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体系构建

2024-08-03

责任体系构建(共12篇)

责任体系构建 篇1

一、公办高校构建责任会计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把现代公办高校制度的基础特征概括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其目的是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 使公办高校成为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能力的经济实体, 并对资本运营和资产运作负责。而公办高校对于公办高校来说具有联系而又有区别, 最重要的区别是国家投入资金培养人, 搞好科研, 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而责任会计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 将公办高校责任与责任会计的职能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划分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将公办高校的总目标进行分解细化, 按责任归属落实到内部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并按制定的责任任务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分析控制、考核, 做到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明、责、权相结合。公办高校构建责任会计体系是提高社会效益, 明确经济责任的必然选择。公办高校责任会计制度采用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已经成为共识和和准则了。

二、公办高校构建责任会计体系的原则

(一) 客观性原则

这是指责任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 如实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公办高校为了反映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的名、权、责建立责任会计体系就必须按照客观性的原则的要求, 如实反映经济责任。违背了这个原则一切都是空谈。

(二)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这是指公办高校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责任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和考核, 而不仅仅按照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例如教职工出差的差旅费, 按照责任会计准则要求作为差旅费支出, 但是在责任会计中我们要按照发生的经济性质进行归类到职工教育经费、科研经费、专业建设经费, 还是学生活动经费等。

(三) 可控性原则

这是指公办高校提供的责任会计信息所属的责任要是其能够控制的范围内, 在相关责任人的职权范围内。这样的话才能调动相关责任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如果把相关责任人不可控的支出硬摊派到其身上, 挫伤其积极性, 到最后可能就出现应付、扯皮等现象。所以在制定相关责任的时候就要分析什么样的支出属于哪个部门, 属于什么层级的责任人所管, 所负责。

(四) 一贯性原则

这是指公办高校的核算、考核应该各期保持一致, 不得随意变更。如果遇到重大特殊情况需要变更需要按照相应的程序和权限进行变更, 并且要说明理由, 影响数。

(五) 可比性原则

这是指公办高校的责任会计核算、考核应该做到横向可比也就是各个教学单位可比, 各个职能部门可比, 还应该做到纵向可比, 各个教学单位、各个职能部门前后各期可比。这样为下达任务, 考核绩效提供基础。同时也应该注意和同类高校做到可比。

(六) 权责发生制原则

这是指公办高校责任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公办高校凡在当期已经发生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 都应当在本期确认;凡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 也不应用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这样才能准确真实地反映当期的产出比, 当期效益。

(七) 激励性原则

责任会计应该遵循激励性原则, 对于按照既定的责任圆满完成的, 甚至是创造性完成的, 应该给正奖励, 对于没有完成既定的责任的要给负激励。责任完成情况直接与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薪酬、职位晋升、职称评定挂钩。

三、构建公办高校责任会计体系

(一) 确定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按照公办高校的性质和特征, 我们可以划分为责任教学单位和教辅职能部门, 如果为了更加具有可比性, 管理更加精细, 教辅职能部门进一步划分为学生管理相关的责任职能部门, 如学生处、招生办、就业办、团委、教务处、医务室等, 以及行政职能部门, 如财务处、人事处、办公室、后勤等。这样就更加具有横向可比性。

(二) 编制责任预算和责任考核指标

编制责任预算和责任考核指标是关键, 编制是否合理, 将影响整个责任会计执行的质量, 编制科学合理的责任预算和考核指标之前, 要认真分析相关收入支出发生性质、经济实质。例如, 学生活动经费, 根据学生人数、活动规模大小、场地等综合分项确定, 教职工薪酬根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所属的责任任务按照学校制动工资率确定等, 责任考核指标既要考虑时期指标薪酬总额, 学生活动经费总额等, 也要考虑时点指标学生人数、教职工人数、责任任务额等。

(三) 责任执行要求过程控制监督指导和结果考核相结合

责任执行是对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执行过程中监督与指导, 结果考核, 做到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问题, 不要等到结果都已经出来了, 损失已经发生了才惋惜, 所以责任过程控制与结果考核就显得尤其重要了。组织日常监督检查和期中期末的专项与全面检查考核相结合。

(四) 进行责任核算

责任核算的重点是通过对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工作成果和经济效益的核算, 在日常会计核算的基础上, 按照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进行归类汇总, 并与责任预算和考核指标, 动态的报告给相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五) 进行责任考核与激励

在责任考核中既要要客观结果也要考虑导致该结果的相关因素, 为以后确定责任目标提供经验和依据, 也为更加客观的激励打下基础, 责任考核与激励应该做到公正、公平、公开。

(六) 责任会计反思与总结

一个责任会计期间结束以后要认真总结得与失, 没有总结与反思就没有办法取得更大的进步。

责任会计在公办高校实行需要一个过程, 需要高校领导转变观念和管理手段, 需要财务人员认真学习相关政策, 总结相关的经验全力支持, 但更加需要全体教职工大力支持和贯彻执行。随着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 责任会计势在必行。

摘要:责任会计对于加强公办高校内部管理, 提高资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从责任会计出发, 对公办高校责任会计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责任会计,责任人,责任部门

参考文献

[1]余绪缨.管理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9.

责任体系构建 篇2

现代企业制度下,责任会计体系的构建

本文主要阐述现代企业制度下,构建责任会计体系的重要意义,以及结合现实谈现代企业构建责任会计体系需要注意的问题,以确保责任会计体系真正发挥其高效的内部控制作用.

作 者:解丽梅  作者单位:长春工程学院工商管理系现代商务中心 刊 名:工业技术经济  PKU英文刊名:INDUSTRIAL TECHNOLOGY & ECONOMY 年,卷(期): 22(2) 分类号:F2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   责任会计体系   构建  

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思考 篇3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构建

近年来出现了很多让人割腕的社会责任缺失事件,比如2001年8月南京冠生园将隔年霉变的月饼加工成新月饼销售,坑害消费者的“黑心月饼”事件;2005年發生的“苏丹红事件”和安徽阜阳爆发的“大头娃娃”事件以及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其情况最严重、危害最大的莫过于“三聚氰胺事件”,中国乳制品企业集体丧失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致使含有三聚氰胺的婴幼儿配方奶粉酿成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这一事件引发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危机折射出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迫切性。为此,本文将详细阐述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的演变;并结合国情分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最后在关于构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上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把企业社会责任落实到中国企业运营所有环节上。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企业社会责任简称CSR,最初是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作为一个概念已经有近80多年的历史。1923年,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但是早期有关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的讨论并没有给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明确界定,并且主要侧重于道德伦理层面。在上世纪7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逐渐得到理论化并流行于欧美国家。企业社会责任 从古典的企业要依照所有者或股东的期望管理公司事务,在遵守社会基本规则,即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创造尽可能多的利润旧理念发展到“企业公民说”、“社会契约理论”、“相关利益人说”、“慈善投资理论”等一系列新理念。新理念要求企业的行为既要合乎法人道德——对股东负责,还要埘肩员工、社区、政府负责,要尽到一个法人公民的社会责任等。

在中国,理论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具体概念和内涵还没有统一,众多管理学者们对此的表述各异。虽然对社会责任的内容、范围、程度的界定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企业除了对股东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义务,同时也要为其他利益相关的人(包括企业员工、顾客、供应商、家庭、社会和环境等)承担义务和责任。

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角,给社会的各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企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直接力量,如何让它承担社会责任.对于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以目前情况而言,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三、关于构建中国社会责任体系的几点建议

1.循序渐进地引导企业自愿加入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进程中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建立应该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众所周知,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到现在,对于企业该不该履行社会责任这一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方面,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企业只应对股东负责,企业只要使股东的利益得到满足就是具有社会责任的表现。管理者将企业的资源用于社会目的实际上是在破坏市场机制的效率。如果这样的话, 必然要有人对此付出代价。另一方面,学者则认为企业要对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他们认为企业要想持久生存和发展, 必须承担必要的社会义务和相应成本。

如果说学术界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都还存在着很大分歧的话,那么现实生活中,企业家对于构建社会责任体系还存在诸多异议也是合情合理地。特别是在中国,社会责任这一概念从引入到被大家广泛注意也不过短短十余载,让企业人在没有任何“激励”的基础上一下子提升自身觉悟,“无偿”地拿出企业利润去“无私奉献”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实际上,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其利润取向。任何有利于企业利润增加的事情,企业都非常乐意去做。因此与其空洞地要求企业“无私”履行对社会的责任,还不如循序渐进地去引导,让管理者和企业人逐步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和经营绩效在大多数情况下实际上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虽然在多数情况下,企业社会责任确实不能补偿成本,这就需要企业付出额外成本,从而在短期内影响企业利益,但在长期看来,企业这种行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阻止了政府的进一步管制,使其拥有财力资源、专家技术和管理才能,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而结果会使得附加成本下降、销售额上升、增强顾客忠诚、更容易筹集到资金,从长期看符合企业根本利益。企业一旦认识到这些,那他们必然更“自愿”地加入到社会责任体系构建的进程中来,而只有企业自愿地、积极地配合,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其功效。

2.尽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合理的企业评价体系是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效手段,也是国家社会责任体系建立的基础。而目前中国对企业的评价仍然主要停留在经济指标上,这样的评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中国构建社会责任体系的需要。国资委副主任王瑞祥在“2007企业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论坛”上表示:“衡量一个企业是否优秀,不仅要看它的盈利,还要看社会责任承担情况,不仅要关注企业的经济和技术指标,还要关注企业的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因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进程的评价体系已经迫在眉睫。但是目前世界上惯用的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A8000 的内容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是强调劳工标准,于是高顺成建议: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可以扩充一下相关企业责任的内容,除保障劳工权益外,还应将保障消费者权益、维护消费者生命和身体健康、保障债权人权益、保护环境与节约能源、诚信经营和照章纳税及社会公益行为等内容一并纳入评价。同时,在评价方式和评价程序的建设方面,高顺成也建议其应与现阶段我国国情和企业发展水平相适应。

3.发挥新闻媒体在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回顾过去几年,从“山西黑砖窑事件”、“大头娃娃事件”、“苏丹红事件”到“三聚氰胺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新闻媒体作为一支独立的外部力量,对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构建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互联网,它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受众,其惊人的传播速度和开放的交流空间越来越成为影响现实世界的一股力量。

政府应该正视这种媒介监督力量,进一步借助其宣传力量,加深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使之更加明确:企业与社会之间是一种必然的互动关系,企业有义务改善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保持良好有序的外部环境。企业也必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这不仅能为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而且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和拓展企业品牌提供了社会基础。最终使得企业能够稳定和吸收高素质的员工,提高企业影响力,从而得到长远经济效益。

4.完善立法,加强执法,为构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和依据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国家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在中国,关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健全,如在2008年爆发的“三聚氰胺事件”中很明显看出法律制度中缺乏对于非法使用三聚氰胺的不法商贩的预防和严厉打击律例。另外,我国对于现有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如《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的贯彻和执行并不理想,侵犯劳工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环境污染没有完全杜绝。所有这些都要求国家进一步完善立法、加强执法,为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和依据。

5.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需要理顺政府、企业与第三部门关系

中国社会不同于西方,能够约束企业的外部环境力量主要是政府,而现阶段我国政府与企业之间关系并不融洽,地方政府在企业税收和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心理依然突出。因此,笔者建议政府应该主动缓解这些矛盾,下放适当的权利给企业,不要过多干涉企业的经营,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尽量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错位、缺位等,尽量不要加重企业负担,从而更好促成企业主动担负社会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 篇4

经济责任审计从广义角度理解, 主要是指经营者与所有者分离后, 所有者需要对经营者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考核, 因此推动了审计的产生及发展, 这种理解, 可以说把所有审计工作都包含在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从狭义角度理解, 主要指具有我国特色的审计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指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对我国党政干部及国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考核和评价其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蓬勃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将迎来更大的挑战。然而现阶段我国经济责任涉及工作还有很多地方受到财政财务收支制约, 没有完全脱离其框架, 不能充分发挥其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同时也没有严格统一的指标评价体系标准, 使当前的评价指标体系有所缺失, 成为制约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瓶颈”。

2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依据

2.1 财务指标责任

对于衡量企业法人经济责任主要就体现在企业经营效益上, 良好的财务状况是衡量的主要方法之一, 可以通过企业的资金流及财务状况等指标来体现。在任职期间企业的经营状况、盈利能力、发展潜力都是其责任审查的重点, 围绕财务指标法人需要大力提高企业获利能力, 增长潜力, 进而使企业财务取得好的成果。

2.2 客户和供应商指标责任

只有客户满意, 供应商更好的履行合同, 保持良好的合作状态, 才能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才会使回款周期缩短, 保障偿债能力, 加快资产的更新, 为企业提供保障。

2.3 内部流程指标责任

内部流程可以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 所以, 法人要更好的实现对供应商和客户的责任, 就需要管理好内部业务操作流程, 这样才能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产品。

2.4 企业成长指标责任

企业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发展, 所以在保证企业发展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员工的培养, 要使其在培训、薪资、发展等发面都达到满意, 具有一定企业忠诚度和企业责任心。

3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是需要具体的量化指标来完成的, 要想得到准确的评价结构, 就要找到并设计出准确的评价内容, 但同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进行评价体系设计。

3.1 内容指标统一原则

评价的内容及指标要与审计的内容相统一, 因为审计的目的就是为了评价的结果, 但审计的内容与范围不能偏离评价的内容及指标。指标的设计也要与内容相一致, 指标的设计需要真实全面反映评价的内容, 使得评价结果的得出能够更加全面。

3.2 重点指标原则

要对审计工作的内容来评价, 这就需要找到重点指标, 再对责任内容全面分析。

3.3 评价客观性原则

审计过程以及评价过程则需要保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对于可以量化的评价内容必须进行指标量化评价, 防止评价失衡, 最终达到以数据和客观事实来评价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4 经济责任审计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内容

根据BSC-EVA评价系统, 按照因果动因指标进行筛选, 严格按照审计制度, 定制考核指标, 设计出一套符合现代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目标层级指标管理,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四个一级指标也称为准则层, 分别是财务层面、市场与客户层面、内部流程层面及学习与成长层面。

4.1 财务层面

分别是净资产经济增加值率, 经济增加值增长率, 主营业务收入经济增加值率, 资本占用周转率, 资产负债率, 成本费用经济增加值率, 可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指标进行评价。

4.2 客户与市场层面

通过客户和供应商满意度进行评价, 该指标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获取。调查对象分别是客户与供应商。

4.3 内部流程层面

指标由内部控制状况、资产、负债、权益及损益真实性、重大经营决策情况、领导人员廉洁自律情况等几方面体现。

4.4 学习与成长层面

由技术投入比率、人均经济增加值、员工满意度、社会贡献情况等四个指标构成。

通过上面评价指标的构建, 可以使企业领导更好的履行经济责任, 提高其满意度, 抓好内部任务流程, 进行内部调控, 实现内部激励、学习达到企业人员与企业共同成长, 共同发展。

5 结语

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彰显出蓬勃的活力, 随着我国经济环境不断改善,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审计评价工作将长久开展, 经济责任内容将更加细化、指标选取将更加合理, 相关审计理论技术将不断创新, 最后将不断丰富和实现这一理论价值。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各种经济形势涌现, 随之带来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 让我国经济在运行中出现许多新情况, 同时也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课题。本研究首先阐述了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然后论述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以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最后结合BSC-EVA评价系统原理, 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进行探讨。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指标,构建

参考文献

[1]靳瑛.建立和完善责任成本管理体系[J].石油科技论坛, 2011, (04) :64.

[2]张京勇.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及其评价[J].财会通讯, 2011, (16) :56.

[3]雷增弟.公路行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探析[J].交通财会, 2011, (01) :60.

[4]张学惠, 韩德静.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财会月刊, 2010, (29) :107.

[5]段海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初探[J].经济师, 2010, (10) :95-96.

[6]高建来, 张维.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架构[J].商业经济, 2010, (05) 73-74.

责任体系构建 篇5

陈立新(***)[1]

(中南大学社会学系湖南 长沙 410004)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企业社会责任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积极履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已成为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形势下,构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文章在阐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必要性的基础上,就如何构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 A

A Research on the Principle, Thought and Framework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hen Lixin(***)

(Sociology Department of the South Centr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75)

Abstract: With the deeper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ization of economy,the problem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s caught the wide attention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ty.How to fulfill the necessary social responsibility positively has become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the sustained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Under such situation,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fit for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seems very important and urgent.This article has explained the necessity of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and further discussed how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our country.Key word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evaluating index,evaluation system

一、引言

企业社会责任是20世纪以来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共同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以人为本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强化,国际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要求已经从号召转变为一种具体行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已成为跨国企业塑造和提升形象、获取社会资本、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有力手[收稿日期] 2010-

[项目来源] 本文系200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谐社会视野中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项目编

号:07ASH0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陈立新(1959—),男,湖南衡阳人,中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学和社会政策研究。

[

段,并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中国企业。从国内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企业在创造大量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诸如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社会各界要求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呼声日益高涨。

面对国际国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浪潮,我国企业唯一的选择,就是要尽快承认现实并积极应对,因为不管人们是否愿意和喜欢,是否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对于企业来讲,都会是一个越来越强的、新的、不可回避的外部约束,只有那些快速反应的积极应对者,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有利地位,从而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就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重要课题。近些年来,在国际组织和一些跨国公司的倡导下,企业社会责任在国外已有多种量化的指标评价体系,如SA8000劳工标准、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多米尼400指数、道德评价标准和富斯四好指数等。《商业道德》、《财富》等都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评价体系。但由于我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还不长,再加之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具有适度性和阶段性特征,我们不能不加“消化”地照搬国外社会责任评价标准。[1]因此,建立和推广一套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切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本文试图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二、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和基本思路

(一)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为了对中国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评价,需要设计一套基于中国企业特点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这套评价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设计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找出企业的薄弱环节,提出改善的手段和方法,并最终促使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因此,选取的评价指标应紧紧围绕评价的目的,尽可能做到所选指标个数不多,但能突出反应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

2、代表性。评价体系中的测量指标既要反映当前国际上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众多“生产守则”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共同要求,又要符合中国的国情和企业的实际。

3、可行性。评价体系所选取的测量指标必须符合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状况大体吻合。同时,评价指标体系所需的数据必须易于取得,易于解释,指标计算方法科学,易于操作,便于进行量化处理。

4、通用性和发展性相结合。评价体系中的指标能反映出不同类别、不同行

[1]陈留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实证研究[ J ],山东社会科学,2007(11)

业的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主要方面。同时,能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选取评价指标,以确保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5、可比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比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上具有可比性;二是在指标的口径、内涵上具有可比性。只有可比的评价指标,才能提供准确的信息资料,才能通过比较和分析,认清本国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优势与不足。

(二)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系统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在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中,将遵循以下基本思路:

首先,借鉴国际上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标准,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承受能力,提出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鉴于我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各类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情况以及众多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如果直接将国际通用的指标体系应用于我国企业,将会给企业经营带来极大障碍。因为国际标准的严格限制,可能会导致一些企业根本无法正常运行,企业既然无法生存,就更谈不上发展。从另一方面看,完全不顾国际标准的要求,一味自行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企业的生存经营活动也会产生非常大的困难。

其次,参考我国政府提出的相关方针政策和具体指标。近些年,我国政府在环境保护、员工权益、资源控制及企业的约束方面出台了各种政策、法规,这对企业具有极强的政策约束力,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深远的影响。

再次,结合行业和企业的实际问题,在制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时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相应的标准,通过标准的实施有效推动问题的解决,引导企业完成向国际标准的迅速过度和接轨,赶上甚至超越国际先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水平。

三、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包含着基本社会责任和高层次社会责任两个方面。为社会尽可能提供质量合格的、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为股东的投资承担合理的回报,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国际上劳工标准、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等,这仅仅是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是每个企业都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促进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的局

面,建立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等做出更多的贡献,这是企业高层次的社会责任,企业可根据自身能力自由选择,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基于以上认识,本文提出了一套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见表1)。这套指标体系分为基本社会责任、高层次社会责任两个层次。基本社会责任包括员工权益维护、守法经营、环境保护三类评价因素。高层次社会责任包括可持续发展、企业诚信、社区建设、社会公益与慈善活动、社会责任管理五类评价因素。评价体系中包括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24项,三级指标64项。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承认股东关系是企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因为股东关系属于企业经济关系的最强联结,而且已经有了较为健全的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在起保护和监督的作用。再者,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正确处理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实际上也对传统企业治理结构进行了间接的考察,所以,为了简化,我们不把股东关系的有关指标纳入到本评价体系之中。

表1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表1所设置的八项一级指标中,维护员工权益和社会责任管理两个一级指标所考核的内容涵盖了目前国际较为流行的SA8000的主要方面;守法经营指标的设置主要考核企业对政府、消费者和债权人的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指标主要考核企业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的社会责任;企业诚信指标的设置主要基于国内部分企业信用水平不高、信用服务相对滞后等状况。该一级指标主要体现企业对商业伙伴的社会责任;社区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社区建设指标主要考察企业对社区发展方面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社会公益与慈善行为指标主要考察企业参与公益活动和慈善捐赠方面的情况。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内容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的。因此,其评价标准和和评价体系也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创新。

参考文献:

[1][美] 乔治·斯蒂纳、约翰·斯蒂纳:企业、政府与社会[M],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2]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3]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法律出版社,1999 年版。

[4]陈立新:社会指标与社会协调发展[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徐立青、严大中等: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6]姜万军 等: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初探[J],统计研究,2006(7)。[7]陈留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实证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7(11)。

[8]李立清: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Z],第五届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2005年。

责任体系构建 篇6

【关键词】SA8000;企业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指标体系

一、社会责任的内涵

从早期的人权与人性理论,到消极的认为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是一种赤裸裸的市场竞争关系,到利益平衡观、服务观,再到现在的企业社会责任。在这场席卷全球的企业社会责任风暴愈演愈烈的时候,SA8000应运而生,其旨在“赋予市场经济以人道主义”,同时也推动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浪潮。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菲利普·科特勒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通过自由决定的商业实践以及企业资源的捐献来改善社区福利的一种承诺。而托马斯·贝特曼将企业社会责任分成经济责任、道德责任、法律责任和慈善责任。谢尔顿则把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群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这些观点都在不同程度上强调指出了企业在寻求自身发展和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要承担相应的义务。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探讨

从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基础来看主要是二方面: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成本、提升企业形象;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SA8000作为衡量企业的标准,以麦当劳、耐克、沃尔玛等为代表的多家跨国公司已相继着手对公司的供应商和分包商以劳工标准检查为内容的社会责任运动。

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象来看,企业要维持自身的运转首先就要创造利润,企业创造利润对内要对股东利益负责,对员工要保证相应的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等,对外要对环境、资源保护、社区发展、消费公众、政府等负责。而作为生产者的企业生产各种商品及提供服务也必须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要生产质量合格的产品。

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途径来看,首先国家要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工作,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其次政府在促进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应积极推行、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宏观调控,并建立相关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最后企业自身要认识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把社会责任理念和要求全面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文化中,提升品牌形象,增强企业凝聚力。

三、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上,各方实际探讨的方法、标准较少,对其应遵循的原则、依据及相关框架有所涉及。在制定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构建时我们应该在发扬优秀传统商业文化的同时,还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成果和经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

以SA8000为例,SA8000是全球首个道德规范认证标准,得到了很多全球大型跨国公司的支持和推动,但也带来了一些争议。SA8000的出台和推广是由SAI咨询委员会负责起草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而委员会共28个成员,其中14个来自美国,亚太区只有一人。这种人员上的不均衡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SA8000产生的片面性。AVE与SA8000不同,AVE认证的目的不是在供货商没有达到社会责任标准时中断与它的贸易往来,而是继续发展和完善伙伴关系,通过培训及贸易伙伴的支持来改善供货商的社会责任表现。

在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对其构建应遵循的原则的观点和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从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制定的内容上来看,我国企业要尽可能地使自身行为与国际社会责任标准接轨,在构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时,要根据我国具体国情来扩充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在制定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时,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对不同类型的企业首先关注和解决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突出问题。(2)从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功能作用来看主要有:一致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持续性原则等。在共通的原则下,有效地衡量、评价一个企业管理自身运营对利益相关方及外界环境的影响的效果和效率,并能及时横向和纵向将它与其他企业的情况进行对比。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使用目的为顺畅沟通、利于管理和方便考核,发挥其导向功能,引导全社会企业以更加正确、积极的态度来履行社会责任。(3)在讨论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中谈到的较多的是:国际公约、条例,相关法律和行业规范,企业自身特点。各国经济实体之间的业务往来频繁,为减少贸易摩擦各行业达成共识制定了一系列相关公约或议定书,也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时需要遵守的。另外,国内外行业协会、民间组织或企业组织从某个领域或多个领域对企业应怎样履行社会责任以及履行哪些责任进行了规范,而且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被企业所接受,而慢慢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规范。此外,企业所处的成长阶段、盈利能力、经营规模、社会市场等不同,这些因素都影响了企业具有不同的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

积极推进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构建,对于社会和企业意义重大,但这也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

参 考 文 献

企业社会责任财务评价体系的构建 篇7

近年来, 由于企业的社会责任观念尚未完全树立, 引发了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主要表现为“问题奶粉”事件引发的中国乳业信用危机令世人震惊, 环境污染问题、劳动合同问题、劳资纠纷问题、生产安全与职业健康问题、工时和加班问题、社会保险问题和妇女权益保障问题等再次激起全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广泛关注。

一、企业社会责任财务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

(一) 财务评价基础资料的真实性受会计不确定性影响

财务评价体系与会计核算系统密切相关, 企业评价的指标大都直接来源于会计核算的结果。由于会计本身的不确定性, 绩效评价的结果必然也带有不确定性。另外, 一个指标体系可以用若干个不同的指标加以反映, 对于同一个评价问题可能不同的评价者会选择截然不同的指标体系, 这就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二) 财务评价中使用指标的不可比问题

现行财务评价体系既包括资产营运、偿债、获利能力等财务指标, 也包括内部经营管理程序、社会经济价值和发展潜力的各种非财务指标, 弥补了单纯使用财务指标的局限性, 是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一个质的提升。但财务指标计算和分析依然是最重要的基本手段。由于财务指标的不同质和不同标准, 在使用时往往会出现不可比问题, 在不同行业尤为突出。

(三) 财务评价体系仍然沿用了传统的固定权重的方法

对不同的利益主体, 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是不一致的, 所以进行指标权重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企业财务评价主体的具体要求, 采用固定权重根本无法满足各利益主体的实际需要。另外, 在设计固定权重时, 也未考虑企业的行业区别。

(四) 缺乏综合反映企业社会道德责任履行情况的指标

虽然目前的绩效评价体系对社会道德责任履行情况有所体现——综合社会贡献指标, 但指标反映的内容不全面, 在整个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也偏低。

二、企业社会责任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 引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财务评价指标

企业社会责任财务评价体系的引入在延续传统企业财力分析评价的同时, 可以对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更加全面、更为深入、更为科学的分析评价, 提供与经济决策更为相关的财务信息, 实现分析企业可否持续发展的目的。具体构建包括:一是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财务分析的综合指标体系, 如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财务能力评价, 将考核企业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生态责任和伦理责任等相关财务指标纳入企业的综合评价中来;二是完善企业经济责任的财务评价指标, 以企业完成经济责任的好坏来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三是建立企业法律责任的财务评价指标如企业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照章纳税和承担政府规定的其他责任义务, 并接受

政府的干预和监督, 不得逃税、偷税、漏税和非法避税;企业对本企业职工的福利、安全、教育等方面承担义务;企业对消费者在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方面的承诺等。这类指标主要是评价企业履行法律责任的情况。

(二) 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准则和制度

由于会计准则和制度对会计信息的披露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 同一般性会计工作一样, 社会责任会计也必须建立一定的准则和制度, 这是对社会责任会计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措施。我们应该在吸收、借鉴西方会计界、企业界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 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 参照目前制定企业会计准则与行业会计制度的基本程序, 研究制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及制度。在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过程中, 我们不能一蹴而就, 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 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 由个别到全面。

(三) 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财务指标评价体系

根据需求主体的不同建立多重权重的评价体系。既要满足国家管理当局宏观调控的需要, 又要有利于债权人对企业的客观评价, 还要有利于企业自我评价和考核。同时结合行业的差异, 建立能满足不同需求主体、体现行业差异的多重权重的评价体系。与此同时, 应明确规定每种具体权重指标体系的适用范围及适用情况, 并要求评价者在公布企业财务评价结果时, 充分披露所采用的权重体系。

(1) 经济关系类指标系列。企业经济责任表现指标系列主要从企业对股东权益负责的表现和企业对社会的主要经济贡献两个方面来评估企业的经济责任表现的好坏, 已经涵盖了与企业在经济方面有主要关系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包括股东或投资者以及当地社会社区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企业股东权益责任指标主要从盈利水平、成长性、市场拓展能力、创新能力、人才结构等五个方面考虑。具体指标分别是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企业研发投入比例。这些指标的设计, 在预计企业已具有相当规模的基础上, 大大突出了企业持续经营的潜在增长能力。

(2) 社会关系类指标系列。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指标系列主要从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障出发考察企业在社会层面上所承担的责任大小。主要应包括:员工权益责任指标;现法律责任指标;诚信经营责任指标;公益责任指标。

(3) 自然关系类指标系列。企业生产经营所在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企业的直接影响, 而且这种影响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会越来越广泛和深远。一个富有责任的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其经营行为可能对当地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尽力减少其经营行为对资源或环境的不利影响。环保责任指标一方面考察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支出情况, 按环保费用占总销售额比例计算, 环保费用包括环境污染治理投入和环境管理与科技投入;另一方面, 考察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能源使用效率。

广州本田的整车可回收率已达到90%。据统计, 公司的工业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0%, 危险废物处置率达100%。2004年上半年, 广州本田水的单台消耗同比下降了45%, 电的单台消耗下降20%;LPG的单台消耗下降15%。2006年广州本田第二工厂——绿色环保工厂建成, 到现在工厂回用水率达48%的基础上, 不仅在中国国内, 而且在日本基础全世界都领先的废水“零排放”工厂。

三、完善企业社会责任财务评价体系的措施

我国企业构建社会责任财务评价体系后, 应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企业自身的特点, 逐步、探讨式前进, 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具体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 有关会计科目应该单独设置

社会责任会计科目尽可能单列, 但科目的设置尽可能与传统会计科目相对应。首先, 科目与传统会计科目的对应有利于会计人员的实务操作, 如传统会计科目中有“固定资产”项目, 在社会责任会计中可以设置“社会责任固定资产”一级科目和“环境固定资产”、“消费者责任固定资产”等二级科目;同时, 在一系列会计操作中都可以参照现行的方法和规定;其次,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从传统会计信息中的分离, 是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客观需要, 也是实现社会责任会计目标的必然要求,

而社会责任会计科目单列是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和非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得以区分的必要条件;此外, 这种科目的对应设置可以减少人力、财力和物力的耗费, 同时对评价的效果也不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这是适合我国企业自身特点的。

(二) 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分析主要是评估企业社会责任的执行和完成情况, 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分析是从企业和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的, 由于这种信息使用角度的不同, 客观上要求我们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从企业的会计信息中提取出来, 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一般来说, 它应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社会责任的内涵决定的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情况;二是本会计期间内企业已承担的社会责任情况以及因承担社会责任而对财务状况产生影响的情况;三是影响社会责任完成情况的相关因素。

总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思想必然会发展壮大。通过引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财务评价体系, 能够促进企业履行经济责任, 承担起必要的法律责任、生态责任和伦理责任, 自觉遵守和维护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 保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保障职工应有的劳动福利, 承担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李虹, 刘姣.企业社会责任的财务评价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 4

[2]、任荣明, 邝保华.上市公司必须承担社会责任[J].探索与争鸣, 2008, 4

[3]、张惠忠, 冯歆.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综述[D].嘉兴学院学报, 2009, 1

[4]、彭媛媛.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的理财目标[J].山东经济学院学报, 2008, 5

刑事责任归责体系的构建评价 篇8

一、刑事责任归责体系的内容

刑事责任归责体系, 是指刑事责任各归责要素所组成的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系统结构。刑事责任归责体系的建立对于充分认定行为人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具有实质性的重大意义。目前, 我国刑事责任归责体系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罪过

罪过, 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有的一种被刑法所明确否定的主观心理态度。这种主观上的意志主要表现为故意与过失, 只有当行为人基于故意或过失的心理状态实施刑法分则所明确禁止的行为时, 刑法才会对行为人予以严厉的约束和惩罚。如果行为人缺少故意与过失这两种意志, 刑事责任便无从降临到他的身上。因此, 刑事责任与行为人有无罪过是紧密相连、不可分离的。[1]我国刑法也将故意与过失置于刑事责任归责要素中的重要地位, 以判断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

(二) 危害行为

法律只规范人的外在行为, 可见行为是人受到法律何种评价的重要因素。刑法语境下的危害行为是指行为人基于自身的意识和意志而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作为刑事责任归责体系之中的危害行为在本质上是一种违反刑法分则规定的、具有社会危害性并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身体动静, 它不同于一般的违法行为, 必须是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在犯罪的“四要件”中属于犯罪行为的客观方面。为此, 在对行为人进行刑事责任的认定时, 应首先辨明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是否达到了犯罪的构成标准, 是否存在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问题。

(三) 刑事责任能力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 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者即使实施了客观上危害社会的行为, 也不能成为犯罪主体, 不能被追究刑事责任。刑事责任能力理所当然成为刑事责任的归责要素。刑法上的责任能力, 包括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2]我国刑法在这一方面作了几个方面的划分, 主要包括: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又聋又哑的人和盲人的刑事责任能力;醉酒人的刑事责任能力;未成年人和75周岁以上老年人的刑事责任能力。

(四) 因果关系

一般认为, 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即行为与结果之间的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当某一危害结果发生后, 司法机关首先要确定是谁的行为造成的, 然后进一步判断该行为是否符合构成要件的其他要求, 以及是否具有违法性以及有责性, 最后得出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和如何对其量刑的结论。[3]在有多个原因造成一种危害结果的情景下, 应当区分究竟哪一种原因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特别是在共同犯罪的场合中, 更应当明确犯罪结果的承担主体, 分清楚哪些结果是由某个行为人直接实施的, 哪些是由行为人超出共同犯罪的范围而单独实施的其他行为, 以此界定行为人客观责任的大小。

二、我国刑事责任归责体系的合理构建

除了前文提及的几个归责内容之外, 还应当将期待可能性、正当化事由、违法性认识错误等作为归责的客观基础。如在期待可能性中, 法律不能期待行为人做他自己不能预见到的事情, 在判断标准上, 以社会大众的一般能力为标准是比较适宜的, 不能完全根据行为人的自身的认知能力来判断, 也不能将国家的主观意志强加于不特定的个体。同时还应针对特殊的主体进行个别的对待, 避免因个体之间的差异而在法律适用上得到不公正的效果。关于违法性认识错误, 一般指行为人基于主观认识上的错误而实施了不是本人预先期待的违法结果。其形态包括对象错误、打击错误、因果关系错误等, 虽然实际发生的结果与行为人的预料不一致, 但仍然受到同一犯罪构成范围的约束, 不能阻却刑事责任。如果行为人是以故意行为对某一特定人犯罪, 因为认识上的失误致使危害结果发生在他人身上的, 同样应当视为对被害人的故意行为, 不得以认识错误作为非故意的抗辩。此外, 我国刑法学界一致坚持“不得因不知法律而免除刑事责任”的原则。但是, 由于我国一些较为落后的偏远山区确实存在对法律缺乏必要的了解, 行为人确实不知其行为是法律明令禁止的犯罪行为时, 应当赋予其举证的权利, 以证明行为人并不知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如果其确实缺乏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则不负刑事责任。

摘要:刑事责任归责体系一直为我国刑法学界所关注, 在某些基本理论上达成了共识, 但仍然存在一些争论。刑事责任归责的要素直接关系到对行为人刑事责任有无及其大小的认定, 构建较为完善的归责体系有利于司法机关对行为人准确定罪和量刑, 公平公正地适用刑罚, 以切实做到既惩罚犯罪, 又保障人权的立法宗旨。为此, 在既有的归责体系中, 还应增加期待可能性、正当化事由、违法性认识错误等要素。

关键词:刑事责任,归责体系,危害行为

参考文献

[1]邓崇专.论刑事责任归责体系的构建[J].学术论坛, 2010 (12) :193-196.

[2]魏昕.我国刑事责任归责原则体系论纲[J].求索.2005 (2) :86-87.

责任体系构建 篇9

一、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概况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研究社会责任会计的国家。1968年, 美国著名的学者David.F.Linowes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这一概念, 揭开了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序幕。他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在社会学、政治科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并指出社会责任会计是建立在社会委托责任基础上的, 以会计形式衡量和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一种方法。对于社会责任会计披露内容的研究, 1974年美国会计师协会在《管理会计》上发表一篇专题研究报告, 报告中将社会绩效分为四个主要范围:社会关系、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环境贡献等。Trotman Bradley则用了6大类的指标:环境信息、能源、人力资源、产品、社区参与、其他等。1984年, 贝奥尔科依扎深化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内涵, 对社会责任会计做了系统分析, 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来源于会计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对政府和企业行为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结果进行整理、衡量、分析和披露。近年来, 许多国外学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进行了实证研究, 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都预示着一种趋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其微观经济利润或企业价值都会有正面的影响。我国学者对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起步相对比较晚。1992年, 宋献中出版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一书, 系统地研究了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 报告模式及建立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总体构想。阳秋林在2005年出版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中, 初探了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模式, 并在报表分析的基础上构架了指标分析体系。此外, 我国学者也结合我国A股市场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

在实践领域, 20世纪70年代初, 美国首先开展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践。在法国, 社会责任报告作为其主要会计报表之一, 其规定是世界上最完整, 也是最具特色的。1977年, 法国政府正式颁布法律, 要求雇员超过150人的组织 (1982年扩大到300人) 必须编报年度社会资产负债表, 用货币金额揭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1980年,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出版了《公司报告》, 鼓励企业编制增值报告、就业报告、公司前景表、公司目标表等一系列社会报告, 以满足股东以外的关心企业的社会各界的信息需要。1982年, 国际会计与报告准则专家小组提出了《联合国跨国公司行为准则草案》, 该草案就有关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披露提出了广泛建议, 要求跨国公司提供财务和非财务方面的诸多信息。我国现行涉及到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法规主要有以下两项:2003年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一号———招股说明书》中规定, 发行人应主动披露可能对发行人业绩和持续经营产生不利影响的所有因素。2004年中国证监会“关于发布《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六号 (法律意见书的内容与格式) (修订) 》的通知”中对发行人的重大债权、债务关系进行了相关规定。

二、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薄弱

长久以来, 企业不断地追求微观的财务数据, 在市场经济下办企业本来就是为了赚钱, 企业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成本。另外, 消费者、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没有将社会责任作为评估企业价值的重要衡量标准, 因而企业也就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观念的动力和理由。

(二) 社会责任会计体系不够完善

1. 缺乏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

在日常的会计处理过程中, 与社会责任有关的问题通常是作为常规的财务会计问题处理, 几乎没有企业设置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例如:对社会公益和社会福利事业的赞助和捐赠, 列入营业外支出;因较好地承担社会责任而得到的各种奖励和收益, 计入营业外收入之中, 等等。上述现象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企业虽然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 但是相应的信息却无法在会计报告中体现出来。

2.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不够主动, 披露水平较低。

我国上市公司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自愿性很差, 大多不愿主动披露。多数企业在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时候只愿意披露对企业有利的信息, 而对企业不利的信息则披露的很被动。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企业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 以及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成本较高。只有在利益相关者需要的时候, 企业才会不情愿地披露, 这时披露的信息往往具有滞后性, 甚至还会造成信息的失真。此外, 从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来看, 大部分企业采用的是文字叙述为主要方式的非会计基础性来进行披露, 主要是定性分析, 缺乏量化, 这种做法很难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3. 缺乏独立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编制要求。

现有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没有要求企业要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 也没有明确规范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因此, 我国现有企业编制的社会责任报告并没有统一的格式, 但文字叙述居多。

(三) 社会责任会计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制约机制, 社会责任会计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的阶段, 加强法律制度显得更加重要。另外, 社会责任会计监管尚未展开, 企业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也没有涉及社会责任会计这一块, 信息披露主要采取自愿模式, 我国的企业没有独立报告意识, 一般不单独编制社会责任会计报表, 这些都使得无法对企业实施有效监督。

三、构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几点建议

(一)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是构建社会责任会计最基本的工作。当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增强了, 就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资源等, 从全局的角度出发, 做到企业和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收益最大化。政府可以利用财政、税收、金融和产业等方面的政策, 有意识地引导和鼓励企业实施社会责任会计。同时也要引导企业辩证地看待社会责任会计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对于承担社会责任成本的企业, 国家要尽快出台对应的激励机制, 建立社会责任收益和社会责任成本相匹配的运营机制。例如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成本的企业在贷款、税收方面享受优惠等。谁享有了社会收益, 谁就应当相应的社会成本, 从而加快权责分明, 以便于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二) 制定社会责任会计的准则和制度

要构建和完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体系, 就需要制定相应的准则和制度, 它是企业处理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依据和原则, 也是对社会责任会计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措施。具体应该明确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主体, 核算范围及其计量方法和信息披露机制, 使社会责任会计制度化、标准化和程序化。同时将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结合我国的国情, 在实务上更具有可操作性。我国应该吸收和借鉴西方会计界、企业界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 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 参照目前制定企业会计准则与行业会计制度的基本程序, 循序渐进地研究制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及制度。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 合理确定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内容。

社会责任会计是站在全社会这个角度, 研究的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和企业对社会的贡献, 研究的是企业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社会成本包括社会物耗成本、社会人工成本、环境污染成本等。在此概念下, 当企业成本费用下降时, 并不等于社会成本下降, 因为企业可以减少内部损耗, 而把费用转嫁给社会其他责任单位。例如, 当某企业减少污染防治费用时, 企业本身的支出减少了, 但造成污染却给社会带来了损害, 提高了社会成本。社会责任会计框架下的社会效益指的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带来的企业的整体效益。核算的内容主要有环境、雇员、能源、人力资源、社会活动、社会贡献、产品的性能和安全、职工福利、商业道德等方面。

2. 灵活选择计量方法。

因为社会责任会计提供的信息有很多是非财务信息, 仅仅用数字并不能充分表达。因此, 在计量方式上应当突破传统会计的计量模式, 采用现实、灵活的做法:可以用货币计量的, 采用货币计量;无法用货币计量的, 采用文字说明的方式, 将两者灵活地结合运用。

3. 规范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的信息披露机制。

在披露方式上, 我国应制定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 调动社会各种力量来强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责任感。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两个方面, 企业必须将履行法律责任放在第一位, 然后要尽最基本的道德责任。因此, 国家应建立制度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中的法律责任, 强制企业定期披露, 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避免企业只披露对自身有利的信息, 而不披露影响企业形象的信息, 例如企业的安全生产、消费者权益保护等。而对企业社会责任中的道德责任, 则采取自愿披露制度, 如企业职工的教育培训、社会公益活动、慈善捐赠等信息。

在披露模式方面, 我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应当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考虑到我国现行的社会责任会计披露并不完善和成本效益的原则, 建议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 来披露社会责任信息, 既可以在现有的报告体系中披露社会责任信息, 也可以单独编制社会责任报告, 全面披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建议相关法律规定大型企业, 或对环境破坏严重、耗费资源的企业单独编制社会责任报告。

在披露方法上, 尽量选用定量指标加以反映, 因为定量指标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可比性。如果确实无法定量反映的, 再用文字表述的方法来披露。

(三) 完善与社会责任有关的立法工作

我国现有的社会责任的法律过于分散和凌乱, 可操作性差, 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当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与其经济利益冲突时, 企业可能拒绝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其应尽的社会责任。因此, 必须从法律的高度对企业进行强制约束, 用法律形式明确规定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责任体系构建 篇10

1999年, 联合国提出《全球契约》, 要求跨国公司重视劳动标准、人权和环境保护, 克服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并提出了9项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则和核心内容。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相续出台了一系列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及标准。尽管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建设在逐步推进, 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却不完善。如何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则是急需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难题。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综述及界定

(一)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综述

要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需要回答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 这是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20世纪30年代围绕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这一问题展开了著名的贝利-多德论战。贝利提出上市公司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为其他股东们赚钱;多德认为, 经济机构具有社会服务和追求利润双重职能。50年代以来, 学术界有关社会责任的争论并未取得一致, 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宗教伦理下商人社会责任观认为, 企业过多承担社会责任违背自然法则。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上没有积极性。新古典经济理论下的企业社会责任认为“企业有且只有一个社会责任——使用它的社会资源, 按照游戏规则, 从事增加利润的活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下的企业社会责任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由企业经济责任、企业经济责任与正在变化的社会价值观的结合、新出现的社会责任三个方面组成。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把企业社会责任分为强制性社会责任和自由性的社会责任责任。

(二)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内涵的界定

以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企业理论及企业契约论为基础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强调企业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 企业应追求财产权所有者利益最大化;而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认为企业还应该重视人权, 承担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 追求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20世纪90年代, 企业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两者出现全面结合趋势, 今天人们谈论企业社会责任实际上主要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观点。但对于“谁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这一基本问题尚无一致的结论, 另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本身是不同的, 甚至具有竞争性, 这就造成企业社会责任的含糊不清。本文认为企业作为一个微观层面的经济体, 不但要权衡各利益主体的关系, 而且还采取保护环境, 处理好企业与自然的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价值最大化。

本文认为科学处理好企业与自然、社会利益群体关系, 不但有利于企业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增加人类福祉, 而且还可以调动各方积极性,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促进企业、自然、社会三方的良性循环, 实现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 因此利益关系主体不但包括与企业有直接或潜在利益关系的社会主体, 还包括与自然主体, 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也需要从这两个角度出发。

三、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 利益相关者的企业责任评价指标构建

利益相关者向企业提供了差异化的要素资源, 也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我们可以根据各要素提供者所获取收益的大小来衡量企业对社会相关的各利益相关者所承担责任的大小。具体来说, 企业税收总额及提供就业机会的数量来衡量企业对政府承担责任的大小;一定期间股票资本利得与股利之和来衡量企业对股东承担责任大小;一定企业期间企业财务费用总额与平均负债余额之比衡量企业对债权人承担责任大小;一定期间企业员工平均薪酬福利之和与企业所在地区平均工资水平来衡量企业对员工承担责任大小。

但由于企业生产具有外部性, 单独采用企业社会责任内部评价指标并不全面。针对公司所产生的外部性, 科斯认为通过产权界定、自由市场的讨价还价以及转移支付, 外部性完全可以内在化。可从两个方面衡量企业承担与外部性相关的企业社会责任:一是补偿外部收益方面, 企业应积极补偿因支持科教文卫事业及基础设施提升而获益的公共支出;二是弥补企业所产生的负外部效应, 可用这些行动的支出之和来衡量企业承担外部性责任的大小。

(二) 自然相关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构建

如果把自然环境看做环境资本, 这里环境资本包括可用人、财、物等直接生产成本替代, 那么环境资本产出的增值部分在财务上表现为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之差, 称之为环境资本回报。根据这一逻辑分析, 可以用环境资本回报作为衡量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第一个指标;另外, 企业增加环保支出, 虽然不利于股东短期利益最大化, 但可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及产品的后续处置支出, 也是企业对承担环境责任的一种体现, 因此我们把环保相关支出作为衡量企业承担自然责任的第二个衡量指标。

注:NOS为股本总额;N为企业员工总数, 不包括企业管理层;各项指标均某一期间数值;在计算经理层收入时之所以没有扣除项是考虑到管理层对企业的重要影响及其人力资本成本无法衡量。

表1列示了本文所构建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为体现各项指标重要性程度差别, 可根据评价目的, 分别赋予各项目权重, 各项指标加权平均数之和就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绝对数额的大小。此外, 在进行规模不同的企业间比较时, 可以用企业总资产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绝对数额进行标准化处理。我们认为, 企业是一个拥有人财物等资源的经济体, 但由于人力资本价值衡量存在困难, 因此用企业资产总额作为企业占有资源总量的替代。

四、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评述

(一)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点

同上述绩效评价指标相比, 本文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以下几点优势。首先, 成本-收益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杜邦分析体系以及经济增加值 (EVA) 考核体系均是基于财务指标且财务指标本身存在缺陷, 追求的是股东财富最大化, 不能对企业承担其他利益相关者及环境责任的情况进行反映和考量, 而本文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突破了财务指标的局限;其次, 平衡计分卡的产生虽然在一定程度弥补了财务指标评价的缺陷, 但其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 如平衡计分卡主要集中在顾客满意度的提高与财务结果改善之间的关系, 平衡计分卡也未能处理好内部利益相关者间的关系, 也不能反映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情况, 而本文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权衡了内部、外部各类主要利益相关者利益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前提下企业长期整体价值最大化;此外, 从适用性来看,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相对较简单1, 可操作性更强。

(二)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缺点

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自身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 在确定各分项指标权重时, 尽管可以采取“德尔菲法”、“变异系数法”等方法, 但是这些方法的应用主观性较强或受客观数据缺失的影响;第二, 由于不同行业在技术特征、资产结构及受环境制约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使得该指标体系更适用于同行企业间比较;第三, 所处生命周期阶段不同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存在差异, 为兼顾这种差异, 在使用该指标体系对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进行考核时, 需要对各项指标权重做出适当调整;第四, 企业在经营活动的内外部环境具有动态性, 这会引起现有利益主体利益格局的变化, 也可能产生新的利益主体, 因此需要对评价指标权重做出动态调整或增减新的评价指标;第五, 由于各个评价主体关注的重点和要求存在差异, 这就需要一个相对客观、能兼顾各方利益的评价主体来具体确定权重, 而不是各自为政, 否则就会降低评价效率, 使得评价结果失去意义。

参考文献

[1]伍旭中.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二重性分析.中国经济问题, 2009 (03) .

[2]董进才, 黄玮.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会计研究, 2011 (01) .

[3]李心合.嵌入社会责任与扩展公司财务理论.会计研究, 2009 (01) .

[4]易开刚.和谐社会背景下当代企业的社会责任观.管理世界, 2008 (12) .

[5]沈洪涛.公司社会责任和环境会计的目标与理论基础-国内外研究综述.会计研究, 2010 (03) .

[6]赵红.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绩效指标体系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博士论文, 2004.

[7]黄晓鹏.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中国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8]Carroll A.B.A three 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79.4 (4) .

“四大体系”创新责任班组建设 篇11

责任、标准、对标、考评“四大体系”希望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构建新的班组建设格局,实现“70%的任务交给管理层,30%的业务归班组”;以反映核心业务水平的可量化的指标衡量班组建设;在班组建设中引入对标管理,实行动态性考评;建立省公司至班组的四级管控与考核。

在国网公司社会责任管理的顶层设计方案中,班组建设向来被视为重要环节。一直以来,国网公司致力推进“领导表率、专业融合、班所建设、岗位发动”的社会责任根植模式,推动社会责任管理融入和服务班组建设和岗位工作,从源头上促进了电网企业管理强化,服务提升和价值创造。

在推动社会责任根植班组基础上,国网山东电力以最基础的班组单元作为切入点,打通、贯穿管理层级间责任,着力促进基于社会责任班组建设的“末梢回流”,努力找到一条班组建设的科学路径。构建上述“四大体系”旨在为班组减负,同时层层明确责任,事事明确标准,全面对标提升,量化评价考核。

在国网山东电力看来,“班组强则企业强”,坚持服务基层、夯实基础、锤炼基本功,切实为班组减负,全面提高班组素质和管理水平,也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目前,国网山东电力正在开展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将班组建设及其管理提升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课题。

划分责任田 抓住“牛鼻子”

——70%的任务交给管理层 30%的业务归班组

“对班组建设一直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认为班组建设是班组的事情,二是认为班组建设是工会的事情”。国网山东电力工会主席杜军认为,班组建设的问题根子在上面,其实,省、市、县公司管理层,各专业部门,专业室和班组等,都在班组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职责。过去,班组建设评价过多地倾向检查班组,而忽视了管理层面承担的职责和任务。

对此,新的责任体系旨在明确“谁来干、干什么、怎么干”,即是要厘清各单位、专业部门、基层专业室及班组在班组建设中的职责,做到“谁的责任交给谁”。

在充分听取基层班组建议意见的基础上,国网山东电力重新划了班组建设的“责任田”,形成了《班组建设评价细则》《班组对标指标体系》等7个支撑文件,把班组建设纳入专业管理范畴,构建了“公司统一领导、班组建设办公室牵头协调、部门分工负责、各单位组织实施、班组全员参与”的班组建设格局。

新格局把不属于班组的70%的管理工作从班组剥离,30%的核心业务留在班组,班组负担明显减轻了。同时,为了引导大家种好“责任田”,国网山东电力把班组建设管理纳入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体系,并作为先进单位评选的重要依据。这样,就引起了基层单位“一把手”的重视,抓住了班组建设的“牛鼻子”。

本刊记者实地采访枣庄供电公司市中营业厅、滕州运维检修站及乡镇供电所发现,管理部门和所属班组成员普遍对重新划分后的班组职责持有较高满意度,可以更加集中精力做好核心业务工作了。

“本子少了、电脑多了,会议少了、学习多了,检查评比少了,指导服务多了,”枣庄公司变电检修室党支部书记王耀对本刊记者说。该变电检修室成立了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班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1个生产管理组、4个班组工作组,并明确了专业室和每个班组的专责人,力求落实好责任划分。

核心要突出 标准可量化

——134项关键绩效指标强化管控

评价一个班组,拿什么尺子去衡量?

国网山东电力的回答是:用班组核心业务这把尺子去衡量,而且这把尺子有清晰的刻度,其刻度就是能反映核心业务水平的、可量化的指标。

“把班组的关键绩效指标找出来,我们历经了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两个阶段。先让班组提,让基层单位提,再对比分析,让专业管理部门综合权衡。”工会干事闫斌介绍说,根据国网公司“三集五大”班组设置,国网山东电力最终制定47类班组134项关键绩效指标。

“开始有担心,怕班组建设与核心的安全生产有冲突,”运检部技术处处长王兴照曾经的顾虑没有发生,“挖掘出了班组的安全生产核心指标,明确了指标的量化途径”。134项指标看起来多,真正具体到一个班组并不多,像配电检修班,只有状态检修覆盖率、缺陷消除及时率、检修计划完成率3个评价指标,正是这个班组的核心业务。

《班组建设评价细则》指班组建设标准体系的制成文件。厘清省市专业管理部门、业务实施机构和班组的不同职责,实行分类指导,分层建立生产管理、综合管理2类管理评价细则,生产检修、生产运维、营销现场、营销服务、业务支撑5类班组评价细则。

据介绍,有的标准虽然是对班组提出的,但责任在管理部门的,则会让管理部门负责。比如,提升班组信息化办公标准,要求班组微机配置达到班组人数50%,未达标的,要对省公司的科信部和市公司调控中心扣2分;班组办公桌椅未达到每人一套,扣后勤部1分。

建立班组对标常态运行机制

——251项指标 92.43%可采集

实现主要班组对标全覆盖,核心业务指标全跟踪,建立健全班组对标常态运行机制,这是国网山东电力以对标推进班组建设的主要目标,也是在国网公司系统创新开展班组对标工作并取得突破的尝试和努力。

为此,国网山东电力制定《班组对标指标体系》,明确2项基本信息、3项创新成效指标和251项专业指标的具体定义、采集方式、统计周期、计算方法和口径、管理职责、与班组的对应关系等。每类班组专业指标设置数量为4到6项,体现各类班组核心业务业绩水平和创新能力,突出班组业绩提升重点。

251项指标,会不会加重班组负担?国网山东电力用科技手段解决了这一问题,251项核心业务指标中,信息系统自动提取232项,占92.43%,非信息系统采集仅占7.57%。

“信息系统采集不仅减轻了班组的统计负担,更是一种导向。”营销部专工王鑫说,山东电力直供区的用电信息采集覆盖率、日均采集成功率、自动抄表核算比率均已达到98%以上,这说明,98%的抄表工作不用依靠手工了,大大减轻了营销班组抄表人员的工作量。而通过对上述几个指标进行对标,也引导各单位更多地应用信息手段解决管理和服务问题。

四级考核明晰导向

——考核结果重在应用

“考核是个指挥棒,”国网山东电力工会副主席宋士锋对本刊记者说,正是因为关键,他们在考核问题上更是着眼战略,统筹举措,反映斟酌。

考核体系方面,国网山东电力班组建设实行四级管控与考核,即省公司、市县公司、部门、班组,层层有考核。“我们人资部在班组建设工作中就有15项任务,如果完不成,部门绩效奖金、先进评比都要受影响。”人资部企业业绩考核管理专工李玉华说,考核让各个层级和单位高度重视班组建设。

落实到考核结果应用上,班组评价结果与人才选拔、升迁竞聘、评先树优、职称评定、技能鉴定、教育培训等挂钩。先进班组年度绩效考核A级员工比例适当上调5%;评为不达标班组,班组A级员工比例则下调5%。

作为一项基础长远的工作,班组建设离不开优秀员工的成长锻炼。“四大体系”支撑文件《关于加强班组长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35岁及以下班组长将占到1/3;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1/2;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技师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的超过2/3。

2014年以“重基础、补短板,标准化”为主题

自2013年5月至9月,国网山东电力班组建设“标准、对标、考核、综合”四个专业组分两个阶段开展分层分类调研和驻点调研攻关,完成《班组建设评价细则》等初稿,并在72个班组、26个专业室和17个部门进行验证。在广泛征求公司系统意见,修订完善325条次后,“四大体系”在当年9月发布试运行,并于2014年正式运行。

本刊记者获得的上述调研报告指出了此前班组建设存在的数项问题,涉及各单位班组建设不均衡、班组管理职责不清晰、班组负担较重等等。现在看来,“四大体系”运行的成效已初步显现,上述问题正获得逐步的解决。

“虽然近年来公司系统不断加强基层管理,但总体来看,公司管理的薄弱环节在基层,难点在班组”。“必须从根本上,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问题”,这就是山东电力的结论。

“四大体系”鼓励员工创新创效,一线员工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13年,国网山东电力共获得专利授权1158项,平均每天诞生3项专利,比2012年增长46.6%,其中由一线班组研发的新型实用专利占有相当比重,并且已有389项职工技术创新优秀成果在全省大力推广应用。

同时,新的管理体系理顺了不同管理层级的职责划分,激发了各级管理者履职尽责、服务班组的活力,提升其服务能力和水平。“班组建设新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班组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大幅度地减负,让班组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核心业务,这对班组来说是一场管理革命,对企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国网山东电力总经理李同智如是说。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构建 篇12

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一经提出便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如今“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企业为追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制定的目标也在变化。近年来, 我国不断提倡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企业被赋予的期望越来越大, 企业社会责任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国为了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发展, 政府及相关金融监管单位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然而在2011 - 2013年期间, 动车追尾、煤矿爆炸、“毒奶粉”、“瘦肉精”等社会事件令社会诚信与社会责任蒙上了阴影。从正面和反面来看, 我们都应该持续重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从20世纪30年代“贝尔———多德论战”开创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讨论以来, 学术界从未停止过这方面的探讨, 而且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愈加广泛和深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是这一研究领域中的重中之重, 评价企业社会责任能反映社会发展对企业的要求,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仅是相关部门管理和监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标准, 而且还是企业了解自身情况来保证组织目标实现的依据。另外, 企业社会评价体系的作用还体现在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等相关研究的应用中。所以构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是社会责任领域研究的迫切需要, 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评价的理论基础及内容

1. 评价的理论基础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两个最重要的理论是: ( 1)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其思想内涵是, 企业在追求其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具体来说, 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现在经济、法律、伦理、慈善等方面; ( 2) 利益相关者理论, 该理论的本质是把企业社会责任明确界定在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上, 认为企业作为一种法律实体是由股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消费者、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结成的一系列契约, 其生存与发展取决于是否能正确处理与每一个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开始很早, 但却没有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在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下的研究一直被看做“寻找理论的数据”, 而利益相关者理论则缺少实证证据, 出现时被比喻为“寻找数据的理论”。应该把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与利益相关者理论全面结合起来, 前者可以提供相当多的实证研究结果, 后者明确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和对象、提供了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方法。所以本文以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结合作为研究企业社会责任 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2. 评价内容

借鉴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证研究, 在利益相关者理论框架下,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为股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消费者、政府、社区以及环境,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内容即为企业对这些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三、评价体系的构建

1. 构建思路与原则

主要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 结合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来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构建的思路是: 首先, 从界定的利益相关者出发, 根据现代社会对企业的要求来考虑企业对每个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内容, 进而站在各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确定对应的合理衡量标准, 联系实际情况把衡量标准转化为各项财务或非财务指标; 其次, 确定出全面、综合的分析方法, 以此来对各个指标进行分析和利用; 最后, 根据衡量指标和评价方法建立评价模型, 确定模型的应用方法。

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 1) 科学性原则。要求建立的评价体系科学合理, 具体设计时必须做到有据可依, 同时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时代的变化、中国国情以及企业基本情况; ( 2) 代表性原则。数据指标是对企业社会责任评价衡量标准进行的转化, 必须能够代表衡量标准的涵义; ( 3) 可比性原则。即保证对不同企业的评价结果可以进行比较, 不同的评价者对同一企业的评价结果一致; ( 4) 可获得性原则。是指在选取评价指标时需要考虑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 尽量选取定量指标以及通过已有资料容易获得的定性指标。

2. 指标体系设计

根据构建思路, 针对每个利益相关者逐步确定对应的责任内容、衡量标准、数据指标, 层层分解与具体化, 建立了四个维度的框架。其中第一维度为利益相关者, 第二个维度为责任内容, 第三个维为衡量标准, 第四维度为所有衡量指标。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根据数据的来源分为市场收益指标和会计指标两种: 前者数据来自资本市场, 侧重于股东的收益回报; 后者数据源于企业的财务报表, 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纳入了市场收益指标和会计指标。为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和综合性, 选取的指标既有净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比率等财务指标, 又有违法违规次数、员工生产意外死亡人数、合同履约率等非财务指标。另外, 本文不仅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 还进行了专家访谈及问卷调查活动, 最终设计出包含29个数据指标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具体见表1。

注: 标有 “* ”的指标为非财务指标, 其余为财务指标。

3. 评价方法选择

国内外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方法有AHP分析法、模糊分析法、粗糙集方法、因子分析法、DEA方法、平衡计分法等等, 其中因子分析法因其优点而在现代研究中运用得较为广泛。因子分析法是多元统计技术的一个分支, 侧重于研究观察指标变动的共同原因和特殊原因, 既研究所有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 又通过代表着一类的少数变量来表示基本的数据结构。上述选取的指标数量较多, 用于大样本的研究时更为繁杂, 所以应该选择因子分析法应用到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中, 具体为: 第一, 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以上29个指标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 并且确定各个数据指标的权重, 从而建立评价的基本模型; 第二, 将多个关系较为密切的指标归集到一个大类当中, 设每个大类为一个因子, 把作为观察变量的原始指标转换成这些因子的因子值, 再确定出方差贡献率作权重, 建立仍包含所有指标但更为精简的评价模型。

4. 评价模型与应用

鉴于企业社会责任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需要对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建立一个多指标共生、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型, 采用的综合得分函数是:

其中: Vi为第i个企业其社会责任评价的综合得分, aij为第i企业第j个指标的权重, fij为第i个公司第j个指标的得分。该式为基本模型函数, 应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因子分析后, 能把 ( 1) 式化成:

其中: Wi为第i个企业其社会责任评价的综合得分, bp为方差贡献率, Fip为第i个企业第p个因子的因子值。另外, 在运用模型前必须根据每个指标的含义确定该指标作为加项或减项。该评价体系的具体应用有两种: 一是综合评价, 即把待评价的企业作为样本对象, 然后选取相应数据计算出29个指标作为观察变量, 运用基本模型或利用因子值和方差贡献率构成的变式模型计算出综合得分; 二是单项评价, 可以只选取样本的一个或几个指标作为观察变量, 计算得出评价分数。在这个评价体系中,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得分是评价的结果, 对于结果的判定是评分越高表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越好。

四、结语

企业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是不可抵挡的发展趋势, 同时也契合我国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科学发展的理念。构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能够客观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有利于引导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并且提高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质量。本文遵循科学性、代表性、可比性、可获得性的原则建立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对29个衡量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法运用评分模型进行测算, 进而得出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结果。由于该评价体系是针对中国一般企业而言的, 属于基本的评价体系, 并未考虑不同企业在性质、规模、行业、地域、政策待遇、法律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性, 在实际应用中可能还需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

参考文献

[1] .洪旭, 杨锡怀.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构建———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例[J].东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30 (11) :1669-1671.

[2] .谭智心.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构建[J].重庆社会科学, 2013 (7) :92-98.

[3] .赵全山.浅议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J].中国总会计师, 2013 (7) :76-77.

上一篇:定位滑座下一篇:怎样让课堂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