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身边的数学知识

2024-05-19

寻找身边的数学知识(精选5篇)

寻找身边的数学知识 篇1

数学生活化教学方式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在生活中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发现数学、运用数学,真正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更方便以后的数学学习。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一种灌输知识的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很多只限于教师和书本,尽管现在的教材有一些生活的场景模拟,但是在课堂的教育教学中,老师教学的场景远不如真实生活的形象生动并且教学形式单一,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依赖性强,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及自主性,社会适应能力差。 数学生活化的教学就是把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相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式。 数学来源于生活,老师教学除了要考虑到教学知识,还要遵循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所以,当下教师应该更加注重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1.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当数学知识不再是简单的呈现时,学生就会去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问题,当老师出一道计算题时,学生可以把一个简单的式子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样学生的学习更还原于生活。

2.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在生活中,老师应该主动发现生活的数学问题,收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比如,挖池塘算面积,银行利润等问题,这样学生就会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的意识就会增强。

3.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不再是一群数字一对符号的学习,而是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来自他们的生活经验,数学就切切实实地发生在他们身边。 老师可以在教学时采用一些启发式教学,提出问题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答案,这样学生就会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当问题被解决时,学生会有很高的成就感,这样就会更促进他们对数学的学习。

二、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1.数学教材生活化

现在小学的数学教材经过几次的修订, 较上世纪的数学教材有了很大的改进,贴近生活的数学例子也越来越多,但是有些例子很是很抽象,感觉像是把数学与生活绑在一切而不是很好地融合。 但是也有一些很好的例子,比如“ 2年级的小明和小红帮妈妈买水果,小明买了一个苹果一个梨子共五元钱,小红买了一个橙子一个梨子一个苹果八块钱,请问一个橙子多少钱? ”这样的题就很贴近生活,小朋友经常会陪妈妈去买水果,所以他们也会结合当时的场景运用数学并且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所以,教材更生活化改进会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

2.老师教学方式生活化

老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一定要避免知识灌输式教学,首先老师要明白知识的传递并不只是对课本的照本宣科。 当老师在教小朋友加减法的时候,老师可以运用情景模拟的方法,比如,选出10个小朋友,让小朋友排成一排,问10个人减去4个人还剩几个人, 就可以找小朋友上去数,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更深刻。

3.提升家长生活化教学的意识

孩子在幼年的学习, 对他们最重要的影响人物就是他们的父母,很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都是无意识的,所以,他们也会忽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因为他们缺乏对孩子生活化的教育,所以,提升家长生活化教学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因为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比比皆是,比如,要教孩子加减法的时候,家长就可以拿实物教孩子, 比如“ 小明和妈妈比赛跳远,小明跳了1米,妈妈跳了1.6米,问小明比妈妈少跳了几米? ”这样的问题就会引起孩子的兴趣,他们真的会去跳远测试。

总之,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数学学习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本身有很多优势。 大量的实践已经证明,生活化的教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创造性、自主性、独立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要善于发现身边的数学知识,让知识生活化。

寻找身边的数学知识 篇2

每个人身边的许多事都会有感动,但有的感动非常细微,一转眼就忘了。也许能感动你很久的事情没有多少,最近有一件事感动了我很久。

就在我家隔壁的房顶上,放置着很多杂物,那家的主人把一些废旧的盆啊、玩具之类的放上去,然后盖上一块塑料布,再用砖头压上,防止风把它们刮下来砸到别人。

几个星期前,我在家门口玩,阳光照下来,暖暖的。透过阳光,偶然间发现隔壁房上的塑料布里好像有什么东西在动。于是我在下面观察了好久,发现那里面竟然有很多小猫,心想可能是从哪里过来在这里暂时定居的吧。我没看清楚那些小猫的大小,也懒得再看了,于是转身就回家了。

过了几天放学回来的路上,我突然想起小猫这件事,回家放下书包就赶紧跑去看看小猫怎么样了。结果发现比往常安静了许多,难道是小猫们在睡觉?不对呀,平时就算睡觉也不会所有小猫一起睡啊,怎么回事?我按耐不住心中的好奇,小心翼翼的踩着我家的三轮车,手扶着墙,踮着脚尖探出头去望了望。咦?怎么所有的猫都不见了踪影?难道是它们搬走了?或者是被这家主人赶走了?或者,我开始有些担心这些小猫了,这里还算安全,它们要是到了别的地方还会好好生存下去么?想着想着,我恍惚听到了小猫的叫声,寻着声音看过去,我发现了它们,但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的眼睛。在离我大概2米的地方一只大猫身下趴着4只小猫,它们都是一身纯白,非常美丽。但是我看见在大猫的的前面有一只鲜血淋漓的小猫,我不禁哆嗦了一下,是什么这么残忍,连这么小的小猫都不放过。看着这只奄奄一息的小猫,我很想去就它,但我知道做什么都是无济于事。

这是我看见那只大猫寸步不离的守着它,为它舔干净身上的血。这只母猫的举动深深的感动了我,连一只猫都有这样的情感,那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只小猫这样遍体鳞伤?我知道那只小猫要死了,就在我要走的一瞬间,我看见它用尽全身最后的力量,往妈妈怀里挪了挪,就好像那里是全世界最温暖、最安全的地方似的。

我再一次被它们之间的情感感动了,我不禁留下了眼泪。

这件事给我情感上的震撼,可能我永远都忘不了了。

寻找数学知识的生长点 篇3

[关键词]认知结构 内在需求 即时生成 学习能力 生长点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4-020

“用字母表示数”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第一次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由日常语言表示数量关系到用符号语言表示数量关系的抽象过程,不仅是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一次跨越,还是学生学习简易方程以及将来学习代数的主要知识基础。那么,如何抓住知识的根本,让学生形成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呢?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以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为生长点

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新知识既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学习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备课时我一直在思考:“学生对这样一个较为抽象的知识,他们的知识基础有多少?我又该如何唤起学生已有的关于字母的知识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并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呢?”带着这些问题,我把学生刚学习的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作为他们学习新知识的生长点。

师: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多边形的面积计算,还记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是怎么计算的吗?请大家在作业纸上写一写。(生书写)

师:咦,老师发现一些同学很快就写完了,有一些同学还在继续写。这样,把你们写的拿到展示台上,让我们大家一起看看。(师有意识地选一份写得快和一份写得慢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有的人写得快,有的人写得慢了吧?你觉得用字母公式来表示有什么优点?

生:简洁。

师:其实,这些字母公式还有更简洁的书写方式,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带着问题开始今天的研究。(板书:用字母表示数)

……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找准知识的生长点,使学生能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建立起数学知识网络,这样新旧知识才会融会贯通,最终达到活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以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为生长点

知识如果是教师或成人强硬加注给学生,那么这对学生而言是难以接受或难以理解的,因为没有需求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即使学生被迫接受了,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任何知识的教学都应该建立在学生产生内在需求的基础上,而且学生的内在需求越强烈,学习探究的欲望就越强烈。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呢?课堂教学中,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想象一下,我们这个黑板上已经写满了类似的式子,然后整个空间也充满了式子,教室里装不下,整个校园也满了……闭上眼,能想象出这个场景吗?”接下来,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想到了用符号、图案等各种方法来表示这个可以有无限种可能的数,最终学生在讨论中达成用字母表示数更方便、更简洁的共识。这样教学,既充分尊重了教材,又深刻解读了教材,把知识静态呈现变成动态生成的过程,让学生的学习水到渠成。

三、以课堂即时的生成为生长点

课堂之所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是精彩的,就是因为它的即时性和不可重复性。虽然我们可以预设教学,但我们无法预设哪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所带来的不同的思考和声音。如果我们能及时捕捉到课堂上的即时生成,并使它成为有效生成的生长点,那么我们的课堂必能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和提升能力。例如,在对字母取值范围的教学中,我预设了以下一个环节。

师在一张纸上写下“50千米”递给一男生,让他举起来给大家看,然后走了一段路,站定。这时有学生举手说:“已经行了50千米,剩下280-50千米。”师再在一张纸上写下“74.5千米”,这个男生看了一下,继续走一小段路,又停下。又有学生说:“已经行了74.5千米,剩下280-74.5千米。”师故作神秘,偷偷在一张纸上写下“b千米”,递给男生,看他怎么处理。这个男生想了想,然后从起点开始一步一步走,高举着纸牌,停不下来了。

师:为何他停不下来?

生1:因为b不能确定是多少千米,它可能是所有的数。

生2:不可能是所有的数,你看他一直在起点和终点之间。

生3:应该是0~280中的数。

师:0~280?

生:对!

师:可能是这个范围内的数吗?

生4:可能。

师:好。b表示不确定的数,看起来非常形象。现在你能让他停下来吗?

生5:可以,就当b等于某个确定的数,如120。

……

在这个环节中,可以看到当学生表演到280-b时,问题“为何他停不下来”产生了。学生思考后恍然大悟,明白b是一个不能确定的数,继而对它的取值范围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我把课堂中即时产生的问题作为学生学习新知的生长点,促进了学生对新知的主动探索和自主建构。其实,当这个男生一直走,不停下来,就是学生对b的取值范围的最好解释。

四、以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为生长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指出“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有了先前学生对字母可以表示数、可以表示数量关系等一系列的研究和讨论,对于字母公式的简写,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学习、去探索。于是,我设置了学习单(如下)让学生边学习边跟进。

学习单

自学例3,完成下列各题。

(1)如果用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C表示周长,S表示面积,那么C = ,S= ;

(2)a×4和4×a可以简写成 或 ;

a×c可以简写成 或 ;

a×a可以简写成 或 ;

a×1一般写成 。

观察上面的算式,小组讨论:含有字母式子的简写有哪些规则?试着写几个。

(1) ;

(2) ;

(3) 。

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还可以尝试当小老师,去帮助其他的同学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教学,既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又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解读教材,把握知识的本质,找到学生知识获得的生长点,促进他们自主地学、有效地学、快乐地学,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寻找身边的数学 篇4

有这样一个事例:1999年高考试题有一个“轧钢”应用题,当时阅卷结束后,某地区在进行抽样分析时,发生了一个比较有趣的事情:在调查中发现一份试卷六个解答题有5个题得0分,而只有这一题得11分(满分12分),调查人员非常吃惊, 后来从资料中发现这个考生的爸爸在轧钢厂工作的,而他经常到轧钢厂去玩,所以比较了解“轧钢”是怎么回事, 而那年高考本题的得分平均不到1分. 姑且不去讨论此题的好与不好,但从知识的获取来看,学生如此,而作为我们又如何呢? 所以新知识观要求教育工作者自身以及在教育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获取和使用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要有新的认识和措施,不仅善于从书本上获取知识,还要善于从生活中、自然界、社会上获取知识;既要尊重知识,又要有批判精神;要高度重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使自己在一生中有能力去不断深化、充实、更新已有的知识,并敏锐的适时去获取新知识.

最近,笔者在《MM教育方式――理论与实践》中看到作者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教师在数学教学全过程中,应恰当地操作八个变量(数学返璞归真教育,数学审美教育,数学发现法教育,数学史志教育,演绎推理教学,合情推理教学和一般解题方法的教学),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如何变换教师角色,真正做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如何使学生学会表达与交流? 组织学生讨论时,教师应发挥何作用? 如何对教学过程有效控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等,从而达到以上目的.

我们知道,高中数学中的应用题至今几乎已经涉及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函数、数列、不等式、概率、统计等,而在教学中,如何把研究性学习渗透进去并在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下进行课堂教学,是现行高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一方面要认真贯彻新课程的要求, 另一方面又不能与高考要求相悖. 笔者几多尝试,只是浅谈一下自己的一点体会.

1. 让学生自觉走近生活,贴近生活

开始笔者在课下给他们一些好像与学习无关的题目:周末回家后与自己的父母多接触,了解父母的工作情况,了解一下在他们的工作中有无和我们所学的知识有关的东西. 记得第一次调查时,几乎每一名学生都搜集到一些材料,诸如啤酒厂的、建筑工程的、公交公司的、税务方面的,等等. 通过这样的途径和方式,既能加强学生与父母的交流,又或多或少地学到了许许多多他们以前“熟视无睹”的东西. 通过这种方法逐渐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周围,注意周围,让他们发现应用题就在身边,而不要用“新问题类”的眼光去看数学应用题.

2. 整理材料 ,创设情景进行课堂教学

通过第一阶段的工作搜集到的材料可以说是“百花齐放”, 涉及天下三百六十行, 那我们要做的就是整理这些材料,并把它们与我们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它们创设一些问题情景,“诱导”学生较快地进入到学习中去. 我们知道, 生活问题数学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不断反思自己的活动,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并在各种情境、问题、过程、结构…之中寻求其本质,概括一些范例,以探讨其一般性,借助不断发展的组织化、图式化与结构化,从而达到进一步的形式化、算法化与符号化、公理化. 创设问题情景的方式是非常多的,笔者就从这些材料中选择不同的材料作为基础展开教学的.

案例:在讲授不等式部分应用题时,我是这样处理的,我们班一名学生的家长是在食品厂工作的,食品的生产需要配料,而配料就要有不同的比例,我事先布置给这名同学一个小的思考题:千克糖水中含有千克糖(),若再添加千克糖和千克水,则糖水是否变甜了? 你能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释这种现象吗?

类似的问题还有:建筑学规定,民用住宅的窗户面积必须小于地板面积,但按采光标准,窗户面积与地板面积的比不应小于10%,并且这个比例越大,住宅的采光条件就越好.问同时增加相等的窗户面积和地板面积,住宅的采光条件变好了,还是变差了? 请说明理由.

看起来一个个小小的问题,又非常贴近生活,解决起来也不是很难,真正用到的数学知识就是不等式(b + m)/(a + m)>b/a(a >b > 0,m > 0)的性质. 这样一来,在课堂教学时 ,让这位学生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就非常顺利.

3. 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

数学教学担当着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任务,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都应努力为学生创造探索发现的机会,其目的是促进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 由此可见, 老师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两者又统一于数学研究和发现的过程,这就是对“发现法”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发展.而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学生的自我建构,我们老师讲的、写的只是一些需要加工的材料,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掌握必须掌握加工的方法呢? 笔者认为一个班级是一个小的“数学共同体”,要解决好这些问题 ,就要广泛而有效地开展创造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

寻找身边的榜样 篇5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伟大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用这样一段话诠释了他一生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的的精神。在现如今这样一个发达的社会里,仍不缺乏像雷锋那样无私、那样善良的人。是的,他们都是一样的普普通通,有的只是农民,有的只是平凡的老师,有的只是不为人知的医生,但,他们的精神都是不凡的,他们值得我们学习,他们是我们的榜样!

这个暑假在我的家乡池州,我听说了一个人--不幸的他,患的是先天性大疱性皮肤松解症,这种疾病到目前为止还无法治愈。从3岁开始,他的手和脚慢慢开始出现萎缩,8岁的时候,他的5根手指逐渐黏合到手心里,如今他的手指和脚趾已经完全看不见了,两只手变成了两个红拳头。全身70%的皮肤要用纱布包裹着,每个月仅纱布的开销都要100多元。另外,他的左眼失明了。医生说,他能活到现在,是个不小的奇迹。尽管命运不公,但梅筱没有自暴自弃,他以顽强的意志坚持上学、读书、写字、吃饭„„他用拳头坚强地书写着自己的人生。

他叫梅筱。他身残志坚、坚强乐观、与疾病顽强抗争,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克服困难,顽强生活,坚持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013年中考以较好成绩考入池州一中。

梅筱家境贫寒,妈妈在超市当营业员,爸爸在一家乡镇上的企业里从事机械维修工作,全家一个月只有3000多元钱的收入。同时,爷爷瘫痪在床,弟弟还在上幼儿园。每天,妈妈要照顾他起床、吃饭、洗澡、换药,还要背他上学。在父母的疼爱下,梅筱每天坚持上学,风雨无阻,从不迟到。虽然饱受病痛折磨,但梅筱并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埋怨过父母,而是坚强地同健康孩子一样努力向上、认真生活。他总是坚持自己吃饭,把勺子放在手上裹着的纱布中间,一勺一勺往嘴里送。在学校时,由于上厕所不方便,梅筱就尽量少喝水。由于没有手指,他就用两个拳头合在一起翻书写字„„“别人做得好的事情,我也能做好。”一直以来,梅筱的成绩都名列前茅,老师把他作为学生们的榜样。他善良、自强、自信,同学们都愿意和他做好朋友。梅筱很懂事,在学校里,很少喝水,无论冬夏,也无论有多么的口渴,因为上厕所会麻烦同学。他的同学说,梅筱无论身上多痛,都不可吭声,只有一次考试没有考好,他哭了。梅筱还不服输,为了提高写字速度,他把笔插到纱布里面或者把两个拳头合在一起书写。他说,虽然身体残疾,但是他要证明自己并不比别人差。梅筱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坚持能让生命更有意义!

尽管命运不公,梅筱总是乐观坚强的面对,感恩中感受幸福,苦难中砥砺前行,相信自己相信未来。他的经历中有一种力量让人肃然起敬。再看看我们这些“完好”的人,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奋斗呢?

上一篇:中小企业与管理咨询论文下一篇:导游业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