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家养老

2024-10-28

社区居家养老(精选8篇)

社区居家养老 篇1

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的定义和特点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1]。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社区养老和其他养老方式的区别

社区养老不是家庭养老,而是社区中的在家养老,社区养老不是社会养老,而是将机构养老中的服务引入社区,实行社区的在家养老。它吸收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是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期在21世纪上半叶所面临的巨大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2]。社区养老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就是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逐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依靠,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3]。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现在的养老形式主要有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韩布新介绍道。家庭养老指的是我们熟知的老人居家养老;社会养老一般是指老人自费入住公立或民营的养老院、福利院、敬老院和护理院等,得到相应的医疗和照护服务;社区养老是前两者的中间形式,是指老人晚上住在家庭里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白天享受社区养老机构提供的日托、家政、送餐等服务。

那么,那些社区和社会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如何呢?中国新闻网近日的报道指出,北京第一福利院、上海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人满为患,排队预约的有千人以上;在天津,比起接近16万老人的机构养老需求,全市不到2万张的床位更显得杯水车薪。而在记者走访的朝阳区一所社区养老院里,50个床位在2年前也已达到饱和。“空巢”老人别憋在家

“只要物质条件达到要求,老人走出家门养老是符合这一群体的心理需要的。”韩布新告诉记者,“人除了生理、安全等比较低层次的需要,还需要满足归属和爱、自尊以及自我实现三大心理需要。”对老人不想被年轻一代看作“老弱病残”的心理而言,养老机构提供“老有所伴”的条件,满足了老人社会交往、归属、平等和尊重等需要,单身老人也有更多机会找到“第二春”。而另一方面,采用社区或社会养老的方式,恰恰能填补“空巢”老人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贫乏和空虚。早在2003年,国内心理学者范悦斌等人曾抽取社区养老院或敬老院和不与子女居住的70岁以上老人各220名进行比较,发现两组身体状况差不多,但前者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都显著优于后者。

社区养老一举两得

“不过就现在的现实情况而言,社会养老机构从数量上、质量上还没有完全跟上现在的养老需求,最大、最可行的发展趋势还是社区养老。”韩布新的分析与零点调查公司的数据非常一致。

具体说来,社区养老让老人既享有家庭温暖、又能体会同龄人认同,一种“双赢”策略。另外,像社区老年大学这样的机构,还提供“老有所为”的机会,让老人比有儿女相伴更有价值感。

不可否认的是,在“百行孝为先”的传统观念下,仍有人对养老机构排斥。“没面子、被抛弃感都是可能的负面感受。”韩布新最后说,“不过,对这些建国后成长起来的老年人来说,承认自己的需要、摒弃旧思想只是时间问题。”[5] 6 社区养老能否托起“夕阳红”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陆续步入老年,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一对夫妇需赡养4位以上老人的局面。面对这一“养老考验”,合肥市一些社区探索给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所需要的服务,以解决养老难题。银发浪潮凸显“养老难”

“银发浪潮”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到来。我省在1998年进入老龄化时期,比全国平均水平提前1年。合肥市早在1997年便进入老龄化。2009年末合肥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70.0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4.25%,比上年提高6.15个百分点。据测算,未来20年合肥市老年人口如果以年均3%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50年全市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25%。合肥市老龄办在今年3月至4月对全市城区“空巢老人”进行抽样调查显示,虽然有72.94%的老人表示与子女关系很好或者较好,但是只有29.12%愿意或者比较愿意与子女居住在一起,48.34%的老人明确表示不愿意与子女居住在一起,22.54%的老人表示无所谓。那么老人们愿意不愿意去养老院养老呢?调查表明:在空巢老人中,有20.59%的空巢老人表示愿意或比较愿意未来入住养老机构,与此相反,却有59.99%的空巢老人表示不愿意或不太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高比例的空巢老人不愿意或不太愿意入住养老机构呢?排名前三位的原因是:经济上承担不起,入住养老机构不自由,怕子女不愿意或怕对子女有负面影响。

“合肥市全市各类养老机构共有153家,其中老年公寓36家,农村敬老院117所,总共有达近19000个床位。”合肥市民政局福利处处长陈先文告诉记者。2万不到的床位与合肥70万老人这一数据相比,应该是很小的一个比例,可全市36家老年公寓入住率只有60%左右。居家养老需要“搭把手”

合肥市委政研室和市老龄办曾共同对全市养老情况进行过一次深入的调研,“一直以来,我国只有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这两种养老方式。而如今,我们的社会迫切需要引入一个全新概念――社区养老。”参与调研的市委政研室三处处长瞿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养老的严峻形势,应该尽快开始这一课题研究。社区养老,就是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在我国,这仍是一个正在探索中的新生事物,上海等地走在了全国前列,但也只是“雏形”。如今,合肥市已在探索社区养老之路,一些社区开辟了托老所、老年日间照料室、助餐点等社区老年服务场所。记者从该市民政局了解到,合肥市已经建立了30多个日间照料室,另外今年还将验收20个。2012年,合肥市希望能达到50%的街道、社区开设托老机构,建立日间照料室为老人提供服务。记者分别采访了在全市首批建立日间照料室的两个社区。庐阳区龚大塘社区的日间照料室约80平方米,这一社区的老人可以在里面打牌、聊天,并有一些运动设施提供给老人进行锻炼。那么,生活自理能力日益变弱的老人能否在日间照料室里解决日常饮食难题呢?回答是“暂时还不能”。包河区曙光社区为了解决一些居住在高楼的老人生活的难题,同时为老人们多增加一点收入,为老人们提供了一个解决的方案,可以将自己的房子租出去然后租住社区提供的楼房,而这中间有近400元的差价,如今有16个老人租住在社区的房子里,而曙光社区在这栋楼里建立了一个20多平方米的日间照料室,但还未对外开放。托老所、日间照料室被建成另一个“老年活动中心”,是否有意义?合肥市老龄办所进行的《“空巢老人”的生存状况与服务需求调查》数据显示,空巢老人迫切需要社区能伸出“双手”,而这些需求主要集中在各种维修、定期检查身体、上门医护、清洗衣物、陪同看病、家庭护理等,而聊天解闷只占需求的11.15%。这一数据表明,老人们需要精神的慰藉,但更需要有人“搭把手”,帮忙解决因体弱无力无法去解决的一些日常生活的难题。养老业应有“规划图”

年幼的孩子可以“托”到幼儿园去上学,而年迈的父母是否可以“托”给社区白天照料?日间照料室如何才能更实用,而不成为一个无法长期持续下去的“鸡肋工程”?今年已八旬的退休老教授陈华生居住在琥珀山庄南村,他的儿女均在外地工作,夫妻俩不喜欢请保姆,于是日常生活仍勉力自己打理。陈教授告诉记者,他很渴望自己生活的社区能有一个“托老”的场所。“不需要“背井离乡”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和熟悉的环境,早晨出门在那里可以与一帮老人们娱乐聊天,体力不支时一日三餐可以在那里解决,开心过完一天后回家美美睡个大觉。”陈教授描述了自己心目中的这个“新天地”。他同时表示,爬高下低的家务活老人们往往无力去做,若再遇到头疼脑热更觉得吃力,“社区若能根据我们的需要提供一些服务,那就帮了我们大忙。”这样的“美丽新天地”,合肥一些县区分别进行了某一方面的探索。记者采访了包河区的滨湖惠园,这是一个在建小区,虽然小区仍未住满,但是入驻的千户家庭中,百余户是有老人的家庭,而独居老人家庭达10余户。据滨湖惠园社居委主任沈柳以介绍,这一社区已经专门辟出200多平方米的空间,其中有老人活动场所,日间照料室等,同时还将开办一社区食堂,为老人们提供所需要的服务。规划和设想已在行动中,可是沈柳以也指出未来的难题,“这个工作要想持续做好,必须要解决资金和人员的两大难题。”沈柳以表示,这不应该只是某一社区的试验,而应该成为各界关注和参与的社会工程,政府应该进行长期规划并起到主导作用。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将变老。如何破题,不仅是每一个家庭面对的难题,也将是整个社会面对的挑战。记者从合肥市老龄办获悉,合肥市在今年7月专门确立了三个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试点社区,希望通过这三个社区的“探路”寻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力争在2012年底基本建立覆盖全市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网络。[6] 10 10.1

参考资料

王海燕。发展城市社区养老应对人口老龄化,理论学刊,2002,(5):67

10.2 10.3 10.4 10.5 10.6

杜翠欣。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研究。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5 台恩普。中国老年人的家庭养老及社区养老服务 大连一家养老院的老人在玩游戏 人民网 中国日报

社区居家养老 篇2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现代医药卫生的进步,人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的寿命在延长,虽然地区之间还有些差异,但我国的人均寿命已在70岁以上。老人生理功能的减退,在70岁以前是比较缓慢的,70岁以后身体的储备能力降低,才会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而抗衰老最有效的途径在于多运动。这表明老人从退休下来到70岁之间,老人的生活大多数是能够自理,能够进行各种活动,如家务劳动、学习、工作、购物等。从老人心理方面来看,参与各种活动与人交往是排遣老人寂寞、孤独的有效方式之一。因此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模式。

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提出:“年长者的住处切不可被视为仅仅是一个容身之地。除物质部分外,它还有心理和社会的意义应予以考虑”。随着各地老年公寓、独立式的老年住宅以及与年轻人居住在一起的老少居等老年社区的出现,如何针对老年人的心理行为特点,创造适合老年人需求的居住社区,已经逐渐成为社区设计所所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

我国现行标准男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为退休年龄,此后一般称为进入老龄阶段。联合国以65岁为准,定为老龄阶段。老年人分为三类:

(1)自理老人——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

(2)介助老人——需要靠拐杖,轮椅,升降设施和扶手等帮助的老人。

(3)介护老人——生活需要护理的老人。

1.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

老年人的身体体能在衰退,主要表现为肌肉萎缩,关节灵活性降低,因此步幅缩小,步速减慢,抬腿高度降低,步履蹒跚;上下楼梯时双脚共踏一个踏步面,这种情况下需要扶手和拐杖,有的因病后遗症,依靠轮椅出行,这是老年人生活出行最感不便的身体机能障碍;视力迅速减退,辨色能力也减弱;听力弱,反应迟钝;空间方位感较差;动作的准确度和判断能力都趋弱,使不安全因素上升,经常会导致意外伤害。

2. 老年人心理特征

老龄阶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阶段,不仅身体会衰老,心理也会逐渐改变。老年人身体机能的衰退,使他们不喜欢投入过多的精力去活动喜欢安静;同时还会带来心理障碍,常有居高恐惧感;老年人失去了原来工作的环境,有孤独感,希望与人交往;老年人更加关切自身的健康状况,消极悲观的负面情绪逐渐开始占上风。

二、符合老年人需求的社区设计

室内居住空间与室外居住社区是老年人的主要户内外活动空间。老年人对其依赖性较大,要求也较多。

1. 室内居住空间应符合老年人居住行为需求

老年人从健康自理到依赖介助设施,甚至依赖于特殊护理,是一个必然经过的过程,所以为老年人设计住宅不仅要考虑到老年人现在是自理老人,还要考虑到将来老年人会成为介护老人。设计中应考虑到以下因素。

第一,居室活动空间,所经走道、卫生间都要求放宽尺度。第二,门把手尽量选用省力式、杠杆状把手,还要考虑到坐轮椅者使用把手的高度。第三,老年人对于照明度的要求比年轻人要高2-3倍,因此,室内不仅应设置一般照明,还应注意设置局部照明,较容易忽略的地方是:厨房操作台和水池上方、卫生间化妆镜和盥洗池上方等。第四,老年人多夜间尿频,起夜多,应设足光照明。第五,为了保证老年人起夜时的安全,卧室可设低照度长明灯,夜灯位置应避免光线直射躺下后的老年人眼部;同时,室内墙转弯、高差变化、易于滑倒等处应保证一定的光照。第六,老年人视力衰退,地面、通行部分不得用黑色材料,也不允许用光滑的磨光材料。第七,走道、楼梯、墙面不准用镜子或玻璃材料。第八,厕所和洗澡间的浴盆处、洗手盆处、便池处设扶手及报警器。

2. 室外社区环境的空间功能应满足老年人的行为及生理需求

(1)室外社区环境的空间功能应满足老年人的行为需求

1)社交行为

我国目前有1/3的老人家庭出现空巢现象,这使老年人越来越孤独,他们渴望与人沟通与人交流。在社区中,最常见的老年人社交方式就是邻居会面闲聊等,常常表现为三两成群选择相对安静之处或坐或站,或者相携散步遛弯等。针对这一行为特点,在环境设计时就要注重交往空间的营造,通过围合或半围合空间的设计,配以符合老年人体征的座椅设施,可采用亭、廊、花架等形式,为满足老年人社交需要提供良好的空间氛围。

2)娱乐行为

老年人喜欢在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冬天在暖阳避风的地方晒晒太阳,夏天在阴凉通风之处纳纳凉;或者围坐一圈下棋打牌。在环境设计时可与交往空间相结合穿插设置。

早起晨练是我国老年人传统的养生之道,随着老年人文体休闲活动的丰富多彩,晚练活动也为广大老年人所喜爱,数十人甚至上百人聚集在一起,扭秧歌、跳舞、做健美操等,这都要求社区中应有相对开阔平坦的场地以供这种集体活动使用。同时场地的周边需要有相应的设施以供休息,在冬季迎风的一侧还应有较高大的树木遮蔽风寒。另外,简单的运动器械是老年人简易方便的运动设施,也有一些老年人更喜欢高雅正规的运动形式,如门球、网球等。在用地许可的条件下设置这些运动场地和设施,将给老年人的生活增添很多乐趣。

3)购物行为

目前不少城市交通和道路的状况,使得老人独自或只与老人结伴外出购物的难度越来越大。社区商业中心的建立,使老人可以就近购物,大大地节省了老人的时间和精力,提高老人的购物安全性,同时减少了城市交通的压力,减少交通的堵塞。并且常去社区商业中心购物或休闲,可给老人提供各种新的信息,增加老人与老人,老人与其它居民之间见面接触的机会,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增进友谊,有助于弥补老人精神上的空虚。

(2)室外社区环境细部设计应满足老年人的生理需求

1)环境设计的无障碍性。随着年龄的增高,机体机能衰退、感知觉迟钝导致老年人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台阶、坡道、沟槛等环节对老年人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进行细部设计时应遵循无障碍设计的原则,以创造出老年人适宜亲近、易于达到的环境空间。

2)应重视老年环境设计可识别性,并符合老年人的审美特点。老年人的记忆力已经逐渐衰退,因此要强调环境的可识别性,环境设计的空间形象应简洁明快容易识别。如在设计中运用一些明显的易识别的符号给予提示和指引,方便老人识别等。同时,老年人相对比较保守,喜欢传统文化,因此其审美特点不同于其它年龄层,趋向平和沉稳,因此社区环境设计中,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空间设施宜尺度亲切,使老年人易于接受。

三、结语

老年社区设计,是关系到老年人居住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只有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给予老年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以足够的关注,分析他们在生活中的行为模式及对空间的使用需求,并以之作为设计社区的依据,才能创造出适应老年人居住生活的社区,使老年人拥有一个幸福舒适的晚年,真正做到依托社区居家养老,从而缓解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

参考文献

[1]刘荣才.老年心理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居家养老”在社区 篇3

“居家养老”,指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下,通过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就近方便的服务,继续享受家庭温暖,邻里亲情,提高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有效地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

陕西路社区地处贵阳市喷水池中心商务区域,常住居民8965人,60岁以上老年人有1156人,占社区人口数的13%,其中空巢、独居老人39人,孤寡、困难、残疾等特殊老年人30户。

试点工作启动前,云岩区对黔东街道办所辖的8个社区居委会,通过组织老年人座谈、老年人需求问卷调查等形式,围绕老年人对社区的满意度、生活、学习、文化娱乐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摸底。认为陕西路社区老年人比较集中、社区服务基础较好、服务队伍较全,有较好的试点基础和示范作用。

关爱周到送温暖

陕西路社区设立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站,成立了为老服务队伍,队员有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社会组织服务人员、义工志愿者、下岗人员及低龄老人志愿者,还建立了服务信息和档案。2007年3月,陕西路社区成立了“社康服务中心”,为“居家养老”对象提供医疗保健、生活护理、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服务。目前,社康服务中心有服务人员6名,其中医疗保健人员4名,生活照料服务人员2名。

社区居委会还整合资源,吸纳社会其他资源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把社区内的家电维修店、洗衣熨烫店、银行、便利店、棋牌茶室、理发美容室等发展成为“会员单位”,先后建立了20多个服务网点,对社区老年人给予各方面优惠。邀请“e气风发俱乐部”、“向日葵义工社”等在社区内长期为老人服务。

服务站还开展了常规体检、中医穴位按摩、针灸、办理“120”安全出行卡、器械理疗等15项医疗保健服务,洗衣、烧饭、送餐、打扫卫生、照看洗澡、外出陪同、读报、聊天、陪,同看病等生活照料服务。并且开通了24小时服务热线,社区老人只要拨打服务电话,服务人员便立即上门服务。

真情服务化坚冰

坚持为80岁以上且生活不能自理的贫困老人服务,是“居家养老”的一个重点。

社区服务站通过调查摸底,将龙素珍、张素珍等12位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家庭困难的8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作为重点扶助对象,并招聘了社区2名下岗工人作为家政服务人员,专门为其中特别困难、完全独居的6位老人照料生活起居和打理家务。

起初,由于老人思想比较保守,防范意识较强,家政服务人员进家服务非常困难,她们甚至把服务人员拒之门外。为了取得老人的信任,社区居委会干部只好陪同服务人员每家每户地做思想工作。老人的门能进了,可不让打理家务,家政服务人员坐上了“冷板凳”。为此,社区服务站要求服务人员每天必须入户,边和老人聊天,边尝试做一些让老人放心的简单家务,并把每天的服务时间从2小时延长到半天,让服务人员与老人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取得老人信任和认可,再根据老人的意愿调整服务时间。

郭大丽是社区服务站的家政服务人员。2007年10月的一天,家住贵阳市黔灵东路的孤老陈素珍,外出跌倒把手扭伤,一些家务活只好放在一边。陈索珍老人受伤后,郭大丽增加了上门服务的次数,主动承担起给老人洗头、擦身、穿衣、做饭等家务活。陈素珍家里潮湿,室内虫子比较多,郭大丽就自费买来驱虫器和杀虫药,给老人家里驱虫。家住黔和花园的龙素珍老人家里没有洗衣机,郭大丽就把老人的衣服带回家去清洗,然后再给老人送回去。吴桂珍老人摔断腿住进了医院,家政服务人员代婷婷主动申请到医院陪护老人近2个月。老人出院后,她又到社区发动大家为老人捐赠新衣,为老人跑腿买煤,还自己出钱为老人更换纱窗等。

真情服务和以心换心,终于融化了老人们心中的坚冰。如今,这些老人已与服务人员亲如一家人,如果自己没空,还会把钱交给服务人员,让她们去购买蔬菜和日用品。老人们都说,她们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样关心和照顾我们,我们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扶贫帮困暖人心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在社区老年人和居委会之间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我们通过对老年人的多方关爱,体现了对他们的人文关怀。”陕西路社区居委会主任张亭黔介绍说。

考虑到老年人眼睛不好,身体不太方便,社区服务站与辖区电信部门联系,免费为12名特护老人安装了专线免拨电话。老人只要提起电话,就可以把电话直接打到社康中心。今年8月的一天清早,81岁的张素珍老人突然感到身体不舒服,打了免拨电话后,社康中心医务人员立即上门为老人检查身体,并马上进行处理,很快消除了老人的不适感。

杨保林老人孤身一人,靠领取抚恤金过日子。服务人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向社区居委会反映。社区居委会及时对老人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但是由于老人的收入已经超过了低保标准,不能申办低保。为了解决老人的实际困难,社区居委会又把情况向黔东街道办作了反映。通过综合协调,街道办将杨保林列入每月发放孤老“关爱购物卡”对象,并从医疗保健、家政服务等方面给予大量照顾。

青年志愿者是“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为老年人疏通下水管道、打扫卫生、义务修理电器,为社区空巢老人建立家庭档案,与困难老人结成对子,定期电话慰问、上门问候、安排老人体检、陪老人聊天和提供生活上的帮助。2007年重阳节,社区服务站为2户金婚老人送去了纪念像,还举办了“喜迎十七大做健康老人、九九重阳茶话会”等活动,让老人们度过了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节日。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 篇4

市民政局 市委党校 市政府研究室

应对人口老龄化,做好养老服务工作,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是一个全世界普遍关心和亟待破解的社会问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就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主要服务形式,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社会化服务。近年来,长沙市在推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和社会的一致好评。今年6月,我们就全面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到市内五区和浏阳市的部分街道、社区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供决策参考。

一、长沙市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基本情况

2006年,天心区开展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试点。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区主办、社会参与、老人受益”的服务机制,基本形成了由政府、民间组织、社区、社会和老年人自助组织等多方参与的服务体系,居家养老服务惠及10多万老人,取得了老人满意、子女减负、促进就业、社会和谐等多赢的效果,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一)坚持部门主导与试点推行并进,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扶持的具体方式。市民政局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纳入试点区、县(市)民政工作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试点单位对推进居家养老服务高度重视,统筹安排,不断完善政策扶持机制,加大经费保障力度,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一是出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补助措施。天心区、雨花区财政设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专项经费,实行社区、街道、区三级政府购买服务对象分级申报审核公示认定制度,把重点服务、特殊老人分为自理、介助、介护三种类型,每月分别给予100元、200元、300元的服务补贴,由区政府按季下拨服务补助经费整体买单,组织专业服务人员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确保困难老人社会救助的全覆盖。二是加大居家养老服务场所建设力度。天心区从场地建设、服务网点建设、工作经费等方面明确了补贴标准,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行扶助,全区共建成60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各中心、服务站设施齐全。三是研发“长沙市居家养老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包含全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中介组织的基本信息,具备居家养老网上申报、审批、服务、结算等功能。已于今年4月全面投入使用,初步实现我市居家养老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管理。

(二)坚持整合资源和市场运作并重,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轩辕殿、留芳岭等街道通过盘活闲臵房产及整合社会资源等方式解决了养老服务中心的专门活动场地问题。全市有900多个服务店加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点,成为居家养老服 务蓬勃发展的载体和助力器。引导居家养老服务中介组织与各区、街道和社区进行全面合作,连锁经营,连片辐射,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走市场化的路子。重点引进和培育万众和、康乐、新康、夕贝等养老服务机构6家。中介组织以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发挥其运作机制活、运行成本低、专业水平高的优势,开展贴近老年人需求的各类服务,赢得了老人们的称赞。

(三)坚持创新创造与规范管理并举,提高老人和社会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满意率。积极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形式,规范管理,努力营造政府、社会、社区、家庭共同参与的养老氛围,逐步实现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市场化、服务项目多样化、服务标准规范化。养老服务的社会认同率越来越高,90%的老人表示乐意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96%的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对服务表示满意。一是提供多种类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为老人提供医疗、保洁、餐饮、家电维修、法律援助、图书阅览、娱乐休闲、精神慰籍、安全保障等近20个项目服务。部分社区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深受群众欢迎。如路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义工俱乐部,引导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健康老人为体弱老人服务,让老人在自我管理、互助服务中体会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天心区大托镇一力社区开办居家养老服务生态园,建立老年人花卉苗圃奇树异草基地;雨花区、开福区一部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创建了各种形式的老年人业余爱好工作室,既发挥老人特长,又达到了老年人休闲、养身、静心的目的。二是创新养老服务科技 手段。很多社区对如何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了有益探索,效果很好。如坡子街社区建立心理咨询站,新天社区与单位合作共同开发“亲情呼叫系统”、“一卡通服务”,开福区开办了“爱心门铃”等。三是为老服务工作管理逐步规范。建立养老服务分类管理制度,对各服务点进行动态管理,规范服务行为。建立服务评价反馈制度,采取服务对象评、社区评、服务网点自评的方式,评定“明星服务网点”、“合格服务网点”和“最差服务网点”,各网点的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长沙市全面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制约因素

市内五区和浏阳市特别是天心区、雨花区创造了符合当地实际、各具特色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走在了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区前列。但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整体上仍处于较低层次,发展不平衡,在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上还受到诸多因素制约。

一是没有形成系统的政策扶持体系。“银发浪潮”扑面而来,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了应对人口老龄化严峻挑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仍然停留在“会上很重视,会后都没事”的多,没有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市里刚刚出台了《关于推进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但在统筹城乡养老服务方面相关政策措施亟待健全明晰,尤其对农村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还没有形成具体的政策。政府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相关保障机制尚未形成,安排社会公益性岗位时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考虑不足;还需在宏观政策层面加大对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扶持力度,在税收、水电、煤气等相关方面出台具体的优 惠政策,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和市场主体的发育。

二是没有形成浓厚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氛围。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年人问题已成为与每个家庭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在人口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核心化以及老年人口高龄化的大环境下,我市社区养老服务总体需求日益旺盛,但目前全社会还没有形成全面敬老、护老、爱老的风尚,很大程度抑制着养老服务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大量社会资金唯利是图,对涉及公益的养老事业漠不关心,关爱老人的事业却显得十分冷清。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经济条件有限,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只有依靠子女来购买社区养老服务。大部分家庭对子女成长十分关心,对老人的需求却没有过多的关注,如果子女不孝就只好自我封闭,无法享受服务。老人“花钱买服务”的生活理念和消费习惯没有普遍形成。同时,由于社会上“欺老诈老”现象经常发生,有的老人对社会不信任,从而拒绝接受居家养老服务。

三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受场地和经费制约严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还不适应工作需要。特别是二环以内的老城区,大都为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由于早期规划不到位,作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服务设施原先没有列入社区规划,社区办公场地本来就很紧张,没有足够的场地开展居家养老照护服务。在新城开发、旧城改造和企业改制等过程中,也大都没有规划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没有预留老年人活动场地。而新建、租用场地费用过高,社区居家养老中心(站)往往无力承担。全市188个试点社区,场地存在困难的达122个,占试点总数的65%。开展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作保证,但目前政府的资金投入不足。一些试点社区开展服务所需经费主要来源于社区办公经费的占用和募集,大部分试点社区成立的服务机构在“贴钱”。如岳麓区石岭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区民政局和街道各拨了3万元,全部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平台建设,只得从社区紧张的经费中投入2万元用于服务中心的正常运转。

四是没有形成规范的养老服务市场。目前,长沙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形式是政府为特殊对象购买或提供公益性服务,市场运作机制尚未真正形成。首先,整个为老服务市场还不成熟,缺乏有资质、有诚信、有品牌的为老服务企业和中介组织,无力大量承接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其次,服务内容比较单一且欠缺规范。服务内容大多以家政服务项目为主,还不能充分满足广大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居家照护服务的瓶颈制约比较突出。同时,在服务内容和行为上还欠缺相应的规范,服务供求双方均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隐患。第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业务素质和待遇都不高,不利于专业化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以下岗失业人员为主,基本上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同时,具有专业素养的养老服务业经营管理人员比较短缺,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发展。

三、长沙市全面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长沙市全面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总体思路建议为:按照“社会养老居家化,居家养老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公益服务的原则,以家庭为基础、以 社区为依托、以高素质的服务队伍为主体、以各项扶持政策为保障,加快推进覆盖全市城乡的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形成“以居家养老为主,以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体系,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体工作中,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高度重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首先,全面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积极应对老龄化浪潮破解养老难题的必然选择。长沙市1987年就进入了老龄化城市的行列,比全国平均水平提早了14年。到2008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98.36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5.3%,比2004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其中,城区老年人27.06万,占城区总人口的12.61%。据预测,到2012年我市老年人将达120万左右。面对老龄化浪潮,特别是家庭“四二一”(四个老人、两个年轻人、一个小孩)人口结构不断增多,年轻人照顾老人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机构养老更难满足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我市虽然近年来不断加大投入,但现有各类型养老机构只有125家、1万余张床位,仅占全市老年人总数的1%。全面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积极应对老龄化快速发展,破解养老难题的重要渠道。其次,全面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密切关注民生建设人民满意城市的有效途径。建设人民满意城市必须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贴得近、跟得紧,把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做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是一项惠及绝大多数人的民心工程。我们只要做好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就解决了全市10%的民生问题,并能减轻子女压力,使子女既能尽孝,又可以腾出精力干事业。各级政府要统一认识,把发展整个养老事业,尤其是“社区居家养老”作为长沙加快科学发展、建设人民满意城市的重要内容来全面推进和加快实施。第三,全面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建设幸福家园的客观需要。2008年,全国老龄委等十个部门联合行文,对全面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划。先进国家经验也表明,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化的居家养老必然成为养老的主流。据有关资料表明,美国95%的老人享受社会居家养老服务,荷兰为91.4%,日本为96.9%。同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及时便捷优质,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开展社区老年服务工作,还能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有效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和谐。我们在大力倡导孝道文化、弘扬敬老风尚的同时,要广泛宣传社区居家养老的优越性和典型事例,开导老年人解放思想,主动接受和配合做好居家养老服务,把潜在需求变成现实需求,全面推进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二)完善政策措施。一是进一步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配套政策。做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是各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把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区建设总体规划,把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作为为民办实事工程和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在城市社区全面铺开的基础上,逐步向城镇、乡村延伸。建议各区、县(市)根据市里《关于推进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结合各地实际,尽快出台推进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配套政策。加大试点推介力度,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 务由试点型向普惠型转变,变试验区的优惠扶持政策为全市的普惠扶持政策。二是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经费投入自然增长机制。加大政府财政投入,设立居家养老专项资金,经费在各级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设臵科目,并建立逐年增长机制。资金主要用于为困难老人购买服务、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服务人员培训补贴等。挖掘潜在投资,广泛吸纳社会投入。鼓励社会团体、慈善机构、民营、个人等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或投资养老服务,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模式。三是落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优惠扶持政策。坚持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关于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税费优惠政策,如对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养护服务免征营业税,免征自用房产、土地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半征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费;老年服务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的价格,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使用电话及办理其他有关电信业务执行住宅电话资费标准。

(三)加强基础建设。一是加强基础平台建设。加强服务中心、站建设。每个街道(乡镇)、社区(村)都要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可依托街道(乡镇)、核心社区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举办,为居家老年人直接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站可依托社区居委会组建,接受服务申请、咨询、质量反馈等,组织管理社区内相应的服务网点和人员,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就近服务。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式。上海市徐汇区通过公建民办、民建公助、民建民办等多种方式建立各式为老服务中心的做法值得借鉴。同时,搭建各区县以及社区之间的交流平台,加强合作。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一批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把老年福利设施纳入整个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规划建设。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场所与小区住宅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造和同步投入使用。统筹社区资源,积极利用社区用房以及社区内企、事业单位闲臵房改建成老年中心等活动居家养老的服务设施。农村社区依托乡镇敬老院、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现有资源,建立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把各类医院作为本地区老年医疗保健工作的指导中心和医疗保健基地。抢抓学校教育教学空隙,错时为老人开放本地中、小学校的体育、图书、文化等设施。加强社区之间的合作互用。整合各社区资源,通过加强规划、合理布局,互通有无、互相补充,运用市场经营机制,联合利用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探索建立可流动的服务设施,提高利用效率和服务效益,避免重复建设,以最低的成本让老人享受最好的服务。三是加强基本队伍建设。配臵必要的专职人员。按照实行以费养事的原则,每个社区设臵居家养老服务2-5个社会公益性岗位。从社会、高等院校等公开招聘一些懂管理的社会工作专职人才,提高管理层次。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定期培训制度,加强养老服务方面知识学习,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对服务人员实行考评定级,建立服务资格证制度,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广泛建立老年人互助服务组织。充分挖掘老年人自身的各种资源,由老年人自己组织成立老年人协会和互助中心,开展各种活动,相互服务。可以借鉴无锡市滨湖区的做法,以“时间银行”储蓄劳动时间的形式,让低 龄健康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义工服务。健全“义工”服务制度。从大中学生每人每年志愿服务至少48小时做起,建立有权威机构制定的登记认可手册,将服务情况纳入个人档案,作为升学、用工、晋升、评选的依据之一。结合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准专业”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接受低收入救助金,重点为居家老人服务。

(四)提升服务水平。一是丰富服务内涵。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面向全体老年人的全方位的服务。要突出家政型服务和护理型服务,以上门照料服务为主,“托老所”照料服务为辅。要把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强化精神慰藉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与老年人的沟通与交流,创办老年活动中心、社区老年大学、社区老年文体组合和举办各种活动等,充实老年人生活。二是创新服务方式。因地、因人制宜,创新养老服务模式,使所有的老人都能接受服务。对一般老年人根据实际承受能力,实行以有偿服务为主,合理收费、低偿收费;对特殊困难等对象要推行“居家养老、政府埋单”的模式,由政府购买服务。大力利用信息化手段,积极推广“一键通”呼叫系统,提高服务效能,将各种养老服务信息联网,实现服务全覆盖。充分发挥市场在配臵福利资源中的主导作用,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大力扶持发展中介组织,鼓励大学生等社会各界人士在居家养老服务行业创业。三是强化服务管理。规范管理各类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制定相关服务标准、规范,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和考核,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督促各类服务机构切实降低成本,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强化公益性质,切 实减轻老人负担。要把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与推进社区物业化管理相结合,把做好居家养老服务作为规范社区物业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规范社区物业化管理中推进居家养老服务。

课题组组长:贺国谦课题组副组长:曹再兴课题组成员:黄文湘

王启贤范伯力 符花兰 罗拾平

社区居家养老活动总结 篇5

活动前一天,范湖社区居家养老工作人员将开展义务剪发活动的消息传达给每位老人。理发师志愿者携带理发工具来到范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理发师给理发的老人系上红色的围布,征求理什么发型后,使出自己熟练的技术,认真仔细地替每位老人理发剪发。义剪志愿者耐心细致地为每一位居民剪发,在他的巧手下,居民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居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理完发后的居民对着镜子照了照,露出笑容说剪得非常好,很喜欢!

范湖社区居家养老工作人员在维持秩序,将老年人按先来后到顺序来排队。为在现场排队等待的老年人测量血压。每测量一位老年人,都详细询问他们的饮食状况、近期身体情况、病情。

测量过程中,老人高血压普遍较高,工作人员提醒老人要随时关注自己的血压,为自己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范湖社区居家养老工作人员还提醒大家平时多多加强锻炼,注意健康饮食,发现头晕不适等症状的要及时到医院就医。

社区对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进行上门服务,这项服务也受到了老年人的一致欢迎。这种免费理发的公益活动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实实在在地走进了老人的心里,切实地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使居民切实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和关怀。

社区居家养老他们这样做! 篇6

节选自《2017年中国老年群体消费需求与与养老服务业投资商机研究报告》第七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投资机会分析》

发达国家最早进入老龄社会,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和地区是日本,其次是西欧和美国,经过长期发展这些国家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老年服务体系,在社区居家养老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一、美国的居家养老

1.模式:医疗照顾辅以社区服务

美国政府对老年人实施全面医疗照顾,简称PACE。1997年美国出台《平衡预算法案》提出PACE计划(The Program of All—inclusive Care for the Elderly),是政府提供的一个为体弱多病的老人提供长期照顾的创新项目。在医疗保障方面,美国政府只对老人提供医疗保险(Medicare,专门针对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医疗项目)。PACE商业运营,政府监督,其特点有:(1)适合到护理院居住的客户可以选择在社区里接受长期的照顾服务;(2)通过多学科的专家组成的团队来进行个案管理;(3)是整合成人日常健康中心(ADHC)提供的各种医疗服务。

2.服务内容

美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内容丰富,涵盖方方面面,包括病历管理、日间照顾、家庭健康扶助、个人照料、杂务服务等等。社区还普遍设立家庭保健中心(为在自己家中居住的者提供简单的日常生活及护理服务)、老人活动中心(除提供养老午餐外,还组织文化、娱乐、教育、旅游等活动)、提供免费教育、进行老年人志愿者服务。政府还在社区为居家老人安装电子应急系统,处理紧急情况。

二、日本的居家养老

1.模式:家庭福利+护理保险

与西方国家比较,日本的养老制度重视家庭作用,强调国民自立。日本政府从2000年开始实行护理保险制度。“脱离医院,让老人回归社区,回归家庭”是这项保险的目的。40岁以上的国民必须加入并缴纳护理保险金,在65岁后接受这项保险提供的服务。卧床不起无法自理或者患有痴呆的老年人不用去医院,就可以在家接受护理。护理保险制度由日本厚生劳动省牵头,地方政府的高龄福祉部门主管,各地居家护理支援中心、社会福祉联合会等官方和民间团体负责具体实施。

推进家庭护理、保健、医疗和福利一体化是日本养老制度的基本特点。

2.服务内容

护理保险提供的服务:通过护理保障制度,可以把老年患者的长期护理场所从普通医院转移到家庭、专门老人福利院、老人保健设施和疗养型综合体。老年人生活不便时有人照料、有病能及时得到医疗和护理,通过专业人员的定期上门提供医疗护理和康复指导,延缓衰老进程,促进和维持健康状况,节约了大量的医疗费用。家庭成员的关爱和赡养是日本居家养老的重要内容。

政府支持的友爱访问员派遣制度。通过社区的志愿者(健康的老年人)提供长期志愿服务,每周几次探视居家老人。

三、新加坡的居家养老

1.模式:中央公积金制辅以社会参与

新加坡将西方市场经济制度与东方家庭价值观念完善结合,政府鼓励个人规划自己的晚年生活,以中央公积制度为基础,采取各种税收优惠,财政支持帮助,个人、家庭、社区各尽其责,形成了全社会动员的养老制度。公积金制度解决了新加坡养老的经济问题。

新加坡政府重视培养全民的家庭观念,向人民灌输儒家思想,宣传孝道,号召全社会关爱、孝敬老年人。比如,为了防止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家庭出现“空巢现象”,在购买房屋时有一个优惠政策,即对年轻人愿意和父母亲居住在一起或购买房屋与父母亲居住较近的,经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后可一次性减少3万新元,以鼓励年轻人赡养父母、照顾老人。

2.服务内容

通过家庭实现的居家养老。即年轻人与父母同住实现对赡养父母和照顾老人,这是新加坡政府大力提供和鼓励的。

对于无暇照顾在家的老年人和孩子,新加坡成立了“三合一家庭中心”,将托老所和托儿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老少集中管理,即顺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又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增进了人际交往与沟通,防止了“代沟”的出现。

政府还在社区举办了乐龄俱乐部和民众联络所,以丰富老人文化生活和社会活动。

四、瑞典的居家养老

1.模式:福利国家+自治团体

根据瑞典法律,子女和亲属没有赡养和照料老人的义务,赡养和照料老人完全由国家来承担。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瑞典已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社会化养老制度。政府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福利家政,并在一定程度实现按需分配。居家养老的人凡有需要,都可以向当地主管部门提出申请,主管部门要进行实地评估,在获得确认后,才会作出同意的决定。家政服务的次数和范围根据需要而定,有的是只提供一个月一次服务,有的则一天里要提供好几次服务。

居家养老服务实施过程,基本由地方自治团体所主导。地方自治团体负责制定服务计划,为老年人提供福利性的住宅,提供家庭入户服务。

2.服务内容

政府提供的家政服务包括:服务包括个人卫生、安全警报、看护、送饭、陪同散步等。

地方自治团体提供的服务包括:打扫卫生、菜肴烹制、送餐到户;建立日间老人活动中心,组织老人开展文娱、体育健身活动,为老人组织舞会、电影晚会、交友会等。

五、英国的居家养老

1.模式:福利国家+社区照顾

英国是老牌福利国家,政府以法令的形式明确承诺对老年人提供服务和供养,以便使他们过上体面的生活。但福利国家导致的“英国病”又迫使政府寻找更有效率的老年服务方式。社区照顾是英国在福利国家政策变化下倡导的一种社会工作模式,也是英国推行社会服务的一项内容,其目标是使老年人在自己的家或“像家似的”环境中受到帮助。目前,社区照顾被广泛应用于英国社会服务的各个领域,在养老问题上最能体现其特色。

2.服务内容 第一,生活照料。生活照料又分为居家服务、家庭照顾、老年人公寓、托老所四种形式。

第二,物质支援(包括提供食物、安装设施、减免税收等)。

第三,心理支持(包括治病、护理、传授养生之道等)。

第四,整体关怀(包括改善生活环境、发动周围资源予以支持等)。

六、国外居家养老发展的启示

1.文化传统深刻影响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文化和传统的变化对养老模式有着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在近代东方社会结构变化中得到反复印证。中国在发展自己社区居家养老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和发挥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孝道观念和生活习俗,力求以较低成本依托家庭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居家养老制度。

2.社会保障制度决定着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程度

流行的社会保障模式有社会保险型(个人、企业、国家三方出资)、福利国家型(国家与企业出资)、强制储蓄型(个人和企业出资)。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是社区居家养老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但凡建立起完善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国家,无不依托本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获得了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从筹资角度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在实施不同社会保障模式的国家之间存在较大差别。

美国、日本、德国的社会保障模式是典型的社会保险型,新加坡采取中央公积金制度,是典型的强制储蓄型的社会保障模式。这四国居家养老筹资以其社会保障体系为依托,居家养老所需主要资金来自于由医疗保险衍生而来的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险金,如存在资金缺口,则通过社会救助、慈善捐赠、公益服务、自身储蓄等渠道筹资解决。

英国、西班牙以及北欧国家的社会保障模式是福利国家型的,这些国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本上由国家以福利的形式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所需资金大部分由国家承担;为提高效率,政府在提供某些福利性养老服务时,会根据接受服务对象的经济状况收取一定费用,这个费用按政府定价(远低于市场价)的一定比例收取。

社区居家养老创新途径分析 篇7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老龄化,养老模式

一、社区居家养老概述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又被称为老年人社区照顾, 是一种区别于正规养老机构的一种非正规化养老服务模式。主要指在县区、街道一级政府的支持下, 以街道为主导, 以社区居民自治委员会为主体, 以家庭为核心, 通过落实各种社会养老保障政策, 建立完善的社区公共服务网络, 健全各种基层性设施, 成立各种专业性的服务机构, 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 为本社区内的老年人提供的带有一定社会福利性质的专业化的养老服务。

二、社区居家养老现状及问题

1.社区居家养老现状。我国从90年代初期开始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以民政部门为主导, 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 开展了“全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9073养老计划”等活动, 确定了90%的居家养老、7%的社区养老、3%的机构养老目标。经过20多年的不断推广完善, 目前, 我国社区养老中心覆盖率已经超过60%, 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达到了18 927个, 提供的养老服务超过上百种, 每年有上千万老年人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社区居家养老已经成为我国养老体系中的重要模式。

2.社区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传统的社区居家养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养老的问题, 但是由于我国社区养老起步较晚, 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不高, 全国还有超过40%以上的社区没有推行居家养老服务, 特别是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 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更低。二是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不健全, 现有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无法满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三是居家养老模式过于被动, 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四是居家养老管理机制不完善, 缺少统一的服务标准和管理体系。

通过对相关情况的调查, 笔者认为形成以上问题的原因除了社区养老政策尚不健全, 居家养老理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外,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社区居家养老资金投入的问题。目前,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主要以财政投入为主, 个人出资和社会公益为辅的方式。由于财政投入有限, 导致社区养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专业工作队伍缺乏, 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有限。而社会养老机构服务费用较高, 一般的家庭很难担负起高水平养老服务的费用。少量的社会公益投入也只能稍微缓解社区居家养老中的一些困难。创新现有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特别是资金筹措模式迫在眉睫。

三、社区居家养老创新途径

1.养老金统筹模式。养老金是国家对纳入社会养老体系, 以及行政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资金。养老金统筹模式就是将养老金与社区居家养老事业结合起来, 通过社保部门、养老金管理部门、民政部门、基层社区共同建立社区居家养老保障体系。城市居民、行政企事业单位在缴纳养老金的同时, 也可以如同缴纳医保一样, 建立社区居家养老保障账户, 缴纳一定数额的社区居家养老保障金, 实行养老保障一卡通制度。到了退休年龄, 就可以凭借养老账户, 自动享受社区养老服务。这既解决了社区居家养老的资金问题, 又减少了家庭的老人支出, 健全了社会主动养老体系。

2.养老地产模式。以房养老模式是我国养老产业的一种新探索, 但是其必须通过产权让渡和市场化才能实现, 不符合社区养老的模式。本文提出的养老地产模式是在房地产的开发过程中就融入养老服务, 是将养老、地产、养老产业结合起来的一种“居住+配套服务+康复医疗”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在房产的开发中设计符合社区居家养老的基础设施, 优质疗养和康复资源, 建设“智能化系统”, 在小区管理中引入专业的老年医疗、护理等专业人员, 实现全方位的社区服务。这种模式可以借助房地产的开放, 提高社区居家养老的市场化, 减少政府的财政压力。

3.社区居家养老保险模式。社区居家养老保险模式是现有养老保险服务的一种细化和延伸, 也是实现社区居家养老和养老产业、保险产业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通过保险公司、养老企业、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协调, 将医疗保险、护理保险等商业保险和社区居家养老结合起来, 推出社区居家养老保险系列产品, 人们可以在有经济能力的时候购买不同等级的社区居家养老保险, 到了老年之后, 就可以通过保险公司的统筹, 享受养老服务。而社区等居家养老的经营、服务机构也可以通过保险公司的资金投入, 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完善的设施和更加优化的服务。

4.公益帮扶模式。社会公益是推进社区居家养老的重要助力, 探索公益帮扶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缓解社区居家养老压力的有效补充。通过国家宣传引导、政策支持将更多的公益组织、志愿者机构、社会资源汇聚到社区养老事业中。鼓励公益团体、组织通过资金捐助、志愿服务等形式, 为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对象提供更多的养老资源和帮助, 有效补充现有社区居家养老资源投入不足、服务水平不高、覆盖率不够等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5-02-26) [2015-09-23].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502/t20150226_685799.html.

关于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 篇8

摘要: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巨大冲击。人口老龄化已成为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的大趋势。由于家庭照料功能渐渐弱化,养老机构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中国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成为养老模式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养老保障

1.社区居家养老概念及相关理论

1.1概念界定。首先,从养老地点看,老年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居住在家中进行养老。其次,从提供主体看,将家庭成员照顾与社区照料合二为一。最后,从服务内容上看,主要包括:提供日常的生活照料,开展一定数量的文体活动,如组织老年人文娱比赛,建立并组织适合老年人的兴趣俱乐部等。

1.2福利多元化理论。福利多元理论是完善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前提,它提出了由多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共同承担社会责任,而非单方面的依赖政府。同时也充分发挥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提供对老年人更好的社会保障,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一方面,居家养老服务可以通过服务主体的多元化达到服务多样化和品质高效化的双赢;另一方面,随着多种主体的共同参与,可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各种各样的养老需求。

1.3马斯洛需求理论。马斯洛需求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种需求,其中生理需求是人最基本的需要,而安全需求又是在生理需求基础之上所产生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需要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建立医疗护理保障系统,从而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生活。

2.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2.1服务单一,服务设施缺乏。从整体而言,我国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扮演生产者的角色,而非组织承担者、管理者和购买者的角色。导致政府干预过多所形成垄断的不利局面。同时,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起步较晚,其服务内容和项目涵盖面较小,对老年人提供的服务只是日常的生活照料和医疗照顾,而对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的层面涉及较少。

2.2服务机制不健全,部门间缺乏统筹。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从法律意义上来讲并未建立统一的管理标准及规范的运行办法,暂时由民政部统一对其进行管理。而单纯依靠某一个部门来完成这些工作在执行方面会有很大难度,成为一大阻碍。

2.3服务所需资金来源不足,资金使用缺乏针对性。政府的财政支出是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资金来源,我国已经进入了“未富先老”的阶段,并且其资金来源只是单一的从地方财政支出获取,造成政府财政紧缩。在资金使用方面,由于需要多方面筹集资金,社区捐助必然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但是由于有些支持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人不放心把钱直接捐赠给社区,所以筹集资金也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困难。

2.4服务队伍规模小、素质低。由于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入户服务,对服务人员来说,工作量大,支付待遇较低,发展空间较小等方面限制了其从事此岗位的意愿。我国居家养老发展较晚,推广较慢,相应的培训也不标准、不系统,;必然成为我国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阻碍。

3.国外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经验借鉴

3.1英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英国目前实行的居家养老模式是“社区照顾”模式,此模式主要由经营人员、主要工作人员、照顾人员组成,政府对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管理范围和任职资格都有明确的要求,保证各类人员各行其职,防止出现职权滥用的行为,使老年人更好的安享晚年。

3.2美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美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主要由家庭、社区、社会三个层次共同组成。从家庭层面来看,通过设立家庭保健中心可以为居住在家中的老年人提供简单的日常生活照料。从社区层面来讲,设立老人活动中心,调动老人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从社会层次来看,大力开展志愿者服务,保证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正常发展。

3.3日本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日本重视家庭的福利保障功能,提倡“家中养老”。其工作体系为“管理员—专业工作人员—照顾员”,志愿者在充当工作人员与照顾员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3.4国外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经验借鉴

(1)重视和加强保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制化建设。要以法律为准绳,有选择性地吸收和采纳各国政府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促进我国老年人服务事业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2)实现老年服务的多元化。我国社区老年服务的运营资金大多数是由财政承担,所以政府财政支出较大,不利于我国其他事业的发展,应该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实现老年服务的社会化和多元化。(3)加强服务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发达国家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模式的可取性和优越性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专门的社会团体和相应的服务机构;第二,有针对于各类社区老年服务人员的培训课程;第三,是有相对严格的执行标准和要求。

4.开展和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4.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保障功能。大多数的先进国家比较重视与老年人相配套的各种福利设施的建设,例如福利中心、康复中心等。在我国来看,社区服务的基础设施不尽完善,要求我们在发展社区老年人服务工作的同时,要根据老年人的需求不断地改进设施。除此之外,老年人身体素质较差,所以医疗服务设施也要相应完善;也可以在社区开展心理咨询中心,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4.2完善组织机构体系,加强评估机制。政府各部门要充分重视我国出现的老龄化问题,必须明确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由各个部门相互协调,紧密配合才能充分的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使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更加顺利地进行。此外,还需要上门服务人员定时对服务对象进行咨询,以便服务对象对服务人员的服务提出缺点以及改进意见。同时,各相关部门还应全程监控设施投入是否落实到位,服务水平是否满足标准要求等方面。

4.3开拓资金来源,加强监督机制。在财政方面,建立居家养老的财政预算制度和养老服务的专项资金,对于为社区服务的人员酬劳、支撑社区服务项目正常运转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的项目经费应落实到位,并要根据经济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增加逐年提高标准。除了多渠道筹集资金来源,还应加强对其的监督机制。

4.4扩大服务队伍规模,提高服务人员素质。首先,提高社区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其次,加强社区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最后,不断扩大志愿者服务队伍。

5.结论

通过对比我国现有的养老机构采取的养老方式,结合我国当前时期的基本国情得出,居家养老是一种可行性的养老方式。在全球大力推行福利和公用管理改革的大环境下,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已经是大势所趋。我国应进一步改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顺应时代的潮流,大力推行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机构养老为补充,以社区服务为依托的普惠性社会养老体系,走出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道路,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能真正意义的享受到以家庭资源、社会资源、政府资源有机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竹琳.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多元供给主体的角色和功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

[2]李玉玲.社区居家养老:文献综述[J].江海纵横,2008,1:27-29.

[3]彭华民,黄叶青.福利多元主义:福利提供从国家到多元部门的转移[J].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40-48.

[4]王宏娟.城市居家養老的可行性分析[J].消费导刊,2008,02:1-19.

[5]张辛梓.构建我国城市社区化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D].山东经济学院,2011.

[6]张建国,张莉华.上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制创新研究——以徐汇区天平街道养老服务实践为例[J].求实,2012,S2:235-237.

上一篇:职业高中社会服务能力下一篇:扮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