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共12篇)
大型企业会计核算问题 篇1
现代大型企业一般业务工作量大, 业务覆盖面广, 核算复杂, 会计岗位设置多, 要求会计人员分工明确, 综合业务能力强, 财务素质高, 但实际工作中, 大型企业财会人员普遍不能满足这种要求, 甚至没有小型企业财会人员业务能力全面, 有多方面原因。
一、大型企业财会人员综合业务能力差的原因
(一) 受制于岗位设置。
大型企业内财务岗位设置多, 分工细致。财务部门岗位配置少则6-7人, 多则11-12人, 更大型的集团公司财务甚至有十几个科室, 上百人。每个岗位都有固定的业务划分, 一般设有出纳岗、报销岗、成本核算岗、资产岗、税务岗、往来岗、预算岗, 综合岗、副科长岗、科长岗等。一般定岗定员, 每个会计人员具体业务由岗位定立, 不轮岗的话, 没有机会接触其他岗位业务。
(二) 业务接触受制于内控授权。
大型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严谨, 岗位权限设置严格。细致的分工授权, 造成会计业务条块切割, 单个会计人员只是业务流程某一环节的“螺丝钉”, 岗位分工造成接触业务面窄, 大多数人无权贯通整个财务会计管理流程。
(三) 受制于信息化系统。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 财务部门应用的系统越来越多, 大型企业要用到多个系统软件, 以油田企业为例, 一级核算目前就有EPR系统, FMIS7.0财务系统、AMIS资产系统、预算系统, 资金系统、集中报销系统、税务系统、综合台账系统, 财务综合管理平台、ADOBE、大司库等等, 许多单位内部核算还有自己开发的系统, 如:内部核算系统、物资消耗管理系统、收入核算系统等等, 如此多的各类信息应用系统, 需要按岗位分工操作, 每个会计人员疲于掌握岗位授予权限几个系统、几个功能, 没有权限或没时间去学习软件的其他功能, 造成业务片面。
(四) 受制于核算任务。
大型企业的财务普遍核算越来越全面、越来越精细。大型企业业务量大, 核算复杂, 而对于预算管理、费用要素、辅助台账、资产管理、资金流等等都有细致严谨甚至苛刻的要求, 因此, 要求每个具体操作的岗位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及严谨的态度, 所以, 大型企业每个岗位的工作压力非常大, 疲于自己的业务范围, 无暇接触、学习其他业务。
(五) 受制于轮岗。
为了保证业务的熟练操作, 大型财务部门一般两年轮岗一次, 有些单位, 除了出纳岗, 其他岗位甚至2-4年才轮岗一次。虽然都是会计岗, 但每一次轮岗, 则意味着要去学习新知识, 干新业务, 操作新系统。大企业核算的细化, 轮岗对财务人员来说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 大部分财务人员并不是乐于接受的。多数人对工作出现厌倦情绪、畏难情绪, 精神状态不够好, 导致厌学。因此, 许多会计人员干财务多年, 仍只会一、两个岗位业务, 不如在小企业干一两年的会计业务全面。
(六) 受制于知识更新。
会计制度变化快, 财务知识更新快, 综合水平要求高, 是财务人员的共识, 虽然, 大型企业财务人员每年进行继续教育, 但基本上是对口培训, 如资产培训, 就资产岗人员参加;预算培训, 就由预算岗人员参加;税务培训, 就由税务岗人员参加。如此, 造成了个别人对某项业务、某个岗很精通, 但一轮岗, 则业务生疏, 甚至不能独立顶岗, 缺乏综合业务能力。
(七) 受制于管理体制。
财务部门工作繁重, 管理岗位却有限, 晋升机会少。由于财务工作繁杂、知识更新快、职称待遇晋升困难, 激励不足, 造成了一些财务人员不愿多学、不愿多干的思想, 自然, 不学不干业务水平就难以提高。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 多数会计人员不能融会贯通整个财务管理过程, 导致大财务部门会计人员虽然是高学历, 但综合业务能力差, 多数人不能完全了解整个财务工作的流程。而想从核算会计转变为管理会计, 是难以实现的。
二、由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的思考
(一) 提高快速自主的学习能力。有些会计人员, 缺乏钻研业务、精益求精的精神, 缺乏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满足于现状, 不注重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技能, 主动学习的意识淡薄是不可能实现由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的。要想成为一个综合素质较高的财会人员, 就必须快速掌握相关知识, 有自主学习的意识, 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必须要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主动学习是关键。
(二) 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
会计行业已经越来越多与审计、法律、金融、经济管理等专业相融合, 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具备更广泛的知识结构。对于财务人员来说, 目前最严峻的挑战和机遇就来自于对新知识、新问题的学习和解决的能力。单靠一门专业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需求, 必须要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
(三) 把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
会计是一个讲究实际经验和专业技巧的职业, 它的入职门槛很低, 难就难在以后的发展。想要得到好的发展, 就要注意在工作中积累经验, 不断提升专业技巧。大型企业大部分财务人员都是会计科班毕业, 有系统的理论知识, 但必须认识到, 会计理论与会计业务实际还有一定的差距, 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虚心向前辈学习, 善于分析总结, 把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 实现事半功倍。
(四) 加快轮岗。
岗位设置多, 分工明确是大型企业的优势, 既能细化核算, 提高效率, 又能实现内部控制。缺点是, 造成会计业务分割, 每个岗位只承担其中的一部分, 不利于个人业务水平的全面提高。大型企业财务应加强轮岗制度, 除了能杜绝舞弊, 更能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 培养管理才能。大型企业财务应实行AB岗制 (就是每两人一组, 岗位互兼) , 或一人至少能同时兼2个岗位, 减少轮岗等待年限, 通过互传互帮, 快速熟悉其他岗位业务。
(五) 交错综合培训, 扩大培训面。
每年的会计继续教育, 应扩大培训面, 不再按岗位培训, 除了新上岗人员, 应实行岗位交错培训, 让其他岗位人员有机会接受相关培训, 快速提高综合业务能力。
(六) 交替检查交流。
每个单位业务面不同, 长期处理同一类业务, 容易陷入片面和死角, 各单位间通过互检互查, 有机会接触其他单位不同业务, 增加交流, 学习经验, 改进不足, 拓展眼界, 提高水平。
大型企业对财务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会计人员具有丰富的财务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 不能仅仅满足财务核算, 更要参与管理, 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出谋划策, 成为具有专业分析判断能力、综合风险管控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 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的人才。要想快速实现会计人员从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变, 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完成的, 必须要有一个痛苦的磨砺过程, 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大型企业会计核算问题 篇2
一、选题背景
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会计方法,对生产经营活动或者预算 执行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和分析,定期编制并提供财务会 计报告和其他一系列内部管理所需的会计资料,为作出经营决策和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依 据的一项会计活动。会计核算往往渗透到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经济业 务事项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核算。《会计法》所规范的会计核算,主要限于事 后核算方面的内容,即对基本的会计核算方法和程序作出规定,而没有过多涉及事前预 测、事中控制等管理会计的内容,目的是增强法律规定的适应性。我国从上世纪年代中期开始时进行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使中小 企业有了蓬勃发展的机遇和空间。经过二十多年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洗礼,中小企 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中小企业和有名无实的 “空头” 企业变更频繁,流动性强,财会人员不固定,兼职财会人员多,会计基础核算不规范,明细核算不健全,执行企业主意志的多,执行本行业会计制度的少,时常发生偷、逃、骗税行为,严重破 坏了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导致了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小企业力量也在迅速壮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 益增大,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不规范的问 题也显得日益突出,诸如现金交易、多头开户、白条入账、内外两套账、资金管理混乱、会计人员随意编制会计科目或混淆会计科目之间的关系、费用分摊混乱、违背会计原则 等,中小企业偷税漏税现象也是频频发生,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 展壮大,而且也给国家财政收入造成巨大的损失。进一步规范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已显得非 常必要。中小企业不同于大企业由于其产出及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低,受传统工艺体制 和外部宏观经济影响大等因素影响,使得中小企业具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经营灵活,应变 能力较强企业规模小,融资难行业涉及面广,业务单一组织结构简单,管理水平不高技术落 后,产品质量差逃避纳税、逃避债务的愿望比大型企业要强烈。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会计问题成为大家讨论的一个热点。从国际范围 来看,联合国会计专家组已经开始着手制定中小企业会计指南。在我国伴随着企业出现 分散化、专业化、小型化的趋势,中小企业正成为一股重要力量在推动经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较快。据2006年统计,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055 万家,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其工业产值、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的80%和60%以上, 并提供了大约80%的城镇就业机会。可见中小企业的作用是很大的。与一些上市公司和 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小、数量多,突出的问题是会计核算不规范。目前,不少中小企业账簿设置混乱,会计业务处理随意性大,加上中小企业流动性强,财会人员 不固定,兼职财会人员多,更有甚者一人兼任几家或十几家企业的会计,会计基础核算不规 范,明细核算不健全,执行业主意志的多,执行本行业会计制度的少,时常发生偷、逃、骗税 行为,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导致了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追究其主要原因是 因为我国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不够规范。从2005年的1月1日起,《小企业会计制度》开始 实施,这就为我国的中小企业会计核算行为提供了有力的依据。针对这一问题,对中小企业会计核算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概况: 国外概况: 联合国会计专家组成立于1981年,是为了国公司发展对国际会计协调的需要而建 立起来的专家组成立以来,它就国际会计协调的许多重大问题发表了若干指南和倡议: 英国的企业中,中小企业英国会计界一直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会计问题,目前正在 对几年前所制定的中小企业会计指南进行修订,其中涉及的一个问题是,中小企业会计指 南是提供了一种选择,还是一个强制标准。专家组要考虑的问题,同样是,为中小企业提供 一个指南,还是一套强制标准。泰国代表对英国代表的意见表示赞成,他们说,专家组现在 所搞的文本,应当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即不是搞一套标准,而是搞一个指南,供各国制定本 国会计指南时参考。马来西亚代表表示,中小企业采用国际会计标准确实存在困难,应当 根据每个国家的自身情况加以确定,如应当区分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在马来西亚,会 计标准主要是针对股份公司的,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接近二对于非股份公司,则不要求强 制执行。中非南非会计师联合会代表指出,这个指南应当是建议性质的,各国还要根据其 自身情况进行加工,以适应自己的情况另外,直接引用国际会计准则,是否有个法律权限问 题对中小企业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提出了豁免条款,是否能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所接受 这个问题需要研究新西兰代表说,中小企业主要是现金流量问题比如,新西兰卯年要求中 小企业提供现金流量表,当时虽然有些抵触,但是基本上已经得到执行俄罗斯代表针对目 前的方案提出不同意见他们说,实际上不可能把管理信息与对外报告混在四、拟研究与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中小企业在会计核算上存在以下问题: 1.会计核算主体界限不清楚企业产权与个人财产界限不清,中小企业的经营权与所 有权的分离远不如大企业那么明显,尤其中小企业中的民营企业,投资者就是经营者,企业财产与个人家庭财产经常发生相互占用的情况,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困难。很多的 私营企业业主将个人和家庭的一些支出,如给小孩照相、买零食、衣物等之类的花销报 公司账,而企业财务人员处于工作和饭碗的考虑,往往不能拒绝。2.会计基础薄弱,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1)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不符合会计规范。在企业会计机构设置上,有的独资小企业干脆不设置会计机构,有的企业即使设置会计 机构,一般也是层次不清、分工不太明确。在会计人员任用上中小企业最常见的做法是 任用自己的亲属当出纳,外聘“高手”做兼职会计,这些人员有在税务部门工作的,有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员等,一般定期来做账。有的企业管理者 也愿意聘请能力强的会计人员,但是中小企业由于其发展前景及社会上得到人们认同程 度较底以及较差的工作保障,使得其对优秀会计人员的吸引力远不如大企业。会计从业 人员资格认定及规范考核的问题也很多,会计无证上岗现象严重,会计主管不具备专业 技术资格的现象不胜枚举。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培养工作几乎没有进行。(2)建账不规 范或不依法建账,会计核算常有违规操作。中小企业有的根本不设账,以票代账,或者 设账,但账目混乱。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设两套账或多套账,据有关人士在一次问 卷调查中得出,中小企业存在两套账的比率高达78%,这表明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严 重失真。在会计核算方面,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不按规定的摊销期限计入相应期间的成 本费用,而人为操纵利润,采用倒轧账的方式记账;对企业资产进行任意重账的现象严 重;由于没有健全合理的财务会计制度,不能按规定定期结账和处理日常业务,特别是 “待处理财产损溢” 长期挂账,不能及时加以处理等等。还有些会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专业知识较低,使的许多理论上完善的会计方法与复杂的会计技术无法实施,或在实施 时大打折扣。(3)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实行会计监督,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保证会计行为的合理合规。内部会计监督要求会计人员对本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会 计监督,但是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常干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受制于管理者或受利益驱使,往往按管理者的意图行事,使会计监督职能几乎无法进行。3.原始凭证的获取要付出成本,是因为企业在购买商品资料时要不要发票存在着不 同的价格,若要发票,要加价,价格较高;不要发票,价格较低,两者的差价就是税款。中小企业往往希望以较低的价格成交,但是又无法取得记账所需的合法凭证。还有的企 业发生费用后无法取得发票,只能取得不合规的收据,企业只好不做此账,或相互之间 调剂票据。据笔者了解,某些工业型小企业采购原材料根本就不曾取得过发票等合法凭 证。4.中小企业制度缺乏,内部牵制、稽核、定额管理、计量验收、财产清查、成本核 算、财务收支审批等基本制度,总的来说残缺不全;或者虽有其中几项制度,实际工作 中从未认真执行过。部分中小企业管理着也认识到这些问题,但是依靠现有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往往无法建立健全,这些给企业带了很多负面影响,这种状况既损害里企业 的自身的根本利益,如造成企业资产流失、浪费严重、经营管理混乱等,也导致外部监 督困难重重。
我国从上世纪年代中期开始时进行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使中小企 业有了蓬勃发展的机遇和空间。经过二十多年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洗礼,中小企 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中小企业和有名无实的 “空头” 企业变更频繁,流动性强,财会人员不固定,兼职财会人员多,会计基础核算不规范,明细核算不健全,执行企业主意志的多,执行本行业会计制度的少,时常发生偷、逃、骗税行为,严重破 坏了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导致了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小企业力量也在迅速壮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 益增大。但是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不规范的问题也显得日益突出,诸如现金交易、多头开 户、白条入账、内外两套账、资金管理混乱、会计人员随意编制会计科目或混淆会计科 目之间的关系、费用分摊混乱、违背会计原则等,中小企业偷税漏税现象也是频频发生,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而且也给国家财政收入造成巨大 的损失。进一步规范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已显得非常必要。
从国际范围来看,联合国会计专家组已经开始着手制定中小企业会计指南。在我国 伴随着企业出现分散化、专业化、小型化的趋势,中小企业正成为一股重要力量在推动 经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较快。据2006年统计,我国目前的中 小企业已超过1055万家,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其工业产值、实现利税分别占全 国的80%和60%以上,并提供了大约80%的城镇就业机会。可见中小企业的作用是很大的。与一些上市公司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小、数量多,突出的问题是会计 核算不规范。目前,不少中小企业账簿设置混乱,会计业务处理随意性大,加上中小企 业流动性强,财会人员不固定,兼职财会人员多,更有甚者一人兼任几家或十几家企业 1
会计研究论文:论会计核算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会计核算在企业日常管理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如何将会计核算与企业的内部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来满足企业管理需要,反过来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这对于我们这些会计人员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关键词]会计核算 企业管理 作用
核算作为管理工具,通过严格执行财务制度、预算定额和定价指标等,履行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责任。企业会计核算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向各类报表使用者提供相关财务信息,二是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为管理者进行各类考核、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因此,会计核算在企业日常管理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那么,会计核算是否能够满足企业的这种管理要求和需要,会计核算内容如何有效的与企业管理结合,利用信息化手段将会计信息充分使用,做到既能满足财务口径的统计要求,又能满足企业内部管理考核的需要,就成了我们这些会计人要思考的问题了。
如何将会计核算与企业的内部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来满足企业管理需要,反过来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这对于我们这些会计人员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说其是机遇是因为通过这一过程,能够更多地参与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从而不断发挥会计人员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这也是不断提高会计人员在企业中地位的一个过程;说其是一种挑战是因为这对我们会计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要求会计人员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好相关的会计和税务知识,还要了解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的其他知识,包括对产品的了解和对生产经营工作流程的了解。
从这点来说,会计人员应当转变观念,要将财务管理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一般来讲,企业经营业务越复杂,管理中需要会计提供的信息支持就越多,会计信息流程就越需要细化。会计信息流程细化到什么程度,才能对生产经营活动有指导意义,才能够满足企业内部管理及考核的需要,不同的管理者以及不同的管理方式,对此会有不同的要求。会计工作的目标是对经营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提供反映经营单位经济活动的信息。这一目标取决于经营单位的总目标。企业是一个以盈利为目标的组织,出发点和归宿就是盈利。从成立起,就面临竞争,始终处于生存和倒闭、发展和萎缩的矛盾之中,必须生存才能获利,只有不断发展才能生存。因此企业管理的目标就是生存、发展、获利。所以,会计工作除了要将一个单位与经济业务发生的有关原始单据,通过审核、记账、核算,将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大量的、日常的业务数据经过记录、分类和汇总计算出该企业在某一时段、某一时点所创造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及变动情况,并编成报表。更主要的是要按照一定程序,遵守一般公认的会计原则、会计准则的前提下,用适合本行业本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科学有效的会计核算方法,规范经济活动中的每个环节,对日常经济业务进行控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更加真实、准确、及时地反映出企业经营状况,给管理层和决策者一个可靠的信息。
第2/4页 会计核算的内容和方法很多,但要根据本单位的行业特点制定具体制度和方法。首要的是领导重视,才能使之贯彻执行,如果推不动,行不通,那就是一纸空文,形同虚设。其次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做好各项基础工作。要实现企业的总目标,就要进行会计核算和成本控制。以生产企业为例,从某一点看基础工作的重要性。
生产企业每个月对已收货、未付款、未开发票的材料,必须估价入账。因为制造业生产周期短,每月要计算当月生产产品的生产成本,也要计算当月销售数量的销售成本。如果不按送货单估价入账,将无法进行当月成本核算。购进材料经验收入库,领用材料时,必须正确填写生产单号或批号,使其材料能记入到每件不同的产品上。对几个产品共同用的材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分配到各产品中。如果没有领料单或填写不正确,试想,有的产品没有材料,都记入到另一产品中,那是什么情形? 不同行业的不同产品,都要通过各工序即工艺流程来完成,对某些产品,有关部门还要制定材料定额和工时定额。生产部门还要每月进行投料数、生产数、完工数和工时统计,月末进行未完工在产品数量的盘点。产品完工后入库,销售时要开出库单,据此收款;如果按合同出库,据此挂对方应收款。有了这些明确程序并按此办理,财务部门随时或定时稽核各仓库的收入、发出、结存情况,监督保证企业财产安全和及时准确反映企业的债权债务,正确计算成本和经营成果。企业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之中,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增强企业
第3/4页 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是会计服务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统计核算论文会计核算论文
摘要:统计工作是监督整个公司活动的重要手段,是公司制定政策和计划的主要依据。当前公司统计工作却存在一些问题,统计工作得不到重视,公司对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基础数据的来源是相同的,但是两者却因核算方式的不同而产生很大的区别。如果两者可以相结合,即相互借鉴,相互利用,那么就可以省去许多繁杂重复的工作,更多的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能使会计资料更加真实可靠。关键词:统计核算;会计核算
一、公司统计核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统计核算目的不明确。公司是独立自主,公司的资源配置、生产经营都要按照市场需要由公司自行安排。因此,公司统计是为公司自身服务,以便获取最大的利润。但是,目前公司的统计任务都是为上级主管部门和国家提供所需的数据资料,不能为自己服务的,从而导致公司统计不能体现其实际的意义。(二)统计核算内容的不全面。有许多公司像我所在公司一样,将统计内容局限在公司的产值、产量、成本消耗等上,从而使公司的生产活动很少地与外界发生联系。其实公司经营的成败、盈利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取决于公司统计对公司内部各种信息的搜集、加工、利用水平,更取决于搜集的外部信息。(三)统计核算功能太少。一般统计工作都是反映公司内部环境及其运行过程的各种信息,由于公司面临的竞争环境相当复杂,因此统计工作不仅要反映公司运行过程的各种信息还要担负起市场调研、行情预测、实施监督的职能。但是,目前统计的功能并未真正实现统计功能多样化,公司的统计仍是一种为上级服务的被动式的报表统计。公司统计的功能被不适当地简化为反映职能,而本身应该拥有的咨询、监督职能根本没有发挥出来。
二、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异同
(一)公司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的联系。1.统计核算与会计核有共同的要求:(1)核算目的相同:都担负着为公司促进经营和加强管理的职责,都是以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2)核算要求相同:都是公司经营管理上具体情况的反映,数据的提供受法规所制约,都要求核算的数据真实、迅速、全面。(3)核算基础相同:都要以完整、准确的原始凭证为依据,按一定的指标体系进行核算。(4)核算范围相同:主要是围绕公司的购进、生产和销售三个环节进行的,核算的总体范围是一样的。2.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相互渗透:统计与会计都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共同收集和分析公司经济活动的资料,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在公司经营管理中,统计和会计通过各自的核算职能来完成对公司经济核算、监督和服务的共同目标。核算目标的一致性自然导致了资源共享,它们根据相同的原始记录或原始凭证,来完成各自的核算任务。(1)统计工作中充分运用了会计资料和会计方法。统计对经济效益的评价、公司绩效的评价等均需用到会计相关指标,会计方法和手段应用于统计之中,极大地丰富了统计学的内容。(2)会计核算中大量运用了统计方法。在管理会计、预测会计等中大量运用了统计
第2/5页
分组等统计分析方法,使会计的作用不再局限于事后反映和单纯提供记录和核算的信息,而是进一步利用这些信息来预测未来、参与决策。统计和会计相互交叉、补充。统计可以采用抽样或引进虚拟变量来弥补会计的不足。在一般核算中,是以会计核算为主,其他核算制度以会计核算为轴心,但是,会计核算的对象和内容决定了其不可能对隐形经济的业务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计量,统计就能够加以补充。(二)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差异比较。1.核算原则的不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生产经营成果,凡是属于本期取得的收入和发生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实际收到或付出,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入账,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在本期收到或付出,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会计核算则不计入销售收入。统计核算对各种经济交易均以当期价格的价格,是以市场价格作为估价基础。会计核算是以实际的销售价格来核算公司的销售收人,对于本期产生的未出售库存产品的计价,会计核算按其实际成本进行计算。2.计量单位的不同。统计核算不仅以货币为计量单位,有时还用实物和劳动量为计量单位,从价值和实物两种形态上考核公司活动过程和结果。而会计核算只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从价值上考核公司经济活动的过程及成果。3.核算方法不同。通常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都需要经过资料的搜集、加工、分析和提供信息等一系列过程,但在具体核算中,统计核算是通过对客观现
第3/5页
象进行大量调查,运用描述和科学推算的方法,推断事物发展的总体概况;而会计核算是根据会计凭证和复式记账法,对每一笔业务都连续地加以登记、分类、汇总,用以反映公司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4.核算对象的不同。对公司而言统计核算的对象相对要比会计核算的对象广泛,统计是以整个公司、公司的活动及与其有关的的各种因素为对象,体现出总体性、客观性等特征;会计核算主要是反映微观经济现象,反映一个公司的经营活动,会计核算是以公司资金运动为对象,包括资金筹集、投放配等方面,体现出微观性、价值性特征。从以上可以看出统计核算宽于会计核算,统计可以具体也可以抽象,会计一般较为具体。5.核算目的的不同。统计核算则是运用一系列统计指标对国民经济某方面或某部门进行综合全面地反映,主要是为各种宏观经济分析、政策制定服务的。会计核算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三、公司统计与会计核算工作协调的好处
(一)可以提高公司经营决策的准确性。公司要实现经营决策的科学化,必须准确、及时、完整地获得采购、生产、市场、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的综合信息,这就必须强化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相互协调。而传统的统计核算强调及时、概括,会计核算强调真实、准确,但对公司投入产出效益及变化趋势反映不够。所以两者相协调,将统计的描述与推断和会计的反映与监督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更好地满足管理的需要。(二)为公司提供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活动
第4/5页 的信息。从统计核算来看公司的统计和会计是构成公司两个重要的核算体系,它们各有侧重,互有优势和不足。统计核算侧重于实物运动信息的反映控制和监督,会计核算侧重于价值运动信息的反映控制和监督。从客观需要来说,统计与会计加强协作,密切沟通配合是十分必要的。(三)实现公司信息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需要。为了满足公司的决策与管理的需要,提高公司综合信息的经济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就需要实现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协调,以彻底解决统计与会计核算信息的严重重叠、浪费和互相矛盾行为。也可提高公司统计与会计信息的效益,实现公司信息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需要。(四)提高公司综合信息的经济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实行会计和统计一体化核算,可以减少数据在统计人员和会计人员之间的重复计算以及传递的时间,提高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的效率,促进公司信息规范化、标准化,使得数据处理速度大大加快,数据的传递和信息的交流更加便捷和顺畅,最大限度的满足宏观和微观决策与管理的需要。
成本核算是把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按其性质和发生地点,分类归集、汇总、核算,计算出该时期内生产经营费用发生总额和分别计算出每种产品的实际成本和单位成本的管理活动。其基本任务是正确、及时地核算产品实际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提供正确的成本数据,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借以考核成本计划执行情况,综合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成本核算完整地归集与核算成本计算对象所发生的各种耗费,正确计算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和应计入本期成本的费用额,科学地确定成本计算的对象、项目、期间以及成本计算方法和费用分配方法,保证各种产品成本的准确、及时。
成本核算的实质是一种数据信息处理加工的转换过程,即将日常已发生的各种资金的耗费,按一定方法和程序,按照已经确定的成本核算对象或使用范围进行费用的汇集和分配的过程。正确、及时地进行成本核算,对于企业开展增产节约和实现高产、优质、低消耗、多积累具有重要意义。
一、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
(一)中小型企业的现状
1、发展规模小 不管是生产规模,还是人员、资产拥有量以及影响力都要小于大企业。这使得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难以提供高薪、高福利来吸引人才。而且,一般来讲中小企业的稳定性比大企业差,不管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比对大企业的影响大的多,所以对于人才而言,在中小企业的发展的风险要高于在大企业。
2、行业分布广泛,但地域性强
中小企业分布在各行各业中,从手工作坊式的加工业到科技技术产业,包括一些不适合需求大规模资金运作的领域。所以中小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具多样性和复杂性。中小企业往往活动范围不广,地域性强,尤其是人员的构成更具明显的地域性,有时容易形成排外的企业氛围,不利企业引进新的人才。有的企业位于中小型城市、城镇,甚至偏远的地方,很难吸引人才。
缺乏人才,是影响中小民营企业成长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社会上存在着对中小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种种误解和偏见,所以人才一般不愿意到“小企业就业:就算是在中小民营企业工作,一般也不安心,没打算长久干。实际上,中小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动相当普遍而频繁,对企业成长影响很大。人才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工作、民营企业留不住人才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倒闭率高,工作不稳定;企业家族领导,外人很难凭本事升迁;中小民营企业福利差;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生活枯燥等。由于人员流动性大,企业缺乏凝聚力,团队精神不强。
3、个体对企业的贡献度大,影响也大 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每一个职工,对企业稳定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都很重要。大企业持续正常的运作必须依靠完善的制度,中小型企业往往对个人的力量依赖性更大。也就是说企业的发展更多地依靠每个人的能动性,往往没有一个系统的、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也没有一个持续的、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这也不理与于中小型企业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引进人才。
4、管理水平不高,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
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往往造成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的理念的错位,这也是中小企业难以吸引与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与国际著名企业相比,中国中小企业历史短,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的实践时间更短,经营管理经验不足不奇怪。金焕民(麦肯锡企业顾问有限公司首席顾问)认为,20多年来,中国中小企业只是完成了市场化,并没有完全实现专业化。客观上说,许多中国中小企业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企业。管理大师德鲁克说,企业的宗旨是创造顾客,而企业的职能则是营销和创新。单就创新而言,大多数中国中小企业既不具备这方面的意识,更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中国很多中小企业正在用成功的经验走向失败。从实际情况看,过去20多年,中国中小企业只是在做销售,而非做营销。只要对提升销售量有用,什么“招”都使。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中小企业销售规模做到最大的时候,往往是各种矛盾最 终爆发的时候。销售是市场的产物,中小企业首先关注的应该是市场而非销量。中国中小企业重视资本积累而忽视市场积累,资本就只能建立在沙滩上。没有市场的资本只能逐步贬值,并充满风险。按照外国一些企业管理专家的看法,中国中小企业存在着企业文化、管理技能、团队、战略和薪酬体系等5个方面的危机,“而这5个方面恰恰是中小企业从创业阶段向更高阶段转型,由热情型、干劲型和经验型,向现代企业管理机制转型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中小型企业的资金结构状况
1、资金筹措忽视资金结构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不充裕,往往需要大量资金筹措行为,但很多中小企业在资金筹措过程中,主要考虑资金成本及资金使用,但很少考虑资金筹措会改变企业的资金结构,而资金结构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一点,很多中小企业往往没有进行 核算,甚至根本没有顾及,当项目投资利润低于借款利息率时,还在通过大量介入资金盲目投入,造成企业财务成本上升,自有资金利润率严重下降,直至亏损。
2、中小企业呆账坏账损失现象严重
我国很多中小企业由于财务力量制约,对应收账款管理重视不够,出现应收账款失控的情况。这些企业发生应收账款业务之后,注重的仅是计入账务的收入,认为只要挂了帐就没有多大的问题。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往往给资金的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从企业内部管理来看,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重视不够,催款不力,是在成不良债权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中小型企业的管理状况 企业的管理可以划分为几个分支: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采购管理、营销管理等。通常的公司会按照这些专门的业务分支设置职能部门。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属于民营企业,企业的投资者就是企业的管理者,所以企业的管理的划分没有那么明确,这就导致了中小企业的管理较为薄弱,有相当一部分的中小企业的财务核算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受到规模、财力和人力的限制,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计量收发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一般不系统、不完整,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数据采集不准确。这些在生产力方面具体表现为:(1)没有专职的成本核算人员;(2)辅助核算部门不独立核算;(3)车间划分不明显,或者虽明显但传递手续不完善;(4)车间管理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不易区分等等。中小型企业的这些管理特点决定他们应对成本核算方法进行简化,使成本核算方法能适应其管理现实的需要;也决定了他们多数应使用的实际成本法还做不到使用标准成本法或作业成本法。
二、中小型企业的成本核算
(一)中小型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 按产品品种计算成本,是产品成本计算最一般、最起码的要求。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中小企业一般也应选择品种法。若有需要或管理上是按批或订单生产,则使用分批法。
(二)相关科目设置及核算思路
1、《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中都有规定,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科目,这就为自设科目提供了理论依据。
2、生产成本不按产品设明细账,也不再分别设置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两个科目,而直接设原材料、工资及福利费、电费(燃料动力)、制造费用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大项费用进行归集。这是因为中小企业一般经营范围单一,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料大致相同,除了主要原材料能归属到具体产品外,其他项目并不能归属到具体产品,核算到产品没有实际意义。不过,当所用原料及所产产品区别较大时,可以按产品设明细账。如果不按产品设明细账。则可用成本核算表代替,有人将此做法称之为以表代账。
3、原材料范围,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只把产品构成比例较大的几种做为原材料,把非主要的原材料提前进入了成本,这样既能降低工作量,也符合会计原则重要性原则。对生产车间月末已领未用的原材料,酌情处理:若价值较低,归入当月即可;若价值较高,按照实际领用实用部分计算成本。
4、中小企业一般划分不明显,或虽然车间划分明显但传递手续不完善,因此制造费用科目可以不按车间设明细。而直接设机物料、修理费、折旧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车间费用进行归集。在中小企业中,管理人员多参加生产管理,对于这种由管理人员参与且发生不多、金额不大的与生产有关的差旅费、办公费等费用没必要再设置制造费用—办公费、差旅费等二级科目,而是直接计入管理费用相关明细科目。制造费用月底先不进行分配,而是转到生产成本科目后统一分配。这样,成本分配就完全在生产成本一个科目内进行了。
5、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只把产品构成比例较大的几种作为原材料。这样,既符合小企业管理现状,又能减少部分工作量。
6、对车间月末已领未用的原材料,可酌情处理:若价值较低,归入当月即可;若价值较高,算入下月(假退料)。
7、废品损失只在管理上做处理,不单独做成本核算。低值易耗品采用一次摊销法,入账同时即进行摊销。
8、折旧按税法规定的年限计算,可省去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的辛苦。税法没有明确规定的,再参考财务制度的规定。
9、对于产品构成中所占比重较小、数量较多的存货,建议采用实地盘存制计算每月实际消耗量。
(三)日常工作及成本材料的取得
1、日常(1)成本计算离不开仓库和车间等单据的传递、归集、整理等,这就需要企业起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如库房管理制度、采购制度、生产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的设计要能满足成本核算的需要。财务部门最好能参与制度的设计。
(2)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记录、生产通知单、领料单、入库单等资料要及时转交会计部门。(3)日常发生的与生产有关的费用当即时归入生产成本或制造费用科目。
2、月底
(1)计提折旧,结转制造费用科目到生产成本科目。
(2)取得原材料月报表,先比对已入账的原材料数量与库房所报购入数量是否有出入。若有应属发票未到者,要估价入账。原材料发出采用加权平均法。取得工资相关资料,计提工资及福利。
(3)由生产车间相关部门提供各工序在产品数量及完工程度。取得成品月报表,计算生产数量。
(4)如果企业是采用产值分配法分配成本,应取得产品销售单价。对于不采用产值分配法分配成本的企业,此条省略。
(5)对当月计算出的成本进行分析。成本核算只是一种手段,运用数据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前预测才是目的。
三、中小型企业的成本费用分配原则
1、分配方法要符合企业自身的生产技术条件,要能体现收益原准则。
2、分配标准的选择原则:强调所选择的标准与待分配的费用之间有一定联系,并容易取得。容易取得是分配原则中的关键所在。
3、能分清收益对象的直接计入,分不清的按一定标准计入。
4、能直接归属到某一产品的原材料等大项费用应直接归入相应产品。
5、不是直接成本费用一律采用产值比例法分配,即按各产品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进行分配,在产品按约当产量计算产值参与分配。
四、个人对此方法的评价
1、该方法核算基本准确,符合中小企业的实际,能满足成本分析的需要。
2、产品产量估计不够准确,这也是成本核算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中小型企业使用基本能够满足生产及管理决策的需要,也基本达到税务核算的要求。
五、中小型企业成本核算管理的几个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中小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管理的问题 5 沙洲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1、成本核算会计账目设置与企业实际情况不匹配。
企业的成本核算是把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按其性质和发生地点,分类归集、汇总、核算,计算出该时期内生产经营费用发生的总额和每种产品的实际成本和单位成本的管理活动,具体而言,核算中分别设置原材料、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库存商品等会计科目,按照原材料采购、生产、产品销售,以及相关费用摊销或预提等分别进行核算,但是由于中小企业人力、财力等有限,有的中小企业盲目按照成本核算方法套用企业成本,在企业管理中没有实际意义。相反,有的中小企业则只设置总账,完全不设置明细账,成本核算混乱,是的税务机关无法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
2、成本计算方法和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过于随意。
成本计算是企业成本核算的基础,不少中小企业对于材料费用、制造费用缺乏科学认识,没有形成合理的成本计算方式,在成本核算时,盲目选择成本计算方法,凭主观意识,将产品成本按工时、材料消耗、管理费用等几部分进行分摊。同时,对于设置了明细科目的中小企业,会计处理方法选择的随意性较大。会计处理方法是指在会计核算中所采用的具体方法,通常包括:收入确认方法、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方法等。不少中小企业为了少缴所得税的目的,在同一会计,选择两种或者多种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虚增成本,导致报表数目与实际数目严重不符,不能有效反应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为中小企业未来发展策略的制定造成了困扰。
3、成本计算对象不规范
从企业看,为使将来生产销售产品的耗费能够计量,从而与其收入相配比,必须正确地确定成本计算对象,这对任何一个生产有形产品的企业都是必要的。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就是为了解决计算什么成本,费用由谁来承担的问题。但有些中小企业对这个问题看得并不重要,它们在成本核算中,不管生产产品的品种和规格有多少,统统地按一个成本计算对象来核算成本,结果必然是不管各产品所耗工费料费的差别有多大,计算出的单位产品成本却都相同,但由于各种产品的销售价格并不一样,因此计算出的损益就不真实。
4、产品成本计算不准确
有些中小企业,不管在产品有多少,一律不计算在产品成本当期所有的生产费用,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月末在产品成本的计算无所谓。这样必然会造成当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多的时候,当期发生的生产费用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产成品成本就会虚增。而当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少的时候,由于完工产品数量大,产成品成本又会很低,人为造成成本不实。6
对会计核算中应用的谨慎性原则探讨
摘要:谨慎性原则是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前产生的一项占支配地位的会计原则。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谨慎性原则成为财务工作中对信息披露的规范和提高相关财务信息质量的修订性原则。我国在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中就重新修订了谨慎性原则。本文就谨慎性原则的内涵、存在的理论依据和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关键词:谨慎性原则 内涵 会计核算 应用 0 引言
近年来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而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并且国际通用,因此需要会计信息能够全方位的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这样可以实现对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强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投资者的正确决策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使用会计信息的管理人员需要根据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保持谨慎性原则。1 谨慎性原则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谨慎性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核算中要保持必要的谨慎,在估计企业经营时,要充分考虑到不确定因素,合理地去核算资产或收益,同时也要谨慎预测负债或费用。在经营时,任何企业都可能会碰到风险,比如金融危机,债务人突然伤亡和财产破产,某些固定资产的提前报废和多种形式的竞争等等。企业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谨慎且合理的估计,使企业培养良好的金融诚信意识。有助于保持经营上的信誉。也可以使企业及时化解和防范风险,从长远上看,正确把握好谨慎性原则,定会给企业的未来带来不可估量的效益,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2 谨慎性原则的理论依据要依据市场行情来制订
当今经济条件的竞争和风险系数越来越高,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就越来越高,投资者会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从而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将谨慎的对待企业的经营信息。①抵制经营者的过分乐观情绪。公司的经营者通常持乐观态度对待企业,但是,会计师需不断地抵制这种过于乐观的倾向,因为企业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并且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真实和公允的反应企业的资产的减值和存货的积压。
②亏损与收益的计算规则不同。亏损相比于获利,对企业的影响更为严重,因此虚报利润或多计价值对投资者(业主或股东)造成的风险更加危险。因此在影响的程度不同时,计量损失与计量收益的会计规则不应该一致。
③会计人员掌握的内情比传递给投资者或债权人的信息要更加丰富,应该权衡各种风险的发生概率,才能作出相对准确的界定。3 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学会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表现有很多方面,以下举例说明: 3.1 正确选择发出存货计价方法
第2/6页
存货计价方法不同,对纳税人的应税所得和应纳税额有直接关系,所以正确核算选择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才能达到节约税收成本的目的。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很多,每个方法有其优缺点。通常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算法”等。如存货采用实际成本核算时,在物价上涨时,计价方法可以采用“后进先出”法,采用这种方法的优势可以减少存货价值利润。3.2 正确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有多种方法。正确方法的选择除了可节税外,还能最大化实现固定资产折旧抵税现值。企业如果在选用加速折旧法时计算固定资产折旧,会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前期多提折旧,等于是将成本的计算提前计入,所交所得税在前期也相应减少,等于使企业投入的成本减少,又可使投入的资金尽早收回,提高资金的利用率,这也是体现“谨慎性原则”的表现。
3.3 企业的各项资产应进行计提减值准备
什么是计提减值准备?计提准备就是一种盈余管理手段。就是指资金账户价值大于其可收回金额,能够判断资产是否减值,或者资产已经发生亏损的可能,企业应对其可收回的金额进行估计。并对《企业会计制度》提出的计提减值实施明确提出八项具体规定。这些规定就是要求企业要谨慎对待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价值损耗,这些损耗需要充分考虑并计入相关费用。其好处是确保企业的资产真实有效,并
第3/6页
保证企业有一个良好的财务状况和企业经营状况,从而保障投资者的长远利益。
3.4 设置资本公积准备项目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资本公积一般情况下有7个明细项目:资本溢价、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接受现金捐赠、股权投资准备、拨款转入、外币资本折算差额、其他资本公积。此外,特殊情况下还有3个明细项目:补充流动资金、无偿调入固定资产、无偿调出固定资产”。对于企业收到的非现金资产的捐赠,对外投资时就应采用权益法来核算。而接受捐赠等原因而带来的企业享有的权益的增加,不应该权定为普通权益,应该计入资本公积准备项目。3.5 待处理财产损溢要及时处理
对企业的固定资产应定期进行盘点,当发现盘点结果与账面上登记的内容不一样时,要及时查明原因,企业在处理财产时是要经过一定的手续和程序,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厂长)会议或类似的领导机构批准后,在结账前处理完毕。认真做好待处理财产损溢的处理,可以使企业能够自主地处理由于长期积压贬值,或账面成本高于市价的存货,正确地反映企业的固定资产的盘盈、盘亏、毁损的情况。3.6 进行合理的债务重组,核定资产,清还债务
在现实中,几乎企业都有可能发生债务,但不是每个企业都可以进行债务重组。国家对债务重组原则进行了修订。新的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充分体现了我国国情和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实质要求。新的债务
第4/6页
重组原则首先明确提出了进行债务重组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是债权人财务发生了困难; 二是债权人做出让步。
所以,正确运用债务重组,使亏损企业早日摆脱困境,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3.7 正确进行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收入必须同时满足若干相关条件时才能确认。这些确认条件包括: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由企业转移给商家;企业不保留继续管理权,也不实施控制已售出的商品;相关的经济利益流入企业要大于50%,如商家的信誉、资金、亏损等;相关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成本能够进行可靠计量;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的差额。对于全部不能补偿的已发生的劳务成本应按已发生的劳务成本作为当期费用,不确认收入等。3.8 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无形资产确认是指将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列入企业资产负债表的过程。企业计入的当期费用应该包括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开发成本,这些费用不计入无形资产价值。当企业不能够从无形资产在预期内获取经济利益时,企业应将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予以转销。
在我国当前经济环境下会计应遵守稳健性原则,但遵守程度要适中,否则会限制企业自身的发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企业面
第5/6页
临巨大的竞争,企业需要不断强化自身,因此在掌握稳健性原则的程度上要适度。
一节 主要生产经营过 程核算的内容
一、生产经营过程核算的内容
货币资金→储备资金 生产资金→ 货币资金 储备资金→生产资金 成品资金 →货币资金 储备资金(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采购过程 生产过程 销售过程
二、生产经营过程中主要的会计处理 1.采购过程:“银行存款” →“原材料” 采购过程: 银行存款” “原材料” 采购过程 借:原材料 贷:银行存款 2.生产过程: 生产过程: 生产过程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费用→生产成本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费用 生产成本 →库存商品 库存商品 直接成本→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直接成本 生产成本)借:生产成本 生产领用)贷:原材料(生产领用)车间工人工资)应付职工薪酬(车间工人工资)制造费用)(间接成本→制造费用)间接成本 制造费用 借:制造费用 车间一般耗用)贷:原材料(车间一般耗用)车间管理人员工资)应付职工薪酬(车间管理人员工资)固定资产折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折旧)(月末分配结转)月末分配结转)借: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 产品完工)(产品完工)借: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
3.销售过程:“库存商品” →“主营业务成 销售过程: 库存商品” “ 销售过程 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第二节
资金筹集核算
一、资金筹集的渠道 P92
1、接受投资者投入的资本:、接受投资者投入的资本: 现金、有形资产(材料、机器、设备、现金、有形资产(材料、机器、设备、房)、无形资产 商标权、专利权、无形资产(屋)、无形资产(商标权、专利权、土地使 用权)用权)
2、举债:、举债: 向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借款,向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借款,或者发行债 券向社会集资
二、主要账户的设置 P93-96 明确:账户类型 用途 记账方向 余额方向及意义 明确: 设置明细 银行存款(资产类)银行存款(资产类)增加数 存放在银行或其 他金融机构的各 种存款 减少数 实收资本(所有者权益)实收资本(所有者权益)实际收到投资者投 投资者收回的资本 入的资本 投资者投入企业的 资本总额 短期借款(负债类)短期借款(负债类)偿还的各种短期借款 借入的各种短期借款 尚未偿还的各种短期 借款 长期借款(负债类)长期借款(负债类)偿还的各种长期借款 借入的各种长期借款 尚未偿还的各种长期 借款 固定资产(资产类)固定资产(资产类)固定资产增加的原 固定资产减少的原 始价值 始价值 结存固定资产原始 价值 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包括买价、包装费、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包括买价、包装费、运输费、保险费、增值税、运输费、保险费、增值税、安装成本 工程物资(资产类)工程物资(资产类)购入为工程准备的 工程领用的工程物 资的实际成本 物资的实际成本 为在建工程准备的 各种物资的实际 成本 主要账务处理:
三、主要账务处理: 1.收到投资者投入的资本: 收到投资者投入的资本: 收到投资者投入的资本 银行存款/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借:银行存款 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 贷:实收资本 2.向银行借款: 向银行借款: 向银行借款 借:银行存款 短期借款/长期借款 贷:短期借款 长期借款 3.用银行存款购买固定资产或工程物资: 用银行存款购买固定资产或工程物资: 用银行存款购买固定资产或工程物资 固定资产/工程物资 借:固定资产 工程物资 贷:银行存款 第三节
供应过程核算
一、主要账户的设置 P98-100 应收账款(资产类)应收账款(资产类)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 收回的应收款 务单位应收取的账款 尚未收回的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资产类,针对卖方,货已发,应收账款:资产类,针对卖方,货已发,款未收 A.发货时: 发货时: 发货时 借: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B.收款时: 收款时: 收款时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账款 107,757 107,757 107,757 92,100
应交税费一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应交税费一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5,657
预收账款(负债类)预收账款(负债类)实现的销售收入 企业向购货单位 预收的款项 企业预收的款项 预收账款:负债类,针对卖方,款已收,预收账款:负债类,针对卖方,款已收,货未发 A.收款时: 收款时: 收款时 借:银行存款 ①12 000 ②11 000 货:预收账款 ①12 000 ②11 000 B.发货时: 发货时: 发货时 11,700 借:预收账款 1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一应
会计核算论文会计准则论文 实现统计会计核算协调统一的构想
摘要:国民经济核算是利用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数量关系进行系统、完整、统一的核算。阐述了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中存在的主要差异,分析了会计、统计核算统一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会计统计协调统一的构想。旨在提高核算效率,为相关部门及时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关键词:统计;会计;协调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计与统计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会计上用到更多的统计分析方法,统计上也借鉴了越来越多的会计方法。计算机的运用和网络的发展使得两者数据共享,把会计和统计人员从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为构建企业会计和统计核算体系一体化提供了必要的保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会计与统计核算体系一体化的进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笔者主要就新形势下构建企业会计与统计核算体系一体化问题作一初探。
一、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中的主要差异与问题
统计核算是以货币、实物或劳动量为计量单位,通过运用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推断法等一系列研究方法对国民经济活动的规模、水平、结构、速度及效益等数量关系进行汇总和计算,以探讨经济运行的规律性。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通过货币计价、设置科目和账户、采用复式计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财产清查等方法,取得财务信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过程及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地记录,来计算和编制会计报表。统计核算、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一起组成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时又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作为两种不同的核算方法,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主要表现在:
1.核算范围上的差异。统计核算是把国民经济当做一个总体的宏观核算,而会计核算是把企业当做一个总体的微观核算。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范围上看是总体与个体的关系。由于各单位之间经济活动的相互联系性,反映个体某经济活动的具体指标数值(或科目)即使内涵相同也会有重复计算或相互抵消的可能,因此,宏观总体的某个指标数值与微观个体之间不是简单的汇总关系。如销售收入这个指标或科目,对企业来讲,不考虑买者是谁,只要出了本企业范围,就是销售;而对部门、地区、国家来说,本部门、本地区内部的相互买卖就不应该计算进来。总体范围的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宏观统计核算与微观会计核算在许多方面的差异,也是二者难以协调统一的主要障碍。2.核算对象上的差异。统计核算是实物量与价值量的双重核算。它运用特定的方法对企业经济现象进行分类、分组,并运用一系列指标反映企业生产活动水平、发展速度和变化趋势。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会计方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或预算执行情况及其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分析。会计核算主要是反映微观经济现象,反映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而统计核算的对象相对要比会计核算的对象广泛。3.计量单位上的差异。统计核算不仅以货币为计量单位,有时还用实物和劳动量为计量单位,从价值和实物两种形态上考核企业活动过程和结果。而会计核算只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从价值上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及成果。
4.核算方法上的差异。就一般的核算程序而言,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都需要经过资料的搜集、加工、分析和提供信息等一系列过程。但在具体核算中,统计核算是通过对客观现象进行大量调查,运用描述和科学推算的方法(如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等)来把握事物的总体特征,推断事物发展的总体概况;而会计核算是根据凭证和账户采用复式计账的方法,对每一笔业务加以登记、分类和汇总。
5.会计、统计对生产经营成果的核算原则不同。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经营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的。如统计核算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自制设备、大修理作业、定货者来料加工的原料价值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则不将其作为销售收入。在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时,会计核算是按实际销售价格计算,而统计核算则是按现行价格计算;对本期生产未出售产品,统计核算按出厂价计算,会计核算则按成本价计算。6.分类标准上的差异。统计核算主要是按产品或产业分类,如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两大部类、三次产业、十三大门类(行业)。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门分类,如按主管部门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旅游饮食服务、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金融保险等。
7.会计、统计核算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也不相同。会计核算以所得利润作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和企业最终目标;统计核算则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以企业增加值(或净产值)作为经济效益指标或衡量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依据。
二、会计、统计相互协调的必要性 1.会计和统计的相互协调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会计、统计核算长期分家,自成体系,不仅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而且数出多门,相互矛盾,淡化了企业经济核算的整体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强化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讲求核算资料的质量,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核算整体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煤炭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研究 篇3
摘 要 煤炭企业可以利用会计计量、登记及计算高效的获取生产经营管理者所需要的信息数据,故而煤炭企业会计成为提高企业管理,促进企业增强经济效益的主力军。本文主要探讨煤炭企业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煤炭企业 会计核算
一、煤炭企业会计及会计核算
1.煤炭企业会计的概念
煤炭企业指的是依法取得法人资格,以煤炭、焦炭以及化工产品生产为主要经营项目,并且在经济上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及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从类别上讲,我国煤炭企业目前划分为国家投资建设、地方财政投资建设,以及由乡镇集体或者个人投资的乡镇煤矿。这使得煤炭企业会计具备了独特的内涵,煤炭企业会计是指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根据现行会计法规体系规定,运用专门的核算方法对公司的经济活动开展监督、系统、连续以及全面核算,从而能够准确、真实、及时的获取会计信息。煤炭企业会计核算:非流动资产投资的核算、货币资金、存货的核算、流动负债的核算、应收款项的核算及资金结算中心的核算等等。
2.煤炭企业会计核算的主要特征
煤炭企业会计核算的主要特征:分集核算、各子公司等生产单位各自核算成本以及分层次的成本核算。首先,应推行煤炭企业集团与其下属子公司进行两级会计核算;其次,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故在煤炭生产中应合理地回收利用,变废为宝,从而降低能源消耗,降低成本。同时,由于煤炭资源的形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因此,自然条件严重影响了煤炭生产的集中,即生产场所需不断的移动,各区生产成本不一致,从而导致煤炭成本不稳定;最后,各下属公司应严格的按照企业的规划进行工作,各司其职,在定额成本的基础上,实施目标成本管理。
二、煤炭企业会计核算主要内容
1.煤炭企业固定资产及核算
煤炭企业固定资产包括租出固定资产、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未使用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以及不需用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核算:第一,固定资产增加的手续与凭证,由各单位借款、拨款构建完成移交使用的固定资产应有各单位的竣工验收交接证书以及竣工验收手续,经双方签证后,办理固定资产入账手续;第二,固定资产的总分类核算是以用安全费用购建完成的固定资产以及用维简费等自有资金购建完成的固定资产。
2.建工程核算
企业建造的工程包括自营建造以及出包建造,二者的核算方法不同,自营建造的工程是增加购买原料、自己负于职工工资。出包建造的工程指企业把工程承包给建筑公司,让建筑公司包工、包料来完成。同时,若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全部工程或者部分工程倒塌或毁损应该按照不同的情况进行合理化处理。
3.关于完全成本核算问题
所谓完全成本核算,是指实行三条管理与核算后,企业的会计主体由二级向下延伸至三级,矿厂内部各核算点在放开内部价格的基础上,应当负担的全部直接成本(费用)和间接费用,从而使各核算点成为全部成本(费用)的归集单位。实行完全成本核算,一是利于内部价格的制定;二是有利于内部盈亏指标的确定;三是可以正确反映各核算的收入和盈亏,让职工知道他们除了直接支付工料费外,还要负担什么费用,提高各点各人的算账意识,调动全员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具体内容为:
完全成本的内容按核算点的支付方式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直接支付的工资及奖金、原料及辅助材料、水电气暖费,租赁费,中小修理费,内部借款利息净支出,办公费等其他支出。(2)成本中上交的税费包括: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土地使用税, 矿产资源补偿费,土地使用费等。(3)按规定从成本中提取交矿厂统一安排使用的井巷及维简费,造林育林费,折旧、大修理费(均衡各点成本的方法),工资附加费(三费),劳动保险费(含矿厂非统筹部分),待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上级管理费(含省局、矿务局矿厂三级,社会服务点除外),地面塌陷费等。
不应由核算点成本直接列支的费用有:学校经费(应纳入矿厂盈亏计划),6个月以上长病长伤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应从各点预交的劳保统筹金中列支)。
4.关于核算体系问题
适时组建会计服务公司(中心)。会计服务公司模式是解决会计主体延伸后用人多的一个较好方法,而且通过集中办公来代理记账,还有利于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和内控制度的实施。通过向核算点收费后自负盈亏,可有效提高会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应注意的方面有:一是公司必须在行政上归财务处(科)领导,采取集中办公方式,不得将会计派出或划归核算点领导;经费上要实行自收自支,自负盈亏。这样既可有效地坚持财务制度,又可以防止吃大锅饭。二是财务公司人员,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财务科派骨干;被撤销的原会计机构的会计人员;区队核算员中素质较高者。由于集中核算,会计人员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这样一个单位会计总人数不用增加太多。三是对一些特殊的内部单位可以设立会计机构,如较大规模的多种经营单位(一般年营业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为方便结算,可自设会计机构;职工食堂,由于其原料采购比较零散,报账手续不太正规,让其自己核算比较好。
改造内部结算中心。原来搞“四位一体”时,一般矿厂都有内部结算中心, 改造的内容有:一是要将资金管理职能交矿厂本部,强化结算职能;二是要由双轨制改为单轨制,行政上作为会计服务公司的组成部分;三是实行资金有偿占用,进行分类计收贷款利息;四是所有核算点都必须在结算中心开户,点与点之间不搞内部应收应付,月末必须与各点对准账后(不準有未达账项),各点才能出报表,防止内部一头挂账,造成盈亏不实。
强化电算手段,提高核算效率。一般矿厂要建立十几个或几十个核算点,如果每个点都搞一台计算机,从经济上是很难承受的,而且核算比较复杂。为此,一是修改财务系统,设计通用参数,使每台计算机都可多用户使用。二是适当增加计算机,一般一个矿有3~4台为好,可以一线一台,一台给结算中心。三是编制或修改内部结算软件,提高其日报和管理职能。此外,还可以在账务系统增设接口,减少凭证输入量。四是根据管理的需要,核算点的报表只打印出指标表和调查表即可。其他报表不打印,只参加汇总。既满足管理需要,又可节省纸张,提高计算机的利用效率。
5.关于资产划转和集中管理问题
核算点确定之后,首先要进行资产“全额负债”划转。一是对固定资产按其净值额增加核算点的固定资产借款,将资产划转给各核算点,核算点上交折旧后核减其借款。矿厂(本部核算点)构建固定资产后,再划转给核算点。二是对流动资金按核定的资金占用定额,通过矿厂内部结算中心借给各核算点,如果资金不足,核算点可以申请超定额借款或临时借款。矿厂结算中心按不同借款种类确定不同的利率,向资金占用单位收息。全额负债方式的资产划转,有利于分清核算点经济责任,为完全成本核算奠定基础,实现资金的有偿使用。但在划分时应注意局矿资金集中的管理问题。
把通用性固定资产集中划转给具备专业管理职能的核算点,由各核算点租赁使用。这样既符合谁使用谁出钱的管理原则,又便于集中专业管理。如机关、学校后勤等房地产及公用建筑设施统一由房地产部门管理和经营,通用机电设备由局矿厂两级设备租赁站(机电部门)管理和经营等。
对固定资产的购建应集中在矿厂本部(或矿务局)。各核算点提取的折旧、维简及井巷等资本性投资来源,必须全部交矿厂本部(矿务局),由矿厂本部购建固定资产后,再以全额负债形式划转给各核算点,以防资本性支出失控。
外部货币资金仍由矿务局及矿厂本部集中管理。各核算点在矿厂内部结算中心开户后,需要外部货币资金收付时,应由矿厂本部代理,同时各点对外部的税费上交等往来清算也由矿厂本部代理,由矿厂本部统一对外结算。
各种福利等公用费用要集中管理和使用。对劳保统筹金、应付福利费和职教经费都由各核算点提交矿厂本部统一安排使用。
资产实行有偿使用后,各单位通过加强管理交回的房屋或设备,矿厂应收回进行改造和利用。如把单身宿舍改为家属住宅,仓库改为商业用房等。不得拒收各单位交回的资产。
参考文献:
[1]蔡明亮.煤炭企业基建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的思考.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07).
[2]李恩柱.煤炭企业衔接新准则、健全科学发展核算体系的专著——评《新会计准则应用研究——〈煤炭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设计》.会计师.2009(04).
[3]韩晓俊.煤炭企业成本变化趋势与精细化管理.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07).
[4]赵峰.煤炭企业采矿权的会计核算.经营管理者.2010(17).
大型企业会计核算问题 篇4
(一) 会计核算部门职能弱化
由企业会计核算的相关原则可知, 只有在客观、独立的情况下开展会计核算工作, 才能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但从目前国内企业的总体情况上看, 会计核算普遍缺乏独立性, 究其根本原因是企业中各个部门的职责分工不明确, 会计部门与其他部门未进行有效的分离, 由此使得会计核算无法独立。同时, 会计部门的工作岗位也没有进行分离,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此外, 由于企业领导层对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 使得会计核算经常会受到约束和干预。
(二) 会计核算方法不规范
企业为达到降低税负、操纵会计利润、粉饰财务报表等目的, 经常对会计核算进行违规操作, 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 企业通过虚开发票的方式增加经营成本, 会计人员仍然将不合理、不合规的发票进行入账处理;会计人员在存货计价、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擅自调整核算方法, 如将原本使用的年限平均法随意变换为双倍余额递减法, 以达到调整利润的目的;企业会计政策变更不及时, 没有根据国家政策进行调整, 导致会计核算出现偏差。
(三) 内控与监督机制落实不到位
导致企业会计核算经常发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内控与监督机制不健全。企业内控机制的作用是保护财产物资的完整性以及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从而使企业的经营目标能够得以实现。由于企业管理者对内控机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致使未能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 使资产的流失与浪费成为可能。监督是对企业经营活动合法合规性的监督, 若是监督机制不健全, 则会给不法人员以可乘之机, 这样会使企业的集体利益受到损害。
(四) 会计核算资料保管有失妥当
会计资料包括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 是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但是, 大部分企业不重视会计资料的保管工作, 没有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会计资料保管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使得会计资料随意堆放在会计部门, 易造成会计资料损坏、丢失, 不利于会计资料的长期使用。
(五) 会计核算人员素质偏低
会计核算人员的业务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优劣。从当前企业会计队伍建设来看, 会计核算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 大部分会计核算人员缺乏专业的会计知识, 没有及时掌握最新的会计政策变动, 使得会计核算随意性较大, 缺乏对会计准则、政策的有效执行。同时, 部分会计核算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较差, 易受企业管理层的干涉而出现做假账的行为, 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此外, 还有部分年纪较大的会计人员, 没有掌握会计电算化、财务软件操作技术, 难以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二、改进企业会计核算方式的建议
(一) 保证会计核算部门的独立性
客观性和独立性是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想要使会计核算更加完善, 就必须确保核算部门的独立性。首先, 要对会计核算岗位分离予以重视, 并对部门职责进行明确分工, 由独立的部门开展核算工作, 梳理好核算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 这样能够保证核算工作的高度独立性。同时要对会计部门的岗位进行分离, 由此可以防止舞弊等问题的发生。其次, 应当不断提升企业领导对会计核算的重视程度, 使其确立正确的观念, 对会计核算工作给予大力的支持, 减少不必要的干预, 为核算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再次, 应加快建立会计核算责任保证体系, 明确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会计责任以及各部门负责人所需要承担的会计责任。会计人员作为会计活动的主体, 他们的责任非常重大, 在开展相关工作时, 必须严格根据法律法规和规范的要求进行, 杜绝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
(二) 规范会计核算方法
在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 要对会计核算方法进行规范, 杜绝会计人员随意调整核算方法,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有效。首先, 明确会计核算确认标准, 要求所有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数据必须具备可确定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 以确保会计信息如实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其次, 明确会计核算计量属性, 会计人员要根据经济业务的性质确定计量属性, 常用的计量属性包括现行成本、历史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再次, 规范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 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核算结果, 所以会计人员必须审慎选择核算方法, 针对同一经济事项选定的核算方法, 在日后的会计核算中不得随意更改。最后, 在会计报表列报中, 要一一标明对企业财务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 并在报表附注中注明所选用的会计核算方法, 以便报表使用者全面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
(三) 健全内控与监督机制
完善的内控制度与监督机制是企业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 但从目前国内企业的总体情况上看, 其中仍有部分企业的内控制度不完善, 监督机制不到位, 由此导致会计核算常常出现各种问题, 所以, 必须加快健全内控制度与监督机制。首先, 企业应依据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内控制度进行完善, 并不断强化对财务信息及各项经营活动的控制, 重点应对如下制度进行完善:会计岗位责任制、财务分析制度、会计管理体系、内部牵制制度等等, 以此来提升会计核算的整体水平。其次, 对于企业而言, 外部监管尤为重要, 它是规范会计核算工作不可或缺的因素, 通过外部监管可以使会计核算工作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目标, 因此, 企业应依据有关法规的要求对会计账簿管理体系进行完善, 发现不规范的会计行为, 必须及时进行处理, 税务和上级财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指导, 督促企业依法记账, 确保会计核算的质量。
(四) 加大会计核算资料保管力度
企业必须提高对会计核算资料保管的重视程度, 有条件的企业应建立会计资料档案室, 对会计资料进行专业化保管, 避免会计资料出现流失、损坏、外泄等情况。会计人员要按照相关规定, 对会计资料进行整理、装订, 分类进行保管。当会计资料达到了保管期限, 则要根据保管规定填制会计资料销毁申报表, 将其上报到主管部门进行审批, 当批准之后再执行销毁, 同时还要将销毁的内容记录到销毁会计清册中。此外, 企业会计部门应充分利用信息管理手段, 建立会计资料电子档案库, 实施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一体化管理, 从而提高会计资料的使用价值。
(五) 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
会计人员是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主体, 他们的综合素质、业务水平对核算工作的开展具有直接影响。为减少并杜绝会计核算问题的发生, 企业应当不断提升会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首先, 应加强对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化培训, 企业除了要适当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力度之外, 管理者还应对培训予以重视和支持, 通过培训来培养会计核算人员的全局观, 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 企业应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为会计核算岗位注入活力, 这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再次, 会计人员要注重自我学习, 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基础知识, 了解并掌握与会计核算工作相关的内容, 如金融、贸易等等, 并对新的会计核算原则及核算方式加以熟悉。最后, 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引导正确的个人行为, 增强他们的荣辱感, 避免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三、结论
总而言之, 企业要想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就必须从强化会计核算入手, 夯实财会基础工作, 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为此, 企业要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独立性, 规范会计核算方法选用, 加强对会计核算的监督管理, 重视会计核算人员素质建设, 从而不断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 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推动企业长远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卉敏.新时期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的具体措施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4 (5) :37-38.
[2]宋芳丽.新修订长期股权投资准则适用范围的变化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J].交通财会, 2015 (3) :56-58.
[3]方堃.财税体制改革背景下的中国企业环境会计核算公开制度立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9) :88-89.
[4]林敏莉.浅谈“营改增”对小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4 (2) :76-78.
[5]吴丽, 纪海荣.民营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 2014 (5) :43-44.
浅析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有关问题 篇5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成本会计方法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成本核算是企业管理和财务核算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问题之一。
1.企业的管理特点决定其企业成本核算的现状
企业因数量众多而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人员创办新兴的科技企业将呈不断增长趋势,其中将有为数众多的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由于由于受到规模、财力和人力的限制,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一般不完整,不系统,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数据采集不准确。我国企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成本核算的现状:
1.1企业成本核算账册设置不全
企业的成本核算,是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管理要求、工艺流程而确定的,分别设置原材料、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库存商品等会计科目,按照原材料的购进、生产的组织、产品的销售,以及相关费用的摊销或预提等分别进行核算,根据权责发生制和成本与收入相配比的原则正确归集产品成本、确定期间成本、结转当期销售成本,等等。
1.2企业采用综合成本法结转产品成本
这类企业一般没有在产品,采用综合成本法结转产品成本,年末库存商品的余额较小,本期完工产品成本通过估算得出,依据不可靠,理由不充分,随意性也很大,即使本期完工产品的成本根据账面记录得到,而企业往往将在产品的成本挤占到本期完工产品成本中去,导
致本期结转的完工产品成本增大。在成本结转的计算过程中,有时还会出现只反映金额,不反映数量或只反映数量,不反映金额的现象,到了年末,企业根据当期开票数量及库存实际数量进行倒轧账,来调整当年库存商品的余额和结转的商品销售成本,这种做法不仅掩盖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非常损耗,而且将成本进行提前结转,直接减少了当期的会计利润。
1.3企业成本核算混乱
企业财务核算是进行税收日常管理与税务稽查的基础。混乱的成本核算,使税务机关无法了解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活动情况,很难觉察到企业的账外销售行为。企业成本构成的相关数据难以在同行业之间进行对比分析,使一些税收违法行为更具隐蔽性,税务机关无法对所得税实施有效监管;税务稽查时,数据无从查证,难以对成本资料实施查验,甚至出现尽量回避检查成本核算资料的现象,影响了税务机关对税收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2.现行企业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2.1成本核算程序不科学
按照现行成本核算程序,辅助生产部门将其发生的费用分配给某种产品要经过两次分配,采用两个不同的分配标准(先按一定标准分给基本生产部门,再按另一标准分结各产品),这必然使各产品所分配的辅助生产费用与各该产品的实际受益多少发生严重背离。
2.2成本计算对象不规范
从企业看,为使将来生产销售产品的耗费能够计量,从而与其收
入相配比,必须正确地确定成本计算对象,这对任何一个生产有形产品的企业都是必要的。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就是为了解决计算什么成本,费用由谁来承担的问题。但有些企业对这个问题看得并不重要,它们在成本核算中,不管生产产品的品种和规格有多少,统统地按一个成本计算对象来核算成本,结果必然是不管各产品所耗工费料费的差别有多大,计算出的单位产品成本却都相同,但由于各种产品的销售价格并不一样,因此计算出的损益就不真实。
2.3费用分配标准不适当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于耗费的共同费用,应选用适当的标准进行分配,合理地计入按成本计算对象开设的成本计算单中。但有些小型生产企业不管分配什么费用,一律用工人工资作为标准,而实际上这些共同费用并不都与工人工资有关。
2.4产品成本计算不准确
有些企业,不管在产品有多少,一律不计算在产品成本当期所有的生产费用,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月末在产品成本的计算无所谓。这样必然会造成当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多的时候,当期发生的生产费用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产成品成本就会虚增。而当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少的时候,由于完工产品数量大,产成品成本又会很低,人为造成成本不实。
3.规范企业成本核算的改进对策
3.1具备条件的企业引入作业成本计算方法
现行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不能准确真实地反映各产品的成本水
平,因此必须加以改进。改进方法有二:其一是区分各种不同的制造费用,分别采用不同的分配标难。这种方法只能冶标不能治本,因为各项标准可能会因时因地不断变化。其二是从根本上改变现行的分配方法,对具备条件的企业引入作业成本核算。作业成本计算是以作业为核算对象,依据不同成本动因核算各个作业所耗的生产资源,计算出各个作业的成本,然后按各最终产品所耗用的作业数量将各作业的成本分配计人各最终产品,从而计算出各种最终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种成本核算方法。由于作业成本是从成本动因上寻找各项费用的分配标准,从而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分配标准不科学的弊端,实现材料资源的节约。
3.2建立以责任成本为中心的成本核算体系
为了解决当今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使企业成本核算符合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防止成本核算混乱局面的出现,建立责任成本制度是有效的方法之一。责任成本制度是在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组织系统中确定成本责任层次,建立责任成本中心,按责任成本指针控制成本耗费,传递、考核、报告成本信息,从而把经济责任落实到各部门,各层组织和执行人,按照经营决策所规定的目标,进行事前指针分解、事中行为控制和事后成效考核的一种内部经济责任制度。责任成本就是按责任归属,归集成本资料,计算责任者的成本。
3.3实现会计电算化、加强审计和社会监督的作用。
成本核算的工作量很大,涉及到材料的收发存核算、人工费的统
计与分摊、间接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摊、中间产品的成本核算等等,有些基础数据的形成甚至需要几个部门的共同认定,实现会计电算化,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和沟通系统可以及时、全面、正确地提供企业成本信息,并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进行沟通。
总之,加强企业的成本核算十分重要,必须从源头上实施税收征纳的管理和控制。通过我国企业自身的努力和税务机关有力的监管,我国企业成本核算混乱的状况将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改善,我国的税收征纳工作一定会取得明显成效。
企业会计核算的相关问题探析 篇6
摘要:企业会计核算作为企业运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而有效的促进作用。但是如何在愈演愈烈的企业争斗中取得一席之地,这需要企业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一个企业只有在成本方面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改善,企业的整体实力才会大幅度提高。本文首先分析了会计核算的含义和意义,然后归纳了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改善我国企业会计核算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核算;企业;监管;信息化;人员素质
一、会计核算的含义和意义
(一)会计核算的含义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就是赢利,所以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需要进行经济考核和评估,会计核算主要就是针对企业会计核算而言。会计核算属于整个会计的一部分,会计核算也可以称
为会计反应,专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利用货币计量手段,核算正在进行和已经完成的资金活动。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会计核算的范围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会计核算现在可以对经济活动进行初步预算,引导重要决策的方向和范围,保证企业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二)会计核算的意义
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础,是会计监管和审核的必备条件,在整个企业会计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核算要求具有准确性、真实性、唯一性。
一方面,企业资金和财产核算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反应企业基本经济活动,资本金流动情况,固定资产保值和折损趋势,企业投资者的收入和利润,可以计算出企业半成品和成品成本,费用和利润,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内企业发展前景和盈利趋势;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会计核算,相关的企业经营者和决策者能够及时、有效、有根据的调整决策方针,合理避免企业和投资者、经济和环境的矛盾,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二、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体系不够完善
現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竞争每时每刻存在。不过许多企业不清楚市场的发展趋势,对企业的经济核算没有做好非常认真,没有完整的核算体系。因为现有的核算体系的不健全,对于企业经营宗旨的实现具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因为核算体系上具有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会计核算主体的用途,严重妨碍了企业经济的发展,使企业的会计核算以及财务管理形成一片混乱的局面。
(二)会计核算的人员素质偏低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地不断深入和发展,财务会计工作在企业的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时就充分体现出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重要作用,会计核算人员素质、水平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财务管理水平和财务工作的质量。合格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人员应该接受过正规的财务知识的培训,获得相应的从业证书,并且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当前广泛存在着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知识面狭窄,不能适应新时期对财务人员的要求,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报表、算账都不会,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
(三)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体系
经过很多的财务会计工作调查得知,许多的企业中没有具备健全的内部监督体系,在开展核算的过程中整体工作步骤不标准。如没有科学的根本管理制度,针对企业的财务开支缺乏精确的兼顾性的筹划。一些的企业中会计工作者在开展全面核算的过程中存在操作性或者原则性的失误,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开展操作以及监督,致使企业消耗了很多的能源,致使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四)会计核算的界限不清
当前很多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没有进行明显的分离,给企业财产会计核算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同时还有一些机构特别轻视会计工作,在这个企业中没有专业的会计核算人员,甚至是出现销售人员一人销售同时也记账的现象。还有一些企业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应该聘请专业的会计工作人员进行财务核算工作,但是公司老总也想参与到相应的财务管理当中,这给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带来极大的不便,没有把会计核算的界限划清。
三、改善我国企业会计核算的建议
(一)完善企业会计核算管理制度,强化内外监管
为了指导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有序开展,企业内部应该针对会计核算管理制定完善的核算管理制度,重点应该涵盖企业的财务处理管理制度、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会计信息分析制度以及会计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同时,应该强化对于企业会计工作的监管,结合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以及会计、税务等外部监管部门,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进行双重监管。内部监督重点是通过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管理体
系,组织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业务稽查的方式进行,外部监督则主要是通过外部专业机构定期的审计核查,减少并消除各种违规操作行为,确保会计核算的有效性。通过这些内外监管措施,以确保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准确,提高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水平。
(二)提高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的能力水平
首先在会计核算人才的选择使用上,应该选择具有相应岗位资格的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工作,同时结合财务岗位考核管理制度,确保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人员能力水平满足工作需要。同时应该针对现代财务理论、会计核算管理等基础会计知识以及会计制度、财务会计法律法规等对会计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教育,以提高其理论涵养与业务技能,确保各项会计核算工作能够合法合理的开展。
此外,企业管理部门还应该针对会计核算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的岗位适应能力考核,确保每位会计核算工作人员都能按照岗位能力要求开展工作。
(三)引进信息化的管理手段
当前信息化技术已经被逐步引入到管理体系之中,因此在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同样应该借助于信息化技术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在具体的实施上,首先应该建立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相适合的信息平台,并积极引进与经营业务相近的会计核算软件,依据信息系统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方法、会计报表编制等内容进行创新优化,进而提高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其次,在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上,重点做好会计核算信息的收集整理流程的优化,确保信息的准确、及时与全面,通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会计核算水平的整体提升。
(四)使用适合的会计成本核算方式
对于不同的企业,每个企业经营方式不同,企业会计核算的方法也多种多样,而不同的核算方法都各有千秋,且在不同的方向适用。在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企业必须因企而异,选用能够促进企业高效发展的方式。企业应科学准确地为本企业选择适用的成本核算方法,达到降低核算过程中浪费情况的目的,使核算结果更加有效,从而使企业在发展中占领优先地位。但是企业在生产产品时较为麻烦,可以选用很多核算方法进行会计成本核算,而且选定核算方法后不容易选取其他方法,这样一来就可以统一成本核算并进行有效比较。在这同时,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应追寻时代脚步,掌握更先进的理论知识,了解学习先进的会计成本管理理念和方法,在实际生产中,做到紧密结合技术与经济,认真分析会计成本核算。
(五)加强政府对于企业会计核算法律法规的建设和执行
作为国家行使其宏观调控职能的一种强制而有效的工具,对企业会计核算的监督与控制同样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应加强对企业会计核算方面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力度和执行强度,这对规范企业会计核算的管理,解决企业资金核算不规范问题以及企业工作人员积极性不够的问题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赵莲鸿.浅析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完善[J].财务与会计,2012(05)
[2]郭峰.如何处理会计核算中常见的弊端[J].财经界(学术版),2010(01)
浅析企业会计核算问题 篇7
1 当前时期我国企业开展核算工作的原因
之所以各个类型的企业都积极的进行会计核算活动, 总的来讲归于其能为单位管控工作的开展提供很好的帮助。在作者看来这种关键的意义体现在如下的几个层面中。第一, 通过核算工作能够明确内部核算系统。当前的核算系统涵盖三个层次的要点:单位的负责人的责任, 单位的运作人员对单位运作情况要负责, 因此就规定单位的运作必须确保信息精准正确;单位部门领导的责任。单位财会机构的领导必须认真的监督核素工作, 避免违法现象发生;从业者的责任。身为工作的最基础人员, 其平时活动会对核算的品质产生很大的干扰, 从业人员要切实提升本身的综合素养以及业务能力。除此之外, 通过开展核算活动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存在的不利现象, 进而提升管控的能力。经由核算活动, 单位可以将很多分散的信息汇聚到一起, 对其分类, 进而获得所需的内容, 该内容能够体现出单位的运作态势, 单位的高层人员借助此类信息可以开展合理的决定, 更好地带动单位的进步。同时, 通过核算活动, 与单位利润的有关者等群体可以获取相关信息, 这样能够更好的获知单位的发展态势。
2 当前核算工作中面对的不利点
总体上来看, 我国的企业大多都实行了改革活动。此时单位的核算工作也随之革新。不过因为很多要素的干扰, 导致我国的核算活动面对许多的不利点, 这些不利点的存在严重干扰到单位的长远发展。作者具体总结了如下几个不利点。接下来具体阐述。
2.1 核算的基础不正确
这种问题体现在如下的两个层面中。第一, 单位的会计工作者和相关的机构部署不当。许多单位的会计机构当前依旧面对着层次混乱, 分工模糊的问题。许多的会计职位在布置的时候未结合相关的法规条例来开展工作, 此时就会使得这些职位之间无法互相的制约, 从而干扰到活动的精确性。第二, 单位在建立账册时不规范。有的单位连账目也没有, 单位核算活动面对许多的问题。还有一些单位根本不按照法规条例建立账目。
2.2 当前的内控体系设置不当, 监督制度有所欠缺
只有拥有了完善的内控体系才可以确保核算活动正常开展。如果缺少完善的内控体系就会导致核算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单位的内控体系借助自我制约来确保财产不受侵犯。在单位运作时, 很多管理人并没有真正的意识到内控工作存在的意义, 并未设置该体系, 此时就会使得资源得不到合理的使用, 导致资金浪费。很多单位在运作时过分关注后续的核算以及监督等活动, 没有认真分析过程监督。除此之外, 一些单位的内审活动不独立, 其结果会受到相关人员的干扰, 最终导致核算活动存在很多的不利现象。
2.3 核算工作者的综合素养较低
财会工作者是核算活动的具体开展人。其素养的高低会对核算活动的品质产生很大的干扰。只要是正规的单位, 在招募员工时, 都会审查他们的资质证明材料, 只有获取财会资质的人员才可以开展工作。不过在实际情况中, 许多单位并未按照上述开展工作, 人员的资质太低, 而且很多都不会使用电脑, 导致无法开展目前的会计活动。很多单位是由其他岗位的人员兼任会计的。其本身不是科班出身, 能力有所欠缺, 使得会计活动无法有效开展。
2.4 没有意识到核算活动的价值
核算工作在单位的运作过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意义, 不过许多单位的高层人员并未意识到核算的意义。一些机构的核算活动仅仅是基础性的内容, 未体现出它们的预测以及分析的功效。一些企业的管理者认为企业的财会部门只能记账, 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不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并且增大了企业的成本, 在这种错误想法指导下, 他们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并没有投入很多的精力, 有时还干涉财会部门的工作, 使得财会部门的工作受到很大干扰, 无法充分发挥企业会计核算的职能。
3 完善企业会计核算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在我国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文章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解决这些问题, 以更好地提高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 发挥其职能。
3.1 企业要重视并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基础工作
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规范性程度影响着企业信息反映的真实性, 最终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企业规范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在这一过程中, 就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必须遵循相关的各种原则, 如及时性、客观性等, 提高对企业会计资料保管的重视程度, 企业必须保护各种会计资料, 规范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可以更好地发挥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作用。
3.2 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内控制度与监督机制
不完善的企业内控制度与监督机制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出现, 企业必须按照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企业内控制度, 加强对企业财务信息及经营活动的控制力度。在企业会计管理制度中, 企业要完善企业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财务处理程序及内部牵制等制度, 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企业的会计核算水平。除了内控制度, 企业也要发挥外部监督管理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作用。企业要充分借助外部监督管理来提高企业会计工作的标准化, 提高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
3.3 全面提高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
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 企业要提高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质量, 就必须提高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 在这一过程中, 不仅要提高其专业素质, 同时也要提高其职业道德。一方面, 企业要为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提高福利待遇, 吸引他们到企业中工作。另一方面, 企业要加强对企业现有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 加强他们在会计核算理论与技能方面的培训。此外, 企业要努力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使得他们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更好地承担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
3.4 提高对企业会计核算重要性的认识
企业管理层要充分认识企业的财务工作在企业的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重视企业的财务工作, 及时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 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 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以更好地做好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企业的管理者应该为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提供有利条件, 制定各种规范的制度, 为会计人员获得各种资料提供各种便利, 以方便企业的会计人员更好地完成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
参考文献
[1]莫筱宏.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营管理者, 2013 (13) .
[2]李芳.关于企业会计核算相关问题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5) .
现代企业会计核算问题探讨 篇8
关键词:现代企业,会计核算,探讨
现代企业的内涵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运用现代技术从事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种经济活动, 并获得赢利, 能承担社会责任并引导企业成员共同成长的基本积极组织。从产权形式上来看, 一般把股份制公司作为现在企业的重要代表。就股份制公司而言, 其包含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局三级组成的内部治理结构, 且董事会与经理局之间形成了权利分治, 即董事会代表股东拥有公司的资产所有权, 而经理局则获得了资产经营权。上述现代企业内涵也孕育着一种价值取向, 那就是经理局应在科学运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保障公司所有者的权益。通常认为, 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应包括: (1) 产权明晰化; (2) 企业地位法人化; (3) 治理结构规范化; (4) 出资者责任有限化; (5) 管理制度科学化。
然而, 上述基于理论层面的现代企业内涵和特征解读, 并未能在现实中得到完美实现。从诸多媒介所反馈的负面信息中, 不仅含有经理局侵蚀股东利益的方面, 同样还涉及董事会与经理局合谋共同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的方面。为此, 围绕着利益之争和捍卫利益博弈的展开, 能否寻找到一种经济方法来强化内部治理机制则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为此, 有必要对现代企业中会计核算问题展开讨论。
一、现代企业会计核算活动的现状
现代企业会计核算是现代企业内在要求和会计制度约束, 是在科学经营预测与决策的基础上, 围绕现代企业战略目标, 对一定时期内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分配等财务活动所进行的计划与规划。目的是使生产经营活动按照预定的计划与规划进行流转和运动, 以实现企业理财目标的有效管理机制。因此, 实行会计核算是行业企业资本经营机制运行的必然需要。行业企业要进行资本经营, 必然要引入会计核算机制。
公司制组织内含有完善的治理结构, 这本身就成为了该组织的结构性状。如何根据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局的治理逻辑, 有效完成会计核算活动, 则关系到公司内部各利益主体权益的保障。实践表明, 董事会与经理局时常存在利益博弈, 从而构成了会计核算与公司结构相契合的关键环节。从董事会角度建立有效的财务监管机制, 并授予经理局适度的财务支配权利, 则是目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现代企业视角来看, 影响会计核算有效开展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1) 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会计核算问题。公司范围内的财务信息不对称现象来自于事业部结构本身, 即各分工司因各自经营活动的相对独立性和专业性, 使得它与总公司间拥有更多的个体信息, 这一效果将激励分公司隐藏部分财务信息而实施机会主义行为。诸如, 在预算资金申报上超出自身实际需要量, 或者在利润分配上增大自己的福利性基金比例等。这些都构成了公司范围下的财务风险, 因其影响到了总公司财务部门对资金流量和流向的正确监管。 (2) 信息不完美所导致的会计核算问题。信息不完美又是另一类概念, 是指因公司无法获取未来经营过程中的全部信息, 而使其遭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干扰。这一后果对于公司来说是致命的, 归因于资金在统借后必然存在着还本付息要求, 此时存在着两类风险: (1) 因分公司经营不善而影响公司整体的偿还行为; (2) 因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 公司资金统借数量偏离实际需求量, 而增大其的资金合理配置的难度。对于后者而言, 则将在资金使用的过程中得到体现。
二、解度基础上的现状反思
基于上述现状分析, 知道了因现代企业组织管理幅度较大, 从而在信息会计信息传递上存在诸多问题。那么这些问题是否可在现实层面给予克服呢。笔者认为, 遵循可操作性的原则还应在优化会计活动的组织资源范畴下来下工夫, 进而有效降低会计信息的传递问题。
结合以上思路, 这里针对现状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反思:
1. 计核算机制方面
就现行大多数现代企业而言, 其虽针对于财务状况进行了有效的编制, 但尚未建立起相应的组织机构, 进而, 难以顺利开展对会计核算的协调、仲裁、执行以及监督等工作, 同时, 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缺乏完善的法人治理机构;再加上, 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没有对会计核算形成正确的认识, 导致企业的会计核算机制不健全。
2. 计人员的意识方面
对于企业高层领导而言, 现行大多数企业过于重视经营效益的结果, 忽视了经济效益的过程, 以至于企业高层领导在注重会计核算对成本费用节约的同时, 缺乏价值管理和系统管理观念, 最终将导致会计核算缺乏可操作性;对于企业会计核算人员而言, 现行的大多数现代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人员从业素质低下, 首先是相关专业会计核算知识落后, 不能够满足会计核算工作的需求, 极大的降低了会计核算工作效率;其次是会计核算人员思想决策低下, 不能够充分调动自身工作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以上方面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 算执行和监控方面
现行部分企业虽制定了完善的会计核算机制, 但其监督和执行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导致完善的会计核算机制流于形式, 成为一纸空文。同时, 我国多数企业缺乏有效的预算反馈机制, 其会计核算和会计核算系统脱钩现象也愈加严重, 久而久之, 势必将给我国一些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据统计, 有35%的企业由于此原因破产。
4. 核和激励机制方面
现阶段, 绩效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以成为各行企业迫切加强的主要问题, 该问题严重制约着各行企业会计核算目标的实现。基于大多数现行企业缺乏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以及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 难以充分调动广发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自主性, 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的实现。
三、反思引导了会计核算合理化的定位
根据资本循环公式G—W—G`可知, 会计核算的主要工作在于对企业资金进行动态监管, 其目的在于增强资金的使用效率。但在纵向内部治理结构下, 实施企业会计核算监管任务的便存在两个主体, 董事长、总经理。为此, 财务部门在整合两个层级的价值取向时应明确, 建立在董事会的审计活动和建立在经理局的管控活动, 二者间是能够融合的。即, 审计活动的整体视角, 能为会计核算活动提供优化信息, 而优化措施的实施则能满足经理局的管控要求。
具体而言, 会计核算合理化可定位于以下两个方面:
1. 确面对审计活动的约束
董事会必然追求所有者权益最大化, 从而其所开展的审计活动在于对经理局工作绩效的评价。由于审计活动不仅关注公司资金循环, 也将公司整体经营状况纳入到考察内容之中。这样一来, 审计活动必然能全面反映出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 从而就能获得以财务部门为核心的各部门运营形态的好坏来。从这一点出发, 其在客观上有助于公司的健康发展。
2. 理转化审计活动的结论
在正确面对审计活动约束的同时, 还应改变传统意识上审计与会计核算相对立的观点。在审计中所提出的问题, 都应成为财务管理部门优化自身工作的切入点。借助审计整体视野的优势, 便能促进自身在资金管控业务上的良性开展。
以上两个方面的定位, 就为我们整合两个层级的价值目标提供了思路。归根结底就在于, 在资金监管上应形成审计与会计核算间的融合机制, 这也是对现代企业审计功能的重新解读。
四、合理化定位下的策略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合理化定位下, 策略可从以下两大方面给予构建。
1. 理局层面的策略构建
(1) 采购阶段的策略。总厂财务部门应根据各分厂产能水平和设施设备状况, 额定下一年度的采购资金数量。这里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1) 预算资金的额定原则上应是刚性的, 但需要根据分厂技术改造和产能水平调整需要进行弹性化管理。 (2) 分厂在进行生产物资和设施设备采购时, 总厂财务部门应全程参与。这样一来, 就能在总量控制和流程监管上确保采购成本的控制, 进而为会计核算结果的真实、有效性提供支撑。当然, 资金额定还应根据PPI指数进行调整。
(2) 生产阶段的策略。建立在激励兼容原则下的实施路径, 可以在分厂范围内将生产经费以项目小组进行额定 (其原则符合采购阶段的阐述) , 并将经费的管理权限下放到团队负责人身上。这样一来, 就使得信息不对称因层级关系的减少而降低。同时, 将生产成本进行逆向分解, 最终通过任务的形式落实到成员人头上, 且制定相应的成本控制奖励措施。这样一来, 就保证了生产成本控制的有效性。最终, 也为会计核算结果的真实性提供了依据。
(3) 销售阶段的策略。所谓声誉约束机制, 就是建立起舆论监管机制。此时, 可以将销售阶段的工作人员业绩输入数据库, 并在全厂范围内进行呈现。这样一来, 即为年终的绩效奖金发放提供了依据, 也使得在公开信息下降低了他们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的愿望。其效果自然在于优化了会计核算结果。
2. 事会层面的策略构建
针对经理局的会计核算信息, 董事会需要通过审计制度来给予监管。但正如上文提到的, 审计与会计核算之间还应建立起共生的融合效应。具体策略构建如下:
(1) 全流程融合。全流程融合是针对审计的监管职能而言的。所谓“全流程融合”可理解为, 企业在资金筹措、资金预算、资金配置、资金使用、资金回笼等5个环节都应建立起二者的融合态势。事实证明, 懂事会只是在各节点引入审计职能, 将难以有效识别经理局的财务管理绩效信息。毕竟, 以会计报表为主的审计对象只是一种形式要件, 而要件背后经济事件的真实与合理性却很难识别。
(2) 结构性融合。结构性融合是针对审计的辅助职能而言的。具体是指, 在二者融合的过程中, 应充分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先行、先导地位;审计则以辅助财务管理的角色而存在。之所以强调这一点, 可归因于两点考虑: (1) 经理局执行企业的实际经营职责, 其必然须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适时制定和调整经营策略。这样一来, 针对财务流程的动态管理也就成为应有之义。 (2) 我国企业制组织内仍存在着“一股独大”局面, 这必然导致职业经理无法实质性的开展工作。因此, 应在内部治理机制下, 对经理下放财务管理权限。 (3) 多主体融合。多元主体融合主要体现为二者融合下的机构组成。“多元”这一原则已经表明, 在引入审计机构时不仅应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 还应考虑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不难理解, 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参与其中, 可以在提升审计公信力和客观性上发挥重要职能。关于这一点, 对于那些上市企业尤为关键。
五、案例
今年以来, 工行秦皇岛西岭支行从细节入手狠抓核算质量, 差错率较去年大幅下降, 实现连续两个月“零差错、零风险事件”, 有效的防范了操作风险。
加强领导, 强化管理。该行“创三无上等级”活动领导小组明确主管营业室的副行长为核算质量的第一责任人, 网点负责人为营业室核算质量的直接责任人, 每周召开两次运行风险分析会, 由主管行长和网点负责人分析出现差错的原因, 提出整改措施。
完善机制, 梳理流程。为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 规范该行会计核算行为, 制订了《2013年核算质量管理办法》, 组织业务骨干梳理各个岗位的操作流程, 按岗位管库员、综合柜员分别写出操作流程, 分发柜员, 规范操作行为, 使各岗位的操作制度化、规范化。
依托活动, 强化培训。围绕“我在岗位上干什么?我与岗位要求差多远?我需努力改变的是什么?”开展大讨论, 督促员工查找自身不足, 分析原因。在柜员中开展“零风险事件”活动, 对“零风险事件”柜员予以奖励, 每周由零风险事件的柜员在晨会上介绍经验, 使营业室形成了人人争当“零风险事件”柜员的局面。
六、小结
本文认为, 董事会与经理局时常存在利益博弈, 从而构成了会计核算与公司结构相契合的关键环节。从董事会角度建立有效的财务监管机制, 并授予经理局适度的财务支配权利, 则是目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这就意味着, 现代企业的会计核算问题需要在董事会和经理局两个层次进行探讨。
总之, 不断完善会计核算, 提高企业会计核算效率, 要使企业高层领导者与会计核算人员树立正确的会计核算意识, 为企业会计核算制定明确的完善规划和目标, 不断加强会计核算的执行和监督力度, 从根本上打破会计核算体制流于形式的不利状况。
参考文献
[1]郭永清著.《新中国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变迁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1]郭永清著.《新中国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变迁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2]葛家澍, 陈少华[主编], 中国会计学会[编].《改进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2]葛家澍, 陈少华[主编], 中国会计学会[编].《改进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3]苏鹏.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建议[J].新疆农垦经济.2010 (05) [3]苏鹏.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建议[J].新疆农垦经济.2010 (05)
[4]王北军, 彭珏.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稳健性探讨:从与固定资产对比角度[J].财会月刊.2010 (17) [4]王北军, 彭珏.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稳健性探讨:从与固定资产对比角度[J].财会月刊.2010 (17)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问题及对策 篇9
现代企业不仅要找出会计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方法,从而提高我国现代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工作质量与效率,还要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重视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规范化,并且完善企业现代化控制标准,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而使现代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不断完善,同时加强现代企业的监管能力与执行能力,从而提高我国现代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企业之间的差距。
1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要意义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保证企业正常运作,而且还能减少企业投入资金的数量,减少一定的企业经营风险。由于我国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企业要规范会计成本核算,实施全面化管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从而使企业能够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现代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发展,必须打破传统职能的约束,制定详细的企业目标及会计成本核算规划,同时也注重企业内部的会计成本核算体系。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是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一切资金支出的成本的统计与计算,能及时反馈企业运营和生产,对于企业的发展和规划具有积极的影响。
企业获得的成果与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有着紧密的联系。良好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不仅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提升企业管理工作水平,其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合理的会计成本核算不仅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还要要求会计人员自身有较高的综合能力。精准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不仅能让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发展有更好的把握,大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能锻炼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
2 现代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相关管理人员成本核算意识不足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管理者管理水平的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不够重视,从而无法从真正意义上进行有利于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管理,对于会计成本核算的认知具有一定偏差。企业如果不注重会计成本核算的管理,不仅会导致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体制不完善,还会影响工作人员后续财务工作以及相关核算活动的展开。由于企业相关人员成本核算意识不足,使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内容不够科学合理,如信息不全面、人工费不精确等,这样必然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应该保证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内容完整及合理,并能发挥其重要性,促进企业的健康及可持续发展。
2.2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存在问题
目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企业所经营的项目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这时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对于企业管理多项目具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我国企业存在一种现象,就是企业在不断发展,企业项目在不断增多,可是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却一成不变,仍然在企业管理中运用旧方法,这种传统的核算方法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脚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另外,一些企业所使用的会计成本核算的具体操作方法不规范,导致一些核算结果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不利于企业实现发展宏图。
2.3 企业成本核算不够科学合理
企业的资源配置不当以及经济优势和资源优势无法发挥其作用,都是因为企业成本核算不够科学合理。由于企业对会计成本不合理的核算,再加上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内容不完整,根本无法发挥会计成本核算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会计人员是企业成本核算的执行者,不仅应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认真的工作态度,才能使收集的会计信息内容详细完整,还应具备准确的预判能力,从而使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在内容上既科学又合理,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
2.4 企业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在部分企业中,企业会计人员没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在工作过程中不能有效进行会计成本核算,容易造成企业成本的增加,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会计从事人员的专业素质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不仅能高效地进行产品成本核算,而且其凭借较高综合能力能减少工作中的失误率,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但是,目前我国企业中的高素质的会计人才还比较匮乏,需要企业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从而提升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促进企业的稳定快速发展。
3 解决现代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问题的方法
3.1 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成本核算意识
企业管理者在现代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发挥着重要的领导作用,管理者在企业中决策权力较大,其正确的指导及认真的工作态度,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在企业中,一个好的领导不仅能促进企业的发展,还能激发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因此,企业应该重点培养管理者对会计成本核算概念的理解与认知,从而使管理者重视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进而保证会计成本核算的科学运行。
3.2 加强审核检查与监督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检查与监督对于企业的发展是很重要的,企业应该不断加强会计成本核算的检查和监督,激发会计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企业应该完善企业内部的监督机构,适时审查,以防在核算中会计人员出现核算失误,进而提高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会计成本核算监督机制,使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得到更好的监管。企业要设立专业的人工考察部门,监督成本核算的过程,使工作人员能够认真对待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3.3 不断完善会计成本核算的内容与制度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完善的制度,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完善的制度,那么一定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在会计成本核算的问题上,企业要做到内容既科学又合理。而会计人员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丰富会计成本核算的内容,减少工作中不必要的失误。同时企业也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保证会计成本核算的合理有效,降低企业产品的成本支出,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3.4 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在现代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会计成本核算人才。首先,要完善招聘机制,制定合理的薪资待遇,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加入企业中;其次,要多鼓励和激励员工,以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从而留住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三是多关心员工,使他们从心底里树立“企业是我家”的理念。
4 结语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在企业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企业不仅要增加企业管理人员的会计成本核算意识,不断完善会计成本核算内容,还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提高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提高现代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蒋会青.关于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所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业,2015(2).
[2]唐嘉.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3).
企业职工薪酬会计核算问题研究 篇10
关键词:职工,薪酬,会计核算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信息化时代到来, 以人为本的思想更坚定地深入到每个人的心里, 企业必须尊重员工的选择, 满足员工的内在需求, 以此赢得他们的满意与忠诚。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职工薪酬的关注也日渐突出, 职工薪酬应体现出对人才价值提升的激励与引导。在此背景下, 企业只有全面实施正确的职工薪酬核算方法, 加强企业内部的成本核算, 才能达到双赢境界, 即既能使员工取得满意的薪酬, 又能使企业减少成本, 提高经营效益。因此, 本文拟对企业职工薪酬会计核算问题展开相关探讨, 对降低企业成本, 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会计准则下职工薪酬会计核算的变化
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劳务或服务而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 包括经济性报酬和非经济性报酬。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 职工薪酬的具体内容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社保、住房公积金、教育经费、非货币性福利、辞退福利等。职工薪酬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从员工的角度来看, 薪酬具有劳动力保障功能, 具有促进劳动力再生产功能, 以及具有激励功能;从企业的角度来看, 职工薪酬对企业员工数量、质量, 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组织归属感等都会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 同时加强职工薪酬会计核算有助于控制经营成本, 改善企业经营绩效。
新会计准则下职工薪酬会计核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 职工薪酬会计核算的内容扩大, 新会计准则下职工薪酬不仅仅包括工资、奖金、津贴, 还将社会保险费、工分经费和教育经费、住房公积金、辞退福利等纳入其中;第二, 职工薪酬会计处理发生变化, 一方面, 新准则规定企业既要补偿与其解除劳动关系的员工, 还应根据收益对象的不同将应付工资对应的计入成本或当期损益, 此项会计处理的变化将普遍降低企业各期的利润额, 同时一定程度上递延影响了企业的各期损益, 另一方面会计科目设置发生变化, 旧准则对一级科目设置过于繁琐复杂, 不利于管理, 而新准则进一步明确职工薪酬的范围, 在设置“应付职工薪酬”一级科目的基础上, 增设工资、奖金、社会保险费、辞退不补偿等二级科目;第三, 强化信息披露, 相对于旧准则, 新准则将职工薪酬信息列入披露范围, 同时规范了对于因自愿接受裁减建议的职工数量、补偿标准等的不确定而产生的或有负债;第四, 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更为紧密, 将企业所有人工成本都计入当期费用, 有利于企业正确核算费用、成本和资产, 为企业估算成本信息提供可靠保障。
二、企业职工薪酬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 职工薪酬在会计核算上, 一方面应将企业支付给职工的薪酬作为一项负债, 另一方面则根据收益对象分配原则进行分配, 可以计入产品成本、劳务成本、建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成本等, 若没有收益对象则可判定为当期费用。但在实际操作中, 职工薪酬的会计核算仍存在一些问题, 进而影响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信息的可靠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非货币性福利会计核算存在漏洞
随着职工薪酬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企业以非货币性福利形式支付薪酬已成为普遍现象。新会计准则对非货币性福利会计核算的规定包括三方面内容, 即企业将自产产品作为薪酬, 将外购产品作为福利, 或是以无偿向员工提供住房等资产作为薪酬。但实际操作中, 非货币性福利会计核算仍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现行职工薪酬制度仍没有明确、系统规范非货币性福利的计量方法和适用情况;核算过程中没有明确界定是以账面价值还是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两种计量之间差额的处理也存在明显漏洞;企业以自产产品作为福利, 可变相增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 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手段。总之, 现行非货币性福利的计量存在较大的弹性空间, 企业可能通过非货币性福利薪酬的发放虚增企业成本, 以达到减税的目的, 势必会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福利费会计核算存在一定调控空间
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用的计提规定比较模糊, 新会计准则规定“没有规定计提比例和计提基础的, 企业应根据历史经验数据和实际情况, 合理预计当期应付职工薪酬”, 即在实际会计处理中, 由于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经营状况存在较大的差异, 各企业并没有统一的福利费用计提标准, 这也导致企业在福利费用计提上存在一定的弹性空间, 产生一些会计核算问题。例如, 部分企业可能通过增加职工福利费用的计提比例增加企业成本, 降低利润, 减少企业所得税的缴纳, 或是随意降低福利费用比例损害职工合法权益, 同时对于同行企业来说, 各企业对福利费用的计提比例不同势必会影响企业间某些会计信息比较的真实性。
3、辞退福利的确认尚不明确
相对于旧准则, 新准则新增了辞退补偿会计处理方法, 即在合同到期前, 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务关系或是鼓励员工自愿辞退所提供的补充, 即辞退福利, 在会计处理中应作为预计负债计入当期损益。但由于实际操作中, 这种补偿支出在会计和税法的处理上存在差异, 大大增加了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同时, 由于企业发生的实际辞退福利是无法可靠获取的, 其确认尚不明确, 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辞退福利成为企业调控利润的一种手段, 例如企业可以通过调低辞退福利来损害辞退职工的利益, 或是通过调高辞退福利, 增加企业成本, 减少利润, 减少应纳税额。
三、新准则下职工薪酬会计核算的实务处理
根据职工薪酬形式的不同, 本文将从货币性职工薪酬、非货币性职工薪酬、辞退福利等几个方面来介绍职工薪酬会计核算的实务处理。
1、货币性职工薪酬会计核算
大多数企业会按照受益对象和工作种类的不同, 在各期期末将职工薪酬金额计入相应的成本或当期费用。同时, 企业应将货币性职工薪酬分为有计提标准和没有计提标准两种情况进行处理, 前者应按国家的标准计提, 后者应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计算确定应付职工薪酬。以某企业2011年某月份的工资结算汇总表为例, 应付工资总额150万元, 其中, 生产工人工资50万元、行政管理人员工资15万元、车间管理人员工资10万元、技术研发部门人员工资10万元、在建工程人员工资50万元、销售人员工资15万元。且公司按照工资总额的14%提取职工福利费、按15%提取社会保险费、按15%提取住房公积金、按2%和3%提取工会经费和教育经费, 则该公司应做如下会计分录:
月末, 计算并分配工资费用时:
2、非货币性职工薪酬的会计核算
非货币性职工薪酬包括以自产或外购商品作为福利发放给员工, 或是以自有或租赁房屋等资产提供给职工无偿使用, 因此需分两种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1) 以自产产品或外购商品作为员工非货币性薪酬的会计处理应按照产品或外购商品的公允价值和机关税费计入成本费用的职工薪酬。例如, 某公司有150名生产职工和50名管理职工, 某月公司将其生产的产品和外购的商品作为福利发放给职工, 其中自产产品成本为2000元, 售价4000元, 外购商品不含税价格为3000元, 增值税税率为17%。自产产品总价为800000元, 自产产品增值税销项税额为136000元。
公司决定发放非货币性福利时应做如下账务处理:
实际发放非货币性福利时, 应做如下账务处理:
外购商品总价为300000元, 其进项税额为51000元, 公司决定发放非货币性福利时, 应做如下账务处理:
购买电冰箱时, 公司应做如下账务处理:
(2) 以自有房屋或租赁住房等资产作为职工非货币性薪酬的会计处理, 应根据受益对象将住房每期应计提折旧或应付租金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费用, 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例如, 某公司将一幢楼房免费提供给职工使用, 该公司采用直线折旧法对该楼房计提折旧, 每年计提折旧6万元, 且该职工宿舍中生产人员占三分二, 其余为管理人员, 则该公司的账务处理为:
3、辞退福利的会计核算
辞退福利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强制性辞退福利, 即在劳动合同到期前进行的辞退, 企业应给予职工一定的补偿;二是选择性辞退, 即企业给予自愿裁减的职工的补偿, 这种辞退职工有权利选择去留;三是当企业控制权变动时, 对被辞退管理层人员的补偿。辞退福利通常是在企业与职工解除关系时, 企业一次性支付给被辞退员工的, 也有部分辞退福利是采用提高退休养老金或离职福利标准的形式。企业在进行辞退福利会计核算时, 其分录模型如下所示:
总之, 职工薪酬是企业支付给职工付出劳动力的一种报酬, 完善的职工薪酬会计核算制度将会有利于企业与职工的共同发展, 企业只有全面实施正确的职工薪酬会计核算方法, 加强企业内部的成本核算, 才能达到双赢境界, 即既能使员工取得满意的薪酬, 又能使企业减少成本, 提高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程仲鸣、刘合华:企业职工薪酬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J].财会月刊, 2012 (1) .
[2]张志红:新会计准则下的职工薪酬会计处理方法[J].金融财务, 2011 (4) .
浅谈企业研发费用会计核算问题 篇11
关键词:研发费用;会计核算;药物研发
对药物研发企业而言,研发成本核算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评价是会计核算工作准确性的重要保证,因此应加强事前的财务预算,为后期的会计核算提供依据;做好研发过程中的跟踪服务,减少研发不确定性造成的财务风险;加强事后评价,为后期的成本控制提供参考。
一、会计核算理论概述
(一)职能介绍
会计核算是对会计主体的资金运转情况进行记录和反应,也是会计工作中的记账、算账、报账的总成,合理的组织会计核算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前提,是提高企业会计工作效率的重要保障。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会计核算职能已经由单一的事后反映扩展到事前核算和事中核算,可以对企业的决策计划或者其他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
(二)会计核算的特点
会计核算相对于其他经济核算而言,具有综合性、完整性、连续性、系统性、规范性特点。首先,会计核算要以实物尺度、劳动尺度、货币尺度为基准,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衡量,如实反映经济活动发展状况;其次,会计核算是要对全部经济业务进行记录,不允许出现遗漏,而且要按照经济活动发生的时间、地点不间断地进行记录和核算,确保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最后,会计核算要以凭证为依据,这就需要对会计核算的各个阶段的工作进行严格规范,确保会计信息的一致性,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
(三)会计核算工作流程
会计核算方法较多,无论选择哪种方法,一般的工作流程都可按照图1所示开展。在经济活动的各个阶段记录原始凭证,然后对原始凭证进行汇总和分析,并将不同类别的凭证进行分类,形成总账后编制会计报表。
图1 会计核算流程
二、企业研发费用会计核算问题分析
(一)企业研发实施会计核算的必要性分析
本文以药物类研发企业为例,对研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简要分析。药物研发相对于其他研发项目而言,其面临的风险性更大,这主要是由于研发项目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药物研发周期长,研发过程中面临不确定影响因素较多。从研发成果到市场应用需要较长的试验期,研发企业可能会由于研发成果的工艺转化失败影响整个研发项目的市场化。其次,药物更新换代频率较快,新研发的药物可能会被其他合成药物替代,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最后,药物研发所需成本较高,无论是研发设备、研发过程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支撑,若不对研发费用进行严格的管控,可能会由于资金缺失影响研发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企业研发费用会计核算措施分析
按照现代会计核算来说,应在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环节进行会计核算,具体采取的措施如下:
1、事前预算
企业应充分意识到财务预测的重要性,在研发项目开始之前,做好各项市场调查,为财务可行性分析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研发项目不同于其他经济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事前预算阶段,应从时间、费用、项目三个维度进行预算管理。时间维度主要是指企业根据项目的起始时间和持续期长短之间的差异性;费用维度是指企业应对研发项目的各个环节进行分别的预算;项目维度指按照研发项目做出整体的资金预算。项目分析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作,不仅要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进行分析,还应对其经济性和市场竞争力进行全面的分析,确保企业研发投资决策的合理。
2、事中管理
事中控制主要是指对企业资金投入、收益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管理,确保企业项目财务目标的实现。
第一,加强项目研发过程中的财务管控。首先,研发项目负责人应对研发过程进行分析,根据研发阶段的不同,实施不同的投入政策。项目研發初期,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所需的投入较大。其次,做好采购管理。采购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采购策略,所产生的采购成本不同。采购部门应对研发项目进行充分了解,根据采购产品的性质和试验进程合理安排采购任务,保障研发工作持续进行的同时,减少库存,降低研发成本。
第二,做好研发费用统计工作。药物研发周期较长,涉及的部门和人员较多,为确保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会计人员应做好与各个部门的沟通工作,为会计核算工作奠定基础。研发过程中耗费的人工费、设计费、材料费等是会计核算的基础,这些费用的产生是贯穿整个研发过程的,需要各个部门相关人员规范记录,确保研发项目的各项支出都能归集到成本费用中,为后期的财务评价提供可靠材料。
3、事后核算及评价
事后核算是在研发项目结束之后,利用专业的技术手段和指标,对项目研发过程消耗的费用总和进行核算,为研发项目和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提供依据。会计核算的目的不仅是了解项目本身的费用消费情况,更重要的是要对各项费用进行深入分析,以指导后期项目费用投入,降低企业研发项目的财务风险。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对会计核算内容进行客观评价,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从多个角度反应公司研发项目的发展情况常见的评价指标可见表1。
三、结语
研发项目是一项技术含量和风险性较高的活动,研发过程中不仅需要大量的设备,更需要专业性的人才,这就决定了研发项目成本费用较高,若不对其进行严格的管控,可能会使企业面临财务风险。会计核算是对经济活动的真实记录和反应,能在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发挥作用,对经济活动的开展进行全程的记录和监督,确保各项活动顺利的实施,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资产浪费,最大限度的保障企业利益。
参考文献:
[1]莫锦玲.浅析企业研发费用会计核算中的一些问题[J].商,2013,06.
[2]龙淑华.企业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会计问题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08.
[3]王亚杰.《成本控制和财务决策》在药物研发成本费用中的实践运用[J].经营管理者,2015,03.
企业坏帐损失会计核算问题分析 篇12
顾名思义, 坏账损失是指由于坏账而产生的损失, 因此, 了解坏账损失及其核算首先要从坏账产生的原因去了解。
(一) 坏帐损失产生的外部原因
(1) 买方企业不良债权太多, 难以收回资金偿还债务。 (2) 领导决策失误, 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 (3) 受市场环境的影响。
(二) 坏帐损失产生的内部原因
(1) 未对客户进行资信调查或对此的调查不够充分 (2) 应收帐款管理责任没有落实 (3) 财务部门难以控制信用销售和收帐 (4) 销售部门考核扭偏 (5) 对商品瑕疵的处理不当
(三) 坏帐损失对企业的影响
企业发生了坏帐, 影响了企业资金的周转, 增加了银行贷款利息负担和资金运用成本, 影响企业获利的能力。
二、会计上坏账损失核算的问题
(一) 直接转销法。
是指对日常核算中应收账款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不予考虑, 只有在实际发生坏账时才作为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并冲减应收账款的方法, 会计分录如下:
(二) 备抵法。
备抵法是期末在检查应收款项收回的可能性的前提下, 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 并计提坏账准备, 当某一应收款项全部或部分被确认为坏账时, 将其金额冲减坏账准备并相应转销应收款项的方法。每期计提坏帐准备时, 借记“管理费用—坏帐损失”科目, 贷记“坏帐准备”科目;即
明确坏帐损失时, 会计分录为
备抵法首先要按期估计坏帐损失。估计坏帐损失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采用应收帐款余额百分比法。第二采用帐龄分析法。第三采用销货百分比法。在过去, 大部分企业都是采用直接转销法来核算坏帐和坏帐损失。现在对于坏帐和坏帐损失的核算, 规定只能采用备抵法。
三、坏帐准备会计与税务处理不同之处
(一) 会计法规定, 企业对应收款项可能发生的损失应当计提坏账准备。
具体包括: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一般情况下, 预付账款不应当计提坏账准备, 如果有证据表明预付账款已经不符合预付账款的性质, 或者因供货单位破产、撤销等原因已无望再收到所购货物的, 应将原计入预付账款的金额转入其他应收款, 并计提坏账准备。
(二) 有些企业盲目追求收入, 对应收账款没有管理好, 最后导致部分账款很难收回, 这样最终变成呆账、坏账。
这就需要企业在期末分析应收账款回收的可能性, 并有准备对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产生的坏账计提坏账损失, 对应收账款应提坏账准备金。如果企业有计提的情况下, 计提时借:资产减值损失贷:坏账准备发生时, 借:坏账准备贷:应收账款如果企业没有计提的情况下则直接做入“管理费用”。
(三) 会计法规定, 坏账在税法中不能抵扣。
企业需按实际情况制定坏账准备的提取方法, 如选择使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 也可采用账龄分析法, 还可以选用销货百分比法。相比之下,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的规定单一, 明确企业只能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一种方法。
(四) 企业计提坏账准备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
“新税法及其实施细则”第46条规定, 坏账准备金提取比例一律不得超过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5‰。而《企业会计制度》却未限定计提。企业应当列出目录, 具体注明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计提方法、账龄的划分和提取比例, 按管理权限经单位领导批准, 坏账准备计提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但企业只能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准备。同时计提坏账准备金率不能超过财政规定的比例。
四、坏帐损失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企业年度终了后按年末应收帐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坏帐准备金, 坏帐准备会计与税务处理的差异: (1) 核算办法不同, 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 (2) 坏帐准备金计提比例不一致 (3) 核销手续复杂 (4) 加重企业经营负担。
五、如何改进坏账准备的核算问题
(一) 在发生坏帐损失时, 首先用已提的坏帐准备金核销损失, 然后再将因准备金不足而尚未核销的部分, 按直接转销法调整, 计入当期损益, 若数额太大, 可分次计入。
(二) 建立应收账款控制机制,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 建立完整的客户信息, 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 加快企业资金周转。
(四) 设置坏帐核销备查帐簿。企业对已经核销的坏帐应设置备查帐簿分别记载欠款单位、欠款书数额、欠款原因、欠款时间、核销数额、核销条件、核销批准单位和批准人员以及后续管理等情况。备查帐簿应长期保存, 对核销的坏帐, 主管机关或部门应进行不定期的抽查。
(五) 在税法尚未调整之前, 建议企业自行与税务部门协商, 争取按实际情况, 相应的核销不合理的税负。
六、如何改进坏帐损失会计处理的建议
(一) 采用累进法计提坏帐准备将现行的年末一次调整计提法, 改为累进计提法。
(二) 处理好坏账损失的会计和税务差异, 设置坏帐核销备查帐簿
(三) 企业对已经核销的坏帐应设置备查帐簿分别记载欠款单位、欠款数额、欠款原因、欠款时间、核销数额、核销条件、核销批准单位和批准人员以及后续管理等情况。备查帐簿应长期保存, 对核销的坏帐, 主管机关或部门应进行不定期的抽查。
(四) 建立应收账款控制机制,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完整的客户信息, 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 加快企业资金周转。
摘要:在竞争性市场条件下, 企业为了降低库存, 加快资金周转, 有时需要采取赊销的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的产品销售, 没有形成销售收入, 而是增加了企业的应收帐款, 这就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有时甚至会发生坏帐损失, 为防范坏帐给企业带来的种种损失, 便出现了坏帐损失会计核算问题。
关键词:企业坏账,损失,会计核算
参考文献
[1]胡建.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差异分析.
[2]周婧.企业坏帐核算分析.
[3]杨春梅.浅析企业发生坏帐损失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20) .
[4]张华庆.关于坏帐损失及其会计核算的探讨[J].工业技术经济, 2004 (4) .
[5]吴鹏晨.坏帐损失的界定及其会计核算的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1.
【大型企业会计核算问题】推荐阅读:
大型零售企业存在的问题及措施05-18
企业会计核算问题10-27
煤炭企业会计核算问题08-10
电力企业会计核算问题11-06
大型制造企业05-21
大型装备企业06-20
大型电力企业09-10
优质大型企业09-13
大型煤炭企业09-21
大型企业信贷风险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