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期间(共3篇)
居家期间 篇1
PICC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即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国内自1996年开展以来目前已在各大医院广泛使用[1], 为肿瘤患者多程化疗提供了方便, 随着置管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超声引导下置管和塞丁格技术的实施, 使置管成功率越来越高, 但对于一个中、长期血管通路来说, 要保证足够的留置时间, 导管留置期间的导管安全至关重要, 肿瘤患者由于化疗后间歇期需出院带管回家休养, 可能出现一些护理问题, 电话随访能有效解决患者出院后面临的PICC导管护理问题, 满足患者出院后对医疗服务的需求, 对促进患者身心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起到积极作用[2]。本科于2010年开始对PICC携管出院患者进行规范的电话随访及健康教育,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科首次行PICC置管、化疗后出院带管并随访有效的患者446例, 均为女性, 其中, 宫颈癌206例, 卵巢癌183例, 其他妇科恶性肿瘤57例。平均年龄52.3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07人, 初中以上339人, 城镇患者177人, 农村患者269人。均采用巴德4FR三向瓣膜PICC导管。
1.2 电话随访方式与内容
由病区责任组长负责组内出院带管患者的电话随访工作, 患者住院期间、出院前由责任护士对患者及家属进行PICC相关的健康知识教育, 并发放书面资料, 在随访档案登记表中登记患者一般信息、置管日期、联系电话, 一人一档案。出院当日给予导管维护, 随访周期设定在患者出院后一周开始, 每周1次, 持续3~16周。随访内容包括置管局部情况、手臂功能锻炼、导管维护、沐浴方式、饮水依从性以及有无发热、导管异常等情况;对存在问题进行原因的追踪, 适时进行健康教育。
1.3 并发症判断标准
机械性静脉炎:发生于置管后1~7天, 按《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中静脉炎的诊断标准[3]评价。局部皮肤问题:穿刺点处红、肿、疼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穿刺点周围皮肤湿疹等。导管内、外移位:以置管时导管出穿刺点的长度刻度为基准, 导管体外段增减为内、外移位。导管漏液:导管注液过程中导管体外段或穿刺点出现药液外渗。
2 结果
2.1 446例PICC置管妇科肿瘤患者居家期间的护理问题
见表1。
2.2 电话随访式健康教育对PICC携管患者自我管理不良行为的影响
电话随访式健康教育可以改变患者自我管理不良行为, 其中, 对置管手臂活动的行为改变最有效。见表2。
3 讨论
3.1 PICC携管患者居家期间的护理问题分析
PICC携管患者院后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患者正确的健康行为保证血管通路机能的良好, 防止因导管相关并发症导致非计划性拔管甚至影响患者健康, 从本组患者携管期间的自我管理结果表明:患者居家期间存在较多护理问题, 包括导管相关并发症、导管自我管理问题和影响患者日常生活问题。
导管并发症包括机械性静脉炎、置管局部皮肤问题、导管内外移和导管漏液, 发生率为19.73%, 明显低于吴红娟等[4]报道的肿瘤患者PICC置管居家护理导管并发症发生率42.5%, 这与近几年基层医疗机构引入PICC技术和加强了导管维护的培训有关。其中, 机械性静脉炎28例, 发生率6.27%, 低于吴红娟等[4]报道的17.0%, 主要是我院于2008年成立了PICC置管室由专人置管, 以及临床运用中药涂擦预防静脉炎, 本组发生的静脉炎患者主要是置管当日或次日即行化疗, 化疗后即出院, 而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时间通常在置管后1周内, 以穿刺后48~72小时多见[5、6], 对置管后行化疗出院带管的患者, 院后随访可以及时指导静脉炎的处理, 防止因严重静脉炎或静脉炎性血栓而拔管。置管局部皮肤问题53例, 发生率11.9%, 主要是置管口红肿或局部湿疹, 其中, 本组1例因皮肤严重湿疹致败血症, 经回我院积极处理后转危为安, 有报道[7], 在湿疹类皮肤病中, 炎症反应和微生物繁殖共存的现象非常普遍, 再加上肿瘤化疗患者, 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和白细胞减少, 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应重视对置管局部皮肤湿疹的处理。导管移位4例, 其中内移、外移各2例, 内移伴漏液1例, 移位与患者手臂不良行为有关;3例皮下漏液患者中2例原因不明, 其中1例患者, 于输液和冲管时有液体从穿刺点溢出, 根据报道[8], 导管严重异位至肱静脉时, 由于输液压力的作用可导致漏液, 我们在X线摄片确认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 排除导管异位至肱静脉, 检查导管体外段无漏液, 但长度较首次置管时短2cm, 即患者导管漏液伴内移位, 采取边缓慢退出导管边冲管, 至导管退出1cm时发现导管壁针尖样漏液, 予修剪导管并妥善固定, 保留导管至治疗结束。本例患者可能是由于导管固定不善致导管体外段损伤加上导管内移位所致, 因此, 对皮下漏液因进行仔细的原因排查, 本例患者如未加排查即给予静脉化疗, 药物外渗将不可避免。
导管自我管理问题主要包括导管维护和置管手臂不恰当活动, 发生率20.9%, 但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与患者年龄、文化程度无明显的相关性。导管维护问题主要是不按照周期导管维护38例 (8.5%) , 只冲管不更换敷料的5例 (1.1%) , 置管手臂不恰当活动主要是置管手臂提重物27例 (6.05%) 、过度伸屈活动23例 (5.16%) , 主要是患者及其家属对按时维护导管、手臂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在基层医院换药未按正规程序操作, 叶玲荣等[9]采取将患者曾经出现的PICC常见并发症拍照并制成多媒体,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宣教, 以增强其对按时维护导管重要性的认识。
本组大部分患者存在影响日常生活问题, 包括因手臂带管限制家务劳动119例 (26.68%) 、影响沐浴行为348例 (78.02%) 。虽然患者知道手臂带管不影响日常生活以及带管沐浴的方法, 但大多数患者担心导管安全、住院期间没有带管沐浴的经历而不敢沐浴, 因此, 应加强住院期间家属参与教育和让患者实施带管沐浴的管理。另外, 本组2例限制家务劳动患者手臂活动严重受限表现为置管侧手臂在外旋、后伸时有强烈的酸痛感, 追溯以往病历资料, 置管前患者B超检查提示:右锁骨下肿大淋巴结, 转移考虑。建议对于肿瘤患者PICC置管应评估锁骨上下、腋下淋巴结情况, 以确定最佳的置管途径, 保证导管最佳的使用周期。
3.2 电话随访对患者PICC携管自我管理不良行为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首次随访时手臂活动、沐浴、导管维护不良行为的总发生为560例次, 第3次随访或患者再次入院时评估以上三项不良行为的总发生为294例次, 不良行为改变266例次, 有效率47.5%。电话随访对患者手臂活动不良行为的改变最有效, 达到了75.7% (128/169) , 其中, 手臂过度伸屈活动和置管手臂提重物行为改变分别达到了100%和88.9%;导管维护不良行为的改变72.9%, 导管维护时只冲管不换贴膜主要是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人员PICC维护知识欠缺;沐浴行为改变效果最差, 仅为33.4%, 主要是患者住院期间没有带管沐浴的经历, 造成了患者院后实施的困难。
电话随访虽然不能为患者提供直接的服务, 但院后的指导服务对改变患者行为是有效的, 根据21天效应:一个新行为形成只需21天, 而一个习惯的养成至少大于21天[10], 应重视患者早期的院外教育, 使患者养成良好的自我护理习惯和掌握自护技能[11], 从本组随访结果看, 通过电话随访式健康教育, 前3周对患者行为改变最有效。
4 小结
肿瘤患者在化疗间歇期带PICC导管出院, 这在美国是不允许的[12], 在我国医疗卫生资源不十分充足的情况下, 住院周转的加快, PICC为肿瘤患者多程化疗提供了方便, 但同时化疗间歇期患者带管出院成为我国一种特有模式, 因此, PICC导管患者的院后服务, 应从院内服务延伸至院外服务, 通过电话随访可以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 了解患者不依从的原因并进行针对性干预, 及时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帮助, 增强患者对特定知识的了解, 改变患者的不良行为, 同时为改进医院健康教育和完善肿瘤患者置管评估提供信息依据, 保证导管的安全留置。
摘要:目的:分析PICC置管肿瘤患者居家期间的护理问题, 为更好地开展PICC携管患者的院后服务提供依据。方法:对446例PICC携管出院患者进行电话随访, 每周1次, 持续3~16周。分析随访到的PICC护理问题包括置导管并发症、导管维护以及与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的有关问题, 评价健康教育效果。结果:446例患者中存在导管相关并发症88例 (19.73%) , 导管维护问题43例 (9.6%) , 大部分患者存在影响日常生活问题。电话随访式健康教育对患者置管手臂活动行为改变最为有效 (75.5%) 、沐浴行为改变效果最差 (33.4%) 。结论:肿瘤患者PICC携管期间的院后护理不容忽视, 电话随访能主动给患者提供院后护理咨询服务, 改变患者的不健康行为。
关键词:PICC,随访,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丁春花, 卢小青, 黄玉琴, 等.PICC置管术在NICU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0, 30 (2) :107-108.
[2]俞桃英.电话随访出院患者的现状与进展[J].上海护理, 2009, 9 (1) :75-80.
[3]王建荣, 蔡虻, 呼滨.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122-123.
[4]吴红娟, 陈雪峰, 张美英, 等.肿瘤患者PICC置管主要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2) :134-135.
[5]乙苏北, 王岩, 李丹, 等.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的预处理对乳腺癌化疗患者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07, 14 (1) :93-95.
[6]寇京莉, 韩斌如.PICC穿刺后应用增强型透明贴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7) :661-662.
[7]岳志瑛, 李俊英, 余春华, 等.肿瘤患者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致过敏性皮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14) :1267-1269.
[8]陈雪峰, 张美英, 吴红娟.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5例移位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与康复, 2010, 9 (7) :610-611.
[9]叶玲荣, 徐勤容, 余丽娟, 等.肿瘤患者化疗间歇期PICC导管院外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1, 31 (10) :1019-1021.
[10]王功梅.电话回访教育对脂肪肝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 (19) :12-14.
[11]周慧洁, 叶琳, 蔡志翔, 等.永久性结肠造口者自我管理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1, 31 (11) :1196-1198.
[12]刘远玲, 潘玉琴, 张秋蓉.癌症患者PICC带管出院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 2008, 15 (10) :80-81.
居家期间 篇2
一、每天勤快洗手,每次洗手至少20秒。
二、常戴口罩,防止呼吸道感染。
三、减少不必要的外出,避免到人群聚集的地方,不参加和举行聚会。
四、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五、不碰野味,避免接触野生动物。
六、不吃生冷,食物彻底煮熟。
七、不恐慌,保持良好心态,不信谣、不传谣。
八、密切关注身体健康状况。一旦有发热、乏力和干咳等呼吸系统症状,会及时戴上口罩去当地发热门诊咨询就医。
xxx
居家期间 篇3
一、工作目标
为疫情防控期间不同类别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心理疏导、危机干预等服务,帮助学生预防和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困扰,寻找和利用社会支持资源,维护心理健康,防范心理压力引发的极端事件。
二、具体措施
1、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为此,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a、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b、面向全体学生,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深刻的认识,逐步提高心理素质;关注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c、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
d、尊重、理解与真诚友善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每学年初根据工作岗位人员变动情况,动态调整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2、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开展多种形式的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多方配合,协调统一,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全校各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由教师兼职任教。每两周上一次心理健康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能及时发现、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4、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对学生提供单独性质的心理咨询。并对心理咨询的案例进行纪录、整理和入档,存档工作确保咨询对象的个人隐私情况的保密性。
5、开辟内容新颖,富有教育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营造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使全体师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6、疫情期间心理健康教育特别说明:疫情期间,因为学生在家学习,情况特殊,心理疏导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一是实地家访,针对特殊学生进行一次家访,面对面交流疏导,树立孩子的信心;二是电话、QQ或微信家访,针对路途比较遥远的家庭,主要通过这些平台方式,至少每周进行一次;三是各班每周进行一次线上主题班会,进行集体疏导;四是联合科任老师,了解全班学生在家情况,根据需要分配重点疏导对象,要求随时关注、家访、疏导。
7、学校成立疫情防控期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由专职心理教师、班主任和心理委员组建,在学校领导下,有序开展工作。
8、做好心理健康宣传教育通过公众号、微信等网络形式,发动社会力量,为受疫情影响的学生提供情绪调节方法、社会资源渠道等方面的内容。
(三)针对三类人群的帮扶措施。
第一类:近期受重大影响的学生,做重点关注和关怀,重点评估受影响学生的心理情况,有必要可考虑提供一对一心理咨询服务。
第二类:针对学校已掌握的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及疾病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护;班主任进行班级排查,上报学生情况,进行重点关注;
第三类:通过班主任群和公众号,向全体学生发送心理健康常识及心理求助资源渠道。
三、外部资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