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知识体系

2024-10-21

数学知识体系(精选12篇)

数学知识体系 篇1

贯通法是笔者在数学教学中经常自觉运用的一种方法.所谓贯通法是指通过多种途径将数学知识按照其内在联系进行有机整合贯通, 使分散的知识点形成一个相对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把握数学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 而且有助于学生获得相对系统完整的数学知识, 提高数学能力.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 系统地组织起来的材料所提供的信息, 远大于部分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之和.创造心理学研究则表明, 新的发明创造主要决定于整体性认知框架的转换, 而整体性认知框架的形成则在于对对象整体的把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 形成具有整体性的认知框架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 贯通法就是其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一、以系统性为导向, 贯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希尔伯特曾指出:“数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它的生命力正是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1]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编排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系统性.系统性主要包括逻辑性、连续性和层次性等几个方面的要求.所谓逻辑性, 即数学概念和命题的排列是以它们赖以生存的思维顺序展开的.数学是一门演绎科学, 严谨的逻辑性是它的主要特征之一, 因而数学教材中一切数学概念的展开都是以概念间的联系为依据, 并形成概念系统, 所有数学命题的建立都是以学科公理为基础, 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证明.所谓连续性, 即数学知识间的过渡是连续的, 先行知识与后继知识之间是连续地发展.所谓层次性, 即数学教材本身是一个前后相继的结构系统.一般都是先安排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 再逐步呈现其下属概念和下位原理.数学教学内容系统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注重系统性, 即注重数学知识间的逻辑性、连续性和层次性, 从宏观上构建知识网络.例如在讲某个概念时, 教师首先要在宏观上认识这个概念在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弄清楚“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 这个概念与相邻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 它们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等问题, 从而在头脑中建立起由基本概念构成的概念系统, 然后再把这种观念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围绕这个概念逐步构建起一个概念网络.网络的结点越多, 概念系统就会越完善, 实现转化、迁移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如实数概念的教学, 可以把实数进行分类, 写出分类表, 通过分类表指出数的概念从自然数到分数、有理数再到实数的扩充过程, 进一步比较各种数集及其运算性质, 从而指出数概念的扩充原则以及各种数集间的关系, 这样学生可清晰系统地掌握概念间的逻辑关系.中学数学中许多定理彼此紧密联系, 教完这些定理之后, 应及时揭示这些定理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形成数学命题体系.如学习了几何中的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和切线长定理以后, 可以通过运动变化的观点, 生动巧妙地阐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给以量化, 统一成圆幂定理.

二、以核心内容为统领, 贯通数学知识间的纵向联系

对于一个由若干相关章节内容组成的数学单元来说, 其内部知识之间必然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 而在这样的知识结构中必定有其核心内容.所谓核心内容, 就是指在单元知识结构中能够对其他知识起着统领、整合和解释作用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或基本规律, 在单元复习中只有注重运用核心知识统领并整合其他知识, 才有可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单元的逻辑结构, 形成良好的具有整体性的认知框架.例如, 在复习《解析几何》这一单元的知识时, 就要抓住其核心内容———解析法.解析法是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内核, 也是直线、圆以及各种圆锥曲线方程的上位概念, 解析几何知识结构直接依解析法而展开, 因此, 解析法在解析几何知识中居统领地位.在解析几何知识单元复习中, 必须运用解析法去研究推导直线、圆以及各种圆锥曲线的典型方程, 帮助学生掌握曲线的点、对称轴、焦点、离心率、弦、切线等有关元素, 树立曲线与方程相互转化的意识, 掌握转化的基本方法及应遵循的基本规则, 明确解析法与其他各项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使本单元的整个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 也有利于学生记忆, 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为学生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以现代数学思想方法为红线, 贯通数学知识间的横向联系

中学数学的全部教学内容中有两条主线, 一条是反映数学知识间纵向联系数学知识系统的线;另一条是反映了数学知识间横向联系数学思想方法系统的线.这两个系统从纵横两个维度上构成了数学学科的基本结构.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对促进学生把握学科结构、发展数学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而淡化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不仅不利于学生从纵横两个维度上把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也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若明若暗, 严重影响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运用现代的数学思想方法处理数学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把握知识间的横向联系.

例如数形结合思想.数与形是数学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数学的内容和方法都是围绕对这两个概念的提炼、演变、发展而展开的.在数学科的发展中, 数与形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内容上相互渗透, 方法上相互联系, 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中学数学的代数、函数、三角、几何都渗透了数形结合的内容和思想.如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复数与坐标平面上的点一一对应;函数可用图像表示;二元一次方程表示坐标平面上的一条直线;二元二次方程表示二次曲线;等等.掌握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有助于把代数、函数、三角、几何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 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时, 把图形的性质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问题, 或者将数量关系问题转化为图形的性质问题, 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化难为易.

[案例1]已知a, b都是小于1 的正数, 求证:

该题似比较复杂, 但当我们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来思考, 问题就可化简.因为a, b都是小于1的正数, 且题中的根号所表示的几何意义是直角三角形斜边的长, 因此可考虑利用边长为1的正方形OABC (如右图) , 其对角线.

按照题意, 将这个正方形分成四个矩形, 其对角线的长分别为

于是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四、以例题变式训练为手段, 帮助学生从纵横两个维度构建数学知识体系

例题变式训练不仅适用于平时对各知识点的教学, 尤其适用于各章节、单元复习和总复习.在各知识点的课堂教学中运用例题变式训练, 能帮助学生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在章节、单元复习和总复习中运用例题变式训练, 不仅能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相关知识串成线、连成面, 从纵横两个维度上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融会贯通、生成新的数学思维和能力, 而且还能让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 减轻学习负担, 提高学习效率.

作为变式训练的例题应具有典型性、可变性和梯度性.所谓典型性, 是指所选择的例题应对学生所学知识点的覆盖面较大;所谓可变性, 是指该例题应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和生发性, 围绕这个例题能引发大量的变式;所谓梯度性, 是指变式生成的难易要有“度”, 要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 尽可能注意到学生原有知识和技能的储备, 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地呈现给学生.

[案例2]定义在R上的函数f (x) 满足f (4) =1, f′ (x) 为f (x) 的导数, 已知y=f′ (x) 的图像如图所示, 若两个正数a, b满足f (2a+b) <1, 则的取值范围是 ( ) .

A. (1/5, 1/3) B. (-∞, 1/3) ∪ (5, +∞)

C. (1/3, 5) D. (-∞, 3)

此题综合性较强, 涉及导数、线性规划和直线的斜率等内容, 知识覆盖面较广, 具有典型性.在解题中要引导学生有效地梳理、提取已知信息, 进行发散思维、有效转化.由导数过渡到线性规划, 再由线性规划过渡到直线的斜率.

解题思路:由已知导函数的图像可知f (x) 在区间 (0, + ∞ ) 上是增函数, 从而可得区域, 而可视为过已知区域内点 (a, b) 和定点 (-1, -1) 的直线的斜率, 于是通过画图可得选项C.

对于这样一个知识跨度较大的题目, 如果到此结束, 不给出几个变式进行强化, 学生仍然对有关知识和思想方法不能融会贯通, 稍微变形便会不知所措, 找不到解题方法.因此, 有必要顺水推舟给出下面几个变式练习:

变式设f (x) =ax2+bx, 1≤f (-1) ≤2, 2≤f (1) ≤4,

(1) 求f (-2) 的取值范围; (2) 求b/a的最小值; (3) 求a2+b2的取值范围; (4) 求a2+b2-4a-2b+5的取值范围.

通过这样的变式训练, 不仅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线性规划问题的本质特征, 而且能使学生学会发散思维, 达到“会一题, 通一类”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希尔伯特.数学问题, 数学译文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1.

[2]张建.试卷讲评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J].数学通报, 2014 (2) .

数学知识体系 篇2

自互联网在中国普及开始,我们就不停地听到这么一句话–“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的确,我们可以通过电脑和手机轻而易举的获得各种知识,但是你有没有觉得“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里,却忍受着知识的饥渴”?

我们习惯在看到认为好的内容时将其收藏,但是收藏的数量总是远远超过阅读的数量。网站越看越多,但是在需要某些资料的时候却无法找到。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这个“知识就是力量”的社会,知识管理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想要不断的提高,知识管理是一个不可逃避的话题。

个人知识管理,PKM,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是一种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能够将个人拥有的资源和信息变成更有价值的知识。通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可以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

从认知角度来分,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通过文件、形象和其他精确的沟通过程来传授的。但是隐性知识就需要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直觉和洞察力去掌握了。由此我们也能发现,两者直接可以互相转化,并且可以循环。

结束了枯燥的概念以后。我们要问了,我现在知识还没多少呢,怎么去管理呢?所以,个人知识体系建立的第一步是大量的积累。其实在日常行生活中大家都有自己的知识学习方法和系统,例如每个人都有人际选妻,通过这个圈子可以学到很多其他途径学不到的东西。

一般来说,知识学习可以粗略分为以下几个途径:

1、学习和培训

没参加工作的学生学习是其主要任务,公司组织的内部培训也是一种学习。就交互设计的学习来说,阅读相关书籍很很好的方法。比如《don’t make me think》、《交互设计之路》 《情感化设计》 《设计心理学》等等。培训来说,现在行业内有很多优秀的组织,比如UCD China 、IxDC 、UPA 等等,都是良好的学习的平台。

2、人际网络

每个人的人际网络都是个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在中午吃饭的时候跟同事聊天,经常会料到工作内容,彼此的交流就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不管现在的专家们怎样的言比称“信息爆炸”,这一切都无法代替在人际交往中学习到的内容。因为在人际关系中能能够学到其他地方学不到的知识—隐形知识,随着结交圈子的提高,可能获取到的知识就更优质。并且在交流中,沟通是双向的,在反复的讨论和沟通中,还能够强化知识的获取。

3、我的媒体

之所以单独拿媒体出来讲,是因为在媒体前面加了一个限定词—“我的”。所谓我的媒体是需要从我的角度出发,比如筛选那些不属于我的。比如每天上下班的路上,无数的地产广告,无数的政治新闻,这些是否属于“我的媒体”这个范畴呢? 每天在路上我用iPad 或者 手机 看书 看我想获得的知识,这是否属于“我的媒体”呢?

至此,资料搜集了很多了,知识学习了很多了,

有没有这样的的感受,看到一个教程很不错,一看,4GB的大小,于是开着电脑下了两天。但是一年过去了,从来没有打开过。

一个分享的内容,保存了,但是三个月过去了,也没看过。微博上看到一条内容,很不错,觉得以后可能会用到,点了收藏,但是要用的时候,只隐约记得有这么回事,但是存放在哪却忘了。

因此,下面要聊下管理的问题,所谓的“建立自己的知识系统架构”。简单的说就是储存自己知识的架构。有系统的知识架构有助于你将手机到的资料有胸的储存起来以方便未来的快速使用。否则并不能达到通过知识管理提高个人工作旋律的目的。

简单的归纳,需要管理的资源无外乎这么几类:

·人际交往

·通讯管理

·时间管理

·网络资源管理

·文件文档管理

就网络资源管理来说,我非常推荐evernote这个软件。首先,他是跨平台的软件,包括MAC PC IOS Andriod 在内,可以同步不同终端的内容。然后,它有一个强大的编辑器,支持图片,视频等复杂的媒体形式。还可以直接录语音和视频。他还是一个强大的to do list 工具。最后,它还支持把内容分享出去。

这里有一个问题,或者是说是一个常见低效的管理现象。如下图:

是不是觉得特别熟悉,很多流程都是我们会遇到的问题。影响最终学习效果的主因正是“以知识的积累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其实最应该注意的就是纠正你的“收集癖”。

最后,根据上文体到这种弊病。应该强调下知识的利用。

掌握知识的唯一目的。为什么在古代,属于社会中的知识分子的书生被称呼为“百无一用是书生”。因为,古代的知识分子学习的知识很少能在生活中所应用。最重要的是,这些人为知识而知识,对学习的目的没有正确的认识。所以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是,知识的唯一目的是,使用它,利用知识创造和帮助我们生活更美好。

而对于知识的掌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我知道”。

我了解这个内容,比如在交互设计上,我知道当“确定”和“取消”按钮放在一起时,应当强化前者。这个阶段一般都是掌握的理论知识,也就是显性知识。

第二阶段是“我会用”。

能将之前学到的知识运用在生产中,从第一个层次到第二个层次就是一个飞跃了。在进行了软件的学习后,按照之前“我知道”的理论,就可以开始做一些简单的绘制工作了。在这个阶段会积累一些经验和教训,也就是隐性知识。

第三阶段是“灵活运用”。

对于知识,不仅会用,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的运用,将知识的运用做到游刃有余。只有到了这个节诶段才能说对知识的彻底掌握。

到这里对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和管理的介绍就结束了。PKM对每个个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数学知识体系 篇3

关键词:“微课”;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1-01

学习是一个对所学知识不断加深的过程,前一个阶段的学习都是为后一个阶段的学习做知识上的铺垫,对于数学这一门学科来说,当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之后,知识体系也发生了转变,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知识往往浅显易懂,而高中数学知识则是在初中数学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引导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学习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好知识的衔接工作,使得学生能增强对数学知识学习的信心,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一、当前初高中数学知识的差异

(一)初高中数学知识跨度大。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广,初中的数学知识体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降低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度以及深度,学生所学的知识易于理解与掌握,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更为的接近,偏重于实数与实物的运算与认知,而对于抽象数学知识的学习较少,使得初中学生认为数学较为容易;而对于高中数学知识来说,一开始就是集合、映射等知识,同时由于立体几何知识的学习使得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较高,致使初高中数学知识之间的跨度较大,从而导致高中学生无法适应高中的学习任务,产生畏惧情绪,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

(二)初高中数学教学方式差别大。由于初中数学教材的特点,导致学习数学知识的时间较为充足,教师教学的进度较为缓慢,有充足的时间对教学的重难点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与演练,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很多,能够使得学生充分掌握好初中数学中一些易错较难的知识点。然而,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会通过引导、设问、质疑的方式,开阔学生学习的思路,使学生进行自主的思考,由于初高中数学教学方式差别较大,导致高中学生很难适应数学知识学习的进度,从而对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效率有所降低。

二、微课在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中的应用效果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广,再加上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微课”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微课”主要指的是在十分钟之内有目的对某一问题进行集中的解答与说明,在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教学中得到了应用,其效果也很明显。

(一)知识回顾。由于高中数学知识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进一步升华,因此两者之间有着共同性,再加上“微课”的时间很短,仅有十分钟,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借助“微课”对初中知识进行回顾,为学生对将要学的知识做好铺垫,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创设教学情境,并制作一些教学微视频,让学生在回忆初中知识的同时,也能够适应高中相似知识的学习,并且,为了加深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在“微课”的进行过程中设置几个小问题,对学生以往的学习状况进行及时的检查,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对接下来的章节能够顺利的学习。

(二)互助巩固。互助巩固这一环节,是“微课”在初高中知识衔接中的重要部分,这关系到学生初高中知识的有效学习。由于初高中数学知识虽然有相似性,但是在难易程度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在这一环节,高中数学教师为了能够做好知识的衔接工作,需要设置由易到难的数学题目,使得学生在做题的同时,能够实现初中知识的回顾,也能够应用高中数学知识进行解答,当然,由于学生对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并不深入,出现错题的现象是难以避免的,而教师也要抓住这一机会,以错题为例,对学生易错或易混淆的知识进行细致的讲解,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深入的理解所学知识,加深对高中重难点知识的印象,使得所学知识做好平稳的衔接。

(三)点拨扩展。由于学生学习的高中数学知识在知识结构、难易等方面都不同于初中所学的知识,因此,在利用“微课”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做好点拨扩展工作,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对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并使其与初中知识点进行比较,从而总结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得学生能够从初中数学知识学习的框架中脱离出来,找到学好高中数学知识的方法与途径,实现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四)总结提升。在利用“微课”进行初高中数学知识点的衔接时,高中数学教师也要做好知识点的总结工作,把所讲的知识点中所应用到的初中知识以及高中知识做好相应的对比与评价,使得学生能够清楚的明白两者之间的联系以及区别,从而为学生以后能够综合应用高中数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断加深,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之后,数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更加的难懂,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微课”,在短短的十分钟内,创设好教学情境,使得学生能够顺利回顾起初中所学的相关知识,为高中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也要制定一系列的巩固练习,使得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对初高中的数学知识做好衔接工作,实现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 徐安福.初高中衔接阶段数学的学与教行为探究[D].浙江师范

大学,2011.

[2] 冯玉华.高中数学老师对初高中衔接的几点建议[J].考试周刊,

2013,(36):59.

[3] 于萍.初高中函数教学内容衔接的案例分析[D].天津师范大

学,2012.

[4] 庄迎娟.浅析““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J].才

如何构建初中数学课的知识体系 篇4

初中数学课教学, 应该加强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培养, 这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这个知识体系既包含课本上的知识, 也包含课外与课内相关的知识.初中数学的知识是模块式的, 各个模块之间相对独立又有所联系, 这就为学生自己建立知识体系提供了基础.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 不应该作为主宰者, 泛泛的向学生灌输自己的知识体系, 而应该是一个启发者, 起到一个引导与促进的作用, 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 引导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并使学生把它作为一种思维习惯应用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一、阅读自学, 是学生建立自己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

阅读分课前阅读、课堂阅读、课后阅读、课外阅读, 不论哪种形式, 教师都必须在方法上给予正确引导, 就能收到良好的自学效果.

课前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未授课时事先阅读相关课文通常先拟好预习提纲,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指定的课文, 并要求阅读后作出解答和提出疑难.如合并同类项这一节, 有这么几个问题:什么是同类项?怎样合并同类项?同类项有哪些特征?阅读提纲要力求有启发性、悬念性, 以激发学生积极地独立探求知识的兴趣和欲望.指导学生在课前阅读中, 要求先根据预习提纲纵览全文, 做到心中有数, 为以后学习知识建立一个大的知识框架, 并提出疑问, 引导下一步教学.

课堂阅读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随着教学提出问题, 让学生阅读一个或几个重点的相关段落, 并思考相关问题.为了使学生对重点段落了解得透彻, 常变换形式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思考.如讲到相似三角形时, 可以提下列问题:相似三角形分哪几种情况?相似三角形怎样判断?等等.指导学生在阅读容易混淆的概念时, 要运用对比法加以区分, 找出异同点, 从而掌握概念的实质.如讲到四边形时, 有长方形和矩形的对比、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对比、正方形和菱形的对比等.

课后阅读是指在整个章节全部讲完后, 老师要求学生进行的系统的阅读.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强化记忆, 应该指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法进行专题阅读, 对不同章节出现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组合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个工作是整个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定要让学生扎扎实实做好, 或者以书面形式写出自己的知识体系, 或者老师提问, 通过学生反应速度及准确率考查学生的知识体系建立情况.

课外阅读通常是学生在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实践中, 为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去查阅课外参考书.由于学生的课外参考书种类很多, 为了遵循可读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原则, 应该主动帮助学生选好课外书的范围及种类.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要求做到: (1) 有所侧重; (2) 去粗取精; (3) 做好笔记.为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 要求每名学生每学期根据自己课外科技活动实践写一篇数学小论文.课外阅读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眼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还能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认真检查, 高度评价, 激发学生的热情

不论是让学生阅读还是让学生参加实践, 单有布置而没有检查无法落实, 而有检查没有评价无法激发学生热情.一般的做法是:每节新课前, 都要利用预习提纲中的问题先提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对一些较易混淆的概念和较难懂的问题先让学生讨论, 再由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回答.对学生的作答, 当场给予评价, 肯定正确, 指出错误, 对回答较好的予以高度评价和鼓励.对学生的数学小论文, 组织全教研组教师进行评选, 对优秀小论文给予列榜公布并发给获奖证书.以上做法使学生感受到获得自学成就的喜悦, 进而增强自学的信心.

三、养成习惯, 提高自学能力

无数事实证明, 但凡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都掌握了较好的学习方法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 在平时教学中就要有意培养学生以下几种学习习惯:

1. 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自学习惯.

课前预习可使学生对新课有个大概了解, 哪些难懂的地方需要在课堂上问老师也心中有数, 这既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效率, 也提高了教师授课的针对性.课后及时复习不仅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强化记忆, 也有利于提高完成作业的速度和准确率.

2. 养成爱思考、爱质疑的自学习惯.

“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启发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疑点, 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教会学生质疑不仅可调动学生自学的兴趣,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边阅读边思考也有利于知识迁移.

3. 养成博览群书的自学习惯.

中学生单从课本中获取知识是很有限的, 因此要引导学生要多读一些与数学科学有关的报刊和课外书籍, 通过摘录、剪贴建立自己的“数学资料库”.这不仅可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 还能吸取更多的课外知识,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真正构建起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的建立, 需要教师的不懈努力, 需要学生认真领会加以巩固, 这种思维方式一旦养成, 使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推进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摘要:初中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 能够使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知识.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培养初中数学知识体系做了阐述:阅读教学是建立学生自己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合理引导, 使学生掌握初步知识轮廓;合理授课、及时回顾总结是养成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方面, 通过阅读和课内学习掌握的知识, 必须经过强化锻炼, 才能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要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把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探究, 让学生自觉形成知识体系.

策划知识体系 篇5

一.围绕着四面定位和八方定量的基本知识

1.《易》、《周易》、《易经》是哲学的开端。学习这系列的著作,体会“万事万物均处于变化之中”、“变化是有规律的”、“变化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哲学思想。长、短、敌、我、利、害、高、低,八个方向之间的关系就象八卦一样相互影响。

2.《道德经》与《孙子兵法》是世界谋略文化的起源著作。策划是竞争的思维工具。学习这系列著作,体会竞争环境的变化规律、应对竞争的基本理念。天道、人德、战理、兵法都是论述竞争,自我长短在不断地转化,对象敌我在不停地演变,环境利害在不休止地转换,目标高低在不间断地起伏。关于自我、对象、环境、目标的四面高论几乎尽在两部著作之中。

3.各种哲学名著。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中外哲学名著是策划者修炼策划素养的必要教材。哲学可使人常做思维“体操”,不断的锻炼,可以提炼出看问题的角度感和做事情的程序感。

4.对象知识。策划的对象主要包括:人、家庭、企业、政府、中介机构、社会团体等,一个人经常面对的策划对象是有限的,但关于策划对象的知识是无限的。

5.环境知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知识,尤其是规律性的认识,是策划者须经常学习的。

二.围绕着整理、判断、创新的加工知识

1.将所有所学的专业性知识均进行程序和角度划分,形成整理知识。

2.典型文件格式。需要收集范文,供写作时参照。

3.金融、财务、工程等分析知识。掌握有关的经验数据与比例,供判断、诊断事物时使用。

4.市场调查等收集信息的方法。

5.创意方法。包括通用、专用、特有的创意方法。

建构知识体系 加强能力训练 篇6

一、建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

复习不是对已学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要做到从整体上把握部分,弄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如果我们善于建构知识体系,并做到融会贯通,那么考试时就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建构知识体系,就是要运用归纳、整理等方法,把书本上分散的、相对独立的知识点纳入一个完整的体系之中,使之形成一个主次分明、脉络清晰的知识网络。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根据课程的内在联系,按课题——框题——目题的逻辑层次建构完整的知识框架。

其次,仔细阅读课本,把每一个目题所包含的知识点填充到知识框架图的对应位置。由于知识内容比较多,难以全部列出,可只列出要點,但重要的具体知识要能储存在头脑里。同时,要善于了解书上名人名言、俗语、图片、漫画等内容的分布情况及其所蕴涵的意义,从而使头脑中形成的知识网络脉络清晰。

再次,把考试说明列出的考点及能力层次要求标注在知识框架上,使所考重点内容鲜明地显现出来,复习时可做到主次分明。

二、加强训练,提高能力

近几年中考思品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命题的指导思想从过去的以知识立意为主过渡到以能力立意为主,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等。题型灵活多样,试题答案也往往不唯一,鼓励学生运用创新思维作答。为此,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应自觉地在答题的技巧和规范上多下工夫,在答题的思路上多加训练。

加强能力训练,并不等于搞题海战术,而是要善于研究试题,善于精选典型题目进行训练。训练内容既要涵盖基础知识,又要突出重点、难点。要注意从训练中总结出解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在加强能力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各种题型的特点,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特别强调的是:主观性试题的答案尽管不唯一,但不是想怎么答就怎么答,要善于结合所学知识。以问题为中心从教材知识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支点”,是解答绝大多数试题的关键。实践探究类试题灵活多样,涉及调查报告、发言提纲、宣传标语、倡议书、活动方案、演讲比赛、建议书、公开信、板报、前言或结束语、思品小论文等,各种题型的解法都有具体的要求和格式,同学们应注意把握好。

在加强能力训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一例多型”、“一材多题”、“一题多理”问题。“一例多型”,就是复习时以某材料为中心,采用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分析说明题等多种题型进行练习,以培养不同题型的解题能力;“一材多题”,即系列选择题,是在特定的情况下设置若干单项选择题,因其所提供的共同背景材料和各个小题的题干材料之间的关系不同,其解题方法也往往不同;“一题多理”,即指一个社会热点或一项国家大政方针,可以用众多理论知识来分析。加强这类题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善于建构知识体系,加强能力训练,是我们应对灵活多变的中考试题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数学知识体系 篇7

一、引导学生用宏观的视角看待数学目录,找到正在学习的数学知识

很多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只顾引导学生学习课本里的知识,却很少引导学生关注数学课本的目录。实际上数学课本教材的选编是有宏观性、逻辑性和层次性的,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结合数学教材的目录来学习数学知识,就能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体系有宏观的认知。

以高中数学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苏教版高一数学目录为例,高一苏教版教材的必修课可分为两大模块:集合的模块与函数的模块。有一名数学教师曾引导学生阅读这两大模块的知识,刚开始学生还不能理解这两大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先学集合,再学函数。于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初中时代他们学习的函数知识是怎样的?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在初中时代学习的函数知识为函数的基本概念、以最大值和最小值的角度理解函数的范围、学习了几种较为简单的特殊函数。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现在假如先学习了集合知识,如何从集合的角度来看待函数知识呢?于是学生开始领悟高中函数学习的要点,即学生理解了高中函数知识就是要应用集合的方式来描述函数知识,这是一种更宏观、更系统、更抽象的讨论函数的方法,于是学生开始以一个数学体系的角度看待数学知识。

高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活动时,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的目录,让学生从教材目录的角度初步认知高中数学知识体系,进而促进学生学习。

二、引导学生建立数学学习模板,让学生找到数学学习目标

当学生通过阅读数学教材的目录建立了初步的数学体系认知以后,学生又该如何完善这个数学知识体系呢?如果学生不能自主地完善这个数学知识体系,那么即使学生对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有宏观的认知也不能灵活地应用。为了说明教师应当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体系,现在利用集合的教学来说明。

比如,有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在开展集合教学的时候引导学生结合以往学习的经验思考,当接触到一个新的数学知识点以后,最先需要掌握什么知识呢?学生经过思考,觉得应该最先掌握这个数学知识的基本概念。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当他们初步地了解了一个知识概念以后,接下来要掌握什么知识呢?学生经过思考,认为当掌握了一个数学概念以后,接下来就要讨论它的性质以及表现形式的问题……这名数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旧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建立了一套数学知识体系学习的模板,当学生完成了数学知识体系模板的构建以后,便发现自己找到了学习的方向。

当高中数学教师帮助学生建立了一个初步的数学知识体系的认知以后,要引导学生以该数学知识体系为基础找到学习的方向。高中数学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旧的学习经验建立一个数学知识体系学习模板,如果学生以此模板为目标,就能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逐渐充实该数学知识体系的内容。

三、引导学生学会自主精选数学学习习题,让学生逐渐完善知识体系

当学生学会了应用一套学习模板来学习数学知识以后,要如何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呢?如果学生不能了解学习的成果,不能得到正确的反馈,就不能持续构建数学知识体系。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做数学习题来反馈数学知识体系建立的情况,自主地弥补数学知识结构的不足。

数学知识体系 篇8

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因此, 教学时, 教师必须联系生活实际, 从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挖掘数学教学的素材, 并将之合理地应用到数学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经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例如, 在教“年、月、日”这一课时, 可以分以下两步进行教学:

1. 课前每人准备一份日历表, 上课时让学生分组讨论, 完成以下内容:

a.一年有 () 月, 每月的天数一样吗?

b.哪几个月的天数相同?各是 () 天?哪一个月比较特殊?有 () 天?

c.一年有 () 天?

以上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天天都接触且比较熟悉, 学生经过观察讨论很容易得出结果。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总结出如下规律:

一年有12个月, 1、3、5、7、8、10、12月是大月, 大月有31天;4、6、9、11月是小月, 小月有30天;平年2月有28天, 闰年2月有29天;平年一年有365天, 闰年一年有366天。

2. 设计以下问题, 深化理解, 具体体会。

a.请学生说出新年 (元旦) 、妇女节、植树节、国际劳动节、青年节、国际儿童节、党的生日、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节日及你自己的生日分别是几月几日?

b.举例说明一年、一个月、一天到底有多长? (可以说一年经过12个月或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以及具体的一些节日、一个月有四个星期、一天有24小时, 经过白天和夜晚等) 。

通过以上学习, 学生对年、月、日有了清晰认识, 不仅上升到了一定的理论, 还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扩充。

二、加强直观教学

小学生的年龄小, 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并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 在教学时, 尤其是一些概念性知识的教学, 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 加强直观教学, 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形象的感性材料, 让他们经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逐步构建知识体系。

例如,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 通过多媒体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如下过程。

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播放的动画, 很清楚地看到平行四边形 (图 (1) ) 的面积等于长方形 (图 (2) ) 的面积, 并且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长方形的长, 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长方形的宽, 自然也就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创设教学情境

在教学时, 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 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主要的是在教学情境中学生可以经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进而理解并掌握知识, 最终构建知识体系。

例如, 教学算式“0.6+7.91+3.4+0.09”时, 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老师给小林和小青出了这样一道计算题, 看谁算得又快又对。为了争第一, 小林马上开始计算, 而小青则仔细地观察了一会, 很快地说出了答案。你知道小青是怎么做的么?我们应该向谁学习?

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 学生积极动脑, 学习热情异常高涨, 很快就找到了简便运算的方法。实践证明, 这样教学, 不仅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之逐渐养成积极动脑的好习惯, 同时还使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使之知其然, 还知其所以然, 自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数学知识体系 篇9

1991年, 乔治·泊尔基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理解, 初创了“知识生态学”这个术语, 在l995年发表的论文《寻求组织智能》中, 引入了知识生态系统的概念和模型。他指出知识生态学是管理科学, 知识管理, 实践社区和复杂适应系统等理论的交叉融合所组成。该概念的提出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认识复杂的知识运动过程的新视角。知识生态系统可以说是知识创新、知识维护及组织学习的最佳模型。近年来, 随着知识管理的研究不断深入, 知识生态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正是从知识生态这一新的研究视角下, 来研究组织的知识构建。

乔治·珀尔通过绘制数据-信息-知识-智力-智慧的认知过程链, 给出了在不同的阶段所要研究的领域, 为了更好地发挥知识的价值, 需要对知识生态的视角来更好的研究知识。从图中, 可以形象地指出两者的联系, 即知识生态是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 是对知识管理的发展、演化。至于区别, 乔治·珀尔对知识生态和知识管理在要素、形象、取向、原则和特征五个方面进行了比较, 知识管理集中在信息和知识管理方面, 而知识生态还考虑到, 信息转化为可行动的知识过程中存在的情境因素, 以及各方面相互协调和信任的必要性, 即在知识生态系统中, 任何要素不仅是静态的排列, 而且还是动态的组合。

二、知识生态系统的体系结构

知识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动态系统, 系统中的各要素在持续变化的环境中协同发展。乔治·珀尔给出了研究知识生态系统的不同视角, 本文借鉴其思想, 对知识生态系统的体系结构进行了详细阐述和比较。

1. 二维知识生态系统。

二维知识生态系统认为整个知识生态系统是由交流网络和知识库所组成。交流网络是组织中为了实现知识的交流所构造的网络, 它可以是组织成员之间面对面的交流, 可以是组织召开的电子会议等等。这种交流网络的实现需要组织结构设置, 以及组织文化的推进, 即能够为组织成员提供可以进行自由交流的空间平台。知识库中存储的是组织中关于what, who, why, how, where和when的知识。它不仅要求知识存储的数量, 对所存储知识的质量有更高的要求。组织应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 存储组织中有用的知识, 以方便知识的有效利用。交流网络反映的是知识的动态交流, 而知识库则是知识的静态存储, 两者之间通过连接, 达到知识的动态与静态的转换。

2. 三维知识生态系统。

三维知识生态系统是由人际网络, 知识网络和技术网络构成。安达信咨询公司将知识管理用公式KM= (P+K) S给出了形象的表示。P表示人, K表示知识, 符号+则代表将人和知识连接起来的技术。而S表示知识共享。这种类型的知识生态系统其实与公式中知识管理的三要素:人、技术和知识是一一对应的。

人作为知识的载体, 是知识生态系统中的主体, 既可以是知识的创造者, 知识的传递者, 又可以是知识的利用者。正是人的能动性, 知识的价值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才能得以实现。知识生态系统中的人际网络反映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它是技术网络与知识网络的桥梁。人际网络是组织内部的非正式、自行组合的网络。网络中是由于共同兴趣而聚在一起的掌握知识的群体, 他们通过见面、电话、电子邮件和其他群件来分享专业知识并共同解决问题。

技术网络是实现整个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支持工具, 是有效实现知识管理的基本前提。知识管理所依赖的信息技术包括建立数据库、知识仓库、内部网络等方面的设备和系统, 是整个知识管理系统的实现基础和处理平台。另外, 组织的机构设施同样也属于技术网络之中, 它包括组织的各种职能部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工作技能。

知识网络, 不仅包含知识资源本身, 还有与知识有关的一系列知识流程:如: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传递、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知识评价等, 这些环节相互承接与联系, 共同构成了知识网络中的知识链。

三、基于知识生态系统的企业知识构建体系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同, 企业存在着一个知识生态系统。该系统由知识种群、知识链和知识网络组成。狭义的知识构建主要是针对知识本身的构建, 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和应用的管理;广义的知识构建不仅包括对知识本身的管理, 还包括与知识有关的组织中存在的各种资源的构建, 包括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活动、知识技术、知识人员、知识部门等的全方位构建。

1. 企业知识资源构建。

任何组织要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自己的知识资源, 首先应该清楚了解自身所拥有的知识资源, 在此基础上, 才能进行有针对性、有策略性的重点管理。知识资源作为知识构建的研究对象, 在组织中可以从认识维和存在维两个维度来确定组织中知识的存在状态, 这是从知识的静态特性出发的知识构建。

从认识维度, 也就是按可编码程度可以将知识资源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通过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语言、文字、图表等形式符号进行编码的结构化知识, 易于进行传递, 包括事实、数据、报告等, 是知事 (know-what, 事实知识) 和知因 (know-why, 原理知识) 两方面的知识;而隐性知识是指个人或组织经过长期积累而拥有的知识, 隐含于过程和行动中的非结构化知识, 是知窍 (know-how, 技能知识) 和知人 (knowwho, 人力知识) 两方面的知识, 具体表现为个人的技能、经验或诀窍、心智模式、解决问题的方式和组织惯例等。

从存在维度, 知识资源是存在于组织的个体、团队和组织层面的内部知识和存在于用户、供应商等组织之间的外部知识。

2. 企业知识流程构建。

美国知识管理咨询专家马克·麦克艾尔洛埃 (Mark W.Mc Elroy) 曾在《新型知识管理:复杂性、学习和可持续创新》一书中, 对知识生命周期做出过定义, Mark W.Mc Elroy对于知识生命周期的阐述, 实际上是从企业知识管理角度出发, 对知识流动过程的描述。知识生命周期理论强调了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知识的主观发展和客观发展、知识建构的组织性、情境性以及知识价值选择与应用的文化关涉, 突出了人与知识的互动过程。

知识的动态特性决定了知识在组织中的动态流动, 这个流程反映了知识在组织中的一系列转变, 因此属于知识构建的动态维度。依据知识流程的不同层面, 我们将知识流程划分为:知识转换流程, 知识价值链流程和知识供应链流程。

(1) 知识转换流程。在知识资源构建的基础上,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过程, 内部个体、团队, 组织层面, 以及组织之间的知识转移, 都体现了知识的动态转换特征。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提出了组织中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 指出知识是通过社会化、外部化、整合化, 以及内部化四个过程在组织呈螺旋状展开的。社会化过程是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 是个体之间分享经验的过程;外部化过程是挖掘隐性知识并将其发展为显性知识的过程;整合化过程是将显性知识发展为更复杂的显性知识的过程;内部化是将显性知识转化为组织的隐性知识的过程。

关于知识转移流程, Mary M.Crossan等提出了4I框架, 包括了四个相关的子过程:直觉、解释、整合, 以及制度化, 这四个过程发生在个体、团队, 以及组织三个层次上。直觉和解释过程发生在个体层次上, 解释和整合发生在团队层次上, 整合和制度化发生在组织层次上。

(2) 知识价值链流程。知识价值链能反映出知识的动态增值过程。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模型, 美国学者C.W.Holsapple和M.Singh提出了知识价值链的模型, 该模型由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部分组成, 其中基本活动包括5个阶段:知识获得、知识选择、知识生成、知识内化、知识外化;辅助活动功能由4个层次组成:领导、合作、控制、测量。通过知识价值链, 可以刻画出知识在组织中的能动创新过程, 它以知识为中心, 以知识创新为目的, 不仅对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 而且在于优化各个环节之间的关联, 以加快知识的流动速度, 从而发挥知识的竞争优势。

(3) 知识供应链流程。知识供应链的提出源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 它反映的是供应链上的各主体之间是如何联系和作用的, 旨在提高各主体的知识流动、共享和利用程度, 提高知识供应链的协同性和有效性, 实现知识供应链上各主体的整体效率最优。根据供应链连接的主体的不同, 可以将知识供应链分为微观知识供应链和宏观知识供应链。微观知识供应链是组织内部的知识供应链, 其主体构成主要是组织内部的各职能人员;宏观知识供应链是属于组织外部的知识供应链, 它反映的是组织及其外部组织之间的关联。

3. 企业知识空间构建。

知识空间是静态知识资源和动态知识流程的活动场所, 属于知识构建的支撑体系。正如维娜·艾莉所说:“知识是一种需要适当环境的创造性现象。换句话说, 它是一种复杂的、自组织的系统。从组织的观点看待知识, 组织文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组织环境是知识生长的‘花园’。这种观点强调了文化、领导、行为和标准, 还有辅助的‘可行条件’, 诸如支持技术和通讯流。”

我们将知识空间的构建划分为实体空间的构建和虚拟空间的构建。实体空间的构建, 可以视为知识在组织范围内的活动场所, 它具备组织形态的特点, 包括各种知识基础设施、知识机构、知识载体, 以及同知识相关的技术。虚拟空间的构建则更多关注的是为知识主体提供知识交流的环境。构建这样的虚拟空间, 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包括组织理念、组织机制、组织生态促进与保障机制、行动以及环境等有机组成部件。

四、结论

对于知识构建的研究, 目前还处在理论探讨阶段, 学术界尚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从知识生态学的视角出发, 结合知识管理的已有理论成果, 建立了知识构建的知识生态系统体系, 期望从多维角度来发展和完善知识构建理论, 希望能对企业知识构建的理论探讨, 以及实践应用起到一些推动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知识生态与知识管理, 建立了知识生态系统的体系结构。结合国内外对知识构建的研究现状和特点, 提出企业知识管理的演化过程中, 应结合知识生态的角度来建立企业的知识构建体系, 具体包括知识资源构建、知识流程构建和知识空间构建。

关键词:知识生态,知识管理,知识构建

参考文献

[1]Davenport T.H.&Prusak L.Information Ecology:Mastering the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Environment[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NY, 1997

[2]Bonnie A.Nardi, Vicki L.O’Day.Information Ecologies:Using Technology with Heart[M].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 1999

[3]李涛李敏:知识、技术与人的互动:知识生态学的新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1 (9)

[4]张卓:企业知识管理——战略、过程和组织生态[J].企业经济, 2003 (7)

[5]Mark W.McElroy.The New Knowledge Management Complexity, Learning, and Sustainable Innovation[M].Butterworth Heinemann, 2003

军事物流学科知识体系探析 篇10

一、军事物流学科属性

1. 军事物流的概念

我军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提出“军事物流”概念。后勤指挥学院王宗喜教授把军事物流定义为“军事物资经由采集、运输、包装、加工 (生产) 、仓储、供应等环节, 最终抵达部队 (用户) 而被消耗, 从而实现其空间 (或者与归属一并) 转移的全部过程”。后勤工程学院王丰教授等认为“军事物流是指为满足部队平时供应和战时保障而产生的物流活动”。另外, 国防大学孙宝龙教授把军事物流定义为“用于军事目的的物质资料的物理性空间流转, 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军事价值的军事经济活动”。伴随着实践的深化, 军事物流的概念将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2. 军事物流学的研究对象、范畴、任务、方法

军事物流学的研究对象军事物流系统。它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军事物流学科属性、基础业务操作、管理技术、技术标准、设施设备、系统集成与管理、供应链整合及军事物流前沿理论等方面。其研究任务是建立并完善军事物流学科理论体系, 揭示军事物流活动规律, 指导军事物流实践, 研究以满足部队需求为目的的总成本优化方法。目前, 研究方法主要有系统研究法、计算机模拟研究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法、借鉴类比研究法等。

3. 军事物流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军事物流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 是物流学的一个分支, 具有系统科学的特征, 属于应用科学范畴。军事物流学需要应用系统学、运筹学、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内容, 也需要应用现代科学方法论, 它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经济科学与技术科学的交叉。

军事物流学在长期的发展中, 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 形成了一门内容丰富的综合性学科。但军事物流学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 它存在于整个军事学的大系统之中, 它是狭义的军事后勤, 与军事学的其他学科如军事仓储学、军事交通学、军事经济学、油料勤务学、营房勤务学、军需勤务学和军械勤务学等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促进了整个军事科学体系不断发展进步。

二、军事物流学科知识体系框架的构建

1. 构建原则

一是汲取现有研究成果, 符合中国军队特色。知识体系的建立需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 不但要将当前军队学者在军事物流学科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成果吸收, 而且也要融合国内外地方物流成熟的研究成果。同时应结合军队实践情况反映出军事物流军事性、经济性、复杂性、服务性、不确定性、不均衡性等特点, 建立的体系应有别于地方物流学科体系。

二是兼顾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开放性。军事物流学科知识体系应尽可能覆盖军事物流所涉及的各方面知识, 包括军事物流要素、技术、组织、供应链等环节及其综合集成研究等内容。另外, 任何新的与军事物流相关的概念、理论、技术等内容都可以添加到知识体系中, 构建体系是应为未来的新知识预留一些接口。

三是逐步完善和取得广泛的认同。军事物流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首先要完成的是一个军事物流学科知识体系的框架。对已形成共识的内容可以先写入;对少部分人有不同意见的内容可以先写入, 经过实践检验后有必要时再修改;对有较大争议的内容可先不写入, 待取得共识时再补充。该体系应反映在军事物流实践中证明是正确的、是适用的, 以及能够被广泛认同的内容。

2. 军事物流学科知识体系框架

基于如下几点作者构建了军事物流学科知识体系框架 (见表1) , 一是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 模块化设计便于日后补充修正知识体系的内容;二是以军事物流功能环节和军事物流系统集成为主线进行知识体系的组织和划分;三是结合军队现状、突出军事特色;四是吸收系统论、运筹学、经济学、管理学、物流学的相关知识;五是集成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及物流管理技术的最新发展。

军事物流学科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由基础理论、初级应用理论、高级应用理论、实践领域知识四大模块组成。其中, 基础理论由军事物流发展史、军事物流概念、军事物流思想, 军事物流发展方向, 军事物流学科属性、军事物流前沿理论等内容组成, 侧重于揭示军事物流的客观规律, 构成了军事物流学科知识体系的核心层。

初级应用理论和高级应用理论构成了军事物流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层。初级应用理论由军事物资采购、军事物资运输、军事物资储存、军事物资包装、军事物资装卸搬运、军事物资流通加工、军事物资配送、军事物流信息管理等部分的理论、假设、技术、工具、方法、技术标准等内容组成, 其内容与技能要求主要是规范的科学与技术, 侧重于研究揭示军事物流活动的一般规律。

高级应用理论主要是指军事物流要素、技术、组织与军事物流链管理等的集成及集成关系研究, 包括军事物流系统的集成与管理和军事供应链一体化两部分。军事物流系统集成与管理涉及军事物流系统设计理论、军事物流系统体制建设、军事物流法制建设等内容。而军事供应链一体化主要包括军事供应链各功能环节之间的衔接与集成, 军事供应链的协同等内容。

实践领域知识是指军事物流活动发生在供应、制造、流通和消费等所有环节, 如从军事物资计划经过物资筹措、储备直到物资保障的过程, 是军事物流在我军的实践现状。所以, 这些知识就构成了军事物流学科知识体系的应用层。

见左页表1军事物流学科知识体系框架

三、结束语

围绕应用主线建构知识体系 篇11

认知心理学表明,知识的系统性是提取和运用的前提,也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因此在九年级化学复习阶段怎样处理好相关知识的实际应用与体系建构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张冠云老师在执教“酸和碱的性质”复习课的过程中,采取了“围绕应用主线,建构知识体系”的教学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一开始,教师播放了一段“浓硫酸泄漏”的新闻视频,通过对强酸、强碱等危险化学品在贮存、使用和运输过程中注意事项的讨论,以及视频中用生石灰处理泄漏浓硫酸的事实,引出“酸和碱的性质”的话题。

在第二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结合酸和碱在生产、生活以及科学实验中的应用,回顾并整理酸和碱的性质,体会酸和碱在生产、生活以及科学实验中的应用意义,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具体包括结合工业上去除镀件表面的锈迹,以及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复习酸与酸碱指示剂、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以及某些盐反应的性质;结合实验室二氧化碳气体的检验、紫花变红的趣味实验,农业上波尔多液的配制、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以及生活中用斯达舒治疗胃酸过多症等复习碱与酸碱指示剂、非金属氧化物、酸以及某些盐反应的性质;并通过对有关反应类型的判断复习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在第三个环节,通过氢氧化钠变质的检验、酸碱中和反应过程中溶质成分的探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初步形成基本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在特定情景中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归纳总结环节,在学生叙述自己在这节课中获得的知识和体会的基础上,教师再从知识的强化、方法的提升、认识的发展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提炼,希望学生能够利用酸和碱的性质认识和处理生产、生活及科学研究中的相关问题。最后播放视频“NaOH的奇妙应用——地沟油制肥皂”,使学生认识到酸和碱还有其他有待学习的性质,以激发学生长期保持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投身社会解决生活中化学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促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知识点的重现以及例题和习题的讲解与练习,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复习模式。实践表明,这种复习模式过分强调知识体系和习题演练,过分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同时也忽略了学习者在社会中存在的意义,忽略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所以,“准确把握课程标准”除了像笔者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是创新教学行为的前提》一文所指出的那样,有难度一致、分解科学、呈现适时、行为恰当等显性的要求和表现形式以外,还应该要有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的教育理念。张冠云老师采取的“围绕应用主线,建构知识体系”的教学策略,比较好地注意了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科学素养的和谐发展。

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一位教师都很难上出完美无缺的课。

张冠云老师在课的开始播放“浓硫酸泄漏”的视频,虽然真实,但“白雾迷茫,气味刺鼻”的现场,有可能导致谈“酸”色变,甚至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恐惧、排斥等不良心态。

再有,教学中依据“百度百科”解释“危险化学品”,用“浓硫酸泄漏”和“NaOH的奇妙应用——地沟油制肥皂”等视频说明物质的性质等,不仅能丰富和拓展教学资源,还能为学生获取学习材料提供示范。但是应该注意到网络上的材料并不都是正确的,选择时需要进行必要的甄别,虽然地沟油与NaOH发生皂化反应是可以制得肥皂的,但视频中的解说以及所呈现的反应现象与实际情况存在许多不符之处。

由此也说明“创新教学行为”需要广大教师作出不懈的努力。

构建知识体系 提高解题能力 篇12

一、构建体系, 强基固本, 为提高解题能力打下理论基础

在高三政治复习过程中, 学生知识的储备应遵循由“厚”到“薄”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先按照高考考点进行具体知识的讲解, 然后再按照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构建体系。下面我以《经济生活》第二课《多变的价格》为例介绍自己的做法。“多变的价格”为一级体系, 它包含了“影响价格的因素”和“价格变动的影响”两个二级体系, “影响价格的因素”中包含了“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值规律”三个三级体系、“价格变动的影响”中包含了“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两个三级体系, 至于“价值与价格的关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等则是四级体系。整个《经济生活》总共包含了“神奇的货币”、“多变的价格”、“多彩的消费”等12个一级体系, 学生紧紧抓住这12条线, 按照一级体系、二级体系、三级体系的顺序依次展开, 也就实现了课本由“厚”到“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生活》、《国家和国际组织》等也可按照这样的思路整理知识体系, 从而为提高主观题的解题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借助体系, 全面思考, 实现材料信息和课本理论的有效对接

在政治主观题的解答过程中, 学生们经常是读完命题指向和材料脑海中闪出什么知识点就答什么, 缺乏全面思考, 造成参考答案中的理论知识自己也会背, 但自己的答案却与之不大吻合。要克服这一现象, 必须在读完题目的命题指向后, 按照“由段到句到词”的思路提取材料信息, 借助体系, 全面思考才能实现材料和理论的有效对接。

例题:2010年10月21日, 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发出通知, 要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 以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要牢牢把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题, 动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创先争优。要推动各级党组织紧密联系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 深入查找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突出问题。要依靠各级党组织和群团组织共同做好群众工作, 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万众一心地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而奋斗。

请你谈谈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的通知说明了哪些哲学道理。

从本题材料中我们可以获取较多的有效信息, 但读完这些信息不一定能立即与哲理准确对接。这时, 我们可以将上述材料分为两类:一类是与理论点挂钩有把握的材料, 一类是与理论点挂钩有困难的材料, 最后确定每个材料信息所对应的理论点, 从而提高答案的准确率。

三、运用体系, 发散思维, 有效解决材料信息少、命题指向范围大的问题

例题: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对此, 某报记者就“我心中的幸福”采访了不同人群, 以下是他们的看法, 农民工:出来赚钱, 工资高, 不会被拖欠, 最好能够不断涨一涨;家庭主妇:每天都能买到放心菜, 吃上放心肉, 不要太贵;企业家:企业能够有一个更好的投资环境, 利润逐年增长, 积极回报社会;大学生:我国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 人们能够更加充分地享有政治权利, 过着更有尊严的生活。

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 从农民工、家庭主妇、企业家和大学生对幸福的看法中任选一种, 就实现他们“心中的幸福”提出你的合理建议。

这道题目问题跨度大、材料信息有限、理论点不明了, 学生在回答时难度较大, 这时我们可以借助《经济生活》的知识体系进行审题。以“家庭主妇对幸福的看法”为例, 该题的答题思路为:1.从《经济生活》一级体系中确定“多彩的消费”、“企业与劳动者”、“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本题相关。2.从上述三个一级体系分别向二、三级体系展开, 确定“影响消费的因素”、“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市场秩序”、“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等具体理论点。3.将以上理论点从“国家”、“企业”、“消费者”等角度进行整合, 并与背景材料、生活实际和国家大政方针相结合组织答案。

四、构建并运用知识体系提高解题能力的注意点

上一篇:法院考核机制下一篇:国企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