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干预

2024-10-24

学生心理干预(通用11篇)

学生心理干预 篇1

一、心理危机的预测

心理危机是个体运用惯常的应对方式无法解决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事件时所发生的一种心理反应。虽然具有突发性、严重性、危急性等特点, 但它是可以预测的, 可以通过学生在生理、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变化来测知学生是否处于心理危机之中。

1. 生理上的变化。

部分学生因经验和阅历不足, 自我分析不够全面, 自我控制水平较低, 所以对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阻力往往估计不足、不能及时应对而出现负面反应。时常伴随如头痛、头昏、失眠、多梦、疲惫、萎靡、食欲不振、胃部不适、内分泌紊乱等一系列生理上的改变, 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2. 情绪上的变化。

部分学生往往因环境不适而深感忧虑、失落、孤独、空虚;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深感自卑、羞愧、愧疚;因对自我认知偏差而深感懦弱、忧愁、痛苦;因学习矛盾突出而深感焦虑、紧张、不安;因缺乏合作精神而深感孤独、冷漠、自闭;因交往受挫而深感消沉绝望、悲观厌世;因目标不能实现而深感茫然、彷徨、颓废。有以上明显不同于往常的消极情绪反应时, 便有可能引发心理危机。

3. 认知上的变化。

当学生的认知发生改变时, 常常会对一切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得过且过, 丧失信心且反应迟钝。不能集中精力来思考、分析和判断问题, 记忆力下降, 难以辨别事物的优劣, 处理事件的能力受到限制。有的学生在逆境中还会转化为从内心彻底否定自己, 不能自我接纳、正视现实, 甚至自暴自弃, 一蹶不振, 严重影响和阻碍自身的进步和发展。

4. 行为上的变化。

消极负面的情绪反应必然会导致学生行为上的反常变化。具体表现在:无心向学、不思进取;缺乏目标、止步不前;脾气暴躁、喜怒无常;言行不一、一意孤行;暴饮暴食、作息颠倒;孤僻怪异、独往独行;逃避现实、消极被动;易做出报复性或破坏性行为, 使学生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有的学生还表现出企图自杀的倾向或行为, 更需要及时救助与干预。

二、心理危机的预警机制

1. 建立完善的心理预警制度。

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量表的测试及调查访

筅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闫颖

谈来加强对学生心理状况的基本了解, 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 以便定期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 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危机信息, 形成统查、指导、跟踪、观察、治疗一体化的工作机制, 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做到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最佳干预。通过建立班主任谈心制度、心理辅导员值班制度、学校领导走访班级制度, 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采取必要的防控和疏导措施, 提高对学生危机干预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2. 建立有效的心理预警途经。

一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课程。将其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 以必修课、选修课或专题讲座的形式来丰富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 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指导学生如何预防心理危机, 增强积极应对危机的能力。二是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面向全校学生, 通过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办心理咨询信箱、开通学生心理热线、开辟宣传专栏及个别面询、团体辅导、素质训练等多种形式, 聘请有资质的专业人员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窗户, 宣泄不良情绪, 提高心理调节能力。三是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室、开通网上专栏、设置心理咨询专用电子邮箱, 使心理咨询工作更全面、更快捷、更深入。

3. 建立健全的心理预警体系。

因心理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和危险性, 为确保信息畅通, 有效预防危机, 就必须建立学生宿舍、班级、处室、心理咨询室和学校五级预警体系。通过宿舍集体生活, 设立寝室信息员, 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 及早发现他们在情绪上和行为上的变化;通过班集体的共同学习、活动, 发挥班团干部的作用, 及时掌握班级学生的心理现状及思想动态;通过处室的大力监管, 建立班主任、辅导员谈心制度, 对于可能发生心理危机的个体或群体进行心理评估, 对于引发危机的条件和负变量的变化进行临界值的监测;通过心理咨询室的开放, 心理医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服务;通过学校的宏观调控, 为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全面的协调和指导。预警体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密切配合, 层层防范, 联动干预。最终化危机为转机, 降低危机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应激强度, 最大程度地减少危机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

三、心理危机的干预机制

1. 加强对危机源的控制, 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首要任务。

通过对学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 可以看出, 造成当前学生心理危机的应激源, 即学生在环境适应、经济负担、自我认知、学习竞争、人际关系、情感交往、目标实现等方面的危机影响最大。因此, 控制危机源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对预防心理危机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说来, 可通过邀请相关教师针对学科特点讲解学习方法或邀请成绩优异的高年级学生为新生做现身说法、介绍学习技巧, 帮助那些因不懂得怎样学习而苦恼迷茫的学生尽快进入状态;通过班会、文体活动等形式, 增加人际交流, 缩短同学间的距离, 达到互助互爱;结合马加爵事件, 深入剖析、挖掘本质, 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及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正确对待生死、成败与荣辱, 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通过军训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亲身体验来磨砺学生的坚强意志, 锻炼学生在困境中生存和协作的能力、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耐挫力。

2. 加强榜样激励教育, 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手段。

通过活生生的榜样教育来激发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引导学生学习和效仿, 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培养正确的行为规范, 增强战胜心理危机的信念与决心。例如可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电视片中的先进人物事迹展播、邀请成功企业家讲述成功史及总结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好人好事, 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榜样的激励作用, 继而生发出学习榜样的动机, 激发出奋发向上的昂扬斗志、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通过教师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 树立不同方面的典范来激励每个学生都能形成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关注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全过程, 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点滴进步, 找寻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做到及时表扬, 充分肯定, 鼓励大家学习他人之长。从而, 使每名学生都能体验到光芒时刻, 榜样的力量, 进而转化为积极前行的动力, 逐渐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优秀品质, 并将其贯穿于学生生活、学习、人际关系、情感交往的方方面面, 使学生正确处理好各种矛盾与冲突, 尽快摆脱不良的心理危机反应。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是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途径。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 它以某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心理, 发挥着对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功能。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则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境界,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增强承受心理危机的能力。具体地说, 可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 使学生在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中获得对知识的更加深刻的再认识, 并将其与实践相结合, 从而指导自身的行为, 预防或消除危机;通过聘请教育专家来校作辅导以疏解学生理论学习与思想上的困惑, 使心理负荷得到有效缓解;通过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田径运动会、趣味比赛、辩论会、演讲比赛、歌咏大会、献爱心活动、卫生达标竞赛、植树节等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充分展现学生才华、释放内心情怀、提高竞争意识、陶冶情操、增强自信、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 满足他们交往、尊重和目标实现的需要, 有效排解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 使危机及时消除在萌芽状态, 保持全面健康的心理品质。

4. 构建心理支持系统, 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保证。

良好的心理支持系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学生心理支持越多, 学生承受危机的能力就越强。心理支持系统主要来自于自我救助, 来自于学校的教师与同学、家庭的父母与亲人、社会的朋友与邻里的支持。其实, 心理危机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可能发生, 重要的是身处危机中, 如何积极克服和应对。首先, 学生要学会心理危机自救。最佳途径可通过坚持读书、努力学习来不断改造主观世界, 提高自身修养, 增强抵御危机的能力;还可通过坚持体育运动来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 宣泄、释放学生的内在压力, 有效抑制心理危机的发展。其次, 教师和同学的支持是学生处于危机事件时最易获得帮助的资源。这就要求学校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增进师生之间及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在相互交往中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及时的干预。再次, 父母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这就要求家长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 学习心理知识, 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 做好孩子心理压力的调节和疏导工作, 使其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最后, 朋友与邻里可以为学生提供陪伴支持、情感支持、困难协助、信息获取及反馈等。

参考文献

[1]段鑫星, 程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2]B E Gillilan, R K James.危机干预策略.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中学生吸烟心理和干预 篇2

心理学家认为,中学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发育的特殊时期,是从儿童向成人过渡和飞跃的时期。这一阶段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容易发生吸烟行为:

一、由于脑的抑制过程发育尚不够成熟,思维能力尚未发育成熟,知识和经验尚嫌不足,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常会发生挫折。此期情绪发育不成熟,自尊心又很强,心理成熟度不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调适能力都还比较弱,因而容易受到伤害,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产生苦恼、空虚,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促使他们从吸烟中寻求精神上的慰藉。

二、由于成人意识的增强,使他们处处模仿成人。成人的吸烟行为也自然是他们模仿的一项主要内容。他们甚至觉得学会吸烟是学做成人的第一步,不会吸烟就不算男子汉。

三、中学生心理成熟度不够,知识、经验不足,社会阅历较浅,而他们的成人意识、独立性、自尊心又使他们较少依赖父母和老师,而更倾向于同龄朋友。中学生的群体凝聚力较大,相互之间影响较大,相互帮助、相互制约、相互服从比较明显,由于自己认识问题不全面,从众心理表现更突出。胁迫于群体的压力,胁迫于“哥儿们”义气,很快就会从同伴那里学会吸烟。

四、由于中学生心理可塑性大,容易受环境影响,尤其是受父亲和老师吸烟的影响,有些则可能受坏人教唆。女生吸烟可能有好奇和时髦感等心理因素。

如何帮助中学生戒烟?应主要采取以下对策:

一是加强戒烟的法制宣传。要积极推行现有戒烟的法律和有关儿童场所、公共场所不吸烟的规定,并适时制定限制或禁止18岁以下青少年吸烟的法律,颁布学生不准吸烟的规定等,适当运用行政手段宣传戒烟。

二是加强教育。其一是文化知识、文明道德风尚的教育。据有关调查,在吸烟人群中文盲占67.8%。大学文化程度只占44.7%,文化层次愈高吸烟者愈少,可见提高青少年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修养是禁烟的基础工作;其二是加强吸烟有害于身心健康的教育,这首先要求医生要戒烟;其三是美学教育,让他们知道什么是青少年的气质、风度之美;其四是进行理想教育,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立远大理想和目标。对青少年的教育,要充分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科学施行,充分运用老师和同学中的优秀分子对青少年的影响力,因势利导,耐心教育。

三是心理疏导和干预。当孩子受好奇心理的驱使想吸烟,或刚开始吸烟的时候,要及时疏导,力劝他停止这种尝试。当孩子最初吸烟又咳又呛的时候,要立即抓住这有利时机,耐心讲解不能吸烟的道理。早期干预非常重要。有些家长在孩子的一再要求下会答应让孩子“尝尝味道”,“体验一下”,这是不行的。孩子吸了一次就会想到吸第二次、第三次。

吸烟一旦成瘾,戒断更为困难。心理干预要做在烟瘾到来之前。当他们受挫或情绪消沉颓丧的时候,要给他们热情的关心、鼓励和积极的心理支持,引导他们参加集体活动,以新的事物、新的兴趣转移他们对吸烟的欲望。

当小伙伴们聚在一起时,要引导他们谈论一些积极向上的话题,避免一些消极情绪。有人掏烟。要及时劝阻,要求他们互相监督,互相“从众”于不吸烟。

烟瘾的戒断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家长和老师要理解他们,帮助他们,激励他们下最大的决心,作出最大的努力。

成人的干预要耐心,要诚心,不可简单粗暴,要巧妙运用同伴、朋友的相互影响,把成人干预转化为朋友干预,把家庭干预转化为同龄小团体干预,强调科学干预,要适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才能有效。

学生心理干预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本校 (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 2013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1572份, 收回有效问卷1535份, 本次研究从中随机抽取642份有效问卷。

1.2 调查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上述学生进行测评, 共包括抑郁、焦虑、强迫、躯体化、人际关系、恐怖、敌对、偏执和精神病倾向等9个维度, 共90个项目。具体评分标准如下:1分:自觉无症状;2分:自觉存在该症状但无明显影响;3分:自觉存在该症状但有一定影响;4分:自觉常有该症状, 影响程度较大;5分:自觉该症状的频度、强度及影响均十分严重。以总分和各因子分为主要统计指标。学生入学1周后, 有各系心理辅导老师发放调查问卷, 学生现场作答后送交学校卫生所。测评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方法进行干预, 3个月后再次采用SCL-90对其进行测评, 评价心理护理干预的有效性。

1.3 心理护理方法

根据测评结果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护理干预, 对学生提供心理疏导, 努力提高其认知与应对能力。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相应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642份有效问卷中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有38人, 存在中度心理问题的有34人, 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有28人, 共100人, 占15.58%, 见表1。

2.2 心理护理前后高职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与大学生常模比较

经心理护理干预后学生在抑郁、焦虑、躯体化、恐怖、敌对、偏执和精神病倾向方面均有明显改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除焦虑外, 其他因子与中国大学生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护理前相比, aP<0.05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社会竞争不断加剧, 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 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部分学生存在严重的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 有的学生甚至有自杀倾向, 目前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3]。本次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本院2013级学生进行了测评, 结果显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15.58%, 与有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4]。

有研究发现[5], 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对于学生的成长与成长具有积极意义。本次研究采用以下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了干预, 方法如下: (1) 提供心理疏导。与心理支持相比, 心理疏导的针对性更强, 效果也更好。心理护理人员应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境况, 鼓励他们适当进行心理宣泄, 努力使自己的情绪趋于稳定。应注意给予积极的语言刺激, 启发他们倾诉自己内心的想法, 同时应认真倾听高职学生提出的问题, 努力为他们答疑解惑。分析引发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关心和尊重学生, 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信任感。与他们交流时应言语平和、诚恳, 态度亲切, 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以指导和劝告为主要方式。要通过交流了解学生的特长及兴趣爱好, 积极给予肯定和鼓励, 帮助其树立信心。促使他们从消极情绪中走出来, 正确认识自己, 调整好心态, 努力化解其心理压力, 进而向健康的心理状态转变。 (2) 提高学生的认知与应对能力。a.应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心情和行为会受到个人对各项事物看法的影响, 鼓励学生客观的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正确评价自己, 重新树立对自己的信心。b.帮助他们认识和了解自己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找出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帮助其认清客观现实。c.在护理干预人员的帮助下促使学生改变自己的想法, 转变以往存在的不合理信念与态度。督促他们用新的观念来看待事物, 调整好自己的心理情绪, 建立新的积极的价值观念, 从根本上改变其心理健康状况。

经护理干预后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在抑郁、焦虑、躯体化、恐怖、敌对、偏执和精神病倾向方面均有明显改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高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杨金莲.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7) :73-75, 79.

[2]王凤兰.论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32 (6) :29-30.

[3]张旭, 杨志红, 霍素凤, 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卫生统计, 2012, 29 (3) :378-379.

[4]王元元, 孙国梅, 王万荣.大学生课余生活习惯及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 2012, 33 (12) :1432-1433, 1436.

专题七 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干预 篇4

联系咨询实践,列举并分析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具体表现。答: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具体体现有以下六方面: 一 学习问题的主要表现

1、学习方法不良

表现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计划性,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果低下。

2、出现学习疲劳

是指长时间连续紧张学习后由于身心过度疲劳所导致的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包括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前者指肌肉与神经系统的疲劳,后者指情绪烦躁、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反应缓慢等心理现象。

3、厌学情绪严重

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欲望低下,丧失学习兴趣,不能顺利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不能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甚至迟到、早退、旷课,直至最终辍学流失。

4、.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具体表现为考前高度紧张焦虑,日常生活受较大影响,考试时情绪紧张,心慌意乱,出现感知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混乱等,甚至伴随躯体反应,如手足发冷、心跳加速、肌肉紧张、头昏等。二 交往问题的主要表现

1、退缩心理

表现为与人交往过分担心、紧张,缺乏必要的交往技能,不愿或不敢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退缩、孤僻,人际交往受到较大局限。严重者可表现出社交恐怖。2、自傲心理

表现为与人交往自高自大,自傲强势。不善体察对方情绪,移情能力较差。往往自觉人际关系良好,或是自觉人际关系不佳但不愿或不善从自身出发分析原因。3、异性交往心理

由于性生理的发展,青少年开始对异性感到好奇,渴望接触和了解,但可能在与异性交往中行为不当,或过于压抑或过于放任。三 挫折适应问题的主要表现

1、环境适应

表现为不能顺利适应新环境,在升学、就业等转折关口不能有效调适自

己,在较长时期内仍无法积极主动适应,并由此给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带来影响。

2、学业挫折适应 有些青少年相对缺乏心理弹性,不能理性面对自己偶尔的失败,无法接纳自己暂时的落后或退步,由此对自己产生怀疑,进而全面否定自我。或因自己擅长的学业领域没有充分表现,而感到苦恼烦闷。

3、情感挫折适应

青少年闭锁性与开放性的心理矛盾使得他们在交往中一方面感到和同学的交流越来越少,大家似乎各忙各的,一方面又格外看重自己的知心至交,一旦友谊出现问题,很容易感到情感受挫,产生悲观失望、抑郁孤独等负面情绪体验。

4、自我发展适应

由于在人际交往、学习方面遇到困惑,甚或是不能接纳自己在青春期所发生的面相、外形的变化,部分青少年在自我同一性建立的过程中感到困惑,在自我概念、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体验等方面不能有机整合,甚至发生自我同一性混乱。四 意志问题的主要表现

1、从众心理

表现为人云亦云,缺乏主见,不加分析地接受他人或团体影响,盲目地追求流行标准,轻率地改变行为的方向。

2、倔强固执

表现为脾气倔强,固执己见,不善于听取他人合理意见或建议,自以为是,行为偏执。

3、冒失冲动

表现为懒于思考,贸然抉择,草率行事,轻举妄动,不分析主、客观条件,不考虑行为后果。

4、缺乏坚持性

表现为对待工作、学习刚开始热情高涨,稍遇困难即选择放弃。热情有余,干劲不足,自我管理、自我控制水平较低。五 情绪问题的主要表现

1、孤独

伴随自我的发展和闭锁心理的出现,很多青少年常会体验到孤独感。适当的孤独体验有助于个体丰富情绪感知,而常常体验到孤独则易使个体情绪低落,疏远人群,强化集体疏离感。

2、抑郁

抑郁是一种由情绪低落、冷漠、悲观、失望等构成的一种复合性情绪。抑郁在女性青少年中较为常见。有部分女性会伴随生理周期而出现周期性情感抑郁,感到情绪低落,无精打采,对学习、工作、人际交往失去兴趣。抑郁大多经自我调适而得到缓解。个别可能会陷入较长期的抑郁状态,严重者可发展为抑郁症。

3、焦虑

适度焦虑有助于个体提高应激水平,过度焦虑则是一种不良情绪,有害个体身心健康。部分青少年由于种种原因对学习或人际交往产生焦虑感,时常忧心忡忡,神经高度紧张,甚至胡思乱想。可伴有头昏、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出汗等明显的躯体症状。严重者可发展为焦虑症。

4、恐惧

加里森曾把青少年恐惧的对象汇总为三点,即对以往经历过的事物的恐惧,对与自我有关的如死亡、学业失败、能力低劣、社会评价的恐惧,对社会事件如团体交流、与人约会等的恐惧。恐惧是逃避危险、自我保护的本能。而无端惧怕某些本身不具有威胁性的事物或场所则是不正常的,严重者可发展为恐怖症,如场所恐怖症、社交恐怖症、物体恐怖症等。

5、嫉妒

嫉妒是对他人获得胜利、成功时所持的不满态度,并伴随苦涩难言的内心体验。青少年由于自我意识发展、自尊心和好胜心较强,更易产生嫉妒感。研究者曾把嫉妒心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由羡慕到嫉妒,由嫉妒到嫌忌,由嫌忌到嫌害。在第一阶段个体可能会由嫉妒而产生压力和动力,而在第三阶段个体可能会公开或隐秘地采取不道德行为,表达自己的敌视情绪。

六 不良个性问题的主要表现

1、过度敏感

过度敏感的青少年会察觉到他人的细微变化并由此产生过度联想,也会对自己的身心变化敏感多疑。过度敏感的基础是过分自我关注,如果再加上过多思虑,就容易形成多疑的个性,常常出现焦虑与紧张。

2、过度独立

过度独立的青少年常常比较倔强固执,拒绝他人的积极建议和善意劝告,甚至以逆反心理对待成人。过度独立的基础是过分自信、性格上的执拗及认识上的偏差,进一步发展可能形成对抗及反社会心理,甚至出现行为问题。

3、过分自尊

过分自尊的青少年大多也过分敏感,在与人交往时十分警觉,自尊心较易受到伤害,并伴生情绪体验及行为反应。过分自尊往往和过度自卑相联系,由于内心深处缺乏自信,就会更加在意他人的反应。

4、过分自责

青少年的过分自责原因很多,如对自己的错误或缺点不能释怀,长时间进行自责和自我折磨;或者由于苛求完美而对微小错误反映强烈,产生严重自责心理;也可能由于认知偏差而将自己偶然的错误缺点夸大为整体的、甚至是品质性的错误、缺点,对自己全盘否定,通过不断自责来自我惩罚。过分自责往往有损个体的自尊、自信,若长期存在会影响身心健康。

5、过分自我掩饰

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研究 篇5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教育 危机干预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剧变时期, 最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问题已成为高校不容忽视并函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那么,心理危机到底是什么,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是如何引发的,教育管理者又如何进行科学而有效的干预和调解,从而使学生健康成长呢?本文试就此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1、危机及危机介入的含义

危机( crisis)是指人类个体或群体无法利用现有资源和通常应对机制加以处理的事件和遭遇。[1]我们认为危机主要指个体运用寻常应付方式不能处理目前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时所发生的一种反应。它包含有三个条件:1.存在应激。2.引起急性情绪紊乱(如焦虑、抑郁等)、认知改变、躯体不适和行为改变。3.用寻常解决问题手段不能应付。

2、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来源及表现

2.1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来源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有着诸多原因,其中人际交往排在首位,性与恋爱所造成的危害最严重。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少经受挫折锻炼,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理想的大学生活与现实的落差及同学生活上的差异,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一旦出现问题很容易走向极端。

2.2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

2.2.1生理和心理矛盾带来的危机

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生理发育的基本成熟和部分心理发展的相对滞后形成矛盾。而大学生又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人生和社会的诸多问题认识飘忽不定,有时正确深刻,有时错误肤浅;有时客观全面,有时主观片面。在他们的意识中,也常有自相矛盾的状况 : 独立性与依赖性交织,情绪化与理智性并存,理想与现实的脱节等等。这种矛盾且不稳定的心理状态,一旦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就很容易产生心理危机。比如:许多大学新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进入大学之后,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发生很大改观,这时他们既有对新环境的恐惧和无力感,又有离开亲人和离开原先熟悉的环境后的失落和孤单。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带来一定的心理问题。

另外,大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性生理已经基本成熟,性意识增强,这时的青年有了性冲动和性要求,他们渴望与异性交朋友,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和爱情。现在高校里的学生喜欢“速食”爱情,却不知留下的后果有多严重。[2]

其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攀比。不是所有已恋爱的女生从心里渴望恋爱,很多女生认为别人有男朋友,自己也得有,否则就会被别人看不起。很多人不是真的在乎感情,所以经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个男生或女生可以同时与几个人恋爱,爱和被爱的都不觉得荒唐。甚至有学生天真地认为自己的价值就在于是否会有好几个异性同时喜欢自己。这也导致了高校不可回避的因孤独、失恋和多角恋而形成的“自杀”等情感危机。还有的因此陷入感情漩涡,被失恋、单相思等问题困扰,从而产生苦闷、惆怅、失望、悔恨与愤怒,给身心带来严重影响,有的甚至发展为精神病。

2.2.2就业压力和社会环境不适应产生强烈的挫折感,社会的急剧变革尤其是市场经济下的就业压力带来的心理危机。

目前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变革和市场大潮的风起云涌,不仅对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大学生也是社会的重要成员,竞争的环境对大学生的压力是巨大的,他们必须为今天的学业操劳,也必须为明天的前途和发展谋划。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一些毕业生对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深恶痛绝又无力改变,当自己要想找到一个好单位时又免不了与那些不正之风牵扯上,这种两难的境地给血气方刚的大大学生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几年的大学生活对理想前途的憧憬与毕业时面对的现实社会的强烈对比,长期的紧张状态,高负荷的压力,一旦努力失败则带来严重的心理挫折感和失败感。

2.2.3人际关系带来的危机

大学生在中学时代,凭借他们出色的学习成绩,很容易受到老师、同学们的青睐,从而能够保持比较稳固的人际关系。但在大学环境中,单纯依靠学习成绩好而不具备应有的人际交往的技巧,是难以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当发生矛盾时,他们不懂得通过恰当的沟通来解决问题。

同时,大学里,五湖四海的同学汇聚在一起,各自的经济状况、生活方式、价值观、兴趣爱好、性格可能会千差万别,这些差异和不同不可避免地带来碰撞摩擦和情感损伤,部分性格孤僻内向、不愿与他人交流的同学就很容易产生孤独和抑郁感,如得不到适当的发泄或解脱,长期以往,这种自卑抑郁封闭的性格经不起生活中的挫折,偶因一点的不愉快,都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危机。

另外,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还有许多复杂因素,如家庭的急剧变故、神经衰弱等神经症、人格障碍等,都可造成心理障碍和心理危机。不管是什么原因引发的心理危机,都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极大的影响,也常常给学校和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加大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以培养心智健全、健康的人才。

3、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

3.1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和处理

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同时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保证高校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

3.1.1建立并科学地使用大学生心理档案

建立并科学地使用大学生心理档案,使得“危险个案”信息的采集和相关信息的反馈做到迅速而有效,能及时化解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

实践证明,建立心理档案不但从宏观上能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心理轨迹,也能从微观上防患于未然,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提高心理咨询和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1.2与危机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能否建立良好沟通关系是成功干预的基本保证。干预者可通过以下干预技巧来与危机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1)感同身受法。所谓感同身受思考,是指在干预过程中,干预者不但要有能力正确地了解危机者的感受和那些感受的意义,同时还要体会对方的感受并将这种了解传达给对方,从而促使危机者对自己的感受有更深的自觉的认识。它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充分理解,二是准确传达。因此,感同身受是一种“引发危机者内心更深层的倾诉”和“干預者设身处地为危机者着想”的引导技术。(2)吸纳接收法技。在干预过程中,干预者要把危机者当作一个可以接纳的人,不论危机者表现出怎样的感情或态度都予以接纳,接受对方,容忍对方不同的观点、短处等,否则就会导致危机者的不服气,甚至对干预者产生反感、敌意。(3)真心坦诚法。真心坦诚对于良好沟通关系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干预者的真心坦诚不仅给对方一种安全感,而且为对方提供了一个榜样,面对干预者的真诚开放,危机者也会慢慢放下自己的面具,诚实地开放自己、表达自我,有助于危机者正确地认识自我。

3.1.3多渠道、多样化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与教育,整体提高大学生心理自我维护的水平和能力。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做到前有“广泛宣传”,中有“积极咨询”,后有“危机干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则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目前学生的心理危机和心理疾病等问题只有真正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才能完全行之有效地解决,简单说教和行政手段只能治标不治本,所以,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应与心理教育工作相互配合,效果才更佳。除以上宣传、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外,出现过激的危机,如自杀等问题时,及时、适时地进行有效的干预也是十分关键的。

3.1.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满足大学生精神和心理需要

结合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得以提高。充分利用大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活泼、好动、乐于展示自我的天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展现他们的天赋和才华,发泄内心的激情,增强竞争意识,获取自信心,同时又可以适当地缓解学习的压力,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并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

参考文献:

[1]杨春荣. 关于高校学生漠视生命现象的思考[J]. 社会科学, 2005 (20) : 134~136s

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干预 篇6

一、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

(一) 择业期望值过高的心理。

近年来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高职生择业的期望值过高是普遍的心态。90%以上的高职生希望选择效益好、工资高的单位;更多的毕业生要求到发达的大城市工作。这说明高职生对自身在社会中的定位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分析。

(二) 就业忧虑恐惧心理和消极自卑心理。

一方面渴望自己尽快走上社会, 谋求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 另一方面又患得患失, 不愿意走出校门, 对走上社会感到心中无数。高职生的就业忧虑和恐惧心理是由于意识到就业的客观形式与自我主观推荐的矛盾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另外由于社会上大量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的竞争以及社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偏见, 高职生产生的自卑心理尤为突出。

(三) 就业盲从和冲动心理。

部分高职生不能客观地分析社会的需要, 对自己的竞争能力缺乏信心, 因而在就业时产生了随波逐流的盲从心理。他们在求职择业时, 缺乏信心、瞻前顾后、自己毫无主见。还有的毕业生表现有情绪的极端性, 心境受到多重择业因素的困扰, 面对现实缺乏应有的冷静和自控能力, 情绪急躁, 求职缺乏计划性, 对各种信息常做出不假思索的反应。

(四) 害怕艰苦, 盲目追求享受的心理。

不少大学生有怕吃苦, 盲目追求享受的心理, 甚至受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 择业时名利心理过重, 对金钱和名利的看法出现了偏差, 缺乏对自我的客观评价, 不考虑新形势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能力、层次等方面的要求, 盲目追求高待遇。

(五) 过高估价自己, 自命不凡的心理。

某些高职生自恃学有所长, 认为“天生我才必有用”, 过高地估价自己, 在择业时往往以个人的主观择业标准去衡量社会需要, 结果常常是高不成低不就。

(六) 过分依赖心理。

一些高职生缺乏独立意识, 一是过分依赖学校, 还存在等毕业分配的思想, 不主动寻找工作单位, 等着学校给他们介绍单位;二是过分依赖家人和亲友, 在各种人才交流会上总是可以看见有些父母陪同子女在用人单位的展位前徘徊。

(七) 法律意识谈薄的心理。

在选择用人单位的过程中, 部分学生抱着骑驴找马的心理, 即不管用人单位的好坏先签下再说, 然后再继续接受其它单位的挑选, 一旦稍有好点的单位则走上毁约的漫漫之路。有的毕业生虽然在签订协议时是真心诚意的, 一旦能找到更好的单位又欲毁掉先前已签好的协议, 造成违约行为。另外在求职过程中还应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干预的途径和方法

(一) 普及和强化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危机干预重在预防, 预防最好的途径就是普及和强化就业心理健康教育。首先, 通过就业指导课, 培养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情绪调控能力、提高自我意识、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掌握自我就业心理调节方法、增强心理机能。其次, 进行就业心理危机专题教育讲座, 通过讲解, 使大学生对于危机的含义、特征和症状表现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掌握一定的危机救助技巧, 形成积极的求助与助人意识。最后, 利用各个班级主题活动时间, 把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采用心理教育和调整认知相结合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行为模式。

(二) 构建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干预的网络体系。

学生就业心理自助与助人的一级网络:主要以宿舍或班级为单位招募就业心理委员, 经过系统的培训之后, 给予学分, 帮助其他同学开展就业心理自助与助人。学生辅导员和危机干预兼职人员组成二级网络:辅导员敏感的洞察力和积极应对能力, 使他们能迅速捕捉到危机产生的征兆, 并当学生有危机发生时知道如何处理以及如何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三级网络是大学生危机干预体系的坚实后盾:主要由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专业人员组成, 他们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能进行有效的危机干预。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高校不断扩招, 由此带来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不容忽视的一个社会问题。大学生特别是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心态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部分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无所适从, 甚至出现就业心理障碍, 因此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就异常必要。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分析 篇7

1.1 案例基本情况

张某, 女, 20岁, 某高校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 在家排名第一, 还有一个比自己小10岁的妹妹。她出生后便与奶奶同住, 父母到另外一个城市发展, 直到上高中后才接到父母身边。成长过程中没有感受到母爱, 虽然对父母一直言听计从, 百依百顺, 家人也一直引以为豪, 学习成绩优异, 但上高中时严重失眠, 至少到凌晨两点才能入睡, 有时整晚都无法入睡。高二开始想要轻生, 但是没采取进一步实施行动。到了大学后与班级同学相处不融洽, 平时只和男朋友在一起。不关注任何人, 任何事, 也不想再伪装自己, 感觉很累。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下滑严重, 濒临试读。情绪低落, 最后留下遗书, 欲割腕自杀, 后被同学发现后救下。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 张某有失眠症状, 并对任何人, 任何事不感兴趣, 这是抑郁的表现症状, 且家庭情感缺失, 存在人际关系处理困难问题, 即与周围环境、同学格格不入。根据国内外研究显示, 抑郁症状是引发大学生自杀的重要因素。

1.2 心理危机处理

辅导员接到消息后立刻向学院主管领导、学生工作处汇报, 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并启动学生安全稳定工作预案。同时, 对家长进行情况通报。

1.3 心理危机干预效果

在专业心理医生的辅导下、母爱的感化下及自身的努力下, 该生在学期末情况有所好转, 期末成绩都顺利通过, 经过一个寒假的调整, 本学期状态比较稳定。张某感受到母爱, 了解母亲不是不重视她, 只是不会表达。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充满信心。

2 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在本案例中, 由于处理得当、反映及时、避免了恶性事件的发生, 这得益于完善的预警机制及健全的安全稳定信息反馈网络, 同时也为今后开展心理教育工作提供宝贵经验。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2.1 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体系

2.1.1 加强学生安全稳定宣传教育工作

在学校党政的统一安排下, 团委和各院系积极配合, 齐抓共管, 努力提高政治素质和守法意识;通过班会、团活动、海报、讲座、网络宣传等多种载体, 安排专门时间, 组织学生学习上级有关指示精神和工作要求, 学习法律法规、各项制度及各种救护常识学习, 熟悉学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各项预案。

2.1.2 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充分发挥团组织、学生会和学生干部作用, 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认真组织好各类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 努力创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良好育人环境。要加强对本科生辅导员、研究生协理员的管理和培养, 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工作能力, 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2.1.3 加强学生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工作

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是将学生的心理危机扼杀在摇篮中, 可以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鼓励学生定期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接受辅导与咨询, 解决学生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困惑, 使得关口前移。

2.2 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体系

2.2.1 建立健全学生家庭信息档案

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因为很多特殊学情都是由于父母、家庭和成长问题引起的。每学年都要启动家庭信息排查, 内紧外松, 给每名同学的家长打电话, 可以以反馈学生近况的形式核对家庭信息, 完善突发事件联络系统。这项工作在特殊学情的处理过程中能发挥很大作用。

2.2.2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 记录学生的心理变化, 便于准确及时地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和现状, 为加强高校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提供了动态的监测手段。大学生心理档案应该包括生理因素 (基本信息、身体状况) , 成长因素 (早期经历、家庭气氛、父母关系、亲子关系、家庭管教方式、学习经历) , 心理因素 (心理素质、心理测试结果, 心理咨询记录、) , 社会因素 (职业规划、重大社会事件等) 。按照关注程度分类实施咨询治疗、监护阻控和支持帮扶等有效措施。

2.2.3 确定朋辈辅导员

寝室是特殊学情发现问题的第一现场, 朋辈辅导员和寝室同学与特殊学情学生朝夕相处, 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是关键。对所有寝室长、学生骨干进行培训, 确定寝室长为朋辈辅导员, 使其掌握一定的技能, 有危机意识, 对于突发事件进行预判及应急处理。

2.2.4 建立多层次、覆盖整个校园生活的安全稳定信息反馈网络

将工作触角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建立以寝室、班级、年级、学院、学校五级网络及时获得学生情况、信息, 协调学校有关部门及时妥善处理。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使防范重心下移, 将危机事件消灭在萌芽中。

2.3 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后干预体系

2.3.1 对当事人建立跟踪反馈及社会支持系统

事后继续监护, 避免当事人再次遇到危机或是危机反复, 建立以专业人员、辅导员、朋辈心理联络员、寝室同学、学生骨干为主体的跟踪反馈机制, 把握当事人的心理情况, 及时汇报, 防止心理危机反复甚至恶化。同时, 为当事人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也至关重要。一是家庭的支持, 家里人此事应当到学校陪读, 帮助其渡过难关;二是朋辈的支持, 同学们的关心、安抚, 及时掌握情况, 共同努力帮助其摆脱心理危机, 重新树立正确的三观, 找到生活、学习目标。

2.3.2 帮助与当事人有关的同学进行帮扶

很多见过恶性事件的同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造成心理危机, 要对其周围同学进行心理辅导与心绪疏通, 使其接受现实, 倾诉情绪, 尽快走出阴影。

摘要:高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心理问题日趋增多, 危机事件的发生也越来越多,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和危机事件处理已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点。本文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出发, 探讨如何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分析,高校

参考文献

[1]赵生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分析[J].文化与教育技术, 2010, (8) .[1]赵生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分析[J].文化与教育技术, 2010, (8) .

[2]廖深基, 张本钰“.思维度”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研究浅.高校辅导员学刊, 2009, (1) .[2]廖深基, 张本钰“.思维度”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研究浅.高校辅导员学刊, 2009, (1) .

[3]刘成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初步构想[J].贵州教育, 1999 (7) :38~39.[3]刘成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初步构想[J].贵州教育, 1999 (7) :38~39.

[4]聂振伟.正确认识和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档案建立工作[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 (3) :63~67.[4]聂振伟.正确认识和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档案建立工作[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 (3) :63~67.

学生心理干预 篇8

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作为就业压力的受众,面对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很多大学生背负着较大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在求职过程中存在持续的、强烈的负面情绪,对体验到的挫折和压力不善于用积极的方式进行应对和调节。【1】因此,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辅导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在提供基本就业服务的同时,帮助大学生调整和改善心理环境,发挥其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求职成功率,需要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进一步拓展和寻求方法经验。

对缺少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绝大部分用人单位倾向于在学历、学校、专业、技能水平等方面设置较为严格的门槛,同时采用笔试、多轮面试相结合的方式对应聘者进行考察评估。这无形中拉长了大学生的求职周期,并进一步增大了其求职的压力和不确定性。而就业形势的严峻,使许多大学生在求职之初就背负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加上在求职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到的落差、挫折、失意,心理层面势必会受到影响。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个人的思想及其感觉(肢体、心理的感知)支配着个体的行为。所以,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感知及随之做出的积极或者消极的反应,是决定其求职行为,影响其求职结果的深层原因。有效的就业心理辅导应当注重对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开发和干预,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进而提高其就业能力,促进就业实现。

二、心理资本干预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作用分析

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 Appreciation)的概念来源于积极心理学,于2002年由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Seligman正式提出。他认为,可以将那些导致个体积极行为的心理因素纳入资本的范畴,并值得给予更多关注。之后,美国管理学专家Luthans教授进一步发展了心理资本理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它体现了个人对未来的信心、希望、乐观和毅力,关注其在逆境中的自我管理能力。【2】因此,Luthans等人将心理资本归结为四种引导到正向的心理能力,即希望,乐观,自我效能感(自信)和韧性。这四个维度即是通常意义上作为积极性、主动性、自律意识、自我超越等优秀品质的核心心理因素,它是个人行为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和反应结果,并影响到人的工作效率、潜能开发以及社会适应状况。同时,Luthans等人在将心理资本应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中进一步发现,心理资本具有可以测量、开发和管理等特性,通过有针对性的、短期的、高度聚焦的微干预措施进行心理资本干预,可以帮助个体获得高质量的心理资本,提升行为绩效。

心理资本干预就是应用一些适合组织需要的心理资本测量和开发工具,对组织成员的心理资本进行干预和开发的过程。其目的是影响心理资本中的每一状态变量以及整体的心理资本水平,并最终影响个体和组织的绩效。【3】由于大学生缺少社会阅历与工作经验,在求职过程中又往往面临各种短期的、不确定的变化,心理层面会受到一定影响并随之做出反应,进而左右求职行为,使其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与个人预期目标的实现路径发生偏离,而这种偏离带来的负面效应则会随着学生的挫折感和自我否定而不断放大。因此,若高校在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辅导中能够有效地进行心理资本干预,不但能实现对学生心理层面的关怀,更有助于从主体角度发掘大学生的心理力量,提高其就业能力。

因此,笔者在心理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并发展了Luthans于2005年提出的心理资本干预模型,将心理资本干预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结合起来,建立了基于心理资本干预的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模型,如图1所示。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在该模型中,本研究将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内涵在就业角度上进行了延伸,将四个维度对大学生求职行为的作用定义为大学生在求职阶段所具备的积极心理力量,即希望:大学生对求职结果的积极预期;乐观: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健康心态;自我效能感:大学生对实现求职目标的信心;韧性:大学生遇到求职困难时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恢复能力。这些积极力量在有效的微干预和开发中可以帮助大学生获得自我肯定,从而优化其求职行为,增强就业竞争力,促进其就业期望的实现和高校就业率的提高。图1中,心理资本干预措施对大学生四个心理维度的作用,能快速对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行为动机、态度、方式、强度及持久度等行为因素构成影响。

(一)希望干预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作用

希望是个体在行为中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充满希望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应具有积极的求职动机和态度。然而,就业形势的严峻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容易使大学生在求职之初就产生消极心理,倾向于降低职业目标和逃避压力。这也是当前很多大学生热衷于考研的原因之一,一方面认为自己就业困难,希望能通过提高学历层次来增强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希望能通过推迟进入社会来逃避就业压力。这种消极心理不但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求职动机,而且降低了其求职的努力程度。

因此,使学生时刻保持较高的希望水平是通过心理资本干预进行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首要问题。希望干预的方法是让学生练习制定具有明确个人认知,合理挑战性和客观能力强度的职业规划,使学生学习把握实现希望的正确预期;同时,为实现既定规划设计多条路径,确定有哪些需要克服的障碍,并思考和寻找措施来克服这些障碍带来的不利影响,为可能遇到的困难设计解决预案。通过这种树立希望的练习,学生实现职业目标规划的途径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扩展,充分的事前准备能够削弱现实障碍对学生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使其希望水平得到提升,或者在压力和逆境中维持希望水平的稳定。

(二)乐观干预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作用

乐观作为面对负面因素时的一种健康心态,对提高个人在非舒适环境下的满意度、缓解压力和焦虑具有持续的积极的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是社会各界公认的事实,大学生群体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在激烈的竞争和压力之下,大学生极易产生消极心理,如悲观、忧虑、焦躁、抑郁等,而且学生的负面心理情绪很容易在群体内部扩散和传播,影响整个群体的精神面貌。而健康乐观的心态则能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求职中的各种问题和因素,保持积极良好的身心状态。因此,及时而适当地对学生的乐观度进行干预,不但有助其管理求职过程中的心态和情绪,还能有效避免消极情绪在群体内的蔓延。

乐观干预需要在心理辅导中帮助学生客观分析就业形势,使其学会用开放的眼光看待问题、包容外部环境的不足、寻找契合的职业发展机会,帮助其树立自我效能感,树立积极的期望。当学生有了更高的自我效能感的时候,他们克服障碍的信心就会增强,对目标不能实现的消极预期就会减少,而且群体成员之间提供的正反馈也会增强个体的期望,使群体成员相互形成正面的促进作用,增强其乐观度,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方式追求目标。

(三)自我效能感干预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作用

自我效能感即自信,是个体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里能够激发动机、调动认知资源以及采取必要行动来成功完成某一项特定任务的信念。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人相信自己能够实现既定目标,其行为明确、果敢、坚定、努力,在行为方式和行为强度上都明显优于他人。研究表明,通过对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干预和发展,可以帮助其减少行为过程中负面因素造成的挫败感,提高工作效率,对个体行为产生正向牵引力。

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干预方法是在其原有的心理基础上进行积极反馈,强化其自我意识,并为其树立成功的模型和榜样,让学生在观摩他人努力奋斗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实现替代学习。同时,对其辅以劝导和激励,帮助其挖掘发现自己的优势。另外,由于大学生求职周期较长,对求职者的精力耗费较大,因此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或生理唤醒,一些负面的感觉(疲劳、疾病、失望、紧张等)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自信,而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是提升自信的有效保障。

(四)韧性干预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作用

韧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的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较强的自我恢复力能够使其在遭遇逆境后快速调整心理,恢复正常状态,甚至取得更好的绩效结果。由于就业的市场化,大学生在求职中要面对用人单位的筛选和其他求职者的竞争,失败和挫折是常有之事。当求职遇到挫折和困难,如果没有较强的心理韧性,很容易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产生自我怀疑,降低自我认知,甚至对求职消极处之,从而影响到求职的毅力和努力程度,人为地将就业过程大大滞后直至中断。【4】

对大学生自我恢复力的干预可以通过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和训练实现,针对其在求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挫折和困难进行情景模拟,使学生正确认识逆境,学习应对求职困难的知识、方法和技巧。当学生因求职失意而情绪低落时,高校辅导员要适时合理地参与学生的自我调节,进行过程上的微干预,与学生交流经验,提供建议,引导其积极情感的投入,帮助学生增强抗压抗逆能力。

三、心理资本干预下大学生求职行为调整的过程路径

通过上文对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到,心理资本干预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作用在于强化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所需的正面情绪和积极心态,调整各种内外部影响因素对其求职造成的行为偏差,使其在适当的强度水平上与预期的目标方向保持一致,从就业主体的能动性上提升就业能力。根据心理资本干预的作用模型,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中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会形成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提升。这种提升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其不断调整求职过程中的行为指向,并且长时间维持正确的行为指向和行为强度。据此,笔者结合前文的模型总结出心理资本干预下大学生求职行为调整的过程路径,如图2所示: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在图2中,实线方向为行为指向,实线长度为行为强度,虚线代表行为持续性,带箭头虚线代表作用方向。作为大学生自身而言,实现预期的就业目标是其求职行为的最终导向;而对高校来说,就业指导工作以促进大学生就业率的提升为绩效预期,两者相辅相成,形成统一的目标方向。当学生的求职行为出现偏离时,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可以通过对学生心理资本的微干预,在希望、乐观、自信、韧性四个心理维度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和鼓励学生的求职行为朝既定的目标方向调整,最终使其行为指向在一定范围内与既定目标相一致,并在一定行为强度水平上保持持续的努力。在此过程中,心理资本干预所产生的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主要作用于求职的行为动机、行为态度、行为方式、行为强度和行为持久度,对整个行为路径的调整具有正向牵引作用,同时大学生心理层面的积极变化又可以使其自发地修正求职行为,向预期的目标行动。

四、小结

随着心理资本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可以帮助个人和组织实现更高的绩效。Luthans从资本的角度指出,在企业管理中,对员工心理资本的投入每增加2%,就有可能使绩效增长10%。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环节,其成效对毕业生就业率也有着直接的贡献。虽然目前关于心理资本干预对高校就业率影响程度的研究大部分还停留在定性层面,但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其就业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心理资本的改变对就业能力的改变有很好的正向预测作用。【5】由此可见,从提升心理资本的角度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而实现就业率的提升,值得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进一步重视和关注。

在以往的就业指导工作中,高校更多地扮演着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信息传递的角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则主要局限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上,忽略了大学生心理资本所能产生的主动性力量。在当前供大于求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大学生求职者是相对弱势的群体。长期的校园生活使大部分学生缺少坚强的意志品质,存在畏难、害怕挫折的心理,面对失败容易产生自卑、抑郁情绪。这些因素带给我们的现实问题就是如果不能使大学生具备较高水平的心理资本,其求职过程中的行为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在主观上降低求职积极程度,导致不能发挥出其在知识能力、个人素质等方面的资本储备,最终对个人的职业发展产生负面效应。而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对大学生的心理资本进行干预,可以帮助其营造健康积极的心态,培养具有自信、乐观、满怀希望、强健韧性的心理资本,引导其以积极的情绪投入求职过程,从而激发大学生群体的活力和激情,促进就业能力的提升。

前文从心理资本干预的基本途径分析了各种微干预措施对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的作用,而具体到实践层面,除了针对微观个体的心理指导,还需要高校从宏观上为学生建设积极的氛围和环境。一方面,高校应组织和协调各类资源,为所有青年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和锻炼自我的舞台,通过加强实验、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给大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模拟招聘大赛、简历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把真实的企业背景引入高校,让大学生提前体验职场竞争,使他们开阔视野、正视自我、体验挫折,认识逆境对人生的意义,提高应对挫折所必需的知识、方法和技巧等。

由此可见,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辅导应该贯穿高校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在一二年级时,学校就应引导学生分析自我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全面认识自己,从而进行未来职业预测和设计。三四年级时,大学生开始深入专业课的学习,这时高校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大学生更好地了解本专业的状况、社会需求及行业状况,使学生对就业目标进行合理预期。

因此,高校必须在就业指导的思维和模式上做出变革,重新审视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方式和理念,建立心理资本干预机制和框架,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就业实现和高校就业率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春雷,于妍.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学刊,2011,(6):81.

[2]Luthans F,Youssef C,Avolio B J,李超平译.心理资本[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24.

[3]孙晓龙.心理资本干预与开发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9,(10):40.

[4]刘万军.基于就业压力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16):39.

学生心理干预 篇9

某市高二学生李磊, 性格开朗活泼, 成绩优异。五个月前, 在一次物理课上, 上课跟女同学传纸条, 被老师当场抓住。物理老师将纸条的内容读给了全班同学, 成为全班的笑柄, 搞得李磊无地自容, 羞愧难当。从此, 李磊情绪日益低落, 每逢物理课便无精打采、睡觉开小差。后来发展到在别的课上也心不在焉, 其他老师并没有感觉到李磊的情绪变化, 总是当众对他批评指责。五个月很快过去了, 李磊的学习成绩从班级的前几名下滑到了倒数几名。家长心里着急, 无论怎么询问原因他也不说, 再加上老师们的严厉态度, 李磊感觉到无法承受, 没有一个人理解他支持他, 快要崩溃了, 用刀在自己的胳膊上划了好几个伤口。家长惊吓不已, 带孩子去了医院, 医生诊断为中度抑郁, 需要入院治疗。类似李磊这样的个案, 数不胜数。其实很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 都因为一个微小的细节、一句不经意的话语和行为, 让他们敏感的内心受到伤害, 同时又没有得到及时合理的干预和疏导, 从而导致他们的学习乃至人生的方向发生偏离。

专家分析:

李磊的整个心理变化, 根源来自于物理老师缺乏心理学的常识, 对李磊的批评教育造成了一种人格的侮辱, 让李磊在班级同学面前无地自容。进入青春期的学生视自尊高于生命, 而物理老师彻底将李磊的自尊心摧毁。在李磊需要心理援助的时候, 家长和老师都忽视了他求助的目光, 继续对李磊施压。这使得李磊的心理创伤雪上加霜, 从一个简单的传纸条事件, 最终演变成心理障碍。

一个平时性格外向开朗的学生, 逐渐变成沉默寡言、情绪低落, 如果班主任掌握一些心理学的基本常识, 就会马上察觉到李磊的情绪变化, 及时对他进行心理干预。

专家建议:

青少年成长阶段常常会出现“危机”和需要完成的发展任务, 这些“危机”得到顺利解决, 就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 如果没有解决这些“危机”或没有完成该阶段的发展任务, 个体的心理发展就会出现迟滞或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果班主任掌握一些青少年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 就可以更系统、更深刻地了解和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能提供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 使班主任工作更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并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班主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班主任在青少年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师生关系的好坏, 对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定、身心健康的状况都具有深远影响。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 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 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班主任的人格就是教育的力量, 用自身的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

因此, 班主任对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只有心理素质高的班主任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系统, 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才能成功地扮演班主任心理辅导的角色。

2.要全面地了解学生, 提高对学生心理与行为的了解程度。

现在的一部分中小学生依赖性强, 生活自理能力差, 情感脆弱, 承受挫折的能力差, 嫉妒、报复、心理自私、利己主义思想普遍, 任性、固执、爱发脾气。还有一部分学生兴趣广泛, 知识面宽, 具有较强的信息搜集能力, 个性鲜明, 思维开阔, 具有求异创新和创新精神, 敢想敢说, 开朗乐观。面对这样的一群孩子, 作为班主任用以往的教育方法, 学生不愿意接受, 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思维, 要给他们一些空间, 因势利导, 不要一味地训斥, 这样会起反作用。

3.尊重和理解, 以一颗宽容的心去接纳学生。

陶行知先生倡导“爱满天下”。爱, 是教育的基础, 没有爱, 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在班级管理中, 所有的技巧都抵不过爱学生, 这是教育的关键, 其余都是次要的。

学生的身心虽然还处于发展时期, 可现在的学生个性、自尊心都特别强, 他们渴望得到尊重、理解。教师不能无视于学生的个性, 随意践踏他们的自尊, 忽视他们自身性格、个性发展的要求。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就得改变“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 以朋友的身份来对待学生, 引导他们树立自己的内心信念。当学生犯了错误, 不能忙着批评处理, 先停一停给学生一个自省、自查的机会, 然后解决。这样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班级是学生最经常活动的场所, 同学之间年龄相仿, 经历相似, 共同的课堂、班主任、科任教师, 对一些问题的理解有着这样、那样的共识, 所以, 同学之间彼此了解、彼此理解。

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可促进人际交往, 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 体验生活在集体中的乐趣, 使不同才能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表现自己, 取得成功的机会, 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杨子老师讲座系列课程:

1.中小学生学习障碍解决方案

2.富二代人格、行为、思维重新塑造

3.如何让孩子成为家族财富

4.如何提高孩子生存能力、文化课成绩

5.中高考全班提分攻略

6.性格/行为怪异学生治疗

7.中国式家长的十大硬伤

8.教师心理健康集体团训

9.《家长学校》系列讲座

10.提高班级整体和谐度方案

浅析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现状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现状

目前在总体上我国大学生有20%-30%左右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障碍发生率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23.25%上升到近几年的30%,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约占总人数的10%。大学生心理危机可分为两类:一是成长危机(发展性危机),即大学生在生命成长发展方面出现的心理失衡;二是情景危机,由外部不可控制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引起的心理危机。大学生心理危机可具体表现为:学业危机、经济危机、情感危机、突发性危机、家庭危机、社会环境危机、自然灾害危机等几方面。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源分析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形成既有内在主观因素也有外部环境客观因素,其中内在因素主要是由于大学生缺乏应对危机的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对危机源的认知错误,自身人格因素以及个体社会支持缺乏等;外在因素主要是导火索,即外部环境及不可控突发事件对大学生的身心刺激。根据CNKI期刊数据库检索,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因素主要有:重大与突发性事件、家庭与经济问题、学业就业压力、性与性成熟压力、社交与人际关系问题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影响因素大致归纳如下:①危机源,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应急事件,其应激强度超过个体承受能力即会使个体陷入心理危机;②人格特质,同一个应激事件对不同个体产生的心理危机严重程度和应对方式都是不同的。如性情偏执、情绪易激惹、做事欠思考的个体容易发生自杀或攻击他人的过激行为;内向、敏感、孤僻、情感体验深刻的个体受挫能力差,也易产生心理危机;③社会支持系统,即个体所拥有的社会关系总和和可获得的精神、物质支持。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方式分析

从总体上来说,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方式是积极和健康的,较少采用逃避否认的方式。常见的应对方式分为六种:①解决问题,通过理性面对,积极寻求方法解决问题;②自责,当积极应对无法扭转事件时,大多数大学生选择自我防御的方式抵消事件带来的压力和焦虑;③幻想,不愿意接受和正视现实,用幻想缓解不快;④合理化,通过不合常理的理由为自己辩护,以达到解脱使心理平衡的心理防御行为;⑤寻求支持,部分大学生会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解决问题;⑥逃避、回避问题不去解决,放任问题存在发展。研究显示,大学生在遇到刺激事件时会优先选择积极应对策略和适应行为,并通过多种途径调整心态,而在自身资源无法处理问题时会非理性应对。

四、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1.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構建。以校行政管理部门为监管保障,建立功能完善的校级心理健康中心,负责网络、宣传、培训等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院系按比例配备专业水平的心理咨询人员;在心理咨询人员的指导下,于各院系设心理部,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心理社团为载体,配合班级心理委员上传下达、监督落实各项校心理健康中心工作,同时密切关注和定期排查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筛查出可疑个体及时予以干预治疗。

2.大力开展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教育工作。实际生活学习中,大学生对心理危机的概念缺乏了解,在突发事件和压力处理方面缺乏知识经验,造成部分学生发生心理危机而不自知,不能及时自救或求助,错过最佳干预时间。因此学校应构建危机培训系统,通过定期讲座、选修、网络和热线干预等方式普及心理危机知识,增强应对危机的能力。同时对班主任、教师、辅导员等进行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的专门培训,具备识别心理问题的能力。

3.强化大学生心理危机合理应对方式指导。以往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主要来自于突发事件、家庭压力、经济压力、学业就业压力、交际压力等几方面。只有主体将事件解读成压力事件,才会对个体心理造成影响引起失衡。因此高校需要制定有效可行的大学生压力自我感知、应对、减压能力培训,让大学生不但有自查意识也有简单的抗压、减压方法和能力。其次,高校需要制定一定的措施争取从客观上减少危机源的发生,比如针对家庭贫困学生提供国家贷款补助、发放奖助学金;对人际关系有压力的学生进行帮助引导及心理咨询;对存在学业压力的同学开展学习方法经验交流和学习兴趣小组活动等。

4.建立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从他人处获取物质特别是精神支持是心理问题康复的重要因素。学校应当适时考虑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适当减免学费,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从大一开始开设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讲座提高学生应对社会竞争和就业的能力。同时节假日多举办联谊茶话会活动和社团活动,增强学生社交能力,增进情感友谊交流,形成强大的社会支持后盾。

参考文献:

[1]翟书涛.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2]段鑫星.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王丽萍.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素质的几点做法[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

学生心理干预 篇11

关键词:心理干预,写作兴趣,有效方法

写作可以使学生正确运用并理解祖国语言文字, 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学生运用写作反应客观事实, 或者主观渲染情感, 对学生来说是一项综合性最强、难度最大的作业。目前针对江苏省初中生作文现状, 学生们都叫苦连天, 称没东西可写, 也不爱写, 有的是不懂怎么写, 字数永远写不够。面对这些状况, 现在的教师大多数还是延续以往的教学方法对写作进行解释分析, 规定固定模式, 例如经典的叙事文三段式;面对抒情文多用排比、比喻等方法。这些僵化的语句模式对学生的思维是一种耗费, 一篇作文这样写, 十篇作文也都是这样写, 缺乏了创造性, 同时会更加产生厌烦情绪。

一、初中作文教学现状

传统的教学方法明显不利于学生的心理的健康成长, 教师缺乏和学生的心理沟通。所以面对这个特殊的学习群体, 初中教师必须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交流功能, 通过作文教学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运用心理干预、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一) 激发兴趣, 享受写作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兴趣去做的事, 就会变得积极主动, 产生内驱力。学生不会写作文首要的心理问题就是兴趣问题, 没有兴趣而言, 做什么都是痛苦的。学生接触有兴趣的事, 就会主动去学习。写作文是对内心想法的表达, 身为教师, 在布置作文作业的时候, 可以专门开一门课对要写作的内容进行探讨。比如说欣赏完朱自清《春》中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迎春图和赞春图五幅图以及文、声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后, 学生早已情思撩拨, 蠢蠢欲动了。适时以《校园的……》 (如荷花池、小树林等) 为题, 组织学生口头作文, 许多学生都能充分调动想象与胸中积蓄, “说”出了有体验、有感悟的物和景。学生有内容可写, 他写作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了。这时, 他何愁写不出颇具真情实感的作文呢?叶圣陶说过:“把无形的语言写下来成为有形的文字, 只要是会写字的人, 谁又不会呢?”只要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培养出写作的兴趣, 学生就会主动去写, 把自己的想法结合语言技巧在纸上表达出来, 教师也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二) 鼓励学生, 创建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做事的强大动力, 也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学生想要取得好的成绩, 写出声情并茂的好作文, 首先要相信自己可以写好!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敏感时期, 在这个时期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各种奇思妙想, 同时也很敏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身为一个教师, 如果面对一个学生写出的比较“奇特”的作文, 要做的不是批评或者给很低的分数, 要先跟同学交谈, 通过心理暗示告诉他你很有想法, 但是这个不符合写作的主旨, 鼓励他把好的想法换成合适的方式表达出符合规格的作文;另外一个例子, 有一个学生在写自己的文章中写到没有人懂自己, 没有人相信自己, 内心深处充满了自卑, 这样的文章被老师看到以后, 老师改变了对此学生原来的印象, 与此学生多次交流, 意识到了学生内心非常恐惧, 严重缺乏自信心。因此, 老师首先给学生讲述了生活中的一个道理, 然后给学生列举了许多名人因为相信自己而取得成功的例子, 告诉学生任何一位成功人士都是从打败自己的自卑开始奋斗的, 鼓励此学生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实力, 相信自己的前途是光明的, 并且将自己做的成功的小事情记录下来。久而久之, 这个学生恢复了自信, 而且对生活充满信心。因此, 写作不仅能够体现自己的写作能力, 更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心理特征, 通过写作能够使别人了解自己, 也能够使自己获得自信。

(三) 广泛阅读, 全面提高写作能力

学生写不出有内容的文章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内涵不够, 思想里没有储蓄的能量, 面对作文题目, 没有表达的内容, 或者是有一肚子的话想要写, 但是表达不出来。面对这种情况, 阅读是很好的解决方法。阅读就像是写作的前沿阵地, 成功的阅读不仅能积累素材, 减轻学生“无米之炊”之恼, 而且学生还可巧妙借鉴名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写作技巧, 为己所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每天安排出一些时间来阅读名篇美文, 给同学布置额外的课余阅读作业, 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读后感。通过这种行为干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书读的多了, 潜移默化间也学习了写作技巧等, 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 慢慢的会发现生活中有美的闪光点, 才能激发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捕捉生活中的美, 才能充实头脑, 美化心灵, 从而写出好的文章来。这时学生写出的文章有血有肉, 情感丰富, 就犹如清晨的朝露一样充满生机, 又好像金秋硕果累累的稻穗。

三、结语

总之,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 初中语文教育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面对苏教版作文写作, 教师不可以墨守陈规用原始教条的教学方案教育学生, 应该通过心理暗示, 鼓励学生激励学生, 使学生真正的爱上写作。

参考文献

[1]董艳.浅析高中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干预[J].新课程学习 (下) , 2011 (06) .

[2]徐健.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干预”[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1) .

上一篇:先导式溢流阀下一篇:护生的临床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