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企业保险策略

2024-06-11

大型企业保险策略(精选5篇)

大型企业保险策略 篇1

要实现大型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应主动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构建适合于本企业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方面, 而保险安排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国际上, 企业预期风险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 大型企业的预期风险管理通常都由董事会直接负责并进行前瞻式的管理。

一、重视保险策略的意义

大型企业通过保险来转移风险, 转嫁了一些无法预料和无法规避的经营风险, 减少了重大或突发风险事件给企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使企业风险管理得到有效的完成和落实。研究制定合理保险策略对大型企业尤为重要, 这是因为:

第一, 大型企业收益高的高风险项目, 只有效实施风险转移, 才能保障大型企业高额资产及财务状况的稳定;

第二, 保险策略就是研究以已知的定价转移未知的成本 (风险) , 更有效地利用资本;

第三, 保险策略的研究就是研究怎样才可以帮助大型企业量化及检测风险;

第四, 保险策略是研究如何获得来自外部的 (保险人及经纪人) 风险管理建议和服务, 例如风险检验及改进措施建议;

第五, 对于上市企业而言, 好的购买保险策略是管理层积极处理风险的谨慎态度, 削减消极信号 (意外损失将向资本市场和股东们传达消极信号) ;

第六, 保费比风险自留成本或其他融资方式更具成本效益 (保证现金流) 。尤其对于大型企业的巨灾风险, 保险已被证明是灵活, 且反应迅速的;

第七, 大型企业的单一风险价值较大的特点, 如果不买保险, 大型企业必须保留 (或有其他渠道获得) 大量资本金以便偿付潜在成本;

第八, 保险策略与大型企业风险的匹配很重要。如果受保范围和公司风险不匹配, 那么该保单对大型企业而言意义不大, 甚至可以说无效。

二、大型企业的宏观保险策略

(一) 保险与风险管理的长期策略

大型企业保险与风险管理的长期策略是在安排商业保险的同时, 通过不断提高自保公司承保能力参与大型企业各板块业务保险, 逐渐降低市场变动对企业的财务影响, 提高集团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二) 大型企业保险投保策略

1、长期一揽子投保策略

在大型企业各业务板块建立长期一揽子投保模式是大型企业保险集中管理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捆绑集团内同类型风险, 建立长期一揽子保险, 发挥规模效应, 获得同保险市场有利的谈判地位, 节约和稳定保险成本, 保证顺利开展对重大保险事故的索赔工作。

建立长期一揽子保险就是与保险人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合同, 捆绑同一标的的不同风险, 使保险在长期内得到妥善安排的同时保持保费成本的稳定。另一方面, 长期一揽子保险捆绑不同标的的同类风险, 起到了批发或团购的效应, 同样能够避免掉能源市场的波动并保持保险成本的稳定。

2、多业务板块统筹策略

由于各板块业务风险特性和损失情况差别较大, 保险市场对各板块业务存在不同的承保政策和意愿。大型企业保险管理部门通过统筹各板块不同风险特性的业务, 同保险市场谈判, 以使企业风险和成本得到合理控制。

多业务板块统筹投保保险策略是一种市场谈判策略, 即将不受市场欢迎的风险业务与市场争抢的保险业务混合搭配, 最终实现将不受市场欢迎的困难风险顺利转嫁安排出去的目的。与保险人对险种的承保偏好相同, 保险市场的承保人对各种业务板块的风险偏好也不同, 这给大型企业的一些项目造成保险安排不出去或保险成本压力过大的困难。这时采取多业务板块统筹安排保险的策略有利于大型企业提高同保险市场的谈判地位, 合理顺畅的将市场不愿接受的风险安排出去。

3、充分利用自保公司控制和转嫁风险策略

建立自保公司, 是大型企业控制和转嫁风险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直接承保或者再保险母公司或者关联公司的风险, 通过保险安排控制作业风险, 降低生产成本, 为集团的效益最大化服务。对于自保公司有承保能力的项目, 须优先考虑自保公司的承保份额。对境外项目的保险安排, 在遵循当地法律要求的前提下, 由企业集团保险管理部门协助自保公司介入保险业务。

(三) 保险市场策略

对于中国的大型企业而言, 有些业务板块国内保险市场承保能力不足, 对于很多项目并不具备开价条件。即便企业向国内保险市场直接询价, 国内保险公司在后台还需要接触国际保险市场进行询价。因此, 更好地是由企业自己接触市场、安排再保险, 以控制保费成本、控制保费结构、控制保险安排的各个环节。

1、分析国内保险市场的承保能力

对保险市场的利用对保险安排成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国内保险市场承保能力虽然有限, 但由于是本土项目, 费率水平相对国际市场较低, 对国内市场承保能力可以承担的保险项目, 尽可能利用国内保险市场。

2、分析保险市场风险保障范围

对特殊需求的保险项目, 要分析保险市场是否提供保险保障。对保险市场不愿意承保或不提供保险保障、而投保单位又有提别保险需求的项目, 要考虑特殊渠道的保险安排。例如, 石油企业的井下工具保险、海上物探水中探测仪保险等, 可考虑自保公司承保。

3、分析保险市场费率水平及趋势

为稳定保险成本, 在筹划保险安排策略前, 要对各业务板块的保险市场费率及趋势进行分析:

(1) 如果市场强硬, 费率上涨较高, 可采用提高免赔的方法来降低保费;

(2) 当市场疲软, 费率水平下降, 可降低免赔额, 向保险市场转移更多风险。

对保险市场报价费率过高, 但企业对该风险控制较好、安全管理信心高于保险市场预期, 同时自保公司承保能力足够承保的保险项目, 考虑由自保公司低于市场费率承保, 这样既满足了投保单位的低成本转移风险的需求, 又完成了壮大自保公司的保费积累目的。例如, 常温常压井的井喷控制保险。

(四) 保险策略的调整

对于一个公司, 只有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最适合该公司的保险策略, 而没有永恒正确的保险策略。在公司、环境发展、变化后, 公司的保险策略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 尤其是对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大型企业。

具体项目的保险安排策略制定完成后, 保险管理部门要跟踪保险策略的效果, 评价保险安排的质量。大型企业的保险管理部门还应根据保险市场的变化情况, 对保险策略实行动态管理。如保险市场变化较大, 特别是在保险市场明显走软的情况下, 可将企业自保的项目终止自保转至商业保险市场投保。

三、大型企业的微观保险策略

大型企业微观保险策略就是研究设计具体的最优的风险财务处理方案。如果风险没有包括在保单内或者投保额不足, 那么企业将自担本应已经转移了的风险成本;如果保单承保了企业不存在的风险, 那么企业就是在支付不必要的保费。

(一) 设计最优化风险应对方案的基本参考准则

设计最优风险应对方案的基本准则是:使总风险成本——可保风险总成本最低, 即使风险转移成本和自留风险成本之和处于最低水平, 以实现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风险管理目的。在分析最优风险财务处理方案时可保风险管理成本不是重点考虑对象, 因为调整风险转移成本与自留风险成本时带动可保风险管理成本变动, 但其变动值与风险转移成本的变动值和自留风险成本的变动值相比很微小, 可以忽略不计。

(二) 设计最优风险应对策略分析

1、风险自留策略分析

对风险自留策略的分析, 首先要识别企业的风险容忍度, 即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其次是对公司的风险情况进行识别和分析, 并预估最大风险事故预见损失;再次是分析公司的风险和保险的对应, 有哪些保险需求;最后是对自留风险成本的预测。

2、风险转移策略分析

对风险转移策略的分析, 首先要分析公司现有保险方案, 找出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其次对保险市场进行分析, 即现时市场费率及趋势、承保能力、保单范围走势、可能参与的市场 (保险公司) 及其能力、参与策略和角色;最后是分析向保险市场推销风险的方法和策略。

(三) 最优化的风险应对方案的设计

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风险发生后损失的严重程度可将风险分为三个层级:发生频率较大导致损失金额较小的风险、发生频率适中导致的损失较为严重的风险、发生频率较低但会导致严重损失的风险。对各层级风险的最优化方案设计如下:

1、发生频率较大导致损失金额较小的风险

在这一层级, 保险公司不愿意承保或者会收取高额的保费, 所以自留该类风险比较经济。对这一层级的最优方案设计为风险必须自留。

2、发生频率适中导致的损失较为严重的风险

在这一层级, 企业营业收入和运营资本可以支持这一级的损失, 也可以通过保险转移风险, 但保险有时会比自留风险要昂贵, 所以是否转移风险最终取决于企业对其风险的容忍度和保险市场的情况的分析。对风险容忍度的分析是决定企业自留风险程度的前提和基础, 对保险策略的优化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一层级, 即将自留风险制定在什么水平才能使可保风险总成本最低。

3、发生频率较低但会导致严重损失的风险

在这一层级, 保险更有效, 因为企业的收益和权益资本不能承担这种程度的损失。对这一层级的风险定义为应该转移。

参考文献

[1]赖涛、白荣霞.浅谈石油行业重大损失风险与风险分析《中国科技财富》2009 (20)

[2]周力军.风险管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中国信息报》, 2007.02

[3]李洪祥.大型企业经营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甘肃科技纵横》, 2008.05

[4]赵若川.关注石油工程保险利益[J].《中国大型企业》, 2007, (04) .

[5]翟因华, 李海棠.析企业自保与商业保险合作[J].《保险研究》, 2002, (10)

[6]周智海.风险管理的新趋势:风险自留[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大型企业保险策略 篇2

策划界曾把大企业和小企业比喻成兔子和大象,兔子灵活,可以快速变换方向和尝试新鲜事务,所以在网络营销上取得较好的效果并不奇怪;大象体积大,行动相对迟缓,在网络营销上明显慢一拍,但也有其优势,毕竟资本雄厚,可以后发先至。

无庸置疑,在网络营销的先知先觉的较量中,中小企业占据一定优势,而 大型企业往往是在中小企业的网络营销取得较好的效果时,开始考虑更多投入,以期实现超越。但现实中,中国的网络营销传播还处在一个较初级的阶段,企业能想到的无非是建个网站,在各大网站或搜索引擎上投放一些广告等,让大企业颇有英雄无用武之地和有钱没处使之感。当然,这也与中国网络营销传播研究企业太少有关,中国的网络更多停留在简单的技术层面,而对网络营销传播的深层次研究也非常欠缺。

从竞争的角度来看,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的网络营销传播是不对称的,中小企业反应快,乐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模式,大型企业资金雄厚,注意品牌和长远的发展。杰狮传播认为,大型企业在网络营销上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利用网络成本低、覆盖面广等优势,利用资金优势,系统地建立起良好的网络营销传播体系,充分将企业文化、品牌文化传播、客户、员工、合作伙伴等元素良好地融合进完整的体系中,并互相促进和影响,形成竞争的优势和门槛。大企业更注重的是品牌,而品牌恰巧就是竞争的最终优势所在,优秀的品牌会给竞争对手筑起一道竞争的高门槛。所以杰狮传播认为大企业的网络营销传播策划更要注重系统性,将网络营销纳入企业发展策略和长期规划,而不是随心所欲,想到哪做到哪。只有形成与企业相适应的网络营销传播体系,才能构筑大企业的网络营销基石,并形成与中小企业网络营销传播竞争中的优势。

大象如果与兔子比谁更灵活,比赛还没开始就注定已经输了,大象应该与兔子比谁迈的步子更稳、更扎实、更有远见,那么,大象一定能赢得网络营销传播比赛的胜利。

网络推广

事件炒作

H6M9

中国重启古老的贸易通道,计划投入400亿美元发展沿线的基础设施,打造“新丝绸之路”。随着对内陆经济带基础建设投资的加大,沿海地区正逐步成为中国新的出口市场,形成更长期稳定的外汇储备收益。中国的基础建设需要具备满足亚洲以及更多国家贸易需求的能力,减缓经济疲软和通货膨胀的压力。中国持续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加上产能过剩,导致持续的低通货膨胀。另外,一些主要的贸易伙伴,比如欧盟的经济恢复缓慢,使得外部贸易的需求减弱。不难看出,投资基础建设不仅能够在短期内推动贸易需求和增长,更能够长期的提升潜在贸易增长。

西部九省的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15%,但是人均GDP却只有国内GDP的6%,此次国家为丝绸之路上的基础建设设立专项资金,有效地打通了各相邻贸易国之间的贸易往来。

此次的经济带包括三部分---连接亚洲和欧洲的交通,连接中亚和中国的天然气管道,以及国际高速公路项目。其总投资额将达到7000亿人民币。

此次由中国基础建设发展专家设计,制定出有利于推动中国与周边多国开展贸易的计划。全球贸易能够快速地有利于各贸易方,就像建筑量增长推动了资本物资,如燃料、机械和金属的需求量。

其中,最重要的是推动亚洲地区的贸易活动。当全球危机爆发式,在2009年至2011年两年里,中国的基础建设类的物资进口量就翻了一番,极大地推动了相关国家的经济复苏,形成了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这次的基础设施投资速度相比过去会缓慢一些,因为400亿美元的资本金不是由中国一国决定,而是由多国决定。那些将大部分物资出口给中国的经济体,抓出了绝佳的契机提高出口量。根据我们的分析显示,澳大利亚、印尼、日本以及韩国等国家,是中国投入“新丝绸之路”计划之后的最大收益国。

能源产业受益匪浅

近年来我国能源进口量持续增加,虽然增长率有放缓的趋势,但对外依存度一直较高。2012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396.6亿立方米,同比增30.07%。我国《天然气“十二五”规划》提出,2015年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2300亿立方米,到时进口量将达到近800亿立方米,达到2012年的两倍。石油方面,中国2013年日均进口原油564万桶,同比增加4%,其中有大约80%的进口石油通过马六甲海峡运往中国。

丝绸之路经济带以西安为始发站,途经甘肃、新疆,连接俄罗斯、中亚五国等资源大国,不仅可以加强对新疆等国内相关省区的资源利用,也使得国际能源合作成为亮点。四大产业或率先受益

新丝绸之路建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加强东西部地区在经济上的联系,以加强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群的互联互通为主要目标,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主要手段;第二阶段是西部地区重点城市群的战略规划,刺激沿边省市经济发展,推动当地的城镇化进程;第三阶段是西部地区加强和周边国家的联系,以经贸为带动,促进西部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转型。

因此从行业路径上来说,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拉动西部基础设施的重点建设,利好建筑建材、铁路设备等行业;“一带一路”建设将改变电网建设落后规划的现状,提升西北诸省跨区送电能力,提升相应设备需求,利好输电网络建设的相关行业的企业。而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边陲省份和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将进一步增强,有利于当地交通运输与物流业的发展。

新丝绸之路战略的推进,有利于加强油气资源合作的加速和进出口贸易的提升,有利于沿线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拉动当地的城镇化进程,进而利好消费、旅游等行业。伴随着新丝绸之路的建设,中国和西部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及金融联系将进一步加强,相关优惠政策的部署将会给当地金融服务机构提供进一步的发展机会。

从地理位置、安全便利、经济发展来看,建立丝绸之路经济首先就要构建大交通网络,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的便捷通道,而铁路必将在其中将发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主桥梁作用。

高铁、动车技术在国内的高速发展,已逐渐被民众所认可和接受,国际也对高速铁路需求强劲。同时,欧亚大陆既有的铁路国际联运也成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大铁路交通线基底,提供了运营经验和规章制度可借鉴的规范。

目前,新疆也提出了综合运输三大通道,分别经吉克普林口岸、阿拉山口口岸、红其拉甫和卡拉苏口岸进入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一系列铁路枢纽的建成,最终可形成网络亚洲的最便捷的陆路国际大通道,加大加深亚信与会国的各方面合作。

交通运输始终是丝绸之路兴起的重要条件。交通运输还是实现国家有效治理和经贸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当前,在沿线各国的共同努力下,丝绸之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联通欧亚大陆的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竞相发展,现代化、立体式的综合交通网正在逐步形成,为沿线各国经济繁荣增添助力。

新丝绸之路建设对于上述各行业的带动有先有后,而当前丝绸之路战略仍然停留在第一阶段,即主要目标是加强东西部在经济上的联系。结合当前政府政策逐渐转向稳增长的经济背景,铁路设备、建筑、电力设备和建材等行业将首先受益。编译自汇丰银行网站 移民美国需要先做税务规划 文/张薇何泽青ErikWallace 美国在长期以来是中国人倾向的移民地。近年来,移居美国或在美国投资可能带来昂贵的美国税务和申报义务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即便是对于经验丰富的投资者来说,美国的税务和申报义务也相当复杂,稍有不慎则可能受到严苛的惩罚。对于移民后继续在海外拥有商业和投资、并从海外获得大量收入的人来说,在移民美国之前做好相关税务规划尤为重要。任何想要移民美国的投资人或企业家都必须在移民前咨询美国税务专家。

本文旨在介绍美国联邦对个人纳税人适用的主要税种,并将这些规定适用于一些移民前的常见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个纳税人居住在美国,在联邦税的基础上还有额外的州和地方所得税和转让税问题需要考虑。

一、中美税务体系的差异

虽然中国和美国理论上都对税务居民的全球收入征税,两国的税务体制存在很大差别。美国的所得税是在综合收益的基础上征收,而税法的执行给纳税人施加了繁重的申报义务,并对违反申报义务的情况加以惩罚。

此外,与现行中国法的规定不同的是,美国同时征收一系列的财产“转让税”。这些税种包括赠与税、遗产税和隔代转让税。转让税虽然仅在无偿转让的时候出现,却可能在一些难以预料的情况下发生。下文将分别介绍所得税和转让税的相关规定。

二、谁是美国联邦所得税税务居民 为了明确美国联邦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首先需要定义美国税务居民。美国联邦所得税的税务居民指的是一个美国公民或美国所得税意义上的居住者。

美国税务居民需要对其来自全球的所得和资本利得缴纳美国联邦所得税。普通收入以累进税率计算,最高税率目前为39.6%。长期资本利得和来自美国公司或一些外国公司的股息收入按比较优惠的15%或20%的税率计算。

此外,2012年美国纳税人救助法对于高收入纳税人增加了一项额外的医疗保险税。劳务报酬在二十万美元以上的纳税人将需要对于一定起征点以上的劳务报酬缴纳0.9%的额外税金。同时,调整后总收入在二十万美元以上的纳税人需要对于投资净收入缴纳3.8%的额外税金。“投资净收入”一般包括资本利得,普通投资收入和来自纳税人没有积极参与的透明税务实体的收入。在医疗保险税适用的情况下,对普通收入的最高税率达到43.4%,而对长期资本利得的最高税率达到23.8%。

同时,为了避免美国纳税居民利用非美国的商业实体延迟缴纳美国联邦所得税,美国纳税居民在外国公司中持有的权益加以特殊的反延迟规定。

相比之下,非美国纳税居民仅需对一些来自美国的收入和与美国贸易或商业相关的所得缴纳美国联邦所得税。非美国纳税居民无需考虑“受控外国公司”和“消极外国投资公司”的规定。然而,来自位于美国的房地产的所得和资本利得将受到特殊的美国税法规则的规定,包括特殊的预提税和申报义务。

美国联邦所得税对一个非美国公民的影响取决于一个人是否是美国税务居民。这一状态进而取决于居住测试、绿卡测试和相关的例外规定。居住测试和例外

一个满足了居住测试的非美国国籍人将成为一个美国纳税居民。居住测试是一个计算停留在美国境内天数的测试。在一个日历年中,一个满足了如下条件的人既满足了居住测试:

在目前一个日历年中在美国停留至少31天;并且所有在目前一个日历年内停留在美国的天数,加上三分之一的去年停留在美国的天数,加上六分之一的前年停留在美国的天数的总和等于或超过183天。

一个“豁免人士”在美国境内停留的时间将不计入居住测试的计算中去。持有F,M,J或Q签证并符合该签证的要求在美国境内暂时停留的学生属于这个意义上的豁免人士。学生豁免一般仅限五年时间。值得注意的是,EB-5投资移民签证下的人士不是居住测试的豁免人士。

一个满足了居住测试的人仍可以通过“紧密联系例外”或“税收协定平局决胜规则例外”来避免美国税务居民身份。“税收协定平局决胜规则例外”仅对于在税收协定下被视为两国居民的纳税人使用。中国和美国之间有一个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如果纳税人在该税收协定下同时是美国和中国的居民,两国的主管当局将通过协商决定此纳税人在税收协定下被视为哪一国的居民。在做出这一决定时,主管当局会审视纳税人的永久居所、重要利益中心和日常居所来决定纳税人的居民身份。

与此不同的是,紧密联系例外的适用仅需要纳税人与外国的税务居所在一般意义上保持着“密切联系”。

当纳税人计划在美国停留较长时间,或意外满足了居住测试时,纳税人应及时获取美国税务法律意见,以确定例外规定是否适用。

绿卡测试和例外

除非适用税收协定平局决胜规则,美国绿卡持有人无论在美国境内停留时间长短一律被视作美国税务居民。绿卡持有人无法主张紧密联系例外的适用。值得注意的是,主张平局决胜规则例外的适用可能意外导致放弃绿卡。

对于任何将要成为美国税务居民的人来说,在成为美国税务居民之前实施的税务规划是最为有效的。这样的税务规划可以尽可能减少纳税人未来的美国所得税和申报义务。这里将一个纳税人成为美国税务居民的日期称为“税务居民起始日”。

一个纳税人的税务居民起始日取决于该纳税人是满足绿卡测试还是居住测试、该纳税人何时进入美国境内、以及该纳税人是否在之前的已经是一个美国税务居民。值得注意的是,一个纳税人的税务居民起始日很少是一年的第一天。

在税务居民起始日的问题上取得准确的美国法律意见非常重要。这决定了是否可能进行移民前的税务规划。同时,纳税人可以控制自己的税务居民起始日,以达到延迟美国所得税的效果。当纳税人将要取得大量所得或资本利得时,这一点尤为关键。

三、美国联邦转让税体系

美国联邦政府对于财产的赠与和遗赠可能征收三种税:遗产税,赠与税和隔代转让税。遗产税适用于去世时的遗赠,赠与税适用于在世时的财产转让,而隔代转让税适用于对于两代或更多代以下的人的财产转让。一个美国联邦所得税上的税务居民不一定对于全球的财产缴纳美国联邦转让税。从转让税意义上来说,只有美国公民或在美国定居的人需要对全球的财产缴纳纳税。每一种美国联邦转让税目前征收的税率为40%,用来计算税金的税基是被转让财产的市价。所有美国公民和在美国定居的人都有一个赠与税和遗产税共同的免税额。目前该免税额被定在五百万美元。此外,隔代转让税有一个独立的免税额,目前同样是五百万美元。需要注意的是,隔代转让税的免税额的计算与赠与税和遗产税的免税额计算是分开的。

例如,如果一个在美国定居的人在世期间用尽了五百四十三万美元的赠与税免税额和五百四十三万美元的隔代转让税免税额,在去世时遗赠给他的孙子一百万美元。这笔遗赠将需要缴纳40%的隔代转让税,也就是四十万美元。同时,在这笔一百万美元的遗赠和四十万美元的隔代转让税的总额还将产生40%的遗产税。

一个既不是美国公民也不是在美国定居的人将仅需对于位于美国境内的财产缴纳美国联邦转让税。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个非美国定居人士没有任何美国赠与税的免税额。而其美国遗产税的免税额也仅仅只有六万美元。

位于美国境内的财产包括美国的房地产和动产。无形财产无须缴纳美国联邦赠与税。非美国定居人士可以在这一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税务规划。减少美国联邦转让税的税务规划的关键点在于纳税时成为在美国定居的人士的时间。任何有效的规划都必须在这一实践点之前做出。与美国联邦所得税税务居民的概念不同的是,确定一个人成为在美国定居人士的时间点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判断,需要结合纳税人的主观意愿和所有相关客观事实进行全面分析。

一个人通过在一个地方的客观居住和主观上没有移居他所的意愿而成为定居人士,即使居住的时间非常短暂。决定一个人是否为美国定居人士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居住时间的长短、出游的频繁程度、住宅所在地、家人和密友的所在地、商业利益所在地以及职业关系所在地。持有美国绿卡一般被认为是定居美国的一个证明。然而,如果一个人长期居住在美国境外并与另一个国家保持紧密的联系,持有绿卡这一点很可能并没有正确的反映其居住地。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税务专家可以协助美国绿卡持有人证明自己没有在美国定居,以提供更多的降低美国联邦转让税的纳税和申报义务的可能。

四、影响移民前税务规划的因素 移居美国之前可以进行的税务规划取决于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相关的决定因素包括: 未来是否大部分时间会居住在美国境内? 是否会使用绿卡进入美国?

是否会在可预见的未来居住在美国境内,还是预计会在一个确定的时间离开美国? 纳税人是否持有一个未上市公司的股份? 纳税人是否持有各种股票、债券或基金利益?

五、投资美国房地产及税务

很多计划移居美国的人士都已经或准备在美国购买房地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在美国的房地产的赠与或遗赠很可能会产生美国联邦赠与税或遗产税。两个或两个以上纳税人共同持有的美国房地产也可能产生赠与税。此外,在去世时拥有美国房地产,都有可能导致遗产税。

一系列不同的持有结构可以用来避免美国房地产上的遗产税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对美国遗产税的理解和规避架构,房地产的继承人有可能会要被迫出售房地产以筹集税金。美国联邦和州的遗产税综合很有可能超过该房地产总价值的50%。此外,对于可以产生任何收益的房地产,信托架构可以在规避遗产税的同时节省所得税。

六、结语

移民的规划需要的是各方面顾问的联手,包括移民、税务、公司法、房地产法,有时也包括信托和遗产法方面的顾问。对于计划移民美国的人士来说,在移民前获取相关的美国税务法律意见至关重要,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轻税务和申报义务,同时避免因违反相关规定而导致的法律责任。对于商业人士和投资者来说,在移民或赴美投资之前全面的审视相关的商业和投资财产也可能在节税上产生显著效应。ErikWallace,何泽青和张薇是卫达仕律师事务所位于香港办公室的美国税务和财富规划律师。

IPO注册制改革即将启幕 +文/张炎

2014年12月3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姚刚表示,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方案已上报国务院。在对细节进行讨论完善后,注册制改革方案拟于明年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意味着酝酿已久的IPO注册制改革呼之欲出。IPO注册制是在注册制下证券发行审核机构只对注册文件进行形式审查,不进行实质判断。众多财经专家认为注册制是证券市场化进程中最坚实的一步,但同时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严惩造假者为前提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认为,注册制并非是完全自由放任,反而需要对合规监管更加的严格,除了要求发行人将依法公开的各种资料完整、真实、准确地向证券主管机关呈报并申请注册,还需要解释主管机关对其的诸多疑问,以上这些信息不能有任何作假,一旦发生欺骗,公司不但上不了市,而且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各种诉讼赔偿,同时还要接受社会公众的全方位监督,其实约束条件更多了,虽然只要符合上市条件的公司都可以申请上市,但必须要有保荐承销机构、会计师、审计师、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合力举荐,才能够”注册”成功。如果发现上市公司存在违规造假应立即停牌退市,并且严惩造假者和”帮凶”,给他们罚以重金,以补偿受害者的利益。显然,注册制需要司法追溯、赔偿机制、集体诉讼制度和退市机制等制度配合,不然,注册制效果就难以发挥。财经评论人王宏剑认为,注册制的本质是完全市场化的制度,同时也有力推动了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属于证券市场中的进步体现。不过,在注册制下,必须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中介机构责任增强,必须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旦中介机构存在纵容上市公司违规造假、或利益输送等行为,相关的中介机构及责任人必须遭到最严厉的处罚,并不能随意罚款、口头警示作罢。换言之,中介机构一旦犯错,必须要付上无法翻身的代价。

另一方面,证监会监管模式的改变,将更注重”事中”或”事后”的监管。显然,证监会的监管模式转变,主要是为了迎合注册制的发展需求。不过,在新的监管模式下,证监会的监管力度就必须得到强化,对违规造假的行为必须予以打击,为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做出重要的保障。中介法律为架构

吴晓求表示,注册制改革会引发一些新问题的出现,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对于将要出现的问题。证监会主席肖钢实际上是早有预知的,早在一年前,肖钢主席就明确表示,实行注册制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改革和条件。肖钢特别强调要修改《证券法》,同时还要明确资本市场各类参与主体的责任,加强各类参与主体的能力。最后要完善司法制度的改革,特别是民事赔偿制度的改革。据公开信息显示,已披露的注册制相关修法安排中保荐代表人资格行政审批在证监会层面被取消。同时,由证监会牵头,央行、国务院法制办、银监会、保监会、人大法工委等完成的注册制改革方案初稿已于11月底前上报,而含有注册制内容的《证券法》修订草案也将于12月初审。假如一切进展顺利,相关注册制法案正式版及其配套制度很可能于明年初就会正式出台并生效。不过,如同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要触及产权边界、司法体制改革必然要触及权力边界一样,”注册制”改革也必然会触及新股发行参与各方,尤其是IPO服务中介机构的角色权责边界。

注册制为IPO中介法律架构重构提供了动能,而IPO中介法律架构一旦在相对完善的资本市场法治基础上重构成功,则可为注册制保驾护航,让注册制在沪深A股市场”软着陆”,以尽最大可能避免大量弄虚作假公司在注册制刚刚起步立足未稳之际欺诈上市,以致A股市场在短时间内沦落为垃圾股市场的局面。

实际上,在注册制背景下,沪深A股市场重塑IPO中介法律架构,强化IPO中介的规范性及硬约束的要求,内容比西方一般成熟市场要多得多,而且也更为急迫。单就约束IPO中介的证券司法要件来说,A股市场至今还没有证券集团诉讼,更无专门的证券法庭,而实施注册制的美国等西方诸国早已在证券集团诉讼之路上行进了多年,且经过诸多改革法案已日益精细化,而这项诉讼制度早已被欧美市场证明是约束IPO中介的最具震慑力的基础制度之一,这还没考虑我国证券监管部门随着市场扩大日益严重的人员不足,亟待司法参与的制度环境。至于依托保荐代表人的保荐制度与成熟市场的权责匹配比相比,A股市场保荐制的责任负担方面的改革空间则更大。

首先,为规范对中介机构的法律约束,应尽早明确各保荐机构、律师事务所、审计机构、评估机构及其相关从业人员的角色定位和责任边界,减少模糊中间地带,以角色定责任负担或以责任负担直接追出相关中介角色,譬如中介机构知情但没有在其法律文件中声明的所有错误信息披露,知情保荐人、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及其从业者必须与发行人一起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等,这是保障新股发行注册制良好运行的组织前提。其次,设法鼓励一切形式的IPO中介失信发现机制,以经济型激励鼓励包括司法机构、新闻媒体、自律性组织等一切社会组织或个人检举或揭发IPO中介的违规行为。失信发现机制一旦运作成功,将拿出罚款或罚金比例的一定百分比奖励发现人。同时,建立IPO造假责任人终身责任机制,与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不同,证券民事赔偿责任终身不得豁免。

再次,鼓励IPO中介机构内部自我监督或自认。对IPO中介合伙人、股东或从业人员发现中介机构出具不真实财务、法律文件等行为,劝阻无效而向有权部门报告或自认的,免除或减轻有关报告机构或人员的责任。

第四,简化IPO责任追究机制,优化司法偿付受害人顺序。只要有确切证据证明中介在IPO中的失信行为损害了投资人的利益,无需等待行政裁定或司法裁定,相关受害人或其代理人均有权追究其民事赔偿责任,相关受害人先于公权机关发现IPO中介失信行为并检举或司法索偿的,在赔付顺序中应优先于公权机关和其他受害人,以通过利益导向机制,鼓励潜在受害人密切关注IPO中介执业行为,对IPO中介失信行为争取早发现、早解决。新三板可优先试点

不论是制度建设层面,还是市场基础层面,目前A股市场都已符合注册制推行的客观条件。尤其是在注册制改革层面,决策层的态度坚决且急迫。11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抓紧出台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方案,取消股票发行的持续盈利条件,降低小微和创新型企业上市门槛。”随后,证监会的两位副主席先后介绍了注册制改革的进展。

有了决策层和监管部门的积极推进,注册制改革将大大提前。本刊记者预测,注册制正式实施的时间很有可能在明年”五一”前后。

信息披露是注册制的核心,新三板转板的核心也是信息披露。因此,转板与注册制并辔而行才能实现多赢。其次,互联网和高新技术企业可先行先试转板,转板通道正式建立则要待注册制改革落地。

大型企业保险策略 篇3

从五大角度看“智慧企业”特征

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秦海, 推进两化融合, 企业是推进的中间力量, 在互联网坏境下理解企业的实质非常重要。当前, 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企业遍布全国, “智慧”成为更加灵活、便捷、有效率处理日常事物的方式。

从技术能力上看, 智慧企业是创新型企业, 对技术前沿和技术创新充满了好奇心;从企业关键资本和关键资产来看, 智慧企业是知识密集和信息密集的企业;从企业组织结构来看, 它必须是信息化条件下的扁平化, 方便沟通和交流;从营销角度来说, 是网络化营销, 强调的是“鼠标+水泥”;从战略角度来看, 国际化的愿景对成为一个智慧企业很重要, 智慧企业必须是一个国际化的企业。走向“智慧企业”要有稳定的收益, 协调好各种关系, 还要看清自身所处的位置, 组建一个创新型团队。

智慧企业—大型企业网络转型战略

国脉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冰之, 充分利用IT技术建立信息流畅、感知灵敏、支撑管理和决策的网络平台, 集成和整合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工作流, 实现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最优配置, 促进企业模式创新和产业升级是企业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智慧企业”就是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为载体、以创新为特征, 充分、敏捷、高效地整合和运用内外部资源, 处于价值网的关键节点, 实现有效管理风险和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大型企业面向互联网业务、投资和管理转型的方式, 在业务上提出了企业模式、收入模式、行业模式三种模式;在投资上提出重视在互联网领域的投资、注重战略业务培养与发展等六种方式;在管理上要利用互联网开创差异化竞争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以产品为中心, 向服务导向的转型。

互联网发展趋势与商业模式变迁

央企信息化研究专家姜奇平, 由于互联网深度发展, 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内外边界被打破, 引发了五大变革, 即企业内外融合引发了产权变革;垄断竞争融合引发市场结构变革;规模范围融合引发企业战略变革;平台应用融合引发企业模式变革;线上线下融合引发业务模式变革。网络是市场与企业之外的第三种结构, 互联网对企业竞争战略有着颠覆性创新。H

(文章来源:国脉电子政务网)

大型企业保险策略 篇4

一、融资方式

随着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会经历从内部融资向外部融资的阶段。企业发展初期,由于规模较小,市场需求不大,企业没有承担高额借贷成本的能力,维持扩大再生产的融资方式主要靠留存利润。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企业内部融资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会转向外部融资。

(一)内部融资

内部融资主要是企业逐步积累的资本增值,也是企业无外部来源时最基本的融资渠道。首先,内部融资不需要向外界进行融资,省去了融资的费用。但是内部融资也有融资成本,就是把未分配利润进行投资所得到的资本收益,即机会成本。其次,相对于外部融资,内部融资不需要繁杂的手续,不需要各种苛刻的条件,不需要接受外来的监督与质疑,完全靠管理层的决策决定融资的时间与规模。但是内部积累提供的融资额度有限,难以满足企业大额资金的需要。

(二)股票

股票融资作为资本市场中重要的融资渠道,发挥着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等作用,对于企业发展甚至国民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资本市场作为提供资金的平台,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从2001年A股市场总融资1128亿元到今年融资规模高达7000亿元,甚至待融资6900亿元,不得不说股票融资吸取资金能量之大。其次,股票融资能够提升企业的信誉。企业上市发行股票,无疑说明是市场对企业的信任,这也有助于企业使用其他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方对企业的信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企业上市后,信息透明度提高,将不利于企业做出长远决策。这是因为企业要披露跟企业相关的各种信息,所以企业做出的决策为竞争对手所知晓,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而另一方面,企业要对投资者有所交代,会注重短期回报,不注重长期资本积累和长远发展。

(三)银行借款及债券

银行借款是企业主要的外部融资来源。具有以下特点:(1)借款弹性大。企业可以根据自己对资金的需求与银行签订协议,满足企业中长期贷款需求。(2)资本成本相对较低。相对于债券、股票,银行通过契约约束来保障自己所借资金的安全性,因此银行要求的必要报酬率低于股东所要求的报酬率。(3)财务风险较大。由于银行借款要按协定的时间还本付息,对于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来说,本息的归还有一定的压力,限制了企业的资金安排。

债券融资是通过债券向公众筹集资金的方式,在我国,以国债与金融债为主。由于发行条件苛刻,审批程序复杂,因此企业债很少存在。

(四)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主要是指企业以其信誉来取得对供应商和客户的资金占用,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等。企业运用商业信用融资,以其信用为担保,具有运用灵活、操作简单、财务成本较低、与上下游企业加强战略合作的优点,但也具有融资额度有限、可能丧失企业信誉的缺点。但毋庸置疑的是,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商业信用融资是企业融资方式中运用最广泛的融资方式。企业应当合理运用信用融资方式,在与上下游企业合作的同时,维护及加强企业的信用,避免企业信誉下降,从而带来一系列风险。

二、企业融资需要考虑的因素

融资渠道的多样化给企业融资带来了多种选择,但是企业需要分析自身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并选择适合自己的融资方式。

(一)宏观环境的变动情况

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要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实时关注宏观环境变动状况有利于企业把握政策,帮助企业规避政策风险。我国目前的形势是:一方面,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我国资本市场带来了灾难,股市萎靡不振。企业目前想要在资本市场中寻求过多的资金已是不太现实。另一方面,我国经济过热造成了通货膨胀,银行缩紧银根,提高了利率,企业借款的资金成本增加。同时,对于以国际结算为主的企业而言,一定要考虑汇率和利率的变动情况,融资方式的选择也应该避免二者变动带来的风险。

(二)企业的生命周期

对于刚成立的企业而言,生存下去是最重要的。此时寻求上市或者银行借款不大可能,应更多积累利润,保证扩大再生产。而高速发展的企业,需要寻求的资金更多,此时可求助于风投、银行借款,筹资成本相对较低,但风投要求的回报率也较高。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应寻求多融资渠道,不仅通过资本市场筹集更多的资金,也要与不同的银行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保证融资渠道的多元化选择。同时企业信誉的增加也为企业运用商业信用筹资提供了可能。

(三)融资方式的成本及其风险

大型企业有多融资渠道,要考虑不同融资方式的成本及面临的风险。如果企业的控制权较为分散,那么股票融资可能会进一步分散股权,企业会面临控制权转移的风险,此时可考虑寻求借款支持,回购部分股票,优化资本结构,加强企业的控制权。如果处于企业的旺季,考虑到企业对资金需求时间短,且短期借款资本成本相对较低,企业可以向银行寻求短期借款,或者运用商业信用,暂不付供应商的货款,等待现金回笼之后,及时向银行还本付息,向供货商归还货款。

三、企业应采用的融资策略

(一)企业简介和原有的融资方式

企业是国内炼油厂的供应商,每年都会进口大量的原油供应给炼油厂,属于以国际结算为主的大型商贸企业。石油贸易属大宗商品交易,随着油品价格的一路攀升,资金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由于企业规模大,经营管理经验丰富,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强,因此能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同。筹资渠道也相对较多,不但可以通过上市来筹集大量的资金,而且由于企业的信誉有保障,很多银行也会提供给企业较多的贷款。同时,信用证等国际结算方式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由于信用证有一定的付款期,所以商业信用也可以作为企业的融资方式之一。对于这类主要以国际结算为主的大型商贸企业来说,融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传统融资渠道及大量的国际融资创新渠道也在悄然形成,企业应根据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状况,考虑各种融资方式的成本和风险,选择最适合企业的融资策略。

(二)新思路

实践证明,以国际结算为主的大型商贸企业在筹措资金时应秉着双赢的态度积极与银行商谈,寻求最适合企业的、低成本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这是因为,石油公司贸易额大,资金流动快,虽然能给银行带来巨大的国际结算量,但是资产负债过高,银行指标很难通过。这类企业在国际贸易融资方式中经过了多种尝试,从一开始的油品质押贷款到现在信用担保的授信额度,从货到付汇的国际结算,到现在一定比例保证金的信用证额度,经历了两个飞跃,从NDF业务、远期结售汇,到利率调期、海外代付,各种贸易融资品种也都进行了成功尝试。在本文中我主要提出两种新的大型商贸企业融资的方式,期望能够为企业融资提供新思路,最终促进企业发展。

1. 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相结合,开拓新的融资渠道

企业作为炼厂的原料供应商,随着国际油价变动,经常会出现在油价低时大量进口屯货;在油价高时要保证炼厂的最低炼制能力的供应。经过尝试,本人考虑和炼厂合作时,引进商业承兑汇票,将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相结合,用银行的资金、炼厂的信用体系来发展企业的经营规模。具体操作如下:大量进口时原来需要企业垫付23%的资金用于支付关税和增值税,现在由炼厂向企业开具商业承兑汇票。银行将此业务封闭操作,由银行出具保函,签订保贴协议,企业将商业汇票贴现,贴现出来的金额用于关税的支付和信用证的结算,等商业汇票到期后,炼厂向银行兑付。这种方式能够把原来属于企业的应收账款通过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的结合变为一种新的融资渠道。

2. 锁定汇率,避免风险

对于主要以国际结算为主的大型商贸企业而言,要随时关注汇率和利率的变化,避免资金使用风险。锁定汇率可以避免因汇率变动导致的资金风险,这种方式同样可以运用到国际融资结算中,为企业在国际融资结算中提供新思路。

企业一般采用的结算方式是远期信用证,付款期一般在三个月之后,付款期间汇率的波动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资金风险。在经过对汇率市场进行了认真研究后,签订合同时本人决定锁定汇率,固定成本,用国际金融市场上提供的人民币无本金交割,即NDF业务,或者远期结售汇业务,来规避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具体操作如下:①2008年人民币处于升值阶段,在看准了形势后,决定信用证到期时,不是直接将现有资金(人民币)兑换美元支付,而是质押相应的人民币,贷出美元,同时在国际市场上做6个月的远期结售汇,锁定6个月的外汇牌价。②2009年,人民币升值预期明显、汇率稳步上升后,可放弃原有的结算方式,拉长付汇周期。可以将资金(人民币)存一年定期,付汇到期日,将相应金额的人民币作质押,贷款相应金额的美元支付出去。这样操作不但可以规避汇率波动造成的资金风险,也可以因利差赚取额外的收益。

大型企业保险策略 篇5

对于大型商业银行来说, 降低身段牵手小企业, 是顺应经济需求和自身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一方面, 大型商业银行作为国家控股的上市银行, 作为中国银行业的主力军, 更应该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监管机构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发展的号召, 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努力破解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另一方面, 大企业“金融脱媒”现象日益频繁和加剧, 对银行融资需求相对减少, 而中小企业发展正旺, 融资需求和意愿强烈, 而且小企业业务对银行资本的占用率低, 给银行有限的信贷规模提供了更多腾挪空间。这种市场结构的变化对大型商业银行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型商业银行必须从自身战略转型、业务结构优化和增加盈利的角度出发, 积极转变经营理念, 创新一整套有别于大企业, 专业发展小企业业务的体制、机制、模式、流程、产品等, 实现从“垒大户”到“亲小企业”的转变。

笔者认为, 大型商业银行在小企业业务发展中应该选择如下策略。

一、加强专营机构规范化建设, 提高小企业经营人员素质

1、加强专营机构建设, 提升规范化水平。

在营销渠道上, 大银行要建立以城市为中心的小企业业务经营体系, 把小企业业务营销终端放到一个城市的所有网点, 提高业务办理的辐射能力;把银行内部的评价、审批、监测等中后台环节集中放在一个城市的小企业专营机构, 提升整个城市小企业业务的经营效率。近年来, 各家商业银行加快推进小企业专营机构建设, 按照“信贷工厂”的“流水线”作业模式, 对小企业贷款的受理、申报、审批、发放、风控等业务进行批量操作, 减少流转环节, 提高业务办理效率。但是, 当前小企业专营机构也存在诸如专职人员数量不足、岗位职能不完善、操作流程不顺畅等问题, 需要银行加强对专营机构的规范化建设, 并且通过信贷资源、费用资源的配置来约束“信贷工厂”的规范化建设, 发挥专营机构对小企业业务发展的支撑作用。

2、配备专营机构的专职人员, 着力提高工作效率。大型商

业银行要打造一支真正懂小企业业务, 热爱小企业, 适应向“零售化”转型的小企业客户经理队伍。通过明晰的职责定位、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和激励约束机制, 促使小企业客户经理“走进市场、贴近客户”, 与客户“交朋友”, “倾注真情”服务支持小企业, 通过客户经理真正了解客户的信用状况, 判断市场情况, 确定金融服务方案和风险防范措施, 做好小企业客户培育工作。

二、创新营销服务模式, 深入推进小企业批量化营销

为了大力拓展和培育优质小企业客户群体, 迅速提高小企业业务规模, 商业银行急需转变传统的单一客户营销模式, 积极实施“一对多”的批量化营销模式, 以适应商业银行小企业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

1、积极搭建批量营销服务平台, 拓展小企业客户群体。银

行要重点依托担保增信平台、供应链融资平台、产业集群平台等, 深入推进小企业批量化营销;充分依托该三大类批量化营销平台的优势, 加大平台内客户的挖潜力度, 扩大客户数量和业务规模。一是要加强与综合实力较强的担保机构的合作, 争取担保机构向我行推荐小企业客户, 发挥担保增信平台的效用;二是要认真梳理大中型客户的上下游小企业, 以对公结算业务为切入点, 加大信贷业务的营销拓展, 提升供应链融资平台价值创造能力;三是要加强与园区管委会、专业市场管理部门的协调联系, 安排客户经理对工业园区、专业市场的客户群体逐户摸排走访, 发挥产业集群平台的优势。

2、积极推进“社区金融”服务, 拓宽小企业业务服务范围。

小企业规模小, 抗风险能力弱, 往往以社区为平台“抱团”发展, 社区成为了小企业的主要集中地。大型商业银行要加强与基层街道办事处、居民小区等社区服务机构的联系, 将其作为银行推广社区金融服务的重要合作平台, 围绕“社区”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深入了解社区小企业客户、微小客户、个体工商户的金融需求, 通过市场、商会、居民小区等社区平台开展小企业批量营销;通过优化业务流程和创新风险缓释方式提高业务处理效率;通过整合服务渠道提升综合服务能力。逐步实现由传统等客上门向主动营销转变, 由单一信贷服务向综合金融服务转变。

三、加大小企业产品推广和产品创新, 完善小企业产品体系

小企业融资难, 除了因为小企业自身信息不透明、财务不规范、抗风险能力弱之外, 缺乏有效的抵质押物也是制约小企业融资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银行要在政府支持和企业配合的前提下, 通过丰富银行产品、创新担保方式等手段, 改变过去“一抵了之”和一味依赖担保的传统做法, 使大量缺乏有效抵质物的小企业也能够真正感受到大银行的服务, 努力去解决长期困绕银行的小企业信用贷款难题。

1、不断丰富银行产品。

重点发展供应链融资产品, 拓展国内保理、商品融资、国内信用证及其项下融资等贸易融资业务。针对优质小企业推出小企业循环额度类、透支类以及信用类等契合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 加大对小微企业和初创企业的支持服务力度。

2、深入挖掘质押类型。

加强与仓储监管公司的合作, 优选钢材、原油、棉花、稻谷等作为动产质押品种, 稳妥发展动产质押业务;设计诸如林权、收费权、商铺使用权、知识产权等特种权利抵 (质) 押产品, 满足不具备通用抵质押物的特殊企业的融资需求。

3、尽力拓宽担保方范围。积极与专业担保机构合作, 尝试市场方担保、联贷联保、小企业“互助通”业务等方式。

4、不断优化业务流程。

针对小企业“短、频、急”的融资需求, 设计手续简便、流程快捷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如各家银行目前推出的“速贷通”、“小额贷”、“网易贷”、“信用贷”等新产品, 以及“网络银行”模式, 全面满足小企业融资需求。

四、强化小企业业务基础管理, 切实防范小企业信用风险

1、对小企业风险管理要有新的姿态。

商业银行对小企业风险管理要建立在违约概率的大数定律上, 不要斤斤计较个案风险。要摒弃以往在考察中小企业时主要强调企业规模和财务指标的做法, 更应关注其资产状况、业主信用、优惠政策等风险缓释因素, 银行要更多强调运用财务模型和企业非财务信息进行决策, 强调经营风险和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对小企业客户要计算违约总量, 看是否超过容忍度, 对超过容忍度的要调整准入条件、参数、流程及风险缓释方法;在容忍度之内, 风险个案的问题都是业务运行中的正常现象。对小企业风险管理手段要有新的计量方法, 要符合小企业特点, 这也是小企业业务从批发模式转向零售模式的重要标志。

2、细化区域差别化信贷政策, 加强客户选择, 严把准入关

口。大银行的小企业业务资源要主要投向民营经济比较发达、小企业比较活跃、各类经济元素众多、信用环境和法律环境良好、机构经营管理水平及业务操作合规化程度高的区域。同时, 要加强对客户的选择, 通过支持优质客户从源头上确保贷款质量。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偿还意愿和偿还能力、具有商业可持续性的小企业;积极发展有生命力的小企业客户;支持集群化发展和为核心企业配套的小企业;积极培育科技研究、软件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小企业等。

3、加强对存量小企业贷款的风险监控, 提高贷后管理的精

细化水平。进一步充实小企业贷后管理力量, 实行专人专岗, 区分不同类型的客户、产品、押品类别等, 抓住关键环节、采取差别化的贷后管理措施;提高小企业风险识别技术, 充分利用贷后管理的各种工具、方法和手段, 加强小企业客户动态监控和退出管理, 做好风险预警信息的收集工作, 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 有效防止新发生不良贷款。要积极组织实施小企业业务检查, 检查要有针对性, 重点检查小企业客户有无民间借贷、盲目投资、过度授信等异常情况, 提高现场检查的实际效果。

4、加强协同管理, 提升管控效能。

加强与担保公司、保险公司、专业金融服务公司等专业机构的合作, 有效分散和缓释客户风险, 探索建立风险的协同管理机制。借助社区、商会、协会、市场以及中介机构等力量, 全面了解客户的生产经营、资金运作、产品产销状况, 减少信息不对称, 提高客户违约成本。

五、推动小企业各项业务的全面协调发展, 提升小企业业务价值创造能力

商业银行要在拓展小企业授信客户、新增投放小企业贷款的同时, 注重发挥小企业贷款对存款、中间业务的带动作用, 努力实现小企业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的全面协调发展, 提高小企业客户的价值创造能力。

1、以加快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为主线。

大型商业银行要结合小企业客户融资需求旺盛的特点, 推广客户筛选营销制度, 积极拓展符合准入条件的小企业客户, 不断夯实银行的客户基础, 坚持以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为主线, 信贷资源要倾向于小企业, 要在全行创建小企业发展氛围, 尝试建立小企业信贷客户的推荐奖励制度, 鼓励银行其他条线或部门向小企业业务部门推荐客户, 提高小企业信贷项目的处理效率, 实现小企业贷款规模的大幅增长。

2、大力发挥小企业贷款对存款的带动作用。加大小企业对

公结算账户的营销, 重点做好基本户的营销;挖掘核心企业上下游小企业客户群体, 努力拓展小企业客户的上下游, 争取供应链上的资金在系统内循环;拓宽银行与担保机构的合作范围, 积极争取担保机构的结算账户, 大力营销担保机构存款。

3、加大小企业中间业务的营销力度。

加大对承兑、保证、信用证、资金证明等传统中间业务产品的拓展, 立足传统中间业务产品, 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能力;大力营销具有企业自偿性的供应链融资产品, 提高其对传统流动资金贷款的替代率;加大对账户管理服务、财务顾问、审价咨询、资金监管等中间业务产品的营销;加强小企业产品与对公、对私产品的联动营销, 丰富小企业产品体系, 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总量。

中小企业发展关乎着国家经济的未来, 关乎着广大民生的福祉, 大型商业银行要与社会各界一道, 加强合作, 扩大交流, 互利共赢, 共同助推中小企业成长, 切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推动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占全国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群体, 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在产品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的崛起、解决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经济形势下, 如何加强和改善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 持续加大对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提升小企业业务的价值创造能力, 成为大型商业银行共同面临的课题。

上一篇:大学英语大班教学下一篇:配电网设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