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2024-07-16

体育学生心理健康分析(精选12篇)

体育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篇1

随着经济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为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不但要求学生具有健康的身体,也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教学工作中则也就需要针对学生特点及课程特点,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文化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一个内涵丰富及外延性强的独特文化现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一方面为提高国民素质服务,另一方面则也就需要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及精神向往。本文基于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影响作用,展开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策略研究。

一、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1、可以改善学生情绪状态

在研究中发现,参加体育活动能够产生长期或者长期心理效益,从而改善不良情绪状态,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学生在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的时候,有助于学生不良情绪的发泄,从而直接获取运动带来的快感及自信,同时还能够缓解学生学习后的疲劳感,促进中枢神经的休息。总体来讲也就是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对学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起到改善作用。

2、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简单来讲也就是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只有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才会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并对自己的心理及行为起到良好的支配作用。这一切则也就是在心理健康基础上实现的,同时在学生行为上也有直接或者间接的表现。例如一个本身就认为自己勇敢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肯定会展现出坚强、勇敢的品质,会努力克服困难, 争创佳绩。体育教学给学生人格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此在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3、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意志

不管是集体体育活动还是个人体育活动,对于学生良好意志及高尚情操的培养均具有积极意义。在体育训练和锻炼中,必须要承受相应的身体练习及身体负荷,例如如果学生不具有自觉性及坚持性,自然不可能取得良好的体育锻炼效果。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得到的不同考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以及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

4、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发育

体育教学对学生智力发育的影响作用,则主要集中在三方面:第一,体育活动对于学生大脑开发和利用有显著促进作用, 能够强化学生神经系统功能;第二,体育活动可以缓解学生应激反应,提高学生的脑力运动工作有效率;第三,体育活动对于脑力劳动所致的疲劳感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总体来说体育活动可以对学生内在紧张情绪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从而改善提高神经系统工作效率,促进学生智力以及能力的综合发展。

二、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1、改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健康成长不但包括身体健康,同时还包括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中,重点是在学生身体锻炼上,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忽视,从而导致学生出现综合素质发展不平衡问题。基于这种情况则需要改善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依照学生身体、心理以及社会三维健康观,改善教学方式, 促进学生运动技能、心理健康、身体健康、运动参与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共同发展。首先需要对体育教学内容调整。在体育内容选择上,要基于健身性、集体性、经济性以及趣味性的有机结合,不但要提高体育教学锻炼价值,同时也必须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兴趣直接影响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参与度以及在体育活动中的愉快感,同时也是对学生心理因素影响的重要因素;其次改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打破传统教授形式,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学习模式,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然后丰富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大集体体育活动开展,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共同克服活动中的困难,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最后合理控制体育活动强度,在相关研究发现,中强度体育活动对于改善心境优于高强度运动,中等强度有助于改善学生焦虑、紧张以及抑郁等不良情绪,高强度活动则有可能对以上不良情绪有增加作用,因此在体育活动中最好将体育强度控制在60%-70%。

2、强化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构建良好体育氛围

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不但要强化校园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包括体育场地、体育器械以及体育环境等,同时也必须要构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积极实施多渠道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强化校园体育意识文化建设。另外则也需要不断的改善体育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体育活动,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也可以充分发挥体育竞赛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体育参与感。例如可以在学校积极开展体育竞赛,例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等等,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兴趣,也可以积极促进学生参与。

3、构建体育教师健康新形象,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对于教师来讲,则必须要培养身心健康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强化心理健康以及卫生保健等知识学习,从而显著提高提交教学设计科学性及合理性,在自身健康身心及丰富知识的基础上开展体育教学,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4、强化师生交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师生良好的交流沟通关系,有助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意识及开放性心理特点。因此强化师生交流,更有助于教师应用自身的健康形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比如在体育游戏中, 篮球、足球、排球活动等,通常都是集体练习方式,这个过程中有助于引导学生相互帮助和沟通交流,所以在这些项目教学中则重点应该集中在学生协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上,不但能够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能够促进师生合作,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及沟通能力。

综上所述,体育是基于社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不但能够强身健体,同时还能够培养自己的进取心,强化思想及意志等方面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在体育教育中也需要注重关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需求,将体育教学作用充分发挥应用。

参考文献

[1]吕荷莉,金慧娟,陈志强.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效能性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2(01):103-118.

[2]李凤英,邢金明.生态文明视野下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健康的促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01):83-100.

[3]陈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教学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1(03):120-121.

体育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篇2

摘 要: 以湖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利用《大学生心理资本问卷》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及体育锻炼效果进行调查,了解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与心理资本现状,从而进一步分析心理资本与体育锻炼效果之间的关系,为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水平和体育锻炼效果提供实证依据。 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资本与体育锻炼效果之间具有正相关性。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资本;体育;锻炼效果。

心理资本的研究源自积极心理学的发展。 积极心理学倡导用积极的思维方式解读人类的心理现象及行为方式, 关注人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人格特质。 随着积极心理学在国内外的蓬勃发展,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者开始关注个体自身的积极心理力量与美德。 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能量与资源,一般包括自我效能(对挑战性任务投入必要的努力并充满信心)、希望(为了追求成功对目标锲而不舍)、乐观(对现在与将来的成功作积极的归因)和韧性(面对困境与逆境能承受、复原并超越)等 4 个方面[1].学者杨钊认为,大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可以增进学生的意志品质和乐观情绪, 获得心理资本的竞争优势[2].

随着各种健身运动的流行,全民健身成为民生热词,有研究表明心理资本可有效预测心理健康水平[3].体育运动对个体心理素质的各个维度均具有积极效应, 积极的心理资本无论是对学生个人发展、学校竞争力提升还是社会发展而言,都有着重大的意义[4]. 试图通过调查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揭示大学生心理资本与体育锻炼效果之间的关系, 为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水平提供实证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所选取的调查对象是湖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 这些学校包括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纺织大学。随机选取不同年级的大学生 800 名。 共发放问卷 800 份,有效问卷 768 份, 有效率为 96%. 其中, 男生 398 人, 女生 370人。

1.2 调查工具。

1.2.1 大学生心理资本问卷。

研究采用的测量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工具是张阔编制的《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 张阔等人遵循 Luthans 的观点 ,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测量工具和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 编制了包含自我效能感、乐观、韧性、希望 4 个因子 26 题的《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5]. 该问卷所有问题的研究群体为国内大学生,问卷符合心理学问卷使用标准,信度和效度较高,问卷具有良好的本土适应性和稳定性。 考虑到该问卷结构稳定以及本研究的被试群体也是国内在校大学生, 因此采用此问卷。

1.2.2 施测程序。

最终将锻炼效果和大学生心理资本问卷合二为一, 整合成同一份问卷,由研究者本人进行团体施测。 在施测前,所有被试者认真阅读统一的指导书,测评表采用纸笔自陈格式。

1.3 统计分析。

运用 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描述性分析,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心理资本水平总体状况。

为达到心理 资本调查问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利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可靠性检验。 结果显示:心理资本调查问卷的相关系数 R 为 0.87;P 小于 0.001; 可靠性检验 α 值为 0.807;证明了心理资本调查问卷的内容和数据的可信性。

2.1.1 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差异性。

对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资本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 结果如表 2 所示:大学男生心理资本:自信、希望、坚韧、乐观的平均 值 和 标 准 差 分 别 为 28.37、21.93、23.20、22.95 和 2.820、1.187、1.891、2.023;大学女生心理资本:自信、希望、坚韧、乐观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 26.86、21.01、22.35、21.89 和 3.209、1.715、1.437、2.457;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 :男生心理资本四个维度的得分都高于女生。

在心理资本的 4 个维度,即自信、希望、坚韧、乐观进行统计学检验,P 值分别为 P=0.003<0.05、P=0.018<0.05、P=0.010<0.05、P=0.014<0.05,由此可知大学生在对自信 、希望、坚韧、乐观上存在显着性性别差异。 结合男、女大学生心理资本平均值和标准差,可以得出:男女大学心理资本(自信、希望、坚韧、乐观)存在着差异性,男生相对好于女生。

2.1.2 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差异性。

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心理资本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 3 所示:大一学生心理资本:自信、希望、坚韧、乐观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分别为 27.31、21.29、22.20、22.32 和 3.391、1.830、1.749、2.596;大二学生心理资本:自信、希望、坚韧、乐观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 27.75、22.51、26.81、22.44 和 2.933、1.393、1.216、2.183;大三学生心理资本:自信、希望、坚韧、乐观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 23.92、21.91、23.34、21.70 和 2.369、2.096、2.586、2.099;大四学生心理资本:自信、希望、坚韧、乐观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 23.78、21.78、23.34、22.00 和 2.006、1.732、1.880、1.320;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4 个年级的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得分平均值相差不是很大, 但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得分最高。

将高校 4 个年级作为自变量,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 4 个维度(自信、希望、坚韧、乐观)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及多重比较分析。 数据显示:自信、希望、坚韧、乐观的 F 值分别为:F=6.940、F=5.438、F=8.122、F=5.243. 自信、希望、坚韧、乐观的 P值 分 别 为 :P =0.123 >0.05、P =0.726 >0.05、P =0.026<0.05、p 0.866=“”>0.05. 数据表明,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坚韧性在不同年级上存在着差异性,而在自信、希望、乐观上不存在差异性。 运用两两比较中的 LSD 法进行多重比较发现:大学一、二年级的坚韧性与三、四年级学生的坚韧性存在明显差异(P=0.018<0.05、P=0.008<0.01、P=0.138<0.01),其它组别之间两两比较没有发现显着性差异。 因此,大学生心理资本在不同年级间存在着部分差异性。

2.1.3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差异性。

对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心理资本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如表 4 所示:非农村大学生心理资本:自信、希望、坚韧、乐观 的平均 值 和 标 准 差 分 别 为 28.07、21.60、22.80、23.15 和3.134、1.482、1.565、2.060;农村大学生心理资本 :自信 、希望 、坚韧、乐观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 27.19、21.35、22.48、21.81和 3.021、1.527、1.241、2.390;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非农村大学生心理资本四个维度的得分都高于农村大学生。

在心理资本的 4 个维度,即自信、希望、坚韧、乐观进行统计学检验,P 值分别为 P=0.085>0.05,P=0.484>0.05,P=0.362>0.05,P=0.002<0.05,由此可知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在对自信 、希望、坚韧上不存在差异,在乐观上存在明显差异,且非农村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得分高于农村大学生心理资本得分。

2.2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锻炼效果相关分析。

为了解大学生锻炼效果与心理资本之间的关系, 以锻炼效果(锻炼乐趣、健康效果、能力效果、外貌效果、社交效果)、心理资本(自信、坚韧、希望、乐观)为变量进行相关检验,结果如表 5 所示。

表 5 详细列出了作为两大类变量: 心理资本和锻炼效果各维度之间的关联分析结果, 从中可以看出: 自信与锻炼乐趣、健康效果、能力效果、外貌效果、社交效果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652(中等相关)、0.588(相关)、0.499(相关)、0.462(相关)、0.416(相关)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

希望与锻炼乐趣、健康效果、能力效果、外貌效果、社交效果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481 (相关)、0.518 (相关)、0.528(相关)、0.394(弱相关)、0.401(相关)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

坚韧与锻炼乐趣、健康效果、能力效果、外貌效果、社交效果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567 (相关)、0.609 (中等相关)、0.537(相关)、0.342(弱相关)、0.358(弱相关)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

乐观与锻炼乐趣、健康效果、能力效果、外貌效果、社交效果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670 (中等相关)、0.624 (中等相关)、0.614(中等相关)、0.525(相关)、0.503(相关)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

从相关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自信、希望、坚韧、乐观与锻炼效果(乐趣、健康、能力、外貌、社交)具有相关性。 同时表明心理资本的四项维度与锻炼效果之间存在明显的同向关联性,也就是心理资本的四项维度越高,锻炼效果就越高。

3 结论。

1)男女大学生心理资本 (自信 、希望 、坚韧 、乐观 )存在着差异性,男生相对好于女生。 2)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坚韧性在不同年级存在着差异,而在自信、希望、乐观上不存在差异。 大学一、二年级学生的坚韧性与三、四年级学生有明显的差异。 3)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在自信、坚韧、希望上不存在差异性,但在乐观上存在差异性, 且非农村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得分高于农村大学生心理资本得分。 4)从相关性分析得出,大学生的心理资本与锻炼效果之间具有正相关性。

4 建议。

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资本与锻炼效果之间具有正相关性,并且大学生心理资本在自信、希望、坚韧、乐观 4 个维度上存在着差异性。 因此,为了确保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可以通过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开发和提升, 正视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差异性, 因材施教等措施,达到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的目的。

4.1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开发和提升。

1)提高自我效能感。 学校、家庭与社会应创造各种条件,注重培养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 帮助大学生制订符合 SMART 原则的体育锻炼目标并支持其实施,随着阶段性目标的不断实现,从而强化大学生的成功体验,使大学生拥有了高成就动机感,提高了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2)建立美好希望。 关注和重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期望水平, 增加大学生面对困难和压力能够泰然处之的信心,对未来充满美好希望。 3)培养坚韧品质。 训练大学生能够坦然面对逆境,克服逆境,实现最终目标的能力,积极发掘自身的内在潜力,并结合外部的有利资源,化困难为挑战,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坚韧品质。4)树立乐观心态。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引导大学生更加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和学习的挑战。 在体育锻炼中敢于处理突发事情,坚信自己有能力处理好任何问题,从而树立大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和抗挫折能力。

4.2 正视差异,因材施教。

1)根据男 、女生之间存在的差别制定合理的体育锻炼目标,重视男女生的不同生理特点,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 尤其是根据女生的兴趣和爱好,组织定期的体育比赛,以督促女生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帮助其塑造积极品质。 2)对于刚步入大学一、 二年级的学生要重点培养其适应环境和抗压的能力, 增强自身的坚韧性, 在锻炼中勇于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长时间、高频率的体育运动,有助于磨练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持之以恒的信念,从而提高其坚韧性水平。 3)针对不同生源地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要培养他们的乐观心态,学会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敢于向同学、教师展示自己的锻炼才能获得流畅体验。 通过体育锻炼掌握一定的身体锻炼技能,改善自我能力的评估,增强其自信心。

参考文献:

[1] KARATEPE OM,KARADAS G.The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on conflicts in the work -family interface,turnover and absence in-tentions [J].Int J Hosp Manag,(10)。

[2] 杨 钊。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开发与影响[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3] 黄 慧。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

[4] 季 浏,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导论[M].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体育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篇3

关键词: 体育锻炼意识 高职学生 心理健康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体育锻炼意识十分重要,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将有效带动自身健康成长。在锻炼中能有效缓解自身存在的心理压力,从而进行自我排解,促进身心健康成长。但是现今很多院校对体育锻炼不够重视,这样导致很多学生无法得到体育锻炼。很多学生仅仅重视学习,逐渐忽视体育的重要性,长期下来,学生的体质跟不上,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1.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

经过相关调查显示,现今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都是愿意参加体育锻炼,这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合理设置体育课程,以此促进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1]。但是一些高职院校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对体育课程的设置很少,仅仅是每周一次,并且在体育课上,教学内容不够完善,导致学生上课的时间较短,其他时间都是自由活动,少数学生能够主动进行锻炼,大部分学生都是做自己的事情。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学生的体育意识淡薄,不会主动进行体育锻炼,并且传统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了学生锻炼习惯和锻炼意识的形成。高职院校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了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这导致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忽视体育锻炼,身体素质无法得到提高,并且学习压力过大,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最终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针对这种现象,高职院校必须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让学生做到劳逸结合,在体育锻炼中不断培养良好品质,舒缓压力,最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效的体育锻炼将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向上成长。

2.体育锻炼意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2.1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有效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能够缓解学生的压力,舒缓学生的心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体育锻炼会起到心理疾病治疗的作用,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选择过程中,能够逐渐培养锻炼兴趣,以此促进自身锻炼意识得到有效培养,保证自身心理状况处于健康的状态,从而逐渐改善自身的生活状况。并且体育锻炼会有效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和情感,让学生向着更为积极的方向发展,这将会对高职院校学生抑郁、焦虑和消极等情绪有良好的抵抗作用,以此充分缓解学生的焦虑和紧张的心理,从而消除学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良情绪。另外,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过程中,经常会获得成功,这样将会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以此帮助学生喜欢上体育运动,逐渐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运动是生活中不可获取的重要组成,学生培养体育锻炼意识,能够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2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缓解学生的心理焦虑及抑郁

焦虑症的治疗可选择一些趣味性较强或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作为治疗手段。如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篮球、游泳、爬山等,并采用强度大、速度快、幅度适中的动作练习。并且在活动后要做足够的放松练习,让全身得到充分放松。放松可采用小步慢跑、深呼吸、走、敲、拍、抖全身肌肉等。抑郁症的治疗可选择一些技巧性的集体项目为治疗手段,如足球、排球、篮球、乒乓球等,也可采用大强度和小强度交叉、速度快慢、幅度大小相结合,内容变化多的动作练习。活动持续时间应稍长些,一般在40~50min左右,若身体状态较好则可更长一些,可以适当延长运动的实践。另外,要提高学生情绪的兴奋性和与他人的合作精神,有意识安排患者与他人合作完成一项活动任务,让患者体验合作后取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兴奋性[3]。

体育锻炼属于一种有效的治疗心理疾病的手段,能够促进学生注意力的转移,能够带动学生情感的发泄,让学生不断强化体育锻炼意识,从而缓解自身的紧张情绪。学生在进行有氧运动时能有效缓解自身的焦虑和抑郁,对学生长期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有一个有效的治疗,不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后,心血管功能得到提升,这样学生的体制得到锻炼,自身素质也不断提高,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有效的体育锻炼会充分发泄学生心中的压力,促进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另外,学生在运动中,在不同强度的运动节奏中,自身的情感发生变化,心态越加积极,最终得到更有效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人才需求逐渐发生变化,社会对于全面型人才的需求越加大。这给高职院校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能够不断增强学生体质,以此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增强。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会在很大程度上舒缓学生心中的压力,能带动学生更长远的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景凤琦.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30):40-41.

[2]田立荣.论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2(04):40-41.

体育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篇4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体育锻炼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对象。由于经费和时间的限制, 我们抽取浙江宁波地区的3所中学的150名初中学生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涉及初一至初三各个年级以及不同生源地, 不同性别的学生, 年龄平均为 (14.3±1.00) 岁, 样本具有代表性。

1.2 研究方法

(1) 调查问卷法:共发放问卷150份, 回收问卷148份, 回收率为98.7%, 其中有效问卷146份, 有效回收率为98.6%, 具体调查对象情况见表1。 (2) 访谈法:与调查对象中的20人进行了交流和座谈, 了解经常参与体育活动或不经常参与体育活动对人的性格特点的影响。 (3) 数理统计法:回收并整理问卷, 将回收的相关数据信息输入计算机, 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并得出结果。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初中生对体育活动的爱好程度

通过实际调研 (见图1) 发现初中学生中大多数 (有88.9%的人) 学生喜爱体育活动喜欢进行体育锻炼, 而不喜欢体育锻炼的只占少部分 (约为11.1%) 。

2.2 参加体育锻炼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体育活动可以增加社会交往, 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通过图2可以发现体育活动可以增进同学之间亲密的交往, 使他们有更多的朋友, 也不至于孤独和不与人接近, 使其有很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不喜欢活动的学生在学校中交往的朋友也少, 对人的亲和力也差。

2.3 体育活动对高中生情绪的影响

通过调研 (见图3) 发现体育活动能给学生带来积极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可以看做是各种观念、概念或者以一个人的表现为基础的认知模式的构成物, 其中包括社会方面的自我概念、自我体育能力的认知、自我抵抗力及健康状况的认知等。而建立一个良好的身体自我概念, 将有助于提高身体的自我价值和自尊心。初中时期的学生们心理上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 我国学校教育受到了冲击和挑战, 有很多学生出现了不同的心理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退缩、焦虑、抑郁等等外显和内隐的的心理行为问题。

2.4 体育活动对高中生自信心的影响

看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 首先要看他的社会适应能力。目前的青少年普遍受家庭的重压与社会负面的影响。由图4可见, 体育运动能够提高自我的知觉和自信心。在学生们运动的过程中由于运动的内容、难度、目的、与其他个体的接触, 不可避免的对自我的行为、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不运动的同学则缺少了这么一个表现自我和评价自我的机会, 从而也导致他们缺少自信心, 不注意自己形象, 比较容易激动。

2.5 体育活动可以调节心理活动的依据

人的大脑与肌肉之间的信息传导是双向的, 兴奋可从大脑传递给肌肉, 产生相应的肌肉的收缩。相反, 做动作产生肌肉收缩, 也可传递到大脑, 使大脑皮层特定区域产生兴奋肌肉收缩积极, 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多, 大脑的兴奋程度就高, 表现出人的情绪就会高涨。因此, 体育活动能有效地调节人的情绪。体育活动可以使人的注意力转移, 情感发泄, 兴趣改变, 紧张程度得到松弛, 情绪趋向稳定。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本文调研发现, 初中学生中大多数学生喜爱体育活动喜欢进行体育锻炼, 而不喜欢体育锻炼的只占少部分。 (2) 不经常从事体育活动的学生有87.4%的人性格比较孤僻, 缺乏自信心, 不与人交往, 朋友较少。而经常从事体育活动的86.1%同学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信心, 都十分的快乐, 开朗和愉快的心情, 情绪稳定, 善于交往。表明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3) 体育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增加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触的形式, 通过与他人的交往, 又可以使个体忘却烦恼和痛苦, 消除孤独感。因此, 体育活动对于治疗人际关系障碍有积极的作用。

3.2 建议

(1)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 体育活动对促进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使同学们认识到体育活动的作用, 在体育教育中积极参透心理健康教育, 让青少年学会学习、学会锻炼、学会生活, 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2) 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同学们的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因此, 建议学校可以合理的增开体育课和多开展课外的体育活动使同学们有更多机会进行体育活动。同时也希望家长们多支持和鼓励孩子们运动, 充分认识到体育活动能使自己的孩子想健康的方向发展, 而不是会耽误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军平.中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初探[J].出国与就业 (就业版) , 2011 (24) :47-48.

[2]张伟.体育活动对人心理健康影响的初探[J].当代体育科技, 2012, 2 (34) :16-17.

[3]黄华敏, 易鹏.析中职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发展模式[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10 (3) :87-88.

[4]李浩浩.不同体育项目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1, 30 (3) :57-60.

[5]于红民.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体育[J].体育学刊, 2004 (1) :24-26.

体育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篇5

这个时期的女学生除心脏、呼吸、骨骼和肌肉等方面的发育和功能与男生的区别越来越显著以外,还出现了月经的周期性变化。月经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在月经期,月经正常的女生应该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如羽毛球、乒乓球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改善盆腔的血液循环,减轻盆腔的充血现象,而且腹肌与盆底的收缩与放松活动对于子宫所起的柔和的按摩作用,还有助于经血的排出。但是由于多数女中学生出于一种害羞心理,对生理知识了解过少,再加上月经期生理上的一些反应,因此使她们在月经期对体育运动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不敢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女中学生这种畏惧心理的产生与她们的身体发育和月经期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身体发育的特点

1.进入青春期后,女学生的体重明显增加,皮下脂肪较多,身体显得丰满,骨密质的厚度较薄,肌肉内水分及脂肪的含量相对较多,含糖较少,这使女学生的肌肉力量比男子弱,易疲劳。

2.心脏体积较小,心肌收缩力较弱,调节心脏的神经中枢兴奋性较高,心率快于男学生,运动时主要靠加快心率来增加心脏每分输出量,心脏贮备力量低于男生。因此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低于男学生。

3.胸廓和肺脏的容积小,肺通气量、肺活量小于男生,心脏血管系统功能不及男学生,故女学生安静时和最大体力负荷时的吸氧量也小于男学生,这就限制了女学生在运动中的供氧能力。

二、月经期的特点

1.女学生的初潮一般约在12-15岁之间。初潮年龄一般受遗传、营养、健康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如果这时期家长和老师对她们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置之不理的话,往往可能引起她们不良的心理反应。

2.月经期一般平均28天,女学生由于内分泌功能尚不稳定,月经期开始显得不规律,约1-2年后逐渐接近28-30天左右行经一次。正常情况下经期约为2-7天,多数3-5天。女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由于她们身体发育的特点,本身就不喜欢体育运动,特别是剧烈运动。再加上她们对生理知识了解过少,父母及教师又不能正确引导,往往会使她们对月经期的适当体育锻炼产生恐惧的心理,不敢甚至害怕参加体育运动,怕引起不良后果。而且由于部分女学生在月经期身体上会出现一些正常的生理反应,如可能有腹部及乳房胀感、腰酸等现象,少数人有头痛、失眠、疲倦嗜睡、情绪波动、烦噪、易怒以及便秘或腹泻等,这就更加剧了她们月经期畏惧体育运动的心理。

要改变女学生月经期畏惧体育运动的心理,这就需要:

(一)多对女学生进行月经期的生理卫生教育,特别是体育卫生教育。让她们了解月经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在月经期,人体一般不出现明显的异常变化,因此月经正常的学生在月经期间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不但不会影响身体健康,还有利于身体的发育。而且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还可以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减轻全身的不适反应。逐渐消除她们的心理顾虑。

(二)平时加强对女学生的身体锻炼和意志品质的培养,使她们热爱体育活动,具备坚强,勇敢的意志品质,从而减轻她们的畏惧心理,或有意识地克制这种恐惧心理。

(三)一般在月经期间,女学生的身体反应能力、适应能力、肌肉力量、神经调节的准确性及灵活性等可能有所下降。因此,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合理安排女学生月经期的运动量和运动时间,不安排她们参加比赛,因为比赛时运动强度较大,精神过于紧张,体力及神经系统都不适应,易导致卵巢功能失调引起经血过多或月经紊乱,避免增加她们的畏惧心理。

(四)月经期间不宜安排游泳、跨跳、腾跃等剧烈运动,避免寒冷刺激,特别是下腹部不受凉,避免子宫因受到过大震动,造成经血过多或腹痛等不良反应。

体育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篇6

关键词:体育教育 心理健康 促进

【分类号】G807.4

1.前言

高校大学生由于学习生活节奏的加快,就业压力的逐年递增致使其心理问题日趋突出。因此,寻找有效的干预和治疗措施,引导帮助学生克服心理挫折和障碍,培养他们的信心,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身心健康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

2.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目前,最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有:神经衰弱、焦虑、麻木冷漠、性格偏执、孤独怪僻、腼腆胆怯、优柔寡断、急躁易怒、缺乏信心、遇事紧张、自负逞强等症状。

3. 学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的分析

3.1 学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影响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着必然的联系。对于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心理疾病往往要比生理疾病对他们的影响更为严重和深远。因此把提高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作为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而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学校体育教育对稳定情绪的影响

新时期学校体育的特征包括健身性、人文性、娱乐性和多样性等,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降低或消除这种不良反应,感受运动时的愉悦感和运动后的轻松、舒适感等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3.3 学校体育教育对智力水平的影响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不仅能使运动者的注意力、记忆力、反应、思维、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主要表现在:1、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大脑的开发和利用,增强神经系统的功能;2、体育运动能减缓应激反应,提高脑力劳动的工作效率;3、体育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脑力劳动引起的疲劳。

3.4 学校体育教育对良好的自我概念的影响

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参加体育运动者较之不参加者有更高的自尊,体质良好者倾向有更积极地自我概念。体育运动鼓励人去检验自己面对新的挑战和完成新的任务的能力,人在体育运动中一次次地证明自己的能力,这种证明不是语言而是用活动。

3.5 学校体育教育对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目前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技这把“双刃剑”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人与人间关系淡漠,缺乏感情交流,人际关系复杂,造成很多大学生孤独、压抑。而体育运动能把人们聚在一起平等、友好、和谐的练习和比赛,使他们之间产生亲切感。而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令人心情舒畅、振奋,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

4. 体育运动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

4.1 针对不同心理缺陷的大学生进行的体育运动

(1)孤独和怪僻

坚持参加足球、篮球、排球、拔河等集体性项目,这些集体性项目的锻炼,会帮助大学生慢慢的改变孤僻性格,逐步适应与同伴交往,并热爱集体,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腼腆和胆怯

参加游泳、溜冰、体操、攀岩、爬山等项目,这些项目要求人们不断的克服害怕、摔倒、甚至于疼痛等各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可培养自信的心理特征。

(3)优柔寡断

应多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拳击、跨栏、跳高、跳远、击剑等体育活动。在这些项目面前,任何犹豫、徘徊都将贻误良机,遭到失败,久练能帮助增强果断的个性。

(4)急躁和易怒

此种心理缺陷应参加下棋、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及游泳和骑自行车、射击等缓慢、持久的项目。这些体育活动能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控能力,稳定情绪,使容易急躁、冲动的弱点得到改善。

(5)缺乏信心

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体育项目。坚持锻炼一个时期,信心自然能逐步得到增强。

(6)自负和逞强

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项目,如跳水、体操、马拉松等体育项目,也可找一些高水平的对手下棋,打乒乓球或羽毛球等,以不断地提醒自己“山外有山”,万万不能自负、骄傲。

体育锻炼作为心理纠正训练内容要想达到心理转化的目的,必须要有一定的强度、质量和时间要求。每次锻炼时间在 30 分钟左右,运动量从小到大,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4.2 通过不同类型的体育运动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实践证明,长期进行无氧运动的训练对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及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有良好帮助,但因其运动强度大、时间短,对运动参与者要求较高,不利于普及。而有氧运动对运动者的身心健康都有良好影响,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性特点。因此,应在大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有氧运动。最常用的有氧运动方式为慢跑,其次还有游泳、自行车、滑雪、太极拳、健身操、攀岩、爬山、郊游、气功、快步走、各种球类活动以及现今最为流行的各式街舞等。

4.3 通过进行适量运动强度的体育运动可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体育锻炼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程度因体育锻炼强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中等强度体育锻炼所产生的心理健康效应明顯优于小强度和大强度。

4.4 通过开展与体育交叉渗透的心理拓展训练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拓展训练,又称外展训练,是利用自然环境或人工设置的各种复杂环境,以心理挑战为重点,为达到“激发潜能、熔炼团队、砥砺心智”的培训目的而精心设计的具有开发性、挑战性的实践活动。拓展训练符合当前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对促进和完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5、结论

总之, 学校体育教育是有组织地对大学生施加影响的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尽可能多的体育活动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在掌握有关知识技能的同时,发展大学生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以及各种非智力因素,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訾中一.论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实践与探索:316-317

[2]季红.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6,4(73):7-8

体育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篇7

从传统视角来看待体育的基本功能, 大凡有如下几种:能增强个体的身体条件。有助于形成群体的集体主义精神, 诸如此类。对上述观点进行考察, 发现:这些都是从体育作用于个体的外部、宏观的角度进行的理解。根据这种习惯理解, 在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上也就体现为:以竞技、力量的训练为主。

近年来, 随着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 同时, 通过心理学与其他学科所形成的交叉研究表明:个体在体育方面若坚持科学、合理的锻炼, 将有助于其心理健康状态的形成。所谓心理健康, 可以理解为: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 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 情绪反应, 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 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 能够正确认识自我, 自觉控制自己, 正确对待外界影响, 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由概念界定所规定的要件可知:体育与心理健康之间形成了一种映射关系, 通过体育活动所形成的个体间的互动, 将增进个体在环境适应性方面的能力。

二、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运动无论从内容到形式, 和普通的身体锻炼有着截然不同的作用。因此, 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已不能满足他们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 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就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 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 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 既要带球前进, 又要防止对方拦劫, 需要学生善于快速分析, 分配自己的注意力。任何一种运动项目, 都要求运动者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 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 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 在个体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 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 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 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 推动了个体心理的发展。

同时,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 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 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 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 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 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 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 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三、体育运动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定向价值形成

1.认知行为设定

参加健身运动能够促进个体积极思考, 以此来削弱那些消极想法, 改变沮丧和焦虑的状态。尽管不经常参加运动的人把开始运动和坚持运动视为一项艰巨的任务, 可一旦他们实现了目标就会加强他们的竞争意识, 提高他们对自我能力的认可。自我能力认可与努力和坚持密不可分, 这两种因素帮助参加者继续健身锻炼, 并取得收获。

2.注意力分散的设定

参加健身运动时, 运动量的增大和运动动作的发挥, 可以分散人们对自己焦虑和沮丧的事情的注意, 并且, 把这种情绪在不断地运动中得到发泄, 从而使人身心轻松, 大大受益。健身运动把人们从焦虑和抑郁的琐事中解放出来。

3.身体所产生激素的设定

健身运动之所以使人的个体生理、心理受益, 是与运动后人体内荷尔蒙激素的分泌量的增加有关。人的荷尔蒙激素, 是大脑在外力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化学物质。大量的荷尔蒙分泌, 可以改变人的情绪状态, 加强愉悦感, 增强健康活力。这种健康感可以降低沮丧、焦虑和其他消极状态的程度。一些研究认为, 任何健身运动均具有以上三个方面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而高中学生, 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和高考压力, 各次考试带来的不良情绪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

体育运动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定向价值形成, 具体可以表现在这6个方面:有助于学生发展智力;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使学生自我个体意识更为清晰;有助于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消除心理疾患。

四、体育运动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定向价值实现的途径

体育运动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定向价值的实现, 需要体育与心理学两方的共同作用, 相互渗透来完成。

1.优化体育教学环境

体育运动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晨练的人们多数选择在公园, 因为那里鸟语花香、绿菌环绕, 置身于这样的环境, 能够使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因此, 学校要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购置充足的体育器材, 及时更新体育设备和器械, 改善体育教学环境和学生体育锻炼的环境。

我们可以这么设想, 当学生走进宽敞明亮的健美馆, 踏着柔软的地毯, 听着优美的音乐, 墙壁上的大镜子映出他们青春活力的身影, 必然会产生激动、愉快、自豪、跃跃欲试的感觉, 从而乐于接受体育, 对防止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倾向起到了积极作用。或者, 当学生们走出沉闷的教室, 来到蓝天开阔的操场, 各种他们喜爱的体育器械一应齐全, 学生们的心情该是多么愉悦, 多么轻松。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我认为, 高中体育学科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体育心理卫生课是定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和重要学习内容。通过学习, 使学生了解自身的生理、心理基本知识, 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内容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了解体育运动中的心理卫生常识, 了解自身是否存在不良心理倾向和心理障碍、如何克服等。做到自我诊断、自我预防, 提高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 达到防患于未然,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3.建立高中学生体育课程心理健康档案

实施健康教育;要做到有针对性, 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非常必要。大学生心理健康内容应包括:大学生来自的省份、地方;家庭状况 (如成员状况、经济状况、父母婚姻状况、有无重大变故等) ;大学生气质、性格特征;是否确定恋爱关系;有无焦虑、抑郁、孤独、空虚、苦闷等不良心理倾向;产生的原因等。以此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做到区别对待, 有的放矢。这项内容可与健康教育教研室, 和负责学生工作的有关部门配合共同完成。

参考文献

[1]傅君芳.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路径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 2010, (5) .

[2]刘谦.谈学校体育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1) .

体育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篇8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由权威部门的学生健康调研结果来看, 当下大学生在整体健康上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扰。不但他们的综合平均健康水平较以往有所下降, 更有着较为突出的体重问题、心肺问题、视力问题以及最重要的, 心理健康问题。调查显示, 大学生群体中约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困扰, 焦虑感、衰弱感、强迫症、情感危机等各类心理问题的高发使得大学生群体里的轻生、人身事故、休学辍学现象日益频繁, 许多学生的正常生活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可以说, 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了阻碍大学生群体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一项关键性的负面因素, 在大学教育中强化对心理健的引导力度早已刻不容缓。

二、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家庭背景

受我国过往婚育政策的影响, 包括高职生在内的中国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人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溺爱和独生的背景让很多人在接触群体生活和独立面对家庭以外的环境时难以快速适应, 无法做到很好地自我调节而产生焦虑心理。此外, 在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的当今社会, 与其它人相比, 部分家境贫寒的学生为了接受大学教育必须付出相对更多的努力, 这使得他们也面对着更多的成长压力, 如何在这种压力之下保持乐观的生活心态与交际心态, 对于他们来说着实是一大挑战。

2、人际关系

相对于中小学而言, 大学环境具有更强的社会性, 人际关系也较之以前更为复杂。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每个人个性、经历上的不同, 使得交际这件看似平常的事情对于部分性格内向、自我审视心态不正确或者处于特殊时期的年轻来说要显得相对更加困难一些。

3、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还有一些学生, 自小成绩较为优秀, 专注于学习这件本身, 因而在进入大学之前整体的学习历程较为顺利。这类学生, 往往有着较高的自我定位, 之所以会进入高职院校多数是因为高考发挥的失常。在这样的经历背景下, 这些学生带着复杂的而矛盾的心情进入到高职生活, 常常需要很长的缓冲时间才能够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中。

4、学习压力

现代社会就业压力的加大使得很多高职学历的学生不得不背负起相对更大的学习压力。他们当中的有些人不但需要保证平时的课业学习质量, 更需要花时间专注其它类型的诸如资格证考试、学历考试, 其紧张程度可见一斑。但是大多高职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 强大的学习需求与现实考试的需要冲突也容易让他们产生沮丧、悲观的情绪。

三、体育教育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1、增强体格, 培养高职大学生良好的品格和意志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多数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体育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加强锻炼, 在繁重课业的同时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所谓身心健康, 先有身体上的健康, 才能达到心情的愉悦, 因此拥有一个健康的体格, 是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条件。体育运动是一项考验人体的耐力和体力的运动, 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 往往会激发高职大学生抗疲劳、紧张、竞争力及意志上的磨练, 通过完成体力上的任务, 从而使得大学生的内心获得放松和成就感, 从而能培养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2、放松身心, 缓解课业压力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 当代大学生受到了来自于多方面的竞争压力, 尤其是高职大学生, 其学习的对应面往往更加接近现实社会, 紧张的学习和竞争的压力对于年纪尚轻的高职大学生来说, 很容易产生心理负担, 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 长期的学业落后会使得学生产生深度的自卑感, 部分学生甚至会出现厌学厌世的不良心态。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可以通过其日常的生活状态和肢体语言中表现出来的, 通过体育运动, 也是大学生情感的一种体验, 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消除学业的疲惫感和紧张感, 通过体育运动也能够获得一定的自信心和满足感, 在缓解压力的同时也消除了高职大学生的不良情绪。

3、促进交流, 提高高职大学生社交能力

体育教育是一种互动式的教育形式, 通过集体的学习、练习和比赛, 从而促进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人际交往。在平时的课堂上, 大学生往往只关注于自身的学习, 大多数的时间都花在上课和做题当中, 非常缺乏人际交往, 这种情况也使得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难以适应现实社会的交流模式。体育教育是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让大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交流, 满足了大学生内在的情感的需求, 也丰富了生活的内容, 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可以有效的避免心理抑郁等健康问题的产生。

四、心理健康角度下的高职大学体育教学建议

1、体育课程添加心理健康内容, 促进高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体育教育对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然而在许多高职院校当中都没有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培养了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这才是国家所需要的真正人才。因此在了解到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紧密关系后, 可以在体育教育的课程中贯穿一部分的心理健康教育, 将体育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发挥得更好, 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显得较为枯燥, 学生往往都对此类课程提不起兴趣, 这样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而将两者结合起来, 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活动中, 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身心,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提高体育课程的灵活性, 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力度

体育教育其实不单单是体育运动, 其还应该包括健美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将这些知识结合起来, 形成生动的体育课程, 从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体育课程应该是一门多元化的户外课程, 学生在参与其中时能获得身体的锻炼和心理的放松, 因此学生需要对这门课产生积极的兴趣, 要能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课程中去, 体育课程的内容和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一堂好的体育课, 既能够起到锻炼身体、学习体育技能的作用, 又能够使得学生获得心情上的愉悦、心理上的舒缓, 因此体育教育应该脱离枯燥古板的模式化教育, 推进体育教育改革, 发展多元化人性化的轻松体育教育方式。

3、加强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培养体育心理健康专职教育队伍

除了有体育课程上的改革以外, 对于课程的引导者, 也应该灌输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相结合的理论知识, 对于体育教师而言, 也应该长期的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保持自身身心健康的同时, 才能将积极向上的心态带给学生。在融入了心理健康教育之后对于体育教师的要求也更加的严格, 作为高职院校, 应该培养一批专职于心理健康的体育老师, 让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苏宁波.体育教学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J].河南科技, 2012 (06) .

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 篇9

关键词: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与训练。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额外关注的问题之一, 因为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就业心理问题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团结和持续健康发展, 对于大多数家长来看, 孩子大学毕业之后就应该有一份很好的工作, 就应该能永久性的避免风吹日晒的辛苦, 就应该能彻底的改变自己自己窘迫的生活, 而这些传统的观念和想法也在很多家长给孩子的成长意识中进行了彻头彻尾的灌输, 所以很多学生也在梦想着自己毕业之后的荣誉和轻松、自在的生活, 而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企事业单位用人计划的进一步合理、高效, 再加上毕业学生的急剧增多, 使得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际面临着失业、在家待业的问题, 体育专业大学生也不例外的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因为对于体育专业大学生来讲, 他们的就业渠道和就业方向相对比较狭窄, 再加上人数需求量相对较少, 所以很多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毕业之际也只有选择回家待业或者自己谋求发展的道路。笔者从心理学角度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分析, 旨在为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辅导提供理论帮助。

一、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1) 稳定的工作是大多数体育专业大学生追求的理想工作

对于大多数体育专业大学生来讲, 都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找到一份稳定的收入可观的工作, 比如进入公务员行列或者教师行列以及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事业单位, 对于他们来讲, 稳定的生活环境是他们选择工作的第一位, 所以很多学生在毕业之际目标很明确就是非这些单位不去, 在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物力的基础上,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最终还是找工作未果, 回过头来再去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单位, 可能为时已晚, 因为很多单位都希望在第一时间挑选到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另外从专业来讲,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 他们需要的都是专业对口的高级技术人才或者有相关社会经验的管理人才, 对于刚毕业的体育专业大学生来讲, 他们完全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这也在一定基础上造就了他们就业恐慌的心理。

(2) 继续深造的两难境地

在一些即将毕业的学生当中, 很多人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谋求到一份比较好的工作, 考研就成为很多体育专业大学生所奋斗的目标, 但是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 对于一部分考研的学生来讲, 他们也不能完全专心致志的来复习考取研究生, 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发现很多体育专业大学生在看到往届硕士研究生寻找工作当中的那种无奈并没有自己想想的那么顺畅也开始了徘徊和忧郁, 担心这一幕也会发生在自己研究生毕业的那一时刻。

(3) 适应社会、谋求自身发展压力重重

自主创业成为当下大学生就业当中最流行的名词之一, 国家也在大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但是很多即将走向社会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在迈出这一步的时候却缺乏足够的勇气, 分析其原因, 我们发现主要在于 (1) 很多创业需要各方面的技术且技术含量相对较高, 而体育专业大学生由于专业限制, 在很多行业很难快速的适应, 所以对于自身陌生或者不熟悉的行业不敢轻易的去尝试。 (2) 很多学生自主创业的资金都来源于父母提供, 作为父母来讲,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 担心创业失败、血本无归, 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支持他们创业。 (3) 自主创业需要具备吃苦耐劳、勇往直前和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调查发现, 很多即将毕业的体育专业大学生都希望或者都抱着一夜成名的思想或者态度, 对于艰苦的创业之路他们没有心理准备, 也惧怕承担风险。

二、措施与意见

(一) 多技能发展是学生毕业谋求工作的良策

对于社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大量需求的今天, 我们对于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毕业寻找工作直接, 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来看, 也应该积极的响应和要求学生进行多学科专业技能培训, 随着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 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毕业之际在进入学校和事业单位工作的机会在逐年的减少, 其主要原因在于事业单位人员代谢速率较慢, 所以这就要求毕业学生认清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开展多技能的培训, 适应社会需求。

(二) 经常进行健康心理指导, 端庄态度、积极进取

对于心理健康辅导来讲, 学校和各级教学单位、包括任课教师都应该在积极的帮助学生端庄就业态度和认清就业形势, 这种就业形势的发展不是针对某一个专业或者某一个地区的, 而是全国性的, 帮助学生来增加心理承受能力, 了解自身状况, 积极的谋求自身发展机会。

(三) 鼓励体育新兴专业技能的普及, 倡导艰苦地区谋求发展

对于体育行业当中出现的一些新兴专业或者专业技能, 作为教师应该第一时间内给与学生完成传授, 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这些技能, 在毕业之际可能这些知识就是学生寻找工作的砝码, 无形中教师就帮助学生增加了就业的机会。

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体育界专家探讨的问题之一, 其主要在于就业的心理变化和就业的技能掌握, 并由此而牵动的学校体育的发展和专业课程培养计划、培养目标的改变及课程设置, 所以作为学校和教学院系来讲, 也应该在探讨学生就业心理的过程中, 及时的调整培养方向。力求最大能力的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体育专业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李英玲.普通高校体育大学生就业现状及解决途径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

[2]黄绥平.浅析体育大学生的就业问题[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9

[3]刘训钊.拓展体育大学生就业渠道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

[4]刘溢海.大学生就业心理及教育与管理的对策[J].殷都学刊.1997

[5]李福华.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

体育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篇10

一、模拟心理训练法

模拟训练方法的优点就在于让学生对不同的考试环境和条件尽快适应, 以便确保他们在临场发挥的时候可以把自己真正的体育水平发挥出来。体育中考模拟训练通常会采用到的方式有模拟裁判、模拟考试地点、模拟考试中的观众和氛围等[1]。

我们曾经做过一次实验来验证这一心理训练方法的效果。通过组织两次教学考试来进行对比。第一次安排体育考试是在没有经过系统心理训练的条件下进行的, 观察学生的心理状况和行为表现, 发现有部分学生考前有出现紧张或是过度兴奋等现象。有些项目有着比较高的个别技术动作要求, 就有不少学生在模拟考试中因为紧张而出现失误、成绩下降等情况。第二次教学考试是在经过了四个多月模拟训练的情况下进行的。模拟训练模拟的是现场氛围、时间等一些方面。因为考虑到正规考试在考试时间的安排上通常分别在上午和下午进行, 把模拟训练安排在这两个时间段, 裁判由一些专业的体育老师担当按照体育中考的考试规定来执行各考试项目的程序, 在考试的气氛方面要尽可能做到接近真正气氛。最终的实践证明, 学生经过了模拟训练之后, 在教学考试中表现的更加自信, 相比较未参与模拟训练的学生发挥的更为出色, 也取得了更好的体育成绩。从两次教学考试的对比中可以发现, 体育中考训练少不了模拟训练这一重要的心理训练方法。这样的模拟心理训练方法多进行几次, 学生必然可以在体育考试中将自已原有的水平真正发挥出来, 甚至可以做到超长发挥。

二、暗示心理训练方法

暗示心理训练方法相对来说, 操作起来比较简单, 相比较模拟训练的繁琐复杂和有序开展来说, 他随时随地都是可以进行的。然而, 暗示心理方法所起到的作用却不小, 效果甚至更甚模拟训练。

有些项目的技术难度相对比较高, 例如掷实心球, 在平时的训练当中, 有不少学生就会多少有一些错误的动作, 我们不可以忽视这些错误动作, 因为它会对学生中考成绩产生直接的影响。学生自己也知道自己存在一些容易发生的错误动作, 那么在中考时就相应地会对此产生恐惧心理, 怕自己会有类似的错误动作出现。那么, 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善加引导, 教会学生进行心理暗示, 在心里告诉自己一定会取得成功, 只要好好地完成了这一动作就一定会收获优异的成绩, 采取诸如此类的心理语言放松自己的心态, 保持一个很自然的状态。要想确保学生的暗示心理训练可以顺利地进行, 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做一些心理暗示, 当然要想实现这种心理暗示的常态化还需要引导学生也要多对自己做心理暗示。形成一种条件反射的状态, 只要发现自己情绪紧张就及时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 从而帮助自己的紧张的中考中尽快回复常态, 以平常心来应对体育中考。教师要注意接近中考的那一时间段, 尤其要注意对学生加强心理暗示训练。要让他们记住, 时刻保持轻松的心情, 要在自己的眼中只有比赛场地, 不要关注其它无关的任何东西, 要把自己看成一个战士准备好随着出击。教师通过一些暗示性的话语鼓励学生, 令其形成自我心理暗示, 要努力在中考中自信地表现, 最终收获优异成绩。

三、通过生理调节心理状态

事实证明, 有不少学生会因为生理方面原因而导致考试前出现心理紧张的状态。例如, 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等一些现象是比较具体的表现。学生一旦出现紧张情绪就会有不适应的生理状态出现。教师针对这类问题, 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和指导。如, 让学生发现自己很紧张使, 可以通过调节呼吸来进行放松, 例如大口吸气, 以及缓慢吐气等。要设法教会学生进行自我状态的调整, 教他们怎会缓解自己的紧张状态。调节呼吸的方式效果比较明显, 能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较快地将自己的考试状态调整好, 从而达到一种比较松弛的心理状态。这样做是根据一定的原理, 就是学生将大量的氧气吸进体内, 再将大量的二氧化碳呼出, 这样能有效降低学生的兴奋度, 从而对自身的情绪有一个更好地控制。缓解学生情绪波动的方式还可以通过深沉腹式呼吸方式的运用, 这也是稳定学生情绪的好办法。而那些情绪有些低迷、兴奋点比较低的学生, 就需要设法提高其兴奋性, 可以通过有力的呼吸或者是通过发出很大的声音的方式。这些方式效果比较好, 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此外, 准备活动十分必要, 学生在中考临考之前一定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以便有效避免在考试比赛中发生韧带拉伤的情况。而且有研究表明, 运动员的柔韧性会影响到他的情绪状态。“神经的兴奋可以从肌肉传到大脑, 也可以从大脑传到肌肉。”[2]因此, 一定要在考前将自己的准备活动做好, 大脑的兴奋程度也会因之有所降低。由此可见, 要想使学生的心理紧张状况得到缓解, 其心理兴奋性得以降低, 就可以通过一些准备活动来做好。在考试之前, 进行准备活动的调节, 方式众多, 慢跑或者是练习太极拳都是不错的选择。如果遇到考前心理兴奋点很低的学生, 或者是持淡漠态度的学生, 调节方式可以是快速地将腿太高之类的大幅度动作或活动。

结束语

研究表明, 人的表情一般是会和他们的情绪状态存在很大有着紧密的联系。一些使肌肉得到放松肌肉的方法来缓解考试之前的紧张情绪, 要引导学生多想一些愉快的事情来放松自己, 从而达到缓解情绪的目的。总而言之, 教师要多做指导来进行学生的, 多做一些练习之后, 效果才会显著。

参考文献

[1]李金盛.体操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J].宁德师专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4) .

体育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 女大学生 体育消费行为 心理分析

消费是现代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连接点,体育消费是现代人在满足基本生存消费基础上追求发展和享受等高层次需要的一种消费行为。体育消费心理指的是人们在购买或使用体育有形产品与无形的体育劳务用品以满足自身体育需求的消费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调节、控制自身消费行为的心理现象。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体育消费行为在现代人生活消费中的比重呈不断扩大的趋势。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已居世界第一位,作为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强烈主体意识的现代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更为突出,可见我国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规模十分巨大,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心理,不仅有利于构建更加合理的体育经济市场,而且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消费理念和科学的消费行为。

一、现代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心理特点

1.大学生的自我体育消费意识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具有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对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发挥调控、指导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体育的市场经济行为是不可避免的,大学生受当代经济、文化和消费观念的影响,普遍具有较强的健身意识和体育消费观念,但体育消费支出的内容比较单一,目前仍主要集中在对有形的体育产品的消费上。

2.大学生的体育消费需要

大学生正处在由学校向社会、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的体育消费需求与行为具有从众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其中从众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在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大学生)中尤为普遍。体育消费作为人类生存资料之外的非必需品消费,属于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部分,在人们的生活消费中仍显得较为陌生,因此大部分同学缺少体育商品的知识和体育消费的经验,缺乏判断力和自信心,从众便成为他们自然的选择。此外,他们的从众性,还与他们的攀比、模仿、跟风、追随等心理和行为有关。另一方面,每个大学生自身条件不同,个性心理存在差异,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不断加强,消费经验的不断丰富,其消费行为的个性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他们在进行体育消费时喜欢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3.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

体育消费动机是指激起一个人在体育方面进行消费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动因,是直接促使一个人进行体育消费的内部动力。当代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更多的男大学生把体育消费作为扩大人际交往、锻炼并显示自己能力的一种手段,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则主要是对审美的追求,她们之所以乐意花钱在体育方面,主要是为使自己拥有健美、匀称的身材,高雅、大方的仪表,这和女性爱美的天性有关。另外,随着整个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常常会感到身心疲惫,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增进健康、消除疲劳、愉悦身心的独特有效的方法,大学生们只要经济条件许可,自然愿意花钱去买健康和快乐。

二、大学生科学合理进行体育消费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

体育活动具有的增进健康、消除疲劳、愉悦身心等独特功能,已越来越被现代人所接受,作为具有较高文化水准和文化修养的现代大学生,更加需要具有较强的健身意识,懂得花钱买健康的道理,充分认识到体育健身的重要性,进而确立花钱买健康的体育消费观念,克服攀比、炫耀等不良的体育消费动机,树立科学、健康的体育消费观。

2.在校内实行有偿体育活动

场地设施的缺乏是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首要因素,为此,一方面学校应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学校的健身环境。另一方面可结合全民健身运动,以高校体育场馆为依托,办成全民健身活动基地,以获得体育主管部门更多体育事业发展资金的资助,支持学校体育场馆的设备更新。在保证学校各项体育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定时、定期向社会开放各种体育活动场所,举办各种体育健身培训,从而带动在校大学生合理的体育消费行为。

3.高校体育课同学生的体育消费有机结合

众所周知,大学体育课远远达不到健身效果的,大学生只有具有较强的健身意识,养成课外经常锻炼的良好习惯才能达到健体和娱乐身心的效果。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体育活动的经济行为是不可避免的,学校可以用月卡或健身登记卡!俱乐部会员卡的形式适当收费,保证使学生花少量的钱,玩得既开心又满意。因此,体育课就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拓宽体育课堂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互补,同时促进发展学生科学的体育消费行为。

参考文献:

[1]高守贵:走进当代大学生消费[J].消费经济,2004,(2)

[2]高博:透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與行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3]潘玉驹等:大学生需要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4]江林:消费者心理与行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体育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篇12

所谓的体育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更好的满足和提高自己在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层面的各种需求而支付的用于体育活动的参加体育赛事的观赏以及体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等所花销的费用, 所以从体育消费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 体育消费是人们日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日常生活支出和消费方面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社会和经济研究范畴内, 消费者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所以我们必须清楚的知道消费者需要什么和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作为在校大学生, 他们和社会群体当中的其他人是有很大差异性的, 由于这个群体还未进入社会, 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在校园中成长起来的, 所以他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欲望与其他社会群体有很大的区别, 尤其是处在大城市的大学生, 他们受到外界的影响, 再加上家庭经济来源相对较好, 所以他们在消费中, 比其他社会群体表现的更加积极, 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来研究这个群体的消费状况。

对于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目的和意义, 我们通过各种数据的搜集和获得, 发现, 在现有的学生体育消费观念中, 学生首先考虑的是体育的健身功能, 这本不应该有什么奇怪的, 但是对于大学生而言, 他们把体育的健身功能主要理解为两方面的内容, 对于男生而言, 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体育健身活动使自己的身体形态更加的健壮, 并能在体育消费和体育娱乐中获得某种体育技能, 而对于女生而言, 她们参与体育消费的主要目的在与瘦身和塑形, 因为大多数女生都相信体育活动可以让自己变的更加的苗条, 身材会更好, 所以在追求身体塑形的过程中, 她们当中的很多人也加入了体育消费的队伍。调查显示:强身健体的动机占了37%, 这是一个很大的比例。另外关注明星和追求时尚各占17%和10.5%, 这说明, 也有很多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是关注明星和对美的追求。

学生体育消费的内容主要是实物消费。用于购买体育服装、器材两者合起来为251人, 占调查总数的89%, 用于劳务消费、体育信息消费、购买体育彩票等方面有很少人数, 依次为8人, 19人, 4人。出现这种现象并不是偶然的。由于绝大多数学生经济未独立, 消费能力有限, 体育消费并不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必需的消费, 所以, 在他们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他们的消费内容还是以实物消费为主, 如购买运动服装、体育器材等。其他类的如信息类、劳务类和购买体彩等并不是主要的体育消费。因而在这几个方面消费的金额不高。女生在实物消费方面比男生多一些, 这是因为她们喜欢购买运动服装。男生在劳务消费、信息消费、体育彩票消费方面比女生多, 其原因是他们对体育的热情更大一些, 更喜欢从多种方式参与体育消费。

从消费购物形式上来看除了传统购物消费形式之外, 网络购物消费也是非常多见的一种消费形式, 调查发现, 有过体育用品网络消费的有60人, 占到15%。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体育是非常重要的, 都会在体育花费方面投入一定的花费, 但是由于大多数学生的支出都是需要依靠父母来供给, 所以学生在经济受限制的情况下对于体育消费的网络支出也就相应的少了。在被调查的400人中, 网民数量387人, 占到96.8%, 其中有过体育用品网络消费的有60人, 占到网民总数的15%。大学生在校期间经济能力受限是影响体育用品网络消费的主要因素。在所有体育用品网络消费中, 服装和鞋帽所占比例最多, 分别为53%和27.2%, 器材占到14.7%, 户外用品装备占到3.9%, 运动营养品占到1.2%。这基本符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08年中国网络购物调查研究报告》中的调查结果。

在体育消费方面表现在购买自己喜欢的明星的运动服装、装饰品, 关注明星的赛事。在性别方面也有差异:男生大多是购买运动服装、装饰品等, 女生很关注明星, 尤其是阳光帅气的男明星, 如卡卡, 贝克汉姆。虽然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但目前市场上质量好的品牌产品, 如:服饰、鞋、袜、器材等价格太高, 学生的经济能力承受不起。所以, 有很多学生选择购买假冒名牌。市场上虽然有很多货美价廉的商品, 但由于其不是名牌, 选择这类商品的人反而不多。这说明他们只是追求名牌, 这也侧面证明了名牌对学生的影响力。多数人都是崇拜明星, 不自觉地模仿明星。调查显示:女生受明星和品牌影响比男生更大一些, 男生为74%, 女生为80%。可以说, 大多数学生在进行体育消费时候受到明星或者品牌影响很大。

体育运动是一种多变的, 刺激的活动, 很多学生对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调查表明, 我校大学生中, 有79.9%的学生喜欢体育运动, 有66.9%的学生每周至少要参加2次或更多的体育运动。这些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 其体育用品消费要远远大于那些不太喜欢体育运动的人。在被调查的79.9%的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中, 有87.4%的学生有运动鞋或运动服, 而在被调查的20.1%的不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中仅有65.2%的学生有运动鞋或运动服。由此可见, 兴趣爱好极大的影响着我校学生的体育用品的消费。

影响学生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主要有经济来源、从众性、个人兴趣、明星和品牌作用、满意度五个方面。大多数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家庭, 奖学金、勤工助学、校外兼职也占一定比例。他们的体育消费能力低一些, 这说明体育消费受经济来源制约比较明显。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和同学或者朋友一起进行体育消费, 受从众性影响较显著。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 大多数学生都是由于有了体育兴趣而参加体育运动, 进而进行体育消费的。明星和品牌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许多学生购买体育名牌产品是因为体育明星为其代言。由于经济条件不允许购买昂贵的名牌产品, 甚至有的学生愿意购买仿名牌。满意度对学生体育消费的影响也很大, 如果他们对体育消费不满意, 他们不会再进行此类消费, 如果他们对体育消费满意, 他们会再次进行体育消费, 或者和同学推荐此类消费。学校体育社团的工作还不到位, 对学生的体育消费影响不是很大, 可以说微乎其微。

摘要:大学生的消费问题一直是高校消费问题的研究中心, 而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体育消费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生研究内容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为学生的体育消费问题不单纯是学生消费能力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体育消费所展现出来的人们的健康里面值得每一个研究人员去探讨和分析。所以笔者在大健康里面的背景下, 对学生的体育消费问题展开调查和分析研究。

关键词:体育健康理念,体育消费,大学生,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于振峰, 叶伟, 许高航.对我国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 1999, (03) .

[2]夏强.大学生体育消费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3, (02) .

[3]刘建华.辽宁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 (02) .

[4]胡学明, 尹长发.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J].安徽体育科技, 2005, (03) .

上一篇:防控举措下一篇:校企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