法律属性(精选6篇)

虚拟财产及其法律属性 篇1

一、引言

随着网络经济产业的高速发展, 网络虚拟财产交易日益增长。同时, 由于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网络虚拟财产的盗窃、诈骗, 以及交易过程中的违法犯罪现象层出不穷, 给社会的安定、和谐发展带来不良影响。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确认和保护问题亟待解决。

二、网络虚拟财产的概念

网络虚拟财产是指存在于与现实具有隔离性的网络空间中、能够用现有的度量标准度量其价值的数字化的新型财产。

网络虚拟财产具有以下特征:

(1) 网络虚拟财产究其本质是一种电磁记录, 具有无形性。互联网是由许许多多的服务器联网组成的大型网络系统, 各种网络资源都以电磁记录的方式保存在服务器中, 当网络使用者登录时, 服务器对信息指令进行处理, 使网络使用者看到屏幕上显示的网络环境, 因此, 网络虚拟财产不可以由知觉直接认识, 人们的认识基于其一定的表现形式。

(2) 具有一定的限制性。网络虚拟财产存在于与现实具有隔离性的网络空间中, 它的限制性是基于其对网络环境的依赖而产生的。

(3) 具有价值性和交易性。虽然网络虚拟财产与现实生活相隔离, 只能在网络环境中才能体现出其价值。

三、网络虚拟财产的类型

网络虚拟财产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网络游戏中虚拟财产的研究。笔者认为网络虚拟财产是一切存在于特定网络虚拟空间内的专属性的虚拟财产。因此, 应当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进行相关的研究。网络虚拟财产分为以下两类:

(1) 网络本身。网络本身包含了网络服务商的资金投入和劳动, 为其他网络虚拟财产提供了必需的平台, 因此, 可以认为是网络虚拟财产的一种。

(2) 存在于网络上的虚拟网络财产。有三种形式:第一种为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第二种为虚拟社区中的财产;第三种为其他存于网络的虚拟财产。

四、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

对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 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第一, 虚无说, 即虚拟财产仅是计算机中的一段字符串, 不是实体的事物, 不存在类似于现实财产的价值与使用价值, 即使拥有价值, 其价值也无法用现实社会中的准绳加以衡量;第二, 物权说, 即网络使用者通过劳动或通过交易获得的, 可视为动产;第三, 智力成果说, 即网络虚拟财产是网络使用者通过创造性智力活动和劳动形成的;第四, 债权说, 即网络服务商和网络使用者之间存在消费服务合同关系, 网络虚拟财产是产生于该服务合同关系的一种债权性质的权利。

笔者认为四种观点皆有不足。首先网络虚拟财产具有无形性, 但不等于虚无。这种财产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和网络服务商及使用者对其的投入, 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 应当理解为一种合法创造的财产。

智力成果具有“独创信息性”, 而网络虚拟财产并不具备这一特性。它虽然是由网络使用者专有使用, 但其属性在网络服务商开发设计时就已确定。智力成果在发布后具有“无限传递、无限复制”性, 而网络虚拟财产是专有的, 但不具有此特性。

“物权说”和“债权说”两种观点是不全面的。应当先明确物权和债权的内涵。物权作为一个法律范畴, 是法律确认的主体对物依法所享有的支配权利。换言之, 是指权利人在法定的范围内直接支配一定的物, 并排斥他人的干涉的权利。物权是绝对权和“对世权”, 物权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 其他任何人都负有不得非法干涉和侵害权利人所享有的物权的义务。债权是指债权人享有的请求债务人为特定行为的权利。债权是相对权和“对人权”, 债权人只能向特定债务人主张权利。

根据物权的内涵, 网络虚拟财产不宜看作网络使用者拥有的动产。虽然网络虚拟财产是由网络使用者通过付出一定的劳动或交易获得的, 但是网络使用者并不拥有网络虚拟财产的所有权。第一, 网络虚拟财产是网络使用者在网络服务商开发的网络环境中按照网络程序进行操作获得的, 网络虚拟财产为网络使用者对网络服务商资源享有的是使用权而非所有权;第二, 网络虚拟财产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性, 当网络服务商停止服务时, 网络虚拟财产随之而丧失价值, 将网络虚拟财产认定为动产将不利于网络产业的长期发展;第三, 网络使用者对网络虚拟财产的投入目的是获得网络服务商更好的服务, 从根本上说, 这是网络使用者的投入基于网络服务合同获得的债权;第四, 如果网络虚拟财产被认定为网络使用者拥有的动产, 那么在网络服务商要停止服务时就会面临保全网络虚拟财产的问题, 但是网络虚拟财产在离开特定的网络环境时不会再现其原有的价值, 这样的规定有悖于民法中的公平原则。

债权关系仅存在于特定人之间, 规范债权人与人债务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那么, 对于网络虚拟财产的属性, 还应该明确网络服务商和第三方的权利和义务。

笔者认为, 网络虚拟财产虽然与传统的有形物存在形式上的区别, 但其所有者依旧能够对其享有排他的占有、处分、支配和收益的权利, 应当认定为一种无形物。物从本质上说是所有权的标的, 物随权利移转而移转。无形财产本质上也是一种权利, 它与有形财产从权利角度而言是相同的。

(1) 网络虚拟财产需要客观存在的载体。网络虚拟财产虽然是一种无形物, 但可以保存在网络服务商的服务器中。

(2) 网络虚拟财产能够被人类所支配。网络虚拟财产的属性在开发时已经由网络服务商设定完成, 使用者按照网络服务商的设定进一步操作获得网络虚拟财产;网络服务商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对网络虚拟财产的各种属性和状态进行修改。

(3) 网络虚拟财产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网络虚拟财产在生活中应用广泛, 具有很多现实功能。

(4) 网络虚拟财产具有稀缺性。网络虚拟财产不是无限供给的, 它受制于网络服务商的开发设计能力和硬件投入水平, 并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关联。

综上所述, 网络虚拟财产应当认定为一种无形物, 网络服务商对其享有所有权, 网络使用者通过与网络服务商签订网络服务消费合同取得网络虚拟财产的使用权, 这是网络使用者与网络服务商通过合同确定的债权, 具体说是对无形物的租赁权, 根据我国民法中“买卖不破租赁”的原则, 在合同期限内网络使用者的租赁权可以对抗网络服务商的所有权。将网络虚拟财产认定为无形物, 能够很方便地解决网络产业运营中的权利归属问题。网络虚拟财产作为电磁记录归网络服务商所有, 网络使用者付出一定成本购买到的是一种网络虚拟财产的使用权, 并不是所有权。根据我国《合同法》第229条的规定, 租赁物在租赁期间发生所有权变动的, 不影响租赁合同的效力。因此, 在合同生效期间, 网络服务商必须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 任何所有权的变更都不会影响网络使用者正常行使对网络虚拟财产的使用权。在这种情况下, 承租人的租赁权实际具有了物权化的性质。

五、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

网络虚拟财产的安全, 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网络服务商、网络使用者、第三人。 (第三人是指在某一特定的网络消费服务合同双方当事人之外的一切民事法律主体)

对一下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问题进行讨论。

(1) 网络服务商对网络虚拟财产的侵犯。在现实生活中, 网络服务商由于自身原因导致网络虚拟财产被侵犯的, 应当根据网络消费服务合同规定, 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2) 第三人对网络虚拟财产的侵犯。我国目前发生的网络虚拟财产侵权案件基本是由于第三人侵犯网络虚拟财产引起的, 第三人对网络虚拟财产的侵犯可以分为由交易的侵权和非交易的侵权。交易的侵权是指网络使用者与第三人在线或离线时, 对网络虚拟财产进行交易, 第三人使用诈骗等手段对网络虚拟财产造成侵权。非交易的侵权是指网络使用者与第三人并未发生交易, 第三人在网络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一定方式对网络虚拟财产造成侵权。在网络虚拟财产的交易中, 网络使用者本身有转让网络虚拟财产使用权的意思表示, 但由于在交易过程中不慎造成了网络虚拟财产损失。网络使用者依法有权向第三人主张权利。网络服务商在交易的侵权中没有过错, 不承担责任, 网络使用者不得向网络服务商主张权利。第三人对网络虚拟财产进行的非交易的侵权, 直接侵犯了网络使用者对网络虚拟财产的使用权。从本质上讲, 第三人进行的非交易的侵权篡改了储存在网络服务商的服务器上的电磁记录, 通过侵犯网络服务商对网络虚拟财产的所有权, 妨碍了网络使用者对网络虚拟财产的使用权的正常行使。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网络服务商应当通过技术手段恢复网络使用者正常行使使用权, 同时向第三人依法主张权利。

(3) 网络使用者对网络虚拟财产享有的权利。网络使用者享有的是对网络虚拟财产的使用权, 而不是所有权。网络使用者对网络虚拟财产的交易实际上是对网络虚拟财产使用权的交易, 而不是所有权的移转。

参考文献

[1]调查:瑞星网络游戏安全市场调查.http://it.rising.com.cn/newsite/Channels/info/rav_media/rav_media/200200/05-105013050.htm.

[2]杨立新.论网络虚拟财产的物权属性及其基本规则.http://www.yanglx.com/dispnews.asp?id=505.

[3]陈旭琴, 戈壁泉.论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J].浙江学刊, 2004 (5) .

[4]陈敏建, 尚志龙.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辨析.北大法律信息网.

[5]张林海“.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分析[J].企业活力, 2007, (12) .

[6]网络游戏红红火火.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hp-?id=103349.

[7]彭诚信.智力成果、知识产权与占有制度[J].法商研究, 2002, (6) .

[8]王利明.民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9]马俊驹, 梅夏英.无形财产的理论和立法问题[M].

浅析网游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 篇2

摘 要 随着网络游戏的快速发展,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为游戏商与玩家共同关注,也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笔者在文中首先对网络游戏虚拟财产进行界定,随后分析了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对此进行了一定的论析。

关键词 虚拟财产 法律属性 限制物权

面对着基本在每个网络游戏中都存在的虚拟财产,游戏商与玩家持有不同的态度:玩家们基本上都认为虚拟财产应定位为合法的、允许玩家之间自由进行现金性交易的“物品”;而游戏商们部分持完全不支持态度、部分持中立态度,但却没有游戏商公开支持虚拟财产的合法性定位。①其实,所有分歧与冲突的背后都隐藏着两个字,即“利益”。

一、网络游戏虚拟财产概述

广义的网络游戏虚拟财产,是指一切存在于网络游戏虚拟空间内的虚拟物品,包括ID、虚拟货币、虚拟装备、虚拟动植物等。狭义的网络游戏虚拟财产,是指具备现实交易价值的网络游戏虚拟物品,仅包括那些网络游戏玩家可以通过支付费用取得并可通过交易获取现实财产价值的网络游戏虚拟物。

财产需要具有实用价值以及可支配性和可流通性,这样才能将其价值显现出来。法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是为现实的需要而服务的。那么很显然,目前,在一定的情形下,虚拟财产不仅有经济价值、实用价值,而且它还可以为人所控制并能进行流通。由此来看,我们绝无法否认虚拟财产的“财产性”。

2008年,国家税务总局在其网站公开了对北京市地税局《关于个人通过网络销售虚拟货币取得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情请示》的批复,明确指出:个人通过网络收购玩家的虚拟货币,加价后向他人出售取得的收入,应缴纳个人所得税(该税率为20%左右)。在之后的税务部门的解释中,表示该规定针对的是专门经营虚拟货币销售的人,玩家在游戏中通过正常游戏玩法所获收益不在范围内。这条批复,也可以说更加指明了虚拟财产的“财产性”。

网络游戏虚拟财产具有财产的一般特性,但其究竟属于何种法律性质的财产,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网络游戏虚拟财产法律属性之界定

(一)主流观点

目前,学术界对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的性质有以下三种典型看法:

1、知识产权说。有的学者认为游戏玩家在游戏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的“装备”、“宝物”等,是一种通过创造性劳动而获得的智力成果,网络游戏虚拟财产体现一定的智力性,

2、债权说。该说认为虚拟财产实质上是基于游戏运营商和玩家的服务合同而产生的一种债权。玩家在游戏中获得的各种装备和物品其实就是运营商提供服务的凭证,虚拟财产的交易体现的正是债权的转移。

3、物权说。这一观点以杨立新教授为代表,把虚拟财产当作物权法上的动产来看待。认为虚拟财产作为一个没有形体的电磁纪录,应属于无形物。是玩家付出了精力、时间等劳动性投入或者直接通过货币购买而取得的,所以应该准用物权法的规定。

(二)笔者观点

他物权是从所有权权能中分离出来的部分权能,即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所有权的权能,权利的内容是受限制的、不完全的,非所有人必须依据法律的规定正当行使其权利。如果他物权是通过合同的方式确立的,并且合同对权利的行使规定了明确的限制,则非所有人还必须依据合同的规定行使权利,并且只能在合同的有效期内存在②。在网络游戏中,玩家是依据用户协议从游戏商那里取得游戏资格的,该用户协议可以看作是玩家和游戏商之间的一种合同,那在玩家取得游戏资格以及之后的游戏过程中,除须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之外,还要受该用户协议的约束,行使权利亦有一定的期限限制。

因此,笔者认为,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是物权,但却是一种限制物权。网络游戏运营商拥有对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的所有权,而游戏玩家则享有所有权以外的物权,即限制物权,它是在所有权权能与所有人发生分离的基础上产生的,尽管非所有人即玩家享有所有人的部分权能,但非所有人并不能取得所有人的地位而成为所有人。对于所有人来说,尽管在财产之上设定他物权而使其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所有权的权能,但他仍然对其财产享有最终的处分权。但这种处分权的行使,不得损害他物权人的权益,即游戏运营商不能因某些所谓的保护网络游戏正常运转的原因将玩家的虚拟财产擅自收回,除法律另有规定或合同另有约定。

三、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

游戏玩家相对于游戏商来说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其要想主张自己的合法权利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其首先就要面对如何来证明自己对该虚拟财产的合法占有权,而这又需要游戏商的积极配合,为了自己的利益,游戏商又岂会真正的为玩家着想。因此,这种限制玩家权利的协议应该予以修改。

除此之外,从已有的现实来看,一概将玩家与玩家交易的虚拟财产认定为非法财产,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也与网络的不断发展逆道而行,除此之外,目前没有任何一项法律、法规将虚拟财产定位为非法财产,游戏商提供的用户协议不承认其合法性显然是没有任何法律依据的。

因此,应将玩家们之间的虚拟物交易额以及交易次数限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这样既承认了玩家之间的交易的合法性,同时也对游戏运营商的利益不致构成太大的损害。

注释:

①谢平.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论析——从游戏商与玩家对待虚拟财产的态度谈起.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②王利明.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谢平.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论析——从游戏商与玩家对待虚拟财产的态度谈起.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2]王素娟.虚拟财产交易法律问题研究.河北法学.2008(2).

[3]王克先.论虚拟财产与交易.法制研究.2008(2).

[4]刘兴华.物权法视野下的网络虚拟财产法律保护问题.法治与社会.2008.

浅析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 篇3

目前, 学界普遍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定义网络虚拟财产。广义的网络虚拟财产是指那些存在于特定网络虚拟空间内, 能够与现实发生联系, 为人所支配和控制, 具有一定价值的网络虚拟物, 主要包括电子邮箱, 网络游戏ID号、网络实名等一些可由网络用户支配的私有网络资源。狭义的网络虚拟财产是指存在于网络游戏中, 由玩家通过各种方式获得的虚拟装备、级别、宠物等保存在服务器上, 由游戏玩家在一定条件下创建、调用或加入游戏中的资料数据或参数。而本文所称的网络虚拟财产只是狭义概念的网络虚拟财产。通过对网络虚拟财产概念的界定, 可以看出网络虚拟财产主要有虚拟性、客观实在性、价值性、限制性、合法性的特征。

二、网络虚拟财产法律属性的学说及评判

学界对网络虚拟财产法律属性主要有三种观点:物权说、债权说、知识产权说, 以下就这三种观点进行概括和评析。

(一) 物权说

一些学者认为网络虚拟财产作为一种“动产”, 权利人对虚拟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处分、收益的权利。网络虚拟财产虽然是看不见, 也不能为人的直接感官所感受, 但是可以被人们所控制且有价值的, 属于物的范畴, 自然就属于物权的客体。

物权说在法理上是行不通的:首先, 用户是根据游戏服务商预先设定好的程序, 在游戏服务商的积极配合下才能完成对虚拟财产的控制, 这与物权的直接支配性不符。其次, 虚拟财产不能脱离服务器单独存在, 用户不能直接占有虚拟财产。用户间虚拟财产的交易也只能是在游戏服务商设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交易, 这与物权的排他性不符。再次, 当网络游戏由于运营商的原因而终止时, 此时用户又没有明确要放弃网络虚拟财产, 运营商此时就需要承担赔偿该虚拟财产的责任, 这在法理和现实中都是行不通的。

(二) 债权说

债权是一种请求权, 一些学者认为, 在网络虚拟财产所反映的法律关系中正好符合债权的特征:第一, 主体是特定的, 只限于网络游戏运营商和持此虚拟财产的用户;第二, 游戏用户要想实现虚拟财产装备的服务和功能, 需要游戏运营商的配合, 这即是一种请求权;第三, 网络虚拟财产是有期限性的, 与所有权的无期限性相区别。

这一观点将网络虚拟财产完全置于合同中, 忽略了网络虚拟财产自身的特征。游戏用户进行游戏, 网络游戏运营商就要根据服务合同为用户提供一定的服务, 交付虚拟装备, 网络游戏运营商与用户之间为合同关系, 但网络虚拟财产交付后, 游戏用户根据游戏规则自己支配该游戏装备, 并可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易, 此种交易勿需通知游戏运营商即可有效, 这更多地体现为支配权, 故将网络虚拟财产定性于债权是片面的。

(三) 知识产权说

网络虚拟财产作为一种无形财产, 是通过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取得的, 其特点也是可复制的、可创造的, 处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该学说就网络虚拟财产的归属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是游戏开发商因开发了该款游戏而享有游戏的著作权, 它是开发商的知识创造, 是开发商的知识产权;二是用户在游戏过程中消耗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来获取虚拟财产, 投入了智力性的劳动, 因此虚拟财产应该是用户的智力成果, 属于游戏用户所有。

尽管以上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 但把网络虚拟财产权利作为知识产权是值得商讨和研究的。游戏开发商对于整个网络游戏享有著作权, 并将设计好的游戏交给运营商运行, 游戏运营商就享有了游戏著作权的使用权, 而非游戏用户享有使用权。游戏软件的著作权是由开发商享有的, 游戏中的装备、物品等虚拟财产是游戏软件中事先设定好的, 用户只是按照游戏规则而取得虚拟财产, 虚拟财产并不是用户的智力成果。知识产权具有排他性和专属性, 在网络游戏中, 玩家拥有了某个虚拟物品, 也不能影响他人享有和使用该类物品, 也就否定了虚拟财产的排他性, 所以, 将网络虚拟财产权利定性为知识产权是不科学的。

三、网络虚拟财产的真实法律属性

作者认为, 对网络虚拟财产法律属性的认定应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不能只看到它的一个方面, 更不能以偏概全。自然属性上, 网络虚拟财产仅仅是一组电磁记录数据, 但这并不否认它是法律上财产的理由。法律属性上, 网络虚拟财产是一种固化了的权利凭证, 它的性质和有价证券及票据、仓单、提单等法律凭证相似, 虚拟财产的合法占有人有权请求运营商提供相应服务, 即虚拟财产权, 这是一种新型的财产权, 体现了物权与债权的融合。

一般来说, 债权是请求特定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用户与游戏运营商之间缔结的为服务合同关系, 双方均受此种合同的约束。就网络虚拟财产而言, 由于虚拟财产存储于游戏运营商的服务器中, 游戏用户获得更高级别装备的权利依赖于游戏运营商提供特定的服务才能完成, 运营商提供服务的行为即为一种给付, 游戏用户只能向该款游戏的运营商请求, 不能向其他人或其他游戏的运营商请求。并且虚拟财产是有期限性的, 一旦运营商的服务器关闭, 虚拟财产就不存在了。虚拟财产以上几个方面的特性均反映出了它的债权属性。

网络虚拟财产的物权属性主要体现在网络虚拟财产的流转交易中。网络虚拟财产的交易完全由游戏用户决定, 而不需要通知运营商, 运营商无权干涉用户的上述权利。虚拟财产拥有了某种物权属性, 该种物权属性是基于债权属性而产生的, 是一种附属性权利。

参考文献

[1]刘涛.论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及其保护[J].法制与经济, 2009, (12) .

[2]吴静.网络虚拟财产的性质及其法律保护[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 5 (5) .

[3]周素英.试论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12, (3) .

虚拟财产及其法律属性 篇4

笔者在生活中大量接触网游, 因为自身利益被侵害开始关注网络游戏中虚拟财产的保护问题。然而, 是否要保护, 如何保护这些问题, 都要建立在对虚拟财产的定性上。互联网的发展, 衍生了很多类型的虚拟财产, 这其中有的能直接与现实货币挂钩并被广泛认同, 有的却没有一个定论。这就需要在民商法领域中对其性质进行认定, 通过对玩家、运营商的法律关系分析, 以及对虚拟财产与现实货币转换问题的思考, 来有效的解决虚拟财产保护的问题。通过简单的检索, 即可发现现有的法律和司法解释并没有作出明确解释, 虽然当前存在的各种侵权行为使网络游戏甚至涉及犯罪问题, 法律救济却难以适用。

网络游戏案件中法律适用问题的产生, 原因之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 而法律却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随着新的经济形式随社会发展不断出现, 现有的法律不可能面面俱到, 尤其是在无形资产领域, 这种滞后性更是暴露无疑。这就要求我们利用现代法律观念, 将社会生活、社会经济中出现的新因素及时地纳入到法律体系中, 及时调整网游这一新领域出现的矛盾, 从而进一步实现社会和谐。

除了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以及网络游戏本身的发展以外, 涉及网络游戏纠纷案件使用法律问题的产生, 也与法学理论界自身原因有关。目前法学理论界对网游作为一种新经济形式的意义缺乏客观正确的了解, 往往先入为主地采取回避和不屑的态度, 忽略了利用法律调整网络游戏运营商和游戏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保护合法权益。这表现为, 对于有涉网络游戏、虚拟财产权益纠纷的探讨, 法律实务界较为活跃, 而法学理论界较为沉默。网络游戏的吸引力客观上导致少数青少年荒废学业, 正说明了这是一种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的经济形式, 需要法律对其进行调整。

为了将网络游戏侵权案件、虚拟财产纠纷等问题纳入法律调整范围, 我们有必要对网络游戏的内容及其如何成为中国的新经济形式进行了解, 并对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进行定性。

二、网络游戏和网络游戏业

网络游戏, 是指以互联网作为基础和依托, 通过某种网络协议 (如TCP/IP协议) , 可以多人同时参与的游戏项目。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一是广泛参与性, 只要能够连接到国际互联网, 就可以参与到这种利用网络协议发布的游戏;二是内容上的互动性, 传统的单机游戏是人机互动, 而网络游戏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游戏, 可以实现多人同时在线, 游戏参与者之间可以自由交流、合作或者战斗。

网络游戏的以上两个特点使其拥有了大量的客户群, 从而为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自第一款网络游戏《万王之王》于2000年在中国大陆出版以来, 网络游戏很快成为了整个出版业的经济增长点。新闻出版总署的调查数据显示, 2004年, 我国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达到了2025.2万户, 市场规模达24.7亿元, 网易、盛大、九城在纳斯达克都有着良好表现, 网易的总收入中, 网游占比达62%。

这些数字反映了国家对游戏产业的认可和重视。这种认可和重视既是因为网络游戏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是前景广阔的新兴经济形式, 也由于网络游戏能够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对于引发青少年的科技兴趣、推动IT产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以及促进就业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而网络游戏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意义及其能够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 在媒体对网游的片面的、负面的报道中往往是见不到的。实际上, 所谓的“沉迷网络游戏”只是部分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一种显形化, 在网络游戏没有出现的年代, 也有各种形式的所谓“问题少年”, 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因此, 对于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而影响学业这一问题, 解决的根本途径应该从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的角度来寻找, 是否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的关爱太少?抑或受到的压抑过多?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群体有吸引力是客观事实, 但并不是所有学业之外的、有吸引力的事物都是不利于成长的。

总之, 网络游戏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经济形态, 市场巨大, 前景广阔, 在政府的认可和支持下快速发展, 逐渐形成了一个更加有序和成熟的产业。但是同时, 传统道德尚不能很好约束至网络游戏领域, 法律规范的试用也存在空白, 不能很好地解决网络游戏中虚拟财产的纠纷。因此, 将网络游戏运营商和游戏参与者的利益纳入到法律调整范围, 使得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得到法律的规范和保障, 成为了一种必然需求。

三、虚拟财产的定性

在网络游戏中, 玩家先注册账户和密码, 再登陆游戏便可以创建一个或多个游戏角色, 玩家通过操控这些人物角色进行游戏, 并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得到虚拟货币、装备等虚拟财产。另外, 由于游戏中的虚拟人物在游戏中因等级、技能等不同, 在游戏中也是有价值的, 因此虚拟人物也应算作虚拟财产。

直观来说, 这些虚拟财产就是玩家的帐号以及由此衍生的利益, 包括其帐号上的角色、装备、宠物、游戏货币、帐号中奖产生的收益、交易帐号产生的收益等等。那么, 本文所指虚拟财产是网络游戏玩家在网游中所拥有的一切可以兑换为虚拟货币或现实货币的物、其拥有的货币、游戏时间对价以及由其产生的利益。举个例子, 一个网游可以让玩家存钱在钱庄, 虚拟货币进入钱庄后可以获得凭证, 该凭证不由玩家携带而寄存在钱庄中, 也是玩家财产的一部分。世界杯来临时, 网游允许由定额凭证对世界杯进行押注, 由此最高可以获得装备, 该装备也是虚拟财产。如果通过游戏能获得现实中的奖品, 则自确认中奖之时起, 玩家就不再具有虚拟财产, 而转换成对现实财产的期待权。另外的, 对于虚拟财产的期待权则应分情况讨论, 例如, 一个账号被盗, 除了上述利益, 还拥有使用此帐号可以获得的利益, 一般来说, 没有对其偿付的必要。较为特殊的是, 有时候玩家会签订契约, 与他人进行有偿的代练活动, 那么这时, 由于其被盗号而未完成契约, 其损失不仅仅局限于被盗号, 还应加上因未完成而收到的处罚。

在所有网游中, 都存在现实货币和虚拟货币直接兑换的现象, 因而虚拟财产必将产生现实的价值。虚拟财产具有现实意义上的价值, 网游世界的利益转移必然导致现实意义上的得利或损失, 产生纠纷, 需要法律予以调整和保护。当前, 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交易引发的各种纠纷逐渐增多, 虚拟财产权受到侵害的一方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司法救济。不仅如此, 由于纠纷并未得到法律的解决, 当事人各方就会通过其他方式自行解决, 这可能会导致欺诈、盗窃、故意伤人等犯罪问题的发生。笔者曾遇上骗子骗取虚拟财产, 而上一次笔者关注他正是因为他在聊天界面中痛骂骗子、诉说损失

虚拟财产具有现实意义上的价值, 但是虚拟财产是否具有法律上的财物属性是有争议的。

一种观点否认虚拟财产在法律意义上的财物属性。这种观点认为虚拟财产不具有现实财产的价值, 其本质只是一段计算机字符, 而不是实体物质。这种观点有此问:如果承认虚拟财产的财物属性, 则一款游戏停止运行之后, 运营商是不是必须要继续保管或者返还游戏中的财产给游戏参与者?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虚拟财产的获得, 需要玩家付出网络费用和购买游戏时间的费用, 同时也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虚拟财产属于玩家的个人劳动所得。同时, 很多游戏参与者所得的虚拟商品是直接从游戏运营商处购买, 或者从虚拟交易市场通过交易获得。这种虚拟商品的交易直接用货币作为手段本身就是一种商品交易过程。虚拟商品具备了一般商品的属性, 因此属于法律意义上的财物。

笔者认为, 尽管虚拟财产在形式上体现为一串字符串记录在计算机中, 但不可否认的是, 它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德国曾因电不具有物理上的实体形态, 判定电不属于财物范畴, 因此盗窃电力的行为不构成犯罪。这就把法律意义上财物的范围等同于人类感官能够把握的范畴。这种旧有的思维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需要。网络虚拟财产虽然是存储在计算机磁盘上的字符串, 并不以物理形态存在, 但它仍然是客观存在, 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 并能够被人类所认识和使用。从上文的分析中能够看出, 网络游戏虚拟财产中凝结着游戏参与者的体力劳动或者脑力劳动, 并且能够为游戏参与者所实际支配和使用, 在游戏中具有实际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体现为虚拟货币, 而且通过所购买的游戏时间, 可以实现从虚拟货币到现实货币的转化, 从而具有现实中货币的流通性。由于完全符合现代物权理念对财物的界定, 因此虚拟财产应当被纳入物权保护范畴。

韩国的网络游戏相当发达。韩国明确规定游戏参与者在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独立于游戏运营商而具有财产价值, 虚拟财产的所有权当属玩家。运营商只是提供银行的存放功能, 无权对虚拟财产进行肆意修改或删除。有些学者认为网游公司拥有所有权, 而玩家拥有使用权, 认为服务器都是网游公司现实存在的所有物。现实中不乏网游公司上架网游后, 玩家资本短时间内大量注入, 网游又突然下架并再也没有下文的情况, 这样的一种行为如果同化为网游公司拥有所有权, 那么所有资本都变成了网游公司自己的, 网游公司这一行为便是合法的, 玩家的损失就无法找回。因此, 这一观点绝对是站不住脚的。然而, 另一方面, 必须看到虽然玩家拥有所有权, 但是网游还是有终止的可能, 程序终止的网游会有一段长期免费的游戏体验时间, 这时, 玩家的所有权并不直接消失, 而是其所有权的对价在不断下降, 最后其所有权将不再被玩家群体广泛承认。

四、结语

网络游戏具有巨大经济效益和广阔前景, 针对愈演愈烈的侵犯网络虚拟财产问题, 需要通过立法来对此进行规制。即使短时间内无法通过立法完善, 也可以通过出台司法解释, 来为司法机关打击这类行为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刚.浅析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1 (5) :131-133.

[2]杨立新, 王中合.论网络虚拟财产的物权属性及其基本规则[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4, (06) :5-15.

[3]周文凤.网络虚拟财产的民法保护[D].吉林大学, 2014.

虚拟财产及其法律属性 篇5

一、网络虚拟财产的概述

(一)网络虚拟财产的内涵

网络虚拟财产是指存在于与现实具有隔离性的网络空间中、以网络空间为载体,能够用现有的度量标准衡量其价值的数字化新型财产,其中具有比较普遍认知性的包括淘宝店铺、Q币、游戏装备等,此类财产是网民用自己的时间、精力、金钱,在网络虚拟世界中买入的用来满足自己精神上需求或者用以获取收入的信息资源。网络虚拟财产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 虚拟性

网络虚拟财产是一组电磁记录,是存储于一定的服务器上的电子数据。这些记录只能依赖于网络空间,它所表现出的形态也存在于网络世界中,是一种虚拟社会里的虚拟财产。它与现实世界的转换依靠它的其他属性来实现。

2. 价值性

财产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其所耗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财产应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一般用货币这一商品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网络虚拟财产如游戏账号的等级、淘宝店铺的信誉等这一般要耗用一定的时间去实现,同样也可以用与其相当的货币来衡量其价值。

3. 时间性:

网络虚拟财产有其存续的时间期限,但这种性质并不能阻断其作为财产的本质,比如债券、支票、本票等票证也是有时间期限的,但它们仍然是属于财物,其中的少数还属于现金等价物。

(二)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

从物权的属性上来看,传统的物权理论认为物权的客体应占有一定的空间并是有形的,即具有有形性和独立性的特征,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物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既有有体物也有无体物。物的范围早已不限制在有形、有体的范围内,只要其具有法律上的排他支配可能性或管理上的可能性都可以被认定为物。现代各国的立法确认空间为物,便是物的概念扩张的结果。由此可见,物的概念是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只要不危及物权体系的基本理念,对其中的个别部分进行修补都在允许的范围内。由此可见,虚拟财产虽然是无体物,但其仍然可以成为物权的客体。虚拟财产被归入物的范围,是时代的趋势,是社会的需求。

众所周知,网络用户拥有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大多数还具有转让该用益物权的权利,而所有权仍归运营商所有。网络用户拥有以上权利是基于网络用户与网络运营商所签订的服务合同,网络用户在享有这些权利的同时对网络运营商也负有一定的义务。通常网络运营商会限制网络用户一些行为,要求网络用户遵守一些不作为义务。如果不履行义务,网络用户将丧失对虚拟财产的相关权利,这又表现出债权的属性。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事物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关系,使得物权与债权的界限在某些场景下显得不够清晰,同时具备物权和债权的特征。可以看出,虚拟财产就具有这一特性,可以认定它属于一种新的混合型权利。

二、网络虚拟财产的可继承性

(一)虚拟财产不属于现行《继承法》的遗产继承范围

虽然虚拟财产可以成为物权的客体,但是它可否认定为我国继承法中的遗产呢?我国《继承法》第三条对遗产的范围作出了规定,即:“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包括:公民的收入;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我国的继承法对于遗产范围的规定采用了列举加兜底的方式,显然虚拟财产不属于前六种界定。那虚拟财产是否属于“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从《继承法》所列举的情况来看,被纳入遗产范围的财产既有有形的又有无形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虚拟财产是可以被解释为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的。但是我国大多数虚拟物品纠纷案件被定性为侵犯通信自由或者是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等而非盗窃罪,似乎又不承认其是合法的财产性权利。随着虚拟网络世界的丰富,由网络财产引发的纠纷时常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虚拟物品迫切需要《继承法》作出新的界定以对其进行管理。

(二)网络虚拟财产可纳入继承法范围的理由

对于网络虚拟财产是归网络运营商所有还是用户所有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归网络运营商所有,即网络账号及其附属物等一切都归网络运营商所有;另一种认为归网络用户所有,即账号归网络运营商所有,而由用户自己从零到有创建起来的付出劳动或金钱等有价值的虚拟财产则归用户所有,如Q币、网游装备、网店信誉等。笔者赞同后一种观点。网络运营商和用户通过自愿签订服务协议约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网络运营商通过提供网络平台的相关服务,并享有收取一定服务费用等的权利;而用户负有支付费用等的义务,同时享有创建并使用平台账号等的相关权利。用户在使用账号的过程中所购买的Q币、装备等都是其花了一定的时间、精力、金钱等创建的属于自己的虚拟财产,这样的虚拟财产应属于用户的个人财产,用户对这一部分财产具有排他支配的权利,即使是网络运营商也不得随意干涉。

网络虚拟财产的组成成分是十分复杂的,它的继承并不是一概而论的。一个网络财产可能由很多份网络财产组成,就好像一组数据是由好几个程序有效运行而形成一样。对网络财产进行继承,首先要对其进行分割。将其分割成属于网络服务商和属于网络用户的两部分。这一标准可以遵循是否耗用了网络用户的劳动时间或者是网络用户是否付出了相应的对价,即在该虚拟财产初始状态下至它现在所呈现的状态间增值的部分。这一部分可按市场价来衡量其价值,没有市场价值就按双方协商的价格,双方无法协商就参照该网络虚拟财产相似的网络虚拟财产的最近一段时间的市场价格。另一类网络虚拟财产不具备财产意义上的增值部分,仅仅在该虚拟财产上增加了依附于具体人格的电子数据,如图片、文字、邮箱地址等。这一类财产的继承意义即安慰被继承者亲人的心灵的缺失,对他们具有不同的意义。有观点指出这类财产的继承会侵犯被继承者的隐私。隐私是仅对于有权利能力的人而言的,自然人的权利能力止于死亡,当自然人死亡时,权利能力终止,自然也就不存在侵犯其隐私的可能。可以将具有纪念意义的部分作为财产拷贝出来作为网络虚拟财产由继承人继承。

2012年由24岁淘宝女店主熬夜死亡而引起的淘宝店铺继承的讨论对我国现行的《继承法》造成了冲击。下面以淘宝为例分析虚拟财产的继承问题。根据2015年4月24日生效的《淘宝平台服务协议》第4.1条店铺管理中的第二款规定:“由于店铺转让实质为店铺经营者账户的转让,店铺转让的相关要求与限制请适用本协议3.2条账户转让条款。”根据该协议第3.2条规定:“由于用户账户关联用户信用信息,仅当有法律明文规定、司法裁定或经淘宝同意,并符合淘宝平台规则规定的用户账户转让流程的情况下,您可进行账户的转让。您的账户一经转让,该账户项下的权利、义务一并转移。”从以上两条规定可以看出,淘宝店铺的转移实质上是淘宝账号的转移,在有法律、司法裁定或者经淘宝同意的情况下,只要符合一定淘宝规定的程序条件,就可以进行转让。目前淘宝同意的转让有两种,即支持因离婚和继承的情况下进行店铺的过户。在过户的时候,账号的权利和义务一并继承。但是我国《继承法》并未明确将虚拟财产纳入继承遗产的范围内。然而这种需求是存在的,《继承法》应对其进行明确规范。

三、关于网络虚拟财产继承立法的构想

我国《继承法》自1985年实施以来已经有30年了,人们所拥有的财产形式从有形到无形,从单一化到多样化。随着虚拟财产问题日渐突出,现代化的财产形式有待于被法律认可。虚拟财产继承的客体表现为网络信息数据的数字信息或磁条记录,虚拟财产继承的主体是继承人。继承人在向网络运营商提供被继承人死亡证明、遗嘱等以及证明自己是继承人的材料后有权享有被继承人拥有的一切权利,如使用、下载、转让等,并对网络服务商负有被继承人应负有的一定义务,如给付一定的费用等。

那如何将虚拟财产纳入《继承法》的遗产界定范围中呢?目前关于界定遗产范围的规则,主要有三种立法模式:第一种是“正面概括加列举”模式,如我国《继承法》中规定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并列举了七类具体的财产形态(第3条和第4条);第二种为“正面概括加反面排除式”模式,如依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之规定,被继承人财产上之一切权利是遗产,专属于被继承人本身者除外;第三种为“正面列举式与排除式”相结合的模式,例如,在《葡萄牙民法典》中,列举了四类属于遗产的财产,并将基于性质或法律规定随主体死亡而消灭的排除在外(第2025条和第2069条)。由于现在的财产形态和财产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会不断地变化,采用正面列举恐怕无法跟上时代发展节奏,有些例外情形也难以规定。笔者认为第三种模式具有相对优势,既可以包含一定的例外情况,又能使公民有期待的可能性。把虚拟财产列入继承范围是迫切的,但是这又是需要等待的,将是一项长期任务。

摘要:网络虚拟财产是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型财产形式,它存在于虚拟的网络空间,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和精神价值。但是目前我国的《继承法》并未将其纳入继承范围内,而因虚拟财产引发的争议日益频繁,因此加大对网络虚拟财产继承的法律保护是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网络虚拟财产的内涵、法律属性进行分析,提出了将网络虚拟财产纳入继承法范围的构想,旨在为网络虚拟财产的继承问题研究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虚拟财产,法律属性,继承,立法

参考文献

[1]杨立新,王中和.论网络虚拟财产的物权属性及其基本规则[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06).

浅析婚约财产的法律属性 篇6

关键词:婚约,婚约财产的性质

一、婚约

婚约俗称订婚, 最早源于古代社会的买卖婚姻。目前, 我国法律在婚约的概念及相关问题的处理上仍属空白, 但就婚约的涵义而言, 我国的法学理论界已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认识, 著名的婚姻家庭法学家杨大文教授认为, 婚约是男女双方以结婚为目的对婚姻关系的事先约定, 把订立婚约的行为称为订婚。[1]李志敏教授认为, 婚约是指男女双方以结婚为目的, 对婚姻关系的事先约定, 亦称婚姻的预约。[2]史尚宽认为, 婚约是谓一男一女约定将来应缔结婚姻之契约。[3]从以上婚约的定义, 我们可以看出, 婚约是男女双方以将来缔结婚姻关系为目的所订立的事先约定。这种约定, 从我国现行的法律来看, 其不具有法律效力, 不受法律保护, 对缔结婚约关系的当事人仅具有道德上的约束力。

二、婚约财产的法律属性

作为婚约伴生物的婚约财产, 当婚约因某种原因解除或者终止时, 婚约财产的返还将不可避免。从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 婚约财产是指彩礼和婚约存续期间赠予的财产。笔者将从彩礼的性质和婚约存续期间赠予的财产的性质进行讨论。

1、彩礼的性质

我国自古以来婚姻的缔结, 就有男方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 这种聘金、聘礼俗称“彩礼”。[4]目前, 学术界关于彩礼的性质有以下几种观点:

1) 所有权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 彩礼的给付是一种普通的民事赠与关系, 一旦交付即发生所有权的转移, 如无法定情况出现, 受赠与人在婚约解除或者失效以后没有义务返还。1951年, 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在法编字第9577号指示中已明确规定:“凡属赠与性质的聘礼, 不问交付在婚姻法生效前或生效后, 原则上均不许请求返还……”笔者对此观点并不认同, 笔者认为, 虽然从法律的角度看, 给付彩礼的行为表面上符合了赠与行为的法定构成要件, 但是, 其与一般的赠与行为是不同的。给付彩礼的一方是以追求婚姻的缔结为目的的, 否则也不会向对方支付彩礼。所以说彩礼是一种特殊的赠予, 在司法实践中, 应该与一般的赠与行为区分开。

2) 不当得利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 在婚约确定期间, 一方之所以主动给付另一方一定数量的彩礼, 是基于婚约这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而婚约这种社会关系是没有任何法律效力的, 一方利用没有任何法律效力的婚约来取得对方的钱物, 显然缺乏法律根据, 一旦婚约解除, 收受方应该无条件全部返还。[5]根据不当得利学说的观点, 依据没有法律效力的婚约而取得的财产, 在取得时和取得后都没有合法的根据, 即使双方结婚, 给付彩礼的一方也是可以依据不当得利理论请求对方返还彩礼, 这有悖常理。

3) 附解除条件赠与说。此种观点认为, 赠送彩礼是附解除条件的赠与行为。其中, 婚约的解除是所附的条件。如果条件没有成就也就是说所定婚约并未解除, 那么赠与行为将继续有效, 彩礼归受赠人所有, 如果条件成就即婚约解除, 赠与行为则失去法律效力, 彩礼应当返还给赠与人。史尚宽先生在其《亲属法论》中指出:彩礼就其性质而言, 实际上是为“证明婚约的成立并以将来应成立的婚姻为前提而敦厚其因亲属关系所发生的相互间的情谊为目的的一种赠与, 它是一种附有解除条件的赠与行为, 它具有普遍无偿赠与所不具有的特性。”也就是说, 当赠与人所期望的婚姻关系没能达成时, 其所赠与彩礼的目的没有达到, 受赠人继续占有彩礼没有法律根据, 按照我国民法的相关规定, 受赠人应返还彩礼。

2、婚约存续期间赠与物的性质

婚约存续期间赠与物同上文所说的彩礼不同, 是指男女双方在婚约存续期间为培养感情维系婚约关系而相互赠予的财物, 对其性质的认定更值得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目前, 就婚约存续期间赠与物的性质有一般赠与说、目的赠与说和显失公平说, 从司法实践来看, 显失公平说更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该学说认为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 婚约期间的赠与行为是一种特殊的赠与, 这种赠与是以期望和对方结婚为目的的, 只有结婚, 这种无偿赠与才能体现一定程度的公平。如果婚约关系解除, 赠与方就得不到任何的补偿, 这不符合我国民法中的公平原则。尤其是有的赠与财物价值较大的, 如过一律都不予返还, 则明显有失公平。在司法实践中, 我们可以根据财物价值的大小来分别处理, 对于一般的价值较低的财物可以将其视为一般的赠与行为, 当婚约解除时赠与方不得请求受赠方返还或补偿, 而对一些价值较大的财物的赠与, 则可以显失公平为由请求返还。王利明先生在其《民新论》中就写到:“恋爱期间的赠与关系仍然属于一般的民事赠与关系, 不能其视为附有条件或负担的赠与, 因为任何一方都不得以限制对方的结婚自由作为条件或负担。但是, 应该看到, 这种赠与和一般民事赠与不同, 当事人从事赠与行为, 是以期望和对方结婚为动机的。如果在恋爱关系中断后, 认为赠与己经效, 所有权已发生移转, 受赠人接受的财产一律不予返还, 则可能导致一方获较大的利益, 而另一方蒙受较大的损失, 必然有失公平。因此, 从民法的公平则和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原则出发, 人民法院应根据具体情况, 将这类赠与视为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予以撤销, 或者责令受赠人返还某些贵重的财产和数额较大的赠款, 对于价值较小的财产可以不予返还。”[6]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司法机关在处理这类案件时不能一刀切式认定所有因婚约而产生的财产纠纷都是附解除条件的赠与, 在具体案例中, 我们应该区分财产的性质, 是彩礼还是婚约存续期间的赠与物, 按照婚约财产的性质, 遵循公平合理的原则来处理纠纷, 以期达到让纠纷双方都比较满意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杨大文主编:《婚姻家庭法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124页。

[2]李志敏:《比较家庭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第166页。

[3]史尚宽:《亲属法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236页。

[4]http://baike.baidu.com/view/123116.htm#sub123116

[5]黄娟:《彩礼返还的基础及规则探究》, 《工会识论坛》2006年9月第12卷第5期, 第16页。

上一篇:环评制度下一篇:自给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