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构建

2024-09-11

责任构建(精选12篇)

责任构建 篇1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民营经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据统计, 到2005年, 民营经济投资已经占全社会投资的60%。随着国家有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的进一步落实, 在“十一五”期间, 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还会进一步提高, 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源泉。民营企业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 为社会提供了75%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 因此, 民营企业的劳动者就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生力军。企业只有把自身的发展纳入构建和谐社会的体系中, 才能确保企业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的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 应充分认识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并身体力行, 勇于履行社会责任。在新时期, 民营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 履行以下几方面的社会责任:

1 企业家要加强自身修养, 强化责任意识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政协民建工商联联组会上指出, 广大民营经济界人士要以强国富民为己任。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

根据对承德市民营企业的调查结果, 并结合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对目前民营企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如下:

2.1 生产竞争力方面

被调查企业中产品生产周期在10天内的占50.9%, 及时供货率达到80%以上的占到被调查企业的75.6%, 产能利用率在70%~80%较合理范围内的占34.5%, 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的占42%, 68%的被调查企业售后网点在1~10家之间。

调查表明, 多数民营企业具有较强的生产组织能力, 在面对市场竞争和外部环境变化时, 具备一定的生产调整适应能力, 总体的生产能力有待提高。大多数民营企业产品的质量还是比较理想的, 但目前民营企业推进全面质量管理的力度不够, 售后服务网点较少, 反映了民营企业在追求卓越产品和服务质量方面的不足。

2.2 管理竞争力方面

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较为简单, 大多数按生产性企业组织形式构建。可能是由于股权集中等原因, 集权型是民营企业重大决策的主要类型, 被调查企业中有48家, 约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87.3%, 而采用民主型决策的企业不足10%。同时民营企业具有较快的决策速度, 重大决策时间在1周内的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71.3%。这些都为其有效参与市场竞争创造了条件, 但民营企业需要加快向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和方式的步伐。

2.3 创新竞争力方面

调查显示, 承德民营企业中约80%以上主要从事工艺创新, 而民营经济界人士履行社会责任的最高境界。民营企业家必须加强个人修养, 自强自律, 自信自爱,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放开眼光, 与时俱进, 拥有爱国报国的信念和宽厚博大的胸怀,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 不断通过正确的财富分配途径, 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 对员工管理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和关爱员工, 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 将个人的事业与国家的事业结合在一起, 将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和谐社会建设结合在一起。

2推动经济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六中全会《决定》指出, 社会要和谐, 首先要发展。民营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民营企业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 坚持科学管理, 增加投资、增加利润、增加就业、增加税收, 不断充实、发展和壮大自己, 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就是对社会和谐的最大贡献。

3实行人性化管理, 构建和谐劳资关系

和谐劳动关系是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长期发展的基本保证, 对于能够创造较大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创新的企业不足20%。另外在创新方式上, 模仿创新的企业有16家, 占样本总数的29.1%;引进创新的有14家, 占样本总数的25.5%;自主创新的有19家, 占样本总数的34.5%;与其他企业及科研院所合作开发的有6家, 占样本总数的10.9%。表明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和联合开发能力有待提高。被调查民营企业本身的R&D (研究与开发) 投入平均水平低于当年销售收入的1%。在被调查的企业中, 进行R&D (研究与开发) 活动的仅有23家, 占全部调查企业的41.8%。表明民营企业的创新投入差距较大。

2.4资源整合竞争力方面

根据调查结果, 承德民营企业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员工人数比例超过10%的企业只占16.4%;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员工人数比例低于5%的企业接近50%。表明目前在民营企业中, 高层管理者的结构和素质尚不能达到现代企业的要求, 员工文化层次不高是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同时, 民营企业还存在着管理技术人员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另外, 民营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总体上说明民营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还需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丁伟斌, 荣先恒, 桂斌旺.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选择的实证

分析[J].科学学研究, 2005, (10) .

[2]李富忠.山西省中小企业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 2008, 5.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民营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充分尊重和切实维护员工权益, 保证员工享受各种保障, 做到尊重劳动者、保护劳动者、善待劳动者。

民营企业要认真执行劳动法规, 尊重和保护员工合法权益, 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 办理社会保险及工伤保险, 按时全额发放工资, 提高员工的待遇, 改善员工生产、生活条件, 正确看待员工作用和贡献,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劳工标准接轨的劳动标准, 富有人道和尊严的劳动标准乃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广泛开展“关爱员工, 实现双赢”和“企业家关爱员工, 员工关爱企业”活动, 努力促进和谐劳资关系的建立。

4 坚持诚信守法, 维护社会公德

道德和诚信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与核心。诚信是社会和谐的基本道德规范, 诚信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前提, 也是企业的立业之本和发展之基。法制是社会和谐的制度保证, 民营企业要遵守一切与企业经营活动有关的法律法规, 建立商务诚信、社会诚信、个人诚信, 自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民营企业应当以法规为准绳, 以诚信为基础, 以关爱为责任。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 宣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提倡勤俭节约, 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讲诚信、重信义、守信用, 依法经营, 质量取胜, 公平竞争, 打造诚信企业, 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这是企业立身之本, 也是企业与社会、与政府、与企业、与公众和谐相处的重要体现。这样做, 既有利于社会平衡和社会和谐, 更有利于企业家个人和企业的健康发展。

5 争取公平公正, 维护企业权益

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主要内容,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民营企业既要为自身的发展争取更加公平的法律、政策和市场环境, 要积极争取和维护自身享有公平公正的权益, 如市场准入、财税金融支持、土地使用、外贸出口以及财产权维护等, 企业要与政府的互动, 积极配合政府落实各项政策举措, 使企业在平等、和谐中加快实现新的飞跃。

民营企业也要公平地对待社会其他群体、特别是自己企业的员工, 努力维护他人的公平权利与利益。民营企业要为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多做贡献, 在合法经营、勤劳致富的同时, 要积极帮助后富者走向共同富裕, 这也是民营企业创和谐、树形象的重要实际行动。

6 建设生态经济,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良性发展的基本保障。当前, 滥用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 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造成今天这样与自然不和谐相处的局面, 企业要承担相当大的责任, 其中包括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要承担相当责任。

民营企业应当坚持科学发展观, 积极投身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 节约能源资源, 严格按照环保局的要求, 对所有项目进行环评认证, 推行ISO14000系列标准认证, 从企业的产品设计、材料选购、工艺制造、安装使用等所有环节和活动都严格按标准要求, 自觉采用循环工艺, 加大科技型、节能型的设施投入, 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 在企业内部建立立足于生态文明的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体系, 逐步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消费, 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也为自己创造绿色GDP。

7 积极承担公益慈善责任, 倾情回报社会

民营企业家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 要增强感恩和回馈意识, 热心社会慈善事业, 积极参与支持公益事业, 踊跃投身慈善与公益事业事业。要把企业发展的宗旨定位在“服务社会, 造福人民”。在民营企业中积极倡导“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扶危济困、共同富裕、义利兼顾、德行并重、发展企业、回馈社会”的奉献精神,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鼓励企业参加文化、卫生、医疗等社会公共事业的改革和建设, 鼓励企业扶危济困, 援助鳏寡孤独和失学儿童等, 鼓励企业向希望工程、彩霞工程、红十字会等捐款捐物, 为建设和谐社会奉献爱心和力量。

“实际上, 现在许多企业家已经在致富思源, 富而思进。截止到去年, 据不完全统计, 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最先提议发起的‘光彩事业’在全国共实施光彩事业项目9765个, 到位资金523亿元, 培训人员200万人, 安排就业210多万人, 帮助495万余人摆脱了贫困。”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王鹤龄先生表示。

为民营企业如何通过慈善事业发挥社会责任感?一些政协委员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最先富起来的企业家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 就应该履行帮后富的责任, 可以把资金投到那些利润很薄, 但对贫困地区能起到带动作用的项目;可以把财富直接投向教育、残疾等社会福利事业。另外, 国家应该通过税收政策, 来鼓励企业向社会捐助。

有社会学家表示, 由最初的单纯追逐利益到现在的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是社会发展和企业家成熟的必然历程。将对人的关爱和对弱势群体的帮扶与追求企业利润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 是中国的企业家日渐走向成熟和理性的标志。

总之, 民营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 运用战略眼光, 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 注重公平正义, 恪守诚信经营, 规范经营行为, 倡导生态经济, 热心公益事业, 倾情回报社会, 勇于承担起促进企业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责任, 推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实现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杜兰英, 杨春方, 吴水兰.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博弈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 2007, (1) .

[2]Kernaghan Webb.ISO26000社会责任标准的最新发展[J].管略, 2006, (9) .

[3]张峻峰, 张锋.全面实施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则与机制[J].WTO经济导刊, 2007 (1) .

[4]田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推进机制[M].北京:经济出版社, 2006.

[5]单忠东.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6]崔江水.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核心竞争力稳步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J].WTO经济导刊, 2006, (5) .

[7]正在制定中的ISO26000社会责任标准[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2006, (8) .

[8] (美) 菲利普.科特勒 (Philip Kotler) .企业的社会责任:通过公益事业拓展更多的商业机会[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责任构建 篇2

活 动 总 结

信息管理学院分团委 2012年11月18日 “构建和谐校园 你我共同责任” 活动总结

今年3月5日是第12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日,也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号召向“向雷锋同志学习”49周年纪念日,为了进一步推动我院志愿者行动和学雷锋活动的深入开展,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我院分团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响应校团委的号召,充分利用志愿者服务日和学雷锋日的契机,深入开展青年志愿者工作。

雷锋精神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共产主义的道德情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共产主义光辉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时代产生的先进的民族精神。雷锋作为青年一代的光辉楷模,雷锋精神作为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社会的精神面貌。“学雷锋”活动是共青团始终坚持的一项传统教育活动。雷锋作为高尚的道德榜样,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成长,在净化社会环境,推动社会“两个文明”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大学校园是培养社会主义青年和接班人的摇篮,传承雷锋精神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充分发挥青年团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广大青年团员的自身素质在志愿服务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为了增强广大青年团员学习雷锋的意识,激发当代大学生学习雷锋精神的热情,提升广大团员青年的思想境界,促进“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的传播,我院分团委经过认真研究统筹安排,在3月至10月组织开展了主题为“构建和谐校园,你我共同责任”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此次活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发扬志愿者精神为中心,以志愿者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出发点,结合学校与学院实际情况,克服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基本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我院志愿者服务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大力作好宣传,是成功开展活动的保证

为深入贯彻“做文明学生,创文明校园”的精神,切实加强我院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学生文明素养,也为进一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培养志愿者的基本道德素质、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自立和自理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校团委任务下达之际积极组织学生成立活动小组,为了整合不同意见增强集体的智慧与更大限度的调动大家做志愿者的积极性,大家密切配合、认真思考、紧密协作、团结一致,经过一番讨论,明确了活动的主题、内容、形式和评比意见,并以班为单位及时召开班会作了动员和部署,通过深入宣传,为整个活动有序展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活动项目及方法,是活动取得实效的前提。

活动一:三月份开展“携手除杂,美化校园”活动

在前期准备过程中,学生代表对学校内部随意张贴海报、传单等地方进行细致详查,并积极与校保卫处取得联系,就本次活动的内容及组织形式进行深入商讨。按预先策划先将“携手除杂”活动的成员按名单分成8个小组(每组20人),每组内设一个小组长,负责人员调配和信息接收工作,并有专门的拍照人员。3月13日下午活动正式进行,活动伊始,广大学生就表现出非同寻常的干劲,发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雷锋精神”,大家有的低头清扫落叶、拾捡花丛中的垃圾、清理校园地面上的“牛皮癣”;有的手执抹布负责擦洗墙壁,对于那些长期没清理、粘着性很强的海报大家更是不怕辛劳,一丝不苟得用小刀一点点仔细清除。大家把欢乐和美好留给他人,把辛勤与奋斗还给自己,热火朝天、干劲十足的背后,是全体青年团员践行“弘扬雷锋精神,深化志愿服务”的决心和精神。通过将近3小时紧张有序的活动,全体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分别完成了天桥、教学楼、五个食堂及其周围区域等各处的除杂工作,创建了“和谐美丽、干净卫生”的校园环境,还校园一份新装。此后,学院在三月份还多次组织学生开展校园美化除杂活动。

活动的开展,意义深刻,不仅培养了学生们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深刻意识到美化校园环境的重要性,而且激发了学生们参与校园环境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身边小事做起,切实增强全班同学的团结合作意识,丰富了大家的文化生活,增强了广大学生的凝聚力也为我们团支部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为以后组织各个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坚实基础。

活动二:四月份开展“温情送信,服务同学”活动 在前期筹划阶段,学生代表了解学校收发室堆积信件的基本情形,与老师进行及时沟通并就本次活动的具体任务做了详细安排。

依据前期策划,学院在四月份有效开展了该项活动。学生会成员首先将负责“温情送信”的成员按名单分成5个小组(每组10人)每组内设一个小组长,并有专门的拍照人员。活动初期,大家争先跑到收发室对沉积的信件、报刊、杂志、会议资料等做了统一分类,又依地点不同将所有书信分段送递。有些同学由于对学校教学区缺乏了解而不时走错地方,可大家都本着负责人的心态将误送的书信一一重新送达,大家不辞辛劳地穿梭于校园来往的人群,大家忙碌的身影闪现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当收发室里积压许久的资料得到及时有效整理,当每一位同学都将过期未领的信件准确无误的送到收信人手中,相信所有同学都暗暗地从心底发出会心的微笑。经过大家紧张有序的工作,分别完成了教学办公室、1#-3#、4#-6#;7#及南区宿舍楼的书信送递工作。

大家“温情送信”一起传递爱心、传播文明,大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建立和促进了相互关怀、友善和谐、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人际关系,在为他人提供服务的同时,肯定和确定了个人的自我价值,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实现了自身价值,收获了为他人义务奉献的精神财富。

活动三:五月份开展“学习雷锋演讲比赛”

比赛按预先策划共有10名学生参加,并有专门的拍照人员。在前期准备过程中,学生代表通过细致统计、精心策划,就本次比赛内容及形式进行了深入探讨。

5月8日下午14:30活动正式开始。首先,学生观看了“雷锋传人—郭明义”的事迹报告,从他的身上去感悟和领会在当代如何向雷锋同志学习。3点整,演讲比赛正式开始。10名选手按次序上台演讲,各位选手结合自身实际和现实中发生的事紧扣主题,结合自己对雷锋精神的深刻理解及感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通过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和鲜活的内容,用富有号召力的语言进行了精彩生动的演讲,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深深的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也激发了大家学习雷锋精神的热情。3:30许,10名选手演讲完毕,经过一番讨论和评比,最终成功一决雌雄。3:45,演讲比赛结束。活动结束后,负责人对此次活动的开展给予充分肯定,并对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予以及时指出。最后大家一起拍照留影,留下一份美好回忆。同学们纷纷表示,希望学院能多次开展此类活动,让雷锋精神永驻人心。

通过此次演讲比赛,学生加深了对“学习雷锋,与爱同行”的理解,即把欢乐和美好留给他人,把辛勤与奋斗还给自己。活动的开展,意义深刻,不仅培养了学生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深刻意识到奉献、奋斗的重要性,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雷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身边小事做起,切实培养了全班同学的乐于奉献的品质,丰富了大家的文化生活,增强了广大学生的凝聚力,也为我们团支部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为以后组织各个活动夯实了基础。活动四:七月份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校2012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正式拉开帷幕。队伍出发前,校团委通过老队员谈经验、做报告、开讨论会等多种形式对志愿者进行了集中培训,使同学们真正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深刻认识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7月5日上午7点30分学院学生准时从山西太原坐火车出发,历时6小时来到大同市左云县。做了片刻的休整,我们的队伍于当日14:30来到了十里河生态园,这里由于河床干涸,成了县城的垃圾堆积场。随后志愿者学生们又参观了生态园中文化博览区、生态防护林带、花溪景观区、南岸风景林区四大景观区,参观后大家不由得感慨拯救生态环境的迫切性。7月6号上午,我院志愿者来到左云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了解了左云县,学生们纷纷感慨于左云丰富的矿产资源。当日下午,我们前往当地著名景点——楞严寺,感悟左云佛教文化氛围,领略左云虔诚淳朴之民风。7月8日上午,我院志愿者参观了左云县著名景点“东山森林公园”,体验了当地独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之后,我们走进左云高级中学,对同学们进行课业辅导的同时并为他们讲述现代知识的重要性,鼓舞同学们好好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并向大家展示我信息管理学院的近期科研成果,以此调动同学们的求知欲。7月9日上午,我院志愿者参观了近代人文景观抗日英雄殉难的十二窑惨案遗址、八路军129师北上抗日路过时师部所在地——三台村旧址。最后一站,同学们奔赴左云当地的修干所、敬老院,送上财大信管院的慰问与祝福,与老人聊天、为老人表演节目。至此,我院暑期“三下乡”的实践活动至此便全部结束了。虽然是短短的五天,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努力的去了解革命、了解农村、了解国情,经受此行的磨练,增长了才干,更培养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在此感谢左云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此次三下乡活动的大力支持,我们将继续学习探索,为家乡建设做贡献。

活动五:九月份开展“学习雷锋,品读雷锋精神”活动

在准备过程中,学生代表通过随机调查,细致统计,得知广大学生对于雷锋日记有极高的学习热情,就本次班会内容及形式进行了深入探讨。班会按预先策划将“品读雷锋精神”活动的成员按名单分成5个小组(每组10人),每组设一个小组长,负责人员工作安排,并有专门的拍照人员。

9月13日下午14:30活动正式进行,活动才刚刚开始,广大学生就表现出非同凡响的热情,5个小组纷纷展现各自的本领,有的小组声情并茂地朗诵雷锋日记;有的一展歌喉,齐声高歌《学习雷锋好榜样》 ;有的别出心裁制作雷锋日记宣传短片;有的采用情景剧形式,将“雷锋精神”生动地展示给大家。同时,采用互评的方式,评选出了“最具创意”、“最佳演绎”、“最具人气”等奖项。通过形式多样的展示活动,学生将自己对雷锋精神的理解以全新的方式演绎。把欢乐和美好留给他人,把辛勤与奋斗还给自己,是全体青年团员践行“学习雷锋,与爱同行”的决心和精神。通过将近1个小时紧张有序的活动,全体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加深了对“学习雷锋精神”的理解。

活动六:十月份开展“雷锋精神是否过时”辩论赛

在前期筹划阶段,学生代表了解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学生对于雷锋精神在现代的现实意义,与老师进行了及时沟通并就本次活动的具体任务做了详细安排。依据前期策划,负责“学习雷锋辩论赛”的成员按名单分成2个小组(每组4人),辩论题目是:学习雷锋是否过时。10月份,我们成功举办该活动。比赛一开始,双方辩手势均力敌,清晰条理的观点、流利明了的表达,博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正反方围绕现代社会存在的诸如不利现象展开了详尽的辩驳,辩手纷纷反映迅速,铁齿铜牙,在场观众呼唤连连,情绪高涨。最终,正方辩手取得比赛胜利,证明了雷锋精神与时代同步。

通过将近1个小时的辩论赛,学生们用自己的想法和言语,证明了雷锋精神在当代依然具有生命力,同时也建立和促进了相互关怀、和谐友善的氛围,在为他人提供服务的同时,肯定和确定了个人的自我价值,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实现了自身价值,收获了为他人义务奉献的精神财富。

活动七:十一月份开展“喜迎十八大盛会,争做新时代先锋”知识竞赛活动

此活动于11月18日上午在学院进行,竞赛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学院要求答题前每班派出两名代表作为一个小组上台作答。必答题共10道,答对一题得一分,答错倒扣一分。抢答环节共十五题,答题指令下发时每班派一名代表抢答,每次答题只有10秒思考时间,10秒过后若无人抢答则视为自动放弃进行下一题。答题结束后以班为单位计算出总分,并按总分高低分出优胜者,由特邀嘉宾为优胜者颁奖,并合影留念。

这次竞赛不仅弥补了大家对中国共产党和党史的认识的不足,而且锻炼了他们迅速的反应能力,提高了学院学子的综合能力,培养了同学们的爱国精神,增强同学们的凝聚力,表达出同学们对十八大的热情期待,让同学们牢记党史党情,从而巩固共青团的精神支柱,并在精神层面使同学们不断向党靠近。同时也让同学们紧跟时代步伐,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并树立创造以后幸福生活的决心和勇气,让他们学会爱党,敬党,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紧紧跟随党的步伐,展现了信息管理学院和谐团结、互帮互惠,敬党爱党的学院形象,也为学院新学年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雷锋精神有着广阔而深刻的内涵,他已经不是一个人,一个代号,而是新时代人类追求和谐的象征。两项活动的圆满结束,很多同学表示意义颇深,它让广大青年团员认识到学雷锋不仅仅只是做几件好事,而是要学习其热爱祖国的精神,进一步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其无私奉献的精神,并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习其勤奋上进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学习其知荣明耻的精神,进一步推进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的道德文明建设;学习其在实际工作中体验“伟大出于平凡”的精神,进一步促进校园实践活动开展;学习其积极进取的精神,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结束后,负责人对此次活动的开展给予充分肯定,并对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予以及时指出。最后大家一起拍照留影,留下一份美好回忆。同学们纷纷表示,希望学院能多次开展志愿者活动,让更多人深入了解美化校园、服务他人的重要性,为志愿事业尽绵薄之力。

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不仅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也使广大青少年通过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活动这样一个平台,结识一大批优秀人士,增进了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加强了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当代学生的良好形象,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学雷锋不仅局限于做好事,也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新的形式、新的思想、新的内容,更要对照雷锋精神,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坚定正确的思想修养和政治立场,为把自己培养成新时代的合格青年而努力奋斗。此外,本次活动也充分发挥了志愿者服务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了志愿者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增进了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强化了班级之间的凝聚力,这对巩固和发扬我院优良的院风、学风,加强学院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为进一步推动我院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促使我院青年志愿者行动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有重要作用。

三、取长补短,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为下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存在不足

1、由于前期实地考察不到位,在除杂活动中,工具准备不齐全,导致工作效率不高。

2、由于前期对宿舍了解不充分,没有与收信人取得及时联系,使得活动中出现混乱局面,浪费时间。

3、没有注重资料的收集。

(二)努力方向

1、加强与同学的沟通交流,使广大同学积极参与到学院组织的各种活动中。

2、以活动和团校为平台,加强教育培训力度,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按照团委工作计划,认真开展好每一次活动。

4、加强对志愿者服务工作的监督,确保志愿者活动取得实效。

5、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努力构建和谐的企业责任文化 篇3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起源于欧洲,是对西方企业的竞争模式和牟利思想的深刻反思,近年来开始流行。《财富》和《福布斯》等商业杂志在企业排名评比时加上了“社会责任”标准;联合国甚至成为推动企业发挥社会责任的重要机构,在2000年7月正式启动的“全球协议”中,秘书长安南呼吁企业约束自己自私的牟利行为,并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一、企业责任的转型

在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竞争和经济体制转型期的今天,企业与国家、与社会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国家与企业合二为一的现象开始消失,国家权力开始从企业逐步退出,后者因而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自由。国家职能从对企业的直接控制转向致力于公共设施的提供、宏观经济的调控、构建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制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等方面转变。企业从国家单向命令下服从的客体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经营的主体,导致企业的各种责任和义务发生重大转变。与之相联系,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其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国家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政策的实施,一方面为企业减轻包袱,使企业集中精力、集中优势、轻装上阵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另一方面企业与职工之间从过去的以血缘、地缘关系的“家族群体”和终生受聘的“企业人”转变为以社会为基础的企业员工。企业在分离办社会职能的同时,更大程度上融入了社会。单一的企业内部文化、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冲击。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在突破传统的“隔离”模式的基础上变得更健康、更紧密了,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得企业职工从“单位人”向“契约人”的转变,对转型期的企业来说,它要面对比过去更多、更复杂的群体。企业计划经济时期的“国有职工”群体、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用工”群体、企业内部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后企业仍不同比例持股的改制企业人员群体、正在走向但未完全走入社会的有偿解除劳动合同人员群体、尚未完全与企业脱钩的传统集体企业群体、历史原因形成的不同时期的家属用工群体、已移交社会尚未完全进入社会的企业离退休人员等等。这种企业内部利益群体的多元化增加了企业加快改革的难度和保持稳定的艰巨性,给构建和谐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企业“职工”从过去对企业领导的单向命令无条件服从转变为企业“契约人”在企业中追求自主性、个性能力的极大发挥和更加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企业与个人有着更多的对等权利和义务:作为企业,它只有在提供其劳动机会并根据劳动机会给予相对合理的劳动报酬并承担相关的责任的前提下才能享有支配劳动力的权力,作为“契约人”在根据个人的喜好、能力在一定的规范之内,履行相应义务的前提下享有较为广泛的自由。

二、构建和谐的企业内部关系

要构建和谐的企业内部关系,必须坚持在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建设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自身,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践证明,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现代企业管理,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人的价值理念和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企业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企业和员工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企业发展来不断满足多方面的需求,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条件。而要做到以人为本,就要实行人性化管理,在企业管理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人需求、个性特点、能力大小,使人与岗相适应,各得其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样的话,企业不仅可以因为员工的积极性的调动,人力资本效能的充分发挥而实现它的效益的最大化,而且会因为创造出了和谐的企业内部关系而使企业所承担的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内部化。要真正尊重企业员工的人格。只有企业切实体现出对员工保持不变的尊重,才能赢得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在企业决策过程中,管理者要充分信赖自己的员工,为员工参与企业决策提供渠道,充分吸纳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要创造出一种以民主为特征的环境机制,强调沟通与协调,避免由于内部竞争导致的人才内耗。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企业内部应始终保持一定的竞争压力。同时,应打破论资排辈,“公平、公正、公开”选拔人才,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这样就有效地将员工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统一起来,从而使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更加和谐。

企业的发展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础性条件。企业的和谐是在发展中实现的和谐。如果企业面临破产,它的和谐也就无从谈起了。企业的发展能力,也称企业的成长能力,或增长能力,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提高企业市场竞争的地位,又要巩固企业已占有的竞争领域,使企业能在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能力。

三、做践行社会责任的旗杆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强调履行公司社会责任,日益成为企业提升自身品牌和形象、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日益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一个重视并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同时也是对自己前途命运负责任的企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同时也是树立自身良好公众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过程。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拥有知名品牌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本身也是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全面履行公司社会责任的过程,体现了国家的要求、社会的需要、人民的希望、企业自身的利益。

谈到企业的社会责任,首当其冲的必然是环保问题,大型跨国公司的企业活动遍及全球,其生产经营活动与地球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爱普生,保护自然环境已经成为其生产经营中长期贯彻的重要工作之一,已经融入到爱普生的企业文化之中。爱普生认为:“建立与外部利益相关者良好的信赖机制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爱普生设立了企业社会责任(CSR)推进部,在世界任何地方按照相同的标准,树立统一的目标,以一名优秀企业公民的标准要求自己为减少企业活动所增加的环境负荷做出最大限度的努力。

全球契约有3个环境原则:采用预防性措施应对环境保护的挑战;主动行动、承担责任;开发和推广环境友好技术。利用创新方法减少消耗、保护环境,是当今企业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总裁罗曼·费彻认为,环境责任意识对现代企业至关重要,如今供应商在合作中已经引用了环境指导原则,这成为重要的参考标准,一个对自然环境不负责任的企业很难赢得合作伙伴的信任。

企业是经济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企业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其行为必然会对社会产生各种影响。企业的社会性决定了企业在同社会的其他成员进行经济交往时,既要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同时又要遵守法律和社会道德,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与社会一道解决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资源短缺等方面的社会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赞助社会公益事业。

在一些发达国家,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一种普遍现象,有完善的机制和体系,如果企业不负责任的话,可能就有倒闭的危险。虽然中国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比还有差距,但中国企业已经认识到只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才能赢得尊重。张瑞敏曾在《海尔是海》中说:“海尔应像大海,为社会、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只有我们对社会和人类真诚到永远,社会也会承认海尔到永远。海尔将像海一样永远的存在,而生活于其间的每一个人都将在为企业创一流效益、为社会做卓越贡献的同时得到丰厚的回报。海尔将和整个社会融为一个整体。”张瑞敏和他的海尔集团曾经获得过世界性慈善组织——国际联合劝募协会“全球杰出企业领袖奖”和“最佳捐赠者奖”两项大奖,张瑞敏和他的海尔集团不愧为中国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旗杆。

构建和谐企业与工会责任探析 篇4

一、主动承担和不断强化企业工会的经济责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积极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企业工会组织的职能定位必须把促进企业和谐发展作为重要着力点, 因为企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必要条件, 更是对职工群众经济权益的最大维护。为此, 在实践中, 首先, 要注重并把握新时期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经济属性和利益机制, 立足于企业党政工作的大局和工会工作的全局, 紧紧围绕提高工效、降低成本、增产增效和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等企业生产经营的重点、难点问题, 组织职工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竞赛活动。把蕴藏在职工中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出来, 促进劳动竞赛由生产向经营管理领域的转变, 由产量向利润效益方面的转变, 使企业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和尽可能少的投入, 创造尽可能多的价值, 在实现利润最大化和价值最大化过程中, 提高职工的经济收入, 保障职工的经济权益, 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最大限度地维护职工的经济权益。

其次, 要在促进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维护职工的生命权益。安全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更是职工的最大福利, 同时也是企业劳动竞赛的主攻方向和大有作为的战场。在开展劳动竞赛过程中, 我们要切实把握好安全生产这一关键环节, 并特别注重把危害职工生命安全的重大问题作为劳动竞赛的主要内容来抓, 以竞赛夯实企业安全基础工作, 筑牢企业安全生产防线, 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 维护职工的生命权益, 实现对职工权益的最大维护, 使企业在和谐、稳定的环境中健康发展。

再次, 要创新理念, 赋予劳动竞赛新的活力。

1. 抓住三个层面。

即劳动者、管理者和监督者。要启发劳动者的觉悟, 抓住劳动者最关心而又是企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把竞赛转化为职工的自觉行动。要把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引进竞赛, 通过有效管理, 把劳动者的注意力吸引到关心企业、搞活企业上来。同时要通过监督机制来确保竞赛活动的公平、公开、公正。

2. 把握三个结合。

即: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机结合, 把劳动竞赛的成果体现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体现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与企业的中心工作有机结合, 按照党政不同阶段的中心工作确定劳动竞赛活动的重点或主题, 为中心工作服务;与实施职工素质工程有机结合, 引导职工树立“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 不断提高职工学习知识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改革创新的能力。并通过群众性岗位技术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 为职工施展才能, 展示才华搭建平台。

3. 实现三个转变。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生产经营要围绕市场转, 劳动竞赛也必须跟进市场, 瞄准市场变化来开展。因此, 要通过劳动竞赛, 促使企业的发展模式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 职工素质结构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激励机制由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向精神、物质奖励并重转变, 使企业的劳动竞赛既能始终体现市场经济的原则, 也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二、主动承担和不断强化企业工会的政治责任——落实党的“依靠”方针, 履行工会基本职能, 推进企业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建设和谐社会, 必须首先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依托。作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重要内容的企业民主管理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支撑和动力, 它一般通过“四个功能”表现出来:一是协调功能, 有效协调企业内部的利益矛盾关系, 其主要手段是推进厂务公开、开展劳动争议调解等工作;二是法制化功能, 通过建立健全企业各项规章制度, 坚持依法依规办事, 提高企业的执法能力。三是创效功能, 民主管理能创造经济效益, 推动企业协调、科学、持续发展;四是凝聚功能, 通过上述三个功能的发挥, 催生出工会和企业的凝聚力, 这就是企业民主管理凝聚功能的实质所在。

工会组织要更好地肩负起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使命,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就必须综合运用企业民主管理的“四大功能”, 致力推进“两机制一公开”的配套和完善, 为促进职工有序参与和依法维权、和谐维权奠定良好的政治基础。

1. 完善职代会制度, 确保民主管理工作的落实。

职代会是企业职工开展民主管理的主要渠道, 职代会职权能否真正落实, 往往取决于职代会机制的完备性及有效性, 所以应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制度及机制。如建立职代会组长联席会议制度、职代会督办事项检查汇报制度、职工代表巡视及质询制度等。

2. 强化劳动争议调解机制, 促进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应坚持以制度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 加强信访和调研工作, 并建立企业领导每周接待日制度。针对职工的难点、热点问题, 要与职工“零距离交谈”, 宣传政策, 听取意见, 化解矛盾。

3. 完善厂务公开机制, 用“透明”共铸和谐。

厂务公开是实施民主监督的有效形式, 其最大优势在于让职工知情、参与、监督。“参与权”是以“知情权”为基础的, 落实“知情权”是为了更好地行使“参与权”。从这个意义上讲, 厂务公开是职工行使民主权利的一个平台。

4. 完善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 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筑起“防护墙”。

集体合同在协调劳动关系中具有强制力, 进而使劳动关系在合同框架内达到高度的协调。所以, 企业应重视并认真实行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制度, 通过这一机制更好地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三、主动承担和不断强化企业工会的社会责任——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 保持企业稳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把劳动关系引入和谐社会发展中, 用稳定的劳动关系助推和谐企业建设, 是这项系统工程的重要内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工会工作逐渐呈现多维性, 在新的历史时期, 特别是在社会矛盾的凸显期, 能否把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保护好、发展好、实现好, 是对工会能力的考验。面对当前因多种利益关系引发的劳资纠纷和社会矛盾不断增多的局势, 工会组织应当坚持效率与公平并重的维权思路, 按照《劳动法》等相关法律规定, 从构建和谐企业的目标出发, 建立以利益调节为核心的协调劳动关系和社会利益关系机制, 探索有效表达和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途径与载体, 引导职工在共同利益中求融合, 在文化娱乐中求提高, 在民主协调中求平衡, 在社会参与中求满足, 以推动和谐企业的发展。

1. 建立职工群众利益的表达维护机制。

通过建立和发展工会与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及企业劳动关系三方协商会议制度, 加大职代会提案落实、集体合同履约和职工代表巡视巡查等督办力度, 形成职工群众利益表达维护的参与机制、政策执行的监督机制和社会保障的援助机制, 建立职工群众利益表达维护的有效渠道和工作载体。

2. 建立劳动关系监督机制。

运用预测、预审、预报、预控等措施, 及时掌握劳动关系不协调引发的企业矛盾, 通过定期分析、信息反馈等措施, 为党政决策和完善政策提供依据。劳动法律监督是工会依法对企业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有组织的群众监督。我们应把工会法律监督作为企业劳动关系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 以广泛的群众性监督为党政提供信息、创造条件、做出评价、矫正偏差, 从而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维护职工权益, 确保企业的公平和正义。

3. 建立价值引导机制。

充分发挥思想舆论在利益整合中的导向作用, 引导职工群众正确看待企业因客观能力、条件等不同而导致的利益分配差距的现实, 教育职工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增强主人翁意识, 使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社会道德标准等与时代前进步伐相协调, 并引导他们以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 推动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4. 建立利益冲突化解机制。

和谐企业不是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企业, 但是, 和谐企业必须是一个有能力化解各种利益冲突的企业。建立利益冲突化解机制, 提高化解利益冲突的能力, 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应有之义。要畅通民意反映渠道, 运用教育、协商、调处等方法, 合法、合情、合理地解决内部纠纷和矛盾, 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事件;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自身优势, 增强党政与职工群众的沟通能力, 推动形成企业各方面职工群众和谐相处的局面。

责任构建 篇5

中共卫店镇委员会 卫店镇人民政府

孝昌县卫店镇位于孝昌县北部,国土面积78平方公里,距县城仅6.5公里,107国道和京广铁路穿境而过,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全镇总人口数为3500人,耕地面积为25142亩,现辖24个行政村,181个村民小组,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敢于创新、勇于变革,积极引导经济转型提质,财税收增长速度在全县乡镇队伍里保持了领先地位。2009年全镇农业总产值突破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00元,净增310元;财政收入 700 万元,净增长350 万元;在全市责任目标考核中进13位。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深层次矛盾日益浮显,加之我镇特殊的产业、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历史文化,造成信访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我们准确把握信访工作的时代特性,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信访工作,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创造了和谐环境。2010年初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我镇党风廉政建设、政治思想宣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三农等工作受到县委县政府表彰。2010年,卫店镇紧紧围绕“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的总体目标,坚持以综治维稳中心和信访接待中心建设为载体,不断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继续深化“四访促和谐”活动,妥善处理来信来访和各种不安定因素,明确提出了“加强信访领导,畅通信访渠道,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责任,维护信访秩序”的总体思路,高度重视信访和维稳工作,将信访和维稳工作落实到责任人,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为卫店镇改革、发展、稳定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一、强化责任意识,健全组织网络

卫店镇始终高度重视信访维稳工作,强化“一把手”负总责机制,并形成分管人员具体抓、各相关责任单位齐抓共管的责任网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信访工作原则,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做到不推诿、不敷衍。对重点上访对象,实行“包保责任制”,有效制止了重点对象无理上访或越级上访的问题。特别是开展“平安卫店”建设以来,卫店镇确定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总目标,以“四个一”为措施,全力打造平安卫店。即:一份责任书,制定了“信访包保”责任书,与信访包保责任人进行层层签订;每天均有一名干部负责公开接访,接访情况每周汇总;每月召开专题会研究一次,对排查出的问题进行分工,明确责任,采取措施,限期解决;对每一起信访案件,做到了“三定”,即:定责任人、定办理人、定办结时间,主要领导亲自抓,并且一抓到底,不留尾巴,使领导责任制、包案制落到实处。

二、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实现源头预防

一是高度重视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坚持集中排查与经常性排查,重点排查与全面排查相结合,对重大节假日、政治敏感时期、重要会议、重大活动期间进行重点排查、定期排查。在日常工作中,坚持不定期排查,在排查中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对矛盾纠纷排查按照“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限期办理、巩固治理”的工作思路,确保把矛盾纠纷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如:2009年我镇镇区水网改造时,涉及到初装费问题,部分困难居民准备上访,我们在排查中得到信息,及时组建专班逐户上门做工作,了解第一手情况,及时与水厂衔接,研究解决办法,稳定居民情绪,最终把信访苗头化解在内部,维护了社会稳定。二是强化宣传,化解苗头。为了做好信访维稳工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把信访不安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发挥村“五员”的积极性,通过他们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广泛征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社情民意,及时发现和化解矛盾,为构建和谐社区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畅通信息渠道,通过政务公开栏、信访举报箱、便民利民联系卡等方法,将工作人员联系方式和服务宗旨等告知群众,群众可以24小时拨打电话求助。在此基础上,我们及时深入到户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尽量不将矛盾上交,使信访维稳工作形成了网络化,使大部分信访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强化综治信访维稳中心职能,建立整体联动机制 一是强化信息反馈。为进一步掌握社情民意,把握信访工作的主动性,我镇构筑了镇、村、组三级联动的大信访网络格局。建立了镇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明确了各单位为信访维稳的成员单位;完善了村级治安维稳协会,吸纳“五老”成员加入到协会队伍,24个村级协会现有成员181名;各村民小组均明确了专职信访信息员。从而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上下联动的信访网络,便于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坚持“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所有信访件 先由村级处理,对村级处理不了的再由镇处理。对定期排查出的隐患确定包保责任人,实行包保责任制。镇政府与各村书记签订信访责任保证书,与驻村领导签订信访稳定责任状,通过这一举措,使大量矛盾在村得到了解决,减少了到镇的上访量,杜绝了越级上信的发生。如我镇饶河村饶平高,由于精神异常,前几年曾多次赴省进京上访,近年来,村信息员及时关注该上访者动态,做到发现倾向立即汇报,今年就及时制止其越级上访多次,近年来一真没有赴省进京上访。三是关口前移,及时防范不稳定隐患。建立矛盾排查预警机制,对日常不稳定因素实行一月一排查、季度大排查;对重要节日、重大活动期间进行每日一排查,每季度召开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分部门排查信访隐患,提前介入,做到早预防,从而增强了工作的前瞻性。四是创新便民服务机制。我镇整合民政、司法、信访、综治、公安、财经、土地、劳动、卫生等部门职能,强化社会矛盾大调解中心对信访问题处理的作用,由调解中心统一接访,共同参与,协调处理。在便民服务大厅设立了信访首问责任窗口,实行党委领导带班接访制,并坚持每周一的领导接待日活动。信访干部在接待方式方法和服务水平上有了创新,坚决做到了“四要八不”(要心平气和,不激化,不对立;要主动面对,不畏缩,不回避;要耐心倾听,不厌烦,不急噪;要平等对待,不摆架子,不耍官腔。)、“一心、二热、三声、四快”(接待来信来访群众要真心,接待来信来访群众要热情,服务要热诚;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快速受理,快速登记,快速办理,快速反馈)。信访干部能够做到“一张笑脸迎客,一把椅子让座,一杯热茶暧心”。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信访工作中去,及时解决群众要求合理的问题。

四、强化信访情感的投入,密切信访者的关系,达到了疏通思想的良好效果

上访者之所以上访,既有物质利益的认识偏差,更重要的是思想认识的堵塞。我们在做上访者思想工作时,一是倡导“朋友式”的交流,针对重点人群和特殊对象,我们做到融入他们的工作、生活、休闲圈,将化解和排除信访矛盾工作做得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如我镇2009年“9.17”交通事故发生后,2名死者家属组织人员上访,要求给予赔偿,我们工作组分别与上访家属结对子,耐心倾听诉求,并指导他们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情感的交流让这批上访者内心产生共振,答应依法到相关部门交涉,依法妥善处理。二是做实做细思想工作,做好上访者思想转换工作是息访工作的关键,工作做的细、做的实,就能防止事态扩大,抓住信访问题转机。如在湖北省物资储备三三八建设征地过程中,有几个被征地户思想工作一直未能做通,严重影响了工程动工,党政联席会议专题研究,主要领导亲自到被征地户家里,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讲明三三八储备库建设对卫店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细致耐心思想工作,被征地户爽快地接受了,从而消除了信访隐患。

五、改进工作作风,营造和谐信访格局

我们针对信访工作实际,确立了信访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移,超前防范”的工作思想,今年我们继续开展了“四访促和谐”活动,即:开门接访、主动约访、带案下访、上 门回访。立足一个信访问题,明确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抓到底。通过活动,信访工作实现了“三变”。一是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主动下访,对信访苗头和倾向及时排查和处理。二是变消极应访为主动约访,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三是变重复上访为一案终结。我们实行了领导包案责任制,使信访难题得到了有效化解。如2010年“4.27”非正常死亡事件(医疗纠纷)发生后,信访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工作专班第一时间介入,进村入户与其家属交心谈心,变其可能的 “上访”为我们的主动“下访”,使一起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并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

责任构建 篇6

【关键词】学生发展 责任课程

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A-

0040-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明确规定:“为保障和促进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而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是学校结合本校实际自行实施的校本课程。南宁市仙葫学校根据学生特点,提出了“责任教育”的特色发展主题,架构了“美丽校园我负责”“高效管理我负责”“多彩课程我负责”“有效课堂我负责”“丰富活动我负责”“和谐社校我负责”的学校发展框架,其中构建多彩的课程,形成责任教育校本课程体系,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我校将责任教育深入到课程这一核心领域,立足于每位学生的发展,认真落实国家、地方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初步形成了责任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一、形成课程共识,构建责任课程体系

随着办学实践的深入推进,我校面临着一个个教育困惑和难题。我校是地处城乡结合部的一所中小学校,生源结构、学生家庭教育背景差异性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严重欠缺。课堂上,有不少学生昏昏欲睡或是东张西望,但在运动场、艺术活动中,学生们个个生龙活虎、神采飞扬。是什么原因使学生产生这样强烈的反差?我校努力寻找问题的根源,组织全体教师开展“我们的课堂缺什么”的主题研讨,进行了课堂教学“问诊”,努力改变课堂教学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虽然得到了较大的改观,但课堂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单从课堂上去发展学生是不够的,我校开始从课程的设置上寻找突破口。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对课程设置的喜欢程度,我校在三至八年级学生中发放调查问卷。在“你喜欢现在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吗?”一栏中,学生选择“都喜欢”的占19.64%;选择“大部分喜欢”的占41.42%;选择“少部分喜欢”的占14.95%;选择“都不喜欢”的占2.35%。而在“除学科课程的学习以外,你是否愿意学习其他非学科学习方面的技能和知识,比如手工制作、体育艺术、心理健康、综合实践等?”一栏中,学生选择“愿意”的占79.21%。这些统计数字说明,学校仅仅实施国家课程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需要更加丰富的课程,学校只有构建多彩的课程体系,方能满足每一名学生的发展需要。随后,我校先后向全体教师和家长发放了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调查问卷,有76%的家长认为,学校非常有必要开发校本课程,并且有50%的家长愿意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96%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很有意义,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支持校本课程开发;9%的教师已做好校本课程开发的准备;68%的教师表示“有一些想法,愿意参与”。从调查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教师和家长都有全面的教育观,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绝大多数教师和部分家长愿意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具有较好的课程开发资源。学生的需要,教师、家长较为丰富的课程资源,为我校责任课程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为此,我校开始了课程体系的建设工作。

(一)明确责任课程体系的目标

课程体系建设目标应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同步。依据学校章程确定的培养目标,我校首先明确了责任课程建设的目标。在总体目标方面,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文明素养,言行规范、诚信做人;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能适应未来社会、有责任感的仙葫少年。在具体目标方面,要培养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祖国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我完善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生活、适应社会。

(二)课程资源整合,形成责任课程体系

根据课程建设目标,我校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整体融合,设置了“学科文化类”“活动实践类”“自主选择类”三个类别的课程,每个类别分基础型、拓展型、人格型、探究型、特长型、集体型六种课型,形成了“三类六型”的责任课程体系,并且明确了每种课型的目标作用,如下表所示。

二、“三化”推进,全面实施责任课程

在责任课程的实施上,我校做到学科文化类课程“校本化”,活动实践类课程“生活化”,自主选择类课程“类别化”,将课程融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处处是责任课程,时时有责任课程”。

(一)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是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体现了国家对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是课程的核心。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前提是落实好国家课程。国家课程落实的方式是执行课时计划,不能随意增减学科课时量。在国家必修课程不能减少的前提下,要新增其他类别的课程,势必人为地增加学生的课程负担。这就要求学校要校本化地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就是对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使国家课程通过我们的开发,更加适合我们这所学校的教师教,更加适合我们这所学校的学生学,特别是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加适合具有这样一些资源的学校实施”。一方面,要将部分国家课程与地方、校本课程整合实施。具体做法是将地方课程《安全教育》《环境教育》《民族教育》与国家课程中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实施,提高课程效益,将地方课程《演讲》与语文学科中的口语交际、表达整合,使国家课程育人目标得到强化,地方课程目标得以更好地落实。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的另一方面,就是在某一学科内部进行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实施效益,最大限度地落实课程目标。比如语文学科可以实施单元教学策略;数学学科就某一知识点的学习进行前后衔接或补充等;某些教学内容可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适当降低教学难度,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有效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实施活动课程生活化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学校实施活动实践类课程,就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责任、强化责任、履行责任。学校要实施卫生清洁包干制,将学校重要区域,功能教室的卫生清洁给班级承包。班级设立各个责任岗位,每天由学生负责管理。学校大队部、团委组建学生志愿者团队走进社区敬老院、五保户家庭,把温暖送给孤寡老人。学校重视节日文化,如教师节时,学生给老师制作节日贺卡;妇女节、母亲节时,学生为母亲做一件贴心的事情,献上一份孝心。学校可开展“责任银行”教育活动,将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和学习习惯要求融入活动,通过“责任银行”构建的评价奖励机制,将责任意识、感悟、收获,转变为责任金币记录在自己的银行账户上,以此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明确自己的责任。学校的养成教育、常规礼仪、重要仪式都植根于情境,精选为生活化的内容,儿童过去生活中已经遭遇、今天生活正在经历或者明天可能会遇到的一个个话题,都可以转化为一个个教育情境,让学生从中寻找到生活的感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现“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三)实施选择课程类别化

人的一生会面临着各种选择,从某种角度来说,有选择才有创造,有选择才能更好地尽到责任。我校开设的自主选择类课程,就是为学生搭建自主选择的平台、自我发展的舞台,创造自由呼吸的教育。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我校通过发放家长问卷、学生问卷、了解学生的课程需要、挖掘学校课程开发资源,科学规划校本课程,形成了“生活技能类”“身心健康类”“体艺特长类”“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五个类别的课程体系、几十门课供学生选择,充分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仙葫学校通过构建责任课程体系,提高了课程实施的质量,使责任课程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助推器。随着办学实践的不断深入,责任课程建设将不断得到完善,我校学生会实现“明礼、自律、善学、担当”的目标,为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人而努力。

公办高校如何构建责任会计体系 篇7

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把现代公办高校制度的基础特征概括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其目的是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 使公办高校成为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能力的经济实体, 并对资本运营和资产运作负责。而公办高校对于公办高校来说具有联系而又有区别, 最重要的区别是国家投入资金培养人, 搞好科研, 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而责任会计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 将公办高校责任与责任会计的职能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划分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将公办高校的总目标进行分解细化, 按责任归属落实到内部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并按制定的责任任务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分析控制、考核, 做到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明、责、权相结合。公办高校构建责任会计体系是提高社会效益, 明确经济责任的必然选择。公办高校责任会计制度采用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已经成为共识和和准则了。

二、公办高校构建责任会计体系的原则

(一) 客观性原则

这是指责任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 如实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公办高校为了反映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的名、权、责建立责任会计体系就必须按照客观性的原则的要求, 如实反映经济责任。违背了这个原则一切都是空谈。

(二)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这是指公办高校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责任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和考核, 而不仅仅按照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例如教职工出差的差旅费, 按照责任会计准则要求作为差旅费支出, 但是在责任会计中我们要按照发生的经济性质进行归类到职工教育经费、科研经费、专业建设经费, 还是学生活动经费等。

(三) 可控性原则

这是指公办高校提供的责任会计信息所属的责任要是其能够控制的范围内, 在相关责任人的职权范围内。这样的话才能调动相关责任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如果把相关责任人不可控的支出硬摊派到其身上, 挫伤其积极性, 到最后可能就出现应付、扯皮等现象。所以在制定相关责任的时候就要分析什么样的支出属于哪个部门, 属于什么层级的责任人所管, 所负责。

(四) 一贯性原则

这是指公办高校的核算、考核应该各期保持一致, 不得随意变更。如果遇到重大特殊情况需要变更需要按照相应的程序和权限进行变更, 并且要说明理由, 影响数。

(五) 可比性原则

这是指公办高校的责任会计核算、考核应该做到横向可比也就是各个教学单位可比, 各个职能部门可比, 还应该做到纵向可比, 各个教学单位、各个职能部门前后各期可比。这样为下达任务, 考核绩效提供基础。同时也应该注意和同类高校做到可比。

(六) 权责发生制原则

这是指公办高校责任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公办高校凡在当期已经发生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 都应当在本期确认;凡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 也不应用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这样才能准确真实地反映当期的产出比, 当期效益。

(七) 激励性原则

责任会计应该遵循激励性原则, 对于按照既定的责任圆满完成的, 甚至是创造性完成的, 应该给正奖励, 对于没有完成既定的责任的要给负激励。责任完成情况直接与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薪酬、职位晋升、职称评定挂钩。

三、构建公办高校责任会计体系

(一) 确定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按照公办高校的性质和特征, 我们可以划分为责任教学单位和教辅职能部门, 如果为了更加具有可比性, 管理更加精细, 教辅职能部门进一步划分为学生管理相关的责任职能部门, 如学生处、招生办、就业办、团委、教务处、医务室等, 以及行政职能部门, 如财务处、人事处、办公室、后勤等。这样就更加具有横向可比性。

(二) 编制责任预算和责任考核指标

编制责任预算和责任考核指标是关键, 编制是否合理, 将影响整个责任会计执行的质量, 编制科学合理的责任预算和考核指标之前, 要认真分析相关收入支出发生性质、经济实质。例如, 学生活动经费, 根据学生人数、活动规模大小、场地等综合分项确定, 教职工薪酬根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所属的责任任务按照学校制动工资率确定等, 责任考核指标既要考虑时期指标薪酬总额, 学生活动经费总额等, 也要考虑时点指标学生人数、教职工人数、责任任务额等。

(三) 责任执行要求过程控制监督指导和结果考核相结合

责任执行是对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执行过程中监督与指导, 结果考核, 做到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问题, 不要等到结果都已经出来了, 损失已经发生了才惋惜, 所以责任过程控制与结果考核就显得尤其重要了。组织日常监督检查和期中期末的专项与全面检查考核相结合。

(四) 进行责任核算

责任核算的重点是通过对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工作成果和经济效益的核算, 在日常会计核算的基础上, 按照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进行归类汇总, 并与责任预算和考核指标, 动态的报告给相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五) 进行责任考核与激励

在责任考核中既要要客观结果也要考虑导致该结果的相关因素, 为以后确定责任目标提供经验和依据, 也为更加客观的激励打下基础, 责任考核与激励应该做到公正、公平、公开。

(六) 责任会计反思与总结

一个责任会计期间结束以后要认真总结得与失, 没有总结与反思就没有办法取得更大的进步。

责任会计在公办高校实行需要一个过程, 需要高校领导转变观念和管理手段, 需要财务人员认真学习相关政策, 总结相关的经验全力支持, 但更加需要全体教职工大力支持和贯彻执行。随着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 责任会计势在必行。

摘要:责任会计对于加强公办高校内部管理, 提高资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从责任会计出发, 对公办高校责任会计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责任会计,责任人,责任部门

参考文献

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程序 篇8

基于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提出企业应建立社会责任审计制度。但是, 由于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本身内容界定的复杂性, 企业在进行审计时认识不一、重视程度不同、采取规则各异或是照搬国外方法, 使得实践中社会责任审计的实施困难重重。因此,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建立一套适合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审计程序和方法尤为重要。

一、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含义

英国学者J.Santocki (1983) 认为, 社会责任审计是对一个组织的社会意识进行独立而客观的审查和评价, 这种社会意识即为企业除对股东承担责任以外, 还应该接受企业社会责任。Poe (1994) 认为社会责任审计是关于公司社会意识的报告过程。Vinten (1998) 将社会责任审计定义为一个对公司的评论, 它用来确保一个组织对其社会责任给予应有的考虑, 因为直接或间接为公司决策所影响的, 并且在这些方面和传统的商业目标之间的公司计划中达到平衡。美国的Homer H.Johnson教授 (2001) 定义社会责任审计为一个标准过程, 一个鉴别、测量和报告组织的伦理、社会和环境影响的过程。

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 我国审计学界才将社会责任审计引入我国。阳秋林和李东生 (2004) 认为,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是以维持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由专门的审计机构积极、主动地接受政府、社团和社会个人的委托, 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 对企业所履行的各种社会责任进行有效审计, 以审查和监督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马力和齐善鸿 (2005) 认为, 社会责任审计是评价与报告那些在传统的企业财务报告中没有涉及方面的企业成果及影响, 旨在全面、广泛地了解和掌握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督促各方面的工作, 保护各企业相关利益者的利益。

本文采用阳秋林和李东生的观点, 认为社会责任审计是审计机构受有关部门或人员的委托, 对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活动进行有效审计, 以审查和监督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至于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 阳秋林将其概括为企业对职工、消费者、环保和生态、政府和公众等履行责任, 本文同样采用这个观点。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程序设计

审计活动是一个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工作过程, 必须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本文将审计主体设定为注册会计师, 研究提出注册会计师实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具体程序。以下程序是从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开始到工作结束的过程, 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

(一) 审计的准备阶段。

本文研究的准备阶段指从接受或确定社会责任审计项目之后、到审计人员正式进入工作现场为止的工作阶段, 这一阶段是整个审计工作的开始, 审计工作是否有成效, 与这一阶段的准备工作密切相关。

1、了解被审计企业及其社会责任方面的基本情况。

注册会计师应了解被审计单位以下方面的情况:被审企业的背景情况、业务类型、产品和服务的种类、被审单位的地理位置及经营特点、影响被审单位及其所属行业的关于利益相关者各方面的政策法规等。

2、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以约定签约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在不同行业或企业实施社会责任审计过程中, 审计人员的具体责任和义务会大相径庭, 这是因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不同, 从而其对利益相关者履行责任的情况也不同, 导致整个审计过程的各不相同。

3、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了解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各项规章制度、业务处理程序和人员职责分工是否合理, 处理每一项经济业务的程序和手续是否科学等情况, 然后才能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

4、确定重要性。

该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存在错报的严重程度, 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各利益相关者的判断和决策。在审计的准备阶段, 注册会计师应当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断, 以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

5、分析社会责任审计风险。

社会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实施社会责任审计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所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中存在的重大错误而发表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可能性。企业社会责任审计项目的负责人必须分析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审计风险的各种因素, 主要确定检查风险对审计工作的要求。

6、编制审计计划。

为了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 审计人员必须编制社会责任审计的工作计划, 这是对社会责任审计实施的一种预先规划, 是社会责任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步骤。

7、确定审计人员及分工, 并进行审前培训。

根据所确定的审计计划, 确定的审计人员应该符合社会责任审计从业人员的资格要求, 他们不仅局限于一般审计专业, 还要包括社会学、经济学、化学和环境学等综合人才, 可以说, 恰当地安排审计小组的技术专业组合, 是做好社会责任审计的关键之一。

(二) 审计的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指从实施审计计划开始, 到基本收齐审计证据、基本完成审计计划要求的审计期间。审计实施阶段是审计程序的主要阶段, 审计人员在该阶段根据审计计划收集证据并进行评价, 形成审计结论。其工作主要有:

1、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及实施情况进行控制测试, 如果有必要, 可以根据测试结果, 修改社会责任审计计划。进行控制测试, 可以确定有关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能否有效处理社会责任风险, 从而评价审计工作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

2、确定其项目产品或服务中的社会责任因素。

据此可以判定企业哪些活动产生或可能产生重大社会责任影响和责任。该步骤应该对企业的整个运作流程有一个全面认识, 并且根据该步骤找到社会责任的薄弱环节。

3、对照相关法规规范和一系列原则及指南进行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评价工作。

在实际操作时, 审计人员应该根据拟定的审计重点, 区分不同的利益相关者, 采用定性、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式, 综合多种途径取得审计证据并且得到审计结论。 (注:社会责任审计的标准很多, 限于篇幅, 本文不考虑社会责任审计标准选择设计问题)

4、对出现下列情况的项目进行进一步审计:

(1) 有充分理由认为已经进行的审计所获取的证据不足以支持审计结论; (2) 已实施审计的结果显示存在非常重大且不利的社会责任影响; (3) 对某项目的深入了解会帮助审计结论的得出。此处使用的审计方法可参考上述各实施步骤。

(三) 审计的报告阶段。

报告阶段是指审计人员运用自己的专业判断, 综合收集的各种证据, 形成正确的审计意见, 并且出具审计报告的过程。报告阶段是对之前实施的社会责任审计工作的总结, 其工作主要有:

1、整理并评价实施社会责任审计时收集到的各种审计证据。

2、汇总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差异, 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或作适当披露。在审计报告编制之前, 对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中发现的不符合企业实际履行情况的重大事项, 应该以书面形式向被审计单位提出调整披露信息的建议。如果被审计单位不进行调整, 连同被审单位不接受的理由, 一起做成书面记录, 并且根据其重要程度, 考虑是否在审计报告中反映这些情况。

3、形成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意见, 编制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报告。社会责任审计报告要做到严肃谨慎、繁简得当, 其内容至少应包括: (1) 社会责任审计工作的目的和审计期间, 委托方或被审单位名称, 出具社会责任审计报告的审计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姓名; (2) 社会责任审计工作计划, 包括社会责任审计范围和目标; (3) 社会责任审计过程的简要情况介绍, 包括在实施社会责任审计中遇到的障碍; (4) 社会责任审计实施过程中聘用的有关专家及各专家工作领域的资料、社会责任所采用的审计标准; (5) 社会责任报告中关于机密性资料的声明; (6) 社会责任审计的结论及处理意见和建议。

4、向被审计单位提出社会责任管理建议书。该社会责任管理建议书不具有公正性和强制性, 仅具有建议性和参考性, 且注册会计师对提交管理建议书没有法定责任。

三、小结

目前, 我国虽然有一部分企业履行了一些社会责任并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 但是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到底是否存在欺骗性或广告性的成分有待审核。因此,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实施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基于注册会计师主体的视角提出了一套适合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审计程序, 期望能够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在我国的推广提供支持和借鉴。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社会责任审计也应运而生。本文基于注册会计师审计视角, 提出一套适合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程序。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利益相关者,程序

参考文献

[1]《WTO经济导刊》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心.2010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基准报告, 2011.6.5.

[2]阳秋林, 王娜.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价值工程, 2010.5.

[3]阳秋林.论我国社会责任审计.财会通讯, 2005.2.

[4]许叶枚.关于我国企业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思考.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8.23.5.

企业环境责任及其履行机制的构建 篇9

一、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的环境责任

首先, 传统的企业社会责任一般只局限在保护劳工权益、特别是做一些慈善事业上, 而其实这只是企业的一种自愿回馈社会的行为, 在很多时候这种行为只是企业的一种“形象工程”, 靠一些慈善活动建立声誉, 打造名声。从某种层面上看, 慈善事业、公益活动可以说是一种末端的处理措施。这种从利润中拿出一部分出来做慈善事业回馈社会只是在努力缓和企业行为与社会本质需求之间的矛盾, 而这种做法并不能消除这种矛盾, 而且对环境问题的解决作用更小。

其次, 已有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对于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的重视程度都太弱, 这种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本质上难以推动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三, 企业环境责任若是和其他相关责任夹杂在一起, 就会很难得到过多地关注, 从而弱化企业绿化、产业生态化的趋势。最关键的则是, 现有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未能将企业的发展壮大与整个社会对其的本质需求真正协调起来, 未能将企业责任的履行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整合在一起, 即未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看成企业努力的目标。

因此, 笔者认为, 非常有必要明确提出企业的环境责任这个概念并将这种责任的履行和企业的价值观、发展战略、愿景和生产经营整合在一起。企业对其环境责任的承担将会促使其尽早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 创造一种新的企业运作模式,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企业环境责任的界定

本文, 笔者所要提出的企业环境责任, 从广义上讲, 可以认为属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从狭义上讲, 它区别于一般所认为的企业社会责任, 更为强调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以及与其他责任内容相关的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关于该概念的提出, 笔者认为着眼点在于为了能够让企业更好地去履行这种环境责任, 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补充和更新。因此, 对该概念的界定将紧密围绕着如何能够让企业更好地开展环境管理、加大环境投入、改善环境影响和引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意图展开。

当前, 中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 鉴于这种国情, 对企业环境责任中的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道德责任虽然看似是一种无形的要求, 但社会、政府更多地需要从此方面来参与和监督企业努力去履行环境责任。笔者认为, 企业环境责任的提出和界定不能超越或是独立于企业的经济性质之外, 即不能脱离实现企业的经济责任和目标过程来倡导企业的环境责任, 也就是说, 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一定要纳入到企业实现其经济目标的整个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践过程当中去, 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不能与实现企业的经济方面的责任相冲突, 而是要寻求一种融合。

三、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视角构建企业环境责任履行机制

1. 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 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利益相关者理论颠覆了“股东至上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 企业是由多个相关利益者所构成的“契约联合体”。该理论认为, 企业本质上是一种受多种市场因素和社会影响的组织, 不应该是股东主导的组织制度, 应该考虑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与主流企业理论相比,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提出为企业社会责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核心观点认为, 企业是其利益相关者相互关系的联结, 它通过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来规范其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义务。

在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中, 有两种框架:“规范性观点”和“工具性观点”。“规范性观点”的核心思想是, 不论企业的经营状况如何, 它都应该承担社会责任, 对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作出恰当的回应。“工具性观点”的核心思想是, 之所以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 是因为这样做将使企业变得更有利可图, 是因为可以将其作为一种实现企业经营目的的手段和工具。

虽然对企业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整合研究不少, 但具体到运用和拓展, 利益相关者理论直接针对企业环境责任的解读和适用就几乎没有了。对此, 笔者认为, 明确提出企业的环境责任并要求企业去履行, 一是因为这是企业必须要做的事情, 即做正确的事, 做应该的事;二是因为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可以使企业变得更有竞争力。即企业环境责任的提出和履行可以实现以上两个方面的整合。

2. 利益相关者范围的界定。

美国经济学家R.爱德华·弗里曼认为, 利益相关者就是任何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 或者会被企业实现目标所影响的任何团体或个人。笔者借此定义来界定与企业环境责任相关的利益相关者的范围, 即只要是受企业外部不经济性影响的和可以影响企业开展环境管理和实施环境保护行为的相关组织和个体。从这个意义上讲, 无论是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密切关系的管理者、雇员、股东、供应商、债权人、竞争者, 还是消费者、社区大众、政府, 都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另外,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也可以按级别标准进行划分, 按照能够影响企业改善环境行为的强弱程度来确定。简而言之, 在企业内部, 依次为管理者、股东、职员、债权人、供货商、竞争者、消费者等;在企业外部, 依次为政府、非政府组织、社区居民等。当然, 这只是大致层面上的划分, 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下, 一些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会凸显或发生变化。例如, 有的企业的领导者特别热衷于环境保护, 那么他或她有可能竭尽全力督促改善企业的环境行为, 甚至就将环境保护作为企业的最高宗旨, 此时该企业的领导者就是最强有力的利益相关者。而在一个民主参与意识较强的社区, 社区居民就有可能成为左右企业环境行为的主导力量。从某种角度来讲, 厦门PX事件中, 厦门市民便扮演了最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的角色。

3. 企业环境责任履行机制的构建。

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层面, 大卫·洛克菲勒在1971年就曾说过:“关键是社会责任要变成企业行为的有机部分, 而不是外加的慈善行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的经济发展才会成为公众的利益接受。只有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才能保证健康的社会环境有利于自己未来的兴旺发达。”也就是说, 环境责任的履行应当成为企业生存发展整体行为的有机部分。同时, 在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过程当中应当遵守两个原则:其一, 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困难由企业、社会、政府共同承担;其二, 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益处由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即这种环境责任不应该建立在威胁企业生存发展、有损于企业合理得到利润的基础之上。企业的利润与企业的环境责任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责任的履行, 也就没有益处的分享, 只有责任履行了, 益处才能得以体现和分享, 进而才能有更大的驱动力去推动责任的进一步履行, 两者互相推动, 螺旋上升。若运用外部性经济理论来解释, 就是说, 企业造成的外部经济性由全社会共同分享, 企业造成的外部不经济性由全社会共同来承担。

因此, 在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过程当中, 政府和社会应该努力帮助企业消除企业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 帮助企业克服履行环境责任过程中出现的困难, 使企业环保投入与企业盈利之间原先的对立关系转向企业的环境投入不影响企业创造利润而是促进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使企业通过环境技术的采用、有效的环境管理和积极的环境教育使这种责任的履行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必要手段, 最终使企业环境责任的承担 (环境目标的实现) 与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 (追求利益最大化) 达到有机的融合。

论提升企业公益责任的机制构建 篇10

传统经济学认为企业存在的价值只在于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而现代社会经济学提出企业应承担其社会责任。按照利益相关人理论解释:企业的生存依赖于与企业相关的利益相关者, 因此企业对各种类型的利益相关者负有社会责任。Freeman (1984) 将“利益相关人”定义为:“能影响组织行为、决策、政策、活动或目标的个人或团体, 或者受组织行为、决策、政策、活动或目标影响的人或团体。”利益相关人具体包括: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竞争者、政府、当地社区、环境、及整个社会关系等。

利益相关人理论虽然清楚的解释了企业社会责任产生的原因 (企业不是独立创造利润, 而是依赖于利益相关人) , 但是其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是非常宽泛的, 有必要分类认识。Carroll (1979) 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四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公益责任。经济责任指企业必须进行经营活动, 通过生产、销售、服务等创造财富, 获得利润以获得市场生存;法律责任指企业必须遵守法律、制度的约束;伦理责任指企业在法律责任之外, 要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对企业的期望;Carroll解释的公益责任是社会对企业“酌情而定的期望”, 可以理解企业承担公益责任是一种量力而行的自发行为。本文探讨的公益责任即是企业按照自身意愿, 主动承担超出外部的要求的社会责任。企业承担公益责任的主要行为是以慈善捐助、设立基金、义务工作等方式从事有利于大众的公益事业。

比较公益责任同其它的企业社会责任, 其存在显著的差异特征:

1. 公益责任是企业的主动意愿。

企业承担“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时都有来自外部的压力, “经济责任”本身是企业生存的基本条件, 有来自市场压力;“法律责任”的压力来自政府监管的强制力;“伦理责任”的压力来自社会舆论、消费者选择等方面。而企业承担公益责任应属于一种主动意愿, 来自外部的压力较小。

2. 公益责任的内容不确定, 具有差异性。

公益事业是从整个社会角度帮扶弱势群体、改善社会福利, 涉及教育、医疗、救灾、扶贫、环保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同其它的企业社会责任相比, 公益责任的内容同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的关联性不大。应该说任何一项公益事业都不可能由单一的企业完成, 也不可能对应为哪个具体企业的社会责任。在众多公益事业中, 企业一般是根据自身的价值观, 选择投入一些自己比较关注的社会公益事业。既使在同一项公益事业的投入中, 企业选择的方式、投入的多少也是各自不同。因此, 承担公益责任, 一家企业可以选择为零, 也可以是无穷大, 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二、企业负担公益责任的逻辑性

由于公益责任是自愿性和差异性的, 那么“要不要承担公益责任, 承担多少公益责任”便成为企业伦理思考的问题。Friedman认为企业承担额外的社会责任将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 而这些成本又带来股东、消费者、供应商等利益的损失, 既违背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又降低整体经济效率。国内学者张维迎也认为“在一个完美无缺的制度下追求利润就是企业担负的社会责任”。如果要划分一个企业基本社会责任的边界, 公益责任显然可以不在其列。增加企业成本, 不能产出利润, 企业为什么还要选择负担公益责任呢?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人的需求是具有层次的, 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将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 低层次的需求主要是生存的物质需要, 高层次的需求是社会关系、尊重、自我实现等精神需要。从两个方面看, 这个理论可以借鉴为企业行为的分析。第一, 企业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个人决策, 如果企业家个人的需求层次符合马斯洛的理论, 那么企业行为应该具有相似性。第二, 如果企业行为被理解为群体共同决策的行为, 可以认为企业的需求是内部个体需求意愿的累加, 同样也可以认为需求层次理论对企业适用。

借用马斯洛的理论分析, 企业在已经建立稳定的盈利模式后, 其对单一经济利润的需求将会有所减弱, 而对获得社会尊重, 社会地位, 赢得社会权力的需求会有所增加。戴维斯 (1960) 认为:“商人的社会责任必须同他们的社会权力相称, 对社会责任的回避将导致社会赋予权力的逐步丧失。”可见, 自愿负担公益责任, 正是企业满足社会尊重、社会地位、社会权力等高层需要的基本途径。

另外, 企业负担公益责任能够提高公众形象, 对企业品牌具有潜在的价值。受儒家思想中:“己立立人, 己达达人”“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等观点影响, 社会价值观念中都认同强者承担更多责任的道理。一方面基本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应该普遍承担的, 比如纳税、保护劳动者权益、诚信等。另一方面, 各个企业发展程度不同, 生存难易不同, 在市场中所处的强弱地位也有差异, 优秀企业自愿承担更多的公益责任更符合大众的道德伦理。优秀企业在资金、人力、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 对公益活动也能发挥较好效率, 不会给企业经营带来影响, 还可以改善公共关系。“现代公关之父”艾维·李就提出:“凡是有利公众的事, 最终必将有利于企业和组织。”可见, 投入公益对企业长远发展也是有利的。

三、企业承担公益责任的现状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已经产生了一批的优秀的企业, 据《财富》杂志2008年的统计, 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已经有2 6家 (不含港台地区) , 而最新的中国5 0 0强企业的年营业都已达到7 0亿元以上。企业在经营上成功的同时承担公益责任的状况如何?

1. 企业负担公益责任数量增加。

根据2006年对企业作的抽样调查显示, 8 3.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积极参与社会、社区公益活动”, 7 7.7%的受调查企业捐助了慈善事业, 9 0%以上的企业在最近一年里不同程度参加了社会公益行动。这个数据显示大部分企业已经具有公益责任意识, 并且已经有实际的行为。从内容上看, 企业对承担公益责任内容的认同度不同, 依次为“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救助弱势群体”、“参与社会社区公益活动”、“捐助慈善事业”, 这说明企业认识公益责任也是由身边向社会逐渐渗透的。不同类型和经营状况的企业, 在进行社会捐赠上也存在差异, 大型企业、上市企业、国有企业、盈利企业、处于成熟的企业捐赠相对较多。由此可以看出, 企业性质对企业承担公益责任存在影响, 而企业经营依然是企业的首要社会责任。

2. 企业公益事业提升空间很大。

虽然我国企业已经广泛地开始承担公益责任, 但在整个社会的影响力和贡献还很小。《胡润2 006中国慈善企业榜》共有5 0家上榜企业和基金, 共捐赠4 1亿元人民币, 平均每家8 0 0 0万。上榜企业平均将其年销售收入的0.1 5%用作了慈善事业, 而根据胡润百富介绍, 国外前十大企业将其年销售收入的0.5%捐献给公益事业。美国富裕阶层的企业和个人, 每年通过各类基金会提供慈善公益捐助达6 7 0 0多亿美元, 亦即通过第三次分配的财富, 占到了美国G D P的9%, 而我国只占到0.1%。中国自古就有乐善好施, 热心公益的传统, 在5.1 2汶川地震后, 一个月内民政部就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超过了2 9 0亿元, 一些企业的捐赠额甚至接近企业一年的利润。由此可见, 我国企业公益事业发展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3. 企业对公益责任管理不成熟。

目前, 大部分企业的公益活动还属于临时性的, 没有纳入计划性的管理, 没有考虑到承担公益责任与公司的长远目标相结合, 一些企业公益活动效率很低甚至适得其反。现代公益事业, 已经成为一项企业、政府、非盈利组织、公众多方协作的系统性工作, 企业必须学习掌握其中的运作方法。部分企业认为公益活动只要捐赠或赞助了财物就完成了, 对于财物的去向、使用和管理情况并不了解。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只关注公益活动的新闻效应, 甚至出现承诺之后不作为现象, 严重影响了企业形象。

四、完善机制, 提升企业公益责任

在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 更多的支持社会公益, 这既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又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现实需要。提升企业公益责任, 不仅仅是企业或者企业家的意识提高的问题, 而在于整个社会相应机制的完善, 就此而言, 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1. 社会对企业公益责任的激励机制。

公益责任基本的特点是出于自愿, 没有人会喜欢“被迫的捐款”, 对于公益责任不能以法律、行政、舆论的压力来要求, 而应该以激励的方式来引导鼓励。由于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贫富差距拉大, 在社会公众中有些潜在的“仇富”心态, 认为企业有钱就应该多捐款, 否则就是为富不仁。一些舆论也迎合公众的心态, 对企业负面的报道比较多, 比如:“我国企业9 9%没有参加过慈善捐款”“社会捐款7 0%来自港台地区, 国内捐款仅占1 5%”等。不论这些数据是否准确, 但是这样的批评反而造成了企业以及企业家不敢露富, 更加不愿从事公益活动, 制约了企业承担公益责任。心理行为学上认为赞美比批评更能改变行为, 企业从事公益是就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同和美誉, 只要强化激励, 企业自然会做得更好。

企业公益投入, 并不是越多越好, 需要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相平衡。如果一个企业投入过多, 必然会影响企业再生产, 从而影响就业、税收和社会福利的增长。企业的公益责任不能是按照公益需要期望而增长的, 必须保留企业自主决策的空间, 社会应该鼓励更多的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适度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而不是鞭笞少数企业捐赠数量。

税收鼓励政策是提升公益责任的重要激励机制。在美国, 税收制度就是公益事业的重要推手, 一方面美国的税收制度极为完善, 逃税几乎是不可能;另一方面, 政府对企业、个人的公益投入都予以免税和抵税, 这样大大加强了企业个人参与公益的意愿。

2. 建立有效的公益事业运作机制。

完成公益事业根本上是社会的工作, 但是由于企业具有财力、物力、人力等条件, 我们希望企业负担部分的公益责任。公益事业产生的效果如何, 是企业选择公益责任的重要考虑, 只有整个社会建立有效的公益事业运作机制, 企业的公益投入才能产生切实的成果。

在我国, 公益事业基本上还是政府工作的延伸部分。从一定角度上看, 这样做十分有效, 可以借用到一些政府资源和行政手段, 也有利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但另一方面, 这种体制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和其它组织参与从事公益事业的积极性。

一些发达国家公益事业运作比较成熟, 其机制值得我们借鉴。非营利组织是一些国家公益事业的主要承担者, 其受大企业或者大企业家的资助, 从事众多社会公益事业, 扮演着捐助方同受助者之间的桥梁作用。非营利组织在公益事业中优势在于, 它与企业捐赠方的委托关系使得其更加关心企业在捐赠时的要求, 另一方面, 其专业的定位使其在公益工作中的效率比企业和政府更高。要发挥非营利组织的作用, 需要建立相应的立法、监督等管理机制。

3. 建立企业自身的公益管理机制。

伴随公益责任的提升, 企业自身对公益事业的管理机制也必须完善。从宏观上看, 企业公益意识源自企业对自身使命和社会关系的认识, 负担公益责任关系到企业的公共关系, 从而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发展。对此波特提出过企业战略慈善行为的观点, 按照这个观点企业要从企业战略的角度选择慈善项目, 对负担公益责任要结合自身情况做长期计划性的安排。从微观上看, 具体公益工作中要提高效率, 达到预期的效果, 也需要建立起管理机制。现代公益事业管理已经日趋繁琐复杂, 包括筛选项目、筹集资金、制定方案、追踪效果等等环节。企业要利用公益活动树立企业形象, 还需要对开展公益活动时对传播的范围、媒介的选择、受众的特点等等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韩国明姚青:非盈利组织:有效促进企业履行社会公益责任[J].广西社会科学, 2007, (6)

[2]郑若娟: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进展——基于概念演进的视角[J].国外社会科学, 2006, (2)

[3]刘文彬:基于效率内涵的企业社会责任边界假说[J].科技对策与进步, 2007, (11)

[4]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企业家看社会责任[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5]单忠东: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报告[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6]黎友焕: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7]Carroll, A.B., 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79

[8]Freeman R E.Strategic management:Stakeholder approach[M].Boston:Pitman, 1984

构建和谐企业须增强社会责任感 篇11

加强企业经济责任建设,以提高经济效益求和谐

建设和谐企业,发展是前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发展,是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 一个企业生产经营长期处于困境之中,难免出现各种矛盾,不稳定的现象时有发生,就谈不上企业和谐。大量的事实说明,企业要和谐,首先是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俗话说,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更困难,只有通过发展才能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对于华川公司来讲,必须把发展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只有通过不断发展,才能增强企业实力,创造社会财富,解决员工就业,维护安定团结,营造和谐氛围。

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进步,都有赖于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只有一心一意谋发展、抓经营、强管理,企业才能得到发展,才能解决诸如工资增长、福利提高、住房等问题,企业的发展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只有发展才能解决员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提供员工实现理想、自身价值的可能,企业才具备和谐的条件,才能在物质上解决和谐这个问题。

企业要实现发展,人人有责。当然,经营者的责任最大,而且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战略问题上的正确决策是关键(这里的经营者是指企业的一个组织、一个团队,而非领导层或核心领导人)。为此,要求企业内部每一个员工必须成为合格员工,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只有人人尽责,企业才能实现生产经营目标,企业的效益不仅来源于对市场反映的敏锐和生产经营管理者的高效率,还来自员工的信任、积极性、创造性、团队精神和对企业的忠诚。

加强企业文化责任建设,以建立优秀企业文化保和谐

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但是企业实现与外部环境和谐的重要途径和标志,也是创建和谐企业的基石和保障。华川公司在构筑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上,注重培育和提高“五个力”。一是领导力。公司广泛开展了“四好班子”创建活动,着力培养、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驾驭全局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学习创新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发挥领导力的龙头作用,促进企业文化的全面进步,并将“科学决策、快速执行、率先垂范”作为公司领导力理念确立起来。二是凝聚力。“求实、创新、优质、奉献”的企业精神已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创业,在创新中发展的重要支撑,并以此成为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思想先导和驱动力。三是发展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为主题,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方针,着力构建、培育、树立与公司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精细管理,效率优先”的经营理念,增强员工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由此,推动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增长方式的不断转变、营运改善的全面推行。四是执行力。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不断强化企业的执行力。把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结合起来,使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不断跃上新台阶。五是形象力。公司明确提出了以建设“依法经营、科学发展、公平协调、团结有序、创新增效、环境友好、诚信合作、服务社会”为特征的和谐华川企业目标,不断提升企业形象力。与此同时,华川还大力推行人性化管理,培植满足人性的发展土壤,不断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和团队意识,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力。

加强企业教育责任建设,以培育团队精神促和谐

加强对员工进行构建和谐企业建设的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员工深刻理解构建和谐企业的重大意义,明确构建和谐企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工作部署,是企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责任。华川公司从五个方面履行了教育责任,为构建和谐企业奠定基础。

一是认真组织干部、员工学习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贯彻落实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622”战略部署上来,为全面实现“622”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二是密切联系实际,理清发展思路。华川公司制定了“四大延伸”、“三大板块”建设的发展思路及目标。“四大延伸”:即由火工品元件向火工品组件的延伸;由单一的火工品向引信延伸;由机械式气体发生器火工品向电子式气体发生器延伸;由国内火工品市场向国际火工品市场延伸。“三大板块”建设:即火工品板块、引信板块、汽车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板块建设,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经济规模上一个新的台阶,形成“产品三足鼎立、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引导员工以实现企业发展思路及目标为共同远景,坚定发展方向,始终把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广大员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做到发展为员工,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形成促进华川和谐的活力。

三是以真情关爱营造员工认同的家园氛围。华川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关注员工的幸福指数,提升员工的生活质量,作为构建和谐企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搭建起多个价值平台,满足广大员工强烈的进取心和事业心。第一个平台是对科技人员作出的贡献进行重奖。对评选出的优秀科研成果、科研项目,根据应用见效情况进行奖励;第二个平台是每年召开科技大会,总结表彰、激励科技人员;第三个平台是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培养、选拔、任用优秀青年;第四个平台是为有特殊才能的员工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与此同时,还从生活、精神、工作等方面进行帮扶,处处为员工着想,处处为员工排忧解难,使员工在企业中感觉到家一样的温馨,极大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四是深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为构建和谐企业创造良好氛围。首先,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引导员工在和谐企业建设中理顺情绪,摆正位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提高员工参与构建和谐企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其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化解各方面的矛盾。通过民主的、说服教育的、相互理解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发现矛盾,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促进企业和谐稳定。第三,用思想政治工作激发员工的创造活力,使企业发展充满生机。第四,发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作用,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为内容,营造员工干事业,支持员工干成事业的氛围,为企业的和谐稳定和改革发展作出贡献。

五是加强对构建和谐企业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构建和谐企业工作落到实处。首先,两级党组织要把构建和谐企业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其次,带好员工队伍。建立员工队伍管理机制,严格规章制度,严格纪律要求,教育员工不说不和谐的话,不做不和谐的事。定期分析员工队伍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实现广大员工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强化教育,努力培育“四有”员工队伍,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第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企业和谐。各级领导人员要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严格遵守廉洁从业各项规定,节俭职务消费,以自己的优良作风和良好形象促进企业和谐。第四,协同社区提高文明共建。协同社区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共同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享区。

加强环境责任建设,以良好的环境形象推动和谐

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企业之路,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

一是确立生态企业的经营思想和理念。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准确地利用自然来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加快经济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选择先进的生态生产形式。

二是采用高新技术和手段,改造老设备、旧工艺,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探索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收益的新路子。

三是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强化环境管理和加强环境建设,在全体员工中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大力推进绿色服务,建设生态企业文化。

四是健全法制和完善标准。搞好协调和示范推广工作,在资源开发和消耗环节,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

五是在废弃物产生和处理环节,大力提高开发再生资源,变废为宝的效率。

六是在开发绿色产品的同时,大力推进绿色服务,真正地实现人与自然、企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将企业建成和谐的绿色企业,在社会上、在消费者心目中确立起绿色企业的良好形象,为发展国家的循环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 篇12

经济责任审计从广义角度理解, 主要是指经营者与所有者分离后, 所有者需要对经营者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考核, 因此推动了审计的产生及发展, 这种理解, 可以说把所有审计工作都包含在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从狭义角度理解, 主要指具有我国特色的审计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指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对我国党政干部及国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考核和评价其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蓬勃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将迎来更大的挑战。然而现阶段我国经济责任涉及工作还有很多地方受到财政财务收支制约, 没有完全脱离其框架, 不能充分发挥其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同时也没有严格统一的指标评价体系标准, 使当前的评价指标体系有所缺失, 成为制约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瓶颈”。

2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依据

2.1 财务指标责任

对于衡量企业法人经济责任主要就体现在企业经营效益上, 良好的财务状况是衡量的主要方法之一, 可以通过企业的资金流及财务状况等指标来体现。在任职期间企业的经营状况、盈利能力、发展潜力都是其责任审查的重点, 围绕财务指标法人需要大力提高企业获利能力, 增长潜力, 进而使企业财务取得好的成果。

2.2 客户和供应商指标责任

只有客户满意, 供应商更好的履行合同, 保持良好的合作状态, 才能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才会使回款周期缩短, 保障偿债能力, 加快资产的更新, 为企业提供保障。

2.3 内部流程指标责任

内部流程可以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 所以, 法人要更好的实现对供应商和客户的责任, 就需要管理好内部业务操作流程, 这样才能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产品。

2.4 企业成长指标责任

企业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发展, 所以在保证企业发展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员工的培养, 要使其在培训、薪资、发展等发面都达到满意, 具有一定企业忠诚度和企业责任心。

3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是需要具体的量化指标来完成的, 要想得到准确的评价结构, 就要找到并设计出准确的评价内容, 但同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进行评价体系设计。

3.1 内容指标统一原则

评价的内容及指标要与审计的内容相统一, 因为审计的目的就是为了评价的结果, 但审计的内容与范围不能偏离评价的内容及指标。指标的设计也要与内容相一致, 指标的设计需要真实全面反映评价的内容, 使得评价结果的得出能够更加全面。

3.2 重点指标原则

要对审计工作的内容来评价, 这就需要找到重点指标, 再对责任内容全面分析。

3.3 评价客观性原则

审计过程以及评价过程则需要保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对于可以量化的评价内容必须进行指标量化评价, 防止评价失衡, 最终达到以数据和客观事实来评价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4 经济责任审计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内容

根据BSC-EVA评价系统, 按照因果动因指标进行筛选, 严格按照审计制度, 定制考核指标, 设计出一套符合现代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目标层级指标管理,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四个一级指标也称为准则层, 分别是财务层面、市场与客户层面、内部流程层面及学习与成长层面。

4.1 财务层面

分别是净资产经济增加值率, 经济增加值增长率, 主营业务收入经济增加值率, 资本占用周转率, 资产负债率, 成本费用经济增加值率, 可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指标进行评价。

4.2 客户与市场层面

通过客户和供应商满意度进行评价, 该指标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获取。调查对象分别是客户与供应商。

4.3 内部流程层面

指标由内部控制状况、资产、负债、权益及损益真实性、重大经营决策情况、领导人员廉洁自律情况等几方面体现。

4.4 学习与成长层面

由技术投入比率、人均经济增加值、员工满意度、社会贡献情况等四个指标构成。

通过上面评价指标的构建, 可以使企业领导更好的履行经济责任, 提高其满意度, 抓好内部任务流程, 进行内部调控, 实现内部激励、学习达到企业人员与企业共同成长, 共同发展。

5 结语

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彰显出蓬勃的活力, 随着我国经济环境不断改善,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审计评价工作将长久开展, 经济责任内容将更加细化、指标选取将更加合理, 相关审计理论技术将不断创新, 最后将不断丰富和实现这一理论价值。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各种经济形势涌现, 随之带来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 让我国经济在运行中出现许多新情况, 同时也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课题。本研究首先阐述了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然后论述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以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最后结合BSC-EVA评价系统原理, 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进行探讨。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指标,构建

参考文献

[1]靳瑛.建立和完善责任成本管理体系[J].石油科技论坛, 2011, (04) :64.

[2]张京勇.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及其评价[J].财会通讯, 2011, (16) :56.

[3]雷增弟.公路行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探析[J].交通财会, 2011, (01) :60.

[4]张学惠, 韩德静.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财会月刊, 2010, (29) :107.

[5]段海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初探[J].经济师, 2010, (10) :95-96.

[6]高建来, 张维.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架构[J].商业经济, 2010, (05) 73-74.

上一篇:跨学科模式下一篇:维护开发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