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2024-07-25

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共8篇)

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篇1

关于印发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财办建[2009]3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09年04月21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建设局:

根据《财政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财建[2009]128号)和《财政部关于印发<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建[2009]129号)的精神,我们制定了《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申报指南》,现予印发,请按照相关要求组织申报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2009年第一批示范项目申报截止日期为2009年5月15日。关于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共性关键技术的集成与推广补助资金申请,将另行通知。

附件: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申报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办公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二〇〇九年四月十六日

附件:

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申报指南

根据《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财建[2009]128号)和《财政部关于印发<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建[2009]129号)规定,为指导与规范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申报,特制定本指南。

一、申报项目类型

重点支持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安装且发电主要用于解决建筑用能的项目。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主要安装类型包括:①建材型,指将太阳能电池与瓦、砖、卷材、玻璃等建筑材料复合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建筑构件或建筑材料,如光伏瓦、光伏砖、光伏屋面卷材、玻璃光伏幕墙、光伏采光顶等;②构件型,指与建筑构件组合在一起或独立成为建筑构件的光伏构件,如以标准普通光伏组件或根据建筑要求定制的光伏组件构成雨蓬构件、遮阳构件、栏版构件等;③与屋顶、墙面结合安装型,指在平屋顶上安装、坡屋面上顺坡架空安装以及在墙面上与墙面平行安装等形式。

二、补助标准

2009年补贴标准具体为:对于建材型、构件型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补贴标准不超过20元/瓦;对于与屋顶、墙面结合安装型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补贴标准不超过15元/瓦;具体标准将根据项目增量成本、建筑结合程度确定。以后补助标准将根据产业发展状况予以适当调整。

三、申报主体

财政部、建设部对太阳能光电建筑安装使用进行补贴,申报主体可为项目业主单位或光电一体化产品中标企业,具体由双方协商确定,并经当地财政部门审核确认。

四、申报条件

1.项目所在地区具备较好的太阳能资源利用条件,建筑本体应达到国家和地方建筑节能标准。

2.申报项目能在当年内开工建设,并可在两年内完工。

3.项目申报单位已与太阳能光电产品生产企业签署中标协议。

4.申报项目的证明材料齐全,包括项目立项审批、中标协议、由获得认证的第三方实验室或检测机构出具的产品检测报告、资金落实证明等文件。对于新建建筑项目,同时还应包括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土地使用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房屋建筑施工图设计审查合格证书。

5.提供电网接入情况详细说明,并网项目应依法取得行政许可或报送备案。

6.优先支持已出台并落实光电发展扶持政策的地区项目,包括落实上网电价分摊政策、实施财政补贴等经济激励政策、制定出台相关技术标准、规程及工法、图集等;优先支持并网式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项目;优先支持太阳能光伏组件与建筑物实现构件化、一体化项目;优先支持学校、医院、政府机关等公共建筑应用光电项目。

7.已完工项目或已获得国家资金补助的项目不应申报。

五、技术要求

1.单项工程应用太阳能光电系统装机容量应不小于50kW;

2.中标企业的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应达到先进水平,其中单晶硅电池组件转换效率应超过16%,多晶硅的应超过14%,非晶硅的应超过6%;

3.项目申报单位应建立数据监测与远传系统,实现发电总量、发电功率及环境数据等监测与远传。数据远传系统要求另行通知。

六、申报材料

申报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需报送以下资料:

1.示范项目申请报告(编写提纲见附1);

2.示范项目申报书(具体格式见附2)。

以上申报材料一式两份,并提供电子文档。申报书以中文填写,要求语言精练,数据真实、可靠;申请报告一律用A4纸,仿宋体四号字打印并装订成册;申报单位须保证申报书、申请报告等申报材料真实、准确,申报内容作为项目检测验收依据。

七、申报程序

1.地方项目申报。由申报单位向项目所在地财政、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提交项目申报材料,申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当地财政、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盖章后报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财政、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省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对辖区范围内的申报项目进行审查汇总,并在规定时间内,将项目申报文件及项目资金申请汇总表(见附3)报送至财政部经济建设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将有关项目申报材料及其电子文档报送至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管理办公室(地址:北京海淀区三里河路13号中国建筑文化中心409室,邮编:100037)。

2.中央项目,由中央部门对本部门项目进行汇总后向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申报。

八、网上申报

1.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按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账号分配及创建说明”做好账号的管理和分配(见附4)。

2.申报单位登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信息管理系统”(http://),凭账号、密码登陆系统进行申报,申报前要认真阅读网上申报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确保申报成功。

3.申报单位须按照要求填写申报内容,保证申报内容与纸质申报材料一致,完成网上申报后,各级住房城乡建设、财政主管部门应及时进行网上审核。对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申报和审核的项目,不予受理。

财政部20日对外发布了《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申报指南》,明确将对三类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进行补贴,最高补贴标准分为20元/瓦和15元/瓦两个档次。

《申报指南》指出,财政补贴将重点支持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安装且发电主要用于解决建筑用能的项目,从项目类型上主要包括三类:

一是建材型,指将太阳能电池与瓦、砖、卷材、玻璃等建筑材料复合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建筑构件或建筑材料,如光伏瓦、光伏砖、光伏屋面卷材、玻璃光伏幕墙、光伏采光顶等;

二是构件型,指与建筑构件组合在一起或独立成为建筑构件的光伏构件,如以标准普通光伏组件或根据建筑要求定制的光伏组件构成雨篷构件、遮阳构件等;

三是与屋顶、墙面结合安装型,指在平屋顶上安装、坡屋面上顺坡架空安装以及在墙面上与墙面平行安装等形式。

对于今年的补贴标准,《申报指南》明确,对于建材型、构件型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补贴标准不超过20元/瓦;对于与屋顶、墙面结合安装型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补贴标准不超过15元/瓦;具体标准将根据项目增量成本、建筑结合程度确定。以后补助标准将根据产业发展状况予以适当调整。

根据《申报指南》,财政部、建设部将对太阳能光电建筑安装使用进行补贴,申报主体可为项目业主单位或光电一体化产品中标企业。2009年第一批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申报截止日期为2009年5月15日。

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篇2

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信部(原信息产业部)近年来陆续颁布实施了一批数字电视行业标准,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是全国音频、视频及多媒体系统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单位,参与了数字电视标准的起草工作,还成立工信部数字电视标准符合性监测中心,在上级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领导下,在数字电视标准化工作方面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

近年来数字电视产业发展渐趋成熟,各相关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为满足广大企事业相关用户及时了解行业最新标准化信息及数字电视检测认证相关技术发展,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指南》编辑部)将分别对标准解读、相关技术标准发展、检测、认证等国内外标准研制和编制情况与发展趋势给以介绍。

为保证《指南》工具书具有权威性和实用性,我们将特邀专业领域的专家作为审稿人,还将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集稿件,欢迎工作在各个专业领域的专家积极参与此项工作。

征稿内容要求:

1.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现状、前景分析、市场动向等;

2.数字电视相关标准解读、相关技术标准发展、标准编制工作综述等;

3.数字电视专业领域的标准化工作组正在开展的标准化研究工作及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的情况等;

4.数字电视专业领域对标准的符合性检测的要求等;

5.其他相关文章。

征稿规范要求:

1.文章篇幅一般控制在8000字以内,附上文章简介和主题词;

2.请于2010年9月30日前将文章电子版发至电子邮箱:wuyaj@cesi.ac.cn;sunjj@cesi.ac.cn;特殊情况可将文章寄至:北京11 01信箱标准信息网络服务中心《数字电视相关标准使用指南》编辑部;电话:010 84029075 010 84043009;

3.对《指南》录用的稿件稿酬从优,对文章质量优秀的作者还将予以特殊奖励。

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篇3

为贯彻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推动各地变革乡村教师培训模式,提升乡村教师培训实效,在总结各地经验基础上,教育部研究制定了《送教下乡培训指南》《乡村教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指南》《乡村教师工作坊研修指南》《乡村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指南》等乡村教师培训指南,现印发给你们,请在“国培计划”和乡村教师全员培训组织实施工作中参照执行。

送教下乡培训指南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43号)和《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改革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5〕10号)相关要求,推进各地做好送教下乡培训,切实推动培训团队深入课堂、现场指导,着力提升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特制定本指南。

一、目标任务

省市统筹,区县组织,依托本地培训团队,整合区域外专家资源,采取任务驱动方式,定期开展送教下乡培训,以送教下乡培训带动校本研修,创新乡村教师培训模式,提升乡村教师培训实效。主要任务如下:

1.分学科组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送培团队。

2.分阶段开展主题鲜明的送教下乡培训。

3.现场指导乡村学校开展校本研修。

4.提升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5.加工生成一批本土化培训课程资源。

6.完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二、实施流程

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将送教下乡培训纳入乡村教师全员培训规划,制订送教下乡培训周期计划与年度计划。原则上同一乡镇同一学科每年送培不少于4次,每次不少于2天,确保送教下乡培训实效。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培训教研机构)会同高等学校,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要求,做好培训需求调研,确定培训主题,研制实施方案,按照以下主要环节实施送培:

1.诊断示范

培训团队深入乡村学校现场,通过课堂观察、师生访谈、工具测评等方式进行诊断,找准乡村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问题,选择契合主题的课例,采取说课、上课、评课等多种方式提供示范教学,提出教师研修任务。

2.研课磨课

学校组织教师围绕研修主题,按照研修任务,结合校本研修,开展研课磨课。研课环节着力开展课例研讨,进行对照反思,突出经验学习。磨课环节突出课堂教学问题解决,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等进行打磨,不断改进教学设计。送培团队针对学校研课磨课的难题,通过示范教学、同课异构、专题研讨等方式进行现场指导,生成合格课、优质课、精品课。

3.成果展示

送培团队会同乡村学校或研修片区开展阶段性研修成果展示,采取说课、上课、评课等方式展示教学改进成效,通过微课例、微案例、微故事等展示研修成果。

4.总结提升

送培团队指导乡村学校和教师对年度送教下乡培训工作进行系统总结,梳理经验、反思问题、明确改进方向,生成代表性成果,制订下一年度校本研修计划和个人发展计划。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培训教研机构)对各个送培团队课程及学校研修的代表性成果进行加工,形成本土化培训资源包,支持学校校本研修和乡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三、职责分工

1.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职责

(1)统筹规划,完善制度,建立机制,大力推动区县开展送教下乡培训。

(2)有效利用国培、省培、市培经费对区县进行支持。

(3)依据培训质量标准,做好区县开展送教下乡培训工作的指导、监管评估。

(4)发掘区县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及时总结推广。

2.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职责

(1)根据省市要求,制订区县送教下乡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

(2)积极引进高等学校资源,有效整合本地培训、教研、电教等部门资源,建立高等学校、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片区研修中心和乡村学校四位一体的送教下乡培训支持服务体系。

(3)按照培训者与本地乡村教师比不低于1∶30建立县级培训团队,整合区域外专家资源,分学科(领域)组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送培团队。制订相关激励政策,支持县级培训团队开展送培工作。

(4)根据培训规划和职责分工,落实培训经费。

(5)健全管理制度,明确各方职责,确保各环节工作落实到位。

(6)有效加工送教下乡培训生成性资源,并纳入本地培训资源库,进行推广利用。

(7)依据培训质量标准,做好对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培训教研机构)、送培团队和乡村学校的过程监管和绩效评估工作。

(8)发掘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及时宣传推广。

3.送培团队职责

(1)积极参加培训学习,切实提升送教下乡培训能力。

(2)按照培训实施方案,高质量完成送教下乡培训任务。

(3)梳理、研究乡村教师课堂教学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策略。

(4)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提升送教下乡培训实效。

(5)及时总结送培经验,有效推广送培成果。

4.乡村学校职责

(1)将送教下乡培训纳入校本研修规划,制订本校实施方案,实现送教下乡培训和校本研修有机整合。

(2)会同送培团队做好诊断示范、成果展示和总结提升等环节的实施工作。

(3)负责研课磨课环节的实施工作。

(4)做好培训生成性资源的汇聚整理工作,向区县推荐代表性成果。将区县培训资源包和本校资源纳入校本研修课程。

(5)做好本校学科组和教师研修的过程监管和绩效评估。

(6)做好本校实施工作总结,督促指导乡村教师做好总结提升。

5.教师职责

(1)认真参加诊断示范,找准自身课堂教学突出问题,明确研修目标任务,制定个人研修计划。

(2)认真参加研课磨课,借鉴示范课例,优化教学设计,及时将培训所学用于课堂实践,切实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3)积极参与“说课、上课、评课”和“微课例、微案例、微故事”展示活动,提炼生成个人代表性成果。

(4)认真进行个人总结,梳理经验、反思问题、明确改进方向,制订下一步个人发展计划。

乡村教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 指南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43号)和《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改革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5〕10号)相关要求,推进各地开展乡村教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形成网络支持下的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切实提升乡村学校校本研修质量,特制定本实施指南。

一、目标任务

针对当前乡村教师培训中存在的校本研修质量不高,网络研修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不紧密,教师专业发展缺乏持续支持等问题,大力推行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有效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为乡村学校持续提供专家指导和优质课程,建立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推进乡村教师边学习、边实践,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二、实施流程

1.做好规划设计。省市统筹指导,区县与学校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纳入乡村教师全员培训规划和校本研修规划,会同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分别制定区县实施方案和学校校本研修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要目标明确,突出重点,细化措施,明晰责任,操作性强,体现区域和学校特色。

2.建立研修支持体系。省市统筹协调,区县会同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建立“个人空间—工作坊—学校社区—区域社区”一体化的县域网络研修社区。建立“县域—片区—学校”三位一体的组织管理体系,完善管理制度,落实各方责任。加强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推进本地教师培训、教研、电教等部门资源有效整合,完善县域教师培训支持服务体系。遴选专职培训者、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建立县级培训者队伍。加强乡村学校校长培训,重点提升网络支持下的校本研修组织管理能力。学校要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建设好学校网络研修社区,建立校级培训者队伍。乡镇中心学校要将所辐射的村小和教学点纳入本校研修体系。

3.开发建设优质资源。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要做好预设性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工作,采取自主开发、合作建设、购买引进等方式,提供覆盖全学科(领域)、满足乡村教师跨年度、长周期研修需要的培训课程资源,为每个乡村教师提供充足的选学课程。重点建设乡村教师急需的师德修养、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心理健康和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培训资源。着力开发、提供网络协同研修工具和学科教学工具,做好通用教育教学数字资源的整理与推荐。区县和学校要会同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重点围绕培训生成性成果和学员结业成果,采取定向征集、择优遴选、加工升级等方式,建立本土化的区域和学校资源库,有针对性地推送给每个乡村教师,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并为后续研修提供支持。区县要明确培训生成性成果和学员结业成果的质量标准,将成果质量与培训评价挂钩,为开发高质量课程资源奠定基础,提升培训综合效益。

4.组织实施研修。区县会同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落实区县实施方案,组织乡村学校开展网络支持下的校本研修。乡村学校落实校本研修实施方案,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工作,有效组织教师开展网络支持下的校本研修。区县与学校要切实做好以下两项研修:

一是常规研修。结合备课、上课、评课和班级管理等日常教育教学工作,采取技能训练、课例研究、专题研讨、同课异构、同行评价、专家与培训者指导等方式,着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网络研修要为常规研修提供工具支持、资源支持、专家指导和大数据分析支持等。工具支持主要包括提供学情诊断工具、教学设计工具、协同备课工具、观课评课工具、音视频互动工具和网络社交工具等。资源支持主要包括提供备课资源库、学科案例库、通识和学科教学课程库等。专家与培训者指导主要通过网上诊断、课例点评、组织研讨、解答问题等,引领带动常规研修。大数据分析主要通过记录并反馈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和学习研修的行为轨迹、关键内容及学习成效,支持教师日常反思改进,有效反映教师专业成长历程,激励教师自主发展。

二是专题研修。主要采取诊断示范、专题讲座、主题研讨、行动研究和成果展示等方式,定期开展主题鲜明的递进式系列研修活动,着力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的突出问题,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网络研修要为专题研修提供工具支持、资源支持和专家与培训者指导。工具支持主要包括提供问题收集与整理工具、观课评课工具、音视频互动工具和网络社交工具等。资源支持主要包括提供与研修主题直接相关的典型案例、专题课程和方法课程等。专家与培训者指导主要通过网上诊断、课例示范、专题讲座、主题研讨、课题研究指导、成果总结与推送等,引领带动专题研修。

5.抓好监管评估。省市和区县要做好校本研修实施的过程监管工作,建立监管制度,落实监管责任,改进监管方法,对关键环节和重点工作进行有效管理。省市要着力做好对区县培训方案落实、县域网络研修社区建设、县级培训者队伍建设、县域研修活动开展、县级培训资源库建设、校本研修管理评价等方面的过程监管。区县要着力做好对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的网络研修社区建设、培训课程落实、培训团队建设、常规研修与专题研修活动支持、学员管理与评价支持等方面的过程监管;做好对学校的校本研修方案落实、校级培训者队伍建设、学校网络研修社区应用、常规研修与专题研修活动开展、学员管理与评价等方面的过程监管。

省市和区县要依据培训质量标准,采取大数据评估、参训教师匿名评估、抽查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对校本研修绩效进行评估。要强调应用导向,重点评估教师的学习应用实效和培训成果,网络研修社区建设的成效与特色等。建立培训绩效通报制度,将评估结果作为区县、学校、教师评价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职责分工

1.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职责

(1)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纳入省市教师培训规划,完善制度,建立机制。

(2)有效利用国培、省培、市培经费对区县进行支持。

(3)做好对区县的指导和监管评估工作。

(4)发掘区县和学校的先进做法、典型经验,及时总结推广。

2.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职责

(1)根据省市要求,制订培训规划与实施方案。

(2)完善校本研修管理制度,明确项目参与各方职责,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

(3)加强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建立县级教师发展中心与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的协作机制。

(4)建立县域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指导学校建立网络研修社区。

(5)建立县级培训者队伍,加强校长培训,提升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指导与管理能力。

(6)根据培训规划和职责分工,落实培训经费。

(7)组织学校开展网络支持下的校本研修,组织开展跨校区域研修活动。

(8)做好本土化区域资源库建设与使用工作。

(9)做好对学校和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的过程监管和绩效评估工作。

(10)及时发掘“好学校、好教师、好成果”,做好典型经验、先进做法的总结与宣传推广。

3.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职责

(1)根据区县培训规划与实施方案,制订网络研修支持服务计划,协助学校研制网络支持下的校本研修方案。

(2)提供满足培训需要的功能完善的网络研修平台。

(3)支持区县和学校建立网络研修社区。

(4)做好预设性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工作,支持区县和学校做好本土化资源的遴选、加工与应用。

(5)组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专家团队,做好培训指导工作。支持区县做好县级培训者及校长培训工作。

(6)支持区县和学校组织实施常规研修和专题研修。

(7)做好线上与线下研修数据的记录、分析和反馈,利用大数据分析,支持教师反思改进与自主发展。

(8)支持区县做好学校校本研修的监管评估工作,支持学校做好教师研修的监管评估工作。

(9)及时发掘“好学校、好教师、好成果”,做好典型经验、先进做法的总结与宣传推广。

4.学校职责

(1)校长为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学校根据区县要求,制定校本研修规划与实施方案。

(2)完善校本研修制度,明确校内各方职责,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

(3)依托县域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立学校网络研修社区。

(4)建立校级培训者队伍,提升培训者组织实施网络支持下的校本研修的能力。

(5)根据培训规划和职责分工,落实培训经费。

(6)组织开展网络支持下的校本研修,参加跨校区域研修活动。

(7)做好学校资源库的建设与使用工作。

(8)做好对教师研修的过程监管和绩效评估工作。

5.教师职责

(1)根据校本研修规划与实施方案,制订个人研修计划。

(2)认真参加常规研修,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技能。

(3)认真参加专题研修,切实解决教育教学的突出问题。

(4)有效利用网络研修社区,建好“个人空间”,养成网络学习习惯。

(5)学以致用,完成培训实践任务,提交实践成果。

乡村教师工作坊研修指南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43号)和《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改革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5〕10号)相关要求,推动各地组建乡村教师工作坊,开展工作坊研修,建立“用得好、辐射广、共成长”骨干引领全员的常态化研修机制,特制定本实施指南。

一、目标任务

针对当前乡村教师发展专家指导不够、骨干教师引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依托骨干教师组建工作坊,带动乡村教师开展工作坊研修,打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推进骨干引领全员的常态化研修。主要目标任务如下:

1.遴选骨干教师并培养成为工作坊主持人。

2.依托工作坊主持人建立一批乡村教师工作坊。

3.工作坊主持人带动一定数量的乡村教师进行工作坊研修。

4.持续提升乡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5.推动工作坊主持人从优秀迈向卓越。

6.完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二、实施流程

省市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教师工作坊研修纳入乡村教师全员培训规划,科学制定教师工作坊研修实施方案,遴选网络研修平台功能完善、网络研修成效突出的高等学校或教师培训专业机构作为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依托本地培训教研机构,按照“建坊、用坊、评坊”的流程,组织实施教师工作坊研修。

1.建坊

(1)示范性教师工作坊组建

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组建示范性教师工作坊,综合考虑学段、学科(领域)覆盖面,择优遴选区县骨干教师教研员,采取集中面授与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工作坊主持人专项培训。

(2)乡村教师工作坊组建

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依托教师工作坊主持人,分学段、学科(领域)组建乡村教师工作坊,将具备网络学习条件的乡村教师纳入工作坊。工作坊内可设立若干研修小组,选拔优秀学员担任组长,明确研修分工,建立研修小组间的合作竞争机制。

2.用坊

(1)示范性教师工作坊研修

省市组织开展示范性教师工作坊研修。示范性工作坊研修内容主要包括基础培训能力培训和工作坊主持能力培训两个方面,以工作坊主持能力培训为重点。基础培训能力培训应包括培训需求诊断分析、培训方案设计、培训课程资源开发、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课堂教学指导和培训绩效评价等。教师工作坊主持能力培训应包括网络研修指导、线上与线下研修活动设计、课堂教学诊断与指导、生成性培训资源开发、教师协同研修指导等。

优化示范性教师工作坊研修流程,将集中面授、网络研修与工作坊研修实践相结合。先行开展工作坊主持人集中面授,然后采取网络研修对工作坊主持人进行跟进指导,同时工作坊主持人进行乡村教师工作坊研修实践。要适时对工作坊主持人进行再次集中面授,重在分享工作坊主持经验与成果,解决主持工作坊的突出问题,优化下一步研修方案。

(2)乡村教师工作坊研修

乡村教师工作坊研修要将主题研修与常规研修相结合,以主题研修为主,确保研修针对性;将网络研修、集中培训与现场实践相结合,实现教师学用结合,确保研修实效性。

主题研修要针对乡村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预设研修主题,主要采取诊断示范、课例研修、专题研讨、微型讲座、课题研究指导和成果总结展示等方式,由工作坊主持人组织全坊乡村教师进行主题鲜明的研修活动。要根据研修主题,设置递进式研修内容,持续提升乡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主题研修要将网络研修、集中培训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网络研修重在支持主题研修的常态化开展;集中培训重在现场诊断示范、研修成果展示和经验分享等,营造研修氛围,巩固研修成效;现场实践重在推动乡村教师及时将网络研修与集中培训所学应用于实践,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常规研修要结合乡村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主要采取网上诊断、课例点评、问题解答、资源推送等方式,由工作坊主持人对乡村教师进行个性化指导。常规研修主要采取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推动教师即学即用。

区县要将乡村教师工作坊研修纳入区县日常培训教研工作,建立本地培训教研机构与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的协同机制,为工作坊研修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和有力的条件保障,确保研修的常态化。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要为工作坊研修提供平台支持、课程资源支持、工具支持与专家指导等服务,确保研修高效开展。省市要从区县乡村教师工作坊中遴选一批成效突出、受教师欢迎的工作坊,给予重点支持。

3.评坊

省市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工作坊研修的过程监管和绩效评估工作,建立制度,落实责任,改进方法,对工作坊研修的关键环节、重点工作和实施绩效进行有效管理。要创新评估方式方法,依据培训质量标准,采取大数据评估、参训教师匿名评估、抽查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对工作坊研修绩效进行有效评估。

省市教育行政部门重点做好示范性工作坊和区县工作坊研修工作的监管评估。对示范性工作坊的评估应以参训学员的工作坊主持能力提升程度、工作坊研修创新和引领等为重点。对区县开展工作坊研修工作的评估应以重视程度、经费保障和实施成效等为重点。评估结果应作为省市对区县进行支持的重要依据。

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乡村教师工作坊和培训任务承担机构的监管评估工作。对乡村教师工作坊的评估应以工作坊主持人的引领带动作用、学习共同体组建、研修活动开展、资源生成和乡村教师学习与实践成效等为重点。要根据评价结果,对工作成效突出的主持人给予奖励支持,对工作不力的主持人及时进行调整。对本地培训教研机构的评估应以工作坊研修与日常培训教研工作的结合成效为重点。对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的评估应以平台支持、课程资源支持、工具支持和专家指导成效为重点。

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要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有效记录并反馈工作坊主持人和乡村教师的研修行为及成效,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工作坊、工作坊主持人管理坊内学习小组与学员提供有力支持。

工作坊主持人要根据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做好本坊学员的监管评估工作,通过小组评价和个体评价,对参与研修、支持同伴、完成任务和生成成果等进行有效评价。要完善坊内管理评价机制,激励学员认真参与、乐于展示、积极分享。要发掘推荐优秀小组与优秀成员,并对学习不力的学员进行有效督促。

三、职责分工

1.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职责

(1)将工作坊研修纳入省市教师培训规划,完善制度,建立机制。

(2)有效利用国培、省培、市培经费对区县进行支持。

(3)组建示范性工作坊,做好乡村教师工作坊主持人培养工作。

(4)做好对示范性工作坊、区县开展乡村教师工作坊研修工作的指导和监管评估。

(5)发掘先进做法、典型经验,及时总结推广。

2.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职责

(1)根据省市要求,制定乡村教师工作坊研修规划与实施方案。

(2)完善工作坊研修管理制度,明确各方职责,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

(3)加强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建立区县培训教研机构与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的协同机制。

(4)遴选工作坊主持人,将具备网络学习条件的乡村教师纳入工作坊,组建乡村教师工作坊。

(5)根据培训规划和职责分工,落实培训经费。

(6)组织开展乡村教师工作坊研修。

(7)做好工作坊研修本地资源的建设与使用工作。

(8)做好本地乡村教师工作坊和培训任务承担机构的监管评估工作。

(9)及时发掘“好工作坊、好教师、好成果”,做好典型经验、先进做法的总结宣传推广。

3.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职责

(1)根据工作坊研修实施方案,制订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方案。

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篇4

近日科技部发布了《关于发布2012年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科学技术研究院将对我校拟申报项目开展摸底工作,请各学院汇总本学院相关教师的申报意向,于2012年3月14日下班前反馈至科学技术研究院工研院邮箱。

科学技术研究院工研院

2012年3月7日

关于发布2012年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国科办农〔2012〕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财务局,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和六中全会以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2]1号)的有关精神,坚持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的基本思路,围绕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方式转变和推进农村科技创新,突出成果落县、企业主体和产业引导,强化企业与科研院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对接,强化项目对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引导,强化项目对县域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提升,加快转化一批集成配套并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农业科技成果,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按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国科办财字[2001]417号)要求,科技部、财政部共同制定了《2012年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报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见附件),现予发布。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请各地方科技部门与财政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协调,根据《指南》要求,认真组织本地方的项目申报工作。请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司(局)认真组织好本部门的申报工作。

二、科技部和财政部委托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受理相关申报工作。2012年度项目申报受理截止时间为2012年4月15日。推荐单位申报时间以上传电子版推荐材料时间为准。

三、联系人及电话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童海燕、王敬华、孙传范,010-68511622、68511682、68511912。

科技部农村科技司:霍季春、胡京华,010-58881433、58881411。

财政部农业司:丁丽丽、李 超,010-68551431、68551432。

科学技术部

附件一:2012年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报指南

二O一二年二月二十七日 各位老师:

关于开展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申报摸底的通知

各学院:

2012年度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项目申报已启动,根据工信科简函[2012]29号文的要求,项目采取限额申报的方式,申报截止日期为2月27日(提交项目建议书和项目实施方案一式十份)。

科学技术研究院将对我校拟申报项目开展摸底工作,请各学院汇总本学院相关教师的申报意向,将项目建议书中的项目概况表(见附件1)于2012年2月17日下班前反馈至科学技术研究院工研院。

科学技术研究院工研院

2012年2月8日

联 系 人:刘毅婷 联系电话:82316681 电子邮件:buaagyy@buaa.edu.cn

科学技术研究院工研院 2012年3月7日

关于发布2012年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国科办农〔2012〕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财务局,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和六中全会以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2]1号)的有关精神,坚持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的基本思路,围绕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方式转变和推进农村科技创新,突出成果落县、企业主体和产业引导,强化企业与科研院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对接,强化项目对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引导,强化项目对县域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提升,加快转化一批集成配套并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农业科技成果,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按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国科办财字[2001]417号)要求,科技部、财政部共同制定了《2012年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报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见附件),现予发布。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请各地方科技部门与财政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协调,根据《指南》要求,认真组织本地方的项目申报工作。请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司(局)认真组织好本部门的申报工作。

二、科技部和财政部委托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受理相关申报工作。2012年度项目申报受理截止时间为2012年4月15日。推荐单位申报时间以上传电子版推荐材料时间为准。

三、联系人及电话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童海燕、王敬华、孙传范,010-68511622、68511682、68511912。科技部农村科技司:霍季春、胡京华,010-58881433、58881411。财政部农业司:丁丽丽、李 超,010-68551431、68551432。

附件:2012年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报指南

科学技术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

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篇5

国农办[2009]17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农业部农业综合开发办事机构:

现将《2010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印发给你们(电子文档可到财政部门户网站查看、下载),请据此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二〇〇九年九月二十八日

2010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是财政部门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由县(市)、地(市)农业综合开发办事机构负责推荐,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办事机构负责评估、审定,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负责政策指导和抽查。为更好地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和在更大范围内择优选项,鼓励符合条件的项目单位积极申报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29号)的有关规定,现发布2010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方针政策为指导,以壮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扶持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产业化经营项目,促进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逐步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二、扶持范围和重点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范围包括: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畜禽水产养殖等种植养殖基地项目;粮油、果蔬、畜禽等农产品加工项目;农产品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项目安排原则上限于农业综合开发县。

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重点扶持的产业包括:专用小麦、专用玉米、优质水稻、高油大豆、“双低”油菜、“双高”糖料、棉花、名优经济林、蔬菜、茶叶、名优花卉、蚕桑、畜牧、淡水水产等。

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严格限制的项目包括:中成药加工、粮食酿酒工业、木材深加工、纺织工业,深海养殖及捕捞项目,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和有关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公约附录的加工流通项目。

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不予扶持的项目包括:原料主要来源自营基地、不能有效带动农民增收的项目,国家政策明令禁止的项目。

三、扶持对象

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含省级农发办事机构审定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四、立项条件

(一)项目应具备的条件

1.种植养殖基地项目应具备的条件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和法律法规;

--辐射带动能力强,项目直接带动农户300户以上;

--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竞争能力强;

---规范生产,品质优良,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

--产加销各环节联系紧密,产品80%以上有销售合同;

--项目用地手续合法、符合规划、合理节约;

--符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要求;

--投资估算合理,自筹资金来源有保障,筹资方案可行。

2.农产品加工、流通设施项目应具备的条件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和法律法规;

--辐射带动能力强,与农民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直接带动农户500户以上,加工项目向农户采购的原料占所需原料的70%以上,流通设施项目涉及的农产品,80%以上来自当地农户;

--资源优势突出,原材料供应有保障,有利于培育当地优势主导产业;

--开发产品科技含量高,达到相关标准,竞争优势明显,市场潜力大,销售方案切实可行;

--技术方案先进可行,技术依托可靠,工艺路线合理;

--设备方案先进,与技术方案、工艺路线匹配;

--项目用地手续齐备、符合规划、合理节约;

--低耗节能,符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要求;

--投资估算合理,自筹资金来源有保障,筹资方案可行;

--预期效益好,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二)项目单位应具备的条件

1.龙头企业

--具有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经营期两年以上;

---经营业绩良好,连续两年盈利,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具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有较强的自筹资金能力。2008年固定资产净值500万元以上,净资产300万元以上、且不低于申请财政补助资金总额的3倍;

--近两年资产负债率低于65%,银行信用等级A级以上(含A级,未向银行贷款的除外);

--财务规范、管理严格,资产优良,不欠税、不欠工资、不欠社会保险金;

--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管理机制,能保证项目按计划建成和财政资金规范、安全、有效运行;

--与农民以多种形式,形成联结紧密、科学合理的利益共同体。

2.农民专业合作社

--2007年底前登记注册,并于2009年底前转为在工商部门依法登记,取得法人资格;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社员以货币出资、非货币出资等形式入股,成为经济实体;

--2008、2009年至少1年不亏损,净资产不低于申请财政补助资金总额;

--产权明晰,运行机制合理,章程规范,管理制度完善,财务独立核算,盈余返还;

--以产品和服务为纽带,农民自发组织;

--农民社员80户以上且至少占社员总数的90%。

(三)项目单位法人代表应具备的条件

1.法人代表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和诚信记录;

2.法人代表的知识结构、能力等满足项目建设和经营管理的需要。

五、扶持方式

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采取财政补助和贷款贴息两种扶持方式:

(一)财政补助方式

1.投资规模根据项目实际需要和财力可能确定,其中,重点项目的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不高于200万元、不低于100万元(含),一般项目的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不高于100万元、不低于50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低于30万元)。地方财政按政策规定相应落实配套资金。

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的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比例为6:4。

2.龙头企业申报的产业化经营项目,财政补助资金总额不高于项目建设总投资的30%,企业自筹资金不低于70%;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的产业化经营项目,财政补助资金总额可达到项目建设总投资的50%。

3.财政补助扶持方式主要适用于示范带动作用强、以产品为纽带、在工商部门注册、有一定联结农户和生产基地规模、组织结构健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作用强、开展技术改造创新、产品结构升级、污染物治理等成长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在同等条件下,对合作社申报的项目优先予以扶持。

4.财政补助资金使用范围

(1)种植基地项目: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基地所需的灌排设施、土地平整、农用道路、输变电设备及温室大棚,品种改良、种苗繁育设施,质量检测设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及培训等。

(2)养殖基地项目:基础设施,疫病防疫设施,废弃物处理及隔离环保设施,质量检测设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及培训等。

(3)农产品加工项目:生产车间、加工设备及配套的供水、供电、道路设施,质量检验设施,废弃物处理等环保设施,卫生防疫及动植物检疫设施,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对农户进行培训等。

(4)流通设施项目:农副产品市场信息平台设施,交易场所、仓储、保鲜冷藏设施,产品质量检测设施,卫生防疫与动植物检疫设施,废弃物配套处理设施等。

原则上按不超过财政补助资金的3%用于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环境评估费等项目前期费用。

(二)贷款贴息方式

1.贷款贴息扶持对象重点为实力较强、规模较大、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加工龙头企业。

2.2010年中央财政贴息资金原则上60%用于固定资产贷款贴息,40%用于粮棉油糖肉大宗农产品加工流动资金贷款贴息。

3.2010年固定资产贷款贴息范围为2008年1月1日以后立项,在2009会计发生并支付的利息;中央财政原则上对落实单笔固定资产贷款500万元以上、6000万元以下的部分予以贴息;固定资产贷款贴息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4.2010年流动资金贷款贴息范围为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间发生并支付的利息;中央财政原则上对落实单笔流动资金贷款100万元以上、且累计达到500万元以上、6000万元以下的部分予以贴息;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期限为实际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1年。

5.对于同时申请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的项目,中央财政贴息的贷款额度上限合计为6000万元。

6.贴息率根据同期人民银行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和项目对贴息资金需求等情况确定。

同一项目单位只能申报一种扶持方式。

六、申报程序及相关要求

(一)项目单位须于2009年12月底前向所在地农发办事机构申报项目;越级申报、逾期申报,概不受理。

(二)项目单位向所在地农发办事机构申报财政补助项目,应提供以下材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含电子版),由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近两年企业财务审计报告,银行信用等级证明,土地使用批准文件,环保部门审批意见等;项目单位申报贷款贴息项目,应提供以下材料:银行贷款合同、贷款到位凭证、贷款银行出具的利息结算清单、银行贷款项目评估报告或调查报告等。

(三)同一项目单位上一已得到农发资金扶持、拟在2010年申请连续扶持的,在申报材料中,须详细说明项目单位现状、实施项目能力、上一年项目与拟申报项目的关系等;同一项目上一已得到农发资金扶持、拟在2010年申请连续扶持的,在申报材料中,须全面总结上期项目建设、运行、效益情况及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分析上期项目与拟申报项目的关系等。同一项目单位或同一项目,需同时说明2009年和2010年申请农发资金之外的财政专项资金的情况。

(四)项目单位和地方各级农发办事机构要确保项目申报材料的真实、全面、可靠,确保财政补助项目评审和贷款贴息项目审核的客观、公正、规范;如发现弄虚作假、违规操作等,按《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违规违纪行为处理暂行办法》(财发[2005]68号)等规定严肃处理。

(五)省级农发办事机构对经过规定程序拟立项扶持的产业化经营项目,必须在省级报刊等新闻媒体上进行公示。

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篇6

关于印发《海南省融资性担保公司规范

整顿申报登记工作指南》的通知

各市县(洋浦)财政局:

为稳步推进我省融资性担保公司规范整顿工作,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七部委颁发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2010年第3号令)和海南省财政厅、海南省工商局、海南银监局《关于在全省组织开展融资性担保公司规范整顿工作的通知》(琼财债[2010]2689号),我厅制定了《海南省融资性担保公司规范整顿申报登记工作指南》,并征求海南省工商局、海南银监局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何意见或建议请及时反馈给我厅债务金融处。

联系人:吴鹏飞、邱小娜,联系电话:68527975、68531649 特此通知

二○一一年一月二十六日

海南省融资性担保公司规范整顿

申报登记工作指南

为稳步推进我省融资性担保公司规范整顿工作,根据中国银

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七部委颁发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和海南省财政厅、海南省工商局、海南银监局《关于在全省组织开展融资性担保公司规范整顿工作的通知》(琼财债[2010]2689号,以下简称《规范整顿通知》),特制定本工作指南。

一、登记

(一)申报登记

担保企业(包括公司制法人、非公司制法人及分支机构等)

持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有效证明等资料,到工商注册所在市县财政部门申报登记;其中,在省工商局注册的,到省财政厅债务金融处申报登记。申报登记应提交的资料有:

1.申请书。包括申请事项、公司简况、业务经营情况等。

2.《融资性担保机构基本情况登记表》(附件一)。

3.经年审合格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

人登记证。

4.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有效证明:与银行金融机构等债权

人(1-2家)签订的担保业务合作协议。

如果合作协议无法确认该担保公司实际有经营融资性担保业

务,财政部门可以要求其提供以下一项或多项资料,作为补充证明:

(1)与被担保人签订的担保合同(2-3份)。

(2)合作银行(1-2家)出具的担保业务合作证明。

5.2010年3月8日后变更的融资性担保企业,应提供监管部

门的批准文件。

6.财政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以上资料的原件与复印件经核对无误后,原件即退回申请人。

复印件装订成册送财政部门,以上资料一式三份。

(二)审查确认

财政部门对担保企业提交的资料进行审查,确认是否列为规

范整顿对象,并于10个工作日内填列《申报规范整顿登记回执》(附件二),将审查结果告知申请人。

规范整顿对象的认定,以是否实际有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为

标准。2007年12月30日至2010年12月30日期间,凡有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业绩的担保企业,均列为规范整顿对象。其中,为维护国家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对2010年3月8日《暂行办法》颁布实施后新设立的未经监管部门批准违规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担保公司,一律要提供书面材料作出说明。

融资性担保公司省内分支机构,待其总公司申报登记获确认

后,持总公司登记确认回执复印件,分支机构营业执照并复印件,到所在财政部门办理预登记。分支机构注册地与总公司注册地在同一市县,可与总公司一并参加规范整顿。

(三)登记造册

登记期限截止后,各市县财政部门对经确认的融资性担保企

业填列《担保公司机构基本登记汇总表》(附件三),统一登记造册,并于5个工作日内将本时限登记工作情况总结、登记汇总表和各担保公司登记资料(1份)报省财政厅备案,同时将登记汇总表抄送本市县工商局和银监分局(办事处)。省财政厅汇总全

省的登记名册,抄送省工商局和海南银监局。

二、自查整改

(一)经登记确认的融资性担保企业,对照《暂行办法》等

文件规定的标准自查自纠,逐项落实整改。规范整顿的重点内容见《规范整顿通知》。

(二)没有达到《暂行办法》等规定标准的担保企业,应及

时进行规范整改。其中,有关调整事项需报经监管部门审查批准的,应及时向财政部门提出变更申请。

(三)融资性担保企业整改工作后期,应聘请有法定资格的、熟悉担保业务的审计机构,对其资产负债、业务经营等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出具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应至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附最近一期经审计的财务会计报表):

1.资本金来源及到位情况。

2.2010年3月8日《暂行办法》颁布后,担保公司业务经营

合规性、客户保证金管理、风险拨备等情况。

3.融资性担保业务审慎性指标达标情况。

4.公司内部治理和风险控制情况。

(四)融资性担保企业完成审计后,可向原申报登记机关申

报审核验收。申报审核验收的截止时间原则上为2011年3月15日(如受规范整顿公告发布时间影响,将统一调整时间,具体要求另行通知)。

申报验收时应提交以下资料:

1.验收申请书。如变更公司名称的要提供工商部门的名称预

先核准通知书。

2.规范整顿情况报告。包括规范整顿工作情况、对照规范整

顿重点内容自查发现的问题、违规情况说明、整改措施和结果、以及拟保留分支机构名单等。

3.专项审计报告。

4.股东关于入股资金来源合法性及持续出资的承诺书(附件

四);持有5%以上(含5%)股权的股东简介。

5.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证明。

6.营业场所所有权或使用权证明。

7.财政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申报验收材料应装订成册,以上资料一式三份。

三、审核验收

(一)验收工作的组织。财政部门牵头成立验收工作组,按

照“申请一家,验收一家”的原则,具体组织审核验收工作。验收工作组成员由各市县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必要时,可聘请熟悉融资担保业务的专业中介机构协助审核工作。

(二)验收的重点内容。验收的重点包括机构建设、业务经

营和接受监管情况等三个方面。

(三)验收意见的出具。验收工作组对申请验收的担保企业

规范整顿情况进行审核(包括现场、非现场检查等方式),验收工作组出具验收意见。

初审不合格的,由验收工作组提出整改意见,担保企业逐项落

实整改;条件达标后,在申报验收截止日期前可再次提出验收申请。

四、核准并颁发经营许可证

对各市县财政部门报送的验收请示及相关材料,省财政厅组

织召开省融资性担保公司准入审核会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由省财政厅颁发经营许可证,担保企业凭该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变更登记。

2011年3月31日规范整顿时限满后,未按时申请审核验收的,以及审核验收不合格的,均作为未通过审核验收处理。

融资性担保公司分支机构的审核验收工作,参照上述程序和

要求进行。

五、分类处置

(一)规范整顿审核验收合格的融资性担保企业,由省财政

厅颁发经营许可证,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

(二)不申报登记、申报登记未获确认、以及未通过审核验收的担保企业,不得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处理其营业执照有关事宜。2011年3月31日规范整顿期满后未通过审核验收的担保企业名单,财政部门要及时通报同级工商部门。

此类公司如要求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应在所在市规范整顿

工作完成后,按照新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程序和标准申请报批。

(三)如因《海南省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影

响规范整顿工作的,视情况报省规范整顿领导小组批准,可以相应调整规范整顿期限。

附件:1.融资性担保机构基本情况登记表

2.申报规范整顿登记回执

3.担保机构基本情况登记汇总表

4.股东承诺书

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篇7

一、扶持范围

2015年省级引导资金主要支持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建设。其中:示范城市补助资金分三年安排,补助标准:原则上省辖市不超过5000万元 / 个,县(市、区)不超过3000万元 / 个。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补助资金当年安排,补助标准按照项目总投资的一定比例、省级引导资金总额等因素综合确定,原则上示范基地补助不超过100万元 / 个,示范项目补助不超过250万元/个。每个市、县(区)申报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原则上不超过3个。

二、申报条件

1、示范城市

(1)创建工作目标清晰。根据《意见》要求,在省辖市或县级行政区(县级市、县、原县(市)改区)范围内积极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编制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工作机构,明确牵头责任部门,建立各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制定示范城市创建实施方案,明确三年的示范创建期内,新建建筑装配化率、装饰装修装配化率、新建成品住房比例、工程建设总体施工周期缩短程度、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建筑产业现代化建造方式对全社会降低施工扬尘贡献率等指标的目标值,目标值应在全省起到较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2)开展政策措施创新。以市、县(市)人民政府名义发布贯彻落实《意见》的文件,在财政支持、税费优惠、金融支持、用地支持、行政许可、项目安排等方面,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具体操作细则。针对新建政府性项目(政府主导的保障性住房、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制定强制性政策;针对市场项目,落实土地出让、财政支持、税费减免等激励性政策。

(3)探索管理机制创新。从项目立项、土地出让、规划审批、工程招标、设计审查、造价定额、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管理体制和监管模式,在全省范围内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4)推进工作成效显著。大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和产品在本地区的普及应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市场环境逐渐成熟,体系逐步完善。通过三年的示范创建,省辖市至少建成3个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5个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项目,县级行政区(县级市、县、原县(市)改区)至少建成1个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3个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项目。

2、示范基地

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分为集成应用、设计研发、部品生产三类,同一申报单位只允许申报一种类型的示范基地,申报单位为基地的建设和运营单位。

集成应用类:

(1)申报单位为具有项目开发、策划、管理、设计、施工、部品构件生产等能力的产业集团、产业联合体、城市新建区域或开发区建设主管部门。

(2)申报单位应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建筑产业现代化集成应用能力,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能起到示范、辐射作用。建立研发、生产、建造相结合的推广应用机制。

(3)有较强的技术支撑能力。拥有工程技术中心或相应研究机构,能够承担关键技术研究,三年内拥有一定数量的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企业技术标准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和服务体系完备,积极参与编制适合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技术、产品和装配施工等相关标准规范。

(4)有良好的管理及经费保障能力。根据自身条件及优势,制定基地发展规划和目标,明确基地建设内容、进度计划以及经费保障,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5)应用成果丰硕。在省内持续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项目建设,推广应用成熟的结构体系、部品部件、成套技术,三年内装配式建筑占新开工面积比例不小于20%, 且累计达 到10万m2以上。

设计研发类:

(1)申报单位为行业领域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科研院所、设计单位、技术标准编制单位以及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

(2)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和科研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建筑产业现代化相关标准规范的编制,承担各级标准化技术的攻关工作。承担过建筑产业现代化领域省部级科技项目、标准编制项目或设计项目,对行业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有较强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具有明显的典型示范和引领意义。

(3)根据自身条件及优势,提出具体的发展目标、技术措施、保障条件及实施计划,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4)积极开展符合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向的建筑结构体系、成套技术等基础性、通用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三年内获得一定数量的专利或专有技术。

(5)具有技术水平高、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兼职人员构成的人才队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0人以上,有1-2名以上领军人才。

(6)有一定数量的专业领域的研发设备。有相对独立集中的研发场所。

部品生产类:

(1)申报单位为具有一定产业化规模的部品(构件)生产企业,包括部品类(整体厨卫、标准化门窗等)、构件类(预制混凝土构件、钢或木结构构件等)企业。

(2)占地面积不小于100亩,基地的平均投资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居国内同行业前列。

(3) 具有每年 为20万m2装配式建筑(预制率达30% 以上)或10万m2成品住房提供相关预制部品(构件)的生产能力。

(4)企业部品生产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部品质量符合国家和省相关标准要求,管理规范,有健全的组织管理制度和完善的基地建设管理制度。拥有成套生产设备,且技术先进,自动化水平高。

(5)生产部品(构件)技术先进,应用性强,具有推广应用价值和良好的市场前景。

3、示范项目

(1)申报工程项目主要包括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三类,项目完成立项审批或核准手续,通过建筑施工图设计审查,实施周期不超过两年。

(2)项目按照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技术体系成熟可靠,单体建筑预制化率达到30%以上。

(3)项目积极采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结构保温装修一体化等节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积极采用标准化门窗、整体厨卫等标准化部品。

(4)优先支持使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进行设计施工的项目。

(5)住宅类项目中,优先支持具备一定规模、装饰装修装配化率达到50% 以上的成品住房,优先支持达到绿色建筑2星级以上 标准、达到 国家住宅性 能认定2A级以上标 准的住房。

三、申报材料

1、示范城市

(1)《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申报表》。

(2)申报城市概况,包括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城镇基础设施、地域风貌特色、建筑产业现代化主要指标及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概况等(3000字以内)。

(3)以市、县(市)人民政府名义发布出台的贯彻落实《意见》的文件。

(4) 建筑产业 现代化“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5)创建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的工作方案,主要包括工作思路、重点工作举措,20152017年目标任务及保障措施等。

(6)近三年正在或拟建设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基地和项目名称、规模、投资计划、实施进度等。

(7)有关推进示范城市创建的证明材料。

2、示范基地

(1)《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申报表》及所在地市、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的初审意见。

(2)基地所在地人民政府的配套支持政策。

(3)基地概况:包括机构设备及人员情况、生产经营状况、基地设施情况(厂房及生产设施、研发设施、培训设施等),基地的发展规划及近两年的项目建设计划。

(4)基地建设主要成果:研发基地的主要技术体系、技术创新简介、市场应用成果等;部品体系的生产品种、执行标准、生产规模、工艺流程、技术指标性能等。

(5)基地建设的相关证明材料:包括法人营业执照、投资证明、项目的立项及审批文件等。

3、示范项目

(1)《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项目申报表》及所在地市、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的初审意见。

(2)申报单位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企业资质证书(复印件)。

(3)申报项目的立项、土地及规划、建设的审批文件(复印件)。

(4)申报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图纸。

(5)申报项目的建设方案:包括项目计划,采用的技术体系和特点,预制部品部件的种类和数量,质量控制方案,主要实行指标(装配化率、绿色建筑达标情况、成品住房等)。

(6)相关的技术资料及检测报告。

四、申报程序

1、初审推荐。申报材料由申报项目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进行联合初审,通过材料审查、现场考察等,对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把关,并将初审后的项目联合行文上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财政厅。

2、省级评审。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会同省财政厅通过材料审查、专家评审、实地考察等方式对上报项目进行竞争性评审,形成综合评审意见,择优审定拟扶持项目。

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篇8

启动仪式由项目组组长程晓明主持,王化敏、廖丽英、姜维静和章红等分别致辞。王化敏副理事长作为开启中新两国幼教界近30年的长期友好交往的老一辈幼教工作者,娓娓道来研究会在十多年间抱着谨慎而开放的心态,了解、引进“学习故事”的历程,剖析了“学习故事”这一评价方式背后蕴含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和教育理念。

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学习故事”的最大价值在于帮助教师更好地呈现儿童发展的历程,更好地理解儿童并支持儿童的主动学习。这恰与《指南》精神相契合,是贯彻与落实《指南》精神的有效方法之一。

“贯彻《指南》,学习故事研习项目组”的成立,旨在发挥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这个群众性专业团体的优势,以多元化的专家团队带动更多的幼教工作者去理解和借鉴“学习故事”的理念,转变看待儿童的视角,汇集更多的力量与智慧去推动中国学前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让教师能真正地看到儿童、看懂儿童,让儿童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为迎接未来挑战蓄积力量和信心。

专家们特别强调,基层各实验园所一定要以“学习故事”为起点,探究适合国情和园情的更多方法,更加深入地理解《指南》精神,转变观念并转变自己的教育行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和行动,努力闯出“学习故事”本土化、持久化之路,真正把《指南》精神落实在每位孩子身上。

专家们还强调,此次聘任专家是站在鼓励研习“学习故事”的先行者的角度,项目组的专家队伍是动态的、发展的,要更多地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学习、不断超越。

启动仪式上,周菁组长公布了2015年专家组的工作计划。专家组将以改变教师对儿童学习评价的视角和方式,促进儿童以及教师的学习和发展为研究愿景,采取多种研训方式,着重加强专家组成员理论素养,充分发挥其在本地区的引领作用,谋求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推广借助“学习故事”理念,更加深入地落实《指南》精神。同时,增进与新西兰幼教界的交流,组织双方关于学习故事的互访和交流培训活动,着手翻译和整理相关学术资料,让更多的幼教工作者能够全面了解“学习故事”和新西兰幼教事业发展的经验。周菁博士再一次强调:“大家因为学习故事结缘,应以学习故事为起点,探究更多适合自己幼儿园、符合国情的方法。研习的目的强调‘借助’,而不是照搬。”

上一篇:我是幼儿教师下一篇:房地产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