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体育教学(精选12篇)
加体育教学 篇1
一、何谓生本管理
所谓生本管理, 就是以学生为本的管理, 是确立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以实现组织目标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一切管理活动。
二、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虽然新课程改革概念的提出已有好几年了, 很多中职学校也在努力的探索, 但是根据本人了解的情况, 目前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还是以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为主, 与普通中学体育课教学没什么两样。即:以教师为中心, 以《全日制普通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为依据。当然也有少数中职学校能按《新课程标准》去教学, 但也还在原有的背景下, 始终不能切合中职学校的教学实际。这样的体育课教学, 学生还是依照教师按部就班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 练习, 考核达标, 不达标的再补考。这样机械的教与学的过程, 最终导致教师和学生都很累, 并很难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也不能体现出《江苏省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所提出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 真正的起到为中职生的就业和终身服务。
三、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生本管理的思想
学校的体育教学无非就是体育的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运动训练及运动竞赛等。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 如果我们能从这几方面着手, 加强生本管理, 相信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将会上一个新台阶。
1、制定更详细、合理的教学计划, 提高中职生的体育兴趣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特点, 学生在校时间是两年, 第三年就要走上社会进入顶岗实习阶段, 因此, 我们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 首先要做到以生为本, 要摆脱普高的三年制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也要有选择性, 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 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如:旅游专业的多安排形体课、机电和烹饪专业的多安排力量素质课、电子和计算机专业多安排灵敏素质课等。这样有针对性的安排, 对于学生来讲, 他们会觉得这样的课堂教学都是与他们以后的工作息息相关的, 这样的课不但可以发展自己的身体素质, 还对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他们学习的态度在无形当中也就发生了改变, 学习的兴趣也会逐渐变浓, 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也会得到提高。
2、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传统体育课的教学模式, 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倾听模仿为主, 结果是身体素质好的学生能够完成教学任务, 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是难以完成的, 所以这往往会造成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因此, 为了让学生能在体育课上得到能力的培养, 必须得让所有的学生能够积极地、愉快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 并使其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从而实现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1) 结合中职生的特点, 采用灵活多变的分组教学法
中职生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文化基础较差, 自制力较弱, 平时活泼好动。所以在课的组织上如果我们还是按照“一刀切”的思路进行, 很多学生是没有学习兴趣的, 也缺乏学习的动力, 所以, 结合本人平时教学的实际情况, 我觉得在课的组织上必须灵活多变,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首先应该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 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几个小组。结合因材施教和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这样, 有利于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身体素质好的学生能得到足够的训练, 差的学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其次是建立互助学习组, 在教学中, 教师根据学生身体素质优劣情况和对体育动作、技能掌握的程度, 调节各小组人员的组合, 使各小组都适当安排一部分好的学生和稍差的学生。如在跳绳的练习中, 组员之间互相帮助, 好的学生在技术上对差的学生进行指导, 充当小老师, 让差的学生学有榜样、学有目标, 提高他们的体育成绩。再次是建立自由组合组, 在教学中, 改变过去一般按男女学生高矮的分四组的形式, 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八个小组或者更多小组。目的是让兴趣一致、关系良好的学生结合在一起, 营造一种愉快、和谐、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 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和奋斗目标, 有利于学习和体育竞赛的顺利进行。
(2) 从中职生的长远发展出发, 利用体育课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胡锦涛指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重点要抓好四个方面的内容当中提到:要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由此可见, 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中职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他们自己收集资料, 从简单的徒手操、体育游戏的编排入手, 在课上让他们多进行自我展示并尽可能让他们相互带队完成练习, 并且要求所有同学编排的内容不能重复。另外, 也可以把学生进行分组, 对某一个专项练习的练习法进行创新并总结汇总。例如:跳绳方法的创新、排球发球手法的创新等。还可以启发学生从生活中挖掘体育素材, 例如:利用楼梯进行腿部力量素质训练、爬树替代爬杆练习等。这样, 通过启发式的教学, 把课内的启发与课外的挖掘相结合, 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 还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中职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3、通过各种运动训练、比赛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而实现中职生社会竞争力的提高
在体育运动训练及比赛中, 我们不但要通过运动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 并力争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为学校争光, 而更重要的方面是通过训练及比赛来培养学生的不怕苦、不怕累的品质、团队合作的精神、不甘落后的竞争意识、过硬的心理素质等。中职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短, 专业技术不强, 工作无经验。对于他们来说, 用人单位看什么?只能看他们在平时工作及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因此, 作为职业学校的体育工作者, 我们更应该以学生的长期发展为本, 努力通过运动训练及各种体育竞赛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 作为中职学校的体育工作者, 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 把握职业学校发展的方向及培养目标, 在体育教学中努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生为本, 以能力为本位, 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出发点, 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 不断提高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志平:《管理学概论》, 2004年9月第1版。
[2]喻昌学:《职业素质与修养》 (通用版) , 2007年3月1—1版。
[3]彭杰:《江苏省高中体育教学参考书》, 1993年8月第2版。
[4]邓树勋:《职业高级中学体育教材》。
[5]黄宽柔:《体育与健康》, 2001年5月第1版。
加体育教学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10页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教学目标
①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②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探算法
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大家看学校先安排哪几个班去参观呢?(媒体出示教科书第8页的主题图)
生:学校安排二(1)、二(2)、二(3)、二(4)班的同学去参观。师:那么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2辆车,每辆车又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这可把老师给难住了,大家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能)好,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呢?
(想好后小组交流以下)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回答刚才的问题?
生1:我认为二(1)和二(2)的同学可以合乘一辆车。剩下的二(3)和二(4)的同学再合乘一辆车。师:还有不同的乘车办法吗?
生2:我认为二(1)和二(4)班的同学也可以合乘一辆车。剩下的二(2)和二(3)再合乘一辆车。
师:谁还能想出其他的乘车办法?(学生观察后没有再举手)
大家想出了这么多的乘车办法,这些办法行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好不好?(好!)你准备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生: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
师:好,下面我们先来对第一种乘车方案的第一个问题进行验证。请你们动脑筋,想办法。算出结果来,当然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算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师:好,谁愿意汇报一下验证的过程?
生1:36+30我是用口算验证的,先算30+30=60再算60+6=66没有超过70我想这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生2:我是这样想的40+30才等于70,36+30当然比70少了,二(1)和二(2)可以合坐一俩车。
生3:我是用小棒来帮忙的,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和起来是6捆零6根,也就是66,比70少,可以合坐一辆车。
生4:我是用竖式计算的,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个位6+0=6,在个位下面写6;十位上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也等于66。
师:大家想出了这么多验证的办法,究竟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呢?(学生讨论后反馈)
生1:我认为口算很简单。生2:我认为摆小棒更简单。(很显然他不同意生1的说法)生3:我觉得还是用竖式好,我妈妈在家教过我了。
师:大家各有道理,我们暂且保留大家的意见,用你喜欢的方法对第一个乘车方案的第二个问题进行验证。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做得又对又快的是用竖式计算的,直到好多同学做好了摆小棒的同学还没数好小棒,口算的同学是:先算30+30=60 60+5=65后面的65+4=69还没有写完。另一位口算的同学是:5十4=9 30+30=60 9+60=96得数算错了)
师:看来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还是挺好的。那么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呢?用竖式计算的同学举起了手,老师请他边写边介绍)
生1:首先把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再从个位开始加,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生2:老师,我是从十位开始加的,也得69。
师:真不错,在验证第一种方案的过程中大家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对第二种方案进行验证。
在验证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学生反馈:
生1:我做的是36+34,我发现个位上的6+4满十了,我就把十给了十位,十位就变成7了,36+34=70正好可以合坐一辆车。
生2:我是用竖式验证的,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36+34=70正好可以合乘一辆车。
生3:我验证的是第二个问题,30+35=65 65比70小可以合乘一辆车。师:大家说得非常好,我们在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要注意什么呢?同桌相互提醒以下。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①计算下面各题。(四人一组每人一题,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
②任选一组题目,用竖式做做看(找两名同学板演)。(1)62+17= 35+24=(2)3+84= 43+14= ③我帮你检查。(小动物看到大家在学习,也做了一道题请同学们帮忙检查以下,看他们做的对吗?课件出示小动物做的题目。)
师:你能说出他们做错的原因吗?
生:小熊写竖式的时候,把20写成2了。
生:小狗的竖式写对了,横式上忘了写得数了,小狗太可惜了。
生:小猴子横式上的得数算对了,竖式的个位上丢了0,小猴子太粗心了。
师:看了小动物做的题,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生:写竖式的时候,相同的数位要对齐。
生:从个位开始加,个位相加满十,别忘了向十位进1。生:别跟小狗似的横式上忘了写得数。生:书写要认真,别像小猴似的丢三拉四。师:大家说的非常好。下面的问题看谁做的好。
联系生活实际,活用数学知识(出示练习二的第1题)
①老师有一位邻居小明,他非常喜欢运动,妈妈给他买了一双跑鞋、一个足球共用多少钱呢?一身运动服又用去多少钱呢?你能帮小明算一下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评价。②比比谁聪明。
教师小结
今天同学们可帮了老师的大忙了,不但想出了乘车的办法,还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笔算加法)。不过老师有一事不明,你们为什么不安排二(1)和二(3)的同学同乘一辆车呢?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后解决,下一节课我们再进行交流好不好?
专家评析
这节计算课令人耳目一新。过去我们教学笔算,首先教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然后说明笔算加法要记住三条: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加起;3.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再后来就是反复的训练,给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从知识的掌握上来看,虽然也能达到计算的要求,但从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上看,就没有达到我们应有的目的。教师为了教而教,完全没有去考虑学生会怎么学,学生的潜在能力有多大。
这节课首先改变了原有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把静态的情景动态化,把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呢?这一现实的生活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猜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他们联想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联想到动手摆小棒、有的孩子想到了竖式计算。孩子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积极主动,而且充满自信,联想到动手摆小棒、有的孩子想到了竖式计算。孩子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积极主动,而且充满自信,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心理上得到了满足。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次的验证,从多种算法中选取学生认为简便的计算方法。这一点我认为也很有必要。因为必要的选择本身也是一种科学的、严谨的学习态度。于老师这样组织学生学习,是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向“自主地探究”转变的一种很好的尝试。这完全是一种教学理念上的转变。
加体育教学 篇3
一、从教学引入看加减
1.减一些情境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有关经验,为感知新知、理解算理提供帮助。”因此,一些教师认为,计算教学如果缺少了情境,是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于是,计算课上教师煞费苦心设计情境仅仅是为了引出算式,在学生根据情境进行10多分钟的“看图说话”后才切入正题,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例如,一位教师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一课,根据课文主题图创设以下情境:同学们在操场上搬花,有红花10盆,黄花20盆,紫花30盆。教师问:“小朋友们,看到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纷纷回答:“这里什么花最多,什么花最少?”“什么花与什么花加起来刚好和黄花一样多?”“为什么红花与黄花合起来和紫花一样多呢?”……时间已经过去五六分钟了,但学生的问题还是没有切入正题。教师看形势不妙,只好说“老师也来提一个数学问题……”以此刹车。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位教师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主动提出“红花、黄花、紫花一共有多少盆”或“黄花、紫花比红花多多少盆”等问题,然后导入课题学习新知,但学生的回答总是“事与愿违”。课堂是讲求效益的地方,花了那么多的时间仅仅是为了引出算式,又有何意义呢?创设情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计算课中的情境如果只图表面上的热闹,有过多的非数学信息,那么这样的情境不要也罢,要果断地给它“减一减”。
2.加一些复习铺垫
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课时,我先设置了两组铺垫练习:第一组,整十数的口算;第二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在学生完成这两组练习后,及时引导学生回忆总结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接着直接出示24×12,让学生尝试练习,暴露计算中的错误,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规律。这样的过程重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充分地让学生发挥知识迁移的优势,进行大胆的尝试,体现自主学习的特点。
二、从方法建模看加减
1.减一些多样算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计算能力方面,要强调算法多样化。”于是,追求多样化的算法成了计算课的“常态”,“比一比看谁的算法最多”“还有不同的算法吗”“谁还有其他的算法”……这些话成了计算课中频率最高的用语,这些用语有时却让我们的教学处于尴尬境地。例如,教学“9加几”一课,在情境引入后得出算式9+4,教师提问:“计算9+4时,你能用哪些方法计算?”学生纷纷回答:“从9开始再数四个数,10、11、12、13,结果是13。”“我用数小棒的方法,先数9根,再数4根,然后合起来数一数是13根。”“9+1=10,10+3=13。”“4+6=10,10+3=13。”……“小朋友的方法真多,还有其他方法吗?”在这句话的引导下,学生继续说出其他方法:“1+4=5,5+8=13。”“2+4=6,6+7=13。”……在教师“你的方法真妙”这句话的不断鼓励下,很多学生不停地把9分成两部分再计算,此时离下课只有十多分钟了。由于教师对算法多样化的曲解,认为算法越多越好,导致课堂上出现了学生大量千奇百怪的算法,这些算法实际上是一些无意义的重复。所以,我认为在计算教学中,这些所谓的多样化算法不妨“减一减”。
2.加一些算法优化
算法多样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教学中,我们对学生多样化的算法要加以有效引导,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感悟中完成算法的优化。多样化经过优化,仍然是相对的多样化。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课时,学生自主尝试计算24×12后,反馈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用连加的方法;二是用连乘的方法;三是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这三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如何让学生把这些算法进行优化,体验到乘法算式的通用性呢?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99×87、23×13这两道题,学生在计算的时候发现如果用连加的方法算99×87太麻烦了,而23×13不能用连乘的方法算,看来这个方法没具有普遍性。这时候,我因势利导引入了乘法竖式,并使学生体会到竖式计算具有一般性的优点。可见,在计算教学中,学生呈现多种算法后,不及时地进行优化,学生的思维只能在原有的低水平上简单重复。所以,在学生建模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加一些算法优化,引导学生通过优化自觉地放弃自己繁杂的、底层次的算法,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三、从教学媒体看加减
1.减一些课件演示
多媒体具有其他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许多课堂教学都制作“豪华”的课件,意图通过课件演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课件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但效果甚微。例如,一位教师教学“9加几”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凑十法”的优越性,做了许多动画图片。学生在课上被深深地吸引了,总是围绕小树动几下、小草动几下、飞来几只小鸟等无关的信息发言,至于什么和什么刚好凑成10这一本质的数学内容却很少提到,与教师想要达到的目的背道而驰。因此,在计算课的媒体选择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减一些课件演示。
2.加一些学具操作
其实,计算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算理,探究计算方法,这个过程光靠课件演示是代替不了的。什么是最好的方法呢?我认为借助学具操作理解算理更有效。例如,教学“分数乘分数”一课,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理解算理、探究方法。先出示题目:粉刷工人粉刷完一块墙需要5小时,每小时粉刷这块墙的几分之几呢?学生第一次操作,借助一张纸当作墙,很快得出每小时粉刷的是这块墙的1/5(如图1)。教师继续问:“那粉刷工人小时粉刷这块墙的几分之几呢?能在原来的纸上画一画吗?”学生操作得出是(如图2),并且说明的就是,即×=,接着我让学生继续在纸上表示小时能粉刷多少。学生经过操作,又写出算式×=,观察算式,很快得出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上述教学过程中,我用一张纸为学具,让学生进行操作,学生通过折、画、涂等活动探究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这样就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探索空间和充裕的探索时间,他们不但理解了数学知识,而且掌握了探索发现数学知识的方法。
四、从巩固练习看加减
1.减一些重复机械
课堂练习是计算课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计算课的核心板块,是训练学生计算技能、锤炼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载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却把“夯实计算技能、增强计算能力、培养计算能手”作为主要目标。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教师设计的练习主要体现以下两个特点:从内容上看,设计的习题只是对例题的无意义重复,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熟练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从形式上看,练习形式单一,变式的习题很少,一味地让学生计算再计算。长此以往,学生对计算题产生厌倦心理,害怕做计算题。因此,计算课上,应该对这些重复机械的习题进行删减,使得数学练习应有的发展性空间得到发挥,让计算课的教学质量更高。
2.加一些数学思考
申建春老师在《价值决定方向》一文中谈到,“计算教学是数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显性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数的领悟、计算上。如果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计算教学的隐性功能体现在数学思维方法上。”“计算教学的思维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何观察数的特征,发现存在的规律,选择合适的解决途径,提高对数的理解、运用能力……”这一段话适用于整个计算教学,但我觉得更适用于计算课的练习设计,我们应该给计算课的练习加一些数学思考。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计算题:+、+、+、+、+、+。学生进行计算后,再让他们根据分子的特点,把两个加数分子都是1的分一类,分子不是1的分一类,然后请学生仔细观察分子是1的这类算式,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经过观察、分析、比较,发现+==、+==、+==,于是有了这样的猜想:+=。最后教师追问:“是不是对所有这样的分数都适用呢?”学生纷纷进行验证,发现这个结论是正确的,欣喜万分。这样的练习给计算增加了思维含量,使原本枯燥的计算练习有了数学思考,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对以后学习的影响是深远的。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篇4
苏教版国标本10册第80页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 练习十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让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 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的价值, 发展数学思考。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 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 体验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问题中的价值, 逐步学会数学思考。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每位学生一张长方形纸, 红、蓝两种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 出示情境图 (图略) 。
提问:同学们, 这幅图片是扬州的哪个景点? (瘦西湖中的五亭桥)
谈话:扬州瘦西湖是中国首批4A级旅游风景区, 每年的“4·18”前后都会迎来全世界数以千万的游客。再过几天, 又到4月18日了, 我们班的班长想带仪征革命老区的几位小朋友游玩瘦西湖。据他了解:从他家到瘦西湖的走法有两种: (课件出示) 乘公共汽车要小时, 骑自行车要小时。到了瘦西湖游览的方法也有两种: (课件出示) 坐游船要小时, 坐人力三轮车要小时。
提问:你能用算式表示出从他家出发到瘦西湖游览结束的总时间吗?
(课件出示学生回答的算式以及每个算式表示的含义。)
提问:上面的这些算式哪些可以直接相加? (生说师板书:
提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计算方法是什么?
让学生说一说。
追问:另外三个算式, 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 (因为它们的分母不同)
2. 揭示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板书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评析:创设学生熟悉的五亭桥情境图, 渗透生活数学意识, 激发起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新知识的热情。
二、合作探究, 自主建构
1. 小组合作, 研究例1。
提问:下面以为例 (板书:) , 四人一组, 利用身边的工具或应用我们学过的知识, 研究一下这个算式的结果。
学生的反馈可能有以下几种:
预设一:把和先分别化成小数, 再相加算出得数为0.75。 (板书:=0.5+0.25=0.75)
预设二:先通分, 把转化成, 再与相加, 算出结果是。 (板书:
预设三:把一张长方形纸看作单位“1”, 先平均分成2份, 涂其中的一份, 并写上再将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 也涂其中的一份, 并写上 (提醒学生注意涂色部分不能重叠) , 这时所有的涂色部分就是这张长方形纸的。
2. 比较反思:
刚才, 我们通过把分数化成小数、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折纸并涂一涂这三种方法, 知道了。对于这三种方法你有什么想法?
让学生说一说。
3. 独立尝试, 逐步优化。
提问:请同学们独立完成
学生完成后反馈, 师板书:
提问:你为什么不选用另外两种方法做这两道题呢?
让学生说一说理由。
追问:以后遇到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时, 我们可以怎样很快地算出结果呢?
(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继续追问:为什么要先通分呢?
(因为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直接相加。)
评析: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不仅探究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还明白了算理。
4. 教学异分母分数减法。
提问:这四道分数加法的计算结果对吗?
让学生说一说, 同时板书用减法检验的算式。
预设一:, 你是怎么算的?
预设二:, 为什么结果是不是?
预设三:, 你怎么算的?要注意什么?
预设四:, 异分母分数减法与异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方法一样吗?
评析:教学异分母分数减法, 教师并没有直接教给学生计算法则, 而是通过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仅仅是对一些知识适当点拨, 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放给学生,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5. 小结。
提问: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 要先通分, 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后要自觉进行验算。
三、巩固练习, 加深理解
1. 填空。
采取学生口答形式, 追问: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你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些问题?
2. 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先在算式下面的图形中涂一涂, 再写出得数。
学生独立完成后评讲。
要求学生结合图形解释:为什么等于?等于?
明确: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可以直接相加;而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 由于不能直接相加, 所以先要把它们转化成相同分数单位的分数, 也就是要先通分, 再相加。
评析:通过数形结合, 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异分母分数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
3. 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
地球的表面大部分被海洋覆盖。太平洋大约占地球表面的, 大西洋大约占地球表面的。这两个洋的面积一共约占地球表面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解答后, 指名一位同学说说思考和计算的过程。
4. 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异分母分数。
学生独立完成后评讲。
评析:练习的安排紧扣教材, 注意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开放题的设计, 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化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还能帮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增长智慧。
四、课堂小结 (略)
总评:
1. 本节课把复习铺垫与情境创设有机融合, 相辅相成。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 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使课刚开始就引起学生的兴趣, 同时, 复习旧知, 利于迁移。
2. 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时, 教师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交流、去反思,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 进行转化思想的渗透。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是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进行计算的。通过转化使学生感觉到计算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而是他们智慧成长的载体。
加体育教学 篇5
学生可以借助以前学习的口算方法来解决计算问题,但本节课重点是学习笔算加法的算理。反思这一节课,新课前对一年级的口算进行复习,强调算理很有必要,为本节课笔算奠定了基础,但是如果把后面例题计算拆开摆在口算复习中,对后面笔算起到更好的作用。
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不进位加),教材创设情境如下:小学二年级四个班去游乐园,人数分别是36、30、35、34人,如果一辆大客车限坐70人,哪两个班学生可以合乘一辆车?本节课只需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竖式,但当我提出:“哪两个班学生可以合乘一辆车?”这一问题,经过学生的补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对于进位加的.我把他们都写在了一个角落,作为课堂最后的拓展题让学生思考。在讲解例题一的时候,我巧妙的利用了小棒图,把小棒图竖起来摆,使得竖式形象化,接着把形象的小棒图再抽象成数字。
加体育教学 篇6
【关键词】 中职语文 情景加主题 课堂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7-023-01
中职教育课程体系当中,语文课程具有文化基础地位,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中职语文课堂的重要价值还未发挥出来。教学内容与当地经济不接轨,教学方法与职高学生的实际不接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我校开展的语文课堂幸福指数的调查问卷中发现,教师上课状态也大有自编自演之感,语文课堂似走进了一个困惑、危险之境。针对这种教学的现状,根据职场化教学的特征,遵循职场化教学的原则,在学校“262幸福课堂”改革的助推下,对中职语文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实践探索。
一、教学困惑分析
1. 学生基础较薄弱。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由于普通高中扩招吸纳了大部分初中毕业生中的优秀生源,进入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普遍较低。进入职校的学生起点低,群体基础差异大,他们较之普通高中学生。学习心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基础都有很大差距。
2. 教材内容的滞后。比如:(1)诗歌、散文、文言文阅读教学内容所占比例很大。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所欢迎的恰是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实用应用文训练。(2)课堂教学只是孤立的课文分析,关于学习该课文的意图和要达到的目标我们语文教师考虑不多,只是满足于完成一篇又一篇课文的教学。事实上,学生早就厌倦这种没有前后联系、没有拓展延伸的程式化语文教学,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3)忽略了语文服务于生活和职场的需要。学生得到的仍是一大堆较为空洞的理论,难以得到实际的可应用的知识,不能形成能力,学生学起来必然索然无味。
3. 教学模式的僵化性。 虽然也有很多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仍有些难操作。最受欢迎的课堂模式如:情景教学模式—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此种教学模式主要建立在文本的基础上,与课本紧密结合,对培养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自主互助合作探究模式。操作程序是:揭示教学目标、展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探究——小组讨论、同伴合作——师生质疑、释疑——检测评价——总结概括、构建知识板块。
二、教学探索与对策
“情景加主题”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其定位为:课堂体验轻松、过程好玩、结果实用。模式包括较为稳定的语文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1. 教学活动结构框架。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包括5个部分:
2. 各个主题活动呈现形式。在生活和职场中常会遇到棘手的问题,能挖掘的主题很多,以怎么样的形式在课堂里呈现的方法也各有不同,现列举加以阐释。如:“榜样的力量板块”采用三步骤开展课堂教学,第一步,观看视频,搜索出具有影响力的,学生熟悉的名人、伟人职场生活演讲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第二步,感受榜样的力量,树立职业理想。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寻找自己心目中的榜样。“自信的我”模块,分六个主题开展活动。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向同学介绍自己、向老师介绍自己、向老板介绍自己、向500人介绍自己、组织一场辩论赛。“语文与前途模块”中给学生讲解语文作为工具的重要作用。可从六个方面设计课堂:印象笔记的方法介绍、如何记日记、学会上网、番茄钟时间管理、如何快速学习、活动策划。在本模块中老师讲理论方法,学生实际操作,不仅让学生学会怎么使用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学习压力,学习参与度和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
三、教学案例分享
课堂改革重在创新、贵在实践、真在可操作,如果空有理论也难走向成功。“情景加主题”课堂教学模式深受学生喜欢,老师上课也倍感幸福。在“语言的魅力”板块中,我和同学们一起探讨的主题为《成长的烦恼》,共用了5个课时,用四个环节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分别是晒烦恼、听烦恼、解烦恼、别烦恼,收获颇丰。
“晒烦恼”阶段师生需要分工合作的有事情有:央视街头调查《你幸福吗》视频下载剪辑、同学采访身边的人最大的烦恼是什么、烦恼树的制作、便利贴,胶水,展示白纸等教具的购买准备、新浪微博话题的建立、你幸福吗问卷调查的制作和调查统计等等,每个学生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听烦恼”阶段,播放学生采访视频,听听别人的烦恼,完成学习任务,成就感十足。“解烦恼”阶段,通过总结学生微博话题、采访、问卷等形式了解的烦恼,提炼出普遍性的几大烦恼,分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的方法。“别烦恼”阶段,学生利用海报和班级微博互动的形式进行展示,既体现合作学习的力量又增强了竞争意识,网络微博互动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最擅长的交际方式。
幸福課堂案例举不胜举,但教学创新发展道路亦很长。作为一名职教语文教师,为学生开拓一片广阔的天空,让他们能自由的翱翔,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加体育教学 篇7
新课程理念强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但是许多学者认为,合作探究与自主学习是否真正落实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依然是个巨大的挑战.
近两年来,我校开展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省级课题的研究,同时,恰遇本县范围内,目前正严格执行教育教学行为规范,力度之大和坚定不移、常抓不懈的决心已经是有目共睹.在这样的教学大环境下,教师如果还不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继续停留在形式上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老套的“挤、占、练”的教学行为中,那么必然会被滚滚而来的教学趋势所淘汰.
二、教学策略
“自学”加“指导”是把课外自学、课内指导有机结合起来而产生的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它的具体体现是:课外是学生的自学、合作和讨论,并初步完成教材的配套作业(后称自学作业),在练习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质疑.同时,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考虑学生自学作业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困惑,通过课内指导达成教学目标.
1. 自学——课外的自主学习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道破天机.自学能力之所以至关重要,在于它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而且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是为了不教”.
自学能力的培养需要自学材料来保证,而且需要通过自学实践、自学效果检查和评价、自学强化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来完成,缺一不可.自学材料是行动实践的素材,检查评价是对自学效果的鉴定.
(1)课本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自学材料.
数学课本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本本,是根据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标、由许多专家研究编撰、通过国家教委审定、实验区试点推广、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习材料.它联系实际,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能够促进学习方式的改进,有利于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且具有一定的弹性,保证基础,提供发展空间;在各领域知识的编排上注意知识的纵向逻辑结构,突出重点,适当精简,并注意加强各领域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螺旋上升地呈现重要的概念和思想.是学生自学的优秀素材.
(2)配套作业是检查和评价自学效果的最佳资源.
配套作业本为检查和评价学生的自学效果搭建了平台,自学后要求学生完成配套作业是学生自然检查自学效果的最佳途径.
(3)自学强化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因素.
许多教师懂得自学的重要性,只是想想做做,没有形成每日规范,没有形成自学的意识,流于形式,以致不了了之.有了自学后的作业,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只要加强作业管理,使学生完成作业成为学生学习的每日规范,自学也就有了生命力,学生就会切实地明白自学的重要性.强化的关键还是要求每名学生按时上交自学作业.教师要认真批改,督促每名学生懂得要“学会多少,完成多少作业”,要学会讨论、合作和互相帮助,要有团队意识.
2. 指导——课内的学习和精神鼓励
教师在批改学生的自学作业时要善于发现存在的问题和自学中的共性问题,例如,学生的疑惑、理解上的错误、考虑问题时的片面认识、思维的不严谨、甚至作业书写的格式等.在备课中要加以充分考虑,根据学生的实际修改教案.教师在讲解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就会激发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积极开动脑筋,提出质疑,参与合作.这时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了共同解决问题的愿望,就有了真正的互动.
自学作业后的课堂,不再是原来按部就班的课堂,表现为对课堂时间进行必要的压缩,该精讲的精讲,该粗讲的粗讲,可不讲的坚决不讲(学生在自学中已经掌握部分).余出的时间进行必要的知识拓展,让优秀的学生开阔视野,收获典型题目的解题思路及解题技巧.让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质疑思辨能力.让学生在原认知的基础上构建新的认知,使新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得到升华.
(1)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完成自学作业的激情.
任何工作离不开激情,有了兴趣的激发,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就会高涨,自学活动才会具有生命力.
要加强和鼓励学生的自信心.萧伯纳有句名言:“有自信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只要努力,方法得当,那么什么事都能办得到.要培养每一名学生不服输的勇气,“别人行,我也行”的气概,要学会挑战自我,“老师还没教的东西,我自己已经学会了”,以此激励自己的好胜心.还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成功的喜悦可以激发自学的信心.当然,成绩的进步不一定会十分明显,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教师应该在平时的自学作业反馈中,去发现学生进步、成功的闪光之处,鼓励他,让他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同时提醒学生应该对自己的成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不能满足于取得的一点点成绩而放松对学习的严格要求.还可以以中外、古今自学成才的名人为榜样,例如,伟大的自然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笛卡尔,没有上过大学,但他凭借自学,23岁就创立了解析几何.又如,英国的道尔顿只在乡村学校读了几年书,全靠自学成为近代化学的奠基者、原子学说的创始人.再如,我国数学家华罗庚,中国科学院院士,一生硕果累累,为科技爱好者所熟悉,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到处都留有他推广优选法与统筹法的艰辛足迹,他写的课外读物更是中学生们打开数学殿堂的.神奇钥匙.他们自学成才的故事鼓舞了无数有志青年勇攀科学高峰.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思辨能力.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困难.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自己无法解决,在课堂上提出了问题,经过教师的启发、指导,通过与同学进一步的合作、讨论,获得了新知.由于学生各方面考虑问题不周全而产生的错误质疑,有时会显得幼稚,这就更需要教师引导,要鼓励质疑提出者的创新思维,绝不可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最好的方式是通过问题点拨他的思维而使其自悟.
(3)加强合作探究的团队意识.
现在的孩子个性强,对学习没有责任心,无所谓的态度致使自学作业敷衍了事.实际上,许多的问题只要学生之间轻松合作就可完成,关键是有否团队合作的意识.
(4)引导学生自我梳理章节知识.
学生要学会对章节内容、要点的自我回顾和梳理,在知识的自我梳理中构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完善自我.
作为学校课题研究成员之一,笔者将继续实践“自学”加“指导”的教学策略,探索出规范教学行为下的真正有效的数学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陶春辉.让素质教育进入课堂[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9
[3]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和实施[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5
蔡加尼克效应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8
一、蔡加尼克效应的简介
蔡加尼克效应是格式塔学派心理学家勒温的弟子蔡加尼克于1927年发现的一种记忆现象。在一次实验中, 他分派给被试15~22种任务, 让被试只完成其中的一半任务, 而另一半任务被中途停止, 被试继续去做别的工作。并且, 允许完成和不允许完成的任务的出现顺序是随机排列的。做完实验后, 立刻让被试者回忆刚才做了些什么任务。结果发现, 约50%的任务能被回忆起来, 未完成的任务平均被回忆起68%, 已完成的任务只能被回忆起43%。而且, 绝大多数被试首先回忆到的是那些被中止而未完成的工作名称, 对此, 被试不仅回忆得快, 而且回忆得又多又准确。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们对于未完成任务的记忆比已经完成任务的记忆保持得更好。这种记忆现象被称之为蔡加尼克效应。
为什么未完成工作的回忆量优于已完成工作?根据蔡加尼克的解释, 这只能用心理的紧张系统是否能得到解除加以说明。因为, 人的心理存在着一个动力场, 个体的需要是这个动力场的主要组成部分, 这种需要同时使我们产生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 这种状态使我们耿耿于怀, 不满足就不可消除。需要和紧张是休戚相关的, 在紧张系统的驱使下, 便会使我们产生欲为之而后快的心理。因此, 人们对于已完成工作的心理紧张系统已经解除, 因而记忆量少, 而未完成工作所引起的心理紧张系统还没有得到解除, 因而回忆量较多。
二、蔡加尼克效应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1. 设计限时, 提高学生张力系统
将蔡加尼克效应运用于化学教学中, 可以在课堂中设计一些限时活动, 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做完。例如, 在对学生进行指导阅读时规定学生阅读课本的时间;还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一些竞争性的小游戏, 如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设计一些化学谜语;或者可以安排几分钟的小测验等等。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紧张感, 心理学上称之为形成张力系统。在张力系统的作用下, 学生会进入紧张兴奋的状态, 因此这样的设置对加深学习过程的记忆是很有帮助的。为了避免学生在完成限时活动后因张力系统消失而产生的记忆松懈, 应组织学生马上进入评价反馈、答疑解惑、或观察化学实验的进一步深入学习的环节。
2. 课堂留白, 营造魅力课堂
课堂“留白”, 即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 教师有意识地留下教学的“空白”, 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动手动脑去填补这些"空白", 从而实现主体发展的教学手段。
(1) 备课留白, 预留课堂教学空间
许多时候, 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但实际课堂的教学过程根本就不按老师预设的套路进行。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化学教学过程也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统一的过程。尤其是在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积极的自主活动、高度活跃的思维, 以及不同的知识、经验和个性差异, 必然会导致教学过程中预设不到的生成性教学资源不断产生, 因此教学过程更具开放与生成性。备课时的留白, 就是在预设教案的过程中留有充分的生成余地, 留足开发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时空, 为课堂教学预留下教学空间。实施课堂教学时, 当遇上备课时预设的进程跟不上课堂发展的实际时, 就可以及时地运用备课时预留的空间, 发挥教学机智, 及时重组和调控如学生的学习情绪、提出的问题、学习的结果等生成性教学资源, 适时调整教学方案, 即可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2) 课堂留白, 扩展教学时空
(1) 时间留白。长期以来, 老师们都习惯于把学生当成不必质疑的接受知识的容器, 在课堂四十五分钟里, 生怕误了宝贵的一分一秒, 教学环节一环扣一环, 排满了整节课, 课堂教学气氛紧张。事实上, 教材中不少内容是学生略经个人努力就能理解的, 对此教师不讲或略讲, 多放手让学生自己安排课堂时间, 让学生自己看书或是讨论学习, 而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才进行精讲。课堂上留下一定时间归属学生, 为他们主动思考、论证、发现新知识创造时机。这样可以消除课堂上的紧张气氛, 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积极思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主动建构知识。
(2) 空间留白。每一位学生对知识都有个性化的理解, 甚至是分歧性意见, 教师不能只讲“统一”, 而要允许他们保留、发表自己的见解, 给每一位学生留下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空间, 保护其可贵的创新思维的萌芽。
比如在课堂中可以组织学生间的辩论, 让大家讨论哪个实验方案比较好, 发表对某一个化学史实的不同看法, 或是讨论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等等。甚至, 在布置作业的空间上都可以大胆留白, 以创促学, 扩展课余学习的空间。
(3) 心理留白。问题情境是知识发生的源泉,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问题情境相联系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支持者, 应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提出具有挑战性和有梯度的问题, 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将他们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随着情境问题的提出, 进入了积极思维状态前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 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情感、意志等交织在一起, 出现了一种“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状态, 而这正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刻。
(4) 内容留白。在课堂上, 内容留白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保留一些教学内容不讲, 以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 达到最佳的激励效果。教师在课堂上把什么都讲得明明白白, 虽然有利于学生对部分知识的接受学习, 但长期看来绝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反而会形成对老师教学的依赖。所以, 课堂教学中应留出适当的内容不讲, 促使学生课后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填补教学内容的空白。那么, 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留白呢?对于有一些一定难度的内容, 例如一些比较难的化学推断题和计算题, 就不宜在课堂上立刻讲解, 让学生在课后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后再讲效果会更好;还有适合学生课后探究的内容, 可以安排学生课后查阅生活中各种资料加以完成。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时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扩展课堂教学的时空。
(3) 合理评价, 有效减小蔡加尼克效应的负面影响
很多学生生反映, 一旦考完试, 就想不起刚刚考过的内容。这是因为临考前, 考试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项未完成的工作, 这时学生的心理系统一直保持着紧张状态, 而考后则把它当作一项已完成的工作, 紧张的心理状态得到消除, 记忆会暂时性松懈下来。特别是那些把考试当成一项要紧急要应付的任务, 抱着在考前抱佛脚的心态来应对考试的学生, 走出考场后, 记忆一片空白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评价方式上进行改革, 拓展教学的评价空间, 力争让学生喜欢上考试, 有利于激发学生勤奋学习, 减少考前开夜车搞突击的做法, 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蔡加尼克效应的负面影响。在设计评价时, 可以在试题的题量、题型、内容和结论方面给学生选择的空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在评价题量方面可以预留出学生自选题或自创题。在评价题型方面可以提高开放性试题的比例, 尽量控制客观性试题。开放性试题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去发挥, 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评价的内容, 可以只做大范围的界定而少做具体要求, 让学生尝试用自我陈述、自我展示, 甚至是自我评价来表达自己的收获, 从而建立信心、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 在评价的结论上, 可以让学生自我总结和自我鉴定, 回顾老师的教学过程, 反思自己的认知过程, 回味情感的体验过程, 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这样的评价, 可以全面地了解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信息, 这和新课程的评价要求是相符合的。
参考文献
[1]杨清.简明心理学词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5.379~380.
[2]籍莉.蔡格尼克效应与课堂教学中的留白.基础教育, 2008 (3) :58~61.
[3]刘源, 冉鸣.浅谈蔡加尼克效应在化学CAI设计中的运用.化学教育, 2008 (7) :37.
[4]陈剑梅.有效克服考试中的蔡加尼克效应.教学与管理, 2004 (22) :77.
加体育教学 篇9
电脑显示五种玩具及价格。 (图略)
师:同学们, 选择你最喜欢的两件玩具买, 你选中哪两件?需要多少钱?请列出算式。学生选“购”玩具, 列算式, 并把写有算式的卡片贴到黑板上:
36+7 32+14 14+27 36+32 36+14 32+7 27+32 14+736+27……
师:如果给黑板上的算式进行分类, 怎样分?.
生1:我把含有36的算式归一类, 其余的算式归另一类.
生2:我把两位数加两位数分一类, 两位数加一位数分一类.
生3:需要进位的算一类, 不需要进位的算第二类.
……
师:看来, 按照不同的标准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如果按第二个同学的分法, 把这些算式分成两类 (教师边说边移动卡片) , 你还能继续分下去吗?
生4:按照进位的和不进位的, 可以把两位数加一位数分成两类, 也可以把两位数加两位数分成两类.
教师按生4的分法移动黑板上的算式卡片。
师:在这些算式中, 哪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
生1:两位数加一位数, 我们已经学过。
师:挑出一道算式,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好吗?
生1:我挑32加7, 先算2加7得9, 再算30+9得39.
生2:我选36加7, 6加7得13, 30加13等于43.
生3: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 我们也学过。例如, 32加14, 先算30加10得40, 再算2加4得6, 最后算40加6的46.
生4:32加14, 也可以先算32加10得42, 再算42加4得46.
生5:32加14, 还可以先算32加4得36, 再算36加10得46.
生6:还能列竖式计算32加14.
师:面对同一个问题, 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 很有个性。不同的同学所用的方法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如果同学之间交流一下, 就可以学到不同的方法。交流时。请组长主持好, 并整理向全班汇报的内容。
小组交流, 相互取长补短。
全班交流:
生1:30+10=40 6+4=10 40+10=50
生2:36+10=46 46+4=50
生3:36+4=40 40+10=50
生4:14+30=44 44+6=50
生5:14+6=20 20+30=50
生6:3 6
师:上面方法都是同学们自己研究的成果。你对这些方法是怎样评价的?
生1:我喜欢口算的方法, 比较简单。列竖式计算太麻烦了。
生2:列竖式计算虽然慢了点, 但是出现错误少, 口算容易错。
师:确实口算和笔算各有优点, 计算时可以灵活选用。
生3:我认为口算和笔算都很重要。因为, 简单的计算用口算比较方便, 但是, 我们以后一定还会学数字更大的计算, 可能用笔算就比较方便了。 (鼓掌)
师:太棒了, 有远见!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要注意什么?
生1:个位和个位对齐, 十位和十位对齐。
生2:相同数位要对齐, 从个位加起。
生3:个位相加满十, 要向十位进一。
师:想得真周全。下面我们就用自己创造的方法做一组练习。
第一组:用竖式计算黑板上其余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 的计算。
师生评价。 (略)
第二组:你能很快估计出下列各题的得数是几十多吗?
33+48 28+47 34+51 6+48 63+19 22+46
请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后交流。
【案例反思】
在传统的教学论概念系统中, “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这意味着, 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 将教材“复制”后;“粘贴”到学生头脑中的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下, 课程不断走向孤立, 走向封闭, 走向萎缩;教学也不断地走向机械、沉闷、程式化。新课程理论指出, 数学课程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 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 教学过程应当成为数学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和提升的过程, 数学教学应当由封闭走向开放。上面的教学案例体现了这一开放理念。
一、开放教学的材料。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是建立在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上面的教学案例中, 教师改变传统的“复习铺垫—改编准备题—例题”线性的教材呈现方式, 创设开放的问题环境, 让学生自由地产生学习材料, 构造例题。这样呈现学习材料, 体现知识的结构性, 有利于学生建构数学, 因为学生对形成的学习材料进行分类整理时, 不同的分类就形成不同的数学结构, 分类中产生的数学结构, 使学生看到知识的来源和变化过程, 从而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
二、开放探究的时空。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新知学习之前, 学生的头脑中已具有丰富的相关知识的储备, 面对着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着丰富情感和充满个性的学生, 教师不是机械地把教材的方法 (用竖式计算) 强加给学生, 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组织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选择确认算法。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角度不同, 所使用的方法呈现多样化, 教师尊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和自我理解, 允许学生选择与自己认知结构、数学现实相吻合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对不同算法的见解中,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极富个性。正是有了这种开放的交流、个性化的解读, 才使得全体学生以宽容的心态接纳了竖式算法。
三、开放数学应用
加体育教学 篇10
加拿大康奈斯托加学院于1967年成立为安大略省政府的应用艺术和技术学院之一, 位于加拿大的“科技三角区”, 环抱基臣纳尔 (Kitchener) , 滑铁卢 (Waterloo) , 剑桥 (Cambridge) 以及盖尔夫 (Guelph) 等城市。这些城市的总人口为500000人, 该区举世闻名的高科技产业与先进的制造技术以及活跃的服务业构成了一个不断成长, 充满活力的社区, 能为其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和机会。
1999年被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部评为同类学院的四项第一:就业率第一、教学质量第一、学生满意程度第一、教学设备及服务第一。过去几年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98%, 在安大略省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排名第一。
2 教学特色明显, 教学质量非常高
加拿大的职业教学特色明显, 以发展学生能力为主, 以学生主体参与及个别化教学为主, 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开放等特点。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以岗位能力为核心, 根据能力需要, 制定教学方案;按学生的能力表现实施教学;反馈及时借助多种媒介、资料学习;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自定步调的学习为主;实习场所, 实做为主;学习目标明确具体, 客观标准,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 课堂效率较高。结合烹饪管理专业课程, 本人认为教学特色总结如下:
2.1 烹饪课程实施出色的模块化教学
模块化课程是加拿大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按照通常的理解, 模块就是教学实施的基本单位, 一个模块就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学习单元, 它包括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某一陈述的学习目标而设计的一系列学习经验。康奈斯托加学院烹饪专业的课程全部是模块化教学, 教师将本门课程的内容分为若干的模块, 每个模块又包括若干个项目, 项目以任务为载体, 教师每次上课首先是给学生讲授任务的要求、要点, 然后学生接受任务, 从任务实施方案的撰写到原料的准备、制作、装盘等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 在这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的任务是监督并适当的辅导, 学生基本都可出色的完成任务, 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非常明显, 大大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所以, 每次上课之前, 学生们都会提前半小时在实训室门口等待上课, 积极性非常高。
以《烘焙技术》这门课程中派制作为例, 教师上课先讲授派的相关知识, 然后给每个学生布置任务, 本次教学中有巧克力派、苹果派、蓝莓派、柠檬派四种派制作,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两种制作, 任务下达以后学生立刻会动起来, 找餐具, 找原料、合理配制原料制作派面团、制作馅心、烤制成熟, 这一系列工作都是每个人独立完成, 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有问题及时向老师咨询, 老师也会全力帮助解决问题。任务完成后老师根据个人完成的情况给以点评, 总结。最后结束课程。本人认为这种模块化的教学效果非常突出, 值得借鉴。
2.2 食品安全教育贯穿整个教学
加拿大食品安全教育做得非常到位, 在康奈斯托加学院烹饪专业食品安全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而且是时时刻刻。本人参加培训的第一门课程是《食品安全》, 因为只有通过这门课程考试, 取得加拿大安大略省认可的“食物处理人员”资格证我才能进入实训室学习, 每个进入烹饪厨房间的人员必须要有此资格证, 所有的进入实训室人员必须穿戴工作服、工作帽、口罩、发箍、专用工作鞋。学生在处理原料前, 首先要用专用洗手液充分洗手, 然后用专用消毒液将砧板、刀具、工作台消毒后方可加工原料。学生在加工不能原料时必须选择不同颜色的砧板, 如加工蔬菜选择绿色砧板, 加工肉类选择红色砧板, 加工鱼类选择白色砧板, 色彩分明, 用途分明。烹饪实训室所有的炊餐具大到一个锅, 小至一个勺子都必须先冲洗、再洗涤, 再漂洗, 再消毒, 再晾干, 有序放回原处。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如果需要品尝味道必须要用两个汤勺, 一个用来盛放, 一个用来品尝味道, 这样可以防止污染。整个实训室在操作的过程中, 地上是不允许有水存在的, 每个学生都能自觉有序的做到, 这一点在我们学校目前还不能达到, 在烹饪操作中, 要继续加强食品安全教育, 处处注意, 时时注意。
2.3 教学中“教学生产一体, 学生产品直接变商品”
在本次培训中, 康奈斯托加学院烹饪专业课程能教学生产完全融合在一起, 学生产品直接变成商品卖给顾客, 真正实现了“校中店”人才培养模式。康奈斯托加学院烹饪系有一个实习酒店, 规模不大, 但是生意很好, 几乎每天客人都是爆满。酒店有两部分组成, 一间厨房生产间, 一间容有20个台位的餐厅。本酒店每周的菜单是相同的, 学生按照课表上课, 周一到周五, 厨房间和餐厅服务的学生都是不一样的。课堂就是厨房间, 老师就是厨师长, 上课开始, 老师先讲述一下当天的菜单包括开胃菜、开胃汤、主菜、甜点, 学生按照轮换的顺序分到任务, 一部分学生做开胃菜, 一部分学生做开胃汤, 一部分学生做主菜, 一部分学生做甜点, 老师会根据客人用餐的时间来规定学生制作的时间。每个学生从原料准备、制作、成菜、上菜都很认真, 学生制作的菜肴直接被端到餐厅被客人享用, 老师会根据客人的反馈意见给学生进行成绩评定, 所以学生制作的非常认真, 看到自己制作的菜肴得到了顾客的认可, 这本身就是一种激励。我们学校实习宾馆也即将投入使用, 这种方法值得学习, 对学校可以盈利, 对学生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 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真正是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来培养学生。
2.4 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学
受杜威等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思潮的影响, 加拿大的教学常常是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处于指导、辅助地位, 学生主体, 师生合作是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也不例外。能力本位教学体系十分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演示。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承担了更多的责任, 这就促成了教师角色与职能的重大变化。在教学中, 教师的角色常常是“资源人” (resource person) 或辅导员 (fa-cilitator) 。教师的主要职责包括:提供学习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帮助学习者制定学习计划、开发和安排各种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记录和管理学习者学习进度、对学习者的能力进行评定等月。在这个过程中, 凸显了师生之间合作的重要性。就是在这种合作中, 师生建立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康奈斯托加学院烹饪专业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在课堂上, 教师总是积极、平等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课后, 教师总是主动找学生交谈, 对于学生提出的学习之外的问题, 教师也会积极的回答, 烹饪专业的教师对自己的学生非常了解, 如数家珍, 甚至每个学生饮食习惯都很熟悉。学生对教师非常尊重, 课堂上没有人玩手机, 没有人迟到、旷课, 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听从老师的指挥, 出色、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这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加体育教学 篇11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整式加减 去括号 基本原则 教学策略
整式加减就是整式之间进行加法或减法运算,而整式又是通过括号形成一个整体的,因此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就需要去除整式中的括号,将原式进行化简,最终得出结果。但是,由于整式中会涉及乘法和除法,还有负数,这就使得一些学生在进行整式去括号化简的时候出现问题,因此有必要在明确去括号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使学生切实掌握去括号的解题技巧。
一、整式加减去括号的基本原则
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整式加减去括号的基本原则进行了简单概括,具体可以分为三点。第一,在整式括号之外的因数若是正数,那么在去除括号之后,括号内各项的符号均不发生变化,与原来保持一致。比如,针对13(9y-3)+2(y-1)这个数字,括号外的13和2都是正数,那么在去除括号之后,9y保持原先的符号变为117y,-3保持原先的符号变为-39。第二,在整式括号之外的因数若是负数,那么在去除括号之后,括号内各项的符号均与之前相反,正变负、负变正。比如,针对-5(x-5)-6(x-3)这个式子,由于括号之外的-5和-6都是负数,因此去除括号之后,括号里的x项就变成负的,常数项则变成正的。第三,整式加减去括号的实质就是将括号外的因数和括号内的各项分别相乘,之后逐项累积即可。比如,针对5(2x-2)-3(-3x+5)这个式子,对整式分别进行逐项相乘,可以分别得到10x、-10、9x及-15这四项,再将其累积起来,就可以得到10x-10+9x-15=19x-25。
二、整式加减去括号的教学策略
(一)以视频法直观演示去括号的步骤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数学自身具备的较强理论性,使得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更直观的手段对知识点进行展示,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其中的奥妙。视频法对于整式加减去括号的教学具有积极意义,其可以对去括号的步骤直观演示,让学生深入了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先将教学资源制作成视频,尤其是去括号步骤需要制成视频,在教学课堂中播放。比如,针对2(5x+3b)-3(2x-2b)进行去括号时,若是选择逐项计算,就可以在视频中动态显示2和5x相乘得到10x,2和3b相乘得到6b,-3和2x相乘得到-6x,-3和-2b相乘得到6b。通过这样的动态演示,可以让学生直观清晰地认识到去括号的基本流程和实际意义,对此有深入掌握。
(二)一题多解全面展示整式去括号的精髓
对于一个整式加减题目,去括号的方式可以是不同的,并非局限在一种方式上,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对一道题目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求解,以便学生能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认识整式加减去括号。比如,针对-2(5a-2b)-4(2a-2b)这样一个题目,教师首先可以采用逐项相乘法,将每个整式括号的项直接拿出来和括号外的因数相乘,直接去除括号,这样原式=-2×5a-2×(2b)-4×2a-4×(-2b)=-10a+4b-8a+8b=12b-18a。另外,还可以将括号外的因数直接拿到括号内和各项相乘,然后再去掉括号。这样原式就可以变成:
[-2×5a-2×(-2b)]+[-4×2a-4×(-2b)]
=[-10a+4b]+[-8a+8b]=-10a+4b-8a+8b=12b-18a
由此可见,将括号内的项拿出去和因数相乘,将括号外的因数拿进来和括号内的各项相乘,其结果是一样的。因此,通过这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解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整式加减去括号的实质,从而提高其解题的有效性。
(三)设置一定的练习题巩固学生掌握知识
在教学之后,还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整式加减去括号的练习,通过练习巩固相关知识。但值得注意的是,练习题的设置需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在难度、区分度上要体现出变化,不能全部设置同一类的题目,这样对于学生发展并不裨益。设置多样化的练习题,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点全面巩固。在教学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去括号的几个基本原则,设置对应的题目。针对原则一,可以设置如下题目:24(9x-5y)+19(8x+3y);12(6a+7b)+21(-4a-9b)。针对原则二,可以设置如下题目:-15(8a-9)-7(5a-12);-9(-5a-7)-8(3a-13)。针对原则三,可以设置如下题目:13(9x+7)-12(8x-9);-25(3a-6b)-(-4a+8b)。结合解题原则设置对应的题目,必定可以强化学生的练习效果。
结语
在整式加减去括号的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师应当明确基本的去括号原则,在此基础上通过视频教学、一题多解和设置练习题等手段,加强学生对整式加减去括号的理解认识。
参考文献:
[1]李金波.浅谈用分离系数法简化整式的加减运算[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4,12:52.
加体育教学 篇12
理论加例证教学法, 是对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规律的具体体现。理论是对例证的概括, 说明是什么, 为什么, 例证是印证理论的正确性, 富有说服力, 即在课堂讲授过程中, 一方面注重于书本理论的讲授, 另一方面更注重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培养其能力, 就必须列举一些通俗易懂的事例, 以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记忆。我认为:课堂教学中, 一个恰如其分的例证, 比教师重复十遍理论的效果要好得多。
众所周知, 思想政治课哲学部分难教。这是因为他本身理论性强, 搞不好, 讲课时不是照本宣科, 就干巴巴的, 学生不喜欢听, 如若把理论加例证教学法引入到政治课“哲学部分”教学中, 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收到良好成效。例证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常用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数据例证
例如:讲“物质是运动的”这一概念时, 学生对一些明显的运动现象容易接受。但对表面看好像不运动, 而实际上运动很激烈的物质, 却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就引用织女、牛郎星的一组数据加以说明。据科学测算, 织女星每秒以14公里的速度向地球方向疾驰, 牛郎星以每秒26公里的速度向地球飞奔。那么, 为什么我们并不觉得它们有什么运动和变化呢?因为它们离我们太远了:织女星离地球的距离是26光年 (一光年约为94, 605亿公里) , 牛郎星离地球的距离是16光年。距离远, 运动就看不出来了。这好比麻雀在我们面前飞行, 我们觉得它飞得很快;而超音速飞机由于在高空飞行, 虽然它的速度比麻雀快上百倍, 我们反而觉得它飞得很慢。通过这些数据, 使学生对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重要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
二、学生熟知的内容做例证
熟知的内容包括身边人、身边事和已学的专业知识。如:讲授世界观的形成和作用时, 就列举汝州市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 从而加深对树立正确人生观重要意义的理解。讲授事物的个性时, 就列举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的例子, 并要求学生采摘, 对比。讲授物质运动时, 就列举辩证法的奠基人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人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河水在不停地流动, 当人第二次踏入这条河流时, 接触到的已经不是原来的水流, 而是变化了的新的水流。他用这句话说明,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就像川流不息的河流, 永远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讲授物质的能量守恒时, 就列举日常生活中煤的燃烧, 燃烧前等于燃烧后的热量、二氧化碳和煤渣之和。通过这些熟知的客观事实, 帮助学生对抽象理论进行理解。从而, 他们不但学到了理论概念, 还真正懂得了“是什么”、“为什么”的道理。
三、成语典故或小故事做例证
这类例证, 学生最喜欢。一方面它可印证书本理论, 同时也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领域。如:讲解事物的“度”的时候, 就给学生们讲述了克雷洛夫的《杰米扬的鱼汤》。杰米扬用鲜美的鱼汤款待客人, 这本是件好事。可是他一盆接着又一盆地请客人, 没有休止, 最后客人忍无可忍, 逃席而去, 从此再也不敢登门。这个故事说明, 任何事物都要保持其一定质的数量界限。好客、热情也要掌握一定的度。在一定界限内, 量的变化不会改变事物的质, 而一旦超出这个界限, 量的变化就会引起质的变化。鲜美的鱼汤无疑是款待客人的佳品, 过了量岂不就变成灾难?说明办任何事情都“过犹不及, 适可而止”的道理。讲解事物的联系时, 就引用“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这一成语;讲解事物发展变化时, 就引用“塞翁失马”的典故。在十分轻松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了知识, 受到了教育。
四、对象不同, 例证也不同
职业教育的对象, 不如普通教育那样整齐划一。因此, 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看对象举例证, 显得尤为重要。如:同是讲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理论, 对种殖专业的学生就引用“河南省某些县市引进海南的水稻良种种植而导致减产的教训”;对养殖专业的学生就引用“汝州市引进法国优良品种伊沙褐鸡而促进发展的经验”;对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列举幼儿教育中“因材施教”的例子;对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就列举一些“学习外地经验不能照搬”的例子。只有这样, 不同的学生, 才会感到亲切、适用、对口味, 理论联系实际, 理解的深, 掌握的牢。
理论加例证教学法, 类型还很多, 但主要有这几种。理论加例证教学法, 在职业教育教学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用的得当, 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理论加例证教学法是针对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际而倡导的一种教学法, 理论是对例证的概括, 说明是什么, 为什么, 例证是印证理论的正确性, 富有说服力, 即在课堂讲授过程中, 一方面注重于书本理论的讲授, 另一方面更注重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培养其能力, 就必须列举一些通俗易懂的事例, 以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记忆。实践证明, 理论加例证教学法在职业教育教学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加体育教学】推荐阅读:
《不进位加》_教学设计11-06
蓝树叶教学设计加反思范文06-21
人教版分数加减教学设计09-12
四年级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0-24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进位加教学设计06-03
加、减法简单应用题教学改革的初步实验研究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