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体系

2024-08-21

知识体系(共12篇)

知识体系 篇1

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 而不是一个结果。”在教学中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对于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有重要作用。每个新的知识都是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 有它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省略了这一过程, 就不能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得到扩充和改善。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 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抽象概括问题, 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因此, 教学时, 教师必须联系生活实际, 从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挖掘数学教学的素材, 并将之合理地应用到数学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经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例如, 在教“年、月、日”这一课时, 可以分以下两步进行教学:

1. 课前每人准备一份日历表, 上课时让学生分组讨论, 完成以下内容:

a.一年有 () 月, 每月的天数一样吗?

b.哪几个月的天数相同?各是 () 天?哪一个月比较特殊?有 () 天?

c.一年有 () 天?

以上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天天都接触且比较熟悉, 学生经过观察讨论很容易得出结果。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总结出如下规律:

一年有12个月, 1、3、5、7、8、10、12月是大月, 大月有31天;4、6、9、11月是小月, 小月有30天;平年2月有28天, 闰年2月有29天;平年一年有365天, 闰年一年有366天。

2. 设计以下问题, 深化理解, 具体体会。

a.请学生说出新年 (元旦) 、妇女节、植树节、国际劳动节、青年节、国际儿童节、党的生日、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节日及你自己的生日分别是几月几日?

b.举例说明一年、一个月、一天到底有多长? (可以说一年经过12个月或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以及具体的一些节日、一个月有四个星期、一天有24小时, 经过白天和夜晚等) 。

通过以上学习, 学生对年、月、日有了清晰认识, 不仅上升到了一定的理论, 还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扩充。

二、加强直观教学

小学生的年龄小, 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并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 在教学时, 尤其是一些概念性知识的教学, 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 加强直观教学, 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形象的感性材料, 让他们经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逐步构建知识体系。

例如,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 通过多媒体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如下过程。

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播放的动画, 很清楚地看到平行四边形 (图 (1) ) 的面积等于长方形 (图 (2) ) 的面积, 并且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长方形的长, 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长方形的宽, 自然也就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创设教学情境

在教学时, 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 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主要的是在教学情境中学生可以经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进而理解并掌握知识, 最终构建知识体系。

例如, 教学算式“0.6+7.91+3.4+0.09”时, 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老师给小林和小青出了这样一道计算题, 看谁算得又快又对。为了争第一, 小林马上开始计算, 而小青则仔细地观察了一会, 很快地说出了答案。你知道小青是怎么做的么?我们应该向谁学习?

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 学生积极动脑, 学习热情异常高涨, 很快就找到了简便运算的方法。实践证明, 这样教学, 不仅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之逐渐养成积极动脑的好习惯, 同时还使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使之知其然, 还知其所以然, 自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教学,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生活实际,直观教学,教学情境

知识体系 篇2

编辑

面向21世纪,从全球范围看,一个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正在形成。在未来消费者导向的时代,如何对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和顾客需求的瞬息万变作出灵活快速响应,充分利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依靠创新实施企业的研究开发,有效地生产和提供令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并不断开辟消费者的新市场,是当今企业不容忽视的使命,否则企业将被淘汰。如今国际管理信息发展的趋势是:从信息管理走向知识管理、从信息资源开发走向知识资源开发、由客户机/服务器结构走向Internet结构。知识管理则是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信息管理只是将各种各样的信息以一定的方式汇总、组织起来,方便人们利用计算机进行。

1建立知识管理体系的意义

2知识管理体系概述

3知识管理体系的内容

4企业知识库

5经典案例

6实现知识管理体系的五项关键

建立知识管理体系的意义编辑

查询和检索,然而,如何由信息产生知识,即如何利用数据信息取得知识、再利用知识获得最大的利润或效益,这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知识是由信息而来的,它是通过对信息的提取、识别、分析和归纳转换而来的,故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则是信息管理的延伸。知识管理是通过一组问答序列,即解决方案的集合寻找和识别与问题有关的关键性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进行提取,形成对某一问题的专门知识,作为决策的依据。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信息、知识和一些专门的技巧是获取利润的工具。知识管理是把信息转化为知识,用知识指导决策付诸行动,再将该行动转化为利润。

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他们最宝贵的资产和资源是知识,知识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将把企业的知识资源纳入其管理之中。因此,企业知识管理体系研究是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特别地建立企业知识管理体系及其知识库已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以及企业决策所必需的专家支持系统,也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不败的保证。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已经建立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及其知识库,在公司知识生产、分配、获取、共享、利用等知识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管理领域中,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当前的企业管理已经进入全球化和知识化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持续成长成为管理的目标,知识管理成为管理的主题。面对经济知识化和全球化

更加迅速,企业竞争更加激烈,以及随着知识管理的发展,企业利用信息技术,结合业务流程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及其知识库十分迫切和必要。

知识管理体系概述编辑

知识管理体系总体上分为知识管理理念和知识管理的软硬件两大部分。其中,知识管理理念分为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两个方面。企业制度包括确立企业的知识资产和制定员工激励机制,从而加强管理者对知识管理的重视并鼓励员工积极共享和学习知识。企业文化包括企业共享文化、团队文化和学习文化,帮助员工破除传统独占观念,加强协作和学习;知识管理的硬件对应的是知识管理平台,它是一个支撑企业知识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的平台,通过因特网、内联网、外联网和知识门户等技术工具将知识和应用有机整合。知识管理的软件对应的是知识管理系统,它是一个建立在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之上的实现知识的获取、存储、共享和应用的综合系统,通过文件管理系统、群件技术、搜索引擎、专家系统和知识库等技术工具,使企业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得到相互转化。知识管理体系的内容编辑

知识管理大致包括以下6个内容:

(1)知识管理的基础措施:它是知识管理的支持部分,如数据库、知识库、多库协调系统、网络等基本技术手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联系渠道等;

(2)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其目的是使企业的知识资源更加合理地在知识链上形成畅通无阻的知识流,让每一个员工在获取与业务有关知识的同时,都能为企业贡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专长;

(3)知识管理的方法:内容管理、文件管理、记录管理、通信管理等;

(4)知识的获取和检索:包括各种各样的软件应用工具,例如智能客体检索、多策略获取、多模式获取和检索、多方法多层次获取和检索、网络搜索工具等;

(5)知识的传递:如建立知识分布图、电子文档、光盘、DVD及网上传输、打印等;

(6)知识的共享和评测:如建立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设立知识总管、促进知识的转换、建立知识产生效益的评测条例等。

如何进行知识管理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为此,我们把企业的业务流程看作是一个紧密连接的供应链,并将企业内部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将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设计为:以知识生产、分配,交换、获取、利用为主线,建立企业知识库系统。该系统还包括非知识资源子系统、财务运作子系统、供给子系统、生产制造子系统、服务维护子系统、工程技术子系统、市场营销子系统。

企业知识库编辑

很多组织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客户数据库、产品数据库、员工数据库等。为什么还要建立知识库?知识库与信息数据库有什么区别呢?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下信息化、数字化、集成化的发展,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第一要素,因此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已经取决于知识的生产,获取、共享和利用,或者说取决于知识在流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如何有利于知识的流动及其价值增值就变得十分重要,建立企业知识库系统应运而生。

人们通常认为知识是组织起来的信息,那么知识库就是将信息网织成各种关系的模式。当数据串连起来形成信息再依次经过组合和重组并变成有意义的知识簇时,知识库的构建便开始了。

信息数据库属于知识库的一部分,但知识库的内容要广泛得多。企业知识库应尽可能包含所有与企业有关的信息和知识,使知识库真正成为信息源和知识库。

知识库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而是要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来定。例如,施乐公司的内部知识库建立在企业的内部网络上,由安装在服务器上的一组软件构成。员工可以利用该系统阅读公报和查

找历史事件,并彼此在虚拟的公告板上相会。该知识库的内容包括:公司的人力资源状况、公司内每个职位需要的技能和评价方法、公司内各部门和各地分公司的内部资料、公司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等历史资料、公司客户的所有信息、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及合作伙伴的详细资料、公司内部研究人员的研究文献和研究报告。

著名的英特尔公司在加速新产品开发速度的过程中,发现60%以上的技术问题其实在别的小组的开发经验中早就碰到过而且得到了解决。这启发英特尔建立了一个“最好方法资料库”,让每个人都能在此分享其他人的经验。这大幅度减低了问题重复出现的概率,新产品产出的速度大约提高为过去的两倍。

由此可见,知识库的内容是生动活泼的,一切应以服务于组织的成长为原则。知识库里知识的分类非常重要。

数据库等商业化应用软件极大地方便了知识库的创建和使用。安达信咨询公司在90年代初创建了“全球最佳实践”数据库,其目的是获取和共享全球成功的商业经验和管理经验的详细信息。在开发过程中,他们选择了原型法中较传统的生命周期法。

建立知识库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开发所需的软件,而企业知识库系统软件应具有如下的功能和特性:

(1)集成性。21世纪的企业是知识型的企业,必须及时掌握各种信息,所以只有具有集成性的系统才能实现企业全部信息的集成和处理。例如多地点、多场所经营,跨国经营,可通过Internet/Intranet将不同部门、不同区域的信息集成起来,及时了解企业内部、供货渠道、市场营销、金融动态、客户需求以及竞争对手的最新信息,并进行分析处理,快速作出反应,紧跟市场变化并创造市场。

(2)外向型功能。在21世纪,企业的封闭状况将被彻底打破,在网络上企业是没有明显边界的,其管理系统也必须具有外向型的功能。因此从发展的角度来考察软件,除了具有生产管理功能之外,还应具备商品经营、资本经营和品牌经营的功能。

(3)决策支持功能。在21世纪,大众的消费观将成为企业推出产品的首要驱动因素,企业必须利用集成的信息紧跟市场的变化,快速作出各种决策,如经营战略决策、投资决策、买卖决策、财务决策、产品组合决策、产品成本决策等,来为企业多、快、好、省地推出市场最需要的产品,并以最畅通的渠道提交到市场,尽快完成资本循环。因此决策支持系统将为企业“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提供有效的服务。

通过建立知识库,可以积累和保存信息和知识资产,加快内部信息和知识的流通,实现组织内部知识的共享。这是实施知识管理的一个基本条件和办法。知识库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知识库使信息和知识有序化,是知识库对组织的首要贡献。建立知识库,必定要对原有的信息和知识做一次大规模的收集和整理,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分类保存,并提供相应的检索手段。经过这样一番处理,大量隐含知识被编码化和数字化,信息和知识便从原来的混乱状态变得有序化。这样就方便了信息和知识的检索,并为有效使用打下了基础。

第二,知识库加快知识和信息的流动,有利于知识共享与交流。知识和信息实现了有序化,其寻找和利用时间大大减少,也便自然加快了流动。另外,由于在企业的内部网上可以开设一些时事、新闻性质的栏目,使企业内外发生的事能够迅速传遍整个企业,这就使人们获得新信息和新知识的速度大大加快。

第三,知识库还有利于实现组织的协作与沟通。例如,施乐公司的知识库可将员工的建议存人。员工在工作中解决了一个难题或发现了处理某件事更好的方法后,可以把这个建议提交给一个由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评审小组对这些建议进行审核,把最好的建议存人知识库。建议中注明建议者的姓名,以保证提交建议的质量,并保护员工提交建议的积极性。

第四,知识库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对客户知识的有效管理。企业销售部门的信息管理一直是比较复杂的工作,一般老的销售人员拥有很多宝贵的信息,但随着他们客户的转变或工作的调动,这些信息和知识便会损失。因此,企业知识库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将客户的所有信息进行保存,以方便新的业务人员随时利用。

经典案例编辑

世界著名企业如何建立知识管理体系

1、LOTUS知识管理体系

IBM/LOTUS围绕着知识管理包含的“人、场所和事件”三要素,建立专家网络和内容管理,方便用户和员工获得所需的知识,设立企业社区供员工共享知识和相互协作,开展企业培训,帮助员工自主学习,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IBM/LOTUS提出了从总体上可分为企业应用集成层、协同工作/发现层、知识管理应用层和知识门户层的知识管理框架,每层都着重介绍了其所使用的知识管理技术和工具。

LOTUS所提出的知识管理体系框架涉及的技术工具包括文档管理技术、群件技术、LOTUSNOTES、LOTUSKstation、LOTUSDiscouveryServer和IBMDomino等。其中,LOTUSKstation是具备知识管理功能的知识门户服务器,LOTUSDiscouveryServer是知识发现服务器。两者共同组成了LOTUS的知识发现系统(KnowledgeDiscoverySystem),并与IBMDomino服务器结合提供当前市场上功能最强大的知识管理解决方案。

2、西门子公司的知识管理体系

虽说在知识管理方面走在前列的大多为软件、咨询公司,但作为传统企业代表的西门子公司,早在1997年就通过构建和利用适合自身发展的知识管理体系,达到了整体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目的。西门子的知识管理体系分为企业内外两个部分,外部主要涉及到企业日常对外活动、活动场所和活动主体;内部可以分为战略及评价、运作业务和支撑结构三大类。

具体包括制定知识作为公司资产的商业战略、培养相互信赖的知识共享文化和知识型组织,建立知识市场、确立知识资产,确定知识内容和结构、设置知识度量制并建立评估系统和模型、培养知识工人、采用知识技术使新知识行为成为可能并驱动其产生。整个框架内外部通过信息、最佳实践和研究、经验反馈等进行交流。西门子除了采用通信网络、文档管理、群件技术等常见技术外,最为关键的是采取了门户技术。在一个集成的门户中,员工可以有权限地交流和共享知识,并通过搜索跨越不同部门的障碍获得所需的知识。

3、万宝公司的知识管理体系

国内构建知识管理体系的企业对知识管理体系结构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国内首个知识管理畅饮者的万宝公司对企业构建知识管理体系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企业首先应该意识到知识是企业无形的资产和财富,只有通过知识管理,利用科技将人与信息充分结合并创造出知识分享的文化,加速人员学习、创造及应用知识,才能达到组织目的,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万宝公司提出的知识管理体系是建构在加强人员交流互动协作和良好的组织文化环境之上的,通过知识地图、社群运作模式和知识分享文化及行为规范来建立企业的知识网。

4、kmpro知识管理体系

深蓝KMPRO知识管理体系主要集成了:知识地图分类系统知识采集发布评论系统知识浏览下载门户知识搜索引擎知识学习计划系统知识订阅系统知识求索交换系统用户权限管理系统知识版本管理系统知识资产评估系统数据库备份、还原系统文档存储管理系统

知识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和模块KMPRO知识管理系统结合了知识管理“人、场所和事件“三元素,通过12大工具和模块为用户构建专有知识体系。

实现知识管理体系的五项关键编辑

1.制定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建立知识创新激励机制,塑造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氛围;知识主管专门负责企业知识管理工作,开发知识创新能力;

3.与企业的业务流程相结合,调整企业知识结构;

4.建立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管理知识生产、交换、整合和内化;

5.对知识管理体系制定评价方法和原则,以期改进。

构建知识体系 提高备考效率 篇3

在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过程中,高考试题不仅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更强调对考生知识整合、生成与转换能力的考查。尤其是近三年高考文综主观题对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这种转变,提高解答能力呢?笔者认为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知识网络一般具有三个特点:第一,网络的整体性。网络是由各个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的整体,每个知识点在网络中都有相应的位置。第二,联系的多维性。知识点可以通过不同的维度与其他知识点相联系。第三,网络的开放性。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新的知识点可不断地进入到原来的网络中,知识点间的联系更广泛,使网络的内容更加丰富。

如何构建专题知识网络呢?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种方法——“三步构建法”,即找点、连线、建网。

1.找点

找点,即在课本中找出与主题相关的知识点。知识点有大小之分,一般从课本的课、节、框的名称或用黑体表示的标题中寻找中心词,并将其定为大知识点(一级知识点)。把标题之下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成为小知识点(二级知识点)。把这些相关的一级、二级知识点都罗列出来,摘抄在一张白纸上,这样就完成了构建专题知识网络的第一步。

2.连线

连线,即根据查找出来的中心词之间的内在联系,用线把中心词连接起来。线有干线和支线之分。干线一般是连接一级知识点的线,通常为一条;支线是连接二级知识点的线,数目较多。连线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恰当运用连接词,连接词运用的是否准确与科学,直接反映同学们对知识间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解程度。

在找点、连线的基础上,根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纸张的大小,整体考虑知识点、干线、支线的位置,确定整个知识网络的布局,并充分考虑色彩、图像、符号、空间等要素,使整个体系的中心主题突出、关键信息鲜明、排版整齐美观,从而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真正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最佳结合。

下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以2007年高考典型试题为例,分别从经济、哲学、政治角度对此方法予以说明。

一、经济常识示例

[网络点拨]

经济常识第四课的中心词是产业,围绕产业展开涉及三大产业各自地位、相互关系以及我国产业结构未来的格局等是一级知识点。在一国经济增长中,优化产业结构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具体地讲就是要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发挥工业的主导作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在把握三大产业各自地位、相互关系、未来格局等知识点后,还要知道三大产业各自的现状、作用、意义、发展措施和途径等二级知识点。那么,应如何连线呢?三大产业之间本身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网络构建的前提;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网络构建的基础,由此可找出网络的连接词是基础、主导、标志。

[网络构建]

注:①提供生存资料、原材料、劳动力、市场②提供技术装备、能源、原材料、消费品③提供技术装备、能源、消费品④提供服务、就业岗位、精神动力⑤提供服务、就业岗位、精神动力⑥提供生存资料、劳动力、市场

[网络应用]

例1.(2007年高考文综天津卷第39题)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5年三大区域产业结构状况与全国的比较

(1)分析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现象。

材料二天津滨海新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壮大电子通讯、石油开采、汽车制造、现代冶金等支柱产业,精心培育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引航的产业群,全力抓好金融、物流、中介、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提升了整体经济质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依据材料二,说明天津滨海新区正在形成怎样的产业格局及其意义。

思路探析:第(1)题侧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审题时首先要抓住“题眼”即标题,明确比较的对象是三大区域与全国,比较的内容是三大产业分别占GDP比重。通过三大区域与全国之间产业比重差异的比较,回归知识网络,我们就不难理解命题意图是通过数据比例关系,依托三大产业地位,考查产业结构布局合理化程度的问题,进而深层次揭示产业结构布局与经济发展程度的关系问题。

对于第(2)题,只要抓住材料二中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等关键词,即可从知识网络中搜寻到有关我国未来产业格局的知识,对号入座。在阐述其意义时,可从材料二中捕捉到“科学发展观”、“整体经济质量”等关键信息。从知识网络中可搜寻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效益提高,实现经济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相关知识。

答案要点:(1)①三大区域的第一产业比重均低于全国水平,第三产业比重均高于全国水平;第二产业比重,珠三角和长三角高于全国水平、京津冀低于全国水平。②三大区域的产业结构状况优于全国,经济发展程度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2)①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②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促进了经济增长、效益提高和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哲学常识示例

[网络点拨]

在复习哲学常识中的“发展观”时,网络的中心词是发展观,核心内容是关于发展观的哲学范畴。首先我们应列出一级知识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原因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发展的状态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如何把有关发展观的这些知识串联起来呢?这就需打破教材编排体系,抓住发展的起点、实质、原因、状态、趋势等连接词。最后还要把发展观放在辩证法的总体系中去把握。

[网络构建]

[网络应用]

例2.(2007年高考文综天津卷第38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而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为贯彻党中央精神,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增加用于解决民生问题的财政支出。各级地方政府也根据本地实际采取各种措施,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促进社会和谐。

材料二“自古读书需交费,而今上学不花钞”,道出了人们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的欣慰。免收学杂费成为继免除农业税后又一场惠及广大农民的“及时雨”。

“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曾是农民看病贵的真实写照,而今形成的农

村初级医疗保障制度使农民健康有了“保护伞”。

“关注民生之本,心系百姓利益”,“十一五”开局之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再就业资金251亿元,使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绩,谱写了一首民心歌、和谐曲。

结合材料一、二,用发展的观点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思路探析:审题时首先从设问中抓住“用发展的观点”这一知识限定,迅速在知识网络中全面搜寻关于发展的观点。其次,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这一中心议题,仔细阅读材料,明确和谐社会的提出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明确当前解决民生问题(教育、医疗、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明确构建和谐社会是重大战略任务,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最后,根据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可知,发展的实质及方法论、原因、状态、趋势在材料中都有体现,把观点和材料有机融合即可。

答案要点:①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构建和谐社会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②坚持发展的观点。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解决民生问题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③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只有不断解决民生问题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三、政治常识示例

[网络点拨]

国家与公民的关系专题中的中心词是“国家”、“公民”。一级知识点是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问题,即我国公民与国家之间是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

和谐、统一的关系是通过权利和义务体现出来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二是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等政治自由;监督权。同时,公民必须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坚持三项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最后,联系当前重大时政热点,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公民与国家之间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有助于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中国。

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是如何体现的呢?一方面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另一方面公民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保护、维护、履行、珍惜、和谐、统一就是连接国家与公民关系的连接词。

[网络构建]

[网络应用]

例3.(2007年高考政治海南卷第26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先进,网络速度越来越快,&417在充分享受其给工作、学习、交往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也承受着迅速传播的电脑病毒的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从事危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合法利益的活动,不得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

材料二2007年2月7日,全国首例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大案告破,号称2006年度互联网“毒王”的“熊猫烧香”病毒的始作俑者李某等人落入法网。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思路探析:首先抓住设问中“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这一知识限定,迅速联想我国公民与国家关系的知识网络图,思维锁定在“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原则”这一具体知识点上。其次审读材料,材料一强调国家通过立法规范公民行为,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材料二强调国家通过执法、司法制裁犯罪分子,维护法律权威。总之,材料的中心体现了我国公民在守法、司法上的平等性,即“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具体原则。最后结合材料分析,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分解成三个方面分别作答即可。

答案要点:我国公民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公民有依法使用网络的权利,也有依法维护网络安全的义务。李某等人编制并传播计算机病毒,危害了网络安全,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最终落入法网,受到应有的惩罚。这表明,在我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知识体系 篇4

关键词:中学历史,史观体系,知识体系

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历史研究的可以自行说明问题的单位既不是一个民族国家, 又不是人类全体, 而是我们称之为社会的某一群人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思想文明构建必修模块体系, 实际上正体现了文明史观的精神旨趣。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专题形式铺陈叙事, 几个相关专题构成一个模块, 强调长时段的历史变迁。 如必修模块1的第2单元, 叙述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民主和法治, 第3单元则叙述了近代西方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四国的民主政治。 这样就勾勒出了西方社会从古到今的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古代希腊罗马的奴隶制民主法治———近代西方诸国的代议制民主法治。

全球史观以“社会空间”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 所谓“社会空间”, 指的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圈。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接纳了这种史观, 并设置了相当比例的内容, 如必修2就涉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 必修1则涉及“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等。

现代化史观认为, 18世纪后半期西方工业革命以后出现了一个世界性的全球发展进程。 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 进而引发全球政治、文化、思想、社会组织、社会行为等领域的深刻变化。 现代化史观强调非经济因素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最突出的例子便是:明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没有成长资本主义经济? 韦伯在对比研究了中西历史之后, 指出是由于中国缺乏“资本主义合理因素”, 而西方的新教伦理则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西方社会最终步入近代工业社会。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似乎接受了这种观点, 其中有这样的表述:“了解 ‘重农抑商’‘海禁’ 等政策及其影响, 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这实际上在引导学生思考明清时期的专制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摧残。

社会史观反对传统史学对于帝王将相等社会上层和战争起义等政治事件的过于关注, 认为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人民大众, 提倡眼光向下, 关注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 这种研究历史的原则将诸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假娱乐、教育卫生、信仰崇拜等纳入其研究视野, 这就大大拓宽了史学研究的领域。 高中 《历史课程标准 》深受社会史观的影响, 在政治史之外增加了大量有关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历史, 如必修2 中有 “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等内容。

二、史观体系的建构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史观丰繁复杂, 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对于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解读和中学历史教学的开展至关重要。 概括如下:

三、中学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

以史观体系为基础, 对人教版必修1、2、3进行知识体系的建构时, 考虑到现行中学历史只涉及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拓展三部分内容, 而“演进拓展”占据大量篇幅, 所以知识整合从“动态文明史”角度出发, 着眼于“文明的演进和拓展”, “静态文明史”的内容则融合于“动态文明史”中, 这是基于“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的哲学命题。

在“文明的演进”中, 首先应罗列有关“农业文明”的内容, 这包括中国部分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 西方部分的“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其次可罗列“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时的内容, 包括“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19世纪西方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19世纪西方世界的文学艺术”。 再次可罗列“工业文明深化”部分的“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俄国十月革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罗斯福新政和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20世纪西方世界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在“文明的拓展”中, 首先应罗列“向工业文明过渡”时的内容, 包括“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 现代中国的科技、 教育和文艺”。 其次应罗列“工业文明深化”时的内容, 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祖国统一”。 再次可罗列“90年代文明拓展”的相关内容, 包括“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管理体系审核知识 篇5

(一)简答题:

一、简述与审核员有关的审核原则: 答:与审核员有关的三条审核原则是:

(1)“道德行为”原则:诚信、正直、保守秘密和谨慎应是审核员最基本的道德要求。(2)“公正表达”原则:审核员在审核过程中应履行真实、准确地报告的义务。(3)“职业素养”原则:审核员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是勤奋并具有判断力。

二、简述与审核有关的审核原则: 答:与审核有关的两条审核原则是:

(1)“独立性”原则:保持“独立性”是实现审核的公正性和审核结论的客观性的基础。实施审核活动的审核员应独立于受审核的活动,保持客观的心态,从而保证审核发现和审核结论仅建立在审核证据的基础上。(2)“基于证据的方法”原则:在一个系统的审核过程中,“基于证据的方法”是得出可信的和可重现的审核结论的合理方法。通过合理的抽样,确保审核结果可行。

三、审核员在检验科审核,检验科负责人提供了检验标准,审核员看到标准上规定:出厂前应逐件进行耐压试验,试验压力1.2兆帕,保压120秒。你该如何审核? 答:应该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审核:

(1)核对组织的检验标准是否满足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要求。

(2)现场观察质检员的检验过程,是否进行逐件检查,试验压力、保温时间等是否遵守检验标准。(3)抽查近期的3~5份检验记录,确认检验是否符合标准,查记录是否有相关授权放行产品的人员签署及记录标识;确认放行的产品是否满足质量要求;抽查例外放行的情况是否满足要求。

(4)现场查看检验设备是否满足要求,是否按规定进行检定或校准,查检验设备的检定或校准证据。(5)现场询问质检员对出厂检验要求的了解情况,查质检员的资质、培训、技能等方面的证据。

四、集团公司对分公司的体制进行了改革,分公司随即对内部的组织机构和职能进行了调整。职能部门减少了四个,部门职能和岗位设置也进行了较大调整。请问审核员在审核时应关注什么? 答:审核员在审核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组织对质量管理体系变更的策划与实施,变更之后体系是否完整。

(2)主要涉及到变更后的有关层次的职责、权限是否明确,相应的质量目标是否建立。(3)调整后的岗位人力资源是否满足要求,相关文件是否得到修订。

五、试述审核证据、审核发现与审核结论三者的关系? 答:审核证据、审核发现与审核结论的关系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审核组通过收集和验证与审核准则有关的信息获得审核证据,并依据审核准则对审核证据进行评价获得审核发现,在综合汇总分析所有审核发现的基础上,考虑此次审核目的而作出最终的审核结论。(2)审核准则是判断审核证据符合性的依据。(3)审核证据是获得审核发现的基础。(4)审核发现是作出审核结论的基础。

六、简述审核证据、审核发现与审核结论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答:(1)审核证据、审核发现与审核结论的关系是:审核证据是获得审核发现的基础,审核发现是作出审核结论的基础。

(2)例如:在初次认证审核中,通过现场获得证据,对照审核准则(GB/T19001标准、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等),获得审核发现(如开具不符合报告),汇总所有的审核发现(符合审核准则和不符合审核准则的情况),考虑此次审核的目的,作出审核结论(是否推荐认证注册)。

七、审核员在质管部查管理评审材料,发现管理评审报告中针对评审情况,共提出四项改进决策,审核员只看到其中一项由办公室完成的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及其有效性的验证记录。你该如何审核? 答: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审核:

(1)了解其余三项改进项的改进措施的制定情况,是否规定了责任部门、实施方法、时间进度,初步评价改进措施是否有效合理。

(2)到责任部门现场检查这三项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是否达到预期的结果,确认改进措施的有效性,检查实施记录。

(3)查看是否对这些措施进行了验证,查阅验证记录。

八、简述监督审核与复评(再认证)审核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答:(1)监督审核的目的:验证获证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持续满足审核准则的要求和相关的认证要求,并保持有效运行,以确定是否推荐保持认证注册。

(2)再认证的目的:验证获证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持续满足审核准则的要求和相关的认证要求,并保持有效运行,以确定是否推荐认证注册,换发证书。

九、简述认证范围与审核范围的区别?

答:(1)目的和作用不同:审核范围界定一次具体审核的内容的界限,用于指导一次具体审核活动的实施;认证范围界定受审核方的认证范围,用于认证注册的目的,表明受审核方的管理体系具备提供满足要求产品的能力范围。

(2)内容不同:审核范围包括一次具体审核所包括的实际位置、组织单元、活动和过程及所覆盖的时期的详细表述;认证范围包括认证所依据的管理体系标准和所覆盖的产品、过程、活动、场所的概述。(3)使用者不同:审核组使用审核范围;认证范围的使用者为认证机构和获证组织。

十、简述认证过程的主要活动,说明认证过程与审核过程的关系?

答:(1)认证过程的主要活动包括申请、受理、签定认证合同;启动审核;文件评审;现场审核活动的准备与实施;编制、批准和分发审核报告,完成审核;技委会评定审核,认证机构批准注册、颁发认证证书;后续的监督审核;再认证审核。

(2)认证是从组织申请认证到获证的全过程,审核活动是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过程中的重要部分。

十一、不合格控制程序规定:车间返工后的不合格品要由检验科进行重新检验,合格后方可放行或交付。但审核员未发现近三个月的重新检验记录。你会如何审核?

答:(1)查最近三个月产品检验记录,询问检验人员对不同性质不合格品的处理方法,了解最近是否有采取返工、返修的情况。

(2)若有返工、返修的,抽查3~5次,追踪其处理后是否进行了重新验证,是否存在未经重新验证直接流转或交付的情况。

(3)若有重新验证,在现场是否保存验证记录,处理后产品是否达到相关的要求。是否存在重新验证不达要求而流转、交付的情况,对未达要求的产品处理是否符合规范。

(4)查阅记录,追查对其他不合格品处理方法如让步、降级是否经授权,是否符合规范。

十二、简述CCAA审核员行为规范要求的主要内容?

答:(1)遵纪守法、敬业诚信、客观公正;

(2)努力提高个人的专业能力和声誉;

(3)帮助所管理的人员拓展其专业能力;

(4)不承担本人不能胜任的任务;

(5)不介入冲突或利益竞争,不向任何委托方或聘用机构隐瞒任何可能影响公正判断的关系;(6)不讨论或透露任何与工作任务相关的信息,除非应法律要求或得到委托方和/或聘用单位的书面授权;

(7)不接受受审核方及其员工或任何利益相关方的任何贿赂、佣金、礼物或任何其它利益,也不应在知情时允许同事接受。

(8)不有意传播可能损害审核工作或人员注册过程的信誉的虚假或误导性信息;

(9)不以任何方式损害CCAA及其人员注册过程的声誉,与针对违背本准则的行为而进行的调查进行充分的合作;

(10)不向受审核方提供相关咨询。

十三、结合标准条款,简述企业对供应商的选择过程通常分为哪些基本步骤? 答:企业对供应商的选择过程一般可包括以下步骤:

(1)供应商业绩调查,收集供应商的资质、生产能力、产品质量、服务水平,信誉以及其顾客对其产品的反馈信息等。

(2)送检样品,组织各相关部门对其进行初审,初审合格的供方列入试用合格供方名录,进入小批量试用样品阶段。

(3)根据样品试用结果,满足要求的,经相关部门评审,正式列入合格供方名录,开始进行批量供货。(4)保持对供方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要求整改。

(5)定期对供方的业绩进行评估,对供方进行动态管理,存优去劣。

十四、简述审核计划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1)审核目的;

(2)审核准则和引用文件;

(3)审核范围;

(4)现场审核活动的日期和地点;

(5)现场审核活动预期的时间和期限(日程安排);

(6)审核组成员和随行人员的作用和职责;(7)为审核的关键区域配置适当的资源。

十五、简述实施现场审核的主要活动有哪些?

答:(1)召开首次会议;

(2)现场审核,收集和验证信息,获得审核证据;

(3)形成审核发现,准备并形成审核结论;

(4)审核过程中的沟通(包括审核组内的内部沟通、审核组与受审核方和认证机构的沟通);(5)召开末次会议。

十六、简述审核计划与审核方案的主要区别? 答:审核计划与审核方案的主要区别为:

(1)审核计划由审核组长编制,它是关于一次具体审核的活动和安排的文件。

(2)审核方案由审核方案的管理人员建立,是特定时间段内具有特定目的的一组审核(包括策划、组织和实施审核所必要的所有活动)。审核方案中包括对审核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的管理,还包括为实施一次具体审核提供资源所必要的所有活动和安排。

十七、审核按计划进行就可以了,没必要编制检查表,请问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不正确,因为编制检查表可以:

(1)保持审核目的的清晰和明确;

(2)保持审核内容的周密和完整;(3)保持审核路线的清晰和逻辑性;

(4)保持审核时间和节奏的合理性;(5)保持审核方法的合理性,减少审核员的偏见和随意性。

十八、简述过程监视和测量的范围和目的,请举例说明监视和测量的方法?

答:(1)标准8.2.3条款过程监视和测量的范围是组织的整个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所有的过程;过程监视和测量的目的是证实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发现不满足要求的情况,实施改进。

(2)常见的过程监视和测量的方法,可以通过内审、管理评审、例行的工作检查、质量目标完成情况统计等方式获得质量运行的信息,对过程能力进行评审,确定过程的有效性。具体实施时,可借助统计技术,如SPC图、趋势图、过程能力分析等进行。

(二)阐述题:

一、某企业将设备表面喷涂生产过程确定为“应确认的过程”。审核员按标准条款对该过程审核时,受审核人员出示了该过程的生产作业指导书和过程控制记录,审核员查阅后发现作业指导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过程控制记录填写详细、规范。试问审核员的审核是否适宜?你该如何进行审核?

(特殊过程的审核)

答:该审核员的审核不适宜,因为对7.5.2条款的审核不充分。喷涂工序的7.5.2过程确认可按以下思路进行审核:

(1)请负责人介绍企业对表面喷涂生产过程确认的安排,查阅过程确认程序,表面喷涂过程确认程序规定的确认内容是否充分、合理(如表面喷涂需要确认的内容涉及对喷涂工艺的评审、喷涂设备的认可、喷涂工作人员能力鉴定等)。

(2)抽查3~5中主要产品的喷涂过程确认记录,检查其对工艺评审、喷涂设备、人员资格鉴定情况是否符合组织规定。

(3)现场查看正在生产的产品,抽取2~3个产品的确认记录,确认其生产工艺、使用的设备、操作人员是否经过确认,关注过程变化是否有再确认。

(4)了解组织对再确认的安排,询问近期有无发生再确认的情况,抽查再确认的记录,确定其满足要求。(5)结合其他部门的审核,了解交付之后的产品质量反馈,验证过程确认的有效性。

二、如何依据标准条款审核“不合格品控制”过程?

(不合格品控制过程的审核)

答:(1)请负责人介绍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查阅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文件,对不合格品的分类、处置、职责、方法等方面规定是否符合标准8.3的要求,是否充分。

(2)查阅近期产品监视和测量记录,抽取5~7批次不合格品记录,是否明确记录不合格品的性质,追踪其处理方法是否符合规定。

(3)抽查其中有返工、返修的不合格品,追查返工措施和重新验证记录,返工之后是否满足要求。(4)抽查其中让步使用、放行接收不合格品,查阅其批准记录,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不允许交付使用不合格品的情况。

(5)到生产现场查看不合格品的标识和处置,询问现场工作人员是否知道不合格品处理程序。

(6)结合销售部门的审核,了解是否存在顾客反馈的交付后产品不合格情况,如有,抽查对不合格品的处理是否恰当。

三、如何依据标准条款审核“内部审核”过程?

(内部审核过程的审核)

答:(1)与“内部审核”负责人沟通,了解其内部的职责、程序。(2)查阅《内部审核控制程序》文件,对内部审核的频率、策划和实施审核以及报告结果和保持记录的职责和要求规定的是否充分、适宜,满足标准要求。

(3)了解内审方案的策划,查阅内审计划、内审方案,确认方案对拟审核的过程和区域的状况和重要性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的考虑是否充分,规定是否合理。

(4)了解审核计划的实施情况,抽查其中一次审核计划,确认审核计划内容是否充分,满足审核方案的要求;了解审核人员所在部门,是否存在自己审核自己工作的情况。

(5)了解审核人员是否经过相关培训,抽查审核员的培训记录、培训合格证,确认其是否具备审核能力。(6)检查审核员对具体审核的策划情况,查阅内审检查表,根据其审核路线按部门审核或按过程审核,从中抽取2~3个关键部门或3~5个关键过程的检查表,确认策划的审核内容、方法是否满足充分、合理。(7)了解审核的实施情况,如首末次会议、现场审核实施,查阅首末次会议记录、现场审核检查记录,抽查2~3个关键部门检查记录,确认收集的证据是否满足检查表的策划、记录是否充分。

(8)查阅开具的不符合报告,了解其原因分析及采取的纠正措施,确认原因分析是否充分,采取的措施是否适宜,措施的验证情况。抽查3~5份不符合报告,追踪其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确认纠正措施是否有效。(9)查阅内审报告,了解整个内审的实施、审核发现、审核结论,结合其他条款的审核,了解体系运行的实施情况,确认审核活动是否能发现问题、持续改进体系,以及其可信性、有效性。

四、在审核“顾客满意”时,销售部长说:“自体系运行以来,未收到任何投诉,也未出现退货情况,因此没有相关记录。”你认为这种审核是否符合要求?为什么?如果你去审核,你将用什么方法?审核哪些内容?

(顾客满意或顾客投诉的审核)

答:不符合要求;因为标准8.2.1条款的内容没审全;可以从以下方面实施审核:

(1)请销售部长介绍监测顾客感受信息的渠道和方法,查阅顾客满意监视和测量程序,组织策划的监视项目、职责、方法是否满足标准要求。

(2)了解近期对顾客满意信息收集的实施情况,查阅相关的记录资料,比如顾客满意度调查计划;顾客满意调查表、业务流失分析、顾客投诉等情况,评价实施的活动是否满足规定,评价收集的信息是否充分,确认顾客满意情况。

(3)了解组织对顾客信息的利用情况,是否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重点关注顾客抱怨、投诉的后续改进,结合其他条款的审核,关注改进的有效性。

(4)查阅组织对监视和测量的汇总统计资料,了解顾客总体满意情况,是否把顾客满意作为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一种测量。

(5)结合其他条款的审核,了解顾客满意的实际情况,确认顾客满意监测工作的有效性,关注后续措施的实施及其有效性。

五、如何依据标准条款审核“产品的监视和测量”过程?(产品的监视和测量过程的审核)

答:(1)到主控部门,请负责介绍产品监测和测量的相关程序和依据;抽取3~5种主要产品,查阅检验规程策划是否满足法律法规要求,规定是否充分、合理。

(2)随机从主要产品中抽取近期三个月产品检验记录,是否符合检验规程,记录是否有授权人员签字。(3)抽查检验员的资质和能力资料,确认是否胜任。

(4)到产品监视和测量现场,请监测人员介绍监测要求,通过现场观察、查阅监测记录,是否按规程实施。(5)现场使用的监视和测量设备是否满足要求,是否按规定校准或检定。(6)现场查看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状态标识是否清楚。

(7)抽取例外放行的3~5份检验记录,对未实施监测例外放行的批准是否满足要求,关注其合法性;例外放行后的产品是否建立了可追溯性的方法。

(8)结合其他部门的审核,了解已交付产品的顾客反馈的质量信息,证实产品监测和测量的有效性。

六、查设计和开发更改时,审核员在询问设计和开发更改的相关规定后,抽查了3个不同专业近三个月的更改单,都有授权人员的审批,修改发放手续符合文件控制要求。审核员很满意。这样的审核是否符合要求,为什么,若是你该如何审核?

(设计和开发更改的控制过程的审核)

答:不符合要求;因为7.3.7中的要求没有审全;应按以下思路进行审核:(抽查3份更改单)(1)是否进行了评审、验证和确认,实施方式是否合适。

(2)确认是否评价了更改对产品及其组成部分的影响,评价是否充分。(3)查验更改审批记录,确认批准是否在更改正式实施前进行。

(4)追踪更改的执行情况,设计输出是否按更改单要求进行了更改,相关文件的更改和修订状态标识是否满足规定;到设计输出的使用部门确认得到了更改。

(5)评价更改的有效性,更改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受审核方自己评价的结果);到生产、质量、销售部门收集更改后的反馈信息,确认设计更改的有效性。

七、审核员审核“管理评审”时,总经理介绍说根据公司“管理评审控制程序”要求,在今年的内部审核后,于上个月召集了公司质量管理委员会全体成员进行了管理评审,质量管理部汇报了内审及其整改情况,质检科还就产品质量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售后服务部提供了用户意见的反馈情况。会议确定了总体的整改要求,有会议记录,并将会议记录分发到各个部门。审核员查阅了分发记录,非常完整。表示非常满意。试问审核员的审核是否适宜?为什么?若是你,该如何审核?

(管理评审的审核)

答:不适宜;因为对“管理评审”过程的审核不够充分。应按以下思路进行审核:(1)请主管领导介绍管理评审实施的程序及最近管理评审实施的基本情况。(2)抽查管理评审程序文件,内容是否符合标准5.6要求。(3)抽查最近1次管理评审实施情况,查验以下方面内容:

a)查管理评审计划文件,时间安排是否符合程序规定,其中规定的各部门需提交的管理评审输入是否包括审核结果、过程和产品的趋势等方面信息,满足标准5.6.2的要求。

b)抽查3~5个部门提交的管理评审输入资料,如部门工作总结报告,确认内容是否充分。

c)了解管理评审实施的方式,如是会议方式,查阅会议记录,评审内容是否满足标准,包括评价改进的机会和质量管理体系变更的需求。

d)查阅该次管理评审报告,了解受审核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总体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情况,提出哪些改进政策。

e)抽查其中3~5项改进决策,是否制定了具体的改进措施计划,到责任部门追踪计划是否按要求实施及其有效性,查验实施记录。

八、查“文件控制”的主控部门时,负责人告诉审核员说:“有文件控制的职责、要求和方法在《文件控制程序》中做了明确规定,我们都是按这个程序中的规定管理文件。”审核员查看了《文件控制程序》、《质量手册》和三份程序文件的审批记录和发放记录,均符合《文件控制程序》的规定。审核员很满意。请问这样的审核是否符合要求,为什么,若是你该如何审核?

(文件控制程序的审核)

答:不符合要求;因为对“文件控制”过程审核不充分;应按以下思路进行审核:

(1)在主控部门查《文件控制程序》文件的编制内容是否符合标准4.2.3要求,内容是否充分。(2)查受控文件清单,从中抽取4~7份文件,查看:文件是否有编制、审核、批准,是否有受控。(3)标识、版本是否现行有效,文件保持的是否完好。

(4)了解在体系运行期间,是否发生过文件更改的情况?若有,请负责人提供所更改后的文件,从中抽取3~5份,查看:文件是否有更改和现行修订的标识,更改的文件是否经过批准。

(5)提供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外来文件,从中抽取3~5份外来文件,查看:外来文件是否得到识别,分发是否受到控制。查外来文件清单。

(6)组织是否有作废文件存在,若有:查看是否对作废文件进行了适当的标识。

(7)到相关部门,抽查3~5份文件,了解现场使用的文件是否适宜,是否有编制、审核、批准,受控标识,是否是现行有效版本。

九、依据标准条款,审核“产品防护”过程?

(产品防护的审核)

答:(1)请负责人介绍对产品的防护要求,查看产品生产工艺文件是否对产品防护所需的包装、标识、搬运及存储环境方面做了要求,规定是否合理。(2)到生产现场,查看生产现场工作环境,内部流转中对产品是否进行有效防护。

(3)到原材料、成品存放现场,查看现场的包装、存储环境、堆放、防护标识,以及搬运工具和方法是否可防止产品受损。有保质期的产品,出入库是否为先进先出。

(4)对产品为软件产品,检查信息的保密、防修改措施以及备份措施的实施情况。

(5)产品的交付过程,运输方法是否满足要求,对运输供方是否提出相关要求;结合对销售部门接收的反馈信息,是否存在因产品防护不当受损的情况。

十、依据标准条款,审核“顾客财产”过程?

(顾客财产的审核)

答:(1)请主管部门负责人介绍组织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主要涉及的顾客财产及其控制程序,查阅顾客财产控制相关文件制度,对顾客财产识别是否充分,控制程序规定是否满足标准7.5.4的要求。

(2)了解组织对顾客财产验证的方式,抽查3~5份验证记录(如顾客提供原材料检验记录、设备验收记录),确认验证是否符合要求;如出现顾客财产不满足要求的情况,是否与顾客沟通解决。

(3)了解对顾客财产的保护措施,现场查看顾客财产的使用、储存环境,是否能满足顾客财产保护的要求;如:顾客提供原材料的出入库登记,检查仓库和生产现场的工作环境。

(4)检查对顾客财产的维护是否满足要求,如顾客提供设备的维护保养情况,现场查看设备的运行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满足要求。

(5)询问有无发生顾客财产损坏或丢失的情况(或通过查看记录获得相关信息),组织的处理是否满足要求。

十一、某公司技术管理部负责制定生产工艺流程和工艺文件,设备管理部负责设备的采购和日常维护,生产管理部负责生产批量和周期计划的制定,质量管理部负责工序质量监督和产品质量检验,生产车间负责生产,相关部门辅助;根据标准第七章的要求如何对生产过程控制进行审核?

(生产过程控制的审核)

答:(1)到技术管理部抽取3~5个主要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和工艺文件,对产品实现的策划输出是否满足标准7.1的要求。

(2)到生产管理部了解最近的生产计划安排,到生产车间检查是否获得生产的安排信息以及合适的生产工艺文件。

(3)现场观察生产工艺的执行情况,生产设备能力是否满足工艺要求,运行是否正常;抽查以往的生产记录,确认工艺执行情况;查看生产现场标识、产品防护的实施情况,是否满足策划要求。

(4)请质量管理部提供以往监测和测量记录,现场查看监测和测量工作是否按策划要求实施;检查使用的监测装置是否满足监测要求,查看监测装置的检定或校准记录。

十二、在某房产公司审核,该公司将房产设计和开发交给有资质的设计院进行,公司对设计和开发进行最终确认。该公司针对标准7.3进行了删减,仅保留7.3.6。作为审核员,你认为对7.3的删减是否正确?为什么?你将收集哪些证据,证实该公司对设计确认和对外包过程控制的管理是否符合ISO9001标准要求?

(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的审核)

答:(1)删减不正确。

(2)该房产公司虽然没有设计资质将设计和开发过程外包,但仍需要为设计的质量负责,如果删减7.3条款,将影响组织对设计和开发过程的控制能力。

(3在对其进行审核过程中应关注收集以下方面的证据: a)组织对设计开发外包的管理规定,包括组织对外包方的评价、选择实施的记录;了解组织参与设计和开发过程的安排。查设计方的相关资质信息。b)组织参与外包方实施标准7.3设计开发过程的实施情况及相关记录,查设计开发计划、组织参加的过程记录。c)d)组织对设计和开发确认的安排,查设计和开发确认过程及结果记录。查设计和开发的输出,对照检查与设计输入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是否满足。

十三、某企业的销售部负责产品销售、产品交付、产品出厂后的售后服务以及与市场、客户的所有外部联络和沟通。请说明对该企业销售部审核时所涉及的标准条款及审核思路?

(对销售部的审核)

答:(1)请销售部提供近期与顾客签订的所有书面合同,从中抽取4~7份,查其内容是否符合7.2.1的要求,评审是否充分,查阅评审及相关措施的记录;从中抽取已到期合同,查看交货证明,查其履约能力。(7.2)(2)抽查顾客的口头要求的确认,查阅口头合同确认记录。(7.2)

(3)抽查产品要求发生变更的控制,查阅相关文件修订及内部沟通记录。(7.2)

(4)了解组织与组织的沟通渠道,请销售部提供与顾客沟通时的所有记录(包括对顾客的投诉或抱怨的处理记录),抽查3~5份,查对顾客反馈信息和投诉或抱怨的处理情况及其结果。(7.2)

(5)抽查顾客财产控制程序,抽查顾客财产管理记录(包括验证,以及顾客财产不适用或遗失的记录)。(7.5.4)(6)抽查交付后活动的实施情况,查阅实施记录。(7.5.1f)

构建知识体系提升语文能力 篇6

语言知识

语言表达

高考依然考查字音、字形的地区,复习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明确所考字音、字形的数量范围(3500个常用字),平时复习时有的放矢,不把注意力放到生僻的字词上去;建立集错本,整理平时的试卷、阅读中遇到的易读错、写错的字,多注意多音字、形近字、字形毫无关联的同音字、易错的生活常用字等。集中训练与分散巩固相结合,对字音、字形、同义词辨析、成语、病句以及文言文阅读等基础知识的复习,既要注意专题集训,又要注意分散穿插。

在进行词语(包括熟语)复习时,应当注意那些常见而易错的词语(包括熟语)。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需要掌握以下基本知识:词义、词性,词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词义的轻重,词的使用范围等。在复习中多积累,多留意报刊、电视、书本上以及生活中的常见熟语。

学生应具有“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熟悉病句的六种常见类型。辨析语病的常用方法有以下两种:一是主干法,运用语法知识,先抽出句子的主、谓、宾,再审查句子的定、状、补;二是标志法,抓住一些病句的常见标志,如并列成分、关联词、数量词等。除以上两种常用方法外还可以运用造句法,仿造一个与原句相似的句子,通过分析、比较,从而判断是否有语病。

“扩展语句”时要做到合乎事理,合乎语境,自然得体,合乎原句的色调、风格和意境;要使语意在原句的基础上更充分、具体、形象、透彻;扩展后的语句要通顺、流畅,不得出现语病。

“压缩语段”时,一是要在把握主旨的基础上筛选主要的信息,二是要将主要信息按要求概括表达。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复习要掌握关于各种句式和修辞的知识,训练时注意语言的“连贯”和语境、语体的要求,保持前后内容、情境的和谐一致。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复习要掌握辨析九种常见修辞格(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的方法,并且能结合语境准确理解常见修辞手法所表达的内容及其作用,能够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遣词造句。

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的复习中,“简明”部分要结合病句知识,删掉多余的成分,消除歧义;“连贯”部分要掌握的技巧是四统一,即句式统一(句子结构前后一致)、主语统一(后面连带的句子必须与前文的陈述对象保持一致)、时空统一(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方面保持一致性)、逻辑统一(符合事理)。“得体”部分要求语言的运用适用各种情境条件,掌握常见的敬谦用语,区分口语、书面语,根据场合、对象准确地遣词造句。

古诗文阅读

1.“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重在日常的积累与巩固,反复背诵、默写、纠错。复习过程中要将其分散化,注意字的音、形、义的结合,从而保证默写的正确率。

2.文言文阅读。一要注重知识积累,积累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一般句式和特殊句式的用法,官职变动的词语,表示人物个性、品行的词,表示古代科举、教育的专有名词以及文学文化常识。二要培养文言语感,文言文翻译时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运用“对”“换”“留”“删”“补”“调”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信”“达”“雅”。总之,文言文复习要具体操作,既动口又动笔,不断强化。

3.古诗词的鉴赏。一要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包括诗词的各种体裁类型及风格,不同题材的常见意象、情感,各种表达技巧及其效果。二要读懂诗词,养成口译诗句的习惯,在读诗词的过程中看标题、看作者、看题材、看结构、看意象、看题干、看注释。三要总结并掌握不同题型问法和答题技巧,如:形象(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题、语言(炼字、炼句、语言风格)题、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立意)题、比较鉴赏题等。

现代文阅读

要养成良好的文本阅读习惯,如读好文章标题,明确文章对象(论题),圈画重点词语、句子,点评精彩词句、段落,简单梳理文章思路等。同时还要特别注意现代文阅读与作文写作的互逆与共生共长,将阅读学到的技巧用到写作实践中,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增加写作经验,提升阅读审美能力。

1.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要掌握并辨析常见的五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二要关注全文论述主题和局部论述对象及其关联,关注中心论点、每段中心句、疑难名词以及能表明段落关系或句子关系的词语,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三要联系上下文,仔细分析辨析。

2.小说阅读。一要特别注意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主旨四者之间的关系。二要熟悉必备的基础知识及其典型例子,包括:人物形象刻画的基本技巧及效果,人物形象的特征及作用,细节描写的作用;故事情节的特点、作用,叙述的方法、角度;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的技巧和作用;小说常用的表达技巧(与古诗词、散文阅读有相通之处),包括表达方式中的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特色、材料安排。三要分类整理总结关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表达技巧、语言等题型的问法及答题规律。四要注意答题时各种术语的辨析与使用要力求准确到位。

3.散文阅读。一要按照记叙散文(记事、记人)、写景散文、哲理散文、抒情散文等幾种散文类型准备几篇例文,例文以课文为主课外为辅,揣摩、品味不同类型的散文在内容、技巧、线索、结构、主旨、风格等方面的精妙之处。二要按题型梳理、总结,积累典型题例、相关术语、答题范式,如行文思路类、形象分析类、作用类、人称类、技巧分析类、标题类、探究类。

写作

1.审题立意。抓住三个原则进行审题训练:一是整体性原则,仔细阅读提供的材料,切实弄清材料的中心和实质,重视材料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二是多角度原则,运用发散性思维,很快列出由材料中引出来的2~5个观点,然后找出一个对自己写作有利的角度去写。三是倾向性原则,有些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就要求我们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

在审题的基础上立意要掌握“三化三为”的方法求新求亮。一是化大为小,将立意锁定在某一具体内容上。二是化远为近,将立意范围拉到自己熟悉的领域来写。三是化虚为实,把抽象的思考变为实实在在的感受或评论。总之,要避免另起炉灶、内容空泛、情感贫乏、公众话语等几个毛病。

2.构思作文。在构思作文时要明确以下三个意识:一是长处意识,明确并强化自己熟悉擅长的文体、素材、思考范围,因为这是作文最个性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出彩的地方。二是练笔意识,考场作文要与日常练笔相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三是自我意识,关注现实,贴近生活,思考生活,感受生活,写出自我,写出真情实感,切忌胡编乱造。

军事物流学科知识体系探析 篇7

一、军事物流学科属性

1. 军事物流的概念

我军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提出“军事物流”概念。后勤指挥学院王宗喜教授把军事物流定义为“军事物资经由采集、运输、包装、加工 (生产) 、仓储、供应等环节, 最终抵达部队 (用户) 而被消耗, 从而实现其空间 (或者与归属一并) 转移的全部过程”。后勤工程学院王丰教授等认为“军事物流是指为满足部队平时供应和战时保障而产生的物流活动”。另外, 国防大学孙宝龙教授把军事物流定义为“用于军事目的的物质资料的物理性空间流转, 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军事价值的军事经济活动”。伴随着实践的深化, 军事物流的概念将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2. 军事物流学的研究对象、范畴、任务、方法

军事物流学的研究对象军事物流系统。它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军事物流学科属性、基础业务操作、管理技术、技术标准、设施设备、系统集成与管理、供应链整合及军事物流前沿理论等方面。其研究任务是建立并完善军事物流学科理论体系, 揭示军事物流活动规律, 指导军事物流实践, 研究以满足部队需求为目的的总成本优化方法。目前, 研究方法主要有系统研究法、计算机模拟研究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法、借鉴类比研究法等。

3. 军事物流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军事物流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 是物流学的一个分支, 具有系统科学的特征, 属于应用科学范畴。军事物流学需要应用系统学、运筹学、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内容, 也需要应用现代科学方法论, 它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经济科学与技术科学的交叉。

军事物流学在长期的发展中, 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 形成了一门内容丰富的综合性学科。但军事物流学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 它存在于整个军事学的大系统之中, 它是狭义的军事后勤, 与军事学的其他学科如军事仓储学、军事交通学、军事经济学、油料勤务学、营房勤务学、军需勤务学和军械勤务学等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促进了整个军事科学体系不断发展进步。

二、军事物流学科知识体系框架的构建

1. 构建原则

一是汲取现有研究成果, 符合中国军队特色。知识体系的建立需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 不但要将当前军队学者在军事物流学科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成果吸收, 而且也要融合国内外地方物流成熟的研究成果。同时应结合军队实践情况反映出军事物流军事性、经济性、复杂性、服务性、不确定性、不均衡性等特点, 建立的体系应有别于地方物流学科体系。

二是兼顾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开放性。军事物流学科知识体系应尽可能覆盖军事物流所涉及的各方面知识, 包括军事物流要素、技术、组织、供应链等环节及其综合集成研究等内容。另外, 任何新的与军事物流相关的概念、理论、技术等内容都可以添加到知识体系中, 构建体系是应为未来的新知识预留一些接口。

三是逐步完善和取得广泛的认同。军事物流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首先要完成的是一个军事物流学科知识体系的框架。对已形成共识的内容可以先写入;对少部分人有不同意见的内容可以先写入, 经过实践检验后有必要时再修改;对有较大争议的内容可先不写入, 待取得共识时再补充。该体系应反映在军事物流实践中证明是正确的、是适用的, 以及能够被广泛认同的内容。

2. 军事物流学科知识体系框架

基于如下几点作者构建了军事物流学科知识体系框架 (见表1) , 一是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 模块化设计便于日后补充修正知识体系的内容;二是以军事物流功能环节和军事物流系统集成为主线进行知识体系的组织和划分;三是结合军队现状、突出军事特色;四是吸收系统论、运筹学、经济学、管理学、物流学的相关知识;五是集成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及物流管理技术的最新发展。

军事物流学科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由基础理论、初级应用理论、高级应用理论、实践领域知识四大模块组成。其中, 基础理论由军事物流发展史、军事物流概念、军事物流思想, 军事物流发展方向, 军事物流学科属性、军事物流前沿理论等内容组成, 侧重于揭示军事物流的客观规律, 构成了军事物流学科知识体系的核心层。

初级应用理论和高级应用理论构成了军事物流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层。初级应用理论由军事物资采购、军事物资运输、军事物资储存、军事物资包装、军事物资装卸搬运、军事物资流通加工、军事物资配送、军事物流信息管理等部分的理论、假设、技术、工具、方法、技术标准等内容组成, 其内容与技能要求主要是规范的科学与技术, 侧重于研究揭示军事物流活动的一般规律。

高级应用理论主要是指军事物流要素、技术、组织与军事物流链管理等的集成及集成关系研究, 包括军事物流系统的集成与管理和军事供应链一体化两部分。军事物流系统集成与管理涉及军事物流系统设计理论、军事物流系统体制建设、军事物流法制建设等内容。而军事供应链一体化主要包括军事供应链各功能环节之间的衔接与集成, 军事供应链的协同等内容。

实践领域知识是指军事物流活动发生在供应、制造、流通和消费等所有环节, 如从军事物资计划经过物资筹措、储备直到物资保障的过程, 是军事物流在我军的实践现状。所以, 这些知识就构成了军事物流学科知识体系的应用层。

见左页表1军事物流学科知识体系框架

三、结束语

做好整理复习,建构知识体系 篇8

好一个“彻底纳入体系”! 试想一下:在单位时间内完成考试, 如果对知识点本身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没有内化掌握, 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绩是有困难的。而把所学知识“彻底纳入系统”, 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更理想的成绩 , 还会对他系统学好数学、发展思维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传授给学生整理与复习的方法

要将所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形成结构, 学生就要学会并能运用整理知识的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低中高年级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分阶段传授给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

低年级教学可以将学生置身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 一起画“知识树”, 一起“串珍珠”, 将知识点写在珍珠或苹果上, 然后让学生主动思考将这些苹果挂在大树的什么位置、如何将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 说出自己的想法。再通过交流讨论, 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并认识到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中年级可以传授给学生列表、画结构图、问答等整理方法, 并尝试帮助学生针对不同的知识选择不同的整理方法, 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整理, 将零散的知识通过梳理条块化、结构化。

高年级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更全面的回顾、整理、比较、对照。这样, 原来分散学习时互不联系或联系较少的知识, 就有机会得以沟通, 进而形成纵横联系的知识体系。

二、设计并实施好整理复习课

要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形成体系, 仅仅靠上述方法是不够的。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并实施好整理复习课。在知识整理过程中, 重在进行纵向、横向梳理、总结、联系, 使之纵成线、横成面;而后, 将整理后纵成线、横成面的知识链成网。知识复习过程, 绝不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重复更不是做练习, 它是学生对已学内容的一种高层次的再学习, 是经过学习活动, 通过思考交流, 将新知构建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的过程。

1.整理课要有整理味道

案例: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整理复习

背景: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周长和面积的定义, 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 从教材的呈现上并没有安排周长与面积的整理复习, 但周长与面积是刻画平面图形属性的重要方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常常出现单位选择、公式计算混淆的情况。因此, 我们在三年级下学期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后, 利用两课时安排了整理复习。第一课时解决整理问题, 第二课时在探索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的关系的基础上, 复习相应知识点, 并做到综合运用。

在第一课时的设计中, 分四个环节进行: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独立整理—归纳反思。

教师提出问题: 你打算怎样整理有关长方形周长与面积这部分知识?

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达成共识:要从周长和面积的定义、常用单位及单位间进率、计算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整理, 呈现方式自己根据情况灵活选择。学生借助手中资料结合自身思考, 独立整理。分享阶段实录如下:

教师特意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同学展示。

(1) 分部分逐一汇报。

生1:在整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时, 我写出了文字描述的概念, 还画出了两个图, 区分两个概念的不同。

(该生用更直观的方式再现两个概念 , 表象的建立是对意义的深入理解)

生2:我对这部分内容的整理是用数学符号连接的。

生3:简洁清晰, 也把关系表达得更全面。

生4:我在整理计算方法时, 先整理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怎么求, 又整理了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的求法。

生5:我也介绍一下这部分的整理, 我借助了表格 (投影仪显示) 。大家看:同一列是不同图形的周长或面积计算方法, 同一行是同一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求法。

同学们认为表格的整理清晰全面, 还便于比较。

(2) 展示学生整体整理情况。

(3) 学生反思自己的整理 , 并根据整理查找自己的知识漏洞。

有的学生借助树状图, 有的学生借助知识树将知识进行整理, 建立起关于长方形周长与面积的知识网。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漏洞, 进行“一度”补缺, 在将“知识链”串成“知识网”的过程中, 不仅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更重要的是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实践活动, 促进自主思考、自我反思、主动建构, 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2.复习课要采取多种形式

无论采用哪种形式, 关键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常用的形式如头脑风暴会、学习心得会、数学手抄报、数学竞猜会、辩论会等, 或设计一些蕴含需要复习内容精髓的信息或问题为引子, 激发学生思考。当然, 这些形式的选择都是要为复习的内容服务, 要能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错误起到帮助作用。

在实践探索中, 我发现中高年级学生很喜欢一种复习游戏。这个游戏简便易行, 先让学生根据自己 (或更大范围内) 的易错题写成一张张单个纸条, 纸条下方写好出题人;而后学生随机结组 (3~4人) , 打乱纸条, 随机分配抽到哪道题就做哪道, 做对了说出是用什么知识解决的得到组内同学认可后将解题人名字写在纸条下面, 再把纸条贴到教室里固定的一面墙上。期末复习时, 按出题人进行合并、分类、整理, 每个同学既积累了自己一学期的重点错例, 上面又有其他同学写的解决过程。若出题人发现自己依然不能解决, 可以请教解题人。

复习时, 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特点、复习内容特点采取相应复习形式。不管采用哪种形式,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先进入复习内容, 对复习内容有个再认识。不过无论哪种形式, 我们需要做到的是:不要总是选一种。

三、在问题解决中完善知识体系

在一个单元或几个相关联单元学完之后,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探索数学、运用数学的好的问题情境。问题要兼顾开放性和综合性, 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能够让学生表现个性、激励创新, 让学生感受到与新授课不同的另外一种风景。

上述案例中的第二课时, 以探索“长方形周长一定时, 面积会呈现怎样的变化规律”为主线, 将这部分的小知识点涵盖其中, 既达到复习基础知识的目的, 又引导学生在解决大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创设情境, 产生认知冲突

课始, 教师出示一红 (20厘米) 一黄 (24厘米) 两根铁丝, 问同学:谁围成的长方形面积大? 大部分学生说:24厘米长铁丝围成的长方形面积大。教师不动声色, 有学生说:不见得周长越长, 围成的面积就越大。还有学生说:20厘米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更大也是有可能的。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议论纷纷:老师, 还有其他限制没有, 长和宽我们自由确定吗?

师:看来, 同学们关于长方形面积受谁影响有想法了。

众生:长和宽!

2.聚焦问题 , 借助已有知识展开探索

师:好, 我们把问题聚到:“当周长20厘米时, 怎样围出的长方形面积最大? ”同学们想一想, 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1) 学生独立思考 , 规划问题解决思路。

生1:我想应该把周长20厘米的都有哪些长方形列出来, 再比。

生2:列不完的, 太多了。

(虽说学生还没正式学习小数 , 但很明显 , 生活先于课本让学生接触了)

师:的确, 我们设定长和宽都取整厘米数。

生:我想举例子不能想到什么举什 么 , 要按一定 的顺序。

师:同学们刚才说得很好, 按一定顺序举出长方形。大家想想, 如何确定这个顺序呢?

教师请大家先在小组里交流方法, 之后请一位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这位同学的回答是:就是要反着想, 长方形的周长是长与宽的和乘2, 现在知道周长, 不知道长和宽, 就用20除以2得10, 然后想谁和谁相加得10, 就是长和宽。

“学习的最好方式是给别人讲。”教师用心读懂学生 , 教学中既关注那些学习优秀、富有余力的学生, 更关注那些学有困难、性格内向的学生, 尽可能为他们创造“给别人讲”的机会, 使他们在给别人讲的过程中, 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个人的成功,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2) 自由选择学具 , 探索发现规律。

学生独立探索, 教师提供了一些学具 (表格、点子图) 供学生自由选择。学生完成后, 教师请一位中等水平同学汇报, 他借助表格找到了规律。

生:我是这样想的 (出示表格) , 长方形的长是9厘米, 宽是1厘米, 面积是9平方厘米;长是8厘米, 宽是……照这样下去, 宽逐渐变大, 长逐渐变小, 面积也越来越大。

师: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生:长和宽越接近, 面积就越大。当长和宽相等时面积最大。

师:表格使我们很方便就发现了规律。他这样填的顺序是什么呢?

生:他填的顺序是:长从大到小排列, 宽从小到大排列, 面积一个比一个大。

师:解释得比较清楚。那为什么只写到5和5呢?

众生:后面再写就重复了, 结果是一样的。

教师请一位在点子图上画长方形的同学展示, 大家又从直观图形上进一步验证了刚才发现的规律。

(3) 基本练习与变式练习结合 , 突破思维定势。

教师让学生借助规律做了两道基本练习后, 出示这样一个问题:靠墙围篱笆, 篱笆长12米, 怎么围面积大?

生:12÷4=3 (米) , 3×3=9 (平方米) 。

众生反对:有一面靠墙。

生:应该用12÷3=4 (米) , 4×4=16 (平方米) 。

众生同意。

师:还能围成更大的吗? 试试看。

学生独立尝试。很快, 有同学发现:面积可以是18平方米, 围成一个长6米, 宽3米的长方形。

学生经过验证发现的确如此。 黑板上出 现这样两幅图:

生 (质疑) :刚刚咱们发现的规律是:当周长不变时, 长与宽相等, 则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最大。难道发现的规律出错了吗?

师:对啊, 问题出在哪儿了?

生1:这里有一面靠墙了。

生2:我发现, 面积大的这个长方形长是宽的2倍。

学生安静, 陷入沉思, 但没有进一步突破。此时教师将黑板上的图修改如下:

学生豁然开朗:老师, 还是那个规律, 这两个图形周长相等, 当长与宽相等时围成的长方形面积大。被墙从中间分出一半, 也是正方形的一半面积大……

学生的求知热情被点燃了。

师:同学们, 今天咱们研究了周长一定的情况下, 长方形面积的变化规律。如果面积一定, 周长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请大家下课后继续探索。

在这节课上, 学生运用关于长方形周长和面积中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其变式、单位等知识点解决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复习的过程, 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系统掌握、全面提高、综合运用的过程。

上面两个案例都是围绕相关内容主线, 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核心内容。对学生来说, 他们在数学概念、运算方法、问题解决中, 不会一次就认识知识的本质, 需要多次、多角度逐步认识, 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习游泳”。长期下去, 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知识体系 篇9

一、思政课在实现“第二个转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我们通过对北京市两所部属211院校和两所市属普通院校24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了调查发现, 学生对四门课程的知识体系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信仰程度还不十分高。

(一) 大学生信仰现状值得深思。

本文对大学生信仰的调查重点为政治信仰。调查结果表明, 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度不是很高。在调查学生政治信仰的选项中, 选择“信仰共产主义”的比例为53%, “没有任何信仰”的比例为36%, 选择宗教的比率占到6%。细化统计数据可见:在党员、团员中, 选择没有信仰的党员比率为10%, 团员为45%。通过高校思政课使学生百分之百信仰共产主义的难度较大, 但是, 作为党、团员, 尤其是部分党员居然没有任何政治信仰, 说明学生对什么是政治信仰、以及对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性质、宗旨等没有深刻和明确的认识。

(二) 思政课对大学生信仰的作用有待提高。

一个国家国民政治信仰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思政课在影响大学生政治信仰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任务。调查结果表明, 思政课对构建大学生信仰的作用和影响需进一步提升。

调查中, “思政课在构建共产主义信念方面发挥的作用”一项, 选择“作用很大”、“有一些作用”、“作用很少”、“没有作用”的分别占20%、53%、19%、6%。如图1所示:

对于“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前后的变化”这一问题, 在五个备选答案中, 选择“更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高了对新闻热点问题的关注度”、“更能客观认识社会问题”、“提高了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度”、“没有变化”的比例分别为58%、52%、72%、18%、5%。如图2所示:

其中, 选择“更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学生近六成, 反映出思政课在强化学生对党的认识方面的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

从以上两项数据分析可见, 思政课在构建学生共产主义信念方面虽然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是, 其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深化。

(三) 思政课在实现“第二个转化”中体现出学科特色和影响程度的差异。

高校所开设的四门思政课在实现“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影响,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 归纳分析如下:

1.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收获。学生选择“培养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占到60%;“了解了基本的法律常识”的占到51%;“增加了对祖国的热爱”这一选项比例不高, 只占到29%。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方面发挥的作用较大, 但还需要通过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之情。

2.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收获。主要集中在对国史国情的了解, 91%的学生选择“收获较大”, 这是调查问卷中所有选项比例最高的一项。但是, 学生对历史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必然性的认识, 选择“非常清楚”的比率只占到18% (其中, 研究生层次占到近50%, 本科生对此认识不深刻) 。选择“有一定程度的认识”的比例较高, 占到72%。这说明, 该课程在传授基本史实方面发挥的作用较大, 但须增加知识的系统性, 并在此基础上, 培养学生分析、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能力。

3.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收获结果。一题中, 选择“系统了解马克思主义”、“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比例基本相当, 均超过半数, 分别为56%、55%、53%。这说明, 本课程对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方面的作用得到半数以上学生一致认可。

4.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收获。选择“深入了解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深入认识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当前社会问题”的比率分别为65%、45%、65%。数据显示, 学生对该课程发挥的作用有较高共识, 一方面体现了此课程的现实感较强, 学生容易接受。另一方面, 由于本次调查时段学生正在学习该课程, 可能对调查结果带来了一定干扰。

从学生的信仰状况到思政课的教学现状可见, 思政课在实现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过程中, 对系统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构建学生政治信仰、关注社会发展现状、了解和认识历史和现实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 总体比例集中在一半左右, 表明思政课在实现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中没有非常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需进一步分析探讨其原因。

二、制约大学生信仰体系构建的因素

大学生信仰体系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 而思政课在实现“第二个转化”过程中, 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其中, 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素养、教学内容环节和方法的设计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习惯等至关重要, 同时,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规划问题、相关部门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问题、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等诸方面, 也成为制约大学生信仰体系构建不可忽视的因素。

(一) 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实现“第二个转化”的关键。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 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 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经过调查分析, 思政课教师在实现“第二个转化”方面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教学内容需进一步凝练, 以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一是思政课教师帮助大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尚未完全到位。主要存在着教学内容太过宏观, 针对性不强, 凝练性差等问题。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课程为例, 学生对于这门课程在发挥其坚定政治信仰方面的作用认识较低, 只占到19%。对课程的核心问题“三个选择”有较明晰认识的同学不足五分之一。教师对知识的整合、概括能力以及对历史规律性的把握程度有待提高。二是教学内容枯燥, 联系实际不够, 语言缺乏吸引力。调查问卷设计了一道主观题:“你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由知识体系到信仰体系转化的途径是什么?”归纳整理后, 学生们的认识主要集中为:教学内容联系实际不够多, 对学生的指导性不强, 说教的成分太多。调查显示, 在“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由知识体系到信仰体系转化的原因”这一选项中, 学生选择“讲授内容过于政治化”的占6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教材内容转换成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 理论化、书面化的语言太多, 缺乏感染力。

2.教学方法需进一步摸索, 以增强教学实践力和影响力。调查中, 在“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由知识体系到信仰体系转化的原因”一项中, 选择“教学手段过于单一”的占到45%,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在教学中许多教师缺乏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去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多媒体教学是目前公认和普遍采用的教学手段之一。但是, 不少教师不仅过分依赖于此, 而且简单地将其视为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将大量的文字、图片纳入其中。由于信息量过大, 学生不仅无法领会要点, 更无法深化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深入思考的空间。

3.教师的职业精神及综合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以增强教师自身感染力。思政课教师除了要以深厚的素养、活跃的思维、严谨的作风等感染学生, 最重要的是要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思政课教师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传播者, 又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的追随者和践行者。如果思政课教师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存在模糊、动摇甚至于怀疑、否定, 那么这一倾向必然会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从而大大削弱思政课功能的发挥。

(二) 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习惯对大学生信仰体系构建有一定制约。

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与大学生本身的认知程度、学习习惯等也有一定关系。调查中, 关于“大学生政治信仰缺失的原因”一项中, 选择“自我心理不成熟”的比率为39%。学生因其自身年龄、知识积累欠缺以及多年的应试教育的束缚等原因, 导致对思政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 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对思政课的排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 对政治没兴趣, 距离自己太遥远, 与个人专业发展没有关系;第二, 不习惯说理性的教材, 喜欢读图文并茂的课本;第三, 没有养成良好的自学和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认为教师只要在教材上划出重点并将其背熟, 顺利通过考试即可。 以“纲要”课程为例, 调查显示, 学生的学习态度经历了从排斥到接受的过程, 但实际效果不明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然意识到学习和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是大学生必备的素养, 但是对如何通过历史事件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还存在障碍。

(三) 高校相关职能部门、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信仰体系构建的影响不容忽视。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渠道。但是, 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社会环境等其他因素的理解与支持也至关重要。

1.思政课的特殊性在高校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为保证教学效果, 教育部对思政课教师的工作量、教学班级人数、教师收入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但是, 不少学校基本上仍然将思政课等同于其他公共课, 教学时数、科研数量考核一体化, 没有凸显思政课的特殊性。以科研带教学的研究型教学无法实现, 导致教学内容缺乏深度, 思政课的理论魅力和教育功能没有全面体现出来。

2.教育部门对信仰体系教育的整体规划性不强, 仅通过高校思政课教学难以产生更大影响。目前, 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规划在层次性、针对性和教学方式上都有待于进一步明晰与改进。一是在多年来我们的思政课教育内容的设置上, 存在与教育对象认知度不一致的问题。以爱国、爱党教育为例, 我们不是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引导和激发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具体内涵, 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 进而打造学生对国家、政治的认同, 而是直接将教育的目标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例如,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课堂跟踪调查结果显示, 几乎没有一个学生能准确表达出其含义。二是超越学生认知能力的空泛教育模式, 不仅让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而且使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就形成逆反心理。这一现象, 绝非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解决的。调查显示, 学生对思政课的心理抵触与排斥占到51%。一门课程在开课之初就有一半多的学生不愿意学,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三是学生的信仰教育还有赖于高校其他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全员共建。前文统计数据中关于党员、团员没有政治信仰的数据表明, 大学生缺乏信仰不仅仅是思政课的问题, 学校党、团、学工等职能部门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四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通过学校来实现,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应共同营造良好的环境。很多同学在问卷中建议, 大学生信仰教育应该与家庭、社会相结合, 形成一种氛围、一股合力, 方能够显示其作用。

3.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 带来大学生信仰的复杂性和多元化的现象。在现代社会转型期, 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等呈现出多元化倾向, 对思政课的教学提出了挑战;西方国家文化的渗透、国内个别媒体对西方价值观的宣扬 (很多学生在问卷中提到这一点) , 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信仰出现混乱。在“大学生政治信仰缺失的原因”这一选项中, 选择“社会思想多元化”的学生占到56%。

4.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对大学生信仰及价值观念产生负面影响, 对思政课教学带来更大难度。社会转型期的一些不良现象, 如腐败、享乐主义、拜金思想、不正当竞争、贫富分化等, 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政治信仰。调查中, 关于“目前对大学生构建政治信仰产生负面影响的社会现象”这一选项, 选择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腐败现象的分别占61%、48%、58%。在“信仰缺失的原因”一项中, 选择“学校与现实的差距”的比例也较高, 占到58%。社会进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 仅仅通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努力, 作用有限。

三、结语

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外化为其行为方式。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可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现由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中已彰显出教学改革的效果。四门思政课教学各自以知识体系为基础, 在构建大学生政治信仰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 实现思政课的“第二个转化”, 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从多层面上进行深入探讨。一是要研究转化的思想理论基础, 研究大学生信仰体系的内涵。二是寻找由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突破口, 进一步加强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改革:建构思政课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养;发挥多种教学模式的实效性。三是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制定思想政治教育逐级递进的教学模式;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相互配合, 实现全员育人的教育机制;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 呼吁社会各方力量, 共同构建科学的育人体系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摘要:实现“两个转化”即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 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最终目标。为了解“第二个转化”实施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 我们采取问卷调查等方法展开研究。通过归纳总结,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正确认识历史与现实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也存在一些问题;其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素养和教学内容方法的安排运用、学生的认知度等因素成为制约实现“第二个转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体系,信仰体系,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知识体系 篇10

关键词:体系管理,知识型档案管理体系,探究

传统的档案管理实现的价值, 其手段主要来源于资本的投入和劳动力的投入, 即靠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投入, 其结果是管理形式单一, 机制相对呆板, 导致档案库藏庞大, 重复档案较多, 利用率低下, 人、财、物浪费过大, 现有的档案管理模式难以较大地发挥档案信息开放性、资源共享性作用, 必然要进行改革创新, 那么档案部门在未来档案管理存在的价值主要应来源于知识, 这是在与知识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过程中, 由档案部门在档案管理过程中自身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 由于高科技的发展及手段的运用, 定会产生大量的高科技的文件档案, 会使档案载体多元化, 内容更加创新, 并且管理手段更加高层次。

一、建设知识型档案管理新体系的必要性

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社会, 档案作为信息社会众多信息源中最基础的部分, 对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日益显示出重要作用。档案不仅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依据、证明甚至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条件。

二、知识型档案管理创新体系的内容和构成特征

用发展的眼光看, 建立知识型档案管理创新体系的宗旨是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运用知识的力量, 实现档案工作持续、高效的发展。它的内容构成具备以下特征:

2.1组织体系多元化。这是由社会发展和时代的特征决定的。人类进入了“瞬息万变”的时代, 市场经济主体多元化。在多变的信息环境下, 档案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 必定要受到冲击和挑战。

2.2人才体系综合化。从档案管理人才体系现状来看, 存在“三多三少”现象, 即:档案专业人员多, 其它专业人员少;一般管理人员多, 深层次管理人才少;女性同志多, 男性同志少。

2.3管理体系现代化。现代电子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 要求信息载体服务的形式是网络化的, 具有全球性特征。现在世界上许多档馆都已使用计算机管理档案, 因特网上的档案馆网站与日俱增, 电子文件作为新的档案载体形态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人类记忆工程所涉及的领域很广泛, 现代科技使受损珍贵档案重现原貌。

2.4服务体系社会化。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们对档案的服务是全方位的, 体现出明显的社会性特征。它要求档案部门不断创新观念, 调整服务思路, 建立新型的优质服务体系。采用无偿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方法, 满足全社会各方面人员对档案的全方位利用需要。

三、建设知识型档案管理体系的灵魂—创新

3.1观念创新。作为领导者, 应当树立档案职能型、管理型、知识型、信息型的总体观念, 认识到档案管理的内在联系, 注重发挥档案的潜在生产力效能, 并对档案工作给予合理的人、财、物投入。档案工作者应当看到档案事业的发展趋势, 树立“管理型、信息型、服务型”观念, 注重自身职业修养, 培养高素质技能, 以增强驾驭档案事业的知识能力。

3.2制度创新。从内容上看, 它包含了新型档案管理环节的不断调整, 档案管理环境的不断优化, 管理措施的不断完善等。我国管理机制尚处于转型期, 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这就要求随着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档案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3.3管理创新。按照“面向世界, 放眼未来”的原则, 建立档案管理创新思维, 开展创新实践, 要求档案工作者对档案管理现状、特点做到心中有数, 以端正创新行为, 做到稳步前进。注意取人之才, 补己之短, 并注重管理手段的推陈出新、推动档案事业不断发展, 放眼世界, 注重参与国际档案信息交流, 以满足多方面利用需求。

3.4技术创新。这是衡量档案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技术创新就贯穿档案管理各个环节, 其核心是以高科技为先导。创热点是新型技术在档案中的应用。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 使档案管理逐步实现科学化、现代化。

四、要把知识型档案管理体系与ISO相结合

质量认证工作是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一系列工作标准, 其中, 质量保证体系ISO9000系列标准, 就是对企业的生产 (服务) 经营活动进行全面质量检查、认可的过程。目前, 有资料显示, 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把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作为自己的国标, 有30多个国家正在进行此项认证工作, 有越来越多的需方 (用户) 开始依据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向供方提出质量保证要求。

一套真实的、完整的档案资料不仅展示着企业的过去, 更预示着企业发展的未来。因此, 企业内实行ISO9000质量认证, 对企业内的档案管理工作也是一个促进。因为, 质量认证的工作要求是“该说的要说到, 说到的要做到, 说到、做到要有文字记录”, 它要求控制所有工作过程的质量, 确保产品 (服务) 满足规定的要求, 预防不合格产品、不满意服务的发生。

综上所述, 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是产品 (服务) 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 是产品 (服务) 更新换代的基石。搞好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是产品 (服务) 质量保证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当前, 我国把推行ISO9000系列质量认证工作作为开展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工作来抓。因此, 我们必须借质量认证工作来进一步加强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及其基础业务建设, 发挥档案管理应有的作用, 使之不断地为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杨瑛.用知识管理理论指导档案管理工作创新[J].机电兵船档案, 2006, (01) .

应用唯物史观,构建知识体系 篇11

【关键词】高三历史;复习课;唯物史观;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0-0039-03

【作者简介】倪仲,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174)教师。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部分明确提出:“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在“课程性质”部分的论述中,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学建议”部分强调“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行科学、正确的阐释,客观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解释和评述”,另在“教材编写建议”部分强调“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学生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角度出发,力图有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可见,不管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教育阶段,课标都强调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郑林教授认为:“唯物史观……是我国占主导地位的历史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史课程设计、教科书编写一直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的。”[1]确实,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以及方法论,对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普遍意义。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陈辉教授更是认为:“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与方法在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发挥柱石性的理论支撑作用。”[2]那么,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究竟有哪些?中学历史教师如何应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具体实践,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唯物史观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与相互作用,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规律”是普遍性的规律。汤再林教授由此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交互作用的结果。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而其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3]

2.对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的认识。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起点,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为了生存与发展,首先需要进行物质生产。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对物质生产具有反作用。物质生产、经济关系和思想文化之间是相互作用的,经济因素(生产力)是根本动力,社会系统的其他要素(政治、思想文化等)彼此作用,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演进。历史教师经常使用的“经济决定政治”就是该观点的具体体现。

二、例析应用唯物史观构建知识体系

高中历史必修部分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这种编排方式之所以受到质疑,是因为它打破了历史学科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将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内容割裂开来。历史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将教材进行整合,特别是进行高三历史总复习的时候尤为必需。笔者认为应用唯物史观,将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整合在一起,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整合方法。

笔者在高三历史教学中,应用唯物史观,构建了如图所示(见文末)的关于工业革命前(14-18世纪)欧洲历史发展进程的知识体系。

该知识体系把历史必修1、必修2、必修3的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具体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该知识体系作如下解读。

(1)从该知识体系可以看出,这一历史时期历史发展的主线是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正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在欧洲的兴起和发展,才导致了欧洲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领域的巨大变化,且这种变化又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因为它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2)随着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的兴起和发展,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为了发展经济,迫切需要资本的原始积累,对贵金属充满渴望,而这就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新航路开辟以后,西班牙和葡萄牙最早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早期殖民扩张活动开始了。

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他们关心创造财富胜过关心虚幻的神学说教,他们追求现世的幸福,反对神学的禁欲苦行。随着经济的发展,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日益自信,但是当时统治思想文化的教会却要求人们听从上帝的安排,于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最为发达的意大利,出现了一场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追求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的发展,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质疑,人们对教会的批判更为激烈,要求改革教会,使教会适应资产阶级要求建立廉价教会的需要,也适应人民的需要——于是宗教改革运动席卷欧洲大地。

当然,从该知识体系中也可以看出: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反过来又都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继续发展;文艺复兴所提倡的追求财富、鼓励冒险的精神也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而新航路开辟以后人类的活动范围和视野的扩大又丰富了文艺复兴的内容。

(3)随着17、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继续进行殖民扩张活动,以满足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此时在殖民活动中充当主角的是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并且彼此之间还发生殖民争霸战争。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与本国的封建专制统治的矛盾日益尖锐,于是在资本主义经济较为发达的英国、法国爆发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美国比较特殊,主要是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当然,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后不可能建立健全、完整的资本主义社会,只能确立起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这是由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的(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至于彻底实现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只能在工业革命之后的工业资本主义时期才能真正实现(为以后讲述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埋下伏笔)。

在17、18世纪,力量已经壮大了的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以及教会压迫的愿望更加强烈,他们以理性为武器,在思想领域展开了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控制的猛烈批判,掀起了近代欧洲历史上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要触犯当时的社会制度,就必须从制度身上剥去那一层神圣外衣。”[4]所以启蒙思想家用人的理性和判断去剥开封建制度身上那层“神圣”的外衣,去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以此达到资产阶级所号召的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实现资产阶级所追求的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当然,从该知识体系中也可以看出: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活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启蒙运动等都是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它们又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政治实践成为启蒙思想的源头,而启蒙思想又为法国、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西欧国家在殖民扩张的过程中发生殖民争霸战争,英国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到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国家,掌握世界殖民霸权,其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成为“日不落帝国”。由于海外市场的急剧扩大,而本国的手工生产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要,因此工业革命最早在英国出现;英国比较早地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这又为工业革命最早在英国发生提供了政治前提。

(4)通过该知识体系还可以进行历史事件之间的对比。教师通过本例课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进行全方位的比较:“文艺复兴”是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产物,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的力量还非常弱小,还无力与教会进行直接的冲突和对抗。因此文艺复兴时期进行的反对宗教束缚的斗争还披着宗教的外衣(比如此时的文学作品、美术作品大多和宗教有关),还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来宣传自己的思想,还不敢与天主教会决裂。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之所以会出现“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情况,本质上是由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而“启蒙运动”所处的17、18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更为强大,他们与封建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的矛盾更为尖锐,而封建专制王权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最大敌人。因此,启蒙思想家们不仅敢于同专制王权和教权进行直接的、公开的斗争(如伏尔泰把教皇比作“两足禽兽”),而且把斗争的矛头主要指向专制王权。资产阶级在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的同时,还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设计了未来“理性王国”的政治原则。

三、结语

在高三历史教学中,应用唯物史观构建历史知识体系,能把看起来分散的、杂乱的历史知识纳入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从而使学生能完整、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同时,这种复习方式,能让学生的历史复习有深度、有广度,还能让学生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应用唯物史观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把历史学习的广度、深度以及高度这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有助于提高高三学生高考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郑林.唯物史观与历史知识的建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5).

[2]陈辉.重新认识唯物史观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10).

[3]汤再林.社会基本矛盾推动历史的发展[J].社会科学研究,1980(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01.

如何构建地理知识结构体系 篇12

一注意知识的分门别类、小模块化

地理知识所涉及的方面非常多, 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 由于受初中观念的影响, 会给学习地理知识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在刚开始学习时, 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改变学习地理知识的态度, 加深他们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在后续的教学中刚开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构建小模块知识。比如在讲“地球运动”时, 就可以以地球运动作为模块。引导学生先认识地球运动的分自转与公转, 然后引出自转与公转的中心、方向、速度和周期, 进而再引出自转与公转的轨道平面分别是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 它们的夹角为黄赤交角。拓展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引起五带范围,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范围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最后又拓展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样就构建了地球运动的小模块化知识, 为后续的复习提供了帮助。

二去繁求精

对于高中文科的学生而言, 高考课标要求掌握的知识除了必修和选修而外, 还要求掌握世界地理知识和中国地理知识。因此, 面对如此多的知识怎样把繁而多的知识精益求精, 就显得非常重要。比如在学习“德国鲁尔区的传统工业”时, 本课中有许多的文字介绍。在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一条知识线索, 它首先分析了德国鲁尔区的区位优势:煤炭资源丰富、水资源充沛、交通便利、离法国洛林铁矿区近。紧接着分析了德国鲁尔区工业衰落的原因包括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钢铁过剩, 最后分析了综合整治的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和美化环境。因此, 从课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这一条线索, 而且德国鲁尔区可以作为一个标准案例。在以后的试题中如果遇到分析传统工业 (钢铁工业) 的区位因素、面临问题及其解决措施时, 学生可以德国鲁尔区为标准有选择性地解答。这样在繁重的知识学习中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学习地理知识时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

每门课程都有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但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知识内容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讲解这些知识时可以引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分析。这样可以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更加简单, 使教学显得更加直观化。学生在掌握这些知识时就会得心应手。如关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概念, 在阐述海洋与陆地温度差异形成原因时, 可以先举出物理学科中关于“比热容”的知识。对于海洋与陆地而言, 海洋是液体 (水) , 它的比热容比陆地 (固体) 大。所以海洋具有吸热慢放热也慢, 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的特点。因此对于白天而言, 让陆地与海洋同时增温, 将会出现陆地气温高于海洋。而夜晚由于陆地放热速度快于海洋, 将会出现陆地气温低于海洋。这样海洋与陆地之间就会存在一个温度差异, 这就是所谓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教学时引入了物理学科中关于比热容的知识, 所以学生在掌握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时就更易懂, 而且还加深了对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这一概念的掌握深度。

四用生活实例点缀知识, 加强知识的记忆深度

很多人认为课本知识是枯燥乏味、一成不变的, 其实这个想法很片面。课本知识虽然是静止的, 但它所含的内容却是丰富多彩的。而且很多知识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知识多源于生活实践, 是对生活实践的诠释。因此在学习这些知识时, 我们可以用生活实例去点缀知识, 加强知识的记忆深度, 从而更好地完成地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如在讲“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时, 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他们很多人还区分不出偏北风和偏南风在气候上有何特点。关于冬、夏季风的特点他们把握不准, 也许课堂上记住了但是一做题目时又容易出错。所以对于偏北风 (东北风、西北风) 的特点是寒冷干燥。教师在讲解这一知识时, 可以引用俗语“北风飘, 冬来到”从而得出吹偏北风时是冬季, 气候是寒冷干燥的。再如必修一关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中三类岩石的特点, 如果只是单一地用文字和图片去描述它, 学生会很容易遗忘。所以在讲授这一内容时, 可以从自然界中找三块这样的石头, 让学生亲自观察它的质地、气孔多少及其纹理结构, 最后再由学生讨论分析得出三类岩石的特点。这样从生活中选取实例, 就能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 让学生加强知识的记忆深度。

上一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向下一篇:《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