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家养老新模式(共7篇)
社区居家养老新模式 篇1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联合国人口老龄化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的7%。截止2010年11月1日,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1.77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以上老人为1.19亿,占总人口的8.87%。预测202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在未来十多年中,老龄人口年均增长将超过1000万。
社区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主要服务形式,积极发挥政府主导做到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居住在家的了老人提供已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养老方式。社区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服务、日托服务、心理咨询、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
社区居家养老的优势在于:利用社区资源提供养老服务能够就地取材,服务广、见效快。社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即解决了家庭养老能力不足的困难,又解决了机构养老亲情淡薄、环境适应障碍等问题,构建一个以政府为依托、社区为主体、家庭为载体、公益性与专业性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以政府为依托旨在强调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的统领性地位,特别是通过政策倾斜与资金支持赋予社区居家养老更多的资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以推动社区居家养老的实施;②把社区居家养老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或者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以社区为主体旨在强调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承担资金整合与具体实施者的角色,承担包括搭建社区居家养老的组织化体系、建立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网络与监督体系等方面的任务。
以家庭为载体旨在强调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家庭是老人安度晚年的生活场所,扶养老人离不开子女对老人的关爱,尽管政府、社区能够为老人提供有形的物质帮助,但是对老人来说,来自家人的关爱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公益性与专业性机构共同参与,旨在强调各类公益性和专业性机构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具体提供者。除了以市场化形式向专业机构购买养老服务外,要积极调动社区内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资源,大力挖掘社区内的家属、朋友、邻里以及各种自愿性组织等要素,培育和发展社区民间组织,使之作为社区居家养老的内生性支持网络。
社区居家养老新模式 篇2
一、张家口目前养老事业的发展现状
张家口市属于欠发达地区,老城区人口较多,上个世纪曾经创造过无比辉煌的商业模式,但由于种种原因张家口市的商业发展逐渐衰落。随着改革开放,张家口市又焕发了勃勃生机,新时期将会利用与北京合办冬奥会的契机迅速发展。目前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才是我们所倡导的绿色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事业,让广大市民在感受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这其中又以养老事业的发展最为引人注目。和大多数欠发达地区类似,我们的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为主,这两种模式目前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我市养老的发展需要。
1、我市养老事业存在的若干问题
近年来由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从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都给予了养老事业极大的关怀和支持,促使我市的养老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基本已经做到养老保险城乡全覆盖,社区养老设施初步建立,志愿者队伍初步发展等欣喜的成就,但我们仍然应当看到养老事业发展的问题。
(1)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
传统的家庭养老以家庭为单位,以子女对老人的赡养为载体进行,但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大部分家庭是“4-2-1”的结构阵型,子女对老年人的赡养压力十分巨大,同时由于就业方式灵活性增多,年轻人就业流动性增强,造成了空巢老人的大量出现,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养老模式难以为继。
(2)社会机构养老发展缓慢,无法满足老龄人口的实际需要
社会养老机构本应是家庭养老的必备补充,但由于客观原因的存在,社会养老机构长期得不到良性发展:第一,国人的养老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愿意到养老机构去养老;第二,社会养老机构的所需费用和服务成正比,服务越好,所需费用越高,对于普通老龄人口来说,难以承担;第三,国家政策执行力度不足,影响社会养老机构的正常发展。
(3)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缓慢,使得社会养老无法真正实现功能
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全覆盖,社会保障水平的逐步提高和社会保障的一体化建设。相比前些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有了长足的进步和稳步的提高,已经基本形成了覆盖广、低水平、可持续、促发展的保障模式。但是这种模式由于缴费年限短缴费率低、政府的养老保障资金投入不足,社会养老体制机制尚未健全,使得社会养老的实际效果不甚理想,没有实现其预期的保障效果。
2、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已经有了长远的发展,虽然和国外的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已经结合我国当地的实际情况有了各自的特点,针对各个城市的发展,对于张家口市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1)必须充分发挥完备法律制度的保障作用
好的社区养老模式,必定有完备的法律制度进行制约和保障。参与社区养老主体多元,利益多元,行为多元,没有固定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和治理,其发展很容易走入歧途。
(2)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社会居家养老倡导社会大众的共同参与,社会大众的共同监督和治理,但这并不是说政府可以不承担责任,越是权力下放,政府部门越应该发挥监督作用。现阶段必须要重视政府部门在公共养老服务方面的主导作用。
(3)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参与作用
社会居家养老不能全部依靠政府的资金扶持,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力量来建设。项目资金来源的多元化,项目参与的社会化,项目监督的社会化,是未来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方向。
二、张家口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方向
结合前期调研的结果,我们认为张家口市要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不能简单的照抄照搬其他城市的发展模式,必须以张家口市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寻找张家口市自己的社区居家养老新模式。
1、因地制宜,服务项目本土化
张家口市属于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老城区老龄人口多,居住较为集中,居住小区多为陈旧,社区服务项目发展落后。针对此种情况,应当加大对于老城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投入力度,重点保证老龄人口较为集中社区建设。除了在每个社区建立必备的养老服务活动室、休息室、卫生室等基础设施之外,应当根据各个社区的实际情况,分别建立具有各自文化特色底蕴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比如读书养老社区、舞蹈养老社区等。
2、整合资源,社区服务规模化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社区办公经费很少,但是需要处理的事务很多,致使很多社区干部在建设居家养老服务方面捉襟见肘,有很多好的想法和思路由于资金和人才的限制无法真正推行。因此应当根据社区规模大小进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对于临近的若干社区可以进行资源整合,集中有限资源进行集中建设,让周围的老龄人口都可以享受到程度比较高的养老服务。
3、开拓思路,技术保障信息化
随着“互联网+”的模式的快速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也可以加入高科技信息化的应用。在每个老龄人口的家中安置监控摄像头和一线通的电话,有任何需求或者生病的时候,直接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向提供社区服务的部门进行咨询,同时,倡导政府向企业购买相关的公共服务满足老龄人口的实际需要。
4、完善制度,服务队伍专业化
好的制度建设,需要好的执行队伍。社区现有的老龄服务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亟需一支专业性强,服务水平高,整体素质高的服务队伍进入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平台。除了完善现有服务人员的培训制度之外,还应当建立服务人员完善的薪资制度和成长制度,吸引更多的人才来从事老龄服务。
摘要:随着老龄化社会步伐的加快,传统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已经无法满足老龄人口的实际需要,亟需将社区居家养老作为新时期的养老新模式加以推广,本文主要从张家口目前面临的养老问题入手,针对新时期发展社区养老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参考文献
[1]张雅丽.美英两国社区养老服务及启示[J].社会福利,2010.3.
社区居家养老新模式 篇3
关键词:老龄化 居家养老 社区服务 服务平台
2011年4月13日,省老龄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浙江省城乡老年人口生活状况调查。过去五年间,全省老人净增136.36万,2010年末老年人口总数为789.03万人,占总人口的16.6%。独生子女父母开始进入老年,少子老龄化初步呈现,随之而来的家庭空巢率持续上升,独居老人增多。如何让老年人安享晚年、老有所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很迫切、很现实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1 养老面临的具体困难
1.1 丧偶老人数量大、比例不断上升。根据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29.3%的人丧偶。随着年龄的增加,没老伴的老年人就更多了。80岁以上老年人的丧偶率高达60.99%。在丧偶的老人中,女性又占了多数,与生理结构不同等多种原因有关。女性寿命大都要比男性长3年,再加上男女在结婚时基本选择“男大女小”的模式,导致目前老年人中独居女性占了大多数,80岁以上有八成女性是独居的。丧偶独居老人,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生活上对社会养老的需求尤其突出。
1.2 少子老龄化社会,独居老人和纯老家庭户增多,家庭规模缩小。浙江进入一个新时代——少子老龄化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空巢率提升。调查显示,虽然有37.74%的城镇老年人和61.06%的农村老年人愿意和子女同住,但实际上这一比例只有24.31%和39%。1代户是城乡老年人家庭的主要类型,其次是3代户,居第三位的是2代户,4代户不到1%。
1.3 子女“忠孝”难两全,合理照料老人的问题已不是一个单纯的道德问题,而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调查显示,城镇老年人中,实际生活照料人是配偶,其次是女儿,保姆或钟点工位列第三,甚至比儿子、儿媳更多。而农村老年人的配偶同样作为首要照料者。
1.4 大部分老人希望“居家养老”,但是需要社区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务。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有所下降,城镇老年人中表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占16.0%,农村老年人占8.95%。绝大多数老年人愿意在家养老,但希望社区能提供必要的服务,如社区办老年饭桌、送餐、家庭病床、料理家务等。特别是城乡“上门护理”、城镇“陪同看病”和“帮助购物”、农村“上门做家务”需求率翻倍增长。
2 国内现有服务平台种类及问题
目前国内已经应用包括正在建设的各种服务平台,总体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网站建设为中心,由专人维护一个资料齐全的服务器,在网站上公布各种公共服务信息,商业咨询电话。这类的服务平台,其缺点就是信息量太大,浩如烟海,包罗万象,普通用户即便是登陆到网站,查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接下来还要确认信息的时效性和有效性,然后再想办法使用这些信息,此番周折,令一般用户苦不堪言,更加谈不上对电脑网络不是很熟悉的老年用户。因此这样的服务平台市场化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之大可以想象。另外一种就是呼叫中心为特色。如杭州电信参与杭州市社区共建,形成了以呼叫中心为核心的社区信息化网络数据中心和全市便民服务中心平台,推出“96345社区服务信息化”模式,居民通过播打电话就可以获得便民利民服务,志愿服务等。通过这类服务平台,用户虽然可以相对较为直接的获取到信息,但是接下来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如何沟通,还是需要用户自己去处理。再者由于呼叫中心面对的服务对象是整个城市居民,坐席数直接影响到同时提供服务的有效性,随着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的扩大化,必须通过扩大坐席数才能够保证及时、迅速的接入呼叫请求。
在充分认识了上述问题的基础上,研制开发新型的,分布式的以社区为中心,通过超级服务器监管的网络服务平台,更显得有必要。它能够有效提高服务质量,促进社区服务的产业化。社区建立起来网络服务平台以后,用户只要通过家庭网络终端,点击需要的服务内容,该项请求就被送往社区中心,由社区中心安排上门服务,用户只要安坐家中,尽享一站式管家服务。从而实现居家养老、又最大程度的保障了老人服务需求、安全需求。
3 社区养老网络服务平台开发思路
3.1 平台技术分析。社区网络服务平台是通过“点击”家中的触摸屏,在网络上寻求服务的桥梁。该平台充分利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络,配合以先进的软、硬件技术,形成一套完整、可靠的服务体系。透过该服务体系能够有效实现小区业主、小区物管、服务提供商之间的有机整合,打造出全新的服务模式,从而真正实现“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应用该平台,就可以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一站式的电子管家服务。平台以嵌入式系统为核心,采用ARM920T内核的硬件平台,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丰富的外围接口电路,实现一套完整的社区网络服务平台(简称平台)。该平台以社区为依托,以家庭为核心,以网络为手段,编织服务网络,为社区服务的产业化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其实现方案如图1:
其中,服务请求接入模块,负责接收家庭网络终端的连接请求,确定优先级,排队,提供连接端口;服务管理与分发单元,负责建立社区服务,管理链接,提供数据库访问服务;服务转发策略,负责制定各种请求的分发路径,如紧急求助信号,服务请求信号等;服务信息数据库,负责记录和保存各种服务供应单元的信息,以及物流配送网络信息;用户资料数据库,负责记录和保存社区家庭用户的必备资料,包括应急电话,保健情况,定制的服务类型等;平台分三级结构,根节点是超级服务器,社区服务器作为分支,家庭网络终端是末端节点。其中社区服务器是整个系统运作的关键,相当于人的大脑;家庭网络终端就是系统的手足,感知用户的需求,完成系统的指令;超级服务器就像打印机,只是监管和记录整个平台每天发生的各种事件。社区服务器要求能够接收家庭网络终端的求助信号,能够生成和保存本社区网络系统的维护记录,能够统计各种服务请求,并分门别类的保存和转发,还要能够查询系统内的每个家庭终端的运行状态,并完成与超级服务器的通讯任务。组态化的超级服务器能够实时监控整个社区网络服务平台的运行状态,能够通过自动巡检和定点查询的方式,记录社区服务器的运行参数,家庭网络终端的报警记录以及服务请求,并将数据保存在数据库,能够通过友好的人机界面进行查询。
3.2 平台特色。①操作简单。社区网络服务平台实现的最终目标就是保证家庭成员、特别是居家老人“足不出户”就能够享受到电子管家式服务,家庭网络终端的界面直观,操作简单,功能强大,能较好的满足家居老人的操作需求。②紧急求助按钮是该平台的一大特色,不仅能够实现家居范围内报警求助信号的无线接入,而且能够满足室外社区公共场所的信号接入。可视对讲终端是智能化小区的必备装置,但是传统的实现方式中,没有办法做到物业的集中监管。在该平台中,网络化的可视对讲终端也是系统的一个独立节点,通过按键操作,除了可以呼叫业主以外,还可以直接呼叫物业值班室需求帮助。③社区资源互动。老年关注除以上功能外,与社区医疗挂钩,在触屏上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饮食关照,组织活动,提供护理、送药等个性化的服务。
4 结语
老年人在熟悉的社区环境里能找到安全感、归属感和亲切感。依托社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意义重大,是积极应对少子老龄化、老年空巢化、空巢失能化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于戈,刘晓梅.论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1(5).
[2]伊志刚.我国城市首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选择与养老模型建构[J].人口与发展,2009,15(3).
[3]陈颐.关于养老服务产业化的几个问题[J].现代经济探讨,2010(11).
[4]彭丽丽.日本养老福利制度及服务设施运营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1(8).
endprint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增长,养老已经是我们国家面临的一大问题。如何养老?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显然已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要求,而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于一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成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本文对如何开展社区养老提出了新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老龄化 居家养老 社区服务 服务平台
2011年4月13日,省老龄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浙江省城乡老年人口生活状况调查。过去五年间,全省老人净增136.36万,2010年末老年人口总数为789.03万人,占总人口的16.6%。独生子女父母开始进入老年,少子老龄化初步呈现,随之而来的家庭空巢率持续上升,独居老人增多。如何让老年人安享晚年、老有所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很迫切、很现实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1 养老面临的具体困难
1.1 丧偶老人数量大、比例不断上升。根据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29.3%的人丧偶。随着年龄的增加,没老伴的老年人就更多了。80岁以上老年人的丧偶率高达60.99%。在丧偶的老人中,女性又占了多数,与生理结构不同等多种原因有关。女性寿命大都要比男性长3年,再加上男女在结婚时基本选择“男大女小”的模式,导致目前老年人中独居女性占了大多数,80岁以上有八成女性是独居的。丧偶独居老人,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生活上对社会养老的需求尤其突出。
1.2 少子老龄化社会,独居老人和纯老家庭户增多,家庭规模缩小。浙江进入一个新时代——少子老龄化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空巢率提升。调查显示,虽然有37.74%的城镇老年人和61.06%的农村老年人愿意和子女同住,但实际上这一比例只有24.31%和39%。1代户是城乡老年人家庭的主要类型,其次是3代户,居第三位的是2代户,4代户不到1%。
1.3 子女“忠孝”难两全,合理照料老人的问题已不是一个单纯的道德问题,而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调查显示,城镇老年人中,实际生活照料人是配偶,其次是女儿,保姆或钟点工位列第三,甚至比儿子、儿媳更多。而农村老年人的配偶同样作为首要照料者。
1.4 大部分老人希望“居家养老”,但是需要社区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务。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有所下降,城镇老年人中表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占16.0%,农村老年人占8.95%。绝大多数老年人愿意在家养老,但希望社区能提供必要的服务,如社区办老年饭桌、送餐、家庭病床、料理家务等。特别是城乡“上门护理”、城镇“陪同看病”和“帮助购物”、农村“上门做家务”需求率翻倍增长。
2 国内现有服务平台种类及问题
目前国内已经应用包括正在建设的各种服务平台,总体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网站建设为中心,由专人维护一个资料齐全的服务器,在网站上公布各种公共服务信息,商业咨询电话。这类的服务平台,其缺点就是信息量太大,浩如烟海,包罗万象,普通用户即便是登陆到网站,查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接下来还要确认信息的时效性和有效性,然后再想办法使用这些信息,此番周折,令一般用户苦不堪言,更加谈不上对电脑网络不是很熟悉的老年用户。因此这样的服务平台市场化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之大可以想象。另外一种就是呼叫中心为特色。如杭州电信参与杭州市社区共建,形成了以呼叫中心为核心的社区信息化网络数据中心和全市便民服务中心平台,推出“96345社区服务信息化”模式,居民通过播打电话就可以获得便民利民服务,志愿服务等。通过这类服务平台,用户虽然可以相对较为直接的获取到信息,但是接下来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如何沟通,还是需要用户自己去处理。再者由于呼叫中心面对的服务对象是整个城市居民,坐席数直接影响到同时提供服务的有效性,随着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的扩大化,必须通过扩大坐席数才能够保证及时、迅速的接入呼叫请求。
在充分认识了上述问题的基础上,研制开发新型的,分布式的以社区为中心,通过超级服务器监管的网络服务平台,更显得有必要。它能够有效提高服务质量,促进社区服务的产业化。社区建立起来网络服务平台以后,用户只要通过家庭网络终端,点击需要的服务内容,该项请求就被送往社区中心,由社区中心安排上门服务,用户只要安坐家中,尽享一站式管家服务。从而实现居家养老、又最大程度的保障了老人服务需求、安全需求。
3 社区养老网络服务平台开发思路
3.1 平台技术分析。社区网络服务平台是通过“点击”家中的触摸屏,在网络上寻求服务的桥梁。该平台充分利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络,配合以先进的软、硬件技术,形成一套完整、可靠的服务体系。透过该服务体系能够有效实现小区业主、小区物管、服务提供商之间的有机整合,打造出全新的服务模式,从而真正实现“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应用该平台,就可以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一站式的电子管家服务。平台以嵌入式系统为核心,采用ARM920T内核的硬件平台,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丰富的外围接口电路,实现一套完整的社区网络服务平台(简称平台)。该平台以社区为依托,以家庭为核心,以网络为手段,编织服务网络,为社区服务的产业化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其实现方案如图1:
其中,服务请求接入模块,负责接收家庭网络终端的连接请求,确定优先级,排队,提供连接端口;服务管理与分发单元,负责建立社区服务,管理链接,提供数据库访问服务;服务转发策略,负责制定各种请求的分发路径,如紧急求助信号,服务请求信号等;服务信息数据库,负责记录和保存各种服务供应单元的信息,以及物流配送网络信息;用户资料数据库,负责记录和保存社区家庭用户的必备资料,包括应急电话,保健情况,定制的服务类型等;平台分三级结构,根节点是超级服务器,社区服务器作为分支,家庭网络终端是末端节点。其中社区服务器是整个系统运作的关键,相当于人的大脑;家庭网络终端就是系统的手足,感知用户的需求,完成系统的指令;超级服务器就像打印机,只是监管和记录整个平台每天发生的各种事件。社区服务器要求能够接收家庭网络终端的求助信号,能够生成和保存本社区网络系统的维护记录,能够统计各种服务请求,并分门别类的保存和转发,还要能够查询系统内的每个家庭终端的运行状态,并完成与超级服务器的通讯任务。组态化的超级服务器能够实时监控整个社区网络服务平台的运行状态,能够通过自动巡检和定点查询的方式,记录社区服务器的运行参数,家庭网络终端的报警记录以及服务请求,并将数据保存在数据库,能够通过友好的人机界面进行查询。
3.2 平台特色。①操作简单。社区网络服务平台实现的最终目标就是保证家庭成员、特别是居家老人“足不出户”就能够享受到电子管家式服务,家庭网络终端的界面直观,操作简单,功能强大,能较好的满足家居老人的操作需求。②紧急求助按钮是该平台的一大特色,不仅能够实现家居范围内报警求助信号的无线接入,而且能够满足室外社区公共场所的信号接入。可视对讲终端是智能化小区的必备装置,但是传统的实现方式中,没有办法做到物业的集中监管。在该平台中,网络化的可视对讲终端也是系统的一个独立节点,通过按键操作,除了可以呼叫业主以外,还可以直接呼叫物业值班室需求帮助。③社区资源互动。老年关注除以上功能外,与社区医疗挂钩,在触屏上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饮食关照,组织活动,提供护理、送药等个性化的服务。
4 结语
老年人在熟悉的社区环境里能找到安全感、归属感和亲切感。依托社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意义重大,是积极应对少子老龄化、老年空巢化、空巢失能化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于戈,刘晓梅.论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1(5).
[2]伊志刚.我国城市首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选择与养老模型建构[J].人口与发展,2009,15(3).
[3]陈颐.关于养老服务产业化的几个问题[J].现代经济探讨,2010(11).
[4]彭丽丽.日本养老福利制度及服务设施运营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1(8).
endprint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增长,养老已经是我们国家面临的一大问题。如何养老?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显然已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要求,而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于一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成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本文对如何开展社区养老提出了新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老龄化 居家养老 社区服务 服务平台
2011年4月13日,省老龄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浙江省城乡老年人口生活状况调查。过去五年间,全省老人净增136.36万,2010年末老年人口总数为789.03万人,占总人口的16.6%。独生子女父母开始进入老年,少子老龄化初步呈现,随之而来的家庭空巢率持续上升,独居老人增多。如何让老年人安享晚年、老有所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很迫切、很现实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1 养老面临的具体困难
1.1 丧偶老人数量大、比例不断上升。根据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29.3%的人丧偶。随着年龄的增加,没老伴的老年人就更多了。80岁以上老年人的丧偶率高达60.99%。在丧偶的老人中,女性又占了多数,与生理结构不同等多种原因有关。女性寿命大都要比男性长3年,再加上男女在结婚时基本选择“男大女小”的模式,导致目前老年人中独居女性占了大多数,80岁以上有八成女性是独居的。丧偶独居老人,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生活上对社会养老的需求尤其突出。
1.2 少子老龄化社会,独居老人和纯老家庭户增多,家庭规模缩小。浙江进入一个新时代——少子老龄化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空巢率提升。调查显示,虽然有37.74%的城镇老年人和61.06%的农村老年人愿意和子女同住,但实际上这一比例只有24.31%和39%。1代户是城乡老年人家庭的主要类型,其次是3代户,居第三位的是2代户,4代户不到1%。
1.3 子女“忠孝”难两全,合理照料老人的问题已不是一个单纯的道德问题,而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调查显示,城镇老年人中,实际生活照料人是配偶,其次是女儿,保姆或钟点工位列第三,甚至比儿子、儿媳更多。而农村老年人的配偶同样作为首要照料者。
1.4 大部分老人希望“居家养老”,但是需要社区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务。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有所下降,城镇老年人中表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占16.0%,农村老年人占8.95%。绝大多数老年人愿意在家养老,但希望社区能提供必要的服务,如社区办老年饭桌、送餐、家庭病床、料理家务等。特别是城乡“上门护理”、城镇“陪同看病”和“帮助购物”、农村“上门做家务”需求率翻倍增长。
2 国内现有服务平台种类及问题
目前国内已经应用包括正在建设的各种服务平台,总体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网站建设为中心,由专人维护一个资料齐全的服务器,在网站上公布各种公共服务信息,商业咨询电话。这类的服务平台,其缺点就是信息量太大,浩如烟海,包罗万象,普通用户即便是登陆到网站,查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接下来还要确认信息的时效性和有效性,然后再想办法使用这些信息,此番周折,令一般用户苦不堪言,更加谈不上对电脑网络不是很熟悉的老年用户。因此这样的服务平台市场化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之大可以想象。另外一种就是呼叫中心为特色。如杭州电信参与杭州市社区共建,形成了以呼叫中心为核心的社区信息化网络数据中心和全市便民服务中心平台,推出“96345社区服务信息化”模式,居民通过播打电话就可以获得便民利民服务,志愿服务等。通过这类服务平台,用户虽然可以相对较为直接的获取到信息,但是接下来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如何沟通,还是需要用户自己去处理。再者由于呼叫中心面对的服务对象是整个城市居民,坐席数直接影响到同时提供服务的有效性,随着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的扩大化,必须通过扩大坐席数才能够保证及时、迅速的接入呼叫请求。
在充分认识了上述问题的基础上,研制开发新型的,分布式的以社区为中心,通过超级服务器监管的网络服务平台,更显得有必要。它能够有效提高服务质量,促进社区服务的产业化。社区建立起来网络服务平台以后,用户只要通过家庭网络终端,点击需要的服务内容,该项请求就被送往社区中心,由社区中心安排上门服务,用户只要安坐家中,尽享一站式管家服务。从而实现居家养老、又最大程度的保障了老人服务需求、安全需求。
3 社区养老网络服务平台开发思路
3.1 平台技术分析。社区网络服务平台是通过“点击”家中的触摸屏,在网络上寻求服务的桥梁。该平台充分利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络,配合以先进的软、硬件技术,形成一套完整、可靠的服务体系。透过该服务体系能够有效实现小区业主、小区物管、服务提供商之间的有机整合,打造出全新的服务模式,从而真正实现“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应用该平台,就可以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一站式的电子管家服务。平台以嵌入式系统为核心,采用ARM920T内核的硬件平台,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丰富的外围接口电路,实现一套完整的社区网络服务平台(简称平台)。该平台以社区为依托,以家庭为核心,以网络为手段,编织服务网络,为社区服务的产业化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其实现方案如图1:
其中,服务请求接入模块,负责接收家庭网络终端的连接请求,确定优先级,排队,提供连接端口;服务管理与分发单元,负责建立社区服务,管理链接,提供数据库访问服务;服务转发策略,负责制定各种请求的分发路径,如紧急求助信号,服务请求信号等;服务信息数据库,负责记录和保存各种服务供应单元的信息,以及物流配送网络信息;用户资料数据库,负责记录和保存社区家庭用户的必备资料,包括应急电话,保健情况,定制的服务类型等;平台分三级结构,根节点是超级服务器,社区服务器作为分支,家庭网络终端是末端节点。其中社区服务器是整个系统运作的关键,相当于人的大脑;家庭网络终端就是系统的手足,感知用户的需求,完成系统的指令;超级服务器就像打印机,只是监管和记录整个平台每天发生的各种事件。社区服务器要求能够接收家庭网络终端的求助信号,能够生成和保存本社区网络系统的维护记录,能够统计各种服务请求,并分门别类的保存和转发,还要能够查询系统内的每个家庭终端的运行状态,并完成与超级服务器的通讯任务。组态化的超级服务器能够实时监控整个社区网络服务平台的运行状态,能够通过自动巡检和定点查询的方式,记录社区服务器的运行参数,家庭网络终端的报警记录以及服务请求,并将数据保存在数据库,能够通过友好的人机界面进行查询。
3.2 平台特色。①操作简单。社区网络服务平台实现的最终目标就是保证家庭成员、特别是居家老人“足不出户”就能够享受到电子管家式服务,家庭网络终端的界面直观,操作简单,功能强大,能较好的满足家居老人的操作需求。②紧急求助按钮是该平台的一大特色,不仅能够实现家居范围内报警求助信号的无线接入,而且能够满足室外社区公共场所的信号接入。可视对讲终端是智能化小区的必备装置,但是传统的实现方式中,没有办法做到物业的集中监管。在该平台中,网络化的可视对讲终端也是系统的一个独立节点,通过按键操作,除了可以呼叫业主以外,还可以直接呼叫物业值班室需求帮助。③社区资源互动。老年关注除以上功能外,与社区医疗挂钩,在触屏上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饮食关照,组织活动,提供护理、送药等个性化的服务。
4 结语
老年人在熟悉的社区环境里能找到安全感、归属感和亲切感。依托社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意义重大,是积极应对少子老龄化、老年空巢化、空巢失能化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于戈,刘晓梅.论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1(5).
[2]伊志刚.我国城市首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选择与养老模型建构[J].人口与发展,2009,15(3).
[3]陈颐.关于养老服务产业化的几个问题[J].现代经济探讨,2010(11).
[4]彭丽丽.日本养老福利制度及服务设施运营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1(8).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120201 篇4
各区县民政局:
根据《关于全面落实2005年市政府养老服务实事项目进一步推进本市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沪府办〔2005〕42号)、《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意见》(沪民福发〔2006〕18号)和《关于全面落实2008年市政府养老服务实事项目进一步推进本市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沪民福发〔2008〕5号)等文件精神,为全面落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各项工作目标,推进本市养老服务工作全面发展,现就进一步做好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服务对象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是指本市60周岁及以上、有生活照料需求的居家老年人,包括服务补贴对象和自费服务对象。
二、养老服务需求评估
养老服务需求评估是通过界定老年人的生活照料等级,为服务安排和服务补贴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评估工作由具有资质的养老服务评估员实施,使用全市统一印制的《上海市养老服务需求评估表》(见附件一)。
(一)评估类型:为首次评估、持续评估和复检评估三种。
1、首次评估:对初次申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的老年人进行的评估。
2、持续评估:对已享有服务补贴的老年人定期(1-2年)或不定期(因政策调整或当老年人身体状况发生重大变化时)的评估。
3、复检评估:老年人及其亲属对首次评估或持续评估后的审批结果有异议时申请的评估。
(二)评估结论:为“正常”或“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照料等级。
三、补贴范围
(一)60周岁及以上、低保或低收入家庭中、经评估照料等级为轻度、中度、重度的本市户籍老年人,按属地化原则可申请获得服务补贴。
(二)80周岁及以上、独居或纯老家庭中、本人月养老金低于全市城镇企业月平均养老金的、经评估照料等级为轻度、中度、重度的本市户籍城镇老年人,在本人承担50%居家养老服务费的前提下,按属地化原则可申请获得服务补贴。
(三)在沪民福发〔2008〕5号文之前已经享有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的老年人(以下简称“老老人”)。
各区县可根据本区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开展情况和财力保障水平,界定若干条件后,适当扩大服务补贴范围。
四、补贴标准
服务补贴由养老服务补贴和专项护理补贴组成,系以非现金的“服务券”形式兑换养老服务。养老服务补贴标准为:人均300元/月;专项护理补贴标准为:“中度”每人100元/月,“重度”每人200元/月。具体为:
(一)上述“补贴范围
(一)”的标准为:“轻度”每人300元/月;“中度”每人400元/月(养老服务补贴每人300元/月加专项护理补贴每人100元/月)、“重度”每人500元/月(养老服务补贴每人300元/月加专项护理补贴每人200元/月)。
(二)上述“补贴范围
(二)”的标准为:“轻度”每人150元/月、“中度”每人200元/月(养老服务补贴每人150元/月加专项护理补贴每人50元/月)、“重度”每人250元/月(养老服务补贴每人150元/月加专项护理补贴每人100元/月)。
(三)上述“补贴范围
(三)”的标准分三类。第一:已通过经济状况审核和养老服务需求评估的“老老人”,直接按“补贴标准
(一)”调整至相应的补贴额度;第二:未经养老服务需求评估的“老老人”,对其进行经济状况审核和服务需求评估后,对应 “补贴范围
(一)”或“补贴范围
(二)”,分别调整至相应的补贴额度;第三:其余的“老老人”维持原补贴额度不变。
“中度”或“重度”照料等级的老年人,当接受机构养老服务时,服务补贴可以带入区县民政部门指定的养老机构。目前已入住养老机构的困难老年人,可向户籍所在街道(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或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出服务补贴申请,经社会救助事务管理所经济状况审核、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需求评估和审批,符合补贴条件者可获得服务补贴,并入住区县民政部门指定的养老机构。
五、资金来源
(一)服务补贴资金。养老服务补贴资金来源于财政资金与福利彩票公益金,由市、区县福利彩票公益金每年各出资1000万元,其余资金由市、区县两级财政,按1∶1配比落实;专项护理补贴资金来源于财政资金,由市、区县两级财政按1∶1配比列支。区县自行扩大服务补贴范围的,扩大部分所产生的费用由区县财力予以保障。
(二)组织机构运作经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日常运作经费、人员经费、评估经费等,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原则,由各级财政予以保证。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等,其运作经费等由区县或街镇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予以落实。
社区助老服务社一次性开办费补贴、万人就业“社区助老项目”就业人员的上岗培训费补贴和岗位补贴等,由市促进就业专项资金承担。其他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培训费用,由各区县在市财政转移支付的外来从业人员技能培训资金中统筹解决。
(三)社区助老服务员收入。社区助老服务员收入通过直接或间接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获得。其中,符合社区助老“万人就业项目”要求的本市户籍从业人员,其岗位补贴自2006年9月1日起,在原有收入标准基础上的提高部分,50%由市失业保险基金承担,其余部分由市、区县两级财政按1∶1比例配比予以落实。招用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费按照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的缴费标准或者小城镇保险的缴费标准予以交纳。劳动防护及识别用品费为每人每年不超过300元。
六、资金结算
市级福利彩票公益金承担的补贴资金,由各区县民政局每半年汇总上报市局结算(居家养老服务经费汇总表见附件二)。市局分别于当年7月20日前和次年1月20日前核拨。市级财政承担的补贴资金,根据沪民福发〔2004〕7号文,由区县民政局在每年10月份提出下一年度的用款计划,报同级财政部门和市民政局,年终根据当年的实际支出编制决算,经区县财政审核无误后,其中属市财政承担部分,在年度终了6个月内报送市财政局审核后下拨各区县财政局。
七、工作流程(流程图见附件三)
(一)咨询
街道(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或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应当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咨询服务。
(二)申请
1、自费服务申请人直接到社区助老服务社申请并填写《上海市居家养老服务申请表》(见附件四),约定服务内容、服务时间、服务费用。
2、服务补贴申请人到街道(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或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申请,申请服务补贴时应接受经济状况审核,并提交下列材料:户口簿、身份证、参保人员
社保卡(医保卡)、养老金收入证明等复印件;相关医疗证明和由街道(镇)社会救助事务管理所出具的低保或低收入证明;填写《上海市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申请审批表》(见附件五)。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应将上述材料及时转交街道(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5个工作日内)。
(三)评估
养老服务评估员应当上门对服务补贴申请人进行养老服务需求评估。评估员应当及时、准确填写评估信息,完成评估报告,并将评估结论提交街道(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个工作日内)。
(四)审批
街道(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应对补贴申请提出初审意见(5个工作日内),并报区县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核准后(5个工作日内),向符合补贴条件的申请人发放《准予服务补贴告知书》(见附件六),同时通知社区助老服务社;对不符合补贴条件的申请人,街道(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应发放《不予服务补贴告知书》(见附件七)。如申请人对告知结论有异议的,可在收到告知书之日起10天内,向街道(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或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申请复检评估(《上海市居家养老服务复评申请表》见附件八)。复检评估结论将作为本次审批的有效依据使用。
(五)服务确认
社区助老服务社接到服务补贴对象信息后,应根据其审批的补贴额度,核定服务内容,发放服务券(5个工作日内)。
社区助老服务社对自费服务对象应根据老人的服务需求,约定服务内容和收费。
(六)服务提供
社区助老服务社应制定服务计划,安排服务人员,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急”、“助医”等服务(10个工作日内)。
(七)变更
街道(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对长期服务的补贴老年人应进行持续评估,及时调整补贴标准和服务内容。
(八)终止
街道(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对已不符合服务补贴条件或身故的老年人应及时终止服务与补贴。
八、工作要求
(一)健全组织机构。各区县要建立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机构。区县层面应成立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应不少于5人;街镇层面应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应不少于3人。
(二)做实服务实体。各区县要进一步发挥助老服务社的实体作用,要配备服务所需人员、场所和设施设备,确保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有序开展。
(三)拓展服务内容。各区县要进一步整合服务资源,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效能,大力推进项目化服务、集约化运作,在发展特色服务的基础上,形成组合式服务菜单,方便老年人选择。
(四)加强队伍建设。各区县要积极吸纳社工、康复、护理等专业人员从事管理、评估、护理等工作。强化岗前培训,坚持持证上岗,努力提高社区助老服务员的业务技能,切实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五)提高管理效能。各区县要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建设,落实必需的设施设备,配备相应的信息技术人员,实现服务补贴申请审批、需求评估、资金补贴、服务提供等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养老服务管理效能。
社区居家养老工作总结 篇5
西宁社区在江宁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于2012年8月建立了老年关爱之家,购置了健身器材、棋牌、书籍报刊等。自8月老年关爱之家开展实质性工作以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健全组织,建立老年关爱服务工作制度
社区党支部高度重视老年关爱工作,成立了社区居家养老工作领导小组,由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杨道龙同志担任组长,组织开展各项工作。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例会,及时总结工作情况,分析问题,提出思路。建立了一支助老管理员队伍(5人)、助老兼职服务员队伍(8人)、志愿者队伍(党员志愿者、巾帼志愿者、青年志愿者,30人),建立健全了老年关爱之家工作职责、助老服务员工作职责、服务质量监督制度、安全应急制度等服务标准及制度并建立相关台账。为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提供了强健的组织保障。
二、摸底调查,建立老年人基本情况台账
为了规范老年关爱的各项工作,更好地为每位被服务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关爱之家对社区老人进行了摸底调查,明确享受服务的条件、服务需求并登记造册,同时依托陆郎卫生服务中心为老年人开展免费身体检查,建立了健康档案。
三、加大投入,建设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阵地
为了让老年人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活动场所,社区投入120万余元,建立了1200m2 的关爱之家,内设休息室、文化活动室、健身室、棋牌室、图书阅览室等,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读书看报、健身休闲、文化娱乐、助餐、助医、助急、助行等服务。关爱之家每天安排一名管理员值班,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关爱之家以“为老年人献爱心,替子女敬孝心”的服务宗旨,积极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为一些子女上班忙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聘请兼职人员开设日间照料项目,陪老年人谈心。服务站为照料室配备了床位等生活用品,便于服务员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生活、娱乐、训练等服务,并按膳食营养科学调配按时为老年人提供午餐,化解老年人的孤单感。
就社区目前的实际,还不具备聘请专职服务人员的条件。要使老年人能得到较好的服务,唯有依靠兼职服务员与志愿者。我们重点面向党员队伍、计生协会、团员等队伍招聘助老服务员,吸收一批乐于无私奉献的低龄老人、中青年群众参与到志愿队伍中来。招聘通知一发布就引发了一片助老热潮。队伍自建立以来,开展了上门探望精神慰藉、上门义诊等助老服务,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受到了老年人的普遍喜爱。
社区居家养老新模式 篇6
本文针对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展开研究, 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社区养老建筑的发展经验, 探讨符合我国国情及老人居住需求特点的住宅及社区养老的建筑模式。
一、我国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的需求与问题
1、我国未富先老的快速老龄化国情
我国目前还属于发展中国家, 然而已经拥有占世界五分之一的老龄人口, 并且正处于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之中。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到, 我国老年人口的年均增长率高达3.2%, 约相当于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据预测, 2051年, 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 占总人口的比重将接近3 0%。
联合国将总人口中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超过7%的国家称为“老龄化国家”, 超过1 4%的国家称为“老龄国家”。完成从老龄化社会 (6 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7%) 到老龄社会 (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1 4%) 的历程, 法国用了114年、瑞典82年、美国69年、英国46年, 而据预测中国只需要27年时间。
老龄人口之多, 发展速度之快, 加上“未富先老”的现实, 中国面临的老龄化问题十分严峻, 居住问题便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在财力不足、老人总量巨大的情况下, 确定“居家养老为主”是切实可行的方式。
2、居家养老及社区养老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调查显示, 截至2006年6月1日, 中国60岁以上城市老年人口有3856万人。根据民政部的统计, 全国城市福利院2006年床位数为41.9万张, 收养31.2万人。也就是说, 能够入住养老设施的老年人不到1%。在另一项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的老年人为对象, 关于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意愿的调查结果显示, 希望与子女同住的占58.53%, 希望与子女近距离分住的占30.3 7%, 希望与子女分住无所谓远近的为7.82%, 希望入住社会养老机构的占3.28%。可见, 无论是现状还是意愿, 在宅居住都是老年人最主要的居住形式。
大多数老年人希望在宅居住, 是有其内在合理性的。首先, 老年人希望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生活, 因为这里有他们的亲人、熟悉的邻里, 有他们的情感寄托之所在, 有乐于交谈的对象。有研究表明, 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有助于减缓老年智障的发病。其次, 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的亲情关系, 这种观念在大多数老年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另外, 对发达国家老年人居住模式的研究表明, 即使在欧美发达国家, 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比例也不过只有5%左右, 95%左右的老年人还是选择不同形式的在宅居住。因此, 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 我国对适合居家养老以及社区养老的居住建筑类型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3、我国当前老年人居家养老及社区养老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时间短、人口老龄化速度快, 而且过去对于老年人居住问题未能给予充分重视, 导致当前在老年人居住问题上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
(1) “空巢”家庭老人无人照料。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与子女分开居住, 平时生活无人照料, 甚至单身老人病死多日才被人发现的事件也偶有发生。
(2) 老人与子女同住彼此很难适应。有许多老人出于照顾子女日常生活以及照料孙辈的需要而与子女同住, 但由于在住宅设计上并未加以细致考虑, 老人与子女只能住在同一套房屋内, 拥挤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给双方都带来很多不便, 尤其影响了双方居住的自由和舒适。
(3) 旧住宅难以进行适老化改造。多数老人居住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建造的住宅中, 这些住宅在设计上未考虑老年人的特殊居住需要, 在安全性、舒适性及便利性等方面都有欠缺。例如旧住宅中的厕所多采用蹲便器而不是坐便器, 蹲便器需要厕所地面抬高十几公分, 形成的高差给老年人的如厕带来了困难和危险。由于旧住宅多为砖混结构, 较难进行改造以适合老年人的居住及生理特点。
(4) 新建住宅未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居住需求。近年来大量的新建住宅小区中, 绝大多数都未针对老年人的居住需求作专门的考虑, 或是简单地认为这只是保证轮椅转圈和设置坡道的问题而已, 对于老人希望有娱乐活动、健康检查、便利经济的餐饮、日托照管, 以及短期居住护理等特殊需要缺少配套设计。
(5) 缺乏适合老年的室外活动空间。无论是旧住宅小区还是新建的住宅区绝大多数均未专门考虑老人活动场所的特殊设计要求。如会所功能单一, 设施不符合老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 户外园林高低错落导致老人通行不便等。
二、居家养老及社区养老的若干国际经验
1、发达国家在老龄化的特定比例阶段开始重视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
研究国际老龄政策的发展过程表明, 当一个国家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之后, 就会出台一系列针对老年人居住问题的政策措施;而当其进入“老龄国家”的行列之后, 政策重点就转向促进普通住宅的无障碍化等通用设计的措施, 而不是采取仅针对老年人群体的对策。例如:
瑞典在6 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0%之后的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量建造养老院, 在该比重达到15%的1975年对建筑法进行了修订, 开始推进普通住宅的无障碍化。
美国在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8%之后的1 9 5 6年对住宅法进行了修改, 开始建设老年人住宅, 在该比重达到13%的1990年制定了“集合住宅服务法”, 开始建造具备护理服务功能的集合住宅。
日本在65岁以上人口比重接近7%的1964年出台政策, 优先向老年人家庭提供租金低廉的公营住宅, 在该比重达到1 1%之后的1 9 8 7年开始实施“银发住宅”工程, 提供具备护理服务功能的老年人住宅, 在该比重达到13%之后的1991年开始促进普通住宅的无障碍化。
正如前文所述, 我国老龄化进程极快, 预计65岁以上老年人口从7%上升到14%仅需要27年的时间。在一些大城市, 6 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或接近1 4%。如上海市截至到2008年末, 65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5.4%。北京市到2 0 0 7年底, 该比例为13.1%。因此, 考虑普通住宅的无障碍化, 在普通住宅中考虑老年人的居住问题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2、日本老龄化过程中主要养老建筑类型的变化过程
日本与我国一衣带水, 其文化传统和伦理观念较为相近, 并且日本早于我国经历了快速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因此, 日本在老年人居住问题上的经验, 对于我国具有更加现实的借鉴意义。
日本是亚洲最早进入高龄化社会的国家。1970年, 日本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7.1%, 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1 9 9 4年, 6 5岁以上老龄人口超过14%, 进入老龄社会。据日本2007年版《高龄社会白皮书》的统计数据, 截止至2006年10月1日, 日本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达2660万人, 占总人口的20.8%, 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老龄国家。
在上世纪80年代末之前, 日本在老年人居住方面的对策主要是大量建设养老院, 这些养老院依入住对象的生活自理程度和设施所提供的服务内容而分为不同的类型。到了1989年, 日本推出了被称作“金色计划 (GOLD PLAN) ”的“推动老年人保健福利事业10年战略”。其核心内容是:紧急建设特别养护老人院、日间服务中心、短期入所设施, 通过家庭护理员 (home helper) 的培训推动在宅福利事业。虽然特别养护老人院的建设仍然是核心内容之一, 但在宅护理已经开始受到重视。
1999年12月, 日本又推出了21世纪的老龄化对策“GOLD PLAN2 1”。该计划有两个核心思想, 一是加强建设为智障老人提供护理服务的“小规模老人之家 (Group Home) ”, 二是鼓励形成“相互支撑的社区”, 提倡为了让所有的老年人和他们的家人在熟悉的社区充实地生活, 不仅要在社区提供护理服务, 还应形成对生活全方位的支援体系。
到了2002年, 日本发布了“2015年的老年人护理——确立维护老年人尊严的护理制度”, 其中将今后老年人护理的方向确定为“维护生活的持续性, 以尽最大可能在自己家里生活为目标”。这标志着日本的老年人护理制度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由设施护理向在宅护理的转型。这一转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2003年度, 特别养护老人院等护理设施全面推行“小规模生活单位护理 (Unite Care) ”, 旨在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增强设施的家庭化。2005年4月, 护理保险法进行了修正, “小规模多功能型在宅护理”被制度化。其要点是在中学校区范围内设置能够对应于多样化需求的“小规模多功能型在宅护理据点” (定员2 5名以下、2 4小时提供护理服务) , 从而为在宅持续居住提供支持。
从上述日本老年人居住设施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 面临高度老龄化、少子化的国情, 也曾经历了致力于兴建各类养老院的阶段。但在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之后, 终于在2002年确立了“尽最大可能在自己家里生活”, 作为老年人居住政策的目标。事实上, 如果老年人离开长年生活的社区, 离开家人、亲朋好友, 远离熟悉的环境, 移居到环境陌生的老人院, 将很容易失去情感依托, 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因此日本在大规模建设养老院的阶段, 学术界曾开展了大量关于移居老人院后环境适应问题的研究。而经过长期探索的最终结论是:应当最大限度地维护老年人生活的持续性。
这一结论启示我们, 居家及社区养老作为中国城市老年人最主要的养老模式, 住宅及住宅区在规划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老年人可持续居住的可能性, 需要探索居住区内适合老人各种居住需求的建筑类型及其配置。
3、日本老年人居家养老及社区养老的设施实例
日本为满足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需求, 出现了多种居住设施形式, 本文主要介绍以下三种类型。
(1) 老年人租赁住宅
日本老年租赁住宅是由政府相关部门认定的专门面向老年夫妇和单身老人的优质租赁住宅, 其建筑设计和设备配置均需按照规定符合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日新町BIBASU高品质老年公寓
该公寓是一栋下部为医院上部为公寓住宅的综合建筑。其服务对象主要针对65岁以上需要照顾但能基本自理的老年人, 可以提供餐饮但不含介护服务的老年公寓设施。
该老年公寓为单侧外廊式建筑形式, 共有55户, 每户面积在37㎡~50㎡之间, 内部配置有起居室、厨房、卧室、厕所、储藏空间、盥洗设施、浴室等功能空间, 户型全部朝南, 并且设有宽敞的阳台。在无障碍设计方面充分考虑了老年人各种生理需求, 还配置了较全备的紧急呼叫设施 (参见图1所示) 。
(2) 老年日托服务中心
老年日托中心的服务对象是针对需要一般护理服务的居家老人, 服务内容主要是每天负责接送老人, 进行健康检查、入浴、餐饮、生活咨询, 以及日常动作训练等。
日本老年日托中心大体上可分两类:一是日托康复护理中心, 服务对象为病情较稳定需要照护的居家老人, 主要通过各种医学疗法、康复手段来改善老人的身心机能;二是日间服务中心, 服务对象为需要护理的居家老人。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服务, 进行身体功能训练, 对老人的家属提供护理方法的指导;针对重症老人或者癌症晚期患者, 同时还提供专业医护人员的看护服务。
姬沙罗老年日托中心
该项目的建筑功能空间主要包括活动室、康复锻炼室、浴室、厨房、餐厅以及临时休息卧室等 (参见图2所示) 。社区及附近的老人每天可以到这里用餐、洗澡、娱乐等;同时也可以将身体需要照料的老人短期托付在这里。
(3) 小规模多功能社区服务中心
随着日本老人养老需求和理念的变化, 集上门服务、日托、短期入住等功能于一体的街道社区型小规模多功能服务中心, 在近几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它主要针对需要护理的居家老人, 根据他们的身心状况和居住环境, 由本人的意愿选择在自宅居住接受上门服务, 或者在社区服务中心日托、甚至是短期入住。其功能空间的配置标准一般有住宿间、公共起居活动室、餐厅、配餐间和浴室。小规模多功能服务中心在承担社区老年服务功能的同时, 还并设了向该社区开放的交流场所, 如会所、咖啡厅等。
武藏野立市吉祥寺本町在宅介护支援服务站
该在宅介护支援服务站是一间提供日间护理、短期入住, 以及在宅照护服务的小规模多功能福利设施, 其服务对象为65岁以上的武藏野市居民以及18岁以上身体残障者。服务站为平层, 建筑面积为275m2, 由中庭划分交流区、活动区和住宿管理区三个部分。在建筑设计中, 注重动静分区, 合理排布活动空间, 并充分考虑了高龄者以及残障人士的无障碍使用需求。 (参见图3所示)
三、对我国老年人可持续居住的住区架构的思考与建议
借鉴国际相关经验, 结合我国老年人居住需求的调研, 笔者认为我国住宅社区可尝试分三个层面来覆盖老年人的居家及社区养老的需求: (1) 在一般住宅中配置面向老年人的户型; (2) 社区中配建老年公寓; (3) 在社区内设立小规模多功能的老人服务中心。以下对这三种类型逐一展开论述。
1、在一般住宅中配置面向老年人的户型
在普通社区中, 为满足部分老人的居住需求, 需要设计一定比例的老人户型。根据老人与子女居住的关系, 户型可以有“纯老户”和“老少户”两种不同类型。老人户型的设计位置, 建议选择在社区中景观较好、安静舒适的地带。在高层住宅中因为有电梯可考虑集中配置;多层住宅当没有电梯时, 则建议将老年住宅配置在底层, 方便老人出入。社区户外环境以及住宅户型中都应考虑老人的无障碍设计要求。
(1) “纯老户”
“纯老户”亦被称为“空巢户”, 可分为老年人偶居和独居两种情况。由于老年夫妇倾向于分床甚至是分室居住, 而独居的老人也需要有人护理, 所以纯老户应以一室一厅或两居室为主;大多数老年人难以承担过多的清洁卫生家务, 因此纯老户的户型面积不宜过大, 在60~90m2之间较为适宜。在住宅设计时须要考虑老年人生理发展过程, 留有可以通过改造住宅空间来适应不同阶段居住需求的可能性 (如图4所示) 。该户型为面向老人夫妇生活的小面积两居室户型, 户内适老化的空间设计可以适应不同时期的居住需求。
(2) “老少户”
老少户是指老少两代共同居住但生活上适度分离, 这种有分有合的居住模式, 让老年人和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 同时还能够互相照顾 (如图5、图6所示) 。把普通的两居室住宅与老人户型相邻布置在一起, 既可以保证老人与子女能相互关照且互不干扰, 同时也可以通过改变户门的设置位置, 将老人户型独立分开出售, 增加老少户产品的灵活性。
两代居户型设计最大的原则是两代人的行动流线尽可能不要交叉, 避免相互影响。在设计上要注意处理以下几点: (1) 两代人的生活应保持各自的独立性, 避免互相干扰, 同时又方便互相照顾; (2) 老人与女儿/女婿同住和老人与儿子/媳妇同住可能会有很大不同, 需要在设计上进行考虑, 以保证家庭关系和睦; (3) 老人的居住空间内必须符合无障碍设计的要求, 保证轮椅能够转弯, 地面不应有高差, 应有防滑和防撞措施, 必要处设置扶手等; (4) 在老人的浴室和卧室应设置紧急呼叫按钮, 保证出现安全问题时可以及时呼叫并获得救助。
老少户的户型设计既可满足中国几代人同居互相照顾, 实现老有所养、小有所依的生活模式, 又避免了老少两代之间不同生活习惯可能带来的相互干扰。
2、在社区中配建老年公寓
在调研中了解到, 有部分老年人希望与子女在同一社区内分户但临近居住 (调研中了解到年轻子女也存在同样的需求) , 这样既能保持彼此生活的独立性, 互不影响双方的生活, 同时也方便老人和子女之间相互照顾。社区中配建部分针对老人居住的老年公寓, 是满足上述居住需求的方式之一 (如图7所示) , 为老年公寓的可能形式。
社区老年公寓的适老化设计以及统一化管理, 可以为老人提供一个较为安全、便利的居住生活环境。在老年公寓内, 除考虑必要的无障碍设计外, 将建设公共餐饮、就诊、健身、娱乐等配套设施。老人们年龄相近, 彼此更容易相互交流和一起活动, 可以减少老人们各自在家居住的寂寞, 促进健康养老, 提升老年生活的品质。
老年公寓套型面积大小和形式, 与青年公寓较为接近, 为降低开发风险, 老年公寓可以与青年公寓组合建设。公寓的户内设计可先按老人居住的基本需求进行设计, 对于有特殊居住需求的老人可以在其入住时再添加特殊配置或适当改造。这样有利于当老人入住未满时, 可灵活改变为青年公寓户型。
老年公寓在管理模式上, 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相关经验, 如采用出售产权但集中管理, 如果不是自住, 可以代为租赁的模式;或者可以将部分房屋作为社区旅馆, 或者短期出租的形式, 方便老人临时来住或家属节假日探访短暂居住。
3、在社区内设立小规模多功能的老人服务中心
在调研中笔者了解到:有部分年龄稍大的老人, 虽然尚能自理, 但是一日三餐和日常的家务已经成为了他们的负担, 希望社区可以有一个公共食堂;有部分病弱或年老需要照顾的老人, 由于家人上班或者短期出差难以得到照顾, 如果请保姆经济负担大, 因此十分希望社区有一个白天或者短期可以把老人托付照看, 晚上或过几天接老人回家的社区服务中心。
当前部分居民小区内虽然建有会所, 但是并不具备上述照看老人的使用要求。急需要一个可以起到为老年人提供接送、餐饮、健康检查、协助洗澡、帮助进行机能训练、组织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社区老人服务中心, 可以承担上门护理、日托服务、短期入住的需求。
这种社区内的老年服务设施可在近距离内满足老人的多种服务需求, 能够保证居家养老的可持续发展。其小规模的建筑形式可给老人带来家庭式的护理氛围, 老人既可以继续生活在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 能够保持原有的社会交往活动, 避免与社会隔离, 也方便亲人看望和照顾。
社区老年服务中心一般规模不大, 其设施既可以在新建住宅小区时规划配建, 也可以在老社区中挖掘闲置房产来实现。在新建小区中, 可以与会所并设, 也可以采用与幼儿园联合建设的形式, 这类建设方式可以共用部分公共设施与工作管理人员, 同时老人与孩子在一起可以为老人的生活增添快乐 (如图8所示) 。
社区老人服务中心一般可以由专业机构负责运营, 对于那些无力负担的家庭, 建议可以采用由政府采取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进行资助。
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居家及社区养老的市场潜力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尤其是日本的发展建设经验, 尝试提出了较为适合我国居家及社区养老的三种建筑模式。通过三种建筑类型的有机配置, 基本可以满足希望独立居住、希望与子女居住、希望与子女就近但独立居住、希望能得到日托照顾、短期居住, 以及获得护理服务的各类老人的居住需求。
笔者希望通过探索适合中国老人居家及社区养老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 为当前逐渐升温的面向老人的住宅建设提供一些建议。居家及社区养老建筑形式的规划设计要点, 以及功能组成配比限于本文篇幅未能展开, 笔者将另行择文进一步论述说明。
摘要:针对我国老龄化的特殊性, 政府确立了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工作方针。然而我国已建的城市住宅多未考虑老人居住的特殊要求, 存在许多问题。文章分析借鉴国外尤其是日本的社区养老建设经验, 提出了适合我国的居家及社区养老的三类建筑模式, 设想通过三种建筑模式的有机配置提高居住区养老的可持续性。
社区居家养老新模式 篇7
【关键词】老龄化;社区居家养老
课题项目: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 15372)
一、研究背景
根据联合国提出的标准: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人口总数的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以上,就被认为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了人口老龄化行列。我国国家统计局2015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全国总人口数137462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人口22200万人,占比16.1%,65周岁及以上人口14386万人,占比10.5%。年末全国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3.2万个,其中养老服务机构2.8万个。社会服務床位[47]676.3万张,其中养老床位669.8万张。年末共有社区服务中心2.4万个,社区服务站12.5万个。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老龄化社会问题尤为突出,如何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更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提出了社会化养老的总体要求,并颁布了系列政策法规。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出台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使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规模不断扩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老年人,普遍希望在人性化、个性化和舒适化的家庭环境中养老,他们认为在家中养老是天经地义的,而去养老院的老人是因为无儿无女或者是因为儿女不孝。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传统社会逐步演变为现代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原来由家人承担的家庭服务照料的劳动力不断被削弱。人口老龄化,尤其是高龄化,致使失能老人增多;家庭小型化,又使提供服务照料的人力资源不断减少。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社会的转型,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4-2-1”家庭结构日益普遍,有兄弟姐妹的家庭可以共同承担对父母甚至是祖辈的照护,现在演变成由独生子女独自承担所有的一切。社会竞争的加剧,工作压力的增加更是加重了照护者的负担,容易陷入事业和家庭的冲突中。家庭规模的缩小和结构变化使其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必然导致服务功能外移,对专业化养老机构和社区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
众多研究和实践表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即是目前解决养老难题最经济,最可行的方法之一,也是发展社区服务业,推动社区就业与再就业的新的着力点,同时又是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概念界定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以社区村,居委会为核心,社区居家养老为依托,社会化专业服务和非专业化服务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模式,仍强调家庭在老年人照料中的重要地位,包括提供精神支持、照顾支持、经济支持等。但更强调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将社区照顾与家庭养老有机结合,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持续性帮助,以减轻家庭照顾的负担。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从低成本、多样化、高效性和可行性为基本原则,充分整合社会资源,让老年人享受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以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赣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及问题
根据赣州市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数为954.21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124.5万人,占比13.1%。全市有综合福利院18个,敬老院248个,光荣院44个,民办养老服务机构26个。数据显示,养老服务现状并不乐观,还有待于发展和全面提升。
2013年,为解决“空巢”老人日常生活有所依靠,章贡区民政局在水东沿垇村、东外白云村、赣江人民巷社区、解放中山路社区等8个社区村办起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解决了城乡空巢老人生活无人照料的困难。经过调查,目前赣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如下:
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矛盾及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在调查的120位老年人中,其中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非常了解的只有17.1%,而不了解的老年人占有55.7%;而在老年人是否希望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为其提供服务这一问题上,渴望服务的只有16.5%,而不希望得到服务帮助的高达43.7%。赣州市章贡区共有社区75个,而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老年人,普遍希望在人性化、个性化和舒适化的家庭环境中养老,他们认为在家中养老是天经地义的,而去养老院的老人是因为无儿无女或者是因为儿女不孝。
2.服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普遍素质较低,年龄介于40-50岁之间人数较多,大多数服务人员只能完成简单的家务照料等工作,缺乏专业的养老服务培训及专业的护理知识。由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经费主要依靠政府的补贴政策和激励政策,而服务人员的待遇较低,工作辛苦,无法吸引年轻的专业护理人员从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
3.服务缺乏监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聚集了来自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经济状况、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因此对于每一位老年人的照料应该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建档。养老服务涉及的部门较多,建立长期有效的工作机制尤为重要。我市应结合市情,对于养老服务建立有效的工作协调机制和统一的规范制度。
四、赣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建议
1.政府的政策支持。赣州市人民政府在2015年8月出台的《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齐全、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特别是在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明确提出为高龄、低收入失能等困难老人免费配置“一键通”电子呼叫设备。建立健全以企业和机构为主体、社区为纽带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通过政府补助、购买服务、市场培育等方式,助其扩大规模,增强服务保障能力。在新建城区和老城区的居住(小)区,都提出了相应的建设配套养老服务设施的标准,并提出到2020年,全市建成240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覆盖全市100%的城市社区、90%以上的乡镇、60%以上的行政村的目标。
2.建立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和网络建设。第一,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如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救援和生活需求等服务。让老年人随时可以在通畅的网络下寻求帮助。第二,建设老年人活动中心,如老年大学等平台,丰富老年人的老年生活,帮助老年人学习新生事物。开展老年人心理咨询中心,缓解老年人的心理压力。政府可与相关院校签订长期合作发展机制,鼓励学习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来做义工,不仅可以帮助老年人缓释内心,还可以更多的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变化。第三,鼓励专业的家政服务机构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在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家政服务的同时,也解决了下岗或失业群众的就业问题。第四,鼓励大学生及志愿者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为老年人提供文化和娱乐活动。
3.医疗服务机构与居家养老服务拧成一股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要有专业医疗服务机构的支持。第一,为老年人建立健全健康档案,适时安排全科医生及专科医生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第二,采用视频的方式定期为老年人提供养生讲座,丰富老年人的健康意识。第三,提高社区医疗保健队伍的综合素质。社区医疗保健队伍的中坚力量应该是来源于专业卫生护理及医学院校的大学生,政府应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为最需要帮助的群众提供服务。第四,完善对于贫困老年人的医疗救助制度,让每一位贫困的老年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老龄化发展速度之快及新问题层出不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的支持,企业的支持,人民的支持。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落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会得到高速发展,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安享晚年!
作者简介:尹小悦(1988-),女,江西赣州人,讲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社区居家养老新模式】推荐阅读:
社区居家养老10-28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驿站10-22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05-13
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10-07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1202011-10
老年需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06-15
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07-07
东虹社区居家养老工作汇报07-01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汇报10-25
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