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体育

2024-10-25

学生心理健康体育(共12篇)

学生心理健康体育 篇1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一方面,促成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最终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多年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对体育健身和健美的功能有着高度的重视,对健康心理、性格、情绪的养成有所忽略。随着独生子女的成长,学生住校独立生活,就业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在校大学生偏执、自负、自卑、多疑、焦虑、冷漠、狭隘与狂妄等心理状况显现出来,已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成长。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体育要有效地开发其在育德、启智、健心等多方面的功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摆脱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困扰,提供健全人格的环境,使学生在青春时代品尝到青春的快乐。

二、运用体育功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体育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其自己独特的教育功能,要让学生在体育中享受到快乐、感受到温暖、体验到健康是每位体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1. 利用体育所具有的宣泄功能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体育活动可以使人的注意力转移,情感发泄,兴趣改变,紧张程度得到松弛,情绪趋向稳定。体育运动不同的项目,不同的运动强度、速度、幅度和节奏对人的心理施以不同的影响,破坏心理障碍患者的消极心理导向,消耗他们长期聚积的大量不利的心理能量,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公开的、合理化的发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产生的冲动通过运缓解或转移,从而达到消除障碍,促使心理平衡。

2. 利用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来推动心理的发展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活动相比,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跳远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因此,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力。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定、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如果仅依靠个体的自然发展,显然无法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而在体育运动中,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练习,使原有心理水平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提高。

3. 挖掘体育的苦和累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疲劳、激烈、紧张、相互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团队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优良品质。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在最后的时间和程序中,仍能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完成最后的冲刺,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健康人。

4. 通过体育教育战胜自己、超越自我

有一句经典的话“人一生当中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只要战胜了自己,就没有什么不可战胜的。所谓的战胜自己,就是战胜自己的惰性,战胜自己的胆怯,超越自我、给自己以必胜的信心。这种战胜,首先是心理上的,并且通过行动表现出来。在学校体育中,学生将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各种体育项目,这就需要学生不断地挑战自我,努力去完成,通过完成这些体育项目发展自己的心理素质。

三、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正确的体育教学目标,能促进学生心理水平的提高,使其在有正确认识的前提下与教师的教学积极配合,增强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

1. 转变教师角色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心理健康

传统的体育教学重视教师在课堂上的“表演”,教师不停的发号施令,将学生都统一到自己设置的情景中,其结果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体育教师要完成“演员”到“编导”的角色转变,在体育课中,把学生作为主角推向前台,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敞开心扉、尽情发挥、展其所长,把所求、所苦、所乐都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教师在其基础上施之引导和培育,发挥专长,补其所短,强其身体,满其情态,促进形成良好的心理态势。

2. 正确把握“时”与“度”,使学生保持高涨的练习热情

成功的心理启动虽有很大的惯性,但伴随着课的深入,学生的兴奋性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如体力下降,兴趣降低,注意力不集中等。要使学生保持参与热情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情感调控,而这种调控就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在情感调控时,教师要把握调控的“时”和“度”。一般来说,范围较广的或需要表扬时可以进行集体调控;如需个别点拨,须先肯定好的方面,再指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调控时要满腔热情,对学生充满爱心,一般不直接批评,不讥讽挖苦,不夸大渲染问题和错误。只有充满亲情关爱之下的悉心点拨,才会在学生的思想深处产生感动,促进情绪高涨,其积极性就能得到相应的保持。

3. 优化课堂小结,延伸心理教育阵地

课堂小结是教学任务的收尾阶段,教师要富有艺术性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转化和升华。比如,篮球转身过人的动作要领“左上、右蹬、后转身、对方直接甩身后”简短几个字,即便于记忆又形象地反映出动作的全过程;具有激励性的“小结”,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让学生达到前后浑然一体的美妙境界,以激发学生课后的练习热情。例如,针对课堂上的竞争性比赛或游戏中失败的一方,教师可用简短、幽默的语言或小故事去启发他们,用真诚的目光去鼓励他们,消除他们的心理疲劳、障碍以及自卑等,使他们相信今天虽然失败了,但在失败中吸取了经验教训,为下一次的成功积累了经验。好的结束语可以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堂,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走出去,它要求精粹、便于记忆,概括教学内容的要领,激发新的学习动机。

四、结束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健康心理的培养,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教育。让我们通过学校体育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有创见、重客观、崇新颖、善坚定、爱生活、重公益、能包容、寓幽默、己信人、智力正常、心境开朗、意志顽强、心理健康等优良品质的现代学生。素质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作为体育教师应为此付出努力和汗水,让我们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真正实施对人类灵魂的改造工程,让今天的所有高校学生每人头上都顶着一片蔚蓝的天空,使我们教师真正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二、三年级体育教育专业教材编委会.体育心理学[M].广西师大出版社,2001.

[2]岳希安.浅谈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J].学校体育,2000.

[3]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学生心理健康体育 篇2

心理卫生是保障心理健康正常状态的措施和各种活动的总和。它的任务是针对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适应障碍和心理上的不安等及时进行处理和预防,以保持和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指导学生的心理卫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那么,体育教师又该如何在工作中指导学生的心理卫生呢?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价值观是对于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是人们行为的指南,正确的人生观可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要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把个人利益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胜不骄,败不馁,对自己的不足敢于正视,对同学的成就额手称庆,不悲观,不嫉妒。学生能自觉地这样做,其心理一般就可以保持健康。

二、加强学生的思想修养

正常的学生能够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但是,那些思想修养差的学生,恐惧、暴躁、悲观、自卑、狂妄、嫉妒、多疑、过敏、忧郁等心理不健康的现象就很容易在他们身上产生。加强思想修养,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和预防那些心理不良现象。在指导学生心理卫生、加强学生思想修养的时候,教师应注意如下几点:

1.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善于分析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把自己置身于群体中,正确处理同学关系。

2.教育学生自觉磨炼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事物,以顽强的精神克服困难。并且,要教会学生控制情绪冲动的方法,养成按理性行动的习惯。

3.教育学生正确评价现实,对满足不了自己的事物,不要强求,要养成对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忍耐性。学生只要增强了毅力,提高了思想水平,发展了正常的同学友情,就可以保持心理健康。

三、开展心理卫生咨询,充当学生的心理顾问

心理咨询是通过人际关系,通过交谈而实现的一种帮助过程和教育过程。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开展心理卫生咨询,充当学生的心理顾问,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在给学生开展心理卫生咨询时,教师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认真学习心理学知识,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到对症下药。同时,教师还得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培养学生控制不良情绪的能力。

2.教师应当深入到学生中去,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为学生排除纠纷,倾听学生申诉,耐心、亲切、及时地为学生解除各种心理负担,充当学生的心理顾问。

3.教师在学生中要树立威信,并多与学生沟通情感,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要知道,只有令学生祟敬、信赖的教师,才能在心理咨询中发挥作用。

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体育运动

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人的体质,还可调节人的情绪,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卫生措施,对心理健康和提高社会行为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在体育工作中肩负着指导学生心理卫生的重任,要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特点,及时、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心理卫生。

1.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对体育后进生心理卫生的指导,因为体育后进生最容易产生恐惧、自卑、忧郁等心理障碍。教师要多鼓励差生参与体育运动,消除他们心中的忧虑和恐惧,给他们以信心。例如,在运动集体项目中,充分注意设法使那些运动技能差的学生也有成功的机会,或者使他们也能发挥自己的长处,这对于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意义。

2.体育教师要善于利用体育运动的项目特点,来教育和指导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培养成诚实、公正、合作、礼貌等风格以及积极进取、勇敢果断的态度和行为。例如,拔河比赛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跳“山羊”可以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的思想作风。

3.体育教师要加强学生组织纪律的培养。体育运动有其严密的组织性和严格的规则,学生具有的自由散漫、惰性、忽视组织纪律等心理品质往往可以在体育运动中得到克服。例如,学生参加体育竞赛,就必须遵守项目比赛的规则和必要的组织纪律,否则将会遭到裁判的处罚;再者,如果参赛者思想散漫、不努力的话,那比赛的成功就很难降临他们。

五、利用体育运动或比赛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现在的一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家长的一切都围绕孩子,致使很多学生都争强好胜、个性十足,却形成了经不起任何挫折和干扰的脆弱心理。因此,一旦遇到挫折的环境或受到批评,往往会采取过激的行为:或攻击,或自责,或放弃追求,甚至出现轻生行为。而体育能对学生健康的心理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各种体育游戏、体育比赛或体育训练人为地设置“困难”,使学生在克服和战胜各种内部(生理、心理)困难和外部(环境)困难的过程中,培养顽强的意志,锻炼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使他们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感悟挫折,在一次次的成功中体验战胜挫折的愉悦。体育教师同时要引导学生在遭受挫折时进行自我调节,增强挫折承受能力,主动运用各种调节方法对挫折产生的不良情绪加以疏导,增强对挫折的适应能力,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有效地战胜挫折。

学生心理健康体育 篇3

关键词:体育专业;大学生;健康;体育心理;途径

一、导入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关乎学生身心是否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并深刻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所以,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成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发展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体育工作者和体育教师们,始终把提高学生体育教学质量摆在最主要的位置,使学生真正地在体育教学中获得全面发展。正确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加强体育专业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能够使学生建立起积极的自我意识,并且锻炼了学生的意志,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培养体育专业大学生健康体育心理的途径

1、合理确定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有效心理动因。针对学生学习体育的心理行为特征确立体育教育目标,就能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在确定教育目标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确定实现不了的目标,以免挫伤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要向学生阐述学习体育的意义,把近期学习需要同将来从事工作的需要目标联系起来,把课堂体育教学同社会体育实践联系起来。进行目标教育要充满竞争活力,多用正误对比,经验交流等形式,鼓励学生追求革命事业的意向,以此帮助他们形成持久的正确学习体育动机。

2、创设优质的教学环境

体育教学的过程不单单是体育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能,带领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简单过程,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友好和谐的关系,并使学生能够在这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正确地认知自己,从而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在体育专业学生健康体育心理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发现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或是课程结束后所反馈的信息,及时归纳总结,制订出更为合理、更具特色的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运用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来为学生创设一种舒适宽松的教学环境,只有在自身感觉安心与自由的前提下,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够被最大化地挖掘出来,从而在体育教学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创新体育活动,将看似枯燥的体育运用发展为具有趣味的身心的锻炼,这对于教师的教学,对于学生在体育教育中的学习都是极为有益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以多开展团体性活动为益,以多开展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为益,以多开展安全性较高的活动为益,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拔河运动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或可以通过开展篮球比赛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锻炼学生的身心;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策划一些趣味性、益智性的游戏竞赛来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在活动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与探索能力。

3、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现代的体育教学不仅是体育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而且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过程。课堂知识、技能和情感在师生之间的双向流动,可以导致师生双方思想的共鸣。教师要抓住体育教学过程的这个特点,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教法时,要用爱护他们的情感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利用各种手段来端正和强化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从兴趣和爱好方面培养他们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倾向。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和教法,既要考虑学生的心理要求,又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突出一个“新”字,因为新异事物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反射,便于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产生更高水平的定向。如果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枯燥乏味,长时间的单一刺激,易使学生引起超限抑制,会让学生产生逆反情绪,降低学习兴趣。只有采用新颖、实用、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生动、多样、活泼的教法,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不断的获得新的体育知识、技能。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不断的更新知识,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前沿,争取把最新体育知识、技能带进课堂,运用体育知识、技能教学的言语之趣,技术动作之趣,游戏和竞赛之趣味来启发学生练习、思考、探索,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4、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学生

体育教育的根本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的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差异,学生所表现出的问题可能各有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在心理层面上的问题,对于一些面对体育运动表现消极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鼓励,使其能够在正确的引导下顺利地进行体育运动,当然,这并不是体育教育的目的,教师要充分了解表现消极的学生的心理,明确学生在运动中所遭遇的问题,从而对其进行认真的解答,帮助学生了解体育,并通过科学的指导使其能够掌握体育技能,在体育运动中发现乐趣,从而增强了自信心;对于表现积极的学生,教师要制订更具有挑战性的运动项目以激发学生的斗志,并且在学生运动过程中,要给予帮助和鼓励,使其能够不放弃,坚持完成所制订的运动指标,这样,学生不仅在意志力的培养上有长足的进步,还能够运用自身的优势带动整个团体积极地投入运动中来。

5、及时评价、及时心理调控

对学生学习体育情况及时反馈,教师看到学生进步就给予肯定,有缺点也要当即批评,指出改正的办法。这样做能激励学生的上进心,起到强化学习的作用,对于稳定和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至关重要。评价学生学习体育的成效要力争做到公正、及时,要有严格的科学评价依据和标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心理上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教师,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调控,通过一些常用的心理调节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我心理暗示的作用下增强自信心,或者使学生运用宣泄法通过运动来发泄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教师也可以通过策划相关活动来让学生对心理上的变化有一个切身体验的过程,并在活动过程中启发学生正确地运用心理调节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如此长期的训练,可以使学生轻松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增强了学生的意志力,使学生的体育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的提高,他们学习体育实践活动时,已初步形成了自己本身具有的丰富的、复杂的、多变的心理行为特征。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伴随动作和学习内容的难易度,他们经常会出现不良的体育心理健康行为,教师要积极、主动去掌握和利用大学生心理和生理活动规律进行正确的引导,积极科学的教育,严格管理,就能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培养体育专业学生健康的体育心理行为。

参考文献:

[1]龙芬.大学生体育心理浅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1):271

[2]黎伟.对高校学生体育心理的分析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4).

学生心理健康体育 篇4

关键词:体育游戏,中职学生,心理健康

体育游戏是以体育动作作为基本内容, 以游戏为形式, 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目的的特殊的体育活动。它具有健身性、趣味性、智力性等特点, 被广泛运用于中小学体育课的辅助教学。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除了青春期具有的不稳定心理状态 (叛逆) 外, 更有来自中职学生特殊社会角色的压力和特点。因此, 他们内心常常充满矛盾和冲突。由于处理冲突的经验不足, 这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利的影响, 甚至会产生心理失衡, 导致心理疾病。作为中职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体育教师也要担负起改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任。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游戏以它健身、娱乐、教育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它都是集体进行的, 学生通过游戏活动相互交往, 能加深同学之间的了解, 增进友谊。在体育课中科学的增加游戏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凝聚力, 培养团结互助的优良品德。体育游戏可以作为辅助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的手段, 也可以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锻炼方式。

1 体育游戏的特点

1.1 趣味性

趣味是游戏的第一特性, 没有趣味也就无所谓游戏。体育游戏能满足游戏者好奇和好胜心的心理需求。它的趣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游戏包括各种实物及不同类型的动作和活动, 刺激人的感观, 引人捧腹大笑产生愉快感。b.游戏动作的难度性, 采用限制条件、提出要求等, 能够使人积极参加活动, 聚精会神于游戏。c.游戏的情景性, 游戏者可以不受压抑地实现自己的愿望, 使自己的情感和态度自然地流露出来, 产生身临其境的角色效应。d.游戏的惊险性, 惊险的动作能有效的“刺激”与吸引学生, 能使人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而出现紧张、兴奋及集中注意力。

1.2 竞争性

体育游戏具有在明确的规则约束下公平竞争的特点。体育游戏常以胜负作为结束方式, 在游戏过程中参赛者需要克服外界物质障碍、个人生理障碍和心理障碍, 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突出重围赢得胜利。但这种胜与负和输与赢不同, 不会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游戏的竞争性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优秀品质和团结互助的团队意识及集体主义精神。在体育教学中适当穿插体育游戏对学生心理发展有积极意义。

1.3 智力性

不少的体育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智力因素, 如集中注意力练习游戏、穿越障碍接力游戏等, 都需要有急智才能快速、准确的完成游戏。在一些竞争游戏中必须开动脑筋、启发思维在游戏规则允许的范围内选出最佳方案来战胜对手。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兴奋性, 经常参加体育游戏可以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 提高大脑皮层抑制兴奋的转换, 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 激活游戏者更多的脑部细胞, 使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得以改善和提高。

1.4 约束性和公平性

游戏总是受一定规则和要求的制约。规则能够约束犯规行为, 维护游戏的安全, 保证双方的公平竞争。规则可以调节游戏者之间的关系, 让每一个游戏者都能达到心理平衡。

2 体育游戏有助于启发思维, 促进智力发展

2.1 体育游戏是一种复杂的条件反射过程

体育游戏的运用取决于大脑皮层对内、外感受器所产生的各种信号的分析能力。在游戏中, 学生的创造力、认识力和接受能力等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和锻炼, 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促进了智力发展, 如组间接力跑、算术接力跑等游戏可发挥学生的思维、创造和应变能力。

2.2 体育游戏可以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通过游戏可以在快乐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体格、体能,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 增强自信心。由于主客观原因造成学生体育水平参差不齐, 基础较差的学生害怕做出的身体练习别扭好笑, 在游戏过程中不敢参与练习, 敷衍了事。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一方面对基础差的学生平均分组, 加强个别辅导循循善诱, 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另一方面应营造融洽轻松的游戏气氛, 师生之间互相尊重, 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使每个学生在游戏中获得良好的心理定势;还可以运用激励机制, 对学生取得的不同程度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及时评价, 增强学生的自信。

2.3 体育游戏有助于学生探索精神与创造性的培养

创造性, 更多地可以说是一种人格特征, 是一种乐于探索的精神。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探索思考的问题。许多研究表明, 游戏有助于学生探索精神与创造性的培养。因为体育游戏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探索, 大胆想象的空间和场所, 可以养成学生乐于探索与想象, 勇于创造的态度与精神。如在教师的引导下, 让学生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创编游戏, 游戏要求新颖独特, 不拘一格,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学生在自编游戏的过程中, 为了做到这一点, 必须绞尽脑汁, 发挥想象。如果经常这么做, 学生的创造力必然得到发展。在自编的游戏中, 个性也得到表现。而在让学生组织游戏的过程中, 学生的组织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胆识、表现欲、个性特点等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2.4 体育游戏有助于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

当代中职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学习环境等因素影响厌学、逃学的情况越来越多, 性格孤僻学生也逐渐增加, 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增大。在体育游戏中, 一方面学生们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 个体与个体之间, 个体与集体之间, 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 形成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 在游戏中学生之间可以做到相互团结友爱、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理解与体谅, 有利于人际交往和沟通。另方面, 在游戏规则和要求的约束下,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平等的, 人与人之间是伙伴关系、朋友关系, 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最佳空间。由此可见, 学生可以通过体育游戏来结识更多的同学、朋友, 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 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令人心情舒畅, 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

2.5 体育游戏有助于消除或减缓学生的不良学习情绪

学习情绪是指个体对学习情感的意识倾向, 表现为对学习的喜恶感受和体验。不良的学习绪是对学习产生厌恶、痛苦、不愉快的感觉, 它是一种消极的情绪, 对学习显然是起阻碍作用的。体育游戏中, 学生拥有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 尽情游戏、运动和竞赛, 从游戏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可以在游戏中排泄不良情绪, 释放学习的压力。因为体育游戏特别能抓住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中, 忘我而自然地表现自己, 陶冶其中从而促成情绪宣泄;还使学生有机会观察他人的情绪反应, 并分担他人的情绪、情感, 从而丰富自己的情绪体验, 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 使自己保持愉悦、平静的心理。因此体育游戏可以消除或减缓学生的不良学习情绪, 有利于良好的学习情绪培养。

结束语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其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迅速变化的过程之中。由于学生阅历较浅、社会经验不足、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弱, 对自己、社会、他人的认识还难以全面、准确, 而不能正确认清自我价值观, 对自我的期望较高, 对社会的期盼较高, 有极易受外界诸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 在人格的完善中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体育游戏以它综合性的特点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既体会到愉快情感, 培养良好的情绪, 又能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增强集体荣誉感。体育游戏在学校体育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们教师要根据需要和可能, 选择、创编一些有针对性, 适用性强的游戏, 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邓平等.体育游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2]楼秋琼.体育游戏对增强学生身心健康的调查分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3 (5) .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5

目前,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出一种病态

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趋于成熟,但还未达到完全成熟的水平,不论在情感和意志上都存在未成熟的一面。大学生病态的表现在于:(1)学习缺乏动力与竞争压力感;(2)人际关系不良;(3)专业兴趣低与考试应急;(4)恋爱受挫,单相思与孤独、空虚和压抑感等。产生这些弊病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中关系比较密切的有早期教育与家庭教育问题、学习及环境的压力、专业及职业的选择矛盾、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恋爱中的矛盾、心理冲突与不良性格等。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大学生失去自我;信心丧失,意志减弱,孤独,消沉,难以面对和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严重者可导致自杀和犯罪。

大学生心理健康已是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曾有文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评述,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表示担忧。加强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当前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高度重视。2004年教育部做出决定,我国高校新生入学时要进行心理测试,并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这样做是为了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成才。

其实,体育锻炼不仅对大学生的生理上产生积极影响,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积极大于消极。

心理健康是躯体健康的基础。目前学术界对心理健康的定义说法不一,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提出了十条心理健康标准:

(1)有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当的估计;(3)生活目标、理想的确定切合实际;(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6)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7)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表达;(8)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展个性;(9)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大量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发泄内心的冲动、烦闷和单调,提高人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满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有益的需要,磨炼人的性格和意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显著地放松人们紧张的精神状态,改善人的自我感觉,消除沮丧和失望情绪。这是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重要方法。体育锻炼是一种低消费支出、低风险和低副作用的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的手段。体育锻炼对人们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下方面:

1、改善情绪状态

不良情绪是导致生理和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体育锻炼能直接给人们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控制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表明,一次30 分钟的跑步可以显著地改善张、困惑、焦虑、愤怒和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长期有规律的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情绪的改善和心理承受能力增强。

2、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竞争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备素质之一。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强烈的情绪体验的活动,是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坚强意志、获得奋发进取精神的有效手段。通过体育竞赛使学生增强自信,自我激励,争取不断地超越他人,超越自我,获得奋进向上的积极情绪体验,体育竞赛永远伴随着成功与失败,它可以增强学生承受挫折与失败、克服困难的能力以及培养不屈不挠的良好意志品质。体育竞赛有着严格的纪律与规则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规则进行比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与自制力,帮助学生妥善控制自己的情绪。室外环境下进行体育锻炼,风吹日晒,尤其在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参与者必须具备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还必须具有适应各种恶劣环境的健康体格,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最为可贵的品质,它能使人们在挫折中崛起。纵观古今中外,在事业上有成就者,大多是非常自信的。自信心是超越自我的内在动因,是人们走向成功的基石。体育竞赛不仅是对手之间的体能、技能和智慧的较量,也是对每一个学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的考验。在取得体育比赛胜利之后,每一个人都会有一种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正是这种体验,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即使比赛失败,在经过找差距、找方法、勤学苦练之后取得成功,获得的自信心还会更加坚定。

4、提高智能

长时间地进行脑力劳动后,进行体育锻炼有益于呼吸、血液循环和神经细胞兴奋与抑制的交替,更有助于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分析能力等心智能力的健康发展,并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5、正确对待挫折

体育锻炼中的挫折随处可见,只要比赛就会有输赢,有胜利就会有失败。挫折、失败并不都是坏事,它给人以打击,给人带来损失和痛苦,但也能促进思考和奋起,变得更坚强,它能打破主观唯心的认识和人们盲目追求完美的幻想,运动竞赛的失利、体育运动的失误往往给学生心理留下印记,产生情绪反应。然而挫折即已发生,应该勇敢面对它,适应它.摆脱挫折阴影的纠缠,在反复经历了体育锻炼中各种挫折的磨练后,心理承受力才会不断提高。只有正视现实,激发迎接挑战、战胜挫折的内在动力,才会摆脱危机,继续前进。

现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 篇6

缺乏主体的热情和主体的参与,体育教学就难以渗入科学的理念。要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参与的积极性,体育教师课前的“编”与课堂上的“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精心设计制作,这样的“剧本”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得到学生的响应,产生共鸣。

教学心理气氛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相对稳定的集体情绪状态,它是教学中集体心理动态结构的特点之一,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心理背景。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在实现课堂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会进行频繁的交往,交往时每个个体本身都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个体之间的情绪互相交流、互相感染,会造成心理上的共鸣、情绪上的共鸣,个体的情绪趋向一致,从而形成某个时刻的集体心理气氛。体育教学就是在这种心理气氛中形成的。

在很多时候,由于教学内容、方法的改变,学生完成动作的失败,师生交往或学生交往的冲突等原因,课堂集体气氛会发生起伏变化,从而对每个成员的情绪产生着振动和感染,使每个成员的心理活动随课堂气氛的改变而变化。

教学心理气氛的优化可以发挥其动力、愉悦和调节的作用,使集体的情绪处于适度的兴奋状态,每个成员在认知上相近、情绪上相溶、心理上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与学、练的情绪高涨,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之下,认知——操纵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提高,学、练便得到了最优化效果。

体育教师要以正确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计划和组织实施教学时考虑到学生的情绪需要,考虑到一堂课的整体气氛和整体效果,创造出生动活泼、热烈宽松的教学心理氛围。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技巧在课堂中应很好地体现,为了保持学生参与的热情,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情感调控。情感调控要善于把握调控的“时”和“度”,一般范围较大或需表扬时可进行集体调控;而个别问题、消极情感,常用鼓励和疏导方法个别点拨,先肯定好的方面,再指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调控时要满腔热情,对学生充满爱心,一般不作直接批评,不讥讽挖苦,不夸大渲染问题和错误,不冷落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这种在倾情关爱之下的悉心点拨,常使学生内心激动、情緒高涨,其积极性能得到保证并进一步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创造多种具体的教学情境,恰当地安排体育游戏,可选择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有现代特色的休闲体育、娱乐体育、韵律体操与舞蹈等教学内容,以及选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给人以愉快、轻松、乐观、和谐的心理感受。假如每一个学生都有明确具体和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那么这个目标必定能吸引他们去努力奋斗、不断进取,久而久之,积极进取和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就会形成。体育教学要突出对学生竞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除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多加注意外,教师要强化意识的培养。特别对那些表现欲望不强、不善于竞争的学生,应着力发现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用“你真行”、“你这方面不错”、“你可以做得很好”等语言刺激他们的表现欲和竞争欲,一方面容许学生另辟蹊径、大胆创新,同时可人为地设计一些困难和障碍,使他们经受一定的困难和挫折再达到目标,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的培养。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7

何为心理健康?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定义。早在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心理健康就被定义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在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而《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心理健康解释为:“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我国研究者王书荃认为,心理健康指人的一种较稳定持久的心理机能状态。它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时,主要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能否使自己的心态保持平衡,使情绪、需要、认知保持一种稳定状态,并表现出一个真实自我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1]。

2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不仅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它还是人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各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大学生所需要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也随之产生。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一般包括智力障碍、意识障碍、人格障碍和病理障碍4个方面。

近十余年,“大学生伤(杀)人”一词一直不绝于耳,我们不时都能从媒体上获知某些高校又发生了其伤(杀)人的事件。其中,2004年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和2013年的“复旦大学投毒案”,当属最为典型的案例。而当我们仔细了解所发生事件的真相之后,就会看到他们伤人,甚至杀人,都仅仅是源于一些很小的矛盾。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本应具有比较成熟的思想,并且能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但是,在诸如此类的案件发生后,我们则发现他们往往都是为解一时之气而选择了伤害他人。从这些出事学生的陈述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他们的心理存在着极大的扭曲。

除了伤(杀)人外,大学生自杀事件在我国高校也是频繁发生。在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是人口死亡的第5位死因,在青壮年人群中(15~34岁),自杀更是第一位死因[2]。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潜在的自杀行为也不容忽视,有数据表明大学生自杀率是其他同龄人群的2~4倍[3]。一些学生由于承受不了学习带来的压力或者失恋而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还有的学生由于人际关系的不协调,在学校里被孤立,也选择了自杀。这些大学生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成为了剥夺他们生命的武器。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此类事件的发生,深深地震憾着教育界,也引起了社会、学校和家长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像生理疾病那样容易被发现,但其对人的影响是极其严重的。所以,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积极探索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3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学习压力大

大学的学习方式、方法与高中完全不同,大学阶段的学习是非常考验自制力和自学能力的。大学老师不会再像高中老师那样千方百计地想办法督促学生去学习,需要学生自己有比较高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因此,在经过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后,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成绩不够理想,达不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就会对其精神造成比较大的压力。

3.2 人际关系不协调

大学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大学生活中学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如何与人沟通,建立和谐的关系也成为学生必学的一课。但是有部分学生由于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往往在人际交往中与人产生摩擦,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郁闷、难过的负面情绪也会由此而来。

3 . 3 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

学习和生活环境的突然转变,会使学生产生恐惧的心理,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一直是在家里生活的,家里的长辈们把他们奉为上帝一样的捧着,所有家务活都不需要孩子来做。但是,大学生活更讲究的是自身的独立,在大学里所有事情都需要自己去解决,部分学生由于很多事情无法独立完成,就会从心里产生挫败感和失落感。

3.4 感情生活不愉快

现代大学生恋爱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部分大学生由于之前缺乏与异性交往的能力,更缺少爱别人与被别人爱的能力,所以在恋爱时会容易出现问题。失恋往往又会使大学生产生悲伤、失落、孤独等消极情绪,甚至会产生报复、轻生等心理。有研究表明:在孤独感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中,高水平的孤独感体验除通过诱发抑郁导致自杀意念产生之外,也可直接导致自杀意念的发生[4]。

3 . 5 过度依赖手机互联网等移动设备

随着的经济与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已成为现代人的必备品。现代的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极大,几乎可以说是机不离身,有些学生甚至是机不离手。不管是在上课、吃饭,甚至是与人交流时,使用手机者都随处可见。有研究表明:对手机的适当使用不但不会产生疏离感,反而有助于消除个体暂时的孤独感和疏离感的,但如果使用过度则会使个体逐渐疏远现实生活中的家庭和朋友,引起更强烈的疏离感、孤独感、抑郁和焦虑心理问题[5]。

3.6 就业压力大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人数的增加,每年的毕业人数也不断增加,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015年高校毕业生高达949万人,比2014年增加了22万,这无疑增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加之现在的高校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人追求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发展,不愿到二三线城市和基层就业,使得就业竞争在无形中扩大。面临如此激烈的竞争,往往导致大学生产生烦恼、自卑等一系列心理障碍。

4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4 . 1 体育锻炼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智力水平, 减缓学习压力

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不仅仅是指一个人所拥有的智能高低水平,还与人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面对日趋紧张的社会竞争力,许多大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学习状态中,但是学习的注意力和效率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从而使人的疲劳感上升。此时,如果没有合适的调节,大学生很容易会产生各种不稳定的情绪。

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提高智力水平。篮球、足球等球类运动的技术多样,战术丰富,具有很强的对抗性和竞争性,场面精彩激烈,是大学生非常喜欢的运动项目。激烈的运动能够充分地使他们放松身心,使他们不稳定的情绪得到宣泄、缓解和转移,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对新鲜事物的追求感。

体育锻炼还能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使大脑获得更多的氧气,从而降低疲劳感、增强注意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会使锻炼者的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和判断等能力得到提升,也会使他们在面对学习压力时情绪稳定、乐观自信。

4 . 2 体育锻炼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 和谐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由于高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利用网络等虚拟的方式在交流,再加上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越来越少,关系越来越淡漠。长时间缺乏感情的交流,很容易让大学生形成孤独、压抑的情绪。

体育运动是一种能把人们聚在一起平等、友好、和谐的练习和比赛的一种方式,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运动能很好地调节人际关系。1971年的“乒乓外交”结束了中美两国20多年来人员交往隔绝的局面,使中美和解随即取得历史性突破。由此可见,体育运动不仅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到缓解,甚至能使国家与国家间的关系得到缓解。

在形式多样的高校体育活动和比赛中,学生们可以得到许多和别人交往的机会。特别是集体项目,可以增强队员之间的默契和配合,培养人的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使人与人之间获得较高的归属感和参与感。大学生们在运动中能够较好地克服孤僻,忘记烦恼和痛苦,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 . 3 体育锻炼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实现自我价值

现在的90后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长辈的溺爱以及家庭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使学生的意志品质不能得到锻炼,过于养尊处优,在温室中成长使学生并没有养成吃苦耐劳、艰困奋斗等优良品质[6]。然而进入大学后,学校与家里的生活环境完全不一样,所有东西都需要学生自己独立来完成,这时学生就会面临诸多的不适应,从而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体育锻炼是一种可以培养顽强意志的活动。比如在长跑过程中出现“极点”现象时是坚持还是放弃;在比赛中落后是积极寻求办法还是消极应战;面对胜利是骄傲还是谦虚等等,都是对于意志品质的磨练。定向越野更是一项锻炼意志品质的运动,它不仅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也需要良好的意志品质,特别是在越野路线的选择中,一方面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另一方面,也要在身体和心理疲劳时,不断地克服主观与客观的困难,才能继续前进[7]。

学生通过参加不同的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他们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他们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的意志品质,使他们一直保持着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4 . 4 体育锻炼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活情趣, 实现身心健康

大学生活不仅仅局限于学习和恋爱,它是多姿多彩的,一味地把自己封闭起来,只会使自己的身心都得不到健康的发展,更可能导致自闭、压抑等情绪的发生。体育舞蹈、健美操以及民族传统舞等体育活动能很好地增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学生通过训练不断地克服生理和心理障碍,塑造自身性格,从而培养出乐观的人生态度,展示人格魅力,达到积极上进、健身、健心的真正效果。

欣赏体育比赛也是一个舒缓心情的好办法,舞蹈类优美的舞姿、田径类激烈的角逐、球类技术的精彩炫目都能够迅速地转移人的注意力,使人从中得到快乐。

在烦躁不安时进行一场激烈的体育活动,在大汗淋漓的过程中,烦恼、寂寞、自卑等的不良情绪都能得到很好的发泄,伴随而来的是喜悦、快乐和自信。广泛的业余爱好能很好地丰富生活,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使身心都得到很好的解放。

5 结语

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要培养学生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只有真正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才能成为未来社会所需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面对日趋严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采取合理措施,全方位地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健康问题,从根本上对大学生的健康问题起到缓解作用。

学校应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除了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以外,还需要多组织心理座谈会,并要求大学生积极参加,通过与心理学老师的交流,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要积极关注,并适当地与他们进行沟通和开导,从而形成完善的监督和预防机制。学校还应重视大学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积极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交流,如富有趣味性的体育讲座、充满激情的友谊赛、邀请赛等等,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家长不能一味地只是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要,用心的关怀和教育才是对孩子最重要的,现在的大学生心理出现扭曲,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家长长期疏忽对孩子心灵的教导,从而使他们一直生活在心理扭曲的世界里。所以,作为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

社会教育是一种活的教育,它具有非常深刻、丰富、独立、形象的教育意义。良好的社会教育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虽然有一定分工,但其又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有三者同时紧密协调配合进行,才能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一个健康的发展,才能为祖国培养合格的人才。

摘要:该文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以及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大学生活的不适应、感情生活不愉快、对手机的依赖性和就业压力大是造成大学生心理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智力水平、社交能力、意志品质和生活情趣;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才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学生心理健康体育 篇8

一、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1、可以改善学生情绪状态

在研究中发现,参加体育活动能够产生长期或者长期心理效益,从而改善不良情绪状态,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学生在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的时候,有助于学生不良情绪的发泄,从而直接获取运动带来的快感及自信,同时还能够缓解学生学习后的疲劳感,促进中枢神经的休息。总体来讲也就是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对学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起到改善作用。

2、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简单来讲也就是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只有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才会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并对自己的心理及行为起到良好的支配作用。这一切则也就是在心理健康基础上实现的,同时在学生行为上也有直接或者间接的表现。例如一个本身就认为自己勇敢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肯定会展现出坚强、勇敢的品质,会努力克服困难, 争创佳绩。体育教学给学生人格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此在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3、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意志

不管是集体体育活动还是个人体育活动,对于学生良好意志及高尚情操的培养均具有积极意义。在体育训练和锻炼中,必须要承受相应的身体练习及身体负荷,例如如果学生不具有自觉性及坚持性,自然不可能取得良好的体育锻炼效果。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得到的不同考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以及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

4、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发育

体育教学对学生智力发育的影响作用,则主要集中在三方面:第一,体育活动对于学生大脑开发和利用有显著促进作用, 能够强化学生神经系统功能;第二,体育活动可以缓解学生应激反应,提高学生的脑力运动工作有效率;第三,体育活动对于脑力劳动所致的疲劳感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总体来说体育活动可以对学生内在紧张情绪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从而改善提高神经系统工作效率,促进学生智力以及能力的综合发展。

二、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1、改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健康成长不但包括身体健康,同时还包括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中,重点是在学生身体锻炼上,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忽视,从而导致学生出现综合素质发展不平衡问题。基于这种情况则需要改善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依照学生身体、心理以及社会三维健康观,改善教学方式, 促进学生运动技能、心理健康、身体健康、运动参与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共同发展。首先需要对体育教学内容调整。在体育内容选择上,要基于健身性、集体性、经济性以及趣味性的有机结合,不但要提高体育教学锻炼价值,同时也必须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兴趣直接影响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参与度以及在体育活动中的愉快感,同时也是对学生心理因素影响的重要因素;其次改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打破传统教授形式,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学习模式,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然后丰富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大集体体育活动开展,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共同克服活动中的困难,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最后合理控制体育活动强度,在相关研究发现,中强度体育活动对于改善心境优于高强度运动,中等强度有助于改善学生焦虑、紧张以及抑郁等不良情绪,高强度活动则有可能对以上不良情绪有增加作用,因此在体育活动中最好将体育强度控制在60%-70%。

2、强化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构建良好体育氛围

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不但要强化校园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包括体育场地、体育器械以及体育环境等,同时也必须要构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积极实施多渠道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强化校园体育意识文化建设。另外则也需要不断的改善体育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体育活动,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也可以充分发挥体育竞赛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体育参与感。例如可以在学校积极开展体育竞赛,例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等等,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兴趣,也可以积极促进学生参与。

3、构建体育教师健康新形象,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对于教师来讲,则必须要培养身心健康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强化心理健康以及卫生保健等知识学习,从而显著提高提交教学设计科学性及合理性,在自身健康身心及丰富知识的基础上开展体育教学,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4、强化师生交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师生良好的交流沟通关系,有助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意识及开放性心理特点。因此强化师生交流,更有助于教师应用自身的健康形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比如在体育游戏中, 篮球、足球、排球活动等,通常都是集体练习方式,这个过程中有助于引导学生相互帮助和沟通交流,所以在这些项目教学中则重点应该集中在学生协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上,不但能够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能够促进师生合作,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及沟通能力。

综上所述,体育是基于社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不但能够强身健体,同时还能够培养自己的进取心,强化思想及意志等方面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在体育教育中也需要注重关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需求,将体育教学作用充分发挥应用。

参考文献

[1]吕荷莉,金慧娟,陈志强.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效能性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2(01):103-118.

[2]李凤英,邢金明.生态文明视野下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健康的促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01):83-100.

高职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探析 篇9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高职学生一般年龄在十八九岁至二十一二岁,心理发展处在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阶段。虽然高职学生普遍已达到公民法定年龄,说话和行事力求带有成人味道,但从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应对和心理承受力等方面来说,他们还只是“准成人”。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高职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获得了发展的春天。与此同时,生源饱和、就业压力问题也变得不容回避。加上高职学生大部分文化基础薄弱、知识缺乏系统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高职学生心理压力沉重。据统计,高职学校接受心理辅导的程度相比本科院校参差不齐,2.3%的高职学校能够或刚刚达到本科心理辅导的平均水平,11.2%的高职学校虽成立心理教研室或有心理选修课,但很多都是形同虚设,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1]

此时,体育教学的功能就凸显出来了。体育教学在使人社会化、规范化的过程中,对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结构有着重要的调节功能。它不仅能够向大家传递着体育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促进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在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方面有着独特的魅力。因此,利用体育教学改善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二、高职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高职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一点就是寓教于体,培养优秀的思想品质与良好的作风。体育的竞技性可以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竞争精神,鼓励学生克服自身生理负荷和器械、环境等因素的困难,培养学生刻苦耐劳、勇于拼搏的意志;体育运动要遵循严格的规则,对规则的遵守可以培养学生诚实、守纪律的品质;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群体性活动具有群体特征,在运动中学生可以加强人际交往,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培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和协作学习能力。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运动成绩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运动成绩好的学生有着较适宜的心理健康水平。”[2]可见,体育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学校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效果是其他任何方法与手段不能代替和比拟的。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多地强调以基本技术的传授为中心,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缺乏系统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目标。因此,高职体育教学应该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与学生心理全面发展目标相统一。

1. 高职体育教学要有意识、有目的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高职院校必须关注体育教学,加强体育教学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正确认识和处理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表明,对体育的喜欢程度,以及从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是扩大身体活动的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不喜欢所参与的活动,那么其在练习后感到满意、快乐或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显然是不可能的。[3]高职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摒弃“竞技体育”的思想,树立“健康第一”的观点,以提升学生的运动健身素质、自觉健身习惯与心理健康水平为基本的目标。

2. 选择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实践证明,不同的运动方式对克服和调节不同心理问题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多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力求了解每位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心理状况和技术掌握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例如,在进行短跑测验时,对一些确实因身体素质差或是身材矮小、导致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应明确指出他们的技术掌握程度并不比其他同学差,是身体素质和先天条件的局限所造成的。鼓励他们正确面对客观条件,利用其它优势项目弥补本项的差距,有意识地调整学生的失衡心理。针对部分易躁、易怒型学生,在体育活动的选择上,教师可以建议他们选择一些缓慢、持久的体育项目,如太极拳、慢跑、下棋、野外远足等,使他们在享受体育的过程中学会沉着、冷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完善个人性格,提升生命质量。

总之,高职体育老师必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新观念,提高贯彻“健康第一、全民健身”指导思想的自觉性,考虑如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外明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高职体育教学质量,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培养出适合21世纪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金军.体育教学对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究[J].运动,2010,(4).

[2]赵鸿星.体育教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研究版),2004,(8).

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10

有关健康概念的提法很多,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概念阐述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不虚弱, 而更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的完美状态。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 而且也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当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 不仅具有良好的自我感觉, 而且适应社会的发展, 并与社会处于和谐发展的状态。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神经疾病的原则和措施。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五个方面, 即智力正常、心境开朗、意志顽强、人格统一、心理适应。它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 而且表现为个体具有旺盛的活力, 积极的内心体验, 良好的社会适应, 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体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本文所阐述的即为狭义体育范畴。狭义的体育是指学校体育教学, 学校体育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 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体育教学又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需要师生相互配合共同参与, 教师教学主要以讲解、示范为主, 学生的学习主要以身体练习为主。体育教学具有动态性和竞赛性, 在这种特殊教学活动环境中, 学生进行练习的时, 能直观体现出学习的效果, 彼此形成一种竞争意识, 正确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协同和竞争关系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正确解决协同和竞争关系为促使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调节心理情绪提供了锻炼机会。另外, 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合理施教, 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也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体育对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作用

1. 体育运动能增进学生身体健康, 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表现在对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的促进作用。首先, 体育锻炼能加速血液循环, 单位时间内增加血液流量, 为大脑提供充分的氧气和养料, 供脑细胞的生理活动, 有利于大脑的发育, 使神经系统得到锻炼, 提高反应速度, 完善大脑的传导功能, 并且能改善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 经常从事体育活动有利于建立运动条件反射, 使思维敏捷, 提高运动准确性和协调性, 缩短掌握运动技能的时间。其次,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改善血液供给, 提高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活性, 改善骨小梁的机构, 使骨骼粗壮、坚固、韧性增强, 增强骨骼的抗折、抗变、抗压缩和抗扭转等方而的机械性能, 也有利于骨骼的生长。同时能使关节囊、韧带和关节周围的肌肉增厚、弹性增强, 关节的伸展性、弹性、灵活性、柔韧性得到提高, 这样就提高了关节的稳固性和灵活性。另外, 体育锻炼能提高肌肉性能, 肌丝变粗, 增加肌肉的横截面积, 使之粗壮、结实、发达, 肌肉力量增强, 能承受更大的运动负荷。

2. 体育运动能有效改善学生情绪状态。

体育教学是进行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过程, 这个过程也包括情感上获得成功感的愉悦体验。情绪状态是个体从事各项活动的心理基础, 也是衡量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 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交往等多方面的社交活动, 因此说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身体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情绪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 也就是说从情绪上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状态。通过体育锻炼, 可以减缓和改善心理紧张等不良情绪。国内外研究认为, 体育锻炼能改善人的心理状态, 消除心理障碍和治疗心理疾病, 从研究的结果看, 主要依据理论是转移机制, 并有实验性研究。

3. 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增强自信心和竞争意识。

体育运动具有激烈、紧张的相互对抗性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 在运动中要消耗一定的体力和心理能量, 产生疲劳及不适, 为了克服生理和心理的不适, 就需要学生能够吃苦耐劳和不断拼搏。通过体育运动, 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的思想品质。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 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体育的竞赛性使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体验胜利与失败的情感。在体育运动和比赛中往往要求团队协同作战、相互配合, 需要集体的力量战胜对手, 因此, 通过体育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 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通过体育比赛, 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自信心也得到增强。

二、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途径

1. 设置宽松的体育课堂教学氛围。

体育课堂教学氛围是教学过程中相对稳定的集体情绪状态。课堂教学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 在实现课堂教学任务的过程中,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频繁, 个体之间的情绪互相交流, 形成相对统一的集体情绪氛围。然而在学习过程中, 由于学生完成某一技术动作的失败, 会导致自信心受挫、情绪低落, 另外, 在体育课堂上师生交往或学生交往的冲突等原因, 也会导致课堂集体气氛发生起伏变化, 这种个体的情绪突变会感染每个成员的情绪, 使每个成员的心理活动随课堂气氛的改变而变化。

体育课堂教学情绪氛围的优化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教学效率。体育教学中形成的宽松的情绪氛围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空间, 这种氛围能感染学生的集体情绪, 使之处于适度的亢奋状态, 人人都显得跃跃欲试。课堂气氛的活跃, 带动了教与学、学与练的情绪高涨态势, 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 当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之下, 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行为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提高, 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为了保持学生的参与热情, 教学过程中就要不断地进行情感调控。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适时地多进行表扬, 对于消极情感, 则进行疏导, 对于每一个学生都要给予肯定, 善于发现其好的方面, 挖掘出其闪光点, 面对存在的问题要耐心指导并提出合理的解决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具体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下学习, 给学生以愉快、轻松、乐观、和谐的心理感受。

2. 优化体育教学方法, 使学生体验成功。

体育教学是由身体直接参与和体验来获取知识、技能的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 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 在教学过程中, 不但身体要受到磨炼, 心理上也要体验成功和失败带来的喜悦和烦恼。根据教学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有时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动作难度较大, 以及经常伴随的对抗性、危险性等会使学生产生胆怯心理, 基于这些原因, 在教学手段上要改变常规的方式。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体验, 教学开始阶段要适当降低教学难度, 当学生体验成功后再逐渐提高难度。因为对学生来讲, 体验成功会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证实自身的能力, 并对体育课及体育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为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 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基础, 为体育学习做好心理准备。而对于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败者来讲, 他们缺乏体验成功的情感, 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感, 失去学习的自信心, 甚至产生畏惧感, 从内心对体育活动失去兴趣。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更多地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为此,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组织实施教学时注重学生的需要和情绪, 创设生动活泼、热烈宽松的教学氛围。另外,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目标的亲身体验, 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和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

3. 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 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

学生心理健康体育 篇11

一、技工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现状分析

技校学生年龄一般在15~18岁之间,处于青春期阶段。技校学生是一个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行为习惯相对散漫、心理问题相对较多、内心压力相对较大的特殊群体。从心理方面分析,其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消沉型

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使学生受到异样的眼光、片面的评价,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受到极大伤害,失去上进心,厌恶学习,意志消沉,缺乏自信。

2.孤独型

相当一部分技校学生得不到家庭的激励和温暖,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不但学习成绩受到影响,他们的成长也失去了一个良好的土壤。因此,许多学生形成性格偏差、孤独冷漠的性格。

3.焦虑型

由于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学生与家庭、社会沟通的渠道不畅,与他人交流缺乏正确的方式。这些来自学业、家庭和社会的各种烦恼,使学生情绪焦虑,甚至暴躁。

4.逆反型

有以上不良心理特点的学生,长此以往,人格容易发生变异,往往通过破坏性行为来获得心理平衡,逆反心理较强,给学校管理带来困难,也成为家庭稳定的不和谐因素。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心理健康效应

1.提高自信,完善自我

在《体育与健康》课上,参与身体练习后的疲劳,以及赛场紧张的氛围或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可以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并通过战术心理调整,努力克服困难,取得胜利,学会在逆境中树立信心,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不断完善自我。

2.消除抑郁,缓解压力

在《体育与健康》课的学练过程中,通过争夺激烈的球赛、快乐刺激的游戏、节奏优美的韵律体操等集体活动,以体力上的紧张状态,消除精神上的紧张、孤独、烦虑和消沉。尤其是通过克服比赛中的紧张、恐惧情绪,使学生缓解压力、降低疲劳、调节性格上的孤独冷漠和情绪上的焦虑。同时,技校学生面临着升学、文化课统考、技能考证、就业等诸多竞争压力,这些压力也可以在该课程中得到有效地缓解。

3.调节情绪,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在《体育与健康》课的学练过程中,形成多样的体育活动,特别是在一些集体项目的合作与竞争中,能给人以多种刺激、丰富的情绪体验,释放心中的郁闷,展现自我,得到成功、快乐的体验,从而使情绪得到调整,情绪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完善。

4.形成竞争意识,正确应对竞争,适应社会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规格严密、客观公正的活动,既要求学生肯于吃苦,勇于拼搏,发挥特长,还要具备心理适应能力、战术意识和团队精神。因此,通过《体育与健康》的学练过程,可以让学生树立竞争意识,掌握竞争技巧,形成公平竞争态度,以健康的心态去应对人生旅途中的无数次拼搏。

三、《体育与健康》课发展健康心理的方法

1.提高学生对上课的兴趣

一个人如果对某项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发挥创造性,提高实效性。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的兴趣呢?首先,要讲解体育理论知识,使学生明白体育知识、技能对身体健康、生活、学习及将来的作用;其次,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学练形式和教学手段,创设融洽的氛围;再次,不断调整练习难度,使学生能够不断获得成功,激发其积极参与的热情;最后,不断丰富课程内容,使学生产生兴趣,形成爱好,并成为其终身锻炼的永久动力。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获得成功的基础。充满自信的人会不断努力,最终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取得点滴的成绩或进步时,教师要通过口头或身体语言及时给予肯定或表扬。

3.磨练学生的坚强意志

体育游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篇12

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要求。吴增强等人编著的《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一书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大致是:具有良好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心态与意识;能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愉悦、平静;能承受挫折;能较正确地认识周围的环境,适应环境并能改造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具有合群、同情、爱心、助人的精神;具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思维发展正常,并能激发创造力;有积极的人生态度、道德观、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规范。

从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未来社会的公民不仅要聪敏智慧、道德高尚,而且还要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创造精神。从现实存在的问题看,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价值多元化,大学生就业的压力问题等等,使当今的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困扰比以往更为突出。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是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体育教材的名称已更换为“体育与健康”,这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思想。“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所述的本学科的教学任务。

1 体育游戏有助于消除或减缓大学生的不良学习情绪

1.1 学习情绪是指个体对学习情感的意识倾向,表现为对学习的喜恶感受和体验。不良的学习情绪是对学习产生厌恶、痛苦、不愉快的感觉,它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对学习显然是起阻碍作用的。

1.2 体育游戏中,学生不像在其他课堂教学中那样,被固定在课桌前,而是拥有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可以尽情游戏、运动和竞赛,可以从游戏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可以在游戏中发泄不良情绪,可以在游戏中释放学习的压力。因为体育游戏特别能抓住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中,忘情而自然地表现自己,流露自己的情绪、情感,促成情绪宣泄;还使学生有机会观察他人的情绪反应,并分担他人的情绪、情感,从而丰富自己的情绪体验,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保持愉悦、平静。因此体育游戏可以消除或减缓学生的不良学习情绪,有利于良好的学习情绪培养。

2 体育游戏有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2.1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认识自己的所有身心状况,包括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核心内容,标志着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与发展的水平程度,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力三种心理成分。

2.2 体育游戏具有竞赛的因素和一定的情节,无疑这增加了它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但游戏总是受一定规则和要求制约,规则本身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渗透着社会的主流文化、价值观、道德观和民族精神等,可以调节游戏者之间的关系,而在体育游戏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在规则的约束下,得以健康的发展。例如,学生在游戏中获胜,体验到自己的价值,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其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充分的调整和发展。再如,学生在体育游戏中,必须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和要求的制约,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必然会产生一种规则意识,从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2.3 许多研究表明,良好的自我意识对维护学生的学业成功和人格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教师在利用体育游戏来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时,一方面所使用的游戏应该渗透着健康、高尚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应让所有的参加者都感到自己是胜利者,尽可能减少负面的影响。

3 体育游戏有助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

3.1 社会是一个大群体,在这个群体中,个体不是孤立的存在,他总是借助一定的系统与他人发生作用,建立一定的关系。这种在社会活动中,个体运用一定的符号系统与他人交流信息、沟通情感、建立一定关系的过程,就是人际交往。

3.2 独生子女的政策从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是正确的,但也有不少不利因素,这使得独生子女往往不懂得与别人分享快乐,缺乏关心别人的习惯,缺乏独立性,以自己为中心,自私等等。另外,社会的变动,伴随而来的是人们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猛烈地冲击着家庭的领地,导致产生离婚家庭、单亲家庭、寄养家庭、贫困家庭、富裕家庭等等,这形形色色不同形态的家庭环境,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例如,离异家庭子女容易表现出固执、多疑、情绪不稳、孤僻、胆怯、沉默、悲观和怪癖等等。在不同形态的家庭环境中的学生,因为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和是否健全往往左右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的协调。

3.3 在体育游戏中,一方面学生们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游戏中学生之间可以做到相互团结友爱、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理解与体谅,有利于人际交往和沟通。另一方面,在游戏规则和要求的约束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平等的,人与人之间是伙伴关系、朋友关系,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最佳空间。日本《体育社会学》记述了一个小故事,能够很好地说明这一问题。“一个大企业的经理和一个老工人,一起参加航海旅游,在竞赛和游戏中,他们是平等的对手休息室中,一杯酒下肚,他们成了好朋友。”

4 体育游戏有助于大学生探索精神与创造性的培养

4.1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造性,是现代社会对现代教育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教育者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在不断发展与进步的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学会发现,学会创造。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探索思考的问题。许多研究表明,游戏有助于学生探索精神与创造性的培养。

4.2 创造性,更多地可以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乐于探索的精神。体育游戏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探索,大胆想象的空间和场所,可以养成学生乐于探索与想象,勇于创造的态度与精神。例如,在一个接力游戏中,接力途中,学生要穿越一个以跨栏为障碍的地段,教师没有规定穿越的方法,100位大一学生各显神通,穿越的动作方法竟有七、八种,谁能说这不是一种创造呢?这正是学生在体育游戏中能学到的“非常特别的东西”,而这种“特别的东西”,正是能够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才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体育游戏在大学体育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教师要根据需要和可能,选择、创编一些有针对性,适用性强的游戏,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是目前大学体育工作的又一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第3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孟刚.体育游戏与人的社会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5,(5).

[3]申荷永,高岚.心理教育(第1版)[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

[4]邓平,等编著.体育游戏(高等学校教材第1版)[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上一篇:抗震延性下一篇:自由主义与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