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共12篇)
企业会计核算问题 篇1
一、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 会计核算部门职能弱化
由企业会计核算的相关原则可知, 只有在客观、独立的情况下开展会计核算工作, 才能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但从目前国内企业的总体情况上看, 会计核算普遍缺乏独立性, 究其根本原因是企业中各个部门的职责分工不明确, 会计部门与其他部门未进行有效的分离, 由此使得会计核算无法独立。同时, 会计部门的工作岗位也没有进行分离,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此外, 由于企业领导层对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 使得会计核算经常会受到约束和干预。
(二) 会计核算方法不规范
企业为达到降低税负、操纵会计利润、粉饰财务报表等目的, 经常对会计核算进行违规操作, 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 企业通过虚开发票的方式增加经营成本, 会计人员仍然将不合理、不合规的发票进行入账处理;会计人员在存货计价、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擅自调整核算方法, 如将原本使用的年限平均法随意变换为双倍余额递减法, 以达到调整利润的目的;企业会计政策变更不及时, 没有根据国家政策进行调整, 导致会计核算出现偏差。
(三) 内控与监督机制落实不到位
导致企业会计核算经常发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内控与监督机制不健全。企业内控机制的作用是保护财产物资的完整性以及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从而使企业的经营目标能够得以实现。由于企业管理者对内控机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致使未能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 使资产的流失与浪费成为可能。监督是对企业经营活动合法合规性的监督, 若是监督机制不健全, 则会给不法人员以可乘之机, 这样会使企业的集体利益受到损害。
(四) 会计核算资料保管有失妥当
会计资料包括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 是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但是, 大部分企业不重视会计资料的保管工作, 没有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会计资料保管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使得会计资料随意堆放在会计部门, 易造成会计资料损坏、丢失, 不利于会计资料的长期使用。
(五) 会计核算人员素质偏低
会计核算人员的业务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优劣。从当前企业会计队伍建设来看, 会计核算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 大部分会计核算人员缺乏专业的会计知识, 没有及时掌握最新的会计政策变动, 使得会计核算随意性较大, 缺乏对会计准则、政策的有效执行。同时, 部分会计核算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较差, 易受企业管理层的干涉而出现做假账的行为, 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此外, 还有部分年纪较大的会计人员, 没有掌握会计电算化、财务软件操作技术, 难以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二、改进企业会计核算方式的建议
(一) 保证会计核算部门的独立性
客观性和独立性是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想要使会计核算更加完善, 就必须确保核算部门的独立性。首先, 要对会计核算岗位分离予以重视, 并对部门职责进行明确分工, 由独立的部门开展核算工作, 梳理好核算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 这样能够保证核算工作的高度独立性。同时要对会计部门的岗位进行分离, 由此可以防止舞弊等问题的发生。其次, 应当不断提升企业领导对会计核算的重视程度, 使其确立正确的观念, 对会计核算工作给予大力的支持, 减少不必要的干预, 为核算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再次, 应加快建立会计核算责任保证体系, 明确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会计责任以及各部门负责人所需要承担的会计责任。会计人员作为会计活动的主体, 他们的责任非常重大, 在开展相关工作时, 必须严格根据法律法规和规范的要求进行, 杜绝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
(二) 规范会计核算方法
在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 要对会计核算方法进行规范, 杜绝会计人员随意调整核算方法,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有效。首先, 明确会计核算确认标准, 要求所有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数据必须具备可确定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 以确保会计信息如实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其次, 明确会计核算计量属性, 会计人员要根据经济业务的性质确定计量属性, 常用的计量属性包括现行成本、历史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再次, 规范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 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核算结果, 所以会计人员必须审慎选择核算方法, 针对同一经济事项选定的核算方法, 在日后的会计核算中不得随意更改。最后, 在会计报表列报中, 要一一标明对企业财务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 并在报表附注中注明所选用的会计核算方法, 以便报表使用者全面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
(三) 健全内控与监督机制
完善的内控制度与监督机制是企业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 但从目前国内企业的总体情况上看, 其中仍有部分企业的内控制度不完善, 监督机制不到位, 由此导致会计核算常常出现各种问题, 所以, 必须加快健全内控制度与监督机制。首先, 企业应依据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内控制度进行完善, 并不断强化对财务信息及各项经营活动的控制, 重点应对如下制度进行完善:会计岗位责任制、财务分析制度、会计管理体系、内部牵制制度等等, 以此来提升会计核算的整体水平。其次, 对于企业而言, 外部监管尤为重要, 它是规范会计核算工作不可或缺的因素, 通过外部监管可以使会计核算工作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目标, 因此, 企业应依据有关法规的要求对会计账簿管理体系进行完善, 发现不规范的会计行为, 必须及时进行处理, 税务和上级财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指导, 督促企业依法记账, 确保会计核算的质量。
(四) 加大会计核算资料保管力度
企业必须提高对会计核算资料保管的重视程度, 有条件的企业应建立会计资料档案室, 对会计资料进行专业化保管, 避免会计资料出现流失、损坏、外泄等情况。会计人员要按照相关规定, 对会计资料进行整理、装订, 分类进行保管。当会计资料达到了保管期限, 则要根据保管规定填制会计资料销毁申报表, 将其上报到主管部门进行审批, 当批准之后再执行销毁, 同时还要将销毁的内容记录到销毁会计清册中。此外, 企业会计部门应充分利用信息管理手段, 建立会计资料电子档案库, 实施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一体化管理, 从而提高会计资料的使用价值。
(五) 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
会计人员是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主体, 他们的综合素质、业务水平对核算工作的开展具有直接影响。为减少并杜绝会计核算问题的发生, 企业应当不断提升会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首先, 应加强对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化培训, 企业除了要适当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力度之外, 管理者还应对培训予以重视和支持, 通过培训来培养会计核算人员的全局观, 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 企业应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为会计核算岗位注入活力, 这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再次, 会计人员要注重自我学习, 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基础知识, 了解并掌握与会计核算工作相关的内容, 如金融、贸易等等, 并对新的会计核算原则及核算方式加以熟悉。最后, 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引导正确的个人行为, 增强他们的荣辱感, 避免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三、结论
总而言之, 企业要想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就必须从强化会计核算入手, 夯实财会基础工作, 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为此, 企业要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独立性, 规范会计核算方法选用, 加强对会计核算的监督管理, 重视会计核算人员素质建设, 从而不断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 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推动企业长远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卉敏.新时期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的具体措施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4 (5) :37-38.
[2]宋芳丽.新修订长期股权投资准则适用范围的变化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J].交通财会, 2015 (3) :56-58.
[3]方堃.财税体制改革背景下的中国企业环境会计核算公开制度立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9) :88-89.
[4]林敏莉.浅谈“营改增”对小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4 (2) :76-78.
[5]吴丽, 纪海荣.民营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 2014 (5) :43-44.
[6]焦世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16 (4) :38-39.
企业会计核算问题 篇2
一、选题背景
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会计方法,对生产经营活动或者预算 执行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和分析,定期编制并提供财务会 计报告和其他一系列内部管理所需的会计资料,为作出经营决策和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依 据的一项会计活动。会计核算往往渗透到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经济业 务事项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核算。《会计法》所规范的会计核算,主要限于事 后核算方面的内容,即对基本的会计核算方法和程序作出规定,而没有过多涉及事前预 测、事中控制等管理会计的内容,目的是增强法律规定的适应性。我国从上世纪年代中期开始时进行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使中小 企业有了蓬勃发展的机遇和空间。经过二十多年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洗礼,中小企 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中小企业和有名无实的 “空头” 企业变更频繁,流动性强,财会人员不固定,兼职财会人员多,会计基础核算不规范,明细核算不健全,执行企业主意志的多,执行本行业会计制度的少,时常发生偷、逃、骗税行为,严重破 坏了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导致了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小企业力量也在迅速壮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 益增大,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不规范的问 题也显得日益突出,诸如现金交易、多头开户、白条入账、内外两套账、资金管理混乱、会计人员随意编制会计科目或混淆会计科目之间的关系、费用分摊混乱、违背会计原则 等,中小企业偷税漏税现象也是频频发生,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 展壮大,而且也给国家财政收入造成巨大的损失。进一步规范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已显得非 常必要。中小企业不同于大企业由于其产出及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低,受传统工艺体制 和外部宏观经济影响大等因素影响,使得中小企业具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经营灵活,应变 能力较强企业规模小,融资难行业涉及面广,业务单一组织结构简单,管理水平不高技术落 后,产品质量差逃避纳税、逃避债务的愿望比大型企业要强烈。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会计问题成为大家讨论的一个热点。从国际范围 来看,联合国会计专家组已经开始着手制定中小企业会计指南。在我国伴随着企业出现 分散化、专业化、小型化的趋势,中小企业正成为一股重要力量在推动经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较快。据2006年统计,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055 万家,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其工业产值、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的80%和60%以上, 并提供了大约80%的城镇就业机会。可见中小企业的作用是很大的。与一些上市公司和 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小、数量多,突出的问题是会计核算不规范。目前,不少中小企业账簿设置混乱,会计业务处理随意性大,加上中小企业流动性强,财会人员 不固定,兼职财会人员多,更有甚者一人兼任几家或十几家企业的会计,会计基础核算不规 范,明细核算不健全,执行业主意志的多,执行本行业会计制度的少,时常发生偷、逃、骗税 行为,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导致了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追究其主要原因是 因为我国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不够规范。从2005年的1月1日起,《小企业会计制度》开始 实施,这就为我国的中小企业会计核算行为提供了有力的依据。针对这一问题,对中小企业会计核算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概况: 国外概况: 联合国会计专家组成立于1981年,是为了国公司发展对国际会计协调的需要而建 立起来的专家组成立以来,它就国际会计协调的许多重大问题发表了若干指南和倡议: 英国的企业中,中小企业英国会计界一直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会计问题,目前正在 对几年前所制定的中小企业会计指南进行修订,其中涉及的一个问题是,中小企业会计指 南是提供了一种选择,还是一个强制标准。专家组要考虑的问题,同样是,为中小企业提供 一个指南,还是一套强制标准。泰国代表对英国代表的意见表示赞成,他们说,专家组现在 所搞的文本,应当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即不是搞一套标准,而是搞一个指南,供各国制定本 国会计指南时参考。马来西亚代表表示,中小企业采用国际会计标准确实存在困难,应当 根据每个国家的自身情况加以确定,如应当区分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在马来西亚,会 计标准主要是针对股份公司的,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接近二对于非股份公司,则不要求强 制执行。中非南非会计师联合会代表指出,这个指南应当是建议性质的,各国还要根据其 自身情况进行加工,以适应自己的情况另外,直接引用国际会计准则,是否有个法律权限问 题对中小企业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提出了豁免条款,是否能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所接受 这个问题需要研究新西兰代表说,中小企业主要是现金流量问题比如,新西兰卯年要求中 小企业提供现金流量表,当时虽然有些抵触,但是基本上已经得到执行俄罗斯代表针对目 前的方案提出不同意见他们说,实际上不可能把管理信息与对外报告混在四、拟研究与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中小企业在会计核算上存在以下问题: 1.会计核算主体界限不清楚企业产权与个人财产界限不清,中小企业的经营权与所 有权的分离远不如大企业那么明显,尤其中小企业中的民营企业,投资者就是经营者,企业财产与个人家庭财产经常发生相互占用的情况,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困难。很多的 私营企业业主将个人和家庭的一些支出,如给小孩照相、买零食、衣物等之类的花销报 公司账,而企业财务人员处于工作和饭碗的考虑,往往不能拒绝。2.会计基础薄弱,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1)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不符合会计规范。在企业会计机构设置上,有的独资小企业干脆不设置会计机构,有的企业即使设置会计 机构,一般也是层次不清、分工不太明确。在会计人员任用上中小企业最常见的做法是 任用自己的亲属当出纳,外聘“高手”做兼职会计,这些人员有在税务部门工作的,有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员等,一般定期来做账。有的企业管理者 也愿意聘请能力强的会计人员,但是中小企业由于其发展前景及社会上得到人们认同程 度较底以及较差的工作保障,使得其对优秀会计人员的吸引力远不如大企业。会计从业 人员资格认定及规范考核的问题也很多,会计无证上岗现象严重,会计主管不具备专业 技术资格的现象不胜枚举。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培养工作几乎没有进行。(2)建账不规 范或不依法建账,会计核算常有违规操作。中小企业有的根本不设账,以票代账,或者 设账,但账目混乱。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设两套账或多套账,据有关人士在一次问 卷调查中得出,中小企业存在两套账的比率高达78%,这表明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严 重失真。在会计核算方面,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不按规定的摊销期限计入相应期间的成 本费用,而人为操纵利润,采用倒轧账的方式记账;对企业资产进行任意重账的现象严 重;由于没有健全合理的财务会计制度,不能按规定定期结账和处理日常业务,特别是 “待处理财产损溢” 长期挂账,不能及时加以处理等等。还有些会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专业知识较低,使的许多理论上完善的会计方法与复杂的会计技术无法实施,或在实施 时大打折扣。(3)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实行会计监督,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保证会计行为的合理合规。内部会计监督要求会计人员对本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会 计监督,但是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常干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受制于管理者或受利益驱使,往往按管理者的意图行事,使会计监督职能几乎无法进行。3.原始凭证的获取要付出成本,是因为企业在购买商品资料时要不要发票存在着不 同的价格,若要发票,要加价,价格较高;不要发票,价格较低,两者的差价就是税款。中小企业往往希望以较低的价格成交,但是又无法取得记账所需的合法凭证。还有的企 业发生费用后无法取得发票,只能取得不合规的收据,企业只好不做此账,或相互之间 调剂票据。据笔者了解,某些工业型小企业采购原材料根本就不曾取得过发票等合法凭 证。4.中小企业制度缺乏,内部牵制、稽核、定额管理、计量验收、财产清查、成本核 算、财务收支审批等基本制度,总的来说残缺不全;或者虽有其中几项制度,实际工作 中从未认真执行过。部分中小企业管理着也认识到这些问题,但是依靠现有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往往无法建立健全,这些给企业带了很多负面影响,这种状况既损害里企业 的自身的根本利益,如造成企业资产流失、浪费严重、经营管理混乱等,也导致外部监 督困难重重。
我国从上世纪年代中期开始时进行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使中小企 业有了蓬勃发展的机遇和空间。经过二十多年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洗礼,中小企 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中小企业和有名无实的 “空头” 企业变更频繁,流动性强,财会人员不固定,兼职财会人员多,会计基础核算不规范,明细核算不健全,执行企业主意志的多,执行本行业会计制度的少,时常发生偷、逃、骗税行为,严重破 坏了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导致了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小企业力量也在迅速壮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 益增大。但是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不规范的问题也显得日益突出,诸如现金交易、多头开 户、白条入账、内外两套账、资金管理混乱、会计人员随意编制会计科目或混淆会计科 目之间的关系、费用分摊混乱、违背会计原则等,中小企业偷税漏税现象也是频频发生,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而且也给国家财政收入造成巨大 的损失。进一步规范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已显得非常必要。
从国际范围来看,联合国会计专家组已经开始着手制定中小企业会计指南。在我国 伴随着企业出现分散化、专业化、小型化的趋势,中小企业正成为一股重要力量在推动 经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较快。据2006年统计,我国目前的中 小企业已超过1055万家,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其工业产值、实现利税分别占全 国的80%和60%以上,并提供了大约80%的城镇就业机会。可见中小企业的作用是很大的。与一些上市公司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小、数量多,突出的问题是会计 核算不规范。目前,不少中小企业账簿设置混乱,会计业务处理随意性大,加上中小企 业流动性强,财会人员不固定,兼职财会人员多,更有甚者一人兼任几家或十几家企业 1
会计研究论文:论会计核算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会计核算在企业日常管理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如何将会计核算与企业的内部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来满足企业管理需要,反过来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这对于我们这些会计人员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关键词]会计核算 企业管理 作用
核算作为管理工具,通过严格执行财务制度、预算定额和定价指标等,履行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责任。企业会计核算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向各类报表使用者提供相关财务信息,二是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为管理者进行各类考核、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因此,会计核算在企业日常管理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那么,会计核算是否能够满足企业的这种管理要求和需要,会计核算内容如何有效的与企业管理结合,利用信息化手段将会计信息充分使用,做到既能满足财务口径的统计要求,又能满足企业内部管理考核的需要,就成了我们这些会计人要思考的问题了。
如何将会计核算与企业的内部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来满足企业管理需要,反过来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这对于我们这些会计人员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说其是机遇是因为通过这一过程,能够更多地参与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从而不断发挥会计人员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这也是不断提高会计人员在企业中地位的一个过程;说其是一种挑战是因为这对我们会计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要求会计人员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好相关的会计和税务知识,还要了解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的其他知识,包括对产品的了解和对生产经营工作流程的了解。
从这点来说,会计人员应当转变观念,要将财务管理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一般来讲,企业经营业务越复杂,管理中需要会计提供的信息支持就越多,会计信息流程就越需要细化。会计信息流程细化到什么程度,才能对生产经营活动有指导意义,才能够满足企业内部管理及考核的需要,不同的管理者以及不同的管理方式,对此会有不同的要求。会计工作的目标是对经营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提供反映经营单位经济活动的信息。这一目标取决于经营单位的总目标。企业是一个以盈利为目标的组织,出发点和归宿就是盈利。从成立起,就面临竞争,始终处于生存和倒闭、发展和萎缩的矛盾之中,必须生存才能获利,只有不断发展才能生存。因此企业管理的目标就是生存、发展、获利。所以,会计工作除了要将一个单位与经济业务发生的有关原始单据,通过审核、记账、核算,将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大量的、日常的业务数据经过记录、分类和汇总计算出该企业在某一时段、某一时点所创造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及变动情况,并编成报表。更主要的是要按照一定程序,遵守一般公认的会计原则、会计准则的前提下,用适合本行业本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科学有效的会计核算方法,规范经济活动中的每个环节,对日常经济业务进行控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更加真实、准确、及时地反映出企业经营状况,给管理层和决策者一个可靠的信息。
第2/4页 会计核算的内容和方法很多,但要根据本单位的行业特点制定具体制度和方法。首要的是领导重视,才能使之贯彻执行,如果推不动,行不通,那就是一纸空文,形同虚设。其次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做好各项基础工作。要实现企业的总目标,就要进行会计核算和成本控制。以生产企业为例,从某一点看基础工作的重要性。
生产企业每个月对已收货、未付款、未开发票的材料,必须估价入账。因为制造业生产周期短,每月要计算当月生产产品的生产成本,也要计算当月销售数量的销售成本。如果不按送货单估价入账,将无法进行当月成本核算。购进材料经验收入库,领用材料时,必须正确填写生产单号或批号,使其材料能记入到每件不同的产品上。对几个产品共同用的材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分配到各产品中。如果没有领料单或填写不正确,试想,有的产品没有材料,都记入到另一产品中,那是什么情形? 不同行业的不同产品,都要通过各工序即工艺流程来完成,对某些产品,有关部门还要制定材料定额和工时定额。生产部门还要每月进行投料数、生产数、完工数和工时统计,月末进行未完工在产品数量的盘点。产品完工后入库,销售时要开出库单,据此收款;如果按合同出库,据此挂对方应收款。有了这些明确程序并按此办理,财务部门随时或定时稽核各仓库的收入、发出、结存情况,监督保证企业财产安全和及时准确反映企业的债权债务,正确计算成本和经营成果。企业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之中,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增强企业
第3/4页 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是会计服务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统计核算论文会计核算论文
摘要:统计工作是监督整个公司活动的重要手段,是公司制定政策和计划的主要依据。当前公司统计工作却存在一些问题,统计工作得不到重视,公司对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基础数据的来源是相同的,但是两者却因核算方式的不同而产生很大的区别。如果两者可以相结合,即相互借鉴,相互利用,那么就可以省去许多繁杂重复的工作,更多的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能使会计资料更加真实可靠。关键词:统计核算;会计核算
一、公司统计核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统计核算目的不明确。公司是独立自主,公司的资源配置、生产经营都要按照市场需要由公司自行安排。因此,公司统计是为公司自身服务,以便获取最大的利润。但是,目前公司的统计任务都是为上级主管部门和国家提供所需的数据资料,不能为自己服务的,从而导致公司统计不能体现其实际的意义。(二)统计核算内容的不全面。有许多公司像我所在公司一样,将统计内容局限在公司的产值、产量、成本消耗等上,从而使公司的生产活动很少地与外界发生联系。其实公司经营的成败、盈利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取决于公司统计对公司内部各种信息的搜集、加工、利用水平,更取决于搜集的外部信息。(三)统计核算功能太少。一般统计工作都是反映公司内部环境及其运行过程的各种信息,由于公司面临的竞争环境相当复杂,因此统计工作不仅要反映公司运行过程的各种信息还要担负起市场调研、行情预测、实施监督的职能。但是,目前统计的功能并未真正实现统计功能多样化,公司的统计仍是一种为上级服务的被动式的报表统计。公司统计的功能被不适当地简化为反映职能,而本身应该拥有的咨询、监督职能根本没有发挥出来。
二、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异同
(一)公司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的联系。1.统计核算与会计核有共同的要求:(1)核算目的相同:都担负着为公司促进经营和加强管理的职责,都是以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2)核算要求相同:都是公司经营管理上具体情况的反映,数据的提供受法规所制约,都要求核算的数据真实、迅速、全面。(3)核算基础相同:都要以完整、准确的原始凭证为依据,按一定的指标体系进行核算。(4)核算范围相同:主要是围绕公司的购进、生产和销售三个环节进行的,核算的总体范围是一样的。2.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相互渗透:统计与会计都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共同收集和分析公司经济活动的资料,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在公司经营管理中,统计和会计通过各自的核算职能来完成对公司经济核算、监督和服务的共同目标。核算目标的一致性自然导致了资源共享,它们根据相同的原始记录或原始凭证,来完成各自的核算任务。(1)统计工作中充分运用了会计资料和会计方法。统计对经济效益的评价、公司绩效的评价等均需用到会计相关指标,会计方法和手段应用于统计之中,极大地丰富了统计学的内容。(2)会计核算中大量运用了统计方法。在管理会计、预测会计等中大量运用了统计
第2/5页
分组等统计分析方法,使会计的作用不再局限于事后反映和单纯提供记录和核算的信息,而是进一步利用这些信息来预测未来、参与决策。统计和会计相互交叉、补充。统计可以采用抽样或引进虚拟变量来弥补会计的不足。在一般核算中,是以会计核算为主,其他核算制度以会计核算为轴心,但是,会计核算的对象和内容决定了其不可能对隐形经济的业务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计量,统计就能够加以补充。(二)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差异比较。1.核算原则的不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生产经营成果,凡是属于本期取得的收入和发生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实际收到或付出,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入账,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在本期收到或付出,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会计核算则不计入销售收入。统计核算对各种经济交易均以当期价格的价格,是以市场价格作为估价基础。会计核算是以实际的销售价格来核算公司的销售收人,对于本期产生的未出售库存产品的计价,会计核算按其实际成本进行计算。2.计量单位的不同。统计核算不仅以货币为计量单位,有时还用实物和劳动量为计量单位,从价值和实物两种形态上考核公司活动过程和结果。而会计核算只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从价值上考核公司经济活动的过程及成果。3.核算方法不同。通常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都需要经过资料的搜集、加工、分析和提供信息等一系列过程,但在具体核算中,统计核算是通过对客观现
第3/5页
象进行大量调查,运用描述和科学推算的方法,推断事物发展的总体概况;而会计核算是根据会计凭证和复式记账法,对每一笔业务都连续地加以登记、分类、汇总,用以反映公司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4.核算对象的不同。对公司而言统计核算的对象相对要比会计核算的对象广泛,统计是以整个公司、公司的活动及与其有关的的各种因素为对象,体现出总体性、客观性等特征;会计核算主要是反映微观经济现象,反映一个公司的经营活动,会计核算是以公司资金运动为对象,包括资金筹集、投放配等方面,体现出微观性、价值性特征。从以上可以看出统计核算宽于会计核算,统计可以具体也可以抽象,会计一般较为具体。5.核算目的的不同。统计核算则是运用一系列统计指标对国民经济某方面或某部门进行综合全面地反映,主要是为各种宏观经济分析、政策制定服务的。会计核算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三、公司统计与会计核算工作协调的好处
(一)可以提高公司经营决策的准确性。公司要实现经营决策的科学化,必须准确、及时、完整地获得采购、生产、市场、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的综合信息,这就必须强化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相互协调。而传统的统计核算强调及时、概括,会计核算强调真实、准确,但对公司投入产出效益及变化趋势反映不够。所以两者相协调,将统计的描述与推断和会计的反映与监督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更好地满足管理的需要。(二)为公司提供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活动
第4/5页 的信息。从统计核算来看公司的统计和会计是构成公司两个重要的核算体系,它们各有侧重,互有优势和不足。统计核算侧重于实物运动信息的反映控制和监督,会计核算侧重于价值运动信息的反映控制和监督。从客观需要来说,统计与会计加强协作,密切沟通配合是十分必要的。(三)实现公司信息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需要。为了满足公司的决策与管理的需要,提高公司综合信息的经济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就需要实现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协调,以彻底解决统计与会计核算信息的严重重叠、浪费和互相矛盾行为。也可提高公司统计与会计信息的效益,实现公司信息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需要。(四)提高公司综合信息的经济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实行会计和统计一体化核算,可以减少数据在统计人员和会计人员之间的重复计算以及传递的时间,提高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的效率,促进公司信息规范化、标准化,使得数据处理速度大大加快,数据的传递和信息的交流更加便捷和顺畅,最大限度的满足宏观和微观决策与管理的需要。
成本核算是把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按其性质和发生地点,分类归集、汇总、核算,计算出该时期内生产经营费用发生总额和分别计算出每种产品的实际成本和单位成本的管理活动。其基本任务是正确、及时地核算产品实际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提供正确的成本数据,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借以考核成本计划执行情况,综合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成本核算完整地归集与核算成本计算对象所发生的各种耗费,正确计算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和应计入本期成本的费用额,科学地确定成本计算的对象、项目、期间以及成本计算方法和费用分配方法,保证各种产品成本的准确、及时。
成本核算的实质是一种数据信息处理加工的转换过程,即将日常已发生的各种资金的耗费,按一定方法和程序,按照已经确定的成本核算对象或使用范围进行费用的汇集和分配的过程。正确、及时地进行成本核算,对于企业开展增产节约和实现高产、优质、低消耗、多积累具有重要意义。
一、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
(一)中小型企业的现状
1、发展规模小 不管是生产规模,还是人员、资产拥有量以及影响力都要小于大企业。这使得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难以提供高薪、高福利来吸引人才。而且,一般来讲中小企业的稳定性比大企业差,不管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比对大企业的影响大的多,所以对于人才而言,在中小企业的发展的风险要高于在大企业。
2、行业分布广泛,但地域性强
中小企业分布在各行各业中,从手工作坊式的加工业到科技技术产业,包括一些不适合需求大规模资金运作的领域。所以中小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具多样性和复杂性。中小企业往往活动范围不广,地域性强,尤其是人员的构成更具明显的地域性,有时容易形成排外的企业氛围,不利企业引进新的人才。有的企业位于中小型城市、城镇,甚至偏远的地方,很难吸引人才。
缺乏人才,是影响中小民营企业成长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社会上存在着对中小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种种误解和偏见,所以人才一般不愿意到“小企业就业:就算是在中小民营企业工作,一般也不安心,没打算长久干。实际上,中小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动相当普遍而频繁,对企业成长影响很大。人才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工作、民营企业留不住人才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倒闭率高,工作不稳定;企业家族领导,外人很难凭本事升迁;中小民营企业福利差;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生活枯燥等。由于人员流动性大,企业缺乏凝聚力,团队精神不强。
3、个体对企业的贡献度大,影响也大 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每一个职工,对企业稳定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都很重要。大企业持续正常的运作必须依靠完善的制度,中小型企业往往对个人的力量依赖性更大。也就是说企业的发展更多地依靠每个人的能动性,往往没有一个系统的、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也没有一个持续的、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这也不理与于中小型企业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引进人才。
4、管理水平不高,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
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往往造成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的理念的错位,这也是中小企业难以吸引与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与国际著名企业相比,中国中小企业历史短,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的实践时间更短,经营管理经验不足不奇怪。金焕民(麦肯锡企业顾问有限公司首席顾问)认为,20多年来,中国中小企业只是完成了市场化,并没有完全实现专业化。客观上说,许多中国中小企业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企业。管理大师德鲁克说,企业的宗旨是创造顾客,而企业的职能则是营销和创新。单就创新而言,大多数中国中小企业既不具备这方面的意识,更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中国很多中小企业正在用成功的经验走向失败。从实际情况看,过去20多年,中国中小企业只是在做销售,而非做营销。只要对提升销售量有用,什么“招”都使。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中小企业销售规模做到最大的时候,往往是各种矛盾最 终爆发的时候。销售是市场的产物,中小企业首先关注的应该是市场而非销量。中国中小企业重视资本积累而忽视市场积累,资本就只能建立在沙滩上。没有市场的资本只能逐步贬值,并充满风险。按照外国一些企业管理专家的看法,中国中小企业存在着企业文化、管理技能、团队、战略和薪酬体系等5个方面的危机,“而这5个方面恰恰是中小企业从创业阶段向更高阶段转型,由热情型、干劲型和经验型,向现代企业管理机制转型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中小型企业的资金结构状况
1、资金筹措忽视资金结构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不充裕,往往需要大量资金筹措行为,但很多中小企业在资金筹措过程中,主要考虑资金成本及资金使用,但很少考虑资金筹措会改变企业的资金结构,而资金结构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一点,很多中小企业往往没有进行 核算,甚至根本没有顾及,当项目投资利润低于借款利息率时,还在通过大量介入资金盲目投入,造成企业财务成本上升,自有资金利润率严重下降,直至亏损。
2、中小企业呆账坏账损失现象严重
我国很多中小企业由于财务力量制约,对应收账款管理重视不够,出现应收账款失控的情况。这些企业发生应收账款业务之后,注重的仅是计入账务的收入,认为只要挂了帐就没有多大的问题。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往往给资金的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从企业内部管理来看,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重视不够,催款不力,是在成不良债权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中小型企业的管理状况 企业的管理可以划分为几个分支: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采购管理、营销管理等。通常的公司会按照这些专门的业务分支设置职能部门。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属于民营企业,企业的投资者就是企业的管理者,所以企业的管理的划分没有那么明确,这就导致了中小企业的管理较为薄弱,有相当一部分的中小企业的财务核算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受到规模、财力和人力的限制,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计量收发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一般不系统、不完整,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数据采集不准确。这些在生产力方面具体表现为:(1)没有专职的成本核算人员;(2)辅助核算部门不独立核算;(3)车间划分不明显,或者虽明显但传递手续不完善;(4)车间管理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不易区分等等。中小型企业的这些管理特点决定他们应对成本核算方法进行简化,使成本核算方法能适应其管理现实的需要;也决定了他们多数应使用的实际成本法还做不到使用标准成本法或作业成本法。
二、中小型企业的成本核算
(一)中小型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 按产品品种计算成本,是产品成本计算最一般、最起码的要求。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中小企业一般也应选择品种法。若有需要或管理上是按批或订单生产,则使用分批法。
(二)相关科目设置及核算思路
1、《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中都有规定,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科目,这就为自设科目提供了理论依据。
2、生产成本不按产品设明细账,也不再分别设置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两个科目,而直接设原材料、工资及福利费、电费(燃料动力)、制造费用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大项费用进行归集。这是因为中小企业一般经营范围单一,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料大致相同,除了主要原材料能归属到具体产品外,其他项目并不能归属到具体产品,核算到产品没有实际意义。不过,当所用原料及所产产品区别较大时,可以按产品设明细账。如果不按产品设明细账。则可用成本核算表代替,有人将此做法称之为以表代账。
3、原材料范围,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只把产品构成比例较大的几种做为原材料,把非主要的原材料提前进入了成本,这样既能降低工作量,也符合会计原则重要性原则。对生产车间月末已领未用的原材料,酌情处理:若价值较低,归入当月即可;若价值较高,按照实际领用实用部分计算成本。
4、中小企业一般划分不明显,或虽然车间划分明显但传递手续不完善,因此制造费用科目可以不按车间设明细。而直接设机物料、修理费、折旧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车间费用进行归集。在中小企业中,管理人员多参加生产管理,对于这种由管理人员参与且发生不多、金额不大的与生产有关的差旅费、办公费等费用没必要再设置制造费用—办公费、差旅费等二级科目,而是直接计入管理费用相关明细科目。制造费用月底先不进行分配,而是转到生产成本科目后统一分配。这样,成本分配就完全在生产成本一个科目内进行了。
5、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只把产品构成比例较大的几种作为原材料。这样,既符合小企业管理现状,又能减少部分工作量。
6、对车间月末已领未用的原材料,可酌情处理:若价值较低,归入当月即可;若价值较高,算入下月(假退料)。
7、废品损失只在管理上做处理,不单独做成本核算。低值易耗品采用一次摊销法,入账同时即进行摊销。
8、折旧按税法规定的年限计算,可省去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的辛苦。税法没有明确规定的,再参考财务制度的规定。
9、对于产品构成中所占比重较小、数量较多的存货,建议采用实地盘存制计算每月实际消耗量。
(三)日常工作及成本材料的取得
1、日常(1)成本计算离不开仓库和车间等单据的传递、归集、整理等,这就需要企业起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如库房管理制度、采购制度、生产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的设计要能满足成本核算的需要。财务部门最好能参与制度的设计。
(2)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记录、生产通知单、领料单、入库单等资料要及时转交会计部门。(3)日常发生的与生产有关的费用当即时归入生产成本或制造费用科目。
2、月底
(1)计提折旧,结转制造费用科目到生产成本科目。
(2)取得原材料月报表,先比对已入账的原材料数量与库房所报购入数量是否有出入。若有应属发票未到者,要估价入账。原材料发出采用加权平均法。取得工资相关资料,计提工资及福利。
(3)由生产车间相关部门提供各工序在产品数量及完工程度。取得成品月报表,计算生产数量。
(4)如果企业是采用产值分配法分配成本,应取得产品销售单价。对于不采用产值分配法分配成本的企业,此条省略。
(5)对当月计算出的成本进行分析。成本核算只是一种手段,运用数据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前预测才是目的。
三、中小型企业的成本费用分配原则
1、分配方法要符合企业自身的生产技术条件,要能体现收益原准则。
2、分配标准的选择原则:强调所选择的标准与待分配的费用之间有一定联系,并容易取得。容易取得是分配原则中的关键所在。
3、能分清收益对象的直接计入,分不清的按一定标准计入。
4、能直接归属到某一产品的原材料等大项费用应直接归入相应产品。
5、不是直接成本费用一律采用产值比例法分配,即按各产品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进行分配,在产品按约当产量计算产值参与分配。
四、个人对此方法的评价
1、该方法核算基本准确,符合中小企业的实际,能满足成本分析的需要。
2、产品产量估计不够准确,这也是成本核算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中小型企业使用基本能够满足生产及管理决策的需要,也基本达到税务核算的要求。
五、中小型企业成本核算管理的几个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中小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管理的问题 5 沙洲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1、成本核算会计账目设置与企业实际情况不匹配。
企业的成本核算是把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按其性质和发生地点,分类归集、汇总、核算,计算出该时期内生产经营费用发生的总额和每种产品的实际成本和单位成本的管理活动,具体而言,核算中分别设置原材料、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库存商品等会计科目,按照原材料采购、生产、产品销售,以及相关费用摊销或预提等分别进行核算,但是由于中小企业人力、财力等有限,有的中小企业盲目按照成本核算方法套用企业成本,在企业管理中没有实际意义。相反,有的中小企业则只设置总账,完全不设置明细账,成本核算混乱,是的税务机关无法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
2、成本计算方法和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过于随意。
成本计算是企业成本核算的基础,不少中小企业对于材料费用、制造费用缺乏科学认识,没有形成合理的成本计算方式,在成本核算时,盲目选择成本计算方法,凭主观意识,将产品成本按工时、材料消耗、管理费用等几部分进行分摊。同时,对于设置了明细科目的中小企业,会计处理方法选择的随意性较大。会计处理方法是指在会计核算中所采用的具体方法,通常包括:收入确认方法、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方法等。不少中小企业为了少缴所得税的目的,在同一会计,选择两种或者多种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虚增成本,导致报表数目与实际数目严重不符,不能有效反应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为中小企业未来发展策略的制定造成了困扰。
3、成本计算对象不规范
从企业看,为使将来生产销售产品的耗费能够计量,从而与其收入相配比,必须正确地确定成本计算对象,这对任何一个生产有形产品的企业都是必要的。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就是为了解决计算什么成本,费用由谁来承担的问题。但有些中小企业对这个问题看得并不重要,它们在成本核算中,不管生产产品的品种和规格有多少,统统地按一个成本计算对象来核算成本,结果必然是不管各产品所耗工费料费的差别有多大,计算出的单位产品成本却都相同,但由于各种产品的销售价格并不一样,因此计算出的损益就不真实。
4、产品成本计算不准确
有些中小企业,不管在产品有多少,一律不计算在产品成本当期所有的生产费用,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月末在产品成本的计算无所谓。这样必然会造成当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多的时候,当期发生的生产费用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产成品成本就会虚增。而当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少的时候,由于完工产品数量大,产成品成本又会很低,人为造成成本不实。6
对会计核算中应用的谨慎性原则探讨
摘要:谨慎性原则是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前产生的一项占支配地位的会计原则。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谨慎性原则成为财务工作中对信息披露的规范和提高相关财务信息质量的修订性原则。我国在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中就重新修订了谨慎性原则。本文就谨慎性原则的内涵、存在的理论依据和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关键词:谨慎性原则 内涵 会计核算 应用 0 引言
近年来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而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并且国际通用,因此需要会计信息能够全方位的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这样可以实现对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强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投资者的正确决策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使用会计信息的管理人员需要根据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保持谨慎性原则。1 谨慎性原则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谨慎性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核算中要保持必要的谨慎,在估计企业经营时,要充分考虑到不确定因素,合理地去核算资产或收益,同时也要谨慎预测负债或费用。在经营时,任何企业都可能会碰到风险,比如金融危机,债务人突然伤亡和财产破产,某些固定资产的提前报废和多种形式的竞争等等。企业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谨慎且合理的估计,使企业培养良好的金融诚信意识。有助于保持经营上的信誉。也可以使企业及时化解和防范风险,从长远上看,正确把握好谨慎性原则,定会给企业的未来带来不可估量的效益,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2 谨慎性原则的理论依据要依据市场行情来制订
当今经济条件的竞争和风险系数越来越高,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就越来越高,投资者会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从而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将谨慎的对待企业的经营信息。①抵制经营者的过分乐观情绪。公司的经营者通常持乐观态度对待企业,但是,会计师需不断地抵制这种过于乐观的倾向,因为企业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并且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真实和公允的反应企业的资产的减值和存货的积压。
②亏损与收益的计算规则不同。亏损相比于获利,对企业的影响更为严重,因此虚报利润或多计价值对投资者(业主或股东)造成的风险更加危险。因此在影响的程度不同时,计量损失与计量收益的会计规则不应该一致。
③会计人员掌握的内情比传递给投资者或债权人的信息要更加丰富,应该权衡各种风险的发生概率,才能作出相对准确的界定。3 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学会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表现有很多方面,以下举例说明: 3.1 正确选择发出存货计价方法
第2/6页
存货计价方法不同,对纳税人的应税所得和应纳税额有直接关系,所以正确核算选择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才能达到节约税收成本的目的。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很多,每个方法有其优缺点。通常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算法”等。如存货采用实际成本核算时,在物价上涨时,计价方法可以采用“后进先出”法,采用这种方法的优势可以减少存货价值利润。3.2 正确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有多种方法。正确方法的选择除了可节税外,还能最大化实现固定资产折旧抵税现值。企业如果在选用加速折旧法时计算固定资产折旧,会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前期多提折旧,等于是将成本的计算提前计入,所交所得税在前期也相应减少,等于使企业投入的成本减少,又可使投入的资金尽早收回,提高资金的利用率,这也是体现“谨慎性原则”的表现。
3.3 企业的各项资产应进行计提减值准备
什么是计提减值准备?计提准备就是一种盈余管理手段。就是指资金账户价值大于其可收回金额,能够判断资产是否减值,或者资产已经发生亏损的可能,企业应对其可收回的金额进行估计。并对《企业会计制度》提出的计提减值实施明确提出八项具体规定。这些规定就是要求企业要谨慎对待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价值损耗,这些损耗需要充分考虑并计入相关费用。其好处是确保企业的资产真实有效,并
第3/6页
保证企业有一个良好的财务状况和企业经营状况,从而保障投资者的长远利益。
3.4 设置资本公积准备项目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资本公积一般情况下有7个明细项目:资本溢价、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接受现金捐赠、股权投资准备、拨款转入、外币资本折算差额、其他资本公积。此外,特殊情况下还有3个明细项目:补充流动资金、无偿调入固定资产、无偿调出固定资产”。对于企业收到的非现金资产的捐赠,对外投资时就应采用权益法来核算。而接受捐赠等原因而带来的企业享有的权益的增加,不应该权定为普通权益,应该计入资本公积准备项目。3.5 待处理财产损溢要及时处理
对企业的固定资产应定期进行盘点,当发现盘点结果与账面上登记的内容不一样时,要及时查明原因,企业在处理财产时是要经过一定的手续和程序,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厂长)会议或类似的领导机构批准后,在结账前处理完毕。认真做好待处理财产损溢的处理,可以使企业能够自主地处理由于长期积压贬值,或账面成本高于市价的存货,正确地反映企业的固定资产的盘盈、盘亏、毁损的情况。3.6 进行合理的债务重组,核定资产,清还债务
在现实中,几乎企业都有可能发生债务,但不是每个企业都可以进行债务重组。国家对债务重组原则进行了修订。新的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充分体现了我国国情和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实质要求。新的债务
第4/6页
重组原则首先明确提出了进行债务重组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是债权人财务发生了困难; 二是债权人做出让步。
所以,正确运用债务重组,使亏损企业早日摆脱困境,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3.7 正确进行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收入必须同时满足若干相关条件时才能确认。这些确认条件包括: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由企业转移给商家;企业不保留继续管理权,也不实施控制已售出的商品;相关的经济利益流入企业要大于50%,如商家的信誉、资金、亏损等;相关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成本能够进行可靠计量;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的差额。对于全部不能补偿的已发生的劳务成本应按已发生的劳务成本作为当期费用,不确认收入等。3.8 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无形资产确认是指将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列入企业资产负债表的过程。企业计入的当期费用应该包括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开发成本,这些费用不计入无形资产价值。当企业不能够从无形资产在预期内获取经济利益时,企业应将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予以转销。
在我国当前经济环境下会计应遵守稳健性原则,但遵守程度要适中,否则会限制企业自身的发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企业面
第5/6页
临巨大的竞争,企业需要不断强化自身,因此在掌握稳健性原则的程度上要适度。
一节 主要生产经营过 程核算的内容
一、生产经营过程核算的内容
货币资金→储备资金 生产资金→ 货币资金 储备资金→生产资金 成品资金 →货币资金 储备资金(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采购过程 生产过程 销售过程
二、生产经营过程中主要的会计处理 1.采购过程:“银行存款” →“原材料” 采购过程: 银行存款” “原材料” 采购过程 借:原材料 贷:银行存款 2.生产过程: 生产过程: 生产过程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费用→生产成本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费用 生产成本 →库存商品 库存商品 直接成本→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直接成本 生产成本)借:生产成本 生产领用)贷:原材料(生产领用)车间工人工资)应付职工薪酬(车间工人工资)制造费用)(间接成本→制造费用)间接成本 制造费用 借:制造费用 车间一般耗用)贷:原材料(车间一般耗用)车间管理人员工资)应付职工薪酬(车间管理人员工资)固定资产折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折旧)(月末分配结转)月末分配结转)借: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 产品完工)(产品完工)借: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
3.销售过程:“库存商品” →“主营业务成 销售过程: 库存商品” “ 销售过程 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第二节
资金筹集核算
一、资金筹集的渠道 P92
1、接受投资者投入的资本:、接受投资者投入的资本: 现金、有形资产(材料、机器、设备、现金、有形资产(材料、机器、设备、房)、无形资产 商标权、专利权、无形资产(屋)、无形资产(商标权、专利权、土地使 用权)用权)
2、举债:、举债: 向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借款,向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借款,或者发行债 券向社会集资
二、主要账户的设置 P93-96 明确:账户类型 用途 记账方向 余额方向及意义 明确: 设置明细 银行存款(资产类)银行存款(资产类)增加数 存放在银行或其 他金融机构的各 种存款 减少数 实收资本(所有者权益)实收资本(所有者权益)实际收到投资者投 投资者收回的资本 入的资本 投资者投入企业的 资本总额 短期借款(负债类)短期借款(负债类)偿还的各种短期借款 借入的各种短期借款 尚未偿还的各种短期 借款 长期借款(负债类)长期借款(负债类)偿还的各种长期借款 借入的各种长期借款 尚未偿还的各种长期 借款 固定资产(资产类)固定资产(资产类)固定资产增加的原 固定资产减少的原 始价值 始价值 结存固定资产原始 价值 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包括买价、包装费、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包括买价、包装费、运输费、保险费、增值税、运输费、保险费、增值税、安装成本 工程物资(资产类)工程物资(资产类)购入为工程准备的 工程领用的工程物 资的实际成本 物资的实际成本 为在建工程准备的 各种物资的实际 成本 主要账务处理:
三、主要账务处理: 1.收到投资者投入的资本: 收到投资者投入的资本: 收到投资者投入的资本 银行存款/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借:银行存款 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 贷:实收资本 2.向银行借款: 向银行借款: 向银行借款 借:银行存款 短期借款/长期借款 贷:短期借款 长期借款 3.用银行存款购买固定资产或工程物资: 用银行存款购买固定资产或工程物资: 用银行存款购买固定资产或工程物资 固定资产/工程物资 借:固定资产 工程物资 贷:银行存款 第三节
供应过程核算
一、主要账户的设置 P98-100 应收账款(资产类)应收账款(资产类)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 收回的应收款 务单位应收取的账款 尚未收回的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资产类,针对卖方,货已发,应收账款:资产类,针对卖方,货已发,款未收 A.发货时: 发货时: 发货时 借: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B.收款时: 收款时: 收款时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账款 107,757 107,757 107,757 92,100
应交税费一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应交税费一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5,657
预收账款(负债类)预收账款(负债类)实现的销售收入 企业向购货单位 预收的款项 企业预收的款项 预收账款:负债类,针对卖方,款已收,预收账款:负债类,针对卖方,款已收,货未发 A.收款时: 收款时: 收款时 借:银行存款 ①12 000 ②11 000 货:预收账款 ①12 000 ②11 000 B.发货时: 发货时: 发货时 11,700 借:预收账款 1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一应
会计核算论文会计准则论文 实现统计会计核算协调统一的构想
摘要:国民经济核算是利用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数量关系进行系统、完整、统一的核算。阐述了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中存在的主要差异,分析了会计、统计核算统一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会计统计协调统一的构想。旨在提高核算效率,为相关部门及时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关键词:统计;会计;协调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计与统计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会计上用到更多的统计分析方法,统计上也借鉴了越来越多的会计方法。计算机的运用和网络的发展使得两者数据共享,把会计和统计人员从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为构建企业会计和统计核算体系一体化提供了必要的保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会计与统计核算体系一体化的进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笔者主要就新形势下构建企业会计与统计核算体系一体化问题作一初探。
一、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中的主要差异与问题
统计核算是以货币、实物或劳动量为计量单位,通过运用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推断法等一系列研究方法对国民经济活动的规模、水平、结构、速度及效益等数量关系进行汇总和计算,以探讨经济运行的规律性。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通过货币计价、设置科目和账户、采用复式计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财产清查等方法,取得财务信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过程及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地记录,来计算和编制会计报表。统计核算、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一起组成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时又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作为两种不同的核算方法,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主要表现在:
1.核算范围上的差异。统计核算是把国民经济当做一个总体的宏观核算,而会计核算是把企业当做一个总体的微观核算。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范围上看是总体与个体的关系。由于各单位之间经济活动的相互联系性,反映个体某经济活动的具体指标数值(或科目)即使内涵相同也会有重复计算或相互抵消的可能,因此,宏观总体的某个指标数值与微观个体之间不是简单的汇总关系。如销售收入这个指标或科目,对企业来讲,不考虑买者是谁,只要出了本企业范围,就是销售;而对部门、地区、国家来说,本部门、本地区内部的相互买卖就不应该计算进来。总体范围的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宏观统计核算与微观会计核算在许多方面的差异,也是二者难以协调统一的主要障碍。2.核算对象上的差异。统计核算是实物量与价值量的双重核算。它运用特定的方法对企业经济现象进行分类、分组,并运用一系列指标反映企业生产活动水平、发展速度和变化趋势。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会计方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或预算执行情况及其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分析。会计核算主要是反映微观经济现象,反映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而统计核算的对象相对要比会计核算的对象广泛。3.计量单位上的差异。统计核算不仅以货币为计量单位,有时还用实物和劳动量为计量单位,从价值和实物两种形态上考核企业活动过程和结果。而会计核算只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从价值上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及成果。
4.核算方法上的差异。就一般的核算程序而言,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都需要经过资料的搜集、加工、分析和提供信息等一系列过程。但在具体核算中,统计核算是通过对客观现象进行大量调查,运用描述和科学推算的方法(如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等)来把握事物的总体特征,推断事物发展的总体概况;而会计核算是根据凭证和账户采用复式计账的方法,对每一笔业务加以登记、分类和汇总。
5.会计、统计对生产经营成果的核算原则不同。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经营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的。如统计核算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自制设备、大修理作业、定货者来料加工的原料价值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则不将其作为销售收入。在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时,会计核算是按实际销售价格计算,而统计核算则是按现行价格计算;对本期生产未出售产品,统计核算按出厂价计算,会计核算则按成本价计算。6.分类标准上的差异。统计核算主要是按产品或产业分类,如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两大部类、三次产业、十三大门类(行业)。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门分类,如按主管部门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旅游饮食服务、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金融保险等。
7.会计、统计核算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也不相同。会计核算以所得利润作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和企业最终目标;统计核算则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以企业增加值(或净产值)作为经济效益指标或衡量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依据。
二、会计、统计相互协调的必要性 1.会计和统计的相互协调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会计、统计核算长期分家,自成体系,不仅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而且数出多门,相互矛盾,淡化了企业经济核算的整体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强化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讲求核算资料的质量,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核算整体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小企业会计核算问题探讨 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电子校务行政管理
1. 在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会计的基础工作比较薄弱
1.1.1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设置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会计规范。
在企业的会计机构的设置上,很多独资企业根本不设置会计机构,有的虽然设了但是分工不明确、层次不清。在任用会计人员方面,小企业中最常见做法就是任用自己亲属来当出纳,外聘高手来当兼职会计。很多企业虽然同意聘请能力强的会计人员,然而受到工作环境和发展前景的限制,使得其对优秀会计人员的吸引力远不如大企业。同时,在会计从业人员的规范考核和资格认定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经常出现会计无证上岗的现象。
1.1.2不能进行规范的建账。
在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过程中经常出现违规操作的问题,因为某种原因而出现不规范或者不依法建账的情况。出于逃避税收等方面的原因,一部分中小企业会设有两套账或多套账。甚至有些中小企业根本不设账,以票代账,即使设账,账目也十分混乱。
1.2管理模式僵化、核算主体不清
1.2.1经营权和所有权的高度统一。
中小企业中最典型管理模式就是将经营权和所有权进行统一,会计的核算主体界限不清,个人财产和企业产权的界限不清。企业的经营者就是投资者,出现个人家庭财产和企业财产的相互占用现象。这种模式会给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1.2.2思想观念落后、管理能力比较差
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素质和能力都比较差,管理思想十分落后,这是所有中小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很多企业管理者因为自身原因,没有把企业的会计核算管理纳入到企业管理机制中,没有一定的现代管理观念,使得会计工作丧失了在企业管理中作用和地位。
1.3财务的控制环节十分薄弱
在中小企业中,因为没有突出财务管理的重要地位,导致在企业财务控制环节中十分薄弱。这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第一,不能严格进行现金管理,导致资金不足或闲置。部分中小企业会认为现金是越多越好,这容易导致现金的闲置,不能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有些企业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没有什么计划安排,导致不动产购买过量。第二,应收账款在周转方面十分缓慢,导致资金的回收困难。因为没有进行赊销政策的建立,没有一定的催收措施,所以应收账款容易形成呆账和不能兑现。第三,在存货的控制环节薄弱,导致资金的呆滞。很多企业的月末存货占用资金会超过其营业额的两倍,这就造成了资金的呆滞和周转失灵。
2. 当前对中小企业会计核算问题进行解决的主要对策
2.1强化政府的外部监管。
2.1.1努力提高税务人员的廉洁素质和业务素质。税务部门应对税收的征管稽查工作加以强化,进行严格的执法,避免中小企业出现偷税漏税的情况,要想做到这点,税务人员的链接素质和业务素质是关键。所以,税收的征管人员应进行业务学习,尤其是相关会计知识的学习,税务机关也要积极对税务人员进行稽查和考核。不断加强司法和税收等部门的执法力度,对于出现的会计违法违纪和偷漏税行为要严格处罚,坚持做到“事人兼治”,追究当事人的相关法律责任。
2.1.2在中小企业中积极推进管理和体制的创新。
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进行组织结构的创新,加以分权管理,鼓励具有相应条件的个体工商户登记为私营企业,具备一定素质和规模的私营企业转变为股份公司,同时支持具有一定实力和较大规模的民营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国际化方向进行发展,逐步转变家族式的经营方式,推行現代企业制度,在民营中小企业中推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一对会计工作加以强化。
2.2加强社会的外部监管.
对社会监督体系进行加强和完善,以此来对会计工作加以监督和约束。首先应对注册会计师事业进行大力发展,使得注册会计师监督作用和社会审计公正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通过这种社会监督力量来对中小企业中的会计行为加以监督。第二,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通过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加以开展,对信用公示制度加以完善,来对社会各界公布企业的信用状况,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奖惩机制。促进企业优化融资环境、诚实守信,加大诚信守法中小企业的培养力度。以此来建立良好市场环境,这样既能够稳定社会经济,又能够实现有中小企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在会计核算中面临的问题。
2.3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管.
2.3.1完善内部的控制制度,强化内部监督。企业对组织机构加以建立健全,通过对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会计报表的强化监督和控制,来控制监督好款项、实物;对会计收支进行重点监督,对于那些审批手续不全的会计收支应及时退回,并要求更改和补充,做好会计的交接工作。
2.3.2加强对企业会计人员的管理,使得会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是导致账务处理混乱、会计核算不规范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采取的措施为:一是加强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使其树立起会计职业的荣誉感和尊严;二是积极对在职会计人员进行后续教育,对于新发布的条例、法律、制度应组织企业会计人员进行学习,提高中小企业提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三是中小企业应从自身做起,对用人机制加以完善,敢于摒弃陋习、推陈出新,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推动年轻有为会计人员的发展,使其才华得到充分展示;四是对在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待遇方面应给予一定倾斜,从而吸引会计研究生、本科生到中小企业中工作,使其会计人员结构得到不断改善。
参考文献:
[1] 李卫华等.古村落旅游地居民综合感知及差异分析:以陕西韩城党家村为例[J].旅游科学,2006(6).
[2]黄洁,吴赞科.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认知态度研究:以浙江省兰溪市诸葛、长乐村为例叨.旅游学刊,2003(6).
[3]昊忠宏,等.居民对生态旅游认知与态度之研究:以澎湖列岛为例[J].旅游学刊,2005(1).
[4]王莉,陆林.国外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研究综述及启示[J].旅游学刊,2005(3).
[5]赵玉宗,等.国外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和态度研究综述[J].旅游学剥.2005(4).
[6]李志飞.少数民族山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以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旅游学刊,2006(2).
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分析 篇4
关键词:会计,核算,原则,分析
0 引言
会计核算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 也是会计工作的核心和重点。通过会计核算, 使一个单位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各项经济活动及其财务收支情况转化为价值形态的信息资料, 形成供日常经营管理与决策使用资源。因此, 笔者本文主要介绍会计核算的有关基本规范规定, 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
它是指各单位进行会计核算应当遵循的基本规范、其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对会计核算依据的基本要求。《会计法》第九条规定:“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 填制会计凭证, 登记会计账簿, 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任何单位不得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者资料进行会计核算。” (2) 对会计资料的基本要求。《会计法》第十三条第一款和第三款规定;“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会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 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其他会计资料, 不得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 (3) 对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会计法》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 其软件及其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告的其他会计资料, 也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2 企业会计核算的内容
《会计法》第十条规定:“下列经济业务事项, 应当办理会计手续, 进行会计核算: (1) 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2) 财物收发增减和使用; (3) 债权债务的发生的结算; (4) 资本、基金的增减; (5) 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6) 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7) 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这是对会计核算内容的具体规定。
3 会计年度
《会计法》第十一条规定:“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这是对我国会计年度的规定。
4 记账本位币
《会计法》第十二条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货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为主的单位, 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这是对我国记财本位币的规定。
5 会计凭证
《会计法》第十四条规定:“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办理本法第十条所列的经济业务事项, 必须填制或者取得原始凭证并及时送交会计机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 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 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 并要求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更正、补充。原始凭证记载的各项内容均不得涂改;原始凭证有错的, 应当由出具单位重件或音更正, 更正处应当加盖出具单位印章。原始凭证金额有错误的, 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 不得在原始凭证上更正。记账凭证应当根据经过审核的原始凭证及有关资料编制。”这是对会计凭证的种类、填制与取得、审核、更正的有关规定。
6 会计账薄
《会计法》第十五条规定:“会计账薄登记, 必须以经过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 并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账薄包括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和其他辅助性账薄。会计账薄应当按照连续编号的页码顺序登记。会计账薄记录发生错误或隔页、缺号、跳行的, 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方法更正, 并由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负责人 (会计主管人员) 在更正处盖章。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 其会计账薄的登记、更正, 并由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负责人 (会计主管人员) 在更正处盖章。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 其会计账薄的登记、更正, 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各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在依法设置的会计账薄上统一登记、核算。”这是对会计账薄设置、登记、更正以及违法设置账薄等问题作出的基本规定。
7 账目核对
《会计法》第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定期将会计账薄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相互核对, 保证会计账薄记录与实物及款项的实有数额相符、会计账薄记录与会计凭证的有关内容相符、会计账薄之间相对应的记录相符、会计账薄记录与会计报表的有关内容相符。”这是对账目核对的规定。
8 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法》第十八条规定:“各单位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 前后各期应当一致, 不得随意变更;确有必要的, 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变更的原因、情况及影响在财务会计报告中说明。”这是对会计处理方法的规定。
9 或有事项的披露
《会计法》第十九条规定:“单位提出的担保、未决拆讼薄或有事项, 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说明。”这是对或有事项的披露的规定。
1 0 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法》第十二条规定:“财务会计报告应依据经过审核的会计账薄记录和有关资料编制, 并符合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关于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要求, 提供对象和提供期限的规定;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 其编制依据应当一致。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 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应当随同财务会计报告一并提供。”第二十一条规定:“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 (会计主管人员) 签名并盖章, 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 还须由总会计师签名并盖章。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这是对财务会计报告的组成、编制依据、注册会计师审计、签章程序作出的规定。
1 1 会计记录文字
《会计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区地方, 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 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这是对会计记录文字的规定。
1 2 会计档案管理
浅析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有关问题 篇5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成本会计方法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成本核算是企业管理和财务核算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问题之一。
1.企业的管理特点决定其企业成本核算的现状
企业因数量众多而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人员创办新兴的科技企业将呈不断增长趋势,其中将有为数众多的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由于由于受到规模、财力和人力的限制,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一般不完整,不系统,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数据采集不准确。我国企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成本核算的现状:
1.1企业成本核算账册设置不全
企业的成本核算,是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管理要求、工艺流程而确定的,分别设置原材料、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库存商品等会计科目,按照原材料的购进、生产的组织、产品的销售,以及相关费用的摊销或预提等分别进行核算,根据权责发生制和成本与收入相配比的原则正确归集产品成本、确定期间成本、结转当期销售成本,等等。
1.2企业采用综合成本法结转产品成本
这类企业一般没有在产品,采用综合成本法结转产品成本,年末库存商品的余额较小,本期完工产品成本通过估算得出,依据不可靠,理由不充分,随意性也很大,即使本期完工产品的成本根据账面记录得到,而企业往往将在产品的成本挤占到本期完工产品成本中去,导
致本期结转的完工产品成本增大。在成本结转的计算过程中,有时还会出现只反映金额,不反映数量或只反映数量,不反映金额的现象,到了年末,企业根据当期开票数量及库存实际数量进行倒轧账,来调整当年库存商品的余额和结转的商品销售成本,这种做法不仅掩盖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非常损耗,而且将成本进行提前结转,直接减少了当期的会计利润。
1.3企业成本核算混乱
企业财务核算是进行税收日常管理与税务稽查的基础。混乱的成本核算,使税务机关无法了解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活动情况,很难觉察到企业的账外销售行为。企业成本构成的相关数据难以在同行业之间进行对比分析,使一些税收违法行为更具隐蔽性,税务机关无法对所得税实施有效监管;税务稽查时,数据无从查证,难以对成本资料实施查验,甚至出现尽量回避检查成本核算资料的现象,影响了税务机关对税收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2.现行企业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2.1成本核算程序不科学
按照现行成本核算程序,辅助生产部门将其发生的费用分配给某种产品要经过两次分配,采用两个不同的分配标准(先按一定标准分给基本生产部门,再按另一标准分结各产品),这必然使各产品所分配的辅助生产费用与各该产品的实际受益多少发生严重背离。
2.2成本计算对象不规范
从企业看,为使将来生产销售产品的耗费能够计量,从而与其收
入相配比,必须正确地确定成本计算对象,这对任何一个生产有形产品的企业都是必要的。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就是为了解决计算什么成本,费用由谁来承担的问题。但有些企业对这个问题看得并不重要,它们在成本核算中,不管生产产品的品种和规格有多少,统统地按一个成本计算对象来核算成本,结果必然是不管各产品所耗工费料费的差别有多大,计算出的单位产品成本却都相同,但由于各种产品的销售价格并不一样,因此计算出的损益就不真实。
2.3费用分配标准不适当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于耗费的共同费用,应选用适当的标准进行分配,合理地计入按成本计算对象开设的成本计算单中。但有些小型生产企业不管分配什么费用,一律用工人工资作为标准,而实际上这些共同费用并不都与工人工资有关。
2.4产品成本计算不准确
有些企业,不管在产品有多少,一律不计算在产品成本当期所有的生产费用,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月末在产品成本的计算无所谓。这样必然会造成当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多的时候,当期发生的生产费用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产成品成本就会虚增。而当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少的时候,由于完工产品数量大,产成品成本又会很低,人为造成成本不实。
3.规范企业成本核算的改进对策
3.1具备条件的企业引入作业成本计算方法
现行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不能准确真实地反映各产品的成本水
平,因此必须加以改进。改进方法有二:其一是区分各种不同的制造费用,分别采用不同的分配标难。这种方法只能冶标不能治本,因为各项标准可能会因时因地不断变化。其二是从根本上改变现行的分配方法,对具备条件的企业引入作业成本核算。作业成本计算是以作业为核算对象,依据不同成本动因核算各个作业所耗的生产资源,计算出各个作业的成本,然后按各最终产品所耗用的作业数量将各作业的成本分配计人各最终产品,从而计算出各种最终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种成本核算方法。由于作业成本是从成本动因上寻找各项费用的分配标准,从而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分配标准不科学的弊端,实现材料资源的节约。
3.2建立以责任成本为中心的成本核算体系
为了解决当今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使企业成本核算符合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防止成本核算混乱局面的出现,建立责任成本制度是有效的方法之一。责任成本制度是在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组织系统中确定成本责任层次,建立责任成本中心,按责任成本指针控制成本耗费,传递、考核、报告成本信息,从而把经济责任落实到各部门,各层组织和执行人,按照经营决策所规定的目标,进行事前指针分解、事中行为控制和事后成效考核的一种内部经济责任制度。责任成本就是按责任归属,归集成本资料,计算责任者的成本。
3.3实现会计电算化、加强审计和社会监督的作用。
成本核算的工作量很大,涉及到材料的收发存核算、人工费的统
计与分摊、间接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摊、中间产品的成本核算等等,有些基础数据的形成甚至需要几个部门的共同认定,实现会计电算化,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和沟通系统可以及时、全面、正确地提供企业成本信息,并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进行沟通。
总之,加强企业的成本核算十分重要,必须从源头上实施税收征纳的管理和控制。通过我国企业自身的努力和税务机关有力的监管,我国企业成本核算混乱的状况将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改善,我国的税收征纳工作一定会取得明显成效。
浅析建筑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及对策 篇6
【关键词】建筑企业 会计管理 会计核算 问题 对策
一、建筑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及内容概述
建筑企业会计核算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分级进行会计核算。由于施工地点分散、流动性大,为了使企业的生产施工与会计核算有机结合,如实反映企业经营效果,因此会计核算采用分级核算、分级管理的方式。二是工程成本与工程价款核算的分阶段性。建筑工程的施工工期相对较长,若等工程全部完工再结算款项、进行会计核算,那么必然会使企业垫付大量资金。所以,建筑企业对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的核算,以及与建设单位工程款项的结算都采用分阶段方式进行。三是分项目进行成本核算。建筑企业根据各项目的特点,统一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的核算口径,对其进行分项目成本核算,以便于对工程项目的分析、考核。建筑企业会计核算的核算对象是资金运动,因而资金管理必然成为其会计核算的核心内容,包括如何合理使用资金,如何增强资金流动性,如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从建筑企业资金来源分析,包括:企业自有资金,即留存资金与投资者投入资金;企业施工生产所收回的工程款项;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融资等。而上述这些都是建筑企业资金核算涉及的内容。
二、建筑企业会计核算现存问题分析
(一)管理者对建筑企业会计核算不够重视
施工企业管理者对会计核算认识不足,是导致其会计核算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不少建筑企业只是简单地将会计核算视为会计账务的处理,对会计核算信息的使用也不够充分。一些管理者认为做好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其主要目标,而忽视了对成本的核算。此外,企业财会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对施工成本的核算内容与方法不清楚,进而造成会计核算成本信息与实际成本信息不一致,最终影响管理者的决策行为。
(二)建筑企业成本核算尚不规范
一方面,建筑企业没有明确确定成本核算对象。成本核算对象应依据项目合同的内容、建筑施工生产特点、相关费用及管理要求来确定。但实际工作中,一些建筑企业并未根据合同设置明确的核算对象,也没有对施工项目进行分立核算,会计核算随意性较大。另一方面,成本项目的设置尚不规范。成本的分析、控制是应当结合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并以此为依据对项目成本进行考核。然而,财会人员往往忽视两者的比较,实际核算过程中,没有正确设置成本核算项目,也未能提供成本管理所需的真實完整的核算信息。
(三)建筑企业会计核算信息较为滞后
就实际情况而言,建筑企业各个施工项目相对分散,使得业务数据收集和传递时效性不强。加上多数建筑企业存在垫资施工的问题,在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若不加强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及时传递市场信息,一旦遇到工程款项无法收回,必然会导致企业的巨额亏损。同时,业务信息在企业内部传递缓慢也是其会计核算滞后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业务信息等传递回企业后,要经过相关部门之间的流转,然而内部机构间存在沟通不畅等问题,导致信息传递效率低下,不利于会计核算的及时进行。
(四)建筑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一些建筑企业财会人员专业知识匮乏,对专业性的财务会计软件操作不熟练,主动学习、更新知识的意识不强,对实际工作中相关法律知识不熟悉,为日后企业的经营管理埋下隐患。有些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无法胜任建筑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也难以满足现代化企业管理需要。此外,不少会计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中敷衍了事,得过且过,把会计核算工作视同儿戏,账务处理不及时,核算科目使用混乱,严重影响了建筑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三、加强建筑企业会计核算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观念,强化建筑企业管理者会计核算意识
建筑企业管理者因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性,将企业会计核算视为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通过制定、实施相关制度和措施,明晰权责,将会计核算各环节责任落实到个人,并将会计核算质量作为个人绩效考核的内容和依据。管理者应明确会计核算目标,把握核算对象及范围,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同时,要加强会计核算相关制度的执行力度,建立健全会计核算管理机制,使财会人员充分认识到会计核算的重要性。
(二)完善会计核算体系,规范会计核算方法
相对其他生产型企业,建筑企业对会计核算内容和核算方法的要求更高。要提高建筑企业会计核算质量,就必须规范会计核算方法,逐步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具体而言,各建筑施工企业应依据实际情况设置相关核算账户,对于工程项目的收入和支出,要在项目完工结算验收并交付使用后才能进行核销,这就要求建筑企业明确存货、在建工程、本年利润等具体核算账户;前期相关业务环节信息的准确度决定了会计核算质量,因此,前期各环节工作务必做到真实、准确。此外,面对日益繁杂的工程核算内容,财会部门必须及时记录、处理会计信息,不断规范会计核算方法。
(三)推进企业信息化管理,提高自动化管理水平
建筑企业应顺应时代变革,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管理,提高自动化管理水平。通过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以高效的计算机系统为依托,将繁杂的会计核算工作“移入”计算机处理,提高会计核算工作效率以及办公自动化水平。同时,信息化管理要求各部门、岗位间及时沟通、相互协调,确保会计核算的有序进行。一方面,企业要完善会计核算软件系统管理制度,明确自动化管理各环节的管理和负责人员,明确各环节工作的标准和要求。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自动化管理的监督考核机制。通过综合考核方式,将自动化系统和现场考核有效结合,以准确性和有效性作为员工绩效考核标准,从而提高财会人员会计核算效率。
(四)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推进会计核算规范化
建筑企业应加快会计人员队伍的建设,全面提升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一是要提高会计人员对建筑企业会计核算的认识,通过组织培训和学习,加深会计人员对会计核算重要性的认同,有利于企业财会人员与业务部门间的相互配合。二是加大对会计人员业务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其对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操作能力,以及对财务软件的应用能力。三是引进高素质的尖端会计人才,提高会计为建筑企业管理服务的能力。企业应实施积极可行的激励机制,吸引高素质会计人才,全面提升建筑企业在制度建设、内部控制、资金管理、会计信息综合运用等方面的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新利.浅谈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问题与对策[J].商业经济.2011(16).
[2]赵海燕.加强和改进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2(09).
现代企业会计核算问题探讨 篇7
关键词:现代企业,会计核算,探讨
现代企业的内涵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运用现代技术从事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种经济活动, 并获得赢利, 能承担社会责任并引导企业成员共同成长的基本积极组织。从产权形式上来看, 一般把股份制公司作为现在企业的重要代表。就股份制公司而言, 其包含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局三级组成的内部治理结构, 且董事会与经理局之间形成了权利分治, 即董事会代表股东拥有公司的资产所有权, 而经理局则获得了资产经营权。上述现代企业内涵也孕育着一种价值取向, 那就是经理局应在科学运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保障公司所有者的权益。通常认为, 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应包括: (1) 产权明晰化; (2) 企业地位法人化; (3) 治理结构规范化; (4) 出资者责任有限化; (5) 管理制度科学化。
然而, 上述基于理论层面的现代企业内涵和特征解读, 并未能在现实中得到完美实现。从诸多媒介所反馈的负面信息中, 不仅含有经理局侵蚀股东利益的方面, 同样还涉及董事会与经理局合谋共同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的方面。为此, 围绕着利益之争和捍卫利益博弈的展开, 能否寻找到一种经济方法来强化内部治理机制则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为此, 有必要对现代企业中会计核算问题展开讨论。
一、现代企业会计核算活动的现状
现代企业会计核算是现代企业内在要求和会计制度约束, 是在科学经营预测与决策的基础上, 围绕现代企业战略目标, 对一定时期内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分配等财务活动所进行的计划与规划。目的是使生产经营活动按照预定的计划与规划进行流转和运动, 以实现企业理财目标的有效管理机制。因此, 实行会计核算是行业企业资本经营机制运行的必然需要。行业企业要进行资本经营, 必然要引入会计核算机制。
公司制组织内含有完善的治理结构, 这本身就成为了该组织的结构性状。如何根据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局的治理逻辑, 有效完成会计核算活动, 则关系到公司内部各利益主体权益的保障。实践表明, 董事会与经理局时常存在利益博弈, 从而构成了会计核算与公司结构相契合的关键环节。从董事会角度建立有效的财务监管机制, 并授予经理局适度的财务支配权利, 则是目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现代企业视角来看, 影响会计核算有效开展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1) 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会计核算问题。公司范围内的财务信息不对称现象来自于事业部结构本身, 即各分工司因各自经营活动的相对独立性和专业性, 使得它与总公司间拥有更多的个体信息, 这一效果将激励分公司隐藏部分财务信息而实施机会主义行为。诸如, 在预算资金申报上超出自身实际需要量, 或者在利润分配上增大自己的福利性基金比例等。这些都构成了公司范围下的财务风险, 因其影响到了总公司财务部门对资金流量和流向的正确监管。 (2) 信息不完美所导致的会计核算问题。信息不完美又是另一类概念, 是指因公司无法获取未来经营过程中的全部信息, 而使其遭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干扰。这一后果对于公司来说是致命的, 归因于资金在统借后必然存在着还本付息要求, 此时存在着两类风险: (1) 因分公司经营不善而影响公司整体的偿还行为; (2) 因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 公司资金统借数量偏离实际需求量, 而增大其的资金合理配置的难度。对于后者而言, 则将在资金使用的过程中得到体现。
二、解度基础上的现状反思
基于上述现状分析, 知道了因现代企业组织管理幅度较大, 从而在信息会计信息传递上存在诸多问题。那么这些问题是否可在现实层面给予克服呢。笔者认为, 遵循可操作性的原则还应在优化会计活动的组织资源范畴下来下工夫, 进而有效降低会计信息的传递问题。
结合以上思路, 这里针对现状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反思:
1. 计核算机制方面
就现行大多数现代企业而言, 其虽针对于财务状况进行了有效的编制, 但尚未建立起相应的组织机构, 进而, 难以顺利开展对会计核算的协调、仲裁、执行以及监督等工作, 同时, 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缺乏完善的法人治理机构;再加上, 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没有对会计核算形成正确的认识, 导致企业的会计核算机制不健全。
2. 计人员的意识方面
对于企业高层领导而言, 现行大多数企业过于重视经营效益的结果, 忽视了经济效益的过程, 以至于企业高层领导在注重会计核算对成本费用节约的同时, 缺乏价值管理和系统管理观念, 最终将导致会计核算缺乏可操作性;对于企业会计核算人员而言, 现行的大多数现代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人员从业素质低下, 首先是相关专业会计核算知识落后, 不能够满足会计核算工作的需求, 极大的降低了会计核算工作效率;其次是会计核算人员思想决策低下, 不能够充分调动自身工作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以上方面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 算执行和监控方面
现行部分企业虽制定了完善的会计核算机制, 但其监督和执行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导致完善的会计核算机制流于形式, 成为一纸空文。同时, 我国多数企业缺乏有效的预算反馈机制, 其会计核算和会计核算系统脱钩现象也愈加严重, 久而久之, 势必将给我国一些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据统计, 有35%的企业由于此原因破产。
4. 核和激励机制方面
现阶段, 绩效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以成为各行企业迫切加强的主要问题, 该问题严重制约着各行企业会计核算目标的实现。基于大多数现行企业缺乏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以及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 难以充分调动广发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自主性, 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的实现。
三、反思引导了会计核算合理化的定位
根据资本循环公式G—W—G`可知, 会计核算的主要工作在于对企业资金进行动态监管, 其目的在于增强资金的使用效率。但在纵向内部治理结构下, 实施企业会计核算监管任务的便存在两个主体, 董事长、总经理。为此, 财务部门在整合两个层级的价值取向时应明确, 建立在董事会的审计活动和建立在经理局的管控活动, 二者间是能够融合的。即, 审计活动的整体视角, 能为会计核算活动提供优化信息, 而优化措施的实施则能满足经理局的管控要求。
具体而言, 会计核算合理化可定位于以下两个方面:
1. 确面对审计活动的约束
董事会必然追求所有者权益最大化, 从而其所开展的审计活动在于对经理局工作绩效的评价。由于审计活动不仅关注公司资金循环, 也将公司整体经营状况纳入到考察内容之中。这样一来, 审计活动必然能全面反映出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 从而就能获得以财务部门为核心的各部门运营形态的好坏来。从这一点出发, 其在客观上有助于公司的健康发展。
2. 理转化审计活动的结论
在正确面对审计活动约束的同时, 还应改变传统意识上审计与会计核算相对立的观点。在审计中所提出的问题, 都应成为财务管理部门优化自身工作的切入点。借助审计整体视野的优势, 便能促进自身在资金管控业务上的良性开展。
以上两个方面的定位, 就为我们整合两个层级的价值目标提供了思路。归根结底就在于, 在资金监管上应形成审计与会计核算间的融合机制, 这也是对现代企业审计功能的重新解读。
四、合理化定位下的策略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合理化定位下, 策略可从以下两大方面给予构建。
1. 理局层面的策略构建
(1) 采购阶段的策略。总厂财务部门应根据各分厂产能水平和设施设备状况, 额定下一年度的采购资金数量。这里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1) 预算资金的额定原则上应是刚性的, 但需要根据分厂技术改造和产能水平调整需要进行弹性化管理。 (2) 分厂在进行生产物资和设施设备采购时, 总厂财务部门应全程参与。这样一来, 就能在总量控制和流程监管上确保采购成本的控制, 进而为会计核算结果的真实、有效性提供支撑。当然, 资金额定还应根据PPI指数进行调整。
(2) 生产阶段的策略。建立在激励兼容原则下的实施路径, 可以在分厂范围内将生产经费以项目小组进行额定 (其原则符合采购阶段的阐述) , 并将经费的管理权限下放到团队负责人身上。这样一来, 就使得信息不对称因层级关系的减少而降低。同时, 将生产成本进行逆向分解, 最终通过任务的形式落实到成员人头上, 且制定相应的成本控制奖励措施。这样一来, 就保证了生产成本控制的有效性。最终, 也为会计核算结果的真实性提供了依据。
(3) 销售阶段的策略。所谓声誉约束机制, 就是建立起舆论监管机制。此时, 可以将销售阶段的工作人员业绩输入数据库, 并在全厂范围内进行呈现。这样一来, 即为年终的绩效奖金发放提供了依据, 也使得在公开信息下降低了他们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的愿望。其效果自然在于优化了会计核算结果。
2. 事会层面的策略构建
针对经理局的会计核算信息, 董事会需要通过审计制度来给予监管。但正如上文提到的, 审计与会计核算之间还应建立起共生的融合效应。具体策略构建如下:
(1) 全流程融合。全流程融合是针对审计的监管职能而言的。所谓“全流程融合”可理解为, 企业在资金筹措、资金预算、资金配置、资金使用、资金回笼等5个环节都应建立起二者的融合态势。事实证明, 懂事会只是在各节点引入审计职能, 将难以有效识别经理局的财务管理绩效信息。毕竟, 以会计报表为主的审计对象只是一种形式要件, 而要件背后经济事件的真实与合理性却很难识别。
(2) 结构性融合。结构性融合是针对审计的辅助职能而言的。具体是指, 在二者融合的过程中, 应充分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先行、先导地位;审计则以辅助财务管理的角色而存在。之所以强调这一点, 可归因于两点考虑: (1) 经理局执行企业的实际经营职责, 其必然须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适时制定和调整经营策略。这样一来, 针对财务流程的动态管理也就成为应有之义。 (2) 我国企业制组织内仍存在着“一股独大”局面, 这必然导致职业经理无法实质性的开展工作。因此, 应在内部治理机制下, 对经理下放财务管理权限。 (3) 多主体融合。多元主体融合主要体现为二者融合下的机构组成。“多元”这一原则已经表明, 在引入审计机构时不仅应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 还应考虑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不难理解, 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参与其中, 可以在提升审计公信力和客观性上发挥重要职能。关于这一点, 对于那些上市企业尤为关键。
五、案例
今年以来, 工行秦皇岛西岭支行从细节入手狠抓核算质量, 差错率较去年大幅下降, 实现连续两个月“零差错、零风险事件”, 有效的防范了操作风险。
加强领导, 强化管理。该行“创三无上等级”活动领导小组明确主管营业室的副行长为核算质量的第一责任人, 网点负责人为营业室核算质量的直接责任人, 每周召开两次运行风险分析会, 由主管行长和网点负责人分析出现差错的原因, 提出整改措施。
完善机制, 梳理流程。为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 规范该行会计核算行为, 制订了《2013年核算质量管理办法》, 组织业务骨干梳理各个岗位的操作流程, 按岗位管库员、综合柜员分别写出操作流程, 分发柜员, 规范操作行为, 使各岗位的操作制度化、规范化。
依托活动, 强化培训。围绕“我在岗位上干什么?我与岗位要求差多远?我需努力改变的是什么?”开展大讨论, 督促员工查找自身不足, 分析原因。在柜员中开展“零风险事件”活动, 对“零风险事件”柜员予以奖励, 每周由零风险事件的柜员在晨会上介绍经验, 使营业室形成了人人争当“零风险事件”柜员的局面。
六、小结
本文认为, 董事会与经理局时常存在利益博弈, 从而构成了会计核算与公司结构相契合的关键环节。从董事会角度建立有效的财务监管机制, 并授予经理局适度的财务支配权利, 则是目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这就意味着, 现代企业的会计核算问题需要在董事会和经理局两个层次进行探讨。
总之, 不断完善会计核算, 提高企业会计核算效率, 要使企业高层领导者与会计核算人员树立正确的会计核算意识, 为企业会计核算制定明确的完善规划和目标, 不断加强会计核算的执行和监督力度, 从根本上打破会计核算体制流于形式的不利状况。
参考文献
[1]郭永清著.《新中国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变迁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1]郭永清著.《新中国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变迁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2]葛家澍, 陈少华[主编], 中国会计学会[编].《改进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2]葛家澍, 陈少华[主编], 中国会计学会[编].《改进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3]苏鹏.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建议[J].新疆农垦经济.2010 (05) [3]苏鹏.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建议[J].新疆农垦经济.2010 (05)
[4]王北军, 彭珏.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稳健性探讨:从与固定资产对比角度[J].财会月刊.2010 (17) [4]王北军, 彭珏.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稳健性探讨:从与固定资产对比角度[J].财会月刊.2010 (17)
新时期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研究 篇8
一、新时期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会计核算工作缺乏独立性。根据会计核算相关原则,企业会计核算须在客观独立状态下开展方可保证其信息的客观真实性。但当前国内大部分企业会计核算缺乏独立性,主要是因为:(1)企业各部门分工缺乏明确性,很多企业未能将会计部门和其他部门进行有效分离,致使会计核算独立性相对缺乏。且企业会计部门间工作岗位未能进行分离和划分,使得部分企业未能进行有效实施;(2)企业会计核算常受管理层约束和干预,我国大部分企业是民营模式,企业领导在本企业会计核算中起着绝对控制与支配的作用,因而极易对企业会计核算造成影响。
2.监督机制相对缺乏。企业的会计核算与企业经营的各方面密切相关,若稍有差错极易引发严重后果。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工作要求,企业应建立相应的会计核算监督机制。然而当前国内大部分企业尚未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主要是由于:(1)大部分企业由于员工人数的限制尚未设立相应审计部门或未能配备相应的审计人员,致使企业的会计核算难以得到有效的企业内部监督;(2)从外部监督方面考虑,即使是上市公司,监督机制均难以落实,更何况一般企业。
3.部分会计核算员工综合素质不高。会计核算员工对企业会计核算质量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随着当前会计核算的不断发展,其信息步伐也被逐渐推进,如会计电算化、财务分析软件、电子凭证等的应用也对会计核算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国内很多企业其会计核算人员专业知识较为欠缺,尤其是部分年纪较大员工,专业知识多停留于手工记账,对电子凭证、会计电算化等新工具了解甚少。企业会计核算工作量的加大使得其工作量加大,同时出错概率也随之增加。
4.会计核算较为粗放。现代各企业间竞争加剧促使企业管理日益向着精细化管理方向转变。精细化管理有助于企业资源优势的最大限度发挥,降低其运营成本,促使其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高。而企业会计核算精细化是企业精细化管理实施的基础,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其会计核算仍十分粗放,因而难以为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进而知识企业管理粗放,使得其运行效率与市场竞争力降低,财务风险随之增加。
二、新时期加强会计核算的对策
1.建立健全的企业管理制度。古话说的好“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是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人们通过实践鉴定了的真理。会计核算工作亦是如此,只有制定了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用这些科学、合理、严明的规章制度去规范从业人员的言行举止,形成严格管理规章制度。给予那些滥用职权的违法人员严肃忠告,将他们的违规思想在萌芽时期拔除,防止他们误入歧途。只有设立了严格的规范制度,并严格实行,受管理的人员才会严格遵守。为了防止一些人“钻空子”,企业需不断完善管理,强化管理制度,从各方面对财务人员的核算工作进行严格把关和掌控,从而提升财务人员的工作质量。
2.加强后续的教育培训工作。企业需谨慎选拔相关人才,对于一些没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或者专业素质不够的会计人员一律不可聘用。企业要定期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素质与能力的培训,要让会计从业人员熟识相关法律法规,并做到严格执行和遵守,并对每位会计从业人员严格要求,确保每位会计从业人员对工作能够做到善始善终,有条有序,不断强化和改进,使他们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3.规范会计工作及工作人员。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企业会计机构,并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划分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不相容职务,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根据企业的特点,会计核算宜采用集中核算的方式,即由会计机构统一办理,钱财分管,出纳不得兼任往来账户的核算工作,业务较少的企业一般可设会计主管兼总账会计,明细账会计稽核,出纳三个岗位。严格依据国家相关法律录用会计从业人员,对以往企业存在的无证上岗人员勒令其考证或是谴退。对新进会计工作者需严格把关,要求其不但应具备上岗的各种证件还要自身具有独立业务能力。企业定期组织会计从业人员后续教育培训,从根本上提升员工素养。
三、结语
总之,为了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质量,企业首先需建立完整的管理体制,规范化管理。其次,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升,定期对他们进行相关专业素质与能力的培训,要让会计从业人员熟识相关法律法规,并做到严格执行和遵守。对每位成员严格要求,确保每位会计从业人员对工作能够做到善始善终,有条有序,效率不断上升,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工作人员的动力和竞争力,使他们不断进行学习和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与能力,不断创新和健康发展,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企业职工薪酬会计核算问题研究 篇9
关键词:职工,薪酬,会计核算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信息化时代到来, 以人为本的思想更坚定地深入到每个人的心里, 企业必须尊重员工的选择, 满足员工的内在需求, 以此赢得他们的满意与忠诚。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职工薪酬的关注也日渐突出, 职工薪酬应体现出对人才价值提升的激励与引导。在此背景下, 企业只有全面实施正确的职工薪酬核算方法, 加强企业内部的成本核算, 才能达到双赢境界, 即既能使员工取得满意的薪酬, 又能使企业减少成本, 提高经营效益。因此, 本文拟对企业职工薪酬会计核算问题展开相关探讨, 对降低企业成本, 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会计准则下职工薪酬会计核算的变化
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劳务或服务而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 包括经济性报酬和非经济性报酬。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 职工薪酬的具体内容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社保、住房公积金、教育经费、非货币性福利、辞退福利等。职工薪酬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从员工的角度来看, 薪酬具有劳动力保障功能, 具有促进劳动力再生产功能, 以及具有激励功能;从企业的角度来看, 职工薪酬对企业员工数量、质量, 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组织归属感等都会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 同时加强职工薪酬会计核算有助于控制经营成本, 改善企业经营绩效。
新会计准则下职工薪酬会计核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 职工薪酬会计核算的内容扩大, 新会计准则下职工薪酬不仅仅包括工资、奖金、津贴, 还将社会保险费、工分经费和教育经费、住房公积金、辞退福利等纳入其中;第二, 职工薪酬会计处理发生变化, 一方面, 新准则规定企业既要补偿与其解除劳动关系的员工, 还应根据收益对象的不同将应付工资对应的计入成本或当期损益, 此项会计处理的变化将普遍降低企业各期的利润额, 同时一定程度上递延影响了企业的各期损益, 另一方面会计科目设置发生变化, 旧准则对一级科目设置过于繁琐复杂, 不利于管理, 而新准则进一步明确职工薪酬的范围, 在设置“应付职工薪酬”一级科目的基础上, 增设工资、奖金、社会保险费、辞退不补偿等二级科目;第三, 强化信息披露, 相对于旧准则, 新准则将职工薪酬信息列入披露范围, 同时规范了对于因自愿接受裁减建议的职工数量、补偿标准等的不确定而产生的或有负债;第四, 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更为紧密, 将企业所有人工成本都计入当期费用, 有利于企业正确核算费用、成本和资产, 为企业估算成本信息提供可靠保障。
二、企业职工薪酬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 职工薪酬在会计核算上, 一方面应将企业支付给职工的薪酬作为一项负债, 另一方面则根据收益对象分配原则进行分配, 可以计入产品成本、劳务成本、建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成本等, 若没有收益对象则可判定为当期费用。但在实际操作中, 职工薪酬的会计核算仍存在一些问题, 进而影响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信息的可靠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非货币性福利会计核算存在漏洞
随着职工薪酬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企业以非货币性福利形式支付薪酬已成为普遍现象。新会计准则对非货币性福利会计核算的规定包括三方面内容, 即企业将自产产品作为薪酬, 将外购产品作为福利, 或是以无偿向员工提供住房等资产作为薪酬。但实际操作中, 非货币性福利会计核算仍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现行职工薪酬制度仍没有明确、系统规范非货币性福利的计量方法和适用情况;核算过程中没有明确界定是以账面价值还是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两种计量之间差额的处理也存在明显漏洞;企业以自产产品作为福利, 可变相增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 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手段。总之, 现行非货币性福利的计量存在较大的弹性空间, 企业可能通过非货币性福利薪酬的发放虚增企业成本, 以达到减税的目的, 势必会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福利费会计核算存在一定调控空间
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用的计提规定比较模糊, 新会计准则规定“没有规定计提比例和计提基础的, 企业应根据历史经验数据和实际情况, 合理预计当期应付职工薪酬”, 即在实际会计处理中, 由于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经营状况存在较大的差异, 各企业并没有统一的福利费用计提标准, 这也导致企业在福利费用计提上存在一定的弹性空间, 产生一些会计核算问题。例如, 部分企业可能通过增加职工福利费用的计提比例增加企业成本, 降低利润, 减少企业所得税的缴纳, 或是随意降低福利费用比例损害职工合法权益, 同时对于同行企业来说, 各企业对福利费用的计提比例不同势必会影响企业间某些会计信息比较的真实性。
3、辞退福利的确认尚不明确
相对于旧准则, 新准则新增了辞退补偿会计处理方法, 即在合同到期前, 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务关系或是鼓励员工自愿辞退所提供的补充, 即辞退福利, 在会计处理中应作为预计负债计入当期损益。但由于实际操作中, 这种补偿支出在会计和税法的处理上存在差异, 大大增加了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同时, 由于企业发生的实际辞退福利是无法可靠获取的, 其确认尚不明确, 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辞退福利成为企业调控利润的一种手段, 例如企业可以通过调低辞退福利来损害辞退职工的利益, 或是通过调高辞退福利, 增加企业成本, 减少利润, 减少应纳税额。
三、新准则下职工薪酬会计核算的实务处理
根据职工薪酬形式的不同, 本文将从货币性职工薪酬、非货币性职工薪酬、辞退福利等几个方面来介绍职工薪酬会计核算的实务处理。
1、货币性职工薪酬会计核算
大多数企业会按照受益对象和工作种类的不同, 在各期期末将职工薪酬金额计入相应的成本或当期费用。同时, 企业应将货币性职工薪酬分为有计提标准和没有计提标准两种情况进行处理, 前者应按国家的标准计提, 后者应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计算确定应付职工薪酬。以某企业2011年某月份的工资结算汇总表为例, 应付工资总额150万元, 其中, 生产工人工资50万元、行政管理人员工资15万元、车间管理人员工资10万元、技术研发部门人员工资10万元、在建工程人员工资50万元、销售人员工资15万元。且公司按照工资总额的14%提取职工福利费、按15%提取社会保险费、按15%提取住房公积金、按2%和3%提取工会经费和教育经费, 则该公司应做如下会计分录:
月末, 计算并分配工资费用时:
2、非货币性职工薪酬的会计核算
非货币性职工薪酬包括以自产或外购商品作为福利发放给员工, 或是以自有或租赁房屋等资产提供给职工无偿使用, 因此需分两种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1) 以自产产品或外购商品作为员工非货币性薪酬的会计处理应按照产品或外购商品的公允价值和机关税费计入成本费用的职工薪酬。例如, 某公司有150名生产职工和50名管理职工, 某月公司将其生产的产品和外购的商品作为福利发放给职工, 其中自产产品成本为2000元, 售价4000元, 外购商品不含税价格为3000元, 增值税税率为17%。自产产品总价为800000元, 自产产品增值税销项税额为136000元。
公司决定发放非货币性福利时应做如下账务处理:
实际发放非货币性福利时, 应做如下账务处理:
外购商品总价为300000元, 其进项税额为51000元, 公司决定发放非货币性福利时, 应做如下账务处理:
购买电冰箱时, 公司应做如下账务处理:
(2) 以自有房屋或租赁住房等资产作为职工非货币性薪酬的会计处理, 应根据受益对象将住房每期应计提折旧或应付租金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费用, 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例如, 某公司将一幢楼房免费提供给职工使用, 该公司采用直线折旧法对该楼房计提折旧, 每年计提折旧6万元, 且该职工宿舍中生产人员占三分二, 其余为管理人员, 则该公司的账务处理为:
3、辞退福利的会计核算
辞退福利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强制性辞退福利, 即在劳动合同到期前进行的辞退, 企业应给予职工一定的补偿;二是选择性辞退, 即企业给予自愿裁减的职工的补偿, 这种辞退职工有权利选择去留;三是当企业控制权变动时, 对被辞退管理层人员的补偿。辞退福利通常是在企业与职工解除关系时, 企业一次性支付给被辞退员工的, 也有部分辞退福利是采用提高退休养老金或离职福利标准的形式。企业在进行辞退福利会计核算时, 其分录模型如下所示:
总之, 职工薪酬是企业支付给职工付出劳动力的一种报酬, 完善的职工薪酬会计核算制度将会有利于企业与职工的共同发展, 企业只有全面实施正确的职工薪酬会计核算方法, 加强企业内部的成本核算, 才能达到双赢境界, 即既能使员工取得满意的薪酬, 又能使企业减少成本, 提高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程仲鸣、刘合华:企业职工薪酬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J].财会月刊, 2012 (1) .
[2]张志红:新会计准则下的职工薪酬会计处理方法[J].金融财务, 2011 (4) .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相关问题 篇10
一、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是指对全部生产费用进行核算, 从而获得产品总成本和企业成本的过程, 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企业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企业会计成本核算能够决定产品的性价, 降低产品的成本, 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 有利于合理控制生产成本水平, 促进企业低碳环保型生产模式, 节约社会经济资源, 是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战略走向的关键环节, 能够确保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发展前景。通过企业会计成本核算, 能够进行全面的成本控制, 确保企业战略的顺利实施, 合理分配企业的经营成果, 准确的进行企业的利润核算, 保证国家的税收利益和股东利益, 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企业有效的成本核算, 推动着企业计划成本的落实, 促进国家经济平稳快速的可持续发展。
成本核算过程渗透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环节。在产品设计过程中, 也就是产品生产前, 要进行市场调查, 通过多方面的资源来提高产品的形象, 产品成本核算有利于降低产品的成本, 在相同的价格下, 产品的成本与产品的利益直接相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有效的成本核算, 能够对产品的成本和企业的业务进行全程有效的控制。在实际经营活动中, 通过成本核算能够减低企业的成本, 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在企业的后期工作中, 成本核算关系到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 要进行合理的经营成果分配, 才能够使企业长期的发展。
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面临的问题
1.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落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中国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很多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 不能根据新的生产环境, 引进新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进行企业的成本核算改革, 造成企业在新的竞争环境中处于劣势, 这些都直接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不科学。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 企业的生产成本费用比例发生了变化, 旧的分配方法会导致成本资料的失真现象, 旧的成本核算方法不能够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
2.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内容不全面。
据调查显示, 我国大部分企业中, 参与会计成本核算员工比较多额单一, 并且他们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专业技能不足, 缺乏会计成本核算意识, 造成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内容不全面。在进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过程中, 大多数企业仅仅对人工费用、材料费用以及产品制造费用比较重视, 对知识资源、环境资源这种无形资产的重视还远远不够。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知识资源已经成为生产要素的主要因素, 在实际成本核算中必须纳入到成本核算的范围, 否则会导致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不全面, 进而影响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同时, 很多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是以产品生产的制造过程为核心, 而忽略了对生产前及生产后的产品成本核算部分, 也会造成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内容的片面、不完整, 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 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3.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审核和控制不严格。
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包括生产前的费用计划分配、生产过程中的审核和控制以及资金流动后的整理核算, 整个过程中, 要严格参照国家的相关政策方针, 但是有些企业缺乏对相关制度的重视, 无法进行成本核算的有效执行, 造成了实际生产费用与成本核算的差异, 很多费用都超过了预算的费用, 不能够严格执行核算给出的标准用度, 存在着支出超额的情况, 发生了不应该的浪费现象, 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4. 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
在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过程中, 会计从业人员作为主体人员, 决定了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而中小型企业发展过程中, 都存在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偏低而造成的成本核算体系不完善现象。新的会计人员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 没有完整的成本核算知识结构, 造成成本核算的不科学和不严谨, 降低了成本核算的效果。同时, 有经验的会计人员虽然掌握熟练的成本核算方法, 但是往往却没有执行并落实成本核算制度, 成本核算知识体系不及时更新, 导致核算数据失真, 势必会使企业成本核算出现问题。
三、提高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水平采取的有效措施
1. 提高会计人员的成本核算意识。
会计人员是成本核算的主体, 在成本核算过程中, 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意识, 才能够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及核算结果的有效性。因此, 企业要从内部入手, 要求会计人员具有基本的道德素质与修养, 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 提高工作的责任心和成本核算意识, 认识到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认真对待成本核算工作, 才能够全面的进行企业的成本核算。
2. 加强企业成本核算内容的全面性。
企业成本核算内容不全面是影响核算结果的重要因素, 会降低企业的经营利润。在进行成本核算过程中, 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加深对现代成本核算的理解, 保证成本核算的全面性, 将企业发展中的知识资源、环境成本等无形资本都算到核算范畴, 使企业的成本核算更加完整, 从而提高企业的成本核算水平。
3. 采取先进科学的核算方法。
针对企业会计成本方法落后的问题, 要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采取先进科学的核算方法。企业成本核算方法众多, 并且每种方法都各有优缺点, 适用范围不尽相同。企业要自身发展特点出发, 结合发展需要, 选择最恰当的核算方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 我国的现代企业会计成本管理普遍存在核算方法落后、核算内容不全面、成本核算的审核和控制不严格、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的问题, 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因此, 要通过提高会计人员的成本核算意识、加强企业成本核算内容的全面性、采取先进科学的核算方法, 加强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
参考文献
[1]窦淑红.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研究[J].现代营销 (学苑版) , 2012.10.
[2]王建芳.探讨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外资, 2012.24.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问题及解决途径 篇11
关键词: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问题;解决途径
各行业间的竞争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也有了愈演愈烈的趋势。企业需要通过企业管理、人才技术、企业成本等方面的改进与提高,使自己不断发展。企业成本核算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对企业发展极为重要。由于成本核算在企业发展中有一定的问题存在,难以发挥其在企业中的效果,故企业发展离不开成本核算问题的解决。
1.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为全面降低成本,为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需要对会计成本核算进行全面细致的管理,使企业会计成本核算能力得到提升,保护企业职工的利益,达到企业长久发展的目标。随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在内容主体、核算方法、理论意识等方面产生一系列问题。
1.1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内容不完整
内容缺乏合理性与完整性是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的重要问题。由于其主体过于单一,得不到核算内容的全面覆盖;内容复杂却片面,大中型企业在核算中,数据和内容复杂,数据计算指数型增长,核算内容不完整,特殊资产如土地等构成企业成本的重要部分被忽略;同时,其对人员成本的核算同样不全面,一线工人与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不能兼顾等。这些现象增加了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难度,影响了会计企业工作和经济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影响了经济问题和管理问题的及时解决,影响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有效性,难以使现代化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简洁高效。
1.2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方法不完善
就核算方法而言,企业核算时采用分步法和品种法居多,分批法则很少。第一,选择核算方法时,不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各个核算方法的适用范围进行正确有效的选择;第二,企业进行核算的时候,存在复杂性的特点,而核算过程中并未充分考虑这一特点,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准确归集各种成本费用;第三,不能正确选择核算方法,使得难以计算的数据更具难度,不能确保工作效率,对企业的认识不全面;最后,部分企业会计人员私自调整会计核算项目,费用计提不准确,使得会计信息失真,企业经营决策失误。
1.3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指导思想不科学
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构成的链条应贯穿所有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企业生产周期正随着加剧的市场竞争逐渐缩短,这使得企业成本构成中制造成本的比重渐渐降低,同时使包括研发成本及营销成本在内的非制造成本的比重加大。然而我国很多企业成本核算方法较为传统,将生产制造过程作为工作重点,导致成本核算反映的成本不够具体准确。因此,要求企业财务管理适当转移工作重心,用人力资本管理代替先前的物质资本管理,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相互结合,形成全新的先进的财务核算机制。
1.4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人员的意识不明确
在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工作人员的观点和行为体现出其对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漠视,核算人员的行为使企业不仅无法把握核算工作的内容,还会使企业经营和管理成本增加,出现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大幅增加企业成本负担。因此核算人员明确核算意识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十分重要。意识的不明确,会产生很多问题,与其他因素一起作用,使问题复杂化,对企业会计工作和管理工作造成重大影响。此外,意识不明确阻碍了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职业道德建设,使得企业文化不能支持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
2.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问题的解决途径
上面已经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大致分析,可以得出主要问题为内容主体、核算方法、员工自身及指导思想。根据以上信息,提出如下几项解决途径:
2.1明确完善核算问题主体
企业面临的竞争种类、竞争程度都在加强,因此使主体范围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更加丰富,核算内容更加完善,完成核算工作的转型,使逐渐增多的问题得到及时的处理与平衡。要全面展开对各项活动的成本核算,利用企业的运营成本和利润优势,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长久发展。企业还应注意在成本核算中加入以前忽略的部分如知识成本、环境成本等,准确有效地进行会计成本核算。此外,为调动发挥下属单位或部门的积极性,降低企业总体核算成本,应采取一定措施如放权等,以全面加强核算工作。
2.2改进核算方法,提升核算能力
上面提到核算方法的多样性,各自有各自的使用情况。企业要综合考虑自身特点,结合产品、经营方式、人员管理等多个方面,选择有效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为避免核算方法不统一,影响核算效果,不应该随意改变成本核算方法。此外企业还应根据成本核算实际运行情况建立适当的过程体系,通过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结构提升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使内容要点更为明确,集中体现核算的各项价值。
2.3确保核算科学性
做好会计核算工作,首先应使其科学性和全面性得到保证。因此各个方面都应进行核算,包括无形资产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关系到企业资金,因此不应忽略。为最大程度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应将核算内容变得全面、科学、有效。精简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同时,全面加强优化核算要点内容过程,保证成本核算工作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2.4加强核算人员培养
为保证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质量和效率,要特别注意高素质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操作管理人员的培养。成本核算与管理人员的素质保证了企业的长久发展,因此首先应加强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建设与培养,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加快包括优秀高端人才的队伍建设,使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提升,保证成本核算工作的高效性,完成企业各方面工作。
3.结语
作为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成本核算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必须加强会计核算工作的完善与提高。企业的管理被企业运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制约,企业应该通过核算主体的明确、核算方法的改进与提高、核算过程的科学化、核算人员素质的提升等方面,改变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现状,保证工作质量,达到企业经济不断增长,高速发展的目的,实现企业的长久发展。(作者单位:中平能化集团天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健美.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现状及解决途径[J].会计师,2013,(20):33-34.
[2]韩立清.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分析[J].中国电子商务,2014,(1):175.
对企业会计集中核算问题的思考 篇12
一、企业进行会计集中核算的意义
企业进行会计集中核算,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集中核算能够实现资金的统筹和调配,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在核算中心设置统一的账户,企业所有的资金结算都是由会计集中核算部门进行集中办理,全部费用票据都由会计核算部门审核人账,这样可以有效的遏制下属单位为了相关的部门利益随意支出和大手大脚的习惯,可以降低企业的业务成本以及费用支出。企业通过集中管理资金,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降低了资金被贪污挪用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企业的资金安全。
(二)实施会计集中核算能够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对会计核算数据的口径进行了统一,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这是因为只有使用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和统一的标准,才能使相关的会计数据更加有效准确,才能给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会计集中核算消除了各个单位和部门贯彻执行会计制度不一致、归集方法不相同的弊端;消除了企业内部纵横分析比较不方便的现象;企业内部管理口径实现了统一,解决了由于受到局部利益影响企业下属部门会计核算不准确、会计报表不真实等一系列问题。
(三)会计集中核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舞弊行为。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人员的人事、工资关系等都转到了会计核算部门,会计人员由本单位管理的管理体制得到了改变,这样,会计人员和本单位之间就能够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一方面降低了单位领导对会计人员的约束和控制,另一方面也消除了单位管理人员对会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可能性,使会计人员的工作没有后顾之忧。
(四)实施会计集中核算能够提高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企业进行会计集中核算,在客观上减少了核算的层级,简化了财务报告的流程。所有的会计信息查询都可以动态、及时的生成,减少了收集、汇总会计资料等繁琐的工作,节约了逐层编制会计报表、审核会计报表和汇总会计报表的时间,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减少了人员干预单位会计信息数据的机会。
二、企业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企业资金管理的一项新举措。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管理、编报预算收支计划等工作都没有改变,但是资金的管理权和会计核算职能交给了核算中心,所以,在会计集中核算的过程中,可能还会出现不协调的方面。现阶段,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会计集中核算的认识不到位。如何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的职能,要在逐步实现会计核算集中化的过程中才能逐步的总结和完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会计集中核算实施的初衷来看,其最核心的宗旨有两个:不做假账和规范资金的支出。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都认为,只要设置了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并通过它对企业的账务进行统一核算,就可以实现会计集中核算的目的。在认识上存在偏差,使得会计集中结算的各项职能没有充分的发挥。
(二)会计集中核算失去了实时、实地的监督优势。首先,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办公地点相对集中,委派的会计人员很难真实的观察到单位日常发生的经济事项,他们看到的只是单位在经济业务发生之后开具的相关的票据。一张张票据成为了会计监督的对象,但是票据在真实客观反映相关的经济业务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次,会计人员由于不了解单位的经济业务全貌,往往会对某项经济业务产生误解,妨碍业务的正常开展。因此,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工作无论是从监督方面还是从服务方面,其功能都大打折扣。再次,按照成立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构想,报账员是联系单位和核算中心的桥梁,结算中心可以通过各个单位的报账员了解经济活动情况,但是每个单位的报账员都是单位指派的,他对单位有着依附和从属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单位的利益,实际工作中,核算中心想要通过报账员了解单位是不容易的。
(三)企业的财务管理不到位。财务管理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企业财产物资的管理与会计核算相脱节上。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企业的会计核算转移到了核算中心,但是相关的财产物资还是由原单位进行管理,核算中心很难对这些物资的管理进行监督,使得企业各个下属单位财产物资管理薄弱的现象更加突出。
(四)缺乏理想的会计人员和网络管理人员。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人员主要是由会计人员和计算机人员组成的。电算化会计的推进,给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会计人员掌握一定会计知识的同时,还需要他们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要学会使用、维护财务软件。实际工作中,大都由专业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来担当此项工作,但是他们缺乏计算机知识,不会用计算机处理相关业务,当财务软件运行出现故障时,不能及时排除,可能会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另外,网络管理人员不但要计算机知识扎实,还必须要懂得财务会计知识,但是实际工作中,遗憾的是网络管理人员大都缺乏相应的会计知识,不能给每一位操作员赋予恰当的权限,不能保障网络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对策建议
针对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转变会计核算观念,提高认识。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对资金进行集中控制,能够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是企业财务管理改革的要求和趋势,所以,应该加强对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宣传,提高企业各个单位对集中核算的认识,取得各个单位的支持和配合,转变会计核算观念。会计核算中心应该与各个单位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让单位的会计人员更好的熟悉会计集中核算的相关业务。一方面,会计中心应该提高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会计人员要树立牢固的位单位服务的意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单位的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对单位资金的增减变动进行及时的记录和报告,保证核算中心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另一方面,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应该正确的行使会计监督权,对单位发生的违法乱纪行为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让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成为资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转变企业的会计职能。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就是将会计核算从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单独分离出来,将会计人员集中到核算中心,将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也都纳入到核算中心。但是,仅仅将核算中心作为企业的记账机构是不够的,更应该重视预算执行信息的控制和反馈。要对企业的预算资金支付进行严格的事前控制,在决定资金支付时应该确定好是否应该支付、如何支付等,而不是等到支付完之后才明确这些事情。企业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发展,应该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同时也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三)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企业应该建立健全资产监控制度,尤其是加强对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账实相符作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各个单位必须加强对财产物资的管理,健全财产物资的保管制度。严格控制资产采购、验收和保管的各个环节,明确相关责任,将责任落实到人。财产物资的管理人员要建立相关资产的明细分类账,加强对财产物资的管理,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
(四)正确处理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负责人和各个单位负责人之间的关系,增强责任意识。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并没有改变企业的经济地位和经济体制,原始会计资料的来源也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企业负责人还是单位会计责任的主体,要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如果企业的会计资料出现问题,会计核算中心的负责人以及负责会计核算的人员也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企业会计核算问题】推荐阅读:
煤炭企业会计核算问题08-10
大型企业会计核算问题10-29
电力企业会计核算问题11-06
企业会计核算09-21
会计核算物流企业05-17
企业会计核算管理06-07
企业会计核算政策08-07
煤炭企业会计核算08-12
会计核算企业财务10-29
建筑企业会计核算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