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体系构建

2024-06-03

项目体系构建(通用12篇)

项目体系构建 篇1

一、PPP模式与平衡计分卡的概念

PPP即公私合作伙伴, 是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 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 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 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 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当前, 社会对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需求缺口仍然较大, PPP模式的引入能够吸引私人部门的投资、弥补政府资金在公共项目建设中的不足、提高项目建设运行的效率, 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起着积极推动作用。随着各地一系列PPP项目的推进, 对这一模式进行合理的绩效评价就有了明确的现实意义。

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卡普兰和波士顿公司管理咨询师大卫·诺顿在20世纪90年代开发完成了平衡计分卡。由于其中提出了项目战略目标分解为具体的相互平衡的绩效考核指标, 并基于这些指标建立了操作性较强的考核评价体系, 因此在企业财务管理、政府运行效率等诸多涉及绩效评估的领域, 平衡计分卡都被广泛加以应用。

平衡计分卡主要包括了四个层面的设计, 四个层面分别代表了股东、顾客与员工这三方利益。 (图1)

二、PPP项目绩效评价应用平衡计分卡的可行性

国内对于PPP模式尚没有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业界有观点认为, 评价PPP项目应遵循“共性”和“个性”的思路。原因就在于, PPP模式涉及行业众多, 各地区开展PPP项目所面临的社会经济条件也有很大不同, 单一评价很难奏效, 因此有必要在整体把握“共性”评价的基础上突出各地区、各项目的具体的“个性”评价。这就需要一种能够综合考量各方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

作为一种新型模式, PPP宗旨就是让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利益达到最大化, 提高社会公众满意度。PPP模式项目要求政府、私营部门和社会公众多方参与, 这种参与不是简单合作, 而是一种有契约保障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换言之, 只有项目中各方利益得到较为均衡的保障, 项目才能顺利进行。多方参与中政府与私营部门能否达成一致对于项目的推进至关重要。对于政府而言, 只有当私营部门比政府自身提供的公共产品产生更高的物有所值 (VFM) 与更好的绩效时, 私营部门投资者才会被欢迎加入该项目;对私营部门而言, 只有投资的PPP项目能够获得符合其预期的、较为稳定的收益时, 私营部门才会有意愿参与该项目。考虑到公共项目动辄数以亿计的投资额, 无论政府还是私营部门都无力独自承担项目投资, 因此如何引入一种绩效评价机制, 能够反映各方利益诉求, 进而维护公私间和谐稳定的合作关系就成为PPP模式顺利推进的必然选择。

当前, 我国公共项目的绩效评价机制尚待完善, 在业已存在的传统公共项目绩效评价方法中, 成本—效益法、综合评价法、平衡计分卡法、数据包罗分析法等都各有特点。综合而言, 平衡计分卡的设计内涵与公共项目的绩效评价是基本一致的。平衡计分卡引入的一般思路, 即在PPP项目中设置主要绩效指标, 进而形成一整套的绩效评价体系。结合平衡计分卡的设计, 本文在财务、顾客、内部经营流程、创新与成长四个评价维度基础上增加了“政策与环境维度”, 以凸显PPP项目的推进也受到政策背景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整体的绩效评价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五个维度相互制约, 涵盖了PPP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引入平衡计分卡的设计能将各方利益顺利表达, 有利于公共项目中各参与方利益的实现, 更能达成参与各方“共赢”的战略。

三、PPP项目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基于上述五个维度的绩效评价体系, 我们在各维度下设立更加具体的评价指标, 并对相应的指标利益方进行了标签定位, 如表1所示。 (表1)

(一) 财务维度指标。

PPP项目一般是交由组建的独立公司进行运营, 因此其财务运作能力的高低对于项目的推进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公司财务运作能力涉及的指标应包括显著的盈利能力、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规范的财务分析与运营能力、较低的融资与财务费用、项目各参与方的财务能力等。

与各参与方息息相关的财务指标即物有所值 (VFM) , 可以说, 财务维度下公司运营主要追求的就是资金价值最大。这里的物有所值, 对于私营部门而言, 就是投入能够得到尽可能多的回报;对于公共部门而言, 政府在PPP项目中投入资金时也会关注其是否在将来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 即投资效率。除此之外, 在PPP项目推进过程中, 政府会对其进行必要的管理以及监督, 会产生相应的管理成本。

(二) 顾客维度指标。

顾客维度直接体现PPP项目以其提供的公共品所获得的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这里的顾客维度除了项目直接获益者———社会公众外, 还包括了各参与主体的满意度。具体来看, 顾客维度包括: (1) 项目提供的公共品是否符合了社会公众期望; (2) 社会公众获得这种公共品的便利性, 即交易成本显著较低; (3) 政府对于项目合作运营的满意度; (4) 私营部门对于同政府合作的满意度; (5) 项目公司对于各分包商、供应商的合作关系满意度。作为PPP项目各参与方, 政府、私营部门、社会公众的相关满意度直接反映了各方对于该项目的态度, 应通过相应指标进行评价。相关满意度越高, PPP项目的顾客维度评价越趋向积极。

(三) 内部经营流程维度指标。

内部经营流程维度关注的是PPP项目的运行过程, 良好的内部经营流程控制对于运营项目的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完整的PPP项目运行过程包括了建设期与运营期。项目的建设期是资源的集中投入过程。此时, 项目的成本控制、进度安排、质量与安全尤其需要得到关注, 合理界定相应绩效评价指标有利于加强建设期的环节管控, 提高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效率。在项目运营期中, 科学准确地定位相关绩效指标, 有利于企业加强从成本、产出、质量、安全等自身运营多个环节层面的控制, 进而促进效益的提高。此外, 这也体现了参与PPP项目的政府部门应保持对该项目的规范与监督, 以积极有效地改进项目中公私各方的管理水平。

(四) 创新与成长维度指标。

创新与成长维度主要聚焦于人才、信息与团队的沟通协调等层面。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 企业需要不断地自我提升, 人才资源无疑是提升的推进剂。这就需要PPP项目运行中, 项目各方进行必要的科研研发的投入, 即培植企业的创新动力, 增强人才储备。在成长性方面, 企业内部的团队合作能力、各参与方的合作意愿同样重要。企业的成长、PPP项目的持续推进离不开运营企业内部团队高效顺畅的沟通协调。设立相应绩效指标, 有利于保证项目持续顺利地进行。

(五) 政策与环境维度指标。

PPP模式的开展、相关项目的建设运营直接受法律体制、行业政策、宏观环境、地方社会经济等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政策与环境维度主要关注PPP项目可能受到的各种环境类因素的制约程度。外界环境因素对于PPP项目的模式选择、建设投入、运营持续性、项目回报等有着各种联系。此外, 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对PPP模式的理解与掌握也会影响PPP项目的顺利开展。因此,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 应设计相应绩效指标评价项目所受各种环境的影响制约程度。

四、结语

本文将平衡计分卡设计运用到PPP项目绩效评价中, 通过构建财务、顾客、内部经营流程、创新与成长、政策与环境等五个维度, 设立相应的具体评价指标来评价项目运作效果。总体而言, 这种设计综合考虑了政府、私营部门、社会公众等各个方面的利益, 体现了多方“共赢”的理念。

参考文献

[1]王玉梅.基于平衡计分卡的PPP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会计之友, 2014.2.

[2]卓萍.构建公共项目绩效评估模型的开发思路[J].华东经济管理, 2009.9.

[3]颜艳梅, 李林, 舒强兴.基于平衡记分卡法的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指标设计[J].社会科学家, 2007.1.

[4]孙洁, 陈涛.浅谈平衡计分卡在BOT项目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总会计师, 2009.12.

[5]袁竞峰, 王帆, 李启明, 邓小鹏.国际基础设施建设PPP项目关键绩效指标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12.1.

项目体系构建 篇2

一般情况下,评价指标是一类具备某种数量、综合性和替代性特征,且能反映事物整体情况的具体数值或抽象概念。但是考虑到电网建设项目社会评价的特殊特点,要求评价指标要具备覆盖全面性、准确性、可操作性及指导性特点,为了做到这些,应当按照以下原则确定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建立原则:①宏观性原则。以国家相关部门规定和法律法规为依据,建立的评价指标要覆盖电网建设项目社会影响的各个方面,全面反映项目带来的影响和效益;②系统性原则。能够辐射电网建设项目在时间、空间、作用、影响等多个维度,力争系统考核项目建设的利害性;③相关性原则。各个评价指标之间应是相互联系的`,禁止独立和重复,否则将影响评价结果的真实性;④完备性。所确定的评价指标要能够全面反映电网建设项目涉及的各个社会影响因素;⑤实用性。一般性指标要从统计部门已有的基础数据中直接获取,非常规指标根据电网建设项目社会评价的需要重新设计,保证评价指标的准确性,具有实用效果。

2.2评价指标的确定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评价指标建立原则的指导下,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了电网建设项目社会评价的16项指标,基于评价指标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电网建设项目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目标层,即电网建设项目社会评价;第二层为标准层,具体包括社会发展的互适性、区域经济的影响、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社会的和谐性四项内容;第三层为基础层,包括一般性指标和非常规指标两部分,共16项,具体包括:与政策的符合性、与政策的连续性、公众支持和参与程度(社会发展的互适性),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程度、区域基尼系数、区域恩格尔系数、居民热军吸收增长率(区域经济的影响),项目效果可持续性、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产业技术发展、生态环境效益、卫生医疗水平的提高(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就业机会增加、征地拆迁赔偿满意度(社会的和谐性)。

2.3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和建立判断矩阵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后,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方法采用优序比较法。所谓的优序比较法,就是利用式(1)对所有的评价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分别判断出每一项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计算结果越大,说明相对重要性越大,对评价对象的影响也就越大。然后,利用式(2)得到各个评价指标的权值,根据计算得出的权值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网建设项目社会评价体系的构建要贴合自身的实际特点,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注重评价指标的确立,唯有这样才能建立一套符合电网建设项目实际情况和电网发展需求的社会评价体系。在电网建设项目社会评价体系构建中,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其建立要遵守宏观性、系统性、相关性、完备性、实用性原则,采用优序比较法确定各个相关因素对社会影响的重要性,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从而为评价模型的建立提供依据,使电网建设项目社会评价工作顺利的开展下去,确保评价结果科学、全面、客观、真实、权威。

参考文献:

[1]何翠珊.地区电网建设项目社会评价[D].华南理工大学,.

[2]廖造壮,陈悦华,蒙环宁.电网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2,01:29~33.

[3]张恒.电网建设项目社会评价体系研究[J].电力勘测设计,,04:71~75.

[4]王春艳.电网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广西大学,.

项目体系构建 篇3

关键词: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284;TU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26-0147-01

在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工程项目规模规模日趋扩大,工程项目工艺日益复杂,因此工程项目的复杂化已经成为一个显著特征。构建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绩效评价有利于及时监督与评价项目,有利于发现项目执行中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因此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主要分析探讨构建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绩效评价的具体因素。

1 工程项目进度绩效评价的内涵

工程项目进度绩效评价主要是通过分析研究工程的目标进度与实际进度,从这种对比中评价工程项目的进展状况。当实际进度超过了目标进度,则表示工程进展顺利;当实际进度低于目标进度,则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以保证工程顺利完成。工程项目进度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包含多种因素,因此应当综合考虑,保证评价体系的完善,从而保证工程顺利完工,提高工程质量水平。

2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几大构成要素

2.1 业主因素

业主因素是构建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绩效评价的首要因素,必须高度重视。业主作为整个工程项目管理的主体与投资者,直接影响工程进度。其主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资金因素。资金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缺乏资金,工程项目便如同无源之水,无法实施。总体来说,工程项目的资金投入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即工程项目建设初期,投入资金相对较少;随着工程项目规模的扩大与进展的加速,投入资金达到最高水平;最后在工程项目即将收尾时,资金逐渐减少。因此,业主在投入资金时要大体上遵照这种规律,保证资金落实到位。资金的充足与否,关系着施工材料与施工设备的供应情况,关系着工程项目的进展,因此业主应当履行合同,做好资金投入工作。

②业主的前期准备工作。除了投入资金之外,在工程项目实施之前,业主还要做好系统、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这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准备完整、合法的施工手续,为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做好施工现场的准备工作,包括临时设施的建设要完备,施工现场的水电供应要科学等等。

2.2 设计因素

设计因素主要包括初步设计状况、施工图纸的供应状况以及设计变更状况三大方面:第一是初步设计。初步设计是工程项目施工的蓝图,初步设计经过审核之后,便能够在此基础上明确资金投入金额、签订合同、订购材料等。初步设计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项目工程的施工进度以及项目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第二是施工图纸的供应状况。施工图纸供应要遵循及时性、配套性、准确性等原则,从而促进工程项目施工的顺利实现。第三是设计变更。初步设计至关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初步设计不容变更,贯穿工程项目的始终。

2.3 施工因素

2.3.1 施工技术与设备因素

工程项目施工离不开科学的施工技术与先进的施工设备,尤其是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代社会,技术与设备已经成为影响工程项目进度的重要因素。①施工工程项目要保证具备科学的施工手段与技术,这主要包括精确的施工工艺与合理完善的施工方案,从而为施工的顺利进行锦上添花。但在施工中也不能一味追求最新技术,避免产生由于新技术运用不到位产生事与愿违的反作用,影响施工进度。②施工工程项目必须拥有先进、系统的施工设备,这是施工队伍完成艰巨施工任务的必备法宝。在工程项目实施之前,要明确施工设备的型号、数量与类型等。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要做好设备的及时供应与维修工作,避免耽误工程进度。

2.3.2 施工队伍的专业素质

施工队伍是工程项目实施与顺利实现的主力军,关系着施工的进度与施工的质量水平。目前,我国工程施工队伍大部分由农民工组成,他们很少受到专业技能培训,也缺乏安全教育,因此整体素质不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施工队伍的专业素质应当得到重视,并且加大培训力度,从而建设一支专业素质高的施工队伍。

2.4 外部环境因素

无论是业主因素还是设计因素、施工因素,都是影响工程项目进度的重要内部因素。而工程施工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外部环境的影响主要可以归纳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3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指标层构建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与以上四大方面的因素息息相关,离开任何一个因素,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都无法实现。在构建该体系时,主要分为三个目标层。在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这个总目标之下,包含业主、设计、施工及外部环境在内的四个一级指标层,在每一个一级指标层的子目标则属于二级指标层。这三层目标相互作用,协调发展,形成一个严密、系统的评价体系。在构建工程项目进度管理评价体系的过程中,目标层为A,表示的是该工程项目的总体绩效状况;一级指标层,即业主、设计、施工、外部因素分别为B1、B2、B3、B4,它们指的是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分析研究影响工程项目进度的主要因素;在一级指标层B1之下的子目标中工程资金状况、早期准备工作状况、工程进度控制相关组织的建设状况分别为C11、C12、C13;在B2之下的子目标中工程项目的最初设计、工程项目图纸的供应、更改工程项目设计分别可以表示为C21、C22、C23;在B3之下的子目标中施工技术与设备的采用、施工队伍的组成、施工组织设计分别可以表示为C31、C32、C33;最后,在B4之下的子目标中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则分别可以表示为C41、C42;这些二级指标层从更具体的角度进行分析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三个层次的因素共同作用,为加快工程进度做好铺垫。

4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模型的构建

以下主要分析利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步骤。

①确立评价指标集U。上文提到业主、设计和施工等因素对工程进度管理绩效的影响。确立评级指标集时,一定要明确各个要素的具体指标。业主因素包括业主资金充足率、施工准备充足率、施工进度组织健全程度、施工进度计划的合理度等评价指标,设计因素包括设计的合格情况、设计变更频繁度及施工图纸的准确度等评价指标,施工因素包括施工队伍的水平情况、施工资源的利用情况、施工租住健全度等评级指标,而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情况、社会环境因素情况、环保因素情况。我们将这几大要素归到一个指标集U中,将几大要素对应的指标标记为U1、U2、U3、U4。

②确立评价决策集V。这个评价决策集主要是对工程项目进度管理进行绩效评价,其反应的是工程项目进度的绩效管理水平。我们将评价决策分为优(施工进度管理有效,工期提前)、好(施工进度管理得当,工期按时完成)、一般(施工进度管理合理,工期基本能按时完成)、较差(施工进度管理措施基本无效,工期出现拖延)和差(施工进度管理因素失控,工期拖延现象极为严重)五个等级,每个等级都反映的是绩效水平。这五个等级分别对应的是V1、V2、V3、V4、V5。在确定评价指标集和决策集之后,接下来就是确定指标权重,然后利用模糊模型确定评价矩阵,最后对工程项目进行综合评价。

5 结 语

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工程项目施工成为时代的热点,为了保证工程顺利施工,构建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工程项目进度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业主、设计、施工与外部环境等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企业要分析探究各个因素,使之协调发展,从而加快工程施工进度,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同时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江焕之.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青岛:山东科技大学,2011.

[2] 罗鹏宇.工程项目管理办公室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究 篇4

随着生源素质的下降, 小偷小摸的现象已进入职业学校校园, 而学生已是青年人, 做了又不敢承认, 一旦被揭露又很要面子, 怎么办呢?例如:王芳同学放在笔盒里买饭票的一百元不见了, 有位班主任是这样做的:

班主任:什么时候不见的?

王芳:两天前。

班主任:为什么到今天才报告?

王芳:因为想再找找, 看是不是自己记错了地方。

班主任:有没有什么线索或者可疑的迹象?

王芳:没有。

因为时间拖得太长, 又没有什么线索, 班主任开始了长时间的引导, 让学生自我醒悟。

班主任: (在班会课上) 王芳同学买饭票的一百元不见了, 又不敢告诉家里, 她的处境大家可想而知, 怎么办?首先, 我这里先借50元给王芳同学买饭票, 解决燃眉之急。其次, 也许在座的同学有人知道钱在哪儿, 也许捡到或看到她丢在哪里, 请采取适当的方法交给老师或失主。第三, 在一念之下, 把别人的东西“借”或拿走了就要正视自己的错误, 有错就改, 不要错上加错, 不然将后悔一辈子, 心灵永远得不到安宁。希望抓住这个改正的机会, 在两天内把钱还给失主或老师。若给机会你不改, 则下一步的错, 可就不是一念之错了, 而是陷入犯罪的开始。第四, 人人都有可能犯错误, 关键是如何对待所犯的错误, 纠正了就是好学生。老师、同学一定会为你保密, 请拿出勇气来, 做一个强者而不是懦夫。

两天后, 王芳同学果然在笔盒里发现了70元钱, 班主任立刻及时表扬, 让全班同学为这位不知名的强者鼓掌, 祝贺他战胜了自己。

班主任:还差30元钱, 也许是用了, 不要紧, 等有了钱再还, 直到还清100元钱为止。到时你一定会舒心的, 你可以自豪地对自己说:“我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是一个强者, 因为我战胜了自己, 是一个100%的好学生。”

果真一个月后, 王芳同学又发现30元钱回来了。自那以后, 班上再也没有出现过失窃的现象。后来, 这位同学写了一封长长的信给班主任, 说谢谢班主任和同学们给了他一次改正的机会, 正是因为这份感激之情, 使他奋发学习, 最终如愿以偿。

教师的循循善诱, 维护了学生的面子, 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让学生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然后扬起风帆, 乘风破浪, 到达理想的彼岸。

三、讲究批评策略

俗话:“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学生有错是正常现象, 有错必纠, 批评就成为我们的一种教育方式。但我们在批评学生时应考虑到青年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开始世界观形成的阶段, 我

1. 项目课程试验的成效

实施课程改革, 是中等职业学校顺应科技发展, 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一次革命。要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来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授课形式, 打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教学组织方式, 打破以接受书本知识为唯一学习方式, 建立适合学生个性的发展的项目课程, 让学

们要保护和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既要体谅宽容, 又要严格要求, 注重表扬鼓励, 避免讽刺挖苦。

学生上课迟到是教师经常遇到的情况。例如:教室里已经开始上课, 一位学生满头大汗急匆匆地跑了进来, 有的教师会这样做:

学生:对不起, 老师我迟到了, 因为……

教师: (板起脸孔) 你为什么迟到, 难道不知道迟到是违反学生守则吗?

学生:我自行车半路坏了, 我跑着来的。

教师:还有理由, 你为什么不早点出门, 准是昨晚看电视太久, 今天早上睡懒觉。课后到我办公室去一下。

这样学生会整堂课都听不进去, 如果换一个方式, 效果将大不一样。

学生:对不起, 老师我来迟了。

教师: (走上前) 怎么了?气喘吁吁, 满头大汗, 发生了什么事情?

学生:我的自行车半路坏了, 我跑着来的。

教师:为了学习, 为了班级的荣誉, 你跑着来, 这点很好。今后注意:为了防止意外, 尽量早点出门。

这样学生会在得到教师的宽容后, 毫无心理负担地进入学习状态。同时对这位教师产生尊敬之意, 乃至对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

再比如抄作业这种现象, 孙衡是班上的“困难生”, 一次抄作业被教师当场抓住。这位教师是这样处理这件事的:

教师:孙衡你在做什么?

学生: (很紧张, 不敢吭声) ……

教师:写得蛮认真的, 比上一次的还要工整。

学生:对不起, 我抄别人的作业, 我错了。

教师:孙衡同学能承认错误, 是值得表扬的, 而且如果不会做, 抄一遍总比不做好嘛。但我建议你最好让老师知道你还不懂, 能及时帮助你, 好吗?

下课后, 孙衡主动找了老师。

学生:老师你没有让我出洋相, 我会加倍努力, 为您争光。

这位同学在教师的鼓励之下, 由“双差”生变成了“三好学生”并考入重点高校。由此可见, 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很重要的, 从教师的信任到自己信心的树立, 可以改变一个人。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 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人的长处, 维护和保护他们的面子和自尊心。

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就是要发现学生的长处, 鼓励他们自信;换种方式指出学生所犯的错误;引导学生自尊、自爱;……这样, 既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又有利于学生的成人、成才。学生在身教的过程中受到感化, 真正领会到“若要别人尊重你, 首先你要尊重别人”的真正内涵, 为今后在工作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

生在工作任务的情境下, 通过小组协作来解决问题, 从而获取立足工作岗位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 这要求新的课程体系既能拓宽学生知识、技能获取渠道, 又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使其自觉挖掘自身潜能,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健康成长、成才。因此, 学校制定了机电专业《钳工基本技能课程标准》, 编写了以典型鸭嘴手锤加工为大项目, 以锯、锉、錾、钻等个基本技能为子项目的授课讲义, 通过企业专家和项目课程专家充分论证, 组织了实施工作。经过一年试验, 取得以下效果。

1.1改变了教学方式方法。

传统的课程设置, 存在着知识与技能严重脱节的弊病, 而对应的教学方式方法, 也只能是“应试”教育的翻版, 具体表现为理论教师讲工艺, 学生背工艺, 为统考过关;技能教师编工艺, 学生为考工过关, 按老师指定的工艺过程进行简单的技能重复。造成教学过程枯燥无味, 单调被动。

项目课程教学法实施以后, 整个过程围绕鸭嘴手锤加工这一特定的教学目标任务, 将技能训练过程所需的理论知识适时、适度地融入到技能训练之中, 充分体现了实用性、针对性和形式多样性的原则。因此, 教学内容丰富, 方式灵活, 使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得到有机的融合。

1.2转变了教学组织形式。

实施项目课程过程中, 教师打破了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采用了课堂学习、小组学习、个人学习等多位一体的、长短互补的教学组织形式, 为学生创造了多元化的学习途径, 且在此过程中巧妙地渗入了协作精神、竞争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实施项目下料的过程中, 学生能根据坯料的总长, 自主安排下料的尺寸与顺序, 并相互合作, 整个过程轻松有序, 学生各取所需, 各有所获。

1.3师生角色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中, 虽偶有互动, 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或中心地位被严重削弱, 教师的主导往往演变为“专制”, 课堂也沦为“一言堂”。

实施项目教学法以后, 学生的“自由度”得以大大拓宽, 教师渐成“导师”, 学生可以自主思考、独立或小组协作解决技能训练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例如在游标卡尺使用的内容学习过程中, 教师稍作指导之后, 小组集体测量, 每人报出自己的测量结果, 发现问题, 集体评议, 对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请老师答疑。整个步骤轻松, 气氛活跃, 学生参与率高, 主导与主体角色明确、互补。

1.4改变了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传统技能训练的教学, 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一件”定能力, 定成绩, 也就是用一个工件或课题成绩, 决定学生技能的优劣, 显然具有偶然性与片面性, “应试”痕迹明显。

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 教师特别注重过程评价, 每个项目、任务都由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组合而成, 最后再根据整个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 综合评定每个学生的成绩, 充分体现人人要发展, 但不一定一样发展;人人要提高, 但不必同样提高的原则。同时注重过程评价, 每个同学都获得了较多的表现机会, 加上教师适时地表扬与肯定, 对培养学生自信心和抗挫能力大有好处。

1.5提高了实训教师的要求。

以往的课程模式下和教学方式下, 过于注重实训指导老师的“技能”水平, 对“知识”方面的要求不是很高, 长期以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项目课程的实践以来, 若要使项目教学卓有成效, 实训教师起码应具备以下能力与意识:有较强的责任心和研究能力;熟知项目课程内容、体系, 能够正确把握理论与实践对接、穿插的时机;了解本专业工种生产一线的要求, 能适时构建“仿真车间”情境;能了解学生未来从事的一个或几个相关岗位组成的职业群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 排除课程束缚, 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 能以特定的职业或专业范围实践活动为主线, 用项目来组织安排教与学的过程等。否则, 项目教学也只会流于形式。

1.6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激发。

我们的学生群体, 被普遍认为是形象思维好于逻辑思维, 实践学习优于理论学习, 动手能力好于动脑能力, 这与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有关, 传统教学又把理论与实践相对割裂实施教学, 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项目课程与项目教学法, 并没抛弃理论, 而是把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拉近, 让枯燥的理论更加形象化、直观化, 使学生易于感知与接受。我校在试验中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发现, 学生对完成鸭嘴手锤加工这一相对直观项目任务充满了新鲜感, 在加工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在相互评议工件的优劣, 共同发现问题, 讨论热烈而充满激情。当每个人在最终完成一件精美的鸭嘴手锤时, 个个爱不释手, 成就感溢于言表。有一位学生迫不及待地将作品带回家, 请家长镀铬, 然后送给要好的朋友。由此可以看出, 以往钳工实习, 终日重复单调的锉配的技能动作, 从“材料”到“废料”, 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采用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 学生学习目标明确, 零件加工仿真度高, 再加上过程激励措施, 最后形成“产品”或“作品”, 给学生技能训练过程注入了活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其自身潜能。

2. 项目课程实施的瓶颈

从机电专业钳工基本技能项目课程的实施过程及结果看, 要取得较好效果, 问题远不是那么简单。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是一种革命, 对学校的设备设施、师资配备、评价制度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项目课程实施还存在以下瓶颈:

2.1尚无法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虽然我们努力加强校企合作, 除了开设了以企业命名的特色班级, 分批选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还经常组织学生下厂参观或实习, 尽管尽力模拟企业班组模式, 但还不能真正构建“生产第一线”的真实情境。

2.2等级考工制度严重制约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

国标等级工考核内容, 目前看依然是个指挥棒, 而考核的内容、手段很难与科技发展以及企业需求同步。如钳工中级工的技能要求, 与现代化、高科技的生产设备极不配套。虽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拓展, 但主方向不可能有较大改观。如车床、磨床、刨床、铣床、数控机床等常用机加工设备的使用, 电焊、气焊、气割等适用性技能就无暇顾及, 偶尔补充相关技能培训, 也只是蜻蜓点水。

2.3难以确定代表性项目和工作任务。

开发项目课程, 需要较强的实践经验。很显然不是所有课程、内容都要用项目来体现, 但只要是项目化的内容, 就不能仅是把原有教材换个项目化标题即可, 而是要有典型的项目任务、典型的零件加工来支撑。从目前的师资状况看, 项目化课程全面开发与推广还存在较大难度, 双师型教师培养以及专业教师分批下厂锻炼势在必行。

另外,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还受到了教师教学水平以及场地设施的较大制约。以上问题的存在将影响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3. 结论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的工作过程为主线, 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形成行之有效的实施办法是当今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走之路。

通过试验我们已经取得不少经验, 虽然目前尚存在一些瓶颈, 但我们坚信, 只要不懈努力, 我们的课程改革定会有灿烂的明天。

摘要:作为省级课改试点, 学校精心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钳工基本技能课程体系, 并在专业班级中进行试验。经过试验, 取得一定的成效, 为专业课程改革推行及其它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项目化课程,成效,实施,瓶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职成, [2004]12号.

项目体系构建 篇5

3.1科研项目的实施

科研项目的实施需要签订项目合同(任务)书,项目合同(任务)书、协议书签订前,项目负责人应提供外协单位的资质、能力以及项目组成员与其无直接经济利益相关的承诺材料;所二级行政单位分管负责人应对合同的每一条款进行逐条审定,重点对技术条款、项目完成的基本保障条件、知识产权权属的约定以及外协单位的承担能力和执行责任、违约责任、争议纠纷等进行核查;涉外合同要明确约定合同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管辖法院或仲裁机构需在中国内地。科技处对项目合同(任务)书、协议书进行再审查,加盖学校公章后生效,盖有双方印章生效的合同(任务)书、协议书需报科技处以及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公室备案。项目负责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按要求及时向项目主管部门或委托方报送相关材料,并根据合同(任务)书要求按时完成任务,进行验收结题。按照合同(任务)委托方的要求,在发表研究论文和出版著作上标注项目资助来源和课题编号。项目验收结题应按相关程序执行。由项目负责人提交相关材料(如验收申请、总结报告和项目委托方的有关证明或双方约定的其他材料等),经所在二级行政单位审核,科技处同意后报项目主管部门批准或经合同委托方认可。科技处代表学校接受项目主管部门或委托方的委托,对项目进行验收结题。

3.2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项目负责人、项目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和预算调整等重大事项的变更,项目负责人和所在二级行政单位应及时报科技处。科技处应敦促并协助课题组及相关二级行政单位按项目管理规定及合同要求履行变更手续。各类纵向科研项目和重大横向科研项目的课题组主要人员的变更,应有充分的理由,并由项目负责人及时提出申请,经二级行政单位同意后报科技处批准、备案。相关文件有具体要求的纵向项目课题组主要人员的变更需报项目主管部门批准后生效。

3.3科研项目无法按期完成的情况

项目无法按期完成时,项目负责人应至少提前3个月申请办理延期手续(包括项目研究内容及目标调整等),经所在二级行政单位审核同意后,由科技处报项目主管部门批准或经合同另一方认可后生效,因合同委托方原因导致项目无法按期完成的除外。各类纵向科研项目无法完成时,项目负责人应及时提出申请终止或更换项目负责人,经所在二级行政单位审核同意后报科技处。由学校向项目主管部门申请,获得批准后生效。如终止项目,应及时完成财务决算和审计,项目经费按规定退还委托方或交学校处理。项目负责人应承担合同终止所产生的相应责任。各类横向科研项目因特殊原因无法完成时,应根据合同由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经二级行政单位和科技处同意,与委托方协商解决,签订项目终止合同。项目负责人应根据合同的约定承担合同终止所产生的相应责任。

3.4建立健全科研信用管理体系

对申请、执行各类科技项目的二级行政单位和个人建立诚信档案,签署科研诚信承诺书,作为申请项目和职务职称晋级等的评估依据。

3.5加强科技档案管理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课题组成员应做好科研工作的原始数据记录,保留各种与项目有关的材料,并由负责人或课题组指定专人归档保存以上。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经主管部门或委托方获准验收结题后,需将所有验收结题材料报送科技处并移交学校档案馆归档保存。

4结语

项目体系构建 篇6

摘要:我国保障性住房项目进入大规模建设与竣工阶段,但总体上我国住房保障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保障房建设管理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亟需评价、总结与改进,但受配套制度建设滞后、评价标准复杂、评价主体选择困境等因素制约,未能有效开展。保障房项目后评价应该着眼于过程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从保障公平过程与建设过程两个方面入手,对制度效率、公平目标、建设管理过程、后续管理等方面进行全过程动态评价。

关键词:保障房,后评价,过程绩效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138-(2014)09-0041-46收稿日期:2014-08-05

1 引言

从199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体系和以高收入家庭为对象的商品房供应体系开始,到2012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期间国家层面出台过多部关于保障房建设的法规制度,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初步形成了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相结合、以市场供给为主的城镇住房基本制度与政策框架。

目前我国保障房建设进入了任务量化和强化实施阶段,项目完工率成为考核地方政府绩效的刚性指标。据住建部公开数据,截至2014年4月底,我国今年开工保障房286万套 (其中各类棚户区184万套),基本建成125万套,分别占全年目标任务的40%和25%,与2013年同期基本持平,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计开工近2500万套(其中,棚户区改造近1100万户),基本建成1500多万套。

但从各地保障房建设实践来看,总体上我国住房保障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制度政策的制定、规划布局、项目融资、政府专项资金的使用、建设模式、准入与退出机制、土地获取、征地拆迁、工程质量、风险管理、分配与运营等方面均存在亟需总结与改进之处。对保障房建设管理中出现的这些主要问题和关键指标,如何系统考量,需要一套较为完整的项目评价体系。就目前国内的建设实践与研究现状来看,对保障房项目的后评价,没有深入系统的研究,缺少较为成熟的项目评价体系。

2 保障房项目后评价制约因素分析

通过对当前我国保障房建设各地实践与研究的梳理,本文认为制约保障房项目评价工作难以开展或者研究难以深入的因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后评价的配套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尽管在国家层面和各地政府都颁布了不少法律法规,试图建立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为主的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但是在项目建设管理过程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如资金不足、保障房的选址不科学、配套设施不完善、房型设计不尽合理、建设管理过程难以管控等,再加上保障房的退出机制不完善等,这些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怎么解决,对保障房项目的影响多大,均没有一套较为成熟的评估制度来考量。对保障房的后评价,缺少评价主体、评价机构、评价对象、评价标准、评价反馈等系统的规范。保障房的后续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包括完整准确的保障信息系统不完善,对住房存量、基本状况等都不是很清晰。这些都影响到如何对保障性住房的绩效评价。

2.2 保障房的多层次体系导致评价标准多元化和复杂化

目前我国保障房的供应体系,包括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以及棚户区改造等。不同的供应类别,由于土地、产权、保障对象、建设任务等条件的不同,导致在项目投融资方式、建设模式、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比如对公租房项目与限价房及经济适用房项目,在评价的标准、关注的重点、评价的目标、后续的管理等方面必然有所不同。对不同类别的保障房,需要有不同的项目评价标准。

2.3评价主体的选择困境

由谁负责保障房项目的后评价工作,目前尚无定论。从国内实践来看,国家审计署已经连续四年对保障房的建设管理情况进行审计。不少地方也由政府审计部门牵头,重点对项目的政策执行情况、政府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侧重对项目过程的合规性进行考察,对项目的建设过程则可能关注度不是那么高。而保障房建设全过程,包括政策制定、决策、审批、建设、分配等各个环节都有不同的政府部门参与,项目的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需要更为全面的掌握和了解。

3 保障性住房项目后评价体系构想

3.1 保障房项目评价的独特性分析

3.1.1 公平目标是首要属性

保障房的公共品属性决定其公平性特征,决定关注其社会效益比经济效益更为重要。保障房建设的出发点和基本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城镇中等和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这也是保障房项目与普通商品房项目最主要的区别之处。程序公平与实质公平是保障房具备公益项目的特征。因此,必须要对各类保障房能否公平落实到困难家庭进行评估。陈冠蕾(2013)认为,应该从实质公平和程序公平两个方面来评价项目的公平性实施情况。实质公平主要针对保障范围的公平,应保尽保,同类对象同等对待,无歧视。程序公平则是指保障房的申请、受理、审核、审批程序上,要尽量做到公平。

3.1.2 公共财政的参与决定了必须评价资金使用效率

政府专项资金的大量投入,是保障房建设管理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据国家审计署发布的2013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结果公告披露,全国237个项目或单位挪用安居工程财政补助、银行贷款、企业债券等专项资金78.29亿元,主要用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开发、还贷出借、投资经营、弥补工作经费等非安居工程支出。现行的融资困境,使得保障房建设资金渠道与政策设计成为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热点。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渠道,是保障房建设的一个特点,而对政府补贴、减免的税收(包括减免土地出让金、政府性基金、一些行政收费等)的使用,包括有的地方所尝试的融资新模式,如保险资金、公积金、地方债等融资,对这几类资金的筹集合规性、到位率、筹集的及时率、资金的充足率、资金成本、筹集资金风险等的评价,都是保障房项目评价的独特性体现。endprint

3.1.3 土地供给效率影响项目绩效

从土地的供给来看,保障房用地,特别是公租房、廉租房和棚户区改造类以划拨方式为主。但从土地供给实践来看,不少保障房项目都规划布局在交通、教育、医疗等外部配套设施相对落后的区域,少数地方保障房项目选址在离城市中心较远处,配套设施没有同步跟进,导致在建成之后无法入住甚至很长时间无法正常入住。唐焱(2013)认为保障房用地供给应该考虑对需求的满足程度和社会公平的实现程度,要考虑土地供给在空间配置上能够满足被保障人群的交通、生活便利等需要,满足的程度如何,在数量上是否满足建设规划的需要。

3.1.4 后续管理尤为重要

因为保障房建设在土地供应规划、在法规政策制定上的滞后等因素,实践中出现的比如空置、转租、转售等运营管理问题,以及保障房公平公正分配难、住户出行和生活难、社区综合管理难、小区物业管理难、动态管理退出难等问题,都是严重影响保障房项目是否真正成为民心工程的重要因素。北京、上海等地试行的共有产权房实践,正是对保障房后续管理机制的不规范、不完备进行改进的一个探索。

3.2 基于公平过程与建设过程两个视角的含义

国内对项目全过程进行动态绩效评价,最早由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对其贷款扶持项目进行后评价时引入。这两个国际金融机构的后评价机构“业务评价局”对其贷款项目的评价工作从项目决策完成就开始,是一个全过程的监测、评价、管理任务。

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过程一般包括项目前期、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销售、物业管理等阶段。其项目后评价重点关注的是质量、安全、进度和成本等常规指标,而利润往往是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尤为看重的方面。

保障房则不同,其独特性决定了,其过程包括两个含义:公平过程与建设过程(见图1)。公平过程包括制度公平与政策操作公平,考虑分配程序公平,准入、退出机制上保障公平,保障范围公平等因素。另外一个含义建设过程则包括从决策、前期、建设、销售、物业管理等阶段,还应该涵盖保障房工程任务完成情况、分配、后续管理等特有环节。只有将这两个过程结合起来,才能从“时、空”上把握住保障房的绩效,构成了保障房“时、空”概念上的动态、全过程评价。

3.3 过程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从公平过程与建设过程两个视角来考量保障房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公平目标的考量。保障房建设的首要目的,就是公平、公开、公正地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离开了这个目标,保障房的意义就丧失了。公平过程包括程序公平、决策公平、准入与退出机制保障公平以及政策支持上的公平效率。具体可以重点考察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应保尽保率、非保得保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保障对象覆盖率等保障对象标准合理率等、决策依据的充分性、决策程序的合理性、决策方法的科学性、保障房用地供应的空间效率、供应规模等的考察。政策的支持效率则可以考察是否出台了相关费用减免政策,是否建立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是否采取确保项目建设公平、有序的措施等方面。

二是建设过程效率评价。这部分内容主要针对项目建设过程而言,大部分的考量指标与常规工程建设项目的后评价无差异,如招投标、质量、进度、合同、项目管理内控制度等。但保障房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本文前面提到的必须对政府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考察。

三是效益评价,以社会效益评价为主。保障房的社会效益评价包括对政策落实的适度性、公平性内容,包括保障对象标准合理率、保障覆盖率、土地供应的空间、供应结构、供应规模等指标。经济效益评价则仅限于经济适用房、限价房项目评价。

四是后续管理评价。包括对进入、退出机制的考量,主要关注分配、准入、退出等方面。重点关注保障房是否严格履行准入管理,操作流程是否规范,是否存在不符合条件的群体进入保障范围,关注可能存在的权力寻租行为、不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或个人应及时纳入退出管理范围,督促健全退出管理机制;分配管理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重点检查部分收购、新建的保障性住房建筑面积设计的合理性,是否存在套型面积偏大偏小超标准不实用等问题。后续物业管理、后续租金管理、共有产权的管理等。

4 结语

未来几年,我国保障房建设将继续大规模的建设与竣工,并陆续交付给中低收入老百姓居住,“民心工程”的建设与运营管理效果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对保障房的建设管理如何建设评价,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完善后评价相关制度政策。需要对项目后评价工作负责主体、评价体系标准、反馈机制等从制度层面进行限定,即由谁来负责、评价内容、评价标准、改进措施等需要进一步明确。特别是保障房项目涉及到对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价,如何对一些政府机构作为进行评价是难点;二是不同类型的保障房后评价标准,要有所区别和侧重。公租房、廉租房、限价房等保障对象不同,建设管理模式有差异,评价的内容应有所不同;三是注重项目后评价反馈。既注重项目建设管理的反馈,又要关注群众对保障房各环节的意见并纳入后续改进之中。四是完善保障房的信息管理。健全保障房的信息数据库,保障家庭基础信息库、信用评价信息数据库等,最好能形成一个动态管理信息管理系统,实时掌握保障群体的基本情况。

参考文献:

1.邓中美.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

2.邓华.近十五年我国住房政策及供应体系演变研究.中国房地产(学术版).2014.5

3.唐焱 关长坤.保障性住房用地供给效率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研究——以南京都市区为例.城市发展研究.2013.6

4.贾仁甫 张炯 杨泽明.房地产项目后评价——过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建筑经济.2006.7

5.何芳 沈佳音.房地产项目后评价研究.建筑经济.2014.1endprint

6.高喜珍 韩洁.公共工程项目后评价内容及指标体系构建.财会通讯(理财版).2008.1

作者简介:

胡杰,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房地产经济、房地产投融资方面研究。

李子侠,中国房地产杂志社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住房保障、住房金融等。

韩冬,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城镇化、城市土地利用。

臧微,南开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与土地整备研究。

注:本文受天津市企业博士后创新项目择优资助项目“基于过程控制的保障性住房绩效评价与改善体系研究”部分资助。

Study on Affordable Housing Project Post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rocess performance

Hu Jie,Li Zixia,Han Dong,Zang Wei

Abstract:Chinas affordable housing project is undergoing a massive construction and completion stage,but sill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 on the whole.Many problems need to be summarized、evaluated and improved in the housing construction practice and management.But by the supporting system construction lag,the complexity of the evaluation standard,and the chose dilemma of evaluation subjective,the project post evaluation of the affordable housing has failed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Affordable housing project post evalua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process performance,an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should include the process of guarantee fair and construction.Affordable housing project post evalu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dur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dynamic evaluation of system efficiency,equity,construction management,follow-up management.

Keywords:Affordable housing,Post evaluation,Process performance

王春敏/责任编辑endprint

6.高喜珍 韩洁.公共工程项目后评价内容及指标体系构建.财会通讯(理财版).2008.1

作者简介:

胡杰,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房地产经济、房地产投融资方面研究。

李子侠,中国房地产杂志社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住房保障、住房金融等。

韩冬,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城镇化、城市土地利用。

臧微,南开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与土地整备研究。

注:本文受天津市企业博士后创新项目择优资助项目“基于过程控制的保障性住房绩效评价与改善体系研究”部分资助。

Study on Affordable Housing Project Post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rocess performance

Hu Jie,Li Zixia,Han Dong,Zang Wei

Abstract:Chinas affordable housing project is undergoing a massive construction and completion stage,but sill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 on the whole.Many problems need to be summarized、evaluated and improved in the housing construction practice and management.But by the supporting system construction lag,the complexity of the evaluation standard,and the chose dilemma of evaluation subjective,the project post evaluation of the affordable housing has failed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Affordable housing project post evalua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process performance,an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should include the process of guarantee fair and construction.Affordable housing project post evalu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dur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dynamic evaluation of system efficiency,equity,construction management,follow-up management.

Keywords:Affordable housing,Post evaluation,Process performance

王春敏/责任编辑endprint

6.高喜珍 韩洁.公共工程项目后评价内容及指标体系构建.财会通讯(理财版).2008.1

作者简介:

胡杰,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房地产经济、房地产投融资方面研究。

李子侠,中国房地产杂志社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住房保障、住房金融等。

韩冬,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城镇化、城市土地利用。

臧微,南开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与土地整备研究。

注:本文受天津市企业博士后创新项目择优资助项目“基于过程控制的保障性住房绩效评价与改善体系研究”部分资助。

Study on Affordable Housing Project Post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rocess performance

Hu Jie,Li Zixia,Han Dong,Zang Wei

Abstract:Chinas affordable housing project is undergoing a massive construction and completion stage,but sill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 on the whole.Many problems need to be summarized、evaluated and improved in the housing construction practice and management.But by the supporting system construction lag,the complexity of the evaluation standard,and the chose dilemma of evaluation subjective,the project post evaluation of the affordable housing has failed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Affordable housing project post evalua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process performance,an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should include the process of guarantee fair and construction.Affordable housing project post evalu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dur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dynamic evaluation of system efficiency,equity,construction management,follow-up management.

Keywords:Affordable housing,Post evaluation,Process performance

施工项目成本监测指标体系构建 篇7

控制是依据监测结果对过程采取的行动,包括纠正实施行为、调整要素配置以及对后续过程进行重新计划等。施工项目成本监测是对实际成本及其相关要素进行测量,将测量结果与计划要求进行对比以发现差异,并通过反馈机制传达给控制者的管理行为。作为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监测除了需测量实际成本,还必须与成本计划进行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差距。广义地说,计划是控制的开始,控制过程包括计划。施工项目的特殊性决定了施工过程中变化是绝对的,不变则是相对的,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需要不断地进行计划、监测和整改,据此实现对施工项目成本的全面、全过程和动态控制。立足于某个控制期末,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与成本监测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二、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对监测指标体系的要求

施工项目成本监测包括设计监测指标体系和现场测量汇总指标值,并将指标实际值与计划值进行对比,以便发现差异分析原因。为了实现对施工项目成本的全面、全过程和动态控制,首先需研究成本控制对监测指标体系的要求,并据此设计出更具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监测指标体系,更好地服务于成本测量、汇总和分析工作。

1.满足动态控制的要求。

动态控制强调计划和控制的循环互动,并随着变化了的主客观条件,将这种循环互动贯穿于施工全过程。如图2所示,动态控制对成本监测指标体系的要求是:首先需体现成本计划的动态性,要求随施工过程中变化了的条件不断地编制对应于未完工程的成本计划,一方面用于指导下阶段的施工作业,另一方面作为下阶段成本控制的依据;其次需体现成本监测的动态性,不仅要重视控制期内的成本信息,包括控制期内对应于实际进度的计划成本、实际成本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异,而且要重视计划和控制循环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成本信息,包括控制期初(上个控制期末)计划成本、控制期内实际成本、控制期末对应于未完工程的计划成本,以及由三者之间的关系决定的、用于揭示经本期施工导致的成本变动趋势的动态差异。

2.将控制项目造价与成本控制结合起来。

在项目经理负责制下,项目经理部掌控着施工项目的造价。但是,施工项目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施工过程往往会因变更导致承包范围发生变化,而承包范围的变化不仅会引起施工成本的变化,而且会导致承包造价的增减,因此要将控制项目造价与控制成本结合起来。施工项目的造价收入和成本支出之间的相互联系,决定了只通过项目成本绝对指标(责任成本、计划成本、实际成本等)以及相应的成本质量指标(降低率)和成本效益指标(降低额)来计划和评估项目的成本水平是不全面的。应基于既定的企业提成,将施工项目的造价和成本联系起来,设置能反映项目收支对比情况的项目利润和项目利润率指标来评估施工项目的成本水平和对之进行考核。

3.根据耗费特征划分成本项目。

施工项目成本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施工过程中的生产性耗费,在成本核算范围一定的条件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主要目标是控制施工耗费,通过统筹协调各种耗费之间的关系实现降低施工总费用。如图3所示,为了获得并维持施工能力,施工项目需占用劳动力、施工机械和周转材料等施工资源,并需委托分包商完成部分施工任务,施工过程还需消耗大量建筑材料。根据施工过程中施工耗费的不同特点,现将施工项目成本分解成实体材料费、施工资源费、分包工程费和现场包干费等成本项目。

4.根据不同管理层的需要设置指标体系。

监测指标体系一般包括明细指标和综合指标两个层次。明细指标作为对施工过程进行分析、评估和重新计划等基层控制工作的直接依据;综合指标的主要作用是向施工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或业主代表报告施工项目成本的实际状况及其变动趋势。

三、施工项目成本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分析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对监测指标体系要求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如图4所示的成本监测指标体系: (1) 期末计划成本; (2) 期内计划成本; (3) 期内实际成本; (4) 期内成本差异; (5) 期末成本动态差异; (6) 期末项目利润; (7) 期末项目利润率。立足于施工过程某个控制期末(施工项目开工前的成本信息可以被看成是一个特例),借助于成本监测指标体系可获得的成本信息包括施工项目预期收支对比信息、控制期内的成本差异信息、控制期末对应于未完工程的计划成本信息以及对应于未完工程的施工项目成本动态差异分析信息。

1.期末计划成本。

期末计划成本用于反映施工过程中某个控制期末对应于未完工程的预期施工费用,基于施工项目的承包范围和已完成程度,结合拟定的施工方案,期末计划成本的计算方法详见式(1)至式(5)。

2.期内计划成本、期内实际成本和期内成本差异。

(1)期内计划成本:期内计划成本用于反映施工过程中某个控制期内对应于实际进度(用期内完成的实物工程量计量)的计划成本,基于已完成的实物工程量,结合控制期内基于原成本计划的资源和材料耗费以及相应的价格水平,期内计划成本的计算方法与期末计划成本的计算方法相同。

(2)期内实际成本:期内实际成本用于反映施工过程中某个控制期内对应于实际进度(用期内完成的实物工程量计量)的实际成本,基于控制期内对应于实际进度的实际资源使用和材料消耗以及资源和材料的实际价格,期内实际成本的计算方法与期末计划成本的计算方法相同。

(3)期内成本差异:期内成本差异用于反映施工过程中某个控制期内对应于实际进度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如式(6)、式(7)和式(8)所示,为了描述控制期内出现的成本差异以及耗费量和价格对成本差异的影响,可按“净值”原理,分别计算期内成本差异、期内耗费量差异以及期内价格差异等三种指标。

3.期末成本动态差异。

期末成本动态差异用于反映施工项目经过某个控制期施工导致的成本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基于控制期末针对未完工程编制的新计划,则相对于上个控制期末(本控制期初)的成本动态差异分析指标的计算方法如式(9)所示。

4.期末项目利润和项目利润率。

设置期末项目利润和项目利润率的目的,如式(10)所示,主要是用于动态地反映施工过程中各控制期末施工项目的预期总造价和成本总支出之间的差异,据此计划和评估项目利润和项目利润率等效益水平。

承包工程造价远高于施工项目的成本费用, 这是由它们的成本费用的结构不同所决定。所以式(10)的计算方法仅适用于总成本层面的收支对比,当细分到成本项目或量价明细时,为了便于对比,还需要将构成工程造价的费用进行重新组合,使之和施工项目成本的费用结构相一致。

(1) 造价的费用构成:我国现行《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将工程造价划分为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以及规费和税金等, 其中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和其他项目费包括完成清单项目包含的施工任务所需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以及需分摊的管理费和利润。费用计算方法:针对分部分项清单项目和能套用定额计价的措施项目采用定额计价法, 其中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费一般基于清单项目包括的定额工程量, 参照计价定额规定的消耗量标准, 并结合现行价格水平进行计算, 管理费和利润一般按人工费和机械费的一个百分比进行分摊计算;对于不能套用定额计价的措施项目和其他项目, 主要采用费率计算法, 通常按某个基数 (如分部分项工程费) 的一个百分比 (费率) 进行计算。

(2)施工项目成本的费用构成:如果将工程造价看成是施工项目经理部的总收入,则立足于施工项目经理部,按目前建筑施工企业的一般做法,其必需的费用支出包括分包工程费(劳务分包费和专业分包费)、实体材料费、施工资源费、现场包干费、企业提成(企业管理费、预算利润和必须上缴的工程利润)和规费、税金。

(3)满足施工项目收支对比要求的造价费用结构:为了使施工项目的造价收入和成本支出具有可比性,需要将构成工程造价的费用按施工项目成本核算的口径重新组合,使之与施工项目成本的费用结构相对应。具体做法如下表所示:

注:誘表示造价费用与成本费用有关联,空格表示无关联。

首先,将工程造价中的管理费按一定比例分解成企业管理费和现场管理费两部分。其次,套用定额计算由施工方案决定的现场临时设施的直接费(仅包括人工、材料、机械费),并将工程造价中采用费率计算法计取的措施项目费(和其他项目费)减去该直接费的剩余部分称为剩余费用。再次,将造价中的现场管理费加剩余费用之和称为预算包干费,对应于施工项目成本中的现场包干费。最后,将造价中的企业管理费加利润称为预算提成,对应于施工项目成本中的企业提成。

通过对工程造价费用的重新组合,则可以采用式(11)的方法,计算控制期末施工项目预期的项目利润明细信息。

四、施工项目成本监测的实施

所谓施工项目成本监测的实施,是指为了获得监测指标体系中具体指标的指标值,针对施工项目成本的各项要素开展的包括调查记录和统计汇总在内的现场统计工作。统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施工项目实际进度、实际分包工程费、实际施工资源费、实际实体材料费、实际现场包干费等。

1. 施工项目实际进度统计。

统计施工项目实际进度的方法,一般是调查并记录控制期内实际完成的定额工程量。对应于实际完成的定额工程量,可以计算基于原成本计划的控制期内计划成本,以及各成本项目的计划成本和相应的“量”和“价”的明细。

2. 实际分包工程费统计。

实际分包工程费统计,是计算控制期内对应于实际完成定额工程量的实际的分包工程费用,包括“劳务分包”和“专业分包”两种。基于控制期内实际完成的定额工程量,实际分包工程费的计算,只需将定额工程量分别乘以相应的分包单价并按分包商进行汇总。

3. 实际施工资源费统计。

实际施工资源费是控制期内对应于实际进度的包括人工、机械和周转材料在内的实际费用。其大小取决于实际的需求量和相应的计时(租赁)单价,其中需求量又是配置强度和装备时间的乘积。实际施工资源费的统计,只需如实记录不同批次人工、机械和周转材料的进退场信息,包括供应商、进退场时间、每批次的数量和相应的单价等。将原始记录汇总成资源台账,采用会计核算的方法,根据资源台账即可计算出本控制期内施工资源的实际费用。

4. 实际实体材料费统计。

实际实体材料费是控制期内对应于实际进度的实际消耗的实体材料的费用,其大小取决于实际的消耗量和相应的购置单价。统计实际实体材料费,只需如实记录不同批次材料的供应信息,包括供应商、供应时间、每批次的供应量和相应的单价等。并通过控制期末的库存盘点计算出本控制期内实体材料的实际消耗量和相应的购置价格,将二者相乘即可得出本控制期内实体材料的实际费用。

5. 实际其他现场包干费统计。

实际现场包干费是控制期内对应于实际进度的实际支出的现场包干费用,对于实际现场包干费的统计,只要将每次开支的现场包干费如实记录下来并汇总成台账,再根据台账便可以计算出本控制期内开支的实际现场包干费。

综上所述,施工项目成本监测指标体系满足了全面、全过程和动态控制施工项目成本对辅助决策信息的需求。基于这种成本监测指标体系,便于开展基于集成管理模式的施工项目成本计划和贯穿于施工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如果研发出相应的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并将其应用于工程实践来提高管理效率,则能够进一步加强施工企业对施工项目成本的控制。

【注】本文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工项目成本控制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K9-32)。

参考文献

[1].S.leen B.kang.Information Management to integrate Cost and Schedule of Civil Engineering Project.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1998;5

[2].丁士昭主编.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3].马智亮, 秦亮, 任强.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框架.土木工程学报, 2006;39

高职大项目制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篇8

一、产业转型背景下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现存问题

2014年8月, 国务院发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由文件可以看出, 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从实际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出发, 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选取教学内容, 以实际工作过程安排序化教学体系, 校企协同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个性能力发展联系起来, 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是适应当前经济转型发展对高职人才教育的必然趋势。但是受企业参与积极性、教师实战业务能力、项目化课程建设认识等问题影响,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在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缺乏市场化导向, 项目未能有效课程化。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与市场需求保持动态一致, 当前新经济新业态风起云涌, “互联网+”传统产业创新使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组织方式日新月异, 受产教融合深度缺乏和教师双师能力不足等因素影响, 高职项目化课程开发不能根据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有效提取行业前沿技术, 企业项目不能实现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有效转化, 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更多表现在形式上, 导致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仍存在较大落差。

(二) 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缺乏系统化, 课程设计未能有效项目化。

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需要以整个行业岗位需求为开发依据, 以典型工作任务及企业生产价值链上关键节点的能力需求为结构依据, 以岗位工作过程及行业典型场景为组织依据, 实现学生知识获取、技能习得、能力素质养成的有机融合。目前, 不少高职院校项目化课程体系开发, 缺乏基于专业整体课程体系的项目化设计, 项目课程模块间没有完整的价值链体系设计, 课程间、模块间不能形成能力培养的持续传递, 最终导致“点状”的项目化课程不能真正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三) 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缺乏具体化, 课程实施未能有效项目化。

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目标是, 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学习过程,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 在做学一体中“外习专业技能, 内化创新素质”。但目前许多项目化课程开发具体化不足, 如课程项目目标不明确、项目载体场景不具体、项目教学资源库支持不配套、项目教学教师学生角色意识不转变等, 导致项目教学简单化、碎片化, 学生主体被动化, 远离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既定目标。

二、基于大项目制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基于大项目制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核心策略主要包括三点:一是校企深度融合做大企业项目;二是大项目贯穿专业课程, 实现项目覆盖课程, 课程服务项目;三是大项目资源配套支持课程开发, 实现基于行动导向目标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一) 加强校企合作, 以市场机制为导向产教融合做大企业项目。

高职院校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整个过程, 都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 要突破企业参与积极性不足的痼疾, 必须从市场化校企合作机制入手, 加强校企合作育人制度建设。我院在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 以校企合作共谋共建共营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产学研项目开发、校企合作创新订单班人才培养等专项工程为抓手, 互利互惠互通有无以具体工程项目带课程体系开发, 以匹配行业企业产业链发展人才需求为主攻方向, 在帮助企业做大项目的过程中, 调动企业参与课程体系建设的积极性, 从而引入行业前沿技术与典型工作任务, 有效整合企业资源, 科学推进课程体系的重构, 实现企业需求项目的有效课程化。

(二) 以大型贯穿项目为载体, 将离散项目化课程进行整合, 提高项目化课程体系的系统性。

我院在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中, 把工作过程知识技能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 把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工作过程知识的载体, 按照从“职业成长阶段→职业典型任务→职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课程开发步骤, 以大项目为载体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通过项目覆盖课程, 任务贯穿知识技能培养, 形成持续立体化的项目化课程模块, 实现人才培养课程的有效项目化。

(三) 大项目配套支持课程开发, 在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组织评价等多个环节落地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

我院在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中, 在教学设计环节按照职业岗位发展要求及学生心理认知规律, 按照由简单到复杂设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资源保障上,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校企协同建设服务课程服务市场应用的大型资源平台, 促进学生主体的项目化教学需求;在教学组织评价上, 形成以过程为主体, 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学生、服务对象多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 大数据评价学习过程, 促进项目化课程理实一体化目标的实现。

三、大项目制课程体系构建实例

我院大项目制课程体系建设的“大”主要表现在校企深度融合做“大”项目、“大”项目系统化贯穿整合课程项目以及“大”平台支持项目化课程体系实施三个方面。围绕上述主体思路, 以我院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为例, 分三个方面介绍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一) 契合工程行业转型需求, 构建基于企业价值链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长期以来, 工程建筑领域企业进入门槛较低, 建筑企业产品单一质量参差不齐、生产方式简单粗放高能耗高污染。随着国家经济转型步伐的加快, 工程行业由供给侧对产业结构、生产方式、要素投入进行改革成为必然要求。当前建筑工业化是工程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领域, 建筑工业化改变了传统的现场手工作业, 代之以高精度信息化设计技术、机械化施工技术为手段, 通过大量工厂预制构件, 以流水线工业生产方式进行建筑生产, 显著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工程质量, 有效降低了生产能耗和环境污染。

契合建筑行业工业化的转型趋势, 我院通过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成立专业转型发展研究课题组等形式, 在行业企业专家的深度参与下, 深度解析了无锡地区建筑工业化的“标杆”企业, 通过对生产业务活动数据的全面收集、归纳分析, 梳理出企业在建筑工业化转型发展阶段所开展的主要战略性活动, 并以价值链分析手段将企业战略性活动分解为相关价值业务单元。通过企业价值链调研分析, 围绕战略合作企业的“建筑信息化”战略发展方向, 确定了“建筑BIM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建筑BIM技术是建筑工业化精细生产的基础, 它包含了工程制图识图、现代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等价值业务单元。据此, 开设建筑制图、BIM计量计价等课程, 将建筑工业化要求下企业的工作流程、环境、文化等生产要素移植到教学活动中, 围绕企业价值链的价值业务单元进行重点教学。与此同时, 在建设过程中, 进一步通过做“大”项目, 契合企业价值链人才需求, 激发合作企业参与的积极性。2015年学院联合江苏省财政厅、无锡市建设局、无锡市第二建设集团, 政行企校合作共建了无锡市首个“建筑BIM信息化”生产性实训平台, 项目建设引入企业技术及部分资金, 实践探索实训基地的混合所有制管理。项目运行后, 资产纽带进一步密切了校企合作深度, 保证了企业前沿技术项目在学院的有效课程化。

(二) 大项目为载体, 实现项目覆盖课程, 课程服务项目。

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项目任务, 在场景中领悟隐性知识、获取经验方法, 提升职业素养。对此, 根据学生学习的各个不同阶段, 规划设计了“初始项目”、“职业项目”、“企业项目”以大项目为载体, 将离散课程进行整合, 实现项目覆盖课程, 课程服务项目。 (表1)

初始项目以较为简单的某收发室设计为主线, 将原有的建筑制图、建筑力学、建筑结构构造等课程进行整合封装到具体项目, 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进行学习, 理解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技能, 获得专业通识能力。

职业项目以某单位工程招投标文件编制项目为载体, 围绕投标文件编制, 将原建筑工程计量计价、施工技术等课程进行重构整合, 使学生通过“做中学, 学中做”理实一体化学习方式, 掌握典型项目业务运作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 进一步巩固通识能力、训练专业技能、拓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企业项目以政行企校合作共建“建筑BIM信息化”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 将企业一线生产项目运营与人才培养结合在一起, 构建校企融合的课程教学团队, 将企业真实项目操作任务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 通过工作任务完成度检验前期初始项目和职业项目培养结果, 为学生确定个人就业方向就业岗位提供参考, 同时为战略合作企业输送专业20%的优质人才, 进一步从优质人力资源供给侧激发战略合作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一体化育人的积极性。

(三) 大项目课程体系配套建设, 落地项目化课程体系实施。

为有效实施大项目制课程体系, 我院进一步从教学方法设计、考核评价方式、项目教材及资源库建设三个方面加强配套建设。

在教学方法设计上, 配合项目化课程体系设计, 分阶段设计教学方法。在初始项目阶段, 采用可视化、关键词卡片法;在职业项目阶段, 采用引导文法;而在企业项目阶段, 采用项目作业法和设计答辩法, 使学生逐渐进行自主学习, 循序渐进培养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在考核评价设计上, 工程造价专业采取过程考核与企业项目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全面多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将课程考核评价与企业岗位需求良好结合, 有效杜绝学生突击背题读死书行为, 实现以最小的误差评定学生在工程造价岗位的工作实践能力, 为合作企业提供精确的人才素质讯息。在教材及资源库建设上, 根据无锡二建企业战略性活动所需的价值业务单元, 引入企业建筑BIM信息化业务案例, 通过校企融合的教学团队, 对案例进行拆分、设计, 形成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项目化教材系列, 进一步降低学生理解难度。与此同时, 为有效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及专业社会持续教育,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开发教学视频资料、典型施工建设图集、案例库等立体化项目资源, 为项目化教学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证。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如何理解项目课程的本质[J].职教论坛, 2014.27.1.

[2]马军.高职项目化课程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

项目体系构建 篇9

一、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及其监管的内涵

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是指投资主体为实现既定的目标, 在一定的时间、人员和资源的约束条件下, 对影响农业生产的各种因素所开展的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投资建设或改造, 以取得综合效益的一种活动。[1]根据农业基础设施的类型, 农业基础设施项目也可分农业物质基础设施项目和农业社会基础设施项目。与其他项目相比, 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具有目标的综合性、消费的非他性、典型的自然垄断性和较大的外部经济性等特征。此外, 农业基础设施项目一般所需投资额比较巨大, 建设周期长, 且收费低, 甚至是无偿服务, 资金周转慢, 投资回收期长, 投资风险大。

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监管指政府为促进农业基础设施资源有效配置、提高农业基础设施项目使用效率、促进市场竞争和社会公平、使农户能够以可承受的价格公平享受基本可得的服务等而采取的一系列的规范投融资主体、建设主体及运营主体的活动政策和措施。由于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及管理过程中涉及项目启动、计划、执行及收尾等多个环节, 涉及到政府、技术部门、银行和村组、农户等多个利益相关者或项目干系人, 同时项目建设资金涉及到财政、信贷及农民自有资金等多个来源渠道, [2]因此, 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监管相对于其他项目而言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 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监管体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成效及运营效率。

二、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监管存在的问题

1.政府监管主体职能定位不够清晰, 缺乏社会辅助监管主体

目前,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监管存在着政事不分、决策与监管不分、监管机构与利益群体不分等情况, 市场化运作所需要的独立而公正的监管主体还未真正形成。我国不少已经或正在建立的监管机构, 都身兼宏观调控、政府监管和微观管理的经济职能, 这是我国政府行政机构改革的缺陷所在。由于政府监管的地位和职能不能明确, 行政机构在履行其监管职能时, 往往受到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政策的干扰, 从而使政府监管偏离其自身的政策目标。缺少社会化的辅助监管主体主要表现为目前的监管还是以政府行政管理、行业管理为主, 缺少必要的社会化、市场化的多渠道的辅助监管组织。

2.监管目标较模糊, 目标取向不够明确

我国目前在农业基础设施中推进市场化, 主要还是以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为主要目标, 减轻财政的公用事业补贴的负担。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大量吸引资金的同时, 其经营管理的效率却没得到明显的提高, 这种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表现的较为严重, 因此导致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监管只注重建设监管, 而不重视或忽略运营监管, 且监管的主要目标是为保证项目建设资金能到位, 还不注重项目运营效率等方面。监管目标比较模糊, 目标取向不够明确, 在处理融资需要、保障社会公众利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三者关系方面, 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

3.监管内容越位和缺位

一是对项目监管的内容还没有清楚的界线。对于应该监管的而没有监管, 对于不应该监管的而进行监管。这主要表现在对于有利润的地方表现了过于热心, 而对于没有利润的地方却得不到有效的监管。二是缺少对项目利润进行有效的监管。对投资商通过提高建设和维修养护成本或降低服务质量, 压低运营支出, 获取额外利润等方面缺少有效的监督, 对经营期内因自然垄断使收益大幅增加, 利润增多的情形, 合同中一般也没有明确规定。[3]三是对经营管理安全的监管不够。由于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和日常生产和生活, 其运营安全至关农民的切身利益, 在这方面的监管还较为薄弱。特别是在这方面的监管标准或技术规范较为欠缺。四是更侧重于经济监管, 对服务监管不够重视。目前经济监管仍然是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监管的重点, 主要反映在准入方面, 在加强经济监管的同时, 对项目服务质量的监管却重视的不够。

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监管体系的构建

基于上述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监管存在的问题, 本方从监管主体体系、监管目标体系及监管内容体系等3个方面来构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监管体系。

1.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主体体系

由于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参与建设部门较多, 因此, 要按照“决策、执行、监督”三分离的原则, 整合监管资源, 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主体体系。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监管主体应包括投资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行政监察机关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专门监管机构。同时, 基于项目类型多样、专业性强的特点, 必须通过市场机制借助专家和社会中介机构的进行监管。此外, 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监管主体还应包括社会监督, 鼓励公众和新闻媒体对公共投资项目进行监督。各监管主体的职能如下:

(1) 农业基础设施项目专门监管机构。鉴于农业基础设施项目专业性强, 因此适宜在特定的农业基础设施部门设立专门的政府监管机构。其主要职能是促进基础设施市场的开放、监管市场公平有序竞争、保护消费者利益。

(2) 投资主管部门。对投资计划安排、项目投资的可能性、投资规模大小、概算编制依据的合法性、时效性和适用范围等进行监管。

(3) 各级人大。进一步强化人大的监督权力, 特别是在工程的前期投资决策阶段上, 改变人大“橡皮图章”的形象, 切实履行其法律职能。

(4) 财政部门。财政部门主要对项目的投资预算作审核, 控制投资资金。

(5) 审计部门。审计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审查工程的法律性和经济性, 对项目建设中的舞弊贪污行为形成制约。审计部门着重对项目建设阶段已经使用的资金进行核查, 监督资金使用的合法性。

(6) 建设主管部门。针对农业基础设施项目设立专门的内部监督机构, 可以由建设主管部门直接领导该监管机构, 负责对建设部门的政府官员、公职人员和参加项目建设的工程师们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行为进行监督, 促进各方认真履行各自职责。该监管机构只能监督, 不能参与工程发包或其他的经济活动, 确保其监管行为的公正、客观。

(7) 社会公众。主要采用信息技术, 对工程建设的各种信息, 包括工程的决策经过、招投标信息、工程建设时间进度、经费控制等信息, 对社会民众公布, 在工程建设各参与单位之间交流和传递, 使公众充分了解项目的整个进展过程, 对项目提出建议和进行监督, 实现信息共享。

(8) 农户。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的受益对象主要是农户, 因此农户自然就是监管主体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 在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管理过程中, 要充分调动农户的参与意识, 突出农户在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监管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实现全过程的农户参与式监督。

2.“四位一体”的监管目标体系

针对我国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监管的目标比较模糊, 目标取向不够明确的问题, 必须对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监管目标进行重新定位, 以保障社会公众利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我国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监管期望达成“全程监管、透明监管、法制化监管和高效监管”四位一体的目标。全程监管, 即不但要对项目的建设过程进行评价和监管, 还要加强对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的严格评估和审查, 以及对项目建成后的使用过程和运营效益进行评价和监管。透明监管, 即监管部门要实行信息公开、公众参与、政务透明的阳光监管, 通过信息披露、公示、听证等方式, 将监管部门置于公众监督之下, 防止“暗箱操作”, 使监管部门在监管过程中更加规范, 更加公正。法制化监管, 即在国家法律框架内, 制定专门的地方性法规, 将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监管纳入法制化轨道, 这样一方而可以提升监管的权威性;另一方而也可以使监管更加规范。高效监管, 即通过科学的组织、方法和手段, 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 降低监管的成木, 提高监管的效率和质量, 以达到“低投入、高产出、高质量”的目的。

3.全生命周期的监管内容体系

针对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监管存在着越位和缺位并存的现象, 再加上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的特殊性, 其监管内容应基于项目建设管理过程, 实施全生命周期的过程监管, 包括投资决策阶段监管、建设阶段监管和运营阶段监管等3个过程监管, 具体内容如下:

(1) 投资决策阶段监管。主要包括:①立项监管。一是完善可行性研究方法, 建立项目立项评估责任追究制。二是项目可行性研究除了技术可行、经济效益可行外, 还要进行社会效益评估、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政治效益评估、公众心理评估等, 消除评估中的随意性和不严肃性。三是要改变现行的项目立项体制, 变成由使用部门提出立项申请, 财政部门进行资金审核, 请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立项评估, 最后由人大审批。四是要加强对政府官员权力的监督和管理, 杜绝项目立项环节中的权力寻租行为。②社会公平监管。一是对必须重点发展的农业基础设施项目作出投资计划安排, 以指导相关行业的发展, 引导政府和社会投资。二是从规模经济效益出发, 对相关项目的最小投资规模作出规定。三是政府在进行项目投资决策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的现实, 给予优先安排。

(2) 建设阶段监管。主要包括:①招投标监管。一是进一步完善招投标办法, 建立以主体上实行身份准入制、标价上实行合理低价中标制及评标上实行专家“管用分离”制为核心内容的市场竞争机制。二是切实加强招投标环节监管, 全面规范招标行为, 做到“标前有预防、标中有监督、标后有查处”。三是严查违规案件, 实行履约全过程监管。具体包括强化履约全过程管理、大力查处违规履约行为、加强合同变更管理等措施。②资金监管。一是事前监督。建立规范的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 增强项目资金管理科学性、规范性和公正性, 使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更加公开和透明, 从源头上防止不良现象的发生。二是事中监督。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等监管主体要一道进行联合监督。主要查看:资金是否早分配、早拨付、早到位;是否全面推行工程招标制, 是否有法人负责制、工程管理制、工程预决算投资评审制、资金专户报账制、责任追究制等管理制度等。三是事后监督。这项监督要突出重点, 上下结合, 有的放矢。即对一些重点项目和资金投人量大的项目要进行重点抽查, 一般要达到50%以上。③质量监管。一是大力整顿和规范项目建筑秩序。二是规范建设单位市场行为, 落实项目法人职责。三是精心勘察设计, 提高设计质量。四是强化施工管理, 保证施工质量。五是完善监理制, 提高监理工作水平。六是发挥质监机构作用, 做好政府质监工作。七是推广新技术, 加强质量管理。④进度监管。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和其他项目相比有其特殊性, 有些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有时有严格的进度, 如流域治理项目、水利工程项目等, 如果项目不能按时完成, 将会严重影响农民下一年的农业生产。因此, 在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阶段, 必须加强进度监管, 确保项目按时完成。目前, 进度监管方法主要是借用偏差分析法来计算进度偏差, [4]

(3) 运营阶段监管。主要包括:①市场准入监管。一是实行特别许可制, 即指对有关在法律上主要是《反垄断法》) 被禁止的行动, 政府将视具体情况对其予以有限的解除。其具体形式包括颁发许可证、政府特别的许可文件等。二是实行注册制, 主要指政府主管部门对申请进入农业基础设施行业的企业进行资格审查, 通过履行有关工商注册程序, 允许企业进入。如果申请者不具备有关资格条件, 则政府可以拒绝注册, 不允许其进入。其具体形式主要是颁发营业执照等。三是实行申报制, 即规定对准备进入农业基础设施行业的企业, 按照一定的程序向政府提出申报, 如果政府接受其申报, 即可进入, 否则, 则不得进入。②价格监管。一是按自然垄断程度及行业进入难易, 恰当选择价格监管与市场准入监管的政策组合。二是自然垄断性强, 进入有障碍时, 需要价格监管而不需要市场准入监管。三是明确监管价格制定的原则。四是广泛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定价, 实行集体审议的价格决策机制。五是价格管制应随技术进步而调整, 使生产者与消费者共享其益处。③服务质量监管。一是建立质量标准体系。二是完善质量监管的环境和条件。三是建立质量监管的法制环境。

四、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监管体系的激励约束机制

为避免监管主体 (尤其是政府监管机构部门) 在监管过程中的“寻租”与“腐败”现象, 必须建立监管主体的激励约束机制。

1.建立对监管实施结果的奖励和处罚机制

权力主体的腐败行为选择是典型的风险决策行为, 即权力主体权衡各种利弊得失, 决定是否付诸实施腐败行为。同样, 具体监管主体在决策过程通过权衡违规的成本与收益来决定是否从事违规行为。正是在这个角度上, 经济学家贝克尔指出, “一些人成为罪犯不在于他们的基本动机与别人有什么不同, 而在于他们的利益同成本之间存在的差异”。新制度经济学认为, 人的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行为动机及信息不对称, 是实施奖励和处罚机制存在的基础, 并且有效的奖励和处罚机制将会加大违约成本, 从而使监管主体任何违约的行为都变得不经济, 减少监管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

2.建立对监管主体的再监管机制

政府监管应当以追求社会总的经济福利最大化为行为基准。然而, 在实际中, 由于“监管俘虏”现象的存在, 容易滋生监管过程中的“寻租”与“腐败”, 从而背离政府监管的行动基准;另外, 即使监管主体真的是公正无私的, 还是会由于信息不完全、机会不均等和监管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等而产生监管失效现象。因此, 建立一个体系, 以之对作为“法定垄断者”的监管主体滥用权力加以限制, 监视其是否按经济福利最大化规范去行动, 是十分必要的。由此,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 借鉴西方国家的有益做法, 在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监管过程中, 我们也需要建立对监管主体的再监管机制。一是要强化政府监管的立法、行政约束机制。即限制政府监管主体无效的或潜在有害的规章的数量;精简监管机构数量;要求有关的政府监管机构在寻找监管目标和方法时选择相对成本最低的方案;强调政府监管的农户参与, 尤其是专家参与;制订政府监管的预算。二是要强化政府监管的社会监督机制。即保证农民上诉和获得法律救援的权力;组建各种各样的专业性消费者组织, 这些组织应独立于监管办公室和相关企业, 只代表农民的利益, 这样才有利于保障监管的有效性和社会公正性。[5]

摘要:监管不仅是农业基础设施项目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管理职能的重要体现。本文在界定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及其监管内涵的基础上, 针对当前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从监管主体、监管目标和监管内容三个方面构建了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监管体系, 并提出了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监管体系的激励约束机制。

关键词: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监管体系,激励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天军.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管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2]侯军岐, 任燕顺.基于项目管理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06, (08) .

[3]王彦.试论公共投资项目存在的问题及监管对策[J].社科纵横, 2005, (05) .

[4]戚安邦.现代项目管理[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 2001.

项目体系构建 篇10

参与ITER装置的建造和运行,切实履行ITER计划的权利和义务,掌握ITER计划相关知识产权和专利成果,对于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推动我国核能研究与利用具有积极意义。

一、ITER计划的目标与发展历程

ITER计划是继国际空间站之后的又一个重大国际科学合作项目,目的是解决人类未来的能源需求问题。

众所周知,与不可再生资源相比,聚变能具有资源无限,不污染环境的优点,是解决现代社会能源需求问题、推动“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ITER计划的目标是验证开发聚变能的科学和技术可行性,验证聚变反应堆系统的工程可靠性,综合测试聚变能发电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最终为建造聚变能发电站奠定理论与工程技术基础。

ITER计划从项目立项至装置建造前后历经近20年时间。最初于1988年,美、苏、欧、日四方共同启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历经十年,于2001年完成了ITER工程设计的(EDA)最终报告及主要部件研制。

2003年初,我国正式参加ITER计划谈判,之后于2005年6月,我国与美、俄、欧、日、韩五方共同签署了《ITER场址联合宣言》,确定将ITER场址设在法国卡达哈什。

2007年10月24日,中、欧、日、韩、俄、美、印七方宣布正式成立ITER国际聚变能组织(简称ITER组织),ITER计划进入装置建造阶段。

二、ITER项目质量管理的意义

ITER计划的合作方式是各成员国各自完成一部分设备制造工作,最后组合成ITER计划的完整装置。这种合作方式的优点是集合了各个国家的尖端科研成果,整合了各个国家优秀企业的产品。

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的工业制造水平参差不齐,科研技术能力差别较大,为ITER装置提供的单元设备可能存在质量风险,例如设计性能不达标、制造误差较大、装配工艺水平较低等。

质量控制体系作为一种必要的管理措施,为ITER计划顺利完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ITER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一)SVC质量计划

SVC质量计划对SVC设备从设计、采购、检验、生产、存储和运输的全流程做出了严格规定,依据规定进行生产可以确保产品符合ITER计划对设备质量的要求。

产品标识以及可追溯性控制程序改进了生产质量过程控制的查询条件,减低产品召回和内部返工的范围,及时满足客户对产品的质量要求。

产品标识和可追溯系统可以为企业预防或者减少质量问题带来的损失,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工程质量管理控制要点分析

高效的项目管理机构是决定ITER SVC质量管理成功的重要保障。采购包负责人对项目质量控制负有领导职责,他们应该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包括管理经验、技术能力、协调能力以及质量责任意识等。管理团队成员由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共同组成,以符合履行质量控制计划的人员结构与能力要求。

质量管理体系是为保障ITER SVC项目实施而构建的组织结构、管理程序和资源配置等要素,一般可分为管理与实施两个层次。在ITER SVC项目质量控制中以采购包技术负责人为代表的各级技术人员具备充分的质量意识,对于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ITER SVC项目质量控制中,需要综合考虑SVC项目包的技术标准与实际执行情况的差异,并结合执行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确定质量监控的重点环节以及具体措施。

在具体质量控制节点,需要与相关人员密切配合,针对重点环节进行联合技术攻关,并随时召集相关人员进行集体研讨,从而按时完成ITER SVC项目的整体质量控制的目标。

四、结论

质量体系包含一套专门的组织机构,具备了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的人力、物力,还要明确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力,以及规定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各项程序和活动,质量体系是一个组织落实有物质保障和有具体工作内容的有机整体。SVC质量计划和工程质量管理控制要点分析实现了多国协同生产的质量控制。

摘要:ITER计划是目前世界上仅次于国际空间站的又一个国际大科学工程计划。ITER计划采用多国合作的模型,由于各国生产工艺水平存在差异,质量管理体系成为保障项目质量的必要措施。本文从SVC质量计划和工程质量管理控制要点分析两个维度阐述了ITER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方法。

关键词:ITER计划质量管理体系,SVC质量计划

参考文献

[1]冯开明.可控核聚变与国际热核实验堆(ITER)计划[J].中国核电,2009(03).

[2]王兆安.谐波抑制和无功功率补偿[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王兆安,张明勋.电力电子设备设计和应用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4]李向宾,邢超.浅谈ITER项目工程质量管理[J].核标准计量和质量,2012(01).

[5]吴凤凤,邢超,李向宾.ITER组织管理和质量大纲介绍[J].核标准计量和质量,2012(03).

项目体系构建 篇1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市场竞争机制逐渐形成,建筑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项目成本控制是决定建筑施工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中心内容,因此研究项目成本控制对提高施工企业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成本控制体系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实行的是一种以目标利润为导向,以事后核算为重点,以完全成本法为内容的算账、报账性成本费用管理模式。这种传统的成本管理未考虑企业的远景规划;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而对企业的供应与销售环节考虑不多;未能对竞争对手的成本进行必要的研究分析;未能与企业战略相联系;过分依赖现有的成本会计系统,强调财务方面的信息,忽视非财务方面的信息。目前我国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己不适应以“供过于求、顾客需求为导向、国际间分工合作、推行新工艺新技术”为特点的新制造环境,既不利于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又不利于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为此必须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进行改革,功能进行扩展,树立新的成本管理理念,建立新的成本管理体系。

1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现状

建筑工程项目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近几年来我国的施工企业以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为中心,提高工程质量,保证进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尤其在我国加入WTO后,建筑市场全面开放,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这些建筑施工企业对工程项目在安全、质量、工期保证的情况下,严格控制工程成本,争取降低工程成本,才使建筑施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此外,我国的施工企业还充分利用成本核算与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的成本管理系统。组织好成本核算,对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落实企业各部门经济责任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实现了企业财务目标一利润最大化。通过对哈一建、哈三建、哈五建等相关建筑施工单位的调查,他们几年来重视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实行集约化转变,每年的成本费用控制率都在5%以上,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了企业管理水平。

但是,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主要是会计成本会计成本核算控制,会计核算控制是对已经发生过的成本进行归集和计算,实质上是一种事后控制。成本控制方法一般分为定性与定量两类。定性方法有专家会议法、主观概率法和德尔菲法等,主要是根据各方面的信息、情报或意见,进行推断预测。定量方法有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和回归分析法等。即以过去的类似工程作为参考,不能对任一时刻的进度与费用的定性和定量的差异进行分析。

目前,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1目前建筑成本控制缺乏事前和事中控制当前,许多项目经理部的成本管理缺乏事前和事中的控制和管理,仅仅在项目结束或进行到相当阶段才对己发生的成本进行核算,那时已为时过晚,即所谓“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这时就无回天之力了。

1.2项目经理的成本意识较弱目前,不少施工项目开工前没有编制项目成本计划,即使有编制,也不重视施工组织设计中的降低成本措施。项目经理关心利润却对成本开支状况较少过问,有的项目经理管理靠经验,个人说了算,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管理基础工作不落实,如:领料无限量,用工无定量,费用开支无标准等,导致成本管理失控,以致出现亏损时找不出问题的症结,更提不出应对的措施。

1.3控制方法不完善传统的项目成本控制中,成本、进度和质量是分别用不同方法管理的。项目成本应用成本会计的分析方法,把项目进展过程中成本的预计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这一方法应用在项目进程的重点时,无疑是正确的,可以说明最终的费用是节约还是超支。但是,项目控制实际是对项目发展过程的控制。一个项目短则数月,长则数年,其问的内外条件千变万化。控制的目的是要保证按规定的方向发展,而在项目的进展过程中的成本预计值与实际值的比较结果,无法说明费用在该时刻的差异是由于进度的超前或落后而造成、还是由于成本的超支或节约而造成,不能给项目管理者提供决策的信息依据,以使项目进展得到有效的控制。

2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项目成本控制体系

2.1以项目经理为核心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不仅仅是专业成本管理人员的责任,所有的项目管理人员,特别是项目经理,都要按照自己的业务分工各负其责。强调成本控制,一方面,是因为成本指标的重要性,是诸多经济指标中的必要指标之一;另一方面,还在于成本指标的综合性和群众性,既要依靠各部门、各单位的共同努力,又要由各部门、各单位共享降低成本的成果。为了保证项目成本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把所有参加项目建设的人员组织起来,并按照各自的分工开展工作。

项目经理负责制是项目控制的特征之一。项目经理负责制要求项目经理对项目建设的进度、质量、成本、安全和现场管理标准化等工作全面负责,特别要把成本控制放在首位,因为成本失控,,必然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难以完成预期的成本目标,更无法向上级和职工交代。

成本项目经理的责任成本要求包括为施工准备、组织和管理施工生产所发生的全部费用支出,主要包括:①工作人员薪金:指现场项目管理人员的工资、奖金、工资性质的津贴等。②劳动保护费:指现场管理人员按规定标准发放的劳保用品的购置及修理费、防暑降温费等。③职工福利费:指按现场项目管理人员工资总额的14%提取的福利费。④办公费是指项目经理部办公用的文具、纸张、帐表、水电书报费等。除上述四项外,还包括差旅交通费、固定资产使用费、工具用具使用费、保险费和工程排污费等。

2.2建立项目成本控制责任制项目管理人员的成本责任,不同于工作责任。有时工作责任已经完成,甚至还完成得相当出色,但成本责任却没有完成。例如:项目工程师贯彻工程技术规范认真负责,对保证工程质量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往往强调了质量,忽视了节约,影响了成本。又如:材料员采购及时,供应到位,配合施工得力,值得赞扬,但在材料采购时就远不就近,就次不就好,就高不就低,既增加了采购成本,又不利于工程质量。因此,应该在原有职责分工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明确成本控制责任,使每一个项目管理人员都有这样的认识:在完成工作责任的同时还要为降低成本精打细算,为节约成本开支严格把关。

这里所说的成本控制责任制是指各项目管理人员在日常业务中对成本控制应尽的责任。要求根据实际整理成文,并作为一种制度加以贯彻。具体说明如下:①合同预算员的成本控制责任;②工程技术人员的成本控制责任;③材料人员的成本控制责任;④机械管理人员的成本控制责任;⑤行政管理人员的成本控制责任;⑥财务成本员的成本控制责任。

3结束语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设法降低施工项目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的必要手段。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是企业效益评价的关键,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入手,分析了我国目前施工项目控制中在的问题,建立了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项目成本控制体系,完善了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方法,从而保证了项目控制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恒.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太原大学学报2006(01)44-45

工程项目风险监控体系构建与实践 篇12

关键词: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风险监控

0 引言

随着企业的新产品、新工艺对技术装备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卷烟厂基础设施及技术改造日益增多、项目管理难度日益加大。工程项目专业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 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少, 项目建设与管理面临诸多挑战, 卷烟厂引入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监控体系, 确保项目成为优质工程、阳光工程, 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工程项目风险监控体系建设的内容

工程项目风险监控体系, 是指以企业内部监督资源 (纪检、审计、内部监管) 为依据, 借助外部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力量, 对工程廉政、程序、投资、质量、进度、安全以及工程量清单造价控制等方面进行监审把关, 以监控为手段, 从工程项目监控角度进行流程设计, 实现了对工程项目风险的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式监控。

2 工程项目风险监控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

工程项目风险监控体系是以廉政监督为保障、以工程项目经济活动监督为突破口、以运行效率监督为切入点, 实现监管渗透工程项目管理全过程、全方位监督。

2.1 建立监管机构, 提供工程项目监管的组织保障

根据烟草行业特点及项目监管的需要, 成立以企业负责人为领导的工程项目建设监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由内部纪检、内部审计、外聘技术、外聘造价等四个监督组组成。监督领导小组负责对各监督小组上报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性研究、解决, 对项目监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工程建设各参与方进行协调。

2.2 突出三个抓手, 构建工程项目监控的机制保证

2.2.1 以纪检监察为保障, 强化纪律控制。

首先是严明党的政治纪律, 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监察, 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 重点体现在对各级干部履行职责的监督, 明确要求领导干部不能插手工程建设项目的相关工作。其次是完善监督制度, 坚持“三重一大”事项集体研究决策, 先后制定了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工程评议、述职述廉、谈话诫勉等制度, 做到权利运行到哪里, 监督就跟进到哪里。三是按照领导干部“一岗双责”的要求, 针对工程项目监督出台了《工程投资项目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等制度, 具体做好制度落实、效能监察、廉政教育三项工作, 坚持教育预防为主、建章立制创新、监督透明高效、服务工程管理四项原则, 完善以环节监控为核心、以制度问责为手段的内控机制, 切实加强对重大工程项目的监督。四是坚持落实勤政廉政和警示谈话规定。对参与项目建设的各方开展廉政警示教育, 建立廉政教育制度, 做到警钟长鸣, 筑牢参与项目建设人员的反腐倡廉思想道德防线;建立工程建设内部廉政联席会议制度, 定期召开会议, 听取项目建设廉政监督工作的开展情况, 及时解决监督中遇到的问题;建立项目管理人员备案制度, 对参与工程项目建设人员建立廉政档案, 并与参与工程项目建设各方及企业相关领导签订廉政协议;建立群众信访举报制度, 公开监督电话, 设立举报箱, 接受群众监督。通过内部纪检对工程项目的廉政监督, 逐步形成了用制度管人、制度管权、制度管事的工作机制。

2.2.2 以内部审计为抓手, 强化审计监督。

审计的职能就是做好企业运行管控, 坚持以内审为抓手, 不断强化审计的监督职能, 实现企业管理流程的规范。一是坚持把审计工作作为企业运行管控的重要工作来抓。完善审计流程, 使内审成为企业管理流程中的必经程序, 形成“财务开支不审计不报销、经济合同不审计不签约、资产损失不审计不核销、招投标项目不审计不认可、工程项目不审计不结算”的监控机制。二是坚持不断完善审计制度, 突出审计的监督职能。三是延伸审计领域, 对招标环节进行全过程审计, 把过去单一对价款审计拓展为对项目的立项、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标底 (拦标价) 、拟中标人报价等内容的审计;向工程项目管理机构派出审计人员参与概算调整、图纸会审、隐蔽工程验收、方案变更、进度款支付、合同管理等, 对施工进行全程监督。四是内部审计机构对外聘造价实施再监督, 把握审计情况, 保证审计的时效性与客观性, 并及时解决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为领导投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五是工程审计、合同审计、财务审计相互结合、互为补充, 对工程项目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监控, 实现了工程项目整体投资控制与单项、单位、分部、分项工程投资控制有机结合;确保了工程概算控制在工程估算范围之内、工程预算控制在工程概算范围之内、工程决算控制在预算范围之内。

2.2.3 以内部监管为基础, 强化流程控制。

规范是各项工作的前提, 监督是各项工作的保障, 而建立长效机制、规范运作流程, 全方位全过程加强企业内部监管, 是保证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引进了监督机制, 对四个工作组进行再监督。通过构建整顿规范、内部纪检和内部审计规范管理体制, 突出监管重点, 完善管理制度, 规范监管流程, 加强过程监督和跟踪验证, 教育强化自律、监督强化他律、制度强化约束、考核强化奖惩, 有力推动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使工程管理工作规范走向日常化、长效化, 有效提高了工程项目建设的运作效率。

2.3 整合监管资源, 搭建工程项目的监管防线

为把工程项目建成优质工程、廉政工程, 提高建设运作效率, 有效控制工程投资, 预防工程建设中的腐败行为发生, 做好对重大工程项目的监督, 有以下措施:向工程项目派驻专职审计人员, 侧重工程造价审计、工程项目过程审计、隐蔽工程审计等;纪检监察人员侧重效能监察监督、党风廉政建设和一岗双责监督;外聘工程技术人员侧重工程技术监督;外聘造价人员侧重工程造价审核, 从根本上弥补了企业工程建设专业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弱点, 保证了工程建设严格按照国家要求的质量标准进行实施, 确保了工程投资能够准确、真实、有效的得到控制。监督办公室对项目注重过程监控, 严把项目设计关、招投标关、合同执行关、资金管理关和监管程序关“五大关口”, 对内与项目主管领导、部门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签订廉洁承诺书;与合同单位签订廉洁合同, 切实加强廉政监督, 确保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优质、廉洁、高效。

同时企业对工程建设的项目决策阶段、规划设计阶段、招标阶段、合同签订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竣工审计阶段、项目运行阶段进行全方位监控, 形成了完整的工程项目风险监控体系。从工程建设流程全方位系统性地设置风险监控点, 并进行了细化和采用流程化程序进行规范。

3 结束语

通过创建工程项目风险监控体系, 强化对工程全过程的管理监督, 节约了工程建设成本, 确保了管理过程规范, 实现了工作有程序, 程序有控制, 控制有标准, 逐步形成了制度管人、制度管权、制度管事的规范体制, 使工程项目建设与监管有章有序地开展, 有效提高工程项目建设运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卢有杰, 王勇.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2]王卓甫.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国防军事教育下一篇:路基强夯施工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