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工作总结(共8篇)
居家养老工作总结 篇1
居家养老工作总结
为了进一步深入贯彻党和政府老龄工作的方针政策,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让广大老年人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宣传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和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对策措施;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优良传统,增强全社会的敬老意识,广泛组织和动员各单位、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家庭个人做实事、做好事、献爱心,让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生活。
今年我居委会把居家养老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以实现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为目标,以搭建多层次养老服务平台为载体,大力倡导关爱老人、关注明天的养老理念,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努力构建居家养老工作新机制,促进了居家养老工作和谐发展。主要做法是:
一、我居委会组织对老龄人员进行走访慰问,把党的温暖送到老年人、特别是贫困老年人心中。
二、为我区老龄委组织各村老人协会代表到敬老院进行慰问、交谈。
三、广泛开展关爱老人志愿服务活动,我居委会还根据中央文明委《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和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关于“百万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的精神,在全区组织开展关爱老人志愿服务,组织社会居民,青少年学生、机关干部以及社会各界自愿者走进敬老院和老年人家中,开展家政、照料、护理、信息咨询、心理疏导、法律维权服务活动,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残疾老人等排忧解难。同时发挥老年群众组织和老年志愿者的作用,鼓励低龄健康老年人为高龄残疾病人提供志愿服务。
四、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强化全社会尊老敬老意识。要加大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党和政府老龄工作方针政策及老龄事业的发展成就,宣传“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和“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龄工作目标,宣传全社会尊老敬老助老的典型人物和感人事迹。
居家养老工作总结 篇2
1 老干部居家养老的背景和重要性
老干部已从一个企业人转化为社会人, 他们的生活空间主要在社区。岁月的流逝, 也将他们从健康人变成“双高期”的老人, 他们不仅生活需要他人照料, 还需要心灵慰藉。本单位与子女共同居住的老干部生活和精神上都有比较好的照料, 幸福指数较高;“空巢”老干部精神关怀相对缺损。对老年人来说, 家庭不仅是一个生活的场所, 更是其感情的寄托和精神的支柱, 以社区为依托, 以民族传统为支撑, 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的居家养老模式, 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了解决日常基本生活困难的保证, 居家养老模式使老年人能享受天然的地缘、亲缘关系, 而且能满足其关于传统家庭养老的心理需求, 做好老年人居家养老工作对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社会化服务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单位、社区、家庭应联手做好老干部居家养老工作, 老干部工作者有责任让老干部晚年生活的幸福、生活的有尊严。
2 本单位老干部的现状及养老需求
上海石化股份公司现有离休干部106人, 其中抗战前期参加革命的有5人, 抗战后期参加革命的有22人, 解放战争参加革命的有79人。年龄最大的为94周岁, 年龄最小的为78周岁, 平均年龄为84.5周岁。这里有与子女同住的, 有夫妻相伴的, 也有独居的, 其中与子女同住的有32人, 占30.2%;夫妇独立居住的有74人, 占69.8% (其中因丧偶独居的有8人) 。
2.1 老干部“空巢”、独居、行动不便、失能等情况越来越突出, 给老干部就医、洗浴、外出购物等日常生活带来一定的困难
从老干部年龄和健康条件来看。本单位离休干部平均年龄已84岁, 50%老干部进入“双高”期, 即:高龄高发病期。许多老同志身患疾病, 体质越来越差, 走不动、出不来、看不清、听不到, 不能正常参加活动, 25%老干部基本失能。由此看来, 因年老体弱, 即使在家生活能自理的老干部, 在就医、洗浴、外出购物等也需要他人帮助, 有近30%的老干部需要他人日夜护理。
从家庭居住情况来看。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工作压力的增加, 住房等条件的改善, 老年家庭空巢化呈明显上升趋势, 对于“空巢”离休干部来说, 尤其是那些老伴已去世, 子女又不在身边陪伴, 独处的“空巢”离休干部, 怕给子女添麻烦, 很少外出走动或主动给子女打电话, 很少与周围邻居交往, 所谓“进门一盏灯, 出门一把锁”, 进出无人交流, 独自一人“倾、听”, 独自一人沟通 (自言自语) , 更是处于无人“疏导”的状态下生活, 缺乏安全感, 导致精神孤寂, 心情压抑, 心理烦躁, 语言功能退化。因此除了日常生活需要照顾, 精神慰藉也是老干部目前较为突出的需求。
2.2 老干部居住分散, 给单位日常服务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从老干部居住区域来看, 过去那种住宅区集中的格局有了很大改变, 已经有一半以上的老干部居住分散, 这给传统的老干部工作以“原单位负责”带来一定的难度, 我单位 (上海石化) 位于金山区, 对居住在市区的老干部正可谓是远水救不了近火。特别“双高期”后, 老干部就医难、乘车难、日常护理难的矛盾尤为突出, 企业现有的资源已不能满足老干部的需求。
2.3 社会、社区养老资源与老干部实际养老需求存有不比配状况
上海是较早进入老龄化城市之一, 社会养老机构的数量难以满足要求社会养老的需求。上海市政府早在1999年就提出了社区高龄养老工作, 十五年来逐步建立了助医、助餐、助急、助浴、助行、助洁等方面服务项目, 但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很高, 服务质量不高, 因此近半数老干部不主动求助, 而是被动接受社区助老服务。另外在维权方面, “双高期”老干部的晚年生活往往会涉及到诸如婚姻家庭、子女赡养、房屋财产等权益的矛盾和纠纷, 由于缺乏相关法律知识, 往往受到不少的困扰, 需要得到法律的保障和帮助。但目前来看能为老同志提供这些方面服务的资源相对不足。
2.4 老干部需要家庭亲人关怀的愿望日趋强烈
老干部经历过战争年代, 他们有坚强的意志, 有很强的社会、家庭责任感,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参与社会活动的减少, 心理上的孤独感也会越来越强。大多数老年人都喜欢家庭养老, 有儿孙绕膝、精神上能经常得到子女的慰籍, 享受天伦之乐, 他们需要得到子女的关怀、理解和精神安慰, 老年人这种心理和感情上的需求, 是任何福利机构难以满足的。但这种纯以家庭负责养老的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子女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此需要家庭、社区和单位共同来做好老干部居家养老工作。
综上所述, “双高期”老干部更需要得到尊重和理解, 关爱和帮助, 需要心灵抚慰和情感交流。他们不仅有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生存需求, 还有老有所爱、老有所伴的情感需求;不仅有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精神需求, 还有老有尊严、老有善终的归宿需求。
3 企业在推进老干部居家养老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要“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这是对离退休干部工作提出的总要求, 内涵深刻、意义重大,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离退休干部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老同志的关心厚爱, 为做好新时期离退休干部工作指明了方向。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的养老模式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3.1 加强“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的养老模式宣传工作
在党和国家的关心下, 老干部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但精神慰藉, 特别是家庭亲情关心还有待提高。
一是企业要加强“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的养老模式理念宣传工作。依靠家庭亲情, 提供居家老干部的精神慰籍服务, 让千百万家庭负担起养老服务的重任, 充分发挥家庭在社会养老中的基础作用。
二是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舆论导向, 开展上门宣传。对缺乏子女关心的老干部家庭, 政府、企业和从事老年工作的同志有义务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让子女认识到老年人精神慰籍的重要性。
三是进一步宣传社区服务重要性。企业老干部工作者要进一步向老干部及家属宣传“四个就近”的重要性, 要求老干部把个人的活动融入社会, 主动走出家门, 加强横向联系, 逐步实现就近参加学习、就近开展活动、就近得到关照、就近发挥作用。鼓励老干部参加社区组织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 积极融入社会, 不断学习新的知识, 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 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四是加强传统美德宣传。老干部工作制度建立已31年, 老干部工作重点已从落实“两项待遇”转向“服务最大化”我们要以让老干部满意、让“双高期”老干部生活的更有尊严为目标, 把老干部工作落实到实处。通过以评“优秀老干部工作者”“和睦家庭”“敬老爱幼”活动为载体, 宣传先进事迹, 弘扬中华民族“孝”文化, 激励更多的老干部子女孝敬老人、关心老人。
3.2 充分发挥多方资源, 积极推进居家养老工作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这是“双高期”离休干部现实生活的写照, 子女和老干部工作者都应该懂得、珍惜礼敬这些为国家和家庭作出重大关心的老干部, 生活上要给予照料、精神上给予慰藉, 让老干部晚年生活过的幸福有尊严, 是家庭、社会、企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一是完善与老干部家庭联系制度。老干部工作是讲感情、讲奉献的, 需要亲情化服务管理, 我们要求企业负责老干部工作同志每月至少与老干部联络一次, 拉近与老同志的时空距离, 从礼节性的问候到拉扯家常, 从少言寡语到敞开心扉, 面对面地交流情感、沟通思想, 尤其是对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干部家庭, 给予精神慰藉和心灵安抚, 消除内心的苦闷与惆怅。在工作中注重从点滴中关爱老干部, 从日常的开会学习、组织活动、探望慰问、生日祝寿、丧事处理、甚至家庭矛盾的协调解决, 认真服务。其次, 企业老干部工作者要与老干部子女及子女的单位建立联系制度, 督促老干部子女关心、照料父母, 对不关心老人的子女, 可与子女的单位或居住社区联系, 共同做好劝说工作, 必要时可依据法律, 强制子女履行赡养义务。
二是发挥企业资源提供就医方便。随着近几年来, 老干部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居家养老的需求有了变化, 从原来老干部家庭只需要助洁, 发展到助医、助餐、助急、助浴、助行、助陪等方面的需求。我们要利用企业现有的医疗资源, 通过预约上海三级医院专家诊疗绿色通道, 为老干部大病、急病就医提供方便, 并以“三个一点”的原则做好医疗费、急诊车费等补助工作。
三是充分发挥社区在老干部居家养老中的依托作用。要以社区服务为载体, 把社区服务引入家庭, 促进社区服务和居家养老的紧密结合, 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企业要经常性与社区联系, 掌握老干部在居家的情况, 与社区连手做好“双高期”老干部的养老工作。
四是为健全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言献策。企业要重视老干部工作的调研, 对社会养老服务工作要积极建言献策, 将老干部居家养老的需求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要求社区要不断完善各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站、所) , 逐步形成家政服务、热线服务、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紧急救援、心理咨询、法律援助、文化学习、娱乐休闲等为老综合性服务网络, 依托社区, 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家政、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多功能、全方位的服务。同时要提高“助老”服务人员的素质。
3.3 充分发挥企业 (单位) 在社会养老中的补充作用
老干部所在企业、单位、机构不仅有比较健全的老干部服务部门, 而且有许多服务资源。老干部自身同所在企业、单位不仅有长期的联系, 而且有割舍不断的感情。在现阶段, 及相当长的时间内, 继续发挥企业 (单位) 在社会养老中的积极作用, 是发展社会养老事业的必要补充。
一是全面落实企业老干部的政治待遇。组织老同志阅读文件、听报告参加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通报情况、就近就地参观学习、走访慰问, 让老同志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国际国内形势, 了解企业的改革发展进程, 了解本部门的重要情况, 满足老同志关心国家和企业大事的需要。充分发挥老干部的政治优势, 鼓励老干部写回忆录, 参加关心下一代和献爱心活动。
二是认真落实企业老干部的生活待遇。在社会化统筹的基础上, 认真落实本企业制定的各项政策和待遇, 按时足额计算发放企业补贴养老金;每年组织老同志进行健康体检;根据企业效益情况, 逢重大节日, 逐步提高老同志慰问金水平;遇到老同志生病住院时, 要去探望;老同志去世后, 要协助家属妥善处理后事, 对特殊困难群体要建立帮扶机制等。
三是建设利用好阵地作用。老干部活动中心 (站、室) 、是企业老干部重要学习和活动阵地, 也是居家养老人员经常出入的场所。有了这样的场所, 居家养老人员可以在那里会朋友、聊天、学习、活动、锻炼身体等, 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充实。
“家有一老, 如有一宝”, 传统的敬老文化为居家养老工作奠定了基础。在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 企业及老干部工作者有责任让老干部充分享受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志愿者为补充、以个性化、专业化、特色化的服务。使整个社会、单位、家庭共同充满爱, 让老干部充分享受生活。
注:本文中老干部一词仅指离休干部。
参考文献
[1]老干部工作研究报告选编.“围绕急难需求发挥行业优势为离休干部提供‘双优’服务”[M].文汇出版社, 2012.
[2]老干部工作研究报告选编.“关于进一步做好空巢离休干部关心工作的思考”[M].文汇出版社, 2012.
[3]“关于设立离休干部社区养老专项经费的通知”沪委老 (1998) 32号[Z].
居家养老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小组工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
(一)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及需求。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也在发生着变化,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需求可以了解到他们希望社区居家养老能够提供给他们的服务。疾病产生的生理上的困扰,身体承受能力的下降,一些年长的人不喜欢过去的艰苦工作状态,甚至连生活都难以自理,他们需要照顾和更多地关心,他们生活在社区,希望依托社区,发挥社区的组织和照顾功能,为社区居民的身体状况提供一定的服务。
(二)精神需求。由于现在经济发展快,许多年轻人不想局限于在家,外出打拼远离老人,于是老年人独自居住,他们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寂寞和孤独,心灵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情感寄托是他们的需求。生理上的变化使得老年人的身体比不上年轻的一代,他们心理产生落差,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发生了改变,心理上的接受能力跟不上时代的快速变化,而且也影响到老年人的独立和尊严。失去工作能力,家庭的主导地位发生变化,他们心里产生落差,他们也觉得自己已经不是家庭的支撑,得不到家庭的支持,这将压抑到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因此解决精神上的需求是当务之急
(三)文化娱乐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也不仅仅追求安稳的生活,他们也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在老年社区活动中心,丰富的娱乐活动的开展,还有社区学校为老年人提供相关的再学习服务,提高老年人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旧生活的留恋,扩大社交的范围,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使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它不仅满足老年人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受尊重的需求,还可以使老年人发挥余热,参与社会发展,满足老年人的自我需求。
二、小组工作模式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一)介入途径。(1)直接式小组方法。专业的小组工作有不少方法,但是“直接式小组方法”更适用于老年人,它强调社会工作者通过小组活动,活跃小组气氛,等待成员互相更熟悉后,才进一步探索他们对小组团队项目及未来想要开展的活动的兴趣。所以,在小组活动的开始,尤其是第一次聚会时,社工应该先与1-2个成员玩一些热身游戏,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识和理解并带给他们欢乐,改善团队气氛。(2)间接式小组方法。间接式的小组方法是指在社区居民逐渐熟悉和接受这种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小组成员间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逐渐的建立自己的关系网络之后,通过社会工作者专业的引导,让老年人逐渐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工作作为老年人与社区、政府之间的传达者,通过引导内外协调沟通,为老年人争取资源,可以适当地介入老年人的家庭,缓和两代人的矛盾,为老年人构建和谐家庭出一份力。从而使老年人更好地安享晚年,促进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小组活动过程分析
(1)熟悉的你,陌生的他。首先,通过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帮助,在得到社区的同意后,争取到举办此次活动的机会。在大众社区,福荣城老年活动中心,开展一系列的小组活动。
通过社区居委会的宣传,征集到需要参加此次活动的12名老人。他们的年龄都在55周岁以上,生活可以自理,来自各个乡镇,语音带有各地口音,大多数是来县城帮忙照顾子女的孩子。在活动之前,我们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进入社区进行调查,为活动的展开做好了充分准备,选了一些以老年人他们的需求为主的小游戏。初次见面,大家都很眼熟,觉得有过一面之缘,侃侃而谈起来,也有的不知道是要来干嘛,独自在一边。我们把大家聚集在一起,让他们相互介绍,了解对方,由于他们语言差异,带有地方口音,平时大家也没这么正式的介绍自己过,途中大家还会因为某一句话而发出笑声,减少了初次聚在一起活动的尴尬。自我介绍结束之后,大家聊起了当年的工作生活环境,20分钟后,有几个老年人提出时间不早了,要去接孙子孙女放学,于是我们也加快了活动进程,最后让大家分享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的感受,活动结束。本次活动小组成员基本都参与,完成目标,由于活动内容比较单一,而且我们几个组织人员和老年人年龄相差太多,需要社区相关负责人的配合。(2)健康知多少。第三次活动针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发展状况,特意通过社区负责人,联系到大众社区卫生所的林医生和徐护士,邀请他们两个来参与我们的活动。林医生首先给大家普及了一些大多数老年人存在的一些身体疾病,给予了一定的养生和防范疾病发生的建议以及对于一些疾病的应对方法。现场也让成员们提问题,在线为大家解答。徐护士就为大家简单了讲解了护理方面的知识,现场还让其中一名老奶奶现场模拟,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械,量血压、测心跳、测脉搏等等,一些小的状况在家里就能处理的简单方法。最后让老人们组成两人一组,对徐护士做过的简单的护理进行现场模拟。最后也对社区卫生所进行了宣传,不舒服就去卫生所,更是可以提供上门服务。希望卫生所能为社区的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奠定一定的硬件设施服务。(3)你眼中的我。第四次见面,大家都有了相对而言比较熟悉的关系了,来到活动中心后,就开始各自分享自己的事。也有谈到自己家庭的事,因种种原因家庭矛盾也逐渐产生等等。看到大家这种和谐的气氛也为之高兴。把大家聚集在一起之后,开始进行今天的活动。这次活动是让老年人对自己或者对他人有一个评价,以便于认识到自己在自己心中和他人心中的形象,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的心态对待老年生活。首先从某位组员开始,依次接着评价增加和他人。我们需要在活动中注重观察老年人的神情变化,看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的心情变化,做好记录。本次活动既让老人看到了别人对自己的夸赞也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但是老年人很难改变自己的认知偏差,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及时引导。(4)后会有期。通过之前几次活动了解到,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之间还有更多的联系,比如小组成员邀约去逛公园、买菜以及去跳广场舞,还有些已经成为很好的麻友等等,很欣慰这就是活动带来的成果。这次活动把大家聚集在一起是对前几次活动的总结,以及老年人的感想分享。通过4个老年人一组,先各自在小组内分享,再通过在大家面前来分享。最后成员间也相互送祝福,感谢社区提供此次活动。
三、小组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评估与反思
(一)不足之处。(1)活动准备不充分。在四川地区,社会工作的开展少之又少,针对于大众社区的实际情况,我们认识到活动的开展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响应,大众社区居民对于这种小组活动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有些居民是排斥的,我们在社区宣传没有得到强烈的回应,并没有收集到很多的数据,因此小组活动的开展缺乏数据性的评估。由于人力资源有限,在走访社区居民的过程中,也只了解到一些居民的需求,没有完全的反映各种不同的老年人的需求,无法针对性的开展各项小组活动。总的来说,小组活动完成了基本的目标,但活动内容不够丰富。(2)对社会工作者的认知程度低。活动开展前,我们就预想到社区居民对社会工作者的认知度低,我们尽可能的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开展活动。在大众社区活动开展之后,确实大多数老年人实际上都不清楚我们社工是干嘛的,他们就以为我们是社区居委会的,但是社工在发达地区已经发展很成熟了,比如香港很多居民都觉得有苦难就找社工,他们就很信任社工,但在内地来说,社工事业发展缓慢,想要提高社工的认知度还需要经历一段艰难的历程。(3)社工的专业反思。对于我们几个还身为学生的社工而言,进入社区开展小组活动,首先都没有得到社区居民的热烈的支持,并且由于之前并没有太多的实践经历,我们专业不够扎实,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不成熟,以致于并没有在根本上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针对性的调查和开展活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发展过程中也没有进一步的缓和家庭矛盾与冲突。那么如何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是我们工作的困难和挑战。由此看来,应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满足社会工作事业的多元化发展需求。
(二)发展的空间。(1)做好活动充分准备,完善服务内容。活动前收集充分的相关资料,做好活动准备,比如通过社区的走访、上门访问或者是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找出老年人的需求。通过对社区老年人的家庭情况调查,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缓和家庭矛盾,减小家庭养老的压力。活动后对活动进行评估,对活动的过程和效果的评估,通过评估了解到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的需求,分析老年人的参与活动的程度状况,帮助小组成员完成小组目标,使活动顺利的开展。了解到小组活动实施的结果,结合老人们的实际情况,为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做好宣传活动,提高服务质量。在社区做好大量的宣传活动,在社区做演讲、发传单、上门访问等等,都可以对社会工作的宣传起到相应的作用,从而提高社区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社会工作者的介入,首先要了解社区居民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对他们的想法有相应的价值认同,坦诚地为他们服务,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从而实现真正的助人自助,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同时结合自身地区的发展特点,进一步探索具有属于当地化管理和本土特色的服务模式,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更上新台阶。(3)社工的专业反思。社会工作者是专业的,其专业的价值观和专业方法技巧会发挥他们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社工应注重关系的建立,加强与社区、政府、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沟通、互动和交流。上下联动多方协调,向下了解社区老人的不同需求,向上则向政府或者相应部门反应老年人的需求,以及时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和照顾。社工还应注意调动社区资源,整合并优化社区资源配置,建立互助坏的社区关系和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网络,共同参与为社区为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吴华.张韧韧. 老年社会工作[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徐永祥. 社区工作[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
(一)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及需求。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也在发生着变化,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需求可以了解到他们希望社区居家养老能够提供给他们的服务。疾病产生的生理上的困扰,身体承受能力的下降,一些年长的人不喜欢过去的艰苦工作状态,甚至连生活都难以自理,他们需要照顾和更多地关心,他们生活在社区,希望依托社区,发挥社区的组织和照顾功能,为社区居民的身体状况提供一定的服务。
(二)精神需求。由于现在经济发展快,许多年轻人不想局限于在家,外出打拼远离老人,于是老年人独自居住,他们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寂寞和孤独,心灵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情感寄托是他们的需求。生理上的变化使得老年人的身体比不上年轻的一代,他们心理产生落差,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发生了改变,心理上的接受能力跟不上时代的快速变化,而且也影响到老年人的独立和尊严。失去工作能力,家庭的主导地位发生变化,他们心里产生落差,他们也觉得自己已经不是家庭的支撑,得不到家庭的支持,这将压抑到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因此解决精神上的需求是当务之急
(三)文化娱乐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也不仅仅追求安稳的生活,他们也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在老年社区活动中心,丰富的娱乐活动的开展,还有社区学校为老年人提供相关的再学习服务,提高老年人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旧生活的留恋,扩大社交的范围,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使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它不仅满足老年人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受尊重的需求,还可以使老年人发挥余热,参与社会发展,满足老年人的自我需求。
二、小组工作模式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一)介入途径。(1)直接式小组方法。专业的小组工作有不少方法,但是“直接式小组方法”更适用于老年人,它强调社会工作者通过小组活动,活跃小组气氛,等待成员互相更熟悉后,才进一步探索他们对小组团队项目及未来想要开展的活动的兴趣。所以,在小组活动的开始,尤其是第一次聚会时,社工应该先与1-2个成员玩一些热身游戏,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识和理解并带给他们欢乐,改善团队气氛。(2)间接式小组方法。间接式的小组方法是指在社区居民逐渐熟悉和接受这种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小组成员间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逐渐的建立自己的关系网络之后,通过社会工作者专业的引导,让老年人逐渐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工作作为老年人与社区、政府之间的传达者,通过引导内外协调沟通,为老年人争取资源,可以适当地介入老年人的家庭,缓和两代人的矛盾,为老年人构建和谐家庭出一份力。从而使老年人更好地安享晚年,促进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小组活动过程分析
(1)熟悉的你,陌生的他。首先,通过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帮助,在得到社区的同意后,争取到举办此次活动的机会。在大众社区,福荣城老年活动中心,开展一系列的小组活动。
通过社区居委会的宣传,征集到需要参加此次活动的12名老人。他们的年龄都在55周岁以上,生活可以自理,来自各个乡镇,语音带有各地口音,大多数是来县城帮忙照顾子女的孩子。在活动之前,我们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进入社区进行调查,为活动的展开做好了充分准备,选了一些以老年人他们的需求为主的小游戏。初次见面,大家都很眼熟,觉得有过一面之缘,侃侃而谈起来,也有的不知道是要来干嘛,独自在一边。我们把大家聚集在一起,让他们相互介绍,了解对方,由于他们语言差异,带有地方口音,平时大家也没这么正式的介绍自己过,途中大家还会因为某一句话而发出笑声,减少了初次聚在一起活动的尴尬。自我介绍结束之后,大家聊起了当年的工作生活环境,20分钟后,有几个老年人提出时间不早了,要去接孙子孙女放学,于是我们也加快了活动进程,最后让大家分享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的感受,活动结束。本次活动小组成员基本都参与,完成目标,由于活动内容比较单一,而且我们几个组织人员和老年人年龄相差太多,需要社区相关负责人的配合。(2)健康知多少。第三次活动针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发展状况,特意通过社区负责人,联系到大众社区卫生所的林医生和徐护士,邀请他们两个来参与我们的活动。林医生首先给大家普及了一些大多数老年人存在的一些身体疾病,给予了一定的养生和防范疾病发生的建议以及对于一些疾病的应对方法。现场也让成员们提问题,在线为大家解答。徐护士就为大家简单了讲解了护理方面的知识,现场还让其中一名老奶奶现场模拟,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械,量血压、测心跳、测脉搏等等,一些小的状况在家里就能处理的简单方法。最后让老人们组成两人一组,对徐护士做过的简单的护理进行现场模拟。最后也对社区卫生所进行了宣传,不舒服就去卫生所,更是可以提供上门服务。希望卫生所能为社区的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奠定一定的硬件设施服务。(3)你眼中的我。第四次见面,大家都有了相对而言比较熟悉的关系了,来到活动中心后,就开始各自分享自己的事。也有谈到自己家庭的事,因种种原因家庭矛盾也逐渐产生等等。看到大家这种和谐的气氛也为之高兴。把大家聚集在一起之后,开始进行今天的活动。这次活动是让老年人对自己或者对他人有一个评价,以便于认识到自己在自己心中和他人心中的形象,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的心态对待老年生活。首先从某位组员开始,依次接着评价增加和他人。我们需要在活动中注重观察老年人的神情变化,看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的心情变化,做好记录。本次活动既让老人看到了别人对自己的夸赞也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但是老年人很难改变自己的认知偏差,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及时引导。(4)后会有期。通过之前几次活动了解到,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之间还有更多的联系,比如小组成员邀约去逛公园、买菜以及去跳广场舞,还有些已经成为很好的麻友等等,很欣慰这就是活动带来的成果。这次活动把大家聚集在一起是对前几次活动的总结,以及老年人的感想分享。通过4个老年人一组,先各自在小组内分享,再通过在大家面前来分享。最后成员间也相互送祝福,感谢社区提供此次活动。
三、小组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评估与反思
(一)不足之处。(1)活动准备不充分。在四川地区,社会工作的开展少之又少,针对于大众社区的实际情况,我们认识到活动的开展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响应,大众社区居民对于这种小组活动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有些居民是排斥的,我们在社区宣传没有得到强烈的回应,并没有收集到很多的数据,因此小组活动的开展缺乏数据性的评估。由于人力资源有限,在走访社区居民的过程中,也只了解到一些居民的需求,没有完全的反映各种不同的老年人的需求,无法针对性的开展各项小组活动。总的来说,小组活动完成了基本的目标,但活动内容不够丰富。(2)对社会工作者的认知程度低。活动开展前,我们就预想到社区居民对社会工作者的认知度低,我们尽可能的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开展活动。在大众社区活动开展之后,确实大多数老年人实际上都不清楚我们社工是干嘛的,他们就以为我们是社区居委会的,但是社工在发达地区已经发展很成熟了,比如香港很多居民都觉得有苦难就找社工,他们就很信任社工,但在内地来说,社工事业发展缓慢,想要提高社工的认知度还需要经历一段艰难的历程。(3)社工的专业反思。对于我们几个还身为学生的社工而言,进入社区开展小组活动,首先都没有得到社区居民的热烈的支持,并且由于之前并没有太多的实践经历,我们专业不够扎实,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不成熟,以致于并没有在根本上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针对性的调查和开展活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发展过程中也没有进一步的缓和家庭矛盾与冲突。那么如何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是我们工作的困难和挑战。由此看来,应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满足社会工作事业的多元化发展需求。
(二)发展的空间。(1)做好活动充分准备,完善服务内容。活动前收集充分的相关资料,做好活动准备,比如通过社区的走访、上门访问或者是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找出老年人的需求。通过对社区老年人的家庭情况调查,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缓和家庭矛盾,减小家庭养老的压力。活动后对活动进行评估,对活动的过程和效果的评估,通过评估了解到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的需求,分析老年人的参与活动的程度状况,帮助小组成员完成小组目标,使活动顺利的开展。了解到小组活动实施的结果,结合老人们的实际情况,为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做好宣传活动,提高服务质量。在社区做好大量的宣传活动,在社区做演讲、发传单、上门访问等等,都可以对社会工作的宣传起到相应的作用,从而提高社区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社会工作者的介入,首先要了解社区居民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对他们的想法有相应的价值认同,坦诚地为他们服务,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从而实现真正的助人自助,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同时结合自身地区的发展特点,进一步探索具有属于当地化管理和本土特色的服务模式,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更上新台阶。(3)社工的专业反思。社会工作者是专业的,其专业的价值观和专业方法技巧会发挥他们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社工应注重关系的建立,加强与社区、政府、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沟通、互动和交流。上下联动多方协调,向下了解社区老人的不同需求,向上则向政府或者相应部门反应老年人的需求,以及时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和照顾。社工还应注意调动社区资源,整合并优化社区资源配置,建立互助坏的社区关系和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网络,共同参与为社区为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吴华.张韧韧. 老年社会工作[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居家养老工作总结示范 篇4
内官营镇锦屏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总结 锦屏村位于内官营镇区中心全村辖1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013户总人口4104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 500 人占总人口的12.290-94岁老年人5人全村共有五保户 6人空巢失能老人30人。现有耕地面积7544亩人均占有耕地1.9亩是内官营镇自然条件较好的村之一。2008年5月锦屏村老年协会成立陈慕琪任会长郑建邦任副会长胥宗明任秘书长理事5名。协会共有会员51名志愿者服务队伍24人。协会下设红白理事维稳议政、计划生育、纠纷调解、移风易俗、传统教育、经济协作、文体娱乐、科技辅导等9个专业小组。老年协会及9个小组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在帮扶救助、矛盾调解、政策宣传、维护稳定、维护老年人权益、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协会现有老年大学一所音响设备一套老年书画室一间活动室一间。各类图书资料齐全为广大老年人提供了一个“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平台。2010年锦屏村按照省、市的要求开展了“空巢”老人帮扶试点工作成立了24人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以尊老助老、以诚相待、真情沟通、服务周到为理念“定人定点定时”对张世杰、邵富成 等30名孤寡老人在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法律维权、文体健身、志愿服务等5个大的方面提供服务70岁的汪进洋老人家住锦屏村8社终身未婚无儿无女是一位五保老人搞卫生、理发看病都有一定的困难平时一个人也很寂寞自从村上将他确定为帮扶试点对象后他逢人便说“村社干部不仅每天都会打来电话询问我是否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隔三差五的还会到我家里来同我聊天帮我料理家务我也会经常向他们提一些群众的呼声和大家关心的问题”为我区今后经常性开展这项工作积累了经验。
居家养老工作计划 篇5
一、建立居家养老根据地,形成居家养老长效机制。
1、巩固各社区服务站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以此为基点扩大影响,加强宣传,让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辐射整个辖区。把社区服务中心为中心站点,利用其自身资源优势统筹计划安排,连接起社区服务站点,构造出覆盖整个辖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2、初步改造社区服务中心院内一楼南屋,预计投入万元,将其改建成一个综合性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乐在其中”。计划在此基础上能够逐步扩大居家养老固定服务中心规模。
二、完善整个服务工作体系,提升软实力,把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做实做细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坚持以政策为标准,明确服务范围;以需求为依据,制定服务项目;以质量为保证,确定服务单位;以满意为目标,规范服务制度的原则,根据一年来工作开展情况,总结经验,推陈出新,以“一二三多”超市型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为基础,继续完善整个服务工作体系。
1、根据上级民政局关于居家养老工作扩面的要求,在辖区进行统计,对相关人员进行登记,建立个人档案,并分成完全符合条件、部分符合条件、即将符合条件等几类。
2、通过深入调研,收集服务对象的生活需求,根据市场上相关的服务、收费情况,结合实际、认真研讨,制订最为完整、详细的服务项目及收费标准。并制作服务菜单,以方便老人们查阅选定。
3、收集辖区与服务相关的店铺信息,进行考察测评,结合服务对象分布情况,选取诚信可靠、服务质量好的单位合作,与之签订服务协议。初步方案为每类至少两家单位,引入适当的竞争,并继续考察,实行轮岗制度,以保证服务安全及不断提升质量。
4、以二七家庭服务业协会为依托,通过协会的号召力吸引更多商家关注,同时也利用其组织力约束服务人员,根据家协服务制度规范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把诚信的理念、满意的服务、舒心的生活带进老人家中。
5、根据具体情况,将服务种类具体区分成两类:上门送服务和集中组织服务。上门入户服务就是为能够接受服务人员入户的老人或者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送服务。此服务内容以服务菜单上所列项目为准。集中组织服务即对于那些不接受外人入户的老人或者孤单寂寞喜欢出来走走的老人,定期组织在某一地点,统一进行某项服务。此服务项目,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另做计划,统一安排。初步计划,每周末定期组织一次,地点在“乐在其中”活动室,分别对老人们进行理发、足疗保健、文娱活动(打牌、下棋、曲艺欣赏等)、健康查体等四项服务,每四周(约一个月)循环进行一次。
6、“老饭桌计划”。对于家庭情况特殊,做饭有困难的家庭,我们推出“老饭桌”服务项目。一方面解决辖区内困难家庭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一部分孤寡家庭的实际困难。
具体实施方法简介:
服务人员:低收入家庭、困难家庭
服务地点:家庭内厨房
服务要求:①根据老人需求、合理营养搭配(由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定食谱标准,分别发放食谱);
②每天仅限一餐;
③协调老人,统一用餐日期,统一配送;
④每月每位老人免费用餐不得超过15次(建议隔天一次);
⑤可以打折用餐;
⑥统一配发灶具、食品、副食品,定期检查卫生、使用、消耗情况(由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定食谱标准,分别发放食谱);
范围范围:根据由此需求老人分布情况就近,每个服务人员负责15户(设两个点)
收费标准:一人次/10元,送餐2元
准备工作:统计老人需要此项服务人数、分布情况、口味(由工作站负责)
服务制度:统一监管,每月不定期回访,根据情况确定轮岗(由工作站负责)
上级支持:培养或聘用营养师、律师、医疗师上门,协助监管
三、建立“二七地区社会养老问题研究档案”,把居家养老工作升华到更高的境界
根据相关政策,为确定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建立个人档案——“二七地区社会养老问题研究档案”。一方面为做好现阶段的居家养老工作服务;另一方面也为今后社会养老问题相关的统计、调研做好准备,为其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居家养老工作计划 篇6
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为指导,恪守“让教师在专业成长中享受教育的幸福”理念,构建“以教师发展为本”的师资培训机制,建设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师德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构建和谐、进取的教师团队,开展并实施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处州中学第一学期教科室工作计划。
二、工作重点
教科研方面
1.组织教师参加各级论文的评比工作。
2.组织教师做好市级课题结题工作。
3.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培养教师课题研究的意识与能力。
校本教研方面
1、聚焦课堂,以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教研活动的主题,组织教研组开展主题式集体备课活动。
2、关注教师、教研组之间的差异,组织组内、组际间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
3、加强与兄弟学校的沟通联系,形成开放的教研文化。
校本培训方面
1、围绕“有效教学”组织好学校、备课组、教师个人三级培训活动和教师网络论坛活动。
2、发挥各级名师的示范作用,开展各级名师培养活动。
3、规范教学外出学习培训活动的管理,切实发挥教师外出学校培训的有效性。
4、加强对课题组长、备课组长和教研组长的培训,为组建简单的教师学习团队夯实基础。
三、工作措施:
(一)深化教科研过程管理提高教师的问题研究意识
1、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丰富和完善学校教育科研各项制度,配合其它科室做好相关工作,做好教育科研资料的档案整理工作,凸现学校科研兴校特色。
2、做好20市级课题的结题工作,要求教师认真填写课题过程管理手册,外请专家对每个课题的框架结构进行专门指导,以提高课题报告的撰写质量。
3、各备课组要重视对组内课题研究的管理和指导工作,要从研究的课题中选择与学校工作思路、备课组专题等相契合的课题来组织至少一次的备课组活动。
4、开展课题成果推广活动。
5、组织教师参加市区级论文评比。
(二)关注教师差异,深化教学研究,形成开放互助的教研文化
立足课改背景下教研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聚焦教师之间的差异,开发身边的教育教学资源,深化教学研究,使教研组成为教师最基本的、现实的、主要的学习型组织;努力营造地位平等、管理民主、交流开放、同伴互助、研修并举的学校教研文化,工作计划《处州中学20第一学期教科室工作计划》
1、开发身边的教育教学资源,支持教研深化。
①引导教师以观察案例和教学叙事为载体,以“头脑风暴”、集体研讨的方式开展专题研究,确定研修的主题;整合研修的资源;设计研修的方案;落实研修的常规,形成教研组组织策划的策略与过程管理的机制。
②通过“基于课堂观察的问题诊断”“基于案例讨论的行为跟进”“基于同伴互助的专业对话”,构建教研组知识经营的行动理念、行为方式和资源分享的运行方法。
2、营造研究氛围,形成开放互助的教研文化。
①组织教师对日常的、有一定典型意义的课例和相关活动进行记叙和剖析,表达自己对课堂、对教学、对课程的研究认识和理解,逐步使这种叙事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成为教研的常规方法,以此营造教学研究的氛围。
②把教师的个体行为聚合为群体行为,让教师的校本研修适应新课程实施要求,促使教师重视各种教研资源的积累,重视对教学与教研的反思,努力营造开放互助的教研文化。
③借助学校教研,培养教师队伍中的骨干,让差异推动进取。激励骨干教师以其人格与学术上的成就,通过教学研修涌现更多的“领军”教师,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积累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资源,创设富有课改特色的教学“品牌”,在提升内功和发挥外力的作用方面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效应。
(三)深入开展校本研训活动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1.加强科研队伍的建设,继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为老师们尽可能地创设学习提高的机会。学校将邀请有关教育专家、教学行家来校作讲座,帮助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帮助教师拓宽视野,扬长避短,不断成长。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业务培训与研讨活动,以提高教育研究水平。
2.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开展各种以教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为主题的研讨活动,为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师交流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探讨自身素质提高的途径和方式提供条件和机会。引领教师始终关注和直面现实,善于发现问题,研讨问题解决的策略,不断推动我校校本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
3、开辟三个层面的理论学习活动。学校层面,根据学校的工作重点与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学习相关理论;备课组层面,围绕组里主题式集体备课的专题学习学科教学理论;教师个人根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学习,提高个人理论修养。
4、继续深化实施各级名师培养工程,对骨干的培养注重过程,分层培养,明晰培养职责。创新工作载体,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区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带头、示范、桥梁和辐射作用,遴选学校“骨干教师”,推荐参加区名师评选和省、市学科名头、名师培养,推荐部分教师参加省特级教师的评选。实行一月或一阶段一主题的形式开展理论学习、课堂实践、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的写作评比等活动,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严格履行自身职责,教科室进行跟踪管理,一期为二年,尽量保证双方成材,达到学校预期目标。
5、搞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加强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管理,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素养。
居家养老工作总结 篇7
文章以保定市居家养老服务调查的数据和资料为依据, 结合典型地区的成功经验, 从政府主体的角度入手, 针对数据和资料中显示的现实问题, 为保定市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的提高提出可行性意见, 为提高老年人养老水平贡献一份力量。
一、政府大力宣传, 促进观念转变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 保定市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理念的了解总体程度还很低, 很多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的优越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 制约了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这一新型养老模式的选择。可以通过与社区、社会组织、大众传媒共同合作, 利用条幅、标语、报纸、电视等媒介对居家养老服务保障进行形式多样的宣传, 从而增进社会对居家养老服务的了解, 促进居家养老事业的推广和发展。
二、政府高度重视, 出台政策扶持
政策和制度的大力扶持是居家养老服务事业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坚强后盾, 各级民政部门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管部门, 应该仔细领会中央下发的有关养老服务文件的精神, 细化解释中央政府出台的有关居家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 切实落实十部委颁布的《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 积极关注本区域整体性的社区服务需求, 制定适合本地区自身特点的发展规划和操作方案, 在居家养老服务市场的运行中, 切实履行监督和评估职能。
三、政府分类补贴, 多元筹资机制
通过对保定市试点社区的访谈, 我们发现:政府对社区老年服务的支持力度不足, 资金来源单一且不稳定, 补贴方式缺乏系统性。为改变以上现状, 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 加大养老服务资金投入机制, 进行分类补贴
加大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的财政专项投入, 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服务中心专职人员费用、社区为老服务项目运作经费方面, 政府应切实落实资金款项。各级政府应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 按照经济收入、身体状况、家庭成员等不同状况把老年人分成不同的类别, 分类补贴。同时针对社区服务的专项资金建立制度化的公共预算, 落实公示制度, 做到专款专用。
(二) 充分调动社会资源, 多渠道筹集社区养老服务资金
政府在增加用于发展养老服务保障的财政支出的同时, 还要注意拓展资金来源的渠道, 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利用多种形式收集社会资源和民间资本。具体可参考一下方案。①市政一级, 通过低息贷款和税收减免政策鼓励民间组织参与社区服务。②在街道和社区层面上, 广泛动员社区关系网络资源, 与社区成功人士、知名企业家、驻区单位、社区成员建立起良好的联谊机制, 积极募集社会捐助资金, 建立公开、便捷的社区服务资金捐赠平台。③设立专项福利彩票, 筹集服务资金。
四、政府统筹规划, 完善服务体系
(一) 提升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
1. 培养专业养老服务人员
如表1所示, 老年人对服务人员提出的要求很高, 其中对护理 (58.5%) 、老年保健 (54.5%) 、以及急救 (43.7%) 的要求最多。可以将居家养老服务与4050人员再就业相结合, 充分考虑到老年人对服务的需求, 有针对性的进行技能知识培训。此外, 在对服务人员, 进行专业素质培训之外, 还应定期开展职业教育和心理教育, 使其树立职业信仰, 明白自身职责之重大, 从而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去。
2. 组建社区社会工作者队伍
近年来, 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精神的广泛传播, 社会工作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纳。在居家养老服务中, 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专业技术和方法开展工作, 在开展服务的相关机构和场所发挥决策和指导的作用。很多高校均已设立社会工作专业, 社区可以进行校园招聘吸纳人才, 或者使用系统招聘的方式进行招募。
(二) 促进服务机构高水平服务
1.完善服务机构的准入和淘汰机制
完善服务机构准入机制, 有利于在众多参差不齐的服务机构中, 遴选出一些真正能够提供优质服务的机构进入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对于取得服务资格的机构, 要与其订立服务合同, 对服务机构的具体职能进行详细约定以法律条文对其服务的提供过程进行约束, 避免因权责不明确造成的民事纠纷, 影响居家养老服务中居民的满意度。
2.完善针对服务机构的监督机制
调研发现, 目前, 保定市居家养老各项服务尚未形成一个有效地监督机制。为更好地完善居家养老服务, 在今后的工作中, 可以采取服务机构内部监督、上级主管部门监督、社区监督、群众监督与“第三方”监督相结合的方式, 保障老年人能享受到高质量、高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
3. 政府政策激励发展特色养老服务
丰富多样的服务形式有利于老年人根据自身需求灵活选择服务方式。比如民政部门还可以选择发放老年服务消费券的方式对老年人进行补贴, 持券老人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服务机构, 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到服务机构中来, 从而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竞争意识和服务效率。
(三) 倡导服务体系层次化1.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内容
1.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内容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目前保定市各社区中, 只有一小部分社区设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 并且其服务内容也非常有限, 服务面较窄, 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加的养老需求。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应涵盖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法律维权、精神慰藉等诸多方面, 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老年人在居家养老的过程中得到全方位的照料。
2.构筑层次化服务体系
保定市老年人在年龄、健康状况、文化经济水平等方面参差不齐, 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层次也不尽相同。因此可以针对不同情况的老年人, 构筑多层次的服务体系, 比如可以针对身体状况不同的老人提供多样的医疗保健服务套餐, 针对不同文化水平的老人设计不同的文娱服务项目, 针对不同兴趣爱好的老人开展不同的特色主题活动, 以满足各层次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
(四) 建立监督评估规范化体系
从问卷和访谈中了解到, 保定市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监督和评估体系还未完全建立, 服务的保障程度大多依靠服务提供方的自觉自律, 服务质量的好坏存在随意性和不可控性。服务提供方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也缺乏约束力, 居家养老服务在实际运作中缺乏规范性。针对以上现象, 政府首先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 对资金使用、机构运行、人员服务等进行监督。同时推行评估机制, 对政府购买服务对象的资格认证评估和服务质量评估, 在科学、统一、可操作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流程下进行评估, 以确保政府补贴资金真正用到最需要帮助的老人身上并确保服务提供方的服务质量。
(五) 动员社会力量合作式参与
在组建专业居家养老服务团体的基础上, 政府还应当看到社区民间组织的重要作用, 将专业性与非专业性结合起来。可以考虑在保定市典型社区中, 放宽对民间组织的准入限制, 借助非盈利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民间志愿团体等社会力量, 为居家养老市场提供服务。另外, 可以将义工、青年志愿者、社区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组织起来, 开展经常性的文娱联欢和老年关怀活动, 满足老年人在养老物质需求之余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的满足。
参考文献
居家养老模式探究 篇8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摘要:现在社会的弱势群体主要是老人,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国家福利保障制度,二是人口老龄化现象。其中代际间居住方式变化大,年轻人赡养老人的压力不断上升,现在人们最关注的是能与社会结合的养老模式。在2005年,成都市提出了一种方法是居家型的养老,将老人托付给社区,这样能够为老人提供生活上的照顾、家政服务和精神上的慰藉等方面服务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本文主要是论述了成都老人社区的居家养老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成果展示,并对社区服务机制以及队伍进行了完善,在老人的权利的维护上提供了一些建议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
一、引言
统计结果显示,2009年后,我国的老龄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口每年大概增加800万到900万人,到2020年将达到 2.48 亿。由于政策的导向,生活模式的转变等多方面原因,人口老龄化、老人无人养老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如何妥善解决因人口老龄化、家庭空巢化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值得关注。政府最基础的部门就是社区,关怀老人、解决老龄化问题,从社区着手更为可行。社区养老是指将老人平时居住在家中,以家庭成员和自身的照顾为主,辅以社区养老服务,即养老不离家,由社区安排专职人员到家里照顾自己或者家庭其他成员。社区养老,主要针对老人群体,把平时不能被家庭亲属照顾的老人交给社区,由社区为其进行养老。社区作为政府的基层部门,可以对辖区内空巢老人进行直接的服务关怀。而社区养老对于空巢老人群体更为重要,由于平时没得到家庭成员的照顾,更加需要社区担当为他们养老的重任,这也是在当前经济发展现状下对养老模式的探索。
二、成都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成果
成都市《十二五规划》提出,在2015年后,成都将会建设“9073”养老格局,就是90%以上的老人能够在社会进行居家养老;7%能够享受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成都在解决空巢老人问题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如:老人爱心服务站、老人帮扶协定、家庭爱心一键通等。针对老人还有其他更多的服务,现在成都关于老人的社区服务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三、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尽管社区居家养老可以解决一部分老龄化问题,缓解社会压力,但从整体效果来看还不是很理想。
从养老服务机制上看,社区事务主要由基层管理人员来完成,服务的质量,完全取决于基层管理人员的素质,政府对于社区养老服务的认知度还不够,没有专门的服务规章,并把它制度化。除此之外,对老人群体没有进行分层管理,老人年龄段不同,所需要的服务类型、对服务的要求是不同的,不对老人群体进行有效的分类,部分老人群体会被忽略掉。而且社区服务人员配置不合理,素质参差不齐,没有配备专门人员,这些都不利于老人社区服务机制的建设。
从资金投入来看,社区养老资金欠缺,很多居委会没有社区养老专项资金,一般都是通过社区募集、政府补助、爱心企业赞助三种模式获得,这不利于社区养老持续稳定的发展。
从法律保障上来看,老人权益相关法制还在建设中,需要的时间较长。部分老人的子女道德观念薄弱,良好的社会风气欠缺,老人的权益不能受到合理的保护。大多数城市没有专门的法律渠道,老人的诉求得不到回应,很多老人遇到问题只能保持沉默,独自忍受。
四、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建议
(一)完善服务机制,发挥社区养老功能
我国家庭架构变化十分大,一个家庭赡养四个老人的情况时常发生。根据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可提供的服务存在很多的局限性,若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成熟,对于改善目前的局面,减轻社会养老压力,缓解社会矛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吸纳社区各方力量,打造多样化服务队伍
社区工作开展不顺利通常是和经费有关,若能鼓励家庭妇女或者有倾向从事社区养老服务的老人在社区进行力所能及的服务,发动爱心企业组建老年服务培训机构,免费的为有意愿的人进行培训,提升这些人员的素质能力和专业水平。
不仅能帮助他们实现“老有所为”,还能够降低成本。此外,还可以通过高校学生和民间志愿者的宣传活动,促进更多的人对老人问题重视,引导更多的人关注老人社区服务,并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减轻社區压力。民政部门可以对帮助老人的志愿者、社区和爱心企业给予表扬或者鼓励,这样更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热情。
(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社区养老常态化机制
政府部门对基层的老龄工作应当加大投资力度,使老人的服务工作顺利进行。若政府部门资金匮乏,可以尝试从社会中发起融资力量,指引大家关注社会养老服务事业,让那些具有爱心的企业和爱心人士参与到关心老人的行动中,这样更有利于社会、政府等各方面建立完善的养老资金供应系统,建立社区养老常态化机制。
(四)建立社区法律服务体系,为空巢老人开辟维权通道
近年来,随着人们家庭观念的转变,人员流动频繁,“空巢老人”不断增多,“空巢老人”的赡养纠纷、交通事故、医疗事故案件越来越多,社区应当加强宣传,提高老人各方面的法律权益意识,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做好“空巢老人”维权工作,社会也应当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保障他们的正常权益。社会还可以通过各大高校中的志愿者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对老人采取法律救助,为他们普及一些知识,并定期的召集高校志愿者在社区为老人展开法律救援活动,缓解社会压力。
当下社会因教育、财富等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人口大量集中在城市,加剧了老人独守空巢的现象,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不得不关注的问题,我们要想妥善解决这一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要走。
参考文献:
[1]王普.我国城市空巢家庭社区居家养老分析[D].山东经济大学,2010.
[2]张瑞霞.我国城市空巢老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3.
[3]丁辰.我国城市空巢老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D].中国社科院,2012.
【居家养老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居家养老工作制度10-15
居家养老工作计划11-30
东虹社区居家养老工作汇报07-01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汇报10-25
农村居家养老06-27
居家养老模式10-10
居家养老简介10-20
社区居家养老10-28
X社区居家养老工作汇报材料10-10
居家养老服务对象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