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共12篇)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 篇1
摘要:近年来, 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我国企业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企业作为社会中的一大主体, 其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 对于和谐社会建设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而如何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则成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关键。文章就如何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相关重要文献进行梳理, 提出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以期全面、可操作的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利益相关者
一、引言
“企业社会责任”一词最早起源于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我国有关该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且大多数文献多局限于规范层次的研究, 与我国实际情况结合程度不够。而在现实中,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却普遍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 对于企业而言成为其获取社会资本、提高美誉度、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而对于国家而言则成为求稳定、促和谐的一剂良方。而就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相关的文献资料, 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1977年, 加拿大学者普瑞斯顿 (Preston) 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应当从企业处理社会问题的流程来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评价, 即对问题的认识、分析和计划、政策制定、执行实施。卡罗尔 (Carroll) 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 从售服务、环境保护和雇用歧视三个方面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而克拉克森 (Clarkson) 认为不应只从概念上构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模式, 而应该在企业利益相关者管理框架的基础上来建立评价模式。在国内, 马学斌、徐岩 (1995) 首次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线性插值原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了量化评价。王丽萍等 (2007) 从经济效益、创新能力、产品质量、环境保护、员工权益保护、慈善公益以及与社区关系等几个方面设计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并以农药企业为样本,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了实证层面的分析。熊勇清、周理 (2008) 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之间存在信息重复, 采用层次分析法并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在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评价过程中应当采用因子分析法。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前已述及, 我国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然而, 通过对西方学者学术文献的研读, 目前我国学术界有关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界定大都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上, 利益相关者理论可以全面、客观地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 有效克服了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单一目标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就是参加慈善捐款和参加公益事业等片面的观点。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主体, 在谋求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 还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承担对其投资者、客户、员工、供应商、政府、社区和公益事业的责任。对此, 我国经济法中明确规定“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国务院国资委也发布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予以了进一步的明确:一是坚持依法经营诚实守信;二是不断提高持续盈利能力;三是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四是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五是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六是保障生产安全;七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八是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对此, 在现阶段我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还有待深化的情况下, 完全可以采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来帮助我们界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范围, 进而建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
三、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经典统计理论告诉我们, 在建立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过程中所选指标必须具有以下特征:代表性、独立性、可获得性、可计量性和相对完整性。在这个原则下, 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观点以及相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文献, 将从企业对股东的责任、企业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企业对政府的社会责任、企业对供应商的责任、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以及社会公益、慈善活动等的履行情况这六个方面来分别选取评价指标。
(一) 企业对股东的责任
企业对股东的责任主要是指企业资产的盈利能力、运转情况以及向股东分红情况。可设计如下指标衡量企业对股东责任的履行情况:净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每股经营现金流量以及现金股利支付率。相关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净资产利润率=净利润/净资产
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每股经营现金流量=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总股数
现金股利支付率=支付的现金股利/净利润
(二) 企业对债权人的责任
企业对债权人的责任主要体现在企业还本付息的能力方面。因此, 衡量企业对债权人责任履行情况的指标可设计为:利息支付倍数、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计算公式如下:
利息支付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其中:利息费用可以用财务费用近似代替;速冻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项等。
(三) 企业对政府的责任
企业对政府的责任主要表现在企业的利税情况、税款上缴情况以及企业为国家或社会创造或支付的价值总额。其衡量指标可设计如下:销售利税率、税款上缴率、社会贡献率。其计算公式:
销售利税率=利税总额/销售净收入
税款上缴率=已交纳税款/应缴纳税款
社会贡献率=社会贡献总额/平均总资产
其中:利税总额包括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缴纳的流转税、所得税及税后可供分配利润;销售净收入是指企业在扣除销售折让折扣及销售退回后的销售净额, 在进行实证研究时可用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收入”指标代替;已上缴税款以现金流量表中“支付的各项税费”近似代替;企业社会贡献总额是指包括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劳保费用以及其他企业社会福利支出、企业缴纳各种税费及其附加、利息支出净额、净利润在内的所有创造的价值总额。
(四) 企业对供应商的责任
企业对供应商的责任主要表现在企业是否履行商业信用、按时偿还购买供应商原材料、服务等所欠款项以及企业所持现金对该项债务的保障程度。因此可设计以下两个指标:应付账款周转率、现金应付账款比率。计算公式如下:
应付账款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应付账款平均余额
现金应付账款比率=企业所持现金、银行存款/应付账款
(五) 企业对员工的责任
企业承担的员工责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和福利, 这是员工维持自身生活的最基本底线。工资福利的量化信息可以在公司的财务报表取得, 可以据此计算员工所得贡献率指标;另一方面公司还应当关注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 可以通过单位员工利润额来量化员工价值的实现。即衡量企业对员工责任履行情况的指标可设计为:员工所得贡献率和单位员工利润额。其计算公式如下:
员工所得贡献率=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
单位员工利润额=净利润/平均员工人数
(六) 社会公益、慈善活动等的履行情况
企业在社会公益、慈善活动等的履行情况主要包括企业为社会提供的就业能力, 为社区建设、希望工程和困难人群发生的慈善与公益捐款等。因此, 可设计衡量指标如下:就业贡献率、社会所得贡献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就业贡献率=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平均总资产
社会所得贡献率=营业外支出/主营业务收入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企业用于环保支出、捐赠支出等社会公益支出大都记入“营业外支出”科目, 因此社会所得贡献率可近似通过营业外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计算。
四、结束语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于企业践行社会责任有着重要的意义, 是推动企业履行利益相关者各方责任的动力。本文在对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的同时, 结合当前公认的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内涵以及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从企业对股东、债权人、政府、供应商、员工的社会责任以及社会公益、慈善活动等的履行情况这六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 以期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汪冬梅, 孙召亮, 王爱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价值关系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 2008 (5) .
[2]、胡道玖.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 2011 (14) .
[3]、陈永清.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9 (6) .
[4]、姜万军, 杨东宁, 周长辉.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初探[J].统计研究, 2006 (7) .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 篇2
今年上半年,合成橡胶事业部遭遇了历史以来最为严峻的经营形势,原料价格持续走高,频频突破历史最高纪录,产品顺价跟不上原材料涨价的步伐。面对不利局面,他们通过进一步完善目标成本责任体系,不断强化内部管理,提升企业执行力,依靠强大的执行力提升管理效能,实现了管理最优化,1-6月份,合成橡胶事业部在消化3.5亿元减利因素的前提下,实现盈利6700万元,同比增效5100万元。
更新观念,建立目标成本责任体系,助推企业执行力
在建立目标成本责任体系之前,合成橡胶事业部虽然也很重视产品成本管理,在成本管理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成本管理主要停留在标准管理上,成本管理的目的被归结为降低成本,节约成了降低成本的基本手段,没有上升到目标成本管理的高度,往往是事业部制订计划,各单位对照计划完成指标,职工只是被动执行,降本增效的主体意识、市场意识不强。由于缺乏职工主观能动创造,执行过程中总会出现偏差,造成了企业执行力弱化。随着产品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不仅要关注产品的生产成本,而且要关注产品在市场上实现的效益,传统的标准成本管理方法满足不了企业创效、发展的需求。对此,合成橡胶事业部紧盯市场,更新观念,确立了市场发展观,建立完善了目标成本责任体系。它的基本出发点是按照市场法则,从强化人员成本责任管理入手,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为目标,建立全员、全面、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其具体实施方法是把成本目标、工作质量和经济责任直接挂钩,以成本升降决定薪金分配。
观念的变化,带来工作中的浓浓市场气息,借助新建的信息平台,事业部管理层始终密切关注市场最前沿的变化,根据市场变化,他们每季更新一次成本目标,根据成本变化调整每月生产计划,确保决策完全合上市场节拍。由于新的成本管理体系覆盖了成本目标、工作质量、薪金分配,职工干与不干、干多与干少、干好与干坏在绩效考核上区别很大,职工觉得干有所值,做有所得,职工的危机意识明显增强。目前在合成橡胶事业部,主动关心事业部成本运作和经营状况的职工多了,等事业部发奖金吃救济的少了;积极为事业部提质降耗创效益献计献策解决问题的多了,不闻不问不关心事业部成本管理的职工少了;主动找事干的多了,回避工作,躲避劳动的少了。职工自觉学技术精业务,提高自身素质,争作岗位竞争中的强势群体。
严格管理制度,强化体系建设,强化企业执行力
SBS车间前工段职工张辉因技术出色,人缘关系好在车间很“吃得开”,2005年3月,他万万没有想到拥有许多“优势”的自己会因为工作中出工不出力,工段千分制考核名列倒数第一,达不到目标成本责任体系要求,被前工段无情淘汰,只能委身到后工段打包,这让张辉后悔不已。这种“动态末尾淘汰制”只是合成橡胶事业部目标成本责任体系下几十种管理制度中得很小的一点。有人说:成功的企业背后一定有规范性与创新性的企业管理制度在规范性的实施。的确,为确保目标成本责任体系的有效运行,合成橡胶事业部进一步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他们根据目标成本责任体系的要求,制订了生产、科研、技改、销售、安环、机动、质量等10大系统共60项管理制度和123个岗位责任制,使制度覆盖了生产经营全过程、全方位。踏进厂区,职工的所有行为都处于制度的严格监控规范之下。
有了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还不能完全确保目标成本责任体系的有效运行,目标成本责任体系还要求制度必须充分落实,严格执行。因此他们建立了执行、监督、检查、考核循环程序,程序突出一个“严”字。事业部针对过去制度执行力不强,存在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行为,缺乏持续长期的生命力,常年开展“三反五反”活动,即管理中反“松、散、粗”,工作中反“低、拖、疲、懒、粗”,强化职工执行制度的自觉性。事业部、车间、工段、班组四级检查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定期和不定期开展督察检查活动,职工代表还不定期组队对各单位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突击检查,对检查出来的问题限期整改抓好落实。他们还制定了“千分制考核”细则,明确每位职工年考核总分为一千分,考核分只扣不加,每日考核,每月兑现,考核做到了纵到底,横到边,一级管一级,一级考核一级,一级负责一级,出现问题一级追查一级,连带处罚,真正做到了人人有职责、个个有担子、项项有标准、处处有检查、事事有考核。今年7月21日,生产、人事部门突击对各岗位工艺纪律、劳动纪律等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单体、水汽车间两岗位工艺纪律执行存在偏差,不仅当事职工被扣发了50元,扣了5分千分制考核分被,当班班长、工段长及车间主任都一并联责受罚,分别被扣罚了20元及2分千分制考核分。
优化运作,确保体系运行效能,提升企业执行力
目标成本责任体系运行效能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体系成功与否。优化企业内部运作,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强化执行力的关键,也是提升目标成本责任体系运行效能的重中之重。合成橡胶事业部首先进一步完善了成本管理体系,他们通过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对各时期、各阶段、各单位的成本实施有效监控。一是完善内部竞争机制,明确每项成本目标。事业部每季度召开一次系统覆盖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分析会,每月组织体系范围内的各部门进行成本测算,模拟市场运作,明确各项成本指标,责任到人,考核到位,奖节罚超。今年1-6月份,SBS车间节约成本370万元,事业部根据目标成本责任体系考核兑现要求,奖励SBS车间15万元。二是紧盯成本消耗大户,依靠科技创新,挖掘潜在利润,不断刷新效益亮点。先后完成了SBS双釜凝聚系统改造、解决了SBS凝胶及道改料结块问题等。三是健全目标成本控制体系,建立了事业部、车间、工段、班组、个人五级成本管理网络,形成了成本管理全方位监督、全过程控制的运行机制。四是规范成本运作,堵塞成本漏洞。年初事业部对各项计划费用分块分片包干,归口各主管副经理管理,每月对各单位费用情况进行通报,让职工明家底,找差距。过去职工只管领材料、领工具,从不问质量、数量,现在领一根小皮管都有人计算尺寸,检查质量。
第二是进一步完善价格运行体系,确保产品始终合上市场最好价格,完成经营目标责任。他们紧盯原料市场,根据市场信息合理维持库存,切实作好稳价、保价、推价、顺价工作。
第三是进一步优化生产组织和管理体系,努力做大经济总量,依靠科技增产降本增效,完成生产目标责任。他们以保市场、增效益为前提,以主要盈利装置增量、超能生产为主攻目标,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方案,抓好工艺调优,先后消除影响装置稳产高产的瓶颈37项,完成了SBS助剂系统、凝聚系统、聚丙烯循环水系统、撤热系统改造。同时创新设备管理办法,加强专业检查,执行“有计划停车处理故障”,SBS装置平均开工率达到95.6%。
全新的观念,严格的制度,不断优化的内部运作机制,使目标成本责任体系始终保持高效的运转态势。在这种高效运转的体系中,职工根据体系要求主动想办法出主意,解决工作难题,事业部的管理效能得到了充分发挥,执行力大大提升。2005年上半年,事业部职工“金点子”创效超过120万元,SBS干胶、PP单耗同比分别下降了3.0kg/t和2.0kg/t,SBS成本消耗大户环己烷下降了14.27kg/t,各产品累计减少废品及残次品3156吨。水、电、汽等消耗也大幅下降,动力能耗同比节约1666吨标油,增效240万元。同时,SBS同比增产8123吨,SBS产品平均销售利润同比高出1030元/吨,各产品累计顺价创效达4.2亿元。SBS、PP产品产销率均超过100%,其中SBS产销率达到110%,同比多销17000吨,增销创效1750万元。产品增产及调整结构创效8100多万元。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 篇3
摘要:由于目前对食品企业构建社会责任指标评价体系的研究还不够成熟,故本文通过对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分析,以此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供思路。
关键词: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不断挑战着消费者的底线,食品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就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构建进行分析,希望对目前的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有所参考。
一、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
近些年来,食品企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丑闻和危机也不断出现。从2008年“毒奶粉”到2011年“瘦肉精”“染色馒头”再到2012年的“塑化剂”“速生鸡”以及“牛肉膏、毒生姜”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令民众担忧,也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为了强化食品管理,保证食品安全健康的工作提上日程。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构建也迫在眉睫。
二、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一)评价方法
1、多指标综合评价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绩效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为对其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必须建立能反映企业社会责任各方面履行情况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以期实现对企业社会责任总体绩效的正确评判。
2、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单项指标
以“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为一级指标,设立企业对政府责任、对债权人责任、对股东责任、对消费者责任、对员工责任、对资源环境责任和对社区责任七个二级指标进行衡量,并在七个二级指标下继续设立三级指标。
本文采用第二种方法对食品企业进行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构建。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食品行业安全生产的独特性与重要性,在设计其评价体系时,安全也应特别提出。使指标体系内容更清晰、直观具体指标体系内容如下表所示。
1、经济效益。提高企业收益,食品企业除了要提升自己的品牌价值,还要不断推陈出新。利益相关者权益则是要考虑到股东、债权人、消费者的利益,企业不仅要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还要建立相关机制,使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安全生产。企业必须承担起保护职工生命健康的责任,对相关人员进行入职培训、定期培训;进行相关食品生产的安全教育。此外,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是食品企业安全意识的一个强烈体现。加大安全生产投入,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3、食品质量。食品质量标准制度应该具体明细化。首先、除了符合国家标准,企业自身可以应结合企业自身情况设定高于国家标准的更为具体的标准;其次、企业自身一定要设立质量监察部门,聘请专业胜任的质检人员对产品质量进行层层把关。消费者投诉,也有相应的措施,如下:第一,遭遇投诉应及时启动应对措施,一旦查实对相关人员应进行警告记过处分。第二,建立问责制度,投诉到一定数量或者百分比,相关管理人员应该被追责。第三,如果一定时间保持零投诉,应对相关质检、生产人员、员工以及相关管理人员设立奖励措施。
4、生态环境。三废治理,主要是指废气、废水、废渣的治理。政府不仅要建立相应的污染指标对企业行为进行约束;食品企业自身也要意识到自身行业的特殊性,遵守相关环保政策和产业政策,共同努力做好三废治理工作。其次,资源循环和再生利用也是重中之重。食品企业要广泛深入地开展资源节约宣传教育;不断提高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推行节约降耗,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5、员工责任。员工培训和晋升机制,企业必须承担起为员工提供发展及教育培训机会的责任,对员工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和提供进修机会,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竞争力。健康管理,管理是否健康是企业的一个重要的文化资产。比如:不得随意裁员,建立健全职工申诉制度,及时公开处理职工的投诉,建立健全新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所超时工作是否有额外报酬等等 。承担好企业的员工责任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6、社会公益。社会援助,食品企业应多进行社会救助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更应该回报社会;尤其在面临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情况下能够积极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精神等方面的支持和援助也是一种人文关怀。比如:在地震灾区建立希望小学、对灾区痛失亲人给与精神安慰和鼓励等等。慈善活动是食品企业应当积极承担的社会责任,慈善基金会、招聘残疾人等都是食品企业慈善活动的范围和表现。
7、法规责任。法律责任,食品企业要承担起社会责任相应的法律责任。就企业自身而言,企业要知法懂法守法,自觉承担法律责任,从管理层到员工都要树立起法律意识;企业还应完善自身的内控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只有通过对相关法律的良好掌握和深入研究,企业才可以建立健全起符合自身情况,真正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也能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贡献企业自身的力量。
三、结束语
食品企业应深刻理解和把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和方向,强化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并对照评价体系,积极对各利益相关者履行社会责任。推进食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很有必要的,食品企业要履行好社会责任不仅需要理论的指导,更需要在实践中及时总结和完善,在不断的实践中会形成一套有自己特色的社会责任体系。(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立军 马霄 李敏.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06).
[2]万寿义 刘非菲.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会月刊,2014(12).
[3]廖建军.垄断行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研究[J].产经评论,2014(05).
农业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研究 篇4
关键词:农业企业,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
一、引言
长期以来,企业一直被视为一个经济实体,以赚取最大利润为目标。自由经济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体都从利己主义出发从事各种经济活动,鼓励通过“看不见的手”最大限度的追求利润和财富。但在这种理论和意识的主导下,企业的这种单纯经济利益目标给人来社会带来了惨痛的教训。以农业和食品行业为例,当前国内外的农业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 esponsibility,简称CSR),这个概念最早于1924年由美国的谢尔顿提出。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能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盈利作为唯一存在目的,而应最大限度地增进包括股东利益在内的所有社会利益,还应该包括员工利益、消费者利益、债权人利益、竞争者利益、当地社区利益、环境利益、社会弱势群体利益及整个社会利益等内容。在理论研究领域,大部分研究成果也表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具有绩效的正相关性,如G eoffrey(2004)认为社会责任可以减少外部成本和避免分配冲突;Jason(2005)的研究表明承担社会责任不仅可使股东获得更大的利益,而且通过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商品而得到更多的回报;V inay(2005)研究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机,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出自利益动机,社会责任具有广告效应。在实践领域,诸多的事件已经使人们清醒的认识到,企业不能仅仅关注其近期经济利润的增长,其持续稳定发展和企业价值的提高应建立在切实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尤其在国际贸易领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西方跨国公司在对外贸易中推行社会责任标准,大多数欧美跨国企业都开始对其全球供应商实施企业社会责任评估和审核,只有通过审核后才能吸收为合作伙伴。沃尔玛、麦当劳、雅芳、家乐福等纷纷启动这一机制,已对我国产品出口企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二、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构成要素的主要观点
经过不断研究和争论,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已基本上达成共识,但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构成要素这一问题的认识仍存在分歧。A rchie(1979)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四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行裁量的责任。第一,经济责任是企业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社会责任,但并非唯一责任;第二,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承担生产性任务、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责任,同时也应在法律框架内实现经济目标,即企业肩负着必要的法律责任;第三,虽然企业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中都隐含着一定的伦理规范,公众仍期望企业遵循那些社会公认的伦理规范;第四,社会通常还对企业寄予一些没有或无法明确表达的期望,这完全取决于企业自行的判断和选择,即企业自行裁量的责任。从企业考虑的先后次序以及重要性而言,Carroll(2003)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呈金字塔型结构,经济责任是基础并占最大的比例,法律的、伦理的以及自行裁量的责任依次递减。以后这个模型进过多次改进,确定为经济、法律、伦理和慈善等四种责任(张新华、戈特瓦尔德,2008)。M odic(1988)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八个方面:一是产品生产方面的责任,即生产安全可靠的产品;二是营销活动中的责任,如做诚实的广告等;三是员工教育培训方面的责任;四是环境保护的责任;五是提供良好的员工关系和福利的责任;六是提供平等就业的机会;七是注重员工的安全与健康;八是参与慈善活动。而Isabelle和D avid(2002)通过对美国和欧洲国家进行社会责任调研,归纳出企业社会责任的五个维度和十一项内容:一是对社会公众的责任,包括艺术与文化建设、赞助教育、提高全民生活质量、安全和环境保护等;二是对顾客的责任,主要是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和服务;三是对员工的责任,包括提供平等的机会、健康和安全等;四是对股东的责任,包括创造利润、公开信息、公司治理等;五是对供应商的责任,主要是机会平等。目前国际上在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规定方面应用最广、影响最大的是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 lobal R eporting Initiative)2006年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该指南中指出企业发布的责任报告的内容应当涵盖的项目及指标,应当能够反映企业对经济、环境及社会的重大影响或是对利益相关者做出的判断及决定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该指南在内容上涵盖了企业几乎所有层面上的社会责任,通过企业披露的绩效指标(分为经济、环境和社会绩效),有利于利益相关方凭借社会责任报告评定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另外两个影响广泛的的社会责任体系是SA 8000和ISO 26000。SA 8000是全球首个道德规范标准。它是以保护劳动环境、劳工权利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标准体系。ISO 26000的核心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人权、组织治理、环境、劳工实践、消费者问题、公平运行实践和社会发展。
(二)国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构成要素的主要观点
陈迅(2005)认为,根据社会责任与企业关系的紧密程度可以把企业社会责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本责任,内容包括对股东负责、善待员工;二是中级责任,内容包括对消费者负责、服从政府领导、处理好与社区的关系、保护环境;三是高级责任,内容包括积极慈善捐助、热心公益事业。徐尚昆(2007)认为,现有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及其体系构成都是西方学者用西方企业样本在西方文化背景和特定制度安排下得来的,因此,应积极探索符合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和制度安排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通过归纳性研究,徐尚昆得出中国CSR的9个维度,即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环境保护、客户导向、以人为本、公益事业、就业、商业道德、社会稳定与进步。张文贤(2006)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应该包括四大方面:财务指标、市场指标、文化指标、公益指标。第一,财务指标比较容易理解,如关于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销售增长率、上缴税收和利润,这些可以从会计报表里面得到有关数据。财务指标应该纳入到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中的一部分,因为没有经济指标做基础,整个社会责任体系将缺乏依据。第二,市场指标包括市场份额增长率、顾客满意度、品牌忠诚度、品牌价值、产品返修率。第三,文化指标包括企业美誉度、团队协作、学习型组织、技术创新、培训投入与产出、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工作环境、员工安全与健康。第四,公益指标包括环境保护、能源消耗、就业增长、公益捐助、员工福利增长率。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研究室等机构发起的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将企业社会责任界定为四个方面:经济责任,包括创造良好的经营业绩,保持持续竞争力,保障股东权益,依法纳税;法律责任,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企业治理结构,为员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在用工、招聘中提供平等机会,在企业外部,不从事贿赂、腐败等行为,在同业竞争中遵守公平竞争原则等;伦理责任,包括维护员工和消费者的权益、为他们创造价值,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营造健康和谐的企业文化等;公益责任,包括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救助社会弱势群体,参与社会、社区公益活动和捐助慈善事业等。
(三)国内外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构成要素的比较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或机构在关于如何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体系问题上始终存在着分歧。分歧的存在与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社会文化、制度安排等因素有密切关系。相比国外学者,国内学者对不同企业社会责任要素之间的关系关注较少。CSR体系要表明企业与社会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成功的企业需要健康的社会环境,而健康、和谐的社会也需要成功的企业。正确认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就不会再把商业与社会对立起来。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同消费者责任、员工责任、环境责任、社会公益责任均属于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而对于股东责任是否属于企业社会责任范畴存在分歧。一些学者认为,股东责任应是企业承担的最基本的社会责任,保证股东利益是企业承担其他各种社会责任的基础。但仍有一些人认为,股东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国内学者较为重视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并把服从政府领导、支持政府开展的活动等作为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而国外学者或机构基本上没有给予考虑。这种分歧显然与中西方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历史的差异有密切关系。在就业方面,国外学者主要强调企业应提供平等就业机会,而国内学者或机构进一步强调企业应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及其体系构成的一般性讨论为研究特定行业的CSR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特定行业的CSR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考虑行业特征。
三、我国农业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构建的根据
企业的利益可以进行目标量化。那么如何考核企业社会责任,也可以用指标体系进行评估,说明问题。在构建农业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时,不仅要考虑各利益相关方的要求,而且还要考虑社会文化背景、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要求。西方社会认同的企业社会责任,我国企业应积极承担,因为我国企业也要进入国际市场并接受国际社会的检验。但由于所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行业发展现状的不同,西方社会没有重视的一些责任,如保障合作农户的利益、促进传统优良文化的传承、促进就业、倡导健康消费理念等,这也是我国农业企业应努力的方向。前述有许多学者或机构根据利益相关方的要求构建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这种做法有助于确定企业社会责任内容和理清责任双方关系,但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尽管不同利益相关者会有不同的要求,但在许多方面是统一的。如投资者希望企业多盈利以实现其利益最大化,员工也希望企业多盈利从而可获得更多的报酬,政府也希望企业多盈利从而获得更多的税收。正因为如此,只按利益相关者要求来划分企业社会责任往往会出现交叉、重叠。笔者倾向于根据企业社会责任的属性构建社会责任指标体系,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交叉重叠的问题,且有助于界定清楚各责任要素间的关系。
(二)我国农业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分类
结合我国农业企业和具体国情,根据企业社会责任的属性,将我国农业企业社会责任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文化伦理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公益责任五个维度。(1)经济责任。同其他行业企业一样,农业企业必须承担追求良好的经济效益、保障投资人利益、提升企业竞争力等责任,这是农业企业得以生存的根本。除了这些企业具有共性的经济责任外,农业企业还必须承担维护合作农户利益的经济责任。农户位于农业企业的上游,是农业产业化中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如果失去了农户的合作和支持,农业企业的农产品来源将无法得到保障。农业企业必须严格履行和农户签订的协议,遵守契约规定,和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建立起稳定的供销关系,减轻和弱化农户的市场风险,保障农户获得较为稳定的收益,达到和农户的双赢和多赢状态,而不是把自身利益建立在损害农户利益的基础上。此外,保障投资者利益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机制。(2)法律责任。法律可以理解为社会的道德法典,遵守法律是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是国家对企业实行的强制性约束。农业企业必须在法律框架内实现经济目标,为经济目的而采取违法的措施,不仅要受到政府制裁,也会受到消费者抵制。因此企业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应该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国际上的各种企业标准和同行业内的有关标准、职业规则等。法律责任内容主要包括: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维护消费者利益;在员工招聘、劳动合同签订、工资发放、劳动时间、社会保障和福利、提供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等各个方面中维护员工合法权益;依法纳税;遵守公平竞争原则,促进良好竞争秩序和竞争规则的建立;不从事腐败、贿赂活动等。(3)文化伦理责任。所谓企业的文化伦理责任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要遵守社会伦理和社会道德的约束。伦理责任要求企业行事公道、正确,即使法律不要求这样做。虽然企业的经济和法律责任中都隐含着一定的伦理规范,但农业企业还应遵循那些尚未成为法律的但为社会所公认的伦理规范,其内容主要包括:努力培育和提供健康的生态食品;促进诚信经营理念的推广;塑造健康和谐的企业文化;促进员工成长与发展等。在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事件随处可见的情况下,农业企业更应注重努力提升本企业的产品质量,为消费者提供健康的生态食品。农业企业还需以审慎的态度对待转基因食品。从可持续的农业与食品文化的角度看,转基因植物和动物的利用迄今并没有得到公认。基因技术带来的风险是很难估量的,只要其有一丝可能给人类和生物圈带来有害后果,对这门技术应用的研究就必须局限于封闭的实验室内。如果不施加影响或控制,转基因产品就会轻而易举的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由此来看,让人类在不知情和不自愿的情况下为自己和生态系统承担潜在风险的做法是不能接受的。(4)环境责任。农业在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的同时,也会对环境产生有益或有害的影响。有益的影响如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美化风景、维持生物多样性、文化传承等;有害的影响比如一些化学养分和杀虫剂向自然界的流失、土壤侵蚀、空气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农业企业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类似于工业企业,多为有害的影响。因此农业企业必须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农业企业应承担的环境责任可以分为:一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努力降低毒害物质的消耗,合理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二是降低资源消耗,降低水耗、塑料薄膜使用量等;三是降低能耗,降低电耗、油耗等;四是降低污染物和废弃物排放;五是积极发展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5)社会公益责任。社会公益责任属于企业自我裁量责任,是指企业在生产活动之余,还要积极参与社会的公益事业、福利事业、慈善事业等。社会公益责任设计许多方面,包括促进就业、为员工提供娱乐设施、为农村社区发展提供赞助和参加相关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就业问题比其他国家更为艰巨。与此同时,农业技术水平不高,农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不高,企业应积极创建校企合作平台或利用好已经建立的合作平台,在推动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同时,为大学生实习实践提供机会,促进大学生就业和人才的合理配置。根据以上分析,初步构建了如(表1)所示的农业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该体系由五大类、二十六个小项责任构成。该体系不仅包括了一般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而且包括了农业企业应积极承担或更加重视的社会责任,如维护供应商利益、销售绿色产品、促进绿色物流等。为方便定量分析,该体系只包含了我国零售企业应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当然,在二级指标下,还可以列出三级指标。
四、结论
根据当前我国农产品和食品行业存在的大量问题,对我国农业企业有必要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进程,构建农业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是推动农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个过程,也是对其承担社会责任效果的衡量标准。本文根据对国内外社会责任体系相关文献的梳理,界定了我国农业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据此尝试性的结合我国国情和农业企业现状构建了一套农业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显然,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是一个典型的涉及多指标的综合评价问题,各指标的影响程度是由人的主观判断确定的,并且这种评价还存在结论上的模糊性。农业企业社会责任评指标体系是一个分层次的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可以保证评价过程的条理性和科学性。而模糊综合评判可以用于多因素、模糊性即主观判断性问题的解决。因而,在对企业社会责任综合评价过程中,可构建模糊A H P模型,即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结合确定企业社会责任个指标的权重,并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刘新芬:《从我国农业食品安全看企业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农业经济》2007年第11期。
[2]汪凤归、潘鹏、向阳:《投资机会与农业龙头企业社会责任的生成》,《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3]林松池:《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构建》,《财会通讯(综合)》2010年第9期。
[4]颜剩勇、刘庆:《企业社会责任财务分析指标研究》,《财会通讯(学术)》2005年第5期。
[5]赵曙明:《企业社会责任的要素、模式与战略最新研究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年第1期。
[6]张新华、[德]戈特瓦尔德:《中国农业企业与食品企业的可持续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Schwartz M,Carroll A.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A Three Domain Approach.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2003.
[8]Archie B,Carroll A.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9.
[9]Geva A.Three Models of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Business and Society Review.2008.
[10]William B,Richard S,Michael E,etal.A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Roadmap:What is known,Potential Pitfalls,and Where to Go.Journal of Marketing.2005.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 篇5
中办国办转发《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广大国有企业把贯彻落实《意见》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推进,充分发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在支撑现代企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融入中心工作,精心培育企业精神,积极凝炼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企业共同价值追求;注重先进典型引领,运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和动员干部职工投身企业建设和发展的火热实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力推进,为应对国际国内复杂环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一、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自觉性坚定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全会《决定》和李长春同志作的说明,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文化上的高度自觉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准确把握。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落实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特别是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下功夫、见成效。
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要准确把握文化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和机遇挑战。当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要准确把握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方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五个坚持”的重要方针,涵盖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根本性质、根本目的、根本要求、根本动力,体现了我国文化的独特属性和文化工作的特殊原则,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文化建设实践探索的重要结晶。推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这一指导思想和重要方针,并在实践中创造性贯彻。
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要准确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现实依据和基本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就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动员广大职工群众投身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要准确把握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全会提出的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开放、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等战略任务,紧扣影响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突出矛盾和深层问题,涵盖文化改革发展的各领
域,是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抓好的基础性工作。
国有企业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要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方面走在前列、作出表率。国有企业不仅承担着创造财富的经济责任、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责任、增进民生福祉的社会责任,而且承担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先行责任。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国有企业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发展体现民族文化传统、符合时代特点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和对外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挖掘自身精神文化资源,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企业文化,培育令人感奋的企业精神,开展愉悦身心的人文教育,锻造凝魂聚气的核心价值,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有企业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理性的文化自信和成熟的文化担当,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责任。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各类企业增强综合实力的必由之路,必须切实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使命感紧迫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也是国有企业和其他各类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思想道德基础和精神指针。面对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要落实好“稳中求快”的总要求,广大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在提升硬实力的同时更加重视软实力的提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主心骨和灵魂工程全力加以推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也是引领企业发展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熔铸着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和政治主张,体现着社会主义的制度安排和奋斗目标,凝炼着中华民族的价值理想和伦理规范,反映着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和精神追求,鲜明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是社会主义中国思想精神上的光辉旗帜。
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实现形式,非公企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其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以其显著的引领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规范功能,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内在支撑和永续动力,使企业发展的主旨和目的更加明确、利益分配和价值导向更加统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融入企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的各领域,体现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切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使命、基本理念和具体举措,转化为企业员工的自觉追求和实际行动,转化为企业奋力开拓新局面的坚定意志和强大动力。要着力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教育,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职工,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党员干部的坚定信仰,成为全体职工的思想指南。要着力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宣传教育,把共同理想与企业发展目标、个人愿望追求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把干部职工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要着力深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宣传教育,激发职工创造热情、焕发企业创新活力,提升职工爱国情怀、强化企业社会责任。要着力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职工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辱感,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文明风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也是我国所有企业的共同价值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是当代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这一价值追求超越了民族、血缘、语言、地域等方面的差异,超越了阶层、行业、职业和利益等方面的差异,体现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
企业是基本的经济组织,是市场的主体。广大职工是工人阶级的基本组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骨干力量。国有企业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企业普遍遵循的价值准则,作为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作为自觉遵循的价值规范,引导全体职工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各类企业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熔铸于企业精神的生成培育之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根本来建构富有特色的企业精神;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的全过程,完善职业道德内容,加强职业观念、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作风教育,规范职业行为、行业行为;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企业制度建设和企业管理工作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转化为具体的工作标准、岗位规则和行为守则,体现到企业奖惩、人才培养、干部任用的制度上,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市场观、质量观、安全观、品牌观,建立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矛盾调处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统筹协调利益关系,调控弥合价值冲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也是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在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的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牢固的精神纽带维系社会和谐,以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增进社会和谐,以共同的价值遵循巩固社会和谐。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强支撑。
企业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劳动关系和谐是企业和谐的关键。随着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企业转制的深入推进,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经营环境深刻变化,企业制度改革创新和用工制度改革日益深化,农民工和劳务派遣人员等新型群体大量涌现,职工群众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多样多变趋势愈益明显,诱发劳动关系矛盾的触点增多、燃点降低,劳动关系矛盾敏感性、关联性增强,因劳动关系而产生的矛盾纠纷多发频发。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国有企业和非公企业,都肩负着重要责任。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促进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和谐企业的基本遵循,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职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要尊重职工主人翁地位,依靠职工推进企业改革发展,保障职工在企业重大事务上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完善以劳动行政部门、工会组织、企业组织为代表的国家、职工、企业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让企业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职工。要帮助职工解决生产经营和工作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帮助困难职工、特殊群体解决住房、就医、子女上学等方面的难题,用实实在在的举措为职工思想解惑、发展解困、生活解难。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特别是在企业改制重组的过程中,在重大事故、意外事件的处理中,在外派人员及家属、农民工等群体中,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沟通、心理调适和精神抚慰工作,引导职工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先进文化的精髓,也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统领。文化的力量归根到底来自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引领和主导。只有大力建设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确保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才能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有效整合和引领社会思潮;才能增强中华文化的内在吸引力和感召力,彰显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性建设。一个企业的发展,只有在具有更多文化含量的时候,才能进入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只有在灌注了高尚精神、赋予了主流价值,才具有恒久的生命力。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独特的生产要素和宝贵的发展资源,灌注于企业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之中。要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秀革命文化,弘扬当代先进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企业铸魂、育人、塑形。要适应职工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政策宣讲、文明创建、典型示范、实践体验、文体娱乐等活动,用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舒缓压力、平衡心理,用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怡情养志、益德益智。
三、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机制保障,不断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国有企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力军,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奋发有为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水平,努力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各项任务。
摆上重要位置,完善工作机制。各地各有关部门和企业党委(党组)要高度重视企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认真负起领导责任,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行政管理同部署、同落实,确保企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力有序推进。要结合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制定企业文化建设规划,提出阶段性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要完善党委(党组)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以专兼职政工干部队伍为骨干、以职工群众广泛参与为特色的大政工格局,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企业综合绩效考评体系,纳入企业党政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目标,并作为评价、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壮大工作队伍,提升能力素质。要深入实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人才培养工程,坚持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在稳定党务、工会、共青团等专职政工人员的基础上,培养选拔政治素质好、知识层次高、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岗位上来,充分发挥企业技术骨干、生产经营标兵,以及老党员、老模范、老专家和志愿者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科技进步的新要求、企业发展的新任务、职工群众思想的新动态,加大对企业政工人员的培训轮训力度,不断提高企业政工人员在市场经济深入推进条件下做好工作的能力,在企业改制重组矛盾聚合凸显条件下做好工作的能力,在职工群众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纷繁多样条件下做好工作的能力,在新技术新媒体快速发展条件下做好工作的能力。要健全企业政工人员职务晋升、职级评定、收入待遇、评优评先、轮岗交流等方面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为他们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推广先进经验,加强示范带动。这些年来,广大国有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对本领域和其他企业发挥了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不少非公企业也创造了很好的经验。要深入总结国有企业和非公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中创造的鲜活经验和有益做法,挖掘特色亮点,加强宣传推广,更好地指导和推动面上工作。要注意发现和树立先进典型,评选表彰在企业改革发展、生产经营和各类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大力宣
传先进模范的优秀事迹和崇高精神,培育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劳模文化,激励干部职工比学赶超,争当一流员工,争创一流业绩。
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思考 篇6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构建
近年来出现了很多让人割腕的社会责任缺失事件,比如2001年8月南京冠生园将隔年霉变的月饼加工成新月饼销售,坑害消费者的“黑心月饼”事件;2005年發生的“苏丹红事件”和安徽阜阳爆发的“大头娃娃”事件以及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其情况最严重、危害最大的莫过于“三聚氰胺事件”,中国乳制品企业集体丧失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致使含有三聚氰胺的婴幼儿配方奶粉酿成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这一事件引发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危机折射出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迫切性。为此,本文将详细阐述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的演变;并结合国情分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最后在关于构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上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把企业社会责任落实到中国企业运营所有环节上。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企业社会责任简称CSR,最初是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作为一个概念已经有近80多年的历史。1923年,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但是早期有关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的讨论并没有给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明确界定,并且主要侧重于道德伦理层面。在上世纪7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逐渐得到理论化并流行于欧美国家。企业社会责任 从古典的企业要依照所有者或股东的期望管理公司事务,在遵守社会基本规则,即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创造尽可能多的利润旧理念发展到“企业公民说”、“社会契约理论”、“相关利益人说”、“慈善投资理论”等一系列新理念。新理念要求企业的行为既要合乎法人道德——对股东负责,还要埘肩员工、社区、政府负责,要尽到一个法人公民的社会责任等。
在中国,理论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具体概念和内涵还没有统一,众多管理学者们对此的表述各异。虽然对社会责任的内容、范围、程度的界定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企业除了对股东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义务,同时也要为其他利益相关的人(包括企业员工、顾客、供应商、家庭、社会和环境等)承担义务和责任。
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角,给社会的各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企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直接力量,如何让它承担社会责任.对于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以目前情况而言,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三、关于构建中国社会责任体系的几点建议
1.循序渐进地引导企业自愿加入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进程中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建立应该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众所周知,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到现在,对于企业该不该履行社会责任这一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方面,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企业只应对股东负责,企业只要使股东的利益得到满足就是具有社会责任的表现。管理者将企业的资源用于社会目的实际上是在破坏市场机制的效率。如果这样的话, 必然要有人对此付出代价。另一方面,学者则认为企业要对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他们认为企业要想持久生存和发展, 必须承担必要的社会义务和相应成本。
如果说学术界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都还存在着很大分歧的话,那么现实生活中,企业家对于构建社会责任体系还存在诸多异议也是合情合理地。特别是在中国,社会责任这一概念从引入到被大家广泛注意也不过短短十余载,让企业人在没有任何“激励”的基础上一下子提升自身觉悟,“无偿”地拿出企业利润去“无私奉献”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实际上,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其利润取向。任何有利于企业利润增加的事情,企业都非常乐意去做。因此与其空洞地要求企业“无私”履行对社会的责任,还不如循序渐进地去引导,让管理者和企业人逐步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和经营绩效在大多数情况下实际上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虽然在多数情况下,企业社会责任确实不能补偿成本,这就需要企业付出额外成本,从而在短期内影响企业利益,但在长期看来,企业这种行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阻止了政府的进一步管制,使其拥有财力资源、专家技术和管理才能,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而结果会使得附加成本下降、销售额上升、增强顾客忠诚、更容易筹集到资金,从长期看符合企业根本利益。企业一旦认识到这些,那他们必然更“自愿”地加入到社会责任体系构建的进程中来,而只有企业自愿地、积极地配合,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其功效。
2.尽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合理的企业评价体系是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效手段,也是国家社会责任体系建立的基础。而目前中国对企业的评价仍然主要停留在经济指标上,这样的评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中国构建社会责任体系的需要。国资委副主任王瑞祥在“2007企业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论坛”上表示:“衡量一个企业是否优秀,不仅要看它的盈利,还要看社会责任承担情况,不仅要关注企业的经济和技术指标,还要关注企业的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因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进程的评价体系已经迫在眉睫。但是目前世界上惯用的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A8000 的内容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是强调劳工标准,于是高顺成建议: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可以扩充一下相关企业责任的内容,除保障劳工权益外,还应将保障消费者权益、维护消费者生命和身体健康、保障债权人权益、保护环境与节约能源、诚信经营和照章纳税及社会公益行为等内容一并纳入评价。同时,在评价方式和评价程序的建设方面,高顺成也建议其应与现阶段我国国情和企业发展水平相适应。
3.发挥新闻媒体在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回顾过去几年,从“山西黑砖窑事件”、“大头娃娃事件”、“苏丹红事件”到“三聚氰胺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新闻媒体作为一支独立的外部力量,对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构建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互联网,它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受众,其惊人的传播速度和开放的交流空间越来越成为影响现实世界的一股力量。
政府应该正视这种媒介监督力量,进一步借助其宣传力量,加深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使之更加明确:企业与社会之间是一种必然的互动关系,企业有义务改善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保持良好有序的外部环境。企业也必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这不仅能为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而且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和拓展企业品牌提供了社会基础。最终使得企业能够稳定和吸收高素质的员工,提高企业影响力,从而得到长远经济效益。
4.完善立法,加强执法,为构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和依据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国家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在中国,关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健全,如在2008年爆发的“三聚氰胺事件”中很明显看出法律制度中缺乏对于非法使用三聚氰胺的不法商贩的预防和严厉打击律例。另外,我国对于现有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如《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的贯彻和执行并不理想,侵犯劳工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环境污染没有完全杜绝。所有这些都要求国家进一步完善立法、加强执法,为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和依据。
5.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需要理顺政府、企业与第三部门关系
中国社会不同于西方,能够约束企业的外部环境力量主要是政府,而现阶段我国政府与企业之间关系并不融洽,地方政府在企业税收和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心理依然突出。因此,笔者建议政府应该主动缓解这些矛盾,下放适当的权利给企业,不要过多干涉企业的经营,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尽量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错位、缺位等,尽量不要加重企业负担,从而更好促成企业主动担负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 篇7
一、电力行业的特点
(一)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
与其他能源相比, 电能具有转化容易、使用方便、运用灵活的特点, 是人们日常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必需品, 与煤炭、石油等稀缺商品一样, 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 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行业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实践证明, 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电力的增长, 并且电力的增长速度要超前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由此可见,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优先地位。
(二) 电力工业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行业。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依赖于技术和资金的持续支持, 电力企业的这种依赖性更为明显。一是因为电力生产、输送和消费的瞬时性以及电能无法储存性, 要求电力系统必须采用大量的高自动化技术设备来完成, 以确保电力稳定和安全;二是电力生产与消费的连接依赖于电网, 电网设备的建设、运营和维护需要高新技术和雄厚的资金支持, 所以电力工业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行业之一。
(三) 电力工业是协调性明显的行业。
目前, 电能还是一种不能大规模储存的能源, 电力的生产、输送和消费通过电力网络同时完成, 具有瞬时性的特点。因此, 电力工业采用大量的自动化控制设备来完成发电、送电、变电和用电的相互衔接和协调, 保证电力的安全和使用, 为广大消费者提供电力服务。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都会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 所以电力行业各环节具有很强的协调一致性。
二、电力企业社会责任分析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有多种,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CSR理念: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 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 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节约资源等。根据电力企业的特点和社会责任实践, 笔者认为电力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其社会责任包含的内容应当涵盖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领域, 分为法定责任和道德责任两类。
(一) 在经济领域。
电力企业应当致力于长期可持续发展, 为社会发展提供充足可靠的电力。主要包括企业收益责任和持续盈利能力责任两方面内容。一是企业收益责任。企业收益方面的信息是企业传统财务信息披露的基本内容, 创造更多的收益是企业追求的首要经济目标, 没有经济收益的支持, 企业的其他社会目标也就难以实现。二是持续盈利能力责任。为了防止企业收益能力评价指标的短期行为, 在关注企业收益能力的同时, 更应关注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企业应该完善治理结构, 加强决策科学性;优化发展战略, 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管理能力, 降低经营成本, 加强风险防范, 提高投入产出水平,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二) 在社会领域。
电力企业应当处理好与员工、客户、商业伙伴、政府及社区等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包括尊重基本人权、保障员工的基本权利、为员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为员工的职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力产品和服务, 遵纪守法、主动纳税、积极参与和支持社区建设、公益事业等。
(三) 在环境领域。
电力企业应当处理好企业经营活动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追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遵守有关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 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 节能减排, 持续地改进环保节能工作, 积极应对和规避环境风险, 逐步实现电力清洁发展等。
三、电力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评价体系的设计
社会责任会计评价体系是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以会计要素的形式进行确认和计量, 以系统、全面反映企业的社会责任贡献大小和收益的信息系统。
(一) 设计原则。
电力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选择是评价电力企业社会责任的前提, 在具体构建电力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时, 应根据其特点考虑以下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指标的选取应针对电力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目标, 充分考虑电力企业的特点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体现, 突出电力企业与其他行业企业在社会责任表现上的区别。
2. 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包涵两层意义, 一是所选指标应尽量能从各种公开统计信息资料中获得, 以提高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评价体系在实际工作中执行和应用的可行性。二是所选指标应当有利于进行量化处理, 对于个别虽有一定评价意义, 但客观上获取评价信息难度太大的指标, 不宜纳入评价指标体系。
3. 完整性原则。
完整性要求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评价体系应能完整、全面地反映企业社会责任各方面的情况, 成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综合体现。
4. 可比性原则。
所选用指标应符合国际通行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标准和规范, 能够进行国际比较分析, 能够与同行业企业在同一指标上进行比较分析。
(二) 评价指标的选取。
1. 一级指标选取。
首先, 笔者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 结合电力企业的特点, 在进行指标的设计时, 对参阅的文献中出现的多个指标进行汇总整理, 合并重复的和类似的指标, 剔除关联度较低的指标。出现次数超过一半以上的, 则可作为一级指标, 符合条件的共有12个指标, 见表1。
2. 二级指标确定。
将以上研究最终确定的12个一级指标与电力企业的特点相结合, 对每个一级指标进行细化, 通过一定的研究方法细分出相应的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的二级细分, 主要是通过文献总结、电力企业实践归纳、专家访谈等方式来实现。
3. 电力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
通过以上分析, 笔者构建了电力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 见表2。
四、电力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方法
确定电力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后, 下一项工作就是确定每个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的权重。只要确定了每个指标的权重, 整个评价体系也就构建完成了。
设定指标权重的方法有多种, 比较普遍的是专家直接评分法或层次分析法, 我们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 对不同指标赋予权重。AHP可以将难以定量分析的指标定量化。首先, 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对每一层次各属性进行两两比较, 愈重要的指标权重愈大, 给各指标赋予1到9的重要性程度权重并构造判断矩阵;其次, 对判断矩阵中的数字进行归一化处理, 使得各权重介于 (0, 1) ;第三, 进行一致性检验, 由于权重设置具有主观性, 所以通过一致性检验证明权重估计合理。由此可得到各层次指标对总目标的贡献程度。则: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得分=某企业各指标分值×相应的权重。
根据上式就可以确定各电力企业一定时期内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得到相应的得分, 并进行排序。
参考文献
[1].华立群.中国银行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南方金融, 2009, (2) .
[2].李立清.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南方经济, 2006, (1) :105-118.
[3].颜剩勇.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财务评价体系[J].财经科学, 2007, (4) .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 篇8
根据《金蜜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2012》统计显示, 2012年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主体中, 国有企业占22. 2% , 国有控股企业占46. 8% , 二者比重 之和接近70% ; 民营企业占22. 6% , 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发布报告的数量相对偏少。从增长情况来看, 国有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增长了136% , 国有控股企业、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和民营企 业报告数 量分别增 长了4. 7% 、47. 1%和3. 2% 。
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国有企业, 大部分都是依据《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 ( 以下简称《意见》) 的要求来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但《意见》中虽然明确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该具备的八项内容, 却尚未给出统一的衡量指标。这导致一些国有企业在各自报告中选用不同的指标, 影响了社会责任报告的实际效用, 也使得社会责任报告难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和推广。
1 构建国有企业社会责任量化指标体系的原则
1. 1 代表性原则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同普通的财务指标不同, 由于企业社会责任涉及范围很广, 不同企业主体的经营性质与侧重点也存在很多差异。因此既要满足一致性, 又要满足全面性是难以同时达到的。因此在设计社会责任量化指标体系时, 应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具有共性的指标。
1. 2 可获得性原则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本身需要企业投入额外的人力物力成本, 增加企业的管理负担。因此为了推广和普及报告, 在设计量化指标时, 应当注意收集指标的成本与效益。尽量避免类似于“温室气体排放量”、“员工幸福指数”、“专利技术转化率”、“顾客满意度”这样的 “理想化”、“好看不中用”、难以获得或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才能收集到的指标。
1. 3 可比性原则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该和企业的财务报告一样, 具有可比性, 包括横向不同企业之间的社会责任指标可比, 纵向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报告数据可比。因此在设计和选择指标时, 指标所包含的时间范围、空间范围、核算对象、统计口径、计算方法等都应该尽量一致, 在不同企业间普遍适用。
1. 4 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要求企业应尽可能满足各个方面对社会责任信息的要求。也就是说社会责任报告必须体现对所有利益相关方的负责任程度, 如企业投资人、债权人、员工、顾客、供应商、政府、自然环境等。因为社会责任报告是面向全社会的, 只满足部门要求还不行, 必须满足所有方面的要求。
2 国有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量化指标设计
以下量化指标是依据《意见》中提到的“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的八个方面来设计的。但是由于企业所属行业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 因此该量化指标体系不可能完全适用于每个具体的行业。
2. 1 坚持依法经营诚实守信
( 1) 足额纳税率。该指标主要反映企业对国家相关税收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 判断是否存在拖欠税款的行为。足额纳税率越高, 表明企业越具备税收法律责任。
( 2) 合同履约率。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是否能够按期完成合同, 是否遵守商业道德, 同时也能体现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合同履约率越高, 说明履约能力越强, 企业越诚实守信, 体现企业对商业合作伙伴的责任。
( 3) 货款清付率。应付货款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及其他应付款, 该指标能反映企业应付其他单位或个人货款的实际清付情况。货款清付率越高, 说明企业日常采购的支付能力越强, 商业信誉越高, 体现了企业对供应商的责任。
( 4) 贷款本息按期偿还率。该指标反映企业是否能够按期偿还银行贷款, 贷款本息按期偿还率越高, 企业向银行贷款的信用度越好, 体现了企业对债权人的责任。
2. 2 不断提高持续盈利能力
( 1) 资本收益率。该指标可以衡量企业利用投资人投入资本创造利润的能力, 同时反映企业经营管理者对投资者负责任的程度。资本收益率越高, 说明企业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越强, 投资人的利益越能得到体现。
( 2) 总资产收益率。该指标反映企业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创造利润的水平。总资产收益率越高, 表明企业利用各种资源的效率越高, 整体的经济贡献越大。
( 3) 利润增长率。该指标动态反映了企业盈利能力的变化情况, 体现了企业经济效益增长或降低的程度。利润增长率越高, 说明企业创造利润的水平也在提高。
2. 3 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 1) 产品市场占有率。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对市场的吸引力, 以及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程度。产品市场占有率越高, 说明企业越有竞争力为社会创造财富, 越有能力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 2) 市场增长率。该指标动态地反映了企业市场占有率的变化, 当市场增长率大于零的时候, 说明企业的竞争力是提升的, 产品具备良好的市场前景。
( 3) 产品返修率。该指标主要反映企业产品的品质。产品返修率越低, 说明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质量性能越佳, 体现了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
( 4) 一级品率。该指标反映了企业产品质量和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素质。一级品率越高, 说明该企业的产品品质越高, 社会对其产品的信任度也越高。
2. 4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 1) 能源消耗率。该指标反映企业能源的消耗程度。能源消耗率越低, 说明企业单位产值所耗能源越少, 体现企业对环境的责任。
( 2) 单位收入耗电 ( 水) 量。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对电 ( 水) 的消耗强度。单位收入耗电 ( 水) 量越低, 则企业对资源的利用率越高, 越能体现企业对资源的节约程度。
( 3) 环保投资率。该指标体现了企业对环保的重视程度。环保投资率越高, 说明企业在环保上投入力度越大, 越具有环境责任意识。
( 4) 单位收入排废量。该指标反映了企业为获得一定收入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单位收入排废量越低, 说明企业对人类生存环境所承担的生态责任感越强。
( 5) 环保经费变动率。该指标动态地反映了本年的环境保护投入经费与上年相比的变动幅度。环保经费变动率大于零时, 指标越高, 说明企业在环境保护上投入的经费增幅越大。
2. 5 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
( 1) 单位收入研发费用率。该指标显示了企业对研究开发投入的力度。单位收入研发费用率越大, 表明企业为技术进步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多。
( 2) 研发人员比重。该指标从人力资源的角度衡量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研发人员比重越大, 说明企业的自主研发潜力越强。
( 3) 新产品开发计划完成率。该指标可以反映企业对新产品开发的能力。新产品开发计划完成率越大, 表明企业产品开发完成情况越理想, 体现了企业运用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越强。
( 4) 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比重。该指标主要反映企业的自主研发及产业化的能力。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比重越大, 说明企业越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 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出能力越强。
2. 6 保障生产安全
( 1) 员工职业病发生率。该指标可以反映员工因为工作带来的身体健康问题。员工职业病发生率越低, 说明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越有保障, 体现了企业对员工负责任的程度。
( 2) 员工生产事故死亡率。该指标主要反映员工因为生产事故死亡的情况。员工生产事故死亡率越高, 则该企业的工作环境越危险, 企业必须加大安全生产投入, 承担更多的安全责任。
( 3) 员工健康投入比重。该指标可以反映企业为保障员工身心健康而做的投入。员工健康投入比重越大, 说明企业越重视职工的健康和安全, 职工的权益越有保障。
2. 7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 1) 劳动合同签约率。该指标反映企业依法与员工签订有效劳动合同的情况。劳动合同签约率越高, 说明企业员工的利益越有保障。
( 2) 员工工资增长率。该指标反映企业员工工资是否能够维持正常增长, 一般应该高于通货膨胀率。员工工资增长率越高, 说明企业对员工越负责任。
( 3) 社会保险支付率。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对员工社会保险的支付情况。社会保险支付率越高, 说明企业员工权益越有保障。
( 4) 员工教育投入比重。该指标反映企业对员工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员工教育投入比重越高, 说明企业对员工素质的提升和未来发展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大。
( 5) 工资发放率。该指标反映企业对员工工资是否存在拖欠的情况。特别是建筑工程、采矿挖掘等行业应该强调该指标。工资发放率越高, 说明企业拖欠工资的情况越少, 企业对员工越负责。
2. 8 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 1) 公益捐赠比率。该指标反映的是企业对社会捐助的重视程度。公益捐赠比率越高, 表明企业尽到的慈善责任越大, 回馈社会的意愿越强烈。
( 2) 残疾员工比重。该指标反映企业为社会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的情况。残疾员工比重越大, 说明企业越重视残疾人的同等劳动权利、企业尽到的慈善责任越大。
摘要:国有企业的公有制性质赋予了其与生俱来的社会责任, 历史包袱大、生产效率低过去常常被人们所诟病, 但实际上这些问题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国有企业并非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相对于快速发展的民营企业来说, 国有企业必须承担更多的对国家安全、对社会稳定、对民生保障的整体责任。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虽然就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提出了指导意见, 但并未统一社会责任评价的量化指标, 因此本文主要结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指导意见以及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 设计了国有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量化指标体系。
关键词:国有企业,社会责任,量化指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EB/OL].[2007-12-29].http://www.sasac.gov.cn/n1180/n1566/n259760/n264851/3621925.html.
[2]责扬天下 (北京) 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金蜜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ig SCk GSRdh T4SAl Eb1F0Sbgh YAE60j NDVWLPDDBaq Zx GZjRiyRj COStxSg BCA05m3st ZXIIAMm Gt G4zx Hz Zlbf ADLXVsw Wqg Ee M_m TNXE4C.
[3]李林艺.我国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2012.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 篇9
一、“两型社会”与企业社会责任
(一) “两型社会”的概念
2005年10月11日,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该规划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所谓资源节约型社会, 是指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领域, 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资源和更有效地利用资源,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生产率和单位资源的人口承载力, 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里的“节约”不仅仅是指对人、财、物的节省或限制使用, 还要求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通过彻底转变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结构布局等, 通过技术革新等手段实现以尽可能少的资源, 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 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各种废弃物。所谓环境友好型社会, 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中要遵从自然规律, 以最小的环境投入达到社会经济的最大化发展, 不仅形成人类社会与自然能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 而且形成经济与自然相互促进, 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
(二)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社会责任的概念最初是作为西方国家企业内部的管理措施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到80年代后期,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争取自身生存发展的过程中, 面对社会的需要和各种社会问题, 为维护国家、社会和人类的利益, 所应该履行的义务。换言之, 企业不仅要对自己的经营业绩负责, 更要对国家、社会、消费者等相关利益者负责, 应把企业的经营目标与社会的发展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
(三) “两型社会”建设中企业的社会责任
自2007年以来, 中共中央频繁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措施, 加快了“两型社会”的建设步伐。与此同时, 全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 大力开展相关建设工作, 建设“两型社会”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企业作为经济运行的微观主体之一, 在建设“两型社会”中处于基础地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超过了国内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因此, 克服短期行为, 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资源, 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企业在建设“两型社会”中肩负的重要社会责任。此外,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 企业还承担着对投资者、债权人、员工、消费者、政府及社区等6个主要方面的社会责任。具体而言, “两型社会”建设中企业的主要社会责任如下:第一, 对投资者的责任。任何一个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必须有一定的资金投入, 投资者的投入是其主要的来源之一。投资是要考虑回报的, 投资者高度关注企业资本的保值和增值状况。因此, 为投资者提供较高的利润, 确保其在企业中的利益、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是企业承担的重要责任。第二, 对债权人的责任。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 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的必然选择。债权人不是企业的所有者, 不能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 也无权参与企业管理, 但他们非常关注企业能否按时足额偿还贷款和支付利息, 因此, 企业对债权人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是严格执行合同, 按期还本付息, 为债权人提供借贷安全。第三, 对员工的责任。员工是构成企业的细胞, 他们直接参与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因此, 企业应遵守劳动法, 保障员工的劳动安全保障权、劳动报酬获取权、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待遇取得权等法律权利的顺利实现。第四, 对消费者的责任。消费者是企业产品与服务的最终接受与使用者, 企业应充分尊重消费者的权益和需求, 严格履行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承诺, 保证提供优质产品和满意服务, 不得欺诈消费者牟取暴利。第五, 对政府的责任。政府作为整个社会的管理者, 主要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 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企业对政府承担社会责任, 首先是按照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向社会提供安全产品;其次是照章纳税并承担政府规定的其他社会责任, 接受政府的依法干预和监督, 不得有逃税、偷漏税行为以及非法避税等行为。第六, 对社区的责任。企业需要在一定的社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因此, 重视社区利益也是企业承担的重要社会责任。企业应在自身条件的许可下, 支持发展社区的文化教育事业、福利事业;积极参与社区有关社团活动;并通过自身事业的发展, 为社区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促进社区经济的发展。
此外, “两型社会”建设中企业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的资源节约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文化理念、购销策略等各个领域都要崇尚节约, 并且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从而在有限的资源使用下, 获取最大的收益。具体而言, 企业节约资源可以从人力、生产、消费3方面入手。人力、生产方面节约资源就是要在人力、生产过程中, 运用科学技术和发展循环经济手段, 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消费方面节约资源, 是指在消费过程中合理消费, 并实现废弃物资源化与回收利用。企业的环境友好就是:企业通过遵循自然规律, 接受环境的承载约束, 发展绿色科技, 倡导周边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 积极构建经营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 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效益的经营观点和方式。
二、“两型社会”建设中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
(一) 构建原则
“两型社会”建设中, 为了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须遵循以下4个基本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该原则要求依据科学理论、运用科学方法, 合理选取指标, 避免指标的不足和重叠, 以保证评价指标的客观性。二是可操作性原则。该原则要求充分选取那些易于获得信息、数据的指标, 以便于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另外, 所选指标应尽量与我国企业现行评价工具相兼容, 充分利用企业已有的财务报表、统计报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和指标。三是可比性原则。该原则要求各项指标应当在时间上纵向比较, 空间上以横向比较。四是持续性原则。该原则要求各项指标所对应的工作内容应当是连续的而不是临时性的, 指标的内容和要求应当有助于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 构建依据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构建, 理论上主要是以利益相关方理论、社会契约理论及卡罗尔的“金字塔”模型等为基础。实务上主要有以下3类依据:一是国际公约, 如国际人权公约、国际环境公约和国际劳动组织公约等;二是国内有关的法律法规或行业规范, 如2005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制定的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CSC9000T) 、2007年11月中国企业联合会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制定和发布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推荐标准和实施范例》和2008年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联合11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等;三是国内外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或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如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等。
(三) 构建内容
在上述构建原则和依据的指导下、在已分析“两型社会”建设中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上, 本文分别从投资者、债权人、员工、消费者、政府、社区、资源和环境方面构建了一套与国际接轨, 并满足行业管理需要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1、基于投资者责任的评价指标。
(1) 资本保值增值率 (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年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该指标反映企业当年资本在自身努力下的实际增减变动情况, 即企业运用投资者投入资本获得资本增值的能力。比率越高, 意味着企业运用一定的资本为股东所做的贡献越大, 对股东的责任履行得越好。 (2) 净资产收益率 (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该指标充分体现了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自有资本获取净收益的能力, 突出反映了投资与报酬的关系。因为净利润属于股东, 所以该比率越高, 意味着对股东的责任履行得越好。 (3) 总资产报酬率= (利润总额+利息支出) ÷平均资产总额×100%。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全部资产获取收益的水平, 全面反映了企业的获利能力和投入产出情况。 (4) 股东所得率 (股息÷净利润×100%) 。该指标反映投资者从企业净利润中直接获利的情况。
2、基于债权人责任的评价指标。
(1) 流动比率 (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该指标直接反映了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对比关系, 是考核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最基本、最通用的指标。一般而言, 流动比率越高, 说明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越强, 债权人越放心。 (2) 资产负债率 (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资产对负债的保障程度。一般来说, 资产负债率越低, 公司对债权人利益的保障程度越高。 (3) 利息保障倍数 (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用所赚经营收益支付债务利息的能力, 从偿债资金来源角度考察企业债务利息的偿还能力。利息保障倍数越高, 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就越强, 对债权人利益的保障程度就越高。
3、基于员工责任的评价指标。
(1) 最低小时工资率。该指标反映企业是否执行了所在地政府的最低工资标准法律规定。计算该指标时, 首先需要按以下公式计算出不同类别职工的较低档次工资的小时工资率, 然后再取计算结果最低者为该企业的最低小时工资率。较低档小时工资率=较低档月工资额÷该类职工月工作小时数。 (2) 员工收入提高率 (本年员工平均收入总额÷上年员工平均收入总额×100%) 。员工收入包括员工从企业获利的工资、资金、津贴、补助、加班费等一切货币性及非货币性收入。该指标反映企业员工收入的变动程度, 指标值越大, 表明企业对提高员工收入的社会责任情况履行得越好。 (3) 社保提取率 (员工社保总额÷员工工资总额×100%) 。该指标反映员工社保提取情况, 提取率越高, 表明企业的相关社会责任履行得越好。 (4) 员工人均年教育经费 (企业支付的年教育经费总额÷员工人数) 。该指标反映企业对员工的个人能力发展的重视程度。指标值越大, 反映企业对员工素质提升责任的履行情况越好。
4、基于消费者责任的评价指标。
(1) 产品退货或返修率 (退货或返修产品的数量÷产品销售总量×100%) 。该指标值越高, 反映企业对消费者责任履行越差。对产品退货或返修率较高的产品要尽量少生产。 (2) 产品价格率 (企业产品价格÷同行业同类型产品平均价格×100%) 。价格是消费者关注产品的另一重要因素, 消费者偏好性价比较高的产品。因此, 在产品质量相当的情况下, 该指标值越小, 表明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得越好, 企业产品越受消费者的青睐。 (3) 顾客满意度。该指标值可从顾客反馈的信息中了解。可按很满意 (100分) 、较满意 (80分) 、基本满意 (60分) 、不满意 (30分) 、很不满意 (0分) 5档记分, 将所记分数进行算术平均即为顾客满意度。
5、基于政府责任的评价指标。
(1) 资产纳税率 (企业纳税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该指标用来反映企业对国家的纳税贡献。指标值越大, 表明企业对国家的税收贡献越大, 社会责任履行得越好。 (2) 罚项支出比率 (罚项支出总额÷企业收入总额×100%) 。罚项支出总额包括企业支付的各种罚金、罚款、罚息、滞纳金、赔偿费、诉讼费等, 指标值越高, 表明企业遵纪守法状况越差。 (3) 社会贡献率 (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包括:工资、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净额、应缴各种税金、净利润等内容。该指标是财政部规定的十大考核指标之一, 也是体现社会效益的重要指标。指标值越大, 反映出企业对职工、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的贡献越大, 社会责任履行得越好。
6、基于社区责任的评价指标。
(1) 捐赠收入比率 (慈善与公益捐赠÷收入总额×100%) 。慈善与公益捐赠是企业为社区建设、希望工程和困难人群进行的捐赠。该指标反映企业对所在社区的关心程度, 指标值越大反映企业的慈善责任履行得越好。 (2) 无偿服务次数。该指标从统计资料中取得。无偿服务次数越多, 说明企业对社区贡献越大。
7、基于资源、环境责任的评价指标。
(1) 单位收入 (或产值) 资源消耗量。单位收入 (或产值) 资源消耗量=资源消耗量/营业收入 (或产值) 。该指标反映企业为获取收入或产值对社会各种资源 (材料、水、电、煤等) 的消耗程度, 间接反映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可按不同资源分别列示。该指标值越小越好。值得注意的是, 为加强企业能耗收入的可比性, 应将耗能量统一换算成热值。 (2) 废弃物回收利用率 (废弃物回收利用量÷废弃物产生总量×100%) 。该指标反映企业循环使用资源的能力, 比值越大越好。 (3) 环保投资率 (环保投入总额÷营业收入×100%) 。环保投资率指标直接反映企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 该指标越高, 说明企业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越高, 但使用该指标时也应综合考虑不同企业所处行业差异造成的差别。 (4) 单位收入 (或产值) 三废排放量。单位收入 (或产值) 三废排放量=三废排放量/营业收入 (或产值) 。该指标反映企业生产造成的外部不经济情况, 指标值越小, 表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造成的负面效应越小。
以上指标体系是针对一般企业而言的。通常, 企业因所在的地区、所处的行业不同或经营业务的差异而承担的社会责任内容及侧重点均会不同。因此, 各企业应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指标体系。另外, 由于社会环境复杂多变, 会出现很多新的社会责任问题, 故企业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创新自己的指标体系。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各类企业在规模、产值高速增长的同时, 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问题日益突出。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首先探讨了企业在建设“两型社会”中的主要社会责任, 然后在充分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利用企业相关者理论, 建立了一套与国际接轨、并满足行业管理需要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李立清, 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人民出版社, 2005.
[2]、颜剩勇.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财务评价体系[J].财经科学, 2007 (4) .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 篇10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理论,评价指标体系
一、研究背景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 各种企业的经营规模也不断扩大, 对于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这些企业在为社会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发展问题。新世纪初, 证监会等国家有关部门就相继颁布了《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等文件来规范和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2013年, KFC黑幕、人造鱼翅和毒牛奶等安全事件不断刺激着社会的敏感神经, 人们再次将企业的社会责任提到了一个新的认知高度。无论是政府还是普通民众, 都不断呼吁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 为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如何评价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目前为止最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通过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企业实际发展情况的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体系, 为企业的社会责任的评价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起始较早, 一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理论的提出阶段, E.Penrose (1959) 在他的专著中提出了人力资本与人际关系是构建企业的两个方面, 由此奠定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础。第二个阶段是发展阶段, 1984年, 《战略性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方法》的发表与出版显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一个飞速发展;最后一个阶段是普遍认可阶段, 在这个发展阶段之中, 利益相关者理论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进入到各国的相关政府文件当中。
什么才是利益相关者, 针对这个问题的定义有27种之多 (Mitchell, 1997) ,
在本文当中, 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够和企业产生最直接联系的个人或者组织 (Freeman and Reed, 1984;Berman, 1999) 。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进行企业社会责任分析一个重要的基础, 除了能够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提供指标范围外, 还能让企业的社会责任评价不断变换新的思路。反过来, 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分析也能让利益相关者理论变得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为了使得评价的结果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 同时, 评价的过程又必须足够的简便, 能够最大程度地节约成本,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就必须在以下几个原则的指导下进行。
(一) 科学性
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就是在指标的选取和筛选方面必须是科学的和合理的, 构建过程必须有相关的理论作为支撑, 每个指标都必须有理有据, 同时还要考虑到中国企业的现实情况。
(二) 可比性
可比性原则是企业社会责任构建过程当中必须遵守的一个原则, 这个原则就是要求不同的团队采用这套评价指标体系针对同一个企业进行社会责任的评价能够得到相同的结果, 而且采用这个评价指标体系的不同企业的评价结果也要具有一个可比性, 能够从结果中比较出优劣。
(三) 系统性
由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多个方面的, 因此, 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具有系统性, 才能保证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能够全面。除此之外, 评价指标体系当中的各个指标之间应该具有一定的逻辑联系, 整体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各个指标互相支持。
(四) 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原则是要求各个指标的数据收集应该比较简便, 能够在最大的程度上节约成本。一般来说, 数据由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两种构成, 为了保证操作性, 在指标的设计上, 应该尽量采用比较好收集的定量数据指标, 对于定性指标数据的设计需要相对的简单。
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 结合上述原指标构建原则, 在指标的构建过程要将主要利益相关者体现出来。根据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联系方式, 可以分为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两个大类。
内部利益相关者是指从企业的内部对企业的运行产生影响的利益相关者, 例如企业的股东和企业的员工等。
(一) 股东
股东, 是企业资金的投入者, 通过资金投入来获取相应的收益, 企业需要保证股东的利益, 给予股东相应的回报, 并且及时地向股东提供企业的财务报表等。股东可以分为控股股东和非控股股东, 这两种股东之间存在一定的代理的问题。
根据企业对股东的权益的保护的情况, 其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第一, 收益性指标, 例如净资产收益率等;第二, 稳定性指标, 如经常性总资产收益率等;第三, 增值性指标, 如每股净资产等。具体的指标如下所示:
(二) 员工
员工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能够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相应的, 企业要为员工提供相应的酬劳和劳动保护等。
用来衡量员工利益的指标有不少,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第一, 年龄指标, 如未成年员工所占比例等;第二, 性别指标, 如高管中女性所占比例等;第三, 报酬指标, 如工资支付率等;第四, 权益指标, 如劳动合同签约率等。具体指标如下所示
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是指存在于企业外部, 对于企业的发生能够产生影响的利益相关者, 主要包括了债权人、供应商和客户等。另外, 由于各个利益相关者只能从企业给出的信息中来进行社会责任的判断, 因此, 加入了责任管理这个评价维度。
(三) 债权人
债权人是企业的另一种资金的投入者, 企业需要按照一定的要求定时定量地返还给他们资金。有以下几个指标衡量债权人的利益:第一, 短期负债指标, 如流动比率等;第二, 长期负债指标, 如资产负债率等。具体指标如下所示:
(四) 客户
目前的市场已经基本转换为买方市场, 客户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客户与企业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争取更多的客户是一个企业经营的目的之一, 主要有以下几个指标进行衡量:第一, 产品收入指标, 如销售收入增长率等;第二, 产品质量指标, 如抽查合格率等;第三, 产品售后指标, 如是否提供售后服务等。具体指标如下所示:
(五) 供应商
供应商能够为企业提供所需的产品与服务, 在企业的上游。良好的供应商关系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 提高企业的经营生产效率。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第一, 资金指标, 如应付账款周转率等;第二, 信用指标, 如合同履约率等。
(六) 环境
企业需要消耗一定的环境资源才能进行生产, 生产过程中也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污染, 因此, 企业是环境问题的主要承担者之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第一, 能源消耗指标, 如单位收入耗电量等;第二, 研发投入指标, 如单位收入研发率;第三, 废品利用指标, 如单位净利润废物排放量等;第四, 环保政策指标, 如是否有环境保护记录等。
(七) 责任管理
从2008年开始, 我国就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 尤其是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披露做出了要求, 由于各个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信息存在不对称, 因此, 在社会责任的评价方面引入社会责任管理这个维度, 通过这个指标来反应利益相关者对于相关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掌握的程度, 主要有以下几个指标:第一, 政策制定指标;第二, 报告公开指标;第三信息披露指标。
综合以上类别, 提出一个整体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五、结论与建议
当前,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对于促进我国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于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 基本覆盖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各个方面, 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为了推动企业去履行社会责任评价的实施, 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 增强政府的引导与监督
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当中应当起到引导者与监督者的责任, 将企业的社会责任评价从理论纳入实践当中。当前, 我国的社会经济体制正在不断转型, 政府在社会经济当中的主导地位仍然没有改变, 要想推动企业的社会责任评价, 政府的主导作用就必须得到体现, 政府可以两个方面积极推进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实施:第一, 与相关的研究机构共同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第二, 积极推动已有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在现实当中的应用与改进。
(二) 兼顾法律的激励与强制性
企业具有一定的自觉性, 但是仍然不能完全避免其道德风险, 因此通过法律的途径来保证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完全履行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正在建设的初期, 目前的评价都处于学术研究阶段, 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证这些评价的具体实施。社会对于企业的信任问题必须经由法律的认可才能得到保障, 充分发挥法律在这个方面的强制作用, 将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问题常态化, 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企业按照社会的要求健康发展。
(三) 利用舆论的宣传与号召
充分利用电视与网络媒体, 发挥各种宣传工具的宣传作用, 将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变为一种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让企业通过自身的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来实现改进, 通过媒体宣传将这种改进或者现有企业的不足宣传出来, 让大众进行评价。最终形成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的共识。
参考文献
[1]Oliver Sheldon.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London:Isaac Pitm an Sons, 1924
[2]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
[3]仲大军.当前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J].中国经济快讯, 2002 (38)
[4]Wartick.S.L., Cochran.P.L.The Evolution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Model[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5 (5)
[5]Jeffery Sonnefeld.Measuring Corporate[J].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s, 1982 (6)
[6]Clarkson.A Stakeholder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5 (1)
[7]李正辉, 李春艳.两型社会视角下工业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模型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 , 2010 (06)
[8]宋建波, 盛春艳.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研究——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J].中国软科学, 2009 (10)
[9]苗婷婷, 徐鑫.基于过程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0 (03)
[10]Mitchell R K, Agle B R, Wood D J.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 and what really count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7, 22 (4)
[11]Freeman, R.E.Strategic management.A stunk older Approach Boston:Pitmun, 1984.
浅论企业社会责任统计体系的建立 篇11
社会责任统计目标
社会责任统计的目标是满足社会需要,提高社会效益。把握社会责任统计的目的应注意:社会责任统计工作的重点应主要放在提高社会效益上。其方法的变革和发展是以如何提高社会效益为前提的,并主要利用各种价值形式通过对统计对象的管理影响其社会效益。过去,人们没有把与经济过程交织在一起的社会、环境等因素考虑在统计内来评价经济效益,结果造成经济过程的“内部经济性”掩盖了“外部非经济性”。然而,企业的活动与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正确评价其关系已经成为统计的目标之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矛盾统一的一对概念,二者的矛盾即前文所述“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之矛盾;二者的统一性体现在:经济效益提高有利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有利于解决就业,提高人员的素质等,从而促进社会效益提高。反之,合理充分利用资源,保护了环境,履行了社会责任,也就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社会责任统计指标体系
社会责任的信息可以包括一些企业贡献类活动,以指标的形式列入统计报表之中。除货币化的信息外,将内部员工福利、外部社会贡献等许多内容列入核算中,不单纯地使用货币计量单位,同时结合劳动量、实物量和其他的计量手段进行定量、定性判断。
社会责任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应涵盖员工福利、社会贡献和资源代价三方面内容。员工福利指标包括人均月工作时长、员工收入增长与企业利润增长比较相对数、参加社会保险员工比重、年人均带薪节假日数、员工接受在岗培训时长、人均收入等;社会贡献指标包括上缴税金总额、社会慈善捐赠总价值、产品配套国内采购总额、技术研发投入总额等;资源代价指标包括单位GDP(利润)、能源消耗量、二次利用资源总价值等。
社会责任统计的方法体系
1. 预测计划体系。预测就是通过分析研究各种影响社会责任履行的因素,利用大量相关数据对一定时期的社会成本、社会效益水平进行测算、分析和预见,以便合理确定企业社会责任目标,编制企业社会责任计划,使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水平更有预见性、目的性和效益性。社会责任计划是企业以多种计量形式确定在计划期内履行社会责任所应达到的生产经营目标,目的在于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现最佳社会效益。科学合理的社会责任计划,需要在企业内部分解指标,层层下达,明确内部各部门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职责,将计划落到实处。
2. 核算报告体系。核算报告体系是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并为企业全面经营决策提供社会责任信息的主要依据。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方面实行社会责任统计的总分类核算。这主要是以货币形式记录、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可以考虑设置以下内容:(1)社会资产。用来核算企业给社会提供效益的资源,如企业为社会福利事业所进行的投资,用于治理“三废”而购置的固定资产等。(2)社会负债。用来核算企业因社会责任引起的将用现金、劳务或其他资产予以偿付的那些对企业提出的要求权。如企业由于生产造成污染,在当前情况下企业还未解决,而造成的损失在将来某一日期需要偿付。(3)社会成本。核算企业通过自己的生产经营给外部造成价值牺牲的补偿支出,如企业的环境治理费用、资源保护费用、罚款支出等。(4)社会效益。核算企业通过自己的生产经营给社会带来的好处,即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如企业利用“三废”所创造的价值等。(5)社会损益,即社会效益减去社会成本后的净额。
核算报告体系的另一方面是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它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各种信息资料,以及如何完成、在什么社会区域中完成其社会责任的情况资料。对一些非货币性的企业社会信息,一般主要采用文字说明的叙述报告形式。而对货币性信息可采用以下几种报告形式:(1)在现有统计报表中增加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新项目;(2)编制社会收益表,反映企业的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以及社会损益;(3)编制社会经济营运表,反映企业与社会公众、社会环境、社会产品等方面有关的情况;(4)编制社会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的社会资产和社会负债。
3. 控制监督体系。控制主要是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以使实际社会责任履行得更好,以达到社会责任目标的要求。监督体系主要是监督企业是否按照社会责任计划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内部各部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是否真正贯彻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4. 分析考核体系。分析体系主要是通过考察社会责任履行与其影响因素的依存程度,开展社会责任目标、社会责任构成以及社会责任履行程度等项目的分析,探讨与实现最优社会责任方案,以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考核体系则通过各种社会责任指标(如社会资源利用率等)反映社会责任、社会成本、社会效益三者的内在联系,从而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效益。
社会责任统计计量方法
社会责任统计的计量较之传统统计更具复杂性和模糊性,它通常无法单纯以价格为前提,它所要计量的对象也往往无法货币化、数字化,因而社会责任统计的计量方法在传统统计的基础上有着大量的创新。这一方法体系包括客观历史成本与主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间接评价法、社会公正法、预防成本法。
客观历史成本与主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例如综合分析法、调查分析法与历史成本法的结合。社会责任统计可利用历史成本法对某些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进行计量,以便能公正、客观地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但是,并非所有的责任项目都可以用历史成本来评价的,往往需要通过自己的主观判断对它进行估价,从而合理确定赔偿数额和相应治理费用。
间接评价法,例如可以采用替代品评价法。当某项社会成本或社会效益无法用直接的方法把它确定下来时,可以通过估计有相当效用或牺牲的项目间接地来确定。
社会公正法,例如可以采用法院裁决法。企业生产给社会造成损失数额的确定,受害者往往是估价过高而企业往往估价偏低,因此可以通过社会中介机构或政府职能部门来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估。
预防成本法。企业为预防对社会造成危害而采取控制措施,这种措施的采用将会耗费一定的资金,可以用这种资金来衡量社会责任成本。例如对环境污染的社会责任成本的计算,可根据恢复原状或预防损害所需的成本来估计。
企业社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篇12
一、企业社会绩效评价的意义
企业共生理论表明, 企业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其所在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离不开与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和谐共生。企业在处理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时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即社会责任。随着“企业公民”的提出, 社会责任成为对一流企业的高标准严要求的公认指标。从1999年美国推出的“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到2001年英国的Footsiefor Good, 再到澳大利亚推出的Repu Tex, 国际社会已经越来越看重企业社会责任, 并加以量化。
从微观来看, 实行企业社会绩效评价可能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仅可以提升企业社会形象, 更重要的是能提升企业长期盈利能力, 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星巴克的最大成就在于说服顾客支付3美元的高价购买一杯“有社会责任的咖啡”, 杜邦公司能从一个小火药作坊成长为跨国巨头, 成为正面典范;而万科公司在“5·12”大地震的表现对其销售的影响及河北三鹿公司因“三聚氰胺”事件而致的破产等, 又从另一侧面给企业以警示。事实上, 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践和众多的研究成果充分说明, 在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企业完全可以将社会责任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从长远角度, 企业增强社会责任、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提高销售量和顾客的忠诚度、降低营运成本提高效率、提升财务经营业绩等, 是企业长远绩效的根本保证。因此企业社会绩效评价是企业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基石。从宏观来看, 实行企业社会绩效评价有利于建立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机制, 对于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解决中国当前存在的由于企业活动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缓解社会矛盾, 构建和谐社会, 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企业社会责任内容与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现状
(一) 企业社会责任内容
卡洛尔认为, 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四个部分:企业负有生产、盈利及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经济责任;企业在法律范围内履行其经济责任的法律责任;企业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伦理责任;企业必须具有坚定意志和慈爱心怀的自愿责任。美国国际商业协会从商业道德、环境保护、员工待遇、人权和社会改善行动等方面对企业进行评价。SA8000从禁用童工、强迫性劳动、健康与安全、工会权利、无歧视、惩戒性措施、工作时间、报酬、管理系统等9方面对社会责任进行评价。在国内, 王志平指出, 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容表现为:赢利和赋税、向社会有关成员提供均等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保证和保护消费者利益、对社会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为地区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屈晓华认为, 企业社会责任既有法律方面的强制义务, 也有道德方面的自愿行为, 具体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生态责任、伦理责任、文化责任等五个方面。陆庆平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内容包括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提供就业和待业带动力四方面。刘章胜将社会责任分为工作环境与人权、社会影响和产品责任三个方面。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应当包括劳动就业、商业道德、生态环保和社会公益四个方面。作为劳动就业主要对象的企业员工, 既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处理与员工的关系时, 如是否提供安全生产的工作环境、签订合理的劳动契约、保障劳动者的人权等会产生相应的社会效应。商业道德是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界面, 它主要包括产品质量安全、信用记录和诚实守信三个方面。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生态环保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 要求企业增强环保意识、降低能耗和控制污染物排放。社会公益是社会责任中的高级形式, 主要包括是否积极参与抢险救灾、扶贫助教、捐献等一系列社会公益活动。
(二) 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企业的赢利水平普遍提高,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言论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 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标准也越来越高。但是, 在我国现阶段, 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形成这种意识, 企业仍处于以营利为目的的阶段, 造成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滞后甚至个别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状况。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企业诚信不足、不遵守商业道德。如不履行合同、相互拖欠货款;无视消费者利益, 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产品安全状况堪忧;发布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 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偷漏欠税等现象严重。二是缺乏环境道德观念, 环境污染严重。如生产中能源物资消耗较高, 资源利用效率低, 循环经济比较落后,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三是漠视劳工权益保护。签订劳动合同比率较低, 拖欠或压低员工工资现象较多, 不顾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生产安全和职业健康问题严重, 职业灾害频繁发生。四是公益事业责任缺失。
三、社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 评价指标设置原则
(一) 评价指标设置原则
由于企业社会责任较复杂、评价视角多维度、评价标准主观性与客观性并重等, 在设置评价指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准确反映评价内容。评价指标应当根据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精神, 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来选取, 注重重要性和准确性结合。二是科学适用。评价指标应简洁明了, 科学适用, 易于采集和掌握, 方便操作。三是注意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结合。
(二) 评价内容与评价指标
基于上述原则, 结合社会责任内容, 根据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 可以将社会绩效评价指标分为商业道德、生态环保、劳动就业和社会公益四部分 (见表1) , 现分述如下:
1. 商业道德。
商业道德主要包括企业商业活动中的诚实守信状况、纳税过程中的依法纳税的情况和产品质量安全等。定量指标有罚款 (违约款) 支出比率、税金实缴率 (实际缴纳税金/应缴纳税金总额) 、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次数;定性指标有企业信用记录、产品广告真实性、遵纪守法水平等。
2. 生态环保。
生态环保指标主要反映企业承担的资源、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 评价企业是否有效降低物质消耗、节约能源, 增强环保意识、落实环保工作、注重环保效果等。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减少能源消耗类指标、控制污染类指标及环境改善投入类指标。定量指标有:产品能源密集度 (生产单位产品所使用的原料数量, 等于单位产品能源总成本/生产产品的总产值) 、原料的可回收率 (可回收原料成本/产品原料总成本) , “三废”排放率 (“三废”排放量/企业总产值) 、污染成本率 (每年因污染所支付的成本/产品总成本) 、环保投入资金率 (环保投资资金/企业资金总额) 、产品寿命周期年平均成本 (产品原料成本加能源消耗成本及回收处理费用与产品寿命周期之比) ;定性指标有企业的环保意识、企业的环保措施等。
3. 劳动就业。
劳动就业指标主要反映企业在积极提供就业机会, 增加就业岗位以及提供较安全的劳动环境等方面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安全生产、工作时间、员工雇佣等。定量指标有:安全事故发生率、职业病发生率、劳动合同签约率、下岗人员安置率、每周工作时数、加班时数;定性指标有企业工作环境状况和提供就业情况。
4. 社会公益。
社会公益主要包括企业公益活动、慈善捐赠等。定量指标有公益活动投入人数、时间, 慈善捐赠率 (慈善捐赠费用/营业收入) ;定性指标有企业的公益意识和对其他公益活动的参与度。
(三)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的设定, 对最后的评价结果至关重要。本文采用专家意见法, 并结合我国目前企业社会责任现状来确定权数。专家意见法即征询来自于不同领域的有关专家, 包括政府官员、企业管理专家和咨询专家等, 分别征询专家对评价指标体系的意见, 进行统计处理, 并反馈结果, 再经过新一轮甚至多轮回的咨询, 专家意见趋于集中时, 再分析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在确定权重时, 要充分考虑行业特点, 不同行业, 各个指标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不同的, 根据行业的实际情况确定各行业指标的权重。社会绩效是企业绩效评价的一部分, 其在企业绩效中所占权重暂且不谈。本文仅以社会责任绩效为总体, 总权数为100, 各评价指标权重以徐光华所征询的36位专家意见结果为基础, 结合目前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中最突出的问题来确定。根据调查, 中国企业最迫切需要履行的社会责任依次为: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环境保护责任、公众安全责任、依法纳税责任和公益事业责任。因此商业道德、生态环保、劳动就业和社会公益四部分赋权重如下:一是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位列我国企业最迫切需要履行的社会责任之首, 同时诚实守信也是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核心任务, 依法纳税责任履行中存在的问题也较多, 因此商业道德部分权重最高, 设为40。二是环境保护责任在我国企业最迫切需要履行的社会责任中居于第二位, 对生态环保的要求更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因此生态环保权重次之, 为30。三是员工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是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但劳工问题、安全生产等比较严重, 如拖欠工资、延长工时、工作环境恶劣等, 劳动就业方面比较重要, 权重为20。社会公益权重为10。一级指标权重也根据其重要性原则分别赋予不同权重 (见表1) 。对于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权重分配按照国际上较为常规的做法, 结合我国的评价实践, 定量指标占70%, 定性指标占30%。
摘要:结合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根据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 分别从商业道德、生态环保、劳动就业和社会公益四方面,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设置了相应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 构建了一个以可持续、科学发展为导向的社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绩效,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化成, 刘俊勇, 孙薇.企业业绩评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陆庆平.企业绩效评价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3]徐光华.基于共生理论的企业战略绩效评价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4]刘章胜.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J].财会月刊 (综合) , 2008 (9) .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推荐阅读:
经济危机下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08-02
推动企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创新发展08-02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利润如何博弈?08-12
品牌企业社会责任07-17
企业社会责任刍议10-21
企业社会责任观06-13
企业社会责任概述07-04
区域企业社会责任07-07
企业社会责任壁垒07-07
企业社会责任辨析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