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项目课程

2024-09-04

一体化项目课程(精选12篇)

一体化项目课程 篇1

电机的发展历史已有一百多年之久, 电机的理论、设计、制造和运行均已相当成熟;而相应的电机拖动课程在成为一门历史悠久、理论和实践均甚为完整的学科, 同时也在不断吸收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由于电机拖动课程涉及到电、磁、力、机等多方面的理论和相关知识, 学生首次面对许多理论联系实际的课题。而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 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但传统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分别进行, 各自为政, 互不干涉。理论教师注重理论知识讲解, 实习教师注重实际操作, 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严重脱节, 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 也造成了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 更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 如何搞好电机拖动课程的教学, 并使其适用于现代的职业教育, 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1 电机拖动的教学应紧扣培养目标

1.1 课程突出技术性、实用性

电机拖动课程是技术基础课, 由于它本身的实用性, 也可成为学生毕业后就业的看家本领, 因此这门课程教学内容除要体现基础性外, 更要体现其技术性和应用性。从这个角度出发, 就要以工程实践为基础, 以实践作为立足之本, 在制定的教学大纲中对学生提出“应知”、“应会”、的具体要求。

1.2 课程内容与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

新的技术革命推动着电机拖动技术的飞速发展, 同时也对电机拖动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水平相适应。PID调节器以及简易可编程控制器 (PLC) 的功能都综合运用电机拖动控制线路内, 形成了带有各种应用的新型电机拖动控制线路。所以, 电机拖动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是时代的要求, 是电机拖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1.3 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考虑到《电机拖动》的性质, 有它学科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为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 调整某些教学内容只能在原课程中适度引入一些新技术。为了不使课程内容过于膨胀, 又能补充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情况、新知识, 将“电机拖动课程”改为“电机拖动与PLC电路”课程, 介绍电机拖动技术发展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器件、新方法, 工程性、实用性和灵活性更强, 使教学内容既统一又多样。“电机拖动与PLC电路”课程反映当前电机拖动学发展的趋势和热点, 除了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他们的工程意识。

1.4 教材建设适应结构调整需求

传统的电机拖动教材, 在课程体系和内容上, 均有不适应当前形势之处, 学生在电机拖动控制课程学习中, 所接触到的内容大部分还是接触器、继电器控制电路, 而现实工程实践中, PLC控制电机运行已相当普遍。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及技能鉴定标准, 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有效性等原则编写《电机及拖动一体化教材》, 是实施项目设计一体化教学的基础。因此, 对原有单独的各门课程的教材进行了有机整合并参照有关的专业资料, 编写了《电机及拖动一体化教材》。教材的水平应保持与本学科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水平, 强调教材是加强实践的应用, 提出课程应兼顾理论和实际的要求, 看准PLC技术的发展趋势, 反映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新器件、新概念。

2 电机拖动的项目设计一体化教学

学校离不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 注重课堂教学效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传统教学所关注的是单位时间内所规定教材讲授任务的完成, 并不关心电机拖动课程在多方面因素制约影响下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2.1 现场参观

《电机及拖动》的对象是生产机械, 生产机械的运动形式以及对电气控制的要求是设计电气控制电路的重要依据, 也是掌握控制线路工作原理的基础, 机械与电器的配合动作是实现生产机械自动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控制线路之前对生产机械的构造、运动形式、机械与电器的配合动作等方面有足够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

2.2 理论准备

在进行理论教学过程中, 首先, 要大力提倡“互动式”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其次, 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录像教学和投影教学等) , 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还可以使课堂教学更生动、充实, 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生动、形象、主体化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能透彻理解教学内容, 提高学习效率。一方面, 各种生产机械的电气控制线路无论怎样复杂, 都不可避免地含有一些一般性的通用环节, 如正转自锁控制、正反转控制、时间控制等基本控制环节, 这些环节学生都很熟悉, 往往只要稍加点化, 学生即可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 不同的生产机械控制线路, 由于其加工工艺、控制要求或设计者的构思不同, 有独特的部分, 这种独特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 又是难点。重点地突破这一难点, 整个控制线路就迎刃而解。讲清机械与电器的联动, 是讲授生产机械控制线路的关键。与机械联动的电器在何种情况下动作, 哪些触头闭合, 哪些触头断开, 学生很难明白, 直接影响对控制线路工作原理的理解, 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讲清这一关键性的问题。在理论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不但要使学生熟悉教材中所介绍的几种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常见故障及其分析方法,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控制线路图、分析线路的工作原理及其故障的能力。生产机械是多种多样的, 其控制线路也是千变万化的, 线路出现的故障更是变幻莫测。因此在教学中, 要着重从读图方法、线路原理及其故障分析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 让学生从具体的控制线路中总结出一般规律及特点, 做到独立思考, 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

2.3 项目设计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可分两个阶段:一是到电工专业实习室进行电气配盘训练, 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然后在各种机床的电气控制模拟示教板上进行排故训练, 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二是到实习工厂进行实际应用的训练, 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 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环境的能力, 掌握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电机及拖动》项目设计一体化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 它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 但作为未来教学改革的方式的趋势已不可动摇。

摘要:本文针对电机拖动课程如何突出技术性、实用性, 对学生提出“应知”、“应会”的要求, 并在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采用项目化教学,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关键词:电机拖动,思维训练,PLC技术,项目化教学

参考文献

[1]刘华.电力拖动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发与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 2001 (4) .

[2]电力拖动课程教学参考[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1.

一体化项目课程 篇2

目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在省、市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实施了“**县2000万亩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县2007年苹果水肥一体化建设项目”,从项目立项申报到项目实施,省、市领导多次莅临我县检查并指导工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项目于2010年6月启动,现已顺利完成了各项工程建设任务。在此我向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激。下面我将此项目实施情况,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

一、项目区基本情况

项目区位于**县东部的**镇,距离县城八公里,涉及**村和**村。共有农户1071户,4477人,其中农业劳动力2398人,现有耕地面积7965亩,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460元,其中果园收入占到80%。主要种植作物有果树、小麦、玉米等,其中苹果面积5904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4.1%。这里海拔高度675m至853m,属旱垣贫水地区,缺水十分严重,但光照充足,前期降雨少,能有效抑制各种病害的发生,后期秋高气爽,昼夜温差大,利于果实着色和糖分积累,从全国来说是红富士苹果最佳生态栽培优势区。

二、项目建设内容

根据晋农计发[2009]120号文件批复精神和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建设内容为:实施苹果水肥一体化高效方工程4800亩,其中,**村3000亩,**村1800亩,主要由首部、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等滴灌配套设施及增施滴灌专用肥组成。

三、项目完成情况

项目总投资401.6万元,其中省财政投资200万元,地方配套201.6万元。实际完成省级投资的200万元工程。

在**镇建设苹果水肥一体化高效方2400亩,其中**村完成1800亩,**村完成600亩。具体建设内容为:①建设蓄水缓冲池710立方米及首部配套设施。②地下部分安装完成PVC输水干管9680米及配套管件等。③地上部分安装完成PE管道12200米,滴灌管49100米及配套管件。

四、资金管理与使用情况

1、资金使用情况

项目预算总投资401.6万元,其中省级投资200万元,地方配套201.6万元。实际到位资金200万元,全部为省级资金。

项目完成总投资195.8万元,预留4.2万元用于项目验收。在完成的投资中土建工程即蓄水池建设完成投资33.62万元,滴灌设备完成投资156.48万元,管理费完成投资5.70万元。

2、资金管理

在资金使用中,严格按照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和《农业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实行专账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严格按照项目批复的资金使用计划使用资金。无挤占、截留、挪用现象。

五、项目实施采取的工作和管理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服务机制。

为高标准完成项目建设,加强项目领导,我县一是成立了项目领导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委,主任由农委主任兼任,项目由农委副主任负责具体实施。二是以省、市主管部门为技术依托单位,成立了项目技术指导组,技术指导组组长由土肥站站长担任。三是完善工作服务机制,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联合组织体系,确定了县领导决策,乡、村领导组织、农委部门服务的工作机制。从项目立项申报到项目实施,领导组加强宏观协调与管理,农委部门与技术指导组、项目乡镇、村干部和骨干果农面对面进行交流座谈,及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具体细节和问题,协调统一项目所涉及的各单位、项目村、农户之间的思想,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给项目实施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为顺利开展项目建设提供了领导组织保障。

2、细化项目任务,明确落实项目责任。

田间滴灌工程由省招标中中标企业********有限公司供应滴灌材料,负责田间设计、安装和滴灌使用技术指导培训,项目村负责落实项目区面积,组织项目区农户,配合项目施工,并负责项目建成后的管护工作。土建工程由中标企业**县建筑安装工

程总公司和**县***有限公司负责,并由***有限公司进行监理。**县农委负责统一组织协调,落实各方责任。

3、严格执行“四制”,确保项目建设质量。

项目实施过程中,对设备、施工、验收等关键环节上,我们严格按照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竣工验收制“四制”要求,规范程序,实行阳光操作,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巩固使用效果。一是严格遵守项目招投标的有关规定,按国家有关规定制定严密招投标程序,明确招标内容和投标主体,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和科学合理,选择技术力量雄厚、产品质量上乘,性能价格比合理、服务水平良好的单位进行合作,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在项目实施方案批复后,由山西省农业物资仪器供应站进行了滴灌设备招标,中标企业为***有限公司;土建工程部分县农委向**县财政局申请,由**县政府采购中心进行了招标。土建工程中标企业为**县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和**县***有限公司。二是根据项目招投标的有关规定,与中标企业分别签订了合同。三是委托**有限公司,对土建工程进行监理,市、县技术指导组成员定期不定期对项目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四是实行了验收制,每个单项工程完工后由县农委牵头,组织相关人员成立验收组进行项目验收。

4、强化效果监测,完善技术应用体系。

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在项目区遴选出**镇**村王功园、王云军园、**镇**村***园3个科技示范园,并在示范园布

设水、肥利用率试验点及观察监测点,对苹果生长周期中灌溉施肥情况、生产管理、田间配套技术、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投入产出等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在果实收获后对土壤理化性状、苹果产量和品质做全面对比、分析,结合试验、示范点的观察,总结典型经验,不断完善技术模式和应用体系,制定**县苹果水肥一体化灌溉制度和施肥制度,扩大技术的适用性。

5、加强宣传培训,提高果农科技素质。

农民的积极性和科技素质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为此我们加大宣传引导和技术培训力度,营造技术推广新氛围,充分调动果农的积极性,增强果农的科技意识,提高科技素质。在项目批复后,项目分管副局长带领技术人员于2010年4月30日在项目区所在的**镇召开苹果水肥一体化动员会,参会人数300余人。2010年5月24日聘请***农科院专家在**村进行苹果栽培技术培训讲座,参会人数100余人;2010年5月25日农科院专家与参会人员赴**镇水肥一体化示范园观摩;2010年7月16日,项目技术指导组在**村委会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宣传、培训与推广,参加人数100余人,宣传培训围绕项目建设加强了沟通、加深了理解、凝聚了人心、激发了斗志、形成了活力;2011年3月9日聘请**县果树中心农艺师**实地培训果园管理技术;2011年4月5日,***工程技术员分别在**村、**村示范园通过田间示范操作,对水肥一体化滴灌集成系统规程、注意事项、流程操作等边讲解、边操作,进行实地技术培训,受训人员累计60余人; 2011年4月17日,项目技术指导组技术专家与技术员在**村、**村举办了苹果水肥一体化技术培训会,针对微灌肥料的选择与施用、微灌施肥设备的维护与使用等对果农进行了系统的技术培训,累计接受培训人员达280人次; 2011年4月22日,省节水农业现场会在**召开,省市领导及兄弟市县领导莅临我县**村观摩交流苹果水肥一体化技术。

在项目实施阶段,先后进行水肥一体化技术宣传培训10场次,通过形式多种的宣传培训方式,累计培训果农10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000余份,接待群众技术咨询500余人次。悬挂宣传横幅23条,粉刷墙体宣传标语30余条;**县电视台“田苑风”、“**新闻”等栏目滚动播出项目建设动态新闻和技术讲座12期次。

6、加强资产管护,发挥项目长期效益。

对项目建成后的管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制定了《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对项目完成后新增的固定资产由**县农委进行登记造册,资产使用权和管护责任移交给项目村进行专人管理。二是与乡镇、村干部群众针对滴灌设备使用中的安全管理责任的划分、日常维护维修义务、设备正常运行保证等问题进行多次商讨,经双方协商达成一致,分别与**镇**村、**村委会分别签订了滴灌设施使用移交合同,水肥一体化滴灌设施使用及管护协议,使滴灌设备能够真正服务于农业、受益于农民。

六、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

1、改善了果园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

项目区果园主要采用以桶装水用车运水进田灌溉的传统方式,一方面单位灌溉用水量大,在运输及灌溉过程中溢、冒、渗、漏损失了一部分水量,水资源利用率低;另一方面传统的车载运水灌溉方式,耗时费力,投劳投工多,强度大。项目实施后,新建了710立方米蓄水池,在2400亩果园上配套安装了水肥一体化滴灌设施,极大的改善了项目区的水利灌溉条件。特别是**村的垣上区是煤矿采空踏陷区,果园地面波状起伏,项目实施前采用人工管灌,费水、费工不说灌溉效果还很不理想,项目实施后采用滴灌灌溉省工节水还效果好。

2、科技推广由被动推广向主动引进应用转变。

通过在2400亩果园上直接使用苹果水肥一体化技术,为设施农业高水平发展提供了配套技术支撑,示范引导了项目区周围及周边县、市果农、菜农学习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不少农业合作组织、示范园、种植大户主动观摩和学习,自筹资金在自家的果园安装上了水肥一体化设备,用上了水肥一体化技术,使水肥一体化技术由被动推广为主动引进应用。

3、果农科技素质及科技水平明显提升。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组织了集中培训、现场观摩,示范讲解及利用版面、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使项目区果农对水肥一体化技术有了更深的了解,通过培训、亲身实践,掌握了苹果滴灌和滴灌施肥技术、综合应用配套栽培技术等,全

面提高了技术应用水平及水肥设施管理水平,果农的科技意识增强,科技素质明显提高。同时技术人员的科技水平也得以提升,对扩大技术示范推广规模起到积极的作用。

4、优化灌溉施肥制度,提高了水肥利用率。

通过项目实施,在项目区实行了水肥同步,优化了灌溉施肥制度,一是彻底改变了施肥方式,做得到了定向、定量、定时、滴灌与施肥同步进行;二是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优化了肥料配比和施肥量,变浇地为浇作物,变施肥看长势为施肥看土壤营养元素测试值配方施肥,使项目区肥料施用量减少了近1/4,减轻了因盲目施肥和过量施肥带来的面源污染,水肥利用率明显提高。

5、探索新的技术模式,扩大了技术适用性。

在**项目区,因地势落差较大,采用了建在高处的蓄水池集中供水,供应落差20-30米以下的果园,利用压差把带压力的水通过地下干管自流到农户果园,每户配备水表、过滤器、施肥器组成的首部,每家果园可自行决定灌溉和施肥。形成了适用农户小面积果园项目区的“一统二分”推广新模式,“一统”就是地势相对高处建立大蓄水缓冲池,统一供水管理;“二分”就是把原先200亩一个滴灌单元分成按户设置一个灌溉单元,同时按每次灌溉4-5亩分成若干个方,轮流灌水施肥,概况起来讲就是“大池统一管,农户分开用,果树轮流浇”。

七、项目效益情况

1、经济效益

项目区年总节本增效317.81万元。具体节本增效情况如下: 1.1增产增效

示范区亩均产果2357.7公斤,比对照区亩均增产182.7公斤,增幅8.4%,按市场价每公斤4元计算,每亩均增收730.8元,年总增产43.85万公斤,年增收175.39万元。

1.2提质增效

示范区亩均优质果1131.3公斤,比对照亩均增加了227.5公斤,增幅20.1%,亩均增收227.5元,年总增加优质果54.6万公斤,增收54.6万元。

1.3节水节本

水肥一体化模式全年共灌溉5-6次,全年灌溉量115-145方/亩;常规灌溉每年灌溉3次,全年平均灌溉量210-240方/亩;水肥一体化比常规灌溉年节水量95方/亩,按市场价2.5元/方水,每亩年节支190元。项目区年总节水22.8万方,节本45.6万元。

1.4节肥节本

水肥一体化模式化肥利用率明显提高,亩施肥量比常规施肥区节约(以下全部为折纯计算)氮肥4.5公斤、磷肥1.9公斤、钾肥2.1公斤,亩节资45.93元。年总节肥2.04万公斤,节本11.02万元。

1.5节药节本

水肥一体化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作物病害的发生,减少了农药的投入。滴灌施肥农药用量减少,亩可节药10元。年总节本2.4万元。

1.6省劳节本

水肥一体化模式减少农户用于浇水、施肥、除草等人工3个/亩,亩节省用工120元,年总省工7200个,节劳28.8万元。

2、社会效益

通过项目实施,使果园基础设施得到改善,耕地质量和生产能力逐步提高;实现了“三节两省一提质”,即:节水、节肥、节药、省地、省工、增产、增效、提质,提高了果园的产出效益;通过项目实施过程,使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明显提高,培育了一批学科学、用科学、懂科技的新型农民;通过新技术模式的推广与实践,拓宽了水肥一体化技术的适用性,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科学指导与依据,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村降耗、农民增收,为实现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对节水农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3、生态效益

通过在项目示范区实施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使示范区水资源利用率提高了15%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了10%,改善了生态环境,对合理利用农业、生态、自然资源有明显效益;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土壤肥力提高了一个等级,同时减少了盲 10

一体化项目课程 篇3

【关键词】高职 电路分析基础 项目式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066-03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是高职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电路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提高全面素质、形成综合职业技能打下基础。课程一般在高职第一学期开设,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仍主要是采用传统的理论+实验的授课模式,教学中存在以下几点突出问题:第一,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不能学以致用,不利于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发展和专业兴趣的培养。第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传统,教学内容理论讲授居多,实践环节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主动性受到压制。第三,考核评价内容、方法单一,不能真实反映学生能力和素质,不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促进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因此,如何对现有的电路分析基础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真正发挥专业基础课对学习后续专业课和培养职业技能的促进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指出:“将工学结合贯穿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相应的动手和实践课程,并根据培养目标同步深化文化、技术和技能学习与训练,逐步实现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对电路分析基础课程采取项目式一体化教学,将电路基本知识融入具体项目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学习和实践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项目学习和实践中培养专业兴趣,锻炼动手能力,提高专业技能,实现“教、学、做”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项目式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教学目标设计。电路分析基础项目式一体化教学的课程目标分为三个方面:职业知识目标、职业技能目标和职业道德与情感目标。职业知识目标是是使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职业工种必需的电工通用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和基分析本方法。职业技能目标是培养学生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电工仪器仪表操作,电路的设计、制作、测试和调制等基本能力,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提高全面素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打下基础。职业道德与情感目标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安全操作意识、质量和效益意识,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团结协作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二)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传统的电路分析基础教学内容以知识章节来开展教学(如表1所示),强调知识点的衔接和学习内容的循序渐进,但高职学生基础较弱,学习起来感觉比较枯燥和抽象,无法把所学内容与实际电路联系起来,更不能把电路知识与专业及职业岗位需求结合起来,并且,教学内容以理论讲授居多,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内容较少。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容易造成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项目式一体化教学以项目为载体,以项目的学习实践为主线,根据专业所需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来选择和重组教学内容,打破学科课程按章节内容展开的授课方式,选取有代表性的项目将传统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中的直流电路、交流电路、三相电路、互感耦合电路、瞬态过程等章节的知识、能力和技能融入项目教学中(如表2所示)。让抽象的电路知识变得具体实物化,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电路应用结合起来,增强了课程内容与专业及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相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让学习变得更具意义和乐趣,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会了正确选择和使用电路仪表测量电路参数和检测电路元件的方法,锻炼了运用所学的电路分析方法处理分析实际电路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传统的电路分析基础教学过程按照“设问引入—看书思考—理论讲授—课堂练习—布置作业”这几个环节来开展教学,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方法较为单一,课堂较为沉闷,教学效果不佳。

项目式一体化教学改变了以往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项目的学习和实践传递给学生,整个课程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学、做、思”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从“分析项目任务—相关知识导入—分组讨论实施—师生共同探究—项目成果展示—项目成果评价—总结交流经验”这几个环节来开展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自主地进行知识构建,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升。

(四)考核评价。传统的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学生成绩评价采用“学生期评成绩=70%期末成绩+20%期中成绩+10%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其中,期末和期中成绩均采用笔试考核,分别占题型为填空、判断、选择、计算,主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成绩、出勤、课堂表现等。这种考核方式只注重对学生理论学习能力的考核,而忽略了对学生动手技能和实践能力,不能全面反映出学生能力、素质和学习效果。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提高自身知识、能力、素质的动力不足,学习以应付为主,考试前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项目式一体化教学根据学生对各阶段项目的完成情况,从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进行考核,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作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评价,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发展。采用的考核方式为“学生期评成绩=60%过程性考核成绩+20%实作考核成绩+20%期末成绩”。过程过程性考核是指:在6个项目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如表3所示),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态度情感。实作考核是指:在学期末,教师从6个教学项目中分别选出一个实验任务单元,学生在实验室中随机抽取一个来作为实作考试题目,在规定时间完成考核,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操作情况评分(评分标准如表4所示),主要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期末成绩是指:在学期末笔试闭卷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的特色和效果

(一)项目牵引,提升兴趣。解决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中知识点多、内容抽象、教学过程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足等问题。通过项目的引入,让电路知识变得具体,通过“教、学、做、思”一体化教学的有机结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

(二)理实结合,锻炼能力。解决学生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使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职业工种必需的电工通用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让学生能把抽象的电路知识和具体实物电路、电子产品相联系,在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遵循知识来源于实践,并用理论指导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针对训练,强化技能。解决学生电子元器件识别检测、电工仪器仪表使用操作、实际电路的分析等方面技能和素质欠缺的问题,加大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力度。

【参考文献】

[1]李传珊,刘永军.电工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梁毅娟.高职计算机网页编程类课程项目化改革探究[J].广西教育,2015(6)

[3]刘芬,李雅静.“电路分析基础”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1)

[4]张天瑜.《电路分析》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

【作者简介】王艳华(1983— ),女,云南弥勒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电工电子教学。

一体化项目课程 篇4

一、机电类专业的现状

(一)需要创新专业建设

近年来,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社会上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扩增。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是一方面,是否在专业领域有创新、有突破也是考察人才非常重要的一面。所以,不管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或者教学理念上都要把眼光放得长远,要有一定的创新。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也可以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需要明确专业方向

作为一名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教师,应该时刻想着怎样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学生。所以应该照着一定的原则去制定教学目标,知道如何才能明确专业的方向。这些原则包括:(1)按照一定的培养规格和层次去培养人才;(2)与实践教学的特点相结合,按照不同的层次和阶段去确定;(3)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制定。

(三)需要有层次性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在整个教学中起着非常关键和重要的作用,建设师资队伍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点:(1)作为教学的基础,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加系统的掌握知识;(2)教师中的年龄层次要搭配好,可以让资历深的老教师带新教师;(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历和职称,使整个师资水平更上一层楼。

(四)应该把课程专业建设和学生的就业相结合

学校在开设课程时,应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把学生的就业问题考虑进去,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进行动手操作,安排学生不定时的进企业锻炼,这样才能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1]。

二、如何对机电类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进行教学和管理

(一)充分发挥已有生产实习条件的潜力

机电类学生有多种多样的实习模式,但条件却是有限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让学生的实习并不局限在工厂。学校可以在校内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实训,像电工实训、数控仿真实训、机床电气实训等,不仅可以使相关课程的教学得到实践,也可以为以后的生产实习打下基础。当前机电行业发展非常迅速,一些相关的实践项目和方法也在不断的调整,各个学校也努力让学生的实训条件尽可能地完善,不断更新实训设备,加大生产实习方面的投入,在教学中引入新技术,保证一定的先进性。

(二)在传统生产实习的基础上进行仿真生产实习

由于一些方面的原因,学校没有办法去建设自己的实习工厂和车间,可以购买一些仿真软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一些虚拟仿真的设施,如,虚拟工厂、虚拟车间和虚拟的实验室等。这样可以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也能弥补生产上的缺陷。例如,在生产实习中,学生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电气设备,但不可能逐一的去使用,如果有了机电仿真软件,它可以模拟电气内部的控制原理和整个运行过程,不仅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也可以有效补充生产实习上的不足,同时还能节约成本。

(三)联系实习企业,加强质量监控

除了要利用好学校的实训条件和仿真软件外,还应该广泛联系实习企业,每个教师都要发挥主动性,联系实习企业,不断给学生创造实习机会。此外,学校还可以把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聘请到学校来,为学生的实习作指导,也可以把学校专业的教师派到实习企业去配合企业管理学生[2]。

三、机电类专业系列核心课程的整合与优化

系列核心课程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干课程,里面包含了培养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机电类专业建设和改革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设置、建设和改革系列核心课程。在现阶段的培养计划里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核心课程在内容上有交叉重叠的部分、课程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等。要想有效改善这些问题,就要整合和优化系列核心课程,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一系列的课程体系,注意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和分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测控技术和仪器类课程

学校应该考虑增设“传感器与调理电路”这门选修课,把一些课程归为一类,像“控制工程基础”、“虚拟仪器技术”可以和“测试技术”、“传感器技术与应用”划为一类并对它们进行优化,注意这些课程内容的分工,可以对一些课程的内容进行精减和突出。

(二)机电一体化和运动控制类课程

这些课程包括“机电传动控制”、“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和“数控技术”。可以考虑把“数控技术”中有关硬件设计的内容和“机电传动控制”中有关控制器的内容相结合。这样学生可以很好的理解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对他们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帮助。

(三)计算机技术类课程

学校可以考虑增设像“计算机控制技术”、“虚拟仪器技术”这样的选修课,可以使计算机类课程进一步得到完善,加强对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可以加大一些实践环节的投入,让学生得到综合性的训练,也可以按照他们感兴趣的课程选择选修课[3]。

四、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四层两段一贯穿”的课程结构

机电类学科是一门新的学科,它以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想在研究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上有所成就,可以借鉴其他地方的教学模式,再结合学校自身的条件,采用“四层两段一贯穿”的课程结构,其中四层指的是四个层面即: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专长教学和毕业设计与专业实习;两段指的是两个阶段即:基础学习和主体学习;而一贯穿则指的是在教学中始终贯穿专业技能的实践培训模块,这个模块的应用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能保证实训的质量。

(二)建立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对机电类学生来说,要想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开展课外制作活动是不错的选择。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把相关的课程整合在一起,将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都贯通起来,使其能够相互平行、融合交叉,把教学的重点和交叉点放在对学生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上。

(三)建立“核心技术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中心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上,其中包括“核心技术课程设置一体化”和“核心技术教学环境一体化”,它把理论和实验、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堂、实验室、实习车间、工厂车间之间形成交叉网络,把重点集中在对学生核心技术综合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上。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能把它们都运用到每个生产环境中去,在各个方面得到锻炼[4]。

五、机电类专业的发展趋势

(一)智能化

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逐渐趋于智能化,给人们提供很多便利。对于机械电子工程来说,对机电设备或机电系统行为的描述日后会实现智能化,到时候很多系统和设备都会设置控制中枢,让它更加的实用。例如,在超市或者垃圾站的地方,用智能机器人来进行垃圾分类,这样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二)模块化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机械电子工程的内容比较复杂,知识架构非常庞大,日后必定会进入模块化,把知识结构中的每个单元分别进行整理,这样可以把知识结构进行简化,使其更容易进行操作。例如,港珠澳大桥在修建时就分了3个部分同时进行动工,体现了模块化的操作,不仅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保证进度,还能保证质量。

(三)网络化

现如今,各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它可以使信息的输入、变化和输出大幅度提升。而网络化的机械电子工程,不仅可以使系统的可控性增加,还能大幅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蓝牙、手机信号等控制新型的智能空调,人们可以提前通过网络去设置空调的温度和时间。

(四)微型化

最近几年来,出现了很多微型的产品,像微型车、微型计算机、微型企业等。机械电子类产品也开始进入微型化,像微型芯片、手机马达等。这种微型化的发展,可以让机电类产品有更加紧凑的结构,机械系统有更强的逻辑性。

(五)绿色化

绿色是当今世界不变的主题,而绿色化发展也将成为趋势。它以资源承载力为基本条件,把发展模式从科技提升至环境保护,这对机械电子类产品的开发和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5]。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已成为经济所需,为了给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学校要结合自身的条件,对学生的生产实习进行教学和管理,对机电类专业的系列核心课程进行设置、建设和改革,把它们进行整合和优化,并对机电类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改革,可以借鉴其他地方的“四层两段一贯穿”的课程结构和“核心技术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立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高学生对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

摘要:近年来,机械电子工程的发展非常迅速,对机电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和质量要求都在不断变化。本文从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现状出发,简单分析了机电类学生进行生产实习的教学管理对策,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系列核心课程的整合优化策略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机电,课程,实习,教学

参考文献

[1]胡天翔.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3,(30).

[2]汪晓凌,黄卫庭.机电类生产实习浅谈[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

[3]黄民,朱春梅,祁志生,李天剑,李启光.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向系列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1,(03).

[4]赵俊生,张保成,史源源.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理工高教研究,2010,(01).

婴幼一体化成长会馆加盟项目介绍 篇5

服务对象:

想创业、投资早教、幼教的机构与个人 项目目的:

开办集早教中心、幼儿学前班、特色班为一体的婴幼儿成长会馆

华夏爱婴婴幼一体化成长会馆是面向0-6岁婴幼儿身体成长、情感成长、智力成长、人格成长、能力成长、知识成长与精神成长而开展的素质化、集中化、分时化的教育机构。与亲子园、幼儿园和儿童学习中心不同,它比亲子园目标人群更广,既包括0-3岁的婴儿早期教育,还包括对3-6岁幼儿的特色教 育,是一种新兴的业余制一体化教育中心,它是为了满足……

通过三年来的发展证明,各地开设的一体化成长会馆已广受投资者、家长与婴幼儿喜欢。华夏爱婴婴幼一体化成长会馆加盟项目包括产品体系、支持体系与服务体系。产品体系:

分课程与教具。其中课程分三类:

一、0-3岁全套亲子系列课程(亲子瑜伽课、多元启智课、亲子半日课)

二、2-3岁婴幼衔接的托班课程

三、3-6岁的特色课程(蒙氏课、感统训练课、奥尔夫音乐课、思维训练课、泥工创意课、纸工创意课、多彩创意课、幼儿舞蹈课、幼儿英语课、幼儿数学课、幼儿识字课、幼儿拼音课,任选)教具分四类:

华夏爱婴亲子教具、蒙氏教具、感统教具、奥尔夫教具等四类,各类教具又分为园所型与家庭装 支持体系:

选址与规划支持、师资提供与培训支持、专家讲座与授课支持、开业策划与实施支持、市场策划与招生宣传支持、品牌经营与管理支持、风险控制支持、文化建设支持、发展规划支持等9方面。服务体系:

一体化项目课程 篇6

(一)电子应用专业项目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1.确立电子行业职业专业方向,全面修订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整合课程体系,构建项目课程体系。培养方案是教学安排、组织的依据,是实施项目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前提。首先我们应根据电子行业职业性原则,通过广泛地社会调研和相关企业专家顾问的论证,从电子技术应用企业已有的或新出现的相关职业或岗位分析入手,列出这些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点,技能工作态度的要求,再根据职业情景和职业能力的同一性原则,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职业性专业体系。接着将学生应掌握的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成若干个项目,每个课题依据不同的知识点又分成若干个子项目,每个项目都有具体理论和技能要求。这样教学过程不再是单一的学科教学,而是瞄准目标、围绕项目的一体化教学。

我们将本专业需学习的《电工基础》、《电工技能训练》、《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技术技能训练》、《高频电子》等项目训练课程,经过整合的教学过程以项目课程为主线,突出技能的培养过程和职业特色,强化技能的训练。将理论教学内容嵌入到各实践教学环节之中,以基本操作训练为基础,适当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及工艺性、实践性较强的实训,实现了校企零距离培养。

2.编写出比较实用的项目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教材。依据模块化、项目化的要求及项目课程标准及技能鉴定标准,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针对性、适时性、有效性原则编写出项目课程教学教材。我校电子系已初步编制出部分校本教材。

3.加强理实一体化教师的培养。通过组织教师利用节假日进工厂顶岗锻炼,参加技能培训,让实习老教师传、帮、带以弥补其操作技能的不足;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技能培训;从企业引进优秀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学一线;聘请一支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这样以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生产实践水平,满足项目课程教学的需要。为此,我校电子系的所有老师都在利用假期到企业挂职,为实现新的教学模式打下扎实的基础。

4.建设项目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基地。要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就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习教学的“一体化”场所,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心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保障。我校电子系在建设实训基地时就充分考虑到这点,保证了所有的实习室都可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可采用的基本模式

1.课堂教学训练。将相关理论知识溶入操作过程,只要学生掌握怎样做,结果是什么,而不强迫要求学生了解为什么这样做。学生通过项目的实践和完成,培养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调的能力。通过现场教学、案例分析、辩论会、实训操作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课堂训练,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的提高。

2.校内实训。学生通过校内实训,受到最基本的工程技术和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实训包括设备的使用与保养、生产工艺与技术及生产管理等内容。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可以就某一技术或操作在集中时间内进行反复训练,直至掌握。因此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及早进入职业角色,接触实践,了解生产,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为校外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校电子系与部分电子企业已经签订了来料加工协议,学生通过不断地进入角色的训练,技能水平及适应能力已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3.校外实习,社会实践能力训练。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到企业参加实践活动,通过校外实习,学生了解和掌握企事业单位的现代化设备、生产技术与科学管理等知识,了解社会,增长了知识与才干,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4.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整个教学质量评价可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且以过程评价为主。首先通过分析调研确定评价要素,并在此基础上设定评定指标。量化指标,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影响,使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形成系统,成为体系。例如根据学生对操作技能掌握的程度不同获得不同成绩评价。这样学生对职业技能的掌握就有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就十分明显。

一体化项目课程 篇7

1 教学项目的确定

1.1 确定原则

教学项目的确定是实施项目教学的关键, 项目的确定要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可操作性。

1.1.1 分析企业的工作情境与工作流程, 确定典型项目。

对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近20家具有模具产品设计与制造能力的企业调研, 确定了与生产实际接近的典型载体, 让学生真实感受未来工作的环境与流程。

1.1.2 教学项目应针对模具设计与制造岗位工作实际需要来设计。

完成项目过程中“用什么、学什么”, “缺什么、补什么”, 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在模具设计、制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实际能力。

1.1.3 教学项目中所选载体的难度要适中, 要使设计出图、制造具有可操作性。

载体难度要适中, 既要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还有考虑教学的成本。

1.2 教学项目设计

冲压模具主要涉及冲裁模具、弯曲模具、拉深模具等内容, 基于前面教学项目确定的原则, 结合模具工作岗位情境需要, 构建了6个教学项目, 每个项目包括若干情境, 见表1。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实现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应用技能、操作技能的培养的目的。

2 项目式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2.1 教学的基本模式

打破传统的按章节讲解理论知识、模具拆装实训一周、课程设计大作业两周的教学模式。在项目的引导下, 教师先讲授最为基础的知识, 然后学生单独训练、再分组讨论, 将课程的基本理论应用到解决实际项目的问题中。学生在边学边做、教师在边教边指导的互动中完成特定项目的教学情境, 达到预定教学目标。通过项目情境的“教、学、做”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专业技能、调动自主学习积极性、激发创造潜能的目的。

2.2 教学的基本方法

在项目式一体化教学中, 以项目为主线, 以情境完成为教学目标, 明确每一次的教学内容、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与训练。在教学方法上, 灵活运用了讲授法、情境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

讲授法:掌握必备的设计理论知识是设计模具的基础。课堂上针对项目的具体学习情境提出问题, 引出相关的概念、原理, 根据职业能力的需要, 有重点地讲解相关知识, 然后学生进行针对性应用训练, 最后进行系统知识的提炼与总结, 使学生完成系统知识的学习。

情境教学法:专业课程的学习是枯燥的。引入情境教学能使学习的课堂变得生动。例如在排样设计教学中, 通过以下四步进行:

a.请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张纸和一枚硬币 (多种规格硬币) , 要求在纸上画硬币, 以此引出排样的概念与作用, 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表格, 获取经验参数, 进行步距等的计算。

b.要求数 (或计算) 一张纸能裁出硬币的个数, 得出材料利用率的相关知识。

c.引入衣袖的裁剪生活情境, 要求学生在纸上进行排样设计, 并思考怎样裁剪省布料?通过训练、讨论采用合理的对排方式。比较总结, 进行知识的迁移, 归纳排样的三种方法。

d.讲解排样图在相关职业岗位上的应用, 学生有针对性训练。最后总结, 给出完整排样图。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将抽象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直观、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促进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让学生接受更多的面对实际的训练, 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场教学法:现场教学以小组为单位, 用自己设计的图纸加工模具零件, 并进行模具装配与试生产。加工是在实训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实训过程中, 教师要强调操作安全规程、指导学生选择合理的刀具与加工参数、修改加工工艺卡、甚至修改图纸。每名学生的操作态度、熟练程度、加工零件的质量、团队完成的整体情况都有记录, 是实训老师评分的依据。通过现场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模具制作技能、能提高图纸质量、能提高模具设计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分组讨论法:每一次项目教学都有分组讨论环节。

2.3 教学时间的安排

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 一方面要考虑项目完成的内容与教学目标的要求, 另一方面要考虑学院现有实训设备、场地及学生的基本素质情况, 采用四学时为一个情境教学单元设计教学内容, 教师“教、学”与“做”的时间多数情况下是1:1;加工与装配安排整周进行。每一项目的教学时间可以根据学生完成情境的情况灵活调整。冲裁模具设计与制造是设计的重点, 安排有较多的教学时间。

2.4 教师团队的分工协作

要完成项目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必须要良好的教学团队分工协作, 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与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 采取了一名主讲教师与4名实训教师的组合授课方式。主讲教师负责讲授基本理论知识和模具设计技能, 指导学生完成模具设计, 以拿出完整、合格的模具图纸为教学阶段目标;实训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实现模具加工、装配与调试。整个教学活动由主讲教师负责组织与协调, 学生在实训工厂的工作时间、管理要求、安全均由实训教师负责。

2.5 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创新考核评价方法

实施项目教学, 必须创新考核评价方法。考核的总体思路是重过程轻结果。采取措施:依据学生完成工作情境态度及质量, 采取了学生自评、互评、理论与实训教师评价多方评价, 客观公正确定课程成绩。

3 教学效果总结

本次采取项目式一体化教学法, 教育成本增加了, 教学压力更大了, 但教学效果更好了。具体体现在提高了学生设计能力与图纸质量、操作技能、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等。

参考文献

[1]戴士弘, 毕容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彭加山.汽车底盘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教学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1.

一体化项目课程 篇8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 它融合了机械技术、动力及驱动技术、检测技术、控制及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该课程的学习将为学生毕业后的工程设计与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以机、电、液结合的交叉学科教学为主线, 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强化实践性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及创新设计能力。

1 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含义

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结合起来, 以项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使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 掌握理论知识, 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项目任务进行讨论、协作学习, 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是否达到教学目的一种教和学的模式。项目导向教学模式融合了探究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所提倡的育人宗旨倾向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 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2 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将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相关知识融入到工作任务当中, 以项目化为载体讲解相关知识, 让学生在各个项目中动手实践和操作,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和透彻。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和教学任务, 我们总计安排了机电一体化入门项目、机电一体化主导项目和机电一体化综合项目3大模块。通过模块之间的结合训练, 将学生所学“机”与“电”的知识与技能, 在微电子控制手段下高度“融合”, 全面提升学生机电一体化知识与技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注重以项目为主载, 积极推行项目化教学, 从工程实例或生活实际方面选择适合的综合项目, 通过布置任务→提出工程实例项目→讲解相关知识→分析解决方案→设计控制系统→调试→讨论总结经验等环节, 以项目为导向, 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指导学生, 使学生自觉地融入课堂的教学活动中。

(2) 充分采用“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实训室为第一课堂, 实施现场教学, 首先给出任务书,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实施, 并用多媒体课件讲解理论, 最后指导学生完成项目, 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 既保持理论知识的系统性, 又贯彻理论知识的应用性, 使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验证, 培养学生的初步操作技能, 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3)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大大提高,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 逐步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 突出了高等职业技能的培养, 使学生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达到了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培养标准。

3 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实践

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就是将“教与学”融为一体, 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把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把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实践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创设学习情境, 项目设计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起主导作用, 重点是关注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

教学中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方法, 结合机电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 教学中共涉及9个项目, 依次是以“灯”为对象开发的项目舞台灯光控制、天塔之光、闪光灯系统、交通红绿灯控制, 以“气缸”为对象开发的项目双作用气缸自动往返控制、双缸顺序控制、自动分拣装置PLC控制, 以“电动机”为对象开发的项目异步电动机控制、步进电动机控制、变频器调速系统。

项目的编排和设计采用“梯度化”, 难度逐步加大, 旨在将机电液一体化知识全面覆盖。学生可以根据理论知识内容填写第一部分“知识准备”, 在具体的任务实施过程中, 学生根据具体的项目内容,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实施, 并填写项目学习工作页。教师根据学生实施情况予以指导, 批改学生填写的学习工作页, 并给出成绩。

项目导向式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非常有用, 但在实施中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师资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完成项目所涉及的所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以应对学生的各种未知问题。

(2) 对课程体系的要求。机电一体化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一般安排在学生毕业实习之前, 是建立在学生对PLC理论、传感器理论和电机与电气控制理论性学科之上的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对这些学科有充分的掌握, 这样在机电一体化课程实践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3) 对小组人数的要求。项目化教学模式要求小组人数不能太多, 否则不便于教师指导, 实验设备数量也要求与人数相匹配, 一般一个学习小组2~3人为最佳。

(4) 对教学进度的要求。项目导向式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工作为主, 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 对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实际操作动手能力也不同, 因此实施的进度往往不一致, 工作任务完成的结点难于控制。

(5) 对考核体系的要求。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有效监督和管理学生, 对于学生完成的每一项任务均有相应的考核指标, 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任务的完成质量。

4 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高职机电专业设置的核心课程之一, 是一门“机电”高度结合的课程。在教学实施中, 主要以技能培养和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突出实际应用, 通过项目化的教学模式与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分析与装调实际工作任务相结合, 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 建立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知识体系。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 学会分析和处理工程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针对岗位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从而为将来胜任机电一体化技术岗位群职业, 具备优良的职业素养和突出的岗位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妍.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在《高频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2011 (6) :66-68.

[2]徐娟, 张正芳.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基础”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6) :182-183.

一体化项目课程 篇9

1.1 改革前理论教学的弊端

电气控制与PLC理论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弊端是教学内容抽象, 教学方法单一,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教师在课堂中理论讲授, 逐步深入, 学生相关电路知识掌握不牢, 且不少学生学习自觉性、能动性差, 在面对理论教学时, 学生觉得枯燥乏味, 不能有效掌握, 进而产生厌学情绪。造成单独进行实践教学时, 理论知识掌握不牢, 不能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 对所学知识完全不知其所以然, 更遑论自我学习、自主创新, 因此教学效果较差。

1.2 改革前实践教学的不足

(1) 教学主体认识不清。改革前的实践教学中, 教师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和实习指导书, 按照程序与步骤, 教授学生实验, 学生在教师的演示下, 被动地进行机械的模仿。这就使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反而成为教学的主体, 学生弱化为实践教学中的配角。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实践技能的掌握。 (2) 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的问题。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比重较大, 对学生的技能掌握要求高。但以往在实践教学考核方法上, 指导教师只通过学生运行结果的情况, 主观地给予评分, 无法客观细致地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过程进行考核。

2 教学改革原则与总体思路

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实施电气控制与PLC课程的教学改革时, 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则: (1) 由理论性向应用性发展。在淡化复杂理论的同时, 将基本理论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突出理论的运用。 (2) 由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电工技术、电机拖动、电气控制、PLC等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3) 进一步将理论教学由课堂及实验延伸。把课堂放到实验实训室、车间, 教师简单讲授完教学项目的基本理论知识点后, 学生根据项目要求进行分析、设计、安装与调试。 (4) 进一步提高方法、手段的先进性。充分利用现有网络平台和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设备, 综合运用各种专业软件, 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

教学内容中突出基本理论的掌握以及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 另外还与维修电工中级证的考证内容相贯通;教学模式改革体现在实际教学上采用项目式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通过提出工程实例项目→串讲相关知识→技能训练→项目考核→拓展项目之外有关知识点→项目总结等环节组织教学, 拉近理论与应用的距离, 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创新思路。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创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室, 配备专用实训仪器设备、投影仪、教学电脑和专业软件, 边讲边练, 学练结合, 全程采用多媒体手段和电子课件一体化教学, 通过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将枯燥的理论学习形象化、直观化,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果。

采用细致量化的全程课程考核方式, 提升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此外, 把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证与课程的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 提高学生考证通过率。

3 教学改革的具体举措

3.1 教学思想的转变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主体是教学的中心, 主导必须围绕中心工作。因此, 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下, 强调学生的重要性, 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操作及解答。

3.2 教学内容与体系的重构

教学内容与教学效果的好坏密切相关, 据教育部的指导意见, 高职高专教学要兼顾理论和实践, 整合、调整教学内容。理论教学坚持以“够用、适用”原则, 突出重点, 分散课程难点。实践教学不局限于实习指导书的内容, 根据教学需要引入生产实践的实验项目。整合本课程内容体系为12个具体的实训项目, 以项目为核心, 把理论融入项目中使教学做一体。

3.3 教学方法、手段的更新

依据生产过程的工厂电气控制情况, 选定典型任务构成教学项目, 这样达到工学结合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新模式。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到企业参观实习, 创设课堂教学与工厂学习相互融合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引入职业资格考证制度, 将与中高级维修电工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用“以证代考”的形式实施教学。积极利用开放时间, 并以国家与省高职高专技能大赛为契机, 让学生多学多练, 拓展课本之外的知识, 提高动手与创新能力。

3.4 实施全程化、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法

制定了完善且便于操作的课程考核标准及与实施细则, 注重过程考核, 构建上课出勤、课堂提问、实习总结报告、理论考核、实践技能考核等多元化的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并依据各部分权重的不同合成最终成绩。

4 教学改革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首先, 这种“项目式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凸显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模式下, 多由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 学生被动“收听”。但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时, 在项目的提出与分析、简单理论介绍中由教师引导与讲解, 其他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技能训练以及自我拓展学习。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以及创造性。

其次, 以学习小组形式参与课堂学习, 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增强了荣誉感。在现代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等环节需要大家通力协作完成, 从客观上要求工技人员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因此, 在课前每班根据学生学习层次、学习态度的差异, 以2~3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在实际技能训练时, 强调相互配合, 规定考核标准, 取得很好的效果。

最后, 教学模式的改革, 促进了教师的自身水平。在设计教学时, 不仅要求教师全面掌握课程内容, 还要站在课程总体架构的高度, 结合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学习特征, 综合考虑。由于强调动手操作与自我拓展学习, 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会碰到各种问题, 这也要求教师不能仅局限于课本, 照本宣科, 还要加强自己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具备“双师”资格, 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驾轻就熟地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当然“项目式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在实施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如,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对学校的实验设备的配置有较高的要求;部分学生因监管不到位存在蒙混过关现象;教学项目检查、考核耗时多, 影响了课程的进度。

摘要: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是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常开设的一门核心课程, 针对课程技能训练要求高的特点, 结合实际工作岗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要求, 探索采取“项目式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强化动手能力, 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教学项目

参考文献

[1]任魏娟.职业教育项目教学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2011.

[2]李浪.项目化教学在《电气控制与PLC》课程中的尝试.机电技术, 2010.

一体化项目课程 篇10

近年来,高职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什么”、“怎么教”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项目教学法由此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作为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如何进行教学改革,顺应现代数控加工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适应企业对数控人才的要求,加快课程改革与市场的接轨,真正使就业成为数控专业的教学导向,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最大限度地满足就业市场对数控技术专业在知识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方面的要求,使教学贴近市场、为企业服务,就成为数控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过去,在《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教学中,常常采用的是一种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脱节的学科式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讲编程,没有程序验证,技能训练又不能及时跟上,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脱节,课程实施与企业实际需要脱节,使学生的编程与加工能力远远不能适应岗位的需要。为解决这一问题,我院探索运用理实一体化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对《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进行大胆的项目课程改革。

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思路

要改变目前高职教育面临的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局面,有效地培养技能型人才,必须大力开展课程教学改革,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正是顺应了这一教学规律。理实一体化教学是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再讲解对应的理论知识,然后再进一步实践,循序渐进不断深入,让学生通过实践性操作,探求理论知识,通过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指导实践性操作的教学过程。这种“先感性,后理论,再实践”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轻松、有效地学习,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基于项目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

课程的正确定位《数控编程与加工》作为数控专业的主要专业核心课程,不但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编写数控加工程序,还要能熟练操作数控机床完成机械零件的实际加工,以培养学生首岗的就业能力和岗位迁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学生顺利走上社会提供专业技能保证,为其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我院地处无锡新区,有多家企业长期在我院招聘数控专业毕业生。借此机会,我院实施了“订单式”培养模式,按照企业对毕业生能力要求合作实施课程内容,将企业通常使用的数控系统及编程方法引入课程内容之中,达到为企业培养专门人才的目的,也为课程工学结合特色的形成提供了保证。为此,我院在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高职课程模式》的指导思想下,对本课程模式进行了系统改革,打破了传统的“三段式”高职学科性课程模式,实施了理实一体化教学。课程以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进行组织,每个项目都以一个实际零件的加工任务为核心,引出数控工艺理论知识和数控编程指令知识点等。项目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根据教学层次的不同,可以进行适当的取舍。根据企业实际生产设备的不同,兼顾常用的两种主流数控系统,以日本FANUC系统为主,以德国SIEMENS系统为辅,以适应不同类型的用人需求。

理实一体化教材的编写《数控编程与加工》原用教材内容侧重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在实践技能方面岗位针对性不强,知识体系先进性不足。为配合理实一体化项目课程教学的开展,按照高职教学特点,教材编写应妥善处理好能力、知识、素质等方面协调发展的关系,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任务驱动为主体,对讲授内容进行创新整合。根据企业用人的具体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对专业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与组合,对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适当的调整,结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材中,将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标准按照职业特定技能和核心技能标准模块来设计,将“综合性”与“职业性”有机统一,形成富于新意、别具一格的教材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体系的重整借鉴国内外高职教育的先进教学模式, 突出项目教学法, 将《数控编程与加工》拆分成“车削篇”和“铣削篇”共12个项目 (见图1) 。各项目均以典型常用零件的编程与加工为主线, 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辅之以“必需, 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 使理论教学融入实践教学之中, 突出“教学做一体”的高职教学模式。项目内容融零件的数控工艺、编程、加工和检测于一体, 项目由简单到复杂, 由单一到综合, 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每个项目遵循职业教育规律, 结合实际条件, 通过项目目标、项目任务、相关知识、项目实施、拓展知识、项目实践以及项目自测等几个环节来实施, 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图2所示为螺纹加工的一体化教学环节的目录。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针对一体化教学的特点,教师既要讲授实践知识,又要讲授理论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既要精通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要能够熟练掌握实践操作技巧,更要能将专业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为此,必须建设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及职业资格结构优化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要求教师树立职业意识、岗位意识、质量意识,从多渠道刻苦学习专业实践技能,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数控技能大赛。安排骨干教师参加教育部高教司等机构举办的各类专业技术培训,定期安排教师参观各类展览会,及时学习新知识、新技术。选拔德能兼备的教师暑期到企业预岗实习,直接参与企业生产,使教师熟悉生产工艺、经营方式、提高操作技能。同时,聘请生产第一线的具有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从而使师资队伍在知识的先进性、专业性及技术应用方面更贴近生产,有利于提升数控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

教学场所的迁移常规的教学是理论课在课堂进行、实践课在实训中心进行,先在课堂上将所有的理论内容讲完,再到实训中心进行整周的实训,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先感性,后理论,再实践”,边练、边讲,边讲边练,教师必然要在实训中心组织教学,改革后授课地点已不再局限于教室。为此,学院的现代制造中心配置了相应的设备,以满足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要求。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以学生数控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创建有数控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教学根据需要可采用电视录像片、电子教案、CAI课件、模拟软件、网络课件、数控仿真与实际操作等,强调课程教学改革的突破与创新。实施教学时,应结合学校实际条件并考虑数控技能训练的成本等诸多因素,既要充分发挥数控加工仿真系统在教学中的作用,又不能以仿真训练代替和冲击实际零件加工训练,数控加工仿真训练仅仅是教学的辅助手段,熟练自如地完成各类零件的加工才是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在教学中,可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层次实训、现场体验式教学法、学生科技创新、教学做一体、多媒体教学以及工学结合等特色鲜明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职业技能考核要求的融入结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就业竞争能力。把数控车床操作工、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操作工的技能标准设定为模块教学目标,把岗位群分解为能力群,在教学中,嵌入数控中级职业技能考核知识,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按照企业对毕业生能力要求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内容。通过学历教育融入职业技能鉴定内涵,将课程教学全面覆盖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应知和应会,为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提供可靠的保障,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实施“双证制”教育,实现“零距离”上岗。

考核方法的创新改革传统的课程成绩考核方法,考核以目标考核为主,同时规范过程考核。目标考核的方式与职业技能考核方式相同,即考核学生能否在仿真软件和数控机床上安全、有效地加工出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过程考核按课程项目和学习情境进行考核,如螺纹加工的考核等。在车削篇和铣削篇的最后两个项目的目标考核中,都按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进行设计,直接从国家相应等级的题库或省题库挑选考题,按要求进行考核,改变原来课程结束后的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一锤定音的模式,将教学与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结合。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反思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开发新的项目课题,将知识有机地融入课程项目和学习情境中,成为课程的设计者、教练和顾问,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得到体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及表达能力。

在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时,还应进一步考虑以下问题:(1)在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时,如果课程项目和学习情境的环节设计不当,可能会出现教师讲解的内容与学生的项目实施、项目实践的课题重复的现象,以致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出现抄袭现象,达不到提高学生数控编程和加工能力的目的。(2)应继续探讨如何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如何更合理地划分课程项目和学习情境,如何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和学时数,如何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治安, 张军伟.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1) .

[2]张跃西.论高职教育与课程项目化[N].光明日报, 2007-12-10.

一体化项目课程 篇11

【关键词】任务驱动 项目教学 教学改革 汽车底盘 维修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28-01

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调高,我国汽车保有量迅猛增长。截止2014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1.54亿辆,仅2014年新注册登记汽车就达188万辆,保有量净增1707万辆,均为历史最高水平。

一、理论基础

项目、任务一体化教学法各有特点,但是它们也有共同之处,均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的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的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实习车间为中心的转变。以学生所学的知识作为衡量课程好坏的标准而不是老师教得如何。

二、教学设计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择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等级对知识、技能的要求,将知识和技能有机地渗透到各个工作任务中。通过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表1),使学生在真实的项目工作任务中掌握汽车底盘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维修技能。

三、教学实施

1.制定项目任务目标。教师根据项目课程内容,科学设定任务目标,在任务里再细分任务,通过典型案例,引入项目任务,激发学生研究问题、完成任务的热情和积极性。

2.学生分组。根据学生实际人数将学生分组(每组6-8人)。每组选定本组组长和安全员,采用小组学习法,学习与项目任务直接相关的知识及相关工具的适用方法(教师提供学习资源),研究确定工作方法,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明确各自工作职责和任务。

3.制定并审查工作计划。各小组采用讨论法、小组学习法等,研究制定项目任务实施计划和步骤。

4.实施计划。学生根据审查后的工作计划,按小组成员责任分工分组实施操作。

5.以赛代考。为掌握学生对项目任务的学习掌握情況,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各小组进行竞赛,采取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法,让小组成员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牢固掌握知识要点。

四、教学效果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好理论知识,还要把所学应用到实训中,并在实训中带着任务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2014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净增1707万 达历史最高水平.中商情报网[OL].

[2]徐华.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的应用.[J]. 广西教育C(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4.2.

一体化项目课程 篇12

随着数控技术的飞速发展, 数控加工设备被广泛的应用于机械产品制造中, 如何高效率地使用这些先进设备成为当务之急。据调查, 我国每年数控机床操作人员缺口30万, 尤其是能进行CAD/CAM和数控机床操作一体化的高素质人才更加匮乏。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教育与企业脱节、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 (如CAD/CAM课程与数控机床操作分开进行) , 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岗位需求不符,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教师一味的教, 使学生处于被动的角色, 不擅于将所学的知识综合联系起来, 最终导致走向岗位后无法学以致用。因此, 随时捕捉企业动态, 结合职业岗位需求变化, 改革课程设置、探讨课程教学方法, 以培养出能满足社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目前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教育部在2006年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此, 我专业对一些课程进行了项目驱动一体化教学探索, 几年来, 逐步完善建立了符合自身学校特色的项目驱动一体化教学体系, 本文则以CAD/CAM课程为例, 阐述该教学体系的具体实现方法。

1 项目驱动一体化教学理念

项目驱动一体化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以项目为媒介, 以职业能力为目标, 以社会为背景, 学校教育与企业接轨,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系统教学法。它以社会或企业的真实项目为载体, 在教师或社会专家的指导下,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项目的计划、实施、监控、总结与评价, 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对高职教育而言, 项目驱动一体化教学作为一种新的课程模式, 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范式, 可以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化,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实现学校与社会教育的融合, 实现学用统一, 实现学生专业知识、业务技能、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职业素质的综合培养, 既可以保证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又可以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1]。

2 基于CAD/CAM课程的项目驱动一体化教学体系

CAD/CAM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 根据企业调研, 目前数控专业学生主要面向的岗位有:数控机床操作员, 数控编程员, 数控工艺员等, 而对这些岗位的技能要求则是工艺、操作、编程都懂的复合型人才。对此, 我们以企业的工程实例作为项目课题, 结合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 完成零件的工艺设计、编程、数控加工及检测, 摒弃了传统的以学习CAD/CAM软件应用为主的教学理念。项目驱动一体化教学设计具体如下:

2.1 项目的选取原则

为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贴近企业岗位需求, 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项目的选取起到关键作用, 在选取中应考虑以下几点: (1) 项目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由简单到复杂, 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2) 项目应贴近生活, 是学生所熟知感兴趣的, 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3) 项目有较强的实践性, 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对此我们通过企业调研、校企合作, 在企业专家的帮助下确定教学项目, 项目安排从简单到复杂, 符合学生学习特点。项目确定下来后根据其所涉及的知识点安排教学内容, 做到知识点与项目相辅相成, 旨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及自主应用能力。

2.2 CAD/CAM课程教学与实训场地一体化

目前, 本专业数控实训室有5台数控车床, 5台数控铣床, 及1台加工中心, 系统涵盖了法拉克系统, 西门子系统和华中世纪星三大典型系统, 同时配备了50台电脑, 占地面积约450m2, 能充分满足我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使学生的学习与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能够感受到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 我们将CAD/CAM课堂教学搬进实训室, 使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同时在设备布置上模拟企业生产线, 开展基于生产、实务、流程的学习和实践活动, 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2.3 转换教师角色,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知识为中心, 控制学生的学习, 导致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角色, 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与方法。以CAD/CAM课程教学为例, 这门课程以前完全是在机房教学, 教师知识的传授也仅仅局限于Mastercam软件的应用和知识点讲解, 导致学生上课枯燥无味, 而在项目驱动一体化教学中, 教师的角色得以转变,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在每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首先对本项目所要涉及的知识点及注意的问题进行集中讲授, 然后将项目下发给学生, 学生则以组为单位自主完成项目的工艺路线设计及编程, 期间学生可通过网络、图书馆等资源辅助完成, 教师仅仅是这个项目的引导者, 留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 充分开发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在每个小组完成项目编程后, 要求学生在电脑上进行仿真加工, 并对每个小组的程序进行讨论评价, 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合理的程序, 期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与疑问, 老师则多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的思路, 最终由学生自己在数控机床上动手操作完成, 并对完成零件进行检测评分, 最终教师和学生要对这整个项目做一个总结, 尤其要突出总结该项目完成涉及到哪些所学课程的知识,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4 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

CAD/CAM课程在考核方式上经历了几次变革, 从最初的期末理论考试到后来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即学生平时项目成绩占期末总评成绩的60%, 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30%,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占10%) , 这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平时学习过程的重视程度, 而如今, 我们正在尝试一个更大胆的改革, 即取消期末的理论考试, 学生学期总评成绩全部由平时完成的项目来核定, 这是一个大胆、彻底的尝试。事实证明, 此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平时学习过程的重视, 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5 加强校企合作, 组织教师不定期下企业锻炼

为使项目驱动一体化教学更加贴近岗位需求, 实施项目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公关能力, 项目教学有诸多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对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对外联系交往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实施项目教学的教师应该积极融入社会相关专业领域的实践中, 通过到企业实践、实习、校企合作等方式, 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 拓展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 为项目教学的实施做好充分的实践与公关准备。目前我专业已与广东长江精工钢结构有限公司、顺德诚泰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 并签订了“订单”培养计划, 组织学生和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和锻炼, 这不仅为我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 也提高了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 (下转第207页) (上接第122页) 3总结

贯彻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能够直接面向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目前高职院校的重中之重。实践证明, 在教学中实施项目驱动一体化教学是一条可行之路。S

摘要:本文通过对CAD/CAM课程实施项目驱动一体化教学改革,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 事实证明此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应用能力有一定效果。

关键词:项目驱动一体化,CAD/CAM课程,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杨文明, 徐小贞, 王建萍, 等.高职项目教学理论与行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上一篇: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下一篇:温室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