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期间(共7篇)
会计期间 篇1
随着我国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对2006版《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 以及国家的鼓励政策, 大中型企业已使用2006版《企业会计准则》。这对2006版《企业会计准则》的推广使用, 完成中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的趋同, 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 笔者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发现, 现行的会计期间存在诸多问题, 拟提出以探讨。
第一,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应增加会计期间起讫时间的表述。会计期间也称会计分期, 是指将企业川流不息的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期间, 在连续反映的基础上, 分期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报表, 以便定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期间的规范应该包涵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将企业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期间, 如月度、季度、年度等;二是具体规定出这个“期间”的起讫时间。然而, 笔者在仔细阅读《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相关内容 (如〈基本准则〉、〈财务报表列报〉等) 后, 发现2006版的《企业会计准则》没有对会计期间起讫时间的规定。如《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一章第七条规定:“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 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但会计期间的起讫时间没有了规范。而在1992版《企业会计准则》、2000版《企业会计制度》、2005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征求意见稿) 以及1999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都有对会计期间起讫时间规定的表述:“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 “年度和中期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 或是“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如果说2006版《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正稿) 是因为避免与《会计法》中相关表述的重复而删去了关于会计期间起讫时间的表述, 那么《基本准则》与《会计法》重复的其他内容却依然存在, 如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有关要求, 不仅《基本准则》中有表述, 《会计法》中也有相关的表述。笔者建议, 对于会计期间起讫时间的规定起码应该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如财务报表列报) 中表述。
第二, 历年制缺少人文关怀。对于以公历起讫时间作为相关期间的使用, 目前在我国能够见到的法律文献主要有:1999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二章第十一条:“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2007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对纳税年度也有相关规定:第七章第五十三条, “企业所得税按纳税年度计算。纳税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1994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一章第十条规定:“预算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 至12月31日止”等。这种以公历起讫日期作为相关期间的称为历年制。以其他起讫日期确定的相关期间统称为非历年制或称跨年制。会计年度世界各国大多采用十二个月份, 但起讫时间却不尽相同。对历年制的采用, 在我国最早始于国民党政府1939年的规定, 此前北洋政府规定采用的是7月制, 即每年的7月1日起至下年的6月30日止。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规定我国的计划年度、财政年度、会计年度、统计年度、纳税年度等均采用历年制。笔者认为, 国民政府和人民政府采用历年制是当时历史背景条件下的一种选择, 具有一定的反封建、反帝制, 开创新纪元的思想, 其主导意义是积极的、正面的。然而, 随着时代变迁, 大力构建和谐社会, 倡导科学发展观已成为今天的主旋律, 历年制似乎缺少了对会计工作、会计人员以及其他相关工作和人员的人文关怀。历年制是会计期间的一种选择, 除此外世界各国大都根据本国国情选择了不同的会计期间。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非历年制的应用也有, 并且运行很好。会计信息化从技术层面上改善了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状况, 而对历年制的改革则能体现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人文关怀。
第三, 历年制对其他期间的负面影响。企业是一个国家的经济细胞, 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反映的会计资料是国家经济最为基础的数据信息, 国家的宏观经济运作均是在此基础上延伸的。因此, 会计年度的确定决定了宏观经济意义上的其他期间确定, 如会计年度决定了统计年度、纳税年度, 纳税年度又决定了财政预算年度等。在会计年度采用历年制后, 统计年度、纳税年度、财政预算年度、计划年度等宏观层面的期间也就只能采用历年制了。统计年度、纳税年度、预算年度、计划年度采用历年制同样也会给相关的工作造成与春节的时间冲突, 缺少人文关怀。另外, 财政预算年度采用历年制还会有负面意义:一是造成预算执行与预算审批、预算批复之间的空白阶段。因为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般是在每年的三月份及以前召开, 导致在预算开始的前三个月, 各级政府所执行的是未经法定程序审批的预算。这种预算先期执行的现象, 尽管《预算法》中明确了其合法性, 但事实上可能缺乏合理性, 主要表现有:肯定了上年同期支出的合理性, 但上年同期支出未必合理;未充分考虑到当年经济形势的变化;使预算约束流于形式。二是这种预算先期执行的危害较大, 主要是弱化了预算的法律约束力, 容易在制度上使上年同期不合理支出合法化, 给本年预算平衡留下隐患。政府的财政预算如此, 企业的经营预算也具有类似的问题。历年制也是扰乱我国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银行结算时间也是采用的历年制, 又由于许多企业委托理财的资金与银行有着联系, 导致绝大多数企业的委托理财协议被迫在每年年底或次年年初前后签订的, 于是在每年年底银行年终结算时就会出现“资金结算问题”:证券市场资金严重抽逃, 银行存款虚高, 岁末年初证券市场无行情。
第四, 会计年度采用的建议。笔者认为:会计年度采用3月制 (即3月1日———下年2月底) , 同时其他期间可以采用较为多样的月制。其理由为:一是调整会计年度的决算时间, 避免会计工作和其他相关工作与春节的时间冲突, 使我国经济政策的选择更具有人性化, 也增加了春节期间的和谐因素。二是增加了年度信息的处理时间, 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统计信息、税收信息的质量,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计划信息和预算信息会更具有严肃性、指导性。三是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预算执行期与预算审批、预算批复之间的空白期, 使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和企业的经营预算更具有法律的约束性和执行的操作性。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般于每年的三月份举行 (通常为期一周) , 最迟四月初结束。如果会计年度采用三月制, 各种年报数据、下年预算数据在人大会议召开之前完成是完全有可能的。这样, 就全年其他跨年制而言, 三月制应该是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审批、批复时间与预算执行期相结合的最好月份。二月制及以前, 会与春节冲突;四月制及以后, 人大会上很难见到上年预算执行结果, 进而难于审批下年预算方案。四是会计年度与银行结算期间等其他相关期间的分离, 有利于克服国家各项经济工作在某一个时点过度集中的问题。会计期间采用3月制也有一些不利的方面, 如会计年度、会计季度不符合公历年度、公历季度的概念。
会计期间 篇2
会计助理实习期间你都学到什么了呢?那么你要怎么去写会计助理实习期间自我鉴定呢?下面由本小编精心整理的会计助理实习期间自我鉴定,希望可以帮到你哦!
会计助理实习期间自我鉴定篇一
时光荏苒,一年的见习期很快就要过去了,转眼间又到新开始,回首过去的一年里,内心不禁感慨万千,虽没有取得显著的成绩,但也算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考验和磨砺。
财务工作一年,也写过对自己的总结,按说,定期对自己进行一番盘点,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吧。
作为xx煤矿财务部应算是关键部门之一,对内不仅要求迅速熟悉集团财务制度,熟悉财务软件的操作,而且还应适应不断的财务更新的要求,审计及局机关的各项检查、掌握税收政策的合理正确应用。在领导及同事们的帮助指导下,并通过自身的努力,由一名初涉会计行业,没有任何经验的新人,成为一名煤炭行业财务会计。感觉自身综合工作能力相比以前又迈进了一步。
回顾即将过去的一年,为了总结经验,提高自我,克服不足,以及适应局机关的要求,现将一年的工作做如下简要回顾和总结:
一、会计基础工作学习及理解
认真学习执行,进一步加强财务基础工作的学习,规范和学习记账凭证的编制,特别是对财务软件的学习和利用,掌握了帐套的设置和基础数据的转化,以及系统管-理-员的基本操作,固定资产模块的设置及基础的录入。全面掌握了该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
学习了局里及矿上的财务发展和核算的内部制度,重点了解我局的内部银行的设置,和局往来账户的管理,对局和我矿的承包财务结算有了很好的认识和理解,为自己在以后的发展有了很好的基矗
学习了编制矿上需要的各种类型的财务报表及申报各项税金。由于我单位是以采矿为主,材料品种多,成本项目多,并且涉及到很多,所以需要编制很多的财务报表,这点也是我们财务工作的难点。重点是报表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随时为上级单位提供准确的财务资料。
二、费用成本、在建工程方面的学习。
学习了的材料核算的管理,明确了成本费用的分类,项目管理,分部门项目管理,真实反映当期的成本,为绩效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我矿也算是一个比较大的煤矿,每月的材料不但数量多,而且品种多,这也给财务成本和材料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虽然我们试用过存货材料的软件管理,但是就因为材料品种多,出入平凡,所以存货管理软件不适合我们的矿的材料的管理。因此我矿就用人工分工的管理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材料管理好了,到结转成本的时候又遇到了很大的问题,我们成本项目共十三类,还要按各个部门分类,而且又要符合我们矿上的内部考核,这样我们的工作量很大。通过认真的学习和探讨,我们把部门核算和内部考试实质性的结合在一起,再结合我们的财务总账,很明显的减少了我们的工作量,使得工作更简化和明了。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干财务工作只有你自己经历过,你才能明白它说明了什么问题,更能好好的改进和完善财务核算办法。
学习了成本核算管理,全面地掌握了材料成本差异管理。
从材料采购到材料入库再到材料分配的管理都得到了很好的学习。但是材料会计学习中最重要的要说材料成本差异,这是干好这项工作的关键。我们单位是采用计划成本核算,也就是每月的入库就是按照我矿预订好的材料单价入库,但我们实际的单价还是和我的计划有一定的差异,这就是材料成本差异,但在实际做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比如说正负差异的处理,差异率的计算等。从这点我学习到理论和实际结合得运用,使我更好地掌握了差异的核算。
学习在建工程的管理,及资金来源的核算管理。
由于我矿刚刚起步,需要的设备在不断的增加,以供生产的需要。所以每年的在建工程也在不断的上升。学好工程的管理其实是资金来源的管理。你把资金来源弄清楚,工程也就弄清楚,这是我们在课本没有学到的,只有在实际中才能学习。通过这点我认
三、我对财务管理的总体影响及理解认识。
会计助理实习期间自我鉴定篇二
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会计学成为炙手可热的行业,也成为企业、公司等日常经营必不可少的必备。随着会计制度的日臻完善,对会计人员的高度重视和严格要求,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会计专业人员,为了符合社会的要求,加强社会竞争力,必须严于自身的专业素质修养,培养较强的会计工作的实践操作能力。经过三年半的专业学习后,在把握了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本人于20XX年2月25日—20XX年5月30日在XX律师事务所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专业实习,以下是此次实习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实习的重要性
会计是对会计单位的经济业务从数和量两个方面进行计量、记录、计算、分析、检查、预测、参与决策、实行监督,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核算手段,它本身也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专业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经济管理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就显得越重要。
针对于此,在进行了三年的大学学习生活,通过对《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及《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的学习,可以说,所有的有关会计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结构体系,我都基本掌握了,认为在实际操作中,自己只要理论运用到实践,就会信手拈来,一气呵成。经过三个月的实习,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想法过于天真,真正的会计工作,是不可能用书本知识来衡量操作的,终于体会到了,实践胜于理论这个道理是如此深刻。没有实践,或者我永远都不会以为会计工作是如此的严谨认真,也不会以为作为一名会计人员,需要比其他工作更多的细心与耐心。
二、实习单位情况
带着一种幸福与美好的憧憬,我来到了天成律师事务所,这是一家比较中型的律师事务所,拥有20多位专业律师。从事着民事、刑事、行政等各种法律业务。平时的账务往来是比较复杂而多量的,而且日常处理的财务工作量比较大,要求也比较高,要做到迅速,有效,且不能出错。因此,对会计的专业水准要求也相当的高。
三、实习主要过程
由于这里的每一位律师,都是十分严谨而专业的,心里有着不小的压力,毕竟,面对着大量的专业人士,自己显得如此的心虚。
会计助理实习期间自我鉴定篇三
为期一个半月的实习结束了,我在这一个半月的实习中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非浅。以下是我的毕业实习报告总结,敬请各位提供宝贵意见。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会计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是要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服务。因此,可以认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是企业会计的根本目标。带着这个目标,我开始了在我所在的实习企业进行了有目的实习。在此之前,我认真学习了《会计法》以及财政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等作为过渡的新的行业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因为这些大学法规我国会计制度改革进程中的一重大举措。
通过这次实习,我对会计工作有了以下更深的了解:
一、关于会计报告:会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应充分反映企业特定时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其相关信息,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按照现行《企业基本会计准则》体系所报告的会计信息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信息的要求,(1)现行会计报告的形式单一,通过表格数字化反映,文字说明的内容较少;(2)现行会计报告的计量标准是以历史价值为主,而对现行价值和未来价值反映不足;(3)现行会计报告的内容是以历史成本和权责发生制原则为基础,反映历史的和现在的信息,而缺乏具有预测性、前瞻性及不确定性的信息,另外,报告所强调的是整体内容,而对某些专项内容披露不够充分;(4)现行会计报告的结果是以内部经济活动影响为主,未能充分揭示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的影响程度;(5)现行会计报告报送的时间是以会计分期假设为前提,定期报告,时效性较差。
二、会计实务工作的改革思考:会计管理作为国民经济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管理方式的变化,会计工作的重点应日益从信息加工演化为对知识、信息的分析、判断和运用上来,会计实务工作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
1、不断扩大会计职业范围。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工作的基点已经不是仅仅满足于过去的信息(计算机能轻而易举地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此项任务),而是将信息控制、未来预测作为工作的重点。会计工作除传统的企业会计核算外,财务管理、经营计划制订、财务控制系统设计、投资决策等应成为重要的职业范围。因此会计实务工作者应不断拓宽视眼,延伸和转变会计工作的功能,充分发挥会计在知识经济时代应有的作用。
2、不断更新会计知识体系。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组织结构将出现较大的变革;按工作成果取酬的弹性工作制将成为普遍的工时制度;企业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和人力投资,员工也希望将自己的智慧财产投资于企业;企业的更多精力将放在新产品的研究上。另外,经济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经济运行的“触角”也延伸向经济部门以外的其他领域,如政治、文化、环境等等,近年来出现的绿色会计、行为会计等就是这种趋势的端倪。因此会计实务工作者应适应社会变革,不断增长和更新知识。
3、不断普及与深入信息技术的应用。在知识经济时代,财务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资本的筹集、调度和投入,产品的设计、加工和制造等关键性的过程,都必须依靠健全的信息技术才能顺利进行,随着经济信息化的出现,使得国际互联网(internet)、企业内部网(intranet)成为会计人员的常用工具,手工处理方式已经到了非变革不可的时候。信息技术在会计中应用的不断普及与深入,及其本身技术、知识更新的不断加快,必将进一步加大对会计职业发展和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
三、会计教育的改革思考:知识经济时代将以“知识型、智慧型”人才为主体,而人才的培养源自于教育,教育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它能不断地进行高素质人才的生产和再生产,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培养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就会计而言,会计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会计教育工作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需要。
1、21世纪的会计教育是素质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通才”,教师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的学习、生活氛围,本着能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拓宽知识背景和能力基础的原则,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
2、21世纪的会计教育是终身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学校教育再也不是一次性为学生准备一切的教育,学习的社会化、社会化学习是教育更普遍的形式,终身教育是会计教育的主要目标,一个人只要有一、二个月不学习,就会落后,会计人员将不断回归教育,“活到老、学到老”正是为此需要做了很恰当的诠释。
3、21世纪的会计教育是创新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不断创新,“不创新,就灭亡”,就会计教育而言,一方面,它要求培养的人才有独立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能力等;另一方面,它要求会计教育不断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
看了“会计助理实习期间自我鉴定"的人还看了:
1.会计助理实习鉴定自我鉴定
2.会计专业实习鉴定报告(2)
3.会计专业实习鉴定报告
4.行政助理实习自我鉴定
会计期间 篇3
企业的视同销售行为均要征收增值税, 当初购进时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
例1:某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2013年2月发生下列业务:2月1日, 从农场购进免税农产品100万元, 运费5万元, 取得运输发票, 以银行存款支付, 货物已经验收入库。2月10日, 将50%的货物进行投资, 其市场价格为60万元。另外, 本期销售商品的含税收入为35.1万元, 货款尚未收到。
相关计算及会计处理如下: (1) 本期购进农产品时:进项税额=100×13%+5×7%=13.35 (万元) , 购进货物的成本=100+5-13.35=91.65 (万元) 。借:原材料91.65,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13.35;贷:银行存款105。 (2) 投资时视同销售行为:原材料的成本=91.65×50%=45.83 (万元) , 销项税额=60×13%=7.8 (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67.8;贷:主营业务收入6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 7.8。借:主营业务成本45.83;贷:库存商品45.83。 (3) 销售商品时:不含税销售额=35.1/ (1+17%) =30 (万元) , 销项税额=30×17%=5.1 (万元) 。借:应收账款35.1;贷:主营业务收入3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5.1。
本期应交的增值税=7.8+5.1-13.35=-0.45 (万元) 。销项税额小于进项税额, 多交的增值税可以留到下期抵扣。
二、进项税额转出的会计处理
当企业购进货物时, 不能确定其用途, 可以按正常购进货物计算进项税额并做相应的账务处理。当使用时, 购进货物的用途发生变化了, 例如企业购进货物用于在建工程、免征增值税项目, 当初的进项税额是不能抵扣的, 不能抵扣的进项税额必须做进项税额转出处理。
例2:某商业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2012年12月发生下列业务:12月4日, 购进某商品不含税价200万元, 支付给运输单位运费10万元, 取得相关合法的票据, 款项已通过银行存款支付。12月10日, 仓库失火, 造成30万元的财产损失, 保险公司赔偿18万元。12月25日, 将购进的10万元商品用于本企业职工福利。本月无其他业务。
相关计算及会计处理如下: (1) 12月4日购进时, 进项税额=200×17%+10×7%=34.7 (万元) 。借:库存商品209.3,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 34.7;贷:银行存款244。 (2) 12月10日, 造成损失的财产负担的进项税额=30/209.3×34.7=4.97 (万元) 。借:其他应收款——保险公司18, 营业外支出16.97;贷:库存商品3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转出) 4.97。 (3) 12月25日, 用于本企业职工福利的商品负担的进项税额=10/209.3×34.7=1.66 (万元) 。借:管理费用11.66, 贷:库存商品1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转出) 1.66。借:应付职工薪酬——应付职工福利11.66;贷:管理费用11.66。
本月可抵扣的进项税额=200×17%+10×7%-4.97-1.66=28.07 (万元) 。
三、销售自己使用过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
非试点地区的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9年1月1日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 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8年12月31日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 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
试点地区的纳税人:2008年12月31日以后已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 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试点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 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已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以前的纳税人, 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试点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 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
对纳税人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进行资产交换时视同销售行为, 按适用的税率征收增值税;无法确定销售额的, 以固定资产净值为销售额。
例3:某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试点范围内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本月发生下列业务:3月2日, 销售使用过的一台设备, 取得价款30万元, 开具普通发票, 该设备2007年购进, 原值为50万元, 已提折旧22万元。3月23日, 销售2011年4月1日购进的小汽车一辆, 取得价款5.85万元, 开具普通发票, 该车原值为11.5万元, 已提折旧3万元。
相关计算及会计处理如下: (1) 销售设备应纳税额=[30/ (1+4%) ]×4%/2=0.58 (万元) 。借:固定资产清理28, 累计折旧22;贷:固定资产50。借:银行存款30;贷:固定资产清理29.42,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0.58。借:固定资产清理1.42;贷:营业外收入1.42。 (2) 销售小汽车应纳税额=5.85/ (1+17%) ×17%=0.85 (万元) 。会计分录同上, 不再赘述。
四、购置税控系统专用设备的会计处理
1.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会计处理。
按税法的有关规定,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初次购买增值税税控系统专用设备支付的费用, 以及缴纳的技术维护费允许在增值税应纳税额中全额抵减的, 应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下增设“减免税款”专栏, 用于记录该企业按规定抵减的增值税应纳税额。
例4:某试点企业2012年9月1日购入税控系统专用设备15 000元 (含税价) , 以银行存款支付, 按5年提取折旧, 期末无残值, 发生技术维护费500元。
相关计算及会计处理如下: (1) 购入设备时, 借:固定资产15 000;贷:银行存款15 000。 (2) 按规定全额抵减增值税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减免税款) 15 000;贷:递延收益15 000。 (3) 每月计提折旧时, 借:管理费用250 (15 000/5/12) ;贷:累计折旧250。借:递延收益250;贷:管理费用250。 (4) 发生技术维护时, 借:管理费用500;贷:银行存款500。 (5) 按规定抵减增值税应纳税额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减免税款) 500;贷:管理费用500。
2. 小规模纳税人的会计处理。
按税法的有关规定, 小规模纳税人初次购买增值税税控系统专用设备支付的费用以及缴纳的技术维护费允许在增值税应纳税额中全额抵减的, 按规定抵减的增值税应纳税额应直接冲减“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会计处理可以比照一般纳税人进行。
五、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的会计处理
从今年8月1日起, 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便在全国范围内推开。这样兼有应税服务一般纳税人企业将面临一个问题:截止到8月1日, 增值税留抵税额在上月没有抵扣完的, 按照“营改增”的有关规定不得从应税服务的销项税额中抵扣的, 应在“应交税费”科目下增设“增值税留抵税额”明细科目进行核算。
待以后期间允许抵扣时, 按允许抵扣的金额, 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科目, 贷记“应交税费——增值税留抵税额”科目。
摘要:今年8月起, 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 以前缴纳营业税而现在改缴增值税的企业, 可能会遇到一些核算困难, 特别是一些特殊项目的会计处理。本文根据实践情况, 把增值税在计算及会计处理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通过案例方式进行分析。
会计期间 篇4
一、期间费用的内容
期间费用是企业日常活动发生的不能计入特定核算对象的成本,而应计入发生当期损益的费用。
期间费用包含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或者即使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二是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导致其承担了一项负债,而又不确认为一项资产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期间费用是企业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之所以不计入一定的成本核算对象,主要是因为期间费用是为组织和管理企业整个经营后动所发生的费用,与可以确定一定成本核算对象的材料采购、产成品生产等支出没有直接关系,因而期间费用不计入有关核算对象的成本,而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二、期间费用的核算
期间费用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一)销售费用
销售费用是企业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保险费、包装费、展览费和广告费、商品维修费、预计产品质量保证损失、运输费、装卸费等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含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等)的职工薪酬、业务费、折旧费等经营费用。企业发生的与专设销售机构相关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属于销售费用。销售费用是与企业销售商品活动有关的费用,但不包括销售商品本身的成本和劳务成本。销售的产品的成本属于“主营业务成本”,提供劳务所发生的成本属于“劳务成本”。企业应通过“销售费用”科目,核算销售费用的发生和结转情况。
企业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广告费、运输费、装卸费等费用,借记“销售费用”科目,贷记“现金”或“银行存款”等科目,企业发生的为销售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的职工薪酬、业务费等经营费用,借}己“销售费用”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银行存款”、“累计折旧”等科目。期末,应将“销售费用”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借记“本年利润”科目,贷记“销售费用”科目。
(二)管理费用
管理费用是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企业董事会和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生的,或者应由企业统一负担的公司经费(包括行政管理部门职工工资、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公费和差旅费等)、工会经费、待业保险费、劳动保险费、董事会会费(包括董事会成员津贴、会议费和差旅费等)、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含顾问费)、诉讼费、业务招待费、房产税、车船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技术转让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研究费用、排污费以及企业生产车间和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
商品流通企业管理费用不多的,可不设本科目,本科目的核算内容可并入“销售费用”科目核算。
企业应通过“管理费用”科目,核算管理费用的发生和结转情况。该科目借方登记企业发生的各项管理费用,贷方登记期末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的管理费用,结转后该科目应无余额。该科目按管理费用的费用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开办费,包括人员工资、办公费、培训费、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等,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的职工薪酬,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企业按规定计算确定的应交房产税、车船税、土地使用税、矿产资源补偿费、印花税,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应交税费”等科目;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的办公费、水电费、差旅费等以及企业发生的业务招待费、咨询费、研究费用等其他费用,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研发支出”等科目。期末,应将“管理费用”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借记“本年利润”科目,贷记“管理费用”科目。
(三)财务费用
财务费用是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企业发生或收到的现金折扣等。企业应通过“财务费用”科目,核算财务费用的发生和结转情况。
会计期间 篇5
1. 期间费用的定义
期间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以及销售商品等而发生的各项费用。期间费用应在发生当期直接计入损益, 并在利润表中分项目列示, 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等。
2. 期间费用的特点
(1) 与会计报表的关系
期间费用是体现企业在一个会计期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费用, 期间费用包含在当期损益表内, 扣除当期损益;生产成本完工部分转为产品成品, 已销售产成品的生产成本再转入损益表列作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都应作为存货列入资产负债表。期间费用由于它不能提供明确的未来收益, 按照谨慎性原则, 在这些费用发生时采用立即确认的办法处理。例如企业支付的广告费, 究竟在今后哪个会计期间将获得收益。很难确定因此为了简化会计工作, 将期间费用立即确认较为合理。此外, 期间费用直接与当期营业收入配比, 从长期来看, 由于各期的发生额比较均匀, 对损益不会有太大影响。
(2) 与产品生产的关系
期间费用的发生是为产品生产的费用支出, 而与产品的生产本身并不相同, 它们应直接计入或间接计入有关的产品中去。
(3) 与会计期间的关系
期间费用中未完工部分则结转下一期继续加工与前后会计期间都有联系。
二、企业会计制度的定义与特点
1. 企业会计制度的定义
企业会计制度是规范企业会计核算、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通常包括:有关会计制度的原则规定;有关会计业务核算的具体规定;有关财产管理、成本计算方面的规定;有关财产清查、会计人员交接和会计档案管理方面的规定等。
2. 企业会计制度的特点
(1) 与我国现行的法律环境和经济环境相适应
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核算制度, 是根据我国会计法规定的关于会计核算、监督、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 是属于法律性的规范性文件。期间费用与会计制度之间的联系与关系指出对于企业经济业务上的会计处理, 应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去做, 不允许企业自主的选择其他会计政策。在我国的市场经济调控下, 通过法律法规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计的重要特征。
(2) 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为了适应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的会计制度迈出了划时代的步伐, 将债务重组损益科目进行了调整, 以债权方式转为股权的, 应按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等作为受让的股权的入账价值;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清偿债务的, 应将未来应收金额小于应收债权账面价值的差额, 计入当期营业外支出;如果修改后的债务条款涉及或有收益的, 待收益实现时, 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3) 符合我国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
我国的会计规范采用制度的形式, 具有明显的统一性和强制性。企业会计准则则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需要, 同时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表达方式和涉外需要。具体会计准则不要求全体会计人员全面掌握, 要求高级会计人员掌握, 从而以提高其职业判断的能力和执行能力。两者互补互融, 相得益彰。
(4) 与国际会计惯例充分协调
计划经济条件下, 我国的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是由国家财务制度规定的, 会计制度是按财务制度的规定进行企业的账务处理。在市场经济下调节下, 企业自主经营, 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重新有了认识, 就是把国际通行的会计制度和国家的税收政策相互分开的做法。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 在日常工作中, 若有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相互冲突的, 应按会计制度进行账务处理, 纳税时再做相应调整, 贯彻了国际上的“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三、期间费用的控制
1. 优化销售方式, 降低期间费用
企业通过市场销售的预算来节约管理费用, 使其销售过程中获得具有较多折扣的销售价格, 并通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运用物流中心配送货物减少非增值业务以及节约自身管理和运营中发生的费用。
2. 划清各项期间费用及其所属会计期间
企业应严格划分各项期间费用之间的界限, 按照期间费用的规定范围进行账务处理与核算, 如应将常设销售机构人员的工资、福利费、差旅费等经支出常性支出计入销售费用;企业应划分清楚期间费用所属的会计期间, 保证期间费用在本期的会计期间内的准确计入, 防止企业随意调节当期损益。
3. 加强人员培训, 降低企业负担
企业应在优化流程削减不必要活动的基础上, 在关键岗位保留公司专职或兼职人员, 降低费用支出, 加快相关部门的业务处理速度;通过加强支出标准制度制定和授权审批控制, 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4. 合理控制三项费用
(1) 管理费用的控制
管理费用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从事监督和提供服务所发生的各项费用, 与产品的制造成本不同, 企业应对某一时期可能发生的管理费用, 事先做出预算, 然后按预算控制支出。制定管理费用预算时, 应与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配合, 负责审核监督各个部门产生的费用, 应随时注意预算限额, 不能超过。假使超出预算开支的, 需要事先报告上级部门单独审批核准。
(2) 财务费用的控制
财务费用是企业在筹资活动中形成的分析财务费用的发生是否合理、有效。因此, 财务费用的控制应结合资金成本的控制来研究。
(3) 销售费用的控制
销售费用的预算控制原则与方法, 大致与管理费用相同, 但更应注重其中的变动项目。销售费用的审核监督, 与管理费用相同, 也是在费用开支产生之前, 由有关负责人审查批准并经常核对总额是否超出预算。利益贡献报表就是反映销售机构贡献大小的一种内部报表, 通过它可以反映出利益贡献的有关情况。将销售机构的销售费用与取得的销售收入相比较, 可以表达其对企业利益的贡献。通过预算和控制扩大了销售收入, 降低了销售费用, 那么销售机构的贡献就大, 反则小之。
四、完善会计制度的建议
1. 建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控制制度
在实际工作中, 企业要把一切经济业务纳入全面预算管理, 特别要做好成本费用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 制定成本费用标准, 并进行分解, 强化预算的约束力保证预算收支的严密性。
2. 建立采购与付款、销售收款的业务环节会计控制制度
企业在销售商品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商品发出和账款回收的会计控制, 减少坏账损失。
3. 坚持会计人员定期轮岗制度
会计岗位定期轮换制度避免一人长期固定某一岗位, 养成懒、散、慢的作风;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及时纠正和发现会计人员的行为作风上的问题。
4. 培养员工参与意识, 提高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水平
培养员工参与意识, 提高内部会计控制水平。是企业能够更好地调动员工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最佳方式, 是有效地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基础。人是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主体, 既是监督控制者, 又是被监督被控制者。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施效果如何, 人是关键的因素。
会计制度和期间费用的建设不是在短期内就能完成的, 也不是单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的, 需要企业、社会、政府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相信, 只要企业、社会、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 就一定能完成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宋志宏.金融危机中会计控制发展作用[J].财经界 (学术版) , 2009 (7) .
[2]王兰兰.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目标与方法[J].管理学科文摘, 2008 (8) .
[3]王尔康.会计改革与内部会计制度设计[J].会计师, 2007 (10) .
[4]张永浅.议私营企业期间费用的控制[J].中国乡镇企业, 2011 (6) .
会计期间 篇6
关键词:权益法,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损益,纳税调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与申报日益重要。会计上长期股权投资有成本法与权益法两种核算方法, 其中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难度更大, 且与税务处理差异更多。企业进行正常的核算, 尤其是年终进行纳税申报调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因而对此进行研究对会计实务操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 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损益处理的财税差异分析
(一) 一般投资损益的确认
按照会计准则规定, 投资企业在持有投资期间, 当被投资单位实现净利润或发生净损失时, 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部分, 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并确认投资收益。 投资企业按照被投资单位宣告分配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计算应分得的部分, 相应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另外, 投资企业确认被投资单位净损益时, 应在被投资单位账面净利润的基础上, 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 被投资单位采用的会计政策及会计期间是否与投资企业一致; (2) 取得投资时, 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是否存在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不一致; (3) 投资期间, 投资企业是否与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之间发生内部交易。
按照税法规定, 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除另有规定外, 按照被投资方作出利润分配决定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并且该部分股息所得享受免税优惠政策。 由此, 我们可以发现, 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 持有期间确认损益时, 在两个时间点上存在财税差异, 企业年终申报所得税时, 需要进行纳税调整。第一个时间点是当被投资单位实现净利润或发生净损失时, 会计上确认投资收益, 而税法上不确认所得或损失。 第二个时间点是当被投资方作出利润分配决定时, 会计上不确认收益, 仅调减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 而税法上确认投资收益。
(二) 被投资单位发生超额亏损的确认
按照会计准则规定, 投资企业确认应分担被投资单位发生的损失, 原则上以长期股权投资及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减记至零为限, 投资企业负有承担额外损失义务的除外。在会计处理上, 首先冲减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不足冲减的, 考虑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 通常通过“长期应付款”账户核算;最后确认“在投资合同或协议中约定将履行其他额外的损失补偿义务”, 通常通过“预计负债”账户核算。 在上述情况之外, 如果仍有亏损, 需要在账外备查簿进行登记。 将来, 如果被投资单位开始盈利, 应按以上相反顺序对长期股权投资的价值进行恢复。
按照税法规定: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4号《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 被投资企业发生的经营亏损, 由被投资企业按规定结转弥补;投资企业不得调整减低其投资成本, 也不得将其确认为投资损失。 可见, 当被投资单位发生超额亏损时, 在会计处理上需特别注意, 但税务处理与一般损益处理相同。
(三) 被投资单位采用股票股利分配的确认
投资企业收到股票股利时, 并没有相应增加资产或所有者权益, 持股比例也没有变化。 虽然所收到的股票有市价, 但这种市价已存在于原有的股票市值中。 在除权日, 开盘股价会由于派发股票而降低, 即使日后股价回升, 但在股票尚未出售前, 仍属于未实现的增值, 根据收益实现原则, 不能将股票股利确认为收益。 因此投资企业收到股票股利时, 不作账务处理, 只需在除权日注明所增加的股数, 以反映股份变化情况。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10]79号) 规定, 被投资企业将股权 (票) 溢价所形成的资本公积转为股本的, 不作为投资方企业的股息、红利收入, 投资方企业也不得增加该项长期投资的计税基础。由此, 我们可推知以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转增股本, 即被投资企业发放股票股利, 投资企业应于被投资企业作出利润分配或转股决定的日期, 确定相应的投资收益, 同时增加长期股权投资计税基础。由此可知, 当被投资企业作出股票股利分配决定时, 会计上不作账务处理, 税法上作投资收益, 并相应增加长期股权投资计税基础, 年终申报所得税时需要纳税调整, 且该调整处理与现金股利分配存在很大差异。
二、 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损益会计处理与纳税调整实例分析
例: 甲公司于20×3年1月1日购入乙公司30%的股份, 购买价款为1 500万元, 能够对乙公司施以重大影响。 同日, 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5 000万元, 除表1所列项目外, 乙公司其他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等。
(1) 20×3年度, 乙公司实现净利润700万元 (其中包括甲公司投资时的账面存货全部对外出售; 乙公司将其成本为150万元的某商品以200万元出售给甲公司, 甲公司将其作为存货, 尚未出售) , 20×4年3月1日宣告分配现金股利400万元。
(2) 20×4年度, 乙公司实现净利润400万元 (甲公司已将内部交易的存货全部对外出售) , 20×5年3月1日宣告以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分配股票股利200万元。
(3) 20×5年度, 乙公司投资出现重大失误, 发生净亏损6 000万元。
(4) 20×6年度, 乙公司进行经营战略调整, 获利1 000万元, 未分配股利。
解析:
(1) 20×3年度。
甲公司在确定其应享有的投资收益时, 应在乙公司20×3年实现净利润700万元基础上, 根据被投资单位购买日资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异、 未实现的内部交易的影响进行调整。 调整后的损益为:[700- (120-80) - (120/6- 60/6) - (200-150) ]×30%=180 (万元) 。
会计上确认投资收益180万元, 税法上不确认持有期间投资收益, 应进行纳税调整。 具体纳税申报调整如下:附表十一第6列“会计核算投资收益”、第7列“会计投资收益”分别为180万元;附表三第7行“按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的投资收益” 第4列根据附表十一为180万元;主表第15行 “减: 纳税调整减少额” 根据附表三为180万元。
(2) 20×4年度。
3月1日, 会计处理如下:
税收上确认投资收益120万元, 但该投资收益为免税收入。
年末, 会计处理如下:
20×4年确认投资收益为:[400+ (200-150) - (120/6-60/ 6) ]×30%=132 (万元) 。
20×4年, 具体纳税申报表调整如下: 附表十一第6列 “会计核算投资收益”、第7列 “会计投资收益”分别为132万元, 第8列“税收确认的股息红利免税收入”为120万元; 附表五第3行“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为120万元;附表三第7行“按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的投资收益” 第3、4列根据附表十一分别为120万元和132万元;第15行“免税收入”根据附表五为120万元;主表第14行“加:纳税调整增加额”和15行 “减:纳税调整减少额”根据附表三分别为120万元和252万元。
(3) 20×5年度。
3月1日, 乙公司进行股票股利分配, 甲公司不作会计处理, 但在备查簿中登记所增加的股数。
税法上, 甲公司应确定60万元投资收益的实现, 同时增加长期投资计税基础, 股利分配后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为1 560万元。 同样, 该投资收益属于免税收入。
年末, 会计处理如下:
20 ×5年初甲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 500 + 180-120+132=1 692 (万元) 。 20×5年乙公司亏损6 000万元, 则甲公司按其持股比例确认应分担的损失为:[6 000+ (120/6-60/6) ]×30%=1 803 (万元) 。 公司没有其他实质上构成对乙公司净投资的长期权益项目, 则甲公司应确认的投资损失仅为1 692万元, 超额损失111万元进行备查登记。 账务处理为:
20×5年, 具体纳税申报表调整如下: 附表十一第6列 “会计核算投资收益”、第7列“会计投资收益”分别为-1 692万元, 第8列“税收确认的股息红利免税收入”为60万元; 附表五第3行“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为60万元;附表三第7行 “按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的投资收益” 第3列根据附表十一分别为1 752万元;第15行“免税收入”根据附表五为60万元;主表第14行“加:纳税调整增加额”和第15行“减:纳税调整减少额”根据附表三分别为1 752万元和60万元。
(4) 20×6年度。
[1 000- (120/6-60/6) ]×30%=297 (万元) , 先弥补在备查簿中登记的未确认的111万元投资损失, 然后再恢复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会计上确认投资收益186万元, 税法上不确认持有期间投资收益, 应进行纳税调整。 具体纳税申报调整如下:附表十一第6列“会计核算投资收益”、第7列“会计投资收益”分别为186万元;附表三第7行“按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的投资收益”第4列根据附表十一为186万元;主表第15行“减:纳税调整减少额”根据附表三为186万元。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2010)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2]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税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3.
会计期间 篇7
关键词:司法会计鉴定,裁判文书,质证,采信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政策解读
(一)司法会计鉴定的概念界定
根据2000年11月司法部司发通[2000]159号文《司法鉴定执业分类规定》,司法会计鉴定是指“运用司法会计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检查、计算、验证和鉴证对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和其它会计资料等财务状况进行鉴定。”
(二)司法会计鉴定研究现状
司法会计鉴定既是司法鉴定的种类之一,也是司法会计理论与实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英美法系国家横向比较,司法会计鉴定事实上归属于法务会计中的诉讼支持职能,而法务会计则根植于舞弊审计。20世纪50年代,法务会计理论开始形成,研究强调从专家证人和法务会计报告角度为法律诉讼提供证据支持,随着法务会计案例的不断增加,理论和实务界开始注重舞弊审计准则的制定和推广,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于2002年颁布的第99号审计准则公告《考虑财务报告中的舞弊》,除了界定舞弊的概念之外,更提出了全新的舞弊风险评价模式即“动机”、“机会”、“借口”的“舞弊三角”评价模式。同时期的法务会计学者也从舞弊手段及识别方法的角度对员工舞弊、证券舞弊、破产舞弊等舞弊形式展开研究,特别是对计算机舞弊这一先进的舞弊形式投入了更多的研究资源。除此之外,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法务会计人员出庭作证时的程序规范也进行了研究,指出其应当遵循的五个步骤,即确定目标、选择标准、整理资料、将资料与选定的标准比对、得出法务会计结论。
与英美法系对法务会计的研究相比,我国主要侧重于对诉讼过程中财务会计问题的发现和鉴定,即司法会计理论和司法会计鉴定。同样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从苏联引入司法会计鉴定,但由于历史和客观环境的制约,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学者才开始对司法会计和司法会计鉴定理论与实务展开系统研究,这一时期,伟仲国、何联升等学者编写了《司法会计与鉴定》等教材和专著,对司法会计和司法会计鉴定的定义、程序等理论和实务操作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其实质仍然是实务性的即服务于反贪反腐等刑事案件。进入90年代,这一时期的学者如于朝、刘勇等开始重点关注司法会计学与审计、法学等学科的关系,试图从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角度为司法会计定性。作为法定证据类型之一,司法会计鉴定证据与一般诉讼证据相比,更加注重双重性、间接性、技术性等特殊属性,此外,庞建兵认为言词证据不应当作为司法会计鉴定的依据,但这并不意味着司法会计鉴定过程中就应当完全排除言辞证据,张珩(2004)认为言词证据对反映相关财务会计事实的由来、发展过程、性质以及涉及到的其他事实,仍然有着独特的参考价值。
(三)司法会计鉴定在我国的相关政策解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严格依法收集、固定、保存、审查、运用证据,完善证人、鉴定人出庭制度,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在法律诉讼中贯彻这一会议精神,必然会涉及到向法庭提供证据途径之一的司法会计鉴定活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规定了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的规范流程和管理制度,在鉴定人需符合的资质、鉴定机构的人格地位、鉴定人的鉴定责任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作为司法鉴定机构类别之一,司法会计鉴定机构目前在我国主要以检察院技鉴部门、会计师事务所和司法会计鉴定所等形式存在,不同形式的司法会计鉴定机构在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中的分布状况是不同的,由此反映出不同类型的鉴定机构在不同类型案件中发挥的作用是存在异质性的。上述决定还特别规定了:“在诉讼中,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的,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在司法鉴定实践中,普遍存在鉴定人出庭率极低的现象,具体到司法会计鉴定,不论是在刑事诉讼还是民事诉讼过程中,是否依然存在司法会计鉴定人出庭率较低的情形,仍然需要实证考察。
对于司法会计鉴定的提起,我国诉讼法律程序规定了相关程序,如《民事诉讼法》第七十六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就查明事实的专门性问题向人民法院申请鉴定。当事人申请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具备资格的鉴定人;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当事人未申请鉴定,人民法院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应当委托具备资格的鉴定人进行鉴定。”按照这一法律规定,民事诉讼中的司法会计鉴定应当遵行“当事人为主,法院为辅”的启动模式,这一启动模式在我国的应用情况需要实证考察。与我国诉讼法律程序相呼应。
司法会计鉴定意见之所以能够成为法定证据,是由其鉴定人资格和鉴定意见的法定性决定的。根据《刑事诉讼法》第48条、《民事诉讼法》第63条、《行政诉讼法》第33条,司法会计鉴定意见均属于证据中的“鉴定意见”。人民法院在审理涉及司法会计鉴定的各类案件时,均将司法会计鉴定意见作为判案依据,但对司法会计鉴定意见的采信程度还有待实证考察。
我国司法会计鉴定理论研究开展了数十年,已经形成了由基础理论、鉴定操作的系统化研究成果,但在法庭如何审查、采信鉴定意见方面略显不足;从实证研究角度看,由于此前国内没有可供分析的足够数量的样本来源,很难利用案例对已有理论进行实证研究,进而对已有理论做出科学的评断。本文立足于我国最高人民法院2014年正式公布的涉及司法会计鉴定的全部有效裁判文书,藉以从审判采信鉴定意见角度,观测和发现司法会计鉴定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理论和实务方面提出应对策略,为司法会计鉴定在案件审判中的规范运用和理论研究提供实际的参考依据。
二、样本说明及概括分析
(一)样本来源及其解释
2014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正式实施。最高人民法院设立中国裁判文书网,统一公布各级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文书;中西部地区基层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时间进度由高级人民法院决定,并报最高法备案。本文以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发布的裁判文书为样本选取来源,以“司法会计鉴定”为搜索核心关键词,选取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涉及司法会计鉴定的裁判文书(包括该网发布的全部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行政案件、执行案件、知识产权案件和赔偿案件),并采用“司法鉴定”、“判决书”、“裁定书”等为辅助关键词,以得出不同类型的分析比较结果。
(二)涉及司法会计鉴定的案件占总案件的概括分析
涉及司法会计鉴定的1193例裁判文书中,刑事案件涉及司法会计鉴定的数量最多,为808件,占所有涉及司法会计鉴定案件的67.7%,而涉及司法会计鉴定民事案件占所有案件(涉及司法会计鉴定以及未涉及总和)数量的比例只有22.5%,同时,就涉及司法会计鉴定的同类案件比例看,刑事案件中的所占比例远高于民事案件中所占的比例。这表明与其他类型的案件相比,司法会计鉴定在刑事案件中应用更为突出。民事案件中,涉及司法会计鉴定的案件383件,占所有涉及司法会计鉴定案件的32.1%,行政案件中,涉及司法会计鉴定的案件仅有2件,占所有涉及司法会计鉴定案件的比例可以忽略不计。产生以上涉及司法会计鉴定刑事案件占比最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不同类型案件诉讼中的证据规格及提供证据的要求不同,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刑事案件诉讼中采用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据标准,当案件涉及财务会计问题时,不仅需要通过鉴定查明与犯罪有关的事实认定问题,还需要通过司法会计鉴定排除合理怀疑,所以刑事诉讼法律要求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应当进行鉴定”,即无论对案件涉及的财务会计问题是否存在争议,都应当通过司法会计鉴定解决。
第二,民事案件采用优势证据标准且允许认可,因而当民事诉讼中遇到“专门性问题”时,民事诉讼法律规定“可以申请鉴定”,只有在人民法院认为需要鉴定的,才“应当进行鉴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76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就查明事实的专门性问题向人民法院申请鉴定,当事人未申请鉴定,人民法院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应当委托具备资格的鉴定人进行鉴定。)。这一规定使得民事诉讼中遇到财务会计问题时,比刑事案件有了更多的选择(如采用其他证据替代鉴定意见、对方当事人认可则不需要鉴定等),其启动司法会计鉴定的需求显然会小于刑事案件。
第三,行政案件由于限制被告方在诉讼中取证,因而需要通过司法会计鉴定的情形更少。
基于上述原因,在法律诉讼中,刑事案件比民事案件、民事案件比行政案件对司法会计鉴定需求的比例应当高得多,这在本文的样本中得到了印证:即涉及司法会计鉴定的案件占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行政案件的比例分别为0.8‰、0.1‰、0.001‰。
三、涉及司法会计鉴定裁判文书的分项实证剖析
本部分将对涉及司法会计鉴定的裁判文书将按照剔除重复文书和无关文书后的946例裁判文书进行分项描述、分析。
(一)按照地理区域进行统计分析
本文将全国划分为七大地理区域,分别为华东、华南、华中、西南、西北、华北和东北。其中华东地区涉及司法会计鉴定的案件最多,为234件,其次为华南、华中、西南等地区。司法会计鉴定涉及的案件类型在不同区域的分布比例也是不同的,但基本上符合刑事与民事、行政案件总的比例规律———即刑事案件多于民事案件,民事案件多于行政案件。其中,华南、华东、华中以及西南区域刑事与民事案件的比例差异较大,而西北、华北和东北区域的比例差别则没有那么明显,尤其是西北区域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涉及司法会计鉴定的案件数量几乎一致。造成这种比例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各地域发生案件的类型、鉴定机构的设置、司法会计鉴定必要性等有关。例如:华南、华东、华中经济犯罪案件较多且涉及的财务会计业务也比较复杂,因而需要司法会计鉴定的刑事案件也比较突出。又如:在公、检、法机关中,目前仅有检察机关配备司法会计师从事司法会计鉴定活动,而华南、华东、华中地区检察机关配备的司法会计师可能较多,因而在经济犯罪案件调查中运用司法会计鉴定相对普及,体现在判决中的刑事案件数量也就会多一些,而其他地区配备较少,社会司法会计鉴定机构主要承担民事案件,因而在刑事案件与民事案件中运用司法会计鉴定的差异也就相对较小。
(二)按照省份进行统计分析
根据统计结果,各省、区、直辖市在判决中应用司法会计鉴定意见的情况与前述区域的统计分析结果总体符合,应用数量排名前十位(广东、河南、山东、湖北等)的省区大部分都属于华东、华南和华中这三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但是具体到个别省份,如广西与云南,却出现了背离现象。广西的地区生产总值位列我国第18位,而在本文中运用司法会计鉴定的数量位列第4位。进一步分析广西的案件类型及出具鉴定意见的主体发现:广西的刑事案件与民事案件的案件判决中不仅刑事案件占了绝对比例,且检察院机关及所属司法鉴定中心出具鉴定意见的比例也很高,如广西运用司法会计鉴定过程中,涉及案件总数53件,其中刑事案件就有50件,作出司法会计鉴定的鉴定机构共有34件,其中检察院纪检部门17件,司法鉴定中心14件,会计师事务所2件,其他鉴定机构1件。这使得司法会计鉴定具备了专业优势和人员优势,其业务上的可行性也随之提高。笔者走访司法会计鉴定专家了解到:广西检察机关开展司法会计鉴定工作较早,其在刑事案件中的应用也相对普及,这一信息旁证了上述分析。
(三)按照案由进行统计分析
由于一份裁判文书可能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案由,本文整理得到的946份裁判文书共涉及121类案由,按前文所述的方法,将同种案由为5个及5个以上的案由进行归类合并,共涉及34类案由,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列出排名靠前的案由类别。根据统计结果,贪污、职务侵占、挪用公款、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受贿这五种案由占据了全部案由的半壁江山,而且这五种案由全部都属于刑事案由,结合前文所述,充分说明了司法会计鉴定在刑事案件中的地位和作用。导致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可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贪污、职务侵占、挪用公款、受贿案件均为职务犯罪,其犯罪的隐蔽性及其所表现的财务专业性,使得这类案件需要鉴定的财务会计问题较多,因而也就比较容易引起办案人员的重视;二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往往涉及受害人众多,财务关系复杂(如集资中会出现利滚利情形)、财务工作量大,这使得办案人员会借助司法会计鉴定来搞清相关财务关系并计算出集资额。另外,贪污案件是我国在法律诉讼中采用司法会计鉴定最早的一类案件,且这类案件后来被分划出挪用公款、职务侵占案件,因而这三类案件采用的司法会计鉴定意见较多是有历史渊源的,这一历史渊源决定了法律工作者对这类案件更为重视对司法会计鉴定的运用,也表明法律工作者对司法会计鉴定的认识水平会影响到对这一诉讼调查措施的运用。
民事案件中排在前几位的案由主要是合同纠纷、合伙协议纠纷和民间借贷纠纷。经分析裁判文书内容发现,这三类案件会较多涉及财务往来、经营收益、投资收益等不易直接辨明的财务会计问题,因而当事人会借助司法会计鉴定来证明相关财务会计事实。
(四)按照审理级别进行统计分析
目前我国的审级分为一审、二审和再审,根据审级统计结果,一审涉及司法会计鉴定的案件588件,二审涉及司法会计鉴定的案件324件,再审涉及司法会计鉴定34件。就作出司法会计鉴定意见时的所在审级而言,324例二审案件中,仅有4例是在二审过程中作出的司法会计鉴定意见,320例的司法会计鉴定意见都是在原一审过程中作出的;34例再审案件中,则有3例的司法会计鉴定意见在再审过程中作出,6例是由二审法院作出,其余25例是由一审法院作出。可以看出,无论是二审还是再审,绝大多数上级法院基本上仍然采信了一审中的司法会计鉴定意见。
(五)按照被告从事的业务范围进行统计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行业分类标准,本文按照含有司法会计鉴定案件所涉及的行业进行了划分,排名前十位依次为批发和零售业、加工制造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建筑业、交运仓储邮政业、商务服务业、农林牧渔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教育业。统计结果表明:第一,司法会计鉴定涉及行业十分广泛,既包括了各主要经济行业,也包括了卫生、教育及行政行业,这反映出司法会计鉴定会涉及到对不同行业财务会计问题的鉴别、判断;第二,本文按照裁判文书数量取前十位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涉及司法会计鉴定活动案件较多地集中于批发零售、加工制造等传统产业(尤其以广东最为突出:有效样本共136例,其中64例为批发零售业,25例为加工制造业),这反映出这类产业案件的诉讼会更多地涉及到司法会计鉴定。
(六)司法会计鉴定启动主体的统计分析
在刑事案件中,根据法律规定,司法会计鉴定主要由侦查机关启动,表1反映出了这一特征,即刑事案件主要由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启动。但问题是,根据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二章第十八条规定精神,大多数刑事案件都是由公安机关侦查,而检察机关仅限于贪污贿赂案件及渎职案件的侦查,这种情况下公安机关启动司法会计鉴定应当大大高于检察机关,而表1却反映出公安机关与检察机关启动司法会计鉴定的数量相近,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检察机关更为重视司法会计鉴定的运用。实际情况也是如此:检察机关设置司法会计师岗位,开展司法会计鉴定工作已经三十年,而公安机关至今尚未设置这一岗位,其司法会计鉴定主要依靠社会中介机构,鉴定的及时性以及经费等问题显然会制约公安机关在侦查案件中对司法会计鉴定的应用。
本文涉及的234份民事案件裁判文书中,93例由原告提起司法会计鉴定,45例由被告提起司法会计鉴定,20例由法院提起鉴定,其余76例在裁判文书中没有明确由哪方提起鉴定。同时,93例由原告提起的司法会计鉴定中,有5例系单方委托并作出了司法会计鉴定意见;45例由被告提起的司法会计鉴定中,有3例系单方委托并作出了司法会计鉴定意见。上述统计结果表明“当事人为主,法院为辅”的鉴定提起模式在涉及司法会计鉴定的民事案件中得到了较好的运用,也体现了司法会计鉴定越来越被诉讼当事人所重视。但同时从样本中也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有三分之一的裁判文书中没有明确由哪方申请鉴定,这表明一些法院不够重视对司法会计程序的表述;二是,少数案件由鉴定人单方启动,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很多,比如有的当事人申请启动鉴定而未获法院批准,不得不以单方形式启动鉴定。
(七)司法会计鉴定机构的统计分析
样本涉及的司法会计鉴定机构的类型很多,除会计师事务所外,还包括司法会计鉴定所、会计司法鉴定所、司法鉴定所、司法鉴定中心、司法会计中心以及司法会计鉴定中心等。这些鉴定机构中,除归属于检察机关的司法鉴定中心外,其他均为社会鉴定机构。为了更清晰的进行分类比较,本文将剔除缺失样本后的司法会计鉴定机构划分为两大类,即检察机关设置的司法会计鉴定部门和社会鉴定机构,其中社会鉴定机构又划分为会计师事务所和其他司法会计鉴定机构。
根据统计结果来看,目前进行司法会计鉴定的鉴定机构以会计师事务所居多,其次是隶属于检察机关的司法鉴定中心、司法会计鉴定中心,其他不同类型的鉴定机构与这两类鉴定机构的司法会计鉴定业务构成三足鼎立态势。
根据200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侦查机关根据侦查工作的需要设立的鉴定机构,不得面向社会接受委托从事司法鉴定业务,另外,从事司法会计鉴定与其他鉴定业务一样,应有三名以上鉴定人,上述因素使得我国检察院等侦查机关附设鉴定机构从事司法会计鉴定的业务范围和领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可以预见,随着司法会计鉴定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展和社会鉴定机构及其人员的不断扩充,检察院附设的司法会计鉴定机构在所有司法会计鉴定机构中的比例会继续降低。
(八)司法会计鉴定结果的质证程序与鉴定人出庭统计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在946份裁判文书中,682份裁判文书明确表述了司法会计鉴定意见的质证情况;256份裁判文书中没有质证的相关表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第七十八条规定: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鉴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而在经过质证的682份裁判文书中,仅有7例由鉴定人出庭参与质证。鉴定人出庭情形极少,是否表明当事人均没有提出异议呢?本文的统计结果给出了否定性回答。
对文书样本内容进行归纳发现,对司法会计鉴定意见无异议的680件,占总案件的72%,有异议的260件,占总案件的28%。约有三分之一的司法会计鉴定被提出异议,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当事人对司法会计鉴定机构及鉴定人的鉴定资质持有异议,如广西涉及司法会计鉴定的53例样本中,绝大部分司法会计鉴定都由同一家司法鉴定中心作出司法会计鉴定意见,但经过上网查询,该司法鉴定中心公示的业务范围为法医临床鉴定,文书鉴定和痕迹鉴定,没有关于司法会计鉴定业务的任何表述,而这也成为当事人提出异议的重要原因;(2)当事人对司法会计鉴定人的专业背景持有异议;(3)当事人对司法会计鉴定确认的财务数据持有异议;(4)民事案件中,一方当事人单方委托鉴定并向法庭提供鉴定意见的。这四类情形中鉴定人是否必须出庭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其一,从鉴定机构及鉴定人的鉴定资质角度讲,目前国家司法鉴定管理法律,还没有把司法会计鉴定列入资质管理范畴,因而除根据地方法律需要获得司法鉴定资质的情形外,鉴定机构、鉴定人是否具备司法行政部门批准的司法鉴定资质,并不影响其承担司法会计鉴定的任务。因此,对鉴定资质提出异议的情形也就无须鉴定人出庭作出说明。
其二,从鉴定人的专业背景角度讲,司法会计鉴定人依法应当是“有专门知识的人”。鉴定人是否具备专门知识,与其专业背景有关,因而当事人如对司法会计鉴定人专业背景提出异议,鉴定人就应当出庭予以说明。如承担“科龙案件”司法会计鉴定的注册会计师出庭时,“法庭认为鉴定人对被告及辩护人的一些提问或听不明白,或者答非所问”,这反映出鉴定人缺乏基本的从事司法会计鉴定的知识背景,导致最终法庭没有采纳鉴定意见。
其三,从鉴定意见所确认的财务数据角度讲,财务数据构成了财务问题司法会计鉴定意见的主要内容,而财务数据是由鉴定人计算所得,其计算依据的资料是否适当、计算标准和过程是否科学等问题,只能由鉴定人亲自出庭才可能解释清楚,因而此类异议情形中法庭必须要求鉴定人出庭。
其四,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单方面启动司法会计鉴定的情形是违背程序法律的,如果另一方当事人就鉴定程序、内容等提出异议的,法庭完全可以根据民事诉讼法律及相关司法解释不采信鉴定意见,因而鉴定人出庭也就失去了意义。
上述情形反映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审判机关目前对司法会计鉴定意见质证问题认识不足,工作不到位,约四分之一样本的裁判文书中没有表述对司法会计鉴定意见的质证情况,这就无法排除不经质证便采信鉴定意见的情形,同时,由于质证不足导致二审、再审中对鉴定意见提出异议的比例大大提高;二是当事人对司法会计鉴定意见的不认可比例较高,约有20%的样本系当事人不认可司法会计鉴定人确认的财务数据。
(九)针对异议是否进行了补充或重新鉴定的统计分析
当事人对司法会计鉴定意见提出异议的260例样本中,仅有13例进行了补充鉴定,8例进行了重新鉴定,进行补充鉴定和重新鉴定的比例不到10%。进一步分析样本,发现导致未进行补充鉴定、重新鉴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当事人一方对司法会计鉴定的结果持有异议并提出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另一方则拒绝提供所需材料,从而导致无法进行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这类情形约占25%;二是,审理法院认为司法会计鉴定结果符合客观情况,对提起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的意见不予采信,这类情形约占70%;三是,提出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的当事人由于鉴定成本等因素,主动放弃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这类情形约占5%。上述原因中,法院不批准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成为主要原因。
(十)审理法院是否采信司法会计鉴定意见的统计分析
在全部946例样本中,917例司法会计意见被审理法院采信,29例未被审理法院采信,司法会计鉴定意见的采信率高达97%,而没有采信司法会计鉴定意见的比例仅为3%。
极高的采信率,一方面说明司法会计鉴定质量较高,法院的采信率也随之较高;另一方面,根据前文对鉴定意见异议及鉴定人出庭情况的统计分析,由于存在部分法院不重视鉴定意见的质证以及鉴定人出庭的情形存在,也就不能排除高采信率与法院盲目采信司法会计鉴定意见的关联。根据对29例未被采信的裁判文书的分析表述,法院不采信鉴定意见的理由主要包括:
(1)司法会计鉴定意见与法院审理查明的案件事实明显不符,不足以作为判案依据;
(2)司法会计鉴定意见不明确,或司法会计鉴定的依据不完整,从而影响到了事实认定;
(3)认为司法会计鉴定事项的认定标准不当;
(4)认为鉴定意见超出了委托事项范围。
(十一)专家辅助人在涉及司法会计鉴定案件中作用的统计分析
目前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均规定,公诉人、当事人可以申请法庭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就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提出意见。这里的“具有专门知识的人”被学界称之为专家辅助人。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引入,实质上是为了强化司法鉴定意见的质证程序和效果,使法院在审理案件时更加清晰客观地判断案件事实,减少对司法鉴定意见的过度依赖。从本文涉及司法会计鉴定的946例裁判文书来看,没有一份表述了专家辅助人出庭的情况,也没有关于专家辅助人对司法会计鉴定意见进行质证的相关表述,可见专家辅助人出庭仍然没有引起当事人各方的关注。
四、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本文对2014年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涉及司法会计鉴定的裁判文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分析,经过对这些裁判文书总体和分项的统计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问题,并尝试给出总体对策建议:
第一,本文进行总体统计分析和分项统计分析的样本来源是涉及司法会计鉴定的裁判文书,而不是最直接的司法会计鉴定意见及相关资料,这种间接性的研究虽然也能得出司法会计鉴定应用现状的相关结论,但与直接研究司法会计鉴定相关案例和文书、资料及最后出具的鉴定意见相比,在研究成果的权威性和可靠性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以后进一步的研究中,应当以某年度作为研究起点,在最高人民法院和相关部门的协调下,从各级各地法院调取司法会计鉴定的一手资料,建立一整套的司法会计鉴定案例数据库,这对于司法会计鉴定的理论和实务研究将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从本文选取的涉及司法会计鉴定的裁判文书看,司法会计鉴定在每个区域、每个省份甚至每个市县都有其适用的大体范围,涉及的案件类型和案由大都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犯罪和经济纠纷领域过去是,现在和未来仍然是司法会计鉴定发挥作用的舞台,每个司法会计鉴定机构都应当密切关注并跟踪当地的常见行业类型和政治、经济环境,熟悉并掌握常见的司法会计鉴定具体类别,这样可以最大化的提高鉴定效率和鉴定的科学性。
第三,司法会计鉴定人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直接决定了司法会计鉴定意见的科学性和证据的有效性。因此,必须在建立全国性司法会计鉴定准则体系的基础上,加大对司法会计鉴定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从目前实际情况看,检察院系统能够做到定期或不定期的对自身司法会计鉴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但社会鉴定机构,大都缺乏对司法会计鉴定人员的入职培训和后续教育,导致司法会计鉴定人员素质和水平无法满足司法会计鉴定工作的需要,甚至作出错误的司法会计鉴定意见。不断加强对司法会计鉴定人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也能够有效避免超范围鉴定,降低司法会计鉴定意见的异议率。
第四,严格执行《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程序法对质证和鉴定人出庭的法律规定。如前所述,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都对鉴定人出庭质证作了明确规定。如果当事人有异议的,除非有不可抗力等情形,法院都应当组织质证,即只要满足“当事人有异议”和“法院认为有必要”两者之一的,鉴定人都应当出庭作证。从本文对946例裁判文书的统计分析结果看,对司法会计鉴定意见有异议的接近总数的1/3,鉴定人出庭参与质证的比率却连2%都不到,这充分说明了执行质证程序和出庭作证程序存在严重不足,这是与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会议精神是相违背的。
第五,从法律法规到审理案件角度不断完善专家辅助人制度。从前文所述的当事人对司法会计鉴定意见的高异议率到低补充鉴定或低重新鉴定率,再到司法会计鉴定人极低的出庭质证率和法院对司法会计鉴定意见的极高采信率,都说明司法会计鉴定意见作为证据属性的相对脆弱性,特别当审理法院面临司法会计专业知识匮乏的情形下,应当借助专家辅助人的意见予以参考,与需要规范司法会计鉴定人的质证程序而言,完善专家辅助人制度更是任重道远。
第六,落实鉴定人负责制,对违背司法鉴定管理规范和司法会计鉴定标准的情形,应当建立事后追责制度,加大对涉及司法会计鉴定裁判文书和相关案例的整理和分析,从中发现司法会计鉴定的规律性,确保司法会计鉴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司法会计鉴定人员应了解不同行业特别是自身所处地理区域的主要行业类型,集中资源,针对所在地区和主要行业作出最为科学和有效的司法会计鉴定意见。以此提高司法会计鉴定的效率,更好更集中的掌握司法会计鉴定技能,节约鉴定资源。
五、结论与展望
受样本选取来源和时间所限,本文选取的裁判文书还不能全面反映案件审理过程中司法会计鉴定程序和鉴定意见的具体内容,基于中国裁判文书网全面公布裁判文书是从2014年开始,本文也无法将2014年的样本和历史年度如过去3至5年的样本进行纵向比较,得出的统计分析结果也有待更多数量更长时间的补充和验证,但这些并不与本文进行实证分析的目的相违背,即通过对我国目前司法会计鉴定的应用现状分析,发现诉讼中司法会计鉴定的运用规律和存在的问题,为制定切实符合我国司法实践的司法会计鉴定准则体系作出一点贡献。
我国司法会计鉴定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有了长足的进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涉及司法会计鉴定的经济案件也会形成高速扩展的态势,因而司法会计鉴定也会进入更快的发展期。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多样化,司法会计鉴定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只有不断总结不断研究,才能更好的将司法会计鉴定运用于我国司法实践中,从而更好的从法律法规执行层面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蕊、谢舜明:《法务会计的新领域:为证券民事诉讼提供专家支持》,《会计研究》2004年第5期。
[2]齐金勃、庞建兵、信海红:《论我国司法会计鉴定标准体系》,《中国司法鉴定》2009年第5期。
[3]胡铭:《鉴定人出庭与专家辅助人角色定位之实证研究》,《法学研究》2014年第4期。
[4]宋汉林:《鉴定意见司法运用实证研究》,《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5]张立平、杨丹:《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的法律定位及其制度完善》,《湘潭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6]刘勇、曾本同、胡柏枝、饶浩伟:《司法会计的定义及属性》,《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7]沈红、陆永伟:《司法会计鉴定证据与诉讼证据的关系》,《中国司法鉴定》2003年第1期。
[8]杰克·贝洛各尼、洛贝特·林德奎斯特:《美加两国查处舞弊技巧与案例:舞弊审计与法庭会计新工具和新技术》,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年版。
[9]于朝:《司法会计学》,山西经济出版社1995年年版。
[10]Kenneth W Robinson,Accountant?s Usefulness as Expert Witness Grows as Business Gets More Complex.Journal of Accountancy,19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