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自我护理

2024-06-10

居家自我护理(共7篇)

居家自我护理 篇1

摘要:在居家糖尿病患者血糖自我监测护理的健康教育中, 要采用“讲解-示范-练习”为主的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 , 以讲解监测血糖的必要性、血糖自我监测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的指导、血糖正常值判断和监测频率的指导以及定期复诊和指标监测的指导为健康教育内容, 运用护理程序进行护理评估, 为患者制订个体化健康教育方案, 巩固其糖尿病知识, 防止健康教育效果降低, 保证患者可以有效的管理及控制病情, 从而确保对疾病的控制, 使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关键词:糖尿病,血糖监测,自我监测,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护理的重要内容。患者多数居家治疗, 且需要终身服用降糖药物。在治疗效果判定、修订治疗方案和药物剂量调整过程, 需要以血糖检测结果为依据。所以, 护士应指导患者或其家属做好血糖自我监测, 为控制血糖提供客观的依据。护士在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 应劝说居家糖尿病患者购买血糖仪并做好血糖自我监测护理的健康教育, 稳定患者病情, 实行分类管理, 提高其生活质量。为此, 笔者总结分析血糖自我监测护理的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1 健康教育的方法

指导居家糖尿病患者血糖自我监测护理, 应采用“讲解-示范-练习”[1]为主的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

1.1 讲 解

针对患者及其家属需要,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操作血糖仪的基本步骤、试纸的保存方法、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的具体因素和注意事项等问题, 通过问答方式了解是否掌握相关知识及其掌握程度。

1.2 示 范

通过入户调查、随访或来院就诊的机会, 为患者及其家属演示家用血糖仪的使用方法, 使其熟练掌握操作要领。

1.3 练习

根据护士讲解与示范内容并在其指导下, 患者或家属进行自我练习, 对其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 直到熟练为止。

2 健康教育的内容

2.1 讲 解监测血糖的必要性

血糖监测是科学控制糖尿病的基础。通过血糖监测并记录结果, 可随时调整生活规律和饮食治疗方案, 了解治疗效果并调整药物剂量, 通过控制血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进行分类随访管理:血糖控制不佳者, 血糖为理想控制 (餐前4.4~6.1 mmol/L或餐后4.4~8.0 mmol/L) 和一般控制 (餐前≤7.0 mmol/L或餐后≤10.0 mmol/L) 水平在全年3/4时间以下, 控制较差 (餐前>7.0 mmol/L或餐后>10.0 mmol/L) 者, 每月随访1次;血糖控制良好 (全年3/4以上时间在理想控制和一般控制) 者, 每3个月随访1次;糖耐量减低和空腹血糖损害者, 每6个月随访1次。

2.2 自 我监测血糖的操作方法

1对双手进行彻底的清洁, 等干燥后, 准备采血针、采血笔、试纸和血糖仪等。2打开主开关, 对血糖仪的代码进行调整, 确保和当前所使用的试纸代码一致。3给采血笔装上采血针, 对不同的手指皮肤厚度, 选择不同的穿刺深度。4用75%乙醇对用来采血的手指进行消毒, 并使手臂保持下垂状态30 s, 确保血液大量的流入指尖。5在用来采血的手指关节处用拇指顶紧, 用采血笔刺破指尖的皮肤, 取得血液。6取血完成后, 把血液滴在试纸的指示孔中。7在血糖仪上插入试纸。这里应该注意有些血糖仪需要先插入试纸, 再在试纸上滴上血液。8等待10 s左右, 读取血糖值。9记录监测时间和读取的血糖值[2,3]。

2.3 自 我监测血糖的注意事项

1在监测前应对血糖仪的代码进行调整和核对, 确保与试纸代码一致。2应该在避光、干燥且密封的条件下保存试纸。试纸取出后要立刻使用, 取完试纸后, 马上拧紧试纸的瓶盖, 以防试纸受潮。同时注意试纸的有效期, 不使用过期的试纸。3在湿度20%~80%、温度10℃~40℃的环境下使用血糖仪。湿度和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血糖仪的精确性。并且血糖仪不应离电磁场过近。4若采血过少, 会使得检测值比实际值低或者检查失败。同样的采血过多, 也对测定结果有一定的影响。所以, 如果采血量不合适, 需要重新测量, 避免结果错误。在采血时, 如果过度挤压或者血液循环不畅, 都会影响手指末端的循环, 从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5完成消毒后, 酒精会残留在采血处, 应等待酒精完全挥发后再进行采血。6采血针是一次性的, 不可多次使用。细菌在使用过的采血针上更容易繁殖, 进而危害身体的健康。所以, 检测完血糖之后, 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弃置采血针以及试纸[4]。

2.4 血 糖的正常值及监测频率

如果检测值>2.8 mmol/L、空腹血糖值<6.1 mmol/L、用餐2 h后的血糖值<7.8 mmol/L, 研究认为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

对于不同的糖尿病病情, 血糖的监测频率也不同, 具体频率由医生以把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为目的自行制定。1全天血糖谱是通过测量三餐前后、睡前以及夜间的8个时间点来确定的, 对于使用胰岛素或者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2~4 d进行1次全天血糖谱的测量。2调整药物或者初发的患者, 每周测量4次, 每次在8个时间点中选择不同的点。3能够较稳定的控制血糖的患者, 每月测4~7次, 每次的时间点选择应该不同[3]。4当近期血糖较高时, 应该检测空腹及餐后2 h血糖。当近期经常出现低血糖时, 最好检测餐前血糖和夜间血糖。5不能居家自我监测血糖者, 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到医院或门诊抽血检测空腹和/或餐后血糖。

2.5 定期复诊和 指标 监测的 指导

患者每个月应至少去医院复查1次。把血糖的监测结果在复查时告诉医生, 使得医生可以更方便的了解病情, 对治疗方案能够及时的调整。要告知患者监测其他项目, 糖化血红蛋白每年不少于4次, 糖化血清蛋白每隔2~3周检测1次, 尿微量蛋白、肾功能、血脂、心电图、胸片、眼底检查等每年不少于1次。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 易并发心脑血管病且病死率高[5]。该病病程长, 并发症多, 病情复杂多变, 加之以中老年人多见, 文化水平和理解力低, 自理能力和依从性差。所以糖尿病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血糖监测仅是健康教育的一项内容, 同时还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各种并发症防治、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的正确使用及非药物治疗等。开展健康教育时, 护士必须协调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尤其应具备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应以良好的沟通技巧, 运用护理程序进行护理评估, 为患者制订个体化健康教育方案, 巩固糖尿病知识, 避免随时间延长降低健康教育效果, 促进有效管理并控制病情, 达到控制疾病、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傅韦明.血糖仪自我血糖监测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 (1) :82.

[2]刘宝芬.3种方法测定血糖结果的比较[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3) :42-43.

[3]鄢盛恺.如何自我监测血糖[J].现代养生, 2006 (3) :58.

[4]黄俏.血糖仪的临床应用与清洁保养[J].医疗保健器具, 2008, 15 (1) :44.

[5]陈先辉, 蔡俊明.糖尿病患者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转诊进行连续性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 2009, 12 (11) :1030-1031.

居家自我护理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哮喘患儿92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哮喘诊断标准[3];(2)年龄5~16岁;(3)哮喘稳定期;(4)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伴肺部急性感染性疾病;(2)先天性心脏病;(3)伴气道异物;(4)伴智力障碍无法进行有效沟通交流;(5)患儿家属主动放弃治疗;(6)临床资料缺失。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92例患者被分为观察组(n=46)及对照组(n=46)。对照组中男21例,女25例;年龄5~13岁,平均(5.28±0.69)岁;病程1~6年,平均(3.18±0.49)年;疾病严重程度:轻度20例,中度17例,重度9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24例;年龄5~12岁,平均(5.17±0.65)岁;病程1~5年,平均(3.05±0.51)年;疾病严重程度:轻度21例,中度17例,重度8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按照2006年版GINA制定的哮喘治疗指南进行规律治疗,轻度患者持续吸入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葛兰素史克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387),中度患者持续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法国Glaxo wellcome production,批准文号H20150325),在急性发作时应用沙丁胺醇(重庆科瑞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50020453)吸入。

1.3 护理干预

对照组采用临床哮喘患儿常规干预,包括患儿家属健康宣教、用药指导、常规家庭保健措施告知等。该组患儿护理院外护理措施主要由家属承担,对患儿本人不进行干预。

观察组采用居家自我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整合护理团队:由2名儿科医师、2名儿科护师、1名心理咨询师组成护理干预团队,负责患儿的院外干预及随访。对团队内成员进行统一培训,在参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自定合理的干预措施及计划。(2)查找哮喘诱因、学习哮喘知识:结合患儿的实际年龄及理解、沟通能力,进行不同方式的沟通交流,使患儿识别哮喘危险因素、制订减少甚至避免哮喘发作的计划。以当面交流、动画片、电影等生动易懂的形式告知患儿哮喘相关知识,辨别哮喘发作先兆及症状,指导患儿在哮喘发病时采取积极有效的自救措施[4]。(3)自主用药指导:应用药物仿真模型,检查患儿的激素吸入技术是否正确。对患儿及家属强调吸入性激素的安全性,解除对用药安全性的忧虑,提高治疗依从性。(4)哮喘病情记录:做好哮喘发作记录,包括天气、饮食、病情、峰流速值等,学会自我病情监测[5]。(5)哮喘运动:根据患儿病情及个体生长发育情况,制订有氧运动计划(慢跑、健身操等),每周运动≥3次,每次持续时间≥30 min。(6)心理咨询:做好患儿心理咨询,对出现明显心理问题的患儿及时进行疏导。以上所有干预措施均持续6个月、入户干预6次、每次持续时间30 min,干预后做电话回访1次。

1.4 观察指标

1.4.1 病情及自我护理能力

两组患者接受干预6个月,记录期间每月哮喘发作次数、每月急诊次数。干预结束后采用自行设计的儿童哮喘居家护理行为问卷评价患儿自我护理能力,包括日常行为、处理行为、控制行为、监测行为4个维度,得分越高、居家自我护理能力越强。

1.4.2 气道功能

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儿均接受支气管舒张试验、记录气道功能指标,具体包括大气道功能指标:呼气峰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PEF)、1 s用力肺活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1 s率(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orced vital capacity,FEV1/FVC);小气道功能指标: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aximal mid-expiratory flow curve,MMEF)、用力呼气流速(FEF)中的排出25%肺活量后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flow after 25%,FEF25)、排出75%肺活量后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flow after 75%,FEF75)。

1.4.3 生活质量

干预6个月后,采用儿童哮喘患者生活质量调查问卷评估患儿生活质量,包括症状、活动、情感3个维度,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2 结果

2.1 干预后两组患儿病情及自我护理能力的比较

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患儿的每月发作次数、每月急诊次数少于对照组患儿,自我护理能力评分中日常行为、处理行为、控制行为、监测行为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干预后患儿气道功能的比较

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患儿的大气道功能指标PEF、FEV1、FEV1/FVC及小气道功能指标MMEF、FEF25、FEF75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PEF:呼气峰流速;FEV1:1 s用力肺活量;FEV1/FVC:1 s率;MMEF:最大呼气中段流量:FEF25:前25%用力呼气流速;FEF75:后25%用力呼气流速

2.3 干预后两组患儿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患儿的生活质量评分中症状、活动、情感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哮喘患儿的自我护理及病情监督能力在哮喘急性发作防治中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国外研究已经证实,哮喘除了与病情、医疗条件直接相关外,还与患儿自身护理能力关系密切[6]。目前国内小儿对哮喘认知普遍不足,对发作前兆的辨别、发作时处理措施的掌握均处于较低水平,增强患儿的院外自我护理能力迫在眉睫。传统护理干预并未涉及哮喘患儿的自我护理能力培训,仅停留在对患儿家属院外注意事项告知、嘱及时复诊等层面。学龄期患儿因对哮喘缺乏充分认知、上学期间无家属照护,存在一定护理盲区,本次研究将居家自我护理干预应用于此类患儿中,以期明确该护理模式对哮喘病情、气道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

学龄期哮喘儿童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对新事物的学习及吸收能力较强,居家自我护理干预中首先整合了专业的干预团队(儿科医师、儿科护师、心理咨询师等),结合患儿的个体化心理状态、接受能力等进行多样化沟通交流,以动画片、电影等儿童更易接受的形式告知其哮喘急性发作时的自救措施。同时应用模型等对患儿进行激素吸入剂等的使用训练,培训患儿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7,8]。对哮喘发作先兆症状的有效识别、早期哮喘治疗药物的应用可以减轻甚至避免哮喘急性发作,长此以往有助于哮喘病情的整体缓解[9,10]。本次研究首先对两组患儿的不同干预后哮喘病情、自我护理能力进行评价,发现观察组患儿的每月发作次数、每月急诊次数减少,自我护理能力评分中日常行为、处理行为、控制行为、监测行为评分值增高,说明居家自我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哮喘病情并提升患儿自我护理能力。

哮喘患儿存在气道功能改变,急性发作时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可导致气道狭窄、通气功能障碍。支气管舒张试验是哮喘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判断的可靠方式,轻中度哮喘患儿多存在小气道功能的明显改变,严重哮喘患儿则伴随着大气道功能的异常[11,12]。PEF、FEV1、FEV1/FVC属于大气道功能指标,多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症肺炎等疾病中发生显著改变,目前较多研究发现,在严重哮喘患儿中,也可存在PEF、FEV1、FEV1/FVC水平的下降,是重症哮喘的辅助性诊断指标之一[13,14]。小气道异常是肺功能早期损伤的标志,与气道高反应性直接相关。MMEF、FEF中的FEF25、FEF75均可反映患儿的小气道功能,随着哮喘病情加剧,MMEF、FEF25、FEF75水平下降[15,16]。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干预后的大气道功能指标PEF、FEV1、FEV1/FVC及小气道功能指标MMEF、FEF25、FEF75水平均较高,从气道功能上进一步说明居家自我护理干预可优化哮喘患儿的病情,证实该干预模式的高效性。

频繁发作的哮喘不仅增加患者的躯体痛苦,更是给小儿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直接降低患儿生活质量。居家自我护理干预中除了以恰当的形式训练患儿自我护理操作,同时注重患儿心理状态的疏导,使患儿在逐步掌握疾病观察、用药等的同时自我效能获得增强,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减弱[17,18,19]。本次研究最后对两组患儿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发现观察组患儿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中的症状、活动、情感评分值均较高,说明居家自我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哮喘患儿的生活质量,这也是哮喘病情优化后的必然结果[20]。

综上所述,居家自我护理干预可优化哮喘患儿病情,改善气道功能及生活质量,值得在日后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居家自我护理干预对哮喘患儿病情、气道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在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哮喘患儿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46)及对照组(n=46)。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干预,观察组患儿接受居家自我护理干预,干预6个月后记录哮喘发作次数、每月急诊次数,采用自行设计的儿童哮喘居家护理行为问卷评价自我护理能力,采用支气管舒张试验检测气道功能,采用哮喘患者生活质量调查问卷评估患儿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后6个月后,观察组患儿的每月发作次数、每月急诊次数少于对照组患儿,自我护理能力评分中日常行为、处理行为、控制行为、监测行为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儿的呼气峰流速、1 s用力肺活量、1 s率、最大呼气中段流量、排出25%肺活量后用力呼气量、排出75%肺活量后用力呼气量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观察组患儿生活质量评分中的症状、活动、情感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居家自我护理干预可优化哮喘患儿病情,改善气道功能及生活质量。

社区护理工作中居家护理风险防范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用整群抽样法社区护理中长期在居家护理中的照护者120名为调查对象。主要是针对居家护理中的风险问题进行调查分析。

1.2方法

通过编制关于居家护理风险方面的问卷,调查居家护理风险防范认知水平和风险的发生。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到老年患者居家护理的压疮、烫伤、坠床、直系等风险事件。答案分别设置3个级别,包括完全知道、知道一点、不知道。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受调查者人群基本特征

照护者平均年龄(6 0.7±4.5)岁,照护年限(3.8±1.2)年;患者平均年龄(75.2±3.2)岁,卧床时间(5.4±1.2)年(表1)。

2.2 护理风险防范认知与风险发生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照护者风险认知水平普遍较低,过去一年发生的护理风险,压疮最高35.83%,烫伤最低13.33%。风险的发生与认知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得分率高则风险发生率低,说明照护者对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高低,对护理水平与质量具有一定影响(P<0.05)(表2)。而不同性别、年龄、卧床年限、照护年限等与风险的发生关系没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居家护理是一种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工作,其中主要是不仅仅在照护病人,也是包含家中与个案相关的所有成员、事件、所需用物等[4,5]。因此,除了评估个案的照护问题外,主要照顾者,居家环境、社会资源的运用、乃至于心理层次的需求都应加以评估[6]。居家照护的本质是一个团队合作的健康服务工作,其团队成员需要医师、护理人员、药师、康复师、社区工作人员、营养师等专业人员,同时需要个案家人与主要照顾者间共同协助与配合才能达成,而居家护理人员在病人、家属与各专业人员间扮演了信息传递、沟通、协调等重要的角色[7,8]。

所谓的居家护理需要对个人和家庭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转变传统的医院环境,在居家环境中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持续护理,从而帮助患者恢复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居家护理直接对象指各年龄层次的患者,间接对象包括家属、主要照顾者;内容不局限于技术性的护理措施,还包括疾病的一级、二级三级预防保健[9]。研究表明,患者居家护理对于风险认识能力较低,无法正确预估风险的发生。因此社区护理应该针对这种现状,开展集中培训,让患者明白居家护理的风险,同时传授患者正确的风险应对和处理办法,给予每个家庭针对性的指导,确实提高患者居家护理能力,减少护理事故的发生,达到居家护理的目标[10]。同时护理人员应该定期进入家庭当中,了解患者病情进展以及居家护理开展情况,评判居家护理效果。家庭成员在面对家人生病时,应该学习疾病的相关知识和特定的一些因应策略,以减轻疾病对家庭的影响。进而协助病人早日康复或是改善病情。由疾病病程可预测的程度、体能衰退的程度、烙印程度、监控程度以及疗效等层面的认识,帮助家庭成员评估疾病的影响,并据以发展出合适的因应策略。居家护理带领临床护理走出医院,是护理服务的新挑战。

调查显示,照护者风险认知水平普遍较低,在这一年中,烫伤作为风险事故质疑发生率最低,而压疮护理最高。由此说明患者对于烫伤这种常见风险认知能力较高,但是对于压舱这种医学上常见并发生认知能力较低,导致起发生率较高。因此风险认知和护理水平与风险事件发生有着直接的联系。

本组资料显示,开展社区护理风险管理有利于提高社区护理工作中居家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可以减少居家护理患者的投诉率和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和探讨风险管理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居家护理的重要性和防范措施,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用整群抽样法社区护理中长期照护者120名为调查对象,自编问卷,调查居家护理风险防范认知水平和风险的发生。结果 调查显示,照护者风险认知水平普遍较低,压疮发生率最高,烫伤最低,可见风险的发生于认知和护理水平相关。而不同性别、年龄、卧床年限、照护年限等与风险的发生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展社区护理风险管理有利于提高社区护理工作中居家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可以减少居家护理患者的投诉率和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社区护理,居家护理,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许腊梅.改良伤口负压吸引技术在老年慢性伤口患者居家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6,22(09):1138-1140.

[2]张焱,姜丽萍.卧床时间与分级对居家长期照护老年人压力性溃疡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14(09):2256-2258.

[3]汤先萍,孟宪梅,周兰姝,等.国外居家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及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16,12(04):479-482.

[4]王淑敏,刘卓,郭慧玲.新型护理模式对造口患者院外居家护理的研究现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6,11(01):28-29.

[5]张新生,王剑锋.发达国家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理论导刊,2015,15(09):79-81.

[6]张林,林晓明,刘堃,等.社区慢性病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及居家护理需求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5,22(14):2561-2563.

[7]胡婷,刘秀萍.38例锁骨骨折保守治疗患儿的规范化居家护理[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5,21(03):284-285.

[8]秦素萍,高雅琨,高静,等.脑卒中患者出院准备计划与居家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4,17(11):1337-1342.

[9]张燕,韩琤琤,路琦,等.癌症晚期患者居家临终关怀服务模式研究及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4,21(01):3773-3776.

老年痴呆病人的居家护理 篇4

1 老年痴呆的评估工具

1.1 老年痴呆的智能评估量表

目前用于评估老年人智能、检测痴呆的量表主要有:简易精神量表 (MMSE) 、长谷川简易痴呆量表 (HDS) 、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韦氏记忆量表。其中, 长谷川简易痴呆量表最常用, 多用于老年痴呆的筛选以及痴呆严重度的评估, 其方法简便易行[4,5]。长谷川简易痴呆量表共包括11个问题, 量表总分为32.5分。评价标准为:HDS>30.5分为正常;30.5分~22.0分为亚正常 (轻度异常期) ;21.5分~10.5分为可疑痴呆 (痴呆前期) ;10分~0分为痴呆[6]。

1.2 老年痴呆的身体功能评估量表

随着病情进展, 老年痴呆病人的身体功能和自理能力不断下降。定期对老年痴呆者身体功能进行评估, 可帮助护理人员明确护理工作的重点, 以提供最适合的护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是较常用的评估老年痴呆病人身体功能的量表[4], 该量表共20项, 内容涉及老年人各类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 如吃饭、梳头、刷牙、洗澡、行走、上下楼梯、起床、购物、如厕、打电话、处理自己的钱财等。量表采用4级评分法:1完全自理;2有些困难;3需要帮助;4全靠他人帮助。量表的评价标准:总分≤20分为I级;21分~30分为II级;31分~40分为III级;≥41分为IV级。对于老年痴呆者建议每周测评1次, 以了解病人的自理需求, 指导护理工作[4]。

2 老年痴呆病人的居家护理

2.1 控制病人外出

老年痴呆病人活动的安全是家庭成员的一项主要责任, 家庭成员应控制及劝告病人不要外出。如确需外出, 可以在病人身上放置一张写有病人姓名、住址和电话号码的卡片, 以便病人迷路时路人能将其送回。在晚上, 锁上房门是一种防止病人外出的有效方法。

2.2 创造安全的空间, 避免伤害

老年痴呆病人由于智力下降、反应迟钝、行动不便, 容易发生意外。护理人员必须对家中进行全面检查, 注意以下问题:去除容易引起病人摔倒的危险因素, 如绳索、破旧的垫子、易滑的地板、不平的地面等;将杀虫剂、汽油、药品等危险物品放置在病人拿不到的地方;妥善处理火炉和家用电器, 将火炉开关隐藏起来, 家用电器用完后, 要拔掉电源, 并放置在安全的地方;将淋浴器的温度调整至37 ℃以下, 以免烫伤;在浴室安装可抓的扶栏, 并在浴缸和淋浴器下放防滑垫;拆除厕所和卧室的门锁。

2.3 老年痴呆病人的护理技巧

2.3.1 饮食

摄入高蛋白饮食可使脑细胞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高, 脑细胞功能活跃[7]。因此, 老年痴呆病人应多食鱼、瘦肉、蛋类、豆制品、谷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8], 而卵磷脂是神经系统所需的重要物质, 常食花生可延缓脑功能的衰退。此外, 老年痴呆者应多食绿色有机食品, 如蒜头、西红柿、果仁等;少食油炸类、加工类、腌制类等食品;食物应富含纤维素以防便秘, 如果病人容易噎住, 可将食物切碎给一些软食, 并保证每天摄取足够的水分;每天至少陪病人吃1顿饭, 以增加感情的交流。

2.3.2 衣物和装饰品

避免病人自行选择衣物, 从衣柜或抽屉拿走不合季节或很少穿的衣物, 拿出病人以前常穿的衣物;选择简单、易穿的衣物, 尽可能避免衣物有拉链、搭扣等;考虑病人以前的习惯及爱好, 注意避免穿高跟的鞋子、太长或太大的裙子及裤子, 过大的袖子容易被家具或门把手挂住。对于判断力下降而不知季节变化者, 应判断季节变化, 督促或协助病人及时增减衣服, 避免感冒。

2.3.3 洗澡

尽可能与原来习惯保持一致, 事先准备好所用物品, 如毛巾、香皂、洗发水、衣物等, 在病人进浴室前调好水温, 使病人感到平静、温和、有安全感, 鼓励病人尽可能不要其他人的帮助, 整个洗澡过程中要与病人进行交谈, 检查皮肤上有无疹子和划痕, 干性皮肤可使用润肤露。注意要使用橡胶浴盆垫、橡胶座、防滑拖鞋, 不要使用油类产品以免滑倒;将电器及剃须刀放在病人不易拿到的地方, 不要锁浴室的门。

2.3.4 牙齿护理

准备牙刷并演示如何刷牙, 如果病人不能刷牙并拒绝帮助, 可准备口腔护理液来清洗口腔。

2.3.5 二便护理

在卫生间门上贴一个彩色或明显的标识, 以便病人更易发现。提示病人定时排便、排尿, 并注意观察病人的表现, 如坐立不安或焦急提示病人可能要排便、排尿, 帮助病人有一个舒服的体位。如果病人排尿困难, 可用流水声来诱导排尿;睡觉前2 h控制饮水量, 在床边放置便盆可能有所帮助。对大小便失禁者应做好二便护理, 保持床单位的柔软平整及皮肤清洁干燥, 防止压疮发生。

2.3.6 睡眠

尽可能减少病人午睡时间, 难以入睡时可服用弱效的镇静药。锁好通向外面的门窗等, 餐后散步及少量运动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睡眠环境应安静, 灯光柔和 (但不要完全黑暗) , 最好放一个床头灯。

2.3.7 活动

了解病人患病前喜欢的各类活动, 观察病人所能承受的活动,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 鼓励病人从事这些活动。有的病人常常会喜欢一些户外活动, 如散步、骑车等。可以在看护者的陪同下适当进行这些活动。对晚期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应做好被动运动, 勤翻身、按摩、活动肢体关节, 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2.3.8 沟通与交流

痴呆老人有被关注、被理解的心理需求, 应了解病人过去的生活习惯和喜好, 选择其感兴趣的话题。交流时多予以鼓励性的言辞, 增进病人的良好情绪[9]。由于痴呆老人常存在理解力下降, 因此, 为帮助病人理解可夸大面部表情, 并配合适当手势等身体语言, 必要时可运用触摸, 如轻轻握住病人的手、挽住病人的胳膊等, 稳定其情绪, 增强安全感, 以增强交流效果。

3 小结

居家护理的远程监控模式探讨 篇5

1 无线射频识别 (radio frequency identity, RFID) 技术介绍

RFID又称电子标签, 是一种通信技术, 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 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当被识别对象进入读写器发射电磁感应的磁场中时, 会根据磁场发出的能量而发出储存在芯片内的信息 (无源标签) , 或者主动发出某一频率的信号, 经读写器解码后传至RFID软件系统中 (有源标签) 。无源RFID标签无内置电源, 造价较便宜, 能够适应高温高湿等恶劣环境。有源RFID标签内有内置电源, 可以感应环境中的温度、湿度等信息并及时反馈到RFID软件系统中, 但不适宜在恶劣环境中工作, 造价较高。RFID系统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1) 读取:当 (无源) 标签进入读写器的磁场中后, 产生磁场电流, 从而发射出标签本身所携带的信息。 (2) 解码:读取标签信息并解码后, 上传到中央数据库进行数据处理。 (3) 写入:在具有写入权限的情况下, 经中央数据库处理对读写器发出命令或写入数据。

2 RFID居家护理远程监控系统的构建

RFID在医院的应用十分广泛, 其中主要应用在资产和设备的管理、病人识别和跟踪、新生儿标识管理、减少药物摄入和血液管理错误、医疗垃圾跟踪和监控等[13,14]。居家护理是医院的一种延伸服务, 旨在在病人家庭生活不住院的情况下, 及时对病人进行护理。RFID居家护理远程监控系统由图2所示。

RFID居家护理远程监控系统包括病人居家生活系统、医护人员数据更新系统、应急设施系统3个部分。第1部分是病人居家生活系统。出院疗养的病人或者老年人佩戴有RFID电子标签, 对于自身的日常起居包括:运动状况、药物使用情况、饮食状况等通过手持RFID读写器写入RFID系统中。在出院疗养的病人或老年人佩戴的RFID电子标签上, 写有该病人或老人的病历, 直接显示在医院的病历系统中。当病人或老人定期去医院检查或者治病时, 医护人员只需通过RFID电子标签就可以显示出该病人或老人的病史以及恢复情况或疗养情况, 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治疗。

第2部分是医护人员数据更新系统。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医院RFID居家护理远程监控系统及时获得病人或老人的各种信息, 通过查询的病人或老人日常居家护理情况信息, 来判断病人或老人居家护理是否符合要求, 是否对自身康复跟疗养有帮助。如果存在错误, 医护人员通过手持RFID读写器写入正确的做法, 同时上传到RFID终端控制系统, 这样居家病人或老人就能及时看到, 从而改善居家护理。

第3部分是应急设施系统。一旦病人或老人出现意外情况, 比如出现昏倒、旧疾发作等状况, 医护人员通过RFID终端控制系统就能够第一时间得知, 并通过RFID电子标签定位病人或老人所在位置, 随后医护人员安排救护车赶往医院救治。

这样, 通过RFID居家护理远程监控系统, 实现出院病人或老人与医护人员的无缝连接, 对病人康复以及老人护理作出及时有针对性的检查与治疗, 使得居家护理有望成为未来医院延伸服务的理想模式。

3 小结

居家自我护理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南昌市东湖区百花洲街道小金台社区3号院为试点,该小院有40住户40,居住人口127人,行动不便的居民10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49人,70岁以上老人36人,80岁以上老人18人,90岁以上老人3人,老年人占83.5%,是典型的老年人居住区。

1.2 方法

通过调查居家护老服务现状,评估和论证居家护老服务开展条件。然后,选择试点社区,确定楼长、医护保健责任人、社区责任人。在开展居家护老“五全”社区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楼长:是1名老人公认的志愿者,为老人家提供买菜做饭、晾晒衣服、打扫卫生、代缴水电气费、购物等生活照料服务;医护保健责任人:在老年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工作的医护人员,自荐和推荐相结合而确定1名医生和3名护士,他们每周电话回访,每月上门家访分管单元的老人健康状况,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普及健康教育、科普保健知识、提供精神慰藉、康复护理,老人生病时由保健责任人联系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社区责任人:由社区推荐的1名工作人员,他帮助老人协调并落实政府的政策,如:医保政策、法律援助等。最后,进行应用示范、效果评价、模式推广。

2 结果

2.1 在医护人员方面

居家护老“五全”社区护理服务模式,为医务人员到社区服务搭建了平台。医务人员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服务于社区居民,有助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并提高其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实现其自身价值。另一方面,明显缩短了老人的住院时间,降低了医疗成本,减少了慢性病老人反复住院及急诊就诊率,提高了病床使用率及社区居民对整个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2,3],一定程度缓解了医疗资源及养老机构紧缺的社会现状。

2.2 在社区居民方面

据相关文献调查:市区老人独居独处较多,需要得到医疗护理照顾,且老人的疾病以慢性病为主,慢性病医疗护理服务在家进行为宜[4]。居家护老“五全”社区服务模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家庭、社区、医院之间的全程服务。在社区建立居家老人的健康档案,监测和指导居家患病老人的病情。一旦出现病情变化,立即联系医护保健负责人,由医护保健负责人联系医院,及时安排老人就诊。由于保健负责人对老人的疾病状况比较了解,方便社区居家老人的就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居家老人的“双向转诊”,确保老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治疗。另外,由于社区建立了老人的健康档案,在就诊时免去了部分不必要的检查,减轻了家庭子女的经济负担,并且满足了传统老人居家养老的需求。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随机抽取320名社区的慢性病老人,对“五全”社区护理服务模式干预前后慢性病老人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以及满意度进行调查,知晓率由48.7%提高到8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满意度由78.4%提高到9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在社区方面

根据卫生行政相关部门规定,社区护理工作应以维护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社区护理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病人、慢性病人、残疾人为重点[5]。居家护老“五全”社区护理服务模式,推动了社区服务模式的不断改进,增强了其服务技能,提高了其服务质量,并且为社区规模化建设和“多元参与共建”社区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多层次、个性化的服务模式,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居家护老服务模式提供了参考。另外,居家护老“五全”社区服务模式也有利于促进社区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3 讨论

3.1“五全”社区护理服务模式为居家老人提供有效的健康维护服务

老年人生理机能的改变常会导致患有一种或多种急性或慢性疾病[6]。根据张念英等[7]对潍坊市60岁以上的450名居家老人进行的慢性病调查结果表明,96.5%的居家老人患有慢性病,并且患病老人中55.6%患有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由于新的家庭结构——“421”模式,很多老人独居独处,加上对各种慢性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匮乏,严重影响居家老人的生活质量。根据居家护老“五全”社区护理服务模式,医护保健责任人定期电话回访和家访分管单元的老人健康状况,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普及健康教育、科普保健知识、提供精神慰藉、康复护理,老人生病时由保健责任人联系医院,提供医疗服务。该模式真正做到了“保健在家庭、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卫生保健格局”,做到了家庭、社区、医院之间的全程服务,满足了居家老人的医疗保健需求,提高了老人的生活质量。

3.2“五全”社区护理服务模式是在社区老人照护服务的最佳实践

依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居家护老“五全”社区服务模式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护理专业服务为依靠,创新开展居家护老“五全”社区护理服务模式,即:医护专业人员与社区志愿者联合,以“对接无缝隙、责任无盲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需要帮助的老人进行“五全”服务。该模式将社区服务和医疗保健引入家庭,并且及时为居家老人协调落实政府政策,提供生活照料服务,弥补了居家养老的不足,为居家老人提供全方位照护服务。通过开展居家护老“五全”社区护理服务,居住在家的老年人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医疗保健、日常生活照料的社会化无偿服务,提高和改善老人生活质量的同时,有利于缓解我国医疗资源紧缺和养老难的问题。

4 小结

针对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现状,居家护老“五全”社区护理服务模式为居家老人提供了专业性的健康咨询、康复指导、保健知识等,满足了居家老人的医疗需求。其家庭、社区、医院的结合,为居家老人提供了“对接无缝隙、责任无盲区”的全方位服务。促进了社区服务质量的提高,服务模式的改进,能有效地缓解我国医疗资源及养老机构紧缺的问题,其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本课题由于人力、物力资源有限,只选用1个社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推广范围有待扩大。另外,关于居家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及部分长期卧床病人的照护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以“五全”(即全人、全家、全护、全面、全程简称五全)社区护理服务模式开展居家护老服务,为迫切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维护等服务,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居家护老服务模式。方法:按楼房的单元划分,每个单元建立保健责任人、楼长及社区责任人各一位,保健责任人提供医疗保健转诊服务,楼长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社区责任人提供政策帮扶。结果:通过开展居家护老“五全”社区护理服务模式,为护理服务延伸到社区搭建了平台,满足了居家老人的医疗保健需求,推动社区护理服务模式的改进,提高服务质量,促进社区护理服务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结论:居家护老“五全”社区护理服务模式,满足了居民生活和医疗服务需求,为社区规范化建设和“多元参与共建”社区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居家护老,医疗保健,社区服务模式,“五全”社区护理

参考文献

[1]何丽梅,叶静,徐彩文.居家养老模式下的社区护理服务的应用探究[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5,36(3):182-184.

[2]Queensland Health 21309,Community Health Nursing Competency and Skills.Townsville Health Service District,Queensland Health[EB/OL].(2011-01-15)[2016-04-15].http://www.qnc.qldgov.au.

[3]Fiona R,Vari D,Alison L.A review of community nursing services for the hospital authority of Hong Kong[EB/OL].(2011-01-15)[2016-04-15].http://www.healthcare ac.uk.

[4]施梦萍.县级中医院适应社区护理服务需求的对策思考[J].中国医院,2010,14(3):54-55.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社区护理管理的指导意见(试行)[J].中国医院,2002,6(4):56-57.

[6]林婷,黄俊山,姜小鹰,等.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其社区护理需求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6,21(18):5-6.

轻症手足口病的社区居家治疗护理 篇7

1临床资料

2012年~2014年我社区共对36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居家治疗,年龄包括:1~3岁20例、4~6岁12例、6~10岁5例,男女比例2:1,36例患儿1周内症状消失、皮疹消退、康复痊愈。

1.1建立手足口病定期随访制度,我中心规定居家隔离治疗的手足口病病(出院回家的病例)由主管传染病人员负责随访,并做到跟踪随访及时,登记准确完整。手足口病患者随访时间为自患儿被发现起至症状消失后1周,每位患儿访视不得少于7次,新发病例首次随访需到患者家庭进行现场随访,对患者或其监护人员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教,并详细记录发病过程、患儿的症状体征、用药情况、向每个患者家庭发放手足口病宣传资料,以提高患者家庭防病能力,每次随访必须做好文字记录,被随访人随访期间外出寄宿至亲属家电话随访,做好隔离,不要与其他儿童接触,对住院治疗痊愈出院病例,接到市疾控中心随访病例后,随访人员应及时开展随访工作,掌握和观察患者病情转归,一旦发生随访患者病情加重,出现呼吸。循环等系统的并发症,要及时通知患者家庭将患者立即专职上级定点医院救治,争取救治时机,最大程度的降低病死率。

1.2为每位患儿建立健康档案:掌握患儿的基本情况,为规范管理手足口病患儿提供信息,手足口病患者的档案应包括患儿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年月、是否学龄期、家长姓名、职业、家长文化程度、居住环境、联系方式、诊断依据、治疗护理措施、疫情报告及转归情况,手足口病的档案资料是对每个患儿疾病真实客观记录,通过查阅手足口病的档案资料统计本辖区内手足口病的发病率,患儿分布托幼机构和学校,可以通过对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采取措施,居家治疗及护理进行效果评价。填写随访表,装入个人档案中,并及时录入电子档案,为进一步做好本辖区内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

1.3医务人员随访内容:随访的人员要求有临床经验的医务人员,随访内容包括:发病过程:包括患儿发热及疱疹出现时间、就诊医院,是否住院治疗,用药情况,流行病史,是否与手足口病患儿接触,病后是否隔离观察等项目。指导患儿家长学会观察患儿的临床表现如精神状态,口腔有无溃疡、进食是否疼痛、疱疹出现的部位,大小便情况、每日早晚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地段医师。病情进展、指导内容:临床表现是否好转、痊愈、病情加重。消毒隔离:物体表面、地面、患儿接触到的地方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坐便用2000 mg/L含氯消毒剂冲刷。用药指导:按医嘱进行服药,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出现异常及时与地段医师联系。隔离时间:手足口病是比较容易传染的一种传染病,没有研制出疫苗,隔离时间应为发病后不少于2周,或症状消失后1周,隔离期间不要与健康儿童接触,不要到人多地方去,隔离期满才可以上学,并且有医院开具的证明。

1.4对患儿家庭指导内容。对婴幼儿:家长喂养婴幼儿时要洗手,每次用完的奶瓶要及时煮沸消毒,手足口病属于粪口传播疾病,1岁以上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勤洗手、不喝生水、不食生冷和不净食物的习惯,饮食给予营养丰富食物,提高患儿免疫力,注意休息,不要过度玩耍及避免日光曝晒,防止因过度疲劳降低抵抗力。

居家隔离时间、体温下降、皮疹消退、水泡结痂、需要隔离2周。指导患儿家长测量体温方法、每日早、晚测量体温、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出现异常情况及时与家庭医师联系,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患儿用过的玩具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侵泡30 min后用清水冲洗,以免药物残留损害患儿皮肤、物体表面、地面用用含氯消毒剂擦拭,餐具用煮沸方法消,被服、衣物可置于日光下下暴晒6 h以上。部分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导致食欲差,故饮食要清淡,给予高营养、易消化的流质饮食、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口腔清洁、在进食前用生理盐水漱口或用棉签沾生理盐水清洁口腔,预防细菌继发性感染。加强皮肤护理1岁以下患儿包裹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大小便后及时清理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有疱疹破溃可涂0.5%碘伏。家长发现患儿出现患儿有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面色苍白、哭闹不安或嗜睡等严重症状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1.5随访人员对居家隔离治疗的患儿上门随访,尽量不要电话随访,我在随访过程中发现很多患儿在患病期间是爷爷奶奶监护,爷爷奶奶对患儿病情及护理知识掌握不够,我们要上门给予指导。如如何为患儿测量体温、观察病情变化、使用消毒药物的名称、配比浓度、用量等详细说明,老年人有困难的我们就把消毒剂给配好,避免造成配比错误,达不到消毒目的,我们对老人监护的患儿尽量多给予一些指导,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1.6健康教育指导方式:社区门诊设立了手足口病咨询处,由医务人员耐心细致地解答家长的疑问,讲解手足口病防治相关知识相关疾病知识。室外制作宣传栏,手足口病是由粪口传播疾病、要做到饭前便后勤洗手、病情的自我检测及护理、消毒隔离方法等疾病相关知识,中心和上级部门下发手足口病宣传册5500余份,放在中心醒目的地方提供给居民观看。中心医务人员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深入到社区,对本辖区内小学和社区居民开展手足口病健康教育讲座,要求10岁以下家长参加,用现场实际操作指导他们家庭护理方法,如消毒剂的配比、体温测量、观察疱疹形状及并发症的观察等严格做好各种消毒隔离工作,同时做好和患儿家属的沟通交流,增加他们对疾病的认识,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疾病,消除恐惧心理。

1.7对辖区内托幼机构、小学管理:我中心管辖内有(11所)幼儿园和2所小学,每年开展手足口病健康教育宣传教育,组织校医和11所幼儿园老师进行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培训,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小学和托幼机构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由卫生行政部门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

2体会

上一篇:桥梁结构设计下一篇:中药质量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