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进位加教学设计(精选6篇)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进位加教学设计 篇1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课堂实录
执教人:张吉林
第一课时
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感受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培养提出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笔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竖式的写法。
教具准备:计数器、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段录音,请你们仔细听一听,看谁能听出这是什么声音?
生1:海浪声。
生2:海鸥的叫声。
师:你们听的可真准呀,对,这是大海的声音,你们喜欢大海吗?
生齐:喜欢。
师:正巧我们的好朋友小明的学校要组织一次去海边游玩的活动,孩子们,你们想不想和他一起去海边看一看、玩一玩呢?
生齐:想。
师:(课件出示情景图)看,小明和他的小伙伴玩得多开心呀,他们还捉了很多的虾和螃蟹呢!请你们仔细看看下面这两个篓里放的是什么?
生:虾。
师:你看的真准,好孩子,请坐,那上面这两个篓里放的又是什么?
生:螃蟹。
师:你看的也很准,孩子们,你们眼睛可真亮啊!都快赶上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了,那接下来咱们看看你们的脑筋是不是也和他一样聪明呢?来,想一想,根据图中给出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谁想第一个说?
生1:一共捉了多少只虾?
生2:一共捉了多少只螃蟹?
师:孩子们,你们说的太好了,那咱们今天先来解决“一共捉了多少只虾?”这个问题吧。谁会列式?
生:12+26=
师:还可以怎么列?
生:26+12=
师:好孩子,你真棒!你们前面学过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数的算式,那你们看看今天这个算式是什么样的?26+12=
生:两位数加两位数。
师:对了,你们看的真仔细,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前面咱们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数的算法,那今天这道题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吧。你可以用口算,也可以用你手中的学具帮你。算完后,给你同位说说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生动手,师巡视,并适当指导。
师:来,孩子们,谁愿意把你的算法说给大家听听,好,你来。
生:我是先算的20+10=30,6+2=8,30+8=38。
师:好孩子,你说的真好,和他算法一样的请举手。谁还有别的算法?好,你来。
生:我是用的计数器,(演示)先在十位上拨了2个珠子,个位上拨了6个珠子,又在十位上拨了1个珠子,个位上拨了2个珠子,全起来就是38。
师:好孩子,你真棒。谁还有别的算法?好,你来。
生:我是摆的小棒(实物投影展示)先摆了2捆零6根,又摆了1捆零2根,合起来就是3捆零8根,也就是38。
师:你真了不起,孩子,孩子们,咱们再一起来看一下刚才摆小棒的过程,2捆零6根表示的数是多少?
生齐:26(师板书)
师:1捆零2根表示的数是多少?
生齐:12(师板书)
师:合起来是多少?
生齐:38
师:孩子们,你们真棒!那谁能用一个新的式子把刚才摆小棒的过程完整的表示出来?
生板书:
师:你来给同学们说你的想法。
生:把26和12合起来也就是用加法,所以在12前面写了个“+”。
师:好孩子,你太聪明了,前面咱们学过的象这种横着放的式子叫横式,而象这种竖着放的式子叫竖式,是咱们今天学的一种新的算法,来,孩子们,你们看看谁和谁加呢?为什么这样加?好,你说。
生:6和2相加,它俩都在个位上,2和1相加,它俩都在十位上。
师:孩子,你真了不起,那要想不加错,在写竖式的时候就要注意什么?来,你说。
生:个位和个位的数相加,十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加。师:噢,老师明白你的意思了,也就是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用一句话说,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在用这个竖式算的时候,你会先算谁?
生1:我会先算6+2。
生2:我会先算2+1。
师:老师知道了,你们的想法不一样,先算谁都可以,不过老师觉得不是先算6+2比较好,也就是先从个位算起,下面咱们一起来算一下,(师板书)最后别忘了还要在横式等号后面写上得数。下面咱再请我们的好朋友用电脑给咱们演示一遍用竖式算的过程。(课件演示)孩子们,今天咱们用新学的算法竖式知道了“一共捉了多少只虾?”这个问题,接下来咱们看“一共捉了多少只螃蟹?”这个问题吧。谁会列式?好,你来。
生:11+23=
师:孩子们,下面用竖式来算一算这个问题吧,谁想上来把你写的竖式给大家欣赏?好,你来。(实物投影展示)请来评价一下她写的这个竖式怎么样?你来。
生1:我觉得很好。
师:其他同学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孩子们你们今天表现的太棒了,下面到了你们大显身手的时候,请你们用坚式算一算你手中纸板上的4道题吧。谁来把你算的给大家看看?好,你来。(实物投影展示:显身手〔用竖式计算〕①42+12=②53+33=③38+21=④65+23=,和他一样的请举手。〔生举手〕)
孩子们,你们今天表现的不但好学而且还很聪明,小明知道你们今天表现的这么好,就想让你们来当回小医生,怎么回事呢?因为小明和他的小伙伴在海玩累了,就走到岸边的一棵大树下休息,抬头一看,他们发现有几根树枝发黄生病了,碰巧啄木鸟医生又不在家,所以小明就让你们来当一回小医生,帮树枝找出病在哪了,孩子们,你们愿意帮帮大树吗?
生齐:愿意
(课件出示)
师:指第一题,它病在哪了?谁看出来了?好孩子,你来。
生:35+2的2应和个位5对齐,它现在和十位上的3对齐了。
师:同意他的说法的请举手?(课件出示正确的)
师:孩子们,看到你们这么高兴,老师就知道你们今天肯定学会了不和知识,课下把你学会的知识给你的小伙伴说一说吧!下课,这节课谢谢,孩子们。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进位加教学设计 篇2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两位教师同课异构《称赞》一课,他们的风格迥然,解读不一,分别演绎了属于自己特色的语文课堂教学。(下面分别用A和B代表这两位教师)A教师的恬静传递着《称赞》一课暖暖的爱,让孩子们在赞美中一次又一次地朗读课文,理解谁赞美谁,赞美给人什么感受?然而,从三维目标的制定和课堂的落实上评价,A教师紧紧围绕着的是文本的内容与情感,课堂缺少扎实的识字教学和写字指导,不符合低段语文教学的特点。而B教师淡定而大气,更深层地挖掘了教材,真正实现了“用课文教语文”的思想,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天地,虽有所“拔高”,但凸显了“语文本位”的特征。综观这两堂课,有一个共同的亮点,就是都关注了文本语言,抓住了文本语言文字的特点及现象,实现用课文教语文的理念。
[案例1]抓住题眼——“赞”
课伊始,B教师就板书繁体“赞”字,从“赞”的字理上解读,让学生明白“赞”的本义是指进献“宝贝”(钱财),以求谒见。由此引申将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揽于一身,从而受人称道。因此,“赞”为夸奖、表扬之意,如“称赞”。课堂尾声,教师再次重温“称赞”之意,提升文本内涵。
[评析]B教师站在“赞”这个字理上来解读教材,理解称赞的含义,然而,面对二年级的孩子,这似乎有所拔高。依笔者之言,可以适当渗透字义,无须过深解读,故事传达给孩子的是称赞的魔力之大,它既能消除疲劳,又能增强自信,给人带来快乐。这样的解读,更适合7-8岁的孩子。
[案例2]关注时间诵一—“清雇”与“傍晚”
B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分辨“清晨”与“傍晚”,找出写“清晨”和“傍晚”的段落。
师:让我们先走进清晨的森林。(理解“清晨”)
师(出示清晨图片):在美丽的大森林里,清晨是怎么样的?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太阳刚刚升起,第一缕阳光温暖地照射在森林里,早起的小鸟偶尔叫几声,森林里很安静,这就是清晨。
师:带着安静的感觉,带着阳光的味道,一起来读第一段。(生读)
师:真是个美好的早晨!小刺猬带着美好的心情上路了。
......
[评析]“清晨”与“傍晚”这两个词,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不是特别清楚,B教师抓住了文本中的这一语言现象,利用图片让孩子知道了“清晨”和“傍晚”,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时间词,并提示学生为课文分段,理清课文脉络。类似这样的语言现象,A教师的课堂上也出现多处,如利用图片区别“板凳”与“椅子”,比较“板”与“椅”的写法等等。
[例3]抓住窗语特点,进行言语训练——“一个比一个好”
在A教师的课上,教师先从图片入手,让学生看看小獾的小板凳做得怎么样,这是怎样的三个小板凳,找出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明。(粗糙)理解“粗糙”之后,教师又一次追问:“虽然粗糙,但是做得一个比一个()。”理解”一个比一个好”的意思。紧接着,教师出示句式:“一()比一()()。”孩子们在这样的言语训练下,一下子就掌握了“一个比一个好”这样的句式。
B教师的课上,教师带着孩子们整体感知课文后,让他们填空句式:“______称赞______。”或“______,得到了______的称赞。”这两个句式训练,不仅丰富了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更锻炼了他们的言语能力,学会用不同方式表达同一种意思。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位教师对文本的语言现象非常关注,言语训练做得扎实到位。不足的是:B教师偏离低段语文课堂的特性,过度开发教材,拔高了学习要求,与孩子有一定的距离;课堂中缺少朗读,缺少低段语文课堂的童真、童趣。而A教师设计得过浅,孩子们在课堂上没有真正地得到提高,仅限于课文学习之中,语文方面的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训练。
鉴于两堂课的优缺点,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再次对这两堂课的设计进行了整合,重构了对《称赞》一课的教学设想。
[《称赞》教学重构]
一、教学目标
①认识10个生字,书写“板、椅”,理解“粗糙”“泄气”等词语的意思。
②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4次对话。
③学会由衷地称赞别人,体会称赞给我们带来的力量和快乐。
二、教学预设
(一)课前交流
●表扬学生上课前的好表现,说说听了老师的称赞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称赞老师,给老师带来快乐与自信。
(二)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以“称赞”为题的课文,请同学们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称赞”。
2.齐读课题,正音。
3.给“称赞”找近义词。
(三)初读感知,读准生字字音
1.课文讲了谁称赞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树叶上的拼音宝宝帮忙,争取把它读正确、流利。
2.句式练习:______称赞______。/______,得到了______的称赞。(板贴刺猬和小獾图)
3.叫叫“刺猬”和“小獾”的名字,认识“刺、猜”两字。(课件出示生字)小刺猬和小獾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朋友,你们看看,都认识吗?
●指名学生读自己认识的字,并说说是怎么认识的。
●开火车读,及时正音;齐读。
●指导书写“椅、板”(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木字旁,看看它们在田字格的位置);师范写,生书空一次,再在本子上写一个;展示优秀的字。
师:小刺猬看到你们写得这么棒,给我们送来了大苹果呢!准备一下,看你能得到几个?
●摘苹果:刺猬板凳粗糙但是傍晚椅子瞧留下(课件出示)
指名读,齐谢看图,区别“板凳”和“椅子”)
(四)细读课文,体会“称赞”的魔力
1.分段朗读课文。(开火车读)
师:我们把苹果上的词语送回到课文中读一读,谁愿意试试?其余同学边听边画出小刺猬和小獾互相称赞的话。
●齐读句子。
●谁想来做小刺猬夸夸小獾?(生读第一句)
●听了她的朗读,你知道了什么?
●再请一名同学当小刺猬,其他同学当小獾。
●采访:小獾,你的心情怎么样?最想说什么?
引读第5、6自然段,过渡。
3.出示小獾的话。
师:是啊,小獾听了小刺猬的话高兴极了,他拉着小刺猬的手,说——
●读句子。
●理解“泄气”。
师:小獾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想泄气了?
●学习第2自然段。
用上“虽然……但是……”说话,抓住生成,体会小刺猬真诚的称赞作用之大。
●理解“粗糙”。(他做的板凳可能是……可能是……非常粗糙)
师: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刺猬还称赞了小獾,使小獾有勇气继续做下去,不泄气,不放弃。
●再读句子“在我最泄气的时候……”体会小獾受到称赞后的快乐、自信。
过渡:小刺猬不但没有嫌弃小獾的板凳做得粗糙,反而称赞他一个比一个做得好,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给小獾带来了自信。(板书:带来自信)
4.体会小獾称赞小刺猬的真诚之情。
师:那么,小獾又是怎样称赞小刺猬的呢?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师:多么真心诚意的称赞啊!听了小獾的称赞,小刺猬也高兴极了——(出示)
师:小刺猬得到小獾的称赞,又收获了什么呢?
想象:清晨,小刺猬出门摘苹果,傍晚,小刺猬才背着苹果回家。整整一天,你看他有多疲劳啊!(随机理解“清晨”和“傍晚”。师板书:消除疲劳)
师:瞧,称赞多神奇啊!它不仅会使别人感到快乐,而且还能帮助别人建立自信、消除疲劳!
(五)拓展延伸,巩固识字
师:同学今天学得真好,希望在生活中,每个同学也能多多称赞别人,因为赞美能带给人神奇的力量!老师送你们一首小诗《赞美》。
赞美
小小刺猬心意诚,故事虽小启发大,
板凳粗糙赞美真。暖人的称赞嘴边挂,
小獾听了更自信,自信涌,疲劳除,
傍晚时分椅子成,小事大事都能成,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进位加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体会加法的意义,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经历探索和交流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和笔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工整的习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棒、直尺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一)复习
(1)开火车口算
30+40= 40+50= 83+5= 33+6=
20+60= 10+25= 21+30= 45+30=
(2)指名说说以下几个数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73、63、40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观察情景图,获得信息
师: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同学去参观博物馆。看,他们来到了博物馆门前,小精灵明明正热烈地欢迎他们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境图)
出示P11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全班汇报发现。(二(1)有35人,二(2)有32人,二(3)37 人,二(4)34人,每班由2名带队老师)
2.看图提问
师:你能根据图来提出数学问题吗?(生自由回答。)
师:有这么多的问题,关于二(一)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有多少人我们如何解答呢?二(一)班和二(二)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呢?(学生独立思考。)
二、探究建模
1.出示:二(1)班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35+2=37。(2)用小棒,先摆3捆5根,再摆2根,合起来是3捆零7根,也就是37。(3)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5+2=7,在个位写7,十位3+0=3,在十位下面写3,所以等于37。师生共同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数位要对齐,分开点写,用尺子)。
2.出示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4.出示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P12和P13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共同订正。
四、回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进位加教学设计 篇4
(一)使学生初步学会“满十破五进一”的拨珠方法。
(二)初步掌握“满十破五进一”的拨珠规律,正确进行计算。
(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掌握“满十破五进一”的拨珠方法,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具和学具
教具:大算盘。
学具:每人准备一个小算盘。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可按如下五个层次进行教学
(一)复习旧知
用珠算做下面各题
1.复习不需破五的进位加法
43+67=21+89=52+58= 76+34=
2.复习不退位的破五的减法
55-12=55-34=55-42= 55-13=
以上两组题,请同学分别说一道题的拨珠过程。
(二)设疑引入
师问:刚才复习的旧知识,同学们掌握得不错。如果有这样一道题55+9,还能像刚才复习题那样做吗?请大家试一试。(由于同学们遇到了困难,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
师说:好,现在遇到了困难,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珠算进位加法,学完这节课,大家就会解决像55+9这样的题了。
(板书:珠算加法)
(三)指导探索尝试讨论
1.学习例3:5加6,7,8,9每次该怎样拨珠?
(1)师板书5+6后,说:在算盘上拨5加6,应该先想6加几得10,再想怎样拨珠。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想的过程说给同座位同学听听。(在同学们认真思考的基础上,老师再给予明确的思维导向)
师说:6加4得10,但只有一个上珠5,不能直接拨去4,该怎么办?这是咱们已经学过的旧知识,请同学们动手边拨边说拨珠方法。(6加4得10,应该拨去4再进位,但只有一个上珠5,不能直接拨去4,所以要“破五减”也就是拨去5,拨上1,最后再向前一位进1,结果得11)
师说:请一个同学到前边来边说边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板书:拨去5,拨上1,进上1。
师说:请大家动手边说边拨。(再一次完整地将5+6拨一遍)
(2)板书5+7=
师问:5加7怎样拨珠?再想下珠不能直接拨去怎么办?最后怎么办?(先想7加几得10,7加3得10。下珠不能直接拨去3,就要拨去一个上珠5,再拨上2,最后再进上1)
请同学们边讨论边在自己的算盘上拨。最后请一个同学到前面,在老师的指导下,边拨边说拨珠过程。
板书:拨去5,拨上2,进上1。
(3)板书5+8=,5+9=
师说:同学们根据5+6,5+7的拨珠方法,想一想5+8怎样拨珠?同座位同学互相边拨边说。(在学生拨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行间巡视,对确有困难的同学给予指导)
师说:刚才5+8大家基本会拨,请同学们试着独立拨5+9,可以边说边拨。(通过学生独立拨5+9,说明拨珠方法基本掌握)
师生共同小结:计算5加6、7、8、9时,不能在算盘上直接拨去和6、7、8、9凑成10的另一个数,所以要破上珠5,也就是拨去上珠5,多拨去几,就要把下珠拨上几,再向前一位进1。
2.学习例4:6加6、7、8每次该怎样拨珠?
(1)教师板书6+6后问:能不能直接拨上6?根据刚才例3的学习,在加6时,首先要想什么?再想什么?应该怎样拨珠?同座位同学讨论一下。
师问:谁能将刚才讨论的过程到前边来边拨珠边说过程?
教师在学生明确6加6应该想6和4凑成10,下珠不能直接拨去4,所以拨去1个上珠5,再拨上1个上珠,最后向前一位进1的情况下,让学生再自己拨一遍。
板书:拨去5,拨上1,进上1。
(2)板书6+7,6+8
师问:6+7应该怎样算?先想什么?再想什么?怎样拨珠?请同学们自己边说边拨珠,拨后请一人到前边来边拨边说。(6加7先想7和3组成10,要拨去5,拨上2,进上1)
板书:拨去5,拨上2,进上1。
师问:6+8谁能直接到黑板上边说边拨?(6+8应该先想8和2组成10,拨去5,拨上3,进上1)
板书:拨去5,拨上3,进上1。
(四)归纳总结摸到规律
师说:请同学们看板书,谁能摸到今天学习的珠算进位加法的拨珠规律?同座位先互相说说。
在师生共同讨论中总结出珠算进位加法的拨珠规律:
加6(想:6和4凑成10),拨去5,拨上1,进上1。
加7(想:7和3凑成10),拨去5,拨上2,进上1。
加8(想:8和2凑成10),拨去5,拨上3,进上1。
加9(想:9和1凑成10),拨去5,拨上4,进上1。
师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满十破五进一”的珠算加法。(把课题补充完整“满十破五进一”的珠算加法)
(五)运用规律巩固新知
1.完成课本“做一做”的两组题
(1)用珠算做下面各题,该怎样拨珠?
7+6 7+7 8+6
(2)用珠算做下面各题。
2.利用练习册完成下面各题
(1)用珠算做下面各题
56+67=76+268= 57+83=67+86=
75+389= 578+76= 165+89= 458+96=
(2)一个加数是254,另一个加数是293,和是多少?(用珠算)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所学内容是“满十去几时,要破上珠五的珠算进位加法”。实质上和满十且个位又破五的珠算加法是只满十去几进一和不退位减(破五)复合而成。可以看出这种珠算进位加法,在拨珠时加里有减,这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讲,是学习的难点。为了掌握这种拨珠方法,本节课安排了五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复习旧知。目的是复习已经学过的两个数相加和满十,直接“去几进一”与不退位减(破五)的拨珠方法。
第二层次:设疑引入。通过设计本节课即将学习的内容,55+9引入,学生没学过,在拨珠时遇到了新问题,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第三层次:指导探索,尝试讨论。本层次主要是通过两组例题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全面参与试着先做一做,逐步掌握了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拨珠方法。而每一组例题的学习,又注意了渐进层次的设计,便于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第四层次:归纳总结,摸到规律。通过有计划的板书,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摸到了在珠算上拨“满十破五进一”的拨珠规律。
第五层次:运用规律,巩固新知。通过完成教科书上的一组“做一做”及练习册上的一组题,运用刚刚摸到的拨珠规律,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新知识,并提高打算盘的能力。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进位加教学设计 篇5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理解每一步计算的含义;能正确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20×7=9×400=700×8=
500×3=6×60=5×600=
问题:直接说出得数,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二、探索新知
(一)创设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需要多少钱?
问题:1.这道题告诉了我们什么?让我们求什么?
2.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谁来列算式?
3.为什么用乘法来解决呢?
4.这个结果是怎样得到的?你能把想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吗?
(二)自主探究,明确算法
问题:1.结合小棒图,谁来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2.还可以怎样想?
3.这种方法谁读懂了?把12分成了哪两个数?
结合图,请你思考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先求出3个10是多少,再求出3个2是多少,最后再把这两部分合并起来就是36。)
4.谁的想法和他们的不一样,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寻找共性,加深理解
12×4=4821×8=8423×2=46
问题:1.想一想,这道题该怎样算呢?说一说你的想法。
2.这两道题又该怎样算呢?
3.在计算这几道题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共同之处?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完成教材59第6题
问题:(1)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2)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谁来列个算式?
(3)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2.管乐团有男生32人,女生的人数是男生的3倍,
女生有多少人?
问题:(1)谁来读一读这道题?
(2)你知道了什么?
(3)“女生的人数是男生的3倍”你是怎样理解的?
(4)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谁来列个算式?
(5)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四、布置作业
作业:第58页练习十二,第4题、第5题。
第59页练习十二,第7题、第9题。
课后小结
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在笔算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不进位)
12×3=36
12+12+12=3610×3=30
2×3=6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进位加教学设计 篇6
三明市实验小学 黄招娣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采”“背”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通过抓重点词句的品读,进行感悟、积累、运用。教学重难点:
1、在读中感受称赞带来的快乐。
2、在重点词句的品读中,引导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积累运用词语并学会称赞别人。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策略:自主学习法 朗读感悟法 教学准备: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随机表扬:你的背挺得直直的,老师要称赞你!你的学习用品放得多整齐啊,我要称赞你!
你们的精神真饱满,眼睛一直在注视着老师,我也要称赞你们!你们真棒!
2、导入课题:
称赞是什么意思?孩子们,同学们,听了老师的称赞,你们感觉如何?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就叫“称赞”(提醒赞的读音,平舌音)。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那么文中谁称赞了谁呢?请你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难读的句子就多读几遍。
2、认读生字
1、指名带读。
2、指名拼读
3、有哪些音节需要注音的呢?谁来给大家提个醒?
4、去拼音:指名读,开火车读
5、区别“椅子”和“板凳”;“傍晚”(师拼读,学生跟读。教师讲解:单人旁+旁边的“旁”就是傍,傍晚的傍)去拼音指名读。
6、开火车读。
三、研读课文
1、男女分读课文。
渡:现在把生字宝宝放到课文当中,你还能读准他们吗?现在男女同学比赛比赛,男同学第一自然段,女同学第二自然段,这样交叉读,看谁读得好。刚才读了课文,你知道文中谁称赞了谁吗?
师:小刺猬称赞小獾,小獾也称赞了小刺猬。他们互相称赞。
2、默读课文1-4段,画出句子。
小刺猬称赞小獾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1-4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小刺猬称赞小獾的句子。指名回答。3 理解粗糙。
渡:小刺猬这样称赞他,那小獾的板凳到底做得怎么样呢?(出示图片)仔细观察这三个小板凳,做得怎么样?
师小结:像小朋友们刚才说的不精巧,不光滑的样子,就是“粗糙”。
4、齐读第二自然段。
渡:小獾的小板凳做得这么粗糙,小刺猬为什么还要称赞他? 指名回答。
你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吧!
5、练习:虽然„„但是
那你能不能上用虽然什么但是什么来告诉老师小刺猬为什么要称赞小獾呢?
6、理解一个比一个好。
渡:我们再来看小獾做的小板凳!
这三个小板凳哪个做得最差?那第二个比第一个?第三个又比第二个? 这样用小刺猬的话来说就是?
小獾进步这么大,老师也想来称赞称赞他。、还有谁也想来称赞小獾?
7、、齐读第三自然段。
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三自然段,发自内心的称赞一下小獾吧!
8、仿写句子。
一个比一个好!如果是其他东西呢,还能说一个比一个怎么样吗?大树呢,可以说一棵比一棵怎么样?
小结:这种句式表示的是两者之间的比较,一后面要填上相应的量词。比如葡萄可以说?你能自己说吗?
同学们上课一个比一个认真,一个比一个棒!老师称赞你们!
9、练习说话:______极了
听了老师的称赞开心吗?小獾的听了小刺猬的称赞后心情如何?什么叫高兴极了?
如果老师要说非常神奇,可以说_________?非常伤心?那这样的句式你还能说吗?
9、小结:小刺猬的称赞给小獾带来了什么呢?下节课咱们再到森林里去看看。
四、指导写字“采”“背”
渡:今天还有两个生字宝宝正等着我们呢,咱们一起来看看吧!
1、采:先组词。怎么记?这个字以前是这样的,观察采字头以前代表什么,木呢?用手摘取植物就是采。背:先组词
2、现在咱们来写这两个字。请大家先看老师写,你们跟着书空。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爪字头与竖不要相连,撇捺要舒展、对称才会美观。背的月字底第一笔是竖。)
3、学生练写。
4、教师评价
五、布置作业
1、把故事讲给邻居小朋友听。
2、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写几句话称赞他们。
六、板书设计: 18 称赞
小刺猬图 小獾图
教学反思:
1、注意时刻称赞孩子们,贯穿称赞的主题。
2、组织课堂教学上,要提醒孩子注意听同学发言,注意回答的声音要洪亮,让全班同学听得见。
6、小刺猬的称赞给小獾带来了什么呢? 你从哪知道的?
出示:“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瞧,我已经会做椅子了。”)
指名回答。(板书:带来自信)
指导朗读:小獾这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呢?齐读。
6、自主学习:小刺猬又称赞小獾什么呢?交流反馈(放到第二课时还是第一课时?)
出示:
小獾接过苹果,闻了闻,说:“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
小刺猬也高兴极了,说:“谢谢你,你的称赞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劳!” 指名回答。
指导朗读:小刺猬送苹果给小獾,他高兴吗?(板书:消除疲劳)
6、夸奖别人。小獾在不断地进步,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就像身边的同学一样,他们也很优秀,每天也都在进步,现在就也你也来称赞称赞他们吧!你想称赞谁? 过渡:称赞使人快乐,是人奋发前进的动力。让我们再次竖起大拇指称赞一下小獾吧!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进位加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课堂实录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09-07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教学设计、课件06-16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07-03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12-16
识字六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06-18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计划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