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

2024-05-25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共7篇)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 篇1

项目管理体系指南基础知识,指导项目管理的过程管理方法。本人结合多年的项目管理工作,感悟体系的理论指导作用颇深,以下是一些体会和应用。

1项目管理知识是我们工作的基础知识

项目就像矛盾一样,时时刻刻围绕着我们。喝水、睡觉、买菜、做饭、设备检修、培训、开会、出差……都可以看做项目。我们在生活和工作过程中,不断地完成一个或多个项目,然后迎接管理一个或多个新的项目。 工作可以分为日常运作和项目,项目是组织在日常运作范围内无法处理的工作。日常运作为企业带来价值,而项目则为企业带来提升价值的能力。项目管理是实现企业战略并支撑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手段和重要保障。项目管理的实质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分解),把简单的事情量化(临界值),把量化的事情专业化(规律),把专业的事情模板化(框架模板)。“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项目管理举足轻重。“当今社会,一切都是项目,一切也将成为项目”。所以,项目管理知识是工作的基础知识,项目管理知识学习非常必要。

2企业应注重组织过程资产的整理和应用

组织过程资产是企业运作过程中形成的制度、工作程序、共享知识库、经验、档案等。 组织日常运作过程中的组织过程资产,如规章制度、管理程序等,企业大都规范地总结且比较完善成熟。而项目管理的组织过程资产,如沟通经验数据、风险管理经验等常常被忽视,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数据信息库没有及时归纳总结,这就往往造成某个项目负责人调离岗位,项目就面临运作困难,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而项目管理体系指南系统地指导了组织过程资产的过程整理和应用,对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行了体系指导。“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据可查。”充分表达了组织过程资产的形成、总结、归档、指导和逐步完善的过程。

3充分重视沟通管理的重要性,掌握沟通方法

项目的每一个过程,都离不开信息,而信息需要沟通获取。沟通管理的关键是对干系人的沟通,而项目成功的标准是干系人对项目的满意度。我们对干系人的沟通不能片面的理解为吃吃饭、开开会等。沟通有三个层次:首先是干系人对信息能获取,再到干系人有所感受,最后到干系人有认同的价值观。只有经过这三个层次,方能达到和干系人沟通效果。不管是管理人员,还是技术人员,沟通时应掌握三个原则:1)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2)接收方的反馈决定沟通效果,有效的沟通由听者决定。3)真诚、尊重的沟通起决定作用。在有情绪时,不要做沟通的事情。认真倾听是创造理解空气的最简单方法。有道是“小胜在智,大胜在德”。我们知道,在口头沟通过程中,信息分布来源比率如下:1)脸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占55%。2)说话的音调占38%。3)实际使用的语言和词汇占7%。工作生活中沟通时刻存在,所以,口头沟通也应掌握技巧。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掌握无往不胜的沟通七句话:1)你说的很有道理。2)我理解你的心情。3)我了解你的意思。4)谢谢你的建议。5)我认同你的观点。6)这个问题问的很好。7)我知道你是为我好。一个项目的成功,目标需控制好,而目标需关键干系人的认可,没有良好持续地沟通,关键干系人的满意度很难保证。所以不能一味地埋头苦干而忽视沟通。项目管理的沟通非常重要。

4团队的建设关键在于项目经理的良好素质

团队建设的五个阶段: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阶段、成熟阶段、解散阶段。团队的每一个建设阶段,项目经理均是团队的核心,项目经理应做好内部沟通工作,协调好团队每个成员。项目经理应该是个通才,不一定是某领域的专家,但必须具备丰富的经验和广阔的知识背景。在承担责任方面,项目经理是一个促成者,决定任务、期限及所需资源,不决定具体操作方法。在解决问题方面,应具备综合的集成能力,特别是系统思考能力。

优秀的项目经理应具备以下素质:1)紧盯目标:应当使团队协同一致。2)从容驾驭:应能娴熟地控制局势,使团队行动目标明确,同时认真对待拖沓现象,能使团队绕开礁石,即使出现问题也能迅速修正。3)临危不惧:能乐观地面对长期压力,并能鼓舞团队士气。4)团结协调:能使团队成员团结一致,灵活高效,发挥自己的能力共同致力于实现团队目标;深刻体察队员的感受,敏锐发现队员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调动队员的积极性,使项目回归到正规。5)目光远大:清楚地关注项目全局,并注重重要的细节以防出现问题,不会迷失在细节中而失去对全局的把握。只有项目经理做好团队领袖,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才能使项目顺利成功。

5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过程控制

项目管理有五大过程:启动阶段、规划阶段、执行阶段、监控阶段、收尾阶段。项目管理体系指南一书,系统的讲述了项目管理的五大过程组和九大知识领域的内容,是针对项目管理的指导性理论。我们在应用过程中,应结合项目自身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过程控制和管理。

过程是否识别,并有规定;职责是否明确,并有界定;程序是否有效,并能持续;结果是否有效,并有数据。这是对过程管理的形象描述,充分证实了过程管理的重要性。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应把要做的事写下来,按照写下来的做,把所做的事记录下来。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更新组织过程资产,为以后项目做好经验指导。

6结语

以上是本人学习的一些体会,经过学习体系指南,感悟到项目管理体系知识的重要性,在以后工作中,应理论联系实践,把项目管理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 篇2

实施指南

DL/T 13202014

本指南依据GB/T 23331-2012《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参考GB/T 29456-2012《能源管理体系实

施指南》标准,结合电力企业能源管理特点制定。通过对电力企业能源管理现状、能源使用及能源消耗 的分析,以发电和供电企业生产典型工艺为例明确能源管理体系要点。目的是贯彻能源相关的国家法律

法规、政策、标准和其他要求,为电力企业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及实现能源绩效

目标,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规范能源管理行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南。

本指南可为以下电力企业建立、完善能源管理体系提供指导:

——在能源管理和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方面缺少经验的电力企业:

——在实施能源管理方面有经验,但在能源管理体系方面有缺失的电力企业;

——已建立能源管理体系,但其体系并不是基于GB/T 23331-2012标准建立的电力企业。

电力企业实施GB/T 23331-2012标准的目的:建立能源遵法合规机制,主动获取并自觉落实能源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其他要求;建立全过程的能源管理控制机制,促进能量系统优化,使能源管理

活动有效并持续改进;建立能源技术进步机制,主动收集、识别并合理采用先进、成熟的能源技术和管 理方法,实现能源技术进步常态化;建立能源文化建设机制,使企业员工能源意识不断增强,能源制度

不断完善,能源良好行为不断规范。

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是电力企业高层管理者的一项战略性选择。能源管理体系的核心是在企业

内部持续改进能源绩效,其基本原则为:

——构建规范的管理体系,用标准化的理念实现系统节能;

——在能源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实现全员参与和全过程控制;

——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其他要求;

——评价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注重能源绩效的提高;

——应用先进有效的节能技术和管理方法,借鉴最佳节能实践和经验:

——通过管理节能来推动技术节能和结构节能;

——与其他管理体系相融合,并将现行有效的能源管理方法纳入能源管理体系,如节能目标责任制、能源审计、能量平衡、清洁生产、能效对标等。

能源管理体系是企业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电力企业依据GB/T 23331-2012标准建立、实施能源管

理体系时,应与其他管理体系和业务管理相融合,如质量、环境或职业健康安全等管理体系要求和人力

资源、财务、采购、营销业务管理等,最终实现本企业整体管理体系的融合。

本指南明确了电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要点,对电力企业的能源消耗、能源效率和能源使用的管理提 出建议,未对电力生产和使用的能源消耗、能源效率、能源使用提出具体指标值的要求。电力企业能源

管理体系的详略和复杂程度、体系文件数量、所投入资源等,取决于企业的规模、体系覆盖的范围、能

源利用和消费的类型及数量、能源利用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程度等多方面因素。III

电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

实施指南 DL/T 13202014 ┏━━┳━━━━━┳━━━━━━━━━━━━┳━━━━━━━━━━━┳━━━━━━━━┳━━━━━━━┳━━━━━━┓

对应GB/T ┃

┃序

┃工作事项

主要措施

输入信息

输出结果

主要责任者

┃ 23331-2012 ┃

┃号

标准要求

┣━━┻━━━━━┻━━━━━━━━━━━━┻━━━━━━━━━━━┻━━━━━━━━┻━━━━━━━┻━━━━━━┫ ┃

一、体系建设前期准备阶段

┣━━┳━━━━━┳━━━━━━━━━━━━┳━━━━━━━━━━━┳━━━━━━━━┳━━━━━━━┳━━━━━━┫

1.领导统一认识、形

1.公司经营活动和

能源管

┃成共识,作出决策;

┃能源消耗总结分析资

1.高层管理 ┃

┃ ┃

┃理体系建

2.明确体系建设的必

┃料;

立项记录或

┃者;

┃┃

┃要性和重要性,管理宗

2.中长期能源规

┃报告

2.能源管理 ┃

┃设项目立

┃旨、目标、指导思想:

┃划、计划;

┃项

┃归口部门

3.初步确定体系范

3.能源相关法律法

┃围、边界

┃规、政策及其他要求

┣━━╋━━━━━╋━━━━━━━━━━━━╋━━━━━━━━━━━╋━━━━━━━━╋━━━━━━━╋━━━━━━┫

1.明确体系建设领导

健全组

┃小组组长及成员,确定管

1.企业组织机构

┃织结构,┃理者代表;

┃图:

1.组织体系

1.高层管理 ┃

┃ ┃2

2.明确体系建设工作

2.企业部门及岗位

┃机构图及职责

┃建立工作

┃职责分工文件;

┃权限;

┃者;

4.2

┃小组

┃小组组长及成员;

2.体系领导、┃

2.能源管理 ┃

3.明确领导、工作小

3.能源管理相关考

┃归口部门

┃核规定

┃工作小组名单

┃组职责

┣━━╋━━━━━╋━━━━━━━━━━━━╋━━━━━━━━━━━╋━━━━━━━━╋━━━━━━━╋━━━━━━┫

制定体

1.制定体系建设计划

1.体系建设

1.体系建设 ┃

┃系建设计

┃并形成文件:

1.公司总经理

┃计划;

┃┃

┃工作报告;

┃工作小组;

┃划及实施

2.明确目标、实施措

2.体系建设

┃方案

┃施及步骤安排

2.有关上级文件

2.咨询单位 ┃

┃实施方案

┣━━╋━━━━━╋━━━━━━━━━━━━╋━━━━━━━━━━━╋━━━━━━━━╋━━━━━━━╋━━━━━━┫

1.各级领导明确能源

1.启动会动

┃管理体系建设意义及要

1.GB/T 233312014 ┏━━┳━━━━━━━━┳━━━━━━━━━━━━━┳━━━━━━━━━━━┳━━━━━━━━━┳━━━━━━━━┳━━━━━━┓

┃序

对应GB/T ┃

┃号

┃工作事项

主要措施

输入信息

输出结果

主要责任者

┃ 23331-2012 ┃

标准要求

┣━━╋━━━┳━━━━╋━━━━━━━━━━━━━╋━━━━━━━━━━━╋━━━━━━━━━╋━━━━━━━━╋━━━━━━┫

1.开展系统地诊断分

1.“识别主要能源使 ┃

4.3

┃析;

┃用的区域”成果;

识别

2.运用能量系统优

2.影响能源绩效的 ┃

1.主要能源

能源

┃化、能量平衡、能效对标、┃程度(在能源使用、┃使用、绩效改进

┃能源

绩效

┃最佳能源实践等工具和

┃能源消耗方面考虑);

┃机会排序清单;

1.体系建设

┃┃

改进

┃方法识别能源绩效改进

3.与法律法规、政

2.主要能源

┃工作小组;

┃评审

┃绩效改进项目

2.相关部门

4.4.3c ┃

┃的机

┃机会;

┃策、标准及其他要求

┃及岗位人员;

┃ ┃

会并

3.对过程及结果形成 ┃的符合性;

┃建议方案;

进行

┃能源评审报告;

4.技术成熟度、可

3.形成能源

3.咨询单位

排序

4.必要时,重新进行

┃行性;

┃评审报告

┃能源评审

5.相关方的要求等

┣━━╋━━━┻━━━━╋━━━━━━━━━━━━━╋━━━━━━━━━━━╋━━━━━━━━━╋━━━━━━━━╋━━━━━━┫

1.建立数据收集渠道;

┃ ┃

2.总体对比,或分区

1.设计规范、规程、┃

1.形成能源

1.能源管理

┃ ┃

能源基

┃域对比;

┃设备说明书;

┃基准文件;

┃归口部门:

┃┃

3.符合GB/T 23331-

2.企业实际的能源

2.明确各层

2.体系建设

┃准

┃绩效参数;

┃次能源基准对

┃工作小组;

4.4.4

┃2012中4.4.4的要求;

┃ ┃

4.必要时调整能源基

3.行业同类机组能

┃比结果(判定先

3.相关部门; ┃

┃耗先进指标

┃进、一般、落后)

4.咨询单位

┃准

┣━━╋━━━━━━━━╋━━━━━━━━━━━━━╋━━━━━━━━━━━╋━━━━━━━━━╋━━━━━━━━╋━━━━━━┫

1.能源绩效参数须说

1.公司日常运行、┃

1.各层次形

┃ ┃

┃明设备、设施运行情况;

┃检修维护过程中对设

┃成能源绩效参

1.能源管理

2.在影响能源绩效参

┃施、设备、系统和过

┃数文件;

┃归口部门:

能源绩

┃数的业务活动或基准变

┃程测量的参数:

2.能源绩效

2.体系建设

┃┃

4.4.5

┃效参数

┃化时更换能源参数;

2.公司能源管理人

┃参数更新记录;

┃工作小组;

3.能源绩效参数在适

┃员及工作人员通过设

3.能源绩效

3.相关部门; ┃

┃ ┃

┃用时,与能源基准进行比

┃计计算模型计算出的┃参数定期评审

4.咨询单位

┃较

┃参数

┃记录

┣━━╋━━━━━━━━╋━━━━━━━━━━━━━╋━━━━━━━━━━━╋━━━━━━━━━╋━━━━━━━━╋━━━━━━┫

1.现有能源目标、┃

1.完善目标、┃

1.最高管理

┃指标和考核制度;

┃指标管理系统:

┃者;

1.与能源方针保持一

2.目标、指标管理

2.明确各层

2.能源管理

能源目

┃致,指标目标保持一致;

┃标准(或程序):

┃次及设施目标;

┃归口部门;

┃┃

4.4.6

┃标和指标

2.明确各层次及设施

3.目标、指标

3.修订考核

3.体系建设

┃目标

┃经济责任书;

┃指标;

┃工作小组;

4.法律法规、政策、┃

4.签订

4.相关部门; ┃

┃标准及其他要求

┃目标责任书

5.咨询单位

┣━━╋━━━━━━━━╋━━━━━━━━━━━━━╋━━━━━━━━━━━╋━━━━━━━━━╋━━━━━━━━╋━━━━━━┫

1.明确责任部门及其

┃职责;

2.制定措施和预计实

1.目标指标管理系

┃现的能源效果;

┃统;

能源管

3.确定需要的资源,┃

2.确定主要能源使

1.能源管理

┃┃理实施方

┃包括人力、物资和财力

┃用相关的目标指标;

形成管理实

┃归口部门;

┃等;

3.计划、

┃施方案

2.体系建设

4.4.6

┃案

┃工作小组:

4.制定实施过程的时

┃技改工程计划(包括

┃间进度安排;

┃财务、运行、经营等

3.相关部门

5.明确实施过程和结

┃计划)

┃果进行验证的方法;

6.应定期更新方案

┗━━┻━━━━━━━━┻━━━━━━━━━━━━━┻━━━━━━━━━━━┻━━━━━━━━━┻━━━━━━━━┻━━━━━━┛ 21

表(续)

┏━━━┳━━━━━━┳━━━━━━━━━━━━┳━━━━━━━━━━┳━━━━━━━━━┳━━━━━━━━┳━━━━━━┓

对应GB/T ┃

┃序

┃工作事项

主要措施

输入信息

输出结果

主要责任者

┃ 23331-2012 ┃

┃号

标准要求

┣━━━┻━━━━━━┻━━━━━━━━━━━━┻━━━━━━━━━━┻━━━━━━━━━┻━━━━━━━━┻━━━━━━┫ ┃

三、文件编制和体系建立阶段

┣━━━┳━━━━━━┳━━━━━━━━━━━━┳━━━━━━━━━━┳━━━━━━━━━┳━━━━━━━━┳━━━━━━┫

1.企业标准体系,┃

1.能源手册;

┃“一图两表”;

2.体系范围

确定体

1.符合GB/T 23331-

2.能源评审的结

┃及边界:

1.能源管理

┃系文件要

┃2012中4.5.4的要求;

┃果;

3.能源标准

┃归口部门;

┃ ┃

2.文件管理与信息化

3.主管上级的要

┃体系文件(技术、┃

2.工作小组; ┃

4.5.4.1

┃求

┃管理相结合┃求;

┃管理、工作);

3.咨询单位

4.企业协同办公信 ┃

4.有关管理

┃息系统管理资料

┃规定

┣━━━╋━━━━━━╋━━━━━━━━━━━━╋━━━━━━━━━━╋━━━━━━━━━╋━━━━━━━━╋━━━━━━┫

1.满足GB/T 23331-

1.完善技术、┃

┃2012要求;

1.现有管理文件清 ┃管理、工作标准

┃ ┃

制定文

2.符合GB/T 1.1要

┃单及其有效版本;

┃编写规定;

1.能源管理

┃件修编导

┃求:

2.文件控制管理标 ┃

2.文

件修编

┃归口部门;

┃则

3.体系文件修编体现

┃准;

┃导则;

2.企业标准

4.5.4.2

┃“简单、实用、协调、优

3.涉及能源的管理 ┃

3.能源体系

┃化管理人员;

┃文件

┃文件结构图及

3.咨询单位

┃化”原则

┃清单

┣━━━╋━━━━━━╋━━━━━━━━━━━━╋━━━━━━━━━━╋━━━━━━━━━╋━━━━━━━━╋━━━━━━┫

1.能源手册、范围 ┃

1.文件满足相关部门

┃及边界;

文件编

┃能源管理要求;

2.能源标准体系文 ┃

1.能源管理

┃┃

2.充分应用原有记

┃件(技术、管理、工

手册、标准及

┃归口部门;

┃J巳

┃作标准);

┃其他文件

2.企业标准

4.5.4.2

┃录、流程图、能流图、能

┃化管理人员;

┃源网络图及相关文件

3.能源体系文件结 ┃

┃构图及清单;

3.咨询单位

4.文件编写导则

┣━━━╋━━━━━━╋━━━━━━━━━━━━╋━━━━━━━━━━╋━━━━━━━━━╋━━━━━━━━╋━━━━━━┫

1.能源工作计 ┃

编制能

1.按用能系统,拟定

┃划;

┃源文件实

┃措施计划并进行评价;

2.已实施、拟实施 ┃

能源文件管

1.能源管理

┃ ┃

2.措施明确能源技术

┃和社会其他能源措施

┃理实施方案

┃归口部门;

4.5.4.2

┃施计划

┃清单;

2.相关部门

┃和经济运行方案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 篇3

关键词:企业 知识管理 實现 研究

1 企业知识管理概述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简称KM)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求而产生的,是随着人们对资源认识的不断深化和企业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而发展起来的,是管理学科的思想与理念向纵深发展的结果。知识的组织管理是多方面的,要将隐含在网络数据中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处理和利用,同时要把现行的被编码的数据进行组织整合,发掘出知识的内涵,对不同类型的数据库进行归类、总和、比较分类,按照不同学科、不同行业的知识资源建立起网络系统,使知识在决策支持、智能查询、信息处理、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作用。

企业是知识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场所,是知识生产和学习的地方。知识管理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企业生存的需要,是企业向学习型组织转化的需要。

企业内部知识管理是指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企业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管理活动。积累知识资产避免流失,通过知识管理体系的建立,将信息转换为知识,完成对企业中大量的有价值的技术、成果、经验和管理方法等知识进行分类存储和管理,促进知识的学习、共享、培训、再利用和创新,强化其核心竞争力。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自90年代初,以生产复印机而闻名的施乐公司率先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为企业的竞争和发展提供了有效保证。目前,国外的知识管理已经逐步发展成熟,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与知识管理相关的服务、软件产品以及成功的应用,并取得了大量的成功经验。

本世纪初,知识管理在中国落地,进入应用阶段。在软件公司,咨询公司等企业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知识管理,并投入人力、财力将其付诸实践。但是,有调查统计显示,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目前却仅有20%的企业经验知识被保存和文件化,换句话说,企业组织内外仍有非常多的和企业获利及竞争力有关的知识被隐藏起来而不自知。因此,采用知识管理手段把遗失的80%充分利用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便是知识经济下的成功关键因素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不满足于热烈的讨论,而是转向脚踏实地的实践。

一般企业专业设置繁多,人员岗位庞杂,面临着大量知识资源的流失,没有建立起自己核心的知识库,各类专业知识缺乏积累,大量员工创造了相当多的知识资产,散落在个人手中,其他员工根本没有办法得到知识的共享。这就会出现由于员工工作调动等原因离开原岗位的,造成知识资源的流失;甚至会出现个别员工自己多年积累的材料由于设备的损坏或个人失误,资料全部丢失,永远不可能挽回;另外,在跨学科、跨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得不到加强,难以避免的造成知识资产的流失,大量员工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着重复劳动,大大降低了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影响了企业长远发展,从而使员工无暇进行专业知识的创新,同时阻碍了企业整体综合实力的提升。

3 A企业知识管理体系实现

A企业是从事长输管道及其辅助设施、大中型储罐、电力、通信等工程勘察、设计、咨询、采办、施工及管理的跨国经营的具有化工石油工程总承包特级资质的管道工程建设专业化公司。该企业在施工、设计和石油工程项目管理领域拥有大量的核心技术和优秀管理知识,但由于没有建立起完备的企业内部知识管理体系,大量的知识没有得到有效的沉淀和积累,更无法实现在企业内部的高效分享,同时随着人员的流失,大量的宝贵知识也随之散失。

为此,A企业启动了企业内部知识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A企业内部知识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大部分。

3.1 企业知识库

企业知识库是整个管道知识管理体系的核心部分,首先通过一个阶段的搜集过程,将A企业内部和外部所有涉及到管道科研、勘察、咨询、设计、采办、施工、防腐、管件制造到检测、维抢修、数字通信、投产试运完整的管道建设产业链上的核心知识进行筛选、分类、加工、存储,最后建立管道知识管理体系的完整的管道知识地图,建立相配套的服务器和其它网络设备,通过多种方便快捷的检索和查询方式,使A企业全体员工在配备终端的任何地方任何时候能够及时查询到所需要的知识。在建立管道知识管理体系企业知识库的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以保障企业知识库健康有序的运行,即沉淀机制、评价机制、固化机制、权限机制、订阅机制、发布机制和检索机制等。

3.2 企业交流社区

企业交流社区通过按照企业部门、业务类型而划分的企业社区,可随时或定期召开网络会议,自由发表意见,通过企业交流社区的建立,可以加强员工之间的团队协作,促进知识交流和创新。管道知识管理体系的企业交流社区还可以为专门的工程项目建立“虚拟团队”,在这样的项目社区里,有关的讨论、会议、项目安排、资源都会在社区中进行共享、交流。当然企业交流社区最重要的一个功能是能够及时解决员工在工作中所遇到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员工可以在社区上发问求助,负责体系维护的知识体系管理人员将该问题通过网络反馈给相应领域的知识主管和技术专家,获取到答案后通过网络反馈给求助者。企业交流社区的实施可以充分调动整个企业的智力资源,避免问题的重复解决和资源浪费,更能够深入挖掘隐性知识,将其转化为显性知识,为整个企业所共享。

3.3 专家网络

管道知识管理体系的专家网络是以管道建设各环节核心知识为分类依据,建立起来全企业范围的专家库,而后,以上述专家库为依托,通过网络搭建一个以专家团队为支撑的协助解决问题的平台。任何组织或员工在遇到某领域的问题时,都能及时通过专家网络获取支持和建议。通过专家网络,员工可以利用关键词搜索的方式轻松地找到相关专家及其简介、资料和联系方式,然后就可以把遇到的问题提交给适当的专家。用这种问题导向性的方式,也同样能够将专家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挖掘出来并整合到知识管理体系中去。

3.4 远程教育培训

远程培训是管道知识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的功能。企业的发展,员工的持续学习也是绝不可忽视的重点,它是实现以知识创造价值,实现企业内部顺畅无间的合作的重要途径。持续学习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培训,培训并不是一定要到专门机构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通过建立企业知识管理体系就可以将企业自身转化为“知识宝库”。建立完善的网络培训体系,其范围包括学习管理系统、内容分发、内容创建以及技能管理的内容。管道知识管理体系这一解决方案,可以将企业内部的知识资源整合,通过建立新型的网络培训平台,采用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根据员工岗位以及需要而设计课程,通过Web和协作教学促进员工培训,随时随地的进行在职培训,员工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宝贵的财富实现员工自主,而且真正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建立基于B/S模式的综合性知识管理系统,它将企业知识库、企业交流社区、专家网络、电子协作、远程培训和电子图书馆等于一体,这样建成的管道企业内部知识管理体系,全体员工无需在客户端进行安装程序,就可以方便快捷的访问知识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将本企业的各种知识与信息汇集到一起进行集中管理,也使得各种专业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管理方法得到高效共享,进而集合整个企业的智力优势,提升企业的整体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王德禄.知识管理的IT实现——朴素的知识管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127.

[2]林榕航.知识管理原理:从传统管理迈向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54-55.

[3]陈锐.知识管理的实现思路与实现技术.图书情报知识,1999(1).

[4]张昕,庐万强.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规律.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1999(6).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 篇4

制定标准的背景

冶金工业是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十一五”期末, 生铁、粗钢、钢材产能分别达到6 000万吨、5 500万吨、4 000万吨。年产能百万吨以上的钢铁联合企业20余家。装备水平、产能配套取得较大进展。全省1 000 m3以上的大型高炉由“十五”末的4座增加到13座, 其产能占全省炼铁总产能的35%以上。与高炉生产配套的炼焦、烧结、炼钢、炉外精炼、轧钢等装备和技术工艺水平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2010年全省冶金工业实现总产值2 576.2亿元, 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0.7%, 冶金工业销售收入2 611.3亿元, 工业增加值完成604.2亿元, 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 主要产品产量以及在全国的排位是:生铁3 355万吨, 排第5位;粗钢3 049万吨, 排第6位, 其中不锈钢272万吨, 排第1位;钢材2 862万吨, 排第7位。

按照《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冶金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到2015年, 全省冶金工业销售收入达到5 000亿元, 工业增加值超过1 000亿元, 均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产品产量为:生铁4 500万吨 (含铸造生铁) ;粗钢4 000万吨左右, 其中不锈钢450万吨;钢材4 000万吨;氧化铝1 000万吨、电解铝300万吨 (包括高铝粉煤灰提炼氧化铝并延伸加工电解铝) ;铝材及铝合金深加工产品180万吨;金属镁产能控制在180万吨以内, 镁合金产品80万吨;不锈钢制品70万吨;铜材15万吨;多晶硅5万吨左右。

在国家宏观能源政策导向下, 我省钢铁企业虽然在能源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是钢铁企业能源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措施之间尚未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缺乏全面系统的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 缺乏全过程系统的科学监控, 系统的能源管理思想没有得到具体体现和贯彻实施。去年, 我省根据GB/T 2333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制定了山西省地方标准DB14/T 732-2013《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和DB14/T 733-2013《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结合我省钢铁企业情况, 为使钢铁企业建立和完善能源管理体系, 降低钢铁行业单耗指标, 有必要制定适合我省钢铁企业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以帮助我省钢铁企业规范地建立实施能源管理体系。

标准主要依据

能源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物质基础,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为了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保护和改善环境,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997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随后我省也颁布了《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为了规范全社会能源管理, 我国修定了GB/T 23331—2012《能源管理体系要求》标准, 我省根据此标准制定了山西省地方标准DB14/T 732-2013《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和DB14/T733-2013《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并于2015年初发布实施。2011年8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要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 明确要求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我省根据《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山西省“十二五”节约能源专项规划》制定的《山西省千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中也明确提出要求千家企业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 逐步形成自觉贯彻节能法律法规与政策标准, 主动采用先进节能管理方法与技术, 实施能源利用全过程管理, 注重节能文化建设的企业节能管理机制, 做到工作持续改进、管理持续优化、能效持续提高。

据此, 我省从行业层面考虑, 制定山西省《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标准。

主要内容

《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共计4章及两个附件, 分别为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能源管理体系;附录A钢铁行业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应用示例和附录B钢铁行业能源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要求文件清单。

本标准是在DB14/T 733-2013《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的基础上增加了适用于钢铁企业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条款, 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总要求 (4.1节) 中, 更加明确了企业应管理的具体内容, 如明确提出:

(1) 企业需纳入管理的生产系统包括:主要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附属生产系统及其他关联的设备、系统、过程等。企业生产的过程可包括焦化、烧结、高炉、转炉、电炉、精炼、连铸、轧钢等工序。

(2) 需要管理的能源及耗能工质种类包括但不限于煤炭、天然气、焦炭、高炉煤气、转炉煤气、蒸汽、电力、汽油、柴油、重油、氧气、氮气、氩气、氢气、压缩空气、各种水、粗苯、煤焦油、乙醇、甲醇、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

2.能源评审 (4.4.5条) 中, 增加了能源评审步骤图, 图中明确标出了评审各阶段的输入项及输出成果。

3.在能源绩效参数 (4.4.7条) 中, 增加了:

(1) 在设置能源绩效参数时, 应结合能效提升、绩效改进的需要, 多层次、多方面设置绩效参数, 如各管理层级、不同的能源介质系统、主要耗能设备、余能余热回收等。

(2) 能源绩效参数的选择, 应符合实际, 并与能源目标保持一致, 要客观真实反映各层次、各方面的能源绩效水平。

(3) 在能源目标、能源指标 (4.4.8.1条) 中, 提出了制定能源目标和能源指标的基本要求。

4.在实施与运行中增加了具体的内容, 如在运行控制 (4.5.5条) 中增加了3条;在能源服务、产品、设备和能源的采购 (4.5.7条) 中, 强调了3条要求。这些增加和明确的具体内容都是切合企业实际情况的。

5.在监视、测量与分析 (4.6.1条) 中, 从以下方面做出了要求:建立程序, 对能源计量进行控制;建立能源绩效监测程序制定监测计划;建立分析和评价程序, 对能源绩效及其关键参数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应采取的必要措施。

6.除在标准正文中根据我省实际做了必要的补充完善外, 本标准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附录A的编排。附录A1的内容中包含了: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工作中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行业节能推广技术、节能机电设备推广目录和电机能效评价标准。附录A2中给出了某轧钢厂主要应能系统、作业过程或活动、能源的能源介质和种类的内容。该部分的内容无疑会对企业在能源管理体系实施工作中起到积极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预期效果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 篇5

2018年省级知识产权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

为充分发挥省级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推动我省知识产权战略和“十三五”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的实施,全面提升我省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引领型知识产权强省建设,依据《省级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制定本指南。

一、支持范围

省级知识产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在四川省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开展知识产权(专利)转移、转化、保护、促进等方面的项目,包括:

(一)专利转移项目

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重点产业的企事业单位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购买有效专利或获得专利独占、独家、交叉等许可等行为;

(二)专利转化项目

1.应用专利技术等研发新产品,我省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高端成长性产业中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预期经济效益显著的专利项目的实施及其产业化; 2.专利价值应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重点产业的企事业单位开展专利权质押融资、评估、担保、保险等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充分利用和实现专利的价值。

(三)知识产权保护项目

开展专利布局,加强知识产权维权保护,应对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等。

(四)知识产权促进项目

1.重点专项和工程:知识产权特色小镇建设、知识产权学院及学科建设、开展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评议、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规划、体现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专项规划和建设知识产权强省要求的其他项目;

2.开展知识产权软课题研究:主要围绕知识产权支撑创新驱动发展评价体系研究、知识产权创新改革研究、知识产权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国防知识产权军民融合相关研究、知识产权相关统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相关研究、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培育研究、高价值专利培育研究、四川省“双七双五”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调查研究、加强川企、川货“走出去”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援助内容开展研究。

二、申报主体及条件 1.省级或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优势培育、示范企业,且近三年生产经营状况良好;

2.属战略性新兴产业、我省五大高端成长性产业领域内的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且上利税在500万元以上;

3.省级或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省级以上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或知识产权(专利)社会团体,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4.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

5.申报项目应符合我省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要求,符合国家和我省产业政策,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或应用前景;重点支持国家或我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领域、重大产业化项目的核心专利技术的实施与保护;《四川省“十三五”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明确的重点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等需要落地实施的项目。

6.以往承担的省级知识产权专项资金项目完成了中期检查或验收,且无不良信用记录;

7.申报研究类项目的单位和研究团队应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能较好的完成研究课题,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以往承担的软课题研究项目完成了中期检查或验收,提交了课题研究成果,且无不良信用记录;

8.以往已经研究过的软课题类项目不得再重复申报; 9.专利转移类和专利转化类中专利价值应用项目申报不受第1条和第2条限制。

三、申报程序

(一)申报单位登录四川省级知识产权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平台(http://221.237.165.4:200/project/),填写《省级知识产权专项资金项目申报书》,准备相关证明附件材料,制作成书面申报材料,并按隶属关系报市(州)、扩权试点县(市)知识产权局或省直主管部门审查推荐。

(二)市(州)、扩权试点县(市)知识产权局负责组织本地项目的申报和推荐工作,登录省级知识产权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平台(http://221.237.165.4:200/project/)严格审核项目申报条件及相关资料,共同签署审查推荐意见。

(三)市(州)、扩权试点县(市)知识产权局负责汇总本地所有审查推荐的项目,打印《省级知识产权专项资金项目汇总表》,连同签署审查推荐意见后的项目申报书,报省知识产权局。扩权试点县(市)上报的材料同时抄送所在市知识产权局备案。

四、申报材料及要求

(一)申报材料。申报单位应按照填报说明填写《省级知识产权专项资金项目申报书》,提交相应的附件和证明材料,装订成册,并保证项目及申报材料真实性和完整性;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园区、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必须提交相关的文件批复或证书。

(二)转移和转化类项目填报要求。

1.转移和转化类申报书填写的“项目实施方案”、“项目目标”、“项目验收和绩效评价指标”、“资金用途说明”、“主要费用支出明细”等是项目验收、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应尽可能量化,符合实际情况,切勿夸大或与项目不匹配。

2.转移和转化类项目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必须符合《省级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相关规定。

(三)保护和促进类项目填报要求

1.保护和促进类申报书填写的“项目概述”、“项目实施进度”、“项目目标”、“资金用途说明”、“主要费用支出明细”等是项目验收、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应尽可能量化,符合实际情况,切勿夸大或与项目不匹配。

2.保护和促进类项目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必须符合《省级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相关规定。

(四)其他要求

1.填报的“申请专项资金额度”应与项目开展的专利等知识产权工作直接相关并匹配。“专项资金支出计划”仅涉及申报的专项资金额度,应有明确具体的资金管理流程、支付范围、支付标准、支付进度、支付依据,以及专账管理等说明。2.各市(州)、扩权试点县(市)知识产权局应严格筛选把关,注意控制推荐项目的数量,确保推荐申报项目的质量,对不符合本指南要求的项目一律不得推荐。

五、材料报送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 篇6

摘 要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在国际项目中,必须通过不断更新知识库来适应越来越多的新情况,团队建设特别是学习型团队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作者通过自身国际项目建设的经验,从知识型团队的打造以及知识管理体系的建设入手,以期对中国对外项目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知识型团队 首席学习官 知识管理

作者一直在国有大型外贸企业工作,从基层业务做起,在数年的业务发展中,深深地感到由于我国对外贸易平台的全面开放,普通商品的出口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成本、渠道以及机制等因素的层层压力下,开发业务的难度越来越大。随着笔者在不同大型国有外贸型企业工作以及职务的变化,越来越体会到开展团队合作、打造学习型团队的重要性。只有建立起一支坚强团队,我们才能够避开小商品、小摊贩似的竞争,以平台,以资源,以团队来打造高端的国际贸易业务。在笔者最近任职的企业中,正是依靠这些能力,开展了差异化竞争,逐步从一般商品、一般设备的出口升级为国际项目类产品的出口,单笔合同的金额也从几万、十几万美元迅速增加到几百甚至上千万美金。下面笔者将就某海外电厂成套设备供应项目为例,将项目类贸易中的学习型管理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性

长期业务实践使我感到,在人类社会前进过程中,总是习惯于将问题加以分解,把世界拆成片断来理解,而组织也很容易缺乏一种系统思考以及提高的能力,这种特点在中国的组织中尤为突出。长期来讲,笔者认为没有顽强的学习能力,系统思考能力,对商业组织,对于项目管理来说是致命的。要使企业与企业下的项目茁壮成长,必须将其变成一种学习型的组织,以此来克服组织智障。

根据笔者多年来的经验,以及项目运营团队(一般为单项目部架构)核心骨干的集思广益,我们在团队中建立起学习型组织架构。以此来加强项目部各级团队在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的自学能力,管理能力,过程资产积累能力等,同时也为今后各新项目的开展打好基础。

二、设立首席学习官:PCLO(总教头—Project Chief learning officer)

没有任何的组织可以做到完美,每一个组织都要学会学习。而项目管理者或是企业管理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学习如何学习。孔子在《论语》中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的就是学习。为什么?因为孔子当老师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管理者,而管理者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学习力。

结合项目管理实践,只有把这种学习力贯彻下去,项目团队才能在实践中尽快地成长,项目以及团队管理本身才能更好推进下去。基于上述原因并经本人的研究,决定从源头首先设立学习总教头一职,基本职责为从初始就建立一套较为完善,并适合广东省机械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笔者当时所在公司,以下简称GMG)项目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等。此外,还设立了项目知识管理中心,统一开展项目中的各项学习组织工作。

另一方面,运用总教头自身多年的项目实操经验,国际贸易经验等,使其成为学习型组织建立的带头人,为各细分业务的开展把好脉,梳理好流程与系统,并且在项目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与时俱进,拓展职责范围。

三、学习管理的使命建设

针对GMG历史悠久、享有一定声誉,但在国际工程设备类项目开发较迟,起步较晚,人员较新的特点,笔者与学习总教头深入探讨后,进一步为项目知识管理中心设立了使命:

1.项目的发展愿景分享与分解(结合GMG层面上的发展战略),为广大员工提供清晰的发展目标以及希望。

2.学习在实践中创新。从组织形式到组织安排与内容都要求知识管理中心在总教官的带领下,拿出更好的方案,提供好指导工作。在报告前述的关于设立扁平化项目管理框架上也有知识管理中心提供信息以及帮助决策等上面的贡献。

3.注重过程资产积累。要求中心要负责收集,整理,归档,分析好在项目进程中积累的各种文件,档案,合同等资料,并建立小的信息档案查询系统,适时做好分析工作。中心定期会提出分析报告,为今后的项目开展工作做好纠偏指正。

4.注重培训,提高员工项目管理能力层级。这被认为是学习型组织最根本的工作要求之一。我们也不曾忽视。知识管理中心组织了多层次的培训,请到了诸如商学院老师、国家进出口行专家、国家信保公司专家、律师以及兄弟单位海外工程项目专家、技术专家等进行从项目到子项目所涉及的各个层次、各种知识类型的培训。整体被培训人数达到200多人次,被培训场次达到16场次(仅在1年内对于本项目)。

5.在学习与知识管理的最高使命下,使项目部下掌握4W知识:即知事(Know-What,又称事实知识);知因(Know-Why,又称原理知识);知窍(Know-How,又称技能知识);知人(Know-who,又称人力知识)。并尽量促成其所代表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合理转化,以使尽可能多的正确信息转化为项目过程知识资产,为今后的项目管理所用。

以上各种措施使得项目部团队整体的自我学习,提高意识等达到了相当高的层次,较好配合到项目的层次与深度发展要求。

四、学习管理升级——真正的知识管理

在笔者负责该电力设备供应项目的后期,根据项目学习管理的实践以及进一步自身的学习,发现实际上在项目管理的深入研究领域,已经有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深入理论来补充PMBOK中经典的9大知识领域。其定义为:项目知识管理是指把知识作为项目团队最重要的资源,对知识资源的获取、共享、创新、应用等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测评、控制和领导,以期达成增强项目团队和项目所在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以更好地实现项目目标的过程。

项目是知识密集型的活动,包括知识、知识员工、知识活动各项要素,为了使之协调发挥作用,项目需要知识管理;项目是临时性、一次性的活动,资源容易流失,为了减少损失,保留“前车之鉴”,笔者意识到项目在学习管理基础上需要提升为知识管理。项目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努力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决策和应用,取得最好的成效。

在笔者认真研读过这些新的知识后,深感自身创造性地成立知识管理中心的必要性与正确性。并准备今后在新的项目实践中,更好的学习知识管理,创新管理的精髓,进行好一系列新的创新,如建立学习实验室,开展好内训制度,将学习总教头升级成项目首席学习官(PCLO)或首席知识官(PCKO),以赋予其更大的职权与能力做好知识管理的工作。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 篇7

1“风险”、“风险和机遇”的概念

按照2013年ISO/IEC工作导则第1部分附件SL附录2《高阶结构、相同的核心文本、通用术语和核心定义》的要求,ISO14001:2015国际标准采用了高阶管理体系要求中的“3.09风险”的术语和定义,即:与策划有关的术语中的“3.2.10风险(risk)”,它是指“不确定性的影响”。其中,影响指对预期的正面的或负面的偏离;不确定性是一种状态,是指对某一事件、其后果或其发生的可能性缺乏(包括部分缺乏)信息、理解或知识。通常,人们还用潜在“事件”和“后果”,或两者的结合来描述风险的特性。风险通常以事件后果(包括环境的变化)与相关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组合来表示。

关于“事件”“后果”和“可能性”,在GB/T23694《风险管理术语》国家标准中均有所阐述。该国家标准是对ISO Guide73 Risk managementVocabulary国际标准的等同转化,规定了与风险管理有关的基本术语,提出了风险管理过程所涉及的风险评估、识别、分析、评价和应对等方面的术语和定义。GB/T23694的“4.5.1.3事件”是指:“某一类情形的发生或变化”,可包括没发生的情形;有时可称为“事故”;没有造成后果的事件还可称为“未遂事件”“事故症候”“临近伤害”“幸免”。GB/T23694的“4.6.1.3后果”是指:“某一事件对目标影响的结果”,一个事件可以导致一系列后果;后果可以是确定的,也可以是不确定的,可定性,可定量,可正面,可负面。而GB/T23694的“4.6.1.1可能性”则是指:“某件事发生的机会”,常用概率、频率来表示。

ISO14001:2015国际标准在“风险”术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3.2.11风险和机遇(risks and opportunities)”的术语和定义,即:“潜在的不利影响(威胁)和潜在的有益影响(机会)。”从“3.2.10风险”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风险具有两面性,它是一种对预期的正面和或负面的偏离,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再从“3.2.11风险和机遇”的概念看,“机遇”是潜在的有益影响(机会),这也就是说,“机遇”也可以是“风险”中正面影响的部分。而在本标准中,组织更侧重于对风险中负面影响,即“潜在的不利影响(威胁)”进行识别、分析、评估和控制。以森林火灾风险为例,它对生态既可以有积极的影响,也可以造成消极的影响。有益火烧可以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如低强度火烧和营林用火等,可使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缓慢释放,促进森林生态系统营养物质转化和物种更新,有益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火烧后森林容易恢复。例如:利用计划烧除减少林地可燃物和控制病虫、鼠害,促进森林天然更新;进行炼山造林或利用火烧进行森林抚育,也可以利用火烧促进灌木生长,改善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另一方面,森林火灾的有害影响表现为对生态系统的危害,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平衡,火烧后森林生态系统难以恢复。例如:高强度、大面积的森林火灾,对森林资源和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可以造成毁灭性的损失,更严重的会对居民财产、交通、大气环境和人们日常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对于风险中潜在的不利影响(威胁)应给予严格管控;而同时,识别并抓住机遇,强化那些潜在有益的、正面的影响(机会)也是不容忽视的。

2“风险和机遇”的确定与应对

2.1 ISO14001:2015国际标准中的要求及理解要点

ISO14001:2015国际标准中关于“风险和机遇”的要求集中体现第6章策划的6.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这一节。6.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又包括了6.1.1总则、6.1.2环境因素、6.1.3合规义务和6.1.4措施的策划。

(1)“6.1.1总则”首先指出:“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满足6.1.1至6.1.4的要求所需的过程。”这意味着组织应策划管理其重要环境因素、合规义务及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的措施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应包括如何识别风险和机遇,如何制定控制措施,以及如何对风险和机遇进行有效管控。其次,组织在策划环境管理体系时,除了应考虑“4.1理解组织及其所处的环境”“4.2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所提及的问题和要求,以及组织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外,还应确定“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这里所指的“风险和机遇”主要来自于以下3个方面。

1)环境因素,尤其是重要环境因素,会给组织带来风险和机遇。一方面是因为环境因素会对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产生不利或有益的影响,这种影响会进而给组织带来相应的风险和机遇。一般来说,环境因素多数还是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因环境因素而导致的潜在风险可能是组织需要更多地去考虑和应对的。

2)合规义务可能会给组织带来风险和机遇。这可能是因包括不断新发布和变更的法律法规本身以及组织遵循法规的程度而引起的。例如:新发布的将于2016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管理办法》,对洗衣机和电冰箱等电器产品的生产企业将会带来风险和机遇;新修订的2015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6年1月1日实施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以及正在修订的GB18918《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等均可能对组织带来一定的风险和机遇。未履行合规义务可损害组织的声誉或导致法律诉讼,而更严格地履行合规义务,则会提升组织的声誉和社会形象。

3)4.1和4.2中识别的其他问题,包括组织所处环境(包含环境状况)的其他内、外部问题,以及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这些都可能会影响组织实现其预期结果的能力,给组织带来风险和机遇。例如:

——由于员工文化或语言的障碍,未能理解当地的工作程序,而导致的化学品泄漏;

——因气候变化而导致的洪涝灾害的增加,可能会对组织的建筑物、经营场地产生不利影响;

——因气象条件改变,静风天数增加,影响组织所排放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能力,从而增加了因组织大气污染物排放给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由于资金约束,导致缺乏相应的资源来保持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通过政府的财政支持,采用更先进的脱硫、脱硝、除尘、除汞等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和装备,从而减少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汞的排放,提升组织的环境绩效;

——天气干旱,水体水位下降,造成水体对污染物的自净能力下降,从而加剧了组织所排污水对水体水质的不利影响;

——市场需求的变化会给组织带来风险和机遇;

——客户需求要求组织能力的快速增长,但增长的同时员工的技能并没有相应的增强,因此,可能会在操作中出现错误导致环境危害;

——社区居民要求组织公布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情况,会给组织带来风险。

风险和机遇对组织的影响涉及多个方面,例如:经营、声誉、形象和收益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实现环境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能力、对预防或减少不期望的影响(包括外部环境状况对组织的潜在影响)和持续改进的能力的影响等。如果不管理其风险和机遇,组织可能无法达到其预期的结果,也不能对环境状况,包括事件可能带来的不利环境影响进行预防并做出响应,更难以实现真正的持续改进。

对于组织所识别和确定的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以及组织所建立的满足6.1.1至6.1.4的要求所需的过程,组织应保持相关的文件化信息。

紧急情况是意外的或不期望的事件,例如:火灾、化学品溢出、恶劣天气等往往可能导致不利环境影响或对组织造成其他影响。因此,对于“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的潜在紧急情况,包括那些可能具有环境影响的潜在紧急情况”,组织也应在此予以识别和确定,策划并制定相应的应急准备和响应措施,以预防或减轻其实际或潜在的后果。例如:组织应确定现场的危险物品(易燃液体、储罐、压缩气体等)的性质,确定紧急情况最有可能的类型和规模,确定附近设施(工厂、道路、铁路线)发生紧急情况的可能性等。

(2)“6.1.4措施的策划”要求组织除了应策划采取措施管理其重要环境因素和合规义务之外,还应策划采取措施管理其“6.1.1所识别的风险和机遇”。同时,组织还应策划如何“在其环境管理体系过程(6.2环境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7支持、8运行和9.1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中或其他业务过程中融入并实施这些措施”,并“评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当策划这些措施时,组织应考虑“其可选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

1)为了管理和控制组织作为优先项考虑的风险和机遇,尤其是那些具有战略重要性的风险和机遇,以避免、减轻、分担、消除“风险”或平衡“机遇”,实现环境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在体系策划阶段,组织首先应在高层面上策划须要采取的管理措施,策划的措施可以包括:

——建立环境目标;

——运行控制;

——应急准备和响应;

——监视和测量。

2)所策划的措施可以是上面所列的单项措施,也可以是上述措施的结合,应视组织的具体情况而定;组织也可通过其他管理体系(如: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或业务连续性管理等)提出一些措施;或通过与风险、财务或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其他业务过程提出管理措施。当考虑措施的技术选项时,组织应在经济可行、成本效益高和适宜的前提下,采用最佳可行技术,但这并不强求组织必须使用环境成本核算的方法学。任何策划的措施,还应考虑潜在的任何非预期的后果,例如:在产品或服务的生命周期内短期或长期不利于环境的影响。

(3)实施要点

1)风险和机遇所遵循的PDCA模式

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国际标准对风险和机遇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旨在将风险管理的思想嵌入到组织的环境目标管理当中。组织应按照PDCA的模式实施这些要求(如图1所示)。

2)风险和机遇的识别与确定

·为了确定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组织应该建立一个(或多个)过程,其中与环境因素有关的风险和机遇的确定,可与重要环境因素评价的过程相结合来确定,也可单独建立过程来确定。以燃煤电厂运行为例,表1列举了燃煤电厂运行时风险和机遇的识别和运行策划措施的制定。

·对风险和机遇确定的具体方法由组织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所处的环境来自行决定,可以采用简单的定性判断,也可以采用相对复杂、完整的定量评价;无论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组织都应综合评估风险的可接受程度,造成的后果,以及自身的应对能力等。需要注意的是,本标准并不强求必须进行正式的风险管理或文件化的风险管理过程。然而,参考文献中提供的ISO31000 Risk management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国际标准,即:GB/T24353《风险管理原则与指南》可为组织风险和机遇的识别与控制提供帮助与指导。该标准给出了风险管理原则、总体框架、风险管理过程,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风险的感知、分析、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控等。

·可能给组织带来潜在影响的风险和机遇很多,但是由于组织的资源(如:财力、物力、人力、技术等)所限,不可能对所有识别的风险和机遇均采取相应的措施,而是应该从中筛选、选择出那些必须采取措施加以管控的风险和机遇,即组织“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或是优先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在确定组织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时,组织应进行风险和机遇分析,它是指分析引发风险和机遇的各种因素,实际上也是风险和机遇识别与确定的关键环节。

·风险和机遇的识别与确定一方面可以通过感性认识和历史经验来判断,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对各种客观的现有资料和以往风险和机遇的记录来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找出各种明显和潜在的风险及其损失的规律,以及将带来有益影响的机遇。由于风险和机遇具有可变性,因而风险和机遇的识别与确定是一项持续性和系统性的工作,组织应密切注意原有风险和机遇的变化,并随时发现新的风险和机遇。

(4)风险和机遇的管理与控制

1)组织“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一经确定,其结果将作为组织策划措施的输入,以便策划和制定环境目标,或相应的避免、缓解、分担或消除措施来管理风险,平衡或抓住机遇。该结果同样可以应用到环境管理体系的其他领域,例如:确定能力的需求,确定需进行的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信息交流,确定监视和测量的需求,制定应急准备和响应过程,或建立运行控制和内审程序等。

2)组织应按照所策划的措施对风险和机遇进行管控,风险和机遇的管控通常可包括:规避风险、接受风险、降低风险、分担风险、平衡机遇等。组织可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技术来检查、评估管控措施实施的效果和有效性;此类方法和技术包括统计技术、监视和测量结果的比较,以及预期的绩效水平等。一些法律法规要求可明确对一些控制措施绩效能力和实际绩效的确认与验证的需求。组织应采取纠正措施和改进措施,校正偏离,总结并吸取经验教训,避免因措施实施不当而造成的新的风险,进而实现持续改进。

3 结语

风险和机遇是始终贯穿ISO14001:2015国际标准和组织环境管理体系的一条主线。国际标准中关于风险和机遇的要求不仅仅是一项预防措施,也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事后响应,而是要求积极主动地充分运用基于风险的思维,在运行活动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融入风险管控的思想,储备更多有关风险和机遇的常识、知识、信息和经验,有效应对风险把握机遇,以确保实现环境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和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ISO14001:2015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Requirements with guidance for use.

[2]GB/T23694《风险管理术语》.

上一篇:工程项目的进度管理下一篇:《夜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