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伤员的心理干预

2024-05-15

地震伤员的心理干预(共4篇)

地震伤员的心理干预 篇1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 我院所处地区也遭受地震的袭击。地震发生后, 我院陆续收治地震伤员86例, 由于地震灾难的突发性、破坏性, 不仅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 而且还给病人造成极大的创伤。面对突发的公共事件, 医院领导高度重视, 及时启动骨科护理应急预案, 确保护理工作有条不紊。同时立即成立了专家救治小组, 经过大家精心治疗和护理, 特别是及时采取心理干预,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共收治地震伤员86例, 男54例, 女32例;年龄21岁~76岁;受伤情况:大多有不同程度的骨折、挤压伤、全身多处挫伤、神经血管损伤, 其中特重型颅脑外伤5例。

1.2 结果

本组86例病人, 截肢1例, 死亡2例, 治愈83例。

2 心理干预

2.1 心理干预目的

心理应激反应是人的身体对各种紧张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心理干预可缓解痛苦、调解情绪, 塑造社会认知、调整社会关系、整合人际关系、鼓舞志气, 正确引导态度、矫正社会行为等作用, 有效的心理干预是帮助人们获得生理和心理安全感, 缓解稳定危机, 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

2.2 危机评估

由于地震病人经历了强烈的精神刺激, 很多人面对自身的病情、亲人的遇难、家庭的毁灭等现实, 情绪极不稳定。①实施心理疏导首先要进行心理评估。我们很快了解病人的心理动态、家庭背景、受伤情况、顾虑、担心原因、情绪变化。②认知干预:面对突发灾难事件, 心理应激反应也有个体差异性, 因此在评估应激程度时, 要充分考虑认知和情绪反应。

2.2 心理干预实施

针对不同的病人、不同的情况, 拟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分别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安抚, 以尊重的语言询问, 用真实的感情动之于伤员, 提供温馨的治疗、护理环境, 以最优质的服务去护理病人, 以人为本, 人性化护理。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帮助病人联系亲人, 提供病人需要的信息和帮助, 特别为病人传送政府信息, 让他们知道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注、关心、支持, 树立生活信念。帮助病人进行紧张、焦虑的放松训练, 让他们感到“天灾无情, 人间有爱”, 鼓励病人正确面对现实, 尽力缓解心理压力,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 配合治疗、护理, 尽量将损失降到最小限度[1]。

3 小结

地震灾难不仅给伤员造成躯体的伤害, 也给他们带来心灵的创伤。本组86例地震伤员通过及时的心理干预, 收到较好的效果, 地震伤员情绪的稳定, 能积极配合治疗, 重塑信心, 正确面对灾难带来的伤害, 从而促进康复。

参考文献

[1]张玉梅, 周畅, 易优坤.地震伤合并气性坏疽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 25 (1) :17.

地震后伤员的心理问题与心理干预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由四川灾区转入我院治疗的伤员15例, 男7例, 女8例;年龄15~61岁, 平均37.2岁;2例无家属陪同, 其余均有;均为各种骨折及软组织损伤;骨折13例, 占87%;软组织挫裂伤10例, 占67%;轻中度贫血6例, 占40%;高血压Ⅲ期2例, 占13%;1例在地震中丧妻;1例术后需行多次截肢手术;1例在余震中损伤出现马尾综合征。

1.2 评估方法

采取自行设计的地震伤员护理评估单, 包括地震伤员的行为、情绪、沟通等, 采用护患交谈、与医护人员的配合等方法进行评估和分析。

1.3 心理干预方法

心理干预在国外被称为危机干预, 是指在遇到灾难事故时对当事人进行的一系列心理疏导活动[1]。心理干预的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分析受害者的危机状态, 应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 除了考虑受害者个人的心理资源和应对能力外, 还要了解受害者的同伴、家庭、职业、宗教和社区的影响[1]。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将个体内部适当的应付方式, 与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充分地结合起来, 从而使受害者能够有更多的问题解决方式的选择机会[1]。我们采取普遍的心理干预方法和针对特殊个体的心理干预方法。

1.3.1 普遍的心理干预方法

1.3.1.1 营造舒适、家庭式的生活环境

由于大多数病人在地震中失去亲人或家园被毁, 在伤员来到病区前, 护士们在病房里贴上“欢迎灾区伤员”“这里就是你的家”等温馨的标语, 床头柜摆上鲜花, 并在病房配置微波炉、饮水机、电视机等设施, 使伤员能体会到家的温暖。

1.3.1.2 加强护患交流

护士接待病人热情有礼, 提供周到的服务及详尽的讲解, 以人为本, 实施“三心” (热心、耐心、爱心) 关爱, 消除病人的陌生感。最好的支持是用真诚的目光注视着病人, 握着对方的手, 静静地听他说, 让病人感到安全和温暖。护士要经常耐心、诚恳地与病人交谈并以熟练的护理技术操作取得病人的信赖和配合, 收集病人资料, 分析评估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 在与病人沟通过程中, 应用“三心”来建立病人的信心, 聆听病人倾吐苦闷, 宣泄焦虑的情绪, 给予同情、理解, 使病人心理得到放松[2]。医院也可上网查阅并下载一些医护人员“该讲与不该讲的话语”发给收治灾区伤员病区的护士手上, 并对“爱心病区”的护士进行集中培训、指导。对于特殊的病人, 则由医院安排心理医生为其做心理辅导。

1.3.1.3 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

虽然病人在住院期间有很多热心人关心、帮助, 但对于伤员自身来说, 最大希望是医护人员能够救治好自己的伤病, 早日康复回归到社会。所以在病人心情平复后, 我们除了指导病人进行康复锻炼外, 更多的是教会病人进行自我功能锻炼。

1.3.1.4 放松疗法

帮助病人分析焦虑的原因, 鼓励其表达情绪和情感、看电视、与病友聊天, 鼓励其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听音乐。有研究表明, 音乐能使病人缓解紧张情绪, 提高应激能力[3];同时能使病人感觉舒适, 分散病人的注意力, 有助于减轻疼痛和焦虑感[4]。

1.3.1.5 重视家属的心理

地震发生后, 社会的焦点都放在病人身上, 而忽略了同样也经历地震的其他人群, 如病人的家人, 地震也会对他们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在各种不良心理影响下, 丘脑-自主神经系统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内分泌系统会引起内分泌紊乱及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从而影响身心健康[5]。所以, 我们同时也应关注家属的行为、语言, 及时开导家属, 让家属拥有乐观的心理态度, 更好地给予病人最大的帮助。

1.3.2 特殊个案心理干预

对于一些特殊的病人, 医护人员应善于观察病人的心理变化, 主动与病人交谈, 让其倾诉心中苦闷, 谈话时注意语言文明和语言的技巧及内容, 尊重病人的人格, 残疾者不可歧视, 在尊重中使病人消除心理障碍和自卑情绪, 使病人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伤、病、残程度, 敢于面对社会[6]。在我院收治的灾区伤员中有一位病人在转入我院时, 右腿下1/3已行截肢手术, 左小腿严重挤压伤合并骨室筋膜综合征, 刚转入我院时, 病人和家属抱着很大的希望保住左腿。但是由于病人病情重, 体质差, 伤口感染严重, 经过多位专家会诊后, 决定对病人的左小腿也行截肢手术。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 病人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失衡反应, 主要表现为焦虑、疑虑、抗拒、悲观、适应能力下降、有轻生念头等[7]。医院根据病人的特殊情况安排了两位心理咨询专家对该病人进行一对一的心理治疗, 在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的共同努力下, 病人终于接受现实, 主动提出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还有一位病人是在余震中受伤, 为L2爆裂骨折术后、右耻骨上下支骨折、骶骨骨折 (S3) 、骶尾部Ⅰ°压疮 (大小3 cm×5 cm) 、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失血性贫血、马尾综合征。当病人感到躯体活动障碍时, 便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8]。刚开始病人由于双下肢感觉障碍、小便失禁及剧烈的疼痛, 情绪一度非常低落。我们通过为病人详细介绍疾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护理、相似病例及成功病例等, 使病人重建信心, 配合医疗护理工作。最后, 病人手术后经过悉心的康复护理恢复较快, 1个月后病人能拄着拐杖下地行走。

2 结果 (见表1)

经过对伤员进行上述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 全部伤员都能心情平稳, 并主动接受和配合医院的治疗和护理。

3 小结

有效的危机干预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感, 缓解乃至稳定由危机引发的强烈的恐惧、震惊或悲伤的情绪, 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灾害后有效干预可望明显降低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危险[9]。在很多时候, 灭顶之灾并没有破坏我们的信念和意志, 而目睹到灾害事故中的死亡与毁灭, 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1]。因此, 地震后人们的焦点不应仅集中在死难者身上, 更要关注那些精神饱受创伤的生还者、悲痛欲绝的家人, 对于他们而言, 噩梦才刚刚开始, 只给予他们集体性、仪式性的慰问以及金钱补偿是远远不够的, 救治他们受创伤的心灵, 在他们的心灵中注入希望, 使他们免于陷入灰暗的生活, 能够更好的面对未来。比起房屋家园的重建, 心灵世界的疏导和救助、干预和抚平显得更加重要[10]。

参考文献

[1]刘春华.灾害事故救援中的心理干预简析[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7 (3) :47-50.

[2]黄兰, 麦洁岚, 余田桂.心理干预对胃癌病人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现代临床护理, 2008, 7 (4) :37-39.

[3]冯宝琴, 谭惠芹, 符钻英.音乐辅助疗法在手术病人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导报, 2004, 10 (10) :186.

[4]唐佳.音乐疗法在围手术期病人中的应用进展[J].护理研究, 2007, 21 (1C) :197-199.

[5]戴晓阳.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50.

[6]陈爱云.截肢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J].湖南中医药导报, 2001, 7 (8) :428.

[7]陆美华.截肢23例病人的护理干预[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30 (1) :85-86.

[8]腾亚琴.截肢手术病人的心理反应与护理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 1999, 15 (6) :53-54.

[9]汪向东, 赵丞智, 新福尚隆, 等.地震后创伤性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 13 (1) :28-30.

地震伤员的心理干预 篇3

关键词:护理,地震,心理

地震灾害由于其突发性、对人们生存环境的破坏性、余震的难以预测性以及受灾地域的广阔性, 往往给灾民心理造成很大的打击、伤害和威胁。许多灾民在地震后不仅身体上受到重创, 而且心理上更是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笔者调查了50名地震后受灾伤员的心理, 并进行人性化护理的心理救治,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2010年5~7月, 玉树地震灾区病情允许接受调查的受灾伤员50名, 男28名, 女22名, 年龄12~75岁。其中大部分身体残疾, 心理均受到严重创伤, 对他们进行了人性化护理。

2 护理方式

对地震伤员进行护理干预, 包括进行基础护理、心理护理、个体干预, 并在护理中对其进行有效的沟通, 给予患者适当的心理辅导, 从而达到在护理上治疗伤员心理创伤和促进此地震伤员疾病早期康复的目的。

2.1 基础护理

对于地震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的伤员, 尤其要做好基础护理。给每个伤员准备全套日常用品, 根据当地的饮食文化和口味准备饭菜, 关注伤员的生活所需, 对病人提出的合理需要尽量给予满足;协助生活不能自理的伤员翻身、擦背、洗头、进食等。部分心理创伤较严重的伤员在进行侵入性操作, 如尿管护理、尿道口护理、清洁导尿时, 由于他们在地震前从未接触过此类操作, 有些对其十分排斥, 甚至不愿接受。我们对病员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 与其交流, 消除心理顾虑, 使之尽量配合护理人员。在进行操作中, 对他们态度亲切, 动作轻柔, 进行适当的交流分散其注意力。对于部分由于地震而失去许多东西, 甚至思想处于冻结状态的病人, 我们应对他们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和心理护理, 跟他们在某些话题上进行沟通、交谈, 并且让他们慢慢接受。

2.2 心理干预

2.2.1 集体干预

分批对地震伤员进行地震知识、心理卫生知识及震后心理问题的应对方法讲解, 正确使其情绪得到适当的宣泄和释放, 并使他们感到有希望、信心和动力来解决目前的灾害和创伤, 迅速建立自信和自控能力, 并把这种自信和力量向周围扩散, 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给伤员提供一个安静的治疗环境, 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恐惧和不安, 通过交流、讨论及心理治疗师的正确引导, 教会他们简单的自身心理保健及减压法, 如放松法、换位思考法等, 让他们在轻松的交流中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力量, 并从彼此的交流中得到鼓励和支持。

2.2.2 个体心理干预

对于极度敏感、恐惧及自闭的伤员, 实施个体心理辅导。护理人员首先应与患者建立信任合作的关系, 热情地对待每一位伤员, 耐心倾听, 尽可能地提供其沟通和交流的机会, 让患者表达和宣泄情感, 给予同情、支持、鼓励, 用心理干预的方法传达正面信息, 让患者感受到来自社会和医院的关系和温暖, 从而增强应对危机的勇气。疏泄是目前帮助创伤和危机个体干预的常用方法之一, 包括倾诉、疏导、宣泄、交流等。在对个体进行心理辅导时, 护理人员应适当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交流, 对于患者所避讳的敏感话题暂时回避, 但对于正常人感到十分高兴的事情也应避讳。患者正处于一个十分敏感的时期, 在进行心理辅导时应先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和性格特征, 再对其提供针对性心理疏导和支持: (1) 对焦虑不安的病员, 让他们倾诉内心的焦虑和恐惧;对沉默不语的患者, 采取陪伴、握手、触摸的方式与伤员建立信任和亲密关系;对不能联系到家人的伤员, 尽量帮助其联系到家人, 以缓解内心的焦虑。 (2) 对失去亲人后情绪克制、躲避的伤员, 提供安全、安静的环境, 进行一对一的交流, 鼓励他们表达内心的哀伤和对亲人的哀思;对于内疚、自责明显的伤员, 进行认知调整, 让其意识到这是自然灾难, 不是个人过错。 (3) 对抑郁伤员, 要随时关注情绪变化, 注意安全, 移去一切危险物品, 加强陪护;对情绪易激惹的伤员, 根据医嘱使用镇静药物。 (4) 对有愤怒情绪的伤员, 尽量让他们表达和发泄, 并尊重、理解伤员, 做好沟通交流;对伤员呼叫或提出的问题, 及时做出反应, 防止伤员有被忽略的感觉。 (5) 对疲倦、失眠、噩梦、晕眩、心神不宁的伤员, 提供安静环境, 给予心理抚慰, 安排家属陪伴。 (6) 对入院后期伤员的心理反应, 提供充足可靠的信息是非常必要的, 包括地震灾害的信息、抗震救灾的进展情况。他们得到最权威、最及时、最准确的信息, 心理确定感增强, 也是很重要的心理支持。针对伤员关心自己的是否得到了及时而有效的救治, 是否会留有某些后遗症, 是否会影响将来的工作和生活, 甚至影响家庭、婚姻等心理, 把治疗的方案和疾病预后告诉伤员, 使伤员了解医疗、护理方面的措施和要求, 做到其心中有数, 积极配合。 (7) 关注儿童伤员的心理: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 相对于成人来说, 儿童的安全感遭到了更为严重的破坏。如果得不到有效干预, 有可能在将来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3 评价

人们对地震产生的恐惧、焦虑、抑郁等异常心理, 源自人类最原始、最本质的求生本能。受环境、机体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灾民在震后不同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心理状态。如不及时治疗一个人的身体及心理上的疾病, 那么这将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格, 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及生理创伤。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及心理干预, 达到了在护理上治疗伤员心理创伤和促进地震伤员疾病早期康复的目的。灾后心理重建的路还很长,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蕴藏着康复的力量和建设性的潜能。

参考文献

[1]Orlee U, Boyle S, Yule W, et al.Risk factors for longterm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a disaster experienced in adolescence:Predictor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J Child Psychiat, 2000, 41 (8) :969-979.

地震伤员的心理干预 篇4

1 病例介绍

病人,男,36岁,因头胸部复合伤伴言语不清8 d送入我院。病人于5月12日地震时,由三楼摔落地面,头及右侧肢体着地,当即外耳道流出血性液体,呼之不应,意识不清。当地医院CT检查显示:左额颞出血,双肺挫伤。次日,于当地医院行左额颞血肿开颅清除术,1周后,病人意识清醒,言语不清。病人转入我院时,意识欠清,未出现外耳道流血,存在感觉性失语。诊断:左侧顶叶及右侧额叶脑挫裂伤;左侧额顶部硬膜下少许积血、积液;左侧乳突积血;左侧额、顶、颞、颧骨多发性骨折;左侧额、顶、颞部头皮血肿;左侧胸腔积液并左侧肺膨胀不全,右侧少量胸腔积液;双肺创伤性湿肺;左侧3、5、6、7、9肋骨骨折;左侧锁骨骨折。

突发而强烈的地震给病人的心灵留下了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病人在不经意中表现出不安、沮丧和淡漠等情绪,面对这些心理问题,我们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了心理护理, 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 病人积极配合治疗。

2 评估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作出相关的护理诊断

2.1 焦虑[1]

与环境和人际关系陌生、担心感觉性失语症状的预后、害怕致残有关。

2.2 迁移压力[1]

担心不能适应新的环境、思念家乡,与离开亲人、转院治疗有关。

2.3 创伤后反应[2]

经常出现腿被重物压住的感觉、做噩梦,与地震带来的伤害有关。

3 护理目标

护理目标:①描述自己的焦虑和应对模式;②说出对沟通的失望感已经减轻;③在新环境中安心接受治疗;④报告感觉中再次经历受伤经过的症状正在减轻;⑤能面对地震事件并开始谈及地震的经历及表达感受。

4 护理措施

4.1 营造爱心病房

病人入院后, 对医院病房环境、医疗设备、治疗过程缺乏了解,对地震带来的伤害仍然心有余悸。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首先给病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温馨的爱心病房,让病人有家的感觉。在病房里贴上支持鼓励病人的标语,利用千纸鹤、鲜花等表达大家对他的关心。热情地向病人及家属介绍医院环境、制度、主管医生、护士等情况,用我们的真诚营造温馨和谐气氛, 使病人适应新环境, 逐渐缓解其紧张情绪。

4.2 实施真诚和关爱护理

主动向病人介绍自己,坚持利用一切治疗、护理机会与病人及家属交谈, 对病人表现尊重与关爱。在语言沟通过程中,要与病人保持真挚、尊重和同感心,尽量满足其各种要求,慎重地对待每一次护理技术操作,用行动说明我们对其疾病、身心的关注与重视。通过周到的护理服务, 病人与我们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4.3 减轻病人的焦虑

向病人强调所有人都会有感到焦虑的时候,与病人待在一起,通过默默不语、任其哭泣等传递理解情感。鼓励病人感到焦虑时可以写日记、听音乐等。向家属介绍疾病的临床特点及疾病相关的护理知识,使家属了解疾病,了解病人的现状,取得治疗和护理的配合。与病人沟通时,从简短、明了的词句开始,语速慢,配合手势、表情等身体语言,力求使病人理解[2],使病人及其家属明白康复过程需要有耐心。

4.4 减轻病人的迁移压力

像对待家人一样亲切地对待病人,使病人感受到我们的热情;了解并尊重病人以前的生活习惯,了解病人的饮食喜好,尽量为病人提供家乡口味的饮食;为病人提供与外界、与家人的联系工具,允许病人家人24 h陪护;向病人介绍同一病区的同家乡病人,鼓励彼此交往。

4.5 减轻病人的创伤后反应

向病人表达我们对所发生的事情感到遗憾,以及我们很高兴他还活着,告诉他在我们这里很安全。使病人明白并确信,他所出现的感觉上再次经历的症状是和他一样的伤员所经常经历到的。帮助病人说出地震时的情况,通过谈及经历及表达出恐惧等感受来开始努力摆脱创伤。

4.6 鼓励病人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对病人每一个精神和机体功能方面的微小进步都给予称赞、鼓励,使其感到温暖,从而增强信心,配合治疗。在病人病情康复期,让病人收看关于社会对地震灾区关怀的新闻报道,使其了解家乡的重建情况,为病人提供与外界、与家人的联系工具,让病人感受到来自社会、来自家人的支持。鼓励病人只有安心养病、积极治疗,才能早日回家,重建家园、与家人团聚;鼓励病人勇敢地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激发他们的求生欲望,重燃对生活的信心,积极对待人生。

5 评价

护理计划实施1周, 病人能积极配合治疗,对医院提供的条件表示很满意,并致以感谢。2周后,病人焦虑时能够采取听音乐等方式应对。能够积极地与医务人员沟通。3周后,报告噩梦的次数有所减少,愿意谈起地震时的情况。病人与家属对得到的心理支持表示非常满意,并致以感谢。

参考文献

[1]Lynda Juall Carpenito.护理诊断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45-147.

上一篇:孩子爱上阅读论文下一篇:北部湾盆地论文