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分析

2024-06-05

体育教学分析(精选12篇)

体育教学分析 篇1

摘要:先论述了对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视意义, 接着对教学方法要儿童化、游戏化和兴趣化做出解读, 最后对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逐条做出探讨。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特点,教学方法,儿童化

一、重视体育教学

教育要求培养全方位素质的人才, 没有健康, 一切归零,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视体育教学, 摆正体育教学的位置, 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学习的重要性, 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小学生的身体正是发育阶段, 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学习的重要性极其重要, 培养他们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注意身体的发育, 培养坚强的意志, 增强合作能力, 有效地提升体质, 促进身体及其机能的正常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 研究青少年儿童发育的规律, 实现体育教学的科学化。

二、教学方法要儿童化、游戏化和兴趣化

1. 儿童化。儿童有其年龄特点, 一味的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根据学习的不同水平阶段, 根据学生的特长和需要, 进行恰当引领, 唤起他们对体育学习的热情, 把他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根据教学任务灵活多变地进行教学, 让他们对体育学习随时都保持着高涨的兴趣。儿童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 教学要丰富多彩, 注意形象化, 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 以符合儿童的天性。切忌千篇一律的教学, 严防教学“成人化”,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 把体育技术“儿童化”以后传授给学生, 让他们稚嫩的童心得到满足, 把教学方式进行科学的分析, 尽量符合儿童的心理要求, 让他们从心理方面能够接受、从而促进对体育学习的认识和兴趣。

2. 游戏化。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 将体育教学寓于游戏之中, 能很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游戏具有浓厚的趣味性, 在参与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竞争色彩, 对小学生构成强大的吸引力, 缺乏游戏的渗透, 教学必然干瘪枯燥, 因为没有游戏, 缺乏定力的儿童就会注意力不集中, 积极性丧失了, 教学就降低效果, 甚至徒劳无功。无论是教学的开始和结束, 都要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的开始意在很快地让他们注意力集中, 教学的结束意在让他们意犹未尽, 对下一堂课的体育学习还有期待。小学生被游戏紧紧地吸引住了, 他们忘掉疲劳, 能够控制住自己保持长时间的兴奋, 让注意力集中。因此教师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 丰富游戏的内容, 利用游戏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

3. 兴趣化。儿童的情绪化非常浓厚, 体育中的游戏活动可以给与他们很大的满足, 他们对具备新鲜感的游戏喜爱有加, 而反反复复的练习会让他们感觉到厌烦, 游戏也不例外。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手段要多样化, 让游戏丰富多彩, 消除学生的疲劳感。让比赛穿插于教学之中, 让孩子们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活跃课堂气氛。要用儿童能够理解的幽默风趣、生动形象的语言给学生们讲解动作要领, 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 让孩子们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学到体育知识。

三、遵循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身体素质 ( Physical quality) 一般是指人的身体在活动或者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多方面的机能。一个人的身体是强是弱, 通过身体素质的外在表现就可以得知。

1. 力量素质。肌肉紧张或收缩能够产生一种力量, 这叫做力量素质。获得力量素质的办法就是通过各种训练, 我们要选择适合少年儿童的练习, 不仅仅能够达到训练强度的要求, 也要避免对儿童们产生伤害。少年儿童肌纤维较细, 蛋白质含量较少, 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欠完善, 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 身体各种机能不发达, 肌肉也缺乏耐力, 所以要选择适合的练习, 不要负荷过重, 要有一定的柔韧性, 小学高年级可以选择动作较快、负荷中等的练习, 练习避免长时间, 更避免负荷过大, 一方面要注意不要让学生感觉到厌烦, 另一方面也要预防孩子们的关节损伤。

2. 速度素质。电解质给人的一个帮助就是敏锐的速度方面的反应, 让人体进行快速的运动, 少年儿童大脑皮质兴奋性和提高过程灵活性高, 他们都拥有快捷地反应, 在小学阶段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发展速度素质。教学要适度的侧重频率高和反应速度快的内容, 比如说短跑项目, 不仅仅要求速度, 也要求耐力素质, 对孩子们的身体素质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他。

3. 耐力素质。如果耐力素质强大, 可以适应长时间的劳作, 少年儿童一般都没有强大的耐力素质, 少数的体育苗子除外。目前的少年儿童都是独生子女, 由于父母对他们的无微不至地呵护, 他们的耐力素质明显下降, 令人忧心忡忡。在百度百科辞条, 有一首《哀青少年》, 十分形象地写出了这种担忧。如果缺乏耐力, 一个人的一生必然是一事无成, 庸庸碌碌, 教学当中循序渐进, 逐渐增加运动距离, 适当增加体育锻炼的难度, 合理地延长时间, 以促进学生的耐力素质。

4. 灵敏素质与柔韧素质。灵敏素质对一个人的一生起着关键的作用, 可以通过动作的转换、姿势的变化等来调整和提升; 柔韧素质是指运动时各关节的活动幅度或范围, 这是少年儿童的强项, 他们的软骨非常发达, 关节囊和韧带的伸展性广, 关节的运动幅度和成人相比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发展柔韧素质必须从小学开始, 年龄越小, 柔韧性越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小学体育教学应注意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 教学方法要符合他们的身心要求, 尽力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热爱, 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并根据学生身体发育的规律, 遵循体育教学原则, 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体育教学分析 篇2

【摘要】进入体育教学的圈子,从雄心勃勃到小心翼翼,为了贯彻“安全重于泰山” 的指导思想的,学校为了减少麻烦,老师为了自我保护,排除所有“安全隐患”。采取消极防御的方法避免事故发生。我想: 我们应该找出一条路子,为了孩子,为了未来。

进入体育教学圈子,才知道体育教师的艰难。跃跃欲试想从频繁的校园伤害事件纠纷中理出一条发展思路。

一、校园安全事故产生原因

许多学校校园狭窄,生源充足,班级人数极度膨胀,这种现象使学校系统出现局部的无序状态,学校现有的硬件条件却难以适应这种需求。大班额授课制,几个年级挤在一个篮球场交叉上课是常事。一些学生在活动,还有一大部分学生在等场地。高密度的人群涌动。这些现象使得出现安全事故频率较高,这已对体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带来许多困难。

多动是孩子的特点,狂奔是孩子的天性.由于电影电视武打动作的熏陶,许多学生游玩的动作都具有攻击性和暴力性,有的孩子本身平衡协调能力就差,很容易因碰撞而摔倒,造成身体损伤等安全事故。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学生都是家庭的小皇帝、小太阳,从小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任性、自私、争胜好强等不良习性,纪律观念淡薄现在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抗挫折能力比较差,自我保护意识薄弱。这些变化又为学生伤害事故产生更多的隐患。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孩子在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发生的伤害事故,首先选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个别家长不分清事故的责任,不断上告学校,提出无理赔偿要求,甚至有的家长告不倒学校就告体育教师,进行人身威胁,率众到校闹事,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受到严重干扰。有的媒体大肆炒作,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学校、体育教师基本处在被动局面中。这也使得学校、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不得不慎之再慎。

二、频繁出现校园安全事故产生的后果

由于家长和教育部门的纠纷频繁不断。学校不得不将安全工作摆在首位。其他工作再好,只要安全出了问题,“一票否决”。

于是出现“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处处讲安全”的局面。

学校希望体育教师的不要添乱,体育教师祈祷不出事。为了不给学校添乱,为了自己少些麻烦。许多体育教师取掉扒杆,拆除单杠,解下秋千。排出一切安全隐患。现在农村学校操场模式: 篮球场、跑道、沙坑组成。

许多体育教师的工作方式越来越像看守所的哨兵,眼珠围着调皮学生转。成绩无所谓,安全最重要。体育教师上课时压力很大,经常担心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发生意外而承担责任,所以难以大胆开展体育活动。能不练的就不练,能少练的就少练,专拣轻松安全的练,稍有危险的动作决不练。危险性大的项目教学被学校抛弃。

体育教学,这一主要以室外实践为主的教学行为,它本身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事物的干扰和影响。从管理方面来讲,室外教学增加了管理难度; 在教学中出事难免,有的学校甚至提出谁出事、谁负责的管理办法,把事故的责任直接转嫁给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的职业成为风险很高的职业。在这内外夹击中的一线体育教师,为了避免教学事故的发生,大多教师采取消极态度,经历过伤害事故的教师,更是“一次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在教学中坚定地走“安全道路”。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身心成长过程的重要部分,但体育教学中的“安全” 因素,时常困扰着我们一线作战的体育教师,并时时影响着正常的体育教学。

第五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表明,耐力、柔韧性、爆发力、心肺功能及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十年下降,而耐力素质则连续二十年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在全国、省、市各级运动会上,多数项目10 年以上无人打破,有的甚至保留30 年。中小学校运会的记录也是一创10 年无人破。这种现象在中小学校相当普遍。实际上是学生体质在不断下降的现实。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

体育教师要尽职尽责,乐于奉献的精神,同时还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对事故要有一定的预见性。教师在迅速制止危险的同时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让学生明白这是错误的行为及其可能发生的不良的后果。通过一些事件及时的教育和随时的提醒使学生思想上引起认识和重视,才能时时保持清晰的安全意识,不做有危险的事。促使学生高度的安全意识得以形成,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特别是灾祸来临的时候,学生们应该具备自救、逃生的能力。

强调安全,重视安全,是未可厚非的,老师怕出事故,取消了风险性的锻炼项目却是不应该的。学校怕吃官司取消许多活动。现在哪个学校还敢去组织春游? 哪个学校还敢组织越野赛?

体育教学模式分析 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三基型

【中图分类号】G807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而体育教学的改革成为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重中之重。体育教学模式当中的统一性和合理性,对于体育教学模式的分析,有着核心的价值。

一、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情况

(一)“三基型”教学模式

主导思想强调以学习运动的模式为中心。主要为学生教授体育的基本理论基础,强调技术要领和技能知识,以此达到增强体质和强身健体的健身理论基础教学目的。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利用原有的基础进行混合性教授方式。优点在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能够容易的接受基本常识、技术和技能,这样既能促进教学规范化,也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在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缺点就是教学内容的重复,教学的刻板,缺乏灵活性,突显不出学生个性,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

(二)“三自主型”教学模式

主导思想是学生的体育兴趣自由选择,注重学生个性上的发展。主要形式:自主安排时间,自主选择体育内容,自主选择老师的教学模式,实行“三自主型”原则教学模式。客观意义上说,学生在自主的环境下选择感兴趣的体育内容,任何模式的体育教学,任何老师的教学模式,还可有优先的选择权。优点在于教学形式可以较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性,给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与相接近的模式“三联与动”体育教学模式。提出该模式的意义是“开放”、“自主”、“体验”;主要理念“终身体育”,最显要特点就是“生活化”。通过开放自主的体验相互带动产生良性互动,将终身体育理念更好的融合到教学实践中,这是体育教学生活化的内在机制。缺点是过于理想化,自主教学存在缺陷,比如自主选教学模式的时间,规定的时间内选择指定的模式,而部分的自主选择并非全部自主选择。

(三)“一体化型”教学模式

主要教学思想是注重学生增强体质,素质化锻炼,强化体育锻炼的好习惯,教学形式是把早操、课外活动、体育教学三者结合。优点是促使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合理的衔接,加强体育教学的整体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教学空间上得到拓展,体育资源可有效的整合加以利用,丰富了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缺点是体育模式对活动需要的场地与器材有很大的需求,这样使体育教学增加了工作量。该模式目前是学生最受欢迎模式之一。

( 四)“分层型”教学模式

主导思想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注重体育本质上的规律,考虑学生生理、体能和心理状态等实际情况,在教学体系指导下,建立多种教學形式,学生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这样有助于学生的体育培养,有效的促进了自主学习的教学局面,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意识和自学的能力。组织形式根据学生的体能状况以及运动基础差异,根据身体素质综合评判,划分教学的层次。优点在于强化了学生的体育基础,培养竞争意识,为实现终身体育的理念奠定了基础,区别对待体质产生的差异,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运动的潜在机制。打破局限性,自主交际,不但提高相互的合作精神,而且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缺点是诸多的困难也是客观存在的,比如开班多了给管理带来很多不便之处,但在教学上得到师生的认可,可能成为未来教学模式主要之一。

(五)“三段型”与“混合型”教学模式

“三段型”核心思想注重学生体育基础,基本技能的培养。教学形式将体育课程分三段:基础课、专项体能选修、选修课。优点是既要打好体育基本基础,加强学生的体质,又要培养体能素质养成锻炼的好习惯。缺点就是区别对待不够,课的层次较多,师资和场地器材都要求较高。该模式被多数学校采用,已有显著的效果。

“混合型”主导思想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体育能力,比较注意因个人体质差异采用因材施教。优点就是更好展现因材施教的好处,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教学模式,使得体质好的学生得到更大的发挥与展现,体质较差的更好掌握基本技能。不但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区别对待不同体质的学生,并且可以有效的满足不同运动水平学生的需求。缺点是不同学生教学的进度不同,对体育教师的教学的水准要求很高。

(六)“俱乐部型”教学模式

教学主导思想主要建立学生的体育的浓厚兴趣并提高体育技能。教学形式是让学生学会组织教学工作和有效的管理模式,低年级开设专项选修,高年级则是以俱乐部形式体现教学。优点除了能够有效发挥学生主观学习性之外,提高了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种模式在目前还是超越一般意义上模式。不但保持了教学与体育活动的连贯性,很好的将二者统一在一起,把教学过程深入到各个教学模式。使得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运动专长的水准得到提高。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充分发挥出来,这让体育的教学重心向体育的动机方法上转移,过程从权威教学向着自主学习转化,从而实现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更现代、自主、开放。缺点是对于运动场地设施有很高的要求,让学生的经济负担有所增加。此模式还不完善无法适应当前的体育教学模式当中。

二、常规体育教学模式

常规体育教学模式对贯彻目标提供了一定策略,但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忽略学生主动性;侧重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尽大可能展现学生的运动潜在机能,在不失体育教师在教学当中主导作用的同时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的模式的多样化多元化会让不同体质的学生体育机能发挥极致,因此不断改变教学模式,才会使体育教学走在最前沿,理论教学模式有针对性的实施。

三、结语

现今的体育教学模式更加趋向多元化式教学,无论哪种形式在教学中都起着至关的作用,相互依存。只有明确教学模式当中的特点合理运用到实践,根据学校教师情况选择适当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的素质提高、将“健康为首”理念更合理运用进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徐泽民.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分析及发展趋势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4.

[2]张春辉,王玉光.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综述报告[J].科技信息2012.

大学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篇4

学习掌握必要的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 但是我们的不少学校对此并没有足够的重视, 学校体育课重技术学习轻理论教学是一普遍现象。我们对于目前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进行了一项调查, 其中包括的几个主要问题有:对于体育教学课程在大学教育课程当中的定位和认识;自我的体育价值观;体育学习与体育参与的关系等几个方面, 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发现, 有接近百分之六十五的学生认为大学体育是大学课程教学当中的一部分, 对于高校当中对于体育教学课程的重视说明国家对于大学生身体素质锻炼的重视, 有百分之三十五左右的学生认为大学当中开设的体育课程并非简单的是为了学生身体素质联系和提高, 因为对于学生的生长发育而言, 进入大学之后, 学生在生理发育方面已经算是成年人, 大学阶段的学习是为了帮助自己掌握更多的技能, 所以身体锻炼单一的依靠大学体育教学是很难完成的, 而且现有的大学体育教学思想在中学阶段已经贯穿, 所以大学体育在继续帮助学生锻炼身体的时候,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完成社会体育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培育, 让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养成良好的参加体育的习惯, 让体育活动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这应该是大学体育应该完成的任务。因为对于大学生而言, 毕业之后即将进入工作岗位, 在今后的生活中是不是会形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在大学阶段的体育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而学生调查结果告诉我们, 在百分之六十五的学生心里, 参加体育活动首先是一门课程的学习, 是需要达到考核标准的, 这是首要的任务, 也是他们参加体育的首要目的, 所以不管学生的体育积极性是增强了还是降低了额, 学生从思想意识上并没有摆托被动, 因为他们参加体育活动, 主要是担心体育考核不过关, 在这种被动的学习心态下, 他们努力的完成各种技能学习, 但是进入社会之后就完全改变了, 因为工作上的负担和压力, 而体育考核的压力却完全没有了, 所以他们的体育行为也就终止了, 这是高校体育教学不希望看到的结果。而在体育价值观调查中, 学生基本上都能知道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也知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生, 人们在膳食营养方面取得的成绩却被身体素质的不断下降而抵消了, 所以身体锻炼很重要, 但是又有一些学生很无奈的选择了因为各种因素而导致参加体育活动量减少, 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学生的学习负担, 可以说, 在学生的体育意识还没有培养起来的时候, 学生的体育活动已经开始减少, 在学生的潜意识中, 这种活动的减少就是在告诉我们体育活动在遇到各种繁忙的工作和学习压力时, 是必须放弃的生活内容, 这就很难形成一种运动习惯, 所以笔者认为在体育习惯的养成中, 真正意义上理解体育才是最关键的。在对于学生目前体育学习和体育参与程度的调查中, 我们发现, 学生基本上每周都有一次体育学习的机会, 这是高校体育教学课程的特点, 这个时间主要是给学生锻炼身体而转向时间, 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体育课时间, 除此之外, 学生基本上没有其他体育学习时间, 而学生体育参与的时间却相对比较多, 比如说各种体育文化生活的参与, 包括活动的组织等, 虽说在这些活动中,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可能并没有直接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但是作为服务人员, 但是他们受到体育的熏陶, 对于体育的理解和认识可能并不小, 所以在学习和活动参与两个方面, 笔者认为在学生的终身素质教育培训方面, 大学体育教学要走的路还很长。

综上所述, 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 不断在教学改革研究方面深入到学生群体当中, 发掘学生体育活动的兴趣所在, 帮助学生把体育学习兴趣变成体育习惯, 这样才能从思想上主动去参加, 这种没有任何外加因素的参加锻炼才是我们终身体育思想培育希望看到的。

参考文献

[1]蒋国河.推进高等教育捐赠事业:价值传承和制度创新[J].江苏高教.2005 (06) .

[2]柯佑祥.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供求及其均衡研究[J].民办教育研究.2005 (01) .

体育教学分析 篇5

布鲁纳发现法

此法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布鲁纳认为: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应指人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从教学的角度看,如果教师只作引导,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去概括出原理或法则,他们就会因自己发现地去学习,去概括出原理或法则,他们就会因自己发现所感到愉快和成就欲的满足而使学习具有强大的动力,所得知识也会深刻而不易遗忘。并能广泛应用于实际,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因此,他甚至要求小学生也都要能利用教师或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去成为一个“发现者”。虽然,从整个教学论思想来说,布鲁纳后来承认了自己的失败,但他理论中一些非常正确的论点,却成了现代教学论中的宝贵财富。而重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重视发视的学习,正是这些闪光的财宝之一。

发现法

发现法作为一种严格意义的教学法是美国认知主义心理学家杰罗姆、S 、布鲁纳 (Jerome S. Bruner, 1915-)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的。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认真指导下,能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原理。在这个认知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种兴奋感和自信心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布鲁纳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发现法能较正确地、较充分地体现出教和学这对矛盾在发展中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

课堂讨论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交流意见,互相启发,弄懂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西欧于17世纪开始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采用。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教学法,其中的“议议”就是采用课堂讨论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想;便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等。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的题目和方法,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编好发言提纲;讨论中,要求学生普遍发言,教师要启发诱导,鼓励学生持之有据,言之有理,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全面总结,简要概括出问题的答案。在小学可与讲授法、谈话法结合运用。

“三三”教学法

“三三”,指“三点”、“三路”和“三主”。“三点”指在钻研教材时,抛开细枝未节,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特点;“三路”指在编写教案时,一要弄清作者的思路,二要设计好自己的教路,三要指导学生的学路;“三主”指在课堂教学时,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

“三路”中,作者思路是客观依据,教师教路是主观设想,学生学路是主客观统一的归宿;“三主”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首先肯定了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和学生是教育的客体这个前提下,然后肯定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而提出的。

“三三”教学法的课堂结构为:读、划、议、练四环节。通过读创设诱因,激发兴趣,体会文意;划的目的是在读后形成第二次反复;通过议,互相启发,排难解惑,求同存异,加深理解;练,以理解、掌握、巩固运用已学得的知识为出发点,以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为落脚点,穿插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八字”教学法

这是上海育才中学从1977年起实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八字”即读读、议议、练练、讲讲。读读,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读书,它是课堂教学的基础;议议,就是提倡学生自觉议论,主动探讨问题,这时课堂教学的关键;练练,就是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具体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它是学生学习、巩固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讲讲,即是讲解、解惑,可由教师讲,也可由学生讲。该方法的基本点在于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习上,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活泼。值得注意的是,八字教学法并非一种机械程式,并非要把每节课都划分为四个阶段,而是要贯彻在整个单元教学中,要因班级和学科的不同有所区别。

拆字法

拆字法是根据汉字的字形结构特点和人们的认识规律,把一个字拆开,分解成几个独体字,或者给一个字的组成部分赋于一定的意义,使学生便于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识字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拆字法在我国古代的启蒙教育中早已有之,而今在识字教学中已普遍流行。

分格教学法

在写作教学中,以提高能力为目的,将写作知识划分为一个个最基本的单位和项目,然后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指导学生分别进行独立训练和运用,叫做分格教学法。

分格教学法可用于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力、语言表达力,各主要文体表达能力等基本训练。例如五味辨析:动作辨、形态辨析、声音辨析、颜色辨析、味道辨析、共六十五格。而其中的声音辨析分为:长声、短声、碎细声、轻微声、若无声、宏亮声响、突然声响共二十二格。又如七情辨析;喜、怒、哀、惧、爱、欲共五十三格等。运用分格教学法,内容单一,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判断容易,修改方便,提高迅速,可使教师的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习劲头倍增,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快乐教学法

这是陕西省蒲城县苏坊乡中心小学教师赵来香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独树一帜的教学方法。她认识到刚入学的儿童好动、好跳、好唱、天真活泼,又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采取“快乐教学”,可以较好地开发儿童智力。于是,她积极挖掘教材本身的快乐因素,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学习文化,接受教育。 “快乐教学法”的内容十分丰富,一般作法是:围绕教学大纲,挖掘快乐因素;巧用直观教具,激发学生的乐趣;文字画面结合,学生能看能听;开展游戏活动,组织各种竞赛;课堂内外结合,走向自然、社会。赵来香用“快乐教学法”教出的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想象想象丰富,有创造性,学习成绩提高显著。

三步式教学法

三步式教学法,为“自学、讨论、讲解”的有机结合的教学法。以教学内容的一章或一个单元为一个独立的教学过程,地教学中采取“自学”、“讨论”、“讲解”三个环节。自学——学生自己阅读;依自学思考题,独立思考;讨论--学生互相讨论,依准备的关键问题,可分组,可全班进行,强调各抒已风,争论有益;讲解--教师做总结性讲述:简述、总结、答疑,使问题更加明确。三步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深化理解知识,强化记忆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密切教与学的配合,促进教学相长。

板书标示教学法

无论什么科教学,板书(包括电化板书)都可以按照教学规律和原则,通过文字,符号线条,图形等再现和强化教学内容,促使学生理解,提高学生能力,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可以说,在课堂教学中,没有一个教学不使用板书,没有一个优秀教师、特级教师不精心设计板书,这是教育史实。板书与教学、教材有共生的作用;有公益的性质;有边教学,边书写的协调性;有强化知识的作用;有突出重点的作用;有直观的作用。 板书,形式多种多样:文字、绘画、图解、计算、数码……板书内容,依教学内容而定,板书适用于各种学科,适用于大、中、小学校。 板书要精、巧、美。板书要力求科学。板书在19世纪世界上就已存在,那时是木板、石板。现在,已改成玻璃板了,既便于使用,又保护视力。全国板书学会已成立,会员遍布全国各地。现有会员543人(仅缺台湾省)

串讲教学法

教师对课文中难懂的地方逐字逐句地讲析,再将它们的意思连串起来讲述,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这种教学方法叫串讲教学法。串讲法是我国传统教学方法之一。它不等于满堂灌。串讲和精讲也不是绝对相互排斥的。一篇文章、一堂课,有的内容只需抓住关键加以点拨,而有的地方却要靠老师深入讲解。串讲要求教师讲得深、讲得活。但串讲法较费时,重点不易突出,在教学中最好做为精讲的补充。

辐射延伸法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信课文关键的一点(课题、主要内容、中心词等)、延及其余,抓纲显目,既在知识上放射开来,呈现网状结构;又在能力发展方向上扩展开来,形成发散式思维趋势,这就是辐射延伸法。这种教法能使阅读思路畅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有效地提高阅读速度。

六步教学法

这是当代我国改革有成效的教学法之一,又称“自学六步教学法”或“课堂教学六步法”,为辽宁省盘山县第三中学青年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创立。魏书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用,他的教改思想已形成体系,主要包括“两个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学能力)和“三个结合”(教学和教人结合、教学和科研结合、教学和未来结合),而“六步教学法”则体现了其教改思想的核心。六步教学法的教学步骤分别为:

1、定向。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难点,并事先告诉学生。

2、自学。学生根据学习重点、难点自学教材,通过思考解决问题,旨在使各类学生都学有所得。差生完成部分自学内容,优秀生可向深度和广度开拓。

3、讨论。对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讨论加以解决。形式是先小组,后全班。

4、答疑。各组把讨论未解决的问题或答案有分歧的问题提交全班解决,必要时由老师解答。

5、自测。按定向提出的要求,学生自己测试自己。题目可由自己出、相互出,也可由老师出。题量控制在十分钟左右,当场答题,当场评分,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成绩。

6、自结。下课前几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明确在哪个环节上满意,在哪个环节上不满意。

挫折教学法

教师在讲授知识时恰当地把握时机,有意识地利用错例让学生去思考、争议、辨析,然后教师点拨,纠正错误,明确正确的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挫折教学法也叫错误教学法。

错误教学法是一种“相反相成”的课堂教学艺术,其基本精神是促进学生建立正迁移,防止负迁移。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以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如果对新知识、新技能形成和掌握起干扰作用谓之负迁移,起促进作用谓之正迁移。当旧知识和新知识相近或相似时往往容易产生负迁移。因此教学时提出错例让学生辨析,可以充分挖掘、利用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从而促进正迁移,防止负迁移。运用该法可以使学生在比较辨析中,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在比较辨析中提高观察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

下列五种情况可尝试错误教学法:(1)学生情绪低落,兴趣不浓时;(2)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3)需要比较分辨的时候;(4)学生需要教师解疑的时候;(5)教师需要发现问题的时候。

比较分析法

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小学在中年级阅读教学中注意到有相当多的课文段落文字优美,语言流畅,结构严谨,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他们针对学生的认识特点,设计出可让学生比较的段落和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中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表达形式和内容,欣赏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增强对课文的感受,使学生懂得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一段话写清楚、写具体的。比较分析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增强学生观察、分析、交流的主体意识,使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到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去。

错导法

“错导法”是一种颇富情趣的教学方法。却根据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教师故意和学生“唱反调”,引起学生对教材重点、难点的争论,从而明辨是非、加深印象,并达到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这种方法旨在引起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有主见、不随众的良好个性品质。同时,也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形成教学波澜。

故事创作法

故事创作法是创造性作文训练中值得提倡的一种练习方式。目前在国外备受推崇,在国内正在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训练形式包括寓言、童话、想象性故事等。训练目的在于鼓励学生以敏锐的感受性,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的独创性,写出具有个性的好文章。独联体(苏联)教授拉德任斯卡雅在介绍故事创作法时指出,虚构不是无中生有,它同样以实际生活为依据,故事中的各种情节应符全生活的实际。编拟故事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融合。故事创作法训练类型有:

(1) 按照某一个情节进行扩写;

(2) 按照某一个开头进行续写;

(3) 按照规定的题目虚构全文。

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智慧的一种教学方法。同“注入式教学法”根本对立。其基本精神是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和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倡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取知识,是以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为其理论基础的,是唯物辩证法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它把教与学的过程解释为教师与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矛盾统一的运动过程。启与发的辩证关系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启是发的前提和条件,发是启的发展和结果。要使学生启而即发,就要教师启而得法。“启发”一词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导式教学法

“学导式”是黑龙江矿院副教授胥长辰于 1982年1月首先提出的,后来经全国各地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不断充实完善,逐步成为有一定理论体系,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教学法,是世界五大教学法之一。学导式教学法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的启发引导为主线;学生优化学力(能力、智力、动力)结构为主标;提高课堂教学效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主旨的一种教学法。其中学是重点,导是关键,力是目标,效是目的。它继承了孟子的“自得”、叶圣陶的“以学生为本位”和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教学思想,借鉴了近代国内外多种教学理论。它是针对传统教学法而言的。实施它,能使教师重视学生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能改变当前学生从小“跟着教师走”的状况,培养出具有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精神的人才。

变序式教学法

托尔斯泰说过:“艺术作品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焦点一样的东西,即应该有那么一个集各种光线于一处,从而又发射各种光线的地方。”这就是文章的契机和纽结。小语教材中,许多文章都具有一个焦点一样的东西。“变序式教学法”就是改变那种完全遵循教材内容本身顺序的串讲法,从小学生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出发,根据教材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特点,直接切入文章的聚焦点,变序展开分析。运用变序式讲读的基本程序是:1、确定突破点,浏览全文,了解大意,寻觅突破点。2、扩散突破点,寻读段落,推敲词句,理解突破点。3、归结突破点,返顾全篇,总结延伸,深化突破。常用的变序式有题目突破式、词句突破式、篇未突破式、中间突破式、中心突破式、主线突破式等。

导读教学法

我国当代改革有成效的教学法之一。指“‘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简称“语文导读法”。倡导者为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 “三主”指主体、主导、主线,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是组织语文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四式”是一种体现“三主”思想的教学程式,分别为:自读课、教读、作业课、复读课。钱梦龙认为,教学效率的提高,取决于教师正确的“导”和学生主动的“读”,故称“语文导读法”。 “语文导读法”旨在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为主要目标,从而让学生通过三至六年有计划的训练,达到“不待教师讲而学生自能读书”的目标。它有利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矛盾,如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讲与练、思想教育和知识教学、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等。因此,“语文导读法”顺应了当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势(“教是为了不教”),亦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归缪法

在学生回答问题有错误而不觉得的时候,教师不是立刻指出错误,而是暂时容忍错误,并姑且以其错误的结论人微言轻思辨推理的契机,紧紧抓住错误结论必犯中词不周延,概念的内涵必有出入这个要害,然后展开求异思维,准确地廓清结论主词的适用范围,故意顺从错误的推理思路来演绎衍化,得出明显荒廖的结论来,从而使学生顿悟,或是明白“此路不通”,必须另辟蹊径。

迁移教学法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先前的学习会对当前的学习产生影响,或者当前的学习会对先前的学习产生影响。这种现象就是迁移。这里所说的“影响”有两种:一种是能起积极促进作用的,这叫正迁移,一种是会有消极干扰作用的,这叫负迁移。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努力实现正迁移,而要防止负迁移。古人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指学习中的这种正迁移现象。迁移的原理是客观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联系,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互相制约性。所以,迁移的方法就是通过类 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然后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

迁移教学法是教师依据“迁移规律”设法为新知识的生长提供联系的“认识桥梁”,通过迁移来发挥旧知识在学习新知识中的铺垫作用。其基本原理在于当学生具备从事每一新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认知先决条件越充分,他们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就越浓。即学生对原有知识掌握得越丰富、清晰牢固,就越能更好地学会新知识,学习也就越有信心。

引读法

“引读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文章的写作特点,运用多种引读的方式点拨并引导学生诵读的一种教学方法。引读法“以引代讲,寓讲开读”,能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落实到字、词、句、篇上。运用“引读法”,能帮助理解文章的思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引读法一般有提问式、提示式、添词式、插叙式等几种方式。教学时,可以把几种方式结合起来运用,不同体裁和题材的课文,其“引读”的方式可以有所侧重。如《草原》、《桂林山水》等抒情性的记叙文,可侧重运用提示式引读法;《少年闰土》、《飞夺泸定桥》等记人记事的记叙文,可侧重运用提问式引读法;诗歌,特别是古诗,可侧重运用插叙式引读法;有的课文,对逻辑联系较明显而又没有直接用上关联词语的段落,如《给颜黎民的信》第二自然段,可侧重运用添词式引读法。因文侧重,结合运用,使“引读法”的教学效果更好。

表解法

表解教学法是通过制表填空使学生准确、扼要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和主要写法的一种教学方法。表解法教学课文,让学生紧扣图表读文,读的重点十分突出,读的范围高度集中,有效地突出了教学重点、难点,有利帮助学生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图表紧扣课文构篇、构段及表现主题的特点而设计,学生能一目了然地看清段与段、段与篇的关系,对课文如何安排段落、突出主题有较为深透的理解。表解法的最大特点是提纲契领,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和整体与局部的联系上认识事物,发展思维能力。

“动乐爱”教学法

这是上海市闸北区和田路第二小学在教改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探索出的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新教法。即运用动的方法,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达到爱科学的目的,运用“动乐爱”教法最重要的是要挖掘语言因素,突出智能训练,鼓励学生眼耳手口并用,启发他们自己去探索。是一种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教法。

活动教学法

这种方法是上海市长宁区在实验中摸索出来的。它以认知活动为突破口,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以活动为形式,注重外显行为活动与思维内化活动的结合,重视认知活动与情意活动、教师主导活动与学生主体活动、学生个体活动与群体活动的协调。这种教学法旨在调整学生中 “失败者”的心态,促使学生由消极被动的学习向积极主动的学习转化,使认知和情感得到和谐的发展。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采用比较自由、不拘形式,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其重点是让学生自己活动和思索去获得知识。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多种器官参加学习,兴趣浓厚,情绪激昂,思维积极,感知丰富,乐学易懂。学生对数学材料产生了兴趣、激情,生理上往往会伴随着血液循环的亢进,能使大脑皮质得到营养,活化整个神经系统,能把注意、思维、记忆、想象等心理因素都调动起来,使之积极化。它是教师帮助学生越过思维障碍,突破知识难点,培养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既理解和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就要老师指导得法。

情境激励法

这种方法是由上海静安一小教师吴森逸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它主要从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根据新授知识的需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以激发学生探讨知识的热情。运用这种教学法应遵循三条原则:(1)以问题意识观察具体事物;(2)在观察中逐步提出设想,并使之成为指示学生探索研究的方面;(3)不断将设想与具体事物对照修正,经过分析、综合的思考,形成符合客观事物的概念。

直观教学法

利用和借助实物、图片、模型、标本、动作、语言和电化教学设备等进行具体形象的教学的方法叫直观教学法。它符合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学习特点,有利于儿童建立清晰、明确的概念。当前,教师在运用此法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让形象由静变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增强直观效果。直观教学法的运用也要注意服务于教学目的,不能为直观而直观。

课堂教学的常见误区分析

(一)以考纲为限度的学科教学误区

应试教育本身的功利性迷雾无处不在,教师也习惯于在高考考纲框定的范围内选取教学的素材。“这种题目不会出现在高考里,你不必去做了”当教师以这样的方式回答学生的提问时,势必向学生的表明了这样的态度,即教师和学生只需要考试内容的范围里知识,而除了该范围以外的东西没有学习的必要。这种代表着考试主义的自利与无知对学生学习热情和主动钻研精神的打击程度是无法估量的。

局限于在考纲范围内的教学,必然使教师的教学的空间变得狭小,学科知识和生活生产的广泛联系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很难用考纲来来划定具体的学科问题,边缘性和模糊性的问题需要的不仅仅是课内的知识,还需要课外知识加以结合才有解决的可能,仅仅局限于考纲的知识传授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常识的置之不理,就是脱离实际的教学,这违背了学习科学的本意——科学和生活、生产的有机的联系形式和可被理解性。

局限于在高考考纲内的教学,使教师对学科知识再学习和再发现的过程变得没有必要,由于缺少教材内容的研究,教师对物理学的理解深度不够,就无法驾驭教材,无法达到由浅入深、循循善诱、以小见大的教学境界;也无法扩充和引申知识到达新的结构层次,在原地打圈圈,贫乏而频繁的复述着干枯的定义、概念、规律,学习者再也没有新的感受导致了学习的厌倦无聊。

总之,学科的知识的边界不能被考纲所划定,关注考纲是合理的,但是,将知识作出人为的划定,就如孙悟空用金箍棒划的圈,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种探索更为广阔知识天地的行为,使教师目光狭隘,知识浅薄,弱化进行深刻联系世界的意识。而与此同时,教学变成了考试主义的一种手段,学习的目的不再是知识本身的价值,而是一种竞争的逼迫。

(二)以技能训练代替观念组织的教学误区

在课堂教学中,一种普遍的做法就是:粗略的、笼统的,用抽象的语言先介绍某个定律或定理,而后的大部分时间里,教师罗列出关于该定理的典型例题,介绍解题的步骤、方法,通过对习题的解答来加强对定理的理解和认识。用知识的应用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无疑是获得知识的一种必要手段,但用知识的应用来代替知识彼此关系的教学,就象在大河中间截流建一个水库来发电而丝毫不理会河流的源头性质的盲目行为。

一般的教学行为的误区,一言辟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把单纯的解题作为教学的首要目的,却忽视了观念和概念的相互联系和转化的过程,忽略了怎样从学生原始的观念结构中排除和理清混乱和不明晰的成分,从而建立清晰的观念和明确的观念之间的关系。

把题海战术变成学习提高的唯一途径,这是一种对学习的错误理解。为什么要解题,每道习题真正告诉我们什么原理和概念,支配解题进行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形式则被甩在了角落里,解题的技巧被当作是一种机械记忆的形式被有意识的塞进学生的大脑,认知过程并没有得到澄清,而认知的结果被视为仅仅是最后获得的答案的对错,这就是重解题技能的训练而轻观念和原理的组织的教学特点。

用大量的试卷来作为训练的手段,技能训练被理解对解题的准确性和速度感的追求。复习课中,知识的体系虽然用结构图的形式被画在黑板上,但讲解变成了干枯无味的复述和回忆。上课的时间被连续的试卷讲评所占有,学生对学习的感觉大体是能够把那些刁钻古怪的问题一一解决,而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的有意识反省升华则被忽视。所以,科学习变成演算求得标准答案,而静静地反思和就某一概念、问题而展开的讨论没有成为学习的习惯做法。

重解题技能的训练而轻观念和原理的组织的教学误区,代表了一种对知识学习的错误理念。知识的细节的熟悉并不能获得对知识整体看法的形成,教师同时应具有对观念和原理的教学中使之关系明晰化的意图。对知识的应用的前提是对知识背后的原理规则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不能用说教的形式进行,而因用联系实际和发现观念间关系的探究来实现。

(三)课堂交流的教学误区

课堂的交流,常常在实际教学中表现为我讲你听的单向灌输,布满黑板的定律、公式、演算的符号复制到了学生笔记本上的过程。交流——双向的信息的传导,引起适当的反馈,以便对教学进行即刻的调整的过程,却被表现为叫几个成绩差的学生来重复上节课的主要内容,让一些成绩好一点的学生回答一些比较难的问题,教师的点评只是一种对错误回答的标准化纠正,或对正确解答的简单肯定。

而普遍的对学生能力的过低评价导致教师存在着这样的一种自以为是的心态,“你根本没有能力来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为了避免尴尬,还不如让我来陈述吧。”课堂的交流还是被在纸面上提到一个较高的位置,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言堂是普遍现象,因为这样可以避免某种难以处理的问题的出现,教师害怕个别学生的回答和置疑使教学变得难以控制。当然,教师有时的顾虑也是正当的,如果问题问的太多,表面上的热闹活跃的课堂气氛难免会把实质性的问题弄得支离破碎,无法完成教学计划。

课堂教学本身是师生接触和了解彼此的一种合作关系的建立过程,在交流中,传递的不仅是组织化的科学知识,也是一种个人特征的传递,交流的能力,教师不能仅仅理解为把教学内容清晰讲授的能力,而是一种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化、产生真正的影响的能力。

交流本身的目的不仅在于一次知识和能力的检测、评价,交流还在于建立可以信赖的一种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信其人,听其言。”在课堂交流中,教师主宰着信息的流向,但这种流向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流动,而应该是一种多向的流动。学生同时也在揣测教师的个性,判断其弱点和优势之处,通过多向的交流,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了解,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相互的帮助和了解。局限于知识掌握的程度,教师是无法对学生进行个性格和心理特质的判断的,也就无从建立师生间真正的本质上的了解和信任的关系,获得彼此有意识的关心和认可,课堂教学之中才具有人性的特征,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彼此的隔膜和误解是一种越来越扩展的裂缝,教师是一架教学机器,而学生则是一架学习的机器,教学变成了一种乏味的事情,不再牵涉情感的体验,而有效的交流方式是弥补裂缝的方式。

有效的课堂交流的特点是以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情感联系为根本的,而不是仅仅视为是一种知识的单向传导过程。

林格伦曾归纳出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四种类型,比较好的交流形式为师生之间地位比较平等的互动交流,它有利于产生良好师生交流效应。

(四)缺少有意识的进行建构的教学误区

建构主义作为一个名词,对教育界的同仁而言,再熟悉不过了,但对建构主义的原理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意识应用却只存在于少数优秀的教师的教学中。建构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学生通过积极的建构来学习新的知识,他们不止是被动的接受和照搬从教师或课本获得的信息,相反,他们通过理解学习的主题并与他们已经具备的关于该主题的知识联系起来的方式来思考,用自己的预言意译、思索其意思和含义,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才变成一种主动的行为。

值得传授的东西很多,教师总有一种不自觉的意识,讲解了太多的主题,太多琐碎的细节的知识,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在求全的冲动支配下,完成得教学任务只有数量上的统计,而无质量上的升华,“又做错了,明明这个问题我造就在课堂里讲过了。”问题是,你呈现的问题被草草的处理了,而非真正的被发掘出内在的价值。在数量过多的主题中选择教学的主题,按照建构主义者的观点,广度和深度两者必然是一对矛盾,有效的教学只能是选择有价值的主题进行深度上的探讨,而不是对过多的主题进行泛泛而谈。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试卷讲评课,很多教师就像一个领着一群无所适从的观光客的导游,学生则象团队旅游的游客,在走马观花的快速讲解中筋疲力尽却印象模糊,教学实际效果也就无从谈起。

当学习者能把新的知识与原有的背景知识结合起来时,知识的建构可能更加顺利。学习新知识不是一个开始抽象理解,然后才与现有的知识联系起来的过程,而是一个开始就以原有知识为背景,逐渐对新知识进行阐述和理解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最大优势是将无所不在的实际生活的应用的范例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而很多教师的教学却将生动活泼的范例排除在外,使教学变成了一种抽象知识的干巴巴的讲授,教师对科学原理的理解缺乏联系生活的意识,就是一种教条主义的认识,而且没有去发掘、理解学生经验中认识物理世界的原型,所以教学就变成了建造空中楼阁的无效行为。

建构主义中两个重要的观点,即同化和顺应,有效的说明了认知过程中知识建构的顺序,当旧有的知识能够包容新知识时,知识的结构并没有作出根本性的调整,而旧知识对新知识的解释无法进行时,知识的结构将要全面的重建,学科的原理结构特征就是这样的。在教学中,知识的发现和知识结构的建立是同样重要的,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我们可以发现智力的作用,在审视已经获得的知识群中,我们应该获得对知识结构整体的美的体验。实际教学中对教学素材的组织并非是有目的按照同化和顺应的规律进行的,所以,只能是没有内在联系的情景罗列,为解题而解题,教学所欲达到的目的是混乱的,当用一种清醒的眼光去观察我们的教学,我们不得不承认,从认知规律的角度来评判,我们的教学缺少那种对内在规律的充分认识后获得的必然性把握.

(五)关于课堂上教与学的误区

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是当前教改的关键问题之一。少教多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合一、教学相长是时下通行的几种说法。如果想达到教学的理想效果,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思考。

少教多学

“少教多学”的意思很简单,即教师少教点知识,让学生自己多学点知识;教师教学时间少点,学生自学时间多点。具体说,“少教”,就是教师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不要事事全包,教也要教在关键处,使学生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而学生通过一定努力自己能理解、掌握的知识要尽量不教、少教;“多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去发现、探究,从而学会学习。

第一,从理论上看,不教或少教是明智选择。人本主义强调,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知识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关键是学生要主动建构。

第二,从实践上看,不教或少教有可能效果更好。1991年,山东高密四中扩班,因种.种原因,新扩出的两个高一班暂时没有语文老师。学生没办法只能自修近一个学期。大家都捏了一把汗,担心这个班的成绩差得太多了。谁知道,期末考试成绩却让大家大跌眼镜——这两个没上语文课的班级不仅基础知识部分不比平行班差,而且阅读和作文的成绩还比平行班好。

怎样才能做到少教多学呢?第一,保证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第二,给予学生自学的权力与自由。第三,教给学生自学方法。

为什么老师不教或少教这么难?一个是老师有责任心,讲了心里就踏实了,不讲心里不踏实,意思是,反正讲过了,讲了还不止一遍,尽心尽力了,学生不会是学生的事;一个老师有担心,不讲或少讲,校长会说,家长会说,会指责老师不负责任。其实说到底是胆量不够,所以说不讲需要很大的勇气。换句话也可以说,敢讲课不算本事,敢不讲课才算本事。

先学后教

所谓“先学”,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问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内容。“后教”,也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相对有针对性地教。

如何先学后教呢?首先,先学要有指导。第一,教师先示范性地带领学生学,然后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第二,切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特别是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反思能力。第三,避免出现“导”之无方,“放”之无度,缺乏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引和监控,导致先学处于无序、无效状态,自主变为“自流”。比如,有些老师知道要少讲,但不知道自己要讲什么;拟定的导学提纲也只是知识点和训练点及习题的堆积,缺乏对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引导。

其次,有针对性地教。学生自学后,教师要弄清学生哪些懂了、哪些不懂,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简言之,教学生不会的,这才是教学的要害。凡是学生自己看书能懂的,不教;凡是看书不懂但自己想想能够弄懂的,不教;想想也不懂但经过同学之间讨论能懂的,也不教。

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有三层含义,第一,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学习情况,来确定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第二,根据学的目标来确定教的目标,根据学的内容来确定教的内容,根据学的方式来确定教的方式,根据学的进度来确定教的进度。第三,教师教得怎么样由学生说了算,就是说,教学成效由学生来评价。

以学定教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先学后教,这是从时间上说的。比如,洋思中学的五环节模式。第二种是以教导学。在钱梦龙的导读模式中,教师事先根据教学经验在对学情有所把握的前提下设计教学内容。钱梦龙认为,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学内容是客体,之间介入了一个起指导作用的“中介”因素——教师。他的这种认识就是把教育理解为一种有教师指导的学习活动,非常深刻地反映了教育的本质。为了达到比较理想的教育状态,教师必须树立学生意识,善于“同边促进”。就是要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让学生学习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发生积极变化。

教学合一与教学相长

陶行知曾提出“教学合一”的基本要求: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

“教学相长”不仅被用以阐释教师“为教而学”的个人意义,还被用来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研究表明,在当前的教学改革话语中,“教学相长”中“长”的主体、内容、方式等都发生了诸多变化,衍生了不少新意。

就“教学相长”中“长”的主题而言,当前不仅看重教师成长,更看重学生成长。也就是说,“长”的主体不再是单一的教师主体,而是教师、学生两个主体。就“教学相长”中“长”的内容而言,当前不仅看重教师知识、学问的增长,而且看重教师拥有怎样的教育理想、教育激情、教育智慧和教育良知,也包括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教学相长”中“长”的方式而言,当前不仅看重教师的个人进步、自我修炼,而且要看重团队学习和专业发展共同体,同时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合作意识和能力。现在,用通俗的话说,教学相长是学生在茁壮成长,也应该推动教师茁壮成才。

教学误区的存在是一种常见现象,有些时常在教学中出现,有些可能已经得到改变,而还可能产生大量的新的教学误区。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可能有解决问题的可能,发现误区,进行分析,找出内在的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变更自己的教学观念,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分析体育“选项”小班化教学 篇6

“选项”小班化行政班关注情感一、背景

随着国家人口的负增长、教育资源的不断充裕,很多家长们对子女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期望也逐渐提高。“选项”小班化这种精致教育的盖头被国内部分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不断掀起,并成为教育改革中的新生事物和探索热点,是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选项”小班化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技能成绩、个性发展等起到显著的效果。对改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育资源等有革命性的突破,她会成为教育的一场新革命。

二、问题

目前的我国大部分中学而言,存在班级人数过多,单班学生达50人以上,甚至60人以上的班级,也是很常见的。因此产生教学空间拥挤,课堂教学环境恶劣,课堂教学资源共享的机会少,在组织教学上会带来很大困难,同时也会给学生的身心带来不利的影响;使得教学的有效率令人担忧!

三、分析问题

很多人认为体育教学与学生人数多少无关紧要,人多人少只要运动场地足够宽广就可以了,其实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体育教学中“选项”小班化教育的理念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充分分享各种体育教育资源和信息;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有更多时间与教师交往、沟通,得到全面的教育;有更多的体验成功、优质教育的机会等。通过摸索、借鉴、吸收,针对“选项”小班化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发现它的核心在于情感、自主、合作、探究、成功等。

1.“选项”小班化体育教学让课堂基本上不再受场地和天气的制约影响

“选项”小班化的体育课堂,不会因受到场地的制约而使我们束手无策,课堂上更宜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如在操场上行政班满足不了的场地,小班的课堂却能开展各种體育活动,而且学生个人活动空间,比能容纳行政班学生练习的空间还要宽广。案例:健美操选项教学,不管是什么样的天气都可以在教室内完成,充分体现了小班化的好处,可以在室内利用多媒体进行形式多样的练习。这在行政班制教学中,大多数学校的室内却是无法提供充足空间的,只能是在教室内进行理论课的学习或者做其他的事情。

2.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

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教学一直把身体素质和学生掌握动作技能的好坏作为衡量优差生的重要条件,而忽视了人的内在动力情绪的变化,即“情感”,学生情感的变化直接影响教与学的质量。

学习是一个艰辛努力的过程,需要以积极的心理情感氛围去支撑,学生良好的情感氛围大都源于教师的调动以及对学习过程的渴求。如果教师富于情感地组织教学,用真诚、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把所授内容以巧设情境的方式贯穿其中,那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真诚的微笑,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温暖的阳光;鼓励的言语,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所以让温暖的阳光照亮每一个学生,学生自然会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学习。教师应该用父母般的态度对待学生,和谐而不放纵、严格而不冷酷,言行举止要力求倾注真挚、流露关爱,教师内心丰富的情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持久而广博。

3.实现教师对学生的因“人”施教

课堂上体育教师要实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以人为本、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必须有个前提——在班级的人数适度的情况下进行。活动证明,在行政班制教学中,课堂上发言或参与展示的学习活动,往往是优等生和平时表现特别好的学生。由于人数众多,教师面对如山的人海,授课中很难做到对每一个学生的技术动作进行分析并且个别指导。而小班化的教师有更多的机会给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教给他们正确的练习方法,真正做到“学中乐,乐中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在“选项”教学中,教师是有条件针对学生不同情况设计一系列弹性目标和练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水平来选择,师生间信息反馈更迅速、更直接,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4.学生的运动能力与体育素质、练习密度明显提高

由于学生人数的减少,大大增加了个体练习的时间,练习的次数,以及练习密度,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好、更多的锻炼。案例:“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中(篮球选项教学),行政班制(按50人算)的学生,可能一节课只能投篮10次,而对于小班制(按30人算)的来说,他们起码有15次的投篮机会。这样,学生练习次数多了,密度加大,对于该动作的学习起到了巩固性的作用,便于学生能更快的掌握技术动作。所以在小班制的班级里能够让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充分的交流和互动,既能促进师生感情,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得到更多的个别化指导,学习效率自然相对提高。这样以来教学质量明显要高于规模大的班级,这些的达成很明显是“选项”小班化教学的功劳。所以这种互动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动力。

四、结论

随着对体育“选项”小班化教学的深入研究与挖掘,教师能够对各类学生一视同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让每个学生得到“阳光的温暖”,使其各得其所,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提高教育活动的频率,增加师生间、生生间交往的密度、情感的交流,让每个学生“平均”得到教师的关爱,辅导、教育的时间和精力的比扩大,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活动的中心地位,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加强各学科的渗透和联系,达到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统一,情意系统和认知系统的统一,达到知识、能力和智力的整体优化。这些原则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毛放.“选项”小班化教育[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6).

[2]毛振明.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与新体育运动项目[J].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3]朱珊.“选项”小班化教学的创新探索[J].现代中中学教育,2003,(9).

体育教学分析 篇7

体育在我国教育体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加强体育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其身体发育,提高其身体素质,为学习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在我国,初中体育教学在国家相关文件的指导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1. 缺乏正确的体育教学认识

相对于社会上的竞技体育而言,学校的体育教学与其有着较大的差别。随着社会竞技体育的普及,很多初中学校的负责人、体育教师、学生都缺乏对两者区别的正确认识或清晰的认识。这样的情况就造成了很多初中学校的体育课 堂围绕着竞技体育展开教学。在学校的要求下,很多初中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内容上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安排,反而安排了较多的球类和田径类运动,无法有效地满足初中学生的体育需求。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的积极性降低,影响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

2. 学校看不见体育教学的意义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应试教育,因此,很多学校尤其是初中学校还是受到了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教学目标中,过于重视文化课的考试成绩,没有建设出一套完整的体育教学体系。从学校方面而言,对于升学率的追求要远远高于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视。因此,在体育课程安排和体育设施经济投入上相对较少;从体育教师方面来看,由于学校的不重视,加上所处地位较为低下,因此,体育教学的积极性相对较低;从学生方面来看,为了应对初中毕业之前的中考和升学,也就会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文化知识学习上。在体育课堂上缺乏正确的上课态度,甚至通过一些手段来逃避体育课。基于以上原因,使得初中体育教学发展难以深入。

3. 缺乏完备的体育设施

目前,很多初中学校都面临着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而发展资金的短缺就造成了初中的体育设施缺乏完整性。很多初中的体育设施由于长时间的使用,缺乏应有的安全保障。体育教学的场地严重不足等都很大程度地制约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

二、初中体育教学策略

1. 强化学校整体对于体育教学的认识

在初中体育的教学上,首要解决的任务就是提高学校对于初中体育教学的认识。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到体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使学校相关负责人、体育教师以及学生自身都从思想上认识到体育教育对整个初中教育水平提高的意义。在体育课堂教学 上,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体育,创新体育教学手段,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从而促使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在此基础上,加强体育教学,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精神风貌,为文化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对于体育教师,也要提高其教学积极性,使之能够真正认识到体育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意义。促使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认真准备教学内容,主动创新教学手段。同时,体育教师也要在课堂上对学生加强体育教学意义和重要性的教学,促使学生的体育教学参与度不断提高。

2. 强化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满足初中体育教学对于体育教师的需求,必须加快建设体育师资队伍。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报考体育类型的专业学校,以进一步地提高体育教师教学的质量以及增加体育专业教师数量。另一方面,初中体育教师也应该不断增加自己的体育训练,多参加各类的体育比赛,从而在提高自身体育素质的基础上,加强同其他体育教师的教学经验交流。同时,学校也应该注意改善体育教师的地位待遇,确保体育教师队伍的稳定。

3. 促进师生关系良好融合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在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同时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为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全身心地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同时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体育训练对于自身健康的重要意义,从而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和融入体育课学习。

4. 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健康教育

通过相关的教育调查研究发现,很多初中生对于体育与健康的关系认识不足。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认识到体育训练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而且,很多学生对于体育与健康的相关知识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还是在于体育教师要创新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健康教学的时候,要注意知识的衔接性,使得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形成习惯。而且,在体育课考核方面,也要增加相关的健康知识考核,以此来促进体育与健康实现真正的融合,使得体育与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基于项目教学的高职体育教学分析 篇8

1 高职体育教学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体育课程是教学素质教育与健康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前提和基本要求, 在当前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 高职院校对学生各种素质的培养应该以符合社会发展及职业需求为前提。高职体育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构成内容, 也是推动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一种素质教育方法, 还可以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体育运动有更大的参与热情, 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的好处, 使自己的身心得到锻炼, 提升自身身体素质, 由此可见, 体育教学是高职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外, 高职体育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会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培养计划、专业特点等要求去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基于学生的就业方向进行教学设计, 现代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逐渐提高, 职业素质及特殊技能都要足够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更多机会,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实现项目教学模式下高职体育教学与岗位需求相匹配, 也是高职教学特色的突出体现。

2 项目教学理论的相关阐述

项目教学就是通过设置具体的工作任务作为中心,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然后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布置的任务, 它是职业教育要求与特色的充分体现[1]。项目教学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特点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及相关实践技能进行培养, 注重的是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在教育领域属于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项目教学中社会的需求是其具体实施的一个指导, 然后结合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需求去对课程进行设计安排, 然后在分析不同岗位知识技能需求等因素的基础上去制定项目任务, 进而组织与此相关的任务活动, 让课程开展更有目的性与实用性。

项目教学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实践中去, 在实践中学生按照教学要求, 对相关的知识技能的要点进行掌握, 体会到实际工作中的真实情况, 获得实践的乐趣, 通过项目教学方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理解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职体育教学中, 教师会设定项目任务, 指导学生在练习足球、组织团队进行比赛过程中完成任务。通过这些步骤学生可以体会到团队协作的意义, 从而在将来的岗位中也能很好地与同事进行协作, 团结一致, 使自身的素养得到提升。

项目教学的实施注重的是以教师的指导为主,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项目是教学的主线, 这也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突破, 可以更好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主要利用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等方式去对知识进行了解与掌握。在高职体育教学中, 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营造出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 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 使其认识到体育精神的意义, 从而获得体能与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适宜的环节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 摆脱原有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 使学生成为知识的直接探求者。

3 基于项目教学的高职体育教学策略

3.1 以职业岗位适应能力设置教学项目

进行项目教学方案设计, 需要从学生的专业特点入手, 按照专业技能领域及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选择不同的体育项目, 在体育教学中设置合理的运动目标[3]。在教学活动中, 应该充分体现出体育教学的意义所在, 使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真正强化, 让学生通过体育教学感受到其对自己将来就业工作上的帮助, 这样学生才会更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体育训练之中, 高职体育教学水平也才会获得提升。

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 要按照不同职业对人才的需求去设置不同的体育项目, 比如公安交通类的专业对学生体能的要求一般是格斗能力好、身体素质强, 视觉及应变能力强[4]。针对这些特点在设置具体的教学项目时, 就需要以射击、拳击、长跑或者体操、篮球等内容为主, 对学生的自卫、追捕、团队协作等能力进行综合性培养与锻炼。而艺术类专业的相关岗位, 对人才的要求通常是形体好、素质高等, 在设计项目教学时, 就应该以健美操、长跑与球类游戏作为主要内容, 这样可以较好地实现学生改善体形、放松精神的作用。比如在健美操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首先吸引学生的注意, 在适合的音乐中进行热身, 融舞蹈与健美操于一体, 教师可以先进行示范, 让学生通过练习都能具备更加协调的动作, 起到改善体型与体质, 放松精神、消除疲劳的作用。

从这些不同项目教学的设置来看, 最关键的就是找准任务的要求, 选择相应的方向进行训练, 培养学生针对岗位的能力, 比如手脚协调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教师利用这种方式的教学, 让学生的身体素质都可以达到其专业岗位的具体需求, 从而使得学生的就业率得到提升。

3.2 以优化职业体能训练完成项目的实施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 对学生的体能健康水平进行强化是最为主要的目的, 基于这一前提, 应该积极地去进行体能的优化训练, 寻找符合学生生长发育需求及特点的真正发挥作用的教学方式, 然后设计出可以与高职教育教学要求相一致的训练策略, 这样才能使高职院校的教学效率与质量获得提升, 比如在排球训练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按照性别的不同把男、女生分为两个组, 根据其体能特点去安排不同强度的项目训练任务, 同时还应根据专业的差别去设置不同的运动内容, 实现项目教学与分层教学的融合, 是体育教学能够真正的为学生服务, 让学生整体的体育素养都能获得提高。

3.3 在项目教学中强调其终身性

在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还应该认识到教育所具备的终身性特点, 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特点, 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去制定一个终身的体育锻炼计划与项目, 使其能够符合学生的个体差异, 让锻炼的内容与方式都能够与学生的真正需求相一致, 对一些重要的预防及纠正职业病的保健操的编制与训练原则进行了解, 不断增强自我锻炼的能力, 让学生可以认识到终身体育锻炼的意义所在。

4 结语

在高职教育的进程中人们逐渐开始重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讨, 现代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市场发展中更加注重的是人才的综合能力, 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发挥自身教学优势, 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以及就业能力的培养, 提高就业率, 基于项目教学的高职体育教学也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改革, 是高职体育进步的一项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徐健.基于项目教学视角的高职体育教学内容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23) :223-224.

[2]宋晓燕.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探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5) :56-58.

[3]苑景富.基于项目教学视角的高职体育教学内容探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3 (8) :78, 80.

小学体育教学低效行为分析 篇9

一、忽视课前准备, 影响课堂效率

体育课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在于: 体育课要依存于外在的环境来实现教学目标, 如学校的场地建设、体育器材的选择、班级人数的多少、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等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小学生正处于容易情绪化的时期, 所以场地的布置是否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对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另外, 体育器材也要满足每个学生的课堂需求, 否则直接导致课堂效率不高的现象。例如, 在小学体育足球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进行运球练习, 此时有学生跑来告诉教师, 他们没有球可练, 球被其他同学分完了, 然后教师又要返回器材室为学生重新拿球, 这时候教师就需要要清点一下人数, 以防再出现这样的现象。这种因器材准备不足反复拿取器材的现象, 无疑会使学生失去课堂活动的兴趣, 且对于课堂有效性的发挥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因此,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 教师需要把握好课前和课堂中的各个环节, 在体育课开始之前, 教师不仅要备器材、备学生, 还要备课堂中可能临时生成的教学环节, 另外学情的掌握、体育场地的适宜性等各个方面都要精心地准备, 避免出现课前准备上的失误, 造成体育课堂低效行为。

二、淡化教学重点, 造成课堂冗杂

体育课堂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可谓形式多样, 但是在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地发挥, 才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发挥; 学生是否在课堂中学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或者是技能, 才是检验课堂有效性的标准。而教师在课堂环节设置上的重形式、轻内容将是构成体育课堂低效性的一个主要因素, 突出重点的教学内容才是课堂凝聚力的基础, 离开了教学重点的课堂无疑是一场走马观花的游戏。

例如, 在排球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学生准备活动后, 便开始了关于排球教学的很多活动, 如垫球、传接球、扣球等训练, 还安排了小组之间进行排球赛。虽说比赛对于学生参与课堂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在一节课的时间里, 学生在各种排球知识的学习中倍感乏力, 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学了些什么, 似乎只有比赛才是他们这节课印象最为深刻的内容。教学的灵魂在于一节课的教学重点, 没有重点的教学活动即便是面面俱到, 也不能将课堂提升到到一个有效的高度。因此, 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凸显出一项技能的重要性而强化练习, 找出课堂教学的立足点,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低效行为的发生。

教学目标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是统领性的, 只有在教学目标下衍生出的教学重点中安排教学环节, 才能使课堂在一个具有凝聚力的中心中发散课堂内容, 进而避免因为缺少教学重点而出现课堂低效行为。

三、忽视课堂管理, 致使课堂无序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 学生的自主性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 但这并不代表教师在整个课堂活动中就完全地放手给学生, 尤其是体育课堂, 没有教师的管理, 学生很可能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制力很差, 他们很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迷惑,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 在允许学生思想和行为自由发展的同时, 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化和引导, 唯有此, 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指引下朝着身心健康的目标前进, 学生的主体性也才能在适当的指导下得到充分发挥, 体育课堂更是如是, 教师必要的管理尤其重要。

例如,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 有的教师为了突出显示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中为学生准备了多种器材来供学生进行个性展示, 如篮球、排球、跳绳等, 而这项要求的设定初衷虽然是为了学生的自由发展, 突出主体意识, 但是教师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师引导的作用, 当学生在自由活动的同时, 课堂也出现了无序性, 如教师还没开口, 学生就将自己喜欢的器具抢玩一空, 甚至有的学生因为没有抢到器具而争吵不休, 在这种无毫无秩序可言的课堂, 何谈有效?

在新形势下师生关系的构建中, 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也要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体育教学中不能将学生放任自流, 恰当的课堂管理, 对于课堂有效性的发挥至关重要, 教师在设置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不要使课堂陷入不能控制的境地。体育教师要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控能力, 使课堂中师生之间的角色演绎得更加精彩。

初中体育游戏教学分析 篇10

一、游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优势

(一) 对学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体育游戏有着一定的游戏规则, 学生在参与游戏中就要遵守规则, 按照游戏的要求去操作, 如果违规就被认定游戏失败。游戏过程也是学生们受教育的过程, 他们从心理已有认知, 认识到做什么事都要准守规则, 这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这对学生来说就有了一定现实和教育意义。

(二) 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兴趣

游戏教学的优势就是其游戏环节受学生们欢迎, 学生在游戏中找到了欢乐。所以, 体育教师要把教学内容和游戏内容进行整合, 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东西, 提高能力。

(三) 学生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游戏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体力, 也提高了学生的智力。因为, 游戏中胜利的取得不仅是体力的比较, 还是智慧的较量。如果是团队竞赛还能培养团队的合作精神。

二、开展游戏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 对教学节奏进行合理掌控

体育课堂加入游戏内容会活跃课堂气氛, 但如果控制不好会使整个教学节奏出现混乱。所以, 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管理者和掌控者, 教师要合理的掌控教学节奏, 这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也可避免顾此失彼情况出现。

(二) 对学生们的游戏安全性进行分析

体育游戏固然乐趣很大, 但是, 如果由于加入游戏环节就引发了安全隐患就有些得不偿失。学生在游戏中因为极度兴奋, 往往会做出一些危险的动作或行为, 带来的后果难以想象。所以, 体育教师要认真选择游戏教学内容, 避免引发安全隐患。

(三) 选择有价值的游戏教学内容

游戏教学的目的就是为教学服务, 为学生们的健康发展服务。所以, 体育教学重在培养学生们的整体素质。这样就要有选择、有要求的挑选游戏教学内容, 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 在欢乐中领悟生活。

三、游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 游戏教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都会先给同学们做示范动作, 然后让学生们按照标准练习, 有些同学惧怕难度大的技术动作, 就产生了恐惧心理, 不仅不敢进行动作训练, 更对体育课产生了反感。而游戏教学却是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 它是在游戏中进行锻炼, 不受技术标准的制约, 学生可以放松的练习和操作, 随着活动量的加大, 学生不再有心理压力, 对技术动作的练习也不再恐惧了。

(二) 游戏教学可以增强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游戏教学内容中增加了团队竞技环节, 这样的游戏安排不仅增加了学生间的友情, 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大多数游戏教学课程都是对学生们进行分组, 用比赛的形式展开教学内容, 这种竞技比赛类的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理, 他们有了为团队胜利而拼搏的决心, 从而在游戏中团结合作, 争取胜利, 这无疑也是培养了学生们的团结合作意识, 让学生们有了集体荣誉感。

四、合理开展体育游戏教学的有效办法

要想完成一堂出色的体育课, 就需要安排好课前、课中和课尾这三部分的教学工作, 下面我做一下详细介绍。

首先, 我们看一下课前部分。这是体育课中值得注意的部分。因为, 体育课是一项剧烈活动。这需要给学生安排准备活动时间, 让学生的身体有个适度的状态来进行剧烈的体育活动, 这样可以避免发生身体不适问题。准备活动是调节身体状态的最好方法。因此, 准备活动环节必不可少。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都是采用慢跑、伸腿、压腿等方式做准备活动, 这种项目没有什么特色, 学生们已经不感兴趣。所以, 学生们在做准备活动中也是应付老师要求, 动作根本做不到位, 根本达不到做准备活动的要求, 准备活动的安排也就失去了意义。而游戏教学可以让学生们产生体育兴趣, 如, 换位跑、踢毽子等, 这些活动项目可以让学生们在上课前就做完, 这样安排准备活动不仅节约了体育课的教学时间, 也调整好了学生们的身体状态。

其次, 我们看一下课中部分。这是体育教学的重要部分, 这部分的内容安排是技能型教学。传统教学方式都是以训练为主, 教师在旁指导, 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 学生们只是被动的接受, 根本没有主动练习的热情, 而那些高难度的技术动作更让一些同学有了恐惧心理, 对体育课是更加反感。而游戏教学可以很好地安排好课中技能训练部分, 体育教师可以抓住学生们爱做游戏的心理, 把那些单一的训练项目改成多样的游戏活动, 这样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 学生们的练习热情高涨了, 身体素质也上去了。例如::混合接力、双杠追人等, 游戏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们的身体素质, 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结语

游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从而提高了身体素质、掌握了体育技能。我们体育教师要继续研究游戏教学的优势, 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 让游戏教学法更好的为体育教学服务, 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肖玲.体育游戏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 2010 (07) .

[2]史博.论体育游戏教学法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0 (02) .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特色建设分析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特色;建设

中国分类号:G718.5

在当今,素质教育与有效教学的大环境下,各个学科都在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为了在高职院校中,使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实现在运动中育人,在活动中成长的目标,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合理利用高职院校现有的条件,充分发挥出其体育的独特作用,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1.高职体育教学的特点

1.1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的明确导向性

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它的明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的质量。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适应特定职业岗位的群体或某一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应该与总体的教学目标相匹配,这就要求其既要具有普通院校体育教学的共性,又要有自身专业的定向性、实用性与专业性,并把培养学生的职业体能作为主体。因此,高职院校體育教学的目标要具有明确的导向性。

1.2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使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具有针对性,学生入学后就已经基本确定了专业方向以及将来的就业岗位,而且有些岗位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特定的要求,这也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体育课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具体特征安排教学内容,从身体方面为其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3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会采用各种教学途径和方法。由于高职教育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及操作能力,这就要求其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调动他们学习的自觉主动性,以此来与高能职业教育的总目标相匹配。

1.4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考评的职业性

对体育教学的评价,可以充分反映出学生体能、生理、知识以及技能等方面的具体情况,由于职业院校的特殊性,这就要求其在对体育教学进行考评时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考查,还要考查学生的职业体能,为学生将来顺利就业并快速适应岗位打下基础。

2.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特色建设的必要性

2.1高职院校体育特色教学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高职教育在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鼓励下迅猛发展,高职院校的数目以及学生人数迅速增加,但是,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没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很多院校都是照搬普通院校的教学模式,这很不利于高职学生的素质培养。为了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制定符合高职院校自身特征的体育教学内容、目标及方法至关重要。

2.2高职院校体育特色教学建设是培养体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要有必须的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还要求他们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能够把基本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领域中。加上很多专业对人的身体素质有特殊要求,例如要禁得住特殊气温或冷热空气侵袭等,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岗位的需求,来制定特色的体育教学。

3.加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特色建设的几点建议

3.1制定突出职业特点的体育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的特点要求其体育教学目标要和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相匹配,要具有实用性、定向性、专业性的特点,因此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制定突出职业特点的体育教学目标。在制定体育教学内容时,要根据专业特点,选择适当的运动项目,针对学生制定出个人的锻炼计划;要以提高学生未来从事职业的相关技能为目标;要让学生学会与职业相关的基础保健知识与运动知识;要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等。

3.2合理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

由于各专业的职业特点各有不同,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组织、适应及生存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合理地,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

首先,在安排体育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职业技能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具体要求。例如,酒店管理专业以站立为主,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下肢力量以及耐力等的培养,可选择体操或跑跳类型的教学内容。其次,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为其传授相应的健康保健知识,让学生了解易得的职业病,并学会预防及保健措施。

3.3改革教学形式,优化教学方法

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该改变传统教学的理念,建立一种新型的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不仅有利于增强他们的体制,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还能启迪他们的自主创造力。而且在选择教学的方法时,还要注重对学生职业精神方面的培养,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以及吃苦耐劳、敢于拼搏、善于创新的精神。

3.4改革考核方式,更新考评方法

考核制度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为了保证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改革考核方式,更新考评方法十分必要。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较高的身体素质,还要求他们有特殊的体能,因此在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进行考核时,应该把学生的职业体能以及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相关的职业技术操作技能的促进效果作为评价的侧重点,而且还加强对于与专业有关方面的身体素质的考核。对此可以把技能评估、身体素质评估、平时表现评估和理论知识评估都纳入到考评方法中,并把技能评估和身体素质的评估作为考核的重点。

4.总结

总之,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体育教学的特点,为了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建设与之相匹配的特色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十分必要。高职院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不仅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培养,还要根据专业特征以及将来的职业需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张树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个"切入点"[J].当代体育科技,2014,02(1):75-76.

[2]杨菊芬.阳光体育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探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06(3):150-151.

[3]朱旭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对策分析[J].科技资讯,2013,07(30:200.

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12

一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标推行与实施后, 我国多数中学体育教育工作均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不仅传统教学观念产生了巨大的改变, 而且不少学校能够以本校学生身心需求为依据进行体育项目的开设,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现了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目的。但应注意的是, 多数中学体育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难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各项要求, 以下将进行具体分析。

1. 学校方面

在教学思想方面, 不少学校错误地将体育教育视为竞技比赛与达标, 只注重少数尖子生的教育培养, 忽视了多数学生的体育学习。教学内容中对于技术的要求偏高, 缺乏应有的趣味性, 导致不少体育素质相对薄弱的学生难以调动兴趣, 导致“爱体育、不爱体育课”的情况出现。此外, 场地设施方面过于追求成人化及标准化, 偏向于满足竞技比赛的要求。

2. 教师方面

有些中学一味追求“升学率”, 对于体育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 再加上传统教育理念及现行考试制度, 导致素质教育很难全面地推行与实施, 多数中学仍将分数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指标, 导致学生及教师将课余时间均用于文化课方面, 而缺乏足够的锻炼时间。中学体育教师为了服从学校的要求, 采取“放羊式”教学, 导致学校上下普遍忽视了体育课的重要性。此外, 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一味地讲解和示范, 学生被动接受和练习, 认为只要完成教学内容即可。在此教学模式下, 教师根本无法收到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 了解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及理解, 更别提实现体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了。中学体育教师业务水平直接关系着体育教学的质量及效果。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 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要求, 特别是教学综合水平、汲取知识的能力、组织管理水平、创新及科研水平等, 这些都是确保中学体育教育目标能顺利实现的重要素质要求。但当前多数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远远无法满足这些要求。

3. 学生方面

首先,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体育素质有待加强。在中学体育课学习过程中, 难以根据教学要求完成各项锻炼任务, 极大地降低了其学习体育的积极性。此外, 不少学生在以往体育锻炼中受到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 导致其对体育活动产生了畏惧心理, 而这类学生往往身体素质不佳, 如肥胖、动作不协调等。其次, 学生的兴趣及爱好存在很大的差异, 由于意志力薄弱, 不少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态度十分冷漠。

二加快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分析

1. 转变办学理念, 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各中学应加快转变传统办学理念, 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 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加强体育经费的投入力度, 购置所需教学器材及设施, 以便为体育教学效果及质量提供保证。我国已制订了各级学校体育设施配备目录, 学校应响应国家号召, 有计划地对体育教学用品进行配置, 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修, 构建完善的体育管理制度, 确保中学体育的课时量, 使学校、家庭及社会对体育教学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从而鼓励和支持学生加强体育学习。

2. 加强培训工作, 逐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新形势下, 体育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 逐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迅速理解新型教育理念, 并科学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应加强教师的岗前培训、在职教育培训及继续教育培训工作, 加强体育队伍的建设, 为教师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及业务水平提供支持。教师应具有勇于探索和创新, 不怕吃苦, 敬业奉献的精神, 逐步接受新理论及新技术, 运用科学化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锻炼。

3. 转变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组织形态方面, 应注重加强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性, 不拘泥于形式方面的同一化, 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转变传统单一化的“讲解、示范模式”, 积极引入多样化教学模式, 逐步由“单纯性的锻炼身体”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除了保留原有教学内容外, 还应融合相关学科内容, 发展健美操、户外涉足等, 将自然、音乐、社会等学科知识融入体育教学之中。

三结束语

总之, 我国中学体育教学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 严重阻碍了中学体育的深入改革及发展, 为此, 必须制定一系列措施, 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为中学体育改革提供基本思路, 逐步拓宽体育素质教育的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汪晓赞、季浏、金燕等.我国新一轮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调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7 (6) :62~67、92

上一篇:国际电子商务法分析下一篇:测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